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金融风险如何防范范文

金融风险如何防范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6: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金融风险如何防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金融风险如何防范

篇1

【关键词】农商行防范金融风险

所谓金融风险,指的是在经营以及交易的时候资本预期收益的变数,也就是实际收益同投资预期收益相比存在偏差。对于金融风险而言,它的存极大的威海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它不但影响个别金融机构的利润,甚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秩序稳定也可能遭受破坏,从而导致社会动荡情况的出现。一旦出现如较大范围存款挤兑,就会迅速酿成金融风波,其结果将会使金融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陷于瘫痪。因此,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工作中的“重头戏”。

一、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

农商行服务宗旨“面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其管理体制不同与其它商业银行,因此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上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商业银行的办法。随着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农商行经营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扭亏增盈的力度也逐步加大,但经营中的风险仍较高。其具体表现形式为:一是不良资产、不良贷款占比较大,存在严重信用风险,截止2016年底,某农商银行系统全辖8家行社各项贷款余额565.63亿元,比年初新增104.16亿元;有9.15亿元的五级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有3.11亿元的上升,占比1.4%,比年初有0.24个百分点的上升。而且部分行重大信贷风险暴露较多,大户不良贷款相继涌现。二是经常出现内部流程比如信贷、财务以及支付结算等执行不到位造成案件,使得操作风险扩大化;三是资本没有较高的充足率,流动性风险较为严重;四是资产利润率以及利息回收率不高,导致市场风险和潜在风险的存在。

二、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农商行运营中的风险主要有信贷风险、结算风险、资产利润率低、道德风险。虽然目前农商行的信贷风险把控平稳有序,贷款管理工作卓有成效,但是从发展和规范来看,信贷管理制度在当前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远远不够,制约机制还存在很大的漏洞,不能完全适应当前信贷业务发展的需要。形成风险的原因如下:首先是进行管理的时候无视农商行贷款操作程序,在贷款管理和发放的时候技术性失误明显,同时“三查”制度流于形式,欠缺科学的可行性分析和项目评估,加上贷款规模过大,贷款投向结构、期限结构不合理,贷款经营机制不健全,造成信贷风险。二是结算业务的扩大化,规章制度和结算品种非常多,客户同本地和外地的农商行联系密切,在进行结算办理的时候稍不留意,那么结算事故很可能出现,形成结算风险。三是存贷款利差难以确定,造成了盈利能力低下,而竞争地位不平衡,存贷款市场的份额急剧下降,造成了经营困难,形成利润率低的状况。四是为虚假业绩的取得,在规模方面盲目扩大,导致内部经营管理杂乱无章,信贷规章违反,同时权限也不对他们产生作用,贷款的时候以人情和关系为准绳,形成道德风险。

三、防范和化解农商行金融风险的对策

(一)构建风险管控体系,强化风险管理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发挥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作用,对于农商行稳健发展至关重要。有效防范风险,逐步改变农商行抗风险能力较差,经营状况不容乐观的局面,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已成为农商行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正确审视现状,在管理制度覆盖风险点的密度方面不断增加,对制度设计以及执行方面的缺陷做到及时发现并弥补。根据业务的风险控制手段、控制程序及管理要求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做出相应的制度规定。对于相关分支机构和部门来讲,要以各自I务特点和实际为依托,详细规定风险管理的操作具体流程、方法和事项。实现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的改变,紧密结合制度建设与技术手段创新、业务流程改造以及管理工具开发等,从而使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和系统性得到提高。

(二)坚持审慎经营原则,创新服务理念

要切实实现粗放型经营管理转化成精细化,由信贷业务的“阳光操作”代替原来的内部运作,由主动营销的经营理念代替原来的被动服务,由从严管理信贷人员代替一般约束。做到资产质量的努力提升,使资产流动性风险得到降低。对审慎经营原则加以坚持,实现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如果企业属于高污染、高耗能、以及产能过剩行业的话贷款要严加控制,对于“立足社区、服务三农以及服务城乡”经营要最大程度的做好。盘活不良贷款,提高信贷新产品的研发能力,担保模式由过分强调抵押、质押的转变成组合式、多样式、替代式以及差异式。在实现风险控制的前提下使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尽可能的得到满足,赢得市场和客户要以快捷的方式、创新的手段以及优质的服务来实现。

(三)使贷款管理模式转型推进,同时对责任追究加以规范

以“权责对等、实事求是、尽职免责以及失职必究”的原则为依托,明确责任追究机制。健全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制度,逐步形成风险保证金、不良贷款赔偿押金、薪酬考核、尽职免责、违规行政处理等五位一体的贷款责任追究机制。对违规贷款的责任人,按照权责对等原则,根据违规情节轻重、损失程度、社会影响等情况给予责任追究,对发生大额贷款风险等较大负面影响的情况,促使贷款各环节的责任人认真履行职责,加强信贷管理水平,有效控制贷款风险。引入尽职免责制度,有针对地制定各个环节的尽职免责条款,彻底打消经办人员的顾虑。以实体经济运行情况为依托,充分考虑小微企业贷款风险高、管理难的现实,在不良贷款容忍度方面予以适度提高,从而使得信贷人员能够正确理解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在贷款营销方面做到积极、主动。

(四)提升信贷队伍专业素质,优化激励措施

按照客户经理的管贷规模、技能考试、工作业绩以及各级部门的考核评价,科学确定客户经理等级,明确准入和退出机制,提高优秀的员工等级待遇,对业绩差的通过薪酬手段迫使其主动转岗。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在营销积极、贷款总量以及覆盖面扩大的前提下,加大风险控制力度,使得信贷人员努力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在管理主营创新业务机构方面加大力度,创新业务内控机制方面设计要严格,对各个业务权限、角色以及职责加以明确,在内部稽核以及奖惩制度要明确化;在创新业务管理方面加大力度,在会计核算以及统计信息的时候要严格,并制定出应付创新业务经营的突发事件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候念东.《对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再思考》.《中国城市金融》,2004第3期.

篇2

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社会总体融资规模达17.29万亿元,同期人民币贷款新增8.89万亿元,占比为51.4%,银行作为中国经济市场的融资主体地位可见一斑。与此同时,其天量融资规模背后也隐含着巨额风险。2013年6月份,金融市场遭遇经济危机以来最严重的“钱荒”,最高峰时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达13.44%,钱荒风暴席卷各大商业银行,金融市场哀鸿遍野。12月,钱荒再度来袭,钱荒的屡屡爆发是多方面的因素推动造成的,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而长期存在于我国商业银行体内的金融风险无疑是钱荒之祸的重要推手。此外,近期相继曝出的中诚信托30亿支付危机、山西联盛集团信托支付危机背后也隐藏着商业银行的影子,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防范和控制已经迫在眉睫,亟需引起各方重视和大力解决。

二、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现状分析

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有三种:一是银行信贷平台自营管理产生的内生性风险。商业银行在信贷平台的运营和管理上存在风险隐患,如:国有商业银行股份改革不彻底,监督和激励机制缺位;业务授信和审批不规范,企业贷款审核和发放存在安全隐患等。此外,商业银行为追求息差利益,通过开展通道业务、信托等将贷款业务移出表外,在扩大融资规模的同时也借由资金杠杆将金融风险放大。二是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引发的债务风险。商业银行过度参与房地产信贷市场,房地产企业和个人住房商业贷款规模容量激增。数据显示,2013年房地产行业贷款新增2.34万亿,占比26.4%。房地产市场的高度泡沫化和政策不稳定性则加剧了银行金融风险。与此同时,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居高不下,据《财经》杂志分析,2013年我国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累积或达19万亿元,其中银行贷款约为10.5万亿,占比55%。地方融资平台多是参与基建建设,其投资的长期性和业务分包商的复杂性很可能使得平台陷入流动性和信用危机,成为巨额坏账。三是影子银行等监外体系风险的回流侵袭。影子银行一直是让各国金融监管体系头疼的金融机构组织,其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自由”、过高的资本杠杆率及可能暗含的洗钱、金融诈骗等非法金融活动都会对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巨大风险。当前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究竟如何还无人得知,但有一点业界存在共识,即是影子银行的规模和影响已经到了必须引起监管主体和银行等足够的重视的地步。影子银行的存在,一方面挤占了银行本身的融资市场,分流部分投资者和储户,侵蚀了银行的基础业务。如阿里巴巴和天弘基金联手推出的余额宝在上线半年时间后,用户就超过4900万户,规模突破2500亿。另一方面,影子银行所产生的风险又将通过对融资人抗风险能力的侵蚀传导回流给银行,如2011年温州民间借贷风波中,部分参与民间融资的企业受资金链断裂影响,破产倒闭无法偿还银行债务,成为银行坏账。

三、化解和防范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对策和措施

(一)夯实自身基础建设,完善信贷平台风险管理。打铁还需自身硬,化解和防范充斥在商业银行体系内金融风险的最终落脚点和出发点只能是立足银行本身。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应积极深化股份制改革,推动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避免所有者“虚置”下的权力失衡和监督缺位。商业银行应建立起严格规范的业务授信制度和审批体系,强化对贷款企业的信用审核和项目审查。同时,商业银行应以健全内控制度为基础,抓好银行风险预警机制和内部监督机制建设,加强对银行不良资产的监控和置换。在进行金融创新设计的同时,应极力避免资金部门和员工对利润的追求而无限制、盲目扩大信贷规模,或是巧借金融创新名目进行贷款资产转移,违规扩大信贷规模加强对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和审查,引导金融创新向正规路径发展。充实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风险抵御和防范能力。定期开展资产盘查,对经营状况进行账实核对,及时化解和处置风险。

(二)建立银行退出机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特色和银行自身发展路径的特殊性,银行业长期存活于没有退出机制的环境中,一方面推动我国银行准入门槛高,国家对银行的设立和牌照发放审核严格,造成银行竞争活力缺乏、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不足等,同时这种政策造成的垄断环境也抬高了企业融资成本,不利于减轻实体经济的减负和发展。另一方面,由于退出机制的缺乏和政府兜底机制的存在,导致一些银行在信贷过程中对企业信用状况和经济实力不加审查,不良资产、呆账、坏账不断累积,甚至将包袱甩给政府,使得金融风险不受约束的侵入金融体系和经济市场,危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监管部门应积极试点研究建立银行退出机制,提高银行市场的流动性和竞争性,破除银行习惯政府兜底的惰性思维。银行退出机制建立过程中应完善对企业、群众资产的保障,避免引发危机。与此同时,政府应积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促进优质银行和优质企业的发展和获利,提升银行融资服务能力。

