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消防工程新规范范文

消防工程新规范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6: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消防工程新规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消防工程新规范

篇1

新建楼房有线电视系统的暗配线设计与施工,主要包括楼房单体、小区外场2部分。

在新建住宅小区项目的初步设计中,有线电视部门就建筑单体管道的设计与设计院进行沟通和说明,请设计院参照实际的有线电视网络结构进行设计。

为确保有线电视安装工程质量和收视效果,有线电视安装工程施工前,建设开发单位应向有线电视台按280元/户交纳接口费,小区室外有线电视光缆、室内有线电视光缆、光接收机、放大器、终端盒、前端箱、单元箱由市有线电视网络传输台无偿提供,双方签订有线电视安装工程合同或协议,由施工单位负责施工安装。

一、多层

现以一栋六层五单元结构的住宅楼为例,有线电视户线设计由原串接方式改为集线方式(如图1所示)。

1.小区内每栋或两栋楼房(参照工程标段为单位)设置一个有线电视光节点(二路或三路高电平光接收机)。有线电视光信号通过每个光接收机接收成电信号后直接驱动至楼房。此光节点应设在中心某一单元建筑首层(或地下室一层),以利于电信号的分配和管线安排。

2.在上述单元1层楼道处或楼房外墙设置一个分前端铁箱(800mm×600mm×140mm),高度为1.6m,内设220交流电源,引自配电箱内预设的有线电视独立电表(此表不宜与电子门、感应灯共用)。

下线管采用2根内径为50mm钢管,管内分别穿放一根直径1.6毫米以上的镀锌钢线预留牵引,回弯固定并有余量。

有线电视主线光缆由楼房入户地埋井引入。

3.在每单元3层楼道迎风墙或缓步台侧墙上分别设置一个单元集线箱(420mm×450mm× 140mm),高度为1.6m,在此总汇垂直管路或线槽(一般电照设在1层,通讯设在2、5层,有线宜设在3层)。

为便于施工和维护,每楼层宜设楼道穿线接力盒(过路盒或穿线手孔),管槽及电缆直接进出该盒(孔),中间不开口,竣工前刮大白覆平。楼层间垂直管路需加粗,必要时要增加数量。各单元集线箱以PVG32mm管直接连通。伸缩缝处须采取防护措施。

4.除光节点楼房外,另栋楼房有线电视主线均由靠近光节点一侧单元入户地埋井直接引至3层单元集线箱。下线管为PVG32mm,管内预留铁线牵引,回弯固定并有余量。

如楼房中有沉降缝且左右标高不一致,应增设一进户预埋管,直接引线至3层单元集线箱,由此连通其余各单元。

有线电视主线电缆级联不要超过四个单元。

5.下线暗管均采用PVG阻燃管,氧指数应为27.5%以上,并应有消防主管部门的生产许可证。

暗管系统设置具体要求:

(1)暗管系统直线敷设长度超过30米时,中间应加装过路箱。

(2)暗管必须弯曲敷设时,长度应小于15米,弯曲超过两次时,中间应加装过路箱。

(3)暗管敷设时不得有小于90°的弯角,弯曲半径应大于管径的6倍。

(4)下线管内径的选用应保证电缆能顺利穿通,外形不受损伤,设计敷设其它型号电缆或两条以上电缆时,暗管内孔截面积的利用率应不大于40%(备将来多功能开发穿线)。

暗管与其他管线最小净距应符合表1。

6.住宅建筑内有线广播电视系统的输出口应通入每套住房,终端盒的位置和数量可根据住房结构和需求进行设计安排。一户内多终端口的设置方式可采用户内分配方式。

7.规范居室内自布暗线,各居室终端一律引线至用户终端小箱(户分配箱)内(200mm× 200mm×110mm或120mm×120mm×110mm),禁止采用串接方式。该箱应设置在客厅或阳面卧室。

户分配箱,终端盒安装高度底边距地300毫米。

8.用户信号接入线单独引至各单元集线箱(打标、编号),一旦出现故障,不会影响到其他用户收视,而且便于维修更换。集线方式的线路最长用户(顶楼或底层)线与最短线(三层)相差不超10米,用户电平最大差距约为2dB,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9.暗管系统所有单元集线铁箱、前端铁箱、用户终端小箱、过路箱、终端盒均应采用嵌装于墙壁或明装于弱电竖井内的安装方式,并设在住宅建筑内的公用部分,箱门开启后便于维修操作。

各种箱体规格见表2。

二、小高层、高层

小高层、高层一般为7层以上住宅,各单元均设有弱电井道。弱电井内可采用竖向桥架或穿钉PVC管形式布线。从住户所在层弱电井各敷设1根D25PVC管至各住户户内箱。将每单元按实际楼层、户数划分为多个接人区,根据弱电井的大小,在每个接人区中间楼层的弱电井内安装集线箱1只,每个接人区覆盖16~24户,箱体内应同时配置220V市电接口。

例如将16层分成了两个接入区域,1~8层的集线箱安装在5层,9~16层的集线箱安装在13层。

在中心某一单元建筑首层(或地下室一层)设置一个分前端铁箱(800mm×600mm× 140mm),高度为1.6m,内设220交流电源,引自配电箱内预设的有线电视独立电表(此表不宜与电子门、感应灯共用)。

采用2根内径为50mm钢管设置下线管敷设至单元外,管内分别穿放一根直径1.6毫米以上的镀锌钢线预留牵引,回弯固定并有余量。

有线电视主线光缆由楼房入户地埋井引入。

三、小区外场管线

1.机房

随着光通信技术的发展,市县新建小区有线电视网络逐步采用光纤到楼的设计模式,即在小区内配置一间机房(最好在小区中心位置),如小区比较小也可以不配机房,只预留一只大的交接箱,主干光缆进入小区机房,分配光缆以小区机房为中心直接到达楼道某一单元,进入接收机后通过分配器送到其他单元,再由单元集线箱内的集中分配器通过一5同轴电缆人户,用户可以收看45套模拟电视和100或几百余套数字电视节目。

机房是整个新建住宅小区的核心,小区内均应设独立的有线电视机房,机房面积为15-20m2左右,小区户数在10000户以上的应结合实际设立多个机房,小区机房选址应尽量位于覆盖区域的中心位置并选择地上层。

机房所在的楼房应有防雷击措施,并设置单独保护地线。机房内应有可靠的交流供电,容量不小于5kVA,电压等级为220V单相三线制,频率50Hz,配电箱进线处需设置防浪涌设备。根据机房的用途合理配置进出管孔数量,一般不应少于2孔D110PVC双壁波纹管。

2.室外工作站

工作站为新建住宅小区有线电视网络的中继站,可以是电缆配线箱,也可以是光缆交接箱,数量及位置应根据设计要求合理设置。工作站为室外型落地式箱体,一般设置在建筑墙体外或管线主干段附近的绿化带内,在保障安全的同时,还应考虑箱体与周围景观的协调。工作站与小区管道窨井的连接不得少于2孔D110PVC双壁波纹管。

3.小区管道

(1)住宅区及住宅建筑有线广播电视设施应按照有线广播电视网线路设计组建住宅建筑内暗管系统和住宅区地下支干线管道。支干线管道应与有线广播电视光端机站及光缆网管道连通。

(2)在设计和施工中有线广播电视专用线路管理道和暗管系统应满足有线广播电视电缆、光缆对于屏蔽、弯曲半径、防机械损伤、防水、防潮、防火、防雷等方面的要求,严格保持与其它建筑设施的间距规定。

(3)住宅区有线广播电视网支干线管道和光缆管道(以下简称线缆管道)是住宅区规划范围内用于敷设有线广播电视传输支干线电缆和光缆的地下管道,由线缆管道和相应的人(手)孔组成。

(4)广播电视线缆管道要避开热力、电力、强辐射、高温、腐蚀等对光缆和管道的影响,可考虑与网通,移动等弱电管道同行。并按照有线电视网络总体规划,预留足够的出线井和穿线井。

(5)管道材料主要为聚氯乙烯硬管或双塑波纹管,过道管和引上管采用镀锌钢管,内径均为100mm。主管道定为2孔,过道定为2孔。

(6)相邻管孔间外壁隔距为2厘米。每隔3米做一处ф10mm圆钢捆扎,捆扎处用支撑物将塑料管按标准距离隔开。管道敷设应有一定倾斜度。要求不小于3‰。

(7)管道埋深管顶至路面不宜小于0.8米。进入人孔处管道底部距人孔底板面和管顶距人孔上覆的净距离不小于0.3米。当管道埋深无法满足0.8米的要求时,可适当缩小,但不低于表4所示的要求:

4.管道人(手)孔建筑

管道的手孔按照通信行业标准《通信电缆配线管道图集》中的规定,一般可采用1#手孔(SK1),连接机房、工作站或窨井内规划安装光缆熔接包时,应采用2#手孔(SK2),连接单元时可采用小手孔(SSK)。

人孔建筑采用砖砌人孔,防水处理。防水采用水泥砂浆里外五层防水抹面。

有线电视井规格:工作井1200×1700×1200(长×宽×高)。井盖采用钢纤维水泥复合井盖。

(1)以下场合需设人井:

a.地下管道线路相交处,b.地下管道拐弯处,c.小区线路入口处,d.单位门口处。

(2)以下场合需设穿线手孔:

a.地下管道纵向直线上每隔100―120M(最大不超过130M),b.设立人井困难的场合,c.线路从地下转到地上时的转折处(标准为电信8K―3手孔)。

5.设计图例(如图3所示)

四、加强新建小区有线电视暗配线工程建设的规范管理

2002年广电总局与建设部联合发文(广发技字[2002]429号),将有线广播电视设施纳入城镇住宅小区工程总体验收项目,有线广播电视设施测试验收由当地广播电视部门组织,验收结论作为整个工程验收的一部分。验收合格后,向当地广播电视部门办理有线电视入网手续方可使用。根据国家、省、朝阳市的有关文件规定,从通知下发之日起,新建商品房的有线电视安装工程费用(包括小区所辖的有线电视管路建设、线路铺设等)计入商品房开发建设成本,有线电视网络传输台不得只再向住户收有线电视初装费。

1.工程质量要求

(1)室外部分

严格执行通信行业标准和设计文本的规定。管沟开挖深度应满足管道包封层顶部距路面0.5m以上,塑管铺设在管沟的中央,塑管用150号混凝土密实包封,塑管的包封厚度为8cm,管沟底层做厚度为8cm的150号混凝土基础。为了保证管道的包封质量,混凝土施工必须支设挡土板(或模板),所浇筑的混凝土必须用震动泵震实,并按施工规范对混凝土进行保养。管沟应保持直线,沟底应平整无凹凸,全段管道不能波浪弯曲或蛇型弯曲,且坡度不得大于1%,人井与手孔的施工工艺按照标准图集执行。

(2)室内部分

单元箱内管线的排列要能分出各户,箱体及暗盒安装要水平方正,预埋管接头牢固紧密,箱体接地良好。

2.工程施工要求

在施工过程中,要进行现场监理,如果上一道工序未经监理签字,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按照设计施工图进行施工,不得擅自变更,如果要求变更须出具书面申请(由设计单位出具设计变更),监理签字确认后方可实施。

3.工程验收

新建商品楼房进入竣工阶段,开发商要向市有线电视网络传输台提出申请,工程竣工预验收要邀请有线网络传输台技术人员参加,经验收合格签字认证后方准工程竣工验收。之后,有线电视工程所有权交予市有线电视网络传输台。有线电视网络传输台负责向小区提供有线数字电视信号接入,工程质量监督部门要做好质量监管工作,未按要求施工的工程不准验收备案。

作者简介:

篇2

[关键词]建筑;消防;设计;思考

1.建筑消防设计的概述

消防设计,是指为保证电力工程安全生产,防止或减少火灾危害,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采取的综合性防火技术措施和应急消防装备的统筹规划和安排。建筑消防设计是在建筑设计中,根据建筑物的材质、结构、用途等,结合建筑物火灾时的着火特性,采取必要的建筑防火措施所进行的设计。

