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传染病产生的原因范文

传染病产生的原因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1: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传染病产生的原因,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 畜牧业 传染病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1-0266-01

畜牧业的发展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了畜牧业的顺利发展,必须要解决畜禽传染病的问题,畜禽传染病的产生原因有很多,我们应该了解畜禽传染病产生的各个原因,然后逐一找到相应对策,解决问题。

一、畜禽传染病介绍

传染病的发生发展有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潜伏期是病原体感染畜禽的过程,这时没有症状,前驱期是指症状已经出现,在这个阶段可以发现畜禽已经感染传染病,发病期是疾病症状最明显的阶段,各种传染病的症状相继出现,此时可以通过对症状的分析大致了解传染病的种类,恢复期是畜禽的传染病症状逐渐消退直至恢复的阶段。

畜禽传染病依据流行过程可以分为散发性、地方流行性、流行性和大流行四种。没有任何规律,在某个地区时有发生的是散发性。传染病的流行规模很小,局限在某一个特定地区的是地方流行性。传染病的流行规模比较广泛并且发生的频率比较高则称为流行性。如果规模非常大,被感染的畜禽非常多,并且传播速度很快,这时是大流行。

二、畜禽传染病产生的原因

当病原体侵入畜禽的身体里面时传染病便相应地产生了,传染病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在分析原因时不能只是从畜禽本身进行分析,还应该清楚的了解到传染病的产生还与人们的管理与意识有很大的关系。应该综合各方面探讨畜禽传染病产生的原因。

1.人们的防疫意识淡薄

在我国,很多畜禽的养殖者并没有受过有关畜禽传染病的相关教育,他们不了解畜禽传染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所以不能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所以造成很多的畜禽养殖户遇到传染病时措手不及,并且不能及时的控制疫情,使得传染病越发严重。还有许多养殖户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传染病一般不会发生在自己养殖的畜禽身上,所以没有采取预防措施,这种防疫意识的淡薄现象造成了畜禽传染病的频发。

2.防疫工作滞后

近几年我国养殖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人以养殖业为生,所以我国畜禽的数量也越来越多,随着养殖场畜禽数量的增多,管理变得更加困难,卫生问题也成了管理时的大问题,使得防疫工作变得异常困难,并且成本很大,所以养殖场里的防疫工作一般做的不是很好,这就造成畜禽传染病的频发。同时,在我国,动物防疫体系发展比较落后,没有足够的防疫人员,对防疫品的研发等也做得不是很好,所以即使做了足够的防疫工作,也很有可能发生畜禽传染病。

3.畜禽自身问题

随着养殖者的增多,畜禽也大量增多,为了节约成本,很多养殖者并不注意畜禽的生活环境,这使得畜禽的生活环境大不如从前,再加上外界环境的恶劣,夏天温度过高,冬天温度又极低,使得畜禽的免疫力大大下降,即使做了一些免疫工作,因为这些外界原因也会造成传染病的发生。

饲料也是很重要的问题,很多饲料营养不足,或者饲料的量不合适,这都造成了畜禽的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传染病。

4.疫苗问题

在我国,防疫技术不是很先进,部分疫苗的作用不是很大,使得很多畜禽在进行疫苗注射后仍然会被传染病传染。

同时,疫苗的质量问题也很严重,很多非法厂商为了赢得利润,在生产疫苗时偷工减料,甚至生产假的疫苗,这就造成很多养殖者受骗。

免疫方法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大部分养殖者只是简单的了解一点疫苗的知识,并不太了解疫苗的正确注射方法,而每种疫苗都有其特定的接种方式,接种剂量和接种部位,在使用时应该严格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接种,否则就会造成防疫作用减弱或者完全失效。

三、畜禽传染病的防治对策

畜禽一旦被病原体侵入,很有可能就造成周围的畜禽也跟着被传染病感染,没有做好防护措施会有更严重的后果,甚至各国之间进行传播,所以了解畜禽传染病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从传染病产生的原因等方面综合分析对策,防患于未然。

1.控制传染源

养殖者一旦发现畜禽的生活状态,饮食等出现异样立马对它们进行诊断,如果确实是传染病,趁早找到发病的原因或传染源,进行隔离等防护措施,防止传染病的蔓延。当发现有异样时,已经不能自己进行防治,需要立刻将疫情报告上级领导机关或业务部门,及时得到国家的援助,进行控制。并且当疫情得到控制后,要注意相关物品的消毒,防止同类传染病的再度出现。

2.加强防疫队伍建设

针对我国现状,为了及时并且更好的控制疫情,应该加强防疫队伍的建设,加大培养防疫工作方面的人才,国家加大对防疫研究的投入,建立防疫工作研究所等。还应该制定符合我国现状的传染病管理制度,保证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在培育防疫工作人员的同时也应该给养殖者集体进行有关畜禽传染病的知识讲座,增强养殖者的防疫意识。

3.改善环境

因为畜禽生活环境和饮食的问题,造成畜禽的免疫力大大下降,所以改善养殖场的环境等尤为重要,国家加大对养殖者的补助,给畜禽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注意饲料的用量和种类,环境改善后可以有效地改善传染病的频繁出现和传播快的问题。

4.疫苗管理

我国应制定相应的制度来管理疫苗的生产厂商,并且定期对疫苗进行质量检查和效果监测,如果出现以获取利益为目的对疫苗偷工减料的厂商一定要严格处理,加大对防疫站的投入,同时给养殖者普及有关疫苗的知识,让养殖者正确使用疫苗。

5.完善监测制度

由于很多养殖者不能及时发现畜禽的异常,所以不能及时发现并且控制传染病,造成了传染病的大肆传播,所以应该加强对传染病的监测力度,在我国,畜禽传染病一直处于被动的监测状态中,不能达到良好的预防和控制的效果,这也是畜禽传染病不好控制的原因之一,所以应该建立主动的监测制度,以主动监测为主要的监测手段,同时也采取被动监测的方法,使得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完美结合,达到有效监测疫病的目的。

四、总结

为了我国畜牧业顺利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控制畜禽传染病的大肆传播,本文通过分析出各个畜禽传染病产生的原因,并且从产生的原因出发相应的找出解决的对策,预防传染病的产生和控制传染病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传染病仍是当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其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征,当其发生时,如未被及时确诊和得到正确有效的治疗,它所产生的后果不仅对病人本人造成伤害,有时对人群甚至对整个社会产生无法估计的损失,如贵州一名60岁外出打工农民,患腹泻返家后2天死亡,在大办丧事不久,即有十多人发生腹泻,从而引发一起霍乱暴发流行。从历史上看,霍乱已发生7次世界性的大流行,从90年代开始又有抬头,1992年并有新的生物菌型(O139霍乱弧菌)出现,同年我国新疆有5个县发生了该型霍乱暴发流行,此后迅速由沿海向内地传播,现在我国每年皆有一定数量的病例发生,且呈逐年增多之势。因此,传染病的正确诊治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1 传染病误漏诊概况

统计本刊1996年1期~1999年3期所刊登的有关误漏诊和误治的文献共1 190篇,其中有关传染病(包括结核病,1996年已被列为乙类传染病)的文献138篇,占3年报道误诊病例总数的11.59%,涉及39种传染病。误诊前6位的传染病依次为结核病(66篇,占47.1%,计804例)、梅毒(9篇,占6.50%,计107例)、流行性出血热(7篇,占5.07%,计124例)、钩虫病(5篇,占3.62%,计101例)、弓形虫病(5篇,占3.62,计49例)和恙虫病(5篇,占3.62%,计32例)。新发现的传染病报告较少,如艾滋病仅有2篇3例报告,从我国1998年底公布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约30万人和发病情况看,可能其误漏诊病例要比所报道的病例为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所发表的某病误诊文献的多少,虽可反映该病的常见多发和易于误漏诊;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该病的认知程度和重视性。

2 传染病误漏诊原因分析

从138篇误漏诊文献分析结果表明,发生传染病误漏诊的原因可归纳如下。

2.1 医生对某些传染病确实不了解 随着科学的进步,新传染病不断被发现,依WHO公布的资科,仅1975~1995年20年间,新发现的传染病就有29种之多,除少数病种国内未被发现外,多数已有报道;某些原已控制的传染病如布氏杆菌病、黑热病以及伤寒又重新抬头;有的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等的疫区迅速扩大,人们的认识常落后于迅速发生的疾病谱变化而产生误诊。

2.2 传染病临床表现的变化 由于多种因素如病原的变异,早期不规则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糖皮质激素和解热镇痛药,以及同时存在的并发症和夹杂病等,均可致传染病临床表现不典型。病原体变异可分为原发性变异和抗菌药物所致的继发性变异,目前较普遍存在的L型菌变异菌株,常规培养为阴性,而不能获得病原学诊断依据。滥用激素不仅扰乱某些传染病的特殊热型,且可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而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降低后,使血清免疫诊断试验和皮肤(细胞免疫)试验较易产生假阴性结果,且增加发生并发症的机会。同时在多种药物治疗下也极易诱致的各种医源性损伤,使临床表现更复杂多样,而增加诊断的难度。

2.3 辅助检查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 常规检查对传染病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普遍应用的机检血常规遗失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如嗜酸性细胞之变化对寄生虫病和伤寒病的初步提示作用,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的有无以及白细胞的形态等,都是极有诊断参考价值的,如本期发表的数篇寄生虫病的误诊皆未及早检查血嗜酸性白细胞,其中一例肺吸虫病当活检标本内发现有嗜酸性脓肿形成时,再复检血常规,始发现嗜酸性细胞增高,经流行病学史的询问和痰浓集法检查发现肺吸虫卵而确诊。另外,还有相当的传染病其病原检查、仪器检查、免疫学检查都有较高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如本刊发表最多的结核病也存在影象学表现不典型、结核菌检查阳性率低和培养时间长等诸多问题,部分病例往往是通过活检确诊或死后尸检始得确诊。美国80年代中期报道,有20%粟粒性肺结核死后才获确诊,足见其诊断的难度之大和误诊率之高。

