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范文

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39: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

篇1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教育方式 青春期

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更是一门科学和艺术,不光注重孩子的学业,更侧重孩子的品德、行为、习惯、个性及其健康的心理的养成。而据调查,我国家教的总体水平偏低,很多家长对教育孩子尤其是处在叛逆青春期孩子的方式上,往往违背其身心发展规律,揠苗助长。

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就显得及其重要。

一、叛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及成因

青春期是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中学生阶段,生理蓬勃发育,心理急剧变化。作为未成年人,他们面对着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及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叛逆的心理往往有着比较突出的表现。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希望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也明显增加,做事喜欢自作主张,对父母之言不再“惟命是从”了,甚至与家长的感情疏远、关系僵化,产生对立情绪,进而产生叛逆心理。在很多家长眼里,进入初中后的孩子身上全是问题。可是,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些问题呢?从何而来?

家长往往漠视,而造成“叛逆”心理、问题孩子的因素往往出自于问题家庭。

罗·阿谢姆说过:“一个榜样胜过书上二十条教诲。”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的意义,家长对子女的行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不当的关爱引起逆反心理。仅从经济上分析,多数孩子消费额占家庭总收的35%以上。此外,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除了学习外事事都能包办。一些家长在物质上给予孩子的照顾过多,尤其对孩子教育上的要超过了孩子的容忍度,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抑制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

其次,要求的方式也会引起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摆出封建家长式的威风,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而且以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

再次,父母不和或离异也是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甚至近年来渐增的父母离异现象都会使孩子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乃至一生。

孩子当然有自身的问题,而一些父母将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将沉重的压力,将不和谐的家庭负担转嫁到孩子身上,就会造成孩子更大的问题。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对策及影响

良好的家庭教育像涓涓细流,滋润孩子的人格,呵护孩子的成长。家长不断反思和调整教育方式,是孩子从家长的肩膀上起飞、走向独立的关键。

该采用何种教育方式,才更科学有效呢?

(一)从培养广泛的兴趣着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没有兴趣,没有快乐,是很难有好的学习效率和效果的。而兴趣一旦建立,学习就有了动力,就会积极主动的持续下去,也就会随之产生深层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驱使精神集中,思维活跃,孜孜不倦地深入探究,被“乐”所代替。有了兴趣,在别人看来是“苦读”,但对他却是一种无尽的乐趣。以此为开端,深化下去,追求成功也就乐在其中了。而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难以一蹴而就,不可能一劳永逸,是需要下很大功夫的。

(二)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取得良好成绩的关键。家长要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培养孩子自我约束的习惯。要求孩子放学后先完成家庭作业后再做其他事情,同时还要要求孩子做作业是要一气呵成,精力集中,以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专心学习的效率。其次,注重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引导他成为学习的主体。此外,良好的习惯还表现为,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认真做好课堂笔记,课后积极复习,做事有始有终,积极动手,主动阅读等,家长要有意识地常抓不懈。

(三)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

首先,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德国教育学家威特说:“我认为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因为倾听对孩子来说,是在表示尊敬,表达关心,也促使孩子去认识自己的能力。”而现在,很多孩子遇到烦恼时无处倾诉。因此家长应该多听听,让孩子敢跟你谈,敢发表观点,敢于释放自我压力。

其次,要学会与孩子进行交流。与孩子进行平等而有意义的交谈,要注意交谈的口吻。慈爱是一种最温柔、最心平气和的沟通方式,有助于和孩子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能让孩子完全信任。

当然,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孩子,都要有度。批评孩子不可全盘否定;表扬孩子不要肯定一切。这样才能对叛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良好影响。

(四)经常走访和积极配合学校

家长要经常与老师联系,随时进行校访。了解校规,教育孩子认真遵守;积极参加家长会和家长学校的活动,及时向学校反映情况,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加强沟通以达到共同解决孩子在学习与成长的难题。除此之外,家长还应通过短信、电话和网络等多种方式随时关注和反馈孩子在校及在家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更有助于青春期孩子的健康成长。

总之,青春期的孩子也许“叛逆”,也许问题不断,也许让家长紧张无措,但这个艰难的过程就是成长。在这过程中,作为家长,一定要以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去引导和培养,为他们迎接未来的挑战奠定坚实的基础。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让良好的家庭教育化作像春风,呵护着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叛逆青春期的孩子“破茧成蝶”,最终独立于天地,充分体验自由翱翔的美丽!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单亲家庭;孩子心理;教育方式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也是个人成长的摇篮。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地不断提高,追求完美的精神生活已经成为生活的主流。与此同时,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雅的现象――离婚,农村许多原本幸福的家庭变成了单亲家庭。单亲家庭又称为缺损家庭,原是指夫妻双方因离婚,丧偶而有一方同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无论怎样,它们的出现,必将使家庭教育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农村家庭的孩子。根据多年我对农村单亲家庭学生的观察和接触,我就粗浅地谈谈此类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方式。

一、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

(1)逆反粗暴。由于父母离异,孩子由一方抚养,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欢笑,孩子的孤独感油然而生,心灵发生了扭曲,心情变得烦躁,逆反心理特别强。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学生的在校表现为:上课不听讲,不善言谈,下课要么捣乱,要么和学生打架,屡教不改。出现矛盾不能和老师沟通,或心理抑郁,或行为粗暴。

(2)自卑狭隘。由于家庭的不健全,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欠缺,他们常常感到不如别人,感到让人瞧不起。他们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人,认为命运对他们不公平,致使他们不信任别人,也不信任自己,生活中充满了迷茫和悲伤。我班有一个女生名叫王某同学,学习比较刻苦,但是她既要照顾自己的生活,还要做家务事。上课时,她好像很疲惫,打不起精神。下课后别的女生也不和她玩,慢慢地,她变得自卑,脸上少了昔日的欢笑。

(3)心理偏位。由于家庭的缺损,孩子在家庭里得不到足够的温暖,产生一些心理偏位。既然父亲不能给自己足够的关心,那么一切只能靠自己来解决了。于是孩子学会了撒谎,打架,偷东西等。在校表现为:不能严格遵守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比如迟到、旷课、打架,不思进取,扰乱班级等等。如王某同学,原来在文成小学读书,他是全校出了名的“刺儿头”,四年级时转到了我所在的农村小学。转来一周后,他就成了我们班乃至全校的“名人”,没有他不敢干的事。经常和同学打架,偷东西等,无恶不作。

(4)厌学严重。单亲家庭的学生在学习心理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志向水平低、厌恶学习等。其外部表现为:行为懒散、放任;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主动参与学习;回避老师,不主动向老师请教;严重的会干扰课堂纪律,甚至缺课等。如徐磊同学,他妈在的时候,学习上也算积极上进。他爸妈离婚后,在学校的表现一天不如一天,懒得要命,布置的作业从来不写,讲道理说好话也不听,由中上的学生变成了差生。

二、单亲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

(1)家长专制。专制式教育使家庭缺乏温馨,使孩子易变得自卑、腼腆、孤独、内向,以女生为多。农村家庭尤为明显,由于大人文化素质低下,考虑问题很片面,多数以家长的意见为主,成了典型的专制式家庭。学生基本没有发言的权利,不管对错都要服从。久而久之,孩子也养成了霸道的性格。

(2)放任自流。放任式教育的家庭所占比例最大。放任式教育使家庭教育无着落,孩子在校表现是行为习惯极差,且难于管教。家庭的残缺导致学生心灵受损,家长为了弥补学生精神上的缺憾,对孩子放任自流。学生在某些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事实上却害了孩子,误认为一切应该以自我为中心,别人就应该理所当然为自己服务。

(3)溺爱娇惯。溺爱式教育的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言听计从,只注重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各项需求,处处迁就以弥补其感情上的缺损,而忽视在思想品德上对孩子进行教育,不知不觉养成了孩子骄横、任性等坏习惯,使孩子成长出现了片面性。溺爱对孩子的危害极大,自高自大,无视他人的存在,只想自己,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三、农村单亲家庭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的问题

(1)农村单亲家庭的父母应向孩子耐心解释。孩子不知道父母为啥离婚,但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去想这些不属于自己想的问题。所以单亲家庭的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年龄等因素,以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平静、真诚、耐心、自信地向他们解释自己离异的原因,求得他们的理解。

(2)家长多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单亲子女可能需要承受来自生活、学习环境中的歧视、偏见和嘲弄。不少单亲子女因此在性格上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因此,家长不仅自己要多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还要注意帮助孩子充实生活。身为他们的父母,每天再忙,也应抽时间多陪陪孩子,使他们的身心能够健康成长。

篇3

关键词:不良教育;改善

一、不良家庭教育方式

1.过分“保护式”的家庭教育方式

由于父母的过分保护,使得孩子的适应能力差,不仅使孩子的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学习能力受到限制,而且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心理健康也十分不利。

