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公共艺术空间范文

公共艺术空间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1: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公共艺术空间,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公共艺术空间

篇1

立式和镶嵌式公共艺术空间形态的要求有比较大的随机性,它们依托于环境,但可以适应的环境非常广泛,影响的场域的边界是非限定的。悬挂的公共艺术与空间的关联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空间是特定的,有尺度和形态的限定。“框架,或称边缘,固定了力场的范围,框架中的力场的意义梯度是朝向中心递增的。”[1]贡布里希对于图案的力场分析同样适用于悬挂的公共艺术,可以说,悬挂的公共艺术都有一个固定的框架,它与空间的图底关系是明确的。

2悬挂的公共艺术

2.1考尔德和悬挂公共艺术的开拓

美国雕塑家考尔德开启了悬挂的公共艺术的先河。考尔德1898年生于美国费城,早先是一位插图画家。20世纪20年代开始用金属丝进行装置创作,他受到构成主义和立体主义的影响,探索抽象的空间构成。考尔德作品的创新之处在于他的动态形式,而之前的雕塑均为固态形态。他的作品是风动的随机形态,通过复杂的结构使之处于动态中的平衡。考尔德雕塑艺术的特殊形式决定了他对空间的特殊要求,“活动雕塑变成了一种大型雕塑的风动机械。它那有力的,而且是很精确的呈均衡状态的圆盘,包容并限定了大片的建筑空间”。[2]考尔德接受过许多公共空间的设计委托。1952年,他为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大学城音乐厅制作了一件悬挂雕塑,巨大而又色彩鲜明的自由形状似乎是漂浮在半空之中,限定并增强了室内的建筑空间。1957年,他为纽约艾德威尔德航空港(今天的肯尼迪机场)制作的大型活动雕塑还挂在国际到达楼的大厅里。雕塑的结构由巨大的红色黑色叶片组成。这种空间悬挂雕塑的运用与空间结合的恰如其分,增加了空间表现力,为空间艺术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以空间的有机性见长,他借鉴了苏州园林的移步换景的空间处理手法,使馆内空间如同高低起伏的乐章。贝聿铭相信建筑需要其他艺术的支撑,这样才能赋予空间活的灵魂。“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贝聿铭已经感觉到抽象派雕塑可以中和自己冰冷的建筑”。[3]贝聿铭请来几位著名的雕塑家来为东馆创作作品。1972年4月,考尔德看了东馆的模型,就决定在紧挨入口内创作一件作品。后来因技术问题,几经反复,最后安装到了东馆大厅。我曾数此到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参观,发现有两件作品和建筑已经成为一体,一件是外面入口处的亨利•莫尔的《刀刃体》,另一件入口内庭的考尔德的风动抽象雕塑,它们展馆的有机部分,和其他独立的艺术展品是不同的。考尔德的作品悬挂在大厅的顶部,它与空间形成的力场控制了整个大厅。它像一位主人,而其他展品和观众一样是从考尔德的悬挂雕塑可以看到悬挂公共艺术的特征以及与空间的关系。虽然悬挂的公共艺术属于公共艺术,但它们有其独特的形式语言方式和内容,这是它们的悬挂方式所决定的。首先,悬挂的公共艺术适合抽象的形式和装饰性造型,而不适合主题性的写实作品,因为写实作品的形式发挥余地小,难以处理艺术品与空间的有效结合,抽象作品的形态的可能性就灵活得多,可以很好地发挥形式对空间的适应性。即使一些具象悬挂作品,也着重于其中的抽象形式构成,比如西雅图塔马特国际机场大厅的皮特•舍尔顿的作品《云和旧物件(cloudsandclunkers)》,云只是一个引发观众联想的主题,而形式上显然注重抽象的形式排列。(图2)在华盛顿大学图书馆的跨层大厅里的悬挂公共艺术是一群飞鸟,也是把飞翔的鸟群的作为和空间发生关系的整体。

2.2悬挂的公共艺术和空间应用

一般来说,悬挂的公共艺术都处于较为轻松的公共空间里,比如市政大厅、艺术馆、商业中心等。悬挂的形式决定了公共艺术的形式特征是要轻盈的,因为所服务的公共空间的精神属性要求轻松愉悦,而不适合严肃的沉重的主题和形式。装饰性的属性大于作为纯艺术作品的重要性。另外,悬挂的方式也有技术条件的限定,艺术品不能够过于沉重,安装的难度和安全系数也是必要的条件。悬挂公共艺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空间的装饰。SuperNatureDesign工作室前几年为上海TheNest酒廊设计了一件灯光艺术雕塑作品“FlyBeyond"。设计师将法国伏特加GreyGoose品牌图案里灰雁优美的飞行姿态与轨迹转变成一个带有光影幻觉的有机雕塑结构。雕塑的整体形态是由悬挂于酒廊天顶长11米镀铜主轴上的140片透明亚克力板组成,每片板材均刻有细微而又精美的曲线图案,以达到更好的灯光折射效果。一片片像似羽毛的透明亚克力板,诠释了其雅致的飞翔动态。

