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保护环境的策略范文

保护环境的策略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39:4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保护环境的策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保护环境的策略

篇1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村;环境保护

作为一个人口密度非常高,但人均资源又十分贫乏的大国,我国的农业还是传统意义上的粗放型高耗能、高污染生产模式,农村环境的持续恶化与资源的渐趋短缺,从而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施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与环境保护为其基础,将经济活动对于资源环境所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这对于改善我国农村的生活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1 我国农村循环经济的常见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最为本质的特点是产业链的延伸与资源的节约。我国农村的循环经济产业化链条是在种养植业、林业、畜牧业及其所延伸出来的农产品间,运用废弃物的相互交换与循环利用等彼此依存与发挥协同作用的闭合性产业系统。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起来,我国发展循环农业的步伐相对较慢,各地能够借鉴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类。

(1)沼气开发型循环经济模式,就是以沼气为中心的综合运用产业链条的发展模式,注重于改进农村地区的卫生以及生态环境。该模式完全以沼气池为其联系纽带,把种养、加工和沼气池相互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循环链。可将农作物秸秆和牲畜粪转变为沼气,而沼气液还可再还田进行施肥,从而生产出绿色、优质农产品。当前,围绕着沼气的综合开发利用,可以探索猪+沼+果、牛+沼+菜、猪+沼+厕+燃料等诸多产业链。该模式通过实践已经证明是农民群众值得信赖的一种循环经济模式,具备投入产出比和生态环境效益较高、容易加以推广等优势。

(2)秸秆利用型循环经济模式,就是以秸秆为中心实施的综合利用发展模式,从而净化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等。因为秸秆的用途相当广,对其实施综合利用可以说是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突破点。要积极发展秸秆类饲料、秸秆能源,而农作物秸秆可用以发电,可用于制备沼气,可用于发展秸秆类肥料,可进行粉碎还田从而实施保护性耕作,提升土壤的有机质,同时还可积极发展秸秆食用菌。所以说,对秸秆实施综合利用,不仅能够降低浪费与污染,而且还能对农民实施多种经营提供大量资源。

(3)绿色生产型循环经济模式。积极发展无污染和无公害生态农业,这是我国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方式。比如,在农业生产的过程当中,应当积极遵循生态学管理与生态经济发展规律,并且积极运用基因工程,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等物质,运用生态农业技术来建设与恢复农业生态系统实现良性的循环。这一发展模式对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节约农村稀缺资源、切实防止农业源污染、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往深度与广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推广与应用。

(4)立体种养型循环经济。通过种养相结合的林间种草与养禽,能够为种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以及饲料,禽类吃害虫与粪便,既能肥田又能减少农药与化肥的使用,从而控制农业面源的污染,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并且增加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可谓是一举而多得。这一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各地已经有了相当成功的例子,下一步要继续加大宣传与推广的力度。

2 基于循环经济的农村环境保护对策

(1)大力宣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观念的更新是实施循环经济的重要基础。应当辩证地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重要关系,切实转变将增长简单地等同为发展之观念。在发展的思路上应当全面而彻底地改变单一追求GDP增长却忽略了环境保护问题的不良倾向。应当更加深入地大力宣传农业循环经济对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紧迫性,让农业循环经济理念能够真正地深入人心。与此同时,还应强化对农民群体的宣传教育工作,切实提升农民群众的资源意识以及环保意识,真正全面地普及循环经济方面的知识,从而培养农民居民切实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

(2)健全政策法规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积极实施农业循环经济,一定要有政策上的引导与法律上的支撑,并且增加资金的投入。首先是要加强政策的引导。国家在政策上应当高度重视资源利用效率之提升以及环境保护,从而促进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要综合应用投资、信贷以及价格等政策性措施性质以调节与影响农业投资主体在经营上的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激励机制。其次是要加强法律上的支撑。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成功实践来看,一定要健全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我国从2003年起实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是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开端,但是还是很不够的,还需有更加多、更为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所以,应当在目前法律体系的基础之上抓紧制定出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尤其是农业循环经济法规。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完善一系列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各项制度,比如,农村资源循环利用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以及绿色补贴制度,从而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制度体系。最后是要增加财政上的投入。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之重点,对于一部分重大项目实施直接投资或者资金上的补助,从而引导社会投资尤其是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给予贷款上的支持。鉴于农民群体的收入总体上偏低,投资的能力相当有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缺乏政府的大力资金支持是无法实施的。因此,可实现个人、集体与国家三者的相互结合,通过多个层次、多种渠道来积极筹措资金,从而加大对于农业循环经济之投入。

(3)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给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强大技术支持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得到相关技术的大力支撑,缺乏技术上的可行性或循环利用的资源成本过高,农业循环经济缺乏经济层面上的可行性。农业循环经济在技术支持上主要有遗传工程知识、农业生态管理知识、生态管理技术、有机农产品技术、病害防治术、沼气利用技术、无害化生产技术、农业节水技术以及现代网络技术等。科研人员不仅要持续进行实验研究以及探索创新,而且还应深入到山村,把循环经济技术带入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们掌握专业化知识以及技术,并有组织、有计划地培育农技人员等。要全面运用各类媒体来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宣传以及技术普及工作,并且积极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意识。

(4)积极推广农村环境无害化技术

农村环境无害化技术主要有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以及清洁生产技术等。所谓污染治理技术,主要是立足于运用废弃物净化装置以实现对有毒、有害废弃物进行净化处理。所谓废物利用技术,主要是运用再生技术以实现对生产废弃物与生活废弃物进行资源化的处理。所谓清洁生产技术,主要是运用对目前现有生产技术以及工艺改造或者技术创新,从而实现生产中的零排放以及产品制造的绿色化。所谓清洁生产技术,主要是在环境无害化技术当中处于中心地位,是实现农业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形式。

(5)促进农村垃圾处理的产业化进程

白色污染主要是指无法自然降解的被废弃的高分子有机聚合物排放至环境当中产生的污染现象。传统意义上的焚烧、填埋或者堆肥等方法无法根除垃圾对于农村环境所产生的破坏,且一旦处理不妥,还有可能产生二次污染。所以,一定要采取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的方式。要应用高新技术来对白色污染物实施循环利用。为了真正做到这点,在农村垃圾的处理上就一定要走出一条产业化发展之道。要运用独资、合资以及股份合作制、BOT等多种形式以强化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实现农村垃圾的搜集、分类、整理、运输以及加工的专业化与企业化运营。可运用工、农业多级生态链联接模式进行生产,该模式是农业为各工业企业提供足够多的原料,而工业企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废物则直接或者经过多级化利用与处理,作为投入物料重新返回到农业中,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工业和农业的彼此促进以及能量循环。

(6)健全完善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管理机制

一是要积极实施多个层面的宣教活动,从而全面发挥出农民所具有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其人和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循环经济价值观,从而让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变得更加地深入人心,切实调动起农民群众参与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当中的积极性,让农业资源的节约利用与环境保护真正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二是各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也应当树立起责任感,将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视为促进农业、农民增收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建立起更加明确的目标管理体系,确保各项工作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7)促进农村循环经济的减量化与再利用

减量化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应当努力做到节水、节肥与节种,并致力于推广各类先进的节电、节油等技术,运用更加科学的管理方式以节约农村的生产与生活用电,充分保证降低农业生产对于资源所产生的消耗。与此同时,农业企业还应坚持灵活应用再利用之原则,对各种农产品、土特产、水产品等实施成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出新产品,从而持续扩大企业的规模,提升其经济效益。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所实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政策不仅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致力于消除绝对贫困,而且还十分关注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致力于切实解决当前农村所存在的环境问题,全力保障农民群众的健康。从当前农村发展的环境来看,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或者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唯一选择。为此,要以循环经济为发展路途,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各项农村环境保护策略,努力建设更加富饶、更加文明、更加秀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陶爱祥. 基于循环经济的农村环境治理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4).

[2]郑彩云. 发展循环经济优化新农村资源环境[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0).

[3]王娅丽. 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改善农村环境之对策[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6).

[4]李富田. 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四川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J]. 农村经济,2011(8).

篇2

关键词:市政工程;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市政工程建设项目不断增多,随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在市政工程建设项目中,要采取各种措施确保施工的正常进行的同时,注意环境保护避免施工中的机器设备作业时产生造影和振动一项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还要避免施工环境中产生的废水、粉尘、气渣等危害环境的物质。施工过程中,如果保护环境措施做得不够充分就会对城市内部的居民生活环境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有时候还会出现一些施工纠纷,进而会阻碍整个市政施工的进程。因此,政府加大对市政施工中的环境保护措施的重视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可以减少由于施工而造成的纠纷事件,也是维护施工人员身体健康的需要,还可以减少由于施工进度降低而产生的成本增大的风险。

1 市政工程施工对环境产生影响的现状

市政工程施工是美化、建设城市的基本建设,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市政工程施工具有长期性、不确定性等,往往会造成对原有的生态破坏。严重的在施工过程中对城市公园、绿化场地进行大面积的改造填土、挖方,对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同时,地下人工构筑物、表面硬化等施工亦会对地下水及土壤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这种影响将会逐步累积,终有一天对生活在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产生严重危害。

1.1市政工程施工中的噪音污染问题。

在市政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由于使用大型机械,其噪音问题的产生来源是多种多样的,虽然噪音有大有小层次不同。在施工过程中,挖掘机装载土方石作业、车辆运输、拆除作业时都会产生不同的噪音。情况严重的时候,会极大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因此,在施工中要注意噪声施工的时间段,噪声大的施工过程,应尽量在白天实施,这样就会降低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的程度,进而也会得到周边居民对施工作业的理解。

1.2市政工程施工中的粉尘污染问题。

在市政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施工过程中造成粉尘污染的原因有很多,如工程现场堆积的大量砂石材料、现场土石方开挖回填、施工作业材料的往来运输以及临建设施的安装拆除等。大量的粉尘堆积不仅有害于施工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也会危害周边的空气质量。

1.3市政工程施工中的施工污染物问题。

在市政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施工污染物是指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施工残渣,其中也包括市政工程施工人员的生活中垃圾等等,也会造成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1.4市政工程施工中对水土破坏问题。

在市政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如果隐藏着施工设计方案不合理,就很容易在市政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出现破坏城市原有景观或破坏现场的水土环境,就会给周边群众的生活带来影响。

1.5市政工程施工中对水污染问题。

在市政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常常会在现场使用大量的水,这样就必然会产生的大量污水,如果这些污水得不到妥当的处理,那么这些污水就只能直接排放,这样的问题很容易对周边的水源环境带来影响,必需加以注意。

