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36:4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中学生德育原则,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生物教学;德育;渗透
一、潜心研究教材、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
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的伟大结晶,包含丰富的德育内容。在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生物技术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可多得的素材。在生物规律的发现、阐述、推理及验证中,处处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火花。
1.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袁隆平院士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参加工作50多年以来,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域领先于世界水平,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
教师在教学时结合生物学科的发展史和最新成就,介绍一些科学家冲破重重困难取得瞩目成就的事迹,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形成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材中包含着自然辩证法思想,主要是生命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的观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相互依存关系;血糖平衡与内环境稳态之间,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物种的多样性和遗传的统一性的关系。这些都是生物教师应用得较为熟悉的观点。这让学生正确认识生物的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更好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并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非常重要。
3.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的培养
生物学科也具有自然科学本身的严谨性,推理过程严密的逻辑性,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思维方法。如,在学习孟德尔定律的发现过程和验证过程、生长素的发现、探索DNA是遗传物质等内容时,在推理论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
二、精心设计,使德育渗透与传授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生物教学的德育渗透工作不能盲目地进行,要做好整体规划,各章节知识点要相互联系配合。首先,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要按照学校整体计划的要求制定出本学科的德育渗透的计划,要按照章节列出细目,形成一个有计划、按步骤,有的放矢的进行德育教育的体系。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动脑筋,精心设计,寻求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把德育渗透到全部的教学中。
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要坚持好“渗透”的原则,使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进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离开知识的传授单独进行思想教育,也不能只传授知识不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前者把知识传授课变成了政治思想教育课,后者没有完成教育渗透的任务,二者都是不可取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突出一个“寓”字,使德育内容像“随风潜入夜”的春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三、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用良好的行为影响教育学生
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用良好的行为去影响学生,也是不容忽视的。“身教重于言教”,课堂上,教师在每个概念、定理的阐述、讲解、论证中,每个演示实验都要严格按照操作程序去做,都要坚持科学的态度,来不得半点马虎和弄虚作假。如,生活中倡导绿色生活,不穿皮草、不吃野生动物、节约粮食。只要我们坚持这样做,就会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
总之,生物学科的德育渗透原则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掘这些素材并结合自身教学素养的提高,才能做到寓德育于教学,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存梅.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思想教育初探.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2(11).
[2]刘志锋.探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课外阅读:中下,2012(16).
[3]曾迎春.如何将德育教育贯穿于生物学教学中.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16).
[4]李勇军.对高中生物课本德育素材的挖掘利用.神州,2012(21).
[5]杨佩珺.生物知识在德育中的渗透.课外阅读:中下,2012(13).
[6]杨柳.例谈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科学教育,2012(04).
[7]张娜娜.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信息教研周刊,2012(12).
l.寓教育于教学之中的原则
生物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教学的主要任务还是要让学生掌握生物学的一般基础知识,懂得生命生存发展的一般原理、原则、规律。因此必需贯彻寓教育于教学之中的原则,或者称为渗透性原则。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各点:
(1)首先要追求科学性,有了科学性,才能有思想性。什么是科学性?按生命自然界的本来面目来介绍生命自然界,就是科学性。在某种意义上说,科学性强,思想性就在其中。
(2)要点拨,要自然地升华。思想教育归根结底是意识形态范畴的东西。单有科学事实,不一定能形成某种正确的观点。物理学家牛顿,无疑掌握了许多力学的基本事实,概括了许多正确的原理,但却到上帝那儿求助于第一推动力。生物家达尔文,无疑掌握了许多生物变异的事实,生物进化的证据,但在形成其进化理论时,曾经求助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我们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形成某种观点时,需要教师的点拨,才能引发思维的火花,自然地、而不是勉强地升华为某些观点。
