发布时间:2023-10-12 17:39: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食品安全管理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食品安全已成为公众和政府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保障食品安全首先是社会文明、经济进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其次国家食品安全与国家金融安全、国防安全同等重要[3]。然而食品安全问题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国食品业起步晚,要想早日与国际接轨,走在前列,任重而道远。要不断健全完善相应环节,直至探索出与国际接轨,适应国情的科学的食品安全监管之举措。通过思考这些食品安全案例及文献研究,结合新《食品安全法》,试就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探索出与国际接轨,适应国情的科学的食品安全监管措施做一综述。
健全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统一、高效、权威的综合监管体系
健全的法律体系是食品安全的保障。在种植、养殖等食品源头的安全问题上我国原实施的食品安全法规尚少针对性的法律予以调控。在生产、流通领域存在多部门交叉管理,甚至出现监管矛盾或空白的问题。还需进一步规范食品安全的科学标准和可行统一的检测技术,使执法者更好的依法执法。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既独立又协作的食品安全监督网络,由各级政府负责所辖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切实做到领导、责任、措施到位。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到组织严密、分工明确、通力合作,从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配送到销售成立由农业、质监、工商、卫生、公安等部门组成的精干的食品安全保障队伍,在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统一指导下实施全程监控、全方位保障和全覆盖运行。健全执法人员责任追究制,保证有效监管,执法部门必须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执法职能,客观公正、依法执法。生产企业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加强食品源头控制,提高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和预警能力等。所有这些都需要对全程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进行科学的补充或调整,内容要适应目前国内外的新形势、新要求。法律体系要更加完整、具体、可操作,落实到位能对执法对象产生震慑力。
进一步建立并落实HACCP(危害因素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制度和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制度。HACCP制度是目前国际上较为推崇的保证食品安全的经济有效的管理手段,把在食品生产企业应用较为成熟的HACCP系统引入到餐饮企业已经成为目前的热点研究内容。近年来,HACCP技术又被引入食品卫生监督领域,通过分析特定活动中存在的危害因素,找出关键控制措施[4]。分级管理制度是根据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卫生许可审查情况和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分情况,按照危险性评估的原则将其分级管理,是建立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及提高监管效率的有效途径[5]。需要大力推进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餐饮业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卫生信誉度分级管理)[6]。HACCP技术和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是两项先进的管理方法,能有效杜绝食品安全隐患,提高保障质量和效率。两奥会期间建立的农产品种植养殖履历制度,严格控制了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严格落实原辅材料把关、成品出厂检验等环节的监管,使供应食品的合格率全部达到100%。是国内食品安全监管的典范。
调动食品安全监管人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成为具有专业、法律和管理知识的综合素质人才,以适应社会飞速发展对食品安全监督员的要求。
积极寻求国际间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信息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的成功经验。2007年《北京食品安全宣言》明确:为了应对全球的食品安全事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该相互学习借鉴食品安全经验;各国政府要极力构建食品安全信息网络体系。加强国际食品安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7]。从而使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逐步与国际接轨,建立起统一、高效、权威的食品安全综合监管体系[8]。
严格处罚制度,加大处罚力度,对于产销有毒有害食品或造成重大食品危害事件的将追究刑事责任
我国存在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的企业生产成本低,案发后处罚金额小,是食品危害案例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新《食品安全法》的处罚金额、处罚力度有所增加。严格是众多国家在食品安全立法时一贯的指导思想,特别是对于相关责任方的惩处比较严厉[9]。通过严格执法,加大处罚力度,普及食品安全理念及重要性,将会有效遏制住食品危害事件的发生。