2.过分“干涉式”的家庭教育方式

由于父母对孩子过度的限制,总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使孩子无所适从,结果使孩子变得谨小慎微,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思考能力,限制了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结果必然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成绩。过分“干涉式”的教养方式还会使孩子的适应性变差,做什么事情都缺乏主见,犹豫不决。

3.严厉“惩罚式”家庭教育方式

父母严厉惩罚的教养方式往往会造成子女的胆怯、退缩、自卑等不良行为。父母严厉惩罚式的教养方式也往往使孩子形成粗暴、野蛮、敌对、蛮横无理、说慌等不良个性,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不良家庭教育方式的误区

家庭教养方式不良,家庭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和误区。

1.无师自通的误区

中国传统文化使很多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自己的事情,无需要别人帮助,因为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生而育女,无师自通是中国传统的一大特点。

2.重智商、轻德育的误区

家长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是无可指责的。但是,很多家长忽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忽视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教育,不能不说是做家长教育的失误,应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

3.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的误区

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父母对孩子的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可是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却明显不够。

4.重言教轻身教的误区

身教重于言教,这样才能通过模仿、感染等心理机智产生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否则会走入家庭教育的误区。当然,家庭教育的误区还有很多。例如,“听话”教育的误区,分数教育的误区,重认知、轻实践教育的误区,等等。

三、改善不良家庭教育方式的对策

1.家长要学习一些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

家长应该学习些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理论与方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用正确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实践,学会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和方法。

2.家长要重视孩子做人的教育

重视孩子做人的教育历来是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做一个正直的人,孩子才会通过正道,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通过自己的创造劳动来获得相应的报酬。不管用什么手段来获得金钱地位就行,如果这样教养孩子将来很可能会成为社会的罪人。

家长要摆正智力教育与做人教育的位置和关系。只有把孩子培养成善良、正直、无私的人,孩子的智力效应才能充分的发挥。家长对孩子进行真、善、美的教育,要结合孩子的年龄和具体心态采取方法,帮助孩子对实际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进行分析、判断、选择。

3.家长要重视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

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陶冶孩子的情操,预防和减少孩子的心身疾病是摆在家长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家长在对待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关系的问题上要树立一个新观念,不良的心理因素对健康的的危害不亚于疾病,良好的心理因素对健康的作用胜过保健品。

4.家长要身体力行

父母的言行举止和行为都会通过模仿与感染的心理机智传给孩子,并有可能成为孩子的习惯。在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年龄越小,模仿能力越强。父母的动作、表情、语言习惯将对孩子产生重大影响。父母以身作则,使自己的良好语言、行为和习惯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父母要像重视孩子学习成绩那样,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篇4

幼儿的家庭教育是琐碎的,家长们把幼小的孩子带到幼儿园,不了解他们一天下来的情况,只能与老师沟通了解,熟知情况。幼儿园要针对鼓励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因此开设了幼儿园网站,班级主页,对话,信息交流等多种方式和家长进行即时的交流,让家长们指导幼儿的一举一动,从而又便捷地做好了家园联系工作,更关注家长的留言,实现了双向的互动平台。在幼儿园教育中还设立了“亲自活动”,让家长育儿知识触手可及,这也一下子拉近了家长之间的距离。

1.家长要明确教育孩子的态度。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启发者,是教育的实施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他们看在眼里,想在心里。父母的言行、态度直接影响着幼儿。

2.教育孩子的教育态度上,不要过于苛刻。有的家长要是孩子稍有不慎就对孩子进行打骂等行为,也有些家长过分百依百顺,要知道过分的溺爱,只能使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想要教育好孩子,就得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3.家长也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一切好办了,只关心孩子学了多少知识,对孩子的行为表现不闻不问,却忘了孩子的行为表现直接影响着以后的生活习惯。因此,家长的正确教育对孩子起着重大的作用,且被忽视着。

二、家长对教育孩子的投入

现今社会家长教育孩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投入很大的时间在孩子身上,时刻约束着他们,让他们喘不过气来;另一种是根本不管孩子,投入的时间极少,让他们缺乏安全感。然而,结果说明过分的投入和莫不关心都不是教育孩子的最好途径,懂得适当的投入方可有实效性。

1.投入要有目的。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着急。整个过程要有节奏成才的时间。

2.投入要充实,不能盲目。家长对孩子的投入是责任义务,一心一意为孩子花费时间和精力。这些问题都是家长要考虑的,成功的教育告诉我们投入精力要有把握,提高质量,同时也不断学习来提高自己。父母的知识多少,孩子就从中吸取多少。提高自身的价值让孩子学到更渊博的知识。

三、家庭教育指导的因素

家庭教育指导注重科学化,坚持以“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宗旨。家庭教育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符合每个年龄段孩子的需求,关心孩子的合法权益,促进孩子自然发展、全面发展。重视发挥父母在指导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提高自身修养,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1.0~3岁年龄段的家庭教育指导。这个年龄段是神经系统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语言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原则是逐步建立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相依关系阶段。

2.4~6岁年龄段的家庭教育指导。这个年龄段是幼儿身心快速发展时期。具体表现在:身高、体重、肢体方面。这期间幼儿开始表现出一定的兴趣、爱好、脾气等个性化的方面。幼儿期间的家庭教育指导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积极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流的机会,丰富幼儿知识。自信心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一个缺乏自信的人,便缺乏各种能力上的主动积极性,而主动积极性刺激人的各种感官与综合能力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改进家庭教育的错误策略

篇5

论文摘要: 当前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主要类型有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父母学历低、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式失当、教育影响不一致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家长应提高素质、树立家庭教育新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同时家庭、学校、社会构建起“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优秀的家庭教育能为初中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过去,我们较多地关注了城市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城市初中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观,但农村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却令人担忧。本文拟从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类型,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主要类型

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类型可分为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四种。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这种教育方式妨碍了孩子的自主精神的培养和独立生活技能的发展,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任性、懒惰、不思进取等不良性格特征。专制型的家长对孩子管教过于严厉,对其行为过多干涉和制止,孩子必须服从父母,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或是变得服从、压抑、退缩,或是变得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放任型的家长不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教育,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进行批评和引导。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容易形成自由散漫、自以为是、冷酷等不良性格特征。民主型的家长能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与孩子人格平等,关系融洽,对孩子理智施爱,爱严结合。这种教育方式给孩子创设了自由规范的发展空间,孩子往往充满自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和创新精神,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二、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中家长存在的问题

(一)学历低

目前,农村初中生的家长学历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60%。他们是经过人才筛选后剩下的。有的学者研究发现,父母文化程度越高越容易自觉采取正面、积极的教养方式,文化程度越低越容易采取负面、消极的教养方式。而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所受的教育少,文化程度低,无法对子女进行科学的教育和有效的指导。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深感困惑。由于学历低,家长对读书学习没兴趣,家庭中缺少文化氛围,相当一部分家长闲暇时间自娱自乐,没有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在对农村家长的调查表明,回答“孩子做作业时你家的电视或电脑是开着还是关着?”的问题时,回答“没注意过”的占12.95%,回答“开着,孩子有自己的房间学习”的占35.7%。

(二)教育观念落后

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教育观念落后表现在发展观、亲子观和教养观三个层面。在发展观层面上,一些家长不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只注重结果。脑子里只有分数,认为分数代表着孩子的一切,过于看重学习成绩,单纯用分数衡量孩子的发展。不少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方面都不重要;如果学习不好,其他方面再好也无所谓。过分地看重孩子的成绩,对孩子的发展缺乏全面认识。在亲子观层面上,许多家长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教育孩子是自己的事情,把孩子的成长与自己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养动机往往是养儿防老、光耀门庭;在教养观层面上,一些家长有着“树大自然直”的观点,认为父母的责任就是把孩子养大,孩子小不懂事,长大了自然就变好,还有的家长认为“家长管养,学校管教”。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认识是行动的先导,错误的教育观会影响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

(三)教育方式失当

许多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盼望着孩子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出人头地,当孩子不听话或发展不尽如人意时,他们就会心灰意冷,不愿与孩子进行平等交流,而是动辄大喊大叫,令孩子不知所措。当孩子不听话时,他们就会粗暴地责骂孩子。身教重于言教,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也学会了以粗对粗,顶撞家长和老师。另外,农村初中生家长从事的主要是体力劳动,甚至有些还是重体力劳动,劳作一天下来,筋疲力尽,很难跟孩子和风细雨地交流。当子女不听话或做错事,甚至有时是被误解时,许多家长都会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狠狠训斥,严厉惩罚。

(四)教育影响不一致

在农村,家庭几代同堂的情况较多,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宠溺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对立局面,甚至父亲和母亲有时也会不统一,严父慈母在中国的家教中是比较典型的形象。另外,有的家庭是双亲中收入高的一方只管赚钱,而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交给另一方,而管孩子的这一方教育孩子比较随意,带有情绪性,心情愉快时,和孩子交流,反之,对孩子不理不问;也有的家庭,平时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时,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托付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农忙或逢年过节回来,再集中教育孩子。以上诸多情况往往会造成孩子的无所适从或盲从一方,使他们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事物。

