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慢病的健康管理范文

慢病的健康管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39:4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慢病的健康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慢病的健康管理

篇1

健康管理分四个基本步骤。第一步:收集健康信息,包括客户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等,以及客户的生活方式、膳食习惯、体力活动、有无吸烟饮酒史等,还有客户目前的健康状况和疾病家族史。第二步:健康及疾病危险因素评价。根据所收集的个人健康信息,对个人的健康现状及发展趋势作出预测,以达到健康警示的作用,为干预管理和干预效果的评价提供依据。第三步:进行健康干预。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以多种形式来帮助个人采取行动、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实现个人健康管理计划的目标。第四步:健康管理效果评价,包括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

1. 营养调控

在健康状况评估与康复医学评定后,通过营养师进行专门的营养评价,并根据运动量等计算出每天所需的能量,结合患者的饮食习惯后制定出营养配餐。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改变久坐少动的不良生活方式,养成天天运动的习惯,坚持每天多做一些消耗能量的身体活动。

2. 心理调节和干预

用转移注意力、运动、游戏等方式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心理干预包括药物控制、约谈、行为疗法等与其他治疗相互结合,进行心理调整治疗。每周进行1次,根据患者的状态可以随时增加治疗次数。

3. 生物钟调整

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个性化的24小时作息时间表,通过药物、运动和时间控制等干预,结合康复治疗,逐渐调整生物钟。特别是失眠、神经性头痛或习惯熬夜的患者,生物钟的调整尤其重要。

4. 运动干预

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健身器材、体育器材、文体训练、步行等中的某项或几项运动进行有氧运动训练。原则:个体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如何选择合适的运动?

运动时稍出汗,轻度呼吸加快,不影响对话;

运动结束后,心率在休息后5-10分钟恢复常态;

运动后轻松愉快,食欲与睡眠良好;

无持续的疲劳感或其他不适感(疲乏、肌肉酸痛,短时间休息可消失)

运动强度的控制:最大心率(次/分)=220-年龄(岁)

最适运动心率=最大心率×60%(一般应控制在最大心率的30%~70%范围内)

篇2

【关键词】运动;慢性病;健康管理

1 引言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是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COPD)、慢性牙病(龋齿、牙周病)、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的总称。慢性病已成为21世纪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国慢性病报告》显示近3亿人超重和肥胖,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2005年全国慢性病死亡人数750万。美国从1972年以后的20年间,通过健康管理,生活方式疾病已大幅度下降,心血管病发生率下降了55%,脑卒中下降了75%。由此可见,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慢性疾病进行健康管理、干预和指导人们的生活方式,可以使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运动是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的重要影响因素,国外研究表明,人群中不同强度体力活动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有关,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最有益于健康,而静坐生活方式则是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运动在慢性病的健康管理中有重要作用。

2 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概念及流程

2.1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概念健康管理(health manage-ment)是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和预防的全过程。慢性病健康管理(health management for the chronic disease)是指组织慢性病专业医生及护理人员,为慢性病病人提供全面、连续、主动的管理,以达到促进健康、延缓慢性病进程、减少并发症、降低伤残率、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医药费用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

2.2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流程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流程如下。第一步:收集健康信息(发现健康危险因素),患者体检后填写健康信息调查表。第二步:评估健康状况(认识健康危险因素),用评价系统分析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第三步:改善健康状况(通过行为干预解决健康问题),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健康计划,并督促实施,这是整个健康管理过程的核心。上述3个步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每一个周期都有针对性地解决患者的某些生活方式问题,从而达到逐步改善患者健康状况的目的。

2.3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方法措施主要分为四步:一是建立健康档案,收集信息,早发现,早控制。二是改变慢性病患者已经存在的不良生活方式。目前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控制病因:①加强环境保护。②加强健康教育。③控制高血压。④降低吸烟率。⑤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合理营养。⑥控制体重。⑦加强体育锻炼。⑧加强监测。三是加强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四是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慢性病是终身疾病,治疗需要持之以恒。对于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教育除了“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外,还包含了对所患慢性病的解释教育。

3 运动与慢性病

3.1运动与肥胖、能量平衡运动不足与过食,可引起超重或肥胖,肥胖与遗传易感性或代谢效率变有关,很多慢性病均以腹部肥胖介导而发病。肥胖可引起血脂水平增高、糖耐量下降、对胰岛素的反应能力降低从而产生胰岛素抵抗,结果5种以代谢紊乱为特征的疾病(肥胖、冠心病、高血压与高血脂、2型糖尿病、脑卒中等)接踵而来。成人体重超重者与体重正常者比较有较高的心血管病、2型糖尿病、高血压、子宫内膜癌等的发病率。运动产生效益的关键在于维持合理体重和体脂的作用。研究提出运动与体重指数(BMI)存在负相关,采用稳定同位素研究证实:能量消耗与肥胖负相关。

3.2运动与心脑血管病缺乏运动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多数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与冠心病呈负相关。目前公认运动可使对人体有利的各种功能(心肌功率、循环功能等)得到强化,增加有利物质的含量,减少不利于机体健康的多种因素。体力活动可减少发生冠心病(CHD)的危险。研究显示,少量的每日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可减少处于HD高危险中的老年人CHD死亡率。对于CHD患者,适当的体力活动是重要的干预措施,因为它不仅能降低CHD的死亡率,而且能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

3.3运动和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诱发因素是体力活动不足、能量摄入过多、肥胖或应激、自身免疫因素、胰岛素抵抗等所致的高血糖、糖耐量受损和胰岛素敏感度降低有关。运动对2型糖尿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有规律的运动会对糖尿病人产生有益的代谢影响,总体包括: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减轻体重,增加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改善机体的脂代谢状态,减少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用量,提高免疫力,改善心肺与神经内分泌功能,肥胖者体重降低(尤其是与饮食结合)、肝葡萄糖合成减少、血压降低等。现代医学更是将适当运动与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列为糖尿病防治的三大法宝。

3.4运动与骨质疏松缺少体力活动和钙以及维生素D使骨质丢失。骨的破损率高于成骨率,会导致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发生。增加体力活动使骨形成增加,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骨密度。运动员尤其是进行力量训练者的骨密度比非训练者高;肌肉力量、肌组织量和最大吸氧量与骨密度相关,力量和耐力运动训练均可增加骨密度。缺少体力活动和钙以及维生素D营养不良会使骨质丢失,如骨的吸收率大于成骨率,会导致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发生。

4 运动与慢性病的健康管理

研究已证明合理的运动可对多数慢性病有良好的影响。因此在慢性病的健康管理中,运动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缺乏运动是不良生活方式中影响最大的一部分,积极从事体育活动是人类健康的根本保障。运动不仅仅是从身体角度、机能角度促进健康,参加体育活动还可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沟通,释放心理压力,调节心理情绪。

对于慢性病患者,开始一些较剧烈的运动前应有医生指导,包括定期开发新的活动,树立坚持一生运动的计划。健身活动的主要原则是:有氧运动,包括大肌肉群、规则、重复的方式,3~5次/周,最好1次/d,持续30~60min/次,强度达到50%V02max左右(40%~85%VO2max),根据年龄和身体情况安排,循序渐进,然后保持一定的活动量和强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考虑慢性病的适应证与禁忌证,避免适得其反。尽管运动防治慢性病的机制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但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有关这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合理的运动将对促进人类的健康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5 讨论

