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环境污染小调查范文

环境污染小调查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6: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环境污染小调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环境污染小调查

篇1

小学生关于环境污染调查报告

调查原因

现在,我们科最最的环境越来越差了,空气质量差,河水到处都是垃圾,化工厂排放污水到河里,还有严重的白色污染。因而导致了城市环境恶化。

实地调查

我和几个同学去了在化工厂的旁边排放污水的河上。在路上,我们看见许多的鱼儿、虾儿欢快地游着,许许多多的蝌蚪在成群结队地找食物。可是,到了化工厂的旁边,一条鱼也没有,偶尔看见一两条死鱼死虾,在这片污水中飘荡,我们采了点儿污水,买了8条金鱼,拿回家做实验,我把金鱼平均装入一至四号实验杯中,观察情况,把一至四号杯分别倒入00、20300、400克污水,再倒满水。一号:第一天晚上,表现良好,第二天早上,鱼儿有点儿不爱动了,第二天中午,鱼儿不吃东西了,第二天晚上,鱼儿呈快死的状态。二号:第一条晚上,良好。第二天早上,都不动了,第二天中午,快死了,临近晚上时,死了一条,晚上,又死了一条。三号:第一天晚上,良好,第二天早上,一条死亡,第二天中午,全死。四号:第一天晚上,鱼儿焦躁不安,第二天早上,全死。

调查分析

因为化工厂里有许多化学物品,有时不小心排入污水,导至鱼大量死亡。

经过这次实验,我提出了以下几多建议。

(1)政府要教育市民不能扔东西到河里,要扔进垃圾桶。

(2)要教育化工厂的人不能随意放置化学物品,以免化学物品流进河里。

(3)市民自觉保护环境,热爱环境,让不热爱环境的人进入教育所,不但要罚钱,还要让他认识到扔垃圾的危害。

人们一定要爱护环境,让简阳重新美丽起来吧!

小学生关于环境污染调查报告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不断改善的同时,环境污染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近一个星期来,我们有组织地对周边的环境污染情况做调查,报告如下:

一,河水污染。

近几年来工业生产发展迅速,人们只顾着怎样节省原材料的消耗,而对于在生产中出现的一些有害的物质并没有引起重视,废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道中,造成河流污染情况严重。我们在调查中就看到好几家工厂,把深绿色的、浓黑色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排污口处的水面上漂浮着大量白色泡沫。居住在河边的人们随手将剩菜剩饭、家庭垃圾都装进塑料袋往河里倒,我们的母亲河,现在已经遍体鳞伤,成了一条垃圾河。

二,空气污染。

我镇的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都是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向蓝天,企业燃用汽油、柴油,产生的废气及烟尘也弥散在空中。同时随着我镇经济的发展和外来人口增多,人们燃烧使用的煤,液化气等,能源消耗量增加,产生的废气也成比例增长。汽车、摩托车等机动车数量迅速增加,尾气排污量加大。这些废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烟尘。大气污染的情况已经比较严重,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三, 垃圾污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使用的一次性物品明显增多。一次性袋子,一次性杯子,一次性碗筷,以及被用旧的废弃的生活用品,每天都有大量的垃圾需要处理。人们在使用后,只是随手往街头巷角一扔。我们走在大街上,只要稍稍留意,就会发现随处都有丢垃圾的地方。有些垃圾发出一股刺鼻的臭味,使你不得不注目观看。这一些垃圾不能及时处理,不仅影响了市容市貌,而且直接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不难想象,如果突然来一阵狂风,刮起满地的垃圾,会是一副怎样的图景?

当然,还有噪音污染、土壤污染等情况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衷心希望有关领导充分关注污染问题,采取有利措施,还我们一个明净的家园。

小学生关于环境污染调查报告

就最近这几年来看,随着各地区的经济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也成为了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为了社会更好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何为环境?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环境,主要指我们所研究的主体周围的一切情况和条件。对于人来说,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人的生活离不开好的环境,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进程中,环境对开创人类文明和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

大气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等,都是让人类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森林资源、矿藏资源等资源又为人类的不断发展提供物质,创造出地球上高度的人类文明。但是,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也对自己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污染环境的污染物,例如说:大量的生活废弃品,塑料袋(也称白色垃圾),一次性木筷,一次性饭盒,果皮纸屑。污染物对环境来说,毫无疑问,肯定有很大的危害,例如动物的腐烂的尸体会影响环境卫生,而且还会滋生细菌。饭店、餐馆认为很卫生的一次性木筷,使用后随便一扔,影响了市容,破坏了环境。。

现在像我们柳疃镇、青乡乡,最近电网部门纷纷撤除喷水机器的使用。喷水机的使用对环境的污染更加恶化、污染了水资源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危害甚大。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又例如说,我们北部渤海湾受到工业、印染厂的废弃物排放大量鱼虾死亡,地区农民上海捕鱼,鱼的体内含有大量化学物质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危害。据资料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为“水污染”下了明确的定义,即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最近,我发现政府部门、昌邑环卫局开始大力整治环境,沿街排查污染源,青乡街也定点安置了便民垃圾桶,替代了原来垃圾围绕街道,臭气熏天的状况。各个村庄开始整治村内环境的污染源,使街道、村庄焕然一新!而这不是主要的,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自觉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为了我们更为了我们的后代,树立好榜样,奠基好基础,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更加丰富多彩!

篇2

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留心观察,特别是生活中很多地方要我们来个环保小调查。

我自己家里,妈妈总是把热水器一天到完开着,那些热水没用,过了一会冷了又会自动开起来,真是浪费电呀!我们家用水顶环保,也是把拖地板水冲进马桶。我妈妈看到我作业写的不好,就把纸揉成一团。有些纸上甚至没有写过一个字,却被她丢弃,被脚无情地践踏。本来是完好的本子,被她撕裂,这样反复几次后,一个完好的本子自然就所剩无几了。

我们住的是电梯房,有的人为了方便等人,不但把电梯摁住“嘀嘀”响个不停,而且有人还在我们小区每个楼层楼道连大白天(哪怕是阳光普照)都开着路灯,妈妈说每个月水电费都要公摊20几元,每一层电梯旁都放着三个垃圾筒,我起先觉得浪费,后来一打听原来是为了把垃圾分类,把生活垃圾分类可以间接减少环境污染。我还看到有个人手上提着垃圾连走都不愿意走到垃圾筒跟前,顺手扔了过去,这些人觉得把垃圾投进垃圾筒都累,还会自觉地把垃圾分类清楚?虽然可能性不大,但多了一个人的自觉就少了一份污染,我们要努力将污染减到最低!

我们在不知不觉地破坏环境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地伤害自己。这就是我总结的环保调查情况!

