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学生素质教育范文

中学生素质教育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1: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中学生素质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一、基础教育现状认知

现代的中学生,伴随着我国全面落实《面向求学网振兴行动计划》这一战略举措,亲历了我国基础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职业教育取得突破性发展、推进教育公平迈出了重大步伐,走出了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同时,伴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诸多矛盾与问题也进一步显现:基础教育在创新与能力培养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应试教育作为教育主流至今没有大的改观,素质教育仍处于纸上谈兵多具体措施少的状态;教育评价体系不够健全,教育体制机制仍需完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人文教育比重偏低,教材与应试难度不匹配,考题偏难;推进教育公平任重道远,教育机会不均等、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在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学校差别等方面尤为突出。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了中学生人文素养欠缺,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想象力不足等问题,这与国家提出的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主基调不相适应。对基础教育进行一次变革,从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等根本问题上转变传统意识,树立素质教育新观念,已刻不容缓,这既是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当今,我国经济处于转方式、调结构、增动力的新常态,亟需提升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力结构,厚植创新驱动根基。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日益显现。在这种形势下,通过实施素质教育激发教育活力,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及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是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

其次,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根本标准,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综合实力、学生成长成才能力、社会贡献力、国际竞争力,不单纯以升学率考核学校,不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是顺应国际教育大趋势的积极反应。

第三,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实现中长期教育战略目标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长期的应试教育,把学生过多的局限于书本与课堂,局限于训练与考试之中,学校注重升学率,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人文情感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力度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与情感、知识与实践、知识与创造力的失衡,这即不利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又不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需求,更不利于我国中长期教育战略目标的实现。素质教育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也是克服应试教育影响的总对策。

三、实施素质教育模式初探

一是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在中学教育阶段淡化选拔意识,调动个体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自身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使整体素质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改善和提高。

篇2

素质教育是中学生教育的重要一环,我国对中学阶段的素质教育非常重视,各种教育体制改革也有针对性的循序开展,推动了中学生素质提升工程建设。然而,通过调查作者发现,从中国当前的教育资源发展状况来看,区域之间的差异却是普遍存在的,无形之中阻碍了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尤其是西部农村学校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更是亟待解决。

一、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通过对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调查作者发现,当前,从总体发展状况来看,中学生素质教育效果比较令人满意,无论是身处一线的人民教师,还是不同地区的中学办学单位,亦或是上级的教育管理机构,都在进行着不同角度的教育实践探索,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在教材使用上,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积极探索和发现。

1.教育过程对教材过于依赖

中学教师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教材作为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出发点这个没有错,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教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究竟应该发挥多大的作用,我们是不是应该照本宣科。在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把学生看做的是没有生命体征的教育对象,把教材的东西强行的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之中,让学生被动的去学习。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关注的角度也只是停留在这本书中都有哪些知识点需要学生们去掌握,却不去分辨有哪些内容完全可以通过教材之外的其他实践性途径来解决,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就缺乏了系统性。

2.教学过程重理论缺乏实践

对于一些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来说,中学生的素质教育更多的是依赖于理论教学,相对而言,实践教学的机会更少。真正的中学生素质教育应该是学生们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把这些理论与具体的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才能体现出教育的实效性。尤其是西部不发达地区,一些中学生毕业后,无论是选择升学还是直接就业,都希望未来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地方的发展建设上来,而单纯的理论教育显然不利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失去了目标和方向。

3.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单一

中学阶段在我们的教育中是比较注重知识学习的,往往忽视了素质教育,对于中学的素质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更是比较单一,一般都是以学生的成绩来考核中学的素质教育,这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初衷,这样的评价体系不能真正让中学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要想把中学的素质教育搞好,必须要从实际入手,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既然是素质教育,就应该从学生的素质入手,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上下功夫,让素质教育真正的落实到提高学生素质上,把教学效果与学生实际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结合起来,这样制定出的评价体系才是科学的。

二、中学生素质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详细调查,我们发现问题中存在的几个原因,如素质教育的理念问题,教学过程的方法问题,教育改革的社会问题等,下面逐一进行论述。

1.素质教育的理念瓶颈

在我们展开调研的一些中学中,我们发现:素质教育是需要正确的理念的指引,但对素质教育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我们的理念一直没有走上正轨,一直没有脱离开考试成绩这一魔咒。中学阶段是学生青春期的关键时期,正是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最好时期,如果我们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提高学习成绩上,那就不要谈素质教育了。

