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7:51: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传染病产生的原因,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畜牧业 传染病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1-0266-01
畜牧业的发展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了畜牧业的顺利发展,必须要解决畜禽传染病的问题,畜禽传染病的产生原因有很多,我们应该了解畜禽传染病产生的各个原因,然后逐一找到相应对策,解决问题。
一、畜禽传染病介绍
传染病的发生发展有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潜伏期是病原体感染畜禽的过程,这时没有症状,前驱期是指症状已经出现,在这个阶段可以发现畜禽已经感染传染病,发病期是疾病症状最明显的阶段,各种传染病的症状相继出现,此时可以通过对症状的分析大致了解传染病的种类,恢复期是畜禽的传染病症状逐渐消退直至恢复的阶段。
畜禽传染病依据流行过程可以分为散发性、地方流行性、流行性和大流行四种。没有任何规律,在某个地区时有发生的是散发性。传染病的流行规模很小,局限在某一个特定地区的是地方流行性。传染病的流行规模比较广泛并且发生的频率比较高则称为流行性。如果规模非常大,被感染的畜禽非常多,并且传播速度很快,这时是大流行。
二、畜禽传染病产生的原因
当病原体侵入畜禽的身体里面时传染病便相应地产生了,传染病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在分析原因时不能只是从畜禽本身进行分析,还应该清楚的了解到传染病的产生还与人们的管理与意识有很大的关系。应该综合各方面探讨畜禽传染病产生的原因。
1.人们的防疫意识淡薄
在我国,很多畜禽的养殖者并没有受过有关畜禽传染病的相关教育,他们不了解畜禽传染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所以不能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所以造成很多的畜禽养殖户遇到传染病时措手不及,并且不能及时的控制疫情,使得传染病越发严重。还有许多养殖户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传染病一般不会发生在自己养殖的畜禽身上,所以没有采取预防措施,这种防疫意识的淡薄现象造成了畜禽传染病的频发。
2.防疫工作滞后
近几年我国养殖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人以养殖业为生,所以我国畜禽的数量也越来越多,随着养殖场畜禽数量的增多,管理变得更加困难,卫生问题也成了管理时的大问题,使得防疫工作变得异常困难,并且成本很大,所以养殖场里的防疫工作一般做的不是很好,这就造成畜禽传染病的频发。同时,在我国,动物防疫体系发展比较落后,没有足够的防疫人员,对防疫品的研发等也做得不是很好,所以即使做了足够的防疫工作,也很有可能发生畜禽传染病。
3.畜禽自身问题
随着养殖者的增多,畜禽也大量增多,为了节约成本,很多养殖者并不注意畜禽的生活环境,这使得畜禽的生活环境大不如从前,再加上外界环境的恶劣,夏天温度过高,冬天温度又极低,使得畜禽的免疫力大大下降,即使做了一些免疫工作,因为这些外界原因也会造成传染病的发生。
饲料也是很重要的问题,很多饲料营养不足,或者饲料的量不合适,这都造成了畜禽的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传染病。
4.疫苗问题
在我国,防疫技术不是很先进,部分疫苗的作用不是很大,使得很多畜禽在进行疫苗注射后仍然会被传染病传染。
同时,疫苗的质量问题也很严重,很多非法厂商为了赢得利润,在生产疫苗时偷工减料,甚至生产假的疫苗,这就造成很多养殖者受骗。
免疫方法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大部分养殖者只是简单的了解一点疫苗的知识,并不太了解疫苗的正确注射方法,而每种疫苗都有其特定的接种方式,接种剂量和接种部位,在使用时应该严格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接种,否则就会造成防疫作用减弱或者完全失效。
三、畜禽传染病的防治对策
畜禽一旦被病原体侵入,很有可能就造成周围的畜禽也跟着被传染病感染,没有做好防护措施会有更严重的后果,甚至各国之间进行传播,所以了解畜禽传染病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从传染病产生的原因等方面综合分析对策,防患于未然。
1.控制传染源
养殖者一旦发现畜禽的生活状态,饮食等出现异样立马对它们进行诊断,如果确实是传染病,趁早找到发病的原因或传染源,进行隔离等防护措施,防止传染病的蔓延。当发现有异样时,已经不能自己进行防治,需要立刻将疫情报告上级领导机关或业务部门,及时得到国家的援助,进行控制。并且当疫情得到控制后,要注意相关物品的消毒,防止同类传染病的再度出现。
2.加强防疫队伍建设
针对我国现状,为了及时并且更好的控制疫情,应该加强防疫队伍的建设,加大培养防疫工作方面的人才,国家加大对防疫研究的投入,建立防疫工作研究所等。还应该制定符合我国现状的传染病管理制度,保证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在培育防疫工作人员的同时也应该给养殖者集体进行有关畜禽传染病的知识讲座,增强养殖者的防疫意识。
