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金融风险如何防范范文

金融风险如何防范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6: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金融风险如何防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农商行防范金融风险

所谓金融风险,指的是在经营以及交易的时候资本预期收益的变数,也就是实际收益同投资预期收益相比存在偏差。对于金融风险而言,它的存极大的威海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它不但影响个别金融机构的利润,甚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秩序稳定也可能遭受破坏,从而导致社会动荡情况的出现。一旦出现如较大范围存款挤兑,就会迅速酿成金融风波,其结果将会使金融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陷于瘫痪。因此,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工作中的“重头戏”。

一、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

农商行服务宗旨“面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其管理体制不同与其它商业银行,因此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上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商业银行的办法。随着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农商行经营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扭亏增盈的力度也逐步加大,但经营中的风险仍较高。其具体表现形式为:一是不良资产、不良贷款占比较大,存在严重信用风险,截止2016年底,某农商银行系统全辖8家行社各项贷款余额565.63亿元,比年初新增104.16亿元;有9.15亿元的五级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有3.11亿元的上升,占比1.4%,比年初有0.24个百分点的上升。而且部分行重大信贷风险暴露较多,大户不良贷款相继涌现。二是经常出现内部流程比如信贷、财务以及支付结算等执行不到位造成案件,使得操作风险扩大化;三是资本没有较高的充足率,流动性风险较为严重;四是资产利润率以及利息回收率不高,导致市场风险和潜在风险的存在。

二、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农商行运营中的风险主要有信贷风险、结算风险、资产利润率低、道德风险。虽然目前农商行的信贷风险把控平稳有序,贷款管理工作卓有成效,但是从发展和规范来看,信贷管理制度在当前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远远不够,制约机制还存在很大的漏洞,不能完全适应当前信贷业务发展的需要。形成风险的原因如下:首先是进行管理的时候无视农商行贷款操作程序,在贷款管理和发放的时候技术性失误明显,同时“三查”制度流于形式,欠缺科学的可行性分析和项目评估,加上贷款规模过大,贷款投向结构、期限结构不合理,贷款经营机制不健全,造成信贷风险。二是结算业务的扩大化,规章制度和结算品种非常多,客户同本地和外地的农商行联系密切,在进行结算办理的时候稍不留意,那么结算事故很可能出现,形成结算风险。三是存贷款利差难以确定,造成了盈利能力低下,而竞争地位不平衡,存贷款市场的份额急剧下降,造成了经营困难,形成利润率低的状况。四是为虚假业绩的取得,在规模方面盲目扩大,导致内部经营管理杂乱无章,信贷规章违反,同时权限也不对他们产生作用,贷款的时候以人情和关系为准绳,形成道德风险。

三、防范和化解农商行金融风险的对策

(一)构建风险管控体系,强化风险管理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发挥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作用,对于农商行稳健发展至关重要。有效防范风险,逐步改变农商行抗风险能力较差,经营状况不容乐观的局面,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已成为农商行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正确审视现状,在管理制度覆盖风险点的密度方面不断增加,对制度设计以及执行方面的缺陷做到及时发现并弥补。根据业务的风险控制手段、控制程序及管理要求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做出相应的制度规定。对于相关分支机构和部门来讲,要以各自I务特点和实际为依托,详细规定风险管理的操作具体流程、方法和事项。实现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的改变,紧密结合制度建设与技术手段创新、业务流程改造以及管理工具开发等,从而使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和系统性得到提高。

(二)坚持审慎经营原则,创新服务理念

要切实实现粗放型经营管理转化成精细化,由信贷业务的“阳光操作”代替原来的内部运作,由主动营销的经营理念代替原来的被动服务,由从严管理信贷人员代替一般约束。做到资产质量的努力提升,使资产流动性风险得到降低。对审慎经营原则加以坚持,实现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如果企业属于高污染、高耗能、以及产能过剩行业的话贷款要严加控制,对于“立足社区、服务三农以及服务城乡”经营要最大程度的做好。盘活不良贷款,提高信贷新产品的研发能力,担保模式由过分强调抵押、质押的转变成组合式、多样式、替代式以及差异式。在实现风险控制的前提下使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尽可能的得到满足,赢得市场和客户要以快捷的方式、创新的手段以及优质的服务来实现。

