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学专业分析范文

经济学专业分析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6: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经济学专业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济学专业分析

篇1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经济学;教学案例

一、引言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与世界经济之间的融合度越来越高,而且中国逐渐变成一个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各种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复杂。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教育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很多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被新的教学方法所取代,高校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当前高校的专业设置越来越全面,为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输送专业化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经济学教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进行细化,引导学生加强对各种经济案例的分析,从而加深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通过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案例和应用案例,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常见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在高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学作为该专业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也越来越广泛,传统的经济学内容已经不能解释当前的经济现象,因此,为了提高经济学的适应性,使其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趋势,必须要加强对高校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以及经济学教学模式的转变。尽管当前高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重视程度较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教学模式单一传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较多,教师教学过程中也十分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例如经济学中有很多关于市场经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是经济学教学中的重点,教师只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方法,对各种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一味地进行理论教育,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二)学生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认知比较片面很多学生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认知不清楚,比较片面,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是从事国际贸易的,国际贸易该专业学生毕业之后从事的主要行业,但并不是唯一的行业,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也不只是进行国际贸易,而更多的是要对国际经济形势进行掌握,促进我国经济水平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得到提升,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该专业的认知不全面,也会导致学习效率受到影响。

三、国际经贸专业经济学教学案例设计

经济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也是该专业中的主要课程之一,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复杂深奥的理论知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难点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深对经济学知识的内涵与本质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教学案例的设计和应用,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进行创新,以新颖的教学手段以及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经济思维的启蒙,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一)合理地选择案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选择的案例一般都是经济社会中的真实事件,在这些经济事件中往往融合了很多经济学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案例地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理论知识。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保证时代性和典型性,例如在分析市场失灵以及带来的各种问题的时候要选择时间比较近的案例,以1997年至今,尤其是2008与200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可以作为经济失灵分析的主要题材,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可以强化学生的感受,激发他们加强对现实经济危机的理解,并且激发他们思考如何解决经济危机。另外,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应该要具有典型性,现实的经济社会中有很多复杂的案例,各种经济事件也层出不穷,但不是所有的经济事件都可以用于经济学教学过程,例如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涉及供求理论中的支持价格和最高限价,就可以以我国政府的农产品收购政策以及政府当前对药品价格的强制管理政策等作为分析的对象,能够很好地对经济学中的供求理论进行诠释,而且结合了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相关性和兴趣。(二)加强案例分析与讨论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选择了合适的案例之后还应该要真正发挥出案例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加强对各种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案例作为讨论的主要话题,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经济事件中涉及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并且要探讨得出解决方案,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对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在全班范围内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联系,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和眼界,提高学习水平。

四、结语

综合上述,随着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过程中,经济学是一门十分基础、重要的课程,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案例,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加强对各种经济事件的理解,从而加深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坤.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经济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J].中文信息,2016(03).

[2]谭丽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中案例教学的问题分析[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5(06).

篇2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理财和投资理财的观念也在不断加强。投资理财的需求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复杂,从简单到专业,因而对高素质的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另外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对我国金融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尤其是国内金融行业。据分析,在广州、上海、北京等经济发展比较快速的前沿城市,随着越来越多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国内市场,金融行业的竞争也将更为激烈。同时外资银行不断进入,合资基金公司逐渐增加,银行和基金对人才的需求增长加快,金融行业对人才的争夺十分激烈。

所以,在经济学考研中金融学是非常热门的,具体有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货币银行学

该专业方向主要研究跟银行及国家货币政策相关的问题,这里的银行包括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等。

热门分析:如今,许多银行都推出自己的理财产品,原本就倍受关注的银行业持续加温,成为热门的报考专业方向。

人才培养:货币银行学培养能在银行系统及其他金融机构、学校和研究单位从事金融经济管理和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等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该专业方向主要在银行系统、学校和科研单位从事金融业务和管理工作,以及金融教学、研究领域就业。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工商企业和上市公司也需要大批专业人才,这些也是理想的就业方向。

推荐院校: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大学

金融经济(含国际金融、金融理论)

