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学生德育原则范文

中学生德育原则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6:4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学生德育原则,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学生德育原则

篇1

关键词:生物教学;德育;渗透

一、潜心研究教材、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

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的伟大结晶,包含丰富的德育内容。在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生物技术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可多得的素材。在生物规律的发现、阐述、推理及验证中,处处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火花。

1.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袁隆平院士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参加工作50多年以来,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域领先于世界水平,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

教师在教学时结合生物学科的发展史和最新成就,介绍一些科学家冲破重重困难取得瞩目成就的事迹,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形成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材中包含着自然辩证法思想,主要是生命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的观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相互依存关系;血糖平衡与内环境稳态之间,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物种的多样性和遗传的统一性的关系。这些都是生物教师应用得较为熟悉的观点。这让学生正确认识生物的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更好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并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非常重要。

3.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的培养

生物学科也具有自然科学本身的严谨性,推理过程严密的逻辑性,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思维方法。如,在学习孟德尔定律的发现过程和验证过程、生长素的发现、探索DNA是遗传物质等内容时,在推理论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

二、精心设计,使德育渗透与传授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生物教学的德育渗透工作不能盲目地进行,要做好整体规划,各章节知识点要相互联系配合。首先,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要按照学校整体计划的要求制定出本学科的德育渗透的计划,要按照章节列出细目,形成一个有计划、按步骤,有的放矢的进行德育教育的体系。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动脑筋,精心设计,寻求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把德育渗透到全部的教学中。

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要坚持好“渗透”的原则,使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进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离开知识的传授单独进行思想教育,也不能只传授知识不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前者把知识传授课变成了政治思想教育课,后者没有完成教育渗透的任务,二者都是不可取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突出一个“寓”字,使德育内容像“随风潜入夜”的春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三、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用良好的行为影响教育学生

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用良好的行为去影响学生,也是不容忽视的。“身教重于言教”,课堂上,教师在每个概念、定理的阐述、讲解、论证中,每个演示实验都要严格按照操作程序去做,都要坚持科学的态度,来不得半点马虎和弄虚作假。如,生活中倡导绿色生活,不穿皮草、不吃野生动物、节约粮食。只要我们坚持这样做,就会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

总之,生物学科的德育渗透原则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掘这些素材并结合自身教学素养的提高,才能做到寓德育于教学,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存梅.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思想教育初探.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2(11).

[2]刘志锋.探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课外阅读:中下,2012(16).

[3]曾迎春.如何将德育教育贯穿于生物学教学中.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16).

[4]李勇军.对高中生物课本德育素材的挖掘利用.神州,2012(21).

[5]杨佩珺.生物知识在德育中的渗透.课外阅读:中下,2012(13).

[6]杨柳.例谈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科学教育,2012(04).

[7]张娜娜.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信息教研周刊,2012(12).

篇2

l.寓教育于教学之中的原则

生物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教学的主要任务还是要让学生掌握生物学的一般基础知识,懂得生命生存发展的一般原理、原则、规律。因此必需贯彻寓教育于教学之中的原则,或者称为渗透性原则。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各点:

(1)首先要追求科学性,有了科学性,才能有思想性。什么是科学性?按生命自然界的本来面目来介绍生命自然界,就是科学性。在某种意义上说,科学性强,思想性就在其中。

(2)要点拨,要自然地升华。思想教育归根结底是意识形态范畴的东西。单有科学事实,不一定能形成某种正确的观点。物理学家牛顿,无疑掌握了许多力学的基本事实,概括了许多正确的原理,但却到上帝那儿求助于第一推动力。生物家达尔文,无疑掌握了许多生物变异的事实,生物进化的证据,但在形成其进化理论时,曾经求助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我们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形成某种观点时,需要教师的点拨,才能引发思维的火花,自然地、而不是勉强地升华为某些观点。

(3)力戒标语、口号式。在我国中学生物教学的历史上曾经有过“突出政治”、“穿靴戴帽”、不恰当地把政治口号,术语贴到教学内容上的可悲做法。这个教训要吸取。生物课不可变成政治课或政治报告。思想教育的内容要结合具体的生物科学知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就是有的放矢。思想教育要有效益,不能不看受教育者的实际思想状况,不能不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以确定突出些什么,侧重点在哪里,何种方式方法为好。一般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不同的年龄区段有不同的认识特点和要求。中学生物课程开设在七、八、九年级到高中,这是一个生理、心理都迅速变迁的年龄。在进行思想教育时,七、八年级要求直觉、形象、生动的事例和语言,而九年级到高中,则要求深刻,简明和富有哲理性。

(2)不同时期的青少年有不同的侧重点。众所周知,当代青少年在认识特点和心态上和八、九十年代有着显著的不同,除了营养条件的普遍改善,体质发育的提前趋向,对心理产生的影响外,主要是信息时代来临,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心理状态有着强烈的影响。现代青少年富于朝气,积极进取,较少框框,勇于独立思考,富于求实精神,是社会进步的反映,非常可贵。但是,如同任何事物都是发展不平衡的一样,现代青少年思想教育中需要加以引导的方面,也颇为突出。例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要实事求是地和别的国家、别的民族多作比较,因为我们处在前所未有的开放社会。又例如,进行生态、资源等问题的讲授就要力戒片面性,绝不可以只讲那些好的方面,不讲那些不好的方面,要如实道来,揭示危机的存在,加强责任感。再例如,鼓励学生向著名的科学家学习,就不能仅强调他们个人的艰辛奋斗或才智过人,而应特别注意他们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他们如何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他们如何认真学习,汲取了前人的经验。以防止夸大个人的作用,鼓吹或迎合了脱离社会实践的自我发展,自我成才的时髦口号。此外,如培植良好的学风,要突出勤奋好学、重视实践、严谨治学的教育,以克服确实存在的志大才疏、贪图轻松安逸等毛病。

(3)民族主义教育。近年来,国外的一些相对先进的东西陆续进入我国,一些青年人别是学生产生了“崇洋心理”。对此,我在讲课过程中,对学生加强了民族主义的教育。例如:根据教材,给学生介绍了我国作物栽培、动物饲养及医学、医术、医药方面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我国是研究、利用、驯化动物最早的国家之一,稽含的《南方草木状》记载了广东种柑人利用蚂蚁扑灭柑橘害虫的范例,它比美国人从澳洲引进瓢虫防治柑桔介壳虫早1000多年。医药方面,1000多年前的名医华佗已经用“麻沸散”为病人进行全身麻醉,施行外科手术等。通过这些资料,使学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3.实践性原则

如果说要靠灌输,是针对的基本立场、观点不能自发地形成而言是正确的话,那么任意推广就不正确,甚至是有害的了。因为它直接违反了实践是认识的第一源泉的认识论。生物学科中的思想教育,也要重视实践性原则的贯彻。例如,不进行乡土资源的调查、生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从而对乡土没有直接的感性认识,热爱乡土,从而热爱祖国的教育就会逊色。又例如,不进行对自己居住、生活的地区的生态学调查,形成生态学观点就缺乏深厚的基础。再例如,学生没有必要的实验动手的机会,辩证地看待生命活动,就有许多困难。此外,如正确的学习目的、态度、方法的形成,一定不是靠老师的空洞的说教养成的,而是在老师的以身作则,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的实践中养成的。因此,生物学科中的社会调查、生产实践、实验实习、参观等等,不仅在知识教育上是必需的,而且有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应该适当增加实践的环节。

