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病理学学习心得范文

病理学学习心得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6: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病理学学习心得,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病理学学习心得

篇1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包括脑血栓、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大多数病人由于临床发病急,突然丧失生理功能,生活质量、工作质量、与人交往方面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心里应激状态出现反常的心理活动。因此,临床护士在做好一般常规护理的同时,应重视对其进行特殊的心理护理,这也是现代新的医学护理模式的要求,以利于脑血管病人心身全面康复,最大限度地恢复其心理、生理、生活及工作能力。

1 心理状态的分析

1.1 烦躁易怒 这种心理状态多见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人,因躯体功能障碍、失语、吞咽困难等某些生理功能障碍,预感将失去工作或生活能力,担心给家庭和社会增加负担,成为废人而心烦意乱,对他人要求过高,稍不随心便会怒气冲天,大吵大闹。

1.2 伤感焦虑 一部分病人因正在工作岗位或肩负家庭生活重担,突然发病毫无准备,因失去工作能力,减少经济收入及未成年子女的学业、生活、婚姻等问题缠绕,使他们顾虑重重,心神不安,食欲不振,主观常感头痛,周身不适。

1.3 恐惧紧张 此种心理在出血性脑血管病人尤为突出,他们预感到病情危重,生命将受到威胁,从而惊恐不安,心中害怕而过度紧张。

1.4 忧郁悲观 恢复期脑血管病人因病变部位及程度不同,是病程过长,治愈效果不理想,病情好转缓慢或反复发作而产生悲观情绪,郁闷不乐,抑郁,不愿与人交谈,失去康复的信心,很少主动做各种功能训练。

因脑血管病导致病人上述心理反应,而这些生理因素又可使血管痉挛,血压升高,心律加快,头晕目眩,胸闷气短,常常会加重脑血管病的病情,影响治疗的预期效果。因此,对脑血管病人实施耐心细致全方位的心理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心理护理要点

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病人的信任 在实施心理护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前提是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护患关系。病人刚住院时,首先接触的是护士,护士对病人的态度、语气、神态、动作都会给病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产生好与恶的心理。文稚的举止,美好的语言,温和的语气,精湛的技术,会消除病人因住院产生的恐惧心理,感到亲切温暖,心情愉快地接受治疗。尤其是老年病人因阅历深,贡献大,特别需要别人尊重他们,有时也要求医护人员把他们当成长辈对待。所以在接触病人的每个环节中,都要注意到这一点,与病人诚挚交谈,耐心倾听他们的表述,详细解答他们的问题,轻巧细心完成每一项护理操作,从中取得病人的信任,愿把埋在心里的各种想法告诉护士。

2.2 仔细观察获取心理信息 在对病人进行各项护理工作中,要仔细观察病人的心理情绪,在交谈中观察病人的心理状态及影响病人的社会因素,从中分析病人的心理活动以便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例如:1例脑血栓的老年病人,经过10 d的住院治疗后,病情已经好转,但在春节期间病情突然加重,情绪不稳,时而哭泣。经多次与病人交谈并通过家属了解到病人虽然已年过七旬,但在家时仍操持家务,老伴又长年疾病缠身,住院后担心独生儿子不立世,因此整天忧愁,而至病情反复加重。

2.3 努力疏导,消除不良心理因素 在获取病人的心理信息后,要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对恐惧紧张型的病人要科学地向他们介绍所患病症的特点,告知他们保持心绪平稳的重要性,过度的恐惧、紧张会造成失眠、头痛、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等,不利于疾病恢复,可安排他们听些音乐、戏曲,放松精神,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

篇2

关键词:护理;高血压脑出血;冠心病

    研究过程中对运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对合并高血压脑出血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和具体措施进行研究分析,帮助临床拓宽对合并患有高血压脑出血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护理的方法,以便临床为其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使该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科学试验研究过程中普遍应用的随机抽样分组方法,抽取2008年4月~2011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120例合并患有高血压脑出血的冠心病患者,将其分为A组与B组。A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28~76岁,平均48.3岁;高血压患病时间3~26年,平均8.3年。B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29~78岁,平均47.2岁;高血压患病时间2~24年,平均7.9年。所抽取的研究对象的自然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在接受治疗前,所有患者都经过了相关的临床检查之后予以确诊。

1.2  方法:将120例抽样研究对象的资料,经过进一步整理后分为A组、B组,平均每组60例,采用临床保守治疗方法对其进行治疗。A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常规护理;B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针对性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所取得的效果、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情况、住院治疗时间、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

1.3  疗效评价标准:显效:神经功能仍然存在轻微的障碍,但已基本可以正常生活;有效:中度病残,但是生活基本可以自理;无效:重度病残,生活无法自理,或植物人或死亡。

1.4  统计学处理: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得到相关数据,均采用常用的SPSS 14.0数据处理系统予以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篇3

1网络课程教学的特点及网络教学设计的依据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大部分都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学过程较单一,以讲授为主。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应该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建构的方式获得的[1]。在当下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网络设备逐渐普及的条件下,基于网络课程的学习,可以提供一个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地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同时又能够随时完成教师、同学互动交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2]。通过网络课程的教学,可以强调学习过程的主动意义的建构,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3]。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网络课程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网络课程的实施也正是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理想手段[2]。

2《病案信息管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作者通过对《病案信息管理学》网络课程的实施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实践,对网络课程的教学设置进行探讨,希望通过完善网络课程教学,实现推进病案信息网络教育的发展。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系统分析,确定教学策略。结合课程不同章节特点,选择多种教学效果评价方法。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更加灵活多样。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包括了多方面,如学习的目标,学习内容的交互性,师生间的交流与协作,媒体形式的选择,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课后的练习与反馈,综合评价等方面[4]。现就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讨论。

2.1明确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

《病案信息管理学》的学习对象为医学院校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是卫生信息管理类课程中较有特色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探索更适合交叉专业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是本专业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内容[5]。《病案信息管理学》的学习对象是已经具备了基础医学基础、临床医学、管理学基础、卫生统计学、计算机基础等专业知识的学生。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来确定学习目标,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能够正确掌握病案信息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国际疾病分类和手术操作分类标准,病案统计方法,病案信息的质量控制;熟悉病案信息管理组织部门结构,病案与随诊、病案与医疗保险,病案与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了解病案信息管理过程中的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病案信息管理学》是卫生信息管理学科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目标是依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十二五规划教材《病案信息学》为蓝本,参照病案信息技术专业技术考试大纲,采用整体性教学目标设计方法完成。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网络课程,贯彻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2.2分析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媒体

网络课程的教学,离不开多媒体教学设计,通过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有机结合而成[6]。在选择教学媒体、教学互动设计、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都需考虑到传统教学不同之处[7]。为了加深学生理解,在《病案信息管理学》网络课程中,采用了大量病案科实际工作的照片、录像等多媒体素材。以加深印象,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病案管理过程。教学内容开展网络课程的主体部分,是学生学习信息的主要来源。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应用过程中,教学内容组织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在网络课程中每个单元教学内容都配有教学目标、章节学习提示、相关难点重点、课后推荐阅读内容。在教学环节设计中,要充分利用网络课程的视觉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6]。学习环节难易适度,与病案管理实际工作保持一致。

2.3创建自主交互的学习环境

与传统课堂相比,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8]。而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强调的正是自主学习和情景创建。利用网络技术,网络课程能够给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习提供一个快捷、方便、高效的平台。在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配置了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病案科见习照片及相关资源,列出了每一章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及课后作业及相关教学资源。学生根据不同需求来选择学习的方式和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安排学习计划。交互性是网络课程最大的特点之一。体现在教学平台、教师、学生三方多向的交流。通过互相之间的交流,努力使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最大化,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在网络课程中,提供了提问、作业、课后讨论等模块,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2.4学习效果评价的设计

学习效果的评价是网络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8]。学习评价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必要反馈,具有导向调节激励和鉴定作用[7],对教师、学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课程的特点,评价方式采用了作业评价、测试评价、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分析;便于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参与情况。在网络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对各种测试结果的统计分类比传统教学有明显优势[9],同时根据测试分数可直接展示知识点掌握情况,可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程度。有利于教学反馈,不断完善教学。

2.5网络课程的应用效果和情况

篇4

1 临床资料

59例脑血管病例中,男48例,女11例;男女比例为48:11;年龄最小的40岁,最大的73岁,平均53.5岁;住院时间最长为169例,最短的32天,平均住院天数为46天。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病41例,超常体重29例,睡眠休息时发病47例;工作、情绪激动时发病12例,血压在22~19/16~11Kpa范围内31例,18~14/13~10kPa范围内18例,正常范围内10例;心电图正常30例,大致正常22例,供血不足7例;主要表现头痛头晕、视物不清、口眼歪斜13例;伴耳鸣、眩晕7例;伴糖尿病4例;语言不清或失语28例;单侧肢体麻木、乏力、欠灵活39例;肢体瘫痪7例;治疗好转55例,好转率为93.2%,效果不理想3例,占5.1%,自动出院1例,占1.7%。

