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企业环境保护培训范文

企业环境保护培训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39: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企业环境保护培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企业环境保护培训

篇1

一、企业环境保护管理的内涵和意义

(一)企业环境保护管理的内容

企业环境保护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是指企业根据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和自身生产经营的特性,形成系统性的管理制度,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或管理技术,对因企业活动而可能导致的环境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以达到环境保护目的。目前,我国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主要包含污染性物质的可形成总量限额管理制度、污染物排放量的检测管理和监督制度、违规处罚与奖励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环境保护设施的台账管理制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其中,污染性物质的可形成总量限额管理制度即是指企业依据《环境保护法》和相关规定明确自身经营行为会形成的污染性物质,并设定可排放的上限值,形成各环节须严格执行的具体指标,以保证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不会超出国家标准。

(二)企业环境保护管理的积极意义

第一,强化企业环境保护管理,促进企业环保行为取得实效,有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人们的身心健康。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平台,因此可以说,生态环境的状态与质量关乎着每一个人。良好的自然环境还能够促进人们形成并保持愉悦的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第二,企业重视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并积极推进,有助于企业的技术革新与可持续发展。为严格遵守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满足污染物排放限额标准,企业必将积极研发新型的生产加工技术,革新传统的环境保护方式,及时淘汰落后的生产加工设备,继而获得技术进步与创新性发展。第三,有效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有助于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形成良好的宣传作用与企业形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企业为强化环境保护管理,必将积极试用并推行一系列节能减排、变废为宝的技术措施,精简流程,减少传统生产经营模式下的成本投入,并获得积极的社会影响力。

二、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集体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受传统经济发展观念的限制和影响,部分企业仍然将经济收益视作企业经营的唯一目标,缺乏必要的集体环境保护意识。集体环保意识淡薄是目前许多企业普遍存在的重要问题,也是企业践行环境保护管理的最主要困境之一。意识决定行为。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是企业实施环境保护管理行为、构建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的必要基础,反之,若企业环境保护意识不足,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必将被抛于脑后或被敷衍应付,继而使得企业环境保护无法取得任何实效。企业集体环保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部分企业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和成本投资,忽视无直接经济收益的环境保护及其管理工作。许多企业经营者和高级管理者均不愿意将资金投入节能减排中,认为是一项“费时费力费钱”的行为。一些企业甚至将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废气、废水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严重污染了附近的环境。第二,部分企业并未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认为环境保护工作是国家、政府、公益机构的任务,与企业并无过强的关联。同时缺乏必要的法制观念,因此忽视企业环境保护、社会责任与环境保护管理,并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二)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不完善

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不健全是限制企业环境保护管理效果的另一重要原因。管理制度是企业实施具体环境保护行为的制度性基础和核心依据,能够对企业的环境保护宏观管理行为,以及一线基础性管理行为,提供参考和指导,否则会造成因缺乏统一标准而形成的管理乱象,难以做到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甚至造成重大环境污染。第一,污染性物质总量限额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细化与完善。目前,随着《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各个企业已逐步明确生产经营过程中可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及其上限指标,但仍有部分企业并未将污染物排放设定为正式的管理制度,或仅将部分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予以设定,而忽视其他类可能造成污染的物质。同时,一些企业未形成严格的指标分配机制,造成不同环节中的污染物超标或排放混乱等。第二,缺乏完善的考核监督制度与奖惩制度。部分企业为了应对政府规范与检查,仅限定了环境保护指标和排放上限,但尚未构建出必要的检测、考核与监督制度,同时也未设立指标达成的奖励措施和指标未完成的惩罚方法。

(三)企业环境保护管理方法滞后

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工作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方式或方法,有效的管理方法不仅可保障管理质量,而且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许多企业在环境保护管理时采用的方法仍较为传统、滞后。第一,缺乏长远而恰当的环境保护管理目标规划。具体来说,即部分企业并未形成有效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目标,尤其是长远目标,一些企业仅为了应对检查和宣传而设置短期目标。忽视长期的、可持续性的规划,或企业忽视自身实际与存在的困难,设置出并不具有可操作性或操作性不强的宏观目标,使得环境保护管理形同虚设。第二,缺乏独立且专业的管理机构。现阶段,许多企业未设立环境保护管理部门,而是将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直接归属于行政管理部门或生产经营活动检测部门,增加了原有部门的工作量,同时因专业性不强而使得环保工作流于表面。第三,企业环境保护方法与技术滞后。一些企业仅关注生产经营活动的末端,实施末端治理,而不是提前预防和有效控制,环保器械年份久远、性能不佳。

(四)企业环境保护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

部分企业因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企业环境保护及其管理,使得企业内部尚未形成独立的环保管理部门,且环境保护管理队伍的专业素质不高。现代社会是科技社会,企业竞争的核心即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专业人才是保证企业科技创新与经营效益的关键。企业环境保护管理队伍的专业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企业已有的环境保护管理人员多是由从事其他相关工作的人转岗而来,或同时兼任,并未受到系统而科学的知识教育与培训,已有的环境保护知识体系也难以满足现代化的生产经营需求,最终导致企业环保管理工作不到位、效果不佳。第二,部分企业缺乏必要的招聘渠道与知识培训,这使得新兴人才缺乏进入企业的有效渠道,环境保护管理人员的已有知识体系与管理技能亦无法得到更新。

三、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创新的思路

(一)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企业为有效解决环境保护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开展环境保护教育与宣传、增强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应是其首要任务。第一,形成宣传文稿与绘本,强化企业内部的环境保护教育与宣传。将各种宣传文件下发至企业的每一位员工,保证其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企业有关规章制度。同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企业领导及环境保护管理人员应以身作则,起到良好的榜样和带头作用。第二,环保宣传活动应灵活采用多种形式。例如,与各种企业文娱活动相结合,广泛运用企业内部网站、宣传栏、广播等媒介进行宣传;可开展座谈会、知识讲座、知识问答、文艺表演等环境保护专项活动,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参与的积极性,保证宣传效果;与当地政府、公益机构等合作,实行企业外部宣传与教育。经济效益较好、规模较大的企业可充分利用外部媒介,如报纸、电视、网络等,扩大企业环境保护的宣传面,使得企业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继而形成科学的环境保护观念,最终将每一项环境保护行为和管理活动落到实处。

(二)完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强化考核和监管

建立健全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可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构建系统性的污染物排放总额上限制度。企业应严格根据《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和自身的生产经营特性设计形成污染物排放总额上限指标体系。需要强调的是,该指标体系不仅应包含企业已明确形成的污染物类型,还应涉及企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导致的污染物种类。企业在设置某一污染物排放总额上限的同时,还应根据各个生产经营环节,将总额上限进行合理分配,并保证每一项工作流程都严格遵守相应的指标范围。第二,优化企业环境保护的考核、检测与监督制度。为保证各个层级的工作人员严格按照企业环保规章制度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应设置相应的检测与考核方法,将环境保护工作人员、部门以及相关职能部门都纳入考察范围,以促使每一个相关责任人都能够形成强烈的环境保护责任意识,保证环境保护工作质量。第三,设计科学的的环境保护奖惩制度。企业可根据检测结果对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科学评判,若工作符合标准即可给予一定奖励,如未能达标则应进行适当的处罚,以达到激励或警示的作用。

(三)科学规划、优化环境保护管理方法

第一,依据回应时代要求与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并重的原则,构建企业环境保护管理的目标体系,包含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企业可首先设计出科学而具有较强操作性的长期目标,然后将长期目标分成不同的几个阶段,且依次递进,每一个阶段形成相应的小目标。企业发展目标中应同时包含未来一定时间内的工作绩效、技术水平、专业人员配备与重要项目等。第二,明确企业环境保护管理的核心原则,即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意识为主、奖惩为辅。具体来说,即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应改变以往的末端治理状态,而应加强生产经营活动前期的预防与控制,以预防为主要方法,后期治理与前期预防紧密结合。同时,企业应强化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将企业的规章制度内化为员工的自主活动,而奖励与惩罚只是其中的辅助手段。第三,实施企业环境保护的责任制管理与目标制管理。企业应根据总体环境保护目标与企业结构设置,将分解形成的各个小目标或工作任务下发给每一个部门,部门再进行细化并分配给每一位员工,继而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形成严密的目标责任管理系统。

(四)加强环保管理人员培训,提升专业素养

随着现阶段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复杂化和社会对于环境保护的愈加重视,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迎来了更大的挑战与要求,因此,各个企业应加强环境保护管理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第一,强化环境保护管理人员的专业交流与培训,通过举办学习会、分享会、知识讲座、学术讲座等活动,向企业环境保护管理人员传授新兴科学知识和管理技能,以增强其专业素养。第二,企业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应构建形成良好的人才引进渠道,积极招聘专业人才,为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注入新的动力。

四、结论

篇2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环境保护问题也成为了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就一个企业而言,立足长远就必须将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放在同等地位,忽视环境保护会为企业发展“拖后腿”,并且损坏企业形象,影响企业效益。例如:河北钢铁公司大气污染引发雾霾不断、中石油长庆油田排污入湖造成牲畜暴死[1]等企业违法排污现象屡见不鲜,有些企业为降低成本,白天休息,晚上厂房机器轰鸣,与检查部门打“游击战”,为一己之私,却依旧不顾周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因而对于企业环境保护机制的构建迫在眉睫。

一、强制性环境保护机制

强制性机制,主要是依据震慑作用对企业违法行为加以约束起到“敲山震虎”的效果,实现企业改善环境行为[2]。目前而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处于初级阶段,为此,应该做以下的改进:其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针对当地辖区面积、经济情况、人口数量等合理编制基层执法人员;其二,科学管理,环境执法人才进行严格考核,任人唯贤,定期开展技能培训,提升执法人员的综合素养,建立一支现代化高效、专业、能干的环境执法队伍。

因而应该完善相关法律,赋予环境执法部门更多的权利,能发现问题及时制止减轻污染造成的损失,加大罚款力度,综合考虑违法后果加以重重处罚,让企业管理者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

要性。

二、自愿性环境保护机制

自愿性机制,是企业管理者在产品的各个环节都自觉重视环境保护,最终实现最大的盈利[3]。首先,企业内部对员工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对环境潜移默化中重视它、保护它,构建强大的凝聚力与环境观,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其次,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正确处理好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决不能盲目追究经济利益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应该综合考虑选择环境优先,经济效益可以赢回来,但是环境一旦破坏是无法挽回的,因而全体员工自愿的保护环境,企业的明天才会走得更远。

三、压力性环境保护机制

压力性机制,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明确企业相关联的方方面面:企业伙伴、公众、终端消费者、社会团体等都会对企业处理环境问题起到监督作用[4]。换而言之,就是社会上各个方面会对企业产生压力,促使企业改善环境。现阶段,我国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是一种事后对事实加以陈述,有一定滞后性,信息公开的内容成为一种形式,难以满足利益关系人的需求。近年来企业环境报告在西方发达国家应用广泛,我国可以多借鉴这些宝贵经验,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环境报告的相关制度。

此外,就目前情况看我国环保民间组织仅仅在环境教育层面影响较大,需要不断完善立法,健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使得环保民间组织焕发出新的生机,真正代表公众对企业环境保护进行监督。可以对民事诉讼法中起诉资格的限制撤销,原告资格适度放宽,检察机关、公民、社会团体等都可以作为原告提起诉讼,最大限度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四、激励性环境保护机制

激励性机制,是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科学利用规律影响或调整市场主体已达到降低或消除污染现象的发生。在此主要是运用限制性、激励性手段,使得消费者与生产者在经济决策中考虑到外部环境污染的影响,最终实现环境改善的目的[5]。环境积极政策在激励性机制中占有重要一环,当企业出现污染环境的情况,政府或者环保部门就会依据经济规律,凭借经济杠杆(成本、价格)等,进而实现企业环境保护的外部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五、支持性环境保护机制

