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6:00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 A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

1.质量第一的观点:坚持质量第一观点就是要求施工质量必须达到设计要求和标准规范的规定,符合承包施工合同的要求。

2.为用户服务的观点:为了控制好每一工序的施工质量,要求上道工序把下道工序是为用户,按质量标准作好上道工序,再交下道工序继续施工,工序之间要衔接好,防止弄虚作假。

3.预防为主的观点: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坚持预防发生质量事故,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就要求对生产以前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注意施工方法和工艺是否符合施工技术规程,权衡建筑材料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关键工程技术工人的操作水平是否达到要求的标准等等。

4.一切用数据说话的观点: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从量变到质变,任何质量都反映一定的数量,评价一个工程或工序的质量应依靠反映实际的必要的数据,来评价它是否符合质量标准,而不是凭表面现象或主观论证。因次,在质量控制工作中,要充分注意取样,化验或材料检验等工作,以足够的数据证明工程的质量是合格的。

二.四个阶段,八个步骤

为了保证PDCA循环有效地转动,有必要把循环的工作的进一步具体化,

一般细分为八个步骤.

阶段 工作步骤

计划(P)

1.检查质量现状,找出存在问题

2.找出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

3.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

4.研究和制定出明确的措施计划

实施(D) 5.认真实施和执行预定的措施计划

检查(C) 6.检查执行措施计划后的效果

处理(A) 7.通过总结,巩固成果,将成功的经验形成标准,失败的原因作为教训

8.把遗留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

在上述八个步骤中,需要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工作,以便作出科学的判断。

三.七中工具

常用的工具有七种,即直方图、排列图、因果分析图、控制图、统计分析表、分层法等。

1.直方图

直方图又称频数(或频率)分布直方图,它是把从生产工序收集来的数据经过整理后,再分成若干组,画出以组距为底边、以频数为高度的一系列矩形图。直方图可以对某质量特征来观察其分布状态,分析其分布位置、偏差大小。直方图法的优点是:计算和绘图比较方便,既能明确表示质量的分布情况,也能较准确地得出质量特征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其主要缺点是:不能反映随时间变化数据的群内和群间的波动,要求收集的数据较多,一般至少在50个以上,否则难以反映其质量的规律。

2、排列图

排列图又称主项因素分析图、帕累托图,它是按照出现各种质量问题的频数,按大小次序排列,寻找出造成质量问题的主次因素,以便抓住关键,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3、控制图

控制图又称管理图,它是按照数理统计的原理,在直角坐标系内画有质量控制界限,描述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波动状态的图形。这种利用控制图区分质量波动的原因分析判断工序是否处于稳定状态的管理方法,称为控制图法。这种方法操作简便,易于掌握。

4、因果分析图

根据排列图找出主要因素,用因果分析图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这些原因通常不外乎人、机器、材料、方法、环境等五个方面。在一个大原因中,还有中原因、小原因,应一一列出,如鱼刺状,并框出主要原因。根据主要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措施实施后,再通过排列图等,检查其效果。

5、散布图

散布图采用分析影响质量原因之间的相关关系。纵坐标代表某项质量指标,横坐标代表影响质量的某种原因。由于质量指标和原因之间不一定存在确定的关系,故散布图中的点子可能比较分散,但可以通过相关分析,确定指标和原因之间的相关关系。

6、统计调查表

统计调查表法简称为调查表法或统计分析表法,是利用统计整理数据和分析质量问题的各种表格,对影响质量的原因作粗略分析和判断。在质量控制活动中,使用这种方法简便灵活,便于整理数据,可随时监视质量动态,并能为其他方法提供依据。

篇2

1、明确目标。

2、做好质量管理基础工作。

3、确定工作方针和推行步骤。

4、明确各部门质量管理的职能,建立质量责任制。

篇3

关键词:(1)模式:是对某一事物复杂关系简要化、系统化、结构化的描述;是在一定条件下某类事物内在特性或个性的一种标准化、规范化。

(2)管理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管理学研究和实践中能够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理论构架或模式,其实质是管理领域的一种思想信念。

一、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管理模式

国际化标准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为满足国际贸易中质量保证活动的客观要求,在总结各国质量保证制度的基础上,经过10多年的努力工作,于1987年颁布了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系列,几经修订,从ISO9000系列标准到ISO9000族标准,其中的核心标准之一的ISO9001标准已了2008版,我国也已经转化为GB/T19001-2008/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中的所有要求是通用的,旨在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织,具有通用性强、文字通俗易懂、结构简化、标准之间兼容性强等特点,自颁布以来便迅速成为最重要的管理标准,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之所以称得上是质量管理模式,是因为它具备了管理模式的三个层次特点,即价值观层,基本定律和基本理论层以及方法、技术和标准层。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价值观为“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即: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领导作用;

全员参与;

过程方法;

管理的系统方法;

持续改进;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是世界各国多年来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体现了质量管理的价值观,是构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基础。

模式的基本定律和基本理论层,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表现为以“过程方法”为基础的质量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提出了在标准构建的质量管理模式中,“PDCA”方法可适用于所有过程,如图2所示。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质量管理模式,运用“PDCA”循环的思想,围绕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按照“识别―策划―实现―评价―改进”的递进方式,持续改进,不断满足顾客的要求和期望。

二、ISO9000族标准的结构与内容

1. ISO9000族标准的构成

ISO9000:2000族标准文件结构见表1。

其中,ISO9000族的核心标准主要由四项内容构成:

①ISO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②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③ISO9004:2000《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

④ISO19011:2002《质量和环境审核指南》

2. ISO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ISO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是ISO9000族标准的基础标准,其主要内容为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质量管理体系基础、术语结构及关系。

(1)八项质量管理原则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分别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和与供方互利的关系。在ISO9000:2000标准的0.2“质量管理原则”中指出:“为了成功地领导和运作一个组织,需要采用一种系统和透明的方式进行管理。针对所有相关方的需求,实施并保持持续改进其业绩的管理体系,可使组织获得成功。”

(2)质量管理基础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的总纲,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

①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就是要帮助组织增进顾客满意。

②顾客对组织的重要性,即组织依存于顾客。这是质量管理八项原则的第一条“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具体应用。

③组织持续改进的推动力来自于顾客。由于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是不断变化的,这就驱使组织持续改进其产品和过程。

④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作用。这是质量管理八项原则 “管理的系统方法”的具体应用。这个方法要求组织分析顾客要求,规定必须的过程,并使这些过程处于连续受控状态,以增加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满意度。

(3)术语结构和关系

ISO9000:2005标准从10个方面列出了80个术语,包括质量、管理、组织、过程、特性、合格、文件、检查、审核和测量等过程质量保证的术语。

ISO9000族标准中应用的术语不是相互独立的,在术语概念之间存在这各种关系,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属种关系、从属关系和关联关系。图3以有关管理的术语为例,使用概念图表示各个术语概念之间的关系。

3.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ISO9001:2008是ISO9000族标准中规定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标准。组织贯彻本标准对拟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出要求,帮助组织在适度增加管理成本的基础上减少风险,赢得相应的利益。

(1)ISO9001:2008标准的目的

ISO9001:2008标准的目的是规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提出产品质量保证,提高顾客满意度。标准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并不包括组织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全部内容。

本标准能用于内部和外部(包括认证机构)评定组织满足顾客要求、适用于产品的法律法规要求和组织自身要求的能力。

(2)ISO9001:2008标准的内容

标准的重点内容体现在:

第四章“质量管理体系”规定了体系总要求和文件要求;

第五章“管理职责”规定了管理的基本职能;

第六章“资源管理”为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确定并提供适当的资源;

第七章“产品实现”表述的过程是质量策划结果的一部分;

第八章“测量、分析和改进”规定了策划和实施所需的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

(3)ISO9001:2008标准的应用

ISO9001:2008标准面向不同行业的各类组织,当组织的规模不同,生产的产品类别不同时不影响标准的使用。标准的具体用途如下:

①用于组织的质量管理;

②用于第2方评定和注册;

③用于第3方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注册;

④用于合同引用情况;

⑤用于法规引用的情况。

4. ISO9004:2000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

(1)ISO9004:2000标准的作用

ISO9004:2000标准同样是以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为理论基础,遵循过程方法,应用PDCA循环建立的。

ISO9004:2000标准的引言中阐述了组织的目的:一是识别并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组织内人员、供方、所有者、社会)的需求和期望,以获得竞争收益,并以有效和高效的方式实现;二是实现、保持并改进组织的总体业绩和能力。ISO9004标准为质量管理体系设立更宽范围的目标提供指南。

(2)ISO9004:2000标准的内容

ISO9004:2000标准与ISO9001:2000标准的结构相似,内容协调一致。但应当强调的是,ISO9004:2000标准不是ISO9001:2000标准的实施指南。

ISO9004:2000标准的重点内容体现在第四、五、六、七和八章,分别为“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

ISO9004:2000标准还有两个附录文件:自我评定指南(附录A)和持续改进的过程(附录B)。

(3)ISO9004:2000标准的应用

ISO9004:2000标准是指导组织业绩改进的指南,在各个条款中更充分地体现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最高管理者为了追求组织的卓越业绩,可在深入理解ISO9001标准的基础上应用ISO9004,对照指南,通过识别、策划、实现、评价、改进过程,进一步完善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地追求组织的卓越业绩。

ISO9004标准的附录A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的自我评定方法,并给出了典型问题和收益示例。组织为了不断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成熟水平,应参照附录A所提供的方法,建立适应自身的自我评定模式,定期开展自我评定,找出体系和过程中需要改进的项目,形成持续改进的机制。

三、质量管理体系应用的系统与关键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就如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建立、运行、评价、改进和认证等多个关键方面。

1.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

根据ISO9000:2000标准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质量管理体系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管理体系是制订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应建立在贯彻ISO9000族标准的基础上,包括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总体设计及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1)质量管理体系的总体设计

质量管理体系总体设计是按ISO9000族标准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之初对组织所进行的统筹规划、系统分析、整体设计,并提出设计方案的过程。总体设计的目的是通过组织周密制订计划、全面安排,防止在建立与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产生偏差和错误。设计过程中,在综合考虑利益、成本、风险的基础上,使组织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不仅满足市场、顾客的要求和期望,而且满足组织内部的需要和利益。

质量管理体系总体设计的主要步骤包括:

①领导决策,统一认识。

②组织落实,成立机构。

③教育培训,制订实施计划。

④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2)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制

ISO9001标准规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类型包括:质量手册、质量计划、规范、程序文件、记录等5种。ISO/TC176/SC2/N525R制定的《ISO90001:2000文件要求指南》中指出:文件的作用为信息沟通、符合性证据、知识共享。文件可以是任何媒介形式或类型,如纸张、磁带、电子或光学计算机磁盘、照片及标准样品。

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细致而繁重的系统工程。由于体系文件在体系运行中起规范性依据的作用,所以在编写上要充分体现可操作性。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①系统协调的原则;

②合理化的原则;

③操作性实施原则;

④证实检查的原则。

2.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

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是依靠体系的组织结构进行组织协调、质量监控、信息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和评审实现的。因此,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应做好以下工作:

(1)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和宣讲;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经批准以后,应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并通过一定形式(会议等)宣布质量管理体系投入运行和新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生效。

(2)组织协调

质量管理体系是借助其组织结构的组织与协调来运行的。组织与协调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协调各项质量活动,排除运行中的各种问题,使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

(3)质量监控

质量管理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各项活动及其结果不可避免地发生偏离标准的现象,因此必须实施质量监控。

(4)信息管理

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对异常信息进行反馈和处理,实行动态控制,使各项质量活动和产品质量处于受控状态。信息管理与质量监控和组织协调工作密切相关。