三、改善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家长的素质

农村初中生家长的素质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提高孩子的素质,提高家庭教育质量,首先应从提高家长的素质开始。农村初中要开办家长学校,在农闲时间成立文化补习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定期请有关专家和学者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具体辅导,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家长在学校的指导下,应自觉参加“家长学校”的文化补习和教育专业培训,订购家教报刊,学习教子理论。家长想要让孩子喜欢读书,自己首先要捧起书本来,身教重于言教,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勤于学习、乐于学习的榜样,与孩子一起成长,想方设法营造家庭学习的氛围,使学习成为每个家庭必要的生活内容,从而构建学习型家庭,这样家长才能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二)树立家庭教育新理念

家庭教育新理念是农村初中生家长必备的教育素质,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亲子观和教养观。首先,家长要有正确的发展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综合的,既要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更要有完善的人格,因此,家长要使孩子全面发展,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其次,家长要有正确的亲子观,要认识到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而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每一位家长都应树立“为国教子”而不是“为己教子”的观念,把教育孩子看作是为社会尽义务,按照国家和社会的要求,把孩子塑造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再次,家长要有科学的教养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家长要做到教养结合,及时纠正,否则会使孩子形成“恶习”,要认识到树大并非自然直,孩子要成为栋梁之材,家长必须随时关注成长中的问题,合理地教育和引导。另外,家长还要认识到教育孩子是学校的工作,也是家长的职责,每一位家长要在养育孩子的同时,自觉承担起教育责任,并主动与学校配合。

(三)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的效果与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密切相关。初中阶段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性和幼稚性的矛盾,逆反心理强,如果得不到成人的理解和尊重,就容易心理反常,或烦躁不安,粗暴凶狠;或闷闷不乐,郁郁寡欢;或不听劝告,与人对立;或公开反抗,桀骜不驯。每一位农村初中生的家长都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育实践中做到: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理解、尊重并善于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引导并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满足其合理需要,同时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从而形成融洽的亲子关系。在求知方面,要鼓励孩子发挥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不断探求新知;在品德修养方面,应要求孩子自觉按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慎独的境界。

(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

影响学生的因素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者非常重要,单纯地强调任何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都是错误的。但在这三者中,农村学校及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主动地去协调这三个方面。首先,指导学生有效地接受社会教育,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增强辨别能力。比如,要关注学生的上网情况。现代社会,想要让孩子关掉网络,像戒毒那样戒网,是不可行的。处在网络时代的老师与家长与其对孩子进行“追堵打压”,不如顺应时代潮流,正视现实,引导孩子健康、文明上网。其次,要积极地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的教育方式。要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能让孩子成为“留守少年”,父母任何一方都不能只顾着挣钱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要尽可能地亲自教育孩子。父母双方还要经常性地讨论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教育立场、观点应一致起来。另外,还要做好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工作,不能让他们放松对孩子的要求,使家庭教育影响取得一致,否则孩子无所适从,这样会抵消教育作用,甚至会产生副作用。总之,我们要使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影响一致起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从而使这三个方面步调一致。

参考文献

[1]曾天德.当前初中生的问题行为及其对策[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0,(5):11-14.

篇6

1改变观念,重视家庭传统美德教育

小学生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中,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对孩子美德的养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另外家庭教育在其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孩子最先接触的就是家庭,因此家庭是他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教育孩子的重要的老师,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场所。孩子从幼稚到成熟,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居住在家里,因此孩子接触的最多的就是父母。父母的言行举止和家风的好坏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如何发挥家庭教育在传统美德教育中的作用是现在很多家长需要重视的问题。在很多家庭中,父母依然观念保守落后,没有充分的重视家庭传统美德教育,他们由于工作繁忙,忽视了自己也是重要的教育者,认为将孩子送到好的学校学习,让老师对孩子加强管教就可以了,他们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努力的为孩子为家庭挣钱,让孩子吃好穿暖,仅仅认为自己的任务是给孩子提供物质上的满足,忽视了对孩子传统美德的教育,没有及时的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和心理变化,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这样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孩子传统美德的养成,家长把教育培养孩子传统美德教育的任务交给了学校老师,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阻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我国历史悠久,一直重视家庭教育,历史上有很多蒙学教材,以伦理道德为主要的内容。因此,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当营造好良好的家风,重视家庭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和孩子进行沟通,将孩子从小培养成一个拥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优秀人才。

2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传统美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还需要将家庭传统美德教育与日常生活有效结合。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是非常灵活的。例如:在平时做家务的时候,或者是在吃完饭后,或者是在和亲朋好友串门的时候,以及一家人出去旅游的时候,充分的把握好这些时机,然后对孩子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很多小孩子吃饭的时候会浪费米饭或者挑食,这个时候父母就应当教育孩子米饭的来之不易,是农民伯伯辛苦种出来的,我们应当学会节约粮食,另外还要告诉孩子挑食的坏处,会导致营养的缺失。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家庭教育中更多的是日常生活的教育,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学着做自己的事情,让孩子学会劳动,知道劳动才会有收获,培养出孩子热爱劳动的良好的思想品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每一个动作和语言,都会对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3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家庭丰富多彩的活动相结合

小孩子都喜欢玩儿,尤其是生动活泼的活动,如果将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丰富多彩的活动相结合,能够很好的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孩子也会乐于接受。例如:当孩子放暑假或者寒假的时候,可以带孩子一起出去旅游,让孩子从小就接触很多新鲜的东西,他就会对此产生好奇,那么家长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的引导孩子,将知识传授给孩子,带着孩子参观具有传统美德内容的名声古迹或者博物馆,如果孩子对书籍感兴趣,还可以帮孩子买书本等等。旅游是一个很好教育孩子的机会,既可以让孩子学习为人处事,也可以让孩子打开眼界,认识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鼓励孩子,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教育方式多种多样,丰富家庭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能够让家庭的传统美德教育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4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家长的率先垂范相结合

孩子最开始接触的就是家庭,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他的爸爸和妈妈。因此,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长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孩子接触的最多的就是父母,因此,父母的言行举止和家风的好坏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所以如何发挥家庭教育在传统美德教育中的作用是现在很多家长需要重视的问题。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家长的率先垂范相结合。也就是在家庭中,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榜样,父母的言行举止应当符合规范,想要怎样教育孩子,父母本身就必须具备那样的品质,比如艰苦朴素、尊老爱幼、乐于助人、诚实待人等等。通过家长的行为,让孩子耳濡目染,其心灵不断体验着这些传统美德,长期的影响就会让孩子养成很好的品德。如果家长自己都经常说谎,并且让孩子发现了,那么孩子也不会听父母的教育,达不到教育孩子的目标。另外,父母应加强自身水平的修养,不断审视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不足,为给孩子打造出适宜的环境,为提高效果,作为家长,不能固步自封甚至沉迷于传统的教育方法中,我们应不断充实自我,积极汲取新鲜知识,摄取新颖观点,尽最大的努力在最大程度上为孩子打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摒弃老旧的观念意识和惯性思维,父母不仅可以能推动家庭教育的快速发展,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得到小孩的理解和支持,使教育效果越来越好。我们的传统美德教育不会十全十美,因此我们应该对每次教育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总结。把孩子培养成具有良好美德的孩子是每个家长的目的,让孩子成才也是父母不懈追求的目标。我们要在新的理念指导下改变教育方式,充分利用家庭这个环境,实现真正有效的传统美德教育。

5结语

作为父母,应当学会如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传统美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必须重视今天的家庭教育,使中华传统美德在孩子身上弘扬光大。

作者:白凤梅 单位:辽宁省阜蒙县蒙古族幼儿园

参考文献:

[1]宣兆凯.家庭教育研究的理论方法模型——家庭支持系统[J].教育研究,1999(11).

[2]蒋玉川.关于独生子女的教育——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1999(04).

[3]何文里.家庭教育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源流,2002(09).

