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36: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老年康复医学的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在近代康复学早期,康复医学的倡导者美国纽约著名学者Rusk曾经指出:“如果还没有训练患者利用其剩余的功能很好的生活和工作,那么就意味着医疗工作还没有结束。”因此,康复医学也可称为后续医学。康复医学不单纯是临床医学的延续,而且还与临床医学相互结合,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所以说临床医学与康复医学也是各有侧重,一般来说,临床医学的治疗对象是疾病,而康复医学的治疗对象是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碍。
2康复医学内容广泛
康复医学的内容包括康复预防、康复诊断和康复治疗三个部分。“预防为主”是康复医学工作的主题,对继发性残疾的预防是指预先出现功能障碍之前开始进行康复治疗。也可以说,临床治疗越合理、及时,越有利于人体的康复。同样,康复预防与治疗越早介入临床治疗效果越好,这是继发性残疾康复预防的关键。康复诊断主要是指功能评估,包括对运动、感觉、知觉、言语、认知、职业、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功能评估。
康复医学注重整体康复,康复措施针对伤残者的功能障碍,以提高患者功能水平为主体,功能的康复是全面的,既包括肢体功能、内脏功能、日常生活及就业能力的康复,也包括心理上、精神上的康复。康复还需要环境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参与,以利于他们重返社会。康复医学是以恢复功能为主,为了发挥瘫痪肢体残存的功能(如截瘫病人),可利用辅助器、自助器具以提高适当日常生活的能力,可给需要代偿的肢体装备假肢、矫形器、轮椅等辅助品。同时,应改善其生活环境,做好其家属、单位、社区的工作,对病残者进行照顾,改善公共设施(如房屋、街道、交通等),设立盲道、无障碍公园等等,最大限度方便病残者的生活。
3继承传统的康复医学
在我国古代有关康复医学的思想和朴素的康复概念及方法已有悠久历史,功能康复的概念远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开始出现。随着医学的起源,康复理疗的实践活动也就开始了。例如火的应用促进了灸疗、热熨等康复方法的产生;砭石的出现开创了针刺康复方法之先河;活动肢体以减轻疼痛的“舞蹈”,不论从形式上还是从作用上来分析都可看作是康复医疗中传统体育康复法的雏形。古代有关文献还记载了我国古代名医应用康复疗法对患者进行身心康复和保健的理论或事例。例如张仲景用吐纳(气功疗法)、华佗用五禽戏(运动疗法)、张子和用看角触、戏剧表演(文娱疗法)等方法治疗身心功能障碍。
4康复医学前景无限
医学模式的转变、康复医学的兴起及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及重新认识,为针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发展平台。但是目前国内针灸临床的领域呈现出逐渐萎缩的趋势,大多数针灸科室的病种较为单一,主要局限于中风后偏瘫、面神经炎及颈肩腰腿痛等,针灸的很多优势没能充分发挥。本文简述康复与针灸的相关性。
1 康复的概念
从历史文献来看,中医学最早使用了“康复”一词。据《尔雅·释诂》:“康,安也”;《尔雅·释言》:“复,返也”。即康复为恢复平安或健康。古代医籍中的“康复”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1]。(1)指疾病的治愈和恢复。如《续名医类案·带下》载:“毛达可妇人罹患带下病,如法调理,康复如常”。(2)指精神情志的康复。(3)指正气的复原。进入80年代,现代康复医学理论和康复治疗技术大量引入中国,以及现代康复医学学科在我国确立,康复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于1981年对康复定义进行修订的解释:“康复是指一切有关的措施,以减轻致残因素或条件造成的影响,并使残疾者能重新回到社会中去。”功能是康复的立足点,康复的对象主要是残疾者,以及慢性病、老年病等有各种功能障碍者。
2 康复医学与中医康复学
现代康复医学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逐步确立。康复医学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处理(治疗、训练)等问题,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现代医学体系。随着现代康复观念及康复医学的引入,中医开始系统发掘、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的康复医学理论、技术和治疗方法,出现了中医康复学这一概念,并逐渐形成了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中医康复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康复医学理论、医疗方法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具体地说,它是一门以中医理论基础为指导,运用调摄情志、娱乐、传统体育、沐浴、饮食、针灸推拿、药物等多种方法,针对病残、伤残诸证、老年病证、恶性肿瘤及热病瘥后诸证等的病理特点,进行辨证康复的综合应用学科。与中医养生学和中医临床学构成了完整的中医体系。
尽管中医康复学与现代康复医学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康复治疗技术,但二者都是以人的功能为研究对象,以改善功能障碍,促进病、伤、残者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
3 从康复的角度看针灸的发展
针灸是中医学中独具特色的一门治疗和养生保健方法,是中医康复技术的重要构成部分。随着针灸在海外的推广应用,针灸的疗效已经得到现代医学的肯定,现代康复医学已将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纳入到康复治疗技术中。
随着社会经济及医学的迅猛发展,人们更加关注生存质量,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有精神上及社会层面的生活质量。健康的内涵不断扩大,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疾病或虚弱的消除,而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美状态。这一定义体现了医疗思维模式的转变,从以前的医疗二维思维模式:治病-救命,发展到三维模式:治病-救命-功能,强调了功能。康复观念及康复医学的出现正体现了这一医疗思维模式的转变,康复医学是旨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医学,始终以人的功能为研究主线,无论是身体的,还是精神和社会生活层面的,都是康复的研究对象。作为康复治疗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在改善人体功能上有着很大的优势。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针灸的适应证多数是功能性的,大量的临床实验及报道已经表明其改善功能性病变优于并多于器质性病变。针灸减肥、针灸治疗神经官能症、针灸戒毒、针灸缓解精神紧张等已得到广泛的临床证实,针灸在海外的迅速发展正说明了这一点。
笔者认为要改善目前国内针灸所处的尴尬现状,我们不妨解放思想,从康复的角度、从功能的角度看针灸的发展前景,针灸不仅是独具特色的祖国传统治疗方法之一,更是改善身体及社会、心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康复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给针灸注入新的活力,推动针灸的发展,扩大其临床应用领域,使其更好地适应医疗市场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康复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103-03
康复医学和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并称为“四大医学”,是上世纪50年代后出现的一个新的医学分支。康复是以整体的人为对象,是一门以减轻和恢复人的功能障碍,代偿和重建人丧失的功能,使其最大限度地重新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的医学学科,也就是功能障碍的诊断、预防、评估、治疗、训练和康复的医学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生活工作环境的改善,老年人的寿命在不断延长,老龄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世界上的国家大多会经历这一阶段。人口老龄化的同时亦伴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和环境、空气污染的问题,随之而来的是人口疾病谱的变化。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将呈现高发趋势,这必然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必将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医疗和养老负担,加重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也给我国的康复医学的发展和教学带来严峻的挑战,怎样使老年人颐养天年,一直是社会所关注和探索的问题。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和努力,我国的养老康复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养老产业在国家政策的扶植下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康复事业也面临诸多的问题,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多,国家经济基础薄弱,我国的情况又与其他国家不同,这使我国养老康复问题面临新的挑战。
一、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康复医学发展的方向
通常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而超过了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老年人口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中国也不例外。中国在2005年老龄人口达到了7.6%。实际上中国在2001年就已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不仅对经济发展有多方面的影响,对社会的医疗卫生也带来很多的重要影响。大多数国家是物质基础达到一定程度,有足够的财力来解决已经出现的老龄化问题。但我国不同,进入老龄化时,国家相应的财务并不充足。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平均预期寿命将不断延长,加速了人口老龄化。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人们对康复医学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老年人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要使老年人安享天年,病有所医,老有所终,必须将养老和康复结合起来。
目前人类的死因主要是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癌症和创伤,前三类疾病更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除了一些疾病导致的急性死亡外,绝大部分患病的老年人可以存活下来。但是如何使这些患病的老年人生存质量得到提高,这就要依赖于康复医学的不断发展。通过一些科学研究调查表明,积极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能够明显的延长患病者的寿命,使死亡率明显降低。在脑血管意外存活患者中,积极康复治疗可使90%患者重新获得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30%患者恢复工作;反之,不进行康复治疗,上述两方面恢复者仅为6%和5%。据统计在癌症患者中,40%可治愈,60%可存活15年。这些存活者,无疑给家庭和社会均造成沉重负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以及各种环境问题的频发,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癌症等三类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会逐年增高,这就对我们的康复医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由于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巨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我国经济基础差等因素,中国更多的是采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所以说社区养老模式将是我国需要积极发展的。将社区养老和社区康复相结合将是我国康复医学今后要面临的严峻挑战,亦是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方向。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政府对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非常关注,2009年出版的新医改方案,首次确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将相关疾病的康复治疗列为医保报销范围。鉴于基层医疗机构康复专业的薄弱和康复专业人才的缺乏,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全国康复专业从业人员进行了专门系统的培训,我院康复中心就是我省康复专业人员的培训基地。另外,我国医疗事业发展还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城乡居民对一些卫生服务和设施利用率低。要解决有关问题,最终端的是对实用型康复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社区康复制度的建立。
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独立于临床医学之外的,具有独立的理论基础、诊治技术和技术规范的医学学科,而不同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这就要求康复医务工作者除要具备生物医学的相关知识外,还应具备丰富的心理和社会学知识。康复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而目前的教学大多数还是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课堂上授课,学生在座位上听讲,师生缺少互动,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教学模式在急需康复专业人才的情况下,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人们自我保健意识增强以及康复医学服务范畴和模式改变的条件下,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狭窄,注重临床理论培养,忽视康复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锻炼,因而社会适应性不强。虽然近年我国康复医学的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受传统生物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内容构成、知识架构、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对培养方向和目标定位不清,标准不明确,课程设置混乱;康复医学的专业教师背景主要是临床医学背景,缺少运动医学、物理医学、预防医学和社会保障学学科的背景;专业教学中临床医学的内容较多,康复及物理治疗的内容较少;实践教学脱离实际等。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康复医学服务的目标及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我国人口构成将发生明显的变化,为应对这一挑战,我国康复医学的服务对象和服务目标将从康复医学发展初期的对战伤、车祸、意外事件导致的残疾和先天缺陷者的康复,逐渐过渡到利用医学的、社会的、教育的、职业的等各方面的措施对病人进行康复治疗、训练、心理辅导,对一些长期不K的慢性病、心理障碍者等特殊群体服务的康复医学发展近期目标上来。今后还将拓展到广大基层地区、亚健康人群,以及对相应的人群进行健康状况观察、调理和治疗等康复医学发展的远期目标上。这就必然要求康复服务的社会化和社区化,服务人群中除了受伤后的残障者,更多的还是心脑血管意外等的后遗症,以及其他老年慢性病患者等。人类生活的社会化和群居化,在社区生活中得到了最为具体的体现,并提出康复服务人性化和康复预防优先化等理念。未来康复医学,康复预防占重要地位,人们不仅进行康复治疗,更多的是将资源用于一些亚健康状态、生活习惯和职业习惯病、心里次健康状态的预防上;康复医学不仅与临床医学紧密相连,并且与预防医学、保健医学相联系,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健康,且有疾病后可以得到康复治疗,这将成为康复医学发展的最终目标。
