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36: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海绵城市建设难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难点
在2013年12月12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到2015年12月20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再次强调“要提升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地上和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短短几年时间,海绵城市已成为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型城市建设模式。然而随着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全面展开,各城市面临从建设模式、前期规划、工程设计到后期绩效考核与运营管理各方面问题和挑战,如何因地制宜、合理高效地选择技术设施与产品成为突出问题和迫切需求。
1海绵城市的概念和作用
所谓的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且在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能够实现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功能,旱季则可以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这部分功能主要是通过实现综合性“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并完善。
具体来说,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可以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第一,保护水资源,打破传统“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思想,尽可能多地吸纳水资源,为城市所利用。第二,防治水污染,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减少雨洪初期雨水对水体的污染。第三,减轻洪涝灾害影响,通过减少径流系数的方式,使较大降雨量得到就地吸纳,降低城市内涝的影响。
2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是关系到国家生态文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的大事,在全国上下拍手叫好之后却面临着很多困难和矛盾。在建设初期如果缺乏针对性的理性思考,一味跟风、模仿,不能及时反思和评价,则会造成极大的浪费,欲速则不达。
2.1“绿色海绵体”不足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范围普遍存在“海绵体”不足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城市房地产开发过热,城市土地价值哄抬过高,开发商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进一步加速了土地的地产开发流向,造成了公共绿地面积减少,硬质地面增加,最终导致可以吸水的绿色海绵体严重不足,使国内的海绵城市建设缺少了基础实力。
2.2社会认知不够
我国是一个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人们在遭受瞬时暴雨灾害的同时,并没有意识到雨水被大量排放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因此,对于立足于将雨水变害为利的海绵城市建设的认知也不够深刻。目前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热情仅局限于相关政府、建设及设计单位。人们对于相关改造的必要性和造成的不便不认可不支持,也会影响建设进程。
2.3缺少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撑
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处于摸索尝试阶段。很多问题尚未预见,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也需要随建设的实践慢慢推进,需要在建设中总结分析,并实时调整。因此没有有力的政策法规支撑,没有建设行业标准的硬性要求,建设中会存在混乱和无法可依的状况,也会影响建设力度和成效。
2.4突袭式建设存在弊端和风险
海绵城市突袭式建设会给城市带来很多尚未预见的风险。比如,改造道路绿化带为海绵体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理论支撑和安全评价,尤其对于济南等北方城市,植物品种普遍耐涝性差,夏季瞬时雨量大,可能给全市园林绿化造成灾难性后果。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改造原有市政设施,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基础结构,因此需要进行严密的风险评估,避免改造中的人为灾难。积蓄雨水的后期净化处理和再利用不仅成本较高,处理效果和利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问题会随着建设的深入和后期的应用逐步显现,需要各方面密切监控并及时处理。
2.5科技研发滞后
海绵城市建设在中国是一个新生事物,现有的经验和技术多为借鉴,自我研发需要大量经验的积累和分析,也需要全面评价建设效果,因此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而且研发需要专业人才和资金的大量投入,人才的培养更不是一日之功,因此国内的海绵城市建设还会有一个很长的艰难探索和成长阶段。
3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技术关键点
3.1因地制宜,合理确定规划控制目标和低影响开发技术选择
第一,通常情况下,规划控制目标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因素,具体则可以分为径流峰值控制、雨洪利用、径流污染控制等多种可选条件。这些条件的选取,对城市建设的标准和实施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加上各个城市的区域位置、水文特点以及气象条件等因素存在较大的差异,规划控制目标也就有一定的差别,因此要做到科学必选,因地制宜。此外,还可将径流总量控制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中重要的规划控制目标,并制定合理的实施策略。低影响开发主要对包括地块透水铺装率、下沉深度、下沉式绿地率以及绿色屋顶率等单项指标进行控制等。
第二,选择低影响开发技术应遵循资源节约、保护环境、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等选择原则。合理选择低影响开发雨水技术及组合方式,包括截污净化系统、储存利用系统、渗透系统、开放空间多功能调蓄、径流峰值调节系统等原因。在这里,尤其要注意运用因地制宜原则,针对属于干旱缺雨城市,首先应对考虑吸纳收蓄和利用雨水,而针对南方多雨地区的城市,则应侧重于雨水的迅速收集与排放。
3.2依据投资来源,合理确定开发主体,严格落实海绵系统的设计、建设工作
政府部门统筹管理,市政、规划、国土、交通、水务、园林等职能部门在各相关规划编制过程中严格落实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建设内容。政府对城市道路、公共绿地等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工程的投资,由当地政府筹集资金。社会投资项目由企事业建设单位自筹资金。政府可利用建设奖励机制,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海绵系统建设。
3.3依据项目性质,建立并完善设施维护长效机制
依据职责分工,公共项目类低影响开发设施是由各相关部门负责维护,而针对社会投资类低影响开发设施,则是由所有者负责维护管理。日常维护和雨季前设施的检修维护则是由维护管理部门负责。
3.4加强政策引导、标准规范的制定
针对低影响开发技术涉及城市排水、中水回用、雨洪利用等多种技术,各类设施的设计标准规范需应进一步完善,同时注意吸纳环境保护等相关方面的法规,保障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 青年世界的热闹事 微博里的热闹事 海绵城市与海绵城市债 海绵城市怎么建? 浅谈“海绵城市”建设 未来的海绵城市 从海绵城市说起 海绵城市研究综述 海绵城市示范区 浅谈海绵城市建设 城市海绵化成效几何? 通州率先建设“海绵城市” 热闹 论生态治水:“海绵城市”与“海绵国土” 海绵城市,让城市“深呼吸” 让城市像海绵一样 雨水利用与海绵型城市 构建海绵城市 强化源头认识 行业分析:造纸、海绵城市、物流 “海绵城市”美好蓝图正在绘就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海绵城市“热闹事” 海绵城市“热闹事”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杨卓琦 杨天")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南京地区降暴雨,雨水渗入历史悠久的明城墙墙体内,经由其排水系统喷吐而出,形成了独特的“龙吐水”景观
海绵城市并非新鲜事。
按照北京建筑大学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车伍的说法,海绵城市是中国特色的称呼,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LID)。
而早在2015年4月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出台之前,深圳、北京、上海、常德、镇江等城市已自行开展了试点,经过多年实践,有的已较为成熟。
比如,深圳的光明新区2011年10月就被住建部列为国家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再比如,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建造了一整套雨水控制利用工程,使得该区域成为吸水、净水能力很强的“海绵体”。
然而,海绵城市却成为“热闹事”。
2015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和水利部联合了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目前,16个试点的海绵城市建设均在推进之中。南宁、鹤壁、镇江、济南、常德、重庆、厦门、嘉兴等地已有项目开工建设。 四川省内江市新城区,谢家河湿地公园。该市依托新城区不断加快“海绵城市”建设,让城市具备内涝防治的“海绵”功能
非试点城市的脚步也未停歇。上海正在抓紧编制一套上海建设“海绵城市”的综合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涉及建筑小区、绿化、道路和水务等多个系统,包括正在土地出让阶段即对开发商提出排水设计方面的要求。
安徽更是提出,到2020年,所有大中城市及60%以上的县城基本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城市建成区年径流控制率达80%。
此次海绵城市的建设“很急切”
据悉,此次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评选竞争激烈,全国130多个城市参与竞争,34个城市进入初选名单,最终仅16个城市列入海绵城市试点名单。
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连补三年,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据本刊记者了解,此次参评的城市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人民政府需要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城市发展对排水防涝基础设施建设、调蓄雨洪和应急管理能力需求强烈;试点区域面积原则上不少于1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雨量不低于400毫米;已编制或修编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等专项规划,并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
在满足硬性条件的基础上,再通过对各城市的竞争性指标进行考核打分,按分数高低评出前16名城市。据评委透露,在竞争性审核中,除了考虑各个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上总体思路是否清晰、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项目可行性等指标之外,还看重其在投融资模式上的创新性。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工程规划院副院长谢映霞认为,这次评选出来的16个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囊括了东西部各个地区。
对于海绵城市试点以二、三线城市为主,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主要是因为这些城市行动较早,有的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建设,多个海绵城市项目已经先行,而一线城市体量过大,尽管有试点但比例小。
海绵城市试点期为三年,也就是说,到2017年国家需要对试点城市建设情况进行验收。
2015年7月,住建部了《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各地将依据试行办法中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等6个方面的指标,对“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进行绩效评价与考核。
接受本刊采访的多位专家均认为,此次海绵城市的建设“很急切”。试点城市从申报到评选,只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而在试点城市数量上,最初的名额只有六七个,但最后结果为16个;财务补助数额也从当初的50多亿元增加到了200亿元左右。
“三年的试点期显得有些短,每个试点城市都涉及到上百个项目,怎么让这些项目有序的安排和落地,是非常紧迫和困难的。”车伍告诉《t望东方周刊》。
给城市重新装修
“我对海绵城市有一个比喻,相当于用生态的方法给城市重新装修。通过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中国水工业互联网站CEO张颖泉告诉《t望东方周刊》。
屋顶经过绿化,雨水先浇灌屋顶上的植物再排走;道路采用渗透铺装,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道路、屋顶、广场上的雨水,先排入下沉式的绿地、湿地或者新建蓄水池,使雨水先蓄存起来,日后再利用,用来浇灌、洗车、冲厕所等,这都属于“生态装修”。
深圳大学建设工程生态技术研究所教授佘年认为,海绵城市建设实质上是对过去粗放经济模式的补救和修正。“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之一就是人们理念上的转变。”他对《t望东方周刊》说。
目前中国大部分城市排水方式是采用快排模式,依靠管渠、泵站等设施,追求“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而海绵城市则以“慢排缓释”、“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过去我们的理念是重地下,把管道加粗加密,忽视了其实自然界具有天然的调节功能,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增大自然界的调节能力,减少人类的支出。”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副院长车生泉告诉《t望东方周刊》。
专家们同时也认为,现在很多城市摩拳擦掌开展建设,然而海绵城市并不简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将城乡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来看待,要求对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系统、建筑小区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建设与管理。
比如,在佘年看来,不少城市对海绵城市的内涵还缺少理解,“运动式的速度”令人担忧,“海绵城市不是简单地建几个透水铺装,修几个下凹式绿地,做几个雨水花园那么简单。”
据车生泉介绍,海绵城市建设前,首先需要对城市的水文、土壤、地面径流、雨水下渗速度等进行精细测量,并构建数据模型。但遗憾的是,目前有些城市还没有搞清楚现状,就已经开工了。
边摸索边进行
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启动,可无论是从人才、经验储备,还是法律法规的完善方面,都略显不足。 南宁市大力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力争两年之内还市民“水清岸绿”。图为航拍的老口水利枢纽工程。该工程通过给南宁内河补水,提升内河水质
“设计工作是打造海绵城市中最高端的工作,涉及气象水文计算、建模等诸多工作。但是,我国的市政设计院和建筑设计院基本上都没有接触过海绵城市的设计工作,对此缺乏了解和实践,因此在这方面的设计只能边摸索边进行。”张颖夏说。
施工单位也需要慢慢适应。“海绵城市在施工过程中很注重细节,精工细作,可以说是对原先施工方法的颠覆。”佘年说。比如,做透水铺装时,为避免泥沙堵塞透水铺装,其中使用的鹅卵石需要全部清洗干净;铺设碎石前要先将地块边缘固定,防止泥土进入。对于施工队来说,这些要求很“奇怪”。
而摸着石头过河,可以说是很多城市的现状。
重庆两江新区建设管理局局长杨治洪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国外的海绵城市建设没有大型山地海绵城市建设的范例,重庆作为典型山地城市,建设的最大难点,就是大到相关政策和规划管控,小到透水路面下排水管网的面积和口径大小,都没有经验可循。
住建部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虽然明确了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建设、维护及管理过程中海绵城市构建的内容、要求和方法,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工程规划院副院长谢映霞承认,由于中国国土面积大,各个区域的情况不同,指南只是一个宏观的指导,不一定完全适合每个城市。
此外,目前一些相关政策法规没有跟上海绵城市建设的步伐。比如,海绵城市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控制面源污染,但最近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城市区域而言,重点还是控制点源污染,也就是控制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水。针对雨水径流污染(面源污染的主要表现形式),计划只提到:“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进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全国不少城市的绿地追求大场面,耗水又耗能,这与海绵城市的宗旨完全背道而驰,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相关规范标准的编制和修编落后于时展。例如,《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中规定“绿地外部的地表排水不应引入绿地内”。这就使得设计人员不考虑绿地在城市中应承担的削峰减流、控制径流污染的重要作用,从而对雨水仅采取“重排轻蓄”的简单处理方式。
没有资金保障,都是纸上谈兵
海绵城市建设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资金。
本刊记者对各地海绵城市投资情况进行了梳理后发现:16个试点城市中,镇江投资80亿元,池州投入211.62亿元,济南投入148.75亿元,嘉兴投资44亿元,厦门投资99.72亿元。而整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央财政的专项资金补助在200亿元左右。所以,从各地的预计投入可以看出,仅靠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
“海绵城市既要建设,又要运营、维护,各个阶段都需要花钱,如果没有统筹的规划,长期的资金保障,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济邦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燎告诉《t望东方周刊》。
为了拉动社会资本进入,此次试点城市评选中鼓励各地创新投融资模式。按照规定,国家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城市,将按补助基数奖励10%。
作为试点的贵州省贵安新区总投资将达46.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12亿元,贵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出资5亿元,剩余29.7亿元拟通过PPP模式筹措及通过财政奖补方式撬动。
据镇江市给排水管理处行业监督科科长曹德圣向《t望东方周刊》介绍,镇江的海绵城市的投资渠道分三块,一块是政府出资,比如城司这样的政府投资平台;第二块是由各个社会主体实施的项目,比如开发商;还有一块就是采用PPP模式,大概占到30%左右。
张燎认为,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难点在于,钱花得分散又缺少赢利点。规划、水利、园林、路政等各个部门都在花钱,而海绵城市建设又属于公用事业性质,在这种情况下,采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对于决策者来说是个挑战。
实际上,对于PPP模式是否适用于海绵城市建设,各方观点不一。张燎认为,PPP模式在客观上是可行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一些问题需要特别注意。比如,项目如何进行打包设计、效果评价机制怎么制定,这都需要考虑清楚。
而在张颖泉看来,中国不像欧美一些国家已征收暴雨管理费,国内海绵城市并没有一个持续的资金回报途径,现阶段要慎重推进。
新区老城的不同路径
什么样的城市适合建设海绵城市?
