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6: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

篇1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笔者通过对初中语文教学情况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难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如果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则很难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从而使课堂教学过程毫无趣味性可言,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大部分的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都是比较认真的,这主要是因为语文课程是关系到学生升学结果的“主科”。受应试思想的影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只关注语文成绩是否提高,根本就不关心自身的语文素养水平是否得到了提高,这和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语文教学目标相悖。

2.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比较少,难以真正体现出语文学习的价值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规定,教授学生知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可以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为了让学生得高分。但现在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仍是没有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少拓展教学的内容,忽略了语文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使初中语文教学的效果不理想。

3.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事实上,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完全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难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仅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同时也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实施的策略

鉴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所谓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教学手段和方式应多元化。针对初中生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让学生真正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2)教学的思维应多元化。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受传统教学思维的禁锢,应敢于创新。下文将具体介绍一下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的策略。

1.教师必须要全面了解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是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在满足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法创新,这样才能在保证教学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采用的教学方法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但在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应考虑到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因素,不要盲目采用新的教学

方法。

3.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多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

很多语文知识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加强语文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同时还可以体现语文学习的价值,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同时也可以从生活中提取语文教学的素材。

4.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

篇2

关键词:轻负高效;初中语文;高效复习

语文的学习是知识积累的过程。要使学生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成绩,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做到在所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并学以致用,以加深对于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感悟。语文教师作为学生知识的领路人,在为学生传输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不但愿意学习,而且还能够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从中总结出学习的规律和技巧。这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一、初中语文轻负高效复习的意义

“减负”是减去超出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能力以外的学习任务,减去学习活动中机械重复而对开发学生智能无用的作业练习,减去过时、烦琐与实际应用无关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放弃违反教育规律,简单粗暴、落后的教学方法。中考是学生升学的一个转折点,教师在此时采用“填鸭式”的复习方法,很容易将学生引导到疲劳战状态,从而造成学生情绪不佳。在这种条件下进行复习,很难于将学生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比如一些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表现不错,甚至于对于各种习题都能够灵活掌握,但是当面对考试的时候,成绩就不是很理想。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并没有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上。可见机械式地接受语文知识而没有真正地掌握知识的内涵是很难做到自主渗透的。在教师的引导下,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复习,可以使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能力,并且在答题技巧上都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所强调的是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中考的目的也是对于初中阶段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考核,因此考试题已经不再拘泥于死记硬背,而是在语文的某一知识点上,对其加以适当地延伸。初中语文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复习语文知识的时候,对于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并主动性地渗透。

二、完成高效复习的前提

要做到初中语文的高效复习,必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使复习方向具有目标性,做到有的放矢。要细致研究中考考试要求以及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在进行系统化的复习之前,要将初中语文的知识点贯穿起来,形成初中语文知识网络,并从中寻找出最明显的脉络,作为引领学生复习的主线。比如在初中语文复习中,有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这些知识都是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尤其是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每一名学生都要能够熟练运用。其次,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除了知识点逻辑性地贯穿之外,语文复习要以学生为中心。语文教师在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复习之外,还要张弛有度,让学生心境平和,心态端正。学生即将面对中考,本身就存在着心里压力,此时语文教师就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承担语文课业的复习。再次,要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让学生在享受汉语文语言美、韵律美等独特魅力的同时,轻松掌握语文知识。使学生将语文的学习看做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从而实现语文复习效果的最大化

三、实现高效复习的方法

初中语文进入总复习阶段,就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制定严密的语文复习计划,以使初中的复习内容能够有步骤分阶段地完成。初中的语文复习要做到以课本知识为主,以学生的复习效果为主,这主要包括两个阶段:

一是巩固基础知识阶段,该阶段是加强学生初中语文知识积累的过程。根据初中的教学大纲要求,对于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学生一定要熟悉,并且做到灵活运用。特别是初中课本中的文言常识、成语释义以及需要背诵的古诗文等等,语文教师都要按照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监督学生达到大纲所要求的标准。为了能够在这个复习阶段对于学生的初中实施水平有所提升,语文教师还可以采取延展教学法,将语文课程知识纳入到学生所熟悉的知识点上,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二是专题训练环节,这一阶段主要训练学生自我知识训练的能力。在语文复习中,语文教师仅仅是复习的引导者,要实现高效复习,还需要学生按照自己的知识积累程度,并采用适合于自己的复习方法来提高知识的掌握能力。在对文言文专题训练的时候,要培养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感悟能力,在文言文综合素养提高的前提下,使学生驾驭文言文的能力有所提高。写作是初中语文复习中的重点环节。写作的水平提高首先源自于阅读量的提升,尤其是对于优秀范文的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感并掌握写作技巧具有很强的效力。

四、实现高效复习的进度安排

从初中语文复习的进度上,一般要利用大约三个月的时间来进行基础知识的回顾和专题训练。在这个阶段,语文教师首要要将所有的知识点相互衔接起来,使知识环节之间更具有逻辑性,并且对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程度有所掌握,以便于具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迁移,使学生的复习在语文教学的带领下,具备普适性的同时,还要对于特殊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地引导,以使其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复习方式,以提高语文复习效果。在初中语文复习的具体实施中,第一个月和第二个月复习进度相对较慢,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并将知识点细化。进入到第三个月的复习,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深入理解,并要做到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衔接,融会贯通。这一阶段是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进入到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初中语文复习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的复习难度明显加大,而且复习的节奏也适当地加快了。进入到这个复习阶段的学生会明显地感觉到学习的压力,同时还要接触到系统化而高频率的练习模式。此外,语文教师还要帮助学生适当地调整心态,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知识网建立起来。虽然此时语文教师依然采取统一授课的模式,但是,也要根据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心理承受能力而对于授课模式进行调整,在激励学生积极进取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塑造一个宽松的复习环境。

五、总结

要实现初中语文高效复习,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讲,由于其逻辑思维还没有完全成熟,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建立起学习计划,并在复习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复习目标,以增强在中考复习中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戴秀臻.中学语文复习的三种策略[J].语数外,2012(08).

