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茶艺方面的知识范文

茶艺方面的知识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39: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茶艺方面的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茶艺方面的知识

篇1

云南省普洱市中医医院,云南普洱 665000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使用电针治疗仪疏密波治疗面瘫的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发病)患者60例为观察对象,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辨证结合疏密波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各30例,2周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辨证结合多波型治疗的患者在临床症状改善、治愈率方面均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治疗面瘫使用电针治疗仪时,采用辨证结合疏密波治疗的方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及预后,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

关键词 ] 面瘫;电针治疗;使用方法;观察

[中图分类号] R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3(b)-0117-02

面瘫是指面部肌肉瘫痪,由各种原因导致的面神经受损而引起的病症,部分患者发病前常有局部受风、着凉或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发病后急性期的患者表现在单侧面部表情肌不自主的阵发性不规则的抽搐,轻者表现为一侧眼睑闪电状的不自主跳动,重者可引起半边面肌的强烈抽搐,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还可并发面部神经麻痹,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1]。随着病程的,面神经受损逐渐严重,易引起面肌痉挛、顽固性面瘫、面瘫后遗症等并发症,而在面瘫发病前两周则是治疗的最佳时期,越早治疗越合适。中医针灸治疗面瘫是临床上较常采用的治疗手段,以往进行的是常规药物治疗方式,近年来我院对此类患者依据不同分期、不同病情进行辨证结合疏密波治疗的模式,疗效甚好,下面就此措施应用及体会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发病)患者60例为观察对象,其中观察组(辨证结合疏密波治疗组)30例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46~64岁,平均55岁,均为周围性面瘫;单侧发病者26例,双侧者4例,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组)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4~66岁,平均55岁,均为周围性面瘫;单侧发病者28例,双侧者2例,两组从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各方面比较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为准,孕妇、小于16岁或大于70岁的患者、合并严重糖尿病、精神病、严重高血压及心衰者除外

1.2临床概述

面瘫学名面神经麻痹,也称面神经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和性别限制,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通常急性发病,突然出现一侧面部表情肌麻痹,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作皱眉、闭眼、露齿等动作,一些患者鼓腮、努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面神经核及面神经病损所引起的面瘫称周围性面瘫。发病15 d以内为急性期,发病16 d~6个月为恢复期。

1.3方法

1.3.1对照组 ①基础治疗。保持安静、卧床休息,注意颜面及耳后部位保暖、避免头朝风口窗隙久坐或睡眠;②药物治疗。使用激素,抗病毒药物,血管扩张剂,神经营养药治疗

1.3.2观察组 在上述治疗上,采取辨证结合疏密波治疗的方式,具体如下:以风池、太阳、下关、合谷、阳白、四白、颊车、迎香、翳风、听会、地仓为主穴,人中、承浆、迎香、颧髎、翳风、完骨为配穴,选取阳白一丝竹空、下关一颧髎、颊车一地仓三对穴位。阴极在外周,阳极在中心部。波形为疏密波,频率1.6档,输出强度以面部肌肉轻微收缩为度。电针时间25 min,以低频疏密波脉冲电流刺激,注意刺激的强度,电流强度以患侧面部肌肉出现轻微收缩为度,局部不出现发僵、发紧感,疏、密波交替,持续时间各约1.5 s,治疗2周。

1.4疗效评定标准

2周后进行效果评判,以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学确立的House-Bra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H-B~分级)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评定。House-Brackmann面神经分级标准分为6等级,Ⅰ级:正常,Ⅵ级:完全麻痹。每个等级有测量面神经运动部位的具体内容。测量抬眉及口角的运动幅度,并与健侧进行比较,再将这些结果转换成6等级。Ⅰ级:面部运动功能正常,没有无力及联带运动。Ⅱ级:面部运动功能仅有轻度不对称,可能有轻度的联带运动。Ⅲ级:有明显的不对称及明显的继发性缺陷(即并发症),但是额部有运动,额部运动的出现表示神经功能没有完全变性。

1.5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且进行t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证,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又称“口眼歪斜”,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许多的不便,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心理影响。面瘫的主要病理机制为缺血和水肿,与面神经的营养缺乏、微血管痉挛、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相关,寒冷刺激、病毒感染等都可能诱发疾病,由于疾病可能带来精神萎靡、性格自卑等心理危害,长期面瘫、面瘫后遗症可能会出现,肝、肾、脏腑功能、微血循环系统病变。在面瘫的早期,如果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容易造成面瘫后遗症。因此积极的治疗至关重要。

