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范文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6: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篇1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经济安全; 应对策略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之一。不可否认,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论是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都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也会给各国带来一定的冲击,其中受冲击最大的就是发展中国家。东南亚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经济全球化对其经济冲击的结果。[1]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为参加经济全球化而付出的代价。当然,这种代价一点不付是不可能的,但是不能太大,不能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超过自己从经济全球化中所获得的利益。因此,对于实力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参与经济全球化不能不慎之又慎,也就是既要积极参与,又要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回避经济风险,实现经济安全。

    一、 东南亚金融危机形成的深层原因

    从表面上看,东南亚金融危机是外部大投机商索罗斯点燃的,实质上内部诱因早已在东南亚各国内部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形成。可以说,“不可避免的危机产生于可以避免的决策失误”[2],因此,究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经济发展过热,结构不合理,资源效益不佳

    东南亚国家从70年代开始相继起飞,经济增长较快。但东南亚各国长期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对外贸易和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弊端。随着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制造成本的增加,劳动力素质和技术水平未能同步提高,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不高,无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以致产品的竞争力降低,出口下降,出现了巨额贸易逆差。面对长期贸易逆差,各国政府不是通过积极主动实现发展战略的转变,来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而是采取低水平、盲目扩张,忽略了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投资和生产大量过剩,主要表现在房地产、制造业等方面,出现了“规模效益递减”的状况。

    (二) 投资政策导向失误,“地产泡沫”破裂,银行呆帐坏帐严重

    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是泡沫经济的主要载体。由于东南亚国家经济体制上的缺陷和宏观经济政策上的失误,政府对大量流入的外资缺乏正确的投资导向。各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使得大部分外资流向投机性强或是需求不足的非生产性用途领域,诸如房地产或股市。大量资金涌向房地产业,房地产价格暴涨又引来大量银行向房地产业的投资。当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时,商业建筑严重供过于求,造成大量住宅、商业建筑被闲置。由于一些银行擅自放松向房地产业贷款的标准,结果导致大量资金因房地产过剩变成呆帐。银行的呆帐增加影响了东南亚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一些金融机构濒临破产。[3]

    (三) 过多吸引外商投资,外债结构不合理

    经济一体化增强了国际金融传递机制,大规模频繁的国际资本流动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4]以泰国为例,泰国经济起飞时,面临两大难题,一是资金短缺,二是通货膨胀很高。在这种情况下,泰国的利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汇率相对稳定,国际资本大量流入泰国从中谋利。流入泰国的游资大部分是短期外债,1997年7月危机爆发前,泰国的外汇储备为320亿美元,但短期外债为400亿美元。一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利用外资力量的推动,但不能完全依赖外资。过分依赖海外市场资金,尤其是偏重短期游资的利用,必然会增加经济的不稳定。[5]

    (四) 资本市场开放过快,金融监管乏力,经济体制改革滞后和金融体制不健全是危机发生的突破口

    东南亚尤其是东盟各国为了实现快速赶超型的发展战略目标,为了大量吸引外资,竞相推出一系列金融开放措施,急于使国内的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实现一体化,超越了自身经济和市场条件,在制度安排上难免存在漏洞。[6]东南亚各国虽然对发展本国金融市场颇为重视,却没有及时深入改革经济体制,以促进其充分的市场化。因此,各国的金融体系缺乏适应市场的高效率和稳健的风险管理,政府对金融机构监管乏力。在这种情况下,单单强调金融自由化,开放资本市场来吸引外来资金,而不注重金融体制改革和有足够的金融人才来监管金融体系运行,无疑是饮鸠止渴,最终难免出现危机。

    基于上述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形成原因的深层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东南亚金融危机“不过是当代全球化过程之深远影响及其表现的一部分”,[6]具体说就是资本全球化、制造业及其产品的全球化、贸易和投资的全球化等等,给东南亚各国带来的负面的冲击。这次危机之所以没有发生在处于全球化更前阶段的欧美发达国家,也不是发生在处于前现代化时期的亚非欠发达国家,就是因为经济全球化对他们的冲击较小或是根本不存在。