2.3悬挂的公共艺术的空间意味

大多的悬挂公共艺术形式没有一个明确的边缘,它和空间是互相渗透的。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指出,“至此我们就必须开始分析图底关系中的其他方面。当我在上面提到空间位置、轮廓线、密度等现象时,都是把它们当做静止的现象来看待的。然而,本书一开始就一直坚持了所有的直觉对象都是能动的这一观点,这就是说,一切知觉对象都应被看做是一种力的结构。依照这一原则,一个图形并不仅仅是一片静静地停留在基底上方空间中的一个具有轮廓线的区域,实际上,它总是积极地向外扩展着,有时闯入基底,有时越过基底。”[4]悬挂公共艺术通过重复、扭曲、穿插等方式,让形和空间穿插,每个形式元素会产生一个力的方向,使得艺术与空间在多角度多层次相互参与,创造的是整体的有意味的空间。悬挂的公共艺术对于空间的尺度和形态的要求比较特殊。它一定是一个边界限定的空间,空间要求大型化,有较大的广度和高度,二是空间有足够的变化。对一般公共艺术而言,任意的空间的尺度与形态都容易搭配相应体量的公共艺术。人对不同的空间感受是不同的,对与视平线高度接近的物体,可以处在较近的距离;而对于悬挂于头顶的物体,需要较远的距离才会感到舒适。在大型公共空间里,因为需要最大程度地利用地面空间的功能性,而墙壁镶嵌式公共艺术会破坏空间背景的整体性,悬挂的公共艺术越来越普遍,悬挂的公共艺术需要支撑结构,所以主要被安装于室内,当然,也有一些悬挂的公共艺术处于室外空间。但是,它们都有相对固定的虚拟空间。比如西班牙雕塑家齐力达的作品《水之颂》。(图5)、图5齐力达的雕塑《水之颂》这件巨大的水泥雕塑被吊装在包围水池的山崖上,山坳就是这件悬挂公共艺术的对应空间。我们能感受到作品对整个空间形成的力场。2007年2月,美国艺术家珍妮特•艾克曼为在温哥华举行的TED大会打造了一个700英尺长的大型悬空雕塑。(图6)图6珍妮特•艾克曼在温哥华的大型悬空雕塑700英尺长该雕塑将悬挂在温哥华费尔蒙特海滨酒店和温哥华会展中心之间。该雕塑用极其柔软的材料构成,结合科技和艺术,将呈现出星云的效果。她的作品使用彩色网状结构在空中搭建巨大的漂浮作品,材料柔软通透,可随风运动而自由改变形体,再配合灯光效果,炫目如极光。而在悬挂建筑主体之间的空间就是一个虚拟的封闭空间。

3结论

悬挂的公共艺术的独特性在于,其对空间形态属性的特殊要求,需要空间广度和深度超越一般的展示空间,而且是独立的,不适于多件作品的陈列,一般这些空间为公共服务功能的大厅,这使得作品的内容比较倾向于视觉美感本身。造型通过多维、变形、动态使其与空间互渗参与,结合成一个整体。

作者:乔迁 单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英)贡布里希(范景中、杨思、徐一维译).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72

[2](美)阿纳森(邹德侬、巴竹师、刘珽译).绘画•雕塑•建筑——西方现代艺术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384

篇2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环境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所谓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城市的开敞空间依据其权属性质可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同时,它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城市公共空间的创造是为了给人们的户外活动提供舞台,城市空间里的生活比城市空间本身更为有意义。人类需要交流、需要沟通,这就是公共空间形成的基础,由于人类的生活方式是既丰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因此它必然要求作为载体的城市提供各类适宜的场所。对于城市而言,这些场所不是别的,就是城市公共空间。它具有开放、公开的特性,是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空间。正是由于公共空间艺术的开放性,才使得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创作具有特定的语言要求,即艺术形式上的开放性、艺术变现形势上的通俗性、设计上的综合性。

二、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与环境

城市公共空间仪式的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是“天成之笔”,自古以来人类就与自然环境相容相生,中国古人利用自然环境应在理想意境。“尊重自然、研究自然、模仿自然、寓于自然”成为现代设计的理念。因此今天的公共空间应该关注自然属性的特征。提倡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宗教、民俗习惯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地区的特质。这些因素就形成了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文化环境。对公共空间艺术的创作与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的研究,这种互动性体现在文化环境的营造上,这样能强化场所特质,传递社会文化意义,引发环境使用者的共鸣与联想,使艺术品、公共与环境之间形成两性的互动,激发环境的生气与活力。文化环境因此得到营造。它的存在可以让生活于这个环境中的人去领略其精神,进而产生精神交流,将其纳入自己的生活,获得教益。它可以表现历史、人们的生活习惯、人文背景等。使其具有人性化的味道,让人们感到亲切。

三、城市公共空间的实用性和装饰性

进行公共空间艺术设计,要分析特性、作用与功能。实用性公共空间是公共空间分类中并服务于公众的空间,体现对公众的关怀。实用性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便利性满足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因此对此类设施的功能性设计是首要的,对物材料、结构、视觉感受进行反复的调整试验,使其符合人的使用习惯、视觉心理习惯。比如一些公共设施;人行道、天桥、地下通道、照明设施、护栏、指示牌、展示橱窗、候车亭、电话厅、报亭、邮筒、座椅等。而装饰性的公共空间艺术是为配合环境而进行的艺术创作。它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势,要注重自身的艺术价值,本质是环境设计的人性化的体现,在都市中存在很大的价值。每件公共空间艺术作品的放置并不是孤立的装饰,要考虑与其环境的关系,不仅是广场、街道、公园等都有不同的个性,其装饰效果也要满足人类的心理需要。

四、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人性化

通常所说的设计人性化、设计“以人为本”就是说设计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针对人类的各种需要展开的,这些需要不仅仅是物质生活需要,更是包含着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是设计本源的回归。所谓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就是如何通过构成城市空间的诸要素、空间表现特征、空间美学意义等几个层面体现人类的内在生活、精神需求问题。我们只有弄清楚最终的目的,才有可能赋予我们生存的空间以生命和情感,使其更贴近普通城市居民潜意识中的某种精神需求,心理、行为、文化应该是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的核心问题,人性化设计反映了“为人而设计”的本质特征。具体原则如下:

一是公共空间和景观总体设计协调和谐;二是应该满足人们的心理、视觉、精神上的需求;三是公共空间与周边环境要有整体感。比如广场设计,它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必须与周围景观连成一个整体,成为地区风景中的一部分,人们日常生活中对它的需求越来越重,已经由一开始的集合场所,演变成民众休闲娱乐的多功能空间。总之城市规划“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成为主流,设计上以人和环境的和谐为本,力求营造生活便捷、俭朴、自律、居住环境与生态环境怡人的城市。

五、城市公共环境的艺术性

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是人类文明生活的一种反应,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是未来配合环境而进行的艺术创作,它是公共空间艺术的主要变现形式。此类作品的创作注重自身的艺术价值,但又受到环境的影响与制约。艺术精神主体必须超越物质主体需要的满足,人人为生存和致富忙碌,生活的表面化、工作的程式化、文化的碎片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的精神处于疏离状态。城市的公共空间艺术性在都市的存在价值非常大。可以进行对人的认识、教育、审美和心理调适功能,来达到符合人与自然关系的精神生态优化,而且可以创造了人性的精神空间。它对人们的感觉、经验也在起着改造作用,而这些公共空间艺术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的创造精神和社会审美教育功能,来引导大众走向高艺术性境界,承担改善整体视觉关系的美化功能,因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性和公共性是统一的。城市公共空间应与城市的整个环境、历史、文脉对话,给市民提供一个彰显公共意志、维系都市情感、营造和谐精神的空间。人不仅是依靠视觉来感知世界,而是通过各种感观来接收外界的刺激。显然,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存在对视觉的偏好,导致了对其他感知需求的漠视。对躯体感觉的忽视无疑限制了人的空间,环境的意象不是惟一的感觉体验,忽略多种感知体验的空间设计理念已经制约了设计者设计水平的提高和思路的创新,人需要通过感觉来认知环境,渴望从身边的环境中获取美感。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不仅赐给了大众视觉感知的权利,也给予了人们通过躯体感觉来认知环境、获得愉悦的机会。因此,人不仅需要环境成为视觉上的艺术,更希望它拥有可触知的美丽,对外界环境的求知与求美。因此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应该注意与周边环境的融洽,应该注重观者在作品场中不同方位的艺术感悟。

六、城市公共空间的开放性

人的活动复杂性,决定了公共空间性质的多样性,而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开放性,不但包括视觉上的多层次、多岗位的开放,还包括观赏者不同审美情趣的开放。因此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创作是综合性的,要综合考虑功能性,人文题材、环境观、公共性、环保观念、材料选择,以及对公众的心理情感影响等等因素。这种综合性特点受到视觉心理学、建筑学、环境色彩学、光学、民俗学等的影响。

篇3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绿地、广场和公园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居民散步闲谈、体闲娱乐和修身养性的场所,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象征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情况,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能够通过相应公共空间充分地展示出来。而融合起各种空间和装饰艺术设计,应该遵循相应的原则,主要包括这样几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首先,不管是从装饰艺术设计的角度,还是从公共空间的角度来讲,为人民服务都是其宗旨所在。人类聚集的基本形式即为一定的公共空间,此外,也是文明成果和已发展为基本起点的重要表现。人类生活的基本空间即为公共空间,密切联系着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而为了能够有效地融合起公共空间和装饰艺术设计,在融合中,对何种艺术表达形式进行使用是非常重要的,总的来讲,还是要看此种融合对人们户外活动和室外环境主客观需求的满意程度如何,公共空间的基本效能对其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是其全部艺术效果展现时最为本质的需求。

2、实用性原则。

所谓实用性,就是在将二者融合的过程中,要细致地分析装饰艺术中的基本要素,对于构成装饰艺术的一些抽象的点、线、面、体等要进行细致了解和掌握。“形”是所有点产生的基本要素,将装饰艺术中的点结合起来,就能够创造出线,面是由线所展开的,进而将面结合起来就会发展为体。对于装饰艺术中的这些基本要素要灵活转换,利用不断变化的大小间隔,在一定排列次序的基础上,就会将一定的走向构建起来,在一连串点的基础上,向着线的方向去延伸,通过逐渐变化的线而构成空间中的面。将装饰艺术中抽象化的点、线、面进行充分的应用和表现,经过调整,使空间中的各种装饰能够互相联系,彼此和谐,进而将空间设计中的中心确定出来,对中央的变化进行调和,进而确保空间环境主题突出、风格统一、丰富多彩,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3、突出主体原则。

不管公共空间的类型如何,主题在其中都应该明显。在设计不同类型公共空间时,就会有不同的主题,在其功能的基础上就会展现出属于自己的定位。在设计和规划空间的过程中,能否将具有地方风俗和风情的空间意象提炼和挖掘出来是非常重要的。在二者有效融合的过程中,应该将自身的特征彰显出来,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气候、地形和历史背景。因此,在将二者结合起来的过程中应该将这种特性有效地表现出来,对于当地蕴含的历史和文化,要确保我们能够清晰地认知和了解。一旦没有充足的个性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中,也就很难吸引外来人员的观赏,很难将一个区域的自豪感和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上来。因此,在将二者有效融合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突出主体的原则。

二、二者融合的要素分析

1、材质要素。

有两种类型的材质存在于装饰艺术设计中:首先,天然的材料,例如木材、天然纤维材料、石材等;其次,人工制作的材料,如玻璃、金属、水泥和塑料等。这些材料会将一定的便利带给公共空间装饰艺术设计。每种材料都有属于自己的特征,每种特征的材料其纹理、色泽、质感和形状等都将装饰艺术的语言蕴含在了其中,艺术创作的想象力和理由都包涵在其中。色彩美感、质地美感和肌理美感为装饰材料的主要特征,也可以从多个方面表现出材料的功能和美感。

