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安全生产的基本准则范文

安全生产的基本准则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6: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安全生产的基本准则,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安全生产的基本准则

篇1

关键词:高危企业;安全生产费;专项储备;单独披露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0012-02

1 企业安全生产费会计要素的性质变革

财政部对安全生产费列报方法的规定,经历了由“长期应付款”、“盈余公积――专项储备”到单独的所有者权益科目“专项储备”的列报过程。2004年财政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安全监管总局等部门了两个文件《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和《关于规范煤矿维简费管理问题的若干规定》,要求煤炭行业单独提取安全生产费,并对维检费进行了区分。2006年颁布了《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适用该办法的各类企业提取安全生产费的标准及相应的管理要求。在2008年以前,计提的安全生产费作为负债列报,计入长期应付款。2008年财政部《关于做好执行会计准则企业2008年年报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企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作为利润分配项目,计入“盈余公积――专项储备”科目。2009年《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指出高危行业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属于单独的所有者权益项目,计入“4301专项储备”,科目期末余额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项下“减:库存股”和“盈余公积”之间增设“专项储备”项目反映。

2 安全生产费的列报研究

安全生产费的列报的问题一直是讨论的热点,目前有三种处理方式,归为负债、所有者权益及与负债、所有者权益平行列报。

2.1 列入负债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指出“负债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安全生产费是高危企业的一种现时义务吗?现时义务可以是法定义务也可以是推定义务,法定义务指具有约束力的合同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需要强制执行义务,如企业向银行贷款形成借款,企业按照税法规定应当交纳的税款等,均属于企业承担的法定义务,需要依法予以偿还。2002年《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的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及“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安排用于配备劳动防护用品、进行安全生产培训的经费”,并且《企业安全生产费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强制规定高危企业需要按照规定标准提取并管理安全生产费,可见安全生产费是高危企业承担的一种现时法定义务。但是要确认为负债需要满足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和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这两个条件。计提的安全生产费不能确定何时使用及使用多少,因此,安全生产费符合负债的定义却不满足负债的确认条件,按照基本准则规定“符合负债定义、但不符合负债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因此,安全生产费用不应该确认为一项负债。

2.2 列入所有者权益

2009年6月,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将高危行业企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记入属于所有者权益下的“4301专项储备”科目,并同时计入了相关费用。财政部做出上述调整是出于两点考虑:一是高危行业企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依据基本准则和国际准则概念框架,均不具有负债性质。二是要防止成本外部化。安全生产费计入所有者权益有两问题需要探讨,首先,安全生产费符合所有者权益定义吗?基本准则规定“所有者权益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体现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而安全生产费是为保障安全生产而提取的准备金,专门用于完善高危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不具有利润分配、补充股本、弥补亏损等所有者权益功能,不属于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因此,安全生产费不符合所有者权益定义。其次,基本准则规定“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按解释第3号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专项储备计提时增加了费用,并同时增加了所有者权益,这与费用的定义不符。因此,安全生产费不应该计入所有者权益。

2.3 安全生产费与负债、所有者权益平行列示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界定为六个,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如果采取平行列示的办法,会计恒等式将变成资产=负债+专项储备+所有者权益,并且对财务指标的核算影响巨大,采取平行列示的方法欠缺全方位的思考。

3 安全生产费单独进行披露

经过以上分析,安全生产费既不应该计入负债也不符合所有者权益定义,本文提出把安全生产费单独进行披露的方法,即:计提的安全生产费不直接在资产负债表中进行列报,只在表外进行单独披露。

3.1 科目设置及会计处理

具体处理方法是,按照2012年《企业安全生产费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中关于安全费用计提标准提取安全生产费,借记“银行存款――专项储备专户”,贷记“银行存款――基本账户”。费用性支出直接记入当期产品的成本及损益,贷记“银行存款――专项储备账户”,用于购置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先在“在建工程―安全生产设备”中归集相关费用,安装完成时转入“固定资产――安全生产设备”。考虑到税法与会计计税基础的一致性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的有关规定,不采用固定资产一次性提足折旧的方法,而使用平均年限法进行后续计量。