车生泉告诉本刊记者,海绵城市适用于任何土壤和气候条件,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大城市还是小城市,老城区还是新城区都可以建设。只不过,针对每个城市的不同需求和特点,侧重点各有不同。
比如,东部水资源丰富地区更注重径流污染及径流峰值控制,而西部水资源缺乏的城市或地区,应以雨水资源的回收与利用为主。但即便同一个城市,在不同区域也需要对症下药。以北京为例,在亦庄经济开发区大片低洼区域可以以内涝控制为主,旧城区则应以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和排水能力提高为主。
张颖泉认为,如果城区的建设在规划阶段就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大力发展绿色基础设施,其建设成本可大大降低。“在新城区以绿色基础设施为主,要比传统管网建设节省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投入。”
相较于新城区,在老城区进行海绵城市的改造难度要稍大一些。
济南近日确定将舜玉花园小区作为海绵城市试点,据媒体报道,其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既有建筑小区存在时间很长,很多基础资料都不健全,情况比较复杂。
接受本刊采访的多位专家也提醒:海绵城市是要改变原有的高强度土地开发模式,所以决不是大拆大建,而是对现有问题进行生态修复。
此外,专家们也认为,海绵城市可以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这种说法有夸大之嫌。“雨水来临时,首先是一个个海绵体发挥作用,等到海绵体已经饱和,那么再下雨就需要传统的管渠系统。”谢映霞认为,海绵城市对大排水系统不是取代,而是一种补充。
想单依靠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就解决“看海”问题是不现实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在减少径流总量、减少径流污染等方面起到的作用是无可争议的,但是遇到大暴雨,雨水根本来不及下渗,若没有管渠系统的快速排放,城市还是会面临内涝的问题。
【关键词】 海绵城市 给排水建设 注意问题
随着世界环境的逐渐恶化以及城市建设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建造海绵工程,提升城市应对雨水的能力,留住雨水资源,为城市供水做出贡献。但是,我国的海绵工程建设的能力还存在不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较多,为此,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阐述海绵城市给排水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我国的城市建设做出贡献。
1 海绵城市给排水建设的意义
1.1 提高环境适应能力
众所周知,我国土地面积广阔,既有较为干旱的西北地区,又包含雨水充足的沿海地区,同时,随着气候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城市大多会经历雨水的考验,当雨水量较大时,城市的排水压力会比较大,大多数城市会出现内涝问题,为此必须要做好给排水建设工作,提升城市应对风险的能力。我国目前开始建设海绵工程,其主要的作用是提升环境适应能力,降低雨水的不良影响,保留雨水资源,利用防、排、蓄、渗、滞等方法,不但可以减少内涝问题的产生,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1]。
1.2 恢复受损害水体
海绵工程的作用不仅在于提升环境适应能力,其还能有效地恢复和净化受损的水体,在海绵工程中,通过利用专业的技术和自然途径,能够将自然水文特征维持在城市开发前状态,提高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效率。海绵工程中的生态手段对粗放式城市建设环境进行优化,能够恢复前期受损坏的水体,使其能够降低污染程度,在海绵工程的给排水建设工作中,应当首先对城市的水体情况进行细致的检查,找出问题较为严重的区域,并集中加快海绵工程建设,提升水体的恢复速率,政府部门应当将海绵工程与其他的工程进行联合。
1.3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我国大多数地区处于缺水的状态中,但是,我国城市建设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对水资源的需求非常强烈,如果仅靠地下水源,很难满足发展的需要,为此,我国城市需要更多的水资源供应渠道,保障城市建设顺利进行,其中,海绵工程能够有效地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让水资源通过自然渗透、自然积存以及自然净化等过程,重新被人们所利用,从而降低城市建设的成本,提高城市发展的速度。
2 海绵城市给排水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依据科学性低
目前,我国在海绵城市的建设方面经验较少,发展的思路主要来源于少数的科研单位和政府部门,因此导致我国海绵城市的科学性较差,这也导致我国海绵城市在运营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并没有明显的提高。这说明,科学程度对海绵城市的建设尤为重要,每个城市在建设过程中,要结合自身城市的特点,做好给排水的规划和方案,掌握各项建设指标,尤其是要做好水量预测与水平衡分析。
2.2 排水体系不合理
虽然现如今我国城市的建设速度不断加快,但是,我国城市发展的时间较短,发展的经验相对不足,其中给排水建设工作一直为社会所诟病,例如我国大多数城市使用的雨水分流机制应用效率非常低,尤其是在西北地区,雨水管道长时间闲置,而且雨水资源往往是直接排放到目的区域,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因此,我国的海绵城市应当避免上述问题,实现对雨水的分流储存,使得雨水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2]。
2.3 给排水体系影响大
我国的城市建设者已经认识到地下设施建设的必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地下的构筑物数量逐渐增加,城市的给排水系统更加优化,但是其对城市的影响也随之增大,同时现有供水管道长度、 质量以及建设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并不能完全满足城市建设需求。因此,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应当对给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进行优化,降低其建设对已存自然水体系的影响。
3 对海绵城市给排水建设提出的建议
3.1 基于具体情况进行给排水建设
我国土地面积广阔,这也导致我国城市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为此,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避免盲目地学习其他城市的成熟经验,要做到因地制宜。例如济南海绵工程中,其主要的海绵道路分布在城市的南边,这是因为济南以“泉城”而闻名,其需要雨水作为补充,而且济南的南边地势较高,海绵工程中的水资源能够逐渐渗透到泉水聚集区,从而满足泉水喷涌的需要。
3.2 注重专业性技术方面的研究
海绵城市的给排水建设工作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提高建设的质量,相关单位应当加强专业性技术的研究,提升技术的科技水平,保证建设出的海绵工程具备较好的质量,使用更长的时间,尤其是在海绵城市的建设目前处于初级阶段,一定要一边建设一边摸索着前进,无论是相关政策还是施工经验均比较少,对系统设计提供的依据支持较低,因此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3.3 落实责任体系机制
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比较漫长,而且我国在这方面的经验较为缺乏,在建设工作中,一定要将责任进行明确,落实责任体系机制,以现有的基础设施为对象,对其进行统筹分析、规划与设计,提高各类基础设施运行的安全性,且满足其与给排水系统协调运行的要求。
总之,海绵城市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其中给排水工程是最为重要的建设内容,每个城市在建设工作中,要立足自身的实际,以城市自身发展基础为依据,统筹各项影响因素,提升海绵工程的技术水平,对其中的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通过海绵工程的建设,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建设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海绵城市;给排水;建筑小区;雨水控制
海绵城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项目实例探讨了基于海绵城市建设需求的给排水设计要点,期望在技术上予以建筑小区的海绵改造支持。
1项目概况
某老旧建筑小区占地面积为2.2hm2,为海绵城市改造类项目。小区有3栋办公楼、1个停车场、3片绿地,现状综合雨量径流系数经加权平均计算为0.85。降雨极易形成较大的地表径流。其现状如下。(1)绿化品质差。该小区共有46处绿化区域,绿化总面积为0.66hm2,绿化率为30%。小区内的乔木类植株成长较好,能够很好地覆盖区域内的道路设施。但是在小区绿化中仍然有8处区域存在土壤板结的问题,植株在其上难以生长,因此产生了黄土的问题。另有10处区域的小型灌木或地被植物的成长存在不足,有草木枯死或是植株种类搭配不合理的问题。在黄土的区域中,有3处还存在生活垃圾堆积的问题,并且受限于小区内的绿化管理不足,小区绿化区域内存在杂草丰茂、景观效果较差的问题[1-2]。(2)管网排水能力不足。实地踏勘发现,小区雨水口的管理维护存在严重不足,雨水口内部有较多垃圾与杂物堆积,且部分小区雨水口标高比当前的道路高,会阻碍雨水的收集排放。进一步分析所收集的资料发现,该小区还存在排水管网雨污合流问题。小区的雨水管管径为DN300~DN400,设计雨水重现期为1年,在遇到较强降雨条件时经常超负荷运行,易造成积水[3-4]。
2海绵城市改造方案
2.1设计思路
结合小区现况,通过海绵化改造,因地制宜地改造小区道路、绿化,对雨水径流进行路径调整,保障小区水环境的合理分布。对于部分屋面与道路雨水,首先将其引入绿地,再经由绿地内布置的溢流雨水口流入排水管网中。对于地面雨水,部分由雨水口直接流入排水管网中,而另一部分则由下沉绿地下渗和滞蓄。此外,对于绿地雨水,对于标准内的雨水可以由下沉绿地下渗和滞蓄,而超过限度的雨水则是由溢流雨水口溢流至排水管网。
2.2道路设计
人行道与活动广场等区域采取透水砖铺装,可以促进雨水的下渗,有效地降低地面径流的数量,也能够对地下水资源起到补充作用。对于原先小区内机动车道的裂缝、凹陷问题,在其上增加沥青混凝土进行改善,设计预计需要铺设2922.15m2的沥青混凝土。
2.3绿化设计
小区的绿地普遍高于道路,因而使用开口立缘石与植草沟结合的方式,将路面雨水引入下凹绿地之中以实现积蓄雨水的效果。在小区建筑物的周边均分布有一定的绿化区域,因此可以对这部分区域进行改造,建设下凹绿地以实现对于屋顶雨水的积蓄效果,并通过在下沉绿地适当位置设置的溢流雨水口接入现状雨水管网[5]。为使雨水径流迅速流入调蓄设施之中,就需要采用开口立缘石来引导雨水流入下凹绿地之中。并且在立缘石的开口处也可以积蓄设置植草沟,从而使雨水的流动更加高效。开口可设置成圆形、方形、半圆弧形等样式[6-7]。植草沟则是由植被、换填土(渗透性较好的种植土)、砾石层、透水土工布与基层由上到下组成。
2.4管网模型
通过建立海绵设计方案管网模型,将网络数据导入InfoworksICM软件中。雨水管定义为管渠,溢流井定义为节点,并按照排水管网相关参数设置要求进行设置。在软件中形成的小区管网概化整体平面布局,进行总体计算和分析。
3海绵改造方案效果
3.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比
在小区的海绵改造方案中,使用了多种海绵技术手段,如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透水铺装等,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在改造前后的变化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改造前,小区有49.2%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而接受改造后,其控制率增加到了72.4%。这意味着海绵改造不仅实现了设计指标要求,还对小区内的地表径流量实现了较好的控制。
3.2积水深度对比
不同重现期改造前后积水深度对比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在接受海绵改造之后,小区内的积水分布存在很大的变化,其位置与深度都有了极大的改变。在改造前,小区在不同的设计降雨重现期内的积水多产生于市政道路和本小区道路区域,而海绵改造完成以后,小区的积水的分布则是变为了市政道路和本小区雨水花园和植草沟等区域[8-9]。如图1所示,在2年设计降雨重现期时,改造后的市政道路与小区内雨水花园的最大积水深度相较于改造前的道路积水分别有9.4cm与1cm的减少量,并且其随着设计降雨重现期的延长,其积水深度的减少量还会进一步增大,这意味着改造给小区的积水分布有很好的优化效果[10]。
3.3管网排水能力对比
通过对管网排水能力进行的模拟分析可以发现,经过海绵改造以后的研究区排水管网节点溢流数量有很大的变化。在不同降雨重现期下,研究区节点溢流数量前后对比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经过改造,出现溢流的雨水管段数量明显减少,该方案可有效控制小区内部雨水,缓解市政雨水管道压力。
4结束语
文章通过对某建筑小区的海绵城市进行设计分析,以此探究建筑小区海绵改造的效果研究。建设海绵城市需要根据建筑小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化的低影响雨水开发设施,还要与城市建设规划进行充分对应,达到经济性的要求,进而保证城市小区海绵城市建设达到高质量、经济性、高效益的目的,促进建筑小区雨水开发能力的提升。因此,在设计时应先掌握各种影响海绵城市效果的因素,实现优质的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士文,林俊雄,祁锋,等.基于系统思维的海绵城市设计方法探索与实践[J].净水技术,2021,40(6):147-153.