3.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的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经过认证机构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审核,并以颁发认证证书的形式,证明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能力符合相应要求,授予合格证书并予以注册的全部活动。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通过第三方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活动完成的。第三方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是由独立的、并经国家认可的第三方组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机构,依据规定的程序,对受审组织进行的有计划、系统的检查活动。其内容包括:

•检查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及各要素的活动是否符合所选定的标准模式要求;

•检查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的各项规定是否得到有效贯彻并适合的质量标准。

我国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实施和程序如图4所示。

4.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机制

质量管理体系本身就构成一个制度性的系统,其系统目标在于促进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形成一种激励和约束机制,如图5所示。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机制可分为三个层次:

•驱动层(包括国家认可委员会、CNAT、认证机构、审核员)

•目标层(企业的管理体系)

•自我改进层(包括最高管理者、管理者代表、内审员)。

5. 质量管理体系评价

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主要包括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自我评价三种方式。

(1)内部审核

内部审核是指组织以自己的名义所进行的审核,又称为第一方审核。ISO9001标准8.2.1.3内部审核条款指出:“最高管理者应当确保建立有效和高效的内部审核的过程,以评价其质量管理体系的强项和弱项”。内部审核共分五个阶段:准备与策划、实施、审核结果评价、制订和确认纠正措施、改进与评价效果。

(2)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是“为了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和效率,以达到规定的目标所进行的活动。” 管理评审可以包括对质量方针的评审,其评审依据是顾客的期望和社会要求,并考虑新技术的采用以及质量概念的发展和经营环境的变化。管理评审定期进行,最长的间隔时限不得超过12个月,但在组织内部或环境因素发生大的变化时应及时进行。管理评审应保持评审记录,并提交评审报告。

(4)自我评价

ISO9004:2000标准中明确指出:自我评价是一种仔细认真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确定组织改进的资金投向,测量组织实现目标的进展;评价的实施者是组织的作高管理者;评价的结论是组织有效性和效率以及质量管理体系成熟水平方面的意见或判断。

ISO9004:2000标准中的自我评价方法是针对该标准的每个主条款从1级到5级分5个等级来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成熟度,如表2所示:

6. 质量管理体系改进

组织全面实施ISO9000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在运行的过程中,通过组织内部审核、管理评审、自我评价等质量管理体系评价方式,识别改进的机会,运用持续改进的方法实现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持续改进是组织的永恒目标。

(1)进行持续改进的两条进本途径

ISO9004:2000标准的附录B为各类组织提供了用以持续改进的过程方法,进行持续改进的两条基本途径为突破性改进和渐进性改进:

突破性改进是对现有过程进行改进或实施新过程。突破性改进项目通常包含对现有过程进行重大的再设计。突破性改进项目由日常运作之外的跨功能小组来实施。

渐进性改进是由组织内人员对现有过程进行幅度较小的持续改进活动。渐进性改进项目由组织员工通过参与工作小组来实施改进。

(2)持续改进的步骤

ISO9004:2000标准的附录B提出了持续改进的步骤:

①改进的原因:识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选择改进的区域,并记录改进的原因;

②目前的状况:评价现有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以便发现哪类问题最常发生,选择特定问题并确立改进目标。

③分析:识别并验证问题的根本原因。

④确定可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寻求解决问题可替代的办法。选择并实施最佳解决问题的办法,即选择并实施能消除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以及防止问题及根本原因再发生的解决办法。

⑤评价效果:确定问题及其产生根源已经消除或其影响已经减少,解决办法已经产生了作用,并实现了改进的目标。

⑥实施新的解决办法并规范化:用改进的过程代替老过程,防止问题及其根本原因的再次发生。

⑦针对已完成的改进措施,评价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对改进项目的有效性和效率做出评价,并考虑在组织的其它地方使用这种解决办法。

文章内容是本人在负责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推进工作期间所学到的,整理出来与大家共同学习,并期望能为提高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保证能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字:成本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质量成本法

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竞争已经是我国企业所共同面临的关键问题。企业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的竞争战略,降低成本已成为企业竞争中最关键环节之一,企业在如何满足客户需求以后剩下的都是成本问题。成本管理方法是在长期成本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备一定科学性、可行性的手段或模式。成本管理方法与成本管理环境具有密切的联系,即成本管理方法的选择应当结合当时经济发展的背景、企业的实际情况等方面做出,且要不断的推陈出新,以适应成本管理环境的发展。现如今,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已表现出成本核算不准确、成本控制不完善、成本信息不能满足决策要求等问题。因此在新的成本管理环境下,对成本管理又出现新的要求,需要展开新的研究和实践。

一、传统成本管理方法简介及其局限性探讨

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在其形成过程中,极大的推动了企业成本管理的实践,对于加强企业成本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现如今仍有很多企业仍然运用这些成本管理方法进行成本管理,并取得成功。一般而言,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主要包括:决策成本法、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法、目标成本法、责任成本管理法等。现将传统成本管理方法一一简单介绍如下。

1.决策成本。决策成本不是会计核算中的成本,与传统会计帐薄中记录的成本资料如间接管理、期间费用、生产成本不同。传统的成本信息是为了真实地记录反映企业的存货成本、资产价值,从而正确计算损益,是事后的加工过的信息,是财务成本;而决策成本是管理成本,从管理的角度,在经济活动开始之前的决策阶段就应该考虑重视的成本,是提供决策的依据,根据决策的实际要求分析计算而得到。主要有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沉落成本、重置成本、付现成本、差异成本、机会成本、专属成本、边际成本、可避免成本、相关成本(不相关成本)等。决策成本拓展了成本概念的内涵,丰富了成本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为成本决策提供了多维的思考角度,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决策相关性。

2.变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成本性态分析,按照成本对业务量的关系,可把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混合成本。在科学成本管理阶段,会计从业者为了保证财务报表的客观性和可核实性,强调的是成本的绝对真实,将固定生产成本也计入产品成本之中,采用的是全部成本法。但是后来,成本信息更要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全部成本法缺乏决策相关性,无法准确有效地进行成本判断,由此产生了变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以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固定制造费用是为企业提供一定的生产经营条件,以便保持生产能力而发生的成本,其数额的高低不会因为产量的变动而影响产品的成本,所以做为期间费用,全部在当期摊销并据此确定期间损益。

3.本量利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是根据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来进行各项分析的一种技术方法。其基本关系式为:销售单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总额=利润。通过这个基本关系式,企业可进行保本点分析、企业安全边际分析、保利分析以及营业杠杆系数分析,在成本的预测、决策、控制分析中都发挥重要的作用。

4.目标成本法。目标成本法是在产品设计之前,依据市场所能接受的价格,确定产品可能的售价与利润,倒算出产品的目标成本,然后在设计中严格受目标成本控制,来确定产品生产所要选用的材料、生产技术和设备,设计产品的工艺流程和人工分配等,从而使产品达到目标利润。这种方法将成本管理由事中控制转为事前控制,更能有效地促进成本的降低。

5.责任成本管理法。责任成本管理法是管理分权制下的产物,由于企业组织机构日益复杂,管理层级日渐增多,组织管理的难度也随之增大,为了加强对企业内部各级单位的控制与考核,就在企业内部把在一定范围内控制成本发生、收益实现和资金使用的组织单位确立为责任中心,将成本目标分解为各级责任中心的责任成本,确定各责任中心的职责与经济利益,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考核制度,进行责任成本管理,实现权、责、利的统一,使成本控制更为有效。

综上,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是服务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成本管理,把预策、决策放在首位,以决策为基础,在对既定目标进行分解、贯彻、落实的基础上,明确责任,加强企业成本的控制,以期达到成本降低的目的。事前成本分析与预算、事中成本管理与控制、事后分析与考核的理论与方法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但是,在当前的管理环境下,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已经呈现出诸多方面的不足。例如,现代企业成本重心发生前移,而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只能关注生产过程成本核算和控制,而无法将作业、顾客、市场等因素加以分析,将易发生“失真”现象;又如,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建立的基准点是“短期的”,缺乏战略思维,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格格不入,只反映企业短期的成本信息的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将固定成本短期期间化处理,淹没了大量战略信息,企业绩效难以真正体现。

二、现代成本管理方法研究

企业管理环境发生了巨变,这对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虽然仍被沿用,但已呈现出许多不足。目前,比较成熟的现代成本管理方法主要包括:作业成本管理法、质量成本管理法等。

(一)作业成本管理法

作业成本法是假定“作业消耗资源,产出(产品、服务、某个顾客等)消耗作业”,进而作业作为成本计算的基本对象的成本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下成本计算的基本步骤是将企业提供的各种资源向各作业进行分配,然后再将各项作业所耗用的资源向产品进行分配。与传统的成本归集与计量考核都是以职能部门来划分不同,作业成本法是通过作业或作业中心完成,一个职能部门可以分解成许多个作业或作业中心,这样成本管理与控制更具目标性和针对性。

作业成本管理法现代企业观下的一种新思维,它将企业管理的重心放在作业层次,对作业链进行分析,消除非增值作业,并使增值作业更有效率,不断改进作业方式、重新配置资源。其主要内容可大致概括为:

1.作业分析。这一环节主要工作是确定作业并进行作业分析,辨认企业内的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对于非增值作业予以消除,以节省成本;将企业的增值作业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与其他企业进行比较,可以判断企业内的作业链是否有效,以寻求改进。

2.作业成本计算。作业成本计算是作业成本管理的基础,通过作业成本计算,为作业成本管理提供依据。一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成本计算:确认和计量各种资源的耗费―划分作业―确定资源动因―根据各项作业消耗的资源动因数,将资源耗费分配到各作业成本库―确定作业的成本动因―计算分配率――计算产品(或服务等成本对象)的成本。

3.动态改进。在作业成本计算和作业分析的基础上,改进增值作业,促进企业成本的降低。

4.计量和评价业绩。把作业作为业绩计量和评价的起点,将成本库作为责任中心建立责任系统,为了做到尽量全面、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既可以是财务指标也可以是非财务指标。

综上,作业成本管理法对于企业成本管理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意义在于:根据因果关系分配间接费用,提高了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拓宽了成本核算的范围,可将成本追溯到除产品之外的成本对象(如顾客、销售渠道等),为企业提供更为全面可靠的成本信息;成本管理中引入过程观,帮助企业在业务活动的全过程中寻找成本降低的突破点;有利于建立责任会计系统,使责任划分更具合理性;作业成本管理采取以业务过程的实体牵动资金运动的方式,将抽象的资金流动的价值控制与业务过程的实体控制相结合。这种过程的思维方式所控制的信息自然包括了价值信息和非价值信息、企业内部信息和企业外部信息。

(二)质量成本管理法

质量成本管理法是从技术、经济的角度考虑,在提高质量经济性的同时,注重成本的影响力的成本管理方法,是企业成本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成本管理的出现是在全面质量管理运动兴起的产物,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成本和成本管理,体现了成本管理市场导向的特征。

既然质量成本管理也是企业成本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也包括成本预策和决策、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与考核等的内容。

1.质量成本预策和决策。质量成本预策就是结合市场对于产品质量的要求,利用企业产品质量数据库,对一定时间内反映产品质量水平的指标进行测算,如合格率、质量事故损失、废品率、返修率、修理费用等。而质量成本决策则是通过经验测算法、合理比例法等方法,确定使质量总成本达到最低、企业收益达到最大的产品质量水平。

2.质量成本控制。质量成本控制就是在质量成本决策和成本计划的基础上,对质量成本形成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以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实现目标,达到不断降低质量成本的目的。对质量成本的控制,包括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到使用的全过程。

3.质量成本核算。由于质量成本是一种专项成本,属于管理成本,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全面质量管理服务,但它又具有现行财务成本的一些特征。因此,对质量成本的核算可不受现行的财务成本核算的规章的制约,而将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融合在一起使用,即根据质量成本数据的来源不同而采取灵活的处理方法,采用货币、实物、工时等多种计量手段;运用统计调查、会计记帐等收集、记录数据。

