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36: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企业投资问题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企业投资的现状
在企业不断运转过程中,投资和再投资是企业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在企业经过一系列筹资活动后,可能积累了不少资金,如何使用这些资金来获得最大限度的投资收益呢?要达到上述企业经营理财的目标(即最大限度的投资收益)就必须用全面的整体的眼光来看待投资活动。
投资是指为了获取将来某些不确定的价值而放弃目前一定价值的决策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获取一定数量的未来价值。
我国大多企业现状是有了资金想发展,却不善于、不敢于进行投资。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复杂,投资风险越来越大,不少企业难以对投资机会做出理性判断,不敢将资金轻易投出,害怕血本无归。这种现象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中尤为突出。在商品供应充足甚至过剩的经济背景下,激烈的竞争,残酷的优胜劣汰,使这些企业不敢越“雷池”半步,只能死死把握住手中的资金,维持自己的主营业务,只求能维持现状就万事大吉。而在国有企业也存在着相同的现状,这固然取决于决策者学识水平、素质胆识和责任心使命感,但更大程度决定于现存社会经济的环境压力、干部考核体制以及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
二、企业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投资无疑是企业变革求生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还是像以往那样循规蹈矩,无所作为,其结果必然是走投无路,山穷水尽。除在现状中提出的一些问题,目前,许多企业还存在如下问题,以下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一分析并找出其解决对策。
1、管理方式不当,损失严重
企业投资方式陈旧,融资渠道单一,管理方式落后,监督措施不力,很难发现投资中出现的问题,即使勉强发现也不能及时处理,造成投资失误、投资重复、投资浪费、投资亏损。
原因:不科学的投资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投资管理不仅先天不足,而且后天失调。投资的体制和机制不顺,管理的制度和办法滞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忽视科学投资战略规划和精确的预算控制,没有严格的风险控制分析和市场应急措施,缺乏必要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等等。
对策:实施一种先进的投资管理方法。管理要依法而行,管理要建章健制,形成一套真正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投资管理方法,按照投资建议、可行性论证、投资决策、投出资产处置和销售等环节对投资实施全程控制和监督。健全投资管理机构,完善投资决策机制、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制定严格的投资管理制度。界定关键区域的责权利,既要防止权力重叠,又要避免权力真空。实施必要的责任追究机制和合理奖惩办法,形成齐抓共管之势,产生管理协同效应。力争每一项投资都能做到高起点设计、高标准运行、高效能管理、事前论证民主科学、事中监督及时有效、事后考核评价准确。
2、缺乏市场调研意识
市场调研是系统地收集、分析和报告信息的过程,它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市场调研包括市场调查和营销分析,不仅要有可靠的实地调查数据,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已有的真实材料进行分析。调查显示,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重视市场调研,缺乏对供需关系的研究,产品设计和制造不能完全针对市场。
原因:有些企业往往没有掌握充足的可靠的信息,因此专门研究规避风险问题,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不做市场调查,或市场调查的方法不当,缺乏科学依据,搜集数据失真,从而导致错误理论,误导企业选项,最终导致决策失误。
对策:企业应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掌握足够的信息。进行市场调查的方法有许多,比如座谈会、街头访问、入户调查、跟踪测试、商店研究、企业研究、二手资料收集等等,每个企业应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决定采用的方法。
3、投资风险大
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任何一个企业进行投资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企业的经营者对该企业如何经营而承担的风险,包括对内投资风险和对外投资风险。对内投资风险与其本身经营密切相关,对内投资一旦形成后,其投资风险就包括企业自身可以控制的企业特别风险和自身不可控制的市场风险。而对外风险和本企业的经营没有直接关系,它包括被投资企业的特别风险和市场风险,而这两种风险对投资企业来说都是不可控制的。
原因:一些企业由于人员素质整体不高,管理水平偏低,缺乏驾驭风险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尤其是一些私营中小企业,主要管理人员没有树立风险意识,投资随意性大,导致其投资项目风险更高。
对策:努力降低投资风险。加强对新产品试制的投资、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人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因素,加强人力资源的投资,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另外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也会起到减少投资损失的作用。
4、投资决策缺乏创新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教授说过:“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经营,经营的核心问题是决策,决策的核心问题是创新。”国外许多企业由于投资善于创新,拥有自己独特的技术或核心竞争力,使比自己大的企业想吃吃不掉。我国的很多企业投资创新意识不够,往往追随比自己大的企业或同行相近企业的投资模式以及投资做法,缺乏创新,不能通过投资培植自己独特的技术或核心竞争力。
原因:决策带有盲目性。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过程中的一系列变革,实际导致了企业生存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企业领导不从本企业所处环境角度研究改革政策措施的性质及其影响,并对可能出现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重大投资决策便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盲目性。
对策:树立投资决策的创新意识。企业应该在自己的领域内不断推陈出新,以不间断的自我积累、产品开发与升级、技术创新,更贴近消费者需求来实现企业的发展。而不是去抢占看来会盈利的非自己经营领域的市场。不知简单的盲从只会使整个市场空间越来越小,面对如潮的外国企业,诺大的市场只能拱手相让。我国的企业也应该吸取国外企业成功的经验,培植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紧紧围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文章。
5、投资决策者素质低,决策水平不高
在资金不足的困扰下,如何进行投资并能取得良好的收益,对每一个企业投资决策者来说都是一个难题,其因在于投资决策者和财务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许多投资者缺乏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有的甚至连财务报表都看不懂,何谈进行投资决策与获取投资决策信息的能力。由于有的企业在人、财、物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势,影响了其获取投资决策信息的能力和渠道;不注意财务会计信息的分析处理,许多企业会计核算不够健全,因而,很少深入地分析处理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问题。
原因:在经济发达国家,由于市场经济程度较高,存在比较熟悉的职业经理市场,对于管理素质的界定、划分和测评都有比较成熟的体系标准,管理者的知识、能力结构相对合理。相比之下我国的职业经理市场刚刚启动,现有的管理者也大多与行政级别挂钩,缺乏相应的市场经济知识,加上管理者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动力和压力较小,造成管理者群体整体素质偏低的现象,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不能完全适应改善企业投资管理和提高投资效益的需要。
对策:一支优秀的投资管理队伍。随着投资领域向深度和广度拓展,越来越需要一支协同有效的管理者队伍。要有一个好的人力资源战略,培养一批具有新思维,掌握科学方法,既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又有投资管理经验和有关财务、金融、审计、税务、法律、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各方面人才。
6、投资决策程序混乱
投资完全取决于决策者――不管是国有企业的高管和董事会特别是董事长、总经理还是中小民营企业老板的个人偏好、经验和知识,缺乏长远发展战略考虑,不经民主决策程序,没有必要的投资论证,盲目投资、意气投资、感情投资、政治投资等现象层出不穷。
原因:不民主的投资决策程序。对于国有企业造成目前这种不民主决策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法人治理结构中一元制下董事会监督权、经营权与决策权混同。
对策:采用一种科学的投资决策程序。建立科学民主的投资决策程序,改变决策者仅仅靠经验、主观判断进行决策的观念和做法,拓展决策者的思维空间,强调企业自主投资过程中决策程序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延伸决策者智力和视野,从而使决策者将原先模糊的管理经验和决策程序进行规范化、定量化,最大限度地消除决策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保证决策的合理化、管理的现代化。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在得到投资信息之后,应避免一言堂的误区,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科学决策。
三、企业投资的进一步思考
企业要想永远生存下去并得到发展壮大,除了要认识到在其投资中的现状、问题及采取必要的措施之外,还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应特别重视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企业进入市场以来,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内部的情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种风险客观存在。因此企业领导,需根据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快速科学的做出投资决策。尤其是有些行业,由于投资额大、回收期长、固定资产的专用性强,决策一旦失误,损失巨大,因此投资决策前的可行性研究显得尤其重要。
2、企业投资风险及其控制
由于客观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每一项投资都有一定的风险。如果投资决策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比较小,可以忽略它们的影响;如果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较大,且足以影响方案的选择,那么就必须对它进行测量并在决策中加以考虑。否则一旦决策失误,其损失将是长远而巨大的。因此企业在投资时必须要经过预测、决策,并对投资项目实施严格的审核与管理,以防范和降低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提高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
3、建立投资退出战略
企业应该对投资项目定期进行分析、排序,慎重部署投资退出机制。
很多企业在投资时往往只考虑日后如何经营,却很少想过如何适时兑现投资,更少想过如何收拾亏损残局。对企业来说,投资总是做“加法”容易,做“减法”难。企业通过投资、再投资扩大规模后,往往面临着如何退出已有投资的问题。不少企业正是由于没能在投资的进入与退出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因而在市场竞争中陷入被动。
【参考文献】
[1] 陈伏辉:企业项目投资决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7(19).
[2] 闫红霞:浅议我国企业投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
[3] 马兴元:试论企业投资过程的财务管理[J].会计之友,2006(16).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对策建议
从基本定义上来理解,长期股权投资是指通过投资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份。企业对其他单位的股权投资,通常视为长期持有,以及通过股权投资达到控制被投资单位,或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为了与被投资单位建立密切关系,以分散经营风险。从以上表述中可以看出,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长期持有,企业通过持有被投资单位的相应股份来对其经营行为施加一定的影响,这种持有必须具有长期性才能使得企业的投资目标得到真正实现;其次是利险并存,企业实施长期股权投资的最终目的是要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但是同时也必然面临着一定的风险,这种风险可能来自被投资企业的经营不佳、管理不善和市场环境等方面因素;最后是禁止出售,一般来说除了股票投资以外,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是不能够随意进行出售的,这主要是由长期股权投资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步伐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通过长期股权的投资来实现自身经营方式和渠道的多元化发展,已经表现得越来越普遍和活跃,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空间和动力。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投资核算,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国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机制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切实从各个层面上来加以研究和解决。
一、当前我国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核算方法选择不够合理
企业长期股权投资行为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加之受会计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主观因素的影响,企业在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核算方法选择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这二者之间的转换也做得不尽合理。一般来说,企业长期投资核算方法有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其中,成本法一般适用于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比如企业对其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而权益法则主要适用于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比如企业对其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在这种两种方法的选择上,往往是以企业是否具有对被投资企业的实质性影响为依据的,并且将20%作为判断的标准。如果具有实质性的影响,就在进行核算时就选择权益法,否则就选择成本法。但是企业所享有的被投资企业股份数量往往又是由会计人员的相关操作所决定,或者由相关会计核算制度进行明确界定,同时由于当前很多企业的股权结构较为复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选择的不合理性。
(二)会计信息处理不够对称
当前我国企业实施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时的会计信息处理不对称主要体现在对于投资价值份额差额的处理上。根据现有的制度规定,企业投资成本大于取得投资时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值份额时,其中的差额部分不会在后续的相关计量中被当作初始投资成本,也就是说这部分差额不做任何会计处理,当然也就不会在企业的财务账面上有所体现,这显然是不符合规定和常理的,也极大地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和可靠性。并且当企业投资成本小于取得投资时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值份额时,其中的差额部分就会被计入企业的投资损益当中。这就使得企业在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坚持了两种标准,使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直接导致了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时会计信息处理的不对称性。
(三)绩效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绩效评价是有效推动企业长期股权投资行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然而当前我国企业在积极完善和加快自身长期股权投资时往往忽视了对于绩效评价机制的建设。从实际情况来看,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企业在绩效评价过程中逐步加大了对于长期股权投资最终收益水平的重视程度,实施了以利润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来对相关岗位员工的工作业绩和工作能力进行评价,并据此实施一定的激励机制。但是这种较为单一的绩效评价体系可能会导致和左右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比如,当被投资企业处于盈利状态时,企业往往会选择权益法来进行投资核算;而当被投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时,企业一般会采取成本法来进行投资核算。这就突出表明了企业绩效评价机制的不完善性,很容易受到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难以发挥出实际的指导作用。
二、进一步做好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工作的几点措施
(一)着力强化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选择的合理性
对于如何正确合理地选择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确定企业对于被投资企业所具有的股权份额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在这方面,企业首先要从清理资产开始,要从根本上理顺企业的各种产权关系。根据资产清查的结果,判断企业的投资股权份额是否已经达到了20%的标准,从而为科学合理地选择核算方法提供相应的依据。其次是在企业会计政策的落实上要坚持一致性,也就是说会计人员要按照相同的工作标准来落实具体的核算工作,防止由于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而造成方法选择和核算结果上的偏差。最后是尽可能用实际的制度来规范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工作,降低政策选择对于个人的依赖性,将成本法和权益法限定在既定的政策规范空间之内。
(二)着力提高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会计处理的规范性
会计信息处理是确保企业长期股权投资行为正规性和规范性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企业要从制度完善和贯彻落实两个方面出发,着力提高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会计处理的规范性。在这方面,首先是要有效地避免会计信息处理的对称性和合理性,要切实改变以往“同一事物、不同标准”的工作理念,对于差额份额的处理要坚持相同的标准,都应该在企业的会计信息处理工作中有所体现,从根本上确保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和可靠性。其次是要强化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有关信息的披露,要定期对会计报表、盈亏情况、风险预警等信息进行,以此来进一步规范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行为,避免为违规操作行为留下任何隐患,确保相关会计信息处理工作能够得到正常、有序地开展。
(三)着力完善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绩效评价体系的有效性
绩效评价体系是激励企业员工积极完成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战略目标的有力途径,企业要从影响全局的高度来重视绩效评价体系建设工作。在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上,重点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的多样性,切实改变当期以利润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从文化建设、企业发展和个人诉求等方面出发,充分考虑企业员工的价值需要,避免金钱和利益至上的价值追求,正确引导企业员工看待工作上的得与失,全面评价企业员工的工作业绩和能力。二是要对考核项目和评价指标尽可能细化,并且从制度上来充分规范,尽可能减少操作过程中的弹性空间,防止考核结果被个人左右,保证绩效评价公平、公正、公开,使绩效考核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指导作用。
三、结论
长期股权投资是企业实现经营多元化和降低经营风险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社会环境下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运行形式。为此,企业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好的做法,树立科学的投资理念,掌握正确的管理方式,尤其是要从源头上抓好投资核算工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提供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和资料,保证投资决策性,促进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周肖肖.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损益会计核算与纳税调整[J].商业会计, 2014(01).
