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语文教育活动范文

语文教育活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6:45

语文教育活动

篇1

一、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有效互动的意义及其作用

首先,实现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有效互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尽管初中语文是中考的重点考查科目,但是其并没有得到学生应有的重视,有部分学生甚至认为语文课堂可有可无,对语文学习也是采取了一个较为消极的态度。而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仍旧是知识的单向式传输,并没有对学生的行为加以关注,也没有对学生加以引导,所以学生很难融入到教学环境中去。互动式教学刚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活动,教学氛围就会变得更加轻松和活泼,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会更好,教学质量也就自然得到了提升。其次,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实现有效互动能够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升其教育教学水平。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大胆革新,为了满足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要求,教师就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出改变。在这一改变过程中,教师的思想观念就会逐渐发生变化,而为了探索出更好的、更适用的教学方法,教师便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识,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而这本身也是一个教学水平得到提升的过程。最后,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实现有效互动,能够更好地兼顾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通常情况下,教师都比较偏爱成绩优异的学生,在抽取学生回答问题时,这些优等生便成为了教师的首选,而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就没有表达的机会,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就越来越低下,如此一来,两级分化现象就更为严重。而有效互动的前提就是要保证人人参与,学生通过不同的参与方式投入到学习当中,而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学生的接触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特征,使后来的学习能够因材施教,事半功倍。

二、加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有效互动的措施

1.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沟通

师生之间沟通的缺乏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应当以语言沟通为主,这主要是因为语言沟通能够使师生之间的亲密度增加,并且,科学合理的沟通能够营造出一种相对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在这个氛围中随意地表达自己关于某一知识点的观点。另外,教师还应当积极鼓励学生,使其能够大胆地在课堂上发言,这样一来,学生语言逻辑的严谨程度也能够得到训练,进而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

2.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教材课本中的知识其实是很有限的,而语文又是一门知识延伸性极强的学科,如果将教学内容局限在课本教材之中,是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有效互动的。比如,教师在对鲁迅的《社戏》一文进行教学时,如果仅仅就是将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学生对文章背后所要表达的意思的理解就可能不会很深刻。而初中的学生已经普遍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初中教材中关于鲁迅的文章其实还有很多,教师便可利用这一点,在课后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就是搜集鲁迅的其他文学作品,并分析其主旨,看齐是否有和《社戏》一文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丰富了学生的课外学识。

3.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

单向式的教学方式并不适用于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当中,要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就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不能再完全依靠灌输和注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情境创设、固定小组学习、游戏型学习等都是极为不错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在对《孔乙己》一文进行教学时,便可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在课前,让学生自由分组,根据教材内容,编排一部5—10分钟的《孔乙己》话剧,还要在话剧中融入小组成员自己的思考。由于时间有限,教师在课堂是只需选择3个小组进行表演(其余的可适当穿插在其他比较枯燥的课堂学习当中,用于活跃课堂气氛),表演完成后,教师邀请小组代表发言,对本组话剧表演进行解说,教师再对其解说做出点评。

4.体现互动的实用性及针对性

语文知识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话题扩展性,而这些话题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但是,所有的话题都不是随便选择和设计的,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所喜爱的,所关注的话题进行互动课题设计,让课堂互动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得更好地应用于生活。这样一来,既调动了学生课堂互动的参与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语文教学产生了实际性的效果。

三、结束语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有效互动

引言

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的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灌输式教学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不仅降低了教学质量,并且还影响到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多和学生进行活动。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有效的互动,可以有效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效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并且,通过有效的互动,充分突出了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学习更多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有效构建教学预设方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大部分学生觉得语文为母语学科,不需要特意进行学习,并且教学内容较为枯燥无趣,涉及到较多的古文知识和词汇,以至于学生在学习时存在较大的困难,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1]。而且,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利用灌输式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长期以往,会严重降低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想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创建具有趣味性的教学预设方案,通过精心设计的导入环节,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女娲造人》时,该篇课文属于神话故事题材,如果教师仍然利用灌输式教学模式,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创建一个具有趣味性的教学预设方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把一些神话民间故事音频播放给学生,如“哪吒脑海”“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要求学生一边对故事进行聆听,一边对神话故事的特点进行了解,进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教师可以把《女娲造人》的教学课件播放给学生,指引学生结合课件要求,仔细阅读故事内容,并回答问题:女娲是什么样的一个形象?若你是女娲,你会因为什么去造人?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们快速进入到阅读状态中,并把自己的想法和主意大胆的表达出来。学生们各抒己见,表达出对生命诞生的喜悦。最后,教师可以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阐述给学生,进而使师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二、充分活跃课堂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勇敢的发言

