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范文

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6: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篇1

【关键词】乡村体育旅游 发展 因素

乡村体育旅游是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能为旅游者在旅游游览的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各种服务于一体的经营性项目群,它能使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1]。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复杂的地理环境及多样的气候特征,为发展乡村体育旅游业提供了优良的自然条件。我国小型多样化的乡村体育旅游已逐渐发展起来。1986年中国国际乡村体育旅游公司的成立[2],为中国乡村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我国乡村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1设施不完善

旅游设施是接待旅游者参观游览的物质设备条件。乡村体育旅游设施包括旅游交通工具和交通设备、旅游宾馆、旅游饭店、供应旅游商品的商店、供旅游者运动和娱乐的设施以及为适应旅游者的不同需要和爱好而准备的各种设施。乡村体育旅游设施是否齐全、实用,服务是否周到,标志着乡村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的程度,是乡村体育旅游市场的硬件条件标准,在这方面,我国与先进的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其次,乡村体育旅游的服务质量差。高质量乡村体育旅游服务包括服务主动、周到、热情,使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优质旅游服务,应该既使旅游者满意,又能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我们还存在着管理水平低、服务质量差,旅客不满意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1.2产品结构单一、形式老化、内容多年不变

我国乡村体育旅游产品供给目前还外于被动和力不从心的落后状态,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包价形式的乡村体育旅游产品,不能适应不同年龄的需求。另外,乡村体育旅游产品质量下降也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3资源开发不力

我国乡村体育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种类多,分布广适合大力发展乡村体育旅游。但目前我国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还远远不够,成为制约我国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3.1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够,内容单一,缺乏特色

乡村体育旅游自然资源开发不够,缺乏富有特色的乡村体育旅游项目,影响我国休闲型乡村体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1.3.2体育人文资源的开发,观赏性的多,参与性的少

我国体育人文资源的开发,观赏性的比赛和表演偏多,主要属于观赏型乡村体育旅游,大多数人处于旅游观赏的位置,达不到体育健身的目的[3]。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体育人文资源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体育比赛和民族传统体育表演方面。我国由于体育场地缺乏,富有特色的体育建筑很少,能作为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得到开发的更少。游客参与性强的大型体育娱乐场,因为需要较多的投资,只有北京、深圳等少数几个城市近郊出现,在其他许多城市很少见,难以满足人们对短线乡村体育旅游的需求[4]。乡村体育旅游人文资源开发过于注重观赏性,忽视参与性,致使我国乡村体育旅游发展不能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健身的主要需求,缺乏发展后劲[5]。

1.4乡村体育旅游人才短缺

乡村体育旅游人才是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乡村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目前乡村体育旅游人才的现状,却成为影响我国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1.4.1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专业人才短缺

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需要进行科学论证,整体规划布局各种体育活动项目。这些工作需要既精通旅游知识、又精通体育知识的专业人员,而目前这一方面的人才还很短缺,难以形成有组织、成规模的专业力量[6]。

1.4.2乡村体育旅游营销人才缺乏

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得到开发后,必须通过营销宣传才能开拓潜在的乡村体育旅游市场。乡村体育旅游产品的营销宣传,需要通晓体育、旅游、营销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这样的人才极其缺乏[7]。致使我国当前专业的体育旅行社非常少,综合性旅行社内负责乡村体育旅游产品营销的部门也不多,已从业人员乡村体育旅游知识欠缺。乡村体育旅游营销人才缺乏,导致乡村体育旅游产品难以为大众所熟知,不能促使人们产生乡村体育旅游需求。

1.5缺乏完善的乡村体育旅游政策

1.5.1乡村体育旅游扶持政策缺乏

乡村体育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开发乡村体育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还未引起政府部门足够重视。政府目前主要重视旅游资源文化品味的开发,对于体育文化意义认识不足,因此对乡村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优惠政策扶持,导致我国乡村体育旅游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由于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了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需要。

1.5.2乡村体育旅游法规政策不完善

乡村体育旅游的健康发展,需要相应的法规政策保障和管理措施。但目前我国有关乡村体育旅游的法规政策还没有出台,旅游对口管理部门也不明确,导致乡村体育旅游市场出现无序竞争,乡村体育旅游经营单位和个人经营混乱,乡村体育旅游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容易造成乡村体育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影响乡村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明华.湖南体育旅游资源调查分析[J].体育学院学 报,2003,(1).

[2] 韩纪光:我国发展体育旅游的前景分析[J].体育与科学, 2004(1).

[3] 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 [J].旅游学刊,1999(2).

[4] 夏敏慧.海南体育旅游开发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1(1).

[5] 陈文英:探析我国体育旅游[J].湖北体育科技.2003(3).

[6] 王贵忠.体育旅游资源分类及资源可更新性探讨[J].体育科 学,2003,(4).

篇2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家乐;现状;未来发展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由于现代旅游者越来越追求“生态”与“个性”的多样化旅游,及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意识的产生,一种新的旅游形势也顺势产生,即乡村旅游模式――一种在传统农业与旅游边缘交叉的新型旅游。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比较晚,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适应外事接待的需要。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头十分强烈,现代的乡村旅游首先在经济发达的省份和大城市展开。随后在全国逐渐发展起来,本文在这种发展形势下对我国现有的农家乐模式进行分析,并就其现有的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给与一定的建议。

(二)研究意义

农家乐旅游模式的探究对中国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历史意义

通过对前期研究人的研究总结,对现代农家乐旅游模式进行分析和建议,为以后对农家乐旅游模式的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资料支持。

2.现实意义

(1)通过对农家乐发展的研究探索出更好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法,助力发展新型的农家乐旅游发展模式。

(2)乡村通过发展农家乐旅游模式可以提高本地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利用旅游资源。

二、我国农家乐旅游模式发展现状

(一)我国现有的农家乐旅游模式主要特征

1.多位于乡村或城郊地区,乡土特征鲜明

因为农家乐与文化古迹和各种风景名胜景点、各种主题公园等不同,它不依靠于悠久的历史文化遗留,不依靠与各种科技建造,它是将自己的农村精神风貌和独特的乡土文化融为一体,展示出自己独特的农家风貌和乡土气息,而不是人工刻意雕琢的景观。这种旅游模式主要在于通过农家的休闲旅游活动和独特的生活方式,让人们亲身体验现代农民生活和农村乡土气息,体验远离城市喧嚣的感觉。

2.接待主体主要为农户家庭,强调客体的平民性

以工薪阶层为主的城市或城镇平民参与者及注重生活情调的知识分子是农家乐旅游的主要参与者。进入农家乐或选择这种旅游方式的旅游主体可能是来自城市或城镇的居民,他们的职业和身份各不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相似的收入水平跟消费指向,也就是农家乐游览客体的平民性特点。

3.以城郊或乡村地区自然风光和区域内的农业资源(如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等资源)为旅游资源,原生美特点突出农家乐旅游中的客体非常清楚,就是现实存在的,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属于某种社会类型的乡村社区模式以及质朴自然的特有的乡村景物。以上这些是对旅游者的最大吸引力,旅游者来这里是为了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欣赏不一样的新鲜景物,这些是农家乐旅游中价值所在。

(二)我国农家乐旅游的作用

1.丰富了旅游业内涵

“农家乐”从产生就带有浓郁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情,产品内容丰富,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体验农村风情,享受特色文化,使游人增加了许多消费内容和方式,学到很多东西,还感受到当地不同民俗,使游人留连忘返。

2.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

“农家乐”让有旅游资源地区的农民走上了发展经济的路子,打破了单纯以农业为谋生手段的局面。这些农民可以不出家门挣大钱,不用为挣到了钱讨不出账发愁,加快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使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

3.构建了“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首先是劳动力充分就业,收入水平提高,“农家乐”破解了我国农村发展最大的难题。农民不离本土增加收入,自我价值得以体现,自信心不断增强。城乡交流通畅,差距日益减少,社会和谐有了保障,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文明程度提高,文化生活丰富,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在这些地区交汇,为农村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农村地区“和谐”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我国农家乐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种类及经营特色

1.产品种类比较单一

我国的农家乐多为乡村居民自发兴办的,在经营过程中,随着经营规模逐渐增大,经营理念不断更新,及人们对旅游个性化跟原生化的要求,农家乐产品设计跟不上游客的需求,大部分停留在以吃、住为主的阶段,参与体验性的项目极少,可以用来游玩的东西和项目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而且,同一地区的农家乐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不能更多的吸引游客,回头游客少,农家乐效益低下。

2.经营管理不规范

由于我国大多数农家乐项目属于自发兴起,自家经营,因此,在项目经营、宣传策划、接待游客等方面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及专业化管理经验。同时,对于自家经营的农家乐,经营者的经营证件不够齐全,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经营者属于无照经营。在同一地区,没有统一的价格和收费管理等,导致恶性竞争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比较严重,环卫条件差,安全缺乏保障。

3.特色不鲜明

在发展过程中,农家乐为了追求客源,丢掉自己的农家特色,在经营过程中追求城市化的建筑。在经营项目中,许多已经与城市化的经营项目相似,没有突出农家的优势和特色,自家庭院,房屋建设也没有本地特色,失去了原有的独特魅力。

(二)行业发展

1.发展不平衡

“农家乐”是服务业根据当前旅游市场需求发展起来的。各地市场需求不同,领导重视的程度不同,发展的着重点不同,发展的状态也不一样,四川、河南、浙江、湖南等省发展比较快,其它各省相对较差。这种不平衡与人们的认识程度、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这种趋势表现在:旅游发展较快地区“农家乐”也发展较快,反之则较慢。

2.行业管理滞后

“农家乐”发展质量存在着不平衡。四川、北京、河南等地已出台“农家乐”经营管理标准,而其它地方则尚无见到,全国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出台标准的地方发展规范一点,其它地方基本上还是自由发展。全国“农家乐” 总结、研究的滞后,管理跟不上,没有专门机构管理。

3.整个行业服务质量偏低

各地对于“农家乐”的研究和管理跟不上,服务质量偏低。设施条件、服务规范、卫生条件多随心所欲,缺乏统一规划成了统病,难以形成有效管理。农民对“农家乐”认识不足,特色保持不够,城市化现象正在蔓延。

四、建议策略

(一)功能多元化和综合性发展

农家乐一般是为游客提供吃住为主,功能比较单一,不能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现在的农家乐可以在将自己的经营扩大化综合化,在为游客提供吃住以外,还提供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体验、学习、健身等多种活动,这样满足了游客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使农家乐的功能和项目内容向多元化和综合化发展。

(二)经营合作化方向发展

从整体来看,全国的农家乐仍处于规模小、布局分散、层次不高、无序发展的状态。这种状态很难满足大量旅游者的需要,更不能接待一些旅游团队。因此,当地政府可以对自发兴起的农家乐经营者提供一定的扶持,并将当地的“散户”联合起来开始经营,打造一个农家乐合作社或者服务中心,并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接待、统一包装对外营销,这种合作经营的方式可以极大地促进农家乐的规模化发展。

(三)特色化和品牌化经营发展

农民自己经营的农家乐,产品缺乏特色和品牌,难于吸引更多的游客。因此,经营农户可以打造属于自己地方特色的品牌和独特的经营模式,农家乐通过营造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提高了农家乐的知名度。

(三)休闲和体验方向发展

农家乐旅游是中国农民的创造,也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新型乡村旅游形式,它的出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农民,对农业和农村旅游价值的新认识和新观点,农家乐旅游的参与体验,可以让游客亲自参加农事活动,即可得到乐趣,又可锻炼身体,还可从中体验农业生产的艰辛,特别是让青少年参加农业生产活动,亲身体验劳动过程,学习农业技术,增强劳动观念,从中得到生活的基本技能和劳动的快乐。(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 谢天慧.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湖北农业科学,2014(11):2715-2720.

