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病理学学习心得范文

病理学学习心得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6: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病理学学习心得,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包括脑血栓、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大多数病人由于临床发病急,突然丧失生理功能,生活质量、工作质量、与人交往方面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心里应激状态出现反常的心理活动。因此,临床护士在做好一般常规护理的同时,应重视对其进行特殊的心理护理,这也是现代新的医学护理模式的要求,以利于脑血管病人心身全面康复,最大限度地恢复其心理、生理、生活及工作能力。

1 心理状态的分析

1.1 烦躁易怒 这种心理状态多见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人,因躯体功能障碍、失语、吞咽困难等某些生理功能障碍,预感将失去工作或生活能力,担心给家庭和社会增加负担,成为废人而心烦意乱,对他人要求过高,稍不随心便会怒气冲天,大吵大闹。

1.2 伤感焦虑 一部分病人因正在工作岗位或肩负家庭生活重担,突然发病毫无准备,因失去工作能力,减少经济收入及未成年子女的学业、生活、婚姻等问题缠绕,使他们顾虑重重,心神不安,食欲不振,主观常感头痛,周身不适。

1.3 恐惧紧张 此种心理在出血性脑血管病人尤为突出,他们预感到病情危重,生命将受到威胁,从而惊恐不安,心中害怕而过度紧张。

1.4 忧郁悲观 恢复期脑血管病人因病变部位及程度不同,是病程过长,治愈效果不理想,病情好转缓慢或反复发作而产生悲观情绪,郁闷不乐,抑郁,不愿与人交谈,失去康复的信心,很少主动做各种功能训练。

因脑血管病导致病人上述心理反应,而这些生理因素又可使血管痉挛,血压升高,心律加快,头晕目眩,胸闷气短,常常会加重脑血管病的病情,影响治疗的预期效果。因此,对脑血管病人实施耐心细致全方位的心理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心理护理要点

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病人的信任 在实施心理护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前提是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护患关系。病人刚住院时,首先接触的是护士,护士对病人的态度、语气、神态、动作都会给病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产生好与恶的心理。文稚的举止,美好的语言,温和的语气,精湛的技术,会消除病人因住院产生的恐惧心理,感到亲切温暖,心情愉快地接受治疗。尤其是老年病人因阅历深,贡献大,特别需要别人尊重他们,有时也要求医护人员把他们当成长辈对待。所以在接触病人的每个环节中,都要注意到这一点,与病人诚挚交谈,耐心倾听他们的表述,详细解答他们的问题,轻巧细心完成每一项护理操作,从中取得病人的信任,愿把埋在心里的各种想法告诉护士。

2.2 仔细观察获取心理信息 在对病人进行各项护理工作中,要仔细观察病人的心理情绪,在交谈中观察病人的心理状态及影响病人的社会因素,从中分析病人的心理活动以便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例如:1例脑血栓的老年病人,经过10 d的住院治疗后,病情已经好转,但在春节期间病情突然加重,情绪不稳,时而哭泣。经多次与病人交谈并通过家属了解到病人虽然已年过七旬,但在家时仍操持家务,老伴又长年疾病缠身,住院后担心独生儿子不立世,因此整天忧愁,而至病情反复加重。

2.3 努力疏导,消除不良心理因素 在获取病人的心理信息后,要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对恐惧紧张型的病人要科学地向他们介绍所患病症的特点,告知他们保持心绪平稳的重要性,过度的恐惧、紧张会造成失眠、头痛、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等,不利于疾病恢复,可安排他们听些音乐、戏曲,放松精神,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

篇2

关键词:护理;高血压脑出血;冠心病

    研究过程中对运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对合并高血压脑出血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和具体措施进行研究分析,帮助临床拓宽对合并患有高血压脑出血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护理的方法,以便临床为其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使该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科学试验研究过程中普遍应用的随机抽样分组方法,抽取2008年4月~2011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120例合并患有高血压脑出血的冠心病患者,将其分为A组与B组。A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28~76岁,平均48.3岁;高血压患病时间3~26年,平均8.3年。B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29~78岁,平均47.2岁;高血压患病时间2~24年,平均7.9年。所抽取的研究对象的自然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在接受治疗前,所有患者都经过了相关的临床检查之后予以确诊。

