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茶叶的专业知识范文

茶叶的专业知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6:4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茶叶的专业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茶叶的专业知识

篇1

关键词: 中职茶艺专业 误区 专业品质

茶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茶源于中国,被人们发现、利用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茶里沉积着生命之味,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

茶艺是“茶”与“艺”的融合,从广义上讲,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拓展一系列茶事活动,等等;从狭义上讲,是研究如何沏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茶业专家、学者、茶人热捧“茶为国饮”“弘扬中国茶文化,振兴中国茶业经济”,目的是通过做茶饮茶弘扬中国的茶文化,中等职业学校开办茶艺这一特色专业,其目的也是为了弘扬中国的茶文化,推动我国大力发展茶饮产业,在茶叶商品中注入文化内涵,提升中国茶叶的附加值,促使人们沿着富裕、健康、发展的轨道前进。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茶、品茶已成为现实生活中一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表现。

一、中职茶艺专业目前存在的两大误区

(一)专业的学习过于侧重机械式的茶艺表演。

在茶艺表演专业课教学中,有一个致命的现象:学茶艺表演就是记住或是掌握茶叶的沏泡要领――净器、置茶、润茶、冲水、敬茶,学会了这些就学会了茶艺了;或是有如社会上有些人的一种说法,掌握了一些茶的冲泡程序后,穿上漂亮的民族服饰,就认为自己会进行茶艺表演了。就泡茶而言,本身应该是生活中的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如果将泡茶的过程戴上“茶艺”这一桂冠,那就不同一般了。艺术是被人们欣赏的。茶艺中有个“艺”字,整个茶艺过程应处处体现出一种美感,而不是机械地重复几个动作,千茶一泡。真正茶艺师的茶艺表演,是将不同的茶叶,分别选择使用不同的茶具、水温、程序、方法,将一道道茶的色、香、味、形发挥到最佳状态,茶艺师优美、柔和、夸张的冲泡动作,端庄、美丽、得体的气质,以及精美的茶具,和主题相吻合的服饰、环境等构成一种整体的美。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茶艺师应有娴熟的冲泡技艺和整个冲泡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宁静致远、从容不迫的气质,这也恰恰是一般人机械学习茶艺所不能领悟和表现的。

(二)茶艺专业的学生培养定位过低。

茶艺专业学生培养定位在会泡茶的服务生,与饭店服务员区别在于:懂一点茶艺知识,会茶艺表演。由于定位过低,学生在校学习的有关茶的知识和技艺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迁模糊和淡化,最后也就是和其他服务员没什么区别。

二、提升中职茶艺专业专业品质的途径

茶艺专业要有发展和提升,有自己的独特的色彩,茶艺专业的学生除了服务是有共性的外,更要有自身独有的内涵,这对于从事茶艺专业教学的师者而言,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中职茶艺专业要提升专业品质,需要从事该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提高。

(一)茶艺技能的提升。

一技,泡茶之技。选器、选茶、选水、温度、冲泡、贮茶,这些技能是茶艺的基础技能。不同的茶叶,由于生长的环境不同,制作工艺的差异,有不同的茶性。外形紧直挺秀的开化龙顶生长在常年云雾缭绕深山之中,选择冲泡的水温较西湖龙井高,龙顶选器适合长高型的玻璃杯,而龙井则适合低矮型的玻璃杯或是瓷器杯,以保持龙井特有的栗香。又如“凤凰三点头”“悬壶高冲”“高山流水”“关公巡城”等技能,则需经过千百次的训练,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勤练出真功的。

二技,服务之技。服务语言、服务心理、服务礼仪、服务技巧等服务技能。目前,茶艺专业毕业生就业十分走俏,主要去向有茶业公司、茶艺馆、茶楼、茶庄等行业。这些行业都是服务行业,因此学生要严格按照茶艺师职业要求和茶艺人员应具备的服务技能进行训练和学习,这样才能认真做好所从事的各项工作。在接待服务过程中,除了和谐得体的着装、亭亭玉立的站姿、典雅的坐姿、轻松而怡然的走资、优美的手型、优雅自信的举止,为嘉宾提供良好的外观享受外,还能运用丰富的专业知识,为顾客提供茶叶知识、茶叶冲泡技能,传承中国的茶文化的能力。

三技,适时营销。茶艺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分析市场行情,与商人洽谈业务的能力。茶艺师不仅仅是一位泡茶的能手,也是一位会营销的生意人。茶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食品,人们对茶有着不同的偏好,也就是说不同的茶适合不同的人来饮用。中职茶艺专业需要在茶叶营销方面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如学习电子商务,开设网上商店卖各类茶叶,让学生在茶叶市场实习,等等。在营销专业课教学中,重点应阐述茶叶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体系的运行机制,要求学生不仅懂得营销的基本知识和策略,制胜,而且能科学地应用营销基本理论,使之与茶文化、茶产业、饮品业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不断提高适应经济社会的能力。

四技,会喝茶。一个学习茶艺,一个会泡茶的服务人员,如果从没喝过茶,或是喝的茶叶的品种不多,不懂茶性,只是机械地冲上一杯解渴的茶水,又如何能更好地服务客人?茶源于中国,我们的祖先对茶有了充分的认识,茶圣陆羽著《茶经》,宋徽宗著《大观茶论》,他们如不喜茶,不喝茶,不研究茶,如何写出流传千古的佳作,成为全人类的遗产?所以,茶艺专业的学子除了茶技、服务之技,营销之技外,还应拥有一技,那就是会喝茶,那怕是能适应茶的那一种独特的苦味也行。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根所在,而中国的年轻一代,由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从小解渴的不再是传统的开水、酸梅汤,或是茶水,而是含有大量的添加剂的各类各种软饮料、可乐、果汁等,哪怕是冠以茶为名,也不是我们茶艺中说的茶,而是充满着各种添加成分,只是带有一点茶香的饮料,因此,肥胖已是一道风景。学茶艺的学生不喝茶不愿品茶不只是个别现象。茶艺专业的学生,他们本身就承载着传承中国茶文化的使命,学茶的人不喝茶,那么,茶,为国之饮,从何谈起?

(二)文化素养的提升。

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是需要通过时间去沉淀的,文化素养的提升是多方面的。虽然中职生文化课成绩不太好,但并不代表他们的文化修养到此结束。文化是多方面的,在一个人最青春年华之时,赋予一定的文化熏陶,这将是一个人终身的精神财富。茶艺,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以茶会友,茶话会、茶沙龙、茶吧等场所,茶歌、茶舞、茶诗、茶艺等茶文化表现形式,都将会提升文化的素养。茶艺表演主体是表演者,每个动作、神态、语言、仪表均应体现一个“美”字,“美”不仅仅在外表,更重要的是求内在。表演者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文化修养,要了解茶文化的历史、茶叶基本知识、美学知识、礼仪知识等,必须懂得“廉、美、和、敬”的茶德精神。如,台湾陆羽茶艺中心的林瑞萱女士在《太极拳和泡茶之道》一文中提到,练习泡茶的同时,要练习太极拳。仔细推敲一下,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太极拳和茶艺的确有相关的联系,茶艺表演要体现“和”“敬”“圆”,而打太极拳的姿势,从头至尾双手呈弧型,始终如抱着一只球,并不时在空中划出一个又一个的圆。从打太极拳的速度来看,缓慢均匀,和茶艺表演时从容、自然的气质要求是一致的。如果能练好太极拳,并将太极拳的延绵不绝、柔和坚韧的动作、气质运用到茶艺中,就一定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地方特色文化的提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方出产的茶叶有着不同的滋味,有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茶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有现代的后起之秀开化龙顶、安吉白茶等。从古到今,茶叶的品名越来越多。中职学校开设茶艺专业本身就特具地方特色,一是学校身处产茶区,学生家中不乏有种茶、制茶、卖茶者。茶人最喜用这个词来体现他对茶的了解,这就是“茶性”。“茶性”,顾名思义:茶是有性格的。不同的气候、不同的土壤、不同的茶叶品种、不同的制茶工艺一定会带来不相同的茶性,显然,不同的茶类,自然有不相同的冲泡方法,相同茶类虽然其冲泡方法相同,但产地不同、用水不同,甚至泡茶的人不是同一个,其滋味都会是不相同的。茶性,是一个爱茶之人或是学茶之人必须懂得的,它和地方特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校要让学生参与到地方特色文化的建设之中,搭建特色文化平台,让学生成为茶文化的组织者、参与者、宣传者。为体现茶艺专业的地方特色,应组织学生广泛开展有意义的茶事活动,在校内以茶艺竞赛为主题,开展茶歌演唱、茶舞茶艺表演、茶诗茶词朗诵等竞赛活动,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祥和、温馨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浸润于浓郁的茶香中;在校外举办形式多样的茶艺表演晚会等茶事活动,将茶艺表演、茶歌茶舞融为一体,让学生充分展示茶艺表演技艺和演唱技能。各种以茶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可使茶艺专业在第二课堂中更加生动精彩,更富有生命活力。

(四)茶艺回归自然。

真的茶艺并没有那么神秘不可测,茶艺专业学习需回归自然。如茶艺表演的学习,我认只需抓住三个重点,就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什么叫茶艺。茶艺表演的三个重点是,第一,冲泡程序设计科学;第二,表演者应具有较高的素质;第三,表演形式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科学冲泡是基础,表演者的素质高低是表演成功与否的关键,源于生活才能被广大民众所接受。茶艺表演关键在于“艺”,“艺”是技艺、技巧。茶叶冲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是表现“艺”的前提,对不同的茶类应设计不同的冲泡程序,才能充分展示茶叶的色、香、味、形,达到茶艺表演的目的。如开化龙顶单茶的冲泡,它的主要程序为:备水―烫杯―置茶―润茶―冲泡―观展示杯―奉赏干茶―敬茶。一般绿茶冲泡表演时,“奉赏干茶”为程序的第一道,而在开化龙顶茶艺中,却将其安排在冲泡以后,因龙顶单茶在杯中不能立即展开,茶叶中的有效成分须等片刻才能浸出,此间穿插观赏干茶恰到好处,这样安排更具科学性。再如乌龙茶的冲泡程序几乎已形成固定的模式,有18道和20道之说。厦门大学茶艺中心的乌龙茶冲泡,“分茶”与一般的表演次序有所不同,是先在每个杯中加入茶水(称为韩信点兵),每一杯都点到,以示公平,再来回巡酌,看哪一杯少补上一点(称为关公巡城),这样,每杯茶汤的量和浓度基本一致。总之,一种茶的冲泡程序设计,以及冲泡水温、时间的控制,茶与器具的配置,水的选择等,都应从茶叶内含物是否充分溶出,汤色、滋味、香气等能否充分展示该茶的品质特点诸方面去考虑。茶艺表演以冲泡好一杯茶为前提,如果表演不能把茶的色、香、味、形等品质特征充分展示出来,那么动作再优美、环境再优雅是徒劳无功的。所以,茶艺要回归自然。

总之,中职茶艺专业提升教学品质,除了要求学生学好茶艺专业知识、掌握各种冲泡技能外,还必须懂得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更要让学生懂得中国茶艺中包含的茶德、茶礼,将“廉、美、和、敬”的茶德精神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将茶礼转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闻香识茶、以茶施教,以精湛的技艺展示自己的才华,茶艺专业课实践教学更重要的是应走出课堂,面向社会、面向大自然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记住:茶是不会让你失望的,选择了茶,就选择了健康和快乐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传承了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徐南眉.少儿茶艺――新的课外教育形式[J].茶叶第一期,1999.25,(1):46-47.

[2]陈杖洲.在少儿中开展茶文化活动的探讨[J].广东茶叶:33-35.

