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39: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提案,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蛇年伊始,媒体就把中科院关于《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的阶段性研究结果公之于众。一时间,京津冀区域雾霾中的“毒”堪比上世纪五十年代英国伦敦和美国洛杉矶雾霾事件中的“毒”的议论,引起了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有报道称,中国64%的城市地下水遭严重污染,仅3%基本清洁。特别是山东等地企业将污水用高压水井压到地下导致水污染的消息,再次引起人们对水中的“毒”的担忧。出于对治“毒”政策措施的强烈预期,环保题材股从蛇年首个交易日开始就有良好的市场表现。
对于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党的十高度重视。十报告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第八个大的问题进行论述。报告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方针政策。蛇年之初空气和水严重污染的消息,一方面令人担忧,另一方面,更加重了人们对党和国家出重拳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预期。
钟南山院士前段时间曾公开表示,“大气污染比‘非典’可怕得多,谁都跑不掉。”此话使人立刻联想到十年前的“非典”。由于国家高度重视,防治措施得力,终于战胜了“非典”。再回想到北京奥运会,为了保证北京的空气质量,国家花了多少钱!关了北京周围多少工厂!停了多少辆车!这说明,只要国家出重拳,环境污染一定能够得到治理,一定会给人民一个良好的生产和生活、包括运动的环境。
所以,从逻辑上来讲,国家这次一定会出重拳治“毒”。近期召开的全国环保会议确定,要把PM2.5防治提升到国家层面进行约束性控制,把污染防治作为今年环保工作的重点。再看规划,“十二五”期间对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项目总投资达3500亿元,而整个环保投资有上万亿之多。北京市有关负责人透露,将出台措施应对PM2.5,改善空气质量。河北省政府蛇年第一个工作日就开始全面防治大气污染工作。预计,今年三月“两会”期间,防治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会成为头号提案,将会有更大力度的政策措施出台。
关键词:铁路;生态管理;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是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大规模铁路建设最关键的阶段。2004年以来,随着《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批准和实施,铁路跨越式发展进入了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特别是一批高速度、高质量、高标准的铁路客运专线项目的开工建设,标志着铁路建设掀起了新的。随着铁路建设资源消耗的日益增加、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现有铁路建设项目的思路己经不能适应21世纪铁路交通的发展,铁路建设规模的确定不能忽视环境因素的约束作用,必须摆脱以往思想的束缚,开拓思路,考虑生态环境对铁路建设规模的约束作用,从根源上解决新建铁路建设项目中的环境影响问题。在这种形势下,铁路建设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加强铁路生态建设与铁路项目管理,如期、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地完成建设任务,是一个值得深人思考的问题。
一、低炭经济与铁路生态概念和内涵
1.低炭经济的提出
2010年全国“两会”上,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成为“两会”的主题,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谈低碳环保的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要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
2.生态铁路的概念和内涵
传统意义上的铁路运输的发展破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噪声、震动、尾气等污染,消耗了土地、能源、水等资源,从某种方面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铁路发展中如何使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经济生态与交通环境组成有效的生态型复合铁路系统,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对铁路交通和生态环境有关的环节进行系统研究、规划、管理,使铁路交通不仅具有输送人流、物流、信息流,支撑和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而且具备改善、美化、促进周围环境生态条件的功能。
生态铁路,一方面要完成作为交通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要尽量克服因交通带来的负面性(如:产生噪声、排出废气、侵占土地、分割空间等),成为对周围生态环境具备改善、美化、促进的交通系统。生态铁路交通不再只是拉动经济、促进各种资源交流的一种方式,还应是资源高效、能源清洁、环境友好、生态健康、景观美化的综合交通系统。
因此可持续发展的铁路交通规划,是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前提,也是低炭经济能够保证的基础。
二、低炭经济下的铁路发展对策
1.发展城际轨道交通等大容量交通工具
城市、城际间轨道交通系统可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以2020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预测值估算,铁路运量每增加1个百分点,将少占用333.4km2的土地资源,一方面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冲击程度减到了最小,另一方面是周密的规划、周到的设计、高新科技的运用,使得轨道运输路线和空间和谐协调,占地面积相对较少,车速快、效率高、噪声少、零排放,漂亮的外形和风驰电掣的行车,使其成了城市、乡村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城市则可利用这部分节约的土地资源进行生态化、园林化建设,使城市在拥有畅通的、高效的交通的同时,拥有宜居的环境。
2.保护铁路周边生态环境
重视铁路绿化,利用铁路两侧的树木和绿地的散射、吸声可以降低噪声。同时在城市间应保留生态通道,以便各种野生动物在城市间往来,达到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可喜的是,我们国家已开始了相关的探索与试用,如2007年建成通车的青藏铁路,在铁路修建中,充分考虑了铁路对自然生态的影响,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及施工,使铁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为最低。为了实现“建成一条生态环境保护型铁路”的目标,在线路的选择上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活动的重点区域,在铁路运行管理上,尽量采用远程自动化控制,机械化维修,减少高原上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减少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大限度地保护青藏高原的自然生态环境。
3.建立长效的铁路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随着铁路规模的日益扩大,铁路已延伸到或即将延伸到每片重要区域,考虑将铁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纳入铁路建设规划中,并通一定的法律条规加以约束。建立相关监督机制,打破环保监察机构在行政上的条块分割,使铁路生态管理直接有效。建立一定的处罚考核机制,出现问题及时问责,使铁路发展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4.加强宣传,将低碳经济概念铁路发展中
随着近几年铁路建设投入的加大,中国铁路发展迅猛,从通车里程到技术装备,都有了量和质的飞跃。从全球大力发展绿色能源的角度看,铁路运输业较之公路有着明显的优势,在低碳经济方面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百万美元GDP能耗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增加铁路运输的市场占有率将在“节能降耗”上存在着巨大的降减空间,这需要我们在这方面积极宣传,通过铁路运输,使低碳经济在铁路发展中真正体现出来。
三、结束语
我国《铁路“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强铁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国铁路建设和交通工具的快速发展无形对环境的负担也日趋加大,对低炭经济的影响也日趋严峻,对于中国铁路而言,不能重复西方曾经走过的老路,要走出自己低炭、环保、环境友好的新路。
参考文献:
[1] 崔 志:促进中国铁路可持续发展的思考,科学之友[J],2007,3:53-55.