未来的康复医学教学改革应有中国特色,立足于中国国情,着重于社区康复医学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专业方向、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改革。教学内容应该不仅仅局限于临床医学和物理学,应增加心理学、物理医学、体育运动学、社会学、预防医学的相关内容,并加大健康评估和心理康复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教学方法上应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社区康复服务教学。作者所在校康复中心是陕西省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的基地,现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做以下分析和探讨。
(一)实用型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随着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的深入,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癌症等三类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会逐年增高,这就要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管理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国家医药卫生部门除了要将过去单纯的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主导的模式转向以健康预防为主导和疾病治疗为主导并重的模式上来,以医疗为中心转向医疗保健康复等为一体,还要引入循证康复医学的概念。这一服务目标的定位和服务目标的改变,对我国现有的医学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有着极大的影响,同时对康复医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给我们康复医学的教学也带来了全新的机遇。结合我国社区养老模式的建立,我国康复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围绕面向基层、适应老龄化趋势这一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前瞻、全科、社会、实用。
(二)人才培养要求系统全面发展
临床医学是康复医学的基础,康复医学是在大量的基础医学理论和基础医学知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是有着较强理论性和很强实践性的学科,从业者要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这就要求康复医学教学突出实践与能力培养的特点,即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和个人创新能力。在明确的培养目标下,主要从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上进行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类社会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方面的领悟;(2)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3)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4)康复专业知识的掌握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5)各种、各科知识相融合;(6)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上六个方面可保证教学向综合性、实用性的人才培养方向发展。
(三)课程设置的改进
为了适应康复医学培养目标的转变和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康复医学教学课程的设置要进行改革。紧跟社会康复服务人群的变化及学科发展的步伐,按照康复医学教学内容的构成和培养的要求,增加学生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向医学实用人才方向发展。新课程设置主要整合模块:社会养老与健康学模块、康复医学课程模块、物理医学课程模块、基础医学课程模块、心理医学课程模块、临床医学课程模块、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课程模块以及课外学习模块。课程模块在原有的“康复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课外学习模块”这四大支柱模块基础上增加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社会养老与健康学”、“心理医学”、“物理医学课程模块”,形成支柱,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卫生服务、健康教育与康复医疗服务三种类型的干预健康的手段。
专业课程新增了“心理康复学”、“社区康复学”、“卫生预防”、“医疗管理信息学”、“社会与养老学”等课程。对康复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整合,增设了“心理康复治疗实训课”和“康复训练治疗见习课”;课外学习模块设有“社区康复服务实践”、“志愿者服务实践”、“科研设计”、“社会养老课程讲座”。在实践学上为了能使学生尽快地适应工作,学习和实际工作相一致,实习内容和实习时间做了相应的调整,增加了慢性病康复治疗和社区康复服务的实习内容,延长了康复物理治疗和心理评估实习的时间,专业实习由过去主要去综合性医院改为主要去康复病医院或综合性医院的康复科实习,同时兼顾临床医学科目的实习。具体实习内容采取由学校选定和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既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各科的知识,又能突出学生的个性,实现和就业无缝对接。
(四)传统康复医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目前康复医学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模式,这是我们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段,它的特点是:教师讲解、书写板书,学生领悟、记笔记,老师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理解程度,并通过这种方法,来调整教学方式方法,达到教学目的。但是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知识及技能的更新换代的进程不断加快,对教学模式及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继承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作者就传统教学的某些缺陷进行了以下探讨:第一,引进讨论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动手参与,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性。第二,引进引导式和启迪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模式的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能很好的发挥。由于康复医学的教学内容机械和枯燥,因此有必要引进引导式和启迪式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交流的启迪式教学模式,是优化教学手段的必由之路。第三,增加多媒体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生动性、形象化,将康复医学枯燥的教学内容呈献给学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以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这是传统教学法无可比拟的。康复医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康复医学的教学内容较为单调,通过互动式、启发式、引导式以及多媒体声音图像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研究显示,在康复医学教学中,引导式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操作能力等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法。
综上所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康复医学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未来中国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医院的建设势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反观目前中国康复医学发展现状,康复医院总量不足,康复专业人才不足等缺陷明显存在。这就要求康复医学的人才培养要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改革过去已有的教学模式,大量培养高素质的康复医学人才,以适应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新型人才培养必须适应我国当今及未来发展的社会需求,将养老与康复相结合,将康复与健康相结合,适时大力发展社区康复,注重心理康复和职业行为病以及老年慢性病康复的教学,并体现实用,符合基层医疗机构对综合性专业人才的需要。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符合社会对康复医学专业要求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学以致用,建立具有康复知识的专业队伍。
参考文献:
[1]乔志恒,郭明.康复医学发展现状与未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1):96-98.
【关键字】中国;康复医学工程;发展;问题
1 我国康复医学工程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挑战
康复医学工程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综合地、协调地应用医学的、教育的、社会的、职业的,利用物理因子和方法以诊断、治疗和预防残疾和疾病,使病、伤、残者已经丧失的功能尽快地、能尽最大可能地得到恢复和重建,使他们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得以最大恢复,进而更好的生存下去。康复医学概念是在二战后欧美国家首先兴起的,当时主要为伤员安装假肢和各种医疗辅助器具。在此之后,世界卫生组织康复专家委员会进一步阐述了其定义:康复是指综合地和协调地应用医学的社会的,教育的和职业的措施,对患者进行训练和再训练使其能力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修正了康复含义:康复是指应用各种有用的措施以减轻残疾的影响和使残疾人重返社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又在正式文件中明确指出:康复是一个帮助病员或残疾人在其生理或解剖缺陷的限度内和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根据其愿望和生活计划,使其潜能得到最充分发展的过程。中国康复医学研究会在国内正式成立是1983年,它的出现标志着康复医学以独立学科形式呈现的时代正式开始了,与此同时,康复医学工程作为二级学科也开始了学科发展的历程。但是由于诸多原因,我国此项技术的发展情况仍不容乐观,令人堪忧。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内针对残疾人群体需要的康复设备和辅助器械的研究和开发几乎是空白,水平相对落后,市场供不应求,致使许多外国企业趁机打入国内康复工程产品市场,导致国内相关产业在市场竞争中显得很被动,被外企牵制,发展缓慢,面临着巨大压力。
2 当前国内康复医学工程事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
康复医学针对的主要人群是慢性病人以及伤残者,不仅强调功能上的恢复,而且是强调体功能康复,使患者身心得以康复。它的重点不仅仅局限于保障伤残者的生命,并且最好尽量恢复身体其他功能,提高伤残者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重返社会,享受人生,过上充实的生活。即使当前我国康复医学工程事业面临着严峻挑战,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现阶段仍能叫我国康复医学工程的广大工作人员倍感欣慰的是最近几年得力于国内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康复医学工程事业发展态势良好,前景乐观,令人振奋。首先,为了规范化管理国内康复医学工程产品的生产和产品质量,是市场健康、良性发展,并建立了国家假肢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国家康复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授权正式运行至今已多次承担国家质检总局下达的全国假肢膝关节、手动轮椅车国家监督抽查和上百批委托检验的任务,为政府部门、生产厂家及消费者提供了准确、可靠、及时、公正的检测数据和检验报告,为生产厂家提高产品质量、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的监督与指导,为打击无序生产和规范产品质量提供了可靠保障。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健全人和残疾人对康复服务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特别是残疾人,他们当中有绝大多数人可以通过康复训练恢复或补偿功能,提高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然而,我国目前的经济水平、专业人才和康复服务现状难以满足这一群体日益迫切的康复需求。但是,目前我国残疾人社会化康复训练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广大残疾人缺乏康复训练和预防残疾的知识与方法,为普遍推行康复训练与服务,使更多的残疾人受益,2001年5月,由我国卫生部、教育部、中残联等六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康复训练与服务十五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了要求全国城市和有条件的农村基本建立社会化康复服务体系,要求根据各种残疾人的特点,开展康复训练,为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后,国务院转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通知,以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2015年,实现伤残人员,“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要求。此文件为我国康复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鼓舞;2004年1,温总理批示:“我国有六千万残疾人,要高度重视康复事业”,与此同时明确规定了各个部门的任务和相关职责,为康复事业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了进一步加强医疗康复事业建设,响应温总理的号召,各个政府有关部委分别制定实施相关措施,残疾人康复事业中的各项业务制定了翔实的发展战略,康复医学工程建设也得到了明显的成就。
关键词: 医疗建筑 康复 设计
Abstract: The modern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which as restore the function the guide has been rise in China since the early 1980s. General Hospital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specialist hospital building is not only part of develop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but also a sign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development. How to design a modern medical rehabilitation center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building development. As the province of rehabilitation centers an example,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medical rehabilitation center's features of functi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pecific nature of appearance from the layout, form design and barrier-free design.
