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责任审计目标范文

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6: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经济责任审计目标,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济责任审计目标

篇1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效益性;目标

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对领导干部所履行经济责任的执行情况进行的审查活动。我国军队从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以来。主要针对经费使用上的违法违规性问题,侧重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效益性目标却往往被忽视。如何将效益性目标融于经济责任审计中,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增加效益性目标的必然性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效益审计在我国逐步得到关注和重视。《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指出:“积极开展效益审计,争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延伸至国际范围来看。效益审计在一些发达国家军事审计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美国国防审计就是以效益审计为主。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进行审查活动。必然涉及到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主管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增加效益性目标,既是形势发展的要求,也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与国际国防审计发展接轨的需要。

目前我军经济责任审计只能称之为“财务责任审计”,以真实合法性为主,而效益性评价多半还停留在理论上的假想。从经济责任审计的完整性分析,只评价领导干部所在部队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而忽视效益性,得出的结论必然有失偏颇。从我军经费使用现状分析,由于历史上长期习惯于供给制,加之很多单位财务水平欠缺,部队任务繁杂,领导干部往往经济效益观念淡薄,这在军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着实令人担忧。从审计成本来分析,效益性目标融入经济责任审计,则不必重复进行效益审计,可以大大节约我军审计资源。“财务责任审计”已然完全不合时宜,效益性目标亟待提上经济责任审计的日程。

二、经济责任审计中增加效益性目标的难点分析

长期以来,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的经营业绩评价往往过于笼统,未能真正引入量化指标和数学模型作为评价基础。评价量化标准的缺失,成为经济责任审计中推进效益性目标的软肋。

1 效益评价的难点何在?不同于地方经济效益的衡量,军事经济效益具有非盈利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部队经费的使用是否有利于部队战斗力的提高。是否有利于部队的全面建设,而这些都难以用数量来表示,所以在区分具体经济责任时,尺度比较难把握,量化指标表现为不确定性和可变性。

2 军事经济效益评价是否就真的很难量化呢?本文以为不尽然。既然是经济责任,就必然涉及资金流转,就必然可以效益考量。其一,对于军队有偿服务的经济责任审计,其经济效益显而易见,可以采用以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所有者权益利润率等)为主的一系列指标进行评价;其二,对于消耗性的非营利目的的经费支出,本文认为影子效益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如武警学院建训练场馆,其经济效益就可以间接地从部队训练的合格率和达标率影射出来,通过审计合格率和达标程度就可以评估场馆建设经费的效果;其三,如果用影子效益都很难确定,那么效益评价还可以用最小成本来衡量。从支出成本来看,军费的供应、管理、使用,即经费的计划、预算、划拨、开支、报销、决算等过程,这些成本增减变化的数量关系,是评价军事经济效益的主要数据,而反映这些数据的资料一般比较齐全,记载准确,是相对容易查取的。

三、积极推进经济责任审计中效益性目标的一点拙见

推进我军经济责任审计中的效益性评价,是包括军队审计立法,审计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复杂工程。

(一)划定范围,试点推进

我军经济责任审计中效益性评价还只是星星之火,审计资源、审计方法、审计评价等都不尽完善,因此分步试点、逐步推进,是必然经历的过程。以现阶段武警部队经济责任审计为例,区域试点范围可以经济发达地区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在经济沿海发达地区,武警部队经费来源广,经济决策多,经济责任大,最容易出现经济违规行为,也最容易存在经济损失浪费现象。审计内容范围划定可以军队工程建设、军队空余房地产租赁开发、有偿服务等领域为试点进行实践探索。这些审计内容。一方面普遍存在涉及资金金额较大,经济色彩比较浓重;另一方面其经济效益相对直观,容易获得,也容易量化和评价。

(二)积极拓展经济责任审计中效益评价体系

其一,创建指标体系。以经济责任审计中工程投资决策效益审计为例,工程建设决策效益评价指标可以包括速度效益审计指标、成本效益审计指标和质量效益审计指标。常见指标有:

工程竣工率=审查完工面积/工程总面积×100%

投资完成率=实际投资额/投资概算总额×100%

单位面积造价=竣工总投资额/竣工总面积×100%

工程成本降低率=(工程预算成本一实际成本)/工程预算成本×100%

投资效益比=新增保障能力/工程投资×100%

其中单位造价则从最小成本的角度来考量,而新增保障能力可以认定为工程建设的影子效益。

其二,创建方法体系。比较分析法在军队中运用较为广泛,按比较所用的指标或基准不同,可分为绝对数比较分析法和相对数比较分析法两种,另外还可以采用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则可以衡量各项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以便判断影响指标变动的主要原因及影响值。为确定审计的重点目标、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提供有效的分析性数量证据。层次分析法(AHP法)适用于目标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数据的情况,对决策者是否选择最优方案进行评价,此法在经济责任效益审计中已有很多探讨。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国家治理;经济责任;审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9.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1

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也在不断地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职责更加的繁多和明确。国家的审计的思想必须从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审计的职能,细化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逐步的扩大经济责任审计的覆盖面,完全的展现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

一、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和意义

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初的探索起步,到后来的发展推广,再到最后的深化发展阶段,经济责任审计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出发,已经不断创新发展成为了我国的独特的一项审计制度。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决策的制定奠定了有效的基础,同时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也在经济政治层面上,为国家和人民大众服务做出了贡献。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有助于维护国家经济秩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的发展,防止。

二、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1.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不合理

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不合理体现在经济责任的审计的作用主要用于监督干部的权利工作,旨在治理腐败,防范。这一定位导致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不能完全的发挥致使经济责任审计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限制。实质上,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主要是强化干部的责任意识,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地进行党风廉政建设,但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不能仅仅局限在党政上。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大目标是满足治理国家的需要,协调各部门的发展,通过事先预防,事后警告和问责等方式来积极推动国家建设过程,而这往往是极易被忽略的。

2.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不完善

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不完善表现在不能明确界定问责的目标。依据我国在阶段的基本情况来看,国家对于职能部门的领导的权利和义务的界定没有明确的划分也没有明确的界定其相应的经济责任。一般来说,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应该参照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书来进项考核来评价领导干部的责任,以此来确定个人的责任。但是由于责任的分工不明确,或者责任人的双重职务导致了审计责任的内容缺乏明确的范围,给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困难。

3.经济责任审计标准不明确

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标准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问责体系存在漏洞,使经济责任审计的标准无法对相关部门或者机关的权利进行有效的制约。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问责的焦点和核心不明确,导致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难以明确,难以找到责任人也难以确定责任人该负何种责任。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标准不明确性还表现在审计结果的运用和责任的落实情况。即使是明确了责任人和审计结果,在落实责任的过程中,由于审计部门不具备影响干部任职和职责的权威,审计的结果具有时效性的限制,归责受到了拖延和阻碍。种种的障碍不仅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也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给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带来了困难。

三、应对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对策

1.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定位

国家治理的主要对象是政府部门。此外,社会和市场也是国家治理的目标。合理定位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功能需要充分认识国家治理的目标,不能仅仅将眼光放在政府部门的整治上,要充分的协调国家治理的对象的关系,统筹兼顾,保障各个部分都能有效的工作,紧密互动,避免出现权利滥用的情况,达到对国家的经济进行综合的治理的目的。推动国家经济审计发展的动力就是协调各个对象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合理定位经济责任的审计功能,不仅能保障经济责任审计的正常进行,也能确保国家治理进程的有效推进。

2.细化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国家治理下的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国家经济和国家政治以及国家文化的诸多方面的综合审计。为国家进行综合的经济治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政治和文化中涉及了经济的因素,经济领域也包括了政治和文化的概念,三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经济审计的内容应当在今后的审计过程中明确的指出。在今后的经济审计过程中,明确责任人应当履行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打破传统的审计的模式,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当下的政治和文化因素,扩大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明确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的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维护国家治理秩序的稳定。

3.制定详细的经济责任审计标准

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标准应当根据实际的审计情况制定。经济责任审计标准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审计的质量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效率。制定适当的经济责任审计标准有助于国家治理政府和市场,合理的配置市场资源,分配政府职能权利。选择经济责任审计标准还有助于降低审计过程中的风险,为国家制定合理的经济审计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标准,应当具有先进性,与时代相结合,打破形式主义,突破传统局限,以维护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为目的,结合实际的经济责任审计情况,分出层次,督促部门领导在职权范围内工作。

四、总结

总而言之,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经济责任审计应当做到重点突出,任务明确。尽量避免审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积极调动审计相关的部门协调工作,共同参与。依据国家实际的情况,制定适当的审计的标准,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体系结构与制度,优化经济责任审计的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戚振东,尹平.国家治理视角下的经济责任审计发展创新研究[J].学海,2013,(2):129-135.DOI:10.3969/j.issn.1001-9790.2013.02.017.

