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36: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伦理学研究方向,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研究方向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29日
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机构,它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新颁发的《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对高校图书馆的定位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并对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方式、资源配置、服务手段和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图书馆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其必须把开展图书馆本身的学术活动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一、图书馆基础理论的形成
图书馆学的基础理论是图书馆人长期从事图书馆工作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和财富,通过长期的理论和实践原理的体系,是图书馆工作实践的具体模式,预先研究尚未出现的图书馆工作实馆的起点与根本,是图书馆学领域中的主题思想、宏观理论,从近代西方图书馆学引入中国,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企业管理等新技术新概念的引入,图书馆学理论的变化,最初表现在研究内容的变化上,使图书馆的研究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一旦这些新的理论内容变得成熟,就会有人探索构建新的理论体系来容纳它们。构建新的理论体系,既是基础理论体系自身的变革,也是使新理论成为学术共识并对图书馆实践产生更大影响的最佳途径。无论从实体还是虚拟,从时间还是空间都给予图书馆研究方法和基础研究提供了无穷大的想象依据,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又从根本上冲击着图书馆的基础理论研究。
二、图书馆学研究现状
1、数字图书馆的兴起。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由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图书馆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模式,向人们展示了数字化图书馆的新型模式——数字化技术。人们将图书馆学作为一门科学去独立研究是从近代开始的。由于图书馆学是在图书馆工作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当图书馆学自立于近代科学之林以前,历史上已有关于文献收集、整理、存储和利用方面的经验和知识,为图书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图书馆数字化基础理论,数字资源的研究、数字资源的整合管理等新模式、新观念。而数字图书馆一度被认为会取代原始的老式的传统图书馆。
2、图书资源信息化。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提供文献信息保障的重要机构,作为高校文献信息从业者的图书馆员,其信息观念及信息能力的高低,既是评价其职业素质与水品的首要标准,也是影响图书馆工作和整个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决定因素。信息资源共享是将一定范围的信息资源,包括信息资源、信息传播机构和利用者,按照互惠互利、互补余缺的原则进行协调,共同纳入一个有组织的网络中,使网络中的所有信息供有关用户、网络成员共同分享与利用的一种方式。它可用最小的投入提供尽可能多的、优质的知识信息,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或网络成员的需要,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信息服务机构的服务效率。计算机技术网络化的发展催生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资源的信息化催生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检索方式多样化,使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
3、知识管理的理念。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文献建设和加工有了新的方向,由此图书馆催生了“知识”概念。知识,作为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词,其内涵和外延因使用者不同而异。一般可区分为狭义和广义的两种概念。根据韦伯斯特词典1997年的定义,知识是通过实践、研究、联系或调查获得的关于事物的事实和状态的认识,是对科学、艺术或技术的理解,是人类获得的关于真理和原理的认识的总和。总之,知识是人类积累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用户需求的调研与预测,以增强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如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方式就是保障读者需求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要加强用户管理,注重用户信息能力的培养,提高读者的图书馆使用技能与使用效率,将馆藏的静止信息转化为动态的知识导航。引入内外部结构评价标准,通过读者的满意度调查和需求的增加率来看知识管理的效果。这就是广义的知识概念。知识管理对于图书情报学影响的研究、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情报学的变革和创新研究等。
4、图书馆人文研究。随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图书馆人文研究转向实践,研究人员将人文研究的内容与信息自由、信息权利和公共图书馆精神相联系,认识到图书馆作为公益性事业,必须体现公共性与公正性,图书馆信息资源需要公平地提供给每一个读者,从而实现读者的利益均衡。蒋永福最早在1991年采用人文精神名称,他说:“人本主义图书馆学所极力倡导的是人的主体性,即弘扬人文精神。它要在现实的图书馆学土壤中,全面实现人性的复归。”图书馆是人类思维的产物,是人的本质的物化形式之一。通过对人文关怀,使技术化与人文化高度融合。图书馆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必将起到缓解社会矛盾、缩小社会差距;维护信息公平、保障公民权利;活跃文化生活、提高教育水平;弥补数字鸿沟、推动和谐发展的作用。图书馆人文研究的目的将是如何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图书馆人文研究的对象将向公共图书馆转移,公共图书馆是图书馆体系中的重要类型,具有自身的明显特征和代表性,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5、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作为现代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社会信息化浪潮的前沿,网络化、数字化建设迅猛发展,众多图书馆则处在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过渡发展阶段。信息资源作为图书馆的基本资源,是图书馆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源。加速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已成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发展的核心与关键,是摆在当代图书馆人面前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信息资源管理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 (起源、内涵)、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体系建设、信息市场管理问题、信息共享和利用问题、信息检索策略与工具、信息资源重组、网络信息组织等。
