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音乐创作教学范文

音乐创作教学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6: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音乐创作教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音乐创作教学

篇1

小学一年级学生似乎与音乐创作无缘。但笔者在小学一年级创作尝试中竟得到了意外的收获。

那是一节音乐欣赏课《龟兔赛跑》。当学生们对比听赏了“乌龟的音乐”和“兔子的音乐”后,经过讨论,形成了这样一个图表:

这时,教师突发奇想,让学生尝试用“”三个音符分别创编乌龟和兔子的音乐。谁料到学生是那么踊跃,争先恐后口编“音乐作品”。其中有位学生创编了这样两条旋律:

乌龟的音乐:

兔子的音乐:

这两条旋律基本符合图表列出的音乐形象,被师生们评为“最佳创作奖”。这时,创作者的兴奋心情不用说,其他学生也受到了鼓舞,个个跃跃欲试。一时间,学唱的学唱,创编的创编,课堂上形成了一个学习。

虽然创编的是两条再简单不过的旋律,细思量,却觉得学生的收获很多:

首先,学生们不仅认识了“ ”三个音符,而且会使用这三个音符进行音乐表现,其掌握知识的牢固程度是平时唱练教学无法比拟的。

其次,经过创编,大部分学生体验到了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节奏的松紧,甚至萌发了用音乐元素去表现不同形象的意识。这就意味着学生们已进入了音乐。

再次,这个学习过程充满情趣,充分自主,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当然,音乐创作教学有其创作的原则和规律,并不是一种随意性的教学。有的教师在音乐课中,为了让这一节课的内容更丰富些,添加了“音乐创作”这一环节―――让学生任意编几句旋律。结果,学生用七个音符“搭积木”般地乱编一气。教师认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目标已经实现,于是对学生的“作品”也就不加评判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教学”。

新课标中认为音乐创造具有“发挥学生想像力和思维潜能”的作用,但这种创造应该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这就是说,它不仅是有目的的,而且还是有规律的行为。无目的、无规律地胡编乱造,没有经过头脑思考的音符堆砌,那不是“积累音乐创作经验”,不是“发掘思维能力”,反而会让学生误以为“音乐就是用几个音符胡编乱造的东西”,其结果是不利于学生的音乐学习。因此,这种“创作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教学”。

(一)节奏创作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也是音乐最基本的元素,又是学生最容易感受、最容易运用的音乐语言。音乐创作教学必须从节奏创作开始。

1. 感受节奏,理解节奏

感受节奏,不仅要了解节奏的“节律”、“时值”,更重要的是要理解节奏语言的意义。

教师应允许学生有各自的理解,只要他们能讲出道理,能感受到节奏是有生命的,那么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

2. 节奏问答或节奏填空

在理解节奏意义的基础上,师生运用节奏进行即兴问答或节奏填空。这是一种灵活的学习节奏的方法,也是运用节奏这种语言进行表情达意的方法。能用节奏表达,这是音乐创作的最基本条件。

3. 节奏创编

在理解节奏和节奏问答的基础上,试着以命题的方式让学生创编节奏,如:“平稳地走路”、“蹦蹦跳跳的小孩”、“欢乐的课间”、“闪烁的小星星”等。能进行有意义的节奏创编,是音乐创作的基础。

(二)旋律短句创作

旋律短句创作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 感受旋律,理解音高的意义和旋律行进的意义

在音乐创作教学中,欣赏或学唱旋律不仅仅是为了“会唱”,更重要的是能理解不同的音高和旋律上行、下行、级进、跳进的意义,如“小鸟―――音高”;“大象-音低”。等等。

2. 旋律问答或填空

旋律问答,不是搞旋律形式的游戏,而是引导学生运用旋律语言进行表情达意。在这项练习中,还要指导学生体验起句与落句的对应感和结束句的终止感。

3. 旋律短句创作

在上述两个练习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创编音乐短句,音乐短句必须表达一个简单的命题。

(三)创编情境音乐

学生掌握了节奏创作、旋律创作的一些技能后,可以运用这些音乐语言去表现生活―――创编情境音乐了。

1. 可以根据确定的情境用现成的音乐来改编、表现

我曾用《快乐的嗦》来表现一个命题《猫和老鼠》。乐曲是现成的,但可以用“变速度”、“变力度”、“变节拍”、“加花”、“加模仿音响”进行演奏,来表演猫和老鼠的故事。

表演时,有器乐演奏能力的学生可演奏乐器,其他学生可以用打击乐器或自制乐器、声响甚至人声模念来配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即兴演奏比赛。虽然演奏效果优劣不等,但各小组都能用音乐把故事情境表现出来。

这一次的情境音乐创编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技能,如:音乐的速度、力度的变化,演奏技能的提高,用音乐、音响塑造形象、描绘情景的能力展现,以及多个声部的音乐音响的配合等等。

2. 可以根据确定的情境,用音乐和音响自由地表现

音乐情境的创作命题可以由教师设计,也可以由学生提出。所用的音乐素材,可以选用熟悉的乐曲,也可以让学生创编简单的旋律(例如用两三个音符创作旋律:5 53 3|5 53|3 55 3|5 5 5||),可用固定音高的乐器、节奏打击乐器、各种声响或者人声模拟来表现。能进行音乐情境创作或音乐造型,说明学生在“创作”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大步。

(四)歌曲(乐曲)创作

篇2

关 键 词:新课程 音乐创作 教学方法

由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第一次把“音乐创造”作为四个内容标准之一,这样的拓展表明新课程标准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视。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大力开展音乐创作教学,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社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 破除音乐创作的神秘感

古今中外,许多感人至深的音乐名作都是作曲家在艰苦的脑力劳动中创作出来的。所以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作曲不是一般人可以涉足的,超出了普通中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范围。然而,中小学生并非没有音乐创作的愿望和能力。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能写作文、会自由绘画的儿童,不能创作出自己的旋律和节奏。中小学音乐教学不以培养作曲家为教学目标,学生只要能通过创作实践获得体验,从而加深对音乐美的理解也就达到了目的。

从个体成长发育角度看,音乐创造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婴儿的咿呀之声不仅仅是说话的前奏,也是歌唱和无拘无束作曲的开始。我国学者许卓娅研究发现:婴儿在3个月左右时就会开始进行嗓音游戏,2岁前后许多儿童开始进入近似歌唱的阶段,3岁的儿童能够为短小、重复的歌曲填写新的歌词,4岁的儿童已经初步意识到创作应该与别人不同,4—6岁的儿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能独立地即兴哼唱出相对完整的新曲调……

中小学生是具有音乐创作能力的,关键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欲望,从而破除他们对创作的神秘感、恐惧感。首先,要使学生相信自己具有创作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用大量的事实鼓励学生,使他们从原有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其次,在创作实践中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在实践中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教师也要尽力发现学生在创作上每一个细小的闪光点,适当给予赞扬。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创作出较为流畅自然、相对比较理想的作品,好像朗读学生作文中的范文一样,在课堂上予以吟唱、分析。这样,学生必然会增强信心提高兴趣,获得成功的乐趣。

二、将创作教学融合于其他音乐教学领域当中

音乐作品体现着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以作品为载体,在欣赏教学、歌唱教学和器乐教学中,处处都可以渗透音乐创作的知识和技能。

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作品中使用的被称为“合尾”的传统作曲技法,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之后,给出一个旋律片断,要求每个同学(或分小组)创作一段旋律,均以此旋律片断做结束句,尝试“合尾”的创作手法。这种探究、体验的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同时将创作实践融合于欣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学唱《送别》这首歌曲的时候,可以选用歌曲第一乐段来讲解乐汇、乐节、乐段、半终止、完全终止等作曲知识。在这个乐段里,可以让学生知道:第一乐句的第一乐节与第二乐句的第一乐节是采用变化重复的手法写成的,第一乐句的第一乐汇与第二乐汇是采用模仿的方法写成的。在结合经典实例学习了这些音乐结构知识之后,学生在创作中就可以尝试运用。

在口琴、竖笛等器乐教学中,为了避免练习的枯燥、乏味,可以将即兴创作的手法引进来。如: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模仿吹奏这一旋律;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吹奏这一片断的逆行;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用接龙的方式发展旋律;教师指定一个形象(小鸟、闹钟、汽车等),要求学生用器乐表现这一形象,等等。

三、创作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

创作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作活动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适应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创作教学要随着不同的年龄和年级逐步加深,逐步提高要求和难度。假如学生们感到这种创作很难做到或很难做好,就会产生消极畏惧情绪,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中小学生的音乐创作不是自由创作,而是一种指导性的作曲,具有体验和尝试的性质。特别是在小学中、低年级,教师应设定一些参数,确立一个适合学生能力的既定框架,从而保证学生不至于无从下手。常见的方法如:1. 用指定的节奏单词(节奏元素)编写节奏短句,并借助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不同的情绪。2. 节奏填空练习。3. 为乐句选择终止音,以感受旋律中稳定音与非稳定音在一定条件下的运动规律。4. 给出旋律问句,创作旋律答句。5. 修改不适当的旋律线。6. 引导学生为简短歌词或日常生活用语编写旋律。7. 模仿经典作品片断创作等等。

四、创作教学要注重创作的“过程”,不应过分看重创作的“成果”

中小学音乐课上的创作教学,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作能力,由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技能基础,决定了他们的作品不可能是完善的。因此,不能以学生作品的优劣和水平的高低作为创作教学质量的依据。我们不能以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衡量孩子们的创作,而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作品。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是评价创作教学是否获得成效的主要依据。