篇7

1.部分家长教育方法不科学大部分家长比较关注孩子的学习,但是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或不听话时,不同的家庭采取的教育方式不同,效果也大相径庭。有的家长和风细雨,有的家长简单粗暴。调查结果显示:22%的家长责骂,15%的家长打罚。这类家长平常忽视了和孩子之间的合理有效的沟通,只是一味地以自己的意志来要求孩子,当孩子没有达到家长的期望或者犯了错误,就以消极的方式去惩罚孩子。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造成家庭亲子关系紧张,家长的教育影响力日趋下降。在走访中发现,有些家长本来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经常责骂孩子,希望以此促进孩子的进步,但自从孩子未能顺利进入高中,而是到职校就读,就产生很大的心理逆转,对孩子的学习很少过问,趋向放任自流了。在被调查的孩子中,很多孩子不认同父母的教育方法,75%的孩子表示不会用父母教育自己的方式来教育将来自己的孩子。

2.隔代教育问题仍然存在在调查中发现,家庭生活结构中,24%的孩子是和父母及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同住。5%的家庭孩子的教育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负责。老人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教育理念等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存在差别,因此在对待教育孩子的观念上和孩子的父母会不一致。现在的孩子多半是独生子女,家长们特别疼爱孩子,隔代长辈更是容易溺爱孩子,有时父母要教育孩子,爷爷奶奶们总是袒护孩子,致使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教育意见不一致,导致孩子无所适从,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引导。

3.部分家长重智轻德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学习好就是成功的家庭教育,将好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最高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过于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许多家长把本该孩子承担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在调查的对象中,56%的家庭孩子个人衣服的清洗、自己房间的整理都是由家长代劳。这些孩子在家从没有做家务的习惯,在学校里也拈轻怕重,不愿多劳动,怕苦怕累怕脏怕吃亏。这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没有从正面引导孩子爱劳动、敢于承担责任,家长忽视了对孩子做人的教育引导,使孩子的发展走向片面。

4.部分父母对孩子缺少精神关怀,孩子不愿和家长沟通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变快,工作压力增大,使得多数父母忙于自己的工作,留在家里的时间有限,和孩子相处的时间较少,心灵层次的沟通就更少了。还有的家长认为让孩子吃好穿暖就是对孩子的关爱,让孩子衣食无忧就是对孩子尽了做父母的责任。往往用物质上的满足替代了对其精神成长的引导,从而导致孩子精神世界空虚、道德理性缺失,成为懈怠迷茫的一代。调查结果显示,47%的孩子不喜欢和家长谈学校的事,60%的孩子遇到烦心事不愿告诉家长。这种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家长不合理的教育方式,青春期的叛逆性,或者孩子自身的性格因素等,都有可能造成孩子在心理上不情愿主动和家长沟通。其中家长不合理的教育会加重孩子的叛逆心理,导致家长在孩子眼中的疏远。

5.部分孩子精神生活空虚,兴趣爱好单一部分学生对自我要求不高,精神生活虚空,没有奋斗目标,常常无聊地打发时间,得过且过。19%的学生业余时间喜欢看电视,42%的学生业余时间喜欢打游戏、上网聊天。有的学生不仅在家玩游戏,甚至上课也偷偷地用手机打游戏。这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不如意,没有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在家庭中也没有能够得到父母合理的教育和引导,懈怠与迷茫心理较重。

二、建议与对策

陶行知指出: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对学生的教育需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家庭生活是学生首要的生活环境,对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的养成至关重要。改善家庭的德育生活环境需要家长从自身开始做起。

1.家长要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开端,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学校教育所代替不了的。家庭教育的重点应将思想品德和良好的个性培养放在首位,先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再教育孩子如何做事。孩子身上所呈现的问题其实就是家长的问题,是家长自身认识上存在偏差导致教育方式上的缺陷。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应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普及科学的家教理念,帮助家长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观。扭转家长“重智轻德,重知轻能”的做法。同时,对于存在隔代教育的家庭,两代人之间应该多交流、多探讨,形成统一的教育思想,以便更好地教育孩子。

2.家长要加强自身修养,注重言传身教教育专家蔡蔚老师曾告诫过各位家长:作为家长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各种素质和修养,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修正自己的行为,才能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因为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品行端正,多学习文化知识,加强自身的修养,少在孩子面前吵架,营造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操,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家长要学习运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每个孩子都希望家长民主、宽容。生活在充满暴力的家庭中的孩子,长大后也崇尚暴力;不平等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日后也会非常武断;在和谐宽容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性格也更为健康,更易和人相处。因此,家长要不断学习好的教育经验,了解青少年成长的心理特点,多和孩子进行平等民主的沟通,营造平等、民主、宽容、温馨的家庭德育氛围,让孩子能愉快地接受来自父母的教育。

4.学校要开设家长学校,坚持家校联合,形成教育合力孩子良好道德习惯的形成,家庭教育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有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的德育成效则会事半功倍。很多家长有心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操,却苦于不得法。因此,学校可以开设家长学校,指导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成长。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密切配合、相互协助、相互补充,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从而增强对孩子教育的有效性,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篇8

关键词:现代家庭教育;孩子教育;基础教育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起到基础教育的作用,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第一个乃至终身受教育的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所以家庭教育是基础。近些年来,现代家庭教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社会上存在着很多家庭缺失教育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就从现代家庭教育在孩子教育中的缺失为基础进行讨论,主要进行三部分讨论,分别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现代家庭教育缺失原因以及对策,下面是具体的报道。

一、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指一个家庭中的父母或者是其他长辈对于孩子循序渐进地引导、教育的长期过程。现在很多父母在孩子年龄尚小时将孩子送入学校,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忽略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首先,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起点和基点。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孩子更快地适应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更快融入集体生活中。家庭教育很重要的一个属性是早期性,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了对这个社会的认知和学习,就开始了生活习惯的培养,因此需要父母加强对孩子语言表达和基本动作的引导。其次,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这里说的是家庭教育对于孩子道德观的正确培养,引导孩子正确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对于周围发生的事情,家长能够正确引导孩子对于真善美的认识,优化孩子的心灵。

总之,家庭教育在孩子教育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尤其是孩子早期人生观、世界观的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

二、现代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

近些年来,社会上存在比较严重的家庭教育缺失现象,仔细分析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总结如下:

1.父母亲情的缺失

家庭教育的出发点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浓厚的亲情,家庭教育首先是爱的教育,但是很多家庭存在父母和子女之间亲情缺失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父母或者是其他长辈长期不在孩子的身边,无法及时进行情感的沟通。常见的原因是父母的工作比较繁忙或者是父母在外地工作,孩子留在农村出现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

父母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对于孩子的心理活动不能及时了解和沟通。孩子出现问题或者对于一件事情存在疑惑时,家长不能及时进行必要的引导。孩子同父母之间缺少必要的情感纽带,情感交流较少甚至几近于无,基本谈不上系统全面地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

2.责任心不足

不少父母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完全没有意识到家庭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一些年轻的父母,不能迅速完成被照顾到照顾孩子的角色转换,不能承担起对于孩子教育的责任,没有精心考虑孩子未来发展的规划问题。一方面父母认为,自己只需要保证孩子在物质方面的需要就算完成了自己的义务,照顾、督促和教育孩子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将自己完全置身于教育子女的行列之外;另一方面是家长没有用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孩子真正的心理需要,没有学习如何去耐心教育孩子。

3.教育观念和方式的滞后

不少父母的教育观念比较陈旧,没有现代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教育理念。现在列出几种在家庭教育中不适当的方法:(1)父母采用威胁的方式教育孩子。(2)父母采用收买的方式教育孩子。(3)父母采用对比的教育方法。很多家长喜欢用别人家孩子优秀的地方激励孩子的进步,但是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导致孩子出现排斥感和抵触感,不利于孩子真正的进步。

三、应对措施

根据对现代家庭教育缺失原因的分析,每个家庭应该反思自己身上不足的地方,并及时进行改正。下面几点可以更好地做到现代家庭教育:

1.家长必须改变教育观念

家长应该学习现代家庭教育新理念,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不是以一个成人的角度去说教。父母更多的应该是说服教育,用浅显易懂的例子、用心平气和的语调讲明这样做的危害性,而不是过去那种大声呵责、打骂。

2.家长应该多了解一些现代教育思想

现代的教育思想是要紧紧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根据社会的需要去培养孩子各个方面的能力。首先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全面性的,不仅是学校的书本知识的学习,还有孩子身体素质的提高;其次对于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也非常重要,社会需要从小对自己的爱好执着追求并不懈努力的人才。

3.父母要以身作则

父母的日常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家长应该时刻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表现。比如说话有礼貌、不说不文明的词汇、经常打扫家里的卫生、餐桌习惯等等,这些生活的细节孩子在成长的阶段都会不知不觉地进行不同程度的模仿,家长应该做好榜样。

4.对孩子要严格要求

爱孩子不代表无限地宽容和放纵孩子,对于孩子偶尔出现的不恰当的行为和错误,家长应该及时进行制止和批评,让孩子知道家长是有严格要求的。让孩子知道家里、学校、社会都是有规则的,不能超越规定,应该对自己有一定的约束力,错误的事情一定不能做。

5.帮助孩子建立自尊

孩子自尊心的建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家长应该逐渐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做一件小事的时候,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去独立完成,完成之后可以有适当的奖赏,帮助孩子树立做决定和做事情的自信心。即使孩子的发展与父母为他设计的目标不一致,也应该尊重他的个性。要关心他,但不要什么都替他做主,而应该鼓励他独立思考。

综上所述,对于现代家庭教育在孩子教育中缺失的家庭,家长应该及时反思缺失的原因,并且积极做出对策进行改善。

参考文献:

[1]周琢虹.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与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13(11):199-121.