可见,质量成本管理法是企业为了实现最优产品质量与最佳质量成本而对质量成本进行的管理活动,它将技术和经济、市场紧密连接起来,扭转了过去技术部门只重质量而忽视成本、而财务部门、销售部门只重成本忽视技术的片面认识,有利于双方的协作。

三、结束语

不难看出,企业成本管理方法的选择有着其时代背景和企业特征,即处于不同市场环境、不同技术条件下的企业具体运用何种成本核算方法、成本控制方法要出于企业实际进行选择。现代企业应当积极探索并创新企业成本管理方法,摒弃原有成本管理方法的不足之处,尽可能地获取成本方面的优势,在激烈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周涛,试探企业成本管理的控制与运用,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年第1期

篇5

[关键词] 质量管理;效能;政府;信息导向

[中图分类号] F2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10-0046-02

[作者简介] 王艳梅,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广西 桂林 541004)

一、企业质量管理现状

我国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从总体上来看不高。据国家技术监督局的产品质量抽查结果表明:近年来全国产品抽查合格率一直徘徊在75%-80%之间,较发达国家的95%相距甚远。具体表现在:

1.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总体还处在质量管理水平的初、中期阶段。具体来看,各类不同企业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一些先进企业的质量管理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立了一套较为系统、实用和先进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质量管理方法,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这与他们多年来一直重视质量管理有关。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这种先进企业在全国企业中所占的百分比相当少,绝大部分企业还处在企业管理水平的初中期阶段。另外,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质量管理基础十分薄弱,表现在对产品的质量保证能力不足,有的检验把关不严,致使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甚至有极少数乡镇企业和个体企业还处于无标生产状态。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会长潘岳指出,从近几年国家监督抽查反映的数据看,始终有20%-30%的抽查样品不合格,企业生产程序中的次品、废品、返修品等不良商品问题十分严重,造成的浪费也相当惊人。

2.与国际上先进水平相比,我国企业产品质量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国只有13%的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65%的产品质量比国际水平落后二、三十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大学的MARC J. SCHNIEDERJANS等人对中国制造产品和外国制造产品进行了对比调查与分析,根据对500位美国消费者的调查数据分析,中国产品平均质量得分2.77(满分为10分),非中国产品平均质量得分7.22。这一结果显示中国产品在美国消费者心目中的质量形象不佳,也显示了我国企业产品质量水平与外国相比差距很大。

二、企业质量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当前,企业质量管理问题令人担忧,究其原因,不仅有企业内部原因,还有外在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一)企业内在原因分析

1.企业领导质量观念不强,导致企业对质量投入不够。具体表现在产品标准不高、技术装备陈旧、工艺水平落后、创新能力不强、检测手段缺乏等上面。这些在中小企业中较为明显,许多中小企业使用的是大型企业淘汰的陈旧设备。例如: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机械行业中,机床出厂年限属于20世纪70年代甚至以前的占全部机床的比重高达38.1%?鸦又如,根据我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数据看,小企业的人均固定资产只有2.48万元,仅为大企业人均资金装备水平的1/4。

2.员工质量意识淡薄,对质量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1)管理层盲目以利润为中心,缺乏对员工的质量教育培训,导致整体质量意识和敬业精神淡薄。

(2)员工对科学的、现代的质量管理方法缺乏了解,应用水平较低。

在国际上已得到广泛使用的许多质量管理方法,在我国企业中却很少应用,如质量功能展开(QFD)、水平对比、六西格玛管理、过程方法,等等。即使是已经听说多年的新老7种工具、5S活动、TPM管理等,真正能够自如应用的企业也很少见。以统计技术为主的现代质量管理方法应用,在企业里显得十分薄弱的主要原因是,多数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缺乏这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应用技能。

(二)企业外在原因分析

1.大学教育对质量管理相关知识的传授相当有限。由于质量管理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各级学校基本上不设质量管理专业,仅仅开设一些质量管理课程,普及率也不高。据调查,大多数学生对我国产品质量整体水平这一基本国情没有足够的认识,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我国产品质量水平达到了国际水平而盲目乐观,缺乏基本的质量忧患意识和提高产品质量的紧迫感。基于这种情况,这也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在岗人员的质量意识不高和质量管理基本知识薄弱的原因。

2.我国全民教育水平偏低,给质量管理造成消极影响。一是社会全员的质量观念落后和质量意识淡薄。这导致企业管理上的不到位和执行中的不认真。事实证明,制约产品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往往不是技术,而是落后的质量观念。对于我国许多企业来说,对产品质量不是精益求精,而是凑凑合合,从内心对追求完美持抵制心态,这是制约我国产品质量提高的关键。二是企业职工的业务素质差、缺乏必要的质量管理技术。这使得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3.缺乏共享的质量信息平台。以事实为基础的决策是现代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但目前我国企业真正做到在对数据和信息进行收集、分析的基础上来进行决策还有许多困难,其中缺少公共数据来源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包括缺少全国企业质量管理总体状况的信息、各类行业和专业的宏观市场分析、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信息等。这些公共数据来源不是企业自身可以做到的,而具备真实、准确、全面、方便的公共信息平台,是我国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的必要条件。

三、对加强企业质量管理效能的建议

1.通过加强质量管理教育,培养先进质量观念,提高质量意识。日本质量管理专家认为:以质取胜,是经济振兴的密诀,认真地推行和深化全面质量管理是产品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根本保证,而重视质量教育是全面质量管理取得成效的关键。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一是我们可以发挥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基地作用,加强对学生质量素质教育。具体而言,可以在大学普遍开设质量管理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基本的质量忧患意识和提高产品质量的紧迫感,只有这样,将来才有可能为企业输送拥有先进质量观念和较高质量意识的员工。其二是加强领导的质量管理观念。企业领导对企业的质量负完全责任,质量决策和质量管理是企业领导的重要职责。因此,首先要转变各级管理者,尤其是最高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只有当企业的领导真正理解并掌握了质量管理原则,才能在以质量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中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加大企业对质量的投入力度,严格产品标准,有力地促进组织的员工参与实现组织目标,营造一个持续改进质量的良好氛围。其三是在企业中面向全体员工进行质量意识教育和质量管理基本知识教育,如开展质量的概念、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质量体系基本知识、现场改进基本知识等的普及。只有通过质量教育,充分挖掘人的潜力,提高人员素质,才会有成效地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达到以质取胜的目的。

2.分层分级培训,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质量素质及基本操作技能。日本企业界有一个格言:质量管理始于培训终于培训。关于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的培训,可以借鉴日本的一些做法。其一,采用全员培训,针对的培训对象是企业全体员工,包括经营者、总经理到工人。由于各级各类人员的要求和目标各不相同,因此制订的课程方案也不同,即实施分层教育。其二,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培训方法。针对我国实际情况,以统计技术为主的现代质量管理方法应用相对比较薄弱,应加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这一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应用技能方面的培训,包括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国际标准、质量改进、统计技术方法、质量经济性、可靠性、水平对比法等,这些培训应结合岗位工作需要,分层次进行。

3.发挥政府信息导向作用,建立可共享的质量信息平台。针对目前我国企业在质量信息收集分析方面存在的困难,政府主管部门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可共享的质量信息平台:其一是将全国企业质量管理现状调查作为周期性的固定项目,为企业定期提供全国企业质量管理总体报告,以为企业掌握质量管理发展的趋势,明确自身质量管理工作所处的水平和位置,发现改进的领域和方向提供参考。其二是通过积极引导和政策扶持,促进公共数据收集、加工服务产业的形成,为企业提供各类行业、专业的宏观市场分析,帮助企业准确识别顾客需求。其三是提供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由于加入WTO后,我国企业面临许多过去不熟悉、不了解的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法律法规,许多现行技术标准也在发生变化以适应新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迫切需要有方便的渠道获取这方面的信息,以便迅速应用于企业质量管理工作之中。

参考文献:

[1]马林.日本企业的质量经营[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1992.

[2]曾凤章,崔丽.论日本企业“以人为本”的质量管理[J].东北大学学报,2003,(3).

[3]罗骏,周宇.以加强质量为突破口提升企业竞争力[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

篇6

【关键词】 桩基工程 工程管理 问题与对策

1引言

桩基础的应用十分广泛,并且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对桩基施工方法的相关介绍以及古建筑的应用,到明清两代桩基技术日趋成熟,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一书中就对桩基的选材、布置及施工等方法进行了介绍。桩基工程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在桩基材料、施工方法、技术工艺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并且已经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港口、水利、软弱地基等各类建筑工程中。

桩是一种柱状竖型基础构件,一般情况下桩可以通过土的扩散作用将桩顶承受的各种压力有效传递到深层次,并且增强基础结构的抗震效果。按照桩的不同制作方法桩可分为灌注桩与预制桩;按材料不同可分为木桩、钢筋混凝土桩、钢桩等;按照入地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静压桩与锤击桩;按受力分类不同又可分为摩擦桩和端承桩。[1]各种桩基工程方法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根据土质、周围环境、设计要求等方面情况的不同,在实际施工中不同类型的施工方法合理施工。近年来随着桩基工程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施工方式种类与工程量的不断增加,施工的风险也不断提升,并且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施工方与施工地周围群众之间由于噪声、地面下沉、建筑物开裂、管线爆裂等问题的争端事件越来越多。[2]本文在对桩基工程常见施工与管理问题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从风险意识、技术手段、人员管理、管理流程几个方面提出了桩基工程问题解决对策与建议,希望能够对桩基工程的安全施工与高效管理起到促进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桩基工程施工方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共荣。

2 打桩工程管理常见问题

(1)质量管理问题。施工质量是桩基工程的应首要考虑的问题,桩基质量与各项性能指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建筑物日后的整体质量与抗震程度。目前一些桩基工程质量较差,出现断桩、裂缝、缩径、混凝土密实度差、桩底沉渣等诸多问题[3],这些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就是施工监管问题所导致的。施工方负责人或项目经理没有制定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或并不严格执行相关公司规定,疏于监管,任务与责任并没有落实到人,出现问题后互相推诿,致使工期延误甚至隐瞒质量问题,导致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2)过程管理问题。虽然桩基工程并不像生产制造行业在研发、生产、销售、采购等方面涉及环节较多且复杂多变,但桩基工程同样存在很严格的工序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衔接问题。目前,许多桩基工程施工队各个业务模块分散管理,没有统一协调,也不按照严格的业务流程与规范实施,各部门各自为政,各工种只完成自己负责业务即可,加之项目经理管理水平较差,无法体现出工程的整体性与系统性。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工程的进度放缓,甚至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影响整个工程的工期。另外,前期勘测、中期施工、后期维护与协调等部门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网络,工程缺乏系统化的过程管理也是直接导致与周围居民发生冲突的最主要原因。(3)成本管理问题。桩基工程施工方大多关注的是成本控制而并非合理的成本管理,很多施工方采用不适合施工要求的低成本桩基施工方法,使用缺少合格证、准入证的廉价设备,设备不及时检修与故障排查,雇佣廉价劳动力,并且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以这些方法降低工程总体成本与支出。这些成本控制的方法往往对工程的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4)人员管理。桩基工程实际施工人员所需技术含量较低,所以一些施工单位大量雇佣一些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且行业素质较低的员工,而对于这些员工又缺乏有效的业务培训、技能培训,甚至雇佣一些临时工以应对季节性用工紧张问题。在员工管理方面没有建立里起合理的绩效考核、岗位职责、工资分配等方面的制度,管理十分松散,工人积极性不高。人员管理问题不仅可造成工程质量与进度的问题还可能会引发工人安全方面的事故。