篇3

【关键词】化学教学 环保意识 教学策略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逐步学会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挖掘教材内容融进环保素材

新课程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环境保护的内容约占30%,教师要在讲授化学知识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添加与环境保护有关内容,寓环境教育于化学知识教学之中。在讲授“空气的成分”一节时,首先让学生了解,一个成年人每天吸入空气大约为12m3~16m3,空气的质量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接着列举空气污染的典型公害事件:1952年冬,伦敦天气阴冷潮湿,家家烧煤取暖,空气中so2浓度增大,由于无风,烟雾下压,多天不散,许多人出现了胸闷、喉痛,年老体弱者死亡4000多人。

为了让学生对空气污染有一个更真切的认识,笔者组织了一个小调查:你有多久没有看到天空中的星星了?最近一次看到是在何时何地?没有看到星星的原因是什么?看到这些问题学生们都很兴奋,纷纷表示很久没有看到城市天空中的星星了,而乡村的夜空是星星的乐园。紧接着就组织学生开展“空气污染物来源”的查找活动,同学们积极准备,热烈发言,最后总结出空气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有:工业上化学燃料的使用过程中产生的so2、氮氧化物、粉尘等;汽车尾气的排放;农垦烧荒,树叶、麦秸、垃圾的焚烧;建筑工地上的扬尘;家庭装修产生的有害气体。

二、结合化学实验,强化环保意识

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接触到了许多化学药品,体验到了许多的化学变化,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借此机会,使学生在体验化学实验的时候,体验环保,强化环保意识。

1、利用药品的贮存方法,规范化体验环保。如易挥发的浓硝酸、浓盐酸等要封闭贮存;对大多数有机物如苯、甲苯、丙酮、甲醛等用专柜避光保存;对剧如汞、白磷等用专柜上锁保存,定期检查贮存情况。

2、演示实验中强调尾气的吸收处理,体验环保。如在讲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时一定要通过演示实验讲清吸收的原因(有害气体不允许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强调尾气吸收的重要性,使学生深深认识到只要涉及气体的排放问题就应考虑尾气处理。

3、规范实验操作使实验在严密的情况下进行,体验环保。化学实验中,师生都要接触有害物质和无害物质,在实验中也会闻到有害和无害气体。因此,必须指导学生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的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各种实验。严格教育学生规范操作,正确地闻气体、取药品、取有毒性原料。甚至如何盖瓶盖、放置试剂、取药品的各种工具的选用,取用药品量的多少都要向学生交代清楚。改进实验方法,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尽量采用封闭措施,减少师生被动接受有毒有害气体的污染。实验结束后,处理化学废物和实验中产生的废气。把仪器洗涤干净放回原处,擦洗干净实验桌面,这些都要认真细致指导,使实验活动从始至终成为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课堂。

三、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固然是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一环,但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所以还应在课外活动中也进行环保教育。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时刻牢记环保使命,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如节水、节电、充分燃烧煤气、石油液化气等),合理分类存放生活垃圾(如电池回收、不乱到污水等),不使用污染环境的物品(如含磷洗衣粉、喷发胶等),敢于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努力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环境保护活动。例如可以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取得当地环保、水保、森保等部门的支持,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还可通过出专栏、办展览和小报,聘请环保部门的专家来校作讲座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通过学生向社会宣传环保知识促进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据报道1993年全年生产和使用化学农药达25万吨,农村改革后,单纯依赖使用化学农药的单元从过去60万个生产队,扩大分散到亿万农户,直接接触农药的约有2~3亿人,每年全国因农药中毒伤亡人数超过10万人。由于缺乏生态、环境意识与农药常识,环境科学教育又未跟上,因而全国各地滥用剧毒化学农药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不仅危及亿万农民的生命安全,也祸及全社会几亿个普通家庭。

篇4

一、挖掘教材内容融进环保素材

新课程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环境保护的内容约占30%,教师要在讲授化学知识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添加与环境保护有关内容,寓环境教育于化学知识教学之中。在讲授“空气的成分”一节时,首先让学生了解,一个成年人每天吸入空气大约为12m3~16m3,空气的质量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接着列举空气污染的典型公害事件:1952 年冬,伦敦天气阴冷潮湿,家家烧煤取暖,空气中SO2浓度增大,由于无风,烟雾下压,多天不散,许多人出现了胸闷、喉痛,年老体弱者死亡4000 多人。

为了让学生对空气污染有一个更真切的认识,笔者组织了一个小调查:你有多久没有看到天空中的星星了?最近一次看到是在何时何地?没有看到星星的原因是什么?看到这些问题学生们都很兴奋,纷纷表示很久没有看到城市天空中的星星了,而乡村的夜空是星星的乐园。紧接着就组织学生开展“空气污染物来源”的查找活动,同学们积极准备,热烈发言,最后总结出空气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有:工业上化学燃料的使用过程中产生的SO2、氮氧化物、粉尘等;汽车尾气的排放;农垦烧荒,树叶、麦秸、垃圾的焚烧;建筑工地上的扬尘;家庭装修产生的有害气体。

二、延伸课本内容提高环保意识

化学教师应该抓住课堂上的各种机会,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并将其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在讲授“水和溶液”一章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缺乏、分布不均匀及严重污染情况,提高他们的节水意识,在课堂上引用大量数据。地球上的水,总量估计有2×1018 吨,其中海水占97.2%,冰山、冰川占2.15%,人们可以利用的淡水只有0.65%左右。我国水资源排世界第六位,而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量的1/4,随着人们用水量的日益增加和严重的水污染,占陆地面积60%的地区已面临淡水不足的困境,缺水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同时,组织学生到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地进行实地调查,采集有关数据,并要求学生了解家庭和学校的用水情况,紧接着进行“我的节水小窍门”的交流活动。活动中学生们提出各种节水、护水的小办法,例如,洗衣服不要使用含磷洗衣粉,洗衣、洗菜的水可以冲厕所和拖地。

三、规范实验操作养成环保习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实验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是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学要有效地结合实验,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许多化学实验,生成物中都有有害气体、液体、固体等物质生成,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环境污染。所以在实验时要特别加强对学生环境保护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初中化学实验大多数是通过观察化学反应现象定性探究物质的性质,药品的用量不影响反应结果,所以在教学中,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都提倡化学药品用量的微型化。微型化实验不仅节约药品还减少污染。同时,加强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合理安排实验顺序,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等待时间,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例如,在做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时,二氧化碳一经产生就是连续的,所以,提倡学生制取气体之前,做好收集气体和探究气体性质的准备,实验一气呵成,减少药品用量,降低污染。实验结束时,要求学生对实验废液、废物不能乱倒、乱扔,应倒入教师指定的容器里,能够回收的,尽量回收。要求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联系生活实际争做环保主人

篇5

一、开展“我是小主人”活动,激励自信心

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无穷的潜力。辅导员的工作就要循循善诱的去开发,让它成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石。因此,开展“我是小主人”活动是唤醒主体意识、激励自信心的有效途径。

辅导员要先发动队员进行“我是小主人”的宣传。收集中外名人、体育健儿自信、自强,做国家主人翁的事迹,用黑板报形式宣传;访问爸爸妈妈及长辈,请他们谈对小主人的希望;调查班内有小主人行为的队员,利用课前、课后、队会时间,及时表扬,树立榜样。

给每一个人展示“我是小主人”的机会,就要注重创造支持性环境。辅导员要注意发现小主人意识的萌芽。如外出游玩时,当平时很少出头的一个队员拿起相机给班里照像时,辅导员要及时发现他做事的自信,如果回来后举办“摄影作品展”,就会使这个队员的自信心倍受鼓舞,主动性大大增强。年级举行手抄报评选,一些人落选,如果辅导员能使落选的作品在班里展出,让每个人都有展示小主人能力的机会,就会促使队员的积极参与。中队内如能经常展出绘画、读后感、作文、手工制作、舰模、船模等,学生就会在一次次交流中感受到做小主人的参与快乐。

中队干部轮流当,是锻炼小主人才干的好机会。辅导员要组织队员讨论怎样当好小干部?中队小主人应有怎样的责任心?认识明确后,要鼓励队员勇敢地参与竞选,演讲当干部的打算。特别要注意调动从没当过干部队员的积极性。轮流当干部,可以给每一个队员提供均等的锻炼机会,让更多的人在为中队服务中,发挥小主人的主动性,学会动脑筋,学会团结人,学会管理方法,学会做好工作。逐渐懂得服务集体,体验到小主人的责任感。

中小队会,是展示“我是小主人”的好机会。辅导员要把说教变成一个个生动的活动,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如组织“我们爱老师”的文艺演出,组织“科技之花”的队会,开“新年联欢会”,排练课本剧,召开“救救地球妈妈”的队会,进行小队环保宣传活动,组织体育比赛、基本素质比赛等等,每次活动前,辅导员要提醒小队分工找资料,互助合作。活动后,以小队是否人人参加,是否团结合作作为讲评重点。及时表扬主动参与、积极准备的人。这些活动的开展,从准备到结束,辅导员都宜做场外指导,不断地激发学生参与,让队员们唱主角。学生在自主、积极的实践活动中会满足自我实现、个性发展的需要,创新能力在思想的相互碰撞中,在活动中会得到提高,这是单纯说教所达不到的效果。