篇3

关键词 慢病 健康管理 应用

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和预防的全面管理过程[1,2]。根据国外报道,如果在健康管理方面投入1元,则可以减少3~6元的医疗费用,如果再加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回报,则实际效益更大。现将健康管理在慢病管理中应用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健康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健康管理的名词在国内出现约10年,伴随健康体检机构的出现,健康管理的理念逐步传播开来。但是体检中心只是截取了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某个或者几个环节,并未真正实现健康管理服务的价值。现在,国内已有许多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治已病的同时,开展了以提高病人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为目标的健康管理服务。

慢病的健康管理

定义:慢病健康管理是指组织慢病专业医生及护理人员,为慢病病人提供全面、连续、主动的管理,以达到促进健康、延缓慢病进程、减少并发症、降低伤残率、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医药费用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该模式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出发,全方位、多角度为慢病病人提供健康服务,注重对各种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传播医药卫生知识,为慢病病人提供科学合理的健康促进、用药指导以及人文关怀。

实践研究:①收集信息建档:收集信息应从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出发,全面评估病人存在的问题。卫生部印发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对健康档案的主要内容作出了要求。目前国内外大多采用电子信息化管理慢病病人的健康档案,如上海市徐汇区采用的中智公司提供的全科医生工作平台V2.0,在建立、管理、分析健康档案的过程中具有较多优势和便利。相对于传统的纸质档案,它可以方便快捷地建立档案,并可以快速浏览和查找信息,便于慢病管理的开展和服务的完善。②进行健康评价:健康评价是根据所收集的个人健康信息预测个人在一定时间发生某种疾病或健康危险的可能性,也有人将其称为疾病预测,是健康管理的核心部分。③实施健康促进: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布伦特兰在2000年的第五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提出:“健康促进就是要使人们尽一切可能让他们的精神和身体保持在最优状态,宗旨是使人们知道如何保持健康,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下生活,并有能力做出健康的选择”。较之一般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内容更广泛、方式更多样。

值得注意的是,健康管理是不断运行的循环过程,即对健康危险因素的监测(发现健康问题)评价(认识健康问题)干预(解决健康问题)再监测再评价再干预。健康管理每循环一周,可以改善生活模式,解决一些健康问题,通过健康管理的不断循环运行,使管理对象逐渐走上健康之路,实现健康管理的最终目标。

效果评价

对慢病病人进行健康管理后需要评价其效果,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的指标。客观评价指标一般是通过仪器或者数据统计而获得,具有可测量的特性,包括实验室指标如血脂的下降、反映病情变化的量性体征,如血压血糖值降至正常范围、身体指标的改变,如BMI至合理范围,以及包括慢性病经费的有效控制和一些中长期的观察指标如慢病的有效控制率、发病率和病死率。第二个类型的指标是主观评价指标,主要通过自行设计问卷来评价近期的观察目标,如对危险因素的认识程度和疾病知识的知晓度等。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慢性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虽然医疗技术水平日趋先进,但慢病导致的伤残率、病死率居高不下。通过对慢病患者进行系统的健康管理,可以有效改善慢病病人的身心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对医疗资源的利用。

参考文献

篇4

【摘要】目的 对采用健康管理教育模式对患有慢性病的社区患者进行管理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抽取84例患有慢性病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2例。分别采用常规管理模式和健康管理教育模式进行管理。结果 B组患者在管理后的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A组患者。结论 采用健康管理教育模式对患有慢性病的社区患者进行管理的效果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健康管理教育模式;慢性病;社区患者管理

为了对采用健康管理教育模式对患有慢性病的社区患者进行管理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使社区医疗对慢性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为社区医疗提供对慢性病患者进行管理的最佳方法,使社区医疗管理更加深入人心,我们组织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来我社区中的84例患有慢性病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常规管理模式和健康管理教育模式进行管理。对两组患者经过管理后的依从性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这三年时间内,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来我院就诊的84例患有慢性疾病的社区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A组患者中有19例男性患者和23例女性患者;患者中年龄最大者74岁,年龄最小者51岁,平均年龄61.6岁;B组患者中有18例男性患者和24例女性患者;患者中年龄最大者76岁,年龄最小者54岁,平均年龄63.7岁。抽样患者的病症主要包括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抽样患者所有自然资料,统计学差异并不明显,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

1.2 方法:将抽样中的84例临床确诊患者病例资料,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2例。A组患者采用常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B组患者采用健康管理教育模式进行管理。对两组患者经过管理后的依从性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 疗效评价标准:良好:患者的紧张、恐惧、抑郁、焦虑等心理已明显减轻或完全消失,基本能够完全依从治疗计划,病情好转或保持平稳;差:患者的紧张、恐惧、抑郁、焦虑等心理进一步加重,完全不能够执行治疗计划,用药不及时,对非药物干预治疗措施完全不能接受,病情复发或恶化;一般:介于上述两标准之间[1]。

1.4 数据处理: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P<0.05时认为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B组患者在管理后的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比较[n/(%)]

3 讨论

健康管理模式是一种对患有慢性病的社区患者进行健康管理的新方法,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大力倡导的一种以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为主要内容的健康理念发展为量化管理的技术和方法[2]。

健康教育是一种动态的、双向的医患互动模式,通过在社区医疗机构开展健康管理工作可以使社区居民、患者与医院的关系被进一步拉近,使患者的健康意识得到显著的提高,帮助患者建立健康正确的运动、饮食习惯,养成健康良性的生活方式[3]。社区与患者之间要建立健康的网络,帮助患者养成新型的将抗生活方式,社区的相关医护人员在对患者的健康进行评价和疾病的危险程度进行预测的基础上,要根据健康、亚健康、生活方式疾病患者人群等不同的对象,制订出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计划,并通过规范服务与个体督导相结合的方式,使健康计划方案变成慢性病患者的实际行动, 大多数慢性病患者在该项管理模式的影响下健康意识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能够保证科学饮食与规律适当锻炼,改变了不正确的生活方式[4]。

总而言之,采用健康管理教育模式对患有慢性病的社区患者进行管理的效果效果非常明显,可以使慢性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得到显著的提高,为患者病情的有效控制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岩,黄建平,霍士英.浅谈以人为本的健康教育程序[J].护理学杂志,2008,18(17):554-555.

[2] 陈京立,辛超英.在实施病人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华护理杂志, 2007,36(16):478- 479.

[3] 严平,郭淑春,方睿才,等.下肢骨折患者应用跷式骨折牵引支架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8,21(13):30-31.

