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儿童教育课程范文

儿童教育课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39:4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儿童教育课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儿童教育课程

篇1

本届小学共同体“校长论坛”,聚焦儿童课程校本化设计与实践,主题的确立主要基于三大背景。

一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走向与热点是:发现和回归儿童。人类文明进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发现了人,将人从神的笼罩下解放出来,世界焕然一新;二是发现了女性,将女性从男性统治下解放出来,世界的半边天从此撑了起来;三是发现了儿童,将儿童从对成人的依附中独立出来,现正处于发现儿童的阶段。这就要求学校必须与发现儿童这一背景相适应,建立起“以儿童为中心”的学校课程体系,走向“学校课程儿童化”。

当前基础教育出现的各种问题,深层次的根本原因是未把儿童作为中心,学校教育更多考虑地是社会、学校、教师、家长的需要,而不是儿童的需要。教育从儿童的能力、特长、需要出发,发现儿童是前提,适宜儿童成长的需求是关键,并构建起适宜儿童成长与未来发展需要的学校课程体系。

二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个性化,呼唤儿童课程校本化。

学校课程回归儿童是当下课改攻坚的热点。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背后的深意是授予学校和教师更大的课程自,主要任务是推进国家课程最优化实施,唯一途径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既要从价值诉求上走向儿童化,又要从操作行为上走向校本化。

三是关于学校教育课程化的实践研究。2013年11月,四川省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共同体第十四届“校长论坛”,聚焦“学校教育课程化”主题,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学校教育课程化是深化课改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推进学校教育整体变革,必须走向学校教育课程化。“学校教育课程化”开启的是学校教育改革的课程化取向,是促进学校从课程领导力培育入手,把学校教育的一切活动纳入课程视野、课程行为。“儿童课程校本化设计与实践”,突出的是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建设和实践走向。两个主题是一种递进、纵深的关系。

二、研究成果

基于“儿童课程校本化”的主题牵引,我们经历了一断思想与精神同频共振的生命旅程,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第一,确立了“学校课程儿童化”的课程改革价值取向与行为路线。

第二,构建了儿童课程概念、理念、特征、建构方法、实践路径、评价框架体系。这里所说的儿童课程,是指在小学教育阶段基于儿童视野,促进儿童成长为中心、适宜儿童发展规律的学校课程。校本构建儿童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基于儿童、尊重儿童、为了儿童、发展儿童。儿童课程的基本特征是:趣味性、生活性、多样性、选择性、活动性、整合性。儿童课程校本化的基本内涵是:课程目标校本化、课程内容校本化、课程实施校本化、课程评价校本化、课程环境校本化。儿童课程实施有三条路径:国家课程校本化,突出“儿童现场”;地方、校本课程特色化,突出儿童学习的成长个性;研究性课程专题化,突出儿童的创造力培养。

第三,探索了以学科文化建设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儿童化的走向与路径。以学科文化建设推动国家课程最优化实施,落实学科素质教育是桥梁和途径。

第四,探索了基于学情研判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践策略。应基于学情开展课程改革与实践:设计教学目标、调整课堂教学、反思课堂教学,运用学情分析技术,开展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践研究。

第五,探索了学校课程儿童化引、出、合、分的基本策略。基于学校课程儿童化视角,为儿童成长铺设跑道,培育迎接未来社会挑战的素质和能力。

第六,确立了校本课程儿童化的基本策略。校本课程应该饱蘸儿童特性、释放学校和生活的泥土气息,应突出生活性、趣味性、自主性、实践性等特点。

三、延伸探索

“儿童课程校本化设计与实践”的进一步探索,可从四方面着力:增强儿童课程的完整性,尤其要增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道德人格的课程;开发更多的儿童化的校本课程,让儿童依据个性发展需要有充分的课程选择;积极吸纳时代新知,使儿童课程充满时代气息;适当引进优质国际课程,为课程质量的提高充实国际元素和提供示范。

篇2

1问题的提出

1.1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需适应时展的需要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具有更全面、更高素质的新一代国民来参与发展,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从高职学前教育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反应来看,原有的三年课程设置已与幼儿园的教育实践出现了脱节[1]。这说明现有的课程教学体系,已不能适应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需求。因此如何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是当前高职高专学前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1.2幼儿教师师资亟待提高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作相应改革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发展如雨后春笋,形势喜人。但成就与问题并存,我国学前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师专业水平较低、城乡学前教育质量差距甚大等,学前教育发展与改革形势并存。这样的背景之下,势必对幼儿教师师资培养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同时影响到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

1.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了一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体系,对培养目标、课程功能、课程结构等具体目标,以及课程管理政策、教师的课程准备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改革。基础教育改革理念的提出带动了幼教领域的新一轮改革,同时也为承担师资培训任务的学前师范院校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1.4语言教育课程改革对其他领域课程改革的影响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和核心专业技能课程,学前专业的每一个领域都融入和贯穿着了语言教育,也对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语言教育课程里教学知识和方法、儿童的语言发展规律等都可以运用到其他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里。因此,语言教育领域的改革会对其他课程的改革有借鉴和示范的意义。

2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语言课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培养方式模糊

大多数高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一般采用普通高师的语言教材,高师的教材多倾向于培养研究儿童语言发生发展的现象、规律及其训练和教育的理论,但是高职的课程目标是在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组织实施语言活动的能力,它的目标定位于实践性能力的培养。若沿袭高师的一般教材和培养方式,势必导致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专业能力训练与专业知识难以有效融合,语言实践教学能力训练未能强化。

2.2课程内容设置缺乏职业特色

高职的课程目标是在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组织实施语言活动的能力,它的目标定位于实践性能力的培养。因此,课程内容需要有高职特色的实践技能指导,例如幼儿教师口语训练、故事讲述技巧训练、朗诵技巧训练等等。

2.3课程内容未实时更新

任何课程的内容都有存在周期,课程内容设置应该考虑动态与更新的问题,以实践为基础的高职课程内容更需要考虑这一问题。近年来,教育部颁布了多项纲领性文件,旨在提高教师素质及能力,作为高职教育应紧跟时代的发展,让学生在校期间储备好相应的知识,与时俱进,才能适应学前教育的大发展。

2.4教学表达方式单一

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教学实践能力是实现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然而高职培养的学生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校的专业课成绩一直不错,但走入职场后,在组织教学、家园沟通和教学科研中所遇到的各种阻力,出现学无所用的情况。究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两者严重脱节,在教学上基本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缺乏在学习中锻炼教学实践能力和技能。

3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语言课程改革的策略研究

3.1明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语言课程的目标定位

高职的课程目标定位于实践性能力的培养,是在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组织实施语言活动的能力。课程目标包括职业知识目标、职业能力目标和职业技能目标。结合语言教育课程,它的目标应该是以下几种。

(1)职业知识目标:了解各年龄段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掌握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观念;了解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教育功能;熟悉幼儿园常见语言活动类型的设计步骤和组织实施的要求。

(2)职业能力目标:能正确认识各年龄段学前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目标;能用较为科学的方法设计和组织实施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活动;能正确分析幼儿语言发展特点并会采取相应方法应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中的问题;能生动讲述故事和朗诵诗歌;能使用较为规范、准确的普通话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养成一定的指导幼儿运用口语的能力;培养一定的自我学习的能力。

(3)职业技能目标:培养正确的儿童观和学前儿童教育观;养成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良好的教师职业形象;培养对幼儿教师职业的正确认知和热爱。

3.2建构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

结合幼儿园岗位需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整合以往教材精华内容,选择案例及具体的能力训练项目,建构语言教育的基础理论教学、各活动类型的方案设计及组织实施指导、专业技能提高训练三大课程体系,设计模拟课堂教学与见习观摩学习两个能力综合实训项目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具体分为:第一模块,基础理论,包括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概述,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第二模块各活动类型的方案设计及组织实施指导(含见习),具体包括: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设计与实践指导,学前儿童谈话活动设计与实践指导,学前儿童讲述活动设计与实践指导,学前儿童早期阅读活动设计与实践指导,学前儿童听说游戏活动设计与实践指导;第三模块,专业技能提高训练,具体包括普通话语音训练,故事讲述训练,朗诵技巧训练。

3.3改进教学方法

(1)改进理论课的教学方式。为加深学生对语言教育基础理论和语言活动设计理解,结合课程的进度,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幼儿园进行大、中、小班幼儿语言发展观察、记录各年龄段幼儿语言发展案例、观摩幼儿园文学教育活动、谈话活动、讲述活动、听说游戏活动、早期阅读活动,鼓励学生与幼儿园教师交流,缩短理论与实践的时空距离。

(2)增设实践性强的选修课程。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了高职教学大纲规定开设的内容,还可多开设与专业发展相关的选修课,如“幼儿教师口语、家园沟通技巧、蒙台梭利教学法、亲子课堂”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需求自由选课。同时对于一些语言领域前沿知识,专业课程和专选修课程中难于及时涵盖,可利用活动课聘请专家开设讲座的方式。

(3)加强幼儿园教育见、实习的指导。利用下园见习,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教育的基本内容、组织形式及方法,结合内容进度,每周或每两周组织学生下园一次,主要目的是了解语言教育进度内的教学活动,各语言活动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及指导方法,并在幼儿园教师指导下设计不同的语言教育活动。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教师首先有过硬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并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语言文化教育资源,拓展教师的知识含量,如重庆地区就有很多方言童谣和绕口令或者神话传说故事,实时丰富学生的知识面;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学习和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形式的现代化、多样化,拓展语言教育的空间,提高教学的质量,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制定教师定期培训与交流制度,鼓励教师从事科研,确保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提倡教师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

篇3

【关键词】儿童福利;特殊教育;课程

在时代与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于孤残儿童来说,儿童福利机构对他们的照料不能仅仅局限于生活上,而应该渐渐着眼于怎样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与个人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针对机构内的孤残儿童设定适合他们的特殊教育形式与内容,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设置和教育体系。

一、儿童福利机构内特殊教育课程设置

特殊教育一般指用一些教学工具和教学,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教育。儿童福利机构内教育的对象是孤儿,缺比之其他的孩子更加缺少家庭的温暖和爱,而且与社会很少接触减少了学习的机会。针对这些孩子的康复教育,应当实行系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并及时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其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向来进行。

1.小班教学

对于一些有缺陷的孩子来说,每个人的能力水平不同,不应完全依据年龄来分班,而应当根据他们各自的能力水平。按照能力划分班级,进行小班教学,更能方便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同时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对方身上的优点,进而多与人,与主流社会接触。

