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范文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1: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开发

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作为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的当代大学毕业生,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不仅需要掌握大量的书本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就业能力才能保证毕业学生顺利择业并在就业后顺利适应岗位和社会,从而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据统计,2007~201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495、559、600、631、660和680万。毕业生数量年年剧增,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在思想认识领域、学习认知领域、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也使社会各界产生了一些质疑。如何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以满足当代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高标准高要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一、就业能力的内涵

就业能力是指个人从事具有市场和社会价值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一个人想成功求职,并能胜任工作职位,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通常就业能力包括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

(一)一般就业能力

一般就业能力指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态度等,也包含与工作有关的一些能力,主要是指处理人际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如怎样适应工作环境,如何协调人际关系等;一般就业能力还包括自我管理能力、理解能力、把握资源的能力,以及自我认知方面的能力、对专业知识与工作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之间的关系的处理能力等。

(二)特殊就业能力

特殊就业能力是指某个职业所需的特殊技能和环境所需的某种特殊技能,如一个医生需要具备特殊的临床和药理知识,一个平面设计人员需要级别一定的图形想象、色彩等知识,一个建筑设计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力学、美学知识等。正是这些特殊技能使得一名专业工作者对某一职位具有独特的适应性。

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在求职和就职后中都非常重要。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的有机配合,才能使得就业或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游刃有余。 然而,在现实的职业活动中,一般就业能力可能更为重要。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更新,一般就业能力强的人可以更好地适应职业环境,在掌握新知、更新技术方面更具有创新和主动的意识;用人单位也越加看中求职者的一般就业能力,一些对未录用者和失业者的研究表明,很多情况是因为缺乏一般就业能力。所以我们平时所说的就业能力通常指一般就业能力。

二、就业能力的培养

一个具有良好的就业能力的毕业生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进而提高就业效率,提升就业质量。因此,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除了必要的专业技能教育之外,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把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到学校的教育目标之中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在十几年前已引起一些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1998年,法国、意大利、英国和德国的教育部长共同发表联合宣言,将促进学生就业能力列为大学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而我国高校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显然远远不够。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以下简称《报告》)指出,高校毕业生能力普遍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它还认为,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在大学扩招后日益突出,高校对此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报告》认为,中国高校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表现在,高等教育培养体系缺少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就业能力培养目标不清晰,学生对市场就业能力的实际需求缺乏了解,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差异。

在对中关村的部分企业和它们所招聘的大学生的一次大规模问卷调查中,结论反映如下:教学内容和模式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差距很大,大学生理论水平较高而实践应用能力不强,教学活动以讲授性课程为主,实践应用开发性课程较少,更新缓慢,导致大学毕业生进入了职业环境之后眼高手低,专业知识陈旧落后。另外,高校对专业的设置更新滞后,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师资也缺乏实践经验,在任用教师的过程中只注重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轻视应用和实践能力。在市场经济国家的应用型大学中,教师的来源应广泛多元化,要重视教师实际工作经历。对专业、课程、师资等方面的改革也是强化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重要任务。

把就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到课程体系,使得就业能力与专业知识技能处于同等地位,增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把就业工作不仅作为学生工作部门的任务,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也是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就业能力是多维渐进的渗透性的过程,不是在临近毕业的年级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可以一蹴而就的。

(二)创设立体平台和教育情境增强学生的社会体验和实践

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和开发,只有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才有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也实现大学生高效高质的就业。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加强高校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和合作,共同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比如:(1)邀请用人单位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用人单位参与课程制定有利于高校了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并把这些就业能力和技能嵌入到课程设置当中,从而使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更具针对性。(2)聘请用人单位的管理人员作为客座教师从事教学。此举有利于大学生及早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树立职业意识和责任感。(3)与用人单位合作,开发更多的见习和实习机会,使学生在见习和实习的过程中获得社会体验和实践。借助各种社会资源,丰富实践机会,提高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心理承受力、应变能力等。在体验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会收到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社会经验和内心体会,促进学生自省自察,不断扬长避短见贤思齐,完善自己的就业能力。(4)开发职业课程,模拟职业环境,对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素质进行训练,全面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求职能力。如通过社团活动、模拟训练、职场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人际协调能力等,鼓励开展提高就业能力技能竞赛:如师范生的三字技能比赛、说课比赛、主持比赛、理工类的各种建模比赛等。此外,要积极宣传就业形势和政策,有利于大学毕业生了解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素质,从而对自己的职业水平和职业理想预先形成定位和目标。

(三)课堂渗透和辅导强化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

在就业指导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及时调整大学生的情绪状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低年级开始,加强素质教育实践,养成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大学生优秀的心理素质是一个长期羊肠的过程,仅仅依赖于高等教育阶段甚至是临近毕业班的年级阶段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加深他们的自我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前景预设和积极探索。同时,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对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正确面对职业探索过程中的挫折和失败,建立自信、积极的心态,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予以适当定位,不断提高职业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曾湘泉.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马飚.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刍议[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1).

[3]胡永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J].西安社会科学,2009(2).

作者简介: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 创业教育 创就业性社团

大学生就业除了受到当前的国家政策、经济形势、劳动力市场供给情况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外,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是大学生本身所具备的就业能力。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思维、技能等能力,从而具备一个创业者基本的素质。创业教育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对整个社会快速发展起推动性作用;对整个教育体系的变革和发展起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大学生个人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提高作用,对大学生本身而言,创业教育对其综合素质、就业能力以及个人的全面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创业教育当中最重要环节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校园创、就业性质的社团的效果。

就业能力和创业教育概论

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国内外学者认为就业能力是具备从事某个工作的能力,这其中又可分为就业基本能力和特殊能力。关于就业能力,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认为获得某项职业并能保持该项工作的能力就是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具体由哪些能力组成,国内外没有统一的结论。一部分人认为,就业能力应该分为学习、思想、实践、应聘和适应等能力;另外一部分认为,就业能力关键在于是否具有责任感、获得和保持工作的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人素养等。大学生就业能力指具备获得就业所需的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等综合素质,其核心要素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创新能力。

创业教育是指从意识、思维、技能等各种综合素质上进行培养和教育,并使教育者获得创业基本能力的教育方式。当前就业形势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都要求当代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创就业素质,只有具备这样素质的大学生才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业教育成功实施关键在于建成科学的教育实践模式,形成创业教育机制,这样才能实质性的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就业。

创就业性质社团定义及构成

创业社团一般是指旨在缓解大学生就业所面对的压力,帮助其提高创业素质、能力以及综合竞争力等,培育其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鼓励大学生勇敢的进行创新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就业的服务性社团。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中社团越来越多,在这些社团当中,发展最快的是就业创业类社团。这类以大学生为主的创业社团,以“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培养创业能力、增强职业规划意识、提高就业竞争力”宗旨,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管理方式,在促进应届大学生就业方面起着一个很好的示范服务作用。

创业教育与创就业性质社团作用

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 夯实专业能力和促进其他知识的贯通;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就业性质的社团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 一是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即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大学生学会与不同专业的人合作与竞争,并有助于其以后很好地融入团队;还能获得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从而提高其竞争力;可以很好把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前进行实践。二是培养大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规划能力;促进学校就业工作的顺利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综上分析,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关键在于如何借助创就业性质的社团进行的创业教育等。创就业性质的社团是学生毕业到求职的桥梁,通过前期的社团活动培养了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另外通过前期的就业信息的导入和职业规划的进行,让学生深刻地认识自己,科学的制定合适其发展的职业规划,明确发展发向,树立就业信心。就业创业社团在平常的活动中锻炼学生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养成分工合作,培养符合职场需求的健全人格。在日常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从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价值观上引导学生社团活动,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营造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积极向上的氛围,既能够满足广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多元化需求,又能建成锻造大学生思想品德的高品质平台,进而使学生社团成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的第二课堂。在社团活动中,通过创业教育,从理论和实践上同时指导和引导学生,从而使得学生在就业和创新能力多种方面得到提升,从而保证和提高了毕业生的质量,以此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汪占熬,钱,张胜武.实践型学生社团对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作用研究――以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淘宝社”为例[J].科学导报,2015(6).