例如:《闪烁的小星》是一节小学高年级以学习音乐创作为主的综合课,该课教学过程大体分为三个环节:导入环节,引导聆听、分析《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使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变奏曲;探究环节,通过对《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分段聆听、讨论、归纳,使学生知道几种常见的变奏手法;应用(迁移)环节,以学习过的歌曲《小松树》旋律为主题,进行变奏曲的创作练习。学生在尝试创作过程中模仿运用了《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中的变奏手法,体验到了创作的快乐,加深了对变奏曲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在课堂上创作的关于《小松树》的变奏不可能达到出版、发表的水平,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体现。

新课程改革将音乐创作纳入音乐教育之中,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学习领域,这是我国音乐教育的重大发展。音乐创作教学是极具探索价值的教学活动,也是教学改革中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们期待着更多音乐创作教学研究的成果出现,为促进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参考文献

篇3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这是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 ) 的名言。他在首倡普及教育、百科全书式教育、四阶段学制 ( 幼、小、中、大 )、确立学期、学年、寒暑假、班级制、直观性、自觉性、系统性、量力性等等教育原则的同时,还提出了兴趣教学的至理名言, 对后世及全世界教育,起到了硕大和深远的影响。在本文中,笔者以学生的兴趣所在作为开展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环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同时更大程度地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计算机在中学教育中的运用为“电脑音乐创作教学”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音乐作曲软件的开发利用则成为“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得以开展的保证,同时为学生今后在音乐方面的发展开拓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电脑音乐创作课的教学,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提升了同学们对音乐的兴趣,同时巩固和发展了学生基本的音乐素养。因此,电脑音乐创作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新型教学模式,它的推广和普及必将对我们的中学乃至所有阶段的音乐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必须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问题。笔者在高中音乐课的教学实践中,对利用电脑音乐创作系统进行创作教学这一课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中 电脑 音乐创作教学 创新素质

这是高中学生的一节音乐课: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逐步完成一首小乐曲的“创作”:输入主旋律、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从教师设定的若干伴奏音型和“鼓底”(节奏型)中选择相应的,调整各轨的音色、音量并不断回放、修改。教师则利用电子课堂系统进行监控,随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由于可以利用音乐软件将自己的音乐主张转变为乐曲,体会创作成功后的成就感,同学们学习得愉快而主动,课堂氛围轻松和谐。

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使这些高中生对音乐课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可以发展成为一种教学模式并被推广吗?它是否预示了今后音乐课发展的一个方向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这些问题做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进行“音乐创作教学"的可行性

1.倡导创新教育,是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必然结果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应试教育侧重于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素质教育则侧重激发学生个性特长和对知识的组合创新,将书本知识运用实践验证或进行延伸创造,立足于开发特长、释放学生的潜能。教学不再将知识的学习作为教学的目的,而是把知识的学习作为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学生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而是强调创造性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音乐创作为音乐课教学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创造性教学的空间。在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作曲、编曲练习中意识问题、发现和解决问题,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达到独立认识和创造性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的效果是以往任何一堂传统音乐课都无法达成的。

2.“音乐创作教学"着眼于未来,符合“三个面向”的要求。

启发并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并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创造的精神,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过程都离不开想象力、创造力。有关研究表明,人在二十岁以前,智力的提高几乎是直线式的。如果人的大脑在新型的教育活动的刺激下,完全有可能把创造性的才能发展到更高的程度。音乐创作教学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开发和发展。在创作活动中,通过学生创作音乐,增加学生创作的欲望和勇气,打破创作神秘的思想。

3. “音乐创作教学"可以扩充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与思考力。

通过有意识的对客观现实的观察了解,运用所学过的各种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获得了了更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加强了学生对生活与音乐创作之间联系的思考。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创作、表演他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物和情感,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感染自己,鼓励自己。

4. “音乐创作教学"可以促进其它教学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音乐课中,乐理知识的教学非常重要,但其内容较难掌握,而且缺乏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其它如视唱练耳、听音记谱等训练学生音乐能力的练习,在原来的音乐课中也有安排,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学效果甚微。除了一些音乐天赋较好的同学以外,其他大多数同学的音乐能力还是不能很到很大提高。在创作课中,上述所有的内容都成为了操作软件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功”之后,才有操作电脑进行编曲的可能。在编辑乐谱的过程中获得、锻炼和巩固有关的音乐知识,同时通过作品的完成来检验学习的效果,形成了一个学习——创作——再学习——再创作的良性循环。

二.高中电脑音乐创作课的实践

1.明确“音乐创作教学"的深广度

①“音乐创作教学"深广度的界定

创作教学的广度,指广义音乐创作教学活动,凡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音乐教学活动,都包括在内——象即兴编唱一首歌,敲击一个节奏,选择适当的伴奏乐器都在此列。另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修改、补充、更正他们不熟悉的歌曲节奏、旋律、歌词、表情处理等,也都属于音乐创作教学的范围。

音乐创作教学的深度,主要指使学生初步掌握音乐表现手段和曲式结构等作曲常识。如旋律的进行,节奏的变化和主题的发展手法,以及曲式起、承、转、合的结构等等。

应当指出,从目前的音乐教学实际水平出发,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会作曲,都具有记谱的能力。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我们应逐步培养学生创作与记谱的能力。

②创作教学的教学计划

为了更好地了解创作课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和前景,笔者向学校申请,将校内的一个30人的小班作为实验班,进行音乐创作教学的实践。在通过摸底掌握了班里每位同学的音乐素质之后,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定了教学计划(实践时间为一学期),将一首歌曲的制作简化到旋律、节奏、和声、歌词及音色音量的设定几个部分,争取通过将近15个课时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电脑音乐制作系统的操作,完成简单的歌曲创作和编配。具体计划如下:

周 次 教 学 内 容

第1 周 乐理知识查漏补缺,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第2、3周 学习音乐软件操作

第4周 通过选择的方式完成一首乐曲的编配

第5—7周 独立完成一首乐曲的编配

第8、9周 进行创作歌曲演唱比赛

第10周 机动

③教学内容范围的选择

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为不同程度的学生设定了不同的要求。

a.乐曲的输入

根据自己的水平,同学们可以自己创作一段乐曲或选择输入一段自己喜欢的旋律。考虑到有的旋律在节奏、曲风上存在着众多的难点,教师建议学生选择节奏规整、稍舒缓的旋律。在音乐软件上有三种乐谱输入方式:会演奏键盘乐器的同学可以利用电脑键盘的“键盘”功能录入乐谱;一般的同学可以使用单步录音,选择好音符的时值,用电脑键盘将音符一个个弹奏录入;也可以选择使用鼠标点击输入的方式,这种方式速度较慢,但是操作最为简便和直观。

b.节奏的选择和编配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风格的节奏,学生可以根据乐曲的特点选择不同风格的节奏型作为“鼓底”。 这是一种简便的操作方式,只要根据作品的需要加以修改,即可轻松地完成节奏的编配。也可以自己制作“鼓底”。如制作一个基本的disco节奏,用三个轨道分别输入大鼓(××)、小军鼓(×)和落地踩叉(××××)的节奏型,合在一起演奏即可。

c.和声的编配

学生可以从教师为作品编配的和声中选择,也可以自己进行和声的编配。如果进行独立制作,学生必须掌握的有关和声的基础知识,一、四、五级的编配以及伴奏织体的设计。在此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和声编配能力和听觉检验,设法为作品进行和声编配。

d.歌词填写

填写歌词看似简单,实际上牵涉到连音线、圆滑线、倒字等等一系列问题。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这个环节中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是要求每位同学创作的歌词能够符合一般的审美观点。

2.指导学生做好“音乐创作"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具有独立的视唱能力和记谱能力,以及感受、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等。这是他们进行音乐创作的基础。在两个课时的短暂教学时间里,乐理知识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五线谱的记谱与和声的编配。五线谱知识的复习、巩固可以结合音乐软件的操作学习进行。现在笔者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是市场上最为流行的Cakewalk 编曲软件和Encore 专业打谱软件。为了使学生具有正确规范的概念,乐谱的输入、修改均在Encore软件上进行。专业打谱软件所具有的规范化功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比如现在要求输入一小节4/4拍的旋律:如果输入时值总和超过4拍,电脑就会发出“叮”的一声提示输入错误,并拒绝输入超出时值的音符;如果输入的时值不足4拍,在乐谱上就会出现音符排列错误或演奏出错(如演奏突然停止)等情况。和声编配的学习只要求了解基本的一、四、五级及其排列规则。在实际操作中,对学生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只要大致的和声结构正确便予以认可。我们必须认识到:培养能力不能靠一蹴而就,而是要在较长的时间内,通过平时的教学工作,一点一滴地去积累,靠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才能奏效。

3.对教师的要求

篇4

关键词:新课程 音乐创作 教学方法

由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第一次把“音乐创造”作为四个内容标准之一,这样的拓展表明新课程标准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视。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大力开展音乐创作教学,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社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 破除音乐创作的神秘感

古今中外,许多感人至深的音乐名作都是作曲家在艰苦的脑力劳动中创作出来的。所以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作曲不是一般人可以涉足的,超出了普通中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范围。然而,中小学生并非没有音乐创作的愿望和能力。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能写作文、会自由绘画的儿童,不能创作出自己的旋律和节奏。中小学音乐教学不以培养作曲家为教学目标,学生只要能通过创作实践获得体验,从而加深对音乐美的理解也就达到了目的。