临床治疗方法很多,研究表明针刺穴位尤其是周围神经穴位能使原有的病理改变的肌电图好转,使失去神经支配的肌纤维重新获得神经支配,促进神经纤维再生[2],而且电针对促进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和相关多肽的影响也有关联。同时面瘫也是联合国WHO推荐针灸治疗的43个适应病症之一,面瘫早期的治疗关系到疾病的转归,关于面瘫急性期是否能进行针灸强刺激治疗在学术界存在很大的争议.电针治疗仪在针灸治疗中广泛运用,而疏密波是电针治疗仪波型中的一种比较常用的强刺激波形。本组患者我们通过对比针灸强刺激和非针灸治疗进行系统评价以判断早期针灸强刺激治疗的必要性。

面瘫治疗上通常采用抗病毒药物,扩血管药物、活血通络的药物配合局部理疗等,本组患者我们联用电针治疗,低频脉冲电流通过毫针刺激腧穴,具有调整人体功能,加强止痛、镇痛,促进气血循环,调整肌张力等作用,低频脉冲电流的波形、频率不同,其作用亦不同,如密波为同频50~100次/s,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具有止痛、镇静、缓解痉挛作用,疏波为低频2~5次/s,能引起肌肉收缩,提高肌肉韧带张力,疏密波为疏、密波交替,能促进代谢,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性水肿。从效果看,急性期面瘫患者在使用疏密波穴位刺激后5~8 d左右,患者明显感觉面部症状减轻;10~12 d左右眼裂开始缩小,嘴角偏斜开始纠正,面部表情开始恢复。实践中我们结合病情特点选择一定的波型和刺激强度,在治疗效果上明显好于常规药物治疗效果。有研究表明,用固定的脉冲频率和序列作较长时间的刺激时,随刺激时间延长,针刺效应会减弱[3],从而出现电针仪刺激适应现象,为了防止出现适应,电针仪的脉冲波型、脉冲幅度、频率和序列组织应该是多变的,因此我们不断增加刺激强度,对电针仪的脉冲和脉冲列波型进行调整,利用频率调制或幅度调制形成间断、疏密、起伏、锯齿等不同波形增加刺激效果,以避免产生适应现象。波形选择上要结合病症进行,此病早期发病时面神经处于急性炎症期,强刺激或电针能够加重神经的损伤,宜单一波形。操作时应注意选穴不可过多,以免刺激太强,患者不易接受,通电前将电针机的输出旋纽转到零,尔后打开电源开关,将输出电极分别夹在穴位上的两支针上,慢慢旋动输出旋钮,将频率调到要求程度,再慢慢加大输出量,如果感觉减低,可适当加大输出量,电针器最大输出电流应控制在1毫安以内,避免发生触电事故,调节电流量时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以防引起肌肉强烈收缩造成弯针、断针、晕针等意外。

综上,治疗面瘫使用电针治疗仪时,采用辨证结合疏密波治疗的方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及预后,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1] 阎固林.针灸推拿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44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0,42(1):57.

[2] 宿慧,郑祖燕,邱婷婷.针刺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0,10(1):98.

篇2

关键词:电视剧;广播剧;音频制作;差异;制作方法

引言:

电视剧与广播剧在众多的方面存在相同点,比如:都由语言、音乐、动作效果等方面元素构成。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差异。其中,一个明显的差别体现在后期制作上。比如:在单声道和立体声的制作样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广播剧非常强调调频,注重立体的调频播出和制作。而电视剧现在应用的是单声道伴音的播出制作。因此,我们针对电视剧与广播剧在音频制作方面的差异、电视剧音频后期制作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工作。

一、电视剧与广播剧在音频制作方面的差异

(一)音乐差异

就电视剧和广播剧在后期的音乐制作方面而言,音乐的录音和制作主要是在立体声的监听下来完成的。在立体音的音乐制作方面,存在着声音反向的问题。原因是这种反向与立体声话筒录音角度和反向的大小与直接性的关系。比如:我们以电视剧中主体歌曲的录制为例子进行具体说明。反向问题的出现使得在后期制作中具有良好效果的歌曲在播放中存在较大效果差异,即存在音乐伴奏的声音效果小、人声大的问题。因此,为有效的解决此类问题,需要使得电视剧后期制作的缩混歌曲在单声道监听的环境中完成,即应用MONO版,提高歌曲的声音品质。而广播剧不存在此类的问题,可以应用MONO版或者是CD版来完成,只需要注意声音的品质和效果即可[1]。

(二)人声差异

电视剧和广播剧在人声上存在较大差异。原因在于,电视剧在音频制作方面应用的是单声道模式,而广播剧应用的是立体声制作方式,导致了两者在后期人声处理方面存在非常大的不同。就广播剧而言,其在室内的场景和室外的场景中都需要录音棚具有良好的录音效果,即应用双Studio或者是应用吸音挡板来实现良好人声的录制。而电视剧在人声的处理上,要求具有非常长时间的混响。

(三)动作效果差异

电视剧和广播剧在动效处理上也存在较大差别。其中,电视剧在后期的制作中需要加入m当数量的混响,提高动作效果的清晰度,提高播放中声音的品质,使广大观众在良好的声音、动作效果、场景下来欣赏精彩的画面,获得良好的视觉享受[2]。

