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公共管理体制范文

公共管理体制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6: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公共管理体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公共管理体制

篇1

一、城市旅游公共管理体制现状

在推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积极建立城市旅游公共管理体制,以此来实现对旅游业的高效管理,保证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利用。但与其他国家相比,城市旅游公共管理体制在我国只有十年的发展历程,各个地区在制定相关的公共政策时,面临着权利与义务失衡的现状。旅游涉及诸多的环节以及影响要素,该行业的管理范围比较广泛,因此导致旅游业在实践管理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另外,不同地区的旅游局只有在对行政职能进行划分后才得以成立及运作,因此在管理权限上十分有限。在实践管理以及探索的过程中,我国的城市旅游公共管理体制面临着诸多的障碍,同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具体的发展模式如下。首先,直接撤销旅游局并积极推动旅游管理委员会的发展。地方管理部门在该委员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原来的旅游局局长直接担任该委员会的常务副主任,立足于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建立全方位统一化的管理新机构。其次,保留原有的旅游局,由市长担任主任的职位同时还设置了副书记,副市长以及副主任,通过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的形式,积极加强对当地旅游业的管理。与旅游委员会相比,旅游发展委员会的行政级别要更高同时管理权限更大,广西桂林市就采取这种旅游管理模式,实现自身的稳定运作,积极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联系,采取统一协调管理的形式,积极搭建完善的管理框架。最后,设置风景旅游管理局,实现对旅游企业的统一管理以及合理运作。安徽合肥以及浙江金华就是采取这种模式,旅游局与园林局是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部门,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相对较为紧密。旅游管理局可以实现所属旅游企业与旅游机关之间的有效区分,积极建立旅游集团,通过这种形式有效落实政企分开策略,江苏省苏州市在推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采取这种形式进行有效的试点,其中旅游局仍然拥有管理的职能,企业可以按照市场经济运作的模式,实现自身的稳定发展。

二、城市旅游公共管理体制的创新框架

结合上文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不可否认,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对推动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有着关键的作用和价值,为了实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必须立足于城市旅游公共管理体制的具体情况不断进行创新。

(一)以党政为立足点和核心建立市旅游委员会

旅游委员会的建立能够有效地保障城市旅游公共管理体制的权威性,其中高度集中是该委员会的重要特征,通过这种形式保障结构设置的完善性以及严格性,这种机构形式与其他的管理模式相比,存在自身的特色以及优势,其严格按照我国的管理体制实现不同组织之间的有效区分,保证各个职能部门能够明确各自的职责,采取固定管理实体设置的形式,实现管理质量以及管理效率的整体提升。该委员会的委员单位主要包括委员单位以及常务委员单位,委员单位之中主要由政府的职能部门所组成,常务委员单位主要由与旅游业相关的各类职能部门组成,这种形式能够实现稳定的操作以及和谐的发展,保证我国城市旅游公共管理体制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设置政府的常设职能机构——旅游局

通过政府常设职能机构旅游局的设置,积极落实职能规划、编制组织、旅游信息收集和发放,以及旅游行业宏观管理等相关工作,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行为监督以及资格责任的认定,保障旅游业能够实现自身的稳定发展以及积极宣传。旅游局在工作的过程之中需要以严肃执法、宏观调控和政企分开为立足点和核心,明确自身的职责以及作用,积极落实相关的责任,通过加强与委员会之间的联系为其出谋划策,保障城市旅游公共管理体制的权威性以及合理性,真正实现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从整体上促进公共管理作用的有效发挥。

篇2

全球化仍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在全球化背景下, 世界各国都在政治、经济方面做出了相应的结构性调整。结合我国行政管理现状, 我国政府也对西方新公共管理思想进行了参考、借鉴, 力求在借鉴新公共管理思想的基础上构建更加高效、便捷的管理体制。那么, 新公共管理思想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究竟有何借鉴意义呢?本文对此做出了回答。

