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35: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社区治理基础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社区治理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全球治理委员会于1995年发表的研究报告《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中,对治理做出了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概念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 治理理论打破了社会科学中长期存在的两分法传统思维方式,强调管理是一种有效互动的合作过程,认为公民社会也是合法权力的来源,同时,治理也是当代民主的一种新的形式。
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单位制的解体,街居制向社区制的转变,政府主导下的传统社区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有效解决城市社区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正是在此背景下,社区治理应运而生。在社会资源的配置过程中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使得国内外学者纷纷将希望寄于治理理论,而建立在国家和市场基础上的有效的治理--善治--是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不足的有效手段。善治是一种最好的治理方式,是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因此社区治理的现实意义即是走向善治,实现合作共治。
二、D市城市社区治理的实证研究
1.调查方法
本文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电话采访和走访民政局相关部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科、社会组织管理科、社区管理办公室)、查阅D市政府信息公开的政策文件和在典型社区(二女桥社区、望海社区、新坝社区)发放调查问卷(对象为社区居民,纸质调查问卷60份,电子调查问卷40份,回收问卷94份,其中有效问卷92份)等形式对D城市社区整体情况和典型社区进行统计分析和实地调查。
2.调查背景及概况
近年来,D市以“组织和谐、文化和谐、利益和谐、人际和谐、环境和谐”为根本出发点,以创建“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为目标,不断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截止2013年5月,D市全市辖14个镇,368个村委会(其中含75个农居),42个居委会,总人口115.23万人,总面积23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1.6万亩。目前,市区现有5个街道、22个社区,常住人口21万人,市区建成区面积26平方公里。先后创建省级文明社区2个、和谐社区3个、民主法治示范社区10个、绿色社区3个,地市级社区建设示范社区17个。《D市“一委一居(村)一站一办”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到2013年,D城市社区全面建立“一委一居(村)一站一办”社区管理新体制,农村社区达标率达80%;到2015年,农村社区“一委一居(村)一站一办”达标率达100%。2013年D城市社区已全面建立“一委一居(村)一站一办”社区管理新体制,农村社区达标率达82%,已达《办法》规定水平。
3.问题及原因分析
D市城市社区在组织架构、规章制度、人事管理安排、公共服务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现代社区管理的标准,但社区治理还未在这个长江以北县级市中唯一的中等城市里深入人心,与已在全国很多城市得到良好实行的成熟社区治理机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社区治理主体单一。在D市城市社区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社区问题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而社区治理的主体仍然停留在政府“一家独大”的局面,政府全能型的主导地位并没有改变,政府部门对于社区方面还没有实质性的放权,只是交给社区居委会来承担社区管理的相关工作,忽视了社区中其他治理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D目前在民政局登记备案的社区民间组织有30余个,而实际上这些民间组织与社区的联系仍然是停留在书面层面,实际操作意义上能够真正起到社区治理主体作用的社区民间组织少之又少。社区居民也因为“熟人社会”的逐步瓦解而很少参与社区治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不高。缺少了社区居民和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等社会团体的力量,便缺少了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与合作,公共利益不可能在这样的模式中最大化。
(1)智能化对讲系统设计