篇3

1、法制建设速度明显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速度目前,已把经济责任审计列入JT学校审计法律条款中,而相关职责范围内的经济责任审计法规水平参差不齐,审计的对象并没有具体规范明确,也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达不到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标,导致JT学校审计风险的增加,影响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因此,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规章制度与实际运用存在一定差距,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速度,致使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执行不力,有效程度不高,促进审计控制风险的形成,影响经济责任审计在JT学校范围内的统一及其发展。2、内部审计制度的滞后阻碍了经济责任审计在JT学校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审计作用关键是由内部审计制度及时运用于JT学校内部审计中从而得以体现,而如今JT学校存在相应工作责任人任用或调离之后才采取一定的内部审计程序,致使造成JT学校内部审计制度的滞后。这种现象往往导致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经济责任审计流于形式,丧失审计的必要性,对领导干部的任职任免起不到任何现实的参考意义。其次,内部审计法律依据不充分和不健全,法律权威性偏低,缺乏一定的法律地位,可操作性不强,使得JT学校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只有依据经验和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审计结论的权威性和正确性受到影响,增大了审计固有风险,消减了JT学校的审计质量以及其准确性。3、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易出现审计内容与责任归属不明确的现象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目的是其决策者在任期间针对其审计性质方面所应负担的经济责任。在被审计者的任期内,前任的经济活动的决策结果需要一定的时期才能反映出来,所引起的遗留问题或损失应归于前任的责任,而对于前任的决策所作出的调整呈现的结果则为后任的责任。另外,JT学校存在经济责任的归属不明确现象,责任归属没有具体的标准衡量,经济责任存在审计内容核实的事实无法采取必要的方法手段加以综合归纳、分析甚至判断,难以客观公正地评价JT学校财务管理和经济活动情况。譬如由被审计者的个人原因造成的,或是由集体共同决策所产生的经济责任,则后果由被审计者个人承担或是由集体共同承担的问题。4、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未有效开展目前,JT学校内部审计还未全面开展质量控制制度,存在有的部门未建立质量控制的相关办法,甚至有的部门已建立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但存在不健全的问题,甚至JT学校内部审计没有适合自己的审计方法和内容,进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难以得到有效地保障。其次,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复核制度执行不严格,进而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负责人不能及时对相应审计人员的审计底稿以及其证据进行复核,造成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部门审计负责人不能对其相关审计报告进行及时复核。5、先离任后审计问题比较普遍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指JT学校内部审计机构对有关内部机构负责人任职期间因任职期满或提拔、调动、辞退,退休等原因离职于现任工作岗位前,就应按照其职责范围内履行相应经济责任并作出鉴证。结合JT学校实际情况,仍存在“先离任,后审计”现象,造成审计与任用相分离,使得新上任的负责人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不够重视。由此以来,JT学校经济责任审计目标难以得到有效地发挥,审计结果的质量受到一定影响,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不够稳固。同时,可能导致从事JT学校内部审计工作需要的政策法律水平业知识、经验、业务技能、审计职业道德等专业技能方面的综合素质要求降低,从而加大审计工作负担,大大增加审计检查风险。6、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不到位JT学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是JT学校所有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其中JT学校被审计负责人和决策者的鉴证、评价和使用以及奖惩的参考依据,甚至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进行调整的依据。由于存在先离任后审计的特殊形式,形成了JT学校组织部门没有必要查看审计结果,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视力度不到位,但实际考核时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却有所不足。同时,也存在着审计工作结果的落实涉及到了JT学校相关部门的经济利益。

二、完善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措施和对策

(一)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审计行为审计作为我国经济活动的监督行为,经济责任审计和内部审计作为审计的组成部分,都受到法律的约束和规范以及支持。在JT学校,围绕着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大审计类型上,看似三者同等重要,可内部审计的发展一直是处于重视度偏低的发展处境,是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中最弱的一环。要同国际审计协调发展,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足鼎立,各自就相应的职责范围发挥自己的监督作用,做到优势互补。JT学校相关管理部门根据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实践、经验不断总结实施办法。内容可以包括经济责任的界定、审计立项、委托、计划、实施、评价、结果、报告等经济责任审计的各个方面,针对具体的实施要求或相应的规范以达到审计目标。目前没有实施要求的部门可暂时以指导意见为主要参考依据,结合财政收支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分别制定JT学校各项专业审计准则以及适合所有审计种类的审计通则,引导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序和规范化发展。

(二)健全JT学校内部审计制度体系,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发展JT学校所有的内部审计规范都必须建立在符合国家法律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制定本单位自己的经济责任审计规范,保证所有内部审计项目都有章可循。健全审计与组织、纪检、监察等部门的协调合作制度,完善任期干部经济责任考核措施,同时对审计结果运用标准制定合理的措施,真正发挥实效,只有尽快建立、健全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法律措施,才能使审计工作真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更有权威性,更具现实指导意义。

(三)明确审计内容与责任归属问题,分工、配合完成经济责任的内容界定为财务责任、管理责任和个人廉洁责任三方面,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主要责任和集体领导责任等定性责任用于发现问题时对问题的定性。鉴于JT学校实际中各审计职能部门审计内容与责任归属不明确问题,如干部离任或任职前免予相关职务,交予审计部门考核,考核结果出来后再将考核结果写成书面报告,送于相关部门参考报告,全面掌握被审计者的相关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执行。通过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纳入到干部廉政档案和干部考核档案中,从而实现审和用的有效结合。其次,基于JT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对于内审易出现审计内容与责任归属不明确的现象。对内部审计工作和内部审计人员的考核评价不能采取常规的工作目标考核办法。JT学校内部审计考核不仅要看数量,更重要的是要考核质量。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考核,可由内部审计部门主管领导、组织部门、被审计机构三方打分,互相监督。

(四)建立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JT学校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是针对审计过程中从方案、证据以及报告等进行审计质量控制,按照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预期目标进行,能够实现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效果。JT学校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大部分是根据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实施,结合JT学校审计小组成员的业务专长进行科学明确每个岗位、每个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力求做到人事相宜、各展其才。其次,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除了要做好上级与下级之间、下级与下级之间的复核之外,还应确保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职责范围、立法规章程序以及其审计报告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真实性责任。甚至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应重视相应审计事项中具体问题的审计手段以及审计方法,达到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事项的取证,来确保其审计报告的质量。

(五)建立健全JT学校内部经济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审计工作的滞后性问题,需要审计部门制定出审计计划,对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的审计,要在任职期间做好详细统计,离任必审的基础上开展任期审计,离职前做好审计统计,深入调查,实事求是的反馈结果,任期审计和离任审计充分结合,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对内部审计人员履职过程中出现的重大违规违纪行为和重大责任事故,要追究其责任。同时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过程中审计人员所需具备的专业素质、政策性知识以及对其审计风险的防范意识要求很严格,须对相关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组织内部人员对新颁布的财经法规、审计法规的进行学习,为全面的考核和评价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创造条件。甚至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强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定期组织优秀审计项目评审和典型案例分析,促进审计人员提高审计业务技能,不断加强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篇4

一、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的必要性

(一)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是合理利用审计资源的有效保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目前,审计工作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审计任务繁重和审计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据统计,大部分省市审计机关在安排完成好同级财政审计及署定、自定项目后,已没有更多的人员及时间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所以,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有利于审计机关合理安排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有效利用审计资源。

(二)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是政府改革的要求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表明传统的政府治理方式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庞大的公共开支导致财政危机是一种普遍的行政现象,同时效率低下、成本过高以及腐败的滋生又引发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因此寻找高效率、低成本的政府运行模式已成为政府改革的目标。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组成部门应顺应政府改革的需要,在提升管理水平,特别是在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上要多下工夫。

(三)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有利于成本意识的强化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如果一个项目的投入远远大于其产出,那么该项目就是不经济的,不值得做,审计也是如此。然而,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成本意识非常淡薄,这不利于审计经费的合理使用。如果要在经济责任审计上树立成本意识,就需要在降低其审计成本方面多做努力。