1、新公共管理思想和内容

1.1 新公共管理思想

新公共管理思想是在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出现的一个思想理念, 其产生背景如下:在20世纪70年代,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转换, 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管理需要, 因此,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发起了新公共管理运动。简莱恩是新公共管理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 他提出了自己的思想学说, 推出了《新公共管理》一书。在书中, 简莱恩运用经济学知识, 就新公共管理思想的实用性进行了精准分析和界定, 并就一些之前无法确定的定性公共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简莱恩的《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管理思想也成为新公共管理领域的代表作。与传统的从人、政治、制度和环境视角出发的公共管理思想相比, 新公共管理思想将公共管理视为政府的服务手段, 主张将现代经济学和企业管理方法用到公共管理中去, 主张借助竞争机制、契约和公共合同来提高行政管理绩效, 这种管理思想, 显然更具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所以, 它也受到了东西方国家的普遍欢迎。

1.2 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内容

新公共管理的内容如下:政府的管理职能应该是掌舵而不是划桨, 在公共行政管理中, 政府的作用应该是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政府服务要以顾客和市场为导向, 要根据顾客需求为他们提供服务;政府应采用授权+分权的方式进行公共管理, 政府的社会服务和管理权限要尽量下放给基层单位和社会基本单元, 以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和服务能力;政府要借鉴私营企业的管理经验, 加强人力资源、成本、效率和质量管理, 以降低成本, 提高管理效率。这也要求政府就外界情况变化尤其是不同的利益需求, 及时做出反应;在公共管理中, 要引入竞争机制, 给私营部门提供参与公共服务的机会, 以避免公共服务的垄断性, 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政府应放宽行政规则, 实时绩效目标测量和管理;让公务员参与到政策制定中去, 对高级公务员进行政治任命, 以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

2、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

2.1 实践证明了新公共管理的实效性

虽然新公共管理思想是西方国家政治、经济、科学发展到一定条件下的产物, 它体现了西方公共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它的出现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共管理问题, 但是, 社会发展实践证明了新公共管理的正确性, 如在新公共管理思想指导下, 许多西方国家都开始了公共管理改革, 并且有效提高了国家公共管理水平, 也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可否认, 新公共管理思想在一些方面还不够完善, 如它过分地依靠经济学知识来进行政治管理, 必然会给政府管理带来许多问题, 但是, 它的系统性、普适性、明确性也是值得肯定的。目前,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 公共管理领域隐藏的许多问题也暴露出来。如何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而那些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发展理论, 对我们来说都是值得参考和借鉴的, 新公共管理思想也不例外。

2.2 新公共管理理论适用于我国国情

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 如今, 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已经开始了全方位的改革, 其中,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尤为显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使得我国经济建设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 我国经济建设要想实现长远发展, 必须要有合适的政治体制与之相匹配, 这也决定了我国公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我国公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虽然已经起步, 但是, 当前我国行政机构改革采用的仍旧是传统公共行政管理模式, 传统公共行政思想仍未过时, 公共管理领域长期存在的行政法规不健全、职责不清、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等问题仍旧存在。借鉴西方新公共管理思想, 将目标管理、绩效管理、成本核算等管理思想引入到公共行政管理领域, 能有效提高政府公共行政管理效率, 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和社会法发展。

3、我国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对新公共管理思想的借鉴

3.1 更新观念, 政府管理企业化

政府企业化管理, 高效管理, 是新公共管理思想的重点。长期以来, 我国政府机构在管理方面始终存在管理模式僵化、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非常多, 主要原因有:计划经济使政府权力高度集中, 几乎所有事务都被划分到政府管理范畴, 政府管理事务繁忙。在法律不健全的情况下, 人员编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政府机构日益庞大, 机构臃肿, 人浮于事, 机构重叠等问题也随之出现;政府机构重叠, 导致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非常模糊, 管理空白也在所难免, 在出现问题后, 有关部门还经常会出现踢皮球的现象。新公共管理提倡像管理企业那样去进行政府管理, 并且在政府管理中将管理效率和效益放在首要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经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政府的重要管理任务的情况下, 这一思想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如企业管理必须要制度完善, 管理职能清晰。在新公共管理思想影响下, 我国政府在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中, 首先更新了管理观念, 完善了公共管理制度。然后明确了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职权定位, 并要求政府管理人员树立效率意识, 积极探索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管理模式, 这必将进一步强化政府功能, 推动我国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