三、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方法
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21世纪出现了几种全新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定性与定量说、过程说和三维立体论。定性观察只是要求对物质的组成有所了解。此仅仅涉及到性质。定量观测要求到物质的组成以及在各物质的含量问题。定量是具体到数值,一般比较精确。而定性就模糊许多。常用的图书馆学定量定性研究法主要针对文献计量、个案调研等。而过程说和三维立体论也是研究人员在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整个过程中人为地将图书馆学研究方法划分的结果。
四、结论
图书馆学的方法论只是研究图书馆文献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当代图书馆学中任何重大的研究课题,都需要将传统的图书馆学理论和方法,与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相结合。除上述学科以外,经济学、统计学、传播学、历史学、语言学、逻辑学等,也都是与图书馆学相关的学科。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一些在多学科研究中都通用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模拟法,以及逻辑思维中的分析、比较、分类、类比、综合、抽象、假设、归纳、演绎等方法都在图书馆学研究中得到了应用。其中,调查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读者研究、文献资源调查等很多方面。图书馆学研究中最常采用的是对图书馆实践经验的分析与综合的方法以及目录学方法。在研究图书馆学的过程中切忌将某种或几种研究方法来定性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以使我们的研究方向出现偏差。图书馆学研究是在不断吸取各种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发展的,新的科学研究方法还会不断出现,图书馆学研究也将随之更加深入。
主要参考文献:
[1]鄂丽君.高校图书馆员学术研究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科学管理,2010.2.
本文,,就心理学毕业论文较为热门的研究方向,整理归纳如下:
方向一:感知觉研究
这类研究多为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从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研究。这类研究可以反映当时前沿学科水平,社会的进步情况等。但近几年在这类研究的人数减少很多。
方向二:思维研究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研究一直是该方向研究的热点,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心理学者用汉字假设测验模型,并对概念形成设计实验研究,问题解决作为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众多心理学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方向三:个性研究
二十世纪即将结,二十一世纪即将来临,二十世纪是光辉灿烂的一个世纪,是个类社会发展最迅速的一个世纪,是科学技术发展最迅速的一个世纪,也是物理学发展最迅速的一个世纪。在这一百年中发生了物理学革命,建立了相对信纸和量子力学,完成了从经典物理学到现代物理学的转变。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现代物理学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进一步的蓬勃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新学科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物理学理论达到了一个新高度,现代物理学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在此世纪之交的时候,人们自然想展望一下二十一世纪物理学的发展前景,探索今后物理学发展的方向。我想谈一谈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和观点。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上一个世纪之交物理学发展的情况,把当前的情况与一百年前的情况作比较对于探索二十一世纪物理学发展的方向是很有帮助的。
一、历史的回顾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经典物物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均发展到了完善、成熟的阶段,随着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的建立以及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建立,经典物理学达到了它的顶峰,当时人们以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物理世界的清晰、完整的图画,几乎能完美地解释所有已经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由于经典物理学的巨大成就,当时不少物理学家产生了这样一种思想:认为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成,物理学的发展基本上已经完成,人们对物理世界的解释已经达到了终点。物理学的一些基本的、原则的问题都已经解决,剩下来的只是进一步精确化的问题,即在一些细节上作一些补充和修正,使已知公式中的各个常数测得更精确一些。
然而,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正当物理学家在庆贺物理学大厦落成之际,科学实验却发现了许多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事实。首先是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电子、X射线和放射性现象的发现。其次是经典物理学的万里晴空中出现了两朵“乌云”:“以太漂移”的“零结果”和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1]这些实验结果与经典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有尖锐的矛盾,经典物理学的传统观念受到巨大的冲击,经典物理发生了“严重的危机”。由此引起了物理学的一场伟大的革命。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海林堡、薛定谔等一群科学家创立了量子力学。现代物理学诞生了!