热门分析:截至2008年12月31日,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9460.30亿美元,全年增加4178亿美元,增长27.34%。许多新兴的名词如外汇储备增速、开放资本项目管制、国有银行股改、股票印花税都涉及到重要的金融经济理论问题。

人才培养:该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需要的具有较宽厚的经济理论知识、扎实的金融学专业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国际金融理论知识和国际结算、外汇交易、国际金融投融资等业务技能,能胜任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外资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投融资部门工作的应用型金融管理专业人才。

就业方向:该方向就业范围比较广泛,与其他各个方向都有交叉的地方。毕业生主要去向是外向型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商业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以及中资金融机构的涉外部门、跨国公司投融资部门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等。

推荐院校: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湖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

投资学

热门分析:中国股市经历牛市后,人们对投资学的兴趣也随之高涨,其实投资不仅仅是证券投资,范围极其广泛。国家发展、企业赢利、个人获利也都离不开投资。近年来家庭理财及投资已经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人才培养:该专业培养具有金融、证券、期货、保险、营销、企业管理等领域的必备基础知识和专门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一般来说,投资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去向:第一,到证券、信托投资公司和投资银行从事证券投资;第二,到企业的投资部门从事企业投资工作;第三,到政府相关部门从事有关投资的政策制定和政策管理;第四,到高校、科研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需要说明的是,应届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一般都是一线的操作员,因为没有任何单位会让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进入管理层,即使是基层管理岗位。

推荐院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保险学

该专业方向主要研究保险法学与保险数学,保险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安全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与运行规律,保险业与银行、证券业的关系等全方位的保险理论与实务。保监会对于保险专业的教学模式分为“西南模式”、“武汉模式”和“南开模式”,其对应的大学分别是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南开大学。

热门分析:在我国,保险业被誉为2l世纪的朝阳产业。首先,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以及人口的老龄化有利于保险业市场的扩张;其次,我国目前的保险深度及保险密度都很低,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再次,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为保险业市场扩大规模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人才培养:保险学专业主要是为适应我国保险业的需求而开设的,大多数学校都要求学习金融、会计、投资等经济课程,构架一个宽泛的经济知识背景。有的学校还补充市场营销、法律知识等相关知识,诸如保险营销、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与国际商法等。

就业方向:许多人误以为保险专业的就业去向就是卖保险,实际上保险营销只是保险业中一部分工作,其他工作诸如组训、培训讲师、核赔核保人员和资金运作人员、精算人员。毕业生主要到保险公司、金融机构、社会保险部门及保险监管机构从事保险实务工作,也可到高等院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此外,中介企业、社会保障机构、政府监管机构、银行和证券投资机构、大型企业风险管理部门等也需要该方向的毕业生。比较热门的职业有保险人、保险核保、保险理赔、保险精算师等。

推荐院校: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

公司理财(公司金融)

又称公司财务管理、公司理财等,是金融学的分支学科,用于考察公司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融资渠道,获得最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并形成合适的资本结构;还包括企业投资、利润分配、运营资金管理及财务分析等方面,也涉及到现代公司制度中一些诸如“委托-”结构的金融安排等深层次的问题。

人才培养:该专业毕业生在掌握现代公司金融理论知识和实务后,可为企业进行金融市场的融资、投资与风险管理服务。具备创新、管理和应用能力后,可努力成为现代公司金融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选择各类公司从事融资、投资工作,也可到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从事实务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推荐院校: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厦门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篇3

关键词:经济学毕业生;工作状况;跟踪调查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本文的毕业生跟踪调查以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系2007届毕业生163名同学为调查对象,笔者于2012年5月以来,通过多种形式对该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发放问卷分别向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2份,有效回收率达82%。

本次毕业生调查问卷采用不记名调查问卷。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毕业生目前的工作情况

1.毕业生工作岗位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因经济学所含内容比较广泛,就业面覆盖较广,涉及到经济行业的各领域,就业岗位对口率比较高,82人中有68人从事经济学及其相关工作,岗位对口率为82.9%,其中绝大多数毕业生对目前的就业岗位比较满意,只有8个同学对自己目前岗位表示不满意,仅占9.76%。由此可以看出,无论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是否对口,大多数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后都能安心本职工作,对所从事的岗位有较客观的认识。