2.国外消防设计理念:性能化设计

2.1性能化设计的主要内容

消防设计目前有两种设计思想,一种是传统的“处方式设计方法”,其基于场所类型进行设计考虑;另一种是“性能化设计方法”,它立足于危害分析及火灾假想,对于解决超越法规或现行法规无法解决的复杂建筑的消防设计具有很大意义。由于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方法与传统的设计方法相比具有许多优越性,所以很快成为建筑防火的一种新理念,并将发展成为建筑防火技术领域里一个全球性发展潮流,受到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高度重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建筑物的性能化消防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设计内容:一是保证建筑内人员安全疏散的性能设计,二是保证建筑构件耐火的性能设计。人员安全疏散的性能设计是从建筑内人员安全方面进行考虑的,通过综合考虑各种火灾因素对人员逃生的影响,采用性能化的设计方法来保证建筑物内人员的火灾安全性,从而防止人员伤亡。其性能化的设计准则是:烟层下降高度和烟气浓度达到人不能忍耐的时间大于人员安全疏散所需的时间。构件耐火的性能化设计是从建筑物的稳定性方面进行考虑的,通过分析建筑构件在火灾中的反应,采用性能化的设计方法来保证建筑物结构的火灾稳定性,从而防止建筑物的倒塌。其性能化设计准则是:火灾持续时间小于构件的耐火时间。

2.2性能化设计的推广情况

自20世纪80年代英国提出了“以性能为基础的消防安全设计方法”(performance-based fire safety design method,以下简称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概念以来,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新西兰以及北欧等发达国家政府先后投入大量研究经费积极开展了消防性能化设计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南非、埃及、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都纷纷开展了这方面研究工作。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行性能化设计方法的应用,并取得了巨大成就。(1)英国于1985年颁布了第一部性能化防火规范,包括防火规范的性能化修改,新规范规定“必须建造一座安全的建筑”,但不详细确定应如何实现这一目标。(2)新西兰1991年的建筑法案对建筑监督立法体系进了彻底调整,于1992年了性能化的《新西兰建筑规范》,新规范中保留了处方式的要求,并作为可接受的设计方法,于1993年强制执行。1993~1998年,继续开展了“消防安全性能评估方法的研究”,制定了性能化建筑消防安全框架;其中功能要求包括防止火灾的发生、安全疏散措施、防止倒塌、消防基础设施和通道要求以及防止火灾相互蔓延五部分。(3)瑞典于1994年了新的包含有性能化设计内容的建筑防火设计规范。(4)澳大利亚于1996年颁布了性能化防火设计规范的《澳大利亚建筑设计规范》(《Building Code of Australia》,简称BCA),并自1997年7月1日起,在各州政府陆续推行。

世界各国几乎都存在着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建筑设计师和建筑管理人员对性能化设计技术还存在一个从初步认识、深入了解到最终肯定的意识转变过程。另外,对于采用性能化方法设计的建筑,如何正确地评估其消防安全性方面也存在很多技术上的难题有待解决。

3.促进国内建筑消防设计的理念与方法的对策

3.1提高建筑消防的设计水平

不断提高建筑消防的能力与设计水平,改进建筑消防的设计能力,提升设计理念,向国际发达国家靠拢,保证建筑消防工程的质量与安全。要通过以下方式展开工作:第一、必须要提高设计人员的消防设计理念与国际化进行对比,并提高建筑消防意识,采取多种渠道展开宣传,并结合世界各国的经验进行宣传与分析,提供消防设计的全局性。对于不符合规范的设计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将消防设计的全新意识分配到每一个细节之中去;第二、要不断加强设计单位与设计人员之间的联系,保证设计人员可以理解建筑单位的战略规划,并培养自我的安全意识;第三、设计人员必须要积极主动的去提升自我的学习动力,掌握建筑防火安全知识与技能,加强设计人员的沟通能力,拓宽设计理念,提升安全消防水平,把握设计环节之中的消防规范设计。

3.2加强建筑消防的施工设计与监督能力

加强对建筑自动消防设施设计的审核与监督。首先,应当加强建筑自动消防设施的设计审核工作,特别是设计图纸中消防部分的审核;其次,结合实际情况,审查建筑自动消防设施的产品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最后,加大对建筑自动消防设施的施工管理,保证施工单位能按图施工,做好建筑自动消防设施的验收工作,对于存在的问题应当及时予以责令改正。

3.3加强建筑单位与消防部门的联系

加强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消防管理部门的沟通与交流。所有参建单位应当积极主动地加强消防意识的交流,保障消防工程的落实到位,建立健全消防管理体系,保证消防工程能够顺利实现。四结语在建筑工程建设中,消防意识的建立还需要一段时间,所有设计人员应当不断提高自身意识和技术水平,在设计中应当仔细对消防工程进行研究,把握消防工程的设计质量,将所有不合理的因素排除。建设单位应当加强对施工单位的设计实施,保证建筑消防设计能够顺利实施。

综上,建筑物的消防设计包括报警设备、灭火设备、防火排烟设备、通讯设备、避难设备、与火灾有关的必要设施、避难设施及其他相关设备等。其中绝大部分与电气专业有关,因此可以说在建筑消防设计中,电气专业占有重要位置。

总之,火灾的频频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由于火灾的偶然性和不可预见性,使得早期预报和自动即时扑救显得极其重要。消防系统的设计除与电气没计有密切关系,且还涉及到建筑、给排水、暖通等专业,因此,在设计中各专业应相互协调配合,需要设计人员认真研究、分析选用产品的技术资料、熟悉了解消防规范,而且还应该在实际工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加以灵活应用。才能没计出合理的消防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设计的每一个消防报警及联动系统发挥其最大功效。

参考文献

[1]肖学锋.发展性能化防火设计,迎接加入WTO的挑战[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2,(5).

[2]国外建筑物性能化设计研究译文集[D].消防安全工程工作组编,2001.

篇3

美国已完成性能目标和基本完成性能级别分级的确定,并于2001年了《国际建筑性能规范》和《国际防火性能规范》。加拿大计划于2001年其性能化的建筑规范和防火规范,其要求将以不同层次的目标形式表述。英国于1985年完成了建筑规范,包括防火规范的性能化修改,新规范规定"必须建造一座安全的建筑",但不详细规定应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澳大利亚于1989年成立了建筑规范审查工作组,起草性能化的《国家建筑防火安全系统规范》,并于1996年颁布了性能化《澳大利亚建筑-1996》(BCA96),并自1997年陆续被各州政府采用。新西兰1992年了性能化的《新西兰建筑规范》,新规范中保留了处方式的要求,并作为可接受的设计方法;1993~1998年,开展了"消防安全性能评估方法的研究",制定了性能化建筑消防安全框架;其中功能要求包括防止火灾的发生、安全疏散措施、防止倒塌、消防基础设施和通道要求以及防止火灾相互蔓延5部分。

从国外性能化规范的研究过程看,大部分是首先或同时研究与性能设计有关的消防安全设计评估技术,只有少数国家是先修改规范,后开发设计指南。

三、消防安全工程

随着人们对火灾现象及其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火灾过程的定量描述和分析,并由此产生了一门新兴工程学科--消防安全工程学。在发展以性能为基础的规范的同时,消防安全工程也在快速发展。消防安全工程学由于其潜力、复杂性以及应用性而在基础理论、方法学和实用工具领域得到较大的发展。当然人们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建筑设计中完全量化的消防安全工程方法。

消防安全工程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工程原理与原则的应用,基于火灾现象、火灾影响,以及人的反应和行为的专家判断。由于现在仍然缺乏完全量化的建筑设计消防安全工程方法,因此要求采用由专家或工程分析判断而形成的比较保守的方法。不过,在很多国家,这些能够作出专家判断的经过认可或被接受的消防工程师为数不多。

四、性能化设计方法

性能化设计方法是建立在消防安全工程学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建筑防火设计方法,它运用消防安全工程学的原理与方法,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用途和内部可燃物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对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和危害性进行定量的预测和评估,从而得出最优化的防火设计方案,为建筑物提供最合理的防火保护。

性能化设计利用火灾科学和消防安全工程去建立设计指标,评估设计方案;并利用火灾危害分析和火灾风险评估去建立从总体目标和功能目标到火灾场景等领域内所需要的参数。性能化的消防安全设计是一种可以对诸如非工程参数如人在火灾中的行为和反应进行定义的工程过程。

五、性能化规范与性能化设计方法

性能化规范中,一般只确定能达到规范要求的可接受的方法,对建筑物内的要求通过政策性的总目标、功能目标和性能要求来表叙。例如澳大利亚于1996年12月由澳大利亚建筑规范委员会(ABCB)编制的第一个"性能化"的综合性的建筑规范《澳大利亚建筑规范(BCA96)》由四个层次的体系构成,即目标、功能描述、性能要求?quot;视为满足的条款"以及验证的方法。性能化设计是选用以性能为基础的替代办法,即描述能够达到某种规定性能水平的设计过程的术语,其设计方法是设计中的一种工程方法。

如果性能化设计方法同性能化规范一起使用,就必需有一套规范中要求的固定的总目标、功能目标和性能要求。如果不借能化规范,就由以下7个步骤来指导分析和设计,即1确定工程场址或工程的具体内容。2确定消防安全总体目标、功能(或损失)目标和性能要求。3建立性能指标和设计指标标准。4建立火灾场景。5建立设计火灾。6提出和评估设计方案。7写出最终报告。性能化设计必需考虑的因素至少包括以下因素:1起火和发展。2烟气蔓延和控制。3火灾蔓延和控制。4火灾探测和灭火。5通知使用者并疏散。6消防部门的接警和响应。六、评估方法

建筑防火评估方法是性能化设计的关键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对于这一方法及相关概念体系的逐步完善作出重要贡献的各类方法和模型主要包括:美国的建筑防火评估方法(BFSEM:TheBuildingFireSafetyEvaluationMethod)。评估特定场所内所用产品火灾风险的FRAMEworks方法,火灾致损评估方法(FIVE:Fire-InducedVulnerabilityEvaluation);澳大利亚的风险评估模型(RAM:RiskAssessmentModeling);日本的建筑物综合防火安全设计方法;加拿大的FIRECAM方法。

加拿大国家建筑研究院(NRC)正在研究并已开始应用的性能化设计工具:火灾风险与成本评估模型(FiRECAMTM--FireRiskEvaluationandCostAssessmentModel)),它通过分析所有可能发生的火灾场景来评估火灾对建筑物内居民造成的预期风险,同时还能评估消防费用(基建及维修)和预期火灾损失。FiRECAMTM依靠两个主要参数来评估火灾安全设计的火灾安全性能,即火灾对生命造成的预期风险(ERL)和预期火灾损失(FCE);运用统计数据来预测火灾场景发生的几率,比如可能发生的火灾类型或火灾探测器的可靠性,同时还运用数学模型来预测火灾随时间的变化,比如火的发展和蔓延及居民的撤离;FiRECAMTM利用火灾增长、火灾蔓延、烟气流动、居民反应和消防部门反应的动态变化(以时间为函数)来计算ERL和FCE的数值。它包括:火灾增长模型、烟气流动和居民逃生模型。FiRECAMTM对火灾蔓延的可能性及火灾后修复建筑物的费用采用的是保守的评估模型,所以对财产损失的评估结果比实际的偏高。

澳大利亚消防规范改革中心(FCRC)正在开发一个用以量化建筑消防安全系统性能的风险评价模型叫CESARE--Risk(注:它和FiRECAMTM同基于Beck的预测多层、多房间内火灾的影响的风险评价系统模型),它采用多种火灾场景,其中考虑了火灾及对火灾的反应的概率特性,采用确定性模型预测建筑内火灾环境随时间的变化。某些组成部分如下:事件树与预期值模型、火灾发展与烟气流动模型、人员行为模型、消防队模型和工作人员模型、分隔失效模型、经济模型。

七、消防工程指南

目前,为与消防安全工程相一致,必须为单个消防技术起草实施指南,1996年澳大利亚消防规范改革中心出版了"消防工程指南",为消防安全评估提供了指导。该指南提出设计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制定一个设计大纲,对建筑整体方案进行分析,确定潜在火灾危害以便提出使项目组、消防安全工程师、消防部门和审批机关均认为满意的消防系统设计方案。消防安全系统分析可以分下列几极:

第一极--组件和子系统等效评估(SEE--SYSTEMEQUIVALENTEVALUATION),只考虑一个子系统的单独运行情况。

第二极--系统性能评估(SPE),考虑不同子系统和组件之间的互相影响,这一极分析可能只建立在一个简单的火灾场景和时间曲线分析基础上,也可能需要单独考虑一个以上的"最坏"火灾场景。

第三极--系统风险评估(SRE),适用于大型综合建筑或者高度创新的建筑,能大大降低建筑成本或者解决非常困难的设计问题。它属于概率风险评估,其量化非常复杂,需要消防工程师具有更高的技术水平,也要求有关审批部门掌握更高的评估技能。同时指南还为所考虑的消防安全子系统规定了必要的分析和输入数据。

