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36: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对人们特别是儿童如何习得语言的研究,一直是语言研究者孜孜不倦的课题。起初,研究者把语言习得简单地当做是儿童观察模仿周围成年人的结果,直到20世纪初,俄罗斯科学家巴甫洛夫・伊凡(Brown, 2000)提出著名的条件反射概念后,人们才开始从理论角度研究语言现象。
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John B. Watson)为代表的旧行为主义学派同以斯金纳(Burrhus F. Skinner)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学派正是受了“条件反射”的启发。他们鼓励人们从心理学角度,尤其是心理语言学角度研究语言现象,行为主义理论被看做科学理论依据之一。此时,在斯金纳新行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备受追捧,人们开始大量地研究学习的动机和过程,强调学习的主体因素并对此积极展开讨论。
“疯狂英语”近年来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疯狂学英语的李阳也成为众人效仿的对象。他提出的“大声喊英语”、“不要怕丢脸”等口号激励了不少人,夏令营、《疯狂英语》杂志等颇具商业性的活动,也备受人们关注。在千万人跟着李阳做手势呐喊的同时,许多人尤其是语言专家,却摇头叹息,认为其倡导的方法只是一种机械的学习方法,违背了学习语言的初衷。
那么,到底疯狂英语是好还是坏?对此,本文将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角度出发,探究疯狂英语的特点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2.文献研究
2.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概念;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在俄罗斯科学家巴甫洛夫・伊凡的“条件反射”理论以及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学派的基础上提出的。“条件反射”理论基于条件反射实验,所谓条件反射,是指在某种条件下,非属食物的中性刺激也与食物刺激同样引起脑神经反射的现象,由巴甫洛夫・伊凡通过敲击叉子也能引起狗分泌唾液的实验得出。当狗嘴里放着食物时,它会分泌唾液,后经过反复实验,没有食物,只需敲击叉子声也能引起唾液的分泌。叉子声被称作条件,唾液被称作反射,此谓“条件反射”。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日后新行为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人们研究儿童学习语言的科学依据之一。人们在这一基础上认为,儿童在周围条件的刺激下做出正确反应而成功学习语言。这一过程是一个不间断的“刺激―反应”过程,在反复的“刺激―反应”过程中,儿童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斯金纳在此基础上提出“操作制约”的观点,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间断的“操作”过程。操作,即发出动作,得到一个结果和目的,若此结果是满意的,那么这项“操作”将重复进行且得到了“强化”,被称为“正向强化”(Brown,2000:23)。他认为刺激是先决条件,反应是后续行为,正是这种操作的强化,才使得人们最终掌握语言。
2.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特征: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强调对语言现象的观察和模仿。主要指对老师以及教材资料等的观察和模仿,观摩是学习语言的第一步,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刘延,2009:43)
其次,强调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学习进程的步子要小,认识到事物要由部分到整体发展的。因此,要求学习者不惧怕错误,不断尝试,最终取得成功。
第三,强调老师的积极鼓励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得到外界的积极鼓励,即“正向强化”作用,促进学习兴趣的提升。
第四,强调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反复地实践,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内容不断地重复,力图将语言转化为一种习惯。
3.疯狂英语的学习方法
创办于1994年的“疯狂英语”一直吸引着英语学习者,其具体学习方法可归纳如下:
1)强调对标准英语的模仿。提倡模仿标准的英美口音以及发音的准确性,结合中国人自身的特点,创建了学习英语语音的独特方法。
2)强调“不怕丢脸”( enjoy losing face),不要害怕犯错误。要求学习英语的人要敢于挑战自我,克服害羞心理,消除焦虑,提升自信。这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尝试与错误”不谋而合。
3)提出“三最法”,强调脱口而出,即用“最快速、最清晰、最大声”的方式将句子中的词语大声喊出来,并利用闲散时间不断加以重复,熟读成诵。这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强调强化是相同的。
4)提倡“句子中心论”。与传统英语学习不同,“疯狂英语”强调句子学习法,即以句子为单位学习英语。同时,注重知识的难易程度,将学习分成几个部分。这与行为主义理论的部分整体观念相吻合。
4.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由此看出,疯狂英语学习法在很多方面都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有吻合之处,基本都要求学习过程的强化、对语言现象的模仿以及注意语言学习由部分到整体的过程等,对英语教学有以下启示:
首先,要注意学习资料的地道性,以促进学生对英语材料的模仿。可选用英美国家热播的连续剧、著名的报刊杂志等第一手英语学习资料,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学习平台。
其次,要注意学习是一个反复实践,反复摸索的过程。鼓励学生不要怕犯错误,鼓励其在错误中学习,不断优化学习过程,不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最后,要及时给予学生正面评价与鼓励。学习语言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得到教师的鼓励,这种鼓励相当于一种积极地“刺激”,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内部学习动力的增强,又有利于建立一个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学习。
结语