2 心理分析及护理

2.1 忧虑苦恼型心里及护理 由于脑血管病起病急 骤,发展迅速,病势凶猛,病程长,致残率高,预后差,甚至多次住院。因此多数患者表现焦虑、苦恼、烦躁、孤独、郁闷、悲观厌世等心理。当病员表现忧虑、烦躁时,必须从实际入手,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疏导,减轻思想压力,稳定情绪,为康复创造条件。比如病员杨某某,住院号;24827,女,45岁,教师。患脑血栓入院后,一直情绪低落,常常独立发怔,愁眉不展,整天唉声叹气,对治疗护理漠不关心。通过细致观察、分析、了解,该患者夜间发病,入院血压高达24/13kpa,嘴歪眼斜,闭眼不能,并伴有右侧肢体活动受限,行走不稳,患者一是忧虑容貌,二是担心工作,对该病的预后情况忧心忡忡。经过交谈,患者吐露了心声,我们耐心安慰,因势利导,嘱其安心休息治疗,只有积极配合,治疗护理稳妥有效,精神上给与鼓励支持,患者逐渐消除了思想顾虑,在情绪稳定的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中西医配合治疗,住院35天,痊愈出院。

2.2 烦躁、恐惧型心理及护理 患者由于突然肢体瘫痪,言语不清或失语、视物不清甚至大小便失禁,从行动自如到生活不能自理、失去正常运动功能的瘫痪病人这一角色的转变,缺乏认识,因而产生烦躁、恐惧心理。

要帮助患者稳定情绪,客服烦躁、恐惧心理,医护人员必须耐心、细致的做好各项工作,注意观察分析患者的心理动态及需求,以耐心周到、细心的护理及精益求精的技术,安慰患者那颗烦躁恐惧的心灵,给患者以有力的心理支持,减轻心理压力,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比如病员雷某某,住院号:41444,男,50岁,大队教导员。患病后心情烦躁,言语不清,右侧肢体行动受限,步态蹒跚,生活不能自理,稍不顺心,就对家属发脾气。针对这一现实,我们同患者细心交谈,从生活上体贴关心。各项技术操作准确娴熟紧张有序,获得了患者的高度信赖。雷某某曾对人说:“在这种环境中有一种安全感”,于是巨大的思想压力变成真诚的期待,烦躁担忧变成热切的希望,由恐惧瘫痪、矛盾重重变为心胸开阔、情绪稳定,于是主动配合各种处置操作,如针灸、体外反搏,各种穿刺、注射、中草药结合治疗,在护理人员协助下,积极进行适应性和代偿锻炼,住院89天,达到预期的临床效果治愈出院。

2.3 依赖附属型心理及护理 依赖附属型心理的病人,主要是心理压力太重。他们了解脑血管病,当脑血管病危及自己的躯体时,如五雷轰顶,精神首先垮了,临床表现懒散、被动、顺从、感情淡漠、脆弱,希望被人重视,渴求医护人员扶持,家属昼夜陪护,内心充满恐惧感。

对这种类型心理的患者,我们一方面从精神上给予鼓励,生活上给予关心 ,另一方面加强巡视,深入了解病员心理活动,帮助患者从沉重的心理压力下解脱出来放下思想包袱,振作精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刘某某,住院号;31654,男,63岁,于晨起时突然感觉左侧肢体活动欠灵活,语言不清,站立不稳,跌倒在地,急送医院住院治疗。该患者平时性情沉默,患病后沉默不语,事事依赖,总希望家属陪护,衣服要人帮着穿,饭菜要别人喂,生活需要陪护全面负责,在他的头脑中只有疾病,没有力所能及。经了解得知,他的战友有几个人患了脑血管病,其中有一位已瘫痪卧床多年,因此才对此病非常熟悉且惧怕。总认为没有什么办法使他恢复如常,只有靠医生和护士,才能减轻疾病的折磨,因而生活及治疗护理对他恢复有益而产生依赖性。了解他的心理后,我们及时找他交谈,谈家庭、儿女、战友、日常生活见闻、电影、电视等,渐渐打破了往日沉默的局面,重视了他幽默的本色,并努力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主动喂水、喂饭、喂药,及时做好生活护理,取得了患者信任,使其减轻了思想压力,振作精神,在护理人员陪护下面对现实,正确对待自我,适时进行力所能及的功能锻炼,尽管他吐字不清,但幽默的话语还是不断飞出:“这病好比烈马,我要征服烈马,做个勇敢的骑兵”。一边说笑,一边挪动着不灵活的下肢,情绪稳定,心情舒畅,确实为康复创造了有利条件,仅住院37天,痊愈出院。

2.4 自责负罪型心理及护理 有些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对患病后肢体瘫痪、大小便不能自理、语言不清很烦恼和痛苦。他们总认为给家庭添了麻烦,拖累他人,对此内疚甚至负罪自杀的心理,为了减少大小便而悄悄少吃少喝。如刘某某,住院号:40350,男,55岁,右侧肢体瘫痪,本想自理,却常帮倒忙,想端水喝,却把水洒在床上,被服湿了,想赶紧挪动被服,杯子又被碰掉摔碎,他为此苦恼自责。我们观察到这些心理活动后,一方面鼓励病员正确对待失误,避免操之过急。另一方面引导病员证实现实,别人协助是在安全的前提下促进疾病的恢复,安慰患者要有耐心,适时适度,力所能及,克服急躁,循序渐进,只要坚持锻炼不灰心,再配合中和西医治疗,肢体功能一定能恢复。此后患者面对现实,与疾病抗争,在医护人员协助下,主动进行适度的肢体功能锻炼,最终达到了预期的临床效果,好转出院。

2.5 沮丧厌世性心理及护理 此类心理表现在患脑血管病病程超过3个月以上,并且临床症状比较稳定。患者由此会联想到久治不愈,要长期抱着药罐子与疾病相伴,因而沮丧厌世、缺乏信心和勇气,总认为自己成了废物而自卑,精神萎靡,同时认为自己受人歧视,而灰心丧气、孤独、失望。

篇5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加强心理护理的意义和作用。方法: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状况,有针对地进行疏通、开导,做好感情沟通,与患者亲属一起消除患者心理障碍,辅以必要药物治疗,增强患者透析充分性、促进透析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加强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不仅有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而且在增强透析充分和消除患者抑郁状态上有明显治疗作用。

【关键词】血液透析;心理护理

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成熟和提高,越来越多的尿毒症患者选择了血液透析。由于长期受病痛折磨,加上透析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给病人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大多数患者负性心理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现对我院2007-2至2009-7就诊的30例病人进行心理分析,以寻找最佳的护理方法,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所帮助。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30例,其中男26例,女4例;年龄在24~65岁;慢性肾小球肾炎引起尿毒症10例,糖尿病肾病1例,高血压肾病12例,先天性多囊肾7例,均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平均维持性血透时间为10个月。

2 心理特征

尿毒症患者的主要心理特征有:①恐惧心理。尿毒症疾病的特点是患者需要长期透析,透析中不适,经济费用高,动、静脉穿刺疼痛等使患者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1]。②渴望、期待的心理。期待血透后能有奇迹出现,逐步摆脱血液治疗,故对每次的复查结果都特别关心,在饮食控制、限制水、盐摄入等方面能积极配合。③焦虑、失望的心理。随着血透次数的增加,长期的饮食控制,反复抽血复查肾功能、血常规等,均使患者遭受很大的痛苦,加之病情不断加重,造成患者心理承受能力随之降低,焦虑、失望的心理交织在一起,难以解脱,从而产生不配合治疗或放弃治疗的心理。④悲观、厌世的心理。随着病情的进展,透析次数增加,寡言少语、伤心流泪、失眠,对周围的事物、他人的言行及环境的变化等都很敏感,有些患者因此而变得脾气暴躁,认为家庭对他照顾不周,甚至嫌弃他,进而产生悲观厌世的心理。

3 护理对策

3.1 创造良好的护理环境:舒适的环境能消除陌生感,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的治疗及休息环境,床位整洁、室内安装空调、电视、微波炉、电话尽可能为病人提供方便。

3.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顺利实施的前提,护理人员对待病人的态度应该是和蔼可亲、热情耐心、细致周到。给病人适当的鼓励和安慰,让他们体会到护士的热情真诚;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朋友;在工作中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精湛的技术,使病人对医护人员产生亲切感,感到可以信赖,可以信任。

