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特色园林设计范文

特色园林设计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6: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特色园林设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特色园林设计

篇1

关键词:地域文化;园林设计;空间情感;自然景观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043-01

我国城市景观设计的日益雷同是现阶段我国景观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要从根源上杜绝这种“雷同趋势”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实事求是,回归自然,根据地域的客观差异性,研究地方人文环境作为立足点,反映到设计作品里,并加以捉摸创新,即能产生富地域特色园林设计思路。

一、地域文化与园林设计关系研究

(一)地域文化

本文立足于这一广义上的概念进行研究分析的:地域文化是人们在某一特点区域长期积累、形成、发展、升华的脑力及体力产物。具有地区性和差异性。主要包括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结构、方言文化、饮食文化、民间信仰、民间建筑及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等。

(二)地域文化于园林设计关系研究

地方的园林设计主要是地域文化的空间表现形式,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精神文明随之提升的主要体现,记录了设计这一建筑时人们普遍的观念意识、审美情趣、生活方式等;而已经建筑好的园林景观会反作用于居住在周边一带的居民心理、行为变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带人的人文变化。总的来说就是新文化创造新新园林,新园林反作用新文化。

二、富地域特色的园林设计思路

(一)突出表现地方空间特点

设计者在对某一地域进行园林设计时应该要先“做功课”,即对该地域的整个空间环境背景有所了解,首先是宏观方面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结构、社区地理分布特征、气候特征、地理特征、造园功能、布局特征、总体特征等,其次是该座城市整体空间布局样式、布局原则、规律等。

(二)突出表现情感意义的园林设计思路

第一、形式表现新颖。形式表现是本地文化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就好像本地方言一样,赋予地域一定的性格特征。我们都知道在园林设计中,不管哪个国家,哪位国际型设计师,都会用到植被、水体、建筑等相似的元素,但当作品完成后风格、艺术创造力等方面基本上完全不相同。这就是他们将自己融入本地的地域文化中,根据自己的见解创造出来的富有独特性的设计。

第二、在客观的地域文化中加入主观感受。设计者在做园林设计“功课”时,会在特定情景中产生一种固有的情怀,比如英雄纪念碑唤出了人们对烈士们的缅怀、崇敬之意。设计者对地区的理解必然会带着自己的偏见或喜恶,这种偏见喜恶是设计者多年来受到的艺术修养、生活体会、文化见解有着密切关系。但是这不是主观感受的全部,真正合格的设计师应该在诠释自身感受时考虑到当地文化的需求,尊重当地文化在特定时期的表现。设计师是将自己融入到地域文化中,为一群有着相似的生活方式、逻辑思维的人们创造属于他们所需要的环境。

(三)尊重自然

园林设计产物——园林景观本身就是一个人造的自然环境,它主要由植被组成。设计者应该将适应当地的环境气候,结合自然环境特征,整合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作为园林设计的自然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适合于地域气候生长的“自然环境”。

(四)尊重地域文化

首先,地域文化是经过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念,形成与传统文化相呼应的地域文化。它是具有地方性的礼仪风俗、道德习惯,园林设计必须在尊重地域传统的前提下完成。其次,园林设计要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比如藏族园林主要体现朴质活泼的格调。然后是,是一个地方人们以生命捍卫的精神领域,园林设计应以宗教文化为主题,比如:伊斯兰信徒的园林,主要呈以喷泉为中心密封式建筑的形式,反应阿拉伯人居住习惯及对绿洲的渴望。园林设计者应该在满足这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自由发挥创造。尊重地域文化是能够切实反应当地人生活状态、价值观念的园林设计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三、总结

作为园林设计业的工作者,我们的作品应以能够积极回应当地气候环境,使我们的作品给居民们以安全、庇护、舒适、适应的感觉,同时我们在面对特殊环境时,必须遵从趋利避害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设计适应地方特色居住环境的园林景观。

篇2

项目所处基地的传统地域文化各不相同,使不同项目的表现形式、内容亦丰富多彩。如何把传统地域文化融入到项目的规划设计中,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1传统地域文化

传统地域文化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文地理、植物、风俗习惯、宗教礼仪、建筑装饰等元素。景观设计融入了这些元素之后,体现出民族历史文化的独特韵味,形成了当地独特的景观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讲,有着传统地域文化特色的东西有着重要的科研和史料价值、艺术价值,这是很多艺术家所追求的目标。从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来看,越是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品,越能为世界所接纳和承认。