篇2

财政学是一个较为综合的专业,尤其在本科阶段,其学习内容涉及面广,所谓广泛涉猎,视野开阔。

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知识是财政学专业的基础内容,也是后期学习、研究财政和税收政策的必备利器。在这方面,我们会深入学习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经济学入门课程,公共经济学、公债经济学等与政府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学习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审计学和税法等会计学的中级课程。这些知识是我们通向财政学知识海洋的指路明灯,不但让我们学会站在经济学的视角和维度看待这个世界,还让我们拥有解决财政学问题的武器,让我们在财政学的科研道路上披荆斩棘,手到擒来。

具备基本技能之后,面临的便是永无止境的专业知识学习了。对于这些知识,我的信条是――The more,the better。首先是税收政策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会学习国际税收、税收政策前沿等;其次是财政政策问题,如政府预算、公共经济学案例等。

初入大学的我,同现在大多数的高中生一样,觉得科研是一件难到无法触及,同时又遥远得不敢仰望的事情,总以一种初中生看高考的态度幻想着科研的模样。3年的大学生活却让我明白,科研不仅无处不在,还为我们提供了体现自身价值的大舞台,让我们熠熠生辉。

财政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主要有财政理论与政策、税收理论与政策、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公共预算与财税管理以及公共财政计量分析等。一般从社会现象与国际、国内矛盾和问题切入,从政策制定和政府资金运用的角度展开研究,最终探究可以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和资金运用方式。例如,如何从政府的角度解决“黄牛党”倒卖火车票的问题,如何合理运用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资金解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等。

当然,由于财政学专业的专业课设置十分具有综合性,该专业的学生具备良好的经济学和财务管理的基础,因此,科研的方向并不限于政策问题,上市公司、民间借贷、国际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也都是财政学专业的学生乐于和擅长研究的方向。

篇3

关键词 幼儿教师 专业发展 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6.088

Investigation of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Career Planning

WANG Le, LI Ling

(Nanchang Teachers College, Nanchang, Jiangxi 330103)

Abstract In this study, use "survival of the state preschool teacher questionnaire" to investigate Jiangxi Province 520 kindergarten teachers. The results show: preschool teachers education level is generally not high, initial and secondary level education to the majority of high school, academic education to college-level post in the majority. Widely recognized national training preschool teachers to help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ut not enough to recognize the role of kindergarten. From career planning point of view, most of the children in the kindergarten teachers will continue to adhere to work on career prospects are optimistic, and had further education needs.

Key words childhood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areer planning

0 引言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从新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①幼儿教师作为教师群体中的一员,也有一套在幼儿教育、保育方面的系统知识与能力,同样需要获得专业的成长。然而,幼儿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属于较为薄弱的一块,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为此,本研究将通过调查幼儿教师的学历提升、专业发展及职业规划情况,来找到目前幼儿教师在专业发展与职业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试图给出对策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对象:本研究借助国培计划的开展,调查了江西省南昌、抚州、赣州、景德镇、九江、吉安、高安等地区183所幼儿园的参训教师520人,其中女性513人,男性7人;公办园203人,民办园317人;城市教师313人,农村教师207人。

(2)工具与方法:本研究在参考李金英《幼儿教师生存状态调查问卷》②的基础上自编了问卷,分别从经济、工作、社会支持、专业发展等方面展开调查。问卷数据使用SPSS19.0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幼儿教师的学历情况

从学历情况来看,幼儿教师参加工作时的学历水平普遍偏低,有57.89%的教师初始学历仅为高中或中专层次。但在参加工作后,有相当比例的教师再次进修并提升了学历,高中、中专层次学历者减少了22.89%,本科及以上层次学历者增加了9.23%。教师学历由参加工作时的高中、中专学历为主,转变为现在的以大专学历为主。

通过交叉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不同学历起点的幼儿教师学历提升的具体情况。其中,参加工作后从未提升过学历的教师为372名,占被调查教师的71.54%。高中、中专起点的教师学历提升比率最大,达该学历层次者的39.53%;大专起点次之,达该学历层次者的17.90%。幼儿教师在学历提升方面呈现示出学历越低者,提升学历的行为越积极的态势。

2.2 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

在“所在幼儿园对于自身专业发展的帮助”的调查中,有42.11%的幼儿教师肯定了幼儿园具有很大或较大作用,但仍有45.19%的幼儿教师认为所在幼儿园的作用一般,即教师感受不到幼儿园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明显的帮助。

在“从哪些渠道获得专业发展”的调查中,参加培训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最常用的途径,其次分别为与同事交流以及教育过程中的反思。“参加培训”之所以成为80%的被调查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说明自国培计划实施以来,幼儿教师切实地从中获益,得到了不少的专业发展的机会。因此,国培计划的开展对于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但我们也遗憾地看到,幼儿园自身开展的教研活动影响力不足。只有45.19%的幼儿教师(235人)认为教研活动能提供专业发展的帮助,还有不少幼儿教师表示幼儿园很少组织真正有效的教研活动。

2.3 幼儿教师的职业规划

总的看来,有48.65%的幼儿教师打算继续在幼儿园工作,还有16.15%的幼儿教师想要自己创办幼儿园。因此,打算继续从事幼儿园相关工作的教师达64.8%。但仍有26.15%的幼儿教师尚未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在学历的提升方面,有75.96%的教师准备或已经开始读书深造,有学历提升意愿的教师占据多数。其中,打算自己创办幼儿园的教师深造意愿最高,达该选项人数的89.29%。可见,职业规划为园长的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意愿最强烈。

在对于幼儿教师职业前景的调查中,有66.15%的教师持乐观态度,18.27%的教师持模糊态度。总体上,幼儿教师对于职业前景的态度是积极的。

3 讨论与建议

总体看来,幼儿教师的学历水平普遍不高,即使在参加工作进修后,仍以大专学历的教师居多。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幼儿园的帮扶力度不及国家层面的。从职业规划来看,大多数幼儿教师仍将坚持在幼儿园工作,对职业前景持乐观态度,并有了进一步深造的需求。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3.1 给教师的建议

本次调查中,虽然75.96%的教师表示自己准备或已经开始读书深造,但在调查当中,参加工作后从未提升过学历的教师高达71.54%。这说明,幼儿教师虽然有深造意愿,但付诸行动者较少。因此,如何把教师的主观意愿转化为客观行动,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在进一步的访谈中,我们也听到不少教师对于学历的消极看法。

教师A:虽然我自己只有大专学历,但在我们幼儿园里,我的学历已经是最高的了。我们那里属于农村,大家学历普遍不高,还有一些初中生在我们幼儿园工作。所以我觉得学历提升不是很紧要的事情,我还不太感到这个方面的压力。

尽管这些年在国家的重视与扶持下,学前教育得到了迅猛地发展,但实际上,学前教育仍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不同地域、不同体制的幼儿园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不少农村幼儿园、民办小规模幼儿园的师资水平不高。处于这类幼儿园的教师由于参加工作时门槛低、要求低,因此,他们往往认为幼儿教师没有什么专业性可讲,也没有学历的太多要求。为此,我们必须要提高幼儿教师对于本职业的科学认知,承认幼儿教师是一门有知识、能力要求的专业性职业,要从事好幼儿教师的工作,必须要有专业发展的意识,注重个人内涵的提升,为幼儿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保育服务。

3.2 给园所的建议

本次调查中, 57.89%的教师(301人)认为所在幼儿园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帮助作用一般或较小,只有45.19%的幼儿教师(235人)认为教研活动能提供专业发展的帮助。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幼儿园在教师专业发展上的帮扶力度显然是不够的。纠其原因,还是不少幼儿园的师资队伍不合格,上至园长,下至教师,都没有很好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不懂得如何有效的组织开展园本教研活动所致。

教师B:来到南昌参加国培,听了这么多专家的讲座,也看了一些省级示范园,我这才发现自己根本就不懂学前教育。我在这里听到的东西是我以前在工作中几乎没有接触的。这次学习给我的触动很大,跟一些公办园的老师沟通都有点儿脸红,总之这次算是长见识了。

园长做为幼儿园的领头羊,如果自身的专业能力不够,专业发展意识也不强,那么可想而知,这个幼儿园是很难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氛围的。因此,园长必须不断提升自我,积极向外取经。要到一些办学较好的幼儿园里去学习经验,将学到的好的做法带回本园,给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园长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本园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要关注学前教育的发展动态,积极吸纳最新的教育理念,带领全园教师开展有效的园本教研活动。

3.3 给相关部门的建议

鉴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意愿足,但实际行动力不足的现状,相关部门应该在政策导向上对幼儿教师有所引导。国家虽然一直有幼儿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也规定了幼儿教师必须持证上岗,但在本次调查中可以看到,仍然有许多幼儿教师未持证便上岗。

教师C:我已经在幼儿园工作三年了,但还没有考教师资格证。幼儿园也没有催促我非要去考,反正周围很多老师都没有考,包括一些来了好多年的老师。所以我自己也就懒得考,但我也知道,如果考个证肯定会好些。

相关部门应该落实持证上岗制度的实施情况,推动幼儿教师将专业发展的意愿转化为切实的行动。在落实的过程中,也能促进相关教师对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幼儿保育等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并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此外,我们也看到国培计划开展以来,幼儿教师对其实施的有效性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因此,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幼儿教师参加高水平、有质量的职后培训,这将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应该将幼儿教师的培训计划做成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方案,确保幼儿教师在入职后,仍然有机会继续学习,获得专业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2013)规划项目《江西省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状态与改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3JY34),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2015)规划项目《转型社会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特点研究――公办幼儿教师与民办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比较的视角》(项目编号:15YB162),2013年度南昌市社科规划课题(项目编号:Jy2013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篇4

【关键词】汽修专业 微型企业 实训

问题的提出

2013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1.37亿辆,这表明我国已进入汽车社会。安康市虽属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但全市保有的各类机动车辆也已达43.5万辆。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及国家大力发展小微企业的政策利好,[1]都极大地带动了汽车维修、检测、配件等服务行业微型企业的蓬勃发展,吸纳了大批初、高中毕业生和企业下岗人员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汽车维修市场。一个显见的事实是,这些从业人员大部分缺乏专业培训,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专业知识、维修技能、职业道德远远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求。根据安康市某县的调查,全县汽车维修从业人员总数达500余人,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却不足40%,而且受过中等以上文化程度教育或专业技校毕业的人员所占比例不足30%,维修企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远低于《机动车维修业开业条件》必须达到的60%。大部分从业人员技能均为师傅带徒弟形式,在自由式摸索中提高,成才周期长,现代的检测设备、维修设备只能由少数人操作,大部分技工只能从事普通车辆的维修。维修过程中过分依赖经验来判断故障,盲目拆卸零件,没有完善的作业程序,工作效率和维修质量得不到保证,容易产生质量纠纷。技工人员素质的偏低严重阻碍了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影响了维修企业整体质量的提高。

当前,现代汽车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等技术已普遍使用,汽车维修服务行业的高科技含量增大。新的维修设备、工艺、技术以及高科技含量的电子化检测设备的大量使用,使得没有受过职业教育的传统汽车维修工难以胜任现代汽车的检测、维修与保养工作。因此,现代汽车维修服务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一流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人才。

安康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本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于2006年开始招生,现已招了八届学生,形成了一整套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的教学和实训体系。该专业的创设和发展,填补了本地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空白,为初高中毕业生提供专业学习,掌握专业技能,成为农村孩子实现跨出贫困、成为工薪阶层梦想的最佳途径。

本文于2010年开始起草,通过开展本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以及对微型企业实训资料的整理,探索了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高职汽修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提出优化本院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建议。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校外实训调查