EuP指令的出台是继欧盟颁布废弃电子电气设备指令(WEEE指令)和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毒有害物质指令(RoHS指令)之后,掀起的又一次绿色浪潮。如果说WEEE指令只是针对废弃电子电气产品,RoHS指令仅是限制了某些有毒有害物质在电子电气产品中的使用,EuP指令则着眼于从设计、生产到使用的用能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它标志着欧盟将把控制工业产品对环境污染的焦点从产品生命周期的终点向前延伸至产品的起点,即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
EuP指令酝酿多年终于出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关注程度与日俱增。各国政府,特别是发达国家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也越来越多地考虑环保方面的因素,以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用能产品(以下简称为EuP)在其生产、经销、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都与很多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息息相关,如其消耗自然资源作为原材料,废弃物的产生、向环境中排放有害物质而导致的环境污染,以及由于能源消耗引起相关的气候变化等等。这些产品很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欧盟对EuP产品制定生态设计要求已在欧盟内部酝酿多年。早在2001年,欧盟就公布了电气电子设备对环境影响的指令(EEE)(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和终端用电设备最低能源效率要求框架指令(EER)(Energy Efficiency Requirement) 2个文件草案。其中,EEE指令由欧洲委员会企业局提出,EER指令由运输和环境局提出,虽然提出指令草案的两个部门管理范围不同,但上述两个指令都针对同类产品,内容不免存在重复和交叉,不符合欧洲的综合环境政策(IPP)。EuP指令以EEE指令和EER指令为基础,将两个指令合二为一,改变了欧盟环境保护政策,从原来单一和孤立的管理目标做法,转向全面减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负面环境影响。2003年8月1日欧盟委员会向欧洲议会和理事会提交了关于制定用能产品生态设计要求的指令提案(EuP指令),后经反复讨论,直到最近该指令提案才正式通过。
EuP指令的立法目标明确
欧盟认为产品中与环境影响相关的因素80%以上是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已形成。因此,尽早地将环境影响因素整合到产品设计阶段是提高和改进产品环保性能的最为有效的方法。欧盟希望通过制定一个具有连贯性的综合法律框架来规定用能产品的生态设计要求,以便达到下述目的:
1.确保用能产品在欧盟市场的自由流动。即在欧盟层面上制定统一的委员会指令,消除由于各成员国各自制定不同的法令而造成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2.全面提高这些产品的环境性能,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标。保证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面就是将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降到最低,但是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些行业政策可能只关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或者阶段,而对产品生命周期内其他方面或阶段是有害的,这样各个政策之间的冲突或者作用相互抵消不可避免。
3.确保能源的供应,提高欧盟经济的竞争力。欧盟市场对能源的依赖很强,尤其是欧盟扩大以后。而欧盟对外部能源的影响是有限的,因此欧盟对内部能源需求进行一定的干预是非常必要的,这种干预并不是体现在经济手段方面,而是通过提高能效来实现。
4.保护行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EuP指令的适用范围广泛
EuP指令所涉及的产品非常广泛,原则上涵盖了除车辆以外的所有投放市场的用能产品。即包括热空气及热水设备、电子马达系统、住家/商业场所照明系统设备、家电、办公室用电产品、个人电子产品、通风及空调系统等。据统计,这些产品导致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约为40%。而产品所消耗的能源又包括电能、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EuP指令并不是针对具体产品要求的指令,它仅是一个框架性指令。欧盟将按照这一指令中的相关规定,进一步制定针对某一种或一类用能产品的生态设计要求的指令,称作“实施措施(implementing measures)”,该实施措施对于实现本指令既定的目标是必需的。
EuP指令具有四大特点
1.EuP指令是个框架性指令
EuP指令仅提出了对用能产品的生态设计指标的总体要求,并不涉及具体的生态设计的要求。同时,EuP指令规定了随后制定实施措施的准则。在EuP的选择上,要选择销售贸易量较大,对某方面的环境影响重大,在没有花费过多成本的情况下,能够显著地改进EuP对环境的影响,并应该考虑欧盟的环保优先项。对于实施措施的内容来说,应该考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产品的性能不能受到明显影响,不能对健康和安全性产生不利影响,不应该对消费者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不能够对消费者的采购能力以及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要考虑到不应该对制造商的竞争力(包括在欧盟以外的市场上的竞争力)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欧盟委员会最迟不超过2007年7月6日将出台制定产品的实施措施的工作计划。
2.EuP指令对制造商提出了全新的生态设计理念
指令要求制造商对其产品所进行的环境和生态评估必须贯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即对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包装、运输、销售、安装、维修、使用到报废等各个环节进行分析评估。所评估的环境因素则把降低能耗与保护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包括:对原材料、能源或其他资源的消耗,可能向空气、水或土壤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噪音、震动、辐射和电磁干扰等污染,将产生的废弃物、材料和能源回收和再利用的可能性等因素的评估。而评估时所必须考虑的因素也是多元化的,不仅包括产品的质量和体积、回收材料的使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能源消耗、危险物质的使用、旧零部件的使用,还包括污染物的排放等内容。
3.EuP指令提出了产品评估的依据和标准、符合生态设计指令的产品投放市场的要求、市场监督体系等内容
指令提出对于用能产品的具体合格评定程序要求由相应的实施措施来规定,并且应由生产商来选择或者采用本指令附录中规定的内部设计控制的方式或管理体系的方式进行合格评定。在产品投放市场之前,由生产商或其授权的机构符合性声明并加贴CE标志,以保证该产品符合本指令的实施措施所规定的生态设计要求。产品上市后生产商或其授权机构应将与进行合格评定及符合性声明相关的文件存档10年,以备欧盟各成员国检验。如果生产商不在欧盟境内,且在欧盟境内也没有生产商授权的机构,进口商应确保投放市场的用能产品符合本指令和相应实施措施的要求,并负责保存合格声明及有关技术文件。
4.EuP指令纳入到新方法指令的管理模式
EuP指令是欧盟新方法指令使用领域的重大延伸。该指令规定范围内产品在上市前必须进行生态设计合格评定,加贴CE标志,指令还对加贴了CE标志的用能产品规定了一套严格的监管措施。此外,指令规定对于已经加贴CE标志的用能产品、适用协调标准的用能产品以及取得欧盟生态标签的用能产品,各成员国应该推定其符合相关实施措施的规定。指令要求各成员国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确保符合EuP指令的实施措施要求并加贴CE标志的产品上市销售并在欧盟内部自由流通。
EuP指令与现行其他欧盟法规规定一致
EuP指令是为了获取生态标签法规(EC1980/2000)、家用电器能耗标签及标准生产信息表示的理事会指令(92/75/EEC)等欧盟有关法律法规的补充。EuP指令和其它与产品环境因素相关的欧盟法令和建议也是一致的,它将提高这些法令的整体性和效力。
欧盟现行的一些指令如关于住宅用热水锅炉(92/42/EEC)、家用电冰箱(96/57/EC)以及荧光灯镇流器(2000/55/EC0等产品的能效指令,将作为EuP指令中有关能耗的实施措施。此次的欧盟EuP指令亦对这些实施措施进行了修订,通过此途径,欧盟进一步加强并简化了欧盟法规。
WEEE指令与本指令范围之内一些产品(电气和电子设备)的废弃物的管理有关,WEEE指令提出了废弃物收集、回收和利用的相关指标,也规定了生产商处理废弃物的经济责任。EuP指令则通过在设计的早期阶段引入相关因素并提供具体的进展监测指标,进一步提高产品设计,促进废弃物的再生和重新使用。
RoHS指令限制了电子电气设备中某些有害物质的使用。很明显,除这些物质之外,在能耗产品中还可能使用其它对环境有害的物质,对它们也应该加以控制。EuP指令鼓励生产商检查是否有可能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将这些有害物的使用量最小化,并使其向环境中的排放物最少。此外,EuP指令还要求随产品供应链向下游制造商提供相关信息,并由其向最终用户及产品的最终处理者传递相关信息,这有助于RoHS指令正确有效的实施与监督。
EuP指令对我国用能产品出口影响巨大
1.EuP指令对我国未来制造业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是因为今后需要在产品生命周期的设计阶段就开始考虑环境影响因素。这一新思想的引入对于我们的产品设计人员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设计原则的革命,对大部分产品设计人员是完全陌生的。指令要求我们在设计新产品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功能、性能、材料、结构、外观、通用性、安全性、包装、成本、标准、认证等常规的因素,同时还要考虑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对能源、环境、自然资源的影响程度,并且要通过符合性规定,取得CE标志,才能投放到欧洲市场。
2.EuP指令对我国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影响的波及面是十分广泛的。由于EuP指令是一个框架性指令,其覆盖的产品范围非常广泛,原则上任何投放市场的用能产品都可以纳入到该指令的调整范围。目前,欧盟已有一些如上所述的EuP指令的实施措施,但是,今后欧盟委员会还将会根据EuP指令陆续对诸如供暖及热水设备、电动马达系统、家居及商业场所照明系统、家用及办公室用办公设备、个人电子产品、通风及空调系统等用能产品制定实施措施,且呈开放的趋势,因此EuP指令对我国产品出口的影响将远远大于欧盟电器双指令的影响。
3.EuP指令对我国产品出口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EuP指令具有示范效应,美国、日本、巴西等国家纷纷效仿,积极跟进。近日,美国向WTO通报了某些消费品、商用及工业设备保护能源的标准;日本向WTO通报了其修订1991年的《提高资源功效法实施法令》、2001年的《降低旧物品评判标准》和2001年的《促进使用再生资源或可重复使用零件的评判标准》的动向;巴西也向WTO通报了其制定空调和电冰箱能效标识的法令草案。由此可见,对用能产品的生态保护和节能要求不断提高已成为未来世界发展的主流,这些不断提高的要求对我国用能产品的影响已不仅局限于欧盟,而且已影响到美日乃至整个全球市场。
(一)坚持宣传引导,加强环境文化建设
以“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主线,深化环保法制宣传,着眼环保科普知识普及,提高全民环保素养,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法制宣传月”时机,采取上街设点散发资料、悬挂标语横幅、发表电视讲话、播放电视专题节目和字幕宣传等方式,面向社会开展环保法制和科普知识宣传,共散发宣传挂图800余幅、环保书册300本、节能减排宣传卡片和传单2000余份、悬挂宣传横幅30余幅,开展电视宣传10余次,组织环保志愿者210余人次;组织企业法制培训4场次,增强企业环保法制观念;举办环保法制讲座2期,组织环保知识“进厂矿、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活动10余场次,着力环境文化建设,不断强化全民环保意识,
(二)咬定约束指标,总量减排工程有序推进
