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脊椎侧弯的治疗技术范文

脊椎侧弯的治疗技术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1: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脊椎侧弯的治疗技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脊椎侧弯的治疗技术

篇1

[关键词]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退行性脊柱侧弯;矫形;效果

[中图分类号] R68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3(c)-028-02

Interbody fus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scoliosis

ZHAI Hongliang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Huimin County, Shandong Province, Huimin 25171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body fus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for 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scoliosis in patients with the clinical results. Methods: From 2005 to 2009 in our hospital for 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scoliosis patients with a total of 87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43 cases of spinal decompression using a simple treatment, the control group. The remaining 44 cases were treated by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for treatment,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reatmen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s well as improvement of Cobb angle of the investigation summary, the use of SPSS 18.0 software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Two groups in gender, ag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rms of contrast (P>0.05), comparable. Results: The average Cobb angle in patients with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The control group of 43 patients had 12 cases ineffective, the treatment rate was 72.1% good, 4 case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effective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rate was 90.9% excellent. The SPSS 18.0 statistical software, χ2=5.13, P

[Key words] Interbody fus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Degenerative scoliosis; Orthopedic; Effect

退行性脊柱侧弯是一种发生在成年人身上的特殊类型的脊柱侧弯。患者多是由于椎间盘退变引起椎体半脱位,导致根性痛和椎管狭窄,体现为腰腿疼痛、间歇性跛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1]。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多数伴有滑脱或侧方位移,所以治疗上较为复杂。由于该病保守治疗无明显效果,所以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治疗。本文对本院收治的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了评估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2009年来本院进行治疗的退行性脊柱侧弯的患者共87例,随机分为两组。将采用单纯椎管减压术进行治疗的4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50~74岁,平均61.4岁。44例患者采用椎间植骨融合固定术进行治疗,作为实验组。实验组中,男29例,女15例,年龄51~75岁,平均62.1岁。两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46例患者前屈动作症状不缓解,76例患者感觉减退,46例患者腰椎为右侧弯,41例患者上腰段和下腰段2处弯曲。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手术取常规背部正中切口,显露锥板、关节突等附件后,进行狭窄段椎管及神经根管减压,对受压神经根进行松解,对于患者中央型椎管狭窄且范围较广的患者,采用一侧半椎板减压的方式进行治疗,尽量保留其侧方的关节突,并对锥板深面的骨质及黄韧带进行切除。实验组患者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术前方案,取常规背部正中切口后,以发生脊柱侧弯最明显处为中心,在导航系统的定位下,于需减压部位的上下阶段植入4枚椎弓根螺钉,并在需减压椎体植入椎弓根螺钉。植入椎弓根螺钉后对患者突出或狭窄阶段行半推板或全推板减压,剔除咬除的锥板及棘突软组织备用,并摘除椎间盘。手术过程中尽量将软骨终板全部刮除,实现松解受压神经根,对狭窄的神经根管进行彻底的减压。将连接杆按腰椎的生理弧度进行预弯,并安装在钉槽内。为实现对侧弯的理想矫正,安装完成后要利用加压装置对凸侧进行加压或在凹侧进行合理的阶段性撑开。将摘除下的备用碎骨从患侧植入椎间盘摘除后留下的间隙,探查神经根。放置引流管后结束手术。术后两组患者均进行抗感染和抗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定期复查。

1.3 疗效评定方法

以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分数为准,改善率为100%时为治愈,改善率大于60%为显效,25%~60%为治疗有效,小于25%为治疗无效。同时对患者Cobb角改善程度进行测量。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所有数据均进行计算机输入,以SPSS 18.0软件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治疗情况以及Cobb角改善情况进行调查总结后,详细结果见表1。

对照组43例患者有12例治疗无效,治疗优良率为72.1%,实验组中出现4例治疗无效,治疗优良率为90.9%。经SPSS 18.0软件统计,χ2=5.13,P

对两组患者Cobb角改善情况进行观察后发现,对照组大部分患者在复查期间内侧弯、矢状位畸形以及半脱位均没有加重现象。实验组患者术前平均Cobb角度为39.11°,经治疗后平均角度为23.06°。

3 讨论

退行性脊柱侧弯多发生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阶层,以椎间盘退变为发病的使动因素。患者由于椎间盘退变引发的撕裂磨损、椎间隙高度丢失后,使脊柱的后柱受力加剧,导致小关节突关节面磨损和退变严重,小关节的方向走行发生异常,咬合关系失常,进而引发小关节位置改变[2]。由于椎间盘关节突关节角度异常以及椎间盘高度改变等原因造成韧带松弛,椎体发生倾斜,非对称性的椎间隙塌陷在冠状面上形成侧凹,凸侧张应力加大,凹侧压应力加大,导致关节突关节的退变更为严重,关节突肥大增生,引起中央椎管和椎间孔狭窄,椎体稳定性丧失,椎管形态与神经根的关系发生变化,形成对神经根的压迫。神经根受压的主要表现为下肢疼痛麻木,椎管或椎间孔狭窄的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3]。

对于退行性脊柱侧弯的治疗要遵循稳定脊柱为首、矫正畸形和改善外观为次的观点,以保证患者脊柱稳定性为治疗原则[4]。内固定术自20世纪80年代首次报告被成功应用以来,由于其自身与组织良好的相容性、稳定可靠的固定作用以及较高的安全性等原因,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对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采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可在保证患者脊柱稳定的同时,实现良好的畸形矫正和外观改善,并发症和复发率较低,应用前景非常理想[5]。本组病例中,采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的实验组患者,其Cobb角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矫形效果明显。在治疗效果上,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也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治疗的有效率高达90.9%,证明了上述说法。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作为对退行性脊柱侧弯治疗效果显著的方法,其手术过程也较为复杂。医师要根据X线片对冠状位、矢状位畸形、节段性椎管狭窄程度以及椎体半脱位的侧移距离进行准确了解,判断患者疼痛来源,确定减压位置。同时也要对患者的骨质疏松情况进行了解,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提高手术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郑杰,张冬生,杨永宏,等.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7,25(6):705-706.

[2]王珏,王义生,刘宏建,等.退行性脊柱侧弯不同手术方式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07,28(6):18-19.

[3]何祖胜,白靖平,锡林宝勒日,等.脊柱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椎间盘疾病的系统评价[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5,28(5):420-421.

[4]郝定均,温世明,窦榆生.椎间融合器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比较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20(3):145-146.

[5]刘海鹰,周殿阁,王会民,等.退变性脊柱侧弯的外科治疗探讨[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2):1066-1067.

篇2

1临床表现

临床上多见受凉、腰部扭伤及其它病因引起腰痛患者。患者主诉多为腰痛,向前弯腰时明显。查体可见脊椎侧弯,腰椎向肌肉痉挛侧侧弯,腰椎棘旁压痛,腰部功能明显受限。

2治疗方法

银质针治疗,局麻下于腰脊椎旁压痛点进针,约20支,以YRX-1B银质针加热巡查仪加热30min,嘱其针孔三日不沾水,休息三日后继续治疗,期间针刺部位予微波照射治疗。

3治疗效果

疗效标准 治愈:腰部疼痛、侧弯完全消失,腰部活动正常。好转:腰部疼痛减轻、侧弯好转,腰部活动基本正常。无效:症状无改善。

4典型病例

患者,女,47岁,反复腰痛10年,加重20天入院,下肢放射痛以左大腿后侧明显,查体:腰椎侧弯后弓畸形,腰椎脊旁压痛,以L34、L45、L5S1明显,直腿抬高试验双侧70°/(-),“4”字试验(-),双下肢肌力感觉正常,跟、膝腱反射对称存在,巴宾斯基征阴性。入院查X线片示腰椎骨质增生,腰椎左侧弯畸形(腰3椎体为中心侧弯14°),曲度反弓。

以“腰椎间盘突出症”入科,予0.9%氯化钠注射液加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胞磷胆碱钠注射液0.5静滴抗炎,20%甘露醇注射液250ml静滴脱水,两组1/日,3日,患者腰痛有所缓解,第四日予银质针治疗,局麻下于腰脊椎旁压痛点进针,约20支,以YRX-1B银质针加热巡查仪加热30min,嘱其针孔三日不沾水,休息三日后继续治疗,期间针刺部位予微波照射治疗。一次后疼痛缓解,三次后腰椎侧弯、后弓好转,四次治疗结束后出院,回访无复发,行走时无侧弯体态。

