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课后反思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课后反思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6: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历史教学课后反思,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历史教学课后反思

篇1

一、片面地强调出新,忽视了科学性。

历史教材编写的都是一些没有争议的广泛论证的基本史实、基本史论,依据的是科学性的原理,当然,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但这些史实史论都是编写教材者的谨慎选择后编入的,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史学家的看法,具有科学性。而有些教师在上课时追求标新立异,通过活动得出的结论有别于教科书甚至相反,把少数人的意见当作“真理”,甚至于出现为翻案,为等问题,忽视否定了基本史论、基本史实。对学生的各种看法、新意见一律赞同,丧失了科学性、原则性,甚至于对学生从文学作品、电视电影作品中得来的印象表示支持,忘记了自己所担当的任务。只要有新意、创意,不管科学性,甚至于对神话传说中夸大的成分也不加以纠正,一方面使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认为为历史就是电视、电影、神话故事中所讲的那个样子,对历史教材产生迷惘,不信任的态度。区别不了真实的历史与小说中的历史;另一方面很可能对发育成长的中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产生错误的史学观、人生观、世界观,达不到学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的目的。

二、片面追求探究合作式教学,强调教学形式。

合作探究已成为当下课堂教学时尚。有的教师一味追求探究式教学,既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探究,也不管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否适用于探究,似乎一提到历史新课程,就是探究式教学。在实践中,还有一些教师片面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不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把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当成迎合听课者的心理、烘托课堂气氛的工具,致使学生不会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有的学生一言不发,有些小组各说各的、互不相干,有些小组一人做题、其他成员等待结果等等,这样的讨论,听起来叽叽喳喳,实际却空洞无物,毫无价值。这严重背离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初衷,与新课程的理念格格不入,无疑是纸上谈兵的小组合作,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从根本上失去了小组合作的意义。其实,探究式教学并不排斥其他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都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彼此应取长补短,不可偏废。我们既要看到探究式教学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又要看到这是一种受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制约的教学方式,是一种不能普遍适用于任何内容的教学方式。因此,在历史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有效地使用探究式教学方式,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追求表面的形式而缺乏实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

三、片面强调课堂教学氛围,忽视了教学本质。

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不少历史教师都对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也有一些人片面的认为:即一堂好课就是要把学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而把学生调动起来的标志就是,课堂氛围好,气氛活跃学生发言激烈。把课堂教学有意无意地推向了庸俗化,片面追求课堂上热闹,使原本井然有序的课堂变成了闹哄哄的菜市场,最终的结果是把老师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完完全全变成了课堂纪律的维护者。在这种意识指导下必然会冲淡教学的主题,把有组织、有内涵、有目的、探求知识的课堂变成了,盲无目的、放任自流的“放羊”,甚至迎合了学生低级趣味。更甚至导致学生只记得搞笑的地方,对应该掌握的知识一无所知。这样的教学又有何用?

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187-01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通过教师的指导与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以最少的时间精力取得符合教学要求的效果,换而言之,就是在教学效益的整体格局上做到最优化。当下,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前提下,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以下我将从备课,上课,课后三方面入手进行阐述,并且最后进行简单的总结与反思。

一、课前:做好备课工作

备课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知识板块来设计上课的流程。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重视考纲与课标

历史课程标准,作为历史教学评价的一把标尺,在历史课堂教学上看,也是基本依据,备课的基本工作就是先把握,后理解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在研究历史课程标准时,有哪些方法可以借鉴呢?例如,教师把重点放在研读课程标准上,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等要求层次细化,用来确定教学重点。有的放矢,才能为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打好基础。同时,要及时把握教学重难点,合理规划教学进度,对于重难点的内容一定要在课堂上解析到位,要减轻学生们学习的负担。

2.以教材为纲,灵活设计教案

初中历史经历课改之后,教材内容本身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通史体,变为以模块、专题为线索的体例。与新课改之前的教材相比,新课改之后的初中历史教材不仅在知识点的数量上有了增加,而且知识的容量有所拓展,针对这种情况,如何设计教学结构,显得尤为重要。在备课之前,教师要先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进行详细地解读,然后依据教学任务要求,对教材一些章节进行处理,如果有需要的话,要打破教材原有的编排,适当地融入教师个人认知,来重新设计课本中前后知识点间的联系。

二、课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那么,备好课后,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地落实教案规划呢?

