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茶文化的认识范文

对茶文化的认识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6: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对茶文化的认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 认识观 文化差异 自我建构

1.认识观(epistemology)

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所学的知识?我们对知识获得的看法如何?我们对于知识和认知的看法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学习的?这些问题就是认识观(epistemology)所关心和探讨的问题。心理学所研究的认识观,简单一点来说,即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所持的看法和观点。认识观作为个体对知识本质和知识获得所持有的一种观念,不仅影响到个体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对学习信息的解释和评价、学习策略的选择、学习动机的目标定向以及最终的学习结果,而且对个体的终身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1.1个体认识观(personnel epistemology)

Perry(1970)[1]认为个体对于知识和认知的看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年龄及经验的增长沿着固定的发展阶段而变化的。他提出,个体的认识观的发展可以分为九个阶段。在这九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个体逐渐从无条件相信权威,相信绝对的对错(第一阶段)向开始认为自身多有的知识是有条件的,而权威所带来的知识是绝对的(第四阶段),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有条件的和依赖于一定的情境的(第五阶段)转变。而在后四个阶段中,Perry更多的是强调了承诺和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从在某些领域建立初步的承诺并体会到由此带来的控制感(第七阶段)到最后构建完成自我同一性(第九阶段)。Perry的认识观理论为其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很多心理学家做了与其相类似的研究(Knefelkamp,1999;Moore,1989,1991)。也有一些心理学家(King & Kitchener,1994;Kuhn,1991)对Perry的九阶段的认识观发展模型提出了质疑,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知识观发展的模型。

1.2认识观信念

随着对知识观发展阶段研究的深入,更多的研究者对认识观的结构产生了兴趣。对知识观的定义,结构和测量的研究开始于Schommer(1990)[2],他提出了认识观由五个相互独立的维度构成:结构、稳定性、知识来源、控制和知识获得的速度。但是根据他的量表所进行的研究只能发现四个因子:知识的确定性(知识是可以确定的还是随情境而变化的),知识的简单性(知识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还是互相联系的),能力的先天性(能力是固定的还是可以增长的)和学习的快捷性(知识的获得是快速还是渐进的过程)。而第五个纬度,知识的来源则没有在相关的实验中显现出来。根据其结构理论,Schommer设计了一个由63个项目组成的认识观问卷,即现在被广泛使用的SEQ问卷(Schommer Epistemological Questionnaire)。

2.文化差异对认识观的影响

2.1认识观的跨文化研究结果

认识观是个体对于知识和学习的看法。毫无疑问,正如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倾向性要受到个体所在的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个体的认识观也必定受到他人和所在的社会群体的影响。因此,对于认识观的跨文化研究一直是认识观研究中的重点,这对于探讨个体认识观形成和转变的影响因素有所帮助。

大多数关于认识观的研究都发生在西方文化背景的内部,其研究结果也是较为一致的。如美国和英国本科学生在认识观各个方面都比较相似,除了美国学生对于所接触到的知识表现出更多的怀疑精神之外,两国学生在认识观的各个方面都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由于英美两国之间文化非常相近,因此此结果并不出乎意料。

而在东西方国家之间进行的认识观的跨文化研究差异更大,也更有价值。Lee(1995)[3]发现,韩国大学生与美国大学生相比,在知识的确定性、知识的简单性和知识的来源上都有显著差异。韩国大学生比美国大学生更相信各个学科的知识是独立的,更认为知识的正确性是不会改变的,更相信来自权威和书本的知识。而Mori对日本学生进行了认识观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了日本学生的认识观的主要组成因素与Schommer所提出的认识观结构是不同的。而Chan(2002)[4]使用因素分析法对香港师范类学生所做的认识观研究也发现一些有趣的结果。首先,Chan提出了香港学生的认识观的四个维度:能力的天生性、知识的权威性、知识的确定性和学习过程,也与Schommer的认识观结构的内容不尽相同;其次,一方面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香港学生更看重努力,认为知识都是通过努力学习所获得的,但另一方面,香港学生的儒家文化传统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使他们表现出对权威知识的质疑,以及不认同知识的确定性是不会改变的。归其根由,这是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对文化的影响所造成的。

2.2文化差异的核心影响因素:自我建构

尽管跨文化研究的结果已表明文化差异的认识观的影响显著。但文化差异是如何影响认识观的形成及其内容,却很少有研究涉及。Schommer(2004)[5]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个体的认识观与文化中个体如何处理和他人之间关系的方式密切相关,包括个体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的联系,即所谓的自我建构或自我观(self-construal)。Markus&Kitayama(1991)[6]提出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国、日本、韩国等)中,人们将自己视为集体中的一员,对集体的其他成员有较强的依附,重视自己与集体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这被称为相依的自我建构(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而在个人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中,人们更看重自身的独立性,认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都是独立的,没有必要依附于他们或者集体,因此被称为独立的自我建构(independent self-construal)。Schommer认为,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自我建构方式的不同,对于理解个体的认识观差异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学习者在课堂中对教师的态度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生活中对权威的态度。相依的自我建构者更愿意相信来自权威的知识,而独立的自我建构者则认为知识来自于自身对知识的评价、讨论和批判性思维。

当前一些认识观的跨文化研究结果对Schommer的理论进行了验证。Heath(2005)[7]对亚裔学生以及美国学生所做的研究结果也显示:生长于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中的相依的自我建构者更相信权威的知识,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和理解理论;而个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独立的自我建构者更愿意独立地对知识的可靠性进行评判。