二、电视剧音频后期制作的方法

在电视剧的后期制作中,需要应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来提高电视剧的画面感、提升其声音的品质、使得精彩的画面和声音绝佳的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随着科学水平的进步,观众审美的提高,需要在电视剧的后期音频制作方面投入更大的力量,使得最终呈现出来的声音更好反映电视剧情境中的主题内容,与剧情的发展、电视剧中具体人物的性格、画面的场景充分协调,提高电视剧的质量和水准。

(一)人声的制作

在电视剧的制作中,剧中人物的对话和旁白是充分反映出声音一个重要载体,使得电视剧的观众在自觉或者是不自觉的状态下随着剧中人物的声音变化来感受到剧情的发展、人物的内心活动特点。在一般的情况下,有关方面的人员需要依照对话标准平均值来进行人物声音的控制,即控制在-7dB到-3dB之间,最响的人物对话最好不超过0dB,极弱的人物对话最好不低于-10dB。但是,在电视剧拍摄过程中,存在不同拍摄角度的问题,演员的声音大小、语言应用的速度、进行情感语言的表达不可能一致。因此,鉴于以上方面的情况,在进行后期剪辑中需要以完整性的画面为选取镜头,也需要从其它的镜头场景中对在画面、口形、语速方面不一致的问题进行合理化替换,做好后期的配音工作,提升声音的空间感[3]。

(二)音响效果的制作

一个优秀的电视剧需要具有良好音效制作。在电视剧的各种声音中除了需要有自然界中发出的良好声音、电视剧拍摄中人物以及周边环境等发出的声音外,还需要应用良好的方式来进行后期音响效果的制作。一些音响的声音已经在电视剧的现场拍摄中完成了。但是,还有的音响效果需要在后期制作中调整、剪辑、修饰。这种音效方式的调整就是以剧中人物的对话为基础,充分展示出电视剧场景中需要的主要人物声音,然后在后期的制作中加入必要的后期声音配饰。比如:在电视剧的拍摄中,许多雨中的场景、下雪的场景是通过一些机械设备来营造的。因此,在后期的制作中需要进行打雷、闪电、刮风等等方面声音的后期制作,使得电视剧的场景表现力更加逼真。还有一些声音需要在后期的制作中消除。比如:电视剧拍摄中的现场提示音、移动轨道的声音、现场中其它的杂声等等都属于与剧情无关的声音,需要在后期中消除。

(三)音乐的制作

在电视剧的后期制作中,需要应用良好的音乐,提升电视剧场景的表达效果,将剧情和剧中人物的情感活动、内心活动升华。比如:一些主题曲的应用、在电视剧精彩镜头情境中,合理化音乐的穿插,使得电视剧中各个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极大烘托了电视剧的气氛,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如:我们以《北京爱情故事》为例子进行说明。通过应用了汪峰的《北京北京》《存在》作为电视剧的主题曲,在故事的发展中应用了罗大佑的《童年》等歌曲,提升了电视剧表达主题的水平,使得电视剧的剧情冲突更加鲜明[4]。

结论:

对于电视剧与广播剧在音频制作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应用好各种音乐、有效性的进行后期声音配饰、使得杂音得到消除,全面性提高了电视剧后期制作的质量和水平,提升了电视剧整体水准,实现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高冬梅,陈鹏.金帆奖高清电视剧类一等奖作品《闯关东前传》的音频制作[J].现代电视技术,2014,02:34-36.

[2]权胜.电视剧与广播剧在音频制作方面的差异[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8,04:77-78.

篇3

[关键词] 共词分析 专利引文分析 知识关联

[分类号] G255.53

1 科学―技术知识关联的概念

“科学―技术知识关联”是近年来专利计量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在Scientometrics、World PatentInformation等权威期刊的相关文献中通常被表述为Science Technology Linkage、Science Technology Interac-tion、Science Dependence of Technology。研究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意义在于:通过揭示哪些基础研究学科与哪些技术发明领域之间存在知识关联,预见二者间可能的推动或启示作用,从而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管理者提供科技资源配置方面的决策参考,以便目标明确地扶持更具产出能力的基础学科,发掘已具备基础储备的未来技术创新领域。

2 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各种途径和方法

目前,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途径多种多样,不同学科都在为此作出各自的贡献。

在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视野下,研究公共基础研究机构(公共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企业的合作研发活动,是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有效途径。技术社会学认为,公共基础研究是技术变迁过程的基本要素,它通过提高社会整体创新水平间接推动企业的开发活动。科学社会学的双螺旋理论(Double Helix Model)认为,科学与技术是一对舞者(a pair of dancer)的关系,二者在相互推动下呈螺旋状上升发展。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之间的知识交互过程和合作活动是实现技术突破的能量储备过程,是实现技术跃迁的重要前提。文献[1―3]通过统计大学及公共基础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合作研发活动,揭示了激光、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知识扩散和成果应用情况。

