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信息化发展现状范文

信息化发展现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6: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信息化发展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信息化发展现状

篇1

CO-OPERATIVEECONOMY&SCIENCE

提要结合当前国家对《国家中长

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和实施,分析当前高校在信息化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资源共享;网络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科教兴国”是保证我国能够长期、稳高速发展的战略国策,教育信息化是定、

达成该战略国策的重要手段。高校信息化是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数字化校园,从而提高管理效强化教学质量、促进科学研究、提升服率、

务水平。随着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颁布和实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施,国家对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视。2010年5月21日,由北京理工大学主办,北京华成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2010高校信息化建设研讨会”,其目的是探讨中国高等院校信息化发展趋势和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我们要制定高的理念与前沿技术。为此,

校有关信息化建设发展目标,利用信息化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对加快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我们要对当前高校信息化反映物流成本的数据,物流成本数据很难从财务会计的数据中剥离出来。因此,要准确计算物流成本,首先要做好基础数据的整理工作。同时,为了保证企业物流成本的可比性,需要确定一个物流成本计算的统一标准。

(三)多方位联动,全面降低物流成本1、通过物流合理化降低物流成本。物流合理化是指使一切物流活动和物流设施趋于合理,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进行高质量的物流活动。物流各个活动的成本往往此消彼长,若不综合考虑必然会造成物流费用的极大浪费。物流的合理化要根据实际物流流程来设计规划,不能单纯地强调某一个环节的合理、有效、节省成本,而是要从企业经营的整体考虑。

提高物流速度,可以减少资金占用,缩短物流周期,降低存储费用,从而节省物流

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做深入研究。

一、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一)全校信息化建设不统一。当前高校内,许多二级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多,各系统间缺乏统一的接口和标准。全校的信息化建设得不到统一的规划,各部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各自为战。由于原系统所采用的开发软件不一致、数据标准不统一,因此在全校范围内人为地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不但导致了校内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还给学校的管理、教学、科研等带来了极大的麻由于各应用系统缺乏统一规划烦。同时,

下的应用访问接口,对于不同的应用系可能需要不同的密码,甚至是需要不同的身份标识。各应用系统之间无法直接访问海尔公司提出“零运营资本”就是靠成本。

加快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的速度来缩短整个物流周期,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从而达到零运营成本。

3、通过优化流通全过程降低物流成本。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控制物流成本不单单是本企业的事,或仅仅追求本企业物流的效率化,而应考虑从产品制成到送达最终用户的整个供应链过程的物流成本效率化,即物流设施的投资或扩建与否要视整个流通渠道的发展和要求而定。

4、通过合并策略降低物流成本。合并二是共同配送。方法上的合并是指企业在安排车辆运输时,充分利用车辆的容积和例如,体积大重量载重量,做到满装满载。载,就可以既满足载重方面的要求,又充分利用了车辆的容积。共同配送是一种产

主要参考文献:

[1]何开伦.物流成本管理.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2.

[2]常东亮.物流成本核算实证研究.经济[3]钱芝网,蒋朝晖.物流成本管理实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2.

[4]余艳琴,冯华.物流成本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3.

[5]方红.物流企业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相互间的数据和功能,经常需要人为的处理,如数据交换。面对繁多的应用系统,用户难以寻觅所需,人性化程度低。

(二)重视硬件设备购置,轻视应用软件投入。各校在信息化建设上目光短浅,功利氛围较厚,对不能在短时间见成效的就比较缓慢,如软件。而对短时间内有成效就快,这种硬件投资大、软件投资小的软件业信息化建设表现非常明显。其实,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政治和未来,软件产业将成为21世纪拥有最大产业规模和最具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因此,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权衡利弊。不少高校开始搞信息化时都是铺路、硬件环境建好后,发现没有软件的支持硬件环境很难发挥作用,然后才开始着手软权层次上的共享,也称之为集中配送。这是几个企业联合小量为大量,共同利用一切物流设施的配送方式,在较大的区域内协调动作,共同对某一个或几个客户提供系列化配送服务。

(作者单位:1.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2.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

文/王海翔

统,用户需要在不同位置逐个进入访问,建网、购买机器,对于应用关注较少。一旦

策略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方法上的合并;科学出版社,2008.7.

2、通过加快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小的货物和体积小重量大的货物搭配装

32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2月号上(总第410期)

管理/制度

CO-OPERATIVEECONOMY&SCIENCE

件的建设。而软件的建设与应用是需要时间的,等软件真正应用起来后,发现硬件环境又落伍了。非协调的发展制约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并且带来了很大的浪费。

(三)缺乏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全局统一的系统规划,因原系统采用的软件系统不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使信息之一致、

间难以交换,更难以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信息的处理,如信息挖掘、决策支持等。由于信息缺乏有效的共享,经常会出现学生部门统计的学生人数和教务部门统计的学生人数、人事部门统计的教职工人数和财务部门统计的人数等有较大的出入,对整个学校应用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准确性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严产生了重大影响。

重滞后和互操作性、共享性等方面的问题已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二、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如何充分、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巨大提高高校的发展步伐,实现学校管理职能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的转变,形成高效的、理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有重要意义。高校信息化建设大多需要经历需求计划、分析设计、计划实施、系统应该说这四个过程缺一个应用四个过程。

都不能说已经成功实现了信息化建设。在不断摸索信息化建设道路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一个成功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应重点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一)要有科学的总体规划。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应当成为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要遵循“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逐步实施”的原则,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决定自己的应用需求及分期目标,确定和实施具有自己特色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包括长期规划和近期规划,规划要全校各部门与信息中心通力合作。具体实施时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和看法,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通过相关部门的沟通,形成统一方案。

(二)要明确信息化建设机构的功能网络中心等,这些部门一般的理解是一个技术部门,主要是提供技术支持,但是在高校,这些部门不仅仅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而且要作为综合管理部门,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其主要职责除了具体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实施外,还必须具有管理与协调职能。高校成功实施信息化,信息中心人员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信息中心人员不仅要组织模式,还要了熟悉企业的业务流程、

解IT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扮演着中间人的角色,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实施者之一,并承担对外技术联络的任务,知道如何让实施人员理解用户的意思。信息中心人员可以尽快使项目设计和实施人员进入角色,也能将项目设计和实施人员想表达的意思转换成容易被用户理解的语言与他们沟通。

(三)要注重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确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学校保系统稳定运行。

过分强调现状,会走向保守,故步自封,不资源;过分强调先进技术又会脱离实际,在现实中难以驾驭。由于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单靠学校自己的技术力量很难成功地实现信息化建设,并很可能半途而废,从而浪费了大量的人物力和资金。目前,较为可行的一种建力、

设模式是与有丰富经验和技术实力的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开发建设,实现一种互利互惠的、共赢的开发建设方式。

三、结束语

高等院校信息化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必须立足于本校实际,认真分析制约信息化发展的障碍因素,转变思想观念,迅速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切实制定好本校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科的信息技术去整合高校间现有的教学、研、管理、生活、服务等有关资源,以实现资源管理,实现资源的统一的用户管理、

化、协调,从而创造新的教学和科研模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按照科学的发展规划,采取合理的手段,坚决突破制约高校

和作用。现在高校一般设有如信息中心、能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带来的可利用

全体人员,上到学校领导,下到每个教师、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实现校务管理的优全体人员与。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具有的信息素养决定了信息技术应用

潜力,对学校实现教育发展的深化改革,学生,而且特别强调学校各级领导的参

的成效,决定了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程度。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因此,做好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培训工作,严重滞后的瓶颈,为高校信息化的健康发提高广大师生和工作人员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意识,已成为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基础性工作。这里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培训和培养工作:一是要提升教职人员信息化素养。学校应根据岗位和职能的不同,安排教职人员通过相关的信息化教师队伍、信息化管理队伍、信息化技术维护队伍和信息化理论研究队伍;二是加紧对在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学生信息技能的训练。

(四)要走最适合自己特色的信息化建设道路和建设模式。高校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既不能照搬国外的模式和兄弟院校的模式,也不能照搬学校自己原有的模式。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创造性地提出一些探索方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增国,李春兰,庞有军.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和建设原则.办公自动化[2]徐笑宇,黄磊.虚拟化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探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

[3]蒋兴东.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与(高教职教),建设建议.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8.

[4]金明,康慧华,胡国兵.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导入模式对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甘肃科技纵横,2010.2.