篇9

关键词 家庭教育 父母角色 儿童成长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提出过“白板说”,他认为每一个儿童都是一张白板,家长就是第一个在白板上写写画画的人。这说明,家长的一写一画,一言一行,不仅关系着孩子成长的质量,更决定着孩子的命运。所以说,家长的教育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同时,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在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家庭环境和家长教育起着决定作用。家庭教育能否顺利进行,教育效果是否满意,子女的身心能否得到充分发展,发展水平能有多高,朝什么目标发展,最后能不能成才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由家庭教育环境和家长教育能力决定的。有怎样的家庭环境、怎样的家长,就有怎样的家庭教育,就会有道德品行、人格个性、生活习惯,价值取向大不相同的孩子。

既然孩子一生能否幸福与家长教育如此休戚相关,而这种角色又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性,那么,如何做个好家长,如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如何尽到对孩子的绝对的责任?特别在今天,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对家庭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在:对家庭价值观念、家庭的婚姻制度、家庭的结构、家庭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家庭的生活功能都提出了很多的挑战。上述问题,就更应该是的家长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当每一位父母在欣喜地接受“妈妈”“爸爸”这个称谓时,一定要认真想一想:我到底称职吗?提升家长自身素质、了解家长的角色认知和定位,学习家长角色扮演的方式和方法,是做一个合格父母的前提,是父母实现对孩子进行有效教育的保证。

一、父母的优秀品质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角色同等重要,其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都同样巨大且是缺一不可的。一般来说,中国母亲的个性中具有更多温柔、含蓄、善良、有韧性、有耐心等美好品质,而父亲则表现出坚持、勇敢、刚毅、果断、有开拓创新和冒险精神。当然,父母亲间的个性会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产生逆转现象。客观上说,任何一个人实际都具有优势和劣势,任何一种性格都具有优点和不足,而这些个性状态又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孩子。所以,孩子的最佳个性状态应该是从父母那里兼收并蓄其优点,汲取他们全面的精神营养,从而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健康心理和良好个性的人。反之,任何一个角色的缺位都会给孩子带来某些个性缺陷,成为孩子日后发展羁绊。

二、母亲角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对母亲具有天生的依恋性,受母亲的直接影响最大。在教育孩子方面,母亲的责任超过任何人,母亲这个角色是无可替代的。正所谓“推动摇篮的手是推动世界的手”。

既然母亲这个角色对孩子如此重要,作为母亲就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我该拿什么奉献给孩子?该怎样去教育我的孩子?世界上没有天生的教育家,也没有天生就会教育孩子的父母,教育孩子也需要学习。教育孩子并不一定非要有多深的理论,不一定受过高等教育、懂得教育学、心理学。即使是文盲也无妨,能懂得用你的温柔、善良、爱心、耐心去熏染和影响你的孩子就足以了。翻开历史看看,几乎每一个伟人背后都有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他们中的许多人目不识丁,却能用自己的真善美培养和造就出一个个伟大的后代。所以,一位教育家说:“教育孩子要从教育妈妈做起。”真切地希望各位母亲:既然给了孩子肉体,就用点滴的爱,不懈的爱、永恒的爱去营养他吧!

培养和教育孩子应该是一种享受。每当看到自己的一滴滴心血化作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时,我们该多么自豪和骄傲啊。然而,这一切都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的勤劳心血浇灌出来的。相反,一些父母平时对孩子不管不问,等到孩子犯了错误或者学习不好时,才歇斯底里地责骂孩子。光知道拿别人家的孩子的优点比自家孩子的缺点,却不去、也不知道拿别人的家父母的优点比自己的缺点。所以,各位母亲,请担当起自己的角色吧!

三、父亲角色的独特性决定了其在家庭教育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父亲的教育是孩子心理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源泉。通常认为,父亲参与教育,有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性别角色的形成、智力水平的提高等。当今社会现实生活中,和母亲相比,父亲们似乎有更多的理由去推卸自己的责任,可以找出100条理由说自己很爱孩子却没有时间管孩子,更没有精力去教育孩子。应该告诫这些父亲们,在人类尤其是孩子的吃饭、穿衣等基本物质条件得到满足之后,他们更需要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关注、关心和关爱。如果忽视了这一点,你的任何努力都是在舍本逐末。有许多父母一定会痛心地说:为了能让孩子生活得更好些,我跑断了腿,磨破了嘴,算尽了机关,甚至不惜出卖人格尊严,可孩子怎么就不理解我的一片苦心呢?而孩子也是一肚子苦水,他们感觉自己很无奈无助无奈,父亲就知道挣钱,整天一手是给我零花钱,一手向我要分数,简直就是裸地交易,没有一点人情味i我多想他们能抽时间多陪陪我呀!正是由于父亲这个角色的缺位,造成一些孩子学习没有动力,心理上时常为孤独、寂寞所缠绕。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归属感,时间长了造成孩子个性出现缺陷:消极、闭锁,没有进取心,缺乏应有的阳刚之气等等。

所以做父亲要把教育孩子看作是必须担当的责任,在家庭教育这项大事业中,父亲决不能缺席。教育孩子的事,也不是挣多少钱就能代替和解决的。关注孩子的成长,呵护孩子的心灵,才是我们做父亲的首要任务。因此,要提高对教育子女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认识自己具有的独特作用;要主动自觉地发挥自身优势,夫妻默契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父母角色在教育孩子中的协同作用

性别、先天禀赋以及后天教育的差异造成父母两人的个性特征以及思想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大多情况下,父亲与母亲的思想都存在着差异,有的甚至差别极大,甚至截然相反。出现了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当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时,首先一点就是需要冷静,夫妻双方要做到相互尊重,尽量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达成一致。和谐的家庭气氛对提高教育效果、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其二,夫妻双方要认真思考,相互交流、沟通、探讨,也可以向别人求教。究竟该用哪种方法教育孩子?要遵循两个原则:①要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要具有科学性;②要符合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要有差异性,不是所有的科学方法都适合自己的孩子。其三,要有统一的认识、统一的思想。要争做有责任感的父母,相信双方的初衷都是好的,都想把孩子培养成身心健康、有出息的人。否则就会出现父亲让孩子往东,母亲让孩子往西的局面,这样不但教育不好孩子,还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产生认知上的错误。

教育孩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父母学习、进步、提高、发展的过程。通过学习科学的育子理念,探讨科学的育子方法以及教给孩子如何做人的过程中学会爱,学会负责任。等到孩子健康成长为一个优秀人才时,你会发现,这个结果是双赢的。自己在家庭教育的平台上,也有了可喜的收获和提升。

篇10

1.1显性教育力缺失和偏离

显性教育力,主要指长辈、父母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影响的能力,包括在教育孩子过程当中,所持的教育思想和观念,采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方式、交流沟通能力等等。

1.1.1教养方式和方法偏颇

农村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养一般呈现两种极端的方式。一种是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所以对于孩子的教养一般采取放养式,任由孩子自然发展,不注重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而另一种主流的教育方式便是“棍棒教育”。农村家长普遍认同不打不成才。在家庭生活中,只要子女出现过失或错误,家长不懂得如何理解孩子的错误并加以正确的引导,而较为普遍地采用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家庭教育并没有起到它应有的积极作用力,反而产生了偏离,形成教育的负作用力。

1.1.2交流沟通力低下

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经达到数千万之多,对这些留守儿童的家庭来说,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不能经常陪在孩子身边,直接导致这类家庭亲子沟通的减少,客观上使家长的沟通力的发挥受到限制,导致亲子关系疏离。对于流动儿童或随迁儿童而言,尽管他们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父母几乎是从早到晚在外工作,工作量大,生活压力大,回到家里几乎没精力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而且大部分父母缺乏与孩子的沟通技巧与能力。

1.2隐性教育力的缺失

1.2.1身教的影响力缺失

天才儿童卡尔•威特的父亲曾说过:“孩子是父母的翻版”。家长应该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诸多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身教重于言教,孩子的素质就是反应父母素质的一面镜子。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往往大都没能意识到身教的重要性,忽略自身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不少农村父母在孩子面前有酗酒、赌博、不务正业等不良的行为习惯,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严重的还会导致父母身上的缺点在孩子身上得到继承和放大,从而导致子女走上歧途。

1.2.2梦想力缺失

一个精神世界强大的人,会敢于做梦,敢于接受挑战,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梦想。农村家长个人的思想相对闭塞,大多数农村家长普遍认为自己没有文化、读书少,这辈子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永远都走不出脚下的这片土地,没有机会摆脱这种命运。农村父母大多丧失了做梦的能力,不敢去拥有自己的梦想,梦想对于他们而言也许就是天方夜谭。作为父母都没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没有去追逐梦想的能力,安于现状选择听从命运的安排,那孩子又何来勇气与激情去大胆做梦,为了梦想去拼搏、努力奋斗呢?