把物理学发展的现状与上一个世纪之交的情况作比较,可以看到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外,也有不同之处。
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建立起来以后,现代物理学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人类对物质世界规律的认识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用现有的理论几乎能够很好地解释现在已知的一切物理现象。可以说,现代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成。在这一点上,目前有情况与上一个世纪之交的情况很相似。因此,有少数物理学家认为今后物理学不会有革命性的进展了,物理学的根本性的问题、原则问题都已经解决了,今后能做到的只是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发展现代物理学,对现有的理论作一些补充和修正。然而,由于有了一百年前的历史经验,多数物理学家并不赞成这种观点,他们相信物理学迟早会有突破性的发展。另一方面,虽然在微观世界和宇宙学领域中有一些物理现象是现代物理学的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的,但是这些矛盾并不是严重到了非要彻底改造现有理认纱可的程度。在这方面,目前的情况与上一个世纪之交的情况不同。在上一个世纪之交,经典物理学发生了“严重的危机”;而在本世纪之交,现代物理学并无“危机”。因此,我认为目前发生现代物理学革命的条件似乎尚不成熟。
虽然在微观世界和宇宙学领域中有一些物理现象是现代物理学的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的,但是这些矛盾并不是严重到了非要彻底改造现有理认纱可的程度。在这方面,目前的情况与上一个世纪之交的情况不同。在上一个世纪之交,经典物理学发生了“严重的危机”;而在本世纪之交,现代物理学并无“危机”。因此,我认为目前发生现代物理学革命的条件似乎尚不成熟。客观物质世界是分层次的。一般说来,每个层次中的体系都由大量的小体系(属于下一个层次)构成。从一定意义上说,宏观与微观是相对的,宏观体系由大量的微观系统构成。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分成很多层次。物理学研究的目的包括:探索各层次的运动规律和探索各层次间的联系。
回顾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发展,是在三个方向上前进的。在二十一世纪,物理学也将在这三个方向上继续向前发展。
1)在微观方向上深入下去。在这个方向上,我们已经了解了原子核的结构,发现了大量的基本粒子及其运规律,建立了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认识到强子是由夸克构成的。今后可能会有新的进展。但如果要探索更深层次的现象,必须有更强大得多的加速器,而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所以我认为近期内在这个方向上难以有突破性的进展。
2)在宏观方向上拓展开去。1948年美国的伽莫夫提出“大爆炸”理论,当时并未引起重视。1965年美国的彭齐亚斯和威尔逊观测到宇宙背景辐射,再加上其他的观测结果,为“大爆炸”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从此“大爆炸”理论得到广泛的支持,1981年日本的佐藤胜彦和美国的古斯同时提出暴胀理论。八十年代以后,英国的霍金[2,3]等人开始论述宇宙的创生,认为宇宙从“无”诞生,今后在这个方向上将会继续有所发展。从根本上来说,现代宇宙学的继续发展有赖于向广漠的宇宙更遥远处观测的新结果,这需要人类制造出比哈勃望远镜性能更优越得多的、各个波段的太空天文望远镜,这是很艰巨的任务。
我个人对于近年来提出的宇宙创生学说是不太信的,并且认为“大爆炸”理论只是对宇宙的一个近似的描述。因为现在的宇宙学研究的只是我们能观测到的范围以内的“宇宙”,而我相信宇宙是无限的,在我们这个“宇宙”以外还有无数个“宇宙”,这些宇宙不是互不相干、各自孤立的,而是互相有影响、有作用的。现代宇宙学只研究我们这个“宇宙”,当然只能得到近似的结果,把他们的延伸到“宇宙”创生了初及遥远的未来,则失误更大。
3)深入探索各层次间的联系。
这正是统计物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二十世纪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先是非平衡态统计物理学有了得大的发展,然后建立了“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和突变论,接着混沌论和分形论相继发展起来了。近年来把这些分支学科都纳入非线性科学的范畴。相信在二十一世纪非线性科学的发展有广阔的前景。
上述的物理学的发展依然现代物理学现有的基本理论的框架内。在下个世纪,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应该怎样发展呢?有一些物理学家在追求“超统一理论”。在这方面,起初是爱因斯坦、海森堡等天才科学家努力探索“统一场论”;直到1967、1968年,美国的温伯格和巴基斯坦的萨拉姆提出统一电磁力和弱力的“电弱理论”;目前有一些物理学家正在探索加上强力的“大统一理论”以及再加上引力把四种力都统一起来的“超统一理论”,他们的探索能否成功尚未定论。
爱因斯坦当初探索“统一场论”是基于他的“物理世界统一性”的思想[4],但是他努力探索了三十年,最终没有成功。我对此有不同的观点,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我认为“物质世界是既统一,又多样化的”。且莫论追求“超统一理论”能否成功,即便此理论完成了,它也不是物理学发展的终点。因为“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5]
现代物理学的革命将怎样发生呢?我认为可能有两个方面值得考试:
1)客观世界可能不是只有四种力。第五、第六……种力究竟何在呢?现在我们不知道。我的直觉是:将来最早发现的第五种力可能存在于生命现象中。物质构成了生命体之后,其运动和变化实在太奥妙了,我们没有认识的问题实在太多了,我们今天对于生命科学的认识犹如亚里斯多德时代的人们对于物理学的认识,因此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是很可能的。我认为,物理学业与生命科学的交叉点是二十一世纪物理学发展的方向之一,与此有关的最关于复杂性研究的非线性科学的发展。
2)现代物理学理论也只是相对真理,而不是绝对真理。应该通过审思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的不完善性来探寻现代物理学革命的突破口,在下一节中将介绍我的观点。
三、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是完美的吗?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这两大支柱的理论基础是否十全十美的
