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36: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乡村体育旅游是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能为旅游者在旅游游览的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各种服务于一体的经营性项目群,它能使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1]。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复杂的地理环境及多样的气候特征,为发展乡村体育旅游业提供了优良的自然条件。我国小型多样化的乡村体育旅游已逐渐发展起来。1986年中国国际乡村体育旅游公司的成立[2],为中国乡村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我国乡村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1设施不完善
旅游设施是接待旅游者参观游览的物质设备条件。乡村体育旅游设施包括旅游交通工具和交通设备、旅游宾馆、旅游饭店、供应旅游商品的商店、供旅游者运动和娱乐的设施以及为适应旅游者的不同需要和爱好而准备的各种设施。乡村体育旅游设施是否齐全、实用,服务是否周到,标志着乡村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的程度,是乡村体育旅游市场的硬件条件标准,在这方面,我国与先进的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其次,乡村体育旅游的服务质量差。高质量乡村体育旅游服务包括服务主动、周到、热情,使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优质旅游服务,应该既使旅游者满意,又能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我们还存在着管理水平低、服务质量差,旅客不满意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1.2产品结构单一、形式老化、内容多年不变
我国乡村体育旅游产品供给目前还外于被动和力不从心的落后状态,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包价形式的乡村体育旅游产品,不能适应不同年龄的需求。另外,乡村体育旅游产品质量下降也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3资源开发不力
我国乡村体育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种类多,分布广适合大力发展乡村体育旅游。但目前我国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还远远不够,成为制约我国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3.1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够,内容单一,缺乏特色
乡村体育旅游自然资源开发不够,缺乏富有特色的乡村体育旅游项目,影响我国休闲型乡村体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1.3.2体育人文资源的开发,观赏性的多,参与性的少
我国体育人文资源的开发,观赏性的比赛和表演偏多,主要属于观赏型乡村体育旅游,大多数人处于旅游观赏的位置,达不到体育健身的目的[3]。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体育人文资源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体育比赛和民族传统体育表演方面。我国由于体育场地缺乏,富有特色的体育建筑很少,能作为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得到开发的更少。游客参与性强的大型体育娱乐场,因为需要较多的投资,只有北京、深圳等少数几个城市近郊出现,在其他许多城市很少见,难以满足人们对短线乡村体育旅游的需求[4]。乡村体育旅游人文资源开发过于注重观赏性,忽视参与性,致使我国乡村体育旅游发展不能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健身的主要需求,缺乏发展后劲[5]。
1.4乡村体育旅游人才短缺
乡村体育旅游人才是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乡村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目前乡村体育旅游人才的现状,却成为影响我国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1.4.1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专业人才短缺
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需要进行科学论证,整体规划布局各种体育活动项目。这些工作需要既精通旅游知识、又精通体育知识的专业人员,而目前这一方面的人才还很短缺,难以形成有组织、成规模的专业力量[6]。
1.4.2乡村体育旅游营销人才缺乏
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得到开发后,必须通过营销宣传才能开拓潜在的乡村体育旅游市场。乡村体育旅游产品的营销宣传,需要通晓体育、旅游、营销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这样的人才极其缺乏[7]。致使我国当前专业的体育旅行社非常少,综合性旅行社内负责乡村体育旅游产品营销的部门也不多,已从业人员乡村体育旅游知识欠缺。乡村体育旅游营销人才缺乏,导致乡村体育旅游产品难以为大众所熟知,不能促使人们产生乡村体育旅游需求。
1.5缺乏完善的乡村体育旅游政策
1.5.1乡村体育旅游扶持政策缺乏
乡村体育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开发乡村体育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还未引起政府部门足够重视。政府目前主要重视旅游资源文化品味的开发,对于体育文化意义认识不足,因此对乡村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优惠政策扶持,导致我国乡村体育旅游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由于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了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需要。
1.5.2乡村体育旅游法规政策不完善
乡村体育旅游的健康发展,需要相应的法规政策保障和管理措施。但目前我国有关乡村体育旅游的法规政策还没有出台,旅游对口管理部门也不明确,导致乡村体育旅游市场出现无序竞争,乡村体育旅游经营单位和个人经营混乱,乡村体育旅游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容易造成乡村体育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影响乡村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明华.湖南体育旅游资源调查分析[J].体育学院学 报,2003,(1).
[2] 韩纪光:我国发展体育旅游的前景分析[J].体育与科学, 2004(1).
[3] 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 [J].旅游学刊,1999(2).
[4] 夏敏慧.海南体育旅游开发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1(1).
[5] 陈文英:探析我国体育旅游[J].湖北体育科技.2003(3).