篇5

关键词:电子健康档案 慢性疾病 管理 影响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607-01

电子健康档案和慢性疾病的管理,是每一个社区卫生服务区域所要管理的两个重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生活的不规律现象越来越多,慢性病的增长率也越来越多[1]。目前,政府对于慢性疾病的防范主要以预防和治疗两方面为主。其中最重要的主要包括,建立相应的居民健康档案,此外还致力于开展社区健康管理慢性疾病的防治工作。由于电子健康档案是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热点之一,利用电子健康档案,患者的健康信息能够得到完整记录,能让医院医生方便快捷地进行查询,从而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然而,目前我国健康档案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较大的问题,电子健康档案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下文进行详细分析:

1 慢性疾病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1.1 慢性疾病的管理缺乏相应的机制。慢性疾病在管理的过程中面临着重要的问题,如何对慢性疾病进行规范、有序的跟踪管理,实现管理的良性循环,是每一个档案管理人员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要实现对慢性疾病的良好管理,档案管理者就必须要建立相应的责任目标,并将自身的利益目标与慢性疾病患者的管理目标相结合,从而更好地促进慢性疾病的管理。对于目前的社区卫生中心来讲,治疗非常重要,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医生和护士进行了及时的监督,然而对医生和护士的监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建立起档案管理机制,对慢性疾病患者的情况进行记录和管理。目前,我国大部分社区内均未能运用信息化手段,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及时记录和评价,因此也无法确定慢性疾病治疗护理的工作重点,也无法对医生以及其他工作人员进行工作质量的评估,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1.2 慢性疾病管理存在的困难。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逐渐成为影响我国公共健康的主要元凶。根据相关研究显示:我国目前15岁以上的高血压病患者为23%左右,55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为57%以上。此外,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数据显示,估计在2025年,糖尿病的发病人数将增加至4600万左右。根据我国的相关研究显示,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等慢性心脏病均具有长期、渐进等特点,且对慢性疾病的控制非常有限。因此,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对慢性疾病进行管理非常重要,然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具体的控制机制和管理手段,导致对慢性疾病管理不完善。

2 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

2.1 加大健康体检的覆盖率。

第一,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建立电子档案,并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健康体检工作,并记录健康资料,档案管理人员要妥善保管好档案,了解慢性疾病患者的健康状况,若发现不良状况时,要及时进行治疗,调整患者的生活方式。

第二,尽力要求所有患者进行定期体检,对于一些因为工作问题无法及时进行体检的人士来讲,应该积极进行事后约定,并积极为患者提供补查服务,提高体检的覆盖面。

2.2 不断完善体检项目。

第一,档案管理人员在体检前要建立好电子档案,并进行打印,让受检人员核对检查项目和个人信息。在检查完之后,档案管理人员要查看检查项目是否完整,如无遗漏,则需要进行信息的录入。

第二,体检项目应该在年轻人当中开展,疾病的预防主要是从年轻人方面入手。由于生活的压力逐渐增大,社会上越来越多年轻人患上慢性疾病。因此,对年轻人进行健康检查非常重要,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应该要仔细检查档案的项目是否齐全,从而有助于对慢性患者的疾病进行分析。

2.3 改变档案的运行方式。目前对健康档案的管理有助于促进卫生资源效率,电子档案的建立实现了档案的信息化收集以及利用,通过利用信息化手段,改变以往档案的运作模式,优化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流程,让工作目标变得更加科学、合理。此外,通过建立电子档案,实现档案的数字化,从而提高电子档案的利用程度。

2.4 改变以往档案的采集方式。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健康档案开始建设,距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由传统的纸质档案演变成为现在的电子档案,因此也有效改变了当初纸质档案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如:文档不能及时进行更新,一旦更新,旧有的档案就必须作废,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在此基础上,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能够及时更新慢性患者的病情,从而更加利于医生的治疗和对患者疾病的控制。

3 电子健康档案对慢性病管理的影响分析

3.1 电子健康档案的及时更新,更利于对慢性病进行干预。目前,电子健康档案能够与社区医生工作站相联系,医生通过档案的检索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进一步认识[3]。档案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对电子档案的管理确定相关责任人,当患者进行复诊的时候,要督促医生对该慢性病患者的情况进行观察,并及时更新健康档案的资料,实现档案的动态更新。通过不断更新患者疾病的数据和病情,分析患者慢性病的治疗效果。此外,就诊医生可以对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统计,从而不断改进治疗方式,更利于对慢性病进行干预。

举个例子,某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对社区慢性病患者的管理。该社区通过建立动态的记录资料,对患者个体进行全程的心理和生理等健康信息记录,让健康档案变得更加完整和详细。由于电子信息化的特点,对患者的情况进行更新之后,可以及时地进行更新和记录,采取新的治疗方案。正是通过这样的管理,该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功实现了对慢性病的管理,并制定了一系列预防措施,方便对慢性病的管理和监测,大大地提高了慢性病管理工作的成效。

3.2 电子健康档案的信息整合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对电子健康档案的管理,可以对慢性患者进行分类,根据分类的情况推算出医生在不同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总体所使用的平均成本。此外,档案管理人员还可以利用电子健康档案的相关信息确定不同慢性病患者药物维持所需要的成本,并与医生治疗的成本制成坐标进行对比,从而有效分析医生治疗成本是否合理,并合理控制医生治疗的行为,让医生的工作更加注重对患者的治疗与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卫生资源方面的利用率。

除了能够控制好医生的行为以外,电子健康档案还能够指导患者就诊的方向,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护理干预,不断完善居民慢性病健康体系。

3.3 利用信息实现责任管理。利用信息实现责任管理,主要体现在对医生进行工作考核,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慢性病患者数量和达标情况。社区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医生治疗慢性病者的数量以及治疗的达标率对医生收益进行评估,从而实现对医生的责任管理,为社区公共卫生管理服务制定相关的规划,从而为提高管理工作质量提供客观依据。

4 结束语

慢性病能给人们带来非常沉重的经济负担,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能有效利用资源,对慢性病进行管理,及时了解和评估患者的问题,并有利于对患者的情况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参考文献

[1] 蔡敏,梁斌.健康档案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50-251

篇6

关键词健康教育社区慢性病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312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significanceofhealtheducationonthecommunityforpatientswithchronicdiseases.Methods:select488patientswithdiabetes,highbloodpressureandrelatedchronicdiseases,tostrengthenhealtheducationandstatisticallyanalyzetheindicationchanges.Results:afterintervention,thepatient''smeals,exercise,bloodsugar,bloodpressurelevel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Healtheducationcaneffectivelyimprovethelifestyleandqualityoflifeandhasagreatsignificance.

Keywordshealtheducation;Community;Chronicdisease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于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不良饮食结构的加剧,使得像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然而人们普遍对以上疾病的危害性,仍有一定的侥幸心理和盲区存在,忽略了致病的最关键因素与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1]。因此,增加对患者的健康知识的普及,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很重要的作用及意义。本文针对首都师范大学社区488例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干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4月首都师范大学社区进行健康体检时查出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488例,其中糖尿病203例,高血压285例,在患者的知情同意后,为其建立相关的健康管理档案。

方法:⑴建立慢性病管理档案:慢性病的管理档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患者的情况:年龄、性别、身高、职业、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②饮食、运动、不良嗜好(嗜酒、吸烟)等。③遗传病史、现在治疗情况等。④检查(血压、血糖、心电图、常规体检),并记录。⑤问卷调查患者对健康知识的了解及自我保护情况。同时对所有的患者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及培训。⑵健康教育内容:健康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饮食干预。②运动干预。③不良嗜好干预(戒烟、限酒)。④药物治疗干预。方法:由本社区医生分组对患者进行以上几方面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少摄取高糖、高脂肪的食物等);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建立相关的锻炼计划(慢跑、快步走、健身操等有氧运动);对有吸烟和嗜酒的患者,要求其戒烟和限制酒的摄取;帮助患者根据自身的病情,选择合理有效的药物。根据患者的家庭及饮食情况,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定期监测血压和血糖的情况,并对患者进行1月1次的访问与督导,随时提醒患者遵从遗嘱,核实患者的用药情况以及各种要求的完成情况,并做详细的记录。于2012年4月即24个月后,对患者的生活方式、遵医行为以及血压、血糖的变化情况,与干预前进行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不良生活方式、饮食及运动较健康教育干预前有显著变化(P<0.01);患者的血压、血糖情况与健康教育前相比较,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2。

讨论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使人们自愿采取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行为以及生活方式,以便减少、改善以及消除导致健康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与死亡率,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2]。

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提高人们特别是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是现在社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社区干预可以有效地改善和避免患者的不正确的生活方式,从饮食、运动等方面入手,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3]。其中健康教育必

[CSX]

须要与患者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逐步渗透到患者的意识当中,同时教育的方式要多样化,可以成立相应的结构等。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从而建立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4,5]。通过相关的健康教育,能有效地帮助人们纠正影响健康的不良行为,通过改善、摒弃这些行为,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本研究针对首都师范大学社区488例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干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值得向其他相关社区推荐。

参考文献

1魏红.对高血压人群的家庭干预及健康教育[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5):126.