2融入传统地域文化的方式

1)从总体构思,总体规划中融入。在拿到一个项目之后,我们往往先确定项目的规划范围,考察基地及其周边的现状环境,以及所处地区的未来规划,衡量其对基地所产生的影响并进行相关的分析工作,如区位分析,规划分析,城市水系分析,城市绿地分析,地形分析,用地现状分析等。同时,设计师对项目的传统地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从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如建筑特点,服饰特点,民俗活动,风俗习惯,宗教礼仪等。在充分研究基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基础上,进行文化元素的提炼,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归纳的方式可以从点、线、面三方面进行,使文化元素与设计元素融合在一起。在充分明晰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发散思维,思考文化元素在设计中的实际运用,并根据设计理论将各种元素融入到设计作品中。

例如:广西南宁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根据其项目所在的地理位置,定位为综合性公园。南宁是以壮族为主,聚居着壮、汉、苗、瑶等36个民族,民族文化缤纷灿烂,民俗活动多姿多彩。在心圩江的景观改造项目中,从总体规划方面就充分结合当地民族特色,运用壮锦和山歌,这两项民族特色来规划。具体规划中,设计师从壮锦的图案中得到灵感和启发,壮锦的图案变化万千,设计师将其抽象成菱形结构,以其象征景观结构。并因壮锦引申联想到织物的概念,把织物中的经纬网络提炼出来,象征城市肌理。以此来联系各景观节点。

在“山歌”的民族特色文化上,提炼“歌”的特色,歌曲有序曲,变奏,,尾声的特点,将其融入到景观节点中,通过歌、舞及声音等元素,并结合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元素,形成一个有序曲、有变奏、有、有尾声的纵向景观序列,并以此来组织各个景点。确立了景点的选址及主题后,再将其提炼、升华,最后赋予其富有诗意的景点名称,从而提升景点的意境和文化内涵,使“情”与“景”交融,使不同位置不同形态不同大小的景点通过相同的意境统一起来。

例子一:按照基地分析和候鸟生活特色分析,上游的功能定位为生态保育段,同时,从立意层面,此区域也象征着一首歌曲的序曲部分,既然是序曲,同时也象征为民族之源,序曲之源。作为河道的源头,此区域内设置了三个呼应“源”的景点:①“林隐泉韵”,象征水之源;②“神木祭歌”,象征壮民族之源;③“摊戏古音”,象征戏曲之源。

例子二:中游为游憩生活段,同时此区域象征着一首歌的过渡(变奏)部分,同时为呼应生态保育的功能定位,此区域内设置了一个引鸟区——“野鸟鸣翠”,一个开阔的戏鸟广场——“临风戏禽”,一个观鸟平台——“凭栏闻莺”。此区内设置的景点为体现过渡的作用,主要以游憩性质为主,并向人们展示各种文化元素,如铜鼓甬道、越人歌渡等。

例子三:下游为休闲娱乐段,此区域也象征着一首歌曲的部分,此区域的景点设置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活动,是整个设计范围内景点最为集中的一段,同时其功能定位也主要是人流较集中的活动为主,如火舞燃歌、美食长廊、鼓楼踩歌等。

总的来说,心圩江的景观改造设计是按照以下手法来设计的,在景点设置上根据地形特点和功能分区,通过提炼壮锦的标志性纹路来形成区域内的景观空间序列,并以少数民族歌、舞及其衍生的声音元素为切入点来展现少数民族文化及生活习惯。

2)从细节构思,节点中融入。从微观层面,具象化民族元素、传统文化元素,应当运用现代的构成方式,以一种现代的形式来诠释民族文化元素和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广州云山诗意小区,定位为具有“东方神韵“的自然人文生态社区,作品以东方的审美观为标准,并带有浓厚的禅意。设计师在项目会所前设计一面照壁,照壁图案参考了南越王墓出土的龙形玉饰图案,将其雕刻于照壁之上,并运用了现代平面构成的手法,以黄金比例雕刻于照壁。使其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同时形式活泼,时代感强。

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中学新校园景观改造设计,挖掘了邯郸的文化内涵,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成语皆出自邯郸,设计师运用邯郸的历史文化建筑——丛台,在新校区的文化轴上建造“意向丛台”,邯郸的丛台相传始建于赵武灵王时代,历经两千多年而依然得以留存。设计师设计“意向丛台”,运用了邯郸的历史文化元素,并结合“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文化元素,用镂空的手法,以剪影的形式,筑台而建。