在住宅小区中,智能化对讲系统是为了实现业主与访问者之间的有效连通而规划的程序。针对住宅小区的安全设计而言,智能化的对讲系统是其安全保障的第一环节。其主要设计的区域包括小区门口、每个单元楼层入口处及住户门口。在小区住宅各个入口设置可视化对讲机,在确保业主识别访客身份后,进行自行开门控制。同样在单元楼层的入口处及住户门口也需设置相应的对讲机,在业主房间内部设置可控终端,保障用户能够根据人脸识别、指令识别来控制访客权限,保障小区安全。
(2)智能监控系统设计
为给广大住户提供安全、舒心的居住环境,首先必须保障其居住安全,因此,必须建设智能的监控系统,由监控前端反馈图像资源信息及相关信号传输。在小区重要的安全防范区域设置闭路监控系统,特别是针对车库入口、车道、电梯内部、主干通道等区域必须建设完备的监控体系,并根据实际操作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监控器,并对监控区域进行实地考察,确保无监控盲点与死角。
(3)门禁智能管理系统设计
在小区住宅中,门禁管理系统一般设定于各楼宇单元的门口,主要采取刷卡识别的身份验证形式,实施严格的内部人员的规范准入体系,保障其住宅安全。
(4)车辆管理系统
由于住宅小区内部业主较多,且其组成成分各不相同,工作性质不一,车辆的出入也并无一定的规律性,因此,为保障小区的安全秩序,防止非法车辆流入,必须建设智能化的车辆管理系统,对小区内部业主的车辆信息进行登记,设置智能识别标示,对固定车辆设置稳定卡,对临时进入的车辆则设置临时卡,进行严格的身份识别及图像认定,实施一卡一车的原则,从根本上杜绝安全威胁。
(5)住宅周边防盗报警监测系统设计
在智能化的住宅小区设计中,设置周界报警系统,能够有效防止外部不法人员的闯入,减少小区周边潜在的安全隐患。住宅周边防盗报警监控系统主要是由红外探测设计组成。它能够实现自动勘测的功能,并进行智能反馈,联动其他报警装置,进行信息传递,实施传播警报信息,便于采取针对性的安全处理措施。
二、住宅小区智能化设计的施工管理
1.施工准备
由于住宅小区智能化的系统设计技术含量较高,为保障施工质量,必须在建设初期,进行良好的设计规划。具体从住宅实际情况出发,设定好系统中程序设计的先后顺序,同时创造高素质的施工队伍。在施工前对项目设计图纸进行全方位审核,若发现与实际情况不符,则需要及时修改。确保图纸上各项技术参数与指标满足施工要求。另外,在制定施工具体计划与工程预算、周期预估等方案时,需要对实际住宅小区情况进行考察,做好人员准备、设备购置及材料安排工作,确保智能化小区建设施工能够顺利进行。
2.线路敷设
在智能化的小区住宅设计中,大多线路属于弱点体系,因此需要将其施工程序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主线方面的施工,其次便是智能化管理系统的施工。主线部分的线路埋设的施工可以选取常规的施工单位,而针对技术含量较高的智能化管理系统的施工则需选择专业的施工单位,制定严格的线路布线计划。同时还需确保两者之间能够达到有效互通,明确双方的职责要求,确定好整体施工方案。特别是针对施工交界处的供电线路布置、管道敷设等工作,需要双方的友好配合,制定规范化的施工顺序,避免出现管线相交问题,进而引发安全事故。另外,针对不同等级的电压线路,采取不同的线槽敷设方案,对具体线槽的两端实施保护措施。将智能化系统中的电源控制、信号控制等线路设定单独敷设的通道,分离其强弱电流,减少电磁之间的相互干扰。
设备安装
智能化系统中设备的安装同样包括前端与中心设备两个方面。在前端设备投入安装前,必须核对项目设计要求与图纸的设计,确保其各项标准能够满足建设要求。除此之外,还需对设备的可靠性进行检测,保障其能够正常使用,并对相关线缆的性能进行综合考察,从整体上为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在中心设备安装时,则需确保其整体设备均安装于监控中心的部位,各类线缆分布整齐统一,独立且不会对其他线路造成干扰,确保设备安装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三、结语
关键词:矫家河城区段;河道治理;生态治理。
城区河流是城市中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城区河流的治理,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的整体面貌和生态环境,在提倡“人水和谐”的今天,城区河流治理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新的要求。矫家河是流经龙口市城区的一条重要河流,因此,对矫家河城区段进行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河流基本情况
矫家河是龙口市境内第一大河――黄水河的二级支流,发源于龙口市南部祁家村一带,干流总长16km,流域面积24.88km2,河道平均宽度10m,流经龙口市东城区西部,是我市城区的重要排水河道,城区多半及整个东江工业园的雨、污水都排入其中。矫家河流域内河道窄而浅,属典型的雨源山溪性河流。暴雨强度大,洪峰持续时间短,河水暴涨暴落,很容易形成洪涝灾害。
2 存在问题
2.1 达不到排涝要求
多年来,矫家河由于缺乏治理,存在严重的问题:一是河道内杂草丛生,垃圾成堆,造成河道淤积,排水不畅;二是岸坡受到人为破坏、侵占,岸坡冲刷破坏严重,有些河段甚至没有岸坡,河道断面极不规则,安全隐患极大。随着新城区的建立,河道已经达不到十年一遇排涝标准。
2.2 生态环境恶化
沿河村庄垃圾均弃置于河道内,致使河道恶臭难闻,流域内水资源污染严重,给沿岸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生态环境日渐恶化。
3 治理必要性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城市暴雨内涝灾害日趋严重,内涝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必然也不断增加,提高城市排涝标准已成为城市防洪建设中的紧迫任务。
