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青少年网络素质教育范文

青少年网络素质教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1: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青少年网络素质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青少年网络素质教育

篇1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 心理健康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116-01

网络的发达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例如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就是一个方面。网络有着开放性和虚拟化的特点,其中不乏一些不良信息,再加上青少年自制力和是非辨别力较弱,使得青少年很容易沉溺于网络,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基于以上,本文简要研究了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应用问题。

一、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青少年正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的不成熟使得其有着强烈的猎奇心态和探索欲,自制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较差,渴望张扬个性,情绪波动明显,在理想自我和显示自我发生冲突的时候,很容易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期盼从网络中寻求自我满足。

网络世界角色混乱,人际情感缺失,充斥道德失范的现象,这很容易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从而衍生人格变异、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青少年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分清虚拟与显示,从而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由此可见,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应用探讨

(一)纠正认识偏差,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及认识还存在诸多盲点,许多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疾病诊断和治疗,这种观念十分落后。对于学校来说,应当将心理健康归入素质教育的范畴,以网络时代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为依据,针对性地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二)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网络心理素质

一方面,应当将广大青少年作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发挥引导和辅导作用,真正做到以青少年为主体,在积极提升自己网络技术水平的同时,要及时与青少年进行交流和沟通,跟踪青少年心理变化和动态,通过启发、引导、转化和辅导等方式,让青少年自主接受心理健康辅导,同时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此外,可以通过开展网络沙龙、征文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要多渠道、多方式加强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力度。对于学校来说,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开设网上心理测试栏目等,同时可以组织网络创意大赛、动漫人物设计大赛等,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针对性地展开教育,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上网意识。

(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

完善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是开展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当前许多学校都设立了相关机构,但利用效率不高,缺乏合格的心理咨询师,高校应当积极提升重视程度,并配备数量足够、专业素质过硬的心理咨询人员和辅导人员,做好相关调查工作,设立青少年心理健康预警制度、干预制度、教育制度和跟踪服务制度。

(四)加强校园网络规范化及法制化建设

首先,应当明确职责,净化网络环境。以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点为根据,成立专门机构,与学工处、宣传处、教务处及保卫科等相关部门合作,明确各方职责,净化网络环境。

第二,应当建立网络安全体系。学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校园网络管理细则》,并结合网络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监控网络信息的流入和流出,控制不健康信息和非法信息传播。

第三,要强化学生的法制意识,规范其上网行为。通过加强法制教育的方式来提升青少年法制意识,引导青少年自觉规范上网,保证网络心理健康。

(五)构建良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环境

一方面,高校应当肩负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责任,结合网络时代青少年易出现的心理问题,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通过文体活动举办等手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加强班风学风建设,潜移默化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另一方面,应当积极注重家庭教育的作用。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此外,社会环境也应当发挥正面教育作用,消解不良社会风气,传递正能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应用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立足于新的教育观,从良好校园环境构建、提升学生网络心理素质、加强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着手,保证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全面落实和应用,从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社会工作 青少年网络成瘾 优势视角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036-01

引言

伴随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受到青少年的青睐。然而,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助于青少年获取丰富的知识、拓宽视野、提升素质;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意志力不强的青少年而言,无节制地使用网络,会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严重的甚至损害其身心健康,这种现象称之为“网络成瘾”,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当前,中国信息时代青少年成长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有可能演变成为个人的成长问题、家庭问题甚至社会问题。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综述

(一)网络成瘾的定义及相关表现

网络成瘾,心理学上定义: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上网行为冲动失控。主要表现为社会、心理、生理功能失调,上网时间上失去自我控制,不惜增加网上停留时间达到自我满足,完全沉浸在虚拟的网络游戏中,以此来满足在现实世界中无法满足的自我,或借此来消解在生活中的压抑和不满,逃避现实。网络成瘾的后果是:情绪低落、缺少睡眠、精神不振、兴趣低落、生物钟混乱、饮食减少、体重降低、思维迟缓、社会行动减少等。然而,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不能简单地从生理学、心理学或者教育学入手。作为一种专业化的综合性的社会服务活动,社会工作者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实际情况,给予个案或者小组形式的辅导治疗,不断强调治疗和发展并重,使得社会工作对于介入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愈加重要。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原因分析

1.青少年自身因素。叛离精神为主导因素的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和心理日趋成熟,对独立和自由的渴望每日递增。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希望被看成是独立的个体,是绝对自由的,但是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他们,经济能力和决策能力的限制决定了其不可以为理想中的自由买单。

2.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单位,是社会化最初的场所。家庭成员内部的关系、和谐程度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各方面的问题和压力都会导致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不能专一,造成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疏远,这就使得青少年存在感和被爱感减弱,从而转向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找现实生活中缺少的部分。另一方面,由于某些家长的不当教育方式和错误观念,盲目的排斥网络,更激起青少年的叛逆心理和好奇心理,使得一部分青少年把网络当成逃避现实的工具,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

3.学校环境因素。学校是青少年学生时代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和成长环境,健康的学校环境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尤其重要。当今,虽然提倡学生综合素质,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依然普遍存在。学校的填鸭式训练,考试排名压力、高考升学压力等使一部分青少年选择用网络游戏和网络工具来发泄他们内心的苦恼和焦虑,暂时逃避现实的学校生活。

二、优势视角理论在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中的运用

优势视角理论,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意味着应当把人们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而非关注其问题和病理。其核心理念:相信人们天生具有一种能力,即通过利用他们自身的自然资源来改变自身的能力。该理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矫治和干预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根据优势视角理论,面对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时,社会工作者既要看到案主存在问题的一面,也要发现该案主所拥有的资源与潜能,协助案主意识到自身所处的境遇其实是另一种获得新生的机会。例如,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社工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运用已掌握并且运用自如的网络技能?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对网络的熟悉程度和使用的娴熟程度是否有利于提高其自尊心?是否有可能利用青少年网络娴熟的技能帮助他们获得诸如职业等资源?这种优势视角下,对“优势”的突出与强调,有利于激发案主自我帮助的潜能和潜在动力,从而真正实现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核心目标。

三、结束语

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自我探索与认同、人际关系等也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加上网络很强的吸引力,易造成青少年过度使用和迷恋网络现象。社会工作者应整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力量,运用社会工作实务方法和技巧,对青少年进行危机干预,并结合青少年的基本特征和需求,研究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规律,探索青少年工作专业化建设道路,不仅有利于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减少和解决,更有利于青少年适应社会环境,推动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海宁.小组工作在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中的应用[J]. 社会工作, 2006.

篇3

关键词:团体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

社会心理学认为,沉迷于网络的现象主要是指在网络环境下,人们过于的依赖网络,最终达到影响心理机制发育的程度,对外表现出来便是人们的外在行为失调,出现网瘾症状。根据权威数据显示,我国网瘾人群当中,青少年的比例达到了14%左右,面对如此庞大的青少年网瘾群体,可见在我国进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矫正已经不容忽视,需要引起多方的关注。

一、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其矫正

我国学者对于青少年的网络成瘾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解决网瘾产生原因可以从以下几种层面进行分析。即精神分析学、生物医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从中可以得知,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非常之多,所以在解决这一问题时要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分析诊治。如,我国著名学者杨昕就从临床医学、教育学、心理学对网络成瘾的防治防治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梳理。从临床医学上进行矫正的方式主要是药物应用,让网络成瘾者使用抑郁药和精神稳定药物;从教育学的视角进行矫正的方式主要是在我国应用,如陶宏开的素质教育法、杜鹏俊的苦难教育法等;从心理学的视角进行的矫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心理治疗法,如厌恶疗法、精神分析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二是,心理干预法,如采取的奖励或惩罚等强化干预法、团体心理辅导法、转移注意力法等。

二、 团体干预的工作理念与方法应用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的必要性

(一) 青少年的身心特点

在矫正青少年的网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不能够仅关注青少年的行为表现,还要关注其心理的状况。因为即便在行为上避免了青少年上网的可能,其心理还存在网瘾的话,最终还是会在行为上释放出来,这种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的。青少年时期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价值观正在逐渐的成形,其心理、生理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在生理上其身体的所有器官都会开始迅速的发育,身体趋于成熟。而在心理上,其拥有极强的好奇心与虚荣心,对一切事物都抱着尝试的态度,性格中隐藏着一丝叛逆,追求刺激是他们的标签。他们受到外界的影响会冲动,他们渴望自由与独立。不过由于其缺乏了相关的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在认识事物时会较为片面。正是由于身体、心理共同表现出青少年时期的不成熟与不确定,因此,在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下,极容易误入歧途。

利用团体干预方法来矫正青少年网瘾依据的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既将人放在第一位置,关注其内心状况,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根据团体干预的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所确定的矫正策略,能够时刻并充分考虑到青少年的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故而这种矫正策略也能够得到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认同与接受。

(二) 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方法的缺乏

根据当前对青少年网瘾进行矫正的现状来看,主要还是集中于对青少年行为的控制,即在特定的场所开展矫正措施来限制其行为,最终达到短期内的矫正目标,这样的方法存在部分的缺陷,主要有:首先,在矫正的过程当中对于青少年网瘾的治疗认识的不够清楚、明确,管理上出现了极大的混乱,最终导致矫正工作难以顺利的开展且效率低下。甚至有些研究的学者提出了通过行政管理的模式来促进矫正工作的开展,直接的将这一行为蒙上行政色彩,只为达到目标,过程在所不问,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在所不顾。这样的方式注定不会有较大的成效。其次,在矫正过程中实施的对象过于单一,人们只关注从青少年的行为上对其进行限制和改正,较常见的就是在学校或者是家庭等特定的地点或者场所接受一些简单的药物治疗以及心理辅导。类似于国外的专业性矫正机构在我国的数量是少之又少,现阶段正需要的就是专业的矫正方式和策略,因为它们的缺乏导致青少年网瘾的矫正工作无法进入到少年们内心的深处,即便短时期内戒掉了所谓的网瘾,但受到某一特定因素的影响,极易再次发生沉迷于网络的情况,没有办法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此外,由于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工作是在传统的行政框架下进行的传统式矫正方法,大大降低了矫正的效果,也就影响了青少年网络矫正的效果。因此,当前我国迫切需要一种独立于行政体系之外的且又适合于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的专业性方法,而团体干预的社会工作理念恰恰能够满足这一要求。

三、 团体干预的工作理念与方法应用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的可行性

(一) 团体干预的工作性质与服务理念

基于团体干预的工作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各自的关系、特点来看,之所以团体干预的工作理念与方法能够运用于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矫正工作中,是因为团体干预的社会工作理念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在功能和目标上拥有诸多的共同之处,尤其是团体干预的工作性质以及其服务宗旨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的结合最为密切。

