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档案数字化的关键技术范文

档案数字化的关键技术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6: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档案数字化的关键技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档案数字化的关键技术

篇1

关键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议

所谓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是通过网络、计算机等手段,对有用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这种管理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文书档案管理繁琐冗杂的缺点,更利于信息的有效管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对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即将成为档案管理工作的一种趋势。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工作人员素质较高的基础之上,加上足够的硬件设施及规章制度,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将成为社会各企业管理水平高度提高的体现。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在现实生活中可以使人们工作变得更加简单、易操作,也更利于保管,使用得当的情况下会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企业的各部门各层人员应当高度重视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工作,积极配合,以便这种管理方式真正为人们带来较为乐观的积极作用。

1 当前实行档案数字化管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⑴没有建立相关完善的管理制度

对档案的管理是一个繁杂细致的工作,有关部门对文书档案并不能进行相应的管理,比如不能将档案管理纳入综合管理考核之中,这就使得相关人员在进行档案管理时不能各司其职,对于档案信息的收集不够准确,对于信息的管理不能进行严格分类,文书档案出现种种问题,这就直接影响了对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的进程。

⑵信息更新不准确

我国相关部门对档案的管理缺乏系统规划,相关人员对信息资料收集不上心、不及时,这些导致了对档案信息的管理处于一种杂乱的状态。

⑶硬件设施未达要求

对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对计算机等硬件有着严格要求,然而许多部门硬件设施不能做到与时俱进。相关的硬件设施及设备是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没有足够的设备,一切都只是空谈,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也完全不可能。

⑷相关的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达标

在拥有足够完善的设备设施下,如果没有相关的专业人员来进行设备的管理,那这些设备也就只能是摆设,专业人员的技术是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软实力。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对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势在必行,因而必须培养出相关的管理人员,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但是当今许多部门严重缺乏对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是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面临的又一问题。

⑸领导等各层人员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

领导及其他各层人员不能对档案管理予以重视、不负责任,使得档案管理工作长期处于一种无人管制的混乱状态,增加了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难度。

2 对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新思路

⑴领导决策阶层积极辅助完善档案数字化管理

相关部门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性,对于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予以全力支持辅助,创造出一套与当前时展相适应的管理方法。首先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各项规章制度,比如可以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绩效考核中去,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同时加大在软硬件方面的投入,为保证相关部门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正常进行提供良好的基础,软硬件设施的完备加上制度的辅助作用,会加快我国对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朝着规范、科学化方向发展。

⑵加强相关人员专业素质培训

要想真正实现信息化的管理,就需要拥有一支爱岗敬业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决策层应当建立一支专门的具备计算机技能、对软件开发和利用有经验的专业人员。为他们建立专门的科室,时时信任他们,建立相应的绩效管理制度,任务分解到个人,使他们做到各司其职。并且及时的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培训,有条件的话可以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来进行讲座,及时发散他们的思维,生活上关心他们,让他们真正做到踏踏实实搞研究,为相关部门实现真正的档案数字化管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⑶及时更新完善相关信息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经过这么多年的演变,信息量之大难以估量。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信息的管理工作大势所趋。以往传统的文书档案管理工作者缺乏对档案系统的管理理念,对信息的更新不能做到既准确又及时,这就使得网络化档案管理工作趋于紊乱。因而应该加大对信息的管理力度,让工作人员改变以往事后整理数据的习惯,真正融入到收集资料的大潮中去,做到事前进行介入、参与事中去、事后及时跟踪,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更新完善相关信息,从而确保各部门档案管理工作正常进行。

⑷资源为本、高效利用、依法治档

档案主要用于对相关信息进行完整、真实的记录,旨在为相关部门工作提供相关信息,只有信息足够准确,才能真正实现档案本身的作用。而且,在网络不断发展的时代下,需要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法律知识方面的培训,各部门营造出一种依法治档的氛围,使得相关工作人员拥有较高的法律意识,比如可以组织时间进行法律方面的辩论会,或者将法律知识纳入考核绩效等方式,推动各部门向着法制化、制度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大力倡导人们使用该平台,向他们讲解该平台的优势所在,这种平台的建立真正为社会各部门实现网络化管理建立了良好基础。

⑸建立数字电子档案

加强档案数字化管理可以建立相关数字电子档案。数字电子档案一般以磁性材料为载体,将信息录入到光盘中,也可以将信息直接储存在电脑硬盘中。这种数字化电子档案的管理方式,可以让人们随时进行读取和下载,为人们获取信息带来了极大便利。但是这种数字信号为主的信息也较容易被人随意改动,对此可以规范相关的管理标准,设立特定计算机技术人员进行信息的管理工作,必要时可以对文件设置密码,以防资料信息被盗或丢失。

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为实现我国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为我国文明的传承,信息的广泛传播带来了新思路。互联网盛行的当今社会,将以往的文书档案管理模式转化为数字化管理模式更能与现如今社会发展相适应,人们的工作质量和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得到很大提高。因而对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的工作方式势在必得,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信息资料库,配置足够完备的软硬件设施,合理利用相关技术人员,再加上领导的全力支持,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将不再是梦,我国社会在当前潮流下也会朝着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惠卿. 档案数字化、数字化档案和数字档案概念辨析.《档案管理》.2013年1期

篇2

1 房产档案管理基本介绍

房产档案管理包括房屋面积、产权属人、交易纪录、司法部查封、权属登记、离婚产权分析、拆迁补偿、房屋结构、租赁抵押担保、产权处理以及房屋继承等。所谓产权档案数字化,指的是通过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数据库技术、扫描技术以及存储技术有机结合,利用数字化形式将档案信息有效存储,在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实现资源共享。以便更好的实现原件管理和数据管理[1]。

1.1 主要特征

首先,管理内容数字化和网络化。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中,实施档案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能够将打破传统纸质管理方式的局限性,借助先进计算机技术和高端设备将档案信息载体分离式存储,这不仅能够节省信息存储时间,而且还能提高信息利用价值以及工作效率。其次,管理服务全面化和社会化。计算机设备既能实现文本存储,还能实现图像存储,借助网络平台能够实现信息全面、准确搜集,有利于构建全方面的档案服务模式,此外,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影响下,用户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信息搜集、应用,以便提升工作质量和速度,从中能够体现服务社会化特点。

1.2 主要方式

房产档案主要有三种管理方式,第一种是原件管理,即利用信息技术保管好档案原件;第二种是扫描件管理,即借助扫描仪等先进设备实施具体的扫描工作,以便资料查询和实际应用,虽然该设备工作速度较慢,但是扫描效果良好,然而相机设备兼具快速和优质两种效果;第三种是数据分析,即对房产档案数据详细、合理分析,借此方式实现信息保存。

1.3 基本原则

首先,真实性原则。房产档案从原始信息过渡到数字化信息,务必要保证信息的一致性和真实性,对于存在出入的信息要及时纠正,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然后,安全性原则。确保房产档案信息安全,即保证权利人合法权益的基本表现,一旦信息安全性降低,那么信息资源完整性极易遭到破坏。最后,便捷性原则。应用数字化技术于房产档案管理,能够实现档案信息及时查阅、便捷查阅,能够打破以往档案信息所受地域限制及时间限制。

2 房产档案管理数字化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2.1 问题

首先,房产档案资料缺乏完整性,影响相关政策、法规的健全性,具体表现为实际房屋和资料记载存在结构、面积等方面的不同。其次,服?漳谌莸ヒ唬?用户接收的服务仅限于档案证明以及档案信息咨询等潜在层面,对于深层次的利用分析和网上服务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工作难度。最后,计算机设备被片面应用于房产档案人工管理,然而房产档案尚未实现信息数字化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息查询全面性[2]。

2.2 措施

2.2.1健全房产档案数字化体系

只有健全房产档案的数字化体系,才能确保房产档案实现信息规范化,在此基础上发挥信息价值,提高房产档案的利用率。如果房产档案未能标准化实施数字信息管理,那么房产档案需要经历较长时间实现管理工作质量优化,促进管理工作有序发展。

2.2.2完善房产档案数字化系统

虽然网络数字化时代提高了信息技术的应用率,但是目前大多数房产档案仍利用纸质化形式,仅在特定条件下才会通过人工应用计算机设备,档案只是实现了输入形式的数字化,未能实现全面数字化,这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还会降低信息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完善房产档案数字化系统,即原文件借助扫描仪的形式实现信息数字化,以此减少信息检索时间、提高信息准确率。

2.2.3大力培养档案专业化人才

提升房产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有利于促进房产档案管理工作稳健进行。为此,聘请专家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性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传播丰富的专业知识、提高工作人员对数字化技术的掌握能力和运用能力,促使工作人员在创新型思想的引导下,规范房产档案的工作行为,积极配合房产档案管理。

2.2.4构建档案信息输送平台

构建档案信息输送平台,有利于档案信息数据库提高利用价值,有利于促进档案信息及时、高效、准确传递,同时,还能实现档案信息的便捷化传输,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充分发挥数据库的价值和利用率。此外,还能增加客户对房产档案管理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3]。