1.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与认可度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必须在历史课堂上灵活结合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用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接下来简单举例。首先可以尝试用提前设计好的情境导入课堂内容,如讲到南北战争,黑人奴隶制问题时,可以引入美国文学名著《飘》的相关情节,或者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马丁路德金,奥巴马等人物。可以在课堂上提问,如:假如奥巴马生活在200年能够当上美国总统吗?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基本内涵是什么?通过这些导入式的问题,深入浅出地指出本堂课程所需要学习的内容,这不仅能制造悬念埋下伏笔,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认真学习,认真思考,还能使师生进行良好活跃的互动,从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2.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根据历史新课标要求,历史课程的教学改革,要倡导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参与学习,相应的,教师就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学生主体”的核心思想要落实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上。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认知逻辑、实施方式、处理方法等,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将新课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游离于形式。一切的教学行为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为学生个人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学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

三、课后:适当的作业设置

课后作业是对本堂课教学内容的补充,也能起到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作用。作为教师要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完成作业,读取反馈信息的能力。

1.精心设计作业内容

作业要避开难,繁,偏,怪,但在形式上要不断尝试创新。例如,在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节后,可以让学生以同盟国或者轴心国的不同视角来阐述战争历史,反思战争,内容形式既可以以小论文呈现,也可以以视频,PPT等。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更能在思想和人格上得到升华。

2.细致地检阅作业情况

为了使学生找到真正的学习“病因”,教师要细致地检查作业,因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及时获取最确切、最具体的反馈信息。

四、反思

教学后进行反思,能使教师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教学实践进程,对教学过程中的成败得失进行思考判断。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在反思中对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足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思考,并且积极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力求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趋于不断优化。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1.教学内容

教师要反思在课本知识讲解、课堂内外师生互动、习题讲解分析等方面是否准确到位。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关注新课标动向,脚踏实地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教学目标

新课标与旧课程相比,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目标设置上增加了“过程与方法”目标,而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学习方法,形成优秀的思维与品质,从而为学生今后养成“活到老学到老”、“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理念奠定基础。

3.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历史教师本人的教学方法选择。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何种方式,都要以教学内容为参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也要符合学生学历史学科的认识规律,以及一般的教学大方向原则。在多元化的当代信息社会中,学生获取知识渠道同样也在走向多元化。那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与时俱进,从当下的“素质教育”观点出发,在课堂内外灵活结合多种教学形式,落实学生能力培养。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进行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努力探寻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的积极性,增强对历史学科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 教育发展研究. 2007(01)

篇3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探究性教学 教学方法

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以自主探究及相互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1]。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用探究性教学的方法,能够大大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能够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对教育的发展有很大意义。

1.探究性教学的概念

探究性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引导,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及相互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核心理念是自主、探究、合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探究,了解相关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并努力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2.探究性教学的特点

2.1以学生为主体

相较以往的教学方法,如今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已经越来越明显。在以前的教学过程,老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知识。但是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老师只承担对学生探究学习进行引导的作用。探究性教学模式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同时老师能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共同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2.2互动性强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动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老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应的交流[2]。但是在探究性教学的模式下,老师和学生双方积极配合,相互沟通和交流,老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疑问和想法,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学生也可以从老师那里得到更多的知识。在整个过程中,有时还包括情感体验、情境创设等信息的互动。

2.3灵活性强

探究性教学具有非常强的灵活性[3]。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老师在这种模式下可以对学生进行充分引导,老师会对学生进行一切能够激发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教学活动,教学方式不再仅限于课堂口授,还包含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制订教学方案,学生也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更好地进行历史学习。

3.初中历史实施探究性教学的方法

3.1树立探究性教学的教学观念

探究性教学的教学观念主张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引导的教学方式。它以学生的特点为教学出发点,利用学生展现出来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除了学生的特点不同外,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也不一样,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选择地满足自身需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初中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及探究学习能力上相对较弱,但初中学生又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可塑性非常强,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主动引导其进行历史课程的探索学习。

3.2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历史课是一门看似枯燥,其实比较有趣的学科。在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需要加强互动,积极地进行交流。历史课需要探索精神,因此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时,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然后要求每组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并在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提出遇到的疑问。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了解某某事件的发生时间及背景,同时要写出不懂的地方,老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统一整合,并在课堂上进行重点讲解。

