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35: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社区经济前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社区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不同规模、不同档次的住宅小区层出不穷,居民也出现多元性,许多原来的“单位人”如今变成了“社区人”。而维持整个城市正常运转的数以万计的外来流动务工人员的生活和管理问题,因人口老龄化而带来的一部分离、退休人员和独生子女的生活问题,大批因经济转轨而纳入社会保障救助体系的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的管理问题,以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落实与实施问题等等,都已经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以往以区、街道为组织的管理体制对许多工作已无法进行管理,更落实不到基层和居民身上。近年来,经过尝试和探索,许多城市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社区建设这一行之有效的做法。因为,把社区建设好了,不仅可以使广大居民在生活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得到满足,而且,在健康娱乐和社会治安等万面也可以满足需求。可以说,社区建设是城市建设的必然产物,搞好社区经济建设好处多多。
二、发展社区经济前景广阔
2005年国家14个部委在联合提交的《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文件中指出:社区服务的宗旨在于为民解愁,为国分忧,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服务,使社区居民生活事有所便、难有所帮、居有所安、闲有所乐。一部分经济学专家认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将重点发展五大服务产业,即旅游业、物业管理业、社区服务业、教育培训产业和文化产业。社区服务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便民利民是它生存的基础。而这反过来又为它营造了足够大的发展空间,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一部分社会调查中得到证实。《经济日报》2005年上半年刊登报道:有经济工作者调查证实,64%的城市居民需要社区服务中的家政服务,50%的居民认为车辆寄存有待重视,18%的居民需要出租生活用品、物品等服务,62%的居民需要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电风扇等家用电器的维修,42%的居民需要自行车、钟表、照相机等日用品的机械修理。还有42%的居民需要学习微机操作、书法绘画和烹调等。由此可见,随着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越来越渴望在家门口就能直接享受到更多、更便利的服务。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于服务性商品的吸纳性已越来越强,可以说提供多少就能消化多少。社区经济的特点决定着它是一种关联带动能力较强的产业,在第三产业中发展前景是最好的。同时,社区经济对从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也不是很高,劳动强度相对较小,需要的投资也不多,可以说,它正适合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资金不足、下岗失业而导致劳动力资源过剩的现状。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当前社区经济还处在较低的层面上,如,一些较大型的连锁超市、销售公司等还没能走进社区,集约化经营水平更是远远不够,商业覆盖区域也跟不上社区建设日益扩张的步伐,这种现状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从发展的眼光看,社区必须邀请那些大型从事社会服务的企业广泛参与进来,通过大型企业资金、技术的投入,扶持社区兴建超市、连锁店、专卖店、代销等,并且,发展“名、特、精”小商店,甚至可以兴建信息互联网络,开展电子商务等。当然,随着社区建设规模的扩大,金融、教育、IT、健身休闲场所、影剧院等也要走入社区。这些企业进入社区后,社区经济一定会迅速地发展起来。
从发达地区发展社区经济的经验看,有四种经营形式比较适合我省的社区服务业发展:一是统一经营型。对社区基础较好,社区干部擅长经营的,可由社区服务站统一经营或承包经营,利润定额并按比例上缴。二是资产租赁型。把街道和社区闲置的房屋或开发的服务基地租赁给经营者开办服务业,企业实行自负盈亏,街道只收取租金。三是统分结合型。社区实行统一管理,企业自负盈亏,税费由社区管理组织代收代缴,社区适当分得一些手续费用。四是完全自负盈亏型。社区对企业扶持多,但基本上不要任何回报,社区手握服务及收费标准,任由企业自己发展。但是,不管哪种经营形式,都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围绕社区居民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以及文化、体育、娱乐等,突出服务业的“小、全、快、优、廉”的特征,广开经营门路,这样,就能不断拓展发展的空间。