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实施全面协调和统筹指导
2004立法实行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管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暴露出资源分散、多头监管与缺失、权责不明、互相推诿的突出问题。鉴于发达国家经验,食品安全由国家级权威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统一全程协调、指导,是最为有效的方式。在美国、欧盟国家,食品安全的监管逐渐向一个部门集中,这个部门内有专家、实验室,专业执法队伍等资源。我国两奥会期间成立了北京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全权负责两奥食品安全制度的建立、协调、监督,保证了两奥食品安全。新《食品安全法》设立了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由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规范各类法规、,政策及标准,统一食品执业登记,检测,商标注册,食品安全技术的合作研发得到加强,统一执法或向司法机构移交严重案情,统一对各监管部门具体分工、明晰责任。统一全程监管有利于国家食品安全法规的实施、推行和建立系统的科学化监管体系、规范对食品源头产品及生产加工企业的监管、扼制地方、行业保护主义、提高食品安全问题的应急能力及监管部门的公正执法、达到无障碍公示食品信息、开发应用食品新技术、民众能够参与监督,堵塞漏洞、提高监管效率。
整合、提升食品安全标准和统一、提高检测检验体系
我国目前有一千多项食品工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标准之间存在交叉无序,低于国际标准的问题,标准方法、检测技术滞后于国际水平,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有时发生矛盾,卫生标准与标准检验方法不配套[10]。我国对致病微生物、农药、兽药、重金属、抗生素和激素残留、食品添加剂、非食品原料的检验在数量和质量上相比发达国家也存在差据[11]。导致监管部门判定产品时做出截然不同的结论,食品企业会由于标准不同,在组织生产时无据可依。在国际贸易中,凭借检测标准水平高的优势设置技术壁垒,导致检测技术低的国家大量食品出口受限。
这些问题要求整合、提升食品安全标准,加强检验机构的能力建设、检测技术和人员储备,建立一种科学的检测质量保证体系。目前对检测技术的要求已趋向于高新技术化、速测化、便携化及信息共享。为此,国家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大对检验机构的投入,设立配套的科研机构,给予足够的科研资金,充足的检验经费,专款专用,不挪用,注重使用效率。建立国家级食品安全检测中心为食品安全立法提供技术支持,各级检测中心为完善立法和制定科学的检测标准提供参考依据,并指导各分中心的工作。我国许多不发达地区,检验设备年久陈旧,检验人员专业素质不高,领导缺乏战略眼光,如何提高他们的食品检测技术水平不容忽视。
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布制度和健全舆论监督机制,运用高科技手段实施监管
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监测、通报、的网络运行体系及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立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的数据库及快速反应毒物数据库等。建立通畅的快速网络信息交流渠道可提高逐年增加的跨省案件的查处效率。信息透明化,让消费者了解食品安全信息,从而对监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检举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现实中公众的食品安全知识仍缺乏、法律意识淡薄,部分生产经营者道德水准低下,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食品安全的宣教工作,多渠道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营养卫生知识,合理膳食,纠正错误消费习惯等。对食物链全程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从而健全舆论监督机制。食品安全监管也必须与高科技手段相结合,如两奥期间食品的运送运用了GPS定位系统、RFID电子签封系统,食品检验有移动实验室,便携式快速检测箱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国家对食品安全的即时、全程监控。
参考文献
1 吕恬,邵蓉.谈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J].食品与药品,2007,9(10):6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S].2009,2:28.
3 张莉.食品安全与国家安全[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9,11(2):1.
4 HACCP系统及其应用准则.食品法典委员会(CAC),1999.
5 魏新刚,张莉.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有关问题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1):128.
6 卫生部关于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通知[Z].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4,16(2):163.
7 国际社会通过《北京宣言》共同应对食品安全问题[J].食物与生活,2008,1.
8 闫燕,房慧,马永娇,等.国际食品安全先进技术与理念[J].食品安全导刊,2008,5:21.
9 李凯年,逯德山.欧美等发达国家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做法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6,27(10):18-20,53.