“我是小主人”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激励与交流。每一次激励性评价,都会给孩子增加一分自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也会使孩子体验到“我是小主人”的成功。在中队日常工作中,每人轮流记“中队日志”,中队干部记“荣誉册”,各小队评比“优秀小队”,发锦旗,黑板报设“比武擂台”的方法,都是激励学生勤奋、进取切实可行的好办法。每项活动的讲评要以正面表扬为主,可给家长打祝贺电话,汇报孩子的成长与进步。中队活动时邀请家长参加,当着家长的面夸奖孩子。分阶段给家长发“交流信”,表彰各方面进步的少先队员。这些一点一滴的激励性评价会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孤僻、不合群、胆小性格的人,会逐步转变。每人都可以自豪地说:“我有优点”,“我是小主人”。

二、开展做生态小主人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

我们今天培养的人,不能只会学习,还应具有明天需要的各种素质。减负以后,学生关注的东西多了。怎样引导学生从关心自己到关心社会发展上来呢?这里有一个视角,就是积极扶持少先队员做生态环境的小主人。

有一个中队的辅导员在引导队员们阅读环保书籍后,发动学生做环保小调查:我们身边的环境污染有哪些?少先队员们走上街头,河边,了解污染现状;翻阅书籍、报刊,上网,查看环保动态。一张张环保手抄报、绘画很快贴满了墙。之后,辅导员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我们能为环保干些什么呢?讨论后,大家认为,我们就从回收废旧电池做起。一个小队干部第一个拿来自制的“环保箱”,里面装着她攒的旧电池。榜样带动了全班,大家纷纷挨家挨户去宣传、去收集,路上捡,垃圾堆里捡,不到三个星期,就回收了4855节废旧电池,全中队人人成为环保志愿军战士,在“救救地球妈妈”的队会上,报社、雏鹰网的记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队还被智慧岛环保志愿军司令部评为“环保班级”。他们还代表学校,向全国小朋友发出了回收废旧电池的倡议书。电视台播出后,连日本NHK电视台也来采访,少先队员们真的体会到了做生态小主人的责任与快乐。于是更加关心其他方面的环保,不少人写了关于大气污染、噪音、河水污染、光污染、沙尘暴的由来等小论文,中队人人都创作了环保方面的画,一些人还拍了照片。有20多人参加了为全国小朋友申请诺贝尔环保奖的“环保一日”征文,5篇登在中国儿童中心举办的《环保报》上。有23人参加了“让首都更美丽”的环保征文竞赛,4人获优秀奖。五一期间,中队代表还主动到北京风沙的源头——内蒙恩格贝沙漠植树。临行前,全体队员把自己制作的保护绿地、森林的宣传卡片画交给他们,请他们发放。过去,同学们看到喝光的饮料瓶,常常扔掉。有了环保意识后,大家积极收集起来,卖掉换钱准备买树苗植树。放暑假后,大家参加环保活动的兴趣依然不减,有人去考察垃圾处理,有人去调查河流污染现状。其中,有30多人参加了环保基金会发起的“百家企业助环保,百万布袋赠市民”的活动,少先队员们顶着烈日,手拿宣传单、布袋,在家属区挨家挨户的宣传绿色购物,发放布袋。这次活动共发出1500个布袋,受到居民的欢迎。

篇6

关键词:地理教学 环境教育 地理环境 环境意识

1.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意识的重要性

工业革命后,生产和生活的日益机械化、自动化,人类渐渐向现代化的迈进,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精神和物质生活上的极大改善,但我们应该看到,同时人类也开始对自然环境进行盲目开发,人类对自然的恣意索取,造成了土地的不断沙漠化,严重的水土流失,矿产资源的日益枯竭和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敲响了警钟。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不仅使现时的人类深受其害,而且不可避免地殃及子孙后代。面对上述问题,袖手旁观或因噎废食都是不可取的,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道德意识、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形成新的行为模式。通过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有了环境意识,人们才会负责任地利用自然资源并避免威胁生存基础。对学生进行环保和环境意识的教育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同情这些待解决的问题,应该向学生指出,为了保护生存空间,个人发展的要求应该和人类共同的利益相协调。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三大难题之一。目前,地球上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在不断恶化,各种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据统计,全世界每年被水冲刷流失的肥沃土壤达250亿吨,被沙漠所吞没的土地约有600万公顷;全世界现有40多个国家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目前热带雨林正以每分钟50公顷速度消失等等,所以全世界都在宣传要保护环境,并制订了保护环境的各种措施,如规定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每年的4月22日为“地球日”等等。我国也是一个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国家,表现在环境质量日益恶化,环境污染严重,特别是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迅速蔓延,正被迫走“边发展、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是贯彻这一基本国策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许多学校没有单独开设环境保护课程,利用地理课向学生渗透环境知识,进行环保教育有很直接、很现实的效应。因此,提高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地理教师负有相当的责任。学校教育是以课堂教育为主的教育,要在学校中进行环境教育,就应该立足课堂,依靠教科书,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环境教育。为了谋求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改变过去那种黄色的农业文明和黑色的工业文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和发展的方式,让我们的国民特别是年青一代认识到文明对自然的依赖和自然对文明约束是人类无法摆脱的,自然环境的衰落也必是文明的衰落,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而牢固的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是非常必要的。

2.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环境意识

地理是一门综合学科,地理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很多,但其中最突出的一项是环境意识的教育,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因环境是人类赖于生存的空间,组成环境各要素的发生、发展变化,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地理学要研究的内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人口、城市化、物种灭绝、森林滥伐、水土流失、荒漠化、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资源紧缺……,都有很强的地理性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与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意识的教育内容也在不断的扩展和变化,尤其我国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后,环境教育已提到日程上。把有关自然与人文的基础知识教给学生,培养学生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高度关切,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对保护环境具有高度的危机感、责任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等等这些任务理所当然落在我们地理教师身上。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呢?

2.1 利用“第一课堂”,传授环境知识,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

“第一课堂”开展环境渗透教育,应遵循以现行教学大纲为“纲”,以现行学科课本为“本”原则。凡属直接讲授环境保护知识的内容,应结合教材讲深,讲透;凡属不是直接讲授环保知识,但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内容,应结合教材作一些必要的补充、引伸和扩展。凡属表面上与环境保护无关,但确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内容,应通过适当的方式揭示这种内在的联系,使学生自然联想到环境保护问题。

2.1.1 传授知识与培养意识、价值观相结合

环境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而不是专业技术教育。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其从事环保的技能,主要是通过传授环境知识,培养学生对环境、对人与社会的正确态度和价值观、进而使其形成与环境和谐共存的行为模式。

在地理教学中可采用启发的探究式教学。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图片、录像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前组织学生收集资料,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适当使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表演科学小品,通过环保教育和实践,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态度和价值观,提高环保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并形成积极参与环境改善与保护的动机。如讲叙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和“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时,可向学生介绍大气污染的典型事例,如伦敦烟雾、洛杉矶光学烟雾事件、酸雨的危害。再如,讲述种群特征时,介绍世界和我国人口的年龄构成仍属增长型。人口的增长必然会引发土地、粮食、淡水、矿产、林等资源危机。因此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人口观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树立人人珍惜资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正确观念。