3.3 唤起病人对治疗的信心:病人对治疗的态度是影响其生存质量最大的心理因素,唤起病人对治疗的信心是心理护理的关键。我们应与病人多交谈,耐心地倾听,找到病人丧失信心的根源;向病人介绍透析治疗病情好转的病人,告知病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顽症被我们认识或治愈,再加上国家对国民健康的重视,医药费报销的比例逐年增加,可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增强病人对治疗的信心,使其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3.4 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取得密切配合:医务人员首先应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结构及家庭角色、婚姻状况、学历、所在单位及单位的角色、患者的生活习惯等),转变患者对治疗的态度。病人家庭的理解与配合是影响病人生存质量的因素之一。我们应积极争取家属配合,当患者出现不良情绪应进行疏导,可邀请家庭其他成员或患者的亲密朋友一同进行疏导。并告戒病人家属,其言行及情绪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病人的心理及治疗,劝其家属在病人面前要保持良好的心境,经常安慰鼓励病人[2]。对病情稳定、自我感觉良好的病人,鼓励他们重新走上自己的工作同岗位,如教书,做生意。对年纪偏大的老年患者,鼓励他们生活自理,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练,如散步、打太极拳,但要循序渐进。对于家庭困难,报销比例小的病人,我们应尽量减少其支出,并鼓励他们向社会、国家寻求帮助,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大家庭的帮助。

3.5 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识水平:由于文化素质、社会经验的不同,病人对疾病的认识也不同,我们采取一对一的口头宣教或用黑板报、小册子的宣教,或介绍一些透龄长、效果好的病人进行现身说法等方式向病人介绍疾病的变化规律、注意事项。指导病人合理的膳食及血管通路的自我护理,并教会病人及家属一些简单的自救方法,如失衡综合症、低血压、低血糖等。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对治疗和护理有促进作用。

3.6 提高透析质量:医疗技术是患者透析质量提高的基础,透析过程中要倾听患者的主诉,尊重患者的意愿,合理使用各种药物和辅助治疗,避免透析过程中各类并发症的发生;血液透析的用水质量监控、 透析机的超滤性能、动静脉内瘘护理和穿刺水平、腹膜透析感染率等均体现透析技术水平,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除充分的血液透析外,可开展血液滤过或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防止和减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积极治疗贫血是提高患者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关键。 4结果 通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患者基本上接受了需长期透析的生活方式。30例患者中有20例重新走上自己岗位,6例能生活自理并干一些轻的家务活,3例生活基本能自理,1例因患有癌症后死亡。心理护理不仅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而且在增强透析和消除患者抑郁状态上有明显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 茅彤华.血液透析病人的心理变化与护理[J].中原医刊,2005,32(24):82-83

篇6

关键词:老年肺心病;急性心肌缺血;临床特征

近几年,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快,老年人口持续增多,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1]。老年肺心病患者大多患者严重的基础疾病,机体不具备良好的代偿能力,病情很容易迅速发展,一些合并急性心肌缺血的患者由于发作前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诊断时具有一定的难度,经常出现漏诊、误诊等情况,没有得到及时救治的患者存在死亡的危险,必须引起临床重视。

1 老年肺心病合并急性心肌缺血概述

呼吸内科的常见疾病之一就是肺源性心脏病,简称为肺心病,其发病机理是因肺动脉或肺部胸廓的病变增加了肺循环阻力,造成右心室肥大与肺动脉高压的心脏病,一些患者伴有右心衰竭。在人群中其发病率大约为0.47%。有关资料显示,西北、华北、东北等高原地区的居民、长期吸烟者以及环境潮湿且日照不足的西南地区居民具有更高的发病率,尤其是中老年患者,年龄越高其发病几率也越大[2]。由于老年人机体免疫力差,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受到病变影响其肺组织功能及结构可能出现异常,导致患者由于缺氧而产生大量红细胞,增加血液粘稠度,出现心肌缺血。老年肺心病合并急性心肌缺血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如果没有及时被确诊并采取治疗措施,患者很可能存在生命危险,所以必须熟练掌握其发病因素、临床特征,为患者赢得治疗时间,提高其生存率,改善预后效果。

2 老年肺心病合并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分析

我院收治的200例老年肺心病合并急性心肌缺血患者中包括男性152例,女性48例,男女比例为3.17:1;年龄62~84岁,平均(74.5±4.9)岁;患者肺心病的病程为7~18年,平均(12.7±2.4)年,基础病变为肺尘埃沉着症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28例,支气管扩张28例,支气管哮喘31例,间质性肺炎7例;既往病史:糖尿病史97例,冠心病史152例,高血压病史12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休克、心律失常、压迫感、无胸腹痛和胸闷等。

入院后均接受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没有T波倒置、低平现象,动态观察酶学演变与心电图,并未发现任何证据支持心肌梗死。患者血气分析结果:Na+浓度为(137.2±4.5)mmol/L,K+浓度为(3.1±0.3)mmol/L,HCO3-浓度为(33.6±5.8)mmol/L,PaCO2为(60.8±6.6)mmHg,PaO2为(51.8±3.8)mmHg,pH 7.39~7.43.心肌酶学:肌钙蛋白(7.3±4.5)ρg/ml,肌红蛋白(56.8±14.7)ng/ml,α-羟丁酸脱氢酶(94.1±62.5)U/L,乳酸脱氢酶(185.7±66.4)U/L,肌酸激酶同工酶(15.8±4.7)U/L,肌酸激酶(177.3±23.8)U/L。老年肺心病患者存在肺功能障碍,不具备良好的心肺代偿能力,受到呼吸道感染等因素的影响后,其肺功能障碍加重,并且可能因二氧化碳潴留、缺氧引起心率加快、剧烈咳嗽、情绪激动、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造成缺氧加重或心肌供氧失衡,原本狭窄、硬化的冠状动脉也会受到影响,使心肌缺氧缺血加重。

3 老年肺心病合并急性心肌缺血的治疗与预后分析

目前治疗老年肺心病合并急性心肌缺血的方法主要是分析患者的病情,有针对性地给予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活血化瘀、扩张冠状动脉、补钾、祛痰、平喘、抗感染、呼吸兴奋剂、呼吸机辅助呼吸、吸氧等。经过治疗患者的pH值降低, Na+、K+浓度和PaO2含量上升,HCO3-浓度和PaCO2含量下降,心肌酶学指标均恢复正常。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心电图均显示T波倒置,其中广泛前壁132例,下壁68例,经过处理后恢复正常,病情好转出院者191例,由于病情加重而死亡者9例,死亡率为4.5%。老年患者大多合并肾、肝、心疾病,吸收不良、摄入不足、食欲减退或者没有正确应用机械通气、糖皮质激素和利尿剂等均会造成机体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3]。细胞缺氧会促进机体释放细胞凋亡因子,损伤外膜,使线粒体水肿,另外,因为ATP合成停止,氧化磷酸与呼吸链化解偶联,均会损伤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细胞坏死,处于急性加重期的患者其心肌缺氧、缺血症状也会因此恶化[4-5]。临床上必须及时采取相关、适宜的药物进行有效治疗,控制感染、改善呼吸衰竭,缓解缺血、缺氧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4 小结

综上所述,老年肺心病合并急性心肌缺血患者由于身体素质较差,大多存在多器官功能异常,诊断与治疗时难度较大,而且难以获得良好的预后效果[6]。临床医师必须密切观察其临床症状与心电图,一旦确诊应当积极控制感染,改善呼吸衰竭,纠正酸碱平衡,缓解缺血症状,科学给予机械通气、碱性药物、糖皮质激素与利尿剂,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健康,以防由于医源因素导致患者病情加重或死亡。以防由于医源性因素使患者病情加重,促进其尽快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胡白瑜,汪爱云,李金礼,等. 老年肺心病合并急性心肌缺血12例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34(08):82-83.

[2] 郭轶琛,贾延平. 慢性肺心病合并急性左心功能不全43例急诊病例分析[J]. 中国临床研究,2011,25(11):989-990.

[3] Dolovich L R,Ginsberg J S,Douketis J D,et al.A meta-analysis com-paring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with unfractionated heparin in the treatment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J].Arch Intern Med,2000,160(2):181-188.

[4] Chao YF,Chen YY,Wang KW,et al.Removal of oral secretion prior to position change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forICU patients:A clinical controlled trial study [J].J Clin Nurs 2009,18(1):2228.