3.3创设历史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由于历史课的内容都是离我们比较久远的历史事件,因此学生很难想象当时历史事件发生的情景,很难有很高的热情进行学习。这时教师就需要创设出历史情境,让学生能够在历史情境下产生学习热情。合理的情境能够将枯燥的历史变成一门非常有趣的课程,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热情进行学习。比如在对秦始皇兵马俑进行学习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相关的纪录片,让学生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下更加了解兵马俑的产生及其所折射出来的历史问题。

3.4课后的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不但要求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回忆和理解,还要求教师进行课后反思。学生需要在课后回顾所学内容,老师也需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估,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3.5对社会变迁进行调查访问等实践活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社会历史痕迹已经渐渐消失在现代社会变迁中。对社会变迁进行调查访问实践活动,能够还原社会变迁的历史,提高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热情,促进自己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

4.结语

探究性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应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利于教学相长,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德顺.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探索与实践[J].文教资料,2010(20):168-170.

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导学案;自主学习;实践

为了满足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师的教W压力变得更大,要求在教学中以培养的创造性为主,这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初中历史的教学模式比价陈旧,教学方式也太过单一,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的很多弊端都逐渐暴露出来,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多阻碍,严重影响了初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应用“导学案”开展初中历史教学,不仅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还有助于完成初中历史的教学任务;虽然在初中历史中利用“导学案”能够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但是教师怎样有效的运用这些教学模式,是教师面临的新挑战和任务。

一、课堂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含义

“课堂导学案”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知识构建的学习方案,并且以实践教学经验为主要基础,让学生的知识体系稳定而透明;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导学案”虽然能够体现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学习目标、知识构成、技能训练等,而初中历史教学受到很多传统观念的影响,它在初中教学中没有受到很好的重视,导致很多教师没有把心思花在创新的教学模式上面;在这样的状况下,怎样才能改进教师的教学观念,让初中历史教学受到更多的重视,同时也把“导学案”教学模式引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导学案”主要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主要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递方式,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导学案”还能补充教材的内容,让历史教学内容更丰富,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课堂导学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和实践

(一)明确教学目的

教学课堂的充分准备很重要,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会让教师和学生都受益,在课后在进行本节课的总结,让学生和教师都能够反思,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应用中,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自主学习、探究问题、训练,掌握这三个步骤可以促进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在利用“导学案”开展教学的时候,只要是通过教师的组织进行的,这就明确了历史教学的目的,让“导学案”的设计和编排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学习,比如在学习初中历史《秦王扫六合》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课文中的故事作为课前的导入,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从故事中感受历史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初中历史的学习主要是靠理解和记忆,因为历史的教学量比较大,学生在记忆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如果仅仅靠教师的讲授是不能得到改善的,教师可以利用“导学案”,把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从探究的过程中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去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还培养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梳理和整合,促进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重新认识[1];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导学案”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来,让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产生共鸣,突出“导学案”的可操作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导学案”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三)诱导学生敢于挑战和大胆发问

初中历史的学习应该是以问题为主导的,可是很多教师都忽视了这一点,没有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所以“导学案”的利用非常重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促进自身知识的丰富和发展[2];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导学案”,让学生把历史教学中的一些历史事件、历史规律和时间巧合的收集起来,引导学生去探索其中的规律,并抓住规律理解和掌握历史的知识,遇到疑问的地方,大胆主动的提出来,教师从学生的提出的问题中了解学生对历史的掌握情况,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结语

总的来说,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导学案”,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能动性,这样的教学模式尊重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个体差异,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激发;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还需要教师对教学策略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让“导学案”教学模式得到更好的应用,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课程标准单元评教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092

有效的教学开始于确切地知道教学目标是什么。初中历史教师要把单元复习课设计成高效率的课堂。所谓“高效率”,就是让历史课成为学习历史的主要阵地,使学生从课后盲目和低效的复习检查中解放,体会到学习历史原来可以如此快乐与有成就感。很多历史内容(包括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时空跨度大,任务繁重,时间很紧张,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才能有效地实现历史课的高效?