三、社区经济应该纳入有序的轨道
社区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形式,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经营方式。发展社区经济应防止出现两种倾向:
第一,要防止出现挂靠现象。由于社区经济是个新生事物,服务业又是微利经营,所以,与办理个体工商执照相比,办理社区服务证可以省去很多前置审批环节,而且缴费也较低,这就使得很多不属于社区服务范畴的经营户想方设法济身其中,通过挂靠社区这一途径,捞取“社区服务证”带来的部分非法“实惠”。一些街道、居委会也将此作为创收的来源,只要缴费就给办理“社区服务证”,这样做的结果是无原则地扩大了“服务”范围,出现了“挂羊头、卖狗肉”现象,造成一部分国家税收流失,损害了守法经营者的利益,造成不公平竞争,进而,扰乱了市场经济和税收秩序,长此下去,会严重影响社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居住区;景观设计;空间环境
一、现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景观设计尺度不宜人
小区景观的设计在图纸上往往表现的美妙绝伦,事实上亲身置身于施工完的景观现场,完全体会不到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景观设计成为纯粹的装饰品,和人产生了很大的距离。
2.重平面忽视立体
如果只重视平面景观的规划设计,忽略了立体,那么这也是有缺陷的设计,合理的景观规划应摒弃华而不实的绿化面积,应以满足功能为基础,与平面布局有机结合,设计中可充分利用自然地形起伏(必要的可进行人为塑造)。乔灌木、建筑小品、花架立体绿化等来塑造立体效果。大片绿地则可利用成片乔灌木、竹林等来塑造,立面设计也应考虑到动态透视效果,以取得移步换景的良好效果。
3.绿地成为观赏景观
按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要求,小区中必须考虑留有一定的绿地面积,开发商为了吸引消费者购买,在绿地率和绿化率等文字上大做文章,用绿地率代替绿化率误导消费者,片面地追求绿地面积,大种草皮,没有树木,可以节约用地,可以降低成本。草地上禁止入内,本来可以游憩的草坪却成了只能观赏的景色,失去了绿化的本质意义。
二、改善的措施
1.景观开放式设计
小区的景观设计必须要结合小区周围环境的特点,突破传统围墙式设计,涉及更大范围的设计领域。景观设计者应该把握其中的设计思想,在设计中把实际情况和平面图纸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一开始就能从空间的角度考虑其设计,并时常以普通游览者的身份和视觉角度来审视和修改自己的设计,这样的设计才能散发出勃勃生机,才能具有和谐之美。
2.重视人文气息的培养
现在居民在选择自己的居住环境时,不仅考虑硬件设施而且还要考虑具有良好的人文气息。
3.小区景观设计应该赋予居民参与的权利
在小区环境设计时应该主动邀请小区居民参与设计,听取意见,不但可以集思广益,有利于获得更好的设计方案,更重要的是加强小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更加热爱小区,自觉维护小区的环境,有利于小区的长期管理和发展。
三、趋势
1.注重空间形态的变化
(1)高程变化。居住区的高程变化可以产生有趣的景观效果,甚至在立体层次上更为丰富。对于原有地形就有高程变化的基地,需要在规划中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对于较为平坦的基地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些土方调配,有意识地在高程上寻求一些突破。
(2)节点处理。整个居住区户外环境应通过网络步行系统进行划分,在住宅出入口、会所周围以及主要组团内部形成规模不一的“节点”区域,为交通组织、公共交往和休闲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这是户外环境中被使用频率最高的地段,所以与居住区中的其它空间相比,“节点”的景观处理会更加精细。
(3)道路景观。居住区的交通系统是车行系统和绿色步行系统的叠加,呈网络状分布。从美学角度说,与直线形道路相比,曲线形道路所呈现的是不对称的画面构图,随着视点的移动,景观逐渐展现,更具含蓄美。
2.注重景观的“时间性”设计
绿化以常绿为主,增大乔木种植数量,特选常绿大树冠香樟为骨干树,辅以灌木花卉坪翠竹。在植物选择上注重其观赏性、多样性和地域适应性,尽量考虑到花期交错、四季连续的品种搭配,形成层次感丰富、高低错落、色彩纷呈的绿化景观,满足不同季节都有景可观的要求。
3.注重环境景观的共享性
在规划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所有的住户均能享受这些共享资源;其次要营造围合功能强、形态各异、环境要素丰富、安全安静的院落空间,达到具有归属感的良好效果,从而创造温馨、朴素、祥和的居家环境。
4.注重环境景观的文化性
崇尚历史、崇尚文化是近来居住景观设计的一大特点,开发商和设计师开始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区建筑和环境景观,开始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设计和策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与文化的延续性。
关键词:消防车取水口,消防车取水井,消防用水量,虹吸。
1.前言