2.教学过程的方法瓶颈

在很多学校中,教师的教学过程由于受到考试成绩的压力,变成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上,根本不考虑学生学习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帮助,只要题会做了,就是一堂好课,就是一名好教师,在这样的方针指引下的教学如何能提高素质教育的能力呢?所以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是存在问题的,应该本着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为宗旨,从思路上,从方法上指引学生,让学生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把题目解开。

3.教育改革的社会瓶颈

另外,现在的中学还面临着教育改革问题,社会上的观点颇多,一直存在着争议,所以关于中学素质教育的改革还在进行之中。搞好的素质教育又怕失去考试成绩,有了考试成绩又缺少了素质教育,二者如何能相互协调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三、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调查原因的整合,我们为中学的素质教学找到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创新教育理念,摆脱传统教育观念束缚

创新教育理念,理念是教育实践的灵魂,只有理念正确,才能指引我们走上正确的教育之路。中学的素质教育要摆脱传统的教育观念,将国内外的教育理念进行有机的整合,不以分数论英雄,要用综合的素质指标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2.灵活教育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育方法创新,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高对理论问题的理解,而不是像过去注重考试分数,忽视动手能力。贴近实践,走近社会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

篇3

(一)实施素质教育是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党领导下,立足于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国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人力资源的开发必须依靠教育。因此,我们不仅要优先发展教育,而且必须实施素质教育。中学时期作为学生成长中的关键时期,实施素质教育应从这一时期做起,为中学生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这样他们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中才能更好地做出应有的贡献。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指出的:“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

(二)实施素质教育是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需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强,教育文化也加快了一体化进程。各国政治家、教育家越来越认识到,“决定人类命运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素质,不仅是精英人物的素质,而是几十亿普通地球居民的平均素质。”1983年美国教育质量委员会向教育部长贝尔提交了题为“国家在危险之中:迫切需要教育改革”的重要报告。1985年日本提出以“重视个性”为基础的八条教育改革设想。1989年在我国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中外专家提出了衡量人才素质结构的七条标准:

①积极进取,有强烈的开拓精神;

②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类的责任感;

③在急剧变化和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④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⑤学习学习、适应科学技术领域综合化;

⑥有多种个数和特长;

⑦具有与他人协作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因此,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可以说是主动与国际教育接轨,是对国际教育大趋势做出的积极反应,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全球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二、提高当代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措施

我根据自己学生时代的经历以及两年的教学感悟,从转变教育理念方面谈谈对提高当代中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些见解。

(一)教育思想的转变: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应试教育,简言之就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作为一名80后的大学生,我对应试教育的危害感受颇深。有人说,我们80后的学生就是为考试而生的,虽然有些夸张,但不免有些道理。从上学起,我们的人生已经被规划,就是考上大学。平时的生活除了学习,就是考试,严重抹杀了我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结果,教育没能造就一批批人才,反而制造了一台台考试机器,走上社会的我们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造成很多资源的浪费。对于素质教育,有人说是与应试教育对立的。我认为,应试教育其实是一种极端的素质教育,只注重升学考试,而忽略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是在应试教育基础上的一种升华,不仅注重学习成绩,而且也注重学生其他素养,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样学生不仅能学习到课本知识,还能培养一些其他的社会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从极端的素质教育中走出来,向全面的素质教育发展。

(二)教育角色的转变:从单一的角色向双角色发展以往的教育者往往就扮演教师这一角色,对学生的教育局限于课本知识的指导,这样不能够深入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不利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沟通交流以及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另外,单一的教师角色往往对学生会产生误导,只一味注重学习,而忽略了其他素养的培养。我认为教育者应从单一的教师角色向“教师和朋友”双角色转变,在学习上以一个教师的身份对他们进行教育和指导,生活上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鼓励他们一些其他兴趣爱好的培养,这样容易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心态,为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4

一、展现风貌令人喜

1.喜欢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能。调查发现,当代中学生大都突破了害羞、内秀的性格,更多地希望通过积极的表现活动赢得大家的认可。他们能够利用各种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大胆而富有活力。比如在问及“军事训练周”活动中最大心愿是什么时,82%的学生选择了“当小军官”,希望在小军官的“工作岗位”上展现才华,而只有18%的学生选择了“改善伙食”和“少挨批评”。

2.希望锻炼自我。调查表明,在经过一个时期的素质教育后,中学生锻炼自我的觉悟和意识明显增强.学习积极性较高。在问及为什么参加“军事训练周”活动时,有83%的学生选择了“自己愿意”,11%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只有6%的学生选择“家长要求”和“学校要求”;同时在回答参加“军事训练周”活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时,88%的学生回答是学会了吃苦、增长了本领,选择“交了很多朋友”和“其他”的只占12%。