[5].浅析高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商学院)

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形成一批素质过硬(综合月刊),2008.4.

案,使高校信息化建设具有自己的特色。对策.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0.4.

篇2

关键词:医院;审计信息化;信息化建设

一.研究背景

随着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知识的时代已经来临。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不仅在医院的财务核算、经营管理等方面广泛应用,在医院审计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医院的经营业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措施已经完全由计算机软件进行操作,医院审计信息化的建设无论从长期利益还是短期利益来看,都对医院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但是因为审计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信息化的设施、理念等现实问题,医院审计信息化建设当前并不理想。因此,通过研究医院审计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性,深入分析医院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根据当前所具有的问题提出完善的解决对策。

二.医院审计信息化的必要性

(一)医院审计信息化是医院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为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审计信息化已经成为当期审计工作发展的主流。信息化不仅是现代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还是审计继续发展的比如要求。医院审计信息化是区别于传统审计的审计方式,因为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审计工作更加完善、安全和高效。医院审计信息化主要是指医院内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账目都是由计算机软件进行处理,经营管理活动的网络化、财务核算的自动化、内部控制机制的系统化等等都因为信息化而形成。而医院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变化也使得其审计工作的环境、对象和内容等等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此时审计工作性质的巨变也就导致传统的审计方法不适用于当前医院审计的现状,所以医院审计信息化是当前医院审计的必然趋势。

(二)医院审计信息化提升审计质量和独立性

医院审计信息化的提高主要是因为医院的办公、信息采集和数据传递等信息化流程的发展。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也促进了医院审计业务的进步。医院审计信息化确保了审计的质量,提升了审计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审计的独立性。所以说医院审计信息化提升了审计的质量和独立性。

三.医院审计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医院审计信息化建设进展

1.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信息技术是审计信息化的基础,没有计算机硬件的支持,审计信息化无法建立。目前,医院审计工作进程中基本都配备了计算机、打印机等基本的硬件资源,并且医院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已经基本实现了计算机化管理,各个环节之间也实现了资源共享。医院管理部门之间建成了内部信息网络,各部门之间通过内部网络进行信息的共享和传递。医院审计人员通过计算机对财务资料进行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审计信息化的进程。

2.审计系统软件的出现。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硬件不断更新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计算机软件的创新速度。医院审计工作除了利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和资料处理外,还开始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审计进行管理。医院审计软件是指审计人员通过登录软件对审计项目进行审查。审计人员通过审计软件不仅仅可以审查审计项目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还可以对过去的审计项目进行查询。该软件的使用能够帮助医院审计部门提升审计效率,促进医院能够继续平稳发展。

(二)医院审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在医院审计信息化的进程中,存在着思想层面的阻碍,这些阻碍导致医院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医院审计信息化进程中,因为医院的主要任务是对患者进行治疗,而其审计工作则并未被管理层所重视。医院管理者并未将审计工作作为当前需要迫切进行改进的问题。另外,不仅是管理者,医院内部财务人员习惯于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手段,并未熟悉审计信息化手段。因此在管理层并不够重视审计信息化的条件下,财务人员不会深刻意识到审计信息化的重要性。所以医院若想提升其审计信息化进程,首先要解决医院管理层和财务人员的观念问题。

2.医院审计部门对信息化的理解不够深刻,并没有深刻意识到审计信息化对审计工作和医院整体经营管理方面的促进作用。医院队伍信息化的了解仅仅在于将手工做账改为了计算机进行记录,甚至有医院为了进行表面的信息化,而需要进行手工和计算机同时进行工作。这种方式就完全违背了审计信息化对于提升医院审计工作效率的目的。

3.虽然目前医院已经基本实现了内部联网进行沟通,但是对于审计方面的网络建设依然不够成熟,无法实现审计数据的信息共享。目前医院审计工作的各个流程依然是比较分散,审计工作所搜集的信息也无法实现各个流程之间的传递。并且在医院目前的经营过程中,许多信息仍旧是以纸质的形式在各部门之间进行传递,这样也影响了审计信息化的建设,使得医院审计信息化进程缓慢。

4.医院审计人员大多只能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根本无法对所搜集的审计数据进行专业的审计分析。甚至有的审计人员根本没有对审计知识进行过系统的、专业的学习和培训,从而根本无法进行审计工作。对于这些缺乏审计专业技能或者无法对计算机进行熟练操作的审计人员,他们对审计信息化的进程也起到了消极的影响。

四.医院审计信息化对策

1.消除观念上的阻碍

首先医院的管理层需要对审计信息化引起重视,带来审计工作人员采取措施推进审计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审计信息化最先需要引起医院人员观念上的重视,只有从思想上重视了审计信息化,才能继续进行审计的下一步进程。其次医院管理层需要提升审计人员的信息化观念,引起审计人员对信息化足够的重视,才能从根源上消除观念上的阻碍。

2.提升审计人员素质

缺乏审计专业知识、计算机水平低已经成为医院审计信息化发展的巨大阻碍之一。医院首先应该对审计人员进行审计专业知识方面的相关培训,提升其自身的专业技能。其次,因为审计信息化需要审计人员具有相当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医院也应当对审计人员进行计算机方面的培训,这样才能使审计人员符合既具有专业审计知识又了解计算机操作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因此,才能够提升医院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从整体提升医院审计信息化水平。

3.建立审计软件系统

审计软件系统是适合医院审计工作的软件。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商用审计软件和自行开发的审计软件两种审计系统。无论选择商用审计软件还是医院自行开发的审计软件,都会对医院的审计工作产生影响。所以审计软件系统的选择,要根据医院的财务现状和其所使用的财务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对于审计软件是否能够满足医院审计工作的数据搜集、汇总、整理、筛选及应用等方面的要求,医院都需要进行考查。选择与医院现有财务软件对接的审计软件是提高医院审计信息化的关键。

五.结论

医院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对医院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但是因为审计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信息化的设施、人员素质等现实问题,医院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当前并不理想。通过研究医院审计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性,深入分析医院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根据当前所具有的问题提出完善的解决对策。(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参考文献:

[1]石玮,李龙.对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 企业家天地,2011(3):112-113.

[2]顾晨,昂慧,林秀兰.对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2013(17):185-187.

[3]沈相根.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医院审计问题探究[J].经营管理者,2009(19):346.

篇3

近几年来,为了有力推动农业的发展,我国加快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与进步,为农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积极贡献。但是,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不少的差距。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

从目前了解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很多地方已经意识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着手开始采取一些措施和方法,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对于具体如何加快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以及其发展所必需的支撑体系还是缺乏全面和准确地认识,甚至有的地方的领导们认为信息化建设无非就是用用电脑、做个网页等基本层面,还有的领导认为虽然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很重要,但是现在实施还为时尚早,作用不显著。因此,无论是在政策的支持,还是在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上,都明显不足,这样就很容易导致与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先进地区之间的差距日益加大。

1.2网站的集中度不均衡现象显著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网站都集中在大中型城市,主要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很少甚至可以说是尚且没有真正深入到基层农业的第一线,这样就严重制约着其积极效用的发挥,难以真正实现促进农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1.3网络信息重复现象严重,实用性不强

目前,网站建设情况较为良好的基本都是较为有影响的国家级网站,而一些地方性的、基层性的网站的建设水平尚且不高,甚至存在网站不同,而内容却颇为相似的现象,这样就无法真正立足于当地的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也很难服务于当地的农民,指导农民的生产,实用性不强。

1.4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手段落后

当前,农业的信息化采集标准化程度不高,尚且没有完整、健全的采集指标体系,由于缺乏必要的设备,所以采集的方法也不够科学、合理,采集点没有代表性,覆盖性不足,对农业信息体系内部对农业信息体系内部各信息采集渠道缺乏合理的整合和规范,导致信息的准确性与权威性不足。与此同时,对于信息的处理手段也较为落后,由于很多地方没有计算机网络系统,依然在延用传统的手工处理方式,这样不仅仅影响了运行的效率,同时也无法保证信息的使用价值。

2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对策分析

加快推进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可以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极为广泛,内容也很多。为此,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2.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提高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认识,列入当地信息化建设和农业与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加大力度,抓紧抓好。