篇3

现阶段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对高校各方面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面临很大的挑战。高校招生人数增加,学籍档案数量也大幅增加,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因此加强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显得比较重要。本文主要就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的重要性及主要特征进行分析,并就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问题及优化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

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

高校学籍档案是学生入学到毕业期间在学校的学习状况及生活状况的记录,这些记录对学生以后就业和升学都是比较重要的证明,所以加强对高校学籍档案的管理就很重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其在学籍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比较关键,从而提高学籍档案管理效率。

1.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重要性及主要特征

1.1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重要性分析对高校学籍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能够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减少人力劳动的投入。由于高校学生学籍档案中存有学生比较丰富化的信息,加上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自然在学籍档案管理上带来很大麻烦,而数字化管理下能将管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1]。不仅如此,在数字化管理方式下对学生学籍档案在信息的完善性层面得到增强,数字化管理将不同学习信息内容进行集中呈现,让学生的档案信息更完整。另外,学生的学籍信息共享成为可能,实现对档案的科学化管理,让学生的学籍档案为学生和学校及社会服务。

1.2高校学籍档案主要特征分析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有比较鲜明的特征体现,首先是在学生学籍档案形成过程中较分散化,是从各项活动及教务处和学生处等层面进行收集的,材料的分散性在具体搜集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困难,在人工劳动上的付出相对较多。再者就是学籍档案内容较广泛,从学生学籍档案的内容层面看,主要有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奖惩情况等[2],而电子学籍信息则包含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期间的所有基本信息内容。基于学籍档案的内容广泛性及材料搜集的困难性,使得档案形成在周期性问题上比较突出。

2.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问题及优化策略探究

2.1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问题分析从实际发展情况看,我国高校学生的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过程中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籍档案数字化基础设施方面相对比较薄弱,主要是多媒体技术及通信网络的传输数据在速度上达不到标准要求,存在安全性问题,数字化程度还不是很充足,当前高校使用的数据库及网络技术和时代的发展步伐无法紧密结合。学校对学籍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建设存在重视硬件轻视软件的现象,这些方面对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再者,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人员的档案意识不强,在对学生的学籍档案收集整理过程中不积极,在信息上没有完善化,尤其在时间编排和材料分类层面较混乱,以及在组卷装订方面没有得到规范化。另外,高校学籍档案的管理系统层面没有得到完善,以及在学籍档案管理人员自身对计算机操作的水平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因为学籍档案的管理工作相对比较复杂化,工作内容不容易量化,造成档案管理人员的流动性较大,管理队伍不稳定等[3]。除此之外,高校学籍档案的信息保密性及安全性需得到加强。

2.2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优化策略探究

第一,针对高校学籍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建设要从多方面考虑,在管理过程中遵循相应的原则,这样才能将数字化管理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主要就是将协调统一的原则得到充分体现,学籍和成绩管理是重点管理内容,在学籍档案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与学校整体发展相结合,建立独立的学籍档案管理系统,实现学籍档案的科学收集及管理和共享[4]。另外,还要遵循学籍档案数字化的标准规范管理原则,确保数据格式及数据库建立的规范统一,在兼容扩展的原则层面得到显著体现。

第二,对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加强要从基础设施建设层面着手,从具体措施实施来看要配置高容量及高服务器和刻录机、扫描仪的学籍档案管理软件,并要对学籍档案的资源网站等服务系统的建设进行完善化。还要将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及管理工作得到完善,在相关制度建立上进行加强和完善,使电子文件的归档安全性得到保障。

第三,高校学籍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建设离不开专业的管理人员,所以要加强管理软件的开发人员及学校学籍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结合实际开发出适合学校学籍档案管理的软件,这样才能真正将数字化效果良好呈现[5]。不仅如此,在信息技术高水平的学籍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层面要加强,提高自身信息技术水平,在专业化培训及考核层面严格按照要求,培养适合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人员,只有这样才有利于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目标实现。

总而言之,针对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的策略实施,要和实际相结合,不断增强管理人员在这一领域的管理能力,学生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是发展趋势,所以要充分重视。

参考文献:

[1]秦芳远,刘环琼.学生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实施方法研究[J].兰台世界,2015(23).

[2]吴放.浅谈高校如何建立服务型档案馆[J].山西科技,2015(04).

篇4

关键词:数字化;档案管理

数字化档案馆是一个可扩展的网络应用系统平台。关于数字化档案馆的概念,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认识,我们将其概括为:数字化档案馆是运用数字设备和技术,收集管理、利用档案信息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系统。通过各种方便的手段迅速地检索出所需要的档案资料。以上形成的数字化档案资料可以到局域网、广域网,最终实现“数字化档案馆”。

1 数字化档案馆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1 建设数字化档案馆是时展的需要

我们的时代已经进人了信息时代。计算机、因特网已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档案工作不可能游离于社会发展之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计算机就开始用于档案管理,但由于众多的原因,档案馆使用计算机还只处于部分档案的检索、统计等方面,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更谈不上建设数字化档案。

1.2 建设数字化档案馆是参与建设国家信息高速公路的具体体现

建设数字化档案馆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建设。档案资源属于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馆藏信息的数字化和传递的网络化,使得数字化档案馆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档案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改变目前互联网上中文信息缺乏的局面。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抢占因特网上的中文信息基地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建设数字化档案馆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数字化档案馆以其对信息的加工整理和有序组织,优化馆藏结构,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为利用者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档案信息。这些档案信息通过各种方式作用于两个文明建设,最终会成为科教兴国的源泉和动力。同时,档案信息可以说是前人实践经验和聪明才智的概括,占有有效的档案信息对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将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 数字化档案馆建设的主要内容

数字化档案馆系统应包括以下内容: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流转和归档);虚拟电子档案室业务流程管理系统;档案馆藏业务管理系统;档案局办公自动化系统;档案门户(包括现行文件中心查阅等);档案数字化影像加工系统;全文检索系统。

根据对数字化档案馆的认识。可以认为数字化档案馆建设的重点应放在采取必要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以及其它相关技术能够对即将移交进馆的数字档案实施有效管理。这就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对本地区目前已经形成的数字档案和可能形成的数字档案的种类、管理方式等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调查和了解,为相关技术人员研制数字档案管理系统、购置硬件设备等提供科学依据。对现有馆藏档案如纸质档案、照片档案、缩微档案等进行数字化工作,也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数字化档案馆的标准应该是:1、馆藏资源数字化。数字化档案馆的馆藏是以数字化信息为主,能直接被计算机识别和处理,分为机读型和网络型。机访型是由单合计算机处理的信息;网络型是通过因特网进行远程传递的论息。2、空间的虚拟化。数字化档案馆是一个开放的档案馆,通过网络互联和馆际互借来建设虚拟资源,资源共享,每个数字化档案馆都是全球网络档案馆的一个节点,从一定意义上说数字化档案馆的馆藏可以无限扩大。3、信息传递网络化。通过因特网传递馆藏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信息利用率。4、信息检索智能化。通过计算机进行智能化检索速度快、效率高、范围广。5、用户使用方便化。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计算机方便地使用档案信息。

3 如何才能建设高效、有序的数字化档案馆

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既要考虑信息时代的要求,又要考虑充分利用现有档案馆的信息基础和物质基础,要从实际出发,采取传统档案馆的数字化和文书处理部门、档案馆(室)同时开展数字化工作两条脚走路的方针来构建我国的数字化档案馆,是切实可行的。

首先,各档案馆对馆藏档案进行数据化,即通过计算机、扫描仪等现代电子技术产品将现有的档案信息转化实现数字化,同时为非数据化的信息编制机读目录和索引等二次信息,并实现数字化,使传统档案馆对实体档案进行管理的同时也管理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在数字化档案馆里可能保存有三种类型的档案,一是印刷型的纸质档案,原有的无需实现数字化或来不及进行数字化处理的档案;二是视听型的录音录像档案;三是数字型的电子档案,对原有的印刷型、视听型档案数字化处理后形成的电子档案以及从档案室接收的数字型档案。

第二,文书处理部门在处理各种文书过程中对所处理的文书信息进行数字化的规定,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和数据化;各行业主管部门制定本行业业务工作信息数字化的规定,逐步使业务工作信息也数字化,从而使国家管理的信息都实现数字化。这些数据化的信息最终形成电子档案交各单位的档案室,形成室藏档案体系并进行管理。

第三,机关档案室的各类档案最终交由各级档案馆保存,档案馆要对数字化档案进行分析鉴定,能公开的及时上网公布,对非数字化的信息要尽可能使其数字化,并进行分析鉴定。尽可能以数字化信息的形式提供给用户。

篇5

1.1 数字档案馆建设已成当今趋势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依赖于数字化信息系统的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档案馆建设也正逐步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数字档案馆将各地各形式的档案资源都以数字化的形式将其存储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并且以互联网方式将其互相联系起来,促进了信息资源的更有效查阅、调度和利用,也大大加强了资源的有效共享。我国对数字档案馆的建设研究日渐成熟,也拥有许多的研究成果,可见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已然成为当今档案馆界发展的新趋势。