现代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人们对居住环境也有了更高要求,为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对矫家河城区段采取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进行治理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对有效地改善矫家河生态环境,提高河道排水能力,建设新社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遵循原则
矫家河流经龙口市城区,因此,对城区段进行治理时,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旧的模式,要结合实际情况,突出特点,遵循以下原则:
(1)按照河道排水规划满足于城镇总体规划的原则,做到既要局部服从整体,又要突出河道排水的重要性。
(2)河道治理以岸坡护砌为主要内容。
(3)坚持河道治理与生态环境相结合,遵循生态自然、人水相亲,以达到控制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和美化环境的目的。
5 河道治理
5.1 工程设计标准
本次矫家河治理段经过龙口市城区,承担着龙口市城区排水任务,考虑其保护对象的重要性,确定黄水河矫家河支流段治理工程设计排水标准为10年一遇。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该工程等别为Ⅳ等,主要建筑物为4级,次要建筑物为5级。
5.2 设计洪水
本次城区段河道各分区设计洪水分别采用实测暴雨法和暴雨等值线图法两种方法进行计算,流域内设计暴雨时程分配采用胶东半岛一小时雨型,汇流计算采用山东省综合瞬时单位线法推算。
通过对洪水计算成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进行综合分析评定,确定采用实测暴雨法的计算成果作为本次初步设计的设计洪水。各分区设计洪峰流量计算成果见下表:
矫家河各断面10年一遇设计洪水成果表
控制断面 单元名称 设计洪峰流量(m3/s)
牟黄公路至府北一路桥 1、二官道桥上口 38.2
2、府北一路桥上口 51.0
3、府北一路桥下口 24.8
二官道下游左岸支流 4、支流入干流口 11.8
府北一路至松韵小区北 5、松韵小区北 29.3
分流段 6、府北一路桥至龙门小区 26.2
5.3 断面设计
为了使矫家河治理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按照龙口市新城区规划,本次河道治理,部分河段维持原河道走向不变,河道断面清扩,其余部分将原河道进行改道、分流,按新城区规划的河道走向,改变原河道方向,以期达到最佳的排水效果。
根据实际地形和城市排水要求,本次治理段河道包含两种断面形式:矩形断面、梯形断面。
矩形断面为浆砌石直墙,方块石镶面,块石填腹,基础为浆砌块石,压顶为C20混凝土预制块,墙后间隔10m设排水反滤体,上下共两排,三级反滤由外向内为中石子、小石子、粗砂,排水管为φ50塑料管,间隔15m设沉降缝。
梯形断面岸坡护砌采用干砌方块石,护砌坡比1:2,护坡石下设碎石垫层和一层规格200g/m2的土工布,土工布下为砂垫层,基础为浆砌块石,护坡顶为浆砌块石齿墙,压顶为C20混凝土预制块,护坡压顶后设0.6m平台,按1:2.5放坡至岸顶。岸坡护砌以上部分坡比1:2.5,为生态混凝土护坡,撒适宜本地生长的草种。
河道断面形式及要素见下表:
河道断面形式及要素统计表
桩号 比降 断面形式 河底宽(m) 岸顶高(m) 护砌标准
0+000~0+350 6.5‰ 矩形 5 34.32~35.6 浆砌方块石
0+350~0+572 5.6‰ 梯形 4 32.9~34.32 干砌方块石
0+572~1+387 4‰ 梯形 6 29.1~32.9 干砌方块石
1+387~2+195 3‰ 梯形 8 26.5~29.1 干砌方块石
2+195~3+150 1.6‰ 梯形 6 26~26.5 干砌方块石
3+150~4+505 1.6‰ 矩形 6 24.19~26.36 浆砌方块石
分流段0+000~0+295 2.2‰ 梯形 4 26.43~27.07 干砌方块石
6 生态治理
6.1 治理目标
在“玉带绕城,清流迎翠”的主题理念下,将整治与城市滨水区域开发、景观设计有机融合,以河道整治带动新城的建设,创造出现代都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具有现代文化特征的城市生态景观滨水岸线,提高城市环境品质和生活质量,提升龙口新城的城市形象。具体而言将达到以下目标:
生态规划目标――建立连续型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净化水质,创造清澈透明的水流、水道及岸边动植物生息的绿地,建立矫家河生态廊道,发挥矫家河在城市生态体系中的作用。
景观规划目标――通过连续的滨水步道串联面向河道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绿地景观,水域与滨水活动空间充分交融,形成多层次的水绿景观效果。
城市规划目标――释放矫家河及沿河滨水地区的潜能,沟通水道与相临社区,引导周边地区的开放模式,打造城市水客厅。
6.2 景观分区规划
整个用地功能以城市开放绿地为主,并在体现历史文化底蕴、现代都市精神、防洪治涝、娱乐休闲等多方面发挥作用。因此,根据河道周边城市规划的区域特点,河道景观规划分为三个设计区段,分别为:魅力城市段、活力城市段和文化城市段。
1、魅力城市段:提升周边社区的景观品质,做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2、活力城市段:结合自然环境,创造面向河道的繁华热闹的街区面貌,展现城市的现代活力。
3、文化城市段:引导轴线景观,融入历史文化,形成新城绿轴末端的完美景观节点。
7 结束语
对矫家河进行改造,使其形成四季分明、林相丰富、多彩多变、亲水亲绿的现代城市滨水风光带,建成集市民休闲、活动、交流、健身、水上娱乐等活动于一体的重要绿色生态景观长廊,为河流赋予了更加强劲的生命力,为城市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羁縻制度;经济视角