(三)政策引导资本流向,推动银行对实体经济反哺。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为了促进实体经济更好的繁荣发展,政府和监管机构应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推动银行对实体经济的反哺。政府应积极通过产业政策调整,加大对新兴产业、高新产业等的扶持力度,并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和税费优惠,形成政策洼地,吸引资金流入。同时,应加强对过热行业尤其是房地产行业的监控力度,严格新项目审批和动工,提高税费,挤出投机性游资,促进过热行业理性回归。地方政府应缩减基建投资规模,加强风险排查和偿付能力自查,及时化解和处置融资平台金融风险。监管机构和银行也应加强对国家经济形势的风险研判,通过合理区分设置贷款利率、贷款额度,加强流动性审查,强化资金流向监控等措施,加强对银行资金流出管理。鼓励和引导银行资金向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流动,对落后性、污染性和过热性等企业,应减少和限制贷款发放,从严审查。

(四)加强影子银行监管,促进民间融资合法化。影子银行是对传统银行体系的补充,也是金融市场创新和发展的必然结果。监管部门、银行业和社会都应理性看待影子银行等监外体系的金融机构组织,多方合力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推动影子银行向着正规化、合法化和有益化发展。监管部门应正确区分影子银行中的“好人”和“坏人”,对于正能量的影子银行机构,应从“加强试点、规范发展、允许合作”的思路出发,缓步推动影子银行等民间融资合法化进程。对于合法化有困难的,应加强控制和监管,建立备案登记制度。对于一些存在洗钱、金融诈骗、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行为的金融机构和组织,应强化线索排查,加大打击查处力度。针对金融案件存在的地域分布广、科技含量高等特点,应强化不同地域之间、和境外监管机构的协同沟通,同时建立专家会审机制。加强对网络虚拟经济的监管,建立网络金融市场风险监控和预警体系。

篇3

关键词:房地产行业 金融风险 防范措施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与全球化的加剧,很容易出现房地产金融风险的问题。对于这种问题,我国也在慢慢完善相关机制以保障房地产行业能够持续向上发展。房地产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房地产金融是其重要因素,因此防范金融风险不但决定了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趋势,还会对整个国家经济与金融行业的持续发展造成深远影响。

一、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含义和类型

(一)金融风险含义

房地产金融的广义是指房地产资金之间的流通,包含了房产金融与土地金融。而它的狭义是指与房地产开发与投资经营相关联的金融活动与投资活动。而金融风险指的就是房地产业在银行的帮助下进行筹措、融通、清算资金等相关金融业务时,因为各种突发问题而受到影响,使银行在收益时不能够达到预期收益,进而需要承担风险损失,造成房地产金融风险。

(二)房地产金融风险类型

信用风险。主要指的是因借款人没有能力偿还或者不想偿还,而出现的贷款利息不可以及时回收或根本没有办法回收的状况。这种信用风险一般都会出现在房地产企业因房源销售困难、投资周转不畅或者因经营不善导致亏损甚至倒闭等这些情况上面,如果借款的是个人,并且个人出现了收支减少、待业在家、支出更多或者亡故等因素也会导致没有能力还款。

流动性风险。因为在当前金融机构并没有充足的运转资金与能够随时提现的资产,所以可能会出现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与无法满足客户提出要取出存款的要求,进而承担流动性风险。有部分流动性风险具有原发性,指的是在资产构造里中长期资金贷款比例太大,现金等不能解决提款需求,同时又缺少资金融合的经济渠道与方法,从而使流通不畅;也有一些流动性风险具有继发性,主要是因为信用风险引发的风险,在房地产金融里有很多人是将房产作为贷款抵押品,而当贷款人无法按时还取贷款时,银行就会要求将抵押房产进行处理以得到赔偿,但是房产卖不掉就会导致银行缺少相应的资金用来解决提款等问题,这也会出现流动性风险。

汇率风险。如果在金融市场里出现外汇升值,就会导致本国货币在外贬值,而让以外汇为主的债务出现家中的情况;如果情况刚好相反,就会让用外汇计价的相关资产出现减少的情况。在进行外汇买卖与收支时也有可能产生风险,因此当在房产金融里出现外汇或者外债的身影时,就有可能会出现外汇风险。

二、出现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原因

(一)健全房地产金融风险管理的相关机制

当前,我国房地产金融的法律法规建设在不断进行完善,房地产市场也随之在快速发展,两者都具备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在当前还没有其他的专门针对房地产金融的法案,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与房地产金融相关的规章制度应该得到进一步完善。

(二)房地产金融渠道单一,太过依赖银行贷款

我国的房地产金融市场在经历了30年的发展之后,国内银行的相关体制建设渐渐成熟,但是房产开发所需资金大多依赖银行贷款,既存现状显然会让房地产金融出现更多的风险。目前我国银行对于房地产行业的贷款方式主要有建筑贷款、房产资源开发贷款、储备贷款与住房贷款等方式,所以,在房地产金融市场所运转的各项环节都会承担其中运行时可能会出现的信用与市场风险。而且,如果每项环节在运转的过程中产生差错就一定会给金融市场带来不可估量的风险。

(三)受益群体的利益诉求差异化

当前我国国情决定了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受益群体会有多元性,在这当中包含了各阶层政府、地产开发商、土地产权方、商业银行和有住房需求的人等。这些受益群体在利益诉求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特别是房地产业在进行市场化后,房产价值就会和受益群体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消费者负担不了高房价时,银行不但会贷款给开发商同时还会提供贷款给普通消费者,这又会让银行借贷身处风险之中,而且,在房地产金融市场里政府也占据了关键位置,因此要在利益和风险间找到支撑点。所以,房地产金融市场里受益群体的利益诉求决定了风险的发生几率。

(四)个人住房贷款有潜在的违约风险

我国的个人征信系统已建立并在不断完善,在当中所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多,反映的信息情况越来越全面,因此银行在对贷款人资产情况与贷款意图进行监管调查时,会越来越方便,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的客户群体已发生很大变化,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也通过贷款方式解决住房问题,贷款客户的人员组成变得多元化,但个人征信系统对这部分客户的信息还不全面,这类客户以往从事农业生产,个人信用信息没有建立或不全面,使得银行在贷款审批中无法借助个人征信信息来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另外,贷款客户人员类型组成的的多元化,使得其还款来源也变得多样化,还款的不稳定性因素增加了,更容易导致客户在申请按揭住房贷款后,出现违约风险。

三、加强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一)增强银行的自身管理

银行如果想防范自身的贷款风险那么在事前就应该重视预防,不是在风险发生后再想办法解决。在贷款发出前,如果发生了开发商无法偿还贷款的情况,那么银行应该立即将其抵押品没收。但这种方法也是事后的补救,防范重点应该还是事前控制。而另一面,需要强化监控房地产行业贷款的各种细节。银行一定要按照法律法规走流程,不能被利益蒙蔽了双眼,发放贷款给不合标准的房地产开发商,并需要强化认识房地产金融市场的规律,不被金钱所诱惑,对银行内部进行改革、改进原有体制,并同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施行权责合一的奖罚制度。

(二)扩展房地产行业的融资渠道

将房地产行业的融资渠道扩展开来的目的是将银行独自承担的风险分给社会来共同承担,主要方法有投资者自身承担起房地产金融风险的融资。当前我国在房地产行业方面的主要融资方式有将贷款融资转化为银行贷款、资产实现证券化、房产信托等多样性融资渠道,是扩展消费者与房地产行业融资渠道的重要方式,而且也能显著减少房地产市场的金融风险。当房地产市场金融系统完备之后,房地产融资与个人贷款才可以在股权与债券融资中构建完善的证券市场。在证券市场中,可以创新使用各种金融工具,其中包含了信托证券、投资基金等方面。这样才能有效实现投资者在房地产市场中的融资渠道,进而逐步分解对金融风险的分析。

(三)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

在我国现有的市场体系里,如果缺少了市场的监督或者能力不足,就有可能出现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象,导致部分收益个体把发展成本转移到奉献资源者身上,而这些人不但没有办法得到收益同时还需浪费成本。房地产市场金融风险主要是因为受益群体之间的竞争,特别是有一些利益集团无法对某些参与者产生约束力,最后出现利益失衡的现象。所以如果想防范房地产市场金融风险就应该建立高效率的约束机制,并通过平衡收益群体间的利益诉求,确保市场拥有相对公平,进而完成风险和利益之间的平衡。

(四)完善个人信用评级机制

虽然我国现在建立了针对个人的信用评级制度,但是一般情况下都只会依靠道德约束与评判,如果在贷款过程中出现了违约问题,当事人的要承担的法律责任相对不会很严重,而银行在其中的制约效力也会十分有限,所以,完善现有的个人信用评级制度是当前银行的首要任务,我国应和国外已发展完善的个人信用评级机制看齐,建立信用调查、信用档案等机制于一体的监管制度,以有效的法律监管个人贷款,增强违约风险成本,例如,银行可以采取联网的方式,在网上对涉嫌贷款违约的当事人进行公布,并同时取消其永久贷款资格;并强化对信用评级制度的使用,信用等级越高能够得到的贷款金额越大,而且利息利率与贷款日期等都能够相应获得优待,以此方法完善信用评级机制,能够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四、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和金融产业之间的合作逐渐在深化开展当中,由此便可以看出房地产行业只有扩宽融资渠道才能够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除开传统意义上的银行投资,外来资金也应成为我国房产金融业新的资金来源。银行在进行经营改革时可以把潜在的贷款风险加入到考虑范畴。在此之外,政府之间也应该将房产业中受益群体之间的各种诉求进行平衡,并以顺应市场发展规律为前提正确掌握宏观调控,使房地产金融市场能够成功防范风险,发展道路可以越来越稳定。

参考文献:

[1]汤磊.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及防范[J].对外经贸,2015,04

篇4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金融风险 防范 化解

金融风险是指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资产损失的可能性与盈利减少的可能性。农村信用社处于特殊地位与职能,即农村信用社是服务于“三农三牧”,因而其金融风险也具有不同于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的特殊性。