1.2 数字档案馆建设中的技术性问题与人文文化

数字档案馆建设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发展,将各地区各基层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实体档案数字化,并有效的建立起档案信息传输系统,方便档案的查找及调度。因此数字档案馆的建设离不开技术的指导,拥有高端的技术支持才能建立更好的数字档案信息管理平台,使其建设更为合理化和科学化。但是仅仅只有技术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是以人们的使用为本,它存储的也是各地方各单位的档案,作为一个公共化的服务体系,其不仅要在技术上方便人们的使用,更应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其设计有更多的人文元素在其中,提高档案馆建设中的人文精神研究。[1]

1.3 数字档案馆建设中人文研究领域较薄弱

虽然现今数字档案馆建设在技术上已获得许多成就,但对于其人文化研究依然薄弱,技术的不断发展虽然带来了档案界的变革,但是仍然无法弥补人文文化的渐渐缺失,综其缘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解答。

1)档案馆建设中人文情怀的渐渐淡化

无论是现今依赖技术支撑的数字档案馆还是原先的实体档案馆,它都是文化的载体,都是作为一种人文文化而存在,是一个公共的服务体系,然而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对经济效益的过热追求已让其“变质”。如今经不断探索和努力才建设起来的数字档案馆已不再像一个公共的服务体系,而更像是基于网络的数字化信息系统。它淡化了使用者与档案馆馆员之间的关系,忽略了其人文底蕴的存在,文化的氛围也日渐消散,不同思想之间的摩擦碰撞也渐渐消弭,但是这些文化底蕴却又是其存在的价值所在。作为档案的记录者,其担当的不仅仅只是记录档案的任务,它也是一种社会记忆的记录与传承机构,是社会文化的承担者和传承者。它不仅要提供给人们方便快捷地查阅档案信息资源,更多的应该让人们理解和懂得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情怀,让人们在历史长河中找到思想的归宿和依托。[2]

2)价值理念的浅化

短短几十年,科技迅速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也有着飞速的发展,因此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也借着科技的力量迅速发展起来。但却只是仅仅提供了一个人们查阅档案资源信息的平台,只是数字化档案信息存储、交流和共享的简单组合。档案馆中包含的文化底蕴亦在这机械化的运转过程中渐渐消磨殆尽,其价值理念也越来越倾向于表面化和机械化。档案馆建设追求的是为人民服务,是以人为基础的,它体现的不仅仅是信息资源的存储和查阅,而更多的是一种社会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科学技术亦包含着人文化的理性价值属性,如今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却忽略了这层价值的存在,反而过多的追求其技术价值,这也导致了数字档案馆建设中人文价值理念的淡化和缺失。[3]

3)数字档案馆服务系统趋于单一化

现今对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为了追求它的高效化和精细化而放弃了档案馆原本的一些功能,这也慢慢的导致其功能逐渐变得单一,也因此造成了人文文化的缺失。档案馆不仅仅只是对档案资源进行普通的收集整理、供人们利用,以及作为存储系统将需要的资源存储起来。它提供给人们的不应该仅是作为档案信息服务系统,更多的应该是某种意义上的文化传承与象征,是一个民族历史根源的记录者和见证者。在它之上体现的应是一种人文精神,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理念,和所有的社会人文情怀。

2 数字档案馆建设中技术研究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是必然的

科学带动发展,人文促进和谐,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源头上就是统一的,都体现着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文明。科学中蕴含着文化,而文化中也体现着科学,只有科学和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得到更好的结果。不仅如此,技术研究以及科学发展和人文文化其本质上都是一致的,科学发展是致力于人们生活及精神的改善,科学是人类的文明,而人文则更是人们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的不可磨灭的印记,它是一个民族的魂与神,是不可或缺的。所以科学的发展不可或缺,人文元素的指引同样重要,这两者的良好结合才能达到空前的效果,实现其重要的价值。[4]

3 数字档案馆建设中技术研究与人文元素的融合

3.1 探索创新新技术,打造互联网档案资源信息共享

数字化档案资源的存储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高级运用,将不同时间、空间的信息资综合起来,所以需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交流与共享。这也促使使用者能够方便快捷地查询、搜索、调度相应的信息资源,其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因而需要技术的发展支撑,但是亦要重视人文元素的渗透,使其建设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3.2 探索创新新技术,增加其功能服务人性化

数字档案馆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支撑,让其拥有高效而精细的服务效率和优势。因而在此基础上要开辟新的服务方式,创新理念,开拓出新的路径方法,致力于更为人性化的服务方式。针对利用者的不同打造个性化人文化的服务方式,增加它的人文元素和人文色彩。高端的技术支撑以及不同额人文文化的引导共同创造更新耳朵服务方式。

3.3 探索创新技术,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储存在数字档案馆中的都是最原始的档案信息资源,但是大量的信息资源无法选择出真正需要的信息则无法真正实现它的价值,因而需要更新的技术来将这些繁杂庞大的信息资源向知识转变,变成人们能够利用的知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自行整合、分类、系统归纳等方式将繁杂的档案信息分门别类的呈现出来,对于特定的人群则有特定的使用方式。并且提供给使用者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实现知识的交流共享,将数字档案馆建设中的技术性与人文化完美的结合起来,创造更大的价值。

篇6

【摘要】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变得日益重要。因此,应该根据当前城建档案管理的发展现状,运用数字化管理手段有效开发和利用城建档案,使其发挥出更多的潜力,以丰富的信息资源服务社会。本文主要从城建档案数字管理存在问题进行剖析,探讨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对策,为数字化城市建设提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 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出现,城建档案管理中融入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极大地促进了档案管理信息的共享,初步实现了自动化处理。不过,这些新技术的运用大多是从方法改进上来优化传统档案管理,而管理方式还没有出现彻底的变化。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是城建建设中文化精神的重要保存途径,也是数字城市的基础数据源,能够有力地提供数字城市建设所需的依据性档案信息。所以,反思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现实困境,转变管理理念及方式,是当前城建档案数字化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问题

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滞后的问题有着多方面的因素,例如数字信息技术水平低,城建档案管理体系单一,相关管理规定不完善等等。但实际上,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资金投入少。国家财政拨款是不少地方城建档案管理资金的主要来源,不同的地方拨款金额不一样,但拨款不足是很多地方存在的普遍现象。城建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必须要有计算机以及其它辅助设备,而资金的投入不足导致计算机辅助设备缺少,无法为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提供更多的帮助。

(二)数字化利用没有形成气候。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中,政府相关部门是城建档案利用的主要服务对象,比如勘察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等等,但这些单位在城建档案数字化应用方面存在利用水平低的问题,很多习惯于利用纸质图文档案,在实际的城建工作中对数字化档案利用不够。应该改变这种现状,以过去的纸质图文利用服务方式为依据,加强数字化利用服务,让城建档案数字化利用环境更加成熟,这才是当务之急。

(三)数字化管理人才急缺。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管理人员具有多专业、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涉猎广泛。在计算机设备知识数字化管理中,高素质的档案业务人才、熟悉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将是管理中的关键。纵观现实,一些地区的城建档案管理者学历不高、专业知识技能缺失,极大地影响了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发展。

二 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方法

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一定要有科学的目标和方法,必须从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实际出发,并符合社会对城建档案数字化的需求。所以,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方法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规范的管理体系、完善的基础设施、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一)打造规范的管理体系。在建设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一开始就应该重视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以三个方面的标准去规范管理,即管理、技术、业务,然后认真地落实这些标准,将具体的管理责任明确到每个管理岗位、每个责任人,让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更加科学、合理。也可以通过管理条例制定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措施,以技术保障细则、经费保障法规等促进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更加规范有效。

篇7

1 高校档案管理电子化的必要性

高校学生的档案是未来国家重要人力资源档案信息的基础,所以学生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现今学生档案的管理基本上还处在传统、原始、手工操作的管理模式阶段。不推行档案管理的电子化,就不能使学生档案材料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例如由于没有建成学生档案信息数据库,就不能为学生就业提供服务,为用人单位服务。《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中强调:“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和档案事业发展的要求,把档案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总格局,以档案网络建设为基础,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扩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目标,加快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的进程,促进档案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我国著名的档案学家吴宝康教授也曾经说过“档案必须利用,通过利用来充分发挥其作用,为社会服务,并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等各方面紧密的联系起来,实现档案的自身价值。”在全国乃至全球档案管理电子化的背景下,高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文档一体化已势在必行。

2 我校档案管理电子化的几点建议

当前,我校已经实现的办公自动化为档案工作的电子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我校广大师生进行灵活的档案查询、用户检索和档案利用提供便利条件,为此,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2.1 建立档案馆查询系统,开展网上查询服务

档案部门将充分利用教师办公系统制作自己的档案查询系统,积极组织上网数据和信息,使档案管理服务系统联上教师办公系统,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检索,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档案馆利用互联网开展的网上服务,已成为提供档案利用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我们要以网络为基础,进一步加快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尤其是档案目录及电子文件全文数据库建设,在网络上实现电子文件的实时管理与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数据库化,档案信息服务利用网络化,档案管理工作自动化,档案信息管理法制化。如,输入目录管理数据库及部分非保密内容文档管理数据库,在网上公开部分档案目录及部分非保密内容电子文件,方便查询检索;另外,档案棺与宣传部门密切配合,可以将我校重大活动中形成的新闻录像档案数字化并及时归档,建立数字化视频档案数据库,以便于宣传和利用,为各部门的工作提供全面的可靠的资料。