从个体成长发育角度看,音乐创造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婴儿的咿呀之声不仅仅是说话的前奏,也是歌唱和无拘无束作曲的开始。我国学者许卓娅研究发现:婴儿在3个月左右时就会开始进行嗓音游戏,2岁前后许多儿童开始进入近似歌唱的阶段,3岁的儿童能够为短小、重复的歌曲填写新的歌词,4岁的儿童已经初步意识到创作应该与别人不同,4—6岁的儿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能独立地即兴哼唱出相对完整的新曲调……

中小学生是具有音乐创作能力的,关键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欲望,从而破除他们对创作的神秘感、恐惧感。首先,要使学生相信自己具有创作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用大量的事实鼓励学生,使他们从原有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其次,在创作实践中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在实践中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教师也要尽力发现学生在创作上每一个细小的闪光点,适当给予赞扬。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创作出较为流畅自然、相对比较理想的作品,好像朗读学生作文中的范文一样,在课堂上予以吟唱、分析。这样,学生必然会增强信心提高兴趣,获得成功的乐趣。

二、将创作教学融合于其他音乐教学领域当中

音乐作品体现着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以作品为载体,在欣赏教学、歌唱教学和器乐教学中,处处都可以渗透音乐创作的知识和技能。

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作品中使用的被称为“合尾”的传统作曲技法,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之后,给出一个旋律片断,要求每个同学(或分小组)创作一段旋律,均以此旋律片断做结束句,尝试“合尾”的创作手法。这种探究、体验的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同时将创作实践融合于欣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学唱《送别》这首歌曲的时候,可以选用歌曲第一乐段来讲解乐汇、乐节、乐段、半终止、完全终止等作曲知识。在这个乐段里,可以让学生知道:第一乐句的第一乐节与第二乐句的第一乐节是采用变化重复的手法写成的,第一乐句的第一乐汇与第二乐汇是采用模仿的方法写成的。在结合经典实例学习了这些音乐结构知识之后,学生在创作中就可以尝试运用。在口琴、竖笛等器乐教学中,为了避免练习的枯燥、乏味,可以将即兴创作的手法引进来。如: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模仿吹奏这一旋律;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吹奏这一片断的逆行;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用接龙的方式发展旋律;教师指定一个形象(小鸟、闹钟、汽车等),要求学生用器乐表现这一形象,等等。

三、创作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

创作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作活动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适应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创作教学要随着不同的年龄和年级逐步加深,逐步提高要求和难度。假如学生们感到这种创作很难做到或很难做好,就会产生消极畏惧情绪,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中小学生的音乐创作不是自由创作,而是一种指导性的作曲,具有体验和尝试的性质。特别是在小学中、低年级,教师应设定一些参数,确立一个适合学生能力的既定框架,从而保证学生不至于无从下手。常见的方法如:1. 用指定的节奏单词(节奏元素)编写节奏短句,并借助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不同的情绪。2. 节奏填空练习。3. 为乐句选择终止音,以感受旋律中稳定音与非稳定音在一定条件下的运动规律。4. 给出旋律问句,创作旋律答句。5. 修改不适当的旋律线。6. 引导学生为简短歌词或日常生活用语编写旋律。7. 模仿经典作品片断创作等等。

四、创作教学要注重创作的“过程”,不应过分看重创作的“成果”

中小学音乐课上的创作教学,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作能力,由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技能基础,决定了他们的作品不可能是完善的。因此,不能以学生作品的优劣和水平的高低作为创作教学质量的依据。我们不能以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衡量孩子们的创作,而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作品。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是评价创作教学是否获得成效的主要依据。

例如:《闪烁的小星》是一节小学高年级以学习音乐创作为主的综合课,该课教学过程大体分为三个环节:导入环节,引导聆听、分析《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使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变奏曲;探究环节,通过对《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分段聆听、讨论、归纳,使学生知道几种常见的变奏手法;应用(迁移)环节,以学习过的歌曲《小松树》旋律为主题,进行变奏曲的创作练习。学生在尝试创作过程中模仿运用了《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中的变奏手法,体验到了创作的快乐,加深了对变奏曲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在课堂上创作的关于《小松树》的变奏不可能达到出版、发表的水平,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体现。

新课程改革将音乐创作纳入音乐教育之中,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学习领域,这是我国音乐教育的重大发展。音乐创作教学是极具探索价值的教学活动,也是教学改革中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们期待着更多音乐创作教学研究的成果出现,为促进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参考文献:

篇5

计算机在中学教育中的运用为“电脑音乐创作教学”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音乐作曲软件的开发利用则成为“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得以开展的保证,同时为学生今后在音乐方面的发展开拓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电脑音乐创作课的教学,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提升了同学们对音乐的兴趣,同时巩固和发展了学生基本的音乐素养。因此,电脑音乐创作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新型教学模式,它的推广和普及必将对我们的中学乃至所有阶段的音乐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必须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问题。笔者在高中音乐课的教学实践中,对利用电脑音乐创作系统进行创作教学这一课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中 电脑 音乐创作教学 创新素质

这是高中学生的一节音乐课: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逐步完成一首小乐曲的“创作”:输入主旋律、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从教师设定的若干伴奏音型和“鼓底”(节奏型)中选择相应的,调整各轨的音色、音量并不断回放、修改。教师则利用电子课堂系统进行监控,随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由于可以利用音乐软件将自己的音乐主张转变为乐曲,体会创作成功后的成就感,同学们学习得愉快而主动,课堂氛围轻松和谐。

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使这些高中生对音乐课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可以发展成为一种教学模式并被推广吗?它是否预示了今后音乐课发展的一个方向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这些问题做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进行“音乐创作教学"的可行性

1.倡导创新教育,是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必然结果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应试教育侧重于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素质教育则侧重激发学生个性特长和对知识的组合创新,将书本知识运用实践验证或进行延伸创造,立足于开发特长、释放学生的潜能。教学不再将知识的学习作为教学的目的,而是把知识的学习作为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学生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而是强调创造性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音乐创作为音乐课教学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创造性教学的空间。在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作曲、编曲练习中意识问题、发现和解决问题,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达到独立认识和创造性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的效果是以往任何一堂传统音乐课都无法达成的。

2.“音乐创作教学"着眼于未来,符合“三个面向”的要求。

启发并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并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创造的精神,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过程都离不开想象力、创造力。有关研究表明,人在二十岁以前,智力的提高几乎是直线式的。如果人的大脑在新型的教育活动的刺激下,完全有可能把创造性的才能发展到更高的程度。音乐创作教学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开发和发展。在创作活动中,通过学生创作音乐,增加学生创作的欲望和勇气,打破创作神秘的思想。

3. “音乐创作教学"可以扩充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与思考力。

通过有意识的对客观现实的观察了解,运用所学过的各种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获得了了更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加强了学生对生活与音乐创作之间联系的思考。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创作、表演他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物和情感,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感染自己,鼓励自己。

4. “音乐创作教学"可以促进其它教学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音乐课中,乐理知识的教学非常重要,但其内容较难掌握,而且缺乏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其它如视唱练耳、听音记谱等训练学生音乐能力的练习,在原来的音乐课中也有安排,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学效果甚微。除了一些音乐天赋较好的同学以外,其他大多数同学的音乐能力还是不能很到很大提高。在创作课中,上述所有的内容都成为了操作软件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功”之后,才有操作电脑进行编曲的可能。在编辑乐谱的过程中获得、锻炼和巩固有关的音乐知识,同时通过作品的完成来检验学习的效果,形成了一个学习——创作——再学习——再创作的良性循环。

二.高中电脑音乐创作课的实践

1.明确“音乐创作教学"的深广度

①“音乐创作教学"深广度的界定

创作教学的广度,指广义音乐创作教学活动,凡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音乐教学活动,都包括在内——象即兴编唱一首歌,敲击一个节奏,选择适当的伴奏乐器都在此列。另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修改、补充、更正他们不熟悉的歌曲节奏、旋律、歌词、表情处理等,也都属于音乐创作教学的范围。

音乐创作教学的深度,主要指使学生初步掌握音乐表现手段和曲式结构等作曲常识。如旋律的进行,节奏的变化和主题的发展手法,以及曲式起、承、转、合的结构等等。

应当指出,从目前的音乐教学实际水平出发,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会作曲,都具有记谱的能力。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我们应逐步培养学生创作与记谱的能力。

②创作教学的教学计划

为了更好地了解创作课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和前景,笔者向学校申请,将校内的一个30人的小班作为实验班,进行音乐创作教学的实践。在通过摸底掌握了班里每位同学的音乐素质之后,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定了教学计划(实践时间为一学期),将一首歌曲的制作简化到旋律、节奏、和声、歌词及音色音量的设定几个部分,争取通过将近15个课时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电脑音乐制作系统的操作,完成简单的歌曲创作和编配。具体计划如下:

周 次 教 学 内 容

第1 周 乐理知识查漏补缺,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第2、3周 学习音乐软件操作

第4周 通过选择的方式完成一首乐曲的编配

第5—7周 独立完成一首乐曲的编配

第8、9周 进行创作歌曲演唱比赛

第10周 机动

③教学内容范围的选择

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为不同程度的学生设定了不同的要求。

篇6

音乐创作教学是根据新课程理念开发的新的中小学音乐教学领域,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重大的意义。以往的《音乐教学大纲》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和要求,所以在普通中小学尚未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教学基础相对薄弱,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等方面的诸多问题有待探索和解决。

误区一 目标不明要求过高

音乐创作历来是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领域,包括曲式、和声、复调、配器等诸多各成体系的教学内容,中小学的音乐创造教学与其有着本质区别。后者除了包括最基础的音乐创作外,还包含音响模拟探索、简单乐器制作等许多内容,并不要求创造(创作)出多大多好的成果,而是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着重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造潜能、提高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切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对学生的专业要求不能过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尽量降低难度,让他们体验创造成功的喜悦和满足。