2.4 基本功不扎实和专业知识欠缺 如病史采集不详细,遗漏传染病诊断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流行病学史,体检不全面遗漏阳性体征,对病后的用药等治疗情况未进行细致的了解,以及对所收集的资料未进行认真的综合分析等。如本刊4篇恙虫病误诊的报道皆忽视了野外作业史的询问,而体检又不全面,未及时发现恙虫病的特异性皮疹。还有不少例子,如明明病人已有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表现,但在体检时,即看不到已存在的多个唾液腺的肿大压痛,也看不到腮腺导管口的红肿。

2.5 诊断思维不正确 诊断过程是十分严谨的逻辑推理过程,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有时虽已收集到详细、全面的资料,但还是发生了误诊和误治,这与医生的诊断思维和心理状态不无关系。

3 减少或避免传染病误诊的措施

传染病特别是那些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对人类危害大的传染病的误漏诊所产生的后果往往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传染病的误漏诊。

3.1 推行传染病的再教育制度 几乎95%的传染病人首诊于综合医院的普通内科,加之老传染病临床表现的变异和数十种新传染病的发现。因此, 对所有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的继续教育,提高全体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警惕性和诊治水平,是防止传染病误漏诊的关键。本刊初步统计(因部分稿件不能区分所在单位的性质),传染病误诊病例的90%是来自综合性医院。

3.2 拓宽传染病专科医生的知识面 诸多的传染病涉及整个大内科的知识范畴,只有在坚实的内科基础上才能发展专业,一般认为专业训练不少于3年,才具有一定的避免误漏诊的能力。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选2014 年1 月~ 2015 年2 月在我院接受体检的学生400例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200 例)中男114 例,女86 例,年龄18 ~ 60 岁,平均(36.28.1)岁;对照组(200 例)中男118 例,女82 例,年龄18 ~ 62 岁,平均(36.68.2)岁。两组学生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干预方法

学生体检之前均给予体检协助并给予常规干预管理,包括检测指导、环境介绍等措施。观察组学生则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1)护理人员为学生讲解有关传染病的具体健康知识,包括其具体类型、诱发原因、传染途径、病情发展、疾病危害、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多项内容,同时结合学生自身当前体检传染病的类型以及学生生活方式为其讲解病情发展的病发原因、具体流程、最终危害、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多项内容,使学生对传染病的病情、治疗、护理、生活等均有较为清楚的认知,更好的遵从医生、护理人员的指导而完成相应的学习、检测工作。护理人员在疾病讲解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年龄、文化程度进行分层次讲解,结合医院制作的健康宣传手册并采取1 对1 的方式进行口述指导以及集体讲座指导等方式。

(2)护理人员针对学生对有关传染病病情发展造成的危害、治疗周期漫长等原因产生的忧虑、恐慌等不良心理进行进一步疏导,在常规心理疏导的基础上结合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为其树立理性看待的心理,使学生能够始终以理性、乐观的态度面对医生以及护理人员的相关要求,积极配合、协助医生以及护理人员观察自身病情变化并时刻注重自身生理、心理、生活的调节,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以及作息时节,密切记录自身在临床症状上的相关变化。

(3)护理人员将健康教育应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结合学生的生活方式、内容等进行相应的健康干预。以学生生活中的饮食为例,护理人员应该结合学生当前生活方式、基础疾病以及实际需要为其制定良好恰当的饮食方案,注意学生日常饮食中的禁忌内容并尽量减少对学生呼吸道的不良刺激。具体来讲,护理人员应当叮嘱学生尽量减少其日常生活中辛辣、刺激类食物的饮用,学生应该多饮水并多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食物类型。再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为例,护理人员要求学生保持适当的脑力消耗并维持适量运动状态,积极于室内、室外循序开展身体锻炼工作,严禁学生抽烟喝酒。

1.3 观察指标

使用我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统计学生对传染病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问卷内容包括学生一般资料、传染病传染途径、传染病预防知识、传染病治疗知识、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诸多内容。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8.0 进行统计处理,表达方式包括计量资料 (x-s )与计数资料(%)两种类型,检验方式则分别为t 检验和 2 检验,若最终P 0.05 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学生健康知识问卷得分(92.54.8)分;对照组学生健康知识得分(66.710.6)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篇4

【摘要】在我国,社区传染病的防控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针对一些易发性传染病,目前我国社区防治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浅议社区传染病的特点,防治难点以及控制策略分析。

【关键词】社区 传染病 控制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的发展,人类的健康越来越得到重视,通过医学的不断进步,部分的传染病得到一定的控制,但是仍有一些传染病依旧在肆虐人类的健康,并且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污染以及化工研究等众多原因,新型的传染病也在不断的产生,处处危害这人类的健康。

一 目前我国社区传染病的特点

1 传染病依然是社区中常见疾病

虽然医学的发展控制了很多的传染性疾病,但以我国目前的传染病防治来看,社区为最基础的防治部门,社区中的防治的传染病一般为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伤风、痢疾以及乙肝等疾病等疾病。

2 多数病人为病原携带者、隐性感染者以及潜伏期感染人群

此类病人对家庭和社区健康人群危害颇大,因为其病症不明显,在就医检查时不重视或者误诊、漏诊而没有得到隔离治疗。与家庭和社区中健康人群接触,通过一些途径将疾病传染给其他人,是传染性疾病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危害最大的就是家庭,常常会出现家庭聚集现象。

3 社区中传染病在人群分布上有明显特征

在年龄段上,传染病的高发人群聚集在儿童和青少年阶段,水痘、流行性乙型脑炎、肝炎以及最近发现并传染率极高的手足口病等;在不同社区中,由于人们生活习惯、卫生习惯以及环境气候等条件的不同,就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传染病;不同季节也会造成不同的传染病,例如春季容易感染呼吸道传染病,夏季以消化道传染病为主。

4 社区中以慢性病人及康复期病人可能成为传染源

由于医院治疗方式、经济原因、家庭原因以及工作等原因,很多慢性病人以及康复期的病人都会选择在家疗养。此类病人由于经常活动与社区之中,排除的病原体很容易成为传染源,传染给其他健康人群。

5群众对社区防治传染病的认识较少

目前在我国由于众多的原因,疫苗的接种率不高,很多居民对传染病的认识也不够,认为很多疫苗接种并不会有实际的效果;并且目前很多农村居民涌入城市,对他们的接种免疫工作也十分的困难。

很多患病的病人由于对传染病了解不够,产生自卑与自暴自弃心理,有的会放弃治疗甚至会产生孤独症等心理疾病,从人对并且造成不断恶化。

二 社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难点

1 疫苗接受性

目前我国大部分社区居民对于疫苗的接种局限于几种,由于其他疫苗的价格以及居民自身对传染病的认知程度问题,导致社区居民接种率较低,社会的疫苗推广过程也难度较大。

2 专业人员素质不高

专业较低、素质不高、新知识更新慢都是目前我国社区防保人员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防保人员只能处理一些常见的传染病问题,对于少见的、新型的传染病无法处理。并且由于素质不高,部分防保人员只会等待病人,而不会主动进整个社区进行实施有效的防治措施。

3 检测、统计系统部完善

对一些传染病的检测、等级、上报和统计系统部完善也是目前社会防疫工作的难点之一,无法掌握病原体的动态变化,就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4基层单位过于注重经济效益

部分基层医院由于过于重视经济效益,对免疫接种以及传染病的防治工作达到额定任务外,往往就更加的将重点放在经济效益好的接种工作上。

5 健康教育形式缺陷

经费、技术以及人员的影响,社区的传染病预防、接种以及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对居民的影响不大,甚至很多居民根本不参与社区的宣传教育活动,由此大部分的社区居民对传染病的认知不够,无法进行有效的预防、接种。

6外来人口管理不善

目前我国城市中外来人口不断增加,由于外来人员行踪不定,导致众多有关部门对人员的管理无法进行,而外来人口的公共卫生管理更显薄弱。经济,素质等原因对外来人口的疫苗工作实施难度更大。

三 社区传染病控制措施

1 加强宣传教育

对于众多的传染性疾病并没有人们想象中可怕,这就需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对社区人员健康宣传工作。增强“预防第一”的正确理念,通过广播、宣传栏、社区活动等形式积极倡导军民选择正确的健康理念以及讲解传染病的预防以及相关信息。

2 加强卫生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技术

鉴于我国目前社区医务人员专业学历较低,自身素质不高的情况,社区应积极对医务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接收新知识,并且对自身素质教育加以培训,提高知识的同时也增强自身素质。

3 控制病源

社区身为基层单位,针对于传染病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控制源头,做好源头管理、要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病源,并且迅速的对传染源进行控制并且尽快上报疫情,并在社区内进行积极的防疫工作。对于疑似病例也不应抱着侥幸态度,应及时进行检查,确诊,以保传染病不再扩大。

4加强监测

传染性疾病最大的危害就是其传染性,所以社区医务服务机构应对社区内患有传染性疾病的人群进行特殊的监测和管理。特别是一些由于经济、家庭、工作原因在家进行治疗的病人,要建立系统的档案,对病人的病情做到及时掌握,并且及时上报的原则。

5 改善社区卫生环境

环境是影响传染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改善社区卫生环境对一些已知传染性疾病的控制可以达到一定的防疫效果。所以要倡导社区居民健康、正确的生活理念,养成良好的卫生的习惯,并且对社区内的卫生进行积极的整顿,让良好的卫生环境成为阻挡传染病的一道坚墙。

6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社区卫生机构要及时、准确的了解社区内的人口状况,外来人口的人数以及有无传染病或者是否需要医疗帮助。并且与公安等部分联合对外来人口进行信息管理,实施流入与流出协同管理。并且一旦发现病源,要积极控制并且上报。

结语

传染病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可怕的,所有人都希望自己可以身体健康。所以身为民众身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任务就更加艰巨,如何可以增强大众的健康意识,改掉不良习惯,并且针对传染病病人积极合理的管理和监测都是社区卫生部门必须去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 梅碧琪,黄琼玉,张英华. 社会传染病特点分析及其防治对策的探讨[J]. 热带医学杂志,2003(2)

[2] 贾正凯. 浅谈社区传染病控制措施[J]. 医学信息,2011(6)

[3] 姜晓鹏,吴廷凤,郝模. 社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难点和政策保障[J].中华医院管理杂质,1999(8)

作者单位:223227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朱桥镇卫生院

(上接第388页)

4 总结

医务工作者的手是医院感染病原体定植和传播的最主要媒介。手卫生科学理应得到广大医护人员的重视和遵守,做好卫生洗手的监督工作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虽然目前卫生洗手还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但是只要广泛宣传,提高管理、控制和监测的力度,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将手卫生制度落实到实处,对于切实改善医务工作者手卫生状况,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安建玲,梁金花.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的调查[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2009(19):250-250.