一、充分备课,打造高效课堂

要打造高效的课堂,课前准备充分至关重要。在课前准备中,初中历史教师应该认真下功夫,调查分析教情和学情,在教学中果断取舍,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劳动,力求做到:充分备课,明确讲解,注重能力训练与学法指导,确保上课不打无准备之仗。在最初的准备过程中,教师除了系统掌握教材,还要树立一个榜样,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与能力自己要掌握得很好。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发生思想碰撞时,教师能发现问题并做到及时调整。遇到问题课后更要及时反思:为何会产生这些问题?原因是什么?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把分析、总结写下来,然后找出原因和解决方法。积累多了之后,再来集中总结。这样通过课后反思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课堂设计,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制作课件,涵盖课标, 注重知识重难点

在初三历史课堂复习中教师要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历史课堂教学,充分展示历史课的趣味性。首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成教学复习课件。2011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按照课标的目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还可以编写与初中历史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在初中历史复习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教学的内容通过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方式呈现,可以让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活泼、精彩纷呈。这种教学方式创设的教学环境代替了原本枯燥乏味的文字,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还能锻炼学生拥有敏锐的观察力。教学课件不仅要突出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课件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并且生动。第一,通过图片文字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二,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视频和音频文件。让历史书中的插图从静态转成动态三维模型的图片,变得越来越有意义和更具吸引力。

三、落实课标, 重视复习方法

研读课标和理解课标, 最终是为落实课标服务。落实课标才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体现。如何让学生有效掌握课标要求的内容呢?

第一, 启发诱导, 逐层深入。教师在指导单元复习时, 必须注意牢牢把握启发性原则, 处理好教材内容, 强化对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贯彻“启发引导、层层深化”的要求,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一系列的问题。

第二,将讲解、练习、及时评价结合起来。作为历史单元复习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讲解、练习和评价有效整合在一起,同时注重思维训练。从这几年全国各地中考历史试卷看, 试题与课标之间联系紧密, 都是严格按照初中阶段三维目标学习要求进行命题, 也就是从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 考查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等的掌握情况。在这种情况下, 作为历史教师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来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历史教科书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只有严格按照课标进行教学, 才能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

四、当堂练习,巩固知识

篇6

一、陶冶和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

历史学科的实用性不是很强,主要是以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为目的,是一门人文学科。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通过向学生讲解人类历史丰富的文化,使学生获得智慧和情感的体验,并不断完善和升华学生的人格素养和精神境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上,教师教学观念比较陈旧,一切以应试教育为宗旨,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集中式的讲解,导致学生难以对历史学科提起兴趣,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历史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外,还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潜移默化的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形成自身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理性进行选择,对社会充满责任感,树立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做贡献的崇高理想,并设定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为之而不断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体现初中历史这门学科的价值,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我国的国民素质。

二、重点加强学生的历史知识素养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并进而获得历史素养的关键时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够大量获得历史知识和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不仅能够对古今中外的历史有宏观的认识和了解,还能细化到每一个历史时期,极大的扩大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学会正确的评判历史并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学习和继承历史中的传统美德和智慧,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素养,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为民族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特别是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建立和发展,国际间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各个领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频繁,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素养,可以极大的增强民族凝聚力,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保持和发扬,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加强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引起学校相关负责人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抓好初中历史教育。试想如果在学习历史的关键时期没有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将会使学生缺乏对历史的了解,导致学生的历史知识素养难以提高,从而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这是由于在高中学习阶段,职高并不开设专门的历史课程,如果在初中没有打好基础,将会使得这部分学生很难对历史知识再次进行系统的学习。并且如果管理层对初中历史教学没有充分重视,将会导致学生的历史知识素养难以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优化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对初中历史教学方法进行优化迫在眉睫。历史教师必须摈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灵活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丰富历史课堂内容,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初中学生的年龄尚小,缺乏足够的阅历和经验,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水平还不够成熟,而历史文化又是如此的纷繁复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必须正视学生的这些不足,在课堂上理性的对历史知识进行层次性讲解,使课堂教学富有情趣,并鼓励和指引学生从各个角度来看待历史文化,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和处理现实问题。另外,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判断思维和合作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四、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对策

前言

历史学科是初中教育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学科知识的历史性强、趣味性大,所以很多学生都比较喜欢学习。但是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效果一直不佳。因此,为了改善课堂教学质量及效果,就有必要构建高效历史课堂。