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利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们很难发挥出主体作用,都是处于被动状态,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2]。长期以往,学生的学习思维会被固化,并且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想要有效改变这一现状,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和学生之间创新良好的师生关系,利用新型的教学手段,把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作为重点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引作用,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鼓励学生大胆勇敢的发言。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进而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最终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例如,在讲解《狼》时,该篇课文为文言文,学生在学习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导入教学法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主动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说狼”作为切入口,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个和狼相关的资料,在课堂和教师、其他学生进行分享,狼是什么样的动物。学生们结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觉得狼非常狡猾和奸诈,有的学生觉得狼非常聪明和勇敢。经过学生们的发言,课堂瞬间变得活跃。紧接着,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发言,积极指引学生,使学生了解课文中描述的狼的本性。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师进行有效的互动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想要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相应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和教学内容相符的情境,进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3]。在该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对学生实施互动教学,这样可以有效提升互动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讲解《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有关济南冬天的图片、视频,并配以优美的音乐。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指引学生对课文进行反复阅读,并结合自身的理解,对济南冬天的美景体现在哪些方面进行阐述。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还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使互动教学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和价值。

篇3

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而各个学科中都包蕴了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都蕴含了大量认识自我、挖掘潜能、完善人格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在各科教学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一、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学科目标相结合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因为这样才有利于在教学中有的放矢。一般而言,在学科教学中,要力图达到以下八个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实施潜能开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塑造乐观开朗的性格、探讨生命教育。其次,要将学科教育目标与之相结合,我们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很深广的。无论是先秦诸子散文,唐宋诗词,明清小说,还是现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都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而这些文化精髓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及终生发展影响是深远的。

二、让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引领语文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的相互渗透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在语文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

学习首先应该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只有爱上语文,学生才能将被动化为主动,只有语文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和乐趣,学生才会爱上语文,这便是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所要求达到的。为此,我会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及课后练习的目标组织如朗诵,趣味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在竞赛和活动中爱上语文。比如:我在上《理想》时明显感到初一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不大,朗诵没有情感,也没有方法。但课后练习里又要求学生在朗诵上要达到一定要求,并且还给出建议在班级内开展朗诵比赛。于是,我决定用一节课的时间来进行朗诵比赛。课前我只简单说明比赛时间,确定组长,其他全交由学生自己准备。我原以为学生会将草草了事,甚至遗忘。但我意外的发现,有的小组为了能够获的好的成绩,组长利用放学时间和组员一起安排队形,分角色朗诵。这让我很惊喜也让我对朗诵比赛充满了期待,事实证明朗诵比赛的组织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每一组的同学都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并且很关注自己组和其他组的表现,整个过程中表现出了团结协作的风貌。一节课就在同学们的声情并茂中圆满结束。我也满意的达成了预定目标。又如,根据平时的学习情况,我了解到初一同学拼音基础很差,不爱查字典。于是我就开展了几轮的查字典比赛。要求每个同学统一购买《现代汉语大词典》,比赛当天同学们都高高的举着鲜红的字典,等待着紧张的比赛。比赛时我先提问同学,“查字典有几种方式?”“你们认为哪种最快?”在同学们的热烈争论中,比赛正式开始。通过几组字的查阅,让学生通过实践明白,不同特点的字要用相应的方法来查找,这样才快捷。整个比赛同学们都处于高度兴奋、集中和紧张当中,看到同学们时而紧张、时而兴奋、时而失望的表情,我内心已在窃喜,因为学生通过活动,真正走进了语文有趣的世界。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学习动机也是明确了。

每个学生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很多学生由于性格内向,不易别人发现,有的学生性格虽外向也爱表现,可惜缺乏机会和别人的肯定。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要求要能够进行潜能的开发,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为此,我很善于捕捉课堂内学生的表现欲望。例如,我的学生中,有一位叫应鑫辰的男同学,平时很认真可是语文学习成绩一直徘回于及格边缘,因此平时显得很暗淡。但是当教授郭沫若的《雷电颂》我要求同学们起来朗读时,我发现他一直用眼神看向我,可是手却停留在半空中,此时我看出他有朗读的欲望,于是我鼓励他用情的朗诵自己喜欢的片段。结果他的这一次朗诵,震惊四座,获得了同学们自发的热烈掌声,从此这个同学对朗诵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而每每我们上到诗歌朗诵时,同学们都会不约而同的推荐他,他也很勇敢的给大家作示范朗诵。曾经这个学生还和我调侃的说,“他要成为全年级的咆哮帝。”事实证明他做到了,在学校的诗歌朗诵比赛中,他精心准备,突破自己,勇敢的站上主席台很好的将他最爱的《雷电颂》用情的朗诵给了全校同学听,期间多次获得大家热烈的掌声,他也获得了年级最高分。

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积极性格也是语文教师对学生情感价值观培养的重要内容。我们的语文课文就是很好的讲述者和指导者。例如,《紫藤萝瀑布》中作者就是借助开得繁密,充满生机的紫藤萝来抒发对人生的感悟,当我们遇到不幸时,应该坚信生命存在的美好和长久,积极的面对生活,迎接新生。《落难的王子》从寓言故事的方式告诉我们面对苦难时,不要脆弱,要坚强要勇敢,因为厄运会使人变得坚强。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当面对自己的不幸是应该积极面对,乐观向上。

篇4

一、研探和利用教科书激发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环境的热情,培养他们正确的环境观