(3)力戒标语、口号式。在我国中学生物教学的历史上曾经有过“突出政治”、“穿靴戴帽”、不恰当地把政治口号,术语贴到教学内容上的可悲做法。这个教训要吸取。生物课不可变成政治课或政治报告。思想教育的内容要结合具体的生物科学知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就是有的放矢。思想教育要有效益,不能不看受教育者的实际思想状况,不能不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以确定突出些什么,侧重点在哪里,何种方式方法为好。一般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不同的年龄区段有不同的认识特点和要求。中学生物课程开设在七、八、九年级到高中,这是一个生理、心理都迅速变迁的年龄。在进行思想教育时,七、八年级要求直觉、形象、生动的事例和语言,而九年级到高中,则要求深刻,简明和富有哲理性。
(2)不同时期的青少年有不同的侧重点。众所周知,当代青少年在认识特点和心态上和八、九十年代有着显著的不同,除了营养条件的普遍改善,体质发育的提前趋向,对心理产生的影响外,主要是信息时代来临,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心理状态有着强烈的影响。现代青少年富于朝气,积极进取,较少框框,勇于独立思考,富于求实精神,是社会进步的反映,非常可贵。但是,如同任何事物都是发展不平衡的一样,现代青少年思想教育中需要加以引导的方面,也颇为突出。例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要实事求是地和别的国家、别的民族多作比较,因为我们处在前所未有的开放社会。又例如,进行生态、资源等问题的讲授就要力戒片面性,绝不可以只讲那些好的方面,不讲那些不好的方面,要如实道来,揭示危机的存在,加强责任感。再例如,鼓励学生向著名的科学家学习,就不能仅强调他们个人的艰辛奋斗或才智过人,而应特别注意他们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他们如何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他们如何认真学习,汲取了前人的经验。以防止夸大个人的作用,鼓吹或迎合了脱离社会实践的自我发展,自我成才的时髦口号。此外,如培植良好的学风,要突出勤奋好学、重视实践、严谨治学的教育,以克服确实存在的志大才疏、贪图轻松安逸等毛病。
(3)民族主义教育。近年来,国外的一些相对先进的东西陆续进入我国,一些青年人别是学生产生了“崇洋心理”。对此,我在讲课过程中,对学生加强了民族主义的教育。例如:根据教材,给学生介绍了我国作物栽培、动物饲养及医学、医术、医药方面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我国是研究、利用、驯化动物最早的国家之一,稽含的《南方草木状》记载了广东种柑人利用蚂蚁扑灭柑橘害虫的范例,它比美国人从澳洲引进瓢虫防治柑桔介壳虫早1000多年。医药方面,1000多年前的名医华佗已经用“麻沸散”为病人进行全身麻醉,施行外科手术等。通过这些资料,使学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3.实践性原则
如果说要靠灌输,是针对的基本立场、观点不能自发地形成而言是正确的话,那么任意推广就不正确,甚至是有害的了。因为它直接违反了实践是认识的第一源泉的认识论。生物学科中的思想教育,也要重视实践性原则的贯彻。例如,不进行乡土资源的调查、生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从而对乡土没有直接的感性认识,热爱乡土,从而热爱祖国的教育就会逊色。又例如,不进行对自己居住、生活的地区的生态学调查,形成生态学观点就缺乏深厚的基础。再例如,学生没有必要的实验动手的机会,辩证地看待生命活动,就有许多困难。此外,如正确的学习目的、态度、方法的形成,一定不是靠老师的空洞的说教养成的,而是在老师的以身作则,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的实践中养成的。因此,生物学科中的社会调查、生产实践、实验实习、参观等等,不仅在知识教育上是必需的,而且有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应该适当增加实践的环节。
4.情感小原则
思想教育的坚定性,深刻性和感化性,都和思想教育进行中情感的诱发,创造适当的情景有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辩证统一,才能取得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情感性原则的贯彻,似应注意以下各点:
(1)要使学生感动,教师要首先感动。例如爱国主义的内容、对科学巨人的崇敬、对破坏了生态现实的痛惜,对改善了生态环境的喜悦等等,讲述时应是富于情感的。
论文摘要:研究性学习比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只有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正确实施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中的主体性包含了选题的主体性、研究过程的主体性和评价的主体性。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人,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素质教育的核心和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传统的以传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接受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所无法完成的。研究性学习就是适应这一形势而产生,并在全国迅速推广的。在实践中,关于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应遵循哪些原则等问题正被热烈地讨论着。笔者认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征。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者由传统教学中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探求者。更重要的是研究性学习不仅在于获得问题解决的结果,更注重学习创造性和主体性的人格培养。换言之,研究性学习是主体性教育的最高境界,而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原则。
一、课题选择和组织的主体性
确立课题的实质就是发现问题。确立课题是研究性学习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一般说来,事物的论证过程有三个阶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似乎单单把目光投向后两个方面,因为他们认为分析能力和解决手段是表征能力的最佳方面。然而他们却忽略了这三个论证过程有一个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没有“发现”哪来的“分析”,又哪里来的“解决”?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发现问题”这一重要环节,因而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研究性学习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缺陷,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但在目前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中,不少学校往往采取教师提出课题,由学生选择的办法,这在研究性学习剐剐开始启动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但我们不能局限于此.还应该允许学生从自身出发提出课题。因为在教师提供的有限课题中进行选择,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范围,学生的自主性并不能充分发挥。没有了自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无法凸显,兴趣也就大打折扣。缺少了兴趣,学生追求的也只能是为完成任务的结果了,这样势必背离研究性学习的主旨。
因此在选题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以选题的充分的自由。学生既可以选择教师提供的、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也可以从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中自行确定课题。作为教育者特别应该鼓励后者。
那么,怎样才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呢?