[2]邓慧琴.加强手卫生干预预防医院感染[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 30(7):835-836.

[3] 刘文涛,主编.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手册.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1103.

[4] 谭琳玲,李亚洁,李瑛.将感染控制在“手”中――手部卫生与医院感染.中国医院管理,2005,25(5):2123.

篇5

本世纪以来,非典型肺炎、禽流感、口蹄疫等一类高致病性传染病疫情在世界范围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安全。科学的应对之策首先必须对这类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一经发现,即刻无条件严格隔离诊治”过程给予统计描述,然后以此为理论依据,运用概率生成函数这个研究整值随机变量(过程)的解析工具,研究描述该过程的统计规律,给出这类高致病性传染病“消失”的概率。

【关键词】 诊治过程; 诊治结构; 概率分布; 复合分布; 概率生成函数; 均值函数; 方差函数; 消失概率

1 引言

众所周知,进入21世纪以来,非典型肺炎、禽流感、口蹄疫等一类高致病性传染病疫情在世界范围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安全。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人类生存安全危机,我们应如何应对?显然地,我们对此应持的正确态度自然应该是:一是不怕,二是抗争。依靠人类长时期积累起来的抗击各类高致病性传染病的经验、技术、知识、智慧,进行科学决策,抗争而获胜。

为了科学地作出抗击象非典型肺炎等一类高致病性传染病的应对之策,有理、有利、有节地进行全民科学防治象非典型肺炎等一类高致病性传染病,我们有必要去研究象非典型肺炎等一类高致病性传染病诊治过程的统计规律。

2 高致病性传染病诊治过程的统计描述

一个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称为第0代)在其发现诊治过程中,可能经过空气等传染其周围接触者致其患上相应的高致病性传染病而产生0,1,2,…个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从而形成第1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而第1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中的每一个患者又将因同样原因再产生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他们全部合在一起而形成第2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如此继之,假设第n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的个数为Yn。

由于我国对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所采取的政策是:一个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包括疑似者)一经发现,即刻无条件严格隔离诊治。据此,我们可以给予这样的一个高致病性传染性诊治过程一个符合实际的概率结构而得到一个高致病性传染病诊治结构,即:

① 一个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所产生的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的个数为X ,其概率分布为:

P(X=k)=pk

k=0,1,2,… (1.1)

且在给定的一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中,每个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的上述概率分布均相同;

② 各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的上述概率分布亦相同;

③ 不同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所造成的传染后果相互独立。

如此一来,我们需要处理解决的就是一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序列{Yn} 的概率分布问题。

3 Yn的概率生成函数

定理1: 在高致病性传染病诊治过程中,设X的概率生成函数或母函数为:

g(s)=∞k=0skpk (1.2)

Yn的概率生成函数或母函数为gYn(s),则Yn+1的概率生成函数或母函数为:

gYn+1(s)=gYn[g(s)] (1.3)

证: 因Y0=1,故由①知 Y1的概率分布为:

q1,k=P(Y1=k)=P(X=k)=pk, k=0,1,2,… (1.4)

概率生成函数或母函数为:

gY1(s)=g(s)=∞k=0skpk (1.5)

又因第二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包含第一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中的Y1个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所产生的直接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故Y2是Y1个相互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之和,即Y2=Y1i=1X 。

从而Y2具有一个复合分布,且其概率生成函数或母函数为:gY2(s)=g[g(s)]

事实上,gY2(s)=E(sY2)=E{[E(sY2/ Y1)]} =

{[E(sY1i=1X1/Y1)]}=E{[g(s)]Y1}=gY1[g(s)]=g[g(s)]

如此类似地,因第n+1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包含第n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中的Yn个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所产生的直接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故Yn+1是Yn个相互独立的同分布的随机变量之和,即Yn+1=Yni=1X 。

从而Yn+1具有一个复合分布,且其概率生成函数或母函数为:

gYn+1(s)=gYn[g(s)] (1.6)

事实上, gYn+1(s)=E(sYn+1)=E{[E(sYn+1/ Yn)]}=E{[E(sYni=1X)]}=E{[g(s)]Yn}=gYn(g(s))

另一方面,因第n+1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包含第一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中Y1个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所产生的第nn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故Yn+1的概率生成函数或母函数为: gYn+1(s)=g[gYn(s)]。

于是,由(1.3)或(1.6)知: gYn+1(s)的显式取决于Y1的概率分布{pk}。例如,若Y1的概率分布为:P(Y1=k)=pk=[m(t)]kk!e-m(t),k=0,1,2,…, m(t)=∫t0λ(τ)dτ,而λ(t)≥0称为传染强度函数。

则Y1的概率生成函数或母函数为:

g(s)=∞k=0 sk [m(t)]kk! e-m(t)=e-m(t)∞k=0[sm(t)]kk!

= e-m(t)[1-s]

Y2的概率生成函数或母函数为:

gY2(s)=g[g(s)]=e-m(t)[1-g(s)]

Yn+1的概率生成函数或母函数为:

gYn+1(s)=g[gYn(s)]=e-m(t)[1-gYn(s)]

4 Yn的概率分布

定理2: 在高致病性传染病诊治过程中,设Yn的概率分布为:

qn,k=P(Yn=k), n=1,2,…;k=0,1,2,… (1.7)

则 q1,k=P(Y1=k)=P(X=k)=pk, k=0,1,2,…

qn,0=gYn-1(p0)

qn,k=k-1t=0 k-iki! pk-i didsi [dgYn-1(g(s))dg(s)]|s=0 n=2,3,…; k=1,2,…

证: qn,0=gYn(s)|s=0=gYn-1[g(s)]|s=0=gYn-1[g(0)]=gYn-1(p0)

qn,k=1k! dkgYn(s)dsk|s=0=1k! dkgYn-1[g(s)]dsk|s=0

=1k! dk-1dsk-1 [dgYn-1[g(s)]dg(s) dg(s)ds]|s=0

=1k!k-1t=0 Cik-1didsi{ dgYn-1[g(s)]dg(s)} dk-idsk-ig(s)|s=0

=1k!k-1i=0 (k-1)!(k-i-1)!(k-i)!pk-1 didsi{ dgYn-1[g(s)]dg(s)} |s=0

=k-1t=0 k-iki!pk-1 didsi{ dgYn-1[g(s)]dg(s)} |s=0

容易注意到,当n,k较大时, qn,k虽然均可由gYn(s)通过计算得到,但其计算工作量却较大。特别地,

pk=P(X=k)=P(Y1=k)=q1,k=[m(t)]kk!e-m(t) (k=0,1,2…)时,有

q2,0=gY1(s)|s=0=e-m(t)[1-g(s)]|s=0=e-m(t)[1-g(0)]=e-m(t)[1-p0]

q2,1= dg[g(s)]ds |s=0= dds[e-m(t)[1-g(s)]] |s=0

=m(t)g′(s)e-m(t)[1-g(s)]|s=0=m(t)p1e-m(t)(1-p0)

q2,k+1= 1(k+1)! dk=1dsk=1{e-m(t)[1-g(s)]]} |s=0

= 1(k+1)! dkdsk{m(t)g′(s)e-m(t)[1-g(s)]}|s=0

= m(t)(k+1)!ki=0 Cikg(i+1)(s){ e-m(t)[1-g(s)]}(k-i)|s=0

= m(t)(k+1)!ki=0 k!i!(k-i)!(i+1)!pi+1(k-i)!q2,k-i

=kt=0i+1k+1 m(t)pi+1q2,k-i

k=1,2,…

因gYn(s)=g[gYn-1(s)]={ e-m(t)[1-gYn-1(s)]

故qn,k+1= 1(k+1)! dk+1dsk+1{ g[gYn-1(s)]}|s=0

=ki=0 i+1k+1m(t)qn-1,i+1qn-1,k-i

5 Yn 的均值函数与方差函数

定理3: 在高致病性传染病诊治过程中,设E(X)=μ,D(X)=σ2,则

E(Yn+1)=μE(Yn) (1.8)

D(Yn)=μ2D(Yn)+σ2E(Yn) (1.9)

证: E(Yn+1)=dgYn+1(s)ds|s=1

=dgYn[g(s)]dg(s)·dg(s)ds|s=1

=g′Yn[g(1)]g′(1)=g′Yn(1)g′(1)=E(Yn)μ

D(Yn+1)=d2gYn+1(s)ds2|s=1+dgYn+1(s)ds|s=1-[dgYn+1(s)ds|s=1]2

=dds{ dgYn[g(s)]dg(s)·dg(s)ds}|s=1+μE(Yn)-[μE(Yn)]2

={d2gYn[g(s)]dg2(s) [dg(s)ds]2+ dgYn[g(s)]dg(s) d2g(s)ds2}|s=1+

μE(Yn)-[μE(Yn)]2

=g″Yn[g(1)][g′(1)]2+g′Yn[g(1)]g″(1)]+μE(Yn)-[μE(Yn)]2

=g″Yn[g′(1)]2+g′Yn(1)g″(1)+μE(Yn)-[μE(Yn)]2

=[E(Y2n)-E(Yn)]μ2+E(Yn)[E(X2)-μ]+μE(Yn)-

[μE(Yn)]2

=μ2{E(Y2n)-[E(Yn)]2}+E(Yn)[E(X2)-μ2]