2.个案教学

特殊教育与正常孩子的教育不同,注重把个案教学作为整体教学的一个补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个案教学中,教师还应创设一个宽松的教育情境,来取得更好的效果。

3.游戏教法

对于有智力缺陷的孩子来说,利用游戏教学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因为在游戏中孩子们既能放松,又能有很强的学习兴趣。如果把一些知识加入到游戏中,孩子就会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印象深刻。

4.创设良好情境

传统教学中我们一般倾向于比较沉闷的方式,这种形式已经很难适应现在的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应该增加互动,参与到学生之中,孩子们也可以有情景表演或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对于他们掌握知识的程度也是有益的。

5.综合教学方法

特殊教育中有很多的教学方法,我们在平常的工作中也应当多了解各种各样的教学理念,来把这些方法综合运用于实际的教学中去,从而综合各方面的优点,以求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6.开设社会实践课

福利机构内的孩子很少和外界与社会接触,所以应当在每周的课程中开设社会实践课,带着孩子们参观社会上的各个机构与自然的景色。这样能让孩子们更好的掌握知识和融入社会。

7.生活自理能力

机构内的孩子大部分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这种情况我们应当重视起来,在课上和课下教师都应该进行教授和照料,来帮助孩子们培养独立意识和能力。

8.尊重孩子人格

福利机构中孩子的心灵比较脆弱,容易受伤,所以作为教师更应该尊重孩子,避免贴标签的行为,对孩子的身心产生消极影响。要平等看待他们,心中不应有歧视,真正实现教育平等化。

二、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特殊教育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需要所有的工作者努力地去探索发掘。作为福利机构内的特殊教育更要担负起重要的职责,对于未来的工作,我有以下几点的期望:

1.多媒体工具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科学技术发展进步,教学辅助工具也在更新换代。在教学过程中将大量的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对幼儿进行教学,通过图片和音乐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这同时也需要教师更加注重先进的教学方式的学习,设计出更多有意思美观的教案,让孩子们更有兴趣去学习。

2.“正常化”教育模式的探索

对于特殊儿童的“正常化”教育,很多专家和工作者认为,应该改革原来福利机构中的隔离形式,让孩子们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来适应现代的生活。一般的做法是根据特殊儿童的能力选择最适合其发展的环境,如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特殊教育班或特殊学校。尽可能贯彻“正常化”原则,即尽可能减少限制,尽量让特殊儿童与同龄儿童、主流社会文化保持联系和保证儿童的权益。开展家庭寄养这对于机构内的孩子也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地方。

3.关注福利机构内孩子的心理问题

目前大多数的儿童福利机构中孩子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由于他们缺乏正常家庭的关爱与成长环境,所以难免会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而一个孩子在童年时期心理上产生的阴影和偏差如果不及时纠正很可能会影响其未来。因此在特殊教育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孩子们的心理干预和辅导,最好可以在开展工作时有专业人士指导来保证效果。

三、结束语

儿童福利机构殊教育的课程设置从整体上看还不尽完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对这些特殊群体的孩子们应尽到的责任,以及努力思考怎样让教育工作更能让孩子们接受并产生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并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与坚持。

参考文献:

[1]赵小红.近25年中国残疾儿童教育安置形式变迁――兼论随班就读政策的发展[J].中国特殊教育.2013(03)

[2]曲学利,吕淑惠.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06)

篇4

关键词 学前儿童 科学教育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0.046

Reflections on "Preschool Children Science Education" Teaching

HUANG Xunjun

(South Sichuan College for Preschool Education, Neijiang, Sichuan 641000)

Abstract The ability to "pre-school children science education" courses to foster pre-professional student capacity pre-school children science education activities, current teaching effectiveness "Preschool Science Education" course to be improved, the students carry out scientific education activities as well as inadequat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teaching "science education for children of pre-school" programs, an improved curriculum teaching "science education for children of pre-school" effect of the measures.

Key words preschool children; science education; course teaching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作为一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前师范课程,能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相关基础理论,了解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方法、活动设计、材料选择、环境创设和活动效果评价等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设计、开展和评价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因此,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必须不断提高“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从而推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发展。

1 当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的现状

当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教材内容大致相同,其中的大部分教材理论性较强,实践指导性较弱,理论论述不够简明,部分章节的内容要求有实践经验为基础,对幼师生在校期间的能力提升帮助不大。课程的教学安排主要以完成教材内容为主,理论课时多,实践课时少。从教学效果上来看,学生设计的大部分教案的目标表述规范,目标定位不符合年龄阶段目标、对方法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把握较差;活动流程的设计不完整或与目标不切合,缺乏创新性,部分活动过程没有体现出科学活动的探究性,对相关科学现象的解释不恰当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在试讲环节还发现学生对科学方法和技能的运用很不熟练。

2 影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原因分析

2.1 学生的科学素养较薄弱

(1)科学情感、态度和兴趣。由于受到长期存在的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价值观念的影响,当前社会的主流意识仍然崇尚“学而优则仕”价值观念,家长和部分教师重视学生学习人文社会科学而不重视自然科学,加之封建迷信活动在学生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学校科学教育给学生宣传的正确价值观轻易就被家庭和社会的负面思想,学前教育专业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真正热爱科学的情感和相信科学、崇尚科学的态度,由于学生价值观念上认为科学不重要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教学而不重视学生兴趣培养这两方面的原因,学前教育专业的绝大部分学生都对科学不感兴趣。

(2)科学方法和技能。科学方法和技能离不开实践和实验训练,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科学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和技能的任务。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只有一小部分条件较好的小学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和开设了小学科学课程,师资和硬件条件较差的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和科学课程没有按要求开课。中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流于形式,由于实验条件限制和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的原因,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科学课程中的实验方法和技能训练不到位,学生机械地按要求进行实验操作,往往不明白实验的目的以及为什么要按要求操作,只操作不思考,没有真正动手动脑地探究科学。而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大部分来自有以上情况的学校,掌握的科学方法和技能都比较少。

(3)科学知识。科学知识的学习应该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探究活动进行意义建构,对科学感兴趣和进行探究是获得知识和理解知识的重要条件。当前的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学重在知识的讲授与记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不够深刻,没有理解知识的涵义,不能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掌握的科学知识数量不够,质量不高。

2.2 课程的部分理论偏难、实践不足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对科学的兴趣不高,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的发展也处于初级水平,加之长期以来重视语言和艺术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这门课程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较多较难,学生学习起来觉得困难、无趣,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本课程的兴趣并产生畏难情绪而厌学。课程安排的理论课时较多,学生实践课时较少,且由于师生比的限制,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能得到教师及时的指导,实践教学效果也不佳,因此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不高。

2.3 学生缺少对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直接经验

见习和实习是获取有关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直接经验,了解幼儿园科学活动的重要途径,由于客观原因,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见习和实习时间少。可供学生学习、研究的视频资料也较少,学生对幼儿的认知水平、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了解不够,在活动设计和试讲等方面不能进行借鉴学习。

3 提高“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

3.1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是指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儿童科学教育的要求,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科学精神、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能力等。现代幼儿教师在具备公众基本的科学素养的基础上,还应该具备能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职业特征的科学素养。①幼儿教师应有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学习科学的兴趣、热爱科学的情感和相信科学、崇尚科学的态度;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产生疑问、进行猜想、进行验证三个基本步骤,知道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归纳演绎等,知道幼儿学习科学的方法,掌握进行科学实验的相关技能;掌握自然科学的核心概念。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校时科学素养薄弱,应该开设“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来切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学生学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和开展幼儿园科学活动做准备。

3.2 进行科学教育活动专项见习、收集高质量的幼儿园科学活动示范视频

教育见习和实习能促进学生专业思想的形成,专业知识的完善和专业能力的提高,因此,应当加强与各实习基地的联系,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科学教育活动专项见习。同时还要收集高质量幼儿园科学活动的视频资料供学生借鉴学习,增强学生对幼儿园科学活动的认识。

3.3 精简课程理论,突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强化学生实践教学

(1)必备的理论基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课程,学生必须掌握必备的理论基础才能进行各种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在本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简明扼要地讲解科学的价值、科学的本质、科学素养的定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生活教育论等与科学教育有关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特性、目标、内容方法、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一般规范、各种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思路以及活动的评价等必备的理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学习简单的例子、找关键词、编顺口溜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对于一些学生已经在卫生学、心理学、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原理等课程中学过的知识则要简明扼要地归纳、提炼,用尽量简便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本课程完整的知识体系。

(2)重要的指导思想。在本课程的理论基础中,科学的价值、科学的本质、科学素养和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三个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幼儿园科学活动的重要性,要通过讲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真正理解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要通过讲解科学素养和科学教育活动目标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意识到制定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对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重视科学教育活动,并将探究式教学的理念落实到科学教育活动中。

(3)实践教学。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应包括选编科学活动内容(制定教学计划)、设计科学活动、分组试讲和说课、制作科学教玩具几个方面。

学生开展科学活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什么的问题,因此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选编科学活动内容的能力,在教材中专门介绍了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内容范围、选择科学活动内容的原则和编排方法,但理论性强,学生必须经过实践才能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应让每个同学制定一个科学活动计划并写出选编说明,然后在班级展开互评。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熟悉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内容范围,掌握选编科学活动内容的原则和方法,也促进了学生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理解,为顺利开展科学活动的设计和试讲做好准备。

设计幼儿园科学活动是本课程的重中之重,学生选择了合适的活动内容以后,就要设计出完整的教案,此环节除了要帮助学生掌握教案的基本格式以外,还要帮助学生对具体活动的目标、重难点、活动方法和组织形式、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方面进行设计和优化。重点指导学生的目标定位、活动材料准备和活动过程安排,尤其要考查学生活动过程是否具有探究性,兼顾教学设计的规范和科学教育活动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设计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

分组试讲和说课是学生模拟授课、解说自己的活动设计方案的过程,除了要训练学生的教态和教学技能外,还要在实践中检验学生的活动材料准备是否恰当,活动流程的安排是否可行和合理。在此环节教师应让学生养成做听课记录的良好习惯,并为学生制作详细的评分表,让小组成员逐项进行详细的打分,从而引导学生认真地对试讲同学的教学设计、教师技能等方面的优缺点进行思考。通过分组试讲的方式,既能让学生模拟了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场景、练习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也能让学生通过相互学习和讨论来实现共同提高。

制作科学教玩具是提高学生开展科学教育活动能力的重要途径。科学活动的部分内容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活动过程具有探究性,幼儿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学生必须学会制作和利用教玩具来帮助幼儿探究科学。在要求学生制作科学教玩具时可先将作品简介的空表发给学生,通过让学生填表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和制作科学教玩具,鼓励学生制作出关于不同科学内容的教玩具,然后举办展览,让学生相互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制作教玩具的能力,促进科学教育活动质量的提高。