篇3

关键词:老化工企业 环境保护工作 难点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走向工业化强国的道路,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在此同时,也产生了相当严重的工业污染。当前,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老化工企业作为一大污染源,控制和治理污染是当务之急。下面笔者浅要分析了老化工企业在环境保护工作方面的难点。

一、老化工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难点

1.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十分淡薄

中国资源丰富、地大物博的传统观念早已根深蒂固,早些年发展起来的老化工企业在很多方面都没有用长远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大多数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换取企业和经济的发展。化工企业作为一项污染极重的行业,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似乎并不高,这无疑是环境保护道路上的一大阻力。

2.化工企业本身耗能高、污染重

化工企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它具有耗能高的特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决定了化工企业环境保护的难度大。化工企业本身就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作为原材料和燃料动力,这就造成“三废”排放量大。有些化工产品的生产,还必须在高温或低温的条件下进行,这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污染重似乎在所难免。

二、应对老化工企业污染严重的对策

1.首先,要提高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企业也不例外。企业的主体是人,有了人才能生产出产品,所以要想保护环境,就必须从“人”这方面下手,强化人的作用。针对老化工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淡薄这一难题,笔者提出要加强环境保护管理,狠抓思想教育。

第一是确立相关的环境保护监管制度,避免出现人为原因导致的环境污染。对化工产品的一线操作人员和后续处理人员进行专项教育,真正使环境保护工作深入他们心中。同时还要加强检查和考核,把环境保护监管工作有效落实。

第二要加强员工思想方面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设置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部门主管领导要注重责任教育,普及国家现行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企业员工知法守法,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

第三是要加强企业员工的技术培训,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老化工企业的干部和员工多数是老一辈工人,他们的思想较为传统、守旧,不能较快地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不注重技术水平的提高,始终停留在最初的水平上,容易造成整个企业的落后,甚至被淘汰。因此,进行适当的技术培训很有必要。

2.其次,要加强全体职工的责任感

笔者相信,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单靠一个部门就能做好的,而是需要企业全体职工的通力合作。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理念,充分调动每一位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可以从“珍惜资源、关爱环境”的角度出发,开展“责任在我心”的主题活动,从全体职工的参与中潜移默化地树立他们的责任感,从每个员工做起、从部门领导做起、从企业主管做起,让所有职工明确,在环境保护问题上不允许丝毫的妥协和懈怠,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环境污染。

3.再次,要排除隐患,夯实环境保护的基础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虽然老化工企业开始在技术设备上进行了更新和改造,但是大多数精力还是集中在新建和改扩建项目上。有的落后设备本该淘汰,有的电汽设备已经老化严重,但是仍在超期运行。在这种超负荷的运行状态下,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隐患不容忽视,一旦出现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企业要加强设备评估管理工作,排除各种隐患,为环境保护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4.最后,要开拓创新,全面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近几年,国家的环保执法力度和环保标准越来越严格,老化工企业的生产负荷急剧增加,面临的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坚持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道路。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4.1主动创新,做好“三废”综合利用工作。这里的“三废”包括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它们是化工企业的必然产物,如果能有效利用就可以变废为宝,实现循环经济。目前国家也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加以引导。作为老化工企业,就要学会主动创新,灵活运用现代科技,联系企业实际,更好地落实“三废”综合利用工作。

4.2组织开展环保调查工作,做到心中有数。老化工企业主要领导要组织各部门对企业本身存在的环保问题进行全面调查和及时评估,要注意对比历年环保指标的变化情况,再对企业环境治理情况进行客观评价,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整改意见。

4.3攻破科技关,为企业治理环境污染提供技术支撑。之所以老化工企业的环保难度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科技跟不上。所以,要真正做好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就必须充分发挥技术人才的作用,组织他们对企业存在的的技术难题、环保难题进行攻关,从而为治理环境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三、结语

笔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希望老化工企业对环境保护予以高度的重视,真正把保护环境工作提上日程;希望企业更具社会责任感,坚持走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道路;同时,也希望企业为了地球的明天,为了子孙后代的明天,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

参考文献

[1]杨丰习,徐向东. 浅析老化工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难点和对策[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3:154-155.

[2]黄如金. 延安石油化工厂环境保护质量管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3.

[3]蒋龙波. 浅谈加强安全环保工作在化工企业中的重要性[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0:150.

[4].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A].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报告(2011年)[C].2012:4.

篇4

关键词:环境政策;环境信息披露;现状;企业经济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种经济发展局势下,各个企业为了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都在企业内部进行着调整。但是,在这期间,企业一味的想获得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工作,这样一来,就造成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工作完成的情况不好。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这一现象,国家必须要加强对环境政策的制定,并且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力度,进而让环境政策可以发挥出它的积极作用。

一、我国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相关的环境政策

1.环境的保护政策

在我国,很早以前就针对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进行了相关的立法,并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环境保护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政府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都在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效率。当前,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系统的法律机制,并且将《环境保护法》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进而扩展对环境污染以及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工作。在自然资源保护法方面,我国颁布了《森林法》、《草原法》、《矿产资源法》;在管理环境污染问题方面则颁布了《防治大气污染法》、《防治水污染法》等。通过这些环境保护法的出台,对我国的整体环境进行了有效的保护。

2.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相关的法律政策

就目前来看,在法律方面,我国并没有对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做出专门的法律规定,但是,相关的法规性文件却很多,并且日趋完善。特别是针对一些企业来讲,我国已经制定了相关规定,来监管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问题。例如,在2003年的6月,环保部所下发的稽查文件《关于针对上市企业和再融资企业实施环境保护的核查通知》中已经明确的规定了对一些上市企业进行环境稽查的程序、对象、要求以及内容等等。此外,在通知中还将一些具有严重的环境污染的企业进行了划分,在重污染行业中主要包括:石化、冶金、煤炭、建材、火电、制药、造纸、发酵、火电、纺织、采矿以及制革等等;在《加强上市企业环境监管工作的建设意见》中提出在经济发展阶段,要进一步加强并且完善对一些上市企业的环境监查工作,稽查企业当中的环境信息披露体制是否完善。同时,也对企业的环境保护体系和指标的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建立并且完善环境政策对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这也是企业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3.两高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的法律政策

在今年6月8日,我国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决》,并且在今年的6月19日开始实施。这个法律制度的出台,进一步加强了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管理。特别是针对一些上市企业,做出了具体的规范性要求。例如,在政策中指出,对一些排放重金属的企业,如果排放量超出了规定标准的三倍,并且对人的身体和自然环境带来了影响的话,将会依据法律规定对其进行处理。如果企业在连续两年的时间内持续的倾倒、排放含有病毒的废物或者放射性废物等,将会接受国家的行政处罚。通过在环境法律上的细化,进一步增强了环境政策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力,使企业的生产更加环保,减少对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环境的破坏力。

二、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

1.企业发展中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披露模式

在我国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工作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模式,这样对企业的整个环境监管工作都带来了困难。目前,在我国企业当中,对环境的信息披露基本上都会采取在年报中分散或者在招股中说明的形式,并没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对企业环境进行监管的报告。最近几年,我国对企业环境的信息披露在招股说明说当中呈现出了上升趋势,不过在企业的年度报告中,对企业环境的信息披露情况却十分有限,特别是信息的披露没有通过一个明确、清晰的表格形式展现出来。

2.在企业中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存在缺陷

在我国的企业当中,环境信息在披露内容上主要包含了对环境风险的披露、环境保护政策的披露、环境认证的披露、资源补偿费的披露、环保投资的披露、税收优惠的披露以及企业排污费的披露等等。但是,目前企业中并没有通过这些披露的内容,进行划分,并且针对与环境管理相关的负债、资产以及收益方面建立专门的会计账户,此外,对于企业环境保护方面以及企业排污情况的披露也很少,这样一来,就导致企业在对环境信息进行披露的内容方面存在缺陷。

三、环境政策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

1.环境会计理论不成熟,导致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程序性差

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问题主要属于企业中的环境会计学领域,因此,在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过程中,绝对不能与企业当中会计行业理论方面的发展相脱离。但是,由于在我国企业中,关于环境会计的理论性研究还不是很完善,在一些企业环境的原则、程序、假设、要素等方面的问题上意见还不统一。另外,针对企业的环境信息,会计核算的方式很多,并且核算的对象具有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对环境信息披露带来困难。同时,也导致目前环境会计核算方法和理论基础不能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企业对会计实务所提出的要求,造成整个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长时间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

2.环境信息披露在法律方面不完善,导致环境信息披露的水平受到限制

当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制度对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问题进行系统、明确的规定。只是单纯的通过一些证监和环保部门所颁布的规章来管理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问题。这些规章对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来讲,并没有时效性。此外,一些现有的法律只是针对一些对环境有重度污染的企业进行强制性管理,但是,由于惩罚的力度有限,在实际管控当中并没有明显的效果。在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中,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方面没有受到专业的培训,缺乏处理环境信息披露问题的能力,这样长此以往,就造成我国企业在环境信息方面的披露水平低下。

3.环境的监管政策不完善,导致企业中出现掩饰环境信息的现象

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已经针对一些具有重度污染的企业进行了划分,并且明确的限制了这些企业的污染排放量。同时,要求这些企业必须要连续三年将其环境信息如实、准确的向环保局汇报,汇报内容中要包括企业在实际生产中真实的污染排放量、环境保护的方针、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环境污染治理、企业环境管理以及企业环保守法情况等方面的信息。另外,也规定相关环境的监管部门要针对一些申请上市的融资企业以及上市企业实行严格的环境稽查。不过,在规定这项内容时,没有对申请上市的企业的污染情况进行划分,重度污染的标准也很模糊,这样就导致在对这些企业进行环境监管时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环境的监管部门虽然对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格式和内容做了统一的规划,但是,在一些企业中往往会出现钻环境管理政策上的漏洞,来避免向环境的监管部门汇报企业环境信息,或者掩饰企业中的不良环境信息,想利用这样的方式来减少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负面影响。

四、企业要应对国家环境政策对信息披露的影响

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按照国家的环境政策要求来约束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坚持做好环境信息披露工作,发现在经营过程中企业在生产技术方面以及生产政策方面的不足,对于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要及时进行整改。将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作为企业经营的出发点,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特别是在学校、医院以及居民区附近的企业,必须要做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在国家环境政策的规定范围内经营企业。合理的处置生产中的废弃物和一些含有传染源和放射性的物质,坚决不能影响附近人们的正常生活,不侵犯他人的权益。

五、总结

综上所述,要想加强对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力度,就必须要从企业自身做起,积极学习国家颁布的环境保护政策。特别是要深入的研究我国2013年出台的违反环境政策的司法解释和环境政策对企业具体规定当中的内涵。领会政策中的要点,切实落实好法律政策所提出的要求,进而做好上市企业的环境政策信息披露工作。

参考文献:

[1]肖淑芳: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设[J].会计研究,2005(03).

[2]耿建新 焦若静: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初探[J].会计研究,2003(01).