1、 从性质上看,团体干预工作有着多重性质

从性质上看,团体干预工作存在着了多重的性质,具体分为工作实务中的团体干预工作和实践中的团体干预工作,不过二者的所有理念都是在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团体干预根据开展措施的不同分为专业性质的团体干预以及制度式的团体干预。前者主要是依据专业的社会工作知识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自身具备的技能来达到助人的目标。而后者则主要是将社会的福利制度、的各项法规政策作为出发点和行为准则来助人。团体干预的社会工作最明显的特征便是助人,基于此,其在开展工作的过程当中便逐渐的延伸除了很多工作的方法,例如小组工作法、社区工作法、特殊的个案工作法以及社区行政工作法。除此之外,还创新的扩展了实务的工作领域,其中包括健康、青少年、儿童、精神卫生、教育、商业与工业、司法体系、收入维持和就业等。其服务的人口范围也有所扩宽,成年人、老人以及儿童都成为其服务的对象。另外其介入了多项领域的问题,有针对地区家庭贫困的,家庭暴力的,还有种族歧视,残疾问题等非常的宽泛。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团体干预的社会工作其视野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矫正方法以及矫正策略可选择性的多重性,故而其能够为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提供更多、更丰富、更切合实际需求的矫正策略。

2、从服务理念上看,团体干预将人的意义放在首位

从服务的角度上看,不论是进行团体干预还是对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进行矫正,都需要以人为本,将人放在工作的第一位置上。不过进行矫正工作是一项复杂又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因为最终的目标是为了能够矫正掉青少年的网瘾,而不是短期的戒除,值得注意的是还需要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感化,让其真正的回归到现实的生活当中去。就笔者观点来看,感化的作用与意义远远高于行为上的网瘾矫正。这与团体社会干预工作的核心出发点不谋而合,将人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助人解决问题。而以宏观的视角进行扩大分析,则是使社会更加的和谐,让人得到生存、发展、进步。

(二) 团体干预的实务探讨

在进行团体干预社会工作的时候必须要坚持基本的原则,即助人与自助并行,将解决社会上所存在的问题作为根本的目标。团体干预社会工作是具有社会性的,由于会解决社会问题,因此便会对社会问题本身介入。而团体干预的社会工作不仅仅要强调对人治疗与发展并重,而且还要将这些团体干预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始终处于平等地位,并协助案主共同解决问题。基于此,将以“自助”为主要目标的团体干预社会工作用于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能够从微观层面拟定出科学实用,具有针对性的小组工作计划用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矫正工作中。

结束语

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是一项复杂且系统性的社会工程,因此具体的矫正工作中,要求以广阔的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为基础,在运用团体干预社会工作的理念下,运用专业的方法来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进而促进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的进一步提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衍治.团体心理干预方式改善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可行性[J].中国临床康复,2005,20:81-83.

[2] 欧居湖.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

[3] 吴贤华.青少年网络成瘾者人际关系特征及其综合干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4] 邓验.青少年网瘾现状及监控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2.

篇4

【关键词】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安全;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

国内外各种不良网络文化内容的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深入,引发了很多问题。面对因上网而引发的各种问题,通过强制的办法使青少年拒绝网络是不切实际的,只能理性面对,对其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网络媒介素养。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已是网络信息时代对人才教育的要求。

一、网络文化和网络文化安全

网络文化指以网络为平台,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支撑,以数字化形式为表现形态,对人们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念产生影响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安全指网络文化中包含的各种信息内容的安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网络文化内容(特别是多媒体内容)缺乏严格的监管和监控;二是对网络文化内容的消费缺乏正确的引导。

二、网络环境下对青少年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W络媒介素养是指儿童与青少年接近、分析、评估网络媒介和利用网络媒介创造信息的能力。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媒介素养教育中的重要部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增强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提高其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的辨别、分析、解读、批判和利用能力。其核心是强调青少年要积极利用网络媒介,教会青少年对网络信息进行正确的识别、树立起批判意识并且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青少年是网络媒介的主要受众之一。从身心发展特点来看,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期,具有旺盛的知识欲求,强烈的好奇心,极强的模仿性,因此,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是他们的道德信念和价值判断标准尚未成型,对外界的认知以及辨别能力也不够完善,这决定了未成年人极易被大众传媒所带来的负面信息、消极因素以及价值观念各异的信息所影响和浸染。这不仅会影响青少年道德观念和稳定的价值观念体系的形成,甚至还会影响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三、网络文化安全视角下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

网络文化安全分为三层,即网络物质文化安全、网络制度文化安全和网络精神文化安全。从网络文化安全的角度来看,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网络媒介素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积极构建我国网络文化安全预警平台和评价指标体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网络文化迅猛发展,网络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其管理对象趋于复杂化,而社会问题也趋于网络化,这给我国的网络文化环境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由于网络立法不够健全和完善,网络法规的可实施性不强,网络文化安全缺乏必要的检测和管理,使青少年深受网络文化负面价值的毒害,如“网瘾”、“网恋”、“网络孤独症”等。应将网络文化中的不健康内容采用技术手段过滤掉,给青少年创建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努力:2007年国家八部委在全国各网吧强制推行网络防沉迷系统,以挽救日益增多的网迷少年;2009年7月份工信部在全国正式推行“绿坝”软件,以屏蔽不良网络信息。但这还是不够的,我们在重视网络文化的弊端、抑制其负面影响的同时,还应看到网络文化的正面价值,使其发挥积极的功效。因此,要充分认识我国网络文化的特点、功能和发展趋势,建构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我国网络文化安全防范体系的政策建议,用于指导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的政策法规建设、安全防范系统体系结构和系统平台的开发、网络文化监控系统的研制和网络文化安全预警平台的研发。

(2)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出台保护青少年的网络法律法规。健全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规范网络行为、加强网络管理,是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性保障。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3.24亿,同时《2011年度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指出,大约60%的网络游戏玩家是青少年。因此,要给青少年一片洁净的网络天空,首先应该从办网者做起,要加强对网络信息传播和网络游戏的监管力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兴起网络文明之风。其次,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行为,使青少年在网络时代能够健康成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台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已迫在眉睫,并让其成为网络行为的一种硬性外在约束。但是要将这种外在约束促成青少年网络行为规范的内化,以形成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使青少年成为自觉维护网络社会文明的网络使用者,还需要借助网络管理的约束力,因此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还必须和网络管理相结合。

(3)利用多渠道加强网络文化安全教育,培养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国家和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大众传媒,而学校则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积极宣传网路文化安全知识,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教育,让网络信息时代的青少年应具备计算机网络和使用网络检索信息的基本知识,对网络信息具有判断、筛选、解读的能力。因此网络文化安全教育的首要内容应是加强网络知识教育,让青少年掌握最基本的网络技术;其次是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使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价值、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注意保持健康的网络心理和防止来自网络的威胁;三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特别是在中小学及大学课程中要设立网络道德教育课程,使广大公民在网络社会中能够遵纪守法和道德自律,同一切“黑客”和“黄、毒、赌”非法网民划清界限,进行坚决斗争。尤其要把网络技术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鉴别分析和解读能力,在利用网络媒介的过程中成为媒介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4)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学校是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更应大力推广和普及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让媒介素养教育走进学校课堂。除此之外,还需要借助社会的各界力量辅以学校教育,如家庭、媒体和社会组织等。家庭方面要充分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因为家长是孩子的最佳保护站。对于家长在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方面该做些什么,研究员卜卫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要树立适合儿童的计算机教育观念;不要怕孩子利用计算机玩电子游戏;要帮助孩子们利用计算机满足自己的特别需要;和孩子一起学习网上安全规则;指导孩子采用过滤软件;鼓励孩子使用作出安全承诺的网站;对孩子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提高他们判断信息、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同时,要积极利用媒体、社会组织,发挥其传承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功能,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和社会氛围,给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提供一个良好的导向。

当今时代网络环境复杂,树立网络文化安全意识,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提高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的任务已经摆在我们面前。而了解网络文化和网络文化安全对青少年的影响,对开展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融入学校课程体系,起着重要作用。这是网络时代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有助于促进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谷志远,梁俊娟,杨文阳.信息素养教育的网络文化安全视角.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7(5):21

[2]卜卫.媒介教育与网络素养教育.家庭教育(中小学家长),2002(11):17

篇5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培训方式

公共图书馆作为广大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如何充分发挥出公共图书馆在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公共图书馆馆员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信息社会,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复杂纷乱,公共图书馆必须做好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指导工作,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1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概况

1.1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信息道德是整个信息活动中的行为准则,主要用于调节信息使用者、信息服务者和信息行为的行为规范。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人们获取信息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信息安全、有秩序地传播。信息素质教育包括信息道德教育、信息能力教育和信息意识教育。信息能力主要有获取信息能力、处理加工信息能力和利用信息能力。信息意识则是指人们获取信息主体、判断信息和如何有效抓住有用信息的敏感程度。信息意识教育就是培养青少年的信息观察能力,及时、准确地从复杂的信息中发现并利用有用的信息,进而实现个体目标。1.2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开展青少年素质教育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需要。互联网在我国发展的时间比较晚,但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互联网与信息化之间的融合推动了信息社会的发展。在信息化社会中,熟练掌握网络知识和技术,跟上时展的潮流已经成为青少年发展的必然方向。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对于身心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青少年来说,有必要对其进行信息素质教育。

2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培训方式不成熟公共图书馆在青少年素质教育方面的培养主要包括信息技能培养和信息道德培养,其培养方式比较单一,只是单纯采取讲座的方式,并没有结合青少年的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连续性的信息素质教育,严重阻碍了公共图书馆在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2.2缺乏政策上的支持实际上,西方部分发达国家比较重视青少年的信息素质培养,相关政府部门也制订出了一系列关于青少年素质培养的政策、发展规划和教学计划等。而我国根本没有相关政策来支持公共图书馆在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工作,因为缺乏统一规划,所以,对信息素质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是极为不利的。2.3宣传力度不够电子阅览室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一部分图书馆并没有认识到电子阅览室的重要性,再加上社会各界对电子阅览室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人们对电子阅览室的误解不断加深。大多数家长认为,电子阅览室就是网吧,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于他们成长,不主张自己的孩子到电子阅览室内上网。因为公共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并没有阻止青少年玩耍网络游戏,所以,很多家长和老师对阅览室持否定态度。2.4责任缺失我国建立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时间比较短,在开展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工作中缺少相关的经验,同时,还存在意识上的偏差。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普遍认为,青少年素质教育是学校的主要责任,与图书馆没有直接关系,政府部门也没有专门针对公共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硬性指标。正是因为责任缺失,使得图书馆没能承担起自身的责任。

3提升公共图书馆的作用

3.1完善的信息素质教育体系公共图书馆应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素质教育体系,加强教育读者对图书馆的认识和利用,使青少年可以熟练掌握基本文献信息检索方法和相关的检索工具,不断提升青少年鉴别文献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根据青少年的实际需要,将导读与导航服务相结合,进行连续、不间断的辅导。另外,要不定期举行各种宣传活动,例如开展读书活动,对青少年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活动,向青少年介绍识别网上信息的方法,适时加强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青少年是信息社会的主体,应不断提升他们利用信息中的道德自律意识,抵制网络游戏,合理使用信息,促进信息社会的发展,以完成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3.2合理利用馆藏资源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应及时调整对青少年的信息素质教育工作。网上信息资源的出现并没有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仍旧是以纸质图书为主。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应加强建设特色馆藏,确保其具有权威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在印刷纸质版文献时,还要实时采购一些电子文献,使青少年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另外,还要结合公共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建立特色的馆藏数据库。目前,有很多公共图书馆都将网络资源作为未来建设馆藏资源的重要内容,开始加大建设网络资源的力度,为更好地开展青少年素质教育提供了条件。3.3提升馆员的专业素质为了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在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要不断提升馆员的专业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新形势下,对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不断吸收新的信息知识和来自信息社会的挑战,还要做好青少年的信息素质教育。众所周知,公共图书馆是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青少年自身的信息素质和掌握的技能可以很好地反映出青少年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也是社会对综合人才的基本要求。

4结论

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主要是以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展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时间比较晚,培训方式还不成熟,缺少政策上的支持,宣传力度不够等,还有很多问题急需解决。公共图书馆只要将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放在首位,脚踏实地,充分利用图书馆内的资源,营造良好的青少年素质教育氛围,才能逐步完成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培养。

参考文献

[1]巩明英.论图书馆在培养青少年信息素质方面的作用[J].学术纵横,2014(08).