2、形态要素。

有互动的关系存在于形和态中,因为形成物质的外在形状即为形,这样就有可识别性存在于物质中,因为物质在形状中表现出来的神态即为态,进而心理上的认知和反应就会被激发出来,就能够有效地理解和把握物质的意义和性质,并在这个前提下,将主观形态的非物质形态构建起来。以构成形态的角度入手,空间形态和装饰实体不但有一定的区别而且还有密切的联系。就公共空间主体而言,它具有空间形态的特征,尽管具备广延性,但是并没有形态可寻,只是因为具备装饰实体的限定和围合才能够度量,有了形态和体积。

3、色彩要素分析。

多种多样的色彩存在于公共空间中,必须具备附属的实体存在。固有的色彩会赋予到实体上,还包括灯光照明和光照的影响等。同一实体空间在晚上灯光和白天灯光的不同照耀下,会将不同的视觉感受呈现给人们。对不同材质所展现出来的色彩进行充分的应用,这样才会有一定的美感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公共空间中。

4、公共性。

一定的社会共鸣存在于公共空间和装饰艺术的融合中,就应该遵循普遍性设计的规律。黄皮肤是我们中国人的主要肤色特征,并且在对事物进行解释的过程中,也有着属于自己的方式,他们喜欢寓意祥和美好的事物,一些吉祥的话语和吉祥的纹样就会在视觉文化形态上被反映出来。

5、装饰性。

装点、修饰为装饰的主要任务。装饰艺术中应该有美化的功能存在,它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要拥有一定的装饰性特点。要将人类对美好生活追求和向往的精神表现在装饰艺术题材中,将具有美的特性的内容彰显出来,尤其是那些对韵味进行追求的意境美,但是,自然的真实不能都约束它,与主观的视觉美感要相互统一,将形式美放在重要的位置来对待,彰显完整性,面貌要统一。

6、工艺性。

所谓工艺性,就是说选择的加工工艺和工艺材料要“制约”装饰艺术,因此,要将科学合理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创造出来,来影响作品创作。例如,在空间的设计中,对装饰艺术进行选择时,一定要围绕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群众的需求,对适合的装饰艺术形式进行选择,确保有一定的工艺性存在于其中。

三、案例分析

现选取四川省都江堰市的广场为例进行了阐述,该广场修建于2002年,极具特色的水文化在广场的设计中被展现了出来,并且在充分利用了水的基础上,又结合起了石文化,此外还涵盖着建筑文化和种植文化,而且在设计的时候,对大量的原生材料进行应用,进而来有效地诠释这种特色。天府之城是都江堰的美誉,同历史故事大禹治水紧密相联,杩槎为当地较为特殊的治水工具。有金色天幔的雕塑存在于都江堰广场的露天演艺舞台上,其中杩槎和油菜花就是其装饰艺术的主要灵感。这个雕塑主要是由金属片和青铜柱一同构成,它的具体形状就如同一条丝带在飘舞。投入玉波为广场上的主题雕塑,其中竹笼的原形为其主要来源,它的底部为一种波状的水景,高30厘米,投玉入波的主题就被其共同展现出来。沿着漏墙自南端北望,就会发现自天而降一注银水,落入井院中。与基座一波状的水景有效地结合起来,有效结合起来的还有卵石镂刻和网纹镂刻,这样高度艺术化就会存在于竹编的结构当中,因此,就能够很好地展现出水景的可戏性和丰富多样性。

四、结语

篇4

公共艺术的设计应用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故此需要探究这些公共空间的运用方式,以及这些公共空间在设计时为何会得到广泛的应用,并探究设计进程中公共空间对设计的影响因素。本文就公共空间设计中公共艺术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公共空间;公共艺术;作用

公共空间与景观设计遥相呼应,故此在环境景观设计进程中,公共艺术的广泛应用是设计的关键点。另在公共艺术服务中要重视艺术的特质和对环境空间的影响效用进行研究,因为这些因素都是公共艺术设计的优质与否的影响因素。

一、公共空间域公共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于公共艺术是公共空间设计的主题,公共环境在此的作用就充当载体,当公共环境作为设计对象而存在时,公共艺术就是画面中点睛之笔,两者的作用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但是在此需要探究,何为公共空间,何为公共艺术,两者都有“公共”二字,从这两个字的字面意思理解就能获悉,公共空间能够凝聚公共精神,这种公共精神与精神、感受或者审美上的私人空间有着本质不同,公共空间是公共建筑的一类空间呈现形式,主要的目的是满足人们在室外活动的需求。公共空间,其自身的功能或者精神性都是通过空间的比例状况和结构形式呈现出来的。如,我们最常见的公共空间是体育场、广场等公共环境,这些公共环境都是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外型空间存在,主要是让人们在生活和学习之余有活动的场地,可以释放自己的精神压力,锻炼身体。当然自然景观也是一类特色的公共空间,主要讲求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并要求在自然的大背景环境下,加入更多的人文理念设计,为艺术家提供一个能够发挥想象的创造基础,并要求艺术作品中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借助于公共环境这个特殊载体,发挥其自身的特点以及优势,并在此展示出时代性、地域性和美感要求,让他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并让艺术作品与人类共荣,形成和谐的美感。