3.增强了积极参与的民主意识。调查显示。当代学生的民主意识十分强烈,他们希望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敢于主动要求民主,给人一种“小民主斗士”的感觉。在回答如遇到不民主待遇的态度时.近95%的学生的答案是“站起来反对”,只有5%学生的答案是“忍气吞声”。

二、暴露问题让人忧

1.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不够。整个活动中,我们明显感觉到,当代中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不够,集体主义观念相对弱化,他们过多地注重个人行事,缺乏集体协作意识,即使配合起来,也不默契。调查显示,近48%的学生愿意单独完成任务,只有30%的学生选择集体协作,另外22%的学生选择“随便”。

2.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不强。由于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一旦进入新的环境,没了“依靠”,他们就会慌乱起来,甚至不知所措。调查表明,近65%的学生不会或者没有洗过衣服,近95%的学生不知道鼻孔流血后该怎样应急处理。

3.吃苦耐劳的人格品质不足。虽然很多学生是抱着吃苦锻炼的想法加人“军事训练周”活动的,但实际情况是,一旦训练累一点,饭菜差一点,他们就开始动摇,甚至找借口逃避活动。据调查,45%的学生表示明年不再参加学生军训活动,原因是“太苦太累”、“没意思”,30%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只有25%的学生表示要继续参加。

4.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欠缺。调查显示,近60%的学生一天平均花费在5元以上,其中20%的学生高达15元,1元以上的只占5%,在问及饭莱不合口味怎么办时,85%的学生选择自己花钱买零食吃,选择坚持吃的只占15%。

三、分析原因不能少

1.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我国现在的独生子女占到所有家庭总数的80%,独生子女的学校和家庭教育问题十分突出地显现出来,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已经20多年,人们观念的更新还十分滞后,一些家长和教师受社会习俗的影响,还跟不上时展变化的脚步,家长和教师接受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还很不够,陈旧落后的观念束缚了家长和教师的手脚.从现实的情况看,人们运用科学思想和方法教育孩子还不普遍.人们生活的环境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有位家长一语道破天机:教育孩子还用学习吗?不必自寻烦恼,孩子树大自直。多数家长和老师也随波逐流。

2.家长和教师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在随后的对家长调查中我们发现,广大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以下误区:一是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不学坏,学不学无所谓,让他吃好玩好学好休息好就行了,有时间休息或娱乐一下都是好的;二是认为孩子年纪小,自己多用点精力和时间,只要不让孩子吃苦就行。同时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还没有走出传统教育的怪圈.还不能把家庭教育提到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来看,他们不会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3.普及科学家教知识的基础差.社会普及的措施不力。家长和教师的观念基础差是阻碍广大家长学用科学家教知识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大部分家长都没有受到正规良好的家教知识培训,加上家务负担重,更没时间学习家教知识.有些家长虽接受过一些常识教育,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没有真正实行,有些家长觉得学习家教知识耗时费力,为了自己轻松自在,所以放松了自我,不愿提高家教水平。

由于家庭教育是个人家庭私事,农村和社区及教育部门没有真正重视普及家教知识的培训,只局限于一般号召,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家教制度,没有把这项工作作为衡量家庭和农村或社区的一项制度,这也是造成家长家教观念和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四、应对措施不能无

1.要加强对学生艰苦朴素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学生的艰苦朴素由自发感情上升为自觉意识。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艰苦朴素的传统,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美德。认们对此普遍有一种自发的、朴素的认识和情感,家庭和学校在进行教育的时候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艰苦朴素的教育得到深化。

2.要加强对孩子的吃苦耐劳教育。孩子不可能永远泡在蜜罐里,永远被大人捧着,他们要长大,总有一天要走向社会,而社会既有晴空万里、风和日丽,又有狂风暴雨、雷电交加。漫长的人生道路不会是一直平坦,坑坑洼洼、荆棘丛生在所难免。就看你有没有跨越的本领,这还是就个人而言。要是从整个国家和民族去看,那就更不堪设想。现在的世界是竞争的世界,未来的竞争定将更为激烈。关键当然是科技竞争,但科技是靠人去掌握的,不仅仅是人的智力,还得靠人的体力和意志。高度的智慧、充沛的体力、坚强的意志,三者缺一不可,而体力和意志则是智慧能否得以发挥的基础保障。现在的人们对孩子智力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了,择校、择师、聘家教、买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料……都不惜重金,可对孩子的体力和意志的培养,尤其是意志的培养却是那么欠缺。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家长对学习科学家庭教育知识的认识。利用一切机会,采取多种手段宣传科学的家教知识.使每一位家长了解学习掌握家教知识的积极重要的意义。一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需要,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每一位家长的共同心愿和迫切需求:二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需要把广大青少年培养成合格的“四有”接班人和建设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加入WTO更需要成千上万的高素质人才,而目前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现状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和需求。只有广大家长和教师扎扎实实地搞好家庭和学校教育,才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关键。