2.2 建立“档案电子文件数据管理中心”

档案馆与各学院及部门的信息管理机构加强密切配合,建立“档案电子文件数据管理中心”。该中心是我校信息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电子文件数据管理中心集中管理网站内各单位的归档电子文件,并在系统中提供有限制性或非保密电子文件查询、利用服务,实现电子文件信息资源共享。其优点是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及时,利用率高。

2.3 电子文件的自动上传收集

目前在单机上形成的电子文件的收集工作,已成为档案管理部门不容忽视的问题。与传统纸质档案收集有很大差异的是许多电子文件的形成通过下载和上传就完成了,因此,档案部门可以改变传统工作模式,在教师办公系统上建立电子文件自动上传的工作窗口或通过内蒙古科技大学教师办公系统上传档案全文,在第一时间将其收集到,并在档案馆的服务器上归档。例如:为了方便各学院及部门通过网络传送自己部门非保密的档案全文,档案馆通过内蒙古科技大学教师办公系统下载档案全文,建立“电子文件全文自动上传归档系统”。该系统可以利用身边联入网站的计算机,足不出户就可将电子文件全文自动上传到档案服务器归档,也不必交光盘。

2.4 开展在线、预约服务

篇8

关键词:音像档案数字化档案数字化

音像档案作为一种专门档案,以其直观、全面、生动再现等特点,能够全面记录和生动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能够有效补充档案全宗的完整性,能够丰富档案全宗的存在形式,在档案工作中发挥着独特的、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因受到自身特点、存储载体和播放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传统音像档案的保管和利用状况并不乐观。传统音像档案经历了蜡筒、胶木、钢丝和磁带等作为记录载体,其中,以磁带为介质的传统音像档案数量最多也最为常见。这些传统录音(像)带档案经过长时间的存放和利用,磁介质会发生退变、老化,信号逐步衰减,影像质量越来越差,甚至无法正常播放。与此同时,传统的模拟音像系统和设备正逐渐淘汰,能够正常使用的越来越少,存放在模拟音像带上的珍贵音像资料将面临永久丢失的危险。

一、音像档案数字化的作用和意义

针对传统音像档案面临的风险,通过音像档案数字化,即利用信息技术将音像档案原有的模拟声音(视频)信号转换为可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音(视)频文件,是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这些重要档案的唯一出路。通过音像档案数字化,不仅可以实现数字音(视)频文件代替传统音像档案提供利用,从而有效地保护音像档案原件,而且数字音(视)频文件的重放效果好,又不会造成损耗。此外,音像档案经过数字化,可以开发出丰富的文化资源,供社会公众广泛消费。因此,音像档案数字化,不仅是有效解决传统音像档案面临问题的不二选择,更是对档案工作的长远发展和历史文化的有效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音像档案数字化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

现实中,与纸质档案数字化开展得如火如荼相比,我国音像档案数字化发展则明显滞后,只有少数档案馆和电台、电视台等开展了音像档案数字化,而更多的音像档案还沉睡在档案馆(室)的库房中。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国音像档案数字化发展缓慢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观念问题。由于音像档案只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才逐渐出现的,它积累的数量与纸质档案相比是九牛一毛,在档案工作中一直处于边缘的位置。而许多档案部门也就逐渐形成了“重纸质档案而轻其他专门档案”的思想观念,使得音像档案长期得不到重视,而音像档案数字化也就自然地落下了。

其次就是缺乏标准。音像档案数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全程控制,需要确定工作流程和环节,需要综合选定各种技术指标和参数,必须要有专门的标准作为指导才能顺利地开展。但我国目前仍没有出台关于音像档案数字化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标准的缺失严重制约了音像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发展。

再次是人才问题。与纸质档案数字化相比,音像档案数字化涉及的技术更复杂,对数字化加工、组织和管理人员的要求也比较高,而档案部门在这方面的技术力量和人才储备大都比较薄弱,从而加剧了开展音像档案数字化工作的难度。

最后是设备问题。与纸质档案数字化相比,音像档案的数字化和后期编辑利用都需要更多种类的播放、采集和编辑等设备,而这些设备要么是价格不菲,要么是已经停产,市面上很难买到(如钢丝录音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音像档案数字化的发展。

由此可见,造成音像档案数字化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有些是档案工作者们主观造成的,有些则是客观使然;有些是需要各级国家档案部门共同推动并且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才能彻底解决的,有些则是每个档案馆(室)通过自身努力就能取得明显成效的。

三、如何更好地开展音像档案数字化

我们应该如何有效解决音像档案数字化存在的问题,促进音像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呢?笔者认为,暂时抛开那些我们不能左右的客观因素不谈,只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就可以推动音像档案数字化工作顺利开展。

(一)转变观念,积极创造有利于音像档案数字化开展的各种条件

要想发展音像档案数字化工作,首先就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音像档案以及音像档案数字化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要积极转变过去“重纸质档案而轻专门档案”的思想观念,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音像档案在多媒体网络时代的强烈需求和美好未来,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资金上充足保障,人员上坚决支持”,积极为音像档案数字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各种必要条件和有利条件。

(二)厘清音像档案的种类和数量,选择合适的组织生产方式

开展音像档案数字化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选择合适的组织生产方式。音像档案数字化有自主生产和外包生产两种基本组织生产方式。自主生产一般由本单位人员负责档案数字化系统的建设以及日常生产的组织与管理,有关操作人员向社会招聘并进行技术培训。自主生产方式的管理成本较高,但方式灵活,可控性强。外包生产需要把音像档案数字化作为一个项目公开向社会招标,选择有一定资质和经验的企业承包生产。外包生产方式在建设与管理上相对简单,但需要做好进度控制、质量验收和安全保障等工作。

各单位在开展音像档案数字化前应厘清本单位音像档案的种类和数量,并主要根据音像档案种类和数量同时参考资金投入方式和进度要求等因素综合选定组织生产方式。一般来说,音像档案数量较少的单位可采取外包生产方式,可以有效减少本单位的人力和物力投入;而音像档案数量较多的单位,可采用自主生产方式,可以有效确保音像档案数字化的质量和安全。

(三)统筹考虑,选好音像档案数字化的关键技术指标

在音像档案数字化过程中,一些关键技术指标参数选定的合适与否直接决定着音像档案数字化的质量。因此,在选定关键技术指标参数时,要统筹考虑,慎重选择,既要着眼于未来发展趋势和要求,又要立足于现实技术成熟度和兼容性;既要实现音像档案的保真、生动再现,又要便于网络共享和广泛利用。

1.音频采样频率

音频采样频率是指每秒钟对声音波形的采样次数,是描述声音频率的解析度,同时它也是衡量音质的标准,采样频率越高,声音失真越小,音质就越好,声音的还原就越真实、自然,但音频数据量也就越大。常用的音频采样频率有11.025kHz、22.05kHz、44.1kHz和48kHz等。其中,11.025 kHz是电话和调幅广播的声音品质,22.05 kHz只能达到调频广播的声音品质,44.1kHz是CD音质(高保真立体声)。由于人耳听觉的频率上限为20kHz,根据奈魁斯特(NYQUIST)采样定理,用44.1kHZ的采样频率进行采样,刚好可还原为略高于人耳听觉极限频率的声音,可以完全满足录音档案数字化的需求。而48kHz采样虽然更加精确一些,但人耳已经分辨不出与44.1kHz采样的差别了,而音频数据量会随之增大。因此,在开展录音档案数字化时,建议音频采样频率一般设置为44.1kHz就可以了。

2.视频码率

视频码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视频数据的输出量,是视频编码中画面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部分。一般情况下,视频码率和视频质量成正比,视频码率越大,视频质量就越高,视频画面越清晰,但当视频码率超过一定数值后,对视频画面的质量就没有多大影响了。同时,视频码率也与视频文件体积成正比,视频码率越大,视频文件体积也就越大。因此,录像档案数字化时,不能一味为追求视频质量而肆意提高视频码率,而应根据原录像档案的清晰度选定合适的视频码率,在保证能够完美还原原始录像档案画面的基础上,又使数字化视频文件的容量不会太大。一般地,标清录像档案数字化时可选择6M/S的码率,数字化视频与原录像档案画面无明显差别,一个小时大约需要2.5G的存储空间;而高清录像档案数字化时可选择12M/S的码率,数字化视频与原档案画面无明显差别,一个小时大约需要10G的存储空间。