2 在市政工程施工中对环境保护应采取的措施

在市政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是必然的,但是应采取积极的措施,避免污染物对环境带来污染。因此,在市政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2.1噪音防治措施。

防治施工作业时产生的噪音要从多方便进行分析。如果是在学校、居民小区、医院附近作业的施工现场,要尽量采取隔音措施,降低施工作业的机械设备产生的噪音。若是噪音比较大的施工作业应当确保在白天组织实施,若有特殊情况需要在晚上进行作业,则需要取得当地城市建设的主管部门以及环境保护部门的许可,方可实施作业,作业时还是要尽可能地降低噪音。刚开始准备市政施工的时候,就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噪音污染问题必须与周边居民做好协商。同时,在进出施工作业现场时,车辆要避免鸣笛,应当减速慢行。

2.2施工粉尘污染防治措施。

在市政施工过程中,运输砂石材料、渣土的车辆禁止超载,应当采取全封闭的运输方式。车辆还必须做到净车出入,同时应当在施工作业现场设置车辆冲洗的设施,这样以来,不仅减少了运输途中的材料泄露,也使得运输过程中减少了粉尘污染。要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计划对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土方合理取置,以免出现乱堆乱放,还要尽可能降低施工中产生的粉尘,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3施工废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要确保施工场地远离水源地,做好临近水源地的隔离保护措施,以免施工废水污染水源。市政桥梁桩基施工中的泥浆废水等,必须要先沉淀,然后排放到指定区域。还可以将施工现场的部分废水回收利用,喷洒于施工现场,有利于减少扬尘,还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施工作业人员生活区中产生的污水应当经过市政污水管道排放。含有有害物质的污水必须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后才能排放。

2.4水土保护措施。

为了避免水土破坏造成的安全事故的发生,事故过程中,事故管理人员要与城市建设管理部门进行紧密协商,因为大部分市政施工都是在城市内部进行。在准备施工作业的时候,要先仔细勘察地址状况,对软弱基地及边坡进行加固处理。对于施工征地范围内的具有维持水土功能的树木绿地等,如果不得不破坏,必须找到可代替的人工防护措施。对于开挖路堑或填筑路基的施工作业,要设置必要的坡面防护以及排水措施。

2.5维护生态平衡措施

在市政施工过程中,为保护原有生态平衡,可采用以下措施重点维护:施工便道选线、生活营地、大型临时设施场地选址尽量少占或绕避林地、耕地,保护原有植被。修建现场临时道路时,应注意尽量避免较大的挖填施工,减少对原地形地貌的破坏; 充分利用现场已有道路或区内无林地范围进行道路布设,最大限度降低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对现场植被的扰动及破坏。

2.6合理布置施工现场,施工结束后及时恢复。

市政施工过程中的拌合站、员工生活区、预制场以及砂石料场等固定场所,必须要科学、规范、合理地布置位置,如果布置得当,不仅可以较快施工作业进度,还可以提高施工产地利用率,还可以减少施工作业中的产生的各种污染。布置施工场地需要遵循以下四项原则:一,要将非必要的林建设施减少到最小,二,施工场地周围设置隔音措施,完善周边防尘降噪绿化建设;三,减少安装拆除的施工作业量,充分利用施工作业区内的原有供水排水管线;四,在确保施工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利用周边荒地和空旷的场地。此外,还要及时清理施工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废渣等,避免乱堆乱放。采用篷布覆盖运输车辆,避免砂石料或外运的垃圾外泄。当拌合站、生活区、料石场的施工作业结束后,需要按照相关规定拆除应当彻底清除的各类临建设施以及固体废弃垃圾,还要及时恢复施工场地周围的绿化设施。

3.市政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3.1准备阶段。

制定合理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管理。在施工作业的准备阶段,第一,应当建立起完善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建立针对可能导致环境污染的各项潜在因素做出及时的应对处理办法,明确施工作业组织中针对各项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分工细则,完善施工作业中环境保护管理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在组织计划实施市政施工时,应当先了解施工过程中环境保护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并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明确我国针对建设项目中对于环境保护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遵守。

3.2施工阶段。

加强环境保护的管理实施。在工程作业实施的阶段中,就不同程度不同时期的施工工序的特点及时改善相关环境保护管理措施的相关制度,并且做好相关的环境污染的应急预案,不断提高施工过程中环境保护管理中作的水平。为了确保施工阶段各项作业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要及时评估施工阶段中可能造成的污染状况,还要定期开展施工环境影响的调查,依据以上两个方法制定相关的环境保护污染的防治措施,并且还要确保其可行性和科学性。

3.3完工阶段。

污染发生后的处理机制。由于各种原因,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许许多多的污染。施工部门应当及时针对污染发生状况采取预案,作出相应的处理措施。还要将污染事故的现况及发展趋势及时上报主管部门,一边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理措施,避免污染危害蔓延扩大。针对已发生的污染事故,要严格分析其发生原因,并处罚造成事故的相关责任人,整改相应的施工作业中的漏洞,不断完善施工阶段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4保护环境,节约能耗

在市政施工过程中,要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能耗相结合,为建设环境友好性节约型社会做出贡献:在施工中,为提高能源利用率,可以设立耗能监督机制和合理的能耗目标。可以安排专门人员对施工中的用水用电进行管理,除日常的维护外,还负责监督过程中的使用,在施工机械选择时,优先使用节能、高效、环保的施工设备和机具。加强员工的能源节约教育,对于所有的工人进行节能教育,树立节约能源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在电源控制出,贴出“节约用电”、“人走灯灭”等标志,在厕所部位设置声控感应灯等达到节约用电的目的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工作面,以减少作业区域的机具数量,相邻作业区充分利用共有的机具资源。对机械石碑进行合理调度管理,建立合理的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开展用电、用油计量,完善设备档案,及时做好维修保养工作,使机械设备保持低耗、高效的状态。进而实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和节约成本,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结束语

在市政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环境保护是重要的管理内容。因此,建立市政施工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不仅有利于提高施工作业的工作效率,减少事故的发生概率。还能够加强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完善管理机构及相关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市政工程施工作业的高效有序的进行,为建设美丽的城市做出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林业;保护;策略

1引言

为林业生态资源环境可以有效的发展,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使我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充分发挥作用。我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人员应顺应时代不断地自主去理解和学习环保、低碳、生态平衡等保护环境的相关理念知识,以推动我国林业生态资源的和谐发展[1]。

2林业生态自然环境发展现状

树木成长受温度、风力、阳光以及降水等自然因素影响。树木的成长因素也受人为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随之增加了对林产品的需求,导致加工材料与林木原料的价格大幅度提升。林业生态资源虽然属于可再生资源,然而林木在生长的过程当中会受到如空间、时间、降水、土地以及阳光等多方面因素都影响着林木的生长。这些因素使林木生态资源的生长数量相对固定,林木生态资源的使用数量应该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为了更好利用我国林业生态资源,应该进行科学合理控制,我国林业生态资源相关管理部门为了更好地把控我国林木生态资源,颁布了一些控制林木生态资源的相关政策,在控制林木生态资源数量方面初步建立了规模化以及集体化的林业生态自然环境管理方式。但对于我国林业生态资源的数量以及质量上的发展并没有得到预期效果[2]。

3林业生态自然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3.1林业生态资源经济效益存在着局限性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林业生态自然环境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在发展我国林业生态发展速度上比其他国家相对缓慢,我国的林木生态资源的发展状况相对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林业资源的整体实施计划是并不明确,林业生态资源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由于林业生态资源管理部门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将经济效益作为林木生态资源管理部门的最重要部分,林业生态资源管理部门没有意识到发展林业生态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最终导致林业生态资源在整体上出现失衡状态。另外林业生态资源管理部门常常忽视对林木资源进行有效评估和对林木生态资源的评估数据进行归纳整理。我国很多林业生态区域实际的林木生长情况不能及时地得到反映,导致林业生态资源管理部门在进行核查土地资源浪费、土地资源违规占地等会遇到很大的阻碍,这种现象不利于推动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的健康发展,阻碍了我国林业生态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状态[3]。

3.2种植育苗技术落后

由于在种植林木时应该考虑到降水、温度、气候等多方面因素,在种植林木时还应该考虑到不同区域由于气候、土地等原因种植不同的林木品种。由于地域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应该选择与当地土地资源情况更为适宜的林种进行种植。林木种植时,采用的模式较为单一,并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每个区域都采用了统一的林木树苗进行种植。采用这种单一的树苗种植方式,已经不适合当前林业育苗种植技术的发展需求,如果一直采用传统的单一林业育苗种植技术,则会严重地影响到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平衡发展,长时间林业生态资源失衡会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会阻碍我国林业整体的发展。

3.3林业生态资源队伍单一

由于我国在造林栽培起步晚于发达国家,在林业生态资源方面发展相对缓慢,虽然林业生态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造林栽培的重要性,但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团队与需要发展的林业生态资源的实际环境之间存在着不对称,林业生态资源队伍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团队当中,存在着部分造林栽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不够,对造林栽培方面缺乏成熟的专业知识。部分区域在种植林木育苗时,会临时地雇佣一些造林栽培人员,这些临时的造林栽培人员在树苗栽培方面缺乏栽培实践经验,同时也缺少专业的树木栽培知识。这对创新发展林业生态资源环境,以及培养新技术保护林业生态资源环境产生了很大的阻碍。由于当前林业的栽培技术,在实际的栽培过程当中仍然沿用着以往的林业栽培方式,严重地影响着林木实际产量[4]。

4林业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策略

4.1对林业生态资源采取科学的保护策略

林业生态资源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管理当中,应该坚持以保护林业生态资源环境为主要原则,进行可持续的生态资源保护,对生态资源环境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有效开采,逐渐实现林业生态资源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平衡。林业生态资源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当地区域特征,以及按照国家颁布的相关林业资源保护政策,建立一个专门对林业生态资源进行保护的管理部门。林业管理人员在工作当中应该对林业生态资源保护进行大力宣传,并积极引导人们提高保护林业生态资源环境意识,并不断提高保护林业资源的后续相关工作。在管理工作当中,工作人员应该采用灵活的方式去逐渐提升林木产量,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林业生态资源,保证了林业的生产平衡,针对林业种植栽培应该采用科学的方式,在栽培林木育苗时应该做好本区域的封林保护相关工作。在进行种植育苗时还应该考虑到当地的沙漠、盐碱地等情况,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养林、护林工作[5]。

4.2采用多样化的育林技术进行保护

为了促进我国林业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应不断创新种植栽培技术。在种植林木时应根据当地土地资源环境的实际情况去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育苗,从而提高林木质量。技术人员在进行栽培时,应该对不同种类的树苗进行深入研究,以培养出更为优质的林木,再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栽培,以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在采用多样化育林技术的同时,还应该逐渐提高整体林业生态资源队伍,逐渐提升团队的专业素养,对技术人员进行定期培养,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林业生态资源管理人员还应该提高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综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逐渐提升团队整体的专业素质[6]。