篇3

[关键词] 新课程;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性

一、前言

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作为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应该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初中语文阅读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古诗文的理解性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暴露出诸多的问题,忽视理解性阅读教学的开展,造成教学效果让人堪忧。因此,基于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是理解性阅读教学的新思路。

二、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的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的僵化,尤其是阅读教学缺乏灵活性

初中语文课程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主,突出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学校在面对课改的需求,阅读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填鸭式”,定向的灌输阅读的技巧,以及相关问题的答题模板,诸如古诗歌的鉴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固定的解析相关词句的大意,并要求学生以“背书”的方式,强化相关阅读知识的教学。同时,教师眼中的理解性阅读,在于相关知识的灌输性学习,以达到阅读教学的效果。

2、 角色定位的传统化,尤其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重要。阅读教学活动,在于阅读形式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这些教学方式都是“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定向性教学为主,教师带着学生一起阅读,一起寻找中心句、一起名词解释,这种“代劳式”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的定向理解,但不便于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以及独立思维的养成。

阅读教学的开展,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的独立性非常重要。学生的独立性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文章的阅读和分析,已达到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强调固定知识点的传输,而忽视了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造成阅读教学枯燥乏味。同时,过多的固定阅读模式和解题模板,禁锢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阅读教学形式化,尤其是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脱节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阅读教学形式化严重,教学过程与实际生活脱节,学生在阅读理解上,缺乏具体意象,也就是,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脱节,造成阅读课堂的枯燥,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累。诸如,朱自清的《背影》的阅读教学中,在对于背影的定义时,可以将课文中的父爱和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背影”相联系,进而加深了阅读教学的意义,便于学生对于中心思想的把握,也就是,阅读教学中的情感转移。学生对于语文课程不够重视,把学习时间发在英语和数学的学习上,也就是学生的课外阅读几乎为零,其阅读技巧的积累不足。同时,学生的文学素养与教学大纲存在偏差,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课程带有应付的色彩,阅读的教学内容服务于理论知识教学。

三、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的新思路

1、教学模式的多样化,阅读教学活动的灵活性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探究性和自主性的教学模式非常重要。尤其是探究性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的理解性阅读。探究性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将积累的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同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基于教学大纲的需求,设置好阅读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对文章进行分析和思考。诸如,鲁迅的《社戏》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置如下问题:文章写了作者看社戏的那些故事?找出描述作者心情的词句?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进行文章的精读,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性阅读。

2、 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丰富阅读教学

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学内容枯燥,课堂氛围欠佳。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基于大纲要求,对阅读章节进行合理的筛选,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满足教学模式的需求,重在学生理解性阅读方式的运用。并且,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在于教学内容具有代表性,尽量避免重复内容的出现,这样避免了学生的阅读疲劳,同时也不助于学生的理解性阅读。诸如,初二上册的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对《桃花源记》、《爱莲说》、《陋室铭》,进行着重教学,学生通过三篇代表性的古诗文,进行理解性的阅读,对文言知识具有重要的积累价值。

3、 立足教材,拓展性阅读教学

传统的阅读教学局限于教材,缺乏拓展性的课外教学,学生的文学素养,得不到本质性的提高。教师的阅读材料,不仅仅来源于教材,课外优秀的阅读材料,也是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教师在对于典型文章的阅读教学中,可以对于相似文章或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拓展性阅读教学,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自主性的进行理解性阅读。同时,教师基于学生拓展性阅读的情况,了解学生知识的薄落点,便于教材知识的深入讲解。诸如,在对于鲁迅《社戏》的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拓展阅读鲁迅的《故乡》,加深了学生对于鲁迅文学的认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4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师 教学反思 改革举措

随着初中语文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与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对初中语文老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一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便成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点。

一、反思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岗位责任不明确。

当前初中语文课程是主课之一,初中语文教师往往集班主任与任课老师于一身。在广大农村中学,由于师资匮乏,初中语文教师除担任班主任与某些班级(有些为跨年级)的语文教师外,还兼有学校的管理岗位职能。这一局面的存在,囿于学校导向、个人认识、精力分配等主客观因素,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很难明确岗位职责。

2.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精细化。

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一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就课程内容本身而言,应解读出语文的文字美、艺术美、逻辑美、德育美、思想美等多维知识体系,并通过不同的讲授和互动方式及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达到授业目标。但是在“唯成绩导向”的原则下,语文教学过程机械化、功利化,很难实现精细化、人文化的教学过程。

3.教师对教学工作缺乏自我检查、评估及改进。

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更倾向于将精力用于参加或被动参与学校的教学效果考评中,教学反思多为任务性地、零散地记录教学得失。在实践中,很少有初中语文教师将教学反思固化为一种行动力,对阶段性教学工作成果进行自发的自我检查和评估,并建立形成与之相关的教学反思档案制度。由于不善自发检查及评估,对阶段工作结果的成绩和不足分析不力,很难准确掌握自我提升的进程。

二、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改进举措

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反思工具,从“教学目标清晰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四个方面,对教学反思进行科学梳理与重构,从而助推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与完善,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提供强大的能力保障。

1.制订多维的综合教学目标。

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研读教学大纲要求,并针对所教授学生的能力、素质缺陷、兴趣点等,制订本学期的语文教学目标。该项工作与“PDCA循环”中的“P阶段”相契合,主要是“依据前阶段(学期)的工作成果,进一步明确本阶段(学期)的工作任务,制定本阶段(学期)的工作目标”。

2.对多维教学目标的精细化执行。

初中语文教师要针对“P阶段”制定的多维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手段与模式,通过启发式、情境式、角色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注重传统教授过程与现代教学媒介的整合利用,实现师生之间快乐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除了实现以成绩为主要结果导向的教学目标外,初中语文教师还要注重德育、心理、团队意识等目标的教学。

(1)德育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正在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同与应用。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课本内容进行深浅适度的引申和发散教育,通过课文中的典故联想到相关典故,再由故事性向思想性进行升华,完成德育之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由于该目标更具抽象性和不易测量性,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要结合课文内容,辅以课外读物,通过现代教学媒介,创新教学方式,注重教与学的交互性,并要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团队教育

在社会生活中,团队意识作为一种协作精神被大力提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要体现团队精神的培养,除了借助语文课文内容灌输相关理念外,教师更要注重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比如分组辩论等具体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但是,无论教学目标如何多元化,这些目标在实践中都应该有机联系在一起,不能简单地分解目标,孤立地进行单一目标的执行。在教学目标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详细的教学反思档案,记录在各阶段、各目标实施过程中完成成果、工作创新等。

3.持续改进教学反思,不断推进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

当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止步于制订教学目标,继而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反思往往就是按部就班地记录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的执行过程及细节。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这是一个不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的作用尚未真正发挥实效。鉴于此,在以上两阶段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过程,即“PDCA循环”中的“C阶段”和“A阶段”。

其中,“C阶段”为“工作评价与控制”阶段,主要工作是初中语文教师运用“教学反思档案”,将目标执行过程与教学任务完成结果进行梳理,将实际达成目标与原定教学目标进行对照评价,找出成绩和不足,并形成教学反思结论。“A阶段”是一个对教学反思持续提升的阶段,主要工作是针对上一阶段的教学反思结论,提出改进举措,为下一阶段(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目标的制订提供依据。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初中语文教师要立足于整体“校本建设”及个体“职业生涯规划”的双重诉求,通过教学反思,通过导入管理学中的工具“PDCA循环”,实现“教学目标清晰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努力成为“反思实践者”。

参考文献:

[1]刘党桦,李金明.议论文导语设计三法中学.语文教学,2005,(12).