当今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篇目都是经过专家组认真细致的挑选和编排的,都是文质俱佳的。这当中部分篇目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绝好材料,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它们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热情,使他们能够深刻的感悟和谐的自然美,自然滋生出保护这些“美好”的东西的欲望和责任感。仔细分析和研究教科书可发现与环保习惯的篇目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显性”的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环保的。如《苏州园林》、《美丽的西双版纳》等等篇目,它们介绍了自然的美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了如果人类过渡的活动而造成环境破坏和污染的严峻现实,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潜意识。第二类是“隐性”具有环保教育意义的篇目。《桃花源记》、《绿》、《春》、《济南的冬天》等等,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自学探究的方式引领学生自己从文本中领略自然的美丽,感受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精彩”,使学生们自然产生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激发他们从环保的小事做起并持之以恒的做下去,使他们逐步增强为环保做贡献的决心。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认真研探教科书,努力落实“以生为本”理念;在教学的各个活动环节上积极贯彻“持续发展的思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教育”,使环保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的结合,使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教科书等等都成为养成学生正确的环保观的优质载体。

二、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环保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刻,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此刻我们必须启引他们认识到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策略,让他们有一定的使命感。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精读教科书中的文本,精心提炼与环保教育相关的元素,有机的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有滋有味”的教育,杜绝单纯、孤立和机械的说教,尤其是脱离教学活动的“胡扯”。比如,朗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指导有感情的反复的深入的朗读教科书中的相关素材,促进他们与文本、与作者、与其他师生产生共鸣,唤起他们对大自然、对祖国的壮丽河山的热爱,激发他们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像初中语文七(上)第四单元(多彩四季)的教学,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并启引他们思考:文章中这么美的大自然,如果遭到人类的肆意破坏,乱砍滥伐,乱扔乱排,哪会是什么样的惨状呢?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想象,这样将他们的思维活动引领到环保这个主题上来,在无形中使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提升了其环保意识。

语文教学从教材的挖掘、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方面为学生创造认识自然、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时空时,我们的学生对保护环境,无疑会变得更加意识化、自主化、生活化,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会与社会、与生活接轨,语文教学将会变得境界更开阔、内涵更丰富、课堂更生动。

三、在学生习作中进行指导,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习作,是学生思想观念的一种直接的外显,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学生的所思所想,正是“文如其人”。就此而言,教师指导学生习作,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具有一定的积极的影响。所以,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内容的选材时,可以择机适时的向学生宣传环保,启引他们写出自己的环保意念和想法。如教学了有关的散文、说明文或游记后,给学生安排一些写景、写畅想的作文,像《校园春色》、《家乡的“景”变》等等,让学生有个抒发对美景喜爱的天地,既让他们在写中获得美的享受,又使他们的环保意识逐步增强。再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再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写出有关环保的调查报告、提出整改措施等等。如《水的自述》、《机动车尾气的调查》等等,也可以安排想象作文,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家乡的、全国的、全世界的当前环境状况展开想象和有感而发。就此,我们教师在进行必要的指导的同时,应对学生加强教育,让他们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就形成绿色的消费观、绿色的价值观,使他们成为环保卫士的生力军。

篇5

【关键词】培智 教学活动 生活适应 导向

培智语文课标要求智力残疾学生的语文教学活动尽量生活化,这就强调了培智学校教育教学要“以生活为核心”。以生活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这对于以中重度智力障碍为主的培智教育来说,是合乎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的现实思想,是多年来理论与实践的总结,也是今后培智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让生活走进培智语文,让语文改变智力残疾学生的生活。这就要求语文教学活动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适应生活为核心布置教学内容及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 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把学生导向生活适应呢?在几年来的培智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了导向生活适应的几点做法:

1 以跨越障碍和品德养成为教学目标导向良好个性品质形成

培智生的障碍就是智力问题及因智力因素而形成的相关品德行为问题,要让他们跨越障碍,就是要使他们在较低智力情况下逐步形成较高较好的认知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智力包括认知能力、情感能力、理解运用能力、辨别是非适应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诸多方面。所以,在对智力落后学生教学目标定位上,要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并且积极发挥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去教育学生,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使教学过程成为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让智力落后学生真正跨越障碍形成良好品德融入社会生活作为最终目标。

通过对培智生多年的语文教育实践,我觉得智力落后儿童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是能够学会一定的文化知识、辨别是非美丑、养成良好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经过教育训练,他们也能成为会劳动、爱集体、有道德、守纪律的公民,也能较好的融入社会生活中去。例如教学《打扫教室》一课,我先让学生对生活学习环境干净与肮脏进行对比判断、同学之间勤劳与懒惰进行对比判断,然后对不同地方的打扫方法进行讲解,接着让同学们分工合作进行现场打扫后,不仅使大部分同学掌握了打扫卫生的方法、培养了他们热爱劳动的情趣,而且使他们认识到了干净是美肮脏是丑、勤劳光荣懒惰可耻,还培养了他们分工合作和团结互助精神。这种长期性的生活化教学以后,不仅使他们跨越障碍习得了一定的生活技能,还进行了很好的品德教育。

2 以缺陷补偿和康复训练为教学重点导向基本生活能力形成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指出:生活语文是针对智力残疾学生的语言特点,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文明行为习惯,为其自理生活和适应生活打下基础。也就是说,学习语文是为了让智力落后孩子的缺陷得以补偿,所以,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我努力将语文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康复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不断通过启发式教育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学会生活,从而为学生更加幸福地成长奠定一生的基础。