篇4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新技术;环境保护

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

1.1 大面积混凝土碾压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技术要数混凝土碾压技术,混凝土碾压技术在我国建筑行业被广泛认可,具备了传统的筑坝工程技术所没有的新技术。尤其是在围堰筑坝施工中被广泛推广,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大面积混凝土施工,可以保证工程成本有效的降低,并且能够为施工效果提供有力的保障,为整个水利水电工程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

1.2 施工导流及围堰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施工项目中为对河道上游流水的合理控制,实际施工操作都是通过利用修建围堰、河道解决流水的问题。为了方便修建水利水电工程,需要修建维护基坑,这就要在所施工的河道上建造围堰,达到将河道内的河水科学的泄流,以便能够顺利的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进行施工导流及围堰施工前,要经过对实际施工作业的周围自然水文条件进行勘察,经过周密的科学计算。把所有与这次水利水电工程所涉及的综合因素都要考虑周全,对有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进行预判,有效的开展防范措施,最终满足各种施工条件。

1.3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新材料与新设备

新技术的应用,要有熟练操作新技术的施工人员,新材料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程施工质量。使用的新材料一定保障性能的全面,各方面测定,有助于提升建筑多种性能,如,抗风雪与裂缝缝合等。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剂,将极大影响物质性能。新设备类似新材料,对工程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一定作用,确保了现场施工安全,塑造企业良好的声誉,减少了企业经济成本的消耗,尽管新设备的引入会消耗一定的成本,然而却获得了更大的收益,新设备的合理应用保障了施工安全,创造了巨大经济收入。

1.4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 Auto - CAD 辅助设计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的运算多且复杂,特别是各种体形相贯处交汇线的计算更是困难,利用空间解析几何方法才能得到答案。当只使用计算器进行手工计算,导致工作比较复杂,工作压力巨大,也会使数据成果出现差错。当前 Auto - CAD 建立数字化模型应用其中,发挥执行点坐标查询的作用,使得问题解决更加容。Auto - CAD 因为自身特点原因,使其成为了一种有效的图形运算方法,为测量内业资料计算提供了保障。使不同工程中断面面积的计算变得更加简单,另外,也应用于其余图纸绘制中,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工程测量的压力。

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及环境保护

2.1 严格遵照国际及环境部门的有关规定,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一定要保护好环境,以土地规划设计为准,编制施工方案,临时建筑的搭建,要便于拆卸,且保护环境。针对施工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工程竣工后,马上实施复耕还田。水利发电站要遵照自然法则,减少沼泽化与土地盐碱化的出现次数。另外,搞好水量储存工作,维持水深度,保证船舶通行顺畅。

2.2 采取专业与科学相配合的模式,减少混凝土在搅拌产生的粉尘,考虑空气污染情况,合理开展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水利水电工程开始时就要保护环境,目的是为了提升环境质量。

2.3 搞好水资源保护工作,对施工弃渣,按照水资源保护标准,统一处置污水,严格管控排放总量,调整水体废水浓度。污水排放的处置,使用沉淀过滤手段,分类处理化学灌浆与生活污水与等,未经处理的污水,禁止排放。规划好废渣排放顺序,合理开展弃渣工作。防治材料运输中给道路遭受污染。

2.4 有效配置施工器械,不允许夜间进行机械施工,防止产生噪声污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控制噪音,避免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

2.5 燃油施工机械废气控制。加强大型施工机械和车辆的管理。执行 I/M 制度(即定期检查维护制度)。承包商所有燃油机械和车辆尾气排放应执行《汽车大气通污染物排放标准》,若其尾气不能达标排放,必须配置消烟除尘设备。机械车辆进行定期维修保养,施工机械使用低硫柴油和无铅汽油等优质燃料。严格执行《在用汽车报废标准》,推行强制更新报废制度。特别是对发动机耗油多、效率低、排放尾气严重超标的老旧车辆,应予更新。

2.6 生活垃圾处理。在办公生活区和附属企业区设置卫生设施,垃圾桶要求定点安放,所设置的卫生设施应满足《城市环境卫生设施标准》要求。每天对施工区道行清理,处理生活垃圾,改善施工区环境卫生条件。生活垃圾不能随意丢弃,禁止往干江河、排水沟和自然冲沟中倾倒,生活垃圾集中堆放,并运至指定地点挖坑掩埋,严禁私自焚烧。施工人员生活区设置专职环卫人员,生活区修建有化粪池的临时厕所,并经常消毒,粪便由当地农民定时清运肥田。工程措施:管理区内设排水设施,排水沟采用浆砌石矩形排水沟,管理区内分区绿化,草坪四周设预制混凝土挡块,管理区内场地及道路用 C20 混凝土硬化。植物措施:管理区内分块设草坪绿化,草坪内零星布设风景树,管理局围墙周围和道路两边种植一排行道树,管理区内设有景观小品;管理局大门外种植灌木和草坪。

3、结束语

经济社会不断迈进,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一定要强化新技术的使用,合理控制施工支出,节省施工成本。实际上,施工会出现环境问题,一定要保护好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升水利水电工程综合服务质量,搞好环境保护工作。水利水电工程是国家重点扶持的投资项目,水利水电工程的开展,一定要切实搞好各项工作,兼顾环境保护,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间的关系,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好运行。

参考文献 :

篇5

本文结合宜昌市的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对2013年新版《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中制定的 “育源头、厚围屏、清长江、保廊道、留绿楔”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进行分析解读,最后提出了城市总体规划中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的制定方法。

【关键词】

宜昌市;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正文】

1宜昌市生态环境概述

宜昌地处我国生态系统的重要的过渡带,具有特定的地貌条件和水热条件,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地位极其重要,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同时宜昌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源头区,为我国提供了多种生态服务功能。

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宜昌处于中度脆弱向重度脆弱的过渡带。因此,宜昌的生态环境保育显得极为重要,要努力防止宜昌市的生态环境衰退。宜昌处于平原向山区的过渡带上,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市域山地占69%,丘陵占21%,平原占10%,构成“七山、二丘、一平”的地貌特征。其西部主要是山区,地质灾害容易发生,在全国自然灾害危害性评估里,大体是中等水平。

2宜昌市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湖北省实施“一主两副”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宜昌市新版总体规划提出到2030年末,将宜昌市中心城区建成占地300平方公里,拥有300万常住人口的现代化特大城市。但是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急剧扩张,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逐步激化,严重影响了整个城市的和谐发展。

2.1库区源头存在的问题

本文所指的源头主要是三峡库区,三峡库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源头,是宜昌生态环境保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自三峡水库建成以来,随着人工的调控,库区的水位涨落速度、幅度和频率都与原来的天然河道有着明显的不同,增加了消落带的不稳定性,对三峡库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

2.2生态屏障存在的问题

生态屏障既是宜昌生态服务功能的源头区之一,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屏障的具体生态服务功能在于氧气制造、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育、水土保持和城市景观营造等。

宜昌长江两岸的山体区域与自然保护及风景名胜区构成了宜昌市的生态屏障,护卫着宜昌的发展。但是宜昌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且多数地区坡度较大,土地的开发利用尤其是坡耕地极易加剧水土流失。

2.3长江流域(宜昌段)存在的问题

目前三峡库区的长江江段已由天然河道变成了水库,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体污染和河床下切。

在水体污染方面,三峡水库运行后,库区水体流速减缓,自净能力变弱,流速的急剧减小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在排污口附近易出现高浓度的污染区。同时宜昌市沿江磷化工企业群的污水排放,更加剧了长江的污染。

在长江河床方面,葛洲坝下泄水量含沙量减少,宜昌以下河床没有泥沙补充,使原河床泥沙下移导致河床下切,再加上航道违法采砂现象时有发生,河床下切更为严重。

2.4生态廊道及绿楔存在的问题

宜昌的廊道主要有山体廊道和水系廊道两大类。绿楔也是重要的生态廊道,主要是由连续的自然和半自然植被形式将城外的绿色郊野引入到城市组团间和城市中间而形成的。宜昌的生态廊道和绿楔主要分布在宜昌的各山脉、河流及渗入城市的自然和半自然植被带。

新生城中村的违章建筑破坏生态廊道问题:城市用地扩张过程中,原来的农村被城市包围形成新生的城中村,挖山平地私搭乱建的违章情况很多,对原有生态廊道破坏加剧。

城市建设阻断绿楔渗入:宜昌主城区组团感不强,连成一片,渗入城市的绿楔被城市建设活动阻断。

河堤生态廊道的破坏和公园绿地空间的缺失:宜昌水域较多,河堤堤岸长,水域廊道保护和河堤加固修复工作力度不够,没有考虑到河堤生态廊道中公园绿地空间的建设。

3宜昌市总体规划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针对以上的问题,新版规划将宜昌生态环境保护的应对策略制定为:“育源头、厚围屏、清长江、保廊道、留绿楔”(如下图)。具体来讲就是要以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为抓手,提升森林覆盖率,强化水土流失治理,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大地质灾害敏感点的监控和治理,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续性。

图:规划区生态功能结构图

资料来源:《宜昌市总体规划(2011-2030)》

3.1育源头

源头区应当实施以保育为主、防治为辅的对策,工作的重点主要是水土流失治理和地质灾害防御。

水土流失治理:提高植被覆盖率,尽可能的降低地面;加强小流域的治理,通过对小流域的治理,缩小水土流失面积,阻拦由水土流失而损失的土壤颗粒物质;尽可能不在三峡库区展开大规模的开发活动,减少人类活动的影响,由此减少由开发不当而造成的水土流失。

地质灾害防治:定期对地质灾害敏感点进行普查,理清地质灾害敏感点的分布,对其可能的危害大小做出评估;对特定地质灾害点加强监测,对可能发生的灾害做出预报;对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地质灾害处,以工程措施或其它方法进行加固、拆除、改造等。

3.2厚围屏

加大林地保育,扩大地表植被覆盖率和加大生物多样性保育力度是生态屏障的保护的重点。加大林地保育,是宜昌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宜昌长江两岸的生态屏障来说,提高围屏的林地覆盖率,是保障宜昌生态屏障,巩固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手段,是增强这一地区水土保持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大林地建设,是保障水源涵养的重要途径。

3.3清长江

宜昌段长江流域整治的重点是水体污染治理和河床保底护底等问题。

水体环境污染:通过立法根治长江的污染问题,保护长江流域环境。目前长江流域重建设、轻环保;重眼前、轻长远;重行政手段、轻法治管理的倾向比较明显。同时,对长江流域环境保护必须实行专门性、综合性的法律约束。