3.结语

已有研究结果显示,文化差异,尤其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在个体的认识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东西方文化差异,被归纳为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之争,其实质则是自我建构方式的差异。显然,个体在社会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自我建构方式(对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对待社会中其他成员的方式)会反映到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过程的态度中,并对行为产生影响。

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文化差异对不同文化背景中个体认识观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并影响个体对知识和学习的态度及行为;(2)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会形成不同的自我建构方式,并对不同文化中个体认识观的差异起决定作用。

4.研究展望

认识观问题是当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近些年来,有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包括一些跨文化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认识观的跨文化研究领域,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1)认识观的研究在国内还比较少见,因此跨文化研究的比较往往缺乏国内大陆个体的参照。作为接受悠久的传统儒家文化教育的国内大陆个体,必然在认识观上有相对特殊之处。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对大陆学生的认识观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并与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个体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

(2)当前研究更多的是针对东西方文化差异对认识观的影响。实际上,即使同为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日本和韩国,其文化也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在东方文化的内部分析其文化差异对认识观的影响。

参考文献:

[1]Perry,W.G.Forms of intellectual and ethical development in the college years:A scheme.New York: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70.

[2]Schommer,M.Effects of beliefs about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on comprehension.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0,(82):498-504.

[3]Lee,B.Differences in the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of Korean and American 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academic writing task.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1995.

[4]Chan.Exploratory study of Hong Kong teacher education students’ epistemological beliefs:cultural perspectives and implications on beliefs research.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2,(27):392-414.

[5]Schommer,M.Explaining the epistemological belief system:Introducing the embedded systemic model and coordinated research approach.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04,39(1):19-29.

篇2

正文:税收征收管理是税务管理的重要内容,税收检查又是税收征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规范的税制需要科学有效的税收征收管理来实现,而科学有效的税收征收管理又需要科学有效的税收检查来保证。科学有效的税收检查就是规范化的税收检查。可见,税收检查的规范化问题是税收征管规范化的重要内容,实现税收检查规范化,对于监督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和征税人履行征税职责,防止税源流失,保证税款及时足额人库,维护税收法纪,减少税收执法的随意性,实现科学有效的税收征管,推进以法治税,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我就税收检查规范化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供同行们参考。

一、“税收检查”概念的规范化问题

明确税收检查的概念,是理解和掌握税收检查规范化问题的起点。哲学认为,事物的概念,应当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是对事物本质内容的理论抽象。因此,我们应当从税收检查的表象中去研究其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从而给它确定一个科学的概念。

然而,在税收理论界,对税收检查的概念表述众说纷坛,各抒己见。有的同志认为,税收检查是“税务机关监督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主要方法”。有的认为,税收检查是“税务

机关按照国家税法规定,检查和监督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和税务机关执行税收政策情况的一种手段”。有的认为,“纳税检查,又称税收检查或税务查帐”,等等。从这些观点和表述可以看出,人们对税收检查的本质认识和本质内容缺乏理论抽象和科学概括,既不统一,也不规范。众所周知,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从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撇开非本质属性,抽出本质属性概括而成”。因此,作者认为,根据税收检查活动的本质的属胜,可以给税收检查下一个这样的概念。税收检查是对税收经济活动依法进行审查和监督的一种方法。税收检查人员通过对征纳税双方的税收资料和财会资料的审查来确定征纳双方的税收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理、真实,最后得出结论,作出公正的处理和评价,并写出书面报告供征纳

税双方执行和参考。

这个概念包括以下含义:

1、税收检查是一种经济监督的方法。经济监督包括财政监督、财务监督、税务监督、银行监督、审计监督等等,税收检查属于税务监督的范畴。

2、税收检查的主体不仅仅是税务机关,也可以是税务机关以外的依法享有税收检查权的机关单位(如财政、审计、检察等),还可以是纳税单位和个人(如税收自查)。

3、税收检查的对象既是纳税人,又是征税人;既检查纳税人依法纳税情况,又检查税务征收机关依法征税的情况。

4、税收检查对被查对象的监督是一种间接的监督,事后的监督。因为它只能是对被查对象进行了的税收经济活动进行审查监督。

5、税收检查的程序和内容是依法进行的检查机关和检查人员不能随心所欲,肆意检查。

6、税收检查的范围是随着税收检查目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清晰地知道,税收检查与税务检查、税务查帐、纳税检查等不是等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外在呕别。税务检查对税收事务管理的检查监督活动,它既包括税务工作制度的检查、税收计划的检查、税收工作纪律的检查。税收征收管理的检查等等,还包括各级政府对税务机关工作的检查和上级税务机关对下级税务机关的检查、税收检查、税务查帐和纳税检查,都属于税务检查的范畴。税务查帐是对纳税人的涉税帐簿凭证资料等的检查监督活动。它通过对纳税人帐务的审查,确定其帐务所反映的税收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实性,它是税收检查的组成部分。纳税检查是对纳税人是否履行纳税义务情况进行的检查监督活动。它既是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又是税收检查工作的重要内容。税收检查是对税收经济活动的审查监督活动。它既包括对整个税收征收管理活动内容的检查,也包括与税收征收管理活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的检查。由此可知,税收检查与税务检查、税务查帐和纳税检查等概念的相互关系,可以用