篇5

关键词:英特尔 未来教育 新课程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信息时代,英语教学除了要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外,还应积极利用其它信息资源以及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有效地提高其英语的听、说、读、写的整体能力,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通过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在课堂上能够有效应用所学的技术和知识把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有机地结合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水平,同时也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结合英语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所谓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探究实验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学习方式是以活动为中心,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的路径,开拓“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展开学习。它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学习帮助,从网络中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增加学生知识应用和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知、探求知识,形成技能,发展个性。

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所呈现出的集声、光、色彩、图片、动画和影像等于一体的影音效果,使学生接受多种途径的感性刺激,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学生利用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搜索、筛选、选择和分析相关信息以及有关音像资料,拓宽视野,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发现,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有创造力创新意识的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不单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创设模拟环境为英语学习营造自然的环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激发强化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当受到外部刺激的学生内心接受并肯定看到的交际情景,自然进入角色。学生可根据情景自编自演分组练习,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比如读完The supermarket near my home一课中问:“Do you think Price—Low is a nice place to buy things? Why do you think so ?”学生有这样的回答:“1、Because the workers there work hard all day. 2、 Because the workers in the supermarket are very friendly. 3、 They are glad to answer your questions.4、 You can buy all kinds of things there。”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充分发挥了想象力,而想象力正是创新的前提。

再如在学习fruits这一单元时,设计到Do you like……?时,利用实物让学生编一些简单的对话感受新知识,又如学习what sports do you like ?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几项体育运动的语言交际情景:play basketball, play bowling, play golf, play volleyball等,学生可任意进入某一种情景的课件中并运用学过的句型在小组中进行情景对话、角色扮演,从而很好培养了他们的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才能够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而现行的教与学的方式却远远不能适应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处处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帮助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应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学习目标。

英特尔未来教育要求教师创建演示文稿、网站,并指导学生创建演示文稿和网站,并进行联网,使资源共享,这样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互通教学信息,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资源。而学生也可以把有关英语学习方面所收集的信息到他们的网页上,因而教师可以把英语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外,给学生和教师提供课外交流机会来促进英语学习,提高成效。

篇6

培利•诺德曼认为:“文学教育的目标就是提供儿童阅读文学的乐趣。”小学教育专业(文)是要培养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为小学生最重要的文学资源,其课程目标和教学环节设计一定要和小学阶段的文学教育目标相对接。小学的文学教育目标是“关注学生情感和价值观要素的培养,关注学生自身的经验世界的成长和丰富,也包括持续的文学阅读的习惯和兴趣的培养”,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完整的儿童文学课程目标应该锻炼学生学、读、讲、写四种能力。

二、符合小学教育需求的儿童文学课程目标

(一)学:提升专业的理论素养和任何一门专业学科一样,儿童文学首先是一门具有独立学术体系的文学门类,并不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或读者对它的低幼而羸弱,恰恰相反,儿童文学的学科起点很高,理论研究长期处于先导地位,融合着儿童文学兼文学与教育的双重特性。学生在接触本门课程之前,所有关于儿童文学的了解几乎都是童年印象式的、片段式的,很有可能是似是而非的,要想经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对儿童文学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光有遥远而粗浅的阅读体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学习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建立与先进的儿童观、教育观相联系的新的儿童文学观”。教师要从儿童文学的基本问题出发,讲清楚几个最本质的问题。例如“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儿童文学不同于的美学特质,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儿童文学的不同文体特点,以及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关系等。理论的讲授要佐以生动鲜明的故事来举例(要求教师的阅读量、理论联系作品的能力、讲故事的能力);理论的讲授不宜过深,学界尚无定论地探讨论证有可能引起学生的观念混淆,可留给他们有进一步研究的兴趣时再做分辨;理论部分安排不宜太过紧凑,可按专题讲授,穿插一些实践课程。

(二)读:大量作品的阅读鉴赏扎实的儿童文学基础首先要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这是最直观的原始积累过程,也应对重要作家作品的了解而初步形成文学史印象。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中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单纯体会情节带来的快乐或感动,继而深思故事背后的深意和真善美的主题,再进一步感受作者语言文字的魅力,从不同层次纵深体会儿童文学,必然带来与童年阅读完全不同的情感和审美体验,也将成为他们日后从事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科研、阅读推广或创作的最大资源库。据调查,目前大学生的童年文学阅读状况并不可观,尤其对20世纪以来中外丰富的儿童创作闻所未闻,这是他们童年的缺失,需要通过大学来补课。鉴于这样的现状,教师应提供具有经典性和代表性的阅读书目,应涵盖各种文体,跨越各年龄层次甚至民族。书目不宜过多。之后要检验阅读成果,分享阅读体验,可以通过课上交流、课下布置读后感、作品鉴赏等方式辅助实现。作品鉴赏是一个人文学功底和文学综合能力的体现,如文学感悟能力、文本细读能力等,刚开始不宜要求过高,毕竟小学教育专业不同于中文专业的训练,建议从读后感写起,写出真情实感、对细节、主题或人物的分析有自我见解即是值得赞赏和鼓励的。

(三)讲:教学设计与模拟课堂

“讲课”能力包括两部分:儿童文学课堂授课和课外阅读指导课。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正在逐步实现“儿童文学化”,这是一个可喜的发展趋势,现行多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80%的内容选自儿童文学作品,可见儿童文学教学是未来语文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如果小学语文教师没有接受过相关专业的学习训练,则难以胜任,或者说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化教学方式止步不前。因此,大学里的儿童文学课程不能缺少这关键的环节。教师可以分年级分文体选取一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篇目,布置全班同学写教学设计,点评优缺点逐步完善教学设计,然后选拔两名同学进行“同课异构”的模拟课堂教学,再次对比研磨,直到让每个同学都能掌握儿童文学不同文体的授课方法。在提倡全民阅读、尤其注重儿童阅读的今天,我们的毕业生担任小学语文教师后,势必还要担任学校书香校园建设等工作,因而务必学会怎么上“课外阅读指导课”,学会根据学生年龄推荐书单(分级阅读),学会设置课前、课中、课后问题,学会引导小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体验阅读乐趣,而不是将作为整体的阅读切割成零散的碎片。教师可选取几部经典中外儿童文学作品在班级中进行实验,教学方法则有别于儿童文学课堂授课。

(四)写:儿童文学创编与研究

儿童文学创编与研究是儿童文学课程最容易忽视和省略的环节,因为难度较大、费时较长、对文学的天赋、素养、理论基础要求较高,现行的大部分儿童文学教材都没有“创编和研究”,大多数教师的实际教学也未实行,大家认为“创编”是作家的事,“研究”是研究生和学者的事,总之不是未来小学教师的事。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从语文教学上来说,创编不止包括创作,还包括对优秀作品的仿写、改写、续写等形式,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思维和语言文字能力;从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需求上来说,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儿童文学创编能更准确地把握不同文体特点,形成不同文体的教学特色,创编能激发他们对孩子的关注和观察,更有利于教师组织指导儿童文学创作大赛、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儿童文学社团、编排儿童剧等多项校园或班级文化活动;从长远来讲,世界各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曾是小学教师的例子不胜枚举,小学教师最熟悉儿童的成长与喜好,他们是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生力军,鼓励他们创作,是对我国未来儿童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有力支持。儿童文学研究亦是如此,学会初步的研究方法,例如童话教学研究、中外对比研究、文学主题研究、文学语言研究等,有研究才有理论水平的提升,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为教师之路的长足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和支持。

三、儿童文学课程目标变革的难题与挑战

(一)教材的修订

现行多个版本的《儿童文学》教材显示着国内儿童文学领域的渐趋繁荣和多家争鸣,是业内专家学者多年潜心研究的结果,但是理论、实践、阅读、创编几大环节严重失衡。王泉根教授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是学科体系完整、极富创见的教材,点出了多个儿童文学本质性的问题,但是没有儿童文学选文和阅读指导、创编的内容,对本科生而言较难;朱自强教授的《儿童文学概论》是创造性的理论专著,也没有涉及选文、阅读指导、创编;方卫平教授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较为传统,适合本科生的接受水平,有儿童文学选文和简评,代表作家简介,在第二版中又加入了“儿童文学阅读指导与创编”一章,但实践方面还是用力不足;陈晖教授的《儿童的文学世界》是难得的重视实践环节的教材,专门针对小学各年级设置阅读教学设计和阅读教学方案,但缺乏创编环节。如果要培养四种能力,各版本教材须进行一定程度的修订。

(二)师资的优化

这里所指的师资是高等师范院校从事儿童文学教学的专职教师。如果要通过儿童文学课程培养学生学、读、讲、写四种能力,教师自身应首先具备这些能力。然而事实上儿童文学的任课教师极少是专业出身,或者儿童文学理论基础不够,不能引导学生把握整体框架或本质特征以及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或者儿童文学阅读与关注不够,不能在讲课举例时信手拈来,无法推荐阅读书目和介绍当下动态;或者不熟悉小学语文教材或课堂,对实践环节的儿童文学课程设计经验不足;或者自身没有尝试过儿童文学创作或评论,更加无法指导学生的创作和评论。对儿童文学课程提出更高更全面的目标改革,也意味着本行高校教师面临着更大的困难与挑战,他们需要静下心来进入并钻研这门课程,同时也需要进修与提升。

(三)课时的保证

篇7

一、层递性

课程体系,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但从更广义来说,一类方向课程的匹配组合也应该列入课程体系的研究范畴。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它的确立是一项极其复杂和繁复的课程设计活动。课程结构确立的依据是课程目标,它是课程目标的一种表征形式。基于此,“课程结构的确立首先需要从既定的课程目标出发,以课程目标为尺度寻求具有不同价值的课程类型与课程目标的对应性,即在课程目标的情形下确定具有不同价值的课程类型与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拥有的位置,并清楚地界定他们之间的关系。”[4]围绕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应该呈现三重结构:儿童文学基础理论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密切相关的儿童文学课程儿童文学兴趣延伸类课程。第一层面是儿童文学基础理论课———“儿童文学概论”,要求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各类文体的基本特征以及中外儿童文学发展潮流概观有所了解,并树立正确的儿童观;第二层面是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整合类的课程,如“中外儿童文学精品选讲”、“儿童文学阅读与指导”、“儿童文学创编与指导”、“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等,这类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对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经典作品要有所了解,同时要掌握指导儿童文学阅读与创作的方法,理解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儿童发展是其出发点和归宿点;第三层面的课程是兴趣延伸课,分别从儿童文学专题研究,儿童文学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以及地方特色等方面设课,如“童谣研究”、“西方童话史”、“中西儿童文学比较研究”、“中国古代神话研究”、“儿童文学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图画书的欣赏与创作”、“内蒙古儿童文学研究”等,为学生日后成为专家型的小学语文教师做理论储备。这三个层面就好比大树的干、枝和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丰盈。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2009年儿童文学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案就有相对系统的、层次分明的儿童文学课程体系。(见下图1)该课程体系就充分地考虑了儿童文学课程体系的层递性:第一层面的课开在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第二层面的课开在第三学年;第三层面的课开在第四学年。