1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才能创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如果教师在上课时没有明确教学的目标,那么就无法彻底把握课堂的走向,影响教学的效率。因此,要在备课环节中多做功夫,熟悉初中学情和历史教材,合理取舍,减少无效工作,做到“四个到位”:教材准备到位,学生了解到位,课堂预设到位,课后反思到位。所以,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首先,教师要做好教材内容的研读,确定学生需要获得的历史基础知识及能力。防止学生发生死记硬背知识的现象。其次,有一部分教师对课本知识解读过细,使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忽视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实际需求。所以,教师应该做好学生的调查与解析,掌握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制定针对性教学对策,帮助学生获取需要的知识内容。然后,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教学之前要做好各种问题的预备以及突发问题应急预案的制定。最后。教师要积极开展教学反思,及时探查问题、处理问题,从而提高日后的课堂教学质量及效果。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知识具有较强的历史性与趣味性,教师自身的教学方法、能力直接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产生了影响。因此,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目光、激发学生探索未知历史知识的兴趣,进而改善学生的问题发现、解决能力。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做好课堂教学活动的合理设计,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及兴趣。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状态,教师就可以大胆的创新教学方式。比如,教师应积极使用课外知识,吸引学生的目光。在进行“胜利”一课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引入一幅与抗战胜利有关的谜题,谜面为“抗战胜利的原因”,问这是哪一位中国历史人物啊?此时,很多学生都会对这个充满未知答案的问题感兴趣,然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探寻答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抗战的时候,也引入过一副工整的对联:“驱日寇,救危亡,中国胜利昭天下;挽狂澜,雪耻辱,抗战功勋镌寰球。”,反映中国的胜利。教师在历史知识讲解期间,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思考、分析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从而达到历史教学目标,建立高效历史教学课堂。

3强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管理

做好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管理工作,是历史高校课堂建设的基本条件。受到当前新课改等教育要求的影响,部分学生都开始厌烦历史知识的学习,同时在课堂中情绪消极、小动作不断,这不仅使学生自身的成绩下滑,同时也对其他同学的学习成绩造成的负面影响。所以,教师要组好课堂教学管理,为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不断等问题的出现,影响了教师授课,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完善备课,通过结合多媒体教学法吸引学生的目光。只有吸引住学生目光,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另外,教师要对学生做好提点工作。在课堂知识教学与习题精讲环节,教师都要密切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做好提点。经文献研究发现,整堂课中学生是无法全神贯注的听从教师授课的,因此,教师要在合理的时间穿插问题思考环节,为学生思考营造充足的空间。

4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与初中历史教学,当前历史教师除了要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外,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分析能力、社会现象辨别能力等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基于历史学科基本规律及特点出发,在确保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上,优化学生综合素质。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入先进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教学,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入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课外历史知识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比如,教师在《》一本的讲解过程中,就可以给学生选取戊戌的微课视频,为了让视频播放更加扣人心弦,教师通过视频剪裁软件,播放了其中最为关键的5分钟,让学生对戊戌以及的失败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而且也丰富了历史教学的内容。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历史知识的教学内容自编历史话剧让学生进行演出。通过让学生参与历史话剧的形式进行知识的互问互答,给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掌握水平。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行收集历史典故资料,自行创作历史短剧进行表演,这样做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历史知识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实践、理解运用能力,这对开拓学生的视野也具有积极影响。比如,在《》一课的讲解中,教师就可以制定短剧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行收集历史资料、编排白话文及文言文话剧进行对比,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历史知识,完成历史高效课堂教学要求。

5结语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对策多种多样,本文只是列举了一部分而已。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的吸收先进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才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于月福.完善初中历史复习的方法[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02).

[2]卢青岩.探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应用[J].祖国.2017(03).

篇8

一、进行教学反思的背景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者曾经总结出教师成长的公式,即:经验+反思=成长。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教师要想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成长和成功,进行教学反思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必经之路。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呢?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是立足于自我教学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教学情境的能力。

笔者从事了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深刻地感受到初中历史教学的任重而道远,这是真正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社会进步的今天,面对生龙活虎、思维敏捷、知识面不断扩大的青少年,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如何才能更高效地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而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进行教学反思是必不可少的!