(三)使贷款管理模式转型推进,同时对责任追究加以规范

以“权责对等、实事求是、尽职免责以及失职必究”的原则为依托,明确责任追究机制。健全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制度,逐步形成风险保证金、不良贷款赔偿押金、薪酬考核、尽职免责、违规行政处理等五位一体的贷款责任追究机制。对违规贷款的责任人,按照权责对等原则,根据违规情节轻重、损失程度、社会影响等情况给予责任追究,对发生大额贷款风险等较大负面影响的情况,促使贷款各环节的责任人认真履行职责,加强信贷管理水平,有效控制贷款风险。引入尽职免责制度,有针对地制定各个环节的尽职免责条款,彻底打消经办人员的顾虑。以实体经济运行情况为依托,充分考虑小微企业贷款风险高、管理难的现实,在不良贷款容忍度方面予以适度提高,从而使得信贷人员能够正确理解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在贷款营销方面做到积极、主动。

(四)提升信贷队伍专业素质,优化激励措施

按照客户经理的管贷规模、技能考试、工作业绩以及各级部门的考核评价,科学确定客户经理等级,明确准入和退出机制,提高优秀的员工等级待遇,对业绩差的通过薪酬手段迫使其主动转岗。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在营销积极、贷款总量以及覆盖面扩大的前提下,加大风险控制力度,使得信贷人员努力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在管理主营创新业务机构方面加大力度,创新业务内控机制方面设计要严格,对各个业务权限、角色以及职责加以明确,在内部稽核以及奖惩制度要明确化;在创新业务管理方面加大力度,在会计核算以及统计信息的时候要严格,并制定出应付创新业务经营的突发事件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候念东.《对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再思考》.《中国城市金融》,2004第3期.

篇2

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社会总体融资规模达17.29万亿元,同期人民币贷款新增8.89万亿元,占比为51.4%,银行作为中国经济市场的融资主体地位可见一斑。与此同时,其天量融资规模背后也隐含着巨额风险。2013年6月份,金融市场遭遇经济危机以来最严重的“钱荒”,最高峰时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达13.44%,钱荒风暴席卷各大商业银行,金融市场哀鸿遍野。12月,钱荒再度来袭,钱荒的屡屡爆发是多方面的因素推动造成的,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而长期存在于我国商业银行体内的金融风险无疑是钱荒之祸的重要推手。此外,近期相继曝出的中诚信托30亿支付危机、山西联盛集团信托支付危机背后也隐藏着商业银行的影子,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防范和控制已经迫在眉睫,亟需引起各方重视和大力解决。

二、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现状分析

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有三种:一是银行信贷平台自营管理产生的内生性风险。商业银行在信贷平台的运营和管理上存在风险隐患,如:国有商业银行股份改革不彻底,监督和激励机制缺位;业务授信和审批不规范,企业贷款审核和发放存在安全隐患等。此外,商业银行为追求息差利益,通过开展通道业务、信托等将贷款业务移出表外,在扩大融资规模的同时也借由资金杠杆将金融风险放大。二是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引发的债务风险。商业银行过度参与房地产信贷市场,房地产企业和个人住房商业贷款规模容量激增。数据显示,2013年房地产行业贷款新增2.34万亿,占比26.4%。房地产市场的高度泡沫化和政策不稳定性则加剧了银行金融风险。与此同时,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居高不下,据《财经》杂志分析,2013年我国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累积或达19万亿元,其中银行贷款约为10.5万亿,占比55%。地方融资平台多是参与基建建设,其投资的长期性和业务分包商的复杂性很可能使得平台陷入流动性和信用危机,成为巨额坏账。三是影子银行等监外体系风险的回流侵袭。影子银行一直是让各国金融监管体系头疼的金融机构组织,其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自由”、过高的资本杠杆率及可能暗含的洗钱、金融诈骗等非法金融活动都会对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巨大风险。当前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究竟如何还无人得知,但有一点业界存在共识,即是影子银行的规模和影响已经到了必须引起监管主体和银行等足够的重视的地步。影子银行的存在,一方面挤占了银行本身的融资市场,分流部分投资者和储户,侵蚀了银行的基础业务。如阿里巴巴和天弘基金联手推出的余额宝在上线半年时间后,用户就超过4900万户,规模突破2500亿。另一方面,影子银行所产生的风险又将通过对融资人抗风险能力的侵蚀传导回流给银行,如2011年温州民间借贷风波中,部分参与民间融资的企业受资金链断裂影响,破产倒闭无法偿还银行债务,成为银行坏账。