误区二 重视个别忽略全体

由于有些学生参加校外辅导或特长训练等多方面的原因,相对于其他学科,学生之间音乐素质的差别更大一些。在音乐创造教学活动中,会有一部分学生表现活跃,一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如果教师缺乏“面向全体”的教学理念,加之片面追求所谓课堂气氛,往往只关注那些有特长的学生,忽略其他更多的学生。久而久之,未被关注的学生就会变得消极,甚至抵触、反感音乐教学活动。

误区三 缺乏指导随意创造

传统的音乐教学较多采用“传授式”、“训练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创造教学常用的“探索性”、“即兴性”等教学方式,有些教师可能不太熟悉,加上观念转变不够,认识不到位,对学生的创造活动往往缺乏指导,甚至任由学生随意“创造”,有的还误解为这才是“开放性”的教学。殊不知,就算是即兴创作也应该在符合一定艺术规律的条件下进行,只是对中小学生降低要求罢了。因此,实施音乐创造教学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切勿使创造活动随意化。

误区四 注重理性忽视感性

与“缺乏指导”相反,有些教师生怕学生“走得太远”、“太离谱”,为学生的创造(创作)设定过多的条条框框,名为指导,实则限制了学生的表现自由。有的教师甚至故作高深,先灌输一大堆创作理论,再让学生开展活动,原想以“神秘感”吸引学生,可似懂非懂的孩子面对“清规戒律”望而却步。其实,中小学的音乐创造活动应当从感性出发,教师只需稍加点拨,他们就能凭借自己独特的理解、敏捷的思维,表达与众不同的感受,音响探索也好,即兴创作也罢,只要是学生内心世界自由真实的表达,就是有价值的学习成果。

误区五 注重结果忽略过程

由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技能有限,他们创造的成果、创作的作品还很幼稚,不可能达到成年人心目中的“完美”要求,况且创造(创作)出好作品也不是音乐创造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我们不能以“成果”的优劣和水平的高低来评判学生的学习,也不能以此为依据评价教学质量的高低。相对于结果,我们更应该关注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程度,才是评价创造教学是否获得成效的主要依据。

误区六 设置标准束缚思维

音乐本身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对音乐的理解也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对音乐的评价也没有标准答案,音乐创造教学更不需要“统一标准”。如果一切按教师标准进行“专项训练”,就违背了教学的初衷,创造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我们应多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自己去探索最佳表现手段,不用或少用统一标准束缚学生的创造思维。

误区七 内容单一形式单调

音乐创造教学的内容相当丰富,大致包括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创作实践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单是创作实践至少又包含创作节奏或乐句、选编前奏和间奏、记录声音或旋律、创作短小歌曲、电脑创编音乐等内容。这些内容都可以穿插在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及各项活动当中。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的,有口唱、有笔写、也有动手操作;有个体活动,也有集体配合;有室内活动,也有户外活动。如果教学内容单一、形式枯燥单调,比如总是让学生在课堂练习时“节奏接龙”、“即兴创编”,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

篇7

关键词 创作教学创新精神

自从国家提倡素质教育以来,传统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我们必须从旧的教育体制中冲出来,使得学校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作为音乐这门学科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是我们的目的,并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贯穿始终。

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方式。然而,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小、存在着许多妨碍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因素,如创造力观念的偏差,课堂教学观念的偏颇,师生关系的僵化,课堂气氛沉闷等。因而我们的基础教学必须克服以上的弊端,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新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音乐教育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指导思想下,往往过分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学生循规蹈矩,一切按老师的要求行事,极大的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造潜能。培养的学生往往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缺乏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更缺乏创新的意识与能力。显然,这是有违教学大纲要求,有违人的个性发展要求的。近年来,国外一些先进的音乐教学法传人我国。通过学习,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还是奥尔夫教学法,无一例外地把音乐创作教学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创作教学作为一种教学领域,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创作环境、条件和创作方法,提供求新求异的学习氛围和激励机制,有利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胆识。

在音乐课中对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作教学并在其它形式的教学中逐步渗透而实现的。如何在创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想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创新教学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提高个人素质,调整知识结构

在音乐课中开展创作教学,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的需求,我们要求学生要有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作为音乐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首先自己必须是创造者,除了自觉献身教育和具有较深广的学科与文化素质外,还需要有浓厚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作性活动能力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并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本身是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学科,音乐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营造民主、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解放自己的教学个性,用于在实践中探索、创造。其次;要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凭借音乐交流审美信息,这里没有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那种权威性和强迫性,教学双方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音乐教师要勇于从传统角色中跳出来,变“教书匠”为“教学设计师”、“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伙伴”,为学生创造宽松融洽的人际环境。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允许质疑,鼓励探索,尊重学生对音乐的不同体验与独立思考。

二、以学生实践为主线,给学生提供创作的自由空间,建立一种“主体创新”的新型创作教学模式

每个人都有较强的表现欲望,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赞许,但在创作时,他们又都觉得音乐艺术是那样的高高在上,神秘莫测,而且自己只能在神圣的艺术脚下遥遥张望,要跨入音乐殿堂,那真是“难于上青天”啊!这种畏难情绪大大抑制学生的创作能力,造成学生有这种畏难情绪的原因,我认为有两个:一是学生缺乏创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素材,脑海中没有足够的素材,因而他们不可能创造出新东西。二是部分学生缺乏表现勇气,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起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创新人才的培养依靠创新教育。音乐以其声音铸造语言,音乐的想象是人类艺术创造和科学发展的思维宝库。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必须改变原有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以学生实践为主线,构建知识为重点,培养能力为宗旨,给学生提供创作的自由空间,建立一种“主体创新”的新型创作教学模式,依此发掘学生的潜能。

三、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作能力的核心

创作能力的培养,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没有创造性思维就谈不上创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尽可能多的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使他们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积累大量的音乐印象。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教学中以听觉为先导,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美感和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音乐情感,发展他们的音乐创造能力。

四、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不断创新

学生有了素材的积累,有了创作的欲望与信心,该如何去创作呢?在教学中我尝试了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讲授旋律的知识时,在黑板上写出几组不同类型的音符与休止符。让学生把它们分别组合成2/4拍、3/4拍、4/4拍的旋律,组合完成后同学们可以自己唱一唱旋律,念一念节奏,体会自己创作的乐趣;再如老师用电子琴奏出前半句的旋律,再请学生用琴或演唱来回答下半句旋律。锻炼他们的即兴创作能力。在讲授节奏的有关知识时,也可以用节奏接龙的方法进行即兴创作,你说一句,我跟一句,不仅增加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创作能力。

五、加强教学的阶段性、有序性、和系统性,有步骤地开展创作活动

篇8

计算机在中学教育中的运用为“电脑音乐创作教学”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音乐作曲软件的开发利用则成为“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得以开展的保证,同时为学生今后在音乐方面的发展开拓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电脑音乐创作课的教学,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提升了同学们对音乐的兴趣,同时巩固和发展了学生基本的音乐素养。因此,电脑音乐创作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新型教学模式,它的推广和普及必将对我们的中学乃至所有阶段的音乐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必须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问题。笔者在高中音乐课的教学实践中,对利用电脑音乐创作系统进行创作教学这一课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中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创新素质

这是高中学生的一节音乐课: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逐步完成一首小乐曲的“创作”:输入主旋律、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从教师设定的若干伴奏音型和“鼓底”(节奏型)中选择相应的,调整各轨的音色、音量并不断回放、修改。教师则利用电子课堂系统进行监控,随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由于可以利用音乐软件将自己的音乐主张转变为乐曲,体会创作成功后的成就感,同学们学习得愉快而主动,课堂氛围轻松和谐。

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使这些高中生对音乐课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可以发展成为一种教学模式并被推广吗?它是否预示了今后音乐课发展的一个方向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这些问题做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进行“音乐创作教学"的可行性

1.倡导创新教育,是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必然结果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应试教育侧重于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素质教育则侧重激发学生个性特长和对知识的组合创新,将书本知识运用实践验证或进行延伸创造,立足于开发特长、释放学生的潜能。教学不再将知识的学习作为教学的目的,而是把知识的学习作为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学生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而是强调创造性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音乐创作为音乐课教学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创造性教学的空间。在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作曲、编曲练习中意识问题、发现和解决问题,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达到独立认识和创造性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的效果是以往任何一堂传统音乐课都无法达成的。

2.“音乐创作教学"着眼于未来,符合“三个面向”的要求。

启发并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并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创造的精神,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过程都离不开想象力、创造力。有关研究表明,人在二十岁以前,智力的提高几乎是直线式的。如果人的大脑在新型的教育活动的刺激下,完全有可能把创造性的才能发展到更高的程度。音乐创作教学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开发和发展。在创作活动中,通过学生创作音乐,增加学生创作的欲望和勇气,打破创作神秘的思想。

3.“音乐创作教学"可以扩充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与思考力。

通过有意识的对客观现实的观察了解,运用所学过的各种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获得了了更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加强了学生对生活与音乐创作之间联系的思考。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创作、表演他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物和情感,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感染自己,鼓励自己。