二、税收检查主体的规范化问题

税收检查主体是指依法享有行使税收检查权利的单位和组织。税收检查主体分为税收检查权利主体和税收检查义务主体。税收检查工作人员代表税收检查主体行使检查权,不能称作税收检查主体。目前,从法学角度看,巳经行使税收检查权利的单位和组织有:①税务主管机关;②财政机关;③审计机关;④检察机关;⑤各级政府“三大检查’协公室;③纳税人。其中①至⑤项为税收检查权利主体,第③项为税收检查义务主体(如纳税人自查)。在现实税收检查活动中,这些税收检查主体之间存在着重复检查。交叉检查的现象,有的以“提前介入”为由,参与了正常的税收检查;有的以职能分离和改革为由,重复派人对同一被对象进行多次检查、同时,税收检查主体的检查范畴、检查效果都不相同,有的只注意查补税款;有的税收检查结论不告知税务机关,也不把税款交由税务机关人库;有的只进行检查不作检查结论,走走过场而已。所有这些造成税收检查主体多元化,各检查主体之间以及与被查对象之间的纷争和矛盾。既不利于减轻纳税人负担,也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征纳双方,更不利于实现税收征收、管理和检查的专业化.不利于提高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水平。为此,作者认为,宜从法律上规范税攸检查主体,明确各主体的检查层次、范畴、职责,使它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以减轻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和交叉检查,提高检查工作效率。初步设想是把税收检查主体规范为三个层次,即:

1、基本的一般性税收检查主体——①税务主管机关,负责日常税收检查工作;②各级政府“三大检查”办公室,负责突击性的综合检查;③纳税人,负责自身的税收自查补报

作。

2、辅税收检查主体——①财政机关和审计机关,负责税务机关年度内日常检查之后的税收审查监督;②受托的社会团体,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税务机构等,负责委托机关授权范畴内的税收检查。

3、特殊性税收检查主体——①检察机关,负责达到立案标准的偷税案件以及税务人员渎职、营私舞弊案件的查处;②行政监察机关,负责违犯政纪人员造成税收流失案件

的查处。

三、税收检查程序的规范化问题

程序就是步骤、次序。税收检查的程序是指税收检查工作从开始到最近结束,一步一

步有条不紊地顺序进行的过程。规范税收检查程序,不仅便利进行税收检查,而且有利实

现税收征管公平,提高征管工作效率。目前多地方的税收检查程序都不够规范。有的愿意查谁就查谁,愿意怎么查就怎么查,愿意什么时间查就什么时间查;有的只用电话或口头通知被查单位,往往产生被查单位办税人员外出等因素而影响检查计划或进度。有的只作检查不作结论,检查结果不通知被查对象。凡此种种都直接影响着税收检查工作效果,进而影响征管工作水平。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宜将税收检查程序规范为三个阶段,同时对这三个阶段的工作内容也作相应的规范。

(一)税收检查的准备阶段

1、收集被查对象的帐簿凭证及一切税收资料,学习税收政策和财会制度,分析了解被

查对象的业务范围和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及其它有关税收的情况资料。

2、制定税收检查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被查单位的名称和概况;②税收检查的目的与范围;③税收检查的所属时期;④税收检查的内容和日程安排;⑤安排税检人员。

3、税务主管机关分管领导审批税收检查计划。

4、通知(书面形式)被查对象。

(二)税收检查的进行阶段

1、做好税收检查工作记录和复制有关证据;

2、深入实际,实地检查;

3、分类汇总,核实数据;

4、组织座谈,听取被查对象意见。

(三)税收检查的终结阶段

1、做好税收检查工作总结;

2、写出税收检查报告书,其内容包括;①是否达到原定税收检查计划的要求?②阐明

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以及为其定性。③说明处理决定事项。④提出建设性意见。⑤主管领

导审批。

3、送达——将税收检查报告书送达被查对象签收。

篇3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文化软实力”与好莱坞电影的跨文化扩张

媒介(media)是人类意识的载体,媒介产品代表着参与制作传播的各个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利益,所以媒介信息往往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在政治及社会层面上从来都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众多商业动机驱使下的媒介信息以文化产品的形态进行跨文化传播时,其或显性或隐性的传者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符号,凭借庞大成熟的产业机器以及强大的媒介技术,对信息接受者产生巨大的感知冲击和一定程度上的文化认知改变(文化同化),并试图渐渐形成一种依赖型的媒介消费关系,这即是文化强权国家所谓的“文化软实力(softpow-er)”[1](P.142)的一种表征。美国好莱坞电影就是这样一种国际文化媒介,它风靡全球市场并充斥着互联网,在实质上推动着国际媒介跨文化沟通规则的变化。据美国电影协会(MPAA)官方网站最新的2011年电影市场报告显示,2011年好莱坞电影的全球票房收入已经达到326亿美元,同比增长3%,而这种持续增长完全是国际市场贡献的,仅在2011年其在中国的票房收入就增长了35%[2](P.4),中国顺理成章地成为好莱坞电影迄今为止最大的国际市场,但实际上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影响力要比票房反映出的更大,因为官方的票房统计是不包括MPAA长期诟病的盗版和网络侵权视频的观影群的。2010年底在日本举办的第8届世界文化大会上,针对“亚洲国家如何应对好莱坞的压力”这个大会的最后一项议题,中国著名导演贾樟柯关于“反抗好莱坞应该首先是文化命题”的观点受到与会者的热烈响应[3]。笔者提及这个并非要讨论面临现实压力的中国电影产业,而是想藉此探讨好莱坞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在后工业时代越来越突出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和影响力以及它所带来的“文化帝国主义”或“文化殖民”的忧虑与问责。

