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物流金融的特点范文

物流金融的特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6: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物流金融的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物流金融的特点

篇1

关键词:物流金融特点;策略

中图分类号:F259.22;F832.2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5.07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5-15-02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物流金融业整体规模扩大,发展速度加快,运行效率提高,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大促进作用。

一、企业物流金融的现状分析

(一)国外物流金融的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物流金融已经成为世界各大物流企业新的利润来源。世界最大的船运公司马士基、快递物流公司ups等都在大力开展物流金融业务,这些跨国公司依托良好的信誉和强大的金融实力,结合自己对物流过程中货物实际监控,在为发货方和货主提供物流服务的同时,也提供物流金融服务,如开具信用证、仓单质押、票据担保、结算融资等,这样不仅吸引了更多客户,而且在物流金融活动中还创造了可观的利润。以ups为例,为了推进物流金融服务,公司于2001年5月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将其改造成ups金融部门。在ups提供的物流金融服务中,ups在收货的同时直接给出口商提供预付货款,货物即是抵押,这样,小型出口商们得到及时的现金流;ups再通过ups银行实现与进口商的结算,而货物在ups手中,也不必担心进口商赖账的风险。对于出口企业来说,借用ups的资金流,货物发出之后立刻就能变现,如果把这笔现金再拿去做其他的流动用途,便能增加资金的周转率。

(二)国内物流金融的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进行物流融资业务的主要有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提供商、专业担保公司、企业和其他机构。金融机构是资金的提供者,主要是由提供资金等间接融资渠道及结算等其他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和提供直接融资渠道的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包括物流公司、市场公司),一方面提供货物运输或仓储服务,对在物流环节中的“物”进行监管;另一方面基于对客户和货物的了解,也在物流融资中充当融资担保人或承诺附条件购买货物,实际上分担了融资风险。专业担保公司(包括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主要为信誉度不高的中小企业提供外部信用增级,使其获得金融机构的融资。企业(包括核心企业及上下游客户)这些经营主体可以是物流融资的需求方,也可以通过承诺附条件购货、指定发货或充当融资担保人等方式在物流融资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其他机构是一些大宗货物交易平台网站(如上海大宗钢铁电子交易市场、金银岛交易网等),网上交易平台也积极参与该领域业务的开拓,它们在客户来源、“物”的价格监控、质物处置渠道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此外,包括拍卖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典当行、公证机构等一些机构均在物流金融的某些环节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二、企业物流金融的特点分析

通过对整个物流金融市场和对各参与者进行分析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商业银行

第一,多家商业银行看好物流金融市场,并以物流融资为重点加大力度开拓或继续延伸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产生了较大的市场影响。第二,现正在推出各种“物流银行”的产品,如深发展的供应链金融,光大银行的金色链等等,并将上述产品作为一种特色产品逐步在全行范围内推广。第三,各家商业银行参与的程度和已占有的市场份额差距很大,综合来看股份制银行的积极性、灵活度、参与程度最高,国有银行其次,城市商业银行最低。市场份额与之同向发展。第四,商业银行大多选择了与物流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将监管货物等非核心业务外包,共同推广物流金融产品。第五,银行充分发挥了营业网点的优势,将地域优势和行业优势有机结合。第六,通过几年的实践,物流金融业务使得银行的业务量增长迅速、利润收益可观,同时坏账率也控制在银行认可的范围内。

(二)物流公司

以中储、中外运、中远等为代表的大型物流企业积极涉足物流金融领域;中小物流企业由于自身实力较弱,获得银行认可的程度较低,部分物流企业计划发挥各自优势结成物流企业联盟与银行进行合作;物流金融业务更多利用了物流公司的仓储优势和运输及物流管理等业务优势;作为发展物流融资业务的主要合作者和配套服务商,为客户提供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者集成的创新服务。经过几年的发展,开展物流金融使得物流企业扩大了企业规模,获得了丰厚的收益。

(三)核心企业

多为供应链中绝对强势企业,银行和担保公司公关的难度较高。主要集中在钢厂、煤厂等资源型行业,或如电信、电力等垄断行业。核心企业的加入,增强了融资企业的信用,使其更易获得银行贷款;反之,融资企业获得贷款后,向核心企业交纳更多的预付款,变相增加了核心企业的资金来源。一方面,核心企业希望扩大资金渠道,另一方面,核心企业也为融资企业额外承担了监管货物或回购等责任,使得上下游在谈判中始终存在利益的博弈。核心企业只对合作期限长、信用记录良好的上下游企业提供服务,并通常有一套控制风险的制度。经过几年的尝试,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扩大了核心企业的生产规模,带来了一定的收益。

(四)担保公司

国内多家担保公司都在尝试开展库存/仓单/货权质押担保等物流金融业务,尤其是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现代物流业发达的地区;与银行相比较,由于实力差距较大,尚未形成担保机构的特色产品;银行和物流公司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为了避免和银行正面竞争,除银行认可的行业外,向其他行业渗透;反担保措施和风险控制措施更为灵活;担保对风险防范和处置手段的研究仍有待加强。

三、企业物流金融的发展策略

物流金融的长远发展是建立在社会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基础上的,不仅需要政府政策的有利倾斜和相关法律制度的保障,而且还需要在培养从事物流金融方面的精英和人才上下功夫,要开拓创新,不断拓展市场空间,逐步强化金融服务于物流工作的内容,同时在物流工作领域更是有创新金融的理念。

(一)必须将创新的金融与物流发展成集成式服务

物流金融相比传统意义上的物流业,最显著的特点是将金融的元素纳入其中,使客户享受到了金融与物流的集成式的创新服务。这种理念已逐步影响着物流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在供应链中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提供一种包括物流、流通加工、融资、评估、监管、资产处理、金融咨询等系列的集成式服务,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物流与金融的双向发展。

(二)必须将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有效合作

物流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有效合作。为达到这种有机的长期的合作,物流企业务必与金融机构建立长期互信的合作关系,以赢得金融机构的最大支持。金融机构要对物流业开展统一授信,把贷款额度直接授权给物流企业,再由物流企业根据客户的需求和条件进行质押贷款和最终结算。这样长此以往,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合作就会向有益的方向发展,从而使物流金融越来越高效可信,逐步提升银行合作的层次(上升到分行级别),与银行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扩宽双方合作空间和业务范围。

(三)必须用保险的理念分担物流金融的风险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服务领域逐渐拓展,传统运输仓储的范畴已经远远不适应当前社会对物流业的需求,从而向集运、存货管理、分拨服务、加贴商标、订单实现、属地交货、分类包装等多领域发展。各种无法预测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任何一个环节经营管理的疏忽,都可能造成物流企业的重大损失,因此迫切需要配套的保险服务予以支持,以分担经营过程中的风险。

(四)必须有效拓展各方面业务的发展合作

加强行业发展合作,按照集中优势、由简入难、纵深推进的原则,先从比较熟悉的大宗产品入手,并同时对汽车物流、机电设备物流加大研发力度。扩大地域开发,遵照重点推进、逐步完善和扩展的原则,以几个大中型城市为辐射点扩展开发区域。强化企业模式应用,以基础模式为核心,逐渐推广物流公司模式、核心企业模式,直至综合模式,并逐步探讨创新应用。重视产品开发,以发挥功能集成优势、增加担保现金流入、降低业务开发成本、突出资源整合特长为原则,推广担保保证金制度,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发展中长期担保产品,加强担保与其他功能的协同效应。培养加强担保后的管理及处置能力,借鉴投资银行业务,扩宽担保下或有资产的处置渠道。

参考文献:

[1] 张原彰.供应链观点――商、物、金、资讯、人力流的整合应用以及创新商业模式[J].2007,(01).

[2] 熊元俊.银行营销实战兵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德】JoachimGoldberg&RudigerVonNitzsch.行为金融[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 【美】玛丽安・伯克・伍德.营销计划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 庄春光.供应链融资另辟蹊径还是新瓶旧酒[J].当代金融家,2007,(04).

[6] 刘璇、凌建平、李严锋.我国金融物流模式探析[J].物流科技,2007,(01).

篇2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深入研究和剖析了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内涵和特点,在对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物流金融模式的创新方向构建农产品物流金融的运作模式,即基于存货的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农产品物流融通仓模式和基于应收账款融资的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文章指出,因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程度不一,因此,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合的农产品物流金融运作模式。

关键词:农产品 物流金融 运作模式

引言

现今,农产品价格上涨,农产品买贵卖难的现象严重,究其原因,物流不畅便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物流金融是指以物流企业为中介,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可以拓展业务,实现创新;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可以降低风险,扩大业务范围;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有效解决了融资问题。

因此,物流金融实现了三方的共赢,有效整合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把物流金融这个较新的理念引入农产品物流领域,以解决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推动农产品物流的新发展。

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内涵和特点

(一)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内涵

农产品物流金融是指有资金需求的农业企业借助物流企业为中介而展开的融资活动。这些融资活动包括发生在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存款、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等业务。而金融机构在组织和调剂农产品物流领域中的货币资金运动时,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理念贯穿其中。

长期以来,农业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没有可抵押的不动产、自身信誉度不高、手中存货不能及时变现等问题一直是农业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银行方面出于风险考虑,不愿贷款给农业企业。而农产品物流金融的产生为农业企业融资提供了新途径。通过物流企业作为桥梁,可以使农业企业与银行很好地进行合作,实现银行、物流企业、农业企业三方共赢,因而成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之一。另外,为解决农产品物流的“梗阻”问题,顺畅城乡农产品流通渠道,2011年以来,政府等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农产品物流发展。而农产品物流金融可以为其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势必成为加快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有效途径。

再从经济学中的委托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来诠释农产品物流金融。

首先,从委托理论来看,其主要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而在农产品物流金融服务中涉及多个主体:有资金需求的农业企业、农业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等。金融机构正是由于缺乏对农户和农产品信息的了解和监控能力,而对有资金需求的农业企业“惜贷”,这时农业物流企业正是拥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而顺理成章地成了金融机构的人。通过一系列的委托与被委托、与被的关系实现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效整合。对金融机构而言,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同时物流企业的增值服务得以拓展,增加了新的利润源泉。

其次,从交易成本理论来看,科斯认为,交易成本是获得准确市场信息所需要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农产品物流金融中的各利益主体通过资金流的维系,更容易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相互之间彼此信任,相互协调,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绩效最大化。因此,在这种关系中,商业银行以供应链发展为基础,为供应链节点上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有效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

(二)农产品物流金融的特点

由于农产品市场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自身的特征,因此,农产品物流金融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首先,由于农产品涉及农、林、牧、渔等行业,其产品品种繁杂多样,物理属性也各不相同,而其生产和消费大部分都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因此,农产品物流金融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其次,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呈现出分散性、小规模、现代化和专业化程度低的特征,因此,农产品物流金融势必呈现出分散性和信贷规模小的特点。

