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范文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6: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

篇1

>>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中的应用 绘画治疗技术在青少年心理辅导中的优势 家庭治疗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研究 现实疗法在青少年心理咨询与辅导中的应用 青少年学习障碍的家庭治疗 系统家庭治疗在中小学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系统家庭治疗技术在心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系统家庭治疗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在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开展哀伤辅导的尝试 评述系统式家庭治疗在引导“问题少年”方面的应用 青少年网络成瘾家庭治疗效果评价 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掘和应用 青少年抑郁症发病因素与家庭治疗的研究 沙盘治疗在青少年心理咨询中的疗效分析 健康行为理论在青少年安全研究中的应用 目标设置理论在青少年乒乓球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社会学习理论在青少年道德形成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个性化训练理论在青少年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浅析心理训练在青少年运动竞赛中赛前的应用 论电影疗法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莫妮卡·麦戈德里克著.成长中的家庭(第三版)[M].高隽,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3]高刘宝慈,等.个人工作与家庭治疗(第一版)[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7.

[4]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理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5]罗伯特·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第四版)[M]. 苏彦捷,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

[6]樊富珉.心理咨询与治疗丛书——团体心理咨询(第一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7]Jerry M.Burger.人格心理学(第六版)[M]. 陈会昌,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8]金灿灿,邹泓,曾荣,窦东徽.中学生亲子依恋的特点及其对社会适应的影响:父母亲密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6(26).

[9]郭菲,雷雳.初中生假想观众、个人神话与其互联网社交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10(25).

[10]李丹黎,张卫,李董平,王艳辉.父母行为控制、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早期攻击和社会退缩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3(28).

篇2

一、掌握新时期青少年成长规律

青少年身心变化集中表现在这个阶段的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以及从幼稚过渡到成熟的特点。由于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处于人生关键而又特殊的时期,表现为生理的蓬勃成长和急剧变化,特别是外形剧变、机能增强和性成熟使他们的智能迅速发展,情绪和情感变化比较强烈,常有明显的两极性,很容易冲动,自我意识迅速增强等。

1.要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性特点和规律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其心理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这种阶段性与人的年龄相联系,在不同的阶段个体的心理发展特点是不一样的,在同一阶段内每名学生心理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要做好青少年教育、教学工作,需要了解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规律,掌握同一阶段内同一群体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确定适合学生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充分照顾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特点,把握好教育、发展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是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认真面对并努力解决的问题。

2.要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对自己的心理处于懵懂状态,遇到问题常会感到茫然失措,要了解掌握他们的心理发展因素,有针对性地教育他们清晰自我意识,客观、准确把握自我,引导他们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

第一,了解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先天条件是遗传素质。学生进入学校之后,许多遗传因素从原来的隐形状态开始显露出来,因此在学生心理分析中,通过对学生家长的了解,寻找学生某些心理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必要的。第二,了解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后天的因素起决定作用。遗传因素只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先天条件,只为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提供了某种可能性,而后天因素在他们心理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远比先天遗传因素的作用大。第三,了解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内因是动力作用。青少年的心理分析注重他们的内部需要,当某种教育要求符合青少年的需要时,实施过程中就会很顺利,教育效果好,但是学校的教育要求不可能每一样都符合青少年当时的需要,由外部需要出发所提出的一切措施能否在他们身上获得预期的教育效果,要看教育者是否能够将这种外部的需要巧妙地转化为自觉的内部需要。

二、根据青少年成长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好工作

青少年出现的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应根据青少年成长中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对策。

1.根据青少年成长特点关注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第一,青少年身心成长的失衡。青少年身体发育急剧变化的特点和他们的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使他们的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由于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他们出现许多困惑和烦恼,这主要是由青少年的学业压力和人际交往障碍引起的。第二,家庭教育不当。家长有时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和升学,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和个性培养,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第三,学校教育的误区。有些学校和教师在课程改革上不下功夫,一味追求升学率,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第四,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的境地,有些学生思想混乱,这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

2.根据青少年成长中存在心理问题做好工作

篇3

【关键词】互联网;青少年;心理发展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应用更加广泛,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青少年仍然处于心智发展时期,青少年对互联网技术的过度依赖对其心理发展有着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互联网的网络性和虚拟性能够帮助青少年拓宽交际面和视野,促进青少年的未来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互联网内容的多样化也会导致青少年产生错误的思想观念,不利于树立青少年正确的思想观和人生观。本文就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1 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特征