    二、我国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保证经济安全,防止金融危机的应对策略

    (一)调整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1?调整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发展中国家应适时调整本国的发展战略,把以“赶超”为主的战略转向以效益为主的战略,由重速度的发展转向重质量的发展,使经济增长由“数量推动”向“质量推动”转变。只有这样才会有整个国家社会生产力的实际增加,科技水平的真正进步;才会形成经济发展的强大后劲,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才有可能利用经济全球化契机,稳步推进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墨西哥和东南亚金融危机都与他们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可以使发展中国家逐步减少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增强独立自主能力,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防御金融风险,维护经济安全,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2?加大创新力度,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

    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国内市场的更加开放,有可能导致一些原来准备在中国投资的外商企业改变其经营策略。过去外商为了进入我国市场,在转让技术方面做出部分让步。加入WTO后,我国政府要遵循“国民待遇”原则,不能强求外商必须转移其技术,由此,外商可能会做出“只卖产品不转移技术”的选择,从而对外资企业的技术含量、引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国际经验表明,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利用外资领域,引进外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结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发展中国家从国际资本市场分享更多资金份额的重要手段。二战后,国际性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的资本流向以资源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倾斜,70年代后期,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增长率达21%,占投资总额的38%,90年代达到40%以上。20世纪90年代后,发达国家部分跨国公司开始从直接生产领域退出,转向输出专利技术、知识产权、品牌为主的委托生产加工,生产和制造业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吸收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部分企业,开始成为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承接者。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吸收外资与引进技术极不协调,吸收的外资总量己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但外资带动产业技术进步的效应较差。面对国际资本流动新趋势和日趋激烈的引资竞争,传统的制度创新方式已对提高利用外资规模与引进技术、提高技术含量、质量形成新的制约。因此,有必要从制度创新入手,为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提供更大的空间。

    3?协调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紧跟国际潮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但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要有所侧重,突出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同时,要正确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发展传统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也是我国加入WTO后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因此,要加快以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以提高传统产业的经营效率、产品质量、市场竞争力。

    (二)积极创造条件,稳妥地开放资本市场

    忽视本国实际,急于完全放开资本账户,其结果是灾难性的。同样,消极地视资本账户开放为一个遥远的目标,采取逃避现实的态度,也是不可取的。关键在于前提条件的具备。

    1?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是资本账户开放的关键条件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使低效、高成本的资本管制转变为高效的金融监管,乃是资本账户开放的根本所在。只有完善金融监管,才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为资本账户的开放保驾护航。反之,即使其他前提条件均具备,发生金融危机的灾难也很难避免。金融监管是以控制金融风险为主要内容的。随着放开资本账户,对已过时的管制措施的取消,并不意味着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只是转移了管制的重心,由金融监管取而代之。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对我国至关重要。首先,我国与发达国家的金融业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差距难以在短期内消除,它的存在会使我国在金融开放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面临国外金融业在竞争上的优势,在经营制度和投资技术上的先进,以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大且易变的情况,我国金融的环境变了,不再是过去那种缺乏竞争、规范和创新,金融机构业务单一,相对单纯、稳定的环境,如果金融监管体系建设滞后,会造成金融风险的扩大和深化,一旦发生金融危机,金融开放所获得的益处,都将被危机带来的成本抵消。其次,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内容,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既包括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等对资本账户开放的影响,也包括利率市场化与汇率市场化的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关系,使资本账户开放更具复杂性。资本管制解除之后,资本的流入和流出将主要依靠利率进行调节,如果利率市场化改革滞后或不到位,那么,很可能造成资金价格信号的失真,使央行难以利用利率机制调控金融市场,极易引起短期资本的过度流入和资本外流。利率能否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与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又密切相关,因为市场化的利率信号是在货币市场形成的,这一信号的质量,就取决于货币市场的规模、运作的规范程度和效率,以及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力等。不仅如此,完善的货币市场还有利于央行对外汇市场的调控,通过提高利率(贴现率)或发行高利率的短期信用工具,将资金从外汇市场吸引到货币市场,减轻外汇市场上的需求压力。同时,在汇率市场化改革中,建立富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可以吸收或减缓国际短期资本流动所造成的汇市振荡,对资本账户开放后的汇市稳定很重要。