3 对策分析

(1)增强风险意识。造成桩基工程质量与管理风险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施工方施工缺乏良好风险管理与防范意识。大多数企业认为无论是质量风险还是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相当之小,没有必要去为了不易发生的问题去增加企业的各项成本,没有意识通过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手段提高管理水平,防患于未然。[4]桩基工程施工方应对加强项目管理到项目操作层相关人员管理知识的学习,加强风险防范意识,通过理论结合案例的方法使其理解到要通过完善管理将施工风险降到合理范围内,避免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

另外,还要增强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要设身处地的为周期居民去着想,在施工的各个阶段详细评估施工将在地面沉降、建筑振动、施工噪音等方面对周边环境及居民造成的危害值,避免危害的发生。并要重视与周边居民的协调与沟通,避免发生冲突。

(2)提高技术手段。解决桩基工程施工与管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通过科技创新改进施工工艺,升级装备设施,减少管理的压力。一些规模化的施工单位可以采用产学研合作的方式,与大学的建筑学院以及一些建筑研究所合作,研究桩基工程勘察、桩基础设计、桩基工程施工、支护桩设计、桩基工程试验与检测等方面的改进方法,以技术水平的增强,减少施工环节的复杂程度,从而避免管理难度。

(3)加强人员管理。施工方在人员的管理与培训方面,一方面要加强人员业务技能的培训,让设计与施工人员掌握主流的先进技术;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注意职业道德与个人素质的提升。职业道德的养成是一个过程,施工单位要通过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直接约束员工的行为,另外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文明施工氛围营造等方法潜移默化的使施工人员的道德准则、情操与品质满足桩基工程职业特点,使其自觉的履行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4)优化管理流程。采用全过程化系统管理方式,把桩基工程勘察、桩基础设计、桩基工程施工、试验与检测看成一个完整系统。计划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客户管理和人事管理等业务过程按照之间的关联网络化管理,各部门之间要相互配合,在完成整个工程绩效考核大指标的前提下,努力完成各部门的考核项目,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列入各部门绩效考核项目。项目经理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各项业务须有专人负责,负责人之间要互相了解各自业务,统一目标,避免互相推诿。

参考文献:

[1]张晓冬,鲍万荣,张荣旺.浅谈桩基施工常遇问题和预防处理方法[J].管理观察,2013,15:24-25.

[2]胡钧,沈季文.打桩对环境振动影响的评价与分析[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2001,03:34-37.

篇7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

二、入学要求与基本学制

应届初中毕业生,3年。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从事建筑工程施工专业领域的施工操作和基层技术管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级应用型技能人才。

四、职业(岗位)面向、继续学习专业、考证要求

1.职业岗位面向: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建筑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从事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施工操作、预决算、质量检测、CAD绘图、测量放线等工作。

2.继续学习专业: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监理。

3.本专业学生资格证书要求

五、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

1.职业素养

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竞争和创新意识;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及健康的心理;具有通过不同途径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具有运用计算机进行技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能力;了解行业的法律法规和技术发展动态,以及人文、社会方面的基本常识。

2.知识结构及要求

具有识读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建筑工程设备施工图等的基本知识;具备建筑材料、建筑制图基础、建筑构造、房屋设备、建筑电工、建筑工程测量、建筑结构、建筑施工技术与机械、建筑施工工艺、建筑工程预算、施工组织与管理等的基本知识;具有安全文明生产、环境保护、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3.能力结构及要求

具有比较熟练的建筑工程施工操作岗位的基本技能;具有从事建筑施工、预算、质量、材料等基层技术与管理工作的实际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立业创业能力,并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取得CAD、测量及相应工种的初级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六、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

(一)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

1.建筑工程图识读

教学内容:制图基本知识,正投影的基本原理,剖面图与断面图的绘制,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的绘制与识读方法。

教学要求:掌握点、线、面、形体正投影的基本理论与作图方法,掌握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的绘制与识读方法。

2.建筑力学

教学内容:静力学公理,约束与约束反力,物体及物系的受力分析,平面力系(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平行力系、平面一般力系)平衡条件的应用;空间汇交力系平衡条件的应用,力对轴的矩,空间平行力系、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简介;四种基本杆件的内力、应力计算及强度分析,四种基本杆件的变形计算与刚度分析,压杆稳定性分析;杆件结构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静定杆件结构受力分析,简单超静定结构受力分析;相应的力学试验。

教学要求:能进行结构受力分析,掌握静定结构和简单超静定结构内力计算及内力图绘制方法。

3.建筑材料

教学内容: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常用建筑材料及装饰材料(石材、水泥、混凝土、钢材、木材、沥青、防水材料及建筑塑料、玻璃、涂料、面砖等等)及其制品的主要技术性能、用途、质量标准、检测试验方法、保管要求、建材试验。

教学要求:掌握常用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及其制品的主要技术性能、用途、质量标准、检测试验方法、保管要求。

4.建筑测量

教学内容: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丈量及直线定向,水准仪、经纬仪等仪器设备的操作实践,测量误差基本知识,小区控制测量,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建筑施工测量。

教学要求:能熟练操作水准仪、经纬仪等仪器设备,掌握建筑施工测量的方法。

5.房屋建筑学

教学内容:建筑设计程序及原则,民用建筑构造,民用建筑施工图,工业建筑构造,工业建筑施工图。

教学要求:掌握常见建筑构造的原理与典型做法,能识读和理解民用建筑、工业建筑施工图。

6.土力学与地基基础

教学内容: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地基土应力及变形计算,土的抗剪强度及地基承载力,土坡稳定性验算,浅基础设计,桩基础,基础施工图,土工实验。

教学要求:掌握岩土的工程分类,并能在现场识别常见岩土,掌握特殊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掌握基础的类型及构造,能识读和理解基础施工图。

7.建筑工程施工

教学内容:土石方工程、桩基工程、砌筑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防水工程、装饰工程、冬雨期施工、大模板施工、滑模施工、升板法施工等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质量标准、主要安全措施以及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高层建筑施工。

教学要求:掌握各主要工种工程和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质量标准和主要安全措施,掌握冬雨期施工的方法与技术措施,能正确选择和使用施工机械。

8.监理概论

教学内容:工程建设监理的基本概念,监理工程师,建设监理单位,工程建设项目监理组织及程序,工程监理信息管理和风险管理基本知识,工程建设监理技术文件。

教学要求:掌握工程建设项目监理组织及程序,熟悉工程建设监理技术文件。

9.施工组织

教学内容:进度控制的概念,施工组织与网络计划技术,进度计划实施中的监测与调整方法,设计阶段的进度控制,施工阶段的进度控制,物资供应的进度控制,施工组织软件应用。

教学要求:掌握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各阶段进度控制的方法。

10.建筑质量与安全管理

教学内容:工程质量概论,工程建设各阶段的质量控制,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ISO9000标准简介,安全控制。

教学要求:掌握工程建设各阶段质量控制的方法。

11.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

教学内容:投资及投资控制的基本概念,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建筑工程费用,建筑工程计量,建筑工程计价,建筑工程竣工结算,造价软件应用。

教学要求:掌握投资控制的基本概念,能进行建筑工程计量和计价。

12.建设法规

教学内容:工程建设法规概述;建筑法,合同法,招投标法,城市规划法,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工程建设程序管理法规,建筑市场法规,工程建设监理法规,工程建设经济纠纷解决的途径,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管理,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其他合同管理,FIDIC合同条件。

教学要求:熟悉工程建设主要法规,掌握各阶段合同管理的内容,能运用有关法规分析、处理一般纠纷。

(二)专业教师任职资格

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及以上教师资格证书;具有本专业三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技术职称。

(三)学校应具备的本专业相关实训(实验)场室

建筑工程施工图绘图实训室,建筑材料检测实训室,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室,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室,建筑工程检测实训室,钢筋翻样与加工实训室,建筑施工管理技术综合实训室,工种实训中心(砌筑、抹灰、木工等)。

七、课程设置及教学时间安排

1.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单位:周)

2.技能训练项目时间分配表

3.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安排表

篇8

关键词:基本工程 工程质量 合同管理 过程管理

1.前言:

提高工程质量,是众多的建筑施工企业不懈的追求目标,也是扩大建筑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信誉的根本途径。工程质量问题,始终是市场竞争的焦点。如何提高工程项目实体质量,这是摆在所有施工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加强煤炭基建工程管理,提高质量水平,煤炭建设工程质量关系到基建投资能否实现预期的目标。在煤炭基建过程中,首先应严格把好建设前期的工作质量关。应进一步提高基建项目可研、初设阶段的工程技术方案的优化和比较,根据提供的勘探资料,多方位的进行分析论证,选择最佳方案予以实施。强化施工阶段的监督管理,施工阶段是基建工程实体形成阶段,是基建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2. 重视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通过合同规定参与煤炭基本建设方权利、义务和责任,明确基建项目的目标、工期、质量、价款,因此合同管理在基本建设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煤炭基建合同管理应主要包括: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通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提高合同履约率。主要检查与合同有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合同签订和履行情况,从而减少和避免合同纠纷;对与合同实施管理有关的人员进行合同法及有关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人员素质; 建立完善合同归口管理、考核、合同用章、合同出账、合同统计等制度; 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合同履约率、合同纠纷、违约情况、合同变更等。通过分析,明确问题的性质、原因、责任,依此作为索赔和解决其他问题依据。

在煤炭基本建设行业推行工程监理10多年来,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突出表现在工程实体质量的提高方面。但到目前为止,煤炭基本建设监理还停留在施工阶段,还没有对煤炭基本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监理,这固然有目前的煤炭工程项目建设监理市场不规范、发育不完善因素,但主要还是业主认识上不足所导致。工程监理是建设监理单位受业主的委托和授权,根据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工程建设监理合同和其他相关合同文件对基本项目建设进行监督管理,实现工程项目投资目的。工程建设监理是由高度专业化、社会化的高智能群体提供的技术服务活动,对煤炭工程基本建设项目通过招投标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对基建项目的决策、勘察设计、施工招标、施工、保修阶段进行监理,有利于提高项目决策的合理性,优化勘察设计成果,增强项目建设透明度,使业主基建投资更趋理性。通过对煤炭基本建设各阶段实施监理,能够使基建项目的投资、质量、工期更好的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预期的目标。

3.加强质量全过程管理,重视现场质量管理

工程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控制,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要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工程质量监督体系来确保基建工程质量达到合同规定的要求,严格工程质量的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必须抓好工程所用材料、制品、设备的质量检验、检测、审核,杜绝不合格品流入到工程实体;抓好施工工艺过程的质量控制,对于工序交接、隐蔽工程的检查验收,应参建的有相关方共同参与严格把关。严把基建工程质量竣工验收环节,煤炭基建工程往往是多家施工单位共同参与建设,对于单位工程,要在各施工单位自验的基础上,应由建设、监理、施工、检测、质监共同组成验收小组共同验收。对于基建单项工程的竣工验收,应在整个工程按照有关规定达到合同的要求,才能进行竣工验收。应保证基建工程的管理资料、技术资料、保证资料的齐全完整。

控制好质量管理的全过程。每个项目都要有质量计划、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定期开例会检查分析,并把质量管理的情况上报上级公司。尤其是要重视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具体可以阐释为:首先要做好事先计划;其次是要加强事中控制;最后是要重视事后检查。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加强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是关键,特别是施工中每道工序要一环紧扣一环,做到环环到位,不放过任何一个错误。事实表明,重视施工中每个工序质量的,整体质量将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反之,整体质量问题出现的机会将大大增加。重视人才的培养。要重视人才的作用,特别是现场技术人员的培养。在施工现场技术人员要按要求配备到位。同时要加强一线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要大力加强员工的业务知识培训,把提高每一位员工的素质和业务技术作为提高工程质量建设的大事抓。需要的工具书要买,该增的仪器要增加。不能把对员工特别是农民工的技术培训当作走过场、摆花架子。