3.2 表外披露分析

对于安全生产费的表外披露,计提时在“专项储备――计提”中进行记录。根据安全生产费的具体用途,可以将专项储备增设三个明细项目,即:低值易耗安全材料支出、安全生产固定资产支出和其他专项用途支出(李思柱,2010)。低值易耗安全材料支出指价值较低、未能进行资本化的消耗性安全材料的购置支出;其他专项用途是扣除低值易耗安全材料支出和资本化支出的其他安全支出,如安全生产的检查与评价,员工安全知识教育等相关支出。在实际发生安全生产费支出时,减记“银行存款――专项储备专户”的同时在表外进行专项储备明细项目平行登记,“银行存款――专项储备专户”的余额与专项储备余额相同。

安全生产费单独披露在附注和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安全责任中同时进行。在附注中,按上述专项储备明细项目进行披露,使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安全生产费的提取、使用明细及结余情况。

3.3 案例分析

2013年,A煤矿企业按月提取安全生产费,提取标准30 元/t,每月原煤产量10 万t,则当年共提取安全生产费3 600万,10月购入一台需要安装的安全生产防护设备,价款10万,增值税17 000元,安装费3 000元,当月末安装完成并投入使用,预计使用年限10年,残值率5%,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11月另外的费用性支出包括:个人安全防护用品等低值易耗品支出80万元,应急救援演练支出20万。则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如下:

①计提安全生产费36 000 000(元)

借:银行存款――专项储备专户 36 000 000

贷:银行存款――基本账户 36 000 000

②购入安全生产固定资产

借:在建工程――安全生产设备 1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 000

贷:银行存款――专项储备专户 117 000

③安装完成并投入使用

借:在建工程-安全生产设备 3 000

贷:银行存款――专项储备专户 3 000

借:固定资产――安全生产生产设备 103 000

贷:在建工程――安全生产设备 103 000

④个人安全防护用品等低值易耗品支出800 000元,应急救援演练支出200 000元

借:制造费用 1 000 000

贷:银行存款――专项储备专户 1 000 000

⑤11月计提折旧额=1030 00×(1-5%)/(10×12)=815

借:制造费用 815

贷:累计折旧 815

在附注中披露:

在附注中披露:

专项储备,提取标准30 元/t,原煤产量120万t,提取总额3 600万元,低值易耗安全材料支出800 000元,安全生产固定资产支出103 000元,其他专项用途支出200 000元,支出总额1 103 000元。其中,固定资产净额101 370,对当期利润影响额1 001 630元,期末余额34 897 000元。

本文提出安全生产费单独披露的新方法,既没有违背基本准则和国际准则概念框架会计要素的定义框架,也没破坏会计计量的原则;并且使安全生产费的披露更规范统一,提高了不同企业安全生产投入程度的可比性及安全生产信息的透明度,最终达到合理使用及有效管理安全生产费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篇2

由此可见,一个企业的安全管理是否到位,安全文化氛围的营造是否浓厚,这与安全管理和安全文化的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安全管理是企业的永恒主题,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全生产长治久安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因此,我们在强化安全管理和推进安全文化建设中,必须把握好和处理好安全管理与安全文化建设的关系。

安全管理与安全文化建设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但安全文化不是纯粹的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是制定措施、组织实施、购置设施、指挥协调、过程控制、总结评价等有投入、有产出、有目标、有实践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主要通过制度的约束力强制职工“要我安全”。而安全文化则是安全管理的基础和背景,是企业共识的理念和精神支柱,是全体职工共同遵守的安全行为规范,主要通过职工自我的执行力主动意识“我要安全”。在约束力和执行力“两力”的作用下,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达到有机的统一,安全管理提炼了安全文化,丰富了安全文化的内容和理念,而安全文化又促进了安全管理,推进了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创新,营造了一种全新的“以人为本,关爱健康”的安全氛围。

进行现代化的安全管理,需要先进的安全理念为指导,只有对安全理念有着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我们的安全管理活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现代安全管理离不开如下安全理念文化:

“安全第一”的哲学观。在思想认识上安全高于其他工作;在组织机构上安全权威大于其他部门;在资金安排上,安全重视程度重于其他工作所需的资金;在知识更新上,安全知识先于其他知识培训和学习;当安全与生产、安全与经济、安全与效益发生矛盾时,应先亮安全之绿灯。这就如《企业工会工作条例》第39条所规定:“发现危及职工生命安全的情况,工会有权组织职工撤离现场。”