关键词:食品安全管理 问题 食品法规 食品卫生 措施
中图分类号:TS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6-0039-02
食品安全问题与人们的健康、社会的和谐发展、食品出口等方面都息息相关,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所以有效的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保证食品的质量,这不仅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对社会的稳定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
1.1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缺失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和幸福,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强盛。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法规与国际上没有接轨,在具体指标和规定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与当今的食品安全形势发展脱轨,再加之检测的内容及范围划分的不清楚,从而使一些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统揽整个食品安全的基本法,多属分别规范食品生产经营各个环节行为的专门法,这些法规和标准相互衔接不够,多头管理,存在严重的交叉冲突。同时,缺乏有效的措施,明确责任,以及相应的惩处。最重要的是,这些都执行不到实处。
1.2 检测标准、方法与国际上相比较为滞后
食品安全问题归根结底也就是质量问题,目前承担食品检验的机构包括农产品检测中心、质检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食品药品检验所等。这些单位的业务范围比较广泛,职权时有交叉。但从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中可以看出,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方法存在着使用年限长的问题,长期的使用同样的标准和方法来对食品安全进行检测,一直没有进行过更新,就与导致现存的食品安全标准与现在的食品安全形势发展相互脱节,从而导致其不适用。就是一些新标准出台后,在执行下无法得到彻底的贯彻落实。
1.3 执法监管力量薄弱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比较滞后,监管工作重审批,轻监管。处罚力度不够,执法缺乏威慑力,客观上助长了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这样的监管方式由于在实际运行时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和配合,从而导致监管边界不清、监管重复及空白等问题出现,实际工作中确实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一旦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责任。另外,我国在食品安全管理上监管任务增加,可长期以来监管力量薄弱,无论从人员编制、执法技术还是监管设备上,监管力量都无法满足目前的市场需要,从而导致监管部门和监管人员力不从心。
1.4 食品生产企业安全信用缺失
目前在我国食品生产行业中,大型企业较少,长期以来都以中小企业居多,这部分企业由于资金短缺,在设备和技术上更新较慢,同时企业内部对于食品卫生标准和检测技术也较为落后,这样就导致所生产出来的食品的质量无法保障。同时还有一部分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为了使其生产出来的食品外观和口感上更符合食用者的需要,从而使用一些大量的化学食品添加剂,使食品者的身体健康受到损害。
2 加强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具体途径
2.1 加强和完善国家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建设
食品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决不能掉以轻心。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包括食品卫生、质量、营养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和食品(食物)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8环节. 近年来,我国通过连续实施食品放心工程等工作,食品安全状况总体好转,但是形势依然严峻,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产业链条上存在不少安全隐患,一些恶性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使广大群众对食品缺乏安全感。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科学界定《食品卫生法》与《产品质量法》、《农产品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关系,逐步建立起以《食品卫生法》为核心的新的法律法规。
2.2 建立食品安全监测体系
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健康,还涉及到生产经营企业乃至整个行的声誉.食品安全问题对社会尤为重要。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邯郸市食品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使资源集中合理应用,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充分发挥现有的各级各部门食品安全检验资源的作用,做到检验监测数据互通共享,建立协调统一、布局合理、运转高效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在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管理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检测工作应当紧随标准的修订不断完善,因此,要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督察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的保障机制。做到对食品安全隐患的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
2.3 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和控制力度
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的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多、小、散、低现象较为严重,要想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必须树立长久作战、常抓不懈的观念。从已发生的案例看.很多食品安全事故是由于有关部门监管不力造成的。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首先要明确监督管理机构。建立一个统一协调的机构,对整个食品安全体系进行监管并承担责任,特别是要赋予它督促、检查有关部门履行职能的权力。同时明确各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职责分工,保证部门间职能既不交叉,又不脱节,实现无缝衔接,使食品安全工作得到切实有效的监管。其次,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评价机构。明确了餐饮服务环节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的检验及其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等工作职责。通过健全机构、核定编制、明确职责,为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2.4 健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食品的安全性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面粉加增白剂、海鲜用甲醛浸泡、还有在水果上喷施催熟剂、膨大剂,在蔬菜上喷施剧毒农药,以及苏丹红、三聚氰胺等事件,使受害者成千上万,形成了一次次食品安全的冲击波。由此看来,健全食品安全信息体系成为我们要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通过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有利于进一步规范食品生产经营秩序,引导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树立诚信自律的意识。因此,如何重建基本信用,这才是包括食品安全在内的中国社会秩序的真实问题。
3 结语
总之,食品安全问题不解决,就难以保障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对于我国农业的增收、结构调整及出口创汇等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当前应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研究力度,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充分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从而也为我国的食品行业与世界接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为军.我国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及其发展方向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5).