1.创设问题情景,形成学生发现问题的沃土
首先,开设各种讲座,拓展学生的视野。比如开设科普讲座,引导学生探究身边事物的科学原理;介绍学校周围或所在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探讨自己的学习、生活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其次,注意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不惟书、不惟上,客观介绍本学科的学术进展,敢于怀疑教材上现成的结论和权威的观点。教师要允许学生怀疑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不搞一言堂。再次,经常组织讨论、辩论,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生形成的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推动学生找到有价值的、有可行性的课题。
在指导学生选题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提供的是问题情景而不是课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才是成功的指导。
2.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使学生有充分的思考余地
问题情景的创设,仅仅为学生产生问题提供了条件,学生能否产生问题,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作保证。只有给学生充分的酝酿时间才能产生和发现问题。在这个时间内,学生需要相互交流,查阅文献资料,形成一定的研究假设,考虑研究所需的主、客观条件。但是目前有相当多的学校,为了迅速地显示研究性学习的效果,急功近利,要求学生必须在短期内完成课题。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不可能完全自主地确定课题,只有选择教师提供的课题。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从一开始就背离了其初衷,背离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3.实行动态管理,允许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改变课题
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发现了与原课题相关的另一问题,他们要放弃原来的课题,来研究他们发现的新问题。这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应该受到鼓励的。因为,这样不但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思考,而且可以促进课题的升华,使研究课题更有价值,更符合实际。不过也要教育学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课题的变更,防止心猿意马“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不良倾向。
二、研究过程的主体性
研究性学习突出“研究”二字,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在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结构中,学生的主体性是很难充分发挥的,因为传统的课程体系中教学目标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不能选择学习内容,也无法选择学习的深度,更无法决定学习的时间。而研究性学习则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这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甚至只是合作者,在这里,学习什么,研究什么,怎样研究,由谁来指导,都可以让学生选择。学生成了真正的主体。在研究实施过程中,如何才能保证主体性原则的贯彻呢?
1.了解学生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所积累的知识为基础的。只有从原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才能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作为指导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这是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逻辑起点。有了这些就可以进一步判断学生容易做到什么,不容易做到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具体的、有效的指导策略和计划。否则,这些都会使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受到限制。
2.耐心等待
在学生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过多干涉甚至包办来代替,而要善于“等待”。“等待”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与学生共同活动,不断地、深入地观察学生,搜集学生有关的问题和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出现的问题,只有在学生提出指导的要求时才进行指导。教师通过等待观察,可以使学生增加理解的机会,把握理解的具体线索和方法。
3.鼓励学生
在研究性学生中,教师的鼓励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至关重要,不论是在学生成功时或失败时,不论是在顺利时还是困难时,都要采取鼓励的态度,因为鼓励可以给学生增加精神动力。在指导过程中要特别鼓励学生探索新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对于新的问题,即使最终并没有研究出什么结果,其意义也是十分重大的,学生从中获得的感受和体验是以前任何教学活动中所无法获得的。
三、评价的主体性
[关键词]中专新生 入学教育 原则
中专新生入学教育是中专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它不同于中专教育的其它阶段,有着自身的特点。入学教育要富有成效,必须遵循科学的教育原则并贯彻到入学教育实践中。在对入学教育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在对长期入学教育实践的规律性的总结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中专新生入学教育实施过程中应体现以下原则。
一、科学性
社会生活和新生素质的多元化、复杂化,使入学教育呈现科学性不断提高的态势。只有在科学地了解新生,正确地把握新生心理特点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充分分析入学教育目标和环境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入学教育过程中的矛盾性及其规律,以及相应的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才能克服以往入学教育的种种弊端,实现入学教育科学化,提高入学教育实效性。这一原则要求入学教育要建立在学校现实、学生现状的基础上,加大调查研究的力度,广泛运用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夯实入学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
二、衔接性