3.2 借助企业管理手法, 提高管理质量

目标管理、绩效管理、成本管理, 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新公共管理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将企业管理手段引入到公共行政管理领域, 参考企业管理手法, 通过目标管理、成本核算和控制、绩效管理来提高公共行政管理质量。这一管理思想对于我国行政管理改革来说有着积极意义。确切来说, 经管我国行政管理在管理对象、目标、方法上, 与企业有着显着区别, 纯粹的企业管理手法不一定完全适用于行政事务管理, 但是企业管理的科学性, 企业管理对市场需求和客户的重视等, 对于公共行政管理来说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将企业重投入重产出、关注成本核算与绩效管理的手法引入到政府公共管理中去, 能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和工作人员的责任感, 也可以进一步强化公共管理领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联系, 进而提高管理质量。如在财务管理中构建多层次、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格局, 实施绩效管理, 能有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提高政府的社会服务质量。

3.3 引入竞争机制, 提高服务效率

长期以来, 在公共服务领域, 政府都处于垄断地位。新公共管理提倡将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共管理中去, 这一提议, 对于我国行政管理来说, 具有以下意义:首先, 将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共管理领域, 给私人企业提供参与公共服务和管理的机会, 尤其是在电力电信、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发挥市场机制, 允许私营企业参与其中, 既能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 节约公共管理成本, 还能有效进行资源配置, 加快公共资源流通, 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其次, 私营企业、部门参与公共服务和竞争, 必将使政府的管理职能发生新的变化, 政府在公共服务压力减轻的情况下, 可以在公共管理组织管理和监督方面持续发力, 解决公共服务产品单调、供给不足等问题, 还可以促使公共服务进一步细化、个性化和差异化, 这些, 都有利于实现公平化、均等化的社会发展目标。

3.4 依法行政, 提高公务员队伍的自觉性

新公共管理非常重视工作绩效, 但是它所关注的工作绩效和优质服务都要在法制健全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当前我国法制建设还不够完善, 因此, 在借鉴新公共管理思想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时, 我国政府必然要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并本着依法治国原则, 将法律法规落到实处, 那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也会得到有效控制。公务员和公务员队伍是推动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重要力量, 在新公共管理模式下, 不仅行政部门的公务员管理模式和方法会发生改变, 公务员的薪资待遇和级别也会发生明显变化, 他们的收入会与绩效直接挂钩。在法制健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 在行政工作中, 公务员群体只有与时俱进, 提高政治敏感性和责任意识, 依法办事, 才能提高行政绩效, 获得公众和单位的认可, 才能实现长远发展。因此, 从某种程度来说, 新公共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公务员群体的责任意识和自觉性。

综上所述, 新公共管理在传统公共行政模式改革、政治和经济管理等方面有着显着的优势。所以, 我国政府在行政管理改革方面, 要善于从新公共管理思想中汲取营养, 然后结合我国国情, 积极推动行政管理改革, 以提高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 实现行政管理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昱晨。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J].才智, 2017 (30) :209.