[6] 王贵忠.体育旅游资源分类及资源可更新性探讨[J].体育科 学,2003,(4).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家乐;现状;未来发展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由于现代旅游者越来越追求“生态”与“个性”的多样化旅游,及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意识的产生,一种新的旅游形势也顺势产生,即乡村旅游模式――一种在传统农业与旅游边缘交叉的新型旅游。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比较晚,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适应外事接待的需要。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头十分强烈,现代的乡村旅游首先在经济发达的省份和大城市展开。随后在全国逐渐发展起来,本文在这种发展形势下对我国现有的农家乐模式进行分析,并就其现有的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给与一定的建议。
(二)研究意义
农家乐旅游模式的探究对中国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历史意义
通过对前期研究人的研究总结,对现代农家乐旅游模式进行分析和建议,为以后对农家乐旅游模式的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资料支持。
2.现实意义
(1)通过对农家乐发展的研究探索出更好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法,助力发展新型的农家乐旅游发展模式。
(2)乡村通过发展农家乐旅游模式可以提高本地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利用旅游资源。
二、我国农家乐旅游模式发展现状
(一)我国现有的农家乐旅游模式主要特征
1.多位于乡村或城郊地区,乡土特征鲜明
因为农家乐与文化古迹和各种风景名胜景点、各种主题公园等不同,它不依靠于悠久的历史文化遗留,不依靠与各种科技建造,它是将自己的农村精神风貌和独特的乡土文化融为一体,展示出自己独特的农家风貌和乡土气息,而不是人工刻意雕琢的景观。这种旅游模式主要在于通过农家的休闲旅游活动和独特的生活方式,让人们亲身体验现代农民生活和农村乡土气息,体验远离城市喧嚣的感觉。
2.接待主体主要为农户家庭,强调客体的平民性
以工薪阶层为主的城市或城镇平民参与者及注重生活情调的知识分子是农家乐旅游的主要参与者。进入农家乐或选择这种旅游方式的旅游主体可能是来自城市或城镇的居民,他们的职业和身份各不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相似的收入水平跟消费指向,也就是农家乐游览客体的平民性特点。
3.以城郊或乡村地区自然风光和区域内的农业资源(如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等资源)为旅游资源,原生美特点突出农家乐旅游中的客体非常清楚,就是现实存在的,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属于某种社会类型的乡村社区模式以及质朴自然的特有的乡村景物。以上这些是对旅游者的最大吸引力,旅游者来这里是为了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欣赏不一样的新鲜景物,这些是农家乐旅游中价值所在。
(二)我国农家乐旅游的作用
1.丰富了旅游业内涵
“农家乐”从产生就带有浓郁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情,产品内容丰富,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体验农村风情,享受特色文化,使游人增加了许多消费内容和方式,学到很多东西,还感受到当地不同民俗,使游人留连忘返。
2.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
“农家乐”让有旅游资源地区的农民走上了发展经济的路子,打破了单纯以农业为谋生手段的局面。这些农民可以不出家门挣大钱,不用为挣到了钱讨不出账发愁,加快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使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
3.构建了“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首先是劳动力充分就业,收入水平提高,“农家乐”破解了我国农村发展最大的难题。农民不离本土增加收入,自我价值得以体现,自信心不断增强。城乡交流通畅,差距日益减少,社会和谐有了保障,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文明程度提高,文化生活丰富,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在这些地区交汇,为农村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农村地区“和谐”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我国农家乐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种类及经营特色
1.产品种类比较单一
我国的农家乐多为乡村居民自发兴办的,在经营过程中,随着经营规模逐渐增大,经营理念不断更新,及人们对旅游个性化跟原生化的要求,农家乐产品设计跟不上游客的需求,大部分停留在以吃、住为主的阶段,参与体验性的项目极少,可以用来游玩的东西和项目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而且,同一地区的农家乐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不能更多的吸引游客,回头游客少,农家乐效益低下。
2.经营管理不规范
由于我国大多数农家乐项目属于自发兴起,自家经营,因此,在项目经营、宣传策划、接待游客等方面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及专业化管理经验。同时,对于自家经营的农家乐,经营者的经营证件不够齐全,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经营者属于无照经营。在同一地区,没有统一的价格和收费管理等,导致恶性竞争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比较严重,环卫条件差,安全缺乏保障。
3.特色不鲜明
在发展过程中,农家乐为了追求客源,丢掉自己的农家特色,在经营过程中追求城市化的建筑。在经营项目中,许多已经与城市化的经营项目相似,没有突出农家的优势和特色,自家庭院,房屋建设也没有本地特色,失去了原有的独特魅力。
(二)行业发展
1.发展不平衡
“农家乐”是服务业根据当前旅游市场需求发展起来的。各地市场需求不同,领导重视的程度不同,发展的着重点不同,发展的状态也不一样,四川、河南、浙江、湖南等省发展比较快,其它各省相对较差。这种不平衡与人们的认识程度、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这种趋势表现在:旅游发展较快地区“农家乐”也发展较快,反之则较慢。
2.行业管理滞后
“农家乐”发展质量存在着不平衡。四川、北京、河南等地已出台“农家乐”经营管理标准,而其它地方则尚无见到,全国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出台标准的地方发展规范一点,其它地方基本上还是自由发展。全国“农家乐” 总结、研究的滞后,管理跟不上,没有专门机构管理。
3.整个行业服务质量偏低
各地对于“农家乐”的研究和管理跟不上,服务质量偏低。设施条件、服务规范、卫生条件多随心所欲,缺乏统一规划成了统病,难以形成有效管理。农民对“农家乐”认识不足,特色保持不够,城市化现象正在蔓延。
四、建议策略
(一)功能多元化和综合性发展
农家乐一般是为游客提供吃住为主,功能比较单一,不能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现在的农家乐可以在将自己的经营扩大化综合化,在为游客提供吃住以外,还提供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体验、学习、健身等多种活动,这样满足了游客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使农家乐的功能和项目内容向多元化和综合化发展。