(二)大学生与好莱坞电影文化

美国学者Silverblatt等人提出:个体在接受进入国际传播渠道中的信息时应必须具备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技能”,这种技能使个体能够与所接收的国际信息保持距离从而形成批判性的个人独立的判断能力,在此基础上,得以正确地选择进入国际传播渠道的国际信息并对其作出解读和评论。(Silverblatt&N.Zlobin,2004)[4](P.8)。在当今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包括好莱坞电影在内的各类外来文化信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海量和无序的特征,而作为未来的社会精英人群和社会理性思维的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在通过网络快捷方便地接触好莱坞电影这类他者文化媒介之时,是不是同时也是很好的分析者、判断者和批判者呢?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文化的国家,不同民族和的大学生在此问题上是否存在差别呢?由于这一层面涉及到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文化问题,本次调查的意义得以凸显。通过考察我校大学生对美国好莱坞电影的接触状况、认知以及态度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本文分析了民族院校大学生对好莱坞电影的批判性思维的现状,努力探索如何从跨文化角度看待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二、研究方法

此次研究由课题负责人设计调查问卷,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利用专业调查网站“问卷星”,以网络问卷填写与数据统计分析同步进行的方式获得调查结果。此次调查共回收问卷368份,有效问卷368份,回收有效率达100%。调查自2012年2月27日开始,至3月27日收回最后一份有效问卷,历时一个月。样本学生是随机的,其分层情况如下:大一共240人,占总量65.22%;大二共86人,占23.37%;大三共39人,占10.6%,大四共3人,占0.82%。汉族样本学生共216人,占58.7%;少数民族共152人,占41.3%。方面,无者共290人,占78.8%;信仰佛教者共35人,占9.51%;穆斯林共25人,占6.79%;信仰基督者共13人,占3.53%;其他信仰共5人,占1.36%。

三、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一)接触意愿与行为

本次调查共设计了5个问题来了解我校大学生对好莱坞电影的接触意愿与行为。首先,我校大学生接触电影的主要途径就是网络,共有89.64%(303人)的学生选择通过互联网观看电影。由此可见,调查结果验证了笔者最初的假设:大学生的观影行为大部分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呈现出自发性和随意性的特征。这与大学生生活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大学一般远离市区,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有限;而大学生寝室现在大多具备上网条件,且管理较宽松;网络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与免费娱乐,获取电影往往非常便捷,这些客观条件培养了大学生网络自主观影的行为习惯。另一题目的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看什么电影主要取决于“平时自己的喜好”,这说明大学生作为成年人观看电影的行为具有明显的主动性,他们在选择电影时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当然,他们也会受到来自外界的意见影响,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示“身边人的推荐”会成为他们选择电影的依据,这说明人际传播对好莱坞电影的影响力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而网络推荐和评论有时也能对我校大学生的选择产生影响(见表一)。毫无悬念地,在“你是否喜欢好莱坞电影”这个问题上,仅有8.15%(30人)的人表示不喜欢好莱坞电影;另一多选排序题“请依据你的爱好程度依次选择最喜欢的国家或地区的电影”的统计数据也说明好莱坞电影确实在我校大学生的喜好榜上独占鳌头(见图一)。不过“你最近一年平均每月会看多少部好莱坞电影”的问题上,学生们选择的接触频次虽不尽相同,但只有不到两成的学生超过3部,而几乎40%的学生选择了1或少于1部(见表二)。这说明虽然好莱坞电影得到了大家的青睐,但在我校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占用的时间精力并不多,没有成为主导性的媒介信息。

(二)接受与评价倾向

笔者曾对比过类似调查的结果,所有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大都将“消遣娱乐”作为观看好莱坞电影的主要目的[5]。在本次调查中也不例外:“喜剧类”电影成为我校大学生们首选的好莱坞类型片(见图二);而“精美震撼的感官效果”、“先进精良的制作水准”、“演员的精湛演技和魅力”、“经典和幽默的台词与对白”和“新鲜有趣的异国文化背景”等入选我校大学生喜欢好莱坞电影之前五大理由,其中与电影这种文化产品的“工艺”直接相关的因素就占据了前四位(见图三),这与好莱坞电影自诞生起就携带的商业与科技基因紧密相联———好莱坞电影从来就是以迎合大众的娱乐与心理需求,追逐票房为第一要务的,近年来更是花大力气利用“大片”在全球吸金,对于如何抓住观众可谓颇有心得,凭感官震撼吸引到我们的大学生实在不足为奇;另一方面,观影者之于电影自始自终就是一种媒介使用原则中的“需要———满足”关系,无论大学生们一开始接触好莱坞电影时是何目的,吸引他们持续关注好莱坞电影的力量一定是来自电影本身的魅力。我们发现,在众多因素中,西方文化本身的吸引力在大学生们对好莱坞电影的喜好度中排名不算靠前。不过,我们并不能因此而看轻好莱坞电影中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的影响力。相反,正如本文一开篇所述,电影文化中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信息是绝对存在的,不论观众愿不愿意甚至知不知道,文化的渗透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此次调查笔者针对大学生对好莱坞电影的接受倾向,还设计了“你认为看好莱坞电影自己最主要的收获是什么”一题。对比统计数据,笔者发现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在喜欢好莱坞电影的原因中,大学生们无疑首先肯定了其娱乐功能;但是到了评价其意义的时候,仅有26.36%的人承认好莱坞电影带给他们最主要的收获是“娱乐放松了”(表三)。笔者认为原因有二:其一,由于大学生的理性思维,他们认为娱乐放松也许不应该成为最主要的收获,因而更多得选择了“开放视野,了解西方文化”这个选项;其二,正如表二所示,大学生们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去投入看电影这项娱乐,也可以理解为电影中异彩纷呈的美国多元文化使大学生们意识到好莱坞电影在他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可以比娱乐更多。这说明我们的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还是具备相应的思考能力的。我们同时注意到,有两成多的学生认为“获得生活的感悟或信念”是好莱坞电影带给他们的最主要收获。同时,在大学生最喜欢的好莱坞类型电影中,励志类电影的喜爱度综合评分达到5.42,与排在第二位的“动作/冒险”片相差无几。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解释大学生对好莱坞电影的接受与评价倾向:他们会因为感官享受被吸引着观看并且体验深刻,但是最希望电影带给他们轻松和更积极的情绪,他们同时把好莱坞电影当成开阔眼界、了解西方和认识美国的一个重要途径。#p#分页标题#e#