2.毕业生工作单位地点分布情况

在回收的有效调查样本中,在四川地区就业的有38名毕业生,占调查总人数的46.3%;重庆地区7名,占调查总人数的8.53%; 6.1%的毕业生去了北上广,还有39.07%的毕业生选择在其他地区就业(如山东、河南、甘肃、新疆等地)。在调查样本中,大部分被调查者选择了四川、重庆地区就业,主要因为学校在四川,学校就业在川渝地区具有一定的优势,另外工作单位地点和我校生源地有一定的重合趋势。

3.用人单位性质

从图3中得知,经济学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以私营企业为主,人数比例高达73.9%,而仅有4.3%的毕业生在外资企业就业,相对来说去外资企业的概率较小,而民营企业在吸纳毕业生的行业中占据相当大的主体,经济学专业毕业生绝大多数也是进入民营企业工作的生力军。

(二) 毕业生对学院的评价

1.毕业生对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的评价

根据网络交流和电话访谈得知,毕业生根据就业经历认为虽然经济专业开设了大量专业课,但总体来说,专业课程设置不够精简,缺乏深度,专业内容更新不快,更新速度跟不上社会发展速度;同时,实践课与职业相关联过少,比如金融教研室没有综合实验室,没有开设金融管理实际操作的课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较弱,专业实习流于形式,毕业实习名存实亡,这给他们的就业之路增加了阻碍。

2.毕业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

如表2所示,在这5项指标中,毕业生相对最满意的是教学手段,这说明绝大多数老师能熟练运用电化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上课。最不满意的是教学效果这一指标,不满意的毕业生高达20.7%,结合前面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指标的数据,可以看出学院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毕业生对教师的灌输式教学不是很满意,无法更好地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并应用于实践,因此更谈不上创新了。

3.毕业生对考试管理的评价

从表3可以看出,毕业生对考试管理不满意程度相对较高,毕业生对教师的考试分数论颇有微词,多数毕业生认为考试内容过于呆板,过于注重简单记忆,没有达到考核的真正目的,还容易导致学生抱有作弊的思想倾向。

4.毕业生对初入职具备基本能力的评价

经过统计,不难看出,大部分毕业生初入职时对专业的理论知识把握还可以,具备开展工作、适应环境的条件,但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觉得自身的实践能力不足,未能有效地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导致工作后不能很快进入角色,面对的是全新的知识,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适应具体工作。

三、结论与启示

通过分析本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结果,笔者发现我校经济学教育总体上是成功的,整体上满足了社会的需求。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如毕业生普遍反映学校的实践教学欠缺,致使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进入角色较慢,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影响毕业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根据这次结果,对今后经济学专业学生培养和教学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 坚持不懈地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在今后的人才培养中一方面建议课程设置中适当增加人文方面的课程,比如管理学、法律、人际关系学以及心理学等课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识社会、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自主学习与强化学识,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岗位技能。

(二)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投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对于一般本科院校而言,经济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就业面较广,人才培养要区别于重点大学研究型培养模式。在今后的学生培养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加大实践教学配套设施的建设,真正在硬件和软件上实现深层次综合教学,着重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处理实际案例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能力,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也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弥补教学的不足。在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方面应该继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开拓校外资源,与企业一起联合开发设计学生的培养方案,加强同行业更加先进的管理与理论的交流,积极为学生开拓实习和就业场所,加强校内外资源的整合。

(三)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

应紧密结合学校教学资源优势,依托行业背景,面向市场和需求,以实践、应用能力为基础,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从重实践、重创新能力培养出发,注重创新课程模块建设,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即着重培养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保证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专业素养和动手能力。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课外创新行动,强化学生的实践,倡导创新文化,包括参与科学研究项目、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参加建模、设计大赛等。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高职教育;现状;对策

我国许多地方高校为了满足市场对经管专业人才的需求,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愈加重视,而《西方经济学》也被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确定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西方经济学》中包含的大量经典经济学原理和丰富案例能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和世界事务的演变情况。虽然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有诸多优点,但是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成效却并不显著,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一、地方高校高职专业《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现状