青少年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定的规律性和特征性,其中目的性缺乏、约束性较差以及依赖性较强等是主要特征。目的性缺乏,指的是青少年对于使用互联网并没有一定的目的,他们上网的目的通常只是无目的的听歌、娱乐、游戏等,上网可能是临时起意或者习惯,不具备任何真实的意义。约束性较差,指的是青少年的上网时间十分不均衡,大部分青少年会选择上网到很晚才会睡觉,部分青少年甚至选择通宵,也有青少年经常在午休时间或者休息时间上网。依赖性较强,指的是青少年沉迷网络的现象,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青少年习惯依赖互联网解决问题,网络依赖性较强。

2 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积极影响

2.1 满足青少年的交往需求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社会交往需求较为旺盛的年龄阶段,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特别渴望能够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与朋友和家人之间形成双向交流。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青少年会发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之余并没有很多的时间可以交往到更多的朋友。而网络的虚拟性和便捷性不仅能够缩短青少年与朋友之间的距离,使实时互动成为可能,还能够帮助青少年在网络中找到更多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这其实满足了青少年的交往需求,能够帮助青少年满足心理上的空虚和渴望。

2.2 帮助青少年释放压力

青少年正处于中学时期,这一时期青少年的学业负担十分沉重,加上青少年正处于叛逆和渴求被理解的心理发展阶段,他们对于家长和教师的不理解会产生各种苦恼。此时,网络的发达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情绪发泄出口。青少年可以在网络中游戏、听歌或者看视频等来缓解精神压力,进行适当放松,还能过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向网友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这说明,网络对于青少年心理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可以很好的帮助青少年释放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促进青少年成长。

2.3 拓宽青少年的知识面

互联网不仅具有虚拟性、交互性的特征,可以让青少年在网络中无拘无束地与人进行交流,它还具有信息量大、资源丰富的特征,可以帮助青少年扩展知识面,促进青少年的发展。就学习来说,互联网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视频,青少年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搜索更多的教学资源,加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3 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消极影响

3.1 网络成瘾危害大

青少年对互联网的过度依赖容易造成网络成瘾。所谓网络成瘾指的是青少年对互联网异常的依赖,以致形成了明显的心理和社会损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需要从两方面来分析:第一,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娱乐性对青少年的吸引力较大,青少年在长期的上网过程中逐渐上瘾;第二,青少年逃避现实的需要。部分青少年感觉到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了痛苦的回忆,因此希望能够借助网络世界来逃避现实。因为网络世界中,青少年只需要能够玩好游戏就可以获得成功和喜悦,难度小而且成功率高,不会让青少年有过多的压力。因此,青少年选择沉浸在网络世界中,心理健康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甚至有可能造成精神失常。

3.2 错误思想观的形成

互联网拥有丰富的信息量,其中不仅包括正面、积极向上的内容,还包括低俗、暴力的内容。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成熟,在对事物的认识和自我控制方面还存在较大的缺憾,因此极为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误导,思想认识出现误区,甚至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3.3 现实交往障碍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的人们正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阶段,青少年需要利用这一时期的交往技能来获取更多的朋友,形成更加完整的人际交往圈。但是,青少年对互联网的依赖会减少青少年与现实生活的沟通和交流。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下,青少年大部分均采用人机互动模式来交往更多的朋友,并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对人进行生活、学习甚至是情感上的交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约青少年的交往时间,降低青少年的交往成本。但是,过度的依赖互联网却使得青少年忽略了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重要性,部分青少年甚至根本不会在现实生活中与人正常交流,只会利用手机或者电脑进行人机交流。更有实验表明,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青少年在网络中所表达出来的人格和现实中的人格存在很大的差别。这就说明,青少年已经逐渐产生了现实交往障碍,甚至将学习和工作的重心放在了网络世界而非现实世界,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影响十分严重。

4 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不良影响的应对对策

4.1 教师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

教师在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若想有效防范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不良影响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要对互联网相关知识进行适当的解说,引导青少年对互联网产生客观的认识,避免青少年过度依赖和沉迷网络,影响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此外,教师必须认识到,大部分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原因是由于学校的压力太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重视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切实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青少年的升学率,对青少年的学习压迫较大,导致青少年在学习中遭受的压力和挫折较大,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情绪和逃避现实的心理,最终对网络成瘾。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要充分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实行素质教育,降低青少年的升学压力,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4.2 家长要加强对青少年的互联网教育

家长对青少年的监督和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家长应该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健康的网络环境。健康的网络环境指的是家长对青少年上网采取的态度应该是科学而合理的。一味的禁止青少年上网或者让青少年长期、随意的上网对青少年的发展均不利,家长应该给青少年制定上网计划,规定青少年每日可以上网的时间,帮助青少年提高上网自制力;其次,家长应该要加强与青少年的交流,增强青少年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减少青少年的孤独感和寂寞感,这样青少年就不会过度依赖网络。