4.情感小原则

思想教育的坚定性,深刻性和感化性,都和思想教育进行中情感的诱发,创造适当的情景有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辩证统一,才能取得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情感性原则的贯彻,似应注意以下各点:

(1)要使学生感动,教师要首先感动。例如爱国主义的内容、对科学巨人的崇敬、对破坏了生态现实的痛惜,对改善了生态环境的喜悦等等,讲述时应是富于情感的。

篇3

论文摘要:研究性学习比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只有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正确实施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中的主体性包含了选题的主体性、研究过程的主体性和评价的主体性。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人,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素质教育的核心和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传统的以传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接受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所无法完成的。研究性学习就是适应这一形势而产生,并在全国迅速推广的。在实践中,关于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应遵循哪些原则等问题正被热烈地讨论着。笔者认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征。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者由传统教学中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探求者。更重要的是研究性学习不仅在于获得问题解决的结果,更注重学习创造性和主体性的人格培养。换言之,研究性学习是主体性教育的最高境界,而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原则。

一、课题选择和组织的主体性

确立课题的实质就是发现问题。确立课题是研究性学习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一般说来,事物的论证过程有三个阶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似乎单单把目光投向后两个方面,因为他们认为分析能力和解决手段是表征能力的最佳方面。然而他们却忽略了这三个论证过程有一个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没有“发现”哪来的“分析”,又哪里来的“解决”?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发现问题”这一重要环节,因而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研究性学习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缺陷,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但在目前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中,不少学校往往采取教师提出课题,由学生选择的办法,这在研究性学习剐剐开始启动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但我们不能局限于此.还应该允许学生从自身出发提出课题。因为在教师提供的有限课题中进行选择,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范围,学生的自主性并不能充分发挥。没有了自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无法凸显,兴趣也就大打折扣。缺少了兴趣,学生追求的也只能是为完成任务的结果了,这样势必背离研究性学习的主旨。

因此在选题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以选题的充分的自由。学生既可以选择教师提供的、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也可以从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中自行确定课题。作为教育者特别应该鼓励后者。

那么,怎样才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呢?

1.创设问题情景,形成学生发现问题的沃土

首先,开设各种讲座,拓展学生的视野。比如开设科普讲座,引导学生探究身边事物的科学原理;介绍学校周围或所在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探讨自己的学习、生活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其次,注意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不惟书、不惟上,客观介绍本学科的学术进展,敢于怀疑教材上现成的结论和权威的观点。教师要允许学生怀疑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不搞一言堂。再次,经常组织讨论、辩论,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生形成的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推动学生找到有价值的、有可行性的课题。

在指导学生选题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提供的是问题情景而不是课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才是成功的指导。

2.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使学生有充分的思考余地

问题情景的创设,仅仅为学生产生问题提供了条件,学生能否产生问题,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作保证。只有给学生充分的酝酿时间才能产生和发现问题。在这个时间内,学生需要相互交流,查阅文献资料,形成一定的研究假设,考虑研究所需的主、客观条件。但是目前有相当多的学校,为了迅速地显示研究性学习的效果,急功近利,要求学生必须在短期内完成课题。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不可能完全自主地确定课题,只有选择教师提供的课题。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从一开始就背离了其初衷,背离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3.实行动态管理,允许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改变课题

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发现了与原课题相关的另一问题,他们要放弃原来的课题,来研究他们发现的新问题。这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应该受到鼓励的。因为,这样不但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思考,而且可以促进课题的升华,使研究课题更有价值,更符合实际。不过也要教育学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课题的变更,防止心猿意马“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不良倾向。

二、研究过程的主体性

研究性学习突出“研究”二字,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在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结构中,学生的主体性是很难充分发挥的,因为传统的课程体系中教学目标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不能选择学习内容,也无法选择学习的深度,更无法决定学习的时间。而研究性学习则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这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甚至只是合作者,在这里,学习什么,研究什么,怎样研究,由谁来指导,都可以让学生选择。学生成了真正的主体。在研究实施过程中,如何才能保证主体性原则的贯彻呢?

1.了解学生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所积累的知识为基础的。只有从原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才能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作为指导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这是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逻辑起点。有了这些就可以进一步判断学生容易做到什么,不容易做到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具体的、有效的指导策略和计划。否则,这些都会使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受到限制。

2.耐心等待

在学生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过多干涉甚至包办来代替,而要善于“等待”。“等待”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与学生共同活动,不断地、深入地观察学生,搜集学生有关的问题和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出现的问题,只有在学生提出指导的要求时才进行指导。教师通过等待观察,可以使学生增加理解的机会,把握理解的具体线索和方法。

3.鼓励学生

在研究性学生中,教师的鼓励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至关重要,不论是在学生成功时或失败时,不论是在顺利时还是困难时,都要采取鼓励的态度,因为鼓励可以给学生增加精神动力。在指导过程中要特别鼓励学生探索新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对于新的问题,即使最终并没有研究出什么结果,其意义也是十分重大的,学生从中获得的感受和体验是以前任何教学活动中所无法获得的。

三、评价的主体性

篇4

[关键词]中专新生 入学教育 原则

中专新生入学教育是中专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它不同于中专教育的其它阶段,有着自身的特点。入学教育要富有成效,必须遵循科学的教育原则并贯彻到入学教育实践中。在对入学教育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在对长期入学教育实践的规律性的总结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中专新生入学教育实施过程中应体现以下原则。

一、科学性

社会生活和新生素质的多元化、复杂化,使入学教育呈现科学性不断提高的态势。只有在科学地了解新生,正确地把握新生心理特点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充分分析入学教育目标和环境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入学教育过程中的矛盾性及其规律,以及相应的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才能克服以往入学教育的种种弊端,实现入学教育科学化,提高入学教育实效性。这一原则要求入学教育要建立在学校现实、学生现状的基础上,加大调查研究的力度,广泛运用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夯实入学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

二、衔接性

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对不同教育阶段目标以及内容方面的特殊性缺乏明确的界定,尤其是衔接性较差,各自为战,每一个阶段的教育者只是机械地进行行政规定的教育内容的传授,不知上一阶段教育的内容、标准和要求。而个体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核心的任务,要求个体必须建立与环境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相应的人际关系,自我评价。两个相邻阶段间的过渡期需要个体进行调整,因为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环境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学生在过渡期关键的任务是必须做出调整。如果学生能相应地在面临转变前有所准备,那么这个转变会比较顺利,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中专入学教育担负这一转变任务,实现初中教育向中专教育目标、内容、过程及其他教育要素的衔接,促进新生适应能力提高,顺利、平稳地实现过渡,并为下一阶段学生个体的主动发展奠定基础。

衔接性主要包括目标的衔接和内容的衔接。入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为新生以后的主动发展打基础。入学教育担负承上启下的衔接教育的任务,一是在新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受教育的可能性的基础上,使新生克服旧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合理对待学习、生活、交往和身体发育中的种种变化,能够表现出与之一致的、适宜的心理和行为。二是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心理适应性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逻辑起点。学生积极适应是学生个体主动发展的基础,学生个体的主动发展则以积极适应为前提条件。