(三)文化价值观及批判

美国著名的跨文化心理学家马尔塞拉(A.J,Marsella)认为,文化有外在形式(如艺术品和等级制度)和内在形式(如价值观、态度、信仰、感知/感情/感觉方式、思维模式以及认识论等)[6](P.27)。笔者据此认为,好莱坞电影就是美国主流文化的外在形式,而其内在的文化形式恰恰是通过深植于电影文本中各种或显性或隐性的文化象征符号进行书写表达和传递的。无论是电影制造者们的集体无意识还是有意为之,这种包含美国主流价值观、态度、信仰等文化模式的表达与传递的符号象征,必将伴随着好莱坞电影所带来的感官和心理冲击,不同程度得被其他文化的观影者进行解码。此前有关调查的结论曾提示,大学生们对于好莱坞电影试图向全世界表达的一些所谓“普世价值观”是完全能够感受和体会到的,但是在解码过程中却缺乏意识形态的批判性解读[7](P.3)。那么民族院校的大学生由于民族文化和信仰有异,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这种文化模式方面是否会呈现不同呢?笔者通过“你认为好莱坞影视承载了什么样的文化价值观”一题的统计数据发现,好莱坞电影中的如“独立自由”、“个人主义”、“民主平等”等一些价值观能为大多数大学生所感知;但是另一些对美国主流社会同等重要的价值观如“家庭和谐”、“务实向上”等观念却没有得到足够多的认识(见表四)。

笔者认为这很真实地反映了当下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Adler)指出的,“感知是由文化决定的”,一旦我们自身的文化背景发生改变,我们看待周遭世界的方式———价值观必定改变。并且,文化模式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文化的变迁往往就是通过跨文化情境中与他文化的碰撞而产生或者得到强化的。在随后的交叉分析中得出的数据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比汉族大学生更加能够感知到“家庭、社会和全世界的和平与和谐”和“务实向上”这两种价值观,但是总体看来差异并不显著;而造成的跨文化感知差异则更为明显一些:穆斯林大学生最能感知到“个人价值实现”,而对“独立自由”、“民主平等”和“和平和谐”等价值观的感知程度均最低;信仰佛教的大学生对于“和平和谐”的价值观最为敏感,而“务实向上”这样积极入世的态度则成为他们感知程度最低的一个价值观;全部信仰基督的大学生都能感知到“独立自由”的价值观,但是他们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感知程度相对最低。总的来说,大学生基本上可以意识到好莱坞电影中呈现出的美国主导文化模式,从而完成跨文化感知;但是,这种感知是选择性的,更多的是以自身文化背景为参照和筛选而获得的。在考察大学生跨文化认知背景对其跨文化认同态度的影响方面,本次调查设计了“对于好莱坞影视中的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背景和文化现象你了解吗”和“对于上题所述的普世价值观你理解并认同吗”两个题目。在交叉分析后,笔者发现,无论了不了解电影中的文化背景,大多数受调查大学生都对他们从好莱坞电影中所感知到的价值观表示了认同,即使是完全不了解电影文化背景的大学生也有近三成的人表示能够理解,且57.17%的人认同这些价值观。另外,数据显示对电影相关文化背景有了解的大学生中,其了解程度与他们对电影中感知到的价值观的认同却呈反比。这一现象令笔者相信,在跨文化情境中,对他者文化了解越多,也就越能够使自身的文化得到强化。民族与差异方面进行交叉分析显示,除了汉族比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能够理解价值观的人数比例上稍多一点(3%),无者比三大者更能够理解价值观以外(宗教属于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抵制变化的,使文化呈现出差异性而造成跨文化理解的障碍),其他并无显著差别。另外,几乎所有样本层的大学生都有最高比例的人选择“不太理解但可以认同”的选项。我们可以作如下分析:尽管半数以上的各民族大学生认为自己并不甚了解电影中的这些价值观,但是仍然有接近七成的人基于各自的文化背景按照自己的文化模式对这些价值观进行了解码并达成了跨文化认同。