4.“音乐创作教学"可以促进其它教学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音乐课中,乐理知识的教学非常重要,但其内容较难掌握,而且缺乏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其它如视唱练耳、听音记谱等训练学生音乐能力的练习,在原来的音乐课中也有安排,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学效果甚微。除了一些音乐天赋较好的同学以外,其他大多数同学的音乐能力还是不能很到很大提高。在创作课中,上述所有的内容都成为了操作软件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功”之后,才有操作电脑进行编曲的可能。在编辑乐谱的过程中获得、锻炼和巩固有关的音乐知识,同时通过作品的完成来检验学习的效果,形成了一个学习——创作——再学习——再创作的良性循环。

二.高中电脑音乐创作课的实践

1.明确“音乐创作教学"的深广度

①“音乐创作教学"深广度的界定

创作教学的广度,指广义音乐创作教学活动,凡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音乐教学活动,都包括在内——象即兴编唱一首歌,敲击一个节奏,选择适当的伴奏乐器都在此列。另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修改、补充、更正他们不熟悉的歌曲节奏、旋律、歌词、表情处理等,也都属于音乐创作教学的范围。

音乐创作教学的深度,主要指使学生初步掌握音乐表现手段和曲式结构等作曲常识。如旋律的进行,节奏的变化和主题的发展手法,以及曲式起、承、转、合的结构等等。

应当指出,从目前的音乐教学实际水平出发,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会作曲,都具有记谱的能力。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我们应逐步培养学生创作与记谱的能力。

②创作教学的教学计划

为了更好地了解创作课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和前景,笔者向学校申请,将校内的一个30人的小班作为实验班,进行音乐创作教学的实践。在通过摸底掌握了班里每位同学的音乐素质之后,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定了教学计划(实践时间为一学期),将一首歌曲的制作简化到旋律、节奏、和声、歌词及音色音量的设定几个部分,争取通过将近15个课时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电脑音乐制作系统的操作,完成简单的歌曲创作和编配。具体计划如下:

周次教学内容

第1周乐理知识查漏补缺,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第2、3周学习音乐软件操作

第4周通过选择的方式完成一首乐曲的编配

第5—7周独立完成一首乐曲的编配

第8、9周进行创作歌曲演唱比赛

第10周机动

③教学内容范围的选择

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为不同程度的学生设定了不同的要求。

a.乐曲的输入

根据自己的水平,同学们可以自己创作一段乐曲或选择输入一段自己喜欢的旋律。考虑到有的旋律在节奏、曲风上存在着众多的难点,教师建议学生选择节奏规整、稍舒缓的旋律。在音乐软件上有三种乐谱输入方式:会演奏键盘乐器的同学可以利用电脑键盘的“键盘”功能录入乐谱;一般的同学可以使用单步录音,选择好音符的时值,用电脑键盘将音符一个个弹奏录入;也可以选择使用鼠标点击输入的方式,这种方式速度较慢,但是操作最为简便和直观。

b.节奏的选择和编配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风格的节奏,学生可以根据乐曲的特点选择不同风格的节奏型作为“鼓底”。这是一种简便的操作方式,只要根据作品

的需要加以修改,即可轻松地完成节奏的编配。也可以自己制作“鼓底”。如制作一个基本的disco节奏,用三个轨道分别输入大鼓(××)、小军鼓(×)和落地踩叉(××××)的节奏型,合在一起演奏即可。

c.和声的编配

学生可以从教师为作品编配的和声中选择,也可以自己进行和声的编配。如果进行独立制作,学生必须掌握的有关和声的基础知识,一、四、五级的编配以及伴奏织体的设计。在此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和声编配能力和听觉检验,设法为作品进行和声编配。

d.歌词填写

填写歌词看似简单,实际上牵涉到连音线、圆滑线、倒字等等一系列问题。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这个环节中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是要求每位同学创作的歌词能够符合一般的审美观点。

2.指导学生做好“音乐创作"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具有独立的视唱能力和记谱能力,以及感受、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等。这是他们进行音乐创作的基础。在两个课时的短暂教学时间里,乐理知识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五线谱的记谱与和声的编配。五线谱知识的复习、巩固可以结合音乐软件的操作学习进行。现在笔者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是市场上最为流行的Cakewalk编曲软件和Encore专业打谱软件。为了使学生具有正确规范的概念,乐谱的输入、修改均在Encore软件上进行。专业打谱软件所具有的规范化功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比如现在要求输入一小节4/4拍的旋律:如果输入时值总和超过4拍,电脑就会发出“叮”的一声提示输入错误,并拒绝输入超出时值的音符;如果输入的时值不足4拍,在乐谱上就会出现音符排列错误或演奏出错(如演奏突然停止)等情况。和声编配的学习只要求了解基本的一、四、五级及其排列规则。在实际操作中,对学生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只要大致的和声结构正确便予以认可。我们必须认识到:培养能力不能靠一蹴而就,而是要在较长的时间内,通过平时的教学工作,一点一滴地去积累,靠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才能奏效。

3.对教师的要求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具有全面、专业的音乐知识,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要能够较好地完成电脑音乐创作课的教学,教师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了解更多的知识。

①广泛涉猎各种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音乐

从音乐院校音乐专业或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音乐教师,一般都在古典音乐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涉猎,对于现代通俗音乐却是知之甚少。而这部分的音乐正好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他们的创作中必然会有深刻的通俗音乐的痕迹体现。假如教师在教学中心中无数,必然无法指导学生的学习。只有广泛地涉猎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尤其是学生最为熟悉的通俗音乐部分,才能真正地体现教师在电脑音乐创作课中的主导作用。

②学会熟练地操作、使用电脑音乐软件

现在市场上的电脑音乐制作软件主要包括三类:编曲类的如Cakewalk、Soundforge,它们的功能是编辑、创作MIDI乐曲;打谱类的如Encore、Finaly98,它们是目前市场上最为专业的打谱软件,其乐谱编辑功能完全可以和乐谱排版系统相媲美,且对于专业人士而言,操作十分简便;自动配器类的如Bandinabox,只要输入旋律、和声,选择作品风格,软件就会自动生成伴奏乐曲,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不失为很好的一种快速编曲工具。教师如果全面地掌握了不同软件的不同功能,就能更好地为教学设计创造情境,促使学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让学生产生认识(操作过程中)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去进行创造性的探索。这也是创造性教学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

三.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硬件问题

由于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对设备的要求较高(一套设备的最低配置也要将近一万人民币),一般的学校无法完成这样的硬件配置。如要让电脑音乐创作教学成为现实,音乐教育必须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更多重视。

2.软件问题

软件问题牵涉到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完成电脑音乐创作课对音乐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教师对音乐软件的操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创作课的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决定了学生创作的风格与审美观。就一般的普通中学而言,学生的音乐基础与目前期望的要求也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针对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查漏补缺;一是在最初教学的过程中适当放宽对学生的要求,今后再根据学生的进步逐渐提高。

四.结语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证明,学生是完全有兴趣、有能力参与和进行电脑音乐创作的。而且出乎意料的是,由于部分音乐天赋较好、计算机运用能力较强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使得本来预计要10周左右时间完成的教学计划在短短的6周时间就得以完成,而且许多同学都自行购买了软件,决定要在课后继续进行电脑音乐创作的尝试。

篇9

一、关注学生实际情况,从兴趣出发

教师在音乐创作教学中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学情。这和教师需要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一样重要,也是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了解了学生的情况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从而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可以积极地参与到音乐创作学习过程中。例如在学习《入手音乐创作》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了解音乐的基本构成和声音的特点。尽管学生经常听音乐,但是他们并没有进行过音乐创作,所以教师要从最基础、最根本的知识讲起,使学生可以循序渐进。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确音乐创作包括了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特征。音乐创作中需要关注很多的方面,如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旋律、音区、调式、和声、织体、曲式等,教师要关注音乐表现手段和组织形式,通过对于这些基础知识的探究,学生会明确音乐其实是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表现人的内心情感,并反应社会生活,从而在自己的创作中可以利用这些基本要素,结合自己的生活背景来对音乐进行酝酿。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要发挥潜能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音乐创作教学时,要以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在课堂上充分地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究和思考来感悟音乐,体会音乐,进而提高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学会鉴赏和审美,创作出优美的音乐作品。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可以在探究中感受音乐创作的方式和技巧,进而主动地进行创作。例如在学习《歌曲的常用曲体――乐段》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会了解到乐段一般有三种结构形态,也就是

单乐段、复乐段、展开型乐段。在进一步的探究中,学生会了解单乐段包括了二句式乐段、三句式乐段、四句式乐段。哈萨克民歌《都达尔和玛利亚》的第一个乐段部分,如谱例1就属于平行结构的二句式乐段。有些音乐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是可以明白的,教师就要对学生放手,使学生可以积极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挖掘自己的潜能,在探究中提高能力,掌握音乐创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进而提高音乐创作能力。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

教师在呈现个性化教学中要充分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使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来掌握音乐创作的方法和技巧,进而通过音乐来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教师可以通过任务型教学模式来鼓励学生对音乐创作知识进行探究,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音乐创作的方式和有效策略,进而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例如在学习《歌曲的前奏、间奏及尾奏》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认识歌曲的前奏,探究歌曲前奏的定义与作用,并且通过《黄河颂》来找出歌曲的前奏,尝试着分析歌曲中前奏的作用。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就会在探究中有的放矢,围绕着这个探究目标进行思考和分析,在任务中习得知识,在探究中明确知识。学生参与到对歌曲前奏的分析中,就会感受到音乐前奏伴随着情感的丰富而抒发音乐的节奏,使音乐起伏不定,表达了歌曲中的情感。教师用任务来驱动学生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在亲历学习过程中明确音乐前奏创作的方式,进而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四、借助不同形式展示,促学生理解