二、新课程实施后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实施前,初中的历史课教学都是为了应试教育,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仅仅是听众。根据考试的内容画出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知识点,这样的历史课是枯燥无味的,学生在课堂上只想打瞌睡。而新课程实施后,初中的历史课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是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和生活的海洋里尽情地畅游,极大地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初中的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的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

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三、教学反思的途径

1.通过对教学对象进行教学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这使我之后对新课导入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2.通过自身进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实施后,课堂上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互相讨论的时间增多了,但是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会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3.通过同事或专家对自己的课进行反思

我们都知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做了精心的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让同事或教学专家听课后,给自己的课进行点评,那么总能找到自己还有待改进的地方。

篇9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前人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1 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2 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3 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青铜市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4 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不断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篇10

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二、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三、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青铜市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篇11

一、明确历史教学目标

“一个有着明确教学目的的目标,是教学有效性的保证。”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以后,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要求历史教师要更加注重整体目标的构建。

首先,在设计初中历史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教材及课程标准,确定每一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一般来说,明确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行为的主体、行为情境、行为本身、行为结果以及行为标准五个基本要素,而历史课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在初步阅读、归纳、理解一些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培养独立思考并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中日”一课时,作者设计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学生学习本课后,能较为全面客观地了解中日,包括黄海大战的过程、邓世昌的主要事迹、《》的主要内容与影响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教材,培养他们运用史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而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使他们认识到日本的侵略、没落的封建制度和国力的衰弱是中国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根本原因;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学目标不但涵盖了相关知识点,还包含着通过历史教学活动,让学生产生相应的内心变化的目的,如此明确的教学目标,对提升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确定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最常见的就是整合单元教学目标。每一个单元的教学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的,在单元教学结束之后,不妨回过头来进行一下单元整合,找到单元之间的联系,使学习与复习都有着更为明确的目标,对历史也能有更为清晰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的过程中,第一单元侧重讲述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而第二单元则侧重讲述在外国列强侵略下的国内局势,如此可以对应起来。比如,第一单元第三课中讲的是中日,在中日之后,列强掀起了的狂潮,此时,中国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也就有了第二单元第七课所讲的维新变法运动。这样把单元目标整合起来,学生能在把握历史框架的基础上主动思考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二、备课时要充分了解学生

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起点。了解学生的起点就是要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知道哪些知识学生见到过,哪些是他们熟悉的,哪些是他们没有接触过的。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教师备课才能找准方向。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并以此分析学生的共性和差异性,让他们能够在课堂上平等地学习新知识,又能相互取长补短,做到知识与思想的交流。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中日”一课时,作者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过程与方法目标: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投影,录像等),强化教学的直接性与感染力;把讲述法跟启发式、讨论探究式教学法结合使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多角度探讨问题,有效进行课堂互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既能充分学习新知识,又能通过启发、讨论等方法让学习能力不足或者原有知识储备欠缺的学生也能理解本课所学的知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所收获。

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除了能帮助教师合理设计教学的方法与过程之外,还能帮助教师更加合理地设计教学重难点。每课都有要学习的主要知识与主要内容,在这些主要知识中也会有一些学生不易理解并且不容易掌握的知识点,如果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知道他们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在设计教学侧重点的过程中以及在对难点问题的把握上,就能够更加精准。贴合学生实际的教学重难点既使得初中历史课堂不会起点太低,让学生对历史提不起兴趣,又不至于过分拔高,让学生对初中历史产生“畏惧”心理。

三、灵活有效的课堂设计

课堂教学想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充分了解学生之外,还必须有灵活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因为好的教学目标需要通过教学设计来达成,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采用的教学方法也需要通过教学设计来实现。

教学设计即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设计是取得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课堂导入的设计。导入环节要能吸引学生,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引起他们对课堂的关注,从而参与到课堂当中来。在讲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单元时,可以利用歌曲《春天的故事》进行导入,让学生在歌声中开始新课的学习,思考歌曲与课程内容的关系,在思考中,学生的疑问自然产生,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

在导入之后的课堂内容中,要特别注意把握课堂的重难点,根据重难点来贯穿整个课堂,保证课堂教学始终有一条主线。历史教学的主线很明显就是主要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而围绕着主要的历史线索,可以把教学的重难点以灵活的形式贯穿其中,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让他们比较容易地突破重难点,掌握主要知识点。