篇6

一、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关键。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应当着力增强其针对性、普遍性和适用性。在内容上,应围绕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法律进行普及宣传,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这些法律较为常用,有助于青少年了解自身的行为界限,避免年少轻狂,恣意妄为,因一时冲动滑向犯罪深渊。在方式方法上,应根据青少年各个年龄段的不同特点,编写适合其生理、心理特点的法制教材,采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案例,运用主动引导、集体参与、自由讨论等方法,使青少年带着兴趣学习法律。在教育对象上,除青少年外,还应当包括青少年的父母、老师、社区工作者等与法制教育有关的人员,对他们进行法律基本知识培训,为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营造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效果评估上,要多听取青少年的意见,让青少年拥有对法制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真正做到让青少年自己来评估法制教育成效。

二、加强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帮助和预防犯罪

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帮助和预防犯罪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中之重,是探索和实践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和突破口。加强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帮助和预防犯罪,一方面要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的调查摸底,通过规范使用统计方法,科学利用统计分析软件,摸清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底数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重点青少年群体动态信息管理系统,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根据各个群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管理和服务措施。针对闲散青少年,主要采取强化监护、学习辅导和就业培训等措施,做到生活上帮困,学习上帮助,行为上纠偏,就业上扶持;针对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注重采用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等方法,切实提高临界预防实效;针对服刑在教人员的未成年子女,及时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困难,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保障他们基本的学习和生活条件;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通过“假期学校”、“代管家长”等多种措施,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和独立生活能力;针对流浪乞讨青少年,着力解决其家庭回归、就学就业和职业培训等问题,促使他们重新回归社会,回归正常的家庭生活。此外,要进一步转变工作理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以理念创新带动工作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和方法手段创新,逐步建立重点青少年群体长效工作机制,促进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帮助和预防犯罪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三、加强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和重要载体,也是青少年学习、生活、娱乐和就业的重要场所,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加强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要把人力、财力和物力更多投向社区,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奠定坚实基础。要健全工作机构,街道(乡镇)要建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社区(村)要建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联席会议,做到合理分工、制定措施、明确责任。壮大工作队伍,充分调动社区群众的积极性,动员组织党政干部、社区民警、青年志愿者以及离退休老同志投身预防工作,建立以青少年事务社工为核心的专兼职结合的工作队伍,推进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建设工作阵地,建设一批社区青少年活动场所,为青少年互助、娱乐、健身和交往提供平台;发挥青少年宫等青少年活动场所的作用,充分利用现有公益场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动员公益性文化娱乐场馆和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所属的科技文化体育设施免费或优惠向青少年开放。

四、加强青少年网络犯罪预防

青少年网络犯罪是指青少年利用网络实施的或者基于网络诱因实施的与网络具有一定相关性的犯罪现象的统称,这种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它侵犯了国家、公民的合法权益,严重干扰了社会秩序,中断了青少年正常社会化的过程,影响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身心健康发展。近年来,青少年网络犯罪作为一种新型犯罪日益多发,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加强青少年网络犯罪预防,要大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切实按照总书记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五项要求,从加强规划、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充实队伍等方面采取措施,加强信息产业发展与网络文化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把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的要求贯彻到网络技术、产业、内容、安全等各个方面,共建和谐文明的网络文化。加强网络管理和监控,坚持政府主导与多方协调相结合,在进一步做好行政手段监管和技术手段控制的同时,加强和完善网络立法,推动行业自律。大力开展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将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到素质教育、公民教育高度,积极推动在中小学校开设网络素养教育课程,鼓励相关社会团体和公益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和教育活动,逐步提高青少年网络知识涵养和网络运用能力。适时启动预防未成年人网络犯罪专项立法,对预防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原则、预防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教育、未成年人健康网络环境的构建、未成年人网络不良行为的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预防和矫正以及法律责任做出明确规定。

五、加强中国特色少年司法制度建设

少年司法制度是一个国家法治进步和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改革和完善少年司法制度是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方面。要坚持符合我国实际与借鉴国外有益成果相结合,既要准确把握国情,从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情况出发,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出发,从把握社会公众对少年司法的新要求、新期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少年司法制度;又要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本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研究和借鉴国外少年司法领域的良好实践、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积极推动《关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配套工作体系的若干意见》的贯彻实施,进一步贯彻落实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及“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加速构建我国少年司法配套工作体系。抓紧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各地在建立和完善少年司法制度过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加强少年司法创新试点工作,在适当的时候将未成年人轻罪记录消灭、社会调查、刑事和解等制度上升为法律。完善相应立法,逐步建立以宪法为指导,《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主体,其他法律法规为补充的少年司法保护法律体系。

篇7

吴方泽“用爱心和科学帮助孩子戒除网瘾”巡回演讲办公室宣传组组长

陶宏开:不能怪孩子,应该怪教育

《青年时代》:有人说听了您的演讲能把有网瘾的孩子拉回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

陶宏开:很多家长看见孩子沉迷在网络里,往往说要把孩子拉回来。其实,我最不同意“拉”这个字,你把他“拉回来”,不久他又会掉进去。我们应该通过素质教育的方法,用理性的心理沟通,去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他们理智地感受到什么是人生的目的与价值。我也不愿意把网瘾说成是心理问题,我更愿意把他当成是一个认识问题、习惯问题,这样更加容易和孩子沟通。

我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就像种花一样,我给它阳光、给它浇水,它会健康成长,但是换个环境,没有阳光,没有护理,花就会枯萎。我现在在全国到处走,就是想把科学的理念与大家沟通。为做好这个工作必须先找到正确的方法。

《青年时代》:国内以百万计的青少年上网成瘾,是不是他们接触网络的必然代价?

陶宏开:国内上网成瘾的孩子这么多,绝对不能怪孩子,这应该怪教育。人们对电脑和网络没有正确的认知,很多孩子,甚至家长都误以为电脑只是一个先进的玩具,70%的人将电脑当作玩具用,其中还包括一些成人也是如此。

我接到过很多家长给我的电话、加急电报、特快专递,去年10月开始,我收到了大量孩子的来信,一开始我以为是网瘾问题,结果有很多孩子说的并不是网瘾,而是说他们的痛苦,有的无法和父母沟通,有的无法和同学沟通,有的无法处理学习压力,有的不知道怎么处理自己对异性的好奇心。我和他们素不相识,他们却找我倾诉,中国的孩子太需要被了解了。

有位母亲给孩子写了一封信,说从今天起,自己就是儿子最真挚的朋友了。结果儿子看见信就跑了。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孩子从心里感觉到这个人是自己的朋友,那这个人才能被孩子当作朋友而接受,而这位母亲的做法,含有一种恩赐的意味,孩子当然不会把她当作朋友。

孩子渴望得到的是平等的交流,要帮助孩子戒除网瘾,一定要得到父母的配合,我本身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父母自己就应该保持一个开朗的情绪,要常常微笑。

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根本,是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抓不到这个根本就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青年时代》:很多人都说您是戒除网瘾的专家。

陶宏开:很多人叫我网瘾专家,其实我不是,我真正搞,也最想搞的是道德重建,网络问题导致未成年人犯罪越来越多,传统文化得不到孩子认同,游戏制造商为了获利而毒害了大面积的孩子和家庭,网吧置法律于不顾通宵营业,接待未成年人,这些都需要进行道德重建。

《青年时代》: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们迷上了网络?

陶宏开:有一位网瘾少年和人谈及屈原及其作品时,这个孩子的评价是无聊。怎么会无聊?这位诗人这么伟大,在古代的名人中,只有他,人民每年都要用节日来悼念。孩子不再认同传统文化。2002年我回国,看见中国文化不健康因素太多了,电视上放的要不就是“某某格格”,一个演员尖叫着跑来跑去;要不就是武侠片,打呀杀呀;一些主持人穿着暴露。还有的媒体上,大肆宣传歌星、影星的桃色绯闻,球场改成商场,这对孩子的健康有影响吗?当然,还有家庭、学校、社会的不良影响。看看中国孩子周围,的确没有什么快乐的东西去玩,孩子们自然就跑到虚幻的网络空间里去了。

《青年时代》:借鉴类似自愿戒毒和强制戒毒的方法来戒除网瘾有效吗?

陶宏开:有一个省曾经组织过一批成瘾者,将他们集中起来与外界脱离联系一段时间,希望通过心理治疗的方法帮助他们戒除网瘾,最终结果我不知道,但是我不同意这种“关起来”的方法,孩子的问题是在社会上养成的,必须要到社会上解决,我们应该帮助更多的孩子戒除网瘾,教会他们做人、做学问、做事业。

《青年时代》:你怎样看待网络游戏?

陶宏开:有人说,网络游戏害了青少年,就该禁止网络游戏,那么刀能杀人,是不是就禁止用刀呢?这个提法根本站不住脚。钱,是好的,关键看你怎么得到,怎么使用它。游戏也一样,本身并没有罪,关键是什么游戏,是不是健康益智的游戏。

《青年时代》:你怎样看待网络游戏生产商?

陶宏开:我曾与一些网络游戏生产商面谈。我对生产商说,你们见过岳王庙的塑像吗?我和网络生产商并没有仇,我呼吁禁止不健康的游戏,是爱护他们,历史是无情的,他们生产引进的游戏毒害了千千万万的家庭和孩子,他们不能背上历史的骂名啊!网游致富几人笑,孩童迷途万众伤。

《青年时代》:你认为家长应该怎样与孩子沟通?

陶宏开:爱你的孩子,不是你说出来的,而是让他感受的。孩子们都有上进的心,家长也应该提高自己的素质,加强和孩子的沟通,让孩子从小懂得怎样生活,怎样做人。孩子就像一盆花,不能浇了水就说声“拜拜”,不管了,这样是不行的。

《青年时代》:你最希望做的事是什么?

陶宏开:我到各地,就希望做两件事,一件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让家长提高意识,防止更多的孩子成瘾。第二就是培训志愿者。

吴方泽:各地都束手无策

《青年时代》:您和陶教授一行在哪些城市就网瘾问题做过巡回演讲?