篇10

【关键词】“5E”教学模式 创作兴趣 新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16-02

高中音乐创作课是与音乐鉴赏、歌唱、演奏、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等模块并行的一门课程,它需要对还没有发生的音乐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选择特定的音乐要素表现音乐。这门课特殊的要求与学生在文化科目中习惯性的理性思维方式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因此,高中音乐创作课的教学过程注定与众不同。

“5E”教学模式是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BSCS,1989)开发的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模式。它描述了一种能用于总课程、具体学科课程或某一节具体课的教学程序,是一种致力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5E教学模式共分5个学习阶段:吸引(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迁移(Elaboration)和评价(Evaluation)。因为每个阶段分别以“E”开头,所以又被称为“5E”教学模式。[1]“5E”教学模式通常被运用于理科教学,而这一模式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基本理念以及五个阶段的基本内涵为高中音乐创作课教学提供了指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性地运用了此模式,取得良好成效。

一、5E教学模式的内涵

1E──吸引(Engagement)

这一环节是5E教学模式的起始环节。为“吸引”学生对学习任务产生兴趣,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探究,5E教学模式一般强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中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引起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建构知识的兴趣。

2E──探究(Exploration)

探究是5E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帮助。

3E──解释(Explanation)

解释阶段是5E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这一阶段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机会表露其对概念的理解,以及技能的掌握或方法的运用。教师应该借助于课程目标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新的概念。

4E──迁移(Elaboration)

在教师的引导下继续发展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技巧,扩充概念的基本内涵,同时用新的概念解释新的情境或新的问题。此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尽量使用刚刚学习的专业的术语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

5E──评价(Evaluation)

在这一阶段教师和学生用正式和非正式的方法评价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评价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同时,评价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评估自己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机会。

二、5E教学模式在创作新课堂的尝试

将5E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音乐创作课堂,笔者设置了五步教学法:展示――评价――欣赏――分析――创作,上课环节呈式化,表面上看学生对环节了如指掌缺少新鲜感,然而,每个环节内容的多样化与新颖性相结合,使知识点易为学生归纳吸收,创作技能便于随着课程的深入逐步提高。以下探讨每个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法:

1.课堂展示

课堂展示即学生个人或小组在班级展示上节课创作的作业,是衔接上节课内容与本节课内容的一个环节。创设一些情境,创设一些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用问题来训练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最后再花一定时间阐述相关理论,先实践,再理论是本课堂的教学特点。

音乐创作课如果从理论讲解开始,学生很可能会受限于各种创作理论的约束,而设置相关问题与即将学习的新创作手法相联系,是后续内容的铺垫,如此过渡会自然而又印象深刻。作品展示让充满理论性的创作课一开始就沉浸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不仅能获得紧张学习之余的一丝放松,也很容易将思想自然而然集中到创作课上。这与5E教学模式中的1E吸引(Engagement)不谋而合,学生体验到了创作的乐趣,从此打消顾虑,乐于创作。

2.多维评价

显而易见,这与5E教学模式中的最后一个阶段评价(Evaluation)如出一辙。课堂评价包括生生评价,师生评价,穿插于第一个环节――课堂展示环节,从作品音乐听觉、音乐形象、音乐情绪、音乐要素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同时从表演者演唱或演奏能力、音乐表现力、表现积极性(动机、兴趣)等方面综合观察评价。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而作为教师,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发言中了解学生的知识层面,培养学生理解、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一节课不仅仅教会学生知识、方法、技能,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待音乐创作的态度。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藏满宝藏的海洋,1+12,经过思想的碰撞,我们学到创作的点点滴滴。当然,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和情感水平存在着若干差异,教师应当把握学生这几个方面现有的水平,引导不同的学生投入到表演者、创作者、学习者的多角色活动中,多层次的评价音乐,多维度的评价学生,做到真正的素质教育。

3.感性欣赏

欣赏是新课的开始。学生通过聆听、体验一首或多首作品,从感性上认识各种创作原则,并体会不同创作手法带来的不同效果。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手段诠释对新的创作技能、技法的理解,老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音乐感受作为契机,适当引出新的知识点。

欣赏作品的过程别强调老师尽量让学生描述音乐,而不是解释音乐。音乐课更多培养的是感性认识,欣赏环节正是注重听力的培养,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力不同,我们需要激发的是学生听到音乐的第一直觉。在感性的基础上,适当输入创作理论知识。整个环节以学生的感受为主,老师只是进行引导。其实是5E教学模式中的3E解释(Explanation)阶段。

4.理性分析

分析即对欣赏的歌曲进行全方位的剖析,为提高学习效率,尽可能选择学生熟悉的歌曲。这个环节运用了5E教学模式的4E迁移(Elaboration),“用新的概念解释新的情境或新的问题”。例如,在讲音乐要素对风格的影响时,我们通过欣赏传统作曲的茉莉花和爵士风格改编的茉莉花,对比分析歌曲节奏、装饰音等音乐要素的改变,并明确在创作中如何根据我们的需要运用这些音乐要素。而在讲创作风格一章节时,我们则要着重聆听通俗版,民歌版,爵士版茉莉花的演唱方式和歌曲伴奏,从演唱风格和伴奏乐器的不同中了解不同风格的创作特点。

5.主动创作

探究(Exploration)是5E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同样,创作是高中创作课的重要实践环节,“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帮助”。高中学生心理发展与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明显增强,问题的解决与发现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小组合作的形式恰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大家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锻炼了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一个班级单位的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度以及相关乐理知识掌握程度往往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况。为了每位同学能各显身手,积极参与音乐创作,势必课前对他们进行音乐素质与潜能的考察测试,主要测试内容是:音高感和音高记忆、节奏感和节奏记忆、旋律曲调的听辨与记忆、音乐感及音乐表现欲。测试结果按程度高低分为A、B、C、D四组,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时需要同质分组(A、B、C、D各为一组),教师针对同一主题给予同质小组不同的创作要求,小组成员在原有音乐基础上进行不同程度的创作;有时需要异质分组(ABCD混合为一组),异质小组的成员可以利用个体差异体验合作创作的快乐。

小组成员的思想碰撞中,既能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又能寻找到存在的知识欠缺,二者之间的冲突,就是主动学习的原动力。创作课中,知识不再是确定的、独立于认知者的目标,而是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三、小结

课堂五步法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组织的一系列课堂教学活动,在贯彻新课改理念的同时,积极响应新的教育目标,为学生创造了多种尝试、选择、发现、发展的机会,这些教学策略及实施步骤的样式是指导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范型。展示――评价――欣赏――分析――创作,五步法在程序上有一定的逻辑性,是环环相扣的递进关系,而彼此之间又有着一定的交融,过程中渗透着“5E”教学模式的内涵。

新的教育目的表明,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学科素养、思维方式、情感、关注力、洞察力的综合培养。这召唤我们必须以崭新的视角看待音乐创作这门学科,必须采用全新的课堂模式对传统的创作课程进行改革。“5E”教学模式衍生出的五步教学法抓住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点,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音乐创作氛围,教师完全把获取知识的权利交给了学生,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肤浅为深刻,变知识为能力。大部分学生能享受创作过程中的内心体验,以及成品带来的满足感,从“要我创作”到“我要创作”。实践证明,建构主义不仅仅指导文化学科的教学,也能适用于艺术学科,“5E”教学模式在高中音乐创作模块课的运用其本身是具有创造性的教学行为,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音乐教学改革契合的新思路和探索高效课堂的新途径。

篇11

【关键词】音乐 教育 教师 学生

一、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智力产品。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而音乐教育对创新精神的培养,的确有着其它学科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一)从人脑结构看,人脑的左半脑是语言脑,右半脑是艺术脑。人的形象思维、创意思维是靠右半脑实现的。音乐开发右脑,并促进左脑的发展。

(二)有很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都不同程度的受到音乐的熏陶与影响,从音乐中吸取欢乐和力量,从音乐中领略人生的真谛与体验,从音乐中受到启发或灵感。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的科学成就许多是受音乐的启发而得到的”。中国的“地质之父”李四光不但放射着“科学之光”,而且闪耀着“艺术之光”,创作了中国第一首小提琴独奏曲《行路难》。追溯历史,孔子既是思想家又是音乐家;曹操、李白、李世民、李隆基,乃至、鲁迅、,都十分喜爱音乐。放眼世界,印度的泰戈尔亦精通音乐、擅长作曲,创作了无数优美的诗章,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三)从音乐的本质看,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审美的教育。通过演唱、演奏或欣赏音乐作品,感受真、善、美的音乐形象,给人的情感领域以无形的巨大的影响。人的创造的动力系统主要由三大要素组成:内驱力、情动力、意志力,情动力是整个系统中起着中间桥梁的重要作用,“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

(四)从音乐教育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看,十分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音乐形象通常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演奏、演唱或欣赏者,由于兴趣、经历、知识、阅历等等的不同,对音乐也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展开联想、想象,进行二度、三度创作,能直接而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要启发想象,唤起创新。想象力是人在过去知觉基础上构建新形象的创造力。人们在欣赏、演奏或演唱音乐作品时,往往通过音乐想象来重新塑造音乐形象,创造音乐情节,从而更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审美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以生理听觉为基础,心理想象为出发点,有思考地听赏音乐,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1、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想象中。2、提醒学生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感觉音乐。3、提倡独立性思维品质,鼓励他们在听赏过程中独立地感觉音乐带来的震撼,让他们拥有创造的灵感。音乐结束后,让同学们讲出自己的所思所感,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二)要打破盲从,促进创新。在课上,我故意安排错误的讲解和示范,在课前告诉学生:“老师在讲解音乐作品,音乐知识时,在示范演唱和演奏时都故意安排了一些错误,看谁发现的错误多。” 让他们用质疑的态度去听取老师的讲解,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只要建立起这样的激励机制,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由“被动接受”型转为“主动探究”型,长此以往学生的求异思维将会逐渐养成。