一、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现状

一是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不良贷款占比较大,存在严重的信用风险;二是农村信用社财务、信贷、支付结算等内部流程执行不到位造成案件频发,形成严重的操作风险;三是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不高,存在流动性风险;四是农村信用社资产利润率低,利息回收率低存在市场风险;五是部分员工素质低、信用观念淡薄,由于利欲熏心,形成、以贷谋私、篡改账目等形成道德风险问题;六是由于农村信用社近几年来信贷投放过快,潜伏新的金融风险。

二、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对策

农村信用社以安全营运为目标,以规范管理为手段,着力提高风险分析、控制能力和水平,强化全员、全过程、全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有效防范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农村信用社不同于其它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较低,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问题上不能照搬其它银行的经验。必须在借鉴商业银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分析自身在风险管控、业务创新、战略选择等方面的局限和不足,形成一套符合自身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对策,并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1.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的健康、稳健发展至关重要。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入,强化风险管理,有效防范风险,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已经成为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

首先,根据情况变化和形势发展,不断增加管理制度对风险点的覆盖密度,及时发现并弥补制度设计和执行上的缺陷,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其次,针对不同业务的风险控制手段、控制程序及管理要求做出统一的制度规定,相关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要结合各自业务特点和实际情况,对风险管理的具体操作流程、方法和事项作详细规定。最后,改变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把制度建设与业务流程改造、技术手段创新、管理工具开发等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管理制度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2.合理运用资金营运管理

一方面要大幅度提高资产质量,努力降低资产流动性风险。要合理运用资金,要坚持审慎的经营原则,科学判断经济形势。2009年一季度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达4.58万亿元,这一数字超过历年新增贷款量,并且几近完成全年计划新增贷款总量。信贷如此放量,为我国历史上罕见,对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但重点是能否用到“刀刃”上,对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发挥真正的作用。因此农村信用社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贷款,牢固树立“立足社区、服务三农、服务城乡”的经营宗旨,加大对支农、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的金融支持。要加大对不良贷款的盘活力度,真正做到“前清后不乱”。

3.严把信贷管理关

(1)贷前调查要把好风险准入关。信贷人员应多渠道、多层面、多方面地调查,了解借款人或创业者的道德品质、经营状况和社会负债等情况。要对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表进行细致地分析,了解其资金动态,客观评价其经营状况、销售业绩和风险情况。要深入了解担保人的担保资格、经济实力和信用状况,了解抵押物的真实市场价值和变现能力。

篇5

【关键词】 金融会计; 金融会计风险; 防范; 化解

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警示是深刻的、长远的。我国也是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也在大量地吸收外资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我国也存在大量的外债,我国银行业受国家政府的控制程度也很高;同时权责发生制的执行也使得我国银行业在收入的确认上违背了会计谨慎性原则,助长了泡沫经济。尤其重要的是,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呆、坏账是我国金融危机产生的最大隐患。从金融会计的角度,我国银行业欠缺一个象西方那样“信息提供正确及时、问题反映客观公正、自我调节灵活机动、对策处理果断有效”的成熟会计核算监管机制,这是我国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根源所在。

金融会计具有核算和经营管理两项主要功能,一方面直接负责财务管理、损益计算和经济核算;另一方面通过反映情况、提供信息、分析预测来实现计划管理、资金管理,对整个银行业务经营进行控制和调节。因此在分析会计风险时,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强化金融会计职能,也就是在分析金融会计风险类型和我国金融业会计风险的现状、原因及控制时,在会计职能的发挥上作出界定。

一、金融会计及金融会计风险

金融会计是我国会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按照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治理活动进行准确、完整、连续、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对金融机构财务信息进行衡量、加工和传送的专业会计。它有助于信息的使用者在经营治理和其它经济活动中作出合理和有效的决策。

金融会计是金融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愈发展,会计愈重要。金融会计的重要性,要求其对金融机构经营治理活动的核算、监督及其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必须绝对准确,符合客观实际。但是,金融会计也面临着复杂的环境和人为因素所带来的各种风险。所谓风险,可以根据人们的不同理解有多种多样。风险是对特定情况下未来结果的客观疑虑;风险是损失出现的机会或概率等。但是,目前最被人们接受的风险定义是“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因此,所谓金融会计风险,就是金融机构在经营治理过程中,由于会计核算错误或会计信息提供失误而导致的决策失误,以及因为主客观条件恶化或其他情况,使金融机构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逐步建立适应商业化经营特点的治理型金融会计新体系

在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会计的治理职能,切实运用现代治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对银行的业务经营进行全过程的跟踪与监控,积极参与银行经营决策,逐步建立起能适应商业化经营特点的治理型金融会计新体系。首先,要尽快建立集中统一治理与分级授权核算相结合的会计核算体系,全面整顿会计工作秩序,加强会计的基础工作,积极治理假凭证、假账簿、假报表等“三假”现象,切实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为改善银行经营治理与防范金融风险,及时提供真实、可靠、全面、相关的会计信息。其次,要尽快实施统一的会计治理体制,杜绝违规经营、账外经营。目前我国银行业存在的许多风险与损失在很大程度上与违规经营和账外经营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金融会计治理不统一的弊端,影响到会计职能的发挥,使得正常的会计信息难以及时获得,不仅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还轻易掩盖问题,延误分散与化解风险的时机。因此,只有尽快实现金融机构内部统一的会计治理体制,才能有效地遏制违规和账外经营,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会计风险。

三、加强和改善金融会计的信息揭示与披露系统

离开了来自银行内部和外部及时、可靠、完整的会计信息,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就无从谈起。为此,对来自银行外部借款单位的会计信息应就其真实性、全面性和相关性提出相应要求。首先,考虑到目前我国企业虚假会计报表满天飞、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现实情况,银行在接受贷款申请时,应强制要求其报送经由注册会计师审计验证后的会计报表,并要求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其次,银行在接受企业贷款申请时,应要求所有的贷款企业必须提供现金流量表,并应将原先着重对企业利润指标和静态财务比率的考核,转变为对现金流量指标以及与现金流量表有关的财务比率的考核上来。最后,鉴于我国企业编制与提供的会计报表过于简化、信息含量低的情况,银行在接受企业超过一定数额的贷款申请时,除要求企业报送主要会计报表以外,还应要求企业提供能具体披露其偿债能力的补充会计信息。

四、进一步改进金融会计制度,使之充分体现谨慎性会计原则

(一)改进呆账预备金计提方法,提高计提比例,扩大计提范围,简化核销审批手续

一是可以考虑采用能够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计提呆账预备金,即将现行呆账预备金的计提方法改为每月按实际发生的贷款总额的一定比例(比如1%)全额计提“一般呆账预备金”;对出现的问题贷款,应立即按其发生呆账可能性的大小,依据预先确定的计提比例再计提“非凡呆账预备金”。当这两项呆账预备金累积到一定的数额,足以完全化解所有有问题贷款可能发生的呆账损失风险以后,可不再计提呆账预备金。银行及金融机构按上述方法计提的呆账预备金应答应其在税前扣除。

二是进一步放宽呆账预备金计提的范围,使计提呆账预备金的范围不能只局限于信用贷款,还应包括同样存在风险的透支、融资租赁和存放同业款等。

三是放宽对呆账确认的条件限制,改革现行制度中一些过于苛刻的呆账确认规定,使许多实际发生的呆账能够及时核销,可考虑答应银行将超过一定期限的逾期贷款一律确认为呆账予以核销。此外,还应简化对呆账核销的审批程序,赋予银行一定的核销呆账的自。

(二)改进现行坏账预备的计提方法

按现行制度规定,银行坏账预备是按期末应收账款余额的3‰计提。此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它无法反映不同期限和不同性质的应收利息的构成与发生坏账损失可能性的关系,使坏账损失的发生与坏账预备的提取不相协调。为此,可要求银行采用账龄分析法来计提坏账预备,并按应收账款账龄和性质的不同,确定不同的计提坏账预备金的比例。另外,应强制要求银行从每年实现的净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风险预备基金,专项用于补偿各种风险损失。

(三)应答应银行对长期持有的金融资产与一些非金融资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规则计价

银行可在每个会计期末对诸如贵金属、抵押贷款、拆放资金、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等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公允市价或可变现净值进行比较。当这些资产的公允市价或可变现净值跌至账面成本以下时,或有较为明显的证据表明银行所持有的资产可能蒙受损失时,应对其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并将公允市价与账面价值之差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五、着力构建全面有效的金融会计风险监督保障系统

金融会计风险的监督保障系统应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三个部分。事前监督,主要应包括对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制定与考核。即反映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如备付金比率等;反映资本不足风险指标体系,如资本充足率等;反映资产风险指标体系,如逾期贷款率等;反映金融市场风险指标体系,如利率风险率等;反映损益状况指标体系,如资产盈利率等;反映贷款对象财务状况指标体系,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产销率、资产收益率等。

事中监督,主要应包括对银行稳健经营的动态监控。银行的决策部门应将上述反映金融风险的一系列指标,作为需要考核的责任指标落实到各有关责任部门。会计部门要与其它职能部门一道建立起对金融风险实施动态监控的机制,随时将来自各方面反映金融风险的各项指标与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警戒值相对比,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反馈信号,敦促并监督各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修正措施,以确保银行经营始终遵循稳健与安全的原则,尽量避免与减少金融风险所带来的损害。此外,事中监督还应包括对银行业务规范和法规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以维护法规制度的统一性与严厉性,防止违规违法行为带来的风险损失。

事后监督,主要应通过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各种报表的检查分析,对银行稳健经营的结果进行全面复审检查,考核各单位有关控制金融风险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与措施,以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此外,在银行内部还应建立和健全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稽核制度,以便在银行经营的各个工作环节上有效地堵住金融风险的漏洞,形成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有效屏障。

六、大力开展整顿金融会计秩序活动

针对目前一些金融机构,借助于会计手段,通过乱用会计科目、假造账表、私设账外账等方式进行违规经营,致使会计信息失真较为严重的现象,要在金融会计部门开展打“三假”,创“三铁”活动,并将这项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七、积极推行责任会计和广泛运用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

推行责任会计是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有效手段,因为责任中心的划分符合风险控制的分散化原则,同时责、权、利在小范围内的充分结合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有助于解决问题。但是,责任中心所产生的大量凭证、报表假如没有计算机的协助,现有的会计人员就无法在日常核算工作中兼顾责任会计工作。所以,要提供及时有效、全面、完整的会计信息,就必须建立现代化的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而且金融会计的电算化系统要由业务数据处理系统向业务处理与治理型、决策型系统并重的系统发展,通过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的开发和运用,完善现有的金融会计治理核算体系,不断促进会计核算水平和会计核算质量的提高,努力实现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1] 郭德松,刘海燕,著.金融会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08).