吴方泽:我们到大庆、吉林、长春、广州、昆明、长沙、西安等地做过演讲,陶教授的演讲都得到了当地家长的积极响应。

《青年时代》:在这些城市里,青少年上网成瘾是不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吴方泽:以前我没有料到这个问题这么普遍。陶教授当初看见媒体上报道一个母亲为了将沉溺网络游戏的儿子拉回来而求助舆论,他当即和这对母子见了面。经过他的帮助,挽救了这对母子。后来越来越多的父母找到陶宏开:教授寻求帮助,陶教授才发现,青少年网络成瘾已经不是个别现象。曾经有人对全国青少年上网问题进行过抽样调查,这个调查以3000人为对象,得出的结论是,网络成瘾的大概占了10%至20%,从中国人口来看,这个数据因为基数很大,算出来就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人群。国外的一份调查显示,在苏格兰,网络成瘾的比例只有6%。在西欧和北美的发达国家,就没有这么严重。所以,网络成瘾,特别是青少年网络成瘾,这个问题,在中国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青年时代》:哪些城市相对更严重一些?

吴方泽:这个现在还没有结论,不过从陶教授接电话的记录来看,河南、安徽、北京等地的求助电话最多,但是这也并不能说这些地方网络成瘾现象最严重。这是一个新的现象,全国各地对此都束手无策。

《青年时代》: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具体的方法呢?

吴方泽:吉林省今年6月开始将实行“零时关网”的做法,到0点,通过技术手段,关掉各个网吧的IP,以此制止网吧通宵营业,虽然这是一种被动的措施,但这也是为一种补救手段。不过这种手段对黑网吧仍然没有办法。

《青年时代》:您认为什么措施能有效杜绝这些黑网吧呢?

吴方泽:基层必须动员起来,发动社区、居委会等组织配合主管部门执法,进行持久的监督,对黑网吧发现一个举报一个,铲除一个,黑网吧就失去了生长的土壤。

《青年时代》:全国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注进程如何?

吴方泽: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最先关注的是媒体,逐渐各级组织和政府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今年,团中央维权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和华中师大素质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开展了“用爱心和科学帮助孩子戒除网瘾”的活动,包括巡回演讲、组织夏令营、冬令营、建立心理矫正中心等等项目。前不久团中央、新闻出版署和中央精神文明办还联合举办了“健康上网,拒绝沉迷,挽救未成年人网络成瘾”行动。

《青年时代》:在巡回演讲中,除了陶教授以外,还有什么专家?

吴方泽:目前还没有,网瘾问题是科技进步发展到互联网阶段出现的一个新问题,在心理学领域,案例上没有什么积累,没有相关的理论,没有相关的著述,现在就缺乏理论的总结与建构。

篇8

【关键词】青少年网瘾;成因、症状及解决方案

1上网成瘾的原因

网络对青少年的吸引力正在迅速增强,青少年在充分享受着网络带来的诸多方便与乐趣的同时,其身心也正承受着网络负面效应的影响。很多青少年网络成瘾,严重影响了生活、学习及身心健康。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就教育失误而言,就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的因素。上网成瘾症的原因主要有4种,分别为:

1.1精神空虚

孩子沉迷于网络,最伤心的是父母。但许多家长并不知道,孩子的行为到了这种地步,其中许多原因是家长造成的。大多数家长平时忙于工作,对孩子的照顾只是满足于“吃饱了,喝足了,穿暖了,兜里有点零花钱”,不知道孩子最近的烦恼是什么,和同学有没有矛盾,有同学总爱欺负他,他该怎么办?孩子在父母那里寻求不到这种爱,于是就到网上寻找,这种孩子会用化名和网友聊天、骂人、畅所欲言。

1.2性格不良

除了家庭因素导致精神空虚外,孩子不良的性格也是容易成瘾的重要原因。据观察发现,容易上网成瘾的孩子大多有不良的性格特征,如性格孤独、内向,不愿意与人交往,当心里有了矛盾、苦恼自己无法排解时,他们便去上网发泄,因为他们发现,网络是一个很好的倾诉对象:键盘就操纵在自己手上,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想说什么就和网友聊什么。很快,这种孩子就会迷上网络。

1.3环境影响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网络已不再是陌生的名词,小至刚入学的娃娃,大到已退休的老人,对电脑都能驾轻就熟。各处的网吧也随处可见,网上的东西良莠不齐,网吧经营者本着赢利的目的,为那些还没有完全具备辨别是非能力的未成年孩子大开方便之门,这样很容易让这些孩子在眼花缭乱的虚拟世界中迷失自己。

1.4学习的压力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中国的孩子们在巨大的压力下丧失了求知的欲望,机械地死读书,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进而逃课,上网吧,沉迷网络。省重点高中的一个高三学生,在高考前就跑进了网吧,上网成瘾,他对医生说,“天天分数,天天学习压力,感觉太累了,只有上了网才有自由的天空。”

由此可见,孩子上网成瘾并不能一味的责怪打骂孩子,很多时候,家长应该思考是什么原因把孩子推向网吧的?平心静气地和孩子谈谈,找到孩子上网成瘾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网络成瘾的症状

网络成瘾属于一种精神障碍疾病,长时间上网会在大脑诸多神经元中制造“上网兴奋点”,这些兴奋点会使大脑对上网产生持续的兴奋,这种成瘾的病理与吸毒、赌博十分相似,也和吸毒、赌博一样很难戒断。主要症状有:

2.1强烈的依恋性

网络成瘾者的心理和行为被上网这一活动所支配,上网也演变为其主要的心理需要,上网时间和精力所占比例逐渐加大,进而导致了个体生物钟的紊乱。当无法上网时,会体现强烈的渴求,甚至产生烦躁和不安的情绪及相应的生理和行为反应,上网后情况好转。上网在其生活中占主导地位,注意力和兴趣单一指向网络,工作、学习动机减弱,生活质量下降。

2.2情感淡漠

成瘾者对网友如胶似膝,相比之下对有血肉联系的亲人则显得更为冷漠。网络成瘾者情绪低落时也不向家人和朋友表露,把情绪隐藏起来转而在网上倾吐和宣泄。另外网络成瘾者由于家人对其上网的限制而与家人时常发生冲突。

2.3人际交往范围变窄

网络成瘾者往往寻求较高的社会赞许性,但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却遇到了相对较多的困难,从而产生严重的社交焦虑。网上社交的游刃有余与现实生活的不断遭受挫折,两者的反差势必导致更多的重复上网行为。网络成瘾者将自己的人际交往转入虚拟的网络空间,现实的人际关系逐渐疏远或恶化,对周围的人和环境采取逃避或对抗的态度。另外,网络成瘾者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降,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2.4意志力薄弱

网络成瘾者虽能意识到过度上网所带来的危害,企图缩短上网时间,但总以失败告终。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制戒除之后,就会变得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网,最后成瘾行为反复发作,并且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倾向。

网络成瘾和吸毒、赌博一样,是一种精神依赖病症,一旦陷入,很难自拔,只有及早发现,及早引导,才能防患于未然。

3青少年上网成瘾解决方案

“上网成瘾症”是一种过度使用互联网行为的心理疾病,它指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对网络产生较强的依赖性而成瘾,在心理和生理的某种尝试行为中产生了愉悦反应, 这种反应的多次重复,就形成了人对愉悦刺激的依赖,正如饮酒,抽烟,赌博,吸毒等等一般。青少年中的上网成瘾者一般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特别是那些内向敏感,现实人际交往困难的人,易沉迷于网络。那些希望得到同学,老师重视但又十分孤独的学生,生活,学习遭遇挫折的学生,家庭不和睦的学生,没有特长,成绩不突出的学生,心情压抑的学生,因为这些青少年在现实中不太容易成功而上网。这不仅令他们忘掉现实生活的各种烦恼,还可以带来心理上的群体归属感,渐渐对网络产生心理上的依赖感,同时也使他们丧失了现实感,混淆虚拟世界和现实,造成网络成瘾。

一般青少年表现出如下特征时,很可能染上了“上网成瘾症”。

一、是上网时间长,而且控制不住时间;

二、是上网时精神极度亢奋并乐此不疲,而下网后则烦躁不安,情绪波动等现象;

三、是上网的行为常常不能自制,宁可荒废学业或事业甚至抛弃家庭,也要与电脑为伴;

四、是工作和学习积极性较差,沉醉和崇尚虚幻的网络世界,对现实生活缺乏起码的热情;

五、是严重者有自虐行为,上网期间不吃不喝不睡,有的因沉迷网上的不健康内容而导致疾病。

那么,如何对待青少年网络成瘾呢?

首先、作为家长和老师要有防范意识,要多和孩子沟通,了解上网的情况,平时留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以及学习情况。有些家长和老师由于不了解网络,对孩子上网听之任之,等孩子出了问题甚至不能及时觉察。父母要想更好地监控孩子的上网行为,应当对网络有所了解,最好是自己也上网,并与孩子讨论,说不定孩子会带你在网上遨游。作为家长要把电脑放在你能看见的地方,不要放在孩子的卧室,最好把它放在客厅里,这样更便于监控。

其次、对青少年上网可以提出必要的约束条件。不要让孩子去条件差,管理不规范的网吧上网,如果有条件,最好买台电脑,让孩子在家上网并对他们实行公开上网,限时上网,还可以尝试安装上网管理软件,限制孩子上网的时间和所浏览的网页。并有目的培养自我的监控能力和良好的上网习惯。

再次、提高青少年的现实交流沟通能力,重塑自信是摆脱“上网成瘾”的根本。加强对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其他社交活动,多与人交往,注意与亲友,同学的关系;多创造人际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把压抑的情绪通过正常的人际交流宣泄出来,让其体验到现实人际交往中成功的喜悦,从而帮助他们重建自信。

最后、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对于孩子的问题更应该加强引导,可以有目的地收集一些健康向上的青少年网站的网址,推荐给孩子,减少孩子上网的盲目性。同时家长和老师平时对孩子进行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培养,让他们明辨是非,提高自觉抵御网上不良信息的能力。

总之,对于在网络中已经迷路的青少年,我们应当理解他们,用心去感受他们,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扰,想方设法转移他们对网络的依恋,充实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多参加如打球,做游戏,锻炼,郊游等集体活动,增强其归属感。同时不要压抑青少年上网的欲望,要使他们有正确的上网态度,在现实中一样能敞开心扉。另外要注意尊重他们的个性,这些青少年大多都聪明,好学,个性强而又任性,如果采取严禁方式,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加重逆反心理,甚至酿成离家出走的悲剧。对于重症成瘾者可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或脱敏疗法,并配合药物调整等,以改善大脑功能和心理状态,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使他们的身心获得解脱。另外要注意尊重他们的个性,这些青少年大多都聪明,好学,个性强而又任性,他们渴望的是坦城,理解和尊重,有些家长采取严禁方式,不仅与事无补,反而加重逆反心理,甚至酿成离家出走的悲剧。对于重症成瘾者可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或脱敏疗法,并配合药物调整等,以改善大脑功能和心理状态,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使他们的身心获得解脱。

结论:我们要不断的激发学生自我建构的意识,进行人格素质的整合发展,实施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成人格教育整合力,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建立健全人格健康发展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

总之,让青少年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他们必定能很好的调控自己的行为,这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拥有健全人格的青少年,是不会深陷网络世界而不能自拔的。