以上主要从疯狂英语学习法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特征角度,分析了疯狂英语学习法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显然,两者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从注重对语言的模仿、强调老师的正面鼓励等方面来说,对英语教学还是颇有启示。当然,理论只能指导实践,并不能统领实践,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因地制宜,促进英语教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Brown.H.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Longman. Inc. 2000
[2]刘延. 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对外语学习的指导意义.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09)
[3]林建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读与写杂志, 2011, Vol.8, No.4
关键词: 学习理论 英语词汇 教学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今国际交流日趋频繁,中西文化不断融合的大背景下,英语学习之于大学生,无论是毕业求职,还是继续深造,其重要性都不言而喻。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尤其对于已经具备一定语法知识的大学生而言,词汇量大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听、说、读、写等各方面水平的高低。
词汇如此重要,反观当下大学英语教学,发现词汇环节很薄弱。其主要表现为,方法单一、内容枯燥,既不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所学词汇,又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虽然明白词汇的重要性,但课时的限制和词汇学习须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特点,使很多教师认为词汇学习是学生个人行为,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并未给予足够重视,对学习策略和认知方法讲解也不足,导致学生对词汇学习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实践缺乏有效策略的指导,从而使词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效率低下,且难以持之以恒,词汇积累的量变到语言水平提高的质变也就更无从谈起了。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已成为词汇教学的理论及实践研究和改革尝试的关注热点。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教”总应该以“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以阐释学习规律和学习条件为己任的学习理论的基础作用和指导意义都是不应被忽视的。学习理论是心理学中最发达的领域之一,流派众多,观点各异,在具体研究和实践中理应综合、系统地予以分析,以博采众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而,现有文献大多侧重孤立地对单个学习理论或流派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指导作用进行阐释,且重“教”轻“学”的倾向明显。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作为学习理论的三大流派,从不同的视角揭示了学习的性质、学习心理规律和原理,分析了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从而为我们研究和理解词汇学习,形成科学、有效的词汇教学策略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策略。本文尝试在综述三大学习理论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就其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进行探讨,旨在使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能更好地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并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二、三大学习理论流派主要观点评介
学习理论是心理学最早发展的领域之一,而语言学习研究又是学习理论最早开展研究的领域。1879年,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脱离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最早对学习进行的实验研究正是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人类语言学习的研究[1]。一个多世纪来,由于众多心理学家从不同视角、用不同方法,对不同的问题感兴趣,因此形成了众多流派,其中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三个主流流派。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源于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和巴甫洛夫的条件作用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华生、格思里、赫尔、斯金纳等[2]。虽然学派内部观点不尽一致,但有着共同特点,即把刺激-反应作为所有心理现象的最高解释原则,把一切心理现象或所有的学习都归结为刺激-反应联结的形成,强调研究外显的行为,行为的结果对行为的影响,以及强化所起的重要作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发生的原因在于外部的强化,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过程,学习研究应重知识习得、重技能训练等外部行为的研究[3]。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于格式塔学派的顿悟说,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奥苏伯尔、加涅等[4]。相对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否认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直接的、机械的,认为学习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学习不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是通过对情境的领悟和认知,以形成认知结构实现的,其强调学习的内在因素,注重学习内部过程和内在条件的研究。