5体会

受凉、腰部扭伤可引起腰部疼痛,疼痛致一侧椎旁肌痉挛,从而破坏了腰部原有骨骼、肌肉、韧带的系统平衡,即可导致腰椎恻弯。 转贴于

银质针疗法使针刺与热疗结合,通过热的传导至病变部位扩散至周围病变部位,疏通经脉,行气活血,改善体内深层软组织病变部位发生的血供不足及营养代谢障碍[1],从而达到消除炎症反应、增加局部血供、松解肌肉痉挛3种功效。研究表明,银质针传导热能远比一般金属快的多,银质针艾火灸时皮肤进针点温度多在43℃~51℃之间,组织温度37℃左右,热能传导直接作用到病变部位,促进血液循环,治疗后病变组织血流量增加50%~100%,达到消除或减轻肌附着处的无菌性炎症病变,促使肌痉挛自然消失,达到无痛或减轻征象,通过此机制解除炎症致痛、缺血致痛、痉挛致痛,达到“去痛致松,以松治痛”的治疗作用[2~3]。

生物体在微波场的作用下其带电粒子与极化分子剧烈运动而相互摩擦产生热效应。热效应可使局部组织血管扩张,血循环加速,组织代谢增快,白细胞吞噬作用加强,促进局部病理代谢产物吸收,产生消炎、清肿作用。温热作用又可解除肌肉痉挛,清除堆积乳酸而使疼痛缓解。

故银质针联合微波具有解痉、消炎、止痛的作用,对于软组织损伤引起的腰椎侧弯有着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施锋.温热银针治疗腰臀部软组织损伤87例.中国针灸,2000,20(3):178

篇3

关键词:先天性脊柱侧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

中图分类号:R68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2)05―0051―02

CSS是由于椎体发育缺陷导致的脊柱畸形。根据椎体发育的异常可分为3型:椎体形成不良(半椎体或楔形椎)、椎体分节不良(单侧骨桥或融合椎体)和混合型。半椎体畸形是先天性脊柱侧凸中最常见的类型(46%),临床上常见的半椎体有3种形式:半椎体上、下端生长板发育良好,称之为完全分节型,仅有一端生长板发育,另一端与相邻椎体融合,称为半分节型,半椎体无生长板,两端均与相邻椎体融合,称为未分节型。半椎体本身具有生长结构,有导致脊柱侧凸或者侧后凸畸形的潜在影响力。半椎体是CSS的最常见原因,保守治疗常无效。对CSS的治疗方式多样,我院骨科自2009年8月―2010年8月共采用单纯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治疗CSS患者30例,随访显示均获得了满意的矫形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6~15岁,平均11.8岁;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完全分节半椎体23例(5例为2个以上半脊椎),部分分节4例,未分节型3例。下肢感觉过敏(伴侧后凸)1例,术前有下肢感觉减退、肌肉萎缩1例。合并椎管畸形12例,脊髓栓系9例,脊髓空洞6例,脊髓纵裂3例,泌尿系畸形5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

1.2术前准备(1)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如:血常规、凝血、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等检查。(2)术前拍全脊柱站立正侧位片、左右Bending位片。测量Cobb角,评价脊柱柔韧性,预测侧弯矫正度数。(3)术前均行脊髓MRI、CT等检查,确定半椎置及与相邻椎体的关系,了解椎管内有无畸形、脊髓纵裂。(4)心肺功能检查,并评估手术耐受程度。

1.3手术方法患者气管插管全麻取俯卧位,腹部悬空,以顶椎为中心做后正中切口,骨膜下剥离显露脊柱后方直至双侧横突。经透视确认,于半椎体上、下相邻的1~2个椎体内植入椎弓根螺钉,并于凹侧置预置棒,然后去除半椎体后方棘突、椎板,显露和保护该平面的硬脊膜和神经根。c形臂透视确定半椎体椎弓根入点,开口器扩口,冰盐水冲洗下用磨钻沿椎弓根向下磨除,随时探查椎弓根内壁以保证内壁完整,磨钻向前磨至半椎体上下终板出现,刮匙小心清理半椎体松质骨后凝胶海绵止血,去除椎弓根外侧壁并磨薄椎弓根内壁,于椎体横突基底部截断横突,胸椎则要切除肋横突和肋椎关节,于凸侧固定棒并压缩关闭椎间隙,注意观察脊膜有无皱褶及骨性挤压,凹侧辅以撑开固定,如有前、后凸畸形亦同时矫正。术中唤醒患者,确认双下肢运动正常后,将切除半椎体的自体骨行椎板植骨融合。切口留置引流管,逐层关闭。术后3、6、9、12个月复查站立位脊椎正侧位片,佩戴支具6个月。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Cobb角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平均160min,术中平均出血500ml。应用自体血回输机,输血平均100ml,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随访无神经症状及内固定断裂病例,畸形获得良好矫正。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手术治疗指征和时机一般情况下先天性脊柱侧弯起初发展缓慢,随着脊柱的两个生长高峰出现,侧弯度数会快速发展,以至于出现神经系统、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损害影响生活质量。Akbarnia M等根据200余例各种类型、不同部位、未经任何干预的CSS患者的长期随访,认为骨桥合并对侧多发半椎体畸形进展最快,而单侧骨桥要比同侧多发半椎体畸形进展更为迅速,畸形进展最快的部位在胸腰段,某些畸形并不恶化,如融合椎、闭型半椎体等;某些部位畸形应尽早手术,如腰骶部畸形,不及时治疗会导致倾斜;某些部位畸形需要定期随访,如胸段半分节型半椎体或楔形椎,如畸形进展则应及时手术。本组病例均为T10~L4节段完全分节型半椎体畸形,根据AkbarniaM等的结论,具备手术指征。

篇4

关键词:360°全椎体;肿瘤;切除;重建

脊柱肿瘤发病率占全身骨肿瘤的5%左右,以胸腰椎肿瘤多见,并且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手术干预是主要的治疗手段[1]。术式主要有:全脊椎切除术,蚕食切除技术,蛋壳切除技术[2]。三种技术各有利弊,相比之下全脊椎切除术被国内外学者公认为理想术式,对于同时波及附件和椎体的脊椎肿瘤能够一次性通过从后路联合后外侧入路行全脊椎360°整体切除与椎弓根固定重建,成功规避开胸的风险,减少创伤,减少手术次数[3]。2008年2月~2012年4月,我院对5例胸椎骨肿瘤患者成功实施了后路一期手术 360°椎体全切重建术,手术成功,疗效佳,现介绍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5例(男3例,女2例),年龄35~65岁,平均53岁。病程4~21个月,平均13.5个月。肿瘤波及单个椎体3例,相邻2个椎体2例。病理类型: 3例单一椎体T6,T8血管瘤,1例T9和T10相邻椎体血管瘤,1例T10骨巨细胞瘤。

1.2临床表现 5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胸背部刺痛,伴随夜间痛,严重者疼痛在短时间内进展迅速,严重影响夜间睡眠,口服止痛药无效,肌注降钙素疗效一般。其中 3 例表现为慢性脊髓压迫症状,体检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锥体束受损,膝踝反射亢进,行走时呈痉挛步态;病变椎体不同程度的压痛和叩痛,感觉障碍平面不确定,双下肢肌力Ⅲ~Ⅳ级。按Frankel分级,D级3例,E级2例[4]。

1.3影像学检查 3例血管瘤X线平片均未见典型椎体型的栅栏样改变,可见椎体压缩骨折;CT片均可见骨小梁密度增高,稀疏和残余骨小梁代偿性增生。1例T10骨巨细胞瘤X线片示溶骨性改变、囊性破坏、椎体塌陷[5]。5例患者常规行ECT全身骨扫描,了解肿瘤病灶有无转移及其全身分布情况。