篇9

一、教育意义和目标

进一步教育学生网络道德意识、诚信自律意识、现代文明公民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坚持文明上网,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和远离经营性网吧。引导学生正确应用网络于学业中,树立良好的网络文明道德,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美丽和谐育人环境。

二、领导小组

组长:沙志利

副组长:郑久忠张久华

成员:孟宪军司树生郭全有和各班主任。

三、主要工作内容

1、加强引导、制定制度、严格管理,规范学生上网行为。学校坚持“趋利避害、疏堵结合、重在引导”的原则,把网络文明教育纳入德育工作计划,作为创建先进学校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课的重要内容,提供学生在校园开展文明上网的场地,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文明、健康上网,更好地为学业服务。同时学校建立学生文明上网管理规章并把是否文明上网纳入德育考核指标。

2、结合实际,努力探索开展针对性和实效性强()的网络文明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了辩论赛、班会、板报、宣誓等活动进行网络文明教育。同时,让有条件的老师上网和学生交朋友、聊天,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积极引导他们利用好网络。

3、利用网上学校,加强与家长网络联系。我校开通了校园一卡通系统,方便教师与家长联系,我们要引导家长学习网络技术,让家长和学校共同关注孩子上网问题,一定要防微杜渐,把网瘾消灭在萌芽状态,对经常进出网吧、行为偏常的学生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努力做好教育转化工作。

4、引导学生上健康的网站,抵制不良信息。推荐一批适合中学生的健康网站给学生,并组建我校信息技术兴趣小组,引导学生把精力、时间用在积极向上的网络上。

四、具体措施

一、制作“宣传册”对学生进行网络文明教育

1、宣传册主办单位:网络信息中心

2、网络信息中心宣传册内容:

1)《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2)网络道德文明倡议书

3)网络文明教育实施方案

4)网络文明教育刻不容缓

5)刊载正面宣传案例

刊载的正面宣传材料,主要是教育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学习知识,提高自我,把那些沉溺于上网交友聊天,在虚拟空间里浪费时间和金钱,荒废学业的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6)刊载负面宣传案例

除了正确引导外,我们还将列举一些负面案例来教育学生,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进一步认识网络的利与弊,提高正确而科学利用网络的认识,促进自己健康成长、加快成才。

7)网络文明教育漫画展

8)电脑网络应用知识

向学生提供一些应用技巧,使学生能够对网络上一些不良信息的入侵有一定的防范能力,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9)优秀网站推荐

向学生提供优秀的学习网站,以及校园网资源的分类、使用、获取。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容易获取到所需的知识。

10)学院所有网站列表

11)关于举办网络文明教育征文、征画活动的通知

二、悬挂横幅,张贴标语,摆放小黑板等,条件允许的话聘请专家举行讲座。

三、组织广播征稿

主要由网络信息中心、政教处、团委、广播站组织一次以“网络文明教育”为主题的征稿活动,由广播站开一个关于网络文明教育的专题广播,对好的文章进行广播,营造校园文明上网的气氛。

四、组织主题班会

由网络信息中心和团委组织一次以“做文明网民,上健康网络”为专题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辨别是非,正确应用网络进行学习,对组织好的班级进行拍摄留念,将其剪影在文化长廊展示,并进行表彰。

每个班进行网络文明宣誓,誓词为“我一定自觉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自觉抵制网上不文明行为,上文明、健康网络,做文明、绿色网民。宣誓人:×××。”

五、组织征文活动

发动学生进行一次以网络文明教育的漫画创作活动,好的作品将在文化长廊上面展示,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在全院组织征文活动,获奖文章将在学院“文化长廊”展出,并予以表彰。

六、组织漫画创作教育活动

发动学生进行一次网络文明教育的漫画创作活动,好的作品将在文化长廊上面展示,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七、利用学院网站进行网络法律法规的学习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青少年;心理发展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应用更加广泛,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青少年仍然处于心智发展时期,青少年对互联网技术的过度依赖对其心理发展有着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互联网的网络性和虚拟性能够帮助青少年拓宽交际面和视野,促进青少年的未来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互联网内容的多样化也会导致青少年产生错误的思想观念,不利于树立青少年正确的思想观和人生观。本文就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1 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特征

青少年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定的规律性和特征性,其中目的性缺乏、约束性较差以及依赖性较强等是主要特征。目的性缺乏,指的是青少年对于使用互联网并没有一定的目的,他们上网的目的通常只是无目的的听歌、娱乐、游戏等,上网可能是临时起意或者习惯,不具备任何真实的意义。约束性较差,指的是青少年的上网时间十分不均衡,大部分青少年会选择上网到很晚才会睡觉,部分青少年甚至选择通宵,也有青少年经常在午休时间或者休息时间上网。依赖性较强,指的是青少年沉迷网络的现象,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青少年习惯依赖互联网解决问题,网络依赖性较强。

2 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积极影响

2.1 满足青少年的交往需求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社会交往需求较为旺盛的年龄阶段,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特别渴望能够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与朋友和家人之间形成双向交流。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青少年会发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之余并没有很多的时间可以交往到更多的朋友。而网络的虚拟性和便捷性不仅能够缩短青少年与朋友之间的距离,使实时互动成为可能,还能够帮助青少年在网络中找到更多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这其实满足了青少年的交往需求,能够帮助青少年满足心理上的空虚和渴望。

2.2 帮助青少年释放压力

青少年正处于中学时期,这一时期青少年的学业负担十分沉重,加上青少年正处于叛逆和渴求被理解的心理发展阶段,他们对于家长和教师的不理解会产生各种苦恼。此时,网络的发达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情绪发泄出口。青少年可以在网络中游戏、听歌或者看视频等来缓解精神压力,进行适当放松,还能过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向网友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这说明,网络对于青少年心理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可以很好的帮助青少年释放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促进青少年成长。

2.3 拓宽青少年的知识面

互联网不仅具有虚拟性、交互性的特征,可以让青少年在网络中无拘无束地与人进行交流,它还具有信息量大、资源丰富的特征,可以帮助青少年扩展知识面,促进青少年的发展。就学习来说,互联网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视频,青少年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搜索更多的教学资源,加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3 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消极影响

3.1 网络成瘾危害大

青少年对互联网的过度依赖容易造成网络成瘾。所谓网络成瘾指的是青少年对互联网异常的依赖,以致形成了明显的心理和社会损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需要从两方面来分析:第一,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娱乐性对青少年的吸引力较大,青少年在长期的上网过程中逐渐上瘾;第二,青少年逃避现实的需要。部分青少年感觉到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了痛苦的回忆,因此希望能够借助网络世界来逃避现实。因为网络世界中,青少年只需要能够玩好游戏就可以获得成功和喜悦,难度小而且成功率高,不会让青少年有过多的压力。因此,青少年选择沉浸在网络世界中,心理健康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甚至有可能造成精神失常。

3.2 错误思想观的形成

互联网拥有丰富的信息量,其中不仅包括正面、积极向上的内容,还包括低俗、暴力的内容。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成熟,在对事物的认识和自我控制方面还存在较大的缺憾,因此极为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误导,思想认识出现误区,甚至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3.3 现实交往障碍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的人们正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阶段,青少年需要利用这一时期的交往技能来获取更多的朋友,形成更加完整的人际交往圈。但是,青少年对互联网的依赖会减少青少年与现实生活的沟通和交流。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下,青少年大部分均采用人机互动模式来交往更多的朋友,并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对人进行生活、学习甚至是情感上的交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约青少年的交往时间,降低青少年的交往成本。但是,过度的依赖互联网却使得青少年忽略了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重要性,部分青少年甚至根本不会在现实生活中与人正常交流,只会利用手机或者电脑进行人机交流。更有实验表明,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青少年在网络中所表达出来的人格和现实中的人格存在很大的差别。这就说明,青少年已经逐渐产生了现实交往障碍,甚至将学习和工作的重心放在了网络世界而非现实世界,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影响十分严重。

4 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不良影响的应对对策

4.1 教师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

教师在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若想有效防范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不良影响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要对互联网相关知识进行适当的解说,引导青少年对互联网产生客观的认识,避免青少年过度依赖和沉迷网络,影响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此外,教师必须认识到,大部分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原因是由于学校的压力太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重视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切实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青少年的升学率,对青少年的学习压迫较大,导致青少年在学习中遭受的压力和挫折较大,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情绪和逃避现实的心理,最终对网络成瘾。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要充分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实行素质教育,降低青少年的升学压力,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4.2 家长要加强对青少年的互联网教育

家长对青少年的监督和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家长应该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健康的网络环境。健康的网络环境指的是家长对青少年上网采取的态度应该是科学而合理的。一味的禁止青少年上网或者让青少年长期、随意的上网对青少年的发展均不利,家长应该给青少年制定上网计划,规定青少年每日可以上网的时间,帮助青少年提高上网自制力;其次,家长应该要加强与青少年的交流,增强青少年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减少青少年的孤独感和寂寞感,这样青少年就不会过度依赖网络。

4.3 增强青少年的自控力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还是要依靠青少年自己。只有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控制力,才能够避免青少年过度沉迷和依赖网络,从对自我身心发展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而要增强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则需要学校能够加强对青少年意志的锻炼和道德意识的培养,使青少年能够正确认识到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网络中不良信息的诱惑。

5 结语

综上,青少年上网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目的性缺乏、约束性较差以及依赖性较强等。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积极影响是能够满足青少年的交往需求、帮助青少年释放压力以及帮助拓宽青少年的知识面,而消极影响则是网络成瘾危害大、青少年错误思想观的形成以及青少年现实交往障碍的产生。要消除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不良影响需要教师引导青少年正确认知网络,家长加强对青少年的互联网教育以及增强青少年的自控力。

参考文献:

[1]刘启刚.论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消极影响及易诱发的犯罪[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3:22-24

[2]尹渭莉.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11:104-105

[3]魏宏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心理的负面影响及其修正[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170-172

[4]郎瑞冰,吴吉惠.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5,08:74-75

[5]操学诚,牛凯,赵曙光,王玫玫.青少年网络暴力现象与预防研究[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2,09:12-22

[6]邓林园,武永新,孔荣,方晓义.冲动性人格、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交互作用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02:169-176

篇11

[关键词]网络安全技术;管理;网络;建设;犯罪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8)06-0184-03

一、网络安全问题与计算机信息系统

网络安全技术不但要求防治计算机病毒,而且要提高系统抵抗黑客非法入侵的能力,还要提高对远程数据传输的保密性,避免在传输途中遭受非法窃取。网络安全产品有以下几大特点:第一,网络安全来源于安全策略与技术的多样化,如果采用一种统一的技术和策略也就不安全了;第二,网络的安全机制与技术要不断地变化;第三,随着网络在社会各方面的延伸,进入网络的手段也越来越多,因此,网络安全技术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计算机网络最重要的是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及其拥有的信息资源。由于信息系统在应用中需要进行安全保护,因此,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问题的研究总是围绕着信息系统进行。