篇5

关键词:企业环境教育;企业环境责任;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X-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0313(2015)06-0114-04 DOI:10.13914/43-1453/z.2015.06.026

0引言

随着20世纪50-60年代一系列环境公害事件的出现,人们逐步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并开始系统思考环境教育问题。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环境规划署在贝尔格莱德会议上制定了著名的《贝尔格莱德———环境教育的全球框架》,系统阐述了环境教育目标。1977年,由66个国家的官方代表团及一些非政府组织代表参加的第比利斯会议是环境教育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所提出的环境教育结构、内容和指导原则至今仍成为许多国家环境教育的蓝本。20世纪70、80年代,美国、日本、德国、瑞典等发达国家相继确立了比较完备的环境教育体系。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了普遍的环境宣传教育,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经过20多年的实践发展,我国环境教育工作逐步走上了普及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建立了日趋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教育体系和环境教育网络。企业环境教育是我国社会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整体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各界对企业环境教育重视不够,教育目标、对象、内容及方式方法不明确,加之企业“经济人”价值理念的影响,使得我国企业环境教育的开展长期停滞不前。在人类由黑色工业文明步入绿色生态文明的征程中,企业污染事件日益增多,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迫切需要加强企业环境教育,明确教育的目标、对象、实施主体和内容,以指导企业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强化企业环境意识,促使环境行为自觉自律,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企业环境教育与企业环境责任

就企业环境教育而言,国外通过环境立法和严格执行规范环境教育、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开展各具特色的环境教育实践等方式确立了比较完备的环境教育体系。从20世纪60、70年代企业对环境污染的应急治理为主,到70、80年代促进清洁工艺流程减轻环境源头压力,再到90年代兴起产品流程的系统优化,直到现在强调实现企业内外部环境资源的经济、自然和社会可持续地发展。西方国家更偏重通过承担企业环境责任创建绿色企业来实现环境教育,在企业环境教育与企业环境责任履行之间建立了协同联动机制,促使企业从生态环境教育层面上升为企业环境责任行为的自觉。国内对企业环境教育的研究还比较少见,主要集中在企业环境教育的概念、国外经验及保障机制等方面。如欧阳润平(2004)明确指出企业环境教育是我国环境教育系统中的关键,促进企业环境行为自觉自律则是企业环境教育的根本方向;李广义(1998)则从企业环境教育与培训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探索;韩冰(2011)在分析日本企业环境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中国环境教育的发展策略。通过研究企业环境行为的自律或他律机制来实现环境教育是国内当前企业环境教育的重点。王红(2008)基于系统辩证学的视角在充分借鉴发达国家企业环境责任实施经验基础上对我国企业的环境责任给予了系统科学的思考;陈红心(2010)从企业“生态人”假设出发通过创新环境技术和创建特色机制对企业环境责任进行了研究;贺兢(2013)强调从政府、企业自身、公众三方面强化企业环境责任,实现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总之,国内外学者对于通过强化企业环境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已达成共识,但忽视了通过企业环境教育促成企业环境责任承担的作用机理。我们认为企业环境教育与企业环境责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环境教育是指以企业及其利益相关人为对象,以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为目标,运用多样化教育手段和方式,以企业及其利益相关人环境意识的提高、环境态度的改变、环境行为的自觉自律为主要任务而开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企业环境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在环境领域的重要表现,是企业从设计、采购到生产、物流整个生产流程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构建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融共生。企业环境教育是企业环境责任承担的基础和前提,企业环境责任的承担源于企业对环境保护的强烈责任意识,而企业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环境教育活动。只有企业环境教育深入长久地展开,才能确保企业环境责任的自觉履行,才能实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此,明确企业环境教育的目标、对象及实施主体、内容等基本理论问题,对于开展企业环境教育,促进企业环境责任的自觉履行就显得尤为紧迫。

2企业环境教育的目标

清晰的目标导向是实施企业环境教育的前提,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主体,现代企业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工业文明时代的企业遵循“经济人”假设逻辑把自然环境要素排斥在经济系统之外,无视环境资源的价值,无限度地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未能形成适合企业环境教育发展的土壤,企业环境教育长期被忽视。生态文明形态催生了“社会生态人”企业主体,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将自然环境资源纳入经济系统之中,正视环境资源的外部性,为企业环境教育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当前,企业环境教育的目标不单指企业及其员工熟练掌握环境保护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环保意识上升为企业价值观指导着企业生产管理决策与实践,最终指向企业环境责任履行的自觉化和常态化,终极旨趣在于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少废无废循环工艺,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企业环境教育的对象及实施主体

明确教育对象以及实施主体是开展企业环境教育的关键。企业环境教育不同于学校环境教育。学校环境教育的对象是在校学生(包括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教育实施的主体是政府,具有特定的范围和明确的指向,形成了完备的环境教育支撑体系,开展的如火如荼。相比之下,企业环境教育对象及实施主体不明确已成为开展企业环境教育的瓶颈。因此,在生态文明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厘清企业环境教育的对象及实施主体就成为开展和实施企业环境教育的关键因素。

3.1企业环境教育的对象

企业是由众多利益相关者构成的利益共同体(内部包括股东、经营者与员工,外部包括政府、社区、顾客、供应商、同业竞争者等)。无论是外部利益相关人对企业主体的环境教育和要求,还是企业主体对利益相关人具有环境意义的行为,均会因为利益纽带产生广泛而切实的影响1。鉴于此,我们从两个层次来明确企业环境教育的对象,第一个层次是企业内部管理者及其员工,这是企业环境教育的起点。企业内部管理者的决策和行为直接影响企业全体员工的行为,企业应根据内部各层次人员的工作岗位和性质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与培训,如对企业内部管理者开展环境意识、环境认知内容的教育,强化其环保意识,并将环保意识上升企业决策层面,在企业决策时永不触犯生态红线;对普通员工应加强环境技能教育培训,结合工作实际,促进研发低碳节能技术、节约利用资源、正确处理工业废料等环保行为。第二个层次是由第一层次衍生来的外部利益主体,包括价值链上的其他相关组织或个人,如消费者、供货企业、营销企业、物流企业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然要与外部主体进行能量交换,包括从供应商采购原材料或半成品、通过中间商销售产品、通过专业物流公司派送产品至消费者手中,这一系列价值活动充分体现了企业因为利益纽带而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独柯不成树,独树不成林。只有把价值链上的外部利益相关主体全部纳入环境教育体系才能使企业环境教育真正落地。因此,企业环境教育的对象除了在单个企业开展以外,还应扩大到企业整个价值链上的所有利益相关主体,从而确保企业环境教育目标的实现。

3.2企业环境教育的实施主体

从公共经济学角度来讲,环境教育属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应该由政府来提供,但由于企业环境教育在内容、对象上都区别于学校环境教育,由政府单一提供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环境教育的现实需求,客观上要求企业环境教育实施主体的多元化,须包括政府、园区、非营利性组织、企业本身等主体通过有效手段配置环境教育资源,提供优质的环境教育,确保企业环境教育的顺利开展。一是政府可通过制定环境教育有关的政策法规为企业环境教育活动提供指南。纵观世界各国,以环境教育立法来规范和保障环境教育主体地位、确保公平环境权、构建面向大众的终身环境教育体系的做法已成为政府保障环境教育实施的重要举措。二是园区是企业环境教育的主阵地。首先通过严格的园区环境监管体系来规范园区内企业行为,之后通过印发环境知识读本、开展环保沙龙、征文、竞赛活动强化园区内企业及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三是非营利性组织可通过举办各类国际间或区域间环保论坛、会议以及世界性环保日活动提升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培育第三方环境测评机构不定期强化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环境行为。四是企业本身需建立健全内部环境保护教育体系和环境监管机制,自觉主动开展和实施参与式环境保护教育实践活动。

4企业环境教育的内容及方法

企业环境教育的内容及方法直接影响企业环境教育的成效。经过30多年的实践发展,我国形成了完备的环境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环境意识教育、环境知识教育、环境法制教育、环境行为教育以及环境技能教育等内容。根据企业环境教育对象的现实需求以及成人学习特点,我们认为企业环境教育应采用以实践体验为主、理论讲授为辅的方式着重开展环境认知教育和环境技能教育。

4.1环境认知教育

心理学认为环境认知是由一系列心理变化组成的过程,个人通过此过程获取日常空间环境中有关位置和现象属性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编码、组织、储存、回忆和解码。企业环境认知教育包括对环境价值的认知和对环境知识的记忆、理解与运用。企业环境教育首先需要各实施主体通过理论讲授、案例讨论、系统思考等方式向受教育者阐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使其摒弃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敬畏自然,亲近自然,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指导工作实践。其次是园区和企业通过制作宣传片和微电影、编制《企业环境保护知识读本》,在各企业内部开展学习和讨论活动,让全体员工知晓日常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环保常识,比如生活垃圾和生产垃圾的分类与处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防治、绿色食品的选择等,践行低碳生产和生活。最后是开展各级政府部门及企业内部环保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企业内部亦制定了相关的环保政策和措施。因此,政府、非政府组织及企业要组织企业管理者及其员工深入学习,了解环保的基本原则、方针、政策、奖惩机制等,避免在重大决策上出现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事前教育,防患于未然。

4.2环境技能教育

环境技能教育是企业环境教育的落脚点。环境认知教育最终要通过环境技能教育与员工工作实践融合,转化为员工环保行为。与环境认知教育相比,环保技能教育更强调员工环保能力,如操作能力、发现及判断环境问题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目前,员工在企业中大多直接或间接从事着与环保有关的职业,比如环保工、建筑、商贸物流等。因此,通过企业环境技能教育培育对环境有益的技能型环保员工是推动企业环境教育开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由于不同职业、工种和具体工作岗位对于环境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不同,环境技能教育应由各级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组织实施,根据具体职业和工种要求,以参与式、体验式教育方式通过组织员工参与企业环境预警机制、参与污染事件发现、汇报、治理应急管理、举办环保技能大赛、评选环保技术明星等活动将环保知识和技术真正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使企业环保教育活动走向常规化,使企业环保工作走向常态化。

5结语

在人类文明的新征程中,环境教育是一个值得人类永远探索的话题。企业环境教育是我国社会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系统。在科学把握企业环境教育的内涵基础上,明确企业环境教育的目标、对象、内容等基本理论问题,对于指导企业环境教育实践活动,促使企业环保行为自觉自律,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月.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43(4):67-71.

[2]杨凯东.中国环境教育的理念及模式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

[3]祝真旭,王民.非正规环境教育之基本内容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10,20(3):482-485.

[4]欧阳润平.有关企业环境教育的三点认识[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4):79-81.