=μ2D(Yn)+E(Yn)σ2

6 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消失”的概率

由于象非典型肺炎等一类高致病性传染病疫情一旦发生,将严重危害人类生存安全。因此,尽快控制住突如其来的象非典型肺炎、禽流感一类高致病性传染病疫情,进而消灭这类高致病性传染病,这是世界各族人民都期盼着看到的现实,而实现这个现实的可能性大小,又自然是我们需要知道并加以控制转化的。

由于一个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在其一经发现即刻无条件严格隔离诊治过程中,因多方面的原因可能产生、也可能不产生后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他们经隔离诊治可能因痊愈出院而“消失”,也可能因死亡而消失,我们感兴趣的是一个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及其所产生的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群体将在第代或在第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之前“消失”的概率。根据前述讨论易知,这个概率就是:

qn,0=P(Yn=0)=gYn(s)|s=0=gYn-1[g(s)]|s=0 (1.10)

若p0=0,则由(1.10),有

qn,0=gYn-1[g(s)]|s=0=gYn-1[g(0)]=gYn-1(p0)=gYn-1(0)=g(0)=p0=0

这表明,一个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所产生的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群体将永不消失而长存下去。

若p0=1,则由(1.10),有

qn,0=gYn-1[g(s)]|s=0=gYn-1(p0)=gYn-1(1)=1=g(1)=q1,0

这表明,一个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并不产生后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群体。

若0

g′(s)=∞k=1kpksk-1>0, g″(s)=∞k=2k(k-1)pksk-2>0 (1.11)

故g(s)是一个在区间[0,1]上的严增的向上凹函数,且

qn,0=gYn(0)

于是, {qn,0}是一个严增有界数列,从而{qn,0}收敛,设limn∞qn,0=q

又因qn+1,0=gYn+1(0)=g[gYn(0)]=g(qn,0) (1.13)

故对上式两边取n+∞时的极限,得

q=g(q)

且由 (1.11)及(1.12)知: q=limn∞qn,0是方程x=g(x)的最小正根。

下面,我们进一步转向考虑第n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消失的概率qn,0(n=1,2,…)的极限分布q=g(q)的性质。

性质1: 若p0+p1≤1 则g(q)=q=1

事实上,若p0+p1=1,即第0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仅产生不超过一个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则这时Y1的概率生成函数或母函数为:g(s)=p0+(1-p0)s

于是,当0

g(q)=q=1

这说明第1代的不超过一个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将趋向于消失。

若p0+p1

f(s)=g(x)-x,x∈[0,1],则f(1)=g(1)-1=1-1=0

这表明曲线y=g(s)与直线y=s亦有其一那样的一个交点(1,1),从而有g(q)=q=1,这表示这时第n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最终亦将趋向于消失。

性质2: 当g′(1)=E(X)≤1时,亦有g(q)=q=1

而当g′(1)=E(X)>1时,存在唯一根q=q0∈(0,1),使g(q0)=q0

事实上,因对x∈(0,1),有

f′(x)=g′(x)-1, f″(x)=g″(x)>0

故对x∈(0,1),当g′(1)=E(X)≤1时,有

f′(1)=g′(1)-1≤0, f″(x)>0

于是, f(x)在点x=1的左邻城(ε,1)(0

f(x)=g(x)-x≥f(1)=g(1)-1=1-1=0

又f(0)=g(0)=p0>0,故g(q)=q=1

这表明: g′(1)=E(X)≤1时,第n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最终将趋向于消失。

又当g′(1)=E(X)>1时,有

f′(1)=g′(1)-1>0, f″(x)=g″(x)>0,x∈(0,1)

于是,f(x)在点x=1的左邻域(ε,1)(0

f(x)=g(x)-x

f(0)=g(0)=p0>0

故由严格单调性定理及零点定理即知:存在唯一实根q=q0∈(0,x),使

g(q0)=q0

这表明:当g′(1)=E(X)>1时,第n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消失的概率将趋向于数q0∈(0,1)。

7 结语——基于高致病性传染病疫情应持的科学应对之策

从客观现实上看,进入本世纪以来,象非典型肺炎等一类高致病性传染病疫情在世界范围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安全;从主观愿望上讲,面对这一人类生存安全危机,人们无不希望尽快控制住这一高致病性传染病疫情,进而消灭这一高致病性传染病,而从现行“一经发现这一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即刻无条件严格隔离诊治”过程的统计性质看,人们的这一主观愿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并且基于高致病性传染病疫情应持的科学应对之策是:

首先,切实加强对高致病性传染病的全民科学防治工作,努力使p0值增大,以致尽力实现p0=1。如此,第0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并不产生新的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而且其自身必然趋于“消失”;

其次,一旦0

同理,一旦p0+p1

此外,还可考虑把E(X)作为控制指标,这时,我们的总的努力方向和目标则是严控E(X)值,努力促使其尽可能减小,以致最终完全实现E(X)≤1而避免出现E(X)>1。如此,第n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最终将趋向于“消失”。

参考文献

1 蒋庆琅,著.方积乾,译.随机过程原理与生命科学模型.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87.

2 Feller.W. An Introduction to Probability Theory cond its Applications. Wiley,New York.

3 Riordan.J. An Introduction to combinatcorial Analysis. Wiley,New York.

篇6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宇说,传染病直报系统建成后,我国对传染病的监测水平大大提高。现在国家CDC对全国各类传染病的实时情况了如指掌,稍有异动便会及时获知。CDC的网络直报系统在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爆发中,在汶川、玉树等地自然灾害救助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SARS的惨痛一课

回望SARS,王宇说:“非典是传染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了解疫情,而当时我们对非典详情全然不知,不知道疫情到底多严重、有多少患者,分布在什么地方,或者有多少人死亡。信息不清,更谈不上政府行政决策和公共卫生的有效应急。”这些都暴露了当时中国疾控的薄弱。

关于薄弱的原因,王宇介绍,非典以前,全国各地上报传染病情况,靠的是手工填写报告卡,填好之后再将卡片层层上交到乡、县、市、省、国家卫生部门,最后到达中国CDC。“国家想获知某地或全国传染病的基本情况,最快要一个多月,那时获得疫情数据就像大海里捞针,非常难。”

河南省开封县疾控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早些年,村医骑着自行车到乡镇送卡片,偏僻、路不好走的地方来回要半天或一天时间,他们很少有时间报送传染病情况,除非特别严重。

网络直报系统实现疫情即时报

为了不让历史重演,政府投入2亿多元,加强传染病监测系统的建设,包括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检核。2004年1月,中国CDC建设的“国家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试运行,标志着我国疫情监测、报告手段和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

中国CDC信息中心主任马家奇介绍,中国CDC建设的“国家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是全球最大的网络直报系统,其配套的数据中心,现在每年有600多万个案信息会由全国各地上报并存储。

来自中国CDC的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12月31日,网络直报系统覆盖了全国所有县级及以上疾控机构,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报告率达98%,乡镇卫生院报告率达87%,平均报告时间为0.8天。目前,该系统共覆盖39种法定传染病,建立了霍乱、血吸虫、鼠疫、艾滋病、结核病、不明原因肺炎等单病种监测系统,并开发、实施了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

现在,如果一家县级医院医生在给患者看病时发现了一例人禽流感感染者,从他发现、确诊并录入系统的那一刻起,该县所属市、省CDC及国家CDC都可以实时看到该报告病例的相关情况,如该病例的系统录入人员、确诊医院名称、医生名字、患者姓名、年龄、联系方式、家庭住址,市、省卫生疾控部门处理到何种程度等。

之所以能做到如此,是因为根据要求,当医院发现传染病后要立即上报,甲类传染病必须在2个小时内报告,实行3级审核,所属上级机关要在报告发出2个小时内有所行动进行核实或处理。中国CDC有24小时值班人员进行监督。此外,直报系统还设有预警功能,当严重的或不明原因的疫情出现后,系统会将设置的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发送到相关负责人和管理者手机上。

升级提升系统效率

篇7

【关键词】 传染病;报告;预防控制

传染性疾病在人类几千年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不能忘记2003年突如其来的一场“非典”风暴使我们切身体验到了传染病的暴虐,因此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做到“五早”即“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诊治、早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1 传染病报告管理 

1.1 笔者在工作中总结出了传染病报告一条龙工作程序:“一填写、二收取、三查对、四直报、五登记”。即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疫情管理员收取卡片,核对无误后进行网络直报,并做好疫情登记。传染病报告管理不能坐、等、靠,必须主动监测。

1.2 建立传染病自查制度及防止漏报制度。充分发挥三级网络作用[1]医院应健全三级医院感染管理监测网络明确各级各位职责,使各级人员重视医院感染[2]。专职每天深入检验科及影像中心查看阳性结果登记本,掌握第一手疫情监测信息,堵截漏报于当日,并根据阳性结果,找到开据检查单的医生,由医生根据临床做好的传染病诊断进行传染病报告。

1.3 及时收集卡片,接到门诊或临床科室的电话通知后,疫情管理员要及时去收取传染病报告卡,认真核对。疫情管理员收取卡片时,要进行“三查九对”。三查:卡片填写是否完整准确;传染病登记项目是否齐全准确;卡片是否与各种登记相符。九对:对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诊断、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报告日期。发现问题及时请医生改正,以保证报告质量。确保门诊初始工作,加强对门诊日志填写质量的管理,要求凡初诊患者一定要详细登记个人基本信息资料,特别对疑有传染病或发热待查的患者。以及时发现疫情做到“五早”。