1.网络的开放性带来的安全问题。Internet的开放性以及其他方面因素导致了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系统存在很多安全问题,这些安全隐患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只要有程序,就可能存在漏洞。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漏洞被发现和公布,程序设计者在修改已知漏洞的同时又可能使它产生新的漏洞。此外,系统的漏洞经常被黑客攻击,而且这种攻击通常不会产生日志,几乎无据可查。二是黑客的攻击手段在不断更新。安全工具的更新速度太慢,绝大多数情况需要人为参与才能发现以前未知的安全问题,这就使得他们对新出现的安全问题总是反应太慢。因此,黑客总是可以找到漏洞进行攻击。三是传统安全工具难于保护系统的后门。防火墙很难考虑到这类安全问题,大多数情况下,这类入侵行为可以堂而皇之地绕过防火墙而很难被察觉。四是安全工具的使用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一个安全工具能不能实现期望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者,包括系统管理者和普通用户。五是每一种安全机制都有一定的应用范围和环境。防火墙是一种有效的安全工具,它可以隐蔽内部网络结构,限制外部网络到内部网络的访问,但对于内部网络之间的访问往往是无能为力的。

2.增强网络安全的防护力。首先是网络内部,即个人电脑。我们不能保证电脑用户每一次操作都是正确与安全的。由于如今流行的操作系统或多或少地存在漏洞和缺陷,并且新的漏洞与利用各种漏洞的蠕虫变种层出不穷,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安装防病毒软件来防御病毒的威胁。但是,面对蠕虫、木马程序、后门程序等,防病毒软件并不能起到很显著的作用,因此,一旦个人电脑遭到攻击,就很可能威胁到整个内部网络和核心区域。

其次是网络结构的安全性。通过部署多层交换机,实现多个VLAN和快速收敛的路由,是保证网络结构可靠性的最佳方法。在划分了多个逻辑网络和建立符合应用的ACL的同时,我们更希望能收集和归纳出整个网络的更多安全信息,包括流量的管理、入侵行为和用户访问信息。仅通过网络设备提供的日志、SNMP管理是远远不够的,现今的方法是通过部署IDS/IPS来实现更有效的管理。在核心的节点部署IDS/IPS探点,采集和汇总数据包的完整信息,然后提供给网络管-理人员分析,是一个正确的方法。

3.如何进行网络安全管理。现阶段,为了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防范网络病毒。网络病毒传播扩散快,仅用单机防病毒产品已经很难彻底清除网络病毒,必须有适合于局域网的全方位防病毒产品。校园网是一个内部局域网,就需要一个基于服务器操作系统平台的防病毒软件和针对各种桌面操作系统的防病毒软件。所以,最好使用全方位的防病毒产品,针对网络中所有可能的病毒攻击点设置对应的防病毒软件;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防病毒系统的配置,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自动升级,使网络免受病毒的侵袭。二是设置防火墙。利用防火墙在网络通信时执行一种访问控制尺度,允许防火墙同意访问的人与数据进入自己的内部网络,同时将不允许的用户与数据拒之门外,以此最大限度地阻止网络中的黑客来访问自己的网络,防止他们随意更改、移动甚至删除网络上的重要信息。三是采用入侵检测系统。入侵检测系统能够识别出任何不希望有的活动,并限制这些活动,以保护系统的安全。内部局域网采用入侵检测技术时,最好采用混合入侵检测,在网络中同时采用基于网络和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构架成一套完整的主动防御体系。四是建立网络安全监测系统。在网络的www服务器、E-mall服务器中使用网络安全监测系统,实时跟踪、监视网络,截获网上传输的内容,并将其还原成完整的www、E-mail、FTP、Teluet应用的内容,同时建立保存相应记录的数据库,一旦发现在网络上传输的非法内容,及时向上级安全网管中心报告。五是解决IP盗用问题。在路由器上捆绑IP和MAC地址,当某个IP通过路由器访问Internet时,路由器要检查发出这个IP广播包的工作站的MAC是否与路由器上的MAC地址表相符,相符,则放行。否则,不允许通过路由器。同时,给发出这个IP广播包的工作站返回一个警告信息。六是利用网络监听并维护子网系统安全。对于网络内部的侵袭,可以采用对各个子网建立一个具有一定功能的过滤文件,为管理人员分析自己的网络运作状态提供依据。设计一个子网专用的监听程序,该软件的主要功能是长期监听子网络内计算机间相互联系的情况,为系统中各个服务器的过滤文件提供备份。

总之,网络安全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仅仅依靠防火墙等单个系统,而需要全面考虑系统的安全需求,将密码技术等多种安全技术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高效、通用、安全的网络系统。

二、网络犯罪及防范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被互联网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然而,网络在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同时,网络犯罪问题也如影随形,各种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犯罪行为滋生蔓延,愈演愈烈,成为一个超越技术范围的社会问题。目前,对网络犯罪的立法工作还远远跟不上网络及其技术发展的速度,特别是一些法律规定对这类罪犯的处罚很轻,有的不过是在一段时间内被禁止离开住宅或处以罚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网络犯罪者的气焰。其实在当今社会,要想在电脑网络上从事犯罪行为,并不一定要掌握高深的技术,因为一些黑客(Hacker)专用软件已相当先进。对此一位美国调查官员称:“就算你从来没见过电脑,只需教你按几下鼠标,你便可以侵入到网络中

去。”当然,此话不免有些言过其实。不过先进的黑客软件着实令现今的黑客们如鱼得水,叫人防不胜防。因此,加强对网络犯罪的认识、预防及惩罚力度已迫在眉睫。

青少年的社会经验不足,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再加上青少年明辨是非能力差,法律意识淡泊,以及受青春期特有的反叛心理和追求新奇思想的影响,极容易被各类反面思想所误导,从而丧失应有的思想政治观点和立场,在互联网络这个复杂的虚拟世界中,容易被人利用,也容易受到侵害。据有关资料显示,大多数青少年计算机网络犯罪都是由于缺乏法律意识和明辨是非能力差所造成的。因此,要有效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本着疏导和教育为主、惩治为辅的原则,多管齐下,多方面开辟途径,从客观社会环境和主观因素等方面来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

1.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净化网络空间。涉网犯罪和网络侵权,不仅是法制问题的表现,更是道德问题的集中体现。涉网犯罪与网络道德的不健全有很大关系。解决网络问题,离不开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加强网络道德建设,首先应明确网络道德的基本标准,并使青少年自觉增强网络道德意识。网上交往的虚拟性,往往淡化人们的道德观念,削弱人们的道德意识,导致人格虚伪。爱国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调整个人与国家行为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价值关系的人生价值准则。这一准则体现在网络道德上就是指不在网络上有关损害集体、国家和民族的言论;不做任何危害集体、国家和民族的事情;自觉守法,是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也是网络道德最基本的要求。我们要遵守计算机网络管理方面的有关规定,不对网络系统功能或储存、处理、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等破坏;不利用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等违法犯罪活动;不擅自进入未经许可的计算机系统,篡改他人信息;不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及从事其他侵犯网络和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能正确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提倡网络文明,培养人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是预防网络犯罪的重要手段之一。

2.完善立法,加大打击力度。互联网的立法严重滞后,是造成网络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互联网发展迅速,并且是一个无国界、无时空的虚拟世界,现行《刑法》以及《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许多方面跟不上这个发展的虚拟世界。就我国而言,目前还没有关于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专门法律。虽然有一些互联网的规范性文件,但绝大多数属于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远未涉及当今计算机网络发展及其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网络上的隐私权与网络监察管制冲突问题,司法规则与现实执行问题等等,都需要不断地完善或制定新的法律法规,使之更加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所以,遏制网络犯罪,必须加快这些方面的立法工作。完善网络立法十分必要。

3.加强对网络犯罪的研究,提高维护网络安全水平。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技术,加强网络系统规范化,完善网络秩序,除了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外,网络安全管理也是防范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重要措施。公安机关必须建立高素质的网络警察队伍,强化网络日常的维护、监督和安全管理。同时,国家、企业应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投入与研发,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技术。由于互联网犯罪的高智力性、隐蔽性和远程性的特点,致使网络犯罪较传统犯罪难对付,不易侦破。因此要加强对网络犯罪的研究,提高侦破能力。同时,要根据网络犯罪的特点,提高对付网络犯罪的技术水平,为网络犯罪设置障碍。

4、加强法制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加强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引导作用。教师应多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精神,教给学生必要的上网常识,指导和教育青少年正确上网,安全上网,科学上网,高尚上网。在引导青少年学习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要引入网络安全法律意识教育和职业素养课程,提高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受挫能力及职业素质。培养出较高综合职业素质的复合型网络人才,不仅要求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更要求具备出色的职业素养,如职业道德、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将相关防病毒知识纳入到实践中,提高学生病毒解码能力。父母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择友观,引导青少年参加社会活动。对于家庭入网者,家长可以在电脑端加过滤软件,提取精华,剔除糟粕。家长还应重视青少年青春期的科学教育,引导他们过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

5.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管理,给社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人们利用网络,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从事各种和经济相关的活动。网络经济就是通过网络进行的经济活动,这种网络经济是经济网络化的必然结果。网络化极大地加快了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它有利于发展中国家通过逐步开放和适度监管来利用世界上成熟的技术成果、有用的信息和知识资源,以促进自身经济增长。网络经济,可从不同的层面去认识它。从经济形态这一最高层面看,网络经济有别于游牧经济、农业经济、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由于所说的网络是数字网络,所以它又是数字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中,信息网络尤其是智能化信息网络将成为极其重要的生产工具,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力。从产业发展的层面看,网络经济就是与电子商务紧密相连的网络产业,既包括网络贸易、网络银行、网络企业以及其他商务性网络活动,又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设备和产品以及各种网络服务的建设、生产和提供等经济活动。这就是信息产业界人士所宣扬的互联网经济,它可细分为互联网的基础层、应用层、服务层、商务层。电子商务是互联网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从企业营销、居民消费或投资的微观层面看,网络经济则是一个网络大市场或大型的虚拟市场,其交易额几乎每百天增加一倍。由于网络用户普遍看好这一市场,随着网络的扩大,网络企业的股票市值不断飙升。

篇12

第一,任何一种新媒体/新技术诞生后,都会伴随着进步,同时产生一些新问题

19世纪~20世纪之交,电影产生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电影在西方已被普遍接受,但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20世纪20年代,许多人开始将电影中遍布的爱情、性以及犯罪等主题,视为是对社会道德标准的极大挑战,其中大家最为关心的是对儿童的影响。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引发了各种公众舆论针对“电影对儿童的负面影响”的大争论,由此导致电影业压力加大,调整势在必行。

20世纪50年代,电视业在美国取得了爆炸性的发展。这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迅猛反弹所带来的。从此电视走进了千家万户,得到普及。人们开始每天按照电视的节目表来重新安排他们的生活,电视也就成为了孩子们重要的娱乐来源,这就带来了美国人心中的恐惧和担忧,“电视会对儿童幼小的心灵造成怎样的不良影响?”