2付丽萍.谈社区门诊老年人健康教育[J].中国医药导报,2011,8(8):146.

3廖艳,林殷,张聪.社区老年人高血压中西医营养KAP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82-83.

4单建刚,张晓红,王艳梅.浅析社区高血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0,2(32):272.

篇7

【关键词】 慢性病; 社区健康管理; 综合防控; 策略; 效果分析

doi:10.14033/ki.cfmr.2017.5.08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5-0151-02

慢性病主要是对一类隐匿发病,且病程较长、迁延不愈的疾病的总称,常见慢性疾病有糖尿病、高血压、恶性肿瘤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其已经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据相关调查统计,截止2005年有大约61%的人死于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肺疾病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1-2]。且就目前我国发展趋势,本病发病率逐渐上升,已经给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3]。慢性病具有一定的可防控性,本研究主要针对社区健康管理用于慢性疾病的防控策略构想及其效果展开探究,详细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区管理的400例居民作为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随机对其进行编号(1~400号),其中1~200号为研究组,其中男109例,女91例,年龄39~81岁,平均(58.56±4.62)岁,其中高血压16例,糖尿病2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例,恶性肿瘤6例,其他5例;201~400号为对照组,其中男111例,女89例,年龄41~78岁,平均(59.87±4.96)岁,其中高血压17例,糖尿病2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1例,恶性肿瘤8例,其他5例。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予以常规社区管理。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健康管理策略,详细内容,(1)提高社区健康管理主动性及积极性:首选应明确慢性疾病的综合防控关键,分析慢性疾病防控相关政策,并探究针对性防控策略;明确慢性疾病防控涉及的部门职责及相关部门防控工作现状,并分析期间存在的问题,从慢性病防控的特点及需求出发,按照各职能部门的大小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提高社区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通过从筹资、支付方式及激励机制和服务模式等几方面入手;同时还可参照健康管理组织运行机制,并成立社区慢性疾病防控的补偿及激励机制,提高医疗保险有效使用率,继而控制医疗费用,维持双方利益。此外,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对慢性疾病防控相关知识的认识,继而提高其自主性和积极性。(2)提高慢性病防控受体主动性及积极性策略:慢性病防控管理的受体除患者外,还包括其家属,不仅需要针对已经患病者进行健康管理,同时还应注意监测高危人群的情况。目前主要采用的措施,如:针对医疗报N制度进行改革,全面分析城市居民医保、城市职工医保等相关制度和规定,进一步分析慢性病门诊报销规定的可行性,制定相应计划。此外,对于受体而言,采用有效社区健康宣传及营养健康促进的方式,提倡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继而降低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暴露。同时应详细了解社区居民健康素养状况,分析目前存在的优势和不足。(3)社区居民电子档案管理策略:电子档案的建立和管理是社区健康管理工作的重点,要保障所有有效电子档案的采集及管理,应建立电子档案,评估居民的健康状况及危险因素,并追踪指导,针对患者近几年的危险因素展开讨论。根据电子档案评估结果,予以正规性管理,如,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相关危险因素的管理;针对健康人及高危人群应予以心理指导,并结合动态追踪结果,评价其干预效果。同时社区健康管理工作技术人员应熟练掌握慢性病防控策略,并予以有效处理方式,完善电子档案产生的差距。并加强社区电子档案与医疗机构之间的联系,做到资源共享,进一步使一级医疗机构在短时间内掌握患者的病情,并制定治疗计划,提高确诊率和临床疗效,同时还能有效避免患者入院后进行重复检查的项目,继而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4)慢性病防控分阶段干预策略:鉴于健康人、高危人群及患者之间的护理和工作重点的不同,所以应确定干预的关键,分析总结各种技术的差异及优势与劣势,继而奠定基础,针对存在的危险因素予以控制,实现早诊断、早治疗,并根据居民的特点制定干预措施。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本次研究主要观察两组新发病率、疾病控制率、居民满意度及患者不良情绪等情况。焦虑、抑郁情绪采用SDS、SAS评分,0~100分,50分为临界值,分值与情绪之间呈负相关。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17.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新发病率及疾病控制率对比

结果显示,研究组中新发病例数为19例,新发病率为14.07%(19/135),对照组57例,新发病率为43.18%(57/132),研究组少于对照组(P

2.2 两组居民满意度调查

结果显示,研究组满意度为98.00%,高于对照组的7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SDS、SAS评分对比

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不良情绪显著较对照组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发展为目前对人们生命安全及利益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鉴于其可防控性,临床表示社区健康管理可显著提高疾病防控率[4-5]。目前对于慢性病的控制尚缺乏健康管理理念及综合干预思想,可能进一步导致慢性病产生的医疗费用较高[6-7]。国内外也有大量研究表示,很多慢性病存在相同的危险因素,如,不良的生活习惯、缺乏运动、不合理膳食等,所以可通过综合控制干预措施,降低疾病发生风险,同时减轻家庭负担,节省人力物力[8-9]。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组通过提高慢性病防控主体、受体主动性、积极性策略,以及建立社区电子档案和分阶段合理综合防控干预等措施后,慢性病新发病例明显较对照组少,同时疾病有效控制率较对照组高,满意度比较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杨金侠,王章泽.基于社区健康管理的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构想[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7):67-69.

[2]徐小明.基于社区健康管理的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构想[J].医学信息,2015,29(19):14.

[3]戴碧茹.社区健康管理与慢性病控制分析[J].当代医学,2012,19(29):25.

[4]梁小华,李大兴.慢性病及老年人社区健康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3,34(1):55-57.

[5]梁小华,朱坤.我国高血压社区健康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6):413-414,438.

[6]高金丽,朱吉伟,黄红儿,等.社区健康管理对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干预效果[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4,22(1):124-125.

[7]鲍勇,孙炜.中国社区健康管理实验基地主要慢性病控制现况与对策研究[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2,6(5):302-305.

[8]张璐,徐文丽,彭金陵,等.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中应用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技术的效果[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7(4):556-559.

[9]杨金侠,马青连.我国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框架构建[J].中国卫生经济,2011,30(7):55-58.