[2]陆燕.长期股权投资管理运行机制案例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
1、投资决策存在相当大的主观判断
企业的投资决策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为了快速扩大规模,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一般都会进行投资。从理论上来讲,企业在投资之前一般都会对投资项目进行考察和分析,研究项目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情况,然后对项目的发展情况做出相应的评估,预计风险和收益之后才会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但是,在企业的实际投资评审管理过程中,很多企业不对投资项目进行科学的论证,只是了解一些表面资料,主观进行判断,选取投资项目,这加大了企业投资的风险,如果投资失败,企业可能会因此而倒闭。
2、投资评审管理监督不力
企业为了提高投资的收益,一般会组织专门的机构对被投资项目进行监督和管理,应该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促进被投资项目的良好发展。但是,在企业投资项目的实际管理过程中,监督机构发挥的作用不大,资金投出之后,一般就失去了被投资项目控制和管理权力,疏于监管。如果被投资项目向着亏损的方向发展,企业也不能及时发现,从而给企业造成致命的损失。
3、缺乏相应的审计和评审
项目的审计和评审可以有效监控投资过程中的风险,企业应该定期对投资项目进行评审和审计。但是目前企业投资之后,根本不对投资项目进行评审和审计,使企业不能全程控制项目的运行,容易做出失误的决策。因此,缺乏审计和评审,会提高投资失败的风险度。
二、提高企业投资评审管理成效的思考
1、企业投资前的准备工作
该环节主要是科学分析预测投资项目,然后形成书面报告形式,如调研报告、项目建议书等,这些都为投资决策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制定投资决策时,除了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分析之外,还要对企业自身的技术情况和经济情况进行分析,技术层面的分析主要是分析技术实力是否和投资项目的技术要求相匹配。如果企业的技术实力相对薄弱,或者是需要很高的成本才能引进该技术,则说明企业不适宜对该项目进行投资。经济层面分析主要是对投资项目的未来收益情况,投资收益比进行分析,如果项目的发展前景较好,经济利润较高,则适宜进行投资。技术分析和经济分析二者缺一不可,如果一方面考虑不周全,都可能影响整个投资收益,如果投资失败,企业也能要承担巨额的债务,因此要慎重。对投资项目进行分析之后,然后指定项目投资计划书,粗略的估算项目的经济收益和投资预算,然后根据国家的相关产业发展政策,选择适宜的投资机会和投资地区。确定投资项目,下达投资任务书之后,企业组建专门的投资管理团队,落实投资管理的各项具体工作,为项目的后期投资管理做好基础工作。
2、投资过程中的执行与监督管理
在企业投资过程中包括投资策略的选择、风险的防范措施、商业计划书的执行、监督委员会的成立。(1)投资策略的选择。根据投资项目和企业的具体资金、技术情况、承担风险的能力,选择不同的投资策略。常用的投资策略如匹配投资策略、组合投资策略、分段投资策略等,每种投资策略的都具备优势和不足之处,因此在选择投资策略时,可以使用一种投资策略,也可以几种投资策略综合运用。(2)严格依据商业计划书执行投资项目。该商业计划书包含了投资项目的具体运行方式和未来的发展目标,在投资评审过程中可以以此为依据,保证投资项目的正常发展,如果一旦出现和计划书中不一致的情况,则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正,这样投资项目就可以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企业的预期经济收益。(3)执行全面的风险防范措施。为了有效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需要全面监控投资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防患于未然。由于投资项目会经历不同的发展时期,如种子期、扩张期等,不同的时期制定的风险防控措施也不同,最大限度规避投资风险,将其降到最低。(4)成立监督委员会,建立责任制度和奖惩制度。成立监督机构,奖罚分明。投资项目运行中,全程监督,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行。在现有的条件下,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并建立责任制度,奖惩分明,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保证项目的预期收益。同时奖惩制度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制定的投资评审管理决策更加合理,显著提高项目的可行性。
3、投资后的审计和考评
一、当前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状况变化
(一)投资规模。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大多数还是以中小型项目为主。根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2011年4月发表的《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2008—2010)》显示,2010年度被调查的已对外投资的企业中,约有2/3的企业现有投资规模小于500万美元,投资额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仅占8%,这说明中国企业目前对外投资的规模总体来说比较小,只有为数很少的企业进行较大规模的海外投资。
从近三年的调查数据来看,受访企业的对外投资规模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2008年、2009年、2010年度的调查中,对外投资额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占的比重分别为6%、1%、8%。2009年由于受到全球次贷危机的影响,所以海外投资规模有所下降,而2010年为历年来最高。2010年对外投资额低于100万美元的企业占的比重为32%,同时低于2008年的41%和2009年的61%。总体来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依旧较小,因此对外投资空间很大,所以对外投资的总体发展趋势呈上升态势。
(二)投资方式。中国企业采用最多的海外投资方式是直接投资建厂,有51%左右的企业采取了这种投资方式。其次采取的方式是拓展或升级现有设施,超过34%的企业采取了这一方式进行投资。兼并与收购作为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时使用得较少,通过并购方式进行对外投资的企业只有15%,并购还没有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流选择。但是相较于2008年只有8%的企业采用并购方式进行海外投资已经有了较快的增长。根据商务部披露的数据,2010年中国以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238亿美元,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40.3%。这说明,采取并购方式的海外投资项目数量虽然不多,但涉及的投资金额较大。
2010年在全球范围内的重大跨国并购项目中,不时有中国企业的身影闪现,如吉利收购沃尔沃、中石化收购Repsol公司巴西子公司、中海油与Bridas Energy Holdings合资公司收购Pan American Energy公司股权等,无论是交易金额还是受关注程度,都足以成为年度最重要的并购交易。《华尔街日报》评选出的2010年全球十大跨国并购案中,中国企业的并购占据四席,兼并和收购将在中国海外投资方式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三)投资目的地。在中国海外投资刚起步的阶段,因为地缘优势、人缘优势以及与中国在经济结构方面有较强的互补性,使得相邻国家和地区以及海外华侨聚集的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集中区域。到目前为止,中国海外投资业务已扩展到177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已经逐步从发达国家向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扩展,投向非洲、拉丁美洲、东欧、俄罗斯及亚洲国家的比例不断增加,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多元化发展趋势日益显着。
从2010年数据来看,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北美,有46%的企业在亚洲投资,23%的企业在欧洲投资,27%的企业在北美投资。亚洲依然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最青睐的地区,并且这个现状预计在未来也将会继续保持下去。对欧洲、特别是欧盟的投资主要是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给欧洲带来巨大打击的影响,使得中国企业对于投资欧洲国家产生极大兴趣。在对外投资的企业中,非洲也已经成为吸引中国投资的热点地区。投资非洲的企业比例达到22%,比2009年有大幅度的提高,非洲的对外投资市场并未饱和,对非洲的投资流量将会持续增加。只有少数的企业选择到拉丁美洲和大洋洲投资。
(四)投资行业分布。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领域十分广泛,第一、二、三产业中各个行业几乎都有,其中,投资最多的是制造业,其次为批发零售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等,投资于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住宿餐饮和软件业的企业较少。这表明制造业是海外投资的重点行业,在制造业中,中国企业投资最多的行业是机械行业,其次是纺织业。相比较而言,大规模的投资比较集中在资源开发领域,中小型投资基本集中在加工行业。总的来说,这些投资特点反映出了中国在出口市场中的比较优势。[1
二、海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加深,我国的海外直接投资也在迅速增加。海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海外直接投资便于国外先进的技术、高效率的管理手段绕开原有的一些障碍流入我国,特别是在兼并、收购形式进行的海外直接投资中,这种效应更加明显,这样的技术流动有利于提高国内的技术、管理水平,带动国内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通常能够掌握或部分掌握国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国外企业为了继续生存一般会留下一部分重要的、可供我国企业学习的技术;另一方面兼并、收购的方式中,为了新企业的尽快过渡以及进一步的发展,会留下一些原本国外企业的员工,这便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管理模式与国外管理模式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形成这种机制之后,先进的技术、新的管理模式在一个企业内形成,可以相对容易地绕过壁垒通过企业内部流入国内,在国内竞争中被国内市场所消化,从而带动国内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第二,中国海外直接投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自身资源的不足,优化了我国资源配置,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我国自然资源虽然丰富,但一方面资源开发供给量不足,另一方面一些资源的开发难度大,很多重要的资源仍然供不应求,国家每年需花费大量外汇从国外进口钢材、铝、铁矿砂以及某些稀有金属。2009年,我国进口钢材达1763万吨,总金额194.8亿美元,进口铝材58万吨,总金额26亿美元,进口铁矿砂6.3亿吨,总金额达501.4亿美元。资源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面,海外投资至少起到了两方面的作用:首先,海外直接投资便于中国开发、利用国外资源,减少资源性产品进口贸易中受国际市场价格冲击的影响,建立相对稳定的资源供应渠道,从而突破我国经济建设上的资源瓶颈,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其次,海外直接投资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获得国际资源定价权上起到一定作用。
第三,海外直接投资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通过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扩大和开拓海外市场,我国部分产品、服务的出口随之扩大,从而使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增长。对外直接投资产生了引致的出口需求和进口转移,扩大了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对优化我国贸易结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企业在海外的直接投资对我国海外贸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通过海外直接投资,生产企业可以直接在国外进行生产、销售,减少了出口贸易货物运输的时间以及运输的成本。其次,海外直接投资使企业在内部化的过程中带动了国内提供的原材料、机械设备和技术的出口。最后,海外直接投资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服务的出口,以我国在海外建立的机构为媒介,国内的各项服务能够更容易面向国外的消费者;而输往海外的机械设备需要维修、管理,带动了这方面的服务贸易。
第四,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在就业和劳动生产率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之前的分析中可以得出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带来了技术水平的进步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它们的发展又与劳动者的就业和生产力的提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国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在促进国内原材料、机械设备等出口的同时,带动了国内劳动者的就业。由于企业投资国外后降低了获取海外资源的成本,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对原材料的需求也加大,国内生产者面对的是更大的海外市场,从而扩大产量,促使企业使用更多劳动力,促进国内就业。另一方面,海外投资企业获得先进的技术、掌握更有效的管理手段之后,通过内部消化的过程,其成果流入国内,从而提升了国内劳动生产率,使就业不但在量上有所提高,更在质上得到改善。2]
三、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五大特征
(一)金融、石油、航空、电力海外投资最积极。从行业分布看,家电、IT、船运、石油、航空、电信、建筑、机械、地产九个行业的企业均有显着对外股权投资,而零售、钢铁、食品三个行业有显着海外投资企业不到行业内入选企业总数的一半。其中,海外资产存量最高的行业依次为金融、石油、航空、电力,均超过100亿元。这四个行业中的企业平均海外投资也是最高的,均超过40亿元。其中金融行业各企业的海外资产存量累计达到1601.7亿元,行业内企业平均海外资产存量114.4亿元,两项指标在各行业中均排名第一。这些行业均具备行政垄断的特点,行业内企业体量巨大,基本控制了国内市场,是海外投资的“国家队”。相比之下,零售、钢铁、食品三个行业国内市场集中度较低,也不存在强制性准入门槛,国内市场竞争激烈,牵制企业向海外扩张的能力。零售、食品行业受地域、文化限制较多,外资对国内市场渗透的程度也较高,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国际化的限制因素。
(二)亚太地区是海外投资热点。其中属于大中华经济圈中的港澳地区无疑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热点,占对外投资总额的61%。对港澳地区的投资集中在金融领域,占金融行业海外投资存量总数的73.8%。港澳地区在内地对外开放之前就是中国企业与外部世界进行贸易和其他交流活动的最重要渠道;在香港和中国后,这一地位进一步巩固。非洲、澳大利亚等初级资源储量丰富的地区也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热点。中国企业对非投资的传统领域包括石油、矿产等初级产品,或大型援非基建项目。前者如中海油在尼日利亚的投资,后者如中铁集团在刚果的投资,中远集团在利比亚的投资等。近年来,中国企业对非投资已经开始渗透到其他领域,工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的行动就是一例。煤炭、铁及其他有色金属储量丰富的澳大利亚逐渐成为样本企业的投资新热点。
【关键词】 企业投资;金融资产;会计
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开始实施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对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保障社会公众利益,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趋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会计准则体系作为技术规范,有着严密的结构和层次。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基本准则,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和为尚未具有具体准则规范的会计实务问题提供处理原则;二是38项具体准则,主要规范企业发生的具体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三是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主要包括具体准则解释和会计科目、主要账务处理等,为企业执行会计准则提供操作性规范。这三项内容既相对独立,又互为关联,构成统一整体。以下主要对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投资形成的金融资产会计问题进行研究。
一、金融资产和企业投资形成的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属于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项;股权投资、债权投资、衍生(金融)工具形成的资产等。
投资形成的金融资产,主要是指企业购买股票或债券进行直接投资形成的金融资产,企业购买基金进行间接投资形成的金融资产,主要包括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
投资形成的金融资产由两个具体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中相关内容进行规范,具体是:《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其中由《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及其应用指南规范的投资形成的金融资产,包括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
二、企业投资股票形成金融资产会计问题
(一)企业投资股票形成金融资产的归属问题
企业购买股票形成金融资产,可作为长期股权投资,也可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若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归属为长期股权投资进行会计处理,若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考虑归属问题时,看其是否有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否可靠计量,若没有活跃市场、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时,仍归属为长期股权投资;若有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归属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处理,若股票价格的变动可以影响企业当期损益时,作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管理和核算;若股票价格的变动不可以影响企业当期损益时,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管理和核算。
(二)股票投资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会计处理的比较分析
企业购买股票形成由《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时,其会计处理的过程比较分析如表1。(见下页)
案例1,乙公司2007年7月13日从二级市场购入丙公司普通股100 000股,每股市价15元,手续费3 000元;乙公司至2007年12月31日仍持有该股票,该股票当时的市价为每股16元。2008年2月1日,乙公司将该股票出售,售价为每股13元,另支付交易费用1 300元,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
初始确认时,乙公司将其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管理和核算,其账务处理如下:
1.2007年7月13日取得: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1 500 000
投资收益 3 000
贷:银行存款 1 503 000
2.2007年12月31日公允价值变动: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00 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 000
3.2008年2月1日出售:
借:银行存款 1 298 700
投资收益 301 3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1 500 000
――公允价值变动100 000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 000
贷:投资收益100 000
从股票的买进,到股票出售共发生投资损失204 300元。
初始确认时,乙公司将其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管理和核算的账务处理如下:
1.2007年7月13日,购入丙公司的股票
借: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成本1 503 000
贷:银行存款1 503 000
2.2007年12月31日确认公允价值变动
借: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97 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97 000