4.控制工程进度及工程投资,树立效益意识

篇9

【关键词】表单化管理;质量管理;电力建设;项目管理。

1.引言

电力行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对国家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体系越庞大,则越发依靠电力,因此,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建设坚强完善质量良好的电网和相应设施至关重要。“十二五”期间南方五省区社会经济对电力需求稳定增长,南方电网公司将投资超5000亿元,其中广东电网计划投资约1960亿元。从投资额上就能看出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具有投资大、设备复杂等特点。随着经济发展,电力设备的更新与新技术的运用,电力投资还将有进一步的扩大。由此可见电网建设的重要性,一旦电网因建设质量原因发生事故,造成大面积停电,将对社会经济活动和人民生活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后果不堪设想。所以,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控制是项目目标控制的重点,应当始终把质量管理工作放在首位,实现电力建设的精细化管理。本文以电网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为关注点,运用表单化管理方法,改善以往电力建设管理不规范、执行不到位等问题。提出基于表单化管理的项目质量管理模式和质量控制流程。并总结出表单化管理的信息管理实现方法,通过信息图演示表单化管理的信息化实现路径,为以后表单管理的信息化实现提供研究基础。

2.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特点及方法

2.1 质量管理特点

由于电力基建工程产品多样性、专业性以及生产周期长、实施程序繁多、涉及面广和社会合作关系复杂等特点,使得电力基建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比一般产品质量控制更加困难,要求更为严格,电力基建工程质量管理特征主要包括质量决定方多、质量影响因素多、电力建设具有一定隐蔽性质量隐患多、质量检测工作量大技术难度高、质量水平波动较大。

(1)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质量决定方多。项目质量包括决策质量、设计质量、施工质量(包括安装质量、设备质量、材料质量)和其它质量等,均对其总体质量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和影响。

(2)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质量影响素多。由于项目周期长,必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设计、材料、设备、施工方法、管理和工人技术水平等因素,哪一个环节把握不好,都会造成项目质量的事故。

(3)影响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质量隐患多。项目施工过程,工序交接多、中间产品多以及隐蔽工程多,必须严格控制各个工序和中间产品质量,才能保证最终产品质量。

(4)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质量评定难度大。项目建成投产运行以后,不能像某些产品那样可以拆开检查内在质量;如果项目完工以后检查,只看其外表,很难正确判断其质量好坏,因此项目质量评定和检查必须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否则就会出现质量隐患。

(5)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质量水平容易波动。由于外界环境影响及其施工的技术经济特点,使其施工过程不能像工厂化生产那样容易控制,生产活动受到各种不利因素影响,项目质量水平容易产生波动。

正是由于电力建设领域的以上特点,电力建设质量管理有许多规章及制度。然而现实生活中,执行者不重视建设管理规章及制度,监管单位监管不严格,这样一来导致规章制度形同虚设。要弥补这些缺点,我们需要从管理方法上入手进行研究。

2.2 质量管理方法概述

从质量管理思想上来看,质量管理思路与原理主要包括PDCA循环,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控制原理,以及全面、全过程、全员共同实现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和管理。

工程建设领域对于项目具体的质量控制方法有如下几种:直方图、排列图法、因果分析图法、管理图法、相关图法、调查分析法、分层法等,他们各有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以上几种方法的优缺点对比如表1。

从已有的质量管理手段来看,一般的质量控制方法都是在质量问题发生之后再采取的弥补和纠偏措施,没有很好的体现全过程、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不能很好的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为了更好的对项目质量进行控制,我们更应该注重质量预防。

2.3 质量控制系统分析

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目标是安全、质量、环境、费用、进度五大控制目标之一,质量控制贯穿于电力基建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质量目标,各个阶段的质量目标最终形成项目总体目标。不同阶段的目标又具有时间相关性(如图1所示),前一阶段的质量出现问题会导致后面阶段项目质量的问题,进而影响到项目整体目标。本文研究的质量控制是广义范围的质量控制,因为实践告诉我们项目建设过程中质量再好,如果设计阶段出现设计质量问题,则项目也即存在质量问题。因此质量管理应该将项目的设计、施工准备过程、辅助过程以及竣工验收过程等方面一同纳入项目质量管理。从局部走向全面性和系统性,从控制单一目标走向控制整体目标。

以往的质量管理侧重于质量问题发生之后如何发现质量问题原因,再进行改进。但是有些重要项目是不允许出项质量问题,或者出现质量问题纠偏成本非常大,电力建设项目就属于此类项目。因此对于电力建设项目发现质量问题不是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预防才是重点。因此有许多学者提出要全面质量管理,要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然而这种质量管理的提法在工程实践中实际运用还存在着如何提高执行力度等难题。

本文通过引入表单化管理体系,将建设过程中的相关制度转化为流程,将管理流程进一步表单化。通过表单化管理转化在进行质量控制的时候,在不同的质量控制点上编写相关表单,表单中包含如何进行操作,关键的质量控制点有哪些。执行者按照表单进行施工,能够减少质量问题的出现,在施工过程中完整真实的填写质量控制表单。管理者需要对表单进行查阅实时了解工程动态。监管者对表单进行动态监控,通过抽查所填写的项目表单进行监管,对存在质疑的地方需要监管者实地查看,验证表单真实性。监管者拥有对表单内容造假者的处罚权。

3.表单化质量管理体系

3.1 质量管理保证体系

质量管理保证体系的建立是需要建立在完善的管理制度基础上,有明晰的流程,通过表单来迫使规范化的形成,管理层需要起到表单化管理的推动作用,管理层要高度重视表单化管理,要求下级汇总相关表单,管理层通过表单来对项目质量有明晰的认识,监管层按照执行层填写的表单进行检查,在执行过程中就要填写监理表单,定期向管理层汇报。质量保障体系如图2所示。

这样表单化的管理方式形成了三方管理环,能够保证质量闭环管理,防止弄虚作假的发生。定期对质量管理效果进行考评,考评过程企业一把手需要参与,提高全体员工对表单化管理的重视程度,只有这样树立起了表单化操作的意识才能够逐步推动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3.2 基于表单化管理的质量控制流程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使得工程项目建设更加便捷,为了体现表单化管理的优势,需要对纸质的表单进行信息化,能够通过网络快捷实时传输,提高管理层和监管层对执行层的管理,也能够帮助执行层向上反映问题,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加快施工进度。图3反映了表单信息的流转方向,为信息化实现给出了参考。也论证了表单化管理转化为信息成果的可行性。根据信息流转图能够实现表单化管理的基本功能,通过附加相关流程能够进一步完善表单化管理的信息化功能。

3.3 表单化管理应该注意的地方

首先,表单化管理强调规范化、流程化管理,但是表单化管理不是将管理对象,管理手段僵化。表单化管理是在标准化基础上允许差异化的一种新型管理方式。差异化有其优劣。以差异化为主导的质量管理可以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制宜,选择最适合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有效地解决现实工作中需要处理的问题。但是,差异化管理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在个别管理、技术人员素质较高的工程项目上,完全可以有效实施,但不能推而广之,只能保证个别项目的优势,不能作为全局的有效管理手段[1]。因此有国内学者提出了外柔性表单化管理方式,得到广泛运用。在表单化管理过程中,出现特殊需要说明的问题,或者出现了标准化、流程化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可以通过表单化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自定义表单。

4.结论

本文总结了工程建设领域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并对比了各种方法之间的优劣,发现质量管理方法很多都是针对质量问题发生之后才着手检查和纠偏,全面全过程质量管理方式在很多项目上执行力也不够。为了弥补传统质量管理的弊端,本文提出表单化管理思想运用在电力建设领域的质量管理方式,并介绍了信息化实现方式和表单流转方式。本文能够为电力建设项目质量管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丁瑞明.关于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标准化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8.

[2]张鹏.表单化管理:有效执行的制度形式[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8(17).

[3]张鹏,蔡晔,王朝硕.表单化管理[J].企业管理,2009(1):60-62.

[4]Kim H,Youn CH,Kim DH,Song H,Shim EB.Adaptive Workflow-Policy based Management Scheme for Advanced Heart Disease Identifcation[J].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VASIVE SYSTEMS,ALGORITHMS,AND NETWORKS.2009:545-549.

[5]郎国成.浅谈大型火电机组试运阶段的调试质量管理[J].电力建设,2001(11).

[6]袁潜龙,吴朝晖,潘云鹤.协同质量管理的工作流模型与应用[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1998(6).

[7]宋晓庸.谈谈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的表单化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4).

[8]方进涛.基于柔性化表单流程的项目型产品生产质量数据管理[J].国防制造技术,2010(2).

篇10

摘要:一直以来,成本管理是我国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尤其是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作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成本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未来。因此,加强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刻不容缓。

关键字:成本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质量成本法

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竞争已经是我国企业所共同面临的关键问题。企业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的竞争战略,降低成本已成为企业竞争中最关键环节之一,企业在如何满足客户需求以后剩下的都是成本问题。成本管理方法是在长期成本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备一定科学性、可行性的手段或模式。成本管理方法与成本管理环境具有密切的联系,即成本管理方法的选择应当结合当时经济发展的背景、企业的实际情况等方面做出,且要不断的推陈出新,以适应成本管理环境的发展。现如今,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已表现出成本核算不准确、成本控制不完善、成本信息不能满足决策要求等问题。因此在新的成本管理环境下,对成本管理又出现新的要求,需要展开新的研究和实践。

一、传统成本管理方法简介及其局限性探讨

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在其形成过程中,极大的推动了企业成本管理的实践,对于加强企业成本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现如今仍有很多企业仍然运用这些成本管理方法进行成本管理,并取得成功。一般而言,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主要包括:决策成本法、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法、目标成本法、责任成本管理法等。现将传统成本管理方法一一简单介绍如下。

1.决策成本。决策成本不是会计核算中的成本,与传统会计帐薄中记录的成本资料如间接管理、期间费用、生产成本不同。传统的成本信息是为了真实地记录反映企业的存货成本、资产价值,从而正确计算损益,是事后的加工过的信息,是财务成本;而决策成本是管理成本,从管理的角度,在经济活动开始之前的决策阶段就应该考虑重视的成本,是提供决策的依据,根据决策的实际要求分析计算而得到。主要有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沉落成本、重置成本、付现成本、差异成本、机会成本、专属成本、边际成本、可避免成本、相关成本(不相关成本)等。决策成本拓展了成本概念的内涵,丰富了成本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为成本决策提供了多维的思考角度,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决策相关性。

2.变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成本性态分析,按照成本对业务量的关系,可把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混合成本。在科学成本管理阶段,会计从业者为了保证财务报表的客观性和可核实性,强调的是成本的绝对真实,将固定生产成本也计入产品成本之中,采用的是全部成本法。但是后来,成本信息更要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全部成本法缺乏决策相关性,无法准确有效地进行成本判断,由此产生了变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以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固定制造费用是为企业提供一定的生产经营条件,以便保持生产能力而发生的成本,其数额的高低不会因为产量的变动而影响产品的成本,所以做为期间费用,全部在当期摊销并据此确定期间损益。

3.本量利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是根据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来进行各项分析的一种技术方法。其基本关系式为:销售单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总额=利润。通过这个基本关系式,企业可进行保本点分析、企业安全边际分析、保利分析以及营业杠杆系数分析,在成本的预测、决策、控制分析中都发挥重要的作用。

4.目标成本法。目标成本法是在产品设计之前,依据市场所能接受的价格,确定产品可能的售价与利润,倒算出产品的目标成本,然后在设计中严格受目标成本控制,来确定产品生产所要选用的材料、生产技术和设备,设计产品的工艺流程和人工分配等,从而使产品达到目标利润。这种方法将成本管理由事中控制转为事前控制,更能有效地促进成本的降低。