2.1.2 传授知识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环境教育实现由知识传授为主向知识、能力并重的转变我们在环境教育中,既注重向学生传授较为系统的环保知识,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只从理论上讲,学生容易产生繁琐枯燥的感觉,所以,教师应从大家身边的事例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地方特色。适当补充介绍本地区当前的环境状况,例如:全市有多少辆摩托车,多少辆汽车,所排出的尾气对大气的污染的严重性;还有本地区工业企业有多少,区位是否合理。这样以学生身边能够感受到的问题对他们进行教育。我校是城郊的一所普通高中,我们充分发挥近农村地域优势,不断丰富环境教育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生态农业的建设和管理,让学生感性了解建立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的意义,全面理解农业生态系统。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培养了参与技能和创造力。

同时,我们可以积极开展讨论和调查,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进行环境意识培养。我在讲述有着环境问题时,经常在课堂上开展讨论,让学生以国家、省、市领导和学生的身份讨论对生活中垃圾、污水、噪音的处理方法;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措施;对人口问题的解决方法;对绿化造林,节约用水的态度等等,并利用深圳是个移民城市,学生来自祖国各地的特点,随机在课堂上作个小调查,请同学们谈谈家乡的环境问题,使同学们对我们祖国各地的环境状况加深了感性认识,从而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和人地协调、持续发展的观点。早在1972年,联合国就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呼吁世界各国保护并改善人类赖于生存的环境。如今已是2004年,世界的环境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反而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保护地球”已变成了“拯救地球”。鉴于此,作为生活在地球上人类的一员,让我们行动起来,齐心协力,都来为保护我们的人类之家──地球的环境尽一份力,相信地球的前景是非常美好的!

转贴于 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关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知识,诸如宇宙的生成、地质变迁、气候变化、人类进化、人与生物圈、人与社会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传授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情感。对于现在的地理新教材关于环境内容更为突出,直接的反映。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找出课程内容与环境教育内容的结合点,及时挖掘。例如:在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第四单元陆地环境”中,结合植物学部分的教学,介绍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教育学生要绿化环境,自觉爱护一草一木;结合动物学部分教学,介绍生物多样性的好处,提倡爱护动物,不要乱捕滥杀;结合“人类的生产活动”部分的教学,介绍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关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每一个人自身的健康。

2.2 利用“第二课堂”丰富课外活动,强化环境意识

课堂教学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对学生的环境教育必须与学生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鼓励和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责任感,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采用适合学生特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环境教育,可促进学生树立牢固的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

2.2.1 宣教文艺活动

每学年都要就环境教育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地球日”、“人口日”、“爱鸟周”、“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都是我们传统的环境教育日。配合有关主题,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利用黑板报、墙报进行宣传展览,排演环保节目,进行环保知识问卷调查等,这样使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认识。

同时,注重结合舆论宣传,营造环境教育氛围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电视台、电台、广播系统、橱窗画廊、黑板报等视听舆论阵地,通过主题班会、晨会等形式,并结合植树节、世界环境日、中国爱鸟周等环保纪念日(周),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科技活动,努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广泛宣传环境教育意义,从而形成了“人人宣传环保,个个参与环保”的浓厚氛围。一是宣传地球存在的严重环境问题。二是宣传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创造一个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新文明,走出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变环境危机为转机,把人类社会推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三是宣传自然保护法规。努力做到有计划、有重点地宣传《环境保护法》《森林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2.2.2 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游览附近的风景名胜,参观植物园、动物园。使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向往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升华为热爱大自然,以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的工厂、小河、垃圾处理场、生活小区等,当他们看到污浊的河水、遍地的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气、公路上的尘埃,自然就会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我们还可以举行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拓宽学生对环境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环境的意识和态度。学校可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有关环保专家作专题报告或讲座,同时可举行以环境教育为内容的演讲比赛,让学生畅谈自己对环保的看法。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进行环保义务宣传等活动,加深学生对环境的了解,提高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活动,营造绿化带,种植树木花草,使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环境的情感。

2.2.3 环保兴趣小组活动

成立环保兴趣小组,参加生物园的建设、培植各种植物、学习饲养小动物、进行小实验。如:香烟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洗洁精对小鱼生活的影响、青蛙食物观察等。学生们对这些活动都有浓厚的兴趣,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通过对当前环境状况的反思,增进学生对人类与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珍惜资源,热爱环境的思想和与环境同生存、共发展的生存观、发展观。

如每到“6·5”前后,正值农村夏收时节,秸秆焚烧现象随处可见,造成空气污染指数普遍提高。我们可以发出“告学生家长书”,指出焚烧秸秆的多种危害。宣传秸秆还田、秸秆速腐、秸秆气化的好处,倡议所有家庭立即行动起来,禁烧秸秆。兴趣小组的学生还打起横幅,走上街头,发放资料,宣传《大气污染防治法》等。通过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而且使社会上更多的人提高了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环保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王存志.《在中小学进行环保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1999(9).

[2]王爱勤.地理教育中环境教育的错位与整合,《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4).

[3]张旺.关于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思考,西南师范大学教科院,chinaeol.net/greenschools/hjllts/020128003.htm

[4]徐选旺.环境教育实施途径初探chinaeol.net/greenschools/hjllts/020128005.htm

篇7

现在的孩子对《孟母三迁》的故事有什么新的领悟呢?在苏教版《品德与社会》课本三年级下册《快乐的邻里生活》安排了这个故事的欣赏,并在结尾设了一个讨论题:

你赞同孟子妈妈的做法吗?赞同,因为孟子妈妈搬家是为了孟子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不赞同,因为搬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新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鉴于此,教者在教学到这一环节时,就故意设计了一个小辩论。首先让支持不同观点的同学分成两组。刚开始分组的时候,多数的孩子不假思索地加入了正方,在他们想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当然是对的,要支持。只有少部分同学选择了反方,似乎还对自己没有信心,因为在此之前,也许所有的同学甚至老师也都没有怀疑过这个事情的合理性。于是一场力量悬殊的舌战开始了。

毕竟是小学生,所以不能严格按照一辩二辩的程序进行了,只是让孩子们畅所欲言,自由辩论。

正方:在学校附近当然好了,这样才能好好学习。

反方:难道不住学校附近就学习不好了吗?

正方:孟子住在屠夫家旁边,经常拿刀乱砍,既破坏了家中的东西,又可能有危险,这多不好啊。

反方:他切菜有什么不好,也许将来还能成为厨师呢,听爸爸说,现在厨师工资可高呢。再说了,住市场边买菜多方便啊。

正方:孟子住坟地旁边不好,经常学人大哭,以后会养成爱哭的毛病。

反方:爱哭不好,那他可以不学人哭啊。

正方:但是他还是个很小的孩子呢。

反方:那孟子妈妈不能教育他吗?搬家就行了吗?难道大家都住到学校旁边,坟地附近、市场附近都不要住人吗?

正方:反正住学校附近好,我家在城里买了一套房子。妈妈说下学期就到那里的实验小学念书了。这不说明住学校附近好吗?

反方:你住学校近,进好学校就能学习好吗?不一定吧。那小沈阳以前还是唱戏的,现在不照样成大明星嘛。

正方:我爸爸说,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才能有出息。

反方:那学习不好就没有出息吗?