篇2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成因;影响

1国际金融危机概述

金融危机是指发生在金融领域的危机即在一个国家的金融领域中出现的一些不正常的、严重的动荡或混乱,反应为全部或者一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内急剧、快速且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一般包括货币危机、信用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和股市危机等。另外,由于金融资产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因此金融具有非常强的国际性。导致金融危机产生的可以是任何一个国家的金融产品、市场和机构等。而国际金融危机则是指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后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从而造成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

近两百年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而伴随而来的是不断发生的金融危机,仅仅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金融危机就有几十次之多,包括欧洲债务事件、占领华尔街事件等,这些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无一不对国际经济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些金融危机虽然在各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但在某些方面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以及相似性,通过对这些相似性的探究使我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了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及对我国的巨大影响。

2国际金融危机的表现形式

2.1急剧下跌的股市

2.2严重外逃的资本

2.3银行的正常信用关系被破坏,并伴随着银行挤兑、银根奇缺和金融机构大量破产倒闭等现象

2.4货币不断贬值并伴随货币通胀

3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

3.1大量的金融衍生品掩盖了风险

美国存在大批的放贷机构,这些放贷机构把大量的次级住房贷款转换成证券并在各大市场上进行售卖,从而吸引了大批的投资机构进行购买,而投资机构运用其所具有的金融工程技术将所购买的大量证券进行重新的分割、组合并包装,使之成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然后采取各种途径将其出售给保险公司等。各种投机的行为在创新旗号的掩护下不断涌现,逐渐使金融脱离了现实的经济状况。这种虚假的经济日渐庞大,当这些被不断包装的金融新产品的源头即次级住房贷款出现问题时,这个虚假的经济瞬间漏洞百出,从而造成金融危机。

3.2金融自由化政策的采取以及货币政策的不当运用

自上世纪80年代,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在美国不断放松金融管制的情况下加入到了金融衍生品业务中。长期的低利率政策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而不当的加息政策更进一步推动力次贷危机的产生。美国在经济泡沫破灭后,为了刺激经济的快速增长,连续13次进行降息,这种降息带来的低利率以及充裕的银行信贷使美国的房地产以及其他资产的价格逐渐上涨,进而促进了次级贷款的蓬勃发展。为了抑制这种通货膨胀现象,美国采取17次加息,导致房地产价格急剧下降,交易量迅速下滑,次贷危机由此爆发。

3.3国际货币体系不合理

由于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合理为国际金融危机营造了很好的成长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危机不断隐藏并最终爆发。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断在全球发行国债、美元、股票以及金融衍生品,同时连续在世界各地购入自然资源、劳动资源、资本资源等,美国进行货币生产,其它国家进行产品生产。各国的外汇储备不断累积,为了这些资产的安全以及保值,这些国家选择购买美国国债,从而使资金又回到了美国。美国的特殊地位及其资本市场价值传导支撑了美国的赤子政策和高消费政策,这导致这些政策严重超过了美国自身经济的承受能力,从而使金融危机的发生成为必然。

3.4多重环节的利益链条断裂

由于金融产品的创新而形成了由各类机构以及个人所组成的十分复杂的利益链条,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利益链条不断拉长,利益链条中的借贷关系变得十分复杂甚至无法分辨,因而各个层面的责任方面的约束变得十分宽松,利益链条中的个体在约束力极小的情况下开始不断夸大自身的利益,链条中的个体的行为也随之开始不断差异化。

4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4.1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缓慢并且失业率急剧上升

多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宏观影响表明金融危机的爆发会使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更多的困难且遭受巨大的损失。国际经融危機爆发后由于国外众多企业发展困难甚至倒闭,从而使我国的经济面临严峻考验。首先是外贸出口订单减少;其次是部分已经出口货物被对方退回或对方因企业倒闭而无法支付货款,这些现象的产生使我国绝大部分出口贸易型企业面临异常困难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甚至被迫倒闭,使我国经济发展变得缓慢。