篇3

一、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在这一年,国家旅游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乡村旅游发展成为了我国旅游的一个新亮点。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闲暇时间的增多,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兴起,乡村旅游业也发展迅速。

乡村旅游是将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将传统的农业转变成为休闲农业的一种旅游方式。这种旅游方式,以城镇所不具备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吸引城镇旅游爱好者,通过满足他们休闲和回归自然的需求而获取经济效益。随着旅游业的整体发展,乡村旅游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均在朝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我国当前开发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市场依托型

乡村旅游的目标客户是城镇人,所以他的目标市场就是大都市。利用都市郊区来发展乡村旅游是我国目前最普遍、发展最成熟、最具有市场潜力的一种乡村旅游类型。从当前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来看,这种乡村旅游的基本定位是给都市居民提供“后花园”式的休闲场所。借助与现代化大都市完全不同的田园及村落景观,为观光者提供采摘、捕钓等各种农村特有的活动来吸引顾客的一种旅游产品。

2.景区依托型

景区依托型的乡村旅游,是指那些在著名景点附近的乡村,借助著名景点的名气和客源,来带动自身的住宿、餐饮、购物等等旅游配套服务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促进当地土特产的销售。

3.资源依托型

部分具有民族或者地方特色的村寨,可以依托其独具特色的生态、建筑、人文等资源来吸引游客的一种旅游模式。这些具有民族或者地方特色的村寨,一般都远离都市,现代化程度较低,与外界接触较少。可能正是由于交通的不便,阻碍了他们与外界的接触,才使得他们能够保持自己本身的特色而未被外界同化。

根据上面总结的我国当前乡村旅游所具备的开发类型,已经开发出许多不同的乡村旅游项目:

(1)“农家乐”:一些农民利用自家的农家庭院以及房舍周围的特色风光,吸引城镇游客前来吃、住、观光的一种旅游形式。农家乐也开发出了许多了相关产品,如农家旅馆、农家菜、观光园等等,这种旅游模式投入少、收益快、风险低,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

(2)度假村:在一些气候舒适,自然风景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的地带,建设一些比较高档的乡村旅游场所来满足有需求的旅游者休闲、度假,这种旅游模式称之为度假村。

(3)民族民俗风情园:一些乡村或者少数民族的建筑、生活方式、举办的各种活动等等具有其独特的风情特色,也可以做为一种吸引外地游客的一种旅游方式。

(4)观光购物农园:对于绝大多数在城镇生活的人来说,一些观赏、食用植物的种植以及动物的饲养都是新奇的,于是就有一些现代的种植生产园或者实验和科技示范基地等利用自身的特色,将自身同时开发成为度假休闲型的乡村旅游景点。其服务内容包括观光、体验、度假、休闲等各个方面,利用其高科技与高附加值的农业示范、科普教育、提供新奇的农特产品品尝等吸引游客。

(5)租赁农园:一些市民为了体验家禽家畜的养殖或者蔬菜等植物的种植,去向一些农民租赁土地或家畜。于是一些农民便将这种租赁方式发展成了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他们通过收取一定的租金,将自家的家畜或者土地出租给市民,由市民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去体验家畜的养殖以及一些植物的种植,平时则由农民负责管理,最终的种养殖成果则属于租赁者所有。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很快,让广大的农民朋友从中体验到了收获的喜悦。但是同时,我国的乡村旅游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不解决。未来将会对我国的乡村旅游带来一定的困扰。

(1)建设盲目,没有规划性

从上面总结的我国当前乡村旅游的项目可以看出,多数项目都是由个人或者小集体开发。在开发之前没有进行过专项的旅游规划,发展过程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而且,由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时间还不长,政府部门还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管控,立法也还不健全,乡村旅游的管理单位形同虚设,经营者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总的来说,乡村旅游虽然发展很快,经营者很多,但仍是一盘散沙,没有形成品牌,也没有什么营销战略,仍处于很原始的水平。其主要的营销手段就是靠回头客以及朋友关系等。

(2)产品单一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品种比较单一,如经营农家乐的就单纯经营农家乐,经营度假村的就单纯经营度假村。而且同一种形式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大多比较类似。尤其是在同一区域内,各经营者的经营方式更是具有极大的相似甚至雷同。这种雷同的经营模式,很难吸引客户。从而加大了不同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增加了市场风险,降低了经营者的经济收益。同时,当前的乡村旅游,主要的项目还停留在住宿,观赏,餐饮等低级层次上,并没有对民俗文化本身所存在的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随着教育的普及以及游客文化程度的提高,他们在旅游的同时,也会考虑到游玩背后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从而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3)季节性强

旅游的季节性非常明显,普遍存在着冬往南,夏往北的特点。这也就导致了在旺季的时候,各个景点客源集中,人满为患。许多乡村旅游都是由个体或者小公司经营,资金不够雄厚,旅游相关的服务和配套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而在淡季的时候,由于游客量少,又会导致大量的旅游资源闲置,甚至部分旅游景点由于入不敷出而停业,造成了“淡季时没东西吃、旺季时没地方吃”的局面。而且由于一般淡季时间都不短,一年中最少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时间处于淡季。这种情况使得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难以提高,不能有效的吸引投资进行后续的建设,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4)经营水平不高

由于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大部分是当地的农户,受到文化素质及旅游专业素养的限制,他们普遍经营规模较小,档次偏低,经济效益不高。但是,一些经过培训的农户或者由企业经营的旅游景点,从规模、档次、服务质量、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都要强于没经过培训的农户。由此可见,对经营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经营水平,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有效措施。

三、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通过上述当前我国乡村旅游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分析当前客源市场、政府政策等因素,综合分析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1)政府将加大干预力度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广泛重视,许多地方政府已经把乡村旅游的发展纳入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逐步加大了对其扶持、培育以及管控的力度。

(2)投资趋势逐步多元化

许多有远见的人都看到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纷纷对其进行投资。有部分乡村旅游项目是农民个体经营的,也有合伙经营的,还有一些是村集体投资的,一些有实力的公司也纷纷介入乡村旅游的开发。

(3)逐步向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乡村旅游的第一批经营者要么投资失败,改做他行。要么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准备扩大规模。但是现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他们想要把乡村旅游做大做强,要在新的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就必须采取错位竞争,也就是要发展自己的特色,扩大经营规模,经营自己的品牌。

(4)自助游将成为一种趋势

乡村旅游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开始喜欢乡村旅游。但是同时,他们也不满足于一些已经发展成熟的、老套的旅游项目。他们喜欢自己开辟新的旅游点,自主提出一些新的旅游要求。乡村旅游的目的地和旅游的项目越来越广泛,旅游者在参加乡村旅游时越来越希望采取自助的形式。

(5)旅客来源区域越来越广

在乡村旅游刚刚兴起的时候,由于对其不了解,以及经营者宣传措施不到位等原因,游客多数为附近城市居民。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经营者对于宣传以及品牌建设的日益重视。部分乡村旅游项目已经形成了较为响亮的品牌,吸引了国内其他地方甚至国际上的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四、促进我国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建议

在欧洲,从上个世纪就已经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了。但是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开始兴盛。由于欧洲的乡村旅游发展较早,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来发展我国的乡村旅游,欧洲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进行品质认证

德国农业协会在1972年就制定了乡村旅游的品质认证制度,有效保障了游客的合法权益。该制度经过多次修订,一直沿用至今。该制度对度假农场进行品质认证,对于经过检验合格的农场进行登记,并颁发度假农场认证徽章。而认证的后续工作由经济部和财政部负责实行。

(2)成立组织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初期,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政府的监管还有待完善,此时需要成立一些组织来监管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3)建立完善的预定系统

随着自助乡村游越来越受到欢迎,游客的旅游目的地越来越不明确,突发性很强。只有有着完善的预定系统,如网络、电话、旅行社等等,才能让游客及时了解目的地的情况,以便及时安排未来行程。

(4)政府拨款支持促销

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多是一些农户,他们普遍受到资金的限制,旅游项目的促销一直做的不够好。如果政府能够在促销上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将会极大的提高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如2003年,英、法、德三国对本国乡村旅游促销方面的拨款分别是500万英镑、600万欧元和360万欧元,这一数值在近年来还在持续提高。

与欧洲相比,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前景非常好。但是也需要取长补短,借鉴欧洲的一些好多的经验,提高我国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1)加强政府监管

任何行业在规范化发展的过程中,行业自律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国家的监管也不可放松。欧洲国家多属于发达国家,其市场化程度非常高。但是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一直实施有效的监管。如法国政府部门对于农场旅游的管理,德国政府对于乡村旅游实行质量认证等。当前,海南省的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要规范化乡村旅游的发展,除了靠行业协会的自律之外,应该借鉴欧洲经验,尽快加强完善政府的监管。

(2)确定发展重点与优势

欧洲的国家多数都不大,一个国家总与多个国家接壤。一些不同的国家之间也总是有着相同的生活习惯。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各个国家都尽量发挥自己的特色,找出创新点,以有别于别的国家。特色的优势使他们能最大程度上吸引不同爱好的游客。海南的乡村旅游点众多,经营同一旅游项目的不同商家之间的雷同之处也较多。应鼓励他们发展自身特色,避免恶性竞争促进乡村旅游文化的发展。

(3)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

篇4

【关键词】江夏区;乡村旅游;现状;发展策略

一、引言

在政府的宏观指导和国内旅游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我国的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不仅丰富了旅游产业的供给体系,而且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进一步整合我国旅游资源,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起源于西方,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含义。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较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于90年代中后期,乡村旅游的含义是指以乡村为背景,以农村自然景观环境、人文遗迹、民俗文化风情、农业生产、农家生活场景以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为消费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