再次,农业投资具有长期性、高风险性和低盈利性的特点,由于资本的趋利性,商业银行参与到农产品物流金融中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积极引导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由于农产品鲜活量多,不宜储存运输,因此,在农产品物流金融中必需考虑加工、储存、保管、运输等方面的特殊要求,从而对农产品物流金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产品物流金融运作模式构建

我国农产品物流金融尚处于萌芽阶段,缺乏健全的体制和完善的运作模式。本文立足“三农”发展,结合物流金融的创新方向,构建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具体运作模式,在业务的开展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和组合。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基于存货的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

篇3

现代农村物流资金支持的困难和问题

(一)地方财力难以承担。地方财政大部分是吃饭财政,没有多余资金投入农村物流建设。推进物流业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物流交易所建设,完善行业监管机构,这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包括资金、场地、设施、设备等,对地方财力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二)融资渠道不畅。目前,融资难、融资渠道堵塞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的“瓶颈”。国有商业银行大规模地撤离农村,支农功能趋于弱化。农村金融资源向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集中。农村资金的外流,使得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筹资和用资成本高,而农村小型企业还贷风险过大,导致小额高利贷在农村盛行,农村中小物流企业很难从公共渠道获得资金。

(三)金融机构贷款难以满足物流企业资金需求。金融机构信贷额度较低,审批时间较长,仅能为少数中型物流企业提供一少部分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最高额度为500万元到800万元,仅为企业全年收购资金的三分之一;而大多数小微物流企业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少数能获得的贷款额度一般仅为20万元至50万元。

(四)担保体系不健全,影响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担保机构未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金融机构要单独承担物流企业无法还贷的损失,影响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积极性。金融机构贷款大多投向见效快、收益高的行业,对涉农中小企业投放较少。物流企业可抵押物少,抵押物的折扣率高,评估登记手续繁琐、收费高。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少,与金融机构也未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担保业务开展缓慢。

(五)农村物流金融市场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物流金融的发展需要实行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不仅仅在组织形式方面,在金融产品及服务方面也应有所扩展。目前我国农村物流金融的服务机构主要是银行和信用社,而且服务对象往往是大型企业的物流金融服务,缺乏金融组织的多样性以及金融服务的多样化,对农村中小企业物流金融的支持力度不够。农村物流金融的国家支持,也助推了一部分企业骗取国家信贷与拨款,形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概率增加。

加强现代农村物流资金支持的对策研究

(一)建立和完善现代农村物流金融组织架构。由于农村物流金融企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及其金融需求的多维性,需逐步建立完善现代农村物流金融组织架构。一方面,建立由地方政府、物流企业、银行、民间资本等多元利益主体组成的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中心,中心以地方政府为引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物流企业为主体,以银行与民间资本为依托,有效开展融资、结算、风险分散等农村物流金融综合;另一方面,构建现代农村物流金融非股权组织,这是一种战略性的合作行为和有弹性的非股权农村物流金融组织,可平衡非股权组织各方的目标,构建广泛健全的信息反馈网络,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创造双方积极主动的合作态度;此外,还须创建现代邮政储蓄银行、乡村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开展农村物流金融业务,以经济(非行政)手段引导各金融组织支持农村物流的建设。总之,建立完善多元的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村物流金融服务组织架构,是现代农村物流建设金融支持的组织形式创新。

(二)积极鼓励金融创新,分散农村物流企业贷款风险。

各商业银行要根据小微物流企业信贷特点,建立科学灵活的授信管理制度,努力实现全年小微物流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当年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的目标。改进信贷审批发放流程,下放对小微物流企业的信贷管理权限,加快小微物流企业贷款拨付速度。因为农业物流企业经营的特点就是要迅速、安全、便捷。要开发符合仓储物流企业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大力拓展农村物流“融通仓”模式,拓宽银行的业务范围,分散银行信贷风险,从而使信贷资金更安全。利用“制度金融”、“合作金融”和“民间金融”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物流系统建设的支持,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门槛,建立市场准入制度,放开对民间金融的管制,引导并鼓励民间资本或境外资本的投入。积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现代乡村银行,并不断拓展建设范围。通过价值链联保小组,实现农户或农户联盟、物流企业、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农产品需求方四类主体共同发展。允许仓单质押融资,以农产品储存的价值凭证作为仓单,在乡村银行进行抵押。建立贷款保险基金,预防部分风险。

(三)强化农村物流金融组织形式的创新。

考虑建立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中心。我国“十二五”规划蓝图早就将发展农村经济、进行现代农村物流金融组织创新以及建设现代物流金融中心设定为既定目标之一。我们应该借此契机,依托江海湖泊、公路、铁路以及空港等各方面优势,建立不同层面的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导向,物流企业为主体,银行和民间资本为依托”的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中心。通过农村物流金融中心将地方政府、地方企业、周边政府及企业凝聚为利益共同体,实现各方共荣发展。

篇4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业在我国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市场越来越大,行业内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旧形式的物流业务都已公开,各个方面的利润逐年减少,需要更好运作来弥补不足。尽管物流运作效率不断提升,但并不能解决其占有生产成本大部分资金的难题,甚至还会冲击现金的运转,影响企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急需新的服务来提高企业的附加值,这种新的服务就是物流金融服务。物流金融可以将物流企业和金融行业紧密结合,对金融业及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物流金融的分类及发展

现在物流产业发展迅速,需要物流金融提供一些金融业务,比如资金融通、资金的结算及保险业务等。有了物流金融之后,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1.1物流金融的含义

物流金融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类,一般情况下都是从供应链进行定义,分为广义物流金融和狭义物流金融。前者是用应用和开发金融产品的方式有组织的保持物流中货币的运动,把物流和金融结合起来,最后加快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后者是物流企业联合金融机构把商品和货币提供给客户,从而实现结算和融资的完成,呈现同生死、共存亡的状态。

1.2物流金融的发展背景

如何清库存是每个物流企业都必须面对的一大挑战,因为如果不及时清理掉库存,流动资金就会被束缚,不能在进行资金运转,进而影响其他的经营活动。每个企业在管理现金流时都会面临现金流中断的问题,而通常发生在支付现金的时间与收账的时间之间。资金供应链是连接上下游企业的重要纽带,如果中断,将造成严重后果,影响到供应链上所有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

资金供应链中断的表现形式是由下到上,一环扣一环的,下游企业发生生产困难或者不及时付款,上游企业就得不到资金,造成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物流企业利用好金融这一工具,可以让各方受益。首先,物流企业将这些资金运转好就可以增强自己的实力;其次供应链上的各种企业可以更快地运转资金,增加更多商业机会;最后,整个供应链也能优化资金资源,使自身的竞争力得以加强。

在上述背景下,物流金融应运而生,将物流企业和金融行业紧密结合,对金融业及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物流金融的功能与作用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物流金融业务的出现可以让各方受益,其中包括物流企业、供应链企业、金融机构及中小型企业。

2.1 物流金融对物流企业的作用

物流金融对物流企业意义重大,不仅使企业的服务水平有质的飞跃,还可以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有巨大优势,从而让企业的服务更完善,使企业的利润增加。

2.2 物流金融对供应链企业的作用

物流金融对供应链企业有巨大作用,尤其体现在成本和利润上。物流金融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费用,包括原材料的费用、半成品和成品的费用;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提升资本的利用率;还可以增加企业的融资,加大销售规模,从而增加利润。

2.3 物流金融对金融机构的作用

物流金融对金融机构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放贷的安全性上。抵押物无论在哪方面都没有现金安全,抵押物转变成现金的能力增强,使资金回收的可能性更高,从而让金融机构把贷款的规模不断加大,把贷款的风险降到最低。

2.4 物流金融对中小型企业的作用

对于中小型企业,物流金融最大的作用体现在融资上,中小型企业可以把原材料和商品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贷款,把中小型企业最大的难题解决,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使资金的流转更快速、更安全。

3 运行模式

物流金融的显著特点是集方式方法、结构和流程为一体,其运作模式也基于这一特点发展而来。

3.1 仓单质押模式

仓单质押模式可以更好盘活资金,出现的背景则是在国内的中小型企业不能得到金融机构的认可和库存占用大部分资金,主要分为典型仓单质押模式和非典型仓单质押模式。前者指融资的企业把其拥有的货物放到金融机构进行抵押,以出具的仓单作为担保证明。后者是由前者发展而来的,物流企业通过自己的规模、业绩、资产等条件在金融机构获得相应的信用额度,而相关企业可以在物流企业的信贷额度中获得质押贷款业务,这种业务具有方便灵活的特点,物流企业要对这项业务进行监督审查,而金融机构则在项目的运作之外。仓单质押模式的主要负责由物流企业承担,金融机构只对物流企业授予信贷额度。

3.2 保兑仓模式

保兑仓模式的出现是因为在国内流通的资本金具有较大的安全风险,而且诚信在市场中得不到保障。这种模式可以把企业的经营项目扩大,增多企业的经营品种,使贷款中的资金更安全。总而言之,保兑仓模式是建立在仓单质押模式的基础之上的,其具体的操作流程为:首先,签订四方协议,参与者包括物流企业、金融机构、供货企业及销售企业;其次,销售企业与供货企业签订合同并将部分保证金交于对方,保证金中不包括提货价款,物流企业作为中间人进行担保并在金融机构开票用于专项货款支付,而供货企业要对物流企业作担保;然后物流企业再通过销售和库存的具体情况确定保金;最后,金融机构供货企业开票之后,供货企业要把货交到物流企业,然后转变成仓单质押模式。

3.3 物流保付模式

物流保付模式是一项综合金融服务,在实行这种模式时,供货商把自己的货物交给物流企业监督管理的时候物流企业会把预付款打给供货商,只要供货商有提单。在办理保付的同时要进行物流保付的货物运输。当今社会的物流发展呈现出来的趋势显示,物流企业通过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功能,越来越了解供货商和供销商二者的资信度和经营情况。相较于金融机构,物流企业在信用评估手续上更方便和简单,而且风险也更低。保付模式尤其要预防供货商和经销商合伙进行欺诈,金融机构的评估稍有差池,就会导致金钱货物都得不到。保付模式中,若物流企业掌管货物,则把上述的风险降到了最低点。

4 价值分析

篇5

随着全球外包管理模式的普及和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最佳实践的推广,中小制造企业面临严峻的融资需求。为应对二战后日本制造业的崛起对美国制造业的冲击,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展开制造业的外包和离岸。这种管理模式迅速从美国蔓延到其他发达国家并且逐步从制造业扩展到服务业。外包管理模式的普及导致了跨国企业全球供应链网络的形成,使得发展中国家(如中国)的制造企业有机会融入世界级的供应链网络。然而,供应链管理模式也带来了整个制造过程财务成本的增加。财务成本的增加主要来自两方面:第一,在供应链环境下,从原材料采购到在制品生产以及最终产品的配送过程中,更多的生产工序必须通过市场来协调,贸易总量和交易频率都提高了。企业为了满足市场交易的需要必须准备更多的现金,从而带来运营成本的上升。第二,当前赊销模式(如作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最佳实践之一的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VMI)已成为供应链贸易中的主要交易模式,这种赊销贸易模式通过延缓买家的付款时间,表面上降低了核心企业的财务成本,却将资金压力转嫁给了上游的众多中小企业[1-2]。