认知学习理论的共同特征是主张学习是内部认知结构的变化,而不是外部行为本身的变化,客体刺激只有被主体同化于认知结构之中,才能引起对刺激的行为反应,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对所学知识进行主动信息加工和意义建构的过程,学习研究应注重人的智能培养。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对行为主义心理学没有恰当地探讨人类的思维能力、情感体验等问题,而过于关注以动物为对象的实验研究,忽视了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实质性的东西的批判,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关于学习的本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既不同于行为主义的刺激与反应联结,实现外部行为改变的观点,又不同于认知主义的内部认知结构改变的观点,而是认为学习就是个人潜能的发挥,是人格的健康发展。以此为前提,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承认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强调学习资源的提供和学习氛围的营造,认为学生的真实体验和情感参与以及对学习的自我评价对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1]。
三、学习理论指导下大学英语词汇的教学策略
1.充分激发学生词汇学习的兴趣
不管是认知主义对学习者对所学知识进行主动意义建构的强调,还是人本主义对学习者天生学习能动性的承认,都体现了学生的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兴趣是与情感参与密切联系的,这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推崇的,认为高效率的学习不应只是“理智的活动”,而是一种情感与理智并举的活动,需要全身心投入的观点相一致。此外,~汇学习主要依靠学生自主、持续学习的特点,也决定了兴趣之于词汇学习的重要作用。因此笔者以为,对于词汇教学而言,一旦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当今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词汇学习基础且大多对英语学习有较高的重视程度,但长期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与词汇学习相对低效、枯燥的特点,使很多大学生对词汇学习依旧兴味索然。这就需要老师在词汇教学中首先分析、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基础,并据此设计激发其兴趣的教学内容和策略。
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前者指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兴趣,后者指对学习过程所产生结果的兴趣,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如果没有直接兴趣,学习过程便变得枯燥乏味,从而难以维系;而没有间接兴趣的激励,则会导致目标缺失,动力不足。因为大学生学习目的相对比较明确,对词汇学习的重要性也有足够的认识,所以这里特别强调直接兴趣,即学生对词汇学习过程本身的兴趣。
具体地讲,老师可以通过创设学习情境、讲解构词法、引导学生将词汇学习与专业学习相融合、创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词汇微学习、移动学习、多模态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词汇学习的直接兴趣。
2.注重对词汇学习含义和策略的讲解
尽管词汇学习仅仅依靠有限的大学英语教学课时是不现实的,但这绝不能成为教师忽视课堂讲解重要性的理由。诚然,如果教师仅止于对单词音、形、意的叙述,课堂讲解确实没有多大意义,教师此时只不过是词典的“代言人”和“搬运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内部加工,而所学知识内在的结构性则是学习成功的前提和关键。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通过对词汇学习含义和策略的阐释使词汇学习变得更有意义、更有章法,而不是刻意追求多讲解几个生僻单词。因为学生一旦对词汇学习含义有了深刻全面的了解,掌握了词汇学习的有效策略,词汇学习本身就会变得更有意义,而不再只是死记硬背。随着学生词汇量的日益增大和学习策略运用的日趋纯熟灵活,词汇学习的效率也会不断提高。
3.科学实施评价反馈
科学实施评价反馈,是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保障。三种学习理论都强调评价反馈对学习的重要性,但含义各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旨在通过反馈,实现对学习行为的巩固和强化,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则重视通过反馈和评价调节学习者的认知策略和进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评价反馈则是学习者的自我评价,旨在促进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这三种评价反馈理念的优势所在,灵活运用并不断新评价反馈策略,做到既强化学习行为、调控学习进程,又保障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比如在词汇学习的初级阶段或针对词汇基础较弱的同学,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模仿、重复、强化学习会更有效率,如课堂听写、竞赛都是不错的形式。在词汇学习进阶阶段,学习者已具备了一定的词汇基础和学习策略,基于认知策略和进程的评价反馈则更能保障词汇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如鼓励和指导学生利用手机词汇学习软件、运用专业词汇分析软件结合朋友圈、微信群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当学习者开始侧重在口语和写作中对词汇进行合理、艺术地运用时,自我评价和反馈则更有意义。此时,教师只需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和测量工具即可。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三种学习理论虽然观点各异,有的甚至针锋相对,但在有效指导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并不矛盾,只是视角不同、出发点和侧重点各异。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本着实事就是的态度,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创造性地加以运用,进而努力构建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既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4-20.