( 一) 教学内容比较庞杂,不能体现专业需求性

《西方经济学》是我国许多地方院校高职教育经济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多数教师的长期的实际教学中,存在多个不能摆脱的症结,比如课程标准的制定没有真正达到专业的特色要求,教学难度趋同,教学内容也比较庞杂,不能体现专业需求性。很多教师在教授课程的时候不注意所教授专业的实际情况,习惯于把完整的知识体系不加选择的全部进行讲授,不能根据不同专业所体现的专业特色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性的教学,面对不同的专业授课时也没有对教学方法进行多方面的创新。上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会让高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感觉课程负担太大、经济理论与所学专业的关联性较小、经济学常识的日常应用性较差等等。

我们必须注意到地方高校高职教育和普通本科院校教育是不同的,高职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和强调各个专业的职业能力训练和与专业相关乃至与课程相关的各类实践性教学。许多地方高校的高职教育在专业开设之初,就已经周密地设计出每门理论课程所配套的实训课程和实践环节,把理论课程紧密联系实践,引导和帮助广大高职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产生形象的认识,从而较快的理解并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但是目前高职专业所普遍开设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很少体现高职教育以实践教学为特色的教育环节。课堂上的画面基本呈现是,教师涛涛不绝的讲授,学生或吃力的听课或无精打采的游离在课堂,表面上看教学秩序良好,实际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都不敢想象。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曾说:“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这要求对于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教科书上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训练他们的经济思维,并能够将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应用于日后的经济管理工作、经济理论研究和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中[1]。

( 二) 教师以传统授课方式为主,与学生有效交流和沟通不足

地方高校高职专业更多的教师在教学中,愈加重视提升高职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的综合能力,通过课后实训练习题、建设专业实验室以及带动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即尽可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但是许多高职专业的教师虽然具备了教授相应的专业学科知识的能力,但是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陈旧,以及难以把经济理论与我国实际的经济生活进行有效的联系,因而脱离了中国经济土壤的经济理论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填鸭式”的传统讲授式占据了授课的大部分时间。一些讲授《西方经济学》的年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因教学经验不足,出现对教学内容把握不准,以及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技巧的运用不熟练等问题,进而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2]。有些教师虽然注意案例教学在授课中的重要性,并且授课过程中也尽量插入案例,有时也会组织学生对热点经济新闻等内容进行简单的讨论,但是更多的时间是在讲授庞杂的经济理论,整个课堂上教师演主角而学生演配角。这样笼统的、偏重理论的、几乎没有专业需要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课方式,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在学科上的交流和沟通无法更有效的进行,随着课程的推进,更多的学生渐渐失去了原本的课程兴趣,学生只会机械的听课,整个学期下来让教师感觉到授课很累可是授课效果不太好。

( 三) 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且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地方院校高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灵活性。他们已经习惯了中学时代形成的死记硬背为主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普遍表现出缺乏学习热情,并且他们实际的知识水平也不如普通高校专科学生的基础扎实。而《西方经济学》在讲授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西方国家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经济演变乃至文化内容;并且在学习中还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高职学生往往没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以上这些因素导致他们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时候感觉非常吃力,甚至一些学生学习起来具有很大的难度。于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知识水平偏低,或者因为没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西方经济学》开课的初期容易因为难以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知识而产生厌学情绪,这样的情况会随着该课程深入的进行而使得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或觉得该课程过于枯燥和理论化。还有些学生错误的认为《西方经济学》对于高职学生将来的重视实践技能方面的工作帮助太小,因而这些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也缺乏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自觉学习的主动性。

二、改进地方高校高职专业《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对策分析

( 一) 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授课环节要符合专业的需要

地方院校高职专业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突出的问题是不符合专业的需要。《西方经济学》在经济类和管理类高职专业中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每个经济学教师都不能错误的认为在讲课的时候内容和方法可以是雷同的,因为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专业特色和专业需求,所开设的每门专业课程都是服务于本专业的。所以不同专业的教师,要根据授课对象的教育层次、专业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建立多元化西方经济学课程体系[3]。授课教师应该努力钻研书本和专业,发掘出书本知识和专业特色的结合点,然后对其进行重点讲解和分析,而且必须联系本专业的发展。当教师在讲授《西方经济学》的时候是以专业特点为出发点的,教学内容是带有学科需要的有明确选择性地进行教学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被激发出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质量会得到明显的改观。