Keywords: Medical building Rehabilitation Centre Design
doi:10.3969/j.issn.1671-9174.2011.10.001
一、康复医学的概念
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及康复医学专科医院是在康复医学理论指导下,应用功能评定和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康复、传统康复治疗等康复医学诊断和治疗技术,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的康复医学专业诊疗服务的临床诊疗空间,并负责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提供康复医学专业咨询、培训和技术指导。
康复医学科主要处置神经系统相关伤病、骨与关节伤病、心肺疾病、代谢性疾病、老年退行性病变、儿童神经骨骼发育迟缓与先天性缺陷等所导致的功能障碍,以及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等。其诊疗对象包括上述伤病急性期、亚急性期出现身体结构与功能异常、个体活动以及参与能力受限的患者。
(一)疾病诊断与康复评定
纳入国际功能分类范畴的标准化评定和实验室检测项目,包括肢体运动功能评定、活动和参与能力评定、生存质量评定、运动及步态分析、平衡测试、作业分析评定、言语及吞咽功能评定、心肺功能评定、心理测验、认知感知觉评定、疼痛评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检查等。
(二)临床康复处理
针对功能障碍和疼痛的医疗技术、药物治疗以及其他以功能恢复为目的的临床医疗手段。
(三)康复治疗
在执业医师指导下,由康复治疗师、医学工程以及相关专业人员所实施的康复专业技术服务。包含:物理治疗(含运动治疗和物理因子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康复、传统康复治疗、矫形器制作及训练。
二、项目概况
某省康复中心新建项目工程(图1)位于交通便利地段,与城市中心及机场均有地铁相连,环境舒适,便于患者修养康复。其建筑面积47000,地上建筑面积35600,地下建筑面积11400,基底面积7000。地上9层,地下1层。主楼高45 m、裙房高18m。容积率1.7,建筑密度27%,绿地率45%。
康复中心四周用地为规划路,南侧规划路以南约100m处为城市干道(下通地铁)。用地南临城市绿化用地,其余周边均为现状耕地。院区地势平缓,地形平坦,东侧略高。院区北、西、东侧功能绿化起到减弱城市噪音对医院影响的作用,改善医疗环境。康复中心南侧设置的大面积水景园林与用地南侧的城市绿化用地连成一片,并通过台地状阶梯绿化与建筑内部庭院沟通,为住院患者提供良好的休闲康复环境。
康复中心周圈设置不小于4m宽的消防道路;门诊及住院入口前设置广场,便于集散人流。在首层周圈设计了以下9个出入口:门诊出入口位于北侧偏东部位,门诊患者及家属由此进入;康复出入口位于北侧偏西部位,康复患者及家属由此进入;住院出入口位于西侧中部,住院患者及家属由此进入;货物入口位于西侧偏南部位,主要用于厨房所需货物的运送;餐厅、报告厅出入口位于南侧偏西部位,主要服务于就餐人员及报告厅;办公出入口位于东侧偏南部位,办公人员由此进入;疏散出口共三处,分别位于北侧中部、西部及报告厅东南角,专供消防疏散使用。
三、单体设计
康复中心地上9层,地下1层,针对其特殊的康复医疗性质,对其平面功能布局、立面效果及无障碍设施,进行了针对性设计。
(一)平面布局
地下一层:地下车库、太平间及冷冻机房、职业康复、管理用房、康复工程、机电设备用房等。
首层:公共空间(图2)、康复门诊、普通门诊、门诊治疗、社会康复、检验科、放射科、出入院办、餐厅厨房、报告厅及附属用房。
二层:功能检查科、心理科、言语科、运动治疗、理疗区。
三层:作业治疗、手术中心、供应中心、针灸推拿区、亚健康中心。
设备管道夹层:功能为管线转换及布置净化空调机组。
四~八层:病房。
九层:行政办公区及附属用房。
机房层:电梯机房及设备用房。
(二)外形设计
外装修以干挂石材为主,裙房部分局部设置玻璃幕墙。主楼以断桥铝合金带型窗为主。层间装饰铝合金线脚,以简洁、明快、大气的装饰材料和手法营造现代化医疗建筑的形象(图3)。
(三)无障碍设计
由于康复中心主要接待各类因伤肢体残疾及慢性病患者,所以其无障碍设计尤为关键。住院出入口、门诊出入口、康复出入口、VIP出入口均为无障碍出入口,坡度不大于2%。无障碍出入口平开门选用小力度弹簧门。主要出入口与室外广场设置的无障碍停车位及城市无障碍系统之间设盲道相连。首层以上各层均设有无障碍专用卫生间。其他各层公共卫生间设助力拉手,病房卫生间设安全抓杆,门锁可双向开启。无障碍专用卫生间及病房卫生间均在低位(距地约0.5m处)设置防水型呼叫报警按钮。设置无障碍电梯,应具有呼叫、控制、语音系统、扶手及盲文提示等符合残疾人使用的各项功能。门厅、电梯厅、主要楼梯间等设置盲文标识牌及扶手、地面设盲道;公共服务台、公用电话、出入院接待、吧台、导医台等处设750mm高的满足无障碍设施要求的低位台面。另外各层病房均按照无障碍病房标准设置。
非常清楚,能否谈谈目前国内康复医学发展的形势,和您对中国康复医学
发展前景的看法?
励建安:今年2月29日卫生部刚刚颁布的《“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
工作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指导意见》)中非常明确地讲了几个要点:
第一,“康复医疗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注重预防、治
疗、康复三者的结合为指导”、“全面加强康复医学能力建设”,这就
强调了康复医疗的重要性,说明卫生部已将康复医学能力建设作为提高
我们国家整体医疗水平的一件大事来抓。第二,初步建立分层级、分阶段
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实现患者在综合医院与康复医院、基层医疗卫
生机构间的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第三,重点强调发展康复医院:“大力
推进康复医院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提高康复医院建设标准,为疾病稳定
期患者提供专业、综合的康复治疗,并具备相关疾病的一般诊疗、处置
能力和急诊急救能力”。第四,康复人才的培养,卫生部提出:“争取到
2015年底完成在岗康复治疗师的全员培训”,旨在解决目前康复医学人才
紧缺的问题。目前我们全国有1.4万治疗师,到2015年底要完成4万治疗师
的全员培训,因此任务非常艰巨。最近中国康复医学会组织调查了全国康
复医院的建造情况,其中300张床位以上的康复医院已建成20多家,预计
“十二五”期间有可能达到100多家。
而在3月21日,卫生部医政司首次召开全国康复医疗工作会议,研
究、部署“十二五”期间康复医疗管理与发展,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在会
上指出,“康复医疗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中的短板。康复医学的建设和发
展要纳入医改的大盘子。”我认为在国家政策支持之下,我们康复医学的
学科的发展已经突破了拐点,进入到上升期!
健康管理:汶川地震已过去4周年,您四年来在震后康复中做了大量
的工作,也见证了震后中国康复医疗的发展,能否谈谈您的一些经验和体
会?