……

听听现在的孩子们,联想多丰富,语言多犀利。其中不乏一些在成人看来都很复杂的问题,比如学区房,成才的标准等。

经过激烈的辩论,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一方面了解“环境对人的成长和生活有重要的影响”的道理,另一方面也养成了不能逃避问题,要有自主改善环境的意识。还训练了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真正达成了三维教学目标。

这场辩论最大的收获并非是这一论题的结果,而是引起我对教学过程的探索与思考。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活动性是其突出的特点。多种形式的活动会令教学过程更灵活有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历程中,我总结到一些有效的活动形式,在此简述一二。

一、 开展小调查

通过调查访问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实践中以道德情感体验为动力,逐步形成道德行为习惯。如《塑料与我们的生活》,请学生调查了解生活中的塑料制品,从而明白现在的生活和塑料密不可分,再调查家里、学校里有哪些白色垃圾,学生发现环境污染特别严重:村民都把垃圾倒在垃圾桶外、河沿上;河水中不时可看到塑料袋、泡沫浮子、污柴油等,河水呈暗黑色,散发着臭味,使学生对生活污染的严重性有了深刻的了解,继而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 情景模拟,角色扮演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他们很喜爱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经常借助各种媒体创设或模拟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使他们身临其境,产生换位体验感。如在教《想想他们的难处》中,让孩子蒙上双眼从门口走上座位,或者用一只手系红领巾,拄拐走路等活动体验残疾人的生活,通过表演让学生感受到残疾人一切日常生活都难。在情境中体验生活,在体验中感受生活。

三、 交流讨论

这是《品德与社会》课最常用的活动类型。它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在锻炼交际能力的同时又培养了自身的表达能力及相互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将课前搜集的信息材料,通过文字、图片、多媒体等在课内广泛交流,以增强教学的可信度。如教学《让学校更美》一课,学生将课前调查到校园内不文明现象在课上一一交流,说明爱护学校公共设施的重要性。接着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然后再进行充分交流。仍以前课为例,针对“如何防止校园内不文明现象”这一问题,教师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提出“金点子”。学生集思广益,在交流中提出了“加强宣传”、“注重监督”、“结合检查”等许多可行性的建议,从中增进了学生的学校责任意识。

四、 教学游戏

这是一种用于低中年级与学习内容配合、诱导他们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的娱乐性的活动形式。如教《我不耍赖皮》,组织学生到操场上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让学生找到游戏中存在的问题:有的人排队不自觉;有的人手没抓前一位同学的衣服,队伍老断;有被抓到的同学唱歌时不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做好游戏,再次做游戏,这次游戏完成特别好。教师小结:游戏要遵守规则,不仅游戏有规则,上课、做作业、买东西等事情都有规则,只有人人遵守规则,才能把事做好。

五、 操作实践

篇8

“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要求教育要打破育人课程的封闭性,开发开放性的课程资源,把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纳入课程的范围。如果用“生活即教育”理论指导我们的学,必将把素质教育在学科教育中的实施引向深入。陶行知先生说:“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而传统的教育,正是教人变坏变死的坏教育、死教育。”传统思想品德教学严重地抹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其结果只会使学生厌倦学习、禁锢思想。生活是一部教育的“百科全书”,生活的内容都应该是教育的内容,思想品德教学应把学生引向生活,并向生活吸吮营养。思想品德教师在钻研教材与大纲的基础上,认真备好学生,因班制宜,因材施教,突出学生学习的生活情感体验。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知识、学习生活化的知识。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应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生活,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通过实践,我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就陶行知教育思想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实践谈谈体会。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由远离学生生活的理想化的内容取向转变为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生活化”的内容取向。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特别强调教材内容的系统性传授,学生学习就是为了习得教材中的内容,仿佛学生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教材活,不是为现实生活活,也不是为理想生活活。虽然为了说明教材中的某些观点,在教材中列举了一些例子,但这些例子是理想化的、成人化的。比如在教学环境问题这一知识点时,我首先请学生回顾自己从家门口到学校的路程中,有哪些环境污染?学生纷纷自告奋勇,然后再追问,那作为中学生,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解决这些现状?有的说一定要杜绝污染源;有的认为可以通过撰写“小论文”到相关部门,学生各抒己见、表情激动。思想品德源于生活,应该回到生活中检验。如果教师懂得把思想品德教学导向生活深处,给学生自由翱翔的双翼,又何愁他们不能展翅高飞。

二、社会即学校———思想品德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他提到:“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以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思想品德教学最终的培养目标应该是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应该科学合理地安排好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每学期我们会带班级“走出校园”,对学校周围的及乡村的环境情况进行小调查。调查的方式、内容由学生确定,学生回校后认真地写了调查报告,他们写出了感情,写出了具体与真实,从而更珍惜、把握自己的学习机会。其中一位女学生把“发展经济更要保护环境”的情况以“小论文”送至镇长办公室,镇领导对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行为进行了高度表扬,同时在镇年度工作报告中采纳了该学生的部分建议。通过此事我告诉学生,我们是社会的小主人,是时代的小主人,要学会运用我们的知识回报社会、关心社会、亲近社会、服务社会,这正是初三思想品德课第1课的要求,这样的社会活动完全实现了思想品德学科教育的思想与行为目标。总而言之,我们应该认定社会就是伟大无比的学校,善于运用社会的力量,由此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三、教学做合一———思想品德教师的责任在教学、教学生学,以便更好地做。

篇9

【关键词】 中学语文 学习 兴趣

1 创造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为此,备课时就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2 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

我们的教学形式应该不时“换新”,不断地给语文园地注入活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如果我们能变换教学方式,拓展教学空间,这样的课一定会赢得学生的喜欢。

在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时,教师可以摈弃传统的一课一讲的方式,而是采取单元教学法。设计单元主题为“范进向我们走来——一个典型艺术形象的鉴赏”。在课前印发材料参读:《范进人物形象之我见》、《范进为什么会“疯”?》等。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质疑解惑,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排练《范进中举》片段,老师在课后进行指导。在做好以上这些准备后,话剧小组演出,同学评说分析。依据这种“编演评研”法教《范进中举》,不仅适当拓展了教材,而且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的陈旧、僵化,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潜能,突出迁移发展,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走出课本

再现生活不管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还是教育教学及其它工作中,要去的最好的效果,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莫过于理论联系实际了。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在课堂是不够的,必须走出课堂,进入到生活中去。再说,中学生的思维还是偏向于形象思维,只靠教师的讲还不行,要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学语文,要让他们知道语文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提出几个问题:地球的面积尤其是陆地面积是多少?有多少任在上面?地球的资源现状如何?学生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并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我有拿出一幅漫画,上面画着一条河,河边正有一个人拿着毛笔蘸着河水写毛笔字呢。学生立刻就能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了解语文的作用,我让学生课下作一个小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调查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环境污染问题,找出污染的原因和造成的结果,最后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待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后,趁热打铁,我又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建议或图或文,做成广告的形式向人们进行宣传。做完这一切后,再让学生课下观察这一做法有没有效果。出乎意料,不久就有学生向我汇报:“老师,我调查的地方乱扔垃圾的少了。”“我们调查的地方,折树枝的少了。”这时的学生兴致高涨,为自己的做法能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感到兴奋不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至于从中学到多少知识,是怎么学到的,那就是学生自己的事了。这比起在课堂上口干舌燥、旁征博引的大讲道理要强多了。这时学生的思维完全不受教师的指使,他们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4 运用多媒体设备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多媒体在学生愉悦学习、创新学习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课堂是一个特定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生动体现。因此,教师必须合理使用教材,灵活地运用电教、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欢乐中获取知识。

篇10

关键词:营造情景 激发兴趣 走出课本 再现生活

兴趣是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里因素。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味浓,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这主要靠老师的正确诱导和教法的改进。因此,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要做好一个“媒人”,介绍学生主动与课本认识。培养学生的兴趣,也许有不少人赞成利用直观教具,当然我也不否认这一点,但是我认为直观教具也有它的局限性,繁琐的直观教具会过多的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造成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教具本身而不是知识本身。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除此以外,教师的正确诱导和教法的改进。

一、营造气氛,激发兴趣

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掌握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产生疲倦,没有欢心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我认为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创造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愉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培养学习兴趣。在教学巴金先生写的《鸟的天堂》以课时,新课一开始我是这样设计的:一向一身西服着装的我,今天穿了一身运动装,脚蹬一双旅游鞋,头戴一顶太阳帽,手拿一幅中国地图,一进教室,就引起学生的骚动,还传来窃窃私语:“老师今天怎么了?”“是呀,怎么这身打扮”这一身打扮首先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我接着说:“今天我不当老师了,我当以次导游”“导游?导什麽游?”此言一出,立即有学生发问。“游《鸟的天堂》呀”.我说,“鸟的天堂就是一棵大榕树,它是全国的旅游胜地……”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课文讲完后,我还让学生当导游来解说。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知识。