篇3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创业教育

一、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对工科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工科大学生普遍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工科大学生就业不仅与就业环境、企业用人需求有关,而且也取决于大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然而,当前我国工科大学生却面临着就业能力难以提高的困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工科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个人价值观念占据主体,就业观更加趋于多样化、现实化、功利化,很少兼顾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二是,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制约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工程素质的提升,大部分工科大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工程经验,难以适应工作岗位需求;三是,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准确把握好自己在就业市场中的定位,甚至不知道自己所学专业与未来从事行业职业的联系,严重削弱了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四是,部分工科毕业生自身没有端正就业心态,不仅缺乏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而且还缺乏艰苦奋斗、自主创业的意识,使得毕业生不得不改行从事其他工作。

二、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

1.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从国内的总体情况上看,工科大学普遍存在如下问题:专业结构欠缺合理性、专业技能不突出等等。鉴于此,各大高校应当对市场需求加以密切关注,并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设置。首先,高校可从教学规划入手,前两年不分专业,按照学科大类对学生进行培养,后两年则可结合就业市场的需要,依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其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应增大专业选修课的比重,让学生可以跨学科进行课程选修,以此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合理增设人文、经济管理等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进一步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借此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可以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等活动,将教学与实践和实习调研有机结合到一起,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2.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职业生涯的初始阶段,高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和意义,如新生心理情况调查、入门讲座等,让学生对大学和自我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在拓展阶段,应将重点放在拓展学生对职业的认识方面,借助校企交流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为专业方向的选择打好基础,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目标地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在实践阶段,应当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使其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教育和培训;在评估调整阶段,则可按照实施结果进行及时修正,如学业目标确立、职业目标评估等。

3.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

高校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为学生实习提供良好的平台,使他们能够在学习期间感受到企业文化,这有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工作经验的积累。高校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沟通,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了解市场对工科学生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并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专家,为学生提供指导,使学生了解自身专业的职业标准。同时,高校可与企业联合建立培训基地,通过合作的形式,培训企业员工,这样不但能够进一步增强员工的知识水平,而且还能使其熟练掌握相关的技术要领,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此外,高校可以与企业联合开发一些科技创新项目,从而形成校企互补模式,实现双方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4.组织多样化的就业导航活动。

为了进一步增强工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除了应当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培养之外,还应当加大对其职业能力的培养力度。首先,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就业形势报告会,对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并按照形势的变化,对就业期望值进行调整。其次,高校可以举办简历设计比赛,借此来让学生做好与应聘有关资料的收集工作,提前为就业打好基础。再次,高校应定期开展模拟招聘活动,借助该活动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表达、心理承受等能力,消除他们就业过程中的紧张情绪,使学生能够充分展现出自身的长处和优点。通过一系列的就业导航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而且还能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

三、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对策

1.提高创业教育重视程度。

系统化的创业教育是实现工科大学生创业梦想的前提,为此,必须提高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首先,高校的管理部门及教师要增强自身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力度,如鼓励学生跨院系进行学科选修等。其次,高校可通过设立学生创业扶助资金,调动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并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学生创业的有关事项,从而提升创业教育的运行效率。

2.改进教学模式与方法。

高校应当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改进,使教学内容与实践结合到一起。首先,可以开展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即创业教育、模拟实训和创业实践,这种教育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它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发现自身创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不足之处,这样学生便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完善。其次,高校还可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例如机械专业与数学专业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由此不但可以使学生的专业能力获得有效提升,而且还能进一步提高创业教育的效率。

3.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为了增强工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高校应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优越的创业条件。首先,高校可邀请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到学校开展创业讲座,传授大学生创业实战技巧,分享创业心得,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创业。其次,在高校内部设立大学生创业专家指导委员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技术指导和项目策划服务,并宣传与创业相关的法律知识,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再次,高校可结合自身办学优势,与本地区的优秀企业签订创业合作协议,让企业协助完成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并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使创业教育始终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四、结论

总而言之,就业能力培养和创业教育是促进工科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障。为了有效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就业竞争力,使创业成为大学生顺利就业的突破口,从而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兆平.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对策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2(12):84-85.

[2]阎小民.“预就业”实践培养视角下的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J].继续教育研究,2014(11):49-51.

[3]贾阳,周小乐.基于市场需求的工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4(3):76-77.

[4]鞠永干,李文涛.面向创新型企业需求的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4):98-99.

篇4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特征;措施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尽管出现这一社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无疑是造成其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深入分析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问题,是打破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瓶颈”的有效途径,也是体现社会公平公正,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实现中国教育梦的有力举措。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界定

英国学者贝弗里奇(Beveridge)于1909年率先提出就业能力这一概念。他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体获得并保持工作的能力。国内学者多从能力角度界定就业能力概念,如胡尊利,刘朔,程爱霞(2008)曾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能力,这种能力包含了知识、技能和个性品质等因素,是一组综合能力。纵观国内外专家的观点,笔者认为,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贫困生通过大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自身潜能的培养,能够获得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特征

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相比较,具有鲜明的就业能力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业愿望强烈

有关调查显示,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对就业的主观期望和认知方面并无明显差异。但贫困大学生因面临各方面的压力,相对非贫困同学有更强烈的就业愿望。他们迫切希望通过自身社会地位和物质条件上的改变来减轻家庭的一切负担。所以,他们往往在就业愿望上表现出更强烈的倾向。

(二)就业期望值偏高

据调查表明,仅有4.21%的贫困大学生选择回到农村地区或生源地就业,超过50%的同学将目光定位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或国际大都市。在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上,贫困大学生对“国有企业”、“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青睐仍旧呈常态化,三者所占比例均接近50%,仅有17.29%的贫困毕业生把“民营或私营企业”作为首选单位。由此可见,贫困大学生为尽快改变经济困境,盲目地选择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单位就业,不愿下基层或是从事艰苦的行业,对未来发展的期望值偏高。

(三)自我就业能力培养意识淡薄

贫困大学生自我就业能力培养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就业能力这一概念的认知存在偏差,对就业能力的概念理解相对狭小;第二,贫困大学生认为就业能力的培养仅仅是毕业前几个月的事,没有从入学伊始就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四)综合素质不强

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竞争其实就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大部分贫困大学生受思想观念,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的限制,在接受信息量、创新能力、文艺特长、社交能力及组织能力等方面与非贫困同学相比有很大差距,这些差距往往在求职过程中会影响其就业能力的发挥。

(五)实践能力缺乏

实践能力是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就业能力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而贫困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缺乏一直是阻碍其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在有关“您毕业前有没有参加过除学校组织实习外的专业实践”的调查中,有42.11%的贫困大学生“没有”参加过除学校组织实习外的专业实践;有23%的同学表明自己“有”参加专业实践的经历;仅有4.81%的同学表示自己“经常去”。以上数据说明贫困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实践锻炼不足,工作经验匮乏,入职后立即胜任工作可能性较小。

(六)就业心理问题突出

受“光宗耀祖、出人头地”家族或地域观念的影响,贫困大学生认为上大学主要是为了毕业后找个“体面”的工作,这样才好在亲朋好友面前抬头做人。因此,他们在确定工作时大多要征求父母的意见,想到的是对家庭有没有利,有没有面子,离家远不远等,而不是从自我进行定位。除了少数自强不息,人贫志坚的优秀贫困大学生外,大部分贫困大学生沟通表达能力欠缺,人际关系紧张,表现出焦虑、从众、嫉妒、羞怯、攀比、自卑、依赖等不良心理症状。

三、培养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

面对贫困大学生就业逐渐被社会边缘化的恶劣形势,结合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特征,笔者认为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应从高校层面和学生层面重点抓起,具体措施如下:

(一)高校层面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我国高校应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准则,以市场变化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第一,更新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大学生就业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之一,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第二,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打造特色专业,开设就业能力培养课程。第三,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加强实践教学,多给学生实训机会,注重其实践能力的提高。

2.完善全程化就业指导,规范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档案

一方面,要改变就业指导工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通病,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有力“武器”。同时,在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应坚持全程化原则。另一方面,考虑借鉴英国卢顿大学的经验,建立专门的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档案。根据各阶段的就业能力培养要求,对每一位贫困大学生进行详细的记录,并由教师进行专门的指导和修整,做好阶段性工作。另外,应把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档案作为学生的毕业档案之一,这样可以为用人单位招聘及贫困毕业生做职业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3.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做好入职准备

实习对贫困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贫困大学生应抓好实习机会,了解岗位需求,提高实践能力。学校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客座教授开展定期的系统教学,或是让学生参与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部分课题,帮助学生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同时,充分利用“顶岗实习”、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订单式培养等合作形式,真正使贫困大学生增强动手能力。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不仅可以使贫困大学生提前感受到企业的工作氛围,还培养了自身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企业精神,从而为入职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学生层面

1.树立自我培养意识,重视就业能力提升

首先,贫困大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的培养要树立主动和自觉意识,清醒地认识到本科教育阶段中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入校后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换,做到未雨绸缪。如果到毕业季才做准备,势必错过培养的最佳时期。其次,贫困大学生应及时根据社会需求和职业变化,有步骤地调整自己的就业能力培养目标。最后,在校期间要学会利用社会、学校的各种资源,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

2.摆正就业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

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于2007年曾以方程式:就业力=(知识+技能)*态度,这一比喻生动地描述了青年就业能力的培养。可见,贫困生大学生要想提升就业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是须臾不可或缺的。首先,要树立“贫困大学生就是老百姓”的观念。摆正自己的就业心态,及早与父母沟通,合理调适就业目标。其次,应树立“先生存,后发展”的观念。贫困大学生不要因为就业单位与自己当初的理想存在差距就迟迟不就业,白白错失起步的机会。就业之后应立足岗位,锻炼意志,积累社会经验,从而为实现未来的更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学会自我调适,增强心理素质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贫困大学生更好地发挥个人才能。首先,贫困大学生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培养积极情绪,适应形势变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就业。再者,要学会调适个人就业心理,正视就业状况,善于总结就业经验与教训,采取适度自我宣泄、自我转化或者谈心沟通等疏导方法不断调整自我适应性,尽早将心理困惑解决在萌芽状态,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力。

4.树立创业意识,开拓自主创业之路

有关调查显示,一个人成功创业一年以上,可以带动3-5人以上就业。可以想象,贫困大学生自主创业队伍的壮大必将为更多的人开拓就业途径。第一,贫困大学生应及时了解国家的创业优惠政策,找准创业思路,增强创业热情和信心。第二,积极参加创业实践实习活动,深化创业知识,积累人脉关系,增强应变能力。贫困大学生相比于普通学生更能吃苦,更加顽强,这恰恰是创业者必备的品质之一,因此要大力鼓励贫困大学生创业。且他们熟悉更自己家乡的情况,可以创新地结合家乡的风土人情,增加创业成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91.