篇6

关键词:化工企业;环境保护

化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持续提高,可是化工企业又涵盖到环保、安全以及健康等层面的问题,当前在社会的发展中,人们更为重视节能环保,并且全球大多数产品均与化学紧密相连。当前社会对化工企业重视的方面则为环保、安全以及健康等,而环境保护已经变成人类发展中的核心,应当持续深入分析环保技术,为人们的可持续发展给予技术支持。化工行业也需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应的环保规定,减少污染物的排泄,清洁生产,为人们的发展给予良好的氛围。

一、化工企业在环境保护中的问题

1、化工企业违法成本与风险逐步加大。有些化工企业经营是为了追寻经济效益,仅加强生产、不注重排污,错误地认定环保只与政府、社会有关。有些企业欠缺对环保的刑事责任意识,通过直排、偷排的方式快速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有些企业甚至还会知法犯法,特别对于乡镇中小企业而言,法律意识模糊,欠缺环境保护责任感。而新的《环境保护法》则规定“按日计罚”,对违法排污单位在罚款的数额方面不设限,化工企业如果违法排污,并且不快速改正,则会面临庞大的惩处,显著加大了环境违法成本。新《环境保护法》还制定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也就是在发现具有破坏生态、污染环境、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等状况时,具备社会条件的社会组织则能够在人民法院提讼。并且,对于污染环境严重、后果恶劣的行为,则需担负相关的刑事责任[1]。2、污染处理设施有效运行率不高。有些化工企业在污染处理设施的投入力度方面欠缺,有效运转率不高,随时产生各种污染事故,百姓不断上访上诉,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有的企业不具备治污设备,直接将污染物排出,或使用有些简单的排污设备,没有运用现代化的污染处理技术。有的企业环保投放欠缺,处理设施长久失修,变成摆设,或欠缺管理措施与制度保障,环保设备完成后,未严格管理及操控,设备运转失常,无法满足设计技术的标准。有些企业还会把污染处理设备当成应对检查的道具,在环保现场检查时,匆忙开机运转,检查完成后则立即停机。如图1、图2、图3所示。3、欠缺先进的环保技术与人才团队。诸多化工企业已经知晓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不断使用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尽量减少环境污染,可是当前依旧被技术发展、人才团队等方面所影响。污染治理基础研究不佳、技术不纯熟,成为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这也令诸多企业投放更多资金进行污染治理,可是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当前,极为欠缺良好的清洁生产三废利用技术与工艺,甚至在国际中,彻底处理工业污染的良好方法也并未从本质上获得改变。在环保人才方面,有些化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欠缺环保工程技术人员,不能有效处理产生的环境问题,令工业三废污染影响长期存在。如图4所示,我国当前的城市黑臭水治理技术体系。

二、化工企业运用的环境保护措施

1、强化环保制度的完善。需要创建科学有效的环保制度,减少化工企业违法成本与风险。在新环境保护法中规定,企业应当创建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责任制度,进一步明确相关负责人的职责。化工企业需严格执行所有环保责任制,并重视政府环保部门核算的排污总量,从整体上分析企业的违法成本与风险,建立符合企业的环境保护标准,从而建立环保监测制度,使用专用设备与专业人员,通过先进的技术定期测量污染物的排放量,以此把控污染物排放与生产控制,发觉问题及时解决,有效减少化工企业的违法成本与风险。2、强化环保工作体系建设。环境保护影响到化工企业的所有环保工作管理,应当具备相关的监督与测试工作,监督检查化工企业内三废的治理状况,提出适宜的环保建议。并且,还需要执行企业内部环境监控,把控所有原始数据,建立正确有效的环保设备运行台账,重视环保资料归档与统计工作。定期呈报各类环境保护数据与报告,包含对员工进行环保方面的宣传、培训、审核等工作,强化环保工作的体系创建,保障所有工作良好执行。3、创建环境保护意识。化工企业应当具备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注重社会责任感,并依照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担负起自身在环保方面的社会责任。污染治理工作不应当依照传统治理方式执行,应当加强防范于未然,预防为主并且防治融合。生产经营内无法忽视本身企业为环境形成的负面影响,应重视对环境与社会的贡献,以此把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等工作意识有效渗入至所有环节,例如企业的长期发展计划与项目建设与生产经营等,从而才可以有效掌控环境成本,正确管理环境经济,强化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互间的融合程度,使用成本管理而提高环境效益,有效融合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保障企业的良好发展[2]。4、强化政策扶持程度。政府部门需持续提高政策扶持的程度,化工企业内的环保工作涵盖诸多层面,可是更多的为技术改革,而诸多化工企业并不能担负起这类技术的资金,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造成影响。政府部门需要颁布符合时展的政策,比如建立专项资金,为化工企业的环保工作实施给予有效的支持,以此提高化工企业的技术能力,令其可以良好地解决各类污染,确保化工企业的不断发展,提升环境保护的能力。5、调整化工产业构造,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若想真正处理化工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则应当通过企业领导协调化工产业的结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发展,并且应当拥有环境方面的技术创新。环境技术创新能够加快化工企业环境技术品质的提升发展,真正提高化工企业的高新技术,从而为化工企业的环境保护给予技术支持。并且,应当通过科技解决污染,高新技术产业能够减少化工企业在环境污染方面的程度,以此加快化工企业的有效发展。为了从本质上转变化工企业的环境治理,国家应当创建相应的政策机遇保障,加快化工企业的现代化改革,为提高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3]。6、强化员工环保培训,完善企业环保工作机构。化工企业需要加强对员工进行环境宣传、培养与审核,提升员工对于环保的意识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企业环境保护的决策权在高级管理层中,技术控制则为工程技术人员,执行则为车间基层管理人员以及操作人员,所以在培训当中,应当加强分层次、分重点的进行。管理层的培训教育重点则为法律法规,工程技术人员偏向法律法规及污染防治,基层管理人员及工人则需偏向法律法规、污染预防乃至应急处理。环境保护培训教育需要构成长效机制,每年归入培训计划,从而才可以逐渐有所进步。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有利于化工企业的持续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意识到目前企业面对的问题,持续提高环保意识,通过政府部门给予的政策进行产业升级,把自身建立成环境良好、资源节约型的企业,完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保效益的提升。

作者:胡星明 单位:樟树市环境保护局

参考文献

[1]席国荣.化工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现状及趋势浅析[J].化工管理.2013.(24):8,10.

篇7

关键词:企业环境责任绿色会计制清洁生产制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023-02

近来,环境污染事故一件接着一件,7月3日16时许,紫金山铜矿湿法厂岗位人员发现污水池的污水水位异常下降,且有废水自废水池下方的排洪涵洞流入汀江。这是由于废水池防渗膜垫层异常扰动,导致防渗膜局部破损,虚水渗透到废水池下方的排洪涵洞,流入汀江。初步统计,本次废水渗漏量为9100立方米;7月14日起,淳安县梓桐镇受强降雨影响,全镇共有两幢房屋倒塌,一处发电用水渠受损。杭州千岛湖矿产品有限公司尾矿库矿受损最为严重,导致部分污水流入千岛湖支流,威胁到千岛湖水质安全;7月16日18时许,大连新港附近中石油的一条输油管道发生爆炸起火,火足势燃烧了15个小时才被扑灭。事故原因初步查明,系一艘30万吨级的利比里亚籍油轮在卸油附加添加剂时引起了陆地输油管线发生爆炸引发大火和原油泄漏,受污海面已迭近百平方公里。波浪呈油状。面对近半个月来数起大型的环境污染事故发生,企业环境责任如何落实又重回公众议题。

旱在20世纪6n年代,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国际领域内环保浪潮的兴起、国内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积极干预和公众环境意识的逛步提高,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主要肇事者是企业。企业一方面利用先进技术。滥用自然资源,获取高额利润;另一方面又造成社会公害泛滥。空气、水质严重污染,给社会环境带来巨大损害。企业承担环境保护厦资源合理使用的责任日益为社会所高度关注。美国经济伦理学家乔治・恩德勒就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包含3个方面: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其中环境责任是指“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消耗较少的自然资源,让环境承受较少的废弃物”。社会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环境保护要求企业依法承担环境责任,要求现代企业在谋求投资者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必须考虑增进投资者利益以外的环境公益。

一、何为企业环境责任

企业环境责任属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企业在谋求自身厦股东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应当履行保护环境的社会义务。应当时政府代表的环境公共利益负一定的责任。企业环境责任是指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企业必须承担的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资源的社会责任。企业履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充分利用已开采资源,减少对资源的采竭,保护生态平衡;第二,控制各种有毒物质及致病因子进入环境,以免对人类及其他生物造成损害;第三,保护和改善企业所在地区的环境质量,防止由于环境质量下降而使该地区生存条件恶化。

二、现代企业环境责任承担不力的原因

如前列举,现实中企业向陆域、海域和大气空间排放有毒害物质酿成的恶性环境事故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归纳有以下几点:

1.对某些企业,科学发展只是一个口号。传统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应追求的目标,其他都是附带的或是为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服务的,甚至为了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不惜损害社会利益。故绝大多数企业从选材到生产一直到销售没有建立起绿色环保体系,不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没有想到企业的再发展与这个社会的关系是“鱼”与“水”的关系,“水”被污染了,“鱼”还能活吗?

2.企业违法成本过低。从企业遵守环境责任后果的角度来看,国家没有对在经营中自始自终严格遵循环境保护责任的企业予以鼓励和支持,对那些不遵守环境保护责任的企业制裁也不力,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远远高于因法律制裁所付出的经济成本,所以只顾眼前经济利益漠视全人类长远利益成为大多数企业的惯常作法。

3.传统企业没有建立绿色会计制。从企业成本核算角度来看,由于受传统的环境资源无价值论的误导及现有会计制度中不将环境资源消耗算八成本中。对于在经营过程中贯彻环境保护理念,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减少环境损害的绿色企业而言,在现行的企业竞争机制下增加此项成本无疑会影响其竞争力,与其如此另类,不如随大流先生存再说,从而导致企业外部不经济性的恶性循环。

4.未完全推行清洁生产制。从治理范式角度来看。传统的经济模式强调企业只需尽遵守相应的环境标准、污染预防与治理的责任就可以了,所以“末端治理”就成为了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当然选择。而无法从长远出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真正实现保护环境。事实上从“源头”出发,直至产品废物回收再利用全程跟踪、监测治理,才是企业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案,是真正地将环境保护与合理使用资源之责任落实到位。

5.大部分企业未建立企业环境风险控制体系。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企业漠视环境利益、任意排放污染物和掠夺性开发资源的现象,如前所述大量环境违法案件中,企业向陆域、海域和走气空间排放有毒害物质酿成的恶性事件屡见不鲜,企业的这种过度消耗资源与能源,排泄大量的污染物和废弃物的行为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和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球环境,损失巨大,其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力很大,与环境责任相关的风险可能造成长久诉讼、高额赔偿、品牌形象的损失、市场的失去等后果,成为企业经营中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风险之一。而我国大部分企业未建立企业风险控制体系,为了应对这类风险,企业需要建立和完善自身的环境责任风险控制体系,从风险的预防、预警和应对等方面作出响应,使危机的影响最小化。

三、企业环境责任的新思考

鉴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阶段还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企业的环境素质还不够高,在现阶段我们若仅仅寄希望于从道德上要求企业自觉或自发地进行环境保护,这显然不太可能,故还是需要国家运用法律这一道德的底线来促使企业自身承担起环境责任。因此。根据以上分析的原因在夸后的法制建设中我们要注意:

1.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的发展目标,并要求实际贯彻。要求企业科学发展。政府监管以厦公众权益诉求皆不能缺位。特别对于“国字号”的企业,政府更应该加大监控。例如上面提到的大连油管爆炸事件,除却追究直接责任者外籍油轮,新港保税油库所属的中石油也应该担自责任。企业追求利润与发展及维护当代人的福利固然重要。但亦需考虑环境利益与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故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时应权衡收益与损失,以整个生态经济系统长期效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

2.加强监管,加大违法企业的违法成本。完善法律法规,完善监管体制,加强环境执法,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改革和完善环境监管体制,摆脱地方保护主叉和其他方面的压力,加强环境执法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对违法企业彻底清查,加重处罚,使乓为违法行为付出高昂代价。建立长效严管机制。消灭企业的侥幸心理,使其为违法排污承担高成本、高风险,使企业逐渐走上规范经营和良性竞争。

3.建立环境会计制度。我们还应要求广泛推行企业建立环境会计制度,在企业内部将环境活动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中,用会计手段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的耗费,披露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厦企业环境保护责任的履行情况。环境会计能弥补传统会计存在的缺陷,考虑到企业生存的基础,企业的一切经济行为应该对整个社会负责,对企业业绩的评价,应站在全社会的高度上,从而使得企业清楚地认识到由于外部不经济而带来的损失与由于节约资源循环利用而带来的收益,从而为企业真正降低生产成本做出贡献,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4.推行清洁生产工艺。清洁生产是以污染预防为核心,将污染防治重点由末端治理改为生产全过程削减的全新生产工艺,也是一种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佳生产方式。此制度要求企业从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加工、流通、使用、报废处理到再利用的全过程,均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因此,在企业环境组织健全、体系完善的基础上,应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工艺以达到企业环境管理制度的要求。从根本上解决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企业还应加强宣传,普及有关清洁生产方面的知识;建立专门的清洁生产领导机构,协调、指导清洁生产活动;广泛开辟资金筹集渠道,调动一切因素,解决技术难题,建立起立足于生态文明的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体系和生产环境。