( 二) 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社会中有些错误的声音,认为地方高校高职专业的教师能力一般即可,根本没有必要和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的教师一比高低,认为高职专业的学生比起高校普通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要短。但是从教学能力这个层面上来说,如果想带领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合格员工的转变,高职专业的教师就更要比一般本科院校的教师具备更加丰富的理论知识与更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要求讲授高职专业《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师既要具备扎实完善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还要具备高职专业所需要的丰富的理论运用于实践的经验,要能准确地寻找到专业和书本的契合点。

需要指出的是,在讲授《西方经济学》的教师队伍中,有些教师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对《西方经济学》存在天然的偏见,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还有些教师酷爱《西方经济学》,乐于深入研究西方社会的经济发展的现象和经济规律,反而不太关心中国众多的经济现象和现象背后的本质,也不会对理论进行钻研,所以,在授课过程穿插的案例更多的是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经济案例,然而我们的学生不太了解西方国家的经济状况,这样造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脱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的土壤。因而在建设教师队伍过程中,中国经济和中国国情教育必须放在经济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使《西方经济学》的授课过程不偏离中国经济发展的国情,当教师们用科学的教学态度对学生进行紧贴国情的授课时,才是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

再有,《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抽象性都较强的科目,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能单一的使用灌输式的教授方法,如果大量的使用传统的讲授法,学生只会感到枯燥至极,造成课堂气氛的过于沉闷。这就需要教师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运用传统的讲授法之外,还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启发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穿插、案例讨论以及案例演讲都会让理论与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尤其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和设备,在教学中更多的使用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具体数据和资料进行教学,让广大学生产生更多的共鸣,帮助学生对经济学原理有比较清楚地认识与理解。

( 三)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地方高校的高职专业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学习基础就差些、适应学习的能力也差,尤其是长期以来对于抽象理论学习的热情就不高,对高深、高难度的理论学习很是厌恶。但是很多和经济类、管理类相关的高职专业都已经把《西方经济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开设,所以相关专业的学生谁也不能摆脱《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而且当今社会处在经济大发展的时代,每个学生毕业后必将融入到经济的浪潮中,因而在学校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学习《西方经济学》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的经济学教师在授课之初就要给学生讲清楚这门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让广大学生在学习最初就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逐渐爱上这门深不可测的课程,对于现实应用性较强的经济原理要鼓励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用实际的经济现象来验证经济原理的正确性,尤其鼓励学生尽量用身边的经济小案例来证明经济原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认识到书本看似抽象的理论实则为现实众多现象的概括和总结,更会让学生体会到的书本知识的重要性和对现实的的重大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巩芳,高磊,刘鑫.针对不同专业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以内蒙古工业大学为例[J].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1) :88 -89.

[2]李红霞.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解决对策[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校报,2005,15(1) :74 -75.

篇5

【关键词】 讨价还价 价格歧视 保留价格 时间机会成本

讨价还价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常见现象,在许多面向普通消费者的专业零售市场上,如电子(北京中关村)、服装家纺(北京动物园、大红门)、家居家装(北京十里河)等专业市场,在售商品通常并不明码标价,或者虽然标价却留有还价余地,从而导致买卖交易过程中的讨价还价行为。卖家虚标价格不符合价格法规定,而且讨价还价对交易双方都是一件耗时费力的事情,分歧较大时甚至严重影响交易的进度与效率。但现实中为何仍然有部分商家不愿承诺“明码实价”,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经济学中的价格歧视理论,为分析该问题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