(二)经营合作化方向发展
从整体来看,全国的农家乐仍处于规模小、布局分散、层次不高、无序发展的状态。这种状态很难满足大量旅游者的需要,更不能接待一些旅游团队。因此,当地政府可以对自发兴起的农家乐经营者提供一定的扶持,并将当地的“散户”联合起来开始经营,打造一个农家乐合作社或者服务中心,并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接待、统一包装对外营销,这种合作经营的方式可以极大地促进农家乐的规模化发展。
(三)特色化和品牌化经营发展
农民自己经营的农家乐,产品缺乏特色和品牌,难于吸引更多的游客。因此,经营农户可以打造属于自己地方特色的品牌和独特的经营模式,农家乐通过营造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提高了农家乐的知名度。
(三)休闲和体验方向发展
农家乐旅游是中国农民的创造,也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新型乡村旅游形式,它的出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农民,对农业和农村旅游价值的新认识和新观点,农家乐旅游的参与体验,可以让游客亲自参加农事活动,即可得到乐趣,又可锻炼身体,还可从中体验农业生产的艰辛,特别是让青少年参加农业生产活动,亲身体验劳动过程,学习农业技术,增强劳动观念,从中得到生活的基本技能和劳动的快乐。(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 谢天慧.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湖北农业科学,2014(11):2715-2720.
一、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在这一年,国家旅游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乡村旅游发展成为了我国旅游的一个新亮点。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闲暇时间的增多,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兴起,乡村旅游业也发展迅速。
乡村旅游是将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将传统的农业转变成为休闲农业的一种旅游方式。这种旅游方式,以城镇所不具备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吸引城镇旅游爱好者,通过满足他们休闲和回归自然的需求而获取经济效益。随着旅游业的整体发展,乡村旅游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均在朝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我国当前开发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市场依托型
乡村旅游的目标客户是城镇人,所以他的目标市场就是大都市。利用都市郊区来发展乡村旅游是我国目前最普遍、发展最成熟、最具有市场潜力的一种乡村旅游类型。从当前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来看,这种乡村旅游的基本定位是给都市居民提供“后花园”式的休闲场所。借助与现代化大都市完全不同的田园及村落景观,为观光者提供采摘、捕钓等各种农村特有的活动来吸引顾客的一种旅游产品。
2.景区依托型
景区依托型的乡村旅游,是指那些在著名景点附近的乡村,借助著名景点的名气和客源,来带动自身的住宿、餐饮、购物等等旅游配套服务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促进当地土特产的销售。
3.资源依托型
部分具有民族或者地方特色的村寨,可以依托其独具特色的生态、建筑、人文等资源来吸引游客的一种旅游模式。这些具有民族或者地方特色的村寨,一般都远离都市,现代化程度较低,与外界接触较少。可能正是由于交通的不便,阻碍了他们与外界的接触,才使得他们能够保持自己本身的特色而未被外界同化。
根据上面总结的我国当前乡村旅游所具备的开发类型,已经开发出许多不同的乡村旅游项目:
(1)“农家乐”:一些农民利用自家的农家庭院以及房舍周围的特色风光,吸引城镇游客前来吃、住、观光的一种旅游形式。农家乐也开发出了许多了相关产品,如农家旅馆、农家菜、观光园等等,这种旅游模式投入少、收益快、风险低,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
(2)度假村:在一些气候舒适,自然风景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的地带,建设一些比较高档的乡村旅游场所来满足有需求的旅游者休闲、度假,这种旅游模式称之为度假村。
(3)民族民俗风情园:一些乡村或者少数民族的建筑、生活方式、举办的各种活动等等具有其独特的风情特色,也可以做为一种吸引外地游客的一种旅游方式。
(4)观光购物农园:对于绝大多数在城镇生活的人来说,一些观赏、食用植物的种植以及动物的饲养都是新奇的,于是就有一些现代的种植生产园或者实验和科技示范基地等利用自身的特色,将自身同时开发成为度假休闲型的乡村旅游景点。其服务内容包括观光、体验、度假、休闲等各个方面,利用其高科技与高附加值的农业示范、科普教育、提供新奇的农特产品品尝等吸引游客。
(5)租赁农园:一些市民为了体验家禽家畜的养殖或者蔬菜等植物的种植,去向一些农民租赁土地或家畜。于是一些农民便将这种租赁方式发展成了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他们通过收取一定的租金,将自家的家畜或者土地出租给市民,由市民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去体验家畜的养殖以及一些植物的种植,平时则由农民负责管理,最终的种养殖成果则属于租赁者所有。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很快,让广大的农民朋友从中体验到了收获的喜悦。但是同时,我国的乡村旅游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不解决。未来将会对我国的乡村旅游带来一定的困扰。
(1)建设盲目,没有规划性
从上面总结的我国当前乡村旅游的项目可以看出,多数项目都是由个人或者小集体开发。在开发之前没有进行过专项的旅游规划,发展过程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而且,由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时间还不长,政府部门还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管控,立法也还不健全,乡村旅游的管理单位形同虚设,经营者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总的来说,乡村旅游虽然发展很快,经营者很多,但仍是一盘散沙,没有形成品牌,也没有什么营销战略,仍处于很原始的水平。其主要的营销手段就是靠回头客以及朋友关系等。
(2)产品单一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品种比较单一,如经营农家乐的就单纯经营农家乐,经营度假村的就单纯经营度假村。而且同一种形式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大多比较类似。尤其是在同一区域内,各经营者的经营方式更是具有极大的相似甚至雷同。这种雷同的经营模式,很难吸引客户。从而加大了不同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增加了市场风险,降低了经营者的经济收益。同时,当前的乡村旅游,主要的项目还停留在住宿,观赏,餐饮等低级层次上,并没有对民俗文化本身所存在的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随着教育的普及以及游客文化程度的提高,他们在旅游的同时,也会考虑到游玩背后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从而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3)季节性强