八、我国的前景

篇4

[关键词]: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干管 膨胀收缩原因 对策

Abstract ] :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often overlooked in the fire engineering design problems, automatic sprinkler system sprinkler pipe length is longer when the expansion and shrinkage problem in horizontal direction, describes the latest specifications and installation of solutions.

keyword ]: automatic sprinkler system; stem tube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 cause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D035.36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随着大型公共建筑的不断出现,自动喷水系统负责防护的面积也不断扩大,且干管多数布置在地下室或者首层,又因为大型公共建筑的地下室或者首层的空间较大,造成喷水系统干管长度的增加,许多工程中的自动喷水设计没有考虑管道伸缩带来的影响,由于钢材的膨胀系数较大,管道长度的增加和施工安装和运行的不同温度的情况,将产生金属管道热胀冷缩的情况,造成管件等设备损坏,给喷洒系统正常运行造成危害。

长度较大的水平喷淋干管的膨胀和收缩

有关材料、设备的规定

自喷系统使用的管材依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中第28页要求:第8.0.2 配水管道应采用内外壁热镀锌钢管或符合现行国家或行业标准、并同时符合本规范1.0.4规定的涂覆其他防腐材料的钢管,以及铜管、不锈钢管。当报警阀入口前管道采用不防腐的钢管时,应在该段管道的末端设过滤器。即GB/T3091-2001 ISO559:91 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钢材的膨胀系数为:a=0.000012/℃(《建筑给水排水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实用手册》第209页表5.5-7)。自喷规范中管道连接要求依据自喷规范中第28页:第8.0.3 系统管道的连接,应采用沟槽式连接件(卡箍),或丝扣、法兰连接。报警阀前采用内壁不防腐钢管时,可焊接连接,实际设计和安装中消防湿式报警阀等设备前后多采用沟槽式连接件(卡箍)的方式。这说明在消防喷洒系统使用镀锌钢管和沟槽式连接件(卡箍)的方式是允许的,但是这些重要设备连接部位使用何种连接件没有详细说明,针对建筑面积较大、干管较长的具体情况,需要对使用的材料和图纸进行研究分析,在设计阶段提出防止出现管道膨胀和收缩解决的措施,施工安装中制定合理的安装方案,防止出现管道膨胀和收缩带来的影响。注:《沟槽式管接头》标准为行业标准,编号为:CJ/T156-2001,自2002年5月1日起实施。

2、 实际工程中遇到的情况

在东方广场工程的施工中就发生类似问题。该工程建筑面积80万m2,地下室的建筑面积达30万m2,其中的自动喷水系统和消火栓系统全部采用镀锌钢管、沟槽连接,在地下室内的喷洒系统干管水平长度达到200米的情况十分普遍,管道固定多采用吊杆,这样管道伸缩的应力很容易向外连续传递,又因为建设时间长,安装与使用的季节不同,最高温度差异达50℃,在通水试验(冲洗、试压)中发生了管道变形、大量跑水的情况。

膨胀(收缩)长度变化量:

L=200000(mm)×50(℃)×1.2/100000(1/℃)=120mm

设计和安装过程中必须区分不同生产厂的刚性接头与挠性接头的不同点,并合理使用。

如:上海瑞孚管路系统有限公司的沟槽式管接头中刚性接头与挠性接头存在明显区别。如直径100mm挠性接头的安装间隙0-5mm存在较大的伸缩空间。

注:上海瑞孚管路系统有限公司产品说明书

所以,在自动喷水系统的设计和施工中简单地要求依据有关规范是不够详细的,还需要进行完善和细化的。

3、问题的预防和解决

设计中合理计算主管道在不同温度下产生的膨胀量,增加可伸缩部件,如:金属软管等。采用金属软管克服影响,特别注意使用金属软管的安装位置和能包含的伸缩量范围,最好与沟槽管件的柔性接头共同使用。做好管件的检验和管道压力试验。

施工中强化技术交底和明确沟槽件的特点和安装使用要求。因为消防管路运行中不产生温差,安装后的管路特别是比较长的管路,一般要在管路的始端和终端以及改变方向的地方进行固定,可以防止打压时介质压力使柔性接头张开,管路发生移动,吊架随着管路弯曲。采用刚性接头与金属软管配套使用,就没有张开和串位的问题,比较理想。至于中间吊架及立管的防晃支架,依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1-2005的有关规定。安装有弧形管道的连接,必须采用柔性管接头,应先按直线管道装配完毕,再折转管道,使其达到预定转角,但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其转角均不应超过所使用的产品说明书规定的转角,而形成弧形管道。在弧形管路中,每一个钢管其中一端都要进行固定,防止介质压力的推挤使管道变位或变直。在消防管路中,可以大量使用刚性接头,在比较长的管路中采用刚性接头的同时,中间安装一定数量柔性接头,也是最佳的选择,一旦室内出现温差,引起钢管的热膨胀,这时的柔性接头起到了钢管热胀冷缩的补偿作用,使管道处于安全运行状态。准确计算可能出现的膨胀与收缩的余量,采取补偿措施是很有效的办法。

对于长度大的沟槽连接的喷洒系统管道,在系统通水运行或者试验冲洗时,做好系统巡检工作,特别是环境温度变化幅度超过40℃时,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和建设单位的检查能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必要的整改。二、存在问题原因

1、消防专业设计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高低不同

这些问题经常出现在一些具有消防专项设计资质的施工单位中,特别是改造工程,面对资料不齐全和设计时间短等因素影响。再者,缺少相应的其他专业设计人才且经验不足,设计工作停留于表面,而未作技术推敲和运用科学方法。

2、建设单位对消防工程设计重视不够

建设单位没有消防方面专业负责人,委托设计任务时不够详细。

3、施工单位技术管理不足

在投标阶段研究图纸不到位,施工安装阶段的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没有针对性,技术管理措施不落实,对规范内的具体要求不熟悉,施工技术交底不细致,没有及时依据变化的施工条件调整施工方案。

4、对消防专用设备和材料了解不深

强化技术交底工作,落实到具体安装环节,使得操作人员具体掌握安装的管件之间的不同技术要求,弄清刚性与挠性的区别。

三、 解决对策

严格遵循相关的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

认真学习《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2006)、《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J50084-2001-2005)、《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1-2005)、《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J15)、《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等。对其中涉及系统正常运行的每个细节要认真研究并落实到设计中,从源头上杜绝质量、安全隐患。

2、施工单位加强内部技术管理工作

消防工程相关单位技术部门应加强消防工程施工现场的检查技术工作。促进技术工作的开展。加强学习最新规范内容,及时进行特殊项目的技术交底和质量检查工作,突出满足消防设备灭火功能的要求,确实使建筑消防设施在关键的时候能发挥作用,健全质量责任制,落实到人。

3、提高对消防施工从业人员技术培训的效果

通过学习与考试相结合的手段,加强对施工从业人员进行有关消防规范、施工技术标准、专用消防设备技术指标、性能等方面的培训,考试合格才能上岗。使他们能及时掌握新技术和规范的新要求,在施工安装的实践中贯彻。

结语 消防水灭火系统是保障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设施,认真细致地做好设计、安装工作十分必要。随着建筑工程消防技术进步和有关法规的不断完善,消防给水系统的新型管道材料、设备的不断出现和施工安装工艺的不断改进,需要总结设计和施工安装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完善和提高整体的设计水平、安装工艺水平,加强施工过程的技术管理工作,健全消防工程检测和验收工作,充分发挥建筑消防设施的灭火能力,建议在消防喷淋系统设计、施工、验收中增加上述具体内容。力求为社会提供功能齐全、实用可靠的建筑精品。

参考文献

[1] 韩占先、何以申等。中国计划出版社,GB50084-2001,2005年版《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北京2005.12

[2] 魏名选、钱建民等。中国计划出版社GB50261-2005《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北京 2005.8

[3] 强十渤、程协瑞等。中国计划出版社,《安装工程分项施工工艺手册》,第一册,管道工程。北京 1996.11

篇5

【关键词】建设工程;消防安全;隐患分析;防范措施

经济发展与城市现代化建设融合在一起,随着建设工程项目的不断开工,在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消防安全隐患问题日益凸显,接连不断的施工现场事故,如发生在2010年11月15日,上海市静安区胶州路728号公寓大楼发生一起因企业违规造成的特别重大火灾事故,造成58人死亡、71人受伤,建筑物过火面积12000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1.58亿元;又如2013年1月1日3时左右,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空港新城永成机械有限公司发生火灾,过火面积约6000余平方米。在灭火救援过程中,3名消防官兵牺牲。这些事故的发生不仅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为此,2011年8月1日起实施的《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的出台,为进一步规范和防范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现状,为提高现场消防安全管理水平,落实管理责任和避免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本文将结合新规范的要求,对其进行相应的阐述,旨在对当前和今后的建设工程现场施工中的消防安全问题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细致全面的贯彻和落实。

一、当前在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

消防安全是建设工程施工管理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关系到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多方责任与效益的关键问题,消防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不仅给工程施工进度带来障碍,也给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对施工过程中的消防安全意识淡薄

安全生产是建设施工现场管理的首要问题,而在施工安全事故产生的工地现场,总是存在着消防安全制度不落实、消防安全责任不明确的现象,比如有些单位没有签订必要的消防安全生产责任合同,对现场施工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没有进行相应的岗前培训和教育宣传等,在有些工地现场施工人员不注意安全用火、用电以及乱丢烟头,这些火种一旦遇到可燃物,极易造成现场火灾或者由此引发一些次生灾害事故。

2)对施工现场中的各类施工要素和布局缺乏科学的划分

在建设施工现场管理中,通常需要用到多种建筑设备和设施,比如工器具工棚,伙房、食堂、员工宿舍、现场办公区,以及常用建筑材料如木材、塑料等可燃物的仓库,由于对整个施工要素没有进行科学规范的分类存放和有序划分,常常造成施工现场的材料临时堆放,造成了一些先天的消防安全隐患。

3)对施工现场中的用电、用气等管理不善

施工现场安全隐患除了施工器械之外,更重要的是对火源的控制,如电线乱拉乱接,线路架设不规范,对存在绝缘层破坏的线缆仍然频繁拉扯使用,临时性用电,比如工人在宿舍内取暖,使用液化气来做饭,对配电箱安装在木质构件上等,以及用电负荷超载现象时有发生,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火灾发生的可能。

4)对施工现场的消防器械配置不合理

消防设备和设施建设无论是临时施工场地还是长期施工现场,都需要按照规范要求来进行配备和安置,而大多施工现场缺乏必要的消防器材或者使用过期的消防设备常常给施工安全带来隐患。

5)对施工现场人员缺乏必要的消防安全教育

加强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教育,树立规范操作、照章施工的建设要求是确保施工现场科学管理的关键,而有些违规施工现象的存在,也是造成施工现场消防隐患的重要因素,如熬制沥青时对木材的处置不当,或者因热熔而使得沥青溢出等引起火灾。

6)对建设施工工程私自降低消防技术标准

建筑消防安全技术标准是与建设工程设计要求相一致的,有些施工现场人员,为了节省施工成本,私自改变建筑设计要求,对于廉价的、可燃性的材料的大量应用,不仅增强了建设工程的火灾负荷压力,也降低了建筑物的消防安全等级,如劣质线缆、采用易燃可燃装修装饰材料,应采取涂刷防火涂料及采取防火分隔措施的,随意降低现场消防工程的标准等,这些都给建设工程的消防安全带来了严重的火灾安全隐患。

二、加强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的有效途径

新规范的实施,为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规范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建设工程的安全、可靠、有序施工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结合新规范的防范重点和施工要求,对常见的消防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提高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和监督具有重要的意义。

1)强化现场施工消防管理制度建设,增强消防安全责任制

无论是在新建、在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必须将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到整个工程的施工总承包中,比如建立总承包负责制,将各分包单位统一在总承包的消防安全管理责任体系里,明确施工单位之间的现场消防安全责任,建立由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在内的多级监督管理机制,及时检查消防安全设施及其安全隐患等问题,对“谁建设、谁负责”的责任原则进行贯彻落实,切实将施工现场消防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如对各施工、装修单位进行资质认证,只有符合质量保证要求的单位才能够开展相应的施工活动。

2)加强对施工现场易燃易爆物品的施工管理

建设施工现场管理中,对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是关键环节,特别是胶合板、塑料板、聚氯乙烯材料等物品的仓储和分类堆放时,要注意与施工现场中的明火(如烟头、电气焊等)保持安全距离。对于如易燃材料油漆、香蕉水等,要使用专用仓储,随用随取,并确保存放地的防火、通风等条件,切实将易燃易爆危险品进行有效的、安全的管理和使用。比如设置严禁烟火的标识,建立完善的易燃物的领取和回收制度,对施工现场进行及时的清理和分类归并,对于周边的电源或线缆进行定期的检查,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要求来安全用电,对于特殊岗位要引入持证上岗制度,切实杜绝施工中的安全隐患。