二、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的有效途径

(一)正确运用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资料从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来看,其主要内容及目标之一就是要审查责任人任职期间所在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从审计界对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定义和内容看,财政审计是对本级与下级政府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的审计监督。财务审计是对各级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的审计监督。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目标涵盖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全部内容和目标,它首先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人手,运用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资料,在经济责任审计时,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形成全面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这样不但可以直接找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切入点,确保经济责任的审计质量,同时也可充分利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成果资料,避免重复审计,减少审计工作量,缓解审计人员不足与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从而达到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的目的。

(二)合理利用社会审计已完成的工作成果经济责任审计要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指令、上级审计机关的授权或同级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的委托进行立项;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作为被审计单位的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都经过了社会审计组织的会计报表审计,且经济责任审计和年度报表社会审计在审计内容、程序、方法等方面有很多共同点。鉴于此,国家审计机关在执行责任审计时应充分利用社会审计已完成的工作成果,资源、成果共用,减少重复,避免浪费,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

(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力量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干部管理制度改革和强化审计监督的结合点,其中内部审计所处的地位尤其重要。第一,部分内部审计机关可以直接承担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审计机关可以直接进行审计,或由社会审计组织或上级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审计。如果国家审计机关将部分经济责任审计任务交给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必然能节约国家审计资源,节约审计成本。第二,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外部审计,合理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也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篇5

一、绩效审计视角下经济责任审计改进的预期目标

1.以绩效审计的视角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目标

促进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首先要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当中体现绩效审计的理念。要探索将绩效理念引入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将揭示因领导干部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浪费、效率低下、国有资产流失等重大问题,评价领导干部在推进所在单位职能履行、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绩效水平等方面的工作实绩,促进被审计领导干部加强和改善内部管理,不断提高决策、管理和绩效水平,为被审计领导干部考核、奖惩提供参考依据,作为审计的主要目标之一,不断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层次。

2.以绩效审计的视角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在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实施方案中关于审计重点内容的确定,以及审计实施的过程中,要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突出绩效审计的内容。不仅要对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监督,还要突出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经营发展、事业发展状况的考查;不仅要检查决策机制的健全性、决策程序的规范性、决策内容的合法性,还要检查决策事项的效益性、实施过程的效率性、实施结果的效果性等;不仅要关注检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还要关注内部控制制度在完善管理,提高绩效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3.以绩效审计的视角探索经济责任审计方法

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不断探索既满足绩效审计目标又符合现阶段绩效审计发展实际的审计方法。在审计实施过程中,不仅要采用查阅帐簿、审阅资料、实地查验、询问调查等传统的审计方法,还应采用因素分析、量本利分析等经济活动分析法,网络图等图表审计方法、回归分析、时间序列等数学分析方法。

4. 以绩效审计的视角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在综合分析、全面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同时,要突出“四个重点”,即:围绕重大经济决策的全过程,突出决策程序的执行过程和结果这个重点,对决策绩效作评价;围绕资金流转过程,突出资金的核算、管理、使用这个重点,对资金管理使用绩效做出评价;以内部管理状况为基础,突出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这个重点,正确评价其对绩效水平的影响;以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的经营发展和事业发展状况为基础,突出对总体绩效的评价,促进被审计领导干部切实履行好经济责任。

二、绩效审计视角下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难点

1.经济责任审计真实性和合法性的问题成为困扰绩效审计开展首要难题

从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来看,有些被审计单位 在信息资料的真实性、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方面依然存在问题,财务会计活动和经济行为的规范化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为绩效审计的广泛和深入开展造成一定的困难。审计人员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首先对不真实的财务信息进行调整、对不合法的经济行为进行揭示。在真实性合法性的问题没有得到基本解决的情况下,绩效审计难以达到较大的覆盖面和较高的层次。

2.经济责任审计在贯彻绩效审计理念方面缺乏广度和深度方面存在难点。绩效审计,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涵盖了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经济运营和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覆盖较广,涉及较深。但目前经济责任审计中对于绩效问题的关注尚处于探索阶段。对于企业一类营利性组织的绩效评价仍侧重于财务业绩评价和一般意义上的管理绩效,而缺少包括企业顾客、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满意程度和企业产品、学习与成长能力等诸多方面在内的综合绩效评价,绩效审计工作的着眼点和层次有待提高。

3.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缺乏确定性,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造成一定的障碍。绩效审计评价会涉及各类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有的指标本身就比较难以量化,加之影响被审计单位绩效的因素比较复杂,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评价标准不仅要符合一般公认标准,还要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充分沟通并得到认可。这样,审计人员实践经验和判断能力上的差别,就为评价上的随意性留下了过大的空间,审计质量和审计风险难以有效控制。

三、推进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建议

1.在稳妥中推进、在探索中前行,逐步推进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结合

绩效审计涉及面广、难度较大,审计的方式方法也与传统审计有较大区别。因此在选项上应坚持可行性、重要性和实效性的原则,对审计项目进行分析筛选。要结合现有的审计资源配备情况,选择被审计单位本身财务工作比较规范、财务数据的真实性较高,相关评价指标及数据较易取得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同时在审计内容和范围上要有所侧重,要侧重于可能存在的严重铺张浪费、控制薄弱、效率低下、效益不高、效果不好的环节开展绩效审计,探索并扩大其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领域。经过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加大绩效审计的比重。

2.结合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规范绩效评价指标和标准

评价指标体系是审计人员对领导干部经济业绩高低优劣进行评价或判断的依据和参照系,所以,制定一套体现绩效审计理念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既是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规范,也是深化和拓宽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保证。目前我们关于绩效的评价指标还只是针对某一领域或某类资金,尚未有一套科学系统的衡量绩效的指标体系及审计评价标准。因此,需要结合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从领导干部管理运用的全部政府性资金、国有资本、相关社会资金入手,设置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和标准,对其经济责任和绩效水平进行公允、全面的评价。

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一、经济责任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

1.经济责任和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经济责任是指法定代表人在任职期内对其所在部门、单位的资产、负债、净资产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该负有的责任。

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构接受委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对党政正职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部门、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党政领导干部个人履行经济责任、遵守财经纪律和廉洁自律情况所进行的监督、评价和鉴证行为。经济责任审计是财务收支审计的深化,深在思路中,化在结果上。

2.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经济责任审计是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完善了干部管理监督制度,给考核使用干部提供了参考依据,在严肃财经法纪、维护正常经济秩序、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党政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和自我约束意识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事业单位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根据国家财政对事业单位管理的特点,对其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审查主要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重点审查事业单位综合预算执行及其结果是否达到规定的目标,具体考核指标有:资产负债率;经费自给率;人员经费占全部经费比率;公务费占全部经费比率;社会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

2.审查财务收支活动是否真实、合法、完整、有效。重点审查财政补助收入是否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并按预算级次反映;各项收费是否报经有批准权限的主管部门批准,并按核定标准执行;事业性收费收入和经营服务性收入是否分账核算;应存“财政专户”的事业性收费收入是否按规定缴存;经营服务性收入是否依法缴纳各项税费等。

3.审查资产、负债、净资产。重点审查任职初期和任职终结时的债权、债务;审查账表、账账、账证、账实是否相符;各项资产、负债、净资产是否真实、完整、合法。

4.审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重点审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建立、健全,执行是否有效;是否能够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堵塞漏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单位工作效率。

三、事业单位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

审计机关组织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开始于经济责任审计委托的接受,终止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审计意见书等法律文书的出具或送达。

1.编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案。审计机关在接受经济责任审计委托后,应当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要求编制工作方案,对审计的组织方式、分工、协作、汇总、处理等事项做出具体规定。

2.进行审计前调查。要求被审单位提供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其他有关情况;职责范围或者业务经营范围;银行账户、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的纸质和电子会计资料;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等。

3.编制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方案。根据委托部门的要求、审计工作方案和审前调查结果,依据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在审计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围绕审计目标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步骤和方法。

4.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机关应当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三日前向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送达经济责任审计通知书,并将该通知书抄送领导干部本人。

5.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收集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有关的资料:被审单位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报告;有关重大经济决策事项和重大经营决策事项情况等。

6.起草审计报告并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现场审计结束后,由审计组负责起草审计报告,征求并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正确意见,修正审计报告。

7.出具审计结果报告等法律文书。审计机关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制作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报送本级政府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同时向被审计单位出具审计报告,也可以抄送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

四、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

1.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测评方法。内部控制调查方法:通过询问被审单位有关人员,查阅相关内部控制文件;检查生成的文件和记录;观察被审单位正在进行的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运行情况等。

内部控制调查记录方法:运用调查问卷法、文字表述法、流程图法等方法对了解到的相关情况做适时记录。

内部控制测试方法:选取内部控制测试的范围和重点,运用相互印证式的询问、实地观察、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对拟信赖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以确定内部控制的实际执行效果。

内部控制评价方法:通过测试不同的控制程序和控制环节,可以确认每个控制环节或业务循环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和有效,有哪些弱点,从而确认内部控制是否可以信赖。

2.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质性测试方法。实质性测试的一般方法: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基础的财务审计而言,应结合具体会计账户审计目标,对不同的审计目标采取适当的审计方法,包括:对经济业务合法性进行审计;对会计记录完整性进行审计;对会计账户真实性进行审计等。

实质性测试的特殊方法:根据复式记账原理,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审计理论和方法,对不同的账户根据其余额是借方还是贷方的方向性,采用审计测试矩阵,重点测试某个账户的借方高估或贷方低估,而不需要对每个账户借贷双方均进行测试,以减轻审计工作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总之,为了深入领会全国经济责任审计会议精神,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高审计人员业务水平,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从而提高认识,做到廉洁自律。

参考文献:

[1]王德仲.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与方法[J].湖北审计,1998(10).