篇5

[关键词]学路导引 课堂实施 语文自学能力

为什么要培养初中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首先,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学生具备自学能力。教育家叶圣陶认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教育部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1)也明确规定,“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其次,具备很强的语文自学能力是初中生将来适应高中教学的要求。《大纲》还明确规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纲要》规定,义务教育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2)这就说明,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再次,具备语文自学能力是时展对中学生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宣言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不会学习也就是不具备自学能力,不具备自学能力的人将来在竞争中是要落后的,由此可见,语文自学能力是初中生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培养这种能力应当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那么,在课堂中应当怎样培养初中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以我校为例,我校主要通过“学路导引”教学范式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该范式由“文本制作”和“课堂实施”两部分组成。其中,文本制作由四大部分组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提示、学习方法指导、学习过程导引(分为课前导引、课堂导引及学后拓延)。

众所周知,在课堂实施中,教学过程是教学的核心,即学与教的过程,如果学时能专注并发现问题、教时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那便是教学的有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提倡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实践证明,“学路导引”在指导学生自学方面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操作流程可作如此表述:教师集体设计学路导引——提前发给学生自学——学生带给问题上课——学生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帮助解决问题——综合能力培养活动——当堂反馈小结——师生课后反思。这种课堂模式的优点是:一、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为学定教,以学而教”;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最大程度关注学生学情;三、充分暴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针对性施行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保障,以“课堂有效性”作为最终评价标准。

下面我以教课文《愚公移山》为例,谈谈怎样利用“学路导引”在教学中的实施:在提前发给学生的“学路导引”文本中,教师提出详细的学法指导(同时也是整个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一、多层次朗读

1、小声读课文,给生字注上拼音,把课文读准。

2、大声朗读,把课文读顺畅。

3、有节奏朗读,读得有板有眼。

4、有感情朗读,读得有情有境。

二、多形式说读

自读自说:结合注解,边读原文,边逐句说出它的意思。

互读互说:老师读原文,学生翻译;同学之间互相读译。

三、多角度品读

理解文章思想内容;通过文章的字、词、句,深层次解读文本。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前作业,如《愚公移山》的课前作业包括:生字学习、实词解释、重点虚词用法、重点句子翻译等,学生要完成这些作业,就要预先对课文进行学习。

接下来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三部分:

一、读课文,多层次朗读

二、疏通文句,多形式说读,注意重点句子。

重点在品读课文部分:

三、多角度品读,问题提纲挈领法。

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文中从哪些方面写了愚公移山的艰难(用原文回答)?

3、文中还提到了哪些人?这些人对表现愚公有什么作用?

学生找有关语句,进行比较(对话分析比较法):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提问:说说他们的理由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提问:你怎么看待寓言里愚公的“愚”?智叟真的“智”吗?为什么?

4、思考:我们再来看一看最后一段文章。有人说,这个故事到最后还是靠了神仙的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

5、你如何看待愚公?

课堂设计一定要体现“先学后教”的设计理念,这样,学生每一步都必须通过独立思考才能解决和完成,教师的文本紧紧围绕目标来进行,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始终是主线,而“教”是副线。在课后练习巩固部分,教师会精心设计多维度的练习,包括收集往年一些中考试题来练习等。

“学路导引”文本是把指导学生课前自学的学案与教师上课用的教案有机结合而成的一种优化学与教过程的方案。设计“学路导引”来进行教学,目的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强调的是教师由“教会”变为“会教”,学生从“学会”逐渐发展到“会学”;把课前自主学习与课上合作探究相结合、学生提问质疑与教师启发点拨相结合、基础知识学习与综合能力培养相结合等等;实现由“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到“教师领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的转变;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同时,也将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到实处,始终把“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有效性”作为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努力方向。

当然,对于对于语文学习而言,除了抓住课堂,课外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新的《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的写,课文要仔仔细细的读,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作业要认认真真的完成”。我们认为,对学生来说,这是提出良好自学习惯的标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学生自身学习的需要,也是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需要。传授知识,数量有限,培养能力,受用无穷。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我们应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多下功夫,教师“会教”,教得轻松,学生“乐学”,自然学得愉快!

参考文献

篇6

一、以借鉴为目的的欣赏性阅读(赏读)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欣赏性阅读能力。1986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首次对高中生提出了“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明确要求,1992年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也提出“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现在人教版的初高中语文课本都编有文学作品单元,也重在培养学生的欣赏性阅读能力。

中学生的欣赏性阅读目的在于借鉴。成年读者欣赏优美有趣的读物,从中获得身心愉悦,阅读本身可能就是目的。但中学生除此之外,还要借鉴作者观察问题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谋篇布局的思路,表情达意的技巧,从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门径。

如在孙犁的《荷花淀》中,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生动地将女人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刻画了出来:“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描述的是一个机智伶俐的妇女;“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更是一个直率可爱女子的真实写照。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是高度个性化的,欣赏人物语言,要听其言,想其人,度其心,还要看看作家怎么把握人物的身份个性,在什么场合让人物说出什么样的话来。

欣赏性阅读的潜在功能是提高中学生阅读的品位。中学生欣赏性阅读的对象不应限于文学作品。其一,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欣赏课文中优美 、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前一条显然包括记叙真人真事、说明客观事物、论说事理哲理、社会交际应用的非文学作品在内。其二,选作课文的古今文章,经过精心筛选,多为名家名篇,内容上含有自然美、社会美、艺 术美、科学美等美质,形式上则具有结构美、语言美、节奏美等美的因素。中学阶段学生阅读四百来篇课文,无形中为他们选择读物树立了一个高标,有助于他们课外阅读时舍弃或抵制那些观点偏颇、结构凌乱、故事雷同、文字拙劣、品位低下的粗制滥造的文字垃圾。

二、以质疑为核心的研究性阅读(研读)

研究性阅读有不同的层次。编辑审稿、主持人播音、导演演员读剧本、专家学者写论文,都要作一番研究性阅读。中学生的研究性阅读,主要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作较为深入的、带有创造性成分的阅读。

研究性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思维,中学阅读教学与成人个体阅读的显著区别,在于课堂上同时存在两种阅读主体,即教师个体和学生群体。一般来说,教师对课文的理解欣赏水平高于学生。如何使学生的理解欣赏水平提高到教师的高度?传统的作法是讲解分析,即教师把自己的(或从教参中抄来的)阅读体会和盘托出,奉送给学生。实践证明这样做费力不讨好。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自己去探寻 、研究、思考,发挥每一个阅读主体的创造精神。如果引导得当,学生群体的阅读水平有时会超出教师个体, 达到意想不到的广度和深度。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去研究,有助于发展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7