呢?我们来审思一下这个问题。
1)对相对论的审思
当年爱因斯坦就是从关于光速和关于时间要领的思考开始,创立了狭义相对论[1]。我们今天探寻现代物理学革命的突破口,也应该从重新审思时空的概念入手。爱因劳动保护坦创立狭义相对论是从讲座惯性系中不同地点的两个“事件”的同时性开始的[4],他规定用光信号校正不同地点的两个时钟来定义“同时”,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出了洛仑兹变换,进一步导致一个四维时空(x,y,z,ict)(c是光速)。为什么爱因劳动保护担提出用光信号来校正时钟,而不用别的信号呢?在他的论文中没有说明这个问题,其实这是有深刻含意的。
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不能脱离物理质运动谈论时间、空间,在定义时空时应该说明是关于什么运动的时空。现代物理学认为超距作用是不存在的,A处发生的“事件”影响B处的“事件”必须通过一定的场传递过去,传递需要一定的时间,时间、空间的定义与这个传递速度是密切相关的。如果这种场是电磁场,则电磁相互作用传递的速度就是光速。因此,爱因斯坦定义的时空实际上是关于由电磁相互作用引起的物质运动的时空,适用于描述这种运动。
爱因斯坦把他定义的时间应用于所有的物质运动,实际上就暗含了这样的假设:引力相互作用的传递速度也是光速c.但是引力相互作用是否也是以光速传递的呢?令引力相互作用的传递速度为c'。至今为止,并无实验事实证明c'等于c。爱因斯坦因他的“物质世界统一性”的世界观而在实际上假定了c=c'。我持有“物质世界既统一,又多样化的”以观点,再加之电磁力和引力的强度在数量级上相差太多,因此我相相信c'可能不等于c。工样,关于由电磁力引起的物质运动的四维时空(x,y,z,ict)和关于由引力引起的运动的时空(x',y',z',ic't')是不同的。如果研究的问题只涉及一种相互作用,则按照现在的理论建立起来的运动方程的形式不变。例如,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的形式不变,只需把常数c改为c'。如果研究的问题涉及两种相互作用,则需要建立新的理论。不过,首要的事情是由实验事实来判断c'和c是否相等;如果不相等,需要导出c'的数值。
我在二十多年前开始形成上述观点,当时测量引力波是众所瞩目的一个热点,我曾对那些实验寄予厚望,希望能从实验结果推算出c'是否等于c。令人遗憾的是,经过长斯的努力引引力波实验没有获得肯定的结果,随后这项工作冷下去了。根据爱国斯坦理论预言的引力波是微弱的,如果在现代实验技术能够达到的测量灵敏度和准确度之下,这样弱的引力波应该能够探测到的话,长期的实验得不到肯定的结果似乎暗示了害因斯坦理论的缺点。应该从c'可能不等于c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如果c'和c有较大的差异,则可能导出引力波的强度比根据爱因劳动保护坦理论预言的强度弱得多的结果。
弱力、强力与引力、电磁力有本质的不同,前两者是短程力,后两者是长程力。不同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传递不同的媒介粒子而实现的。引力相互作用的传递者是引力子;电磁相互作用的传递者是光子;弱相互作用的传递者是规范粒子(光子除外);强相互作用的传递者是介子。引力子和光子的静质量为零,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引力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传递速度都是光速。并且与传递粒子的静质量和能量有关,因而其传递速度是多种多样的。
在研究由弱或强相互作用引起的物质运动时,定义惯性系中不同的地点的两个“事件”的“同时”,是否应该用弱力或强力信号取代光信号呢?我对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是外行,不想贸然回答这个问题。如果应该用弱力或强力信号取代光信号,那么关于由弱力或强力引起的物质运动的时空和关于由电磁力引起的运动的时空(x,y,z,ict)及关于由引力引起的运动的时空(x',y',z',ic't')
有很大的不同。设弱或强相互作用的传递速度为c'',c''不是常数,而是可变的,则关于由弱或强力引起的运动的时空为(x'',y'',z'',Ic''t''),时间t''和空间(x'',y'',z'')将是c'的函数。然而,很可能应该这样来考虑问题:关于由弱力引起的运动的时空,在定义中应该以规范粒子的静质量取作零时的速度c1取代光速c。由于“电弱理论”把弱力和电磁力统一起来了,因此有可能c1=c,则关于由弱力引起的运动的时空和关于由电磁力引起的运动的时空是相同的,同为(x,y,z,ict)。关于由强力引起的运动的时空,在定义中应该以介子的静质量取作零(在理论上取作零,在实际上没有静质量为零的介子)时的速度c''取代光速c,c''可能不等于c。则关于由强力引起的运动的时空(x'',y'',z'',Ic''t'')不同于(x,y,z,ict)或(x',y',z',ic't')。无论上述两种考虑中哪一种是对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将是高于四维的多维时空。对于由短程力(或只是强力)引起的物质运动,如果时空有了新的一义,就需要建立新的理论,也就是说需要建立新的量子场论、新的核物理学和新的粒子物理学等。如果研究的问题既清及长程力,又涉及短程力(尤其是强力),则更需要建立新的理论。
1)对量子力学的审思
从量子力学发展到量子场论的时候,遇到了“发散困难”[6]。1946——1949年间,日本的朝永振一郎、美国的费曼和施温格提出“重整化”方法,克服了“发散困难”。但是“重整化”理论仍然存在着逻辑上的缺陷,并没有彻底克服这一困难。“发散困难”的一个基本原因是粒子的“固有”能量(静止能量)与运动能量、相互作用能量合在一起计算[6],这与德布罗意波在υ=0时的异性。
现在我陷入一个两难的处境:如果采用传统的德布罗意关系,就只得接受不合理的德布罗意波奇异性;如果采纳修正的德布罗意关系,就必须面对使新的理论满足相对论协变性的难题。是否有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呢?我认为这个问题或许还与时间、空间的定义有关。现在的量子力学理论中时宽人的定义实质上依然是决定论的定义,而不确定原理是微观世界的一条基本规律,所以时间、空间都不是严格确定的,决定论的时空要领不再适用。在时间或空间的间隔非常小的时候,描写事情顺序的“前”、“后”概念将失去意义。此外,在重新定义时空时还应考虑相关的物质运动的类别。模糊数学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了,把这个数学工具用到微观世界时空的定义中去可能是很值得一试的。
1)在二十一世纪物理学将在三个方向上继续向前发展(1)在微观方向上深入下去;(2)在宏观方向上拓展开去;(3)深入探索各层次间的联系,进一步发展非线性科学。
2)可能应该从两方面去控寻现代物理学革命的突破口。(1)发现客观世界中已知的四种力以外的其他力;(2)通过审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理论基础,重新定义时间、空间,建立新的理论