[2]胡尊利,刘溯,程爱霞.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的探讨[J].广西教育,2008(3):104-107.

[3]陈均土.大学生就业能力与高校的课程设置———来自美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3):77.

篇5

对于就业能力的概念及构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尚未形成一致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LeeHarvey(2001)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人所具有的获得基本就业、维持就业以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和意愿。【3】我国首次明确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的是郑晓明(2002),他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在内容上,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4】高扬文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毕业时能找到工作并保持工作而应具备的能力。有四类构成要素:专业能力、基础能力、特殊能力、求职能力。【5】朱新秤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成功获得工作、保持工作及转换工作时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及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6】黄敬宝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将高等教育服务转化为人力资本,并能实现这种人力资本价值的大学生的综合能力。【7】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虽然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都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总和。包含了专业能力、基本技能、个人品质和求职能力等方面。【8】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基本技能包含语言和表达能力、计算机、普通话和外语水平等在校期间学习所得的硬性知识条件;个人品质主要指诚信、责任心、敬业精神、抗压抗挫等意志品质;求职能力包含求职技巧、自我推销能力与面试能力、社交能力和处理人际沟通、协调、合作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

二、云南省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及问题

在政府大力提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要求下,各高校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学生就业问题有了极大的重视,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等方面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和尝试,如成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积极大学生就业信息、举办校园招聘会、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但各地方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学业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还是教学方式上面,都存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轻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的问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不足、动手能力差、缺乏经验等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关键性因素和问题。目前云南省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是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缺少实践性的教学内容,致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脱节和滞后,难以做到学与致用。在教学方式上,学生的参与性不足,传授知识多半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等方式,教师“一言堂”的现象突出,使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地方高师院校的课程应该是实践性要求很强,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却很薄弱,学生的教学实习环节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实习时间短,目前云南省各高师院校的实习时间都是安排在最后一学年进行,一般是6-8周。但由于毕业季忙于毕业论文的写作、找工作的压力等方面的原因,实际的实习上课时间很少,致使学生参与实习的实践课的课时量不足。对学生的教学能力提高作用不大,教学实践能力的效果差强人意。其次,实习的质量不高。许多学生进入中小学实习后,往往以见习为主,辅助教师做一些零散的工作,很少有从事课堂教学的机会。即使有上课的机会,得到的教师指导也很少,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实习学校的教师也不愿意过多的把教学经验和方法传授给实习生,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实习的效果和质量都不高。教学实践能力没有多大的提升。此外,现行的高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滞后性、与市场需求不符。目前云南省各地方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然是“分科型”培养方式,数学系培养的是数学教师,中文系培养的是语文教师,化学系培养的是化学教师,导致培养出来的潜在师资综合素质欠缺,这根本不适应也不能满足我国目前中小学课程的综合化改革对综合型教师的需求。

(二)就业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全程性、专业性

就业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但是目前云南省各地方高师院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仅限于开设就业指导课、专题讲座等短期性、临时性的活动。而没有把就业能力的培养当成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致使教育效果不明显,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就业教育师资队伍也缺乏专业性。不仅就业教育专职人员不足,而且专业化程度不够、综合素质不高,许多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大多由就业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或院系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兼职,这些人虽然实践经验相当丰富,但理论知识相对缺乏,相应的培训也很少,因此难以达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预期效果。

(三)就业教育内容过于简单化

当前各地方高师院校的就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随意性大,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而且过多注重就业信息的提供和就业技巧的指导,偏重于学生如何收集信息、制作简历和自我推销、面试技巧等,较少关注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素养。教学形式也缺乏多样性和实践性,理论阐述多,实践教学少。教师主导的课堂讲授方式多,案列教学、模拟招聘等教学方式少。而完整的就业教育内容应该将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心理健康与指导、就业技巧指导、创业教育等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

(四)没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许多高校在进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学生处于“被”培养、被提高的被动层面上。大学生个人作为就业的主体,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自我主动提升自己就业能力。但是现实中,许多大学生经过高考的压力进入大学以后,课程任务负担降低,精神全部放松,学习的主动性降低,有相当多一部分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在整个大学四年间浑浑噩噩,黑白颠倒,晚上不睡,早上不起,沉迷于网络游戏、谈恋爱、玩摇滚、睡懒觉、昼夜生活颠倒、逃课等等。有的学生整个学期只上几节课是常事,四年内的每个学期只是在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其结果自然是学习成绩不能过关,综合素质没有得到提高。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认真学习,正常上课,但是对就业能力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也没有在学业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就业能力。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也缺乏实践能力的锻炼。学校采取的任何措施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而言都只是外因,而只有通过大学生本身这一“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所以,要积极发挥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参与性和积极性,变“要学生学习”为学生主动“要学习”。

三、云南省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机制

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的丰富性和人才类型的多样性决定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和长期性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及企业和学生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一)政府应该采取的对策

1.给高校更多办学自,放宽高校专业设置权限

应该使高校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目前各地方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具有与其他高校具有很高的雷同性,难以体现地方特色性。所以政府应放宽对高校的控制,在专业设置等方面给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使地方高校能够因地制宜,增设一些能够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专业和课程,使地方高校能够真正的服务于地方并办出自己的特色。

2.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为地方高师院毕业生建立良好的就业平台

坚决反对各种就业歧视问题,使地方高师院校的学生具有其他高校毕业生相同的就业竞争机会。与“211”“985”等名牌高校的毕业生不同,地方高校的毕业生面临的就业歧视更多,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因此,加大对就业市场的规范力度,给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竞争机会对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也尤为重要。

(二)高校应该采取的对策

1.明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应该有的放矢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作为地方高师院校而言,要明确“地方性”和“师范性”两大特点,不盲目与其他研究型大学攀比,一味的求高求全,而是要立足于地方,办出自己的特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树立为中小学教育系统培养师资力量为主、其他各类型人才为辅的观念,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

2.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程结构,全面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

努力培养高水平的师范生。在计算机普及的信息化时代,大多数学生的钢笔字、粉笔字越来越差,因此,各地方高师院校有必要把师范生必备的技能强化训练,使学生的“三字一话”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使师范院校毕业生在教师职业领域更具有竞争性。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教学实习的比例

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关键能力,也是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的过程中考查的重点。当前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很不够,教学实习的时间也不足,因此要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多采用学生模拟课堂教学、说课、发现学习等学生参与性的方法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就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并细化到每一堂课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中,在教学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逐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4.完善创新就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全程,而且要走向专业化、系统化、科学化。从就业教育的机构设置、到就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教学方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都需要进行制度性建设和创新性改革。要改变目前形式化、走过场的现状,把就业教育从过去单纯的服务性职能发展为集思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择业指导、就业技巧指导、创业教育、毕业生就业服务等多项职能于一身的专业化机构。【9】教育过程要从新生入学开始,分阶段、有步骤地安排实施就业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配备专职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同时要加强他们的理论及业务学习,使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科学化和专业化,也要聘职业培训师、企业名人、往届毕业生等优秀力量参与到就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中来。此外,还要与时俱进,创新就业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利用微博、微信等现代化通信方式及时快捷的各种就业信息。

(三)用人单位应该采取的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参与意识,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校企合作办学、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顶岗实习支教等都是用人单位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对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事业单位而言,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长远利益出发,通过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共建实验室、实践基地、派遣著名创业成功者、优秀企业家、职业训练师到校授课、模拟招聘等各种途径参与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来。甚至参与到高校的课程教学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的各种素质需求和培训放到高校中来,服务学生,帮助他们发展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培养优秀人才。积极配合学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大学建立互动的“双赢”合作关系。2.把员工培训与高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与其专门花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员工培训,不如把这一环节的工作放到高校中进行,这样既能为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能力,也能为企业节约成本,选拔到自己企业所需的优秀人才。为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同时也可以把这一过程当成、选拔、考察和培养公司未来力量的过程。这样既能招到企业所需的人才,还能够节约成本,代替专门的员工的培训时间,提高企业的效率。

(四)大学生自身的努力

1.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

地方高师院校的大学生要从进校伊始就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目的的做好职业生涯设计,有意识、有计划、分步骤的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提前为将来的升学和就业做好准备,而不是等到毕业时才临时抱佛脚,投机取巧。

2.转变观念、拓宽就业领域和行业,多渠道多地区就业

作为高校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跳出只在本地就业、只在教育系统就业的圈子,树立多元化、多形式的就业观,准备多渠道就业。先就业,再择业,不妨把基层作为自己初次就业选择地和二次择业的跳板,积极参加“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农村特岗教师”等计划。这样既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也可以积累工作经验,为以后的二次择业增加成功的筹码。