4.2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面临巨大的汇率风险

美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产生后会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美元贬值政策,这便给我国带来了极大的汇率风险。近年来,我国因为改革开放经济不断发展,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的经济金融不断货币开放,进而国际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我国作为外汇储备世界第一的大国,外汇储备绝大部分以美元计价,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国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减少金融危机给美国经济带来的冲击,一方面,美国会以美元贬值政策来使自己的产品在出口贸易中更有优势,这一行为使我国大批量的外汇储备资产面临极大的汇率风险;另一方面,由于美国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采取的政策促使汇率在短期内大幅度的波动,这使许多以美元计价的出口企业面临严峻的汇率风险,并可能在外汇兑换中给自己造成巨大的兑换损失。

4.3国际金融危机将使我国产品出口面临障碍

世界经济中一直都存在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这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本身并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他与本国的贸易政策密切相关。美国虽然一直提倡自由贸易,但当其利益受损时,美国将违反自由贸易的规则并以维护自身经济安全为由进行贸易保护。我国的外向型经济体制不断受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害。国际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放缓甚至衰退,贸易摩擦变得频繁,致使美国以各种名义甚至采取明文政策只购买美国本国货物排斥他国货物,这將对我国服装以及玩具鞋类,纺织品和食品机电产品等出口产品制造障碍。

5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

5.1正确认知金融创新的具体作用

出现在金融体系金融市场上的新的方法以及理论等新生事物即为金融创新。一方面金融创新的分散和对冲对金融风险的发生产生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战后世界金融业也在他的促进下出现了大繁荣,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一样,金融监管的不断放松使他加速了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如今正处在金融改革的起步阶段,因此我过金融改革必须经过金融制度的创新,要想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强大,我们必须不断汲取国外的金融发展经验,并合理融入我国的金融市场实情中,结合我国金融市场具体情况进行符合我国金融市场现状的金融创新。同时,在进行金融创新时我们一定要认真仔细考虑,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我国金融产品的过度衍生或金融产品过于复杂。我过国只有在金融监管方面不断加大投入才能促使金融创新技术的合理利用,并使我国一定程度上避免金融危机的爆发。

5.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合理采用

采取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之前认真分析国内现状,结合实际情况,吸取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采取符合外国的合理的政策。同时加强对宏观经济,特别是资产价格市场的监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政府采取了不恰当的货币政策以及由此引起的剧烈推高的房地产价格泡沫。因此我国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必须更加严格得监管金融市场,根据国情建立覆盖全国的符合我国经济现状的健全的金融信用评价体系,并且结合国情适时地采用温和财政核实货币政策对我国对金融市场进行严密调控,进而避免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这一举措对于稳定我国经济发展不出现大的经济波动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5.3在面对机遇时积极寻找战略投资机会

当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必定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面对这些冲击,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世界经济形势进行认真仔细分析。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故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实体经济的损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国际金融危机也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的部分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进行这些海外并购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扩大规模,同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海外管理经验以及先进技术。

参考文献:

[1]冯晓宁.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原因及对策研究[J].经验管理者,2009

[2]张晓欢,李海燕.国际金融危机成因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研究[J].北方经济,2009

[3]郭毅,郭胜利.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再思考、反思及对策.我国城市经济,2009

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 国际金融法 监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130-02

国际金融法是调整跨国金融关系的国际规范和国内规范的总称。在内容上,它涉及国际货币体系、资本跨国流动、各种融资交易、银行、证券等金融市场的监管。同时,国际金融法又是国际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的国际贸易法和投资法息息相关。在现代跨国经济关系中,离开国际金融法所形成的秩序,各类国际贸易活动、投资活动和各种经济活动将难以合理、顺利地进行;而国际金融制度的成熟和完善,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贸易、投资以及其它各种国际经济活动的方式和效率。