篇7

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是危害人们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都很高。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和语言障碍,生活能力减退,出现心理烦躁或抑郁等心理变化。患者的心理状态的好坏影响疾病的转归。我们从现代护理观出发,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分型,做相应的护理,消除不良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帮助患者及家属树立正确的态度,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恢复健康。

1临床资料:2011~2012年间来我社区诊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198例,通过护理评诂与症状观察,总结此类患者的心理类型。

2.脑血管病患者的症状表现

脑血管病的预兆征象表现为各式各样,有人统计有40种之多。在众多预兆之中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类:

2.1运动神经功能失灵:这一类先兆征象最常见。由于脑供血不足使掌管人体运动功能的神经失灵,常见为突然嘴歪,流口水,说话困难,吐字不清,失语或语不达意,吞咽困难,一侧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持物跌落,走路不稳或突然跌跤,有的出现肢体痉挛或跳动等。

2.2头痛头晕:通常的表现是头痛的性质和感觉与平日不同,程度较重,由间断性头痛变为持续性头痛,如果头痛固定在某一部位可能是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先兆。头痛、头晕和血压的波动有关。

2.3感觉功能障碍:由于脑供血不足而影响到脑部的分析区域,感觉器以及感觉神经纤维,常表现为面麻、舌麻、唇麻以及一侧肢体发麻或异物感;有的人视物不清,甚至突然一时性失明;不少人有突然眩晕感;有的肢体自发性疼痛;还有的突然出现耳鸣、听力减退等。

2.4精神意识异常:如总是想睡,整天昏昏沉沉地睡,不是过度疲劳所致,而是脑供血不足的先兆征象。有的人表现为失眠,有的人性格有些变化,如孤癖、沉默寡言或表情淡漠,有的为多语急躁,有的则会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或智力衰退,甚至丧失了正常的判断力,这些都与脑供血不足有关。

2.5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虽然比较少见,也不具有特异性,但在少数脑血管病病人发病前由于脑血管病变,血压波动,脑供血的影响而出现一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如全身明显乏力,出虚汗,低热,心悸或胸闷不适;有的人出现呃逆,恶心呕吐等。除上述五类外,少数人在脑血管病发病前可以出现鼻出血,眼结膜出血,但应排除鼻部本身疾患如鼻息肉、眼结膜炎症或小血管出血所致的局部病变。如眼底检查发现视网膜出血,常预示有发生脑血管病的可能。上述种种预兆都与血压波动,脑供血不足,血液成分改变等有关。一般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兆以头痛头晕为多见。

3护理

根据对自身疾病表现出的心理状态不同分为四型:焦虑、抑郁、乐观、依赖。

3.1焦虑型

多数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下,由于生活工作紧张,突然发病,出现偏瘫,语言障碍,生活的突然改变,出现紧张、担心、疑虑、求医心切。我们采取主动介绍医院环境,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征求患者的需求,帮助患者联系各项检查,使患者焦虑情绪放松安心住院。根据患者接受能力与之探讨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使患者了解相关的疾病知识,制定相应护理计划,征求患者意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于失语的患者出现的焦急,要帮助其适应非语言方式进行交流,如笔录,手势,询问等方法,护士要主动并且细心耐心,态度和蔼,满足患者生活要求,降低焦虑程度,帮助患者制定语言康复计划,定时进行练习,鼓励患者大胆发言,读报,树立信心。

3.2抑郁型

女性较多,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对生活失去信心,压抑自己的情感,产生被生活遗弃的心理,出现喜怒无常。我们针对其特点,首先要树立自信心。曾有一位女患者脑血栓后出现偏瘫失语,整日泪流满面,家属对她很关心,但患者情绪低落,我们一面开导患者,一边讲解疾病护理的知识,教其恢复肢体功能的方法。让患相同疾病的正处于恢复期的患者现身说法,患者看到了希望很快振作起来,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有效的功能锻练使肌力恢复较快。另一女患者不慎出现了尿床,觉得尴尬痛苦的哭了,我们立即为她更换了床单并且安慰患者不要难过,并用屏风遮挡满足患者的自尊心的需要,避免使用容易产生刺激性的语言,患者情绪很快稳定,对于内心抑郁的患者,感情不能控制时,我们不是一味的劝解,而是守在患者床边采取倾听,患者提供生活护理。保护其安全,不勉强其作事,让其发泄心中的苦闷,给予一定的心理支持,情绪稳定后征得患者的同意后再做各项治疗护理,重视家属的作用,在患者情绪不稳定时适当放宽探视要求,允许家属陪护,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支持和感情交流,可使患者获得慰藉,减轻孤独感。增加安全感受利于疾病的恢复。

3.3乐观型

60岁以上患者偏多,部分患者能认识自身疾病,只需医护人员给予一定的指导,病情会得到好转和控制。另一部分盲目乐观者,没有认识到疾病的危害性,不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给疾病治疗和护理带来影响。在急性期易出现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护士除密切观察病情外,要把脑血管病的危害性和危险因素向患者及家属讲明,引起患者重视从而改变对疾病的认识,听从医生和护士的安排,积极配合治疗,遵照医护人员指导,进行功能锻练,达到早治疗早恢复的目的。

3. 4依赖型

70岁以上老年人偏多,处于康复期间最多,在康复期, 患者的体能锻炼,功能恢复非常重要,患者依赖家人及护士过多,缺乏独立性,首先要多与患者交谈了解心理特点,把恢复期的功能锻练重要性说明,还要取得家属的积极配合,让患者从思想认识功能恢复的重要性有恢复健康的愿望,主动接受护士的指导,护士与患者和家属共同制定康复计划,生活基本自理,制定的目标要使患者易达到为宜,护士在旁指导帮助。发挥患者主动性在进行时不要催促,让其有充足的时间,患者看到成绩能增加锻练的自信心,鼓励患者自理生活,有利于下一步进行锻炼,在进行功能锻炼时要有护士在旁边,提供指导和维护,增加安全感,消除顾虑,在取得一定的成绩时要肯定鼓励患者坚持下去。锻练次数由少到多。时间由短到长,循序渐进。

篇8

作者:黄久仪,阎明晓,徐德忠,李良寿,贾国良,李兰荪,石丘玲

【关键词】 冠心病

关键词: 冠心病;危险因素;血脂;病例对照研究

摘 要:目的 探讨血脂水平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 方法 选择住院确诊的冠心病患者84例为病例组,排除冠心病的住院患者或健康体检者163例为对照组,对两组的血脂水平、脂蛋白(a)的均数进行比较,并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计算危险因素的优势比(OR)及OR95%可信限(95%CI). 结果 病例组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分别为4.13,1.79和1.16mmol・L-1 ,脂蛋白(a)为0.38g・L-1 ,而对照组血脂三项为3.82,1.44和1.34mmol・L-1 ,脂蛋白(a)为0.16g・L-1 ,两组间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Keywords:coronary heart disease;risk factors;serum lipoprotein;case-control study

Abstract:AIM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lipoprotei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METHODS 84CHD inpatients were selected as case group and163non-CHD persons from inpatients or healthy popula-tion were defined as control group.Serum total cholesterol(TC),triglyceride(TG),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c)and Lipoprotein(a)(Lp(a))were measured.RESULTS Means of TC,TG,HDL-c and Lp(a)in cases were4.13mmol・L-1 ,1.79mmol・L-1 ,1.16mmol・L-1 and0.38g・L-1 respectively,while means of those variable in con-trols were3.82mmol・L-1 ,1.44mmol・L-1 ,1.34mmol・L-1 and0.16g・L-1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P

0 引言

脂代谢紊乱是被公认的冠心病(CHD)三大危险因素之一,脂代谢紊乱作为CHD危险因素已有不少文献报道[1,2].但由于人种的差异和饮食构成的不同,不同人群的血脂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脂代谢紊乱作为CHD危险因素的作用大小也不一致.因此,我们以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血脂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及血脂正常值水平确定等问题进行探讨.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病例组选自1996-03/1997-03在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84(男76,女8)例,年龄31~73(平均54.5±9.2)岁.其中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首发冠心病患者58例,诊断标准为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至少有一支狭窄程度≥50%(直径法);经ECG和酶学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患者26例;对照组选自两个人群,共计163(男142,女21)例,年龄32~76(平均53.9±10.1)岁,其中医院对照87例,与病例组同期在同一科室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临床诊断排除冠心病.人群对照76例,为西京医院保健门诊健康体检人群中整群抽样抽取,经1980年内科学术会议心血管专业组制定的诊断标准排除的非冠心病患者.病例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均衡性检验结果见Tab1,两组间均未见显著差异,说明所选择的病例和对照具有良好的可比性.表1 病例和对照的均衡性检验(略)

1.2 方法

根据文献资料及设计假说,自行设计统一的调查表格.调查表的内容包括:人口学和社会经济文化特征,冠心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测指标包括血脂三项、脂蛋白(a)[Lp(a)].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酶(TC)、高密度脂蛋白(HDL-c)浓度为患者入院后在本院检验科第1次测试结果,对照组为同一实验室测试结果.TG用乙酰丙酮法,TC用单酶试剂比色法,HDL-c用酶法.Lp(a)的测定用ELISA法,试剂盒购自南京聚力生物技术中心.对有关项目均有具体的定义.全部调查由作者本人和另一名心血管流行病学工作者完成,病例组和医院对照的调查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前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均数比较采用Epi-info软件包,多因素分析采用SPSS6.0软件包中的Logistic回归方程.全部统计工作均在P2微机上完成.