励建安:汶川地震对我们康复医学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不仅是民
众,包括政府机构甚至医务人员对康复的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年6月9日在纽约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
大会上颁布了《世界残疾报告》,报
告提到“残疾”几个定义上的改变。
第一个重要的改变:“残疾是人类的
一种生存状态”,我们每个人在一生
中部不同程度的经历过残疾状态,因
此“残疾”不是残疾人所特有的。老
年人当衰老到一定程度会不能独立生
活,需要别人帮助就进入了“残疾状
态”;另一重要的变化是:“残疾是
人与环境相作用的消极因素”。比如
我们很多人近视,没有“眼镜”这个
环境,那就会影响你的学习、出门走
路,那你就变成残疾人了,因此“眼
镜”就是环境的积极因素;再打个比
方,假设给盲人装上GPS导航,在你出
门的时候随时提醒什么时候上台阶、
转弯等等,那出门就不成问题了,也
就是说环境改变后,原有的“残疾”
就不存在了;因此如果技术进步了,
很多消极的环境因素可能会变为积极
的环境因素,那么“残疾”也会改
变。我们对残疾人、老年人的态度是
需要改变的,还有政府政策,如医
保、就业、社会福利等政策如果对
残疾人有足够的帮助,很多残疾人都
可以不是“残疾”。如果把汶川地震
作为例子,原有的6~8万残疾人在治
疗之后,我估计达到残联规定的“残
疾”标准的只剩下两三千了。我国对
四川地震伤员的处理达到了一定高
度,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同。
健康管理:在灾难康复救援方面
您有没有国际动态可以和我们分享?
励建安:7月20~22日将在成都
召开自然灾害救援的研讨会。国际康
复同道还在酝酿怎样把“突发事件”
的康复做成一个平常事件来准备,建
立类似我国的“民兵预备役”一样的
队伍来应对灾害。我们还在设想组建
一个集装箱样的大卡车,将一个流动
的康复医院配备在车上,平时作为扶
贫使用,灾害发生后可以随时奔赴灾
区。我们也设想组织一个全球性的队
伍,不同的语言、民族都有人参加,
在灾害发生后开展早期的康复医疗工
作。我们国家的灾害救援能力近年来
也有了明显的提高,2008年5月12日汶
川地震发生后,国家卫生部正式召开
地震伤员康复工作会议是6月22日,相
距40天;而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发
生后4天,我们就接到卫生部通知赴西
宁开展地震伤员的康复工作;而2011
年7月23日晚8:23发生的温州动车追
尾事故后几小时我们就接到通知,马
上就赶赴现场参与救援。从40天到4
天,再到几小时,这反映了我们国家
在灾难救援康复工作上的长足进步。
健康管理:目前民众对康复的认
识如何?您认为应如何让民众具备基
本健康常识和科学素养?
励建安:目前老百姓的康复意识
还是很肤浅。提到“康复”,人们的理
解的概念常常有两个极端的错误:一个
极端是“康复”就是“痊愈”,而我们
讲的康复是改善功能,临床上很多疾病
并不能达到“痊愈”,大部分疾病都是
长期存在的,比如糖尿病、高血压,但
疾病所带来的功能障碍是可以改善和克
服的;另一个极端是,认为“康复”就
是指那些瘫痪的人所需要的治疗,这也
是不对的。实际上亚健康状态的改善、
抑郁症的治疗、老年人无法生活自理通
过治疗改善自理能力等都属于康复的范
畴。不仅是民众,我们医疗人员也需要
改变观念。
举个例子,你认为洗澡是不是一个
治疗手段?大多数人都认为不是。但
是对于一个长期卧床的患者来说,数
月甚至一年都无法洗澡是非常痛苦的
事,因此当一个患者非常想洗澡而无
法洗澡时,洗澡不管从生理上还是心
理上都是一种治疗。而且洗澡中的很
多方式都是治疗,例如足浴、药浴、
水中运动、通过水浴缓解肌肉痉挛
等等。而且很多观念在未来会发生变
化、康复的观念会深入人心、很多康
复措施也会变成日常活动措施,深入
【关键词】 医学模式;疗养因子;保健医学;疾病谱;亚健康
随着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感染和营养不良有关的疾病正在减少,与环境污染和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正在增加,社会人群疾病谱的构成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据统计,自上个世纪末以来,我国的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免疫和代谢性疾病的发病较为普遍,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同时,医学的深入研究使人们认识到,影响人体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不仅有生物因素,更为主要的是心理和社会因素,这就是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由于这些观念的更新与变化,预防、保健和康复医学的发展已经受到整个社会的普遍重视。
疗养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分支。作为保障人类生存、健康、发展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开发、应用各种疗养因子,用以增强体质,防治疾病,促进康复。疗养院多数地处海滨、山林、湖泊,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新的健康观念的形成,将会逐步显现疗养学科的专业优势并极大拓展疗养院的服务保障功能,同时,也将给疗养院发展建设带来良好契机。
1 突出以疗养学科为特色的专业技术建设
医院以临床医学的手术和药物作为疾病治疗的主要方法,而疗养院则很大程度是通过各类疗养因子的开发应用,融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方式,对慢性病、老年病、职业病的治疗将会更加有效。根据此特点,疗养院要采取人性化服务和智能化服务相结合、专业特色的形成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并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自身资源价值的发展方式。
1.1 开展专病疗养 专病疗养是指疗养院对患有某种疾病的疗养员在个体化健康评估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运动锻炼、健康教育、科学膳食、心理疏导等方法,并充分利用疗养院独特的自然疗养因子,达到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恢复健康、改善功能的一种综合疗法。由于社会人群疾病谱的构成发生变化,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和痛风这些现代“文明病”“富贵病”日益增多,疗养院以其拥有自然疗养因子的良好资源比医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根据不同病种设立专病疗养区或疗养科,从生活和饮食上便于管理,从医疗上将更加规范和专业,对于普遍提高疗效是非常有益的。
1.2 发展康复医学 疗养院大力发展康复医学,可以有效缓解城市病员过度集中而医疗资源紧缺的矛盾,同时,各种疗养因子的良好效应对促进慢性疾病的康复以及伤病和手术后的恢复治疗非常重要。对于致使正常人能够产生不良情绪反应的疾病,如恶性肿瘤、免疫缺陷,严重感染、烧伤和外伤等疾病应设立康复医院或专病疗养院,这是社会和医学发展的共同需求,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空间。
1.3 加强健康体检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定期健康体检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年度健康体检在一些单位或部门已经形成惯例。疗养院开展健康体检比起医院的门诊体检。在组织和实施上均有着许多更为便利的优越条件。同时,疗养院以其优美的环境吸引人们前往办会和举办各种类型的学习班、培训班,这对成批次的体检提供了极大方便。增加体检设备,提高医疗质量,重视疾病检出率,在体检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健康评估和健康咨询,给每个人建立完整的健康档案资料库,这是疗养院专业建设和智能化服务的重要环节。
1.4 开办老年公寓 社会进步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类寿命普遍延长,人口老龄化现象已十分严重,这将是目前社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疗养院以其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和医疗资源,设立高龄老人疗养区或疗养院,这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应该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依照“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古朴道理,各疗养院应根据自身的技术力量和资源优势发展重点专科,争取有所突破并形成规模和影响,在两到三项技术上成为独到专长,通过以点带面,扩大社会影响,提高知名度。
2 重视疗养因子对亚健康人群的良好效应
现代高科技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社会人群所承受的环境压力也随之增大。长期的竞争意识,导致人们经常处于高度的应激、紧张和疲劳状态。同时,由于家庭和社会矛盾所造成的心理障碍等因素,均可导致人类一些身心疾病发生的增多。据统计。约有三分之二以上社会人群长期处在现代医学称之的“亚健康”状态。人们通过疗养保健可以阻断或延缓生活及工作环境中有害因子的连续作用,消除不良情绪所造成的心理障碍,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抗病能力,恢复健康。
2.1 应用景观治疗 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能使人赏心悦目,陶冶情操,开阔胸怀,提高生活乐趣。而且,丰富的自然疗养因子可使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调节内分泌及新陈代谢过程,对循环、神经、消化、血液、呼吸等系统疾病有较好的治疗和康复作用,对“亚健康”人群亦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增强体质,有积极的防病作用。疗养院应注重景观建设,并结合旅游概念,组织搞好群体景观治疗,对某些心身疾病的防治和体能的恢复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2 开展心理治疗 当代医学模式转变的最大特点,是把人作为一个心身统一的社会整体。在健康与疾病的概念中,特别强调人在心理上的平衡、稳定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认为情绪变化和失常与疾病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应重视社会心理疗养因子对“亚健康”人群的作用,对疗养员进行个体心理评估,区别不同类型,做好心理保健,实行“双重处方制”,针对特殊人员进行有序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要热情帮助疗养员解除思想负担和消除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精神面貌,以提高机体适应环境的耐力和防病抗病能力。
2.3 突出特色治疗 应重视疗养地域温泉、海水、沙滩、山林等天然资源优势的综合开发利用,通过自然疗养因子的有效作用进行特色治疗,从而达到强身健体之目的。
3 积极开展自我保健医学的研究与普及
由于近代“大卫生”观念的确立,自我保健医学已经成为未来社会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要范畴。全社会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全方位的自我保健医学普及教育,是实现21世纪医学目标的重要措施。疗养院具有广泛的研究对象和良好的医疗资源,在接收人员入住时很多情况下是整体入院,便于管理,而且健康者居多或病情较轻行动方便,这对积极参与并先行实施自我保健医学的研究、宣传和普及,具有极大的优势。
3.1 健康宣传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有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条件,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自然环境,而60%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可见合理的生活方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健康教育内容应包括:合理的生活作息,营养饮食卫生,戒烟限酒,疾病常识,调整心态以及运动健身等。其方法可采取集体讲座、看宣传片,阅读资料、互动交流,以及宣传栏、警示牌等形式。