篇3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府对我国的公共管理体制进行了数次的改革,这些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完善了我国的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模式。现在,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公共管理体制和大部分西方国家一样,政府出现了财政负担沉重、办事效率低下、公共服务落后等问题。但是,随着新公共管理体制理论的不断发展,西方国家根据新公共管理体制理论取得了明显的改革成果,这对于我国的公共管理体制而言,具有深远的引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发展方向页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政府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浪潮的兴起以及政府内部关系的调整,公共管理理论出现了从传统的研究公共管理部门的公共行政学向研究公共事务的“新公共管理学”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丰富了公共管理科学研究的研究方向和视野,还促进了公共管理事务治理模式和公共管理治理理念的变革,为广大人们的公共利益的有效实现铺平了道路。本文就公共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公共管理体制未来的改革方向。

一、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模式

政府控制公共管理模式其实是我国政府为了能更好地满足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一种管理模式,并将这种模式运用于公共事业领域。一直以来,公共事业管理体制都是处于政府控制的模式,这其中不仅包含了历史因素,还有一部分经济因素。主要的经济因素有:特权、辅助政府管理以及与事业单位或组织代行我国政府的职责有关。首先,政府在选择适用模式的时候,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政府部门理所应当地把自己当成公共事业的垄断者,他们认为,只有政府才能为人们提供那些公共事业上的服务,然而,这样的做法极易滋生特权主义。这些特权主义又与寻租行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政府在从事公共事业管理时需要承担大部分活动经费以及全部政治风险所产生的成本,这就为政府在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的同时带来了极高的风险。然而,只有政府部门在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的活动中取得较高的利益,才能让政府有能力承担那些由公共事业管理带来的活动经费和活动风险。其次,政府本身的管理能力是有限的,但是这个社会需要管理的公共事业的数量却远远超出了政府的能力范围。为了能保障政府在公共事业管理的权利,政府在公共事业的各个阶层都设立行政组织,这样,不仅造成机构臃肿,还增加了政府的管理成本,造成了国家财力不支的状态。因此,由事业单位代替政府实施公共事业的管理职责,不仅能对社会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还能有效地节约管理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最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对政府部门进行直接服务,社会公众成为了事业单位服务的间接对象。事业单位的服务目的并非是为了向广大的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更加健全的服务,而是为了获得政府部门的财力支持。因此,事业单位的活动常常受制于政府部门的意志。由于事业单位并非政府机构,所以,事业单位在人员编制、财务支出上具有很大的弹性,或许是出于对临时安排离职或者退休人员的需要,或许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或许是出于满足领导者个人需求或者满足政府部门利益,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对事业单位进行整改,比如合并、成立、撤销、扩张等来达到上述目标。

二、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发展方向

从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管理实践来看,社会选择和政府控制是两种根本不一样的公共事业管理机制。在传统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下,政府部门对公共事业的控制是连通整个公共事业管理机制的重要力量,但政府部门的这种控制完成方式是通过组织的形式达到的,换而言之,政府将自己的权利通过社会组织延伸到整个社会的各方面,从而达到政府部门对整个社会的控制。实际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大部分是人们运用公共资源获得利益的一种方式,但是,当国家成为那些社会公共资源的绝对拥有者和占有者时,那些事业单位或者社会组织就会转化成一种组织化手段,而这种组织化的手段有利于国家目标的实现。社会选择和政府控制不仅是不一样的管理方式,它们的意义也完全不一样。第一,在政府控制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过程中,政府部门是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主体,但在社会选择的管理模式下,社会是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主体。政府控制比社会选择更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而社会选择比政府控制更适用于市场经济体制。第二,从法律方面来说,政府控制承担着所有的社会责任。然而,事业单位则具有相当独立的法律地位,在法律上,事业单位属于事业法人。第三,社会选择和政府控制下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结果也不一样。社会选择下的公共事业单位独立性高且数量多,然而,政府控制下的公共事业单位独立性较低且数量少。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对待国外的公共管理体制时,要保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不能一味地推崇国外的公共管理体制,也不能一味地固守自己的公共管理体制。公共事业管理机制是构成我国社会管理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公共事业管理机制和企业管理机制、国家行政管理机制及一些其他方面的管理机制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要想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发展的公共事业管理机制,必须依据我国的根本国情,这样才能确保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机制的健康发展。