二、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1.发展模式呈多元化。江夏区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素有“楚天首县”之美誉。该区地处江汉平原向鄂南丘陵过渡地段,境内有大小山体118座,大小湖泊136处,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形成以农家乐、田园农业、休闲度假、特色产业园区为代表的发展模式,如青龙山农家乐果园、鑫农湖休闲观光农业园、苗木花卉产业等。截止2011年底,江夏建成的农家乐、农业休闲景点就近150处,2011年接待游客达200万人次,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很好地适应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促进江夏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重要产业。交通畅达增强了乡村旅游景区可进入性,为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这里不仅有京广铁路、京广高速铁路、武广高速铁路和107国道,还有京珠、沪蓉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此外“武汉・中国光谷”规划区域大部分也在区境内,这种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为江夏区发展乡村旅游业在规模、深度和广度上带来契机。

2.农家乐旅游发展模式快速。农家乐旅游模式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也是目前中国现阶段乡村旅游的基本形式,它是以农户家居和农、林、牧、渔及园艺等农村资源为载体,向城市现代人提供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2010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中就指出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江夏区物产人文资源丰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家乐型乡村旅游项目,如梁子湖农家乐、吃里香农家乐、江南农家乐、锦苑农家休闲中心、青龙山农家乐果园等。梁子湖农家乐所在的梁子湖地区是湖北省第二大淡水湖,清新的水质和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成为城市居民享受田园风光,减轻工作和生活压力的理想去处,而青龙山农家乐果园则是以果品采摘为主的综合性观光农园,游客在这里可以采摘到各种时令的水果,体验农活。

3.合理开发旅游景区。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上,江夏区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与开发旅游景区。在2006年《江夏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就确立了全区“一舰三湖三山”的旅游发展定位,其中“一舰”是指中山舰,“三湖”是指梁子湖、鲁湖和汤逊湖,“三山”是指龙虎山、青龙山和天子山。编制完成的总体规划对整合江夏区旅游资源,做好生态旅游和文化休闲旅游提供了政策保障,同年7月出台的《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则更进一步明确了全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为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步伐,江夏区还特别推出了“一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包含了代表江夏区特色的三大旅游区,即中山舰旅游区、龙泉山风景区、梁子湖风景区。精品旅游线路是将历史文化旅游、绿色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结合起来,充分展示了江夏区独特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打造江夏区休闲旅游品牌。在挖掘区域特色方面,江夏区还连续举办了三届柑橘旅游文化节,这种寓农业生产于休闲旅游之中的乡村旅游,不仅促进了江夏区旅游业的发展,还大力宣传了江夏柑橘品牌,为当地农民带来可观的直接收入。

4.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环境建设,为构筑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体系,江夏区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道路进行了硬化、黑化和绿化改造工程,目前全区的公路密度位居省市前列。同时江夏区还按国家标准设置和完善了各景点的旅游景区道路指示牌,加快环山、环湖、环路、环景区的农家乐旅游景点建设。“造绿”工程和“清水入湖”等工程不仅提升了江夏区的整体形象,还增强了江夏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江夏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有效提升,2007年江夏区被授予全国首批“绿色小康县”的称号。持续开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对推进江夏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和旅游休闲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

1.深化对乡村旅游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乡村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当前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江夏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虽得到不断提升,但在挖掘旅游资源潜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上还需创新思路。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对拉动城镇居民消费、促进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其次政府要继续加大主导和支持力度,在现已成型的乡村旅游基础上,制订出中长期的发展规划,立足地方资源全盘考虑,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进行统筹规划。最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策划要突出特色,要能充分发挥江夏区乡村风土民情、自然生态和农业特色产业优势。

2.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品牌是乡村旅游的无形资源,在市场日趋成熟的今天,现代旅游产业的竞争同样也是品牌的竞争。江夏区乡村旅游精品的打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完善江夏区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出更多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项目,来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二是在整体规划布局上要认真研究,加强乡村旅游品牌的打造和包装,提高全区“一舰三湖三山”的影响力。三要加强部门协作和区域联合,注重规范化管理。四要加强和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消除社区居民的不信任感,这是打造江夏区乡村旅游精品的前提条件。乡村旅游组织经营活动会对当地社区公众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如何在社区中传播良好形象,来谋求更好地宣传促销是旅游经营者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3.拓宽融资渠道。江夏区目前投融资方式还比较单一,为调动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旅游的深化发展,区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加大对财政资金的投入,保障乡村旅游建设的需要。要积极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和经营,推动重点乡村旅游项目的集中招商,吸引和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要改变观念,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旅游投融资体制,鼓励支持农民和各类经济实体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发挥社会资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作用。比如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金融支持,支持涉农担保资金为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提供担保,促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发展乡村旅游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机制,逐步提升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层次和水平,提高效益。

4.加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依据实际情况做好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服务者的培训,通过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逐步提升旅游从业队伍的整体素质,规范接待服务水平,提高江夏区乡村旅游整体的接待能力。分级分类做好人才培训工作,邀请专家做好对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认识,切实把发展乡村旅游的工作落到实处。持续做好人才选、用、育、留工作,积极引进旅游经营管理和营销策划人才,不断完善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一支高素质、相对稳定的人才队伍,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5.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江夏区交通便捷,紧邻武汉经济开发区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区位优势有利于江夏区乡村旅游在档次、品牌和产品上的升级。北京、南京、扬州等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就十分注重乡村旅游智慧建设,乡村旅游电子商务采购和乡村旅游资讯等平台得到了快速发展。因此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升级发展,还要进一步突出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感,引用一些多媒体技术来展示江夏区田园风光和农产品加工制作场景,由此激发游客对乡村旅游的兴趣。继续优化资讯网站建设,引入一些智能化服务设施,增强服务信息,丰富游客的体验方式。这种将科学性、生产性和商业性相融合的发展思路,不仅是适应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江夏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 考 文 献

[1]王云才.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4(3)

[2]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M].东方出版中心.2007(6)

[3]毛焱,梁滨.武汉城郊乡村旅游开发掣肘与思路分析――以江夏区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09(4)

篇5

关键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河南;基地;旅游业

一、概念界定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在《地方旅游规划指南》的界定,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1.活动对象的独特性

乡村旅游活动对象具有独特性特点,具体表现为:古朴的村庄作坊、原始的劳作形态、真实的民风民俗、土生的农副产品等。这种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古、始、真、土”,具有城镇无可比拟的贴近自然的优势,为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提供了优越条件。

2.时空结构的分散性

乡村旅游资源大多以自然风貌、劳作形态、农家生活和传统习俗为主,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较大;而且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乡村旅游资源也受到地域的影响。因此乡村旅游时间的可变性、地域的分散性,可以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

3.旅游活动的参与性

乡村旅游不仅指单一的观光游览项目和活动,还包括娱乐、康疗、民俗、科考、访祖等在内的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复合型导致游客在主体行为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乡村旅游能够让游客体验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劳动的欢快之余,购买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

4.文化层次的高品位性

乡村文化属于民间文化,乡村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致使乡村旅游在文化层次上具有高品位的特点。乡村的各种民俗节庆、工艺美术、民间建筑、民间文艺、婚俗禁忌、趣事传说等,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乡村社区的这种“浓厚的区域本位主义和家乡观念特色的非规范性”,使民间文化具有深刻的淳朴性和诡秘性,对于城市游客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

二、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1.农业资源丰富,民俗风情多姿多彩

河南省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形大致分为山地、丘陵、平原(含盆地)三大类型。复杂的地形条件、明显的过渡性气候,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江河水系的流经,使全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类型及景观区域组合。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盛产苹果、梨、桃、枣、葡萄、樱桃等多种温带水果和各种蔬菜及花卉,形成了各种生产示范基地。河南农业文化不仅地域特色明显,风格各异,而且乡土气息浓厚,民俗风情多姿多彩。这些异彩纷呈的文化习俗,对城市旅游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2.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广阔

乡村旅游具有邻近城市,回归自然,交通便利,费用较低等特点,已成为城镇居民周末和节假日休闲度假的首选项目。据从1994年开始的国内旅游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城镇居民一日游和2~3日游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短期出游已超过55%,他们出游的目的是到周边景区和乡村观光休闲。近年来河南经济发展保持了高于全国水平的增长速度。2004年末,河南省全省总人口9717万人。生产总值8815.0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9071.82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排在第19位。

乡村旅游的客源目标市场在城市。河南省有大中城市15个,2004年河南省城镇人口2809万人,占总人口的28.9%;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4.9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294.2元。由此可见,河南省的大中城市已具备良好的出游条件。这为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乡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

3.区位优势明显,陆空交通便利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连南贯北、承东启西,是中国内陆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全省铁路通车里程3428公里,京广、陇海、京九等铁路干线纵横交错,从中国江苏连云港至荷兰鹿特丹港的亚欧大陆桥横穿全省。公路四通八达,通车里程达5.5万公里,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北京至珠海、连云港至霍尔果斯高速公路,河南境内段已修通600公里。河南现有飞行航线46条,郑州、洛阳、南阳3个机场每周有400多个航班往返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40多个城市。每周有航班直飞香港、澳门,经澳门可直达台北。经济的发展、私家车数量的增加及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为人们进行乡村旅游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河南乡村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整体规划控制

许多乡村旅游区缺乏总体规划,尤其是“农家乐”的发展盲目性很大,一哄而上、修路造房、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环境破坏现象严重。不仅造成资源、财力、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由于没有进行统一规划,乡村旅游景区地域上分布较广,组织线路的难度较大,乡村旅游与传统旅游景点之间也缺乏有机联系,共生性差,从而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2.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不尽完善

设施设备的不完善导致了客源的可进入性、安全、供水、农家卫生等方面的问题。有些“农家乐”缺少必要的消防设施,―定区域范围内缺少必要的医疗点和医疗设施,游客多用水量大时,自来水龙头的数量明显不够。厨房、厕所的卫生条件与预期标准相差甚远。村里对苍蝇、蚊子、老鼠等缺乏有效的控制。甚至有些就餐地点靠近猪圈,给游客心里上造成不好的影响。

3.产品系列化、深度化不够

目前河南乡村旅游产品单一,深度开发不够。主要以农家乐和小景点休闲为主,乡村旅游产品普遍缺乏文化内涵,产品项目的设计和开发缺乏文化品位,许多乡村旅游活动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在发掘当地的民俗风情、提高活动的娱乐性和游客的参与性等深层次开发方面还做得不够,难以让游客感受和体验乡村旅游地的形象,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

4.旅游销售不成体系

农户的自我销售意识不强,在宣传方面过多依赖村上的委员会。而村上的销售方式陈旧无新意,难以引起人们特别留意。没有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预定和销售系统,没有横向和纵向的网络体系,与当地或周边大城市的旅行社联系不密切,没有形成整体营销。