上述两方面的压力使得原本资金就不是很充裕的中小企业雪上加霜,为了生存,它们不得不寻求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然而,由于现代企业“轻资产”的发展模式,中小企业能提供给银行当作抵押物的固定资产不多,加上中小企业本身信用不足以让银行放心地以信用贷款的方式贷款给它们,中小企业想要通过传统的方式获得贷款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中小企业却一般都有用于生产的原材料、半制品或存货等。针对此情况,一些中小银行(由于中小企业融资具有“急、少、频”的特点,贷款的违约率相对大企业来说较高,而信贷审批、监管成本和单位交易费用却没有太大区别,因此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开始并不屑于开展这种收益成本比低的业务)为了扩大贷款规模获得更多利润,开始想方设法就中小企业的这部分资产作为某种担保提供贷款。然而这些生产资料不像固定资产一样难以位移,银行在看管货物方面相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又没有足够的经验,为了降低风险,银行委托信誉良好、赔付能力强的物流企业看管货物。由此确定了物流金融参与的三方主体,物流金融业务从此在国内蓬勃开展起来。

与物流金融实践蓬勃发展不相匹配的是学术界鲜有人对物流企业物流金融实践进行理论的总结。而对广东省而言,由于缺少大型国有制造企业,本土的制造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3-6],因此广东省是物流金融业务开展的比较早的地区。而广东省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物流企业大多局限在少数规模较大、信誉等级较高的国有和私营物流企业。因此,本文选取广东省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实践当中的创新模式为研究点,以物流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典型案例的形式,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对中储公司物流金融业务创新模式进行经验总结,并对中远物流公司、中外运广东公司和中国邮政等公司进行深入的调研和访谈并归纳总结了中远和中外运物流金融业务创新模式和经验。希望在此基础上,归纳和总结广东省物流企业物流金融创新模式的经验,促进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

二、文献回顾

(一)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没有与物流金融直接对应的概念,但与此相关的研究开展已久,根据融资质押物的特点分为不同的分支:存货融资(Inventory Financing)[7]、仓单质押(Warehouse Receipt)[8]、基于资产的融资(Asset Based Financing)[9]、应收账款融资(Accounts Receivable Financing)[10]、供应链融资(Supply Chain Financing)[11]等。国外对上述与物流金融有关的概念从模式、信用评级、运作、监管、风险、发展趋势、涉及到的法律条款等都进行了很完善的研究。伴随着物流金融实践的发展,国外还有部分学者投入到物流金融的案例或实证研究,Rutberg(2002)[12]以UPS为例介绍了物流金融模式的主要特征;Kerle(2009)[13]通过对1000多名企业财务总监的调研,发现:为有效缓解供应商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供应链金融的手段来达到提升其供应链绩效的目的。具体而言,55%的德国企业和83%的英国企业表明,与银行的紧密合作关系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Seifert和Seifert(2009)[14]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供应链金融的作用进行研究,发现:平均而言,供应链金融可以使核心企业和供应商分别降低13%和14%的运营资本;供应链金融的成功实施与合作银行的选择、CEO的介入和囊括供应商的比例三个因素紧密相关。

虽然国外在物流金融创新领域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很充足,并形成了一套规范的法律和监管流程,但是,国外物流金融的理论和经验却无法照搬到我国。这主要是因为在制度上,国外物流行业与金融行业允许混业经营,而国内物流行业与金融行业不允许混业经营,而且国内跟国外信用制度和法律政策也有很大不同,从而使得国内物流金融具有“中国特色”。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关于物流金融相关领域的研究最初是对“物资银行”、“仓单质押”、“保兑仓”等方面的探讨,但是这种探讨在物流金融实践之前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术界对物流金融业务也没有统一的定义。直到2004年5月,才有人提出“物流金融”这一概念,并定义了它的内涵和外延[15]。至此“物流金融”作为一个新的研究平台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截止到2011年12月27日,中国知网上以“物流金融”作为题名关键词的文献就有455篇。这些物流金融相关文献,主要集中于对物流金融模式分类的探讨、风险分析和控制上,只有少量的文献对物流金融业务创新及其发展进行了研究,鲜有文献对物流金融模式在物流企业中的实践进行了研究。

要探讨物流金融创新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有必要了解学术界对物流金融模式的分类方法。国内学者对物流金融模式的探讨研究较早,从物流金融开始之时起就有人开始研究它的分类方法,表1详细介绍了国内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的分类。这些分类基本上能体现当时物流金融模式的特点,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物流金融在物流企业中实践经验的累积,物流企业不断创新出了一些新的物流金融模式,而随着近几年物流金融的研究注意力的转移,这些新的物流金融模式几乎没有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三、调研企业的选取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广东省各大物流企业陆续开始探索物流金融服务的过程中,业务表现依据物流企业的规模和企业性质分为三个层次:属于第一个层次的是一些大型国有物流企业如中远、中储、中外运、中邮速递,它们陆续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增长速度很快;属于第二个层次的是一些中型物流企业如南储、中海、中铁快运,这层企业陆续开展物流金融的同时业务增长幅度相对较慢;属于第三个层次的是一些新兴的现代化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如速传物流公司、怡亚通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等,它们依据自己的核心优势为供应链上客户提供相应的物流金融产品时,却面临物流金融业务萎缩的危险。

篇6

“目前的市场竞争不再是单纯的企业个体之争,而是它们所在的不同供应链之争。”两年前,知名学者郎成平发表了这样的言论。包括供货商、经销商以及合作伙伴在内的整体效率变得日益重要起来。

目前普遍的情况是,上游的中小企业供应商面对大企业不可能在交付货物之后马上拿到钱,双方约定的账期一般是3个月。供应商要是能按约定时间拿到钱,就已经很庆幸了。如果遇上现金紧张的合作伙伴,为了做成一笔生意,供应商会被迫同意更长的账期。它们收不回货款的情况也是客观存在。而下游的中小企业经销商在面对大企业时,却往往被要求提前支付货款。之后才能提货销售。当这些售出货物取得回款的时候,通常也离当初采购支付至少3个月时间了。

于是,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特别是贸易流通型的商业企业,虽然现金流往往很大,但由于负债率高、注册资本小、缺少抵押物,而很难获得传统银行业务的支持。但近年来随着银行物流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和丰富,中小企业事实上已拥有了更多的融资渠道。

复旦大学教授、上海物流学院院长朱道力是国内较早研究物流金融的学者之一。在他看来,物流金融是指在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中,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这些资金活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存款、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

实际上,物流金融的本质就是为减低交易成本和风险,金融机构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信息和物流监管,依据物流供应链而进行的金融活动。当然,金融机构可以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本身或者其分支机构,如UPS专门在国外收购一家银行,依托自身的物流服务来发展物流金融,也可以是金融机构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联合体。

随着现代金融和现代物流的不断发展,物流金融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按照金融在现代物流中的业务内容,物流金融可分为物流结算金融、物流仓单金融、物流授信金融等。

利用上下游网络融资

传统的银行产品,非常关注企业的注册资本、净资产、资产负债率,而创新的银行产品更加注重企业的现金流、周转率和经营素质、经销商网络、行业地位,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上下游网络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

W电子设备制造公司是专业生产信号发射和接收系列设备的公司,许多客户是电信、移动的各级分公司。该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年销售额增长率有所下滑,遂明确提出要用3年时间,按照3G的发展方向,进行产品升级和改造,提高产品的研发能力。

同时,该公司还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困难。由于它的客户大多数要求延期付款,从完成销售、安装和试运行,到最终收到款项,一般都要5到6个月时间,报表上反映出大量的应收账款。

因此,W企业如果需要进一步投资,面临着贷款的难题。因为它既没有多少资产可以抵押,又没有合适的担保企业。银行建议W企业使用物流金融。其基本流程是W企业在和客户签订销售合同的时候,就明确把应收账款的权利转让给银行,买方客户只能向银行付款。当W企业为买方客户完成安装和试运行成功后,买方客户开出商业承兑汇票,承兑后交给银行,银行以该汇票为质押向W提供融资,W企业由此提前完成了货款回笼业务,且改善了报表结构。

物流金融选择更广

其实,现在中小企业在物流金融业务的选择上越来越广泛。招商银行在2008年的4月推出“点金物流金融”产品,立足于盘活沉淀资金、提高资金流转效率、降低结算风险、提升企业价值,通过与第三方物流合作,设计五种模式重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该物流金融产品体系涵盖了内外贸一体化的融资服务需求,也就是说无论是内贸与牛产的采购、销售,还是进出口业务的采购与销售,中小企业客户都可以选择到标准解决方案,并可以找到个性化的专业产品获得全面供应链融资支持,其产品细分为内贸物流金融、进口物流金融、出口物流金融。

华夏银行也陆续整合了旗下的物流金融项目,推出了一系列服务物流业的物流金融业务产品和金融服务平台。依据这些产品和服务,该行在信用管理上,把整个供应链看成一个经济实体,把中小企业视若大企业的生产部门,以银行和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信用,来提升供应链中企业的信用等级,为其融资提供支持。在市场营销上,突破了原有单个金融产品、服务各自为政的局面,进行了有效的整合营销。在服务环节上,涉及物流融资、物流结算、物流风险管理、物流金融客服等内容,从而打通了物流企业、客户和银行之间的壁垒,实现了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一体化整合。

怎样才能更快融资

市场机遇稍纵即逝。要想尽快地获得银行的支持,企业应该学会按照银行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比如,在申请物流金融业务中,如果企业在对外供货或购买产品之前就向银行咨询有关产品服务,银行同步开展调查工作,企业按照银行要求协商货物的发送、保管、资金回笼等细节,这样融资的成功率会大为提高。假如再能把银行的一些货款封闭回笼要求作为销售合同的补充,那么通过率至少是提高了一个数量级。

篇7

关键词:大宗商品;物流金融;融资模式

一、引言

近年来,物流金融作为市场经济下的一种新的金融服务在国内外物流业与金融业应运而生,为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提供了解决方式。对于融资企业,物流金融可以解决其经营融资问题;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可以增加放贷机会,培育其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物流企业而言,通过提供物流金融服务吸收周边更多的中小企业成为其协作企业,使自身更好地融入到企业的供应链之中,增加其业务收入。因此,物流金融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在国际上,Fenmore对一种新兴的物流金融业务――订单融资业务进行了分析;Leora Klapper就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采用存货融资模式的机理及功能进行了分析;Allen N Berger等人初步提出了供应链金融的思想;Gonzalo Guillen等人研究了集生产与企业融资计划于一体的短期供应链管理,提出合理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以影响企业的运作和资金融通,从而增加整体收益。在国内,罗齐、朱道立等提出了融通仓模式;胡愈、柳思维通过对我国现代农村物流金融组织形式现状的审视,指出我国需要加强现代农村物流金融组织形式创新,建立多元利益主体的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中心;陈祥锋、汪华通过分析物流金融创新的需求和物流金融创新环境,总结了基于权利质押的物流金融模式和基于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模式,进而提出商品货权和库存混合融资模式、厂商银融资模式、融通仓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经销商集中融资模式等几种新模式;李毅学、汪寿阳和冯耕中概括了现阶段物流金融业务的内涵和基本结构,构建了物流金融学科的理论研究框架,对国内外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性的归纳总结。