2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传染病报告管理,为疾控部门提供了疫情信息,完成了传染病管理的第一步。传染病报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2.1 专职人员要认真学习法律法规,严格履行职责,认真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并贯彻落实。加强对重点部门的管理。如口腔科器械繁杂,容易通过多种途径造成感染。加强对口腔科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流程的监控。依据《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程》要求,进入患者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制定“口腔器械清洗、消毒操作流程”,首先对手机、器械进行收集及分检,及时用酶洗或流动水彻底清洗擦干,对能耐高温的器械必须采用小包装形式高温灭菌,对不能耐高温高压的器械采用2%戊二醛浸泡灭菌处理,浸泡时间大于10 h,物品必须完全浸没,并登记浸泡的起止时间,器械从消毒液中取出,用无菌水冲洗干净,使用中的消毒液严格按要求定期更换。这样可大大降低口腔科发生交叉感染。

2.2 加强传播环节的控制。医院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与传染患者接触的环境、产生的分泌物等相关,我们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双向防护,切断传染患者的传染途径。加强季节性的预防和控制,加强发热门诊院感控制措施的督查,及时转诊,杜绝传染病蔓延。

2.3 加强科室间信息共享,感染专职人员接到报告卡后要确定传染类型和隔离种类,指导科室根据个案病例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建立计算机监测系统[3],感染管理科在一定程度上是医院的一个执法部门,感染管理科对全院医疗安全起着很正要的作用。

2.4 加强总结和培训,每天对出院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监测;每月对环境、医务人员手、空气等进行卫生学监测;对院内感染日常监测等进行综合分析并反馈,总结各项工作实际效果,找出在管理控制环节中存在的不足,对全员专业技术人员及相关人员及时培训,及时评价整改效果。

总之,通过对传染病报告管理的每天自查和追踪调查,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或传染病的发病和流行情况,及时进行调查分析、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是院感科专职人员的主要职责。把传染病的报告管理与预防控制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疫情管理员为疾控部门做好监测的同时,也能为本院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做好监督管理和检查指导,达到持续改进传染病管理工作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午声,薛凌波,缪慧英.有效降低医院感染漏报率的路径.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2):235-236.

[2] 李颖.医院感染病例漏报原因分析及对策.基础医学论坛,2007,11(3A):283.

篇8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在我国,天花、鼠疫、霍乱、伤寒、痢疾等急性、烈性传染病大多已被控制或消灭。一些感染性疾病,诸如感冒、气管炎、肺炎、肠炎、泌尿道感染之类如今也还是有的,这些疾病虽亦因细菌、病毒等引起,但传染性不强,故病人无需隔离,非病之人一般也无需打防疫针,当然,通过增强体质、注意卫生,加强对此类疾病的免疫力也是好的。

不过,如今对人们的健康威胁最大的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等皆与免疫力无关,“增强免疫力”并不能预防此类疾病。例如癌症,在讨论其发病因素时,虽也说到“老年人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癌症,但与癌症相关的“免疫”是由胸腺主导的细胞免疫,胸腺是胸骨后面的一个如栗子大小的腺体,其所产生的胸腺素支撑了抑制癌症发生的细胞免疫功能。人到中年以后胸腺萎缩,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是中老年人癌症高发的原因之一,但这与通常所说的预防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的属于“体液免疫”的免疫力并不是一回事。

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近些年来又发现有一大类疾病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此类病人并非免疫功能甚强,不会发生任何传染病、感染性疾病,而是因为身体的免疫功能亢进,不适合地产生了许多“抗”自身组织的“抗体”,如抗皮肤的抗体让病人脸上生“狼疮”,抗关节软骨的抗体损伤病人的关节等。“大水冲了龙王庙”,人体因此生病,而此类疾病治疗不易、根治更难或无望。

这类疾病过去多称为“结缔组织病”或“胶原性疾病”,如今则多将其归为“风湿性疾病”一类,包括红斑狼疮、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白塞病、干燥综合征、皮肌炎、硬皮病、血管炎等。还有许多疾病如肺纤维化症、免疫性肝病、肾病综合征、1型糖尿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的发生机理上也牵涉到此类“自身抗体”的作用。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过去许多所谓“原因不明”的疾病中就有相当一部分与“自身抗体”的作用有关。可见,人体的免疫功能也是一把双刃剑,过犹不及。

篇9

关键词:传染病;风险事件;护理分析;预防措施

护理工作在进行过程中,诸如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类环节都隐藏着护理风险,最简单的临床活动也有产生风险的可能。近年来,新型传染性疾病层出不穷,疾病流行季节患者急剧增加,护理工作中一个失误便会给患者带来诸多痛苦,因此,加强传染病护理风险管理是现代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现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上报的68例传染病风险事件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非惩罚性自愿上报自2013年1月~2014年12月以来,传染病护理风险事件68例。并根据医管局《风险事件管理办法》对本次研究中68例传染病护理风险事件按照患者损伤进行分级。

护理风险事件所涉68名护理人员资料如下:护士职称人员35名(51.47%),护师职称人员27名(39.71%),主管护师职称人员6名(8.82%);护理人员工龄1~5年28名(41.18%),6~10年22名(32.35%),11~15年10名(14.71%),16~20年6名(8.82%),20年以上2名(2.94%)。

1.2方法 对68起传染性疾病护理风险事件采用回顾性研究法,调查内容包括风险事件发生主要原因、事件分类以及护理人员工作年龄、事件发生时间、发生科室、患者所患疾病病种等。

1.3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导入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对比以P

2结果

2.1 传染病护理风险事件与患者损伤 根据医管局《风险事件管理办法》分级标准,对患者损伤进行分级。I级损伤患者46例(67.65%),II级损伤患者18例(26.47%),III级损伤患者3例(4.41%),IV及损伤患者1例(1.47%)。见表1。

2.2 常见传染病风险评估记录

2.2.1 甲肝 甲肝主要通过粪口途径进行传播,被污染过的水源与食源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接触都是甲肝传播的主要方式。甲肝对人体肝脏危害极大,是一种常见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急性传染病。

2.2.2 乙肝 乙肝主要通过血液进行传播,乙肝分为急性乙肝与慢性乙肝两种。90%成年人对急性乙肝具有自愈能力,而我国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已经超过7%。乙肝作为一种嗜肝病毒,对肝细胞内部损害严重,极易引发患者肝细胞坏死、纤维化以及炎症。

2.2.3 急性呼吸道感染 急性呼吸道感染通过呼吸道与人体密切接触进行传播,是十分常见的传染疾病。急性呼吸道感染可以由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衣原体、支原体、链球菌等多种病原引起。炎症若缺乏及时治疗,会引起支气管炎以及肺炎,并加重全身症状。

3讨论

3.1风险事件发生原因 造成风险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护理人员没有按照相关操作制度办事,缺乏与患者沟通。同时,低工龄护士是风险事件发生的主要群体。有41.18%护理人员工龄在5年以内,51.47%护理人员职称为护士。低工龄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风险认识不足,操作流程不熟,加上护士配比量不足,工作量较大,缺乏与患者进行沟通的时间。

3.2对策

3.2.1 护理人员内部管理 护理人员缺乏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是造成传染性疾病护理工作风险事件的最主要原因,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可以避免许多护理风险[2]。对患者疾病评估存在严重不足的同时缺乏日常与患者的沟通,直接导致了传染疾病护理中出现风险事件。因此,需要加强对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方面培养,提高护理人员责任感。

护理管理者在安排工作中应进行合理配置,尽量缓解人员缺乏带来的矛盾,减少护理人员文字工作量,让护理人员有更多时间对患者进行护理,从而降低传染性疾病护理风险。

3.2.2 常见传染性疾病预防 ①保证水源安全与干净,在安全饮水同时减少污染的发生。少吃未熟透或冰冻食物,不吃变质腐烂食物,水产品要确保煮熟煮透,瓜果蔬菜需用水彻底洗净,避免用手直接触碰食物。②身体若出现伤口,应用科学方法,避免血液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之中。对于乙肝病毒携带患者,在使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定期去医院复查。根据病毒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③呼吸道类传染疾病,可通过综合预防措施来预防感染。勤开窗、勤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勤打扫,保持室内干净整洁;个人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根据天气变化适当增减衣物,避免着凉。

综上所述,传染性疾病由于其特殊性,在特定条件下可能造成传染性病毒大范围传播。护理人员的缺乏;护理人员对护理存在风险认识不足;护理人员对新型传染病知识匮乏等,都是传染病护理产生风险与风险事件的重要因素。传染性疾病护理风险与风险事件发生率客观反映了护理质量[3]。需要管理者建立科学合理的护理安全管理机构,对相关护理工作者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整体水平,并合理配置资源,依患者要求实行弹性加班政策,培养护理人员职业神圣感与使命感,从根本上降低传染病护理风险发生几率[4]。

参考文献:

[1]杜莹,张立新,毛海洲,等.维和二级医院应对传染性疾病的个人防护[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9):23-25.

[2]王慧,杨蕾,安学芹,等.传染性疾病的护理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15,7(9):291-292.

篇10

[关键词] 南京市第二医院; 传染病; 分布

[中图分类号] R51; R197.3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7256(2011)02-0191-03

doi:10.3969/j.issn.1671-7256.2011.02.022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n infectious diseases admitted

to Nanjing Second Hospital nearly 16 years

WEI Hong-xia1, YAO Wen-hu1, XU Yong-lin2, CHI Yun1, CHENG Cong1

(Department of Infection, the Second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dmitted to Nanjing Second Hospital nearly 16 year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preven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Methods: Analyze retrospectively the incidence change of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admitted to Nanjing Second Hospital each year from 1994 to 2009. Results: The total number of infectious diseases showed a rising trend and the top 5 of the total incidence were measles, mumps, chicken pox, acute bacillary dysentery, whooping cough. The morbidities of syphilis, AIDS, malaria and rabies were increasing and the new infectious diseases such as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avian flu and influenza A(H1N1) occurred. Conclusion: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 is our primary concern.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health education on AIDS and syphilis, keep alert to the emerging of new infectious diseases all the time.