[关键词]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内容理解和鉴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内容的比重逐年增多。中考对文言文的考查分值也逐年增加。加强文言文的教学研究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教学大纲对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诵读古诗文;理解浅易的文言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诗文。可以看出,教学大纲的要求难易适中。不过,初中学生首次接触文言文,或多或少感到畏难。因此,笔者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中考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六个方面尝试性谈谈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实词教学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大纲要求初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但许多学生仍感到文言文晦涩难懂,学起来枯燥乏味,视文言文学习为畏途,分析原因,其重要的一点是文言实词掌握太少。掌握文言实词,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关键。其重点考点在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几个方面。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记诵、积累,指导学生归类整理,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悟能力,并且通过练习进行巩固。

其实,古汉语与现代汉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大部分单音节的古汉语可以直接译为双音节现代汉语。积累一定数量的古汉语词汇,平时多诵读,提高对文言语言的感悟能力,对学好文言文将有很大的帮助。

二、虚词教学

文言虚词与文言实词比较,数量虽少,但使用频率高,意义较为复杂,是学生最难掌握的一个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归类让学生认识此类词语。如“之、以、而、然”等重点考查的虚词。在教学中,我把它们作以下归类:

“之”的用法。一般作代词、助词、动词。

例:“桓侯故使人问之”,“君将哀而生之乎?”的“之”是作代词用的;

例:“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是用作结构助词的;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是主谓间助词;

例: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用于形容词后的助词,凑足音节,无实在意义。

例:“吾欲之南海。”是用作动词的,作“到。。。去”解。

“以、而、然”的用法也作类似整理归类。

三、文言的诵读教学

考试大纲主要考查阅读停顿规范。虽说该部分分值一般在2分左右,但断句不可忽视。因为诵读停顿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言朗诵停顿一般可以从音节和意义两个方面来考虑,侧重在语义的停顿。因而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 “夫”、“是以”、“若夫”、“故”、等,诵读应稍加停顿。如“夫/战,勇气也”、“是以/众议举宠为督”、“若夫/雨霏霏”、“故/君子有不战”等。

其次,古代汉语中属于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属于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行不知/足所在;“乡邻之生/日蹙”等等。例句中的“于是”、“知足”、“生日”在现代汉语中都是双音节的词,但在古汉语中却是两个单音词,一定要分开读,否则,会误解句意。

第三,正确的诵读文言句子,还要考虑到其它一些特殊因素。如“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余闻之也/久矣。

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四、文言文的翻译教学

一般被翻译的句子,或者是文中关键句子,或者是考点比较集中的句子。翻译的指导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抓关键字词。并教会学生“译文五法”即“留、补、删、换、调”。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五、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教学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考点在:概括文章内容、人物形象分析、作者情感倾向等。题型一般包括:评价型、感悟型、联系型和比较阅读。这样的考查往往最能体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我的应对办法是:整体把握,包括把握内容、人物、时间、观点、情感以及主题。其次,面对开放性试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大胆表述,力求有新意。

六、诗词鉴赏和名句背诵教学

篇8

【关键词】语文阅读;阅读教学;基本层次

The basic level of Chinese reading

Huang Zehua

【Abstract】The text reflects what content, whether real, how to write, why do you write, are there any better writing,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expression, for better ways of expression…… Such problems, only guide the student to think, analysis and research, is likely to put forward their own views. In high school reading teaching, train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dare to and good at questioning, is the need of cultivating cross-century talents.

【Key words】Chinese reading; Reading teaching; The basic level

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学生应具备阅读能力,我认为主要包涵以下三个基本层次:

1 以认读为起点的理解性阅读(解读)

理解是阅读的核心。不理解读物的意义,就不可能从中吸取文化科学知识、交流信息,无法通过阅读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更谈不上学习语文表达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理解性阅读以读为起点。“用眼睛辨识文字,了解文字所表示的语言意叫认读”(《阅读辞典》第113面)。作者从客观事物中获得认识用文字符号编码,过程是物——意——文;读者则要解读文字编码,获取意义,从中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是文——意——物。阅读用汉字书写或印刷的读物,要正确辨识汉字的音形义,即“解码”。刘国正同志强调指出:识字(按六书组成的方块字)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一个起点和基点”,“阅读教学要把识字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学的识字与教学急待加强”,是非常中肯的。

理解性阅读既要微观理解,更要宏观理解。微观理解指对读物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章节的局部理解;宏观理解指对读物整体内容、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社会价值,乃至作者的全面理解。只扣字词句、见树不见林不是真正的宏观理解。理解性阅读包涵文字——意蕴——文字和整体——局部——整体这样两个双向运动过程。

理解性阅读应以感受为前提。叶圣陶、吕叔湘先生强调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语感)是语文教学最要紧的“首要任务”。王尚文同志据此提出了“感受重于理解”的观点(《语文教学的错位现象》),已引起重视。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训练提出18条要求,其中“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各条,反映了中学语文教学界对培养语感重要性的共识。但如何落实这些要求。目前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

2 以借鉴为目的的欣赏性阅读(赏读)

中学阅读教学应该培养欣赏性阅读能力。1986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首次对高中生提出了“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明确要求,1992年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也提出“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庄文中同志主张:人教社版的初高中语文课本都编有文学作品单元,“应该上成文学鉴赏课”(见《语文学习》1995年第2期)。目前在全国各地试用或实验的其他中学语文教材也都有单独编排的文学作品单元,重在培养欣赏性阅读能力。

中学生欣赏性阅读的对象不应限于文学作品。其一,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前一条显然包括记叙真人真事、说明客观事物、论说事理哲理、社会交际应用的非文学作品在内。其二,选作课文的古今文章,内容上含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美质,形式上则具有结构美、语言美、节奏美等美的因素,阅读时在理解的基础匕还应引导学生去欣赏、品味。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许多并非文学作品,或者不是安排在文学作品单元里教学的,但都应培养欣赏性阅读能力。

中学生的欣赏性阅读目的在于借鉴。成年读者欣赏优美有趣的读物,从中获得身心愉悦,阅读本身可能就是目的。但中学生除此之外,还要借鉴作者观察问题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谋篇布局的思路,表情达意的技巧,从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门径。

欣赏性阅读的潜在功能是提高中学生阅读的品位。课文经过精心筛选,多为名家名篇,时文也大都文质兼美,中学阶段学生阅读四百来篇课文,无形中为他们选择读物树立了一个高标,有助于他们课外阅读的舍弃或抵制那些观点偏颇、结构凌乱、故事雷同、文字拙劣、品位低下的粗制滥造的文字垃圾。