[关键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要点;措施
中图分类号:TQ420.7+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6-0281-01
引言
危险化学品事故可能会影响众多人,并且很大程度上可能会对环境产生广泛的破坏。目前企业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意识淡薄,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章不循、有法不依,有些企业甚至取消了安全管理机构和安全管理专业人员,致使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管理监督力量薄弱,对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事件处罚不严,造成重大事故频繁发生。因此,明确界定危险化学品管理范畴,加强危险化学品使用环节的安全监管,及时排查整改安全隐患,已经成为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危险化学品特性
企业要提供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来实现安全生产的工作环境,包括工艺控制系统的检查和检验、设备安全运行和维护。事故的预防需要企业员工了解危险化学品的本质和特征,以便采取恰当的预防措施来实现化学品的安全存储、运输和使用,同时员工还需要遵守企业制定的危险化学品管理的规定和程序,并能识别有关危险区域和不安全做法。安全使用和处理危险化学品的两个关键是:首先,要知道它是什么;其次,要了解该物质的特性。制造商、供应商有责任提供充分的化学品的安全信息。
2、危险化学品管理存在问题
(1)安全隐患风险高。危险化学品是个高危行业,出现的事故不仅仅影响到事故发生地、
事故发生单位,并且对事故区域周边环境、人畜生活、水域植被等,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2)基础设施条件差。面临着我们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监管,提出新的要求,标准更加严格,基础条件十分脆弱;布局疏散,安全监管很难到位;科技含量低。安全投入不到位,无专项资金保障投入,无设备改造。(3)从业人员素质低,危化行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工艺对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产业工人的安全知识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3、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要点
3.1 进行危险化学品的风险评估
危险化学品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发现所有危险化学品及相关工艺流程产生的危险或潜在威胁,以便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对员工或其他人造成伤害或损伤。因此,风险评估要考虑所有能影响危害发生或造成一定危害程度的重要因素,以便提出风险应对措施,从而避免或减少危险化学品造成的危害或风险。风险评估应该由有经验和能力,且了解物质、设备和操作危险的人员进行,同时参与风险评估的人员还应具有横向逻辑思维能力,不拘泥于表面现象,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以获得最佳评估效果。对于小型单位或部门的风险评估可由一个人完成,对于较大或更复杂的区域则需一个小团队来识别和评估。
风险评估的范围应包括人身伤害、火灾、爆炸、污染、公众伤害、设备损坏、环境影响等。另外,在使用危险化学品时,有时必须人工搬运,因此风险评估还应该结合人机工程学针对人工操作的情况进行评估,并应考虑如下情况:①个人执行任务的身体条件和能力,;②是否能够使用机械来完成任务;③搬运物品的重量、形状、条件、中心;④工作环境的地面状况、照明、温度等条件;⑤重复性特点;⑥其他因素。如果任务不能由机械来完成,应尽量降低确定的风险。
3.2 制定减少危险化学品风险的措施
在确定了化学品危险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后,应与被评估区域或企业的负责人包括操作人员一起制定、实施预防其危害的措施。措施主要包括:(1)防止化学品暴露,并减少使用量。(2)替换,可采用某替代品替换危险化学品。(3)变更工艺。(4)全密封。(5)局部密封(带局部通风装置)。(6)局部排气通风。(7)采用个人防护设备。(8)进行员工培训,让员工了解如下内容:①所涉及物质的化学数据信息,在污染发生时它们会带来的危险和需要采取的措施;②遵守的工艺操作流程,确保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物料处理方法正确、原料运输安全、半成品和成品运输安全;③处理泄露的技术;④特殊装置或设备的操作技术及如何处理偏离正常操作或性能的偏差;⑤检查成品和废弃物中的有害物质浓度。(9)针对职业健康工作,对接触危险化学品的操作人员要进行上岗前体检及定期体检,建立健全职工卫生档案,对职业健康报告或记录及体检报告应保管相当长时间,并对作业人员安排医务监督,做好职业病防治。另外,对员工日常工作环境中的危险化学品浓度还应进行检测。
3.3 危险化学品的存储与运输要求
危险化学品储存是化学品流通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事故,因此危险化学品的储存方式、方法与储存数量等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危险化学品运输的危险性也较大,需要采取有效的安全管理手段和适当的防范措施,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危险化学品运输的管理法规和标准。
3.4 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要求
在实验室内的工作通常都是重复使用固定的分析方法,有时也会在使用设备中遇到未知的危险,如火灾、爆炸、腐蚀和有毒物质的侵蚀。因此,对实验室内使用的可燃物总量必须进行严格限制,并定期检查通风橱的抽风效果,通风橱不应使用过量的储存空间,以免降低抽风系统的工作效率。进一步改善实验室安全的措施如下:(1)制定《实验室安全手册》,定期培训员工。(2)制定实验室审查的评估制度。(3)定期检查实验室的存储区域,确保处理掉旧的存储品和过期的反应化学品,保存最少量的库存化学品。(4)提供专用清洗设备和关于设备使用的说明。(5)维持高标准的日常管理巡检制度。(6)制定废物的安全处置程序。处理废弃的危险化学品,应该依照国家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律和有关规定执行,严格限制向环境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另外,对危险化学品废弃物的管理应采用层级管理模式,即减少废弃物(最佳),循环回收再利用,填埋、化学处理或焚烧。
