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6: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笔者通过对初中语文教学情况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难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如果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则很难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从而使课堂教学过程毫无趣味性可言,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大部分的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都是比较认真的,这主要是因为语文课程是关系到学生升学结果的“主科”。受应试思想的影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只关注语文成绩是否提高,根本就不关心自身的语文素养水平是否得到了提高,这和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语文教学目标相悖。

2.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比较少,难以真正体现出语文学习的价值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规定,教授学生知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可以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为了让学生得高分。但现在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仍是没有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少拓展教学的内容,忽略了语文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使初中语文教学的效果不理想。

3.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事实上,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完全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难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仅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同时也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实施的策略

鉴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所谓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教学手段和方式应多元化。针对初中生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让学生真正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2)教学的思维应多元化。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受传统教学思维的禁锢,应敢于创新。下文将具体介绍一下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的策略。

1.教师必须要全面了解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是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在满足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法创新,这样才能在保证教学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采用的教学方法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但在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应考虑到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因素,不要盲目采用新的教学

方法。

3.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多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

很多语文知识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加强语文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同时还可以体现语文学习的价值,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同时也可以从生活中提取语文教学的素材。

4.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

篇2

关键词:轻负高效;初中语文;高效复习

语文的学习是知识积累的过程。要使学生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成绩,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做到在所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并学以致用,以加深对于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感悟。语文教师作为学生知识的领路人,在为学生传输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不但愿意学习,而且还能够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从中总结出学习的规律和技巧。这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一、初中语文轻负高效复习的意义

“减负”是减去超出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能力以外的学习任务,减去学习活动中机械重复而对开发学生智能无用的作业练习,减去过时、烦琐与实际应用无关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放弃违反教育规律,简单粗暴、落后的教学方法。中考是学生升学的一个转折点,教师在此时采用“填鸭式”的复习方法,很容易将学生引导到疲劳战状态,从而造成学生情绪不佳。在这种条件下进行复习,很难于将学生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比如一些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表现不错,甚至于对于各种习题都能够灵活掌握,但是当面对考试的时候,成绩就不是很理想。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并没有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上。可见机械式地接受语文知识而没有真正地掌握知识的内涵是很难做到自主渗透的。在教师的引导下,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复习,可以使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能力,并且在答题技巧上都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所强调的是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中考的目的也是对于初中阶段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考核,因此考试题已经不再拘泥于死记硬背,而是在语文的某一知识点上,对其加以适当地延伸。初中语文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复习语文知识的时候,对于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并主动性地渗透。

二、完成高效复习的前提

要做到初中语文的高效复习,必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使复习方向具有目标性,做到有的放矢。要细致研究中考考试要求以及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在进行系统化的复习之前,要将初中语文的知识点贯穿起来,形成初中语文知识网络,并从中寻找出最明显的脉络,作为引领学生复习的主线。比如在初中语文复习中,有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这些知识都是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尤其是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每一名学生都要能够熟练运用。其次,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除了知识点逻辑性地贯穿之外,语文复习要以学生为中心。语文教师在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复习之外,还要张弛有度,让学生心境平和,心态端正。学生即将面对中考,本身就存在着心里压力,此时语文教师就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承担语文课业的复习。再次,要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让学生在享受汉语文语言美、韵律美等独特魅力的同时,轻松掌握语文知识。使学生将语文的学习看做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从而实现语文复习效果的最大化

三、实现高效复习的方法

初中语文进入总复习阶段,就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制定严密的语文复习计划,以使初中的复习内容能够有步骤分阶段地完成。初中的语文复习要做到以课本知识为主,以学生的复习效果为主,这主要包括两个阶段:

一是巩固基础知识阶段,该阶段是加强学生初中语文知识积累的过程。根据初中的教学大纲要求,对于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学生一定要熟悉,并且做到灵活运用。特别是初中课本中的文言常识、成语释义以及需要背诵的古诗文等等,语文教师都要按照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监督学生达到大纲所要求的标准。为了能够在这个复习阶段对于学生的初中实施水平有所提升,语文教师还可以采取延展教学法,将语文课程知识纳入到学生所熟悉的知识点上,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二是专题训练环节,这一阶段主要训练学生自我知识训练的能力。在语文复习中,语文教师仅仅是复习的引导者,要实现高效复习,还需要学生按照自己的知识积累程度,并采用适合于自己的复习方法来提高知识的掌握能力。在对文言文专题训练的时候,要培养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感悟能力,在文言文综合素养提高的前提下,使学生驾驭文言文的能力有所提高。写作是初中语文复习中的重点环节。写作的水平提高首先源自于阅读量的提升,尤其是对于优秀范文的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感并掌握写作技巧具有很强的效力。