目前,大宗商品交易额不断增长,在货币紧缩的大背景下,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为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的大宗商品贸易提供资金支持,势必开启一个巨大的新利润源泉,成为物流企业的一个新增长点。本文旨在分析大宗商品物流金融模式,为实践提供指导。

二、大宗商品物流金融的特点

大宗商品(Bulk Stock)是指可进入流通领域,但非零售环节,具有商品属性且用于工农业生产与消费使用的大批量买卖的物质。它包括3个类别,即能源商品、基础原材料和农副产品。大宗商品作为大宗商品物流金融的质押物,其特殊性有以下三方面:一是供需量大,交易量大;二是价格波动大;三是易于储存、运输。

物流金融是指银行与物流企业合作,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向顾客提供融资、配套结算及保险等服务的业务,核心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创新,以客户交易项下的担保物为标的进行融资放贷、商品采购、销售回笼等过程。狭义上讲,物流金融业务是为了实现物流企业、中小企业和银行三方共赢,需要物流企业参与而开展的企业融资业务。

从广义上讲,大宗商品物流金融服务是指银行向从事大宗商品贸易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业务;狭义上讲,是指银行为大宗商品贸易商或生产企业提供贸易融资,银行需以货物或货权为核心,物流企业承担运输、监管、担保等任务,融资款能够基于贸易本身得以偿还的增值服务。大宗商品物流金融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质押物价格波动大;二是大多发生在供应链上;三是大宗商品的运输、监管需要专业技术。

三、大宗商品物流金融模式分析

随着金融业和物流业的不断发展,大宗商品物流金融的形式越来越多。目前大宗商品物流金融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代收货款模式

代收货款模式是指物流企业在提供物流服务的同时帮助大宗商品提供方向买方客户收取货款,再将货款交给大宗商品提供方并从中收取一定费用的业务,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代收货款模式下,物流企业除提供大宗商品运输等传统物流服务获得物流费用外,还可以延迟支付一笔不用付息的资金,该资金可用于提供其他服务,从而获取额外的资金收益。

(二)垫付货款模式

垫付货款模式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垫付货款模式1

垫付货款模式1是指物流企业在收到大宗商品的同时为买方垫付货款,将大宗商品给买方是再收回货款,具体流程见图2。

该模式有效的解决了大宗商品提供方的资金积压问题,物流企业预先垫付货款,增加了大宗商品提供方的流动资金,提高了其运营效率,同时买方只需提货时结清货款,减少资金压力,物流企业也因提供该业务增强了对购销双方的吸引力,从而增加业务量,进而获得更多的传统物流服务收益和增值服务收益。

2.垫付货款模式2

如果物流企业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来垫付货款,完成交易就要采取模式二,引入银行为其提供资金,具体流程见图3。

(三)仓单质押模式

仓单质押模式是指大宗商品提供方将其拥有完全所有权的大宗商品存放在银行指定物流公司,以物流公司出具的仓单在银行进行质押,作为融资担保,银行依据质押仓单向大宗商品提供方提供用于专项贸易的短期融资,具体流程如图4。

仓单质押模式下,大宗商品提供方可以利用仓单质押向银行贷款,解决经营融资问题,达到实现经营规模扩大和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开展仓单质押业务可以增加放贷机会,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又因为有仓单代表的货物作为抵押,贷款的风险大大降低。物流企业可以利用能够为大宗商品提供方办理仓单质押贷款的优势吸引更多的企业,促进物流企业发展,获得更多收益,提高其综合竞争力。

(四)保兑仓模式

保兑仓模式是仓单质押模式的延伸。当银行给大宗商品生产商开具承兑汇票后,生产商向物流企业(保兑仓)交货,此时保兑仓转为仓单质押,具体流程如图5。

保兑仓模式利用银行信誉促成贸易,有效保障大宗商品生产商回笼资金,同时为大宗商品经销商提供融资便利,解决全额购货的资金困难。保兑仓业务大大缓解了交易双方的资金压力,提高了资金周转,实现了多方共赢。

(五)统一授信模式

统一授信模式是指银行根据长期合作的物流企业的规模、管理水平、运营情况把贷款额度直接授信给物流企业,大宗商品提供方将大宗商品质押在物流企业获得贷款,银行基本不参与质押贷款的具体运行,具体流程如图6。

统一授信模式下,大宗商品提供方便捷的获得融资,减少了一些繁琐的手续和环节,提高运营效率;银行直接授信于物流企业,提高了对质押贷款整个过程监控的能力,降低贷款的风险,同时也节省评估成本,通过物流企业获得对大宗商品提供方融资市场的占有,扩大业务量。统一授信使物流企业获得资本性的收入,提高了总体业务的利润率。统一授信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有一定的资质,且授信金额有一定限制。

四、结论

通过大宗商品物流金融业务,大宗商品企业能更加便捷地获得融资,提高了资金周转率和企业的运营效率;银行通过提供贷款获得放贷收益,同时有物流企业的参与使其风险降低;物流企业通过提供物流金融增值服务,扩大了业务范围,加强了与企业和银行的关系,增加了企业利益,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大宗商品物流金融模式使大宗商品企业、物流企业和银行三方共赢。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不同的大宗商品物流金融模式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适用情形,在实际运作中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不同的模式,平衡多方利益,达到共赢。

随着客户需要、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经济环境等因素的不断变化,大宗商品物流金融的模式也要有所变化。大宗商品物流金融模式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但是在创新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困难有待克服。

参考文献:

[1]Fenmore E. Making Purchase-order financing work for you[J].The Secured Lender,2004(02).

[2]Klapper L.The Role of Factoring for Financing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6(11).

[3]Berger A N, Udell G F. A More Complet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ome Finance[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6(11).

[4]Guill G, Badell M,Puigianer L.A H

olistic Framework for Short-Term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tegrating Production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lanning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eonomics,2007(01).

[5]罗齐,朱道立,陈伯铭.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中国流通经济,2002(02).

[6]胡愈,柳思维.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中心组织形式创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0l) .

[7]汪华.物流金融服务创新研究[D].复旦大学,2008.

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

国家统计局2009年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已超过4200万户,其中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430多万户、个体经营户38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60%,上缴税收占50%,每年新增就业占85%和存量就业占75%。中小企业在繁荣经济、促进增长、扩大就业、推动创新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影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因素

获得信贷支持少,直接融资渠道窄,外援融资不足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三大困难。一是外部环境和宏观政策。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力度不强,政府对银行开展中小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有待创新,银行自身在机构设置、产品设计、信用评级、贷款管理等方面都难以适应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特殊需求。二是担保方式。中小企业担保方式单一、担保规模小、风险分散与补偿制度缺乏,与企业信用能力提升的需求不适应。据调查,中小企业因无法落实担保而遭拒贷的比例高达23.8%,因无法落实抵押而发生的拒贷比例高达32.3%,二者合计总拒贷率高达56.1%。但目前面向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业发展还难以满足广大中小企业提升信用能力的需要:政府出资设立的信用担保机构通常仅在筹建之初得到一次性资金支持,缺乏后续的补偿机制;民营担保机构受所有制歧视,只能独自承担担保贷款风险,而无法与协作银行形成共担机制。

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解决办法――物流金融模式初探

(1)什么是物流金融业务模式。根据以上影响因素分析得出的结论,在国家产业政策相同的情况下,增加担保方式,扩大动产质押和应收帐款融资、订单融资的总量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有效途径。那么,可以引入一种扩大动产质押和增加应收账款融资及订单融资总量的模式,即物流金融模式。(2)物流金融模式的业务流程。物流金融业务不再像传统的信贷一样,仅关注企业规模、净资产和负债率等基本面信息,而是更加关注担保品所附载的交易信息。以某种商品的生产销售流程为例,假定供应链上核心厂商是制造商,供应商和经销商都是缺资金的中小企业,那么可分析三种基本融资业务的内涵及在供应链上的作用。

在图1中,中小供应商依核心厂商发出的订单进行采购生产和供应。由于核心生厂商出于规避资金风险的考虑,一般不会预先支付资金,供应商在此时有一个资金缺口,可以通过订单融资的方式来解决相关的资金困难。(3)发展我国物流金融业务的措施安排。一是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担保法与物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备的登记制度,增强执法效率。二是改善行业环境,促进行业协会的发展,建立一致的行业标准,树立行业道德规范并建立奖罚机制来提高第三方物流机构的整体信用。同时,规范仓储和运输部门的操作流程,形成统一的标准,逐步构建处置担保品的配套设施。

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而提出融资难已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通过对中小企业各种融资因素的分析,找到影响其融资的几个关键因素,得出在国家产业政策相同的情况下,增加担保方式,扩大动产抵押和信用贷款的总量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有效途径的结论,从而提出采用物流金融模式来改进。进而,从银行和企业两个角度来分析物流金融业务的特点与优势,通过对国内外物流金融业务的比较,来找出发展和改进国内物流金融业务的措施,并具体阐述了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控制这一具体措施。通过本文分析可知,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将可以大大增加担保方式,扩大动产抵押和增加应收账款融资及订单融资的总量;通过一系列的改进措施,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在国内可行并且具有发展潜力。

参 考 文 献

篇9

在全球外包管理模式的普及和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最佳实践的推广下,中小制造企业面临严峻的融资需求。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金融机构引入物流企业,委托对质押物进行监管,物流金融业务由此应运而生。

从时间维度上看,我国物流金融业务开始的时间(1999年)与西方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19世纪中前期就开始存货质押融资监管相比要晚的多。因而,在发展轨迹上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西方物流金融的发展是演进式发展的,经历了从存货质押融资阶段到法律法规的完善阶段再到物流企业主导的物流金融阶段三个层层递进的发展阶段。而我国物流金融业务自1999年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储)开展我国第一单质押融资业务以来,也就经历了十余年时间。在这期间我国物流金融业务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与西方演进式的发展轨迹相比,呈现出明显的跨越式发展特征,表现为有些创新产品在短短的十几年内便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2]。但是这种跨越式发展的轨迹到底是如何演进的,文献[1-2]却并没有结合企业实例详细阐述。幸运的是,我国物流金融业务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不均衡的特征,沿海的业务模式和发展水平明显领先于内陆[1-2],意味着要研究物流金融业务发展在我国的发展轨迹,选取物流金融发展最好的沿海地区的物流企业所经历过的发展轨迹进行研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3]。