[Key words] Nanjing Second Hospital; infectious disease; distribution

本院收治南京市及周边地区除结核和手足口病外几乎所有传染病患者。为了解近16年来南京市及周边地区传染病发病的演变情况,更好地做好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我们就1994年以来的收治病种情况作回顾性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所有病例均为我院自1994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住院的患者,其诊断均符合王季午编写的《传染病学》的相关疾病诊断标准。急慢性肝炎是我院收治的主要病种,远远超过其他疾病的收治例数,在本研究中不予分析。

2 结 果

2.1 近16年每年传染病的收治总数

见图1。

如图1所示,1994年全年收治的传染病总数为524例,至2009年已升至1 718例,这16年间的收治总数呈现曲线上升的趋势。图中几个高峰主要是因为某一二种传染病的流行所致,如2001年收治总数达1 211例,主要是与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流行有关;而2005年和2009年再创新高,主要与麻疹流行有关。

2.2 近16年主要传染病分布情况

见表1。

如表1所示,呈现上升趋势的传染病主要为麻疹,每3~5年出现1次发病高峰;其次为AIDS及梅毒,这两种疾病的收治数均呈现逐年/隔年上升的趋势;疟疾近3年的收治数亦有明显增加;霍乱、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的收治数均一直处于低下状态。某些新发传染病如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均为暴发流行。

3 讨 论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衣原体、立克次体等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从本院近16年的传染病收治情况来看,虽然存在未见收治的某些传染病如白喉、脊髓灰质炎等,以及一直处于低发状态的某些传染病如霍乱、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等,但每年收治的传染病总病例数仍呈现曲线上升的趋势(图1),故传染病的防治刻不容缓。

麻疹、流腮、水痘、百日咳均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为临床需要收治住院的主要病种,列近16年来发病总数排名前5位。其中百日咳以3月龄以下婴儿多见,由于患儿声门狭小,每次痉咳或无明显痉咳都可能出现憋气窒息;流腮以学龄期儿童多见,常因并发脑膜脑炎、胰腺炎、炎/卵巢炎等并发症收治入院,偶有吉兰-巴雷综合征、多脏器功能障碍[1]等并发症出现;水痘为学龄期好发,且临床过程较轻,大多可自限,不需住院,但婴幼儿或成人水痘临床过程偏重[2],多伴高热或皮疹密集,少数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力低下人群可能会出现出血性水痘、播散性水痘而危及生命。麻疹是我院16年来收治病人数最多的疾病(见表1),其发病呈现波浪形上升的趋势,好发于6至8月龄儿童以及成人。我们的研究发现,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者多为6~8月龄患儿[3]。研究证实,我国采用的两次麻疹疫苗接种法是有效的[4]。虽然麻疹疫苗已纳入计划免疫,但发病数量居高不下,究其原因可能有:(1) 规则性疫苗接种的低覆盖率,仍然是部分地区麻疹高发的主要原因[4]。(2) 6~8月龄患儿从母体获得的IgG抗体已消失,尚未来得及接种麻疹疫苗即被感染。(3) 幼年常规接种麻疹疫苗,但成年后抗体滴度逐年降低直至无保护性。从近16年疾病的发病总数来看,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目前需要防治的重点疾病。

梅毒在我国曾一度宣布被消灭,但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人们性观念的变化及外来传染源的输入,其再次出现并逐渐增多,尤1993年后大幅上升,至1998年全国报告发病率达4.31/10万,为1993年的25倍[5]。我院收住入院的主要为先天性梅毒和神经梅毒患者,包括因其他疾病住院筛查出的隐性梅毒患者。从表1看出,自2004年收治第1例新生儿梅毒开始病例数迅速上升,至2009年已达81例。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我国自1985年发现第1例AIDS患者开始,HIV感染者人数迅速增加,现已进入快速增长期。我院于2001年收治第1例AIDS患者,至今已收治283例次,尤其近两年每年分别收治72、84例次。梅毒与艾滋病均可经性接触传播,且梅毒患者感染HIV的危险性增加4~9倍。故目前性传播性疾病也是防治的重点,对高危人群尤其同性者的宣教有必要加强。

狂犬病是人畜共患传染病,从病房收治情况来看好像发病率无明显变化,但结合门诊病例发现狂犬病的发病是呈现上升趋势的,这主要与养狗人群大幅增加,而某些群体对狂犬病还缺乏预防意识有关。疟疾经蚊虫叮咬传播,热带地区多发,本地区一直以散发为主,2006年前每年收治不到6例患者,2007年起病人数呈现上升趋势,这主要是非洲输入性疟疾患者增加所致,故要加强对非洲出口劳工的预防工作。

我院除接受正常的传染性疾病的诊治外,还承担了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危重患者的诊治。我院分别在2003年、2007年和2009年各收治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2例、人禽流感1例、甲型H1N1流感235例。这3种疾病均以以往未曾发生且呈全球暴发流行为主要特征,传播速度极快,对人类造成危害极大。新发传染病发生的可能原因为基因突变在短时间内产生许多新的突变株,其中一部分成为致病原,或弱毒株变为强毒株[6];其次社会环境变化是新发传染病的外在因素,如人类盲目砍伐森林、全球的温室效应等[7]。

综上所述,虽然某些传染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有些传染病仍然防而不衰,如麻疹,尤其新发传染病的不断出现更是向人们提出了警示:传染病的防控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魏洪霞,姚文虎,池云,等.流行性腮腺炎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一例[J].江苏医药,2007,33(2):214.

[2] 成骢,姚文虎.成人水痘66例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4(4):266-267.

[3] 成骢,赵伟,姚文虎,等.麻疹并发重症肺炎35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学,2009,37(5):360-361.

[4] YU X, WANG S, GUAN J, et al. Analysis of the cause of increased measles incidence in Xinjiang, China in 2004[J]. Pediatr Infect Dis J, 2007,26(6):513-518.

[5] 龚向东,姜文华,王全佩,等.我国1979~1998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00,16(11):1020-1022.

[6] BOECKH M, ERARD V, ZERR D, et al. Emerging viral infections after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J]. Pediatr Transplant, 2005,9(7): 48-54.

篇11

目的:探讨与分析学校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方法:对我校最近几年来传染病控制及管理情况进行整合与分析,总结校园内部传染病的主要特点,制定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策略。结果:建立有效的预防机制,制定可行的疾病控制措施对传染疾病的防控有积极的指导价值。结论:为降低校园内部传染疾病的发病几率,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校园需制定相关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措施,同时强化对校内学生的管理。

关键词:传染病;学校;防治;预防;控制;策略

【中图分类号】

R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286-02

学校是人口较为密集的场所之一,一旦出现传染疾病,则极有可能大肆蔓延,引起学生感染,对校园内部正常教学秩序产生严重的影响[1]。据近年来相关研究统计表明,各类传染疫病在不同学校内部的暴况有所上升,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及校园内部的管理,给大部分学生带来了身心方面的双重折磨[2]。基于此,为探讨预防与控制校园传染病的发生,维持校园内部良好的教学秩序,本研究对校园传染病的发病特点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制定了相关的控制措施,现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统计显示,当前较为校园内部较为流行的传染病主要为流行性感冒、水痘、细菌性痢疾及手足口病等[3]。流行性感冒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多发于春秋季节,通过空气及唾沫传播,校园内部若有师生患病,则极有可能感染其他学生,并在校园内部大范围扩散;水痘同样多发于春秋季节,发病初期特征并不显著,不易察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传播、感染的可能性;细菌性痢疾则多发于夏秋季节,主要表现为腹泻频繁,属于肠道传染疾病的范畴,在校内一旦出现,则会给教学秩序造成严重干扰;手足口病则多发于小学、幼儿园的儿童群体中,由肠道病毒感染所致[4],以飞沫为传播途径,极易发生感染。

1.2 一般方法

1.2.1 预防:①强化对学生的健康宣教,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定期在校园内部开展传染病防治的知识讲座,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展开体育锻炼,勤洗手,保持教室内部的干净整洁、通风顺畅。提高学生对常见传染疾病的认识,包括症状特点、传播方式、对人体的危害等,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意识,选择良好的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②严格入校体检工作,构建完善的学生健康信息的档案。在新生入学之初,制定凭证(预防接种证)入学制度,明确学生的免疫盲点,对并未接受免疫接种的学生迅速补种疫苗,同时对校内教职员工制定严格的岗前体检要求,每年定期对教职工进行体检,保障其身体的健康性。此外,依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免疫接种计划,针对不同年龄阶段易发传染疾病,确立接种疫苗种类,对所有学生实施免疫接种。在疫病流行期间,做好紧急接种处理。③加强对校园内部的卫生管理,重视饮食安全。确保学校内部饮食作业符合我国颁布的食品卫生、安全法的内容,包括布局、功能、设施等方面,加强对食堂员工的健康宣教与培训,深化其食品安全意识,同时定期对食堂员工开展体检,严格持证上岗的制度,加强对食品从采购到加工整个过程的监督与管理,防止产生食源性传染病。重视食堂卫生管理,做好厨具、餐具的消毒处理,强化校园内部的水源管理。④做好教室、宿舍的卫生管理。教室与宿舍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集聚地,同时也是疾病传染的主要场所,因此,必须加强对校园卫生的管理,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勤开窗通风,积极采取灭蚊、灭蝇、灭鼠等措施。