二、实践性

小学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统一,尤其是“形而下”的特质更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从“形而上”的视角看,儿童文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理论的深度与前沿是支撑儿童文学课程的重要一面;从“形而下”的视角看,儿童文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胜任小学语文儿童文学的教育教学。实用型、应用型是对这类人才的特殊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文科方向的学生与文学院培养的儿童文学专业方向的研究生有根本性的不同,儿童文学理论水准固然是这类人才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但自身的儿童文学阅读鉴赏和创编的能力,以及指导小学生进行儿童文学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更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课程的实践活动是构建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体系时应该充分重视的环节。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实践训练在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的理念指导下逐渐形成实践训练的“三步走”模式。实践训练的“三步走”是指将实践训练贯穿于课内教学活动、课外社团活动和校外儿童文学活动体系当中。首先,在课内教学活动环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理念。在《儿童文学概论》课程里设计了“等你参与”环节,内容包括:1.试讲一次课;2.参与一次讲故事比赛;3.参演一个儿童剧;4.创作一部作品(一首儿童诗歌、一个童话或寓言故事)。全体学生都必须参与,每位学生任选其中一项即可。同时还开设了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如“儿童文学阅读与指导”、“儿童文学创编与指导”。以“儿童文学阅读与指导”为例,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至少应包括文学阅读学的基础理论、常见文学阅读方法介绍、小学语文常见文体的阅读方法研究。这类课程都会留出部分课时给学生专门进行小学课堂儿童文学阅读或创编的模拟演练。其次,组织儿童文学社团活动,渲染儿童文学教育教学研究氛围。社团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儿童文学创编和儿童文学表演。儿童文学创编主要依据现行小学教材中最常见的文体进行训练,选择典型的作品进行仿写,选择典型的作品改编成课本剧,同时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和研讨。儿童文学表演则是儿歌联颂的编演和儿童剧的编演,同时包括讲儿童故事的训练。再次,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服务社会。校外儿童活动主要包括深入小学学校进行展演,定期在书店进行“故事姐姐讲故事”活动,以及与相关部门合作进行儿童文学活动。比如,与《内蒙古少年报(蒙文版)》编辑组合作完成一个新栏目《儿童文学园地》,将中外优秀的儿童文学短篇译成蒙文。再如,与内蒙古民间文艺联合会合作进行蒙古族民间童话的翻译。通过实践活动“三步走”的训练,使学生真正能够将理论知识充分地转化为实践能力,树立起面向小学和面向社会的服务意识。实践性是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特色,也是今后强化和创新的最基本的方向。

三、综合性

“随着20世纪学科发展由分化走向整合,开设综合性课程已成为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小学教育也应该“加强跨学科的综合课程的建设”,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以社会现实问题或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中心,大胆地进行学科间知识的重组,构建有综合特色的新的课程知识结构体系。”[5]其实,很多学科本身都具有综合性的特质,儿童文学更是如此。“儿童文学本身兼容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童年学)、人类文化学、生物学、民间文学、美术艺术等多学科的内容”[6]。因此,儿童文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也应该体现学科整合的理念:在已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以文学教育为轴心,以儿童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为基本面,辐射美术教育、音乐教育、童年学、人类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课程新体系。这种学科间的整合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从文学课程自身的教学出发,整合其它学科的教学资源;二是通过不同学科的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从文学课程自身的教学出发,整合其它学科教学资源的理念,在方卫平、王昆建教授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王泉根教授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朱自强教授著的《儿童文学概论》中都有所体现。他们分别将美术教育、音乐教育、童年哲学、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领域的成果融入儿童文学教学中,在儿童学的广角视阈下,突破文学教育的局限,力图打通相关学科,在更宽泛的视野中重新审视儿童文学。从不同学科的整合出发,可以开设一些新课程,如“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儿童文学与小学生心理健康”、“儿歌的创作与表演”、“儿童剧的创作与表演”、“图画书的欣赏与创作”等。这类课程开设的难度较大,首先在于可以参照的现成教材或论著基本没有,同时具有综合学养的教师又极难培养。因此只有将现有的教师资源组合起来,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研究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从专题课做起,逐步形成固定的选修课程。小学教育究其根本,无论是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艺术教育或者其它教育,都是围绕儿童来进行,都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活动,其学术依托自然也应该建立在儿童学的基础上。儿童学是一门将医学、儿科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结合起来,综合地探究和解决当今儿童面临的各种问题的综合科学。综合性是其最显在的特质。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化”包含着“文学化”和“儿童化”两个方面。其中“儿童化”的实现由于其显在的跨学科特质,前进的步履必将呈现较为曲折复杂的情形,然而,对于推进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其又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在现阶段,依托儿童学的视域,打通相关学科的屏界,构建综合性的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将具有学科整合特点的课程体系从纸质媒介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还有一段相当长、也相当艰辛的路要走。

四、地域性

中国自古有“因材施教”的说法,是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考虑到同一地区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成长环境以及今后作为小学教师实施教育行为的环境的相似,是否也可以提出“因域施教”的说法。服务基础教育和服务地区发展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基础。不同地域的生源、今后服务的对象以及教育发展的基础环境都有所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培养有地域特点的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让教育参与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建设,也应该是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设置必须考虑的关键点之一。

篇8

①自卑胆怯:主要表现为儿童沉默少言,行为举止被动,性格过于内向,对事情缺乏必要信心,主要原因一般是家庭发生变故、自身残疾、曾受创伤等;

②社会能力低下:主要表现为自我约束力弱、抗挫折能力低、依赖心强等,一般导致这类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家庭溺爱,未给予其充分的锻炼机会,或者是生活环境过于封闭,与外界交流沟通太少;

③自我意识过强:主要表现为事事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且不关心他人和集体,主要是由于家庭过分宠爱或不良观念教育所造成的;

④情绪问题:主要包括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易焦虑,这主要是因为平时对孩子要求太严格,家长比较专断、惩罚较严厉;

⑤意志力低下:有自制力差、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和诱惑,这种心理问题在儿童中目前普遍存在,比如典型的“网瘾”问题,一般是由于儿童分辨力薄弱,并且缺少有益的兴趣爱好所导致的。这五类情况基本涵盖了目前典型的儿童心理问题,如何疏导和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正是小学教育中的面临的关键工作之一。

2美学的心理意义

美学从起始就与心理是密不可分的,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直接的含义是“对感观的感受”,这个含义本身就反映了美学是一种心理活动和感受[4]。比如,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曾描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英国诗人济慈也说:“美是一种永恒的愉快”。在各种美的欣赏和创作过程中,心理活动是无处不在的,一般都伴随着情感的宣泄、想象的驰骋、心灵的跳跃才能开展下去。美的存在和产生离不开心理因素,反之美也可以影响人的心理因素。人在欣赏不同的画作会产生喜怒哀乐的不同感受,比如在观看图1时给人带来安静平和的感受,犹如一种心灵的抚慰,而图2所展现出的则是一种生机盎然的景象,更予人一种积极的鼓励感。尽管都以森林作为主题素材,然而由于构图、选景、色调以及角度的差异,给人的心理感受完全不同,美对人的心理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其中潜意识是主导方面,意识的起源、基础和动力都存在于潜意识中。

只有了解了潜意识的活动,才能探访到人的内心世界,潜意识也是一种心理意象。儿童的美术作品作为一种意象可以透视出儿童的心理,反之通过儿童美术作品也可看到其“内心世界的组成部分”。所以,利用美与心理的关系以及儿童时期心理问题的特点,在美术课程中嵌入心理疏导教育将是一种良好的方法。

3美术教育中的原则与方法

3.1教育原则美术教学必须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教育内容和形式应具有心理健康疏导的普遍适用意义;另外,由于儿童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自身性格等主客观因素的差异,使得他们的心理问题各不相同,教育开展的方式需具有针对性。据此,提出以下几条教育原则:①采用具有普适价值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应针对当前儿童的普遍心理问题或需求,设置特定教学内容,去感受世界中的“真、善、美”。②因人制宜,针对儿童个体差异实施区分教育。对于心理问题突出的个别儿童,要分析其心理问题的原因和类型,逐渐培养美术兴趣爱好,参与特定的审美活动或课余创作。③采纳多种教学形式,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能吸引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同时也能增强心理教育的效果。

3.2教育方法教育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3.2.1美术作品欣赏与交流

主要通过欣赏蕴含教育意义的艺术作品(如画作、视频片段等),在分析作品的创作技法和手段后,让学生互相探讨作品的深层次意义,从而在交流中获得收获与共鸣。如图3,反映了网瘾问题的严重性。

3.2.2课堂作品创作和评析

让学生参与特定主题的美术创作,重视学生在创作中表达的情感和想象,而非作品的质量。尊重儿童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并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积极鼓励自卑胆怯儿童的作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美术创作主题的设置应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如针对易焦虑的心理问题,可将主题设置为暖色调的动物嬉戏、家庭团圆或优美风景等场景,给予学生舒缓、温馨的想象空间。

3.2.3户外体验和写生

户外写生等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让学生体验自然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以美激活情感,诱发创作动机,在户外优美风景下创作,不仅融入自然、拓展视野,更能通过这种方式舒展心灵。此外,在这种集体的写生形式中教师还应多关注自我意识过强的孩子,强化他的集体意识,尽可能的引导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去帮助有需要的同学。

3.2.5合作学习

即由学生分组完成同一件作品。充分结合作品要求和学生自身特点,进行科学搭配分组,促进有机互补。合作学习的形式较为新颖,需要多个同学共同协作,而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必须设计好作品内容和要求,及时处理好集体创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消怠、矛盾等问题。这种形式有助于帮助信心缺乏的同学,也能促使他们融入集体,增进互相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

4教师的角色和作用

美术教师在引导儿童心理建设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1要给予儿童足够的时间和材料来自由地完成绘画