作者:韩康 单位:贵州省凯里学院学生处

【参考文献】

[1]朱仁显.公共事业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

篇4

一、新公共管理与政府财务报告关系

随着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开展和进步,我国学者开始探讨新公共管理的思想对我国公共行政改革的借鉴意义。

(一)规范政府财务报告 新公共管理要求建立高效率的、民主的、公开的政府,这就要求我国政府财务信息真实、充分的披露,并增加披露的透明度,并为了使政府财务报告能够提供更加充分和相关的财务信息,应该统一政府财务报告的种类,改革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扩大财务报告的信息容量,在改进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探讨中,也应该考虑到成本问题。

(二)建立政府财务报告系统 建立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高效率的政府,离不开政府财务报告的监督,离不开政府会计信息支持,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是建立起与企业家政府相配套的政府财务报告系统。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预算管理和政府会计一开始就处于这一改革前沿,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在放松预算投入控制的同时,明确要求政府和机构承担起主要由成果和产出计量财政绩效的受托责任。因此,基于绩效导向型政府会计系统的建立显得尤其必要。政府的受托责任应该被有效加以界定、计量、记录和报告,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是新公共管理体制下政府财务报告重要内容。

二、新公共管理体制对政府财务报告要求

由于新公共管理体制将现代市场经济的管理方法与机制运用于政府管理之中,这必然对整个政府机制产生深远影响。而从财务角度看,这些改变又势必对政府财务报告提出更多新要求。

(一)强调评估报告主体受托责任 政府财务报告并非纯粹的技术性问题,它强调通过提供满足使用者需要的信息,帮助使用者达到目的。与企业会计相比,政府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更加广泛多样,获取和使用政府财务信息的目的也各不相同。它有两个基本目的:一是评估公共部门履行受托责任情况,立法机关、审计部门和公众通常十分关注;二是改进决策制定,大多认为政府财务报告重心在于帮助使用者评估报告主体的受托责任。在西方公共治理、公共管理与政府会计理论和实务中,受托责任历来被奉为一项经典性原则,成为指导政府会计改革与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受托责任原则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内部受托责任,二是外部受托责任。受托责任概念源于委托关系,这种关系要求人向委托人负责。由此出发,人应向委托人反馈自己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而委托人要对受托责任人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进行评价。因此,无论是委托方还是受托方,获取相关信息就成为评估受托责任的基本前提。这就进一步要求政府会计系统能够提供准确、全面和及时的受托责任评估信息。

(二)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为增强财政透明度和绩效导向公共管理,目前已有超过一半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在政府会计、财务报告甚至政府预算中采用了某种形式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在强调绩效导向的管理模式中,管理者关注的中心问题有两个:一是公共组织使用公共资源产生了什么有意义的结果;二是得到这些结果付出成本为多少。要得知这两个基本问题就需要有相应的成本和绩效信息,但传统的现金基础会计无法提供这两类关键信息,转向权责发生制的改革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这是政府财务管理方面极为重要和关键性的改革。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并不只是应用于公共部门的会计惯例所发生的技术性变化,引人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旨在确保放松对管理者投入控制的同时,让其对成果与产出承担明确责任,以及对与生产产出相关的成本负责。为此,政府会计也迫切需要引入权责发生制,以有效追踪产出成本,进而支持管理者更好地制定决策。

(三)增强政府财政透明度 政府如同上市的股份公司。它代表公众从事公共财务活动,管理公共财产。公众拥有公共财产权益,享有财务信息知情权。所以政府财务报告必须建立起公开透明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