三、河南省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一)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和管理

为促进全省乡村旅游更快、更健康地发展,既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扶植,又离不开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投入。因此,第一,乡村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要把乡村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明确责任。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要强化、协调、管理、服务职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其次,乡村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做好整体规划。要立足产业发展,把乡村旅游摆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权衡,切实做到布局合理、规划科学、体现其整体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政府要对乡村旅游业给予长期的经济、技术和政策支持,实现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这样才能为我省的乡村旅游创立品牌。第三,乡村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要制定出乡村旅游相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可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制定有关章程,对乡村旅游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第四,积极帮助引导居民参与旅游。乡村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一方面要对制定相应优惠政策、提供资金支持,通过各种宣传发动渠道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旅游,使其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主体;另一方面,对于直接进行乡村旅游经营和服务的农民或农户还要进行规范性培训,使其尽快熟悉管理和服务业务,了解行为规范,遵守法纪法规,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二)科学规划,文化兴旅

1.科学合理规划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揉进民风民俗的中国文化原本,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进行合理规划和开发。通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开发具有区域特色、与乡村环境相协调、具有品牌效应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这需要要构建一种符合自然的农业景观,使其真正充满生机、原汁原味,而所体现的乡村文化也应根植于本土,而不是凭空捏造。同时,开发过程中要控制人工化、城市化倾向,保持景区青山绿水、空气清新。

2.开发系列产品

全方位开发各种乡村旅游项目,将乡村的自然风光、农村生活体验、趣味劳动、文娱节目相结合,发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项目,如“在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的乡村旅游活动项目中把各种乡村民间娱乐艺术如舞狮、龙灯、民歌对唱及各种民俗表演纳入乡村旅游产品中,形成系列和规模,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同时也可针对不同的对象设计不同的内容如对学生团体增加农村生活常识、农业科技知识等教育性节目,并且对活动内容坚持低收费策略。

3.挖掘文化内涵,开发特色化产品

特色是旅游产品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之所在,也是旅游开发的重要原则之一。乡村自然原始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本是有别于城市景观的最突出特征,也是乡村旅游得以兴旺发达的根基。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旅游乡村的历史发展过程,从中探寻乡村发展的文脉、生活习惯的演变、民俗风情的沿革,挖掘其特色魅力及其表现形式,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产品,使农村天然、朴实、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天趣、闲趣、野趣融合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更具有独特的魅力。乡村旅游不能流于浅层次的观光游览,不能局限于旅游资源的表面现象,而应注重观念和感情的沟通与体验注重表象下文化底蕴的体验。

4.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水电、餐饮、住宿、通讯等行业与乡村旅游业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因此,规划设计时,要加大对设施方面的投入,要加强乡村旅游区公共设施与食宿设施的建设。要解决好交通、通信、厕所等问题。应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游客出游提供方便。在食宿设施建设上,要注意旅游环境和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原则下,满足旅游者的多层次需求,设计专门的、与当地环境协调的旅店、娱乐场、购物场所等,使游客进得来、住得下、玩得愉快、走得高兴。

(三)加强管理,服务指导

乡村旅游的发展也需要现代的管理知识。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有其特殊性,服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新世纪旅游行业的竞争,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主要表现为人才的竞争。是否拥有高素质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首先,保证人才的投入,招揽高级人才,加大现代科学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注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应具备独特的眼光、清醒的商业头脑、丰富的农业知识、管理经验和环保意识,只有这样的经营者才能发展好乡村旅游,才能使得其发展能赶超国际水平。其次,要大力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组织他们外出学习、考察,学习旅游政策、市场动态、经营和操作程序、环境教育等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一方面扩大他们的视野,提高欣赏水平,另一方面培养服务人员的好客度、服务意识和水平,以加强软环境建设,使他们能够真正承担开展乡村旅游的各项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对全体农民的旅游教育和环境意识,营造和谐亲善的旅游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加强卫生和安全工作。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在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及卫生习惯上还存在一些差异,在乡村的一些地方,其基础卫生条件还比较落后,因此要吸引游客加强卫生工作势在必行。服务人员应注意对旅游地和接待食宿的农户家的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用水及公共娱乐场所进行杀菌消毒处理。在安全方面,除了一般旅游共有的安全问题外,由于乡村旅游参与性强,所以还要在这方面加以督导,以保证游客参与活动项目的安全。

(四)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乡村景观资源及其自然生态、文化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物质前提,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农业基础和活动空间,但它既可以受到自然力的破坏,又容易受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破坏,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因此,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和生态环境,这就要求乡村旅游开发中一定要加强对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价值的宣传,要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激发其对所在社区和地方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提高其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对游客要加强尊重接待地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宣传教育,以保持乡村旅游在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环境教育,提高乡村旅游开发者、管理者、旅游者的环保意识,是实现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进行宣传促销,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节庆活动,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科普培训等活动,大力宣传乡村旅游产品。此外,加强与周遍旅游景区(点)的结合,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提高乡村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扩大乡村旅游的市场。

参考文献:

[1]李左人.试论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J].天府新论,2000,(6).

[2]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2).

[3]王宏星,崔凤军.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及其影响研究[J].大学学报,2005,(1).

[4]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3).

[5]王云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J].旅游学刊,2006,(4).

[6]卢云亭.两类乡村旅游地的分类模式及发展趋势[J].旅游学刊,2006,(4).

[7]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研究文集,2004.

[8]尹振华.开发我国乡村旅游的新思路[J].旅游学刊,2004,(5).

篇6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产生 发展 研究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而大规模的发展是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

一、国外乡村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1.国外乡村旅游的产生

国外的乡村旅游产生于法国。1855年,一位名叫欧贝尔的法国参议员带领一群贵族来到巴黎郊外农村度假,他们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舟,学习制作肥鹅肝酱馅饼,伐木种树,清理灌木丛,挖池塘淤泥,欣赏游鱼飞鸟,学习养蜂,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使他们重新认识了大自然的价值,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增强了城乡居民的友谊。此后,乡村旅游在欧洲兴起并盛行起来,德国、意大利、荷兰、保加利亚、英国、美国、巴西、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活动,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2.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匈牙利就以乡村旅游闻名世界。20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的乡村旅游也在国际旅游上享有盛名,把那里的路边城堡或大农场进行改造建成乡村旅游社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度假。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国农庄旅游非常流行,每年乡村旅游可以给农民带来相当于法国旅游业收入四分之一的收入。同时日本也兴起了“务农”式乡村旅游,以唤起人们对农业和环保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欧美国家的学者对乡村旅游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指导乡村旅游实践,乡村旅游得以大规模的开展。

二、国内乡村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1.国内乡村旅游的产生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长年生活于高楼林立、拥挤喧嚣、空气污浊、景观呆板的城市中,城市居民离幽美舒适的自然越来越远,加之生活节奏紧张、社会竞争激烈,使得城市生活缺乏兴趣,让人感到压抑。许多人产生了返朴归真,到静谧、优美、洁净开阔的环境中去感悟大自然,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愿望,乡村旅游作为人们回归自然的一种重要生态旅游形式便应运而生了。

2.国内乡村旅游的发展

我国的乡村旅游是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促动下产生的,起步较晚。最初的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为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随后不久,各地便纷纷开展乡村旅游。如广西的阳朔县、河北的赞黄县嶂石景区、安徽的黄山汤口村等。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己由当初的自发阶段发展到现在的自觉阶段,并己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1997年,我国从南到北涉及观光农业这一主题的旅游开发项目,累计投资达30亿元以上。1998年我国国家旅游局推出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涉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旅游业和农业的发展,农村条件日益改善,城市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消费中的时尚选择,加之世界各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促使中国乡村旅游迅速发展。

三、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的基本概况

最早的乡村旅游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4年。这一年里,在旅游研究中颇有建树的Stansfield,他在其著作的《美国旅游研究中的城乡不平衡》中首次阐述了对乡村旅游研究的不足。但整个20世纪70年代,乃至80年代初期,旅游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比较忽视旅游基础理论的探讨。所以关于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并没有建立起旅游学术界普遍认同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概念,导致了研究陷于分散、凌乱的局面。当时绝大部分的研究都只停留在描述乡村旅游的现象上,从理论、概念上的研究明显不足。

事实上,乡村旅游研究真正发展起来是在20世纪80、90年代。而在国外,乡村旅游在这个时期的大规模发展却有其深刻的社会和历史的原因,由于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追求个性的自由化倾向的流行,导致乡村旅游的热潮。Shaw & Williams(1994)从分析乡村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入手,认为广大的乡村在地理上集中了各种景观与吸引物,布局于最能满足旅游者与当地居民需要的地点上,并认为乡村既有相似性,又有独特性。这在当时是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十分有意义的探讨。

在这个阶段,国内旅游界关于乡村旅游的论文也逐渐多了起来,如贺小荣的《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比较全面的探讨了乡村旅游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原因。王兵的《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未来》,在这篇论文中,他描述了许多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以及中外乡村旅游发展的差异。此外,杨旭的《开发乡村旅游“势在必行”》一文,论述了乡村旅游兴起的历史原因以及乡村旅游的优势所在。除此之外,一些传统的教科书如王连义等著的《旅游学概论》,较为详细讨论了旅游的发展历史,这对于了解乡村旅游的产生提供了背景说明。

参考文献:

[1]贺小荣: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

[2]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

[3]杨晓云:乡村体验旅游开发初步研究[EB/OL].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省略.2004

[4]杨旭:开发“乡村旅游”势在必行[J].旅游学刊,1992, No.2

篇7

当前,制约天津市宝坻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机构设置、制度体系尚不健全与大众旅游产业相同,乡村旅游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其与众多的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服务业、建筑业、农业等,另外还设计到特色农业生产、生态资源管理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运用等。所以,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一个全面、综合的管理体系来支撑。虽然,天津市宝坻区的农村旅游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尚没有得到地方政府的全面关注,没有成立综合化、针对性的机构或者部门来管理以及协调整个农村的旅游工作,存在管理粗放、机构设置不健全、协调性不强等问题。另外,宝坻区尚还没有出台具体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地区的乡村旅游事业。上述为与农民、乡村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相关的基础性工作,其体系的不健全会直接影响到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间的权衡没有受到充分重视对农村旅游可以简要理解为依托生态环境等客观条件来实现开发地区经济效益的提升。可见,农村旅游经济效益的获得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于天津市宝坻区而言,也是这种情况。但是,纵观当前宝坻区的发展现状,普遍存在着乡村旅游项目缺乏总体规划,重经济效益忽视生态保护的问题,经常会发生诸多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如景点的乱搭乱建、生态资源没有给予硬性的保护措施等,这些都会导致随意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出现。这些行为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对于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以及前景非常不利。