而在物流金融发展过程中,根据我们初步调研,物流金融业务不只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特征,在各物流企业中的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主要可以依据物流企业的规模和企业性质分为三个明显的层次:属于第一个层次的是一些大型国有物流企业如中远、中储、中外运、中邮速递,它们陆续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增长速度很快;属于第二个层次的是一些中型物流企业如南储、中海、中铁快运,这一层次的企业陆续开展物流金融的同时业务增长幅度相对较慢;属于第三个层次的是一些新型的现代化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如速传物流公司、怡亚通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等,它们依据自己的核心优势为供应链上客户提供相应的物流金融产品时,却面临物流金融业务萎缩的危险。它们业务表现上的这些差异在于银行对物流金融业务风险防范的加强,使得银行在选取物流企业时更加注重物流企业的专业水平、控货能力和赔付能力[4],大型国有物流企业因具备这些优点受到银行的青睐。这无疑是物流金融业务今后发展的趋势(即银行由于风险防范的需要,越来越趋向于选取那些规模大的国企进行合作)。在这背景下,选取处在物流金融业务第一层次中的物流企业进行研究更有意义。

本文基于这两点,选取物流金融开展比较早和发展比较成熟的广东省作为调研的区域。对广东省境内开展物流金融的三家国有物流企业——中储、中远、中外运(同处于大型“中”字头物流企业之一的中邮,由于尚处于物流金融业务的探索期,因此舍弃)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轨迹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旨在回答:我国物流金融业务是如何跨越式发展的?物流金融发展过程当中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企业是如何解决的?当前阻碍我国物流金融发展的瓶颈是什么?以期为有意发展该业务的物流企业(如:中邮)提供经验支持。

二、 案例分析

(一) 案例背景介绍

1. 中储

中储主营业务包括物流业务和贸易业务两大板块,其中物流业务包括仓储、装卸、运输配送、加工、现货市场、集装箱、国际货代、质押监管等八项业务,贸易业务包括经销和进出口等两项业务。

中储1992年开始探索物流金融业务,1999年在全国率先推出质押监管业务,目前已与20家银行签订总对总协议。2010年,动产监管业务超过600亿元,监管地点覆盖全国27个省份,监管客户超过1200多家,监管物品种涉及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煤炭及制品类、棉麻类、化工轻工材料及制品类等十六大类①。

根据中储物流金融业务规模的发展和创新的特点,其业务发展路径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5]:

篇10

关键词:物流金融融通仓仓单市场物流银行物流保险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资本和物资交流日益频繁,这促使我国物流产业和金融产业迅猛发展。在网络和通信技术广泛应用的条件下,物流和金融之间强大的吸引力已经产生学科交融的奇葩,它给物资流通带来的巨大影响被敏锐的学者准确地捕捉到,进而从理论的高度构建出一个崭新的平台—物流金融。

物流金融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国内物流金融的理论研究最初是沿着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和保兑仓的业务总结开始的。早在1987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的陈淮就提出了关于构建物资银行的设想。90年代初期也有学者发表文章,探讨物资银行的运作。但是,那时的“物资银行”还带着非常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主要是探讨通过物资银行来完成物资品种的调剂和串换。由于物流的概念没有被充分发现和认识,所以当时的物资银行的概念与现在的概念存在较大差异。

1998年4月,时任陕西秦岭曾氏有限金属公司总经理的任文超探讨了利用“物资银行”解决企业的三角债问题,是这一概念的一个突破。随着物流学的不断发展,物资银行的概念也逐渐发展成熟。2003年9月,西安交大管理学院的学者于洋、冯耕中,2004年任文超以及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的王治等,都对物资银行的含义重新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比较规范的概念。仓单质押业务的理论总结始于1997年6月,当时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张平祥、韩旭杰对粮棉油货款的仓单质押业务展开了研究,但是并没有将物流的概念结合进来。

此后,随着物流学的兴起,相应的研究开始增多。2001年,烟台大学的房绍坤;2002年,学者孙宁;2003年,东南大学的郑金波;2004年,学者邵辉等对此都进行了研究。该业务与物流业发生紧密联系只是近几年的事。对于保兑仓业务的研究则是基于仓单质押业务而衍生出来的。

物流金融领域的一项标志性成果是“融通仓”的研究。2002年2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罗齐和朱道立等人提出“融通仓”的概念和运作模式,迄今仍有系列成果推出。2004年5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邹小、唐元琦首次提出“物流金融”的概念,定义了它的内涵和外延,“物流金融”被正式确立为一个新的研究平台。至此,物流金融的研究对象、研究方向基本确立,并且与实践相结合归纳出了一系列的运作模式。在学科概念的发展过程中,也有学者做出探索。2005年3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陈祥锋、朱道立提出了与物流金融相类似的“金融物流”的概念。但因其相对于“物流金融”在表达上不够准确,续用者不多。物流金融领域的另一项标志性成果是“物流银行”业务的出现与普及。2004年,广东发展银行在“民营100”的金融平台基础上及时推出了“物流银行”业务,期望有效解决企业的融资与发展难题。从2004年底至今物流银行业务迅速在各行业中得到应用,如中储与华夏银行的合作,福建中海物流公司、泉州正大集团与中信银行的合作等等。物流银行业务是以产品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且符合质押品要求的抵押或质押为授信条件,运用实力较强的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有机结合,向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等多项银行业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可以看出“物流银行”是“物资银行”业务的升华,具有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远程化和广泛性的特点。物流金融近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基于网络技术的物流金融产品设计和风险管理等领域。

物流金融的相关概念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邹小芃、唐元琦首次定义了“物流金融”的概念。他们认为物流金融就是面向物流业的运营,通过开发、提供和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资金和信用的运动,达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机统一。这些资金和信用的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结算、有价证券的发行与交易,收购兼并与资产重组、咨询、担保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物流金融是为物流产业提供资金融通、结算、保险等服务的金融业务,它伴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物流和金融的紧密融合能有力支持社会商品的流通,提高全社会的福利。该定义指出了物流金融所研究的领域和基本的研究方向,它还强调金融创新思维和金融工程技术的运用。

“融通仓”作为物流金融领域的重要概念最早是由复旦大学的罗齐和朱道立在2002年提出。朱道立等人系统地介绍了融通仓理论。他们认为,因为融通仓所涉及的对象数量众多,要想把这些分散的个体有机地连接起来,实现资金、信息和物流的结合,除了借助先进的信息通讯系统和交通技术之外,还要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模式和结构,包括基于动产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基于资金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基于风险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等三种。他们设想的融资结构有纵向结构、横向结构、星状结构和网状结构四种。这些结构的设想主要是来自对不同环境与规模类型的企业给出的因对象而异的分析。基本思路是以“仓”为突破口,运用各种各样的信息传递程序,实现对仓中动态的物资的计价,使它们可以与资本实现转化。资本、物流、仓储是企业运作过程中流动资产的三个代表性的形态,它们覆盖了企业日常运作的全部流程。朱道立等人的理论研究强调物流对金融的融资功能的辅助,注重基于银行服务的讨论,给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扩大服务范围,开发新的高利润服务项目的思路。其中虽然涉及了物流金融的结算职能,但没有把它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讨论。

物流金融理论在实践中另一个重要的应用是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物流银行打破了固定资产抵押贷款的传统思维,创新地运用动产质押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广发银行在国内物流银行业务的开拓上走出了第一步。广发行对生产企业的一个(或多个)品牌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经销给予支持,改变了以往单个经销商达不到银行授信条件而无法获得银行支持的局面,同时银行通过全国范围内的经销商和生产商内部的调剂,分散了风险。“物流银行”与前面的“融通仓”在寻求对流通中的资产进行评估的思路上保持了一致,区别是它更多地站在银行努力寻求在扩大贷款的同时控制风险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物流金融理论的研究发展

在“物流金融”概念问世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涉足这个领域,他们的研究丰富了物流金融学的内容。刘高勇(2004)从网络技术的角度讨论了企业物流与资金流的融合。他论证了网络环境下企业物流与资金流融合的可能,其中信息充当物流和金融整合的媒介,对生产和经营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陈祥锋、朱道立(2005)提出了面向供应链的金融物流的概念,尝试从物流金融提供者的角度转换到物流金融的客户角度来开展分析。徐莉、罗茜、熊侃霞(2005)介绍了物流银行业务的特点与作用,指出开展物流银行业务面临的风险,并就风险防范和利益分配等问题提出设想。王颖琦(2005)介绍了物流保险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唐少艺(2005)以UPS和和广东发展银行为案例,描述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的物流金融业务,向准备在我国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企业提出了针对市场现有状况合理运作的建议。邹小(2005)在《管理塑料价格风险的利器:网上中远期仓单市场》一书中指出,在传统现货批发市场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而建立的中远期仓单市场,是全新的流通方式,极具创新意义和推广价值,能大幅降低物流成本,有效满足业界规避价格风险和违约风险的需求。该书以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为代表的仓单市场作为研究对象。从阐述仓单交易市场的基本内涵、形成、现状、功能作用和市场运作等角度入手,对网上中远期仓单市场的组织架构、市场管理、交易者、交易行为、交易目的等进行论述,对市场的操作流程和基本制度作了详细的解说,研究了衍生品交易和物流服务如何结合并产生效益和控制风险。唐少麟、乔婷婷(2006)用博弈分析的方法从风险控制的角度论证了对中小企业开展物流金融的可行性,指出相应的风险可以通过规范管理制度和采用新的管理工具(主要是管理信息系统)加以有效控制。

现实世界里,“资金”、“原材料”、“库存”这三种资产形态经常相互转换,而转换过程通常很难受到全程不间断地跟踪,特别是“物流”的过程在先进的通讯和信息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之前是很难被考察的。因而传统的会计学和金融学在研究企业运作时通常取其“现金”或“库存”的静止状态进行分析,很少涉及动态的转换。“物流金融”的长处就是能解决运动中或处在不稳定状态下的资产利用的问题。它好比社会科学中的“微积分”,使商业领域中的变量可以计量。

通过众多学者的努力,物流金融的理论体系初步建立,明确了融资、结算、风险控制等主要职能,总结出替代采购、信用证担保、仓单质押、买方信贷、授信融资和反向担保等服务模式,在实践中收到成效。UPS的综合性物流金融服务、中储股份的仓单质押融资业务、广发银行的“物流银行”、TCL应用融通仓思想开拓手机市场等案例对理论做出很好的印证。

结论

中国的物流金融研究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学术界已经充分论证了开展物流金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确立了开展物流金融的主体,提出了以不同主体为核心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多种模式,并且与实践相结合,指导相关行业运作。但是物流金融服务的开展仍然要面临许多问题,比如:如何有效地管理物流金融业务所带来的风险;金融工程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物流金融服务收费标准;信用评估系统建设;账单和支付管理系统的完善以及企业应用物流金融时会计记录怎样才能更加合理;运筹学的理论如何在物流金融的体系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功效等。这些细节问题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陈淮.关于物资银行的设想[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87(3)