历史中总是有着众多的历史事件,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不多,极有可能混淆。教师在设计历史课堂教学时,可以穿插相应的历史影像资料,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像了解历史事实;也可以在学习了一连串的历史事件后,把这些历史事件编成顺口溜让学生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把思维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作用至关重要,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在于把课堂思维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首先,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善于激发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思考问题。必须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说话,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同时利用课堂讨论、自主交流等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让他们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比如,就某一个容易产生争论的历史问题,可以让学生采取讨论、辩论等课堂形式进行交流,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点;对于故事性较强的情节,则可以鼓励学生改编成历史剧,在课堂上演出,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用这些方法激发他们的想象,开阔他们思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不能不让学生犯错。学生在初次接触一个问题的时候,难免会进入思维误区,这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步。教师要敢于让学生犯错,只有走入了思维误区,产生了困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对知识才能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但是在让学生犯错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一个度,不要让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太远,以至于对错误的历史信息印象过于深刻。对于学生犯的错误,教师不要直接进行批评与否定,因为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但是,教师要对犯错的学生进行及时的点拨。

在利用灵活的方法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之后,历史教师应该趁热打铁,补充大量的知识以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求,因为在这种强烈的学习欲望下,学生的学习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引进大量相关的课外历史信息,能让学生在掌握丰富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五、及时反思课堂教学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及时反思课堂教学,才能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扬长避短。所有的教学理论都是从他人的实践中得来的,而自身的教学实践则是教师直接获得教学经验的法宝。在课后,教师及时回顾课堂教学时学生的反应,并结合自身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查找出原因,找到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的方法,改进那些对课堂没有作用的行为。

篇12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觉。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二、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三、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请同事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篇13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实践 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历史教学的乐趣。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的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中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地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二、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三、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什么不足,但请一些专家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要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不断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

在十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从未间断过写教学反思,我的课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成为他们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课堂;课堂效率

如何高效率地利用课堂上的45分钟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知识是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思考的首要问题。一切教学方案和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笔者通过总结和反思,提出下面三个要点。

一、以学生为本,根据班级整体水平设计教学方案

教学是一个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吸收知识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注重“教”,而忽略学生“学”,认为将知识点讲给学生听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的想法是错误的。教师真正的教学任务是根据每个班级学生的总体情况设计出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案。教师只注重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也是错误的行为,这部分学生只是班里的少数人,教师的任务应该通过多元的教学设计引起绝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对历史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课堂效率。例如,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夏、商、西周的兴亡”这一课时,可以通过学生授课来增加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性。首先让学生分组,分别选出收集资料、整合资料、设计知识体系结构、制作课件、上台讲授等学生,做好任务的指派。在学生上台讲解、分享备课感受时教师可以适时提出疑问和进行经验总结的引导。通过这样一个学生参与授课的过程,学生本身会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和印象,也能明白教师备课的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二、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依靠教辅、课本和板书对知识进行讲解,但是教学方法应该与时俱进,适当地添加新元素和采用新的方法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果

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授这一课时,枯燥简单的文字陈述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播放与相关的影音录像。通过观看电影等资料使这一历史事件在学生的脑海里有一个直观、深刻的印象,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学习历史事件分析方法,总结历史教训和培养爱国情怀是新课改下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多媒体技术辅助,使教学课堂增加鲜活和活跃,发掘学生的探究欲望,使课堂具有互动性和轻松性。

三、教学活动的设计除了是指教学课堂上师生互动活动的设计,还应该设计相关的课题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

将所学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重现是情景式教学方法的核心内容,通过情景式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切感悟理论知识,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有更深的体会和清晰的梳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象。比如,可以举办“重现历史”等文化活动,让学生分组选择各自想要演示的朝代,手工制作出能够代表该朝代的标志物品或者服饰,选择一个课后时间举办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且由学生担任解说员,对他们组所代表的年代的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详细的讲解。这样生动有趣的又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另一方面在准备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加深他们对所学的理解,更详细、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对每一个朝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有系统、清晰的认识。

综上所述,当代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尽量丰富教学课堂的内容,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增添多媒体技术等新元素,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课后活动等,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