2.2尽快完成各涉农部门信息资源的整合

要想切实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就必须要尽快完成各相关涉农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近些年来,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在县级政府,不少部分都相继建立了与农业或农村相关的服务网站或者是信息服务平台,虽然做法是可取的,但是由于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这样就大大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为此,要尽快完成资源的整合,切实为农村和农民提供实用性较强的服务,有效避免对方的不合理干预和影响摊牌,为充分发挥地方已有网络系统和网络资源的积极效用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2.3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需要大量的资金。在走访过程中,很多农民都感慨,我们需要更多的资金,需要更多地了解种什么品种,如何实现高产栽培,如何销售等。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农业的信息化发展已经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只是目前所发挥的作用还颇为有限而已。为此,相关部门一定要进一步加大资金的投入,可以在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各项支农资金中,设立农业信息化建设专项,增加投入,建立健全有利于农业信息化持续发展的资金保障机制。初期,可先在农业大省或某些主产区试行。

3结语

篇4

(一)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特征

1.以会计学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为技术手段。

2.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全面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重组会计流程,实现人、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等有机结合,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

3.会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能更好地满足各类用户的需求。

4.会计信息收集、提供、处理、比较多元化。通过信息接口,可以收集来自单位内外的各类相关信息;可以根据需要提供任一会计期间多种形式的会计信息,运用复杂的数字模型进行财务分析、预测、比较和决策。

5.实时采集和处理会计信息。不论内部数据,还是外部数据,可以实时采集并进行相应的分类、汇总、计算、分析,实时主动的反映单位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二)会计信息化的含义

关于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很多学者和会计实务工作者对此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基于其以上特征,可以将其概括为:依据会计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应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对高校的会计业务流程与会计处理流程进行整合,形成高度契合的会计信息系统,实时反映单位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及时准确地向校内外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的一系列过程的总称。

二、高校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一)认识上存在误区,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

目前,大多数高校已初步实现了制单、记账及报表生成的“会计电算化”,将广大会计人员从烦琐的手工作业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了财务工作的效率。但不能认为自己已经实现了会计信息化,它距离会计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不能全面地涵盖会计信息化实质和内容,最多只能说是处于会计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一旦单位建立了计算机处理账务的系统,开始利用电子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算账、出具报表,我们即可认为该单位基本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立足于财务报告的规范生成,强调的是会计数据处理的规范化,即按照我国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规范操作。会计信息化系统是将会计与现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组成的新型系统,它较会计电算化为更高层次的系统,是一个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统计学、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多学科于一体,运用综合知识与技术处理信息的系统,更多强调的是会计输出结果的增值性,侧重的是单位内外信息使用者的实际需求。

(二)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财务部门已经建成了自己的财务局域网络,包括预算管理系统、账务处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学生收费系统等,有的学校还开通了网上查询、网上预约报账、网上缴费等功能,使校园网内的用户可以通过身份验证后查询自己的相关信息和办理业务,方便教职员工的工资查询,学生的学费缴纳和奖助学金发放等,可以说会计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距离真正的实现高校会计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必须依靠行业协商一致的标准才能降低信息交换的成本并提高效率。只有在统一标准下产生的会计信息,才有可能被更快捷地采集、汇总和运用,才具有更高的可比性,提高信息的共享性和利用率,帮助信息使用者作出准确的判断。我国的会计软件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目前软件数量众多,但标准不统一、平台各异、软件之间没有统一接口,进行数据通讯和转换等缺乏统一标准,严重影响和阻碍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建设和应用的发展,软件的标准化建设工作迫在眉睫。其次,校内各部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各自为政,缺乏通用接口。信息不能共享利用,需要数据利用只能通过纸质文件或电子文档进行传递,相同的信息需要不同部门的重复输入,造成资源的利用率极低,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信息出错的概率,限制了会计信息化系统功能的发挥。

(三)会计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

目前高校的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普遍较低,主要表现为对外不能和上级主管部门以及税务、银行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对内不能与校内其他部门和师生进行及时沟通,不能与非财务信息及时交流共享。高校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的管理信息系统相互独立,一方面,不能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化的优势,大大降低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无法满足管理部门和校内各部门对相关财务信息的需求。这与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必须实现与校内外其他管理系统的整合,建立财务系统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彼此共享信息资源。

(四)区域和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均存在着极为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因此,形成了会计信息化建设进程在区域和校际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短期内不可能全面实现。要实现会计全面信息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会计信息化是一个系统的宏大工程,需要大量人、财、物的投入。经济发展水平的严重不平衡导致和加剧了会计信息化过程中技术应用的不平衡。从区域来讲,经济发达地区高校会计信息化水平普遍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从行政隶属关系来讲,部委高校会计信息化水平高于一般地方院校,公办高校的信息化水平一般高于民办高校。

三、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一)树立正确的会计信息化理念

理念决定发展,会计信息化理念对真正实现会计信息化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导引作用。会计信息化理念是:以会计目标为基础,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将服务、管理、决策融为一体,向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而有用的会计信息。可靠要求提供的会计信息要内容真实、资料可靠、数字准确,能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无误的决策。有用必须满足三个方面:一是能为政府主管部门制定并实施各项经济政策提供有用信息;二是能为加强高校内部管理提供有用信息;三是为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信息。

(二)着力构建高校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会计信息化标准是指,为在会计信息化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关于会计信息化活动或活动结果的规则、导则和特征的一种规范性文件。它是对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是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活动的结果。会计信息化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构成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2011年,全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会信标委”)成立,其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制定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化标准。要求会信标委应于2012年拿出中国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的总体方案,然后制定各项具体标准,稳步推进会计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全面而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由于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当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实践,造成目前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要么照搬国外模式,要么依据需求自行建设,难免会多走弯路和造成巨大浪费。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是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前提,高校人才云集,所执行的高校会计制度较企业会计制度而言相对简单,且具有良好的会计信息化基础,可以率先开展高校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以标准化推动会计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三)实现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业务管理系统的无缝衔接

目前高校的会计信息系统大多局限于财务部门,与校内各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还没有实现共享或共享不充分,难以发挥协同管理作用。首先,完成财务系统与自身各业务子系统的缝衔衔接。比如:账务系统与预算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学生收费管理系统、财务信息查询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公积金管理系统等的有效衔接,这样不仅会减少数据输入的出错率,同时也会大幅度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信息的加工和分析上来。其次,部门协作,共同建设,实现与人事、教务、学生、资产、后勤等管理部门系统之间直接的数据传递。建立通用接口,实现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全面提升会计信息资源的价值和效率。再次,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网上预约报账,即采用网上提交报销单据、自助生成打印报销单、自动生成报销凭证、现场提交报销内容、完成报销业务的工作流程,实现会计信息处理高度自动化。积极拓展“银校互联”平台的建设,实现无现金报账、电子转账等基于网上银行支付业务的开展,使资金结算更加便捷、安全,资金的监控更加有效。

(四)培养合格的会计信息化人才

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合格的会计信息化人才提供技术支持,培养和选拔一支既精通会计,又熟悉技术,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1.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员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信息化在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的同时,对会计人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财务数字信息较传统手工会计资料更容易被篡改或泄密,其舞弊的隐蔽性也更大,因此会计信息化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品行和较高的道德水平。

2.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员的会计业务素质、计算机操作能力、数据库及编程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大多数会计人员往往除了熟悉财务软件、计算机操作外,对其他的业务技能掌握甚少;大多数计算机专业人员又对会计知识比较缺乏,不能很好的解决和处理运行会计软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应当通过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培训等方式全面提高现有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以适应和满足会计信息化工作的需要。

3.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员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也有一定的要求。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一个利用网络收集、处理、存储到传输使用数据的整体。需要熟练地掌握信息处理技术分析会计信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欠缺,就可能造成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甚至影响整个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物流行业;信息化;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16

1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全球性的交际交流更加深入和广泛,在这个大环境下,商品物流成为促进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平台,商品物流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由于商品发展种类越来越多,在质量、规格、客户需求等方面都对物流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国外物流行业进入国内市场对国内物流行业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竞争影响。

2 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2.1 信息化水平低、差异大

信息化水平是反映当前物流行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物流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信息化的重要价值,国内物流行业对信息化发展已经提高了重视,但是由于资金、技术水平、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国内物流信息化发展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并且存在物流行业间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差异大的情况。许多物流行业虽然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系统,但是在功能应用、统一标准等方面水平较低,制约着物流行业的发展。