内容的衔接是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构建总体和局部的内容体系。在中专新生入学教育中,应以中专新生身心发展特点、社会性发展水平及具体的教育培养目标要求为出发点,针对新生学习、生活、交往和成长中普遍存在或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有侧重的教育和训练。

三、实践性

中专新生年龄多在15岁~17岁之间,处于身心发育高峰,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入学教育应从他们的需要和兴趣出发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除了传统的讲解,讨论方法外,还应大量采用实地参观、角色扮演、自我体验等重参与的实践性较强的方法,以锻炼新生语言表达能力,相互交往能力,积累情感经验,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判断,学会选择,从而避免空洞说教的传统入学教育的弊端。这一原则将不断地发展学生个体能力,增强主动意识,形成良好的习惯,锻炼自身品质,开发感情和情绪,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

四、尊重与理解学生

“尊重学生……这个方法需要时间,需要经常运用,需要远见卓识,需要事实的教育,还需要上帝的一切教训与帮助,只要想到运用这个方法,就意味着高尚的品格和渊博的学识了。”传统入学教育把新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教育的客体,不承认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和理解,采用单向的灌输式教育方法,造成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使入学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强调在入学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新的面向学生的学生观、教育观,其核心内容就是尊重和理解学生,它可增进教师与新生的亲近感、信任感,在此基础上构建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为新生接受入学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创造情感方面的有利条件。

五、灌输与疏导统一原则

这一原则是建立在教育者对入学教育内容的特殊性与受教育对象的特点以及二者之间规律性的认识。一方面,入学教育的规范需要外部灌输,它不可能在新生头脑中自发产生。同时,受教育对象求知欲强和可塑性大的特点也是外部灌输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受教育对象(新生)不是白纸一张,其头脑中错误的、模糊的认识为外部灌输的实施设立了认识障碍。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复杂化和公开化,和学校教育的不一致性日趋明显,新生的各种认识障碍有增加的趋势。这就要求入学教育不能采用简单、生硬、强制的方法,而是要耐心疏导,摆事实、讲道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入学教育深入新生思想,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协同性原则

入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学校内部要从教学组织、学生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精心安排,相互配合,各司其责,共担责任,使入学教育深入每一个班,每一个新生,落京实到每一个教师,每一位班主任,每一个教育者身上;另一方面,学校要调动社会力量,尤其是家庭的力量,与学生家长、社会有关团体和单位建立广泛的联系,开展密切合作,建立一个以主管校长为领导,班主任、专兼职心理咨询人员、教师为骨干的,全体教师参与的工作体制,形成一个大格局,共同营造和谐的入学教育氛围,使新生能够克服陌生感、恐惧感,建立安全感、信任感,顺利地融入到中专学校的教育环境中。

篇5

一、遵循低起点的原则,让学生体验到成功而爱学习

遵循以学生的实际为起点的原则,就要摸清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实际,并由此制定教学目标。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家也都十分强调原有知识在新的学习中的关键作用。如维特洛克认为:“人们倾向于生成与以前的学习相一致的知觉与意义。”梅耶和加涅都认为,在教新知识之前,必须先激活学生长时间记忆中相关的原有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由于对学生实际情况不了解,造成备课和教学中针对性不强。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掌握,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讲课导入得当,就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在试验教学中,我们可以一方面预测性考查、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另一方面花大力气处理教材,将教材原有的内容降低到学生的起点上,然后再进行正常的教学。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种“低起点”引入的方法。

1.以教材中原有的知识引入作为起点。教材中有不少内容的引入是相当科学和容易被接受的,这些内容的引入可以完全按教材的组织进行。如遗传知识的引入就可以以课本上的例子和知识引入,“龙生龙,凤生凤”,“一猪生九仔,九仔各不同”,这使我们在教学中顺利的进入遗传和变异概念的教学。

2.以教学内容中最基本的学生有所了解的知识做起点。如叶的形态和光合作用,就可以根据学生掌握和了解的知识引入,学生也会感到很自然。

3.以类比新旧知识的异同点做起点进行教学。如变异和遗传病的教学,生物变异的来源就可以根据以往所学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作对比,从而引入生物性状的差异的来源即生物变异的来源,从DNA和基因的复习中引入遗传病等,使学生易接受而且容易记,兴趣也较浓,很有成功感。

4.以现象鲜明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作为起点,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如观察植物运输水的是导管还是筛管,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做实验,把采好的幼嫩枝条插入滴有红墨水的瓶子里,放在光下一段时间,然后观察其横切面,让学生观察现象后思考,枝条内哪些部位变成了红色,哪些部位没变色,为什么,使学生产生疑问,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适时引入新课,使学生的身心自然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5.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知的素材片段为起点。通过讲解、谈话和提问,引起学生回忆,自然引入新课,鼓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施肥和浇水,这些学生熟悉的现象和体验就可以作为这些教学内容的起点,让学生讨论和解答,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从能力上得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6.选择讲解与教材内容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段,特别是科学史上的典型事例作为起点,能增加课堂气氛。如细菌的发现、青霉素的发现等,学生不仅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也能得到学习方法上的启示。

二、遵循教学设计小步子的原则,让学生步步得到成功的体验

遵循“让学生获得知识,养成良好人格为目标”的原则,教学中我们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的步子减小,尽量考虑能使学生成功,从而使学生每步都有进展,每时每刻都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设计小步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自己取得知识,要防止步子太小了教师讲得更多了,而影响学生自己的思维倾向。二是在实际教学中,随着时间的增加,步子也要适当增大。三是要舍得在最基本的知识环节上下功夫,由于教学的步子小了,效果也就好了,教学进度也就相对加快了。

在试验教学中,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种运用小步子的方法:

1.从植物和动物的进化过程由低级到高级分类讲解时,可以层层加大,设计小步子。

2.从一节课内容的组成部分设计步子。每一节课都有一个从引课到正课,从易到难再到易的过程,我们在组织教学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层次,设计好步子,使学生稳步向前走,然后越走越快。

3.从涉及到的知识点的难度设计步子。一般来说,对于容易的知识,设计的步子相对大一些,而对于难度较大的知识设计的步子较小一些,最终使学生达到掌握为目的。通过如此设计,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动脑思考,加上回答,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掌握要学习的知识。

4.从教学过程中内容或例题的异同点设计步子。相关的内容或例题相同点多,设计的步子大一些,相同点少就步子小一些。

5.从学生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的分析设计步子,这种方法大都在检查、考试分析课或习题讲评课上进行。通过这些问题,放缓了思考的坡度,使题目化难为易,同时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表达能力,使他们既开拓思维,又能从中发现学习中的问题。

成功教育的策略在于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付出努力后所能得到的直接结果,即把要学的知识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稍加努力就可以取得成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以培养学生的自信,不可急于求成、跨步太大,设置超出学生所能接受的目标,应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小步提高,循序渐进。

三、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多活动并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成功

通过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意注意时间相当短。因此,单调的教学模式极容易降低这些学生的学习注意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维持积极的思维,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注意师生活动的形式多样,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尽可能地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大量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实验,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讨论,强化学生获取知识的体验,如此设计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了学生观察总结及推理的能力。