羁縻一词首见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盖闻天子之于夷狄也,其义羁縻勿绝而已。”[1](p2322)羁縻的本意为对牛马的束缚,可引申为怀柔、抚绥之意。自西汉以来,羁縻制度经历了边郡制、羁縻府州与册封制和土司制三个阶段。[2](p24)在《新唐书・地理志》中这样说:“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3](p1119)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对此大力发挥,把它概括为:“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即其渠帅而用之”的方针。[4](p35)
可见,羁縻制度是统治者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一种特殊的管理制度,它以“羁縻”政策为指导,以土官统治为基础,由少数民族的酋领世领其地,世长其民,对朝廷表示臣服,而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不进行直接的管理,日常事务由当地的少数民族政权来实现的一种宽松的民族政策。
历朝历代都注重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唐朝初期,为了尽快恢复社会生产,面对周边实力在不断增强的少数民族政权,唐朝在处理东北、西南、西域等少数民族问题,通过通使、和亲、册封和互市等政治和经济手段为主,武力威慑为辅的策略,对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政权进行招抚,积极推行羁縻制度,从而达到“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目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形态。唐朝建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经济凋敝,百姓疲敝,众多的地方割据政权也随时威胁唐朝脆弱的统治。首先,唐初的经济实力,不可能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进攻,面对这些问题,统治者必然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新生政权,这反应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主要是采取较为缓和的羁縻制度。其次,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使得统治者注重对这一地区的管理。西南地区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物产状况以及人口等众多因素使得统治者注重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因此唐初在这一地区积极推行羁縻制度。
西南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气候温润,雨热同期,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优越的地理环境,是西南地区物产丰富的一个重要的自然因素。
在农业上:四川地区的开发较早,社会经济相对发达,部分地区处于成都平原,水利灌溉系统较为发达,使得成都地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天府也。”[5](p3134)农田水利发展迅速,许多的灌溉工具和水利工程也运用到了农业生产中。筒车在西南地区运用较为广泛,“川中水车如纱车,以细竹为之,车首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6](p81)这样有效的保证在旱时农业能够保收增收。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人口的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唐人陈子昂曾说:“蜀为西南一都会,国家之宝库,天下珍货聚出其中。又人富粟多,顺江而下,可以兼济中国。”[7](p673)
农业的发展,促进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繁荣,使得社会产品丰富起来,商业交换的产品数量和种类相应的增加。“隋唐时期,由于全国统一和交通运输的通畅,地区间的商品交流活跃,进入市场的商品种类非常多,主要是土特产品和手工业品”,[6](p298)手工业也出现了地域的分工,四川的井盐也成为了市场上的热销产品。在社会文化用品上:“四川提供的纸张品种很多,有麻面纸、屑末纸、滑石纸、金花纸等十余品。”[6](p299)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
手工业、商业的繁荣进一步促进城市大的发展,在农村,草市的兴起也是商业经济繁荣的表现,商业经济已经从城市发展到农村。“唐代的草市都是因商业的需要在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交易市场,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就形成一定规模的商业区。如四川彭州唐昌县的建德草市,起初只是照顾来往而无处投宿的商人而建立的,后来则有旗亭、旅舍、房屋相连,货物中也有珍贵商品。”[6](p299)经济的繁荣发展,也依赖于交通条件的巨大变化,唐时期,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通往全国的新陆路交通网,其中主要的干道其中就有西南道。水路通过长江水系可以顺利到达下游地区。同时“身毒古道”也经过西南地区,通过这可以到达印度。