1.2.2 控制措施:①建立晨检报告与缺课报告制度,及时明确疫情。做好缺课学生的登记工作,及时发现感染学生。深入了解缺课学生较多班级学生的缺课原因,若有1名学生感染传染疾病则迅速报告校医,进行隔离治疗。②构建健全的传染报告制度,一旦发现校园内部出现疫情,则迅速掌握详细情况,依照我国颁布的传染疾病管理办法进行疫情报告,遵循及早发现,及时治疗的原则,控制传染范围,隔绝感染源。③制定传染疾病应急预案,健全传染疾病处理机制,确保校园内部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发现校内传染源后迅速报告上级,积极配合疾控中心做好疫情控制处理,包括疫点消毒,隔离患者等。对学校内部突发卫生事件,制定行之有效的应急预案,取得学生及家属的配合,向每位学生及其家属发放相关的疫情预防与控制资料,稳定学生,同时对家长做好安抚工作。

2 结果

学校是人口聚集的场所,存在潜在的传染隐患,一旦出现传染疾病,则可能对学校的正常运作产生影响,制定对典型传染疾病的相关预防与控制措施,强化对学生的管理,加强对学校内部的卫生清洁控制,能够有效降低传染疾病的暴发可能性,稳定校内的正常秩序,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3 讨论

对校园内部传染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主要遵循优化管理、切断传播、保护学生的三大原则[5],在校内发现患病学生后,立即报告,采取隔离治疗处理,待学生完成治疗痊愈后,严格经过医师鉴别后返校学习。掌握多发传染疾病的具体指征,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策略,对有潜在感染风险的学生进行隔离观察,在疫病多发季节,展开集体性的体检,必要情况下实施免疫接种与药物预防。对患病学生所在班级与宿舍实施消毒处理。定期组织校内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开展健康讲座,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严格入校体检工作,构建完善的学生健康信息的档案,加强对校园内部的卫生管理,重视饮食安全。此外,建立晨检报告与缺课报告制度,及时明确疫情,制定传染疾病应急预案,健全传染疾病处理机制,进而降低校园传染病的发病可能性,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秦玉梅.学校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07:396.

[2] 李凤伟.对新发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5515.

[3] 朱晓梅.学校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0:1651-1652.

篇12

[关键词]我国感染病;现状及防治

一、人类与感染病斗争的历史回顾

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将是无止境的。在历史面前,在回顾人与传染病较量的悲壮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经验和教训:(l)人类对传染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2)预防与治疗同样重要,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根本的方法;(3)尽早明确病原体是最终控制传染病流行的关键。随着人类斗争经验的不断积累,人类战胜传染病的能力越来越强。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战争,是一场最高级生物与最低级生物之间的殊死搏斗。现代科技和医学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在与传染病斗争中的力量对比,作为最高级生物的人类,必将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

二、我国感染病流行现状及面临的主要威胁

2.1我国法定传染病的流行概况

2004年12月1日,我国重新修订了《传染病防治法》,从法律上对各种传染病的分类和防治作了明确规定,将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37种。《传染病防治法》的实施,大大加强了传染病的防治和监督工作,并使法定传染病可以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实时报告。分析我国感染性疾病谱的变化态势及其原因发现,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的下降与疫苗接种相关;消化道传染病发病率的下降与自来水的普及以及个人卫生条件的改善相关;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发病率的上升与血液交叉污染、吸毒、不良相关;结核病发病率的上升则与人群流动性大、劳动强度高、居住条件差及耐药菌株的出现相关。从年龄分布来看,最为明显的变化是0-10岁年龄组传染病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加强了围生期保健工作,实施了免疫接种,使得计划免疫针对的传染病发病率显著下降。分析法定传染病的病种分布,2007年报告发病率居前5位的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梅毒和淋病;报告病死率居前5位的依次为:狂犬病、人禽流感、艾滋病、新生儿破伤风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2常见传染病呈现若干新特点

以我国最为常见的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例,近年来它的流行现以下特点:(l)一般人群的HBsAg携带率进一步降低,已从1992年的9.7%降至2002年的&2%,主要原因是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覆盖率不断提高。(2)传播途径发生改变,由于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计划免疫的实施,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比例明显下降,但医源性传播、性传播以及其他肠道外传播有所上升。(3)HBeAg(-)慢性乙型肝炎增多。(4)HBV变异株增加。(5)HBV基因型存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分布,C型和B、C混合型感染往往病情较重,预后不良。

2.3新发传染病陆续出现

新发传染病是指近30余年来,由新种或新型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其病原体包括:新病原体、毒力变异病原体、耐药性变异病原体和机会感染性病原体等。已在我国出现的新发传染病有:艾滋病、肾综合征出血热、各型病毒性肝炎、军团菌病、成人轮状病毒腹泻、0139霍乱、空肠弯曲菌腹泻、莱姆病、猫抓病、SARS和人禽流感等。尚未在我国出现或发现,但国外已有报道的新发传染病有:埃博拉出血热、沙拉热、尼帕病毒脑炎、西尼罗病毒脑炎、人猴痘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等。新发传染病的出现与流行是微生物进化与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一方面,微生物进化或变异是新病原体出现的内在因素;另一方面,社会和环境因素促进了病原体的扩散和致病过程,这些因素包括:人口流动、城市化、不良的行为方式(如性生活混乱和静脉注射吸毒)、生态环境的改变(如开垦荒地、砍伐森林、修建水坝等)、全球性气候变暖、食品的集中供应、人口老龄化和免疫力低下人群(如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等)的增多等。

三、未来我国感染病的防治策略

感染病的防治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乃至国际间的共同努力。我国应在以下几方面深入开展工作。

3.1提高全民族的防病意识

感染病特别是传染病是否流行,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每个社会成员的健康状况、防病意识直接相关。要重视并加大对感染病防治方面的教育和宣传力度,这是控制感染病的根本方法。

3.2增强专业人员的快速反应能力

医护人员和疾病预防控制人员除了应具备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各种感染病的流行情况以及疫情暴发时的应对措施,定期进行针对突发传染病的快速反应演习。上述专业人员处在防病抗病的第一线,应该是疫苗的首批接种对象。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提高工作效率是控制感染病的重要保证。

3.3逐步改进医疗设施体系

WHO最近对14个国家的55所医院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8.7%的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在发展中国家,有40%的医院感染可以通过改善医疗环境而得到预防。

3.4加强药品及药物添加剂的管理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不仅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同时使人体微生态失衡,导致体内正常菌群或周围环境的非致病菌冲破机体免疫屏障,形成内源性感染。因此,应对各级医务人员进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培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定期检查带菌情况。同时,应加强药政管理和药品质量监督,健全新药审批制度,凭处方购买抗菌药物,严禁将医用药物与农牧用药混用,以免产生耐药性。

3.5加强动物源性传染病的监测

动物是许多人畜共患病的储存宿主和传染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掌握野生动物体内的微生物种群及其变化规律,掌握人畜共患病在动物体(群)的分布及流行态势,有助于制订相应的防治措施,防止人畜共患病的流行。

3.6建立有效的实验室预警监测网络

充分利用传染病重点实验室强大的技术力量,建立病原微生物标本库和数据共享平台,揭示分离菌株之间的流行病学关系,进行传染源追踪和传播途径分析。同时,发展快速、敏感、特异的病原微生物筛查技术、方法和试剂,在新发传染病暴发后的第一时间,排除或明确可疑病原体,缩小检测范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

篇13

在传染病护理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首先应制定健康教育在传染病护理学中的教学目标[1],包括让学生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如有病原体、流行性、传染性、季节性等)、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以及传染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如要让学生掌握夏季是肠道传染病好发的季节,冬春季则易发呼吸系统传染病,以便能针对不同传染病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如让学生掌握心情开朗、情绪乐观、能及时接收到来自家庭的关爱和支持的患者病情恢复的能更好,相反,如果患者情绪悲观、消极抑郁、没有足够的关爱,则容易使传染性疾病转为慢性病而不易治愈。通过这类健康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行为、心理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从而在使学生在将来的护理工作中,进一步帮助患者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促进健康。同时可以让学生掌握健康教育的意义和方法,教育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传染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以改善预后。此外,还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常见传染病的消毒隔离知识,如各种消毒隔离方法,能向患者及家属进行正确的卫生宣教,并根据病程阶段不同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及健康教育措施。

2明确健康教育的意义,提高学生对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健康教育的意义。所谓健康教育,是指医护人员通过系统的宣传教育活动,促使人们主动去采取有利于自身健康的行为,消除或减少致病因素,从而降低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2]。健康教育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因此不仅需要护理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同时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所谓“教育”不仅要有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有聆听着,才能真正达到其目的,体现其价值。人的健康状况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人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社会地位以及文化修养均能影响到病情的预后。在教学中,笔者以慢性乙肝患者为例向学生说明其心理状态和行为因素对病情预后的影响,如开朗乐观、家庭关系好、朋友多的患者病情恢复较快;而悲观抑郁、单亲家庭、缺少朋友的患者病情恢复则较慢,尤其是大量酗酒、发怒、熬夜、劳累等不良行为可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发展为肝硬化。因此及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正确的健康教育,对促进传染病患者尽快恢复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另外,要让学生认识到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比起其他非传染性疾病更加重要。因为医学的局限性,目前大多数传染病比如麻疹、水痘等病毒性传染病,多无特殊治疗方法,治疗关键就是通过对症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而慢性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正规的抗病毒治疗。但是多数情况下,这类传染性疾病治疗效果均不理想,几乎无法治愈,因此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健康人群的预防保健知识宣传,使更多的人群了解慢性乙肝、丙肝等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原理及预防措施,让健康人群对自己的行为生活习惯加以管理,从而可以有效地减少这类疾病的发生。健康教育对促进健康而发挥的作用远大于对于疾病的治疗。同时通过健康教育,使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下降,不仅可减少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可有效地减少全社会卫生资源的浪费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因此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传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能力培养十分重要。其次,由于免疫预防接种的普及,现代急性传染病明显减少,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仍然会有一些特殊的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生,而且易引起爆发性流行;此外,目前对全世界威胁性最大的艾滋病仍没有有效疫苗可以预防,因此对艾滋病的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就是健康宣教。因此,从传染病护理学第一堂课开始,就应该让学生明确健康教育的意义,充分认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责任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按护理程序的步骤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3模拟护患沟通,加强学生沟通技巧的培养