二、走出课本

再现生活不管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还是教育教学及其它工作中,要去的最好的效果,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莫过于理论联系实际了。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在课堂是不够的,必须走出课堂,进入到生活中去。再说,小学生的思维还是偏向于形象思维,只靠教师的讲还不行,要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学语文,要让他们知道语文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提出几个问题:地球的面积尤其是陆地面积是多少?有多少任在上面?地球的资源现状如何?学生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并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我有拿出一幅漫画,上面画着一条河,河边正有一个人拿着毛笔蘸着河水写毛笔字呢。学生立刻就能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了解语文的作用,我让学生课下作一个小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调查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环境污染问题,找出污染的原因和造成的结果,最后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待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后,趁热打铁,我又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建议或图或文,做成广告的形式向人们进行宣传。做完这一切后,再让学生课下观察这一做法有没有效果。出乎意料,不久就有学生向我汇报:“老师,我调查的地方乱扔垃圾的少了。我们调查的地方,折树枝的少了。”这时的学生兴致高涨,为自己的做法能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感到兴奋不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至于从中学到多少知识,是怎么学到的,那就是学生自己的事了。这比起在课堂上口干舌燥、旁征博引的大讲道理要强多了。这时学生的思维完全不受教师的指使,他们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三、师生换位

同教同学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甚至现在还普遍存在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其实质还是“应试教育”“淘汰教育”,与现行教育相悖而行。新课程改革,不仅对课程做出重大变革,对教育者受教育者都提出了要求,要求教育者要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求受教育者不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学习,达到师生互动。为了做到以上这些,每周拿出两至三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来讲课,主要针对阅读课文。首先要求学生备课,写出教案,这样为了把课讲好,学生会不惜余力去吃透课文。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使学生体会到了教师的辛苦,更进一步培养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等。通过学生自己讲课,让学生做到心到、口到,对整篇课文的结构、写作特点、思想内容,都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并且听课的学生也会不自觉地站在讲课人的立场去评价讲得好与坏,而不是教师讲课时,那中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四、开展活动、拓宽空间

篇11

一、营造气氛,激发兴趣

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掌握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产生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我认为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创造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愉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巴金先生写的《鸟的天堂》一课时,新课一开始我是这样设计的:一向一身西服着装的我,今天穿了一身运动装,脚蹬一双旅游鞋,头戴一顶太阳帽,手拿一幅中国地图,一进教室,就引起学生的骚动,还传来窃窃私语:“老师今天怎么了?”“是呀,怎么这身打扮”这一身打扮首先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我接着说:“今天我不当老师了,我当一次导游”“导游?导什么游?”此言一出,立即有学生发问。“游《鸟的天堂》呀”。我说,“鸟的天堂就是一棵大榕树,它是全国的旅游胜地……”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课文讲完后,我还让学生当导游来解说。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知识。

二、走出课本,再现生活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提出几个问题:地球的面积尤其是陆地面积是多少?有多少人在上面?地球的资源现状如何?学生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并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我有拿出一幅漫画,上面画着一条河,河边正有一个人拿着毛笔蘸着河水写毛笔字呢。学生立刻就能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了解语文的作用,我让学生课下作一个小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调查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环境污染问题,找出污染的原因和造成的结果,最后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待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后,趁热打铁,我又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建议或图或文,做成广告的形式向人们进行宣传。做完这一切后,再让学生课下观察这一做法有没有效果。出乎意料,不久就有学生向我汇报:“老师,我调查的地方乱扔垃圾的少了。”“我们调查的地方,折树枝的少了。”这时的学生兴致高涨,为自己的做法能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感到兴奋不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至于从中学到多少知识,是怎么学到的,那就是学生自己的事了。这比起在课堂上口干舌燥、旁征博引的大讲道理要强多了。这时学生的思维完全不受教师的指使,他们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三、师生换位,同教同学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甚至现在还普遍存在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其实质还是“应试教育”“淘汰教育”,与现行教育相悖而行。新课程改革,不仅对课程做出重大变革,对教育者受教育者都提出了要求,要求教育者要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求受教育者不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学习,达到师生互动。为了做到以上这些,每周拿出两至三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来讲课,主要针对阅读课文。首先要求学生备课,写出教案,这样为了把课讲好,学生会不惜余力去吃透课文。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使学生体会到了教师的辛苦,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等。通过学生自己讲课,让学生做到心到、口到,对整篇课文的结构、写作特点、思想内容,都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并且听课的学生也会不自觉地站在讲课人的立场去评价讲得好与坏。

四、开展活动、拓宽空间

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热情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去开拓、去创新,让学生去做感兴趣的事,从兴趣中发展兴趣。不要老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思维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开展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语文课活起来,不要局限于上、下课的形式,形式多变一些,寓教于乐,让学生学会在玩中获得知识,这也是培养学习语文兴趣的最终目的。

篇12

【关键词】教师 初中学生 情感教学 生物

1.利用亲切的教态、优美生动的语言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初中学生好说好动,听课时注意力往往难以集中。所以讲述要生动,充分利用表情、语气、动作来感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仿佛亲眼目睹、身临其境,培养学生学好生物的积极情感。将难懂的知识转化成显而易见的、容易掌握的新知识,消除他们理解和记忆的疲劳感。例如:讲《种子的萌发》一节时,讲述《诚实的孩子》这段生动的童话故事,我用生动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的表情和恰到好处的动作绘声绘色的表现出来。通过国王发给孩子们在锅里煮熟的鲜花种子不能长出幼苗这一事例,自然引出种子萌发必须具备的内部条件是:“胚是活的”。

又如皮肤的功能是能感受外界的“冷、热、触、痛、压”。点燃酒精灯。手放在酒精灯上,自上而下慢慢靠近火焰,较近时迅速甩开,做出非常烫手的动作。这是“热”;将几枚图钉横向排开。使钉尖向上,伸出大拇指用劲按下去(将触到时停止),这是“痛”;掰断一根粉笔,用手使劲竖直按下去,压成粉末,这是“压”;等等。此时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后面的学生会站起来观看,让学生切身体会。

2.创设诱人的学习情境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胜心强,总想在集体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能力。思维心理学表明:“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是同解决问题形影相随的。”在谈话中加些小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思维积极。师生互动融洽,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在思维中解决问题,寻求正确的答案。例如讲解《流动的组织――血液》一节时,教师可举例设疑:某人工作时不小心将手的皮肤划破,流血。一会儿,血止住不流了。几天后,伤口红肿流脓。这是怎么回事?这时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后分析:A、比较新鲜血液和凝固的血液有何不同?加抗凝剂的和不加抗凝剂的血液有何不同?B、白细胞是如何消灭病菌的?C、血小板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通过观察A可得出C的结论:血小板聚集封堵伤口而止血。血小板具有凝血和止血的作用。血小板:堵塞伤口的工程兵。伤口和外界接触,病菌容易侵入引起发炎,出现红肿现象。此时白细胞从毛细血管中游离出来,在伤口部位聚集吞噬病菌。战斗到最后――(吞噬了太多的病菌)便死亡了。流出的脓液是死亡的白细胞。白细胞:防御保护的作用,是人体内部的铁甲卫士。由此可知,人体有炎症时,白细胞的数目会增多。