2.2 商品信息识别技术普及率低

商品信息识别是提高商品信息交流以及促进商品运转的重要技术,目前商品识别技术主要以条码和射频技术为主,虽然这在我国商品识别中应用比较早,但是并没有广泛普及,多数商品在储存、运输等环节都没有很好的应用单元条码技术,这直接导致物流行业信息化应用的效能低下。此外,由于商品信息识别没有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导致物流企业间、企业与消费者间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交流障碍,影响商品信息的有效交流,难以形成共享平台。

2.3 物流信息交换技术水平低

为了提高全球物流效率,提高信息交换成为物流行业的发展需求,但是当前我国行业信息交换技术应用总体水平不高,许多物流企业并没有能力开发数据交换技术,无法与国际互联网互通互用,影响了物流行业全球化发展。此外,物流企业的网络信息应用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多数物流企业只是利用互联网开展简单的商品信息采集与交换,无法形成局域性或者大互联网环境下的物流信息交换,影响物流业务深度拓展。

3 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

物流行业全球化发展离不开网络技术、电子技术,也离不开信息的共享与交流,给予这种发展以来要素,笔者认为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3.1 物流行业信息网络化、自动化

物流行业的全球化发展突出表现为商品能够在全球国家快速的流动与销售,而物流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订单业务,就需要快速获得信息、快速形成物流,这其中物流信息网络化平台就发挥了重要作用,物流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快速发现、交流物流信息,并通过互联网接洽订单,促进物流业务开展。因此,物流企业将来的发展将会在条码和射频技术应用方面有所提升。

3.2 物流行业信息标准化、集成化

由于物流行业环节较多,每个环节的物流信息如果衔接不通畅,就容易造成物流滞后,影响物流行业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建立物流信息标准,能够有效保障商品在运输、装卸、储藏、保障、流通等各个环节信息无缝对接,物流企业间也能够快速识别商品的全套物流信息,便于提高物流识别效率,有效促进商品全球化;另一方面,物流信息集成化重点在于整合物流企业各个环节的信息,由于物流企业从接订单到送达订单,中间经历诸多环节,业务处理流程中的各类信息需要在统一的平台上集成化运作,这样有利于提高企业内部物流信息使用效能的提升,为物流企业综合竞争力提高具有重要帮助。

3.3 物流行业信息全球化

物流行业发展的趋势将更加注重全球化,物流行业全球化发展离不开信息的全球化,承接物流业务需要面对全球的消费者,需要获取消费需求信息,跟进物流服务,拓展全球物流信息品牌,以保障物流行业能够不断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此外,物流信息全全球化更容易了解物流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能够从中及时掌握物流行业的各类风险、商机,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实现物流行业的安全发展。

4 结语

物流行业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物流行业的全球化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是一种趋势,也是物流行业发展的机遇,物流行业应该对信息化提高重视,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重点倾斜,突破自身障碍,形成信息化系统运作,为企业全球化发展夯实信息基础。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浙江庆元

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成为推动当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1-2]。庆元县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在软硬件建设、资金投入、信息资源开发等方面和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仍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对庆元县农业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析,探讨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庆元县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是农业信息化体系基本完善。庆元县农业局设立科教信息中心,明确了职能和职责,确定了专业人员。全县20个乡镇均成立了农业技术服务站,发展农村信息员345人,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社)、种养大户近1 000户。形成了以农村信息员、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为一体的农业信息体系。二是信息服务功能显著增强。以县农业信息网为主导,依托浙江农民信箱、浙江万村联网等服务平台,形成了电话有专线(农技110、12316)、手机有短信(专家短信)、报纸有专版的良好局面。三是信息系统应用逐步加快。近几年,庆元县充分利用浙江农民信箱、浙江万村联网等平台,进行农产品买卖信息公开、农情调度、病虫害预警等。应用和推广测土配方、病虫害防治等专业系统。

2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信息化体系尚不健全,信息服务不完善

从总体上来看,庆元县已建立了专门的职能科室和信息服务网站,但农业信息规范化水平仍然较低[3]。农业信息网在内容上宣传本地农业、为领导服务的信息较多,而指导农民生产、真正适用于农业的信息太少;直观反映的信息较多,有分析、协助领导决策和农民生产决策的信息较少。

2.2农村信息服务不到位

在许多乡镇政府甚至村委会,虽然都挂有“农协”、“科技学校”或“村阅览室”的牌子,但大都形同虚设,无法提供有效服务。直接服务于农业第一线的植保站、农技站等服务部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资金实力弱,服务功能不健全,有的植保站、农技站只是销售农药的“小卖部”,无法为农民提供有效的农业技术咨询和服务[4-5]。

2.3农民文化程度制约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民已习惯于按政府指令安排生产和经营,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自觉性较差。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缺少必要的上网设备,如农村的电话装机率、微机装备率、计算机基本知识普及率、联网率、受高等教育人数比例等都很低。因此,农业信息产业的发展有待于政府的资金投入和信息消费群体整体素质的提高。

2.4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乏

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网络技术,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人才,能为农产品经销商及时准确的提供农产品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等。而由于对农业信息网络专业人才不够重视,投入经费少,加上培训机制不完善,使得目前庆元县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乏[3]。

3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加速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在原来的基础上,建立基于网络的农业技术体系,传播推广实用技术,普及农业知识。要大力挖掘资源,把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相关的各个领域,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以充实现有的数据库内容,充实农业信息资源,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需求[3]。应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健全多元投入机制、融资渠道,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资金投入为主体,高校、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要大力开发适合农村需要、贴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新业务,不断满足农村不同层次对信息通信和网络的需要。

3.2构建完善的信息网络,重视农业信息网络人才

采取政府投入和农民自主建设相结合,根据不同信息需求确定相应建设水平,尽快完成由市县乡村的信息网络基础硬件建设。切实解决从乡级到农民的信息传递问题。如在乡镇成立信息中心或信息室,在网上收集整理有价值的信息,然后以快捷的形式编辑、整理好信息,通过村里的专兼职信息员,将信息传递到村,定期或不定期由信息员把收到的信息张贴在村里的信息栏,农民可随时查阅、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在实施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农业信息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目前农业信息人才相对缺乏,直接制约了现阶段农民收入的增加。因此,在积极发展农业信息化促进农民增收的过程中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最为关键的。要强化农业信息化培训,完善农业信息化人才管理机制[4-5]。

4参考文献

[1] 闵文江,陈保华,侯亮.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 [J].农业图书学报情刊,2006(4),38.

[2] 冷崇总.农业信息化与增加农民收入[J].中国经济问题,2002(4):32-37.

[3] 谷春梅.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J].信息化与网络建设,2006(12):53-54.

篇7

关键词: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当今社会,信息技术

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中,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对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学校教育的发展,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影响,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我们重视,并需要我们探索科学的解决措施。研究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不仅有利于解决中小学教学信息化管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且对学校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积极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以确保适龄儿童的受教育权。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要管理数量庞大的学生和教师,教学管理工作十分复杂。而传统的教学管理只重视学生对学校命令的服从,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而实现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质量,而且能够创新管理方法,加强对学生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视,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高效管理。因此,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是科学技术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

二、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学管理的重要发展趋势。各中小学积极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管理。但是,由于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影响及信息化教学管理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加强重视,并积极探索科学的解决措施。11.学校缺乏重视部分中小学领导缺乏对信息化教学管理的重视,不能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管理对学校工作的重要性。同时,由于部分中小学领导缺乏系统的计算机教育,导致他们信息素养和信息意识不高,无法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管理,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另外,有些中小学领导虽然能够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管理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重重困难,缺乏对教学管理的投入和研究,导致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22.教学管理软件不合理目前,中小学教学管理软件复杂多样,缺乏统一的标准,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并且,大多数中小学教学管理软件是商业软件,虽然具有很多功能,适应性较强,但是,这些软件的开发周期长,价格高,很多学校没有购买能力,导致教学管理软件使用率不高。同时,多功能、适应性强的教学管理软件的使用标准与学校实际情况不符,导致教学管理软件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33.教学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由于受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仍固守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无法接受信息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同时,有些教学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信息知识,缺乏信息技能,不能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另外,部分教学管理人员缺乏信息素养,在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缺乏信息筛选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及信息分析能力,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

三、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策略

11.更更新管理思想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不仅需要教学管理人员的努力,而且还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因此,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应积极更新管理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管理工作。为此,学校应积极宣传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全校师生对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认识,获得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支持。同时,教学管理人员应鼓励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集中教师和学生智慧,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22.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首先,应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使教学管理人员能够使用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化教学管理。为此,学校应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指导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同时,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参加信息技能培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其次,学校应不断更新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积极鼓励教学管理人员学习新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最后,应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教学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使教学管理人员积极按照职业道德标准开展教学管理活动。33.完善教学管理软件首先,中小学应积极选择适合本校使用的教学管理软件,提高教学管理软件的使用效率,促进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为此,学校在使用教学管理软件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本校的消费能力和本校的实际管理状况选择教学管理软件的功能,寻找一款最适合自己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软件;其次,学校应积极重视教学管理软件的开发工作,积极引进并组织技术人才开发教学管理工作软件,以教师和学生的特点及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现状为技术开发依据,提高教学管理软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4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共享成为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步骤。而实现资源共享需要中小学积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互联网设备,办理互联网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化管理。同时,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购买信息化教学管理配套设施,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载体。另外,学校应做好互联网基础设施的管理与维护工作,提高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延长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促进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

四、小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方式,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不仅是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而且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学校缺乏重视、教学管理软件不合理、教学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等问题。为解决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管理质量,中小学应积极更新管理思想,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完善教学管理软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而且对中小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智虎,王杭州.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报,2008,(03):68-71.