1.4方法 积极术前准备,术前行X片、CT、MRI等检查,确定肿瘤的位置,累及的范围,有无软组织浸润,因术中切除椎体时出血汹涌,强烈建议术前行血管造影,了解血供情况,尽量行术前血管栓塞,术前备血至少3000ml,术前活检明确肿瘤性质,若为血管瘤,术中建议使用自体血回输装置[6]。术前予以支持治疗,调整机体内环境,严格掌握手术指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规性锁骨下静脉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桡动脉穿刺检测动脉压,及时反映血容量和心功能的变化,减少误差。取俯卧位,采用后正中入路,显露病椎上下三个椎体的椎板和关节突,仔细剥离竖脊肌,尽量减少出血,至少上下各两个节段植入合适规格的椎弓根螺钉[7]。至此进入此术式关键性的两步操作:第一步全椎板的整体切除,整体切除全椎板可明显减少出血,并减少肿瘤细胞播散,术中注意彻底清除病椎周围的软组织,紫世霞清楚显露神经根管和椎弓根,避免损伤,使用静脉针套管引导无齿骨科线锯紧贴椎弓根内侧壁穿过,直视下神经剥离器保护神经根,截断一侧椎弓根,同法截断另一侧,骨蜡封闭椎弓根断面,仔细操作保护好神经根。第二步前方椎体的整体切除,钝性分离椎体前方的软组织,注意保护上下腔静脉和主动脉,压肠板预弯建立临时工作通道,保护前方重要软组织,置入线锯切割一半椎体,安装预弯的连接棒,切割另一半椎体,自上一椎体的下终板和下一椎体的上终板切断,操作别注意保护好脊髓,小心取出整个椎体,将填充好骨质的钛网置入(最好取髂骨植骨),安装另一侧已预弯的连接棒,适当加压,注意此处间距不能大于正常间距[8]。此处出血量大,加快输血输液速度。冲洗后进行鼓肺试验,术中术后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术中采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冲击治疗,术后维持,逐步减量;神经节苷酯营养神经,指导腰背肌功能锻炼[9]。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复查,检查双下肢触痛觉及肌力,常规摄X线光片和CT检查,了解椎弓根螺钉及钛网有无松动、椎体高度有无丢失,病灶是否复发、脊髓功能恢复进展和疼痛缓解程度[10]。

2 结果

手术时间 280~400min,平均300min;失血量为950~5350 mL,平均2050 ml,术中输血800~5400ml。本组未发生1例神经根和脊髓损伤的并发症。5例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3.5年.平均27个月。5例患者均等到稳定固定,术后近期和远期椎体高度无丢失,胸背部疼痛和下肢神经压迫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术前Frankel分级,术前D级2例,术后1例恢复至E级,1例仍为D级;木前E级2例,术后仍为E级。随访中,未出现椎弓根螺钉及连接棒断裂,钛网松动及脊柱失稳,植骨融合良好(如图1~4)。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恶性肿瘤的5年生存率不断提高,尤其是骨科内固定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导航介入技术的日新月异,这些都促使过去不能手术的患者成功的进行手术成为可能。

360°全椎体切除技术和蚕食及蛋壳技术相比有如下优点:①从椎体外逐步咬除椎体骨质的蚕食技术和从椎体内逐步刮除的蛋壳技术都不可避免的出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并且手术时间明显延长,进一步加大出血量;360°全椎体切除技术可明显减少出血量,并且术前可行介入手术栓塞供应病椎的血管[11];②术中蚕食技术和蛋壳技术因为不能分辨肿瘤界限,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术中肿瘤播散;360°全椎体整体切除有效规避了这个风险。③360°全椎体切除技术一次手术解决肿瘤切除和后路固定两个问题,减少多次手术的创伤。但是肿瘤涉及超过3个以上的连续节段成为本技术的相对禁忌证[12]。

此技术中有两个关键性操作步骤:第一步全椎板的整体切除,第二步前方椎体的整体切除。这两步操作要直视下进行,要格外小心,仔细保护好脊髓和神经根。

参考文献:

[1]廖诗尧,陶惠民.脊柱转移性肿瘤外科治疗及其预后分析[J].医学信息,2010,23(6):1618-1619.

[2]肖建如.脊椎整块切除术给脊柱肿瘤治疗带来的思考[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0,20(8):620-621.

[3]蒋成,叶俊武,蔚芃.经后路全脊椎切除同期脊柱重建治疗胸腰椎肿瘤[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1,25(5):547-550.

[4]范彧,赵宏,仉建国,等.脊柱转移肿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探究[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2,5(1):27-31.

[5]何晓斌.胸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术方法探讨[J].临床骨科杂志,2012,15(5):487-489.

[6]李建民.脊柱肿瘤的外科治疗现状与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23):2203-2204.

[7]沈彬,孟阳,赵卫东,等.症状性椎体血管瘤影像学表现及手术治疗[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23(3):251-256.

[8]肖建如.脊柱转移瘤的外科治疗进展[J].中国癌症杂志,2012,22(9):652-657.

[9]张彬,湛梅圣.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后路360°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25例[J].医学信息,2011,24(9):6234-6235.

[10]薛文,钱耀文,刘林,等.全椎体切除治疗合并脊髓压迫的症状性脊柱血管瘤[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0,9(4):359-362.

篇5

【关键词】 椎弓根内固定;胸腰椎骨折;临床效果

胸腰椎骨折患者会伴随神经损伤或脊髓损伤,其中最为普遍的是脊柱损伤。对于在胸腰椎骨折的治疗,重建胸腰椎稳定功能非常关键。而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对胸腰椎的畸形矫正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具有减压彻底、固定峰强、安全的优点。本文在3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实践中,对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治疗进行了探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3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包括20例男性患者和14例女性患者,年龄24-56岁,平均年龄38.6岁。34例患者中有8例T12骨折,15例L1骨折,5例L2骨折和2例L3骨折。根据Rrankel分级将有无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的患者进行A、B、C、D、E五个等级的分级。A级(4例):损害完全,骶段S4-S5没有感觉,运动功能未保留;B级(5例):损伤不完全,骶段S4-S5感觉存在,运动功能欠缺;C级(4例):神经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D级(11例):神经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至少一半以上的肌力大于三级;E级(10例):运用功能与感觉良好。

1.2方法

1.2.1经椎弓根内固定装置:连接横杆、自锁螺钉、正反螺纹角度螺栓和螺纹套筒等组成 AF系统。在螺纹套筒中角度螺栓通过延长发挥轴向撑开作用,运用角度螺栓恢复脊柱的生理弧度对螺帽进行拧紧锁定。横连器、矫形棒、“U”形椎弓根螺钉组成FJ 脊柱内固定系统,将恢复椎体的高度撑开,运用矫形棒预弯的弧度对骨折后的后突畸形进行纠正,对脊柱骨折的不同程度损伤都有有效的治疗。

1.2.2方法:患者取俯卧位,连续硬膜外麻醉,中心为骨折脊椎作后正中纵形切口,将皮下组织、皮肤切开,沿棘突两侧对胸及腰背筋膜进行切离,实施椎板骨膜下剥离,向两侧对骶棘肌至横突处进行剥离,运用自动牵开器牵开。依据椎弓根定位法,在伤椎上下脊椎两侧的进针点处,用手钻定点钻孔,凭借掌力转动钻入,进针方向与椎体终板平行、与椎体后缘垂直,向中线倾斜l5。插入,其插入深度为30mm,并对周壁进行探针探测,对正确的定点定向进行提示。进针方向由摄片证实,对4枚椎弓根螺钉进行植入。应用AF的患者,对角度螺栓套筒组合进行安装,已植入的椎弓根螺钉随钉尾球面螺帽的旋入,作30。的扇面运动,对所规定角度的角度螺栓进行固定,矫正骨折的畸形,对生理弯曲进行重建。针对压缩性骨折,沿纵轴撑开,充分伸展后纵韧带、纤维环以及前纵韧带,对椎管内骨块进行牵动以复位,使椎体高度得到恢复。使用FJ的患者,预弯矫形棒,拧入椎弓根螺钉,钉尾的“U”形槽内进行矫形棒的置入,顶丝旋入,进行防胀帽圈的安装,下端螺钉锁定,沿纵轴撑开上端螺钉处至合适长度后,将上端螺钉锁定。减压患者可行椎管减压,并对横连器进行安装。置负压引流伤口,逐层对切口进行缝合。

1.2.3术后处理:患者取平卧位,给予抗感染,脱水、止血,内服养血活血之剂,48小时内将负压引流拔除,术后锻炼腰背肌,8 周后带腰围可下床活动。

2 结果

34例患者中,神经损伤、脊髓损伤等并发症未出现,骨折及后凸畸形在X线平片检查显示为复位、矫正良好。通过5个多月的随访,患者的神经恢复评定为:A 、B 级各1例患者的恢复不明显;C级2例患者的恢复不明显;D级全部患者恢复良好。

3 讨论

常见胸腰椎骨折的致伤原因有交通事故伤、高空坠落伤、重物砸伤等。作为胸腰段脊椎骨折的治疗,胸腰段脊椎的序列和椎管容积的正常恢复尤为重要,通过受压脊髓进行减压,得到可靠固定。但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应用最为关注的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虽然该方法治疗胸腰椎骨折非常有效,但该方法得不到有效应用时就容易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目前,椎弓根钉的内固定系统较多,特点也不同。操作较为简便的是AF,且固定可靠。通过临床实践,表明内固定系统的种类选择应满足操作的便捷要求,并且医生对手术的操作要非常熟练,以有效发挥手术的治疗优势。在胸腰椎段脊椎骨折的治疗中,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创伤较小、简单的解剖、少量出血都是该手术方法的良好特点。另外,依据患者的病情,对患者进行骨折复位、减压、椎管探查等处理,可有效恢复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对手术的成功和疗效有很好的作用。

总之,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效果非常的好,其手术简单、解剖位置明确、对骨折的复位和纠正非常有效。此外,在术后进行神经功能康复训练,可促使病情的进一步康复。

参考文献

[1]严小虎,常山,刘站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选择[J].实用骨科杂志,2008,14(11):673-674.