3.2 体能健身锻炼 疗养院应设立健身馆,配备健身器材和专职教练,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群众性的健身活动,以增强全民健康素质。①有氧锻炼:这种锻炼方法运动负荷适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心血管和呼吸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并能减少脂肪的积累。如长跑、竞走、游泳、滑冰、舞蹈、剑术、太极拳、韵律体操等。②娱乐消遣:这种锻炼方法运动强度不大,令人轻松愉快,具有消除疲劳的功效。如旅游、踏青、登山、日光浴、沙滩浴等。③保健养生:我国的气功、导引等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深受民众喜爱并广泛流传。
关键词:紫外线 康复治疗 色素沉着 个体识别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017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014-02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20世纪中期出现的一个新的概念。康复医学和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并称为“四大医学”。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康复理念,大部分慢性疾病、术后康复患者都在积极进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的群体在不断地扩大,特别是运用光辐射疗法进行康复治疗时,所形成的特异性色素沉着在个体识别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本文将就康复治疗中紫外线光疗法照射后形成的中短期特异性色素沉着的成因和临床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力争为个体识别工作提供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
1 相关概念
1.1 康复医学。康复医学是一门研究患者功能障碍康复的医学应用学科,其目的在于通过物理疗法,运动疗法,生活训练,技能训练,言语训练和心理咨询等多种手段使病伤残者尽快的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使身体残留部分的功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达到最大可能的生活自理,劳动和工作的能力,为病伤残者重返社会打下基础。 [1]
康复医学是一门以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的医学学科,也就是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医学学科。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是现代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1.2 光疗法。光疗法(light therapy)是利用阳光或人工光线(红外线、紫外线、可见光、激光)防治疾病和促进机体康复的方法。康复医学中的光疗法是利用人工光辐射进行疾病部位消除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本文中,光疗法中的紫外线疗法形成的特异性色素沉着将是讨论的重点,应用紫外线防治疾病的方法称为紫外线疗法。紫外线系不可见光,因位于可见光谱紫色光线的外侧而得名。
1.3 个体识别。个人识别是以同一认定理论为指导原则的,通过对物证检材的遗传标记做出科学鉴定,依据个体特征来判断前后两次或多次出现的物证检材是否同属一个个体的认识过程。个人识别是法医物证的两大任务之一,是用来揭示个体身份。
2 紫外线光疗法作用原理以及特异性色素沉着的形成机制
2.1 紫外线光疗法作用原理。 紫外线的波长400~180nm。其光谱分三个波段。①长波紫外线(UVA),波长范围400~320nm;②中波紫外线(UVB)波长范围320~280nm;③短波紫外线(UVC),波长范围280~180nm。 [2]
紫外线的各种生物学作用都有有一定的光谱特点,从而可描绘出一定曲线,即紫外线生物学作用的光谱曲线。(图1)。
2.2 特异性色素沉着的形成机制。紫外线透入人体皮肤的深度不超过0.01~1mm,大部分在皮肤角质层中吸收,使细胞分子受激呈激发态,形成化学性质极活泼的自由基,因而产生光化学反应如光分解效应、光化合效应,光聚合作用和光敏作用.当达到一定照射剂量时,可引起蛋白质发生光解或核酸变性,细胞损伤后影响溶酶体,产生组织胺、血管活性肽、前列腺素等体液因子、通过神经反射与神经一体液机制。经过一定时间,照射区皮肤出现红斑。它有严格的界限,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包括即发型和延迟性两种,前者在照射后立即发生,300-700nm的光线均可引起,系黑素氧化和黑素在角质形成细胞中分配的结果。引起延迟性色素沉着最有效的是254nmUVC或340nmUVA。
2.3 特异性色素沉着的保持时间。紫外线照射治疗后,根据剂量大小,产生形似红斑的特异性色素沉着,同时,康复医学科的医师们也同样会根据红斑出现的深浅和面积大小来把握治疗的适应症。经过照射所产生特异性色素沉着的区域在数月内仍会保持与周围皮肤颜色不同。即便红斑消褪,肉眼难以分辨出,但是可分辨出紫外线照射促使皮肤角质增厚,最高增厚达2-3倍,还可通过患处皮肤的组织学检验,紫外线红斑的本质是一种光化性皮炎,属于非特异性炎症。局部组织学改变为血管扩张、充血渗出、白细胞增多。通常于照射30分后发生变化,8-24小时达高峰,24-48小时表皮细胞和组织间水肿,72小时丝状分裂、增生,表皮亦厚,1周内棘细胞层厚度达最大,7-10天后细胞增生减弱,30-60天逐渐恢复正常,但组织增生不可逆行,可明显分辨该处组织和周围组织的异同。
3 紫外线光疗法生成的特异性色素沉着在个体识别中得作用
紫外线光疗法作用于不同的靶器官时,如图1所示,有着不同的作用,由于紫外线光疗法广泛适用于浅表组织炎症,所以根据靶部位皮肤厚度和耐受能力使用不同的剂量,确保照射的总量不变,当然,产生的特异性色素沉着也是一定的,一般来说,中老年患者面瘫综合症罹患较多,紫外线治疗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所以,耳后乳突部位是常治疗的部位,此处的色素沉着便可以作为个体识别的特异性标志。其他部位的炎症、伤口愈合对紫外线光疗法也是非常敏感和适用的,可以根据紫外灯照射时铺巾区域留下的矩形红斑或消退后留下的组织增生来大体判断,之后再经过组织学观察棘细胞层厚度来判断是否层照射过紫外线,进而确定身源或者通过寻找就诊单位找到线索,为实际工作服务。
4 国内外文献的报导
由于本文讨论的观点在学术界很少有学者研究,所以相关论点的论文并不多见,但临床应用颇多,比如有国内学者研究的用窄谱紫外线治疗小面积白癜风,产生红斑,用色素沉积的方法得到很好疗效 [3];同样还有对其他结缔组织病的治疗,也都是通过色素沉积和紫外光线的组织学改变达到的 [4]。
由此可见,康复治疗领域中具有特异性的紫外线光疗法所形成的的特异性色素沉着和皮肤组织增生,甚至是部分结缔组织疾病的紫外光治愈原理的剖析,联想到在个体识别中全部或部分暴露皮肤组织的特异性改变,对整个事件的线索获取和个体身源的识别都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希望通过今后该领域更进一步的研究,将临床康复治疗中更多具有代表性的改变运用到个体识别甚至更广的领域中去。
参考文献
[1] 黄晓琳,燕铁斌编,《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ISBN:9787117172646,2013年
[2] 孙毓庆等,《分析化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ISBN:9787030171849,2006
急诊医学是一个新兴的综合学科,正确理解其基本概念,对于急诊医学发展十分重要。急诊医学所涵盖的范围在它的名字中已有充分的体现。在英文中急诊医学为Emer-gencyMedicine,直译的概念是与紧急情况有关的医学,也就是说需要紧急看医生的情况都是急诊医学的范畴。日文中与“急诊”相对应的词为“救急救命”,似乎突出了“急”、“危”、“重”的特点[5]。中文中的“急诊医学”和过去曾用过的“急救医学”,很可能是“紧急诊断治疗”和“紧急救治”的简化形式,用于英文名词的翻译,并不能完全体现其内涵。实际上,急诊医学是相对于其他分类方法(年龄划分:老年医学,小儿医学;系统划分:呼吸病学,心血管病学等;功能划分:康复医学,整形医学等),以“时间维度”为标准(“急”与“缓”)的一种医学体系,它只是强调“急”的特性。只要是具备“急”特征的医学现象都是急诊医学的范畴。因此,理解急诊医学应多从时间维度去探讨。还要认识到“急”不一定与病情相平行,“急”可以是很轻的病,甚至是“无病”。只要患者有紧急看医生的需要,就应是急诊的范畴。所以,急诊医学不但是危重病,还应包括慢性病和疑难病等其他方面的所有急诊问题。因此,加强相关专业领域急诊问题的研究必将丰富急诊医学的内涵。
2急诊医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急诊医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而诞生的一个年轻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带有浓重的社会进步色彩[6]。从急诊相关名词中就可见到社会发展的烙印。在急诊医学诞生之前,在医院里的急诊部门常常通称为急诊室(EmergencyRoom,ER),表面含义是与急诊有关的“工作室”或“诊室”。强调的是一个“房间”(Room)。它的功能只是为病房的专科医师提供一个紧急诊断和处置的场所。故急诊室一般无专业医师,只有一些专科医师临时派来应诊,并有较多的护理人员协助专科医师的工作。目前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规模较小的医疗机构,急诊室的模式和功能仍较常见[7]。随着经济发展和急诊医学的壮大,医院里急诊部门的功能也发生了改变,它由提供诊治场所的单一功能,转变为急诊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基地。它一般由院前急救,急诊抢救和急诊重症监护病房三部分组成。这样,无论从功能,概念和规模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所以改称为急诊科(Emergen-cydepartment)。近十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急诊医学与其它医学专业一样,也有向专业化和大型化的发展趋势。故近来在国内外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相继出现一些以急诊医学为主要专业领域的大型急诊中心(Emergencycenter),为社会提供专业化和快速的急救服务[8,9]。因此,急诊医学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平行。
3相对专业化是急诊医学的发展方向
现代医学进展使专业分化越来越细,许多专科医生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日益专一化,有的仅是某病的专家,而患者是一个整体,且随着寿命延长,老年人常有多种慢性病同时存在,某种慢性病急性发作或在许多慢性病的基础上又得了新的急性病,这时各个系统的疾病相互交叉发生在一个病体上,决非单一专科医生所能解决,这就需要有专门的医生对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以期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而这正是急诊科医生应该并有能力完成的[6]。急诊医学是一个综合学科,是对医学以时间维度为标准划分的产物,其涵盖面非常广,非专业化很难提高医疗水平(真正的万金油)。如一个急诊医师同时搞内外科,是很难具备高水平的。所以,急诊医学本身的专业化,既进一步分科化是其发展方向。故在目前阶段,一些较大规模医院的急诊科应设立急诊内科和急诊外科专业组,并且每个医师都应该有自己相对较强的专业方向。这样,使急诊医师的知识结构合理化,做到博中有专,争取在某些方面较专科医师有一定的优势。其次,还应拓宽急诊专业领域,如近来出现的胸痛中心,中毒中心,创伤救治中心等。这些领域的拓展,使急诊医学这一综合学科向纵深方向发展,专业化水平会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必将促进急诊医学的整体进步。总之,急诊医学专业化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急诊医学相对于其他学科的专业化,此方面已成共识。另一层是急诊医学本身的专业化,既进一步分科化。综合学科的相对专业化必将会给急诊医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快速诊断是急诊医学的关键