依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高职教育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据此,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确定了如下实训教学方案:第一学期开展汽修设备及工具使用介绍,进行技能技巧实习;第二学期进行发动机拆装实习;第三学期进行汽车变速器拆装训练,第四学期进行汽车电器维修实训,第五学期进入企业实习四至六个月,第六学期进行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实习实训时间大于1年,超过理论与实践2:1的标准。

笔者跟踪调查并监督了2010年以来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校外实训的情况,将每班第五学期四至六个月的企业实习资料汇总成表1、表2:

企业资质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6739.1-2004》维修企业的资质。这个资质在上述微型企业场所公示。

企业类别,是指根据《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第三条,本规定适用的行业包括:其他未列明行业(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

第四条第十六款:其他未列明行业。从业人员300人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从业人员100人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从业人员10人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10人以下的为微型企业。表1依据调查企业从业人员数划分。

从表1、表2可以看出,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校外实训以微型汽修企业为主。这是几年来教学系部、学生和企业共同选择的结果。

原因分析:安康作为贫困地区,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大中型规模企业可供校外实训。即使是4S店,也属中小型企业。截至2014年10月底,安康区域内共有机动车维修企业740家,其中一类21家、二类126家、三类593家,另有摩托车维修店面149家。这里面占主体的二、三类机动车维修企业均属微型企业。对学生进行访谈发现,校外微型维修企业在实训教学方面比4S店做的更好。学生反映, 4S店只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辅助工作,如擦洗车辆、打扫车间卫生、给维修工打下手等,甚至有学生下企业实习时洗了一个月的车;还有的实训企业不让学生参与任何工作。总之接触不到实质内容,学生的意见很大,他们更愿意选择到二三类维修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训。调查发现,小微型维修企业主积极性高,他们愿意接受经过初步专业培训、文化基础较高、又有汽车方面基础理论的职业院校学生,乐意安排学生更多实际操作机会。因为这些学生的综合素质优于学徒工,易于管理,边培训边工作,“上手快,进步快。”从这几年的情况看,我院学生在校外实训后期,曾有多人受维修企业主指派,随师父或独自外出执行紧急维修救援任务。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也极大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高职汽修专业微型企业实训的实践与思考

1.汽修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的优势

本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依照工学一体、产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遵循培养合格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职业教育目标,积极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以及校内外实训相结合的模式。八年来的校企合作实践,形成了本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于微型企业,实现学生、企业、学院的多赢。

从学院的角度看,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获陕西省“民生工程”项目的支持,现有汽车维修与检测中心一个,汽车结构、汽车发动机、汽车变速器、底盘拆装、汽车电器维修、汽车电控技术、汽车示教板等实验实训室七个。配置比较完整的汽车维修专用工具和设备,能够为合作企业的外协维修提供便利,与合作企业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

从企业角度看,核心人才是决定微型汽车维修企业效益高低的重要因素。这些企业在经营中常遇到如下因果循环的问题:相互挖墙脚造成核心人才(主力师傅)的频繁离职,进而损害在职员工的士气,导致工作效率的降低和成本的增加,进而形成新一轮的员工跳槽或哄抬待遇。接受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训,有助于缓解人才流失问题对微型汽车维修企业造成的影响,有利于企业发现、培养和储备人才,实现企业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从学生的角度看,校外微型维修企业实训期间,企业主一般安排是主力师傅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教学,易建立良好的关系,师傅愿意教,学生乐学,实现理实一体,教学相长。学生发现课堂学习的理论在工作之中有“用武之地”,更加认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克服轻视理论学习的偏见,激发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在校外微型维修企业实训期间,学生能跳出自己的象牙塔,与企业老板、经理、厂长、技术人员、客户等紧密接触,初步观察企业主的经营管理方式,亲身感受到诚信做事做人、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会与同事互助合作的重要性,了解到与自己职业相关的各种信息,扩大了知识面,开阔了眼界,为毕业后就业及创业提供参照,提升就业软能力。笔者通过八年的对专业办学实践和校外实训的调查发现,以校内实训为基础,第五学期企业实习四至六个月,学生技能提高的相当快,部分学生能在维修企业独立开展专项维修。八年来,学生在参加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时,中、高级工一次性通过率达81%,一次就业率达100%。

2.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对微型维修企业主、指导师傅以及实训学生的访谈调查,发现了下列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应在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改进:

(1)应加强汽车电器技术和单片机教学与实训。汽车已成为高科技的结晶,特别是电器技术和单片机的应用已经使汽车越来越“智能化”。电子燃油喷射系统、电子控制自动变速箱系统、空气悬挂系统、自动巡航系统、自我诊断系统等复杂的系统,加上世界各个汽车制造厂商每年不断地推出新的车型车种,使得汽车维修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凭经验、凭感觉修车已难以适应现代汽车业的飞速发展。现代修车的标准作业程序是:接手故障车,询问故障现象,用专业仪器与设备对汽车进行整体分析,得出最准确的诊断,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才对其解体检修,装配试车。调查发现,安康本地这类人才急缺,因此建议在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电器技术和单片机教学与实训课程,特别是汽车电器电子系统图识别与分析检测等相关知识的理论、实践教学进行加强。这样才能做到维修时对症下药,避免盲目蛮干。要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维修观念,不能局限于机修、电工、钣金、漆工等工种,否则将难以适应现代汽车发展呈现出的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现状。此外,要利用学生热衷于网络参与的个性特点,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网上答疑、网上咨询和网上查询,并对学生进行网上培训,实现维修技能的不断更新。

(2)注重专业细分及模块化教学。在初步培养学生汽车维修与检测技能,构筑起学生专业通用能力的平台上,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与兴趣,采用“大专业、小方向”的课程组织模式,提供模块化课程结构,如机修模块、电器模块和汽车美容模块(包括喷漆、抛光、打蜡、装潢等),这三个模块代表了汽车维修行业的三个不同职业方向,使学生的个性选择与行业需求紧密相关,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学生进入实训企业时,可以选择自己爱好的专业进行强化学习,以适应微型汽车维修企业专项 “精修”的生存之道。改变择业时某一专项(如机修)人员拥挤,其他专项(如电脑、电器)人员严重短缺的状况,顺应汽车维修行业、特约维修店和品牌认证店的发展趋势。

(3)学生微型维修企业实训的安全教育与风险控制。调查显示,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校外实训风险主要是维修实训过程中的伤害事故。学生实训是在生产一线操作,技术性强,机械电气设备操作危险性大,加之对操作规程不熟练,容易发生伤害事故。《劳动法》和2003年版的《工伤保险条例》对此没有专门条款。实践中,我院采用学生医保和学生意外伤害保险相结合的方式,分担学校、实训企业、学生的伤害风险,消除汽修企业接纳实训学生的顾虑,这样有利于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但是,在实践中发现,无论学生医保还是学生意外伤害保险,都是事后救济,而且报销范围限于急诊和住院治疗,然而大多维修实训过程中的伤害事故属于轻微伤,达不到报销标准,学生只能自己承担,仍可能引发矛盾。因此,应时刻高度重视学生微型维修企业实训的安全教育,风险控制应以预防为主。实训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管理经验,做好实习(训)岗前培训和实训中的安全警示等。我院的做法是:根据微型汽修企业安全生产实际,结合学生校外实训方案,共同制定实训安全培训方案,将其作为进入实训企业后的第一课。笔者建议在政府层面引入保险机制,开发专门的保险项目,确保校内外实训安全,或者借鉴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的做法,建立实习(训)生工伤保险基金。实习(训)生在实习期间发生的伤害事故,只要符合《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工伤或视同工伤条件,在劳动部门做出实习生工伤认定后,参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待遇享受工伤补偿,由实习(训)生工伤保险基金来支付。

(4)发展微型汽修企业,促进市(县)域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小微型企业已成为提高就业率、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极,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2012年4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4号)文件出台,为促进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提供具体的政策保障。本届中央政府已多次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措施。陕西三级政府也都设置了中小型企业促进局,指导和服务本地小微型企业发展。随着西汉高速、西康高速、十天高速和安康至川陕界高速先后在安康境内建成通车,安康已彻底打开了封闭已久的“山门”,成为连接关天、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所有这些都为本市微型汽修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汽车行业各类注册企业数量激增,汽车维修用工需求旺盛。安康市中小企业促进局2013年组织开展的生产经营情况问卷调查显示,目前大多数企业都存在着融资难、人才缺、创新能力不强等瓶颈和难题。[2]其中,人才紧缺问题最为凸出。这对于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前景无疑是最为有利的消息,该专业近年招生人数连创新高,就业率高达百分之百。

安康工业基础薄弱,属于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外出务工成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2014年前三季度,全市在外从业的劳动力人数达68.6万人,超过全市人口的五分之一。家庭收入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发展本地小微型企业,实现就地劳动力转移就业,既促进了城镇化的进程,又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轻视职业技术培训的观念还相当严重。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初高中毕业学生没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就外出从事低收入工作,难以真正实现家庭脱贫致富的梦想。安康本地发展微型汽修企业,吸纳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就业,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政府可以扶持宣传,发挥其示范效应,带动安康本地其他行业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壮大,进而提升本地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4号)文件, 2012年4月。

篇5

一、观察、记录中的主要问题

在幼儿园调研中发现,和一线教师交谈关于“观察、了解儿童”的话题,较多教师第一反应是看到儿童的“作品”、“照片”以及一些零散的言行举止片段等等,其实那预示着我们只看到了儿童外显的表象!同样,因为缺失科学的教育观和儿童观,缺乏相应的观察知识和方法,很多时候教师为“观察”儿童埋头苦干,记了满满数页,但教师自己也不知道实际上看到了什么……观察儿童似乎变成了外加的甚至是强迫的任务,撰写观察记录更是毫无头绪。下面就观察儿童目前存在的典型问题做梳理:

(一)观察方面的问题

调查发现当前幼儿教师观察幼儿意识、能力与策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观察意识的缺失:在日常保教工作中,幼儿教师相对比较关注每日的保教活动以及自己的教育行为,但容易忽略幼儿在一日活动中的生活、游戏与学习各环节的具体表现和状态,还普遍缺乏主动观察幼儿的意识和习惯。

2.观察目的的缺失:《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更多的幼儿园和教师开始重视“观察儿童”的工作,但缺乏明确的观察目的,具体表现为:不能根据多方因素确定观察目的、明确观察目标、制定观察计划。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确定观察目的、明确观察内容、制定观察计划是保证观察取得预期成效的基础。所以,更多时候的观察是漫无目的的。

3.观察方法的缺失:因为缺乏相关的知识经验、科学有效的观察方法以及观察手段,教师在现场中用的更多是描述法、叙事法等,较少采用拍照、录像、录音等观察手段,一旦现场呈现出的幼儿信息比较多元或场景比较复杂时,教师就会显得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往往捕捉到的信息不够客观、全面、系统。

(二)记录方面的问题

在观察记录中主要有以下几点突出问题:

1.缺乏目的性:教师在观察记录幼儿行为前,首先要确定本活动现场要重点关注的人、事,有明确的观察目的。但我们发现教师在记录幼儿信息时,往往不能明确自己所要观察记录的目标,所以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记了满满数页,但自己也不知道实际上看到了什么、记录下了什么。

2.缺乏客观性:教师在观察记录幼儿行为时,要持客观和研究的态度,学会从客观的立场看问题,从而获得大量具体、真实的信息。但从教师记录的信息分析来看,往往教师会不自觉的带有主观色彩:如对信息进行夸张虚构、记录较概括、主观性语言多等。

3.缺乏有效性:教师在观察过程中要能够辨别、选择对观察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客观、真实地记录,呈现完整的观察记录。现实中的任何活动现场幼儿都会呈现大量的信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具有研究的价值。一线教师还普遍缺乏在观察记录时能敏感地捕捉幼儿活动中有价值的典型行为,并采用最适宜的手段及时记录。

二、观察、记录的“方法”

(一)如何观察儿童

观察目的:观察一名2岁6个月女孩的语言发展情况。

B和教师坐在一起看她喜欢的故事书――《饥饿的毛毛虫》。

教师指着第一页问:“B,这是什么?”