3.视频采样格式

视频采样格式是指录像档案数字化时从原始图像信息中获取亮度信息和色彩信息的方式。常见的视频采样格式主要有YCbCr 4:4:4、YCbCr 4:2:2、YCbCr 4:1:1和YCbCr 4:2:0几种,其中Y是亮度分量,Cb是蓝度分量,而Cr是红度分量。由于人眼对亮度比色度更敏感,因此在视频采样时,通过减少色度分量,可以有效降低视频容量,但人眼却不能明显察觉到图像质量的变化。YCbCr 4:4:4,表示全像素点阵,三个分量的采样率相同,画面与原始画面非常一致,但数据量巨大;YCbCr 4:2:2,表示每4个像素有4个亮度分量、2个Cb分量、2个Cr分量,画面非常接近原始画面,数据量较大;YCbCr 4:2:0,表示每4个像素有4个亮度分量、2个Cb(或Cr)色度分量,相邻的扫描行存储不同的色度分量,画面接近原始画面,数据量一般;YCbCr 4:1:1,表示每4个像素有4个亮度分量、1个Cb分量、1个Cr分量,画面与原始画面差别较大,数据量较小。为获取较高的视频质量、满足绝大多数利用需求的同时又能有效减少存储容量,在录像档案数字化时,标清录像档案建议选择4:2:0的视频采样格式,高清录像档案建议选择4:2:2的视频采样格式。

4.存储格式

音像档案通过数字化保存为不同格式数字化文件的容量相差很大,数字化档案的品质差别也非常大。而音像档案数字化要实现充分地反映音像档案内容和便利的网上传输、利用,就非常有必要生成不同格式的数字化文件,从而满足不同的需要:即在音像档案数字化时,可以直接保存为低压缩率格式的数字化文件,以充分地保存和再现原始音像档案的全部特征;在此文件的基础上,通过转换程序,可以生成高压缩率格式的数字化文件,以便于快速检索和网上传输、利用。

(1)音频文件格式

目前用于音频数据存储的格式有很多,如WAV、MIDI、MP3、WMA等。其中,WAV是基于PCM编码的一种波形存储文件,被Windows平台及众多音频软件所广泛支持,有极强的通用性。WAV文件的质量很高,几乎达到了CD音质,可以精确地记录和完美地还原声音,是存档用比较理想的格式;但WAV文件体积较大,一小时的16位、44.1KHZ、立体声WAV文件大约要占600MB的空间,而若将其转换MIDI、MP3、WMA等压缩率较高的格式,则转换后的文件仅为原WAV文件大小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小。因此,录音档案数字化产生的用于长久保存的数字音频文件,建议采用WAV格式存储,而在此基础上,可以将WAV文件转换生成MIDI、MP3、WMA等格式,用于快速检索和网上利用。

(2)视频文件格式

用于存储视频数据的格式也很多,常见的有MPEG系列和RM、ASF、WMV等,有些适合于档案存储,有些适合于网络在线播放。其中,MPEG系列标准有MPEG-1、MPEG-2、MPEG-4等,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应用领域:MPEG-1是VCD的压缩标准,它的视频压缩质量仅达到家用录像机的品质;MPEG-2编码标准是DVD的核心技术,还应用于广播、卫星电视、有线电视和HDTV高清电视;MPEG-4是视频流媒体的压缩标准,它的压缩效率更高,可以在低带宽网络的情况下,保障连续的视频数据播放,被VOD(视频点播)所广泛采用。其中,MPEG-2在设计之初就融入了存储的理念,更加注重视频数据的存储,能够完好地保存原始画面,这正好契合录像档案数字化工作。由于MPEG-2的压缩率较低,虽然能够完美地保存和再现原始画面,但存储容量较大,不太适合网络传输。用MPEG-2压缩存储10Mbps视频码率、720×576分辨率、384Kbps音频码率、立体声这样1小时的视频画面,约占用4GB的存储空间。因此,建议录像档案数字化生成的数字视频文件存储为MPEG-2格式,用于录像档案数字化成果的长期保存;而在提供检索、预览等网络利用时,可以由MPEG-2转换生成MPEG-4、RM、ASF、WMV等压缩率较高、文件容量更小、适合网络传输的视频流媒体格式。

篇9

1. 系统软件的先天不足

一是系统软件两三年就要更新一次,开发之快,档案部门的人力和物力都难以跟得上。二是在编写软件的过程中,每1000行程序就可能会出现一个漏洞,如微软操作系统是由几千万行程序组成,为黑客的攻击留下了余地。三是软件公司的设计编程人员为了自己维护方便,往往开设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后门”,假若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则后果不堪设想。四是关键技术设备受制于人。我国微电子技术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关键技术设备必须从美国等发达国家引进,而不排除这些国家在出口产品中安装了后门,预设对外声称用于网上远程维护“机关”的可能性。1990年海湾战争,美军通过带病毒芯片的打印机设备发送指令,致使伊拉克军队系统瘫痪,轻易地摧毁了伊军的防空系统。

2. 人为的疏忽失误和蓄意破坏

疏忽失误,是指由于人的思想意识的松懈、粗心大意、心不在焉或者一心二用等,使行为后果与预期目的出现的偏差。据调查,在所有数据库丢失的案件中,有80%是人为造成的,其中又约有70%来自于内部网络的侵犯,不排除技术人员的经验不足和长时间的疲劳、困倦或带疾病的工作,思想不集中,或计算机病毒入侵防范不当等人为疏忽因素造成的。尤其是病毒具有潜伏性、破坏性,且传染性广而快的特点。如在网络环境下利用各种途径潜伏或寄生在存储媒体、程序,迅速扩散,甚至通过远程工作站将病毒传播到千里之外。在单机环境操作,病毒可通过软盘带到另一台机,若多台机器协同工作,还可引发病毒交叉感染。有人统计,全世界社会每隔20分钟就会产生一种新的计算机病毒,通过互联网,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向全球各个角落传播,这意味着上网的计算机每隔20 分钟就有可能被新的病毒感染一次。

蓄意破坏,一方面是人为故意改动、覆盖、改写、增删数字化档案信息内容,以达到某种目的功利。如美联社2006年7月15日刊登了一张摄影者为获取新闻价值而有意夸大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区的水浸膝盖处理为腰部的灾情新闻照片。另一方面是“黑客”攻击。黑客一般在不影响网络正常运作下进行截获窃取、破译获取重要机密,或随意添加修改,扰乱或删除计算机储存系统的任何信息等。

因此,要减少或杜绝不稳定因素,确保企业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就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安全意识先行是保障企业数字化档案稳定的基础

一个正常人的思想行为活动过程,应是先有思想意识,后有行为动作,意识理念带动行为规范。当一个人的主观思想烙印了信息安全意识,就能与个体情操产生相一致的行为效应。然而在计算机系统运作中,有80%以上属于人为操作错误,其中不排除人的主观思想对信息安全意识的轻视或认识不足。为此许多国家通过制定法案、研究对策来提高技术人员的信息安全防范意识。如美国政府2002年出台的《网络安全研究与开发法案》,决定未来5 年内投资8.78亿美元培养计算机和网络安全人才,并义务资助他们开展研究工作。日本政府于2000年6 月召开了推进高度信息化社会本部会议,决定在政府内部尽快研制在安全方面具有高而可靠性的政府计算机系统,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培养综合性、系统性的信息安全人才。我国也已开始注意信息安全思想先行的意识,先后出台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实施意见》《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培训体系管理办法》等规定,许多部门和企业都相继举办各种中、短期信息安全人员培训班。从思想理念源头上提高管理者的安全意识。

2. 信息安全技术运作是确保企业数字化档案稳定的核心

信息技术运作是企业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的“瓶颈”。一方面档案部门从事信息化工作的技术人员不足,特别是缺乏既熟悉信息技术,又了解熟悉档案专业;既懂管理又懂具体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专业结构不合理。主要受企业人员的编制制约和领导的不重视,有的单位既不考虑学科结构,又不考虑懂业务与否,硬性安排一些照顾人员。据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度我国的国家信息化指数NIQ为38.46,而中国的信息化人才资源指数仅为13.43,从数据的反差显示了计算机人才之缺。而有关部门预测,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每年需要量增加百万人左右。欲缓解目前的状态,一是补充新鲜“血液”,引进复合型人才;二是建立一套继续教育机制,对现有档案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必要的转型;三是制定一个系统的、全国性的信息安全技术操作规范标准,确保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运作。如数据库备份、数字签名、建立防火墙、防改写措施等。

3. 规范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是维护企业数字化档案稳定的关键

安全法律规范化。目前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多级安全模型、多边安全模型、国际安全体系结构ISO/IE7498―2、信息安全管理标准BS7799定义的管理模型等等。美国政府早在1998年就提出电子档案档案馆ERA方案,以应对数字化档案安全管理诸多问题挑战。而我国政府也陆续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国务院修改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由于各级政府管理体制方式各异和缺少必要的协调机制,多为原则性,缺乏比较健全的法律和法规。企业要健全法规还需要深入调研,注意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系统性与兼容性、管理与发展并重,同时也要善于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信息安全法规建设经验,使安全法规逐步完善。

计算机系统操作安全保护制度规范化。数字化档案的录入、信息与提供利用都需要在计算机上进行,除了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和一定的法规外,还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确定科学的数字转换与图像处理技术参数,建立有效的操作规范制度,形成管理机制。