2.张平祥,韩旭杰.粮棉油贷款仓单质押的意义与建议[J].济南金融,1997(6)

3.任文超.物资银行及其实践[J].科学决策,1998(2)

4.房绍坤.论仓单质押[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4)

5.罗齐,朱道立,陈伯铭.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中国流通经济,2002(2)

6.孙宁.仓单质押贷款的操作要点[J].农村金融研究,2002(3)

7.郑金波.仓单质押的管理[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15)

作者简介:

邹小,男,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篇11

关键词:物流金融 融通仓 仓单市场 物流银行 物流保险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资本和物资交流日益频繁,这促使我国物流产业和金融产业迅猛发展。在网络和通信技术广泛应用的条件下,物流和金融之间强大的吸引力已经产生学科交融的奇葩,它给物资流通带来的巨大影响被敏锐的学者准确地捕捉到,进而从理论的高度构建出一个崭新的平台―物流金融。

物流金融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国内物流金融的理论研究最初是沿着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和保兑仓的业务总结开始的。早在1987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的陈淮就提出了关于构建物资银行的设想。90年代初期也有学者发表文章,探讨物资银行的运作。但是,那时的“物资银行”还带着非常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主要是探讨通过物资银行来完成物资品种的调剂和串换。由于物流的概念没有被充分发现和认识,所以当时的物资银行的概念与现在的概念存在较大差异。

1998年4月,时任陕西秦岭曾氏有限金属公司总经理的任文超探讨了利用“物资银行”解决企业的三角债问题,是这一概念的一个突破。随着物流学的不断发展,物资银行的概念也逐渐发展成熟。2003年9月,西安交大管理学院的学者于洋、冯耕中,2004年任文超以及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的王治等,都对物资银行的含义重新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比较规范的概念。仓单质押业务的理论总结始于1997年6月,当时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张平祥、韩旭杰对粮棉油货款的仓单质押业务展开了研究,但是并没有将物流的概念结合进来。

此后,随着物流学的兴起,相应的研究开始增多。2001年,烟台大学的房绍坤;2002年,学者孙宁;2003年,东南大学的郑金波;2004年,学者邵辉等对此都进行了研究。该业务与物流业发生紧密联系只是近几年的事。对于保兑仓业务的研究则是基于仓单质押业务而衍生出来的。

物流金融领域的一项标志性成果是“融通仓”的研究。2002年2月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罗齐和朱道立等人提出“融通仓”的概念和运作模式,迄今仍有系列成果推出。 2004年5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邹小、唐元琦首次提出“物流金融”的概念,定义了它的内涵和外延,“物流金融”被正式确立为一个新的研究平台。至此,物流金融的研究对象、研究方向基本确立,并且与实践相结合归纳出了一系列的运作模式。在学科概念的发展过程中,也有学者做出探索。2005年3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陈祥锋、朱道立提出了与物流金融相类似的“金融物流”的概念。但因其相对于“物流金融”在表达上不够准确,续用者不多。物流金融领域的另一项标志性成果是“物流银行”业务的出现与普及。2004年,广东发展银行在“民营100”的金融平台基础上及时推出了“物流银行”业务,期望有效解决企业的融资与发展难题。从2004年底至今物流银行业务迅速在各行业中得到应用,如中储与华夏银行的合作,福建中海物流公司 、泉州正大集团与中信银行的合作等等。物流银行业务是以产品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且符合质押品要求的抵押或质押为授信条件,运用实力较强的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有机结合,向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等多项银行业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可以看出“物流银行”是“物资银行”业务的升华,具有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远程化和广泛性的特点。物流金融近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基于网络技术的物流金融产品设计和风险管理等领域。

物流金融的相关概念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邹小、唐元琦首次定义了“物流金融”的概念。他们认为物流金融就是面向物流业的运营,通过开发、提供和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资金和信用的运动,达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机统一。这些资金和信用的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结算、有价证券的发行与交易,收购兼并与资产重组、咨询、担保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物流金融是为物流产业提供资金融通、结算、保险等服务的金融业务,它伴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物流和金融的紧密融合能有力支持社会商品的流通,提高全社会的福利。该定义指出了物流金融所研究的领域和基本的研究方向,它还强调金融创新思维和金融工程技术的运用。

“融通仓”作为物流金融领域的重要概念最早是由复旦大学的罗齐和朱道立在2002年提出。朱道立等人系统地介绍了融通仓理论。他们认为,因为融通仓所涉及的对象数量众多,要想把这些分散的个体有机地连接起来,实现资金、信息和物流的结合,除了借助先进的信息通讯系统和交通技术之外,还要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模式和结构,包括基于动产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基于资金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基于风险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等三种。他们设想的融资结构有纵向结构、横向结构、星状结构和网状结构四种。这些结构的设想主要是来自对不同环境与规模类型的企业给出的因对象而异的分析。基本思路是以“仓”为突破口,运用各种各样的信息传递程序,实现对仓中动态的物资的计价,使它们可以与资本实现转化。资本、物流、仓储是企业运作过程中流动资产的三个代表性的形态,它们覆盖了企业日常运作的全部流程。朱道立等人的理论研究强调物流对金融的融资功能的辅助,注重基于银行服务的讨论,给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扩大服务范围,开发新的高利润服务项目的思路。其中虽然涉及了物流金融的结算职能,但没有把它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讨论。

物流金融理论在实践中另一个重要的应用是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物流银行打破了固定资产抵押贷款的传统思维,创新地运用动产质押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广发银行在国内物流银行业务的开拓上走出了第一步。广发行对生产企业的一个(或多个)品牌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经销给予支持,改变了以往单个经销商达不到银行授信条件而无法获得银行支持的局面,同时银行通过全国范围内的经销商和生产商内部的调剂,分散了风险。“物流银行”与前面的“融通仓”在寻求对流通中的资产进行评估的思路上保持了一致,区别是它更多地站在银行努力寻求在扩大贷款的同时控制风险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物流金融理论的研究发展

在“物流金融”概念问世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涉足这个领域,他们的研究丰富了物流金融学的内容。刘高勇(2004)从网络技术的角度讨论了企业物流与资金流的融合。他论证了网络环境下企业物流与资金流融合的可能,其中信息充当物流和金融整合的媒介,对生产和经营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陈祥锋、朱道立(2005)提出了面向供应链的金融物流的概念,尝试从物流金融提供者的角度转换到物流金融的客户角度来开展分析。徐莉、罗茜、熊侃霞(2005)介绍了物流银行业务的特点与作用,指出开展物流银行业务面临的风险,并就风险防范和利益分配等问题提出设想。王颖琦(2005)介绍了物流保险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唐少艺(2005)以UPS和和广东发展银行为案例,描述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的物流金融业务,向准备在我国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企业提出了针对市场现有状况合理运作的建议。邹小 (2005)在《管理塑料价格风险的利器:网上中远期仓单市场》一书中指出,在传统现货批发市场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而建立的中远期仓单市场,是全新的流通方式,极具创新意义和推广价值,能大幅降低物流成本,有效满足业界规避价格风险和违约风险的需求。该书以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为代表的仓单市场作为研究对象。从阐述仓单交易市场的基本内涵、形成、现状、功能作用和市场运作等角度入手,对网上中远期仓单市场的组织架构、市场管理、交易者、交易行为、交易目的等进行论述,对市场的操作流程和基本制度作了详细的解说,研究了衍生品交易和物流服务如何结合并产生效益和控制风险。唐少麟、乔婷婷(2006)用博弈分析的方法从风险控制的角度论证了对中小企业开展物流金融的可行性,指出相应的风险可以通过规范管理制度和采用新的管理工具(主要是管理信息系统)加以有效控制。

现实世界里,“资金”、“原材料”、“库存”这三种资产形态经常相互转换,而转换过程通常很难受到全程不间断地跟踪,特别是“物流”的过程在先进的通讯和信息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之前是很难被考察的。因而传统的会计学和金融学在研究企业运作时通常取其“现金”或“库存”的静止状态进行分析,很少涉及动态的转换。 “物流金融”的长处就是能解决运动中或处在不稳定状态下的资产利用的问题。它好比社会科学中的“微积分”, 使商业领域中的变量可以计量。

通过众多学者的努力,物流金融的理论体系初步建立,明确了融资、结算、风险控制等主要职能,总结出替代采购、信用证担保、仓单质押、买方信贷、授信融资和反向担保等服务模式,在实践中收到成效。UPS的综合性物流金融服务、中储股份的仓单质押融资业务、广发银行的“物流银行”、TCL应用融通仓思想开拓手机市场等案例对理论做出很好的印证。

结论

中国的物流金融研究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学术界已经充分论证了开展物流金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确立了开展物流金融的主体,提出了以不同主体为核心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多种模式,并且与实践相结合,指导相关行业运作。但是物流金融服务的开展仍然要面临许多问题,比如:如何有效地管理物流金融业务所带来的风险;金融工程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物流金融服务收费标准;信用评估系统建设;账单和支付管理系统的完善以及企业应用物流金融时会计记录怎样才能更加合理;运筹学的理论如何在物流金融的体系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功效等。这些细节问题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陈淮.关于物资银行的设想[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87(3)

2.张平祥,韩旭杰.粮棉油贷款仓单质押的意义与建议 [J].济南金融,1997(6)

3.任文超.物资银行及其实践[J].科学决策,1998(2)

4.房绍坤.论仓单质押[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4)

5.罗齐,朱道立,陈伯铭.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中国流通经济,2002(2)

6.孙宁.仓单质押贷款的操作要点[J].农村金融研究,2002(3)

7.郑金波.仓单质押的管理[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15)

作者简介:

邹小,男,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篇12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物流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作者简介】李宾,广西财经学院金融与保险学院讲师,硕士,广西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5-0137-04

一、前言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主要由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和防城港市所辖区域,及玉林市、崇左市两个交通与物流中心组成,是我国面向东南亚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近年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潜力巨大的市场容量,在外贸、金融、物流等方面发展迅猛,已成为中国区域经济新亮点。

所谓物流金融。是指在整个物流运营的过程中,通过运用各种金融产品,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效整合;通过控制和调节货币资金在供应链中的运动方式。提高资金运用效率的经营活动。银行等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可通过物流金融业务向客户提供便利的融资和结算服务。对于企业来说,物流金融不仅能够提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业务能力及经济效益。更可为资金需求方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升资本运作效率。对于金融机构而言。物流金融有利于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创新,扩大信贷规模,降低信用风险,调剂资金运动。