在技术经济学视野下,挖掘基础科研机构和技术开发机构(各类企业)在地理空间分布上所表现出的关联规则,是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又一途径。技术经济学认为,区域经济管理者在制定科技政策时,通常会从有利于本地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角度出发,利用基础科研对本地技术创新的影响,在同一地域范围内统筹规划创新型企业和基础科研机构,从而构建起两者间知识关联和转移的通道。基于上述技术经济基础,基础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地理邻近性与两者间的知识关联和转移强度之间通常会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文献[4―6]分别通过研究美国、法国、东欧范围内基础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的地理空间凝聚现象,揭示了对应的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和知识转移强度。

在科学计量学和文献计量学视野下,解析科研期刊论文与技术专利文献间的关联关系,也是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另一途径。科学计量学家Verbeek认为,企业创新人员对科研文献的理解、认同和利用是引发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和最终造就技术转化的关键环节。Garfield指出,发明不可能来源于魔术或真空,它是发明人对若干已有的概念进行重新组合的知识成果。Narin等认为,几乎所有的科技成果都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知识的关联性在专利引文中有着明显的体现。科研期刊论文与技术专利文献之间的共词关系和引用关系是新知识向技术部门转移的显性表现。

3 利用共词分析法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局限

共词分析法以某一(或一系列)主题检索词(科学概念或技术术语)为“关联点”,分析该词在科研论文和专利说明书中的“共现”情况,从而推理和判断基础科学学科与技术创新领域之间关联关系的方法。共词分析法直观、有效,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和局限。

3.1 科学概念与技术术语之间存在部分不对应问题

尽管INSPEC和INPADOCDB等词表能够提供某一科学概念和技术术语的多种词汇表达,但它们不能解决“部分科学概念与技术术语不对应”的基本矛盾。例如:专利说明书中的技术术语thin film(纳米绝缘薄膜)及其同义术语ion sol-gel(离子溶胶凝胶)、polyerys-talline film(硅多晶薄膜)等在科研论文中并没有绝对对应的概念,通常只能被近似地映射为chemical vapordeposition(化学气相沉积)、carbon nanotubes(纳米碳管)、amorphous nitride(无定形氮化膜)等词汇形式。

3.2 同一概念术语在科研论文和技术专利中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

科研论文中的化合物名称在专利说明书中往往以分子式、化学键结构式或马库什结构式(Mm-kush strue-ture)表示,例如,pantoprazole作为一种常用的抗溃疡药物的化学名称常出现在科研论文中,但在专利说明书中这一词汇很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其马库什结构式,如图1所示:

3.3 专利技术的核心特征词难以被确定

科研论文由作者给出关键词,指明论文的核心知识概念,但专利说明书中没有“关键词”,发明人没有归结出专利的核心技术特征。目前的共词分析主要依据“词频”和词出现在专利说明书中的“位置”来间接推断某术语是否表达了技术的核心特征。但核心特征词的“词频”的分布阈值和词出现在专利说明书中的什么“位置”能否代表技术的核心特征也还是一个争论性话题,如有人重视“标题”、“摘要”位置,也有人重视“权利要求条款”位置。

3.4 语种差异有时会引发技术术语缺失

例如,中国专利中的中医治疗方法专利和中药配方专利所涉及的人体穴位和草药名称等都没有对应的英语词汇。

目前,上述问题都还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这就局限着共词分析法在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方面的效度和信度。

4 利用专利引文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优势

本文所讨论的专利引文主要是指专利说明书所引证的相关科研期刊论文。Jaffe等将“专利引文分析法”(patent citation analysis)定义为:利用各种数学与统计学的方法,对专利引文进行分析并揭示其中存在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方法。1994年Narin首创了“专利计量学”(Patentbibliometric)并构建了专利计量指标(Science Linkage,sL),用以度量技术发明与基础研究之间的关联强度。利用专利引文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方法,以专利引文为纽带,通过专利说明书对科研期刊论文的引证映射,揭示对应的基础研究学科与技术创新领域之间的知识关联,其基本原理如图2所示:

篇4

关键词:茶艺;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内容;措施

茶艺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发展痕迹展示,其并非人们所看到的简单的茶艺展示,而是融合了我国重要的精神内涵,将我国的精神内容通过看似简单的冲泡饮等动作展现出来。茶艺中所蕴含的精神是我国多年历史文明的凝结,是其精华的汇总,具有极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也正是因为茶艺所具有的特性,通过对其进行创编和践行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对茶艺从非文化遗产方面予以保护,才能够真正促进茶艺文化的再进步,才能够让茶艺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发扬光大。