3.改善环境
因为畜禽生活环境和饮食的问题,造成畜禽的免疫力大大下降,所以改善养殖场的环境等尤为重要,国家加大对养殖者的补助,给畜禽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注意饲料的用量和种类,环境改善后可以有效地改善传染病的频繁出现和传播快的问题。
4.疫苗管理
我国应制定相应的制度来管理疫苗的生产厂商,并且定期对疫苗进行质量检查和效果监测,如果出现以获取利益为目的对疫苗偷工减料的厂商一定要严格处理,加大对防疫站的投入,同时给养殖者普及有关疫苗的知识,让养殖者正确使用疫苗。
5.完善监测制度
由于很多养殖者不能及时发现畜禽的异常,所以不能及时发现并且控制传染病,造成了传染病的大肆传播,所以应该加强对传染病的监测力度,在我国,畜禽传染病一直处于被动的监测状态中,不能达到良好的预防和控制的效果,这也是畜禽传染病不好控制的原因之一,所以应该建立主动的监测制度,以主动监测为主要的监测手段,同时也采取被动监测的方法,使得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完美结合,达到有效监测疫病的目的。
四、总结
为了我国畜牧业顺利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控制畜禽传染病的大肆传播,本文通过分析出各个畜禽传染病产生的原因,并且从产生的原因出发相应的找出解决的对策,预防传染病的产生和控制传染病的发展。
参考文献
传染病仍是当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其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征,当其发生时,如未被及时确诊和得到正确有效的治疗,它所产生的后果不仅对病人本人造成伤害,有时对人群甚至对整个社会产生无法估计的损失,如贵州一名60岁外出打工农民,患腹泻返家后2天死亡,在大办丧事不久,即有十多人发生腹泻,从而引发一起霍乱暴发流行。从历史上看,霍乱已发生7次世界性的大流行,从90年代开始又有抬头,1992年并有新的生物菌型(O139霍乱弧菌)出现,同年我国新疆有5个县发生了该型霍乱暴发流行,此后迅速由沿海向内地传播,现在我国每年皆有一定数量的病例发生,且呈逐年增多之势。因此,传染病的正确诊治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1 传染病误漏诊概况
统计本刊1996年1期~1999年3期所刊登的有关误漏诊和误治的文献共1 190篇,其中有关传染病(包括结核病,1996年已被列为乙类传染病)的文献138篇,占3年报道误诊病例总数的11.59%,涉及39种传染病。误诊前6位的传染病依次为结核病(66篇,占47.1%,计804例)、梅毒(9篇,占6.50%,计107例)、流行性出血热(7篇,占5.07%,计124例)、钩虫病(5篇,占3.62%,计101例)、弓形虫病(5篇,占3.62,计49例)和恙虫病(5篇,占3.62%,计32例)。新发现的传染病报告较少,如艾滋病仅有2篇3例报告,从我国1998年底公布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约30万人和发病情况看,可能其误漏诊病例要比所报道的病例为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所发表的某病误诊文献的多少,虽可反映该病的常见多发和易于误漏诊;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该病的认知程度和重视性。
2 传染病误漏诊原因分析
从138篇误漏诊文献分析结果表明,发生传染病误漏诊的原因可归纳如下。
2.1 医生对某些传染病确实不了解 随着科学的进步,新传染病不断被发现,依WHO公布的资科,仅1975~1995年20年间,新发现的传染病就有29种之多,除少数病种国内未被发现外,多数已有报道;某些原已控制的传染病如布氏杆菌病、黑热病以及伤寒又重新抬头;有的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等的疫区迅速扩大,人们的认识常落后于迅速发生的疾病谱变化而产生误诊。
2.2 传染病临床表现的变化 由于多种因素如病原的变异,早期不规则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糖皮质激素和解热镇痛药,以及同时存在的并发症和夹杂病等,均可致传染病临床表现不典型。病原体变异可分为原发性变异和抗菌药物所致的继发性变异,目前较普遍存在的L型菌变异菌株,常规培养为阴性,而不能获得病原学诊断依据。滥用激素不仅扰乱某些传染病的特殊热型,且可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而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降低后,使血清免疫诊断试验和皮肤(细胞免疫)试验较易产生假阴性结果,且增加发生并发症的机会。同时在多种药物治疗下也极易诱致的各种医源性损伤,使临床表现更复杂多样,而增加诊断的难度。