篇7

关键词: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

一、前言

当前,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体制上有主管预算单位、二级预算单位、三级预算单位,不同级次的预算单位在发展其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时也有着不同的情况。主管预算单位由于经费充足、人员较多,可以有足够的实力在单位内部建立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到了二级预算单位,三级预算单位就有可能会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而不能建立内部审计机构。

另外,事业单位在其直属上的政府部门的不同也是造成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国务院、中央部委和省(市)政府、地区(市)政府、县(市、区)政府和乡政府六个层级中,所属行政单位的级别不同,也预示着该事业单位的职能范围不同,其内部机构经济责任的重视程度和发展程度也有所差异。所属政府部门越高的事业单位其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视程度的发展程度也越高,随着所属政府部门级别的降低,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视程度和发展程度持递减的趋势。全文希望通过找出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提高我国事业单位的审计水平。

二、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以事业单位个体为着眼点,分析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在操作过程中面临以下方面问题:

1.部分事业单位无章可循,有的事业单位有章不循。

由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发展的不平衡,有的内部审计机构没有自己的章程、工作规范指南等,内部审计工作只能完全按照审计人员的个人经验来实施,使得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无章可循。有的事业单位虽然制定了内部审计章程、工作规范指南等,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遵照执行,形同虚设。

2.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未有效开展。

健全、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是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效运行的前提。目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还未全面开展质量控制制度,使得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也缺乏有效的保障。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审计人员运用有效的方法,对审计项目从计划到报告全过程的监督的活动,是审计机关自身的一种自律行为,目的是为了强化审计质量。通过对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报告等审计过程的质量控制,可以确保预期的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实现,保障审计效果。在实践中,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有些单位仅建立了质量控制的原则性规定而无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内容,有的单位未建立质量控制的相关办法。

(2)审计项目内部三级复核制度执行不严,特别是审计组长、部门负责人复核流于形式。如审计组长对审计人员的审计底稿和审计证据不能及时进行复核,部门负责人不能及时对审计组提出的审计报告及相关资料进行复核。

3. 组织部门安排经济责任审计任务时间短,工作量过于集中。

在实施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组织部门通常对审计的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审计项目计划不足、人员任命时间集中等因素,组织部门通常在一次审计委托中下达多项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有的甚至将本单位所有负责人人员的调动的审计计划同时下发,造成了审计的高要求与审计实施时间不足之间矛盾突出。

三、完善我国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的对策与措施

根据上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采取健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体系的对策,才能保证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具体措施如下:

1、 健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规范。

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本事业单位的规模、人员、特色制定本单位内部审计的规范,保证所有内部审计项目都有章可循。有条件的大型事业单位,比如高校、医院还可以制定本单位自己的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当然所有的内部审计规范都必须建立在符合国家法律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

特别是基于内部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对内部审计工作和内部审计人员的考核评价不能采取常规的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内部审计考核不仅要看数量,更重要的是要考核质量。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考核,可由内部审计部门主管领导、组织部门、被审计机构三方打分,互相监督。对于内部审计人员的考核,主要与工作质量挂钩,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考评。

2、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主要通过对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报告等审计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预期的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实现,保障审计效果。审计方案的质量控制主要为根据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结合审计小组成员的业务专长进行科学,明确每个岗位、每个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力求做到人事相宜、各展其才。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除了要做好三级复核之外,还应明确审计取证的范围、规范审计取证的方法和明确审计取证的责任。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主要是确保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实施项目管理,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经常制度

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管理,是指审计主体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合理安排经济责任审计的周期、任务、审计时间和审计强度,保障审计任务的完成质量。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目前发展迅猛,任务重、范围广、周期长、活动复杂等因素造成了审计任务集中和审计时间不足的突出矛盾,实施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管理则可以有效缓解这项矛盾。组织部门在制定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时,应充分与审计、人事、财会、纪检部门沟通,共同商定审计项目。审计项目计划的制定要考虑到内部审计部门的任务承受能力和时效性的限制,尽可能做到每年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均衡分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才能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管理是内部审计的目标,也是规避当前事业单位审计风险的需要,内部控制管理越有效,审计风险就越低,相对的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就越好。

参考文献:

[1]徐政旦等著.审计研究前沿[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10.

篇8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9.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10)02―0009―05

作者简介:刘爱东,女,山东高唐人,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审计学会副会长,中国会计学会和中国审计学会个人会员。主要从事会计与财务理论、现代审计理论与方法、反倾销会计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完成和正在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省部级及横向科研课题30余项,其中10项分别获省部级奖;撰写并公开出版教材、专著8部,在《会计研究》、《金融研究》、《审计研究》、《国际贸易问题》等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监督制度,历经十几年的发展,不仅为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监督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帮助政府、企事业等单位优化管理,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拓展了审计理论研究的创新路径。为对这一具有时代特征审计模式的运行有―个基本了解,2007年4月至2007年6月课题组在对长沙、衡阳、永州、岳阳等地经济责任审计现状进行实地调研的同时,设计了一套由32题组成的调查问卷,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回收问卷18l份,其中有效问卷180份)。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十分有价值和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正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一、经济责任审计人力资源状况的调查与统计分析

经济责任审计人力资源总体状况,我们选择了被调查对象的所在单位、年龄结构、学历构成及经济责任审计的依据(即相关法规、制度等)指标反映。图1为调查问卷所访对象的工作单位分布系列。

图1的统计结果显示,国家审计机关83人(占46.11%),地方各级政府部门16人(占8.89%),大中型国有企业72人(占40%),学校/事业单位9人(占5%)。被调查对象基本覆盖了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各类型代表,包括省、地、市县各审计主管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主管领导,计划、法制、经济责任审计处、室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一线人员,被审计单位(对象)的代表,以及其他相关单位的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主体(即审计机关)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或内容(即经济责任审计所监督的“人”与“事”的有机结合。“人”――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事”――经济责任审计所监督的“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分别为46.11%和53.89%,这就为后续调查研究的客观性、可采性、有用性提供了保证。

表1和表2分别反映了调查问卷所访对象的年龄结构及学历构成。

从表1年龄结构看,无论是所访对象的总体,还是被访的审计机关,年龄在45岁以下的占了70%以上,这从某一侧面说明经济责任审计这支队伍年轻化的基本状况,预示着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前景。表2的学历构成显示,被访者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5%以上,且本科学历为主体(分别占58%和67%),而研究生层次的人才相对偏少(分别仅占3%和4%)。这说明经济责任审计这支队伍知识化总体状况相对不错,但需要关注高学历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优化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依据(即经济责任审计依据的相关法规、制度等),是伴随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从1999年6月中办、国办下发的“两个暂行规定”(标志着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正式确立),中央五部委不断出台的指导性意见,各省、市、地区根据自身情况相应出台的相关暂行办法、指导性文件等,到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法律形式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明确规定,进一步强化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依据。作为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及其相关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依据的相关法规、制度等知晓理解、研究状况,不仅直接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也反映了经济责任审计人力资源的质量。为此,我们围绕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原则及对2006年我国新修订《审计法》学习、研读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如表3-5所示。

从表3-5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看,尽管在具体调查内容或回答选项上有一定差异,但回答不了解、不清楚所占的比例都比较小(分别为0.45%、2.78%和6.67%)。对新修订《审计法》关于审计机关职责的相应调整内容,回答不清楚的比例略高(为6.67%)的原因,我们认为可能是被访审计机关以外的人员或由于新修订《审计法》实施时间不长的原因所致。这除了启示我们进一步强化经济责任审计依据的相关法规、制度等的学习外,也实地测试出了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具有较好的政策水平。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内容的调查与统计分析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审计模式,其定位和内容直接影响着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和效果。审计目标决定了审计内容。由于不同类型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目标不同,故相应审计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同。为此,我们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目标与侧重点的定位、划分的责任类型、党政领导干部及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法人代表等不同类型经济责任审计应重点进行审计监督的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如表6~11所示。