根据不同残疾学生不同的缺陷因素,我们学校添置了几个不同功能的康复教室对学生进行康复训练,让他们在里面开展各种学习活动进行康复训练。例如教学《尝一尝 闻一闻》一课,我借助学校的魔方多感官训练功能室来进行教学。首先,我通过气味散发器把苹果、草莓、柠檬等水果香味散发出来让学生闻一闻并区分,同时水果的香味也吸引了学生接下来学习的兴趣;接着在大屏幕上出示相关水果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各种水果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同时在卡片上给不同水果上色;然后拿出实物水果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感受真实水果的形状、颜色和香味;最后用刀把水果分切给每位学生,配合柔美的音乐让学生尝一尝,品尝后让学生说出每种水果的味道。这样,借助魔方多感官训练功能室的教学,把语文、康复训练、生活常识、美术音乐多学科教学形式融合到一起,不仅提高了智力落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对生活常识的认知提升、听视、触觉、视觉、嗅觉的补偿和康复提高也起到了很好作用。

3 以因材施教和合作交流为教学方法导向社会交往能力形成

特殊教育的实施,必须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特殊需要,在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的时候就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需要、身体状况等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从而避免在课堂上智力低的学生“吃不消”,智力高的学生“吃不饱”。所以,每次开学初我会根据每个班学生的智力情感、行为习惯、兴趣爱好、言语表达等情况的不同,采用个别化教学、班级分层教学及层次内和层次间的合作交流,融和各种教学途径和方法,使得全班同学能接受到适合自身特点所需要的有效教育。在备课时,针对学生的情况,制定出符合教材和学生的目标,并在课堂上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

因材施教与合作交流有效结合的课堂组织形式比较复杂,应在全班学生共同学习教材的基础内容之后,再进行分组或个别教学,并给学生布置难度不同的课题与问题,最后通过合作交流使能力较强的学生学习难度更高的知识,能力较低的学生解决容易的知识,在检查学生的学习尤其是个别学习的结果时又在全班进行。如我在教学《睡前准备》一课时,我先通过放电影式的课件让学生领悟睡觉前应做哪几样事情,当全班学生基本知道本课应学内容的基础上,再把全班分成好、中、差三组,并定好每组的教学目标,每组同学根据目标到宿舍进行合作练习,练习时互相指出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后实施个别化教学,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自理能力情况指导他们完成相应的目标任务,最后教师进行评价,除了对小组成员个体的评价以外,更要注重对小组团体交往过程的评价,利用恰当的时机表扬小组学习过程中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小组荣誉感,让学生愿意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

4 以直观教学和生活情景为教学手段导向感性生活能力形成

直观教学是指教学中尽量使用感性知识、直接经验和生动的表象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智力落后学生表象贫乏,直接经验缺乏,所以直观教学对智力落后学生的语文教学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每一个智障学生毕业以后都要走向社会,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就是社会生活能力的指导,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智障儿童由于其自身的智力发展特点,导致他们在语言、思维、动作上表现较为迟缓,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语文学科教学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要把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情景搬进课堂,采用直观教学并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从而更好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4.1 采用直观手段,激发学习欲望

智力落后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差,单凭教师的讲述或学生的想像,很难对某个知识点产生深刻的印象。遵循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尤其是电教手段,可以使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显得比较简单、明确和具体。艳丽的色彩、生动的形象、动听的声音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还能较快领悟课文意思。例如教学《禽类》一课,在教学时,我先利用图片、幻灯、录象等直观景象导入,让他们认识鸡鸭鹅鸽等禽类的外观,然后播放这些禽类的叫声让他们区别并学叫,再播放这些禽类走路的录像,把学生带进形象的情景中去,最后通过实物辨认使学生掌握本科知识点。

4.2 创设生活情景,开展生活体验

知识源于生活实践,又服务于生活实践。生活化语文教学活动就是要我们有意识地模拟生活场景,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场景形象生动地展示在智障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体验,把书本知识还原生活情景,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十字路口》和《红灯绿灯》的时候,我把课堂搬到了模拟情景教室上,和学生在情景教室上认识各种交通标志、标识以及信号灯,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懂得交通标志的名称以及它们的作用,同时创设情景让他们过斑马线及在没有斑马线的马路上穿过。通过反反复复地体验,学生学会交通安全知识的同时树立了交通安全的意识,有效地提高了智障学生的生存能力。

5 以启发引导和充分练习为教学措施导向理性生活能力形成

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智力落后学生领会知识较为迟钝,而且遗忘也快,我们要不断启发引导他们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还要加强在应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就要通过反反复复、周而复始地练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促进他们的生活参与。例如教学《打电话》一课,我先请学生介绍自己家里的各种家用电器,写出他们的名称,并讨论各种电器的作用,当讲到电话时引出课题,然后问学生电话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什么时候要用到电话,学生回答时讲的不全面的部分我及时启发引导并补充清楚,接着创设多个打电话情景分组让学生模拟打电话,学生对话过程中如出现讲不清楚或想不出讲什么话时,我又及时进行引导对话,最后现场让学生打对话给自己的父母亲,打电话前先让他们想好要说的话题,连续几天重复训练打不同情景的电话。经过一段时间的学用练习,学生不仅认识到了电话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还懂得了打电话方法和对话方式,这样的学用联系,加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也为智障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篇6