3)强化对施工现场的消防设施和器材的安全检查和配置

配置齐全的消防设施是提高施工现场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比如对手提式灭火器、消防沙袋、消防水源的设置,对警示性消防标志的设置,如消防用语标识、消防通道的引导、消防设备使用方法、对安全通道的出入口和临时醒目标志进行科学规划,及时对影响消防设施正常使用的各类杂物和障碍物进行清理,确保现场施工人员与消防专业设施之间的畅通运行。

4)对施工现场消防给水管网进行定期检查

消防用水管道管理是确保消防给水的重中之重,必须按照新出台的规范要求,对消防用水的管道进行科学管理,不能用劣质管道或塑料管道来连接给水管道,采用合乎规范的钢管来确保消防给水系统的正常使用。对消防栓进行定期检查,确保消防用水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等都处于正常使用状态。

5)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检力度,做好防范工作

消防安全防范是建设施工现场管理中的主要工作,也是对施工现场进行日常监督和管理的主要内容,为此,必须在新规范的指导下,切实对施工现场的重点部位和重点设施进行定期的检查,明确责任,强化消防安全防范管理监督,杜绝施工现场的违规用火、用电等安全隐患的发生。

6)强化对现场施工人员的消防安全宣传力度,增强防范意识

消防安全必须贯穿到建设施工现场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切实将消防安全教育工作提到日常管理中,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消防安全法规学习,了解消防安全知识,懂得施工中消防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法,增强现场施工人员消防安全意识,落实好消防安全管理职责。

总之,在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必须加强对消防安全技术规范的重视,以预防为主,切实增强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生产意识,从重点环节和关键因素中来提高防范水平,进一步深入学习《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内容,为切实保障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建设工程的顺利施工提供积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1. 重视设计阶段消防要求。

一方面,早先许多高层建筑的消防设计均未引起设计人员的重视,设计人员只是一味地根据甲方要求的建筑布局、设想来设计,并未考虑消防安全,且大部分建筑设计未经消防审核、验收就投入使用。对消防设计资质的前提要求是96年颂布的公安部30号令提出的,原先许多高层建筑的消防设计并未提到资质要求的高度上来认识,由设计造成建筑先天性不足的例子举不胜举,例如重要的公共场所未设消防双自动系统,缺少消防水源,疏散楼梯不符要求等问题均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而这些问题在形成后就成了极难整改的固疾,一次次地被消防部门列为重大火险隐患,又一次次地无法整改。造成设计先天不足,后天整改困难,究其源头,就是设计人员对各类消防技术规范了解不深,对各类消防要求不重视。

另一方面,由于高层建筑工程十分复杂,关联的行业多,施工时间长,有个别的工程由于种种原因,投资方与承建方(即甲方、乙方)有多个或是投资方与承建方几经更换,使得建筑方案也随之改变,建筑图有了变更,然而投资方为了降低成本,缩短设计周期,建筑图纸变更了而相应的消防系统未变,而各专业设计人员不相互配合协商,加之对建筑消防不够重视,擅自减少消防器材、设备或改变消防系统,导致建筑工程消防安全隐患突出。例如,现场建筑的消防通道严重不足,内部防火分区过大,安全疏散楼梯前室面积不足,通风排烟系统不够,缺乏室内防火门等等。这些问题在设计图纸中是体现不出来的,只有到现场实地考察,与图纸对照才能发现问题。往往此时建筑再进行改造,困难重重不仅浪费财力、物力,有的甚至整改也不能达到消防安全的要求,为以后使用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

因此消防要求在设计阶段就要有足够的重视。为保证高层建筑自身具有火灾消防能力和减少火灾损害的能力,建筑设计单位必须严格执行《消防法》及各项技术标准和有关设计规范,不得随意降低防火设计标准,特别是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应按照公安部的有关规定,同时设计部门要实行建筑设计师消防设计资格证,便于促进设计人员学习新规范,提高设计质量。进一步强化“谁设计,谁负责”,确定设计人员对所设计工程的终身负责制,以督促设计与自查、自审不流于形式。

2. 重视施工阶段消防要求

现在不少高层建筑工程转包、分包现象严重。由于多次转包导致最后建筑承包队施工人员流动性大,素质差,业务水平低,与高层建筑结构复杂、施工要求高不相适应。特别是建筑消防工程的施工,有些中标单位因自己没有消防资质,便挂靠其它有资质的单位,而施工仍旧是原班人马,安装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对标准、规范不熟悉,甚至完全不了解,不按规程、规范施工,造成安装的技术性错误、施工质量粗劣。例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配水支管上直接采用15mm的管子安装喷头,影响了灭火通水能力;没有将末端试水装置安装在管网最末端,虽然也能测试压力和水流量,但所测得的结果是不准确的;防排烟系统线路错接,造成排风阀送风,送风阀排风;应急照明灯亮度不够,疏散指示标志标识方向错误;消防水泵电机的连接线相序接错,致使水泵反转;防火卷帘无联动功能和应急操作装置,不能远程控制和应急操作;火灾事故广播不能在控制室强行切换、无选层功能等等。

还有些施工安装部门为了索要欠款,竟人为造成消防设施故障,导致一些设施无法投入正常运行;有的消防工程公司无固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施工操作人员,承包到工程后临时招聘施工人员;一些工程同时分包给几个施工安装部门出现问题后互相推诿,造成消防设施从安装调试投入运行起,就无法稳定工作、不断维修的现象。

为了杜绝工程施工中转、分包现象,应大力推广工程总承包制。严格审查施工队伍的消防施工安装资质。高层建筑消防工程施工,必须由具有相应消防专业资质队伍承接。对施工人员,可以有的放矢的检查施工人员的《上岗证》,严格落实责任制,从而确保了高层建筑自动消防工程设施的施工质量,增加了建筑施工的安全性能。

3. 重视使用阶段的消防要求

现代高层建筑内各种消防设施名目繁多,一般建设即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自动防排烟系统、室内外消火栓系统、防火卷帘操作系统,有的还有气体自动灭火系统、雨淋或水幕系统、自动闭门装置系统,而现在建筑内的消防人员管理制度往往是沿袭了以前的保安人员工作体制。不要说怎么去定期维护、检测、操作上述各类消防设施,有些管理人员竟连灭火器是否过期怎么判断也不懂,有的高层建筑管理的另一“隐患”是领导消防安全意识淡薄,这种淡薄表现在单一使用主体的建筑物上要好一些,若是两家以上单位共租一座高层建筑时问题就出来了,建筑使用上各自为政,造成安全门封闭,疏散楼梯堵死,擅自改建建筑物内部构造,消防问题互相推诿,拖而不决。

现代高楼特别是高层写字楼出租率很高,几个单位共用一幢高层建筑的现象屡见不鲜,单一用户的建筑消防安全抓起来比较统一,而用户多而散的建筑防火安全管理就比较难。因此必须建立一个明确的约束管理体制,统一管理。加强管理人员的消防培训工作,提高消防安全意识,设立专职消防管理人员。消防器材要定期维护检修等等。

篇7

关键词:性能化设计;风险评估;处方式设计;消防工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正在朝智能化、结构化、功能多样化和形态美学化方向发展。然而,传统的建筑工程防火设计是按照“处方式”规范来进行的,这种“处方式”规范规定了详细的设计参数和指标,因而具有设计的局限性,使设计出来的建筑工程单调而呆板。因此,传统的“处方式”防火设计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建筑的飞速发展。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就提出了“以性能为基础的防火设计”新概念,并开始对传统的“处方式”建筑防火安全设计法规体系进行改革,提出了制定“以性能为基础的防火规范”的新思路。性能化设计规范为设计人员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也使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由于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方法与传统的“处方式”设计方法相比具有许多优越性,所以很快成为建筑防火的一种新理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1.性能化设计的概念和设计要求

性能化设计是国际上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其研究成果的应用目的就是建立“以性能为基础”的防火规范和标准。性能化防火设计是根据建筑物及其消防设施必须达到的预期的性能目标,根据建筑物的形状、结构、用途和内部可燃物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运用工程分析的方法,提出科学合理的最优化设计方案。性能化防火设计利用当今世界的工程技术及数学模型评估决定每一个设计元素。采用性能化消防设计是实现建筑工程既满足消防安全需要,又满足建筑使用功能需要的科学方法,也是对防火设计“处方式”规范的变革和完善。性能化规范,不明确规定某项要求的解决方案,只确定建筑要达到的总体目标或功能目标,规定一系列性能目标和可以量化的性能准则及设计准则,且一般附带一个指导性的技术文件。以性能为基础的消防安全设计是消防设计的一种工程方法,其基础是:

(1)具有(或制定)明确的消防安全总体目标和功能目标。消防安全总体目标和功能目标不是随意制定的,总体目标一般是要建筑物满足保护生命、财产,保护使用功能,保护环境不受火灾的有害影响。功能目标一般为如何达到总体目标提供更多的具体要求。如要防止起火房间发生轰燃,为满足这一指标,设计师根据该房间可燃物的燃烧性能和火灾荷载等情况,建立一个设计目标,将房间起火后上层烟气温度限制在500℃,该温度以下不大可能发生轰燃。

(2)火灾场景的确定和概率性评估,提出设计方案。火灾场景的建立包括概率因素和确定性因素,即某种火灾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真的发生,火灾如何发展和蔓延。建立了火灾场景后,就是建立设计火灾曲线,提出设计方案。

(3)根据消防安全总体目标和功能目标对设计方案进行定量评估。设计方案应该有多个,按规范的要求进行评估,以确定最佳方案。评估过程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许多消防安全措施都要依据设计火灾曲线和功能目标来进行评估。性能化防火设计过程具有严格的基本步骤要遵循:即确定设计范围、确定设计目标、制定设计方针、研究性能评估标准、确定火灾假想、制定初步设计方案、评估初步设计方案、选择最佳方案、提交设计文件等九个方面的步骤开展性能化设计,确保性能化设计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性能化设计必须对设计中的关键要素进行科学的量化分析。如火灾按照火灾发展和时间的关系可以分成3 种情况:①稳定发展的火灾。②与时间函数成平方发展的火灾。③快速发展的火灾。对可能发生的火灾分不同情况进行假想计算,并对典型火灾场景下火灾和烟气的发展蔓延过程进行模拟计算。性能化防火设计要求设计师需要经过专门的严格训练,并要有不同建筑物的火灾数据以及大量建筑材料的燃烧特性数据、专门的设计和评估工具等作为支撑。为了作出科学合理的性能化设计,往往需要借助计算机火灾模拟软件进行分析和计算,必要时还要做火灾模拟实验,得到更真实和可靠的数据为设计服务。传统的“处方式”建筑防火规范是对某一时间以前的相关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和建筑防火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运用“处方式”设计规范就是要满足条款式标准规定的要求。由于建筑物具体情况千差万别,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型复杂建筑越来越多,按照“处方式”规范作出的设计方案可能并不合理,采用性能化设计后可以对设计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得到一个合理的设计方案。性能化设计的方法和技术,是消防工程行业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高科技,它自身的特征决定了性能化设计是今后消防设计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发展趋势。性能化设计所需的工作量较大、费用较高,对设计和审核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也相应较高,对于常见的普通建筑和场所,使用“处方式”规范进行设计可能会更加简单、安全、经济。性能化防火设计和“处方式”防火设计两者互有优点,相互补充,并将。

2.性能化设计的关键技术

性能化设计的关键技术是消防安全评估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对于这一方法及相关概念体系的逐步完善做出重要贡献的各类方法和模型主要包括:美国的建筑防火评估方法(BFSEM:The Building Fire SafetyEvaluation Method)、火灾致损评估方法(FIVE:fire-induced vulnerability evaluation)、澳大利亚的风险评估模型(RAM:Risk Assessment Modeling)、日本的建筑综合防火安全设计方法、加拿大的FIRECAM方法等。澳大利亚消防规范改革中心(FCRC)子项目正在进一步开发一个风险评价模型,以量化各类用途建筑消防安全系统性能,该模型叫做CESARE-RISK,CESARE-RISK 是一个量化建筑消防安全系统性能的风险评价模型,它利用事故树设定多种火灾场景,其考虑了火灾及对火灾的反应的概率特性,采用确定性模型预测建筑内火灾环境随时间的变化。其某些组成部分如下:事件树与预测值模型(expected value model)、火灾发展与烟气蔓延模型、人员行为模型、消防队模型和工作人员模型、分隔失效模型、经济模型。FIRECAMTM(Fire Risk Evaluation and CostAssessment Model)是加拿大国家研究院(NRC)开发的火灾风险及损失的计算评估模型,它利用分析所有可能发生的火灾场景来评估火灾对建筑物内居民造成的预期风险。同时,该模型还评估消防费用(基建及维修)和预期火灾损失。通过与性能规范中的性能要求进行比较或者与“处方式”的规范规定的设计中隐含的性能要求进行比较,评价一个设计方案是否满足性能要求或者是否在生命风险要求方面等同于参照方案。