3 以质疑为核心的研究性阅读(研读)

研究情阅读有不同的层次。编辑审稿、主持人播音、导演演员读剧本、专家学者写论文,都要作一番研究性阅读。中学生的研究性阅读,主要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作较为深入的、带有创造性成分的阅读。

研究性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思维,中学阅读教学与成人个体阅读的显著区别,在于课堂上同时存在两种阅读主体,即教师个体和学生群体。一般来说,教师对课文的理解欣赏水平高于学生。如何使学生的理解欣赏水平提高到教师的高度?传统的作法是讲解分析,即教师把自己的(或从教参中抄来的)阅读体会和盘托出,奉送给学生。实践证明这样作费力不讨好。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自己去探寻、研究、思考、发挥每一个阅读主体的创造精神。如果引导得当,学生群体的阅读水平有时会超出教师个体,达到意想不到的广度和深度。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去研究,有助于发展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9

一、如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语文教育

(一)教学方式应由以讲为主转向以合作探究为主

初中语文纲要指出,要改变语文教学过程中只强调学习以及机械式地训练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提倡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探讨研究,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这就要求改变传统教学中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主的自主活动,合作探讨学习的教学方式。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不是教师 “填鸭式”的教学,而是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获取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更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所谓合作,就是指倡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不会受到教师权威的束缚,也更加能够激活思维,进而培养创造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由封闭转向开放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存在着繁、难、多、旧的问题,这是由课堂教育教学内容封闭造成的。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缺乏弹性,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又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几乎所有的学生学的都是相同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为其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现有条件来灵活地组织语文教学内容,以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具有活力的、开放性的语文教学内容系统。笔者认为,构建开放性教学内容系统应从以下几点着手:1.在组织课堂内容时,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筛选、组合,以及在备课过程中,多翻阅其他相关教学资料,加大课堂信息流量;2.应选择具有时代特点的教学内容,满足当代学生生活的需要,并考虑学生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

(三)教学形式由单一时空转向灵活多变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其教学形式的特点是时空的单一性。教学活动都是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场所中进行的,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师生的自由活动有所限制,不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探讨活动的展开,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对课堂时间进行调整,灵活安排。

二、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策略

(一)善于抓住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提高教学效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进行精心的课前准备。同时,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教学环节,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环节和内容适时进行调整。如在教授鲁迅的《孔乙己》时,可以让学生从鲁迅先生为文中主人公的命名角度出发,考虑文中主人公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接着让学生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句,并掌握其中的重点字、词、句,然后让学生快速默读;读完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文中出现的一句话:“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进行讨论,研究其实质和作用,并且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来理解和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2.为什么孔乙己出场后才能笑几声?

3.出现孔乙己这个悲剧人物的原因是什么?

最后教师以“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为引,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体现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性,又能充分展现学生的自主性。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分析、去探索,这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教师所教授的知识。

(二)善于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他们的接受能力也存在差异。因此,为了适应学生的差异,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个性化的教案,做到因材施教。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取决于其实际生活经验和背景,所以要确定个性化的、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背景进行创新。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基础性目标,是每个学生都必须达到的。如人教版中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教学,其教学目标可以设置成以下几点:

1.学习文中的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2.对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进行体会。

3.对文章按空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写法进行领会。

4.对文章进行细致地观察。

制定的这些目标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而且还可以对有能力的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目标制定,如:

1.更多了解鲁迅先生本人和他的一些作品。

2.体会鲁迅先生作品中的写作手法,并学习这些写作手法。

以上制定的两个学习目标并不是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完成的,因为有的学生语文理解能力不是很强,因此对于这些学生只要要求他们达到基础目标即可。

篇10

关键词:语文阅读 教学探讨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作为一种智力技能,阅读越来越成为每个公民不可缺少的生存手段。培养人们阅读能力的学校,纷纷进行了阅读教学深层次探究。以下是我从事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心得。

阅读能力的基本层次

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学生应具备的阅读能力,我认为主要包涵以下三个基本层次:

一、以认读为起点的理解性阅读(解读) 理解是阅读的核心。不理解读物的意义,就不可能从中吸取文化科学知识、交流信息,无法通过阅读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更谈不上学习语文表达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理解性阅读以认读为起点。“用眼睛辨识文字,了解文字所表示的语言意义叫认读”“中学的识字教学急待加强”,是非常中肯的。

理解性阅读既要微观理解,更要宏观理解。微观理解指对读物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章节的局部理解 ;宏观理解指对读物整体内容、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社会价值,乃至作者的全面理解。只扣字词句、见树不见林不是真正的微观理解;撇开字词句、天马行空地架空“分析”,也不是真正的宏观理解。理解性阅读包涵 文字――意蕴――文字和整体――局部――整体这样两个双向运动过程。

理解性阅读应以感受为前提。叶圣陶、吕叔湘先生强调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语感)是语文教学“最要紧 的”“首要任务”。王尚文据此提出了“感受重于理解”的观点(《语文教学的错位现象》),已引起普 遍重视。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训练提出18条要求,其中“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 ,“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各条,反映了中学语文教 学界对培养语感重要性的共识。但如何落实这些要求,目前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

二、以借鉴为目的的欣赏性阅读(赏读) 中学阅读教学应该培养欣赏性阅读能力。目前在全国各地试用或实验的其他中学语文教材也都有单独编排的文学作品单元,重在培养欣赏性阅读能力。

中学生欣赏性阅读的对象不应限于文学作品。其一,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欣赏课文中优美 、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前一条显然包括记叙真人真事、说明客观事物、论说事理哲理、社会交际应用的非文学作品在内。其二,选作课文的古今文章,内容上含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美质,形式上则具有结构美、语言美、节奏美等美的因素,阅读时在理解的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去欣赏、品味。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许多并非文学作品,或者不是安排在文学作品单元里教学的,但都应培养欣赏性阅读能力。

中学生的欣赏性阅读目的在于借鉴。成年读者欣赏优美有趣的读物,从中获得身心愉悦,阅读本身可能就是目的。但中学生除此之外,还要借鉴作者观察问题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谋篇布局的思路,表情达意的技巧,从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门径。

欣赏性阅读的潜在功能是提高中学生阅读的品位。课文经过精心筛选,多为名家名篇,时文也大都文质兼美,中学阶段学生阅读四百来篇课文,无形中为他们选择读物树立了一个高标,有助于他们课外阅读时舍弃或抵制那些观点偏颇、结构凌乱、故事雷同、文字拙劣、品位低下的粗制滥造的文字垃圾。