3.5 制定应急预案
使用、存储、经营运输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必须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而重点防控企业的应急预案还需要与当地有关部门协作制定。针对所有可预见的事故,如火灾、有毒物质泄露,应急预案应包括两个范围,危险化学品生产区域和存储区域,以及整个现场包括周边地区。每个危险化学品使用人和存储人都应该熟知应急预案内容及本身职责,如果发生了事故,员工和当地应急服务部门应能够确切、清楚地知道应该做什么事,现场保存的危险物质数量、位置图、现场建筑物信息、灭火器材位置、应急出口、溢出控制设备等。同时,还应对所有员工进行培训,并按照应急预案进行演练,指导其达到熟知程度,并指导当地应急服务部门熟悉重点防控现场。
关键词:油品 储运 安全管理 措施
前言
为了进一步增强对化工企业储油罐区油品储运事故风险的防范与应对能力,最大程度降低事故灾难导致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储油罐区油品储运的安全管理工作,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保证储油罐区油品的安全储运。
一、油品储运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违章指挥。不遵守安全生产规程、制度和安全技术措施或擅自更改安全工艺和操作程序,指挥者未经培训上岗,使用无专门资质认证的人员,指挥工人在安全防护设施、设备有缺陷,隐患未解决的条件下冒险进行作业,发现违章不制止等。生产调度工作协调不够,生产指挥失误也容易引起事故的发生或使已发生的事故扩大。违章指挥危害最大,造成的影响和损害的程度也较为严重,具违章指挥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不可抗拒性。
2.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紧急状况下操作失误。人的不安全行为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误操作。由于安全技术知识不足,或新工人技术不熟练等原因,紧急状况下错误的操作,可能使事故进一步扩大。
3.监督管理的缺位。对油品储运安全的监管,不应该是部门权力与利益的争夺点,更应是对安全的全盘化合作管理的方式。但是,在当前的油品储运安全管理中,依然存在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在权力运用上整体性能不够,监督力度没有落到实处,尤其是决策力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有更大的监管缺位,造成部门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影响储运安全管理机制的正常运用,尤其是在安全监管的决策核心上,缺乏细致的考核方案。
4.细节管理的失察。在油品储运公司的安全管理上,应该要建立严格的管理措施,尤其是从制度上细化每一个管理环节,避免在任何一个细节上出现问题。但是,在当前的管理中,依然还存在一定的管理缺陷,没有建立严格的常规化的管理,细节管理的失察,带来了安全管理的一些隐患。
二、油品储运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1.树立企业形象的需要。在化工企业油品储运的市场竞争中,安全因素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尤其是油品储运的安全管理,能有效的构建安全的模式,通过对油品储运的各种注意事项的常规化管理,形成安全管理的模式,减少公司在安全运行上的财务支出,形成公司的良好形象,提升整体的效能。搞好安全生产,才能树立企业形象,赢得市场,承揽更多的经济任务。安全生产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事故,改善劳动者的工作环境。伤亡事故不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痛苦,同时也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伤亡事故不仅是新闻媒介追踪的热点,同时也是国家安全管理部门彻查的工作,直接受到影响的就是企业的对外形象,使企业的社会形象相应受到影响。
2.减少安全事故的需要。在油品储运安全管理的措施运用中,通过筑牢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安全管理,警钟长鸣等方式,从而更好的减少储运安全事故,并在实际的安全管理中,将思想道德建设与化工企业储运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联系在一起,时时刻刻围绕企业的安全管理出发,保证油品储运的安全性能,构建安全防线,做到安全、高效的管理模式。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必须坚持“安全第一,不安全不生产”的原则,无数事实证明,为了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而放弃“安全第一”的原则,其结果都是得不偿失。
三、强化油品储运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
1.强化管理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对油品储运行业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切实增强安全责任意识。全面实施已建在建油罐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帮助指导和督促各企业开展整改工作,对整改后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无法满足基本灭火救援和防溢油等污染的油罐,坚决予以关闭或搬迁。在监管的同时,强化服务意识,努力为企业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做到既加快项目推进,又确保安全发展。健全部门之间的信息通报制度,建立安全委员会定期信息通报制度,定期通报监督管理信息,交流部门内部的监督管理标准和要求;强化部门之间的资源互补,针对工商部门无检测机构、缺专业人员的弱点,发挥其他部门在检测机构、专业人员、专业知识方面的长处,与相关部门建立起资源互补的机制,更好的实现油品储运的管理机构与责任建立。