FIRECAMTM依靠两个主要参数来评估火灾安全设计的火灾安全性能,即火灾对生命造成的预期风险(ERL)和预期火灾损失(FCE)。ERL 和FCE 这两个数值是由火灾增长、火灾蔓延、烟气流动、居民反应和消防部门的反应的动态变化(以时间为函数计算得来的)。而火灾场景发生的几率是由FIRECAMTM运用统计数据来预测的,FIRECAMTM 还运用数学模型来预测火灾随时间的变化。一种火灾场景对生命造成的危险可根据其发展的速度和居民撤离的速度计算。这种场景给生命造成的风险可由该火灾场景对生命造成的危险乘以该火灾场景发生的几率得出。火灾对生命造成的预期风险总值却为建筑物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火灾场景对生命造成的预期风险的总和。同样,预期火灾损失就是消防费用(基建和维修)的总和与可能发生火灾造成的损失的总和相加而得。FIRECAMTM模型主要由火灾增长模型、烟气流动和居民逃生模型组成。FIRECAMTM 对火灾蔓延的可能性及火灾后修复建筑物的费用采用的是保守的评估模型,所以对财产损失的评估结果要比实际偏高。

3.国外开展“性能化”研究的情况

英国在1985年了第一部性能化的规范,之后,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新西兰以及北欧等发达国家政府先后投入大量研究经费,积极开展了消防安全工程学和性能化安全设计方法理论及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瑞典等国也先后对其传统的“处方式”规范进行了修订,颁布了性能化的新规范。美国、加拿大等国目前正在加紧研究制订各自的性能化规范。南非、埃及、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都纷纷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澳大利亚于1996 年颁布了国家性能化规范《澳大利亚建筑规范―1996》,自1997 年陆续被各州政府采用,至今已在全国应用。新西兰1992 年了性能化的《新西兰建筑规范》,新规范中保留了处方式的要求,并作为可接受的设计方法。美国已完成性能目标和基本完成性能级别分级的确定,并于2001 年了《国际建筑性能规范》和《国际防火性能规范》。日本和瑞典对其传统的处方式规范进行了性能化修订。目前还有多个国家(法国、荷兰、挪威、波兰等)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建筑研究与文献委员会(CIB)和欧盟采用或积极发展性能化防火所要求的工程工具和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推进性能化设计和性能化规范的国际化专门设立了TC/92/SC4――“火灾安全工程”分技术委员会,目前已制订出8个相关的标准草案,可望在不久的将来颁布正式的国际标准。西方国家将制订和推行统一的国际标准作为消除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世界贸易组织(WTO)关于消除贸易上的技术壁垒的协定第二条“技术规则与标准”也作了明确规定。在2000年5月于德国柏林召开的TC/92“火灾安全”技术委员会会议上,该会主席就指出:设立TC/92/SC4“火灾安全工程”分技术委员会,就是要制定出这方面的国际标准,用于最终取代各国自己的防火设计规范和标准,为消除这一领域里的技术壁垒铺平道路。应该说,建立以建筑消防安全为目的的性能化规范和法规已经成为全球的发展趋势。

4.性能化设计研究的必要性及进展

4. 1 “处方式”规范和设计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1)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大型复杂建筑越来越多,按照“处方式”规范的设计方案可能不合理或者迫使设计人员在建筑的美观、适用、造价上作出让步。

(2)“处方式”规范修订时间过长,不能适应建筑发展的需要,如壳体结构建筑,规范中根本没有提到。

(3)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差别较大,用一本“处方式”规范很难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4)规范的制订受到各种因素制约和影响较大,在这种环境下制订的“处方式”规范不可能合理。如一个歌舞厅,即使有报警、喷淋系统,配备了灭火器、应急照明等设施,其它方面也符合2001 年5月以前规范的要求, 但若有一个厅、面积超过了200, 在2001 年5 月以后就不符合规范要求了。这种以面积为惟一标准来划分火灾危险性大小,超出200就要全盘否定的思想和规定是不合理的。

4. 2 发展性能化设计的必要性

(1)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将在今后大兴土木。回顾2000 年悉尼奥运会,澳大利亚就是抓住了机遇,大力开展性能化研究,并在场馆建设中采用了性能化设计而达到了相当高的防火设计水平。如果能抓住成功举办奥运会的机遇,必将促进我国性能化设计的发展。

(2)我国加入WTO,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国外建筑事务所将大量涌入,它们在性能设计方面的技术优势,将使国内设计单位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只有尽快开展性能化的研究和应用,积累一定的经验,才能应对今后的国际挑战。

4. 3 开展性能化设计研究和应用前景

目前性能化设计在我国得到了多方重视,并已经开始了研究和试点工作。早在1996 年有关单位和人员就认识到开展大型公共建筑、大空间建筑、高层民用建筑、高火灾危险工业建筑和储罐区、建筑内的烟气控制、人员安全疏散的性能化设计和评估技术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公安部消防局已在国家科技部立项,将建筑物性能化消防设计研究列入“十五”攻关课题,组织部分科研机构和院校开展性能化消防设计及其计算机评估模型应用技术的研究工作,在全面掌握和分析比较国外性能化规范和评估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工程建设的实际,研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性能化消防设计方法以及相配套的设计指南、计算机评估模型。公安部消防局正在推动上海、北京等城市开展性能化消防设计和评估的试点工作,通过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培养我国的专业技术人员,为我国性能化消防设计与评估及其规范的研究积累实践经验。天津消防科研所、四川消防科研所和中国科技大学国家重点火灾实验室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并已有了评估成功的范例。今后我国性能化消防设计的研究与运用,必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

5.结束语

随着建筑的不断复杂化,以及消防技术的不断多样化,采用性能化设计越来越迫切。为了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以性能化为基础的建筑防火设计技术标准体系,需要社会各方面长期共同努力,我国消防界同仁必须共同推进这项事业的发展。

作者简介:

田建军,男,汉族,1972年11月17日出生,河南省禹州市人,2009年7月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消防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现任职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公安消防支队政治处主任。

参考文献:

[1]杨玲,张靖岩,肖泽南编著.建筑消防安全与性能化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

篇8

本文针对本地区站前商业广场的实际工程,简要介绍建筑电气消防配电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相关事项,并围绕辽宁省地方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检验规程》(DB21/T1204),结合新版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13),来分析建筑电气消防配电工程中存在问题,提出相关规范、标准的依据及建议。

关键词:

建筑电气;消防配电;火灾自动报警;消防验收

0引言

一个大型商业广场的建设工程其消防安全是尤为重要的,建筑电气消防配电工程的设计、施工是最终工程验收的保证。辽宁省地方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检验规程》(DB21/T1204),是在国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6)基础上,更加细化更具有可操作性制定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检验规程》总共分为13大项共156个检查项目,所有检查子项目划分为A、B两类,其中A类为保证项目。消防工程系统验收时,若A、B类项目不合格,可由施工方进行限期整改,复验时若任有A类项目不合格,则系统判定为不合格;若B类项目不合格数超过14个,则系统判定为不合格,同时注意在复检时抽样数量应加倍。以下主要对消防配电工程容易混淆的事项加以分析。

1供电方式问题

本工程建筑面积13万m2大型商业广场,地下两层、地上局部29层,由于类似地标建筑,建设方请上海一家大型设计院设计。设计说明中电源由市政引两路10kV独立电源至变电所,而建筑中不设置柴油发电机组,其中消防用电设备(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消防风机、火灾自动报警及应急照明等)用电按一级负荷供电。《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10章的条文说明别强调:当设计采用取自城市两路高压供电时,其中一个回路可作为备用电源;当设计引取一路高压(10kV级)供电,而备用电源取自自备柴油发电机;同时又强调作为一级负荷的电源应引自两个35kV以上的区域变电站。《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2009版中对一级负荷供电电源给出了双重电源的定义,即“一级负荷应由双重电源供电,当一个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个电源不应同时受到损坏”,其相应条文说明又进一步解释,因为地区电力网都是并网的,供电部门无论从电源引出几回供电回路,也无法得到严格意义上的两个独立电源,而自备发电机组作为消防备用电源是实际而可靠的。本工程的设计依据相关规范其设计是符合要求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依各个地区不同情况,如本地区所在的四线城市很难做到两路10kV双重独立电源,最终消防部门要求增加自备柴油发电机组,工程的变配电及供电回路都发生较大变更。

2管路敷设问题

2.1暗配管选择

建筑电气消防工程的管路敷设按照分项工程的划分,可分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管路敷设及消防配电系统的管路敷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第11章关于室内布线中规定,在管路暗敷设金属管,也可采用B1级以上的刚性塑料管保护。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10章消防电源及配电中也做了类似规定,但是不同点在于本项规定的条文说明,其特别强调消防配电线路应穿金属管,而不可以穿B1级以上的刚性塑料管,因为一个是火灾报警线路,一个是消防配电线路,不能两者混淆。但是在2008版的《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第13章,消防供电线路敷设的第3条款中所规定的管路暗敷设时,应穿金属导管或难燃型刚性塑料导管保护,这条规定是与新的建筑防火规范相矛盾的,这里一定要注意按照新规范执行。

2.2明配管及桥架的防火涂料施工问题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10.1.10条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第11.2.3条都有相应条文规定,消防配电线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控制线路需要在火灾时继续工作,并应满足火灾时连续供电的需要。当其管路采用明敷时,在金属管及桥架上应采取防火保护措施。施工中通常做法是在金属管外刷防火涂料。防火涂料的施工要严格按照工艺要求,电气管路耐火极限一般低于1.5h,因此应选择薄涂型防火涂料,使用前应将金属管表面清除干净,第1遍防火涂料必须干透,间隔6h方可涂刷第2遍,涂刷厚度应根据防火规范要求而定。

2.3防火封堵问题

火灾时消防设备需要持续供电,这对消防供电回路的可靠性尤为重要,因此在消防用电设备供电线路应采取防火封堵措施。防火规范规定:消防用电设备供电线路在以电缆桥架、电缆竖井、线槽等明敷设方式时,比如:管线由室外进入室内的外墙处及配电间、控制室的电缆沟入口处;电缆桥架及管线穿越不同的防火分区;在电气竖井内穿越楼板;进出配电间及竖井的位置;电缆在进入配电柜及箱的开孔部位。这里需要重点注意的是,在封闭的电缆桥架内往往忽视防火封堵,其施工方法应参照《民用建筑电气设计与施工图集—室内布线》(08D800-6)第61页金属线槽过防火墙安装、85页电缆桥架穿墙防火做法,在封闭的桥架内应采用柔性膨胀型有机防火堵料,同时注意施工中若气温过低,可将堵料装置于40~70℃的温水中加热再进行操作,保证封堵严密镇实,且在防火封堵两侧的电缆桥架应用涂覆水性电缆防火涂料,长度不小于1m。

3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

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具应符合国标《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GB17945-2010)的规定。应急照明系统的智能故障报警及自检功能,系统在主电源工作48h后,应每隔30d会自动转入应急状态工作30~180s左右,而后恢复主电源工作状态;系统持续主电源工作应能每隔1a,自动由主电源工作状态转入应急工作状态,至电池放电终止,而后自动恢复至充电状态,且持续应急状态不少于30min;当灯具的月自检应急时间达不到30s,或年自检应急时间不够30min时,系统会发生故障语音报警现象,及时更换蓄电池或灯具。在这里要注意:1)即使设计为集中电源的非自带蓄电池的应急照明灯具,也不能用民用照明灯具替代,应采用具有消防检测认证的应急灯具,且标准按照第6.17.4条规定应急照明系统部件外壳应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氧指数>28),第5.1条防护等级不低于IP30。2)自带蓄电池的应急灯应在充电24h后断开电源,使消防应急灯具转入应急工作状态,此时记录点亮时间,从而判断其应急工作时间是否大于90min。3)检查应急灯的自动应急转换情况,连续3次按试验按钮,应急转换时间不应大于5s。4)应急照明配电回路属于消防电源,无论是明配还是暗配都应用金属管保护,不得采用的刚性塑料管。