3.积极利用国家和高校扶持创业和鼓励创业的政策、大胆尝试,积极创业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F241.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就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已经成为高校普遍关注的最现实问题。就业能力的高低是高等院校办学质量的直接体现,关系着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是社会稳定发展和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更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过程中有效利用人才资源的战略问题,也是我国高校教育部门进行专业设置、办学水平评估、招生规模的重要衡量指标。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20世纪50年代,英国学者首次提出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这一概念,研究者在当时主要关注下层民众(心理有残疾或生理的人群)的就业能力,还未涉及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我国学者对就业能力概念界定没有达成统一,如就业力、可雇佣能力、关键能力等概念都曾是个体的就业能力。本文将就业能力定义为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践活动与理论学习逐步形成的,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在应聘和求职的过程中获取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并能够胜任工作的能力,以满足社会和实现人生理想的需要[l]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1.专业能力不足

专业能力是指毕业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系统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且能够应用于社会实践当中。当前,部分高校按专业进行招生和人才培养,出现偏专业课程,而轻基础课程的倾向,部分专业的划分和设置过于狭窄,课程开设存在诸多的不合理,培养方案不停的作调整,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际,使得高校部分专业设置脱离了市场的需求,导致部分大学生的理论功底不扎实和技能不精通的现象。同时,部分高校缺乏以市场为向导的理念,致使高校的部分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脱节,最终导致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不精,许多学生只是“学”不“用”,或者重“学”轻“用”,出现理论与实际脱节相脱节的现象。

2.实践能力不强

实践能力是指毕业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就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正逐步向多元化转变,尤其在进行人才招聘的过程中要求应聘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希望招聘来的大学生能马上投入到工作中。然而,近几年我国毕业生当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他们具有依赖性和个性较强的特征,实践能力相对较差。

3.职业规划意识弱

学生拥有一个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关系到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更关系到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当前,我国高校的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不太关注自己的中长期职业生涯发展设计与规划,缺乏自我规划意识,对就业环境、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等缺乏足够的了解,部分学生在心理上还产生一种成功感和放松感,对自我评价过高,不能全面认识和评价自己,没能给自己设立奋斗的目标和生涯规划,导致这部分学生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明确,等到毕业时就只能匆匆忙忙选择就业。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1.优化课程结构,培养大学生的专业能力

第一,高校要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切实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育体系,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机制,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第二,重视学科内在的逻辑发展,倡导学科交叉,拓宽学科基础,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系统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三,对于从事技术含量高、专业型工作的学生,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强调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和难度的适度性,除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注重学生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就业软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知识的全面性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跨学科混合型应用人才。

2.创造实践机会,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首先,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大学生可以直接和社会各阶层人员打交道,有利于学生学习团队精神、如何分工协作、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为将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高校要必须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切实加强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合理、科学的制定实践教学方案,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地开展实践教学,避免实践教学的形式化,切实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最后,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广泛开展产学合作教育,为大学生参加社会调研提供平台和机会[2],进一步完善在校生的见习和实习制度,积极组织教师带课题和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社会实践和岗位实践,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3.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强化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

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需要在大学期间进行合理规划,分步实施。合理、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引导学生做好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规划,确立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提高就业成功的几率。第一,做好大学四年的规划,通过对自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明白在自己应该学习什么、学什么,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第二,做好课程学习规划,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个性,积极探索与之相匹配的职业环境和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明确自己要干什么、能干什么,在职业定位后,根据职业要求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合理规划大学生活,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l]刘学林.大学生就业力现状及其提高[J].职业时空,2005(14):18-20.

[2]薛进文.大学生择业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164-178.

篇7

[关键词] 毕业生 社会实践 就业能力 创新能力 校企合作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据部分高校的就业调查显示,大学生缺乏经验被视为就业障碍,个人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顺利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政府与社会,尤其是高校关注的焦点。如何以市场和就业作为导向,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方式方法,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当前高教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有很多种说法,至今还没有定论。上海公共行政与人才资源研究所汪泽认为,就业能力由三部分构成:基础技能,包括沟通能力、信息管理能力、数理运算能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体管理技能,包括显示积极态度和行为的能力、负责任、适应变化、不断学习、安全工作等方面;团队工作技能,包括和别人一起工作、积极参与项目小组等方面的能力。

笔者在指导学生就业过程中,对就业学生的素质和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注重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过统计和分析,初步把学生的就业能力构成要素分为四类:即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1.实践能力

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它泛指大学生通过参加课堂教学以外的社会活动培养起来的一切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为了锻炼自己,改造自身,为未来工作、学习和生活准备和积累的经验。

2.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是分专业进行的,因此用人单位也是按专业来寻找合适的人才的。同等条件下,专业能力强的毕业生,其就业的竞争力会相对强些。但是,随着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的发展,用人单位更加注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对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认为这些能力的获得与毕业生的社会实践经历呈正相关的关系。

3.学习能力

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即知识的开拓与扩展能力,表现为知识的广博度。一般指大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新知识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本领。包括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系列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评价和反思的能力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能力是实践能力的一部分。

4.创新能力

大学生顺利就业的核心,指敢于冲破传统思想和陈腐观念的束缚,在工作中提出新理论、新概念,发现和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把创新意识与思维转化为有价值、前所未有、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实践能力,是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在实践中的确证和外化。因此,创新能力的体现必然是在具体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社会实践是创新能力得以体现的载体。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和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困难是由外在就业环境等客观因素和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这两个方面的原因相互作用所造成的。其关键还是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即学生的就业能力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能将自身在大学期间所学得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中;不能有效地将自身才华展现给用人单位,体现在工作岗位上;自身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专业素质不够优秀,影响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成;动手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弱,影响团队协作和具体工作的完成。

从以上的社会现象就可以看出,社会实践对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就业能力,优化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社会实践这个平台,可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此外,社会实践还可以使大学生深入了解当前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择业。

三、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具体作用

1.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在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在“模拟工作经验”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和培养起来的。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实践、实验、专业实习、见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利用寒暑假、课余时间进行的实习、兼职、挂职锻炼等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对学生培养实践能力有不可取代的作用。近年来,每年暑期广泛开展的“科教文卫三下乡”、“爱心进社区”、“志愿者服务”以及和教学紧密相连的为几个月或一年的专业实习等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劳动能力、执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2.社会实践与大学生专业能力培养

社会实践是检验学生专业能力是否扎实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大学生参加与其专业相邻或同一领域的专业性的社会实践,对大学生了解自身专业发展有较大帮助,诸如会计、律师、导游等行业,对现实案例的经验有较高的要求,强调的是实际的操作能力。对于那些拥有会计、律师、导游从业资格证的学生而言,仅仅靠书本上所学的简单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没涉及到具体的操作。因此,很多高校纷纷利用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来亲身体验岗位工作的各个层面,真正利用专业能力解决实际工作问题。

3.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社会实践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尤其是学生在专业社会实践过程中,碰到的很多问题是学校老师所未传授过,书本知识所未学习过的,需要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想,向有工作经验的前辈和长者学习和请教的。这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较强的学习能力,而学习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能够得到迅速提高和改进。

4.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加强社会实践可以为大学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更多的途径。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往往会碰到各种从未碰到过的新问题和新情况,需要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出新理论、新概念,这样的创新能力需要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加需要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提炼和升华。尤其是新时期,人们面对各种信息数量的增大,知识种类的增多,亟需产生丰富的联想,找到多种事物的交叉点。

四、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途径与方法

1.学以致用,双向渗透

理论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其价值往往是潜在的,只有同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具体的指导作用,因此要做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提高教育质量从而培养一专多能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应将实践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笔者认为,高校可以加快发展第二、三课堂的建设。即以学生在校内自主开展的课外学术、科技、文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和以学生在校外进行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三课堂。第二、三课堂则侧重实践教育,是第一课堂从教学走向实践的两种途径。

2.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考虑到教育的公平性,应尽可能通过制度性安排,让所有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受益。应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示范作用和积累经验,做到“以点带面”和“点面结合”。在具体实施大纲计划时,要仔细安排好面上的活动,对学生个体提出明确的要求。采用学校组织引导为主,学生自主安排为辅,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形势。为对部分动手能力、交际能力较差的学生,更应该积极鼓励他们走出校园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增强就业能力。

3.系统规划,分层进行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并非单纯是教学部门的事,而是整个高校体系的事情。而高校更应该在就业系统的层次性上做出科学合理的分工。

4.教学相辅,注重实效

社会实践中,教师的指导十分重要。高校可以从各分院的专业技能出发,将相应的社会实践应用课程纳入公选课,也可引导同学们进行跨专业选修。另外,高校应积极利用社会各界有利资源,邀请相关专家到本校做专门的职业导向类讲座,使同学更加直观地贴近实践。此外,它要求教师们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探索出一条引导学生有效实践的教学道路,作为高校的部分专业教师,尤其是资深教授,要把自己的科研项目、科研课题与学生的实践结合起来,带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把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5.校企合作,兼收博采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有效化的基本保证。学校要本着双向受益的原则,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建立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要始终贯彻“共赢”的原则,使企业和高校能兼收博采,相互促进。一方面,要求政府对积极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单位给与适当的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企业加入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中;另一方面,学校在借助企业资源实现教学目的的同时,也需要激发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创新创业精神,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用校企合作的操作模式来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不仅分担了高等院校承担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压力,也有利于把学生的实践推向社会化,创造积极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阎大伟.试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和要素.青海社会科学,2007,(6):29.