5.责任成本管理法。责任成本管理法是管理分权制下的产物,由于企业组织机构日益复杂,管理层级日渐增多,组织管理的难度也随之增大,为了加强对企业内部各级单位的控制与考核,就在企业内部把在一定范围内控制成本发生、收益实现和资金使用的组织单位确立为责任中心,将成本目标分解为各级责任中心的责任成本,确定各责任中心的职责与经济利益,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考核制度,进行责任成本管理,实现权、责、利的统一,使成本控制更为有效。

综上,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是服务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成本管理,把预策、决策放在首位,以决策为基础,在对既定目标进行分解、贯彻、落实的基础上,明确责任,加强企业成本的控制,以期达到成本降低的目的。事前成本分析与预算、事中成本管理与控制、事后分析与考核的理论与方法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但是,在当前的管理环境下,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已经呈现出诸多方面的不足。例如,现代企业成本重心发生前移,而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只能关注生产过程成本核算和控制,而无法将作业、顾客、市场等因素加以分析,将易发生“失真”现象;又如,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建立的基准点是“短期的”,缺乏战略思维,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格格不入,只反映企业短期的成本信息的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将固定成本短期期间化处理,淹没了大量战略信息,企业绩效难以真正体现。

二、现代成本管理方法研究

企业管理环境发生了巨变,这对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虽然仍被沿用,但已呈现出许多不足。目前,比较成熟的现代成本管理方法主要包括:作业成本管理法、质量成本管理法等。

(一)作业成本管理法

作业成本法是假定“作业消耗资源,产出(产品、服务、某个顾客等)消耗作业”,进而作业作为成本计算的基本对象的成本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下成本计算的基本步骤是将企业提供的各种资源向各作业进行分配,然后再将各项作业所耗用的资源向产品进行分配。与传统的成本归集与计量考核都是以职能部门来划分不同,作业成本法是通过作业或作业中心完成,一个职能部门可以分解成许多个作业或作业中心,这样成本管理与控制更具目标性和针对性。

作业成本管理法现代企业观下的一种新思维,它将企业管理的重心放在作业层次,对作业链进行分析,消除非增值作业,并使增值作业更有效率,不断改进作业方式、重新配置资源。其主要内容可大致概括为:

1.作业分析。这一环节主要工作是确定作业并进行作业分析,辨认企业内的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对于非增值作业予以消除,以节省成本;将企业的增值作业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与其他企业进行比较,可以判断企业内的作业链是否有效,以寻求改进。

2.作业成本计算。作业成本计算是作业成本管理的基础,通过作业成本计算,为作业成本管理提供依据。一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成本计算:确认和计量各种资源的耗费—划分作业—确定资源动因—根据各项作业消耗的资源动因数,将资源耗费分配到各作业成本库—确定作业的成本动因—计算分配率——计算产品(或服务等成本对象)的成本。

3.动态改进。在作业成本计算和作业分析的基础上,改进增值作业,促进企业成本的降低。

4.计量和评价业绩。把作业作为业绩计量和评价的起点,将成本库作为责任中心建立责任系统,为了做到尽量全面、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既可以是财务指标也可以是非财务指标。

综上,作业成本管理法对于企业成本管理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意义在于:根据因果关系分配间接费用,提高了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拓宽了成本核算的范围,可将成本追溯到除产品之外的成本对象(如顾客、销售渠道等),为企业提供更为全面可靠的成本信息;成本管理中引入过程观,帮助企业在业务活动的全过程中寻找成本降低的突破点;有利于建立责任会计系统,使责任划分更具合理性;作业成本管理采取以业务过程的实体牵动资金运动的方式,将抽象的资金流动的价值控制与业务过程的实体控制相结合。这种过程的思维方式所控制的信息自然包括了价值信息和非价值信息、企业内部信息和企业外部信息。

(二)质量成本管理法

质量成本管理法是从技术、经济的角度考虑,在提高质量经济性的同时,注重成本的影响力的成本管理方法,是企业成本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成本管理的出现是在全面质量管理运动兴起的产物,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成本和成本管理,体现了成本管理市场导向的特征。

既然质量成本管理也是企业成本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也包括成本预策和决策、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与考核等的内容。

1.质量成本预策和决策。质量成本预策就是结合市场对于产品质量的要求,利用企业产品质量数据库,对一定时间内反映产品质量水平的指标进行测算,如合格率、质量事故损失、废品率、返修率、修理费用等。而质量成本决策则是通过经验测算法、合理比例法等方法,确定使质量总成本达到最低、企业收益达到最大的产品质量水平。

2.质量成本控制。质量成本控制就是在质量成本决策和成本计划的基础上,对质量成本形成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以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实现目标,达到不断降低质量成本的目的。对质量成本的控制,包括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到使用的全过程。

3.质量成本核算。由于质量成本是一种专项成本,属于管理成本,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全面质量管理服务,但它又具有现行财务成本的一些特征。因此,对质量成本的核算可不受现行的财务成本核算的规章的制约,而将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融合在一起使用,即根据质量成本数据的来源不同而采取灵活的处理方法,采用货币、实物、工时等多种计量手段;运用统计调查、会计记帐等收集、记录数据。

可见,质量成本管理法是企业为了实现最优产品质量与最佳质量成本而对质量成本进行的管理活动,它将技术和经济、市场紧密连接起来,扭转了过去技术部门只重质量而忽视成本、而财务部门、销售部门只重成本忽视技术的片面认识,有利于双方的协作。

三、结束语

不难看出,企业成本管理方法的选择有着其时代背景和企业特征,即处于不同市场环境、不同技术条件下的企业具体运用何种成本核算方法、成本控制方法要出于企业实际进行选择。现代企业应当积极探索并创新企业成本管理方法,摒弃原有成本管理方法的不足之处,尽可能地获取成本方面的优势,在激烈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篇11

(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1363)

摘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学生提高实践技能的关键平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良好的质量评价和改善方法对其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基于6σ(六西格玛)的质量管理方法,探讨了如何运用层次分析量化方法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质量评价和改善体系。

关键词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质量评价;层次分析法;6σ(六西格玛)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3-0065-04

作者简介:谢伟峰(1983—),男,硕士,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财务与会计、职业教育。

在训练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及适应实际工作环境的能力中,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职教专家和各院校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随着实践研究的深入,学者发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众多因素影响。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已建立起各类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但形过于实,未能长期有效地发挥实训基地应有的作用,需要一套有效质量评价和改善方法体系来保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持续高效运作。目前,有关实训基地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文献较多,但针对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量化质量评价或方法体系的研究甚少,由于缺乏量化评价,管理者往往从个人主观意识上对生产性实训基地作出片面判断。为了克服这一弊病,本文引入已在众多领域广泛运用的质量评价和改善方法——6σ质量管理法。

一、6σ(六西格玛)质量评价和改善方法

Sigma(Σ,σ)是希腊字母,这是统计学里的一个单位,表示与平均值的标准偏差。6σ是在正态分布曲线的检测下每百万操作中有3.4缺陷。6σ是一种目标,在1981年,摩托罗拉公司率先采用6σ评价法改善质量和降低成本,随后6σ开始被GE从一种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演变成为一个高度有效的企业流程设计、改善和优化的技术,继而在全球众多知名企业和领域里使用6σ管理法进行质量评估和改善体系。

在国外,6σ的运用从企业延伸至教育领域,Shaman首先对6σ在美国高校的质量改善运用作出探索。他认为6σ质量管理方法是在任何流程里把差错降到最低的一整套方法,教育领域的管理工作和6σ的评价方向存在高度统一。Jayanta K Bandyopadhyay继而对美国高校作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美国高校运用6σ管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竞争力。Jenicke结合企业6σ质量管理方法(DEMAQ模型)和传统的高校评价指标,开发出一套高校管理专用的6σ管理机制,实证分析显示运用了6σ管理机制的院校在关键评价指标里均有改善趋势。Al-Rihani以科威特的高校为实证研究样本,探讨了在学校管理体制下运用6σ质量管理方法改善质量的可能性。实证结果表明,适合学校管理的6σ管理模式是存在的。Torki M Al-Fawwaz和Ahmad Badah以约旦职业教育机构为样本,基于6σ质量管理方法对职业教育机构进行质量评估的实证分析,进一步巩固了6σ质量管理方法在教育领域的运用。

在我国,针对6σ质量评价和改善方法的应用领域和相关研究主要在商业领域,如软件开发和产品制造领域,也有将6σ运用于公共事业机构的,如周丽婷基于平衡计分卡和六西格玛开发出适用于政府绩效考核的6σ计分卡;杨丽娟在图书馆领域运用6σ理论。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笔者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众多已经成功运用6σ理论的组织存在高度共同性,在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质量管理上引入6σ具备可行性。

二、基于6σ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质量评价和改善

为了达到6σ标准,实施全面的质量改善计划,首先必须成立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会成员必须由最高管理者——6σ的专家以及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质量评价领域的专家组成。执行委员会应动员全体参与人员,主要为相关教师和学生,宣传6σ管理方法和精髓,形成良好的信息传递环境。执行委员会制定标准,在管理中时刻跟踪质量改善考核,控制目标标准的偏差,持续改进,最终达到6σ标准。在教育领域,6σ管理方法已形成一套使每个环节不断改进的简单的流程模式——DMAIC模式,即目标界定(Definition)、测量(Measure)、分析(Analyzing)、改进(Improve)、控制(Control)。

(一)目标界定

此阶段确定需要改进的目标及其进度,确定关键目标,分析客户的需求和期望。现阶段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从知识理论向实践技能过渡,在学生走出校门之前,提供全真的职业环境,实现学校和企业“零距离”,减少企业岗前培训成本,从而提供就业竞争力。另外,与社会的企业组织一样,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通过优质的服务,为其在市场中得到经济利润,即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另一目标是生产目标,承担着对外提供实质产品的生产任务。例如,会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承担为企业进行代理记账、税务办理等会计核算业务,这既是生产目标,也是教学目标。生产活动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实训教学的素材。只有足够的生产活动,才能保证实训基地的存在。教学培养目标保障高质量的生产服务,从而带来更多实质性的客户资源。因此,生产目标和教学培养目标是高度统一的。

(二)测量

以灵活有效的衡量标准测量和权衡现存的系统与数据,了解现有质量水平。此阶段主要包括收集关于特定关键问题的数据和信息,如出现缺陷及其原因的可能性。主流的方法是客户满意度调查,包括服务企业和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的实证调查,以及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日常业务差错调查。

(三)分析

利用统计学工具对整个系统进行分析,找出影响质量的少数几个关键指标体系,进行质量绩效的评价。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Minitab、SAS等统计分析软件,为该阶段提供了定量分析的可行性。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作为指标体系权重的分析方法。基于6σ的评价方法及参考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相关研究,组建评价专家组,进行广泛的调研研究,开发出一套层次分析法(AHP)模型,如表1所示,接下来本文运用AHP方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

根据Saaty和Mujgan的方法,专家组对模型中的第二层次的因素进行两两比较。例如,因素Ci与Cj相比,若是同等重要,就赋予aij=1。 依据九点尺度,赋值为1表示同等重要,3表示稍微重要,5表示明显重要,7表示非常重要,9表示绝对重要,2,4,6,8是以上判断之间的中间状态。运用公式(1),从而得出矩阵1。

aij表示因素i与j两两相比后所得之交叉比较值。

对表2的对比矩阵进行相对数化处理,得出相对数矩阵表,如表3所示。

运用利用几何平均数的方法,即公式(2)和公式(3),计算出成对矩阵的特征向量,即权重。为了避免因素之间两两比较可能的前后矛盾,运用公式(4)和公式(5)一致性检验,若C.I.>0.1,则需要专家再次根据九刻度问卷,进行因素的两两比较,直至通过一致性检验,最终得到关于一级指标的权重。用同样的方法从而得出二级指标的权重,详见表4,最后通过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得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质量评价分数。