(三)基层缺乏与乡村旅游相关的专业建设人才乡村旅游的起源地为广大的农村,其绝大多数的从业人员为农民和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这些人员因为受到文化教育水平的限制,在素质水平、文化程度以及专业能力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当前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需要。另外,相关部门对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以及培训体系也处于缺失的状态。上述现象都导致了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的匮乏,这必然会导致在乡村旅游的推进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最终会制约其战略性发展。

(四)农村对于乡村旅游的认同存在差别乡村旅游在宝坻区的发展时间尚短,在其经济效益、经营目的以及发展前景方面,农村地区的很多居民都处于一知半解的阶段,没有深入的有深入地认识与理解乡村旅游的意义和价值。这些人员由于认识上的不足,难免对乡村旅游项目存在一定的偏见,可能会认为其会打破乡村原有的生活格局,影响其一贯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另外,大量旅游人员的进入也会使一部分人感到恐慌,认为其侵犯了其生活领域,进而对乡村旅游存在一定的偏见。这种消极情绪的存在势必会影响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准。

二、天津市宝坻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提

振农村经济的措施分析针对上述提及的制约因素,笔者结合多年的基层经济工作经验以及当前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展乡村旅游、振兴地方经济。

(一)建立健全与乡村旅游发展相关的机构以及制度建设,为乡村旅游提供基础支持天津市宝坻区经过一段时期的农村旅游的发展,在基层农村已经初具规模,如当前宝坻区的每个镇都有农家院等旅游、休闲景点。但是,目前还是个人化的行为,每个镇的政府没有相关的部门以及制度对其进行专门负责管理和规范。这一问题在前文已经提到。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为乡村旅游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持,地方政府必须要针对各自的乡村旅游发展特色、现状成立综合事务办公室,用来管理、协调、推进各自地区的农家院建设,使之形成特色化、规模化,提升品质,创造出自有的独特品牌。另外,要在对乡村旅游进行充分考察的基础上,综合各方面的专业、社会人士以及基层农民的意见制定出相应的制度,用来规范和约束乡村旅游。总之,通过机构以及制度体系的建设,能够对宝坻区的乡村旅游起到导向作用,使之协调、健康前进。

(二)全方位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间的关系,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对将要进行的各个乡村旅游子项目进行严格、全面的科学调查、研究和论证,对所涉及的生态环境影响力做出正确评估。在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下,充分地、秩序化地发展乡村旅游,通过科学的措施来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当前宝坻区一些地区开始尝试生态村项目建设,即将农村的乡村旅游项目和文明生态村(美丽村庄)项目结合起来,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建设美丽的家园,给与生态环境充分的保护,而不是一味盲目的发展经济。其中文明生态村建设包括村内道路硬化、街道亮化、街边绿化、能源清洁化、垃圾污水处理无害化、生活健康化、等主要项目。随着乡村旅游地区对于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这些地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搞好生态文明的同时也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进而获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三)多途径构建乡村旅游建设人才队伍,夯实人力资源面对当前宝坻区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匮乏的现状,当地政府以及相关的从业人员要积极构建多个途径来完善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人力资源,为乡村旅游项目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主力军和后备军。首先,要对现有的乡村旅游从业进行全方面的培训工作。即基层政府要针对各自地区的发展现状,通过外聘教师培训、视频教程、组织观摩会等形式对本地区的主要从业人员进行培训,然后再通过这些人员的推介,以点带面,从而推动整体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其次,要积极引进优秀的专业旅游人才来充实和壮大基层乡村旅游管理部门人才队伍,要给与人才充分的重视,在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给与其支持。这样能够通过人才的引进来创新管理理念、方法和途径。同时还能够带动现有工作人员对专业知识的渴求,激励其不断地追求自身的成长。

(四)向农民大力推介乡村旅游,获取其大力支持,提供旅游和谐环境针对宝坻区当地农民对乡村旅游认识肤浅,存在一定偏见的问题,基层政府要积极地向农民推介乡村旅游,通过播放宣传片、基层走访、座谈等途径来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将其实现途径、最终目的、社会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等向农民详细的说明,可以通过成功案例说明的途径来完成,这样能够使对方从感官上体会到乡村旅游的益处。另外,还可以合理安排一部分村干部到乡村旅游开发成功地区进行观摩,切实感受到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就业以及改善农村生存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最终争取获得广大农民的大力支持,为乡村旅游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

三、结语

篇8

关键词 农村中职学校 培养 乡村旅游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016-02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在旅游市场需求的带动下,作为第三类产业的旅游业也开始在乡村崭露头角,成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型力量。乡村旅游已成为宁乡县这类农业大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相应的服务与管理人才需求也日益强烈。目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尤其一线员工和初级管理人员专业素养参差不齐,这已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但迄今为止,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目录中尚未有乡村旅游服务相关的专业,也没有学校对乡村旅游人才实施系统全面的培养。本着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宗旨,城市中职学校没有培养这方面人才的必要,而位于农村的中职学校理应承担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这一任务。

一、农村中职学校培养乡村旅游人才探索的意义

虽然乡村旅游业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但是国家及政府各部门对于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工作却一直不够重视,从业人员接受专业培训的比例较低,就算有的接受了培训也仅仅是走走形式,没有真正系统的使从业人员了解到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宁乡县作为全国首批旅游强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较好的旅游发展基础。宁乡山水奇秀,人文荟萃,临近大都市,交通便捷,名人、名泉、名寺、名山等乡村旅游资源交相辉映,确立了“五养之乡・中国宁乡”(少奇故里瞻以养德、灰汤温泉泉以养生、密印禅寺禅以养心、西部漂流动以养气、宁乡花猪食以养胃)旅游主题,乡村旅游发展迅速。现已有乡村旅游区点(包括乡村旅游景区、农庄、山庄、农家乐等)200多处,其中国家级乡村旅游点1处,国家级五星生态农庄1处,湖南省星级乡村旅游区点19家(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7家,四星级乡村旅游区点1家,三星级乡村旅游区点8家,二星级乡村旅游区点3家)。但目前宁乡县从事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的大多数都是当地的农民,他们文化素质不高,对乡村旅游的发展缺乏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服务质量不高,初级管理人员更是不能很好地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和管理。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业和乡村旅游人才缺乏的矛盾日益凸显。缺乏高素质、专业化的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已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对乡村旅游人才的系统培养已迫在眉睫。但迄今为此,尚未见中职学校开设乡村旅游相关专业和进行系统培训乡村旅游人才的报道。在宁乡县的中职学校培养乡村旅游人才的探索,可以为当地乡村旅游培养大批急需的、具有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满足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对相应人才的需求。这对提升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层次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也能为中职学校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提供重要参考。

二、国内外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研究的现状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在欧美国家已有上百年历史,备受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我国乡村旅游是在上世纪80年代起步的,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特别是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乡村旅游年”后,乡村旅游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这迫切要求乡村旅游理论研究不断向前推进。因此,有必要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更好地指导乡村旅游实践。国内外文献主要是关于概念界定研究、发展机制研究、发展模式研究、旅游主体研究、利益相关者研究、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与农村发展研究、影响研究、问题与对策等方面的研究,对于乡村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较少。目前只有少数的高等职业院校针对乡村旅游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高校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设置探讨》在研究了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在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方案。课题虽对培养乡村旅游人才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但是针对高职院校进行的调研对中职学校的指导意义不大。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新农村乡土旅游资源和人才开发的研究与实践》探讨了我国乡村旅游人才资源现状和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我国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应走政府引导、院校参与的策略。长沙第一师范学院的《“两型社会”背景下长沙市乡村旅游人才构建研究》研究探讨了长沙市乡村旅游人才资源现状和原因,提出了长沙市乡村旅游人才构建的策略。这两个课题都是在分析了乡村旅游的人才现状和问题后,从政府、行业、高职院校三方面提出人才培养方案,均没有涉及到农村中职学校对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目前为止,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尤其农村中职学校中尚未开展对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工作。因此,对农村中职学校培养乡村旅游人才的探究,创设乡村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对缓解乡村旅游人才紧缺的矛盾,将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三、农村中职学校培养乡村旅游人才的优势条件

“乡村旅游”是集休闲、度假、农事为一体的旅游方式,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要,需要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与服务人才。农村中职学校在培养乡村旅游人才方面具备优势条件。

1.具备相关的专业群,可以实现对接。以宁乡县职业中专为例,有酒店管理、景区管理餐饮管理、旅行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基本涵盖了“乡村旅游”的吃、住、游、娱等服务需求。

2.成熟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经验,可以提供最佳培养方式。“乡村旅游”景区和企业一般都包括农业休憩区、农家酒店、餐饮娱乐、农家休闲等休闲娱乐配套设施。以宁乡县职业中专学校为例,学校现已和宁乡县及其周边地区的酒店、旅行社、景区等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有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可以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提供资源共享。

3.有相关性强的课程和师资。乡村旅游是综合性极强的旅游行业,知识要求涉及酒店服务、景区服务、景点讲解、旅游产品营销等方面,这些有旅游服务类专业群的学校的课程资源可以借鉴;而且在基础课程上和旅游服务类专业有相通性,可以实现课程与师资的共享,通过完善课程结构就可以培养专业的乡村旅游人才。

四、结语

通过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农村中职学校培养乡村旅游人才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农村中职学校应该针对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人才培养要求,依托本地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与旅游管理部门和乡村旅游企业合作开展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实践,将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引入农村中职教育,培养出合格的乡村旅游人才,解决农村地区乡村旅游行业人才紧缺问题,促进本地乡村旅游的发展。由于乡村旅游专业性很强,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教师及教学设施亟须规范和统一,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仅是具备高学历、高职称,更要具备与行业有关的丰富经验,因此农村中职学校要做好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工作,必须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农村中专学校应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学校专业教师将深入乡村旅游企业,掌握实际技能,了解人才真实需求,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出谋划策,提供鲜活的研究实例。

参考文献:

[1] 段章馨.“两型社会”背景下长沙市乡村旅游人才构建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05).