“树叶。”

“看,毛毛虫。”B说。

“对,这是一条毛毛虫,还有太阳。”教师说。

“太阳。”

“这是什么?”教师问。

“苹果。”B指着图画说:“毛毛虫、苹果。”

“对,毛毛虫吃苹果。”成人说,“他还吃了两个梨。”

“还有梨。”B说。

“让我们来数数这些梨。”教师说道,指着图画数起来:“1,2,3。”

“2,3。”B重复着。

上述案例教师在观察幼儿时,更多的只是关注到了幼儿和教师对话的内容,缺乏更为全面和细致的观察,如:面部表情、语调和姿势、行为持久度等……

观察儿童时我们应该尽力做到三个层次:第一,视其所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仔细观察儿童的一举一动,用“白描”的方式微格描述儿童的活动,包括他们的表情。第二,观其所由。即用我们的头脑去“诊断”式观察:儿童的所为,反映了该年龄段的共性特征,还是个性特点?有何行为动机、有何需要等等。第三,察其所安。即用心去观察,我们要陪伴儿童一起经历他们的心路历程,体察他们的情感态度,欣赏并学习他们的视角、思维、逻辑,分享他们的灵性、率真。

(二)如何记录儿童

教师甲记录:豆豆今天很生气,他谁也不想理,老师想和他一起做花灯,他也不高兴。

教师乙记录:豆豆今天早上皱着眉头走进教室。老师向他打招呼,他低头不语,一声不吭。他垂着肩,穿过教室走向睡房的阅读区角,一屁股坐在地垫上。浩浩想过来和他一起玩,却被他一把推开。老师走过来,问要不要一起做花灯,他摇摇头……

案例中教师乙的记录相比教师甲更为客观、真实,用“白描”的方式呈现了豆豆的情绪表现以及其他相关信息,便于教师后期更好地去解读该幼儿,并进一步支持他的发展。

所以在记录幼儿信息时,应该做到:第一,客观:对现场中的幼儿进行非判断性的观察,如实记录现场信息,在观察和记录时,不要解释和下结论。第二,具体:围绕近阶段的观察目的全面捕捉和记录幼儿的信息,即便是最不起眼的细节也不能忽视。第三,使用直接引语:观察者要细心聆听幼儿,并记录幼儿的原话。第四,使用情态词:用最直接的词语记录幼儿的情绪状态。

二、“专业”观察中的教育智慧

晨间区域游戏中,大班的孩子们正饶有兴趣地剪窗花。游戏操作中,大家纷纷忙着用自己手上的剪刀剪东西。

一个男孩手上拿着一张红色的纸“甩着”,头微微低着……我走近,他一点都没有动……班级老师正好走过来:“不着急,先想一想你要剪什么?”

过了会儿,有几位小朋友已经剪出了各色的窗花,并聚集在一起展览。男孩着急地看着其他人,依旧一副很茫然的样子。这时,班级内稍年轻的老师走过去,说:“还不会啊,来,老师帮你吧!”我站在旁边轻轻对她说:“不着急,再给他一点时间看看。”

3分钟过去了,看着他还是没有动手做,我微笑着向他征询:“我们一起去看看其他的小朋友怎么做的,好吗?”男孩使劲地点了点头,于是我带他到隔壁桌(观察中我已经“留意”好的资源)进行“观察”……

大概看了5分钟,他抬起头对我说:“老师,我好像会了。”回到桌前,他继续开始他的“创作”,这时已经只剩下不多的几个小朋友在做了,他才刚刚开始。

看见他“工作”了,我就不着急了。用了将近20分钟的时间,他才完成(和班级同伴相比,一个非常简单的作品)。虽然时间还是比较长,但是他看到了自己工作的成果,脸上挂着微笑,蹦蹦跳跳地进入了属于他们的“同伴展览区”。

篇6

【关键词】护理专业;职业前景;调查

随着人们对健康标准、卫生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护理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高职护理;专科护理;一本、二本、三本护理;硕士护理等多层次学历相继出现,致使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表面看护理人才出现供过于求,但据资料显示,医疗卫生改革尤其乡村基层医疗体系仍亟需大量护理人才,这一市场并没有达到饱和。一方面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招聘困难。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现就独立学院护理专业毕业生的择业意向展开调查,了解现阶段独立学院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提高独立学院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促进护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更好地实现各自目标。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采用抽样方法选取浙大城市学院、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浙医高专应届毕业生,共发放调查问卷155份,收回有效问卷150份,其中女147人,男3人;最大年龄者24岁,最小年龄者21岁,平均年龄为23岁;地域分布均为浙江省。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在就业形势的评估、就业途径选择、就业意向单位及薪酬、就业时的自我心理状态、就业影响因素5个方面进行调查,共计25项,全部为选择题。共发出问卷155份,收回150份,有效回收率为96.8%。

2.结果

2.1 独立学院护理专业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评估

(1)对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看法(见表1)

(2)对于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情况(见表2)

2.2 对就业途径的选择

对就业途径的选择(多选题)见表4。

2.3 就业意向单位和薪酬

(1)目前形势下希望就业的单位(多选题)(见表5)

(2)希望得到的薪酬(见表6)

2.4 就业时的自我心理状态

(1)一直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单位,会不会降低自己的期望值?(见表7)

(2)自己对现在的就业形势的了解程度(见表8)

2.5 就业的影响因素

(1)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见表9)

(2)求职时遇到的最大困难(见表10)

(3)应加强的职业指导(见表11)

3.分析及讨论

3.1 目前的就业形势加大心理压力

从表1看69.8%毕业生认为形势严峻,比较困难。而表2显示74.8%毕业生认为护理人才紧缺。可见毕业生对就业的供需认知存在矛盾。一方面,从护理专业的总需求来看,护理专业2004年被六部委确定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专业之一,预测到2015年我国护理人才将需232万人。另一方面,护理专业的扩招使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多,超过了目前的需求量,造成了护理人才供需失衡,导致县级以上公立医院招聘时学历要求越来越高;而基层乡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保健岗位却招不到护理人才。表3显示这种就业现状造成多数毕业生对就业前景感到一般;感到乐观的人仅占19.7%,加重了毕业生的心理负担。

究其原因,一是扩招造成毕业生数量增多,竞争日趋激烈。二是毕业生对工作单位的地点、规模较关注,不愿意下基层,目光只盯在省市级大医院或城市。三是各级医疗机构对护理人才需求小,不平衡,目前我国省、地市级、县级大医院护士已日趋饱和,紧缺的是乡镇卫生院及家庭、老年护理等方向所需要的护理人才。四是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不足,致使医院在用人方面出现护士配备严重不足。五是需求方面目的人才“高消费”观,许多医药卫生单位用人上相互攀比,形成重学历轻技能的不合理用人观,导致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上处于弱势。六是学校培养目标滞后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造成“产品”与“市场”脱节。

3.2 就业途径趋向自主自立

表4显示,自己应聘者占36.2%,亲朋介绍者占35.2%,反映出毕业生的自主自立能力较强,对就业的公平、公正性有一定的认同,但对社会关系在就业中的作用认同度还是比较高的,这也是符合社会现状的。

3.3 就业意向单位定位不准,薪酬期望相对理性

从表5看选择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者仅占17.5%、6.7%,显示出大部分毕业生就业时以医院地点、规模为主导因素,不愿意去农村基层工作,与实际的市场需求相违背,造成就业困难。

表6显示选择最多的月薪是1000-1499元占39.7%,1500-1999元者占25.7%,2000元者以上者占24.2%,说明毕业生对薪酬的期待还是比较理性,只有小部分毕业生期望值过高。

3.4 就业时的自我心理状态比较务实

表7显示56.6%的人选择在长时间找不到满意工作后会降低标准,29.4%的人选择不会,这反映出多数毕业生找工作较务实。

表8在就业形势的了解程度上,83.8%的人选择了解一些,5.5%的人选择非常了解,其他选择不了解。说明在毕业生了解就业形势方面学校还做得不够。

3.5 外界影响因素较为复杂

表9显示,在“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这一问题上,选择工作较稳定的毕业生最多,占49.6%,其次21.9%的人选择了父母的选择,而选择喜欢护理工作的人仅占6.2%。可见绝大部分毕业生是受外在因素影响而选择护理专业的,真正喜欢护理工作的比较少,缺少学好护理专业的内驱力,这对就业的内在需求和将来工作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表10显示,在求职时遇到的最大困难,53.9%选择个人能力不足,31.2%认为是对单位的用人标准了解太少,7.2%认为学校指导不够。说明毕业生自信心缺乏同时学校指导也有所欠缺。

表11显示55.1%的人希望得到尽可能多的就业信息、就业政策,24.2%的人渴望求职面试技巧、简历制作和写求职信培训,19.7%的人要求开设职业指导课,8.5%喜欢各类讲座。说明大多数毕业生是在就业需要时才想到急需信息和技巧,忽略了对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的平时积累,也暗指学校就业指导还不够到位。

4.建议及对策

4.1 调整学校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护理人才

学校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要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形式、实践技能、价值取向、道德素养等方面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衔接,多做调研,搞清楚用人单位最急需的是什么,按需培养出实用型护理人才。

4.2 科学统筹护理岗位编制,维护护士合法权益

当今护士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但因经费紧张,医疗机构对护理人员的配备都不足。许多医院除正式在编护士外,还有合同制护士、临时工护士,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都挫伤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长期下去势必对医疗卫生事业造成损害,不利于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

4.3 培养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择业观

高校在校学生,年龄一般处在19-23岁,是价值观、人生观、择业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社会、家庭应共同承担起教育任务,从各方面正面引导,提倡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我价值,应摆正位置、脚踏实地,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结合。

4.4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调查显示,许多毕业生对就业形势及用人单位录用标准缺乏了解。学校应针对毕业生的需求深入开展工作,及时就业信息,邀请护理部主任开展医院录用标准等就业知识讲座。就业指导还要动员班主任、任课教师、辅导员及各职能科室等全员参与,从而不断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4.5 增强内驱力,提高综合素质

部分学生被动选择护理专业,缺少学习内驱力,应注重逐步培养对护理职业的兴趣,让学生用心去体会护理事业的真、善、美,并为护理事业付出自己的智慧和真情。

4.6 克服自卑心理,加强自信心的培养

护理学专业是个相对女性化专业,学生性格较内敛,独立学院的文凭在就业竞争中更易滋生自卑心理。因此,要重视对独立学院护生心理压力的正确疏导,多表扬鼓励,多给机会,帮助树立信心。

参考文献

[1]王成.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5:35-36.

[2]郭保明,高艳琴,等.我校大学生就业观及态度的调查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6(6):668.

[3]付伟,刘婷婕.应届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8,23(8):56.