3.2008年2月1日出售股票
借:银行存款 1 298 700
投资收益 301 3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1 503 000
――公允价值变动97 000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97 000
贷:投资收益97 000
从股票的买进,到股票出售共发生投资损失204 300元。
企业购买股票,不论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核算还是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核算,对企业利润的总体影响相同,只是在持有期间内,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的股票价格变动,会影响企业各期的损益,但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的股票价格变动,除非发生减值损失,不会影响企业各期损益,会影响各期所有者权益。
三、企业投资债券形成金融资产会计问题
(一)企业投资债券形成金融资产的归属问题
企业购买债券形成金融资产,可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也可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若企业购买的债券其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从主观上讲,企业有明确意图将其持有至到期,并且从客观上来讲,企业也有能力持有至到期的债券,归属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进行管理和核算,若不具备持有至到期投资条件,考虑归属问题时,若债券价格的变动可以影响企业当期损益,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债券价格的变动不可以影响企业当期损益时,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管理和核算。
(二)企业购买债券形成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比较分析
企业购买债券形成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比较分析如表2所示:
在我国会计标准改革的过程中,企业会计准则的建立,开拓了会计职业新境界、提升了会计工作新水平、创造了会计事业新辉煌的希望之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有效实施,将使会计工作更深更广地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个领域。新准则的实施任务艰巨,本文仅就《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及其应用指南规范的企业投资形成的金融资产会计相关问题进行粗浅研究,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于小镭, 薛祖云. 新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指南.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 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应试精华讲师团.中级会计实物. 北京: 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
[3] 编写组. 最新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与应用.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关键词: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根据美国企业风险投资协会给出的定义,风险投资指的是职业金融家投入进新兴的、在社会中快速发展的、具有一定市场竞争潜力的现代企业中的一种绝对权益资本。它具有的本质内涵应当是“资金投资于创业风险高新技术企业,并借助资本运营服务引导与帮助高新技术风险企业创业,进而分享出高成长模式所带来的长期企业增值。”可以说企业风险投资于传统投资有着本质的区别,并且能够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力量。
一、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呈现的问题
第一,我国在十多年前就建立起了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每个省都建有自己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但是到现在仍然没有构建风险投资基金法。由于当前法律法规建设工作严重落后,因此使得当前许多风险投资组织只能通过投资公司的形式出现。在我国《公司法》中有明文规定了同股同权的原则,因此导致诸多风险投资行业中的优先股、优先清算权等方面都缺少必要的法律依据。然而以“公司制”发起来的基金形式,会牵扯到企业注册资金实收制的问题。当前我国现行的《公司法》明文规定,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数额不能够超过企业自身注册资金的50%,因此严重地阻碍了我国风险投资公司的对外投资能力发展。我国企业公司制的风险投资组织管理层呈现的权利与责任的不对等现象,也很容易产生了道德风险。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中选择较好的方式就是有限合伙制,然而这是一种能够充分地激发多种风险投资参与者兴趣的组织形式,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因此难以在我国有效运行。现代法律法规的落后状况,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高新企业风险投资的持续发展。
第二,高新企业的风险投资融资渠道虽然已经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是资金来源缺乏,投资基金较小。我们从国内风险资金主要渠道来看,外资投资的金额占据了大部分,然而国内融资相对比例较小,并不能充分调动起社会主体投资的主观能动性,而私人、民间资本只占到了8%。并且,由于企业资金规模较小,我国大部分风险投资公司只有约一千万的运营资本,远远难以达到分散风险、进行有效组合投资的最终目标,只能够投资于部分投资风险较低较快的项目,因而难以对新时期高新技术企业起到必要的支持作用。并且,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并且后续资金缺乏,因而导致了诸多不规范的行为出现。
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策略思考
第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了能够有效保护我国广大股民与企业投资者的权益,并且能够更完善地拓展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渠道,可以汲取美国政府出台的《小企业发展法》 、日本政府出台的《高级技术密集区开发促进法》、韩国的政府出台的《中小企业创立支持法》 、我国台湾地区出台的《风险资本条例》等不同地区的法律法规,尽快修改我国的《公司法》、《证券法》等、政府要允许我国风险投资机构成立起有责合伙制公司,将实收资本制度转变为承诺制,降低企业风险投资自身闲置资金具有的增值压力,进而从源头上有效预防企业风险投资于房地产、股票等领域,让社会风险投资机构能够真正地关注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管理过程,充分发挥出风险投资资金的巨大作用。
第二,企业要采取多种途径来筹集资本。企业风险投资多元化是筹集自身风险投资基金的必要途径,社会风险投资主体不只是由风险投资公司与地区政府进行,而私人与基金都能够进行一定的风险投资。同时,政府要尽快地开放国内创业板市场,尽力发展外资,联合国内外资金构建风险基金,让外资成为企业风险投资的重要支撑力量。
第三,地区政府要提供相应的财税优惠政策。设置相应的财政专项基金,我国地区政府需要在制定地方财政预算过程中,按照一定比例来收取高新技术企业的专项发展基金,目的是为了进行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新科学技术的应用所提供的贷款利益与担保工作。政府要相应调整地区科技资助战略,并直接从赞助商业性的科学项目开发转变为资助共性的技术开发方向,从资助单一高新技术企业项目开发转变为支持企业、专业院校与科研机构联合开发,从偏向支持大型企业内部技术中心转变为整体面向高新技术企业的全技术型服务中心机构。
结语
我国中小企业在现代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有效预防与避开不必要的风险投资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高新技术企业实际投资风险的研究工作已经刻不容缓。本文主要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问题与策略进行探讨,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企业管理者、投资者对这些问题的重视与思考,对未来企业经营管理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让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未来更美好。
参考文献:
[1]林冬辉,冯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吸引风险投资的对策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5(05).
[2]夏清华,易朝辉.风险资本支持下的中小企业成长[J].财贸研究,2007(01).
[3]傅羿芳,朱斌.海峡西岸高新区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比较与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4(06).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黑龙江哈尔滨150010)
[摘要]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企业面临的竞争力越来越大。随着市场竞争力的增强,企业加大了人力资本投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对企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关系到企业的规范化运行。新时期,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中出现了许多隐潜性问题,严重制约着企业管理的正常发展。分析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其应对策略是当前企业生产经营的科学管理措施。
[
关键词 ]人力资本投资;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9?09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许多企业已充分认识到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的重要性,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加大了投资力度。但是,新形势下人力资本投资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结合当前人力资本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实践创新对策。
1人力资本投资分析
人力资本投资一般是指投资者通过对人进行一定的资本投入,提高和改善人的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投资行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最终表现形式为劳动产出增加,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主旨是投资者通过对人进行资本投入,以获取劳动产出的增值的或收入的增加等其他收益。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企业为了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对员工在健康、教育、培训方面所进行的金钱、物力和劳力方面的投入,最终使企业员工成为具有健康的身体、高超的知识技能和良好的适应能力的知识型人才。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广泛,主要有员工的知识、技能、态度和健康等,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一定要把握住利益性和激励性两个基本原则,这是衡量人力资本投资是否有效的基本标准和直接标准。
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重要的投资方式,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职能部门,能充分激发企业员工的潜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员工的知识结构,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达到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本的完美结合。进而能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增长的原动力。
2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分析
2?1有利于提高企业人力资本的综合素质
企业通过对员工进行知识文化、劳动技能和工作态度的培训,使员工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掌握完成本职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全面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员工的最大潜能,同时通过培训能增强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进而提高员工工作精神,增强企业整体绩效。
2?2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能够提高员工吸收和利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员工具有创新能力,使员工能把握企业经营方向。企业通过培训使员工不断拓展思维,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全面解放思想,更有效地开发、利用和配置企业的资本,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个部门协调统一、高效运转,尽快形成其他企业无法取代的专长能力,不断推进、丰富、更新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促进企业经济不断增长。
3当前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加大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已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需要,这促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人力资本的投资更具有目的性。但当前人力资本投资发展较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3?1企业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认识不足
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培养大量的专业化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而要想培养大量的专业化人才,必须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但是,事实是现在很多的企业只是把员工培训当做一种民主管理的形式,甚至大肆裁撤企业的员工培训机构。这反映了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人力资本投资的下降,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更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增强。
3?2人力资本投资管理制度不完善
完善的人力资本投资管理制度,能够使人力资本投资具有计划性和和制度化,也能够有效地完善人力资本的培训体系。当前,有的企业虽然已经开始意识到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意义,但是由于缺乏人力资本投资经验和制度依据,无法做到统筹规划,导致了人力资本投资的盲目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效果不明显。
3?3人力资本投资浪费现象严重
由于很多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认识不清,人力资本投资制度不健全,也不结合企业本身的实际发展需要,导致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目的性不强,没有计划性,盲目投资,主要表现就是不惜重金聘请高学历人才。这种盲目性的人力资本投资造成了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加大,闲置人才多,浪费现象严重。
3?4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效率不明显
追求资本投资收益的最大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但是由于人力资本投资的特殊性,导致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效率的高低不能以企业员工的收益为依据。企业员工的收益不能有效地反映人力资本的投资实况,人力资本的收益效率不明显。再加上很多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认识不清,重视不足,这造成了很多企业减少人力资本的投资。
4新形势下解决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分析
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促使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强,企业要正确认识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使人力资本投资向着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具体策略如下:
4?1提高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认识
人力资本投资是一项投资力度大,收益效果不明显的投资,这就造成了很多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误解,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可有可无,从而大肆裁撤培训机构。也有许多企业认为人力资本的投资就是加大人才的引进,人才越多对企业的发展也有利,这也导致了投资成本的加大和人才的浪费。因此,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人力资本的正确认识是保证人力资本投资健康发展的前提和首要任务。
4?2建立并完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
人力资本投资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因此,要建立长期有效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使培训具有计划性和制度化,有利于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进行统筹规划,减少盲目性。完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确定培训的任务和内容,并采取一定的措施避免人力资源的流失,减少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建立,能进一步提高企业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企业的生产效率。
4?3实施有效的激励制度,降低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
人才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企业员工尤其是拥有精湛的专业技能的核心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为了避免这些员工的流失,降低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提高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就需要企业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通过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让企业员工切实体会到企业对自己的重视,提高了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对企业的忠诚度及认同感,减少了人才流失的风险,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能力。
4?4切实重视员工的培训与发展
企业管理者要采用正确有效的措施,重视对员工的培训,提高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避免人才的流失,而提高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有效方式,就是重视员工的培训和发展。在培训过程中,增强了企业和员工的相互了解,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认识,自然而然地减少了他们之间的隔阂,从而降低了人才流失,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5结论
总之,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只有正确认识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针对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才能构建和完善企业资产管理体系,也才能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肖静?论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J]?现代商贸工业,2009(2)?