实施污染物总量减排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按照20*年市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任务要求,以及“强化减排项目建设”的思路安排,我县认真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积极研究措施,全力推进管理减排、工程减排、结构减排“三大减排举措”,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有序开展。今年总量减排任务项目有四类:一是完成城有纸业公司、安溪纸业公司废水治理工程,童寺化工建材公司废气治理工程;二是完成远大富源公司废水治理及清洁生产审核;三是力争于20*年底完成富顺县污水处理厂建设,最迟2009年6月投入运行;四是完成永年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截止目前,城有纸业公司、安溪纸业公司废水治理工程、童寺化工建材公司废气治理工程已顺利完成并通过验收;远达富源公司废水治理工程已经完成,清洁生产审核正在报省级有关部门审批,预计年底前能够完成;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已开工建设,基本能保证在2009年6月建成投入运行,目前总投资601万元;永年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已完成可研究审批及工程详堪工作,由于资金筹措困难,土建工作未启动,今年难以完成,县政府已书面报告市政府请求调至明年完成。
(三)坚持惠民利民,环保“民生工程”取得实效
1、加强企业污染整治。今年城有纸业、童寺化工建材两户企业列入省政府限期治理企业。富顺县城有纸业公司生产废水整治工程采用动静平静、封闭循环、综合利用的术,工程累计投入180万元;童寺化工建材公司烟尘粉尘治理工程总投资255万元,机立密、生料磨、水泥磨、原料破碎、水泥磨破碎、熟料库、打包机等工序粉尘回收点颗粒物浓度均达到《水泥工业大气污染排放标准》规定。两户企业于9月5日通过了市目督办、市环保局、市经委代表省级部门组织的现场验收。
2、切实开展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对县城饮用水源(镇溪河流域)按新的保护区划分规范,进行了重新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并编制了饮用水源地环境现状调查报告和环境保护规划;督促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要求对乡镇水源划定保护区范围;加强了水源地日常巡查执法,会同有关镇乡和部门清查、整治和取缔二级饮用水源的排污口,使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开展了每月1次的镇溪河水质监测和每半年1次的25个镇乡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监测,镇溪河水源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以上水质,符合饮用水源水质标准,25个镇乡饮用水源受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影响水质多数较差。
3、加强县城环境综合治理。认真开展城镇煤(油)烟整治、噪声控制。一是实施餐饮业准入管控,在清洁燃料使用、油烟有组织排放方面严格把关,在规模酒店、火锅店安装油烟处理设置,减少对居民区的污染。二是开展环境秩序专项整治,会同城管、工商、卫生、药监开展联合执法,整治县城区夜市摊点。三是加大县城区噪声控制力度,对钟秀路等音乐茶座、歌城,继续实施专项整治,落实夜间专人值守、处理投诉;配合文化等部门开展娱乐场所“阳光工程”工作,倡导健康文明的娱乐生活方式;开展“两考”禁噪,加强了建筑施工行业噪声监控,严格施工时间,避免夜间扰民,对居民住宅区内产生噪声污染的企业,及时查处整改,圆满完成了“两考”禁噪任务。四是参与县城区扬尘整治,在县城管委安排下合理布设监控点,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五是切实做好省级卫生县城复查迎检中的环保工作,顺利通过了省级复查。
(四)坚持依法行政,环境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1、加强建设项目管理,有效控制新增污染。全面贯彻执行《环评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在项目建设管理上,执行分类管理、分级审批制度,把好企业环保准入关。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合理规划调整工业布局。坚持战略环评制度,落实产业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进步要求为导向,促进工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合理选址,严格审批,引导企业选择优良工艺和设备,促进污染治理技术进步。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有效防治环境污染,截止目前,共审批建设项目119个,其中审批新改扩建建设项目工业类25户,第三产业74户,其它类20户;建设项目办理竣工验收手续12户;“三同时”执行率为100%。
2、执行排污申报、排污许可和排污费征收制度。按照《环保法》、《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规定,我局执行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规定,并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对排污企业开始新一轮《排污许可证》核发。实施排污费征收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努力做到征收的合法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3、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和“环境安全百日专项检查”。在“环保专项行动”中会同县安监局、经商局、监察局、人大城环资委等单位,集中检查了富世镇片区10个企业、东湖镇片区10个企业、安溪镇片区4个企业,针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了口头和书面要求,对11户企业提出了口头要求,对9户企业发送了限期整改通知书,对2户企业进行了处罚。在“环境安全百日专项检查”中,以食品、化工、造纸等危化品生产使用行业为重点,已对全县8个化工企业、4个造纸企业、12个加油加气站、18个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晨光工业园工内已投产的5户企业、6个煤矿和7个危化品使用、储存企业的环境安全进行了检查。
4、加强环境安全监管,防范和降低环境风险。一是加强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警机制建设。制定和完善了县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应急预案》、《应急监测方案》,督促重点企业完善自身《应急预案》,并加强演练和试用,提高可操作性;严格执行污染事故报告制度,确保污染事故能得到及时处理,将损害降到最低。二是加大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监管力度,对涉源单位进行了调查摸底,督促办理环评审批、验收手续,指导企业做好换发《辐射安全许可证》工作,按时、保质完成全县电磁辐射设备(设施)申报登记工作。今年8月,完成了富江水泥公司3颗废用辐射源的顺利送储工作,消除了重大辐射环境安全隐患。三是加大对企业的巡察力度,坚持对重点污染源企业每周两次、一般企业每月一次的巡察,严格执法,严查环境违法行为。共出动执法人员316人次,对84户工业企业66台套治理设施进行了巡查,从巡查情况来看,治理设施运行率达到94%,达标排放率达到97%。四是加强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发挥自动在线监测平台作用,远达富源化工公司、富江水泥公司两户企业新安装的烟气在线监控系统已完成了的安装调试。
(五)强化环境服务,维护企业、群众合法权益
1、开展效能建设,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为切实提高行政效率,改善发展环境,提升单位形象,我局积极开展了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落实一个窗口对外,将本单位履行的行政许可事项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审批职能,调整归并到了一个股室——综合业务股。行政许可项目规范为5个,其中即办件3个,承诺件2个。切实落实了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提高行政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2、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做好项目协调服务。在建设项目严格审批的同时,注重对企业在项目环评手续办理、项目选址、工艺选择等方面的指导、协调、服务工作。一方面,对自身审批的项目,寓服务于审批当中。另一方面,对省、市审批项目,积极协助做好环评单位联系和省、市局相关处室的对接汇报工作,如威力富戎公司技改项目、吉泰龙迁建项目、县城垃圾处理厂项目、顺麒公司技改项目、2500吨/日干法水泥项目等,通过衔接,促成了项目推进。
3、积极为企业、乡镇争取上级资金,筹措本级资金,加大治理投入。今年,积极帮助指导企业、镇村编报国家、省、市环保补助项目,涉及工业企业治理、场镇污水治理、小流域污染防治、生态建设和环保能力建设5大类项目,总投资1762万元,申请补助805万元,相关项目资金逐步到位。同时,县财政加大治理投入力度,今年已先期安排企业治理补助资金15万元,年底县级环保资金将向治污大户、减排大户企业倾斜安排。
4、积极解决群众反映的环保热、难点问题,切实为民办实事。一是认真办理政协委员提案,邀请相关部门座谈,共同商量如何集中处理我县医疗废物,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及时处理群众来信来访,积极参加“大接访”和“下乡”活动,今年共接待来访群众93人次,收到群众来信来电205件次,环保热线电话投诉80件次,办结率为98%,群众比较满意。
(六)坚持城乡统筹,生态县建设和农村环境建设启动
按照全国农村环保会议精神和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我县抓住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县和生态县建设试点县契机,将环境保护的重点逐步向农村转移。根据生态县建设要求,着手编制全县生态建设规划,完成了小康环保行动试点县规划、部分环境优美乡镇规划制定。坚持实验示范和典型引路,开展“生态细胞”创建,今年被确定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试点镇2个(永年镇、板桥镇),共创建成省级生态示范村1个(东湖镇卷坝村)、省级生态小区1个(宝庆乡天池湖)、省级人居活动生态小区1个(西湖人居活动小区)、创建成省级绿色学校1所(代寺三中)、省级绿色社区1个(富世镇金山社区),市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市级生态示范村5个、生态家园30户、生态示范区1个。板桥镇吴庙村、干竹湾村2个省级人居环境村庄治理试点工作启动。在农村环保方面逐步加强,着手开展了农村污染源调查,谋划河流、湖库环境保护措施,包装上报重点场镇生活垃圾、污水处理项目,实施了重点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整治。
(七)狠抓基础建设,环境监管能力不断提升
1、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全员素质。按照学习型机关建设要求,坚持每月政治业务学习制度,学习政治理论和环保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把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制订了环保人员“十不准”规定,增强了环保工作者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进一步宏扬了环保精神,增强了全体党员和职工拒腐防变能力。
2、加强环保能力建设,服务环境管理。狠抓环境监察、监测能力建设,推进仪器装备配备和更新升级,今年预计可获得省级环保能力建设补助资金50万元,加大环保执法硬件设施和监测仪器设备投入,提高环境监管水平和监测能力。县环境监测站按计量认证评审准则要求,顺利通过了计量认证复查工作,编修制订了4.0版《质量手册》、《质量文件》、《程序文件》的质量转版体系。
3、狠抓监测技术服务。一是完成了重点流域沱江河三个断面三个水期31个项目的水质监测和1月、5月16个项目的加密监测工作,完成四川省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富顺县高硐断面每月31个项目的监测工作;二是完成了城区3个大气监测点每季度一次,连续五天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任务,以及每月4个监测点的隆尘、硫酸盐化速率监测和每月1个监测点的降水监测任务,承担了全县城区全年两次4个监测点的功能区环境噪声质量监测任务以及全年一次32个测点的交通干道噪声和204测点的区域环境噪声监测任务。共采集有效数据样品1319个,获得有效数据1048个,编制19份环境质量报告。开展了委托、比对、监督、现状、污染纠纷、应急监测,今年共对今年共对225个污染源进行了废水、废气、噪声监测,共出据监测报告242份,及时为党委、政府和上级环保部门提供了科学、翔实、准确的数据体系。