三、现行预算报告制度的弊端

目前,我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政府财务报告,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实际上只是预算会计报告,是以预算会计报告为核心的一种报告体系,这与严格意义上的政府财务报告有很大差距,而且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一)政府整体财务报告尚待建立 无论从“政府向公民负责”的角度,还是从帮助使用者制定相关政策的角度,合并的政府整体财务报告是最重要的报告类别。研究表明,包括核心部门、立法机关、媒体和公众在内的几乎所有类别的信息使用者,都需要通过这类报告获得关于政府整体的预算与财务信息。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并不提供这类报告,包括对于管理财政风险意义重大的或有负债报告、税收支出报告,以及准财政活动方面的报告。另外,虽然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各有一套会计报表,并提供汇总的会计报表,但各套报表自成体系,分别编报,无法通过汇总生成政府整体的合并资产负债表。现行预算会计系统虽然提供关于政府整体的预算报告,但由于许多类别的财政交易并未包括,这些报告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政府整体预算报告。

(二)资产、负债等报告不充分 我国的预算会计对政府资产与负债的记录和批露不完整。部分国家资产没有相应的会计记录与报告;负债方面的确认和记录亦不完整。根据规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需要对本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会计核算,但政府整体的财政预算、决算不提供有关政府固定资产方面的信息,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会计信息仅仅提供给国家统计部门作为参考资料。这意味着用于购置政府固定资产的财政资金,一旦支出后就不再被有效追踪与监管。实际上,每年预算支出所形成的只是政府固定资产增量部分,而对政府历年积累的固定资产存量却没有进行完整会计核算,因而无法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

(三)不提供反映公共部门绩效与成本信息报告 公共部门财务报告主要目标是反映报告实体管理绩效,即财务报告应提供可靠、相关和及时的信息,帮助使用者评估报告实体“资源消耗了多少、在什么地方”,对应“提供了多少有效的商品或服务”等问题。这些信息即是管理绩效方面的信息。然而,现行预算会计系统中的报告不能提供完整的此类信息,尤其是关于产出和成果方面的信息。

除此以外,现行预算会计与报告系统也不能提供评估财政绩效所需要的相关信息,特别是关于服务成本方面的信息。由于公共支出机构不能了解支出成本,因而不能努力使成本最小化。在这种情况下。设置和运用支出绩效评估与考核指标显得尤其重要。除此以外。现行预算会计报告体系还存在对报告使用者范围界定过于狭窄、制度规范模式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等问题。

四、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改进建议

(一)构建新型的绩效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第一,政府财务报告的新目标。政府财务报告目标的设计思路是:在政府会计目标指引下,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通过对“为何要提供信息”、“为谁提供信息”以及“提供什么样的信息”三个相关问题的解释,建立合理的政府财务报告目标。政府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寻求资源和责任的平衡,或者说在资源限制这一约束条件下追求最大限度地行使职能和完成责任。从政府资源与责任长期平衡要求出发,必然要求关注其每期收入、费用情况以及资金实际收支,关注政府活动对财务状况的影响,以及政府未来持续服务能力和未来需完成的责任。此外,从最大限度寻求职能完成的角度出发,还要求关注活动的合法合规性、经济效果和效率,以及保证政府行为合法合规、经济高效的内控系统。由此,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就应是全面反映政府的经济行为及其对资源产生的现实和未来影响,以帮助政府这一内部使用者了解其现状,评价其行为,为未来的资源配置决策和政府行为的改进提供依据,同时也帮助外部使用者了解政府履行受托责任状况。概括起来可分为: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反映政府运行业绩、反映政府财务状况、反映政府组织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系统四个总目标。

第二,政府财务报告的新型主体。政府财务报告主体,是界定政府财务报告范围的关键因素。我国现行财政管理将具有政府功能的单位分为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种类繁多,性质复杂。对于现行行政单位,原则上可归为政府单位。事业单位是否应全部纳入政府财务报告主体的范围,需结合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作进一步研究探讨。目前,结合各国通行做法,初步考虑可将现行事业单位分为三类:一类是政府单位,将公共功能较强和使用政府财政资金规模较大的单位划为政府单位;二类是非营利组织,将不以营利为目的,通过非政府性收费等方式能实现收支平衡的单位划为非营利组织;三类是企业单位,将事业单位中属于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单位划为企业单位。第一类政府单位属于政府财务报告主体,后两类暂不纳入政府财务报告主体的范围,但可通过附表或其他方式反映相关信息。在合理界定政府单位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各编报部门决算以及财政部门汇总编报财政总决算的实际情况,我国未来政府财务报告编制至少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政府各部门,二是政府整体。政府各部门负责编制本部门年度财务报告,各级政府分别由各级财政部门编制本级政府整体财务报告。财政部负责汇总地方各级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此外,鉴于社会保障基金涉及社会养老、医疗等政府未来负债,与政府整体财务状况密切相关,可将其作为独立的基金报告主体,按一定的权责发生制基础提供相应财务报告。