四、实现高效复习的进度安排

从初中语文复习的进度上,一般要利用大约三个月的时间来进行基础知识的回顾和专题训练。在这个阶段,语文教师首要要将所有的知识点相互衔接起来,使知识环节之间更具有逻辑性,并且对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程度有所掌握,以便于具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迁移,使学生的复习在语文教学的带领下,具备普适性的同时,还要对于特殊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地引导,以使其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复习方式,以提高语文复习效果。在初中语文复习的具体实施中,第一个月和第二个月复习进度相对较慢,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并将知识点细化。进入到第三个月的复习,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深入理解,并要做到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衔接,融会贯通。这一阶段是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进入到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初中语文复习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的复习难度明显加大,而且复习的节奏也适当地加快了。进入到这个复习阶段的学生会明显地感觉到学习的压力,同时还要接触到系统化而高频率的练习模式。此外,语文教师还要帮助学生适当地调整心态,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知识网建立起来。虽然此时语文教师依然采取统一授课的模式,但是,也要根据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心理承受能力而对于授课模式进行调整,在激励学生积极进取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塑造一个宽松的复习环境。

五、总结

要实现初中语文高效复习,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讲,由于其逻辑思维还没有完全成熟,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建立起学习计划,并在复习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复习目标,以增强在中考复习中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戴秀臻.中学语文复习的三种策略[J].语数外,2012(08).

篇3

[关键词] 新课程;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性

一、前言

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作为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应该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初中语文阅读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古诗文的理解性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暴露出诸多的问题,忽视理解性阅读教学的开展,造成教学效果让人堪忧。因此,基于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是理解性阅读教学的新思路。

二、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的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的僵化,尤其是阅读教学缺乏灵活性

初中语文课程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主,突出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学校在面对课改的需求,阅读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填鸭式”,定向的灌输阅读的技巧,以及相关问题的答题模板,诸如古诗歌的鉴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固定的解析相关词句的大意,并要求学生以“背书”的方式,强化相关阅读知识的教学。同时,教师眼中的理解性阅读,在于相关知识的灌输性学习,以达到阅读教学的效果。

2、 角色定位的传统化,尤其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重要。阅读教学活动,在于阅读形式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这些教学方式都是“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定向性教学为主,教师带着学生一起阅读,一起寻找中心句、一起名词解释,这种“代劳式”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的定向理解,但不便于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以及独立思维的养成。

阅读教学的开展,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的独立性非常重要。学生的独立性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文章的阅读和分析,已达到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强调固定知识点的传输,而忽视了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造成阅读教学枯燥乏味。同时,过多的固定阅读模式和解题模板,禁锢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阅读教学形式化,尤其是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脱节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阅读教学形式化严重,教学过程与实际生活脱节,学生在阅读理解上,缺乏具体意象,也就是,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脱节,造成阅读课堂的枯燥,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累。诸如,朱自清的《背影》的阅读教学中,在对于背影的定义时,可以将课文中的父爱和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背影”相联系,进而加深了阅读教学的意义,便于学生对于中心思想的把握,也就是,阅读教学中的情感转移。学生对于语文课程不够重视,把学习时间发在英语和数学的学习上,也就是学生的课外阅读几乎为零,其阅读技巧的积累不足。同时,学生的文学素养与教学大纲存在偏差,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课程带有应付的色彩,阅读的教学内容服务于理论知识教学。

三、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的新思路

1、教学模式的多样化,阅读教学活动的灵活性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探究性和自主性的教学模式非常重要。尤其是探究性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的理解性阅读。探究性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将积累的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同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基于教学大纲的需求,设置好阅读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对文章进行分析和思考。诸如,鲁迅的《社戏》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置如下问题:文章写了作者看社戏的那些故事?找出描述作者心情的词句?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进行文章的精读,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性阅读。

2、 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丰富阅读教学

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学内容枯燥,课堂氛围欠佳。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基于大纲要求,对阅读章节进行合理的筛选,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满足教学模式的需求,重在学生理解性阅读方式的运用。并且,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在于教学内容具有代表性,尽量避免重复内容的出现,这样避免了学生的阅读疲劳,同时也不助于学生的理解性阅读。诸如,初二上册的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对《桃花源记》、《爱莲说》、《陋室铭》,进行着重教学,学生通过三篇代表性的古诗文,进行理解性的阅读,对文言知识具有重要的积累价值。