旅游的季节性非常明显,普遍存在着冬往南,夏往北的特点。这也就导致了在旺季的时候,各个景点客源集中,人满为患。许多乡村旅游都是由个体或者小公司经营,资金不够雄厚,旅游相关的服务和配套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而在淡季的时候,由于游客量少,又会导致大量的旅游资源闲置,甚至部分旅游景点由于入不敷出而停业,造成了“淡季时没东西吃、旺季时没地方吃”的局面。而且由于一般淡季时间都不短,一年中最少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时间处于淡季。这种情况使得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难以提高,不能有效的吸引投资进行后续的建设,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4)经营水平不高
由于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大部分是当地的农户,受到文化素质及旅游专业素养的限制,他们普遍经营规模较小,档次偏低,经济效益不高。但是,一些经过培训的农户或者由企业经营的旅游景点,从规模、档次、服务质量、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都要强于没经过培训的农户。由此可见,对经营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经营水平,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有效措施。
三、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通过上述当前我国乡村旅游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分析当前客源市场、政府政策等因素,综合分析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1)政府将加大干预力度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广泛重视,许多地方政府已经把乡村旅游的发展纳入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逐步加大了对其扶持、培育以及管控的力度。
(2)投资趋势逐步多元化
许多有远见的人都看到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纷纷对其进行投资。有部分乡村旅游项目是农民个体经营的,也有合伙经营的,还有一些是村集体投资的,一些有实力的公司也纷纷介入乡村旅游的开发。
(3)逐步向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乡村旅游的第一批经营者要么投资失败,改做他行。要么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准备扩大规模。但是现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他们想要把乡村旅游做大做强,要在新的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就必须采取错位竞争,也就是要发展自己的特色,扩大经营规模,经营自己的品牌。
(4)自助游将成为一种趋势
乡村旅游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开始喜欢乡村旅游。但是同时,他们也不满足于一些已经发展成熟的、老套的旅游项目。他们喜欢自己开辟新的旅游点,自主提出一些新的旅游要求。乡村旅游的目的地和旅游的项目越来越广泛,旅游者在参加乡村旅游时越来越希望采取自助的形式。
(5)旅客来源区域越来越广
在乡村旅游刚刚兴起的时候,由于对其不了解,以及经营者宣传措施不到位等原因,游客多数为附近城市居民。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经营者对于宣传以及品牌建设的日益重视。部分乡村旅游项目已经形成了较为响亮的品牌,吸引了国内其他地方甚至国际上的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四、促进我国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建议
在欧洲,从上个世纪就已经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了。但是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开始兴盛。由于欧洲的乡村旅游发展较早,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来发展我国的乡村旅游,欧洲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进行品质认证
德国农业协会在1972年就制定了乡村旅游的品质认证制度,有效保障了游客的合法权益。该制度经过多次修订,一直沿用至今。该制度对度假农场进行品质认证,对于经过检验合格的农场进行登记,并颁发度假农场认证徽章。而认证的后续工作由经济部和财政部负责实行。
(2)成立组织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初期,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政府的监管还有待完善,此时需要成立一些组织来监管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3)建立完善的预定系统
随着自助乡村游越来越受到欢迎,游客的旅游目的地越来越不明确,突发性很强。只有有着完善的预定系统,如网络、电话、旅行社等等,才能让游客及时了解目的地的情况,以便及时安排未来行程。
(4)政府拨款支持促销
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多是一些农户,他们普遍受到资金的限制,旅游项目的促销一直做的不够好。如果政府能够在促销上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将会极大的提高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如2003年,英、法、德三国对本国乡村旅游促销方面的拨款分别是500万英镑、600万欧元和360万欧元,这一数值在近年来还在持续提高。
与欧洲相比,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前景非常好。但是也需要取长补短,借鉴欧洲的一些好多的经验,提高我国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1)加强政府监管
任何行业在规范化发展的过程中,行业自律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国家的监管也不可放松。欧洲国家多属于发达国家,其市场化程度非常高。但是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一直实施有效的监管。如法国政府部门对于农场旅游的管理,德国政府对于乡村旅游实行质量认证等。当前,海南省的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要规范化乡村旅游的发展,除了靠行业协会的自律之外,应该借鉴欧洲经验,尽快加强完善政府的监管。
(2)确定发展重点与优势
欧洲的国家多数都不大,一个国家总与多个国家接壤。一些不同的国家之间也总是有着相同的生活习惯。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各个国家都尽量发挥自己的特色,找出创新点,以有别于别的国家。特色的优势使他们能最大程度上吸引不同爱好的游客。海南的乡村旅游点众多,经营同一旅游项目的不同商家之间的雷同之处也较多。应鼓励他们发展自身特色,避免恶性竞争促进乡村旅游文化的发展。
(3)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江夏区;乡村旅游;现状;发展策略
一、引言
在政府的宏观指导和国内旅游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我国的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不仅丰富了旅游产业的供给体系,而且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进一步整合我国旅游资源,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起源于西方,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含义。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较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于90年代中后期,乡村旅游的含义是指以乡村为背景,以农村自然景观环境、人文遗迹、民俗文化风情、农业生产、农家生活场景以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为消费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