河床下切方面:应采取护沙、保沙的河床护底措施改善河床下切现象,加大长江采砂监管力度,杜绝违法采砂现象。

3.4保廊道

宜昌市沿江发展,是典型的组团式发展的模式,各组团间多为没有开发的自然和半自然状况山地、农田等,大山余脉穿城抵江,构成了山体廊道。宜昌山体廊道建设的重点是:通过有意识保留一些山体不予开发,以连续的自然和半自然植被形式将山体廊道保留下来。

长江在宜昌穿城而过,长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廊道、中华鲟保护区所在地和宜昌主要的饮用水源地。长江既是宜昌和湖北发展的重要经济带,也是重要的生态廊道,保护好长江,对我国和宜昌当地,都有极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应。宜昌水系廊道建设的重点是:保障水环境质量,加强水源涵养地建设,整治水土流失。

3.5留绿楔

绿楔建设的重点是强化植被建设,保持植被的连续性;基础是加强城郊山体的绿化;关键点是避免人造的各种构筑物对绿楔用地的占用。

宜昌不宜建设太多的城市广场,控制城市广场的数量,代之以城市公园,以绿芯代替广场,这也是控制城市热岛效应的手段之一。对城市道路的建设,在市外,通过桥梁和涵洞,保障绿楔的联通,市内部分,通过路边绿化、城市街心花园,保持绿楔的联通。

4宜昌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的启示

结合宜昌市总体规划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笔者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的制定方法总结如下:

4.1综合分析,明确问题

在编制总体规划制定生态保护环境策略前,需要对城市规划区生态环境现状结合城市经济、社会、空间、制度等要素来综合分析研究,得出城市规划区生态环境的真实现状情况,发现主要问题。

4.2整体考虑,分区治理

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生态环境策略也必须把握全局,整体考虑。根据分析得出的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现状问题,结合相关规划原理制定出统一的规划总体策略,为生态环境保护制定大方向,然后在具体的规划编制过程中,根据总体策略,对城市各片区进行分区考虑,一一提出合理的分区策略。

4.3政策先行,法制保障

城市政策是城市发展的纲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城市总体规划作为法定性规划,政府应当在编制规划前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用法制的形式保障规划策略在具体的建设工作中得以实施。

5总结

城市的发展必须以生态与环境资源作为前提,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的制定,努力营造和谐的城市空间。结合宜昌市生态环境现状问题,宜昌市总体规划采用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提出了“育源头、厚围屏、清长江、保廊道、留绿楔”五条生态环境策略,集中体现了城市总体规划在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策略中的综合性、整体性、政策性和法制性。在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的制定上对其他城市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 2013,3.

[2]叶兴平,陈燕飞.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探讨――以拉萨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9,9.

[3]蒋贵国,周介铭,张志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以安县为例[J]. 西南农业学报,2012,03:989-992.

[4]饶戎. 基于城市规划的生态规划方法[J].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9,01:11-33.

[5]杨月兰,唐焱.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反思及启示[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01:18-22.

篇6

关键词:公路养护;环境保护

1 前言

公路养护的主要内容按性质、规模及技术难易程度,可划分为保养、小修、中修、大修和改善,其主要任务是保持公路及其设施完好,及时修复损坏部分;防治结合,逐步提高公路的抗灾能力;改善和增加原技术标准低的路段和构造物以及沿线设施,逐步提高使用质量和服务水平。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公路建设步伐越来越大,公路养护工程也在增加。但公路建设在给人民生活带来繁荣与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废气、废水、噪声、固体废物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公路养护上仍普遍缺少环保设计和环保措施。因此,为了做好公路养护环境保护,本文将主要谈谈基于环境保护的公路养护策略。

2 公路养护对环境的影响

2.1 水资源污染

在公路养护中,由于路基排水不畅、植被覆盖率过低、养护不及时或不合理,都有可能引起水资源的污染。如施工中砍伐树木,弃置土方,极易造成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公路营运期间,由汽车所携带的有机质溶剂、化学储剂、石油及其制品等,因滴漏或其他原因进入河内及土壤,则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水污染;在养护中因大量使用重金属含量较高的粉煤灰,其也会对地下水有一定影响。

2.2 空气环境污染

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加热沥青和行车粉尘污染。汽车排放的尾气是产生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公路养护的大、中修工程中,都要耗用大量沥青,在加热沥青时,其产生的属有害气体,直接散发到空气中,不仅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也危害了养护工人的身体健康;公路养护中的粉尘污染,一是因砂石路面上的面砂在行车的碾压作用下被碾压成粉状,随着汽车行驶的搅动飞散到周边环境及沿线居民区造成污染,二是汽车运输过程中,一些散装材料因震动掉落路面,如大量的土石在运输中散落到地面,经行车碾压和快速带动,所形成的大量粉尘飘散到空中,也对环境造成污染。

2.3 声污染

公路养护的噪声主要来自于公路养护期间的施工噪声、车辆噪声及路况和车流量。在公路养护期间,作业机械运行时在距声源15m的噪声值在75dB一105dB(A)之间,在距打桩机15m处声级范围为95 dB~105 dB(A),这些突发性非稳态噪声源将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由于公路路面平整度等原因,在公路上行驶的机动车辆的发动机、冷却系统、传动系统等部件均会产生噪声,车辆行驶中引起的气流湍动、拌气系统、轮胎与路面的摩擦等也会产生噪声;对于不同等级的公路而言,由于路况不同,车速不同,因此在相同车流量时,其产生的噪声和影响范围也有所不同。

2.4 生态环境污染

主要指对周边动、植物环境影响及自然景观的影响,如在养护中,为改善不适应交通量和载重需要的部分公路线形或拓宽路基、新铺筑路面,提高通行能力,施工中经常要砍伐树木、占用土地、弃置土方、改变天然排水系统和水域面积等,就会出现某些区域的动物活动范围受限,被迫迁移;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等情况。另外,在养护中,因工程需要大量石料,为节省造价和施工方便,养护人员往往沿线就地开采,从而对原有山体、绿化、天然景物地貌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3 公路养护环境保护策略

3.1 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

应在各级公路管理机构及养护生产单位中普及环境保护意识,使其重视环境保护,加快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养护施工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并采取积极措施,减少公路养护中对环境的破坏,如营造防尘、防噪、防眩的公路绿化林带,设置服务区污水排放处理装置,逐步完善公路沿线的大气、噪声、地面水监测系统等,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完善公路环保措施等。

3.2 建立健全公路环保规章制度。合理编制公路养护环保规划

应将公路养护环境保护与公路日常管理统一起来,设立公路环境管理监督执行机构,陆续制定公路环保行业规范、标准,使其真正纳入公路长效管理范畴;应根据不同公路的特点来编制相应的环保规划,依据公路总体功能、公路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环境影响后评价结果、交通量及发展趋势及季节性等特点,来合理提出环保预算投入、公路绿化规划、环保设施的建设维护、养护作业方式改进、突况环保应急措施等。

3.3 加强公路绿化。防止水土流失

加强公路沿线的绿化建设,如在沿线路堤边坡、弃土等植花草、树木,并根据周围景物、环境特点、边坡地质情况与土壤性质,选用最佳的绿化形式、达到层次分明,尽量减少边坡裸露面积、防止水土流失,美化沿线环境的同时,还可改善景观和交通条件,为高速行车提供保障,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噪声干扰,吸收汽车尾气,吸附微尘,防止环境污染,对公路起到保护作用。

3.4 统一规划.集中采石料

石料是公路养护中用量最大的主要原材料,因此须采用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和管理,即加强对公路沿线石料管理,由报辖公路管理部门统一规划,并具有一定规模和产量,以杜绝到处开采,减少石料点,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加强沿线私人料场的管理,将其严格控制在公路界以外,同时限制新设石料场出料口岔道,作好料场边沟排水系统配套设施,减少石料场开采,严格运输过程中对路面的损害,保护公路沿线的自然环境。

3.5 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推广沥青路面稀浆封层修补、喷射法补塘、灌缝等新工艺,加铺低噪声路面;同时增加养护机械的投入,推行养护作业机械化;提高路面铺装率,逐步消灭砂石路,硬化路肩,消除公路自身污染;推行公路维修旧料的回收利用,如沥青再生技术,既可节约资金,节约能源,又保护了环境。

3.6 公路水环境的防治

公路水环境的防治较为有效的方法可分为植被控制、湿式滞留池、渗滤系统和湿地。道路养护期间无论是施工废水,还是施工营地的生活污水,都是暂时性的,可采用简单的、经济的处理方法。如公路的排水应与当地农田水利结合进行;施工营地的生活污水采用化粪池处理,施工废水设小型蒸发池收集,施工结束将这些池清理掩埋;沥青、油料、化学用品不堆放在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防范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在洪涝期要加强公路水污染防治,一旦发生后应及时组织抢修,减少对周边环境影响。

3.7 公路空气污染防治

公路空气污染防治有:采用新的汽车能源、采用新燃料、对现有燃料改进及前处理、改进发动机结构及有关系统、在发动机外安装废气净化装置,控制油料蒸发排放、加强和改进道路交通管理。同时,应建立地方法规,降低各类污染物的单车排放因子标准值或强制性规定加装排气净化装置等;实行汽车尾气排放检查制度,严格执行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禁止超标车辆上路行驶。另外,公路养护中,沥青烟也是一个主要的空气污染源,对于沥青混合料生产场的沥青烟散发可用吸附法、洗涤法、静电捕集器和焚烧法处理。

3.8 公路噪声防治

加强交通管理,路线靠近或穿越居民区应限制鸣笛,在噪声可能较大的公路两侧应增设禁鸣笛标志、隔声墙、噪声反射板等降噪装置;对敏感点还要进行定期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完善、改进公路营运期的环保措施;施工期间合理安排作业时间,无特殊情况禁止机械深夜作业,减少施工机械噪声扰民的问题;还可通过控制路线距环境敏感点的距离,利用障碍物对噪声传播的附加衰减,改善公路行车条件等方法,最大限度地避免道路交通噪声扰民。

3.9 路政管理措施

篇7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环境保护;教学策略;系统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11-001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环境保护相关内容是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的课程内容(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二级主题:保护好我们的环境),但其涉及知识较为广泛、综合,在教材中分散在诸多单元,这对于刚刚接触化学学科的初中学生而言,无疑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首先明确有关内容的教学要求,依据课标与教材进行整体安排与系统设计;在教学中注意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实验探究、问题解决等多样化的活动,引导学生逐步达到了解有关知识、理解环保原理、形成环保意识与建立环保观念的目标。