[2]冯磊,徐得潜.建筑小区海绵城市建设中雨水系统设计方案的优化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21,41(3):193-199+217.
[3]王贵南,周飞祥.建筑小区类项目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价研究[J].给水排水,2020,56(12):88-92.
[4]陆平.住宅小区海绵化改造工程分部分项划分探讨[J].福建建筑,2020(3):79-82.
[5]李松良,刘荣荣,宋志雄.海绵城市建设对策研究:以扬州市为例[J].江苏建筑,2020(1):41-43.
[6]袁佳佳,宋聚生,董文艺.面向海绵城市理念的建筑小区雨水设计策略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34):62.
[7]郑丽丽,李静,张春嘉,等.海绵城市建筑与小区项目建成效果评价研究:以北京市某小区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价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9,44(11):20-24.
[8]宣梦茹.老旧住宅小区海绵城市建设难点与措施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8(33):225.
[9]赵梓尧.居住小区海绵化改造设计的探索与实践:以鹤壁市绿城花园小区为例[J].工程技术研究,2018,3(13):167-168.
关键词:海绵城市;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科教融合;降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053-02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内容
海绵城市,是城市降水管理一种新型模式,它是指城市在遭受气候变化和降雨等自然灾害时,能够表现出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抵御一些突发的自然灾害。2013年,在就城镇化建设中指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这就要求我们顺应自然,建设自然,加强对城市成天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创造合适生态空间。通过合理地运用雨洪原理,创新新形势下的城市给排水工作,让我们合理去利用水资源,把其转化成有利方面,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和环境恶化,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发展绿色城市,营造环保人文的新环境。
二、建设海绵城市对于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1.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缓解城市缺水问题。海绵城市,就像海绵一样,可以对于涵养水源、保护环境起到关键作用。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很多城市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这极大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对于建设现代化城市有极大的阻碍作用。在全国城市当中,多数一线城市开始出现了缺水的现状,尤其在北京、天津、河北地区,城市缺水问题已经上升为一个关键问题。有关资料显示,在降水中,将近一多半的雨水可以被土壤吸收,一小部分水作为径流水流失走。但是由于城市为公共交通让步,很多地方都地面硬化,造成大多数水白白流失,极少部分被土壤吸收。故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可以缓解城市缺水这一问题,即通过把水涵养起来转化为地下水供给人们利用,以减少缺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减少城市洪涝灾害。2016年是近10年来降水最多的一年,连续几天的特大降雨造成许多城市成为“威尼斯小镇”。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城市排水设施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这种情况下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排水、渗漏、储存、滞留”等处理降水的设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城市降水不单单通过排水这单一手段来解决,通过综合手段来治理,极大地增强城市防洪排涝的能力,很大程度的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3.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提高城市人文和自然环境。由于地面硬化导致城市地下水位降低,城市缺少自然资源对气候的净化和吸附,造成空气质量降低和城市温度的显著提高,产生热岛效应,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安全生活。海绵城市的建设必然需要对城市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分析,创造出适合城市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这些不仅可以提高城市抵御降水的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城市的自然环境,促进城市发展成自然美丽宜居的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使城市人民能够享受到海绵城市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三、海绵城市是科研与教学密切融合的标志
1.我们利用给排水的知识和原理,解决城市洪涝和缺水的重大难题。通常的雨水系统通常是及时、快速的处理城市表面径流,让降水快速的流到出城市,减少降水对城市的危害,也就是说,扩大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增大下水管道的管径,将雨水排放出去,但是这种指导思想忽略了对表面径流雨水的利用,会进一步加剧城市缺水问题。地下水不能得到很好的补给,造成城市用水困难,需要从周边县调水来解决,这就造成水资源的紧张,增加国家公共设施开支。这就需要我们给排水工程的学生开动脑筋,充分利用现学的技术和知识,把城市降雨转变为我们所需要的水资源。通过根据不同地区下垫面特征和土壤性状,采用不同雨水收集方式和吸收方式,对中小型降雨实现就地入渗和利用,对大型降雨实现就地滞留,在滞留后进行延期排放,错开城市排水设施使用的高峰期,缓解城市排水设施的压力。这种模式在新加坡已经开始实现了。新加坡作为著名热带国家,降水量处于世界前列,每天都有数场“说来就来”的瓢泼大雨,但是它极少出现洪涝灾害。因为他们国家设计了雨水收集与城市排水系统共同调节的设施,预先规划城市排水系统。在遇到暴雨同时加强雨水疏导,建立大型雨水储集设施,来应对特大降水。积极建立地面下渗,让雨水能够迅速被土壤吸收,增加城市地下水的需水量。
2.遵循城市规划和自然环境相统一的设计原理,增加城市抵抗风险能力。从20世纪开始,欧洲西方国家开始注重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尽管不同国家绿色基础设计建设不尽相同,但是恼体理念上看,都是加强绿地、湿地、公园及雨水贮存渗透设施的建设。在城市开发和土地利用过程中,利用自然环境中植被防御自然灾害和水质净化这一特性,大力实施城市储水渗透设施建设和人工湿地的建设。增加城市的植被覆盖率,让城市融入到自然环境当中。海绵城市是我们给排水工程的一种创新,它的实现正是对于给排水的专业知识的融合和发展,是一种新的模式下的城市管理和规划。如何进行科教融合促进本科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本科生的教学,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考虑。
四、科教融合促进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需要培养正确的科研态度
本科教学是本科生走入社会的一个重要学习阶段,这就需要我们创新本科教学思路,增加科研促进本科教学的影响力。科研工作是一个自我实现发展的重要手段。科研工作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科研态度,不能存在一丝一毫的偏差。要求我们统筹兼顾,具备缜密思想,充分考虑需要面临的问题和潜在困难,提前做好打算,在实施当中避免重新设计,减少资源和人力物力的浪费,实现设计项目又好又快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将科研态度融入到本科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创新能力,积极去统筹考虑实验设计的原理,保证实验项目能够顺利的开展。
1.科教融合促进本科教学,需要积O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突出强调了实践在验证自己观点和设计是否合理的重要性。我们本科教学对于社会实践这一方面投入的力度不够,学生只能在书本上面学习有关给排水的知识,通过自己假想来设计城市规划,这种模式很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为书本和实践是有一定误差的,需要学生充分考虑一些实际的情况,积极的把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只有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他们才会真正体会到课本知识的重要性,这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促进学习积极性具有很大作用。
2.科研融合促进本科教学,需要创新教师传授知识方法和思路。本科教学一般都是教师课堂上讲解,学生在下面听讲的模式。由于大学上课人数增多,教室面积过大,使学生在课堂上听课效率显著降低。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去创新传授知识的方法和思路,通过丰富有趣的课堂知识,通过视频和PPT向学生展示本课程需要掌握的内容。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和提问,以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不懂的知识和问题。同时要鼓励学生上台讲解课程和知识,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当中,增加学生自信心和学习的热情。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场重要的城市革命,它需要给排水工程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应该积极去发现目前建设海绵城市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创新城市排水的方法和策略,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尽快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同时海绵城市建设是需要多学科、多技术、多部门、多人才来参与的革命,需要多方面的协调配合,需要统筹各个平台的工作,使其相互渗透和交融,这一工作也符合现代城市管理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刘飞,王岩.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技术要点探析[J].园林科技,2015,(4).
[2]陈华.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若干问题的探析[J].净水技术,2016,35(1):102-106.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to Promote the Undergraduates'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ility
―Taking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as a Case
QIU Fu-guo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Beijing 100044,China)
关键词: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技术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5015104
1引言
由于气候变迁和城市过度开发,城市洪涝、水资源短缺等雨洪问题逐渐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下,中国提出大力建设“海绵城市”的新举措[1]。随着2014年10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颁布,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全面铺开。徐州作为江苏省的试点城市应运而生。