篇9

一、引言:

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对于农村经济、国家的长期稳定,以及社会的蓬勃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乡村旅游带有不同的特点,本文以宏观视域,以乡村旅游的普遍现状为切入点,以其发展特点和发展瓶颈出发,综合讨论了如何最大程度上减少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阻力的实现路径。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当前,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正逐步走向白热化。

(一)从区域层分析,可分为两种:

1、景区边缘地区;该地区的旅游产业一般以国家级、地级市旅游景区为依托,地处其边缘地带,将现有的风景与旅客资源结合起来。这些区域的经济相对发达,且交通便利,结合景区覆盖区域的成熟经营理念与管理能力,这一地区的乡村旅游一般比较兴旺。

2、老少边贫地区;该地区的旅游产业继承于景区边缘地区之外,其发展一般需要靠国家的政策支持与指导。但这些地区的自然风光比较原始,带有浓浓的民族风情,传统的农业文化、深厚的地域特色,使之独具特色,现在的规模虽然不是很大,但是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或将成为独树一帜的特色旅游产业。

(二)从机制层分析,可分为三类:

1、政府主导型;即国家与地方政府为了使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更多的活力,采取多种手段对乡村进行各种各样的开发引导,提供帮措施。

2、市场推动型;即依靠市场自动调节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变化,政府通常较少参与,故此模式对于市场机制的要求很高,应尽量使其完善。

3、混合发展型;即是将政府参与和市场调节发展乡村旅游两种形式有机结合,使资金、思想传播、基础建设以及培训和管理等能够有更好的发展与协调,直到当乡村旅游的民间组织以及相关协会日渐壮大后,政府的参与力度则以此减弱,更多的是发挥监管作用。

三、乡村旅游的发展瓶颈

从整体上看,目前阻碍乡村旅游发展的因素主要可归结如下:

(一)受政策影响。近年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迅速,相关领域越来越多,这些是积极有利的变化趋势,政府的宏观调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与此相对应的政策缺陷却愈加明显,对于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的保护力度也相对不足。

(二)受配套服务影响。便利的交通,舒适的住宿,良好的治安等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如,开通来往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快捷巴士;种类繁多的餐饮业、洗浴等服务性行业,热情周到的售后服务等都能大大提高旅客满意度,刺激再消费。但由于部分地方政府的重视不够,扶持投入力度相对较小,造成乡村旅游配套基建不健全,再加上服务意识的不到位,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的有序发展。

(三)受功利意识的影响。乡村旅游通常会给人以“低投入、高产出”的错误印象,因其开业前期需进行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筹资压力很大,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还经常会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再,长期居住于乡村农民多数依靠自己的基金进行投入,凭借其一己之力通常难以承受如此浩大的工程,由此,便只能采取在具体的旅游设施上、旅游产品的品牌上、以及包装上进行资金的压缩,从而不可避免的造成旅游产业档次的降低,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措施

(一)推进乡村旅游的品牌化建设。品牌可以增加消费者的感情认同程度,提高对于产品质量的认可度。因此,通过对乡村旅游的品牌建设,可以使我们认识生产经营者的知名度、服务质量以及信誉等,继而带动发展。现实中,乡村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拓展经营领域,串联成产业链,将旅游活动与餐饮业、娱乐服务业有机结合,创造更大的利润的同时,也塑造出地区旅游品牌。

(二)建立健全乡村旅游管理机制。乡村旅游主要是农民自主开发建设,中间主要参考的是市场的需求。从深层次上说,农民的经营理念与能力往往决定着乡村旅游整体的发展前途,而这其中,必须依赖政府的监管,一旦监管失效,便会出现类如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因此,要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坚决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坚决杜绝不良竞争现象,妥善规划乡村旅游项目。但要注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10

【关键词】广西乡村旅游 高技能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116-03

广西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广西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和建设广西旅游强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调查表明,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人才问题已影响广西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为此,本文在对广西27个农业旅游示范点从业人员学历和接受培训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就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探讨,旨在为培养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出谋划策。

一、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及其对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

(一)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含义和特征。《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中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根据这一解释,结合乡村旅游行业的特点,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应该是:既有一定的旅游业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较高的服务技能和较强的分析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关键问题和疑难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乡村旅游一线岗位服务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两个关键词是“乡村”和“高技能”。“乡村”突出了此类人才的职业领域;“高技能”突出了此类人才的职业能力。因此,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不同于一般的高技能人才,也不同于普通的旅游高技能人才。因为它“乡村”的职业领域,使得它具有较强的旅游专业性、乡村地域性和业务复杂性特征;因为它“高技能”的职业能力,使得它有别于普通旅游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和中等旅游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总的来说,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具有实践能力较强、理论知识较好、乡村地域突出、专业特色较强等特点,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层次构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乡村旅游人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对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对于广西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近年来,广西乡村旅游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全区已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209家,其中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4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示范点4个;建立休闲农业园288个,涉及种养面积36.8万亩;乡村旅游点达1000多个,农家乐3000多家,分布在全区14个市、90多个县(市、区)。据调查,目前广西从事乡村旅游工作的人员已达数十万之众,仅桂林阳朔县就达5万人。在这个庞大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中,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服务技能较差的现状已经逐渐暴露出来,并已成为广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一个瓶颈。

目前广西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资源依托型和政策依赖型的初始发展阶段,其发展主要体现在量的增长而非质的提升。许多乡村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点由于缺乏高效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都比较薄弱,经济效益较为低下,有些甚至由于巨大的经济压力而处于停止经营状态。随着全国各地乡村旅游产品规模的逐步增加和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市场的竞争也将日渐激烈。今后,广西乡村旅游的发展重心必然由量的扩张转移到质的飞跃上来。为此,乡村旅游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将成为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使得他们在较大规模的乡村旅游企业中成为管理者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而在较小规模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中又可以独当一面。在整个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他们是众多乡村旅游一线服务人员学习的榜样,承担着对广大一线乡村旅游服务人员“传、帮、带”的重任。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乡村旅游产品的生产与营销、乡村旅游接待的培养与服务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必须加强对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二、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渠道主要有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培养和乡村旅游岗位再教育培训。在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培养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据广西旅游局和广西教育厅提供的信息,广西目前有42所高等院校开设旅游专业,旅游类在校生规模(含中职教育学生)约3万人,其中旅游高职高专学生约1万人。统计显示,广西旅游高职高专教育涉及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景区管理、旅游策划、导游服务与管理、旅行社管理、涉外旅游管理、旅游工艺品设计、旅游外语等专业。在广西旅游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中,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比重不断提高。此外,广西的旅游教育与行业联系日益紧密,旅游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2012年,我们对广西桂林、南宁、柳州、北海、钦州、防城港、河池等7个市27个农业乡村旅游示范点4903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本科文凭的从业人员129人,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2.63%;有高职高专文凭的从业人员358人,占7.30%。

在乡村旅游岗位再教育培训方面,各种类型的培训工作已经逐步展开,培训工作总体效果良好。在我们随机抽样调查的27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中,有18个乡村旅游示范点的从业人员接受过一次以上的岗位工作培训,占调查总景点数的66.67%;接受过相关岗位工作培训的为3079人次,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62.80%。其中,到各类院校进修过相关课程培训的共131人次,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2.67%;参加过3天以上(含3天)乡村旅游培训班的共642人次,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3.09%。调查结果表明,各类培训工作使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行业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他们学习到了掌更多的旅游行业文化知识,服务技能有所增进,服务意识有所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加强,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特色旅游开发理念逐步养成,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不断翻新,乡村旅游环境卫生状况不断改善,景点接待能力逐步提高,游客接待量稳步增长。

(二)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未引起足够重视。如前所述,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在广西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调查结果表明,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并未得到相关管理部门和乡村旅游企业(点)的足够重视。首先,对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相关问题认识不清。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作为乡村旅游人才结构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层次,应该具备哪些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胜任哪些具体岗位工作?是否需要进行高技能资格认证?相关管理部门对于这些问题并未认真思考和研究。多数管理者认为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与其他乡村旅游服务人员之间只是能力的差异,而没有类型上的差别。其次,没有建立起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相关教育培养机制。如前所述,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培养和乡村旅游岗位再教育培训。但调查发现,广西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对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极为有限。在广西目前开设旅游专业的42所高等院校中,没有一所院校开设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方面的专业,甚至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在岗位再教育培训方面,广西至今依然没有制订专门而统一的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岗位培训方案或机制。

2.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未能满足乡村旅游发展需求。首先,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还不能满足广西乡村旅游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虽然广西目前每年毕业的旅游高职高专学生多达近万名,但是,由于各旅游高校教育在培养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招生对象等方面几乎没有专门针对乡村旅游而开展,加上由于绝大多数乡村旅游点远离城市,从业人员在经济条件、社会条件和生活条件等方面较为艰苦,因此大多数旅游高校毕业生并不愿意到乡村旅游点工作。调查显示,效益较好的乡村旅游示范点中,仅有9.93%的从业人员具有高职高专以上文凭(包括高职高专文凭),且其中有多达53.2%的文凭并非旅游相关专业。其次,广西乡村旅游岗位再教育培训力度小,覆盖面窄。广西旅游局与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曾于2010~2011年组织开展“全区全面开展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大培训”工作,但截至2012年7月,随意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仅有约66.67%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曾接受到一次以上的各类旅游岗位培训。这其中如果除去培训工作做得比较好的桂林世外桃源农业旅游示范点,其他17个乡村旅游示范点每年(旅游经营年数)平均培训不到1次(仅为0.83次);17个示范点仅有52人到院校进修过旅游相关内容,只有620人参加过3天或3天以上乡村旅游培训班,有1731人参加过3天以下的培训,分别占总人数(4481人)的1.16%、13.84%和38.63%。不少乡村旅游示范点认为,各类乡村旅游培训活动过少且内容不够全面系统,希望能有机会接受更多更系统全面的培训活动。绝大多数乡村旅游示范点反映,他们急需文化水平高、业务素养好的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强烈需要引进或培训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旅游规划策划人才、宣传促销人才、种养和手工技术等专业技能人才、餐厅和导游服务等接待服务人才以及乡村旅游演艺人才。

三、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积极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引导职能作用。鉴于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特点,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一项任务繁重的教育工程,必须发挥旅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农业等政府职能部门的组织协调功能,引导开展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一是组织做好全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调查和全区乡村旅游从业人才需求现状调查;二是根据全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结合乡村旅游管理规范,制定相关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政策,确定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相应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培养机制;三是协调相关院校与乡村旅游企业(点)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关系,明确各方职责,落实各项教育和培训工作任务。

(二)充分发挥广西旅游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广西旅游教育资源相对丰富,旅游职业院校既具备旅游基础理论知识教育条件,又具备旅游实践技能培训条件,是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但是,当前广西乡村旅游产业高速发展与旅游学科自身建设不足存在着矛盾。自治区旅游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农业厅与教育厅等相关机关部门应通力协作,积极引导旅游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办学模式,充分发挥广西旅游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培养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例如,在桂林旅游高等学校等院校开设乡村旅游管理专业,对就读者给予考分优惠和学费补贴;还可采取“高校+地方政府+乡村旅游企业(点)”等人才合作培养模式,根据各地乡村旅游企业(点)的具体人才培养要求,“订单式”培养和培训人才。同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用型旅游人才就业竞争力。

(三)完善乡村旅游种养、手工技能等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乡村旅游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具有专业特色性强、知识面广的特点。除旅游学科相关文化知识外,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还应掌握生态农业种植、特种动物生态养殖、传统手工制作等专业知识和技艺。而这些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艺的培养,可通过相关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由各相关职业技术院校组织实施,也可直接由各乡村旅游企业(点)根据具体需要,联系相关培训部门或行业机构进行培训。