5.建立和完善企业环境责任风险控制体系。为了应对频发的环境损害的风险。企业需要建立和完善自身的环境责任风险控制体系。从风险的预防、预警和应对等方面作出响应。首先,企业在日常经营中。需要在产品设计、技术路线选择、生产、销售及售后流程的管理等各环节作出环境影响评价。其次,应设计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及时反映面临的危险,开展环境事故预防管理,提高企业环境事故预防能力。通过培训使管理者和员工识别异常和紧急状态下的环境因素,建立通畅的信息交流渠道、应急准备与响应机制。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制度跟踪法律法规和市场对环境责任要求的变化,保证企业的行为不但满足现有的强制要求,适应非强制性要求,也能预测未来的要求并提前进行准备。第三。企业要建立应对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危机反应机制,使危机造成的影响最小化。最后,企业应重视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这是以企业发生的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负的赔偿和治理责任为标的的保险。

实现可持续发展引发了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的重大变革和广泛行动。自从环境问题出现以来,各种国际组织和政府一直致力于环境法制管理,即通过制定有关环境公约和法制约束各国及国内的环境行为,并强制企业执行。以减少各种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危害。我国也应该在企业环境责任方面为我国乃至世界承担应有的责任。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石油企业 环境管理 模式

现代企业应该既要重视生产, 也要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 其中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企业环境管理, 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石油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 然而石油企业在石油与天然气的开采、储运与加工过程中, 产生的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以及噪声等, 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 探讨石油企业环境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石油企业环境管理现状

1.环境管理带有被动性

我国的石油企业都有环境目标。石油企业把环境保护作为企业目标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减少和消除政府有关部门的罚款。政府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对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为加以限制,政府对环保的要求, 迫使企业被动加强环境管理。二是满足其上级主管部门的管理要求。大型石油企业对环境保护问题是非常重视的, 制定了环境保护条例, 对其下属单位进行统一管理, 使各石油单位不得不按上级要求进行环境管理。

2.机构健全, 但职能弱化

在我国,各单位都建立了环境管理的专门机构, 有的企业还设有环保部, 对企业的环境保护进行统一管理; 有的企业设立质量安全与环保部, 行使环境管理职能。此外, 由于环境管理几乎涉及企业所有的部门, 而企业内部各部门又相对独立,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企业处理不好主要职能与环境管理的关系, 导致环境管理工作无法进行。

3.企业环境管理的方法落后

我国大多数企业仍采用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污染防治模式,这是一种末端治理方法。忽视生产中的各环节的污染控制、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使企业的环境管理一直停留在低水平。目前, 我国已有很多先进的企业建立了环境管理体系, 推行清洁生产,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企业环境管理水平低

我国多数石油企业的环保工作还是初级阶段,保治理水平低。目前我国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重视管理、操作和培训,淘汰旧工艺设备,残余污染物处理。国外发达国家在这些方面已经完善,已经进入到对有害物、放射性以及人体工程、安全环保、清洁生产、产品寿命周期、环境评估等内容的深层次全方位环境管理阶段。因此, 我国企业环保工作仍然负有相当艰巨的任务。

5.通过ISO14000、HSE认证的企业少

北京中油健康安全环境认证中心公告, 到2003年4月30日, 通过HSE认证的企业有139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只有14家。这在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众多专业公司中, 占有很小的比例。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石油企业环境管理无论在思想意识上, 还是在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上, 还处在较低的水平,离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仍有很大的差距。这就要求企业推行先进合理的环境管理模式, 加强环境保护。

二、石油企业环境管理的特点

1.工作环境差, 环境管理点多面广

油田企业工作环境恶劣,绝大部分处在条件恶劣的戈壁、沙漠、沼泽地带、山丘地区, 远离城市, 少有人烟。同时, 石油企业生产涉及工序复杂,分布范围广。因此,要求石油企业的环境管理要遵循“全员、自律”的原则, 要“依靠群众, 大家动手”。

2.环境与安全、质量、职工的身体健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石油企业的环境关系着企业的安全、质量和职工的身体健康。保证不了作业质量,企业的安全也得不到保障,一旦有事故发生, 必然会危及职工的身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如果员工没有安全环保意识,不注意安全生产,直接影响采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因此在实际工作中, 石油企业在管理上要求把环境、安全、质量、健康作为一个整体来管理。

3.环境与安全、质量、职工的身体健康管理直接关系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开发投资大、事故影响大等特点, 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对石油资源的保护、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保护是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可持续发展则是石油企业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三、建立先进环境管理模式应把握的关键要点

1.树立绿色理念

现代企业的核心重点是企业的价值观, 绿色文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树立绿色价值观, 环境保护将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之一, 是企业推行先进管理模式的关键。企业必须通过不断的、广泛的宣传教育,明确环境管理的重要性, 增强环保意识。

2.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

企业建立先进环境管理模式, 重点放在防治污染、降低资源消耗、提升企业形象。这是企业必不可少的奋斗目标, 然而从模式运行的持久性来看, 片面追求环境目标是不现实的, 企业必须把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良性循环。

3.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先进的环境管理模式离不开先进的生产方式。清洁生产是先进环境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因此,清洁生产方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污染治理方式与生产方式, 需要企业在技术、观念、组织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企业还应在环保方面加强对外交流, 了解并掌握国际上清洁生产方面的最新信息、技术, 及时引国外先进的技术、生产工艺。

4.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

企业在进行环保制度管理上,根据自身生产、管理特点,建立相应责任、教育、检查、事故统计、报告、处理、预评价制度以及活动开展的程序制度、操作规程等,并按照管理体系要素要求, 不断完善相应制度, 做到制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保证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

参考文献

[1]刘学. 环境经济理论与实践[ M] .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董国永,赵朝成. 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篇9

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之一。2010年12月16日,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峰会”上,企业家们围绕“转变与行动”的主题,就当前我国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紧迫性、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否会加重企业负担、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企业责无旁贷等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并积极推进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建设,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环境经营的含义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奥立弗?谢尔顿提出。1923年,他把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经营者满足企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含有一定的道德伦理因素和社会舆论影响。ISO26000 关于“社会责任”的定义是指组织通过透明和道德的行为为其活动和决策给社会和环境造成的影响所承担的责任。这种担责行为应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健康和社会福利,考虑利益相关方的期望,符合适用法律和国际行为规范,并被整合到整个组织及其关联实践关系之中。

环境经营是日本学者吉泽正和福岛哲郎于1996年《企业环境经营》一文中首先提出的。他们认为,传统的企业环境管理仅注重对在生产过程末端产生的污染物的处理,随着全球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企业环境管理的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环境管理因无法满足环境保护的需要而应转变为企业环境经营。企业的环境经营是将解决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和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纳入企业经营战略、决策和经营过程,使环境保护贯穿于企业整个经营活动过程。

二、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环境经营

(一)社会责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1.国际贸易形势变化的需要。随着关税壁垒的逐渐消弱,各国为了保护本国企业和生态环境,采取一种新的贸易形式“绿色壁垒”来限制别国的出口。目前,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阻碍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首要非关税壁垒。(绿色贸易壁垒是一种以有限资源、以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通过蓄意制定一系列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国外的产品和服务加以限制,它属于一种新的非关税形式,包括环境附加税、绿色环境标志制定、产品加工标准制定、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补贴制度等6种表现形式)我国出口商品已受到各国“绿色壁垒”阻拦,这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压力。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我国企业应该提高环保意识,把环保理念融入产品中,继续保持产品出口的优势。

2.企业外部环境的严格化。外部环境包括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及社会环境。法制环境是指约束企业破坏和污染环境行为的立法和司法环境;政策环境是指引导企业推进环境保护的各项政策措施,主要是以经济利益约束和诱导企业的环境行为;社会环境指的是社会各界,主要是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对企业实施环境经营的约束、监督和配合。我国已制定9部环境保护法律、15部自然资源法律,制定环境保护法规50余项、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近200件,这对我国的各类企业的压力越来越大。

3.企业融投资风险的绿色化。环境风险是指企业由于污染环境而被迫支付巨大的环境污染清理费用和赔偿费用所带来的风险,以及由此带来的信用风险。目前,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越来越注重企业环境问题对其信贷和投资决策的影响。

4.企业竞争优势的变化。人类社会向可持续发展方向的转变,也要求企业经营方式的根本转换。从近年来的发展情况看,在环境保护方面先行的企业通过加强环境管理,不仅降低了环境风险、避免了环境损失,也带来了竞争力的提高。只有让消费者知道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措施和业绩,才能提高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并带动产品销售。

5.消费者需求的绿色化。现代社会的人们对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会很自然地关注环境问题,对于那些可能对环境和健康带来危害的商品和服务表现了高度的敏感性。消费者在选择产品与服务时,越来越注重产品的质量,往往选择符合个人生活方式和喜好,无害身体健康,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品,兴起了“绿色消费”。

(二)环境经营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部分

环境经营是把环境保护与治理活动与企业经营结合起来,彻底消除因企业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方面影响,从环境污染的源头治理入手,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环境经营中渗透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和理念,深化了环境经营的内涵。环境经营是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社会建设中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经营活动重点。在进入 21 世纪,全球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资源危机和环境保护法律、行政法规逐渐严格化的今天,环境经营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的环境经营作为 CSR 的一部分,其先进的企业经营者们普遍认为“环境和社会经营是构筑新经营模式的基础”,其表现形式从“企业环境报告”向包含企业更广泛活动的“企业社会责任(CSR)”转变;企业的经营活动也从单向的消费型社会系统向循环型社会系统转变……环境经营已成为企业在社会发挥作用、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环节。

环境经营是指通过管理环境的行为来提高环境业绩,同时通过考虑环境的企业经营来提高企业的价值。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关系,是很多学者在讨论的问题。环境经营是要求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承担并发挥使资源能够顺利实现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建设的责任。所以,在企业的长远规划中,必须考虑将环境经营置于怎样的位置,应该力求明确到底应该如何行动。环境经营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部分,是企业追求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的经营方式。

三、企业社会责任下的环境经营实施措施

针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应从内外两部分实施环境经营策略。

(一)从企业外部活动来看

企业的外部活动应该与社会大环境的发展趋势相一致,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一个不注重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企业是很难在企业间立足的。

1.遵守履行国家和政府的环境规章制度。遵纪守法是企业作为良好市民的基本要求,其含义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企业对生态环境方面的责任也越来越重大。我国政府已经表达了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对企业也多次下达了“节能减排”的指标,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2.企业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要积极进行治理和补偿。企业在经营中不能因为追求经济效益而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必须尊重自然、关爱民生,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原则,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企业发展的基本宗旨,在企业内部积极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生态环境教育,使广大职工牢固树立维护生态安全的意识,并且外化为自觉的行为,努力保护周边生态环境,积极参加建设生态环境的社会公益活动。

3.联合其他企业开展环境公益活动。企业应该多开展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联合价值链的上下游企业和社区周边的企业,响应政府的号召,积极主动的参加公益活动,在进行公益活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企业的公益形象也得到提升,这是一种无形的宣传手法。

4.公布环境报告书,接受公众的监督和评价。企业应主动向外部包含取得 ISO14001 认证、采用环境会计等环境保护措施的环境报告书。所谓环境报告书,是指汇总了关于环境保护的方针、目标、计划、环境管理的措施、减少环境负荷的措施等企业向社会说明企业社会责任的手段。公布环境报告书的企业,可以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公司声誉。