三、化解和防范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对策和措施

(一)夯实自身基础建设,完善信贷平台风险管理。打铁还需自身硬,化解和防范充斥在商业银行体系内金融风险的最终落脚点和出发点只能是立足银行本身。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应积极深化股份制改革,推动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避免所有者“虚置”下的权力失衡和监督缺位。商业银行应建立起严格规范的业务授信制度和审批体系,强化对贷款企业的信用审核和项目审查。同时,商业银行应以健全内控制度为基础,抓好银行风险预警机制和内部监督机制建设,加强对银行不良资产的监控和置换。在进行金融创新设计的同时,应极力避免资金部门和员工对利润的追求而无限制、盲目扩大信贷规模,或是巧借金融创新名目进行贷款资产转移,违规扩大信贷规模加强对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和审查,引导金融创新向正规路径发展。充实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风险抵御和防范能力。定期开展资产盘查,对经营状况进行账实核对,及时化解和处置风险。

(二)建立银行退出机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特色和银行自身发展路径的特殊性,银行业长期存活于没有退出机制的环境中,一方面推动我国银行准入门槛高,国家对银行的设立和牌照发放审核严格,造成银行竞争活力缺乏、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不足等,同时这种政策造成的垄断环境也抬高了企业融资成本,不利于减轻实体经济的减负和发展。另一方面,由于退出机制的缺乏和政府兜底机制的存在,导致一些银行在信贷过程中对企业信用状况和经济实力不加审查,不良资产、呆账、坏账不断累积,甚至将包袱甩给政府,使得金融风险不受约束的侵入金融体系和经济市场,危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监管部门应积极试点研究建立银行退出机制,提高银行市场的流动性和竞争性,破除银行习惯政府兜底的惰性思维。银行退出机制建立过程中应完善对企业、群众资产的保障,避免引发危机。与此同时,政府应积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促进优质银行和优质企业的发展和获利,提升银行融资服务能力。

(三)政策引导资本流向,推动银行对实体经济反哺。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为了促进实体经济更好的繁荣发展,政府和监管机构应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推动银行对实体经济的反哺。政府应积极通过产业政策调整,加大对新兴产业、高新产业等的扶持力度,并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和税费优惠,形成政策洼地,吸引资金流入。同时,应加强对过热行业尤其是房地产行业的监控力度,严格新项目审批和动工,提高税费,挤出投机性游资,促进过热行业理性回归。地方政府应缩减基建投资规模,加强风险排查和偿付能力自查,及时化解和处置融资平台金融风险。监管机构和银行也应加强对国家经济形势的风险研判,通过合理区分设置贷款利率、贷款额度,加强流动性审查,强化资金流向监控等措施,加强对银行资金流出管理。鼓励和引导银行资金向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流动,对落后性、污染性和过热性等企业,应减少和限制贷款发放,从严审查。