由于急诊科具有接受任务的随机性、突发性及执行任务时的应急性、机动性、协作性和社会性等特点,要求医生在有限时间内迅速确诊,采取措施,所以说,快速诊断是急诊医学的精髓。急诊医学中“急诊”二字的表面含义“快速诊断”似明确了急诊医学的宗旨。在急诊工作中,正确诊断是正确治疗的前提,是抢救成功的基础。因此,在急诊管理工作中,应重点考虑提高快速诊断的正确率,如①急诊科需固定一批训练有素的急救专业人才,即有一定的临床经验、熟练操作各种急救设备的高年资医生二十四小时出诊;②加强急诊人员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少见病和疑难病的诊治;③完善合理的、快速的急诊实验室检查系统,以协助诊断;④加强急诊诊断思维的培训和误诊学的研究。急诊误诊和死亡病例讨论可助于提高急诊医师的诊断水平;⑤完善专科会诊和三级检诊制度,提高会诊水平;⑥制定急诊人员工作量标准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及奖惩制度。
【关键词】全科医学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506-01
1 全科医学的产生背景关于全科医学的定义
国内外至今尚未有统一的概念,但目前使用最多的是: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 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临床二级专业学科,其范围涵盖了各方面的内容。
1.1 人口老龄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群的平均预期寿命也在迅速增长, 许多国家的人口统计“ 金字塔”都在逐渐变形。人口老龄化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首先是, 社会劳动人口比例下降, 老年人赡养系数明显增大, 社会的经济负担加重; 其次是, 进入老年后, 人的生理功能和行为能力降低, 社会地位和家庭结构以及心理、精神方面的变化, 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全面下降,出现了“ 长寿”与“ 健康”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
1.2 疾病谱与死因谱的变化。随着抗生素和预防传染病流行的生物制品的出现和应用, 公共卫生知识的普及, 以及营养状态的普遍改善, 影响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得到了控制, 而慢性退行性疾病、生活方式及行为疾病等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与20 世纪80 年代的死亡谱对照, 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意外死亡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前几位死因。由于疾病谱与死因谱的变化, 要求医疗服务适应此变化需求,特别强调患者本身主动和自觉的控制, 而不仅是机械地服用医生给予的药物。
1.3 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的高技术服务。在满足人们技术需要的同时也越来越缺乏人情味了。原来发展起来的生物医学模式, 已无法满足人们目前对医疗照顾的需求, 也无法解释某些病的心理社会病因以及疾病造成的种种心身不适, 更无法解决慢性病患者的心身疾患和生活质量降低等问题。随着疾病谱变化和病因、病程的多样化, 生物医学模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明显。无论是医学的科学研究领域,还是医生的诊疗模式或医疗保健事业的组织形式, 都将根据新的模式进行调整, 使之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2 全科医学的特点
2.1 服务内容方面。全科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临床专科。它不仅涉及临床内、外、妇、儿等专科的服务内容, 而且还涉及心理学、行为科学、预防医学、医学哲学等学科领域的服务内容。与其他临床专科明显不同的是, 全科医学的学科范围宽而较浅, 在一定深度上朝横向发展, 并根据服务对象的健康需要与需求, 将各门相关知识、技能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向患者提供综合性的服务; 而其他临床专科都是在一定的领域范围内不断地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向患者提供的服务范围较窄。
2.2 学科的知识体系方面。全科医学是一门独立的临床二级学科。其知识体系中包括总论和各论两个部分。总论部分主要介绍全科医学的理论精髓, 包括以病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基础、以预防为导向的健康照顾等, 同时包括了全科医学临床服务基本技能和服务工具等。各论部分主要包括临床诊疗中常见健康问题的诊断、处理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等。
2.3 临床思维方法方面。与传统经验医学笼统的思辨的整体论方法不同, 全科医学需要以现代医学的成果来解释发生在患者身上的局部和整体变化, 它的哲学方法是具有科学基础的整体论。
3 全科医学面临的发展问题
3.1 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我国政府将以组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作为卫生改革的重要举措。全科医学作为为基层医疗保健体系培养专门的新型医生的临床医学学科, 必将在重新塑造医生形象、发展照顾医学、承当个体和群体的三级预防、推进卫生改革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全科医生已成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主力军, 全科医疗代表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最佳服务模式。
3.2 全科医学的区域卫生规划。区域卫生规划是以提高一定区域内居民健康为中心, 动员并合理配置该区域内全部卫生资源的管理模式。其主要目标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 根据经济发展、人口数量与结构、自然地理环境、居民主要卫生问题和不同的卫生服务需求等因素来统筹规划, 确定区域内卫生发展的目标、模式、规模和速度, 从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力争通过符合成本/ 效益原则的干预措施来协调发展战略,改善和提高区域内的综合卫生服务能力, 向全体居民提供公平、有效、经济、方便及综合的卫生服务。区域卫生规划将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划分为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两级。要求做到“ 小病在社区, 大病进医院”, 使80% 左右的疾病首先在社区得到处理, 必须转诊的患者才被转诊到上级医院。因此, 发展全科医学教育, 培养全科医生是实施区域卫生计划的基础。
3.3 全科医学与社区医学。社区医学是公共卫生和社会医学在20 世纪中期深入发展的产物, 它以社区为立足点, 应用流行病学、社会医学、统计学、人类学等方法和技术, 对社区人群的公共卫生问题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的组织管理进行全面而有针对性的研究, 通过社区卫生服务达到改善人群的健康水平、促进社区健康等目的。全科医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以个体的医疗保健为主, 同时又将个体和群体保健融入一体。因此, 社区医学在群体的目标上与全科医学是相同的。这样, 全科医生就自然地成为了社区医学任务的主要执行者; 而在落实社区医学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资源,以及全科医生在社区实践中所获得的自身的训练, 则为全科医学在社区中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4 全科医学与替代医学。尽管现代医学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普及, 但现代医学主流以外的其他类型的医疗方法依然存在, 如我国的传统中医药学、气功、自然疗法等, 并被各国人民广泛应用。上述情况说明了现代医学的局限性, 其目前的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民众的需要。由于替代医学的广泛应用, 全科医生应该, 也必须了解其主要的类型、特点和疗效, 同时应该看到替代医学的局限性, 以便能够适应社区文化和群众的健康信念, 并且有助于丰富全科医学理论和治疗手段。因此, 全科医生了解替代医学的知识, 并教育患者需要使用这类医疗时首先要经过全科医生的评价和转诊, 则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对患者潜在的伤害。
推行全科医疗服务后, 可以改变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各自为政的状况, 根据患者需要, 组织起家庭、社区和医院之间的“ 一条龙”服务系统, 提供“ 无缝隙”与快捷的医疗照顾。全科医疗和专科医疗间通过“ 双向转诊”以及信息共享, 来保证服务对象获得最有效、方便、及时与适当的服务; 同时, 可以加强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在信息收集、病情监测、疾病系统管理和行为指导、适宜新技术利用、医学研究开展等各方面的积极合作, 从而全面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与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参考文献
[1]梁万年主编. 全科医学概论.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2] 顾主编. 全科医学概论(卫生部全科医师培训规划教材).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关键词:高职 康复护理学 护理技能实训 教学
1 高职护生开设《康复护理学》的意义
康复护理学是一门旨在研究伤病者与伤残者身体、精神康复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残疾人和慢性病者[1],康复护理学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随着社会的发展,康复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复护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康复护理学以达到全面康复为目的,与其他康复专业人员共同协作,对残疾者、老年病、慢性病而伴有功能障碍者进行适合康复医学要求的专门护理和各种专门的功能训练,从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并使之重返社会[3]。
《康复护理学》涉及的知识面广,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要求高,康复技术多样性、复杂性等原因,致使教、学双方都产生了一定的难度。护生初接触时会感觉医学名词陌生,概念难理解,康复评定内容多而繁琐,康复护理技术涉及人体的各个功能恢复,难以很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在进行康复护理技术实训中,对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记忆较零散,经常出现护生练习后仍掌握不到位,不能系统地联系和应用,难以掌握在何时应用哪项康复护理技术,如何应用好康复护理技术,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与临床工作实际工作脱节较大,对护生将来的实习有不利的影响。
护理学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护理知识和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4],在校期间学习《康复护理学》,利于护生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康复知识和技术,尽早介入康复指导,可使更多的患者在最佳时间,得到正确的康复知识,尽可能避免产生并发症和后遗症,最大限度地提高病伤残者的生活质量,以较好的状态回归社会。
2 高职护生《康复护理学》护理技能实训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让护生掌握康复护理基本概念、常用康复护理技术及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措施,突出实践动手能力,我们尝试用“案例讨论-康复护理技术实训-回顾总结”的方法对《康复护理学》技能实训教学做了改革,效果明显。现介绍如下:
2.1 以疾病发生发展过程,设计实训讨论案例。