重视生命的情感观。善待生命,珍惜健康是人之常情,是企业每一个职工必须建立的情感观。对于领导层而言,表现为激励职工的“热情”,服务职工的 “衷情”,温暖职工的“深情”,关爱职工的“柔情”,严管职工的“绝情”,铁面如山的“无情”。而广大职工的安全情感主要是通过“爱人(不伤害别人)”、“爱己(不伤害自己)”、“行为有德”、“操作无违”来实现。

安全效益的经济观。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效益。目前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安全管理太繁琐,条款多,束缚多,是一项“降耗”工程。其实安全不仅能“减损”而且能“增值”,安全的投入不仅能给企业带来间接的回报,而且能产生直接的效益。实现安全生产,保护职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不仅是企业的工作责任和任务,而且是保障生产顺利进行,促进效益实现的基本条件。

篇3

关键词:发电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5-0141-02

“安全文化”的概念最早来自国际原子能机构1986年召开的切尔诺贝利事故评价会,是核电站安全管理思想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是从企业文化的概念演绎而来,旨在加强安全管理,提高核电站的安全可靠性。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中国,成为安全科学领域的一项安全生产保障新对策,也是安全系统工程和现代安全管理的一种新思路、新策略。

企业的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或有意识塑造的又为全体职工接受并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打造特色安全文化,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是一项理论化、系统化的工程,是贯穿于安全生产的一条主线,是企业和职工利益的保障体系之一。

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电力安全更是事关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永恒的主题。特别是作为全国特大型发电企业,机组容量大、参数高、自动化程度高、对电网影响大,要促进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首先必须不断强化企业的安全管理。

发电企业建立安全文化的目的,就是形成最大限度的保证工作效率和安全系数在临界点以内稳定状态的共识,也就是在尽量避免人身和非人身事故发生的过程中,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发电企业安全文化可划分为四个层次,即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精神层。

一、安全文化的物质层

物质文化层是发电企业安全文化的最表层部分,是由企业职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所构成的。主要包括厂房、发电机组、辅助设备、厂容厂貌、内部网络和宣传媒介、职工的劳动环境和文化设施等等。它是形成安全精神文化层和制度文化层的基础条件,它所折射出的是发电企业的安全生产理念、思想、作风和意识等。

为了适应电力体制改革下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谋求企业的更大发展,必须加强物质文化建设,通过树立个性鲜明、文化独特的企业形象,用有效的手段传达企业的良好风貌,寻求公众的瞩目及社会的认同。发电厂作为以电力为主要产品的企业,应该通过管理提升,着力在电网树立“安全、可靠”的形象,在业内树立“经济、高效”的形象,在社会树立“诚信、环保”的形象。

不断提高技术、设备现代化与安全文明程度。加强科技进步、技术改造和环保工作,消除生产过程中人、设备、环境中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最终实现人员无违章、管理无漏洞、系统无缺陷、设备无故障、环境氛围好,安全生产始终处于“可控、在控”状态的本质安全目标。

加强安全环境建设。进行生产现场的综合治理,提高安全文明生产水平,优化生产环境,彻底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最大程度控制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为职工提供安全、稳定的工作场所。增加厂区安全文化氛围,如举办安全生产月展览、设立安全文化长廊、增设人性化安全标语牌等,使其体现企业特色,成为对外展示企业形象的窗口。

二、安全文化的行为层

行为文化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行为原则、标准和模式,包括职工行为准则、生产经营活动、教育宣传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的活动和各种文体活动等。安全文化的行为层体现了企业管理者及职工在长期的安全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基本经验,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是企业精神、价值观的折射。

人是安全生产的主体,是安全生产最根本、最关键、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企业良好的群体安全行为的形成,离不开企业良好的物质、生活、学习和人际环境,更离不开职工个人安全行为规范的养成。只有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方针同职工个人的行为联系起来,才能唤起“人人保安全”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

搭建安全宣教平台。通过企业安全生产例会、安全抽考、车间和班组安全学习日、开(收)工会等,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宣教和组织开展安全征文、知识竞赛等安全文化活动,切实唤醒职工对安全的渴望,把《电业安全规程》变为每名职工的安全习惯,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我会安全”。

提高职工安全技能。强化安全和岗位技术业务培训,促进职工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岗位技能达标,培养职工精心维护设备的责任感,提高职工的应对突发事件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和反事故措施,规范职工现场安全作业行为,保证电力企业生产现场每一个作业人员与作业对象的安全。