徐州地处华北平原东南部,年平均降雨量仅821.3 mm。其中,最大径流量集中在6~7月,所以季节性缺水和区域性内涝经常发生。因此,有效提升水资源的管理水平成为徐州等季节性缺水和区域性内涝型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2设计区域概述
徐州市泰山,海拔185.30 m,是徐州地区的最高山体。泰山西坡山体公园,则地处泰山西坡山脚,总长度1.0 km,总占地面积5 hm2。该项目于2015年进行全国统一招标,拟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实施,整体提升山体的储水蓄水能力,建成后将成为徐州地区首个山体海绵示范点,并已于2017年1月底完成施工。
区域整体植被以侧柏林为主,长势较好。因长期受到雨水冲刷,表层零星形成了大小不一的陂塘。由于徐州地区降水较为集中,为避免山体洪涝和道路积水对社会产生危害,早年间沿西坡山脚修筑了一条长度为1.0 km的硬质泄洪沟。该泄洪沟能够有效地拦截西坡雨水,同时收集周边道路雨水,随后将其快速的排往市政雨水管(图1)。随着“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这种直接将雨水快速排掉的做法已不能达到与时俱进的要求,违背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它既不能缓解暴雨对市政雨水管道带来的压力,也不能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因此,提升西坡公园的储水蓄水能力迫在眉睫。
3研究方案
3.1研究结构
整体研究结构分为四部分,第一步明确土壤地质及
图1泰山西坡山体公园雨后状况
下垫面,得出土壤渗透系数;第二步确定汇水面域;第三步根据徐州年径流控制率确定设计降雨量;第四步计算汇水量。最后根据所得的数据及西坡实际情况确定海绵体形式。
3.1.1土壤及下垫面
勘探单位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以100 m为间距,在项目地分别布置10组勘探点,深度控制在3 m以内。从山体表层至底基层得到结果如图2。通过对勘探资料分析,发现腐殖土渗透性较好,黏土一般,灰岩无任何渗透性。因杂填土不在本次设计范围内故不做具体分析。
3.1.2汇水面域
利用ArcGIS水文工具,划分积水盆地,提取泰山汇水线。得出项目地可利用的雨水径流面共分为3个汇水区,经计算得出一号汇水区S1=5 hm2,二号汇水区S2=1.3 hm2,三号汇水区S3=35 hm。
3.1.3设计降雨量
根据我国大陆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布图,徐州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在70%~85%之间[2],因徐州地区降雨量少,故本次设计取最大年径流控制率85%作为设计降雨量的参考标准。通过统计徐州地区近30年日降雨量,最后得出徐州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43 mm。
雨量径流系数。因S1、S3为绿地,径流系数取0.15;S2为混凝土和沥青路面,径流系数取0.9。再结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容积法V=10HωF,式中:V为设计调蓄容积,m3;H为设计降雨量,mm;ω为综合雨量径流系数;F为汇水面积,hm2。最后分别计算出一号汇水区V1=322.5 m3,二号汇水区V2=503.1 m3,三号汇水区V3=2257.5 m3。至此,该区域总汇水量为3083.1 m3。
理想状态下,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应以开发建设后径流排放量接近开发建设前自然地貌r的径流外排量为标准[2]。而自然地貌往往按照绿地考虑,故本项目中,绿地汇水量不计算在其中。结合以上分析,本项目有效汇水总量为503.1 m3。
3.2海绵体形式确定
通过以上分析及汇水量数据的提取,再结合竖向及雨水汇流走向,最终确定了海绵体形式――海绵绿带,以生态系统为基础,将生态储水与景观相结合。设计的海绵绿带分别收集泰山路东侧雨水及泰山山体西坡滞留雨水,并将收集到的雨水部分用做水景观,部分滞留后自然渗透,补给地下水。
4海绵体分析
4.1泄洪沟改造
根据以上对海绵技术的研究,同时为了保留原有泄洪沟的功能,只在泄洪沟端头,破除泄洪沟,并结合周边地形,设计成跌水式生物滞留塘。
4.2水路系统
结合现状地形,在项目中使用植草沟串联生物滞留塘的方式,形成整体海绵绿带。设计植草沟宽度0.8~1.5 m不等,深度20~30 cm,面层按照配比要求放置粒径5~15 cm的卵石,并且局部点缀徐州本土地区绵羊石,让整体植草沟在形式上更能体现徐州本土特色;植草沟周边局部膨大部位则设计成生物滞留塘,在雨量大的月份,滞留一部分雨水,自然形成水景观如图6中深色部分。
以之前计算的数据为参考依据,设计完后的植草沟及生物滞留塘,共能收水494.6 m3。与本项目计算的收水量503.1 m3基本达到汇、收平衡。为了更好的利用这一片区的雨水,在设计好的3组生物滞留塘旁,分别设置了3组蓄水池,收集因短时间内暴雨强度过大而造成的过量雨水。整个收水过程是“收水―过滤―蓄水―用水”。当蓄水池储蓄容量达到设计上限时,一则可将储存的雨水用做它用,如灌溉等;二则,无法收集的雨水将滞留在生物滞留塘中,形成水景观。最后当滞留的雨水高度超过生物滞留塘中设计的景观挡水坎的最高点时,雨水将会自然溢流至泄洪沟,最终排向湖泊,补给湖水。至此,海绵城市中的渗、滞、蓄、净、用、排会在整个项目中都有所体现。
4.3道路系统
整体道路设计分为两级。一级为慢行系统,宽2.5 m,兼自行车行驶功能;二级为游园路性质,宽1.6 m,以步行功能为主。道路系统从基层到面层全部选用透水材料,减少地表径流,减轻雨洪压力。
一级慢行系统,采用锈红色透水混凝土。做法结构由上到下分别为150厚透水混凝土,100厚碎石垫层,素土夯实。在整个透水混凝土设计中,考虑到成本因素,采用底层100厚原色透水混凝土,面层50厚锈红色透水混凝土的设计方法。二级游园路,则采用透水砖面层,做法结构由上到下分别为60厚陶瓷透水砖,30厚1∶6干硬性水泥砂浆,100厚透水混凝土,100厚素土夯实。按照CJJ/T135-2009《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及JC/T945-2005《透水砖》的规定,在常温下,透水混凝土的透水系数不能低于0.5 mm/s,强度等不低于C20,透水砖的透水系数则不能低于0.01 mm/s。根据规定,中标施工单位经过试验适配出最佳配合比,铺设整体道路。由于山体自然形成了大小不一的陂塘,为了使道路系统更加连贯,设计通过石桥连接植草沟两侧道路,营造了一种小桥流水的意境。
4.4植物系统
整体植物设计本着经济、适用的原则,以保留泰山自身原生态为出发点,分别选用了乌桕、栾树、青桐、黄连木等色相变化明显、适合山体生长的乔木为骨干树种,结合原有侧柏林,营造丰富的秋季景观;在下木选择上,以多年生籽播花卉为主,同时搭配既耐荫又常绿的八角金盘、大花萱草、花叶蔓长春,让整个西坡四季有景可观;而对于植草沟和生物滞留带旁,则种植了在徐州地区长势较好的两栖植物黄菖蒲和水生鸢尾,配合观赏
草,打造泰山西坡别样风情。
5结语
泰山西坡海绵体的建设,将会为未来其他海绵体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特别是和徐州处在同纬度的城市,都可以以此为蓝本。该项目是徐州地区首次尝试建设山体海绵,也是在探索、试验的过程中一步一步摸索前进。就建成后效果而言,能够满足海绵城市的前期要求。当然,建成后如何养护,则是项目后期的难点。比如建好的植草沟、生物滞留塘的养护方法,是按照传统形式上的植物来养护,还是每次暴雨过后,都需要清理一遍。再者,透水材料如何保证长久的渗透性?在北方的冬季会不会出现冻害问题?这些疑问都只能在建成后的泰山西坡山体公园的养护过程中,一步一步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实践证明,该技术方法能够在海绵城市前期方案中起到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低影响开发等三个方面[1]。对于城市绿地来说,首先,在能产生雨水径流的起始场所,通过建造屋顶花园、雨水花园、下凹绿地、植物群落、铺设透水砖等景观元素汇聚并吸收降水,补充地下水源。其次,当降雨强度大于地面入渗能力时,则通过植栽、洼沟、雨水跌水等一系列结合景观设计的手法过滤净化雨水,再将溢流的雨水汇集运输到生态湿地、景观雨水塘等。景观水体容量达到饱和,则溢流至人工蓄洪池或城市河道[3]。
2武汉城市绿地中建设海绵城市优劣势及应对策略
2.1优劣势分析
(1)水资源丰富,优于水也忧于水武汉市域范围内的湖泊众多,水网纵横,江湖河泽星罗棋布,水体面积约占25%。如何保护和利用好水资源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武汉的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水资源的问题也逐渐突出,内不能蓄,外不敢排,饱受河湖污染的忧患。(2)山水格局突出,水绿交融,基础良好武汉是山水园林特色鲜明的城市,绿地率达33.8%,城市绿地具有空间开阔,占地面积大,能储存大量的雨水资源。水绿交融的格局,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良好载体,而园林绿地必定是海绵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雨水花园的建设还是在低影响开发等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3)水专题研究较多,有一定的科研与技术基础都市发展区中划定了1814km2生态底线,率先制定完成湖泊“三线一路”(蓝线、绿线、灰线、环湖路)保护规划等等,都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依托已有试点,合理筛选可用措施
①武汉市相关理念已经初有尝试。解放公园改造中,水循环利用系统的建设。洪山广场、汉口江滩等众多项目透水材料的运用都是重要的试点。特别是武汉市绿道系统的建设,透水材料的选用就更加广泛。对于屋顶花园建设的大力推进也有利于雨水的收集与回用。武汉市园博园的雨水花园的试点建设正在进行中。通过植被草沟、下凹式绿地、景观水体等结合园林景观实现绿地的综合功能。②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的青山区、四新片区屋顶绿化、透水铺装、植被草沟等措施的应用,减缓地表径流,都将成为建设海绵城市的试点。其他区域的运用,特别是部分小区雨水花园建设、学校中水利用等也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③其他城市的措施借鉴。武汉作为南方丰水型城市,与深圳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深圳市光明新区建设中,建立多等级的自然渗水网络,在不同尺度及不同环节上规划对应的自然排水网络,以应对不同强度的暴雨径流;改造场地和街道空间,减少不透水面,整理和优化水网和水库,包括保育河道,利用水库扩大集雨面,设置雨水蓄水池;恢复湿地斑块,使湿地重新发挥蓄积雨水、去除雨水污染的生态功能[4]。这些都值得武汉借鉴。
2.3其他制约因素
①雨量相对较大,土壤下渗不足:武汉市暴雨多集中在4—8月,其降雨量占全年的65.6%。汛期5—10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3%。多年平均降雨量:1257mm(1951年—2012年)。地下水位相对较高,一般地面以下1m内可见地下水,城市绿地建设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土壤多为粘性土或工地废弃土,土壤条件相对较差,多不利于排水与下渗。②传统的道路洒水清扫模式的影响:很容易将道路的污染物冲入绿带,特别不利于道路的下凹式绿地建设。③对于道路、绿带的污染物监测数据较少,对于净化措施的制定缺少实践数据。
3武汉城市绿地海绵建设的关键点
秉承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原则进行规划与建设,合理分析武汉绿地建设“海绵建设”的优劣势,借鉴、研究、尝试合理可行的应用模式。一般情况下,绿地的年径流外排率为15%~20%,因此,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最佳为80%~85%,那么,武汉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应注意的关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宏观方面
结合城市总规与专项规划,合理协调注重绿地系统建设、管理与周边雨水系统的协调衔接,确定径流控制率的总体控制目标,依托绿地、湖泊,实现径流控制的均衡性,制定保山,理水,增湖,织绿,整地的建设策略,确保城市范围内的“海绵体”建设与实施确实有效。
(1)系统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各要素
把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有机结合起来,协调解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问题。规划增绿、山体保护与修复,确保径流控制率的最大化,也体现了生态优先的重要原则。发挥绿地与水体、港渠的联动作用,多种净化措施的应用。
(2)湖泊湿地的保护,保证“城市海绵”的蓄容量
河湖水系、坑塘湿地等是城市天然的雨水滞纳净化场地。为河滨植被缓冲带、河滨湿地、雨水滞留塘等低影响开发系统的构建提供条件。20世纪80年代末,“亲近自然河流”和“自然型护岸”技术在欧洲多国兴起。瑞士、德国等国进行了河流回归自然的改造,裁直变弯、对已硬化的河岸带进行了生态改造,延长洪水在支流的停留时间、降低主河道洪峰量(王新军等,2006)。日本进行了"多自然型河道建设”(刘晓涛,2001)。这些都是武汉改善湖泊、港渠生态环境的重要借鉴。
(3)完善城市传统排水系统与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合理测算绿地的承载