以“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为例,根据患者运动障碍3个时期,即迟缓期-痉挛期-恢复期为主线,融入共济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心理障碍、日常生活能力障碍、大小便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球麻痹、废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等伴随的功能障碍,为案例讨论及实训提供素材。
2.2运用小组讨论法,组织护生对案例做分析,引导康复评定方法,以及制定康复计划。
在对脑卒中进行康复治疗之前、治疗期间和治疗结束时,都要进行必要的康复评定,即对脑卒中患者各种障碍是性质、部位、范围、程度作出准确的评定[5]。将护生按每组10~12人合理分组,每组由1位教师负责组织带领进行讨论,将护生带入特定的临床情境中,形成真实的康复护理感受,加深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引导护生分析患者发病至转归各个阶段的临床表现,例如上述“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案例,要让护生认识迟缓期、痉挛期、恢复期阶段患者会出现的症状、体征,如共济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心理障碍、日常生活能力障碍、大小便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球麻痹、废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等功能障碍的具体表现,在小组成员的探讨中,分析、总结,使护生对该疾病有了个清晰的认识,分析存在的康复训练问题,从而能够运用康复评定方法,对各个时期出现的症状体征制定相应康复计划。同时,也提高了护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实训方法
仍以案例为素材,护生以小组为单位,应用“角色扮演法”, 相互变换扮演案例中的角色进行各项康复训练。由于在案例讨论的时候带教教师注重启发护生主动思维能力,引导护生对患者病情作了分期分析,制定康复训练计划,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模糊的理论清晰化,为护生进行康复训练做了铺垫。依据患者不同时期的康复计划,分阶段循序渐进进行康复技能实训,把繁杂的训练内容做了相应划分,使护生在练习的过程,能够区别患者病程各个阶段所适宜的康复训练项目,能够准确完成相应任务。
实训过程中,教师全程指导,辅以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人文关怀态度,体现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课程结束前,带教教师召集本组护生,结合病案讨论及康复训练内容,进行课程回顾及小结,交流分享训练时的心得体会,总结康复护理技术的最佳方法和时机,进而再次巩固了理论知识,在“讨论-实践-总结”循环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护生感觉学习兴趣得以提高,知识得以有效吸收,对康复护理技术的掌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高职高专护生的康复护理知识与技能的目的。
3 小结
通过“案例讨论-康复护理技术实训-回顾总结”的方法,在《康复护理学》技能实训教学中,运用案例进行讨论,指导实训项目;根据案例素材,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实施和体验康复护理技术;课后再做总结回顾,形成了依据理论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的有效循环机制,使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护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掌握康复护理技术实施方法,并形成牢固的记忆,不仅能够将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于实践,还能够使实践促进理论知识的吸收,提高护生的康复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水平,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护生学习效率和熟练应用护理技能的目的,为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艳玲,杨信才,王彦.康复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2] 郑彩娥,林伟,叶洪青. 我国康复护理的现状与发展思路〔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3):266-269.
[3] 刘永兵,樊新霞,陈璐,王传荣,王春秋,蔡雪娇.乌鲁木齐市社区护理人员康复护理学知识认知现状与影响因素〔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1):70-72.
【关键词】循证医学;老年医学;教学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较快的国家之一。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37亿,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0%。将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快、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1]。老年医学是研究人类寿命、衰老,探寻延缓衰老与关注老年性疾病的防治与老年人群卫生保健,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综合性学科[2]。随着时展,老年医学教学不仅需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出色的教学能力,同时也需要具备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循证医学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首先由加拿大DavidSackett教授等提出的,是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明智、准确、慎重的寻找现有的最好证据,结合临床医生专业技能与经验,充分考虑患者意愿与价值,正确应用研究结果指导临床,提供疾病的诊疗和预防方案[3]。
1循证医学与老年医学发展密切相关
循证医学是有别于传统临床医学的以临床医生对患者的个人诊疗意见为主的模式,循证医学强调的是新的临床诊疗决策模式,其更加注重对一个临床问题的最佳研究证据总结,可以是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双盲\单盲试验、交叉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等等,结合临床试验结果,审慎的制定临床决策。传统医学是经验教学,对疾病理论知识掌握理解来诊治病患,通过教师课堂授课,学生课堂学习与考试,经典教材阅读与掌握,来学习临床医学。而循证医学更加强调医疗决策的主体应该建立在大量的临床数据、科学的研究证据之上,可以是横断面调查研究数据,可以是随机对照试验数据,也可以是回顾性研究等等的数据,总之是有据可查,有据可循,以科学的视角评价临床数据从而得出的临床决策结论[4]。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时代的来临,大数据、远程医疗、云计算等等都为循证医学储备大量的数据基础,为科学的阐明问题提供可能。老年医学是研究人类寿命、衰老,探寻延缓衰老与关注老年性疾病的防治与老年人群卫生保健,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综合性学科。老年医学强调把患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评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患者为中心的全人管理模式,最大程度地维持和恢复老年患者的功能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老年医学的发展得益于循证医学的大力发展。为老年医学的发展、提高、推广提供科学保障[5-6]。
2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应用于老年医学教学中的方式
2.1教师的循证医学教学思维的建立
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应用于老年医学,首先是要在教学环节中的教师群体中得到重视与推广。通过循证医学科研培训、专业知识学习、授课经验交流,让广大授课教师具有雄厚的循证医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的应用循证医学教学思维授课,传道授业解惑。为提高学生学习老年医学教学效果提供可能。教师的循证医学教学思维与专业水平及授课技巧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师的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建立至关重要。教师的循证医学教学思维的建立已经有研究及文献报道,建议从确定临床实践问题,检索文献,评价文献,应用最佳证据,检验临床决策五步执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为探索提高教师循证医学教学思维提供了有益的思路[7]。
2.2学生的循证医学学习方式建立
对学生循证医学学习方式进行培养建立是另一个重要的环节,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直接决定教学效果的成败,教学的好坏,以后的发展方向,都直接或间接与学生的循证医学学习方式建立相关。教学相长,学生的循证医学学习方式建立可以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可考虑先采用试点工作,或讨论式授课,让学生先储备掌握必备的循证医学基本概念,了解循证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基本步骤[8],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深化培养科研兴趣,建立敏锐的洞察力,观察力,发现临床问题,解决问题入手,加强循证医学思维训练,提高自学能力,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寻找研究热点,学术前沿,能更好的、更快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尽快的进入临床工作,更好的把握临床思维,是与临床工作相辅相成的进展[9]。
2.3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在教育管理体系中的建立
循证医学的教学思维应用于老年医学的教育教学中,还需要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教育管理体系的建立,教育管理体系是教学环节中的承载者,有着为教学活动助力的作用,需要教学教育工作者、管理者共同协同努力将整个教育体系规范完善,若想将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应用于老年医学教学中,这一环节必不可少,需要大家为之努力,规范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应用于老年医学的具体工作流程与规范,如授课教师需懂得文献检索,循证医学基本理论,并将其与教学重点结合,启发、引导学生,具体工作的时间、地点、教学效果评估方法等。学生的循证医学学习方式建立,需要明确考核方式、方法,评价结果的用途等。这些有助于更好的将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应用于老年医学教学体系中。
3小结
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在老年医学教学中的应用,适合老年医学的教学特点,符合当前医疗技术发展的现状,能够更有力的培养医学生学习老年医学,掌握老年医学学科前沿,为培养优秀的老年医学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可通过教师循证医学教学思维的建立、学生循证医学学习方式的建立、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在教育管理体系中的建立3个方面努力,将循证医学教学思维真正应用于老年医学教学中,为培养思维敏捷、与时俱进的优秀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WorldHealthOrganization.Goodhealthaddslifetoyears:GlobalbriefforWorldHealthDay2012[J].Geneva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12,April:1.