[2]邬小磊,韩猛.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探析——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02):57-63.

篇8

关键词:信息产业化;产业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社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14-0020-03

1信息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十一五”以来,我区电子信息产业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增速不断加快,我区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区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和

加强。

1.1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按照《广西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发展总量,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提升档次”的总体发展目标要求,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主要发展目标进展顺利,全部目标超额完成已成定局。主营业务收入2010年实现248亿元,超出“十一五”规划目标65.3%,2010年是2005年的6.5倍,年均增速45.1%。工业增加值2010年可完成70亿元,超出“十一五”规划目标133.3%,2010年是2005年的5.9倍,5年年均增速42.7%。2009年实现利税15.6亿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利税目标。出货值预计2010年可完成36亿元,是2005年的7.4倍,年均增速49%。

1.2产业格局不断优化

在产业体系方面,在通信、新型电子元器件、应用电子产品、电力自动化、应用软件五个领域有相对优势和特色,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在产业布局方面,形成了北海市以计算机为主、桂林市以通信产品为主、南宁市以应用软件产品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形成了贺州铝电子加工、梧州基础电子元器件、柳州汽车电子等特色鲜明的产业。在企业结构优化方面,形成了桂林NEC无线通信有限公司、北海创新科存储技术有限公司、北海石基信息有限公司等一批行业重点骨干企业。2009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9家。

1.3三大产业基地辐射带头作用显现

经过十一五期间建设,桂林、北海、南宁三个产业基地成效已经显现。2009年,南宁、桂林、北海3市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之和占全区总销售收入超过90%。特别是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园,2008年引进中国电子科技开发集团,建设中电北海产业园后,相继引进了创新科存储技术有限公司等大项目、大企业,使北海市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

起来。

2重点产业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化

已确立全区推进方案,并不断加大投资推进力度,工业企业信息化得到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普及率接近95%,85%的大中型企业建设了局域网、互联网站或信息管理应用系统,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研发设计、企业管理、过程控制和营销物流等重要环节,以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得到有效推动。

2.1推进重点行业、企业“两化”融合试点示范

2.1.1推进行业“两化”融合示范

重点推进制糖、工程机械、汽车等行业“两化”融合。

制糖行业:针对制糖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的现状,在制糖企业推广成熟适用的生产工艺管理系统、生产计划调度系统、设备及能耗管理系统、物料均衡、决策、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管理控制一体化系统、供应商及采购管理系统、订单销售客户关系和配送管理系统、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形成完整的信息化生产调度指挥系统。

工程机械行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带动行业发展。重点支持柳工建设面向国际化的工程机械产业链体系,从采购寻源到采购协同、供应链优化,形成一套适合离散制造业的、精益的供应商关系管理模式;利用柳工在行业、地区范围内的龙头企业整合资源优势,培育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汽车行业:重点支持五菱联发公司在统一规划企业业务流程数据的基础上,建设独立系统,控制各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及工作流,实现对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财务系统、PDM系统和OA(办公自动化)系统等现有系统间数据的管理及交换,最终适应公司信息化建设规划的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和软件平台,集成后续实施的各类系统。

2.1.2推进企业“两化”融合示范

2010年,自治区工信委、财政厅联合下达“两化”融合项目43项,总投资94592万元。其中,应用信息技术实现节能减排项目6项,总投资27449万元;生产过程控制信息化项目4项,总投资3857万元;节能产品及产品信息化项目6项,总投资6970万元;信息技术产品项目8项,总投资9585万元;企业研发设计、管理信息化项目13项,总投资34319万元;产业链两化融合项目4项,总投资2282万元;“两化”融合服务平台建设项目1项,总投资50万元;港区信息化和企业营销管理信息化项目1项,总投资10080万元。

2.2“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

2.2.1组织汇编电子信息节能减排技术、产品与应用方案推荐目录

出台了《第一批“两化”融合推荐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电子信息节能减排技术、产品与应用方案推荐目录》,为我区各级主管部门和工业企业推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工作提供技术

指南。

2.2.2启动创建100家应用信息技术实现节能降耗示范企业工作

工信部将广西都安永鑫糖业有限公司列入首批60家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点示范企业,将桂林立白日化有限公司列入45家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点示范重点关注的企业名单中。

2.2.3支持建设“系统能源技术推广平台”项目

支持CSIP广西分中心的“系统能源技术推广平台”建设。该项目建成后,可以帮助广西流程工业企业实时获取能源动态信息,有效降低能耗,规范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而且可以构建起政府和企业之间能源管理的桥梁,帮助政府相关部门随时了解重点企业的能耗状况,对促进广西流程工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3启动广西“两化”融合门户网站建设

委托e-works开发建设广西“两化”融合门户系统。该项目开发、实施时间约半年,建成后提供的服务和功能包括:介绍国家和广西两化融合的相关政策和相关措施,建立广西“两化”融合知识库与交流平台、提供对广西18个重点工业产业的介绍,收录广西工业企业的网站信息,提供广西制造业产品搜索引擎,为广西制造企业提供“两化”融合知识库、案例库、产品和解决方案库,进行项目在线申报,实现供需对接服务等。

3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3.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综合通信能力持续增强,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截至2010年,全区光缆总长度达到32.3万公里,电话用户数2923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57.8部/百人,互联网宽带用户数330.1万个,实现电信业务总量779.2亿元,局用交换机容量达到1380万户;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3567.1万户。

固定电话网:至2010年底,100%乡镇通达光缆,达到“村村通电话”,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708.9万户。

移动通信网:至2010年底,移动网络覆盖全区所有县(市、区),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2214.5万户,普及率达到45.6%。

互联网:互联网已延伸到广西所有的市县及绝大多数乡镇,省际出口带宽具备400G以上能力。至2010年底,广西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达到493.9万个,网民人数1226万,网民普及率达到25.2%。

3.2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初见成效

电子政务:全区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已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水平,建立了自治区、市、县三级联网的电子政务骨干网络,实现了政务网络的互联互通,自治区部门横向和自治区到市、市到辖县的纵向网络带宽分别为100、622、155兆。广西电子口岸、劳动力市场、科技、公安、人口计生与卫生等一批大型业务信息系统专网已建设应用。市级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明显。南宁市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县/区均接入了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实现了政务数据的共享与交换。柳州市建设形成了“党政一套网络,一个管理机构,一套管理办法”的工作

格局。

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网上交易安全体系等相关配套环境正在不断形成和完善,食糖、有色金属、农产品、医药等建立了专业化或综合性的电子商务平台。

城市信息化:主要城市信息化水平较高,其中:南宁、柳州、桂林作为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分别在城市管理、企业信息化和旅游信息化方面取得较好的发展成绩,并分别荣获自治区城市信息化突出贡献奖和优秀成就奖。

农村信息化:通信网络建设和信息服务进村得到大力推进,互联网宽带网络及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已覆盖全区行政村,信息服务终端部署到位率达90%;“三农”信息服务已涵盖农业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并通过电话、电视、电脑进村入户。

4结论及建议

广西目前刚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已不允许广西再走老式工业化振兴经济的道路,而是要走一条以信息化为科技依托的,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型发展道路。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产业结构,促进广西经济的发展,而信息化则是新经济发展的引擎。用全新的方式和更短的时间,实现具有现代意义的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新经济。

参考文献

[1] 常明.信息技术在政府公共服务中的应用 [J].中国西部科技,2010,(10).