[2]徐春明.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思考.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9):26.

篇8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能力培养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1.082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Ability Training Practice

――Take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Professional as an example

ZHANG Chengwei, ZENG Yitang

(College of Administration, Wuhan Donghu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34)

Abstract The total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nationwide in 2014 reached 7.27 million people, is known as "the history of the most difficult season of employment", while in 2015, the country has 749 million college graduates, a record high number of graduates, called "the history of harder Employment season . "The number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ationwide in 2016 graduated, only more than 2015.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very serious and important, Premier Li Keqiang pointed out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related to the economic upgrade,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social stability. This paper studies from three aspects: Students lear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tatus of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by the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profession empirical study of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the gap between the expectations and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the needs of students and society,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content and mode, culture useful socially tale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training; practice

1 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1.1 专业基础知识不牢固,实践技术不过硬

大学的教学模式跟高中有很大的区别,高中只有几门主学科,而且从早自习到晚自习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反复练习,融会贯通。而大学的专业课程非常多,相对而言课堂的课时会比较少,老师每次在课堂上讲解新的知识点后要求学生能在课下进行预复习,并且大部分知识点需要学生自己练习巩固。但是很多学生都没能做到自主学习,知识点掌握得不牢固,甚至学完就忘。

很多企业都希望学生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从事相应的工作。但是我们较少设置实践类课程,即便有实践类课程,其教学成效也不如人意。由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很多学生感到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很难运用于工作实践中。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那么也就不易实现顺利就业了。

1.2 学习主动性不强,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很多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希望老师安排好学习步骤,推一步走一步。但是,大学的教育主要传授的是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需要学生自己主动钻研所学专业的知识。此外,要想在社会立足,除了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外,还需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学生应该把握大学四年的学习机会,主动找机会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比如会计与审计专业是一门综合学科,需要具备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营销、物流管理等综合知识。进入企业后,除了专业知识,还要善于协调企业内部关系,与客户、税务局、银行、工商、等各部门单位协调,既要维护本单位的利益,又要遵守行业规则,学生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待加强。

2 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据资料显示,我国13亿多人口中,劳动力资源就有近9亿人,其中有7亿左右为从业人员,这表明劳动人口供大于求的基本状况依然会持续。所以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日益提高,职位需求赶不上大学毕业生的快速增长。

很多高端的工作,大学毕业生不能胜任,然而基础的工作岗位工资不高且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这就要求大学毕业生具有更高的素质,在学习过程中不断锻炼自己,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以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为例,进入企业后需要能够根据企业的纷繁的业务,进行熟练的账务处理,会计操作等。并且强调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质。

3 会计与审计专业实践调研与改进建议及措施

3.1 调研结果

本论文以武汉东湖学院会计与审计专业毕业班为例进行调研,收到有效问卷共157份,其中男21人,女136人。

在职业取向这个问题上,政府部门的有25人,占16%,事业单位的有50人,占32%,外资企业的有35人,占22%,其他私企的有31人,占20%,择业无明显倾向的有16人,占10%。调研结果显示有48%的同学希望在政府及事业单位工作,有22%的同学希望在外资企业工作,而这类型的企业正好是提供工作机会比较稀缺的,而且对求职者有较高的要求。这表明学生的择业方向还是要做一定的调整,不要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要端正心态,放宽选择,比如中小企业提供的工作机会更多,而且在该类型企业工作,同样能够学以致用,不断地提升自己,并能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

在求职时如何看待专业与工作性质的问题上,选择一定要与专业对口的有35人,占22%,选择与专业相关的有56人,占36%,选择按照自己的兴趣择业的有30人,占19%,选择无关专业先就业的有36人,占23%。会计工作的专业性很强,所以很多同学毕业后还是倾向于选择本专业或者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表明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比较清晰,就业有针对性。但是就业是双向选择,这就更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严格要求自己,充实自己,使自己能够达到目标,胜任岗位工作,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在你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如何的问题上,选择形势非常严峻,就业艰难的有77人,占49%,选择形势一般的有9人,占6%,选择就业良好的有55人,占35%,选择形势良好,就业容易的有16人,占10%。结果表明,大家对就业形势有一定的了解,也能感受到就业压力,我们可以变压力为动力,在校期间做好准备,迎接挑战。

3.2 相应的改进建议及措施

3.2.1 以实践能力出发,凸显培养特色

会计与审计专业是一门强调实践应用能力的学科,在2015年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不但设置一些实践课程,比如会计电算化、电子报税、手工实习等,还在不同学期引入实习课程,让学生在交叉的实习过程中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2015年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在第四、五、六这三个学期都设置了2-12周的实习课程,类似于英国的实践教学,即“工读交替制”。英国的实践教学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1+2+1”或者“1+3+1”的教育方式,具体操作为先在企业工作一年,熟悉环境,发现问题;然后在学校学至三年,解决问题,系统学习;最后在企业工作一年,再次进行实践锻炼,融会贯通。 第二种是“2+1+1”教育方式,在学校学习三年的理论课程,然后在企业进行一年的课程实践。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引入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传统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变老师“填鸭式”的单纯说教为学生主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深刻体会到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有助于提高职业技能。不过案例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对教师也是一个考验,这就需要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取得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

3.2.2 拓展就业渠道,积极就业信息

针对毕业年级的就业问题,学校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成立就业指导部门,与招聘单位积极联系,搜集就业信息,促进供需双方的交流与沟通。并且对毕业生进行相应的就业知识辅导,引导学生养成积极的就业心态。

现在国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也拓宽了就业渠道。2015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毕业年级就开设了创业基础课程,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平时学校也应该多举行创新创业的活动,给学生进行必要的创业指导,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3.2.3 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在刚进入大学时候,学校就应开设专业导论、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对本专业的学习课程,毕业后的工作去向都做详尽的介绍。并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合理的奋斗目标,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并脚踏实地地做出相应的努力。

大学阶段是学生构建专业知识体系,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过渡期。在大学期间就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帮助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为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许蔚君.案例教学法在高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

[2] 刘慧莹.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J].经营管理者,2012.

[3] 孙俊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

[4] 裴利华.论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现状――基于中国知网(CNKI)2000-2010年的学术期刊文献统计[J].职业教育研究,2011(9).

[5] 杨峰.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体育科技,2011(3).

[6] 乔志宏,王爽,谢冰清,王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其对就业结果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3).

[7] 陈晓红,李莹.大学生就业现状浅析及对策[J].江海纵横,2010(7).

[8] 刘乃宝,王程新,张永前.安徽省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因素与解决办法[J].铜陵学院学报,2010(3).

[9] 谢仁桃.我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1). [9]杨松花,朱家新,吴佳玲.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透析――以福建省地方性本科院校为例[J].龙岩学院学报,2009(6).

[10] 郭光杰.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对策研究[D].西北师 范大学,2013.

[11] 金晶.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2013.

[12] 张凉.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研究[D].山东体育学 院,2012.

[13] 刘湛新.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校生就业意识及就业取向的调查研究[D]. 首都体育学院,2013.

篇9

[关键词] 就业能力 产学研结合 生产实践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日益严峻,究其原因, 既有经济性因素也有社会性因素。而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引导大学生科学择业, 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环节。据调查,目前影响就业率的一个首要原因是大学生就业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需求。而大学生的专业能力不足,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是影响当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 如何进一步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 是摆在高校面前的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多年从事高校专业课的教学体会, 就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构成及影响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因素进行深入探讨, 并提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些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 当前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中间存在差距,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已经成为制约广大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

1.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

就业能力是大学毕业生的一种综合能力。是学生在进入社会中寻求、获得并保持长久工作机会的一种综合能力。突出表现为在校期间知识学习的覆盖面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从当前社会对人力资源需求来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 基本素质

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以及从事相关岗位工作所必须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基本的工作能力、良好的乐业、敬业和专业的精神,健康的身体、高尚的品德,是大学生成功就业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首要标准。

(2) 专业综合能力

大学生经过学校严格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创造性开展工作,并不断结合新情况学习新知识、技能,解决新问题。最好在本行业的某一方面有比较突出的专业技能。这些专业综合能力是大学生就业核心部分,是他们能够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关键,也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关键标准。

(3) 求职自荐能力

求职是实力、勇气和智慧的综合运用。必要的求职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求职能力包括就业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自我定位、机会分析与把握、自我决策与营销等方面的能力。需做到“自己做好让人知晓”,赢得用人单位的首肯。

2.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及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如何培养学生,已成为高等院校必须思考的最重要的课题,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尽早对社会形成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相应地在心理、观念、技能等方面做好准备,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有效的设计和决策,成为大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向社会人转变、逐步走向成功的关键。