儿童受自身经验和文化的影响,会把教师看成权威人物、规则的制定者,而不是帮助他们、分享他们思想和情感的人。教师如果不顾及儿童发展特点,以明显的教训或者命令口气来安排活动或者提问,儿童就会感到压力。只要老师一出现,儿童就会感到紧张和不自在,无法自由地创作。对于儿童来说足够的时间、良好的创作环境和周全的材料提供,可以尽可能的使他们发挥自然天成的想象力和享受艺术创作带来的快乐,这实际上也是对儿童情感的一种有效的放松方式。

4.2要和儿童谈论其美术作品

美术教师在儿童创作完作品后,应和对象儿童做轻松的交谈,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更有把握地确定作品中所传达的心理信息。因为往往很多儿童在完成作品过程中受到环境或者材料以及教师要求的影响,并不是出自其本意。倾听儿童对自己作品的讲述,可以鼓励他们讲出许多超越视觉形象和绘画作品本身的东西。更重要的是,通过画画,涂抹等等创作过程,儿童心理得到了放松,压力得到了释放,这个过程后儿童就更愿意说话交流。所以对许多儿童来说,美术创作可以引导他们说出平时不愿意谈的事情。每个孩子都是天然的创作者和解读者。孩子们往往藉着作品的构思,对真实世界进行自我剖析,这种剖析既不会让他们感到威胁,也不会让他们难堪,绝大多数儿童还会享受到由创作本身带来的愉悦。教师也更容易获得儿童真实的心理状态,进行合理的心理引导。#p#分页标题#e#

篇9

关键词:童谣;幼儿教师;口语教学

语言文字工作事实上生根发芽在各行各业、各种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离开语言文字,人类社会的沟通、传播将会成为无源之水。因此,为响应国家政策号召,践行语言文字事业的发展,各个专业、行业理应结合自身特点,从整体中出发,落到细节中思考。本研究试通过对课堂情况的具体情景分析与童谣文本的内容分析,言明童谣作为一种文本在语言教育中,尤其是学前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性与特殊性。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教育作为一种工具或者技艺,同时与社会稳定的国家发展与政治诉求相勾连。举例来说,为解决19世纪50年代英国社会出现的青少年犯罪问题,英国公立学校开始将现代体育运动纳入体系之中,旨在将中低产家庭的子女培养为符合现代社会气质的“文明人”,运动由一种消遣休闲成为教育体制的一部分,乃至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工具。关于幼儿教育或者幼儿园教育事业的培养中心,其本质上应当是一种以学前教育专业为核心的质量评估,其内涵和发展应当依托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开发与打造,然而对于学前教育质量的评估和探讨,尤其是幼儿教育,主要集中以“幼儿园质量”或“托幼机构质量”为题[1],而忽视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关注学前教育专业本身的教学质量,其本质上是一种对于“元教学”的回溯和重视。而无论是幼儿的教育还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工作,语言都是其中一个尤为突出的部分。2001年教育部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中,将语言与健康、社会、科学与艺术等五个领域作为教育内容,明确指出了语言教育在该阶段的重要性。在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看来,语言区别于言语,是意义和音响形象的结合体,是一种符号。而在近年来,幼教事业的高速推广中,对于语言事业的普及却似乎发生了一种意义与音响形象的分离,尤其是专科学校中,很少有专门的专业,甚至是教研室来负责相关学科的教学,相应的教学任务要么落在了一些来自北方方言区的、普通话发音相对标准的教师身上,要么干脆并入文学、语文的教学之中,这样的行为造成了两种后果:一是将语言的教学等同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阐释,忽略了普通话教学本身所需要的一些技巧;二是将语言的教学单纯视作一种语音的规范纠正,缺失了语言的应用功能。基于上述情况,结合笔者的教学总结与反思,本文旨在回应以下几个问题:高职高专学校的幼儿教师口语课程中存在问题的症候是什么?童谣作为一种文本,在相应课程中的应用角色应当是什么?是否能对幼儿教师口语课程进行完善与补充?

二、幼儿教师口语课程的内在症候

(一)体系不完备

高职高专学校的幼儿教师口语课程中,首先教师队伍体系存在问题。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课程中缺乏展示的机会,教师教授方式单一,学生学习被动[2]。表面上看,这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所引发的,而本质上,这与授课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知识背景相连。有学者将这种教师层面的问题归结为教师意识不到位、教学方法落后以及准入门槛单一这三个维度[3]。毋宁于此,这种教师体系的偏差,或许在教师的选择方向上就已经存在了问题。传统的观念中,教学是一种“给与拿”的授受关系,而语言类的课程,更多地要求互动性,其性质上不是一种文化类课程的输出,而像是一种艺术类课程的互动。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些拥有播音主持类背景的教师,更容易理解在语言类课程中,教师只是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把课程的更多时间让渡给学生;而事实上,这在整个教师队伍的配比中只占到了很少的一部分。乃至在对于课程教师的招聘上,仍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姿态,没能拥有一个清晰的学科定位。体系不完备的另一个方面体现在关于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如果说,通过教师梯队的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问题的话,那么课程体系则是更高层面的一种问题的反映。首先,在课时的设置上,一般幼儿教师口语课程均被压缩在一个学年内完成。而事实上,除了教育原理、教学心理学等主干课程外,口语课程应该被视作与幼儿文学、人文素养乃至幼儿心理健康等课程相关联、相辅助的内容,始终贯穿于整个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理念之中,语言不光是一种自我表达的工具,同时能够陶冶情操、提升品质,甚至通过语言时刻监视幼儿心理发展情况。除此之外,从普通话的训练本身来看,它也包含了字音、语流、语调的规范训练以及对应到不同作品中应用,绝不应当被教条化、简单化、平面化。

(二)定位不清晰

教师体系和课程体系的不完备直接导向了课程定位的不清晰,又或者说,二者是互为因果的。幼教口语课程在课时设置、师资、教学与评价方法、教学资源以及教材中存在的问题[4],实际上就是一种关于课程的定位不清晰造成的误用。对于幼儿教师口语中的重教轻学现象,有学者认为应当通过向实践教学倾斜来改变这种现状[5]。事实上,这种关于实践与理论的比重问题,便是笔者所指出的在幼儿教师口语课程中的定位问题。在整个幼教行业,尤其是高职高专类院校,对于能力的内化与实际应用,都应该优于对理论的灌输。这并不是意味着一种理论的轻薄,究其根本,理论始终应当是服务于实践的,语言类课程更是这样。许多学生反映,即便掌握了语流音变、语调等知识内容,仍然无法很好地演绎一部文学作品,甚至生动、富有吸引力地讲好一个故事。因此,幼儿教师口语的课程定位,必须由纯理论式的灌输转向一种实践的应用与互动。

三、童谣在幼儿教师口语课程中的应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有许多,本文只试图通过其中一个维度做出一些可能的尝试。本文该部分尝试从教学内容的改良出发,探索将童谣作为幼儿教师口语可能的内容是否所有裨益?如何发挥作为文本的童谣在幼儿教师口语课程中的作用?尽管对于童谣的定义不一而足,依照国别、语言、年代等划分标准也产生了许多不同的门类,对于童谣特点的认知还是相对统一的,一般地,认为童谣通俗易懂、节奏明快、语言活泼[6]。不过,也恰恰是因为这些特点,导致了童谣难登大雅之堂,在很多程度上受限,甚至被落以“俗”的外衣。近年来,学者们也开始结合童谣的艺术特征对其教育价值进行了相应的阐释,童谣的真实美、自然美、形神美以及情趣美使得其在美学特征之余,也兼具一定的教育价值[7],能够帮助儿童在道德、口语表达、想象力上有着能力的提升[8]。本文结合地方文化,提出以下几点针对性意见。

(一)让渡教学时间,实现翻转课堂

美国学者MaureenLage等人在21世纪初期提出了“翻转教学”(InvertingtheClassroom)的概念,认为教师应当在教学中转变角色,以问题辅导、提供帮助为主要目的。事实上,这种模式十分契合高职院校的语言类课程。翻转教学在技术上必须基于多样化的信息化手段的支持,而这些多样化的信息化手段恰恰能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进一步地,童谣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一种生动的、具有临场感、情景感的环境,加上信息化手段的配合,学生无形中能拓宽获取知识的渠道、加深知识掌握的程度、激发主动求知的欲望、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首先,高职院校的生源普遍较为一般,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优于填压式的输出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其次,语言类课程的教学除了纠正学生的语音问题,更重要的应当是一种氛围的营造,通过具体的文本来进行演绎,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更容易适应日后的教学。这也正是本文提出的,高职院校的幼儿教师口语课程应当是一种“教学之教学”的重要原因。具体来讲,童谣成为衔接这种教学与教学之间的重要桥梁。作为一种入门级的文本类型,它能够深入浅出地达成教学目的,在训练语音面貌、韵律的同时,也克服了学生的害羞心理。成年人的尊严使得他们通常认为在大庭广众下演绎童谣是“可耻的”“不成熟的”,童谣的教学意义则是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在讲台上放开自我。

(二)正视童谣价值,传承地方文化

第一,正视童谣价值。学前教育事业是一种关于“教学的教学”,是在培养教育儿童的教师,如果没能在这个阶段锻炼、改造关于童谣的认知,那么他们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对于这种文本材料的应用必然是残缺的。他们已有的知识框架,束缚了他们对童谣背后描绘的精彩世界的想象,失去了对童真的期待和展望。因此,如果说童谣对于儿童教育而言是一种传承的话[9],这种传承应该从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开始。由于童谣特殊的在节奏、语流方面的特点,其对于幼儿教师口语课程而言,也是一个有益的补充。童谣的教育价值不仅局限于其在文化方面的意涵,作为一种文本本身,便于理解、记忆,优于阐释、演绎,实际上也为幼儿教师口语课程提供了一个舞台,有效填补了课程在实践上的空缺,给予了学生足够的展示空间。语言的教学从来就不是纸上谈兵,童谣相对于高深、晦涩的文学作品,更适应于该阶段学生的能力。第二,童谣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有着深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传承意义。以闽南地区为例,如《天黑黑》这样耳熟能详的童谣,已经被编织入现代流行音乐的谱系中;还有像音乐人小河在近年发起的“胡同童谣”计划,试图在现代性与城市推进过程中,保存文化和地方特色。“胡同童谣”本质上是对语言、艺术、音乐乃至城市与现代性、民族与地方等诸多话题下产生的一种反思与实践。发起人小河在参加2020年见地·创造者分享季时强调,寻谣计划中找到的童谣其实本就属于这片土地,只不过人们眼前充斥着太多的信息,也没有途径可以听见这些童谣a。因此童谣的不被看见本质上时一种地方文化的流逝,是一种现代高速的文化旋涡中被无意间冲刷走的遗珠。类似“寻谣计划”这样的关于童谣和民间、地方文化的复兴运动,其本质上也与国家、民族在意义上相通。小河找到的第一首童谣是来自北京的《卢沟桥》,它通过低吟浅唱事实上复刻了当下孩童关于国家、民族以及战争的创伤记忆。将上述内容纳入教育体系(尤其是学前教育的内容改革之中),正是对国家大力强调文化自信的呼应。同时,以地方文化自信为根基,通过教学的方式,推广地方童谣,不仅是提高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同时增强学生对地方的认同感,对于地方就业、教育资源的补足意义也不容小觑。