四川成都的都江堰广场,设计灵感来源于当地的都江古堰,借助当地的农业遗产为其作品中的水系、雕塑产生相应的灵感。广场总平面像一个展开的扇形竹笼,其视觉焦点是一个源于竹笼原型的雕塑,广场的铺装和草地之上是三个没有编织完的,平展开来的“竹笼”。这些没有编制完的竹笼的平展方格同时象形于水利灌溉之下的种植文化。参考“竹笼”在都江古堰中的使用,在其设计中创新,使这座城市本身具有的社会和文化肌理在此得到体现。

篇3

1.1特色园林景观设计的目的性

为什么要进行特色园林景观设计,并且融入到城市规划中呢,除了以上几点,还有就是特色园林景观设计的目的性。何为特色景观的目的性呢?园林景观设计,就是通过景观设计使环境具有美学欣赏的价值,日常使用的功能,现在更要强调的是可持续性发展。还有一点就是特色园林景观设计的效益性。谈到效益,在进行特色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要有一个意识,那就是要注重效益,不是经济效益,而是生态效益。在很多时候,设计师们都把自己城市规划色园林景观的设计当作了一个普通任务,而忽略特色二字,也忽略效益二字。城市规划色园林景观的设计是一种艺术,艺术会带给人美的享受,一种独特的艺术会让人深深的印在记忆当中。所以,将特色园林景观设计的特色二字真正地做出来的时候,生态效益也就自然而然的达到。可以将城市的独特文化,独特生活特色充分地展现给大家,吸引住每一个到达这个城市的人们,让自己城市的人民生活在一个有着浓郁的家乡特色的环境中,这也应该是每一个园林设计师的梦想,与职责。

1.2城市园林景观的具体的特色设计理念

特色设计理念主要表现为园林景观设计的错落性、效果的凹凸性。在城市中,现代化气味很浓,生活节奏很快,人们总是在忙碌中度过。因此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要表现出一种雅致、错落的景象,让城市温和一些,也在一定的程度上起到缓解人们紧张情绪作用。而这种主要就是通过搭配各种植物与景观产生。要追求特色,就需要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加入独特的地域色彩与一种文化的品味,还有就是当地植物景观的适宜类型。例如,在河北唐山,新城就是最大的一个特征,所以在城市园林景观的特色设计上也要有新的这一个地域特征的体现。可以看到古代的前辈们在园林景观设计上做的就很棒,特别是在独特性上,看北方的城池,再看南方的园林,没有一个不让人叹为观止,没有一个不是体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因此,汲取过去的经验,也是做好特色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2总结

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特色;园林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现代的城市规划不是单纯的指绿化面积的大范围增多,而是从整体布局上整体考虑,既要有美化环境的作用,也要给广大市民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城市规划在技术上需要长久支持,并且随着社会发展的不停变化,人民群众对于城市规划的需求也不一样。在城市规划之中,融合特色的园林景观设计,就很好地从需求变换的角度考虑,满足了社会环境下的个性化需求,并加快了城市建设的脚步,并解决了生态环境问题。

一、特色园林景观设计在城市规划的现状分析

结合美与环境同在的特色园林景观,对区域的整体布局要求非常高。结合了建筑设计与规划,使之与自然环境共存,整体和谐营造出一种美的氛围,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愉悦感。

但是现如今,我国在大规模加快城市化建设的脚步,带来的环境影响也越来越恶劣。随之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烈,越来越看重生活环境的质量。推进城市规划,不仅要从提升自我经济,更要注重长久发展,追求自然和谐,要注重人与环境共同发展相结合,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从现有状况分析,很多城市在规划过程中,并未大范围实施特色园林景观设计。但是,随着环境变化的速度之快,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城市规划中融入特色园林景观设计已经刻不容缓。虽然近些年来,在城市规划进程中,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特色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必要性,并着手从加入特色园林景观设计的角度来加快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并根据各种环境上的差异、地方上的特色等,争取打造出完美而有特色的城市。

二、特色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打造有特色园林景观的城市,是为了迎合现代大众对生活品质及其美的追求。城市规划不仅仅只是该城市人民的自我享受,更是代表这个城市,给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人民的一种光荣形象。因此,城市规划中越是带有具有特色的园林景观设计,就越能给整个城市增光添彩,越能是城市风景如诗如画,环境更加舒适健康。,特色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也就由此体现:

(一)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

物质文化需求是建立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生活不可能一成不变,城市也不可能只有一种风貌。因此人民物质文化需求在变,城市规划也就必须跟随着一起改变。园林景观设计是一种社会形态,它反应的是人民物质条件改善下的生活环境变化,既能满足人民对生活的追求,也能满足人民因为娱乐需求带来的乐趣无穷无尽。与此同时,特色园林景观设计也是一种艺术层面上的高度升华,人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日常的生活出行若是缺少美,就及其单调乏味。城市规划中融入特色园林景观设计,就像是给城市生活注入一条新鲜的血脉,使原本生活更有青春的张力,更能给人民带来不可忽视的愉悦感受。

(二)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环境保护虽是被讨论非常多的一个话题,但是它确实有被讨论的必要。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离不开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被破坏,人类的生命安全都岌岌可危,因此,与生态环境直接挂钩的城市规划也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个城市的规划,必须是在生态保持平衡的前提条件下。现代城市建设的楼宇林立,很多时候都破坏了原有的绿色环境,因此,现有的特色园林设计中结合绿色生态,打造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形态。城市规划并不是单纯的为城市经济体制做贡献,只有真正改善现有的环境问题,给大众带来切身感受,真正享受美好环境带来的乐趣,让整个城市都融入到城市规划带来的人身体验之中,用心与自然交流,共同生存。

(三)提升城市形象

城市规划中融入特色园林景观设计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提升城市形象。城市形象的覆盖面非常广,简单来说,城市形象就是整个城市给人的一种深刻印象。例如北京、上海等地,都是国际大都市的代表,不管是从经济繁荣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整个城市的现有规划,给人的印象都及其深刻,这就是城市形象带来巨大影响。现在,很多城市的建设目标都是朝着体现城市形象而去。在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城市的特色都会随之有些小差别,如老北京的胡同与现代北京这座国际大都市,都是慢慢改变的。城市规划很好的融合特色园林景观,在提升城市形象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万万不可缺少。

三、城市规划如何融入特色园林景观设计

虽说城市规划中融入特色园林景观设计非常有必要,但是,如何高效的将特色园林景观设计融入城市规划又是一个重要问题。例如,适当的结合生态环境,确保安全有效;政府出台长久的城市规划政策,建立久远的规划理念;加强城市地标建设,使之有效的结合城市形象等等,都是非常有效融入特色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途径。

(一)结合生态环境

重视生态环境文明共同建设、坚持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大多数城市规划的目标之一,并坚持优先考虑生态安全,合理的分配园林景观布局安排,将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态的各种效益结合在一起,得到均衡发展。在城市规划的长远发展中,设计者将生态环境的建设融入城市规划是必然趋势。与自然相结合就是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直是大家追求的一种理想环境,生态环境很重要,但是特色的园林景观设计也很重要,城市规划不能抛弃任何一方单独发展,只有两者有机结合,并尊重当地的民族特征及其文化元素,追求整体平衡。

(二)长久的城市规划理念

城市规划不可能只是短时间的建设,从整个选址与布局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这必然是一段长远过程。因此,城市规划融入特色园林景观设计必定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城市规划对个性化与精细程度的要求非常高,并且城市规划与园林设计是综合性的项目,在整个城市的构架中,面临着许多不可小觑的困难与阻碍,这些阻碍在某些方面需要得到政府及其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模拟城市建设,对未来的城市建设建立一个长远的发展展望,并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

(三)建立城市地标

特色城市的建筑主要是结合了相应城市的地理条件及其人文环境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考虑,依附一种人性化的原则来代表整个城市的文化,并营造一种良好的居住氛围。城市特色就是建立在城市规划之中,一般是依靠现代技术的先进性来充分保留原有的艺术果实,但是又能在原有基础上建立具有现代特色意义的标志性建筑。城市形象的建设很大程度上都是将人文关怀与未来的憧憬相结合,而特色的园林景观设计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苏州园林等地,都极具当地特色,非常能代表那种江南山青水秀的亮丽风景,城市地标也由此建立。

四、结语

居民环境的改善必须依赖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目前也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的重要原因之一,环境与自然,物质与美的追求都是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保证之一。城市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是为了尽快改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丰富人民的日常生活,陶冶情操。特色园林景观的设计有机融合使得居民生活优越感提升,进而也加重了人民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因此,只有在城市规划中高效的融入特色园林景观设计,才能满足人民的个性化需求,提升整个城市的格调与水平。

参考文献:

[1]苏俏云. 以“人”为本规划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论中国城市园林绿地建设[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4) .

[2]邓华,杜威. 关于城市景观园林设计的现状与改进对策[J]. 民营科技, 2011,(03) .