(四)加强影子银行监管,促进民间融资合法化。影子银行是对传统银行体系的补充,也是金融市场创新和发展的必然结果。监管部门、银行业和社会都应理性看待影子银行等监外体系的金融机构组织,多方合力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推动影子银行向着正规化、合法化和有益化发展。监管部门应正确区分影子银行中的“好人”和“坏人”,对于正能量的影子银行机构,应从“加强试点、规范发展、允许合作”的思路出发,缓步推动影子银行等民间融资合法化进程。对于合法化有困难的,应加强控制和监管,建立备案登记制度。对于一些存在洗钱、金融诈骗、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行为的金融机构和组织,应强化线索排查,加大打击查处力度。针对金融案件存在的地域分布广、科技含量高等特点,应强化不同地域之间、和境外监管机构的协同沟通,同时建立专家会审机制。加强对网络虚拟经济的监管,建立网络金融市场风险监控和预警体系。

篇3

关键词:房地产行业 金融风险 防范措施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与全球化的加剧,很容易出现房地产金融风险的问题。对于这种问题,我国也在慢慢完善相关机制以保障房地产行业能够持续向上发展。房地产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房地产金融是其重要因素,因此防范金融风险不但决定了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趋势,还会对整个国家经济与金融行业的持续发展造成深远影响。

一、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含义和类型

(一)金融风险含义

房地产金融的广义是指房地产资金之间的流通,包含了房产金融与土地金融。而它的狭义是指与房地产开发与投资经营相关联的金融活动与投资活动。而金融风险指的就是房地产业在银行的帮助下进行筹措、融通、清算资金等相关金融业务时,因为各种突发问题而受到影响,使银行在收益时不能够达到预期收益,进而需要承担风险损失,造成房地产金融风险。

(二)房地产金融风险类型

信用风险。主要指的是因借款人没有能力偿还或者不想偿还,而出现的贷款利息不可以及时回收或根本没有办法回收的状况。这种信用风险一般都会出现在房地产企业因房源销售困难、投资周转不畅或者因经营不善导致亏损甚至倒闭等这些情况上面,如果借款的是个人,并且个人出现了收支减少、待业在家、支出更多或者亡故等因素也会导致没有能力还款。

流动性风险。因为在当前金融机构并没有充足的运转资金与能够随时提现的资产,所以可能会出现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与无法满足客户提出要取出存款的要求,进而承担流动性风险。有部分流动性风险具有原发性,指的是在资产构造里中长期资金贷款比例太大,现金等不能解决提款需求,同时又缺少资金融合的经济渠道与方法,从而使流通不畅;也有一些流动性风险具有继发性,主要是因为信用风险引发的风险,在房地产金融里有很多人是将房产作为贷款抵押品,而当贷款人无法按时还取贷款时,银行就会要求将抵押房产进行处理以得到赔偿,但是房产卖不掉就会导致银行缺少相应的资金用来解决提款等问题,这也会出现流动性风险。

汇率风险。如果在金融市场里出现外汇升值,就会导致本国货币在外贬值,而让以外汇为主的债务出现家中的情况;如果情况刚好相反,就会让用外汇计价的相关资产出现减少的情况。在进行外汇买卖与收支时也有可能产生风险,因此当在房产金融里出现外汇或者外债的身影时,就有可能会出现外汇风险。

二、出现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原因

(一)健全房地产金融风险管理的相关机制

当前,我国房地产金融的法律法规建设在不断进行完善,房地产市场也随之在快速发展,两者都具备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在当前还没有其他的专门针对房地产金融的法案,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与房地产金融相关的规章制度应该得到进一步完善。

(二)房地产金融渠道单一,太过依赖银行贷款

我国的房地产金融市场在经历了30年的发展之后,国内银行的相关体制建设渐渐成熟,但是房产开发所需资金大多依赖银行贷款,既存现状显然会让房地产金融出现更多的风险。目前我国银行对于房地产行业的贷款方式主要有建筑贷款、房产资源开发贷款、储备贷款与住房贷款等方式,所以,在房地产金融市场所运转的各项环节都会承担其中运行时可能会出现的信用与市场风险。而且,如果每项环节在运转的过程中产生差错就一定会给金融市场带来不可估量的风险。