第三,编制政府财务报告的会计基础。目前关于政府财务报告应该采取的会计基础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政府财务报告应该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基础,这样才能达到政府财务报告帮助使用者评价受托责任的报告目的。结合我国国情和公共财政改革,政府财务报告应该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基于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的不同信息需求,收付实现制或修正的收付实现制财务报告同样能满足这样的需求,并且认为,权责发生制基础的财务报告增加了报告成本,却并没有给使用者带来更为有用的信息。从实务角度讲,现阶段要想全面引人权责发生制必将面临众多难以克服的困难。笔者认为,目前可以尝试考虑采取双重模式:即在保留收付实现制的同时,局部性地引人权责发生制,对难度比较小而实践中问题比较突出的资产与负债项目进行报告,形成两种会计基础并存、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体的双重模式。在保留传统现金信息的同时,还能提供对财政决策与管理更为有用的政府财务信息。

第四,编制政府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要求。根据各国的实践和以上的理论分析,笔者认为我国的政府财务信息质量应该以受托责任为主线,兼顾决策相关性,应首先包括以下几个核心质量特征:一是可靠性,即要求单个财务会计数据信息具有可靠性;二是相关性,要求政府会计主体提供的信息必须与政府承担的受托责任特别是财务受托责任相关,与政府内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及决策相关;三是可理解性,要求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必须清晰、简明、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理解和使用。另外也应当包含及时性、重要性、可比性、获取的便捷性等辅质量特征。

第五,新型政府财务报告的体系设计。新公共管理体制下,改进后的政府财务报告应由财务报表、附注及其他补充信息构成。政府财务报告的构成与政府财务报告目标相对应,不同的目标侧重于由不同的报表来完成。(1)反映预算执行情况。这一目标主要通过预算与实际对比表实现。该表按照与预算同样的确认基础(现金收付实现制基础)来确认实际收支,并与预算收支相比较。一方面可以反映政府实际收支的合法性以及与预算的符合程度,另一方面有助于评价政府财务计划的完成情况,对政府的管理则具有一定反馈价值,有利于未来的财务计划和执行改进。(2)反映政府的运行业绩。该目标主要通过相关的流量报表和业绩指标来衡量。收入费用表反映当期取得的收入、发生的费用和产生的结余(或赤字),帮助使用者了解政府资源的来源和使用情况,帮助使用者评价政府以收抵支的能力。(3)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这一目标主要通过资产负债表实现。资产负债表不仅体现期末的资产、负债及净资产状况,还反映资产及负债的构成,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预测未来财务状况。另外资产的使用限制、资产质量、未来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等以及无法计量的资产均可以通过报表附注或补充信息来反映。(4)反映政府组织的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系统。该目标主要通过补充信息中的领导层讨论及分析达成。

所以政府财务报告主要应由: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现金流量表、预算与实际对照表、成本表、业绩指标表、附注及其他补充信息构成。

篇5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农村体育;管理体制改革

“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是新公共管理的发展目标。加快发展农村体育事业,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就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目标要求。

一、农村体育管理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一)农村体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农村体育长期以来仍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决策体制,考虑更多的是供给主体的利益,体育公共服务观念明显滞后,以管理代服务,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高。这种体制框架在整体上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与“体育公共服务性、公益性、共享性”的规律相悖,成了制约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距离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渐行渐远。