2.3 辅助检查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 常规检查对传染病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普遍应用的机检血常规遗失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如嗜酸性细胞之变化对寄生虫病和伤寒病的初步提示作用,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的有无以及白细胞的形态等,都是极有诊断参考价值的,如本期发表的数篇寄生虫病的误诊皆未及早检查血嗜酸性白细胞,其中一例肺吸虫病当活检标本内发现有嗜酸性脓肿形成时,再复检血常规,始发现嗜酸性细胞增高,经流行病学史的询问和痰浓集法检查发现肺吸虫卵而确诊。另外,还有相当的传染病其病原检查、仪器检查、免疫学检查都有较高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如本刊发表最多的结核病也存在影象学表现不典型、结核菌检查阳性率低和培养时间长等诸多问题,部分病例往往是通过活检确诊或死后尸检始得确诊。美国80年代中期报道,有20%粟粒性肺结核死后才获确诊,足见其诊断的难度之大和误诊率之高。
2.4 基本功不扎实和专业知识欠缺 如病史采集不详细,遗漏传染病诊断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流行病学史,体检不全面遗漏阳性体征,对病后的用药等治疗情况未进行细致的了解,以及对所收集的资料未进行认真的综合分析等。如本刊4篇恙虫病误诊的报道皆忽视了野外作业史的询问,而体检又不全面,未及时发现恙虫病的特异性皮疹。还有不少例子,如明明病人已有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表现,但在体检时,即看不到已存在的多个唾液腺的肿大压痛,也看不到腮腺导管口的红肿。
2.5 诊断思维不正确 诊断过程是十分严谨的逻辑推理过程,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有时虽已收集到详细、全面的资料,但还是发生了误诊和误治,这与医生的诊断思维和心理状态不无关系。
3 减少或避免传染病误诊的措施
传染病特别是那些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对人类危害大的传染病的误漏诊所产生的后果往往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传染病的误漏诊。
3.1 推行传染病的再教育制度 几乎95%的传染病人首诊于综合医院的普通内科,加之老传染病临床表现的变异和数十种新传染病的发现。因此, 对所有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的继续教育,提高全体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警惕性和诊治水平,是防止传染病误漏诊的关键。本刊初步统计(因部分稿件不能区分所在单位的性质),传染病误诊病例的90%是来自综合性医院。
3.2 拓宽传染病专科医生的知识面 诸多的传染病涉及整个大内科的知识范畴,只有在坚实的内科基础上才能发展专业,一般认为专业训练不少于3年,才具有一定的避免误漏诊的能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选2014 年1 月~ 2015 年2 月在我院接受体检的学生400例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200 例)中男114 例,女86 例,年龄18 ~ 60 岁,平均(36.28.1)岁;对照组(200 例)中男118 例,女82 例,年龄18 ~ 62 岁,平均(36.68.2)岁。两组学生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干预方法
学生体检之前均给予体检协助并给予常规干预管理,包括检测指导、环境介绍等措施。观察组学生则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1)护理人员为学生讲解有关传染病的具体健康知识,包括其具体类型、诱发原因、传染途径、病情发展、疾病危害、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多项内容,同时结合学生自身当前体检传染病的类型以及学生生活方式为其讲解病情发展的病发原因、具体流程、最终危害、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多项内容,使学生对传染病的病情、治疗、护理、生活等均有较为清楚的认知,更好的遵从医生、护理人员的指导而完成相应的学习、检测工作。护理人员在疾病讲解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年龄、文化程度进行分层次讲解,结合医院制作的健康宣传手册并采取1 对1 的方式进行口述指导以及集体讲座指导等方式。
(2)护理人员针对学生对有关传染病病情发展造成的危害、治疗周期漫长等原因产生的忧虑、恐慌等不良心理进行进一步疏导,在常规心理疏导的基础上结合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为其树立理性看待的心理,使学生能够始终以理性、乐观的态度面对医生以及护理人员的相关要求,积极配合、协助医生以及护理人员观察自身病情变化并时刻注重自身生理、心理、生活的调节,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以及作息时节,密切记录自身在临床症状上的相关变化。