一、价格歧视的实现条件与类型

价格歧视是一个经济学的中性概念,“歧视”之意与我们通常的理解不同,并无任何感彩。经典的价格歧视概念是指垄断者对同一消费者或不同消费者,以不同价格出售不同单位的同一商品。但在现实中,价格歧视现象并不局限于垄断市场。如果卖者能满足:拥有某种程度的垄断势力,有能力对买者进行区分,能排除买者低买高卖的套利行为三个条件,非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中都能实现价格歧视。价格歧视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级价格歧视,是指卖者每一单位的商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二级价格歧视,是指卖者按不同的价格出售不同数量的商品,购买相同数量的消费者支付相同的价格;三级价格歧视,是指卖者对不同的市场或消费群索取不同的价格。

零售业进出壁垒很低,不易形成垄断市场结构,但由于区位、声誉、服务、信息不完全以及消费者主观偏好等原因,某零售商提高价格并不会失去全部的顾客,换句话说,该零售商具有某种程度的垄断势力。而消费者由于主观心理作用,对同一商品的效用评价并不相同,因此对其最大支付意愿也不相同。再加上消费者基本上是购买自用,数量有限,个人之间交易成本高昂等原因,并不容易出现低买高卖的套利行为。这就为零售商通过讨价还价来获取消费者的最大支付意愿并以此价格出售创造了条件,也就是前述的第一种价格歧视类型。

二、价格歧视模型构建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来分析讨价还价过程中一级价格歧视现象产生的原因与实现条件。假设某零售商面对一个潜在的消费者,他的效用函数为 u(x)+y。其中x表示消费者对某商品的消费数量,y表示消费者花费在其他商品上的货币。消费者对数量x的商品的最大支付意愿以r(x)来表示,即r(x)・u(x),意味着在这个价格消费者消费或不消费这种商品刚好无差异,有时我们也把r(x)称为保留价格。我们设消费者的反需求函数为p(x),这是消费者的边际支付意愿函数,可用来表示为吸引消费者选择x单位的商品,零售商提供的价格p必须是多少。我们再假设消费者的收入为m,由此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问题可用下式表示:

■u(x)+y(1)

s.t.px+y=m

将约束条件代入目标函数,使其变成非约束的最大化问题

■u(x)+m-px (2)

令其一阶导数为零,可得

p=u?准(x)(3)

这意味着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时的边际支付意愿即商品的销售价格等于其边际效用,也就是说要想使消费者选择数量为x的商品,零售商提供的价格必须为p=p(x)=u?准(x)。

为简单起见,我们还假定该零售商出售的每单位商品的边际成本为常数c,则其成本函数为c(x)=cgx。

三、利用讨价还价实施价格歧视的原因

在一级价格歧视的情况下,零售商通过与消费者的讨价还价,总是把每个单位的商品按可能索要的最高价格出售。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零售商把某个固定数量的商品按“要么接受、要么拒绝”的价格出售,即消费者的保留价格。

假设某零售商提供给消费者某一价格和数量的组合 (r?鄢,x?鄢)。价格r?鄢是“要么接受要么拒绝”的价格,这意味着消费者要么支付r?鄢以消费数量为x?鄢的商品,要么没有商品可消费,由此我们得到该零售商的利润最大化问题为

■r(x)-cx

s.t.u(x)3 r(x)(4)

约束条件表示消费者必须从数量为x的商品消费中得到非负的剩余。由于零售商希望r尽可能大,所以此约束将作为一个等式得以满足。将等式约束条件代入目标函数并令其一阶导数为零可得

u?准(x?鄢)=c(5)

则消费者对均衡数量为x?鄢的商品要么接受要么拒绝的价格为

r?鄢=u(x?鄢)(6)

由式(5)和式(6)可知,一级价格歧视下,零售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数量x?鄢是一个帕累托最优状态,即此时的供给等于需求,且消费者的边际支付意愿(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这与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数量相同,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总和实现了最大化,区别在于此时零售商得到了市场上的全部剩余。如图1(a)所示,图中的阴影面积A即消费者剩余,被零售商完全占有并转化为超额利润,其与下方的散点矩形面积B共同构成了对 x?鄢数量商品的保留价格r(x?鄢)。图1(b)是零售商没有实行一级价格歧视的情形,此时零售商将按照MC=MR的原则来确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数量x?准,与(a)相比,均衡数量小于实施价格歧视策略的数量,零售商获得的超额利润也比较小,如(b)中的阴影面积A所示。