[2]高觉敷,叶浩生主编.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关键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派学习理论;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78-02
一、引言
“学习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潘菽,1980:45)。作为教育心理学领域最重要的理论,学习理论要解答的核心问题是个体如何获得经验的问题,是对学习规律和学习条件的系统阐述,它主要研究有机体的行为特征和认知心理过程。因此,对学习理论的研究,不仅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而且有助于教育者把握学习的实质,掌握学生学习的规律,提升教学效果。20世纪西方学习理论大致可分为行为主义和认知派学习理论。这两种学习理论对我国英语教学改革都产生着重大影响,但二者对英语教学规律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为了真正把握不同学习理论的实质,构建和完善有关英语教学的理论,有必要对这两种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进行系统的梳理,从而进一步深化英语教学改革。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初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包括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和格思里的邻近学习理论等。它们虽各有侧重,但总的来说,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都注重外部条件的作用,“把学习看成是刺激与反应之间(S一R)联结的形成和加强”(孙兵,2004:48)。行为主义对英语学习规律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习前要重视预习和准备工作。学习理论家桑代克根据对动物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其中的“准备律”主要涵盖了两层意思:“当任何传导单位准备传导(行动)时,给与传导就引起满意”,“当任何传导单位不准备传导(行动)时,勉强要它传导就引起烦恼”(潘菽,1980:58)。这说明学习主体唯有在学习前具有观念和行动的准备,方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否则,即使有外界的学习压力,仍然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学习过程中重视强化理论的运用。行为主义者普遍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练习、抓反复等途径来促进学习效果的强化。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奠基者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的理论为”认为,强化是通过不断地反复地“无条件刺激”而实现的,只有不断强化练习才能避免刺激的消退效应的出现(朱纯,1994)。操作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构建者斯金纳明确了正强化与负强化概念,区分了一级强化与二级强化的本质差别(冯忠良,1981),进一步阐释了强化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有助于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加强练习和反复学习这一环节,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学习后要重视复习的功效。格思里的接近律中有关“迁移”理论从情境角度阐述了复习的重要性,该规律认为“一组刺激(情境)如果与某种运动伴随产生,当该刺激(情境)再度出现时,该运动将会随之产生”(朱纯,1994:20)。他认为有的学生虽然复习得很好,但考试不理想,责任不在复习问题,而是在于复习时的情境与学生接受考试时的情境不相似。
三、认知学习理论
继行为主义之后,20世纪50年代认知学派成为了心理学的主流。它的学习理论包括格式塔学派的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学习、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等。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地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有机体通过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莫雷,2003:107)。认知学习理论对学习本质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把研究的视角从传统的关注学习过程内部规律转移到更加关注学习主体等因素上来,认为学习不是引起学习主体的“行为改变”,而是引起学习主体“内在能力和倾向的变化”。这种观念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重视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格式塔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有机体的“学习不是依靠‘尝试’”、试误获得成功,“而是由于‘完形’的出现,由于‘顿悟’,即突然地理解了”,从而建立与新情境相应的完形的过程(潘菽,1980:67)。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实现顿悟的必备条件。布鲁纳认为“学习不在于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是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并反复强调“最好把人当作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人”(冯忠良,1981:82)。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的内在动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重视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奥苏伯尔建立了有意义的学习理论,他提出,“学生的学习是通过同化,将当前的知识与认知结构(已获得的知识结构)建立非人为的、实质的联系,使知识结构不断发展的过程”(莫雷,2003:108)。可见,学习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对其将来知识的获得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唯有新的知识结构与学习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存在着内在的本质性的联系时,才能实现旧知识结构的改造和新知识的获得。
(三)重视学习的层次性、阶段性。加涅打破了传统的“某一学习理论可以解释一切学习现象”的错误观念,主张对各种学习进行分类和层级化。根据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原则,他把学习水平分成八个层次: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形成连锁、言语联想、多重辨别、概念学习、规则学习和解决问题(朱纯,1994),并认为这八个学习层次前后存在递进和依赖关系。这种“积木”型的学习层次论,有助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遵循学习规律,循序前进。