二、北部湾经济区物流金融发展现状

(一)商业银行无法满足物流企业的融资需求

目前,北部湾经济区的物流企业经营实力较弱、资产规模较小,在业务谈判过程中常处于弱势地位,经常被迫接受客户的苛刻条件,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的状况。因此,北部湾经济区内的物流企业融资需求较为频繁,但因规模所限,所需资金量却不会太大。同时,银行现行的复杂信贷审批程序使得各种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无法顺畅流通。大大降低了物流运作效率,导致物流企业的资金需求较为急切。若银行能够灵活满足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企业的融资需求。则可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效率。

(二)贷款抵押物形式单一

物流企业在面临“资金瓶颈”时,主要采取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方式来解决自身融资需求。当前,北部湾经济区缺少实力雄厚、资信良好、可申请信用贷款的物流大型龙头企业。因此抵押贷款便成为了北部湾经济区多数物流企业的首选融资方式。目前,大多数银行从防范风险的角度出发,通常要求以固定资产作为抵押物。抵押物形式单一。导致多数物流企业无法及时获得贷款。因此。发展物流金融,拓宽抵押物范围。可盘活物流企业的动产资源,提高物流企业资金链的运作效率。

(三)无法提供与贸易发展相适应的物流金融服务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使中国与东盟的商贸往来更为密切,有力推动了中国一东盟双边贸易额的迅速增长,也为北部湾经济区的物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但北部湾经济区的物流业目前仍无法提供带有国际金融和国际结算特征的物流金融服务,比如关税保付保证、保释金保证,为港口施工企业提供投标保函、履约保函等。因此,银行应积极与物流企业合作,进行金融创新,提供与双边贸易结构相适应的金融服务。最终实现合作双赢。

三、北部湾经济区物流金融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一)物流企业实力较弱

多样化、个性化和网络化是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对资金信息的实时控制,实现资金实时查询、实时划拨。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的物流企业客观上存在“散、小、弱”的情况。一方面,物流技术较为落后,无法实现物流业务网络化和多样化。另一方面。物流企业存在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银行不敢将质押物评估、资信评估、仓储与监管、资产处理等业务放心地交由其办理,阻碍了银行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影响了物流金融的发展。

(二)金融体系不完善

首先,在金融机构设立方面,无论是从资产总额还是从网点布局来看,北部湾经济区内的国家控股商业银行都占据了绝对优势。2011年,北部湾经济区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机构个数1951家。资产总额为7859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机构个数为53家,资产总额1269亿元;外资银行仅2家,资产总额12亿元。目前,北海、钦州、防城港市没有外资银行。且股份制商业银行数量较少。南宁虽然拥有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等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星展银行、南洋商业银行、汇丰银行等外资银行,但在规模、业务种类和市场份额上仍与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相去甚远,发展空间非常有限。综上所述,北部湾经济区的大型国有金融机构仍占据主导地位,多元化金融格局的缺失。使得北部湾经济区物流金融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其次,在金融机构业务方面,虽然银行服务方式是由柜台网点、自助系统、网上银行三部分组成,但大部分企业为了防范金融诈骗,一般都会首选柜台网点办理相关业务。此外。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进入广西后,需要先借助国家控股商业银行的资金结算网络开展业务,为了减少同质竞争,部分银行往往会关闭一些网点,导致资金结算网络很难做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统一。

(三)风险防范机制缺失

北部湾经济区金融机构在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风险,如物流企业资信风险、质押商品评估风险、仓单业务操作风险、商品监管风险,等等。

在物流金融的业务操作中,银行、物流企业、工商企业三方的诚信尤为重要。其中任何一方出现了失信状况,都会增加整个物流金融业务的活动成本和交易难度,导致风险加大。由于风险防范机制缺失,金融机构在开展金融创新,推出物流金融业务时,通常倾向与大型、知名、实力雄厚的物流企业合作。从而大大减少了中小型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机会。而北部湾经济区内的物流企业大多规模小,实力弱,因此,出于资金安全的考虑,银行建立了手续繁杂的贷款审批程序,大大降低了资金周转速度。严重影响了物流金融服务效率。

此外,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物权法》《担保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但是目前对物流金融这一新兴复合型行业仍然缺乏统一且权威的行业标准和完善的物流金融规章制度。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和风险防范机制的缺失,削弱了金融机构参与物流金融的积极性,阻碍了物流金融的发展进程。

(四)物流金融人才缺乏

发展物流金融,需要既熟悉物流领域又精通金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对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综合利用。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严重缺乏高素质的物流金融复合型人才。据统计,北京、上海的的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分别为21%和15%,而北部湾经济区却不足5%,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此外,北部湾经济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存在地域失衡现象。目前,南宁市的高等院校共有27所,约占全广西高校总数近一半。北海市有3所高等院校,钦州市和防城港市仅各有1所。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不足和高等教育地域发展失衡。严重制约了北部湾经济区物流金融的发展。

四、发展北部湾经济区物流金融的对策

(一)发挥北部湾经济区港口优势,建设港口物流金融服务平台

首先,北部湾经济区作为我国面向东盟的窗口,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北部湾经济区可以凭借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大港口以及钦州保税港区的国家政策支持,重点发展港口核心企业上下游各节点的供应链融资,促进银行与物流企业的充分合作。物流金融不但可以拓展港口服务功能,增加港口经营利润。还能提高港口一体化服务水平,增强港口综合竞争力,最终形成金融机构与港口物流供应链的良性互动和共赢。

其次,积极发展全程物流领域供应链金融业务。全程物流是以第四方物流服务为纽带,将商品涉及的出发港、目的港、船运公司以及买卖双方以物流链的形式连接起来。其中,包括货物出厂、进库、转运、分票、、集港、装船、卸船、分拨、运输等在内的十多个物流操作环节,都由第四方物流企业为客户承担。此举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货物送到买方手中,实现门到门服务,从而形成海陆间的良性互补。在此过程中,买卖双方只需要通过电话、网络、传真等便捷方式,即可实现整个交易过程。从供应链融资的角度出发,在全程物流中,凡是涉及买卖双方的贸易过程。都可以介入供应链的定购定销和采购融资;凡是涉及物流的仓储和运输环节,都可以介入物流金融的输出监管、质押监管和存货融资;凡是涉及进出口业务,都可以介入信用证、保理等供应链融资工具。此外,还可为第四方物流企业,买卖双方提供担保业务,给予动产或货权质押融资。由此可见,全程物流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可根据不同的商品供应链环节,制定出不同的供应链融资手段。

(二)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大物流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首先。树立并强化发展物流金融的意识。在北部湾经济区原有的物流中心基础上,积极扩大物流服务市场,进一步拓宽物流服务范围,不断提升物流服务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把物流服务逐渐延伸到价值链的其他环节。还可通过开通绿色通道、支持银行参与与之签订战略发展协议的物流企业的软硬件建设,积极构建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沟通、交往的平台。

其次,增强物流企业的实力。可通过设立政府专项基金为物流金融业务提供担保;在政府招商项目中重点引进国际大型知名物流企业,并利用其丰富的经验和先进成熟的模式带动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产业的发展;对开办物流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进行政策倾斜,适当给予贴息或税收优惠等财政支持。

最后,完善相关法规制度。联合金融、物流等行业专家制定统一的业务指引与监管法规,特别是在保税物流体系下的货物资金监管制度法规,确保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三)充分发挥银行的职能。积极发展物流金融业务

首先,在银行现有的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并完善北部湾经济区物流征信体系。金融机构在为物流企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可将包括客户资信调查管理制度、客户资料收集制度、客户信用分级制度、客户资信档案管理制度、信用额度稽核制度、信用风险防范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在内的相关制度进行整合,此举便于银行对物流企业客户进行全方位信用管理,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

其次,根据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企业的特点,针对物流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设计并推出个性化的物流金融产品。如:在产业链运作过程中,客观存在着上游企业要求物流企业先款后货,下游企业要求物流企业先货后款的“现金缺口”问题。商业银行可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验收和评估结果,通过银行的代收代付业务,设计出“以应收款支付预付款”的物流金融产品。以解决发货付款的时间差所带来的现金缺口问题。此举可以有效带动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散和辐射。使物流金融产品成为金融机构的新利润增长点。

最后,在政策的引导下,对物流企业实施宽松的信贷政策。加大贷款力度,给予优惠的贷款利率,通过开发性金融的介入引导商业性金融进入物流金融领域,加大对物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在开设银行新网点时,应进行有效规划,避免同质竞争。

(四)建立风险防范机制,防范物流金融风险

第一,加强北部湾经济区物流行业的信用体系建设和评估。可通过借鉴国外风险评估及管理经验,探索建立物流企业的信用评级模型和风险指标体系。商业银行应对物流企业的仓储管理水平、出入库规范操作、信息化水平、安全管理措施及人员素质等方面进行评定并设定不同等级,并依此开展不同级别的有针对性的管理工作。同时,银行要积极参与物流市场,熟悉物流行业的发展情况,建立并完善物流企业数据信息处理系统,及时更新质押物出入库等相关数据,对照风险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不定期进行现场稽核和非现场稽核。制定严格的信贷质量责任人制度和处罚条例。

第二,充分发挥保险公司作用。保险公司可通过整合相关险种或设计新险种,为物流金融业务提供能够涵盖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保险方案。保险公司可通过明确约定综合责任险中的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金额、保险期限、保险责任、保险费率等各项要素。在实现自身产品创新和利润增加的同时。帮助物流公司分散金融风险。

第三,防范物流企业经营风险。北部湾经济区的物流企业可以建立物流风险基金,对每笔融资业务按照适当的比例,向出质人收取“风险补偿金”,由物流风险基金来承担物流金融风险事故的相关赔偿责任。由此可见,物流风险基金的设立。能有效避免物流企业因投保而在物流运作中不负责任所形成的道德风险。

篇13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经济体出现在市场当中,这样的形式直接标示着社会正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就现今的发展形势而言,大部分的企业已经开始注意长效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物流行业也是如此,近几年来,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开始慢慢兴起,带动整体的农产品物流发展,但是在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其兴起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所以在发展中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因素,基于此,本文针对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及其制约因素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的重要性,然后提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相关策略,以期通过本次研究,对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的发展起到相应的参考帮助作用。

关键词:

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制约因素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经济效益直接影响着我国整体的经济效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产品物流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我国市场中的发展空间很大。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中除了供需关系以外,最重要的便是农产品物流企业。企业的竞争能力与农产品物流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目前,针对于农产品物流方面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单单针对于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方面的研究却相对来说比较少,本文在汇集了相应的文献资料后,进行综合性分析和研究,对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及其制约因素进行探究。