篇6

关键词:金融企业 定义 现状 措施

金融企业成为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已由传统的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三产业升级,在当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中,金融行业成为了支撑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金融行业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包括来自其自身的、外部的不同风险,其中,对金融企业影响最为重要的就是其财务风险。金融企业在面临着发展的机遇的挑战的风险时,如何更好地提高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是需要金融企业不断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

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指的是金融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由于不可预测或难以预测的原因,导致其不能实现经营目标,可能无法按期支付负债融资所应负的利息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是贯穿于其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的,在进行生产经营目标的制定、实施的过程中都可能面临着财务风险,如资金的筹集阶段、投资阶段等。造成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作人员风险意识不高

部分企业没有意识到财务风险对金融企业造成的影响,对于金融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往往没有及时更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或对审核和复核不认真,缺乏严格的流程和程序,也可能是在进行决策时没有综合考虑财务风险的影响。或者人为财务风险与自身不无关,因由专门的风险管理人员负责。对于财务工作人员来说,仅仅完成自身的工作,没有考虑到其自身工作是否与金融企业内控制度相协调、是否影响企业的整体财务管理。

(二)金融企业面临着信用风险

金融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离不开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因此可能面临着信用风险。例如在进行借款给其他企业时,若对方不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还款义务,可能造成金融企业资金链断裂、资金回流出现困难等情况,进一步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三)市场波动造成财务风险

当前,市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影响金融企业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由于市场的波动可能会造成物价的变动、利率的变化及汇率的波动,进一步影响到金融企业股票、债券、期货等的稳定性,使得金融企业难以获得预期的利益。

二、金融企业财务风险防控现状

(一)未能正确认识造成财务风险的原因

造成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有很多,既包括其内部的管理不当、认识不足等,也包括外部的市场、政策等。当前,我国许多金融企业,尤其是中小型金融企业着重于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加注册资本,而忽视了其资产财务的管理,甚至有些公司对于自身的经营模式和目标都不明确,导致企业战略制定缺乏长远性,财务管理面临着较大的风险。

(二)缺乏明确的财务风险防控目标

我国许多金融企业都没有设立明确的财务风险防控目标,财务风险防控目标也未能和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很好地适应,也不能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

如我国部分金融企业在制定财务风险防控目标时,没有与资产组合风险管理等相结合,目标过于空泛,也没有结合财务风险防控目标制定财务风险管理预测系统、财务风险管理控制系统。而部分金融企业将财务风险与其他风险隔离开来,使得财务风险防控目标与企业内部整体风险防控目标不一致,影响了财务风险的防控。

(三)财务风险防控制度不健全

健全的制度是企业进行管理的基础,金融企业的财务风险防控制度不健全,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管理。部分企业虽然建立了相应的财务风险防控制度,但没有认识到财务风险防控制度与企业其他内部制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应当将其割裂开来;部分企业在建立财务风险防控制度时,仅仅着眼于企业发展的其中一个或几个环节,没有将不同环节联系起来,进行统一的管理。

由于缺乏健全的财务风险防控制度,金融企业也面临着信息不透明、信息失真等情况,导致财务工作效率的降低和准确率的降低,造成企业其他部门工作量的增加。

(四)内部控制对财务风险防控重视力度不足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进行自我管理的重要制度,更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制度。然而,许多金融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财务风险防控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部分金融企业财务开支较为混乱,还存在着浪费的现象,不同的费用名目众多,造成了财务工作人员工作量的增加,影响了企业统一的内控系统。由于企业内控制度对财务风险防控没有进行严格的规定,不同会计师核算出来的结果可能存在差异,不利于管理者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决策。

三、提高金融企业财务风险防控能力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防控意识

对于造成金融企业外部财务风险的原因,金融企业应当有正确的认识,积极做好准备,应对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的财务风险防控制度;对于造成财务风险的内部原因,金融企业应当着重关注,并使内部因素最小化。

金融企业工作人员应当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防控意识,对于管理者来说,积极把握国际金融市场及我国国内金融市场的变化,学习最新的财务风险防控理念与知识,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与此同时,金融企业应当对其工作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财务风险培训,针对的对象不仅仅包括财务工作人员,还包括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提高企业全体工作人员对财务风险防控的重视度。可实行风险落责机,如哪个环节出现

(二)健全财务风险防控制度

财务风险防控制度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制度,而是与其他的风险防控制度相联系、相结合的一个全面的风险防控制度。在财务风险防控制度中,应当将部分分散的信息、零散的信息结合起来,进行全面的追踪与管理,最终进行整合,为管理者制定相应的企业制度提供有效的信息。

健全财务风险防控制度,首先需要明确金融企业的财务风险防控目标,制定相应的风险防控框架、风险防控政策及风险预警系统。此外,为了确保财务风险防控制度得到有力的执行,需要结合相应的内部监督部门进行,如企业的审计监督部门。

其次,改变传统的财务风险防控模式,实行横向与竖向将相结合的制度,提高财务风险防控的综合力度和灵活性。金融企业的财务风险防控制度是一个贯穿于金融企业各个环节的有机制度,不仅在制定时考虑制度自身的综合性,还需要考虑与其他风险防控制度的配合度,加强制度之间的配合,提高整体的效用。

(三)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在金融企业财务风险防控制度中,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如何更好地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预测,并制定相应的制度,是金融企业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金融企业应当在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情况基础上,了解不同的风险预警模型,选择最为适合的,将企业整体风险防控纳入风险预警机制中,将财务风险防控预警机制作为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对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合理化的检验和评估,并结合我国当前的法律、法规及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

(四)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财务风险防控能力

我国金融企业的财务风险防控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如问责机制不健全、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审批过程繁琐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使得财务风险防控制度发挥其应用的作用,金融企业应当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内控来提高财务风险防控该制度的执行力。

探索运行模式和结构的改革,使企业治理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实现企业组织架构的更新与再造,简化业务流程,通过不断地探索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得金融企业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结合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改变传统的治理模式,全面提高企业的内控能力。

四、结束语

为了全面提高金融企业财务风险防控的能力,需要金融企业全体工作人员的不断努力,在革新自己的观念的前提下,逐步树立起正确的金融财务风险防控意识。此外,通过有效的财务风险防控制度,对财务风险进行合理准确的预测,提高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并通过内控制度为企业财务风险防控制度的执行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确保财务风险防控制度能切实有效地发挥其作用,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企业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温永新.论金融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J].商业文化,2014

[2]张金春加强现代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4

篇7

主要内容

对银行和信用卡支付卡授权商的系统风险管理。新加坡金管局在2013年6月21日了644号和644A号通知,并于2014年7月1日起开始执行。两个通知分别对在新加坡的银行和信用卡或支付卡授权商的系统风险管理做了安排。644A号文规定信用卡或支付卡授权商是被授权依法进行在新加坡开立信用卡或支付卡业务的个人。通知规定,银行和信用卡或支付卡授权商应该落实一个框架,处理识别核心系统,尽最大努力维持核心系统的高可靠性,确保每一个影响和授权商操作和对客户服务的核心系统的最大意外停机每12个月不超过4小时。并且银行和授权商应该建立一个修复时间目标(RTO,指从故障发生到系统修复的持续时间),对于每一个核心系统不超过4个小时。每12个月须至少验证并且记录一次核心系统在系统修复测试中的表现以及测试时间。一旦核心系统发生故障或事故,银行和授权商应在1小时以内通知新加坡金管局。在重大事件发生的14天以内,或者经当局许可的更长一段时间内,银行和授权商应向新加坡金管局提交一份根本原因和冲击分析报告。报告应该包括:重大事件的综合摘要、触发重大事件的根本原因分析、描述重大事件对银行的冲击、描述已采取的补救措施以解决根本原因和重大事件的结果。最后,银行和授权商应实施IT控制以保护客户信息免遭非法入侵和曝光。

有关IT外包的监管。新加坡金管局在其《IT Outsourcing Circular Jul 2011》对外包商的监管作了明确规定。文件中指出,外包是指位于新加坡国内外的一个或多个提供第三方IT技术和设备的供应商,包括从系统开发、维护和支持到数据中心操作、网络管理、故障修复服务、应用托管和云计算。金融机构要落实正确的框架、政策和流程去评估、审批、复审、控制和监控所有外包活动的风险和实质。在与外包商签订合同之前,金融机构应该就所有的外包建议做一个彻底的风险评估,可以参考基于移动终端的信息化应用服务(MAS)的外包技术调查问卷作为进一步指导,金融机构在签订任何外包委托之前向服务商提交完成后的问卷。新加坡金管局没有直接涵盖对银行技术外包服务商(TSP-Technology Service Providers)的具体要求,而是要求金融机构确保外包商采用高标准的政策和流程以确保敏感信息的机密性和安全性,敏感信息例如客户资料、计算机文件、档案、目标程序和源代码。在与外包商的合同终止时,金融机构应该在有合同的保证下,可以快速移除或销毁所有的IT信息和资产。