篇7

【关键词】职业养成模式 旅游专业 毕业生 调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179-03

近年来,我国旅游类专业高职毕业生的行业对口就业率和就业巩固率一直较低,人才培养效益低下,人才资源浪费比较严重,从业人员总体素质较低、稳定性较差,这一现象逐渐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对于各旅游类高职教育院校、系部而言,更好地培养旅游行业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突出任务。

一、职业养成模式的实施

为了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旅游专业群高职教学模式,在借鉴长三角和珠三角等旅游高速发展区域的旅游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广西提出的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笔者依托所任教学校――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已构建的旅游专业群,加快建设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加强校企合作、深化工学结合,将人才培养模式转向企业主导、校企共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实践旅游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科研引领化、专业社会化、教育一体化、基地高端化、评价多元化、训导全程化的岗位主导型养成模式,着力提高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的效益和质量。通过在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2006级、2007级、2008级学生中进行旅游专业群职业养成模式的实践性研究,分析职业养成模式对旅游专业群毕业生就业的影响,进而评估该模式的效度。

职业养成模式是致力于通过涵育熏陶、环境影响,注重调动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促使旅游专业群高职学生成长、成熟直至成为合格的职业化专门人才的教育模式。其具体实施环节包括:

(一)坚持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始终是旅游职业养成模式的生命线。旅游专业学生从入校初就在每个方面感受到旅游接待的基本涵义和细节,从头抓起,从小事、细节抓起,从端正劳动态度、增强服务意识抓起,从宿舍的自理、教学场地的清扫到企业的顶岗服务,紧紧抓住,一刻不放,始终放在养成教育的首位,培养学生养成“让服务成为一种愉快的人际交往”的职业理念。

(二)强化实习实训中心环节。养成模式将实习循序渐进分三个阶段安排。第一阶段实习是在第一以及第二学年的校内教学中,以参观、见习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实操性教学、实地教学、完成每学年40小时实践任务等方式进行;第二阶段具体时间安排在第五学期,主要进行职业认识实习与岗位专业实习,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到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顶岗实习实训;第三阶段实习则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主要进行后期在有就业意向的企业实习并进行旅游企业行业实际调查,完成调查报告。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学生实习的有序交替,又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以及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益处。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是教师的培养,打造一支“双师型”的旅游专业教师队伍是旅游专业养成模式得以实施的前提。旅游专业老师的职业性不仅体现在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更在于教师本身职业意识与习惯的养成,从衣着举止、言语礼仪直至接听电话等最基本的细微之处都应显示出职业素质。专业老师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向学生展示职业风采,为学生所效仿学习。

(四)狠抓教育教学改革。养成模式的实施急需旅游专业教学的改革,无论是专业的设置,还是专业课程的开设都需要贴近行业、服务社会,满足企业对职业人才的规格需求。通过积极探索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真正实现将知识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创建伙伴型教学基地。旅游专业养成模式有赖于教学基地的建设,旅游企事业单位就是高职产学研教学的重要基地,通过订单式培养、校企联合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项目合作等方式,密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二、毕业生跟踪调查情况分析

为了更好地进行旅游专业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等方面的改革,论证职业养成模式实践的效度,笔者对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2009届、2010届和2011届毕业生进行了就业跟踪调查,了解他们在校学习情况和毕业后的工作情况,进行相关数据的分析,找出问题和对策,为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实证材料。

(一)调查概况。此次毕业生跟踪调查涉及的学生人数为2009~2011年三届已经就业的毕业生共计401人,如表1所示。这三届毕业生中,女学生所占比例较高,均超过80%,这与旅游行业普遍就业以女性为主的情况相符合。

(二)调查情况分析。具体如下:

1.顶岗实训和就业情况。根据职业养成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群学生在大学三年级的第一个学期都进行了职业养成模式中重点实施的顶岗实习实训,继而进入就业环节。从表2可以看到,在主要进行顶岗实训的6类企业中,在进行为期半年的实训后,超过一半的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的时候,仍留在原实习单位。这也反映了学校安排顶岗实训的单位符合学生对企业的期望和要求,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企业人员的稳定性,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2.就业地点分布。从图1可以看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立足广西,服务地方,同时走向国内旅游发达城市,如上海、广州和深圳等。

3.毕业生从事行业统计。从表3统计可以看到,在笔者所调查的毕业生当中,在酒店业就业的人数最多,分别占三届毕业生总人数的52.1%、54.3%和31.4%,主要是因为毕业生就业的酒店大多为四、五星级酒店,部门较多且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吸纳更多的人才。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主要供职于前厅部和餐饮部。由于旅行社一般规模不大,吸纳人才的数量相对较少,所以只占三届毕业生总人数的11.0%、5.7%和19.0%。从事非旅游行业的毕业生比例较高,占三届毕业生总人数的34.2%、38.9%和34.6%。他们所从事的非旅游行业工作主要集中在:外贸公司、房地产公司、百货公司、会展公司、通信公司和学校等。

4.毕业生跟踪回访。从向学生发放的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统计中,笔者了解到,62.3%的毕业生认为“现在从事的工作与原专业对口”;在月薪方面,65.2%的毕业生认为“现在的月薪是1000-1499元,基本满意”;25.7%的毕业生认为“现在的月薪是1500-1999元,满意”,9.1%的毕业生认为“现在的月薪是2000元以上,很满意”。对于“你觉得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是否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这个问题的回答,68.4%的毕业生认为“基本满足”,24.2%的毕业生认为“满足”,7.4%的毕业生认为“不能满足”。

5.用人单位跟踪回访。对用人单位发放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调查问卷统计后的主要信息整理如下:对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总体评价,68.9%的用人单位表示“工作表现良好,比较满意”,28.0%的用人单位表示“工作表现优秀,十分满意”,3.1%的用人单位表示“工作表现一般,不满意”;对毕业生知识结构及能力素质进行评价中,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实际动手能力、事业心、责任心、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较强,“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一般。通过问卷统计和分析可知,在实践职业养成模式的人才培养中,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专业的职业技能,已达到该校模式培养的基本要求。

三、职业养成模式下高职旅游专业建设的建议

(一)继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内涵。坚持校企合作“双主体”的理念,使学校和企业共同成为人才的培养主体。校企合作是高职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式,今后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将注重在经济、政策、社会、人才和文化五方面的共同利益,在校企利益共享、互利双赢的原则下寻找新型的合作方式。

(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核心力。在校内教学环境中进一步凸显企业特点,在教学中融入职业素养、企业文化、职业道德、职业规划等职前教育,在教室、实训室和教学楼营造职业氛围,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实施企业化管理,从而让学生从技能上、从生活上、从意识上成为一名准企业人。

(三)逐步建立考核科学的评价体系。企业在衡量学生的时候,除了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评价学生在职业修养、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因此,应逐步建立一个与企业接轨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下转第182页)(上接第180页)考核,不仅重视其学业成绩,还从学习态度、团结协作、遵守纪律等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定。

(四)持续培养一支职业素养较高的教师队伍。重视专兼职教师队伍的构建和相互融合,专兼职教师合作担任授课任务、申报课题、编写教材,相互取长补短,既提高专业教师的实操能力和对行业的敏锐性,又提高行业人员的理论修养和研究水平。

(五)加快国际流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积极寻找和国际企业的合作与交流,让高职学生有机会走出国门,为他们成为优秀的中级管理人员做好知识和技能的储备。另外,还可以借鉴职业教育走在前列的国家的先进经验,比如德国的“双元制”,尝试将“双元制”本土化,即实施“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旅游专业非常适合实施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第一年在学校完成指定的旅游专业基础学习,第二年开始在旅游企业和学校定期交替进行学习和培训。学生在企业真实工作状态中感受学习技能的紧迫性,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企业也能用自己的优厚待遇和企业文化留住人才,学生在其中还能获取一定的报酬,真正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张萌,李运平,温斌.培育高职生职业素养 提高就业竞争力[J].中国成人教育,2012(2)

[2]军,秦志英.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基本素质与行业要求吻合度分析[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5)

[3]鹤.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1)

[4]朱晓翔,习阳阳.旅游管理大学生素质能力要求调查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3)

篇8

关键词: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 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9.018

Abstrac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to the new college students of protected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is carried out for understanding the planning and knowledge of future career prospect of the themselves major . Analysis of the tentative ideas and plans of future occupation of this major and summary the opinions of them about how to develop protected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are done basing on data investigated in this article . Protected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s a major that related with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Tianjin and some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make it better service urban modern protected agriculture in Tianjin are put forward in this article. At the same time , reference of specialty construction, the curriculum reform and innovative experiment of students are provided in this article.

Key words: protected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career planning

随着生产需求的增加,高等农业院校在数量、规模、专业设置等方面也急剧增长,促使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正在向现代化、实用化方向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国家、社会、学生、家长所共同关注的焦点,就业率高低也间接地反映出高等农业教育的成败。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各农口院校新开设的专业[1-3],是适应我国设施农业大发展形势而产生的。为了解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新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及就职前景的认知和规划状况,笔者对天津农学院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学一年级本科生做了实证调查,以调查数据作为基础,分析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对本专业以后的职业观现状,调查在实践教学及对课程设置方面的要求,以期能对当前相关专业在专业教育及课程设置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也为农业高校专业思想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1 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1.1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调查

问题1 你选择上大学的理由是:A.学习知识技能来武装和提高自己;B.只为学历;C.想体验大学生活;D.为考研做准备。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选择A的比率为89%,选择B的比率为2%,选择C的比率为3%,选择D的比率为6%。大学教育非常重要,而选择上大学的理由又都是什么呢?有将近89%的同学希望可以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就要真正能满足学生求知的要求。专业培养就要切合实际,使学生具备现代设施工程设计、温室配套设备和环境控制设备的研制与开发、设施特色作物栽培和现代园区规划设计、设施企业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问题2 你现在是否有明确的学习计划:A.有,对学习已经作出规划;B.没有,顺其自然;C.及格就行;D.尚在考虑中。

调查统计图结果显示:选择A的比率为31%,选择B的比率为18%,选择C的比率为11%,选择D的比率为40%。既然大部分同学还未作出明确的学习规划,那么在新生入学时就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及早建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不仅分专业纵向培养而且还可以横向培养[3],培养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一定专业特长的应用型农业高级专门人才。

问题3 进入大学后你将如何规划业余时间:A.学习专业知识或者阅读感兴趣的书籍;B.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兼职;C.上网玩游戏、聊天等,或者睡觉;D.加强体育运动,强身健体。

调查显示,对于大学业余时间的规划,有56%的同学学习专业知识或者阅读感兴趣的书籍;32%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兼职;11%加强体育运动,强身健体,而没有学生选择上网玩游戏、聊天或者睡觉,反映出学生积极向上的主观性。大多数同学将业余时间用来学习专业知识和阅读书籍,学校和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推荐一系列的相关书目、学术期刊网站供学生参考阅读,其中包括不同国家的出版物以帮助学生开拓国际视野。

问题4 你是否有未来职业规划:A.有,并向此方向努力奋斗;B.没想过;C.想过但不知道能不能实现;D.顺其自然。

调查显示,对于大学生职业规划,有31%的同学有规划并正向此方向努力;2%没有想过做规划;61%想过但不知道能不能实现;6%表示顺其自然。在职业规划上,学校可帮助他们做一些实际的规划并提高自信,来实现规划的真实价值。还可帮助大学生在校期间提供更广泛、更具体的实习机会,培养和提高学生真正和社会工作接轨的知识技能。

问题5 你理想的就业部门是:A.国家公务员或事业单位;B.设施相关企业;C.自己创业;D.到农村基层。

调查统计图结果显示:选择A的比率为52%,选择B的比率为39%,选择C的比率为10%,选择D的比率为0%。调查显示有52%的同学希望到国家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就业,而没有同学想到农村基层就业。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我国的人才总量是缺乏的。相信这个现象导致了大学生对就业部门选择的大差异。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并非由市场供大于求造成的,而是产生于个人就业意愿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机会及需求之间的不匹配。农业技术的应用以及农业人才的用武之地大部分在基层,培养的农业人才如果离开了基层,就会背离培养的初衷,这在大学生职业教育中需要重点加强职业教育,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当前,国外人才培养工作中出现一种新的趋势,即企业界人士参与到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企业界人士把企业界的建议、意见和人才需求信息反馈给高等学校,而高等学校则可以根据此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设立相应的教育课程,培养出企业适用的各类应用型人才[2],可以说这是一种农科院校的订单式培养,直接为企业输送人才。