二、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1.发展模式呈多元化。江夏区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素有“楚天首县”之美誉。该区地处江汉平原向鄂南丘陵过渡地段,境内有大小山体118座,大小湖泊136处,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形成以农家乐、田园农业、休闲度假、特色产业园区为代表的发展模式,如青龙山农家乐果园、鑫农湖休闲观光农业园、苗木花卉产业等。截止2011年底,江夏建成的农家乐、农业休闲景点就近150处,2011年接待游客达200万人次,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很好地适应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促进江夏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重要产业。交通畅达增强了乡村旅游景区可进入性,为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这里不仅有京广铁路、京广高速铁路、武广高速铁路和107国道,还有京珠、沪蓉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此外“武汉・中国光谷”规划区域大部分也在区境内,这种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为江夏区发展乡村旅游业在规模、深度和广度上带来契机。
2.农家乐旅游发展模式快速。农家乐旅游模式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也是目前中国现阶段乡村旅游的基本形式,它是以农户家居和农、林、牧、渔及园艺等农村资源为载体,向城市现代人提供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2010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中就指出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江夏区物产人文资源丰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家乐型乡村旅游项目,如梁子湖农家乐、吃里香农家乐、江南农家乐、锦苑农家休闲中心、青龙山农家乐果园等。梁子湖农家乐所在的梁子湖地区是湖北省第二大淡水湖,清新的水质和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成为城市居民享受田园风光,减轻工作和生活压力的理想去处,而青龙山农家乐果园则是以果品采摘为主的综合性观光农园,游客在这里可以采摘到各种时令的水果,体验农活。
3.合理开发旅游景区。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上,江夏区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与开发旅游景区。在2006年《江夏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就确立了全区“一舰三湖三山”的旅游发展定位,其中“一舰”是指中山舰,“三湖”是指梁子湖、鲁湖和汤逊湖,“三山”是指龙虎山、青龙山和天子山。编制完成的总体规划对整合江夏区旅游资源,做好生态旅游和文化休闲旅游提供了政策保障,同年7月出台的《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则更进一步明确了全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为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步伐,江夏区还特别推出了“一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包含了代表江夏区特色的三大旅游区,即中山舰旅游区、龙泉山风景区、梁子湖风景区。精品旅游线路是将历史文化旅游、绿色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结合起来,充分展示了江夏区独特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打造江夏区休闲旅游品牌。在挖掘区域特色方面,江夏区还连续举办了三届柑橘旅游文化节,这种寓农业生产于休闲旅游之中的乡村旅游,不仅促进了江夏区旅游业的发展,还大力宣传了江夏柑橘品牌,为当地农民带来可观的直接收入。
4.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环境建设,为构筑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体系,江夏区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道路进行了硬化、黑化和绿化改造工程,目前全区的公路密度位居省市前列。同时江夏区还按国家标准设置和完善了各景点的旅游景区道路指示牌,加快环山、环湖、环路、环景区的农家乐旅游景点建设。“造绿”工程和“清水入湖”等工程不仅提升了江夏区的整体形象,还增强了江夏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江夏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有效提升,2007年江夏区被授予全国首批“绿色小康县”的称号。持续开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对推进江夏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和旅游休闲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
1.深化对乡村旅游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乡村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当前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江夏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虽得到不断提升,但在挖掘旅游资源潜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上还需创新思路。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对拉动城镇居民消费、促进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其次政府要继续加大主导和支持力度,在现已成型的乡村旅游基础上,制订出中长期的发展规划,立足地方资源全盘考虑,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进行统筹规划。最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策划要突出特色,要能充分发挥江夏区乡村风土民情、自然生态和农业特色产业优势。