三、安全文化的制度层

制度层是企业安全文化的中间层,主要是指对职工和企业组织的安全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它规定了企业成员在共同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安全行为准则,是一种强制性文化。发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针对在电力生产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进行相关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设备、环境的和谐,保障生产人员免遭风险的伤害,保障电力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向用户提供充足可靠的电能,努力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由于电力安全是伴随着电能的生产而产生的,而电能的生产原理和过程复杂,高温、高压、带电设备多,交叉作业、特种作业和不确定因素多,因此,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生产策划、安全教育培训、安全生产档案等。通过制度化管理,认真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保障体系和监督体系,严格安全奖惩制度,以规范职工的行为,保证电力生产的有序进行。

几十年电力生产的实践证明,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发电企业在安全生产中不断总结与提高的结晶,是企业实施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制度化管理是发电企业安全生产最有效的管理方法,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保障,有利于调动职工安全生产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强化职工安全素质,有利于提高安全监督、管理的效率,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可控在控、本质安全”的价值理念。

四、安全文化的精神层

精神层是指企业的领导和职工共同信守的安全基本准则、信念、安全价值和标准等,是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企业安全文化制度层和物质层的基础。企业安全文化精神层的形成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形成了自己的安全文化的标志。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电力企业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生产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电力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是发电企业开展安全生产的总纲。“安全第一”明确了安全生产在发电企业所有生产经营工作中的首要地位,就是要把安全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预防为主”,就是把安全生产工作的关口前移,超前防范,建立预教、预测、预想、预报、预警、预防的递进式、立体化事故隐患预防体系,改善安全状况,预防安全事故。在新时期,预防为主的方针又有了新的内涵,即通过建设安全文化、健全安全法制、提高安全科技水平、落实安全责任、加大安全投入,构筑坚固的安全防线。“综合治理”,是指适应企业安全生产形势的要求,自觉遵循安全生产规律,抓住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在制度、管理、教育、设备、素质、环境等方面进行治理,有效解决安全生产领域的各类问题。

此外,“以人为本,可控在控,本质安全”的安全理念、“风险可以防范,失误应该避免,事故能够控制”的安全共识、“珍惜生命,关爱家庭,稳定企业,和谐社会”的安全价值观、“四不伤害”(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保护他人不受伤害)的安全道德观等,都通过情感管理和文化管理,把职工自身安全的需求和企业共同安全愿景的实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了企业安全文化的精神层。

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这四个层次,形成了发电企业安全文化由表层到深层的有序结构。其中,物质层是企业安全文化的外在表现,是精神层和制度层的物质载体,所表现的是企业安全文化的程度,构成安全文化的硬件外壳。行为层是一种处在浅层的活动,构成企业文化的软件外壳。制度层制约和规范着其他三个层次的建设,是企业安全文化的骨架,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精神层则是物质层、行为层和制度层的思想内涵,是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发电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在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的过程中,必须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安全文化,注重用文化力引导、培育广大职工对安全与健康的自愿、自需、自求意识,用安全文化推动职工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与遵章守纪的自觉性,从而实现职工个人的健康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 刘光明.企业文化:第5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 蒋庆其.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3] 王森.核电企业的灵魂[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5.

篇4

关键词:农机补贴 安全生产 安全教育 排查隐患

1 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制落实

要落实农村的安全生产制度,首先要强化对农机安全生产的领导,要把领导责任落实到个人,明确其领导职责,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管理制度。同时,相关领导者还要从思想层面予以重视,不断提升其管理水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制定专门的农机安全生产指标和质量考核标准,并将其纳入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从而有效地激发领导干部的工作热情。

1.1 建立农机安全生产领导机制。为进一步提高农机安全生产质量,保障农村地区农机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各级领导要加紧部署,根据实际人员情况和生产需要成立专门的生产领导小组,确定主要负责人,并由其负责整个项目工作的安排和管理,统一划分责任范围,实行责任到人,保障农机安全生产。同时,基层组织也可以根据其自身发展需要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组织网,并制定相关质量监测机制,定期开展农机产品定向检查工作,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并对负责生产的相关人员开展定期培训,不断提高其生产技术水平。