表6、表7的统计结果说明,为廉政建设服务、提升政府管理水平和为组织部门考核、选拔任用干部提供参考,应当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目标与侧重点(占了57.00%);同时,在进行经济责任的界定和确认时,应重点划分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为首选。表8、表9说明,党政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应注重“以党政领导干部管辖的政府性资金运作为主线,围绕科学发展观与绩效观展开审计”(占52.12%);而“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被审计责任人遵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有关廉洁自律的规定的情况”次之(分别占25.87%和20.85%),回答“不清楚”的只有3人次(1.16%)。对于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具体内容,52.78%的选择“经济工作目标完成情况、预算执行情况、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国有资产管理与使用、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遵守财经法规和廉洁自律等”以及“检查与评价领导干部履行“四权一规定”情况,即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经济执行权、经济监督权和遵守廉政规定”等为其主要具体内容。我们认为,这一统计结果是比较符合目前我国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客观情况的。

表10、表11是关于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法人代表和大、中专院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内容的统计结果。其中,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法人代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具体内容应当是“对所在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进行审计,分析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以及遵守国家财经法纪的情况”占46.67%,只有3.89%选择“被审计责任人遵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有关廉洁自律的规定的情况”;选择“以上均是”为48.89%,而只有1人不清楚。

我们认为,表10、表11的统计结果,基本反映了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法人代表和大、中专院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属性和相应审计的主要具体内容,与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实践运作要求具有一致性。

三、关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运行状况的调查与统计分析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保证受托经济责任有效履行的手段、促进受托经济责任得以落实的控制机制,自产生以来,是在不断创新、完善中求发展的。为客观认识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运行状况,探寻经济责任审计效率实现的对策及其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我们就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整体评价、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地方政府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视程度及与审计部门的协调情况、影响我国审计发展的主要因素和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效率实现的对策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如表12~19。

表12―15分别从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整体状况(良好和一般占了约75%)、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好、较好和一般占了近72%)、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视程度(非常重视和比较重视达55%)和经济责任审计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协调情况(选择很好、较好和一般的比例为91%以上)等视角对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给与了肯定和较高的评价。但回答存在问题、不理想或不够重视的也占了相当的比例,应当引起高度关注和思考。

表16―19所调查问题的统计结果,可能会对我们有一些启示。比如,我们发现,在“影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审计管理体制”为首选(45.57%);“经济责任审计实际运行中最难办的问题”是“缺乏合理评价指标,难以做出客观评价”(58.44%);“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审计监督时间窗口”选择“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的高达86.67%;而“实用、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49.54%)也成为“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效率实现的对策”的首选。

四、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综上各部分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及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 调查对象(或样本选择)为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和各类被审计、监督的对象,其比例分别为46,11%和53.89%,这是本次问卷调查客观性、可采性、有用性的基本条件。

2 经济责任审计人力资源配置具有年轻化、知识化、较好政策水平等总体优势,但需要关注高学历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优化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3 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和内容直接影响着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和效果,不同类型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目标不同,相应审计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同。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基本验证了不同类型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属性差异和相应审计的主要具体内容的不同。

4 从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整体状况、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视程度和经济责任审计机关与政府等部门的协调情况等视角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运行状况良好。但“审计管理体制”、“实用、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等被认为是影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主要因素和经济责任审计实际运行中最难办的问题,应当引起高度关注和思考。

(二)思考

鉴于上述统计分析主要结论中,“审计管理体制”、“实用、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等被认为是影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主要因素和经济责任审计实际运行中最难办的问题,限于篇幅,我们仅就这两方面的问题思考如下:

1 关于国家审计管理体制的思考

现行国家审计管理体制始建于80年代初,属行政型、双重领导体制,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这种体制确立的初衷是为了从领导体制上保证依法审计和独立审计两项原则的贯彻执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暴露出许多缺陷。由于审计机关定位于政府的职能部门,并隶属于政府部门管理,审计工作被界定为上级对下级的行政约束,政府对经济运行的管理权和监督权,经济监督和行政监督,经济监督权与处理处罚权集于一身,形成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局面,制约了审计的监督职能,限制了国家审计的权力,使之一定程度上带有内部监督的性质。这种审计体制的弊端之一就是弱化了审计主体的独立性,审计机关对同级政府的经济活动难以发挥监督和制约作用,审计目标和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受最高行政权力机构意志的左右,审计发挥作用的程度取决于领导者素质和重视程度,在一些重大审计事项上难以保持审计独立性,无法突破地方政府保护的屏障。同时地方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其负责人的任免、调动、奖惩等都决定于本级人民政府,因此,审计机关往往不得不做出偏向同级政府的选择,以权压审的现象时有出现,审计结果极易被变通,成为地方政府的维权工具。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之路的选择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对我国现行审计体制采取渐进的改良策略,进行结构性调整,向政府和人大同时报告工作(尹平,2001);(2)为强化人大立法监督和国家审计监督,国家审计组织应由行政型模式向立法型模式转变(杨肃昌,2002);(3)将我国国家审计适时地由行政型向立法型转变,设立即“一府三院”,实行立法型审计体制下的省以下审计机关的垂直管理(项俊波,2001)。课题组认为国家的审计模式应该与本国的国情相适应,同时又要大胆吸收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第3种观点比较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主张以立法型管理模式作为理想目标,循序渐进,审势度时,从审计工作各方面着手准备,为最终的改革提供良好的审计环境。同时,打破“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实行省以下审计机关的垂直管理”,审计署与地方审计机关分别专门负责中央与地方的财政资金的监督,强化审计监督力度,避免出现审计“盲区”;省级审计机关接受审计署业务领导,有利于对中央、地方两级财政资金的监督,也有利于审计系统加强业务建设。

篇9

一、事前控制阶段

(一)推行领导干部签订经济责任书制度 在教育系统推行建立经济责任书制度,对推进干部管理体制改革,明确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对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将起到重要作用。经济责任书应由组织、人事部门和审计部门联合制定,并经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在干部轮岗聘期初始签订,主要应具备如下责任内容:(1)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本单位有关财经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及管理制度,履行经济管理职责。(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单位经济责任。(3)单位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4)负责管理所属资产无重大人为损毁,保证其安全完整。(5)本人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没有违规违纪问题。(6)单位重大经济决策程序合规合法。(7)离任时按照规定的程序做好交接工作。(8)委托人,受托人,日期,说明等内容。

根据各单位职能,责任内容应目的明确,符合实际,人、才、物等关键部门的经济责任书还应包括针对性内容,如基建处处长经济责任书还应包括:负责单位基建及修缮项目组织实施;严格执行单位基建、修缮投资计划,不得自行确定计划外工程项目和超计划工程项目;不得自行改变原批准建设项目或者扩大建筑面积,提高建设标准等内容。

(二)确立经济责任审计项目 对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确立,应建立一种“三上三下”的确立程序(见图1):

“一上一下”:组织部门结合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或校长办公会)制定的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政策和制度,提出下一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委托建议,上报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同时下达到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办公室(审计部门);

“二上二下”: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办公室(审计部门)根据审计时间和审计队伍的配置情况,合理安排基建、财务、专项、经济责任审计等项目分配,同时将近三年已安排经济责任审计的项目标注出来,提出经济责任审计计划草案,上报主管及分管领导审批,相关领导将审批后的审计机关年度审计计划下达到审计部门;

“三上三下”:审计部门将审批后的经济责任审计名单上报组织、人事部门,组织、人事部门下达正式“审计委托书”,审计部门据此执行。

(三)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承诺制 审计承诺制是审计部门对被审计单位依法实施审计时,被审计单位的负责人(法定代表人)和财务主管人员就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和其他有关情况进行的客观陈述和保证。实行审计承诺制可以约束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人员向审计部门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和其他情况,同时可以就被审计单位有关资料的提供确定相应的责任人,便于审计部门和有关部门追究责任时确定责任人。