绿地的承载功能是多样的,不能为“水”而做“水”,其中的水文章应该是理性的、合理的、多承载的。在满足绿地生态、景观、游憩和其他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地预留或创造空间条件,对绿地自身及周边硬化区域的径流进行渗透、调蓄、净化,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相衔接[1]。
3.2微观层面
微观层面上,雨水利用技术措施应与绿地景观相结合,尽可能采用生态化和自然化的措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能跟风建设,将海绵建设变成了忽略绿地景观功能的“傻把式”而得不偿失;也不能照搬照用国外先进的理念与技术,忽略了城市自身的特色,成为华而不实的半成品。在实施措施上,合理分析,体现武汉特色。关于低影响开发、屋顶花园、雨水花园、植被浅沟、生物滞留、生态湿地等,国内外规划与建设案例颇多,基本通过土壤、填充材料和植物的过滤作用净化雨水,减小径流污染,同时消纳小面积汇流的初期雨水,减少径流量,补地下水源,有效实现雨水资源的调控与改善利用,与景观结合可以在城市绿地中广泛应用。武汉市地下水位相对较高、河湖水系较多、绿地建设多为高花坛等。针对武汉的城市绿地特色应该有合理的分析,研究武汉市绿地各类土壤的雨水渗透能力与降雨规律之间的关系,各类植物对于雨水浸泡适应的规律,初雨污染与各类植物耐受与净化能力等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研究专项内容之一。笔者认为在武汉的建设措施中,存在着绿地下渗不易,道路中净化困难的问题,因此在运用下凹式绿地和透水铺装的应用特别需要理性的分析与研究。
(1)下凹绿地
武汉对于城市公共绿地中下凹绿地的建设有一定的实践,但少有数据分析,需探索实现之。对于城市主干道路绿带和公园绿地做如下分析:①城市主干道路:道路的雨水污染严重,有关研究得出,初期雨水中的污染物COD含量高达上千[5],虽然绿地的入渗能力要远远高于其他材质下垫面入渗效果,但是污染会通过绿地下渗,影响地下水源的安全。据研究,北京7月20日前的道路雨水完全弃流。武汉对于道路初雨污染分析的研究并不多,没有准确的数据支撑,在主干道路绿带中建设下凹绿地风险性较大,应有针对性的措施与条件限制,方可进行下凹绿地的改造。由于用地紧张,城市主干道绿带相对较窄:绿带宽度基本从1.2~4.5m不等,多为高花坛,对于下凹绿地的基本模式改造与建设有一定难度。武汉的自然气候要求道路绿化必须满足夏季遮荫的功能,如何选择合适的高大乔木,在道路上实现下凹绿地应有理性的分析与实验。基于此,武汉市“道路海绵体”构建应采取边疏导边实验的原则,通过对于雨量、污染物的实际数据测算,明确初雨弃流的季节与时段;结合以初雨工程净化措施为方法,实现部分道路雨水进入道路隙地下凹绿地、雨水塘或景观水体,达到减少径流、雨水利用的目标。中央分车绿带中不建议实施下凹绿地改造与建设;在机非隔离绿带宽度小于4m的,不建议做海绵的建设与改造,如需建设可采用边缘植草沟或间断式下凹绿地的做法;人行道树池的海绵改造与建设中,可进行条状连接,局部可调整为下凹式绿地;绿带中下凹绿地必须有初雨弃流设施,确保不污染绿地与地下水;绿地内应设置溢流口(如渗井),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与非透水铺装之间应做防水处理,确保路基不受损。②传统绿地的模式,不可能全部实现下凹式绿地特别是对于已建设绿地的改造中,对于景观的破坏、植被的影响等应做理性的分析,明确改造建设面积比例与深度。绿地有一定的容量限制,当土壤稳定入渗系数较小时,下沉式绿地深度超过临界值,将会造成植物长期淹水的情况,甚至有可能危害植物的正常生长[6]。相对于下北京下凹绿地的深度宜为50~100mm,且不大于200mm的深度要求,武汉城市绿地的指标与数据应有合理的测算,不拘泥于深度要求,以满足容量为主要目的,更有利于绿地的“海绵”改造、建设与景观的多样性的营造。土壤稳定入渗速率较低时,下沉式绿地对径流的削减效果较差,采用下沉式绿地与雨水花园、雨水塘、雨水调蓄池、景观水体、多功能调蓄等设施结合设计的方法,共同实现场地总体的年径流削减率的控制目标。
(2)透水铺装
常用的透水性铺装有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透水砖、嵌草石板、植草砖、植草板、木塑地面、碎石路等。王哲,谢杰等通过模型计算对不同季节进行情景分析可知,由于透水铺装层本身具有较多的孔隙,能够存蓄的雨水量较大,因此各个季节透水铺装地面对雨水径流依然能够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7]。透水性铺装还可以降低噪声,有效地改善城市的声环境,光环境,补充地下水源(汪鸿山等,2012)。推荐出基于控制路面径流污染的透水性沥青路面的典型结构。采用20cm炉渣和20cm细砂作为过滤层进行铺装,该路面结构对重金属含量高,SS污染较低的道路是适合的;而采用20cm炉渣和20cm陶粒进行铺装,炉渣在上,该路面结构对SS污染含量高,重金属污染较低的道路是适合的。虽然,国内外对于透水铺装的研究和应用较多,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应用上的问题,长期使用带来的入渗性能和管理维护问题。路面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交通工具的碾压和行人行走会使透水铺装地面的基层密度变大,减小其储水空间。而各种粉尘、细颗粒进入透水铺装地面面层的孔隙也会影响透水铺装地面的透水性能(Borgwardt等,2006)。冻融破坏和孔隙的封堵是透水性混凝土应用中的难点(李鸽,2013)。国内在车行道上应用成功的案例很少,在人行道、公园绿地中应用相对成功。在公园绿地中,应依据不同的功能分区与要求进行合理的透水铺装的材料与区位设计,既保证功能与景观的需要,又满足减缓径流的要求。在人流密集的主广场上,不宜选用透水性过高的铺装材料,对于污染的清理、耐用性均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奥运会水立方广场的透水砖,深灰、浅灰的透水铺装在局部被污染的情况下,整体形象大打折扣,且无法应对较重车辆的荷载。然而,在林荫步道等区域的透水混凝土的效果表现较好。由于透水混凝土铺设是现场搅拌一次性成坪的,在强度方面比透水砖能承载更大的压力[8],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3.3建立健全规划建设与养管体系,确保海绵规划与建设
①城市雨水资源化的景观学实现途径,除了技术支持以外,还需要相应的制度和政策引导。明确的雨水利用和管理措施,鼓励私人参与雨水设施的更新、运行和维护,有效地引导雨水利用技术研发等。②效益分析。城市绿地中雨水利用除了环境效益,还应考虑到经济效益外、社会效益等方面。对于新建设绿地无论在规划设计还是实施中,很容易达到三效益的和谐统一,但是针对城市中已建设绿地项目的“海绵改造”则需要平衡三种效益,将指标分解到片区或城市的综合角度来制定实施措施,合理结合武汉河流、湖泊、港渠与道路、绿地中的各种措施,达到三种效益的最优。
关键词 城市建设 市政工程 智慧城市 城市内涝 交通通讯 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发生最为频发的国家之一。本文在简述国内涝情后,指出城市抗涝问题涉及技术领域广、实时性强、数据量大及数学模型复杂等关键问题,而互联网正是恰逢其时的用武之地,让智慧城市把天、地、人三者关系更和谐发展、把雨水径流的带来的内涝,在互联网的全面、系统的控制下,在保证城市安全的同时,又把雨水径流变成宝贵的自然资源。
1抗涝工程是建设现代化智慧城市的重要内容
在城镇化建设中,要提高城市建设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有效地防止城市内涝,以保障城市生态安全。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为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等方面工作,“切实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和防灾减灾能力”。“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等要求。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加强城市排水防涝防洪设施建设,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工程体系。
显然,在建设现代化智慧城市中,抗涝工程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互联网技术更是它的用武之地。
2我国城市内涝概况
据中国气象局的《气象蓝皮书》所载:“中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其暴雨洪涝灾害呈现逐步严重趋势。”
住建部于2010年曾经对全国351个城市进行调研,其结果指出:2008-2010年的三年间,全国有62%的城市都发生过内涝事件,而且内涝发生二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据媒体报道,上海在2015年6月16-17日凌晨,部分地区降雨量超过200毫米,多个地段积水成涝,上百条马路水深达500毫米以上,交通阻塞,大批小轿车抛锚。又如广州,就2015年5、6月份出现了大范围的强降雨,包括广州、深圳、在内的多个城市遭受内涝,致使道路中断、交通瘫痪,市民家中进水,受灾人口达42.41万人,直接损失达5亿元以上。与此同时,湖南、湖北、江西、广西等多个城市,也因暴雨来袭而发生严重水涝。
虽然很多城市,在新建和改建过程中,都采取了防涝、抗涝措施,但仍然在暴雨来临时无济于事。以广州为例,自2008年以来,水务部门已完成300多个水浸点改造。当时预计效果,广州城区及建制镇的排涝标准将达到20年一遇的指标,对24小时的暴雨不会成灾。可是在2013年的一次暴雨,中心城区易涝点达44个,内涝黑点13个。24小时暴雨不成灾仍然是一个梦想而已!同样,上海、南京、武汉等城市,都对城市建设中的防洪排涝的设施年年进行改造,但年年内涝不断。
3城市抗涝工程的特点
3.1涉及技术领域广
在汛期,台风、暴雨、天文潮,向人们发起挑战的时候,通过电视台、短信、微信等各种通讯设备,向市民发出了不同级别的风雨警报。市民全动员,领导奔赴防汛第一线,严阵以待,保证万无一失,确保城市和市民安全。各路技术大军、相互配合、联合作战、共同奋斗!暴雨何时来、雨量有多大,这是通过气象预报提供信息。在地上,哪些地方下了雨,雨量有多大?这是由各地水文站,几十个、甚至上千个水文站提供数据。雨水径流的排放,涉及到城市给排水系统及水务、环保部门;还有屋顶花园、下沉式绿地则与园林,建筑行业有关;还有电器设备的自动化控制,通讯、互联网等等技术。
总之,抗涝工程涉及技术领域广,需要各路技术大军,大家通力合作,共同战斗,方可取得圆满结果。
3.2实时性强
在汛期,风雨交加,强降雨随时变化,犹如面临大敌,高度警惕,密切关注;随时发生交通堵塞,家中进水,民宅倒塌,救命逃生,事态岌岌可危。河系水位猛涨,天上雨水在无情地倾倒,地上雨水径流还在冲向河道,水位警戒线随时告急!一旦失误,河岸决口,崩坝事故发生,瞬间城市被淹,百姓生命垂危,一切行动,分秒必争,所以实时性极强。
3.3数据量大
暴雨来袭,各地上百个水文站的降雨量信息不断送来,又不断更新。各个地块的水涝在告急,多少道路被淹,多少房屋进水,又有多少消防战士和多少救护人员,抢救了多少市民?还有多少市民失踪和死亡等等。
现场情况不断变化,数据在不断更新,暴雨事件何时结束还不得而知。所以发生的数据量极大。
3.4事态危机难以评估
雨在何时下?风往哪儿刮?水涝在何处发生?设防的地方可能没有出现,而新的地方可能在强降雨的作用下,措手不及而产生新的涝区。
对于天灾的突发事件,防不胜防,因为变数太多,随机性大,各种不利因素可能一时会合,竟想不到的事情又可能发生。
由此可见,在防汛抗涝过程中,事态危机难以评估,所以对未来很难正确预测,而想达到理想效果也就难以控制。
3.5信息的系统化处理
综上所述,在防汛抗涝的非常时期,天、地、人三方面的信息在不断变化,天上的雨水、地上的径流、有些人在受灾、有些人在抗涝。涝区的水要迅速排除,同时还要保持本地块的雨水蓄、存,而超标径流雨水又不可随便排放而进入河道,国家有总量控制。
从总体来看,更要严格监视河道水位,同时必须根据气象预报,控制洪峰在警戒线以下,以保证城市安全。
正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实施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切实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和防灾减灾能力。”
由此可见,信息的系统化处理,应该由智慧城市建设者们义无反顾地去完成这个任务。
4 抗涝工程智能化的技术难点在哪里?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对抗涝工程智能化,还有很多技术难题有待解决。
4.1数据采集难
在抗涝工程中,对来自天、地、人三个方面的信息,都有一个采样难的问题。如风速不稳定,大风影响下雨量又测不准,但是它毕竟还有固定的水文站。
雨水径流是抗涝工程中最重要参数,但是它不但受到风雨的影响,还受到天气干旱的历史和路途中的植被条件影响。
更重要的是径流发生的途径随机性很大,所以测试点无法固定,又增加数据采集的难度。
4.2 传感技术尚不完善
在抗涝过程中,信息种类很多,信息量又很大。但是这些信息都是非电量,而且信息发生的地方不固定,信息变化的随机性大。如风速、降雨量、地表径流、水位、温湿度等等,这些信息的传感技术在测量精度、信息传输、环境适应性及智能化等方面都还不够完善,有待与进一步提高。
4.3数学模型复杂
在汛期的抗涝工程里,要实现智能化控制,其关键是要探索一个实用而精确的数学模型,它是整个抗涝工程的核心部分。
但是要建立这个数学模型,在客观上很多关系参数的规律性还没有摸透,而且各个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粘度又不大,用传统的统计方法难以圆满解决,只能用灰色理论结合相关的专业知识,在不断实践中完善和提高。
其实,抗涝工程的控制过程,都是围绕着雨水径流的生成、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进行。首先是气象预报的雨情,然后是水文站所收集的实际降雨量,而雨水到地面后,一部分被蒸发和流淌过程中经过地貌、植被等吸收,最后形成地表雨水径流,并顺流而下。有的积水成涝,有的进入雨水井,流入河道,最后形成洪峰!