对个人移动设备的监管。2014年9月26日,新加坡金管局了《Circular SRD TR02 2014》,对金融机构中“自带设备”所带来的风险进行了规定。文件中指出“自带你的移动设备”(BYOD)是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采用的一种相对较新的实践,让员工从他们的个人移动设备访问公司电子邮件、日历、应用程序和数据。但是“自带设备”相应地会增加金融风险,金融机构应该发展出一套综合的防止资料损失的策略,去保护敏感或机密的用户信息。一些不利于策略有效应用的因素包括几个方面,第一,隐私和个人使用的冲击。在“自带设备”环境中,雇员可以根据他们的选择自由在他们的移动设备上安装应用,并且拒绝安装特定的安全软件;第二,不同的设备组合。实施“自带设备”的金融机构将不得不支持大范围的设备,操作系统和应用组合。这将造成一个一致而有效的方式难以被应用于不同平台的混合环境;第三,缺乏对于设备升级的控制。在自带设备的环境中,雇员们可以随意在他们的个人设备上安装应用和运行软件升级,这可能给他们的设备带来安全漏洞和恶意软件。这将危及可由这些设备进入的金融机构的资料和公司系统,第四,移动安全方法的成熟性。移动的安全方法仍然普遍处于起始阶段。 两个常见的解决“自带设备”安全隐患的方法是使用移动设备管理和虚拟化。移动设备管理方面,在移动设备被许可进入公司网络之前,设备要被验证以确保没有被越狱或被嵌入的风险。移动设备管理方法也可以在一个沙盒环境(指在一个受限制的操作系统环境中执行一个应用去保护公司应用可能使用的资源)中管理公司应用、资料、政策和设置。这样做目的是允许雇员们自由地使用设备,同时使企业得以保护其工作环境。一个健全的移动设备管理方法应该被应用于所有的“自带设备”安排中。在虚拟化方面,允许雇员们通过一个请求式的入口从他们的移动设备进入公司的资源和资料,使用强力认证和网络加密。由于公司的资料在公司数据中心内部处理而不能被下载进入移动设备。在虚拟环境中严格的安全政策限制设备的复制和使用,例如打印机,可移动存储设备等,以帮助防止数据进一步的数据泄露。

新加坡金管局要求,如果金融机构不能够恰当地管理相关的安全风险,则不应该实施自带设备。金融机构要牢记保持警戒并且紧跟移动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关注紧急威胁。定期在自带设备基础设施上实施漏洞评估和渗透测试以确保任何安全漏洞被识别并尽快做出调整。

对我国的启示

2006年银监会《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填补了我国银行业信息系统监管领域的空白,为推动国内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奠定了基础。2009年3月,银监会对原《指引》进行修订,并重新定名为《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新《指引》贯彻了“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银行监管理念。新《指引》规定,“商业银行法定代表人是本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求商业银行建立有效的机制,实现对信息科技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促进商业银行安全、持续、稳健运行,推动业务创新,提高信息技术使用水平。要求商业银行在信息系统开发、测试和维护以及服务外包过程中加强对客户信息的保护,防止敏感信息泄露,对业务连续性管理也加以规范,保障客户数据安全和服务连续。在新《指引》中,提出要构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三大防线,即信息科技管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信息科技风险审计。

从银监会对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的现场检查实践来看,主要有如下几个问题:高层的知晓度和参与度较低,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三道防线的设置存在缺失、重合和分工不清晰的问题;信息系统开发风险须引起全行更多关注;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灾难性、突发性事件的应对能力有待提升。

新加坡金管局从2001年开始开展信息科技风险监管工作,经过不断实践、探索,摸索出一套较为先进的监管做法。新加坡金管局的信息科技风险监管由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构成。现场检查的工作方式有访谈、调阅资料、现场取证等,检查结束后金管局给金融机构检查意见书,金融机构要在三个星期内向金管局提交整改报告(已整改的问题、未整改问题的整改计划),金管局会在下次现场检查时核查整改情况。金融机构按照新加坡金管局的要求填报调查问卷作为非现场监管的资料。在处罚方面,罚款是处罚的一种方式,另一种处罚方式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另外,新加坡金管局定期召集商业银行高管人员会议传达科技监管信息。金管局利用此种形式,向被监管机构定期讲解信息科技风险发展的最新形势,对金融机构进行技术辅导,警示风险,并介绍有关风险领域的解决方案。

结合新加坡的监管安排及我国银行及监管的实践,新加坡的监管经验对我国有一定的启发。

加强我国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部门建设。大力度培养复合型信息科技风险监管人员,提高科技人员的业务监督能力,推动业务监管人员掌握信息科技监督知识。

进一步完善我国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监管的有关规章制度。有必要完善信息科技风险评估体系,系统分析银行业机构采取的风险防控措施的有效性,客观评价银行业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建立健全IT外包监管体系,建立IT外包监督流程,要求商业银行健全外包商的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对外包风险的识别和监控;进一步出台有关银行数据保护规范或政策,要求商业银行对数据进行分类、定级,确定不同的保护措施和方法。

向银行业及时提示信息科技风险信息。各级银行监管机构应定期召集辖内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工作高级管理人员举办情况通报会议,每次会议选定重点关注的信息科技风险点,及时传达监管部门的工作意图,使商业银行能够及时获取风险控制手段和工作技巧。

因此,对于我国银行机构防控信息系统风险来说,有如下几点应予以重视。

加强对电子支付欺诈案件的防范。首先,网上支付安全最重要的基础是客户端的安全。MAS认为客户端安全的责任在银行而非客户本身,银行有义务对客户进行安全教育,并提供更安全和便捷的技术工具去增强客户端的安全性。其次,加快推广银行卡的EMV(芯片卡)和动态认证的实施进程。相对于磁条卡,EMV有安全性高和不易伪造的特点。在芯片卡的认证方式上,MAS要求银行发放动态和混合数据认证的芯片卡并逐步替代已有的静态数据认证芯片卡,以解决静态卡中可能存在的仿冒风险,以强化电子支付的安全性。

强化银行数据安全问题的关注。近年来国际上发生的一系列数据丢失并导致了客户资金被盗等恶性案件。如2009年8月德国某银行由于数据泄漏而导致了30万欧元的经济损失,2010年3月汇丰瑞士私人银行的一个IT员工窃取了该行24000个账户信息。新加坡金管局在其许多监管文件中都反复提到了数据泄露保护(DLP-Data Loss Prevention)。在IT外包,核心系统可靠性和个人移动设备管理上下大力气保护敏感信息的机密性和安全性。借鉴国际银行业数据中心先进经验,加强对银行数据中心、灾难恢复能力的建设。深入研究和解决目前在灾难备份系统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技术难点。

篇8

【关键词】金融风险 防范 体系构建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风险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化的特点,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2008年的金融危机引起的温州民间借贷风波,以及当前5大商业银行28万亿贷款带来的隐形风险,都说明了我国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存在漏洞,金融风险管理存在严重的不足。金融经营的是货币,存在不可避免的风险,如何构建健全的风险防范体系是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前提,对于当下金融市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金融风险管理现状

(一)不良贷款数额持续增大

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压力随着宏观经济的下滑,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国家银监会对于5大商业银行的28万亿贷款做出了自查的要求。当前银行贷款呈现出的典型特点是数额大,且五级分类模糊。通过相关数据可以发现,大多数省市的金融市场中,贷款数额较之去年都有明显增加,这种攀升趋势将很有可能带来风险。金融危机一般爆发于企业,集中显现在民间,然后就会引燃银行内部存在的潜在风险,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高层管理提高了重视程度

如何防范金融风险成为中央经济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国家银监会在数次经济形势通报会上都有明确表态,未来几年银监会将会以规范和健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主要任务,做好金融风险管控工作,强化贷款风险控制,做好房地产部门的信托风险管理。另外还就如何树立金融防范的意识,把守风险底线,分析当前金融形势,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等工作做出了明确指示。

(三)贷款种类越来越广泛,风险防范的难度越来越大

2011年底我国的金融业总资产约为119万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几乎3倍,但是银行业的金融资产总额呈现下降趋势,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资产呈现上升趋势。目前我国主要服务于“三农”和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约有800多家,用于农业和中小企业的贷款金额也成逐年上升,逐渐增多的贷款种类对银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金融机构数量多

目前我国村镇银行越有800家,总资产额超过2600亿,存贷款相当,主要服务于三农和中小企业贷款。在这些金融机构中,民营资本持股率达74.3%。可见我国的金融机构越来越多,涉农和中小企业的贷款逐年上升,这为金融风险的防范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金融风险防范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贷款五级分类存在偏差

主要表现为不能严格执行分类标准,金融机构的分类制度不完善,对分类结果的审批不及时,分类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

(二)贷款去向的专业性预测团队欠缺

目前金融机构的操作方式多为只管把钱贷出去,而不问贷款用于何处,这样就导致对贷款的去向考察不足,难以做出专业性的判断,无法准确分析贷款去向和形势,容易引起风险。

(三)没有合理利用互联网

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在金融风险防范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很多贷款单位向金融机构提供的财务报表都是有问题的,和提交给税务局的有很大差别。所以金融易购应该与税务局联网,加强风险管理。

(四)人才缺失

金融风险管理师是从事金融管理的资格证书,具有国际权威性,但是目前中国取得这一证书的不过1200人左右,相比较于中国庞大的金融市场很明显是远远不够的。

(五)担保制度不健全

担保登记分散,不利于查阅;当前的动产抵押制度有漏洞,导致担保工作效率低下等都是目前金融风险防范中存在的不足。

三、金融风险防范体系构建策略

(一)加强对互联网的应用

在信息化时代,先进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具体实现方式是开发风险防范管理系统,通过将地市部门和主管部门联网,使得主管部门可以随时掌握金融机构的贷款情况。管理系统最好可以与金融风险防范控制合作部门联网,比如税务局和担保登记中心等。

(二)风险防范体系的设计要精细

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内容必须全面而真实,从用户名到风险等级等都应该齐全。本着科学性的理念,体系的制定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规定,要实现体系的长期可用性,这样可大大控制和减少管理成本。要及时更新贷款等级,优化防范体系,建立责任制,真正做好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制定工作。

(三)健全金融风险防范组织机构

目前国家金融机构众多,遍布范围广,贷款金额越来越大,与之匹配的金融风险防范组织机构也应该具有多层次性和广泛覆盖性。组织机构的设立必须有明确的职责和管理目标,避免职责重复浪费资源。首先要完善风险管理框架,建立督查机构,实现现场考察,实现金融风险的快速识别和防范。其次要建立必要的风险处理机构。当风险出现之后,要对其进行集中处理,严格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最后要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组织。从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到各个股东,以及督查、处理部门,一起组成风险管理委员会,在随时变动的市场经济之下,多总结经验,创新防范途径,做到金融风险的专业化内部控制。

综上所述,金融风险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如何做好对其的防范对于国家金融经济市场的健康运转有着重要的意义。相关机构和部门应该从加强对互联网的应用、精细化风险防范体系的设计、健全金融风险防范组织机构等方面来做好防范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王春青.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J].开发研究,2012(05).