[2]杨雄健,吴俊哲,苏培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手术固定加中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30例[J].江西中医药,2010,41(7).

[3]吴占勇,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失误和并发症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篇6

0引言

胸椎肿瘤常易导致高位脊髓压迫症状,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 手术切除肿瘤组织,解除压迫,缓解神经症状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的主要手段. 由于胸椎特殊的解剖位置,其前方有胸骨及纵隔阻挡,后方有肩胛骨阻挡,位置深在,显露极其困难[1]. 我院200506/200705采用后正中入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胸椎肿瘤12例,获得满意效果.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2(男9,女3)例,年龄38~66(平均56)岁. 病变部位:T3 1例,T4 1例, T5 3例,T7 2例,T8 5例. 肿瘤类型:骨髓瘤1例,骨巨细胞瘤3例,血管瘤2例,转移瘤6例. 8例以胸背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4例以双下肢无力、步态损害为主诉. 病变节段以下感觉减退者11例,病理征阳性者7例, MRI提示椎体压缩,后凸畸形及硬膜囊受压. 患者均采用全麻插管,俯卧位,后正中切口,暴露病变椎体上下各2节的椎板. 切除病变椎节的横突显露肋骨并将其自胸肋关节3~4 cm处切断,切除肋骨头、颈. 将胸膜自两侧椎体钝性分离,清理椎间孔将肋间动脉推向一侧. 切除棘突、椎板及关节突. 分别安放病变椎体上下各2节的椎弓根螺钉,然后将CDHORIZON M8或SINA或RSS连接棒依脊椎生理曲线预弯,先行安装不稳一侧的连接棒,防止切除病椎时出现脊柱不稳定. 沿病变椎体上下终板分别切除椎间盘及前、后纵韧带. 钝性分离椎弓根相对完好一侧胸膜,推开硬膜囊,切除同侧椎弓根、椎体. 另一侧行椎弓根预固定,建立脊柱临时稳定性,取出先行安装一侧的连接棒,切除余下的病椎及椎间盘,并在椎体前方会合. 仔细冲洗手术野,确认周边无残存肿瘤组织后,选择合适长度钛网、自体骨或钛棒水泥复合体植入,调整连接杆加压,完成脊柱前部结构重建. 术后卧硬板床,2 wk拆线后,视患者神经损害程度,让患者坐起或下地行走. 结果12例患者术后随访3~23(平均10)mo. 7例脊髓功能完全恢复,胸背部疼痛完全消失. 3例下肢无力及步态损害恢复较好,感觉恢复较慢,尤其是麻木感. 术后3,6,12 mo复查X线片,见椎体高度恢复,椎体序列完好,骨融合良好. 2例转移癌患者术后8 mo死亡.

2讨论

既往对胸椎肿瘤的治疗多采用放射和化学治疗,但当出现病理骨折、脊柱不稳、脊髓压迫和疼痛时,治疗困难. 近年来,随着胸椎内固定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术治疗逐渐在胸椎肿瘤的治疗中占居了特殊的地位[2]. Tomita等[3]认为通过单纯后路来完成的全脊椎切除术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脊柱肿瘤的复发率,并明显提高生存率. 全脊椎切除能彻底解除脊髓圆周的致压物;椎弓根内固定不但能提供椎体全切时脊柱的稳定性,而且能在椎体重建过程中给于充分加压;从而解决了胸椎肿瘤的高致残率和致死率. 通过本组12例临床病历的总结,我们认为后路全脊椎切除和椎体重建,具备以下优点:① 单一入路实现微创切除椎板、椎弓根和椎体; ②坚强内固定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 ③操作顺手,节省时间; ④直视操作, 降低对脊髓、神经、胸腔等重要结构干扰; ⑤交替单棒预固定提供手术时稳定的脊柱环境,减少了脊髓损伤的可能性; ⑥一次性地完成椎体肿瘤切除和稳定性重建.

胸椎肿瘤的手术方式一直是大家所讨论的焦点,我们认为后入路全脊椎切除手术适合于肿瘤侵犯全椎体的病例. 全椎体切除后,必然留下较大的骨性结构缺损,特别是间盘和小关节切除使椎体序列完全中断,脊髓圆周处于“悬空”状态,脊柱毫无稳定可言. 肿瘤侵犯使椎管容积变小,脊髓逃避空间减小,手术操作空间也更加有限,因此手术过程中必须保持脊柱稳定,才能减轻医源性脊髓损伤.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提倡交替单棒预固定;这样不仅操作空间有保障,而且脊柱的稳定性也始终保持. 然后通过自体骨、钛网、骨水泥重建前部结构,椎弓根系统加压,促进骨性愈合,完成脊柱稳定性的永久重建. 本组12例患者术后10 mo随访见椎体序列完好,骨融合良好,充分说明后正中入路全脊椎切除是治疗胸椎肿瘤的可靠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Tomita K,Kawahara N,Baba H,et al. Total en bloe spondylectomy for solitary spinal metastases[J]. Int Orthop, 1994, 18(5): 291-298.

篇7

关键词 骶骼关节错缝 整复手法 按摩治疗

骶髂关节是由骶骨与髂骨的耳状关节面组成的微动关节。由于各种原因而致骶骨和髂骨扭错 ,致突起的凹陷部排列紊乱,失去其原有的正常解剖位置关系,出现以下腰部一侧疼痛,甚 者向足跟或腹股沟处放射,脊椎侧弯、咳嗽打喷嚏疼痛加重,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 临床上较常见,其它治疗手段效果不佳,我们采用手法治疗骶髂关节错缝62例,疗效满意, 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2例病人中,男性41例,女性21例;年均在18~62岁,其中25~45岁最为多见;病程最 长者2年,最短者2天;病位右侧者40例,左侧22例。

2 治疗方法

2.1 患者俯卧,医者站于患侧,在骶髂部、腰臀部施以滚法治疗,配合按揉八、环跳、 大肠俞、关元俞诸穴以及患下肢后伸法,手法宜轻、柔,以放松患侧肌肉为主。

2.2 一医者站于患侧,双手压住患侧骶髂部,一医者双手握住患肢踝部,两手均用力,嘱 患者双手抓紧床沿,然后两医者同时用力,在整复时可听到复位关节的弹响声。

2.3 患者俯卧,医者站于患侧,在骶髂部用擦法,以舒适热感为度。

2.4 复位原则:要掌握轻、准、稳、巧四字,手法用力中心在骶髂关节,手法沉着有力 ,快速而不粗暴,复位后要病人卧床休息,最好两髋两膝屈曲卧床休息,足够的休息不仅仅 是解除症状而且是预防复发的重要事项。要避免新的损伤因素,以防造成习惯性骶髂关节错 缝。

3 疗效标准及结果

根据1993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发行的《中医临床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3.1 标准:痊愈为临床症状和阳性体征消失,恢复原有工作,功能恢复正常;显效为临床 症状和 阳性体征大部分消失,可恢复工作;但劳累或剧烈活动有轻度不适;无效为临床症状和阳性 体征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62例病人中,经手法治疗痊愈者58例,占总数的93.54%;显著者4例,占 总数的6.46%,无效者0,总有效率为100%。

4 典型病例

张某,男,50岁。1998年8月30日,由家人搀扶就诊。主诉:腰臀部伴腹股沟放射痛5日。19 98年3月19日无明显诱因而出现腰痛,逐渐发展到臀部、右腹股沟放射痛。经多家医院治疗 无明显疗效,故来我科求治。患者痛苦面容,患肢不敢着地,以手扶住患 髂,查:脊柱侧弯,取健侧坐位,4字试验(+),骨盆分离试验(+),经以上手法治疗2次 痊愈,恢复原有工作,半年后复查,一切正常。