一、课外阅读活动

①有声读物,以有声语言为材料,如唱片、录音带等;②无声读物,以文字、符号、图表等为表达材料,如图书、报刊等;③音像书刊,是新兴的既能发声又能显现图像的现代化阅读材料,如电子出版物等。传统做法主要选取无声读物,适当穿插其他读物。无声读物的选书重点可以考虑能与教学相配合的读物、公认的中外名著、历史文化及自然科普读物。对于课外阅读活动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自主型阅读,即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的阅读;二是指导型阅读,即在老师指导下的阅读。但是不论哪种阅读方式,都离不开老师给予有效的指导。首先,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和诱导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教师可以将自身的阅读经验分享给学生,对他们进行点拨;再次,可以开展课外阅读专题指导课,提出阅读要求,介绍读书笔记的具体做法。此外,了解阅读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二、课外写作活动

课外写作活动,是指在课堂作文教学之外的写作活动,它以学生运用写作知识在课外活动中独立练习写作能力为特征,与课内阅读教学、课外阅读活动及课堂作文教学有着依存关系。课外写作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配合性写作。这种方式与课堂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内容可包括教材练习中的课外写作练题,可以是单项练习,也可以是综合练习,对于教学活动中的写作手法的运用有较强的实践性。活动性写作。即由课外语文活动所引起的各种课外写作,如游记、观后感、读后感、书评、影评、班报稿件、发言稿、应用文等。活动性写作范围较广,文体运用可根据活动内容与形式作要求,是传统课外教学活动经常采用的方法。创造性写作。生活是文章的源头活水,要把学生从“无米之炊”的困境中引出,就要引导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有所思、有所感,不断积累生活素材,提供创造之源泉。让学生处于写作主体的地位,才能思考社会,感悟人生,写出有独立自我意识的文章。定期性写作。是指由教师布置或者学生自己坚持的写作,如周记、日记等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写周记,只要坚持下去,你也会发现它是一种很有利的师生沟通方式。

三、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

1.开发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资源。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成为师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围绕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或利用各种教学软件等电子教材与网络教材制作学案,充实课堂教学。这些资源不仅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师生共享,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也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和应用。2.开发地域类的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学生身处的环境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要善于让学生进行诸如土地的合理开发、自然环境的保护、民歌民谣的收集、民俗民风的研究、风土人情等社会调查、地方旅游文化方面的研究。这些学习活动,学生身临其境,可以搜集到大量的材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将这些资料作为语文课堂内的鲜活的教学资源加以充分的运用。3.开发生活类的课程资源。“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针对部分同学去“网吧”上网现象的调查,开展“我的中国梦”的演讲、举办辩论会、诗歌朗诵、手抄报展览等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也极大地丰富了语文教学。

篇7

    目前,在小学语文课外活动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虽然还不太普及,但是,从我们的初步实践中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对开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确实是大有可为的。

一.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培养语文能力

  在学习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狱中联欢〉〉着篇课文之前,布置学生看电影或电视〈〈红岩〉〉,看后组织学生讨论,谈看法,谈感想,谈收获,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写成文章,在墙报上发表,在同学中阅读。这样,既使学生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又培养了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和鉴赏等语文能力。

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为结合教学,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以“伟大的中华”为主题的红领巾读书会,在现有的教学软件中,挑选了“北京”,“万里长城”,“大运河”等课件,在队会上演示讲解,通过直观的展现,不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历史知识,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而且有效地激发了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进行基本训练和智力训练

篇8

目前,在小学语文课外活动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虽然还不太普及,但是,从我们的初步实践中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对开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确实是大有可为的。

一.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培养语文能力

在学习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狱中联欢〉〉着篇课文之前,布置学生看电影或电视〈〈红岩〉〉,看后组织学生讨论,谈看法,谈感想,谈收获,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写成文章,在墙报上发表,在同学中阅读。这样,既使学生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又培养了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和鉴赏等语文能力。

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为结合教学,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以“伟大的中华”为主题的红领巾读书会,在现有的教学软件中,挑选了“北京”,“万里长城”,“大运河”等课件,在队会上演示讲解,通过直观的展现,不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历史知识,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而且有效地激发了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进行基本训练和智力训练

篇9

1.进行目标教育,诱发学生兴趣,变学生盲目参与为自身需要

真确的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必要条件。语文课外活动同样需要端正学生的学习的动机,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在组织学生语文课外活动时,至关重要的是首先上好第一课——目标教育课,大讲本校语文组活动史,讲过去高年级在小组活动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小组的任务和培养目标,以净化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动机。其次是将兴趣性课题与具有特殊任务的课题相间安排,是学生兴趣能持久地保持下去,并在课外活动中不断得到满足,产生新的需要和向往。