1.2  方法:将120例抽样研究对象的资料,经过进一步整理后分为A组、B组,平均每组60例,采用临床保守治疗方法对其进行治疗。A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常规护理;B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针对性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所取得的效果、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情况、住院治疗时间、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

1.3  疗效评价标准:显效:神经功能仍然存在轻微的障碍,但已基本可以正常生活;有效:中度病残,但是生活基本可以自理;无效:重度病残,生活无法自理,或植物人或死亡。

1.4  统计学处理: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得到相关数据,均采用常用的SPSS 14.0数据处理系统予以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篇3

1网络课程教学的特点及网络教学设计的依据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大部分都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学过程较单一,以讲授为主。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应该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建构的方式获得的[1]。在当下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网络设备逐渐普及的条件下,基于网络课程的学习,可以提供一个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地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同时又能够随时完成教师、同学互动交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2]。通过网络课程的教学,可以强调学习过程的主动意义的建构,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3]。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网络课程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网络课程的实施也正是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理想手段[2]。

2《病案信息管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作者通过对《病案信息管理学》网络课程的实施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实践,对网络课程的教学设置进行探讨,希望通过完善网络课程教学,实现推进病案信息网络教育的发展。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系统分析,确定教学策略。结合课程不同章节特点,选择多种教学效果评价方法。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更加灵活多样。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包括了多方面,如学习的目标,学习内容的交互性,师生间的交流与协作,媒体形式的选择,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课后的练习与反馈,综合评价等方面[4]。现就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讨论。

2.1明确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

《病案信息管理学》的学习对象为医学院校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是卫生信息管理类课程中较有特色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探索更适合交叉专业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是本专业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内容[5]。《病案信息管理学》的学习对象是已经具备了基础医学基础、临床医学、管理学基础、卫生统计学、计算机基础等专业知识的学生。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来确定学习目标,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能够正确掌握病案信息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国际疾病分类和手术操作分类标准,病案统计方法,病案信息的质量控制;熟悉病案信息管理组织部门结构,病案与随诊、病案与医疗保险,病案与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了解病案信息管理过程中的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病案信息管理学》是卫生信息管理学科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目标是依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十二五规划教材《病案信息学》为蓝本,参照病案信息技术专业技术考试大纲,采用整体性教学目标设计方法完成。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网络课程,贯彻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2.2分析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媒体

网络课程的教学,离不开多媒体教学设计,通过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有机结合而成[6]。在选择教学媒体、教学互动设计、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都需考虑到传统教学不同之处[7]。为了加深学生理解,在《病案信息管理学》网络课程中,采用了大量病案科实际工作的照片、录像等多媒体素材。以加深印象,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病案管理过程。教学内容开展网络课程的主体部分,是学生学习信息的主要来源。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应用过程中,教学内容组织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在网络课程中每个单元教学内容都配有教学目标、章节学习提示、相关难点重点、课后推荐阅读内容。在教学环节设计中,要充分利用网络课程的视觉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6]。学习环节难易适度,与病案管理实际工作保持一致。

2.3创建自主交互的学习环境

与传统课堂相比,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8]。而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强调的正是自主学习和情景创建。利用网络技术,网络课程能够给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习提供一个快捷、方便、高效的平台。在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配置了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病案科见习照片及相关资源,列出了每一章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及课后作业及相关教学资源。学生根据不同需求来选择学习的方式和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安排学习计划。交互性是网络课程最大的特点之一。体现在教学平台、教师、学生三方多向的交流。通过互相之间的交流,努力使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最大化,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在网络课程中,提供了提问、作业、课后讨论等模块,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2.4学习效果评价的设计

学习效果的评价是网络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8]。学习评价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必要反馈,具有导向调节激励和鉴定作用[7],对教师、学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课程的特点,评价方式采用了作业评价、测试评价、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分析;便于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参与情况。在网络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对各种测试结果的统计分类比传统教学有明显优势[9],同时根据测试分数可直接展示知识点掌握情况,可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程度。有利于教学反馈,不断完善教学。