二、根据城市空间解构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主要是以环境意识的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并将成为公共空间中形成的主导性元素,人们在进入到环境空间内会不自觉地进入到公共艺术领域,这是通过视觉传达做的领域渗入,可以让人对所处环境有心灵沟通,进而得到心灵感受。简答的囊括抽象造型可以回血,通过造型我们能够体会到无尽的韵味,并领略到生活中城市的多面性。就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为例,在广场中众多的文化柱是公共艺术群体中的一个重要亮点,该景观建设主要特点是见解大方,并且这些文化柱不是简答的屹立在哪里,是与环境相协调的建筑群体,可以与环境交相辉映,并结合自身的精神形态和文化形态构成环境影响力,让其与环境相互融合,相互衬托。石柱上都雕刻很多世人皆知的历史或则会民间典故,是一种常见的文化传达形式,由此可获悉整个作品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达符号。人们在踏入到此文化环境后,就能置身于环境符号内,也就进入到历史发展长河,追本溯源中形成跨越是空的旅行。公共艺术创造环境的影响要求对人的思维有深刻认识,然后在此过程中产生较为奇妙的作用。另外,建筑物自身有较好的文化循序存在,则更能现实整个文化的精髓,例如佛教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在唐代盛行一时,大雁塔与佛教的历史、文化背景遥相呼应,更彰显出佛教的文明。这些文化气息让人感觉到有别于别处的文化精髓,那么公共场所更具有艺术性,可以让艺术性与公共环境性相互配合。

三、景观设计解构公共艺术

环境不同,导致公共设计的不同,不同的环境有着不同的公共设计要求,可以在设计进程中体现出环境的鲜明领域性特征,并在富有深意的文化精神下,让公共设计更为多元化,进而契合环境变化需求。城市公共环境中,广场是常见的公共环境领地,由于广场是城市中的一块开阔地,更是城市建设中的道路枢纽,城市建设中所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都要在广场中进行,所以广场的人流和车流量较大。广场中集合大量的人群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在广场中无论其自身的功能性或是精神性都十分重要,并且人的因素也是广场因素的主体。上文中提及景观是公共空间的服务范畴,但更多要体现出景观的生态化、自然化理念。这类提及的自然环境即主体形式出现后,人们参与设计的环境特征,要找到与环境相互融合的文化内容和精神实质。公共艺术在详细类别划分中,起到主导性作用,主要是让人们在进入到领域环境后,能够通过环境艺术获取新的精神体验。如,在设计时,照搬国外的流行设计元素,但是设计时不结合中国的实际状况,设计出来的作品也许很前卫和流行,但是不能满足百姓的精神需求,且这种盲目的放置行为,会忽略公共艺术的存在要素,这必然会出现生搬硬套的尴尬与协调状况出现,还会出现不知所谓的莫名感。

四、结束语

公共艺术与公共空间相互作用,公共艺术在景观设计中要做好环境设计要点,并要从文化、精神和审美等多个角度出发,这样才能让公共艺术具有存在意义。其中存在的关键要是是文化性,由于文化传承历史,并能直接对人们的审美和追求起到作用。所以在公共艺术中融入文化能更好的理解文化的符号,然后让文化的气体效用也得以发挥。艺术性不仅代表美观和华丽,更为重要的是要具有良好的内涵型,要在和谐、共鸣中体现艺术的本质。所以环境设计要深层次、多方位考虑问题,真正保障其合理性,并由内而外的扔公共艺术设计成为艺术作品的关键要素,并将环境与人放在首要位置,设计出更好的公共艺术作品,服务环境。

参考文献:

[1]乔治,宋燕燕.论公共艺术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作用[J].美术大观.2011(08):8-9.

[2]李腾.艺术的形意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戏剧之家….2015(11):18-19.

篇5

一、气候对雕塑艺术的影响

东北地区城市的气候冬季漫长,年平均气温偏低,降雪多,地理纬度较高,日照少,季节变化明显,气候相对严酷。寒冷气候对于雕塑艺术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可达性较低、城市居民户外交往减少两个方面。

(一)可达性较低

东北地区的冬季天气寒冷,冰雪路面导致出行困难,人们出行次数减少。城市夜间的街道照明特点为交通干道灯火通明,而大多数居民住区灯光幽暗,呈现萧瑟气象。同样,城市主干道的雕塑被耀眼的灯光照耀,而大多数街道的雕塑则被昏暗笼罩。

(二)户外交往减少

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思想情感、共享文娱乐趣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意义重大。在寒地城市中,当户外空间的环境质量不理想时,人们只能进行一些必要性的活动;当户外空间环境具有较高质量时,尽管必要性活动的发生频率基本不变,但由于环境条件更好,人们就会有长时间的交往活动倾向,社会性活动的频率也会稳定增长。因此,创造宜人的城市户外交往空间的积极因素——增加市民可参与的城市社区雕塑艺术环境,是提高东北地区冬季户外交往空间使用率的有效对策之一。

二、景观环境质量对雕塑艺术的影响

受气候影响,路面降雪、土壤冻结,适合寒冷地区生长的植物种类并不丰富,城市景观显得单调。东北地区的城市普遍存在长达半年之久的环境凋敝期,冬季冰雪带来交通问题,而使用溶雪剂又造成环境的污染,冬季能耗带来建设成本的增加和环境质量的下降,公共空间的多元化和丰富性亟待提高。而南方城市的城市雕塑则通常绿荫环绕、现代摩天写字楼作为衬景、丰富的水景布置左右。严酷的气候特征决定了东北地区城市的公共空间雕塑艺术与南方城市相比有着明显的弱点。因此,寒地城市单调的公共环境更加需要设计师的设计手法与技术技巧。

三、自然资源对雕塑艺术的影响

东北地区城市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最具代表性的雕塑艺术就是冰雕与雪雕。每年一次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雪雕展,是规模最为盛大的冰雪艺术大展。其冰雕主题丰富多彩,和当下的很多流行元素充分结合,深受人们喜爱。哈尔滨冰雕艺术家的雕塑经验、资源以及外在和内在条件都很充沛,雕塑的品种、技术和艺术水平都相当高。近年来,哈尔滨冰雕艺术家与加拿大、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冰雕艺术家的交流和沟通也十分频繁。哈尔滨特有的冬季冰雪活动正是利用了独特的自然资源,以东北地区特有的冰雪文化形成具有参与性与娱乐性的雕塑艺术空间,使得原本寒冷、没有生气的季节变成了丰富、热闹的城市狂欢日,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游人。但是,“冰雪节”仅仅两个月左右,即每年的十二月底开始至第二年的二月份基本结束。笔者认为,在漫长的冬季里,还需要增加户外交往空间来补充人们的娱乐、交流活动。