1、对课程标准与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知识内容的归纳总结

九年级化学涉及的环境问题已由课程标准规定,不同版本差异不大,现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教科书为例,把主要的环境问题内容列表总结于表1中,以便进行下一步的整体安排与系统设计工作。

2、分析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及编写顺序,进行整体安排与系统设计

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容分布,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各种环境问题的教学内容及要求进行整体安排与系统设计,使教学有序地拓展和深化。按照由浅到深、重视学生的经验基础和尊重教材的原则,本文对6种环境问题在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及学习要求进行系统设计,见表2。

下面以“空气污染”为例加以具体说明。

“空气污染”内容首先出现在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中,教材通过一幅漫画及一段文字简单介绍了空气污染相关知识。此时学生对空气污染只有较为初步的了解与认识,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课堂上应呈现空气污染(最好是本地)的图片、视频及相关数据,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归纳小结得出相关结论。这一阶段只需学生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危害及一些防治措施,不必深究其原因,侧重学生对“空气污染”这一环境问题的感知,让他们头脑中留下诸多疑问,为以后理解其中的原理埋下伏笔。

“空气污染”内容第二次出现是在第七单元课题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中,教材具体地分析了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燃烧及化石燃料的组成等相关知识,应该让学生充分讨论、思考、交流,自主探究出化石燃料的燃烧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主要过程见图1。

通过以上探究,学生真正理解了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从而产生如何更好地利用化石燃料的想法及主动寻求清洁能源的欲望,初步树立了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空气污染”内容第三次出现在第十一单元课题2“化学肥料”和第十二单元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中,教材分别介绍了“使用化肥和‘白色污染’会对空气造成污染”这一知识。对施用化肥可能排放出N2O、NH3、H2S及焚烧含氯塑料会产生HCl等有害气体,它们会对空气造成污染这一内容本身学生很容易理解,但这一内容的价值还在于让学生体会到空气污染成因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

总之,应根据学生的经验及教材编排的顺序,一步步深化拓展,达成相关环境问题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全面达成课程目标。

3、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观念的建立,统筹兼顾真实性与简单性

为了搞好环保内容的教学,除了要系统设计、整体安排外,还要注意采用适宜的方法统筹兼顾真实性与简单性,增强教学有效性。为此,除了采用查阅资料、参观展览、教师讲解等常用手段外,还可以在实际教学中采用辩论、撰写小论文、角色扮演、实验探究等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中的环境问题,促使学生关注、探究、思考和讨论环境保护问题,有效地促进新、旧知识经验的融合,使学生及时地、合理地生成新意义,从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观念的建立。

例如,在学完酸雨的相关知识后,可设计如下真实性问题:某小组发现南京有些六朝石刻的表面有不同程度的腐蚀。导致石刻腐蚀的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为了减缓石刻腐蚀,请你提一条建议:________。

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去查阅资料(石刻的成分、南京酸雨的发生率、强度等)、实地调查(石刻腐蚀的程度等)、请教专家(腐蚀的原理、防护的措施等)、做实验验证(大理石喷防护材料前后模拟酸雨腐蚀实验等)等,通过各种途径寻求问题的解决。把知识学习与问题解决有机结合起来,可有效地促进诸如酸雨的成分、形成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CaCO3与酸的反应;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等知识的理解。

类似的问题还有:“为了今后南京的天更蓝,水更绿,你有哪些好的想法和措施?”等。

再如学习了化肥以后,可让学生分别扮演环保宣传员与滥施肥料者进行辩论,解决“使用化肥对人类是利多还是弊多?”的问题。下面是一位教师在上这节课时学生在辩论中的一段陈词:

正方: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勒首次人工合成了尿素,1909年哈勃又发明了合成氨技术,到19世纪40年代,享有“德国化学之父”之称的化学家李比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化肥工业,对当时西欧的农业生产起了划时代的作用。化肥的大规模使用使粮食产量成倍地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使得世界上出现人口大规模增长,我国也创造了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的这一奇迹。如果没有化肥,我们将饥寒交迫,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因此,我方观点是化肥的使用利大于弊。

篇8

关键词:市政工程;工程施工;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剧,人们除了享受到其带来的各种方便快捷的福利待遇,还不得不承受其带来的种种负面问题,例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城市治安、环境灾害等问题。其中市政工程施工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常可见,尤为突出。下至大众百姓,上至政府部门都对环境污染问题投入了不少关注。所以,市政工程从具体施工到政府相关负责部分都应该肩负起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在建成城市的同时,尽量避免损害环境。

一、市政工程施工对环境的破坏性

自从人类聚居,城市出现,人们就在不断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美化建设。城市的舒适度、快捷度都被在城市中生活的居民们密切的关注着,切身的体会着。然而人们对生产生活的高质量要求则与市政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污染产生了深刻的矛盾。憧憬规划的美好与现实操作上的负产物相碰撞的时候,这就需要整个市政工程体系对其产生的问题进行处理。

当前期规划的时候,无论注意与否都会对计划范围内的水源、土地等自然环境做成一定的损害,譬如土地资源的浪费,加剧市民住房紧张强狂;施工中材料的丢弃,对土地造成污染;粉尘的纷扬时刻威胁着施工地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还有看不见的噪音污染,当噪声分贝超过标准值时,就会对施工者和居民造成看不见的身体伤害。这些情况在造成坏境污染的同时,还会给周围动物和人们的生活制造麻烦。由此可见,市政工程施工对环境有着较强的破坏性。

二、市政工程施工当中的环境问题

(一)市政施工的扬尘所带来的问题

施工扬尘是在市政施工的现场作业当中因为各种工作、地面的风蚀再加上各种车辆的来回奔走所造成各种粉尘扩散到空气当中的现象,可以说市政施工的扬尘是其造成大气污染的一大主要因素。道路的扬尘就是因为施工现场各类的运输车辆来回行驶所直接造成的尘土飞舞,在所有的施工扬尘当中,市政工程的施工扬尘所带来的污染占有最大的比例。施工扬尘还包括施工工艺扬尘,这是因为在各种施工工艺在各类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扬尘。举例而言,在市政施工的过程中对土方和相关材料进行装卸的时候或者是对施工现场进行整平和清理的时候,对土方进行回填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扬尘。除此之外还有风蚀扬尘,这是因为一些建筑材料堆放在露天的环境下遭到风蚀的侵蚀,或者是因为挖掘等原因使的地面在风力作用下产生的扬尘。市政施工的扬尘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形成原因,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注意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

(二)市政施工的噪声所带来的问题

市政施工在其进行常规作业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声响,这些声响会对周边的居民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干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施工噪声污染。施工噪声污染具有其很大的特点,最主要的就是市政施工噪声的生源比较稳定,而且噪声所产生的时间也具有随意性和波动性。就目前来说,市政施工的噪声主要是从施工现场发出的,当然也有一部分噪声是从市政工程的构件加工场发出的,其噪声源一般都是各种的施工机械。

(三)市政施工的水污染问题

因为施工现场施工人员的生活用水的排放以及施工过程当中的地面冲洗用水等的排放,再加上因为降雨等原因导致施工地表流失的浆料和径流与水体溶在一起,这就形成了水质的污染。市政施工所造成的水污染不单单会影响到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也会对施工现场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污染水一旦流入地下便会与附近的水体融合在一起,影响城镇居民的正常用水,而施工现场二类原料不乏存在化学产品,一旦与水混合,在用水冲洗施工地面或者施工体的时候,就可能对其造成一定的侵蚀,影响了工程的质量。除此之外,施工水污染还容易导致工区附近的水体中悬浮物增多,造成LMN和石油一类的污染物浓度加大,如果施工地所在的场所是跨河流域的市政桥梁,那么对水环境造成的污染更是不可估量的。

(四)市政工程的施工固体废弃物所造成的影响

对于市政工程而言,再其施工期间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就是建筑垃圾等,假如将这些垃圾无规划地随处堆放,用完后不做安排没有进行及时的处理,那么就会对城市的面貌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还可能会因为风蚀等原因产生扬尘,因为雨水等原因造成水污染,为周围的居民带来不良的影响。

三、市政工程施工中环境保护措施

(一)灰尘污染防治措施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挖开的土方,可以实施集中堆放的管理措施,有效降低灰尘扬起的波及范围,同时要对土方进行回填,可以从时间上降低灰尘的影响;运输水泥、石灰、混凝土和砂石料时,可以采用密封的罐车,如果采用敞篷车运输,应该在物料上方覆盖一层篷布;存放施工材料的仓库和临时材料堆放点,也要设置粉尘围护栏等遮挡措施,降低灰尘的扩散;要在固定机械设备运行方向波及的范围内增加除尘装置。

(二)施工水污染防治措施

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其产生的污水量并非很多,但是,如果没有采取防止措施,通常会为城市生活用水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对于不同类型的废水,其防治措施也不尽相同。比如在处理冲洗砂石料产生的废水时,由于水中含有较多的悬浮物,因此必须建立沉降池井下沉降处理;冲洗施工设备或者车辆机械时,尽量选择靠右污水排放管道的地点进行,以便防止冲洗废水流入生活用水中。

(三)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在工程施工期间,施工设备、运输车辆是产生噪声的主要源头。因此,为了降低噪声污染,施工单位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噪声标准选择施工设备和运输车辆,以便尽可能地降低噪声污染。比如低噪型的施工机械或者车辆在施工过程中,具有较低的噪声指数。另外,施工单位也应该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以便降低对施工现场周围的噪声污染。

(四)施工现场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措施

对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的固体废弃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生产废料,应该进行分类回收,然后交给废弃物收购站进行处理;表层土可以作为绿化用土,对于施工时产生的废土,统一规划进行回填处理,建立弃土场地进行弃土的集中处理;对施工现场清场废弃物的处理中,清场的树木农作物以及杂草等要及时进行清运处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是市政工程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和谐统一社会发展要求和自然环境的保护。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就如何加强在市政工程施工中对环境的保护,众人都应该奉献出智慧和力量。政府应该对施工进行切实可行的统筹管理,使城市科学、稳定、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相关部门要辅助协调政府下达的指令,并对下层实施单位进行专业指导和引领。施工单位要根据政府和环境保护相关部门的规定政策进行策划具体的保护计划,结合具体情况及以往经验展开施工前的预防、施工中的保护、施工后的清理工作,全面高效保护环境。城市居民则应该关心监管施工单位,并通过政府舆论渠道做出反馈,使整个市政施工建设的环境保护工作真正意义上的首尾相连,呼应循环起来。

参考文献

[1]骆国良,李维权.市政工程施工与保护环境协调发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6).

[2]王勤.浅谈市政建设施工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J].科技风,2010(8).