(三)明确课程定位,转变授课思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课程体制的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从人员上、专业上对相应学科的教学体制、课程进行调整,本质上不仅是一个长久的过程,还同时面临着就业、编制乃至社会结构、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本研究试图言明的是,首先通过文本上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更改,起到明确课程定位、转变授课思维的作用。语言文字工作不是沉闷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和模仿,同时有着许多可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灵活空间。以童谣为例,其中有许多包含方言的地方性文化特征的部分,然而将其①《见地·创造者|知名音乐人小河:我为什么要去找失去的童谣?》,据搜狐文化:灵活运用在语言类课程,尤其是学前教育、幼儿教师口语的课程中,不应将其视为“推普”工作的反面。恰恰相反的是,将方言与普通话等多个维度的语言教学都涵盖学前教育事业语言教学的广义范畴之内,在具体的实践和操作中,更能深刻地推广文化、理解意义。值得一提的是,以童谣为案例并不在于非此即彼的一元论,其本质仍是我们所言及的:试图将一种实践化的思维融入语言教学之中,结合特殊的语境,将语言文字工作当中许多可能抽象化的、理论化的概念,掰开了、揉碎了,方便理解和实践的行为内涵。它在本质上也与幼儿教师口语这门课程所面临的特殊对象相关。

四、结语

从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Collins)与迈克尔·马可夫斯基(MichealMakowsky)对社会科学的概念与思想述评看来,社会科学的研究思想史本质上就是一次对社会的探险之旅,研究者们在社会现实这块大陆的不断移动的过程中,探索更多新的模式、过程、机制等[10],而所有的这些工作都基于我们对幻象的突破,所有的这些工作也都是我们打破幻象的一个个切面罢了。童谣也仅仅是本研究选择来“击碎”原有的语言研究中存在的幻象的一个工具,或者说打开学前教育事业中语言研究的一个切面,这个切面的意义在于更新相关教育工作者对于从事该门课程教授到课程建设的思路与视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前教育理念一方面应当区别于一般的师范类专业的教学思路,穿梭于活泼与严肃、成人与幼儿等不同的思路与身份之中;另一方面,也应当区别于幼儿园教育事业本身,考虑教育对象的传承感、使命感等因素,将地方与国家、文明与文化等概念深深根植于教育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杨晓萍,李敏.焦点与转向: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研究述评[J].教育研究,2016,37(4):74-80+104.

[2]李娟霞.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幼儿教师口语》教学的创新路径[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34(11):103-108.

[3]杨亚梅.中专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口语课教学浅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35(6):58-60.

[4]李梅.高职《幼儿教师口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20):52-53.

[5]管雪梅,王立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口语”课程教学策略探究[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30(5):86-88.

[6]胡建林.童谣教学浅谈[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36(6):116-118.

[7]蔡根畅,刘玉亭.童谣的美学特征与教育价值[J].学前教育研究,2012(3):61-63.

[8]李永婷.民间童谣的教育价值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4(6):47-49.

[9]郑薏苡.民间童谣在当代儿童教育中的传承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2011,27(1):10-13.

篇10

【关键词】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程融合

一、促进儿童文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学科融合

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能够使专业学生更加适应当前的岗位需求,利用多元形式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利用动画等互联网技术构建现代化课堂的方法,弥补文字在视听效果上的不足。如我们在对经典名著、民间故事以及志怪小说进行改编应用的过程中,如《西游记》片段就可用多媒体作为切入点,使动画效果辅助儿童文学阅读,这些都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未来的实践工作中可以参考的教学方法。

二、实现儿童文学与文学从部分到整体的结合

儿童文学属于文学教学课程[1],整体立足整个儿童文学发展历史,部分则主要针对知识常识。在整合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要兼顾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在组织儿童文学课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强化语文类知识教学,让学生在深入了解儿童文学作品的同时,可以不断夯实语文知识基础,为后续的进入教学岗位奠定基础[2]。如我们在指导儿童文学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有效介绍有关的文学背景,并将儿童文学和其它文学类型做出比较分析,促进知识结构完善发展,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学样式和文学发展史,使学生逐步建立学科意识,形成文学类学科的系统性学习方法,这将会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学习产生指导性作用。

三、儿童文学与幼儿心理、幼儿教育等专业理论课程交叉渗透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业后面临的主要教育对象就是幼儿,因此在儿童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和融合式改革过程中,我们要综合考虑学前教育岗位需求,将幼儿心理和幼儿教育课程与儿童文学课程交叉起来,考虑到幼儿作为接收对象的主观感受和学习收获[3]。“双重审美”,是儿童文学课堂应有的教学理念,也即是说,我们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设置过程中既需要借鉴角,也需要符合幼儿的审美心理需求,因此在指导学前教育学生学习儿童文学和创编儿童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引导他们有意识地融入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大教育背景理论,并结合实际教育需求,回忆童年、发现童年、重现童年,体现儿童文学精神。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原创幼儿诗《不同的世界》为例,该学生在本诗歌中对爸爸和妈妈带领孩子到动物园以及商场等场景进行了分别描写,爸爸和妈妈在不同的场景中都可以获得乐趣,但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看到的是来回走动的大人的腿以及高高的栅栏,诗歌中,该学生站在成人和孩子的不同视角看待这个世界,从儿童视角还原童真世界,用大人的现实世界和孩子的理想世界实现碰撞,这正体现了我们所说的“双重审美”,正是儿童文学以成人心智向幼儿视角转移,从而回归“幼儿”文学的本质所在。

篇11

关键词:儿童视角;教师课程能力;基本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1A-0070-03

钟启泉教授指出:“新课程的课程发展观,可以用‘儿童本位’来概括。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关心儿童。”“对儿童和儿童学习的研究是教育学中最根本、也是无法回避的内容。”[1]成尚荣认为:“对儿童的认识,对儿童的发现,引领儿童的发展,真是我们的第一专业。研究儿童,它就是为了重新认识儿童,重新发现儿童,引领儿童的发展。我坚定地认为,儿童研究,应该是我们的第一专业。”[2]

课程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构建有效课堂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必备条件。“课堂教学的根本性改革,应以教师研究儿童为基础,以儿童学习的觉醒为保证,以儿童的自主学习为标志。”[3]关于教师课程能力的研究,我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以往课程开发把教师排除在课程之外,教师所有的课程活动都只体现在“课程实施”的阶段。也就是说,教师只需要考虑“如何教”,至于“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这样一些课程设计、评价等问题是课程专家的事,教师无需关心,也无权干涉。[4]

2011年,我校着力“教师课程能力自主建构的行动研究”,我们把“研究儿童”作为课程实施的起点,以学习者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高度关注具体的教育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生活领域各种有意义的背景,转换研究视角,变革教学方式,积极引导教师自主建构课程能力。

一、基于儿童学情,进行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具有超前性和计划性,一方面要求教师对课程文本、学生情况和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有一个清晰、理性的认识,并能在自身及教师共同体经验的指导下对三者进行统筹分析,通过合理的取舍和最优化的安排,帮助学生在系统设计的情境下不断超越自我;另一方面,计划只是一种理想,并未能考虑课堂的生成和学生的变化,所以课程设计的弹性限度不容易把握。[5]关于“儿童研究”视角下的课程设计,我们的落脚点在儿童,是基于学情展开教学。其首要任务是研究教学的起点,把备课的重心从传统的备教材、备教法转向备学生,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旨趣成为备课的第一步。我们采取了“学情前测”的研究方法,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技能、生活经验等进行测试。主要方法有三种:习题检测、调查访谈、日常观察。通过这些方法,获得学生学情的具体数据,然后针对数据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

以下是笔者在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诚实与信任》第二课时所编制的学情前测题:

这份前测题总共有五道题目,前四道是客观题,答案固定,主要指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第四题虽然也是指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但主要是检测学生对文本主旨的把握能力;第五题是开放题,出题意图是检测学生对文章表达形式的关注。根据学生的习题反馈,整理成下面两张表:

根据以上前测数据,我们清楚地知道,这篇文章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一读就懂,教学时不必在文章内容理解上多花时间,而应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标题的拟定以及对话的表达形式。

有了精确的数据分析,可以使课程设计指向儿童所需,指向儿童旨趣,从而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

二、基于儿童学习,进行课程评价

新课程所倡导的发展性评价是一种“过程取向”、“主体取向”的评价,它主要体现在对学校课程本身的价值判断及其运行状况的评判、对学生学业表现与成绩的评定以及对教师课程实施行为的反思与评析等方面。[6]基于儿童视角的课程评价,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进行镜像研究。

镜像研究是教师自我观察的一种方式,需要通过录像来辅助完成。教师可以邀请电教组专人拍摄教学过程,也可在专门的录播教室实现自助式的课堂教学信息的采集。通过回放教学视频、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及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进行研究,反思教学。我们要求教师在进行镜像研究的时候关注课堂教学中有价值的教学细节和问题环节,要求站在儿童学习的立场反省三个问题:1.儿童的主体地位有没有得到保障;2.儿童的自主活动时间有没有得到保障;3.儿童的知识、能力、水平在这节课有没有得到发展。这些问题虽然是粗线条的,但是可以帮助教师始终站在儿童的立场,为儿童的学习服务,为儿童的发展考虑,为儿童的成长谋划。

通过自评和互评等不同方式让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自主探索、积极反思、提高驾驭课程的能力,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课程开发、实施能够更加适合学生的发展。[7]

三、基于儿童行为,进行课堂反思

篇12

关键词:儿童舞蹈;创编课程;发展研究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很多家长不再仅仅关注孩子的成绩,也在积极地为孩子寻找一些课外兴趣小组。舞蹈作为一项肢体的语言,凭借着其优美的姿态和活泼的形式受到的儿童及其家长的喜爱。对儿童进行舞蹈教学,不仅能够训练他们的肢体协调能力,还能够提高儿童的想象力,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遗憾的是,虽然我国儿童舞蹈课程开设了很长时间,但是却并没有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舞蹈创编课程体系。儿童舞蹈的动作长期以来依靠青少年的舞蹈形式,还有一部分儿童舞蹈的动作则是对成年人舞蹈的直接引用,这不仅对儿童的舞蹈发展带来了一定负面的影响,也不利于儿童的成长。所以,对儿童舞蹈创编课程创新发展进行研究,是我国儿童舞蹈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儿童舞蹈创编课程的含义和基本原则