1.2.3学习力缺失

当今社会强调的是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社会在迅速地发展,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那就必须将上进心和学习转化成一种本能。农村父母忙于生计,没有时间和精力通过学习去丰富自己的闲暇生活,甚至有很多家长沉溺于赌博中,不愿意也完全没有意识去学习提高自己,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久之,学习力便会越来越低下。

1.3物质环境推动力缺失

人是环境的产物,影响家庭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家庭的物质文化环境。农村家庭里的图书量少得可怜,几乎是空白的,其他的文化摆设,例如字画、文房四宝等这些对于贫困的农村家庭来说更是天方夜谭。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家长们也没有意识到这样的物质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力。很多农村家庭经济富裕,但家里一片狼藉,更谈不上文化氛围。自然而然,家庭物质环境对儿童成长的推动力就显得非常苍白。

2农村家庭教育力缺失的归因分析

2.1农村生活传统中教育意识和观念的先天性不足

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观念是形成家庭教育力的前提性因素。受经济、文化、环境和历史等因素影响,农村大多数父母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和教育所负有的不可替代的责任,父母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把孩子养大,把孩子“教育成人”自然就是学校和老师的事,因而当前我国的农村家庭教育出现一种“养教失衡”的状态。这直接导致父母先天性缺失对孩子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能力。

2.2农村家长受教育水平较低

通常来说,家长的文化素养与家庭教育质量是成正比的。家长的文化素养越高,掌握的科学教育理念与知识就越多,更加重视子女的家庭教育,就越有利于帮助家长选择正确、合理、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能力就越强。这也正如马克思与恩格斯曾指出的那样:“子女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农村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自身文化素质有限,缺乏基本的教育知识和文化知识,没有能力很好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导致家庭教育力的缺失。

2.3农村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落后

我国农村家庭的经济条件普遍比较落后。在大多数农村家庭里,家长必须为生计和改善家庭条件而奔波,根本没精力和时间来教育子女,家庭教育力也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农村家庭的父母也没有多余的资金去购买相关的教育书籍开展自我学习或者参加家长培训班来提升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教育力。也没有多余的金钱来给子女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家长不能给子女购买必要的课外书籍来满足孩子对课外知识的需求与渴望,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2.4农村家庭结构不利于教育力发挥

在农村,大多数都是以大家庭的模式生活,例如同宗家庭、主干家庭等。在这些大家庭里,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活动的时候,由于祖父母过于疼爱孩子,直接导致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对孩子的教育力受阻。同时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很多进城务工的父母把孩子托付给子女的祖父母、其他亲戚,或者父母单方一个人来抚育,甚至有些把子女单独留在农村,这都导致了农村家庭结构的改变。在这些特殊家庭里,直接限制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力。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教育主体缺失,也有些祖父母教育力匮乏,对孩子没有基本的管教能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力的缺失是农村家庭教育中一个很严峻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一个大问题。

2.5社会转型导致农村家庭教育力弱化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长的观念也朝多元化方向发展。父母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对孩子产生的教育影响力会有不同的效果与作用。父母观念、观点不一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能形成统一的意见,这就会出现父母双方教育力相互冲突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双方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力不仅会大打折扣,甚至不同的教育力会相互抵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不了积极的作用,相反有的孩子会在两种相对的教育力的作用下,感到迷茫,无所适从,迷失自我。著名的德国社会学家韦伯认为,不同地位群体之间通过长期的权力关系,在各种不同的领域形成了特定的社会资源与机会的分配原则。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分层也出现多元化趋势,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与机会也不同。农村家长大多从事体力劳动,处于社会底层,因而他们所掌握的社会资源与机会都比较少,缺少足够的资源与机会来提升自身的教育力。

2.6农村社区文化的稀缺

我国几千年来传统的、相对狭隘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对农村社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无法给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文化环境。农村家长由于农村枯燥、单一的文化环境,其娱乐方式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很多农村家长的娱乐方式主要就是看电视、打牌,那么他们的子女受其父母的影响,回到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有些家长喜欢打牌,其子女也会在潜移默化中迷恋上赌博,同时由于父母喜欢打牌,无暇顾及孩子,孩子想干什么就让他们干什么,甚至为了不让孩子影响自己打牌,就让孩子没有节制地看电视、玩手机或者上网。

3提升农村家庭教育力的策略

改善农村家庭教育力缺失的现状,首先得提升农村家长的教育能力与素质,也需要改善农村环境,为农村家庭教育力的提高提供保障和支持,从而真正地提升农村家庭教育力,为农村孩子创造能够全面、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大环境。

3.1提升家长素质,更新教育观念

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学习型社会。农村家长由于先天与后天的双重不足,更加迫切地需要学习新的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与文化涵养。家长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思想观念和教育观念都会得到改进。家长只有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有意识地去培养教育孩子,从根本上改变家庭教育力缺失的现状,为子女提供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子女各方面健康发展。

3.2学校加强指导,增进家校联系

孩子的教育只有学校与家庭良好合作,才能发挥最佳的教育效果。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让家长了解到学校教育的内容与责任,并向家长宣传当前最新的教育理念,给家长提供教育孩子的技巧和方法。学校和老师应定期和家长保持各种形式的联系,让家长随时了解子女的在校情况,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共同解决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问题。而家长也可以及时向学校和老师沟通交流孩子在家的日常表现,遇到孩子教育上的问题,可以和学校、老师共同探讨。通过家校合作,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力的重要性,并在学校的指导帮助下提高家庭教育力。

3.3加大农村资源投入,增强物质推动力

政府应当进一步落实各种惠农政策,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环境,加大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各级政府要为农村的家庭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弥补农村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外在环境、物质推动力的不足。当地政府可在农村建设小型图书馆,满足孩子对课外书籍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减轻农村父母在这方面的经济负担。另外,农村不像城市里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可供父母选择,因此当地政府可以和学校共同开办各类免费兴趣班,满足孩子的全面发展,同时弥补父母在这方面教育能力的不足。

3.4优化农村家庭教育的外部文化氛围

篇11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与激烈变革,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地位也在这个宏大的社会背景下日益凸显。现代教育理论表明:家庭是人类发展、互动的第一个社会世界,教育从生命第一天就开始了,个人在家庭中接受人生的第一个教育历程,其许多人格、观念的养成等都是在家庭奠定基础的。固有的血缘关系及天然的亲子之情是其它任何教育无可比拟的。家长是接触孩子最早而且接触时间最长的老师,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特殊的亲子关系,使得父母有可能深刻而系统地了解子女的全面情况,从而使家庭教育能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

种种实践有力地证明,“一个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孩子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家庭可能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时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身心各方面正处于唤醒、形成阶段。因此,孩子的启蒙任务、发展可能与需求也就潜在性地落在了家长身上。如何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意义,如何理性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从而放大其价值,便成为教育研究者或家长关注与思考的焦点话题。当前流行的一种家庭教育理念是,家庭教育就是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没有家长的主动发展,就没有孩子的良好发展,没有家长的角色转变和先进家庭教育理念的生成,就没有孩子的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时空。

家长对家庭教育意义的认识、理解程度与家长的教育理念和行为等密切相关。家长如何科学、合理施教,如何正确、有效处理与孩子的关系,如何真实地面对家庭教育中实际面临的困难等,都要求家长必须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这已成为时代的客观使然与共同认识。

二、调查方法与过程

鉴于以上思考与诸多主客观条件,我们对X市4所小学的12个班(1―2年级各3个班,3―5年级各2个班)的家长发放了调查问卷552份,实际回收502份,有效性为91%。调查问卷采取不记名方式,在学校家长会上由班主任教师现场分发与回收。本问卷主要从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与重视程度、提高家长自身教育能力的需求及家长对学校学习内容与形式的要求等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的。内容涉及提高家长对教育的认识,诸如对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学生现实生存状态的多维透视,家长提高自身教育能力的要求,如面临着哪些困难,需作哪些补充及家长对学习内容、形式的要求、期望等。

三、调查结果分析

1. 家长对教育的认识

从整体来看,41%的家长能够积极重视、关心孩子的学习与作业,并且用于教育孩子的时间也明显增加,44%的家长则希望提高自己教育孩子的能力,43%家长认为孩子的负担在逐渐加重。这些说明,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在逐步走向理性与深入,对家庭教育积极关注、有力支持。但同时也发现仍有34%的家长还是不太了解孩子,32%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太满意。这一方面说明家长对孩子的关注性还缺乏深度,另一方面对如何施教还未能找到良方妙策。

从家长对学校课程改革、教育改革的看法来看,有68%的家长对课程与教学改革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仍有34%的家长对其效果不太明了,有25%的家长对课程改革不是很了解。这反映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关注力度还有限,另一方面说明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缺乏宽广的家庭基础或普及力度。换言之,学校与家庭二者之间还未能紧密联系,有效地沟通与合作。

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最重视哪一方面?48%的家长选择了孩子的学习习惯,33%的家长选择了孩子的能力发展。这反映了家长更关注孩子的潜在发展,更渴望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更注重孩子的能力发展。在能力发展中,37%的家长认为需重视孩子的智力潜能开发,并有33%的家长给孩子买过一些智力训练书等。