(三)受益群体的利益诉求差异化

当前我国国情决定了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受益群体会有多元性,在这当中包含了各阶层政府、地产开发商、土地产权方、商业银行和有住房需求的人等。这些受益群体在利益诉求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特别是房地产业在进行市场化后,房产价值就会和受益群体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消费者负担不了高房价时,银行不但会贷款给开发商同时还会提供贷款给普通消费者,这又会让银行借贷身处风险之中,而且,在房地产金融市场里政府也占据了关键位置,因此要在利益和风险间找到支撑点。所以,房地产金融市场里受益群体的利益诉求决定了风险的发生几率。

(四)个人住房贷款有潜在的违约风险

我国的个人征信系统已建立并在不断完善,在当中所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多,反映的信息情况越来越全面,因此银行在对贷款人资产情况与贷款意图进行监管调查时,会越来越方便,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的客户群体已发生很大变化,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也通过贷款方式解决住房问题,贷款客户的人员组成变得多元化,但个人征信系统对这部分客户的信息还不全面,这类客户以往从事农业生产,个人信用信息没有建立或不全面,使得银行在贷款审批中无法借助个人征信信息来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另外,贷款客户人员类型组成的的多元化,使得其还款来源也变得多样化,还款的不稳定性因素增加了,更容易导致客户在申请按揭住房贷款后,出现违约风险。

三、加强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一)增强银行的自身管理

银行如果想防范自身的贷款风险那么在事前就应该重视预防,不是在风险发生后再想办法解决。在贷款发出前,如果发生了开发商无法偿还贷款的情况,那么银行应该立即将其抵押品没收。但这种方法也是事后的补救,防范重点应该还是事前控制。而另一面,需要强化监控房地产行业贷款的各种细节。银行一定要按照法律法规走流程,不能被利益蒙蔽了双眼,发放贷款给不合标准的房地产开发商,并需要强化认识房地产金融市场的规律,不被金钱所诱惑,对银行内部进行改革、改进原有体制,并同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施行权责合一的奖罚制度。

(二)扩展房地产行业的融资渠道

将房地产行业的融资渠道扩展开来的目的是将银行独自承担的风险分给社会来共同承担,主要方法有投资者自身承担起房地产金融风险的融资。当前我国在房地产行业方面的主要融资方式有将贷款融资转化为银行贷款、资产实现证券化、房产信托等多样性融资渠道,是扩展消费者与房地产行业融资渠道的重要方式,而且也能显著减少房地产市场的金融风险。当房地产市场金融系统完备之后,房地产融资与个人贷款才可以在股权与债券融资中构建完善的证券市场。在证券市场中,可以创新使用各种金融工具,其中包含了信托证券、投资基金等方面。这样才能有效实现投资者在房地产市场中的融资渠道,进而逐步分解对金融风险的分析。

(三)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

在我国现有的市场体系里,如果缺少了市场的监督或者能力不足,就有可能出现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象,导致部分收益个体把发展成本转移到奉献资源者身上,而这些人不但没有办法得到收益同时还需浪费成本。房地产市场金融风险主要是因为受益群体之间的竞争,特别是有一些利益集团无法对某些参与者产生约束力,最后出现利益失衡的现象。所以如果想防范房地产市场金融风险就应该建立高效率的约束机制,并通过平衡收益群体间的利益诉求,确保市场拥有相对公平,进而完成风险和利益之间的平衡。