篇5

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开展是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提出的,主要针对当时僵化的中国传统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核心理念,是使中国国民教育适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发展的重要举措。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既是一条教育的总原则,又是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南和标准。就目前国内中学数学素质教育情况来看,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手段上都有所改进,但是这种观念的改变和教学方法改进的幅度并不大,数学素质教育在不少地区更多地流于形式,被认为传统有效的“题海战术”仍然被视为教师和学校的制胜法宝而广泛使用,明里暗里的强化班、提高班,乃至学校教师个人的家教班大行其道,不但额外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而且,还给家庭增加了额外的教育开支,使教育成本上升。同时,也没有充分尊重中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析,旨在引起教师、学校乃至社会的共同关注,切实提高中学数学素质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一、改变以高考指挥棒为中心的功利主义观念

在国内不少中学校尤其是广大农村学校中,受社会功利主义、世俗主义倾向的影响,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功利主义,主要表现在对学生成绩教育的过分关注,而在这关注的背后,仍然是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仍然是学而优则仕的陈腐观念。不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没有从旧的应试教育的影子中走出,相反,单纯追求高分的功利主义色彩更浓。在有些家长看来,学生学习优秀,就能上一流的重点大学,就能有好的前程,因此,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关注仍然排在首要位置。不少家长给学生报名参加各种各样的数学补习班,并且希望能像药到病除那样很快就看到学生成绩的提升,如果学生的分数短期内不见提高,学生家长就会表现出焦虑,甚至对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产生质疑;还有的家长不惜“重金买分”,即用金钱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每进步一分或一个名次就有多少相应的奖励等;而在学校,则是仍然继续把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老师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于是,在家长和学校的双重压力下,数学教师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提高学生成绩,最大限度地挤占学生的学习时间,给学生施压,施行周考、月考过关制度,并“坚持不懈地”搞“题海战术”。于是,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疲于奔命,学生的厌学情绪进一步提升,不少学生更加沉溺于网络世界,寻求精神的暂时解脱,以获得愉悦体验,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有的学生甚至出现逃学、离家出走等极端表现。正常的家长子女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遭到扭曲,表现为一种相互对立、乃至敌对的紧张关系。这些都从根本上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标准,不但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也不能使他们更好地认识、理解和融入社会。因此,必须摆脱传统的以高考为中心的错误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为本,以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本,放弃以数学分数来作为衡量学生、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同时,数学教师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放到首位。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针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相对枯燥性,数学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首先要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民主、平等、温馨的师生关系。在中学阶段的学生,正遭遇青春成长的叛逆期,他们的身心正经历和发生巨大的变化,他们对社会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刻,并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对周围的事物,他们既充满好奇,又心怀畏惧,既自负,又自卑,对老师也往往采取一种“井水不犯河水”的态度,没有与老师的亲密感和信任感,不利于老师通过多种方式对其施加影响,增加学习兴趣和动力。因此,数学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公平对待学生,多找学生谈心、聊天,多与学生一起开展各种互动活动,增加师生友谊和感情;二是要发挥学生课堂的主力军作用。积极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增加学生对数学在生活中作用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三是提高数学教师教学语言的表达力和艺术性。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应用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的语言进行数学教学,把教学内容与以前的学习内容进行自然地无缝联系和对接,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中学数学素质教育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具备了数学思维能力,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才能增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深挖其中的数学思维方法,在讲授时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并鼓励学生对各种数学问题进行分类;二是特别重视对于数学概念的讲授。概念是逻辑的基本要素,数学概念本身就是数学规律的体现,因此,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直接关系学生思维逻辑的结果。数学教师应利用讲授、发现与启发等多种教学方法,增进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为其进一步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打好基础;三是在与学生的各种共同活动中积极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基于良好师生关系开展的各类与学生的互动活动,都是难得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大好时机。在这些活动中,气氛轻松,心情愉悦,是传授真知的最佳时刻,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根据实际情况引入对数学问题的争论,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辩论,从而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动手、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宝军.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河南科技,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