2.5网络课程的应用效果和情况

篇4

1 临床资料

59例脑血管病例中,男48例,女11例;男女比例为48:11;年龄最小的40岁,最大的73岁,平均53.5岁;住院时间最长为169例,最短的32天,平均住院天数为46天。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病41例,超常体重29例,睡眠休息时发病47例;工作、情绪激动时发病12例,血压在22~19/16~11Kpa范围内31例,18~14/13~10kPa范围内18例,正常范围内10例;心电图正常30例,大致正常22例,供血不足7例;主要表现头痛头晕、视物不清、口眼歪斜13例;伴耳鸣、眩晕7例;伴糖尿病4例;语言不清或失语28例;单侧肢体麻木、乏力、欠灵活39例;肢体瘫痪7例;治疗好转55例,好转率为93.2%,效果不理想3例,占5.1%,自动出院1例,占1.7%。

2 心理分析及护理

2.1 忧虑苦恼型心里及护理 由于脑血管病起病急 骤,发展迅速,病势凶猛,病程长,致残率高,预后差,甚至多次住院。因此多数患者表现焦虑、苦恼、烦躁、孤独、郁闷、悲观厌世等心理。当病员表现忧虑、烦躁时,必须从实际入手,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疏导,减轻思想压力,稳定情绪,为康复创造条件。比如病员杨某某,住院号;24827,女,45岁,教师。患脑血栓入院后,一直情绪低落,常常独立发怔,愁眉不展,整天唉声叹气,对治疗护理漠不关心。通过细致观察、分析、了解,该患者夜间发病,入院血压高达24/13kpa,嘴歪眼斜,闭眼不能,并伴有右侧肢体活动受限,行走不稳,患者一是忧虑容貌,二是担心工作,对该病的预后情况忧心忡忡。经过交谈,患者吐露了心声,我们耐心安慰,因势利导,嘱其安心休息治疗,只有积极配合,治疗护理稳妥有效,精神上给与鼓励支持,患者逐渐消除了思想顾虑,在情绪稳定的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中西医配合治疗,住院35天,痊愈出院。

2.2 烦躁、恐惧型心理及护理 患者由于突然肢体瘫痪,言语不清或失语、视物不清甚至大小便失禁,从行动自如到生活不能自理、失去正常运动功能的瘫痪病人这一角色的转变,缺乏认识,因而产生烦躁、恐惧心理。

要帮助患者稳定情绪,客服烦躁、恐惧心理,医护人员必须耐心、细致的做好各项工作,注意观察分析患者的心理动态及需求,以耐心周到、细心的护理及精益求精的技术,安慰患者那颗烦躁恐惧的心灵,给患者以有力的心理支持,减轻心理压力,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比如病员雷某某,住院号:41444,男,50岁,大队教导员。患病后心情烦躁,言语不清,右侧肢体行动受限,步态蹒跚,生活不能自理,稍不顺心,就对家属发脾气。针对这一现实,我们同患者细心交谈,从生活上体贴关心。各项技术操作准确娴熟紧张有序,获得了患者的高度信赖。雷某某曾对人说:“在这种环境中有一种安全感”,于是巨大的思想压力变成真诚的期待,烦躁担忧变成热切的希望,由恐惧瘫痪、矛盾重重变为心胸开阔、情绪稳定,于是主动配合各种处置操作,如针灸、体外反搏,各种穿刺、注射、中草药结合治疗,在护理人员协助下,积极进行适应性和代偿锻炼,住院89天,达到预期的临床效果治愈出院。

2.3 依赖附属型心理及护理 依赖附属型心理的病人,主要是心理压力太重。他们了解脑血管病,当脑血管病危及自己的躯体时,如五雷轰顶,精神首先垮了,临床表现懒散、被动、顺从、感情淡漠、脆弱,希望被人重视,渴求医护人员扶持,家属昼夜陪护,内心充满恐惧感。