(3)护理人员将健康教育应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结合学生的生活方式、内容等进行相应的健康干预。以学生生活中的饮食为例,护理人员应该结合学生当前生活方式、基础疾病以及实际需要为其制定良好恰当的饮食方案,注意学生日常饮食中的禁忌内容并尽量减少对学生呼吸道的不良刺激。具体来讲,护理人员应当叮嘱学生尽量减少其日常生活中辛辣、刺激类食物的饮用,学生应该多饮水并多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食物类型。再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为例,护理人员要求学生保持适当的脑力消耗并维持适量运动状态,积极于室内、室外循序开展身体锻炼工作,严禁学生抽烟喝酒。
1.3 观察指标
使用我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统计学生对传染病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问卷内容包括学生一般资料、传染病传染途径、传染病预防知识、传染病治疗知识、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诸多内容。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8.0 进行统计处理,表达方式包括计量资料 (x-s )与计数资料(%)两种类型,检验方式则分别为t 检验和 2 检验,若最终P 0.05 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学生健康知识问卷得分(92.54.8)分;对照组学生健康知识得分(66.710.6)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摘要】在我国,社区传染病的防控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针对一些易发性传染病,目前我国社区防治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浅议社区传染病的特点,防治难点以及控制策略分析。
【关键词】社区 传染病 控制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的发展,人类的健康越来越得到重视,通过医学的不断进步,部分的传染病得到一定的控制,但是仍有一些传染病依旧在肆虐人类的健康,并且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污染以及化工研究等众多原因,新型的传染病也在不断的产生,处处危害这人类的健康。
一 目前我国社区传染病的特点
1 传染病依然是社区中常见疾病
虽然医学的发展控制了很多的传染性疾病,但以我国目前的传染病防治来看,社区为最基础的防治部门,社区中的防治的传染病一般为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伤风、痢疾以及乙肝等疾病等疾病。
2 多数病人为病原携带者、隐性感染者以及潜伏期感染人群
此类病人对家庭和社区健康人群危害颇大,因为其病症不明显,在就医检查时不重视或者误诊、漏诊而没有得到隔离治疗。与家庭和社区中健康人群接触,通过一些途径将疾病传染给其他人,是传染性疾病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危害最大的就是家庭,常常会出现家庭聚集现象。
3 社区中传染病在人群分布上有明显特征
在年龄段上,传染病的高发人群聚集在儿童和青少年阶段,水痘、流行性乙型脑炎、肝炎以及最近发现并传染率极高的手足口病等;在不同社区中,由于人们生活习惯、卫生习惯以及环境气候等条件的不同,就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传染病;不同季节也会造成不同的传染病,例如春季容易感染呼吸道传染病,夏季以消化道传染病为主。
4 社区中以慢性病人及康复期病人可能成为传染源
由于医院治疗方式、经济原因、家庭原因以及工作等原因,很多慢性病人以及康复期的病人都会选择在家疗养。此类病人由于经常活动与社区之中,排除的病原体很容易成为传染源,传染给其他健康人群。
5群众对社区防治传染病的认识较少
目前在我国由于众多的原因,疫苗的接种率不高,很多居民对传染病的认识也不够,认为很多疫苗接种并不会有实际的效果;并且目前很多农村居民涌入城市,对他们的接种免疫工作也十分的困难。
很多患病的病人由于对传染病了解不够,产生自卑与自暴自弃心理,有的会放弃治疗甚至会产生孤独症等心理疾病,从人对并且造成不断恶化。
二 社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难点
1 疫苗接受性
目前我国大部分社区居民对于疫苗的接种局限于几种,由于其他疫苗的价格以及居民自身对传染病的认知程度问题,导致社区居民接种率较低,社会的疫苗推广过程也难度较大。
2 专业人员素质不高
专业较低、素质不高、新知识更新慢都是目前我国社区防保人员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防保人员只能处理一些常见的传染病问题,对于少见的、新型的传染病无法处理。并且由于素质不高,部分防保人员只会等待病人,而不会主动进整个社区进行实施有效的防治措施。
3 检测、统计系统部完善
对一些传染病的检测、等级、上报和统计系统部完善也是目前社会防疫工作的难点之一,无法掌握病原体的动态变化,就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4基层单位过于注重经济效益
部分基层医院由于过于重视经济效益,对免疫接种以及传染病的防治工作达到额定任务外,往往就更加的将重点放在经济效益好的接种工作上。
5 健康教育形式缺陷