回顾电影、电视和互联网诞生后的情景,我们会发现问题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我认为不是简单地呼吁关注、批评甚至禁止这些新媒体/新技术,而是应该客观地、科学地探讨和研究如何应对和解决伴随新媒体/新技术所产生的新问题。

第二,针对新问题,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只有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对策

我们不妨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

针对“电影对儿童的影响”,1922年,美国一个民间的慈善机构佩恩基金资助了一项关于电影与青少年的调查研究。这项研究有许多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共同参与,利用3年的时间研究电影对儿童的影响,得到了13项研究结果。1933年研究结果《电影与儿童研究摘要》发表,这就是美国传播学研究历史上著名的“佩恩基金研究”;这是第一项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一个传播媒介对于一个特定观众群影响的研究,被誉为是“传播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针对“电视对儿童的影响”,最有名的早期研究就是1958年施拉姆等人的“北美洲电视与孩子关系问题”的调查研究。调查历时两年,对北美的10个不同社区进行了11项研究。它的焦点并不是对电视的效果做直接分析,而是放在了研究电视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上,把儿童作为“活跃的行动者”,研究的是儿童与电视的互动关系。

这些经典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有启发性的发现,例如:决定孩子如何使用电视的因素之一是社会关系,即,与家人或同龄人关系不太融洽的孩子,会从社交生活中退缩到电视中,借此逃避生活中的难题;孩子如果带着不良的社会关系所引起的挫折感和攻击性情绪去看电视,更容易记住这些暴力手段,并且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通过对正常儿童和所谓“问题儿童”的比较还发现,正常儿童会回避极端暴力和可怕的内容,而问题儿童则会回避那些“美好的”、“甜蜜的”节目,因为这些节目展示的慈爱的父母和温暖友好的关系会使他们感到不安。研究者认为,这些节目可能使这些儿童失眠或做噩梦,因为它们使孩子想起自己生活中所缺乏的东西。对于大多数孩子是令人舒畅的节目,对那些有特殊背景的孩子来说却可能是痛苦的。所以,家长、朋友和学校对孩子的健康使用电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些有启发性的发现,会让我们冷静地思考,作为家长、老师或社会工作者,我们单纯地指责网络、限制孩子上网并不是有效的方法。要防止孩子上网成瘾,防止孩子被网上低俗内容污染,构建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我们更应该从自身做起,更应该注重构造现实世界(网络外)的和谐文化环境。

第三,目前的研究初步表明,网络对青少年既可能有负面的消极影响,也可能有正面的积极影响

几年来,我们一直在进行一项实证研究,探讨互联网作为一种媒介对青少年使用者创造力的可能影响。创造力是人类能力的最高表现,而创新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是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的两个重点。希望这个研究能对指导孩子合理使用互联网,以及教师有效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工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由于研究经费所限,研究的总体仅限于15岁-18岁的北京城区高中生。

研究发现,互联网作为一种传播工具,的确能够对包括创造性人格在内的使用者的心理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网上的娱乐性内容(如影音娱乐网站)、娱乐性较强的活动(如即时通讯工具聊天、网络游戏等)和娱乐性较强的参与性网络使用形态(如即时通讯工具、论坛等)对青少年的创造性人格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内容、活动或使用形态等,耗费青少年大量的时间,而对青少年的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几乎没有贡献。这种研究结论与以往的一些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即,若把青少年网络使用动机分为实用工具类和娱乐消遣类,则后者更容易引起网瘾和病理性使用互联网。

学习环境和媒体接触对青少年的创造性人格都有重要影响。其中,学习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如学校关系、同学关系等都对创造性人格有较大的正面影响。

影响青少年创造性人格的正面媒介因素中,最主要的是印刷媒体,特别是课外书籍和报纸的使用时间;而互联网的使用时间过长可能会对创造性人格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究其原因,这种负面影响可能主要是由于过长使用网络导致上网成瘾而形成的。

比较不同网络活动与创造性人格的关系发现,网络创作性活动(如网页制作或更新)、网上交流活动(如电子邮件),以及信息资源的获取活动(如使用搜索引擎),对创造性人格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这些活动的影响程度来看,用户参与性、主体性越强的活动,其对创造性人格的影响也越明显。

由于本研究的第一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进行,因此在互联网使用与创造力的关系上,尚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分析。因此,还需要通过第二阶段采用的实验法对本研究的初步结论作更进一步的检验,这也正是我们下一阶段的研究目标。不过由于研究经费所限以及中学学校配合的难度,两年来我们的实验研究进展缓慢,可以说是步履艰难。

第四,希望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真正重视相关研究,给予立项、资助等支持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对相关的研究非常重视,据我所知,几年来,在经费非常有限、甚至在没有经费的情况下,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进行了很多有价值的调查研究,例如2005年度和2007年度《青少年网瘾研究》,2006年度《青少年网婚研究》等。作为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学者,我们在没有任何经费支持的情况下,为这几次调研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报告提供了全力的帮助。

但是,这样完全依靠“艰苦奋斗”和“雷锋精神”支撑的研究是很难长期坚持下去的,所做的有限研究也是不可能取得科学的、高质量的、令人信服的研究结论的。

CNNIC2008年1月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表明,截至2007年12月,中国网民人数已达2.1亿。而这其中,24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占50.9%,也就是说,中国一半以上的网民是24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绝对人数接近1.07亿。换一个角度来看,报告中说,中国网民中学生占到了28.8%,也就是说有6000万学生网民,这些庞大的数字充分说明,为青少年构建一个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积极倡导青少年健康文明使用互联网,已经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篇13

论文关键词:网络成瘾青少年,内涵,诊断,治疗

 

随着现代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出现了这一阶段特殊的一种问题———网络成瘾。这种现象最先引起美国心理学家的关注,并将其命名为“网络成瘾”或“网络成瘾症”或“病态网络使用” [1]。美国心理学会(APA)于1997年正式承认'网络成瘾'研究的学术价值。随着电脑的普及,我国网民数迅猛增加,我国网络成瘾的问题日显突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7年1月的《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结果显示,中国互联网行业继续2006年上半年快速发展的态势。其中网民人数、上网计算机数分别达到了13700万人、5940万台,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23.4%和20.0%。在职业方面,网民中学生的比例仍为最高,达到了32.3%。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在我国已经存在,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该问题会变得日趋严重。因此,帮助青少年有效使用网络,避免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进行研究,是信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一 网络成瘾的内涵

网络成瘾(internetaddiction)指的是个体无法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从而导致情绪焦虑,进而对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的行为表现。尽管对网络成瘾尚没有一致而标准的定义,但是对于网络成瘾这种现象的存在几乎不存在异议。网络成瘾和其它行为成瘾一样,具有六个核心成分:突显性(salience)、心境改变(mood modification)、耐受性(tolerance)、戒断症状(withdrawal symptoms)、冲突(conflict)和反复(relapse) [3] 此外,有研究者从网络成瘾的内容角度对网络成瘾的概念作了较为全面的描述,将其分为网络性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强迫行为、信息超载、电脑成瘾五类。

二 网络成瘾的诊断

在网络成瘾的研究中,研究者面对的最首要的工作是对网络成瘾进行临床上的界定,它的准确性与有效性直接制约着对网络成瘾的预测、诊断、干预与治疗怎么写论文。临床上对网络成瘾的鉴定主要考虑的是以下6个因素:

上网时间 上网时间是判断网络成瘾的自然标准。不过时间在这儿只是一个参考指标,不能武断的规定上网时间超过多少小时就算是网络成瘾,而应该看这个上网时间是否干扰了个体正常的生物节律和社会活动,同时参考个体周围人的评价。

网上行为 个体在网上的活动内容对于判断是否成瘾具有间接的意义。如果个体的网络活动与学习,工作和生活毫无关系,而是无节制的聊天或者是游戏等消极行为,即使时间不算太长,也有网络成瘾的倾向。

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指标心理指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上网改变了个体的情绪状态,个体只有在网上才能体验到放松、兴奋和自信等积极情感;上网改变了个体的认知方式,导致个体产生适应不良和泛化的灾难性的认知模式,并且具有“我不好”或者是“我是一个失败者”这样的核心观念。行为指标主要有:个体需要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以维持一定的满足感的获得;个体对自己的过度上网行为感到焦虑而又无法抵制上网的诱惑;个体试图对家人和朋友隐瞒真实的上网时间和费用等等。

生活事件指标 在作判断时应了解个体近期的各方面情况,如婚姻关系的不和谐、工作上的不顺心以及身体不适等,以确定个体是否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的手段。

直接指标 正常社会生活的恶化是网络成瘾的直接指标,也是网络成瘾的临床判断基准。主要表现在成瘾行为影响了个体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导致人际关系恶化,学习能力减弱,工作效率降低,生活质量下降。

典型指标 主要表现在个体的主要社会生活来自虚拟空间而没有适当的现实生活环境。

三 网络成瘾的治疗

(一)思想政治教育 应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提高青少年的鉴别能力、自控能力,最终帮助其完善人格,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由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来实现的。大量文献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对策中,都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在实际操作中,对网络成瘾的青少年首先进行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好的,才进行心理干预,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

(二)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CBT) 目前国内外所进行的心理干预措施,一般是传统的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心理治疗的常用方法,它包括认知和行为的成分,通常是使患者暴露于刺激,挑战他们的不适应性认知,并训练大脑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要接受心理医生教给他的观念和行为,并反复加以练习以使大脑得到新的学习,久而久之这种练习就变成患者们自发或习惯性的行为。认知行为疗法包括给患者布置家庭作业,并要求严格执行治疗方案。当前国外在临床上对互联网成瘾症患者的心理治疗往往运用这几种技术方法。

1打破定势:打破互联网成瘾症患者使用网络的定势,在相反时间上网,建立一种新的使用网络的时间表,以打破已经形成的不良的上网习惯。

2借助外力制止:采用闹钟或有时间提醒的软件,在上网时间一到时,提醒上网者,必要时可以采取强制措施,如拔掉电源。

3制定目标:要首先选择上网的主要目标,围绕目标分配上网时间,消除毫无目标的漫游现象。

4节制:不让患者使用让他上瘾的网络服务,但可以使用其他的网络服务。

5提醒卡片:列出5个沉迷于因特网的害处和不使用因特网的好处,制成卡片,随身携带,时刻提醒自己。

6个人清单:让网络成瘾者列出自己因上网而失去或忽略的活动,并按重要性等级排出顺序,以提高他们对现实生活向往的意识。

7:个人治疗与支持群体 帮助患者找到最适合其状况的支持团体,适合成瘾者特殊生活状况的支持群体可以提高成瘾者与处于相同境况的人交友的能力,还能减少其对在线群体的依赖,使其获得社会支持。

8家庭治疗:家庭成员协助对患者的治疗,给患者提供认知和情感上的帮助,家庭支持的强烈感受可以使患者从网络成瘾中摆脱出来。

在心理疗法中,还有一些辅助方法与技术,不易归为认知行为疗法,但在认知行为疗法中可能会用到,具体包括:转移注意力法、计划时间表、循序渐进法、社会支持法、生理反馈法等怎么写论文。