一、加强中小企业投资管理现实意义
1.对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中小企业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振兴地方经济、缓解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加快生产力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确保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2.能够解决大量的社会就业问题
企业的投资活动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条件,企业的壮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从而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以后我国城镇要增加就业、解决城镇失业和下岗问题,国农村解决农业冗员问题,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生产效率和农村扶贫,都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发展。
3.能够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投资活动是企业的制胜的法宝。一个企业要生存发展,就要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地进行投资,获取更多的利润。企业在投资管理过程中能够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采取措施控制投资活动向预期的方向发展,使投资活动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成本效益最大化。
4.能够促进中小企业管理规范化
在整个投资活动的管理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管理者要不断地改进管理策略,完善管理制度,根据投资活动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把现代管理方法应用到实践中,从而促进管理活动朝规范化进程发展。
二、中小企业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投资管理方式不当
企业投资方式陈旧,融资渠道单一,管理方式落后,监督措施不力,很难发现投资中出现的问题,即使勉强发现也不能及时处理,造成投资失误、投资重复、投资浪费、投资亏损。
2.中小企业投资缺乏市场调研意识
有些企业往往没有掌握充足的可靠的信息,因此专门研究规避风险问题,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不做市场调查,或市场调查的方法不当,缺乏科学依据,搜集数据失真,从而导致错误理论,误导企业选项,最终导致决策失误。
3.中小企业投资风险大
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任何一个企业进行投资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企业的经营者对该企业如何经营而承担的风险,包括对内投资风险和对外投资风险。一些企业由于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水平偏低,缺乏驾驭风险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尤其是一些私营中小企业,主要管理人员没有树立风险意识,投资随意性大,导致其投资项目风险更高。
4.中小企业投资决策缺乏创新
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过程中的一系列变革,实际导致了企业生存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企业领导不从本企业所处环境角度研究改革政策措施的性质及其影响,并对可能出现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重大投资决策便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盲目性。
5.中小企业投资决策者素质低,决策水平不高
投资决策者和财务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许多投资者缺乏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有的甚至连财务报表都看不懂,何谈进行投资决策与获取投资决策信息的能力。
三、对策
在日常的社会经济活动中,中小企业在投资过程中由于自身规模小、资产少、负债能力有限、缺乏良好的信誉、融资额度有限、易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变数大、风险大等方面的种种问题,因此造成企业融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甚至一些非常好的项目也由于缺少资金而流产,所以对中小企业来说,“量体裁衣”特别重要的。
1.企业在长期投资中应树立货币的时间价值观念
货币在不同时间的价值不等,货币的时间价值是货币所有权与货币使用权分离的必然产物。货币时间价值实质上是资本的增值,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树立货币时间价值观念,就要通过计算货币时间价值,对企业投资收益和投资额进行正确评价,并采用适当的投资决策对各种长期投资方案进行选择和评价,以期达到预期必要的投资报酬率或投资收益。
2.树立投资风险价值观念
投资风险价值是指企业投资者为获取较高的投资收益,甘冒风险进行投资而获取的额外报酬。投资风险是企业投资收益及投资报酬的不确定表现,而投资风险报酬是对甘冒投资风险的回报。
3.树立资金成本观念
企业的投资成本是评价企业投资方案是否可行的重要经济技术指标。当企业投资方案预计的投资报酬率大于该方案的资金成本率时,则该方案可行,否则,不可行。
4.树立现金流量的观念
要通过每年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的计算,确定每年的现金净流量,从而了解企业投资项目在实施后每年收益大小,以利于采用合适的决策方法对各投资方案进行评价和决策管理。
小结
中小企业就应苦练内功,充分运用国家政策,转变增长方式,提升产业结构层次,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寻找新的发展道路。而要做好这些工作,当然离不开合理而高效的投资,因为投资活动是企业财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投资能达到企业资源的最佳配置和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是企业增加利润的源泉。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民营企业概况;海外投资特点;问题;对策研究
经济全球化的真正到来意味着民营企业将面临两项基本任务,即保持本国市场和进军海外市场。因此,实施国际化战略已成为民营经济21世纪的新使命。
一、福建省民营企业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以民营经济为代表的非国有制经济迅猛发展,2004年外贸经营权放开后,福建省一大批民营企业开始进入对外贸易领域,为对外贸易的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并且逐步成为对外贸易的强劲增长点。
伴随对外贸易业务的广泛开展,民营企业开始迈上国际化的经营道路,逐步成为福建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力军。2005年民营企业设立的境外企业达52家,占总数的78.8%。从福建省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看,截至2005年12月,全省各类企业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额为3.03亿美元(包括以设备、技术、原材料等实物作价投入),其中民营企业达2.03亿美元,占总量的67%。
二、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特点
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也已成为福建省越来越多民营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开拓国际市场、规避贸易壁垒的新选择。目前,福建省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以下新的特点:
(一)对外投资项目由小到大,规模和水平有所提高
2005年末,福建省共核准民营境外企业405家,单个项目平均投资规模50.5万美元,尽管比全省平均规模76.4万美元低了34%,但是与2000年相比,却提高了近30%,规模和水平呈现出加速上升的态势,并涌现出新大陆、三山钢铁、梅生医械、优拓贸易等一批跨国投资的优秀民企。
(二)投资领域由单一到多元,涉及贸易、生产、加工等诸多领域
福建省许多民营企业在以贸易为先导的基础上。将销售网络终端直接延伸到海外。福建财贸集团、宝瑞服饰公司、泉州七匹狼、彬伊奴公司等先后在海外推广品牌专卖店,在带动省内产品出口的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与此同时,在境外从事生产加工带动省内原材料和设备出口的境外加工贸易已成为福建企业海外投资办厂的主流方式。截至2005年,福建省共批准78家境外加工贸易企业,其中有72家为民营企业。
(三)投资区域由港澳为主转向新兴市场,涉足新的国家市场有所增多
近年来,一批民营企业分别在赞比亚、蒙古、帕劳、佛得角、巴哈马、肯尼亚、牙买加等新兴市场设立境外贸易企业或加工网点,开创了福建企业在上述国别投资兴业的先河,使福建企业境外投资涉足的国别从原来42个增加到48个,投资区域更趋多元化。
(四)境外企业发展由试探到扎根,增资发展项目增多
一批前期试探性投资的民营企业在境外稳住阵脚后纷纷追加投资,加快发展步伐。仅2005年,全省民营境外企业增资金额近2000万美元,占当年投资总额的16.4%。例如,福建华闽进出口公司在俄罗斯和香港的境外企业共增资825万美元,福建国航(香港)海运控股有限公司增资582.5万美元,从中显示出福建民营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上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五)由个体分散投资为主开始向集中成片方向发展
福建省按照“政府搭台,企业运作,政策扶持,讲求实效”的基本思路,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在海外建设境外加工贸易小区、贸易促进中心等多种形式的境外投资合作区,以点带面,整合资源,集聚规模,规避风险,实现原产地多元化。目前,福建省在俄罗斯、匈牙利、阿联酋、古巴设立的境外工业小区和投资贸易中心有的已初具规模,产生了良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六)民营企业境外资源开发从无到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对于资源相当匮乏的福建省来讲,开发和利用境外资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福建省三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在印度尼西亚设立合资企业“三山(印尼)矿业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1000万美元,注册资本500万美元,中外双方各占股份50%。该境外企业主要加工、销售精选磁铁矿。每年可返销国内磁铁矿200万吨,弥补境内生产企业的资源短缺,并可年带动机器设备、原辅材料和其他商品出口100多万美元。这些民营企业的国际化步伐使福建省在境外开发资源项目上取得了新突破。
三、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中遇到的问题
(一)应对国际化挑战先天不足
与跨国公司相比,民营经济发展时间短,抵抗国际风险能力不强;企业规模小,资金少,产品档次不高,“低、小、散”问题突出;企业家自身素质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政策配套不健全,国家服务民营企业“走出去”政策和管理体系不完善:没有形成能影响国际市场的世界级品牌优势,国际市场网络还未真正形成;跨国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不熟悉国际市场规则,找不准自己的销售目标市场和准确投资方向。
(二)资金短缺且融资困难
由于我国金融体系不完善,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在贷款方面则相对困难;加之大多数民营企业管理不够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管理模式落后,难以通过金融机构的财务审核,严重影响其融资手段的实现。
(三)跨国经营人才匮乏
一方面,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总体偏低,缺乏一流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企业研发核心产品和规范管理的能力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另一方面,由于民营企业长期立足国内市场,忽略对外向型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既熟悉世贸组织规则、了解国际惯例,又精通国际贸易,跨领域、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匮乏,严重影响了民营经济国际化经营的步伐。
(四)行业协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国际化步伐
行业协会职能定位不明确,行业自律和价格协调作用不大,行业内存在恶性竞争现象,对世贸组织的规定、程序、做法了解不多,跨国服务不到位:行业协会代表性不强,跨地区、全国性的协会较少。在会员数量上和行业上缺乏代表性,不能作为国内产业的代表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行业协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
(五)国际贸易摩擦日趋严峻
我国出口产品屡屡受到反倾销调查和指控,被征收高额的税率。一些发达国家还以环保、质量、技术、卫生标准等多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对进口实行限制,严重影响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我国民营企业扩大出口。可以预见,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我国出口贸易增多,我国已进入贸易
摩擦的高发期,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
四、民营企业海外投资问题的对策研究
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的竞争力,需要辅之一系列合理有效的政策推动才能实现。
(一)完善海外投资管理体制,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
为了尽快摆脱管理机构多元化、政出多门的状况,应尽快设立一个全国性的统一协调管理机构,并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指标与统一的统计路径。由该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制定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具体战略规划。在结合国内经济总体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从宏观上把握海外投资的结构、流向,使之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对境外投资项目进行审批做到高效率,确保国家政治、经济利益不受损害。
(二)建立完善资金、税收及保险等支持政策
从现状看,“融资难”仍然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除继续保留中央外贸发展基金、援外优惠贷款和合资合作项目基金对境外加工贸易项目支持外,应单独设立国家对外投资基金。同时国家应指定有关政策性银行(如中国进出口银行)或商业银行专门负责对外投资基金的具体运营。扩大规模,将境外投资纳入出口信贷支持范围。此外应当逐步完善有关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财税政策。最后大力强化出口信用保险机制,在对海外投资项目实施风险保障上,建议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做法,设立专门的对外投资保险险种,以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出口信用保险。
(三)为民营企业走出国门到境外投资创造良好条件
1、在对外投资的方式上。一方面要积极推动龙头民营企业到境外发展商或销售子公司,建立国际营销网络,积极拓展国际商业网点。另一方面,要引导部分民营企业先“走出去”,与当地企业合资办厂,利用两种资源,熟悉两种文化,而后独立发展。
2、在对外投资的步骤上。宜选择“国内经营――出口――设海外――设海外销售子公司――建海外生产子公司”的渐进式发展模式,逐步积累海外的市场知识,从而提高跨国经营的成功率。
3、在对外投资的产业上。要立足对外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实际,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建筑建材、食品饮料、工艺制品、机械制造等的对外投资,为产业升级腾出空间。
4、在对外投资的区域上。要凭借侨乡优势,把握中国一东盟一体化契机,先把“走出去”的重点放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周边发展中国家:而后放在俄罗斯、东欧、中亚等经济与我国经济存在较大互补性的地区,同时,创造条件走向欧美等发达国家。
(四)提升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
1、做大做强民营企业。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调整自己的生产布局和组织结构,寻求最佳规模经济。鼓励民营企业之间以及民营企业与其他类型企业之间的收购、兼并,鼓励更多的实力型民营企业进行“强强联合”,实现低成本扩张,促进资产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形成一批上规模、有实力的企业集团。
2、开发保护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国际竞争中的有力武器,要着手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战略体系,使企业在应对跨国公司的挑战时可以得到更多的保护和支持。