这里,雨情的预报精度受到气象部门水平的限制,雨水径流由于途径不同,其含有成分也不一样,如泥沙、树叶、杂物等,一方面影响汇流的时间;另一方面又影响雨水径流的数量。所以很难从降雨量与雨水径流之间建立一个简单的数学表达式,更难以由流域的降雨量与洪峰建立一个数学模型。
5 智慧城市的抗涝工程势在必行
在城镇化建设中,生态城市建设是首要目标,而城市安全又是放在首位。
事实证明,城市内涝的发生,是建设文明生态城市的最大障碍,而城市洪灾的发生更是灾难性的事故。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城市规划;生态环境
在对城市水资源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中发现,目前城市发展中存在的水Y源问题仅仅采取传统的解决方法是根本不够的,在这种条件下还需要对城市自身存在的水资源问题采取新的方式进行解决,保证我国城市规划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目前制定的城市自身规划采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海绵城市理论,在采取这种理论知识来解决城市自身存在的水资源问题,不仅仅能够促使我国城市规划顺利进行,还能有效保障城市规划的质量,减少其中存在的问题。
1 海绵城市理论的内涵
在对现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采取的海绵理论进行全面研究的过程中,了解到这一理论对于治理城市自身存在的水资源问题和规划障碍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这一理论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不是很长,人们对海绵理论的了解程度还存在一定缺失,这就对海绵理论的正常实施产生阻碍,针对于这一点就需要笔者在这里对海绵理论自身的内涵和其他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保证其在城市规划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对海绵理论进行全面研究中,了解到这一理论主要通过对城市内部雨水进行及时吸收和洁净的手段减少城市水资源污染,并在适当的时候对已经处理的水源进行有效排放。对于海绵理论来说,其在实施的过程中大多数是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改善城市自身存在的水资源问题,借以提升城市自身降水的利用率,促使城市的良性水循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另外在实施海绵理论的过程中,还要保证相应人员对这项技术手段和城市自身环境状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对于有效发挥城市海绵理论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2 海绵城市理论产生的背景
在目前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城乡经济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其对于促使我国城乡发展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在目前社会和城乡同时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忽视对城市内部水资源的防护,这就加大了城市内部水资源的污染程度,对城市发展也产生阻碍作用。加上现在社会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城市自身降雨量也逐渐增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城市内部排水系统还没有达到全面完善的地步,使得水资源不能及时排出,进一步引发洪灾等现象。针对于这种情况,我国相应技术人员联合城乡发展执行者制定有效的海绵理论,有效减少城乡水资源遭受破坏所引发灾害的现象。
3 海绵城市理论实施策略
要想保证海绵城市理论得到全面的实施,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对城市自身发展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明确城市未来发展趋势,这样不仅仅能够促使城市内部的海绵理论得到有效发展,对于减少城市水资源危害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在目前实施的城市海绵理论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保证海绵理论的全面落实还存在一些阻碍作用,针对于这一点就应该对城市自身涉及的城市海绵理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有效策略,促使城市海绵理论在城乡规划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3.1 完善水系统建设
湖泊、河流、池塘等水资源系统都具有一定的净化能力,因此海绵城市理论提出在城市规划中我们理应充分发挥河湖水系、坑塘湿地等城市雨水净化的天然加工厂,建立完善的水系统。建立完善的水系统首先要求在城市规划中要保护原有生态系统当中的湖海水系,使其可以进行自我净化并最大程度地对城市雨水进行处理。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切忌将一些严重污染的水资源注人城市原有的水系而破坏其自然净化系统。目前我国城市生态环境中的水系统由于受到一些工业污水和生活杂物的影响,其自身的净化能力已经十分微弱,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就要求管理部门结合城市实际发展对其进行恢复,比如对污水进行一定程度的净化、对排污企业进行管理、对周围居民进行管制等。
3.2 完善城市道路规划
首先需要保持交通路面的通畅,保证城市道路的正常功能不受影响。然后依据海绵城市理论将道路两侧原有的绿化建设改为下凹式的绿化带,这种绿化带相对于传统的绿化带具有减少路面雨水径流量、改善路面雨水径流质量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水环境和质量。海绵城市理论在程路面规划建设中一般采用透水路面、LED树池等手段进行协助。
其次可以利用充分利用道路景观的绿化带。构建下凹的城市道路景观绿化带可以将道路雨水径流直接汇人这些表面为道路景观的“暗道”当中,既不影响道路的正常使用,又可以实现城市道路系统对雨水的储存功能。与此同时道路景观绿化带在储存雨水的过程中可以实现雨水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的功能。
4 海绵城市理论在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4.1 LID思维模式的引人
在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就一直在寻找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在这一方面,美国最早提出了一种雨水管理模式,就是采用源头分散模式对场地进行开发,这样就能确保场地在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保持不变。这些措施都很好的符合了海绵城市中的相关理念。
4.2 绿色屋顶和与雨水花园相结合
所谓的绿色屋顶就是根据不同植物的生物特性,对空间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分配,最终形成一个和谐、稳定的生物群落。绿色屋顶的设计主要采取了垂直绿化的方式,而在绿色屋顶的设计中,雨水收集是关键的步骤。雨水花园的结构从内向外依次是砾石层、砂层、种植层、覆盖层和蓄水层,并且在系统中还设置了穿管对雨水进行收集,当收集到的雨水达到一定的容量后,多余的雨水会通过溢流管排除,这样在保证了植物的灌溉效果的同时也不会因为雨水量过多而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从而避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清楚的了解到,目前城市中实施的海绵理论对于减少城市自身出现水资源问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人们对城市海绵理论起到高度重视。但是由于我国城市的海绵理论发展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其自身在实施的过程中还经常出现一些问题,针对于这一点就需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另外在实施城市海绵理论的时候,还要保证相应人员对这项理论进行全面学习,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整合,从本质上保证我国城市自身生态环境建设和相应规划能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君,刘维彬.殴美城市理论在城市活力方面的启示[J].低温建筑技术,2004(03).
[2]张洪立.建设海绵城市理论及难点对策浅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5(06).
第一,中央和省委对城市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必须全面贯彻、深入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深刻回答了“怎样认识城市”“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三大问题,尤其是强调的“一个尊重、五个统筹”,省委李强书记提出的“六个优化”,切中了要害,抓住了关键,为我们做好城市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李强书记在镇江调研时,对镇江的城市工作给予特别关注,深刻指出,“镇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禀赋良好,按照新发展理念持之以恒干,这座城市完全可以建设得更漂亮”。李强书记希望我们大力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山水花园城市。围绕贯彻落实这些新部署新要求,市委六届十三次全会专题研究城市工作,提出了要高度关注找准短板、补好短板,尊重规律、落实规律,战略定力、战略优化,方式创新、思路创新四大问题,为开好这次城市工作会议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镇江城市工作进入新阶段、面临新形势,必须乘势而上、加速提升。镇江城市化率已经达到66.6%,标志着进入到了城市化较快发展的后期,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是从外延扩张加快转向内涵发展,解决日益凸显的“城市病”更为迫切,人民群众期待城市变新变美的愿望更加强烈,对镇江城市发展“资源很好、变化很大,缺陷不少、遗憾不少”的总体评价已成为共识。与此同时,镇江的城市发展面临新的竞争格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颁布实施,交通发展进入高铁时代和轨道通勤时代,虹吸效应、挤压效应必将进一步显现,资源要素的争夺必将更为激烈,镇江稍不留神,就可能掉队落伍,陷入边缘化的尴尬。面对这一形势,既要保持足够的清醒,也要树立足够的自信。总的一条主线就是大力推动城市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以转变转型争取主动、赢得未来。
下一步城市工作怎么抓?晓明市长将作全面部署,今天会上下发的两个文件征求意见稿也立足远近结合、虚实结合,作出了具体指导和任务安排,大家要抓好落实。下面,我围绕“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这个主题,讲四点意见。
一、从重物轻人向以人为本转变
人的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核心,以人为本是城市工作的最大规律。指出,“做好城市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进一步阐释了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我们要深刻把握、自觉贯彻。
1把满足人的需求作为出发点。
这是我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最重要的导向,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回归”,不忘“初心”,回归到城市发展的本源。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民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民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客观分析当前城市工作的种种问题,最终都要追根溯源到重物轻人甚至见物不见人的不良倾向上来。要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逻辑起点,坚持从城市居民的利益偏好出发而不是从城市管理者的主观偏好出发来开展城市工作,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城市工作上的集中体现。
2把做强城市功能作为着力点。
人们向往城市、奔向城市,是因为城市有能够满足他们需要的现代功能,能够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如果对照“以人为本”找短板,功能缺失就是最突出的一块短板。城市的基本功能是集聚要素、通达物流、发展产业、传播文化、改善人居,说到底都是为人的生产生活服务的,就生产角度而言,要为高端要素集聚提供支撑平台,其内涵非常丰富,按大类分,仍然是宜居、宜业、宜游三大功能。着力增强“宜居”功能。坚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两手抓”,加快建设安全高效便利的生活服务和市政公用设施网络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改善居住环境。这里需要特别强调城市公共安全的问题。城市具有人口集中、经济集中、社会财富集中、现代化设施集中等特点,一定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着力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运行安全保障体系,严守城市安全底线。着力增强“宜业”功能。把城市作为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发挥比较优势,打造高端平台载体,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为人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创业舞台。着力增强“宜游”功能。一盘棋谋划“吃住行游购娱”,构建“大旅游”格局,不断提升文化旅游名城的远程号召力。做强城市的功能,还要高度重视功能集成,以混合用地为重要原则,改变大产业园区、大居住区的传统功能布局,推动不同功能区相互交织、有机组合,逐步实现职住平衡,尽量减少城市内部不必要的“人口潮汐”现象。城市街区和道路要有人情味,为居民骑车散步、逛街购物、餐饮会友、休闲娱乐提供方便,形成综合功能街区。
3把实现共建共享作为落脚点。
城市居民是建设城市的主体,也是受益的主体。要以法治化治理为目标,推动城市管理者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城市,尊重居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让更多社会成员参与到城市建设、运营和治理中,打牢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广泛问计问需于民,不断修正和完善城市工作的思路和举措,切实解决公众参与“嘴巴上很重要、心里头不想要、走程序被需要”的现象;尤其要注重宣传引导,让群众时刻看到城市的点滴变化,享受到城市发展、变化和进步的红利,增强认同感、归属感、获得感,从而变“要我做”为“一起做”,实现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二、从粗放发展向精明增长转变
必须清醒看到,镇江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紧、环境容量小,“摊大饼”没有空间,拼资源缺乏支撑,高排放容纳不下,决定了我们的城市发展不能再沿袭过去粗放发展的老路径,必须加快转入精明增长的新轨道,在“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上主动作为、真抓实干。
1各个环节要集约精细。
就是要统筹抓好规划这个“成长坐标”、建设这个“骨肉之躯”、管理这个“血脉之源”。规划要精美。对城市发展来说,规划科学是最大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浪费。要实现规划全覆盖,把全市域作为一盘棋来考虑、作为一个城市来规划,高质量推进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各类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修编,统筹各类空间规划,统筹“地、水、绿、文、美、产、居”多种要素功能,推进“多规融合”,确保各类项目建设都有规划依据,各种重大设施布局都有规划统领,所有重要空间利用都有规划先导。要大力提升规划设计水平,按照“紧凑型城镇、开敞型区域”的要求,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加强引导和管控,留住镇江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要强化规划刚性,一经确定就要严格依法执行,持之以恒抓落实,决不能凭长官意志随意调整。总之,就是要通过科学规划,使城市定位、布局和结构全面优化,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建设要精致。城市建设是百年大计。要着眼于打基础、利长远,谋划推进城市道路、地下管网、生态环保设施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补好城市建设历史欠账。要按照“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要求,优化建筑设计,善于运用建筑来表达城市个性气质,构建古今贯通、中西合璧、南北交融的多元化建筑风格,多打造一些“长”出来的城市地标,注重在城市街道“家具”等细节上精雕细琢,对空调、太阳能热水器、洗晾衣物等附属设施也要纳入建筑设计规范,增强新建住宅的美观度。要加快棚户区危旧房改造,特别是一些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倡导城市修补,推进老旧小区环境改善和有机更新,焕发老城区的功能和活力。管理要精细。城市管理面对的是大量的人、车、事,要突出市容管理、交通管理、安全管理等重点方面,有效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继续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实行一级执法、属地管理、分级保障、权责一致的城管综合执法模式,深化网格化、街长制等行之有效的办法,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使城市管理没有空白和盲区。
2投入产出要精打细算。
镇江城市建设基础薄弱,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推进城市工作,我们面临着投入保障不足和财力更趋紧张的双重矛盾,更要注重增强效益观。大的方面,无论是土地、岸线、山水、特许经营权等各类城市资源,都要强化整体谋划、推动资源整合,在精明开发、集约利用上动脑筋、下功夫,算好投入产出比,确保效益最大化。具体到每一个项目、每一项工程,都要克勤克俭、精打细算,避免低效投入、铺张浪费,真正把有限的人财物用到关键处、花在刀刃上,力争以最少投入获得最大效益。在这方面,一定要摒弃短期行为,善于算大帐、综合账,算战略账、长远账。
3城市增值要转换动力。
现在的城市建设,已经告别了以往“大拆大建”“土地财政”时代,更加需要在城市经营上挖掘潜力,在城市发展上转换动力。城市发展动力主要来自集聚效应,集聚效应主要来自产业和要素集聚。要在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创新型经济、都市型经济、枢纽型经济的同时,按照市委六届十三次全会部署,把加快高端载体建设作为一个战略重点来推进,壮大“国字号”载体,培育高水平特色小镇,打造高端会展平台,形成集聚高端产业和高端要素的“强磁场”。要以更加开放的理念加强城市经营,转变城市营销方式,加快提升镇江城市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三、从千城一面向特色发展转变
城市发展到今天,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是“有”和“无”的问题,而是品质高不高、特色强不强的问题”。我们一定要牢牢保持战略定力,紧紧围绕苏南规划“四基地、一中心、两城市”的总定位和“生态领先、特色发展”的战略路径,着力增创特色优势。这一工作导向要更加鲜明地树立起来,向着打造现代产业高地、开放创新高地、生态宜居名城、文化旅游名城的发展目标越走越深、越走越开阔。
1彰显生态领先、低碳示范的特色。