问题6 关于大学毕业去向你的选择是:A.考研或考公务员;B.在天津发展;C.到其他大城市工作;D.回原籍发展。

调查显示,有44%的同学将在大学毕业后考研或考公务员;27%在天津继续发展(其中有21%的学生是天津市生源);6%到其他大城市工作;23%回原籍发展。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发展方向还是很不均衡的,依然有很多同学选择考研或考公务员。那么学校在注重培养学生设施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做到学农、爱农,为我国的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1.2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对实践教学方面的调查

问题7 毕业实习时,你希望在设施相关企事业单位实习时间的长短为:A.半年;B.3个月;C.1个月;D.半个月。

调查统计图结果显示:选择A的比率为45%,选择B的比率为35%,选择C的比率为16%,选择D的比率为3%。调查显示75%的同学希望实习3个月到半年,说明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希望通过更长时间的实习,来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实践技能,以便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和做好工作。因此在制定大学生实习时间上可以参考学生意愿,适当延长大学生的毕业实习时间,积累实践经验,让学生从大学到单位完成更高效的转变。

问题8 毕业论文的开始时间你认为最理想的是:A.二年级下半年;B.三年级上半年;C.三年级下半年;D.四年级上半年。

调查统计图结果显示:选择A的比率为3%,选择B的比率为32%,选择C的比率为35%,选择D的比率为29%。调查结果中,希望在三年级下半年开始毕业论文的比率最大,说明更多同学希望在三年级以后开始毕业论文是因为希望在大学的前两年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然后再开始论文的研究和学习。而目前大学的课程安排是一二年级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专业课程要在大三甚至大四才能学到,大四的学生又面临着找工作和考研复习,所以三四年级的大学生活会很充实很忙碌。因此如果可以适当地将一些专业知识学习提前,所有重要专业课程可以在上大四之前学完。这样即使三年级开始准备论文不会有还没学到的专业知识,也不会和四年级毕业实习有时间上的冲突。

问题9 你想从以下哪些方法提高设施专业技能?A.积极参加学校的教学实习;B.放假期间(包括寒暑假)到公司或企业实习;C.自己深入设施基地实践;D.查阅文献资料从书中获取技能知识。

调查显示,学生中45%希望通过参加学校的教学实习来提高设施专业技能;23%想放假期间到公司或企业实习;31%希望自己能深入设施基地实践;2%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丛书中获取技能知识。对此,学校可以通过完善实践教学,将企业管理引进教学中来,提供可实践的条件,帮助学生提供重点文献和相关资料等方面来帮助同学们提高设施专业技能。

问题10 你对学校与企业订单式培养(为企业培养人才,毕业后直接进入该企业)支持吗?如果支持,那么订单式培养开始时间适合在什么时候?A.支持,适合在大二就开始;B.支持,适合在大三开始;C.支持,适合在大四开始;D.不支持。

调查结果显示,选择A的比率为13%,选择B的比率为60%,选择C的比率为16%,选择D的比率为11%。学生中有89%支持学校与企业订单式培养,其中13%希望在大二就开始,60%希望在大三开始,16%希望到大四在开始。大学三年级,在整个大学四年的过程中算得上是真正从校园步入社会的开始,在这个时候开始将企业管理等的培养引入到学校中来是最合适不过的时间。因此从大三开始,加强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和眼界,将企业的需求等传授给学生,以利于广大同学更真实、更直接、更高效地了解、认识企业需求,提升就业率。

1.3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方面的调查

问题11 通过对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四年的学习,你希望学到哪些技能?A.农业设施等相关领域的设施设计与建造;B.设施栽培与管理技术;C.农业设施等相关领域管理技能;D.设施生产技术推广。

调查统计图结果显示,选择A的比率为44%,选择B的比率为24%,选择C的比率为26%,选择D的比率为6%。设施农业是一门涉及生物、工程、环境等多学科交叉的科学,是多学科的综合发展与应用。调查显示大多数同学对农业设施等相关领域的设施设计与建造、管理技能以及设施栽培与管理技术等相关知识比较感兴趣,其中希望学到“农业设施等相关领域的规划设计”这方面的知识技能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最大。我国的设施农业起步较晚,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生产水平和科技含量不高[1]。根本原因是设施农业专门人才缺乏、现有生产管理及技术研发人员科技素质较低。因此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设立,在解决生产中工、农结合人才的需求方面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问题12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农工结合的特点,你认为适合的农、工课程比率是:A.农、工各占50%;B.农应该比工占更大比率;C.工应比农占更大比率;D.根据服务区域生产需求确定。

调查显示,对于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适合的农、工课程比率的问题,有21%人选择农、工各占50%;16%认为农应该比工占更大比率;45%认为工应比农占更大比率;18%认为可以按服务区域生产需求确定。设施农业是一门涉及生物、工程、环境等多学科交叉的科学,是多学科的综合发展与应用,这三个方面应该有机地结合与统一形成新兴学科。农、工所占比率要能体现专业设置的定位,并能更好地适应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

2 结 论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刚入学不久的大学生虽然还没有作出明确的学习规划,但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希望大学四年学到真正的知识与技能。对于未来职业的选择,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还是受到青睐,而农村基层则备受冷落,说明农业高等教育还要加强学农、爱农教育,鼓励学生到基层去,学以致用。对于实践教学,大多数学生希望实习3个月到半年,并且学生绝大多数赞成订单式培养,并希望在大学三年级开始,这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是一项很好的措施。关于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近半数学生支持农工各50%的比率,并可根据生产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设施栽培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我国设施农业正在向现代化方向发展[4]。据资料统计,我国设施园艺栽培主要以花卉、蔬菜和果树为主体,到2011年我国设施栽培面积已经超过400万hm2 [5]。为与其相适应,部分农业院校先后开设了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天津农学院2011年正式成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并批准为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该专业的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都处于摸索阶段,与此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在新专业建设初期通过调查,为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确立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相关农业院校专业建设提供参考,使该专业人才培养与生产实际接轨,更好地服务于当地设施农业生产实际。

参考文献:

[1] 高洪波,张广华,李敬蕊,等.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9(4):112-115.

[2] 李建明,邹志荣,屈锋敏,等.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4(4):45-47.

[3] 李政红,兰海波,李敬蕊,等.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J].农业教育研究,2010(1):29-31.

篇9

【关键词】营养调查;立体调查;助产专业;孕期营养知识

助产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临床助产、护理、母婴保健等工作的专业人才,该专业的学生对营养学知识尤其是关于孕产妇营养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对社区相关人群起着引导作用。有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较多的营养问题,如食物消费结构不合理、偏食挑食、不定时定量就餐、缺乏必要的营养知识和良好的饮食习惯等[1-2]。为了能够对助产专业学生饮食营养状况有一个比较好的了解,我们对雅安某高职院校助产专业学生的进行营养学知识认知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取雅安某高职院校助产专业连续三年的应届学生,大学一年级172名,大学二年级100名,大学三年级95名,共计367名作为调查对象。学生年龄17-21岁,由于专业性质,所调查学生均为女性。采用自主设计的营养知识调查表进行调查。

1.2 方法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将助产专业学生作为总体样本,按年级进行分层。由学生自愿、自主、匿名填写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一共分为三部分:食品营养和卫生知识(30%),饮食态度(30%),饮食行为(30%),孕产妇营养知识(10%)。采用食物频率法对学生的饮食习惯进行日常食物频率调查。

1.3 偏倚控制

针对调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倚 采取了多种偏倚控制方法[3]。在正式调查之前进行了预调查,并经过反复修改得到正式调查表。调查时间采用的是每个年级秋季学期的第一次课前进行,调查员是由教授该班级课程的教师承担,使得问卷回收率和应答率高。原始问卷经过审查核对,剔除无效问卷,有效答卷中部分题目未答全,在进行与该项目有关的统计分析时作缺失值。用 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算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的频数和百分数, 频率之间的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试卷的针对性

由于调查对象是助产专业,为了能够体现专业的针对性,在调查表的设计与普通的营养调查表有所不同,增加了孕期营养知识的内容,共占总分的10%。本次调查共发放试卷367份,回收365份,回收率为99.5 %。

2.2 不同年级学生营养知识总体得分情况

对于不同年级学生营养知识的得分情况,三年级学生得分明显高于一年级(p0.05)(表1)。对于常识性的营养知识,三个年级的得分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本次调查针对助产专业学生,采用立体调查方法,调查范围涉及大学一年级到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覆盖范围广,从纵面剖析专业教育对助产专业学生的行为影响。调查结果发现,大学一年级新生的营养相关知识相对匮乏,二、三年级学生的相关知识增长显著,这与专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我院助产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设置了《营养与膳食》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获取营养知识的渠道,也充分显示了学校营养教育在提高营养知识方面发挥着积极的重大作用[4]。

在本次调查中,增加了孕期相关营养知识,大学一年级学生对于补充叶酸的知识知晓率仅为6.5%。二、三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三年级学生的知晓率均达到了80%以上,有95.3%的学生愿意将知晓的孕产知识告诉服务对象。对于即将毕业的医学生来讲,服务于患者的同时进行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的传播,无疑是服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从一年级到三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都有较好的营养态度,尤其是三年级有94.6%的学生愿意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但是从饮食行为结果来看,有良好的态度并不代表能有良好的行为,三年级学生的饮食行为在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的选择上与一年级学生并无显著差异。这表明在诱惑力比较强的危害健康的饮食习惯方面,良好的态度并不能够发挥正面作用,说明了营养教育的长期性与重要性。另外,在传播意愿上,助产专业学生并不排斥将营养知识告诉家人与朋友,但对象如果是服务对象时,一年级学生的传播意愿显著低于三年级。这说明了在进行营养教育的同时,需要增加专业的服务意识。

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学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在我们国家,既有营养缺乏症,又有营养失调或过多症。很多患有营养性疾病的人,并不是由于贫困造成的营养不良,而是营养知识的匮乏造成的,还有一些人不愿意从行为上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5]。我国居民更偏向于听从医护工作者的建议,对于助产专业学生,掌握全面的营养知识,一方面有利于改善自身健康,另一方面对传播营养知识、提高社区人群营养知识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晏渠如,彭少君.大学生膳食营养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 (20) : 3880 - 3882.

[2] 于泓鹏,陈仲威,吴克刚等.在校大学生的膳食调查及营养状况分析[J]. Moder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24 (2) :173-176.

[3] 贾喜臣,郭瑞君,张素霞.河南某校大学生营养和疾病防治认知调查[J].中国卫生统计.2013,30(2):263-264.