篇8

【关键词】腹针;刺络;腰椎间盘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临床上治疗方法众多,疗效不一,笔者将薄智云教授之腹针与杨维杰老师的董氏奇穴刺络法配合使用,治疗本症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特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为本科门诊及住院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男43例,女29例;年龄21~79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20余年;单纯腰痛者18例,腰痛伴单侧下肢痛35例,腰痛伴双下肢痛19例。对照组65例,男38例,女27例;年龄18~75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25年;单纯腰痛者15例,腰痛伴单侧下肢痛33例,腰痛伴双下肢痛17例。以上病例均作X线检查,大部分病例经CT证实与体征相符。

1.2 诊断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治疗标准》:①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湿寒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腰痛史。②常发生于青壮年,以20~50岁最多。③腰痛并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时(如咳嗽、喷嚏)疼痛加重。④脊椎侧弯,腰生理弧度变浅或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⑤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实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足母趾背伸力减弱或消失。⑥X线摄片检查:脊椎侧弯,腰椎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临边缘有骨质增生。CT、MRI检查能更好的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取穴:主穴:水分、气海、关元。辨证加减:急性腰椎间盘突出者加人中、印堂;陈旧性腰椎间盘突出者加气穴(双);以腰痛为主加外陵(双)、气穴(双)、四满(双)或金河(在气海穴旁开5分;取双侧);合并下肢痛及麻木者加气旁(在气海穴旁开5分;取对侧)、外陵(患侧)、下风湿点(在气海旁开2.5寸;取患侧)、下风湿下点(在下风湿点下5分、外5分处;取患侧)。[1]注:为薄教授之经验穴。

刺络者取患侧委中和董氏奇穴之四花外穴(相当于阳陵泉至阳辅附近)和丘墟、昆仑一带之明显瘀络处。

2.1.2 方法:患者平卧位,暴露腹部,严格按照薄教授要求取穴及进针,据患者的胖瘦定针具之长短,病程长短而定针刺之深浅,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手法,每隔10分钟行针1次,并嘱病人活动患部,据情况调整针的深浅,以见效即止,并通过灸神阙以壮元阳、温经络。刺络为每周2~3次,取患侧委中和董氏奇穴之四花外穴(相当于阳陵泉至阳辅附近)和丘墟、昆仑一带之明显瘀络处施术,局部常规消毒,各穴皆用消毒之三棱针速刺入半分,即出针,使之出血,如出血量较少,可加拔火罐。

2.2 对照组:主穴取腰3~5夹脊穴、肾俞、大肠俞、委中、局部腧穴。配穴:肾虚者加命门、太溪;寒湿者加腰阳关;急性者加水沟;慢性者加足三里;伴有臀、下肢痛者加患侧环跳、承扶、秩边、阳陵泉、足三里、悬钟等。行平补平泻法,留针加灸。[1]

两组均留针30分钟后起针,6次为1疗程,每天1次,连续治疗,疗程间休息3天,3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以临床症状的改善为观察标准) :临床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大于70°,能恢复原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未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1]

3.2治疗结果:两组治疗结果如表1、2所示,表1经统计学处理显示,治愈率、总有效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表2治疗次数之间经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χ2=7.15,P<0.03)。刺络者最少2次,最多4次。

4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中医学中没有相应病名,据其临床表现,属中医的“痹症”、“腰腿痛”范畴,中医学认为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主藏精,腰痛与肾关系密切。腹针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神阙调控系统为核心,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通过针刺腹部的腧穴来治疗全身性疾病的一种新方法。具有调整脏腑气血、疏通四肢百骸的功能。以任脉气海、关元及肾经的四满、气穴来补元气调气血;取足阳明胃经腧穴外陵以补后天气血不足;以水分来促进局部水肿的吸收;急性期加人中、印堂以通调督脉,伴下肢痛则以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来疏通患肢的经气。而灸神阙又能壮元阳、温经络。[2]董氏奇穴针灸认为“痛症必瘀”、“久病必瘀”,其刺络针法有:决凝开滞、涤痰祛瘀、泻热活血、排毒利湿之作用。以上方法合用,达到补脾肾、疏通经络、使恶血邪气尽出,立起沉疴痼疾之功效。[3]

所以,腹针配刺络放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见效迅速、疗效佳、疗程短、次数少、痛苦小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曾 荣等,腹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中医药导报,2005.9(11):45

篇9

我院门诊自2004年10月~2006年4月采用整脊疗法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0例。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14-58岁;病程半年~15年;10例患者中根据病史、症状、体征、钡餐透视及胃镜检查,均为贲门失弛缓症。让所有患者均拍摄全脊柱X光片。根据患者的x光片进行系统分析量化.发现10例患者均在颈胸交界部位出现侧弯,并伴有小关节紊乱(主要在C6~T6之间,尤以T2、3、4错位明显)治疗时间:每10次为1疗程,最短者10次,最长者50次。

2治疗方法

2.1轻柔的按、摩、滚法等放松手法在腰背部治疗10分钟左右。使紧张的肌肉逐渐放松。

2.2下段颈椎的矫正患者侧卧位,平枕,低头位,前屈大于30°,术者一手轻拿后颈,拇指按于错位横突隆起处下方作为定点,另手托其面颊部作为动点,以枕部做支点将头转动。当摇至最大角度时托面颊之手用有限度的闪动力定点拇指同时加力按压,使关节在动力中因定点有压力而复位。

2.3 T1、T1的矫正先让患者俯卧美式整脊床上,全身放松。术者站于患者头部上方,脸朝向患者,两脚分开成八字站立(以T1、T2棘突右偏为例)术者左手豆状骨缓慢推开患者附近的软组织后,贴压在T1或T1侧棘突的根部,右手贴压在患者左侧面颊上。推向患者左侧方到极限时左手瞬间发力完成矫正。

2.4 T3~T6的矫正患者仰卧整脊床上,两臂交叉抱拢于双肩上,左手肘在上,右手肘在下。两肘平行。术者弯腰站于患者右侧腰部附近,脸朝向患者,右手从患者左边伸到患者的背部,以半握拳的方式置于患者棘突在拳的中央,左手弯曲手掌压于患者双肘处,右手与左手相互配合,将患者的身体向术着的方向45°侧转,术者将患者的身体推回平躺位置之同时亦将术者身体的重量下压于术者右手的手背心随着转动之势下压(根据棘突偏歪方向适棘突或横突为接触点)。

3治疗结果

治愈:吃饭、饮水如常人,不出现吞咽困难、呕吐、返流、胸痛,7例,占70%;好转:吃饭速度较以往加快,但偶尔会出现吞咽困难,呕吐反流现象,但不影响进食和营养2例,占20%;差:治疗前后症状改善不明显1例,占10%。

4讨论

贲门失弛缓症是消化内科比较少见疑难的一种疾病。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一国内外文献对此病的发病病因仍不很清楚。目前对本病的治疗目的在于解除LES的松弛障碍,降低LES的压力,目前治疗本病有4种方法:①药物治疗:目前可用的药物有硝酸甘油类和钙离子拮抗剂,但总的说来,药物的治疗效果并不很好。②扩张治疗:采用常规扩张器和气囊扩张器食管扩张。治疗食管穿孔率为1-5%。③局部内毒术注射治疗:目的是松弛痉挛的贲门,减轻吞咽困难但复发率高。④手术治疗:术后症状缓解率可达80-90%,但10%-46%的病人术后并发返流性食管炎,手术损伤大,并发病多。

采用美式整脊法结合龙氏整脊疗法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是本人根据整脊疗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的原理-即脊柱相关疾病是指由于脊柱力平衡失调或其周围软组织损伤肌张力失衡骨关节轻度位移。压迫刺激周围的血管,植物神经引起身体其他系统出现相关较复杂病症的一类疾病。首先让患者拍摄全脊柱x光片,根据患者的X光片进行小结分析量化,本人在临床发现10例贲门矢弛缓症的患者都在颈胸交界部位出现侧弯并伴有小关节紊乱(主要在C6,T6之间,尤以T2、3、4、错位明显)本人从自主神经分布特点结合脊柱相关病原理认为由于T2、3、4错位,压迫或刺激了T2~4部位的交感神经,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相反副交感神经递质上升,遂导致食道贲门部括约肌持续痉挛(即失弛缓)诱发贲门失弛缓症。经用整脊疗法,定点定位、有的放矢,将错位椎体矫正,从而扩大椎间孔,解除或改善对交感神经的牵张或压迫,让植物神经达到新的平衡从而缓解贲门括约肌的痉挛失弛缓状态,让其全部或部分恢复其正常功能。可以说是可以根本上治愈该病的一种最佳方法。因其无任何毒副作用,操作过程简单,疗效确切,无痛苦、恢复快,最少10次,最长50次,随治随走,费用少不须住院,病人易于接受。