关于认知发展阶段性的论述十分丰富。早在20世纪30、40年代,皮亚杰就形成了著名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他把认知发展分为感觉运算、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基础上,布鲁纳把学生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动作表征、形象表征和符号表征三个阶段(朱纯,1994),他认为学生认知发展的各个阶段是具有质的差别的,并强调后天环境对个体认知发展的影响。认知发展阶段性理论昭示我们在学生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阶段,必须实施不同的教学任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
四、结论
20世纪的西方行为主义和认知派学习理论看似简单朴实,背后却深深蕴藏着无限的教育理念。对英语教学实践者来说,梳理这两派学习理论的发展思路有助于其从客观的教育教学规律入手,深刻把握英语教学实践中的本质规律,纠正自身认识的不足,积极从事教学改革,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冯忠良.学习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莫雷.西方两大派别学习理论发展过程的系统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4):103-111.
[3]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学习理论揭示了人类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解释和说明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指导人类学习,特别是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心理学原理和学说。
从古至今的学习理论有很多,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三大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映—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不去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强调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者当作一个“黑箱”,认为学习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变化,他们把观察、分析重点放在行为变化上,关心的是如何获得令人满意的输出,而输出是输入刺激的一种反应。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安排刺激,观察学生的反应,对令人满意的反应予以加强,对令人不满意的反应予以补救或否定来纠正其反应;学生的任务则是做出反应,接受和消化知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解释学习是在既有行为之上学习新行为的历程,又是关于由“行”而学到习惯性行为的看法。
二、认知主义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是突然领悟和理解的过程,而不是依靠尝试错误实现的。学习是凭智力去理解,绝非盲目的尝试。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工作的外界刺激(如教学内容)做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的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联系起来,学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
认知学习理论强调认知结构和内部心理表象,即学习的内部因素,这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只关注学习者的外显行为,忽视其内部心理过程有很大不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突破了行为主义,仅从外部环境考察人的学习思维模式,它从人的内部过程即中间变量入手,从人的理性角度对感觉、知觉、表象和思维等认知环节进行研究,把思维归结为问题解决,从而找到了一条研究人的高级学习活动的途径,而且抓住了人的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 转贴于 但它片面脱离社会实践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把它归结为单纯的内部过程和意识系统,把人的认知活动归结为纯粹的认知行为,甚至类比或等同计算机对信息的机械加工。
三、构建主义理论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发展了早期认知学习理论中已有的关于“建构”的思想,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并力求在更接近实际情况的情境学习活动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为基础来建构和理解新知识。建构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相应的教学设计应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协作学习策略,学习环境”来设计,以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探究性、创造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即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的主要优点是,学生是学习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这一理论的不足之处是,应用时容易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师生间情感交流及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的重要作用,容易偏离教学目标要求。
但是在学习理论应用时应注意一些问题:
(1)不能“照搬”学习理论,要与实际联系
所谓“照搬”学习理论是将学习理论拿来,不分场合和条件而直接加以应用。这不是应用理论,而是糟蹋学习理论。因为,学习理论所揭示的都是学习过程的一般特点和规律,而应用学习理论有时要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从一般理论到具体应用尚有一段距离,需要应用者把一般理论的思想和方法具体化到实际问题上,才能发挥学习理论的作用。理论的作用在于给人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一种指导思想和一般原则及方法。所以,掌握学习理论要掌握它的一般原理和思想实质,并根据实际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中职;烹饪专业课程;慕课;微课