2 结果

2.1 血脂水平的比较

病例组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脂蛋白(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ab2). 表2 血脂水平的均数比较(略)

2.2 血脂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

TG,TC,Lp(a)升高,HDL-c降低与冠心病有显著的统计学联系(P

2.3 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列入调查的常见危险因素和脂代谢标志作为自变量,以是否患冠心病为应变量,引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采用逐步后退法,引入和剔除域值均为0.05.最后筛选出的因素有:HDL-c,TC和Lp(a)水平及吸烟支数/日.其中HDL-c水平与冠心病风险呈负相关,其他三个因素为正相关.结果见Tab4.表4 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略)

3 讨论

本病例组选自同一年教学医院心内科1a内收住院的连续冠心病患者,诊断标准采用目前最可靠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明确的心肌梗死病史,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对照组选自经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住院患者和门诊体检的人群中排除冠心病者.病例和对照组间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均无显著差异,说明一般社会经济文化特征方面的可比性较好.在统计分析过程中,采用了年龄、性别调整OR值的计算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措施控制混杂因素的影响.上述分析表明,本研究结果是基本可信的.脂代谢紊乱是冠心病危险因素中被认为最主要,研究最多的因素[1] .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提示,高胆固醇血症、三酰甘油和脂蛋白(a)水平增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均使冠心病的患病风险增加[2-4] .脂代谢紊乱作的暴露水平在不同的人群中具有较大差异[5-7] ,在不同类型的CHD其致病风险的强度也不一致[8-9] .血脂水平的变化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与其他CHD危险因素间有着复杂的代谢联系[10-12] .因此,脂代谢紊乱作为CHD的危险因素其致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结果也显示,病例组的TG,TC,LP(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按正常值界限(TC=4.14mmol・L-1 ,TG=1.80mmol・L-1 ,HDL-C =0.9mmol・L-1 ,Lp(a)=0.3g・L-1 )分段后,上述4项脂质标志与冠心病均有显著的统计学联系,其OR值分别为3.03(1.68~5.48),2.42(1.33~4.33),3.76(2.02~6.99)和0.21(0.06~0.69).此外,本研究还调查了高脂饮食习惯与冠心病的关系,其OR值为2.23(1.57~6.71),说明高脂饮食习惯能使冠心病的风险明显增加,嗜好高脂饮食的人群,有必要进行饮食节制.在多因素分析时,被筛选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的四个变量中,有三个为脂质标志,另一个为日吸烟量,提示在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中,脂代谢紊乱和吸烟已在冠心病的发病中具有重要地位.

转贴于  由于人种的差异和饮食中各类食品结构比例的不同,东方人的血脂水平通常低于西方人,以往的研究提示,我国男性中年人群的血清胆固醇水平介于3.9~5.0mmol・L-1 之间[5] ,而Davidson等[13] 的研究提示,在加里福尼亚州,小学儿童中胆固醇水平在5.17mmol・L

-1 以上竟占10%[13] .可见,血脂水平在不同的人种间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应根据人种的差异在不同的地区制定各自的正常值界限和标准.但目前多数国家和地区参照1993年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委员会成人治疗组所制定的血脂诊断标准[14] .这一标准对于血脂水平较高的西方人种多数地区可能适用,但对于东方人而言,除高密度脂蛋白外,标准显然偏高.国内目前尚无公认的高血脂诊断参考标准,多数学者趋向于参照国外的标准,我国北京和上海两个地区所制定的参考标准也与国外标准接近.但血脂水平是连续的变量,并非达到某一界值以后才使冠心病的风险升高.Framingham等大型的研究结果也提示,即使是西方人,胆固醇水平也并非在5.17mmol・L-1 以上才使患冠心病的风险增加 [15] .本研究以不同的截断点分析了血脂与冠心病的关系,结果显示,当TC以5.17mmol・L-1 为截断点时,与冠心病间无显著的病因学联系,而将截断点调整致4.14mmol・L-1 后,TC的OR值2.4(1.3~4.4).提示国内胆固醇水平在4.14mmol・L-1 以上即可使冠心病的发生风险增高,同时也提示,我国的胆固醇水平正常值范围应低于国外的标准.

总之,有关血脂与冠心病发病关系的研究国内外已有不少文献报道,但对于不同人群血脂正常值水平的探讨较少.本研究结果所提示,国际通用的胆固醇正常值界限对于中国人是否偏高,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今后对脂代谢与冠心病的深入研究以及血脂干预策略的制定.此外,脂代谢异常已成为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以及高脂饮食可能是高血脂的主要原因等线索将为我国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研究和冠心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Assmann G,Carmena R,Cullen P,Fruchart JC,Jossa F,Lewis B,Mancini M,Paoletti R.Coronary heart disease:Reducing the risk:A worldwide

view.International Task Force for the 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J].Circulation,1999;100(18):1930-1938.

[2]de-Feyter PJ.Lipids and coronary restenosis:An elusive link [J].Eur Heart J,1999;20(19):1371-1374.

[3]Cullen P,Schulte H,Assmann G.Smoking,lipoproteins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Data from the Munster Heart Study(PROCAM)[J].Eur Heart J,1998;19(11):1632-1641.

[4]Sorlie PD,Sharrett AR,Patsch W,Schreiner PJ,Davis CE,Heiss G,Hutchinson 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pids/lipoproteins and atherosclerosis in African Americans and whites: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Study [J].Ann Epidemiol,1999;9(3):149-158.

[5]Li Y,Zhou BF,Wu YF,Guo M,Liu DH.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erum total cholesterol in14groups middle-aged pop-ulation of China [J].ZhongGuo Manxingbing Yufang Yu kongzhi(Chin J Prev Contr Chron Non-commun Dis),1996;4 (5):200-202.

[6]Sorlie PD,Sharrett AR,Patsch W,Schreiner PJ,Davis CE,Heiss G,Hutchinson 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pids/lipoproteins and atherosclerosis in African Americans and whites: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Study [J].Ann Epidemiol,1999;9(3):149-158.

[7]Connelly PW,Stachenko S,MacLean DR,Petrasovits A,Little JA.The prevalence of hyperlipidemia in wome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use of oral contraceptives,sex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and nonlipi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risk factors Canadi-an Heart Health Surveys Research Group [J].Can J Cardiol,1999;15(4):419-427.

[8]Pereira MA,Schreiner PJ,Pankow JS,Williams RR,Higgins M,Province MA,Rao DC.The Family Risk Score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Associations with lipids,lipoproteins,and body habitus in a middle-aged bi-racial cohort:The ARIC Study [J].Ann Epidemiol,2000;10(4):239-245.

[9]Huang JY,Xu DZ,Li LS,Jia GL,Li LS,Zhang DX,He Y,Shi QL.Comparison on risk actors of coronary angiography de-fined CHD with MI [J].Di-si Junyi Daxue Xuebao(J Fourth Mil Med Univ),1998;19(4):426-428.

[10]Gaudet D,Vohl MC,Couture P,Moorjani S,Tremblay G,Perron P,Gagne C,Despres JP.Contribution of receptor nega-tive versus receptor defective mutations in the LDL-receptor gene to angiographically assesse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mong young(25-49years)versus middle-aged(50-64years)men [J].Atherosclerosis,1999;143(1):153-161.

[11]Despres JP,Marette A.Relation of components of insulin resis-tance syndrome to coronary disease risk [J].Curr Opin Lipidol,1994;5(4):274-289.

[12]Hughes K,Aw TC,Kuperan P,Choo M.Central obesity,in-sulin resistance,syndrome X,lipoprotein(a),and cardiovascu-lar risk in Indians,Malays,and Chinese in Singapore [J].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1997;51(4):394-399.

[13]Davidson DM,Bradley BJ,Landry SM,Iftner CA,Bramblett SN.School-based blood cholesterol screening [J].J Pediatr Health Care,1989;3(1):3-8.

篇9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综合护理;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234-02

为了能够了解综合护理的方法与效果,文章将选取本院在2012年1月~2012年8月间收治的1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并随机将其分为50例观察组与50例对照组,详细报告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2年1月~2012年8月间收治的1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并随机将其分为50例观察组与50例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47例,年龄在49~80岁。选取标准:⑴患者的病程>6个月;⑵所有患者都并未接受过综合护理;⑶患者有一定的文化水平;⑶患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给予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的方式,给予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在护理前,需要选择工作年限在3年以上的护理人员,并建立一个专门的护理干预小组,由专门的护理干预小组对患者进行护理与评估。

1.2.1综合护理

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健康指导、心理干预、康复锻炼、饮食指导、药物指导。

健康指导:护理人员应当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文化程度以及接受能力,为患者进行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详细的对患者讲解心血管疾病的病因、相关因素、临床的主要症状以及预防知识。并告知患者影响发病的原因,例如高盐高脂的饮食习惯、肥胖、酗酒等等不良生活方式,提高患者对心血管疾病知识的认知度。

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在与患者进行沟通的时候,要用通俗、易懂、礼貌以及和蔼的语言。仔细的分析患者的意图,并多给与患者心理上的帮助与鼓励,增强患者的信心,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并在最大程度上解决患者心理上的实际问题,降低其心理负担。

康复锻炼:护理人员要合理的为患者设计训练内容。在运动前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运动评估、运动监护以及急救准备,例如可建议患者进行有氧运动,有氧运动主要包括散步、慢跑、打太极拳、每周进行3~5次,一旦患者出现了胸闷、气急的情况,就需要适当的减少运动的次数。