2.强化长效监管。无论是生产操作还对油品储运安全的监测管理,是完善监管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整合现有检验检测机构,全面构建油品储运行业安全管理体系。加强规划研究和调控,科学合理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调整空间布局和结构,促进油品储运行业有序安全发展。对发生的每一起事故,严格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和“实事求是、依法依规、注重实效”的基本要求,查明事故性质和原因,严肃追究有关责任,认真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完善安全措施。HSE管理体系是石油、石化行业普遍推行的安全管理体系。HSE管理体系是一种事前进行风险分析,确定自身活动可能发生的危害和后果,从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手段和控制措施防止其发生,以便减少可能引起的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的有效管理方式。
3.强化安全教育方式。在油品储运安全管理人员思想安全教育方面,可以结合驾驶员的心理特点和工作需要,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激活管理员主动参与安全意识的形成之中,一是采用讨论式的教育,通过重特大事故,违规违章操作造成事故等为题进行事故原因分析、讨论,使广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大管理员在相互启发中思想得到统一,认识得到提高,缺点得到纠正,安全知识得到充实。二是采用活动式的方式,通过问题答辩、安全法律知识抢答、问卷调查等形式,围绕本职工作进行常规方面的安全教育。三是采用激励机制的方式,通过竞赛的活动方式,通过主办管理员、承包经营者、企业员工结伴竞赛等多种形式,增强安全教育的趣味性,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安全教育的时效性。
4.强化安全管理细节。在油品储运的安全管理细节上,可以通过印发小册子等形式,对管理中的一些注意事项等进行全面的宣传,同时,对每一个安全管理做到心中有数。做到以下细节管理:1)不准携带过火柴、打火机或其他火种进人油罐和油品储存区、油品收发作业区。严格控制火源流动和明火作业。2)油罐内严禁烟火,修理作业必须使用明火时,一定要申报有关部门审查批准,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后,方可动火。3)汽车、拖拉机入库前,必须在排气管口加戴防火罩,停车后立即熄灭发动机,并严禁在库内检修车辆,也不准在作业过程中启动发动机。4)油罐及一切作业场所使用的各种电器设备,都必须是防爆型的,安装要合乎安全要求,电线不可有破皮、露线及发生短路的现象。5)不准用铁质工具去敲打出容器的盖,开启大桶盖和槽车盖时,应使用铜扳手或碰撞时不会发生火花的合金扳手。
5.强化技术安全监控。在配合思想安全教育的同时,油品储运公司加强对油品储运的监控管理,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强化安全管理。可以采用智能化的信息管理,结合集卫星技术、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电子技术控制和计算机技术,并通过利用GPS平台系统对进行监督管理,利用高科技系统带来的管理措施,防止事故隐患,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失,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同时,对照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制度和工作要求,全面进行各级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和各油品储运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情况自查,针对存在问题,研究完善改进措施,进一步提升油品储运企业和危化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水平,有效防范事故发生。
6.建立完善的事故应急预案。针对可能的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按管理职能和层次分级制定应急反应计划,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演练,一旦发生事故尽量使损失降至最低。一方面预案要尽量考虑周全,因为预案内容不一定完全符合现场发生的实际情况,或预想的手段不能较好的处理现场实际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实际发生的事故处理过程来不断完善事故应急预案,形成良性循环,最终成为岗位较为完善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化工企业油品储运的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作为化工企业油品储运管理人员,须从油品储运安全管理职业的高风险性、复杂性以及工作上的随机性、灵活性强的特点出发,培养储运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采取一切可行的预防手段,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毕荣.油气储运安全管理实用全书[M].合肥: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2004.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
截至目前,我国已制定出40多部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等。诸多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已经逐渐系统化,形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和法规的集合法群与总体框架,且日趋科学合理。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和认证制度