篇10

关键词: 本科生导师制 化学专业 现状调查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其质量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本科生导师制(以下简称本导制)是近年来推出的一种强有力的改革措施,被认为是培养造就多规格人才、个性化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模式与机制。我国《教育大辞典》对导师制有这样的定义:“导师对学生学习、品德及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导制度”。

在我国,导师制一直是研究生的主要教育模式,本科生则实行班主任制或辅导员制。但从2002年开始,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为代表的高校开始尝试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随后逐渐在各高校展开。本科生导师制就其推出理念来说,是为了彰显精英教育的品质与价值,但由于起步晚,本导制仍是不规范、不定型和不成熟的,在实践中仍然面临诸多困境。为此,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某高校化学化工学院的学生进行调研。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对某高校化学化工学院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发放200份问卷,回收178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130人,女生47人,大三47人,大四126人,化学专业49人,应用化学专业82人,化学工程与艺术专业46人。

2.研究工具

调查采用的是《化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评价问卷》,系自编问卷,编制程序和方法如下:先通过文献检索,探索初步形成本科生导师制的相关评价机制;再根据开放式问卷和深入访谈了解学生对导师制的看法,初步形成本科生导师制的评价框架;在此基础上确定调查项目,编制问卷。再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在同一时间进行预调查,征询学生意见,并根据结果对一些易产生歧义的题项进行修改后形成正式量表。该问卷共20题,主要由以下八方面的内容组成:对导师制的认识、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与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结合情况、指导途径、指导频率、指导方式、指导内容、指导效果、问题与建议。收集的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频率分析和交叉表)。

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现状分析

1.对导师制的认识

关于是否了解学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目的,50%的学生了解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目的,50%的学生不了解。当问到本科生阶段是否有必要实行导师制时,75.8%的学生认为本科生阶段有必要实行导师制。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认为有必要实行导师制,但不清楚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是如何运作的及将达到什么成效。这跟目前本导制的实施不规范有很大关系。

关于你觉得导师带几名学生比较适合的问题,所有学生都认为一位导师同期指导的学生数不能超过10人,其中40.4%的学生认为一位导师同期指导5名学生比较合适。据调查,该院导师每人指导学生数大约在20左右。可见,学生的期望与现实状况存在很大差异。

2.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与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结合情况

该学院尝试将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与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结合起来,先进行小范围试点。调查发现,导师同时是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学生占了22.7%,其中对毕业论文满意的学生占83.3%。当问到是否希望导师和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同一个人时,54.5%的学生希望导师和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同一个人,14.2%不希望,31.3%无所谓。由此可见,学生对毕业论文满意率高,试点效果良好,超过一半的学生希望两个导师合一。

3.师生交流方式与频率

调查发现,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主要是见面交流和电话联系,但是学生更希望以见面交流为主,电话联系为辅。导师现在的指导方式主要是不定期的集体约见(33.1%)和定期的集体约见(21.9%);学生希望的指导方式主要是定期集体约见(26.4%)和不定期的个人约见(23.6%)。当问到导师指导学生较为有效的途径时,排在前三的依次是个别辅导、集体座谈和专业研讨会。就师生交流方式而言,学生希望以面对面的个别辅导和定期的集体座谈为主。

从导师和学生现有的交流频率看,随意性比较大,交流次数较少,排在前三位的是半学期一次(21.9%),其次是一学期一次(19.7%),第三是一月一次(16.9%)。再看看学生希望的交流频率,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一月一次(32%)>不固定次数(14%)>一周一次(12.9%)。很显然,大多数学生渴望增加与导师交流的次数。

4.导师指导内容

导师在指导学生时,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一是以答疑为主,导师根据自己的经验解答相关问题,并针对不同问题给出不同的解答(47.8%),二是由导师讲,学生只是听或写(16.9%),三是随便聊聊,没有什么答疑释惑(12.4%)。

导师在学习方面对学生的指导与帮助,排在前三位的是:专业情况的介绍、咨询,学习方法指导和毕业论文指导。导师在生活方面对学生的指导与帮助,主要体现为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51.7%)和解决生活上的难题(25.3%。导师在心理方面对学生的指导与帮助,主要体现为师生之间的谈心、交流(46.1%),关于困难、压力和挫折等方面的指导(37.1%),人际关系指导(23%)。

5.指导效果评价

对于该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29.8%的同学评价良好,34.8%的同学认为效果一般,12.9%的同学评价为较差,还有22.5%的同学没做评价。学生认为影响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的因素中,排在前三位的是:一是制度不完善,学校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监督和鼓励机制没有落实(41.6%),二是导师平时工作很忙,联系上了也没有很大作用(24.7%),三是寄希望于导师联系自己,不好意思主动找导师(18%)。

三、进一步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问题与出路

本导制在我国实施也就十多年的时间,属于新生事物,教育部没有相关文件规定本导制应如何实施。因此,各高校在实施本导制的时候随意性较大,缺乏规范性。

本次调查发现,化学专业本导制在实施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本导制实施目的不明确,制度定位比较模糊。该校把导师制贯穿所有本科生中,不同年级的学生均配备导师,并进行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指导。这看似全面、实际难以落实的导师制,混淆了同班主任、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职责边界。丁林[1]认为,定位模糊是本导制碰到的首要、最大困境。导师制究竟是管理与教育制度,个别指导的教导制度,还是咨询制度或顾问制度?由于导师制的定位问题没解决好,导致导师制的目标、功能及导师的职责复杂化。

二是导师资源稀缺,生师比例过大。由于该院导师制是覆盖所有本科生的,因此一个导师平均带大约20个学生。每位导师指导多少学生效果最好?这涉及管理学问题。从国外一些大学的做法和经验来看,每位教师指导的本科生在5~10人为好,如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的生师比分别为3∶1和6∶1,布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均为9∶1。而我国每位导师带的学生普遍达10~20人[1]。可见,要保证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科学合理,较低的生师比是前提条件。对于这个问题,各高校采用不同方法弥补,如社团导师制、项目导师制、论文导师制或英才导师制。该校试点的将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和本导制结合起来,就是所谓的论文导师制。就化学专业来说,将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与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结合起来,本科生从低年级就开始参与到导师的科学研究工作中,改变现有学生在大三下学期甚至大四才着手准备毕业论文的运行模式,改善现有导师制的运行状况和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是一个有益探索。

三是多数导师身兼数职,难有时间、精力指导学生。多数导师身兼教学、科研、班主任管理、行政事务等于一身,加上指导学生多,指导往往流于形式。调研发现,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单一,每学期面对面交流一两次。刘敏[2]认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缺乏必要规范,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应有指导,这是导师制实施的主要问题。

四是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有研究指出,现行管理制度不适应导师制的进一步发展[3],对导师的工作效果难以做出一致性评判[4]。现有导师制评价属于粗放型,没有严密的评价指标,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不利于激发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如只规定每学期与学生见面的次数,对于具体指导内容和方法及效果都没有明确规定。

本导制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在借鉴国外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成功经验的同时,还应该立足各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具有本校特色的规章制度。不同层次的高校(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其导师制的定位应该有所不同。正如丁林[1]所说的,科学合理地定位是本导制健康发展的根本,创新实现范式是本导制突破重点的关键,健全体制是本导制取得实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1]丁林.本科生导师制:意义、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75.

[2]刘敏.对本科教育中推行导师削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4(12).

[3]赵吉勇.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大连大学学报,2006(3).

篇11

关键词:专业素养;体育教师;专业知识

教师专业知识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必备条件,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内容,其掌握的程度能够反映出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本研究通过对长春市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找寻高校体育教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参考与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长春市3所高校的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著作,并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为本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2)问卷调查法

先后对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大学、吉林财经大学的体育教师发放自编调查问卷。共发放92份,回收86份,有效问卷82份,有效率为95.30%。采用a信度系数法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信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3)专家访谈法

本研究对部分高校体育教师进行了访谈,通过访谈了解到的情况更为翔实、具体,是对问卷的补充和完善。

(4)数理统计法

通过SPSS17.0社会统计学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为本研究提供参考,以得出相关结论。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

专业知识是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是开展体育教学工作的必备条件。本研究结果显示,高校体育教师在各类专业知识上的得分率均低于48.50%,这与马云鹏对语文、数学、外语学科教师专业知识得分率低于60.00%的调查结果比较接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内容、体育教学方法、体育基本技能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扎实,缺乏对体育课程标准的认识与了解;虽然具有基层教学与实践的经历,但由于缺乏和忽视了职后的培训与研修活动,加之对体育前沿知识和全新教学理念的生疏,导致在各类专业知识的掌握上处于不及格的水平。整体而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的掌握状况不容乐观,已很难保证体育教学的基本质量,甚至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2.影响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的情况

高校体育教师在入职前和入职后所具有的专业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是截然不同的。本研究结果显示,高校体育教师仅在教育理论知识的得分率上接近及格水平。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高校体育教师接受教育理论知识学习的时间相对久远,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已逐渐消退或淡忘,导致在教育理论知识的掌握上略低。高校体育教师虽然在课程知识、体育学科知识、体育学科教学法知识上拥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历,对体育基础教学改革比较了解,特别是在教材的把握、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分析、教学突发事件的处置等方面的掌握较好,但是专业知识整体水平仍不容乐观。

3.不同层次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的差异情况

不同层次师范院校在办学理念、师资水平、学科建设、生源质量、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部属院校毕业的高校体育教师在各类专业知识的得分率上优于省属重点和省属一般院校毕业的体育教师的情况并非绝对,省属重点院校毕业的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知识的掌握上要略好于部属院校体育教师。但就整体而言,部属院校毕业的体育教师在专业知识的掌握状况优于省属重点和省属一般院校的特征十分明显。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多方面复杂的,具体表现在部属院校的办学定位准确,办学思路清晰,已彰显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特色,特别是在人民教师的培养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省属重点院校面临着办学资金紧张、发展定位不清、核心竞争力不强的困境,致使在人才的培养成效上不及部属院校;省属一般院校由于近年来刚刚由专科晋升为本科院校,在学校建设、学科发展、师资配备等方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短期内无法与部属院校和省属重点院校相抗衡。

高校体育教师对各类专业知识的掌握均未达到及格水平,已很难保证体育教学的基本质量。高校体育教师在教育理论知识、课程知识、体育学科知识、体育学科教学法知识的掌握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层次院校毕业的体育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存在显著差异。整体而言,部属院校优于省属重点和省属一般师范院校,省属重点院校优于省属一般院校。

参考文献:

篇12

(庄浪县职业教育中心,甘肃庄浪744699)

摘要:本文对平凉市中职学校农林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农林专业实践教学基础设施落后,实践教学专任教师少,教师技能素质欠缺,缺乏校企合作机制,教学效果较差,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改革对策,从而为平凉市中职学校农林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职学校;农林专业;实践教学;教学效果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5.05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5—0113—02

本文为2014年平凉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中职专项)《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基于农业生产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2014]PLZY037)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4—12—10

作者简介:王国平(1978— ),男,甘肃庄浪人。庄浪县职业教育中心,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职学校实训教学。

中职学校农林专业实践教学是专业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就业以后能否胜任本职工作。为此,笔者所在课题组对平凉市中职学校农林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现就调查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探究原因,提出改进的建议,从而为平凉市农林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调查方法

实践教学现状调查对象为平凉市六所开设农林专业的中职学校,主要采用实地查看、座谈交流、查阅资料、调查问卷等方法进行调查。

二、实践教学的现状调查

(一)实践教学硬件设施和管理调查

经调查发现,平凉市内中职学校共开设有园林技术、现代农艺技术、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畜牧兽医、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等五个农林专业。调查发现,各学校农林专业实训室设备大多陈旧老化,实训室使用率不高,平均实训开出率仅为51.1%。各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缺乏与企业的合作,不能吸纳企业优秀的技术能手参与实践教学,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无法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学校和学生对实训课不太重视,各专业实训指导书配备不太全面,很多实训项目都无法开展,如表1所示。

(二)实践教学专职教师配备及素质调查

由表2可知,从教师学历结构上来看,中职学校实践教学专职教师都是本科以上学历,学历较高,但指导实践教学的专职教师人数偏少,实训指导教师技能素质欠缺,更缺乏“双师型”教师,不能完全胜任“生产性”或“仿真性”很强的实训指导工作。

(三)实践教学效果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实训教学效果满意度不高(见表3)。调查发现,实训设备陈旧落后、工位不足、组织管理松懈、实训环节落实不到位、实训基地数量不足、实践教学教师技能欠缺、课程安排不合理、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等方面的问题是造成实践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的根本原因。

三、加强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增加投入,重视农林专业实践教学

各级部门要深刻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依托国家扶持“三农”发展的有利政策,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农林专业实践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一批高标准的实训室和顶岗实习基地,以保障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最大限度地保证实习实训的开出率和效果,使其良性循环发展。

(二)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从当地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校和地区资源优势,完善校企共建机制和各项规章制度,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开足、开实实践教学课程。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尽量做到在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温室大棚等地,实现“课堂教学田园化”,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做到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

(三)外引内培,强化实训教师队伍建设

从企业聘请行业专家、技术能手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定期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锻炼交流,使每位专业课教师都成为理论和实践融合、教学和生产结合的全把手。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国内外培训、进修研讨等途径,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业教师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培养,增强其实践教学能力,提升专业教师整体素质,打造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引领、专业骨干教师为核心、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四)落实和深化顶岗实习,实现学生专业技能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

学校的实践教学和企业岗位实践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技能锻炼,全面落实顶岗实习制度可以强化和提升学校实践教学的成果,让学生及早接受企业文化,转变观念,增强岗位意识和责任感,积累社会经验,使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和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

参考文献]

[1]吴礼奇.中职教育发展的瓶颈与对策[J].职业,2013(6).