4、继续开展了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在去年污染源清查基础上,在全县全面开展入户调查和数据审核、录入、上报和分析评价、总结等工作,通过调查,彻底摸清了污染源状况,据统计全县工业污染源356个、生活污染源1184个。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环境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宣传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相关单位和镇乡保护生态环境、创建优良人居环境认识仍有较大差距,部分企业的环保意识还比较淡薄,一些企业看中短期效益,片面追求效益最大化,有逃避环保监管倾向,在污染治理上不愿投入,即便是投入,也想方设法节约成本;个别企业在新、改、扩建项目上,存在办理环评手续不及时问题;排污费征收困难,部分企业不愿意承担缴纳责任,千方百计偷逃或少缴排污费,缺乏强制手段。
2、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艰巨。工业减排进展有序,年底前能全面完成,但是城市、集镇生活COD、氨氮等生活减排指标中水污染物的削减难度大。一是县城污水处理厂虽然已开工建设,但仍要在明年6月才能投入运行,县城生活污水目前无法处置;二是永年镇场镇生活污水综合治理工程建设资金(249.2万元)尚在筹措当中,虽然已作为环保治理项目上报,但难度大,资金缺口较大;三是乡镇生活污染面宽量大,难于治理。
3、执法力量较为薄弱,执法人员结构老化,素质参差不齐,力量严重不足,执法水平不高。特别是因人员少,建设项目监管和环保设施竣工验收难以及时到位。
4、环境管理、监控面宽量大,执法压力巨大。县内的重点污染企业近20家,中小企业几百家,而且大多是老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产能较低,污染治理投入严重不足,治理设施运行不稳定,监察难度较大。大量的餐饮、娱乐、服务等三产业店数量大,铺遍布城乡,油烟、煤烟、噪声、污水扰民时有发生,各类纠纷、投诉不断,环保部门应接不瑕,鞭长莫及,牵制了大部分执法力量。
5、农村环保形势严峻。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薄弱,投入严重不足,镇乡工业发展有时“饥不择食”,工业污染、生活污染有向农村转移趋势;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等普遍存在,乡镇场镇饮用水源保护形势严峻,环保部门力量有限,农村环保监管措施落实难。
三、二〇〇九年工作要点
(一)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宣传阵地广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和基础环保知识,强化公众环保意识,形成广泛的环保“统一战线”。特别要抓好领导干部和企业法人的环保法制培训,增强环保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抓好减排工程建设,努力实现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抓好减排工程建设,努力实现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按照《十一五减排工作规划》和年度减排计划,分解减排目标,落实减排“一岗双责”责任,力争将总量减排任务入纳镇乡、部门、单位党政目标考核范围,营造全县上下抓减排,社会各方促减排的良好氛围。切实落实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三大减排措施”,确保“十一五”和年度减排目标实现。
(三)强化饮用水源保护,确保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一是建设富顺镇溪河流域、饮用水源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植树造林,确保水源涵养;二是会同相关乡镇、部门加大农村水体特别是集中式饮用水源的保护力度,重点防治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渔业污染;强化对水源积雨区内群众水源保护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科学施肥;积极力争沼气池建设计划,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三是继续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及影响区范围内的农家乐进行清查,对不达标的制定整治方案,限期达标排放;四是加大对县乡饮用水源的监测力度,对水源水质有严重影响的达标项目进行跟踪监测;五是加大巡查力度,确保饮用水源水质逐步好转。
(四)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环保工作和生态建设。深入贯彻“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加快推进生态县建设。一是围绕“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能源”目标,加大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二是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对重点规模养殖企业实施限期治理。三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配合农口部门推进农村沼气能源工程,减少柴料燃烧和人畜粪便污染;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行秸秆还田;鼓励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减少农药施用,四是继续深入开展生态县细胞建设。五是加强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坚持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
(五)加强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营造优良人居环境。强化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加强城乡油烟、煤烟、垃圾、污水、噪声为重点的污染防治,积极稳妥处理好群众投诉,构建和谐厂群关系、商(家)住(户)关系;配合城管部门和乡镇推进县城垃圾处理厂建设和场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卫生填埋工程建设;配合相关部门和业主加快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启动重点场镇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工程,。
(六)严格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严控新增污染源。深化《环评法》的宣传、贯彻、落实,消除环境隐患,推行战略环评和规划环评,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切实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一是严格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所有建设项目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都应符合节能减排的相关要求。二是加强晨光工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区及其建设项目的监管,督促晨光工业园区启动污水处理、工业渣场工程建设,协助晨光工业园区做好“省级园区”、“生态园区”申报、创建工作。三是严格执法,对所有违法建设项目,依法处理。
(七)加强环境监管,严防污染事故发生。继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重点监管化工、造纸、制革、建材等行业,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加大对企业的巡察力度,加强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确保治污设施正常运转。加大执法力度,严查环境违法行为,对屡查屡犯、恶意排污行为严厉打击,顶格处罚。
从政府官员到民间环保人士,运建立很好地完成了身份上的转变,并且充分利用了自身的优势,将艰难的环保之路走得风生水起。
很爱说也很能说
我第一次见到运建立,是2005年7月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公益事业与和谐社会国际研讨会”上,茶歇的时候。老太太操着一口带有浓重襄樊口音的普通话。向参会的每一个人介绍“绿色汉江”,介绍他们“关爱水资源,保护母亲河”的活动。同样的话,她重复了无数遍。
从那以后,一个喋喋不休的老太太形象。在我脑子里栩栩如生,还有那襄樊味儿的普通话。
此后,在很多会议、论坛上见到她,她依然是所有参会者中最能说的那一个。她不放过任何一个宣传汉江保护的机会,能把任何场合都当成自己的宣传舞台,有时候甚至有“喧宾夺主”之嫌。只要你和她说上话,基本上你就只有听的份儿了。有投影仪的时候,她放电子版的照片给大家看。没有的时候,她就拿出两幅宣传海报,一幅是她自画的汉江襄樊段地图;另一幅题为“汉江水在呼唤,唐白河在”,也是她自己制作的,一张白纸上面贴满了展示汉江污染的照片和污染受害者的照片。
运建立是个很热心的老太太。因为她的缘故,很多去过或者没去过襄樊的人都吃到了襄樊特产――大头菜。那是2008年夏天。运建立带着“绿色汉江”环保小分队的几名骨干成员参加了由“绿家园志愿者”组织的暑期生态游活动。这是从2002年她创办“绿色汉江”以来,第一次给自己放假。那一次,她带了很多襄樊大头莱给大家,并且给每一个人分发了环保购物袋,即便此时她也没有忘记做环保宣传,嘴里念叨着“为了子孙下一代,重新提篮去买菜”……
运建立很自信。不少民间环保人士都认为,民间环保组织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但运建立显然没有这种想法,她自我介绍的开场白永远都是“我是来自湖北襄樊的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汉江’的负责人”,她几乎从不主动提及自己当年的辉煌。
如今,“绿色汉江”已经是中国很有名气的民间环保组织了,这和运建立的努力密不可分。
草根环保组织
运建立和环保结缘,始于2000年的一次调研。时任襄樊市政协委员的运建立接到群众反映。说汉江支流滚河的水质非常差,于是她组织了一次调研。滚河水污染的严重程度给了运建立当头一棒,从此,她下决心投身环保事业,保护汉江。
从那以后。运建立把全部精力用在保护生态环境上,她先后深入到污染源头调查246场次,行程36860多公里,写出了《汉江襄樊段水污染调查报告》《水污染治理刻不容缓》等多份调查报告、提案。慢慢地,运建立认识到,要想保护好环境,不能光靠政府和职能部门,也不能仅依靠个人努力,而是要广泛发动公众参与。于是。她联络了几位政协委员,发起并筹备成立了经民政局审批注册的湖北省首家环保NGO(非政府组织)“绿色汉江”。
“绿色汉江”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发展,缺少资金,缺少人才,连桌椅板凳都是靠外界捐赠。运建立外出考察,经常住在河边的小旅馆里,一晚上的住宿费只需5块钱,下农村考察,她住在老乡家,并且自备干粮,到北京开会。住在最便宜的地下室里。
2004年10月,运建立带队到山区保康县(毗邻神农架)黄堡小学宣讲,一天讲了6小时。第二天到马桥镇,晚上又加了一次讲座。回城后,累得颈椎病犯了,疼痛持续了一个多月,她也没休息过一天。2005年6月,保康县环保局长再次邀请运建立去讲课,在不到两天的时间里,她先后做了4场讲座,累得回程途中一句话也说不出来。2006年3月5日,她为翟湾村打深井筹资的事操劳,造成左耳失聪,住院期间还在病房工作。2008年1月,冰天雪地。运建立每天到汉江边察看修船,以致病重住院,每天上午输液4瓶,下午还到办公室工作,晚上再去输液……
运建立的辛勤工作为“绿色汉江”积攒了公信力。现在,襄樊市民大都以能当环保志愿者为荣,许多学校、幼儿园已成为“绿色汉江”的团体会员。目前。“绿色汉江”共有团体会员58家,个人会员149人。环保志愿者2000多人。
“绿色汉江”,一家小小的草根环保组织,在襄樊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使环境保护成了一种社会风气。
不气馁
关于“绿色汉江”和运建立这些年所取得的成就,为翟湾村打深井是一件不得不说的事情。
翟湾村是汉江最大支流唐白河进入湖北省境内流经的第一个村庄,下辖5个村民小组,800多户,3400多口人。由于唐白河水严重污染,河水常年是劣五类,村民不堪其苦。近5年多来,翟湾村有100多人患病死亡,其中大部分死于癌症,死亡率明显高于襄樊市平均死亡率。
运建立37次走唐白河。42次进翟湾村,开展各类实地调研、检测,累计行程达6000多公里。她将同一地点不同时期污染情况的照片制作成展板。在不同场合展示。一目了然,触目惊心。运建立多次多方呼吁,向世行“中国发展市场”申请经费,几经努力,争取到3万美金,并推动促进了省、市政府拨出款项,为翟湾村打了一口深井。2006年6月,全村村民饮用上了安全的水。翟湾村富余的深井饮用水还可供应王集、黄岗村的6000多村民,可谓打一井救三村。
但运建立并不乐观,她说。这只是救急。深层地下水本应留给子孙用,守着村旁一条大河,为什么不保护好用来饮用、浇灌庄稼和养殖呢?