在最重要的意识形态批判领域,本次调查相关的题目是“如果好莱坞电影中存在以下内容你认为哪些是不能接受或值得批判的”。统计数字表明,六成以上大学生们对好莱坞电影中“总是由美国人拯救世界”和“渲染血腥暴力”等内容表示不能接受,近一半的大学生认为“接触”的内容值得批判。“精神空虚、物质至上”这个选项反映出东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的差异,但仅有44.84%的大学生认为类似的内容无法接受。其余明显存在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选项分别有“性态度开放”、“拜金主义”、反映婚姻家庭观念的“结婚离婚频繁”和中国社会曾经之于美国社会最大的一个差异———集体主义价值观“人与人的距离感”。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这些选项中提及的好莱坞电影内容表示批判的比例却逐次递减(见表五)。这不能不让人思考:到底是我们的大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还是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情境改变导致他们对意识形态的批判领域转移了呢?在交叉分析中,笔者发现信仰三大宗教的大学生比没有的大学生更不能接受好莱坞电影“渲染血腥暴力”和宣扬“性态度开放”,穆斯林学生反对血腥暴力内容的比例更是达到了76%,“精神空虚物质至上”和“缺乏对少数民族裔的正面描写”紧随其后,成为入选率超过半数以上的三个选项。信仰基督的大学生则成为最不能接受对婚姻和性态度不严谨的样本层(61.54%)。信仰佛教的大学生对好莱坞电影反映的其他内容持批判态度的人的比例似乎最低。这些说明了同一个问题:不同样本层都基于各自的文化背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对这些接触到的异质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态度和判断。其中,有无以及不同的对个人价值评判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篇4

【关键字】企业文化,民族文化,文化差异,人力资源管理

一、中俄企业文化对比分析

目前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不同的管理者对企业文化有不同的定义,其中《中国企业大百科全书》的定义是: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内部长期形成的、组织成员共同的思想、作风、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是一种独具企业自身特色的信念和行为准则。本文采用霍夫斯泰德企业文化模型对中俄两国企业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该模型具有五个指标,从不同维度反应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产生的影响,分别是“权利差距”、“防止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和女性化”和“长期、短期导向”。通过对中俄两个国家企业各指标指数进行对比,有以下发现:

俄罗斯企业同中国一样,都拥有较大的权力距离,而且在男、女性化方面均没有明显的特征。不同之处在于,俄罗斯企业显示出极高的不确定性规避,而中国则相反。同时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维度上,中国企业是典型的集体主义,而俄罗斯企业则没有明显特征。长、短期导向维度方面,中国企业是典型的长期导向,而俄罗斯企业则坚持短期导向。

二、中俄两国民族文化对比分析

如果说把企业比作一棵树,那么企业文化就是根,而国家民族文化就是其深深扎根的土壤。中俄两国企业文化之间的差异,归根结底是两国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

(一)矛盾性和统一性。俄罗斯是一个十分矛盾的民族,在许多方面同时具有两极化表现。原因在于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地处东、西方文明交界之地,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产生激烈的冲突与碰撞,其文化发展深受两方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两种不同文化激烈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俄罗斯文化的矛盾性。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五千年来中国文化虽受到外侵文化的多次冲击,但都凭借其极强的包容性将这些文化融合成自身的一部分,并持续发展下来,因而中国文化有着极强的统一性。

(二)极端性和中庸。俄罗斯是一个非常极端的民族,凡事非此即彼,没有过渡,这可能与早期俄罗斯的气候条件有关。俄罗斯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暂凉爽,春秋两季则十分短暂,这就促使其早期农民在短暂的农忙时刻拼命劳作,集中精力迅速完成大量的工作,而在秋收之后进入无休止的放松和休闲。受恶劣的气候条件影响,早期靠天吃饭的俄罗斯农民逐渐养成了易走极端、爱走极端的性格特点,并持续影响到现在。

中国人最突出的性格特点莫过于“中庸”。所谓中庸,即在处理问题时要求把握准确的度,恰如其分、不偏不倚,保持一种适当的平衡。中国人相信凡事“过犹不及”,认为假如凡事都趋于极端、态度绝对化,则无论对事对人都是极为不利的。因而在处事过程中崇尚一种相对的稳态,这种稳态即为“中庸”。

(三)排外性和包容性。在某些方面,俄罗斯是一个高度集体主义的民族,比如强烈的排外性。体现在民族意识强烈,具有强烈的排斥外族精神。而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其包容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文化正是凭借其自身极强的包容力,将古往今来各外侵文化融合吸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并从中不断发展。

三、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基于以上中俄两国之间文化的差异分析,对于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如何有效开展,本文认为应当突出文化差异的优势,弱化文化差异的不利影响。

(一)正确认识文化差异,做好文化沟通。正确认识文化差异、积极有效的开展文化沟通对于企业而言、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要求跨文化企业能够正确认识两国之间不同文化的异同之处,并了解其相关文化背景。在对文化差异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之后,本着“”的原则,积极开展文化沟通。人力资源部应当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借助这些正式或非正式的平台,增进双方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认可,帮助双方员工正确认识文化差异,了解价值观和行事准则方面存在的不同,从而营造一种开放沟通、相互信任、真诚合作的组织氛围,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二)建立企业自身“合金文化”。文化没有高下之辩,不存在优劣之分,但是文化差异却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为组织带来双面影响。一个成功的跨文化企业应当能够以不同文化背景为基础,在正确认识文化差异、做好文化沟通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实际,提炼不同文化差异的优势,弱化其不足,建立企业自身的“合金文化”。

(三)实现“合金文化”。为了控制并引导文化差异给企业带来的影响,跨文化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都应切实注意文化差异的问题,以企业的“合金文化”为中心,从而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

语言问题是文化差异带来的首要问题,这要求在开始的招聘阶段就要注重招募具有较强语言优势的人才,这样就能在后期培训中节省大量语言培训费用,而新入职人员也能快速投入到工作中,提高组织工作效率。