篇8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慢性病是目前严重危害社区居民健康的一种主要卫生问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慢性病管理的主要承担机构,在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探索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也就成为各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重要的科研任务。2007年底,深圳市宝安区观澜人民医院牛湖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被选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社区疾病预防与控制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和中远期效果评估研究监测点,在试点中,对慢性病的不同管理模式进行了认真探索与实践,并对不同管理模式下慢性病的管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牛湖社区健康服务中心2008-2010年不同管理模式下有关慢性病管理的所有资料记录,包括慢性病筛查资料、登记资料、管理效果资料等。

1.2 研究方法 2008-2010年,在牛湖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和设备设施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对单人管理模式、专科团队管理模式、全科医师首诊负责制管理模式等三种社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模式进行现场研究,从慢性病患者筛查和管理数量、管理效果等方面对不同的慢性病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和评价。

1.3 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模式

1.3.1 单人管理模式(2008年及之前) 由1名全科医师兼职管理慢性病患者,包括建立慢性病管理专案、随访、转诊等;其他全科医师只负责筛查,不进行管理,全科护士也不参与慢性病管理工作。

1.3.2 专科团队管理模式(2009年) 设置慢性病管理科室,组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专科团队,团队由2名全科医师、1名全科护士组成,公卫医师参与。团队对所有慢性病患者进行管理,包括慢性病患者的确诊、建立慢性病管理专案、随访、转诊、追踪等;其他全科医师只负责筛查,不负责管理、随访等工作,其他全科护士也不参号慢性病管理工作。

1.3.3 全科医师首诊负责制管理模式(2010年及之后) 将疾病诊疗中的“首诊负责制”原理引入到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形成了全科医师首诊负责制的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模式。其定义为:在全科诊疗活动中,以全科医师为主、全科护士为辅,公卫医师参与,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慢性病患者筛查、管理、随访及转诊服务等”为主要工作内容,实施首诊全科医师全程负责的社区管理模式。简单讲,就是谁发现,谁管理,谁负责。

1.3.3.1 组建工作团队 组建6个慢性病管理全科医师首诊负责制工作团队,每个团队由1名全科医师和1名全科护士组成。首诊医师对慢性病患者的筛查、管理、随访、转诊等所有环节负责,团队里的护士协助全科医师共同做好本团队的慢性病管理工作。

1.3.3.2 全科医师首诊负责制管理模式的制度建设 为了使“全科医师首诊负责制”得到有效落实,我们从社区卫生服务的连续性以及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融合的角度考虑,对各服务的关键环节进行了相应的管理规定和制度设计,如全科医师首诊测血压血糖制度、首诊建档制度、团队交接班制度、基本医疗与慢性病管理相融合的首诊医师负责制、医疗安全重点环节管理制度、慢性病管理质量评价制度、双向转诊重点人群追踪管理制度、全科护士在慢性病管理中承担的任务以及重点人群管理规定及注意事项等,依据这些规定和制度规范各团队的工作。

1.3.3.3 全科医师首诊负责制管理模式的绩效考核办法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配合“全科医师首诊负责制”工作模式的实施,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绩效管理模式。(1)以团队形式进行考核,将团队工作量纳入整个团队的绩效考核中,使团队目标与个人绩效挂钩;(2)初期考核以“数量”为主,待各方面条件成熟,再注重工作“数量”和“质量”的平衡;(3)考核注重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结合。核心在于各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考核。将各项公共卫生服务按单位工作时间赋予分值,如高血压筛查登记赋值为8分,儿童体检赋值为16分,从而使各项公共卫生服务之间的比较能够转化成客观的评价标准,促进二次分配方案的形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2.1 不同管理模式下的慢性病患者筛查情况 全科医师首诊负责制管理模式下的慢性病患者筛查数量远高于单人管理模式和专科团队管理模式下的筛查数量,见表1。

2.2 不同管理模式下的慢性病患者管理数量 在专科团队管理模式及全科医师首诊负责制管理模式下,慢性病患者管理数量明显多于单人管理模式下的数量,特别是实施全科医师首诊负责制的慢性病管理模式后,高血压患者管理数量比单人管理模式下增长971.19%,糖尿病增长了752.63%,见表2。

2.3 不同管理模式下的慢性病患者管理效果 三种管理模式下的慢性病患者的规范治疗率、控制满意率、档案资料完整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本研究发现,2008年实施的单人管理模式,慢性病患者筛查和管理数量最少、管理效果也最差,其管理对象只针对社区户籍居民,对外来劳务工慢性病患者几乎没有进行管理,由于只有1名全科医师对社区慢性病患者进行管理,其精力有限,所以管理数量与效果不可能会好。

2009年实施专科团队管理模式后,由于参与社区慢性病管理的医务人员数量增多,并且实施社区慢性病专科化的团队管理,无论从技术力量还是从时间精力方面都要优于单人管理模式,因此慢性病患者筛查和管理数量、管理效果明显要好,管理质量也比较高。但是,实施过程中发现专科团队管理模式有许多弊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慢性病筛查与管理脱节。全科门诊医师只筛查不管理,慢性病管理团队医师主要负责管理,参与慢性病筛查比较少。(2)筛查病例数量少。全科门诊医师不直接管理,无责任无压力,筛查工作量与全科门诊医师收入不挂钩,导致全科门诊医师落实筛查的积极I生不高。(3)管理患者数量有限。当病例增加到200例以上时,管理团队感觉力不从心。(4)慢性病管理医师与全科门诊医师互不认同。慢性病管理医师认为慢性病管理工作繁琐、压力大,而全科诊疗相对简单。全科医师认为慢性病管理医师工作比较轻松,只需为慢性病患者建立档案、录入资料、随访,还可以拿到平均绩效奖金。(5)慢性病管理与全科诊疗分离,不符合全科医学服务理念。

在专科团队管理模式无法实施下去时,我们在2009年下半年曾效仿其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片区医师负责制”的慢性病管理模式,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落实,发现不适合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因为“片区医师负责制”的慢性病管理模式比较适合人口较固定的社区,但深圳市社区人口流动性非常大,即使在一个社区内居民的住所也经常变动,而且划片也比较困难。因此,在2010年初探索出适合本社区情况的“全科医师首诊负责制”的慢性病管理模式。

篇9

【关键词】 健康管理;慢性病;高血脂;控制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0.092

慢性疾病是指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及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 以及糖尿病等,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 已成为当前危害人类健康最主要的疾病[1]。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显现, 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而且给卫生保健服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 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2]。有关研究表明, 对慢性疾病患者实施健康管理, 能够有效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 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佳的健康效果[3]。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2015年3~9月本院内科收治的137例慢性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旨在探讨高血脂等慢性病患者应用健康管理的控制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5年3~9月本院内科收治的137例慢性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高血脂45例、高血压53例、糖尿病39例。本组病例中男43例, 女94例, 年龄42~78岁, 平均年龄(53.79±8.62)岁。所有患者均能配合治疗, 排除有运动系统疾患者、精神疾病患者。

1. 2 方法 137例患者均给予健康管理方法:①建立健康档案:对于前来本院接受治疗的慢性病患者均给予较全面的检查, 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 并对相关情况记录在案。②健康知识宣教:请有关专家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症状、危害、监测方法, 疾病的预防知识, 并嘱咐患者定时定量服药[3]。③心理健康干预:患者会出现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 医护人员应积极耐心的与患者进行交流,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针对性的指导患者, 可通过心理咨询、音乐疗法、催眠疗法等鼓励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病观, 积极配合治疗。④饮食习惯指导: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少食辛辣、油腻、油炸、刺激等食物, 限制盐的摄入量, 应以清淡食物为主, 多食新鲜水果、粗粮等, 并且合理安排膳食, 一日三餐应规律。⑤生活方式指导: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 包括戒烟、戒酒, 已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维护体能, 同时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健康管理前后血脂、血糖、血压控制情况, 慢性病知识和非药物治疗知晓情况。并比较管理前后心理状况、饮食情况及锻炼状况改善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健康管理前后相关临床指标比较 137例患者实施健康管理后与管理前相比, 疾病控制良好, 相关知识知晓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健康管理前后生活方式指标比较 健康管理后患者的心理状况、饮食习惯、锻炼情况与管理前相比均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7726、59.8243、41.8846, P