(四)改进

此阶段的任务是确保提供的解决方案能达到或超过质量改进目标,对分析阶段关键指标集中的领域进行分析后提出改进措施。基于6σ的管理理念,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质量改善措施有:第一,建设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教师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实训基地生产性产品和教学质量。同时,确保合理的薪酬管理和奖励体系,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第二,通过课程改革、优化课程内容提高课程本身的实际应用性。实训课程内容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课程进行深度重组,课程设置和内容应匹配实训基地工作流程里的典型工作任务。第三,无边界合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应促进实训基地内部横向和纵向的合作(辅导人、专业教师、能工巧匠、学生等)。这种做法改进了实训基地内部的合作机制,使每个参与者获得了更多益处。在6σ管理中,无边界合作需要确切地理解最终用户的真正需求。由于6σ管理是建立在广泛沟通基础上的,因此6σ管理能够营造出一种真正支持团队合作的管理结构和环境。第四,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校内实训基地有不同的校企合作形式,然而不管何种形式,实训基地必须有权责分明的组织结构。按照6σ质量管理要求,实训基地必须成立质量持续改善部门,对生产质量和培养质量持续监控,注重数据和事实,使管理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基于数字的科学。第五,生产性和教学培养性的双重目标统一。这是实训基地在管理上有别于高校和企业的原因所在,这双重目标能否高度统一关系到实训基地能否持续发展。

(五)控制(Control)

根据改进方案中预先确定的控制标准,在改进过程中及时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使改进过程不至于偏离预先确定的轨道,发生较大的失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运用控制图、控制计划,持续地对实训流程和业务开展流程进行过程能力分析。基于上述的质量指标体系,在每个固定的运营周期里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进行前后对比以期持续改善。值得注意的是,DMAIC模式过程是闭环管理,控制过程中可能对新问题进行新的界定、测量、分析、改进,然后再控制。

6σ的质量评价和质量改善方法已在企业里取得巨大成功,而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领域的运用还是较为前沿的课题。生产性实训基地既有企业生产属性,又有教育教学属性。不同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在评价体系中会有一定的差别,例如在指标权重分配上会有所不同,宜运用本文的框架对具体生产性实训基地作量化分析。

参考文献:

[1]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8).

[2]王贞,陆春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3]杨丽娟.图书馆新型服务质量管理——引入六西格玛管理方法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4).

[4]周丽婷.“六西格玛计分卡”与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

[5]朱远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3).

[6]Al-Rihani S.The possibility of applying the principles of Six Sigma and its constraints in the school administration in the State of Kuwait schools[J].Educational Journal,2010(96).

[7]Al-Shaman A.Implementing six Sigma in Education[J].Islamic Studies,2005(34).

[8]Goh T.Improving on the Six Sigma Paradigm[J].TQM Magazine,2004(16).

[9]Jayanta K. Bandyopadhyay,Robert Lichtman.Six Sigma Approach to Quality and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 in an Institu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7(24).

[10]Jenicke L,Kumar A,Holmes M. A framework for applying Six Sigma improvement methodology in an academic environment[J].The times Journal,2008(10).

[11]Torki M Al-Fawwaz,Ahmad Badah. Using Six Sigma to Evaluate the administrative Performanc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raining Institutions in Jorda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2012(7).

篇12

【关键词】招商引资项目;工程质量;监管

工程质量关系到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对建设工程质量活动和行为实施监督管理,是政府维护建设工程质量公众利益的需要,是保证建设工程结构安全、使用功能和环境质量的首要一步。近年来,各地政府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龙头带动和产业集群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园区载体功能,放大区域比较优势,不断健全目标体系和激励机制,着力引进“大高外新”项目,使招商引资日益成为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助推器”和“动力源”。但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又确实存在项目尽快达产与工程质量保证、地方政府全力服务项目落地与严格工程质量监管等矛盾,进而产生了违反建设基本程序、忽视工程质量监管等现象。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认为,要立足政府职能,统一各方责任主体思想,从施工前和施工中两个方面对招商引资项目工程质量进行重点监管,为招商引资项目顺利投产达效创造良好的质量环境和安全条件。

一方面,要加强施工前的监管,夯实招商引资项目工程质量监管的基础。实施建设工程质量施工前的监管,是全面有效开展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基础。一是实行施工图审查监管制。施工图设计审查监管的内容是由建设工程质量标准和目标所决定的。要对地质勘察报告以及对施工图设计文件中涉及安全、公众利益的强制性标准、规范内容进行监管。要对审查过程和审查结果进行监管,包括审查机构、程序、审查人员活动及其结果的监管。一旦发现其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设计和勘察文件,可以通过直接的经济处罚和法律制裁,使直接责任主体承担由其失误疏忽或有意所造成的质量责任,从而进一步规范所有责任主体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质量行为。二是实行项目招投标监管制。建设工程实行招标投标制度是我国建筑市场的一项非常重要改革。招投标活动已经渗透到建设工程任务委托的各个环节,有利于活跃建筑市场,提高建设工程质量。要根据《招投标法》等有关规定,依法抓好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和中标活动,严肃查处招投标过程中泄露保密资料、串通招投标、规避招标、弄虚作假、违法分包等违法行为。要通过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主体招投标参加者的有关资质、质量活动的监督管理,保证工程建设前期准备工作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各主体在其资质规定的范围内从事建设活动,有利于维护良好的建设市场秩序,保证建设工程质量体系的高效运作。三是实行合同文本监管制。要加强合同文本的监管,把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落实到合同条款中,强化工程项目全程建设行为管理,以合同的法律效力约束各建设主体的质量行为和活动结果,坚决防止建设过程出现“黑白合同”或“阴阳合同”现象。要通过规范合同文本,加强建设单位、施工企业的信用档案管理,健全信用约束和失信惩戒机制,规范各方主体的市场行为。要切实加大建筑市场监管力度,严肃查处非法转包和分包等行为,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力量,共同推进建设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实现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实施过程的预控监督。 四是实行项目代建监管制。除了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机密的招商引资项目外,项目法人必须实行代建制,委托符合代建条件且资质好、专业性强、信誉度高、拥有相应资金实力的独立法人工程管理公司进行组织、管理、策划和实施建设。实行代建的招商引资项目,必须严格按照投资项目代建制管理办法等文件的规定加强管理,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择优选择代建单位。通过签订代建合同,确定各方法律关系,进一步规范工程质量建设行为。要加强对项目代建工作的监管,及时发现、纠正、处理代建中存在的违规、违法行为。五是实行质量保证金监管制。建筑工程实行质量保证金制度,主要目的是保证施工单位在缺陷责任期内对工程出现的质量问题或缺陷进行维修。要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保证金制度,确定扣留时间和方式等,切实维护招商引资项目业主的切身利益,促使施工单位提高工程质量。要加强质量保证金管理,严禁以扣留工程质量保证金的名义变相拖欠工程款。要按照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建设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工程质量保证金收取、使用的监管,保证招商引资项目缺陷责任期内出现的质量问题得到及时维修。

篇13

(一)教育质量进行全面保障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既有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也有教育教学条件不能满足要求的问题,既有教育教学服务实施的问题,也有教育管理的问题,反映出教育质量的保障并提高,必须要进行全面保障,任何认为加强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就能够保障、提升教育质量的想法都是不科学的。从学生、用人单位以及社会相关方的要求及反馈来看,教育质量深刻体现出全面性的特征,全面保障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基本策略。

(二)教育质量全面保障的有效方式是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高职教育质量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决定了提升教育质量必须打破传统的不科学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条块管理模式,而是要采用现代化的、系统化、体系化的管理模式。因此,做好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是全面保障教育质量的有效方式。事实上,为了强化高等教育质量管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逐步引进了全面质量管理模式,遵循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原则,建立健全了质量保障(保证)体系,成为他们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成功经验。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也认为,我国高等教育也应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积极引进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国内许多高职院校也积极转变观念,纷纷建立了适合本校实际的质量管理体系,以提高教育教学服务质量。为了全面提升教育管理质量,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对稳定地提供满足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顾客、相关方和法律法规要求的教育教学服务、提高教育教学服务质量及管理质量、增进顾客与相关方满意以及推进学院内涵建设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教育管理质量提升的具体策略

(一)构建系统化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文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化状态,是组织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规范和依据,是组织质量管理体系设计的反映,也是一个组织进行质量管理活动的行动指南。高职院校构建系统化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保障教育质量、提升教育管理质量的首要前提。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多年的实践,编制和不断完善了符合学院实际的系统化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这些文件包括《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工作流程》《工作制度》《工作标准》以及《部门工作手册》等,从四个层次上构建了学院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为质量管理体系在学院的深入实施、运行提供了标准和依据。

(二)实行程序控制

整合管理资源,系统化保障并提升教育管理质量IS09001标准要求组织建立程序文件,以实现各项活动与过程的有效控制。控制程序规定了实现某个活动与过程的目的、质量职责、工作程序、有效路径、资源保障以及控制方法等,是质量要求的系统化体现。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实行程序控制,可以有效整合各项管理资源,系统化进行教育服务质量管理,从而有效提升教育管理的质量。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建立了第四版程序文件,规定了56个教育服务管理控制程序,通过这些控制程序的有效运行,保障并提升了教育管理质量。

(三)建立学院及各部门质量目标

推行质量目标管理质量目标的建立是IS09001标准的必须的要求之一,高职院校应在学校质量方针的框架下,建立学院及各部门质量目标,深入推行质量目标管理,以提升教育管理的质量。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每年初制定学院年度质量目标,将目标逐一分解至学院各部门,再由各部门依据学院质量目标制定出适合本部门的年度质量目标,经过学院审核后,层层分解至本部门的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制定实现措施进行实施。

(四)充分遵循八项质量管理原则

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保证产品质量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始终为保证产品质量而服务,其最终落脚点为满足顾客要求,增进顾客满意,生产出符合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也是组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是组织提高管理质量的必备原则。在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中“,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原则和“持续改进”原则是两个根本性原则,始终贯穿于“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之中;“领导作用”原则是管理者贯彻其他原则的关键,也是有效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关键“;全员参与”是保证管理质量的基础与前提,而“与供方互利的关系”则是保障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和“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则是保证产品质量的三大重要方法。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在运行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始终以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为理论指导,通过转换、移植,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深入到学院的教学服务质量管理中,保证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教学服务质量的形成,为提升教育管理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充分应用“过程方法”

加强教育服务全过程控制质量管理中严格运用“过程方法”,不仅可以有效提升产品质量,亦可大大提升管理的质量。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以过程为基础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模型,充分应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系统识别并确定了与保障教育质量有关的直接和间接的活动及过程,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教育服务过程管理及考核,加强教育教学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发现问题的纠正与潜在问题预防,强化教育教学全过程控制,有效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效果及服务质量,提升了教育管理质量。

(六)通过审核与评审监督

质量管理体系自身运行情况再好的制度,如果失去监督,都将是一盘散沙。提升教育管理质量,必须对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采用内、外部监督的方式,每年以滚动式审核的方式进行一次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以检验质量管理的效果,保证学院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此外,每年接受一次由认证公司对学院进行的监督审核,以进一步验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每年进行一次质量管理评审,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和效率,为学院教育教学服务质量的形成和教育管理质量的提升提供持续的有效管理的保障。