3、培育提升名牌品牌。作为民营经济示范区,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精心进行品牌创造、品牌创新、品牌管理和品牌经营,切实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以提升五大传统产业,有重点地引导民营企业发展电子、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4、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抓紧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积极推行绿色GDP考核制度,加强对重点行业的资源消耗管理,推进民营企业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五)加快培育国际化经营人才
[眼关键词]本土化;影响因素;中国跨国公司
[眼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4-0016-05
尽管本土化在企业跨国经营中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同,但对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本土化问题的研究却显得不足,我国学者对本土化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我国的跨国公司如何更好地融入东道国的环境,如何处理与当地各种利益相关主体的关系,并将其纳入自己的全球生产体系,成为我国企业在跨国投资中能否建立竞争优势和构建起自主全球生产网络的关键。本文将在对本土化的层次、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我国企业跨国投资的本土化问题。
一、本土化的三个层次
根据跨国公司在东道国与当地相关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和对当地经济、社会环境嵌入程度的不同,本文把本土化分为行为空间的本土化、行为主体的本土化和社会文化的本土化。
第一,行为空间的本土化。行为空间的本土化指企业根据东道国资源特点将各价值链环节由母国搬至东道国,在当地设立研发机构、新建工厂进行生产制造以及为更好地迎合东道国消费需求,进行适当的产品外观、质量、销售方式和品牌等的调整。在这种本土化中,企业与当地产业网络、政府、科研机构和其他社会机构之间的联系很少,经济和社会关系主要局限于一些原有关系网络中。
如我国很多企业虽在海外设立了研发机构或者建立了子公司,但这些研发机构和子公司与当地经济主体间的联系并不是非常紧密,基本上是在一个封闭的内部网络中运行。这种情况在投资大陆的台资企业中也较普遍。台资企业在中国表现出明显的复制式跨界迁移特点,台商把中国台湾地区在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产业网络和人脉网络整体移植到了大陆。因为行为空间的本土化缺乏与当地经济主体间的联系,只是一种较低程度的本土化,在这种本土化中,企业对东道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融入程度较低。仅依靠行为空间本土化,企业从东道国获得资源是有限的。
第二,行为主体的本土化。行为主体的本土化指企业通过各种关系纽带,建立起与当地利益相关主体,包括与东道国政府、本地客户、供应商、大学和科研机构、各种中介组织,甚至竞争对手等的关系,使它们成为自己的全球生产网络节点,更多依靠东道国的经济主体来开展经营活动。并在彼此间长期合作中,逐渐融入到当地的经济体系中,与各经济主体形成互动互赖的关系,进而由最初的经济行为主体发展出社会连接关系,实现对东道国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融入,从而达到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构筑本地竞争力的目的。
通过将当地各利益主体纳入自己的生产网络,并与之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可以为企业带来各种效益,包括建立竞争优势、获得互补资源、提高学习效益以及降低交易成本等等。
张家铭和吴翰有(2002)对富士康与昆山本土企业同心电镀厂的案例研究发现,双方最初建立在质量、价格、交货期等合同交易之上的关系,随着长期合作和彼此了解的不断加深,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基于默契和信任的生产协力网络,而这种生产协力网络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交易费用和生产成本,富士康通过这种关系使得当地的生产过程更加顺畅,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第三,社会文化的本土化。社会文化的本土化是指跨国公司在行为空间或行为主体本土化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人际关系的本土化和对东道国文化的包容、适应和影响,在社会关系、企业文化上更进一步地融入东道国。
社会文化的本土化已经成为影响企业跨国投资效果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企业通过更多的行为空间和行为主体的本土化来了解和适应东道国文化;另一方面,文化的本土化又反过来促进其他本土化活动的开展,达到更好的整合当地资源和实现全球生产网络构建的战略目标。随着跨国投资不再是简单的产品销售,而更多是对东道国各种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随着个性化产品和差异性竞争越来越成为企业胜出的重要影响因素,文化的适应和协调在跨国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在跨国并购中,文化冲突成为并购失败的主要杀手之一。
这里有一个问题是值得注意的,社会文化的本土化不仅是一个对东道国文化的被动适应过程,也是两种文化相互交融、彼此接受的过程。跨国企业也可以主动地以自己母国的文化影响东道国文化。丰田在美国的发展过程中,就在努力使丰田文化适应美国文化环境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使以自我为中心的美国员工理解并接受丰田文化中的一致精神,使得进入美国丰田的美国人逐渐理解和接受了丰田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活动中,一方面在适应和接受中国的文化;另一方面也在影响和改变中国文化。日产自动株式会社在与我国东风公司的合资合作中,在尊重中国文化的同时,实施多元文化战略,创造了中外合资企业党建工作的范例。通过这样一些有别于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的新型跨国企业网络文化的创造,企业在更好地适应当地文化的同时也加强了作为整体的全球生产网络的沟通和协调。
二、影响企业本土化行为的主要因素
对企业来说,不管进行哪种层次的本土化,都是希望通过对东道国经济、社会的融入达到更好的利用和整合当地资源,建立全球竞争优势的根本目的。影响企业本土化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东道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以及企业自身能力等。
第一,东道国政治环境。企业进入一个国家或地区,首先面对就是政府和各种机构、组织的规章制度的限制、约束,为了满足各种要求、达到进入东道国和顺利进行经营活动的目的,企业必须采取相应的本土化的策略。一些国家政府规定了跨国公司在某些行业的投资中只能采取某种方式,这些制度和规定决定了企业若想在这些国家开展相应活动就必须采取一定程度的行为主体的本土化。如印度政府就对不同行业的外商直接投资设定了不同持股比例,加拿大的法律则规定不容许外国投资的企业雇佣外国工人,只有极少量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可以来自投资方。这些制度和规定决定了企业若想在这些国家开展相应活动就必须采取一定程度的行为主体的本土化。
此外,在一些政局不很稳定、政治形势较复杂、腐败较严重,或者种族冲突较严重的国家和地区,为了降低经营活动的风险,企业往往选择更多利用当地合作者开展各种活动和处理与当地政府的关系。
第二,东道国经济环境。东道国经济环境对本土化的影响更是决定性的,本土化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利用各国经济要素,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拥有状况、市场规模、市场发展潜力、竞争状态、相关产业发展情况、当地供应商及其他合作者的能力等等都直接影响到企业如何在该地区布局价值链,如何处理母公司、东道国子公司及当地合作者的关系。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潜力巨大,同时聚集了较多竞争者,企业通常需要更多地针对当地市场开发差异化产品应对竞争,此时企业也会选择更加全面的本土化,通过更多的行为空间本土化,实行产品改良;进行行为主体本土化,依靠熟悉当地消费特点的本土经济主体参与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利用当地原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降低生产和运输成本,更好地服务当地市场;并且依靠文化本土化来支持上述活动。当然,推行全面本土化的成本也是巨大的,当地供应商的能力、相关配套产业发展状况等直接影响到跨国公司是否可以在当地布局较完整的生产体系。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全球经济环境急剧变化和中国市场地位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中国市场在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布局中的重要性凸显,逐渐成为各国企业争夺的主战场,为了应对这一局面,这些跨国公司纷纷调整在中国的经营活动,加大在华研发机构的投资,增加在中国各项投资活动,力求更大限度地迎合中国市场的需求。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发机构由1997年之前不足20家增加到2007的1,200家左右,其中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有340多家。
因此,企业在东道国的本土化水平需要综合当地经济环境,对开展本土化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全面评估再做出正确选择。
第三,东道国社会文化环境。东道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企业本土化策略的选择也有重要影响。对企业来说,跨国投资需要根据当地社会文化特征做出具体的本土化行为的安排。比如,在一些消费者较保守,对本地品牌有相当高的忠诚度的地区,如日本、德国等,企业一方面需要进行品牌的调整增加当地消费者在心理上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则更多需要在当地寻找合作者,利用它们的渠道资源和品牌打开市场。当企业为了获得重要的战略资源,需要进入自己不熟悉的地区时,母国与东道国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会影响企业在这些地区经营活动效率,这时也需要更多依靠当地的合作伙伴来帮助自己开展活动。为了顺利进入日本,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零售品牌,沃尔玛在进入日本时选择了参股日本第三大零售企业——西友百货的方式。
第四,企业自身能力。因为从企业全球生产网络构建和全球资源整合的角度来说,本土化已经成为其整合和利用东道国资源的一部分,成为企业补充自身能力不足的一种方式,也是企业利用自身专有能力在东道国与当地合作者进行能力互补和合作的过程,因此,企业自身的专有能力自然影响到跨国经营的本土化战略。
企业能力的专有水平越高,它在东道国就越能吸引到更多、更优秀的合作者,它们之间也更容易建立起相互依赖的关系,甚至可能形成当地合作者对跨国企业更多的依赖,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企业在东道国建立合作网络的能力,降低合作成本,提高企业在东道国进行网络关系本土化的能力和收益,从而促使企业可以更多选择利用本地经济主体开展活动。如,秦川机械成功获得世界顶级机床制造企业——美国UAI公司60%的股权,后者成为秦川集团1/3产品进入北美的重要通道,凭借的就是秦川在国内足够的市场空间和市场控制力,UAI愿意与秦川合作是因为通过秦川UAI同样可以开拓其在中国的销售市场。这样的双赢的合作已经成为各跨国公司利用东道国合作伙伴力量发展自己的一种重要手段。
三、我国企业跨国投资本土化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为后发国家,我国企业跨国投资的能力和经验都不足,特别是本土化的意识和能力较弱,这已经影响到了我国企业跨国资源整合和全球生产网络构建效率。除了应根据上述本土化的影响因素合理制定本土化战略外,对我国企业来说,跨国投资的本土化过程中还有几个问题是值得注意的。
首先,树立本土化的思想。在全球化时代,只有那些最善于整合和利用全球资源的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作为不具有竞争优势的后来者,我国企业跨国投资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生存空间,为了联合更多的力量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因此,在东道国我们更应该以一个学习者、服务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出现。不光要让当地的消费者接受自己的产品,更要适应它们的需要,调整自己的产品;不但想着进入一个国家,更要想着如何利用东道国经济主体的专有能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如何将它们变为自己全球生产网络的一部分;不但要了解和接受东道国的社会文化,也要在相互融合中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总之,只有当细胞真正被植入体内,成为肌体的一部分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企业只有真正融入东道国才能最大限度地整合其资源,才能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全球企业。
其次,坚持资源共享、互利双赢。本土化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在东道国寻求合适的合作伙伴,并把它们纳入自己的全球生产网络。按照网络组织理论的观点,网络组织通过成员间的紧密联系、互利合作、资源共享来共同创造超越单个主体价值创造力的网络租金,而全球生产网络的构建者则可以在与网络成员的互利合作中建立起自己的市场力量和领导力量,从而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对我国的跨国企业来说,在东道国的经营活动也必须有一种与本土合作者共建网络的思想,善于寻求彼此的互利合作点,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这不仅有助于企业在东道国立足,也有助于通过合作双方的协同实现竞争优势的增强。
我们上文所提到的富士康在与同心电镀厂的合作中注入了自己对产品品质、技术和公司管理上的理念和方法,在提高后者在生产、管理上的能力的同时,也因伙伴生产力的增强实现了自身对各全球顶级客户贴牌能力的提高,并凭借与大客户的这种稳定的渠道关系,进一步增强与同心电镀厂的互赖关系,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借力升级”。我国一些企业的成功经验也证明了,跨国投资中构建互利合作的网络关系非常重要。海尔美国在南卡州建厂,解决了当地大量就业问题,因此获得了“社区贡献奖”、“创造就业奖”,得到当地政府各种支持,提升了自己在美国市场的声誉和竞争力。随着产品品质和社会贡献逐渐得到当地认可和称赞,海尔也赢得了更多与当地经营者的合作。
第三,树立社会形象,学会推销自己。企业要在东道国立足,融入东道国的社会文化体系,成为其中的一份子是不可避免的。企业如果善于宣传自己、推销自己,善于让东道国的公众了解自己和接受自己将极大提高自己在东道国的影响力,对经营活动的开展和竞争优势的建立都有积极作用。总体来说,发展中国家企业产品品牌和跨国企业的知名度在全球市场上都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在东道国树立企业形象,加强自身宣传就更有必要。
正如澳大利亚珀斯的公共事务顾问Paul Everhingham所说,“政治家和决策者要顾及公众的感受,而在公众眼中,中国是受一个‘中央委员会’掌控的国家。”“为了让澳大利亚民众满意,中国企业应该表现得更加开放透明,让民众了解它们是谁,企业的决策者又是谁,它们为何要进行投资。我们见过不少这样的例子,中国企业进入澳大利亚市场并以高于市场价格的资金买入资产,这让许多澳大利亚民众心生疑惑,不知道它们为何如此急切地要获得这些资产,收购交易如何安排,完成投资后将如何对企业进行管理,购得资产的长期发展计划又是怎样。澳大利亚民众想要在这些方面获得中国企业的保证。然而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他们对此知之甚少。”在这方面,海尔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海尔通过与美国主流文化的代表NBA的合作,运用NBA的平台,使海尔品牌迅速聚拢了人气。经过4年的活动,海尔美国官网的页面访问量增涨了2,128%,在美国的品牌知名度提升到了37%。同时,海尔还赞助美国的国家公园保护联盟,向美国的消费者提倡绿色,节能的生活方式。2010年上海世博会,海尔美国又赞助了美国馆。这一系列社会、文化的本土化融入使得海尔真正地进入了美国商业网络,为它树立国际品牌,构建全球生产网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保持本土化的动态适应性。本土化是企业对东道国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一种适应,而东道国各种环境因素是不断变化的,这使得跨国企业的本土化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东道国政治、经济环境改善了,政府提供更加优惠的引资政策、本土供应商能力提高、上下游配套能力增强等等都能使企业通过更多活动空间本土化和交易关系的本土化来提高对东道国的资源整合水平。而竞争对手在东道国经营策略的改变也会使东道国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如果企业不及时进行相应的本土化调整,就有可能失去原有的竞争优势。
德国大众曾经较早进入中国,并与上汽等组建了上海大众,在1997年以前,它在中国市场一直处于垄断地位,这使得大众很少尝试了解和适应中国市场,也没有花大力气去适应和磨合中德双方的社会文化差异,长期以来仅生产普通桑塔纳一种车型,且直接从国外市场搬过来,并没有针对中国市场进行改进。1997年以后,随着通用等一批竞争对手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大众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不断被抢占,母公司这才做出相应调整,可就是这样的延缓,使得迟来的对手获得了站稳脚步的机会。因此,密切关注东道国环境的变化,并进行本土化战略的调整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 杨友仁,夏铸九.跨界生产网络之在地镶嵌与地方性制度之演化:以大东莞地区为例[J].都市与计划,2005,32(3):275-299.