篇5

关键词:农林院校;环境设计;特色定位

一、特色定位的释义及重要性

教育部相关主管部门曾指出:特色专业“应该是在专业建设的观念上有独特性,人才培养的手段上有新颖性,课程设置、知识和技能的结构上有科学性,产教结合架构上有独创性”。[1]这一界定,是关于高校特色专业设置的属性界定,其“四性”表述,对于特色定位的释义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那么,什么是特色定位?简言之,就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而言,特色定位就是与众不同办学风格、特点、取向的形成与确立,是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式和方向诸方面独特性、新颖性、科学性、独创性的个性展示。而就农林院校环境设计专业而言,特色定位应当以与农学林学关联为办学宗旨、以涉农涉林为课程设置原则、以培养宽口径多用途生态环境设计专门人才为目标。对自身特色定位的权衡和考量要特别注重必要性、适配性和前瞻性,要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及专业优势紧密衔接。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愈来愈多的有识之士都清醒地认识到专业特色的重要性,都在充分施展自身优势使专业尽可能办出鲜明的个性特色。特别是一些冷僻专业、新办专业和普设专业,为了吸引生源、提高社会知名度,尤其在专业特色上大作文章。据笔者了解,近年来,为了更好地谋求自身的发展,扩大生存空间,我国农林类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都在不同程度地尝试打出自己的“特色牌”。为什么?这是因为,我国现有高等院校2845个,其中设置了设计类专业的学校有1947个,有400余所各类高等院校设立了环境设计专业。[2]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无论是就普通高校而言,还是就农林类高校而言,环境设计专业所面临的竞争是何等的激烈!如果我们在专业特色上不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那么,下一个出局的就会是自己!

二、准确把握特色定位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特色定位应与本校办学特色挂钩

农林类院校一般都普遍坚持以“农”和“林”贯穿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全过程。在农林专业背景下,即使是非农学科,也要与农林学科相互交叉,彼此融通。“非农”而不“离农”,才是农林类院校非农林专业的生存法则。为此,农林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应着力从专业的交叉性、关联性和延伸性上发力。即:其一、在课程设置上做到与农林学科有交叉。比如,我校环境设计系开设的生态室内设计、景观植物等课程,就较好地体现了与广义农学的学科交叉。其二、在本专业与本校其它专业的设置上做到相关联。比如,我校的园林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关联就是非常紧密的。其三、在人才用途的覆盖上做到相延伸。比如,我系主要是为社会输送宽口径多用途生态环境设计专门人才,而生态与农业则密切挂钩。

(二)特色定位应与学生就业创业挂钩

学生的就业率与创业成功率是检验教学质量的硬指标。农林类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只有紧密联系学生就业创业所必须具备的实际才能与本领,做到因需施教,才能使自身的专业特色定位与社会需求紧密挂钩。近年来,我系针对社会需求,以全面提高学生就业创业技能为目标,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配强师资力量,开展学研产一体化流程化教学实践,在全面打牢学生学识基础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实现了毕业生99%的就业率。不少学生还独当一面,自主创业,取得了成功。

(三)特色定位应与教学资源优势挂钩

教学资源是师资、设施、科研、信息等各种资源的集合组合。农林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要办出自身特色,就必须最大限度利用这些资源,使教师能够施展自己的专业特长,设施能够发挥它的最大用途,科研成果能够得到有效运用,文献信息能够得到充分共享。我校的各种教学资源与“农”密切相关,我系办学也紧紧依托这些优势,在专业设置上坚持以广义农学为学科支撑,体现涉农特色,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装置艺术设计、陈设艺术设计、公共环境小品、创意设计与推广等方面的宽口径高级设计人才。

(四)特色定位应与人才培养目标挂钩

农林类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离不开以培养农业林业科学类人才为主,以培养其它与此关联类人才为辅的基本定位。如同农口和林口需要大量法律、财务、商务、计算机等人才一样,无论是涉农涉林的产业体系、商业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都无疑需要大量环境设计类人才。农林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特色定位,只要能够使培养出的人才适应和融入涉农涉林的一切产业、商业和社会服务体系,并且学有所用,就算是正确的定位。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系确立了实现“三个取向”(即技术类人才、研究类人才、环境设计拔尖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较好地对接了学校培养农口类多用途宽口径人才的既定人才培养目标,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

三、我校环境设计专业特色定位的尝试与探索

近年来,我系在专业的特色定位上进行了一些可行的尝试与探索,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主要有四点:

(一)紧扣农字,实现农学的关联延伸

结合农业院校特点,我系开设了与“三农”密切关联的专业课程。第一,新增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环境公共设施设计等课程,使部分新增课程直接姓“农”。第二,将原有的数字化环境设计引入证书制度,与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的全国计算机技术认证(CAD)实现课程置换,学生学完此课程,经考试合格,即获得全国计算机技术认证应用工程师证书(CAD工程师),以增加学生在农口领域的就业筹码。第三,将原有的景观设计概论和景观设计,更名为生态景观设计概论和生态景观设计,在课程内容中加入生态学的部分,主要讲述如何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景观设计,将原有的室内空间设计1与2更名为室内生态设计1与2,主要讲述如何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居住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这样调整,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多地融入大农学范畴。第四,将原有的建筑设计拆分为农业建筑设计和城市小型建筑设计两门课程,对农业建筑和城市建筑分别讲述,这样调整,确保了涉“农”的专业课程能够独立门户。第五,开发一批具有本土文化特色和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实训项目,将项目教学贯穿于城市小型建筑设计、农业建筑设计、室内空间设计1与2、生态景观设计、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家具与陈设设计、光环境设计、室内外空间色彩设计、材料及施工工艺等课程的始终,这样做,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农村人居环境实体设计的实战本领。

(二)取人之长,做到定位的兼收并蓄

我系所坚持的特色定位的兼收并蓄主要体现在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和队伍建设上。在课程建设上,我系贯彻一个“请”字。通过外聘教师,补齐本专业师资力量的短板,收纳各方英才为我所用。在校企合作上,我系贯彻一个“联”字。以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等方式,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3DMAX)等课程的教学交流。将企业工作流程、施工过程等实时传递到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在工作现场可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校企合作开发核心课程资源包,合作开发施工工艺、材料预算等虚拟实训视频,聚集设计案例、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设计素材、教案、课件、视频、资讯等,依托学校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形成校企共建共享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根据社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需求变化,按照多种职业岗位的从业技术要求,不断更新相应课程的教学内容,构建融入景观、建筑及室内设计行业企业技术标准的课程体系。在队伍建设上,我系贯彻一个“精”字。即精训师资队伍,蓄积教学能量。一是发挥本校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的作用,建立环境设计工作室,使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施展。二是有计划地选送优秀教师到有关高等院校、企业进修深造,吸收外校的教学精华。三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在职博士研究生,进一步提高在任教师的学历层次。四是争取引进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更好地优化师资结构。五是进一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与学术研究活动,使教学与科研比翼齐飞。

(三)人无我有,办出专业的个性特色

通过多年实践,我系力图将本专业办出姓“农”的个性特色。一是落实培养符合专业规范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积极探索构建学研产“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具体包括:以“知识学习”为主线的课程模块;以“科研培养”为主线的创新基地模块;以“生产实践”为主线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块。三个模块按照学研产发展规律,整合成为环环紧扣的教学链,并依据该教学链制定全新的教学计划,明确每个模块课程的具体任务和要求。二是突出素质拓展,实施活动教育提量工程,通过课程展览和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环境设计行业竞赛的方式,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四)因需应变,对接社会的人才需求

因应人才市场需求,我系适时调整专业课程,具体表现在:一是与用人企业共同优化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设计流程对接。二是深化“项目+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小区景观设计、新农村规划、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生态旅游开发和城镇化建设、居住与公共空间设计与施工项目为搭配,校企合作建立校内专业设计工作室、实验室和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三引三进”,即将企业引入校园、将工程项目引入课程、将企业骨干引入教学团队和教师进企业、学生进工作室、教学进现场,实现教、学、做流程化,推行“项目+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是强化以参与、体验、实训为形式的实践教学。加大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将学生毕业实习的时间确定为不少于3个月,将原有的9周更改为12周。同时将原有的采风与专业考查更名为传统文化考查。主要对我国传统民俗、民居文化等进行专业考查,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设计实践。此外,还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发一批学以致用的实训项目,引入企业及行业的技术标准,为学生营造生产性实训环境。四是精选学生就业创业的练兵场地。在一些环境实体设计精品较多的大城市(如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等)设置一系列实践活动基地,以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满足学生高层次实习的需要。总而言之,农林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特色定位与生源、教学质量、就业率、社会知名度密切相关,与拓展艺术类专业在非艺术类院校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密切相关,与补齐补强农林类院校专业配置密切相关,是一个现实而且重要的课题,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潘鲁生.关注高等艺术教育———高校艺术类专业设置与调整面临的形式与对策[J].设计艺术,2002,(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