(三)要树立自信,肯定创新。每个人都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才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赞许。但在创作时,他们又都觉得音乐艺术是那样的高高在上,神秘莫测,这就大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尝试成功的滋味,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学生对于音乐形象的描述,可能会出现扩大,缩小,重组,甚至变形的现象。对此,教师要有求新求异的观念,支持学生的奇异思维,赞成他们的“不标准”答案。可设定一个宽松的氛围,让同学们进行论证和反驳。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我们就投他一票,支持他。这样,在有知不觉中,学生的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得以展,对音乐的理解了进一步加深了。

(四)要主体参与,激励创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积参与探究与创造,把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潜质作为重点,以学生生活为基点,切实从学生的要求和发展的可能性出发,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方法、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如:在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创作平台,让学生分组合作,根据《茉莉花》的歌词创编旋律。创作规则:歌词不变,风格不限,通俗、民族、儿歌均可,创作时间5分钟,每组可选代表演唱,也可合作演唱。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快乐。

篇12

计算机在中学教育中的运用为“电脑音乐创作教学”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音乐作曲软件的开发利用则成为“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得以开展的保证,同时为学生今后在音乐方面的发展开拓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电脑音乐创作课的教学,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提升了同学们对音乐的兴趣,同时巩固和发展了学生基本的音乐素养。因此,电脑音乐创作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新型教学模式,它的推广和普及必将对我们的中学乃至所有阶段的音乐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必须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问题。笔者在高中音乐课的教学实践中,对利用电脑音乐创作系统进行创作教学这一课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中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创新素质

这是高中学生的一节音乐课: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逐步完成一首小乐曲的“创作”:输入主旋律、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从教师设定的若干伴奏音型和“鼓底”(节奏型)中选择相应的,调整各轨的音色、音量并不断回放、修改。教师则利用电子课堂系统进行监控,随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由于可以利用音乐软件将自己的音乐主张转变为乐曲,体会创作成功后的成就感,同学们学习得愉快而主动,课堂氛围轻松和谐。

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使这些高中生对音乐课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可以发展成为一种教学模式并被推广吗?它是否预示了今后音乐课发展的一个方向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这些问题做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进行“音乐创作教学"的可行性

1.倡导创新教育,是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必然结果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应试教育侧重于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素质教育则侧重激发学生个性特长和对知识的组合创新,将书本知识运用实践验证或进行延伸创造,立足于开发特长、释放学生的潜能。教学不再将知识的学习作为教学的目的,而是把知识的学习作为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学生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而是强调创造性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音乐创作为音乐课教学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创造性教学的空间。在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作曲、编曲练习中意识问题、发现和解决问题,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达到独立认识和创造性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的效果是以往任何一堂传统音乐课都无法达成的。

2.“音乐创作教学"着眼于未来,符合“三个面向”的要求。

启发并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并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创造的精神,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过程都离不开想象力、创造力。有关研究表明,人在二十岁以前,智力的提高几乎是直线式的。如果人的大脑在新型的教育活动的刺激下,完全有可能把创造性的才能发展到更高的程度。音乐创作教学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开发和发展。在创作活动中,通过学生创作音乐,增加学生创作的欲望和勇气,打破创作神秘的思想。

3.“音乐创作教学"可以扩充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与思考力。

通过有意识的对客观现实的观察了解,运用所学过的各种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获得了了更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加强了学生对生活与音乐创作之间联系的思考。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创作、表演他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物和情感,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感染自己,鼓励自己。

4.“音乐创作教学"可以促进其它教学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音乐课中,乐理知识的教学非常重要,但其内容较难掌握,而且缺乏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其它如视唱练耳、听音记谱等训练学生音乐能力的练习,在原来的音乐课中也有安排,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学效果甚微。除了一些音乐天赋较好的同学以外,其他大多数同学的音乐能力还是不能很到很大提高。在创作课中,上述所有的内容都成为了操作软件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功”之后,才有操作电脑进行编曲的可能。在编辑乐谱的过程中获得、锻炼和巩固有关的音乐知识,同时通过作品的完成来检验学习的效果,形成了一个学习——创作——再学习——再创作的良性循环。

二.高中电脑音乐创作课的实践

1.明确“音乐创作教学"的深广度

①“音乐创作教学"深广度的界定

创作教学的广度,指广义音乐创作教学活动,凡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音乐教学活动,都包括在内——象即兴编唱一首歌,敲击一个节奏,选择适当的伴奏乐器都在此列。另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修改、补充、更正他们不熟悉的歌曲节奏、旋律、歌词、表情处理等,也都属于音乐创作教学的范围。

音乐创作教学的深度,主要指使学生初步掌握音乐表现手段和曲式结构等作曲常识。如旋律的进行,节奏的变化和主题的发展手法,以及曲式起、承、转、合的结构等等。

应当指出,从目前的音乐教学实际水平出发,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会作曲,都具有记谱的能力。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我们应逐步培养学生创作与记谱的能力。

②创作教学的教学计划

为了更好地了解创作课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和前景,笔者向学校申请,将校内的一个30人的小班作为实验班,进行音乐创作教学的实践。在通过摸底掌握了班里每位同学的音乐素质之后,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定了教学计划(实践时间为一学期),将一首歌曲的制作简化到旋律、节奏、和声、歌词及音色音量的设定几个部分,争取通过将近15个课时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电脑音乐制作系统的操作,完成简单的歌曲创作和编配。具体计划如下:

周次教学内容

第1周乐理知识查漏补缺,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第2、3周学习音乐软件操作

第4周通过选择的方式完成一首乐曲的编配

第5—7周独立完成一首乐曲的编配

第8、9周进行创作歌曲演唱比赛

第10周机动

③教学内容范围的选择

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为不同程度的学生设定了不同的要求。

a.乐曲的输入

根据自己的水平,同学们可以自己创作一段乐曲或选择输入一段自己喜欢的旋律。考虑到有的旋律在节奏、曲风上存在着众多的难点,教师建议学生选择节奏规整、稍舒缓的旋律。在音乐软件上有三种乐谱输入方式:会演奏键盘乐器的同学可以利用电脑键盘的“键盘”功能录入乐谱;一般的同学可以使用单步录音,选择好音符的时值,用电脑键盘将音符一个个弹奏录入;也可以选择使用鼠标点击输入的方式,这种方式速度较慢,但是操作最为简便和直观。

b.节奏的选择和编配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风格的节奏,学生可以根据乐曲的特点选择不同风格的节奏型作为“鼓底”。这是一种简便的操作方式,只要根据作品的需要加以修改,即可轻松地完成节奏的编配。也可以自己制作“鼓底”。如制作一个基本的disco节奏,用三个轨道分别输入大鼓(××)、小军鼓(×)和落地踩叉(××××)的节奏型,合在一起演奏即可。

c.和声的编配

学生可以从教师为作品编配的和声中选择,也可以自己进行和声的编配。如果进行独立制作,学生必须掌握的有关和声的基础知识,一、四、五级的编配以及伴奏织体的设计。在此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和声编配能力和听觉检验,设法为作品进行和声编配。

d.歌词填写

填写歌词看似简单,实际上牵涉到连音线、圆滑线、倒字等等一系列问题。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这个环节中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是要求每位同学创作的歌词能够符合一般的审美观点。

2.指导学生做好“音乐创作"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具有独立的视唱能力和记谱能力,以及感受、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等。这是他们进行音乐创作的基础。在两个课时的短暂教学时间里,乐理知识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五线谱的记谱与和声的编配。五线谱知识的复习、巩固可以结合音乐软件的操作学习进行。现在笔者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是市场上最为流行的Cakewalk编曲软件和Encore专业打谱软件。为了使学生具有正确规范的概念,乐谱的输入、修改均在Encore软件上进行。专业打谱软件所具有的规范化功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比如现在要求输入一小节4/4拍的旋律:如果输入时值总和超过4拍,电脑就会发出“叮”的一声提示输入错误,并拒绝输入超出时值的音符;如果输入的时值不足4拍,在乐谱上就会出现音符排列错误或演奏出错(如演奏突然停止)等情况。和声编配的学习只要求了解基本的一、四、五级及其排列规则。在实际操作中,对学生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只要大致的和声结构正确便予以认可。我们必须认识到:培养能力不能靠一蹴而就,而是要在较长的时间内,通过平时的教学工作,一点一滴地去积累,靠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才能奏效。

3.对教师的要求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具有全面、专业的音乐知识,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要能够较好地完成电脑音乐创作课的教学,教师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了解更多的知识。

①广泛涉猎各种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音乐

从音乐院校音乐专业或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音乐教师,一般都在古典音乐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涉猎,对于现代通俗音乐却是知之甚少。而这部分的音乐正好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他们的创作中必然会有深刻的通俗音乐的痕迹体现。假如教师在教学中心中无数,必然无法指导学生的学习。只有广泛地涉猎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尤其是学生最为熟悉的通俗音乐部分,才能真正地体现教师在电脑音乐创作课中的主导作用。