四、异域建筑文化对雕塑艺术的影响

由于东北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历史上曾被俄国、日本等国家觊觎,哈尔滨、长春等城市建筑留下了大量的异域文化特征。从哈尔滨早期的建筑中几乎可以寻到欧洲近代各个流派的建筑艺术风格。哈尔滨城市公共空间雕塑艺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无论是早期雕塑所显示出的对于建筑的依附,还是当下雕塑多种形式语言的运用,都体现出一种城市文脉的传承。长春曾是日本侵略者入侵我国建立洲帝国首都的地方,此间出现的一些雕塑作品多数都印刻着那段历史的痕迹。如日本侵略者在现胜利公园内塑建了日本儿玉大将骑马的青铜雕像、现儿童医院附近的大型青铜浮雕,这些雕塑作品记载着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如今,已经成为日本侵略者入侵我国的罪证,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

结语

篇6

艺术公共空间装饰设计概述

艺术公共空间是以开放式的形态为广大艺术爱好者与追求者提供艺术交流的平台,也是当代艺术发展趋势的体现。在这里艺术公共空间装饰艺术不再只局限于一幅画或是一件艺术品上,而是通过空间布局加上艺术公共空间装饰,使原本的建筑不再单调,赋予了感情,向我们传达艺术想要诠释给我们的意境和思想。艺术公共空间装饰与原本的建筑空间相结合,同时与周围的环境空间相呼应,让整个空间形态更加的丰富与生动,又使我们去揣摩,细细品味,了解艺术诠释出的生活,这就是艺术公共空间装饰通过空间和装饰上给我们的心灵上带来的震撼。

艺术楼的现状分析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的艺术楼在造型上别出心裁,如同是一个中空正八边体插在一个长方体里。艺术楼从外到内部都是以十字轴线对称布局,进入艺术楼可以发现艺术楼不仅是左右对称,其实前后也对称,而内部的中庭为八边形的开阔共享空间,左右二边有通往楼上的楼梯,而前后多出一个教室的空间,在整个空间上有了落差上的格局,而在这空间里又向左右延伸,让一楼的布局变得一层又一层又如同一个“王”字。只是中庭是个八边形向顶部延伸,,让整体建筑更通透,再加上上设玻璃采光顶,让所有的光源集中中庭,使人进入艺术楼内视角更加开阔。四层楼高的艺术楼是提供艺术系的学生在这里学习专业知识和老师办公的场所。

装饰特色

艺术公共空间装饰设计需要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熟练各种装饰材料性能和工艺制作技能,使被装饰的主体得到合乎其功利要求的美化。它们是自成主体、有自己内涵的独特型艺术,其强烈的特征是其欣赏性更强,造型上有一定幅度的夸张变形,并呈图案化趋向,色彩上多重视平面空间的对比关系,与强调三维空间的透视、光影的结合。

实践证明,一个好的艺术公共空间装饰设计能提高思维创新的层次,丰富和培养艺术相关知识的作用。因此,本次艺术楼空间装饰设计定位长远,空间设计,注重创新,结合湖北大学知行学院艺术楼本身内部建筑空间布局,合理设计,丰富空间装饰上所能传达出的更多艺术空间。

设计方案

艺术楼的入口处和视觉感官上的直接印象,是最直观上给人艺术氛围的集中地,也是本次艺术公共空间装饰设计中的开口入端,在现场的考察以后,一楼的设计由外到内的设计从这几个方面展现:

1.外墙的栅栏设计

采用红棕色木纹条板,以栅栏形式进行有规律拼接,又巧妙的与入口处相衔接,美观了艺术楼的外墙面,同时以栅栏的形式分隔开艺术楼和周围的景观树木,远远看上去也为艺术楼增添一些田园因素。

2.艺术楼的标识系统

世间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大门口是一栋楼的脸面,是最直接传达信息的地方。该设计通过左右相对的墙面做基底,在右面底墙铺上与栅栏相同材质的木纹板,中间靠右部留出一个一米宽,半米高的缺口,采用黑色亚克力的材质做出一个凹下去的底面,再在上面镶上银色亚克力材质的字体,银色的字在黑色的底面通过黑白颜色的对比更加的突出,加上材质的运用,立体的字在底面的平面上更有了立体效果,让艺术楼的标识更加的生动,不如平面那么的单调。

3.指示系统设计

在湖北大学知行学院艺术公共空间装饰设计过程中,以大胆创新,经济适用,合理运用空间层次感;结合原本建筑构造,通过装饰艺术美化周围环境,使被装饰的主体得到合乎其功利要求的美化,让艺术楼更加充满艺术气息。学生在这样的艺术公共空间里学习,去感受艺术公共空间装饰设计给带来的巧妙艺术氛围,让生理到心里都在艺术公共空间装饰设计营造出的意境中熏陶。

公共空间装饰设计同样是艺术。也是通过材质自己本身,传达出特殊的语言――材质、色彩、形体构造及整体传达它的功能目的和深层的文化含义。

结语

艺术公共空间就是要超越原本建筑空间的固有概念,运用建筑空间上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来思考建筑。新的环境只有拥有这样被创造出来的新型的空间,才能实现新的建筑形态,成为自由的建筑空间。再对艺术公共空间装饰设计后,空间上的呈现才会得到更加的多元化,丰富与生动,艺术公共空间装饰设计的艺术道路还很漫长,随着不断地流行元素出现,艺术公共空间装饰风格的选择也会越来越多,对于艺术追求层次上,将永无止尽。