二、事中综合评价

(一)合理确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 首先,行政预算单位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应包括:(1)各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情况。其中对预算经费情况进行评价,主要包括评价预算制定的合法合规性、预算制定的准确性、预算支出的合法合规性、预算支出产生的效益性等;对科研经费情况进行评价,主要包括评价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有据可依,依据是否充分,经费的使用和科研经费产生的效益状况等;对专项经费情况进行审计评价,主要是评价专项经费开支的用途及范围是否符合国家专项经费的管理办法和相关的财务规定等。(2)任期内资产状况。主要评价资产购置论证程序的科学性、采购程序的合法合规性、采购审批环节的有效性、资产保管的完整性、资产领用的合规性、资产使用的有效性等。(3)内部控制情况。主要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4)重大经济事项决策。主要评价制定决策的数量和质量、决策机制的有效性、决策内容的合法性、决策程序的民主性、规范性、决策对未来产生的效益情况等。(5)个人遵守廉政规定情况。主要评价个人是否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有无违纪、违规问题,有无损失浪费情况等。其次,对校办企业、独立核算单位、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企业部门负责人(含承包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还应关注是否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本单位有关规定和企业内控制度对企业经济活动履行全面管理职责;任期内与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目标责任制有关的各项经济指标或任期目标完成情况;有无违法经营问题等。

(二)设立经济责任评价指标 根据教育系统领导干部的审计内容,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主要应从经费情况评价指标、资产情况评价指标、内部控制情况评价指标、决策目标评价指标、个人遵守廉政规定情况指标5个方面设立,具体见表1:

(三)综合评价 在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应科学合理的确定评价方法。根据审计实践,采用综合评价法、按百分制进行考核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即在指标分解时将总分设为100分:首先,根据审计内容将指标分解为上表五个方面,根据审计情况逐项扣减,如办公经费支出比率高于目标责任,扣1-5分;资产购置程序不合规,扣1-5分;采购可行性论证不足,扣1-3分等。其次,将审计结果与国家和主管部门的要求相比,或与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目标相比,根据比较结果的相关率修正得分。第三,依据最后得分多少来区别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90分)、基本称职(60-80)分、不称职(60分以下)四个档次进行综合评价。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经审计发现被审计领导干部个人在财务收支中有严重违法违纪问题,不论得分多少均评价为不称职。

三、公示审计评价结果

审计评价结果的公示是指向社会公示审计结论,通常公示内容为审计机关的审计意见书等审计结论性文书内容,也是审计评价体系的关键一环,既可以使审计评价结果接受社会监督,也可以提高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的认可度。公示可以对严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及其处理情况、严重损失浪费问题及其处理情况等事项进行公示,还可以对模范遵守国家财经法规的单位和个人的审计情况进行公示。审计评价结果的公示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审计评价结果的公示必须经审计机关主管领导批准,涉及重大审计事项的,还应经上级审计机关批准同意;二是公示的范围应控制在本单位范围内,避免网络转载,产生其他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校 经济责任 审计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为了强化对高校领导干部的管理以及监督的水平,能够在教育事业中促进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来维护高校的财务、经济能够正常的进行。但是在我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通过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特征以及实践意义进行研究,能够总结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

(一)规章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高校教育中,由于制度中存在着缺陷,这就导致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没有一个相对完整、具有严格标准的框架来进行具体便准的规范,这就使得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出现了

不确定性的管理,使得审计结果不够规范,在内部行政权力中,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没有发挥正常的工效,失去了制度的规范。

(二)在思想认识上的问题。

在思想上出现的问题主要的表现在:高校的领导干部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监督形式,在思想上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并且在工作中没有对审计的对象进行重点研究,在工作中知识注重了形式,没有做好具体的规范检查。

(三)在原则上出现的问题。

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在领导出现离职或者是调转的时候,一般实行的是:“先离职,后审计”的原则,这就出现了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造成了一系列问题:离职后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没有对具体的审计工作进行事前的变更安排,造成工作中出现的漏洞,这就使得在以后的工作中使得“审”与“用”脱节,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

(四)审计工作中独立性比较差。

由于在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事业中,经济责任审计是学校内部额审计部门来进行具体的审计工作,但是在高校经济中,审计对象不够明确,在工作中会受到各种牵制,这就造成在工作中不能完全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实施,仅仅是存在着一种经济业务的依托关系,影响了审计的结果。

(五)审计工作在规划中的缺失。

在我国高校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现状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审计的内容比较复杂;时间紧;审计覆盖的面积比较广,因此在具体额工作中对人事制度上存在着不足,这就会影响审计工作的具体规划,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仅仅限制于形式上,并没有对结果进行具体的规划设计。

(六)审计工作中方法和技术的缺陷。

在我国高校审计工作中,由于受到传统的审计方法的限制,这就导致在工作中会出现一些违法的账面,这种状况就是由于审计工作中的方法和技术不够完善,严重的影响了审计结果,造成审计中风险。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策略分析

在高校教育中,审计策略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高校融资的正确进行以及在财务工作中的顺利实施,这就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策略,其中审计策略是指审计人员为了更有效的实施审计目标来具体安排的关于审计计划的流程,审计方法以及在审计评价体系中的具体事项,最终制定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降低审计中的风险,提高审计的效率,促进高校财务工作的有效实施。具体的审计策略表现在:

(一)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计划工作。

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为了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这就需要在具体工作前要制定明确的审计目标,并且选择合理的审计方法,在根据现有的资源中进行颗粒的调整计划,使得审计工作能够科学有效的顺利实施,增强审计的审核结果,完成审计成果,在计划工作中做到合理、高效。

(二)安排具体的审计流程。

在审计策略的制定过程中,重点是从审计的准备工作、实施阶段以及审计的报告阶段进行的。具体的实施过程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对审计对象进行确定,明确具体的经济目标,在识别审计风险的过程中来具体确定审计的流程,根据高校经济责任的具体步骤来实施审计的过程,这样就能够大大降低审计的风险性,提高审计的质量,之后做出比较科学的审计报告。最终在合理的审计方法中来确定具体的经济责任。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技术方法和评价方法。

在研究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审计的技术方法有:从账户进行入手,将账簿和银行账户,来确定具体的会计科目,并且做好相关账目的审计监督工作;在查账取证中研究审计的方法:常见的方法是顺查法、逆差法、抽查法、抽样法、计算法等,在审计方法中还包含着财务分析方法,在高校财务状况中对经济责任以及具体的经济目标进行客观的评价;审计调查法,连续审计法等。

在研究高校审计评价的方法中:它主要是高校经济责任下来研究审计方法的重点以及难点问题。具体有:层次分析法、以及在选择审计评价方法中遵循的具体原则。

总结

在研究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后,能够根据具体的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策略,在研究审计方法以及审计评价提下中构建了完整的经济责任审计程序,最终为完成高校经济工作中的内部控制以及财务状况做出了有效的保障,在领导干部的正确领导下,有效的提高了审计的质量,强化了运用的实效,最终为高校教育事业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完善的体系。

参考文献:

[1]谢文轩,李家声,陈小芳.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几个难点问题以及对策探讨[J].当代经济,2012,(16).

[2]吴怡兴,丁有根,桂珍若.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财政与金融,2012,(28).

篇11

【关键词】 经济责任审计; 政府会计改革; 权责发生制; 内部控制

从我国审计实践来看,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政府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对政府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履行授权责任情况的监督和控制手段,是各级政府完成公共管理职能和使命的重要机制,也是我国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我国政府经济责任审计的特征和不足

与其他审计相比,经济责任审计属于行为审计,内容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其涵盖了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效益审计等多方面,而与企业相比,政府机关属于行政单位,其经济责任及其审计内容又存在着特殊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责任更依赖组织设计和制度安排,审计对象和过程受政府组织架构建设和制度设计的影响很大;二是其经济管理活动受到预算等财政管理的制约和影响,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与预算绩效评价管理相结合才能发挥应有作用;三是政府部门经济管理活动具有内部性和非市场性的特征,从审计资料来看,更多的依赖政府会计信息和资料。

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政府会计制度体系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财务会计核算与报告不完善,导致财务收支的效率和效益无法科学地衡量,经济责任审计无法真正向管理审计迈进;二是政府机关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组织架构建设不明确,财务决策行为与实施脱节,无法有效划分经济管理责任;三是资产核算不提折旧,不能科学反映资产结构与配置信息,导致资产管理和配置行为具有一定盲目性,造成重复购置问题大量存在;四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受收支预算束缚,无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查出问题,有的干部以预算为挡箭牌,为腐败行为和失职行为辩解。