饮食指导:需要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建议患者尽量的以清淡的饮食为主,多食用优质蛋白、纤维素高的蔬菜或是水果、并适当的补充鱼油或是鱼肉,预防动脉硬化的发生,在饮酒量上不能够超过30ml/d,如会吸烟的患者应当的彻底戒烟。

药物指导:护理人员应当要正确的指导患者按照医嘱服药,将药物的作用、用药时间、剂量以及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向患者进行介绍。如患者的年龄比较大,记忆力消退,就需要将药物的各项提示做成提示卡,帮助患者的服药,避免错服或是漏服的现象出现[1]。

1.2.2常规护理

⑴测量患者的脉率、心律以及心率,并做好记录;⑵给予呼吸困难的患者进行氧气吸入;⑶建议出现水肿的患者限制摄水量;⑷病房要安静、整洁;⑸为了避免压疮,需要对患者进行皮肤护理,并针对长期卧床的患者,铺平其床铺,并定期的翻身;⑹熟练的掌握心肺复苏与心电图的知识与处理原则。

1.3观察指标

1.3.1自我效能表

在为患者护理结束后,需要对患者采用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自我效能量表共有6项,每一项均采用1~10级的评分法,1分为完全没有信心,10分表示完全有信心,分数越高,证明自我效能越高。

1.3.2健康测量量表

健康测量量表主要包括了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两大方面。共分为6个项目,分别是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以及精神健康,每个项目中有10个小项,每一个小项为1~5分,分数越高,证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2]。

1.4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当P

2 结果

2.1自我效能

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观察组的自我效能为7.55±1.31,对照组的自我效能为5.87±1.21,两组对比具有差异性,P

2.2生活质量

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观察组的心理功能为79.8±5.57,生理职能为58.6±21.7,躯体疼痛为73.52±18.3,总体健康为56.8±14.3,精力为68.7±15.3,精神健康为58.34±11.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9.2±6.11、38.1±17.4、44.31±17.6、41.2±13.5、36.5±5.8,两组对比具有差异性,P

3 结论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典型的身心疾病,因为病程比较漫长,其不单单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严重的影响,对于心血管知识掌握程度的高低、饮食、心理、情绪也会影响到心血管疾病。在本次临床护理中,观察组的临床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差异性。这主要是体现在患者的自我效能与生活质量上。

综合护理是一套系统的护理干预模式,其主要是通过健康指导、心理干预、康复锻炼、饮食指导以及药物指导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从而改善预后的效果。通过结果可以了解到,综合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的危险因素,降低心血管疾病所带来的复发率与病死率,是值得在临床护理上进行推广的。

参考文献

[1]杨磊.内科老年患者的综合护理初探[J].中外医疗,2010,29(16):151-152.

[2]胡英.内科老年患者的综合护理初探[J].吉林医学,2010,31(15):2323.

[3]郭晓红.浅谈对心血管病患者的护理[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9

篇10

1心理分析

1.1恐惧透析患者接受透析治疗前,大都怀有紧张恐惧的心理,担心护士的穿刺技术不过硬,扎针时不能一针穿刺成功,给患者造成痛苦。

1.2悲观和抑郁病人长期被疾病缠身,在透析过程中,还要忍受穿刺时引起的痛苦和透析过程中的不适感;其次,还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受到水、盐、饮食的限制;透析后产生的一些并发症,如头痛、发热、恶心等均使病人遭受很大痛苦,对治疗前景感到悲观和失望,从而导致心情抑郁。

1.3绝望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的病人需长期治疗,每周透析2~3次,每次透析时间长达4 h,医疗费用高、家庭负担重,致使家庭关系非常紧张,认为自己是家庭和社会的累赘,病人对治疗失去信心,在病痛和折磨中极度绝望,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2护理对策

2.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顺利实施心理护理的前提,护理人员应主动征求病人的意见,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态度和蔼可亲,热情耐心,细致周到,给病人适当的鼓励和教育,帮助病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工作中护士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高度的责任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让患者有安全感和信任感。

2.2唤起病人对治疗的信心病人对治疗的信心是影响其生存质量最大的心理因素,增强病人的治疗信心是心理护理的关键。我们应在与病人的交谈中,唤起病人对治疗的信心,使其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争取良好的治疗效果。

2.3做好病人家属的工作,取得密切配合病人能够得到家庭的理解和配合,也是影响病人生存质量的因素之一。我们应该积极争取家属的配合,在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精神上给予安慰和鼓励,让患者感到家庭的温暖。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病人生活自理,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篇11

关键词: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心力衰竭;护理方法

对于终末期肾病患者,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式就是血液透析,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原因,此类患者会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均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在这些并发症中,最严重的就是心力衰竭,这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我院对于收治的终末期肾病并发心力衰竭采取血液透析进行治疗的患者进行了针对性的护理,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将其总结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60例终末期肾病并发心力衰竭并采取血液透析进行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上60例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临床表现以及胸部X线确诊,年龄23~57岁,平均(47.2±3.1)岁,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透析时间为1~7年,透析频率为2~3次/w,透析时间为4h。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透析时间、透析频率等方面来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对照组 对于对照组30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护理内容包括心理护理、用药护理、一般护理与透析护理几个内容。

1.2.2 观察组 对于观察组3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护理。①呼吸道感染的预防: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免疫力较低,抵抗力差,很容易出现呼吸道感染,如果未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就会导致肺部感染与肺水肿,因此,对于此类患者,要帮助患者做好保暖工作,叮嘱他们少到公共场所中,若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的情况,就要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防止病情加重[1]。②高血压的控制:对于高血压患者,需要采取的药物进行治疗,降低高血压对患者心脏功能的不良影响。③限制水钠摄入:肾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脏负荷增加,采取血液透析治疗后,患者多会无尿、少尿,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控制好患者的水钠摄入量,饮食应该以低脂、低盐、高蛋白、易消化食物为主。

1.3 疗效判别指标 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种。显效:心功能改善级别达到2级或以上,体征与症状均显著改善;有效:心功能改善级别为1级或者未达到1级,体征与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患者心功能无变化甚至加重。有效率=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人数 100%[2]。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中的所有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经t检验,期间比较以χ2检验并以P

2 结果

观察组中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17、12和1,对照组中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13、13、4,观察组有效率为96.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6.7%,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导致血液透析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掌握此类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的原因,在进行针对性治疗的前提条件下,予以相应的护理,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生存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3]。今年来,我院对于收治的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导致此类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因素包括高血压、感染、体重控制不良几个方面。本组研究结果也显示,对于观察组患者在实施了抗感染、控制高血压、控制体重、饮食干预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之后,患者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6.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6.7%,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因此,对于终末期肾病并发心力衰竭采取血液透析进行治疗的患者,除了要给与心理护理、用药护理、一般护理与透析护理之外,还要予以抗感染、控制高血压、控制体重、饮食干预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这样才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唐玫,刘猛,于芳.血液透析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早期识别和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2,08(22):216-217.

篇1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呼吸内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054-02