在当前建筑给排水设计中,消防给水的设计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一项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中消防给水设计部分往往占了相当部分的比例,因此解决好消防给水问题是建筑给排水设计过程中的重要一个环节。消防车取水井作为消防给水的一个设施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常常会碰到,本人就以工程设计中的心得,谈一谈消防车取水井的设计。
关键词:社区 经济体制 信任机制
一、引言
当前各国的经济体制主要由市场和政府这两大组织形式构成,不论是市场还是政府,对经济的作用是显而易见。市场通过自发的交易来协调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消费,通过价格信号来协调人们的逐利行为从而使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而政府则是通过其拥有的合法的强制力来对经济进行调控,配置资源。有些商品如国防,监狱,道路等是无法通过市场来提供的,只有通过政府通过税收来提供。
而经济学界对经济体制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对市场作用和政府功能的研究上。不论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还是凯恩斯的政府干预,不论是以哈耶克、弗里德曼、卢卡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学者所主张的自由化、强调市场自由、反对政府对经济的任何形式的干预,还是以萨缪尔森、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学者以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为前提,提出市场往往会出现失灵需要政府力量进行调控的主张。这些研究虽然对市场和政府的侧重点不同,但是仍然只是局限在市场和政府这一二元经济体制中。
当前经济学界对社区经济的研究相当少,其作为发展经济学的前沿研究也就在速水佑次郎和神门善久的《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有过相对系统的论述。在世界各国的实际经济活动中,社区经济仍然没有得到重视。而社区经济对于市场和政府的补充作用是明显,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助力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将强对社区经济这块领域的研究,从而为各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二、社区的界定
由于当前社区经济仍属于发展经济学的前沿性问题,对其研究的深度广度都还不够,对其定义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在Ron Shaffer, Steven C. Deller, David W. Marcouiller的著作Community Economics: linking theory and practice中对社区的界定则是:社区它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个多方面的组织,它并不局限于解决贫困问题,也不是工业招聘的同义词。社区与市场和政府两大经济组织体不同,它并不旨在利用资源以攫取最大的经济利益。社区提倡合力克服危机,并且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它的核心主旨是全面参与解决失业、贫困、环境退化以及社会控制力丧失等问题。
在速水佑次郎和神门善久的《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对社区做了一个抽象的定义:社区经济是在相互影响密切的基础上通过相互信任联系在一起的一组人。从理论上讲它可以是一个家庭,也可以是一个村庄部落、工作场所、母校、教堂或是消遣俱乐部,甚至可以是一个国家或是整个地球。社区是在加强人际关系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引导社区成员自愿合作的组织,它是在协商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来实现劳动分工和资源分配的。
三、社区经济体制的相对优越性
我们通过博弈论中简单的囚徒困境模型来展开论述。
图1中我们假设的是两家进行一次易的企业(甲和乙)采用的两个战略(即合作与违约)的损益矩阵。在矩阵的每个单元格中,上行的是甲企业的损益,下行的是乙企业的损益。如过甲企业和乙企业都选择合作,那么他们都能获得3单位的利润。如果甲企业和乙企业都选择违约,那么他们将获得-2单位的利润(即亏损2单位)。如果有一方选择合作,另一方选择违约,则选择合作的一方获得-5单位的利润(即损失5单位),选择违约的一方获得5单位的利润。我们现在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若乙企业先选择合作,那么对于甲企业来说选择违约策略是占优策略,因为此时甲企业能获得5单位的利润而继续合作只能获得3单位的利润;若乙企业先选择违约,那么甲企业肯定是选择违约策略,因为此时违约所造成的损失是2单位而继续合作则是损失5单位。同理,如果甲企业先行选择,乙企业也会做出上述策略。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甲企业和乙企业都见选择违约,每家企业都遭受2单位的损失,尽管双方合作会给每家企业带来3单位的利润。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在缺乏充分信任和信息的市场中,要建立起合作关系是相当困难的,这就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那么单纯的市场体制作用和政府体制作用能否解决这个信任问题呢?从理论上说是完全可以的,但是所花费的成本是巨大的。我们从市场机制作用来看,一般都是通过签订书面协议来规避违约,达成合作。如果书面协议中能够很详尽的规定出各个细节问题,同时在发生违约时可以向法院等第三方请求调解,那么可以防止上述困境的发生。但是一般来说,影响交易的因素很多是偶然的,而“有限理性”的人类是不能事先对所有的偶然性事件都作出相应的对策和书面协定[1]。特别是对于技术上相对复杂的新产品来说,研发过程中的偶然性更大,根本无法作出全面而详尽的书面协议。因此单纯通过市场体制是很难克服上述困境的。