篇9

关键词: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防范;化解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开始出现以来,地方政府普遍建立了投融资平台,并且随着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投融资平台建设,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尽管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金融风险,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现象比较普遍,而且部分地区的融资平台当期债务本息已远超当地财政收入,潜在的金融风险一触即发。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及相关方面一定要高度重视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工作,特别是要运用系统思维和创新理念,着眼于破解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面临的一系列金融风险,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推动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工作取得更大突破。

1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面临的金融风险

地方投融资平台的风险已经被国家银行、金融监管部门列为行业最高的三类风险之一。从当前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面临的金融风险来看,比较突出的是债务率过高,普遍存在偿债能力不足的问题。比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建设资金,利用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进行举债,而且已经超过全年财政收入水平,这使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能面临较大的金融风险;再比如还有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不注重自身发展模式创新,特别是在开展投融资的过程中还没有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特别是在投资领域过于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收效不高,进而可能引发一定的偿债危机。还有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在开展投融资活动的过程中,面临一系列投资收益风险,比如某地通过对12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调查,投资收益风险主要来自项目建设前、中、后期三个阶段,占比分别42.5%、31.7%、25.8%,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的问题比较突出,因而面临一系列投资决策风险。此外,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还面临国家宏观政策变动风险,特别是由于国家越来越重视地方投融资平台管理工作,同时也要求在防范和控制系统性风险方面狠下工夫,这就对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如何更有效的防范和控制风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由于具有一定的“行政化”特点,因而在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特别是在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方面缺乏高度重视,导致出现一系列不该出现的风险。

2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金融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从当前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来看,尽管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由于地方政府投融资活动越来越多,而且很多地方政府还出现了“过度投资”的现象,这就直接导致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面临着一系列金融风险,但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并没有深刻认识到防范金融风险的重大价值,在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还没有将稳定市场预期、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上升到战略层面,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相对比较突出。深入分析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的原因,最根本的就是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投资规模越来越大,但却没有对金融风险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这也直接导致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缺乏“量力而行”的意识。2.2金融风险管理体系落后。目前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到位。比如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还没有深刻认识到国家对于防范和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高度重视,在开展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缺乏深入地研究和积极地探索,特别是没有从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的特殊性入手将投融资工作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结合,甚至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缺乏规范化和有效性。还有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在开展金融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组织体系,同时也没有将其纳入绩效考核及目标责任体系当中。2.3金融风险化解机制薄弱。从当前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来看,普遍面临一定的“债务风险”,但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金融风险化解机制,导致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越来越大。由于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属于国有企业,因而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不重视公司治理改革和创新,特别是由于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设立的初衷是为本地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服务,平台融资后所投入的项目大多是半经营性或非经营性的,因而公司治理不够完善,特别是由于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项目投资计划、资金回笼情况、贷款余额、融资规模等普遍不对外公布,这也直接导致无法形成科学地监督机制,特别是外部监督不够到位,对于出现的风险也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化解,因而导致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愈演愈烈。2.4金融风险监测工作滞后。要想更好的防范和化解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工作,但目前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对金融风险监测工作还没有给予高度重视,这也直接导致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面临更多的金融风险,特别是当出现金融风险的时候无法更有效地化解。比如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没有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监测工作,对投资、融资等活动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缺乏数据收集与分析,金融风险防范的前瞻性、战略性以及针对性不强;还有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不重视金融风险监测工作的系统性建设,比如很多地方政府以及监管部门在防范和化解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方面做得不够到位,同时也重视投资收益,导致出现了一定的投资收益风险。

3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措施

3.1强化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要将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工作上升到战略层面,将其与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经营、管理、创新等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卓有成效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最大限度提升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能力。这就需要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在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要将行政化与市场化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更加重视市场导向,地方政府应当赋予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自主经营的权利,使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则要大力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工作,在开展投融资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将落实国家防范系统性风险作为重中之重,积极探索财权与事权合理划分的运行模式,强化投融资活动与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融合。3.2完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对于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来说,开展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工作,至关重要的是要构建更加科学和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这就需要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要从有利于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入手,切实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工作。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从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的特殊性入手,将管理工作与金融风险管理进行有效地结合,努力构建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系统性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并加强制度的执行力,比如可以将投融资活动与绩效管理进行有效结合,并且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度。完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还要更加高度重视金融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将全面管理作为重要的原则,使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各层次人员都参与到金融风险管理当中,努力形成合力。3.3优化金融风险化解机制。由于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面临的最大金融风险就是“债务风险”,因而应当建立相对比较完善的“债务风险”等金融风险化解机制。比如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为了更加有效化解“债务风险”,可以采取债务分类管理的方式,既要尽量化解存量债务,又要尽量减少新增债务,特别是要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情况入手,强化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化解的有效措施,并且要多听取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的意见和建议。优化金融风险化解机制,还要进一步规范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投融资行为,特别是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投融资活动。要进。一步优化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监督机制建设,要对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投融资活动进行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监督,确保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投融资效率和效益。3.4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工作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在开展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的过程中,要把加强金融风险监督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效。这就需要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建立相应的金融风险监测机制,比如在开展投融资活动的过程中,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应当做好“风险点”监测工作,制定相应的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预案,一旦出现金融风险可以做到迅速反应。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工作,还要进一步强化数据思维,通过对各类信息和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找出存在的薄弱环节,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与化解措施,并且在开展投融资活动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防范与落实,进而能够有效地化解各类潜在金融风险。

综上所述,作为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撑的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尽管已经成为市场主体,但由于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具有一定的行政化特点,还没有将自身的发展与市场进行有效对接,这也直接导致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面临更多金融风险,但目前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还没有深刻认识到加强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探索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模式,重点要在强化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优化金融风险化解机制、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工作等诸多方面取得突破,努力使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科学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薛眉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管理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8.

篇10

【关键词】金融创新 金融风险 风险防范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金融业也发展迅速,金融创新是指在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或创造性变革所产生的新事物,包括创造新的金融理论、新的金融工具、新的金融市场以及新的金融组织形式与管理方法等内容。目前,金融创新已经成为金融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但是金融创新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金融风险。如何防范金融创新风险是当前金融创新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防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防范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金融创新发展中的金融风险

金融创新发展中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金融创新引发了经营的不稳定性、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体系的构成、以及金融创新增加了风险的不确定性三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金融创新引发了经营的不稳定性

金融创新引发了经营的不稳定性,使得金融创新发展中存在着金融风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改变,在金融市场上需要通过金融创新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商业银行必须寻找新的表外业务,从事其他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投资银行等所从事的承兑、担保、期货和其他有价证券衍生工具买卖等,这种经营方式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具有不稳定性,加大了商业银行经营的风险。

(二)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体系的构成

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体系的构成,削弱了风险控制能力。在金融业的发展过程中,金融行业的最大活力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迅速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改变了金融体系的构成,令商业银行的比重降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既是金融创新的受益者也是金融风险的制造者,它一方面加快了资金使用的效率,另一方面加大了金融体系中的风险因素。

(三)金融创新增加了风险的不确定性

金融创新增加了风险的不确定性,也使得金融市场创新陷入困境。近年来,随着金融工具的日新月异,金融创新过程中的金融风险构成也日趋复杂,增加了金融风险的不确定性。就目前而言,金融创新的风险更为隐蔽,导致监控的难度加大,尤其是在金融创新工具帮助转移产品市场风险的同时,一旦被投机者利用,所产生的金融风险具有隐蔽性和破坏性极强的特点,使得金融创新的风险较大。

二、金融创新中防范金融风险的策略

在金融创新过程中,为进一步提高我国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能力,针对上述金融创新发展中的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的策略可以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一)提高金融机构的管控能力

提高金融机构的管控能力,是金融创新中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金融创新过程中,通过提高金融机构的管控能力,防范金融风险,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点,一是在金融机构内部建立风险管理部门,设定明确的职责和权限,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二是金融机构要加强信息技术风险管理,防范信息技术危机。三是商业银行应加强对表外业务的管理,加强对表外业务的统计和核算,确保金融创新的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二)加强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

加强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也是金融创新中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环境。在金融风险防范中,加强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可以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方面要加强对金融创新工具的监管,监管机构要严格审查金融创新工具,并进行风险评估。另一方面,要完善金融机构信用评级,建立健全金融信息披露制度,保证信息全面收集和及时。另外,还要逐步将分业监管模式转变为全业监管模式,调整金融监管的功能、组织结构及方法,使之适应金融创新发展的需要。

(三)健全金融创新的相关法规

健全金融创新的相关法规,在金融创新中防范金融风险的过程中也不容忽视。对金融机构而言,金融机构也转变理念,重新找准法律框架内的定位。健全金融创新的相关法规,对于规范金融行为,修正金融产品服务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说来,健全金融创新的相关法规,用法律而非行政的手段规范创新规则,在一定的规则下通过对以往金融工具的变更逐步创新的,可以保证投资者的利益和金融体制的稳定,从而达到金融创新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

三、结语

总之,金融创新风险的方法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金融创新过程中,金融风险的防范应提高金融机构的管控能力、加强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和健全金融创新的相关法规,不断探索金融创新中防范金融风险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规避金融创新中的风险,促进我国金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柯健.金融创新的风险及其防范体系的构建[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2] 时辰宙.现代金融创新风险研究――基于美国次贷危机的视角[J].河北金融.2008(06).

[3] 詹国林,何唯.析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其风险防范[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9(12).