3、 立足教材,拓展性阅读教学

传统的阅读教学局限于教材,缺乏拓展性的课外教学,学生的文学素养,得不到本质性的提高。教师的阅读材料,不仅仅来源于教材,课外优秀的阅读材料,也是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教师在对于典型文章的阅读教学中,可以对于相似文章或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拓展性阅读教学,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自主性的进行理解性阅读。同时,教师基于学生拓展性阅读的情况,了解学生知识的薄落点,便于教材知识的深入讲解。诸如,在对于鲁迅《社戏》的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拓展阅读鲁迅的《故乡》,加深了学生对于鲁迅文学的认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4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师 教学反思 改革举措

随着初中语文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与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对初中语文老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一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便成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点。

一、反思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岗位责任不明确。

当前初中语文课程是主课之一,初中语文教师往往集班主任与任课老师于一身。在广大农村中学,由于师资匮乏,初中语文教师除担任班主任与某些班级(有些为跨年级)的语文教师外,还兼有学校的管理岗位职能。这一局面的存在,囿于学校导向、个人认识、精力分配等主客观因素,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很难明确岗位职责。

2.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精细化。

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一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就课程内容本身而言,应解读出语文的文字美、艺术美、逻辑美、德育美、思想美等多维知识体系,并通过不同的讲授和互动方式及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达到授业目标。但是在“唯成绩导向”的原则下,语文教学过程机械化、功利化,很难实现精细化、人文化的教学过程。

3.教师对教学工作缺乏自我检查、评估及改进。

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更倾向于将精力用于参加或被动参与学校的教学效果考评中,教学反思多为任务性地、零散地记录教学得失。在实践中,很少有初中语文教师将教学反思固化为一种行动力,对阶段性教学工作成果进行自发的自我检查和评估,并建立形成与之相关的教学反思档案制度。由于不善自发检查及评估,对阶段工作结果的成绩和不足分析不力,很难准确掌握自我提升的进程。

二、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改进举措

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反思工具,从“教学目标清晰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四个方面,对教学反思进行科学梳理与重构,从而助推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与完善,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提供强大的能力保障。

1.制订多维的综合教学目标。

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研读教学大纲要求,并针对所教授学生的能力、素质缺陷、兴趣点等,制订本学期的语文教学目标。该项工作与“PDCA循环”中的“P阶段”相契合,主要是“依据前阶段(学期)的工作成果,进一步明确本阶段(学期)的工作任务,制定本阶段(学期)的工作目标”。

2.对多维教学目标的精细化执行。

初中语文教师要针对“P阶段”制定的多维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手段与模式,通过启发式、情境式、角色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注重传统教授过程与现代教学媒介的整合利用,实现师生之间快乐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除了实现以成绩为主要结果导向的教学目标外,初中语文教师还要注重德育、心理、团队意识等目标的教学。

(1)德育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正在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同与应用。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课本内容进行深浅适度的引申和发散教育,通过课文中的典故联想到相关典故,再由故事性向思想性进行升华,完成德育之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由于该目标更具抽象性和不易测量性,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要结合课文内容,辅以课外读物,通过现代教学媒介,创新教学方式,注重教与学的交互性,并要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团队教育

在社会生活中,团队意识作为一种协作精神被大力提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要体现团队精神的培养,除了借助语文课文内容灌输相关理念外,教师更要注重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比如分组辩论等具体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但是,无论教学目标如何多元化,这些目标在实践中都应该有机联系在一起,不能简单地分解目标,孤立地进行单一目标的执行。在教学目标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详细的教学反思档案,记录在各阶段、各目标实施过程中完成成果、工作创新等。

3.持续改进教学反思,不断推进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

当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止步于制订教学目标,继而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反思往往就是按部就班地记录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的执行过程及细节。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这是一个不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的作用尚未真正发挥实效。鉴于此,在以上两阶段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过程,即“PDCA循环”中的“C阶段”和“A阶段”。

其中,“C阶段”为“工作评价与控制”阶段,主要工作是初中语文教师运用“教学反思档案”,将目标执行过程与教学任务完成结果进行梳理,将实际达成目标与原定教学目标进行对照评价,找出成绩和不足,并形成教学反思结论。“A阶段”是一个对教学反思持续提升的阶段,主要工作是针对上一阶段的教学反思结论,提出改进举措,为下一阶段(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目标的制订提供依据。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初中语文教师要立足于整体“校本建设”及个体“职业生涯规划”的双重诉求,通过教学反思,通过导入管理学中的工具“PDCA循环”,实现“教学目标清晰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努力成为“反思实践者”。

参考文献:

[1]刘党桦,李金明.议论文导语设计三法中学.语文教学,2005,(12).