传染病患者常需要隔离住院治疗,由于突然离开家庭进入陌生环境,又担心受到他人的歧视,或者病情反复迁延不愈,还有经济压力的原因,容易产生恐惧、孤单、紧张、焦躁不安甚至悲观失望的心理,影响疾病的转归。在教学中,首先要教育学生热爱本职工作,克服怕传染的思想,对待患者要有同情心,要处处关心患者,使患者有安全感和信任感,有利于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此外,要将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中,首先应使学生全面了解传染病的病因、临床表现、预后以及流行病学特征等,引导学生按照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评估,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及健康教育方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注重加强学生沟通技巧的培养,可让学生进行传染病患者角色模拟表演,模拟练习与传染病患者进行沟通的方法。比如可以乙肝患者的健康教育为目标,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训练,让学生分别扮演护患角色,提出相应的健康教育问题,并现场解答,让学生有身处临床的感觉。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也丰富了课堂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沟通时要注意语言的表达能力,语言要通俗易懂,尽量少用医学术语,并且尽量多运用鼓励性的言辞来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消除心理障碍。同时培养学生善于用举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讲明观点,从而达到指导目的。此外在进行沟通时,还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以免引起患者和家属的反感,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充分调动人体自身的免疫力,以利疾病康复。

4让学生掌握不同健康教育对象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要让学生掌握健康教育的宗旨,提高健康教育的能力,首先要使他们了解健康教育的目标人群有哪些,并且需要对不同的人群做哪些有针对性的教育。护理专业学生要从事健康教育的目标人群有健康人群、住院患者及家属、经过治疗已经出院的患者和无症状病原携带者或慢性传染性疾病患者。对不同的人群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对健康人群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让学生了解常见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方式、易感人群、季节分布等流行病学常识,懂得传染病重在预防,预防措施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为主。如对传染性患者进行隔离可控制传染源,注意个人卫生、饮 食卫生及环境卫生可切断传播途径,对儿童进行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可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目前对人类生命健康威胁极大的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多为注射吸毒及性传播,可在健康人群中大力宣传吸毒及性的不良后果,切断艾滋病的传染途径,达到预防艾滋病的目的。当学生充分掌握预防传染性疾病发生的知识时,才可以将预防保健知识宣传的更加科学、客观和全面。

4.2对住院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对收住院的传染病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让患者接受疾病,认识疾病,保持好的心态,控制情绪波动,并进行相关疾病的隔离知识指导,严防院内交叉感染和病原体的扩散。告知他们患者是传染源,密切接触的家属很有可能成为易感者,因此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消毒和隔离是防止传染病扩散的重要手段[3];此外,可对易感人群进行主动或被动免疫,可有效预防传染病。如麻疹、甲型肝炎易感接触者可预防接种丙种球蛋白,以增强免疫力。如可给乙肝患者讲解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多通过血液、性生活传播,其次密切接触也有传播的可能,因此患者的剃须刀、牙刷、毛巾等日常用品不可与他人混用。对家属及接触密切的同事,进行乙肝预防知识的宣传,建议家属及密切接触者进行乙肝五项指标检查,结果全为阴性者可注射乙肝疫苗进行预防。此外,由于当前社会对乙肝患者存在歧视及不良商家夸大宣传的误导,乙肝患者常有自卑及恐惧心理,应向患者及家属正确宣传乙肝的原因、发生、发展及转归,告诉他们仅有少数人转为肝硬化,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消除悲观、恐惧心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篇14

    在传染病护理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首先应制定健康教育在传染病护理学中的教学目标[1],包括让学生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如有病原体、流行性、传染性、季节性等)、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以及传染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如要让学生掌握夏季是肠道传染病好发的季节,冬春季则易发呼吸系统传染病,以便能针对不同传染病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如让学生掌握心情开朗、情绪乐观、能及时接收到来自家庭的关爱和支持的患者病情恢复的能更好,相反,如果患者情绪悲观、消极抑郁、没有足够的关爱,则容易使传染性疾病转为慢性病而不易治愈。通过这类健康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行为、心理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从而在使学生在将来的护理工作中,进一步帮助患者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促进健康。同时可以让学生掌握健康教育的意义和方法,教育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传染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以改善预后。此外,还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常见传染病的消毒隔离知识,如各种消毒隔离方法,能向患者及家属进行正确的卫生宣教,并根据病程阶段不同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及健康教育措施。

    2明确健康教育的意义,提高学生对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健康教育的意义。所谓健康教育,是指医护人员通过系统的宣传教育活动,促使人们主动去采取有利于自身健康的行为,消除或减少致病因素,从而降低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2]。健康教育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因此不仅需要护理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同时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所谓“教育”不仅要有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有聆听着,才能真正达到其目的,体现其价值。人的健康状况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人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社会地位以及文化修养均能影响到病情的预后。在教学中,笔者以慢性乙肝患者为例向学生说明其心理状态和行为因素对病情预后的影响,如开朗乐观、家庭关系好、朋友多的患者病情恢复较快;而悲观抑郁、单亲家庭、缺少朋友的患者病情恢复则较慢,尤其是大量酗酒、发怒、熬夜、劳累等不良行为可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发展为肝硬化。因此及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正确的健康教育,对促进传染病患者尽快恢复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另外,要让学生认识到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比起其他非传染性疾病更加重要。因为医学的局限性,目前大多数传染病比如麻疹、水痘等病毒性传染病,多无特殊治疗方法,治疗关键就是通过对症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而慢性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正规的抗病毒治疗。但是多数情况下,这类传染性疾病治疗效果均不理想,几乎无法治愈,因此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健康人群的预防保健知识宣传,使更多的人群了解慢性乙肝、丙肝等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原理及预防措施,让健康人群对自己的行为生活习惯加以管理,从而可以有效地减少这类疾病的发生。健康教育对促进健康而发挥的作用远大于对于疾病的治疗。同时通过健康教育,使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下降,不仅可减少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可有效地减少全社会卫生资源的浪费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因此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传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能力培养十分重要。其次,由于免疫预防接种的普及,现代急性传染病明显减少,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仍然会有一些特殊的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生,而且易引起爆发性流行;此外,目前对全世界威胁性最大的艾滋病仍没有有效疫苗可以预防,因此对艾滋病的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就是健康宣教。因此,从传染病护理学第一堂课开始,就应该让学生明确健康教育的意义,充分认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责任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按护理程序的步骤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3模拟护患沟通,加强学生沟通技巧的培养

    传染病患者常需要隔离住院治疗,由于突然离开家庭进入陌生环境,又担心受到他人的歧视,或者病情反复迁延不愈,还有经济压力的原因,容易产生恐惧、孤单、紧张、焦躁不安甚至悲观失望的心理,影响疾病的转归。在教学中,首先要教育学生热爱本职工作,克服怕传染的思想,对待患者要有同情心,要处处关心患者,使患者有安全感和信任感,有利于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此外,要将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中,首先应使学生全面了解传染病的病因、临床表现、预后以及流行病学特征等,引导学生按照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评估,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及健康教育方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注重加强学生沟通技巧的培养,可让学生进行传染病患者角色模拟表演,模拟练习与传染病患者进行沟通的方法。比如可以乙肝患者的健康教育为目标,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训练,让学生分别扮演护患角色,提出相应的健康教育问题,并现场解答,让学生有身处临床的感觉。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也丰富了课堂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沟通时要注意语言的表达能力,语言要通俗易懂,尽量少用医学术语,并且尽量多运用鼓励性的言辞来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消除心理障碍。同时培养学生善于用举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讲明观点,从而达到指导目的。此外在进行沟通时,还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以免引起患者和家属的反感,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充分调动人体自身的免疫力,以利疾病康复。

    4让学生掌握不同健康教育对象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要让学生掌握健康教育的宗旨,提高健康教育的能力,首先要使他们了解健康教育的目标人群有哪些,并且需要对不同的人群做哪些有针对性的教育。护理专业学生要从事健康教育的目标人群有健康人群、住院患者及家属、经过治疗已经出院的患者和无症状病原携带者或慢性传染性疾病患者。对不同的人群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对健康人群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让学生了解常见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方式、易感人群、季节分布等流行病学常识,懂得传染病重在预防,预防措施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为主。如对传染性患者进行隔离可控制传染源,注意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及环境卫生可切断传播途径,对儿童进行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可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目前对人类生命健康威胁极大的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多为注射吸毒及性传播,可在健康人群中大力宣传吸毒及性的不良后果,切断艾滋病的传染途径,达到预防艾滋病的目的。当学生充分掌握预防传染性疾病发生的知识时,才可以将预防保健知识宣传的更加科学、客观和全面。

    4.2对住院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对收住院的传染病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让患者接受疾病,认识疾病,保持好的心态,控制情绪波动,并进行相关疾病的隔离知识指导,严防院内交叉感染和病原体的扩散。告知他们患者是传染源,密切接触的家属很有可能成为易感者,因此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消毒和隔离是防止传染病扩散的重要手段[3];此外,可对易感人群进行主动或被动免疫,可有效预防传染病。如麻疹、甲型肝炎易感接触者可预防接种丙种球蛋白,以增强免疫力。如可给乙肝患者讲解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多通过血液、性生活传播,其次密切接触也有传播的可能,因此患者的剃须刀、牙刷、毛巾等日常用品不可与他人混用。对家属及接触密切的同事,进行乙肝预防知识的宣传,建议家属及密切接触者进行乙肝五项指标检查,结果全为阴性者可注射乙肝疫苗进行预防。此外,由于当前社会对乙肝患者存在歧视及不良商家夸大宣传的误导,乙肝患者常有自卑及恐惧心理,应向患者及家属正确宣传乙肝的原因、发生、发展及转归,告诉他们仅有少数人转为肝硬化,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消除悲观、恐惧心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