呼吸系统疾病为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位医学生必修的医学内容。传统的呼吸系统疾病教学通常从某一特定疾病的发病机制着眼,重点围绕临床表现展开,并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知识的讲授,授课过程中需综合医学基础与临床的多方面知识,是临床医学生理论学习中的重要阶段,直接关系到医学生临床实践过程中是否具有细腻的爱伤观念、浓厚的求知欲望、严谨的治学作风、开阔的辩证思维等,为培养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过渡的关键环节。然而,一言堂模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着一些弊端,如单向灌输为主、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课堂气氛较沉闷、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等。为改善上述局面,我们尝试在呼吸系统疾病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最初于1870年由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Christopher C.Langdel1引入法学教育,后在西方的众多高校广为流传。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逐步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医学、法学等专业应用。临床案例教学法是精选具有代表性的病例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地理解掌握临床医学的知识,并掌握临床医学的基本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1]。我们根据呼吸系统疾病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初步尝试将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以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并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现将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呼吸系统具有与外界相通的特点,由于烟草依赖、环境污染等诸多因素影响,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尤其是肺癌、气流阻塞性疾病(包括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目前已成为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呼吸内科与其他许多专业学科相比,病种繁多,学习内容具有普遍的实用性。肺部体格检查为全身体格检查中的重点与难点,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不仅可有咳嗽、咯血、胸闷等典型的表现,也可表现为纳差、晕厥等非特异性症状。呼吸系统疾病与呼吸生理、病理生理及解剖学等基础学科联系密切,涉及血气分析、呼吸功能检测等较多抽象的理论基础,不少疾病需结合现代影像学技术进行诊治,学生往往反映学习难度较大,无法将大量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效地结合起来,易造成基础与临床脱节的情况出现。案例教学的突出优势为通过典型案例的引导,将基础及临床相关的知识整合至病例中,高情境性的案例教学使医学生提前体验了临床医生诊治的过程,避免了单一的知识灌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繁杂枯燥的理论能通过典型病例的引入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医学生临床辩证诊治的能力[2]。其次,案例教学的另一特点是增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间的协作。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仅仅担任知识的传授者,更强调师生间的互动和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相互辩论、协作,沟通协作能力的培养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现代医学迅速发展,学术界定期公布修订后的疾病诊治指南或专家共识,一些新的诊治技术不断地发现并运用,上述因素导致医学教科书中的部分内容可能滞后于真实医疗的现状。案例教学可适当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紧跟学术前沿,使医学教学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案例教学没有统一的教材,教材的选择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这对授课教师教案的准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呼吸系统疾病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医院信息化系统进行“肺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进行检索,并分门别类进行筛选,剔除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病例,建立案例教学病例库,所选择学的病例需具有以下的特点:(1)临床表现具有代表性。对照教学目标,选择能反映教学内容的典型病例,在病例准备阶段做到去粗取精,剔除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病例,有的放矢地开展案例教学。(2)具有临床启发意义。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病例的讨论中。所选择的病例可以是诊断明确、治疗有效的正面案例,也可能为临床中漏诊、误诊或者治疗失败的案例。举个例子来说,在进行肺脓肿的教学章节中,在结束肺脓肿的理论讲授后,我们选择了一个老年病例进行讨论:患者,老年男性,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因发热胸痛一周入院。入院后查CT提示肺内空洞性改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①可能的诊断是什么?多数学生回答:肺脓肿。接下来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围绕肺脓肿这一诊断进行讨论以下内容:②原发性还是继发性?③需与其他哪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④选择那些检查协助诊治?通过气管镜检查,我们发现患者右上叶支气管开口处异物阻塞,取出后证实为义齿。该病例诊断为继发性肺脓肿(气管异物吸入)。接下来引导学生讨论在异物取出后进行的治疗原则(正确答案为抗感染治疗)。然而,在正规抗感染治疗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并没有意料中理想。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下一步的诊治措施。该病例最终通过经皮肺穿刺活检确诊患者肺鳞癌晚期,所以最终完整的诊断为①肺鳞癌;②气管异物吸入;③继发性肺脓肿。在该病例的诊治过程中,讨论随着病例的逐渐展开有峰回路转之势,讨论涉及到内科学、诊断学、影像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锻炼了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并且避免了照本宣科的灌输,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治学作风。(3)体现真实性。好的案例应该具有真实性。若为使用PPT进行教学,部分病史资料、影像学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使用截屏等手段直接由导入至教案中,增加案例的可信度。(4)尊重患者的权利。充分尊重患者的隐私权,避免透露不必要的个人信息。

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便无法有效地开展案例教学,在开展案例教学前授课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知识讲授,并提前与学生沟通,介绍案例教学的方法,取得学生的认可并预先以思考题的形式进行课业布置,使学生充分地准备与思考后再进行案例教学的尝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必须有计划地设置好病案的编排、讨论、解疑、理解、掌握等知识点[3]。对于典型病案的设置要按教材要求,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并结合临床进行。与海外留学生相比较,我国学生较为腼腆,不愿意在课堂上踊跃发言,极少积极主动地参与病例讨论。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分组,以组为单位进行组内讨论后,推选一位代表进行发言或者进行组间辩论,这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冷场的局面发生。同时授课教师也要善于发现学习积极主动的学生,以点及面地活跃课堂气氛,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应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为主,循循善诱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参与讨论的热情。值得重视的一点是,授课教师须关注那些相对沉默的学生,必要时可进行提问,以点及面地尽可能给每位学生提供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医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由于同一种疾病可能有完全不同的临床表现,而不同病因的疾病却可能表现得十分相似,故即便是典型的临床病例,也很难完全体现出疾病诊治的全貌。因此,案例教学无法取代传统理论教学的地位,传统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有助于构建疾病诊治的基本框架,仍旧是医学教育的主要方法,而案例教学可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有益补充,有助于将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医学生见习、实习阶段打下基础,值得在临床教学中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田金娜,李建保.中医儿科学案例教学法改革探析[J].中医儿科杂志,2013,9(2):61-62.

[2]徐忠,艾清龙.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神经内科硕士研究生的临床思维能力[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3):524-526.

篇13

【关键词】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电子病历 医学影像系统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医院信息管理已迈入网络信息化,其中电子病历是医院信息重要组成部分,取代传统的手写纸张病历,运用电子设备保存、管理、传输与再现;医学影像系统是应用于医院中管理影像诊疗设备如CT、MR等产生的医学图像信息系统。电子病历与医学影像系统共同成为医疗决策支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工作人员通过调取患者电子病历及其相关医学影像信息,开展诊疗活动。此外,医院电子病历、医学影像系统还关系国民医疗体系的构建,是国家制定、执行政策的重要依据。本次研究从两者的基本概念、发展趋势、应用技术方法出发,探讨现存的问题并做出展望。

1 我国医院信息系统建设

我国卫生经济已得到初步确立,医疗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多数医院已基本完成医疗设备、基础建筑的配置,医疗机构发展方向已转入深化内涵、加强管理中来,特别是在引入国外先进管理经验、技术之后,各医院结合自身情况,已逐步完善医院信息化建设,由传统的物质、经济信息管理,过渡至整个医院信息管理,由传统的单机系统至信息网络化。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有针对性的管理以提高管理效用,已成为医疗机构管理人员的共识。信息系统下辖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住院病人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等,各个系统相互覆盖,各有侧重,以配合医院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决策。目前,我国各大医院普遍使用Windows视窗操作系统,配合相关软件、设备构建医院网络,基于计算机语言访问数据库,完成信息的传输。在此种背景下,电子病历、医学影像系统等针对性较强的理念诞生并被运用于实践,极大的提高了管理的效用。

2 电子病历概述

2.1 电子病历的效用

(1)电子病历适应医院网络信息发展需要:目前,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得到推广,使用电子病历代替传统纸张,通过光电讯号实现网络传递,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差错,提高诊疗质量,为管理提供便利。

(2)电子病历可提高异地信息传递的质量与效率:电子病历通过局域网甚至是互联网可实现异地传输,为远程医疗提供了基础,当患者转诊时,电子病历可通过区域共享,节约诊疗时间。目前,部分西方国家已基础实现国民健康信息网络化,实现电子病历实时传递。

(3)为国家宏观管理提供了依据:相关部门可通过电子病历,统计、分析,归纳出有价值的信息,评价国民健康水平、医疗资源消耗情况等,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进而减少资源消耗。

2.2 电子病历发展方向

电子病历牵涉甚广,关系医疗、管理等多个行业,关系个人、社会,家庭、国家等各个阶层,从国民卫生角度考虑,建立国民电子病历已成为必然,是构建国民医疗体系的重要内容。但在我国,电子病历内容缺乏规范指导,地区间、各医疗机构间电子病历内容差异较大,电子病历仅在内部传递,严重影响区域间信息传递效率。此外,电子病历传递缺乏制度保障,地方医疗经济壁垒较大,医疗改革力度不够,电子病历难以实现地区间共享,甚至受到人为阻挠,其它地区电子病历难以得到本地认可。

3 医学影像系统概述

3.1 医学影像系统效用

目前,医学影像设备已成为重要的诊疗工具,医学影像信息成为重要的患者信息,是医院开展诊疗活动的依据。医院影像信息存储多由胶带、胶片、图纸等载体完成,丢失、损毁等情况时有发生,迫切需要高效、可靠的管理。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大力推进,相关设备不断更新换代,目前技术条件已能满足大容量影像信息的存储、传递。

3.2 医学影像系统现状

医学影像系统构建的目的在于为医疗机构开展诊疗、教学、科研提供便利,整个系统是医院信息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医疗机构在管理医学影像系统时缺乏系统性的认知,多与病历系统相结合,建立连接实现联合以便诊断,其它教学、科研领域调取影像信息则比较困难。因此医院在构建医学影像系统时,应综合考量,单独设立、区域共享,以满足各领域活动需要。

3.3 医学影像系统发展方向

医学影像信息常通过图片、影像进行传递,容量较大,对设备技术要求较高,医疗机构设施、设备其型号、功能各有不同,在传递影像信息中可能出现冲突,特别是部分影像信息严重失真,像素、色素、几何分辨率等较差,信息经传输后已不能满足需要[4]。因此医疗机构在开展医学影像信息建设时,应具有全局意识,配备协调性良好的设施设备,缩短处理流程,实现影像设备信息传递,保证信息质量。

医学影像信息不同于文字信息,特征性并不明显,目前尚无有效统计、筛选、比对、分析的技术手段,给信息处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科研、教学人员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利用人工方法处理海量的信息,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医学影像信息系统需要更加智能化的处理、传输技术。

4 结束语

目前,我国医疗体系改革仍在不断深入当中,医疗信息全国区域内跨省共享,已成为必然。医院应适应社会发展,在构建自身医疗信息网络时,加强电子病历、影像学系统的制度化、标准化,增添先进的处理、存储、传输设备,以提高信息的传输效用,提高医院诊疗效率,为国家政策开展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顾艳,韩志东.加强电子病历质量安全监管功能[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3,20(6):62-63.