3 讨论

慢性疾病具有起病隐匿、病程长且迁延不愈等特点, 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及恶性肿瘤等疾病[4]。国内外研究表明, 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均能够通过健康管理进行预防和控制, 而且患者的血压、血糖均能够控制在正常水平, 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5-7]。健康管理就是运用信息和医疗技术, 在健康保健、医疗的科学基础上, 建立完善、个性化的服务程序, 针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 其目的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 使患者从社会、心理、营养、生活方式及运动等多个角度得到全面的健康维护和保障服务, 达到控制疾病的发生或发展[9-11]。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危险因素具有可干预性, 健康管理通过系统检测和评估可能发生疾病的危险因素, 使患者在疾病形成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性干预, 以达到阻断、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 实现维护健康的目的[12-14]。

本研究结果表明, 对患者实施心理健康干预、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指导、及健康宣教等健康管理措施后, 本组病例的疾病控制良好、服药依存性良好, 并且患者的心理状况、饮食习惯、锻炼情况均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对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患者采用健康管理措施, 能够通过改善患者生活习惯和健康宣教, 从而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田莉, 王洪才, 邓玲玲, 等. 健康管理对控制高血脂等慢性病的效果分析. 海南医学, 2012, 23(2):109-110.

[2] 曾祥娟. 健康管理对控制高血脂等慢性病的效果分析.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2, 26(6):529-530.

[3] 马海燕, 许亮文, 高斌. 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健康研究, 2010, 30(2):112-116.

[4] 姜燕, 鲁翔, 公丕裕, 等. 高血压人群的社区健康管理效果评价与分析.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1, 25(8):35-37.

[5] 金晓涛, 李伯京, 王世平, 等. 228例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效果观察.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7(9):1068-1071.

[6] 师正坤, 孙玫, 黄重梅, 等. 动机性访谈在国内慢性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护理杂志, 2016, 33(15):15-19.

[7] 谢昀昀, 万晓光, 王大红. 慢性病控制中社区健康管理的应用效果分析.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6, 31(7):741-775.

[8] 谢延, 袁芹, 张丽, 等. 健康管理在社区老年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 实用预防医学, 2013, 20(12):1517-1518.

[9] 张碧艳, 黄昱. 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及效果评价.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6, 11(8):187-190.

[10] 赵凤英. 健康管理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护理干预. 内蒙古中医药, 2013, 32(1):105-106.

[11] 马晓俐. 社区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影响因素研究. 青岛大学, 2014.

[12] 刘红兵. 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医药卫生:文摘版, 2016(3):00204-00204.

[13] 张雁宾. 健康教育在社区高血压预防控制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4):273-274.

[14] 纵蒙蒙. 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效果评价. 东南大学, 2015.

篇10

【关键词】 护理管理;网络健康教育;社区慢性病;社区护理

社区护理又被称为社区卫生护理、社区保健护理,是将公共卫生和护理相结合的一种健康教育,其一健康为中心,以社区的人群为对象,重点在于预防疾病、延长人群生命,并控制慢性病进展[1]。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多,看病难已经成为公众的话题,慢性病患者也正呈逐年上升趋势[2]。如何有效地控制慢性病的发展,是社区工作的关键。我院在社区护理干预中,使用网络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社区2011年1月~2011年6月180例慢性病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排除有失语、认知障碍、严重肝肾疾病、肿瘤、严重心肌疾病的患者。纳入对象:患者有明确诊断的慢性病,疾病从首次诊断至今在3年以上。使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患者90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38例,患者年龄在33~78岁之间,平均(41.26±4.28)岁。患者疾病包括:糖尿病16例,高血压29例,冠心病20例,脑卒中11例,呼吸系统疾病13例。个人经济收入:月收入2000元以下者44例,2000元以上者46例。

实验组患者90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40例,患者年龄在31~81岁之间,平均(42.78±4.58)岁。患者疾病包括:糖尿病19例,高血压27例,冠心病23例,脑卒中7例,呼吸系统疾病11例。个人经济收入:月收入2000元以下者40例,2000元以上者50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月收入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社区护理管理。实验组患者给予网络社区健康教育,建立QQ群,通过QQ、邮件等方式,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给予不同的饮食、用药、运动等健康指导,并及时跟进患者的就诊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半年的的焦虑和抑郁状态。焦虑抑郁状态采用国际通用的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

1.3 数据处理 将本次试验所得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即(x±S),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取95%可信区间,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半年的网络健康教育,实验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比较

3 讨论

使用社区健康教育,是对社区患者进行管理的必须方式,以往在健康教育中,我们多采用讲课、宣传册等方法,通过实践发现,这种方法存在有较多的弊端。患者由于工作较慢等,没有时间参加小讲课,而宣传册并不能做到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更不能及时跟进患者的病情变化。

使用网络健康教育方法,通过对社区每位慢性病患者进行建档,是用QQ等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并为其制定更好的健康教育方法,包括饮食、运动等方方面面。护士能够对患者的情况随时地了解,患者有各种疑问时,也能够及时地与护士交流和沟通。而QQ群还能够使社区内慢性病患者彼此交流和沟通,无形中为患者建立了新的社会支持系统,使其能够相互鼓励,共同积极地,面对疾病。

通过网络健康教育,社区内慢性病患者得到了更好的照顾和护理,其能够得到更多的信心积极地面对疾病,并形成良好的遵医行为,其焦虑和抑郁状态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进一步说明了,护理管理使用网络健康教育能够对社区慢性病患者给予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 冠心病;心力衰竭;护理对策;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33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66-01

慢性心力衰竭疾病是冠心病临床常见并发症,其不仅需要及时正确的临床治疗,还需要精心的护理,才能增强患者病情的稳定性,促进患者早日康复[1]。而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则能够让患者的出院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疾病的复发几率,降低再入院率。本文对我院冠心病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对策和健康教育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1年8月至2012年5月间在我院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共37例患者,患者的基础心脏病均为冠心病,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经相关检查诊断为冠心病并慢性心力衰竭,其中男24例,女13例,年龄为48-73岁,平均为61.2±6.3岁。给予患者强心、利尿等治疗,并可给予患者神经内分泌抑制剂类药物进行治疗。

1.2 护理方法 ①药物护理,主要是对患者用药后的反应进行观察,心衰患者所应用的洋地黄药物虽然对改善心功能具有明显疗效,但其还带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部分患者在服药后可能会出现呕吐、恶心等症状,需要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密切观察。另外,患者所应用的扩张血管类药物和利尿剂类药物,也要对其血压进行密切观察;②基础护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严密观察,让患者多多卧床休息,并注意保暖。对于口唇出现紫绀的患者可给予吸氧治疗,补充患者心肌组织血氧,改善心肌缺氧状态,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③心理护理,针对患者不良情绪产生原因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来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缓解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④饮食护理指导,心衰患者应该坚持低脂低盐饮食,同时要多摄入水果、蔬菜,避免使用刺激性食物,每餐不可吃过饱,以免对心脏造成负担。