[2] 王峰,彭洁. 我国企业海外研发投资对策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05(2):26-29.
[3] 景秀艳.网络权力及其影响下的企业空间行为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4] Bartlett,C.A.& Ghoshal,5.Mnaagingaeorssborders:Thertnasnationalsolution,Boston[M].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89.
[5] Andesrson, U., Fosrgren, M. & Holm,U. The Strategic Impact of External Networks: Subsidiary Performance and Competence Development in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nral,2002,23(11):979.
关键词:投资银行;企业并购;并购动机;中国投行
一、投资银行的概述
投资银行是指主要在资本市场上为直接融资提供中介服务的金融机构。由于各国经济、历史发展的进程不同,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不断进行着分业-混业-分业发展模式的变换。我们目前所说的投资银行主要还是从18世纪后期英国伦敦的商人银行发展而来的。而我国的投资银行出现的较晚,我国最早的投资银行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比英国投资银行的产生完了近两个世纪,这也就成为我国投资银行目前发展落后的一个主要原因。随着金融机构、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改革的不断升入,投资银行的业务范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经纪与承销业务,而是在不断的进行创新,表现出其鲜明、独特的特点:业务范围广泛,适应能力强,能够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敏锐而快捷的捕获到投资机会,资金活跃量大;勇于开拓,善于创新,能够根据客户多样化的需求设计出不同的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具备一批专业和技术都极强的人才队伍,能进行严格的专业操作等等。正是这些特点使投资银行这一行业变得越来越有魅力,也越来越被大众所重视,成为了新一代的朝阳产业。
二、联想并购IBM案例
1.事件概述。作为在中国已经具有广泛的知名度,以及在中国拥有最大电脑生产基地并且占有最大的销售市场份额的联想集团在2004年12月8日宣布以12.5美元的价格并购了IBM的全球个人电脑业务,包括其PC业务的研发,生产,销售等系列设施以及“think”商标的使用权。当时,这一事件无论是在金融业还是在IT行业都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也将这一并购形象地称为“蛇吞象”。
2.并购动机。
2.1优化产品线,提高核心产品的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这次并购从行业性质上看是属于横向并购的。而横向并购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实现其核心产品在生产和销售上的规模效应。IBM的PC业务无论是从技术角度还是从营销角度都是非常成熟和完善的,将IBM的高端技术与联想较为劣势的技术相结合,使得联想有机会战胜戴尔、惠普等竞争对手,扩大PC业务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强大的PC供应商。
2.2联想国际化战略的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品牌知名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各行各业的竞争都不在仅仅的局限于一国的市场上,尽管在2000年左右联想的PC业务在中国市场上已经达到30%的市场份额,但它的知名度也仅限于此。同时本土市场的恶性竞争,低利润的困境,使联想要想再获得一个百分点的增长都比较困难。因此,这次并购无意是为联想提供了一个“走出去”的契机,借用IBM的品牌,提升自身的国际知名度。
2.3获得科学技术上的优势,以及实现经验共享和互补效应。IBM的PC部门在营销、管理、科研开发等方面的优势都是联想梦寐以求的。同时通过并购,还使联想拥有了一批技术高超的IT精英,进而弥补联想了在核心领域缺乏关键性技术的劣势。
2.4实现财务经济。并购可以使企业通过合理的避税来降低资金的成本,同时实现股价预期效应,提高资本报酬率。事实上也是如此,这次并购使联想从PC业务中获得了12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销售量大涨,而且其股价也得到了大幅度的上升。
3.投资银行在并购中的作用。
3.1帮助并购公司进行战略分析,全面参与并购活动的策划,与目标公司接触,洽谈收购条款。联想在2003年聘请了著名的咨询管理公司——麦肯锡作为这次并购战略顾问,麦肯锡集团对于并购IBM成功的可能性以及并购后的整合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由于这次并购是由IBM率先提出的,也算是一场善意并购,因此谈判过程还算顺利。
3.2帮助并购企业进行财务规划以及协助其进行融资安排。作为全球最顶尖的投资银行之一——高盛,也参与了这次并购活动。高盛在并购中担任了联想的财务顾问。在这次的并购中高盛协助联想从渣打、巴黎、工商、荷兰这四家银行中获得6亿美元的国际银团贷款,并且为联想提供了5亿美元的过桥贷款。而这也是投资银行在每次的企业并购中发挥作用的最大体现。
3.3帮助并购公司与其他中介机构和相关单位进程协调,消除并购中的第三方障碍。在整个并购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最大的障碍——政府。在这次并购中,为了赢得中国政府的支持,高盛先是去拜访中国教育部,与清华北大合作网格项目建设,然后又同中国的商务部科技部进行了协调才促使这次并购的顺利开展。当然除了上述的作用外,投行还在协助企业明确并购基本原则,编制公司公告,制定有关协议、合同方案的文本,协助企业进行并购后的公司重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中国投资银行发展企业并购业务过程中的不足及其改进策略
1.存在的不足。对比国外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中的业绩和影响力,不难发现,像在联想并购IBM这样的大型并购活动中很少有中国投行的身影,这也足以说明中国投行在企业并购业务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
1.1我国投行起步晚,规模小,专业性不够强,服务不够全面。我国目前的大多数投行都是一些综合性金融机构的下设机构,其投资资本积累太少,同时对于并购业务还没有高度重视,并购业务占比低。
1.2专业性并购人才的缺乏是我国投行目前的一大障碍。人力资本应该是投行最关键的资源,而我国目前从事并购业务的人员在专业性知识、并购理念和操作理念方面都较落后。
1.3政府在并购中参与过多以及对投行在设立过程中规制太多,限制了投行作用的发挥。在我国,许多并购中都会有政府的参与,尤其是在资产定价方面,从而使投行的收购建议书只到了“参考”作用,失去了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同时由于高的行业进入壁垒,使得行业竞争不够充分,自2010年以来,中金、中信轮流在国内并购市场上领先,到2012年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券商经营数据显示,并购重组净收入额排名位居前二位的依旧是中金、中信。
1.4我国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投资银行管理法。对投行的监管目前是参照《证券法》,规制比较笼统,不能全面指定和监督投行的全部业务活动。
2.相应的改进措施。为了促进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业务方面有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为了促进我国经济、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可借鉴以下几点策略:
2.1可通过在现有的投资银行间进行相互的并购来扩大投行自身的规模,实现规模经济,增强自身的资金实力和竞争力。
2.2扩大企业并购业务的占比,包括充实并购部门的人员,加强与企业间的沟通交流,了解它们的发展战略。
2.3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企业联合高校的方式建立专业人才培养系统,加强与国外的交流学习,培养出既能适应我国国情,又具有国际专业并购技术的综合性人才。
2.4政府应当减少非市场化的行政手段干预,我国政府应该注重在并购的环境和监管制度方面发挥作用,而把价格形成机制的问题留给市场自己解决,进而形成更加有效的资本市场体系。
参考文献:
[1]邓佳琪.我国投资银行并购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05):32-33.
[2]孟琦佳.中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动因分析——以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PC)业务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09,(10):66-67.
关键词: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530.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0-0118-05
在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下,近年来,建筑市场日益呈现出建设规模大、质量要求高、技术标准新的特点,这就需要施工企业在稳固原有市场的前提下,理性分析建筑行业技术发展的前景,以市场为引导,走科技兴企的发展之路,整合相关资源,适度购置施工设备,提升装备水平,将为顺利、高效完成工程承包合同、实现企业收益提供必要的基础,推动传统型施工企业向技术型专业化施工企业转型。
一个施工企业,如果没有数量匹配的现代化装备,就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适当增加在固定资产方面的投入,对于提高现阶段施工企业资产质量、施工能力、开拓市场能力、保持市场占有率将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大额固定资产投资对施工企业经济效益能够产生重大影响,也关系到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目前大量施工企业陆续购置了大直径的盾构设备,大吨位的混凝土箱梁的制、提、运、架等设备,无缝长钢轨焊接设备,无碴轨道生产和施工设备,有碴轨道道床摊铺、长钢轨铺设、机械化养路设备,恒张力接触网架放线设备等大型专业施工设备,在装备结构方面有了很大改善,在这样的建筑市场和施工技术发展环境中,大型固定资产投资越来越成为对施工企业发展有全局性影响的重大投资。但相对于建筑市场环境的发展趋势而言,设备数量和结构仍难以完全满足施工生产和占领新市场领域的需要,并已成为制约业务发展的瓶颈。并且,大型施工机械设备虽然高效、先进,但其单项资产价值动辄数千万元、甚至数亿元,造价昂贵,设计、制造周期长,管理要求高。投资额巨大的现代化施工机械的决策,对施工企业来讲,如同一柄双刃剑。在这种背景下,施工企业在进行重大设备投资时应充分考虑投资风险,并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
一、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
按对施工企业长远发展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分成战术性投资和战略性投资两大类。战术性投资是指不涉及整个企业前途的投资,战略性投资是指对企业全局有重大影响的投资。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行为的目的,与其他形式的投资相比,固定资产投资具有投资内容独特、投资数额大、影响时间长、发生频率低、变现能力差和投资风险高的特点。
1.固定资产的投资回收期长。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一经做出,便会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企业,一般的施工机械和生产设备投资都需要五至十年的时间才能收回。
2.固定资产投资的变现能力较差。固定资产投资的实物形态不易改变,专用性强,转场使用或二次出售都有一定的困难,变现能力较差。
3.固定资产的资金占用数额相对较大。固定资产投资一经完成,在资金占用数量上便相对稳定地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不像流动资产投资那样能够经常变动。
4.固定资产投资的实物形态与价值形态可以分离。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投入使用以后,随着固定资产的磨损,固定资产价值便有一部分脱离其实物形态,转化为货币准备金,而其余部分仍存在于实物形态中。在使用年限内,保留在固定资产实物形态上的价值逐年减少,而脱离实物形态转化为货币准备金的价值却逐年增加。直到固定资产报废,其价值才得到全部补偿,实物也得到更新。
5.固定资产投资的次数相对较少。与流动资产相比,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发生频次较少,特别是大型施工生产设备投资,一般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才发生一次。而每一次这样的投资,对于企业来说,都意味着企业主业类型、核心市场、技术水平、生产能力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它在为施工企业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风险也相伴而生。
6.往往涉及新技术、新工艺,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占领市场有较大影响。
二、固定资产投资对施工企业的财务影响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的组织管理体系复杂,所引发的环境影响、社会影响较大,对施工企业发展亦有重大影响,并且对于施工企业的财务影响是全方位的。因此,研究固定资产投资对施工企业带来的影响时,不仅要分析其对企业资产总额和当期利润的影响,还有必要分析其对企业未来价值等方面的影响。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而言,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对施工企业资产规模的影响
在安装调试期,全部以自有资金投资的设备,企业资产总额不会因投资决策而变化。但是,这种情况不常见。一般来说,耗资如此巨大的投资项目总是要以负债方式筹集部分资金,即使投资本身没有直接增加负债,施工企业也会因自有资金用于设备投资而在其他生产经营增加部分负债,企业资产总额就会随之增加。
设备正式投入适用后,由于一般也总是要以负债方式筹集部分流动资金,企业的资产总额一般会随项目投产而增加。施工企业的净资产则会根据工程项目盈利或亏损情况而相应增加或减少。
(二)对施工企业当期的盈利水平的影响
在安装调试期,施工企业必须为所投资固定资产投入大量自有资金,从而失去自有资金其他的潜在盈利机会,或为相应增加的债务资金承担财务费用。因而,在安装调试期甚至在正式投入使用初期会产生降低企业的利润额和盈利水平的影响。
正式投产并取得利润后,企业利润绝对额得到增加;但工程项目如出现亏损,企业利润将会因此而减少。至于企业整体盈利水平是否得到提高取决于企业原盈利水平和工程项目盈利水平的相对高低。如所投资资产的自有资金内部收益率高于企业的原净资产收益率,企业整体盈利水平将得到提高;反之将降低。
(三)对施工企业未来的利润增长点的影响
企业良好的成长性不仅体现为每股收益和利润总额的增长,还体现为具有现实或潜在盈利能力的资产的增长和盈利能力的提高。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正常经营的企业其利润的增长或盈利能力的提高最终必然带来净资产的增长,利润增长和企业资产增长是同向的,利润或资产(净资产)的增长都是企业成长的具体表现。但是,这并不是说,利润或资产的任何一方面的增长都可以完全反映企业成长性的高低。在一定时期内,出于不同的经营目的,有可能舍弃某一阶段的利润以换取企业资产价值或盈利能力的提高,而固定资产投资恰恰是施工企业在资产价值、利润、盈利能力方面不同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提升了施工生产能力,扩大了市场影响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会因此而增强,从而影响企业成长性和未来的获利水平。
(四)对施工企业资信评价、融资条件的影响
在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实施过程中,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使施工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和现金流量发生变化,资产规模的扩大使企业短期盈利水平降低,从而影响企业债务偿还能力、盈利能力及相应的财务指标。这会促使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信重新做出判断,从而引起融资条件发生变化,影响企业的资金供给条件和数量。
三、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现状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更需要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去规避风险,保证效益、质量、进度三大目标的实现。但是,目前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状况不容乐观,无论从政策层面还是施工企业内部,都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法规不完善
近年来,财政部、证监会、国资委等一些政府部门出于加强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监管的需要,陆续出台了一些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内部控制法规,如《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这些法规的目标定位还主要停留在纠错防弊、保全资产层面。作为内部控制的目标,与国外目前已相对科学的定位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另外,这些法规在实务上的可操作性也有待提高。
(二)缺乏良好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内控环境