四、通过学生对教学的反馈,适时调节教学进度,使学生课课有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既有教师的讲,又有学生的练,还有教师的查。在检查过程中,对于正确掌握了本层次教学目标的学生予以表扬,对发现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予以及时纠正。如对某一知识点的学习,可及时提出相应思考题,根据学生的回答了解他们对该知识的理解程度,每节课的达标学习,给学生思考时间后,通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程度的问题,检查他们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这种快速反馈,不仅能使教师了解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受到的鼓励,从而不断地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成功教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系统工程,只有使学生层层有进展、处处有成功,才能使学生摆脱失败者的心态,享受成功体验的喜悦。“低小多快”是成功教育改革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基点是创造条件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立足于从各方面为学生创设成功机会,引导学生学好生物学,通过使学生在生物学学习上取得的成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触发他们形成生物学学习的自我动力机制,促使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从而全面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

篇6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语文教学原则

语文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目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管理、教材、还是教学方法都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中职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职业能力的提高。本文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专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的角度对中职语文教学进行一些思考。

一、语文教学应提前为学生进入职业状态、适应社会作准备

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要善于精心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有机会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语文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安排这方面的锻炼活动。比如让学生做自我介绍,互相交流彼此的印象,放假旅行归来介绍自己的奇遇,读书后谈自己的感想和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适当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这一方面的教育。如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通过讲授课文,教师可分析邹忌讽谏齐王的说话艺术,让学生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同时,教师可以模拟情景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锻炼。如护理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掌握如何与患者进行沟通的技巧,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医患沟通与合作。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建立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而且与“能力、就业”紧密联系,使学生有兴趣有动力去学。

二、中职语文教学需要我们转变观念,使语文教学“生活化”

中职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后续,然而大多数中职生都具有综合素质低、文化基础差,甚至有些学生是因为害怕语、数、英等基础文化课的学习才选读中等职业学校等特点。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们首先应该转变观念,不要像对高中生一样要求他们,要认识到他们就像一粒粒种子,也是有生命力的,有朝一日也会发芽、长叶、开花、结果。这就要求我们有耐心、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求急功近利、只求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控制好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在课堂语文讲授时要面对中职生生活实际,寻找课文内容与社会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内容走进学生的生活。例如,我在讲授《南洲六月荔枝丹》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训练学生有条理地向别人介绍某种事物,可以特意带一些荔枝到课堂上,请个别学生用所学知识向同学们有条不紊地介绍手中的荔枝,并挂出与他们专业有关的图片,让学生向大家介绍说明,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可见,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接通了他们并不熟悉的抽象知识,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中职语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注重语言表达教学和应用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实用写作的能力。

三、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应注重专业需求,向专业特色倾斜

中职学生大多重视专业而相对忽略文化课,对此,语文教师可以专业为突破口,巧妙地把语文与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语文是一种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进而喜欢并重视语文学科。如何使语文学科中学习的内容能更紧密地与专业相结合,是中职语文教学研究的一大特色和方向。为使语文教学更具实效,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基础教学之外,还应注重语文知识的专业实用性。这就要求教师事先对所授班级的专业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了解学生即将从事或能从事怎样的工作,工作中将会用到哪一方面的语文能力,而不是茫然地进行完全没有专业特性的大一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增大此专业学生的业余阅读量,多进行文学作品的品读和鉴赏,增强他们的审美感受力。

四、中职语文教学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我们要正确定位中职语文教学的任务和功能,在强化课堂教学的同时,多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把语文学习与不同专业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计算机知识自行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向师生们展示自己的查找结果,并让其他学生做出评价;又如在说话训练中联系名胜景观、服务技巧、社交礼仪等学科进行相关情景教学训练,培养学生即兴讲话、与人沟通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启发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去发现学科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对相关学科的探究热情,增强语文学习的实用性。

五、中职语文教学要注重基础能力的提高

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有许多学生识字量不够,句意表达不清,甚至有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普通话都不会说。这种现实决定中职语文教学的重点应在基础语文能力的提高上。中职学校的学生水平不一,相互间差距较大,这就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必然是一种不同层次的教学。因此,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在课堂上要具有针对性,讲课时较浅显的部分请一部分学生积极对答;较深奥的部分则主要由老师讲解,另外在课外作业的要求上,也不强求一致。比如讲述文言文单元时,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自觉性较差且语文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只要求解决生字词和背诵名句即可;对中等程度的学生除了上述要求之外,还要求掌握并背诵重点段落;对较高水平的学生则要求全文背诵并能够自主翻译全文。三种作业要求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能各有所思,各有所得。中专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字词积累量的增加,经常对课文生词进行听写和连接表达的训练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这是提高学生语文基础素质的必要条件。

总之,教学中只有把握了中职语文的专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三个特点,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能力发展的要求,从而实现中职学生素质教育目标。中职语文教学要扎根于生活,突出针对性和适用性,强调学生人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就一定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参考文献:

篇7

一、品德教学融于学生生活。

根据新课程关于“生活的理念”大致可理解为: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和发展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我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

要做到这些,我必须在教学活动之前,做儿童生活的有心人,一方面要了解一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了解儿童不同的个性,生活经历等;另一方面,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对儿童进行长期地观察,了解儿童的基本情况,通过建立儿童成长袋,逐步积累每个儿童的有关信息,努力使开展的活动从儿童的兴趣、爱好、经验、关注点出发,使儿童都能积极投入活动,在活动中真正得到发展。例如,在“我们小学生要这样做”这个主题的教学中,我了解到学生经历了幼儿小、中、大班几年的教学,已经知道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要爱学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为班级扫地、擦桌子等。经过幼儿园里培养和锻炼,已初步具备这些能力,教学时就组织儿童分组表演、竞赛、交流、互评,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提升生活经历和能力,达到小学生该做到的要求。

在教学活动之中,我还与儿童积极互动,通过参与儿童的活动,给予儿童支持合作来实现对儿童的引导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开展“我爱我的家”的教学活动中,在课堂上,不一味去讲述教材里的儿童的家庭生活,而是创建活动情境,引导儿童讲述,交流自己的家庭和家庭生活,家庭文化等,使儿童了解,关心自己的家,感受家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从而提升儿童的生活,使儿童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课后,我还经常给学生留一些特殊的作业:如帮助父母做家务,既能为父母分担繁重的家务,又能让学生在劳动中充分体会父母的辛苦,激发对父母的爱和感激。又如饲养小动物和培养植物,这是培育爱心、积累生活经验的有效手段,同时,观察能力和持久的耐心也会逐步被培养起来。还有向家长表示孝敬,给父母捶捶背、洗洗脚、倒一杯水等。这些特殊的作业,使品德教学悄悄地融入了生活。

二、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基本环节。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学时,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比如教《认识新朋友》这一课,可以先安排学生介绍自己,再带学生到校园中玩找朋友的游戏。让孩子们一边唱儿歌一边拍手玩游戏,创造一个热烈的气氛,然后再讨论如何和朋友相处,怎样才能让伙伴们喜欢你?孩子们各抒己见,把游戏中的体会说出来,学生很自然地悟出和同学相处时,要谦让有礼,要团结友爱,要互相帮助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作为支持者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支架,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条件,引导儿童投入活动。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体验中学习,满足了他们的生活所需,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能力。把学生带出课堂,以他们的亲眼观察为基础,用他们的亲身体验为材料,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觉的行为。可见,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体验是多么重要。