4.3 增强青少年的自控力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还是要依靠青少年自己。只有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控制力,才能够避免青少年过度沉迷和依赖网络,从对自我身心发展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而要增强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则需要学校能够加强对青少年意志的锻炼和道德意识的培养,使青少年能够正确认识到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网络中不良信息的诱惑。

5 结语

综上,青少年上网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目的性缺乏、约束性较差以及依赖性较强等。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积极影响是能够满足青少年的交往需求、帮助青少年释放压力以及帮助拓宽青少年的知识面,而消极影响则是网络成瘾危害大、青少年错误思想观的形成以及青少年现实交往障碍的产生。要消除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不良影响需要教师引导青少年正确认知网络,家长加强对青少年的互联网教育以及增强青少年的自控力。

参考文献:

[1]刘启刚.论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消极影响及易诱发的犯罪[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3:22-24

[2]尹渭莉.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11:104-105

[3]魏宏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心理的负面影响及其修正[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170-172

[4]郎瑞冰,吴吉惠.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5,08:74-75

[5]操学诚,牛凯,赵曙光,王玫玫.青少年网络暴力现象与预防研究[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2,09:12-22

[6]邓林园,武永新,孔荣,方晓义.冲动性人格、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交互作用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02:169-176

篇4

“互联网+”时代青少年成长常常有许多“烦恼和困扰”,不但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影响着他们的人格发展和健全。因此必须立足于“互联网+”这一社会、科技大背景,从丰富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入手,着眼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塑造与培养,将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变革推向全面化、系统化、高效化。

1丰富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互联网+”时代中教育的内容和教学的形式得到了极大丰富,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既面临巨大而严格的挑战,同时也存在宏观与微观上的机遇,进行青少年人格健全的建设必须要立足于“互联网+”的社会特点,要不断深入“互联网+”为平台的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通过“互联网+”的资源加工和信息利用全面认知健康人格对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和青少年自主成长的重要价值与核心功能,采取“互联网+”时代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平台、沟通平台和交互平台进行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具体工作,使学生的人格健康和人格完善得到“互联网+”科技的基础支持和平台支撑,整合“互联网+”与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互联网+”与青少年健康人格发展的深层次关系,做到内容的丰富、层次的提升、形式的多样,进一步挖掘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潜能,为青少年健康人格的有效塑造和全面发展提供形式与内容上的保障。

2建立青少年人格健康的基础信息库

“互联网+”是资源和信息在互联网平台上的深层次整合与重构,“互联网+”时代更加需要基础信息的详实、准确和全面,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工作要以“互联网+”科技作为基础,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建设为目标,建立起“互联网+”载体的青少年认可健康信息库。根据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要求设置基础信息库的目类、体系、系统,并根据青少年实际做好人格健康信息的采集、测评和量化工作,使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通过“互联网+”平台及时了解青少年人格健康的信息,以“互联网+”基础信息库的资源整合和信息深加工全面把握青少年人格健康的动态、特点和规律,对于人格健康的问题做到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早敢于,发挥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专业型、系统性优势,真正把握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特点,实现对心理素质养成教育改革和青少年人格健康建设的全面支持与服务。

3丰富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与交往环境

“互联网+”社会中青少年的学习环境、生活情境、交往方式与传统社会有着继而不同的特点,青少年呈现的状态,表现出的需要也具有巨大的差异性,基于“互联网+”的交际和沟通方式正成为青少年相互联系和交互式交往的基本形式,“互联网+”逐步转化为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的时代和环境大背景。作为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工作者必须重新解读当前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因素和周边环境,正确理解“互联网+”社会带来的心理素质养成教育与青少年人格成长的问题和挑战,以心理素质养成教育为主题,兴办各类讲座、座谈会、网络宣传,全面渗透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在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指导下,在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进一步优化学习、生活和交往的外部环境,使学生能够稳定获得心理素质养成方面的知识,全方位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多方面磨砺学生的意志品质,在外部环境和结构上做到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激励、促进、培养和提高。