国家质检总局于2002年推出了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主要包括:生产企业必须经过基本生产条件审查;产品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要求,是经过检验的合格产品;合格产品进入市场销售时,必须加注QS(QualitySafe:质量安全)标志。当前,我国多部门对农产品进行多种形式的质量安全认证:农业部设立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分别对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进行认证管理;国家环保总局成立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对有机食品进行认证和管理;国家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等三个部门对地理标志产品(农产品)进行认证、监督和管理。
二、存在问题
(一)部门多头监管、效率低下
不同管理部门负责农产品链的不同环节(见表1),造成了多个部门“多方散分、齐抓共管”的局面。部门的多头管理,中间缺少必要的协调和沟通,致使出台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执法效率大打折扣;若出现了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易出现相互推诿、问责无人的现象。管理机构之间权属关系模糊,监管内容亦有重复,不但加重了市场主体的运营成本,一定程度上浪费了管理资源,而且也会发生许多矛盾,引致各部门之间监督和管理权限相互摩擦与冲突。
(二)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缺陷
我国有一部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和法规出台时间较早、覆盖面不宽、标准不高,难以适应现阶段广大消费者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新需求和新变化;部分相关法律、法规、条例和制度比较笼统,可操作不强,具体实施起来或多或少“无章可循”;一些法律和法规的兼容性存在相互交叉和矛盾、执行部门协调不一致等状况;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在执法过程中,缺乏规范性和持续性,背离了制定法律和法规的初衷,降低了它们应有的效力。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认证及检验检测体系问题突出
1.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我国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截至《食品安全法》公布施行前(2009年2月28日),已有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等国家标准2000余项,行业标准2900余项,地方标准1200余项,基本建立了以国家标准为核心,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为补充的食品(农产品)标准体系。受食品(农产品)产业发展水平、风险评估能力等因素制约,现行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1)各部门分别制定各自的相关标准,虽总体数量较多,可相互间既有交重、又有脱节,其协调性和衔接程度较低;(2)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中的个别重要指标和标准存在缺失,尚不能满足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需求;(3)一些标准标龄较长,通用性不强,部分标准、指标欠缺风险评估依据,影响了其科学性和合理性;(4)相关标准技术性强、执行要求较高,需加强宣传、培训和贯彻实施。
2.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经过不断探索,业已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认证种类繁多、标准多重且不统一;(2)相关监督和管理部门对认证后食品(农产品)的监管机制不健全,存在惩处不严、执法不力的情况;(3)认证体系仍不完善,缺少专业技术人才;(4)认证知识普及率不高,致使认证产品不能得到社会认可。此外,我国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方面的宣传力度还很小,政府、企业、生产者(农户)和消费者等各利益主体未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重要性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有些农产品虽然已经具备了申请和认证条件,可对农产品的认证意义认识不充分,觉得其农产品只要能以自己认为不错的价格卖出去,没有必要将资金和精力投入到认证的注册、认证及管理上,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认证。
3.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标准体系与检验检测体系互为补充,促进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发展。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是:(1)相关职能机构、部门设置重复,相互间协调性差,效率低下;(2)部分质检机构、实验室环境条件较差,检验检测设备老旧低效,检验检测手段比较落后;(3)质检机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高、精、尖的技术型人才,同时也缺少管理型人才;(4)质检机构的地域分布不均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质检机构、实验室的建设滞后,基层设置几乎空白。
三、发展策略
(一)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