篇10

关键词:数字档案馆;意义;建设

建设数字档案馆是21世纪档案馆迎接网络时代的重要战略,这项工作关系着档案馆的生存与发展。虽然21世纪传统档案馆暂不会消失,但随着电子出版物的盛行,数字档案馆将居首位。未来的档案馆将以服务特色和技术手段论高低,能否迅速占有信息资源并向社会提供信息产品将成为衡量档案馆的标准。数字档案馆作为档案馆的主要方向,它的研究与建设水平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档案馆在未来信息时代的地位和作用。由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认真研究在新世纪数字档案馆建设这一重要课题。

一、关于数字档案馆的概念问题

数字档案馆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产生的一个全新的概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数码存储与传输技术等的全面普及,使得用户对城建档案信息的加工、存储、查询、利用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因此,数字档案馆也就应运而生,它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在档案馆界甚至整个学术界还没有一个被广为接受的定义。从众多的定义表述中,其中有的认为数字档案馆是以组织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进入档案馆并提供有效服务的档案馆。几乎档案馆的所有载体的信息均能以数字化的形式获得,包括所有联机采购、编目、公共查询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检索,通过网络组织用户访问外界数字档案馆和信息数据库系统,如电子档案、声像资料、动画片、影视片、多媒体资料等用计算机系统管理档案的用户服务。档案馆利用网络连接到全球各个角落,让用户很方便地共享资源。所以,上述这一概念定义尚较为大多数人接受。

二、关于建立数字档案馆的意义问题

传统档案馆担负着信息采集、存储、传播及版权控制的重任,数字档案馆也同样要完成这些任务,只是各项任务的内容、采取的手段及服务方式发生变化。建立数字档案馆的主要意义:

(一)由于数字档案馆是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大量的数字化信息存贮在无数个磁盘存储器中,通过计算机网络联接形成的一个联机系统。因此,与传统档案馆相比,它占用的物理空间相对很小。

(二)数字档案馆收藏数字形式的信息,除了纸介质的书刊资料外,还收录其它一切可以数字化的信息,如视频、音频资料、计算机程序等等,可以满足查阅者的多种需求。

(三)数字档案馆建设对于我们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以数字信息为主的各种信息资源,形成互联网上的整体优势。数字档案馆还是保存和延续发展城建档案遗产的最佳手段,所有的珍贵资料都可以经数字化处理后,将原件保存在更适宜的环境中,而数字化的资料由于实现原件的复制,并不影响一般意义上的查阅。

(四)利用数字化档案馆的用户可以不同档案馆的工作人员直接见面,而只通过网络与档案馆联系,档案馆专业人员通过电子邮件及电子咨询台与用户联系。档案馆的服务质量取决于软件设计、档案馆专业人员对用户回应的速度和质量、数字化信息的制作、网络的传播速度及人性化界面的设计等;用户也可以直接通过电脑登录至数字档案馆的主页,随意浏览、查询、下载、打印有用的信息。

(五)数字档案馆扩大了用户的范围,普通档案馆因为需求者对象与地理位置的限制只能为少数人服务,数字档案馆则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任何身份进入档案馆自由查询。 转贴于

三、关于数字档案馆的特征问题

(一)数字档案馆是一个分布式的档案馆群体。数字档案馆通过宽带高速互连的计算机网络,把大量分布在一个地域或一个国家的众多档案馆或信息资源单位组成联合体,把不同地理位置上及不同类型的信息按统一标准加以有效存储、管理并通过易于使用的方式提供给用户,超越空间和时间的约束,使用户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在网上远程跨库获取任何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高度的资源共享。

(二)数字档案馆是面向对象的数字化多媒体信息库。数字档案馆的存储介质已不限于印刷体,它具有文本、声、光、图像、影视等多种媒体,其存储的载体也相应的有光盘、录音带以及各种类型的数字化、电子化装置,它通过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等技术,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手段,向用户展示各种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信息。

(三)数字档案馆是与平台无关的数字化资源集合。数字档案馆可实现异种数据库之间、服务之间、工作站之间的可互操作性,并正在探索深层语义上的可互操作性。它采用一种联合式或协调性软件,从类型相似的数据对象和服务中,取得一致性和连贯性检索内容。目前在网上查资料,需逐个站点地查询,实现数字档案馆以后,用户只要提供某个检索点,计算机就会按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所需的全部资料。

(四)数字档案馆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与功能。数字档案馆的服务方式与传统档案馆有着重大的差别,它变传统档案馆的被动式服务为主动服务。它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和传播各种文献资源的信息,对用户进行“引导”或“导航”,向用户提供多种语言兼容的多媒体远程数字信息服务。

四、关于数字档案馆建设应解决的问题

(一)处理好关键技术问题。

数字档案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系统工程,信息技术的集成在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具体的来说,数字档案馆涉及数字化技术、超大规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与分析处理技术、信息抽取技术、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等等。我们必须针对数字档案馆的应用背景,综合运用有关原理和方法,重点突破关键技术,才能为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二)关于标准与法规的制定和实施问题。

在进行数字档案馆研究和建设数字资源库的过程中,应借鉴发达国家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经验教训,尽早制定统一的适合中国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资源描述、标识、查询、交换和使用的标准规范及法规尽量地使用国际标准,对那些不是按标准格式进行组织伯资源库,也必须考虑数字项的充分描述,并要有灵活的接口,以保证日后对数据的转换与衔接。使我国数字档案馆在建设伊始,便遵循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发展道路。

(三)关于各类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

数字档案馆建设必须以建立丰富的数字资源库为基础,否则要实现数字档案馆就是一句空话。各类型档案馆应针对本馆实际情况,将本馆馆藏资源数据化,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资源库。数字资源库中包括国内数字资源群、引进国外的专题数据库。通过相接的网络系统实现大部分地区档案馆文献资源的联机采编和馆际间互借。

篇11

关键词:物联网 档案管理 档案数字化 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N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11-0211-01

随着全球一体化,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科技水平的进步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作为一种集合了计算机科学、无线通信技术、数字电路等多种学科知识的先进技术手段,已经从日常起居、办公、商业活动,到军事领域等多方面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基于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体会,就物联网技术在档案数字化管理中的应用问题作以下探讨与分析。

1 物联网技术概念及主要特征分析

从目前已有研究来看,对物联网的定义缺乏统一的表述。但从该技术的应用特点来看,普遍认为:物联网是指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网络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1]。在实践应用中物联网表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首先,物联网的广泛性和时效性。广泛性是指物联网无线自动联网技术的传感范围具有广泛性特点,同时也指物联网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比如目前的档案管理、教育、医疗、交通等各领域都已不同程度应用物联网技术。而时效性是指在应用物联网技术时获得的传递速度的快捷和感知的时效性。

第二,物联网的智能性和自动性。智能化是指应用物联网时可以对物品进行智能识别传递和控制,从而实现了信息处理效率的提高。自动性是从应用物联网技术对档案管理模式的改变,比如实现无需人员操作,全天24小时运转。

第三,物联网的包容性和创新性。物联网技术系统所包含的关键技术节点很多,比如射频识别技术、信号处理技术以及网络通信协议等,在网络载体方面也是多种多样,因而物联网将多领域、多行业技术融合到一起,体现了物联网的包容性发展。同时,物联网的广泛应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实现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融合,并将继续引领信息时代的创新和变革的步伐。

2 物联网技术在档案数字化管理中的应用

在信息化时代,档案数字化建设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在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物联网技术是当前被广泛采用的主流技术之一。物联网技术在档案数字化管理中的应用,促使了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体化、智能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

2.1 物联网技术促使档数字化管理的一体化

这里提到的档案数字化管理一体化指包含了文档一体化管理和档案信息资源体系构建两个方面。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档案工作领域能够为这两方面的工作创造更多的条件支持。

(1)物联网技术实现了档案文档管理的一体化;物联网系统可以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通信,实现文件生命周期全程管理。同时,物联网能够有效促进档案室与档案馆的对接,实现档案的指向管理。通过物联网实现的档案指向管理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发挥档案价值,从而促进了档案数字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化解了档案形成与移交等环节的矛盾。

(2)RFID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作用;电子标签信息容量大、使用寿命长,可重复使用,随着技术的完善与成熟,RFID标签将成为保存档案信息的优质载体。物联网系统自动采集的档案信息及人工录入的标引信息存贮于电子标签,并与电子文件系统相联系,便能够实现异构档案信息的整合。同时,电子标签标引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有利于避免数字化对档案实体造成的机械磨损和人为破坏。

2.2 物联网技术推动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智能化

物联网的智能化表现在物联网系统具有智能识别的功能,能够物联网可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能够有效地对档案信息进行快速识别,其主要表现在档案检索与档案清点以及门禁系统等领域的应用。

(1)档案数字化管理中RFID技术的应用;在档案检索过程中,RFID设备可以通过阅读器同档案实体中的电子标签进行对话,快速批量读取档案标引信息,并通过档案检索系统实现主题检索。RFID阅读器可以通过与柜架中的电子标签进行对话,帮助利用者快速找到所需档案。此外,物联网技术还可应用于档案清点工作,从而实现档案管理的智能化。