我们再从政府机制作用来看,一般通过法院等司法机关来严厉打击违约行为,从而克服上述困境,使交易双方达成合作。但是这看着可行的行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又是困难重重。首先,立法就如同上述签订书面协议一样无法达到全面而详尽的程度。其次,第三方调解,特别是正式的法院程序调解所要花费的成本是巨大的。而在发展中国家,其交易一般都是小规模的,所涉及的金额一般较小。因此通过法律手段来调解显然是不合适的。
显然,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无法很好的解决上述的囚徒困境。但是,通过社区机制却可以很好的解决。如果甲企业和乙企业是同一个社区内部的,由于社区是一组相互影响密切的人所构成,他们之间容易产生信任机制,因此也就不存在主观的违约风险。当发生突发偶然情况时,甲乙企业也会如实的重新谈判,以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如果甲企业在某一社区内部而乙企业则在另外一个社区内部,那么由于社区内部的成员是信息共享的,甲乙企业完全可以根据对方企业以前同本社区其他成员的交易情况来分析是否与其交易。也就是说此时的社区机制将上述简单的一次性囚徒困境改变成为一个随机结束的重复博弈模式:第一阶段采取合作策略,在第t阶段,如果前t-1阶段的结果都是(合作,合作)的,则继续采用合作策略,否则就停止交易。通过社区机制,这前t-1阶段的结果完全可以通过本社区内的其他成员提供的信息来确定。速水佑次郎曾指出“从道德感情和风险两方面来看,那些基于信任而从交易中受益的人不愿和他所知道的曾经背叛过其商业伙伴的人打交道。在人们相互联系密切、信息高度分享的紧密的小心社区里,这种被社会轻蔑和排斥的成本将会特别大。对社区的社会约束力的担心越强,同一社区成员间确立的承兑合约的惯例就越稳固。如果特定个人间的相互信任因此被提升为一种社会的道德规范,就可以大大节约交易成本。”[2]
六、总结
社区经济体制作为一个古老的形式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以至于当前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仍然是少之又少的。然而,社区在共享信息、构建信任机制方面的作用却是显著的。社区经济体制对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经济体制的补充作用也是令人瞩目的。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本国独特的文化和社会传统寻找一个社区、市场和政府连接的契合点,从而是本国的经济得到长足而稳定的发展。
注释:
[1]Williamson, O.E.(1975), Market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 A Study in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l Organizations(New York: Free Press)
[2]速水佑次郎 神门善久,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参考文献:
[1]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发展经济学――从贫苦到富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迈克尔P.托达罗,斯蒂芬C.史密斯.发展经济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
[3]罗伯特.帕特南.独自打保龄――美国社区的衰落与复兴[M].北京大学出版社
[4]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三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街区,传承,文化内涵,景观
[ Abstract ]: every city has a historic cultural city, is the culture container. City culture should be covered in every corner of the city, including city landscape. A given culture landscape is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harmony, is the public to accept. Nanjing south to catch hall cultural street landscape design based on history and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without losing the flavor of the times, we should learn from.