[3]曾力波.论市政工程中的环境保护[J].中国城市经济,2010(7).

篇9

关键词:城乡环境保护;两型社会;策略

中图分类号: DF4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乡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是城乡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对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探索编制城市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对我国城乡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于2011年12月实施,在《规划》第八部分的“完善政策措施”中明确提出,“对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探索编制城市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为了落实这一规划,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在2012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展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编制试点工作,出台指导意见和编制技术指南。

1 完善城乡环境保护规划的必要性

城乡建设是两型社会建设的载体,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的蓝本,要想最终实现两型社会目标,就必须追溯到源头,对城乡总体规划提出更高的要求。城乡建设快速推进给城乡环境带来了一系列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城市热导等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已逐步弥盖了城乡建设的正面效应刘世超,成为制约城市自身健康发展的瓶颈。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农业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应处理好农业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农业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城市生态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相互影响。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不仅影响到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发展既体现在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要满足居民对于生存环境的需求。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也是经济发展的指向标,将被纳入城乡发展的规划之中,并作为评判的标准。

2 完善城乡环境保护规划策略

我国的城乡发展战略,从长远规划,主要体现在“四位一体”,即城乡的发展、城乡的建设、国土资源的利用以及环境的保护。综合考量诸多因素,以其作为战略指导方针的依据。

2.1 完善城乡环境保护总体规划

环境的保护已经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已经提上政府处理日程。针对目前的现象以及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经全国人代会的表决,制定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它涵盖了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以及针对不同领域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环境保护法》需落实在国家政府的相应管理部门,由中央进行统一决策和规划。其次,《环境保护法》也需要落实到地方政府的相应管理部门,并且根据不同的行政机构进行相适应的调整,期间还包括考量当地的自然状态以及未来环境发展趋势。最后,环境的保护不仅是需要理论方针的指导,同时也是需要有针对性的处理现实状况的环境问题,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良好环境的保护,其二是环境污染的治理。

2.2 建立城乡环境保护编制执业制度

环境的保护不仅需要理念上的认识,观念上的改变以及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同时需要总体的规划以及制度性的保障,需要集体的力量。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经验和方法,再结合我国相关部门成功的经验,制定适合现阶段的我国城乡环境保护的编制职业制度。一旦确立,将从职责部门的角度进行更好的管理,同时也能够不断的完善我国的环保编制职业制度。

2.3 出台城乡环境保护编制法及技术指导

环境的保护一方面需要制度上的保障,同时也需要技术上的支持。二者缺一不可,互为辩证关系,且同等重要。所以,既需要出台相应的城乡环境保护编制法,同时也需要给予相应的技术指导。主要包括“城市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技术指南”、“城乡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农村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技术指南”、 “城乡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技术标准”、 “城乡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技术导则”、“城乡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办法”等。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一方面可以完善我国城乡发展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同时为城乡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技术的推广以及技术服务开通了良好的渠道。

2.4 建立城乡环境保护实施方式

环境的保护既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以及防护,同时也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管。如果监管不到位,那么环保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而监管的方式以及监管的措施不当,也会产生相应的障碍。所以,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时候,需要全局性把握。既有政府部门的强有力支持,同时需要完善环境的评测管理。进行效果评估是首先需要同级的环境保护部门进行检测、鉴定,之后通过上级的检测部门审核,最后达到理想的环境保护管理。

2.5 制定城乡环境保护考核体系

城乡环境保护的考核不是单一层面的分析和评估,而自然环境是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环境的检测不仅是某刻的静态检测,同时需要对其发展进行评估。所以很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城乡环境保护考核的体系。主要分为3大类:其一是环境质量的考核,主要是考核空气质量、水质质量以及噪声质量。其二是环境建设的考核,包括城市绿化建设的评估、污染物的治理以及清理工作、汽车尾气排放的监管、工业生产的废物处理、清洁能源的利用以及开发,同时还包括特殊危险物品的安防和处理。其三是环境管理的考核,包括具体环境保护措施的应用,以及相应的审核。这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可以更好的保护城乡的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都沁军;论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及策略[J];当代经济管理;2005年06期

篇10

一、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

面对以上分析的众多旅游环境破坏问题,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业等意识到问题存在的严重性和保护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并且提出了一些保护措施。许多专家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林越英[6]着重从经济方面考虑,提出十种旅游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如旅游税、旅游发展基金、旅游风景区资源税、信贷、保证金与押金、排污收费制度、保险、环境污染和破坏罚款赔款和物质奖励。张国勇等[7]从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与行政管理工作,搞好对旅游风景区的环境规划和控制景区的环境容量等三个方面提出保护措施。汤春琳和唐翀[2]提出完善现有的相关旅游法律法规;引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加强旅游企业和政府间的相互合作;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旅游地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重视导游在旅游活动中的作用。王木树[8]强调旅游环境的科学保护、生态保护、文化保护和审美保护等。肖红根[9]提出对一个景区的旅游环境保护,应和该景区的发展演变的历史阶段相对应,呈周期循环保护状态。即根据景区发展的每个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各个击破。笔者认为旅游环境问题的出现,其内在原因是人们缺乏环境伦理意识,以人为中心,其他非人类存在物(诸如树木、花草、动物、生态环境等)都是为了人类生活得更好而存在的。在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下,旅游环境保护只得依靠经济手段、政策手段等外部措施来制约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因此,本文将从环境伦理学的视角来探讨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

二、旅游环境保护的环境伦理思考

中国古代的游记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学思想,比如中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游历楚地时看到“自州至永明,松之夹道者七十里”,不禁由衷地赞叹“栽者之功,亦不啻甘棠矣”[10]。这流露出人应爱护自然、珍惜资源的思想。然而,大自然的经济价值可以换算成金钱,审美价值则根本不能换算成金钱。任何自然的经济价值是有限的,而自然的审美价值是无限的。特别是,自然物的审美价值是不可再生的,已经破坏,任多少金钱的投入也无法恢复[11]。然而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过程中,大多数开发者只注重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开发或优先考虑经济价值,而忽视旅游资源审美价值及其他价值的开发和保护。1999年10月,《全球旅游伦理规范》在世界旅游组织第13次大会获得107个与会成员的“一致通过”,并于2001年12月21日得到联合国大会决议(A/RES/56/212)的核准[12]。这标志着伦理思想在旅游业中的逐步受到重视。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过程中,应把环境伦理思想的贯彻放在重要位置,这才能从根源上消除旅游环境的破坏。只有人人都意识到旅游环境的重要性和旅游资源的稀缺性和价值性,才能人人做到自觉地保护旅游环境。具体看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环境伦理教育。旅游从业人员是旅游环境保护的主打力量,环境伦理思想应成为其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景区景点的开发规划人员、导游人员和景区的管理人员,环境伦理思想应成为其工作的基础理论知识。只有人们把环境伦理当成是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后,在具体的实际中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才有望从根本上消除。

2.对政府主管部门的从业人员的环境伦理教育。旅游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能否避免只看重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经济价值的缺憾,能否平衡资源和环境的众多价值,能否做到善待自然和生态系统,都有赖于政府主管部门从业人员丰富的环境伦理知识。因此,政府主管部门从人员的环境伦理认识水平的提升,也将促进旅游环境保护和避免不必要的破坏。

3.在大学开设环境伦理的相关课程。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国内外许多大学都设立了旅游学院(系)。在学校课程的设置方面,应把环境伦理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使其成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我们需要更多的人从事环境伦理方面的研究,丰富环境伦理思想。而旅游伦理思想的研究则更加迫切。

4.在景区景点设置小标语,随时提醒游客。在景区景点游览的时候,我们经常看到许多路标指示牌,提醒游客各个景点的具置。那么我们也可以在景区景点设置许多小标语,随时提醒游客善待花丛树木,善待大自然,善待生命。比如,在坦桑尼亚门雅拉湖国家公园有这样一则告示:“我们不想提醒您,那样会使您羞愧;在你来到这里之前,这里的一切都很完美。”当然,这些标语告示的设计和在景区的具置需要景区开发管理人员的智慧和理论知识的积累。

篇11

关键词:环境保护 环境监测 环境执法 有效策略

周至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群山俊美、碧水环流的汉唐京畿之地,总面积2974平方公里,山区占到76.4%,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66.6%,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素享“金周至”美誉。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作为周至县环保工作者的我,肩负着神圣的环保使命,在长期的环保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断探索,现将自己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策略,概述如下:

一、强化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是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

哲人说过: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我们只有在实践中加大宣传力度,让环保知识深入人心,让群众树立的环保意识,使环境保护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我们通过黑板报、宣传条幅、宣传橱窗、宣传车等形式,进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宣传,贴近生活举办“水与自然”、“我爱学校的一草一木”等绘画、手抄报展示。每月集中出动宣传车巡回宣传两次,在各峪口设立大型永久宣传栏。节假日根据游客流量大的特点,每个峪口设立2至3人的宣传点、定点宣传,并组织自愿者和辖区团员青年、中学生上街进峪口进行全方位宣传。在网上建立一个宣传网页,进行人文历史资源的保护宣传;组织自愿者一起在景点进行宣传并发放宣传册。在“金周至”报创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及人文历史资源宣传专板,定期发送稿件。以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机关、绿色村庄等绿色文明示范创建活动为载体,倡导低碳经济,宣传环保理念,利用每年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人口日等纪念日,举行多部门联合宣传活动,每年发放宣传资料万余份,极大的提高了全县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组织开展了“爱我绿色西安、爱我绿色校园”、“做节能减排明星”、“关注农村环境污染、保护母亲”等十多起环保公益活动,在全县营造了人人关注环保、人人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

二、秦岭北麓周至段生态保护是周至县保护西安水源地关键之举

周至县是大西安建设发展重要的水源保护地,也是秦岭北麓生态修复和保护的主战场之一。该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66.6%,生态良好是周至的特色,也是周至的发展优势。周至县环保局将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强县、文化兴县的战略思想,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认真落实《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周至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秦岭北麓周至段生态环境保护的决定》精神,明确秦岭北麓保护区涉及范围,科学履责,把保护生态环境和水源地做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确保秦岭生态环境和水源地安全,着力做好“护绿、保水、造林”三篇文章:一是“保护绿肺”强基础。实施“三河三园两湿地”建设。即实施沙河县城段、黑河平原段、渭河周至段“大水大绿”的生态景观带建设。加大秦岭国家植物园建设力度;挖掘佛坪厅旧城遗址历史文化内涵,启动厚畛子文化旅游古镇建设,使老县城―厚畛子―黑河国家森林公园成为高品质景点;以市场运作的形式加大陕西省翠峰山森林公园建设力度。启动黑河湿地、芦河湿地保护区工作,发挥湿地生态功能。二是“绿染秦岭”构屏障。开展“关中美丽乡村”建设,通过部门联动,资金捆绑,将“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建设、生态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等项目整合使用,成片推进,建成一批“人在村中,村在林中”的美丽村庄。以秦岭北麓生态保护、黑河水源地保护工程为重点,继续实施大绿工程,推进天然林保护、秦岭北麓浅山直观迎面坡绿化建设,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建设秦岭北麓百里杂果林带,确保为大西安构建良好的生态屏障。三是“治理水脉”促优化。以确保“一河清水润古城”为目标,编制《周至县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及利用规划》,加大秦岭北麓生态保护执法力度。切实控制矿产及水电开发造成的污染和生态破坏,不断加强黑河水源地生活污染治理,为大西安提供安全洁净、水量稳定,水质监测达标的水源。