[2]RajahMN,BastianettoS,Bromley-BritsK,etal.Biologicalchangesassociatedwithhealthyversuspathologicalaging:Asymposiumreview[J].AqeinqResRev,2009,8(2):140-146.
[3]夏晓东,章义利,徐永安,等.呼吸内科临床教学中循证医学教育模式的运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1,25(1):40-42.
[4]冯艳铭,夏晓燕,王公平.循证医学模式在临床教学中的探索[J].继续医学教育,2011,25(2):51-53.
[5]彭晓霞.循证医学的实践模式与学习资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2,11(7):477-479.
[6]卡比努尔,周晓辉,帕力达.循证医学在老年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时代,2012(6):128-129.
[7]姚阳,周传伟.循证医学在老年医学和康复医学临床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初探[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6):124-126.
[8]吴晓梅,时景璞,付凌雨,等.对七年制医学生在循证医学教学中增设“证据应用”讨论课的效果评价[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6(5):3-5.
关键词 全科医学 基层卫生服务 中等中医药卫生学校
1 全科医学、全科医疗和全科医生的概念
全科医学又称全科/家庭医学定义是: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是一个临床二级学科;其范围涵盖了各种年龄、性别、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类疾病。其主旨是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顾,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照顾融为一体。全科医疗是将全科医学理论应用于病人、家庭和社区照顾的一种基层医疗专业服务。而全科医生则是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一体化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全过程、全方位负责式管理的医生。
2 卫生改革、社区卫生服务赋予全科医生的使命
为适应卫生改革的需要,在城市要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党政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中国政府承诺到2010年“居民可以在社区享受到疾病防治等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
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的建立也需要加快全科医学的发展
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国政府承诺到2010年“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在农村大力发展以县级医院为核心、乡镇一级医院为重点的农村基层医疗,全科医生是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骨干力量。
4 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素质
2005年在四川省全科医师师资培训班学习时四川省全科医学培训中心主任李晓淳教授给出的数据是:2003年全国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构成是博士0.2%,硕士0.9%,大学本科13.2%,大专26.7%,中专46.6%,高中及以下12.5%。中专及高中以下学历人员集中在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如在我们当地,乡镇一级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的初始学历约70%为中专,约25%为高中及初中学历,5%为大专学历(其中绝大多数为成人大专和高职教育大专学历),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无;农村个体诊所卫生技术人员的初始学历与此相似。在西部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低学历状态是一个现实问题,而在短时间改变的难度很大。因为在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基础生活设施较差,基层医疗机构经费不足、卫生设备简陋而且落后,加之劳动报酬低,致使很大部分有正规学历且学历较高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不愿意到西部的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如在四川省全省乡镇卫生院院长工作大会上,四川省彭山县黄丰镇卫生院院长罗会强说,农村乡镇卫生院普遍存在着这样的尴尬:一方面很少或没有医学院校毕业的高素质医疗人员,另一方面又因为穷乡僻壤经常拖欠工资,正规院校毕业生不愿
来,来了也留不住。所以相当一部分乡镇卫生院患者少,收入少,制约了发展。今年我对在一家县人民医院实习的川北医学院成人教育大专学生50人作问卷调查,了解他们毕业后的就业意向,是否愿意到农村基层卫生院工作?结果是:26位同学不愿意,20位同学可以选择城市郊区的农村(以城市为中心车程距离在一小时内),4位同学表示愿意。多表示回到偏远的农村不如在城市“打工”以求发展。这是现今西部地区的现实问题。在农村基层医疗机构需要大批合格的医学生去充实我们的队伍,在西部地区我们中等中医药卫生教育学校则应当承担此责任。
5 在西部地区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优势
中等中医药卫生教育、中等卫生教育在上个世纪中期至末期,为我国的卫生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极大地充实了我国的基层医疗队伍。在西部地区中等中医药卫生教育学校和中等卫生教育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于当地农村,大多数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也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出力。在我校,对近三届中专和成人教育大专毕业生的就业意向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综合2001级、2002级、2003级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是:有意向回当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学生比例为中专中医护理专业约50%,中专中医医疗专业约65%,中专中西医结合专业约60%;成人大专中西医结合专业约45%,成人高级护理专业约40%(此数据来自于我校招生就业办公室)。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培养的合格毕业生,有近一半的学生愿意回到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工作,事实上在西部的农村也正是他们在承担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在中等中医药卫生教育中引入全科医学理念是适应卫生改革的需要,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实现自身的价值。
1.浅谈高职医学护理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
2.应急状态下的医学护理实践与探讨
3.近五年中国大陆文献中美国医学护理的现状
4.高职医学护理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5.医学护理教育的创新思维培养
6.医学护理观下的化学教学
7.高血压病人的医学护理方法研究
8.医学护理专业毕业论文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9.医学护理中无菌技术的使用技巧探析
10.探究应急状态下的医学护理实践
11.分析高血压患者的医学护理方法
12.《运动医学护理》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13.综合性医学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14.应急状态下医学护理实践探讨
15.脊髓损伤运动员营养与医学护理需求
16.应急状态下医学护理工作的实践
17.医学护理中无菌技术的使用技巧探析
18.对现代医院临床医学护理工作的初步探讨
19.高职院校医学护理专业“概念图”教学模式的探索
20.大型综合性医院外科系运用循证医学护理理论控制感染管理体会
21.浅析医学护理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22.论新时期医学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3.本科生导师制在医学护理领域的研究进展
24.综合性医学护理对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25.高职医学护理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
26.医学护理专业开展计算机教学的探讨
27.医学影像科室的护理管理探讨
28.生理驱动ECS仿真系统在急诊医学护理教学的应用
29.采用三维质量结构评价重症医学科护理质量
30.医学护理论文的撰写
31.医学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教育
32.某市护理人员继续医学教育需求和科研意向调查分析
33.浅谈临床医学肝胆的外科医学护理的研究方法
34.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护理系
35.高职高专医学护理专业学生实习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36.高等医学护理教育之我见
37.医学护理专业大学生在儿童期受虐待情况回顾调查分析
38.中职医学护理模拟教育及现代护理技能训练中心建设探讨
39.医学护理专业学生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调查分析
40.探讨新形势下医学护理教学模式的重建
41.论医学护理专业女生运动动机的特点与培养
42.在医学护理专业开展ESP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43.护理专业医学微生物学实验中无菌观念培养的尝试
44.蒙医护理与西医护理医学护理理念的分析与研究
45.改变医学护理观念,突出礼仪发展
46.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研究
47.浅谈医学护理专业第一堂见习课的重要性
48.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护理建设
49.临床医学上的外科护理新技术研究
50.PBL模式在医学四年制护理专业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51.优化护理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现代医学护理模式的需要
52.医学护理学的进展(综述)
53.论医学护理专科生的就业心理指导探析
54.论护理学在救援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55.现代医学护理中沟通技巧的重要性
56.对涉外医学护理学生人体解剖学教学工作的探讨
57.浅谈医学护理职业高中教师的人格魅力与教学方法
58.分组分层级管理模式在我院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59.浅谈医学护理教育的发展
60.Internet医学护理资源简介
61.学习医学护理杂志 提高护士专业水平
62.怎样撰写医学论文(连载) 怎样写医学护理论文
63.对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64.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实践
65.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应用实践
66.浅谈加强医学护理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67.提高医学护理实践能力的探索
68.辽宁省临床护理人员循证医学实践现状的调查
69.贵州省首届重症医学护理论坛会议论文研究分析
70.INTERNET上的医学护理资源
71.医学护理心理学在妇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72.医学护理职业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73.老年医学护理专家:是浪费还是必要?
74.关于医学护理专业教师培养的点滴体会
75.试论转化医学在护理学发展中的应用
76.基于循证医学的颈椎病康复护理方法及体会
77.美学在现代医学护理中的作用
78.心肌梗死的医学护理与心理护理
79.实习前临床医学生与护理学生患者安全知识调查与比较分析
80.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稿约
81.高血压性脑溢血病人的医学护理常识
82.重症医学科护理安全工作环境的创建及效果
83.临床医学护理对责任护士的素质要求
84.品管圈在重症医学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85.从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谈护理教育改革
86.持续质量改进在重症医学护理中的应用
87.把握医学整体观促进护理管理
88.基于第二课堂的护理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作用机制与认知评价研究
89.浅议医学护理学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90.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与教学调查分析
91.康复医学护理
92.医学护理女生青春期生理健康知识调查
93.卫生Ⅷ项目医学护理培训班学习情况的调查
94.有“血”有“肉”带心跳,医学护理模型人出世
95.医学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改革初探
96.康复医学护理
97.芜湖市某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动机的相关性研究
98.医学院校涉外护理英语课程体系构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