对这种类型心理的患者,我们一方面从精神上给予鼓励,生活上给予关心 ,另一方面加强巡视,深入了解病员心理活动,帮助患者从沉重的心理压力下解脱出来放下思想包袱,振作精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刘某某,住院号;31654,男,63岁,于晨起时突然感觉左侧肢体活动欠灵活,语言不清,站立不稳,跌倒在地,急送医院住院治疗。该患者平时性情沉默,患病后沉默不语,事事依赖,总希望家属陪护,衣服要人帮着穿,饭菜要别人喂,生活需要陪护全面负责,在他的头脑中只有疾病,没有力所能及。经了解得知,他的战友有几个人患了脑血管病,其中有一位已瘫痪卧床多年,因此才对此病非常熟悉且惧怕。总认为没有什么办法使他恢复如常,只有靠医生和护士,才能减轻疾病的折磨,因而生活及治疗护理对他恢复有益而产生依赖性。了解他的心理后,我们及时找他交谈,谈家庭、儿女、战友、日常生活见闻、电影、电视等,渐渐打破了往日沉默的局面,重视了他幽默的本色,并努力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主动喂水、喂饭、喂药,及时做好生活护理,取得了患者信任,使其减轻了思想压力,振作精神,在护理人员陪护下面对现实,正确对待自我,适时进行力所能及的功能锻炼,尽管他吐字不清,但幽默的话语还是不断飞出:“这病好比烈马,我要征服烈马,做个勇敢的骑兵”。一边说笑,一边挪动着不灵活的下肢,情绪稳定,心情舒畅,确实为康复创造了有利条件,仅住院37天,痊愈出院。

2.4 自责负罪型心理及护理 有些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对患病后肢体瘫痪、大小便不能自理、语言不清很烦恼和痛苦。他们总认为给家庭添了麻烦,拖累他人,对此内疚甚至负罪自杀的心理,为了减少大小便而悄悄少吃少喝。如刘某某,住院号:40350,男,55岁,右侧肢体瘫痪,本想自理,却常帮倒忙,想端水喝,却把水洒在床上,被服湿了,想赶紧挪动被服,杯子又被碰掉摔碎,他为此苦恼自责。我们观察到这些心理活动后,一方面鼓励病员正确对待失误,避免操之过急。另一方面引导病员证实现实,别人协助是在安全的前提下促进疾病的恢复,安慰患者要有耐心,适时适度,力所能及,克服急躁,循序渐进,只要坚持锻炼不灰心,再配合中和西医治疗,肢体功能一定能恢复。此后患者面对现实,与疾病抗争,在医护人员协助下,主动进行适度的肢体功能锻炼,最终达到了预期的临床效果,好转出院。

2.5 沮丧厌世性心理及护理 此类心理表现在患脑血管病病程超过3个月以上,并且临床症状比较稳定。患者由此会联想到久治不愈,要长期抱着药罐子与疾病相伴,因而沮丧厌世、缺乏信心和勇气,总认为自己成了废物而自卑,精神萎靡,同时认为自己受人歧视,而灰心丧气、孤独、失望。

篇5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加强心理护理的意义和作用。方法: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状况,有针对地进行疏通、开导,做好感情沟通,与患者亲属一起消除患者心理障碍,辅以必要药物治疗,增强患者透析充分性、促进透析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加强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不仅有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而且在增强透析充分和消除患者抑郁状态上有明显治疗作用。

【关键词】血液透析;心理护理

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成熟和提高,越来越多的尿毒症患者选择了血液透析。由于长期受病痛折磨,加上透析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给病人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大多数患者负性心理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现对我院2007-2至2009-7就诊的30例病人进行心理分析,以寻找最佳的护理方法,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所帮助。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30例,其中男26例,女4例;年龄在24~65岁;慢性肾小球肾炎引起尿毒症10例,糖尿病肾病1例,高血压肾病12例,先天性多囊肾7例,均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平均维持性血透时间为10个月。