篇9

    1997年,在云南省民委、安徽合肥智能研究所的大力扶持下,农业信息技术开始在电脑农业DET专家系统推广上应用。2002年,与荷兰政府合作开展FCCD项目,促进了南涧农业信息化发展。2003年,省内率先开通电脑农业网站,实现农业科技上网和农产品供求信息,大大促成了以茶叶为主的产品外销。2004年,开通南涧农业信息网站,加大农业信息宣传工作。2005年,开发了电脑农业“南涧县土壤海拔查询系统”等。2006年,开展“一站通”业务。2007年,建成数字乡村网站;被农业部确定为县级网络建设示范型农业信息化示范单位。2008年,开展“农业新时空”业务;实施责任政府四项制度网站建设。2009年,改版升级南涧农业信息网;与中国移动合作“农政通”项目;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网站建设。2010年,批准实施农业部“三电合一”、云南省“金农工程”等信息化项目。2011年,实施云南省“三农通”涉农信息中国移动手机短信服务和农业协同办公平台。2012年,开展12316农业公益服务热线。2013年,实施政府电子政务专网专线综合办公平台等。

    2取得的成效

    2.1管理机构的建立

    健全领导机构。1998年建立了以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县农业局、民宗局、科技局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南涧县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推广领导小组;2007年成立南涧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担任,下设独立办公室,具体工作由农业局牵头组织和实施;2011年成立南涧县农业局信息中心,核事业编制3人;同时,对相关信息化工作机构和人员进行了整合。

    2.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制订了《南涧县农业宣传信息考评奖励办法》、《机房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信息安全责任制度》、《移动存储设备安全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将责任明确到人、工作细化到人、量化考核落实到人。通过具体措施将农业信息的采编发、后台维护、网络安全、信息设备管理等纳入年度考核,保证了信息化工作正常运转。

    2.3办公条件改善

    一是实现了互联网办公,县农业局与中国电信租用10M光纤,下属11家单位全部开通上网业务,通过互联网开展信息工作;组建本单位局域网,实现打印和文件共享。二是加强基础建设,硬件不断充实和更新,建成简易机房1间,服务器3台、路由交接设备8套、电脑104台套等,推荐安装正版操作系统及软件。三是实现信息专职人员可以异地无线办公,县农业局机关实现人均配置1套台式电脑、每个股室1台打印机、1台照相机等,极大地方便了信息工作的开展。

    2.4工作经费落实

    至2012年底,各级财政和项目专项经费累计投入383.14万元,其中,电脑农业专项经费271万元,“数字乡村”工程投入86.14万元,农业信息网等综合投入26万元。

    3主要做法

    3.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争取经费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工作。通过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农业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了南涧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措施,我县每年将农业信息化建设内容,纳入年度农业工作任务进行考核,与农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设备维护更新、人员培训等相关工作统筹纳入财政预算;并且,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保障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3.2完善机构,强化培训,整合资源

    完善和稳定工作机构,抓好人员培训,加强经验交流与合作。南涧农业信息化工作由县农业局长挂帅,县级信息中心有专职3人、兼职2人,局属各单位兼职1~3人,每乡镇有专兼职1人以上,县级每年以组织培训和技术指导为主,乡镇以培养和稳定工作人员为主。近年来,先后选派44名骨干人员参加省州举办的技术培训班学习,县级组织13期培训班,学员400多人次,现有专兼职信息员20多人。通过培训培养了一批业务熟悉,勤奋敬业的信息骨干人才,初步形成了一支覆盖全县的农业信息工作队伍。工作中,结合电脑农业、数字乡村、三电合一、金农工程、三农通涉农短信服务、12316农业公益服务热线建设等,整合了农业信息化的办公硬件、人员配置,有效减少了信息化建设的重复投入,节约资源和提高了工作效率。

    3.3突出重点,为民着想,创新服务

    网站建设管理和配套服务是当前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方式之一,我县本着明确网站平台上移,服务点下延,建设内容不拘形式,力求实效的整体思路,先后建设了南涧农业信息网、数字乡村网、电脑农业网等。围绕农民如何增收这条主线,将“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作为工作重点,积极探索和创新服务方式,进一步扩展网站的服务面。一是加强在百度、新浪、谷歌等知名网站的宣传,提高网站影响力和点击率;2012年共网站农业信息732条、图片590张、附件18个,农网累计访问量142万多次,独立IP访问量78万多次,获年度全省县级综合排名第22位。在专家系统、电脑农业、科技信息、自然资源、农副产品、民族事务、招商引资、数据查询、工作快讯等栏目上进行了对内对外宣传,大大促成了农产品外销,特别是茶叶产品的网络推广收到了良好的服务效果。二是设立乡镇信息服务场所,免费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无偿接待群众上网查询农业资料、产品信息,不仅满足群众需求,还提高了农民素质、更新了观念,同时通过制定相应管理办法,把信息入户工作纳入年度考核任务,以激励机制推进信息化工作。三是与茶厂、协会、经纪人等合作,辅助农业发展,开展资源交流和宣传等,农副产品信息每周更新1期,利用网络宣传农业工作每年80条以上,向农民提供咨询120次以上。通过网站建设,从中也找到了一条符合南涧农业生产发展的推广模式,农业网络工作在逐渐形成,农业技术人员在电脑上进行信息获取,政府和农民群众沟通,网上推广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存在的问题

    南涧农业信息化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应用水平整体上还不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对农业信息的需求,也不适应农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节奏;部分领导存在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技术人员不足不够稳定,广大农民上网有困难,农业信息服务方式和范围有限。

篇10

关键词: 新疆农产品 物流信息化 现状与对策

信息对农产品物流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对农产品物流信息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产品物流信息的影响越来越直接。随着新疆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新疆经济的增长势头迅猛。传统观念下的农产品供应概念已经不再适应农产品供应的紧张局面,而农产品流通不畅日益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大力发展新疆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势在必行。

一、新疆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模式是通过基于信息网络的供应链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农产品生产者、供应商、经销商通过信息平台形成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运作,各个环节之间实现无缝衔接。农产品物流不仅包括供应商到消费者的物流链,而且包括信息链、资金链,农产品在整个物流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价值,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然而,现阶段,新疆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成为制约新疆农产品经济的瓶颈,农产品不能做到货畅其流,及时高效地进入市场,农民收入难以提高,消费者无法实现利益最大化。

(一)农产品市场主体多元化、程度低。在整个农产品销售系统中,农民应该是农产品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然而,目前农民却很难真正承担起农产品市场经济发展主体的角色。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分散、细小的生产经营方式限制了农民的农产品交易方式和经营规模。新疆大部分农产品中介组织依赖性比较强,流通和信息功能比较弱。同时,在获取及时准确的农产品市场信息,采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标准并获得相应的指导等方面也存在一系列无法得到解决的问题。

(二)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落后。新疆的交通基础设施十分落后。首先,新疆的许多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滞后,与内地和国外相比还没有形成一个高效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不能充分满足农民的农产品向外运输。其次,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农产品仓储、运输条件和工具、信息网络平台等公共设施很落后。最后,现代化冷藏储运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新疆农产品中有许多是鲜活产品,对于时间的要求很高,因此要保持高质量的农产品就必须保证运输快捷,而目前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没有满足农产品物流的运输要求,致使农产品运输成本偏高。

(三)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与其他行业相比,物流起步较晚,农产品物流的总体信息化程度滞后,农业信息化网络不健全,农村的信息队伍并未真正建立起来,无法实现生产者、销售者计算机联网,资源供销、信息共用,对物流各环节不能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的产品市场信息时效性差,信息质量不高。无法真正起到市场信息的指导服务功能,使农民获取信息难度加大,成本过高,收益过低。

(四)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人才是最富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因素,拥有一批数量充裕、质量高、结构合理的信息人才队伍,是我国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重要前提。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发展主要是为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减少农产品流通费用,提高农产品流动效率,降低损耗,规避一些市场风险。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则不仅要对农产品物流进行合理规划、设计、管理,有效控制,以及成本核算,专业的物流人员还要运用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物流实践经验来完成。而新疆目前农产品物流发展较为落后,专业人员还未成长起来,严重阻碍了新疆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发展。

二、加快新疆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当前,从世界各国物流水平来看,我国物流业总体水平较低,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下面结合新疆具体情况,对加快发展新疆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提出以下对策。