[ Key words ]: block, heritage, culture, 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1前言
提及街区景观,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街区到底是什么概念。当现代化的都市节奏吞没了我们曾经关于胡同、大院生活记忆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正在一点一点被掩埋。传统的入户式的交流方式已经不能够被现代人所接受了,因此,人们需要一种新的交流模式,这就是街区。
然而,纵观现在被现代化高楼大厦所充斥的城市,很难找到能够供人们休息交流娱乐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间轰隆的机器声不仅仅吞没了我们的记忆,也在一点点吞噬着我们的城市历史文化。
社会的进步给景观设计师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和广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挑战。全球化的进程所带来的是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矛盾,在保护好历史古迹的同时,发展创造适合我们新时代生活得景观作品是每一个设计师所面临的课题。
本学期的园林综合STUDIO,我们对校园进行了环境改造。在前期的调研过程中,我发现,我们的校园景观其实也缺少一种校园文化的底蕴,并且缺少能够供学生交流的公共空间。我想,一个没有以地域文化作为设计背景的景观只是一个躯壳而已,经不起时代的考验。在做每一个景观规划的时候,我们都应遵循着一个设计原则,那就是充分认识项目的本质特征,有效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将功能和艺术及维护密切地结合起来,以创造出个性化、本土化的并具有时代特征的景观作品。
下面,我想赏析一下由荷兰尼塔设计集团主持规划的对南京南捕厅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
2项目背景
2.1城市背景
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与更新一直是南京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散落在南京各城区的历史风貌区与环状的明城墙风光带以及民国、明故宫、南唐三条历史轴线一道,绘就了脉络清晰、泱泱大观的南京历史文化地图。
南京共有10片这样的历史文化风貌区:颐和路、梅园新村、复成新村、慧园里、甘熙故居……本世纪以来,南京本着整体保护、修旧如旧、用活用好的思路,对历史街区进行了创造性的保护更新。这使得南京从单个的文保建筑保护,延伸到历史轴线的保护,进而扩展到整个风貌片区、历史街区的保护。风貌浓郁、街坊整饬的历史风貌区,成为文化南京的闪亮名片。
甘家大院是老城南整治最大的亮点。有“九十九间半”之称的甘熙故居,是我国大城市中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的清代中期民宅。2001年,南京曾抢救性保护甘熙故居,腾迁住户,开发为南京收藏民俗物品,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民俗博物馆。2006年5月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重新命名为“甘熙宅第”。然而甘熙故居的周边环境,与其作为“国宝级”文保单位的地位极不相称。故居周围建筑历经时代变迁,风雨沧桑,年久失修,原来典型的江南风格的街巷和建筑美感已经荡然无存。
2.2基地概况
景观设计前期对场地的分析不应仅仅局限于场地本身,而是要包括更大范围的土地。
南捕厅历史文化街区地处南京老城南部,是体现古都南京历史文化特色的重要历史地段。区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熙故居”。街区临近新街口商业中心,以及瞻园、夫子庙、中华门、朝天宫、莫愁湖等名胜古迹,区位条件良好,保护利用价值高。
南捕厅历史文化街区三期项目位于街区东南片,东至城市主干道中山南路,北至平章巷路,西至老坊巷,南至升州路,规划范围约2.5公顷。
南捕厅三期项目作为南捕厅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围绕甘熙故居进行的保护性开发项目,总体功能定位是融入传统特色的现代文化商业街区。街区建筑布局为院落街巷格局,建筑风格为具有传统 特色的“新中式”。
2.3功能定位
南捕厅三期项目面朝中山南路现代商业区,背倚甘熙故居历史名宅,是南京老城内又一处集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为一体特色街区。
围绕甘熙故居,基地北部――内向庭院建筑群组成的创意园区
基地中部――条形建筑为主,主要为企业会所
基地南部――院落与街巷布局的建筑
功能以餐饮为主体,混合购物、办公、酒店等其他业态,打造金陵特色的历史文化风尚街区。
3景观设计赏析
3.1设计理念赏析