二、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主要变化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核心目标是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会计基础,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体系,以全面、准确反映政府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客观反映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成果,满足政府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成本核算和实施绩效评价的需要。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主要亮点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将政府会计与预算会计两个体系适度分离,还原会计的自身职能,预算会计主要为反映政府预算执行情况服务,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在执行预算过程中,如何确保政府经济行为决策和单位财务管理符合实际需要,满足动态管理的信息要求,就必须健全和加强政府财务会计制度。从改革的方向看,就是引入企业会计的理念、原则和方法,对政府会计主体(如行政单位)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现金流量等“家底”情况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全面准确地核算和反映政府的各项资产(即政府所拥有的全部资源),以及政府所举借的各项债务、承担的各种义务,编制包括资产负债表、财务业绩表、净资产变动表、现金流量表及相关附表和说明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从而实现全面反映政府所拥有资源、承担的债务、公共服务成本和绩效考核等目标。

二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合理确认政府的收入,将属于本期的收入确认为当期的收入,而不是将本期实际收到的归属于多个期间的收入一次性确认为当期的收入;分期确认政府的费用,将本期购建固定资产的支出以计提折旧的方式均衡分摊为各期间的费用,本期支付需要分期承担的费用予以分期摊销而不是全部列为当期费用,未来支付而应由本期负担的职工工资、退休金、债务利息等义务确认为当期费用等。

三是建立和健全政府范围内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立政府内部控制规范是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必将成为内部控制规范改革的新领域。因为这一领域涉及每年数万亿财政资金的拨付和使用,迫切需要强化管理。2007年审计署行政事业司提出了内部控制的目标,即确保国家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的执行,确保业务活动有效进行,确保资产安全完整,确保业务记录财务信息及时真实上报。值得借鉴的是,美国政府提出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确保资产不被浪费、错误使用、毁损、未经授权使用,联邦机构管理层在年度绩效与受托报告中包括一份财务内部控制保证的陈述。目前,我国一些省市的财政部门和相关部门,也已经开始参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梳理各项业务流程,控制财政资金的使用风险。2011年11月财政部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政府组织的内部控制并引入注册会计师进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和咨询,也将成为历史的必然。

三、政府会计改革对政府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

首先,政府财务会计的独立化,进一步明确了反映和监督政府管理层的受托管理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目标和为政府管理决策行为的科学化提供必要信息的目标。这就使得经济责任审计目标有了进一步拓宽的会计信息基础,经济责任审计将不仅在维护财经纪律、防治腐败行为方面发挥作用,为提高各级行政领导的守法意识和道德水平起到监督作用,而且必将对领导干部的决策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为科学评价和任用干部人才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其次,权责发生制的引入必将促进审计对象内容的重心转移,经济责任审计将进一步突出效益型和效率性,针对经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实质来判断有无失职行为。权责发生制是公共财政管理体制下政府会计的改革方向,权责发生制会计为政府部门建立高效、透明、廉洁、勤政的公共治理机制提供了高质量的有用会计信息。不仅提高了政府官员的决策能力和部门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而且促使管理者重视政府机构的效率等财务绩效管理问题。在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下收支的确认时点与收付实现制有所不同,对各项经济指标的检查和计算考核标准就会有所不同,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对象以及审计标准将围绕着这一变化有新的变革。

最后,政府内部控制建设将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程序和方法模式的变革,内部控制建设是政府机关会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从根本上遏制腐败和经济犯罪。内部控制从组织目标、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人力资源、资产管理等多个层面规定了相关职务行为的权力与责任,通过授权批准制度、分工原则以及集体决策制度,将领导干部的管理决策行为纳入规范和正确的轨道,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良好有序的平台,必将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

四、对于政府经济责任审计转型的措施建议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和内部控制建设是展开经济责任审计转型的制度保障,笔者认为,政府经济责任审计转型的主要方向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对于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应当进行重新定位。基于对政府受托责任的评价需要,美国政府审计准则确定的整体结构既包括了财务审计(即财务及合规性审计的检查、评价和报告),又包括了管理审计(即经济性、效率性及项目结果的检查、评价和报告)的内容,我国应该予以借鉴,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外延进行必要拓展。

其次,打造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经济责任审计专业队伍。将审计业务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固然有其优势,但是,经济责任审计毕竟与普通的财务审计有所不同,管理审计内容涉及大量的政府机密,通过组建的审计专业技术队伍来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综合水平,是必要的途径,也是经济责任审计转型的保障。

再次,要重视政府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和手段的探索与改革。要重视经济责任审计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审计手段信息化势在必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高水平的运用已经成为政府管理进步的标志,这就要求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而且可以将审计监督从事后监督延伸到事前、事中监督,从定期审计、离任审计拓展为不定期审计,其相关信息的查找和整理水平将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最后,建立政府机关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制度,不但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也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甚至可以作为政府管理审计的组成部分和基础。

总之,面对政府经济管理责任日益重大,政府运用市场工具日益频繁,反腐败任务日益繁重的今天,通过改革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现代化,和其他管理工具结合在一起,通过严密的经济监督,才能达到政府提高公共管理水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丽羽.关于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考[J].财会月刊,2011(11上):57-59.

篇12

关键词:供电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制度

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供电企业的知名度,并促进供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关于如何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研究,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意义和现实研究意义两方面。理论研究意义表现为,本文从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和作用两方面,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理论内容进行了概括,能够为其他研究该领域的学者提供宝贵的理论基础和依据;现实研究意义表现为,本文通过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必要性的研究,重点探讨了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措施,能够为当前存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供电企业提供宝贵的建议。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内容概括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指在信息化网络时代的现代化社会中,企业单位的相关法定代表人或是相关的企业承包人,在任期的特定时间内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和对履行其职能所展开的经济审计行为。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目的主要在于,企业在经营发展进程中,能够分清企业经济责任人任期时间内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并为企业单位相关的纪检部门和考核部门等,提供实际的经济参考依据,以此促进企业单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负责人的管理能力,并为企业负责人的发展决策提供相应的基础。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在企业经营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对保护国家财产安全,还是促进企业领导廉政建设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体现在其能够对企业的相关财务进行明确,并提高企业负责人的工作效率,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对企业相关管理者所在的部门和相关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进行审计,从而达到了解企业经济发展情况的目的,缩短下任企业管理者的适应时间。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也体现在其能够加强对企业责任人和管理者的监督,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能够有效的使企业管理者在履行职务时,将定性与量性相结合,由此达到对企业相关经济指标的考核目的。

二、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企业负责人经济审计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供电企业而言,供电企业负责人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极为必要,主要体现在其是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部分供电企业的相关管理者和负责人,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国家和企业的整体利益,对企业经营发展中的经济支出进行虚假报账,同时人为的利用自身职务的便利,调节企业的资金利润,严重限制供电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要实施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以促使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是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础

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责任审计不仅是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础。在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新时代下,物质生活和经济的诱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自律性逐渐下降,中饱私囊的现象日益频繁。尤其在日常的企业经营业务往来中,企业负责人为了获取个人利益,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以及经营理念,放到个人经济利益之后,由此极大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的经济损失,并造成的现象。因此必须要实施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以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廉政建设。

三、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措施研究

(一)转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方式

在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过程中,首先要转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方式,以创新的形式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从而达到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目的。就当前我国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现状而言,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在发展进程中,存在工作方式相对落后和陈旧的问题,因此为了能够有效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 一方面,要根据供电企业负责人干部监督管理的需要,采用对负责人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轮审制度,对于任职期满两年的负责人实施有计划的安排审计;另一方面,要在审计工作中,充分的利用与日常审计工作有关联的工作资料和财务成果,以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二)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突出

在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过程中,不仅要转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方式,同时也要加强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突出,主要是由于审计内容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准确性具有重要影响。关于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突出体现在,其一,加强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加强企业负责人在职务期间内的财务收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审查,以及对企业内控制度建立情况的审查和评价等;其二,对于企业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内容和成绩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包括管理者对供电企业的经营管理和重大经济责任等方面的审计。

(三)明确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目的

明确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与审计目的,是当前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重要措施之一。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要严格管理审计情况,明确审计工作的内容和目的,审计的目的并非是为了审计而审计,而是通过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高供电企业的经营水平,并提高供电企业的自身内控能力,进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在供电企业发展进程中,只有明确审计内容和审计的目的,才能够实现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

(四)完善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审计制度

审计制度对于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导向作用,因此在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措施中,必须要完善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审计制度。一方面,要针对当前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审计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应的审计决定执行工作管理标准,对被审计的供电企业单位进行严格的考核,并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另一方面,要通过对供电企业的审计制度建立情况,落实具体的审计决定单位,并在最终考核中对供电企业负责人进行考核,以此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

四、结语

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研究,不仅是当前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工作目标,同时对于供电企业的未来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关于如何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研究,首先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理论内容进行了阐述,同时从经济责任审计是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廉政建设的基础两方面,展开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分析,最后从转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方式、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突出等方面,研究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措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赵颖.以经济责任审计转型为契机,抓好高校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建设[J].经济师,2013(03).