(四)完善个人信用评级机制

虽然我国现在建立了针对个人的信用评级制度,但是一般情况下都只会依靠道德约束与评判,如果在贷款过程中出现了违约问题,当事人的要承担的法律责任相对不会很严重,而银行在其中的制约效力也会十分有限,所以,完善现有的个人信用评级制度是当前银行的首要任务,我国应和国外已发展完善的个人信用评级机制看齐,建立信用调查、信用档案等机制于一体的监管制度,以有效的法律监管个人贷款,增强违约风险成本,例如,银行可以采取联网的方式,在网上对涉嫌贷款违约的当事人进行公布,并同时取消其永久贷款资格;并强化对信用评级制度的使用,信用等级越高能够得到的贷款金额越大,而且利息利率与贷款日期等都能够相应获得优待,以此方法完善信用评级机制,能够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四、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和金融产业之间的合作逐渐在深化开展当中,由此便可以看出房地产行业只有扩宽融资渠道才能够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除开传统意义上的银行投资,外来资金也应成为我国房产金融业新的资金来源。银行在进行经营改革时可以把潜在的贷款风险加入到考虑范畴。在此之外,政府之间也应该将房产业中受益群体之间的各种诉求进行平衡,并以顺应市场发展规律为前提正确掌握宏观调控,使房地产金融市场能够成功防范风险,发展道路可以越来越稳定。

参考文献:

[1]汤磊.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及防范[J].对外经贸,2015,04

篇4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金融风险 防范 化解

金融风险是指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资产损失的可能性与盈利减少的可能性。农村信用社处于特殊地位与职能,即农村信用社是服务于“三农三牧”,因而其金融风险也具有不同于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的特殊性。

一、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现状

一是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不良贷款占比较大,存在严重的信用风险;二是农村信用社财务、信贷、支付结算等内部流程执行不到位造成案件频发,形成严重的操作风险;三是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不高,存在流动性风险;四是农村信用社资产利润率低,利息回收率低存在市场风险;五是部分员工素质低、信用观念淡薄,由于利欲熏心,形成、以贷谋私、篡改账目等形成道德风险问题;六是由于农村信用社近几年来信贷投放过快,潜伏新的金融风险。

二、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对策

农村信用社以安全营运为目标,以规范管理为手段,着力提高风险分析、控制能力和水平,强化全员、全过程、全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有效防范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农村信用社不同于其它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较低,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问题上不能照搬其它银行的经验。必须在借鉴商业银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分析自身在风险管控、业务创新、战略选择等方面的局限和不足,形成一套符合自身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对策,并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1.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的健康、稳健发展至关重要。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入,强化风险管理,有效防范风险,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已经成为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

首先,根据情况变化和形势发展,不断增加管理制度对风险点的覆盖密度,及时发现并弥补制度设计和执行上的缺陷,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其次,针对不同业务的风险控制手段、控制程序及管理要求做出统一的制度规定,相关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要结合各自业务特点和实际情况,对风险管理的具体操作流程、方法和事项作详细规定。最后,改变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把制度建设与业务流程改造、技术手段创新、管理工具开发等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管理制度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2.合理运用资金营运管理

一方面要大幅度提高资产质量,努力降低资产流动性风险。要合理运用资金,要坚持审慎的经营原则,科学判断经济形势。2009年一季度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达4.58万亿元,这一数字超过历年新增贷款量,并且几近完成全年计划新增贷款总量。信贷如此放量,为我国历史上罕见,对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但重点是能否用到“刀刃”上,对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发挥真正的作用。因此农村信用社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贷款,牢固树立“立足社区、服务三农、服务城乡”的经营宗旨,加大对支农、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的金融支持。要加大对不良贷款的盘活力度,真正做到“前清后不乱”。

3.严把信贷管理关

(1)贷前调查要把好风险准入关。信贷人员应多渠道、多层面、多方面地调查,了解借款人或创业者的道德品质、经营状况和社会负债等情况。要对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表进行细致地分析,了解其资金动态,客观评价其经营状况、销售业绩和风险情况。要深入了解担保人的担保资格、经济实力和信用状况,了解抵押物的真实市场价值和变现能力。

篇5

【关键词】 金融会计; 金融会计风险; 防范; 化解

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警示是深刻的、长远的。我国也是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也在大量地吸收外资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我国也存在大量的外债,我国银行业受国家政府的控制程度也很高;同时权责发生制的执行也使得我国银行业在收入的确认上违背了会计谨慎性原则,助长了泡沫经济。尤其重要的是,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呆、坏账是我国金融危机产生的最大隐患。从金融会计的角度,我国银行业欠缺一个象西方那样“信息提供正确及时、问题反映客观公正、自我调节灵活机动、对策处理果断有效”的成熟会计核算监管机制,这是我国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根源所在。