关键词:磁法勘探;理论联系实践;教学方法;学习迁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128-02
一、引言
“磁法勘探”是地球物理相关专业(勘探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工程等)本科生学习的一门主干课程,旨在培养地球物理专业学生掌握磁法勘探实践与科学研究所需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这门课程数理公式复杂,理论性、应用性强,需要讲授的内容十分丰富。随着教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增多,如何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一直是学院领导和教师们思考的主要问题和努力的方向。以课堂教学、教材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磁法勘探日新月异的理论与技术发展的需求,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本文针对“磁法勘探”课程,着重讨论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式,寓教于学,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自主思考,将原本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更有效地吸收、消化,促进学生对“磁法勘探”的深入理解,提高实践应用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根据磁法勘探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学习知识的客观规律,提出了以“理解知识”为中心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在该教学模式里,老师和学生不仅处于传统的传承关系,更加注重导学关系,围绕理论学习――实践消化――理解应用三部曲进行互动。具体而言,在“磁法勘探”课程中除了采用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充分利用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不仅依托我校北戴河野外实习基地,更加注重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与实践有机结合,构建全方位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换而言之,本文强调的实践教学,不仅仅指课堂之外的实践活动,更加指所有教学过程中的以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过程。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能有效突破传统以课堂灌输讲授的填鸭式教学瓶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热忱,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实践能力。
二、“磁法勘探”教学研究现状
近年来,地球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探索和实践,其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磁法勘探”理论与方法技术不断发展,在国内外得到迅速的发展应用,愈加受到重视。地球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及磁法勘探的不断发展,进而引起“磁法勘探”这门课程的授课时间、授课内容等发生变化。
虽然我们在教学方法改革与授课形式上做了很多工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无法避免的教学课时减少与课程内容增加的矛盾。最近几年,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进行,不断有新的课程设置,抑或是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诉求不断上升,导致传统课程教学时数不断压缩;与此同时,信息大爆炸以及飞速发展的磁法勘探方法技术必将使得授课内容大幅增加,这两者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直视的挑战。
另外,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也有待进一步协调。在大学本科磁法勘探的教学环节中,受“人多粥少”等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些实践性很强的知识点只能基于课堂讲授,或者一些概念要点不能展开详述,留给大学生自己思考、实践锻炼的机会就更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有待进一步挖掘。与此同时,离开不够充分的前期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无法有效掌握和应用理论知识也难以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另外一方面,磁法勘探中的一部分关键内容是对采集的磁异常进行分析,然而这类专业性很强的分析方法是学生一时难以掌握的。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研究一些模拟软件,让学生有学习的平台;另外一方面,更应该“授人以渔”,锻炼他们自己动手编写计算机程序分析数据的能力。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学生中电脑的普及率非常高,这为磁法勘探数据分析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笔者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全班学生便携式计算机的拥有率达到100%,上机实习在教室中即可进行,不需要去学校提供的微机房,不仅节约了时间,更加方便学生的学习。
三、理论联系实践的“磁法勘探”教学模式
随着国家教学改革的推进,教学理念、理论不断发展,以往采用的灌输式的讲授早已不被提倡,以人为本注重实践的教学方式不断受到重视[1,2,3,4]。然而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受教学任务、教学条件以及教学时间等影响,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式仍值得深入研究。就“磁法勘探”课程而言,存在有两方面关键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当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内容很多而教学时间有限,教师教学趋于单一的教学方法;灌输式的讲授方法因信息量大,多被采用。这种灌输式的讲授常常忽略学生的实际理解接受能力,阻碍教学效果的提升。