2. 家长对提高自身教育能力的需求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59%的家长不同程度地遇到过一些困难,甚至有11%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简直是太难了。分析困难,41%的家长认为是孩子自己不努力,37%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潜能没有开发出来。因此,有65%的家长认为需要学习家庭教育的方法,因为现代社会对家庭教育需求明显高了,而另一方面他们对家庭教育了解甚少。在专门学习中,又有33%的家长认为指导孩子的学习方法需要专门从事学习,30%的家长认为训练孩子智力的方法需加强。对孩子智力潜能的开发方面的知识,30%的家长不了解,27%的家长听说过。据此,80%以上的家长认为只要条件允许,他们将会参加相关的培训,并有70%的家长愿意或准备送其孩子参加智力开发训练班。

3. 家长对学习内容与形式的要求

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能经常阅读教育方面的书籍的家长仅占15%,没读过任何教育读物的占11%,有时翻阅的占53%。这从侧面反映出,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及对家庭教育的内容、形式如何更好地满足家长的需求,还有待于作进一步的思考。对家长学校开办关于儿童智能开发方面的家长培训班,有84%的家长有参与的意识或想法;对讲座的内容,42%的家长最希望学习儿童心理学、学校教育学方面的基本知识,27%的家长则希望讲座内容针对家庭教育问题的分析、对策,这要求家长学校既要传授教育孩子的基本理论,又要理论联系实际,对具体问题作出回答。在参加讲座时间上,有35%的家长表示可以每周抽出1小时,30%的家长愿意抽出2小时,24%的家长可抽出半天左右;在时间的安排上,有31%的家长希望讲座时间安排在双休日,23%的家长希望时间能在陪孩子上特长班的时候。这无疑要求家长学校在开办的时间及其安排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在家长希望听谁的讲座上,有40%的家长希望听到教育专家的讲座,25%选择了特级教师,22%选择了成功家长。这要求讲座的主讲者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及家长的心理需求两方面予以考虑。最后,对家长学校采取何种活动形式上,有38%的家长认为最好采取讲座、咨询与研讨相结合的形式。这给家长学校的运作模式与开办提出了新的思路与举措。

四、结论与建议

调查表明:家长对教育的认识水平或能力不同程度地提升了,家长对提高自身教育能力的需求也呈上升趋势,对学习的内容与形式呈现出多元化。所有这些新认识、新要求、新变化充分说明开办学校是现实的客观使然,是教育发展、变革的必然要求。为此,在家长学校的学习内容方面建议如下。

1. 讲座内容要有系统性

笔者以为家庭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应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与意义;家庭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与价值;家庭教育的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家庭教育的原则与规律;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其中有相应的案例分析;家庭教育问题解决策略的探询;现代新型家庭教育观念的生成或转变(理论上的提升、角色的转变、先进理念的生成,即对孩子的正确认识与评价,与孩子能有效地沟通、交往,尊重孩子的差异性、独特性等;实践中如何理性、科学地对待孩子,积极地正面地引导、教育孩子,使其顺其自然,最终使孩子在真正意义上能走自己的路,成为有自主意识的自我);国外家庭教育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借鉴与创造,融合与汲取),等等。

学习内容要面向家长的实际需要。至于选哪些主要的内容,经查阅与思考有以下几点可供参考:家长与孩子有无共同语言,即有无隔膜的存在;教育的迷惑,即不知如何指导孩子面对现实;不知为孩子提供何种读物;不知从哪里寻找关于教育孩子的知识与方法;不知用什么方法与孩子交谈,等等;孩子缺少自理能力,怎样使孩子避免社会的负面影响;孩子有无伙伴;孩子学习不刻苦;孩子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孩子不会独立处理问题;教育内容不仅是知识教育,还应有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心理素质的教育、养成教育及为人处世的基本伦理等;树立新的教育观念,端正教养态度,讲究教育艺术;家庭文化环境的营造;对爱的理解与把握,等等。

2. 讲座内容要有针对性

家长学习最需要解决的当然是现实中遇到的最重要最棘手的问题,但每个家庭面临的问题每时每刻都是不一样的,因而对问题的思考需要的是一种理性,需要的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与方法,需要的是一种变通的思维方式的生成,需要的是一种对问题的理性判断,需要的是对问题能进行具体情境的多元分析。因为孩子诸多问题的产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其涉及的是一个多因素变量的合成。所以内容的针对性一定意义上却是思维方式的变革与转换,一种新的观念的出场。

3. 讲座内容要有层次性

家长来自于一个极为广泛、复杂的群体,无论是他们的文化程度、工作性质、成长环境等,还是对教育的思考、对孩子的认识、对家教中一些问题的处理方式等都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差别或距离。不同层次的家长的学习需要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家长学校的内容的选择要有一定的层次性,既要有一些理论层面的探讨或研究,还要有一些实践层面的观照或涉及。

4. 讲座形式要有灵活性

篇12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小学生;对策

小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而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不同于学校教育那样中规中矩,而是一种终身教育,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为了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使孩子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与良好的品质,需要我们重视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所产生的影响,这样才能有效控制与利用家庭因素,从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因素

(一)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首先,家庭教育态度不一致。其表现在父母与老人对教育孩子的态度不一,这是由于双方素质教育生活经历的不同,加上之间又缺乏协调与理解,导致教育孩子时,所采取的态度不一样。孩子在接受这两种不同的教育信息时,会根据周围人的评价改变自身的行为,而为了适应这种矛盾的环境,孩子就易形成两面性的人格,缺乏一定的责任感,产生消极影响。其次,家长期望值过高。目前,很多家长没有根据孩子的兴趣与内心需求,盲目给孩子制定“高指标”,甚至是将孩子的理想世界无情地剥夺。比如,家庭在双休日给孩子盲目选择兴趣班,导致孩子产生厌学心理,引起心理的不健全与不平衡。

(二)家庭教育内容片面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学校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片面追求,只重视学生文化课的教育,认为只要学习成绩搞好就一切就好,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教育,只是一厢情愿将孩子向学习的道路上驱赶。这种观念导致孩子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升学,孩子缺乏远大的理想,对社会适应能力较低,很难经受不良环境考验。其次,家长溺爱行为,使孩子大多好逸恶劳,缺乏责任感、自信等。比如,有些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时间不受影响,不让孩子做家务,长此下去,这不但不利于孩子的学习,还导致孩子不良品质的形成。

(三)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

首先,不健康的家庭环境对孩子造成一系列不良影响。特别是一个家庭文化氛围如何,将通过人际关系集中表现出来。比如,若孩子的父母不和,经常争吵或打架,就会导致孩子出现焦虑心理,甚至是冷漠、孤僻等不良性格特征。其次,不当的家教语言。有一句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平时的一言一行都会展现在孩子的面前,若孩子的父母比较唠叨,就容易导致孩子心理产生障碍。虽然孩子知道父母说的是对的,但一味地说教,不但不会使孩子改正不好的行为习惯,反而造成孩子心理产生障碍或负担。

二、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端正家庭教育观念

首先,协调不一致的教育态度。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长辈之间教育若出现观念不一时,需要统一家庭教育观念,按照统一的观念去看最后的效果。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能在孩子面前闹矛盾,这只会降低长辈在孩子心中的威望,其次,尊重自然的原则。这要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尊重孩子自然成长的规律,而不是不顾孩子的意见,就盲目进行课外辅导等。根据孩子的兴趣自由的发展,使孩子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与良好的品质,这样孩子在家庭教育环境下,会形成健康的人格与个性品质。

(二)树立全面发展观念

首先,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人精神境界的基础。家庭对孩子的德育教育优势明显,在教育孩子时,将如何做人放在首位。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起到表率与监督的作用,若孩子出现不当行为,需要及时给予疏导与解决,为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重视孩子的劳动。在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孩子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的意义。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自己处理小屋,体会劳动的乐趣。另外,培养孩子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比如,让孩子帮忙做家务,一方面孩子可以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另一方面,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其责任心及义务感。

(三)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首先,创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孩子在良好的氛围中成长,对其身心具有积极的影响。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愿意多听孩子的意见与想法,同时让孩子懂得克制自己,这样才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有利于其身心发展。其次,家长自身素质培养。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一出生就与家长建立了关系,虽然家长不能精通所有的东西,但对孩子进行教育时,需要自身进行努力,做到身体力行,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发挥榜样的作用,以强有力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与良好的品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对策的研究,了解了制约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教育因素。为了小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提出了相关的发展措施,即端正家庭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及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为小学生身心发展指明了方向,这对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车起玲.浅析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以农村家庭教育方式为例[J/OL].学周刊,2017,(27):35-36.

[2]刘宁涛.浅析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误区及解决对策[J].中华少年,2017,(14):2-3.

篇13

【关键词】父职教育;“父亲缺位”现象;儿童

家庭作为儿童首要的生活场所,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母职教育和父职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形式。我们对母职教育的重要性、展开方式等方面已经研究的很多了,但对于父职教育呢?我们在此方面的关注还不够多。本文将从父职教育的现状、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影响力等方面来分析父职教育的重要性。

一、父职教育的现状

从古至今,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一直都是被强调的,中国有句古话就说:“子不教,父之过。”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教育孩子的责任往往压在了母亲的身上,许多父亲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忙于自己的事业,导致很多家庭出现“父亲缺位”现象。

(一)在教育子女的时间投入上

在我们生活的周遭,到处都是为孩子忙碌着的母亲。幼儿园的家长开放日上,70%的母亲在专注的看着孩子上课;培训班的教室外,等待着孩子下课的几乎都是母亲;医院的输液室里,大部分都是母亲抱着孩子在挂点滴。可是,我们的父亲们在干什么呢?