因此,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以及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并适应社会各个行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除了要求学生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各种就业能力的培养,这样才有利于他们毕业后正确地面对社会、融入社会,并积极地参与社会竞争。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对策与实践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多数是以专业培养方向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理论性教学内容偏多,教学内容往往求全、求深;相对而言,社会所需要的实用性技能培养较少,在学生毕业走出校门寻求就业之际会面临很多生产实际问题,这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讲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几年来,学校在教学、科研方面大力支持教师进行创新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特别在产学研基地建设方面更是积极地投入人力、物力,鼓励教师到生产一线去实践,不断提高生产实践能力,在生产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指派专人负责产学研基地建设,协调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使产学研基地办学的模式逐步走向正规化,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学生实习创造了真实的职业环境。

1.注重学思结合创新型教学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

在产学研基地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的理论学习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组织学生在生产车间现场教学,结合企业生产产品的特点及现有专用生产设备的资源,分期分批小范围安排学生在生产车间现场教学,结合“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有针对性地讲解一些模具的加工过程、模具的安装调试、设备的传动与结构,在实习现场真实直观的传授知识,弥补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不足,采用互动式的方法,围绕现场的相关内容进行重点讲授。通过这种模式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智力开发,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精神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将授课方式由传统的纲性化、标准化、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掌握知识向积极、主动和创造学习转变。培育学生的开放式思维和开拓性人格,将课堂向社会延伸,向实际应用延伸、向技术创新的实际延伸。教学过程也由纯理论知识传授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转变,打破以概念为起点,以理论为重点的传统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生产实践活动,在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注重知行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在产学研基地内,利用企业内部现有的生产车间、生产设备、生产流程、产品及专业生产设备的研发,结合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及专业技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生产实习。

(1)以岗施教

根据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将课程设计的题目和内容与实习生产岗位对接,让学生在企业完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获得与学校教育、课堂教学互补的工作和实践体验,安排学生在模具装配车间、设备维修车间工作,真实感受模具加工及装配、研配、调模过程,直接参与模具在设备上的调试,以及设备的维修与保养,加深课堂教学理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既巩固理论知识又强化实际训练。

(2)产品设计

学生在车间实习一段时间后,对企业产品的生产工艺及生产装备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转入技术科协助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产品设计的辅工作。针对企业产品的某一零部件的设计思路、步骤、方法进行全面培养,利用学生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知识,绘制模具装配图,所有零部件的零件图,将设计图纸整理成套,全部形成生产用的工程图。汽车车架零件近百种,90%以上是靠板料经模具冲压成型,包含了冲压成型的落料、冲孔、弯曲、翻边、压形等工艺,而具体每个零件又有所不同,如何安排这些零件冲压成型工艺、模具间隙、压力中心的确定、冲压设备的选择,都是我们学生非常欠缺的地方。通过在技术科实习,针对具体零件,学生能了解和掌握这些方面的综合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在不妨碍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下,提供一定的引导和支持,配合并促进学生的学习探索过程。

(3)课题攻关

通过参加企业内部的实际生产攻关课题,让学生进入真实的研究环境,与工程技术人员直接对话,在深入了解企业产品的特点、生产流程、专用生产设备以后,安排学生与工程技术人员在一起,针对产品生产工艺的制定、专用生产设备的研发,技术文件及资料的规范,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通过参与汽车油箱检测设备的研制,经过一个月的努力,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完成设计任务,其中,油箱口快速密封卡具得到企业领导的好评。

(4)行业动态

通过参加企业内部的生产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本行业国内和国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与本行业有关企业的发展动态,扩展学生的知识层次及就业领域,引导学生做出全面系统的行业分析及展望,加深对本行业的认识,有针对性地完善自身不足之处,增强在多领域的就业能力,为成为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3.加强引导和教育,促进职业生涯的定位与发展

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已成为评价高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高校要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个人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职业生涯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专业能力和成功素质有机的结合起来。

通过产学研基地的生产实习和社会真实环境的磨炼,有助于学生更客观地规划出最佳的职业生涯目标和职业发展路线, 进而有针对性地积累知识、开发技能, 全面提升就业能力。只有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才能扬长避短, 准确定位。

三、结束语

高校与科研院所及行业企业的联合可以避免高校里为学而学,脱离实际的弊端,通过将课堂向社会延伸,向生产实际应用延伸,向技术创新的实际延伸,进一步培育了学生的开放式思维和开拓性人格,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在生产第一线的实践,学生开始养成主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方式,并通过对自身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其综合就业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宋继顺:职业技术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探讨 ,[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7(增刊)

篇10

1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1.1专业水平还需加强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并不是很好,还有很多的往届毕业生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与我国的教学方法是有关系的,学生专业知识学得不到位等这些都是构成我国大学生就业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学校的引导也都是在能不能顺利完成学业上,这样的一种引导方式,使得最终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很难满足社会的真实需求。

1.2缺乏自主学习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能够自发地去进行学习,不断地巩固自身的知识储备,自主学习也是构成其他能力的基础。通过分析之后我们发现,一般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毕业之后找到新单位时,适应能力是非常强的,这样一来学生的发展空间也会更加广阔。而实践能力主要指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现阶段的大学生注重的都是理论知识层面上的学习,对于实践这一层面的培养并不是很重视,这样导致大学生实践能力不足,从而会影响到大学生将来的就业。

1.3职业目标不明确

这时说职业目标可能大多数大学生都会认为太早了,其实不然,试问当前的大学生毕业之后想做什么。这个问题有多少大学生会想到,很多的大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其实都没有什么感兴趣的专业,这也就导致最后毕业面临就业的时候,大学生选择行业的方向是混乱的,学生在学校的时候也没有一个具体的、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因此就出现了很多大学生随波逐流,浪费时间。将自己的精力全部放在了游戏、恋爱上。久而久之,在毕业的时候,自身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做什么工作。

2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培养的相关举措

2.1加强自身能力培养

(1)确定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是人们走向社会的一个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开始实施职业生涯的第一站,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明确自身的职业理想,将来走向社会想要做什么要提前想好,做好规划,只有确立了自己的职业理想才能够踏实地、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为将来的理想而奠定基础,不断打拼。再有就是要充分地了解自己,很多学生好高骛远,狂妄自大,盲目的自信导致在走向社会的时候一遇到问题就萎靡不振,要清楚地了解自己,并对想要进入的行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够对症下药,从而达到行业所需的人才要求。(2)加强自身职业精神的培养学生在就业的过程当中还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在实际的工作中还要踏实做事,精益求精,除此之外,还要在人际关系上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这样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做好自我调节,从而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3)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当前我国大学生在毕业之后能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自身就业能力有没有达到要求,如果说自身的就业能力与所在职业的要求是相符合的,那么就说明自身的适应能力是比较强的,而如果说自身的适应能力没有达到职业要求的话,我们的学生在努力完善自己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就业能力的补偿来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

2.2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1)学校一方多增设一些和社会市场契合度高的专业学科我国的高等教育较之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现在高校与设计的联系也是越来越紧密了,因此高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和人才培养上也要及时地与社会实践需求进行整合和统一,在我国目前的高校发展中,在人才的培养机制上还是有一定问题的,比如说在课程中教授的内容非常多,学生的自主学习范围也非常小。这一系列的问题在遇到市场变化的时候,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弱的,这样也就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办法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因此高校要在专业的设置上以及人才培养机制上及时地进行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社会对人才的需求。(2)加强学生就业指导的实用性在就业指导这一环节,我们不仅要涉及学生的就业素质,还要有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来对学生进行培养,比如说在学生面试的时候需要准备哪些东西,求职简历怎样做等,这些虽然都是小事,但是在真正需要的时候却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环节,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对自身今后的就业倾向以及个人素质上都有一个综合的考虑。我们的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听讲座,实行网络教学等,这些手段在我国目前高等院校的发展中都是可以做大的,这样一来学生也就能够按照社会的需求模式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最终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2.3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1)企业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校企合作一直是近几年我国高校发展培养人才的有效手段,通过高校和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企业这边可以建立一个就业实习基地,这样也是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我们都知道企业的发展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以及人才的引进,只有具备这两点,企业才不会被社会同行打垮,企业的创新能力才会源源不断地出现,我们的大学生才能够真正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进行有机的整合,才能够真正地了解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2)开展课外学习活动企业可以在开展项目工作的时候将大学生也收编进来,只有实际运作了企业的项目。才能够了解其中的工作流程,大学生也才会知道怎样在团队中进行工作,这样也是为了更好地让大学生能够早早地适应职业环境,从而进一步地完善自己的职业素质。

作者:王尊博 陈盈盈 单位:牡丹江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岳昌君.中国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研究综述[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北京大学论文集,2004.

[2]李言世,任建峰,孙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A].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2008.