篇11

关键词:金融风险;完善;法律制度

一、引言

自二十世纪后半期,金融创新活动就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开展。与此同时,金融需求表现出了多样性的特征,这一现象也加剧了各国的金融竞争。实际上,金融行业本身就存在着诸多的风险因素,因此无论引入哪种创新活动都将对金融或是国民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若其中的风险未得到控制将会导致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我国作为一个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双重转型国家,已经进行了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建设成就,一跃成为世界前列的庞大经济体。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必须考虑时刻存在的金融风险和不稳定因素问题。发生于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正说明了这一情况的存在,虽然中国在这一事件中并没有出现较大的损失,但是并不能证明中国已经具备了稳定的金融体系。因此,如何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并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是当前我国金融行业以及金融监管需要考虑的重要事项。

二、目前我国存在的金融风险主要类型与当前现状

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有差异,因此金融风险的产生原因也不同。金融风险的产生与金融发展的历史有关。就目前我国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金融风险:第一,逃废债券大量出现。这显然加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进而导致资金不稳定,此为当前阶段主要存在的金融风险,亦是最严重的风险之一。大部分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占有率太高,会导致资金的回收率以及机构获得的利益减少,是潜在的最严重的金融风险之一。其二,相关的网络案例的增加促进了金融风险的产生。在当前社会的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流行电子商务、电子经济,由于网络虚拟化的特点,许多不法分子进行网络诈骗,相关的金融案例的增加,从而使得电子商务的环境出现了波动现象。其三,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缺乏效率。在大多数时候金融危机的产生都是由于企业内部或者金融机构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导致,这直接扩大了金融风险的产生概率。比如内部管理没有做好、有关的资金监控以及运用不恰当,这些问题都会导致企业的发展受到极大程度的阻碍。最后,金融机构和管理人员等本身的牟利行为也使得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加大。目前的市场有这样的一种问题:一些企业通过内部交易、相互勾结来通过公布虚假信息获利。这使得金融氛围受到了严重影响,并且阻碍了市场上其他企业的沟通合作。此外,影响金融风险还存在着许多因素,比如货币贬值,要达到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必须要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一)孵化企业研发缺乏效率

孵化器对金融提供有关的中介服务,比如审计服务和法律服务,政府也出台各种政策进行支持,从而促进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尽管孵化器中有各种优势条件,享受各类优势服务,然而现实并不是如人们所预期那样提高了社会效率。因此,对于孵化器的有关政府支持和资金资助并未达到预期。其根本原因在于,有关的政府行为并没有从实际上起到正向作用或企业本身并未很好吸收。

(二)企业监管出现了真空现象

从我国现行的关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律内容看,要求金融机构包括证券、银行、保险等与国家监督部门进行协调机制的构建,这充分说明了在金融分业监管下较难执行金融市场规范和风险防范的作用,这已造成了监管真空状况,因此需要引入具体的协调机制,这种协调机制的构建不仅仅局限于金融市场,而应是全方位的。

(三)金融机构违法乱象频发

这两年,涉嫌非法集资的互联网金融案件大量出现,但是基于这是新模式,法律和有关监管部门没有相应准确的惩罚措施,从而使得这一类现象愈发凸显。作为危害金融稳定的行为,非法集资是市场上的一个很典型的违法行为,对于这一类行为,政府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很好地将政策理论监管落到实处,因此,伴随着金融创新,不断有新的非法集资形式出现。非法集资主要还是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通过诱骗投资者,公布虚假信息吸引资金来达到预期的目的。不管金融创新如何进行,其本质都是为了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因此金融创新不能脱离市场,在进行创新的同时,也应该预期到它是一把“双刃剑”。不论是在互联网金融、金融机构还是第三方金融服务都能成为不法分子的犯罪平台,因此,这些领域虽然能够丰富金融工具,但当这些工具成为违法犯罪的工具时,政府就必须要出台有力的措施进行整顿了。

三、防范金融风险

只要是金融活动就有潜在的风险存在,如果金融机构和政府不重视,不进行监管,将会给市场带来严重的后果,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实体经济的构建都是一大威胁。根据当前的实际状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应对金融风险,并进行防范:

(一)建立风险提醒系统

一套完善的金融风险预测体系对于发现当前存在的风险和潜在的威胁都有帮助,可以为风险化解奠定基础。这套系统必须包括财务信息网站,用于收集各类金融信息,并进行合理的整理和解释,在发现有关的风险和威胁之后迅速做出反应从而减少风险的产生。

(二)实施风险责任制

本质上来说,这一举措有利于落实相关责任,这一责任是工作人员必须担负的。各个部门都应当落实这种责任制,划分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具体责任,出现金融风险时可以找到有关的负责人,避免逃避责任,从而增强工作人员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

(三)建立风险监控系统

全面及时的进行金融风险管理,目前我国达到了阶段性的经济一体化目标,地区和国家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为此我国必须要出台相应的措施和国际接轨,共同搭建金融风险防范墙,使得内部抵御风险能力加强。这一过程离不开各级单位的共同作用。从政府的角度出发,政府必须加强机制建设,从立法的方式完善现有的金融风险监督工作。从各个企业和个人的角度出发,作为金融服务的主体,他们必须投入力量晚上金融风险监控体系的建设。总而言之,群策群力才会带来最高效的结果。

篇12

(一)金融风险的内涵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市场是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动脉。对于金融经营,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学好如何去控制风险,规制金融风险隐患。金融风险可以分为市场风险、制度风险、机构风险等等,但在我国最大的风险来自于传统体制的影响以及监管失效导致的违规。

(二)地方债务问题越发显著

引起地方债务问题的原因。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激增、潜在风险较大等问题也逐步暴露,但是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与欧美经济体的债务危机有根本的不同。发达国家的债务困局是发达经济体长期实行高福利、赤字财政政策以及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分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所造成的,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分权制下财税体制的弊端。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却与愈演愈烈的欧美债务危机有着相同的现实背景。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后,各国政府用强力度的财政扩张政策刺激经济,导致2010年以来世界各主要经济体财政风险急剧上升。我国以地方融资平台为代表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迅速扩张也是在2008年以后。2009年和2010年,我国新增银行贷款大量流向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2009年地方政府债务由2008年底的5.56万亿元急速增至9万亿元;2010年,即使基础设施项目贷款收缩,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仍增长了18.86% 。

我国地方债务的潜在风险。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一方面,2008 年、2009 年发放的银行贷款集中到期,另外由于控制房价之后,土地出让金减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还款来源减少,后续贷款则一方面监管严格控制,另一方面银行动力也不大。我们了解到银行 2009 年给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时候利率是下浮 10%的,现在把资金贷给企业,可以上浮 30%甚至到 50%,所以银行自己现在也没有太大动力给平台贷款 。平台现在贷款没有,发债也受阻,靠借新还旧来缓和风险的可能性比较小,所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应当值得关注,这是第二个风险。能否解决地方债务问题关乎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因为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至少带来三个严重的后遗症:一是中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空间受到限制,松不得也紧不得;二是不可避免对私人消费和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三是不断出现负面消息对资本市场造成冲击。

二、 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新形势下完善金融监管的必要性。金融监管是对国家与金融市场、政府与金融企业之间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随着现代通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国际金融业正向全球化和自由化发展,传统的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些都对传统的金融监管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强金融业的监管一直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各国都逐步形成了一套符合本国国情的金融监管模式。我国如何建立和完善适应开放经济条件下的金融监管体系,已成为金融体制改革必须面对的现实 。

国内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和事实的混业经营,突出表现为银行业、信托业、证券业、保险业之间的业务划分日益模糊,这种变化使得现行监管体制所隐含的问题日益突出。在金融业务界限日益迷糊的现实情况下,我们必须明确的知道实现金融混业经营,一般需要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金融机构必须具备有效的内控约束机制和较强的风险意识;二是金融监管能力较强,有完备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和较高的金融监管效率。

金融风险防范的意义。金融风险一旦发生,带来的损失金额往往比一般风险造成的损失大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这是因为货币资金的筹集与经营,不但涉及生产领域和分配领域,而且还涉及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即涉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所以,金融风险的存在与发生,无疑是对经济稳定发展的一个威胁。而金融风险防范的实施,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而且能在金融风险发生后减少它带来的经济损失,从而减少金融风险损失给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带来的波及效应和不良后果,最终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 关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建议

规范地方债券市场。在我国法律法规不健全、信用评级缺失的情况下,如何通过一揽子方案设计以及配套措施建设控制地方债违约风险是自行发债面临的最大问题。首先,建立和完善地方债券市场。在试点推进过程中要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和监督机制,对发行模式和偿付机制进行科学设计,对发债规模和资金运用等进行严格限制。通过试点最终是要探索建立规范的地方债券市场,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转载须注名来源从发行、担保、审批、交易、回购、偿还等各个环节制定详细的运行和操作规则,同时逐步放开地方债的投资对象,从机构投资者逐步扩展到个人投资者。其次,彻底完成商业银行的去财政化。要切断地方政府与银行的潜在利益链条,通过修订《预算法》、《担保法》、《商业银行法》等规范地方商业银行运作,实行真正意义上政企分开的股份制运作机制,在推行地方债的过程中,防范债务主要由银行认购等现象的发生,借此真正完成商业银行的去财政化 。

稳定地方财政 避免信用违约。地方政府债务核心是加强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财税体制改革。加强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核心是加强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的财税体制改革。允许地方政府发债面临着平衡地方政府收支这一根本性难题,这也是地方债务问题产生的根源。地方政府收支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在于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不匹配的矛盾。因此,必须通过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失衡问题,为地方政府提供未来可持续的新收入来源。如果中国经济周期在下滑,地方政府债务立刻会成为大问题;如果持续平稳较快增长就不会成为大问题;因此,要想杜绝政府债务危机,还是要稳定经济,稳定周期,不宜于让经济周期发生剧烈波动。地方债务问题直接影响经济环境稳定性,市场信用的稳定性一旦被破坏,会使得原本萎靡的实体经济雪上加霜。

动态的调整监管维度。加强金融监管,要完善监管规则,努力提高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实践表明,监管者及时发现金融市场发展中的风险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市场的变化往往领先于监管者的应对举措。因此,银行、证券、保险各监管部门要增强调控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有效性,及时研究和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妥善处理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促进经济金融健康发展。要在发展中不断扩大监管的维度,快速地完善监管的内容。这是目前转轨时期,多变的市场对监管机构的客观要求。

(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吉林省长春市 13011)

参考文献

[1] 李芸. 金融风险概述[J].财经之窗, 2011,(02).

[2] 张捷. 地方债务问题剖析[J].财经时报. 2012,(06).

[3] 魏佳宁. 防范金融风险 推动金融改革[J]. 金融时报. 2011,(05).