一、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都以优美著称,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旅游业也在近些年飞速发展。我国作为旅游胜地,必然应当充分利用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对于我国农产品来说,其最主要的特点表现为极具当地民族特色,各种特色产品都有着独特的吸引力。并且我国地势复杂,气候多变、物种繁多,新鲜水果四季不断,同时盛产多种资源,支柱产业中的烟、糖、茶、咖啡等产品远销国内外,奇花异草香飘万里,拥有多种名贵中草药。同时我国依靠便利的交通环境能够确保农产品的流通,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农产品的发展创造了有力的条件。正是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我国的农产品物流行业也得到飞速的发展,但是在时代背景的要求下,需要实现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形式的改革,针对这样的改革,一些金融机构提出了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项目业务。所谓的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实际上指的是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面向农产品绿色物流业的整体运营的过程,对各种形式的绿色金融产品进行开发和应用,进而避免农产品物流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不良影响,达到对农产品物流整体运行环境的优化以及对相关物流资源的合理化应用,对农产品绿色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运动进行有效的调动和应用。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现金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需要,进而带动整体的农产品物流行业经济化发展,由此可见,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的重要性。

二、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管理职权边界定位不明确

首先,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管理职权边界尚不明晰,容易造成重复管理,协调难度大等问题。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存在着管理职能发挥不足的问题,为了建立在法定职责之外找到有效的解决路径,做出相应的努力,但是因为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管理职权边界仍然处于模糊状态,存在一定程度的管理交叉问题,产生职权定位不准,边界模糊,甚至对国家整体所指定的宏观调控政策产生了影响,严重的干扰了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经济的发展模式,导致局部利益不平衡,该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国家整体金融环境的发展。与此同时,重叠性的职权管理中,如果对相应的职权体系分责不明确,就会导致国家整体的金融机构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主观性的政策弱化问题,容易引发管理盲区的出现,严重的削弱了管理的实际效果,对金融机构的经营产生影响。其次,管理体系涉及单位众多,容易出现管理漏洞和管理盲区。这是因为在设置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管理机构时,除了设置了相应的中央以及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管理边界存在一定的交叉问题,并有可能引起不同边界之间出现职权模糊,因此,为了提高执政效率,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会利用本身职能,在内部建立细致化的多重管理部门,但是,相应的管理体制又没有完全建立,从而导致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管理漏洞。

(二)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管理职权与能力不匹配

当前,在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金融管理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集中表现为,相应部门的管理权利和责任之间存在不匹配的现象,但是管理权主要集中在金融机构。因此相应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的金融机构并不仅仅具有直接的管理责任,而且自身却拥有相应的风险处理职能,但是却容易引发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金融体系中会出现金融风险问题,在对金融风险进行处置时,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的地位经常处于被动性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各级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政府与金融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异有效的协调机制和配合机制,如果金融市场当中出现金融风险,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为了维护维护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经济的发展,会“被迫”性的上阵,但其处理风险的能力又相对不足。此外,随着国家城乡区域经济的发展,化解金融风险的代价逐渐增大,但是,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因各自的财政能力不同,在维护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经济发展稳定时,又不得不针对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金融问题拿出相应的管理方案,造成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管理的问题,这就给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三)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管理水平有限

从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经济发展程度来看,虽然不同的地域经济都根据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实际发展状况成立了相应的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但是其自身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相应的问题,这主要表现为金融管理内容中对资产的质量管理程度不高,其中的相应的内部治理结构并不完全。

(四)缺乏约束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行政干预的管理体制

现阶段,国家还没有制定一个可以对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出现信用过度问题的行政干预体制。在执行中央金融调控政策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因能力有限,不能及时配合中央政府的工作,且不利于深入层次的化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金融风险,并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抑制了金融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宏观调控的实际效果。在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家会根据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改善措施,国家针对某些薄弱的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配套相应的资金管理项目,完善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的项目资金所消耗的时间周期均较长,其中存在较大风险问题,如果一些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利用政治手段出现了过度融资问题,那么就会干扰正常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的发展。

三、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制约因素的解决对策

(一)明确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金融管理职权边界

在明确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金融管理职权边界时,应该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制定相应的职权边界区分,从而维护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金融的稳定,促进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金融业务的发展,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以维护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金融业务稳定发展为目标的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金融管理体制,进一步分清政府的管理职能,此外,还应该根据金融机构的特点,制定地区性的金融发展规划,从本质上推动地区金融及业务的合理化发展,并配合中央与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金融业务之间的关系,保证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金融对风险的承担,最后,应该强化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的职责。

(二)明确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金融管理权限

金融管理体制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项目,在发展与改革过程中应该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系统的考量,在此过程中应该坚持整体与局部的整合,在金融管理权限的划分上,还应该保证全国金融市场的统一与开放,既要保证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金融发展的保持其应有的特殊性,还应该引导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金融事业在可控的范围内运行,促进其积极性。在此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中央金融管理部门为基础,坚持专业部门的建设,实现垂直管理与横向管理的有效结合,在此过程中尽可能的避免管理体制问题的发生,进而避免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管理盲区。此外,应该坚持金融发展过程中对风险的防范,如果守不住金融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底线,那么距应该在维护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金融过程中维护金融业务的稳定。

(三)提高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管理水平

整合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部门管理机构,提高其管理水平,尤其加强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中不同的金融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将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中的优势与中央金融管理部门的优势有效结合,以此技术为基础条件,建立信息管理的流动,提高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金融管理的功能构造,最大程度的增强管理的协同性。(四)建立健全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行政干预管理体制在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与中央政府管理体制环境中,建立健全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的行政干预管理体制,虽然目前我国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行政单位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政府行政干预机制,但是,该项举措是推动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行政机构逐渐走向健全的必要路径,也是推动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行政干预机制的必要手段。因此,应该根据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机构行政单位与中央金融行政单位所制定的管理体制建立适合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的行政干预机管理机制。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的收入增加,农产品营销业的发展也势如破竹,在这种情况下伴随的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所以如何在目前的环境中保持较高的利润,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谋求发展的同时,完善自身发展策略也越来越受到经营者的重视。随着绿色物流配送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和迅猛发展,快速地改变着原有经济格局,以及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和增长模式。农产品绿色物流业也逐渐的引用这种模式。将绿色物流配送和农产品运输有效的融合,对于我国的农产品产业发展来说具有非常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刘巍,曹万瑶.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策略研究——基于SWOT分析[J].黑河学院学报,2014,01:28-30.

[2]陈治国,李红.中国农村金融对农产品物流传导效应的实证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61-67.

[3]陈治国,李红.中国农村金融变迁与农产品物流发展动态关系的实证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96-103.

[4]杨蕾,张义珍.农产品物流金融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以冀中南经济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08:4282-4284.

篇14

【关键词】物流,金融 ,服务模式

1 引言

1.1 物流金融的概念

物流金融是物流业和金融业因各自发展需要而相互融合的产物,从广义上讲它是针对物流运营的整个过程,运用各种金融产品,进行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组织和调节供应链运作过程中金融资金的流动,达到提高资金运行效率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从狭义上讲,物流金融是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供应链运作的全过程向客户提供的结算、融资以及保险等增值服务过程,其核心是物流融资。

1.2 物流金融的职能

物流金融服务的表现形式非常多,具体根据现代物流金融在物流产业中的职能划分,物流金融主要由物流结算、物流融资、物流保险三个方面组成。物流结算是指在物流业经营过程中运用金融机构的结算功能,是整个物流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现在理论界对物流融资的概念还不确定。从融通资金的方向来看,物流融资既可以是物流企业自身融资,也可以是为其他企业提供融资。物流保险是金融保险在物流业的运用。

2 物流金融服务发展现状

2.1 国外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状况

北美(美国和加拿大)以及菲律宾等地的物流金融业务具有相对全面的规划体系。以美国为例,其物流金融物流服务模式主要是仓单质押,既可以把仓单向银行贷款作抵押,也可以把它用在贸易中进行流通作为支付手段。它的物流金融体系是以政府为基础的,这样不仅提高了运营系统的效率,而且降低了运营成本。物流金融业务在发展中国家发展得较晚,制度也不够完善。在国外,物流金融已经有一定的发展,物流金融服务是物流企业重要的盈利来源。例如UPS公司,制胜法宝就是金融服务。

2.2 国内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状况

国内对物流金融市场的需求旺盛,因此国内企业和国外公司都在寻找契机。在北京召开“首届中国物流金融国际峰会”时,中国诚通集团、中国外运集团等国内大型物流企业,UPS、DHL等跨国物流公司以及花旗银行等金融机构都参加了,欲尚未成熟的物流金融市场。国内最大的仓储企业―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CMST)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最早、规模最大。尽管物流企业的业务范围已经开始涉及物流金融,但是目前的服务程度还不高,服务范围较为单一,都一直在针对供应链上的某一环节提供相关的融资服务。

3 物流金融服务模式

3.1 代客结算模式

1.代收货款模式

代收货款是指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将货物送至收货方后,货方收取货款,并在一定时间内将货款返还发货方。

Bto C业务常用代收货款模式,具有业务的附加值高、运营成本低、有区域性集中的特点,利于规模作业,直接投资小,见效快,需要追加的投资很少,业务前景广阔。因此已经在发达地区的邮政系统和很多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中广泛开展,在国内宅急送也在尝试开展代收货款业务。

2.垫付货款模式(1)

垫付货款模式常用于BtoB业务中,发货人委托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送货,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垫付扣除物流费用的部分或者全部货款,第三物流供应商向提货人交货,根据发货人的委托同时向提货人收取发货人的应收账款,最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与发货人结清货款。

3.垫付货款模式(2)

当然如果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就需要引入银行作为第四方。在货物运输过程中,发货人将货权转移给银行,银行根据市场情况按一定比例提供融资。当提货人向银行偿还货款后,银行向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发出放货指示,将货权还给提货人。

3.2 融通仓模式

融通仓是一个以质押物资仓管与监管、价值评估、公共仓储、物流配送、拍卖为核心的综合性第三方物流服务平台,它不仅为银企间的合作构架新桥梁,也将良好地融入企业供应链体系之中,成为中小企业重要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融通仓主要有仓单质押和保兑仓(买方信贷)两种操作模式,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仓单质押业务先有货再有票,保兑仓业务先有票再有货。

融通仓模式以物流公司为中心建立一个融质押商品仓储与监管、价值评估、融资担保、物流配送、商品处置为一体的综合性物流服务平台,银行根据融通仓的规模、经营业绩、运营现状、资产负债比例以及信用程度,授予融通仓一定的信贷额度,物流公司可以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向相关企业提供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由融通仓直接监控质押贷款业务的全过程,金融机构则基本上不参与该质押贷款项目的具体运作。

3.3 物流保理模式

保理市场的迅速发展促进物流保理业务的发展。在物流保理业务的运作过程中,客户在其产品置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监管之下的同时就能凭提单获得物流企业预付的货款,货物运输和保理业务的办理是同时进行的。因为政策的限制,目前在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需通过银行从事保理业务,不能直接开展此业务。

4 结论

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的时间不长,对物流企业在增值服务方面的探索意义非浅。我国物流金融业务研究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活动都急待进一步深化。基于物流企业应用物流金融所作的探讨对我国物流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l]唐少艺.发展物流金融降低国际结算风险[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

2007,(04):68-70.

[2]冯耕中.物流金融业务创新分析[J].预测,2007,(1):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