②学会熟练地操作、使用电脑音乐软件

现在市场上的电脑音乐制作软件主要包括三类:编曲类的如Cakewalk、Soundforge,它们的功能是编辑、创作MIDI乐曲;打谱类的如Encore、Finaly98,它们是目前市场上最为专业的打谱软件,其乐谱编辑功能完全可以和乐谱排版系统相媲美,且对于专业人士而言,操作十分简便;自动配器类的如Bandinabox,只要输入旋律、和声,选择作品风格,软件就会自动生成伴奏乐曲,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不失为很好的一种快速编曲工具。教师如果全面地掌握了不同软件的不同功能,就能更好地为教学设计创造情境,促使学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让学生产生认识(操作过程中)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去进行创造性的探索。这也是创造性教学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

三.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硬件问题

由于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对设备的要求较高(一套设备的最低配置也要将近一万人民币),一般的学校无法完成这样的硬件配置。如要让电脑音乐创作教学成为现实,音乐教育必须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更多重视。

2.软件问题

软件问题牵涉到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完成电脑音乐创作课对音乐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教师对音乐软件的操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创作课的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决定了学生创作的风格与审美观。就一般的普通中学而言,学生的音乐基础与目前期望的要求也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针对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查漏补缺;一是在最初教学的过程中适当放宽对学生的要求,今后再根据学生的进步逐渐提高。

四.结语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证明,学生是完全有兴趣、有能力参与和进行电脑音乐创作的。而且出乎意料的是,由于部分音乐天赋较好、计算机运用能力较强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使得本来预计要10周左右时间完成的教学计划在短短的6周时间就得以完成,而且许多同学都自行购买了软件,决定要在课后继续进行电脑音乐创作的尝试。

篇13

一、明确“音乐创作教学”的深广度

从目前的音乐教学实际水平出发,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会作曲,都具有记谱的能力。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我们应逐步培养学生创作与记谱的能力。

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为不同程度的学生设定了不同的要求。

a.乐曲的输入

根据自己的水平,同学们可以自己创作一段乐曲或选择输入一段自己喜欢的旋律。考虑到有的旋律在节奏、曲风上存在着众多的难点,教师建议学生选择节奏规整、稍舒缓的旋律。在音乐软件上有三种乐谱输入方式:会演奏键盘乐器的同学可以利用电脑键盘的“键盘”功能录入乐谱;一般的同学可以使用单步录音,选择好音符的时值,用电脑键盘将音符一个个弹奏录入;也可以选择使用鼠标点击输入的方式,这种方式速度较慢,但是操作最为简便和直观。

b.节奏的选择和编配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风格的节奏,学生可以根据乐曲的特点选择不同风格的节奏型作为“鼓底”。 这是一种简便的操作方式,只要根据作品的需要加以修改,即可轻松地完成节奏的编配。也可以自己制作“鼓底”。如制作一个基本的disco节奏,用三个轨道分别输入大鼓(××)、小军鼓(×)和落地踩叉(××××)的节奏型,合在一起演奏即可。

c.和声的编配

学生可以从教师为作品编配的和声中选择,也可以自己进行和声的编配。如果进行独立制作,学生必须掌握的有关和声的基础知识,一、四、五级的编配以及伴奏织体的设计。在此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和声编配能力和听觉检验,设法为作品进行和声编配。

d.歌词填写

填写歌词看似简单,实际上牵涉到连音线、圆滑线、倒字等等一系列问题。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这个环节中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是要求每位同学创作的歌词能够符合一般的审美观点。

二、指导学生做好“音乐创作”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具有独立的视唱能力和记谱能力,以及感受、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等。这是他们进行音乐创作的基础。在两个课时的短暂教学时间里,乐理知识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五线谱的记谱与和声的编配。五线谱知识的复习、巩固可以结合音乐软件的操作学习进行。现在笔者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是市场上最为流行的Cakewalk 编曲软件和Encore 专业打谱软件。为了使学生具有正确规范的概念,乐谱的输入、修改均在Encore软件上进行。专业打谱软件所具有的规范化功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比如现在要求输入一小节4/4拍的旋律:如果输入时值总和超过4拍,电脑就会发出“叮”的一声提示输入错误,并拒绝输入超出时值的音符;如果输入的时值不足4拍,在乐谱上就会出现音符排列错误或演奏出错(如演奏突然停止)等情况。和声编配的学习只要求了解基本的一、四、五级及其排列规则。在实际操作中,对学生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只要大致的和声结构正确便予以认可。我们必须认识到:培养能力不能靠一蹴而就,而是要在较长的时间内,通过平时的教学工作,一点一滴地去积累,靠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才能奏效。

三、对教师的要求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具有全面、专业的音乐知识,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要能够较好地完成电脑音乐创作课的教学,教师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了解更多的知识。

1、广泛涉猎各种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音乐

从音乐院校音乐专业或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音乐教师,一般都在古典音乐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涉猎,对于现代通俗音乐却是知之甚少。而这部分的音乐正好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他们的创作中必然会有深刻的通俗音乐的痕迹体现。假如教师在教学中心中无数,必然无法指导学生的学习。只有广泛地涉猎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尤其是学生最为熟悉的通俗音乐部分,才能真正地体现教师在电脑音乐创作课中的主导作用。

篇14

关键词:音乐鉴赏;高中;创作;教学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中小学的日常教学都进行了逐步深化的改革,高中音乐鉴赏课程培养个人良好思想情操的基础课程,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21世纪是人类可以获得更多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的世纪,只有培养出尽可能多的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才能满足时代对教育的期望。在新课程标准下,音乐创作教学不再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地位,音乐创作也不仅仅是作曲家的事,“创作”对于中学生来说不再是“瞎胡闹”,而是成为一种现实,音乐教学中越来越多的融入了创作的实践。而在课改的大潮中,音乐鉴赏课越来越需要以学生自我创造活动为目的和方法的音乐课程方案,因此,必须发现并解决原有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高中《音乐鉴赏》创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时不足。根据国家规定,1996年高中音乐课为36学时,2000年调整为48学时,在原本课时就偏少的情况下,更是很难抽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音乐鉴赏》的教育。因此,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学校以各种理由少开音乐课甚至不开音乐课的情况下,《音乐鉴赏》的进行更是步履维艰了。

2.思维定格。音乐的非语义性、不确定性决定了没有标准答案,音乐创作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我们在过去的教学中,经常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要把音乐标准答案化,对音乐常常进行不恰当的解说,违反了音乐的非语义和不确定性的基本特征。一位音乐教师在黑板上抄了一个公式:审美逻辑=有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另一位老师给中学生听各种管弦乐器演奏的音乐后让他们描述音色感受,结果如其文章所写:“由于听觉上的差别,形成了千差万别的‘主观评定’。”审美感受是纯主观的,欣赏音乐本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说“爱你不容易”。随着科技的发展,从CD到MP3,学生的耳机总不离身,常见音乐课上教师在前面放着音乐,学生在下面堵着耳朵。为什么学生那么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呢?事实上学生听耳机表示喜爱音乐,但多数因层次较低、音乐基础较差,使得学生难以融入课堂。

二、高中音乐鉴赏课中的创作教学的有效途径

《音乐鉴赏》中的创作包括两类学习内容:其一是与音乐有关的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其二是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其中第二类内容与音乐创作有关,但区别于专业创作学习。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如何巧妙地变换教学方式,如何使学生更好更完美地欣赏作品,这是许多教师不断探索的一个课题。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在保护学生本能的创作兴趣基础上,可以做如下尝试:

2.欣赏课堂中的实施方法。

(1)素描情感法。同学们都有表现欲,我们可以用听到的乐曲起名字的方法来吸引他们听音乐,如欣赏《荒山之夜》时,可以让学生用线条与简单图画表现:诙谐的舞曲般的音调和铜管乐魔鬼似的喧嚣;也可以引导学生边听边猜用的是什么乐器,让学生模仿从简单的声音来开发训练。用嗓音表现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和自然界中各种动物的叫声及各种音响的节奏、音高、音色、强弱等,这种方法可以在各种游戏活动中进行,由此一步步引导他们达到学会欣赏音乐的目的。

(2)节奏即兴伴奏。奥尔夫认为:“从即兴开始的教育才是真正体现创造性的教学,即兴———是对一个人的一切禁锢的放纵。”在欣赏中,可即兴创作节奏进行伴奏,可用拍手、拍腿、踏脚等活动,也可选用相适应的打击乐器,让学生创作节奏来为歌曲进行即兴的节奏伴奏。

(3)用节奏垒积木。节奏是旋律的骨骼,教给学生基本节奏,高中生对节奏的形象认识是很快的,比如讲符点时,学生向发现新大陆一样,原来前面的音把后面的音的时值节奏占了一半。在此基础上,可根据拍子,让学生自己组合,从1小节一直到更多的,然后让全体同学视奏,这便成了基本创作。

(4)发散思维的培养。学生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在学习任何一种新知识之前,学生的头脑中并不是一张“白纸”,每个学生都具备了一定的自己特有的认知基础、感性经历和社会阅历,教师要给与学生创作思考的空间,培养其发散思维。如课例《自然之韵》:在欣赏了《自然之韵》这首乐曲后,学生可以意识到,用乐器可以演奏出大自然的奇妙之音,各种乐器混合搭配就能演奏出不同的效果,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欲望。

(5)赋予节奏灵魂的旋律。如鱼咬尾是我国作曲的基本形式,在学习民歌《西北放歌》时,笔者就简单的与学生一起分析谱例,于是他们自己发现,每小节第一个音,就是前一小节最后一个音。依次类推,笔者就以一个八度音阶与简单两小节节奏为基础,让学生根据“鱼咬尾”形式,玩旋律接龙游戏。

音乐是人类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读懂了一首音乐,便是读懂了作者,读懂了社会,读懂了一个时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