篇7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是城市大众公共交往、休闲娱乐的场所,还是其进行情感交流、获得精神体验的空间,同时也是展示城市形象和面貌的窗口。城市大众可以利用城市公共空间组织和开展公共活动,优美的公共空间景观环境可以有效塑造和展示良好的城市形象,因此,城市公共空间具有使用功能和景观功能。通过环境艺术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可以得到完善和优化,进而为城市大众提供更加温馨、舒适的生存和生活环境,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城市魅力。

一、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必要性

(一)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的内在需求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推进城市发展的同时,为城市大众营造良好的生活和生存环境。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对建筑室内外的环境运用艺术性的设计手法进行艺术创造,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旨在营造优美、舒适、温馨的城市公共空间,进而为城市大众提供更加美好的生存和生活空间。

(二)满足城市大众审美需求的必然要求

现如今,城市大众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水平不断提升,审美需求日益多样化。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环境艺术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艺术和技术的有机结合,以大众的审美需求为出发点,运用多样化的设计方法营造出与城市大众审美趣味相契合的公共空间环境,从而最大程度满足城市大众的审美需求。

(三)提升城市形象的客观要求

城市公共空间是展示城市形象和面貌的窗口,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外在形象。环境艺术设计作为艺术设计的重要构成,在空间环境营造中具有显著优势。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者应采用现代设计理念,发挥创意思维,融入城市文化元素,并运用艺术性的表现手段对公共空间进行艺术化的创造,营造出优美、舒适且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空间景观,塑造出别具一格的城市面貌。

二、当前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同质化现象严重

在当前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甚至出现了“千城一面”的尴尬现象。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下,信息传递的速度更快,范围也更宽广,一个景观风格的流行,势必会引起一股潮流,部分设计者“拿来主义”思想严重,不能根据城市自身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环境艺术设计,盲目跟风,以至于出现了“千城一面”的尴尬现象。

(二)人情化要素缺失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大众公共交往、休闲娱乐的场所,是体现社会生活的舞台。现如今,城市大众越来越注重生存和生活环境的质量,城市公共空间不仅要具有优美的景观,还要具有温度,使城市大众能够感到温暖,获得身心愉悦,在满足其审美需求的同时也要最大程度满足其心理、精神等需求。然而,当前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人情化要素缺失,部分设计者不能从城市大众的实际需求出发,在设计中过于注重空间的形式,忽视了以人为本,以致于设计和营造出来的公共空间环境也显得愈发冷漠。

(三)大众参与度低

城市大众是城市建设的主体,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应该广泛听取城市大众的意见和建议,让大众参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以满足城市大众对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审美、心理、行为以及精神等多方面的动态需求,提升城市大众的幸福感。但是,在当前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城市大众参与度较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这一城市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甚至成为了个人表达和宣泄自身设计个性的工具,或者是变成了阶级意志的产物。不管是设计师个人还是相关设计单位,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性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于其复杂性和完整性也缺乏全面的理解,以致于在完成设计项目之后,问题较多,不能获得大多数城市大众的认可。另外,部分城市大众对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还停留在植树、种草、养花的层面,认识和理解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其不愿意参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这也是造成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大众参与度低的原因之一。

三、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原则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要遵循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生态性、文化性、动态性等设计原则。因地制宜就是要求设计者要结合城市自身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艺术创造,即在尊重城市地理自然环境条件的前提下进行适宜现代城市大众生活的艺术创造,或者是结合公共空间周边的环境进行协调性、统一性的环境艺术设计,营造出与周围环境相融的空间景观。在现代设计领域,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受到了广泛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也要坚持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城市大众的多样化需求,融入人情化要素,展现人文关怀,进而营造出能够满足城市大众多样化需求的公共空间环境。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现代社会,生态性设计原则是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之一,通过生态性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营造出绿色健康、安全的公共空间环境。另外,每个城市在长期的发展中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城市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要遵循文化性的设计原则,充分挖掘和提取城市文化元素,使之与设计相融合,进而凸显城市文化特色。

四、改进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策略

(一)城市文化的挖掘、提取和融入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城市的文化也存在着差异性。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不应该一味地大拆大建,而是应该运用艺术的创作手法对公共空间进行艺术的创造和加工,在创造和加工的过程中对于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或者景观应该进行合理的保留,或者对其进行再创造、再加工,使其在保留地域特色的同时也能够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进而满足现代城市大众的审美需求。创新是设计的灵魂,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要在借鉴和汲取精华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自身的特点进行创新设计,以营造出具有城市本体特色的空间景观。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要打破设计的同质化,设计者应对城市的文化特点、历史发展脉络等进行深入的了解,挖掘和提取城市文化元素并将其融入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进而设计和创造出具有文化内涵和城市特色的公共空间景观,打造城市文化的名片。

(二)人性化设计理念的融入和应用

广场、街道、公园等都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构成,其主要功能都是为城市大众的生活提供服务。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者要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不仅要充分考虑城市大众较高层次的生活需求,还要综合考量城市大众在审美、心理、精神等方面的需求,在设计中融入人性化设计理念,进而创造适宜的空间尺度,完善公共空间环境设施,营造绿色自然环境等,以满足不同类型人群的多样化、差异化需求,进而展现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文关怀。例如,可以根据街区人流量大小合理地放置具有创意和艺术气息的座椅、垃圾箱以及灯具等公共设施,这些具有创意和艺术气息的座椅、灯具,甚至垃圾桶不仅仅是公共空间环境设施,还是一种城市公共艺术。它们在为城市大众提供便利服务的同时,也能美化公共空间环境,营造出轻松愉悦的环境氛围,使生活在快节奏城市中的大众能够获得短暂的停留,感受城市的温暖,感受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文关怀。