一、国际金融法的研究领域

在国际金融法的教学中,一般会涉及货币法和金融法两个性质有别但又紧密联系的法律部门。其中,货币法是指调整国家之间因货币管理活动而产生的国际货币关系的国际和国内规范的总称,它规定了关于货币的兑换、流动和汇率方面的法律规则,构成货币金融制度的基础,具有典型的公法性质;金融法则是调整不同国家民事主体之间因跨国金融交易而产生的金融关系的法律规范,既包括公法意义上国家对银行、证券、衍生工具市场的规制,也包括国际贸易融资、贷款融资、租赁融资等市场交易的法律规则,这类法律制度虽然包含有一定的管制法内容,但在本质上具有私法性质。

应该说,国际金融法是伴随着国际贸易、投资的发展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金融法作为跨越国境的货币资金活动,已经渗透到现代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金融全球化、金融创新对国际金融法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它强调了国际金融法在国际经济法中的地位。涉外金融法的发达与否已经成为衡量现代各国经济环境优劣的重要标志,并逐渐趋同,采取市场化的规则来规制金融交易。其次,它为国际金融法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国际金融法的管辖范围涉及电子货币、跨国银行及其网络业务、贷款证券化、种类繁多的金融衍生工具等国际金融新事物、新领域,这些新领域的相互交叉和错综复杂的关系拓宽了国际金融法的研究范围和教学的新角度。再次,世界经济和金融发展严重失衡,金融资源日益向发达国家倾斜,发展中国家日益边缘化,国际金融关系的不对称性和不稳定性明显增强,金融危机时有发生。在现行的国际金融条约和惯例文件中不乏发达国家金融立法和实践的影响,发达国家的金融法通过影响国际金融法间接影响到全世界各国国内金融立法的面貌。这一切给国际金融法的走势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也对国际金融法律制度的统一以及通过法律制度统一促进经济交往提出了强烈的要求。最后,金融全球化推动了国际金融法的制度创新。例如,作为贸易领域的国际组织WTO,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第一次将包括金融在内的服务贸易纳入谈判议题,签署了《服务贸易总协定》,将货物贸易的一些基本原则如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适用到金融服务领域,并在市场准入、外国金融服务提供者及其服务的待遇标准以及金融全球化等方面作了新的制度安排。再如,金融混业经营的出现以及成为金融集团经营的主要模式,使得传统的立足于区分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作为监管基础的机构型监管难以适应实践的需要,许多国家转而采用立足于具体金融交易行为的功能型监管。

二、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国际金融法教学的新特点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并引发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此次危机的导火线是美国银行利率上涨以及房地产价格下降带来的资金链的断裂,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金融风险通过信用衍生品的创新逐渐累加,并通过相关产品的拆分和出售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各国金融规制和监管的缺陷,则加剧了危机发生的广度和深度。由此,危机后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都出台了改革和加强金融规制和监管作为统领性主题和主导内容的方案,凸显出防范未来金融风险和危机的规律和客观需要以及国际发展的新趋势,为丰富国际金融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和研究领域。

首先,金融危机的发生背景反映了晚期世界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经济的金融化。所谓经济的金融化,是指实物经济被金融经济所取代,社会资产的金融资产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家间、以及跨国国民间的交易日益深入地表现为国际金融关系,金融因其更适合“数字化”和“终极市场”而日益成为经济生活中的核心性、主导性和战略性要素,特别是原来并非国际金融法重点研究领域的金融衍生产品在整个金融危机中不断出现并成为危机发生的导火索。金融创新导致了国际金融关系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客观上要求国际金融法随之发展和创新,通过确认、调节、调和等手段为金融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各国监管改革方案纷纷加大对金融业审查的力度,将游离于监管边缘的场外衍生品市场和对冲基金纳入监管体系,整合证券和期货的监管,以降低系统风险。