三、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会生活。

篇8

关键词: 英语教学 主体意识 培养原则 培养方法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持续开展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传统教育观念中,班主任是绝对的权威,是班级的主宰者,学生只能扮演一味服从的牵线木偶的角色。作为一名班主任,又是一名英语老师,我一直在不断探求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下面我从六个方面谈谈在学生主体意识培养方面坚持的原则和方法。

一、营造氛围,创设情境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形下,大脑皮层容易兴奋,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首先,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并让学生明白自己才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只是引路人,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自己。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转变固有方式,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合作法、实践操作法、角色互换法等。让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得以体现,学生的自信心才能得到增强。其次,教师应在课上采用平易的教学语言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上最活跃的主体。

二、创设空间,促成自主参与学习

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传统教学表面上看似乎全体参与、全体动手,实质上是让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步子一步一步走到终点,这种流于表面的浅层参与,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热情。

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内容活化为生活实际,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以保证课堂教学生活化,开展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帮助学生自主地学、自觉地学,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苏格拉底认为:“教师的任务并不是传授真理,而是激发思维,使之主动寻求问题答案,既获得新知,又学到获得新知的方法。”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把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时要彻底更新教育观念,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多一些思考机会、多一些活动空间、多一些表现机会、多一些创造信心、多一些成功体会。

四、坚持个性化与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发挥特长

在“学习好才是真的好”的错误观念的影响下,某些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敢追求平等和民主,怯于参加集体性的活动。教师应尊重这些学生,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才真正行之有效。可以采用如下几种做法:

1.保护学生的个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注意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思维的环境与空间,不能随意扼杀学生在学习中领悟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个性是创造力的源泉,是个体生命精神活力的支撑。所以,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大力张扬学生的个性,就意味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撞击智慧的火花,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此外,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离不开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是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教师若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就会得到很大的发挥。

五、唤醒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

传统的教法是这样子的,首先是教读单词,听录音朗读课文一遍,然后老师带领全班同学读。其次是学习课文里面的短语及涉及的语法点,重点讲语法。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十分熟悉的英语教学授课流程。但学习效率不是很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逐日递减,或恹恹欲睡,课堂气氛较沉闷。英语老师的感叹与日俱增,心中常恨铁不成钢。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课改成为英语教学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

六、坚持实践性与探索性原则,让学生自我教育

新课程改革适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课堂教学并非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而应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精神的熏陶,思想的提升,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塑造。我们要开发学生无限的潜能,激活学生禁锢的思维,开启学生尘封的记忆,放飞学生幽闭的情愫,只有这样,学生的生命成长才能找到活水之源。纵观新课标英语教材,其非常重视学生口语的训练,几乎每一节课都有设计情景让学生进行口语的训练。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对待学生应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促进学生乐于开口不要羞于开口,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保持积极兴奋的状态,引导学生尝试体验、探究合作,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从而产生心灵的碰撞,进而丰盈内心世界。

篇9

关键词:职校 语文学习动机 激发 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1-0078-02

人的行为源自动机,而动机来自于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动机由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等五种需要构成,人在低层次需要获得相对满足以后,才能发展到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每个层次的需求与满足的程度,将决定个体的人格发展境界。

但在当今中国教育体制下,职校学生作为普通高中选拔考试中的失败者,其选择职业学校,多出于无奈或家长的安排,故不出事、混文凭是他们的普遍心态。因此,他们普遍缺乏赢取他人尊重的信心和实现自我的愿望,其追求成功的动机需要不足。据此,笔者针对职校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探索激发职校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方法与途径,总结归纳出激发职校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三有”原则。

一、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实践,并从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而职校学生普遍贪玩怕学,所以让其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是激发其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笔者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适当拓展。笔者曾做过调查,问学生希望怎样上语文课,结果惊人地一致――听故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除要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外,还应结合职校学生心理需求和文本特征,找准课堂教学的“趣味点”,如介绍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时适当拓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顺势导入对文本的解析,并扩展学生的视野,弥补学生人文知识的不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课文分析中,亦可因文生发,联想引申,激发学生兴趣,调节课堂节奏,并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深入分析问题。

如学习宋词时,可引述俞文豹《历代诗余引吹剑录》所载诗话:“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笏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可以让学生形象地了解豪放词与婉约词的不同特征。

(二)巧妙设疑。好奇是人类的天性,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疑,也可激起学生探究的愿望,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如《祝福》一文对祥林嫂“老了” 的原因并未具体交代,在分析课文时,笔者提出“祥林嫂是如何死去的”这一探究话题,学生参与的兴趣很高,他们设想了冻死、自杀、被鲁四老爷杀死等多种可能。教师进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诸多可能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指出无论是哪一种死因,其实质都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对人的戕害,由此理解课文深刻的悲剧根源。

(三)创设情境。情境教学是教师从教学需要出发,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实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语文学科为情境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因素,为学生创设可知、可感的情境,开展情境教学。

如学习《采访》《主持》等口语训练单元时,可组织学生分组设计采访提纲和编写主持词,现场开展采访与主持片段练习,并让学生自评自纠,通过实体场景的模拟与再现,真实体验采访方法与主持技巧。

(四)师生亲善。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

学生喜爱与尊敬一名教师,首先是对其学问和人品的景仰,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唯有时刻可从教师身上得到教益,才会真心尊奉你为“老师”。其次,赏识鼓励教育能提高学生自信,让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被尊重的自得。再次,诙谐幽默的谈吐也是活跃课堂气氛,缩短师生心理距离的有效手段。

二、有用

相较普通高中,职校学生的专业定向基本明确,在学习过程中,职校学生对于明显有利于自身今后就业的专业课程,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学习欲望和主动性,而对于提高学生基本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文化课程则普遍轻视。因此,在职校语文教学中,适当强化学科显性的功利特性,亦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

如在讲授《合同》写作时,笔者设置了学生自主创业,成立文印社这一情境,通过与学校签订场地租赁入驻合同、订立人员聘用合同、与客户签订购销合同等任务,引导学生真实地模拟与感受工作情景,推动课堂的组织流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认识语文学习的实用价值,并引领学生了解与掌握合同的类型、格式、常见条款和措辞要求,以及通过合同订立双方角色的互换,了解与把握不同身份情形下制定合同时应注意的事项。

三、有事

在以教师为主宰的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心理上易生倦怠情绪,因此,如何有效刺激学生的学习兴奋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以有效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如果能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导学案,让学生在在课堂上能“有事”可做,则可有效改善课堂的沉闷气氛。

如学习《讲讲实事求是》一文时,笔者制定了一份导学案,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所列论据,并归纳这些论据有何共同特点,它们论证了什么观点。学生很快就找出论据,并归纳出这些论据都是参加革命工作后所写的论著和所发表的论述,都证明了“一贯坚持实事求是”这一观点,从而找出“实事求是是思想的根本点和出发点”这一中心论点,轻松解决了“分析把握文章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这一教学重点。