(一)幼儿舞蹈的基本含义

所谓幼儿舞蹈一般是指由幼儿表演,或者是表现幼儿生活的舞蹈。幼儿舞蹈是我国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相较于其他舞蹈,幼儿舞蹈边歌边舞的特点,不仅使舞蹈变得形象直观,还会使舞蹈容易被儿童接受和喜爱。此外,儿童舞蹈还对儿童的身体协调性、审美以及注意力等方面带来了诸多良性的影响。从客观上讲,儿童舞蹈对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对儿童舞蹈进性创编,既是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又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能力。儿童舞蹈创编不是一项简单而重复的劳作,而是一项舞蹈创作的艺术。它是将生活感悟与专业技能结合起来的,对于生活的诠释和表达。

(二)儿童舞蹈创编的基本原则

一般情况下,舞蹈创作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实践性,在创编舞蹈的过程中,创编者要对生活进行深入的了解,加深对生活中不同艺术形式的体验。同时,教师也要对儿童的生活有所了解,编排出来的舞蹈要符合儿童的日常行为特点,并对儿童的心理进行一定的展现。换而言之,就是教师在编排舞蹈的过程中,要从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使编排出来的舞蹈充满童趣,这样才能收到儿童的喜爱和欢迎。其次,儿童舞蹈创编还要符合综合性的原则。儿童舞蹈的创编者,不仅要具备较强的舞蹈专业知识,还要对心理学、天文学、历史学、戏剧学以及音乐等诸多方面有所涉猎和了解。只有通过接受各种艺术的熏陶,舞蹈编排者才会对生命有更加多元化的了解,为创造优秀的舞蹈作品奠定重要的基础。最后,舞蹈编排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性。与普通幼儿教师相比,幼儿舞蹈创编者不仅要具备与幼儿教育相关的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舞蹈知识和舞蹈专业技能。儿童舞蹈创编的形象性较强,需要创编者具备扎实的舞蹈功底,用生动形象的动作对人物形象或者动物形象进行诠释。这样表演者就可以通过身体的示范,来吸引儿童,进而去感染他们,最终使他们对舞蹈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儿童舞蹈创编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儿童舞蹈创编课程,作为幼儿教育专业舞蹈教育课程的一门分支课程,并没有得到高校教师的重视。很多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舞蹈教育时,注重学生对舞蹈动作以及乐感的把握,而对学生的舞蹈的创编能力,却没有进行专业性的培养。虽然一部分高校开设了舞蹈创编课程,但是由于师资队伍的缺乏,和教学模式的滞后,并没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教师在对舞蹈创编课程进行讲解时,没有将教学理论与课堂实践进行结合,导致教学理论不仅生涩难懂,还使学生对于舞蹈创编课程的了解,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不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舞蹈创编水平。此外,教材内容的专业性和实用性较差,也是影响我国儿童舞蹈创编课程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很多幼儿专业的舞蹈创编课程教材,都是对舞蹈学院的教材进行照搬,完全忽略了学生就业的实际需求。

三、儿童舞蹈创编课程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一)培养学生舞蹈创编的兴趣

与大学校园内的其他专业相比,幼儿教育有着较强的专业性。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儿童舞蹈创编课程训练时,要按照“三会”的标准来要求学生。首先是会做,高校很多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对待舞蹈教学课程的态度并不认真。很多学生不仅动作不够优美,还常常借故逃课。高校教师应该加强对舞蹈课程的管理力度,除了保证课堂的出席率以外,还要以严格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对于舞蹈动作,除了要做到标准规范以外,还要尽量做到动作优美自然。第二,就是要求学生具备对动作的讲解能力。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但需要会跳标准优雅的舞蹈,还要培养自己对动作的解说能力。高校教师在教授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时,要提高对他们的要求,并训练其口语表达能力,为幼儿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作为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还要具备对舞蹈的创编能力。毕业生们要具备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群体创编与之相符合的舞蹈的能力。高校教师在对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组织学生观看大量有关于儿童舞蹈的影片,来提高学生的对于舞蹈学习的兴趣,并使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来面对接下来的舞蹈学习。教师在组织学生观看幼儿舞蹈的影片时,要与学生进行一定的互动。比如让学生思考不同儿童舞蹈影片之中的共性,以及风俗特点等。并且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这些舞蹈都是由儿童来表演的,它们是具备儿童特点的舞蹈。有了感性认识作为铺垫,学生在进行舞蹈创编学习时就不会感到陌生和吃力,在对待很多复杂的舞蹈动作时,也会显得得心应手。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能力

幼儿舞蹈创编课程的教师要具备两项基本能力,第一点是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第二点则是要具备一定的舞蹈表现能力。专业素质不仅包括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包括一定的舞蹈表演能力。高校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强的专业舞蹈知识,才能带给学生较为生动,准确以及通俗易懂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舞蹈动作。通常情况下,舞蹈表现能力指的是舞蹈的艺术。主要表现为动作态势的表现,以及情感方面的表现等。动态示范作为舞蹈教学中最为基本的教学手段,在舞蹈教学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我国目前的舞蹈教学中,很多基本动作的示范,都是通过动态教学来完成的。较为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既可以让学生对舞蹈动作的运行路线进行充分的了解,又可以让学生对舞蹈动作的要领和状态进行准确地把握,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最终使学生的教学素质得以提升。教师标准的动作,以及婀娜的舞姿,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到钦佩,更能够激发学生对舞蹈学习的热情,并坚定他们对舞蹈学习的决心。所以,对于一名合格的舞蹈教师来说,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标准的舞蹈姿态。通过对舞蹈动作的示范,来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信息。也可以通过对正确的舞蹈姿态和错误的舞蹈姿态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标准正确舞蹈姿态的魅力。

(三)在实际教学中,增加教学实践环节

我国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学,以教师为主导的“灌注式”教学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高校舞蹈创编课程的发展。在舞蹈创编的教学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授理论知识外,还应该增加适当的实践环节。教师为了将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于教学实践,可以在讲解完理论知识之后,请同学尝试创编相关主题的儿童舞蹈。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已经创编好的舞蹈进性分小组式的表演,并对学生的表演进性专业性的评比,对于表现优异的同学给予一定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表扬。这样不仅可以切实提高学生舞蹈创编的实际能力,还能够打破传统教学中较为沉闷的课堂气氛,为同学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进而激发了学生对于舞蹈创编的积极性,更使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高校教师在重视学生基本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加相关的演出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对于舞蹈创编学习的热情,还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为学生更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在对学生的不标准动作进行指正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鼓励,使他们能够有足够的信心,进行舞蹈创编工作。综上所述,虽然儿童舞蹈的创编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其他类型的舞蹈相比,也存在着较大的难度,但是我我们并需要以正确的态度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回避。高校要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国家的幼儿教育输送更加优秀的师资力量。为儿童舞蹈的创编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对儿童进行舞蹈教学是提高全民族艺术素质的重要基础。作为一名合格的舞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出儿童喜爱的舞蹈。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儿童对于舞蹈学习的兴趣,还有利于儿童的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儿童舞蹈创编课程创新,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陆丽静.独立学院舞蹈学专业实践与理论课程体系新模式———以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为例[J].艺海.2013(03):11-19.

[2]欧阳喜媛.学前教育专业中幼儿舞蹈实用性教学内容充实策略[J].中国培训.2016(08):6-20.

篇13

【关键词】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儿童艺术教育;整合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1/02-0026-04

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教学”“数字化学习”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2001年颁布的《新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1〕其中,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建设尤其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数字化课程资源库是指按照课程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的,由通过数字化媒体制作和使用的教学素材构成的可扩充再造的开放式教学支持系统。〔2〕数字化课程资源库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实现新课程理念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从技术层面逐渐打破了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使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和共享以及校内外课程资源的相互转化成为可能。〔3〕

目前,幼儿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建设也受到广泛重视,它与学科教学整合和应用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数字化教学和学习的效果。本文从儿童艺术教育的角度,重点探讨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与儿童艺术教育整合的重要意义、基本方式以及在整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具体事项。

一、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与儿童艺术教育整合的重要意义

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将网络资源服务于具体的艺术教育活动,它既兼顾了教师“教”的便利性,也兼顾了儿童“学”的需求性,同时还能更好地展现艺术教学内容,丰富艺术教学手段。

1.更好地展现艺术教学内容,丰富艺术教学手段

艺术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艺术教学除了大量的“可以言传”的教学内容外,还存在着大量的“只可感受和意会”的教学内容。例如,如果仅仅用语言和文字来描述舞蹈家的美妙舞姿,难免会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可是在传统教学中,大量需要感受和意会的教学内容只能依靠教师的语言来表达,依靠幼儿出类拔萃的悟性来体会。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这是很难的。如今,当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与儿童艺术教育整合时,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便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展现和表达。就以视觉艺术教学为例,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中的素材和信息技术的运用(如虚拟现实技术等)可以展示动态的视觉艺术内容,进一步缩小时间和空间的差距,这时即使幼儿身处幼儿园的课堂之内,仍然可以望见遥远的埃及金字塔。

2.帮助教师顺利获取艺术教学资源

网络的出现,使广大教师拥有了一个巨大的学习、交流、探讨的空间。然而,面对浩瀚的网络资源,教师如何选择、收集、处理、存储、使用和改进教学资源,这并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在使用网络搜索艺术教学资源时,教师往往会碰到以下问题:(1)网络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很多资料专业性和正确性不强,时有错误发生。(2)网络资源形式多样,难以直接满足不同教师、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的具体需要。教师在搜索网站与网页资源之后,还需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筛选和修改才能真正获得自己需要的资源,这会大大耗费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影响备课质量。(3)部分网络资源只能在线观看,不能下载,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要进行在线链接观看,会导致教学效率低下。而且网络资源更新快,有时会出现“死链接”现象。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有了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后,教师可以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丰富艺术教学内容,同时还可以在课堂上灵活转换角色。例如,当教学内容有了更好的传播者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多媒体等数字技术邀请更好的“虚拟老师”来为幼儿上课,教师则可以作为教学讨论的参与者、协调者、鼓励者,更好地与幼儿互动。借助数字化课程资源库的帮助,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加灵活,手段更加多样。