生态化绿色化是城市发展的一个主导方向,城市化本来就应该与生态文明深度耦合。“生态领先”是镇江自然禀赋所决定的特有定位,“低碳示范”是正在培育的重大亮点,两者相结合将塑造镇江最显著的城市特色。要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构建彩色化、珍贵化和效益化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让镇山林立、水脉纵横、丘陵延绵、洲屿错落的生态家底更加厚实;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制度体系,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重点片区环境整治;深化低碳城市试点,推进“四碳”创新,办好国际低碳技术产品交易展示会,启动建设生态城镇化示范区,确保镇江的生态文明建设从过程先行到水平领先。
2彰显历史文化、现代文明的特色。
城市与文化,与生俱来,密不可分。历史是城市之根,没有历史的城市是肤浅的;文化是城市之魂,没有文化的城市是脆弱的。要全面塑造文化特质。把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贯穿城市建设全过程,充分挖掘利用镇江积淀深厚、资源丰富、包容性强的文化底蕴,在旧城改造中注意保护文物古迹,注重在传统民居的屋檐、门窗、砖瓦上收集和挖掘镇江的特色元素,更好地塑造城市符号,传承城市记忆,展现城市神韵,形成具有高辨识度的独特风格。在新城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嫁接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古事新说、古文新做、古曲新弹、古戏新唱,促进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使城市真正成为文化容器,成为人们的生活家园和精神家园。要全面提升文明程度。坚持“以文化人”,深化文明创建,从一些具体事情抓起,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抓起,强化城市管理人人有责的观念,建立完善市民行为规范,促进市民形成良好道德素养和社会风尚。尤其要发挥赵亚夫等身边典型的示范带动效应,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广大群众自觉珍惜这座城市、热爱这座城市、奉献这座城市,达到“市民素质高一分,城市形象美十分”的效果。
3彰显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的特色。
这“两个城市”是我们很重要的试点工程,也应当成为示范亮点。要运用先进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打造城市管理的“超级大脑”,建设以大数据中心、市民融合服务平台、企业融合服务平台、城市管理服务平台、农村综合服务平台为主的“一中心四平台”,向着建设“智慧城市”迈出坚实步伐。要紧紧抓住镇江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试点的政策机遇,全面提升城市管网排水能力,大力推广透水建材铺装,高标准建设下沉式绿地、海绵公园等雨水滞留设施,让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使城市弹性地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四、从点状突破向统筹推动转变
当前的城市工作,总体上还是更多的关注某个具体的街道、景区、标志性工程,城市发展统筹协调不够、可持续性不够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这一现状必须着力改变。
1强化系统谋划。
城市是个复杂的“巨系统”。做好城市工作,要推动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规模结构、产业结构,系统推进规划、建设、管理各方面工作,强化改革、科技、文化三轮驱动,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善于调动政府、社会、市民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城市工作科学化水平。当前要倍加重视整体塑造城市风格,立足南京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乃至全国全球的更大坐标系,对标世界丘陵滨水城市的标杆科学定位,全面加强对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布局合理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打造协调统一的城市轴线、城市天际线、城市文脉、城市肌理、城市风格和色彩。
2强化整合联动。
就是要整合资源要素,切实解决空间碎片化的问题;就是要促进区域联动,坚持主城区和辖市区并重、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并行、地上建设和地下建设并进;就是要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格局,像重视农村那样重视城市,像抓“三农”工作那样抓城市工作,善于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形成城市工作的强大合力。
3强化标本兼治。
着力创新城市工作体制机制,重点围绕“人气怎么聚”“融资怎么办”“土地怎么用”等难点问题,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为城市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注入新的活力。要深化户籍、住房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落户政策,推动城中村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就业、医疗等服务同质化均等化,实现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村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要深化政府平台改革,积极推进市政工程向民资开放,鼓励社会资本和公共基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市政设施运营和社会事业兴办。城市工作关键在干部,要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培养选拔懂建设、会管理的干部充实各级领导班子,引导和推动各级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规划建设管理城市,提高领导城市工作的能力水平。
着力提升规划现代化水平,科学谋划城市发展蓝图。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规划编制得好不好,科学不科学,对城市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江苏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方针,从区域到城市、从建设用地到城乡整体空间,都建立了比较系统的规划体系,但也存在规划预见性不够、水准不高和执行不严等问题,不同类型规划相互“打架”,一任领导一张规划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必须着力解决制约规划工作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全面提升城市规划水平。当前要着重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进一步完善城镇空间布局。城镇空间布局决定了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对提高城市发展现代化水平至关重要。要全面对接长三角城市群规划,突出城市群主体作用,加快推进宁镇扬同城化和苏锡常协同发展,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推动跨地区合作交流,增强城市群资源整合和辐射带动能力。统筹区域中心城市、县城和中心镇的规划建设,推动大中小城市加快发展,进一步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实施小城镇特色培育与环境改善行动,加快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城镇。二是进一步推进产城融合步伐。产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发挥各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结合主体功能区和城市定位,统筹城市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明确不同层级城市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快形成布局合理、集聚集约的产业发展格局。着力构建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节点的网络化创新体系,促进产业跨界融合整合,做大做强创新型企业。积极发展新经济,推动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成长,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三是进一步提高城市设计品位。目前,城市建设中“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等问题非常普遍,这与城市设计管理水平不高有很大关系。要将城市设计融入规划制定的全过程,充分挖掘城市内涵和精髓,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让人们看得见历史、看得见文化、记得住乡愁,感受到具有独特气质的城市精神。要按照“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方针,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提高建筑设计水平。四是进一步加强规划编制管理。针对长期以来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重外延、轻内涵,以及规划的前瞻性、严肃性、强制性、公开性不够等问题,要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促进“精明增长”、建设“紧凑城市”,引导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加快城市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各类规划的协调衔接,大力推进“多规合一”。增强规划的严肃性,经依法批准的规划必须严格执行,修改规划必须严格执行法定程序,违反规划的行为必须严肃追究责任。
着力提升建设现代化水平,加快完善城市硬件设施。城市硬件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城市建设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市民居住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但也出现地下管线老化、城市内涝、马路拉链、井盖伤人、垃圾围城等不少让老百姓诟病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提升城市功能,突出补齐短板,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现代化,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当前要统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市民的切身利益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现实需要,更是长远之计。要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搭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统筹公共汽车、轻轨、地铁等多种类型公共交通协调发展,加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系统建设,倡导绿色出行,提高道路通达性和出行便利性。充分挖掘城市地上地下空间潜力,多建停车楼、地下停车场等立体停车设施,努力缓解城市“停车难”。大力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着力解决城市“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等问题。二是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紧紧抓住与城市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关键环节,推进城市组团紧凑开发,缩短居民居住地与工作、生活、就学的距离,减少城市内部不必要的人口移动。完善中小学、幼儿园、菜市场、便民超市以及公共管理、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养老等设施,形成以社区为基础、与其他设施相衔接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持续实施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有机更新。三是提高建筑标准和工程质量。江苏不少城市建筑外在形象达到了欧美发达国家城市的水平,但现代化、国际化功能还比较欠缺。要坚持精致有序,追求高标准,运用新技术,提升工程质量。落实好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五方主体质量安全责任,实施建筑能效提升工程,建立绿色建材、设备、产品的评价推广制度。大力推动建造方式创新,积极推行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成品化装修、信息化管理”为特征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四是加强生态宜居环境建设。要抓好城市雾霾、水体黑臭、土壤污染防治和垃圾综合治理,消除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合理利用生物技术和工程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加大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力度,努力解决“逢雨必涝”、“城中看海”的问题。加快海绵城市建设,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着力提升管理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城市整体实力。城市建设提供硬设施,城市管理展现软实力。在人口大量集聚、流动人口大量涌入的情况下,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显得尤为紧迫。近年来,江苏很多城市建设得很好,“硬设施”已达到发达国家标准,但“软环境”差距还比较大,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城市管理能力等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必须紧扣“管什么”、“怎么管”两大问题,突出市容管理、交通管理、安全管理,进一步创新城市治理方式,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细的城市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务。当前要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按照“权随事走、人随事调、费随事转”的原则,科学划分城市管理部门与相关部门的职责边界,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着力解决好城市“多龙治水”的问题。推行执法重心下移和属地化管理,在设区的市推行市或区一级执法。推动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行使,减少多头执法和重复检查,消除监管盲点。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执法和服务水平。二是强化城市公共安全。城市具有人口集中、经济集中、社会财富集中、现代化设施集中等特点,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往往会造成很大损失。要高度重视城市秩序和安全维护,抓好房屋建筑、城市桥梁、建筑幕墙、隧道、城市轨道交通、电梯等工程建设和运行使用的安全监管,保持供水、供电、供热、供气、交通、救援线路等城市生命线的畅通,健全城市抗震、防洪、排涝、消防等综合防灾体系和应急设施建设,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的城市运行安全保障体系。三是优化城市管理方式。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社会结构更趋多元复杂,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活力,也给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带来较大压力。要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强化社区便民服务网络建设,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形成政府、社会、公民等多方主体参与、良性互动的现代城市管理格局。加快建设智慧城市,积极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引导市民遵守秩序、文明出行、爱护环境、礼貌待人,以个体文明素质的提高促进城市整体文明程度的提升。四是提高依法治理水平。目前江苏城市管理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与缺少法律规范有关。要加强城市管理、城市设计、地下管网、建筑垃圾处置、绿色建筑以及住房公积金管理等重点领域法规规章立改废释工作,形成覆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严格执行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严格落实《测评体系》要求,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全面提升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为我县实现经济强、百姓富民风好、生态美的幸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我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领导,成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领导组,组成人员如下:
三、工作任务及责任分解
(一)资料部分
1、Ⅲ-7加强文化教育
1)②提供本县开展传承好家风好家训等活动的图片资料。
责任股室:办公室
责任人:
2、Ⅲ-13诚信建设制度化
1)③说明重点领域推动自身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开展本行业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征集的情况(说明报告)。
责任股室:建管股、安全股、物业管理中心
责任人:、、
3、Ⅲ-14“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
2)④提供建筑工地围挡等构筑物刊播公益广告的情况(图片资料)。
责任单位:质监站
责任人:
4、Ⅲ-20市政公用设施
1)①说明本县逐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举措和实际成效(说明报告)。
1)②说明本县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的主要举措和实际成效(说明报告)。
2)①说明本县优化街区路网结构的具体举措和实际成效(说明报告)。
2)②分别统计近两年的县城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数据表格)。
2)③分别统计近两年的县城建成区道路面积率(数据表格)。
5)①说明本县加强城镇水源地保护于建设和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的具体举措和实际效果(说明报告)
责任股室:城建股、自来水公司
责任人:、
5、Ⅲ-32社区环境
4)②说明本县不断改善水电气热通信等公共服务的具体举措和实际成效(说明报告)
责任单位:自来水公司、煤气化公司、供热总站
责任人:、、
6、Ⅲ-34公共场所秩序
1)③省级文明办征求省级主管部门意见,对本县城市管理执法队伍近两年内是否违反《城市管理执法行为规范》造成恶劣影响的情形作出评价(正式发文)。
责任股室:办公室
责任人:
7、Ⅲ-44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提供本县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具体举措和实际成效(说明报告)。
责任单位: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
责任人:
8、Ⅲ-46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②说明本县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的具体举措和实际成效(说明报告)。
责任单位:自来水公司、煤气化公司、城建股
责任人:、、
9、Ⅲ-48人居环境建设
1)②分别说明本县支援农村改路、改水、旧村改造的具体措施和投入资金情况(说明报告)。