其次,在金融危机后,学者的研究除了立足于衍生品、资产证券化等具体金融产品和银行、证券、期货等市场,同时还从宏观层面研究监管模式的转化,而监管模式是国际金融法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在20世纪90年代,“去监管化”成为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下立法和执法的发展趋势,这不仅是就美国而言,对全球主要金融系统也是同样的策略选择。许多国家纷纷通过修改金融法律法规,取消长期执行的许多限制,为金融创新的深入进行和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变革提供法律上的便利,打破不同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间的严格界限,取消对海外金融活动的种种限制。而金融危机的发生一定程度上是风险累积的结果,这种风险同时还被不断分割、定价,经过复杂的包装进行传播,并造成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因此,金融危机后,各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开始重视经济政策与金融风险的失衡,强调宏观审慎的重要性,要求金融监管机关应与中央银行等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机关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和措施协调的机构与机制。也就是说,金融监管应将金融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同时还应关注宏观经济环境和宏观经济政策,而宏观经济政策也应当考虑金融监管和金融稳定的需要。

最后,与国际金融法相关的问题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渗透、辐射和影响。金融危机之后,许多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发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倒挂,使得制造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工业生产增长速度迅速下滑是金融危机发生的实质原因之一,这就意味着应进行经济结构的根本改革,逐渐从债务推动型增长模式向出口推动型增长模式转化。而且进入2009年后,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开始显现,在各国就业压力增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形势下,贸易保护升温,专门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措施不断增加。这些贸易保护措施甚至和金融法相联系,美国等发达国家将外贸逆差频频与人民币汇率问题挂钩,指责因为人民币被“低估”,导致美国每年对华的巨额贸易逆差,更有议员宣称,中国对货币市场的干预,是中国经济每年10%高速增长和美国接近10%失业率的“根源”。而货币问题是国际金融法教学中的重要问题,急需从一国承担的汇率调整的国际法义务等角度解释人民币的汇率制度。

三、美国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法教学的新思路

由此可见,与以往相比,当代国际金融法对于世界经济环境和国际金融关系的变化作出了更为主动的适应和更为积极的回应,无论是框架体系还是制度内容,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理念,均有重大的发展。在教学中,除了传统的教学力求让学生对整个国际金融法的体系有系统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从理论上理解国际金融法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跨国金融交易的基本运作程序与模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典型的国际金融法案例外,还应充分利用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新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国际金融法的未来走势。

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 实体经济 对策

1 金融危机的形成

1.1 国际经济失衡 从根本上说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是实体经济的失衡,实体经济失衡导致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资本流动导致虚拟经济膨胀和萧条,由此形成流动性短缺,最终能够导致金融危机。

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从短期来看,在某个时点国际经济是相对平衡的,全球资本总量和需求总量是一定的,而当一国经济发生变化,会引起国际资本和国际需求在不同国家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是小国经济,它的影响只是区域性的,如果是大国则它的影响是全球的。当一个大国经济趋强,则会吸引国际资本向该国流入,产生的结果是另外一些国家的资本流出,当资本流出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流动性短缺,金融危机就从可能性向必然性转变。而对小国经济而言,经济趋强后,则会吸引国际资本的流入,当国际资本流入数量较多时,该国的实体经济吸收国际资本饱和后,国际资本会与该国的虚拟经济融合,推动经济的泡沫化,当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背离时,国际资本很快撤退,导致小国由流动性过剩转入流动性紧缩,结果导致金融危机爆发。

1.2 国际货币体系扭曲 国际货币体系在调解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遵循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松散的国际货币体系,储备货币既是国家货币也是国际货币的身份不变。充当储备货币的国家依据国内宏观经济状况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势必会与世界经济或区域经济要求相矛盾,因而会导致外汇市场不稳定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实行与某种储备货币挂钩或盯住某种货币的国家,既要受该储备货币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多个国家之间货币政策交叉的影响。储备货币之间汇率和利率的变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大为增强,使得外汇市场更加不稳和动荡,这种影响可以分为区域性的和全球性的。鉴于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国经济政策变动影响既可能是区域的,也可能是全球的。