作为学校的烹饪专业骨干教师和信息化教学的积极参与者,本人对于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专业教学充满浓厚的研究兴趣与热情。
1.理论依据
1.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动了教学机器、个性化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形式发挥了重要作用。
1.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互联网的环境中,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完全由自己选择,利用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和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与合作,这些都有助于提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探究与学习。
2.网络教学平台在烹饪专业教学中的优势
2.1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利用网络教育资源的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自主构建自己的学习空间,围绕着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进行学习,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自己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与分享,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有助于学生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这也是人们从事现代社会各种职业的有益手段1。例如在烹饪原料知识课上,一名学生在网教平台上学习时,就利用自己在网络上找到的flash,非常简单清楚地说明了土豆和萝卜在分类上的区别,他把这段flash在网教平台上和同学们作了分享,不仅帮助我解决了一个教学难点,同时逐渐认可网络学习的方式,进而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也日渐浓厚。
2.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师生互动
在云南省的一项“中职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的调查中显示,31%的学生选择了“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而与此同时,在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中最令老师头痛的问题就是———学生上课玩手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因势利导,让学生们利用他们心爱的智能手机来进行学习。早在几年前,我就曾在烹饪营养与卫生、烹饪原料知识等课程上进行了尝试,在课上,我先将学生分组,然后将课程内容分解成几个主题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分析,在讨论中,鼓励学生利用手机进行百度搜索,收集教科书以外的学习资料,不但拓展了教学内容的知识面,更是成功地把手机从“游戏机”转变成为了“学习机”。
3.网络教学平台在烹饪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3.1网络慕课
慕课(MOOC)是一种利用互联网技术的远程教育手段,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即教学平台的开放性、教学资源的优质性、教学质量的可控性以及教学环境的交互性2。目前我校使用的超星泛雅平台,其实就是一个慕课平台。目前,我对自己所教授的烹饪专业的网络课程,基本都是采用类似慕课的形式。以我基本完成的网络课程“中式烹调技术单招复习”为例,该课程主要是为我校烹饪专业综合高中学生进行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复习所建立,根据教学需要,分为两个大模块:第一个模块是专业理论部分,我将“中式烹调技术”这门课中主要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了归纳与提炼,在平台上,供学生们利用手机或电脑终端进行复习,同时利用课程测验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检测和分析,了解学生薄弱的环节,再在课堂加以重点分析与讲解,以提升复习课的效率。第二个模块是专业技能部分,我将单招考试考纲中规定的技能项目拍摄成视频,上传至平台,学生可以在课上、课后的练习中进行观摩和模仿练习。学生将课后训练的图片也通过平台反馈给我,让我可以随时发现他们在技能训练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该课程完全对外公开分享,即使是非本专业甚至非本校人员都可以在线进行完整的学习。
3.2微课空间
微课是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教学活动视频记录3。微课的特点是内容短小精炼,与学生学习时间碎片化,很难长时间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的情况相适应,在教学中使用微课,很多时候能够有效地提升我们的教学效率4。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教学平台的出现,给了微课一个很好的载体,我们将制作的微课投放至网教平台,可以使得学生比较轻松的大量获取一门专业课的微课资源,可以对一门课程中的一些教学难点进行细致的学习。例如我在“中式烹调技术单招复习”这门课程中,将一节有关“上浆”的微课视频上传至平台,希望学生能更加深刻理解“上浆”这一理论知识,突破该部分的一大难点———浆液的调配与适用范围。
4.结束语
目前网络教学平台在职业教育中的广泛使用,已是大势所趋,尤其是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现代教育技术的涌现,更是让更多的职业教育教师投入到其中来。作为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拥趸,我深信网络教学平台在中职烹饪专业的教学中会给我们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这种变化,我们不应该去逃避,而是认真地去学习、探索,将这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与现代化的职业教育技术运用到我们的实践教学中去,在过去的一年多里,我作为我校烹饪系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积极尝试利用网教平台作为常规的专业教学手段,取得一点心得,并对此项研究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参考文献:
[1]杜志梅,卢艳华.网络教学助推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5,(31):54
[2]中.基于职业教育的多重视角探讨“慕课”的价值[J]教育与职业,2014,(29):167-168
[3]刘赣洪,何秋兰.微课在中小学教学中的适用性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4,(8):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