设计者以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切入点,并结合街区建筑风格、功能使用等因素,通过景观环境设计,将传统与现代、建筑与环境相互融合,打造了一处既具有文化底蕴,又流露时尚气息的整体环境。我想,这正是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我们不能把设计思维局限于传统的视觉空间。人们对景观的期望在不断提高,景观设计的范畴已经扩大到对整个生态环境和生活空间的改造以及对整个城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利用。
3.2设计表现手法赏析
与周围的自然和谐的景观才是真正自然的。对于文化街区景观,能够与周围的历史传统文化相辉映的景观才是和谐的。
设计师选取门、厅、堂、园、廊等典型传统建筑空间形式,与甘熙故居有机地融为一体,毫不突兀,并且使传统建筑的室内与室外空间、公共与私密空间相互融合,既将建筑空间环境化,又将环境空间建筑化。
景观元素不只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石材与各类植物的配置,更深层次地挖掘场地的历史文化沉淀、环境的限制因素及人的体验尺度,以现代的手法重新定义和诠释。如特色高杆灯、月洞门、竹篱强等,在文脉传承中不失现代感的造型追求。
3.3景观设计元素赏析
3.3.1“门”的元素
门的元素主要体现在南部广场空间,形成标志性的入口区域。
以月洞门作为景观空间界定,将现代都市与传统民居巧妙的衔接在一起。月洞门轴线两侧分别布置不同功能分区。以月洞门作为景观空间界定,引导视线,强化主入口的场所性。入口阵列的灯具设计,把具有传统文化意义的元素和符号灵活运用于景观小品中,既丰富了景观小品的形式,又把文化表现于现实生活中,作为街区的标志出现。
3.3.2“厅”的元素
借助于建筑“厅”的概念,展现其功能,空间不大,设计需要一定的弹性,满足进入街区的半私密性要求。
“厅”位于保留的民国建筑一侧,是精品酒店的一个重要出入口。设计中并没有大肆渲染中式园林气氛,而是使用与“门”相似的阵列灯具和大面积的水面作为设计中心,使人在不经意间得到现代的景观体验。
3.3.3“廊”的元素
“廊”分为窄、宽两类。
较窄的“廊”,由建筑围合形成,强调通过性,在建筑立面上装饰,形成窄巷空间的特色,加强领域私密性。较宽阔的“廊”,用于连接各广场空间,并使其成为室内空间的延续。
作为商业空间向外延伸的通过性空间,采用景观元素设置框景效果,以小见大,丰富空间层次,庭院植物与建筑门窗巧妙结合,塑造框景。内街绿化采用竹子与粉墙相互掩映,作为院与院的间隔。在尺度较大的空间内,增强场地的使用弹性,白天是通道,夜间可以转化成露天的咖啡吧或是建筑后花园。
3.3.4 “堂”的元素
传统建筑院落以“四水归堂”形成景观精神文化。景观设计中,在该空间依据建筑形式,应用“四水归堂”的情感线索。通过空间的划分,构成不同的功能分区,满足现代商业的需求
3.3.5“园”的元素
“园”为内部广场空间,由于周边建筑功能属性关系密切,相对稳定,因此可以营造广场本身特色,形成景观焦点。
作为街区内最为开放的空间,设计方案赋予“园”空间更多可变的弹性设计,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园,它提供了公共活动开展的场地。此处区域可以供人们进行交流休憩、休闲娱乐。
4感悟
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文化底蕴深厚,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是一个很奇怪的社会现象是,有些开发商却对外国的文化有一种偏执的追求。法式的蔚蓝海岸,意大利的美丽的小城,普罗旺斯的度假村……他们真的适合扎根于我们这座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吗?
中国有这么好的文化,其实更应该从自己的文化中去发掘属于自己的风格。我们做设计,应该尊重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不仅仅是做具有视觉效果好的景观,更要做具有文化内涵,满足人们需求的景观。
天安门一带,政治氛围十分浓烈,建筑不仅大气磅礴,而且传统文化气息很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视自然之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体现在景观上,即最好应不露痕迹地融入周围环境,既让人眼前一亮,又不觉孤立突兀。美国社会学家,城市规划师刘易斯芒福德曾说过一句名言:“城市是文化的容器”。
作为北京甚至中国的代表长安街,聚集了北京大多数代表性建筑:体现当代西方文化的西单文化广场,炫耀资本的东方新天地广场,前卫怪异的国家大剧院,以及不断刷新北京城市高度的中央商务区……长安街用全部空间来压缩历史,更新记忆。
运用景观传承文化,运用文化指导景观设计,这才是我们应该好好解读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中外景观――城市街区景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 景观之道――景观设计理念与实践,李建伟主编,EDSA Orient组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