篇11

2.建构性别平等的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作为社会关键主体的组成部分,自然也会受到性别规范的影响。他们把“性别刻板印象”推广到每个女性求职者的身上,即将女性的群体特征推断为每一个女性的个性特征,这是不公平的行为。用人单位应该考虑到女大学生群体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充分认识到女大学生本身具有的知识储备和人力资源发展潜力,重新评价她们对组织所能创造的价值。高学历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合理配置是组织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建构一个性别平等的劳动力市场对于稳定社会和谐至关重要。    

3.营造公平的社会就业环境。传统的社会性别规范制约着女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和劳动力市场的用人需求。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应该加大力度推进就业领域内的性别平等,严厉抵制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歧视行为,要求企业在兼顾组织利益和经济效率的同时,更要关注社会性别公平。大众传媒也应加大对知识女性的宣传,通过教育弘扬先进的性别观念,利用多种渠道引领社会对性别的正确认识,使全社会都了解知识女性对社会发展的具体贡献,为女大学生的就业创造积极的社会舆论环境。    

用人单位拒绝录用女大学生的又一原因是因为女性要比男性提前5年退休,这将严重影响用人单位录用女大学生的积极J陛。政府制定两性不同的退休年龄,是出于保护女性权利的目的。但是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作已逐渐从体力劳动转化为脑力劳动。尤其对于财经类工作,工作人员多是从事管理、服务等,而非技术型劳作。因此,政府可以延长女性退休年龄,实行男女同年龄退休,这样可以使女性享有与男性同等的就业资本,同时能够提高女性在工作中提干和培训的机会。    

在提升女性就业能力方面,家庭和生育也是不可忽视的关键点。用人单位在招聘女大学生时,难免会考虑她们因为生育、哺乳等因素退出劳动力市场或因为照顾家庭牵扯太多精力不能全心工作,导致人力资本的双重折旧。因此,政府还必须解决女大学生因为照顾家庭和抚养小孩产生的后顾之忧。首先,政府要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托儿所建设,以宏观手段增强对我国托儿所的管理与监督,使幼儿的托管工作得到有力保障,让女性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人到工作中。其次,政府要从各方面引导和扶持家政服务业的发展,给予家政行业更多的优惠政策,同时也要加强对家政行业的监督和管理,并对家政行业的发展做出引导,规范家政服务业,使家政服务业可以标准化和规模化。这样就可以为女大学生解决好对家庭的担忧问题,使其解放自己的家务劳动力,从而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参与工作,以此提高就业竟争力。    

4.不断提高女大学生就业能力。从女大学生自身角度出发,应该更加努力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培养自我优势。在校期间,女生应该在积极完成课程作业的同时,更加努力夯实专业知识基础。虽然高校的有些课程设置可能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和行业状况存在一些脱节,但专业课仍是学生基础、系统并规范地掌握基本专业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同时,女大学生应该利用在校时间考取相关行业从业证书等必要证书,为今后就业增加筹码。    

学习生活之余,女生应更加积极参加各项校园实践活动,通过参加各种校园活动可以完成自我评价的过程,从而对自身特点和能力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找到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而有目的地提高自身的基本能力。当然,校外实习也是有效促进大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帮助女大学生对未来工作的基本流程和状态有初步了解,为日后工作做好准备。    

篇12

关键词:就业能力培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一、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众志成城,搭建常态化规范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1.全员动员、广泛参与,就业工作有机联动

(1)领导重视,构建全员参与的就业体系

在我校以"育人为本,促进人才辈出"的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引下,各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学院就业领导小组,督导并建成了学院班主任、系支部书记、任课教师、研究生导师、辅导员等一体化的就业通报联动机制,把握契机,群策群力解决就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瓶颈,形成了浓厚的全员参与的就业氛围。

(2)党员示范,深化就业"三个一"制度

发挥教工党员的先进示范作用,围绕就业工作开展教授、班主任、全体教工三个层次的立体化就业指导团队。召开多场党政联席会议和本科生班主任、研究生导师就业工作研讨会,推动学生国防就业、高端就业;号召全体教工党员继续深化就业"三个一"制度,每名教工党员指导一名就业困难学生,加强就业的过程指导和目标指导。

2.提前规划、互帮互助,生涯指导扎实推进

(1)积极引导,就业能力稳步提升

面向本科生群体开展:向左走&向右走--选择的智慧主题讲座;与教授对话--教授工作日活动启动;与班主任对话--师生座谈会活动;"群英会谈"--研、本学生座谈会;锻炼表达--挑战主持人大赛;"对话明天,点亮人生"--院友访谈主题教育活动。面向研究生群体开展:职业论坛之"职场早知道";职业论坛之"闪亮就业之路";模拟招聘会--"职场全体验"。推进了对学生的生涯指导工作,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2)学生主体,互帮互助主动就业

就业不能单靠学生个人。就业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团体作用,形成学生自我服务的就业团队。每周一期的就业心得集锦、每日一期的就业简报、每天多条就业讯息也帮助年级学生及时了解到校内外各类就业讯息,引导学生自发总结和思考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交流就业心得,提升就业能力。

3.搭建平台、分类指导,人职匹配深谋发展

从普惠式生涯教育、协助式生涯辅导、自助式生涯服务、个性化生涯培训四个层次搭建了全程化多路径的生涯辅导体系。为健全培优育人机制,拓宽职业生涯指导模式,需要不断提升就业指导活动质量,结合学生发展诉求,多管齐下,分层次,有重点,全力推进职业生涯指导工作高效开展。

4.巩固学风,关注学困,促进升学提升就业

学分绩点的高低对学生是否能到理想的单位就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投入大量精力关注招聘的同时,我们尤其注重学院学风的巩固,特别是动员一批有能力的同学读研再深造,提升就业层次。各学院领导特别召开了考研动员会,在考研宿舍布局及其他环境等方面为该群体做了充分的考虑与支持。安排学生联系人定期汇报学生的考研状态,不断鼓励坚定信心。为毕业生的升学率提供了保证。

二、发挥社会教育的联动作用,多管齐下,加强多元化多路径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1.校友合作,开拓就业渠道

学校积极挖掘外部校友力量,梳理校友信息,加强校友联系,健全校友网络。邀请杰出院友来校开设讲坛,设立奖助学金、召开专场招聘会,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同时让学生感受榜样魅力,树立鸿鹄之志。

2.院企合作,增添就业合力

学校老师利用暑期时间带领学生参加企业走访活动,探寻校企合作机遇,积极争取更多的就业资源,探索更高效、双赢的校企合作模式,增添就业合力。

三、发挥家庭教育的协同作用,同心同力,发挥普惠式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保障作用

通过就业意向调研,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确信自身已具备明确的个人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规划。但在实际求职环节,学生比公司声誉、比薪酬待遇、比工作岗位、比就业地域的盲目行为屡屡发生。在职业定位教育上,部分家庭未能发挥理性引导作用,不切实际地希望子女回原籍工作、继续深造、找高薪职业等影响了学生的自我定位和择业观,阻碍了毕业生顺利就业。

在新时代的就业工作中,家庭因素对于学生去向的选择影响比重原来越大。很多学生对满意工作的定位为"钱多事少离家近",许多学生家长也都盲目的要求孩子回到原籍工作。基于此类现象,如何做到既能发挥家庭教育的协同作用,又能避免学生"啃老"、如何做到既能让学生充分利用家庭资源顺利就业,又能避免因家庭所在地的原因束缚了学生自身的发展是我院长期以来一直不断探索解决的问题。因此,以事业为引导,发挥家庭教育的协同作用,实现学校与家庭的高效的沟通与无缝连接,发挥教育正能量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的基础上,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制定完善《学生就业情况家长联动规范》等操作指南,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发掘就业资源的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家长的能动性和对就业的正确导向作用。力争实现充分联动单位、学校、家庭的资源与作用,形成学院搭台、单位唱戏、教师引导、家长关心、学长身范的全员育人、事业引领的工作机制。

完善家校桥梁的搭建,强化落实安全稳定。综合利用以下几种渠道实现家校信息的及时沟通和反馈,扫除交流距离障碍。

(1)辅导员建立家长飞信群。通过飞信定期向家长反映学生的就业考研情况,落实安全稳定工作。

(2)推行家长QQ群,加快信息的双向传递。建设学院学生成长网络平台,及时学院专业信息及年级学习生活信息。

(3)假期给家长的一封信。结合学生概况和专业整体情况,再话学生的就业和发展。

除此之外,我们将依据历年就业调研分析结果,继续做好重点比对,综合分析,剖析数据的内在逻辑关系,加大对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特点以及岗位要求分析工作。第一、针对考研学生、学困生、立志国防就业学生、社会企业就业学生、创业学生等各类应届毕业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和人职匹配实施横向上的分层分类指导。第二、就业指导不仅在毕业班,更需要贯穿整个学生生涯,因此,在加大面上职业规划教育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的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职业规划指导任务,帮助学生在纵向发展上实现个人就业能力、素养的稳步提升。第三,就业工作人员尤其是处在一线的辅导员也将继续加强自身理论学习,不断加深对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积极参加与就业相关指导培训,提升专业指导能力,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

篇13

关键词专业能力 培养 提升 大学生 就业能力

1 就业能力

国际劳工组织将就业能力定义为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①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②国内最早较为详细论述“就业能力”的郑晓明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③可见,广义上的就业能力就是一种与就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个人能够获得、保持以及晋升职务所需的能力。狭义上的就业能力就是指获得竞聘职位,实现就业的能力。

就业能力作为一种与就业相关的综合能力,其内涵丰富。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将就业能力分为5个类别:基本胜任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群体效果、影响能力等。④就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综合发展的结果,其基础和关键是基本胜任力的获得。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基本胜任力的获得主要来源于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形成的专业能力,它是大学生获得竞聘职位、胜任岗位工作的基本条件。所谓专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是胜任职业岗位要求并赖以生存的核心能力。专业能力包括专业方面的一般能力,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及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可分为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表达能力等。⑤所以,高校要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解决就业问题,必须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为基础。