(2)物联网系统的智能识别功能及自助服务的可能性;在档案利用中,物联网系统还能够通过对数据库中信息需求与档案标签中的利用信息进行匹配,智能识别可供利用档案,以便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其智能识别功能可以同检索系统中的专家系统相连接,门禁系统对用户身份进行识别,智能分析出利用权限,进而在自助服务系统中为其提供相应权限的检索服务,使之实现自助档案利用。

2.3 物联网技术促进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自动化

物联网技术应用带来的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自动化包括档案的自动形成和档案自动化管理两个方面。这种技术变革极大地解放了业务人员和档案工作人员,同时这种技术的应用还带来了档案载体的变革。

(1)物联网与档案形成的自动化;通过物联网的传感器终端,可以直接生成档案,而电子标签,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档案载体记录与存储档案信息,并具有即时性与动态性的特点。物联网技术通过电子标签生成的档案对存贮环境要求极低,因此,电子标签作为一种优良的档案载体将在档案工作,尤其是科技档案信息采集工作中将得到广泛的应用,提高档案工作的自动化水平。

(2)物联网对档案数字化管理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物联网感知层在档案管理中实时收集与反馈信息,与应用层系的交互,自动传递系统指令并处理信息[2]。其传感器节点可自动获取档案库房信息,并通过网络层与信息处理系统对话,如监测温湿度信息,通过信息的采集和反馈,再由系统向空调等温湿度调节设备发出指令,调控温湿度,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有物联网自动运行完成的,不需要人为的干预。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其应用将对档案数字化管理产生深远影响。目前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档案数字化管理中应用物联网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相信在不远的未来,物联网技术必将促使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篇12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档案管理已由纸质管理向数字化管理转变。文章探讨了纸质档案数字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结合目前地方高校纸质档案数字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初步解决措施。

关键词 地方院校;纸质档案;数字化;对策

在全球信息化和信息资源共享的趋势下,社会对数字化档案的客观需求日益加强,传统的档案管理手段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因此,国家档案局于2011 年颁布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把“加快数字档案馆及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建设,完成国家数字档案馆建设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对电子档案进行安全有效的管理” 列入主要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近三年档案管理也由纸质时代向数字化时代迈进,纸质档案的数字化作为实现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基础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高校的档案部门与其它档案部门相比,在硬件和软件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对地方院校纸质档案数字化建设进行分析探讨尤为必要,只有在对档案数字化有清楚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解决好纸质档案的数字化之路,为今后的地方院校数字档案馆、虚拟档案馆的建设打好基础。

一、地方院校纸质档案数字化的重要性

(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纸质档案数字化就是采用现代的科技设备,如扫描仪、数码相机等对纸质档案进行扫描和拍摄,加工成图像或数字文本,然后存储在光盘、磁带、磁盘等载体上,并且在电脑上进行识别的数字图像处理过程。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档案可以在计算机上得到很好地保存,需要查寻时方便快捷,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地方院校档案部门实行纸质档案数字化,能使数字档案资源不断丰富,学校的各院(系)、各部门以及校友、社会公众能通过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即时查询,利用所需要的档案数据原文(件)信息,避免了纸质档案利用方式对档案实体的多次借出或复印所造成的大量时间和人力的浪费,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档案保管和利用的成本。

(二)保护库存档案安全的最大化。一直以来,由于传统的档案保存方式是纸质档案和目录管理,不仅需要大量的库存空间,而且查找利用必须到库房,工作量大,管理成本较高,且档案容易受到损坏,如纸张发黄、发霉、变脆等。而档案管理由纸质档案为主转变为数字档案为主后,可以通过一定的权限控制直接在网上查阅复制或打印,减少了对库存纸质档案查阅和复印次数,降低了库存档案的受损速度,解决了档案反复借阅利用和档案管理又必须尽可能延长档案寿命的矛盾,从而最大限度地对库存档案进行有效管护,确保档案实体的完整与安全。

(三)提升档案工作者的形象和社会地位。在以纸质档案为主的高校,档案工作者大多仍从事于比较机械的手工劳动,工作效率低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档案工作者的评价。纸质档案的全文数字化管理,既是各级档案管理部门与时俱进,实施国家档案事业“十二五”规划的大事,是促进档案管理信息化、现代化的具体措施,也是适应信息时展的需要和现阶段档案工作的亮点工程。地方院校档案数字化项目完成得好,档案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对本校的发展及服务地方经济等发挥的作用就显著,可以大大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二、地方院校纸质档案数字化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数字化的规范和标准。目前,纸质档案数字化标准是《纸制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DA/T,31-2005)》。这一规范尽管为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指导和支持,但与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相配套的管理规范尚未建立完善,如数字化的扫描流程、扫描件使用的文档和表格等,标准规范较少或各系统、各省市自行其是,或标准的内容不尽全面,尤其是一些地方高校,由于档案硬件设施、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还必须同时接受省级、地( 市)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和管理,在面对某些标准前后不一、上下不一时,无所适从。再加上档案管理软件及有关设备硬件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数字化过程中形成的电子数据的规范性和共享性,制约着信息交流的程度和范围,直接影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二)缺乏档案数字化背景下高校档案工作复合型人才。信息化背景下,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既精通档案业务知识,又掌握现代化、网络化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受地方高校现行人事制度的影响,目前地方高校档案队伍整体素质普遍偏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不合理,计算机水平较差,一直以来,习惯并固守于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的工作模式。往往是懂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人员不了解档案业务,精通档案业务的人员对数字化及网络技术研究不够,有的甚至认为档案数字化是计算机人员的事,对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及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没有较好地把握,服务意识和综合素质不强。

(三)纸质档案数字化过程存在安全隐患,工作流程衔接性较差。为了保护档案的安全,优化工作流程,地方院校档案部门大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档案安全措施,如纸质档案的领取、扫描、数字转换、挂接等环节的保管制度。但由于纸质档案数量庞大,参与扫描、挂接等诸环节的人员多,加上计算机硬件、数据导入、导出等不确定因素,档案信息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四)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不足。纸质档案的数字化要求具备相应的软件和硬件条件,要人力、物力和财务支撑。如购置计算机、服务器、扫描仪及相关软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或直接将数字化工作外包。在大部分高校尤其是一些地方院校,由于经费困难,学校必须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关系学校生存发展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对学校档案工作的经费投入相当有限。

三、地方院校纸质档案数字化建设思路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硬件投入。首先,面对信息化的时代要求,地方院校的各级部门应当在思想上有明确的认识,应当充分认识到纸质档案数字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信息化时代中,信息公开是必然的要求,而且其公开程度将会越来越高。这样一来,档案的社会性质就必然会不断地得到强化,档案所涉及到的对象和档案利用的范围也会不断地逐渐扩大。作为培养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人才的高校,应当首先充分地认识到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发挥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其次,在有了思想上的明确认识后,要做好建设规划。纸质档案数字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地方院校在以往的工作中留下了大量的学生培养、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校园基础建设、上级文件等档案,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进行数字化。这种数字化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得对馆藏档案进行调查,要求对档案的类型、数量、利用情况和保存状况有一个很好的了解。然后再根据情况做一个统筹计划,然后进行数字化建设,包括扫描仪、服务器等硬件配套设备的采购,数字化时间进度的安排,专职人员和专项经费的安排等,从实际和长远的目标保证纸质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效果,早日对重要档案和利用率较高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在保证档案数字化正常建设的同时,也能满足档案馆正常功能的运行。

(二)做好培养或人才引进工作。要适应信息时代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必须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档案工作队伍。在地方院校,以前因受管理体制和思想认识等的影响,往往认为档案室是一个不重要的部门,忽视了档案部门的作用,因此普遍存在档案人员配备不足或不合理的现象,导致档案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不强,从而影响了地方院校档案部门所发挥的作用。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除了得引进档案专业的人才以外,更应当考虑挖掘现有档案工作人员的潜力,通过送出去参加培训班、研讨学习、考察学习、脱产进修学习等多种形式,使他们的业务知识、能力和技术得到不断地更新,促使整个部门的业务素质也得到提高,为纸质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顺利进行创造条件。

篇13

1.1是有效改善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

纸质载体是农业科技档案的根本依据,但是避免不了局限性,存在着数量多、体积大、质量重,不易携带,不便查找,信息传递慢,无法检索等方面的不足。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可以从根本上克服这些弊端,即以现代通信、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计算机网络平台,以建立好的各种档案信息库为资源,利用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将数据库转变为知识库,以供需要者查询、搜索,并且信息资源的使用维护方便,安全保密性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可以达到资源信息的数字化、资源管理网络化和智能化。

1.2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大势所趋

农业科技档案资源的高效、快捷开发利用需要应用数字化技术。传统的查阅方法是到档案馆,采用人工捡索的办法查找所需的档案,费时、费力,查全率和查准率均不高。档案管理实行数字化后,全市农技推广机构通过互联网,进入市科技档案馆数字化信息中心,各单位的档案电子目录和开放档案数字信息均上传至市农业科技档案馆信息中心,方便全市农业科技档案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顺应档案馆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1.3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须