1茶艺精神

1.1海纳百川

随着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当今的茶文化也汇集了不同地域的品茶习俗而独具韵味。每一种茶叶虽然都有其独特的产地,但是当茶叶被分散销往不同地域时,不同的饮茶者又使用不同的茶具进行茶叶的洗、冲和品的过程,因此,茶艺也被赋予了不同的精神内涵,可以说包容了各类文化,集各地饮茶风俗于一身,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茶叶的冲泡工艺和品茶韵味。

1.2和敬精乐

首先,茶文化代表着和谐,品茶时往往是多人端坐到一起进行较为平静的交谈,氛围以和为贵;其次,通常在待客时会为其冲泡茶水以示欢迎和尊敬,体现了茶文化中的“敬”;再次,茶叶在冲制时需要精心选择水源、茶具、泡法,并应当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品茶,在这个过程中还有特定的礼仪讲究,因此,茶文化的“精”无处不在;最后,人们通过品茶这一习俗和习惯,能够得到心灵的升华,最终实现身心愉悦的效果。

1.3尊古崇商

茶文化在我国发展历史悠久,是古人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因此,茶文化也具有极强的“尊古敬古”的韵味,茶文化已经成为我国民族文化中璀璨的瑰宝。另外,当今社会很多商业人士在谈生意和商务交往时经常坐在一起品茶沟通,品茶也逐渐成为创造商务氛围的重要方式。

2我国茶艺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

茶艺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尤为重要。对于此,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对其予以保护,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正规化,并为保护工作提供相关的必要的政策支持,湖南、福建、安徽等省份也积极将本地的茶叶申请了非物质文化保护,并成功进入《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的记录中。非文化遗产所涉及的领域也非常众多,比如舞蹈、民俗、音乐、医药、戏剧、美术、杂技等等,而与我国茶艺相关的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2.1传统技艺

主要是指茶叶的制作工艺、茶叶的冲泡工艺和茶点制作工艺等。这些传统技艺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被继承和发扬,相关的技艺种类多种多样,在丰厚的茶叶制作文化的基础上,提炼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迄今为止,已经有16个与传统技艺相关的项目入选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2传统音乐

茶与音乐看似不相关的两个方面,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的登记来看,我国与茶艺相关的传统音乐类遗产项目仅有两个,一项是福州市的茶亭十番音乐,另外一项是湖南省辰溪县的茶山号子,这两种茶文化音乐都十分有名,且被现代歌手进行了创新演绎。

2.3传统戏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戏剧类收录的与茶文化相关的项目也比较少,仅为三项,分别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的桂南采茶戏、江西省赣州市的赣南采茶戏以及湖北省阳新县阳新采茶戏。这些戏曲也被戏曲艺术家改编演绎变换了多种形式,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2.4传统医药

众所周知,有些茶叶是可以入药的,因此,在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们发现,福建省晋江市的灵源万应茶与福建省永定县的永定万应茶被收录到了中医养生这一子名录下。中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这些茶在医疗保健中也被得到了相关的应用。

2.5民俗

与茶文化相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还有民俗类,在该类别下,广东省潮州市的潮州工夫茶艺和庙会项目中的浙江省磐安县的赶茶场这两个项目。

3茶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效体验模式建设

3.1结合名茶的地理标志特征进行茶艺教学

高校茶艺的创编和实践可以结合名茶的地理标志来进行,将茶中的原产地的气候、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文化、风土人情等特征融入到茶艺之中,让学生能够通过茶艺的观看和学习,感受到茶艺所具有的内涵和力量,能够为茶艺的开展添加新的内容。同时,对于茶艺的教学工作开展尤其要结合其地理标志等方面的特点而进行,探究其中的“独树一帜”特点,一方面能够对茶艺教学的开展添加更为独特的保护,做好相应的优化管理,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其后续的研究提供强大的支撑。

3.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茶艺,要想真正融入到教学工作之中,则需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和提升,让学生能够从基本的茶艺学习过程中,融入到系统的、深入的学习中。一方面,教师可以将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相关信息纳入到系统教学之中,尤其对于明确收录的本地区与茶文化相关的项目进行重点教学,另一方面则可以积极挖掘茶工艺、茶文化相关的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与茶叶相关的古方医药以及与茶文化相融的地区民俗文化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和精髓,充分对茶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价值研究,让茶艺的学习更加具有内涵,通过具有内涵的内容的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将会被极大地调动,学习的效果更好。