1.3 健康教育 向患者详细介绍冠心病和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并向患者讲解哪些事件可能诱发心力衰竭的发生,并教给患者如何预防这些事件的发生;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让患者了解坚持用药治疗对于控制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指导患者每隔一段时间回医院复诊一次,以便医生为其调整治疗方案,巩固治疗效果;对患者进行运动指导,讲解适量运动对增强心功能的作用,指导患者在运动时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针,逐渐增强运动强度,避免对心脏造成过重的负担。

2 结 果

本组37例患者经过一系列治疗和护理后均达到出院标准,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行评定,达到完全依从标准的患者有31例,其治疗依从率达到了83.78%。1年内37例患者中仅有3例患者复发在入院进行治疗,其再入院率为8.11%。

3 讨 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冠心病常见并发症,其具有病程长、预后差等特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心理状态上的改变,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2],从而影响治疗效果。而不良的饮食习惯、活动习惯等又是慢性心衰的高危险因素,因而对慢性心衰患者的护理应该从提高治疗依从性和降低再入院率入手。本文主要对冠心病并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对策和健康教育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本组37例患者经过治疗护理后均达到出院标准,患者治疗依从率达到了83.78%,再入院率为8.11%,这说明综合护理措施对患者心力衰竭的治疗具有促进作用,能够改善患者预后状况,防止病情恶化[3]。而健康教育的实施则使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提高,达到完全依从的患者有31例,说明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后对医生的治疗方案认同性提高,能够遵照医生的医嘱按时服用治疗药物,并且注意控制饮食和适量运动。而饮食的控制和适量运动则使患者心衰的复发率大大降低,一年内患者复发心力衰竭入院治疗的患者仅有3例,这说明健康教育的实施还能够明显降低冠心病并慢性心力衰竭的复发率,降低患者的再入院率。

综上所述,对于冠心病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该采取恰当全面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并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降低再入院率。

参考文献

[1] 康清华.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9):1055-1056.

篇12

方法:选取从2012年8月到2013年8月收治的92位老年慢性病患者,随机的将所有患者分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均有46位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护理,将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在抑郁度、焦虑度以及睡眠情况方面,将两组进行对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对于老年慢性病患者来说,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能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缓解,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健康教育老年慢性疾病康复护理应用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355-02

在我国人口中,老年人所占的比例较大,发生慢性病的概率较大,这些慢性疾病不仅会出现各种症状,同时也会对患者的生理以及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1]。本文主要对健康教育在老年慢性病人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取从2012年8月到2013年8月收治的92位老年慢性病患者,随机的将所有患者分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均有46位患者。在观察组的患者中,有23位男性患者,23位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在60岁到76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9.53±3.32)岁;有6位患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8位患者为高血压,有12位患者为糖尿病,有20位患者为冠心病。在对照组患者中,有24位男性患者,22位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在61岁到77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53±3.59)岁;有5位患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9位患者为高血压,有11位患者为糖尿病,有21位患者为冠心病。将有精神病史、功能障碍以及器质性病变较为严重的患者排除[2]。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P>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方式,治疗的各项操作要 按照医嘱以及相关的操作程序进行,确保基础护理工作,使患者的需要得到满足。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采取健康教育的有关护理。在患者住院期间,医护人员要将患者的习惯、饮食以及病情等进行记录,并且建立成册,患者以及医护人员手中各有一份。在患者的档案中,要将联系方式写清楚。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帮助患者进行分析,对患者加强健康教育,使患者对疾病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要注意对患者的健康指导以及心理护理,取得患者家属的配合,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在患者出院时,医护人员要在患者的档案上将护理的时间、内容等记录清楚,避免出现失误[3]。对患者的家庭环境进行指导,患者生活的环境中尽量不要出现危险物品,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使风险降低。在患者出院以后,医护人员要通过随访的形式,对患者进行定期的健康教育。通过随访,对患者的的症状、使用药物情况进行了解,并向患者讲解遵医嘱使用药物的重要性,对于情况较好的患者要予以肯定,一些情况不好的患者,医护人员要耐心的讲解。在随访的过程中,还可以让患者的家属参与进来,多同患者以及患者的家属进行交流,与随访的情况相配合,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将两组患者的抑郁度、焦虑度以及睡眠情况进行对比。使用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的抑郁情况进行评定,100分是满分,患者的得分大于50分,即为抑郁,分数越高患者情况越严重。使用焦虑自评量表对患者的焦虑情况进行评定,100分是满分,患者的得分大于50分,即为焦虑,分数越高患者情况越严重。

1.3统计学分析。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使用SPSS19.0 软件,采取t检验,当P

2结果

通过护理干预,在抑郁度、焦虑度以及睡眠情况方面,将两组进行对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本文主要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相关护理,在出院以后对患者进行持续的护理工作,主要是通过随访的形式展开护理工作,使患者能得到有效的护理[4]。对于老年慢性疾病的护理比较特殊,通常情况下患者需要长时间的使用药物,并且在家中进行治疗的情况比较多,这样医护人员就没有办法及时的进行监督以及护理,再加上患者长时间受到疾病的折磨,生活习惯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容易使患者出现负面的心理情绪,这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组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护理干预,在抑郁度、焦虑度以及睡眠情况方面,将两组进行对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李玲, 段春梅, 张敏.健康教育对糖尿病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10,(12):1122-1124

[2]张仁环, 肖玉兰, 耿藏缺, 等.健康教育对四肢关节结核术后康复的影响[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1,09,(05):1133-1135

篇1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improved nursing on health behavior, quality of life and satisfaction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Method:From July 2015 to November 2016 for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our hospital a total of 128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outine group and improvement group, routine nursing care was taken in control group, the improvement group to improve nursing intervention, compar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and health behavior on nursing work satisfaction.Result:After nursing,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total score (40.14 + 8.59), health behavior score (185.36 + 15.69) poi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and routin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 0.05), and improved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was 98.44%,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 (P < 0.05 79.69%).Conclusion: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improved nursing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health behavior of patients, improve the corresponding symptoms of patients,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rses and patients.