1.2 强化领导干部的安全生产意识。领导干部是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的主要力量,承担着保障国家财产安全的重责。因此,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强化其领导责任意识,优化内部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全面规范管理细节,及时排除农机安全生产中可能存在的隐患。另外,领导干部还要认真分析当前生产形势,根据内部组织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机安全生产规划方案,明确生产任务,制定严格的生产规范和管理制度,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1.3 严格责任负责制,实行责任倒查。在日常生产工作中,要想进一步强化生产单位的责任意识,引导其自觉规范其生产行为,就必须从制度层面予以严格要求。因此,生产单位要严格农机安全生产责任负责制,实行责任到岗、责任到人,制定安全生产目标,并将农机安全生产纳入生产单位的绩效考核计划当中,严格安全生产管理。另外,一旦出现安全生产事故,有关部门要依据责任倒查制,明确责任负责人,并依法作出相关处理。

2 宣传教育是基础,长效机制是保障

2.1 要做好安全生产的宣传工作。宣传工作是安全生产教育的思想动员,要深刻认识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学习《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理管理条例》等条例,深入落实《河北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的基本准则,提高对安全理论研究和安全法律研究的水平,总结宣传教育经验,积极培养安全使用农机的文化,强化安全教育,提高对非安全生产、操作的警示级别。

2.2 积极运用有效手段开展各项安全生产宣传活动 生产单位为进一步强化生产人员的责任意识,可以积极运用各种有效的宣传手段,定期开展多种层次的主题宣传活动,引导其自觉遵守生产规范,不断提高其应对安全事件的能力。另外,生产单位还可以深入基层,建立专门的农机安全生产宣传组织,设立安全生产宣传栏,举办主题演讲,进一步扩大农机安全生产的相关法律、规章、政策、条例等,并通过具体事例增强宣传效果。

2.3 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为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模式,相关单位要积极转变其生产管理机制,优化内部管理组成,充分发挥组织的“内核效应”,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一是坚持以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为依据,强化内部生产人员的法律意识,引导其自觉树立依法生产意识,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防止其影响范围的逐步扩大;二是要严格农机安全行政许可制度,相关管理人员要严格管理市场现有生产单位,从源头上进行安全管理,防止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三是要集中开展多渠道的专项整治工作,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生产管理机制。

3 监督检查是手段,排查治理隐患是关键

3.1 对农机具在作业环节出现的新问题要及时排查,重点解决突出问题,加大对监督管理人员的考核,将“三夏”、“三秋”、“节日”和冬季农机安全生产做为重要的考核阶段,与此同时还要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合理调整排查治理工作的重点,尽可能减少不必要安全事故的发生。

3.2 严格按照安全生产规章条例,做好日常性的农机安全监督检查,提高预防机制的效果,对于隐蔽性的安全隐患、危险源要进一步强化治理,做到定期排查,认真记录排查结果,有针对性的解决难点问题。

3.3 建立农机安全生产的专项整治机制。要密切配合公安、交管、工商、质检等部门的抽查管理工作,提高各级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有效落实联合督查执法,对于农机具的安全生产、安全使用、安全管理要做到分类治理,通过专项安全教育落实治理措施。

4 结束语

农机安全生产是一项综合性、长久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完善的防范机制、严格的考评机制、创新的服务机制,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使农机安全生产不断进入正规化、规范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李友,王思平.安全生产是根本兴旺繁荣众望归――安图县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J].中国农机监理,2011(06).

篇5

关键词:煤矿安全科技 面临现状 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150-01

“安全第一,以人为本”是煤矿生产的基本准则,安全永远是煤矿监管人员所要考虑的第一要素。只有在确保采矿人员安全的情况下,采矿工作才会正常进行,才能保证煤炭资源源源不断的供应。特别是在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社会对煤炭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所以利用安全科技来确保煤矿的生产安全,已经迫在眉睫。近几年来,我国虽然在煤矿安全生产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全国各地依然矿难频发,据有关资料表明,去年全国一共发生了11起一次死亡30人以上或者造成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如洪洞“12.5”矿难造成108人死亡、唐山刘官屯矿瓦斯爆炸死亡181人等,这些重大煤矿是事故无疑为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敲起了警钟。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应该得到每一位管理人员的重视。通过建立有效的煤矿生产安全体制和积极研发先进安全生产技术来保证煤矿的生产安全,促进煤矿资源可持续发展。