三、以质疑为核心的研究性阅读(研读) 研究性阅读有不同的层次。

研究性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思维,中学阅读教学与成人个体阅读的显著区别,在于课堂上同时存在两种阅读主体,即教师个体和学生群体。一般来说,教师对课文的理解欣赏水平高于学生。如何使学生的理解欣赏水平提高到教师的高度?传统的作法是讲解分析,即教师把自己的(或从教参中抄来的)阅读体 会和盘托出,奉送给学生。实践证明这样作费力不讨好。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自己去探寻、研究、思考,发挥每一个阅读主体的创造精神。如果引导得当,学生群体的阅读水平有时会超出教师个体, 达到意想不到的广度和深度。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去研究,有助于发展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研究性阅读的核心是质疑,即提出疑问。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张载说 “学则须疑”。义务大纲要求初中生“就课文的内容、语言、写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是对传统语文教 学精华的继承。课文反映了什么内容,是否真实,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有无更好的写法,语言表达有哪些特色,有无更好的表达方法……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研究,才有可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中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的能力,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

解读――赏读――研读,是中学生阅读能力的三个基本层次。当然对高中生的要求应该比初中生更高。

中学阅读训练的重点和序列

中学阅读训练应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我认为 中学阅读训练应使学生获得的阅读技能主要是:

一、朗读和默读。朗读是出声的阅读,默读是无声的阅读。朗读时眼、脑、口、耳协同动作,可以从中判断学生认读的正误、理解的深浅、欣赏品位的高下、探究研讨的精粗。朗读的主要技能有重音、停顿、语调和语速。义务大纲对默读的要求是“集中注 意力”、“不动唇、不指读”,我想对高中生则应提高默读速度和理解率。默读的主要技能是减少眼停和回视,扩大视距和视幅。

二、精读和略读。精读的目的在于充分理解读物,要咬文嚼字,“纤屑不遗”;略读目的在于观其大略, 要善于“提纲挈领”。精读是基础,略读为应用。精读要弄懂读物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带有研读成分,一般要经过整体感知――局部研读――整体把握三个阶段。义务大纲要求掌握的精读技能有圈点、 批注、摘录、制作卡片和写读书心得笔记。略读则要读一遍就能理解大意。

篇11

一、教育思想比较

从教育思想上看,合作教育学在俄罗斯占主流地位。早在1986年10月,合作教育学的倡导者通过各自的教学实验提出“合作教育学”的理论。合作教育学,其核心思想就是强调把教学、教育过程建立在师生合作这种新型关系之上。口号是:合作人道化、个性民主化。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这是合作教育学基础的基础。我国教育思想虽然也很明确,中央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重申了教育方针、路线、政策,规划了教育蓝图,原国家教委出台的《关于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从语文教育来讲,魏书生提出过建立科学、民主的师生关系,钱梦龙提出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主张,但其理论深刻性以及可操作性,不如现在俄罗斯语文教学深刻和广泛。虽然我国也有合作教育学的实验学校,但其实验结果,远不如俄罗斯普及和卓越。

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子系统,必须放到教育体制、学校整体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中去考虑。我国的教育,学校办学自比较小。而俄罗斯教育是开放教育,学校拥有组织教学和教学过程的自,具有法律和财政上的独立性。

教育思想实际上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受制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又影响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它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路线、政策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和方式。它的核心是培养什么人和通过什么途径培养人的问题。

由于我们的哲学观念和思维方式与西方不同,过分强调一致性,势必在语文教学上忽视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思维的培养。所谓科学、民主的师生关系也很难落到实处;由于我国采取统一考试制度,而这种选拔考试又和学生岗位、就业、职业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三主”教育思想也很难贯彻。我们的两全(指面对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主张和教育实践的反差,困扰着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语文教学的效益不高,激发我们去探索和改革,整体教改实验的构建和实施应该由我们这一代去运作。

二、课程比较

一般地说,课程是一个国家某一时期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生活多侧面的综合反映。同时也是教育理论、教育方针政策的具体应用。俄罗斯的课程安排优于我国。

从课程结构看:1.增设反映当代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的新学科;2.重视体育教学,十年级、十一年级每周各增加一节;3.重视个性发展,选修课为五课时。

从课程内容看:1.向整体化方向转变,把学科分成类:语文、数学、社会学知识、周围世界、自然知识、艺术、体育、工艺,有利于学科互相渗透和融合,符合时展的脉搏;2.注重全面发展:我们在选修课中加修《人与社会》、《生活指导》《经济学》、《农艺》、《安全教育》、《生态学》等。

从课程形式上看:1.编排形式是直进式排列方式;2.修业形式:增加选修课,注重学生差别,十年级和十一年级选修课为十二节,给学生自学和主动学习提供了广阔天地。

三、教材比较

俄罗斯的语文教材是语言和文学分设。他们的语文包括两门课程,一是俄语(国语)相当于我国的汉语;一个是文学,包括俄罗斯文学、俄罗斯各民族文学和外国文学。他们大纲多本,教材也多本。各校可自选大纲和教材,如基础中学九年级文学大纲,就有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和俄罗斯教育科学院两家制定的两种版本。本文把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制定五~十一年级的文学大纲和五~九年级俄语大纲分别与中国的语文教学大纲进行对比。文学课教学大纲(五~十一年级)教学目的:开设文学课,其目的是塑造人的精神世界,为形成个体的内在需求创造条件,使其不断完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研究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需要系统地阅读文学作品,广泛而又有针对性地了解祖国和世界文学(以及其他艺术形式),教师应经常关注学生对作品带有个人情感的理解,关注他们对作家所提出问题的思考。在文学教育的各个阶段,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不断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从开始接触文学问题到毕业考试要始终坚持让学生独立理解作品。俄语课教学大纲(五~九年级)。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语言功能和交际功能。语言功能,指学生精通俄语,培养学生科学的语言世界观,用俄语知识武装他们的头脑,培养学生的语言美感。交际功能,指学生精通俄语口语、书面语的功能特征,培养学生牢固的正字法及熟练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掌握俄罗斯规范的标准语,丰富学生词汇,掌握语法体系,教会学生善于用连贯的口语或书面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使学生在一切运用语言的社会环境中自如地使用语言。

俄罗斯完全中学是十一年一贯制,十年级、十一年级不开设俄语课。俄罗斯完全中学是由三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小学(四年或三年)称为初级阶段。第二阶段――初中(五年)称为中级阶段。第三阶段――高中(二年或三年)称为高级阶段。本文所列的俄语教学大纲,相当于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文学教学大纲,相当于完全中学大纲。

对比看出:俄罗斯语文教育,从培养人这个角度看,强调个性发展和创造力;从培养能力上看,强调语言功能和交际功能,并侧重实际的自由运用。

中国的语文教育,从培养人这个角度看:强调思想感情的方向性,强调个性和智力;从培养能力看,侧重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自理能力。