篇10

【关键词】发声原则 科学嗓音 讲话声音 嗓音培育

意大利医生P.M.马腊费奥迪在为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恩里科·卡鲁索所著书《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中提出七大声乐教育原则:1.嗓音就是语言。2.嗓音是声带用最低限度的张力和最少量的呼吸并通过语言产生,它必须是不受任何限制传送进口腔。3.呼吸是发声中不可缺少的因素。4.共鸣在发声中是最重要的因素。嗓音强弱和音质优劣完全依赖于共鸣而不是力量。5.讲话和歌唱是同一发声系统功能的声音现象。6.讲话声音的高低明暗决定着歌唱声音的音高和亮度。7.在歌唱声音中,一个正确的发声方法是没有声区的区别的。根据自然规律,所有声音只有一个声区,即一个完整的音域。

本文着重以第1原则、第5原则和第6原则来谈声乐教学中科学嗓音培育的重要性,科学嗓音培育的天然基础——说话声音以及培育学生具备科学嗓音的方法和步骤。

一、科学嗓音培育的重要性

(一)嗓音的误区。一般人认为嗓音是由声带振动,即气流由肺部通过气管和喉咙冲击两根韧带造成振动而产生的。其实声带产生的仅仅是“声”而不是“嗓音”。从音响学来看,“声”是能均衡振动物质的产生物,是一种振动的物理现象。任何发声物体都可产生振动,声带的发声振动其实和乐器是一回事。

(二)不重视嗓音训练的弊端和危害。在声乐教学中,如果一味追求声音的训练,强调声音的力量和爆发力、声音的共鸣和高位置、声音的弹性和控制,却忽略了语言的基本功训练以及元音辅音的咬字吐字训练,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讲,最大的弊端和危害将是:

1.听不清演唱者在唱什么,只觉得浓浓的喉音和含混不清的口齿破坏了整首歌曲的美感;

2.僵硬的咬合器官和木讷的面部表情完全不能表现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歌者的脖子、下巴、喉咙、舌根甚至肩胸处于紧张、挤压和牵拉的状态,久而久之会不同程度地损害发声器官。

(三)正确树立科学嗓音的概念。健康、正确的声音观念树立对于初学声乐者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树立良好的科学嗓音概念有利于声乐学习者获得正确的声音观念。这需要声乐教师具备过硬的声乐专业知识、敏锐的视觉和听觉以及持之以恒的耐心、信念来帮助学生走出这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步。

二、讲话声音的培育是歌唱嗓音培育的天然基础

(一)没有正确的说话发声就没有正确的歌唱

常有学生问,为什么在学声乐之前唱得还可以,学之后反而不会唱了?其实,这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根本没重视“嗓音”的开发,也就是没有进行语言的学习,只是一味地注重“声”的训练。我们每个人都会说话,说话时产生的声音就是我们的“基音”,它是歌唱嗓音培育的基础。歌唱的真正本质,只不过是有音乐节奏的说话。

(二)说话声音的音高和亮度决定着歌唱嗓音的音高和亮度

既然说话和唱歌是建立在同一功能的相同语音活动中,那么它们的音高和音量也必须建立于同样关系的基础上。事实上,说话和歌唱之间基本上没有区别。同样,在其亮度中也是不存在区别的。当我们歌唱时,歌唱调节着我们的心理活动。任何音乐的感情变化、不同色彩的细微差别、说话声音的高低强弱都将奠定歌唱情感和音乐色彩的基础及演唱效果。

(三)意大利文和中文是科学嗓音培育的较佳语言

意大利语中包含A、E、I、O、U这5个易于发音的元音,构成了意大利语的基础语音,饱满而富有旋律美,是公认的世界上最利于初学者学习歌唱的语言。中文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学习的语言,它不仅有较难发声的“声母”(辅音),也有复杂多变的“韵母”(元音),“韵母”又分为“单元音韵母”“复元音韵母”和“鼻韵母”。但是,正是中文的复杂性能进行语言的专项训练,特别是声母训练对于从未有过“嗓音”概念、有喉音、声音含混不清的学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将这两种世界上公认最易、最难学的语言组合在一起作为学生的“科学嗓音”培育教材,培育效果将是显而易见的。

三、科学嗓音培育的方法和步骤

(一)呼吸练习

1.长“丝”练习。值得注意的是,初学者吸气的同时常常伴随抬胸、耸肩的动作,那样是吸不进任何气息的。相反,胸部舒展而松弛,两肩打开而平放,仅仅用闻花香时吸气的感觉可将气息吸到小腹。小腹鼓出来气息已经吸进去了,同时横膈膜是松弛膨胀的状态,保持一秒钟,呼气时小腹往里收同时发出“丝”的声音,横膈膜和小腹是相反的方向。小腹往里收,横膈膜却向外扩张。发“丝”时,一定要体会到门齿对气流形成阻力时小腹往里收的力量与横膈膜向外扩张的力量形成对抗的状态,找到了这种力量的对抗,歌唱的呼吸问题就解决了70%。长“丝”练习要求气息平稳、均匀连贯,如果呼气能保持在15秒以上,一般中等长度的演唱乐句对呼吸的要求就算达到了。2.短“丝”练习。吸气和呼气的理论方法同长“丝”,唯一的区别是将绵延不断的长气息换成短促有力并富有弹性的短气息。目的是针对无气息、浅气息的歌唱者训练其横膈膜的力量、控制与弹性。50次一组,每天做3—5组。⑶ 狗哈气练习。模仿夏天的狗吐出舌头哈气的动作,张大嘴,伸出舌头,快速吐气,同时快速吸气,腰的四周明显膨胀和起伏,使气息在身体里快速流动而畅通。1—2分钟为一组,每天做5组。

(二)嗓音辅助练习

1.嘟噜练习。用五度下行音阶练习,从C大调开始,半音上行扩展音域,到降B大调下行。2.哼鸣练习。用五度上行到下行音阶跳音练习,从C大调开始,半音上行扩展音域,到升C大调下行。3.稳定喉头练习。用a母音三度音阶上行到下行音阶断音练习,从C大调开始,半音上行到小字二组D大调下行。打开喉咙主要是努力使喉咙由里向外扩张,并保持住这种状态。用打开喉咙的方式来做这个练习。

(三)声母、韵母练习(主要以绕口令练习为主)

声母练习:

1.双唇练习(双唇音b、p、m)

2.舌尖后音zh、ch、sh、r

韵母练习:

1.也斜辙。此辙发音后,声音应落在“e”上“引腹”,口型不变,直出无收。如在句尾,直接截气息收声。

2.人辰辙。此辙属宽韵,归韵时以舌尖舔抵硬腭前和上牙龈的部位而发出半鼻音“n”,不让气息达到或穿过鼻孔。

总之,科学嗓音的培育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不仅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嗓音概念,解决他们在声乐学习中遇到的误区和困惑,更要帮助他们积极练习“科学嗓音培育”的具体步骤和方法,让他们真正学有所得,为未来的声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克瑞,杜丽华.绕口令:播音员、主持人训练手册[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

[2]P.M.马腊费奥迪.卡鲁索的发声方法[M].郎毓秀,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学;合作学习;指导原则一、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开展合作学习可以促使学生通过合作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而又在遇到困惑而得不到解决时寻求老师的协助,这样获得的知识不仅印象深刻,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得以提升,同时学生的独立性也将得到极大的培养,减轻学生对老师的过度依赖。从学习的过程上来说,学生的合作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自主学习的模式,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来获得知识,对于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为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合作学习应当遵循的指导原则

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上和行动上存在许多不成熟的表现,因此,合作学习首先就应当遵循加强教师引导的原则。教师以及相关人员一定要特别关注那些自律性较差和学习成绩偏差的学生,对他们加以正确的引导,教育他们不断增强自身的自律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还要遵循注重环境效应原则,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一个适合的学习氛围。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针对其中不足之处,适当地举办一些团队知识竞赛等合作形式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合作精神的养成。最后,针对学生的培养则要做到遵循合作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适当删减一些枯燥、缺乏实际教学意义的教学内容,改由学生自己通过合作去获得发现,增强学生的自主性。

伴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高效的合作学习模式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为此,各学校应当在坚持指导原则的前提下,积极创新利用合作学习模式。同时对于初中语文的合作学习模式的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合作形式完善合作内容,为我国初中语文教育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谢霞.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显性合作学习活动形式[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2(8):96-97.