3.3社会与院校结合的保护方式

对于茶艺所进行的各种保护和传承,一方面需要院校进行积极教学系统建设,从教育方面进行体制的完善,构建相应的茶艺传承方式。另一方面,还需要结合社会力量进行专业的保护,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茶艺的本质,能够切实加入到茶艺的保护过程中来。我国对于茶艺此非文化物质文化遗产所进行的知识产权保护,主要是通过国家质检总局索授予的标志产品、标志工艺所进行的法律规定,这就让社会对于其保护的力度不够,还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强。首先,院校需要建立与相关行业的联系,此行业最好是茶艺行业的龙头行业,为学生的实践和培训提供强大的根据地。学生在此范围内,一方面可以学习到重要的茶艺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亲身参与到茶艺的活动之中,切身感受茶艺之中所蕴含的各种丰富知识和内涵,培养学生对茶艺进行保护的意识。其次,院校还需要与法律相关专业的行业进行关联,让学生了解当前我国对于茶艺保护的法律政策,让学生能够从法律意识上对其保护予以提升,探究更好地法律保护措施,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茶艺法律保护意识。第三,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就我国当前的茶艺保护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究我国当前对茶艺保护中所存在的问题,从多方面探究保护茶艺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走出校园的限制,将眼光放置到更加广阔的范围内,从而达到提升自我能力,优化茶艺保护,为更好地进行茶艺事业而更加奋进。社会与院校的结合还需要社会中行业和企业的努力,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需要国家的重大推动力量的展现,让相关行业能够自动自发地与院校进行通力合作,以此为契机,也能够更好地推动自身的发展和建设。

3.4对教材进行系统编排

任何教学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教材的依托,通过教材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加系统的知识,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整体性更强。因此,对于茶艺的高校教学来说同样需要注重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一方面注重其内容的综合性、全面性,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让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首先,对于教师来说要做好茶艺教学的教研工作,通过集体教研以及个人教研相结合的方式,寻找最好的教学路径。再教研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提升自我的内在修养,拓展相应的实践性,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提高,深化对教学的认识。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角色,只有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才会更好。其次,教材中所囊括的内容应当尽量全面,让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能够辐射到相关领域的深刻认知,让学生可以探索到更加深刻的内容。比如,教材中可以融合茶的起源、茶艺的形式、国外对于茶艺的认识,我们相邻国家对于茶艺的传承等等内容,既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提升了学生对茶艺的学习兴趣,也具有知识性,让学生的知识更加渊博,学习的领域得到拓展。第三,茶艺教材内容可以与相关的科目进行连接,从而让学生对于茶艺的内涵产生新的认识。比如,茶艺教材可以与品德修养结合在一起,既让学生看到茶中的品德,也让学生能够在品德学习过程中融入茶的清香,让学生对茶和品德都产生新的认识。

结语

茶艺的发展历史悠久,并在新时代中获得了新的进步。相关人员更加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合理的方式对其进行发展,通过院校参与的方式对其进行人才的培养,让茶艺获得越来越多人们的青睐,让人们因为茶艺的发展而更加感受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力争让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通过茶艺认识中国,通过茶艺爱上中国,通过茶艺感受到中国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任艳艳,单军,姜含春.文化生态视域下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因素分析———以黄山毛峰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300-305.

[2]郭晓红.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看茶文化的传承发展[J].福建茶叶,2016,04:281-282.

篇5

关键词: 中职茶艺专业 误区 专业品质

茶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茶源于中国,被人们发现、利用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茶里沉积着生命之味,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

茶艺是“茶”与“艺”的融合,从广义上讲,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拓展一系列茶事活动,等等;从狭义上讲,是研究如何沏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茶业专家、学者、茶人热捧“茶为国饮”“弘扬中国茶文化,振兴中国茶业经济”,目的是通过做茶饮茶弘扬中国的茶文化,中等职业学校开办茶艺这一特色专业,其目的也是为了弘扬中国的茶文化,推动我国大力发展茶饮产业,在茶叶商品中注入文化内涵,提升中国茶叶的附加值,促使人们沿着富裕、健康、发展的轨道前进。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茶、品茶已成为现实生活中一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表现。

一、中职茶艺专业目前存在的两大误区

(一)专业的学习过于侧重机械式的茶艺表演。

在茶艺表演专业课教学中,有一个致命的现象:学茶艺表演就是记住或是掌握茶叶的沏泡要领――净器、置茶、润茶、冲水、敬茶,学会了这些就学会了茶艺了;或是有如社会上有些人的一种说法,掌握了一些茶的冲泡程序后,穿上漂亮的民族服饰,就认为自己会进行茶艺表演了。就泡茶而言,本身应该是生活中的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如果将泡茶的过程戴上“茶艺”这一桂冠,那就不同一般了。艺术是被人们欣赏的。茶艺中有个“艺”字,整个茶艺过程应处处体现出一种美感,而不是机械地重复几个动作,千茶一泡。真正茶艺师的茶艺表演,是将不同的茶叶,分别选择使用不同的茶具、水温、程序、方法,将一道道茶的色、香、味、形发挥到最佳状态,茶艺师优美、柔和、夸张的冲泡动作,端庄、美丽、得体的气质,以及精美的茶具,和主题相吻合的服饰、环境等构成一种整体的美。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茶艺师应有娴熟的冲泡技艺和整个冲泡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宁静致远、从容不迫的气质,这也恰恰是一般人机械学习茶艺所不能领悟和表现的。