3.转变幼儿传统的艺术学习方式

传统的幼儿园艺术教学通常是让全班幼儿按照教师的要求统一欣赏、统一实践,这样的教学活动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信息时代幼儿个体对艺术学习的需求。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具备了交互功能的艺术实践创作软件不断出现。与其他学习媒介相比,这种具备交互功能的艺术实践创作软件具有独特的优势。鲜艳的色彩、连续的动画能逼真地再现某些艺术创作的过程,为幼儿提供另一种艺术学习的方法与途径。此外,一些艺术实践创作软件能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自动调整所提供的操作内容的难度,便于幼儿进行个别化学习。这样的学习氛围十分有利于幼儿艺术创新精神和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与儿童艺术教育整合的基本方式

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与儿童艺术教育整合的根本宗旨是培养幼儿能够在信息化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并学会进行终身学习的本领。〔4〕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课程资源库进行艺术教学和艺术学习的具体方式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作为教学工具,与幼儿园艺术教学活动整合

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作为教学工具,与幼儿园艺术教学活动整合,是指幼儿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中的素材进行学习,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完全为幼儿园艺术教学活动服务。〔5〕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整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如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幼儿接受了学习任务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艺术学习,达成教学目标。最后,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教学评价、反馈。

例如,某幼儿园大班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欣赏德沃夏克创作的《幽默曲》。如何引导幼儿欣赏音乐作品,感受音乐作品中的音乐要素以及诸要素的对比,从而发挥自己的想象,体会音乐表现的情感内涵呢?这时,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中的相关素材进行辅助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利用MP3音频软件让幼儿完整地聆听音乐作品,在优质的音响效果中充分感受音乐的整体美。接着,在幼儿初步熟悉音乐作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幼儿对音乐作品进行故事化的想象,对音乐的各种要素作出积极反应。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中的动画视频资料,让幼儿在《幽默曲》的音乐背景中观看《三只小蝴蝶》的动画故事。《幽默曲》全曲采用复三曲式,第一段旋律流畅优美,俏皮幽默,好像是一只毛毛虫一点一点地爬动,锻炼身体,准备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稍后,乐曲旋律转为连贯、抒情的音乐风格,就像一只蝴蝶破茧而出,在天空中自由飞舞。乐曲第二段开头重复第一段的开始部分,暗示着第二只毛毛虫变成了蝴蝶,但第二段的中间部分音乐情绪稍有变化,力度加强,旋律纯朴动人,似乎在讲述第二只蝴蝶碰到了一场暴风雨,它顽强地飞舞着。乐曲的第三段再现第一段,轻盈美妙,似乎意味着故事的结尾,第三只毛毛虫破茧而出。音乐听起来干脆却又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让人对三只小蝴蝶的故事回味无穷……在聆听音乐、观看动画故事的过程中,幼儿逐步感受到《幽默曲》中跳跃和抒情等音乐要素的对比以及全曲ABA式的音乐结构。最后,全班幼儿和教师一起结合身体律动来加深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幼儿借助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中的音频和视频素材,感受了音乐,加深了对音乐要素和音乐结构的体验和理解,推动了艺术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2.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作为学习工具,与幼儿自主艺术探究活动整合

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作为学习工具,与幼儿自主艺术探究活动整合,是指幼儿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在数字化课程资源库的帮助下,进行艺术实践活动。这里的艺术探究活动不是指幼儿园中的集体艺术教学,更多的是指课后的延伸活动。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作为学习工具,与幼儿的自主艺术探究活动整合,它是按照幼儿实际的艺术能力、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的不同,将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艺术活动以主题的形式循序渐进地展开。〔6〕幼儿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艺术实践,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融合,最终促进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自主艺术探究活动更加突出了幼儿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各种任务主要由幼儿自主完成,教师和家长仅仅对幼儿的选择和操作等进行一般性指导。这种整合方式是把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作为幼儿自主艺术探究活动的学习工具,幼儿可以在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中寻找艺术学习内容,获取艺术学习资源,寻求艺术学习帮助。

例如,在5~6岁幼儿“猜猜我是谁”的自主艺术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大多数幼儿喜欢小动物、爱看小动物的憨态、愿意模仿小动物的叫声和动作的特点,将艺术学习活动和幼儿的兴趣结合起来,在游戏中开展“猜猜我是谁”主题活动。如在模仿动物叫声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体会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通过对动物动作的模仿,幼儿的肢体动作进一步协调;在对动物生活的体验与动作模仿中,幼儿开始思考动物与人的关系问题,感悟到要爱护动物,珍惜生命。具体探究活动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1)幼儿在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中寻找各种动物叫声的音频资料,闭上眼睛听听动物的叫声,感受声音的强弱、高低、长短、音色等,猜出动物的名称,并试着模仿几种动物的叫声。(2)幼儿在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中寻找各种动物外形及身体动作的视频资料,比较不同动物的身体动作、皮毛颜色、外形、五官、神情等有什么区别,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动物的不同之处,并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动物的特征,如快、慢、笨重、灵巧等。(3)幼儿在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中寻找与动物相关的音乐或美术作品,如《动物狂欢节》《鸭子拌嘴》《赛马》《小狗圆舞曲》等,欣赏艺术作品,想象艺术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动物以及这些动物在干什么。(4)幼儿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动物题材的艺术作品,和同伴或家人尝试根据作品创编童话剧并进行表演,最后拍摄成录像上传到资源库中,与其他人交流分享。当然,以上环节的设计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进行自主选择和更改。在“猜猜我是谁”自主艺术探究活动中,幼儿是艺术学习的主人,各种任务主要由幼儿自主完成,教师或家长可以提供协作和帮助。

三、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与儿童艺术教育整合的注意事项

当前,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促使整个教育环境快速变化。幼儿园教师只有具备相当的信息素养,才能胜任教育工作。当然,尽管网络教学、数字化学习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但始终无法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学者在研究网络教学技术的应用时,将它定位为辅助传统教学的网络学习系统,认为它具有一些传统教学无法具备的优点,但是相对地也有缺点和限制,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7〕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在利用数字化课程资源库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数字化课程资源库的作用,更好地进行教学改革,正确扮演好教师的角色,发挥教师的作用,这是非常关键的。

第二,在数字化课程资源库的开发和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效果而非盲目追赶潮流。教师要以教学为中心,善于利用各种数字化课程资源,根据需要灵活转换媒体展示方法,充分发挥数字化教学媒体的功能。

第三,要不断更新和充实数字化课程资源库,确保资源最优化,以便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为教师和幼儿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教材〔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5.

〔2〕程莉君,高学林.中学生物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中学生物学,2008,(4):40.

〔3〕余立.以终身教育理念迎接21世纪〔J〕.开放教育研究,2001,(1):34.

〔4〕何峰涛.基于教学资源库的网络多媒体教学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116.

〔5〕章伟民.教育理念与教育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2,(4):7.

〔6〕肖平,章伟民.对当前教育主题资源库建设的几点建议〔J〕.当代教育论坛,2006,(5):39.

〔7〕冯凤.数字资源与课程的优化整合及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1):92.

On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Curriculum Resource Database and Children’s Art Education

Xu Yun

(College of Preschool and Special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篇14

结构化教学法是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精神科学系的一个专门研究、支援和推行孤独症儿童教育的部门在“自闭症与沟通障碍儿童的治疗与教育计划”中提出来的(教育计划简写为“TEACCH”)。是根据自闭症儿童的学习特点,有组织、有系统地安排学习环境、学习材料及学习程序,是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使教学的各种因素有机地形成一体,全方位地帮助自闭症儿童进行学习。大多采用一对一的形式进行训练。结构化教学法分为PEP测评和相应课程(模仿、知觉、大肌肉、小肌肉、手眼协调、认知理解、认知表达7大领域)。

结构化教学精彩片段(执教 哈尔滨市启迪学校 王洋):

[学情]:本节课教学对象小宇,实际年龄8岁,PEP测评实际能力2岁。心理年龄偏小,缺少生活常识。身体机能发展相对较好。交流态度明显低于过渡群。根据他的实际能力,本节课围绕棒棒糖展开3项课程内容——知觉、手眼协调、模仿。其中,拿出棒棒糖——知觉训练。

[方法]:分别将3个相同的碗平行放置在桌面上。将棒棒糖放置在左碗里、中间碗里、右碗里。把3个碗倒扣过来,将棒棒糖放置在左碗上、中间碗上、右碗上。将棒棒糖放置在倒扣的碗中,快速旋转,将1、2碗互换,2、3碗互换,1、3碗互换。让学生在视知觉的提示下拿出棒棒糖,并给老师。

[片段]:刚开始上课,教师将棒棒糖在学生的面前左、右平移一下,放在左边的碗里。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视觉广度。

[片段]:课程开始,教师对学生说:“棒棒糖给我。”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没理解意思,将碗递给教师,教师没做声,轻轻地用手指将碗按了下去。接着又将棒棒糖在学生的面前左、右平移一下,放在左边的碗里。对学生说:“棒棒糖给我。”等待他的反应。这次学生注意力集中了,找到了正确的位置。将棒棒糖递给了教师。步步递进,接下来中碗里、右碗里、左碗上、中碗上、右碗上直到最后快速移动1、2碗、2、3碗和1、3碗时,小宇都能够准确无误地找到并拿出棒棒糖。整个内容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感兴趣,这样的教学效果对于自闭症学生来说是惊人的。此时,整个会场鸦雀无声,只能听见闪光灯在不停地闪,这个教学内容也深深吸引了在场所有老师的注意力。这堂课的设计和效果对学生来说无疑是很成功的。

[设计意图]:以简单明确的指令、结构化的简单环境让学生步步递进。视知觉能力提高,对接下来手眼协调课——画出棒棒糖,模仿课——制作棒棒糖,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注意力提高了,学习自然就容易了。结构化教学法知觉训练可帮助自闭症儿童集中注意力。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是自闭症儿童学习上的另一大难题。他们对某些感觉刺激(听觉、视觉、内部引发的刺激)有更大的兴趣,常会因一种声响或墙上的一些线条、地上的小纸屑、周围的某种颜色便无法集中注意力,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学习进度及教学效果。结构化教学法由于对工作内容及步骤有醒目视觉提示和有序的安排,就能帮助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要做的事情上,从而减弱了某些与学习无关因素对他们的影响。

结构化教学法的应用:

1.因为结构化教学法可以提高儿童7个领域的能力。即模仿、知觉、大肌肉、小肌肉、手眼协调、认知理解、认知表达。所以此项课程还可适用于那些不适应学习环境或者学习新事物有困难的儿童(比如智力障碍儿童)。但最好是小年龄段的儿童,这样效果会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