在日常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企业内员工、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文化培训。对于外方员工,应当加强对当地文化敏感性的培训,帮助其顺利了解并快速融入当地文化氛围,增进其对当地价值观、行事准则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对组织“合金文化”的认同,从而帮助外方员工更好更快的融入组织,与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于当地员工,应当着重加强对管理人员在管理方法和企业文化方面的培训,从而提高双方管理人员在工作的协调程度以及配合程度,确保企业管理水平能够达到组织战略目标的要求。同时人力资源部应当组织开展文化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的活动,为双方管理人员彼此沟通、交流经验、分享心得提供平台,从而更好的实现企业“合金文化”。

参考文献:

篇5

为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推动横店影视文化产业改革创新,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发挥文化产业发展引领作用,推动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浙江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设立浙江省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提升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意见》中提出要积极发展影视文化旅游业,依托横店影视城景区,创新影视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一、调研目的

在影视文化旅游业大力发展的新形势下,希望通过本次调研,藉以点带面的方式,对横店影视文化旅游业外语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外语人才队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法,以促进外语人才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横店影视文化旅游业做出良好贡献。通过本次研究,能够对外语人才队伍需求状况进行剖析,提出相关对策,藉以加快横店影视文化旅游外语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横店区域的旅游质量,进而吸引更多的境外游客。

二、调研对象与方法

带着上述目的,我们于2013年6月至11月期间走访位于浙江省东阳市横店镇的横店影视城景区,对该景区的影视文化旅游业现状及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了集中的实地调研。调研的对象主要包括调研的对象主要包括横店影视城高层领导、横店影视文化旅游各景区的相关负责人、部分旅行社和酒店的管理人员、外语导游、中外游客等。

本次凋研主要采取的方法有:(1)文献检索法:充分利用查找网络和图书馆的相关资源,将所取得的资料数据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参考资料,为实地调研做前期准备;(2)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45份,回收率为90%,内容涉及有关从事横店影视文化旅游业外语人才的就业前景、横店影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使用外语的频率等十个问题;(3)实地调研的方法(问卷调查,随机访谈):对横店影视城各个景区的相关负责人进行深入和细致的访谈,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更多地了解景区内境外游客人数和企业对于对外语人才能力要求等。(4)电话访问的方法:就在实际的调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向横店影视城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了详细的电话咨询,并做好相关记录工作。

三、调研项目与现状分析

(一)横店影视文化旅游业概况

横店影视城位于中国浙江中部东阳市的横店镇境内,距省会城市杭州160公里,出于江、浙、沪、闽、赣四小时交通旅游圈内,与中国小商品城义乌市相距36公里。自1996年以来,横店集团累计投入30个亿资金建设横店影视城,现已建成广州街、香港街、清明上河图、秦王宫、梦幻谷、大智禅寺、明清居民博览城、屏岩洞府、明清宫苑等13个跨越几千年历史时空,汇聚南北地域特色的影视拍摄基地和超大型的现代化摄影棚,横店影视城已经成为国家AAAAA级旅游区。在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横店影视城始终坚持“影视为表、旅游为里,文化为魂”的经营理念,实现了影视基地向影视文化旅游的转变,实现了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新形势。旅游产品更新换代,从第一代以影视基地观光景为主的旅游产品,到第二代以影视文化演艺秀为主的旅游产品再到第三代以影视拍摄体验活动为主的旅游产品,和第四代以非影视主题景区为主的旅游产品。横店影视文化旅游业不断地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不断地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官方数据显示,在全国许多旅游景区游客接待量普遍大幅度下滑的情况下,2013年横店影视城全年接待了影视拍摄剧组139个;接待中外游客1200万人次,同比增长2%;营业收入与实现利润同比分别增长了14%和7%。这些数据表明,横店影视文化旅游业在不断地为为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也赢得了市场竞争对手的

尊重。

(二)横店影视城的旅游市场

1、游客 横店影视城作为国内拍摄场景最多、规模最大、设施最全的影视拍摄基地,以影视文化业带动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据有关景区人员介绍随着各大电台和网络媒体对电视剧和电影的热播和报道,横店影视城的游客人数因其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而激增。游客为了能够亲临现场游览电视剧和电影的拍摄场景,并亲自参与景区内的影视表演活动。在外国游客方面,随着美国好莱坞《功夫之王》、《木乃伊3》等国际大片在横店影视城拍摄和在全球热播,外国游客人数也在增加,其中游客主来至于韩国、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但是外国游客在整体上所占比重

并不大。

2、导游 我们在景区采访了部分导游和多个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对导游这一职业状况进行了调查。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十一黄金周横店影视城各景区、酒店共接待游客总数为94.33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56%,其中外国游客有来自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而横店影视城专职的外语导游人员相对较少,而这一小部分外语导游的英语专业知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基于这样的现状,横店影视城及其先关旅行社对专业的外语人才极为需要的。

3、服务业

横店影视城投资建设了从一星级至四星级不等的二十多家宾馆酒店,同时还配有多家旅游酒店,旅游汽车公司,好乐多购物商场等。虽然横店影视城的影视文化旅游产业已经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教、康等多产业要素组合的较为成熟的品牌和产业链。但是就长远的发展而言,横店影视城在相关旅游和娱乐设施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与提升,规模也有待进一步扩大。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同横店影视城管理人员问卷和座谈的调查结果