(二)茶艺专业的学生培养定位过低。

茶艺专业学生培养定位在会泡茶的服务生,与饭店服务员区别在于:懂一点茶艺知识,会茶艺表演。由于定位过低,学生在校学习的有关茶的知识和技艺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迁模糊和淡化,最后也就是和其他服务员没什么区别。

二、提升中职茶艺专业专业品质的途径

茶艺专业要有发展和提升,有自己的独特的色彩,茶艺专业的学生除了服务是有共性的外,更要有自身独有的内涵,这对于从事茶艺专业教学的师者而言,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中职茶艺专业要提升专业品质,需要从事该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提高。

(一)茶艺技能的提升。

一技,泡茶之技。选器、选茶、选水、温度、冲泡、贮茶,这些技能是茶艺的基础技能。不同的茶叶,由于生长的环境不同,制作工艺的差异,有不同的茶性。外形紧直挺秀的开化龙顶生长在常年云雾缭绕深山之中,选择冲泡的水温较西湖龙井高,龙顶选器适合长高型的玻璃杯,而龙井则适合低矮型的玻璃杯或是瓷器杯,以保持龙井特有的栗香。又如“凤凰三点头”“悬壶高冲”“高山流水”“关公巡城”等技能,则需经过千百次的训练,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勤练出真功的。

二技,服务之技。服务语言、服务心理、服务礼仪、服务技巧等服务技能。目前,茶艺专业毕业生就业十分走俏,主要去向有茶业公司、茶艺馆、茶楼、茶庄等行业。这些行业都是服务行业,因此学生要严格按照茶艺师职业要求和茶艺人员应具备的服务技能进行训练和学习,这样才能认真做好所从事的各项工作。在接待服务过程中,除了和谐得体的着装、亭亭玉立的站姿、典雅的坐姿、轻松而怡然的走资、优美的手型、优雅自信的举止,为嘉宾提供良好的外观享受外,还能运用丰富的专业知识,为顾客提供茶叶知识、茶叶冲泡技能,传承中国的茶文化的能力。

三技,适时营销。茶艺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分析市场行情,与商人洽谈业务的能力。茶艺师不仅仅是一位泡茶的能手,也是一位会营销的生意人。茶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食品,人们对茶有着不同的偏好,也就是说不同的茶适合不同的人来饮用。中职茶艺专业需要在茶叶营销方面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如学习电子商务,开设网上商店卖各类茶叶,让学生在茶叶市场实习,等等。在营销专业课教学中,重点应阐述茶叶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体系的运行机制,要求学生不仅懂得营销的基本知识和策略,制胜,而且能科学地应用营销基本理论,使之与茶文化、茶产业、饮品业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不断提高适应经济社会的能力。

四技,会喝茶。一个学习茶艺,一个会泡茶的服务人员,如果从没喝过茶,或是喝的茶叶的品种不多,不懂茶性,只是机械地冲上一杯解渴的茶水,又如何能更好地服务客人?茶源于中国,我们的祖先对茶有了充分的认识,茶圣陆羽著《茶经》,宋徽宗著《大观茶论》,他们如不喜茶,不喝茶,不研究茶,如何写出流传千古的佳作,成为全人类的遗产?所以,茶艺专业的学子除了茶技、服务之技,营销之技外,还应拥有一技,那就是会喝茶,那怕是能适应茶的那一种独特的苦味也行。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根所在,而中国的年轻一代,由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从小解渴的不再是传统的开水、酸梅汤,或是茶水,而是含有大量的添加剂的各类各种软饮料、可乐、果汁等,哪怕是冠以茶为名,也不是我们茶艺中说的茶,而是充满着各种添加成分,只是带有一点茶香的饮料,因此,肥胖已是一道风景。学茶艺的学生不喝茶不愿品茶不只是个别现象。茶艺专业的学生,他们本身就承载着传承中国茶文化的使命,学茶的人不喝茶,那么,茶,为国之饮,从何谈起?