三、环境监测是制定环保法规和推进环保工作的有力依据

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为认真落实2015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周至县生态环境质量的环境监测工作,根据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周至县生态环境质量考核相关指标环境监测的要求,周至县环境监测站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严格要求,认真开展生态环境质量环境监测工作。 2015年周至县生态环境质量的环境监测工作分地表水、水源地、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源排放达标率监测四部分(监测时间为2014年10月-2015年10月)。一是在黑河入渭河口和田峪河两处设置两个断面,每月手工监测一次,全年共计12次。二是在黑河水库水源地布设一个监测点位,每季手工监测一次,全年共计4次。三是收集周至县八云塔大气自动监测子站全年PM10、PM2.5、SO2、NO2等四项监测数据。四是污染源排放达标率监测按监督性监测有关规定执行,对周至县污水处理厂、陕西马鞍桥生态矿业有限公司、西安市西亚医药用布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每季度监测一次。这些数据的测定,为周至环保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数理依据,助推了周至环保事业健康稳定、科学实效的发展。

四、环境执法是周至县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的强有力保证。

环境行政执法是指依法享有环境管理权的行政主体,依职权适用法律手段,对环境行政相对人采取的直接影响其权利义务的环境行政行为,并进行其它环境监督管理的活动。环境行政执法的具体形式有环境行政许可、排污收费、现场检查、“三同时”验收、限期治理、调查取证、环境行政处罚等等。环境保护重在环境管理,针对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建设扬尘、机动车尾气、生活污染源不断扩大,周至依法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一是抓好建设扬尘依法防治。针对建设施工和拆迁过程中的扬尘污染,加大执法监管及查处力度,督促施工单位对施工场地、拆除场地、道路改造及管网建设等工程采取围挡、洒水等防尘措施,对运输车辆严格管理,防止带泥上路、高尖装载污染道路和空气环境。二是抓好机动车污染源依法防治。针对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采取加快黄标车淘汰步伐、推进燃油质量升级及城区主干道车辆实行合理分流等措施,减轻尾气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三是抓好餐饮(夜市露天烧烤)业油烟治理。督促饮食服务业、露天烧烤等污染采用清洁燃料、安装油烟净化装置、设置专用烟道等措施进行治理,做到餐饮业油烟污染物达标排放。四是抓好道路扬尘依法治理。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天气,合理安排清扫时间,加大对中心城区路面喷洒的范围和频次,减少二次扬尘污染。五是抓好工业污染依法治理。依法加快有机废气治理,督促城区燃煤设施使用低硫、低灰分优质煤。通过以上措施,持续加强大气污染依法防治力度,加大扬尘污染依法防治力度,加强联防联控,构建大气污染依法防治的长效机制。可见,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就是行政执法,只有把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周至的环境保护才能落到实处。

总之,环境保护是关乎民族存亡的大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历史责任,以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我们环保工作者一定要深入工作实际,发现问题,对症下药,搞好环保工作,全身心地保护好周至生态环境,依法治水护山,出台实施有关规划和条例,让秦岭保护工作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实施了整体绿化、亮化和美化周至的山水环境,改善周至的环境质量,让绿水青山永续,让空气清新自然,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周至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周至县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2014年10月。

篇12

【关键词】环境保护 资源 生态

目前,我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不同程度的存在供水不足问题,而水资源的污染和对水资源的浪费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状况。我国还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世界大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我国就占了5个,可见,我国我环境问题已经到了相当的程度,必须得到充分重视和采取有效的防治手段。

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是: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目前,我国经济整体仍是粗放型的,是高度依赖资源的发展模式, 而资源利用率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对世界59个主要国家的资源绩效水平调查排序,中国居世界倒数第6位。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为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钢、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45%和120%。我国1t煤产生的效率仅相当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由此不难看出,我国经济长期的高速增长是以能源的高消耗为保证的。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量仅次于美国, 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而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又导致了对环境的严重破坏。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烟尘排放量的70%、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的67%、二氧化碳的70% 都来自于燃煤。除了能源消费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外,

能源在开采、炼制及供应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严重影响着大气环境质量。

能源既是对经济发展的保障,又是污染来源。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及浪费不但束缚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而且加速了环境的恶化。 因此, 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发展先进的技术,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实现最大的经济产出。

二、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式资源利用过程。这样一种资源循环利用过程不但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而且节约了资源,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德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从1972年开始, 德国制定了多部法律规范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办法。自1995年7月1日起,德国法律规定,玻璃、马口铁、铝、纸板和塑料等包装材料的回收率要达到80%。1996年德国又公布更为系统的《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明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受德国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诸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也都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其中,欧盟规定到2003年报废汽车的回收利用率达到其质量的85%。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源回收率比较低.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大约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比发达国家低15%-25%,许多可以再利用的资源成了废弃物,不但浪费了资源而且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虽然我国资源总量大,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更要在资源的循环利用方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建立人水和谐的水环境体系的策略和建议

(1)积极推行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流域管理。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就须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水资源优化配置、节约和保护为核心,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关键是要对流域和区域的事权进行合理划分,以流域管理为龙头,加强区域的水务一体化建设,将水资源开发利用各个领域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要从各方面强化流域管理的权威性,加强流域机构建设。

(2)推行监督机制,倡导制度建设。这方面的工作主要分两方面进行: 其一,要结合我国水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强化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强化环境影响在项目决策中的作用。同时要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的监管,实行环境影响评价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分别明确评价报告的编制单位、评审专家、审批单位的法律责任,实行环境影响评价终身负责制,当然,为确保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要强化公众参与。

(3)注重生态安全理念, 强抓流域规划的修订。流域规划是水资源管理的依据。首先,要从整个流域生态环境角度编制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统筹开发与保护。在满足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前提下有序、合理进行水工程建设。例如,河道整治要突破原有片面加高加固堤防的治理模式。因地制宜地固滩护堤,恢复部分洪泛区。其次,要从生态安全的角度对现有的规划进行修订完善;要加强规划之间的衔接,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以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前提,坚决废止那种以牺牲生态环境而换取的些许利益。

四、加强环保立法及执法

生态环境被严重破环已经是人类的共识,是人类所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之一。然而,当自身的短期利益与环保发生冲突时, 人们往往选择了前者。马克思曾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但不能为了满足当代人的利益而无度的开发和破坏地球,使后人无以为继,因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就需要法律来规范。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已经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第一,仍存在现有的法律法规未涉及到的空白;第二,不同的法律法规之间有交叉、重复甚至矛盾;第三,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一些法律法规已不适应新的情况。针对这些问题,应在制定新的法律法规以填补空白的同时,完善和修订现有的法律法规以适应新的情况.在健全法制的同时,还应该加强执法力度。在法律法规中明确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改善由于职责不清而导致的扯皮现象;加强执法队伍建设,避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

五、结束语

人们是从先辈那里继承了地球, 但也是从后代那里借用了地球。不能为了满足当代人的欲望而留给后代一个资源枯竭、满目疮痍的地球。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已经给人们提供了借鉴,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篇13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GDP;问题探析

中图分类号:S72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GDP一直保持高位,可总体来讲多属于粗放型发展,能耗大,污染重,经济发展以环境污染为代价,这其实是限制了国家的长期发展,随着人们意识观念的转变,人们对于环境因素考虑得更多,有效处理经济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务之急。

1 环境保护同经济发展关系现状

1.1 环保同经济关系的思维现状

此前人们谈及环境保护工作时,经常将其与经济促进发展和GDP的增长对立起来。认为环境保护工作同GDP增长是相矛盾的,提环境保护,就一定会限制经济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困难时期,人们通常将经济安全与经济稳定放在第一位来考虑,而把环境保护工作放到次要位置,甚至是以牺牲环境安全来达到经济发展的目标。在美国近几十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政府表面上也做出一些环境保护的工作,可是一旦发生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环保问题马上会放到一边,而将更大的精力与投资都放到房地产与银行业当中。欧洲在平时一向非常注重环保问题,可当经济危机来临时,便都对环保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中国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这都说明了人们至今仍然没有摆脱经济和环保互为对立这一思维现状。

1.2 环保同经济关系的实际表现

经济发展和GDP的高位增长引发了重大的环境危机,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使得大气、水等自然环境和生态主要因素受到污染,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含量增加,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在一些城市污水排污不合理,污染水体等等。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大气污染。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是由燃烧煤炭所带来的。二是水污染。近些年来,我国在废水处理、工业污染防治等方面取得一些成绩,可是却面临新的问题,既城市生活污水,大幅度增加排放量,城市污水处理厂建成数量有限,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污水造成了严重污染。三是固体废弃物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种类繁多,涉及到的行业部门复杂,处理起来难度很大。

从以往的经验看,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现在,在以消耗地球资源为条件建立了发达的经济结构后,这些发达国家回过头来高举“绿色和平”大旗,要求所有国家共同遵守环保条约来保护地球,希望所有国家牺牲经济发展速度来换取对环境破坏程度的降低。但这是否就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呢?没有,事实上,一些发达国家是以牺牲部分经济利益来实现环境保护。譬如德国,他们森林面积上升的原因是因为境内设置了大面积的天然林保护区,严禁砍伐。这实际上是牺牲了林木业的发展来维护环境。而更多的发达国家是把环境危机转嫁给其他国家,如日本,日本由于国土面积小,资源匮乏。日本从来不愿砍伐自己一颗树木,每年却从周边国家特别是中国进口大量的一次性木筷。