有些父亲的确是工作繁忙,专心于自己的事业,把教育孩子的重责全全交于母亲身上。但大部分也是8小时上班制的父亲在干什么呢?这些父亲大多社会关系多,朋友多,闲杂事情多,另外一部分的父亲即便没有事情也是呆在家里管自己做事,自然就没有教育孩子的时间了。

长此以往,孩子们同父亲疏远了,感情冷淡了。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觉得有没有爸爸都是那么一回事,对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发展有些极大的影响。

(二)在教育子女的方式上

父亲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往往偏向于专制型和放任型两种方式。

1.专制型

在大多数家庭中,父亲热衷于扮演权威的角色,使教育成为一厢情愿的事情。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这样的权威往往会受到孩子的挑战。周玲等学者调查发现,“您是如何教育不听话的孩子的”,30%的父亲选择严厉批评。“你打骂过自己的孩子吗”,80%的父亲都承认偶尔有过。父亲们采取粗暴的教育方式出于以下想法:“我从小就是这样打大的,孩子不打不怕”,“这么小的孩子你跟他讲道理,讲不通”。

2.放任型

中国的家庭教育正在由传统的“严父慈母”向“严母慈父”转变,更多的家庭中父亲对孩子是不管不问的,由母亲一手包办。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常常看到父亲今天有空,兴致高涨的时候,会与孩子多玩耍几次。但当自己的工作繁忙或者感觉疲惫的时候,他们便会以不耐烦的态度来对待孩子。

可见,专制型和放任型都不是家庭教育的良好方式,如何在两者中间寻求平衡点是许多父亲急切需要思考的方式。

(三)对幼儿教育新理念的认识上

父亲对幼儿教育新理念的掌握情况很不理想,据调查,“仅有14.3%的父亲平时对孩子的教育基本符合幼儿教育新理念;高达85.7%的父亲平时对孩子的教育不太符合幼儿教育新理念,需要强化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并把新理念落实到行动中”。

二、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影响力

父亲这一角色,在孩子的心目当中,是力量、智慧的代表,他们是充满着人格魅力和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人。父亲能给与孩子力量、安全,影响着孩子的各个方面包括他的性格、人生观、价值观等。因此,做父亲的不能不重视自己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角色作用

父亲和母亲在家庭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所以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父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扮演的最基本的角色是一个玩伴,父亲的主要抚养方式是与孩子共同游戏。而与父亲的共同游戏会使儿童逐渐摆脱对母亲的依恋,诱发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同时成功的探索经验会使他们获得信心,在面对陌生的环境时会表现出勇气。

(二)参与度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便开始研究父职的参与度对孩子的影响。研究表明:父亲在儿童形成依恋的阶段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父亲参与教育的孩子在认知、思维等方面更优秀,暴力倾向也更少。美国耶鲁大学连续进行了一项12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从小由爸爸带大的孩子智商高、聪明、精力旺盛、善交际、学习成绩好。国外研究还表明,父亲除了对孩子的智商影响很大以外,还有助于孩子语言的发展和“情商”的培养。

(三)提供良好的环境

父亲多多参与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必然会缓解母亲的压力和负担,这无疑将增进夫妻感情,丰富夫妻生活,促进家庭的幸福和稳定,给孩子成长提供一个更良好的环境。

三、如何给孩子有质量的父教

(一)实施父职教育,需要父亲们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接受再教育

很多父亲不清楚应该怎么教育孩子,并且没有学习教育孩子方法的习惯。遇到育儿困惑时,与母亲相比,父亲比较固执,更加愿意凭借自己的意愿去教育孩子,不太相信书中的方法。父亲们缺少科学系统的家教知识致使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而陷入了经验模式。因此,应提高父亲们的再学习的兴趣,社会和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培训课程,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父亲们可以通过书籍,上网查询等方式来获取最新的育儿知识。

(二)实施父职教育,需要父亲们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孩子

父亲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可以适当的通过牺牲看球赛、少点应酬等方式,将尽可能多的时间和孩子一起玩耍,一起游戏。同时要注意的是,给孩子时间,是要给孩子有质量的时间,和孩子一起玩不要心不在焉,不要只是在一旁看着孩子自己玩,可以要放下自己的架子,和孩子一起笑笑闹闹,感受亲子游戏的快乐。

(三)实施父职教育,需要父亲们开展独特的亲子方式

孩子们需要的是一位父亲,而不是第二位母亲。在亲子活动中,父亲应表现不同于母亲的一面,发挥父亲独特的魅力。如带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尽可能放手锻炼他们接受挫折后自行恢复的勇气和独立性。要注意的是,同孩子在一起时,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爱,而不是树立自己高高在上的形象,要多亲近孩子。

(四)实施父职教育,需要父亲们改善教养方式

要做一个民主型的父亲,对各种事情有一定的原则,但在一定的范围内,又让孩子有充分的自由,能考虑孩子的情绪与需求,并关心孩子的生活。

教育孩子,不仅是母亲的责任,父亲也不能缺席。“父亲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无论是性格培养,还是情感教育;无论是知识训练,还是道德品质的培养,父亲都起着巨大的影响,好的和不好的影响都同样巨大。”(赫·斯宾塞)重视父职教育,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注释:

[1]周玲.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影响力及现状分析[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4月.第87页.

[2]周玲,曹鹦鹉.依靠社会力量指导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11月.

[3]卢青,曾彬.对当前子女教育中“父亲缺位”现象的思考[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12月.第79页.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

[2]郝建芳,王忠红.发挥父爱的魅力[J].现代家教,2002年11月.

篇14

在幼儿的家庭教育中经常出现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教育观念上的问题;二是教育方法上的问题;三是教育环境方面的问题。

(一)幼儿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经常出现一些错误理念,比如说认知错误、虚荣心和情绪心理等。首先,家长在认知方面经常将孩子把孩子“听话与否”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实际上这并不科学;其次,家长对教育孩子有虚荣心,主要体现在对孩子的吃穿的问题上的无限制的给予,这也是欠妥当的;最后,家长在教养孩子时有情绪心理,殊不知家长对待孩子的情绪化是导致家庭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幼儿家长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

据调查当前比较多的家庭教育方法集中在两端,即溺爱和专制。一方面,家长有补偿心理,想将自己童年时代的缺憾,用完整的享用来对自己加以补偿;另一方面,家长自己父辈教育的影响,认为孩子不管不成才,因此时刻管制孩子,使其不能放开自己的手脚。前者容易导致孩子的骄横心理;后者容易导致孩子的懦弱心理。实践证明这两种教育方法都是不科学的。

(三)幼儿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从孩子的身上能找到父母的影子,这不仅指长相及外形,更重要的是行为和心理上,这就是父母烙在孩子心理的痕迹。没有父母愿意让的孩子从的父母的生活中学不好的东西,但不好的东西往往被孩子学的最彻底,且给他们今后的人生带来重大影响。特别是父母关系不和且经常争吵对孩子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因此,作为父母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心理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二.解决幼儿家庭教育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家庭教育中应该有规则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幼儿教育中之所以会出现“5+2=0”的现象,从很多程度上说明家庭教育2天的教育,没能为5天的幼儿园教育提供很好的辅助条件。因此幼儿在家也应该制定、执行一个符合科学生活常规或制度,培养幼儿有规律、有规矩的生活,避免其在集体生活中出现问题。

(二)家庭教育中应该体现正面教育

一个人的人格、性格定性就是在其人生的前10年内,而幼儿家庭教育就是这10年的中间阶段。在这个时段中,特别是在饭桌上,父母尽量不要谈论工作带给自己的辛苦、无奈和悲惨的人生,因为这会不经意的刻在孩子幼小的心里,直至难以抹去。作为父母要谈就要谈论工作带给我们的成绩感和幸福感,或者要以正面的心态、积极地看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领导对自己的不公正。注意,这不是让家长跟孩子撒谎,而是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坚持正面教育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但这跟孩子一生的影响来比,还不算什么。

(三)家庭教育中应该教育方式一致

家庭能给孩子带来人生中最初的安全感,这句话蕴涵着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夫妻相处的方式,这一点会让孩子体会到家的最初温度;第二是夫妻对待孩子的态度,这一点会影响着孩子的生活立场。夫妻相处是一门学问,夫妻为孩子更好的相处是另一个更重要的学问。爱孩子,不仅要给孩子我们的爱,还要为孩子爱这个家,为他创造一个和谐的有爱的家庭生活环境,带给孩子人生中最初的安全感;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一定要保持一致,表现在两方面:

(1)家庭成员间教育孩子时要观点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