在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由于投资规模大,涉及的现金流巨大,经济利益涉及方方面面,从而对施工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道德操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现实情况是高管违规事件频发。另外,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对待风险的态度和对管理的重视程度,会对控制环境有极大的影响。目前不少企业的管理者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只注重上规模、上项目,缺乏花大力气加强内控、练好“内功”的长远眼光。因此常会采取不考虑企业风险和长远发展的短期行为(如,做出投资决策时,仅围绕当前利益而动,较少考虑工程项目竣工后的设备闲置或转场使用费用),并常常导致严重后果,最终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三)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程序的设计欠合理
内部控制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防范舞弊,减少损失,提高盈利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固定资产投资业务而言,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更显得十分重要。现实中很多施工企业在内部控制具体环节的设计上不完备、存在控制“盲点”,控制程序欠合理、存在缺陷,导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常出现各种问题,给施工企业造成重大损失。有些施工企业不惜成本聘请专业的咨询公司制定了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执行中流于形式,内部控制制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行为极端化
即使在管理水平相对较高的大中型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实务中,通常也缺乏完备的风险管理机制,仅以“风险管理体系”或“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替代。实际工作中,常出现两个极端,或形同虚设、毫无“刚性”;或僵化死板、缺乏“弹性”。而风险管理机制应当是指围绕风险和风险组合管理的一套固化的运行机理和方法。首先,它有别于“风险管理体系”。因为所谓体系是一系列静态要素的系统组合,而风险管理机制则是“活”的,是将这些静态要素按照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运行起来,并落实到企业管理和各项业务活动中。其次,它也区别于“风险管理解决方案”。解决方案一般指在具体情景下针对具体风险的具体解决办法,而风险管理机制则是自动运作、自我学习的,它能帮助使用者根据风险的变化,灵活调整,或重新制定和执行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并进行反馈。因此简单地说,风险管理机制就是风险管理体系要素和风险管理流程在实际管理业务活动中不断运行、不断调整的运作机理。
(五)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内部审计监督机构不健全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合规、合理和有效的独立评价机构,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目前,大中型施工企业一般都成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在审计依据方面,固定资产投资缺乏科学、客观的审计标准,审计中以主观判断为主,风险难以控制;在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方面,由于大部分内审人员为财务或审计专业,对固定资产投资业务不精通,很难行使其监控职能;不少施工企业为争项目、赶进度,而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内部审计大多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独立性方面,由于大部分内审部门都是在总经理或分管财务副总等的领导之下,独立性不强,其监督力度也大大受到限制,尤其对高级管理人员的舞弊行为常常是无能为力。
四、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法规
第一,进一步完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按照职责分工,相互协作,调控全社会的投资活动,保持合理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二,加强投资统计工作,改革和完善投资统计制度,进一步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全社会固定资产存量和投资的运行态势,为投资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第三,建立各类信息共享机制,及时政府对投资的调控目标、主要调控政策、重点行业投资状况和发展趋势等信息,引导全社会投资活动;第四,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全社会投资进行以间接调控方式为主的有效调控;第五,建立投资风险预警和防范体系,加强对宏观经济和投资运行的监测分析;第六,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责任追究制度。行为主体对行为负责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准则,相关的部门、人员要对固定资产投资支出的计划、行为和结果负责,在这方面,可以借鉴西方一些国家的做法。如澳大利亚注重强调投资决策和执行的责任与透明,其联邦、议会、监察专员公署、国库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都可依《1982年信息自由法》、《1997年财政管理和责任法》、《1997年总稽核法》、《1999年公共服务法》以及有些大型工程项目的预算单独立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日本的《人事院规则》对投资决策和实施当事人违法违规行为的情节规定十分详尽,并且处罚标准对应、明确,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因失言、失职、腐败、违法、渎职等行为承担经济、刑事责任,受到法律、纪律追究。
(二)营造良好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内控环境
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存在于一定的内控环境之中。内控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施工企业其他控制能否实施或实施的效果。它既可增强也可削弱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比如,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中的某些程序由不值得信任或不具备胜任能力的员工执行,可能使特定的管理失效。
一般说来,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内控环境具体包括:管理者的思想和经营作风;企业组织机构;管理者的职能及对这些职能的制约;确定职权和责任的方法;管理者监控工作时所用的控制方法;人事工作方针及实施措施;本企业业务的各种外部关系等。
由于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涉及的现金流大,因而风险也更大,所以,对于施工企业来说,营造良好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内控境更为重要。实务中,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研究相关的法规政策,准确把握政策变动方向,预测可能发生的变化,降低因政策变化给施工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其次,企业管理层应当对经济形势、经济周期、行业态势进行深入研究,提供决策支持,以游刃有余地应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再次,企业管理层应当研究市场发展趋势和竞争对手的实力情况,以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最后,制约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特定条件下,内控环境要有一定的弹性空间。
(三)科学设计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程序
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程序通常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科学的设计内部控制程序需要做好:第一,职责分工控制。施工企业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按照科学、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便于考核、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企业在确定职责分工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制衡要求。第二,授权控制。要根据职责分工,明确各岗位办理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业务与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等内容。相关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且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第三,审核批准控制。要按照规定的授权和程序,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业务和事项的真实性、合规性、合理性以及有关资料的完整性进行复核与审查,通过签署意见并签字或者盖章,作出批准、不予批准或者其他处理的决定。 第四,预算控制。要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各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 第五,资产保护控制。要求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资产的接触和处置,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资产保险等措施,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的安全完整。 第六,会计系统控制。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施工企业的会计控制系统,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以及相关固定资产投资信息披露的处理程序,规范会计政策的选用标准和审批程序,确保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 第七,内部报告控制。要求施工企业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内部报告制度,明确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处理程序,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内部报告方式通常包括例行报告、实时报告、专题报告、综合报告等。 第八,经济活动分析控制。要求施工企业利用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活动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应对措施。第九,绩效考评控制。要求施工企业科学设置固定资产投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照预算指标、投资回报率、风险管理目标等,对相关人员进行业绩考核和评价,兑现奖惩,强化激励与约束机制。
(四)建立“韧性”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机制
施工企业应当建立科学、规范的“韧性”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机制。面对新的管理架构、组织方式和运营模式,应该积极调整管理策略,加强内控建设,从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三个环节入手,健全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既强健又有一定的弹性。首先,事前防范是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基础,主要通过系统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等方面来完成。一方面应着重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规章、流程、制度的梳理,制定统一的规范,突出关键控制点,剔除不必要的过度控制,保证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模式和管理架构的作用,既保证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效率的提升,又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其次,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事中控制应当通过“法治+人治”的方式实现。这是由固定资产投资的单件性和管理事项的不可预见性决定的。 “法治”是指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制度对业务的约束,“人治”是指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业务负责人的履职授权和管理行为。
(五)健全固定资产投资的内部审计监督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在施工企业在管理实践中至关重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部门应当独立地对投资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内控及财务收支及其他技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监督。这是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主要内容,应当成为施工企业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范围,概括地说,就是审计投资项目所涉及相关的领域。它不仅涉及到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业务的财务收支,更重要的是涉及到决策、规划、设计、采购、招标、安装、调试等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有关的管理活动;它侧重于管理活动的检查和评价,目的在于督促和帮助企业堵塞管理漏洞、完善控制、提高管理的效率、效果和经济性。因此,内审人员接触的资料除了会计资料外,更多地接触到投资项目的建设方案、设计图纸、该预算书、质量和评估投资效益等方面的内容,因为内审要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技术经济指标、设备质量进行评价。
五、结束语
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复杂性涉及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众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如何衡量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成功度,并没有一个可以参照的、成熟的、绝对的标准。此次研究所做的,只是对企业的现行做法进行了总结,查找不足,提出改进建议,这些研究结果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在后续的研究中,将对此展开验证,以更加充分地发挥风险管理的效用。
参考文献:
[1] 高正阳.我国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南京:江苏大学,2007.
[2] 朱平辉.投资风险管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3] 朱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分析[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1,(4):38-39.
[4] 翟胜宝.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下转123页)
(上接121页)
[5] 王晓耕.中国融资租赁业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2010,(6):36-40.
[6] 刘红梅.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企业导刊,2011,(7):52.
[7] 刘跃珍,王鹏,于长春,夏成才,应唯.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操作指引与典型案例研究[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0.
[8] 张志贤,陈文芳.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有关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2010,(21):36-37.
[9] 赵仁龙.改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会计思考[J].财会月刊,2011,(7):21-22.
[10] 祁奕青.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1,(22):38-39.
[11] 吕秀萍.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研究[D].北京:北京工商大学,2007.