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对不同教育阶段目标以及内容方面的特殊性缺乏明确的界定,尤其是衔接性较差,各自为战,每一个阶段的教育者只是机械地进行行政规定的教育内容的传授,不知上一阶段教育的内容、标准和要求。而个体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核心的任务,要求个体必须建立与环境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相应的人际关系,自我评价。两个相邻阶段间的过渡期需要个体进行调整,因为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环境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学生在过渡期关键的任务是必须做出调整。如果学生能相应地在面临转变前有所准备,那么这个转变会比较顺利,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中专入学教育担负这一转变任务,实现初中教育向中专教育目标、内容、过程及其他教育要素的衔接,促进新生适应能力提高,顺利、平稳地实现过渡,并为下一阶段学生个体的主动发展奠定基础。
衔接性主要包括目标的衔接和内容的衔接。入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为新生以后的主动发展打基础。入学教育担负承上启下的衔接教育的任务,一是在新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受教育的可能性的基础上,使新生克服旧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合理对待学习、生活、交往和身体发育中的种种变化,能够表现出与之一致的、适宜的心理和行为。二是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心理适应性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逻辑起点。学生积极适应是学生个体主动发展的基础,学生个体的主动发展则以积极适应为前提条件。
内容的衔接是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构建总体和局部的内容体系。在中专新生入学教育中,应以中专新生身心发展特点、社会性发展水平及具体的教育培养目标要求为出发点,针对新生学习、生活、交往和成长中普遍存在或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有侧重的教育和训练。
三、实践性
中专新生年龄多在15岁~17岁之间,处于身心发育高峰,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入学教育应从他们的需要和兴趣出发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除了传统的讲解,讨论方法外,还应大量采用实地参观、角色扮演、自我体验等重参与的实践性较强的方法,以锻炼新生语言表达能力,相互交往能力,积累情感经验,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判断,学会选择,从而避免空洞说教的传统入学教育的弊端。这一原则将不断地发展学生个体能力,增强主动意识,形成良好的习惯,锻炼自身品质,开发感情和情绪,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
四、尊重与理解学生
“尊重学生……这个方法需要时间,需要经常运用,需要远见卓识,需要事实的教育,还需要上帝的一切教训与帮助,只要想到运用这个方法,就意味着高尚的品格和渊博的学识了。”传统入学教育把新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教育的客体,不承认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和理解,采用单向的灌输式教育方法,造成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使入学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强调在入学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新的面向学生的学生观、教育观,其核心内容就是尊重和理解学生,它可增进教师与新生的亲近感、信任感,在此基础上构建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为新生接受入学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创造情感方面的有利条件。
五、灌输与疏导统一原则
这一原则是建立在教育者对入学教育内容的特殊性与受教育对象的特点以及二者之间规律性的认识。一方面,入学教育的规范需要外部灌输,它不可能在新生头脑中自发产生。同时,受教育对象求知欲强和可塑性大的特点也是外部灌输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受教育对象(新生)不是白纸一张,其头脑中错误的、模糊的认识为外部灌输的实施设立了认识障碍。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复杂化和公开化,和学校教育的不一致性日趋明显,新生的各种认识障碍有增加的趋势。这就要求入学教育不能采用简单、生硬、强制的方法,而是要耐心疏导,摆事实、讲道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入学教育深入新生思想,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协同性原则
入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学校内部要从教学组织、学生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精心安排,相互配合,各司其责,共担责任,使入学教育深入每一个班,每一个新生,落京实到每一个教师,每一位班主任,每一个教育者身上;另一方面,学校要调动社会力量,尤其是家庭的力量,与学生家长、社会有关团体和单位建立广泛的联系,开展密切合作,建立一个以主管校长为领导,班主任、专兼职心理咨询人员、教师为骨干的,全体教师参与的工作体制,形成一个大格局,共同营造和谐的入学教育氛围,使新生能够克服陌生感、恐惧感,建立安全感、信任感,顺利地融入到中专学校的教育环境中。
一、遵循低起点的原则,让学生体验到成功而爱学习
遵循以学生的实际为起点的原则,就要摸清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实际,并由此制定教学目标。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家也都十分强调原有知识在新的学习中的关键作用。如维特洛克认为:“人们倾向于生成与以前的学习相一致的知觉与意义。”梅耶和加涅都认为,在教新知识之前,必须先激活学生长时间记忆中相关的原有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由于对学生实际情况不了解,造成备课和教学中针对性不强。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掌握,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讲课导入得当,就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在试验教学中,我们可以一方面预测性考查、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另一方面花大力气处理教材,将教材原有的内容降低到学生的起点上,然后再进行正常的教学。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种“低起点”引入的方法。
1.以教材中原有的知识引入作为起点。教材中有不少内容的引入是相当科学和容易被接受的,这些内容的引入可以完全按教材的组织进行。如遗传知识的引入就可以以课本上的例子和知识引入,“龙生龙,凤生凤”,“一猪生九仔,九仔各不同”,这使我们在教学中顺利的进入遗传和变异概念的教学。
2.以教学内容中最基本的学生有所了解的知识做起点。如叶的形态和光合作用,就可以根据学生掌握和了解的知识引入,学生也会感到很自然。
3.以类比新旧知识的异同点做起点进行教学。如变异和遗传病的教学,生物变异的来源就可以根据以往所学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作对比,从而引入生物性状的差异的来源即生物变异的来源,从DNA和基因的复习中引入遗传病等,使学生易接受而且容易记,兴趣也较浓,很有成功感。