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层层启发或是让学生自己仔细观察,步步深入,使学生理解更加深刻、生动。学生在阅读课本后总结归纳并回答问题。最后由教师纠正、补充、总结、归纳。这样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3.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情感。运用挂图、模型、实物、电化教学等直观手段,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和美感。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中的难点,加深印象。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感。例如《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心脏》一节,利用血液循环模型:此模型采用机电原理,虽将脏器做了缩小或放大,以及适当的移位,但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血液循环的全过程。可以清楚地辨别出房室瓣、动脉瓣及其运动过程;心脏左右房室的收缩和舒张的过程;血液成分变化过程;静脉血和动脉血转变的部位。血液循环的全过程一目了然。学生很新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教具上,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开展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让学生有较多的机会去动手操作,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动脑解决问题。在形成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初中学生生性好动,思维活动空间大。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做好演示实验。实验前用简短的引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想看、想知道。如:“胆汁的作用”的教学中,对照演示。这样使学生可对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同时集中了注意力观察。或先观察再让学生去动手实践。学生必然情绪高涨。有了整体的认识后,再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观察。即:先整体、后局部,对照整体观察局部。最后再整体。不会因太盲目而浪费时间。

实验中不应单一的只追求结果,而忽视在操作过程中成败的原因以及对实验的总结和改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观察、探索。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点又提高了技能。如《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实验中,提出问题:①怎样选取对照实验?②恒温的目的是什么?③滴加碘液的顺序是怎样的?④怎样混合浆糊和唾液?让学生阅读、思考后再去动手操作,自己设计实验。

篇13

垃圾分类活动感想及心得

20XX年5月15日,第十届杭州科技活动周开幕式在西湖文化广场隆重举行,这次活动周的主题是:“低碳杭州城市生活因你更美好”。作为杭州网小记者的一员,我也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

一大清早,我就来到广场,只见广场上人山人海,还有井然有序的一排排各个科技部门和科技创新企业的宣传摊位。很多志愿者向过往的行人发放低碳环保宣传单和调查问卷。我也拿到了一张“市民生活垃圾分类指导卡”。而我也觉得,垃圾分类是最贴近老百姓生活的低碳行为了。那么,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垃圾分类吧。

我们先来看一看生活垃圾全部混在一起会带来什么后果吧!由于垃圾未被分类,势必会增加土地填埋量和垃圾焚烧量,占用的土地和焚烧垃圾所释放的有毒气体就越多,这样,对人类的健康和整个生态系统都构成了极大威胁。知道吗?我国每年都有价值上百亿元的资源被白白浪费了!这些资源既不是石油也不是天然气,而是我们每个家庭每天都在产生的生活垃圾。由于我们没有将垃圾进行适当的分类,不仅使那些可利用而没有得到利用的废弃物成为二次污染,而且还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实在是太可惜了!

那么究竟该怎样进行垃圾分类呢?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垃圾分类有可燃与不可燃、可回收与有害垃圾之分。我做了一个小调查:我在几张纸片上写上塑料袋、树叶、电池、果皮、报纸、牛奶盒等……让爸爸来分类,看看他对垃圾分类懂多少。遗憾的是,他只答对了两组,看来,普及这方面的知识还得加油啊!再根据对我家小区的观察我发现,居民基本上都是用一个塑料袋装着所有垃圾放在垃圾箱的。垃圾分类这么重要,为什么大家不去做呢?调查后我发现,很多人怕麻烦、环保意识不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街上和社区里垃圾箱一般只有一个,让人们很难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因此我建议,以后杭州所有的生活小区都能摆放出既醒目又便于分类的垃圾箱,就像交通红绿灯一样,时刻提醒大家要做到垃圾分类。这样一来,就可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何乐不为呢?

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做好垃圾分类,保护好人类美丽的家园——地球吧!

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活动总结

为进一步响应政府号召,大力推进家庭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努力倡导“绿色社区低碳生活”科学理念,为了向辖区的小朋友们宣传正确垃圾分类、低碳环保的理念,萌发小学生的环保意识,爱护环境的习惯和自觉性。金阊新城和美社区关工委在辖区青少年中开展了“小小清洁员垃圾分类我先行”活动。

范老师从三方面对垃圾分类进行了讲解。一是垃圾分类的含义;二是垃圾分类的益处,垃圾分类可以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减少资源浪费变废为宝,同时也减少了环境污染;三是垃圾分类的标准,垃圾可以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它垃圾。随后,以问答的形式巩固了同学们对于生活学习中常见物品归类的认识:玻璃、塑料制品、旧书、报纸等属于可回收垃圾;电池、过期药品、过期化妆品属于有害垃圾;带血的棉签、输液管等含病毒垃圾属于医疗废物需要特殊处理等等。

此次垃圾分类主题活动,通过讲座以及问答形式,让我们的辖区青少年们学习垃圾分类知识,教他们如何正确的进行垃圾分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我们将发动辖区学生,带动各自小家庭参与垃圾分类,共同维护我们的社区大环境。

垃圾分类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201x年7月29日,xx科技大学“互联网+城市垃圾分类”实践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顺利落下帷幕。经过为期七天的实际采访、交流以及实践活动,实践团的成员们不仅提高了环保意识,而且在垃圾分类调研中,也深入了解xx市的垃圾分类状况,为推进“互联网+”概念从国家指导意见向实际行动转变奉献了自己的力量。

基层出发,调访民意

7月23日至25日,实践团奔赴xx市xx社区、xx广场、xx、xx公园和xx客运站等人流量密集的区域,发放调查问卷,走访不同群众。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发现来自不同地区的的不同年龄段的市民群众对于“互联网+城市垃圾分类”主题活动具有各自的独特见解。一位来自xx的小姑娘认为,一开始人们都会自觉地把垃圾分类,但过一段时间,人们就懒得这么做了,还是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而另一位xx的老兵,他对我们垃圾分类的调研活动赞不绝口。走出校园,走入基层,调访民意,实践团希望能够真正做到实践于社会,关注于人民。

实地采访,了解国家政策

7月27日,实践团分别前往xx市未央区环保局和市容园林局,咨询xx市现有环保状况和现存环保问题。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实践团,并对实践团的主题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与大力支持。期间,环保局综合科殷科长与实践团代表们进行了亲切的座谈,当被问及xx市的环保问题和垃圾分类问题,殷科长表示环保局一直在坚持大力宣传环保知识,通过举办大型活动来号召广大群众积极投身于环保工作,树立环保意识,加强法律规范。殷科长告诉实践团,环保局每年都会举行“地球关灯一小时”活动,并详细介绍了201x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环境保护法》。市容园林局于今年3月份成功举办垃圾分类活动,利用三色垃圾桶来分类垃圾。一系列的政府举措和国家政策充分证明了国家对人民生活环境的关心,对建设绿色生态文明的用心。

循环利用,变废为宝

7月28日至29日,实践团以“垃圾分类进社区,共创和谐好环境”为主题在迎春小区举办了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的展览会活动,并受到了都市热线记者的采访。活动分为现场教学与发放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单两大模块。实践团以回收的废旧物品为材料,现场教授小朋友们进行手工制作,以展览环保手工艺品为契机,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一位xx市人民警察高度赞扬了实践团队的活动,肯定了实践团为建设绿色生态环境做出的努力,并且赠送一箱矿泉水,真可谓“炎炎夏日,暖暖真情,援手之施,无物感恩,唯借只纸片言,聊表谢意”。

时光如白驹过隙,暑期社会实践虽以结束,但实践团的“互联网+城市垃圾分类”活动仍然不会停止。在接下来的时间,实践团将会认真分析调研数据,总结生活中的垃圾分类问题,将互联网与传统环保方式相结合,推动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实现生态环境数据互联互通互享,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垃圾分类回收,知识宣传平台的作用,促进再生资源可循环利用,为建设绿色生态文明出一份力。

垃圾分类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垃圾分类已经倡导了很多年,而且我们身边的很多垃圾筒也分成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大类。然而,在很大程度上,这些垃圾筒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人们还是按照以前的方式,不管什么垃圾,都扔到一起。