4电气火灾监控系统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第10.2.4条规定了哪些建筑及场所的非消防用电负荷宜设置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13)第9章规定了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如何设置,《电气火灾监控系统》(GB14287-2014)定义了系统的组成及其系统相关技术要求、质量检验指标。在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设计中,监测点的设置位置至关重要。当系统选择探测器为剩余电流式时,规范规定应以设置在低压配电系统首端为基本原则,宜设置在第一级配电柜(箱)的出线端。但是,监测点的设置还要考虑两点,一是配电回路的自然泄露电流对测量的影响;二是电气火灾易发生的部位。因此,在供电线路泄漏电流大于500mA时,宜在其下—级配电柜(箱)设置,并应选择参数合适的探测器,探测器报警值宜为300~500mA。《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第13.12.5条也做了相应规定,主要是考虑对自然泄漏电流的影响采取措施进行抵消,当干线的自然泄漏电流对测量影响有限时,将监测点设置在电源侧,即回路容量较小线路较短时,宜设在变电所低压柜的出线端;如果是干线较长、自然泄漏电流影响较大,500mA不能满足测量要求时,检测点宜设置在楼层配电箱(配电系统第二级开关)进线处,并采用下限连续可调的分段报警方式抵消自然泄漏电流的影响。因此,在实际设计中应结合建筑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相关规范的应用。

5结语

建筑电气消防工程通常分为强电和弱电两部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一般由建设方直接发包给具有相关资质的消防公司,其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水平,其施工较为规范,而由总包单位承建的消防配电工程往往是较为薄弱环节,因此注重建筑电气消防配电工程的施工质量,是消防工程整体验收的重要保障。

作者:高忠于 单位:辽宁咨发建设监理预算咨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电气工程设计分会.建筑电气设计疑难点解析及强制条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2]丁宏军.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实施指南[J].建筑电气杂志社,2014.

[3]DB21/T1204-200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检验规程[S].

篇9

【关键词】城市建设;消防规划;火灾;火灾动力学

1.前言

在许多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每年火灾造成的直接损失就已经占了12%,整个火灾代价则占了1%,人员死亡率为2/100000。 在城市经济水平日益提高,财富日益积累的今天,防火救灾意识显得十分重要。而在城市火灾中,最常见的还是建筑火灾。在建筑火灾中,因可燃物的过度积累,导致火灾荷载量变大,热量积聚时间变短,轰然速度显著提高,从而给扑救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作为城市防护工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城市消防规划在城市防火救灾工作中起到了应有的作用。火灾动力学的理论,不仅为城市防火救灾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还为其提供了技术支持。所以,在研究城市消防规划中建筑火灾防治意义之时,应充分运用火灾动力学理论。

2.我国城市消防规划研究概况

在城市规划中,城市消防规划已被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进行研究,其适用范围为城市火灾风险评估。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多以某一建筑物或企业为对象。而事实上,国内还有实话企业消防安全评价法和软件开发的先例,也有利用模糊评价法来评价高层民用建筑安全性的成功案例。某些学者,曾利用指数法,基于城市人口密度、建筑面积、火灾平均发生率、城区面积,以建筑面积为主导参量,形成了一套以建筑面积为单一因子的火灾危险评价方式。在上海消防研究所的“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中,重点从理论层面分析了消防灭火力量如何得以集中和优化的问题。

对城市火灾危险性、消防安全保障问题的研究是一个极具系统性的研究,它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近几年来,微电子、探测传感器、通信网络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市火灾防范领域的全新面貌,不仅火灾探测报警的时间缩短了,消防通信网络、计算机接警指挥管理等技术也得以实现,为将来城市消防规划工作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城市规划研究人员、专家、工程设计人员的主要任务在于:切实做好城市消防规划的设计工作。

3.影响城市消防规划的主要问题及其分析

3.1 消防响应时间及灭火时间

作为衡量城市消防规划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消防站布局时就应慎重考虑消防相应时间问题。须知,在火灾的防治过程中,时间的拖延不仅会导致伤亡的增加,更有可能引起火灾性质的变化。而火灾性质的变化,就必然导致各灭火要素(如灭火药剂、灭火力量等)发生改变,付出的灭火代价将变得更大。所以,衡量消防规划的成败的关键之一,便是能否在灭火救援过程中争取更多的时间。

以城镇消防站布局与技术装备配备标准而言,消防站的布局和规划,一般是以责任区最远点的初期消防时间(15分钟)为依据的。而这15分钟的时间,是根据消防队扑救砖木结构建筑初期火灾,并有效防止其蔓延的工作量来确定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时间:(一)发现起火;(二)报警;(三)接警出动;(四)消防车到场;(五)开始扑救。

3.1.1 报警时间、自动灭火时间的提前与延迟

因当前国内城市火灾报警技术方面的局限性,要真正做到及时、准确还有难度。从2012~2013年的十大火灾统计情况来看,火灾扩散大多与报警时间延迟有关。从火灾动力学的角度分析,若是火灾在轰然之前便得以控制,其损失将变得很小,反之则大。因此,报警时间越短,则意味着火灾带来的损失越小。

火灾探测器是否灵敏,将直接影响火灾探测的时间和速度。因此,要有效减少报警时间,应选择灵敏度较高的探测器。通常来说,火灾探测器的响应时间都相对较短。而自动喷水及其他灭火系统多依靠喷头,闭式喷头的应时间一般在300秒以下。值得一提的是,科学安装和管理消防工程,也可有效缩短报警时间和自动灭火时间。

有效缩短报警时间还有另一个措施,那便是自动报警系统的网络监控。但在当下的城市中,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建筑并不多。因此,时间仍然是一个极不稳定的因素。但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把握,缩短规划时间,并在城市火灾的综合评估中提升网络监控建筑的等级。

3.1.2 消防救援力量响应时间的缩短

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得以发展,火灾指挥能力迅速提升的今天,国内消防部队的应对水平得以提升。消防车、队出动时间仅需1分钟。再从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来看,夜间是火灾频发的时段,有利于消防车的正常行驶及快速抵达现场。在交通较为顺畅的情况下,消防员抵达现场并展开工作的时间,大致可控制在起火后的15分钟以内。

3.1.3 灭火剂的输送时间

在发生火灾险情后,消防主战车的连续出水量在单位时间内可以达到的量越大,那么火灾险情受到控制及及时扑灭的可能性就越高。消防车运送的火灾救援力量主要是消防人员、设备和灭火用品。以当前我国内部以及国外的消防状况来推断,摆脱水这类低价的灭火用品还是存有难度的,不过我们可以在如何进行运输上大幅度的改进。我们应当大力对城市中供水的能力比较差的地方开展必要的调整,如果其他灭火条件不变,灭火剂的供应将成为火灾现场控制和扑灭的核心。

3.1.4 灭火时间的合理分配

由于每个火灾的范围及情况千差万别,消防人员扑灭火灾所耗费的时间也不尽相同,一般的建筑物火灾可以在2小时左右扑灭。03年11月初,在衡阳市的衡州大厦发生了一起火灾,因为需要疏散大楼内的群众,造成最后火灾扑灭耗时约4个小时。然而,如果是石化等的特殊原因的火灾,基于需要灭火冷却,扑灭的耗时就可能要在5天以上。譬如在93年10月下旬发生的南京金陵石化公司罐区发生的火灾,由于油罐爆炸,直到17个小时以后火情才得以控制。现场天气条件的转变对于扑灭火灾所需要的时间也有较大的影响,比如风向对火灾烟气的走向有影响,附近的其他建筑物就有发生火灾的威胁。不过,以整个扑灭火灾的过程来看,对其耗时造成最主要影响的还是疏散用时、天气条件以及灭火剂的供应速度和效率。

3.2 火灾过程与灭火时间的关系

轰燃是火灾中的一种危险情况,通常是建筑物内的火灾持续发展的结果。在建筑物的室内温度超过600e时,室内绝大部分的可燃物就开始进行热分解或升华为气体,这样就使空气中的可燃气体的总量变大。如果这些可燃气体在室内的浓度到达其极限的时候,就会产生其整体性的燃烧,这就是“轰燃”。这种现象在火灾中常常被用来衡量火灾发展的情况,轰燃在火灾中的主要影响包括:

(1)火灾的受难群众如果没能在轰燃的情况发生前离开现场,那么生还的可能就很渺茫;

(2)轰燃的情况出现后,如果室内有较好的通风情况并有足够的可燃物,那么室内的火灾仍会继续持续和增强;

(3)火苗乱窜到附近建筑,失火面积扩大;

(4)燃烧所产生的烟雾气体使得危害牵涉更广。

若是在高层建筑火灾中发生轰燃,那么火灾的险情就更为严重。火灾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在整个建筑物中蔓延并终将烧毁建筑物。对建筑物火灾会否出现轰燃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是其内部的可燃物的热分解速度。在城市的建筑物里,不同的建筑物之间的可燃物有不同的荷载,其可燃物的热分解速度也不相同。所以,对建筑物的热分解速度进行详细的解析具有关键作用。

4.城市消防规划对策与建议

(1)在城市的专项规划中添加消防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和交通部门、城建部门以及绿化部门的专家共同研究讨论,确保消防规划和其余的规划是匹配的。

(2)创新研发更高效率的灭火剂使用技术,通过地面空中双重输送技术进行输送,确保在重大火灾发生时,消防人员能获得足够的灭火剂。

(3)研发利用网络手段的火灾自动报警的监控,让误报概率减小,减小消防重点单位报火警所需要时间。

(4)增强城市内对消防安全的监督,预付移动危险源和有可能出现的火灾隐患,建立避难所,确保灾后的受难群众得到应有救济。

(5)研发新的灭火技术,新的消费器材,在灭火过程中能节约使用灭火剂,绿色环保,提高使用效率以及缩短灭火时间。

(6)使用消防工程所涉的有关理论,对城市辖区的火灾风险进行评测,把该结果应用于消防站的规划和建设。

(7)将消防安全管理规划放在关键位置。当软硬件条件限定的情况下,评判规划好坏主要看管理。要管理好现代化城市中的消防工作牵涉到诸多方面,许多未知情况下发生的火灾往往归咎于消防管理的不到位。比如说,现在经常发生的公交车、私家车的火灾事故,危险品或化学制品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的火灾事故等等都与对消防管理上的不重视,人们缺乏一定的消防知识有关。现代的科技和完善的法规制度是进行消防管理的最有效手段。

(8)做好安全疏散及避难场所的建设。如今,城市中较为容易产生严重灾难,所以防灾公园等避难场所的建设势在必行。 这与世界其他城市规划协调一致。在火灾发生后,防灾公园可以收容大批周围群众,并能够有效避免灾害所产生的连锁反应。

除上述八点之外,还要做好灾害发生时的通信、供电等一系列预案和规划,发挥应急功能,使各种资源在灾害发生时能妥善运用。

参考文献

[1]白海波.浅谈城市消防规划[J].林业科技情报.2010(03):74-75

篇10

关键词:民用建筑;安全消防问题;消防设计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民用建筑也迅速的发展崛起,近几年来,人们对消防安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民用建筑的施工现场是一个多工种、密集型、立体交叉混合作业的场地,现场的不安全因素较多,安全控制工作不够全面,尤其是在工程施工期间,流动作业较多,许多施工需要明火作业,一些建筑材料都属于易燃物品,为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隐患,火灾的发生,对人们的财产安全以及人身安全都带来了很大的损害和威胁,因此,要想排除这些安全隐患,就必须加强民用建筑的安全消防工作,尽量预防火灾,减小火灾对人们生命财产的损失。

一、民用建筑安全消防工作中常见的问题

1、民用建筑区人员分布多,民用建筑住宅区是一个人口非常密集的地方,既有居住在区域的居民,也有建筑施工人员,由于民用建筑施工一般都是承包单位操作施工,该区域的人员流动性较大,有时候会超过最大负荷,给现场安全消防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一些火灾隐患不容易被发现,例如施工人员的临时宿舍和仓库,不注意用电安全,一旦发生火灾,人员的疏散和救火工作都会变得非常困难,容易产生群死群伤事故。

2、建筑的防火能力太差:民用建筑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中许多材料都选的是便宜的建筑材料,一些施工人员的临时食堂、临时工棚的搭建都是选用较为便宜、简易的材料搭建,这些材料的防火性都很差,耐火等级不高,最容易发生火灾,对于施工现场存放的一些装饰装修材料,如木制品、塑料制品、油漆等材料都属于易燃物品,一旦发生火灾,都会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情况。其次,由于一些民用建筑的使用时间较长,防火间距较小,耐火等级低,防火性能差,安全疏散道路不畅,消防设施不到位,一旦发生火灾,在短时间内难以疏散人员,救火工作的开展更加困难。