经费、技术以及人员的影响,社区的传染病预防、接种以及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对居民的影响不大,甚至很多居民根本不参与社区的宣传教育活动,由此大部分的社区居民对传染病的认知不够,无法进行有效的预防、接种。
6外来人口管理不善
目前我国城市中外来人口不断增加,由于外来人员行踪不定,导致众多有关部门对人员的管理无法进行,而外来人口的公共卫生管理更显薄弱。经济,素质等原因对外来人口的疫苗工作实施难度更大。
三 社区传染病控制措施
1 加强宣传教育
对于众多的传染性疾病并没有人们想象中可怕,这就需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对社区人员健康宣传工作。增强“预防第一”的正确理念,通过广播、宣传栏、社区活动等形式积极倡导军民选择正确的健康理念以及讲解传染病的预防以及相关信息。
2 加强卫生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技术
鉴于我国目前社区医务人员专业学历较低,自身素质不高的情况,社区应积极对医务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接收新知识,并且对自身素质教育加以培训,提高知识的同时也增强自身素质。
3 控制病源
社区身为基层单位,针对于传染病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控制源头,做好源头管理、要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病源,并且迅速的对传染源进行控制并且尽快上报疫情,并在社区内进行积极的防疫工作。对于疑似病例也不应抱着侥幸态度,应及时进行检查,确诊,以保传染病不再扩大。
4加强监测
传染性疾病最大的危害就是其传染性,所以社区医务服务机构应对社区内患有传染性疾病的人群进行特殊的监测和管理。特别是一些由于经济、家庭、工作原因在家进行治疗的病人,要建立系统的档案,对病人的病情做到及时掌握,并且及时上报的原则。
5 改善社区卫生环境
环境是影响传染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改善社区卫生环境对一些已知传染性疾病的控制可以达到一定的防疫效果。所以要倡导社区居民健康、正确的生活理念,养成良好的卫生的习惯,并且对社区内的卫生进行积极的整顿,让良好的卫生环境成为阻挡传染病的一道坚墙。
6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社区卫生机构要及时、准确的了解社区内的人口状况,外来人口的人数以及有无传染病或者是否需要医疗帮助。并且与公安等部分联合对外来人口进行信息管理,实施流入与流出协同管理。并且一旦发现病源,要积极控制并且上报。
结语
传染病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可怕的,所有人都希望自己可以身体健康。所以身为民众身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任务就更加艰巨,如何可以增强大众的健康意识,改掉不良习惯,并且针对传染病病人积极合理的管理和监测都是社区卫生部门必须去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 梅碧琪,黄琼玉,张英华. 社会传染病特点分析及其防治对策的探讨[J]. 热带医学杂志,2003(2)
[2] 贾正凯. 浅谈社区传染病控制措施[J]. 医学信息,2011(6)
[3] 姜晓鹏,吴廷凤,郝模. 社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难点和政策保障[J].中华医院管理杂质,1999(8)
作者单位:223227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朱桥镇卫生院
(上接第388页)
4 总结
医务工作者的手是医院感染病原体定植和传播的最主要媒介。手卫生科学理应得到广大医护人员的重视和遵守,做好卫生洗手的监督工作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虽然目前卫生洗手还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但是只要广泛宣传,提高管理、控制和监测的力度,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将手卫生制度落实到实处,对于切实改善医务工作者手卫生状况,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安建玲,梁金花.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的调查[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2009(19):250-250.
[2]邓慧琴.加强手卫生干预预防医院感染[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 30(7):835-836.
[3] 刘文涛,主编.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手册.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1103.
[4] 谭琳玲,李亚洁,李瑛.将感染控制在“手”中――手部卫生与医院感染.中国医院管理,2005,25(5):2123.