2.实践环节值得深入:“磁法勘探”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我校为地球物理专业设计了一定量的野外磁法勘探实践教学环节,非常有利于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将知识变活直至灵活应用。然而,由于学生人数多,实践机会不充分、实践中与理论知识的相互关联不够紧密,不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强化知识结构。
实践性强是磁法勘探教学的特色,尤其对于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本科毕业生,这一部分的培养和熏陶尤为重要。除了野外生产实习以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一些磁法勘探实例分析、提出问题具体分析等,可以使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在实践中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孔子言:“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如此很难真正体会到所学知识的真谛,更难以深入理解。科学知识具有系统性,不同问题之间常常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加强实践,让学生参与进来,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知识,不断地巩固、加深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掌握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全面知识越来越受到重视,这要求教师通过教学改革,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为了提高“磁法勘探”教学效果,笔者基于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思路,提出以下几点方法思路。
首先,课堂教学在讲授过程中多融合一些与理论知识相互关联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学习知识,充分利用大学生的学习迁移,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磁法勘探”教学活动中,笔者曾遭遇一个有趣现象:位场异常的解析延拓是本课程的重要部分,在实践中有很强的应用性,是需要反复讲授的内容。通过课堂学习,学生明白了延拓在空间域、频率域的计算理论,也明白了上、下延拓后场的空间域、频率域的显著特征。从这个角度上说,学生对这个概念是掌握的。然而,在实践中,面对一幅原平面异常和一幅向上延拓的结果,学生竟不能对号入座。只有当教师提醒从频率等特征差异来分析时,学生才恍然大悟。这充分说明了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它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迁移,更好地吸收消化理论知识并能够灵活应用。其次,在野外实践教学中要充分结合理论分析。对于实践中出现的每一个科学问题,教师应当及时利用相应的理论知识加以分析,强化学生原先的理论知识建构体系。比如,在课堂教学中,磁异常的方向导数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经过讲解,学生可以较容易地掌握空间域、频率域的方向导数计算公式。然而在野外实践教学中,面对一幅南北走向由断裂构造引起的磁异常,要求学生选择导数方向时,则会产生很多的不确定性、疑惑性。
实际上,理论与实践不是截然分离的,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呼应的。在方向导数知识点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可以结合实践提出相应问题。首先,三个方向导数的物理意义的差别是什么?显然,水平方向导数反映该方向的梯度变化特征,它主要突出垂直求导方向的构造信息;其次,对一个具有南北走向的磁异常,需要选择x方向导数还是y方向导数?在上一个问题环节中,答案已经很明显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带着实践问题来学习方向导数,学习效果自然提高。再比如,在磁异常处理解释中,常常需要应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对异常进行处理,突出目标异常,有利于解释。这不仅需要一定理论知识积累,同时更需要在实践中对知识的理解消化,才能做到运用自如。对于一幅磁异常数据,通常遵循由宏观到微观、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的处理解释原则。
四、结束语
“磁法勘探”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的生产、科研工作。采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式,围绕各个教学知识点,献身说法,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将我校地球物理专业学生培养为能熟练从事地球物理勘探、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总而言之,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是促进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途径。它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融会贯通,灵活把握,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关系,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产生学习迁移,促进“磁法勘探”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卢菲菲.教学学术: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点[J].高等理科教育,2011,(4)):19-26.
[2]孙鲁平.“应用地震学”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14,(1):51-54.