在当今人们的时间意识越来越强,领导需要迅速、准确的决策;各职能部门工作要求快速及时;社会广大公众对档案信息需要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要求档案部门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原始管理、检索和提供利用的手段,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手段来处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提高档案资源的开发能力和利用效率,确保档案信息能及时、方便地提供。

1.4是节约农业档案机构建设资金的举措

库藏档案案卷数量的不断增加需要信息化来管理。以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为例,该院下辖农作、水产、茶叶、蔬菜、畜牧、生物等多个科研所,截止2010年全院库藏档案820卷,资料12088册,其中相当部分档案分散在基层建档单位,如果对这些档案进行有效整合,采用数字化管理,可大大减轻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费用支出,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搜集更多的信息,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2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总体设计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需求为导向,以利用为目的,充分利用计算机软硬件功能,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和数字化加工设备能力,保护农业科技档案原件完好,保证数字化农业科技档案真实准确,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原则是:档案数字化,工作标准化。档案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可以从管理、业务、技术等标准规范层面来研究制定。从简单的标准化向科学、精确的标准化过渡,从孤立的标准向体系化的标准推进。重要档案优先数字化。以利用需求为导向,结合实际,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将年限较长、具有馆藏特色、最为珍贵以及利用频率高的档案优先数字化。各部门分工协作。档案数字化工作相当繁琐,涉及面广,必须坚持分工协作、整体配合、长期坚持、相互理解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单位各个部门和各类人员的作用,明确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分工,真正做到各司其责,各施其能,协调配合,形成全方位、多层面、多角度、共同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科学发展模式。多方位快速高效检索。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应该建立多种满足档案利用者的检索方式,提高检索的自由度。完善的电子检索系统,能高效、快速、全面地从档案信息中检索出利用者所需的信息,并对档案利用进行快速统计。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应及时公布、更新、维护网站网页内容,提供服务范围、内容,便于档案利用者了解档案信息动态,及时查找所需信息。注重档案数字化人才培养。要建立和完善档案人才选拔、任用和激励机制,重视人才的储备,以超前的意识搞好人才建设,造就一批既熟悉档案工作管理、通晓档案理论知识,又掌握现代档案数字信息技术的新型档案工作人才队伍,确保档案数字化建设及档案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需要投入,特别是建设初期软硬件配置投入较大,建成后也要保持一定的运行成本。因此,要按照成本效益最大化的要求,细化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步骤。同时优化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各种资源配置,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专业人员和数字化技术人员、计算机和扫描设备的合理配置,构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投入小收益大的新模式。具体步骤上:

一是建立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据库。第一步,输入文件级目录。在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可边输入边打印,一方面补齐卷内文件目录,另一方面检验输入的正确性,从而确保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据库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第二步,采用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实现原文件信息数字化。

二是加强电子文件的收集和积累工作。电子文件包括电子文件内容、电子文件载体和电子文件显示、修改的电子计算机软硬件平台组合,是未来数字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最主要的来源。为了确保所形成的电子文件不被丢失,保证电子文件是可存取、可利用和可理解,必须及时对所形成的电子文件进行收集积累。电子文件的收集积累,不仅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还维护了它的系统性、完整性,同时,也防止了存有信息内容的载体在个人手中发生丢失、损坏,从而保护电子文件的安全,为电子文件的归档打下基础。电子文件的收集积累范围,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用载体传递的电子文件,要按规定进行登记、签署,对更改处,要填写更改单,按更改审批手续进行,并存有备份件,防止出现差错。

三是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与上网利用同步。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及管理流程重组是一个管理思想不断变化的过程,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与上网利用同步即是新技术和新理念相互融合的表现。数字化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分开放与不开放两种,开放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即上互联网,建立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资料网站,实施资源共享,在互联网上向政府和社会提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信息。

3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3.1提高认识,统筹规划

首先必须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意义。在当今信息公开程度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农业科技档案的文化性质和社会性质逐步强化,利用的范围和对象将逐步扩大,只有当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时,农业科技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充分地全面地展现出来。其次,做好统筹规划。将大量的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首先要做好馆藏情况的调查,包括档案的类型、载体形态与状态、馆藏数量、档案信息利用等基本情况。根据馆藏情况,制订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的科学规划,包括服务器、电脑、扫描设备等硬件的购置计划和数字化处理规划。最后,要保障档案整理过程的完整性。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是一项费时较长的工程,在大规模、流程化的数字化过程中,所有档案原件都需从档案库房分批大量取出,一定要保障档案原件的完整,不允许出现损毁和遗失的现象。

3.2加强基础工作,认真做好档案数字化

一是档案数字化必须有所选择。针对馆藏“浩瀚”的档案资源,不加选择地全部数字化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应该根据一定的原则确定哪些馆藏档案原件应该数字化、哪些档案原件中哪些不需要数字化。二是做好数字化时扫描参数的优化设置。扫描系统扫描参数的选择和确定对扫描数字影像质量有较大影响,其中扫描分辨率直接关系到扫描文件的清晰度和还原效果。选择分辨率时应根据实际需要综合考虑,包括扫描文件的可阅读性、存储空间、输出打印质量等。三是做好档案数字化的全程控制。在档案数字化过程中,要注重全面的质量检查,加强数据的质量控制。

篇14

一、对数字档案馆?A基本认识

数字档案馆一词最先出现于信息化水平领先的欧美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初他们就开始从理论和概念上对数字档案馆进行研讨,并纷纷建起了自己的数字档案馆。纵观数字档案馆发展历史,可以发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数字档案馆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对其概念至今仍无权威定论。综合起来看,可以认为数字档案馆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利用数字化手段,以综合档案信息资源为处理核心,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管理,通过高速宽带通信网络设施相连接和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的超大规模、分布式数字信息系统。数字档案馆在运行状态、档案存储、档案服务、数据资源、业务流程等诸多方面与传统档案馆有着本质的区别,具有馆藏资源数字化、信息组织与传输网络化、服务范围扩大化、信息资源共享化、信息检索便捷化等基本特点。数字档案馆的诞生和发展意味着档案馆在信息时代的转型,推进了档案馆历史性变革,是信息时代社会发展和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必将带动我国档案管理现代化迈向一个新台阶。

二、我国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与发展状况考察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信息化建设的兴起,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档案部门受国外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启发,提出了建设我国数字化档案馆的设想,其主要内容就是将馆藏纸质、照片、音像等载体档案数字化,为信息社会提供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资源,目的是实现档案的快速检索查询、信息资源共享。2000年12月,国家档案局印发《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要“加快档案信息化、加快现有档案的数字化进程”。随后,国家首先在深圳市档案局开展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试点,标志着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开始。2002年11月,《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在部分中心城市建设示范性数字档案馆”。此后,全国多地开始探索建设数字档案馆,中国数字档案馆进入初步建设时期。通过考察可以发现,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无论是理论研究抑或实践方面都有所突破,涌现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档案馆个体,这些个体在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方面得了较大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由于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制约,法规、标准的缺失或滞后,管理体制的缺陷等,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仍然显得进展缓慢,尚基本停留在馆藏数字化和建立档案网站阶段,离真正意义上的具备电子文件在线存取和长期保管功能,实现信息资源跨库共享的超大规模、分布式和可扩展的数字信息系统的理想还相当甚远。

三、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和发展的策略

(一)推进数字档案馆法律法规的建设

法律法规的完善是确保数字档案馆建设有效开展的依据。而对数字档案馆产生的新情况、新特点,《档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的一些内容已不能适应,无法解决数字档案馆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的诸如利用者的信息权、文件内容的隐私权、档案文件的公布权、数字档案馆的知识产权等问题,需要及时地对其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完善,以更好地保证和促进数字档案馆的良性发展。

(二)革新档案管理观念和管理体制

数字档案馆建设中的新内容、新方式、新体系必然对我国现有档案管理观念和管理体制产生影响。数字档案馆建设不仅需要技术的发展,更需要管理理念、制度、体制的适应性变革。一是树立“服务本位”理念,正确定位信息时代档案馆的职能,变革局馆合一的现有管理体制,促进档案馆价值本源回归。二是打破档案行业“条块分割”界限,从孤立封闭的保守观念向合作开放的共享观念转变,加强与外部系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三是对现有管理机构进行适应性调整。要在档案管理体系内设立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专门部门,实现对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协调与管理,为数字档案馆建设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避免出现令出多门、相互推诿等制约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体制性障碍。

(三)加强数字档案馆标准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基本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可依靠的标准,加紧数字档案馆标准体系建设势在必行,包括确定建设数字档案馆的原则、规模、标准、方法和所包含的内容,制定创建数字档案馆的管理性标准、业务性标准、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及数据交换规范所包含的系统标准目录库。同时,对出台的标准要在国内进行推广,并对已有标准实行统一整合,对陈旧不合理的标准及时更改,若发现有空缺的标准要进行策划立项。

(四)探索多样化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模式

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鉴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数字档案馆建设不可能齐头并进,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迫切需要多样化、分层次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模式。因此,如何探索出一条基于国情、在我国大多数档案馆可以推广和借鉴的数字档案馆建设道路成为当前必须考虑的问题。数字档案馆建设应在思维和体制创新的基础上,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以保证其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