法律法规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在农产品管理体系中,法律法规体系是基础,质量标准体系是依据,行政管理体系是主体(周应恒,2008)。只有明晰各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认证条件确认与申报、生产(种植)标准和技术规程的制定和评价、生产基地和市场流通中相关的检验检测等技术鉴定和质量安全监管等工作职责,才能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共同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需要从法律法规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方面着手:
1.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颁布实施专门的食品安全法,在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基础上,对其强化和完善;对当前诸多种类繁多的法律法规进行梳理,摈弃那些“过时”、“不适用”的“旧法律法规”,完善整个法律法规体系;加大触犯或违犯农产品法律法规的处罚力度。
2.健全质量安全标准、认证及检验检测体系
继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标准及认证的研究及修订,建立和完善一套既符合当前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认证体系,合理设置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认证体系的层级构成。引进国际领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技术,建立统一、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3.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体系
梳理各个农产品(食品)管理部门的权责关系,进一步调整、明晰其监管职责,尽可能减少监管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建立和完善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信息披露机制;建立和完善农产品(食品)安全预警和应急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农产品(食品)控制体系。
(二)建立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明确供应链各环节责任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的宣传,增加对信息可追溯系统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如:电视、报刊、杂志、培训等),促进对加贴信息可追溯标签农产品的消费和购买。另外,加大对加贴信息可追溯标签农产品的供给,通过多种途径降低加贴信息可追溯标签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为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性和信誉,要积极指导注册人规范使用、管理商标标识,对违反标准的生产者(农户)或企业吊销“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的标识使用资格。推广使用商标防伪标签技术,利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编写条形码、保存相关记录,从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的各个环节进行追踪,当农产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时,便可进行信息追踪,尽快发现问题所在环节并进行控制,从而明确供应链上各利益主体的相应责任。
(三)加强对质量安全农产品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
地方政府可对从事质量安全农产品生产农户或企业进行专项补贴,使之“有利可图”,这样才能极大地刺激质量安全农产品的生产积极性;大力扶植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特别是从财政资金上给予倾斜或补贴,更好地发挥其在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化、质量安全性及销售中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运用财政资金支持质量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基地农户标准化的生产技术应用和推广工作等,以期保证生产基地能够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出符合标准的质量安全农产品;大力扶持从事质量安全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企业,从财政上支持其销售方式和渠道的拓展,如:举办质量安全农产品展销会,建立网络销售平台,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
(四)加大对质量安全农产品的宣传力度
大力宣传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意义,让生产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企业等利益主体充分认识到,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对于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提高、农民增收以及整个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另外,也要加大消费者对质量安全农产品的认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了解和认知,通过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努力做到让消费者可有效识别并及时举报有质量安全问题的农产品,充分发挥消费者在维护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作用,唤起社会上每一位消费者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护意识,从简单的保护意愿转化成切实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