【关键词】 有限合伙人; 普通合伙人; 所得税
由于有限合伙制企业构成免税主体,并通过普通合伙人的激励报酬安排有效地解决了创业投资中资金供应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问题,因而被普遍认为是创业投资企业的最优组织形式。我国于2006年8月修订了《合伙企业法》,明确了有限合伙制的法律地位。自此之后国内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企业陆续出现。由于有限合伙制是我国的新生事物,合伙人应如何缴纳所得税就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2008年12月23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了《关于合伙企业合伙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159号文),对合伙企业合伙人如何缴纳所得税问题进行了明确。本文针对我国合伙企业合伙人的所得税规定,对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企业中两类合伙人的所得税缴纳及潜在问题进行剖析,以找出目前税收制度下存在的不利于创业投资企业发展的政策规定。
一、我国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企业的税收规定
有限合伙企业的合伙人包括有限合伙人和普通合伙人。在创业投资企业中,有限合伙人多为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大型企业等机构投资者或者富裕的个人,它们不参与合伙企业的经营管理,而是提供了合伙企业绝大部分资金来源(通常为合伙企业资金总额的99%),并以出资额对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普通合伙人通常为一群经验丰富的创业投资家,他们仅象征性地提供合伙企业资金的1%,全面负责合伙企业的经营管理并承担无限责任。目前我国的普通合伙人通常由民营投资管理公司充当。根据有限合伙契约的收益分配条款,普通合伙人在合伙企业的存续期内每年提取占承诺资本2%左右的固定管理费和所投资的股权上市或出售后10%~30%的投资收益提成;有限合伙人按其出资比例分配余下的70%~90%的收益。可以看出,普通合伙人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劳动报酬,而有限合伙人的收入是资本投资收益。
我国财税[2000]91号文、财税[2008]69号文和159号文对合伙企业的所得税问题进行了规定,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纳税义务人的确定与适用税法。规定合伙企业以每一个合伙人为纳税义务人,对合伙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采取“先分后税”的原则,由合伙人按照协议约定(或协商决定)的分配比例(或实缴出资比例)确定应纳税所得额。合伙企业合伙人是自然人的,比照个人所得税法的“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应税项目,适用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合伙人是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缴纳企业所得税。二是规定了应纳税所得及其税前扣除的内容。规定应纳税所得为合伙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它所得,其中生产经营所得包括企业分配给投资者个人的所得和企业当年留存的所得(利润)。合伙人的费用扣除标准参照个人所得税法“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的费用扣除标准确定,投资者的工资不得在税前扣除。三是规定合伙企业年度亏损的弥补原则。规定如果合伙企业出现年度亏损,允许其在五年内以经营所得弥补亏损。若合伙人为法人或其它组织,合伙人在计算应纳所得税时,不能以合伙企业的亏损抵补其它盈利。
依据上述规定,本文以案例来说明创业投资合伙企业中自然人合伙人和法人合伙人的应税所得的计算。为简便起见,现假设由自然人A、法人B各出资2 975万元人民币、法人C出资50万元人民币设立一家承诺资本规模为5 000万元的创业投资合伙企业。其中A和B作为有限合伙人仅承担出资义务,并分享最终收益的80%;C作为普通合伙人,负责创业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每年提取承诺资本的2%作为管理报酬,在有限合伙人收回全部累计投资之后分享最终收益的20%。协议约定创业投资合伙企业的存续期为10年,未满期前各年已实现的净利润的50%用来在合伙人之间进行分配。期满后企业解散,偿付合伙人的投资成本并分配最终净收益。假设该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每年要支出财务费用及其它营业费用200万元,在设立后的前三年内该企业未取得任何投资收益。自第四年始,创业投资合伙企业开始处置投资股权,并从一些受资企业处获得股息等收入,逐渐实现了年度利润。合伙企业的投资利润和利润分配情况及根据税收政策规定计算的各合伙人的应税所得详见表1。
二、合伙制创业投资企业所得税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我国现行的关于合伙制创业投资企业的所得税政策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我国创业投资业的发展。
(一)普通合伙人固定管理费的税务处理政策不明朗
普通合伙人的实际所得包括年固定管理费收入和利润提成两部分。现行政策规定对合伙企业的经营所得和其它所得实行“先分后税”原则,由合伙人按协议约定的分配比例或实际出资比例确定应纳税所得额。但对于普通合伙人的年管理费是否应在分税前计入合伙企业经营所得中,现行合伙企业所得税政策没有作出明确规定。财税[2000]91号文规定了投资者的费用扣除参考标准和“投资者的工资不得在税前扣除。”参考该条规定,上述案例将普通合伙人的管理费收入直接计入了合伙人的分税基数,没有在分税前进行扣除,造成分税后合伙人的实际收入与税负不相匹配,有限合伙人承担了应由普通合伙人负担的部分税收(见表2)。
(二)对创业投资企业个人合伙人所得规定的超额累进税率不合理
前面已经分析到,有限合伙人从创业投资企业取得的收入性质为资本投资收益。当有限合伙人是自然人时,其收入类同于新《个人所得税法》第八条第(七)项“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和第(九)项“财产转让所得”的规定内容。普通合伙人取得的收入主要为劳动报酬,但也有部分资本投资收益。现行合伙企业相关税收条例规定,个人合伙人比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的应税项目,扣除24 000元的年费用标准,适用5%~35%五级超额累进税率计征个人所得税。这一规定未区分个人合伙人的收入性质。对比新《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和“财产转让所得”适用税率为20%,对个人合伙人规定的超额累进税率将形成同类收入不同税负的局面。即对于同是从事股权投资的个人投资者来说,直接购买企业的股权或股票承担的税负将远远低于投资创业投资合伙企业从事股权投资的税负,这不符合行业间公平竞争的原则,也不利于创业投资合伙企业的设立与发展。
(三)对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法人合伙人的收入未进行定性,潜藏一笔收入多重征税的可能
现行税收政策只规定合伙企业的合伙人是法人或其它组织的应缴纳企业所得税,对合伙人的收入性质未予以确定。创业投资企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所投企业的利息、股息所得和股权投资转让所得。这些收入分配给法人合伙人后在作税务处理时应归为哪类性质收入,现行税收政策并没有明确规定。如果将创业投资企业的法人合伙人的收入不加区分一概按经营所得处理,就会出现重复征税现象,分配到创业投资企业法人合伙人手中的来自于被投资企业的税后分红的收入就会在法人合伙人处再次征收企业所得税,这笔收入最终到达个人投资者手中时就经历了被投资企业、合伙人企业和个人三重所得征税。
(四)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法人合伙人的亏损弥补政策不合理
现行税收政策规定,合伙企业的年度亏损只能在5年内以其经营所得弥补。法人合伙人在计算其缴纳企业所得税时,不得用合伙企业的亏损抵减其盈利。法人合伙人若投资两家以上合伙企业时,不得跨企业弥补亏损。这种亏损弥补政策将会产生两种不合理现象。一是经营同类业务拥有相同利润的企业承担的税负不同。如A、B两家企业都从事服装生产业务,并都作为有限合伙人设立了两家创业投资合伙企业,A企业从服装生产业和两家合伙企业处获得的净收益分别为500万元、-300万元和200万元;B企业从三处获得的净收益分别是0、300万元和100万元,则这两家企业的净收益均为400万元,但由于合伙企业的亏损不能抵补其它盈利,因此A企业当年的应税所得达到700万元,而B企业只有400万元。这种征税方式明显对A企业不公平。二是存在企业在整体亏损的情况下仍要交所得税的不合理现象。如A企业作为合伙人参与了3家创业投资合伙企业的设立,某一年度由于行业不景气,这3家创业投资企业中有两家亏损,按分配比例A企业应承担的亏损总额达400万元,而第三家创业投资合伙企业盈利,A企业分配到账上利润100万元,那么这一年A企业整体亏损300万元,但仍要对第三家创业投资合伙企业分配的100万元利润交企业所得税。这种亏损弥补政策违背了税收的公平原则,不利于法人参与创业投资合伙企业的设立。
三、对修订我国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建议
有限合伙制能有效地解决创业投资活动中的委托问题,是外国投资者普遍推崇的一种创业投资组织形式。目前,我国各级政府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吸引海外有经验的创业投资者参与国内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以发展民族创业投资行业,推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因此,尽快出台政策完善现行创业投资合伙企业的所得税法就具有重大意义。
(一)对创业投资合伙企业合伙人的实际所得征收所得税
对创业投资合伙企业仍保持“先分后税”原则,但各合伙人以其从创业投资合伙企业的实际所得作为应税基础。合伙人的实际所得为其从合伙企业处取得的管理费报酬、工资收入和利润分成之和。对实际所得征税能很好地解决普通合伙人管理费收入税务处理不明朗的问题,使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处于公平的税负环境中。以实际所得征税也不存在目前实务界普遍反映的“留存收益计入应税所得严重影响创业投资企业利用投资收益进行再投资”的问题。
(二)合理界定创业投资合伙企业合伙人的收入性质,并根据收入性质确定税收减免与税率
合伙人从创业投资企业获得的收入有来自合伙企业从被投资企业处取得的投资收益和其它经营所得,也有来自于合伙企业支付的管理费收入。对合伙企业发放给法人合伙人的来自于被投资企业分配的股息收入,为防止重复征税,应允许法人合伙人在缴纳所得税时扣除在被投资企业已缴纳的所得税。为实现公平税负原则,对同类收入应按同一税率征税。因此,自然人充当合伙人时,有限合伙人对所有收入和普通合伙人对利润分成收入应按照个人所得税法中规定的“股息、利息、红利所得”和“股权转让所得”适用的单一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而普通合伙人则对管理费收入按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规定的超额累进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对自然人因从事创业投资所获得的投资收益按单一税率征税,在创业投资合伙企业解散时,合伙人就不会由于留存收益累计发放造成的实际所得过高而承担超额累进税率下的过高税负。
(三)允许法人性质的创业投资企业合伙人合并收入纳税
当创业投资企业的合伙人为法人或其它组织时,允许将其从创业投资企业获得的收入与其它收入合并后纳税,并允许在其出现整体亏损时,在其后五年内以整体经营所得弥补亏损。合并纳税不仅意味着法人企业可以用创业投资活动的所得弥补其它经营活动的亏损,也意味着法人企业可以用其它经营所得弥补创业投资活动的亏损,以及多项创业投资活动中的盈亏互补,从而实现当年实际所得与应税所得一致、税收负担与应税能力一致的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小企业 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投资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
第一,人力资本投资有助于企业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以知识、智力等资源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对企业人力资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所具有的人力资本的结构和质量状况都不佳、人力资本严重短缺等问题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持续不断地提高人力资本的质与量,才能在竞争中求得快速发展。
第二,人力资本投资有助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长期持续地人力资本投资才能逐渐形成人力资本,比如企业通过组织在职培训使员工具备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特殊技能。并且随着企业的发展,其不同发展阶段所需要的人力资本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企业为了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必须持续地投资于人力资本。
二、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本投入不足
1、企业决策者的观念滞后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决策者对人力资本作用的认识程度和发展经济的人才观念。许多中小企业的决策者往往将人力资本投资这种“一本万利”的事当作“亏本买卖”,片面地认为职工教育是社会行为,把职业培训视为一种负担;由于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的约束,企业的决策者把天平更倾向于收益来的更快更明显的物质投资。对于人力资本投资,决策者只把眼光停留在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滞后性和长期性上,所以决策者更倾向于对物质资本投资,导致了在企业资产核算方面,只注重了企业物质资本的核算,忽视了人力资本也需要评估。由于决策者这种注重短期收益的观念,企业在生产中往往过多地注重物质资本投入,这对人力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的形成及积累十分不利。
2、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高
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受到企业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又加上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压力逐渐增大,并且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进行缩减费用,其中以缩减人工费用为主,降低员工工资与福利,减少用在员工身上的开支,即减少人力资本投资,因此导致了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力度的不足。
(二)人力资本投资项目比例不合理
本文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项目可为三个项目,分别为教育培训投资,迁移投资以及医疗保健投资。教育培训投资是针对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和发展路径进行经常的、大量的教育培训活动,这方面的投资对一个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具有战略决定意义。但是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来说这方面的投资比例是不大的,原因是我国的中小企业多数以制造业为主,以劳动力作为工作输出的基层员工的占得比例大,再加上中小企业员工流动率远远高于一些大的企业,企业的决策者往往会选择降低企业在对员工的教育培训这方面投资的比例。迁移投资即对企业招聘和选拨人才这个过程的投资。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这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尤其对于本文中员工流动性大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决策者认为一个企业成功的前提是企业的每个岗位必须是运营正常。而确保每个岗位人员的情况就成为了中小企业的主要任务,因此,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就会把迁移投资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
(三)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管理能力偏差弱
投资是经济主体通过现期的资金或资源投入以期获得未来收益的经济活动,由于投资的支出与获得未来收益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存在多种不可预测的复杂因素,这就决定了投资是有风险性的。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也会面临各种风险因素,如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供求的不确定性导致的市场风险;与生命安全及健康相联系的生命风险;因技术进步、社会发展而导致的人力资本贬值风险;因劳动力流动而产生的风险等等,上述许多风险很难预测也难以回避正是由于人力资本投资的这些特性和风险使投资活动会有达不到预期收益或者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三、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树立人力资本投资的正确观念
企业的成长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而人力资本投资和物质资本投资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人力资本投资和物质资本投资都可以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投资回报率,但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要大于物质资本的投资收益。这一点可以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得到证实。在该生产函数中,我们知道人力的产量弹性约为物力的产量弹性的三倍。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要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可是凡事都要讲求适度原则,虽然理论上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远大于物质资本投资收益,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投入人力资本而忽视物质资本。因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是相依相存的,没有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相反还会最终导致产量下降,企业发展不均衡。
(二)企业应优化各人力资本投资项目间的比例关系
企业应加强新员工入职教育培训和管理者员工的脱产培训这两个方面的投资,及时、规范、全面的新员工入职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应从制度上对新员工入职培训工作加以保障,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正如老话所讲的“磨刀不费砍柴工”,对新员工进行培训的过程,正是为了可以做出更多好刀,为企业砍更多的柴。只有企业重视,新员工入职培训才能有保障,才会有力度。
(三)加强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管理
中小型民营企业应该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本投资的管理理念。从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到人力资本的形成以及后期的维持,直到最终企业效益的提高,整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企业事前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整个过程做出总体性的谋划和安排,从而避免了由于人力资本投资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大部分的中小企业也意识到了发展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不断强化其人力资本的意识,改善其自身状况,努力提高人力资本管理水平,才能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