本世纪以来,非典型肺炎、禽流感、口蹄疫等一类高致病性传染病疫情在世界范围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安全。科学的应对之策首先必须对这类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一经发现,即刻无条件严格隔离诊治”过程给予统计描述,然后以此为理论依据,运用概率生成函数这个研究整值随机变量(过程)的解析工具,研究描述该过程的统计规律,给出这类高致病性传染病“消失”的概率。
【关键词】 诊治过程; 诊治结构; 概率分布; 复合分布; 概率生成函数; 均值函数; 方差函数; 消失概率
1 引言
众所周知,进入21世纪以来,非典型肺炎、禽流感、口蹄疫等一类高致病性传染病疫情在世界范围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安全。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人类生存安全危机,我们应如何应对?显然地,我们对此应持的正确态度自然应该是:一是不怕,二是抗争。依靠人类长时期积累起来的抗击各类高致病性传染病的经验、技术、知识、智慧,进行科学决策,抗争而获胜。
为了科学地作出抗击象非典型肺炎等一类高致病性传染病的应对之策,有理、有利、有节地进行全民科学防治象非典型肺炎等一类高致病性传染病,我们有必要去研究象非典型肺炎等一类高致病性传染病诊治过程的统计规律。
2 高致病性传染病诊治过程的统计描述
一个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称为第0代)在其发现诊治过程中,可能经过空气等传染其周围接触者致其患上相应的高致病性传染病而产生0,1,2,…个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从而形成第1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而第1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中的每一个患者又将因同样原因再产生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他们全部合在一起而形成第2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如此继之,假设第n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的个数为Yn。
由于我国对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所采取的政策是:一个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包括疑似者)一经发现,即刻无条件严格隔离诊治。据此,我们可以给予这样的一个高致病性传染性诊治过程一个符合实际的概率结构而得到一个高致病性传染病诊治结构,即:
① 一个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所产生的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的个数为X ,其概率分布为:
P(X=k)=pk
k=0,1,2,… (1.1)
且在给定的一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中,每个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的上述概率分布均相同;
② 各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的上述概率分布亦相同;
③ 不同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所造成的传染后果相互独立。
如此一来,我们需要处理解决的就是一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序列{Yn} 的概率分布问题。
3 Yn的概率生成函数
定理1: 在高致病性传染病诊治过程中,设X的概率生成函数或母函数为:
g(s)=∞k=0skpk (1.2)
Yn的概率生成函数或母函数为gYn(s),则Yn+1的概率生成函数或母函数为:
gYn+1(s)=gYn[g(s)] (1.3)
证: 因Y0=1,故由①知 Y1的概率分布为:
q1,k=P(Y1=k)=P(X=k)=pk, k=0,1,2,… (1.4)
概率生成函数或母函数为:
gY1(s)=g(s)=∞k=0skpk (1.5)
又因第二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包含第一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中的Y1个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所产生的直接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故Y2是Y1个相互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之和,即Y2=Y1i=1X 。
从而Y2具有一个复合分布,且其概率生成函数或母函数为:gY2(s)=g[g(s)]
事实上,gY2(s)=E(sY2)=E{[E(sY2/ Y1)]} =
{[E(sY1i=1X1/Y1)]}=E{[g(s)]Y1}=gY1[g(s)]=g[g(s)]
如此类似地,因第n+1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包含第n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中的Yn个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所产生的直接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故Yn+1是Yn个相互独立的同分布的随机变量之和,即Yn+1=Yni=1X 。
从而Yn+1具有一个复合分布,且其概率生成函数或母函数为:
gYn+1(s)=gYn[g(s)] (1.6)
事实上, gYn+1(s)=E(sYn+1)=E{[E(sYn+1/ Yn)]}=E{[E(sYni=1X)]}=E{[g(s)]Yn}=gYn(g(s))
另一方面,因第n+1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包含第一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中Y1个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所产生的第nn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故Yn+1的概率生成函数或母函数为: gYn+1(s)=g[gYn(s)]。
于是,由(1.3)或(1.6)知: gYn+1(s)的显式取决于Y1的概率分布{pk}。例如,若Y1的概率分布为:P(Y1=k)=pk=[m(t)]kk!e-m(t),k=0,1,2,…, m(t)=∫t0λ(τ)dτ,而λ(t)≥0称为传染强度函数。
则Y1的概率生成函数或母函数为:
g(s)=∞k=0 sk [m(t)]kk! e-m(t)=e-m(t)∞k=0[sm(t)]kk!