[2]郜凯华,李楠,谢铮.组织因素对实施电子病历系统的影响[J].医院管理论坛,2013,30(11):26-28.

[3]唐晓东,罗娟,关晓峰等.新版电子病历系统与临床信息系统有效集成的应用研究[J].实用医药杂志,2013,30(07):656-658.

[4]庞涛.信息化水平应体现医院综合实力―记2013华南医院信息网络大会[J].中国信息界:医疗,2013,5(05):24-24.

[5]胡志坚.集成平台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3,9(04):59-65.

篇1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的5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年龄在35~88岁之间,平均年龄62岁,男性为30例,女性20例,男女比率为3:2。全部患者的舒张压(≥12kPa)和收缩压(≥18.7kPa)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描述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标准,另外,经生化、眼底检查、肌电图、心电图及 X线等,排除了其它疾病及原发性高血压的可能性。

    2健康教育的含义

    2.1 实施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进行健康教育:(1)把糖尿病的病情、病因、护理知识和病情观察等内容按篇章编写成方便阅读的手册,对于重要的或者理解上有困难的地方给予相应的解释和指导。(2)对于阅读上有困难或者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患者,则要使用口头讲解的方法,并交代家属协助监督[2]。

    2.2饮食指导:每个患者的身体情况和劳动强度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计算患者每日从饮食中需要的热量时要考虑到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以及身高,依据患者原有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更准确科学地做好患者的饮食指导。

    应尽量避免肥胖,维持理想且合适的体重。饮食上定时定量。少吃或者不吃油煎、炸、油酥及猪皮、鸡皮、鸭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烹调宜采用清蒸、水煮、凉拌、涮、烤、烧、炖、卤等方式。饮食不可太咸,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烹调宜用植物性油脂。配合长期性且适当的运动、药物、饮食的控制。经常选用含纤维质高的食物。含淀粉质高的食物及中西式点心均应按计划的份量食用,不可随意吃,以免过量吸取。少制糖类的食物,如炼乳、蜜饯。对于体重已经超标者,应尽量使体重减轻,减少总热量的摄入[3]。除以上的各点需要牢记外,还应做到饮食上要有所忌口,“忌过甜、过咸、过油腻、过饱、辛辣、烟酒”。同时,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主安排餐次、少食多餐,规律饮食。

    2.3运动指导:运动疗法是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措施之一。饮食后适宜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运动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减轻体重,促进组织和肌肉与糖进行有效的作用,增加心肺功能,改善糖脂代谢紊乱程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应根据患者性别、年龄、有无并发症及其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运动时间以每日30分钟~60分钟为宜,分1次~2次进行,初始运动量宜偏小,时间不宜长,逐步增加,直到达到适于个体的运动量。运动千万不可以在空腹的情况下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空腹或血糖高于13mmol/L时不宜剧烈运动。也不宜在药物作用巅峰期剧烈运动。接受胰岛素注射的糖尿病患者,应避免注射部位剧烈运动。

    此外,有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运动量不能过大以免诱发眼底出血, 有严重心、肝、肾、肺疾病、急性感染以及急性并发症的患者。

    运动中如出现头晕、眼花、出大汗、面色苍白等症状,应立即中止,如低血糖发生可进食一些食物或含糖饮料,必要时及时就医。

    2.4心理护理指导: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在某些患者中,形成病理心理和病理生理之间的恶性循环,从而加大了情志为病的因素,因此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减少“情志为病”的因素,则成为治疗糖尿病的关键之一。首先纠正患者对此病的错误认识,讲清楚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以解除其精神压力,克服心理失衡状态,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达到最佳效果。

    患者想到疾病将伴随终生心里很难过 ,表现为精神抑郁,心情不畅。此种心态,自然会削弱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抵抗力下降,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严重影响治疗效果[4]。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心理治疗和护理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一般患者住院时间都比较长,与医护人员朝夕相处,做好心理护理就更为重要了。

    要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例如:有些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常因为病程日久,缠绵难愈而背上思想包袱,抱有“难治好,死不了”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随意进食,不按时服药,起居无规律,从而使病情加重,即使治疗方法正确及时,亦收不到好的效果。因此,医护人员及家属要关心爱护患者,使其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积极排除干扰,安心配合医生治病。

    2.5 患者的日常自我监测:由于糖尿病患者患病后就会伴随血液的粘稠度偏高,就会相应地出现血管壁脆弱的情况,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则会受到高血压的影响使得血管出现进一步的收缩变窄现象,发生出血或者阻塞的概率就会更高,导致糖尿病并发症恶性循环。因此,让患者熟悉血糖、血压的控制标准,牢牢掌握尿糖、血糖、血压的监测要领等是非常有必要的,医护人员也要及时叮嘱患者按时用药,长期坚持。由于糖尿病的治疗具有终身性的特点,不能因为症状有所缓解而私自停药。

    患者在进行自身的一系列指标的监测时容易因缺乏规范的指导和严格的环境条件和设备而出现一些误区,所以,患者在日常自我监测中要注意一下几点:a.学会血糖仪的正确使用方法,出现问题时应尽早咨询负责医生;b.尿糖和血糖因坚持至少每天监测一次,血压可每个月测量一次,并及时记录和观察数据;c.有几个比较理想的测量血糖时段:空腹时、用餐前、用餐后以及凌晨两到三点;d.在有以下情况时需要增加对尿糖和血糖的测量数量: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者、更换药物时和病情出现不稳定等。e.患者除了需要测量血糖外,还需要对腰围、体重和血压进行严密的监测,配合自身对于相关数据指标在正常情况下的了解。

    并非说患者熟练掌握了以上自我监测的流程就可以完全脱离医院的检查,笔者在这里建议,对于糖尿病患者,在稳定的自我监测的基础下仍然要去医院进行每一季度的常规检查,包括糖化血红蛋白、心电图检查、肾功能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眼底检查以及血脂等,做到预防和治疗双管齐下,科学预防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

    3 结果

    5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指导后,对疾病的相关知识基本上有详细的了解,其中完全掌握健康教育内容的比率为90%,基本了解率为7%,理解率为3%。患者掌握健康教育的内容,提高了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4 讨论

    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对病情起到一个很好的良性的促进作用,患者如果要想将血糖控制得比较平稳,就必须坚持规律的生活,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5]。凌晨4时到上午9时,是血糖最容易升高的时段。如果早晨没有按时起床,没有按时服药吃饭,整个白天的血糖规律就会被彻底打乱,会引起血糖的明显升高,增加肾脏的负担,随后导致血糖的波动,增加对血管的伤害,也加重了病情。

    除了规律的起居和睡眠习惯外,保证平稳、宽容的心态,不让情绪牵着自己走,也是患者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当人的心态稳定时,与血糖调节密切相关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使参与血糖调节的内分泌激素亦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下,这样血糖易被控制,稳定在正常范围内。反之则可因精神、神经及内分泌因素的紊乱而致血糖显着波动。特别是当人生气、发怒、焦虑和烦躁时,交感神经系统占据绝对优势,刺激升高血糖的肾上腺素、胰岛素分泌,结果就使血糖直线上升,即使常规用降糖药也无法使其降至正常,由此而加重病情。所以,糖尿病患者应当重视积极的心理调节,将其切实作为控制糖尿病的“法宝”之一。日常生活要更加豁达宽容和大度些,不为一得一失而情绪激动,不为生活琐事而斤斤计较,力求忌怒、戒愤,避忧,使自己拥有平稳心态和健康情绪,以更好控制血糖,稳定病情。

    目前我国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多种多样,然而患者缺乏对药物的正确认识,不能合理、科学地应用,造成病情反复或加重,同时也造成了药物的浪费。

    关于用药方面,应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知道:患者在服降糖药时,要与吃饭“结伴而行”,胰岛素宜在餐前15~30分钟皮下注射,注射后一定要按时进食,否则也会有低血糖危险。糖尿病降糖治疗的原则在于将血糖调节到适当的范围,以保持血糖的稳定。由于延时进食、进食量减少等发生低血糖而昏倒的情况在门诊时有发生[6]。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才能避免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但在降血糖的过程中,方法不当也可能增加低血糖的发生。

    由于糖尿病治疗的终身性,患者除了注意药物的正确服用外,还要将正确的用药习惯坚持下去。稳定病情,对每天的身体变化做好相应的记录。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疾病对患者身体和心理造成的伤害都是非常大的,医护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健康的生活理念的树立,为患者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孟素萍.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体会[J].右江医学,2011,30(5):459-460.

    [2]严增艳.65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7):28-29.

    [3]潘翠柳,郭婷雯,张嫒媛.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体会[J].右江医学,2011,30(5):56-57.

    [4]曹秀珍,高凌云.6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际,2011,24(18):2236-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