1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

1.1 煤矿自然条件差

我国煤矿幅员辽阔,普遍地质条件复杂,容易引发重大煤矿开采事故。其带来的威胁主要表现在煤矿瓦斯大、自然发火严重、冲击地压危险性增大、煤矿热害等方面。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不仅给煤矿的开采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而且严重危及开采人员的生命安全。我国所有煤矿几乎全为瓦斯矿井,每年由于瓦斯爆炸引发的矿难事故数量也居高不下,据统计我国去年共发生较大瓦斯事故63起、死亡290人,重大瓦斯事故18起、死亡352人。这些自然条件,是制约着煤矿开采的主要障碍,也是我国煤矿生产所面临的基本现状。

1.2 矿井机械化程度低安全技术装备不足

目前为止,我国在煤矿机械化开采方面所做的工作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在重点煤矿地区的机械化程度为75%,在一些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机械化程度仅15%,全国平均采矿机械化水平不足40%。这导致采矿的许多工作都需要人力去完成。而且,在安全技术设备上也存在严重的不足,在许多重点煤矿区,就连便携式甲烷检测仪、甲烷传感器等一些必备的安全设备配备的严重不足,而且有些矿主一味的追求暴利,没有对矿井区的防尘供水系统、电气防爆系统以及各种安全仪表进行适时的检查和积极的更换,有许多的电气设备仍然被超期服役。这违规违纪的现状都严重的威胁着下井人员的生命安全。

1.3 煤矿从业人员结构复杂管理落后

我国煤矿产业用人非常多,而且农民工使其主要的劳动力,他们普遍文化水平较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且其流动性较大,在专业知识培训方面严重不足,导致很多有很所违章操作的现象。除此之外,我国煤矿安全体系方面也不完善,许多安全管理工作都是有管理人员主观意愿和从事经验,去安排工作。管理技术缺乏,管理理念落后,这也是我国矿难频发的主要原因。

2 煤矿安全科技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

2.1 理论与技术基础研究不够,创新能力不够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煤矿开采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变化。但是,由于煤矿是一个涉及专业领域较广的产业,所以对其安全理论和生产体系的研究较难把握方向。这导致我国的煤矿生产行业一直缺乏一个完善的指导体系,这也是制约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

2.2 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有待突破

由于煤矿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产业且我国的煤矿资源丰富,这导致从事煤矿生产行业的人员较多,而且复杂多样,这导致整个煤矿生产行业处于一个比较松散的局面,所以煤矿安全生产技术一直缺乏研究,对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2.3 科研力量不足、专业人员缺乏

近几年,由于各个高校不断地实施教育改革,许多高校都没有开设与煤矿安全生产相关的课程,这导致科研力度严重的缺乏。而且由于我国对矿难事故频发,导致人们都认为煤矿生产是一个危险性较高的工作,所以人们都不愿意煤矿产业方面发展,这就使的我国极度的缺乏专业人才,煤矿科技工作也陷入人才短缺的境地。

3 煤矿安全科技发展方向

3.1 矿井瓦斯灾害防治技术

抽放瓦斯是防治瓦斯爆炸的基本措施。但是我国的地质结构发杂,地质覆盖层的透气性较差,这导致瓦斯很容易在井中聚集。所以应该积极研究煤矿打孔施工技术,并研发配套钻孔设备,提高对本煤层的瓦斯抽放效率,给开采人员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

3.2 矿井粉尘防治技术

我国目前使用的矿井防尘设备,体积较大,移动很不方便,这大大增加了开采人员的施工难度。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的防尘系统排放浓度在5 mg/m3左右,而国外的先进设备排放浓度在1 mg/m3左右,所以我国必须加强对矿井粉尘防治技术的研究。

3.3 矿井应急救援装备的研究

由于近年来我国矿难频发,所以积极研究矿井应急设备可以说是我国煤矿安全科技研究的首要任务,在快速抢险就灾方面,我国尚无成套的专业化技术和设备,所以我国应组织专门部门加大对紧急救灾设备的研究,为救灾决策指挥和事故状态方面提供完善的技术保障。

4 结语

煤矿安全科技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煤矿开采人员的生命安全和煤矿产业的发展,所以笔者认为我国应该加快煤矿安全科技的研发,使煤矿产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加大管理监察力度,使我国的矿产安全“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张景林,崔国章.安全系统工程[M].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

[2]谢季坚,刘承平.模糊数学方法及其应用[M].3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席爱民.模糊控制技术[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4]周静,刘剑.矿井通风系统稳定性的模糊综合评价[J].矿业工程,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