金融会计具有核算和经营管理两项主要功能,一方面直接负责财务管理、损益计算和经济核算;另一方面通过反映情况、提供信息、分析预测来实现计划管理、资金管理,对整个银行业务经营进行控制和调节。因此在分析会计风险时,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强化金融会计职能,也就是在分析金融会计风险类型和我国金融业会计风险的现状、原因及控制时,在会计职能的发挥上作出界定。

一、金融会计及金融会计风险

金融会计是我国会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按照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治理活动进行准确、完整、连续、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对金融机构财务信息进行衡量、加工和传送的专业会计。它有助于信息的使用者在经营治理和其它经济活动中作出合理和有效的决策。

金融会计是金融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愈发展,会计愈重要。金融会计的重要性,要求其对金融机构经营治理活动的核算、监督及其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必须绝对准确,符合客观实际。但是,金融会计也面临着复杂的环境和人为因素所带来的各种风险。所谓风险,可以根据人们的不同理解有多种多样。风险是对特定情况下未来结果的客观疑虑;风险是损失出现的机会或概率等。但是,目前最被人们接受的风险定义是“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因此,所谓金融会计风险,就是金融机构在经营治理过程中,由于会计核算错误或会计信息提供失误而导致的决策失误,以及因为主客观条件恶化或其他情况,使金融机构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逐步建立适应商业化经营特点的治理型金融会计新体系

在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会计的治理职能,切实运用现代治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对银行的业务经营进行全过程的跟踪与监控,积极参与银行经营决策,逐步建立起能适应商业化经营特点的治理型金融会计新体系。首先,要尽快建立集中统一治理与分级授权核算相结合的会计核算体系,全面整顿会计工作秩序,加强会计的基础工作,积极治理假凭证、假账簿、假报表等“三假”现象,切实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为改善银行经营治理与防范金融风险,及时提供真实、可靠、全面、相关的会计信息。其次,要尽快实施统一的会计治理体制,杜绝违规经营、账外经营。目前我国银行业存在的许多风险与损失在很大程度上与违规经营和账外经营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金融会计治理不统一的弊端,影响到会计职能的发挥,使得正常的会计信息难以及时获得,不仅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还轻易掩盖问题,延误分散与化解风险的时机。因此,只有尽快实现金融机构内部统一的会计治理体制,才能有效地遏制违规和账外经营,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会计风险。

三、加强和改善金融会计的信息揭示与披露系统

离开了来自银行内部和外部及时、可靠、完整的会计信息,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就无从谈起。为此,对来自银行外部借款单位的会计信息应就其真实性、全面性和相关性提出相应要求。首先,考虑到目前我国企业虚假会计报表满天飞、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现实情况,银行在接受贷款申请时,应强制要求其报送经由注册会计师审计验证后的会计报表,并要求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其次,银行在接受企业贷款申请时,应要求所有的贷款企业必须提供现金流量表,并应将原先着重对企业利润指标和静态财务比率的考核,转变为对现金流量指标以及与现金流量表有关的财务比率的考核上来。最后,鉴于我国企业编制与提供的会计报表过于简化、信息含量低的情况,银行在接受企业超过一定数额的贷款申请时,除要求企业报送主要会计报表以外,还应要求企业提供能具体披露其偿债能力的补充会计信息。

四、进一步改进金融会计制度,使之充分体现谨慎性会计原则

(一)改进呆账预备金计提方法,提高计提比例,扩大计提范围,简化核销审批手续

一是可以考虑采用能够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计提呆账预备金,即将现行呆账预备金的计提方法改为每月按实际发生的贷款总额的一定比例(比如1%)全额计提“一般呆账预备金”;对出现的问题贷款,应立即按其发生呆账可能性的大小,依据预先确定的计提比例再计提“非凡呆账预备金”。当这两项呆账预备金累积到一定的数额,足以完全化解所有有问题贷款可能发生的呆账损失风险以后,可不再计提呆账预备金。银行及金融机构按上述方法计提的呆账预备金应答应其在税前扣除。