1.农村体育管理体制不完善,供需脱节

我国的农村体育组织管理采取垂直管理模式,缺乏下级对上级的制约因素,容易造成乱用职权或上、下级严重脱节。同时,乡镇文体站、村干部两级部门作为沟通各级农村体育领导机构和农民之间的纽带,起到承上启下、上传下达的重要作用。然而,社会体育管理机构到了镇(乡)一级就不够健全,基本不再向村一级延续,造成农村体育管理机制运作不畅,农村体育管理主体与客体与脱节。

2.农村体育服务政府财政投入严重短缺

一方面,受传统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群众体育的财政政策不尽合理,城市体育设施由国家拨款投资,而农村则由县、乡(镇)财政负责。由于当前基层财政吃紧的影响,客观上造成了城乡居民在体育资源分配上的不平等、不均衡。另一方面,在农村体育的运营模式方面,政府创造条件和诱导政策促进社会各方参与的多元筹资机制尚未建立。

3.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缺乏有效监督

长期以来,很多地方政府对农民体育工作认识不足,农村体育属“软任务”,工作边缘化,往往被置于可有可无、可抓可不抓的地位等。对政府在农村体育工作规划、工作过程和实施效果上缺少必要、有效的监督,制度上的约束也不够健全。特别是乡镇一级的农村体育工作,缺乏必要的规范,造成政府规避责任的现象。由于缺乏监管,致使农村体育事业单位即缺乏激励也缺乏约束的有效手段,效率低下已经成为突出问题,严重制约农村体育的发展。

(二)农村体育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用新公共管理理念指导新时期农村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要求政府转变行政管理理念、加强公共服务意识、更新公共服务功能、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由原来的管理者转变为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建立多中心、多元化与合作网络式的管理结构,已不仅仅是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管理改革的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体育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农村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思路

(一)借鉴企业管理方法创新体育管理组织体系

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好的治理要求在组织结构和制度关系间求得某种平衡。合理设计群众体育的组织结构,协调好各管理部门之间以及部门与下属单位之间的关系,是农村体育能否良性运转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农村体育管理组织体系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导向,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不断完善政府管理机构,健全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发挥各系统的整体功能。各类农村体育组织要采取由上至下的领导网络和横向沟通体系模式,形成各级层层直接纵向管理和横向沟通的机构管理运行网络体系。要形成完善的组织、计划、协调、控制、激励等一系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建立多元的农村体育服务产品供给机制

首先,应努力实现体育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财政投入为保障,建立农村体育服务实施主体多元化机制,充分发挥体育事业单位、体育企业和社会体育团体等的主体作用。

其次,应努力实现体育服务供给机制的社会化。建立多元的农村体育服务产品供给机制,就是要积极推进政府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和法制法。

三、我国农村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内容与举措

(一)树立服务观念,加强农村体育服务意识;

各级政府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出发,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体育发展,把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农民的体育需求。一是要摒弃传统体育管理体制下形成的“管体育”、“办体育”的思想观念,实现观念创新。二是要树立国家、社会、单位、个人齐努力,共同举办农村体育的观念,实现服务途径的创新。

(二)转变行政职能,加强农村体育工作的宏观管理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前提,要在农村要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作方式,实现政府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要构造一个在政府指导下的以满足大众多样化需求为动力,以市场为资源配置基本手段,激励与约束并存、权利与义务对等的社会化的体育组织与管理框架。

(三)改进行政手段,加强农村体育工作的科学化管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体育,要有科学的指导、科学的管理、科学的建设。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农村体育的新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并完善农村体育的管理方式,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的直接管理转向综合运用市场、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的间接调控,进而从根本上解决执法主体错位、缺位,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提高综合管理、服务与引导农村体育发展的能力。(姜子庚,男,1988.12,河北省委党校2013级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在读,现工作单位为沧县体育旅游局)。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