4建立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新网络

“互联网+”的时代中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面临着关系重构的问题,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必须要立足于“互联网+”这一社会和时代标志进行全面整合,充分尊重学生发展的意愿和主动性,主动进行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结构和形式的创新与探索,将自我教育和网络教育结合在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细节和过程之中,相信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发展和自我认知有效化解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扰,构建起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新型的模式和工作网络,达到促进青少年心理素质发展,更好进行养成教育的目的。在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实践中可以借用“互联网+”科技建立起微博、微信等IT2.0技术为平台的新平台和新载体,加强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私密性、实时性,在吸引广大青少年注意力和兴趣性的基础上,更为有效地进行心理素质养成教育。在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借用互联网技术的核心思想组建起教育新结构和新平台,利用学生社团、心理服务机构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进行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的普及、干预、指导,在更大的范围内、更高的层次上提升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内容和质量。

篇5

【关键词】心理教育 素质教育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93-01

如果说心理学是教育的理论依据之一,那么教育也是促进心理学发展的一种主要的动力来源。

心理学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非常密切,教育是教育者创设特定的教育情景和通过师生交往,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人类积累的有用知识,社会规范转交给受教育者,并引导他沿着社会所规定的教育目标成长的过程。教育者工作的对象是人,是年轻一代的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心理教育也称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

当前学校教育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占有重要地位。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括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既身心健康。因此学校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从本质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向,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目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众多因素中,学校教育素质是被列为首位的,学校是否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场所。教师应该清楚的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要维护学生心理健康过程中的发挥自己独特作用。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因遵循以下原则:

一、认知性原则

作为教师因真正了解素质教育的含义,指导思想,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等,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学龄期和青少年期的心理特征,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家庭和社会环境。正如马卡连柯所说:“一个人不是由部分因素的拼凑培养起来的,而是由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造成成功的”。

二、整体性与参与原则

面对广大学生从个体心理差别到全体学生心理发展普遍特征,抓住普遍性的特征因势利导,对社会大环境进行分析,找到有普遍性的事例与学生讨论分析,让学生都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相互成为建议者,咨询者和教育者。教师首先要做到对社会大环境一个平和积极的心理,这样才能去影响自己的学生,从积极方面疏导学生思想,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社会。

三、合作原则

第一,相信你的学生比你更出色。所在班级采取值日班长负责制,每天值日班长要处理班上所有的日常性问题,协调同学间关系,协调教师间关系,观察一个同学的情绪,然后自己和该同学解决所遇问题。如果在管理过程中遇到挫折必须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并将解决方式作为经验与全班同学共享,之后老师在来进行指导。第二,使值日班长有效控制自己不足的行为一天,因为你是今天的值日班长,你今天是学生注意的对象。最初学生们刚到校时就是网瘾少年,网瘾少年心理是很孤独和烦躁的,他们并不愿意成为网瘾的牺牲品,但自控能力又差,加上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的无意或有意刺激,使得他们只好用幻想的虚拟的形式来解决问题。那就要相信他们一定可以处理好网络问题。采用互相讨论自控办法,低目标低起点的互相督促,他们有的办法的确出乎意料并行之有效。人本主义最核心的部分就在于对人的信任。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自我实现的愿望,相信学生拥有巨大的潜力,把学生看作是有能力做决定的,负责任的人成功的建立起充满真诚、关爱、尊重、宽容和自由的气氛。

四、心理发展正常性原则

青少年在发展期就有躁动,不安,恐惧,担心等,这种“偏态”需要疏导,特别是要注意“常态”下的阴影。因此,正常的心理特征要区别于心理健康中的非线,不要将正常发育中的规律强加上心理不健康的帽子;自己称之为有瑕疵的正常行为。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看(12―20岁)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角色混乱指个体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消极同一性指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青少年获得的是积极同一性,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如果危机消极解决,就会形成不确定性。因此,关注他们的挫折原因,允许受到挫折而产生的消极心理的存在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教师觉得认识就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采取的教育原则要从个体阶段差异性特点出发,了解这些心理发展正常的表征,本着平等尊重,以诚相待的原则,求慢不求快,潜移默化地用自己健康的心理去影响。

与家长沟通,形成教育的合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越接近,产生的教育合力就越大,效果就越显著。做好家长的相应知识文化工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促进学业和道德的成功,总之心理健康不仅是促进青少年各种素质发展的重要中介,是青少年必备的一个重要素质,是21世纪现代学校教育所强调的青少年全面发展素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心理健康对青少年素质发展具有双重意义:作为中介,作为手段,有助于其他各种素质的发展,作为对象,作为目标,它充实于素质体系,丰富了素质的内涵。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需要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作为基础,教师艺术性的指导原则为导向学生相互合作为依存,协调发展,和谐进步,家长――社会――学校环境为支撑才能构建起心理健康平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真正的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需要“智商”高,更需要“情商”高。随着我国身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越来越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传统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于是,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模式在我国应运而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