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方面,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文。富庶的天府之国孕育出了人们闲淡的生活态度。西南地区处于丘陵地带,气候湿润,多云雾天气,在横断山区、丘陵地带,大多适合茶树的生长。“在我国长江以南的广东、广西、四川、湖南、福建等地,也都先后发现了高度在10米以上生长数百年的野生大茶树,有的地区还发现了成片成林生长的野生茶树。”[6](p201)西南地区盛行饮茶之风,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对于茶颇有研究。陆羽的《茶经》内容广泛,涉及到茶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源、具、造、煮、饮、事、出、略、图等内容。唐宋期间,卖茶、贩茶的发展,出现以茶换马,西南地区的茶马贸易发达。明清时期,茶马古道盛极一时。
成都也成为了巴蜀地区的经济中心。在隋朝,它是水陆所凑,货殖荟萃的地方,所产绫锦,民闻天下。到唐代,其繁荣仅次于扬州,有“扬一益二”之美誉,成都也两次接纳出逃的皇帝,成为唐南京。可见,西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使得政府不得不重视对这一地区的管理,这也成为唐初在西南地区推行羁縻制度的重要原因。
此外,西南地区开发历史悠久,社会物产丰富。战国时期,李冰太守修建都江堰,灌溉便利,使得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因此,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三国时期刘备据蜀地,开发四西南地区,加强对该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使得西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他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特点和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孙权、曹操三分天下。西南地区可以说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在《元和郡县图志》中有关于四川各地向唐朝政府每年的贡、赋有这样的记载:
蜀州的“贡、赋:开元贡:罗十八匹,木兰皮,沙塘。”[8](p775)
嘉州的“贡、赋:开元贡:麸金。赋:小布,麻。”[8](p787)
戎州的“贡、赋:开元贡:葛五匹,宁布。”[8](p790)
松州的“贡、赋:开元贡:狐尾,当归,犀,牛酥。”[8](p810)
茂州的“贡、赋:开元贡:麝香,升麻。赋:麻布。”
悉州的“贡、赋:开元贡:麝香,当归,羌活,聱牛酥并尾。”[8](p817)
在《新唐书・地理志》中:
“厥赋:绢、绵、葛、宁。厥贡:金、布、线、葛、、绫、绵、羚羊、尾。”[3](p1079)
可见这些地区,地势复杂多变,植被较好,每年向朝廷上贡的货物当中有大量珍惜的名贵药材,另外,这些地区地理优越,朝廷每年可以获得大量的珍奇异宝。同时,这些地区的丝织业也相对发达,在上贡的物品中,葛、布、绢也较多,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些地区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同时说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此外,西南地区也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在这里生活着众多的民族。《史记・西南夷列传》载:
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在蜀之西。自冉彪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9](p2281)
《新唐书・南蛮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南诏,或曰鹤拓,曰龙尾,曰苴咩,曰阳剑。本哀牢夷后,乌蛮别种也。夷语王为“诏”。其先渠帅有六,字号“六诏”曰蒙诏,越析诏,浪穹诏,邓赕,施浪诏,蒙舍诏。[3](p6267)
还有名蔑,单单,骠,西原蛮,南平獠等众多民族。他们在这些地方生息繁衍,加强对这些少数民族的管理,有利于促进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发展和繁荣,促进少数民族的进一步融合。
由此可见,西南地区自身的经济发展,使得政府必然更加关注西南地区的发展。西南地区每年向中央的贡、赋,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以充实国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唐初经济的发展。同时,从反面证明,政府疏于对这些地区的管理,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物产、便利的交通条件、众多的人口因素,这些可以成为割据势力的有利经济条件,当地方的实力过于强大,必然会对中央政府构成强大的威胁,这是任何统治者所不愿看到的结果。这些成为统治者在西南地区推行羁縻制度最重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杨圣敏,丁宏.中国民族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3][宋]欧阳修,宋祈撰.新唐书・地理志.卷四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
[4]罗康隆.唐宋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羁縻制度述评.[J].怀化师专学报,1999年18卷.