= e-m(t)[1-s]
Y2的概率生成函数或母函数为:
gY2(s)=g[g(s)]=e-m(t)[1-g(s)]
Yn+1的概率生成函数或母函数为:
gYn+1(s)=g[gYn(s)]=e-m(t)[1-gYn(s)]
4 Yn的概率分布
定理2: 在高致病性传染病诊治过程中,设Yn的概率分布为:
qn,k=P(Yn=k), n=1,2,…;k=0,1,2,… (1.7)
则 q1,k=P(Y1=k)=P(X=k)=pk, k=0,1,2,…
qn,0=gYn-1(p0)
qn,k=k-1t=0 k-iki! pk-i didsi [dgYn-1(g(s))dg(s)]|s=0 n=2,3,…; k=1,2,…
证: qn,0=gYn(s)|s=0=gYn-1[g(s)]|s=0=gYn-1[g(0)]=gYn-1(p0)
qn,k=1k! dkgYn(s)dsk|s=0=1k! dkgYn-1[g(s)]dsk|s=0
=1k! dk-1dsk-1 [dgYn-1[g(s)]dg(s) dg(s)ds]|s=0
=1k!k-1t=0 Cik-1didsi{ dgYn-1[g(s)]dg(s)} dk-idsk-ig(s)|s=0
=1k!k-1i=0 (k-1)!(k-i-1)!(k-i)!pk-1 didsi{ dgYn-1[g(s)]dg(s)} |s=0
=k-1t=0 k-iki!pk-1 didsi{ dgYn-1[g(s)]dg(s)} |s=0
容易注意到,当n,k较大时, qn,k虽然均可由gYn(s)通过计算得到,但其计算工作量却较大。特别地,
pk=P(X=k)=P(Y1=k)=q1,k=[m(t)]kk!e-m(t) (k=0,1,2…)时,有
q2,0=gY1(s)|s=0=e-m(t)[1-g(s)]|s=0=e-m(t)[1-g(0)]=e-m(t)[1-p0]
q2,1= dg[g(s)]ds |s=0= dds[e-m(t)[1-g(s)]] |s=0
=m(t)g′(s)e-m(t)[1-g(s)]|s=0=m(t)p1e-m(t)(1-p0)
q2,k+1= 1(k+1)! dk=1dsk=1{e-m(t)[1-g(s)]]} |s=0
= 1(k+1)! dkdsk{m(t)g′(s)e-m(t)[1-g(s)]}|s=0
= m(t)(k+1)!ki=0 Cikg(i+1)(s){ e-m(t)[1-g(s)]}(k-i)|s=0
= m(t)(k+1)!ki=0 k!i!(k-i)!(i+1)!pi+1(k-i)!q2,k-i
=kt=0i+1k+1 m(t)pi+1q2,k-i
k=1,2,…
因gYn(s)=g[gYn-1(s)]={ e-m(t)[1-gYn-1(s)]
故qn,k+1= 1(k+1)! dk+1dsk+1{ g[gYn-1(s)]}|s=0
=ki=0 i+1k+1m(t)qn-1,i+1qn-1,k-i
5 Yn 的均值函数与方差函数
定理3: 在高致病性传染病诊治过程中,设E(X)=μ,D(X)=σ2,则
E(Yn+1)=μE(Yn) (1.8)
D(Yn)=μ2D(Yn)+σ2E(Yn) (1.9)
证: E(Yn+1)=dgYn+1(s)ds|s=1
=dgYn[g(s)]dg(s)·dg(s)ds|s=1
=g′Yn[g(1)]g′(1)=g′Yn(1)g′(1)=E(Yn)μ
D(Yn+1)=d2gYn+1(s)ds2|s=1+dgYn+1(s)ds|s=1-[dgYn+1(s)ds|s=1]2
=dds{ dgYn[g(s)]dg(s)·dg(s)ds}|s=1+μE(Yn)-[μE(Yn)]2
={d2gYn[g(s)]dg2(s) [dg(s)ds]2+ dgYn[g(s)]dg(s) d2g(s)ds2}|s=1+
μE(Yn)-[μE(Yn)]2
=g″Yn[g(1)][g′(1)]2+g′Yn[g(1)]g″(1)]+μE(Yn)-[μE(Yn)]2
=g″Yn[g′(1)]2+g′Yn(1)g″(1)+μE(Yn)-[μE(Yn)]2
=[E(Y2n)-E(Yn)]μ2+E(Yn)[E(X2)-μ]+μE(Yn)-
[μE(Yn)]2
=μ2{E(Y2n)-[E(Yn)]2}+E(Yn)[E(X2)-μ2]
=μ2D(Yn)+E(Yn)σ2
6 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消失”的概率
由于象非典型肺炎等一类高致病性传染病疫情一旦发生,将严重危害人类生存安全。因此,尽快控制住突如其来的象非典型肺炎、禽流感一类高致病性传染病疫情,进而消灭这类高致病性传染病,这是世界各族人民都期盼着看到的现实,而实现这个现实的可能性大小,又自然是我们需要知道并加以控制转化的。
由于一个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在其一经发现即刻无条件严格隔离诊治过程中,因多方面的原因可能产生、也可能不产生后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他们经隔离诊治可能因痊愈出院而“消失”,也可能因死亡而消失,我们感兴趣的是一个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及其所产生的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群体将在第代或在第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之前“消失”的概率。根据前述讨论易知,这个概率就是:
qn,0=P(Yn=0)=gYn(s)|s=0=gYn-1[g(s)]|s=0 (1.10)
若p0=0,则由(1.10),有
qn,0=gYn-1[g(s)]|s=0=gYn-1[g(0)]=gYn-1(p0)=gYn-1(0)=g(0)=p0=0