首先,以美元为支柱的不完善国际货币体系,不论采取浮动汇率政策还是固定汇率政策,美国的经济影响着所有与其经济密切相关的国家及这些国家的货币价值变化。由于制定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经济全球化相关性存在矛盾,目前的货币体系不能够保证美元在浮动汇率的前提下的纪律性,因而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将会导致经济相关国家的货币市场动荡,在投机资本催化下爆发金融危机。

1.3 国际金融炒家的攻击 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金融炒家。

众所周知,国际金融炒家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金融炒家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繁荣转变。在整个过程中,国际金融炒家有预谋进入和撤退,就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崩溃。国际金融炒家娴熟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繁荣时期赚取高额利润,也可以利用金融危机赚取高额利润或者收购危机国家的优质资本,进而控制被攻击国家的经济命脉。

我们来看看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国际金融炒家的操作。国际金融炒家本次进入期货市场进行操纵,取得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从而获取暴利。如他们通过拉抬油价到147美元一桶的方式,造成我国政府和企业恐慌,进而鼓动中石油、中石化、中铝以高价收购矿产资源公司,再鼓动中国航空公司签下不公平的套期保值合同。

2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2.1 冲击了我国的实体经济 在整个GDP当中,我国的消费只占35%。而我国制造业的产能占GDP的比重是70%。也就是说,还有另外35%的产能,是我们消化不了的产品。这部分生产过剩由于欧美各国传统的负债消费形态,而帮我们吸收掉了。现在由于国际消费市场的萎缩,冲击到我国的出口,这对于外向型城市如江浙,广东等地的加工制造业影响巨大,企业倒闭,失业人数增加已成定局,我国的出口企业受到严重冲击。

2.2 产生了股市泡沫和楼市泡沫,内销企业受到连累 我国的危机跟其他国家不一样。我国今天不但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压力,本身还有制造业危机,而这种制造业危机在欧美各国是没有的。我国的股市涨得比别人少,跌得比别人凶,是因为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出现了问题,2007年起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投资经商环境不断恶化,因此,我国的企业家将很大一部分应该投资于制造业的钱拿出来炒楼、炒股。

由于制造业的危机挤压出大量的资金,进入楼市和股市,从而造成短期的泡沫现象。由于股价和楼价的真正决定因素是经济基本面,而我国的经济基本面是以70%制造业为主的基本面。制造业持续衰退,就会造成股价和楼价的持续下跌。

制造业持续衰退导致大量失业,导致还房贷乏力。下一步就是跟美国一样,房地产泡沫导致的金融危机。因此我国是由制造业危机引发的楼市泡沫和股市泡沫,导致楼价和股价大跌,失业严重,造成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又跟美国挂钩。因此我们是制造业危机加上金融危机,还有国外的金融危机。这就是我们的股市表现如此之差的原因所在。

同时楼市泡沫和股市泡沫套牢了大多数股民,冲击了我国消费者的信心,国内消费萎缩,继而内销企业同样受到了冲击。

篇5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危机特征;非周期性;预警机制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表现形式

据宋涛所言,国际金融危机是指一国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等国内金融市场上的价格波动以及金融机构的经营困难与破产,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到其他国家从而引起国际范围内的金融动荡。国际金融危机的表现形式一般有四种。

1.货币危机。又称货币汇率危机,是指一国货币相对于其他国家货币大幅贬值,引起资本外逃、利率上升,造成金融市场混乱的情况。货币危机多发生在资本市场不发达和汇率制度存在缺陷的国家,在投机的冲击下导致货币大幅度贬值,迫使当局动用大量的外汇储备或大幅度提高利率以保持本币币值稳定,结果造成一国的货币流通领域出现严重混乱,甚至使原有的汇率制度趋于崩溃的局面。它对证券市场、银行业、国际收支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将产生强烈的影响,容易引发证券市场危机、银行业危机及债务危机等多种危机。

2.债务危机。一国或地区无力偿还其所欠的外债,引起外资抽逃、金融环境恶化的情形。债务危机通常发生在借入大量外债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经济形势变化和管理不善导致短期内无法支付到期的本息,引起金融市场恐慌。