三、结束语

篇14

众所周知,项目目标的成功实现受4个因素的影响:工作范围、成本、进度、质量。其中,工程成本管理也即广义的工程造价管理,作为项目管理九大知识体系的一部分,由于其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对项目目标实施的成功与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日益受到许多管理者的重视。但项目管理的各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单独注重哪一方面都无法成功地完成项目。成本管理亦是如此,只有把其他相关的项目管理技术应用到项目的成本管理当中,才能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成功地完成项目。

1、项目范围管理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

1.1、项目范围管理的概念

项目是为完成产品或服务所做的一次性努力,因此范围的概念包含两方面,一个是产品范围,即产品或服务所包含的特征或功能;另一个是项目范围,即为交付具有规定特征和功能的产品或服务所必须完成的工作。在确定范围时首先要确定最终产生的是什么,它具有哪些可清晰界定的特性。要注意的是特性必须要清晰,以认可的形式表达出来,比如文字、图表或某种标准,能被项目干系人(stakerholder)理解,绝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进一步明确需要做什么工作,才能产生所需要的产品。也就是说产品范围决定项目范围。而成本管理的前提就是项目范围的确定与科学的管理。一旦项目范围确定了,根据相关-的成本计算规则,成本也就初步确定了。这也是成本控制的关键,是以后的成本基准线。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开始的项目招标书、投标书、工程图纸等都是确定工程范围的依据。

1.2、项目范围管理的方法以及对成本控制的影响

项目范围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范围计划编制(planning)、范围定义(definition)、范围核实(verifica tion)、范围变更控制(changecontrol),其中相对成本控制最为重要的是范围定义和范围变更控制。范围定义的输出关键是工作分解结构(WBS),即根据项目目标将一个项目分解成易于管理的几个部分或几个细目,以确保找出完成项目工作范围所需的所有工作要素,它是项目团队在项目期间要完成和生产出的最终细目的等级树。工作分解结构(WBS)是下列工作的基础:确认整合协调;确认时间和进度;确认风险和决策影响;确认本项目组织结构;明确项目成本构成和总成本;明确工作包矩阵;确认工作方法和编制会计说明;确定项目的质量构成和制订质量基准;制订沟通计划的依据;制定采购计划的依据等。以上各部分都与项目的成本即工程总造价密不可分,因此,WBS就是成本控制的基础。

根据WBS结构图,制定出每个工作包的资源需求,如劳动力、原材料、机械使用、分包商以及相应的差旅交通费,根据资源需求和相应的资源单价就可以编制出成本估算(costestimating)和成本管理计划。在进行成本估算时,可根据WBS采用类比估算(analogousestimating)、参数模型(parametricmodel ing)、自下而上(bottom-topestimating)的成本估算方法。与此同时编制出的成本管理计划则说明如何管理成本偏差,它从资金的角度反映了项目的范围,并运用范围的管理方法来间接地管理成本,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同时构成项目计划的一部分。

根据工作分解结构编制出成本估算(costestima ting)后,还应再次根据WBS以及风险管理计划编制出成本预算(costbudgeting),即将项目总成本中的各个要素分配到工作分解结构中适当的工作包中,并为每个工作包建立总预算成本(totalbudgetedcost,TBC)。建立TBC的方法也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等方法。由此生成的成本预算就是成本控制的关键输出-成本基准计划(costbaseline)。成本基准计划是按照时间分段的预算,用来测量和监控成本绩效,它的表示形式就是我们熟悉的S型曲线,其中横坐标表示为时间。成本基准计划是挣值分析的基础,也是成本控制的基础,同时也是进度、范围控制的基础。通常在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中,大多数管理者只注重进度、范围、成本的分别管理,而忽视了项目各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和综合管理,没有注意到在进行成本管理同时也反映了范围、进度的偏差。

范围管理的另一个重要过程是范围变更控制。范围变更控制就是对造成变更的因素施加影响,确定范围变更是否已经发生以及变更发生时,对变更进行管理。此时范围的变更管理不单纯地涉及范围变更,它会引起一系列项目内容的变更,包括进度、质量、成本等项目目标。一个项目的范围计划可能制订得非常好,但是想不出现任何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变并不糟糕,糟糕的是缺乏规范的变更管理过程。范围变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用户要求增加产品功能、环保问题导致设计方案修改而增加施工内容。在范围管理过程中必须通过监督绩效报告、当前进展情况等来分析和预测可能出现的范围变更,在发生变更时遵循规范的变更程序来管理变更。-规范和掌握了范围变更管理,则是抓住了影响项目目标的源泉,同时也就能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依据范围变更的程序,及时掌握由此引起的成本变更,从而全面控制工程造价,而不是将工程造价孤立地、片面地进行控制管理。

2、项目时间管理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

项目的时间管理也即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施工项目的进度、工期管理。对于现代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比较注重施工项目的工期、进度,按时乃至提前完工是工程投标时的重要法宝。但项目经理往往忽略了在非正常合理的工期背后往往是工程成本的大幅度增加。项目造价和工期是一对基本的、紧密相关的要素。在项目管理中,“时间就是金钱”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因为工期的提前或拖后会给项目带来完全不同的后果。对于项目管理而言,不考虑工期对造价影响的造价管理方法和不计成本代价的工期管理方法都是不科学的。因此应该开展项目工期与造价的综合管理运用。这要求在制定和执行项目工期计划时不能单一地考虑项目的工期和进度,-必须同时考虑项目的造价因素。根据项目管理研究给出的一般规律,项目工期与造价的关系呈图1线条所示的“S”曲线关系。

图1中给出的3条“S”曲线分别表示3种不同方案的项目工期和造价指标的情况。其中P1方案的工期短(T1),但是造价高(C1);P2方案的工期长(T2),但是造价低(C2);而P0方案的工期与造价则是介于P1和P2两个方案之间。因此在确定与控制项目造价的过程中,必须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例如,若项目急需且企业能够承担,就可以选择P1方案;反之则应该选择P2方案。从工期成本控制上要效益,如何处理好工期与成本的关系,这是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即工期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对施工企业和施工项目经理部来说,并不是越短越好,而是需要通过对工期的合理调整来寻求最佳工期点成本,把工期成本控制在最低点。

转贴于

美国国防部提出的“造价/工期控制系统规范”和已获价值管理方法是综合控制项目工期与造价的一种先进方法。美国著名的项目分析师Abba教授对已获价值变量的定义是:“已获价值就是将项目已完成的作业和未完成的作业的计划价值和实际价值进行比较所作出的一种度量。”由此可见已获价值变量实际是一个表示已完成作业(项目工期进度)价值大小的中间变量,其公式如下:

已获价值(挣值EV)=实际完成作业量×已完成作业的预算造价

根据美国《项目管理体系指南PMBOK(2004)》:SV=EV-PV,其中:SV表示进度偏差;EV表示已获价值(挣值),即在即定时间段内计划活动或WBS组件的实际完成工作的预算费用;PV表示计划价值,即到即定时间点前计划完成活动或WBS组件工作的预算费用。当SV>0表示进度提前,SV

3、项目质量管理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

3.1、项目质量管理的目标以及质量成本的概念

项目的质量是项目成功因素中又一个重要环节。保证质量是企业信誉的关键。但产品质量并非越高越好,超过合理水平时,属于质量过剩。根据PMBOK的观点,质量管理的目标是满足规范要求和适用性,不要镀金膜(NOGolden),满足双方一致同意的客户要求。因此无论质量不足或过剩,都会造成质量成本的增加,都要通过质量成本管理加以调整。质量管理包括质量计划编制、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并在其中提到了质量成本的概念。质量成本是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而发生的工程成本。质量成本分为预防成本(prevent)、鉴定成本(appraisal评价,目的是确认质量和过程)、故障成本(failure,纠正错误引起的成本),故障成本又分为内部费用和外部费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2.

从图2可看出,总质量成本曲线为故障成本曲线和预防、鉴定成本曲线之和,其最低点K即为最佳质量成本。质量成本管理的目标是使三类质量成本的综合达到最低值K.由图2可知,质量预防费用起初较低,随着质量要求的提高会逐渐增加,当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再要求提高时,该项费用就会急剧上升。质量鉴定费用较为稳定,不过随着质量的提高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而质量故障成本则不然,开始时因质量较差,损失很大,随着产品质量不断改进,该项损失逐步减少。三者交叉作用,必然能找到一个质量成本最低的理想点K,而这个点就是我们控制工程造价的准则。

正确处理质量成本中几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即质量故障费用(内、外部故障损失)、预防费用和鉴定费用间的相互关系,采用科学合理、先进实用的技术措施,在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水平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成本。决不能为了提高企业信誉和市场竞争力而使工程全面出现质量过剩现象,导致完成工程量不少,但经济效益低下的被动局面。在满足客户要求的前提下,以合理的造价提供适用的产品,这才是我们采用项目管理技术管理工程最终的目的。

3.2、项目质量与工程造价的集成管理方法

项目质量与造价的集成管理控制需要借助于价值分析的方法,通过对项目产出物的价值分析,最终确定出能使企业获得最大价值的项目质量和造价的集成计划。项目质量与造价的价值分析方法包括下述内容。

首先,根据价值原理有公式:V=F/C

其中:V表示项目产出物的价值;F表示产出物的功能;C表示产出物的价格或成本。因为任何项目产出物的质量都可以产出物的功能(F)来表示,所以通常项目产出物的质量与功能是等价的,所以这里的F也可以理解为项目产出物的质量(或项目本身的质量)。

根据上述公式和分析可知,项目产出物(或项目本身)价值的增加,可以通过增加项目产出物的功能、降低项目造价两种基本方式,以及由这两种基本方式派生出来的其他各种方式实现。例如,同时降低功能和造价,但是功能降低的较小,造价降低较大;或者同时增加功能和造价,但是造价增加较小,而功能增加很大。这些都是提高项目价值的方法,也都是在项目质量与造价综合控制需要遵照和采用的方法。运用这些方法综合考虑和安排项目质量与造价,即可确定出项目的经济质量指标和项目的合理造价指标,然后就可以合理的确定出与质量相符合的工程造价了。

4、项目全要素的集成管理

上面讨论了项目的范围、工期和质量对造价控制的影响,但是项目管理不能分别孤立地、单独地对项目范围、工期、造价或质量进行管理,因为一个项目的范围、造价、工期和质量是几个直接关联和相互作用的相关要素。项目范围的变更是影响项目工期、成本的重要因素;项目工期的提前或滞后会对项目的造价带来直接影响;项目质量的高低会给项目造价造成直接的波动;而项目造价的多少更是会直接影响项目的工期和质量。所以项目管理必须同时对项目范围、工期、造价和质量进行全要素的集成管理。

根据挣值原理:SV=EV-PV;CV=EV-AC,借助已获价值(EV=实际完成作业量×已完成作业的预算造价)这个中间变量就可以得到有关项目工期、质量和造价相互影响所造成的偏差信息,分析项目工期、造价和质量的计划完成情况,也就可以预计项目现状对于未来发展的影响并依此去开展有效的项目全面集成控制。

5、结束语

总之,项目的特性要求其管理必须采用全面集成管理的方法。但是我们现有的项目管理方法存在着工期、造价和质量管理割裂的问题。如果要提高项目的绩效和项目产出物的价值,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就必须深刻理解项目各要素间的约束和集成关系,片面的就成本来管理成本,是无法真正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只有采用全要素综合管理的方法,有效运用项目管理技术以及挣值原理,区分并获得各要素相互影响的信息、制订纠偏措施并对项目进行有效的控制,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项目管理的目标:以最低合理的价格为客户提供满意的合格产品,并且自身获得最大的利润。

参考文献

[1] ANSI/PMI99-001-2004,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三版)[S].

[2] ANSI/PMI99-001-2004,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二版)[S].

[3] 杰克。吉多,詹姆斯P.克莱门斯。成功的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