(四)做到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技能教学的紧密结合。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做到旅游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和旅游实践操作技能教学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基础理论知识是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素质基础,实践操作技能是其能力的体现,两者缺一不可。具体做法:一是根据当今和未来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需求进行认真调查分析;二是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科学系统地制定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理论和技能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三是采用“订单式”办学等方式调动乡村旅游企业(点)参与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灵活采用知识讲授、理论分析、案例教学、观摩学习、个案讲解、现场示范、集体讨论等多种教育和教学方法。

广西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型人才严重缺乏,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更是严重不足,人才已成为影响广西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要解决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问题,首先必须从认识入手,政府管理部门和乡村旅游企业都要充分认识到高技能人才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要采用院校培养和部门培训两条脚走路的方式,以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再次,根据乡村旅游牵涉专业面广的特点,要调动社会相关行业参与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最后,要建立起乡村旅游发展调查分析机制,并根据调查结果和未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培养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许燕裕.广西乡村旅游发展显成效 [EB/OL].(2012-04-24)[2012-10-08].http:///gjw_zt/jtly/gxclyfz/kan/

201204/t20120424_423076.htm

[2]梁昆.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3]郭满女.广西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1(7)

[4]陈幼君.试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2)

[5]周志宏.乡村旅游职业教育发展困境和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

[6]于春雨.关于我国旅游专业人才状况的分析[J].旅游纵览,2011(2)

[7]孙飒.高职院校旅游类人才培养和就业问题的相关调查研究[J].价值工程,2011(18)

篇11

关键词:天津蓟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一、天津蓟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现代科技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下,互联网的兴起给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契机,网络的交互性、实时性、丰富性、便捷性等优势促使传统旅游业迅速融入网络旅游的浪潮。天津蓟县乡村旅游资源内容丰富、种类齐全,区位优势明显,交通通信便捷,消费群体集中,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经过多年的发展,天津蓟县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与进步,出现了许多以休闲旅游、观光旅游为主的乡村旅游形式,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该地区乡村旅游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产品雷同,特色服务不明显,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再加上没有科学规划,资金投入不足等因素,导致旅游规模效应不大,知名度低,品牌影响力不强,开放度不高等现状。目前存在的这些不利因素已经阻碍了天津蓟县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但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下,这种现状很难短期内得以改变。而旅游电子商务能有效地把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方和供给方最大限度地集中起来,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个性化旅游的愿望。

二、天津蓟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一)电子商务建设滞后。2007年12月,中国休闲农业网的开通,标志着我国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结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全国相继建立起很多乡村旅游网站。蓟县建立的网站开辟了乡村旅游专题,但大多数仅局限在对乡村风光、农家乐园、农家产品的介绍,乡村旅游线路的推介并没有深入。游客对网站只能是简单的浏览,尚未建成统一、高效、权威的乡村旅游信息资源库,网络优势难以发挥。这远远不能满足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需求,极大地阻碍了蓟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

(二)旅游企业参与不够充分。在对蓟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站调查时发现,蓟县乡村旅游企业只着眼于建设自己的企业网站,基本处于信息孤岛状态,旅游企业之间没有很好地进行横向与纵向联合。多数企业的网站也只是把线下产品直接搬到网上,主要起着网上宣传的作用,缺乏自己的特色和卖点,没能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网络特性和市场作用。

(三)发展资金短缺。由于蓟县乡村旅游资源比较富集的山区和农村地区,相对封闭且经济落后,资金缺乏,阻碍了蓟县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作后盾,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加之农民收入有限,资金短缺制约着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专业人才缺乏。蓟县乡村旅游的发展近年来如火如荼,但专业性人才严重匮乏。高素质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了旅游市场的营销落后。旅游产品低层次、粗放式开发,很多高价值旅游资源处于原始状态,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的更大发展。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队伍在农村更加缺乏,阻碍了网络业务的拓展和完善。专业人才的缺乏是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又一制约因素,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

(五)网站信息和服务缺乏个性。蓟县乡村旅游网站在建设时,大多照搬照抄国外网站的现成模式,缺乏特色,服务项目单一,较少涉及旅游线路设计、网上虚拟实景旅游等项目。而且,这些网站信息更新缓慢,在线交易少,无法吸引游客,网站定位面太窄,无法面向世界各地游客,没有提供个性化的互动式旅游产品和服务。

三、蓟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对策

(一)政府主导,构建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在网络化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旅游网络化是时展的必然。蓟县政府应以国家“金旅工程”为指引,建立政府主导型的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组织管理机构,制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性和长远性总体规划,和一系列旅游电子商务规范体系,加强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宏观指导。在旅游信息网建设、旅游信息网络上的电子商务等各个方面提供相应的法规和政策保障,以实现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二)加强特色品牌竞争。在互联网上的经营不做到一流,就很难“抢占”到更多的市场份额。蓟县应增加自己的品牌竞争力,如提高服务的质量、处理好营销环节、广告宣传和树立形象等,换句话来说,也就是要树立服务的信誉度和美誉度。从网络的考察研究中可以发现,很多交易是产生在回头客身上的,说明这些网络都具有较高的信誉度和美誉度,特色品牌的力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引导和培养民众网上消费的观念。电子商务离不开消费者的参与,消费者对它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的进程。蓟县政府和企业应当运用舆论工具,比如,广告,讲座等媒体手段引导和培养人们网上消费的新观念,调动消费者广泛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广蓟县乡村旅游,带动当地乡村旅游点的发展。

(四)重视用户体验。当下旅游市场营销中出现了许多试吃员、DIY等新名词,旅游体验也逐渐成为了一种职业,为许多人提供了就业岗位。用户体验在旅游电子商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乡村旅游的本质是向游客提供一种或多种经历和体验,天津蓟县乡村旅游企业,应跟踪游客需求,分析游客消费特点,推出个性化服务。蓟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可以考虑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把游客的消费需求和自己的设想在平台上,请游客试玩,并不断改善,从而更好地发挥电子商务在乡村体验旅游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路明.巫宁.现代旅游电子商务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67-84

[2]李胜利.论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模式与前景[J].经济师,2003(4).112-164

[3]韩彩霞,张永林.旅游电子商务传统旅游业的未来[J].经济论坛,2006(12).156-185

篇12

【关键词】涪陵,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对策

近两年,随着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家庭恩格尔系数的降低,生活消费观念的改变,双休日和“黄金周”的实施,很多居民选择了走出家门,踏上旅程,领略旅途的风光。据统计在整个出游的城市居民人群中,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全国乡村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涪陵区的乡村旅游在整个全国来讲发展也较晚,到现在为止,也只有20多年的时间,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比较多。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的状况。目光聚焦到涪陵,涪陵乡村旅游发展较晚,主要以农家乐和乡村宾馆的出现为标志。但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涪陵乡村旅游的住宿业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特色突出、档次分明、安全卫生、服务优良的饭店系统,主要集中在城郊结合部和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御泉河、雨台山等景区内,但接待能力相对有限,不能满足大型会展活动的需要;而且从业人员业务能力较低,很多的从业人员都是由本地的农民或者一些未从事过旅游业的工作人员构成,均未受过专业培训或者非正规的培训。造成目前的接待质量不高、自主服务的意识不强、服务水平低下的局面。

(二) 目前存在的旅游景区开发现状。涪陵区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国内其它旅游业发达城市的乡村旅游相比还处在起步阶段,特别是乡村旅游的类型还比较单一,主要是以农家乐为主。分布地带呈现出集中散点分布的状态:荔枝大梁山的农家乐发展较早,规模档次都较高;涪陵沿长江一带有一定数量的农家乐,但较分散,规模和档次较低,主要以农家餐饮为主;涪陵后山一带随着大木花谷景区在重庆主城加大宣传后,大木和武陵山片区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马武、青羊、龙潭等坪上一带,农家乐发展滞后,若改善其交通条件,发展潜力巨大。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缺乏统一规划,单体规模较小,资源整合不到位,开发不足,口碑较差,没有自己的旅游品牌和形象,在重庆市的知名度都比较小;资金投入不够,开发缓慢;观念守旧、难以创新,我区的乡村旅游开发前劲不足,后续无力,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而且存在透支资源、污染环境的现象。

(三)乡村旅游的交通状况。目前涪陵区已经形成了以319国道、涪丰公路、渝涪高速、渝怀铁路和涪南、涪利铁路、长江和乌江水路、江北机场为依托,路水空一体化的便捷立体交通网络。而且在本区内开通了到李渡、马鞍、清溪、蒿枝坝等多个乡镇的公交车,方便市民出行。除此之外,从白涛到石夹沟、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从江东到御泉河景区、雨台山景区的公路已全部硬化,全区旅游公路已经达到100多公里,初步解决了长期制约涪陵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但还无法达到说走就走,想来就来的便利状况。受到涪陵区地形的限制,到很多地方的路程较远,交通车班次较少,使很多游客在路上耽误时间,延后旅程安排。

二、 涪陵区发展乡村旅游应采取的对策

(一)完善旅游配套设施。虽然我们提出“村村通”的政策方针,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客观原因,现阶段涪陵区乡村的一些地方,基础设施条件还较落后,城乡居民在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及卫生习惯上还存在一些差异,因此应加强“村村通”政策的落实,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以交通为主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武陵山到仙女山、武陵山至南天湖、御泉河景区经石门到山窝乡的公路,达到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标准。除此之外,还应在生活设施方面加强建设,特别是对旅游地卫生、治安等方面更应注意。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通过对旅游开发地的地理条件、区域特色、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开发。坚决不能闭上眼睛,盲目开发。一切不以顾客观实际需求为前提和不尊重旅游市场规律的开发都是错误的、不切实际的、是要消亡的。各乡镇政府应在全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宏伟蓝图下,做好详细规划和开发工作。区旅游局应站在全区的总规划的高度上,对各乡镇的乡村旅游的开发工作提供指导并实施监督,确保旅游开发合理有序地进行。

(三)加大营销力度,打造涪陵旅游品牌。以政府为主导、旅游企业为主体,立足重庆,面向全国,有计划、有步骤、全方位、多渠道地不断加大对涪陵区旅游业的宣传促销力度。从而全面打造涪陵旅游的整体形象。除在现有媒体的基础上,结合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优势,加强对涪陵区旅游业的宣传。通过在本地区举办“涪陵榨菜民俗文化旅游节”、“巴国文化旅游节”、“易理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活动提高涪陵旅游的知名度、认可度、和美誉度的契机下,大力宣传和推销乡村旅游产品,形成涪陵自己的旅游宣传营销模式:共同叫响一句口――常来涪陵幸福来临;共同塑造一个形象――“两江福地,神奇涪陵”。