篇5

[关键词]学路导引 课堂实施 语文自学能力

为什么要培养初中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首先,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学生具备自学能力。教育家叶圣陶认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教育部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1)也明确规定,“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其次,具备很强的语文自学能力是初中生将来适应高中教学的要求。《大纲》还明确规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纲要》规定,义务教育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2)这就说明,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再次,具备语文自学能力是时展对中学生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宣言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不会学习也就是不具备自学能力,不具备自学能力的人将来在竞争中是要落后的,由此可见,语文自学能力是初中生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培养这种能力应当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那么,在课堂中应当怎样培养初中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以我校为例,我校主要通过“学路导引”教学范式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该范式由“文本制作”和“课堂实施”两部分组成。其中,文本制作由四大部分组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提示、学习方法指导、学习过程导引(分为课前导引、课堂导引及学后拓延)。

众所周知,在课堂实施中,教学过程是教学的核心,即学与教的过程,如果学时能专注并发现问题、教时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那便是教学的有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提倡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实践证明,“学路导引”在指导学生自学方面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操作流程可作如此表述:教师集体设计学路导引——提前发给学生自学——学生带给问题上课——学生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帮助解决问题——综合能力培养活动——当堂反馈小结——师生课后反思。这种课堂模式的优点是:一、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为学定教,以学而教”;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最大程度关注学生学情;三、充分暴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针对性施行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保障,以“课堂有效性”作为最终评价标准。

下面我以教课文《愚公移山》为例,谈谈怎样利用“学路导引”在教学中的实施:在提前发给学生的“学路导引”文本中,教师提出详细的学法指导(同时也是整个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一、多层次朗读

1、小声读课文,给生字注上拼音,把课文读准。

2、大声朗读,把课文读顺畅。

3、有节奏朗读,读得有板有眼。

4、有感情朗读,读得有情有境。

二、多形式说读

自读自说:结合注解,边读原文,边逐句说出它的意思。

互读互说:老师读原文,学生翻译;同学之间互相读译。

三、多角度品读

理解文章思想内容;通过文章的字、词、句,深层次解读文本。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前作业,如《愚公移山》的课前作业包括:生字学习、实词解释、重点虚词用法、重点句子翻译等,学生要完成这些作业,就要预先对课文进行学习。

接下来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三部分:

一、读课文,多层次朗读

二、疏通文句,多形式说读,注意重点句子。

重点在品读课文部分:

三、多角度品读,问题提纲挈领法。

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文中从哪些方面写了愚公移山的艰难(用原文回答)?

3、文中还提到了哪些人?这些人对表现愚公有什么作用?

学生找有关语句,进行比较(对话分析比较法):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提问:说说他们的理由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提问:你怎么看待寓言里愚公的“愚”?智叟真的“智”吗?为什么?

4、思考:我们再来看一看最后一段文章。有人说,这个故事到最后还是靠了神仙的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

5、你如何看待愚公?

课堂设计一定要体现“先学后教”的设计理念,这样,学生每一步都必须通过独立思考才能解决和完成,教师的文本紧紧围绕目标来进行,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始终是主线,而“教”是副线。在课后练习巩固部分,教师会精心设计多维度的练习,包括收集往年一些中考试题来练习等。

“学路导引”文本是把指导学生课前自学的学案与教师上课用的教案有机结合而成的一种优化学与教过程的方案。设计“学路导引”来进行教学,目的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强调的是教师由“教会”变为“会教”,学生从“学会”逐渐发展到“会学”;把课前自主学习与课上合作探究相结合、学生提问质疑与教师启发点拨相结合、基础知识学习与综合能力培养相结合等等;实现由“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到“教师领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的转变;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同时,也将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到实处,始终把“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有效性”作为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努力方向。

当然,对于对于语文学习而言,除了抓住课堂,课外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新的《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的写,课文要仔仔细细的读,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作业要认认真真的完成”。我们认为,对学生来说,这是提出良好自学习惯的标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学生自身学习的需要,也是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需要。传授知识,数量有限,培养能力,受用无穷。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我们应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多下功夫,教师“会教”,教得轻松,学生“乐学”,自然学得愉快!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