目前国内外文献还没有该疗法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先例。从病因病理学来说是对该病崭新的诠释和创新。可以说从疗效上更加说明此理论的准确性,因国内外还没有开展该方向研究工作的单位,因此本技术的实施属国内外首创。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魏征.脊椎病因治疗学.香港:商务印书馆

[3]张长江,董福慧.脊柱病相关疾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篇10

胡进江教授1984年创立了定向正骨法。这一治疗方法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侧弯等疾病,有显著疗效。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召开的传统医学会上,肯定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技术。1996年以来,胡教授应邀多个国家传授这一技术,有1380名医生接受过他的培训。实践证明,这一技术值得大力宣传和推广,所以,我刊特派记者作此专访。

中医正骨科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骨伤科医师和医学院校学生的重要技术课程之一。随着贯彻十七大提出的“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要求,中医正骨科学显得越来越重要,对其技术安全有效性和操作简便性要求也很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定向正骨法是在继承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胡进江教授从事定向正骨临床工作40多年,发表50多篇研究创新正骨的论文,他参考国内外军内外有关正骨资料,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对脊柱关节等疾病的治疗提出 种创新方法。

据胡进江教授介绍,传统治疗法是以非手术疗法为主的,例如推拿按摩和物理疗法(针灸、理疗烤电、气功、贴膏药等)。而定向正骨法是应用生物物理力学原理,将中西医自然手法结合起来,把传统推拿按摩精髓手法连接起来,以指法代替针灸刺激力,特别是把太极拳有关的整体宏观手势,改变成以柔克刚和连贯一体的五步局部手法,去完成矫正颈椎各间隙不正常的曲度、角度、宽度和长度操作过程,促使颈部上下、左右、内外肌腱、肌肉、神经、血管等软组织跟随颈椎生理曲线的重现而同步获得相互平衡,达到颈椎病症状消失或减轻的目的。这种创新的定向正骨矫正法经过30余年不断改进和完善,于20世纪末终于被世界多国医学专家论证为一种安全有效创新的治疗颈椎病五步法。

篇11

关键词:按摩;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是临床常见的腰腿痛疾病之一[1]。好发于30~50岁的青壮年,尤其好发于体力劳动者。临床以L4~5和L5~S1之间突出最为多见,L3~4较少见,推拿则是保守治疗的最佳方法之一,疗效和治愈率较高。

1诊断依据[2]

参考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推拿学》及文献的有关内容,拟定诊断依据如下:①症状:临床常见患者腰部疼痛和下肢放时痛,脊柱侧弯,腰部活动受限,走路跛行,一般有外伤史或劳损史。②触诊:L4~5或L5~S1,棘突或棘间压痛,一般压痛较深,并引起下肢放射痛,即该椎间隙为突出部位。或有向下肢放射痛,并在坐骨神经走行路线有不同程度的压痛,如环跳、委中、阳陵泉、绝骨等穴处。③叩诊:L4~5椎间盘突出见髌腱反射无改变或轻度活跃。L5~S1椎间盘突出见跟腱反射减弱。④特殊检查: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阳性,严重者在15°以下,挺腹试验阳性,屈颈试验阳性。X线摄片显示均有腰脊柱侧弯,两侧间隙不等,生理弧度改变,椎间隙变窄。CT断层扫描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和大小,对硬膜囊和神经根压迫的程度,也可显示黄韧带肥厚、椎管狭窄等。

2发病机理

致腰椎间盘突出的原因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主要是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化,外因主要有外伤、劳损或过劳、受寒、受湿等。椎间盘的退变从20岁时就已开始,30岁时退变已很明显,随年龄增长不断加重。加之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时常受到风、寒、湿邪侵袭,经常从事和参加一些体力劳动以及体育运动,使椎间盘不断受到挤压、牵拉和扭转等各种外力作用的影响,尤其是长期弯腰工作者,如伏案工作者和一些蹲位工作者,髓核长期被挤向后侧,使纤维环后部长期受到较大的张应力,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纤维环退变的过程,增加了髓核突出的危险性,随着退变程度的不断加重,纤维环弹性降低,胶原纤维增粗并出现一些细小裂隙,在压应力和旋转应力反复作用下,裂隙逐渐增宽,此时如遭强力作用脊柱,可使纤维环撕裂,髓核突出而发病。

3腰突症分型

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的髓核止于后纵韧带前方称为"突出",而穿过后纵韧带进入椎管内的,称为"脱出"。根据髓核向后突出部位分为3型:

3.1后外侧方突出型 纤维环的后方最弱的部位在椎间盘中线两侧,此处本身薄弱,同时缺乏后纵韧带的强力中部纤维的支持,因此是腰椎间盘突出最常见的部位。临床上最为多见,约占80%左右。

3.2中央突出型 指髓核通过纤维环后部中央突出,达到后纵韧带下。除引起坐骨神经症状外,还可刺激或压迫马尾神经,表现为会麻痹及大小便障碍。

3.3椎间孔内突出 指髓核向后经后方的纤维环及后纵韧带突入椎管,进入椎间孔内,容易漏诊,但所幸其发生率低,仅1%左右。

4治疗方法

4.1滚按法 患者俯卧位,术者以手掌或大鱼际在患者上背部沿脊柱两侧足太阳膀胱经自上而下进行按揉,下至臀部和下肢部,反复3~5遍,接着术者沿脊柱两侧骶棘肌自上而下施以深沉而柔和的滚法,配合腰部后伸被动运动,施法5~8 min。

4.2点按法 患者俯卧位,术者以 双手大拇指点按压痛点及肾俞、关元俞、腰阳关、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等穴,力量由轻到重,以患者得气为目的,施法5 min。

4.3后伸压腰法 患者俯卧,术者一手掌紧压患者腰部病变部位,另一手前臂托住患者双下肢膝关节上部,双手协同用力,将双下肢向后上方抬起,使腰部过伸,反复3~5次,用力由轻到重。

4.4拔伸按压法 患者俯卧位,双手握抓床头,一助手双手分别握住患者踝关节,缓缓用力拔伸牵引腰部,同时术者用拇指顶推或叠掌按压患处5~8次,配合患者呼吸而进行按压。

4.5斜扳法 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健侧在下,患侧下肢屈膝屈髋,健侧下肢伸直,术者面对患而立,一手掌按住其肩前部,另一手掌抵住其臀部,双手协同用力作相反方向的缓缓推动,使其腰部被动扭转,当旋转到最大限度时,再作一个稍增大幅度的、有控制的突发性扳动,此时一般可听到一清脆的弹响声,左右各1次。

5腰突症的按摩保健

5.1腰腿部放松法 ①经穴放松法:患者取俯卧位,沿督脉、夹脊穴及膀胱经进行轻柔的指揉、指按及指拨等手法,反复3遍。使脊椎小关节、韧带及背腰部肌肉放松,加速局部的血液循环,减轻痛性刺激。②肌肉放松法:用拿法和膊运法沿骶棘肌的内外缘、背阔肌、腹外斜肌、臀大肌及大小腿肌肉后外侧肌群,反复操作3~5遍。以放松肌肉、解除粘连、减轻根性神经痛的刺激症状。

5.2腰椎减压疏通法 ①椎间盘减压法:用掌压和掌振法沿脊椎两侧进行操作,以增加椎间盘外的压力,降低椎间盘内的压力,促使突出物还纳,减轻脊椎后突症状。②脊神经疏通法:用叠指按压揉拨法沿华佗夹脊穴进行操作,由大杼穴始至八穴止,反复操作2~3遍,可减轻腰椎硬膜刺激症状,促进脑脊液的循环,解除神经根的粘连。