2.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品牌是乡村旅游的无形资源,在市场日趋成熟的今天,现代旅游产业的竞争同样也是品牌的竞争。江夏区乡村旅游精品的打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完善江夏区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出更多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项目,来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二是在整体规划布局上要认真研究,加强乡村旅游品牌的打造和包装,提高全区“一舰三湖三山”的影响力。三要加强部门协作和区域联合,注重规范化管理。四要加强和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消除社区居民的不信任感,这是打造江夏区乡村旅游精品的前提条件。乡村旅游组织经营活动会对当地社区公众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如何在社区中传播良好形象,来谋求更好地宣传促销是旅游经营者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3.拓宽融资渠道。江夏区目前投融资方式还比较单一,为调动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旅游的深化发展,区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加大对财政资金的投入,保障乡村旅游建设的需要。要积极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和经营,推动重点乡村旅游项目的集中招商,吸引和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要改变观念,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旅游投融资体制,鼓励支持农民和各类经济实体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发挥社会资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作用。比如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金融支持,支持涉农担保资金为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提供担保,促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发展乡村旅游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机制,逐步提升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层次和水平,提高效益。
4.加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依据实际情况做好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服务者的培训,通过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逐步提升旅游从业队伍的整体素质,规范接待服务水平,提高江夏区乡村旅游整体的接待能力。分级分类做好人才培训工作,邀请专家做好对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认识,切实把发展乡村旅游的工作落到实处。持续做好人才选、用、育、留工作,积极引进旅游经营管理和营销策划人才,不断完善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一支高素质、相对稳定的人才队伍,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5.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江夏区交通便捷,紧邻武汉经济开发区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区位优势有利于江夏区乡村旅游在档次、品牌和产品上的升级。北京、南京、扬州等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就十分注重乡村旅游智慧建设,乡村旅游电子商务采购和乡村旅游资讯等平台得到了快速发展。因此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升级发展,还要进一步突出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感,引用一些多媒体技术来展示江夏区田园风光和农产品加工制作场景,由此激发游客对乡村旅游的兴趣。继续优化资讯网站建设,引入一些智能化服务设施,增强服务信息,丰富游客的体验方式。这种将科学性、生产性和商业性相融合的发展思路,不仅是适应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江夏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 考 文 献
[1]王云才.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4(3)
[2]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M].东方出版中心.2007(6)
[3]毛焱,梁滨.武汉城郊乡村旅游开发掣肘与思路分析――以江夏区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09(4)
关键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河南;基地;旅游业
一、概念界定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在《地方旅游规划指南》的界定,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1.活动对象的独特性
乡村旅游活动对象具有独特性特点,具体表现为:古朴的村庄作坊、原始的劳作形态、真实的民风民俗、土生的农副产品等。这种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古、始、真、土”,具有城镇无可比拟的贴近自然的优势,为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提供了优越条件。
2.时空结构的分散性
乡村旅游资源大多以自然风貌、劳作形态、农家生活和传统习俗为主,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较大;而且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乡村旅游资源也受到地域的影响。因此乡村旅游时间的可变性、地域的分散性,可以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
3.旅游活动的参与性
乡村旅游不仅指单一的观光游览项目和活动,还包括娱乐、康疗、民俗、科考、访祖等在内的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复合型导致游客在主体行为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乡村旅游能够让游客体验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劳动的欢快之余,购买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
4.文化层次的高品位性
乡村文化属于民间文化,乡村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致使乡村旅游在文化层次上具有高品位的特点。乡村的各种民俗节庆、工艺美术、民间建筑、民间文艺、婚俗禁忌、趣事传说等,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乡村社区的这种“浓厚的区域本位主义和家乡观念特色的非规范性”,使民间文化具有深刻的淳朴性和诡秘性,对于城市游客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
二、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1.农业资源丰富,民俗风情多姿多彩
河南省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形大致分为山地、丘陵、平原(含盆地)三大类型。复杂的地形条件、明显的过渡性气候,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江河水系的流经,使全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类型及景观区域组合。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盛产苹果、梨、桃、枣、葡萄、樱桃等多种温带水果和各种蔬菜及花卉,形成了各种生产示范基地。河南农业文化不仅地域特色明显,风格各异,而且乡土气息浓厚,民俗风情多姿多彩。这些异彩纷呈的文化习俗,对城市旅游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2.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广阔