3.银行业危机。又称金融机构危机,是指由于银行所持有的债权资产无法收回或权益资产价格下降引起丧失支付能力或破产倒闭的情形。银行危机通常会在银行业产生连锁反应,导致一批金融机构丧失支付能力或破产。

4.证券市场危机。又称资本市场危机,表现为资本二级市场上的金融资产价格强烈波动,由于投资者恐慌性抛售并竞相退出,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金融资产价格狂跌,股市崩盘。

二、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特征

(一)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加快,传播范围广

在二战前,金融危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偶然性的,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有影响,其发生频率也是有限的。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是仅有的一次波及范围较广的金融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金融危机频频爆发,美元危机使固定汇率制受到威胁,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瓦解,债务危机开始兴起。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更有加快的趋势。从传播范围看,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迅速传播到全世界。它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明显不一样,亚洲金融危机是在泰国爆发的,然后传播到东南亚、俄罗斯、东欧中亚及拉美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即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除日本所受的冲击较大,以及欧美股市受到波动,它们几乎没有遭受什么损失。相反,美国在这次危机中获取大量的利益。墨西哥金融危机也是从墨西哥迅速蔓延到阿根廷、秘鲁、巴西、智利等国家,而这次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危机,不仅影响了全球的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动摇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二)金融危机的非周期性和突发性

传统的金融危机表现为周期性的金融危机,是由经济周期的波动而引起的,并伴随着经济周期波动而出现高峰和低谷。然而,当代金融危机似乎脱离了经济周期的轨道,随经济证券化、国际化、虚拟化的发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钩,经济运行也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当经济运动的泡沫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甚至导致危机,首先在金融领域爆发,使当代金融危机的超前性、突发性加强,成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前兆。

(三)金融危机的蔓延性加强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以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也使得金融危机蔓延和传染的范围更广,程度更深。一旦重要国家内部爆发危机,就将迅速的扩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演变成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四)外汇对于金融危机的冲击日益严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称,外汇是货币行政当局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长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由上述可知,拥有一国一定数量的外汇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控制了该国的经济。当外汇的剧烈变动时肯定会影响一国经济的稳定,轻则经济衰退,重则出现金融危机。同样的,国际游资也可以引发金融危机。国际游资是以套利、套汇从而获得高收益为目的的投机资金。近年来,大量短期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是造成国际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国际游资的投机活动实质上充当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三、国际金融危机的防范措施

(一)加大各个国家之间的金融协调与合作力度

当今社会,各国之间的合作力度加大,金融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但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常因信息分散与金融衍生工具增加而使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协调,从而是国际货币运行处于高风险状态。为了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各国经济的稳定,只有通过各国加强合作与协调,才能有利于信息集中和有效监管国际金融风险,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

(二)建立国际金融危机的防范机制

鉴于以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提出国际金融风险的七项预警指标:短期债务与外汇储备比例失调、巨额经常账户逆差、消费比例过大、预算赤字较大、资本流入的组成中短期资本比例高、汇率定值过高、货币供应量迅速增加。相对应于这七项预警指标,必须尽快建立起配套的金融危机预警组织和监督机构,并健全法规形成预警制度体系,形成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预警网络。同时,更需要建立相应的防范机制,防患于未然,把危机扼杀在萌芽之中。

(三)提高金融衍生物市场的监管水平

在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金融衍生工具及其交易市场得以快速的发展。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产品在给投资者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如果大规模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发生信用危机,将极易引发外汇市场或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引起国际金融风险与危机的连锁反应。因此,加强对国际金融交易活动的监管,提高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水平,是避免发生金融危机所必须的条件。

(四)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控制和引导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引进外国资本必须进行适度的监控并有效利用,优化引进外资的结构和投向,尤其是控制短期资本的流入和投向,防止短期资本大规模撤离,遏制资本流动中的投机性和破坏性,提高利用外资的效率。

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逐渐加快,范围逐渐扩大,但是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危机发生的原因,了解危机发生的特征,就可以提前做好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使我国在危机中依然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