这不仅是一种对于环境的污染,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我们相信,当垃圾处在正确的位置,我们将会收获一大笔财富。因此,推广垃圾分类处理,不仅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情,这必然也将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

在本次活动中,我们首先学习了垃圾怎样进行分类处理。通过学习,我们深刻感受到如果垃圾放错位置,我们真的浪费了很多资源。

一方面不仅因为有些垃圾可以回收利用,如果直接扔掉,就意味着我们需要花费新的资源再生产;另一方面,有些垃圾即使不能再用,但是经过简单的再加工之后也能够继续为人们服务。与此同时,有些垃圾本身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如果直接扔掉,将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

在深入学习了垃圾分类处理之后,我们尝试着利用自己所学和手头的资源,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垃圾分类处理的宣传。在此期间,我们制作了一些PPT、视频,到中、小学,社区进行科普宣传,取得了很好的结果。

之后,我们在学校组织了一些垃圾分类处理的优秀文章、微电影等,使活动更具有影响力。同时,活动小组携手山东大学自行车协会进行了一次骑行宣传。

我们深知,仅凭我们几个人的力量去推广垃圾分类处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所有活动过程中,我们积极寻求其他同学的协助。在此,向所有为“绿风行动”付出努力的每一个人表示感谢,正是因为有大家的努力,我们才能一路做下来。

在宣传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人对于垃圾分类很陌生,“到底哪些是可以回收的,哪些是不可以回收的”,很多人都分不清楚。

我想,这与我们教育本身有关。“绿风行动”的结束不代表垃圾分类处理推广的终结,相反,我们应该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并尽自己所能去解决。我们这一代没有将垃圾分类处理做好,那么我们就应该帮助下一代努力去做。

从孩子抓起,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垃圾分类,让他们明白怎样进行垃圾分类,这是我们每一个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绿风吹过,我们不知道我们的校园会因此改变多少,但我们希望“绿风行动”等够传承下去,一代一代,净化着校园,净化着我们的心灵。

垃圾分类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今天,我们班的综合实践活动——“生活中的垃圾”完成了成果展示课的内容。同学们因为亲自去活动了,所以汇报起来很有条理。我原本以为农村的孩子在成果展示课上的表现不及城市的孩子,但今天的表现我很满意。

本次活动同学们通过上网查询,看电视,访谈资深人士,查课外书,走访调查,实施考察,亲自实验等方式分别对垃圾的来源,垃圾的处理,垃圾的分类,垃圾的危害,垃圾的变废为宝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全班共分为五个组,分别设立赵旭斌、相丽佳、高源、李雪舰张宏艳为组长组织研究。

在开题课上,大家对我班每天产生的垃圾,我班的高峰家庭一周产生的垃圾和我校每天产生的垃圾情况进行了了解。通过了解发现我们日常生活中产生了许多的垃圾,于是我们设立了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生活中的垃圾”。然后我充分放手,让学生各抒己见,说明自己真心想要研究的有关生活中的垃圾的问题。

同学们畅所欲言,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设立了本次活动的五个子课题,即垃圾的来源,垃圾的处理,垃圾的分类,垃圾的危害,垃圾的变废为宝。然后我们全体同学以最想要研究的子课题为载体开始自由结组,然后从组员中举手表决了该组的组长赵旭斌、相丽佳、高源、李雪舰张宏艳。然后每组的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了研究计划,组员们也都建立了联系卡。看着他们的积极劲,我真的很高兴。

此后同学们利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进入研究活动,教师也及时了解同学们的活动情况,并给给予了他们相应的指导,还有很多的同学为了研究共同的子课题互相通了电话,那劲头真是十足。

在成果展示课上,各位组长先介绍了本组的研究课题及分工情况,然后各成员分别阐述了自己的活动情况,他们的语言虽不是很精炼,但都介绍的条理很清晰,在同学们的汇报过程中,我感到同学们是真心投入到活动中了,并把自己的活动过程记录了下来。

其中研究垃圾的变废为宝的那一组,有很多成员是亲自动手做了一些作品。吴迪、刘硕等同学的作品还不错呢?他们通过展示实物和介绍制作过程还进行的。同学们都听得很认真,时常对他们的介绍和作品报以掌声。

篇14

一、初中政治教学现状

1.教师方面

教师受到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还沿用着一人唱“独角戏”的方式,教学方法跟不上时代要求,不能在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多政治教师为了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在教学中不会大胆的创新,恐怕一发不可收拾。初中政治课是对初中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如果教师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就很难在教学中有新的突破。在现实的教学中,还存在这一名教师兼任两个学科的现象,这就使得教师投入到政治课上的精力被削减,不利于政治教学的开展。同时,由于受到初中升学考试的压力,很多教师都是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的目标。只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没有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这样的现象必然会导致初中生学习热情下降,对政治课失去兴趣。

2.学生方面

中学生在政治课堂表现出来的最多的就是兴趣不足,远远比不上对数学、语文、英语的学习。很多学生认为政治课没什么可学的,只要考试的时候提前看看书就行了。这样的思想是完全错误的,初中生学习政治并不只是为了应试,而是要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为未来生活和发展提供帮助。同时,学生学习政治的方法不对,不懂得灵活掌握,只是死记硬背,最终也没能学明白政治。初中政治课相对其他学科还是比较容易的,只要中学生对政治有兴趣、有信心,就一定能够学好。另外,学生在学习政治时还存在着漫无目的的现象,学习效率不高,不知道学完了政治怎么运用。以上是中学生在学习政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在制约着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

二、对初中政治教学的反思

1.以教材知识为基础,改变重教材轻实践的现象

初中政治教学不能偏离教材,要以教材为基础,通过知识拓展,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政治课。有的初中思想政治知识很生动有趣,但有的也很枯燥乏味,初中生在学习时可能会厌烦。政治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变了传统重视教材、轻视实践的教学观念。对学生的教育要均衡,即在确保学生掌握了政治知识的同时,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中学生的思想觉悟。

2.倡导现代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校园内也对网络的利用越来越多。无论是教学课件的制作,还是学校内刊的排版等,都离不开网络的帮助。对于初中政治课来说,更需要引进互联网技术。新时期注重个性创新,政治课当然也需要创新。利用互联网教学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了,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开拓学生的思路。比如在讲到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的时候,我就会让学生在课下提前在网上查找资料,分析出我国目前环境污染的几个原因,以及提出解决措施。这样就使得政治课堂不再枯燥,教师对于学生查找的资料和分析进行评价讲解,有利于中学生下一次更好地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

3.注重学习技巧的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

政治课堂要想高效,教师就要不断提升自己,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在政治新课标中要求政治教学必须常教常新,培养初中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道德素养。学习政治知识不能沿用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式,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政治的技巧,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技巧,才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政治的方法大致是:课前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教材背后的故事;课中注意听讲,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课后自己独立完成作业,并做好学结。对初中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指导层面,要细化到学生的学习实践中。通过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听讲座等方式,给学生创造学习政治的氛围,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4.结合生活实际授课,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初中政治教师在指定教学目标时要结合政治课的特点,正确处理好教材知识和学生情感之间的关系,在讲课时与日常生活想结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在讲到做一个负责人的公民的时候,首先要让中学生了解作为一个中国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然后帮助学生做到诚实守信和勇于承担。生活中有很多实例可以在课堂上跟学生一起分享,比如央视播出的《感动中国》节目,就是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一个个普通人,但是他们的觉悟和行为却在平凡之中见伟大。中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只要政治教师掌握方法,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初中生的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在日常教学中要多联系生活实际,现在网络很发达,教师可以在网上查找一些教学资源,从网上找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又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事小情,引导中学生分析,讨论,最终形成正确的关系。这样做不仅理论联系了实际,也增加了政治课堂的教学魅力。同时教学还要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开阔初中生的思路,引发学生跟教师产生共鸣。

5.开展课外活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