(二)从企业内部活动来看

企业内部实施环境经营是企业可持续发展,获得产品和服务竞争优势,提升企业形象,实现企业长远利益的新型经营方式,也是实现企业外部活动的必要保证。

1.领导者参与,确定环境经营战略目标,制定环境经营战略规划。高级管理者能否明确其愿景,并把其融入到经营方针当中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高级管理者拥有环境保护和经济价值追求的认识,积极发挥生态创新的领导权,只有通过上下共同拥有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和实施具体的战略而来承担社会责任,环境经营才能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有效实施。企业应该跟踪目前市场走势和需求动态,把握住绿色消费浪潮带来的市场机遇,提出自己的绿色经营战略,并提出一个既符合客观环境变化趋势,又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的具体规划。

2.成立环境信息技术部门(绿色部门),建立与各部门信息与技术的交流制度。企业环境经营战略能否有效的实施并取得理想效果,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部门来支持。因此,要对原有的组织系统进行调整,成立一个专门的环境信息技术部门,使企业内部的信息可以高效共享,为决策提供依据,使环境保护贯穿于企业内部的所有经营活动,保证战略规划的顺利实施。

(1)制定产品与服务的绿色生产准则,接受民众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评价和监督。在企业内部信息高效共享的条件下,企业要综合利用资源,实现二次能源的利用,节能,节水,降耗,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废料和污染的生成和排放,开发绿色产品,企业的生产系统应结合“清洁生产”的要求,制定有利于实现本企业绿色生产的环境保护制度,接受公众的评价与监督,对有利于企业绿色生产的合理创新意见给予奖励。

(2)申请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做好企业内各部门环境管理的审核和控制。为了规范化企业内部经营活动,根据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绿色部门要对企业的整体经营活动进行沟通协调,使企业的环境战略规划顺利实施。

(3)引入环境会计制度,编制企业环境会计报告书。环境会计是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企业与环境影响有关的经济活动及结果进行连续、系统的分类、反映和控制,为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数字或其他信息的一种信息系统。环境会计把企业环境活动纳入企业会计核算范围,是使企业的会计核算与企业环境经营结果相结合的会计核算模式。

(4)加强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实现企业内部与企业间的资源循环利用。企业技术创新是制度创新得以实施的有效保障,只有通过研发新技术用于生产资源节约型可再生利用的和环保型的产品,企业才能在差异化的同时降低资源的消耗。

(5)实施绿色营销,提升企业形象和竞争优势。绿色营销是企业从保护环境出发,以消除或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中心,以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为基本点,创造和挖掘市场机会,并采取适宜的营销手段获取盈利和谋求发展的一种新型营销观念与营销策略。绿色营销的焦点是谋求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的统一。

篇10

关键词:环境绩效 平衡计分卡 评价体系构建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此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资源与环境的代价,如资源枯竭、大气水污染严重、企业环境污染事故频频发生。为此,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制度,但这并未从根本上遏制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从国内外环境管理的实践来看,环境问题的解决不仅仅需要健全的环境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更加迫切需要企业积极参与到环境管理中。而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既是环境最大的受益者,又是环境问题的“肇事者”,对环境保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理应加快从经济人到社会人进而到生态人的角色转变。所以,企业有必要在战略与经营决策层面加入环境因素,并对其绩效进行评价,以促进自身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我国至今尚未出台一套行之有效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进行环境绩效评价的积极性,致使企业没能系统、全面地从各个层面对其环境绩效进行评价,而仅仅停留在对单项指标的考核。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操性强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对促使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环境绩效的界定

环境绩效概念的清晰界定是进行绩效评价的基础,但目前世界范围内尚未对环境绩效的定义形成一种统一的意见,更没有形成公认的准则。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环境绩效进行了界定。

著名英国会计学家R.H.Gray(1993)基于信息披露的角度对环境绩效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他认为企业的环境绩效应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企业的环境政策(Police)、企业环境计划与框架(Plans and Structure)、发生的环境活动(Activity)、涉及的财务事项(Financial)、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管理(Sustainable Management)。Klassen和McLaughlin(1996)根据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之间关系对环境绩效进行了界定,他们提出,环境绩效应是企业在环境及环境问题方面所涉及的财务业绩和在提升环境状况方面所获取成效的总称。(2001)从有关企业环境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视角出发,将环境绩效定义为:企业在环境资源利用方面、环境污染控制方面、环境保护方面等所取得的业绩。Charles J.Corbet(2002)基于对企业行为与环境关系的考虑,认为企业的环境绩效是企业在环境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即一个企业在将环境影响降低至最小化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他将环境绩效界定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销售活动中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二是企业在制度、文化等方面所体现的环保意识。郑季良、邹平也从此角度出发将环境绩效定义为:企业在治理环境污染、减少生态破坏、改善环境质量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基于以上研究,结合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将环境绩效界定为: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基于其环境愿景,在环境保护、清洁生产、污染控制治理、资源利用与节约、环保科研、环保教育培训等方面所采取的环境保护成果以及与此同时所取得的财务业绩。

二、平衡计分卡的概述及其引入环境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一)平衡计分卡的概述

1996年,美国著名管理会计学家卡普兰(Robert S.K.)和复兴方案战略集团总裁诺顿(David P.N.)在对12家业绩领先企业研究的基础上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文章《平衡计分卡――业绩衡量与驱动创新的新方法》,该文首次提出了平衡计分卡模型(如下页图1所示),不久该模型就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推崇,并被评为“过去8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管理理念之一”。

平衡计分卡是一个以企业战略目标为核心,以因果链分析为手段的综合评价系统,它将涉及企业表面现象与深层实质、短期目标与长期战略、内部环境与外部状况等各种因素都考虑在内,并将它们划分为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及学习成长四个方面,并针对各个方面设计出具体目标及评价指标,利用指标之间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来展现组织的战略轨迹,实现绩效考核到绩效改进以及战略实施,再到战略修正的战略目标的过程。它成功地将企业的业绩考核上升到了组织战略层面,使之成为组织实施战略的有力工具。

(二)平衡计分卡引入环境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当前,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都针对企业环境绩效的评价了一些标准,比如,世界可持续发展委员会(WBCSD)在2000年提出了全球第一套生态效益评估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了有关环境绩效评价的指导性纲要文件――ISO14031(环境绩效评价标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也在2006年10月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3指标协议。但现行的这些标准都存在一些缺陷:评价指标通常更加侧重于使用财务指标对企业生产环节的环境绩效进行评价,然而,这种业绩评价方法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缺陷,即评价结果的片面性,这种评价方法没有上升到战略层面,不能对企业各个层面涉及环境事项的绩效进行一个全面系统的评价。而平衡计分卡恰能弥补这一点,将平衡计分卡引入到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价中,可以从整体战略角度出发,把环境因素纳入不同层次的经营决策中,进行一个全面、动态、持续的绩效评价,利用指标之间相互驱动将企业在经营成果、生产运营、学习成长、相关者利益等关键领域的业绩改善综合起来对企业整体环境绩效进行考查,以此来促进企业进行短期和长期的管控,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指通过设计一套系统而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实现对某种事物绩效的考核评价。在当今环境状况不断恶化的大背景下,构建一套科学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有利于企业加强自身环境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重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国的“生态梦”。鉴于平衡计分卡是一套先进的战略管理工具,其可以在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之间、结构性指标与动因性指标之间、企业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之间寻求“平衡”的基础上完成绩效考核与战略实施。所以,本文将平衡计分卡嵌入到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中,以此来构建评价体系,实现企业对环境绩效的全面评价。

(一)构建思路

企业在构建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时,应根据平衡计分卡的战略管理系统进行设计。首先,设定企业的环境愿景,它是保证企业进行环境绩效评价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其次,将企业的环境愿景纳入企业战略当中,以展示企业提高环境绩效的决心,为企业全体员工提供以后为之努力的方向。再次,将企业的战略转化为具体的目标,它是企业进行环境绩效评价研究的起点,决定了评价的方向和基本框架,应包括环境财务、利益相关者、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方面的具体目标。然后,根据企业具体的环境绩效目标设置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对企业的环境绩效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企业,进而对企业的环境愿景进行调整,再重复上述步骤,循环往复,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具体过程如图2所示。

(二)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为了保证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具科学性及可行性,我们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既应考虑到环境绩效自身的特点,也应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其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确保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合理及评价结果准确的必要基础,所以指标的设计首先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对于指标的意义必须明确,能被企业各级员工、领导所理解认同;对于数据的统计方法应科学合理,数据的分析应该标准规范,以避免产生错误和歧义,否则,评价出的结果就会失去意义。

2.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是保证企业能够顺利进行环境绩效评价的前提,因此,指标的设计应考虑指标数据的易得性和评价的可操作性,即评价指标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其是否具有相对易于获取的统计记录,还要考虑这些可靠的数据能够使评价程序顺利运行。

3.独立性原则。独立性原则是使评价体系内容全面的有力保证,若指标体系中各指标间的关联性过强则会导致评价结果反映的信息存在重叠,致使评价结果不客观全面,为此,在设置指标时应尽量降低其相关性,选择独立性较强的指标,以增强评价的全面性。

4.综合性原则。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指导下,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价涉及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社会等多个领域,相应地,其便有多个子系统构成。因此,必须对它们的结构层次及相互作用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以做到主子系统相互协调统一,从而更加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环境绩效水平。

(三)评价指标的设计

鉴于平衡计分卡包括四个方面的维度,本文在对平衡计分卡某些维度稍加修改的基础上围绕这四个维度进行指标设计,分别为环境财务维度、利益相关者维度、内部流程维度以及学习成长维度。

1.环境财务绩效指标。环境财务绩效指标主要指企业在环境管理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所获取的收益,主要包括环境投入、环境费用、环境收益。环境投入主要是指企业对企业以及周围环境已有污染治理的投入;环境费用主要指企业的排污费、污染物处置费、污染物超标排放缴纳的罚款等;环境收益主要包括因环境保护获得的税收优惠和奖励补助。

2.利益相关者绩效指标。利益相关者(主要指政府和周围社区)绩效指标主要指企业在执行环境保护法规、提高周围社区环境状况、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作为,主要包括对周围社区环境的绿化、环保捐款、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管控能力。对周围社区环境绿化是指企业主动对其厂地周围环境进行的美化;环保捐款是指企业对民间环保组织、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以及政府环保事业等提供的无偿赞助;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管控能力是指企业对发生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控制能力。

3.内部流程绩效指标。内部流程绩效指标主要指企业在生产方面对环境保护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绿色采购、环保设备使用、资源利用能力。绿色采购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保材料的购买;环保设备使用主要指企业为了进行清洁生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使用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设备;资源利用能力主要指企业对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以及对生产投入资源的利用率。

4.学习与成长绩效指标。学习与成长绩效指标主要指企业在环保科研和环保教育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主要包括环保技术工艺研发、环保产品研发和环保教育培训。环保技术工艺研发主要指企业为研究开发环保技术和工艺而在科研方面所做的努力;环保产品研发主要指企业在研发环保产品方面所进行的科研投入;环保教育培训主要指为了防止和减少环保事故,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而对员工进行的环保教育培训。

(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对评价指标设计确定后,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真实性,本文尝试建立了如下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环境绩效管理。

四、结语

将平衡计分卡引入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价中,使企业将环境战略转化为业绩衡量指标,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态效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但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行业不同,评价指标的侧重点就可能有所不同,如何选择合适的指标准确衡量企业环境绩效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重点和难点所在,因此,企业应在深刻分析自身情况基础上探索适合自己的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X

参考文献:

1.侯睿,赵静.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平衡计分卡嵌入性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3,(24).

2.许家林,孟凡利.环境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李虹,刘晓平.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J].天津经济,2008,(09).

4.杨娜.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国内外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2,(10).

5.曹颖.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06,(05).