篇12

[关键词] 创业教育;创业案例;案例教学;选取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3?0061?03

案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作用于实践的载体,它既是案例分析的出发点,又是案例分析的归宿[1]。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恰当的创业案例,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分析、思考、讨论和决策的基础上,提高认识、判断、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不恰当的案例,则会使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影响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要特别重视创业案例的选取问题。只有坚持正确的案例选取原则,选择适合的创业案例,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中的优势和作用

案例也称为个案、个例、事例或实例,现广泛运用于法学、军事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以案例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进而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2]。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逐步建立和相关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案例教学法也已经成为一种被广泛采用的、重要的教学方式。相比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具有突出的优势和作用。

(一)案例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传统的以思想灌输和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释规律,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信息接收状态,学习自主性较差。而案例教学法则强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案例将理论问题形象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其中,深入案例情境、体验案例角色,他们通过做笔记、查资料、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独立地去学习和思考问题,弥补了传统的以“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缺陷。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能够亲自参与分析和讨论,更具积极性,更有创造力。

(二)案例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案例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一是因为案例相比一般的举例而言内涵更为丰富,二是因为案例的分析、解决过程也更为复杂。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具体的场景,促使他们去思考、去分析、去调查、去处理问题。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应当具备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果断决策的能力。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在阅

(三)案例教学法能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对在校大学生而言,他们虽然能够相对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体系,但仍然缺乏必要的实践锻炼,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而案例教学则恰恰弥补了这一现实问题存在的缺陷,它使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进一步转化。在创业教育课程中,根据大学生创业实例编写的教学案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学生们通过对创业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的分析,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不同的背景之下,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有助于他们增强步入社会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提高创业成功几率。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中案例选取存在的问题

(一)可供选取的案例资源不足

进行案例教学,案例是必不可少的。但受案例开发投入、教师能力素养等因素的制约,大学生创业案例资源相对匮乏、供给不足。特别是与当前经济社会密切联系、适合大学生学习借鉴的新案例非常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案例教学的推广和教学效果的提升。造成创业案例不足的原因,一是案例编写的经费不足,二是任课教师素质不够。一方面,由于案例写作是一项耗时耗力又耗钱的工作,经费投入不足是阻碍案例研究与写作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时间较短,专业教师在数量和素质上还不能满足需求,少有教师能完成高质量案例的开发工作。

(二)选取的案例与国情不符

由于目前国内大学生创业的案例资源还不够丰富,一些教师便选取了来源于欧美或其他国家的案例进行教学。但是各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法律制度、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发展状况不同,国外的创业案例只能供我们借鉴,一些经验不能完全应用于我国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加上学生对国外案例发生的社会背景缺乏认识,因此,这些案例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强对创业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

(三)选取的案例与时代脱节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对案例的更新重视不够,常常是一个案例使用很多年,选取的案例存在题材老化、内容不新、无法反映当今社会经济环境等问题。这样的案例跟不上时展步伐,游离于当前社会宏观和微观环境因素之外,没有一定的新颖度,自然也就丧失了吸引力,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案例建设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不能一个案例多年使用。同时,对于已有案例也应不断地进行更新和修订,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需要。

(四)选取的案例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

案例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和纽带,它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案例应能体现知识的内在关联性,使学生对创业理论知识有一个相对系统的认识和把握。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些案例还不够典型、不够系统,不具备良好的代表性,与学生当时所学知识点联系不够紧密,不能清晰地体现知识的关联性,影响了教学效果。

(五)选取的案例对创业风险揭示不足

创业是一个发现、捕捉和利用机会获取收益的过程。但由于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者、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等因素的存在,又使得创业风险无处不在。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选取那些成功案例让学生分析创业者是如何抓住机遇最终成功的,而没有选取那些失败案例分析创业者是如何错失机遇被风险击垮的。只选取顺利成功的案例,不能让学生通过案例认识到创业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风险。

除上述问题之外,在具体教学和选取案例方面,还存在着教学手段单一导致学生学习效果欠佳、难易程度掌握不当导致学生消化和吸收不好、创业主体突出个人导致团队合作较少等问题,这些问题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克服和规避。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中案例选取应坚持的原则

创业案例是进行创业教育的必备工具。没有案例,案例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没有恰当的案例,案例教学也难以取得好的成效。因此,以案例教学法授课,创业案例的选取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案例的选取应坚持本土化,注重实效性,坚持系统性,体现风险性,实现多样性,立足吸收性,突出团队性。

(一)在案例属地应坚持本土化原则

在创业案例的选取上,要坚持本土化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案例,要尽量实现本土化取材,即要尽可能地挖掘和使用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反映国内或本区域市场环境和创业经营活动的案例。因为,越是学生熟悉的案例越具有感染力,越容易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案例的成败也对学生更有说服力,更具有借鉴意义。本土化的教学案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身临其境的仿真感,缩短教学过程中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距离,提高教学效果。

(二)在案例内容上应注重时效性原则

案例来源于实践,这些材料由环境、条件、人员、事件、数据、时间等要素所构成,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过去的案例由于已经“时过境迁”,与现实的社会环境不相切合,给人以陈旧过时之感,这样的案例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会大打折扣。而新近发生的事例则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让学生心生真切之感,更容易产生共鸣,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性。所以,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应当尽可能地选用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案例,注意案例的新鲜感与时效性。同时,作为教师,也要加强对案例的研究,不断为已有案例补充新鲜元素,确保案例的时效性。

(三)在案例编排上应坚持系统性原则

从总体而言,创业教育课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从章节而言,每一部分又都有各自的重点。课程选取的案例,从不同角度体现着理论知识的脉络和层次,因此,所选的案例一定要成体系、成系统,能完整地反映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和知识框架。要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紧扣教学主题,明确教学目标,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作为教师,在案例的编排上一定要有系统性,既要涉及全局,又要突出重点。如尽量融合几节课的重点,或体现一节课的主要线索,或围绕一个主题对案例进行剪裁加工,将单个的案例串连起来,组合数个案例,使案例发挥最大效用。