5.3腰部牵拉侧扳法 ①握踝抖拉法:患者俯卧,或仰卧,医者站于患者的脚端,助手固定患者躯干部;医者握住患者的小腿近踝关节处,用力牵拉患者下肢,使力量达于腰部,牵拉的同时进行抖动。这样可使患者的腰椎间隙增大,放松腰椎,使椎间盘内形成负压,有利于突出物回纳。一侧操作完毕后再换另一侧。每侧牵拉1 min;②腰椎侧扳法:患者侧卧,患侧在上,身体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健侧下肢伸直、患侧下肢屈曲70~90°,医者站于患者胸前,一侧肘部抵住患者肩前部,另一肘部抵住患者臀部,将腰椎被动旋转到最大限度后,医者两上肢同时用力,做相反方向扳动,此时常可听到腰椎滑动时清脆的弹响声。此法可纠正小关节错位,改变突出物(与受压神经根)位置,松解神经根的粘连。

5.4抬腰抖动及下肢摇伸法 分为抬腰抖动法和下肢摇伸法。

6结论

在患侧腰臀及下肢用滚按法,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缓解腰背肌肉痉挛,加速突出髓核中水分的吸收,同时排除乳酸和机体代谢产物,有利于消除无菌性炎症,减轻神经根周围组织的机械压迫和化学刺激[3]。应用推拿治疗本症是目前临床上疗效最好的一种保守疗法之一,其具有安全、痛苦小、经济实惠、见效快、不用手术等特点,在临床上患者也容易接受。通过推拿治疗可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整复错位,使突出的髓核得以回纳。每次手法做完以后,嘱患者要平卧于治疗床上休息30 min,还须注意腰围的保护和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俞大方,主编.推拿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7.

篇12

采访前,记者还得知一个好消息:2017年2月5日,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第35届国际微创脊柱外科学会年会(ISMISS)上,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骨科主任周跃教授以全票通过,被正式任命为该学术组织2017-2020年候任主席,2020-2023年学会主席。据悉,这是该国际学术组织成立近30年来,第一位华人担任该主席职位。采访就从周跃教授的当选开始。

记者:首先恭喜您成为国际微创脊柱外科学会成立近30年来第一位担任主席的中国专家,对此您有什么感受呢?

周教授:首先,我感到非常荣幸。说实话,能够获得这项荣誉,表明我和我的团队近十几年来在微创脊柱外科手术方面不断探索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大家认同,更重要的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的强盛和发展,特别是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在近十几年的发展得到了世界的认同。中国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开始于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虽然开展的时间相对国外较晚,同时也经历了反对、怀疑和徘徊时期,但近几年发展迅速。在引进和开展国外先进手术的基础上,又改进和创新出许多微创脊柱外科新术式,不但临床病历数量较多,而且微创脊柱手术种类也较多,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微创脊柱外科技术。

记者:谈谈您刚刚完成的这个手术吧。

周教授:患者李女士半年前发现双腿不能久站,步行约200米就感觉麻木疼痛,后到医院检查为腰4/5水平椎管狭窄并滑脱,并压迫到神经,医生建议其接受手术治疗。辗转几家医院咨询后,李女士住进了新桥医院骨科病区。在为其进行了全面的术前检查后,我们判断她需要进行4、5腰椎间椎管减压和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为能以最小的创伤带给患者最佳的治疗效果,我们采用新研发的“Vista内镜手术系统”为李女士进行了手术治疗。手术记录显示,由于手术创伤进一步缩小,其手术中失血不到50毫升,手术后第二天便能下地活动,第三天便康复出院。

记者:您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开发“Vista内镜手术系统”呢?

周教授:传统的腰椎内固定微创手术在建立微创通道过程中,先是将圆柱形微创管道穿过腰背部肌肉组织置入到脊柱背侧,然后将人体内部一端通道撑开,为手术医生获取更大的手术视野。相对于传统的开放手术,创伤已大大缩小,但内部撑开过程中也难以避免对身体内正常肌肉组织的损伤。所以,榫】赡芙档褪质醵曰颊哐背部肌肉的创伤,我开始总结自己多年上万台微创手术的经验,提出开发“Vista内镜手术系统”理念,并研制出了一套全新的腰椎融合手术方式的内镜系统。

记者:“Vista内镜手术系统”较传统的腰椎微创融合手术方式有哪些优势呢?

周教授:这套系统只需在患者腰背部建立微创锥形手术通道,患者体内端直径22毫米的通道无须撑开,其背部肌肉组织仅仅进行22毫米的扩张,只需通道内一套内窥镜系统,手术医生就能在高清显示屏上实时获得极高分辨率的手术视野,使手术精细度和安全性得到了极大提高,实现了脊柱手术“表里如一”的微创。

记者:“Vista内镜手术系统”的适应证有哪些呢?

周教授:目前该系统适用于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退变性、峡部裂性)、腰椎不稳、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等腰椎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但是,脊柱疾病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针对每一位患者不同的症状,也要求医生分阶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记者:据了解,这套系统的“Z系列脊柱微创手术器械”产品目前已获得5项专利,在国内超过10个省市的20余家大型医院推广应用,并已通过欧洲CE认证,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吗?

周教授:近年来中国的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在不断的进步,这些都得益于很多新产品、新设备、新仪器的不断发展,但很遗憾它们绝大部分都是从国外引进,没有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创意、自己的品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中国医生有这个能力研发出民族品牌的产品,一方面可以降低国外产品的费用,使广大百姓获益;另一方面,这也是提高中国医生在国际学术地位的重要途径。我们只是一个开端,希望未来年轻的医生们不止要学习国外,还要创新,因为创新是民族发展生存的重要源泉。我相信,新的器械、药物制剂、生物产品和影像系统、机器人系统的不断发展,必将推动一场微创脊柱外科手术的新革命。

记者:谢谢周教授的介绍。新技术的确给疾病的康复带来更多的希望,但是,远离疾病才是我们更应该做到的。这方面,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周教授:脊椎是整个身体的重要支柱,生活中不恰当的坏习惯都可能伤害脊椎。提醒大家,特别留心避免以下7种坏习惯:

1.长时间低头工作或玩手机,会让肩颈过度紧绷、腰酸背痛,脊椎的负担也会随之增加。

2.趴桌子上补觉,时间长了就容易导致颈椎变形,颈部肌肉疲劳,并引发颈椎病等。

3.站姿或坐姿不对,如弯腰、驼背会使脊椎的负担加重,时间久了就有可能引起脊椎骨体的萎缩。

4.开车时座椅太靠后,会导致司机在开车时,为了让脚够到油门而不得不臀部向前滑动,于是腰部反而腾空,没了支撑。长期如此,腰椎会承受较大压力,易导致腰椎劳损。

5.用一侧肩膀背重包。单肩背包不仅会造成肩颈酸痛,还有可能造成高低肩和脊柱侧弯的问题。

篇13

【关键词】胸腰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失败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404-02

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尽管在胸椎应用中存在争议,但目前在胸腰段后路手术中应用已十分普遍[1],它在恢复椎体高度,脊柱生理曲线,椎管间接减压等方面疗效肯定。但随之而来的内固定松动、弯曲、断钉、断棒、感染、节段定位错误、椎弓根钉道异常,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并发症渐趋增多。为探讨其原因,笔者自1996年3月―2006年8月,对17例胸腰椎椎弓根钉棒固定失败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7例,男9例,女8例;年龄17―72岁,平均37.3岁。内固定系统:Dick7例,AF6例,RF2例,GSS1例,中华长城1例。术后1―31个月发现椎弓根钉棒固定失败(图1),其中内固定松动6例,断钉5例,断棒1例,进钉位置失误4例,感染1例。17例中13例发生生理轴线改变、畸形加重,伴有新增或原有神经症状加重者4例。

1.2 治疗方法:3例(包括感染1例)于1年后就诊,给予单纯取出内固定物;4例于绝对卧床休息3个月后检查显示骨性愈合,未接受手术治疗;6例因内固定松动、断钉、断棒、畸形加重、新增或原有神经症状加重,即给予更换或加长后路内固定矫正并获植骨融合。进钉位置失误4例中1例因椎弓根钉误入椎间隙致剧烈疼痛,重新更正椎弓根钉位置,症状消失;1例节段定位错误,椎弓根钉误入伤椎,同时神经压迫症状来源于前方,给予后路取出AF系统,前路椎体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1例因椎弓根钉误入椎管,出现神经压迫症状,经探查、减压、改长节段钉棒植骨;1例因椎弓根钉误入椎管,新增神经症状,同时原椎体骨块严重突入椎管,后纵韧带受损,单纯后路减压复位未能达到治疗目的,故给予取出后路AF系统,改前路减压、复位植骨、钢板内固定。