(一)加强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物流业是固定资产投入相对较大的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物流业的基本要求。物流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涉及面广,主要包括交通、通讯、道路、储运、仓储设施等。在加强农产品开发生产的同时,要重视规划和发展农业物流基地、园区、中心、农产品批发、集贸市场、配送中心、连锁超市的建设。

(二)增强现代农业物流意识。在现代农业物流方面,应通过教育、培训,来增强农民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市场经济观念,增强现代物流意识。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提高农民素质是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切实转变单一运输经营的观念,彻底转变小而全、大而全和自货自运的经营模式。运用系统优化原理、最小总成本方法、供应链管理等物流方法改善农产品流通方式,提高运作效率,降低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三)加大对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当前要着力抓好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广大农民的素质提高两个方面。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信息服务和管理人员的信息质量意识、信息商品意识、信息产业意识,加快建立一支能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信息人才队伍,全面提高农村信息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提高管理干部、科技人员、广大农民及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信息意识和文化素质,把当地农村科技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与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职业教育、科学普及等农村科技工作相结合,制订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案,通过宣传、授课等多种手段、多种形式,进行农业信息化的普及教育和相关的培训。

(四)加快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物流的灵魂是信息,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目的就是把农产品信息收集起来,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并及时传递给农民,引导他们按照市场的需求从事生产经营,避免因信息不灵而导致农产品市场大起大落。加强市场信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生产者、销售者计算机联网,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

(五)强化政府在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中的宏观调控和服务职能。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综合性基础工作,必须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政府要在这方面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根据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建设方向、目标、重点,并具体落实相应部门提供服务职能。重点扶持本地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把农业信息工作当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来对待。

新疆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地位尤其重要。要建设新农村,新疆必须首先发展农业,提高农民收入,而发展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制约新疆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因素很多: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人才、信息化程度、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化程度、物流技术等都是影响新疆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必须从宏观政策、流通体制等方面入手,为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贾会棉,路剑.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中国经贸导刊,2006,(2).

篇11

当今世界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会计只有与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才能提高其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职能,提升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财政部2009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我国会计工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的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和整体信息化水平,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会计信息化概述

(一)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特征

1.以会计学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为技术手段。

2.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全面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重组会计流程,实现人、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等有机结合,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

3.会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能更好地满足各类用户的需求。

4.会计信息收集、提供、处理、比较多元化。通过信息接口,可以收集来自单位内外的各类相关信息;可以根据需要提供任一会计期间多种形式的会计信息,运用复杂的数字模型进行财务分析、预测、比较和决策。

5.实时采集和处理会计信息。不论内部数据,还是外部数据,可以实时采集并进行相应的分类、汇总、计算、分析,实时主动的反映单位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二)会计信息化的含义

关于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很多学者和会计实务工作者对此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基于其以上特征,可以将其概括为:依据会计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应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对高校的会计业务流程与会计处理流程进行整合,形成高度契合的会计信息系统,实时反映单位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及时准确地向校内外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的一系列过程的总称。

三、高校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一)认识上存在误区,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

目前,大多数高校已初步实现了制单、记账及报表生成的“会计电算化”,将广大会计人员从烦琐的手工作业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了财务工作的效率。但不能认为自己已经实现了会计信息化,它距离会计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不能全面地涵盖会计信息化实质和内容,最多只能说是处于会计信息化的初级阶段。

一旦单位建立了计算机处理账务的系统,开始利用电子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算账、出具报表,我们即可认为该单位基本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立足于财务报告的规范生成,强调的是会计数据处理的规范化,即按照我国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规范操作。

会计信息化系统是将会计与现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组成的新型系统,它较会计电算化为更高层次的系统,是一个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统计学、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多学科于一体,运用综合知识与技术处理信息的系统,更多强调的是会计输出结果的增值性,侧重的是单位内外信息使用者的实际需求。

(二)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财务部门已经建成了自己的财务局域网络,包括预算管理系统、账务处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学生收费系统等,有的学校还开通了网上查询、网上预约报账、网上缴费等功能,使校园网内的用户可以通过身份验证后查询自己的相关信息和办理业务,方便教职员工的工资查询,学生的学费缴纳和奖助学金发放等,可以说会计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距离真正的实现高校会计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必须依靠行业协商一致的标准才能降低信息交换的成本并提高效率。只有在统一标准下产生的会计信息,才有可能被更快捷地采集、汇总和运用,才具有更高的可比性,提高信息的共享性和利用率,帮助信息使用者作出准确的判断。

我国的会计软件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目前软件数量众多,但标准不统一、平台各异、软件之间没有统一接口,进行数据通讯和转换等缺乏统一标准,严重影响和阻碍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建设和应用的发展,软件的标准化建设工作迫在眉睫。

其次,校内各部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各自为政,缺乏通用接口。信息不能共享利用,需要数据利用只能通过纸质文件或电子文档进行传递,相同的信息需要不同部门的重复输入,造成资源的利用率极低,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信息出错的概率,限制了会计信息化系统功能的发挥。

(三)会计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

目前高校的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普遍较低,主要表现为对外不能和上级主管部门以及税务、银行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对内不能与校内其他部门和师生进行及时沟通,不能与非财务信息及时交流共享。高校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的管理信息系统相互独立,一方面,不能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化的优势,大大降低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无法满足管理部门和校内各部门对相关财务信息的需求。这与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

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必须实现与校内外其他管理系统的整合,建立财务系统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彼此共享信息资源。

(四)区域和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均存在着极为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因此,形成了会计信息化建设进程在区域和校际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短期内不可能全面实现。要实现会计全面信息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会计信息化是一个系统的宏大工程,需要大量人、财、物的投入。经济发展水平的严重不平衡导致和加剧了会计信息化过程中技术应用的不平衡。从区域来讲,经济发达地区高校会计信息化水平普遍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从行政隶属关系来讲,部委高校会计信息化水平高于一般地方院校,公办高校的信息化水平一般高于民办高校。

四、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一)树立正确的会计信息化理念

理念决定发展,会计信息化理念对真正实现会计信息化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导引作用。

会计信息化理念是:以会计目标为基础,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将服务、管理、决策融为一体,向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而有用的会计信息。可靠要求提供的会计信息要内容真实、资料可靠、数字准确,能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无误的决策。有用必须满足三个方面:一是能为政府主管部门制定并实施各项经济政策提供有用信息;二是能为加强高校内部管理提供有用信息;三是为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信息。

(二)着力构建高校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会计信息化标准是指,为在会计信息化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关于会计信息化活动或活动结果的规则、导则和特征的一种规范性文件。它是对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是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活动的结果。会计信息化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构成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2011年,全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会信标委”)成立,其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制定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化标准。要求会信标委应于2012年拿出中国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的总体方案,然后制定各项具体标准,稳步推进会计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全面而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由于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当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实践,造成目前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要么照搬国外模式,要么依据需求自行建设,难免会多走弯路和造成巨大浪费。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是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前提,高校人才云集,所执行的高校会计制度较企业会计制度而言相对简单,且具有良好的会计信息化基础,可以率先开展高校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以标准化推动会计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三)实现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业务管理系统的无缝衔接

目前高校的会计信息系统大多局限于财务部门,与校内各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还没有实现共享或共享不充分,难以发挥协同管理作用。

首先,完成财务系统与自身各业务子系统的缝衔衔接。比如:账务系统与预算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学生收费管理系统、财务信息查询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公积金管理系统等的有效衔接,这样不仅会减少数据输入的出错率,同时也会大幅度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信息的加工和分析上来。

其次,部门协作,共同建设,实现与人事、教务、学生、资产、后勤等管理部门系统之间直接的数据传递。建立通用接口,实现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全面提升会计信息资源的价值和效率。

再次,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网上预约报账,即采用网上提交报销单据、自助生成打印报销单、自动生成报销凭证、现场提交报销内容、完成报销业务的工作流程,实现会计信息处理高度自动化。积极拓展“银校互联”平台的建设,实现无现金报账、电子转账等基于网上银行支付业务的开展,使资金结算更加便捷、安全,资金的监控更加有效。

(四)培养合格的会计信息化人才

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合格的会计信息化人才提供技术支持,培养和选拔一支既精通会计,又熟悉技术,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1.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员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信息化在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的同时,对会计人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财务数字信息较传统手工会计资料更容易被篡改或泄密,其舞弊的隐蔽性也更大,因此会计信息化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品行和较高的道德水平。