3、民用建筑在用电、用气方面比较多: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的地方较多,造成电气电线胡乱拉扯、电线乱接、电器胡乱的接入等现象,导致电压不稳,超负荷用电设备老化等问题出现,随着施工人员的增多,对用电设备的管理不到位,火灾极易发生。其次,民用建筑是人们生活的场所,用电量非常大,对有些电气设备的安装缺乏规划和设计,除日常照明之外,擅自安装电气设备的现象比较常见,还有其余各种家用电器的用电量较大,大大增加整个区域的用电量和用气量,留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4、楼层设计不合理,安全通道不顺畅:由于一些民用建筑楼层较多,高度比较高,消防安全指标达不到要求,消防通道的高度和宽度都达不到要求,人员疏散到安全地点时间跨度长,由于电梯停电并且不能防火一般都无法使用,一旦发生火灾,高层建筑的疏散工作只能依靠步行楼梯,一些楼梯通道被随意侵占,造成消防安全通道变窄,大量人员会在非常狭小的楼梯间形成阻塞,一旦楼梯中进入含有毒、有害物质和有严重刺激气味的烟气,就会严重影响人员的疏散,不仅人员疏散比较困难,还会使消防车的作业变得困难,对火灾的扑救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5、消防安全意识不足,管理工作不到位:民用建筑的承包单位和业主对消防安全意识认识不深,消防安全意思淡薄,民用建筑缺乏健全与完善的安全管理机构,没有建立健全的建筑安全消防工程设施,消防制度不够完善,除此之外,施工人员责任心不强,对建筑的施工没有严格按照建筑设计进行规范施工以及验收,对消防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工作不到位,对消防设施的维护与管理工作没有到位,防火检查与相应的报警系统和灭火设备都没有落实到位,一旦发生火灾,难以及时进行救火工作。

二、对民用建筑的防火设计

1、建筑的耐火性:控制和提高建筑耐火等级,增强建筑构件耐火性能的技术,尽量采用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促使建筑外壁不燃或难燃化;利用限制火灾发生及发展的相应技术,控制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控制装修材料,建筑材料的燃烧性能;对建筑防火分隔构件上的贯穿口、空开口采取防火封堵措施,以维持建筑构件的耐火性能。完善自救措施,例如:烟气控制技术、火灾探测报警技术、喷水灭火等灭火技术等,能更容易应付突发性火灾。

2、对建筑高度的设计:结合合并后的新规范,建筑高度计算为:当为平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屋面面层的高度;当为坡屋面时,应为建筑室外设计地面到其檐口与屋脊的平均高度;当同一座建筑物有多种屋面形式时,建筑高度应按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后取其中最大值:当位于不同高程地坪上的同一建筑之间有防火墙分隔,像阶梯式地坪,各自有符合要求的安全出口,且可沿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贯通式或尽头式消防车道时,可分别计算建筑高度。否则,应按其中建筑高度最大者确定;局部突出屋顶的冷却塔、隙望塔、微波天线间、水箱间或电梯机房、设施、排风和排烟机房以及楼梯出口小间等.可不计入建筑高度内。设立建筑消防通道,要保证民用建筑消防通道畅通,民用建筑应该建立人员疏散通道,严域内的居民以任何形式占用通道,严禁在通道上堆放垃圾,摆设物品,保障通道畅通,在疏散通道的交叉口、转角处应该设置疏散指示标志,以便于人群的疏散。当火灾发生的时候,应该立即疏散人群,并在楼道设置相应的灭火器,这样有利于防止火灾蔓延,减少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3、安装消防水箱以及消防栓水泵:一些民用建筑因为其位置是在远郊、消防队员没以及时赶到,且不具备符合要求的市政供水条件,有必要安装消防水箱同消防水泵;一些建筑因为发生火灾的危险系数非常高,火灾发生后的人身财产损失很大,规范中明确要求安装自动喷水系统,并基于此安装消防水箱同消防水泵。在建筑物内设置有临时性给水系统的情况下,应当再安装消防水箱,消防水箱要包括水塔、气压水缸、分区给水水箱等设施。在安装消防水箱时,应该结合民用建筑的特点,若供水条件难以保证消火栓在最不利点有足够的水量与水压时,需要安装消防水箱。绝大多数的民用建筑尤其是高层的民用建筑,需要设置消防水箱,同时也需要安装消防水泵,若民用建筑自来水可以满足消防系统用水水量及水压要求,且服务水头高过建筑物高度,则可无需消防高位水箱。

4、健全与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强化安全责任意识:建筑防火应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度,民用建筑的居民要增强自身的安全责任意识,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加强对用电安全相关知识的学习。同时,区域内的消防部门和物业部门应该重视消防安全工作,树立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安全责任意识,认真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将消防安全责任落实到各单位和各住户。如果民用建筑住宅出现租赁的情况,需要和对方签订合同,明确各自的消防安全责任,签订责任书,将消防安全责任落到实处,从而确保民用建筑用电安全,增强租房人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防止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结束语

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民用建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民用建筑中普遍存在着火灾隐患突出、火灾扑救困难等特点,民用建筑火灾的发生,对人们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和损害,因此,要提高民用建筑的消防安全措施,从对建筑的消防设计到每个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都要做到落实到位,以减少火灾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徐清辉. 浅议如何加强民用建筑的安全消防工作[J]. 广东科技,2013,02:139-140.

篇11

关键词:安装工程预算;教学质量;自主学习;课程改革

1引言

《安装工程预算》是一门技术性、专业性、综合性强,专业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的课程。该课程主要讲授定额的组成、分类、费用计算方法;电气、工业管道、给排水、暖通空调、消防工程的施工图预算编制方法及清单编制方法。通过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对就业的学生回访及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发现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主要表现为:学生过度依赖计价软件,工程量计算缺项漏项、重复计算,定额套用不准确,编制结算能力不足,工程量清单编制与组价能力不足等。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安装工程预算》课程改革的原因,然后针对性地提出《安装工程预算》课程改革方案,以期有效地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安装工程预算》课程改革的原因

结合学生在《安装工程预算》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本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总结《安装工程预算》课题改革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适应市场需求

通过就业市场调研,无论国企还是私企(尤其私企)由于工期紧张,用人单位不愿花大量时间与财力去培训专业人员;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对概预算编制、清单编制、工程结算编制等掌握透彻,上岗后能很快成为业务骨干,这就对老师和学生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学生才是大学教育的目的。

2.2教材不配套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目前关于《安装工程预算》的教材种类繁多,而以2013版《甘肃省安装工程预算定额》、《甘肃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为基础编写的教材与案例基本没有。因此,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没有结合本地区的现行定额及取费程序,脱离当地的实际情况。另外,教材编写出版周期长,无法及时反馈新规范、新技术、新工艺,教学内容也过于学科化和系统化,与预算岗位的应知应会的要求相脱节,使用性不强。而在教学过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所使用的辅助定额都是以《甘肃省安装工程预算定额》为基础。基于此,各高校应组织相关老师编写以本地区定额为基础的教材及相关实训教材,方便学生随讲随练,多练多学。

2.3教学方式单一

通过对甘肃省内高校的调研发现,课堂教学仍以教材为主配合传统的板书、多媒体与课后习题的教学方式。由于该门课程课时有限而内容涵盖面广、专业方向多、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学习兴趣不高,没有积极性,从课堂效果与考试考核来看,教学效果与教学要求相差甚远。

2.4自主学习能力欠缺

学生已经养成一种老师教一遍学生照模式算一遍的学习方法,没有主动去思考为什么这样算,也不会对教材中有些问题提出质疑;现行定额也存在不完善之处,执行过程中的争议无法理解,对工程实例无从下手,缺乏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5师资力量薄弱

笔者所在学校目前担任该课程教学工作的有两位老师,这会影响课程教学的延续性与传承性。同时该课程教学需要授课教师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背景,了解并掌握工程施工的新材料与新技术、并且熟练概预算软件的原理与操作,以及工程造价的相关管理与实际运用操作。但是现在的老师大多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工程实践的经历与经验,难以保证教学效果。

3《安装工程预算》课程改革方案

基于上述对《安装工程预算》课程改革原因的分析,从教学大纲、教学方式、教学效果、教学资源等方面提出课程改革方案,以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1调整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课程的教学纲要,在制定时要充分考虑到该课程的专业性、时效性、地域性的特点来制定教学目标,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适当降低概预算、计价原理、安装费用等理论知识的课时,相应增加实践环节的课时,总学时60,两者比例1:1较为合适。教学重点围绕电气、工业管道、给排水、暖通、消防、智能化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展开。教学难点是行业法律法规、造价文件更新的学习、新技术新材料带来的新的计价项目的补充,定额子目的确定。教学安排应在第七学期,所有专业基础课完成后,掌握一定的施工技术与施工工艺知识,才能准确计算工程量。

3.2转变教学方式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会计量、能计价、懂预算”,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教与做”来教学生,学生通过“做与学”来理解和掌握所教内容。譬如“编制采暖工程施工图预算”时,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施工工艺实训,掌握系统的构成;其次讲解如何算量,由于工程量计算规则内容多而散,不便于识记,利用施工图、工艺实训要求和定额的工作内容,对照计算规则,实行“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训练”的方式,将实训与理论相结合。由于定额手册有限,以小组为单位组成圆桌形式进行算量;最后将小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在计价时指导学生查套定额,主材询价、根据最新造价文件进行价差调整,最后得出总造价。计价软件实践环节,学生要掌握原理与操作方法,提高上机实操时间。课程设计环节不能过度依赖软件,因为软件自动计算结果,这使得学生对主体项目的人工、材料、机械计算及后期的取费原理掌握不透,手算与计算同时进行,出现偏差才能发现问题。这种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3应用案例式教学

由于本课程的应用性极强,案例式教学是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只有让学生对实际案例背景资料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才能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选择时,首先要选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譬如“采暖管道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完全可以用教室内的采暖管为例来说明:“各种管道,均以施工图所示中心线长度,以10m为计量单位,不扣除阀门、管件所占的长度”。此处的阀门、管件指的三通、四通,供回水管控制阀等,学生一看一目了然,很快就掌握了计算方法;其次要结合学生的理解程度,选择难易适度的案例,譬如“散热器支管工程量计算”,散热器一般设于窗户中间,支管工程量按建筑平面尺寸丈量。实际工程中各房间的结构设计不同,使得立管与散热器的设置要依据建筑位置来定,支管的工程量不能利用固定的公式计算,而是依据施工经验与现场勘查来计算。最后由于课时有限,易选择简短的案例,以历年造价师考试试题为例,知识面全且工程量计算不大,适合课堂教学用例。譬如“根据《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规定,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中可不列出项是工程量计算规则”。此题考点是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的内容,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应包括项目编码、项目名称、项目特征描述、计量单位和工程量。

3.4评价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应总结并建立一套自我评价体系。课前准备、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提出的问题等,课后进行自我评价,进而每周、每月、课程结束进行综合评价。对学生而言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回答问题、上机操作、期末考试以10%、5%、10%、20%、55%的比例来考核学生,避免应试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确保教学效果。

3.5应用教学资源

教师、学生、教材、课件、教案、图片、视频、网络等都是教学资源。如何将这些串联起来运用于课堂教学是每位老师追求的目标。作为老师不但要具备较为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备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首先,加强师资培训,鼓励老师积极参与现场施工技术、施工现场组织与管理、工程招投标、造价文件学习、软件培训等活动以此来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同时将其运用来更新相对滞后的教材内容,同时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来适应市场的需求。其次,加强与施工单位合作,将学生带出去和请专业造价人员进课堂参与到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来指导学生,帮助他们很快完成角色转换。

4结语

总结《安装工程预算》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分析改革《安装工程预算》课程的原因,主要包括适应市场要求、教材不配套、教学方式单一、自主学习能力欠缺,师资力量簿弱等,从而提出教改方案,从教材选取、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式转变、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师资水平等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才能行之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侯聪霞.《安装工程施工与预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经贸实践,2015(2):292-293.

[2]何丽琴.论工程造价专业《安装工程预算》课程教学设计[J].亚太教育,2015(26):130-131.

[3]吴学慧.工程管理专业建筑设备与安装工程定额与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100-104.

[4]闫贵荣.告知院校“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本质、课程范畴、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6):35-38,43.