2.有助于因材施教原则的实施

课堂教学的一个明显的弊病就是不利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别情况进行教学。学生在个体上存在着差异,每个学生的兴趣所指向的对象是各不相同的,在语文课外活动课中,有的学生喜欢阅读艺术作品,有的喜欢看电影和戏剧,有的喜欢写诗歌散文,有的喜欢辩论、朗诵、演讲,当然也有兴趣基本比较平均,即表现不出任何突出兴趣倾向的学生,他们往往对活动类型抱有选择态度。而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正可以提供给他们一个选择的机会,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教师也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以及知识能力缺陷有目的地加以锻炼。有的学生可能在听说方面的能力较差,那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教师可以诱导鼓励他参加演讲比赛。有的学生在写作方面不足,教师就可以动员他参加校园新闻写作报道组,使学生在语文的缺陷方面得到锻炼和补充。

3.有利于学生正确、合理的安排课外时间

农村学生仅管有不少人有繁重的家务,但大多数学主的家长是"啥都没让他们做"(这是他们支持学生唯一能做的),课外时间是学生活动的一块广阔天地,如果我们不用积极健康的活动去占领这块阵地,就会把它让给那些消极庸俗的活动,我针对农村学生"无书读"和"读黄书"的实际,安排学生搞课外读物精品推荐活动,把他们在报刊(主要是报纸的副刊)杂志上读到的好文章誉写到专用的推荐稿笺上,并写上自己的推荐理由(评论、赏析等),每两周更换展出评比一次,这样,学生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读不适宜他们阅读的读物了,推荐的文章进行展出,大家交流,解决了农村学生无书读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为学生的身心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篇1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富有生气的教育活动。文字的创造是为了记录人类社会的信息,信息记录下来是为了阅读传播,因此可以说文字与阅读是同生俱存的。

人类的阅读史比文字史更久远,在创立文字很久以前,人类就已经学会了辩解绳结和图形的意思,这便是最初的阅读。但也有些学者坚持认为,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为文字符号与绳图符号有着本质的区别。有了文字才有了词,词所代表的是一个个经过抽象的概念。人类产生概念是思维萌生与发展的一大飞跃,阅读就是伴随着文字概念的形成与思维的萌生发展而不断演进的。

从现代的角度看,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阅读具有巨大的社会功能,倍受人们的重视。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而阅读则是人类获取信息最基本的手段之一。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在阅读教学中,要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产生共鸣,要让情感流淌,让课堂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让学生从阅读中体验快乐与充实,提升精神境界,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这里总体上说一说阅读教学的要求,重视朗读训练,加强方法指导,培养阅读习惯,引导独立思考,鼓励阅读个性的发展,重在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培养默读能力,养成读书习惯,激发阅读兴趣,注重情感体验,享受阅读审美乐趣,重在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语气、学习默读,体验情感。

抓好精读课文的教学,重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落实词、句训练,培养默读能力,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培养思维能力,重在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学习方法,自主阅读,精心指导";组织好略读课文的教学,运用方法,独立阅读,主动学习,提高能力。把握内容,体会感情,读写结合,适当延伸,在阅读中积累语言,丰富自我。强调了阅读个性和综合阅读能力的培养。总之,对于新教材的阅读教学,要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读,要给足时间,读,要有层次的指导,读,要形式多样。读中要放飞学生的心灵,充分让学生去思、去想、去创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课标》关于各阶段的基本要求,做到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

在读中识字,以识促读,学习普通话,做到读正确、读流利、逐步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识字、写字、读书的好习惯。自主阅读,交流感受,积累语言,在读中理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语感和阅读习惯。读思结合,欣赏品味,学会学习,在读中感悟,拓展阅读视野,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三个阶段共同的要求。

教学五年级的 《桂林山水》一课时,力求使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朗读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关于读,对学生的训练过程是默读加速,读流利精读,高声朗诵,做到有感情--品读,读出意境,做到字正腔圆,情随文动。学生读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呀、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这两段文字真是棒极了,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全赖于科学的训练,全在于我对读的训练理念的把握。从不少语文老师的课中都可以看出读的训练加强了,读的方法科学了,读的品味提高了。

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倡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个人见解。要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教师;把理解、品味、领会、感悟留给学生。教师的讲,讲在点子上,讲在关键处,学生的学是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的,从教学实践中反映出来的这些变化,的确是十分可喜的。

在教《桂花雨》一课时,就十分精彩,生活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感的关键。面对语言文字的描绘,要靠开启生活图景,来提高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当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联系生活体验,步入其境真情萌发时,学生朗读的火就会点燃起来。教师问:同学们,摇桂花时的情景美吗? 生: “美!”。“那它美在哪里呢?” 生:桂花像春天的细雨密密地、绵绵地散落下来。生:桂花像雪花一样从树上飘飘悠悠落下来。进一步启发说:“此时桂花落在你的头上、颈上、身上,是什么样的感觉?” 生:桂花轻轻地落在头发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 生:桂花落满一身,我像天宫里的花仙子,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教师说:你的心情如何? 大家说:我想大喊。教师乘机说:大家一起喊一喊。生:“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通过学生的展示与交流,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与热爱之情跃然纸上。