2.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员的会计业务素质、计算机操作能力、数据库及编程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大多数会计人员往往除了熟悉财务软件、计算机操作外,对其他的业务技能掌握甚少;大多数计算机专业人员又对会计知识比较缺乏,不能很好的解决和处理运行会计软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应当通过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培训等方式全面提高现有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以适应和满足会计信息化工作的需要。

篇12

关键词:云南;农业机械;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118-02

0引言

农业机械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机产供销及在农业生产当中的相关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并提高农机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相关产业的总称[1]。它包括信息和知识的及时、准确、有效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机产品营销信息化,将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和升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提升云南农业机械信息化水平,能有效提高云南农机综合生产力、农机产品的营销效果、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对云南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有积极作用。

1云南农业信息化现状

1.1 云南网络建设投入情况信息化建设是农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而通信基础设施是信息化建设的前提[2]。云南省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67%,农民脱贫致富至关重要。为提高农村信息化程度,从2004年起,云南省开始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截至2010年底,各运营企业累计投入村村通工程专项资金超过15亿元,在农村地区新建基站3196个,覆盖了2775个边远行政村和878个边远自然村,实现了云南所有行政村100%通电话和宽带互联网,自然村92%通电话,60%通互联网,有效改善了农村的通信环境,逐步缩小了城乡数字鸿沟[3]。

1.2 云南农业信息网络现状云南数字乡村(.2010-12-25.

[5]木霖.云南省农业机械化推广志[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

[6]云南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EB/OL].xxgk.yn.省略/bgt_ Model1/newslist.aspx?classid=118565.2008-7-18.

篇13

关键词:辽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改进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辽宁的农业信息服务就已迈入网络化时代。2002年,辽宁农机设计了推广信息网,建立了一系列的网络平台,设置了专业的办公平台,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办公成本,提高了办公效率。

1辽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辽宁省农业信息综合服务楼已经建成,相应的农业平台也加大了建设。迄今,辽宁省的电信光缆总长度已达24万km,而全省规范的行政村也保证移动及固定电话的接通率能达到100%。“农民上网工程”能同时使200万农民应用互联网进行交流与工作,尤其是网上农产品的销售总额已达到50亿。目前,在开发信息资源以及服务体系等方面,辽宁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服务队伍也在持续扩大,农村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也越发广泛,农村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截至今日,辽宁农村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已经进入稳定发展的阶段。

2辽宁农业信息服务中的问题

2.1服务对象

以往农业信息服务一般是服务农业科研单位以及政府部门,因此信息上升非常多,出现下沉的情况比较少。但由于科技进步及农业发展,为领导提供数据统计的农业信息服务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已经不再适用。现今的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严重缺乏服务农村及农民的主动性,特别是农民对供求以及生产等信息的需求得不到相应的满足。

2.2服务意识

针对农村电信基础设施来看,运营商不愿投资,农民也不愿意选择成本较高的信息服务形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服务在农村的发展。现阶段,农民最满意的服务方式是专业技术组织。

3辽宁农业信息服务的对策分析

3.1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业

在我国的现代农业中,农业信息服务业是一个新型的产业,融合电信、电视及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也是未来我国在农业信息服务发展中的特点。现在农村信息服务中对服务内容最为关注,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以此能从各个角度提供最全面的信息给农民,使农民能因此获取更多市场、技术以及法律法规信息。建立一个信息服务平台,不断上移平台,下移服务,给农村提供最为便捷的智能化信息,这也是目前农村发展信息化中的关键问题。

3.2多层次服务体系的建立

互联网作为信息高速运作的高新科技,我国必须要充分应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以及传统媒体,以此形成一个多层次、形式的信息窗口。还要相应配合网络,有效提升信息的工作效率。

3.3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服务

电子商务服务作为第三方的服务形式,是现阶段农业发展非常需要的一种形式。目前,网络广告、推广以及信息的等电子商务在农业发展中被广泛应用。农产品的信息需要达到标准化,以此形成一个农产品管理系统,为农产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交易平台与渠道,电子商务的不断推进,对辽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政府需要从扶持政策以及加大投入资金量等方面予以支持,使农业电子商务服务的发展越来越快。

3.4农业信息资源有效整合

现阶段,辽宁省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责基本是由几大重要农业单位承担,而在这4个单位中也会有自身单位的信息服务范围以及服务的优势,所以会存在资源分散及重复等问题,所以,全省中农业信息资源必须要进行相应整合,形成人才、信息、农业科技以及技术资源等方面的网络共享,不断提升辽宁农业信息中资源共享的功能。

3.5应用简单服务途径

辽宁省农业信息发展中还存在农民对信息及路径的获取存在困难的情况,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应用一些网络技术,建立一些简单的服务途径,使各大网站数据库中的信息能轻松进行统一处理与整合,关于登录也可设置单一的登录系统,使全部用户能获取信息,有效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持续加快信息农业的发展速度。

篇14

关键词:辽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改进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辽宁的农业信息服务就已迈入网络化时代。2002年,辽宁农机设计了推广信息网,建立了一系列的网络平台,设置了专业的办公平台,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办公成本,提高了办公效率。

1辽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辽宁省农业信息综合服务楼已经建成,相应的农业平台也加大了建设。迄今,辽宁省的电信光缆总长度已达24万km[1],而全省规范的行政村也保证移动及固定电话的接通率能达到100%。“农民上网工程”能同时使200万农民应用互联网进行交流与工作,尤其是网上农产品的销售总额已达到50亿。目前,在开发信息资源以及服务体系等方面,辽宁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服务队伍也在持续扩大,农村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也越发广泛,农村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截至今日,辽宁农村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已经进入稳定发展的阶段。

2辽宁农业信息服务中的问题

2.1服务对象

以往农业信息服务一般是服务农业科研单位以及政府部门,因此信息上升非常多,出现下沉的情况比较少[2]。但由于科技进步及农业发展,为领导提供数据统计的农业信息服务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已经不再适用。现今的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严重缺乏服务农村及农民的主动性,特别是农民对供求以及生产等信息的需求得不到相应的满足。

2.2服务意识

针对农村电信基础设施来看,运营商不愿投资,农民也不愿意选择成本较高的信息服务形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服务在农村的发展。现阶段,农民最满意的服务方式是专业技术组织。

3辽宁农业信息服务的对策分析

3.1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业

在我国的现代农业中,农业信息服务业是一个新型的产业,融合电信、电视及计算机等高新技术[3],也是未来我国在农业信息服务发展中的特点。现在农村信息服务中对服务内容最为关注,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以此能从各个角度提供最全面的信息给农民,使农民能因此获取更多市场、技术以及法律法规信息。建立一个信息服务平台,不断上移平台,下移服务,给农村提供最为便捷的智能化信息,这也是目前农村发展信息化中的关键问题。

3.2多层次服务体系的建立

互联网作为信息高速运作的高新科技,我国必须要充分应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以及传统媒体,以此形成一个多层次、形式的信息窗口。还要相应配合网络,有效提升信息的工作效率。

3.3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服务

电子商务服务作为第三方的服务形式,是现阶段农业发展非常需要的一种形式。目前,网络广告、推广以及信息的等电子商务在农业发展中被广泛应用。农产品的信息需要达到标准化,以此形成一个农产品管理系统,为农产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交易平台与渠道,电子商务的不断推进,对辽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政府需要从扶持政策以及加大投入资金量等方面予以支持,使农业电子商务服务的发展越来越快。

3.4农业信息资源有效整合

现阶段,辽宁省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责基本是由几大重要农业单位承担,而在这4个单位中也会有自身单位的信息服务范围以及服务的优势,所以会存在资源分散及重复等问题,所以,全省中农业信息资源必须要进行相应整合,形成人才、信息、农业科技以及技术资源等方面的网络共享,不断提升辽宁农业信息中资源共享的功能。

3.5应用简单服务途径

辽宁省农业信息发展中还存在农民对信息及路径的获取存在困难的情况,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应用一些网络技术,建立一些简单的服务途径,使各大网站数据库中的信息能轻松进行统一处理与整合,关于登录也可设置单一的登录系统,使全部用户能获取信息,有效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持续加快信息农业的发展速度。

4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现今辽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还处在一个持续上升的阶段,但是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科学化的分析,再对症下药,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使辽宁农业信息化能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韩春艳.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政府作用评价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12)

2张明.辽宁省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