乡村旅游具有邻近城市,回归自然,交通便利,费用较低等特点,已成为城镇居民周末和节假日休闲度假的首选项目。据从1994年开始的国内旅游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城镇居民一日游和2~3日游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短期出游已超过55%,他们出游的目的是到周边景区和乡村观光休闲。近年来河南经济发展保持了高于全国水平的增长速度。2004年末,河南省全省总人口9717万人。生产总值8815.0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9071.82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排在第19位。
乡村旅游的客源目标市场在城市。河南省有大中城市15个,2004年河南省城镇人口2809万人,占总人口的28.9%;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4.9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294.2元。由此可见,河南省的大中城市已具备良好的出游条件。这为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乡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
3.区位优势明显,陆空交通便利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连南贯北、承东启西,是中国内陆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全省铁路通车里程3428公里,京广、陇海、京九等铁路干线纵横交错,从中国江苏连云港至荷兰鹿特丹港的亚欧大陆桥横穿全省。公路四通八达,通车里程达5.5万公里,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北京至珠海、连云港至霍尔果斯高速公路,河南境内段已修通600公里。河南现有飞行航线46条,郑州、洛阳、南阳3个机场每周有400多个航班往返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40多个城市。每周有航班直飞香港、澳门,经澳门可直达台北。经济的发展、私家车数量的增加及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为人们进行乡村旅游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河南乡村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整体规划控制
许多乡村旅游区缺乏总体规划,尤其是“农家乐”的发展盲目性很大,一哄而上、修路造房、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环境破坏现象严重。不仅造成资源、财力、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由于没有进行统一规划,乡村旅游景区地域上分布较广,组织线路的难度较大,乡村旅游与传统旅游景点之间也缺乏有机联系,共生性差,从而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2.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不尽完善
设施设备的不完善导致了客源的可进入性、安全、供水、农家卫生等方面的问题。有些“农家乐”缺少必要的消防设施,―定区域范围内缺少必要的医疗点和医疗设施,游客多用水量大时,自来水龙头的数量明显不够。厨房、厕所的卫生条件与预期标准相差甚远。村里对苍蝇、蚊子、老鼠等缺乏有效的控制。甚至有些就餐地点靠近猪圈,给游客心里上造成不好的影响。
3.产品系列化、深度化不够
目前河南乡村旅游产品单一,深度开发不够。主要以农家乐和小景点休闲为主,乡村旅游产品普遍缺乏文化内涵,产品项目的设计和开发缺乏文化品位,许多乡村旅游活动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在发掘当地的民俗风情、提高活动的娱乐性和游客的参与性等深层次开发方面还做得不够,难以让游客感受和体验乡村旅游地的形象,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
4.旅游销售不成体系
农户的自我销售意识不强,在宣传方面过多依赖村上的委员会。而村上的销售方式陈旧无新意,难以引起人们特别留意。没有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预定和销售系统,没有横向和纵向的网络体系,与当地或周边大城市的旅行社联系不密切,没有形成整体营销。
三、河南省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一)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和管理
为促进全省乡村旅游更快、更健康地发展,既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扶植,又离不开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投入。因此,第一,乡村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要把乡村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明确责任。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要强化、协调、管理、服务职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其次,乡村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做好整体规划。要立足产业发展,把乡村旅游摆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权衡,切实做到布局合理、规划科学、体现其整体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政府要对乡村旅游业给予长期的经济、技术和政策支持,实现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这样才能为我省的乡村旅游创立品牌。第三,乡村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要制定出乡村旅游相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可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制定有关章程,对乡村旅游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第四,积极帮助引导居民参与旅游。乡村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一方面要对制定相应优惠政策、提供资金支持,通过各种宣传发动渠道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旅游,使其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主体;另一方面,对于直接进行乡村旅游经营和服务的农民或农户还要进行规范性培训,使其尽快熟悉管理和服务业务,了解行为规范,遵守法纪法规,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二)科学规划,文化兴旅
1.科学合理规划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揉进民风民俗的中国文化原本,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进行合理规划和开发。通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开发具有区域特色、与乡村环境相协调、具有品牌效应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这需要要构建一种符合自然的农业景观,使其真正充满生机、原汁原味,而所体现的乡村文化也应根植于本土,而不是凭空捏造。同时,开发过程中要控制人工化、城市化倾向,保持景区青山绿水、空气清新。
2.开发系列产品