两者从程度上比较,俄罗斯语文教学目标高于我国。从文学教育来看,他们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学目的,是具有开拓意义的。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创造力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灵魂。我国的语文教学大纲没有提这一点,不能不说是一个欠缺。从语言教育看,他们提出交际功能,也是有远见卓识的。特别强调的是“使学生在一切运用语言的社会环境中自由地使用语言”,要求要比我国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高。

俄罗斯教学大纲,目的明确、要求具体。如语言功能,分三项说明,一是科学的语言世界观,二是俄语知识,三是语言美感。这就便于把握。而我国语文教学大纲表述比较模糊。如“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就见仁见智,不易把握。如果我们的教科书也是文学与汉语分编的话,我想大纲好写,教师好教,学生好学。教材很重要。从宏观上看,“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还都是文选式模式,还都是文言文和白话文并存的混编型;还都是由若干单元构成的既存框架;还都是由课文、知识、练习三大块合成的联结体;大都是差不多的分量”。当然也很难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了。

俄罗斯教材从结构到内容都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确定的。以五~八年级文学教材为例,民间文学等体裁(童话、谜语、英雄故事、谚语、俗语、传记、神话、民歌)大大增加,又吸收了一些从前在学校未学过的儿童读物作品。同时,也加大了外国文学的容量,以便使学生在世界文学背景中了解俄罗斯文学。学生对大纲规定的课外阅读书目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教材有《文艺理论》、《文学与其他艺术》专章,以引导学生更好地阅读作品。重视文学作品的背诵及表情朗读。俄罗斯语文教材编得比较活,不像我们的语文教材成人味浓,而且多从政治角度去考虑。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目标表述的模糊及不易操作,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语文教学效率的低下,教材的不理想是一个重要原因。

篇12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探索性学习方法 具体应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探索性学习方法鼓励教师和学生通过积极的相互协作,共同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教学情境,激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发自身的探究能力,通过探索性学习主动掌握知识。但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探索性学习方法进行具体应用呢?我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此加以分析。

一、探索性学习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有益的启蒙教育手段,不仅能够开发学生在知识方面、语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方面的潜力,而且是一种美的教育。优美生动的课堂教学有益于中学生于语言的雕琢过程中学会感知美、表现美,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因此,重视初中学生的语文教育不仅有益于提升他们的爱国热情乃至全民族的文学艺术欣赏水准,而且有利于使美育教育成为新力支柱,促成学生健康成长。所以我们应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以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取得进一步的成就。步入信息时代以来,初中语文的教学手段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探索性学习方法为例,它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抽象僵硬的模式,以其课题性、开放性、主体性的特点获得广大教师的青睐与同学的欢迎。尤其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索性学习方法有益于创设语文问题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意识等,进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二、初中语文研究性课题中教师的主导地位

探索性学习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息息相关。我认为,教师应着力于探究方法上的引导,适当点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①在语文课堂上如何进行小组协作?应遵循哪些原则展开分类讨论?②分析文章主旨可按哪些步骤进行?文章的主旨与课文的背景之间有哪些内在联系?③如何利用多媒体,如电脑制作一个能够反映古诗意境的Flas?小组成员如何设计所要展示的幻灯片?

(一)师生互动,集思广益。

教师应仔细备课,根据教材内容及大纲要求设定探索目标,同时应注重利用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对其探究成果进行交流。学生得出的初步成果可能相对幼稚,但教师应给予正面的鼓励和引导,对探究成果中所体现的开放性思维、发散性思维进行肯定,鼓励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提问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能刺激学生积极思考,因此教师要善于提问,于提问中拓宽同学们的视野,激发同学们的自主探究潜力,使其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如学习《五柳先生传》和《醉翁亭记》,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有关文章的历史背景一直是众说纷纭。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各抒己见,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另外,在小组协作中,我倡导师生互动,于平等交流中集思广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一步补充、完善已有的结论,并以读后感、小论文形式表示出来。如学完《紫藤萝瀑布》一课后,教师可以要求同学们就心得感想写《生命的意义》、《紫藤萝给予我的启示》等作文。在读后感、小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学生不必一定要有华丽的言论,但一定要做到感情真挚,言之有物,观点鲜明,行文规范,以此锻炼在课后的探索研究能力。

(二)小组交流,升华总结。

在小组交流学习之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积累经验,反思在探索性学习过程中思维定势的原因,以及所暴露出的问题、今后可改进之处。同时应引导学生掌握探索性学习常用的研究方法:如举一反三的类比推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等。叶圣陶早就提出:“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所以教师更应优化教案设计,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总结规律,从经验中吸取教训,掌握探索性学习的方法,从而真正学会自主性研究学习。

(三)发散思维,鼓励探究。

前苏联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早就提出:“如果我们教给孩子仅仅是知识,那就直接告诉他好了,而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诚然,教育工作者的最终目的就是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唤醒学生兴趣的原动力,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大热情。所以,在探索性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应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给每一个孩子以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享受探究实践活动带给他们的成就感,而不是单纯强调教学任务计划,束缚孩子个性发展的思维。另外在上述课题告一段落之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积极引导学生对得出的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和再探究,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继续探究该课题,通过观察、猜想、证明、检验,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领悟到学无止境的深意。如学习《紫藤萝瀑布》这一课时,课题可以设计如下:①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鼓励同学通过各种手段(如图书馆、网络等)搜索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根据作者的意图揣摩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分析文章主要的写作手法;②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优美句子与文章所要表达的寓意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分析“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等是如何体现紫藤萝的生命张力的;③猜想作者所要真正表达的思想;④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证明自己的推理;⑤结合文章的写作手法、历史背景等,验证自己的推理;⑥交流感想,以论文形式研究报告。

三、让多媒体成为探索性学习的好帮手

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传递信息、交换信息、储存信息、处理有效信息的过程,在信息时代,我们应充分利用好各类资源,以多媒体手段促进探索性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与课堂效率。如在引导同学们学习《爱莲说》一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展示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使学生真切地感悟到莲之亭亭玉立、品质高洁等,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媲美的。因此,关于语文探索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更应结合新课标要求的标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图片、动态表格、音乐、文字等充盈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而不能受限于课本,进行填鸭式的灌输。教师应善于运用多媒体手段,有益于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浅入深、鞭辟入里,引导学生摆脱语文思维中的思维定势,学会举一反三,从而拓宽眼界,拓展眼界,充分调动眼耳口鼻等感官,从而锻炼综合的语文思维能力。长此以往,寓教于乐,我们不仅能有效提高课堂上有效时间内的信息容量,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创造力,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理解力。另外,在授课前,教师应结合自己的风格特色与教学大纲的实际要求合理设计课件,创造合理而真实的教学情境,而不可以一味节省作图、板书时间,以期加快课堂节奏,增加课堂密度,以填鸭式灌法输入给学生大量消化不了的知识,造成欲速则不达的恶果。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只有我们以清晰的教学思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探究性教学方法,才能展现教学亮点,发扬教师风格,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收到师生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辅导[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208.