为了提升当地村民的环保意识,运建立亲自带领环保小分队进入翟湾村。前几次村民都冷眼相看,村长也避而不见。但大家不气馁,继续锲而不舍地进行宣传。2006年5月25日,运建立第17次去翟湾时,由于修路,道路泥泞,他们下车推行,直到下午1点40分才进村,进村后掏出自带干粮午餐,站在一旁的村长感动得落下泪来;6月17日,运建立冒着37℃的高温,第18次进翟湾村,白天在村里空地上对村民进行宣讲,中午在小学教室吃干粮,晚上住在小学操场上。运建立先后42次进翟湾村,没让村里破费一分钱,终于拉近了和村民的距离。现在。翟湾村村长、村民。经常打电话通报村旁的唐白河水质状况。运建立说,她希望在各村留下一支不走的环保志愿者队伍。
有人说运建立老了,的确,她今年已经65岁了,由于长年奔波劳碌。运建立的身体并不是很好,她失聪的左耳至今也没有恢复。
关键词: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对策研究
本文为2015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衡量与评价”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31日
一、引言
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是一个和城市容量、城市规模等相关的概念,一般说来,承载力是指“自然或者人工系统在吸收人口增长或有形增长的同时而不带来明显的退化或破坏的能力”,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是指一种人类活动、人口增长、土地利用、物质发展的水平,能使城市人居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同时不引起其退化和不可逆转的破坏。总而言之,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是指城市对其中的人口及其社会经济活动的承载力,即整个城市能承担多少人口、提供多少就业以及良好的生活质量等,是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承载力的有机结合。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逐步涌入城市,所需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其他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住房等各方面的配套设施也逐年增加,资源消耗、环境保护、城市安全和人口承载问题等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个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转移,城市规模逐年扩大,研究如何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仅对河南省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实现省内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2010年河南省城镇化率为38.8%,到2014年底,城镇化率达到45.2%,4年间增长了6.4个百分点。伴随着城镇化率水平的提高,城市建成区面积也在迅速扩大,从2010年的2,014平方公里扩大到2014年的2,375平方公里,4年间增加了361平方公里。快速的城镇化既是工业化社会的大势所趋,也给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提出新的问题,给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带来新的要求。
(一)环境污染与生态压力的增大。随着城市人口和城市规模的扩大,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河南省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近年来一直呈现增长趋势,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也是逐年增长。虽然经过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努力,河南省内自然保护区面积有所增加,但湿地面积却因气候和其他因素呈减少的趋势,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情况均不容乐观。2014年、2015两年秋冬季节,省内各城市雾霾天气持续不断,市民出行越来越倾向于戴上口罩。虽经多方治理,空气质量问题仍然不容乐观。2015年12月14~15日,上海经合组织在郑州市开会,郑州市政府限制了一些施工作业、公用车辆出行等对空气质量不利的各种活动,期间郑州市空气质量保持了连续几天的优质,也就是出现了所谓的“会议蓝”。可见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仍是大气污染的最主要因素。用于环境治理的投资逐年增长,河南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在2014年达到0.9%,可见每年为缓解生态环境的压力占用了大量的资金。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城市规模的扩大。河南省每年都拿出可观的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但仍旧不能赶上人口增长和城市规模扩大的步伐。高速公路网络密度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较低,省内各个城市目前尚缺乏大容量轨道交通,城市交通问题始终难以得到缓解。由于机动车数量的剧增,交通拥堵不仅仅像过去那样发生在上下班的高峰期,即使不在高峰期,也常常会堵塞,特别是省会郑州市的市内交通拥堵严重,停车场短缺,一些车辆夜晚停在马路边人行道上,屡禁不止。同样,城市的供水管道、天然气管道、热力供应管道等也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居民小区的需求,排水设施和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也需不断改善。省内各个城市都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城中村改造问题,由于城中村的消防安全和其他基础设施难以配套到位,是火灾事故发生的密集区,且难以管理,给城市安全问题带来严重隐患。
(三)城市居民收入差距难以得到缓解。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并没有得到缓解。许多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在工作能力、收入水平等方面参差不齐,虽然留在城市,但难以承担市内的高房价,因而居住环境大多比较差,以租房为主的较多。由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城市出现了高档小区、普通小区、未改造的旧城区、城中村租房区等并存的现象,致使一个城市中同时存在有不同层次的消费经济区域,而未改造的旧城区、城中村租房区内饮食卫生、医疗卫生条件极差,使城市居民生活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给全面实现小康和社会安全问题带来隐患。
三、提高河南省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对策
(一)空间发展对策。改善河南省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首先需要对城市的空间发展有一个合理的规划。
1、城市规模布局的合理化。城市规模并非越集中越好。河南省地域广阔,在进行大都市建设的同时,要注意中小城市并重。大都市建设要和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致,城市规模的扩大要逐步进行,同时辐射四周区域,带动周围中小城市的发展,形成以省会大城市为中心的卫星形态。大都市建设为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周围中小城市发展各有侧重,以避免大都市一枝独秀,并使中小城市各有发展空间,同时也缓解了人们涌入大都市的盲目性。以省会郑州市为例,郑州市在进行大都市建设的同时,进行了郑汴一体化建设,以高速公路、物流通道、高铁、轻轨等作为联系两个城市的纽带,既带来了城市的规模效应,也避免了过度将郑州市城区扩大化而带来的城市承载力问题。本文建议郑汴一体化建设的经验可以用于和其他中小城市的密切连接上。另外,中小城市之间也可借用这种模式加强合作,在原有城市规模的基础上增强城市经济能力。
2、城市增长形态的合理化。传统的城市增长呈现出“摊大饼”式的模式,即城市沿着周边增长,也就是所谓的“城市蔓延”,造成“三环外面有四环,四环外面有五环”的局面。事实上,当大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单一的城市中心难以服务到更大的范围,且会带来更多的城市承载能力问题,因此需要进行多中心的城市增长规划。目前,郑州市正在进行的新城区建设、大学城建设和航空港区建设给城市中心多极化创造了契机,政府应该进一步围绕新中心进行经济分布,科学调整城市发展模式,并限制无序的围绕城市周边的蔓延式发展,例如要限制城市边缘对周围村庄的自发蚕食,而要沿着新的增长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总的来说,就是不要把城市做成一个围着一个中心的大饼子,而是留有间隙的沿着多个中心发展。
3、城乡布局的进一步合理化。结合新农村建设来进行城市建设,合理的统筹城乡布局。城市发展的同时,注重城乡一体化建设,即要同时发展农村社会和农村经济,减缓并最终消除城乡对立的二元化局面。一般来说,城乡一体化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对于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有多种提案,其一是合理的对城乡用地布局进行调整,形成多个小组团围绕主城区的布局;其二是建设主城―副城―新城―卫星镇―乡镇社区―乡村社区等网络结构式的城乡布局,再就是“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三集中”策略。结合河南省的具体情况,本文认为后两种提法均难以实行:首先河南省农业人口众多,耕地规模有限,在短期内很难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而网络式的城乡布局战线过长,并不能改变乡村社区的相对落后。如何围绕主城区进行小组团建设的思路则具有可行性,沿着这个思路,可以发展小城镇经济和乡村社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把小城镇做好,并使小城镇产业和大都市产业密切衔接起来,也就是说,让小城镇成为大都市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可通过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和电子信息网络密切连接起来。政府在进行城市建设投资的同时,也要关注乡村建设投资,把一些教育、医疗、环卫、体育以及医疗设施带到乡村。乡村的基础设施做好了,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居住在乡村,不仅城市的退休人员,即便是城市工作的人口也可在非工作日在乡村居住,从而带动乡村的经济消费能力。最初由政府做引导,进而可引进社会资本的投入,可以说是“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而此规划对于交通和网络技术发达的现代是可行的,这样可以在社会生活上使得城乡融为一体。
(二)人口、资源与环境对策。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而要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也要考虑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1、城市人口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城市人口应该包括在城市工作或居住超过一年以上的人口,外来务工人员居留超过一年的也应纳入到城市的保障体系中。也就是说,对于流动人口,其子女入学、教育、医疗、住房、养老保障要和原城市人口一视同仁。大力发展多模式的住房政策,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例如政府购买廉租房给流动人口居住等。政府和企业联合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教育、短期培训等,提高务工人员尤其是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改善其就业条件,以提高这部分人员的收入水平,缩小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