(二)文化素养的提升。

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是需要通过时间去沉淀的,文化素养的提升是多方面的。虽然中职生文化课成绩不太好,但并不代表他们的文化修养到此结束。文化是多方面的,在一个人最青春年华之时,赋予一定的文化熏陶,这将是一个人终身的精神财富。茶艺,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以茶会友,茶话会、茶沙龙、茶吧等场所,茶歌、茶舞、茶诗、茶艺等茶文化表现形式,都将会提升文化的素养。茶艺表演主体是表演者,每个动作、神态、语言、仪表均应体现一个“美”字,“美”不仅仅在外表,更重要的是求内在。表演者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文化修养,要了解茶文化的历史、茶叶基本知识、美学知识、礼仪知识等,必须懂得“廉、美、和、敬”的茶德精神。如,台湾陆羽茶艺中心的林瑞萱女士在《太极拳和泡茶之道》一文中提到,练习泡茶的同时,要练习太极拳。仔细推敲一下,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太极拳和茶艺的确有相关的联系,茶艺表演要体现“和”“敬”“圆”,而打太极拳的姿势,从头至尾双手呈弧型,始终如抱着一只球,并不时在空中划出一个又一个的圆。从打太极拳的速度来看,缓慢均匀,和茶艺表演时从容、自然的气质要求是一致的。如果能练好太极拳,并将太极拳的延绵不绝、柔和坚韧的动作、气质运用到茶艺中,就一定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地方特色文化的提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方出产的茶叶有着不同的滋味,有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茶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有现代的后起之秀开化龙顶、安吉白茶等。从古到今,茶叶的品名越来越多。中职学校开设茶艺专业本身就特具地方特色,一是学校身处产茶区,学生家中不乏有种茶、制茶、卖茶者。茶人最喜用这个词来体现他对茶的了解,这就是“茶性”。“茶性”,顾名思义:茶是有性格的。不同的气候、不同的土壤、不同的茶叶品种、不同的制茶工艺一定会带来不相同的茶性,显然,不同的茶类,自然有不相同的冲泡方法,相同茶类虽然其冲泡方法相同,但产地不同、用水不同,甚至泡茶的人不是同一个,其滋味都会是不相同的。茶性,是一个爱茶之人或是学茶之人必须懂得的,它和地方特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校要让学生参与到地方特色文化的建设之中,搭建特色文化平台,让学生成为茶文化的组织者、参与者、宣传者。为体现茶艺专业的地方特色,应组织学生广泛开展有意义的茶事活动,在校内以茶艺竞赛为主题,开展茶歌演唱、茶舞茶艺表演、茶诗茶词朗诵等竞赛活动,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祥和、温馨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浸润于浓郁的茶香中;在校外举办形式多样的茶艺表演晚会等茶事活动,将茶艺表演、茶歌茶舞融为一体,让学生充分展示茶艺表演技艺和演唱技能。各种以茶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可使茶艺专业在第二课堂中更加生动精彩,更富有生命活力。

(四)茶艺回归自然。

真的茶艺并没有那么神秘不可测,茶艺专业学习需回归自然。如茶艺表演的学习,我认只需抓住三个重点,就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什么叫茶艺。茶艺表演的三个重点是,第一,冲泡程序设计科学;第二,表演者应具有较高的素质;第三,表演形式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科学冲泡是基础,表演者的素质高低是表演成功与否的关键,源于生活才能被广大民众所接受。茶艺表演关键在于“艺”,“艺”是技艺、技巧。茶叶冲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是表现“艺”的前提,对不同的茶类应设计不同的冲泡程序,才能充分展示茶叶的色、香、味、形,达到茶艺表演的目的。如开化龙顶单茶的冲泡,它的主要程序为:备水―烫杯―置茶―润茶―冲泡―观展示杯―奉赏干茶―敬茶。一般绿茶冲泡表演时,“奉赏干茶”为程序的第一道,而在开化龙顶茶艺中,却将其安排在冲泡以后,因龙顶单茶在杯中不能立即展开,茶叶中的有效成分须等片刻才能浸出,此间穿插观赏干茶恰到好处,这样安排更具科学性。再如乌龙茶的冲泡程序几乎已形成固定的模式,有18道和20道之说。厦门大学茶艺中心的乌龙茶冲泡,“分茶”与一般的表演次序有所不同,是先在每个杯中加入茶水(称为韩信点兵),每一杯都点到,以示公平,再来回巡酌,看哪一杯少补上一点(称为关公巡城),这样,每杯茶汤的量和浓度基本一致。总之,一种茶的冲泡程序设计,以及冲泡水温、时间的控制,茶与器具的配置,水的选择等,都应从茶叶内含物是否充分溶出,汤色、滋味、香气等能否充分展示该茶的品质特点诸方面去考虑。茶艺表演以冲泡好一杯茶为前提,如果表演不能把茶的色、香、味、形等品质特征充分展示出来,那么动作再优美、环境再优雅是徒劳无功的。所以,茶艺要回归自然。

总之,中职茶艺专业提升教学品质,除了要求学生学好茶艺专业知识、掌握各种冲泡技能外,还必须懂得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更要让学生懂得中国茶艺中包含的茶德、茶礼,将“廉、美、和、敬”的茶德精神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将茶礼转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闻香识茶、以茶施教,以精湛的技艺展示自己的才华,茶艺专业课实践教学更重要的是应走出课堂,面向社会、面向大自然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记住:茶是不会让你失望的,选择了茶,就选择了健康和快乐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传承了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徐南眉.少儿茶艺――新的课外教育形式[J].茶叶第一期,1999.25,(1):46-47.

[2]陈杖洲.在少儿中开展茶文化活动的探讨[J].广东茶叶: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