[5][清]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转引自.中国全史・农业史・简读本.杜少陵集详注.卷十.春水.诗注.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7]转引自.吴存浩著.中国农业史.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
[关键词] 社区参与;731遗址;商业模式;利益相关者;对策
[中图分类号] F47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2-0075-02
一、旅游商业模式概述
(一)概念
根据被公众广泛接受的定义来讲,把支撑企业运行的各要素进行整合,形成具有高度的核心竞争力的高效率系统,为客户提品和服务,以达到长久盈利目标并最终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即为旅游商业模式。根据旅游产业的特点,将其商业模式分为收入模式、投资分期、营销模式、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开发模式及融资模式七大方面。
(二)研究现状
言而总之,目前对于旅游资源商业开发的相关学术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主要研究在信息时代旅游商业如何发展,在保护文化的原则下拉动产业发展进行旅游开发的商业模式和相关遗址遗迹类旅游商业开发模式等等。并且,我国从古至今推崇“以人为本”,我国的旅游业“以人为本”的发展宗旨与旅游的商业利益性开发的目的不具有一致性。显而易见,我国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社区参与理论的相关旅游资源进行商业开发的学术研究比较少见因此,基于社区参与理论来探究七三一遗址的旅游资源开发值得我们探讨,希望能够通过七三一遗址社区参与旅游的商业发展现状分析,找到合理的七三一遗址周边旅游商业模式,促进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周边旅游企业的合理开发与发展,打造周边商业的集群化产业,并最终拉动哈尔滨市平房区的发展和提高经济水平。
二、理论基础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够与遗址旅游地发展相互影响的任何群体或者个人。该理论认为企业在生产经营发展的各个环节要将政府、企业、消费者等所有的利益相关群体的利益分配和权力机制考虑在内。旅游企业在想要获得利润的前提下,挖掘开发遗址旅游周边有价值的旅游资源。政府与旅游企业的目标具有最大一致性,因此,政府与旅游企业应该形成稳定的互相支持合作关系。社区居民是旅游企业成功进行商业开发的前提保证,社区居民支持该项商业开发,并积极参与到此环节中来,例如为旅游者提供住宿,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及保证旅游者的基本生活需求以及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更好地保证了旅游者在该地旅游的旅游体验,能够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往该地,扩大客源市场范围。因此,社区居民与旅游企业之前应达成共识,互相合作,才能互利双赢。旅游者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利益在某些方面是相冲突的,旅游企业应当在在赢得游客满意的基础上,赢得旅游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保证可持续发展。
因此,近年来旅游发展更加注重结合共生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深入研究在遗址旅游发展过程中,平衡各相关利益者的分配机制,寻求一种互利双赢的旅游商业开发模式。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以及两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来保证各遗址旅游利益相关者稳定的有利共存的环境。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遗址旅游发展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共生理论确保了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共生条件,能够减少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矛盾。能够选择一种更好的模式,保证各方利益,形成稳定高效率的一体化关系。
(二)社区参与理论
社区参与是指权力人通过程序化的途径和组织,公开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过程。也是一种权力再分配过程,社区参与的表现形式有两种:组织化参与和非组织化个体参与。社区参与旅游能够扩大规模,增加旅游经济效益和减少负面效应。遗址旅游的商业开发难免会破坏目的地文化,社区参与旅游开发可以引入外资,增加旅游产品的开发,使得目的地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渠道,发展以人为本为思想的旅游业与中国传统理念相符合,能够得到公众的支持。
此外,社区参与旅游能够将旅游业与社区相衔接,带动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出现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收益分配机制的不公平,而且社区参与相对与外来者,更加注重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维持他们的生存环境质量。
三、七三一遗址开发和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七三一遗址概况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占地面积610万平方米。在二战期间,它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细菌研究和生产的秘密军事机构。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作为当今世界范围内保存下来的二战期间规模最大的进行细菌战研究和试验的遗址群,它同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具有同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其目的是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在此目的的牵引下,哈尔滨市及黑龙江省各级政府加强对731遗址陈列馆的建设改造,现已经成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一处爱国主义教育性质的红色旅游景点。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是连接旅游与文化重要的桥梁与纽带,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基地。