我们对横店影视城风景区的管理人员作了随机问卷调查。根据对问卷情况的分析,我们得到以下信息:横店影视城年游客的接待量为1000多万人次,但是外国游客的所在的比例比较小,因此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也比较适中。横店影视城旅游的游客中,外国的游客主要还是来至于东南亚或是中东国家和地区,只有少部分游客来至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外国旅游团的规模不大,偶尔有大型的参访团来横店影视城观光旅游。专职的外语导游或外语服务人员的数量不多,一般就是横店影视城旅行社有个别的专职英语导游,大多数时候都是邀请兼职的外语专业的老师或学生承担带团或翻译的任务。因此,专业的外语导游在整个导游团队中所在比重较小。虽然目前对外语导游的学历要求不高,一般要求是专科以上,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能对各个景点进行基本准确的外语讲解等。但是景区的管理人员还是希望今后的外语导游及外语服务人员能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口语表达

能力。

2、同横店影视城旅行社负责人电话访问的调查结果

我们对横店影视城旅行社的负责人进行了电话访问。根据电话访问调查的结果分析,我们得到以下信息:外语人才在旅行社人员中所占比例很少,仅为2%左右,专职中文导游70多名,学生兼职导游60多名,但是专职的外语导游只有2名。遇到入境旅游旺季的时候,就让兄弟单位的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的英语教师或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帮忙。但是大多数来至东南亚或中东国家的游客,还是希望能够为他们提供小语种导游的服务。因此,小语种的外语人才十分缺乏,韩

语、日语、俄语等小语种导游尤其稀缺。目前的外语导游一般涉及到了只有英语人才,小语种的人才比较难招。

3、同基层导游问卷和座谈的调查结果

我们同基层导游进行了随机的调查问卷和座谈。根据问卷和座谈所得到的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得到以下信息:从事外语导游的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如果是刚从高校出来的毕业生,虽然有一定的语言基础,但是还是缺乏带团的实践经验,需要不断地获取知识,强化外语表达技能。因此,在淡季或是空余的时间里,单位会邀请专业的教师给外语导游或外语服务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强化他们的口语能力和外文导游的知识。此外,外语人才的收入缺乏稳定性,首先单位会给他们固定的工资,但是外语导游的总体收入还是不及中文导游。全职的中文导游收入为每月2000-4500元,外语导游工资2000-3500元,优秀的中文导游可以拿到4000元以上。导游的收入可以依靠带团补贴、商品推销的“回扣”和“小费”等所谓的“灰色收入”。但是外语导游所接待的游客人数远远不如中文导游所接待的国内游客多。所以专业的外语导游的流动性会很大,他们会选择跳槽,这样就使得整个外语人才队伍建设受到了影响。

4、同横店影视城景区外国游客的访谈调查结果

我们在景区内随机采访了三位来至新西兰的游客。通过和他们的交谈,我们从他们那得到了宝贵的信息和意见。这三名外国游客对横店影视城的导游和接待服务非常满意,对外语导游的热情和耐心的讲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他们也表示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横店影视城在中国已经有一定的规模,但是比起美国的好莱坞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在硬件设备和交通服务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同时,他们也对外语导游的英语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结论及对策

我国旅游业同世界旅游业不断发展的今天,需要更多的外语人才。横店影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备受关注,通过本次调研活动,我们对横店影视文化旅游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情况有了大致了解,为今后我们外语人才的培养也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我们在调研过程中所反映外国游客不多等问题及横店影视文化旅游业在未来所拥有的潜力与优势,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应对策略。

1、进一步扩大宣传力度和提升品牌知名度

不断地宣传和推广横店影视城的影视文化特色,积极开拓创新,夯实横店影视城风景区文化和人文题材,形成以影视文化为核心的精品旅游线路。加强与各大中外旅行公司或旅行社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特别是海外旅游界知名人士、新闻媒体的联系沟通,适时邀请他们前来横店影视城进行旅游采风报道,从而进一步提升横店影视文化旅游业的知名度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地扩展海外市场和业务渠道,在海外建立横店影视城的营销部,负责对横店影视文化旅游的宣传,并接受客户的订单和安排旅游。

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候,还可以依托互联网技术,进行网络营销和推广,建立横店影视城的海外销售平台。在不同国家的各大知名门户网横店影视文化旅游的信息,让千千万万的海外网民了解横店影视城,让更多的外国游客来横店影视城观光旅游,感受影视文化的魅力。此外,在国内外的机场、地铁站、商场等公共场所做好横店影视文化旅游的广告宣传,扩大品牌知名度。

2、优化景区环境和健全交通枢纽

横店影视文化旅游风景区依托其特有的景点、优质的服务和优美的环境来吸引拍摄剧组和游客,景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横店影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可以由地方政府和横店影视城风景区职能部门牵头,对横店影视城的景区环境进行美化和维护,加强管理和监督。在政府良好政策的引领下,合理利用和开发具有潜在值的资源,不断地扩大景区的规模,横店的影视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地走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以适应横店影视文化旅游业国际化发展的路线。如:进一步推进由省委、省政府大力扶持下的横店万花园和上海滩影视拍摄基地等一批新的重大旅游项目建设。

此外,为了迎接更多的中外游客,尤其让更多外国游客来横店旅游,应不断地健全横店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对公交车站、长途汽车站和横店机场的建设。时刻准备应对客流高峰,保证旅游的安全。

3、增强外语人才队伍,助推横店影视文化旅游发展

虽然目前横店影视城的外国游客比起国内游客来说数量不是很多,专业的外语人才,特别是外有导游很少。但是随着横店影视城的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将会有更多的外国游客不断涌入,我们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建立和健全整个外语人才队伍,提高外语人才的业务水平和外语能力,将影视文化的精髓传达给更多的外国友人,让世界了解横店影视城以及横店影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