[2]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372.

篇13

一、紧扣教学环节前延要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当前,许多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缺乏良好的预习习惯,全部依赖课堂开展学习。这种学习习惯非常不科学,它一方面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自己无法判断学习的重难点,整个学习过程处于无序状态。笔者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将课堂教学向课前延伸,教授每一堂新课之前都向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和要求,既有文学常识、基础知识方面的要求,也有对课文内容进行熟悉理解和分析的内容。通过出示这样的预习目标,学生们在课前能够进行有效的针对性的预习活动,提高了学生的预习效果。笔者要求学生按照“读、查、思、做、记”五步预习法开展有效预习,要熟读教材,熟悉基本内容,通过查阅工具书、上网搜索等方式,解决生字词以及文学常识等方面的内容,并对照教师提出的预习思考题进行分析研究,自己尝试做课后习题,最后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以及学习中遇到的重难点筛选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笔者一方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重难点的把握效果,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也将一些可以自主完成的基础性内容延伸到课前,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紧扣课堂自主探究要点,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体现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目标和要求。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习惯采用自己讲授为主的单向灌输模式,导致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缺乏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在教学内容的掌握,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针对这一状况,笔者以课堂自主探究为切入点,让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出来,首先,将学生单独思考的学习模式转变为小组合作研究,让学生处于学习合作小组这样的载体之中,相互交流学习心得体会,指出不足,并进行补充与完善,这样的合作,学习效率会得到明显提高。其次,笔者在教学中将所需强调的重难点,以思考题的形式揭示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研究。这样的一组思考题就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精髓与灵魂,具有线索的作用,学生逐层深入地分析研究题,也是在逐步接近和完成学习目标。另外,为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成效,笔者采取“收放结合”的方式,该放手让学生自主研究的坚决放手,决不干预,但是,在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笔者随机在各个小组之间进行巡视,遇到小组有学习障碍的时候,给予恰当的点拨,侧重于思维方式的点拨,以保证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有效进行。

三、紧扣分层教学落实要点,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发展

对于初中生而言,在语文学习中出现两极分化现象是客观存在的,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既有学生学习基础方面的因素,也有学生学习能力与情感方面的因素。对于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教师并非能在一朝一夕之间迅速改变,最为恰当的方式是对教学活动进行优化和改革,适应这种客观差异性,因势利导促进学生最大化发展。笔者在教学中以分层教学目标为切入点,为每一位学生打造量身定做的最佳语文教学模式,优秀生提高学习目标难度,学困生降低学习目标难度,并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设置与此相对应的提问、练习、考核。在教学提问中,不仅设计了面向优秀生群体的高难度提问,同时也设计了面向学困生群体的基础性提问,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提问中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在语文练习中,对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分别提出相应的难度和容量要求,考核中侧重于将学困生与中等以上学生分开考核,采取AB卷的形式,对学困生侧重于语文基础方面的考核,保证考核的难度在他们的难度目标体系之内,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有效发展,实现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标。

四、紧扣课外活动组织要点,构建学生立体发展体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构建起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立体教学体系,一方面要紧密结合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组织开展竞赛或兴趣小组等活动,如组织文学常识抢答赛、古诗文背诵竞赛等,将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文学社团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样的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巩固和深化成效,有效提升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另外,教师还要善于整合课外或校外活动资源,组织学生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类语文竞赛,以及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做有心人,仔细观察、深刻分析,为作文教学积累丰富的素材。

篇14

一、重视"情感教育"、"幽默教学"

天津南开的语文课堂充满着快乐幽默的教学氛围,它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以至于现在温总理谈到南开的语文教学,还说自己受益匪浅。语文教学是以语言为媒介,通过情感传递,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质、完善人格的。可以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没有情感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身就栖居着浪漫和诗意。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调动自己的积极情感因素来激发培养学生积极情感,让语文课堂充满情感的魅力。"授予鱼,不如授予渔;授予渔,不如授予欲"。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的积极求知情感。需要说明的是新课标的人文性与以前大纲要求的文学性是不同的。

二、强调基础知识的积累、阅读能力的提高。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中学语文教学"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字、词、句、段的学习,听、说、读、写的运用,是积累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有效的方法,并且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知轻能弊端的有力矫枉。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没有阅读、写作技能的提高,科学教育、审美教育等也就失去了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三、自主学习和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相辅相成,协调统一。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但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以落实教师的主导地位为前提,因为教师首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如果课堂缺乏教师有效的组织管理,由于学生的组织应变能力有限,无法顾及其他个体的反应,必然导致课堂上的无序和失控,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而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使得教师主导地位旁落,就会严重损害学生主体性的落实,这样的教学活动也必然是无序和低效的。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正如教育先驱陶行知所说:"我意如能令学生于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习,不徒坐听教师之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道。教师不宜以讲课本为专务,教师指示必须注意之点,令自为理解,彼求之弗得或得之而谬误,然后为之讲说,如是则教师真起主导作用,而学生亦免处于被动地位矣。"

四、不能强调人文教育和综合化教育,从而忽视学科特点,弱化教学重点。

根据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新的认识和定位,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强调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和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这是基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需要而提出的。倡导综合性学习、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以尊重语文的学科特点为前提,不能喧宾夺主、舍本逐木。例如:在讲授《孔乙己》时,不能只注重思想性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字、词、句、段、篇、章的学习、分析。

五、不能追求表面化的形式,忽视教学的核心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把"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放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在这个前提下,新课程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当有助于这种方式的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前提必须是学生自主性,教师要坚信学生的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读"和探讨出来的,只有学生"读"出来的能力,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体现。因此现今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合作应建立在阅读上。探究式学习可以尝试这样进行:(1)学生要有充足时间自主阅读。(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3)合作探究,教师适时指导。(4)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解决问题。(5)学生自我总结解决问题后的所得和体会,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6)能力迁移,举一反三。所以学生在此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态度、探究精神、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才是一节课最有价值的东西。

语文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语文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对新课程,我们既不能有惧怕思想,害怕自己不能适应,被新课改淘汰,也不能跟着感觉走,人云亦云,别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更不能认为新课改与己无关,墨守成规,无所作为。我们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诚心接受,热情投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钻研新教材,敢于探索,努力实践,争取有大的收获。(接上页)在不用时随时关闭,否则会造成小小的教学失误,影响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