Key words: Improving nursing;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the aged;health behavior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1-03-0-01

随着近些年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导致多种生活习惯病发病率有明显提高,其中以冠心病对老年人群影响较大[1]。目前,对该疾病的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相应症状,但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情况仍受到严重影响,且由于该疾病具有易复发性,对患者生命健康仍存在一定威胁[2]。相关学者指出[3],通过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能够促进患者更快的恢复,本次研究通过对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改进,探究其护理意义,特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共计128例进行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共计128例,其中男性71例,女性57例,年龄(66.59±5.13)岁,全部患者经检测均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且年龄均≥60岁、病程≥3个月,并排除以下情况:1、患者伴有恶性肿瘤或其他慢性疾病;2、患者存在严重认知障碍或精神类疾病;3、患者伴有语言功能障碍。将其随机分为改进组及常规组,每组患者64例,其中改进组男性35例,女性29例,年龄(65.71±5.47)岁;常规组男性36例,女性28例,年龄(67.32±4.89)岁。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病情、病程及受教育程度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 护理方法 对常规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包括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对饮食、运动、用药等进行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日常活动。

对改进组采用改进护理进行干预,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2.1 住院护理 患者入院后,由主管医师与责任护理人员一同对患者资料进行查看,并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掌握其病情、身体机能及心理状态,并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具体包括:1、通过在病房内摆放患者喜爱的物品等方式提高患者对治疗环境的熟悉程度,避免患者因治疗环境的该病而出现不适感[4];2、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通过发放健康指导宣传册及当场指导等方式,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该病症的发病原因、治疗过程及注意事项等,提高其对该疾病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的掌握程度,避免不良事件的?l生;3、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由于该病症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等特征[5],而患者又为老年人,因此极易导致患者出现恐惧及焦虑等负面影响,并对家庭负担及痛苦等情况表现为过多担心状态,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其具体情况,通过专业且易懂的方式,详细向患者讲述该疾病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并每天与患者交流至少2次,每次时间不少于15min,以使患者保持平静的心情,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细致的回答,消除其疑虑,增强其对治疗及护理工作的配合程度;4、对患者家属进行指导,由于患者为老年人,因此家庭的关心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对治疗工作的信心[6],因此,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家属通过常对患者进行鼓励,并实时照看在患者周围,提高患者对生活信心,避免患者听天由命等消极态度的出现。

1.2.2 随访护理 在患者出院后第1个月,每周通过电话方式对其进行随访,对患者运动及恢复情况进行详细询问,并对患者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有效解答,并保证通过时间≥10min,于一个月后对患者进行家访,详细观察患者恢复情况及对治疗的配合情况,协助并指导患者完成相应康复训练,并保证时间≥30min,在患者出院后2-12个月内,每个月对其进行电话随访,并针对上次随访时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通话时间≥10min,并于出院后6个月及12个月对其进行再次家访,巩固其护理效果。

1.2.3 运动及饮食指导 根据患者恢复程度及饮食习惯,制定相应饮食护理计划,指导患者多食用高营养、高蛋白且富含纤维素等食物,并根据其机体情况,指导其进行适当有氧运动,在护理人员对其进行随访时,可适当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护理计划。

1.3 评价指标 采用CQQC评分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包括体力、病情、社会及心理状态等6方面,总分为154分,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并采用HPL评分表评价其健康行为,包括躯体活动、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6方面,总分为208分,分数越高表明其健康行为越好,同时在护理工作结束后,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

1.4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件进行分析,表达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差(),两组比较差异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比较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

经过护理后,改进组患者生活质量总评分为(40.14±8.59)分,与干预前及常规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

2.2 比较患者干预前后健康行为

两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健康行为均有所改善,且干预后改进组健康行为评分为(185.36±15.69)分,显著高于常规组(P

2.3 比较患者满意度

改进组护理满意度为98.44%,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9.69%(P

3 讨论

由于老年患者机能下降,导致冠心病治疗后,恢复速度较慢且病情易出现反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并对其生命造成威胁,导致患者及其家属负担较重,同时,老年患者的遵医行为较差[7],且独自进行康复训练安全性较低,进一步降低了其恢复速度。

篇14

关键词:慢性病;基层;健康管理;现状;对策

慢性病防治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了该项目的重要职责。慢性病健康管理作为慢性病防治的重要组成内容,近年来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本文主要针对基层医疗机构在承担慢性病健康管理中的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旨在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效果。

1现状分析

1.1制度和人员配备不足 慢性病的健康管理首先要有充足的专业技术人员,并在完善的制度、规范、工作流程的指导下,方可取得较好的健康管理效果[2]。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一方面其慢性病管理的制度虽然也较为丰富,但制度的完善性和制度的执行力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另一方面,人才的匮乏是导致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健康管理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主要体现在人才本身的不足以及基层医疗机构难以留住专业技术人才,一些经培训合格、具有一定慢性病健康管理经验的临床医生往往流动性较大,导致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多由护理人员开展。

1.2慢性病的发现不科学 及早的发现慢性病患者是实施健康教育的第一个环节,目前多数基层医疗机构都不能及时发现慢性病患者,多数患者待确诊时即已有多年慢性病病程[3]。此外,众多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确诊不科学,部分患者仅一次测量血压或血糖值偏高便被误诊为高血压或糖尿病,不符合慢性病诊断标准。另外,35岁以上首诊免费测量血压在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均已实现,但血糖的免费监控尚未普遍开展。尤其是对高危人群的发现,多数基层医疗机构均未开展相关监测工作。如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定期监测,其具有更高的专业性,而部分基层医疗机构难以开展。

1.3慢性病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常见的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风湿病等,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居民防治慢性病的基本医学常识,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多数基层医疗机构均能够做到为患者宣传相关知识,如每年10月8日全国“高血压日”和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等,几乎随处可见相关宣传内容。但宣传内容形式较为单一,多数均以宣传单、宣传册的形式发放给慢性病患者,而未能对其进行相关解说;缺乏足够的多媒体宣传和教育,且部分宣传内容的针对性较差,导致患者难以理解。

1.4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不规范 规范化的健康管理是指对每位慢性病患者进行每年4次以上的随访、用药指导、生活质量评估及一次以上的免费体检[4]。但目前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均没有做到上述要求。还有部分农村外出务工农民,无法接受完整的随访;以及部分行动不便的患者也不能如期进行随访,导致随访仅为电话随访形式,缺乏对患者病情的直观掌握,导致对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不够规范。

2对策

2.1加强制度和人才队伍建设。慢性病的患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应加强制度建设,全面推进慢性病的防治工作,确保国家相关卫生政策得以落实;同时建立起完善的考核制度,约束相关医护人员,促使其树立更强的责任心。其次,应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更多的专业医生创造更好的深造机会和发展机会,为其能够留在基层发展提供平台。

2.2加强慢性病的筛查。慢性病的筛查对于慢性病的确诊十分重要,是慢性病健康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如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并非仅凭一次测量血压或血糖异常,需按照标准的慢性病诊疗规范,同时还应结合患者的生活方式、家族史等给予综合判断。加强慢性病的筛查工作首先要摸清患者的基础资料,随后对其开展定期的、针对性的监测,如对35岁以上的人群实行首诊血压、血糖制度,为慢性病的筛查提供参考[5]。

2.3充实慢性病健康教育知识和内容。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是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基层医疗机构发现的慢性病患者,应结合其年龄、文化程度等进行针对性的医学常识宣教。健康教育内容应浅显易懂,最好为科普性读物,避免专业性词汇,同时内容应生动,并具有可读性。此外,还应定期为患者开展专题讲座,增强广大慢性病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和水平。

2.4规范慢性病健康管理。慢病的健康管理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需要基层医疗机构大力探索适合自我实际情况的管理模式,加大对慢性病的健康管理工作,为慢性病的健康管理制定更加切合基层实际情况的制度、规范和流程。

3讨论

慢性病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基层医疗机构在慢性病健康管理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鉴于前文所述,基层医疗机构在慢性病防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影响了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效果。综合全文,为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在慢病防治中的突出问题,必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充实人才队伍,加强慢病筛查,并规范慢病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韦明娟.基层医院如何开展健康管理[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2, 19(6):105-106,111.

[2] 景玉芝,樊立坤,张兴平,等.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健康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3,(8):367-368.

[3] 孙停曹.福州市鼓山镇高血压患者自我健康管理俱乐部实施效果评价[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