教师利用画面继续引导学生欣赏、品味,自然由画入诗,感悟课文所描述的情景,研习课文用语的精妙;背诵、默写指定的课文内容,领略文采的精华;联系生活实际,扩展阅读空间,感受生活语言给人带来的快乐。引导学生读诗文,升华情感,学生的品读、欣赏、动手、动口、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到这个时候,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得益彰,教法和学法都得到了合理利用,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第三步, 总结交流阶段,可也称为教师检查验收阶段。学生对这种练习很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有效地提高了他们阅读和分析文章的敏锐性,增强写作惯用法的意识,从而达到了提高自己英文写作和鉴定自己或他人作品的能力。

4 结束语

写作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应用,集写作技巧、语言功底、逻辑思维、知识水平等于一体。教中国学生用英语写作是一项艰难复杂的教学任务,需要付出长时间的不懈努力。提倡让学生从小组合作学习写作入手,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写、有东西可写、会组织自己的思想,最终使艰涩枯燥的写作课活跃起来,促使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同时得发展。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4月第一版[M ]

篇11

1、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将德育教育寓于活动之中,从而收到“导其行”的效果。①开展应时活动。如“情系汶川”书信活动、“雪中送暖一家亲”捐资捐物活动、“迎奥运书画展”活动、“祖国在我心中”演讲活动等。②利用节日开展活动,如“妇女节”、“劳动节”、“母亲节”、“父亲节”、“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重阳节”等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2、书,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滋润心灵。教师一定要积极地引导学生阅读那些充满人性、关注人类命运和地球家园的书籍,通过与大师、与名人、与哲人对话,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真假、美丑,具有正义感,爱好和平,拥有爱心和温情。因此,可以借助“读书活动”为载体,内化传统美德教育。①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雕像育人、标语育人、名言育人等,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②组织收看CCTV-1“东方时空” “焦点访谈”“实话实说”,CCTV-10 “百家讲坛”,CCTV-12“今日法治”节目。培养学生具有仁慈、博厚、宽容、爱心、睿智的品质,做一个“仰不愧天,俯不怍人”的时代骄子。③阅读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定书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④鼓励学生读《三字经》、《孝经》、《忠经》、《二十四孝》、《千字文》、唐诗宋词,《古文观止》、现当代散文等,引导学生学习经典,让学生沉浸进去,从阅读中懂得礼仪、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诚实守信、清正廉洁,并获得美感,产生愉悦之情,引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⑤挖掘本地德育教育资源,如名人、名胜等作为校本德育教材。我以陆景川创作的长篇传记文学《龙大道传》为校本德育教材,让学生了解龙大道烈士革命的一生,从而培养起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3、多角度内化德育教育,“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当今之学生,不应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有为青年。积极关注“社会热点”,诸如“民主与法制”、“节约能源”、“环保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等。《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要求“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把语文学习引向家庭、社区、社会,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中活学语文,活用语文。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历史名胜、文化传统、风俗民情等,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走向语文实践的桥梁和纽带。

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①认真宣传和学习《八荣八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培养学生的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提升荣辱观,增强社会责任感。②组织收看北京“奥运会”、“残奥会”、 “神七”发射,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③引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增强学生爱国、爱党、爱军的思想。

4、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当导游、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大自然、大社会、大环境中获得成长。

篇12

每个小组根据研究题目,确定调查的范围、内容、具体方法,并制订相应的调查表,为下一步开展调查研究做充分准备。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完善调查的细节,以求达到良好的效果。

树立大语文的观念,让学生由活动的主题拓展到走向社会、走向自然的语文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使其协调发展。因而学生不再是讲台下被动的看客,而是活动的主人。使素质在活动中生成、发展,在实践中内化、优化,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且在活动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内涵。通过问题的设计,激发起学生的探求欲望,引导学生甚至家长或社会人士的积极参与,通过实地观察、调查访问、数据测量、参阅资料等实践性的活动,解放学生的口、眼、耳、手、脚、脑,让学生真正感悟到家乡乃至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开展调查,注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一是观察与走访,即让学生亲自去观察家乡的地理环境、建筑特色、花草树木、农作物的种植情况;二是让学生通过书籍或网络查阅有关家乡的资料。在相关资料收集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各种信息资料,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制作成“资料收集卡”,并注明资料的来源。在此期间,若遇到问题与困难,可向老师或家长寻求帮助,保证收集的信息资料准确无误。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在这次主题活动的实施中

学生走出校园,以家乡的自然、历史、人文、建设为课堂。或者干脆到山上去游览,或者到田间地头去动手、去实践,认真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发展,更加注重对话、交流和沟通,使学生在探索―发现、体验―

篇13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是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根据相关调查和研究发现,学困生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非常普遍,需要教师、家长和学校领导加强管理,真正与学困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才能真正做好其转化工作,对于促进学困生各方面能力进一步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1.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学困生的主要原因

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新形势下,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受到了高度重视,而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学困生的主要原因有:

1.1家庭方面。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需要他们发挥良好模范作用,才能更好的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但是,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还保持以前传统的方式,经常对着孩子大吼、严厉批评,甚至打骂小学生,致使小学生出现反叛心理。与此同时,部分家长非常宠溺自己的孩子,不让小学生接触各种新鲜的事物,也不让他们自己解决任何问题,从而降低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甚至影响小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