因此,尽可能地占有消费者剩余并将其转化为超额利润是零售商不愿明码标价,而愿意和单个消费者展开讨价还价的重要原因。

四、利用讨价还价实施价格歧视的条件

零售商利用讨价还价来获取消费者对商品的保留价格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消费者当然也会尽力避免这种情况出现。但买卖交易中的讨价还价是一件颇为耗时的事情,不同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机会成本。对时间机会成本较高的消费者如企业高管和白领阶层来说,花费太长时间讨价还价是很不划算的,因此他们一般对价格不太敏感,对商品的保留价格较高;而时间机会成本较低的消费者如家庭主妇和退休者则可能货比三家,与零售商反复议价,他们对价格较为敏感,对商品的保留价格较低。正是基于时间机会成本的不同,经验丰富的零售商利用讨价还价策略,来试探和获取消费者的保留价格信息。

还以单个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例,假设消费者用于购买某商品讨价还价的时间分别为t,则用于工作的时间为12-t(扣除正常的12小时生理需要时间――如睡觉、吃饭等)。w为消费者面对的工资率,m是消费者的非劳动收入,D(t)为消费者与零售商讨价还价获得的总折扣额,显然它是时间t的增函数。按照常识和经验,一般情况下刚开始讨价还价时可以获得的折扣力度较大,而随后获得的折扣力度越来越小,即边际折扣D?准(t)=MD是t的减函数。我们进一步假设零售商向消费者开出的合理上限价格为p,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该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问题

■u(x)+y(7)

s.t.[px・D(t)]+y=m+w(12-t)

将约束条件代入目标函数,将其变成非约束的最大化问题

■u(x)+m+w(12-t)・[px・D(t)](8)

该问题的一阶条件为

w=D?准(t?鄢)(9)

这意味着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时,应使其讨价还价所获得的边际折扣等于其工作所面对的工资率。由于D?准(t)是个减函数,当消费者的工资率较高时,他应该用较少的时间来讨价还价,反之则应该用较多的时间来讨价还价。

在图2中,消费者工作的工资率是w,这是用于讨价还价的时间机会成本,讨价还价的边际折扣为MD=D?准(t),当wD?准(t?鄢)时(如t?鄢的右边)消费者由于讨价还价造成的工资边际损失大于所获得的折扣的边际增加,此时消费者减少讨价还价的时间是合理的。随着讨价还价时间的减少,其边际折扣增加,而工资率不变,直到w=D?准(t?鄢),此时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显然,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工资率 (时间机会成本)上升(下降)时,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讨价还价时间t?鄢也相应的减少(增加),消费者愿意花费在讨价还价上时间的长短通常反映了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也因此可以间接地反映消费者对商品保留价格的高低。

五、结论

如果零售商由于区位、声誉、服务和消费者偏好等原因具有一定的垄断势力,同时有能力对消费者进行区分,并且排除消费者者低买高卖的套利行为,就可以在商品定价中通过实施价格歧视策略来追求利润最大化。在一些专业零售市场上,零售商不愿意“明码实价”的原因是通过讨价还价行为可以推断出消费者对商品的最大支付意愿――保留价格,以此价格销售可以将消费者剩余转化为超额利润。讨价还价行为之所以能间接发现消费者的保留价格,是因为消费者的时间机会成本不同。时间机会成本高的消费者通常对价格不太敏感,对商品的保留价格较高,反之则较低。这正好可以被经验丰富的零售商用来试探和获取消费者的保留价格信息。

(注: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面上项目――北京家纺产品消费行为及品牌认知研究(项目编号:AJ20

14-14);北京服装学院14年精品课程-JPKC-1205-西方经济学(项目编号:131001000117/005)。)

【参考文献】

[1] 冯斗斛:生活中经济学的价格歧视[N].深圳特区报,2012-

02-14.

[2] 哈尔・瓦里安著,周洪等译: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第三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3] 陈凡、韦鸿:价格歧视定义的经济学认知和规范[J].价格月刊,2012(11).

[4] 何娟、李映东:价格歧视对社会福利影响的探讨[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