4.以现象鲜明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作为起点,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如观察植物运输水的是导管还是筛管,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做实验,把采好的幼嫩枝条插入滴有红墨水的瓶子里,放在光下一段时间,然后观察其横切面,让学生观察现象后思考,枝条内哪些部位变成了红色,哪些部位没变色,为什么,使学生产生疑问,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适时引入新课,使学生的身心自然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5.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知的素材片段为起点。通过讲解、谈话和提问,引起学生回忆,自然引入新课,鼓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施肥和浇水,这些学生熟悉的现象和体验就可以作为这些教学内容的起点,让学生讨论和解答,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从能力上得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6.选择讲解与教材内容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段,特别是科学史上的典型事例作为起点,能增加课堂气氛。如细菌的发现、青霉素的发现等,学生不仅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也能得到学习方法上的启示。
二、遵循教学设计小步子的原则,让学生步步得到成功的体验
遵循“让学生获得知识,养成良好人格为目标”的原则,教学中我们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的步子减小,尽量考虑能使学生成功,从而使学生每步都有进展,每时每刻都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设计小步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自己取得知识,要防止步子太小了教师讲得更多了,而影响学生自己的思维倾向。二是在实际教学中,随着时间的增加,步子也要适当增大。三是要舍得在最基本的知识环节上下功夫,由于教学的步子小了,效果也就好了,教学进度也就相对加快了。
在试验教学中,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种运用小步子的方法:
1.从植物和动物的进化过程由低级到高级分类讲解时,可以层层加大,设计小步子。
2.从一节课内容的组成部分设计步子。每一节课都有一个从引课到正课,从易到难再到易的过程,我们在组织教学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层次,设计好步子,使学生稳步向前走,然后越走越快。
3.从涉及到的知识点的难度设计步子。一般来说,对于容易的知识,设计的步子相对大一些,而对于难度较大的知识设计的步子较小一些,最终使学生达到掌握为目的。通过如此设计,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动脑思考,加上回答,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掌握要学习的知识。
4.从教学过程中内容或例题的异同点设计步子。相关的内容或例题相同点多,设计的步子大一些,相同点少就步子小一些。
5.从学生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的分析设计步子,这种方法大都在检查、考试分析课或习题讲评课上进行。通过这些问题,放缓了思考的坡度,使题目化难为易,同时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表达能力,使他们既开拓思维,又能从中发现学习中的问题。
成功教育的策略在于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付出努力后所能得到的直接结果,即把要学的知识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稍加努力就可以取得成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以培养学生的自信,不可急于求成、跨步太大,设置超出学生所能接受的目标,应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小步提高,循序渐进。
三、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多活动并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成功
通过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意注意时间相当短。因此,单调的教学模式极容易降低这些学生的学习注意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维持积极的思维,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注意师生活动的形式多样,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尽可能地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大量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实验,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讨论,强化学生获取知识的体验,如此设计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了学生观察总结及推理的能力。
四、通过学生对教学的反馈,适时调节教学进度,使学生课课有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既有教师的讲,又有学生的练,还有教师的查。在检查过程中,对于正确掌握了本层次教学目标的学生予以表扬,对发现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予以及时纠正。如对某一知识点的学习,可及时提出相应思考题,根据学生的回答了解他们对该知识的理解程度,每节课的达标学习,给学生思考时间后,通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程度的问题,检查他们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这种快速反馈,不仅能使教师了解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受到的鼓励,从而不断地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成功教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系统工程,只有使学生层层有进展、处处有成功,才能使学生摆脱失败者的心态,享受成功体验的喜悦。“低小多快”是成功教育改革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基点是创造条件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立足于从各方面为学生创设成功机会,引导学生学好生物学,通过使学生在生物学学习上取得的成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触发他们形成生物学学习的自我动力机制,促使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从而全面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