1.2自身方面。小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成长阶段,一般小学生的心理素质都不够强,自控能力也比强,如果遇到难度较大一点的问题,则可能出现畏惧、逃避、不自信和美元耐心等情况,从而产生自我怀疑的心理。

1.3学校方面。在学校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时,教师、领导都会成绩较好的学生关注较多,而成绩不好或比较差的学生则得不到关心,甚至被成绩好的学生嘲弄。在这种情况下,成绩不好的学生一直处于被隔离的环境,不但语文成绩得不到提高,还嫉妒缺乏安全感、自我存在感和自信心等,最终厌恶学习、成为学困生。

2.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措施

2.1家庭方面的措施。家长作为孩子的导向标,需要充分认识自身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对学生加强关心、沟通和交流等,才能降低孩子对父母的惧怕感。同时,在设定期望值时,应全面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分析孩子的成绩,才能为小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健康、积极的家庭环境。同时,家长要与教师、学校保持良好互动,经常询问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校情况等,才能更好的掌握孩子的学习动态,对于增强小学生的学习动力有着极大作用。另外,家长要及时的鼓励孩子,通过不同的方法与孩子进行交流,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陪伴孩子学习、识字和玩游戏等,可以更好的促进小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对于提高孩子的语文综合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2.2学困生自身方面的措施。根据相关调查和分析发现,学困生之所以语文成绩不好,是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自信息也不够强等,从而不敢向教师、同学询问,甚至不敢告诉父母。因此,教师在正确引导、帮助小学生的情况下,小学生应该对自己的语文成绩进行反省,思考自己的不足、缺点等,并及时找到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从而在主动寻求帮助、询问教师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同时,在上课之前,小学生应对即将学习的语文知识、课文等进行预习,回到家后,应及时的复习、巩固,才能真正提高自身学习效率。另外,家长、教师应引导小学生掌握自我激励的各种方法,如复习一遍今天学的语文知识,才能看一集动画片;期末成绩拿到90分以上,就可以买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等等,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动力、语文成绩等有极大作用。

篇14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其成效也越来越显现出来。课堂是高中教学的主阵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现代教学观、现代学习观的研究已得到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的普遍重视。但如何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却相对滞后,严重影响了新课程各项目标的全面落实。因此,研究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逐步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能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是指依据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学生创新精神和素质整体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过程。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包括科学和社会实践,是结合现行高中阶段的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的,主要包括信息收集、讲演、竞赛、辩论、论文撰写等等。开展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目标就是构建高中语文新的学习机制,突出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全面衡量学生语文知识、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分析和调控,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全面推动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

一、开展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开展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和书本上的抽象、孤立的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立体印象,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高中生活泼好动,比较关注身边和社会的热点问题。这种年龄和生理特点也更容易让他们在主动参与的条件下形成学习兴趣。

二、开展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传统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侧重于书本知识的获取,属于间接经验的学习,缺乏亲身体验和对学习过程的自主控制。开展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让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展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就具有了更深刻的意义。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沟通了知识和能力,沟通了学校和社会,会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开展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中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也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鼓励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大胆质疑、开拓创新。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就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开拓视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巩固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增加了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启迪学生深入思考一些问题,从而激发了求知欲和创新欲望。

四、开展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促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发生质的变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受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只是在课堂教学的范围内得到了体现。如何走出课堂,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则是广大高中语文教师面对的一个新问题。面对这种转型,高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弥补自己在教学能力上的不足,锻炼自己的教学机智,提高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时候的课堂掌控力。开展自主实践研究,需要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语文专业性比较强,涉及的各学科知识比较多,研究的范围很广,跨越的时间尺度也很大,实践活动往往需要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手段,更要做好教师的指导工作。

五、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是有效开展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关键

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从实践活动中促进理解力的发展,教师要选择好实践项目,这也是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关键。在确定教学实践活动的时候,语文教师一是从学生实际出发,这样学生有能力做,而且能较快地有所反映,使得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了知识,解决了原来感到疑惑的问题,获得了实践成果,产生了一种成就感,并能积极投入到下一个实践项目中去。二是实践项目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实践能解释或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选择这类事件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全员参与实践活动。只有学生认真参与,实践活动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教学改革才能取得效果,语文教学才能切实体现其价值。

六、开展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要提倡学生自主实践

教师应要求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确定实践计划、自主进行实践活动并能够自主得出实践研究结论。因为高中阶段是人生观形成时期,他们已经逐渐为自己设立了自我目标,并为实现自我价值激发自身内在的潜力。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中学语文学科的内容都是来自生活实际中的知识,如果单纯地灌输式教学,让学生死记硬背,这就违背了语文学科学习知识、学会思维、研究问题的初衷。中学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获得可发展的语文基础知识、技能和能力,体验语文学习的过程,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思维,学会创新。

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不能简单地限定条件、规定操作规程。实践结果仅仅是作为课本知识的再现,实践的过程不一定要统一,实践的样式可以多种多样,实践的成果不一定与课本相同,实践的结果应该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最好能再在实践中产生新知识,真正做到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参考文章:

1.周家骥,《教育科研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