6.蒋欣.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D].厦门:厦门大学,2009.

7.刘德银.企业环境绩效综合评价探讨[J].经济论坛,2007,(01).

8.郭晓梅.环境管理会计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篇11

关键词:企业 环境管理 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165-01

在我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加强企业环境的科学管理,做好企业环境污染的综合整治,对改善我国环境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然而目前我国企业的环境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企业对环境管理认识不足,理念落后,仍然把追求近期利益放在第一位。(2)企业对环境保护不够重视,环境管理工作执行不到位,“未批先建”、不执行环保“三同时”政策的现象时有发生。(3)企业环境管理的方式落后,仍在采用传统的污染治理模式,即“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企业越来越不能忽视环境给其带来的巨大影响,一方面,国家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政府对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另一方面,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逐渐增强,而且公众对企业环境形象声誉以及产品环境友好性的态度直接影响企业利益。种种变化都表明了我国企业已经处于环保压力影响企业发展生存的新形势,其关乎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企业更有必要加强内部环境管理要,以应对环境给企业所带来的影响。笔者认为企业内部环境管理主要要做好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健全企业环保管理体系,细化环保管理制度

企业要适应新形势下的环保压力,必须要建立完善的企业环保管理体系及相关环保管理制度。企业的环境管理应建立由厂长(总经理)总负责,生产副厂长(副总经理)具体负责,职能机构为环保部,环保部的主要职责可以概括为规划、管理、组织协调、监督、考核、统计。要设置监测机构,负责生产装置的排放监测和厂区的环境监测。企业分厂的厂长兼管环保,车间设有专职或兼职环保员。此外,还要加强企业环保管理制度的建设,如企业排污的管理、企业污染物防治设施的管理、企业危险废物的管理,企业职工的环保职责以及企业环保责任追究考核等等。企业还需要结合当地政府环保机构和企业自身特点制定企业近期或长期环保管理目标与计划,由企业专门的监督检查机构监管。通过企业完善的环保管理体系及管理制度,加强企业职工对环保的重视程度,增强职工的环保素质,规范企业的环保行为,达到最大限度生产经营活动给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2 加强企业环境风险管理

近几年,国家突发环境事件频发,紫金矿业污水渗漏、大连海洋石油污染、吉林化工桶被冲入松花江、南京栖霞区化工厂爆炸等等,其不同于一般的污染事故,它总是突然发生,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处置难度大。在这些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过程中不仅给地区环境带来严重危害而且也给企业造成了经济利益与信誉的巨大损失。因此,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是现代企业环境管理的核心。

笔者认为加强企业环境风险管理,首先要做到对企业的突发环境事故正确处理。这就要求企业首先要按照突发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标准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并纳入当地政府的应急管理体系。应急预案中要明确应急组织机构、报告方式、联系组织方式等。其次,企业应急物资要储备充足,有专人负责。对于应急物资的使用、应急处置、人员疏散要做好培训,并定期组织演练。对突发环境应急事故要科学处置,在污染区域要设置警示标志,对在事故处置过程中产生的“三废”要严格控制,并要加强对污染区域的监控,防止发生二次污染。另外,企业还要与当地环保部门加强信息的互通,及时披露相关情况。总之,企业要全面地考虑到由环保方面带给企业发展的种种不确定性,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处理对策,进一步以较少的环境成本获得更全面的安全保障。

3 持续推进清洁生产

现在企业管理者不理会环境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由于我国环境管理的落后,大部分企业的环境管理仍然采用末端治理的方式,随着国家污染减排与防治工作形式的日益严峻,末端治理的潜力已经非常有限,因此企业要积极开展进清洁生产工作,实现从源头减少消耗,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通过清洁生产对企业的现状进行一次全方位的诊断,了解企业目前所处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利用的水平和状况,找出企业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对本行业的各种技术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搜索和论证,为企业的发展和技术升级指明方向,同时进行相应的技术方案的储备,依靠改进工艺技术、实施精细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杜绝各种浪费等措施,使企业降低成本,减少污染,从而未达到经济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双赢”模式。

4 加强同当地环保部门的联系

地方政府环保部门是环保法规、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机构,它对企业的环保工作行使监督、检查、指导和支持职能。企业的环境管理部门必须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区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规和标准,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企业同地方政府环保部门加强联系可以及时了解到当地省、市、地区的环保法规的最新动态,有利于企业较好的开展环保工作。地方政府环保部门对企业的例行监测数据为企业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可有针对性的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风险隐患。另外,加强同地方政府环保部门的联系,在其指导下进行政策扶持的环保工程项目建设,可申请环保项目专项补助资金,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

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发展必然趋势,企业也将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面对更大的环保压力,这就需要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利用新的理论方法进行充实和完善,让企业在新形势下能够更主动、更积极、更正面的应对环境所带来的压力,从而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榕.加强企业环境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J].企业管理,2007,8:42-43.

篇12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3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号)提出的“建立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实施职业资格管理”、“扩大国家重点监控污染企业实行环境监督员制度试点”要求,提高企业环境守法能力与水平,规范企业环境管理体制与机制建设,我部于20*年组织开展了重点行业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两年以来,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我部决定将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试点范围扩大到国家重点监控污染企业,有条件的地区可扩大到省级或市级重点监控污染企业。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和原则

以增强企业社会环境责任意识、规范企业环境管理、改善企业环境行为为目标,坚持执法与服务相结合、引导守法和强化执法相结合、企业自律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原则,继续扩大、深化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推进企业环保工作规范化建设,争取到20*年国家重点监控污染企业基本试行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试点范围扩大到省级或市级重点监控污染企业。积极探索引导企业增强守法能力和强化企业污染减排主体责任的有效机制,发挥企业在微观环境管理中的主动作用。

二、工作范围和内容

此次试点范围是国家重点监控污染企业、已开展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试点的企业、以及各地环保部门认为有必要纳入试点的企业。主要开展如下工作:

(一)建立企业环境管理组织架构。指导有关企业建立企业环境管理责任体系,设立环境管理机构,明确企业环境管理总负责人和企业环境监督员;

(二)提高企业环境管理与监督人员素质。组织有关企业参加由我部统一组织的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三)建立健全企业环境管理台帐和资料。指导有关企业做到台帐和资料完善整齐,装订规范,监测记录连续完整,指标符合环境管理要求,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环境管理情况;

(四)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环境管理制度。指导有关企业结合实际,建立健全企业污染减排计划、环境应急管理制度、环境治理设施、设备运行管理等制度;

(五)指导有关企业在醒目位置放置污染源分布图、污染物处理流程图和企业环境管理责任体系图;

(六)规范管理企业环境管理与监督人员。建立企业环境管理与监督人员登记备案管理制度和报告制度等;

(七)探索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与其他制度的衔接。重点探索与环保专项资金使用、清洁生产示范、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上市环保核查、限期治理、停产整治等环境管理制度或环保工作相衔接的方法。

三、工作步骤及要求

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的实施可以分为准备、试行及持续改进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年9月-*月)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统一组织和指导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地市级、有条件的县区级环保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在落实《关于开展大型电力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环办〔20*〕150号)和《关于开展造纸行业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环办〔20*〕141号)的基础上,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结合污染减排工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确定试点企业名单,制定试点工作方案,确定具体负责领导和人员,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动员和部署,组织有关单位参加培训。

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于20*年*月底前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具体负责领导及人员和试点企业环境管理与监督人员汇总表报送我部。

(二)试行阶段(20*年*月-20*年12月)

各级环保部门应建立企业环境管理与监督人员的登记制度,组织企业环境管理与监督人员填写登记申请表(附件一),并将登记变更情况汇总。要指导、督促有关企业根据环境监督员制度的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企业环境管理组织机构,制定并完善企业内部各项环境管理与监督制度,督促企业环境管理与监督人员履行职责,督促企业按规定上报试点工作情况。

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于每季首月5日前将企业环境管理与监督人员登记变更汇总表、试点工作简报报送我部。

篇13

【关键词】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现状与对策

【分类号】:TU992.3

0.引言

在改革开放的带动下,我国经济在增长的同时也导致着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程度的不断加深。从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分析,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是最为严重的,虽然在我国防治工业污染控制力度的不断实施下,这一工业环境污染程度得到了控制,但是受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措施实施力度的不足,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依旧是当前制约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这一角度出发,加强对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在提高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的力度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1.工业企业加强环境污染控制管理的重要性

在我国工业现代化的发展中,工业文明高消耗、高污染的特征形成了我国环境问题特有的严峻性。目前,工业企业环境污染不仅发生在工业区和城市之中,我国的很多农村城市也在蔓延。目前,我国的环境容量已经很小,此时,企业若依旧不顾一切的追求经济效益,必定导致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迅速的崩溃。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进步,健康、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成为了人们逐步开始考虑的问题,绿色意识逐步的使人们不由自主的承担起了保护自我生存环境的责任。同时,受我国所实施的“污染者付费原则”的影响,工业企业降低包括排污费在内的额外费用,是工业企业提高效益的实现。从这些问题出发,工业企业加强环境污染控制的力度,是生态环境的要求;是适应消费者的绿色需求;是企业追求合理经济效益的表现;是企业打破绿色壁垒,建立国外市场的有效途径;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1]。

2.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现状

2.1企业对环境污染管理认识的不足

工业企业在环境污染控制管理的实施上,企业领导对环境污染管理认识不足的现象非常严重,并存在着很多的思想误差,认为环境污染管理就是对生产经营的制约,环境污染管理工作的重点就是对环保行政部门的应付等。在利益的驱动下,企业领导不乏存在钻环保法和管理上的空子与漏洞,逃避企业在环境保护义务上的履行。同时,很多的事实也表明,工业企业领导重视环保的单位,在环境污染管理工作上的成效都是非常显著的,还促进着企业生产的发展,在获得环境效益的同时获取着一定的经济效益。

2.2环境保护资金支持不到位

工业生产规模的迅速发展导致着工业污染程度的加深,使污染治理工作的任务显得更加艰巨。在环境污染的治理上,虽然每年都有大量资金的投入,但是所取得的治理成效和人们的期望依旧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一差距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和工业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整体功能不强等多方因素有关,其中,环保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资金使用分散是制约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因素。从“污染者付费原则”和“谁污染谁治理”原则的影响分析,工业企业是需要对自身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负责的,但是实际的情况却存在着很多的误差,工业企业继续超标排放污染物的情况依旧非常严重。

2.3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在我国的工业企业体制上,初级加工企业占据着主导,以此导致大量资源消耗的产生。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西方国家相比较还不是很高,设备和管理水平都有限,这就导致着我国目前的工业发展依旧处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阶段。在GDP能耗比率上,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较依旧比较高。

2.4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不完善

环境保护法制的建设,首先需要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上实施,然后从环境政策法律法规上实施[2]。但是,从当前我国环境法的构建上来讲,我国环保制度的构建和实施都处于一种初级阶段,法律条文的原则性太高,并导致着可操作性的低下。虽然,我国的环保制度针对工业所需要履行的职责和禁止的行为进行了规范,但是并没有给予法律责任上的具体明确,导致着环保执法力度的不足。

3.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对策

3.1建立完善的环保目标责任制

从市场经济的本质分析,其就是一种法制经济,并要求社会中的一切经济活动都用法律加以控制、规范和引导,那么,从经验性立法向导向性立法的转变,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措施的加强,注重对目前不完善的环保制度进行完善,确定环保目标责任制是一项必要的措施[2]。在目前的市场经济进程中,环保体系中单项法的制定和实施;对环境保护基本法内容的具体化,在环保制度的执行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对国外环境标准体系的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的完善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并加强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和舆论监督机制,实施目标责任制,可有效的防止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的蔓延。