2 结果

本组获5个月―10年随访,其中13例均痊愈取出内固定物;2例前路钢板固定,神经压迫症状得到缓解后获骨性愈合;2例两次手术后5―8个月骨痂生长良好,内固定物无失效。

3 讨论

3.1 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的选择: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尽管在胸椎的应用中仍存在争议,但目前在脊柱胸腰段后路手术中已十分普遍[1]。他在恢复椎体高度,恢复脊柱生理曲线,椎管间接减压等方面疗效肯定。同时立即提供稳定和坚强内固定,更短的融合节段,这种三柱固定效果优于目前任何一种脊柱后路固定方法。但应严格把握手术指征[2.3],,特别是在胸腰段骨折块突入椎管,形成椎管占位,伴有神经压迫症状或相邻椎间隙损伤,以及陈旧性胸腰椎骨折。由于胸腰段生理曲线原因,单纯后路手术不能达到减压目的,同时还破坏了椎体后柱的稳定,加重了脊椎的不稳。虽可采用长节段内固定来恢复脊椎的稳定性,但由于固定节段增长,使脊椎功能丢失较多,且增加经济负担。笔者认为,防止胸腰段椎弓根钉棒固定失败的重点应是: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正确选择手术入路,防止过度单一使用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

3.2 手术定位不当:本组2例因椎弓根钉误入椎管,出现神经损伤;1例因节段定位错误,椎弓根钉误入骨折伤椎;1例因椎弓根钉误入椎间隙;9例植骨融合不良。笔者认为准确确定椎弓根钉进钉点,熟悉椎弓根形态,并运用“漏斗”技术探查椎弓根峡部,注意个体的椎弓根大小的变异,掌握术中各种定位方式,避免此类失误的出现。任何内固定均是暂时的稳定,真正永久的稳定是骨性融合。固定与融合是一有机的整体,内固定手术的目的是早期“绝对”稳定脊椎,以利于患者的早期功能锻炼,同时以不影响脊椎植骨融合,因此,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后脊椎的早期“绝对”稳定,是防止手术失败的重要一环。

3.3 无菌操作不严格:术后感染这一破坏性的并发症能显著增加手术风险,易导致手术失败。感染是手术不可避免的并发症,即使是最佳的健康状态、最好的无菌技术和正确应用抗生素,也有一定比例。同时进行脊椎器械植入手术面临更高的感染风险。但脊椎外科医生不应把感染归咎于各种风险或过分依赖抗生素的使用,应注重严格无菌操作,可明显降低术后感染率。

3.4 手术器械设计缺陷或使用不当:本组17例固定失败中,以角度钉棒系统和“U”形开口钉棒系统占绝大多数,出现原因:(1)与手术适应证掌握不严有关,有些不适合后路钉棒固定却采用的后路手术方法,术后出现前侧椎体“空壳”现象,应力集中于后侧钉棒;(2)和此类产品本身设计缺陷有关,“U”形钉棒系统其矫正或稳定脊椎生理轴线及弧度是依靠预弯棒及旋转来实现,而连接固定钉棒则是依靠背侧紧固螺栓增大钉尾与棒间应力集中,易产生“微动”而出现内固定松动。而角度钉棒系统的椎弓根钉前方椎弓根椎体螺纹部与直径不同,使得应力相对集中在两个直径不同的集合部,因此临床上断钉常见于此。另外,角度棒成角移行部与双螺母连接棒系统临床常见断棒处。

参考文献

[1]Suk SI, Lee CK, Kim W, et al. Segmental screw fixationin the treatment of thoracic idiopathie scoliosis. Spine, 1995,20:1399

篇14

【关键词】 腰三横突综合征;超短波;手法;负压放血

腰三横突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的腰腿痛疾病,以青壮年多发,缘于急性损伤处理不当或慢性劳损,而引起横突周围瘢痕粘连、筋膜增厚、肌腱痉挛等病理改变。自2007年至今,我们采用超短波、手法配合负压放血联合治疗腰三横突综合症112例,治疗一疗程(1周),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12例,男性72例,女性40例,年龄25―50岁。病程1周至2年。慢性劳损86例,急性损伤26例。X线示腰椎无异常表现62例,脊柱腰部生理弯曲变直29例,腰椎弯21例。

1.2 诊断标准:⑴有长期慢性劳损史或急性腰损伤。⑵患者疼痛多表现为腰部及臀部弥散性疼痛,有时可向大腿后侧扩散(一般不超过膝关节)。腰部活动或劳累后疼痛加重。⑶检查有患侧竖脊肌痉挛,竖脊肌外缘腰三横突尖端有明显局限性压痛。早期臀肌丰满,内肌痉挛;重者,晚期可见臀肌痉挛,臀中肌可触及索条状物,有压痛。⑷X线示腰椎可无异常表现,有时可见脊柱腰部生理弯曲变直或弯。

1.3 治疗方法

1.3.1 超短波治疗:患者取仰卧位,治疗部位无需暴露,选适当电极,电极板与人体之间用干燥毛巾作衬垫,采用腰腹对置对准治疗部位,并根据病变部位深浅和病情需要确定垫物厚度。热量采用2-3级,每日一次,每次20分钟。7次为一疗程。

1.3.2 手法治疗:患者俯卧位,医者以滚法、按法、弹拨等手法作用于脊椎两侧的竖脊肌,臀部及大腿后侧,并且以揉法松解腰部肌群以及臀部及大腿部肌肉以消除手法造成的不适感。接着患者仰卧位,医者将患者患侧髋,膝关节屈曲90,分别沿顺时针及逆时针各旋转摇髋关节10次。最后辅助患者蹬腿10次。隔日一次。4次为一疗程。

1.3.3 负压放血:以三棱针点刺患侧腰三横突尖部,然后在点刺处配合拔火罐5-8分钟,形成负压放血,即腰三横突点刺处微微出血。一周两次。两次为一疗程。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观察:⑴优:腰部疼痛及伴随症状完全消失。⑵良:腰部疼痛及伴随症状基本消失,腰部活动或劳累后偶有酸胀。⑶有效:腰部疼痛症状与伴随症状明显改善,腰部活动时常有疼痛,休息后疼痛消失。(4)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

2.2 结果 112例患者经过1疗程(1周)治疗,其中优77例,占68.8%,良29例,占25.9%,好转5例,占4.5%,无效1例,占0.9%。总优良率为94.6%。

3 讨论

第三腰椎是腰椎前凸的顶点和腰椎活动的中心,其活动度较大。其两侧横突最长,横突是腰方肌和腰肌的起点,并且有腹横肌、背阔肌的深部筋膜附着于腰三横突之上。当腰部用力或腰腹部肌肉弹力收缩时,特别是用力不平衡时,一侧椎旁肌收缩,由于杠杆作用,必然引起对侧横突上翘,易使各肌附于腰三横突的附着点撕裂致伤,从而产生腰三横突尖端组织的急、慢性损伤,出现出血、渗出,产生无菌性炎症;久而久之,在腰三横突尖端周围出现纤维化,形成瘢痕粘连、筋膜增厚和肌腱膜挛缩,可引起神经、血管束卡压,出现下腰痛或腰臀部疼痛。[1]

超短波疗法,是一种应用波长为10-1米的超高频交流电作用人体,以达治疗目的方法。由于治疗时采用电容式电极,而电容场中主要是超高频电场的作用。超短波治疗通过产生高频电场加快腰三横突局部血液循环,从而缓解病灶区的瘀滞状态,同时加速带走局部废物、致炎及引起疼痛的物质。高频电场通过热效应还可以降低组织兴奋性,松解瘢痕粘连,促进渗出物吸收,以及加快局部组织修复,从而抑制无菌性炎症。[2]

临床实践证明,手法治疗能直接舒缓竖脊肌和臀肌的痉挛,松解臀中肌可触及的索条状物,剥离腰三横突之瘢痕粘连,理顺腰、臀、腿部肌肉,解除痉挛,达到缓解疼痛之目的。

负压放血疗法,是通过三棱针点刺腰三横突尖部结合拔火罐的方法,此法通过局部放血,一方面释放出致痛物质,减轻疼痛,具有很好的镇痛作用。另一方面此法通过负压放血,能调动神经―体液的调节作用,改善微循环,通过改善微循环,可以阻止炎症反应以及促进炎症的恢复。从而达到祛瘀生新,舒经活络的目的。

综上述,超短波、手法配合负压放血治疗腰三横突综合症具有见效快,疗效高,安全可靠的特点,是治疗腰三横突综合症行之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韦贵康主编.中医筋伤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