[2]杨柳,郑佳,李剑华.浅析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J].商业会计,2013(17).

[3]高加顺.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通讯世界,2014(21).

[4]范成华.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及评价指标研究――以中国石油四川销售分公司为例[J].财经界(学术版),2014(05).

[5]匡志高,王群.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体系探析[J].北方经贸,2014(10).

[6]刘静宙.浅析供电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在企业经营中的运用[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12).

篇13

摘 要:经济责任审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审计类型,政策性较强,并且由于其涉及范围较广,审计环境相对复杂,加之其审计对象较为特殊,因而导致风险的发生。为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必须对风险成因进行分析,加强防范,以降低风险的发生率。但造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产生风险的因素多种多样,这就给防范工作增加了难度。该文简要分析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风险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议。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风险 成因 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a)-0106-02

经济责任审计在防治腐败、整治作风问题的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有效推进了廉政建设进程,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审计工作类型,经济责任审计在权责明确以及监督管理上具有重要意义,是高层次的经济监督方式。其工作对象主要为领导干部,审计内容主要是审计对象工作期间所有的经济活动,对其经济活动中财政收支是否合理合法进行确定,从而监督领导干部经济职责及工作状况,防治腐败。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还存在诸多漏洞,相关制度体系还不完善,加之该审计工作政策性较强,涉及对象及内容相对复杂,因而工作要求相对较高,工作中风险产生的几率相对较高。如何防范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是目前关注的热点,加强对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以及防范的研究非常必要。

1 风险的成因

(1)客观因素。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内容涉及范围相对较广,因而导致其风险产生的客观因素多种多样。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导致风险出现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三个。首先,管理制度存在漏洞。管理制度不完善就导致管理工作受限,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利益关系复杂,一旦管理工作存在漏洞很容易令决策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影响审计的公平公正,最终导致审计结果真实性受到影响,从而加大了风险的产生几率。经济责任审计需要独立的权力,但是目前我国制定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无法保证经济责任审计部门权力的独立性,这对审计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制约。其次,审计对象较为特殊。经济责任审查的对象主要是领导层,因此增加了审计的难度。最后,审计成本对审计工作造成了限制。由于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的内容越来越复杂、方式越来越多变、范围越来越广,经济活动中涉及的经济关系也更为多元化,但是面对越来越重的工作任务,经济责任审计投入却没有增加,由于资金短缺,致使审计工作中一些调查活动无法有效开展,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风险。

(2)主观因素。主观因素是导致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对实际工作中的主观因素进行总结主要包括:缺少风险意识、使用了不合理的审计方法、在岗人员专业素质不达标、现有审计标准存在漏洞等。作为国家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部门依法建立,受法律保护,依法行使审计监督权。但是针对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在相关法律中并没有明确表示,一旦审计人员的审计报告以及审计意见存在错误,没有法律予以惩戒,这就造成了审计人员忽略风险防范,对工作要求低,相应的审计风险出现几率便因此提高。另外,我国目前使用的审计方法以及审计手段相对落后,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经济问题无法深入调查,例如贿赂问题、假发票问题,方法上的限制也是审计风险发生的因素。审计人员是经济责任审计的行为主体,因此想要确保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必须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但是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队伍建设还尚未完善,现有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也参差不齐,因而增加了风险。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是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但是不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也是致使审计风险发生的因素之一,由于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不完善,在评价体系以及评价标准上并未进行明确规定,因而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常常会出现主观臆断以及超范围评价的失误。

2 风险防范措施

经济责任审计由于其工作性质的特殊,其工作质量要求相对较高,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严格依照审计标准,认真负责地完成审计工作,以确保审计结果准确真实。

(1)建设完善的审计队伍,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对于审计人员来说,加强专业素质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加强审计人员的道德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增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审计人员意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才能更加努力认真地进行工作,从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有效规避审计风险。

(2)依照审计标准和程序规范操作。经济责任审计由于较为特殊,因而对其进行了工作程序以及工作标准的规定。在审计时,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必须恪守规范化程序、标准进行操作。此外,审计人员的相关报告、意见应当保证真实合理,符合审计规范要求。除此之外,针对不完善的审计制度以及相关管理机制,应当予以完善,从而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行为予以规范,避免由于机制、制度的不完善而导致的风险,保证审计结果真实准确。

(3)规范审计取证工作。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其工作性质,明确其工作结果的影响,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予以重视,突出工作重点,尊重客观事实,以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审计前,审计人员应当进行详细的调查,认真了解审计涉及的相关材料,保证取证的真实性,并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当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公正地做出评价,不夸大问题,不隐瞒弊端,不回避责任,将真实客观的事实呈现出来。另外,由于审计内容的广泛性、特殊性,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当在规范操作的基础上拓展审计思维,全面综合各类因素,以适应多变的客观情况。

(4)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经济效益审计。采取合适的经济责任审计手段,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经济效益审计,不仅有助于经济管理,提高投资决策水平,还可以有效地推进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将经济效益审计引入到经济责任审计中,要注意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理念不要和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相冲突,保证两者协调统一。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要将经济效益审计的思维模式和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相结合,保证两者之间不要互相矛盾。最后,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审计方法和经济责任审计有所不同,要注意和经济责任审计实际操作相对比,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5)建立相关性强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由于经济责任审计责任目标和考核标准的模糊不清,建立健全相关性强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就是将目标和标准具体化,保证审计评价的准确合理。在建立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注意相关性原则,保证审计评价不同类型的对象能够相互适应。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在建立时要注意系统性,注意指标体系设置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建立相关性强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所要承担的风险。

3 结语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对其审计工作质量会产生不利影响,因而如何防范风险的发生,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门特殊的工作,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但维护了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保护了国有资产,还加强了对领导队伍的监督,遏制腐败。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廉政建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梁小琴.内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的防范研究――以高校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2(3):155-156.

篇14

一、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相对滞后

经济责任审计通常是在上级部门提出委托审计的书面指令和申请后,审计部门予以安排的一项审计工作,不同于列入年初制定的审计工作计划的审计项目,大多数属于上级或主管部门临时交办的审计事项。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先离任后审计,这就使得经济责任审计流于形式,并没有为组织部门或人事部门在领导干部的人事任免上提供参考依据,也就没有真正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二)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不高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评价被审计者经济职责的履行情况以及开展经济活动情况,因此,经济责任审计侧重的不应是被审计者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本身,而应是被审计者对问题应承担责任的界定和评价。但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通常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被审计者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和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检查上,从而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期限的跨度通常较大,被审计者任职期间单位财务会计人员发生变动的可能性很大,这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一方面,后任会计可能对任职之前的工作情况不甚了解;另一方面,后任会计可能对任职之前的工作不愿意介入,尤其当任职前的工作存在一些问题时。了解情况难,取证难也会影响到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三)经济责任审计责任界定难度较大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通过被审计者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检查,评价被审计者经济职责的履行情况、开展经济活动情况。但是,影响一个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情况的因素是复杂的,可能是由于主观原因,也可能是由于客观原因;可能是由于领导干部个人原因,也可能是由于领导班子集体原因;可能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现实的问题造成的。因此,对被审计者所应负的经济责任做出客观公正的界定和评价的难度比较大。

二、完善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完善年度工作计划、突出审计重点、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的完善加以解决。

(一)与相关部门及时沟通,完善年度工作计划

经济责任审计是发生在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内、任期届满或离任时,而比较清楚领导干部任期情况的是组织部门或人事部门。因此,审计机关在制定下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时,应主动与组织部门或人事部门沟通,了解即将任期届满或离任的领导干部信息。根据具体情况,做好年度工作计划。预先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做出客观公正的界定和评价,可以为组织部门或人事部门选拔任用干部提供客观依据,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二)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突出审计重点

经济责任审计除了检查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是否真实、合法外,更重要的是检查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是否在单位各项经济活动中履行了经济责任。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除了将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作为审计重点,更重要的是重点审计被审计者在任职期间所做作出的重大经济决策及其实施效果,如决策内容是否合法、决策程序是否规范、决策实施是否有效等。还应重点审计领导干部是否遵守财经纪律和廉政规定情况,如单位财务是否公开、单位购买活动中审批、经办是否分离等。另外,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也应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重点内容,如业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等。

(三)建立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