2、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市社区文化。资源节约要求以最少的资源来获得最大的收益,而环境友好要求生产与生活要以对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不仅在生产中提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本拉动和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转变为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还应体现在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应以多种方式宣传和教育居民节约用水、用电、用气,讲究低碳生活方式,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区文化,以文化的约束力规范居民的行为。对于承载了数百万人之多的大城市而言,人人节约资源、人人爱护环境对城市生活和城市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三)城市建设对策。在城市建设方面,从低碳、环保的角度出发,结合宜居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提高河南省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1、低碳、宜居、生态城市建设。低碳城市要求在能源的使用方面实行低碳策略,在建筑方面低碳环保,在交通方面实行低碳出行。地方政府在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配置时,要包含低碳的产业规划、交通规划和建筑规划,防止浪费型的生产、消费和废弃的粗放经营作风,研究并推广建设生态节能的绿色建筑。而对于企业,也要严格按照低碳的模式组织生产。宜居城市最核心的部分应该是人的宜居,而城市的过度快节奏、高压力使得人们经常处于焦虑和紧张状态之中,不利于居民健康,并影响到城市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在一个城市的区划设计中,注重把工业园区、商业区、金融服务区、大学教育区、居民聚集区等做专业分工,区分出来,把大学教育区放到城郊,而把中小学教育分散到市内各个居民聚集区,建立更加良好的生活、工作秩序,以避免更多的无序事件和交通压力。注重休闲娱乐设施的建设,打造人性化的公共活动空间,提供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并减少各种污染事件的发生,在城市建设中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如城市绿地、公园等不可或缺,改善城市本身的环境质量,以减缓城市的环境压力。
2、智慧城市建设。在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代,建设智慧城市是新型内涵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智慧城市是物联网和互联网融合而构成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构建中的应用,是对城市自然、经济、社会体系进行智能化的管理和改造。在生产中,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在生活消费中,通过网络将虚拟市场与现实市场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实行电子政务提高政府和公共服务部门的行政效率;通过国民经济信息化减少无序竞争,以更好地发展经济;通过环境维护自动化和生活服务便捷化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从而使城市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服务于更多的生产和生活,以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四、结语
总之,河南省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提高并不是单方面的问题,需要对省内城市的空间布局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大中小城市并重发展;需要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发展大都市策略,在建设城镇的同时要考虑人口、资源和环境策略;具体到城市建设中,不仅要建设低碳、环保、和谐的宜居之城,还要在信息革命时代把握机遇,建设智慧之城。
主要参考文献:
[1]Schneider D M,Godschalk D R,Axler N.The Carrying Capacity Concept as a Planning Tool.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Planning Advisory Service Report 338.Chicago,1978.
[2]谭文垦,石忆邵,孙莉.关于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若干理论问题的认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
关键词:承接产业转移;产业升级;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1-0100-03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Hunan Province to undertake the transfer of industry 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also achieved good results, especially in southern Hunan Province with good advantages has become Hunan Province to undertake industrial transfer of the main place. But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Hunan Province still have many problems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such as the industrial supporting ability is poor, small scale, uneven distribution and system is not perfect and so on. In the light of these problems, should optimize the environment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industrial supporting ability, establish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chieving green.
Key words: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industrial upgra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一、引言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的演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实现崛起。而近年来湖南省产业转移承接效果日益显著,吸收利用外资的能力增强,经济社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针对现在的经济新动向,湖南省发挥比较优势,立足现实情况,制定了良好的政策,创造了良好的承接条件,为产业转移的承接和发展创造了平台。
二、新时期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原因
(一)产业升级压力大
因为经济的飞速发展,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劳动力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成本随之上升,则企业收益下降,产业升级压力变大,企业必将采用产业转移的方法,将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其他欠发达地区,夺回劳动和资源优势。我国的产业发展规律和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呈阶梯分布状态,东部产业选择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二)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
近年来,因湖南省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湖南省高度重视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土地资源多,成本低,劳动力丰富,水资源,电气资源,矿产资源丰富,给湖南省的产业转移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通过大投资、大投入,湖南省创造了较大的开放格局,建立了完善的开放平台,将其区位优势、交通优势都有效地转化为发展的优势、建设的优势。
因湖南省位于产业梯度的第三梯度,所以承接的产业以第二产业即工业制造业为主。而湖南省湘南地区作为湖南省承接珠三角的前沿阵地,自然有些其它地区无可比拟的优势。湘南是指湖南南部衡阳,郴州,永州三个市。2011年10月,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为中国第四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也是湖南省继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后,第二个纳入国家层面的区域规划。
三、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
近年来,湖南省为顺利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了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洲三地的对接,且拥有了许多承接产业转移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区位优势
湖南地处我国南方的中枢,南部紧临珠三角区域,北部临近大武汉城市圈,南北之间的发展结构差异较大。长株潭城市群位于中国南方的“十字路口”,连接京广,湘黔等铁路,三市集聚了全省半数以上的研发力量,成为带动全省发展的轴心区域。而湘江流经多个市区,也为水运提供了一定便利。湘中南地区的衡阳、永州、郴州构成承接华南经济的三角,也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而岳阳、益阳、常德位于东西南洞庭湖区的中心城市,正在规划建设环洞庭湖经济圈,有利于农产品加工和制造业的发展。怀化、张家界、邵阳等地构成了湖南省长期扶持的湘西经济区。
(二)资源优势
湖南地处中亚热带季风区,气候和水文条件理想,且江河能为工业提供丰富的水资源,加上湖南的森林覆盖率也较为可观。洞庭湖区为著名的鱼米之乡,可提供大农副产品。湖南省的矿产资源也相对丰富,已发展各类矿产120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83种,有色金属37种其中锑、钨储量位于世界首位;而石墨、铋、钼等产量位于全国首位;萤火石、重晶石、长石等非金属矿是仅次于有色金属的第二大矿产资源。
湖南省山清水秀,历史悠久,也催生了众多名胜古迹,使湖南的旅游资源更丰富,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湘西凤凰古城、南岳衡山、韶山、岳阳楼、桃花源等旅游区享誉中外。湖南共有各类旅游资源700余处,其中国家级旅游资源88处,省级旅游资源462处,可以说,湖南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湖南省地域广阔,人口优势也十分明显,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填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力空缺。
(三)政策支持
国家很早就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东部率先发展和中部崛起,系统提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湖南省进一步完善具体意见,落实招商引资、区域合作、对外贸易、人才引进和培养各方面的措施,在2011年提出了《湖南省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12年提出《关于推进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提案。
(四)有良好的产业基础
湖南近年来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加工制造业体系,正在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长株潭地区一体化建设推进,湘南地区衡阳等老工业城市底子相对较好,而岳阳、常德也推进了工业发展。湖南加速推进的工业化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湖南加速推进城市化也给承接的产业转移提供了相对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了对新型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相应的平台。[1]
四、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形势和现状
(一)湖南省经济发展现状和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区域