二是进一步放宽呆账预备金计提的范围,使计提呆账预备金的范围不能只局限于信用贷款,还应包括同样存在风险的透支、融资租赁和存放同业款等。

三是放宽对呆账确认的条件限制,改革现行制度中一些过于苛刻的呆账确认规定,使许多实际发生的呆账能够及时核销,可考虑答应银行将超过一定期限的逾期贷款一律确认为呆账予以核销。此外,还应简化对呆账核销的审批程序,赋予银行一定的核销呆账的自。

(二)改进现行坏账预备的计提方法

按现行制度规定,银行坏账预备是按期末应收账款余额的3‰计提。此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它无法反映不同期限和不同性质的应收利息的构成与发生坏账损失可能性的关系,使坏账损失的发生与坏账预备的提取不相协调。为此,可要求银行采用账龄分析法来计提坏账预备,并按应收账款账龄和性质的不同,确定不同的计提坏账预备金的比例。另外,应强制要求银行从每年实现的净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风险预备基金,专项用于补偿各种风险损失。

(三)应答应银行对长期持有的金融资产与一些非金融资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规则计价

银行可在每个会计期末对诸如贵金属、抵押贷款、拆放资金、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等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公允市价或可变现净值进行比较。当这些资产的公允市价或可变现净值跌至账面成本以下时,或有较为明显的证据表明银行所持有的资产可能蒙受损失时,应对其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并将公允市价与账面价值之差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五、着力构建全面有效的金融会计风险监督保障系统

金融会计风险的监督保障系统应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三个部分。事前监督,主要应包括对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制定与考核。即反映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如备付金比率等;反映资本不足风险指标体系,如资本充足率等;反映资产风险指标体系,如逾期贷款率等;反映金融市场风险指标体系,如利率风险率等;反映损益状况指标体系,如资产盈利率等;反映贷款对象财务状况指标体系,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产销率、资产收益率等。

事中监督,主要应包括对银行稳健经营的动态监控。银行的决策部门应将上述反映金融风险的一系列指标,作为需要考核的责任指标落实到各有关责任部门。会计部门要与其它职能部门一道建立起对金融风险实施动态监控的机制,随时将来自各方面反映金融风险的各项指标与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警戒值相对比,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反馈信号,敦促并监督各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修正措施,以确保银行经营始终遵循稳健与安全的原则,尽量避免与减少金融风险所带来的损害。此外,事中监督还应包括对银行业务规范和法规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以维护法规制度的统一性与严厉性,防止违规违法行为带来的风险损失。

事后监督,主要应通过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各种报表的检查分析,对银行稳健经营的结果进行全面复审检查,考核各单位有关控制金融风险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与措施,以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此外,在银行内部还应建立和健全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稽核制度,以便在银行经营的各个工作环节上有效地堵住金融风险的漏洞,形成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有效屏障。

六、大力开展整顿金融会计秩序活动

针对目前一些金融机构,借助于会计手段,通过乱用会计科目、假造账表、私设账外账等方式进行违规经营,致使会计信息失真较为严重的现象,要在金融会计部门开展打“三假”,创“三铁”活动,并将这项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七、积极推行责任会计和广泛运用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

推行责任会计是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有效手段,因为责任中心的划分符合风险控制的分散化原则,同时责、权、利在小范围内的充分结合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有助于解决问题。但是,责任中心所产生的大量凭证、报表假如没有计算机的协助,现有的会计人员就无法在日常核算工作中兼顾责任会计工作。所以,要提供及时有效、全面、完整的会计信息,就必须建立现代化的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而且金融会计的电算化系统要由业务数据处理系统向业务处理与治理型、决策型系统并重的系统发展,通过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的开发和运用,完善现有的金融会计治理核算体系,不断促进会计核算水平和会计核算质量的提高,努力实现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1] 郭德松,刘海燕,著.金融会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