责任单位: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
责任人:
10、Ⅲ-52形成长效机制
3)①说明作为县文明委成员单位落实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任务的情况(说明报告)。
责任股室:办公室
责任人:
(二)实地考察任务
1、Ⅲ-5融入日常生活
物业管理等窗口单位在显著位置展示行业规范。
责任单位:物业管理中心
责任人:
2、Ⅲ-14“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
2)建筑工地围挡:
①公益广告展示面积不少于建筑工地围挡墙体面积的30%,文字类公益广告留白处算入公益广告展示面积。
②公益广告有统一规划设计,内容、色调与周围的城市景观风貌相融合。
③有与城市历史文化相承接、与市民接受方式和欣赏习惯相契合的自创公益广告作品。
责任单位:质监站
责任人:
3、Ⅲ-34公共场所秩序
1)主次干道、商业大街、背街小巷、公共广场、公园、景区景点、公交车站、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码头、商场超市、农贸(集贸)市场、城乡接合部:①无违章停车(机动车、非机动车)现象(城市管理部门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旁统一划线,机动车、非机动车在线内停放,且不影响正常交通,这种情况不算作违章停车);②无停车乱收费现象;③无占道经营现象(城市管理部门在商铺门前统一划线,商铺在线内出店摆推经营,且不影响正常交通,这种情况不算作占道经营);⑦无城管人员粗暴野蛮执法现象。
马路市场、流动商贩:①城市管理部门在不影响正常交通情况下划定区域,商贩在划定区域内规范经营。
责任单位:县城乡建设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
责任人:
四、保障措施
(一)要明确责任和任务。知责才能更好地履责。各股室、各基层单位要认真对照《方案》,准确掌握各自的工作责任和任务,做到心无旁骛,心中有数,心中有底。
关键词: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研究分析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变革,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其对城市雨水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行的城市雨水系统不够完善,技术方法相对较为落后,无法有效应对实际出现的雨水问题,与现代化城市建设不相适应,亟需进行创新发展。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无疑是解决目前城市雨水问题的关键途径,其通过整合应用多项技术来完善雨水系统,促进城市雨水的良性循环。因此,我们深入分析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现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进一步优化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从而改善城市雨水问题。
1 深度研究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现状
1.1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基本概况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是指采用分阶段、分环节等分散非集中式措施对城市雨水排水系统进行开发以稳定城市径流的系统工程。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在保持场地水文特征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分别控制源头,保证城市的地表径流量与峰值流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有效控制城市雨水问题[1]。目前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包括道路规划、排水、园林景观、建设等方面,采用系统化的控制手段以实现城市水文的可持续发展。
1.2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困惑
现行我国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在应用上存在着较多的困惑,容易产生相关概念的混淆,不利于系统的构建。目前的低影响开发理念和方式尚未得到正确的理解,没有制定统一的系统开发目标,导致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工程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同时相关人员对低影响开发雨水技术的把握不够准确,在不同类型项目的适用上会有一定的混淆,使得其排水等环节受到不良影响。
1.3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缺陷
目前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仍存在较多的缺陷,一些问题逐渐显现出来。现阶段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运行与传统城市雨水系统的衔接度较低,使得城市径流量与峰值流量的控制具有较大的难度。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项目相对复杂,运作流程繁多,对应相应的工艺技术,开发效率较低,成本得不到有效控制。除此之外,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工程中的管理体系不够健全,设施得不到及时的维修与养护,给工程建设造成不良影响,阻碍城市雨水系统的低影响开发。
2 积极探讨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高效构建
2.1转变构建理念树立多元化控制目标
转变传统城市雨水系统的构建理念,树立多元化控制目标,将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发挥积极的作用。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应当以尊重自然、协调发展为基本理念,在雨水系统的开发建设中深度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城市雨水的循环利用,缓解城市雨水问题。同时针对目前城市存在的雨水问题,科学树立多元化的控制目标,尤其突出积水内涝、污水处理的问题加以大幅度的控制。而在另一方面,应当注重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控制的灵活性,根据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建设布局的城市制定对应的目标,科学指导城市雨水系统的低影响开发进程。
2.2 加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设计
目前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规划设计不够成熟,水平较低,亟需采取一系列手段加强系统的规划设计环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前期,应当进行深入的实地勘察,了解城市水系的布局与场地的具体情况,收集全面的城市雨水资料,从而综合考虑各项影响因素,提高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同时,进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规划设计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当出台有关规定,统一规范标准,对雨水系统的开发工程加以合理的约束,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运行纳入法制化轨道,高效落实规划设计方案,确保系统工程的质量水平。
2.3 重点把握系统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重点把握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能够有效促进城市雨水问题的解决。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工程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各项设施之间的衔接、生态设施与景观的统一、工艺流程的控制等方面,深刻影响着雨水系统工程的运行。在各项设施的衔接方面,应当严格遵循衔接设计的方案落实建设措施,尤其增强雨水系统间的竖向规模衔接[2]。而在生态设施与景观统一方面,应从生态设施的主要功能着手,设计并构建相应的景观,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同时在工艺流程控制方面,我们需要根据场地雨水系统的实际状况全面优化流程,选择科学合理的工艺加以匹配,提升工程效率,进一步加快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进程。
2.4 创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模式
现行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仍受传统模式的束缚,在工程建设及应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城市雨水问题的解决,创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模式迫在眉睫。目前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模式中由于工程的分散性,使得工程风险性加大,开发效果不太理想。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不断探索,在反复的实践中创新系统工程建设模式,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各个项目加以有效的整合,并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明确责任分工,进一步增强项目环节之间的合作联系,着重推出技术与资本的双重合作模式,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保证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工程的有序运作。
2.5 控制开发成本提高系统的综合效益
控制低影响开发成本并提高雨水系统的综合效益是实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高效构建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工程监管,规范工程建设的各项环节,降低监管成本,并采取合理措施减少材料的生产、运输、安装及维修养护费用,在保证城市雨水开发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上有效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进一步增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社会效益,改善城市景观,并保证水环境效益,大幅减少城市水污染,优化城市水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下综合效益的提升。
3 关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前景展望
尽管目前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缺陷,应用效果不太理想,但是我们仍然相信,在时代的发展背景下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生态环保建设的日益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其将在未来的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城市水系统的循环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而我们应通过对现存问题的深刻反思,挖掘题背后的实质,进一步把握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要点难点,从而提高系统应用水平,使其是实现长远意义上的发展。
结束语
近年来,城市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原有地理构造状况发生较大改变,城市雨水问题进一步加剧。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项目,能够有效缓解雨水问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工程。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在具体实施上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应用性问题十分突出,其改革发展势在必行。因此,我们积极转变构建理念以树立正确目标,提高系统的规划设计水平,突出系统建设工程的关键环节,创新发展模式,加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桥梁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桥梁建设的快速发展,巨大的资金投入,在经济社会中的显赫作用,使得人们对桥梁的质量越来越重视。桥梁施工是桥梁建设的关键,对桥梁(特别是大桥)施工进行控制足桥梁施工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1.常见施工难题及其控制措施
1.1 桥面面层一次摊铺平整度控制
桥面面层一次摊铺平整度控制是桥面施工一大难点。通常, 桥面沥青混凝土面层一次摊铺平整度的提高, 有赖于桥面混凝土铺装平整度的提高。为提高面层施工质量, 创新开发了桥面混凝土可调高胀管螺栓角钢侧模系统施工新工艺, 精确控制桥面铺装层顶面标高。每幅铺装层纵向分成合适块数,弹线预埋螺栓,采用角钢打椭圆孔,固定在螺栓上,用上F 螺母精确调整侧模顶面高程,按正式混凝土路面施工工序施工。保证其实测混凝土铺装层表面平整度误差小于1mm( 每1m) 直尺,这样能大大提高一次摊铺施工的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质量。
1.2 模板安装
模板在安装前应除去表面污迹并进行整修, 使模板平整光洁无变形。模板安装要平整, 接缝要严密。所有接缝应采用粘结剂( 水泥与胶水配制而成) 刮平刮实, 而后用胶带纸粘贴整齐确保接缝光洁。尤其是侧模与底模的接缝外侧要用角钢加固, 角钢用螺丝钉固定在底模上,角钢与模板下压海绵条, 确保棱角直顺且不漏浆。另外, 模板接缝要规则有序, 要考虑到与连接段施工缝、端模、支座的协调统一。对于侧模与底模、侧模与翼缘板底模、翼缘板底模与翼缘板侧模3 道接缝要采取拉线检查。施工时, 要特别强调一下内模的接缝, 由于现浇箱梁的内表面为非外露面容易被质检人员忽视, 箱梁内模的接缝应采用海绵条填塞或粘结剂封堵, 并外裹―层塑料布, 确保内表面不漏浆。
模板的接缝, 表观处理好后, 模板的加固就显得至关重要。内模的加固一般采用方木框架配合碗扣钢管加固。腹板外侧模需要加固, 由于砼自重、人员、机具荷载及砼振捣荷载等的作用, 使腹板外侧模所受的向外的侧向力较大, 所以应对支架和侧模双重加固。首先我们对支撑侧模时直接受力的竖杆用斜钢管向内拉, 以消除其受力时的变形和位移, 其次采用短方木对侧模的同一断面进行上中下3 点加固, 侧模外表面设竖向肋木, 加固断面间隔, 与立杆同步。
1.3 伸缩缝的施工
伸缩缝的设置是桥梁工程中的重要施工部位, 施工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工程是否达到优良, 而且也关系到桥梁使用功能、行车平顺及结构的稳定性。桥梁主体结构的伸缩变形, 主要来源于温度变化引起的伸缩量和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收缩量。其收缩量由设计单位确定, 伸缩装置以此为依据来确定伸缩装置留设缝隙的宽度, 以满足桥面主体结构变形的需要。当前桥梁施工进度都很快, 伸缩装置安装与混凝土浇注时间相距较短(特别是混凝土现浇连续结构) ,且各部分梁体浇注时间与伸缩装置安装时间各不相同。由于新浇混凝土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收缩现象, 因此在安装伸缩装置, 设置其宽度时也必须加以考虑, 以免造成伸缩装置安装后期伸缩间隙过大。缝内填充聚笨乙烯硬制泡沫板,侧面及底面用嵌缝胶密封或用压光不锈钢板封堵。不锈钢板一侧固定:检查伸缩装置的位置,确保伸缩缝装置符合设置要求, 伸缩缝如果分段安装的,接缝外焊接: 模板应具有水密性,防止沙尘堵塞缝隙。主梁伸缩缝处防撞体和中央隔离增伸缩缝与主梁伸缩缝等宽。另外, 防撞体和中央隔离增应在跨中和支撑处设置伸缩缝,缝内填充及封包材料同主梁。
安装伸缩缝装置之前完全清理干净缝中杂物、垃圾; 缝内要填足填缝料; 进行桥梁沥青路面铺装时,伸缩缝上的临时覆盖物要完全盖住伸缩缝,使沥青料不能灌到缝里。在工期允许情况下,可先铺装沥青路面( 覆盖伸缩缝位置) ,切割沥青路面安装伸缩缝装置,封闭交通, 养护伸缩缝混凝土,强度满足要求后即可开放交通。
2.加强桥梁施工的全面质量管理
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主要是监督项目的实施结果。在工程施工中必须建立新的质量概念, 工程质量的好坏是由施工人员的工作质量决定的, 管好工程质量首先要管好施工人员的工作质量, 施工企业中的每一个施工人员都要重视质量。工程施工是由很多的施工工序组成的, 因此工程质量应在施工全过程的每一道工序中实施控制与管理,以防为主, 动态控制, 把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消灭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规范办事, 施工企业要用数据干活, 施工质量好坏的根据是数据是否达到规范要求。
桥梁建设技术复杂,投资巨大,并且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桥梁质量固然由多个环节的控制构成,如项目决策阶段、设计阶段等等,但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是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桥梁施工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总结如下:
1)加强质量意识教育与专业技能培训是质量的根本保证,是施工质量控制的主体,只有发挥直接施工者的主导作用, 质量才有根本保证。因此,全面质量管理非常强调人的因素。施工之前,加强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教育, 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知识学习,人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使施工者具备职业道德, 施工质量才有保证的可能性。
2)施工之前,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和质量计划。科学的施工方案和质量计划是施工质量保证的必要措施。实践证明, 如果没有合理的施工方案和可行的质量计划, 施工质量将难以得到保证。制定施工方案与质量计划可以将施工中质量控制的难点找出,采取相应措施。这是进行质量预控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制定了科学的施工方案与质量计划,才能为施工质量控制提供了必备的基础。
3)材料与设备的检验将直接影响施工质量。全面质量管理不仅强调人与技术因素的控制, 同时也包含材料与设备的管理。如预应力施工中,若有不合格的纲绞线进入施工工序, 或者液压表读数不准, 则预应力施工质量均难以保证。因此,在施工之前,必须作好材料检验。结构材料必须指派专人采购,有出厂质保单、实验数据、监理的书面认可和使用记录。
总之,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立交桥的建设越来越广泛, 桥梁的结构形式也变得多姿多彩。在桥梁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施工工艺、施工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及原材料控制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优质的施工质量来源于施工过程中对各个环节实施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与质量预控。特别是在城市桥梁设计与施工中, 工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安全与美感, 需要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质量, 使实际的工程效果达到设计效果。只有针对具体桥梁施工中存在的通病,将质量创优目标管理与质量通病防治相结合,采取相对应的预防措施,才能使工程质量得到了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段青萍;;试论道路桥梁冬季施工中混凝土浇筑的施工技术[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