[5]鲁维.基于职业岗位的“安装工程预算”课程“里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11):107-108.

篇12

一、海洋产业发展需要区域检测科技创新平台推动

(一)产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以来,充分发挥海洋、港口优势,加快培育战略性产业,初步形成了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框架,水产品精深加工、船舶等临港工业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宁波港2009年货物吞吐量达5.77亿吨,位居全球海港吞吐量第一。但存在:产业层次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总体上企业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供给不足,为海洋经济发展作支撑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和熟练技工明显匮乏。产业发展缺乏支撑,亟需培育创新平台。公共实验室质量不高、集聚度不高,重点产业领域的新产品、新技术缺乏检测基础条件的有效支撑,在检测能力和项目规模上无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急需培育服务产业的区域检测科技创新平台。

“十二五”期间省和市将以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层级、培育新兴产业为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全省层面,省在《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海洋装备制造业、现代港航服务业、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医药四类产业为海洋新兴产业中的重要产业。层面,将以批准设立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为契机,以加快海洋产业集群集聚、构建现代海洋经济体系为目标,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重点开发中国海洋科学城等区块,发展船舶、水产精深加工和港航等六大海洋优势产业集群,培育临港石化等四大海洋新兴战略产业。

(二)海洋产业发展对区域检测科技创新平台的要求

从质监系统的发展要求看,2007年,省局提出了全面构建一流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的要求;2008年,号召系统各级技术机构参与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2009年,提出加快块状经济所在地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公共技术服务水平;2010年,提出把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作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技术支撑。

从产业发展看,打造重点产业集群成为一种重要的产业经济组织形式。这种形式对于加强集群内企业有效合作、发挥资源共享效应具有重要作用。产业的这种集群态势要求与之相对应的科技创新和一体化服务以支撑和满足产业集群化发展。区域创新服务平台是一种有效的形式,是面向区域内各创新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基础支撑体系,为其提供研发、中试、检测等与创新相关的公共服务。

1、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船舶检验是国家对船舶和水上设施执行技术监督和鉴定的重要措施。船舶检验根据性质不同可分为:法定、入级和公证检验三大类,一般均由政府授权的船检机构实施检验。按照国际惯例,验船师在检验过程中需要的大量检测数据或船舶材料及产品检测结果,都需要验船机构认可或接受的检测技术服务机构提供相应的检测数据。一是材料检测。船舶及海洋装备用材料十分关键,为了保证安全、可靠,应提高材料的强度、塑性、韧性、耐疲劳性能、耐腐蚀性能、可焊性等,需要对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各种性能进行检测。二是结构力学分析。主要对船舶应急拖带等结构部件、大型桥梁结构部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钢结构件进行结构强度试验,对结构试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和总结,为结构设计和改进提供数据。三是船舶部件检测。船舶舾装件及海洋工程装备需要进行电磁兼容、高低温湿热、振动和盐雾霉菌等环境试验,产品在振动冲击等机械环境条件下的仿真分析、试验评估和改进设计,为企业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和提高产品质量与可靠性提供帮助。四是检测技术研究。国际海事组织(IMO)对船舶的环保、安全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提出了新的造船规范,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正在制订新的标准,可以预见,未来若干年,绿色、节能、高附加值和可靠的安全性能将成为船舶产品及材料的发展方向,需要密切跟踪国际新趋势、新技术、新规范,围绕《国际船舶污染防止公约》和《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相关的检测技术开展前瞻性研究,并逐步开发配套检测技术能力,制定和修订部分国家标准,努力使我国船舶工业标准体系适应船舶工业发展需要。

2、海水产品精深加工。一是海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理化性质分析。主要包括干燥失重、熔点、灼烧残渣、水分、渗透压、旋光、莹光、粒径、形态等常规项目和常量元素分析等。质量安全检测。安全性指标内容主要包括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检测、致病微生物定性/定量检测、有毒有害物质检测、非法食品药品添加剂检测、农/兽药残留检测、生物毒素、真菌毒素污染等。重金属含量及形态检测。许多海洋水产品在海水环境中容易富集各种重金属元素,如砷As、镉Cd、汞Hg、铅Pb等,而这些重金属元素往往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生理毒性,进入人体后会对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开展上述不同种类重金属定性和定量及不同形态的检测分析。添加剂检测。检测内容主要包括甜味剂(木糖醇、甜蜜素等)、防腐剂(苯甲酸、山梨酸等)、辅形剂、矫味剂、抗氧化剂(叔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二叔丁基对甲酚BHT等)等。毒理学检测及安全性评价。对海水产品、深加工产品及其加工过程中的一些添加物质开展各种细胞毒理学实验以及安全性评价。二是海水产品活性物质和功效成份检测。主要包括蛋白质含量和组成、脂肪酸含量及组成、脂肪、氨基酸种类及含量、多肽、酶类物质种类及活力测定、维生素(A、B、C、D3、E、B1、B2、B6、B12)含量、多糖种类与含量、天然色素组分、硒(Se)等成分分析。在对海水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前,必须首先了解其活性物质及功效成份,并研究先进的提取、加工工艺以保持这种成份和功效。

3、现代港航服务业。现代港航服务业中,油品、矿石、粮油、煤炭等大宗商品动态交接系统是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主要涉及到大宗商品的动态计量和在线计量技术,而现代港航服务业中的港口服务、库区储运、物流中转等方面涉及的检测内容更为广泛。一是大宗货物储运配套检测。主要包括石化等物流中转大容量、大流量检定测试工作、煤炭等大宗商品动态交接系统的检定测试工作、船舶在船交易中的水尺计量技术以及大宗商品的质量检测、鉴定等项目。二是物流包装检测。出口产品的包装按进口国要求进行检测,主要包括纸类包装、塑料类包装、运包类包装以及新型包装材料等产品。三是物流装卸搬运设备检测。主要有起重机械、装载机、叉车、吊车、平板运输车、集装箱装卸桥、自动梯及自动人行道、升降机、各类起重机、载客电梯、液压千斤顶等检测,重点设备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耐疲劳性评估等。四是集装单元化器具检测。主要包括集装箱检测和托盘检测,涉及的箱种包括通用干货集装箱、保温集装箱、罐式集装箱、无压型干散货物集装箱和台架式集装箱,开展各类特殊用途箱种的性能测试。五是安全设施检测。包括储运企业和运输船舶消防工程检测和安全防范系统检测。

二、海洋产业发展凸显区域检测科技创新平台意义

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打造检产学研相结合,以检为主的区域检测科技创新平台对于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强化平台建设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是转变政府职能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在省、市出台的诸多经济工作政策意见和产业发展规划中,都把检验检测作为构建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发展节能减排的环保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结构合理调整,都需要平台的有效支撑。检验检测技术服务作为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是现代生产业的重要内容。通过平台服务企业,符合市场化运作要求,符合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的总体趋势。

2、强化平台建设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是建立创新型城市的迫切需要。没有良好的检测基础条件,就不可能具备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也不可能拥有较高的科技创新水平。一个城市、一个地区追求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需要与之相适应、相配套的平台,以提供高水平的检验检测技术支持,而通过区域检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完全能够为产品质量和科技研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也有利于吸引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支撑一流的科研活动,提高区域产品质量和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

3、强化平台建设是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是维护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近年来不断发生的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对我国的产品质量声誉和国际形象造成了重大影响,对区域安全监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对外贸易中,发达国家不断设置技术贸易壁垒,不断提高准入门槛,使各地经济遭受巨大损失。而科技创新平台能及时跟踪国际前沿,帮助建立快速反应监控体系和应急支撑体系,能够迅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4、强化平台建设是优化检测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是推进检测技术机构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平台作为一个集聚点,能够吸引联合相关的检测机构,同时,质监技术机构的事业性的局限和公益化的运行,也需要通过平台的市场化运作,按照“统一规划、严格管理、规范运作、公正高效”的原则,有效提高检测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检测机构技术能力,而且对检测机构规范管理、理顺体制、科学定位和公正性建设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5、强化平台建设是提升质检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技术机构贴近产业的迫切需要。质监部门对流入平台的人才、设备、技术、资金、信息等各种要素的整合过程,是机构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和内部流程的再造过程,有利于增强部门技术水平和整体实力,同时依托平台资源有利于建设国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平台的建立和其组织结构也决定了与产业结合的紧密性,因此,强化平台建设可针对性地输出企业急需的技术和服务,延伸技术机构价值链。

三、海洋产业发展谋求区域检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一)总体思路

一个目标:以检测能力和科技攻关能力为基础,集聚资源,打造区域检测科技创新平台,提高质监系统技术支撑力,满足产业转型升级要求。

两种方式:一是积极争取和参与科技、经贸等系统的各种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使检验检测成为科技创新服务中的基础内容。二是整合系统内外部力量,延伸各种载体功能作用,打造检验检测公共大平台。

三大中心:一是提升国家海洋食品检测中心研究和检测能力;二是建设国家船舶舾装产品及材料检测中心;三是规划建设港口物流检测服务中心。

四项载体:发挥好省海洋开发研究院海洋公共实验室、海洋水产品检测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省船舶工程重点实验室、市标准化信息平台这些载体作用。

五个上水平:即装备条件、人员素质、技术能力、科技创新、服务企业要上水平。

(二)功能定位

在平台的建设发展过程中,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拓展平台的服务内涵外延,着力完善综合服务功能:

检验检测。在完善检验检测项目规划的基础上,着力建设一批关键检测参数、填补空白参数的公共检测能力,推进检验检测技术升级换代。构建开放式的检验检测网络,加强质量跟踪和过程检测服务,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产品研发和性能调试、工业设计提供公正可靠的分析测试服务。

科研。发挥平台的纽带和窗口作用,推动高水平检测机构、企业、科研院校的联动协同与产学研联合,一方面开展平台服务过程中遇到的检验检测难题、关键检测技术的科研攻关;另一方面,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先进适用性技术的推广和成果转化,成为产业的科研基地。

标准化。更多的制(修)订检验检测技术标准,提高标准水平,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发展趋势和标准信息,注重与国际标准接轨,引导企业走规范化、标准化、质量效益型的发展之路。

技术服务。积极融入产业发展各阶段和产品生产各环节,完善技术诊断服务,提供信息共享服务,构建开放型的设备使用和人员培训体系,为企业培养技能型和复合型的人才,满足产业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建设措施

1、加强领导,加大平台扶持力度。平台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创造性的工作。要把平台建设提高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度来认识,把平台建设作为落实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作为服务经济发展,培育支柱产业、重点产品和产业集群的重点投入方向。政府要加强领导,在支持、培育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的同时,把质监系统为主打造和参与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纳入到地方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经济、科技的发展规划中,作为整个地区支撑产业发展的现代生产业加以统筹考虑和统一规划,出台扶持政策,加大资金、装备和人才投入,确保平台建设的高水平。质监系统要积极与市政府和各部门的沟通协调,统筹各种资源配置,制订平台建设的政策、制度和措施。

2、整合集聚,保障平台要素投入。平台的搭建是一个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整合社会各种资源的过程。要拓宽整合范围,整合生产试验、技术研发资源,打造检产学研相结合,以检为主的区域检测科技创新平台。集中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多种渠道,充分运用各种有效可行的投资手段,用政府的投入引导,鼓励资源向平台聚集。按照一流水平要求,进一步加强平台环境设施和关键检测装备建设,特别要加大服务产业所需的试验设备的投入,满足企业和产业多方面的功能需求。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水平、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带领平台占领高端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市场,解决企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锻炼和培养一批实用性和复合型人才,打造技术精干、梯次合理的专业人才队伍。加强与国际交流和合作,及时跟踪国外技术发展动向,提高自主研发能力。着力打造检验检测服务品牌,做大做强平台,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3、合理规划,优化技术能力布局。围绕“三大中心”建设目标,强化海洋食品、船舶产品及港口物流的检验检测和科技创新能力。一是重点提高涉及海洋食品安全性控制指标的检验检测能力,大力推进基于国际新技术的高通量、快速准确的生物安全检测技术研究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初步构建海洋食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监测控制信息系统,具有应对国际技术壁垒和全国性突发事件的能力。二是紧紧抓住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发展船舶工业的有利时机,乘势而上,抓紧建设国家船舶舾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重点建设船舶材料检测分析、船舶舾装设备检测、船舶结构件性能检测等项目以及现场检测能力。三是要充分调研港口物流业发展对检验检测的需求,找准服务切入点,主动对接、提前介入现代港航服务业和物联网等生产业,深入、等物流功能岛,重点提高大容量检定、消防工程、物流装卸设备等检测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