篇13

关键词:金融风险;对策;消除和降低

一、我国的金融风险种类

由于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多样性,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也不是单一的。笔者认为根据风险来源的不同,可将其奉为四大类。第一种金融风险类型是市场风险。顾名思义这一风险是由于市场因素的不固定性而衍生出的。例如股价或者商品价格的变动等带来的金融风险。第二种金融风险类型是操作风险。这一风险使用由于金融机构的内部交易系统不完善,管理机制不到位或者缺少科学的理论指导以及员工的失误导致的金融风险。第三类金融风险类型是流动性风险。这里所说的流动性主要是指资产的流动性。当参与者无法通过变现财产或者其他的方式来偿还债务时,就会产生流动性风险。我国的利率市场改革的不断发展,使得利率水平逐步由市场资金供给和需求所决定。利率的市场化将同时影响企业和居民的融资和理财行为,进而影响银行的流动性。例如当企业及居民的预期利率呈上升趋势时,企业为了减少未来的融资成本会加大贷款的需求,但是居民的储蓄意愿则会延后。这样会造成银行的预期资金来源减少从而产生流动性风险。第四类金融风险类型是信用风险。这种风险是由于人为违约造成的金融风险。几乎所有的金融交易都存在信用风险的问题。目前,除了常见的金融债务和支付风险外,网络金融信用风险问题也逐渐凸显。不同的金融风险有着不同的形成原因同时有着相异的解决办法。下面笔者同时从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和防范和解决金融风险的对策两方面进行陈述。

二、我国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

1.不良的经济增长模式

经济和金融是密切相联系的。为了追求高经济增长速度,各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不断加大。但是由于重复的建设、企业效益不佳导致大量数额的不良贷款的产生。虽然目前隐蔽的金融风险被暂时的掩盖,但是随着商品市场的日益饱和以及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金融风险便慢慢的显露出来。更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例如,流动性是中国金融系统面临的一个问题。中国银行往往会把城乡居民的短期存款投放到大型的建设项目、政府债券和住房贷款领域,这就是一种不合理的金融现象,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中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2.不协调的融资方式和收入分配结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众的收入水平不断增长,而财政和企业的收入不断下降。所以一般企业能从财政获取的流动资金和资本金也降低。企业自身的资金能力和融资渠道有限,所以银行贷款成为很多企业的选择。可能会造成企业过渡负债,银行资产质量差的问题。进而衍生出金融风险问题。

3.淡薄的金融风险意识和社会信用观念

我国在注重私利和提高投资行为自主化程度的同时,信用道德的重视程度上前,造成大众和企业的信用道德感降低。导致银行贷款长期不能收回而形成金融风险。目前,不乏出现违反国家规定,采用各种方式逃避银行债务的行为发生。为了高收益而抵押房产、贷款炒股、置风险于不顾或者满目投资的现象,这些都为金融风险的产生埋下了隐患。另外,有些国家工作人员金融知识淡薄,造成不懂或者无视金融法规的现象。种种行为都促使金融风险的发生。

三、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对策

1.深化金融体系改革

归根结底,我国金融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拥有不良的经济结构。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来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首先是建立多元化的金融体系。而建立多元化的金融体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让民营经济发挥更多的作用。另外是在建立多元化的金融体系的同时,合理的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其次是在金融领域引入产业资本,我国金融业的自我积累能力较弱,但是发展速度则较快,所以单靠金融业的自我积累,那么必然会造成金融业自有资金比率的减少。最后是发展直接融资。直接融资在降低金融风险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直接融资可以提高企业的自身资本比率和偿债能力,两一方面是减少了间接融资。

2.完善国有商I银行的风险防范和管理体制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增强和其运行效率的低是有很大联系的。要想提高其效率就要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两方面着手。首先是强化利润目标。换句话说就是用利润的多少来衡量商业银行经营的好坏。但是目前,利润目标尚未引起人们的太多关注。其次是完善利润的核算,冲销呆坏账。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还可以从建立和健全商业贷款风险防范体系入手。在贷款方式上也要有所选择,不同的贷款方式带来的风险也是不同的。在银行贷款时,要根据贷款人的特点来决定贷款方式。另外银行贷款所承担的风险也在逐日增加,在此情况下,金融企业应增强贷款风险意识和识别贷款风险的能力,建立一套完善的商业贷款风险防范体系是非常需要的。

3.维护金融市场信用

完善的金融市场信用,是健康稳定的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主要途径。我国目前的经济法规有着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的倾向。法律不利于债权人就会出现惜贷倾向,造成正当的工商企业无法获得经营中所需的经营资金,进而会带来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的现象。它不仅会使资金借贷严重失衡,也会从根源上推动经济运行进入金融危机的易发阶段。所以防范金融风险,从立法的角度来说维护经济、金融秩序才是根本的方法。另外是加大执法力度。法律的强制性和普遍约束性能使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以及违法人员的处罚等得到良好的执行。才能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和持续发展、有效的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国家的安全。

4.完善金融监管机制,保证市场稳定

金融机构内部完善的监管机制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监管当局的外部监管手段只能算是金融机构内部监管手段不足的补充,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还是需要靠金融机构内部的监管机制来把控。所以金融机构应加强完善内部监管机制的建设以及相关企业政策的实施,并且增强对经验决策者的约束力,使出现金融风险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并最大限度的解决已经出现的金融风险。在这方面也可以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另外,随着中国参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大批的外资金融机构涌入我国。这也对我国的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除了加强内部的监管机制外,还需建立风险预警和危机处理机制,重视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来确保银行的清偿力。另一方面,我国应改善单向内调的管理策略,转而采取更加具有综合性国际性的监管策略和手段。与国际金融发展步调保持一致,争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加强与国际金融界的合作

金融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全球各个国家之间的金融联系更加紧密,金融界之间的合作也不断加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各个国家的金融事业都会产生影响。同样,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也有可能发展为国际性的金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和交流等就更为重要。加强对国际投机资本的检测和约束,推动多层次的国际金融合作等。通过各个国家之间的合作来更好的防范和解决金融风险。

四、结语

任何一个国家的金融业对国家整个经济、社会、政治的稳定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出现金融风险危机,那对整个国家或者整个世界的金融市场都会带来任何人都不能小觑的影响,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金融机构等都应明确金融风险的种类,引发因素以及预防和解决办法。笔者认为可以从深化金融体系改革、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维护金融市场信用、完善金融监管机制,保证市场稳定以及加与国际金融界的合作这几个方面来对金融风险进行防范和解决。这样才能保证将金融风险的发生率和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才能促进经济的稳步发展,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李剑冰.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改进和发展[J].企业导报,2011.

[2]朱小璐.浅谈中国金融风险的现状及防范策略[J].时代金融,2012.

篇14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金融风险 防范化解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金融风险正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关于金融风险的防范问题也成为农信社极为关注的问题。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风险防范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为信用社的风险防范问题不仅关系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重的是,它还事关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农村社会事业的稳定。鉴于此,本文将主要从农村信用社的风险内涵入手,就如何防范风险问题浅谈一己之见。

一、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概念性分析

金融风险是指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资产损失的可能性与盈利减少的可能性。金融风险伴随着金融发展的全过程,不存在金融风险发生率为零的状态,但需要指出的是,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不同,前者是一种可能性,确切的说,是一种不确定性;后者则是由前者的大规模、高强度、集中化所造成的,言外之意就是,金融风险不可化解,但金融危机却可以避免。由此可见,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自觉的控制金融风险的规模、强度与集中程度,提高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健全金融风险的防范机制。

鉴于农村信用社的特殊地位与职能,即农村信用社是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服务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的构建的,因而其金融风险也具有不同于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的特殊性。其一,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具有突发性。由于地处农村地区,并且主要投资方向是农业,而“三农”事业较容易受到旱涝大风等突发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流具有很强的自然风险倾向。其二,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易受不健全制度的影响。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村信用社的相关制度处于缺失状态,这导致其经营自相对薄弱,有时会受到政府的行政干预,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信用社金融风险的概率。其三,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的解决路径比较单一。很多情况下,发生金融风险后,农信社只能求助于中国人民银行,而没有其他比较成熟的解决路径可供选择。其四,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不易化解。由于健全系统的风险防范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加上员工的风险意识淡薄,抵抗风险的手段不足,使得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不仅比商业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更易多发,而且一旦发生,解决起来难度也比较大。

二、全面认识农村信用社发生金融风险的原因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带来的连锁效应对信用社的发展具有极大的警钟作用,也促使我们不断深入分析产生金融风险的原因,以确保农信社在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概而言之,导致农信社产生可能性风险的原因主要如下:其一,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体制不够畅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金融体制方面也颇有成效,但对农村信用社而言,经营管理体制方面还存在些许问题。比如,经营体制不够灵活,效率有待提高率,业务面相对较窄,等等。尽管采取了一些旨在改善其管理体制的措施,但由于执行落实力度不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二,传统的农村信用社信贷技术存在漏洞,新的信贷技术难以落实。原有信贷技术方面的缺陷不仅容易带来融资缺陷,而且会使许多有信贷意愿的农民得不到信贷资源,从而无法全面落实服务“三农”的主旨。新的信贷技术由于需要相当价值的抵押物,对广大农民来说又缺乏现实可行性,加之落实中存在造假担保、交叉担保等不良行为,从而加剧了信用社金融风险的发生率。其三,风险意识有待加强,应对风险的能力有待提高。农村信用社在招聘过程中缺乏风险意识与风险能力的考量指标,使员工在抵御金融风险方面缺乏较为全面的应对能力。再有,系统的风险培训教育体系尚未完全确立,这就使企业的风险管理环境存有麻痹大意的状态。其四,农业生产中存在较大自然风险,致使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比较而言,我国的农村基础设施还是薄弱的,许多应急措施不够健全,这使得农产品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农民的还贷能力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容易造成呆账坏账,增加不良贷款率,甚至会引发恶性循环。

三、积极应对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

鉴于上述深入分析,我社在实际工作中则坚持多措并举,预防为主,积极做好每一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防范农村信用社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主要采取了如下对策:其一,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定期不定期对工作人员加强金融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讲,金融风险具有不可避免性,但我们则通过制定相关的对策略与合适的补偿机制,将其降到最低。其二,完善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实际工作中,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上级主管部门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极大地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使本社工作走到了全市乃至全省同行业的前列。其三,提高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监测水平,加大贷款的抗险能力。在放贷工作方面,我社注重实行切实全面而又有效的金融风险防控机制,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都配有相关应急预案。同时,积极做好风险储备金工作,合理确定贷款比率,确保能够应对不可预见的贷款风险。由此,我社的放贷款项都能及时回拢,保证了国家财产不受任何损失。

质言之,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防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任重而道远。但我深信,我们从风险机制、风险意识、抗险能力等多方下手,就能成功化解各项金融风险,实现农信社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