[2]马国祥.中职学校实践教学的探讨[J].福建建材,2007(6).

[3]黄燕群.中职学校实训基地“综合经营性”运行模式初探[J].科教导刊,2012(16).

篇13

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本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市已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萌芽、发展、巩固提高几个阶段。截止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已达到个,会员万人。分布在全市10个县(市)区个乡镇,涉及到农村各业。从全市范围看,我省农技协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多种类型并存。按组织类型划分,全市有农民专业协会个,专业合作社个,农民股份合作公司个,各类联合体个,行业协会个;按产业划分,从事种植业个,养殖业个,加工业个,其它产业的个;按领办单位划分,专业技术部门牵的个,村级组织牵头的个,能力领办的个,其中,乡村干部领办的个。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高层次、实体化方向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市有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当地支柱产业或经济效益高的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兴办经济实体,以公司带农户、连市场为主要形式,开展技、农、贸配套服务,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高层次和实体化发展。特别是近年新成立起来的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足高起点,主动寻求与高效益产业相结合,协会、公司、基地一齐运作,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创造出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愈来愈引起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诞生之日起就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要国家的人员编制和国家一分钱投入,完全依靠农民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能人会长和农村经纪人的带领下,引品种、学技术、闯市场,不仅在市场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争得了一席之地,而且也有效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经济的发展和财税收入的增长,已逐渐得到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从总体看,我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向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进程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展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篇14

关键词:多元智能;化学差生;转化策略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8-0021-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加德纳把智能定义为“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产生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我们正确认识“差生”和实现“差生”转化提供了新的视野。

1 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体系中,包括以下几种智能:(1)言语―语言智能;(2)音乐―节奏智能;(3)逻辑―数理智能;(4)视觉―空间智能;(5)身体―运动智能;(6)自知―自我认知能力;(7)交往―人际关系智能;(8)自然观察者智能。

他认为,一方面,智能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另一方面,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各种相对独立的智能以不同方式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即便是同一种智能,其表现形式也不一样。例如,同样具有较高逻辑―数理智能的心算能力的两个人,其中一个可能是数学家,而另一个可能是文盲,但他有很好的心算能力。正是这种在个体身上体现的智能差异性,使得我们每一个人看起来“与众不同”。

加德纳认为,因为每个人的智能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种智能又都有多种表现形式,所以,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和成功与否。正如我们无法指出丘吉尔、莫扎特、爱因斯坦、毕加索、乔丹、柏拉图谁更聪明、谁更成功,我们只能说他们各自在哪方面聪明、在哪方面成功,以及他们各自怎样聪明、怎样成功。因为我们不能说上述八种智能哪一种重要、哪一种不重要。它们在个体智能结构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只不过表现的程度和方面不一样而已[1]。

加德纳认为,在正常条件下,只要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体本身的努力,每一个个体都能发展和加强自己的任何一种智能。在加德纳看来,影响每个人的智能发展有三种因素,即先天资质、个人成长经历和个人生存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三种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加德纳指出,虽然人的天赋对智能的类型起决定作用,但智能的发展水平高低取决于个体后天的历史文化教育活动。其中,开启经历和关闭经历就是两个重要的变化过程,是个体智能发展的转折点。前者如爱因斯坦的指南针的作用,它激励爱因斯坦产生了探究宇宙奥秘的欲望,开启了他的数学――逻辑思维型智能的发展。后者则通常与耻辱、内疚、恐惧等消极经历有关,它会中断一个人某种智能发展的路程,从而使这种智能失去进一步发展、完善的机会。

2 从多元智能理论看化学差生

2.1传统教育中所界定的“化学差生”

在传统教育中,一般将差生分成两个类型:一种是学业不良型差生,即指学习成绩未能达到同其智力水准相称的学生;另一类是学习失能型差生,即指源于脑功能轻微障碍导致学业不良的学生,这类学生属于特殊教育的范畴[2]。因此,传统教育中界定的化学差生是指学业不良的学生,即是指个人的智力水平属于正常范围内,在同类群体中,化学学习水平低下,学习能力缺乏,达不到国家规定的相应化学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简单地说,“化学差生”就是那些智力正常,但是却在化学标准化测验中失败的学生。

2.2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的“化学差生”

在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每个学生都不同程度地拥有潜在的八种智能,只是每个人的智能组合形式各异、优势智能领域不同而已。分数并不代表一切。以传统智力观为基础的化学考试分数主要反映的是一个人在数理―逻辑智能方面的表现情况,其他智能方面的才能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因此,若把传统教育中所界定的“化学差生”放在多元智能领域的视野中,他们就不再是难以转化的学生了,即使是考试成绩都极差的学生,他们也有自己的闪光点,只要我们努力发现每个“化学差生”的优势智能,就会找到教育转化他们的策略。

3 多元智能理论为化学差生的转化提供了新的策略

3.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学生观是一种积极的学生观。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八种智能,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能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学生的问题不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3.2 树立多元的智能观

在差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由于传统的、单一的智能观的影响,容易出现一种错误的自我认识―自卑。化学差生的自卑起因于自己的化学成绩差,于是认为自己天生愚笨,不是学化学的料,对自己全盘否定,自暴自弃。作为化学教师,一方面,应使他们认识到一个人的智能有多种,每一种智能在生活中都是必需的。化学是源于生活的。另一方面,还应使化学差生充分认识到,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人的智能也是可以通过培养和训练得到提高的,从而使他们对自我有一个新的认识和评估,树立多元的智能观,重树自尊与自信,这是“化学差生”转化的重要基础。

3.3 树立“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观

“对症下药”的教学观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针对不同智能特点的“对症下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同的智能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过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有所不同。其二,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对症下药”。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时,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对症下药”地进行。不论什么教育内容都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不论哪个教育对象都采用“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形式,是违背教育规律和因材施教原则的。

加德纳认为有些学生在学习某些科目(如化学)时可能会觉得吃力,是因为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手段与学生的认知风格产生了不一致。教师应尽量利用多元管道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能在不同教学方式中,利用自己的优势智能来学习,或在多元教学活动中发展其较为弱势的智能[3]。这也正是在教学中转化化学差生的切入点。

3.3.1教师要善于发现“化学差生”的优势智能领域,尊重他们的智能差异,帮助学生将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中去。

对学习化学有困难的学生,化学教师要对他们有清楚的了解,并给予特别的关注。通过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了解这些学生在这些科目上的表现;也可以通过与他本人谈话,帮助他分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还可以通过多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优势智能的各种舞台。通过以上的种种途径,很可能就会发现以前曾被贴上“差生”标签的学生,在其他方面有着较好的表现能力。

3.3.2针对化学差生的智能特点,开发和发展其多元智能,促进化学学习

化学知识具有多而杂的特点,且相似、相关的概念相互交织[4],从而造成一部分化学差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化学用语、物质性质等的记忆存在困难。针对这部分化学差生,教师可编出一系列的顺口溜(化合价口诀,金属活动性顺序口诀,酸、碱、盐在水中的溶解度口诀等)等一些阅读材料来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通过对学生语言智能的开发,一方面,让学生明确了这些术语的涵义,熟练掌握并恰当地加以应用,另一方面,能为其他智能的有效发展做准备。另外,听化学小故事、课堂讨论、办化学小报或出化学黑板报等也是开发和发展学生语言智能的有效的学习策略。

有的化学差生是在视觉―空间智能方面存在弱势。在教学中,教师可采取以下策略:①根据经历或观察的事物及现象画出图或图表;②制作模型(原子、分子、晶体结构、有机物的空间结构等);③将信息以概念图、思维图、图表、表格、图片等加以提炼和呈现;④设计和使用录像、幻灯片、多媒体等。

有的化学差生是对逻辑结构关系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以及思维的表达能力不强。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进行化学方法论的培养和运用数理进行运算和逻辑推理,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教学中经常要用到观察法、实验方法、模拟方法、分析综合法、比较分类法、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模型方法、假说方法、联想思维法等,化学实验还包括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设计实验、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解释实验结果并应用到新情境中、交流实验成果等方法,这些都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这些方法的运用对于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创新能力、科学态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5]。例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其中蕴涵的多种科学方法,其全过程为:①提出问题:铁不能与冷、热水反应,但能否与水蒸气反应?(基于前面介绍的金属钠与水的反应的背景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②设计方案:给出了设计装置的要点、提供实验仪器,要求根据已有知识设计组装实验装置,同时给出一套实验装置供学生比较,优化实验装置。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信息迁移能力等;③进行实验,记录现象。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等;④小结讨论、交流探究活动的收获。培养学生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教学使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向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转变。在化学习题教学中,也有很多数学方法经常用到,如:代数方法、不等式法、不定方程方法、数列方法、极值方法、等效平衡方法、误差理论方法和微积分的简单应用等,这些方法都有利于促进学生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

创设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塑造人际交往智能的最好的方法是开展合作学习和小组活动。这是由于在小组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思维的火花可以不断迸发,投入学习的情绪高涨。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能营造轻松自如的学习气氛,降低学生的焦虑感。学生之间愿意沟通,愿意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在这样一种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化学差生放弃任务和破坏性的行为也会明显减少。教师可以对小组进行指导或提供帮助,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教学交往关系。通过各种交流讨论活动,学生学会了用积极、有效的办法来相互沟通,掌握说服他人的方式,学会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和爱好,欣赏他人独特的风格,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

另外,针对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领域,在课堂上,学生对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观察活动是培养这种智能的有效途径;在课堂外,可以利用化学与环境、食品、社会、生态的关系,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贴近自然环境,让学生近距离观察,调查当地的空气、饮用水的质量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产、生活等的联系。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培养其自然观察智能。

我们有理由认为:只要教师根据每项智能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学生就可以在一天中某个时刻或者某个教学阶段利用他最发达的智能学到自己应该学到的知识[6]。因此,化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用他们自己所理解的方式去获取知识,以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需要,保障每位学生学习、享受教育资源和发展的权利。

3.4树立多元的评价观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应该摈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的评价观,树立多种多样的评价观。多元智能理论所主张的教育评价应该是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的、确实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初步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能力的评价[7]。教师应该从多方面观察、评价和分析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并把这种由此得来的资料作为服务于学生的出发点,以此为依据选择和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评价确实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智能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目前的化学新课程所倡导的过程性评价,采用档案袋的评价方法,有利于对学生化学学习的全面评价,这也是消除以往对“化学差生”的片面认识、正确看待所谓的“化学差生”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林宪生.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韩峰,吴俊明.多元智能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05,(6):18―21.

[4]王后雄.论中学生学习化学的难度及其成因[J].化学教育,2003,(11):4―9.

[5]雄士荣等.多元智能理论与化学教学的整合[J].课程・教材・教法,2005,(6):56―6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