(二)七三一遗址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1.处于自发参与阶段,规模较小,单体参与为主要方式。现阶段,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遗址旅游现各利益相关者在某些方面的利益存在冲突。事实上,政府和旅游企业是遗址旅游地商业的开发、经营和管理的主导力量,他们在利益分配机制中占有一定的优势;由于当地居民是个体,在利益分配机制中不具有优势,导致提供的旅游服务并不能使旅游者满意,旅游者不能完全获得满意的旅游体验。而且大部分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中所占比例小,只有少部分的社区居民有能力提供旅游者所需要的优质旅游服务体验,并且保证能够持续经营和发展。根据实际访谈,大多数由于客源市场范围内顾客少或者经济来源不足以支撑其继续经营和发展而选择退出市场。由此可见,解决好遗址旅游地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是遗址旅游地商业成功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如果不解决好各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居民只能被迫退出市场而终止当前的利益关系。由此导致当前的遗址旅游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是不具有稳定性,即现有的组织模式是不稳定的间歇共生模式。旅游收益分配机制是不公平的,这种非对称互惠模式有利于政府和旅游企业获取了大部分收益,当地居民的利益不足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不利于遗址旅游地旅游商业发展。所以,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遗址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必须进行改善,从而建立一种更为稳定合理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发展旅游商业,形成规模庞大的社区参与遗址旅游商业圈。
2.深度和广度不足,无法形成与七三一遗址紧密联系的机制。七三一遗址周边商业以餐饮、住宿为主,以七三一遗址为核心的相关旅游产品有待进一步拓展。由于周边社区居民参与规模小,无法形成产业集群化效应。而且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均等,无法满足其利益诉求会导致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难以形成。因此,无法与七三一遗址的旅游资源形成紧密的联系,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
四、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首先,社区参与旅游商业的开发与经营发展,各个利益相关者主动参与,能够丰富该社区旅游的旅游产品类型和内涵。其次,社区参与能够平衡利益分配,维持稳定的利益关系和当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通过对七三一遗址旅游的开发能够意识到七三一遗址文化的重要性,有利于保护七三一遗址的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
五、七三一遗址旅游商业模式开发对策
根据实际走访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遗址具体情况,针对七三一遗址社区参与旅游的现状,从商业模式中的管理模式和开发模式,对哈尔滨七三一遗址旅游商业模式进行系统的研究设计,以此保证各利益相关者能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七三一遗址旅游开发中来,从而实现七三一遗址周边社区利益最大化,保证哈尔滨七三一遗址旅游不仅为旅游者所满意,更为社区居民所满意。
(一)管理模式
哈尔滨七三一遗址旅游管理机制体系内,政府作为七三一遗址旅游商业开发过程中的主导力量。一方面,遗址地旅游商业发展初期,政府应该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其管理职能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的条件,加大环境整治和宣传推广等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当地政府代表着社区居民的基本利益诉求,在遗址旅游开发过程中起着监督和管理作用。而且,政府参与到旅游开发活动中,能够为当地旅游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商。因此,结合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旅游周边商业开发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结合“当地政府主导、旅游企业主体、社区居民参与收益”的旅游开发理念,将七三一遗址旅游商业开发管理模式设计为当地政府、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三维一体的多元组织模式,让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提高社区参与深度。
(二)开发模式
相比于其他形式的旅游,遗址旅游的社区参与度不占据优势,社区居民有时无法参与和收益。在七三一遗址旅游开发中,由于其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又可将其定义为黑色旅游。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该类专项旅游的开发逐渐被重视。因此,应该依托于其黑色资源的性质,建设开发以死亡旅游为核心的组合产品组合模式,拓展遗址旅游的深度与广度,树立七三一遗址旅游品牌。例如,打造以化学实验为主题的体验式旅游,开展体验性旅游产品等,发挥其教育意义和宣扬爱国主义情怀的同时也普及了科学知识提高社区参与度,来形成旅游产业支柱。打造哈尔滨七三一遗址旅游的产业综合开发模式。
六、结语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体现,基于社区参与理论的商业模式是引导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 考 文 献]
[1]M.Blumer. The Social Basis of Community Care[M].London: Univin Hyman Ltd,1987.330-348
[2]王小莉,衣玮,林峰.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大遗址开发的商业模式探索[EB/OL].绿维创景,2010
[3]孙九霞,保继刚.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阳朔世外桃源案例内[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1):8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