(四)在案例属性上应体现风险性原则

有着“青年创业导师”之称的李开复直言,“近年来,随着社会各方对大学生创业越来越重视,以及舆论对创业成功的个案不遗余力地宣传,很容易对孩子产生某些误导”[3],让学生以为创业很容易。成功的创业案例固然能给学生以启迪和影响,但失败的案例同样能起到案例教学所要求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反面教材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与震动比正面的还要大得多。在案例选取上,要使学生明白自己在创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风险,这些风险中哪些是可以控制的,哪些是不可控制的,哪些是需要极力避免的,哪些是致命的或不可管理的。一旦这些风险出现,应该如何应对和化解[4](167)。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应用成功案例的同时,也应选取一些失败的案例作为警示,以失败的创业案例来揭示创业风险,提高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

(五)在案例宣讲上应实现多样性原则和吸收性原则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案例教学也不应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要适当选用“视频案例”开展多媒体教学。“视频案例”是指用计算机及超媒体编辑系统整合课堂教学视频片断及各种相关的教学素材,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把大量的、多样性的数据采用超媒体方式链接,从而为案例教学研究提供综合、多元表现的环境[5]。它能有效提高教学内容的可视性、可听性和可理解性,更适合于案例教学。特别是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而言,如果采用多媒体技术对有关案例进行剖析,学生会感觉更具体、更直观,理解得更透彻、更深入。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在选取案例时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社会阅历,让学生能够消化和吸收。如果选取的案例太难,学生会因为知识储备不够而无从下手,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课堂上的灌输,丧失参与兴趣。相反,如果选取的案例过易,结果一看便知,这不仅降低了教学要求,也会降低学生对案例的参与深度。在设计问题时,问题的难度也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做到由小到大、由简入繁、循序渐进,使难度呈梯度增加,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接受,在逐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 刘红霞.案例教学中选择案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29):117-118.

[2] 陈建华,高海霞.互动式实践案例教学法初探[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21-25.

[3] 王波.大学生创业:忠告比鼓励更有价值[N].中国青年报,2011-06-22(9).

[4] 阳飞扬.从零开始学创业大全集[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

篇13

练;含义;作用;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6—0042—01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应力求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改变过于强调讲解、示范的教学形式,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将生物反馈训练运用于体育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一、生物反馈训练的含义与作用

生物反馈训练是指利用电子仪器将与人体心理及生理变化过程有关的生物学信息加以处理,并以视觉或听觉的方式进行呈现,引导人们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认识,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与生理活动,即借助中枢神经系统调控以往难以调控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或行为的一种训练方式。如,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出现情绪紧张,在生理上则表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的肌体部分发生一系列变化。使用电子仪器反映这种变化,使运动员明确紧张情况下的主要生理机能反应,可促使他们将紧张控制在适宜程度。自20世纪20年代雅克布逊利用肌电仪监测人的肌电活动以进行放松训练以来,生物反馈技术手段不断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扩大。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体育运动领域得到重视,并成为运动员心理机能训练的重要手段之一。生物反馈训练不仅有调整情绪状态、消除过度紧张、改善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感知能力,加速他们运动技能的形成,使其运动技术动作更为协调。

二、生物反馈训练运用于体育教学的基本原则

篇14

关键词:互动;礼貌原则;语言交际

中图分类号:G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152-01

在外语教学中,师生的言语互动对外语学习十分重要。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指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共同构建以及发展能力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双向交流活动。师生之间是否能积极、有效地互动影响着教学内容的贯彻、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实施,乃至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事外语课堂言语互动方面的研究,研究的焦点大都集中在教师话语、学生参与程度、参与方式、话轮转换、话题发展等。除了这些影响外语课堂教学的显性因素,还有一些隐性因素。学生的面子就是其中之一。在现实的英语课堂中,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不高,课堂互动效果不显著,导致互动成一种形式,造成课堂教学缺乏时效性。虽然造成这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如果教师能适当而巧妙地运用礼貌原则,就能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从而起到课堂里“畅所欲言”的互动效果。

“礼貌”在语言使用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在某些条件下对于交际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礼貌”领域的语用学研究一般以Leech的“礼貌原则”和Brown & Levinson的“面子策略”最有代表性。Leech 的礼貌原则包括六大准则:得体准则: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多使别人收益;慷慨准则:尽量少使自己收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赞誉准则: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谦逊准则: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一致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在实际交际中,语言的礼貌级别是一个连续体, 而礼貌原则中某些层次的准则在同一话语中可能发生冲突,因此运用礼貌原则时要依据语境选用礼貌级别,依据不同的交际内容、交际对象和交际场合选用恰当的礼貌方式,使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相互补益,有效传递信息,才能使说出的话语合乎礼貌,从而使言语交际顺利进行,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课堂上师生关系的融洽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密切与学生间的关系。传统外语课堂教学大部分时间是以教师的独白(monologue) 形式进行的,教师在外语课堂中享有特殊的权利,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问题大多数是展示性问题( display questions) ,而缺少参考性问题( referential questions) 。传统的IRF 模式 (即initiation - response - feedback) 仍然是课堂最普遍的交互方式( Paul Seed house ,2004 :71) 。而学生往往有自卑、被动、从众的心理,教师与学生处于不平等的关系。而当今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英语学习达到运用英语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明确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者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影响着学习效果。

为了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保持课堂气氛和谐,促进课堂互动,教师就必须运用礼貌原则认真考虑与学生的交谈方式和策略。课时面带微笑,尽量增加在学生中的走动,注意学生的课堂反应,学生走神了,可以摸摸或拍拍他,他们会立刻欣然改正。课下多和学生交流,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情况,较弱的地方及时得以补充。此外,教师用语是否得体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课堂互动过程中,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教师的语言起着主导作用。教师不可避免一些指令性的语言的使用。如果在使用这些指令性的语言的过程中尽能少用生硬的祈使句,因命令式的句子容易让学生觉得该教师冷漠,不够友好和不够礼貌。教师可以说“Would/Could you please explain the first paragraph for us?”,有时可以说:“Let’s do the translation now.” 使用第一人称代词we,us,无形中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既感到亲切温暖,又觉得难以拒绝,这样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互动作用。

为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还要向长者一样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人类的共性是爱面子,有着敏感的自尊心,喜欢被表扬,不愿当众受指责。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还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各种心理需求保全面子。当学生回答问题,或者完成某个任务后,教师应礼貌地使用赞赏性的语言对他的表现加以肯定,增强其自信心,从而激发他学习的积极性。课堂讨论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对他们的即使荒诞有些不切合实际的想法也要包容,给以鼓励。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做题或回答问题时难免出错。如何达到既纠错又保全犯错学生的面子需要教师采用礼貌艺术。如果教师用“I think you are wrong.” 或 “You are not correct.”等类似的语言直截了当的加以评论,这可能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他感到当众出丑丢面子了,也许在没有把握的前提下再也不会主动回答问题了。此时教师运用礼貌原则,说 ”Perhaps what you said is reasonable in your case, but I don’t think so.” 或 “We don’t usually express that in the way you said just now. Our expression is … ”。这种否定自己的表达法可以达到委婉否定对方的目的,并让其保全面子。

在外语教学中,语言既是教学目的,又是教学手段。教师的课堂语言礼貌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考虑恰当、适度地运用礼貌原则,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师生言语互动,减少交际障碍,从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Malamah-Thomas,A.Classroom Interactio[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2]Michael McCarthy.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3]Yael Bejarano. The skillful use of interaction strategies[J]. System ,Vol25 ,No. 2 ,1997.

[4]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