3.2推广优质新型能源

对工业企业的能源结构进行调整,使所需能源和其他资源的输入最小化,不仅可以减少工业企业废物的排放,还能提高能源的重复利用率。在此基础上,大力的研究和开发清洁能源,积极的发展可再生能源,将目前以原煤为主的污染性能源结构向天燃气、电力等优质清洁的能源结构转变,加强能源领域中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可以更好的降低能耗,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3]。在地下水和土地等不可再生资源上,秉着慎取慎用的原则,多推广风能、太阳能等有优质的可再生能源,可在满足我国工业企业发展的同时,解决能源消耗对工业的企业环境的污染程度。

3.3构建绿色企业文化

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措施的实施中,工业企业绿色文化的构建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首先,工业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需要对经济发展给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有个清醒的认识,并自觉的顺应全球性的绿色潮流,以自身行动带动全体员工在环境意识和环境责任感上的加强。其次,建立、健全企业的道德规范和必要规章制度,以条文的形式激励企业员工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最后,加强企业全员的环保培训,提高员工的基本素质,让每一位员工对企业发展和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明确,以便日常工作中环保工作的融入。

3.4加强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

现代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有效实施需要加强对技术的改造和创新力度,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同时,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工业企业,经过技术的改造和创新,对我国的经济结构实施战略性的调整,可以最大化的改变我国工业当前传统产业比重过大的情况。同时,技术的创新,可以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企业的产品层次、资源利用率和技术含量,促进我国工业企业向高科技、高附加值和低消耗、低污染程度的加深。

4.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背景下,工业企业迫切需要更高、更快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控制管理的加强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这一环境背景的影响下,完善环保力度、推广优质新能源、构建绿色企业文化、加强技术的改造和创新,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工业企业绿色节能生产中的水平,改善工业企业经济发展和环保效益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静.我国工业企业环境污染出现的问题及管理对策[J].群文天地.2011,(16):207.

篇14

环境会计目标是在一定的环境或条件下,环境会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集中体现了环境会计活动的宗旨,为环境会计实务指明了方向,包括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环境会计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对有关环境活动的核算,促使企业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环境会计的具体目标是充分披露有关环境会计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通过环境会计提供的信息,合理配置环境资源,帮助企业管理者了解环境支出和取得的环境业绩信息,以便做出合理的经营决策。此外,企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还必须满足消费者、债权人、供应商及社会公众等对信息的需求。

(一)兼顾成本效益原则企业作为一个盈利性的经济组织,进行会计核算与披露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企业成本最小化、经济价值最大化,环境会计也是如此。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的是全面反映和监督企业的环境支出,促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与管理中考虑环境成本与效益,做出正确决策。如果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代价过高,披露成本大于披露后所能带来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收益之和,则得不偿失。

(二)灵活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是指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在遵循相关会计规范的基础上,应允许有一定的灵活性。在环境会计的创建初期,其作为一个跨多学科的新研究和实践领域,最终发展结果还无法确知。因此应鼓励理论界和实务界充分发挥其才智作出多样性的探索,鼓励企业根据情况在环境会计方法选择和环境信息披露上进行尝试,坚持一定的灵活性。

(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环境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定量分析应占主导地位。但由于环境问题的广泛性和价值系统的复杂性,有些问题难以用数值来表现;有的虽可以计量,但工作量太大,成本太高,并且精确度不高。因此,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时,要考虑到现阶段的科技水平,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能货币化的信息尽量货币化,不能货币化的信息以其他非货币化方式计量。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除了按货币计量和实物计量的定量信息外,还可以有文字说明等定性信息,以达到在环境报告中全面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目的。

(四)自愿性与强制性相结合原则许多大型企业为了营造绿色优势,弥补其在实际环境影响中的负面作用,往往自愿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并在其中披露已经采取的减少负面环境影响的措施,这在西方国家因为市场发育的完善更为多见。但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不仅要花费信息搜集成本、处理成本和审计成本等直接成本,而且还可能出现泄露商业机密等间接成本,期望所有企业都自愿披露环境信息也不现实。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是企业迫于政府管理机构的要求,在外部作用的激励下,不得不编制环境报告,对外提供环境会计信息。

二、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

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的《环境成本和负债的会计与财务报告》建议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包括:环境成本、环境负债、会计政策及其他内容。关于环境会计信息应披露的内容,我国也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各自的观点。笔者认为企业应披露与环境有关的财务信息和环境绩效信息。

(一)企业环境财务信息企业的环境问题会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影响,因而,企业披露的与环境有关的财务信息为环境成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及环境收益信息。环境成本是指按照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消除企业的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的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企业因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而付出的其他成本。环境成本主要包括环境污染预防成本、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成本、环境损失以及其他与环境相关的成本,如环境审计成本、环境认证成本、环境管理系统构建和运行成本等。环境资产是指因符合资产的确认标准而被资本化的环境成本。企业环境资产的内容包括:环境存货,即环保物资、环境资源产品、废物回收再利用产品等;环境固定资产,即环保设备和污染治理设备;环境无形资产,即环保专利技术、环保非专利技术、资源开采和使用权、排污权等;其他环境资产。环境负债是指企业发生的、符合负债确认标准并与环境成本相关的义务。在一些国家,当履行义务所要支出的金额和时间不确定时,环境负债被称为“环境负债准备”。环境负债的内容包括环境恢复义务、环境罚款以及环境赔偿等。环境收益是从企业的角度对环境保护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做出评价。目前,环境收益的确认和计量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因此,将环境收益按能否进行财务核算分为直接环境收益和间接环境收益。直接环境收益主要包括企业利用“三废”生产的产品收益及对这些产品减免税等优惠措施中所取得的收益,企业环境保护卓有成效国家发放的奖励金等,这些收益在现有条件下可以计量而在会计报表中反映;间接环境收益在现有条件下无法计量因而以文字表述等其他方式披露。

(二)企业环境绩效信息环境绩效信息主要反映企业不能用货币计量,无法在环境会计报表内反映的,但可以其他形式披露的与环境有关的信息。一是环境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具体包括企业是否遵守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许可标准;企业环保政策制定是否遵循“政策性、可行性、效益性”原则;环境政策的使用范围如何,是否适用于企业所有的经营场地;环境政策是否在企业内部得到广泛理解和支持;环境政策是否得到高级管理层的通过和认可;环境政策是否得到有效执行。二是环境质量情况,如污染物排放情况、主要环境质量指标的达标率、有毒有害材料物品的使用情况。三是环境污染治理情况,包括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污染治理项目完成数、污染物处理能力、治污设施运行效率和污染源及其治理情况;是否发生污染事故及其处理情况。四是污染物回收与再利用情况,包括污染物回收利用的总量、回收利用的产品产量、产值、再利用收益等。五是企业的环境保护活动,包括从事环境管理、监测、研究机构和人员情况,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为防止环境污染而发生各项研究和开发支出及具体采取的措施等。六是间接环境收益,主要包括治污后的空气质量(清新程度)、治污后的水质(是否变好)、所在社区居民疾病率(下降程度)、企业的形象(是否改善)、企业的知名度及信誉(是否提高)等。由于企业对间接环境收益的确认和计量存在较大难度,从目前世界各国环境会计实践看,一般都以环境业绩指标作为企业环境保护投人及成果的评价标准。此外还包括其他事项,如企业制定的重要环保规定、职工环保培训计划、社会环保宣传计划以及本企业取得的环保技术成果等。

三、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

关于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我国大部分学者都赞同可以在补充环境会计报告与独立环境会计报告两种模式中选择。补充环境会计报告是指在现有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会计科目、会计报表项目、补充资料和报告内容的方式,将有关环境财务信息直接列入现有报表,报告企业环境会计信息;主要运用会计报表及其附注进行以价值量为基础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独立环

境会计报告是指设立单独的环境会计报表和独立的环境报告书披露企业环境信息,对不能货币化的环境信息采用文字说明、图表等形式在环境报告书中单独披露。但目前究竟采取哪种报告模式比较合适,以及报告的内容和格式,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在现阶段我国环境会计准则尚未制定的情况下,企业应先考虑采用独立环境报告模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待我国制定和颁布具体环境会计准则后,再采用补充环境报告模式,即现阶段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应由环境会计报告和环境报告书两部分组成。

(一)环境会计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资产负债表是用来揭示企业在特定日期拥有或控制的环境资产、环境负债以及环境所有者权益的报表。参照现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环境资产负债表的设计也可分左右两方:左边列示环境资产项目;右边分别列示环境负债和环境所有者权益项目。其格式见表1。二是环境利润表。环境利润表通过环境收入减去环境费用,得出环境利润,从整体上揭示企业在自然环境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收益。环境利润表应根据“(直接)环境收益一环境费用=环境利润”进行设计。其格式见表2。三是环境会计报表附注。为了满足环境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企业可以在环境会计报告附注披露下列信息:环境会计政策;重要的环境会计政策变更及其对企业产生的影响数,会计估计变更说明;环境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基础:所确认的环境负债和成本的性质,若企业根本无法全部或部分估计环境负债金额,应披露无法做出估计的理由,并说明存在不确定因素而难以估计环境负债的事实;环境会计报表重要项目说明;计提各项环境资产减值的方法及其可能发生变动的说明;环境会计期后事项等。

(二)环境报告书环境会计报告主要反映环境财务信息,目前许多与环境相关的信息无法采用货币计量。为了便于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整体环境工作和环境状况,企业有必要编制专门的环境报告书。环境报告书是反映企业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环境影响,以及为了减轻和消除有害环境影响所做的努力及其成果的书面报告。20世纪90年代后,环境报告书的编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出现了许多环境报告书编制指南,但环境报告书还没有一个系统的实践,对其应包含的内容各个机构看法不一。笔者认为,环境报告书基本内容应包含以下几部分:

一是企业简介。企业简介是对编制环境报告书的企业的概括说明。

二是最高经营者声明。最高经营者声明是以承诺的形式,明确表示企业开展环境保护活动的决心以及企业对解决经营活动中的环境问题的认真态度和负责精神。这一部分内容确定了环境报告书的基调。

三是环境政策和环境目标。环境政策和环境目标是在企业最高经营责任者环境保护承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企业的环境保护政策和要实现的环境保护总目标,以及由分解总目标而形成的各个具体目标,具体目标应是暂时性和不断发展的。环境政策、环境总目标及具体目标的确定,直接关系到企业环境保护活动的具体内容。企业必须对自身面临的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和比较,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环境政策,确定环境目标,提出最具可操作性的措施来解决企业最重要的环境问题。在这一部分,企业必须披露其环境政策和环境目标,以及环境政策的执行情况。

四是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情况。为了贯彻实施环境政策和环境目标,企业应在内部推行环境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是企业有效实施内部环境管理的组织保障。系统运行的基本模式是:制定环境政策,实施环境管理方案,对存在问题进行检查纠正,以及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目标四个环节的循环,确保组织通过这四个循环使环境得到持续的改善。企业应在环境报告书的这一部分,对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详细说明,以表明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实际行动和努力程度。

五是环境保护活动。企业应在这一部分详细说明其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存在的环境风险以及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所做的努力和采取的行动。

六是环境财务信息。这一部分主要披露与企业环境保护活动有关的财务信息。如环境保护资本性支出、为了达到法定环境要求而发生的支出、罚款支出及环保收益等详细内容,实际及或有环境负债,预防条款及对财务成果的影响,未来环境支出预算等。

七是环境业绩。环境业绩是对环境保护活动成果的说明,是环境报告书的核心部分。企业环境业绩评价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评价企业废弃物排放对外部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企业废弃物排放造成的污染形成了环境污染的社会成本,企业通过减少废弃物排放,减轻或消除对外部环境的污染,应作为环境改善和社会成本的降低,形成环境业绩评价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