(三)解决焦点短期疗法(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SFBT)解决焦点短期疗法是由Steve de Shazer等在20世纪80年代成立的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短期家庭治疗中心发展而来的。该疗法代替病理化的咨询模式,其治疗焦点重在“求解”,而非问题本身,减轻了患者的焦虑和对其“症状”、“问题”的忌讳,提高了患者的自我效能感,使得他们调整力量,积极面对那些需要解决的困难,故易被患者接受。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是近20年逐步发展成熟的心理治疗模式,在西方社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国内解决焦点短期疗法在临床上已开始应用,但解决焦点短期疗法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四)药物、心理干预综合疗法 目前国外用于治疗互联网成瘾症的药物主要有抗抑郁药和心境稳定药。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药物对网络成瘾的治疗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在Shapira(2000年)的研究中,14名使用抗抑郁药单一疗法的上网成瘾患者有5人(35·7%)报告明显或非常明显地减少了上网行为;而在24名使用单一或多种心境稳定剂的成瘾者中,有14人(58·3%)收到了满意的效果[3]。由此可见,药物对因特网成瘾障碍的治疗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网络成瘾进行药物治疗仍处在尝试阶段,我们可以将其与心理治疗结合起来进行。

我国学者杨国栋教授提出了干预网络成瘾综合症的新方法———东莨菪碱加心理干预,据初步实践结果表明,此种综合疗法疗效比较理想。

四 总结和展望

总体来看,目前对网络成瘾的干预和治疗主要是从心理行为的角度来进行的。对于网络成瘾的心理行为治疗主要是依赖认知行为疗法,其它治疗方法还比较少。对网络成瘾的临床药物治疗还处于尝试阶段,还没有发现有效的药物和比较有效的药物治疗模式。在具体的干预治疗中,越来越多的工作者开始趋向于使用综合的方法,特别是一些医院和专门的治疗中心都会使用心理行为和临床药物相结合的方法来治疗。以后的研究应该尝试更加有效的干预和治疗方法,对各种治疗模式的有效性进行比较和评估,探索出有效的治疗模式。

参考文献:

[1]高亚兵《网络成瘾的研究进展》《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7月第4期:40~45。

[2]《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cnnic.net.cn/uploadfiles/pdf/2007/1/23/113114.pdf

[3]Griffiths M D. Does internet andcomputer“addiction”exist? Somecase study evidence.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2000, 3(2):211-218

[4]Dieman MB, Franklin C. Brief solution-focused thera-py withparents and adolescents with ADHD [J]. SocWork Educ, 1998, 20 (4): 261-268.

[5]顾海根.国外网络成瘾研究简介[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5, 9: 31-36.

篇14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引导;人文情怀;心理健康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志曾经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关心未成年人的成长,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是党和国家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开创国家和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的战略工程,也是实现亿万家庭的最大希望和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与社会形式复杂多变,各类思想文化潮流相互激荡,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与价值观念也相应的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广大青少年思想品格的整体状况有其积极健康的一面:崇尚奋斗、追求平等、思维活跃、协作互助等,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已然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将会制约社会的进步。因此,思考并实施如何加强青少年的思想引导工作,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

(一)崇尚“自我”,价值取向错位

青少年崇尚“自我”,即以自我中心,是对自我独特性和能力的夸大感知现象。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青少年容易产生自我贬损和自我服务性的认知偏差,缺乏“同感能力”,即不懂得推己及人、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缺乏与人协调、沟通、合作的能力。有调查发现,在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的回答中,选择“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的排在第一位,“脚踏实地,讲究实际”排在第二位,“能有个好工作”排在第三位,“能为国家做贡献”排在了最后。可见,大部分青少年把实现个人理想当成人生的目标,而把为国家做贡献排在后面,明显表现出自我情绪。这使得许多青少年信仰缺失,盲目地以自我为中心来面对周围的一切,成为引发青少年社会问题的重要源头。这是值得全社会高度重视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二)虚荣心强,享乐思想严重

在新形势下,受社会、家庭以及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不少青少年不清楚品德、人格对于自己的重要意义,不清楚优秀品质和知识的重要性,而是把消费档次的高低当做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于是不少青少年以通过夸耀自己家庭的富有等方式来显示自己的能力,获得心理平衡。他们崇尚穿戴名牌,一味追求享乐,甚至攀比消费水平,进行奢侈消费。他们讲排场,好逸恶劳,对学业、工作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结交一些酒肉朋友,经常吃喝玩乐,以至于思想品德水平低下,抛弃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一些青少年的毕业留言中,“愿你将来做大官,发大财”、“愿你腰缠万贯,泡小蜜,包二奶”之类的不健康留言处处可见,其享乐思想由此可见一斑。更有甚者,因为作为青少年经济尚未独立,自身创造财富的能力有限,当他们日益膨胀的享乐需求与有限的经济条件之间产生矛盾,无法通过正当的途径来满足个人的消费欲望时,一些人就会不顾道德和法律法规的约束,变得冲动而贪婪,从而采用不正当的、非法的途径来满足自身的欲望,以至于跌入犯罪的深渊,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缺乏人文教育,精神生活贫乏

人文情怀是青少年精神世界的支柱,一个缺少人文情怀的人,他的精神生活一定是贫乏的。在当今以应试为指挥棒的教育中,青少年所受到的人文教育是相对缺失的。有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购买图书的情况,“不经常买书”和“根本不买书”的人数占了近三成,可见青少年的读书情况不容乐观,他们的文化生活单一。由于精神生活贫乏,一些青少年生活在梦幻般的空想世界里,往往会为了一个自己也搞不明白的“目标”而挣扎、苦恼,盲目崇拜影视偶像,追逐前卫时尚,视粗俗为潇洒,视浅薄为时尚,视自我为个性。缺少回报意识、担当意识,造成责任感缺失;缺少同情心、同理心、宽容心淡漠等,造成情感缺失;缺少丰富多彩的个人生活世界和追求,缺少健康丰富的生活情趣:直接表现为上网成瘾,甚至吸毒成瘾等。

(四)缺乏理想,思想行为功利化

现实社会中的腐败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也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思想,在青少年思想引导方面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使青少年是非善恶观念模糊,思想行为趋向功利化。无论在人生目标的确定,还是学习方式、就业观念、生活方式等,青少年都十分现实,以经济收入的多少和工作舒适成度的作为衡量标准,相对缺乏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奉献精神。其思想行为功利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缺乏理想与信念,人生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爱国精神、对中国革命及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的了解,民族团结精神淡薄;缺乏尊老爱幼的观念,缺乏感恩意识,懒惰任性,自私自利,价值观念严重扭曲。

二、造成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的原因探析

造成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的原因主要如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方式不健康

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家庭特别是父母的言行、教育方式、等密切相关。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许多父母无度地溺爱、迁就子女,使其养成懒惰、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惯。同时,由于一些家长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其在思想引导方法上或简单粗暴,或自以为是,与孩子缺乏正确的沟通,对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影响,致使这些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妨碍或误导着青少年正确思想的形成及思想道德的良性发展。

(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不得力

在青少年思想教育方面担负着重要职责的学校,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方面同样显得乏力。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不少学校和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较少顾及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停留在表面和形式,导致思想教育在广大青少年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导致青少年心目中只把学习成绩的好坏当做衡量“好学生”、“坏学生”的唯一标准,最终只是为学习而学习。这样长期下来,就会造成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理想教育等思想品德方面所受到的引导和教育严重缺失。

(三)受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影响

首先,受市场经济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增长速度的负面影响,青少年难以在经济大潮中把握自己,失去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其次,科技高度发达,飞速发展,尤其是网络,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缺乏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青少年首当其冲地被深深影响和改变着。第三,成年社会价值标准的混乱、成年人行为的偏离、成年人评价标准的自相矛盾或是自身行为的表现不一,严重影响了青少年一代;第四,文化多元、价值取向多元,使得青少年被社会发展的洪流簇拥着、催促着向前,在来不及成长、来不及回味、来不及体验的过程中长大,注定要失去自己成长的精神家园。

三、加强青少年思想引导的路径及载体

(一)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父母是青少年萌芽思想的引导者,家庭是青少年思想形成的最初的养育所,因此,家庭在青少年思想引导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家长无时无刻不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影响,家长的举止言行、人生观点、思想觉悟和道德情操,都像一面镜子从孩子身上反映出来。青少年对是与非,善与恶的最初判断,直接受制于父母。所以,父母时刻要注意让自己的言行做好孩子的榜样,同时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把握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善于与孩子和谐沟通,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与分辨是非的能力、高尚的道德品质、文明的行为举止。

(二)强化学校的思想引导作用

1.重视青少年的文化素质教育

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文化素质教育,青少年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文化素质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十分巨大,甚至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未来。而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确立文化素质的重要地位,使教育得到优秀文化的不断烘托,使青少年不断受到优秀文化的滋养,将文化素质教育和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紧密相连,并且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使青少年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2.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人才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思想教育不能忽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培养青少年的良好品性,如: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谐相处的交往能力、坚强的意志品质、健全的人格特征、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青少年承受挫折、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的能力。注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建立健全专门机构,制定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3.开展阅读活动以塑造优秀品格

文学经典作品,大多都思考人的本性、人生的价值和人类的生存与意识等问题,追求真、善、美的崇高品格和对人生意义的认识。以民族责任感为核心,坚持个人思想的探索性、反省性,思考未来,呼唤民族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等爱国主义意识,同时浓重的人情味、情感性又成为文学作品一道独特而亮丽的审美风景……凡此种种,皆可对青少年优秀品格的的塑造产生良好的熏陶和影响,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向善向上意识和崇高感,建构青少年真善美的人生观,培养他们的优秀品格,最终“把人对生命的追思与探寻引向深处,孕育人透彻的生命意识、对生命的珍爱和对他者的同情,拓宽人的生命情怀,丰富人的生命情感,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刘铁芳《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为学校和社会要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使他们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关“读好书”的活动,营造一个引导青少年“多读书”、“读好书”的浓厚阅读氛围,以此丰富和升华学生的精神层面。

(三)充分运用新闻舆论对青少年的思想的引导

社会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它信息丰富,其中既有积极健康的,也有消极颓废的。新闻舆论监督要引导青少年追求光明美好积极的主流,又要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黑暗、丑陋、消极、虚假等现象。要紧紧围绕当代青少年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考虑当前青少年的行为动态和心理特点,开设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各种特色主题讲坛,让青少年积极主动地参与互动交流、评论、讨论和辩论,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最后达到分析问题,澄清某些错误的思想和认识,端正态度,设法改正,提高觉悟。当青少年所处的社会、家庭、学校等环境中出现某一方面的危机和风险的萌芽时,新闻舆论要及时发出警报,以便于社会快速了解情况,查找问题所在,果断采取措施,力争把问题解决在危机和风险爆发之前。另一方面,要提高新闻舆论监督的质量,抓准问题,增强社会效果,善于掌握舆论监督的适度、密度、温度和力度,防止过热过冷。

(四)建设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首先,规范网络语言,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网络语言。从立法上规范网络语言的使用,通过编纂辞书来促进网络语言规范化,制定网络语言使用的道德规范。第二,发挥青少年的主体作用,促进自我教育。充分尊重青少年的主体性,发挥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青少年对网络语言的认识,通过教育来提高青少年的网络信息素养,提高青少年自我调节能力,限制网络不道德行为。第三,家长以身作则,文明上网,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加强与青少年进行沟通交流,促进青少年绿色上网。第四,加强学校教育,提高青少年网络道德。第五,政府加强网站管理,敦促网站自律,提升对网络语言的监控技术,促进网络语言的健康发展。第六,政府加快网络立法,促进网络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