就湖南省而言,产业发展的先头部队通常都是长株潭三市,随后拓展到岳阳、益阳、常德、娄底、衡阳。2014年湖南全省生产总值达27048.5亿元,同比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21950.8亿元,同比增长19.4%;进出口总额1906.9亿元,同比增长22.2%。在投资方面,工业投资、产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都有相当快速稳定的增长。[2]
但是就承接产业转移而言,长株潭和湘南三市承接产业转移项目总和占全省80%以上,对外资的实际利用率达85%,由此可以看出该区域是承接产业转移和利用外资的主要场所。
(二)湘南示范区的承接现状
因为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成立,国家加大了对湘南地区的承接力度,在2014年11月份召开的湘南承接产业转移贸易洽谈会上,湘南三市推出了较为重要的投资项目如下图所示。
湖南省的招商引资促进了对外开放的发展,使经济得到了发展和跨越,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在顶层设计、政策扶持和重大项目及平台建设等方面强力推进,取得了积极有效的成果,有利于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综合承载能力。
五、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产业配套能力较差
要承接产业转移就应为承接地区提供良好承接条件,而地区的配套能力差,导致企业在转移时找不到良好场地,亦或是承接地生产的产品不合转移企业的要求,从而导致企业增加了成本。且湘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群的商业化和现代化不强,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不健全都减少了对外来企业的吸引力。[3]
(二)现代的物流发展落后且成本较高
完善的交通运输条件和发达的物流体系是承接产业转移必不可少的条件。然而湘南地区位于内陆,运输成本较高,且欠缺全程物流服务体系,相应的物流技术装备和信息水平也较低。[4]
(三)规模较小且分布不均
湖南相比于江西、河南等省的外商投资,在强度和密度上都比较低。转移企业的外资项目主要来源于我国沿海地区,高度集中于第二产业,且多集中于制造业,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就地域分布而言,也多集中于长株潭地区,湘南地区因各种制约条件使其引资能力明显低于长株潭地区。[5]
(四)技术工人数量有限,高素质人才短缺
承接产业转移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湘南虽然劳动力丰富,但劳动力整体素质并不高,且专业技能不达标占多数,中高级技师比例过低。所以高技术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湘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产业转移面临体制、机制障碍
产业转移面临体制、机制障碍,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积极度、接纳度很高,但是市场机制不健全,开放力度不大,市场独立性、专业性也不强,可自由投资的领域限制也为承接产业转移带来压力。对于如何将承接产业转移的利益最大化研究还不成熟,相关的有利政策也并不系统。
(六)资源型产业的承接缺乏生态规划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所以湖南省不可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道路。但是洞庭湖区的初级农产品和食品开发、郴州娄底等地的矿产资源开发都不合理,导致许多产品以初级产品或者原料出售。且对于张家界洞庭湖的经济开发也导致许多环境问题。[6]
六、对策分析
(一)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提高产业配套能力
对于湖南省可承接的优势产业,要扩展其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单个企业无法囊括商品的所有生产零件和程序时,可与配套企业进行交易,获得配套产品和服务,制造业的发展结构是链条状的,生产和销售相辅相成。而在生产环境上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需求也十分突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搞好了,企业的发展速度也会提升。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工业园区的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合理布局工业园区的产业,明确工业园区的发展方向,加强园区交通、信息、环境保护方面的建设更有利于引进更强的企业,吸引外资,促进工业园的集群化。
(二)加快交通和物流建设
加快湖南省各地铁路、公路、民航等交通方式的建设,加强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的联通联系,形成高效安全的联通网络。优先发展铁路建设,大力推进公路网,同时还可以利用湖南水域丰富江河众多的优势,发展集装箱码头。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加快线代物流体系建设,湖南的现代物流设施缺乏,一体化程度低,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建立运输、配送、仓储一体化的物流网络系统对企业减少物流成本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湖南省更好的融入全国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分工和资源整合。
(三)建立招商引资的条件
就目前而言,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多位于长株潭和湘南地区,而其他地区的产业转移承接比较分散,外资投入也不高。必须科学招商,专业引资,从而加大产业转移的规模。对于同一类型的产业可以形成集聚和分工,降低引资的成本,从而提升引资效率,调整产业布局,改分散为集中,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建立良好的产承关系,做到绿色承接,减少高污染、高消耗承接。
(四)提高劳动力文化水平,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政府和社会应大力建设劳动力培养机制,建立规范的工作培训,培养适应型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大力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使教育与市场相结合,从而实现产业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只有更多的人才,才能给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
(五)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优化升级
制定科学的产业转移规划,进行合理的产业分工,可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竞争力,突出科技创新,加快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积极引进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生产服务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7]
(六)改变承接模式,实现绿色承接
改变以传统承接为主的承接模式,强化环境治理,降低牺牲环境谋求增长的企业比例。提高企业的自我创新能力,提高对外界信息的敏感度,避免承接污染型企业,树立科学发展观。应合理利用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排放量,引进降能耗的新设备技术,做到清洁生产,从而控制污染物排放,有效保护生态环境。[8]
七、结语
新时期湖南省产业转移机遇与挑战并存,收益与风险同在。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纵观全局,努力寻找适合自身的健康发展之路,才能为长远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而就目前的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与问题而言,湖南省产业转移科学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刘 彦,陈 靖.湖南产业转移突出特色承接、绿色承接[J].宏观经济原理,2012(12):69-70.
[2] 余慧友.湖南承接产业转移冲击新五年目标[N].科技日报,2014-12-25(01).
[3] 任 静.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6):323-327.
[4] 刘 岩.对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再思考[J].生产力研究,2011(3):142-144.
[5] 杨 毅.湖南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思考[J].特区经济,2010(8):193-195.
[6] 杨国才,潘锦云.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应转向[J].经济纵横,2014(5):71-76.
关键词 广西 回收逆向物流 关键问题
回收逆向物流是物流领域的新视野,它既强调废弃物的回收作用,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又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使有限的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对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起到了促进性作用。目前,广西的经济呈现高速度发展态势,但是这种高速发展所要付出的代价是高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近些年许多地方政府为了GDP增长率,大量违规占用土地、滥设开发区、对自然资源乱开滥采,这些在资源相对缺乏的广西无疑是一种高资源消耗的严重现象。还有许多可再生资源如废电池、废塑料、废家电等常常被随意弃置,没有很好地回收利用,形成大量的垃圾,而大部分垃圾在处理时没有进行分类,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在这样的情形下,建立资源环境低负荷的社会消费体系,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经济之路,已成为广西发展的重要之路。而在循环经济建设中,回收逆向物流是较为关键的一个因素。
一、广西发展回收逆向物流的意义
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为广西回收逆向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定位于重点发展物流业,区位优势明显: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处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GMS) 合作、中越“两廊一圈”经贸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西南六省( 区、市)协作等多个区域合作交汇点,形成了较强的优势叠加局面。总体上,多区域合作呈现国内与国际、多边与双边相互交织的态势,形成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及两种资源的汇聚,蕴育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强大的市场需求拉力和要素集聚推力。此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享受沿边、沿海的优惠政策,是我国西部地区扩大对内和对外开放,构筑国内外经济合作新平台的核心区域,加上南宁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拥有CAFTA 建设带来的国际开放、开发和合作的政策优势和便宜条件。所以广西要充分利用国际组织资助及国家政策优惠,加快物流业发展速度,尤其要大力发展回收逆向物流业,构建区域性回收逆向物流中心,在不同层次和范围上开放市场、整合要素资源,形成互为补充、共谋发展的组合力量。
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国内环保法规约束力度的加强,也迫使广西必须构建有效的回收逆向物流系统,以达到保护环境、控制生产成本、增加利润、提升客户服务质量、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所以广西发展回收逆向物流的战略意义非常重大。
(一)有利于资源的节约。能源战略是广西实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的资源虽然不少,但是由于人口较多,所以人均下来每个人所占有的资源是相当稀少的。组织实施回收逆向物流,变废为宝,将避开走“资源换经济”的老路,减少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促进广西早日实现“资源节约型自治区”。