关键词:音乐基础理论 教学改革 方向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142
1 传统音乐基础理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1 缺乏一定的活力和情感
音乐是一门集情感和艺术为一体的学科,在教授基础理论知识的时候,也要重视情感的融入。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受到传统思想的干涉,在教授基础理论知识的时候,只重视学生的死记硬背,没有加强与艺术性的结合,忽视了音乐知识的艺术活力与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将其当成是理论科目进行讲解,更加重视知识内容的灌输,机械地强调学生进行记忆。进而失去了一些情感因素的融入,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建立相应的情感,也就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1.2 教学和评价缺少新意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大多是处在被动的位置,老师也只是根据自己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此教学模式下,老师成为了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方向与方式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而学生在学习中却失去了一定的主体地位,处在被动的局面。大多数学生都非常喜欢音乐,但是均不喜欢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感到枯燥无味。除此之外,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经常以分数判定学生的成绩,缺少全方位的评价机制,评价太过片面,缺少相应的系统性与科学性。
2 音乐基础理论教学的改革方向
2.1 融入新音乐理论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音乐理念也在逐渐更新,更加与时俱进。要想使基础理论教学顺应时代的发展,就一定要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新音乐理论的融入,使音乐名词、概念更加科学、规范,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随着西方音乐理论的传入,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我国传统音乐教学理念,通过长时间的研究与实践,在我国传统音乐教学中,融入了一些西方的文化色彩,对基础理论教学进行了一定的修正与补充,完善了基础理论教学的内容,形成了一套新的教学体系。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加强新音乐理论的运用,可以有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2 强化课堂的动态与活力
在开展音乐理论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转变,从发展的角度看待教学活动。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将教学课程当成是单纯的学科,提前制定教学规划。这样的课堂教学缺乏一定的活力,自然也就无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一定要加强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使其更加具有活力。关于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可以对其内容进行一定的整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老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主动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2.3 强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依靠老师的力量是无法取得预期教学效果的,一定要加强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环境、工具、体制等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促进教学内容的全面展开。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改革也越来越科技化,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在教授音乐基础理论的时候,也一定要加强先进科技的应用,进而全面增强其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加教学内容,还可以使基础理论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2.4 强化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音乐基础理论教学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同时要建立一套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形势下,一定要增加评价内容,不要只是依靠分数对学生进行评价,应加强互评、自评等评价方式的应用,在音乐基础理论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贯穿相应的评价方式,进而对学生展开综合评价,并且相应的评价结果也更加客观、科学。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音乐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一定要进行不断的创新与改革,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对于音乐基础理论教学而言,一定要加强对教学模式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进而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晓东.论音乐基础理论教学的实践性[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6).
[2]杨殿斛.基本乐理:亟待加强建设的课程――关于基本乐理课程建设的思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