1.3 环保与GDP的博弈与合作

在现在生活中,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从农业社会到工业文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间总是“零和”博弈的关系。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经过上百年历程,环境资源供给相对减少,而对其需求却在不断增加,资源的稀缺性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不保护环境资源,经济根本无法实现发展。笔者认为,我国应该走两者兼顾的道路。根据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我们还不能够放弃经济的发展以求得环境质量的改善,所以必须引入另外一种思维,即将环境保护纳入GDP指数增长体系之内,使其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使经济主体能够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中受益,与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使保护环境成为人们一种自觉自利的活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从相克到相生的转变。这种转变依赖于环境保护制度与管理方式的变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给予经济主体足够的激励,将环境问题内化到企业的决策过程中,成为其决策的变量,这样企业在做决策之前就会像考虑劳动力与资金成本一样,将所采取的行动作为一个决策变量,或是将保护环境本身作为一种可赢利的事业加以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因此对传统环境保护制度进行扬弃,将经济政策与手段引入环境保护之中,实现环境保护制度的创新,应是未来环境政策的重要取向。

2 要明确环保工作是培育经济增长点的新途径

2.1 以GDP改变环境

面对强烈的经济发展需求,并不意味着放弃环境保护。所有的企业与个人,都要在政府的统一引导下,积极应对形势的变化,提出新措施、新方法,主动转型,以环境保护为切入点,将经济发展工作科学进行下去。根据相关统计,因为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我国的经济发展成本要较世界平均水平高10%左右,因为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所引发的损失,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7%以上,盲目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发展,其实际意义上,是会造成长远的经济衰退。我们国家已经认识到了环境污染对于经济的制约作用,从原来的先污染再治理政策,转变为从源头上杜绝污染的政策。自从实施可持续发展规划以来,经济总量并未降低,

环境污染问题也有所放缓。一些地区与城市的环境质量甚至得到了改善与加强。因为我国人口、经济等的特殊国情,环保问题非常突出,生态保护及污染控制任务艰巨,若是无法摆脱有原有的资源利用形式与经济发展形式,那我们国家在经济与环境两方面都要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占。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更应该狠抓环境问题,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的落后生产方式,引领企业采取与环境更能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新型生产、消费模式,促进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2.2 以环境促进GDP

实际工作中经济遇到的问题是一些领导者对环境问题不重视,环保工作受到重重的阻力。环保工作不但关系到当前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国家乃至全世界的长远发展。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依赖优良的环境质量。最容易为我们所忽略的资源,如空气和水的质量提升,有可能为我们提高几个百分点的国民生产总值,同时因为经济活动更多地依赖于高科技劳动力和知识创造力,为了可以吸引到更高素质的人才,就一定要有良好的生活与居住空间。这也就需要我们有优良的环境支持。此前,我们对这一问题重视程度一向不足。而要想解决经济与环境这一对看似矛盾的课题,政府便需要制定出一些特别的政策。比如用税收补贴与行政管制的办法实现区域性内化管理。税收补贴政策让那些对环境造成消极影响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不得不考虑到经济成本与社会成本,被认为是较管制更为有效的办法。

3 总结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两方面的工作,通常都认为这两项工作是互相矛盾的,这种看法其实不利于国家经济建设与长远发展。我们应当认识到二者是有机的整体,经济发展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保护可以促进经济,惟有做出这种认识,才能使这两项工作都能得到长足进展。

参考文献:

[1]钟水映,简新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2005.

[2]李克国,魏国印,张宝安.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

篇14

关键词:贸易壁垒 “环境优先”保护 国际营销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074-02

发达国家的环保主义者极力主张尽快采取严格的贸易限制条件,抵制破坏环境的产品进出口,进而抵制破坏环境的生产活动。并提出了国际贸易应优先考虑保护环境,而且任何国家都有权采取关税和非关税措施,控制甚至禁止污染环境的产品的进出口,任何产品都应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入成本,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发达国家主张的“环境成本内在化”,是指为了保护全球的环境和生态资源,任何产品都应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入成本,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其计算标准应为国际标准。他们认为这可减少企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有利于解决企业消除污染的资金来源,真正反映产品的价值。在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存化中,任何国家不能以自己的环境标准计算成本,应以国际环境标准为准,确定产品新的成本。另外,他们还指出任何国家都不能以任何理由为借口,对企业进行“环境补贴”,发展中国家也不能享受特殊待遇。为此,他们还采取了一些列具体措施。

一、发达国家的“环境优先”保护的主要措施

1.建立环境标志与绿色包装制度。发达国家很早便相继推出了不同类型的“环境标志”,也方便了它们对进口产品(特别是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严格控制。自1978年原联邦德国率先推出“蓝色天使”计划至今,已有美国、日本、加拿大、挪威、瑞典、法国、芬兰、澳大利亚等20多个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环境标志制度。据发达国家统计,包装废弃物的排放量约占城市固体废弃物重量的1/3,体积的1/2,是垃圾中的主要部分。为了解决垃圾危机,各国都规定了严格的解决环境污染的包装要求,形成绿色包装制度,要求包装物从原材料选择到产品制造、使用和回收、废气排放的整个过程都符合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当今世界公认的发展绿色包装的原则是“3R”和“1D”,即Reduce(减量)、Reuse(重复使用)、Recycle(再循环)和Degradable(可降解)。为推动“绿色包装”的进一步发展,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有关法规。德国1992年6月公布了《德国包裹废弃物处理的法令》。美国规定了废弃物处理的减量、重复利用、再生和焚化填埋五项优三顺序指标。

2.提出了有害物含量限制。对商品中的有害物含量制定了较高的标准,并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从而限制商品的进口。如,为了保障居民和动植物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作出动植物卫生检疫和检验规定。但由于这些标准都是根据发达国家的生产技术水平制定的,因此受到限制的对象主要还是生产技术条件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例如,德国制定的禁止含偶氮染料的纺织品进口主要针对的是中国、印度。

3.禁止“绿色”补贴。发达国家将严重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环境成本,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成本却因此提高。由于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企业本身无力承担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政府为此有时给予一定的环境补贴。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补贴”违反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因而以此限制其产品进口。美国就曾以环境保护补贴为由,对来自巴西的人造橡胶鞋和来自加拿大的速冻猪肉提出了反补贴。

4.实施PPM标准。PPM标准是对产品的加工和生产过程制定的特定环境标准。环境污染通常是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是导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目前,PPM标准已被许多国家所接受,并且颁布了有关标准。如,美国曾规定不能进口用没有装有海龟逃生装置捕捞的冻虾,欧共体曾限制从残酷诱捕野兽方法的国家进口毛皮等。但由于各国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国的PPM标准也不尽相同,因此通常严禁对PPM采取限制措施。但是,为了达到保护环境与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的目的,不少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希望灵活应用,甚至已经应用与PPM有关的贸易措施,来制止因贸易而造成的跨国界和全球环境破坏。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通常采用贸易禁令或限制、贸易制裁、关税、出入境税调整、反补贴税、强制性生态标志等多种贸易工具,来解决由不同的PPM产生的环境破坏问题。

应当认识到虽然发达国家提出的“环境优先”贸易保护论的目的是要保护本国贸易利益,但由于它是建立在人类生存环境在不断破坏的背景条件之下,因此有着牢固的现实基础,而且由于全球人口还在不断增加,环境问题还没有根本改善,解决这一问题又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所以“环境优先”贸易保护论的实施将是长期的,而且实施的产品、地区都将不断扩大。这就是说从长期来看企业在国际市场经营,此类问题是无法回避的。为此,我国企业应积极应对发达国家的“环境优先”贸易保护论。

二、面对“环境优先”贸易保护壁垒我国国际营销企业的应对策略

1.利用各种途径收集相关信息,及时了解国外“环境优先”贸易保护的发展动态。目前各国对“环境优先”贸易保护的具体做法及标准还有很大差异的情况下,企业要想制定针对性强、成本低、效果好的对策,就必须掌握及时准确的信息。另外,企业还可以利用不同国家衡量标准存在的差异,甚至有些国家(很多发展中国家还没有相关标准)对某些产品还没有实施这种限制的时间差,通过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多出口还没有制定严格检验标准的产品),调整出口国(多向限制较少的国家出口)等来暂时避开这一壁垒。由于WTO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要求其成员公布其技术法规,解答相关利益当事国提出的问题,保证其法律的透明度。各成员相互提供必须的咨询、资料乃至援助。各成员的通报信息在WTO的网址上均可以找到。而且一些成员还设立了咨询点,如美国就有针对农产品和针对工业品的两个咨询点;欧盟、日本也都有自己的咨询点。中国政府也设立了WTO通报点,设在商务部中国政府世贸组织通报咨询局。已加入WTO的我国正在积极向企业提供相关帮助(如我国商务部目前正组织陆续出版《出口商品技术指南》),为此企业应当积极加以利用。

2.向目标国输出符合目标国标准的产品。作为在国际市场上谈判地位还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似乎只有一个出路,那就是遵守。因此企业能做的只有在详细了解目标国标准的基础上努力生产符合标准的产品,按照相关的包装要求进行包装,并取得权威机构检验合格证明,或有较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再装船出口,以免被拒之门外,引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3.积极申请环境标志认证。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了商品的环境标志就是获得了商品的国际绿色通行证。如我国海尔1992年获得“欧洲环境标志”后,不仅在欧洲畅销,而且美国、东南亚、中东等国际市场广泛畅销。1994年以来中国也对某些产品也进行了环境标志认证,并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如,厦门丝绸进出口公司于1995年获得了中国的环境标志认证,其标准不低于欧盟、德国规定的标准。

4.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新体系。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6年正式颁布了ISO14000系列国际环境标准,以规范企业等组织行为,达到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持续和健康发展的目的。ISO14000适用于一切企业的新环境管理体系,它是一张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绿卡,其中ISO14001被称为国际贸易中的“绿色通行证”。为顺应市场环保的发展趋势,企业应建立产品生产的环境管理体系,对出口产品生产的技术、工艺、设计、包装按照“绿色化”要求进行改造,将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即实现绿色管理并实现三个主要目标:一是物质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二是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三是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绿色化。另外,在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新体系的同时,注意不同国家的PPM标准,在进入某一具体的目标国时避免出现不符合其PPM标准受到抵制。

5.加强科研投入,提高技术水平。众所周知,发展中国家企业生产技术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差距较大,但“环境优先”保护贸易在具体实施中的衡量标准确是以发达国家的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制定的,这虽不公平但又很难改变,所以企业也只有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技术水平,从而为突破这一新的贸易壁垒提供基本的技术保障。

综上所述,针对发达国家的“环境优先”保护贸易,我国企业应采取的基本对策是努力适应发达国家的要求,但与此同时也要不遗余力争取改变那些明显不公平做法。当然这不能仅靠单个企业,需要企业联合起来(或通过行业协会)敦促政府或由政府联合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展开竞争。企业还应当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通过政府与这些国家之间的协商,尽可能保护企业的利益。同时,企业还要认真关注并积极支持政府参与国际组织相关政策的制定,并充分利用相关政策,从而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