(二)有利于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告诫人们,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在新阶段已行不通,以牺牲环境为基础发展经济是一个不明智的选择,如果不及时处理废弃物,会给人们带来严重的影响。如:一枚纽扣电池可以污染600 吨水,相当于一个正常人一生的饮水量。据环保局历史数据统计,使用从废旧家电中回收的废钢材与通过采矿、运输、冶炼得到的新钢材相比,可减少97%的矿废物、减少86%的空气污染和76%的水污染。这些现象证明了大力发展回收逆向物流,使得经济和环境协同发展,两者兼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广西要走的长远之计。
(三)有利于企业控制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在倡导“绿色消费”的今天,有效的回收和循环利用等回收逆向物流措施,可以使企业极大限度的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获取更多的利润。一方面,可以通过循环利用和重新使用,降低企业的废弃物处置成本;另一方面,回收物品经过再处理后,其零部件变废为宝,重新组装后任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
(四)有利于提升客户服务质量,提高企业竞争力。“顾客就是上帝”是现今社会中众多企业一致认同的宗旨,企业建立健全的产品退回、等召回等回收逆向物流系统,不仅赢得公众的好感从而提升了企业的美誉度,还提高了顾客对企业产品的忠诚度,这必将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广西回收逆向物流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及难点问题
物流业在广西起步较晚,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发展回收逆向物流的重要意义,存在很多问题制约着回收逆向物流的发展。
(一)政府方面制定的政策法规不完善。广西政府在回收逆向物流管理中,表现的比较突出的一点是引导鼓励政策不足。广西大多数的政府部门没有制定有关回收逆向物流的相关政策,对从事回收逆向物流技术的企业不给予大力扶持,对不实施回收逆向物流而造成负面影响的企业不给予强制性的管制和约束以及对实施回收逆向物流而造成积极影响的企业不给予补贴和鼓励。广西目前的回收逆向物流水平还不高,所以没有政府的支持很难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二)企业对回收逆向物流的认识存在误区。根据回收逆向物流委员会的一份针对广西300多位负责供应链及物流的企业经理人所做的调查报告显示,有接近40的人认为,逆向物流失败的首要因素,是管理阶层对其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首先这表现在生产企业上,生产企业对产品回收的责任意识淡薄,认为只要产品一旦出售以后所承担的责任就结束。其次是企业认为回收逆向物流不仅不能带来经济效益,而且还会增加运营成本。此外,企业并没有认识到回收逆向物流活动的复杂性,认为只需要很少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很好的完成回收逆向物流作业,所以在业务繁忙的时候往往会把回收逆向物流活动搁置在一边,造成许多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从而增加了仓储成本和处置成本。
(三)缺乏回收逆向物流方面的专业人才。回收逆向物流是一个跨专业、跨区域、跨部门的综合性行业,需要懂信息、会管理、知法律、通金融、晓外语的综合型人才来辅助它的发展。但是广西现在关于回收逆向物流的培育投入少,师资力量薄弱,知名的校院也很少有相关专业,导致高级的回收逆向物流专业人才在广西严重不足,这不仅造成了现今回收逆向物流业的停滞发展状态,而且还会在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着广西回收逆向物流业的发展。
(四)产品回收利用技术和装备水平落后。广西回收逆向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偏低,尽管近年来国家和广西都加大了对回收逆向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但是相对于发展迅速的物流市场来说显然是捉襟见肘,所以大多数物流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仍比较落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网络资源,没有建立完善的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
(五)对“电子垃圾”的处理投入不足。由广西统计年鉴,可得以下数据,如下表:
由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电子产品的购买量与日俱增。据中国家用电器研究所专家估计,电视机的使用寿命大约7-8年,冰箱、洗衣机的使用寿命大约是8-10年,空调的使用寿命较长一点,在10年左右。毫无疑问,电子产品寿命终止以后就会形成大量的“电子垃圾”。此外,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必然会最求更高质量的生活,而这种高质量主要体现在对高等级电子产品需求上,再加上科技发展快,使得电子产品加速更新,这两个因素促使许多电子产品被高速淘汰,从而导致生活中废弃的电子产品有赠无减,所以“电子垃圾”已经成为广西经济发展过程需要重点关注的社会问题。下面我们从南宁、柳州和桂林为主要对象来了解广西生活电子废弃物的回收情况。
1.南宁。南宁市作为广西的首府,同时也是广西那么多城市中人口密度最大、经济发展较好、电子废弃物较多的城市。从2005年起,南宁市的“电子垃圾”就以每年数万吨的数量步入高峰期,但是南宁市目前对“电子垃圾”还没有正规的回收渠道,由于技术和成本的限制,仅有小部分回收到二手市场,大部分被市民不经过处理和分类,就直接掉进垃圾箱,这不仅浪费了许多可再利用资源,还会给城市带来极大的污染。
由于“电子垃圾”与日俱增,自治区政协九届三次会议第99号提案建议:整治现有的废旧收购站和拆解作坊,登记造册,对从事“电子垃圾”拆解工作的人员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和统一培训;成立专业“电子垃圾”回收拆解中心;环保、环卫、资源回收等相关部门安排专门人员实行专项管理,政府联合各部门调查后,制定出有效地社会化处理措施,并逐步修改,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等,但是至今任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2.柳州。柳州市作为一个工业城,“电子垃圾”也是相当多的。近几年来,由于IT和家电业快速发展,以废旧家电为主的电子废弃物数量日益庞大。但是目前柳州没有完善的回收网络,仅以个体从业人员挨家挨户回收为主,而且回收的“电子垃圾”只集中在家电上,这使得“电子垃圾”在回收逆向物流领域中发挥的作用很小。但是在2003年建立的柳州市废旧电池回收储存库,也是广西目前唯一的电池回收储存库,免费为市民处理废旧电池,到2010年储存量约42吨。
3.桂林。桂林市作为广西高校密集度高的城市,高校中的电脑和手机淘汰量较大,所形成的“电子垃圾”多,但是目前桂林市还没有对废弃电子产品做出相应的规划,没有建立废弃电子产品回收网络,也没有一个废旧“电子垃圾”处理场所,国美、苏宁和甲天下电脑城等电子产品聚集量大的地方也没有设置专门的废旧电子产品回收点,所以现今桂林市回收“电子垃圾”处于混乱状态。
三、广西发展回收逆向物流的对策
(一)施行政府管制与政府激励措施。
首先,政府通过立法和制定相关政策来实施,加强各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配合,加大执行力度,使得企业为回收逆向物流系统内的废弃物、绿色技术等客体对象指定相应的工作主体;促使企业在产品设计时就考虑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促使企业的产品包装尽量简化或采用可循环利用的包装材料;同时还要对回收逆向物流中的各主体行为进行规范约束,使产品回收逆向物流活动能够纳入法制化轨道。
其次,政府针对不同企业类型或业务内容制定相应的政策,激励或扶持回收逆向物流的发展。地方财政对符合标准的回收逆向物流企业提供一定比例的财政资助;对一些带来正面影响的回收逆向物流项目提供优惠的融资贷款;给回收逆向物流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或直接减免所得税和营业税。
此外,政府应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大力加强宣传实施回收逆向物流的重要性,使企业家认识到回收逆向物流给企业带来的潜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然后在各个城市中心地带培育规范性的大型回收利用骨干企业,以便发挥聚集效应和发散效应,从而加快回收逆向物流的发展。
(二)树立企业对回收逆向物流的正确理念。
要通过系统学习回收逆向物流知识,使企业重视回收逆向物流,并认识到实施回收逆向物流,不仅提高了顾客的忠诚度,还增加了竞争优势。只要回收逆向物流被重视,一方面企业就会加大资金的投入,使得回收逆向物流系统的建设和实施得到有力支撑;另一方面会增加对专业技术人员培养的投入,从而解决了回收逆向物流系统建设和实施过程中缺乏资金与管理信息中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
(三)促进产品回收利用技术的进步及装备的创新。
要有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做支柱,建立合理、优化的产品回收模式,然后采取一系列可行性计划与措施,如多采用绿色和面向分解的设计。一方面,不仅给回收产品的分解工作带来了方便,同时还在拆取回收产品的可再利用部分时减少不必要的磨损,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投资回报率;另一方面,对生产商和供应商在生产加工环节中出现的瑕疵品、边角碎料以及仓储运输环节中出现的损货,通过企业的回收模式使之再资源化,变废为宝,使得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剩余物最小化。
(四)增加对生活中“电子垃圾”处理的投入。
要针对“电子垃圾”的不同类型设立专门和统一的回收利用组织结构,制定回收逆向物流资源计划,对回收“电子垃圾”优化项目进行计划、实施与控制,进一步完善二手交易市场,通过市场机制促进“电子垃圾”回收利用的正常发展。比如,首先可以扩大宣传有关“电子垃圾”的再生物质知识,发放介绍“电子垃圾”处理知识和再生利用的小册子,并规定每年中的一个月份为“电子垃圾”收集活动月,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废旧电子资源回收工作,并对中小学校开设环保课程,定期聘请环保专家讲授环保和“电子垃圾”回收知识,使人们从小养成回收“电子垃圾”减少二次污染的良好习惯。然后制定制约性法规,对已经超过使用期限的家用电器进行强制性回收,并给予报废家电拥有者一定量的补偿,同时也给予按照指定地点丢弃“电子垃圾”的市民一定量的奖励,还要针对高校中的废旧电脑和手机,在每所高校都分别建立健全以及合理的回收网点,使“电子垃圾”得到很好的资源配置,减少闲置和浪费。此外要大力倡导全面回收电子废旧产品,建立正规的回收拆解机构,培养专业的拆解技术人员,以至于能够对废旧电子产品进行有效地分解,降低污染,提高回收利用率。
四、结束语
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为广西回收逆向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这个机遇,解决对广西发展现代回收逆向物流产生负面影响的诸多因素,构建有利于回收逆向物流业发展的优良环境,培育对外和对内开放的回收逆向物流市场,加快吸引与培养专业性的回收逆向物流人才,进一步提升广西回收逆向物流企业的竞争实力,探索适合广西经济特点的回收逆向物流发展之路,还值得我们继续去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本文系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08FJY024);2011年度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11FJY030);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课题;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泛北部湾发展研究团队”阶段性建设成果;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科学研究工程立项课题(YB2011009);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社会服务工程立项课题(FW2011013);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200911LX101);广西师范大学青年骨干教师科研立项课题。
作者简介:
顾淑红,女,(1976-),汉族,湖北京山人,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与电子商务。
参考文献:
[1]许金波,朱霞.回收逆向物流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J].物流管理,2009.
[2]邹松涛,乌力吉图.城市生活电子废弃物回收逆向物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
[3]郑克俊,张利深.逆向物流中的企业和政府博弈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