2 心理特征

尿毒症患者的主要心理特征有:①恐惧心理。尿毒症疾病的特点是患者需要长期透析,透析中不适,经济费用高,动、静脉穿刺疼痛等使患者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1]。②渴望、期待的心理。期待血透后能有奇迹出现,逐步摆脱血液治疗,故对每次的复查结果都特别关心,在饮食控制、限制水、盐摄入等方面能积极配合。③焦虑、失望的心理。随着血透次数的增加,长期的饮食控制,反复抽血复查肾功能、血常规等,均使患者遭受很大的痛苦,加之病情不断加重,造成患者心理承受能力随之降低,焦虑、失望的心理交织在一起,难以解脱,从而产生不配合治疗或放弃治疗的心理。④悲观、厌世的心理。随着病情的进展,透析次数增加,寡言少语、伤心流泪、失眠,对周围的事物、他人的言行及环境的变化等都很敏感,有些患者因此而变得脾气暴躁,认为家庭对他照顾不周,甚至嫌弃他,进而产生悲观厌世的心理。

3 护理对策

3.1 创造良好的护理环境:舒适的环境能消除陌生感,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的治疗及休息环境,床位整洁、室内安装空调、电视、微波炉、电话尽可能为病人提供方便。

3.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顺利实施的前提,护理人员对待病人的态度应该是和蔼可亲、热情耐心、细致周到。给病人适当的鼓励和安慰,让他们体会到护士的热情真诚;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朋友;在工作中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精湛的技术,使病人对医护人员产生亲切感,感到可以信赖,可以信任。

3.3 唤起病人对治疗的信心:病人对治疗的态度是影响其生存质量最大的心理因素,唤起病人对治疗的信心是心理护理的关键。我们应与病人多交谈,耐心地倾听,找到病人丧失信心的根源;向病人介绍透析治疗病情好转的病人,告知病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顽症被我们认识或治愈,再加上国家对国民健康的重视,医药费报销的比例逐年增加,可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增强病人对治疗的信心,使其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3.4 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取得密切配合:医务人员首先应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结构及家庭角色、婚姻状况、学历、所在单位及单位的角色、患者的生活习惯等),转变患者对治疗的态度。病人家庭的理解与配合是影响病人生存质量的因素之一。我们应积极争取家属配合,当患者出现不良情绪应进行疏导,可邀请家庭其他成员或患者的亲密朋友一同进行疏导。并告戒病人家属,其言行及情绪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病人的心理及治疗,劝其家属在病人面前要保持良好的心境,经常安慰鼓励病人[2]。对病情稳定、自我感觉良好的病人,鼓励他们重新走上自己的工作同岗位,如教书,做生意。对年纪偏大的老年患者,鼓励他们生活自理,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练,如散步、打太极拳,但要循序渐进。对于家庭困难,报销比例小的病人,我们应尽量减少其支出,并鼓励他们向社会、国家寻求帮助,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大家庭的帮助。

3.5 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识水平:由于文化素质、社会经验的不同,病人对疾病的认识也不同,我们采取一对一的口头宣教或用黑板报、小册子的宣教,或介绍一些透龄长、效果好的病人进行现身说法等方式向病人介绍疾病的变化规律、注意事项。指导病人合理的膳食及血管通路的自我护理,并教会病人及家属一些简单的自救方法,如失衡综合症、低血压、低血糖等。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对治疗和护理有促进作用。

3.6 提高透析质量:医疗技术是患者透析质量提高的基础,透析过程中要倾听患者的主诉,尊重患者的意愿,合理使用各种药物和辅助治疗,避免透析过程中各类并发症的发生;血液透析的用水质量监控、 透析机的超滤性能、动静脉内瘘护理和穿刺水平、腹膜透析感染率等均体现透析技术水平,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除充分的血液透析外,可开展血液滤过或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防止和减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积极治疗贫血是提高患者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关键。 4结果 通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患者基本上接受了需长期透析的生活方式。30例患者中有20例重新走上自己岗位,6例能生活自理并干一些轻的家务活,3例生活基本能自理,1例因患有癌症后死亡。心理护理不仅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而且在增强透析和消除患者抑郁状态上有明显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 茅彤华.血液透析病人的心理变化与护理[J].中原医刊,2005,32(24):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