2 专业能力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专业的社会适应力有待提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日新月异,但由于高校人才培养受时间、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其对市场需求反应存在相对滞后性和不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有的学生可能因个人原因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者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影响其专业能力的培养,就业能力养成也相对较弱。

(2)专业知识的延伸及应用能力欠缺。目前,学生往往过份重视学分而忽视对专业本身的深入学习,所学专业知识还较多停留在教科书上,知识的延伸性不够,实践能力不足,这也导致大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一旦招聘单位的专业考察脱离书本,学生往往无所适从。

(3)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不足。大学生大多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态度。对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缺乏学习的欲望与动力;对待工作的态度乐于实施,疏于创新。学习形式过于单一,多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缺乏在实践中学习的经验,不能举一反三,只能执行不能创新。

(4)无明确的职业目标。有些大学生由于分数或者调配的问题就读了所学专业,导致了对就读的专业不感兴趣,对日后职业的选择意向在现实和自己的兴趣面前犹豫不决。若再遇学校不重视对学生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职业生涯指导,就会导致部分大学生职业方向与目标不明确,最终影响其就业。

3 强化专业能力培养,提升就业能力

专业能力的形成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它还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同时,专业能力的形成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整合运用相关知识才能形成特定的专业能力。

(1)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随着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大学应该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口径,按照“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原则设置专业,培养能力型人才。同时应结合自身条件,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专业和新知识,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2)重视专业知识与实践教学,提升学生专业能力。首先,设置的课程在保证学科功能的前提下,重视其社会功能。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实践教学,融入相关能力的培养,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避免证书很多却无真正一技之长的尴尬。再次,教师要不断学习,及时吸纳新的科研成果,让学生及时了解社会现状与学科前沿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知识的习得并不意味着自学能力的自动养成,靠死记硬背获取的知识往往缺乏生命力,在学习和工作中也会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因而,在教学中不仅要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还要考虑自学能力的养成。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式的引入,促使学生在探索中独立思考,获取知识,在解决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知识与技能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4)搭建大学生与企业互相了解的平台。让学生进入企业,全程参与企业各项业务运作,实践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帮助其转化为自身能力。同时,让大学生亲身体验企业文化,了解企业运作和对员工的具体要求,让其对照自身实际情况调整、学习和提高。也可将用人单位请进大学校园,对在校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分行业的人才培训,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总之,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能力是随着个体的专业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不断养成的。高校要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关键在于在其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中融入就业能力的培养,根据专业和自身特色,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专业知识与实践教学,并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中都能培养相应的能力,在其提高专业水平和能力的同时提升就业能力,使其最终获得应聘岗位,实现就业。

注释

①郭志文,宋俊虹.就业能力研究:回顾与展望[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②④王颖.基于高等教育影响的个人就业能力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篇14

 关键词:低层次就业;人岗匹配;职业生涯;规划 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人事劳动制度的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 整个社会用人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从大学到社会,虽然只有一步之遥,但对大学毕业 生来说,却是人生旅途的一次重大转折。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探索毕业生就业 问题,将是我国高校扩招后,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

一、 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

1、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就业难成为现实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时代。上世纪八十年代,每年全 国高校毕业生只有二、三十万人,而现在已达到四、五百万人,增长了二、三十倍。今后几 年应届 毕业生数量还会继续上升,如果较多毕业生长期不能就业,缺乏社会归属感和安全感,甚至 产生心理不平衡,就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发展;对高校而言,毕业生就业率将会成 为评估高校办学水平和学校社会声誉的重要指标,就业率不高的学校将会招生困难,关 系到高校自身的生存,因此各高校应对毕业生就业工作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从就业经费、 机构编制上给予保证。

现在已不可能每个大学生一毕业就进大机关、大企业、大单位,很多人都要从基层干起 ,在实践中逐步锻炼、成长。家长要适时调整对孩子的就业期望,不要看不起基础性的岗位 ,否则就可能不恰当地影响孩子的及时就业。要在全社会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 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应当与时俱进。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在“大众化”的条件下, 应当认可大学生不仅什么工作都可以做,而且什么工作都能做好。

2、大学生就业压力源于结构性的矛盾

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主要还是源于结构性的矛盾:一些大学生求职面临一定困难,而很 多需要人才的地方和岗位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这种现象概括为“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 ”。当前,应在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前提下,强化政府在促进大学 生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努力去解决这个矛盾。

这是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大背景造成的矛盾。而高素质人才的缺乏 正是制约这些领域发展的瓶颈。因此,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刻不容缓。一是国家、社会继续 加大教育投资力度, 针对社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利用教育资源;二是通过发 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增加就业岗位,特别是要开发和创造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 三是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 以及城市社区、农村地区吸纳大学生就业。四是搞好公共就业服务,培育并规范市场,促进 “人岗匹配”。



二、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1、 面临就业的学生,学校应该为他们提供哪些服务和帮助

第一, 在新形势下,把握人才培养是第一位。

目前我国大学生占人口的比例还远低于发达国家,在未来20年到50年内,中国将面临更 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靠人才,靠大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 素质人才,这是第一资源。如果说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人的生存发展问题的话,那么发展 高等教育,培养大批高质量人才和劳动者,则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生存发展问题。在 新形势下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推进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培养,加强实践能力、动手能 力训练,实行职业资格与学历“双证书”制度等,都是培养出适销对路人才的途径。

第二,开展对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决不是几次讲座就能解决的问题。就 业指导应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学校应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针对不同年级 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学生入学之初,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选择的教育,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 涯规划,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和自己的兴趣,确立远大的目标;进入高年级阶段,对学生 进行求职技巧、职业道德、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指导;对毕业年级学生,指导其完成就业推荐 表和

求职信,提供就业信息服务等。

第三,辅导大学生运用职业设计理论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

运用职业设计理论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对于大学生个人的择业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重 要意义,它有利于明确人生奋斗目标,制定培训、进修计划,从而自己控制自己的命运。首 先,大学就业教育应注重大学生职业设计理论的灌输和实践的辅导。其次,高等学校大学生 素质教育应引入生涯管理思想。其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观。其二,帮助学生 制定可行的生涯发展实施方案。这是对未来发展领域深挖掘的阶段。其三,帮助学生在自我 实现过程中不断纠偏。持续激励的引导过程,对于大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阶段价值观,坚定 的职业倾向,以及成熟地走向社会至关重要。

第四, 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为使毕业生尽快尽早的得到用人单位的信息,当前的重点是加强信息服务,有效利用全 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目的是吸引用人单位、高校和大学生,增加双向交流的机会, 这是一个前景巨大的网络服务大平台。

2、面临就业的毕业生应做几点准备

第一,新时期更新就业观念,实现自身价值。

大学生当搓澡工一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更早还有名牌大学毕业生卖肉、擦皮鞋,其 实没必要大惊小怪,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大学生的初次就业。大学生毕业后无论干什么,只要 能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都应当鼓励。我们要看到,同样是做基础性的工作,大学生与没受 过高等教育的人是不一样的。大学生擦皮鞋擦出了连锁店,养猪养出了几百万元的效益,电 脑养鸡出了亿元户,志愿者当上了村委会主任,这类例子很多。只要自身素质高,能够迅速 掌握行业规律,发现商机,提高技术、管理、服务水平,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 “低层次就业”起步,脚踏实地奋斗,实现了人生价值

第二,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社会需求。

有很多毕业生即使面对工作不对口的情况,也能很快适应新环境,发挥自身优势,在 工作中做出成绩。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大学生,在他们进入工作岗位后也具有较强的学习 提升能力和发展潜力。

第三,抓住机会,早做决断。

大学毕业生要善于正确分析就业形势,抓住就业新机遇。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是大学 门坎简单地降低,高校服务重心也分层次下移,有些学校的重心可以下移到社区,下移到农 村,使大部分毕业生从“高级专门人才”的光环中跳出来,变成求真务实的劳动者。正是这 些边远地区、基层单位、中小公司和农村特别需要人才,也为毕业生施展才干、全面发展提 供了广阔的天地,但却常常成为毕业生择业的盲区。正确分析就业形势,抓住就业机遇的同 时 ,还要开拓就业新途径,自己去创业,去建功立业。不做被动的求职者,要做主动创造职业 岗位的创造者。

第四,掌握面试技巧塑造完美个人形象。

用人单位为了对准备录用者从思想品行、专长、能力及发展潜力上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 识,往往会与毕业生约见或面晤,进行直接面试考察。对于求职者,这是一个极好的学习机 会。首先,面试前要做充分准备,注意仪表和言谈举止。其次,掌握面试技巧。其一,主动 掌握时机。面试中,用人单位更多的是考察被录取对象的能力。

应试者应以自己掌握的知识 ,适时地在有限时间内介绍自己事业目标、兴趣、专长以及自己对所选单位的了解和态度, 让用人单位接纳你。其二,面试中恰当地评价自己。其三,讲究语言艺术。交谈中应试者要 善于介绍,善于理解,善于概括。最后,对面试中可能涉及到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周济.用发展的眼光看大学生就业问题[j].20__,(3). 

[2]王君.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j].20__,(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