全方位开发各种乡村旅游项目,将乡村的自然风光、农村生活体验、趣味劳动、文娱节目相结合,发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项目,如“在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的乡村旅游活动项目中把各种乡村民间娱乐艺术如舞狮、龙灯、民歌对唱及各种民俗表演纳入乡村旅游产品中,形成系列和规模,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同时也可针对不同的对象设计不同的内容如对学生团体增加农村生活常识、农业科技知识等教育性节目,并且对活动内容坚持低收费策略。
3.挖掘文化内涵,开发特色化产品
特色是旅游产品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之所在,也是旅游开发的重要原则之一。乡村自然原始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本是有别于城市景观的最突出特征,也是乡村旅游得以兴旺发达的根基。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旅游乡村的历史发展过程,从中探寻乡村发展的文脉、生活习惯的演变、民俗风情的沿革,挖掘其特色魅力及其表现形式,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产品,使农村天然、朴实、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天趣、闲趣、野趣融合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更具有独特的魅力。乡村旅游不能流于浅层次的观光游览,不能局限于旅游资源的表面现象,而应注重观念和感情的沟通与体验注重表象下文化底蕴的体验。
4.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水电、餐饮、住宿、通讯等行业与乡村旅游业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因此,规划设计时,要加大对设施方面的投入,要加强乡村旅游区公共设施与食宿设施的建设。要解决好交通、通信、厕所等问题。应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游客出游提供方便。在食宿设施建设上,要注意旅游环境和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原则下,满足旅游者的多层次需求,设计专门的、与当地环境协调的旅店、娱乐场、购物场所等,使游客进得来、住得下、玩得愉快、走得高兴。
(三)加强管理,服务指导
乡村旅游的发展也需要现代的管理知识。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有其特殊性,服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新世纪旅游行业的竞争,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主要表现为人才的竞争。是否拥有高素质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首先,保证人才的投入,招揽高级人才,加大现代科学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注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应具备独特的眼光、清醒的商业头脑、丰富的农业知识、管理经验和环保意识,只有这样的经营者才能发展好乡村旅游,才能使得其发展能赶超国际水平。其次,要大力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组织他们外出学习、考察,学习旅游政策、市场动态、经营和操作程序、环境教育等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一方面扩大他们的视野,提高欣赏水平,另一方面培养服务人员的好客度、服务意识和水平,以加强软环境建设,使他们能够真正承担开展乡村旅游的各项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对全体农民的旅游教育和环境意识,营造和谐亲善的旅游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加强卫生和安全工作。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在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及卫生习惯上还存在一些差异,在乡村的一些地方,其基础卫生条件还比较落后,因此要吸引游客加强卫生工作势在必行。服务人员应注意对旅游地和接待食宿的农户家的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用水及公共娱乐场所进行杀菌消毒处理。在安全方面,除了一般旅游共有的安全问题外,由于乡村旅游参与性强,所以还要在这方面加以督导,以保证游客参与活动项目的安全。
(四)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乡村景观资源及其自然生态、文化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物质前提,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农业基础和活动空间,但它既可以受到自然力的破坏,又容易受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破坏,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因此,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和生态环境,这就要求乡村旅游开发中一定要加强对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价值的宣传,要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激发其对所在社区和地方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提高其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对游客要加强尊重接待地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宣传教育,以保持乡村旅游在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环境教育,提高乡村旅游开发者、管理者、旅游者的环保意识,是实现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进行宣传促销,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节庆活动,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科普培训等活动,大力宣传乡村旅游产品。此外,加强与周遍旅游景区(点)的结合,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提高乡村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扩大乡村旅游的市场。
参考文献:
[1]李左人.试论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J].天府新论,2000,(6).
[2]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2).
[3]王宏星,崔凤军.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及其影响研究[J].大学学报,2005,(1).
[4]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3).
[5]王云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J].旅游学刊,2006,(4).
[6]卢云亭.两类乡村旅游地的分类模式及发展趋势[J].旅游学刊,2006,(4).
[7]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研究文集,2004.
[8]尹振华.开发我国乡村旅游的新思路[J].旅游学刊,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