(四)培训旅游专业人才。涪陵区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人才很少,80%以上的经营者都是景点附近的农民,缺乏系统的培训。应充分利用涪陵现有的长江师范学院和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以及一所中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应积极抓住此教育优势,培养专业的旅游专业人才,为涪陵乡村旅游的发展增砖添瓦。

通过对涪陵区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现,涪陵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空间很大。目前的关键就是要坚持完善基础设施、科学规划、打造品牌、培养人才的原则下,尽快树立起涪陵区乡村旅游鲜明独特的形象,促使涪陵旅游更加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雯.乡村旅游影响因素的数量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5(4)

[2]马涛.经济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03-200

[3]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98-404

[4]涪陵区乡镇旅游资源、旅游发展调查数据

篇13

乡村旅游是实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劲动力。通过对我镇乡村旅游的深入研究和考察,分析了我镇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因素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潜在动力,针对性的就如何借助县委县政府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实现绿色发展来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深入挖掘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推动我镇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一、葛公镇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镇把乡村旅游业作为拉动需求增长、提高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来抓,多措并举、狠抓落实,不断加快乡村旅游业发展步伐。始终坚持科学明确的工作思路,以建设“山水葛公”为定位,坚守“科学保护、重点开发、突出特色”的开发理念,充分利用生态和旅游资源,整合和开发旅游产品,积极打造以自然景区、民俗文化、红色资源为主题的旅游项目。

二、葛公镇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意识不到位,开发模式相对单一

乡村旅游的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增长知识、强身健体等多种功能。但是目前我镇乡村旅游产品单一、主要停留在观景层面上,可供游人参与的其他娱乐活动非常少,未开发一定的娱乐活动,这使得乡村旅游活动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文化品位不高、特色不明显,难于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后劲。

旅游商品开发深度不够。目前,所谓的旅游商品,还只是最初级的农业果实等,缺乏深加工、缺少新理念,农产品附加值不高,文化内涵挖掘不到位。

(二)基础设施不到位,设施配套不健全

葛公镇是以农业为主的大镇,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对乡村旅游的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有限。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如九天仙寓景区道路、停车场、集散中心等公共设施虽进行了投资建设,但现在仍未达到4A景区标准,游客满意度较低,此外部分农家院的客房、餐馆等食宿条件较差,难以满足游客的需要。另外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尚不健全,众多游客带来的大量不可降解的废弃物质难免会造成景区生态环境的污染和恶化。

(三)服务接待水平不到位,综合素质相对较低

大多数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为当地村民,多数未经过专业旅游培训,文化素质和旅游专业素养相对不高。在旅游服务过程中,他们不仅难以准确揣摩旅游者的心理,提供使游客满意的旅游服务,甚至会与旅游者发生冲突,从而使游客的旅游质量大打折扣,有些时候游客是乘兴而来扫兴而归,使乡村旅游的形象受到损害。

三、葛公镇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领导,规范管理

镇党委政府要把发展旅游放在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绿色发展的新高度,积极编制并完善全域旅游规划,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资源,形成全镇办旅游的浓厚氛围。

针对我镇紧紧围绕九天仙寓景区开发的工作重点,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制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并举的科学可行、简便易懂的乡村旅游评价标准。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制定旅游接待规范制度和乡村旅游经营户的考评、公示制度,保证经营户规范经营。

(二)投资多元,借力发展

积极探索多渠道融资办法。一要加大政府投入。财政每年要列出一定的专项经费,设立乡村旅游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宣传推介等,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作用。二要力促市场化运作投入。市场化运作需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应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有形资源和特许经营权、政策等无形资源变成旅游经济发展的资本来运行,制定政策,鼓励、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旅游经济发展。三要积极对上争取投入。千方百计争取旅游发展政策性资金,争取水利、交通,包括公路工程、扶贫等项目资金,最大限度地与发展旅游经济结合起来,增加投入。

(三)配套完备,保护环境

着力规划好旅游道路交通系统,并完善停车场、集散中心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村旅游点环境的净化、美化工程,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指导和扶持乡村旅游经营户做好污水排放、垃圾分类处理等工作。将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制定旅游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并建章立制、付诸实施,努力营造“碧水、绿地、蓝天"的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做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大宣传,提升品牌效应

篇14

关键词:新媒体;乡村旅游;营销策略

受现阶段旅游行业发展的影响,乡村旅游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在不断的发展中乡村旅游营销策略也面临着重大的改革。传统形式的乡村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由于现阶段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旅游人群也逐渐拓展,由于年轻群体的加入,为金华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挑战。在现阶段新媒体发展的环境下,乡村旅游通过对多媒体的利用,将多媒体多元化等优势充分开发金华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是目前实现乡村旅游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为此,文章中笔者立足于新媒体背景下,对金华地区的乡村旅游营销策略进行了分析。

一、研究背景

(一)金华市乡村旅游现状

现阶段我市正在全面开发乡村旅游行业发展,在丰富的农业资源基础上,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田园景观。截止到2015年,我市接待内外游客近1600万人次[1]。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乡村旅游的需求也逐渐提升,将新媒体与乡村旅游营销进行有效结合,是现阶段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效策略。

(二)金华市乡村旅游营销现状

目前阶段金华地区旅游人群主要的信息了解渠道多数为旅行社推荐,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我市在宣传乡村旅游时却将大部分精力投身于旅游社等一些信息媒体,对乡村旅游发展造成影响。

(三)新媒体营销现状

截至目前我国网络用户数量已经达到7亿左右,受信息发展的影响,我国手机端网络用户数量也呈现递增趋势[2]。由此可见,新媒体营销已经成为现阶段各行各业重要的营销方式,加强新媒体营销与我市金华乡村旅游营销的结合,是推动我市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四)金华市乡村旅游新媒体营销现状

目前我市在乡村旅游行业正处于上升趋势,但是由于近年来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各行各业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市在乡村旅游新媒体营销上还需要进行大力的改进,有效发挥新媒体自身优势,推动金华乡村旅游行业的发展。

二、旅游新媒体营销案例分析

现阶段旅游行业对于新媒体应用主要体现在旅游网站方面,例如携程网、Price line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选择旅游方式的渠道也逐渐由传统形式的旅行社转变为网站浏览,因此我市也逐渐开始注重网站旅游的开发。例如携程网充分结合了我市代表性的旅游景点进行合理设计,应用人们对于旅游选择便捷性的发展模式,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业。例如著名景区例如金华寺平古村落的游览,让游客在游玩中欣赏大自然的魅力。将新媒体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可以为游客选择旅游地提供便捷性,免于奔波于旅行社的时间。然而在携程网、Price line等旅游网站中对于我市乡村旅游的内容还不够完善,对我市乡村旅游的新媒体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我市乡村旅游新媒体营销渠道研究

(一)旅游网站

现阶段我市对于乡村旅游的网络宣传方面还欠缺一定的力度,在一些大型的网站中对于乡村旅游的宣传版面较少,为我市乡村旅游发展造成了影响。

(二)网络虚拟社区

在一些受欢迎的网络虚拟社区例如贴吧、论坛中,对于金华及金华旅游相关的主题贴吧对于旅游的关注、宣传比较少,数量比较多的是人们的交友信息等,由此可见我市乡村旅游在虚拟社区中的宣传营销力度欠缺。

(三)移动网络

现阶段由于网络手机端用户逐渐递增,也推动了移动网络的发展。这一新兴手段无疑是开发我市乡村旅游的有效渠道。人们对于移动网络的关注已经逐渐深入生活,如果将其优势充分利用,对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播客、微博等社交网站

目前播客、微博等一些社交网站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截至2015年末微博用户已经达到近3亿左右。人们对于微博等社交网站的关注主要渗透在各个方面,在乡村旅游发展上如果将其进行充分的利用,便可以提高我市旅游行业的知名度,大力开发我市乡村旅游发展。

四、我市乡村旅游新媒体营销策略研究

现阶段由于我国旅游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在乡村旅游方面各地区大力开发自身特色景区,在国内旅游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3]。在我国的乡村中,最具吸引力的旅游景色便是乡村特色自然风光,如何将我市乡村中的自然风光进行充分利用,发挥乡村旅游自身的优势,例如将一些代表性的自然景色作为旅游宣传点,搞好我市乡村旅游营销,充分结合目前我市乡村旅游在市场中的定位,将新媒体渠道与乡村旅游营销进行融合,利用新媒体营销自身的优势,将我市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及包装全面信息化,致力于满足游客旅游体验将新媒体营销进行充分的实施,在新媒体营销的基础上,将游客旅游线路的制定、价格选择、以及当地的酒店住宿进行全面安排,长期与游客保持互动关系,了解我市乡村旅游存在的不足,针对游客所反映信息进行及时的补充与完善,全面构建基于4Ps的产品导向营销策略、基于4Cs的顾客服务导向营销策略、基于4Rs的关系导向营销策略的新媒体营销组合策略。

五、营销效果评价分析

以我市寺平古村落景区为例,其在营销过程中已经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寺平古村落以其自身悠久的文化历史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也享受到当地悠久的文化底蕴,进一步推动了我市乡村旅游行业的发展[4]。笔者在充分结合旅游行业专家意见之后,对寺平古村落的营销策略进行了分析,以历史文化作为旅游宣传点对当地旅游的发展十分有利,也进一步带动了当地的经济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然而其中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在新媒体营销的运用上还欠缺一定的力度,对于四平古村落旅游宣传力度稍显不足,因此当地要充分结合新媒体营销,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大力宣传寺平古村落旅游优势,提高当地知名度,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市现阶段旅游行业正处于上升阶段,在此基础上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巩固提高我市旅游行业的重要手段。在新媒体的背景下大力开展我市乡村旅游,利用互联网优势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优质服务,是当前发展我市乡村旅游的必然形式。文章中笔者立足于新媒体,从我市乡村旅游研究背景、旅游新媒体营销案例分析、我市乡村旅游新媒体营销渠道研究、我市乡村旅游新媒体营销策略研究、营销效果评价分析五个角度对我市新媒体乡村旅游营销策略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实现了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与受众群之间的完全互动,在传媒多样化、立体化、交互化的新媒体背景下,推动金华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通过在旅游营销中对新媒体概念的引入,充实旅游管理学、旅游经济学等学科体系的理论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晓晗. 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以金华市"农家乐"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09:57-59.

[2]袁芳,史文国. 乡村旅游营销策略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 中国集体经济,2014,21:158-159.

[3]余兵. 新媒体语境下乡村旅游产品营销方式创新[J]. 新闻战线,2015,08:58-59.

[4]马海燕. 新媒体背景下的旅游营销策略研究--以泰山旅游风景区为例[J]. 中国商贸,2014,25: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