这表明,一个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所产生的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群体将永不消失而长存下去。
若p0=1,则由(1.10),有
qn,0=gYn-1[g(s)]|s=0=gYn-1(p0)=gYn-1(1)=1=g(1)=q1,0
这表明,一个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并不产生后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群体。
若0
g′(s)=∞k=1kpksk-1>0, g″(s)=∞k=2k(k-1)pksk-2>0 (1.11)
故g(s)是一个在区间[0,1]上的严增的向上凹函数,且
qn,0=gYn(0)
于是, {qn,0}是一个严增有界数列,从而{qn,0}收敛,设limn∞qn,0=q
又因qn+1,0=gYn+1(0)=g[gYn(0)]=g(qn,0) (1.13)
故对上式两边取n+∞时的极限,得
q=g(q)
且由 (1.11)及(1.12)知: q=limn∞qn,0是方程x=g(x)的最小正根。
下面,我们进一步转向考虑第n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消失的概率qn,0(n=1,2,…)的极限分布q=g(q)的性质。
性质1: 若p0+p1≤1 则g(q)=q=1
事实上,若p0+p1=1,即第0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仅产生不超过一个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则这时Y1的概率生成函数或母函数为:g(s)=p0+(1-p0)s
于是,当0
g(q)=q=1
这说明第1代的不超过一个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将趋向于消失。
若p0+p1
f(s)=g(x)-x,x∈[0,1],则f(1)=g(1)-1=1-1=0
这表明曲线y=g(s)与直线y=s亦有其一那样的一个交点(1,1),从而有g(q)=q=1,这表示这时第n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最终亦将趋向于消失。
性质2: 当g′(1)=E(X)≤1时,亦有g(q)=q=1
而当g′(1)=E(X)>1时,存在唯一根q=q0∈(0,1),使g(q0)=q0
事实上,因对x∈(0,1),有
f′(x)=g′(x)-1, f″(x)=g″(x)>0
故对x∈(0,1),当g′(1)=E(X)≤1时,有
f′(1)=g′(1)-1≤0, f″(x)>0
于是, f(x)在点x=1的左邻城(ε,1)(0
f(x)=g(x)-x≥f(1)=g(1)-1=1-1=0
又f(0)=g(0)=p0>0,故g(q)=q=1
这表明: g′(1)=E(X)≤1时,第n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最终将趋向于消失。
又当g′(1)=E(X)>1时,有
f′(1)=g′(1)-1>0, f″(x)=g″(x)>0,x∈(0,1)
于是,f(x)在点x=1的左邻域(ε,1)(0
f(x)=g(x)-x
又
f(0)=g(0)=p0>0
故由严格单调性定理及零点定理即知:存在唯一实根q=q0∈(0,x),使
g(q0)=q0
这表明:当g′(1)=E(X)>1时,第n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消失的概率将趋向于数q0∈(0,1)。
7 结语——基于高致病性传染病疫情应持的科学应对之策
从客观现实上看,进入本世纪以来,象非典型肺炎等一类高致病性传染病疫情在世界范围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安全;从主观愿望上讲,面对这一人类生存安全危机,人们无不希望尽快控制住这一高致病性传染病疫情,进而消灭这一高致病性传染病,而从现行“一经发现这一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即刻无条件严格隔离诊治”过程的统计性质看,人们的这一主观愿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并且基于高致病性传染病疫情应持的科学应对之策是:
首先,切实加强对高致病性传染病的全民科学防治工作,努力使p0值增大,以致尽力实现p0=1。如此,第0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并不产生新的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而且其自身必然趋于“消失”;
其次,一旦0
同理,一旦p0+p1
此外,还可考虑把E(X)作为控制指标,这时,我们的总的努力方向和目标则是严控E(X)值,努力促使其尽可能减小,以致最终完全实现E(X)≤1而避免出现E(X)>1。如此,第n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最终将趋向于“消失”。
参考文献
1 蒋庆琅,著.方积乾,译.随机过程原理与生命科学模型.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87.
2 Feller.W. An Introduction to Probability Theory cond its Applications. Wiley,New York.
3 Riordan.J. An Introduction to combinatcorial Analysis. Wiley,New 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