(三)提升大众参与度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是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满足城市大众审美需求的必然要求,同时还是塑造城市形象的客观要求。不管是设计者,还是设计单位,抑或是城市建设相关部门等都必须对此有深层次、全方位的认识,并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此同时,还要对大众在城市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充分的尊重,积极听取城市大众的建议和呼声,和城市大众联起手来共同进行城市建设,共同营造美好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相关部门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新媒体等新兴媒介让城市大众参与具体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项目中,在向城市大众展示和讲解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要求其对设计方案进行满意度投票,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其合理且可行性高的建议积极采纳,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设计方案,从而使营造出来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城市大众的多样化需求,提高城市大众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五、结语

公共空间是现代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公共性空间场所,对其进行环境艺术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相关设计人员对此应该有全面的认识。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协同、公众参与等,并按照一定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进行系统性、科学性的艺术创造,进而为城市大众构筑美好的公共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周润华.浅谈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方法[J].魅力中国,2020(2):274-275.

篇8

关键词:传统文化;公共空间;艺术设计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在生活领域中复兴,中国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也呈现出文化意义上的不同。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当下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能感受到一场设计的已经逐步展开。中国经济改革的三十余年,不仅是经济上的高速腾飞时期,也是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碰撞的时期。在这个文化碰撞的过程中,设计师们从开始全面学习西方设计理论体系,逐渐到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根源。然而我国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发展很快,但文化内涵却往往被忽略,使得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缺乏生气。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现以传统文化为落脚点,尝试从传统文化出发,探讨其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应用的意义,以期为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融进传统文化提供借鉴和参照,并给传统文化在空间中的应用提供启示。

一 当前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1.设计古板模仿

面对“设计趋同”的现状,九十年代国内“继承传统”的呼声越来越强,复古之风一时风生水起,各种传统文化元素不加以改变地全部被“搬运”到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来。固然它们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及视觉美感,但若是到处古板模仿,那便不是设计与创新,而是抄袭与复制。例如,国内许多传统风格的当代建筑都少不了大坡屋顶,似乎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代名词,这种情形在各地新建筑中比比皆是。

2.设计缺乏深层次内涵和特色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建造技术越来越先进,而文化却渐行渐远;设计费扶摇直上,发明的作品体现出的文化气息却越来越淡薄。只是强调高度现代化的设计,难免会使人们感到失去传统的根基和精神的寄托。中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但这种文化性在中国当代的空间设计中却很少能充分表现出来。究其原因,一大部分空间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少且浅,很难能设计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艺术价值不应仅停留在表面装饰上,更不能被空洞而表面化的潮流所淹没,应承载着一代代人民沉淀下来的思想和特性。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作为一个再现历史的载体,才能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二 传统文化对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影响

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发展取决于设计师们选择优良文化的能力、公众的认知水平、对文化的态度,它是公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世界观的体现,展现于公共空间中,具有物质性;同时存在于文学、伦理规范上,具有精神性;也存在于特定价值观念里,具有排他性。

1.传统文化对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正面影响

(1)发挥步行街区的活力

中国传统公共空间长期以来都是以线形为主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基础。古代布局多是以皇宫为主体进行整体规划,没有为普通民众服务。公众的生活基本上集中在庙会、集市和以街道为主的带状空间中。到了宋代,经济进步、交通设施的发达以及商业的发展都丰富了公众的生活,也延伸了街道的空间范围和意义,具有深厚的生活和文化底蕴,因而有了比其他类型的空间更为浓厚的生活、商业气息和空间活力。

(2)提高公共空间的识别性和文化性

文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的记录,是衡量一个城市的标准。社会的进步需要文化的进步为支撑,城市的发展是来自于市民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对新文化的包容,作为继承者的我们更要善于选择、归纳并解读出所拥有的现代意义。在塑造公共空间时,可以有选择地利用线性空间布局形态,塑造流畅、活跃的活力空间,深入了解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图式,提炼出程式化的认知模式,唤起民众对空间的归属感和领域感;在节点处设置分流的广场,在街道中合理地分布点状的休息区域,并通过人性化的景观设施,营造吸引市民停留观望的宜人的空间氛围,满足使用者观看人流和展示的内心需求,如南京的夫子庙。

2.传统文化对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负面影响

(1)对公共空间发展的制约

中国模式由原始社会的聚落空间而来,具有集中性和内敛性的特征。在古代,由于阶级间的矛盾突出,历代帝王在建设都城时是出于阶级统治的需要。里坊制是“礼"与“法”结合的典范,在区位和组织功能上达到了“朝廷宫寺,居民市区,不复相参”的目的。建设街区是为了皇帝出行和抓捕罪犯,街区的网络密度较低,尺度较大,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决定了临街面极为有限,对城市市民的生活影响较小,渗透率低,商业活动也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制约了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正常发展。街道宽度的制定是以满足市民步行和牛车的需求产生的,因此在社会生产力提高、市民有了更高要求的时候就显得捉襟见肘,不能再满足需要。在此情况下,需要大量的社会财富用于修补和改善,但由于初期规划的弊端,很难形成有组织的、高效的空间。

(2)群众参与性不足

“院”是中国传统公共空间建设的基本单位,通过“院”的有机组织和展开形成中国传统公共空间的基本组织格局。这样的组织模式以“院”为单位的中国传统居住模式强调安全,表现出以“院”为中心的封闭性,而西方的建筑组织模式强调开放性与街道外界的交流性。传统中国社会是以儒学为官方思想,儒家思想中对礼制的强调、对封建统治的维护,形成了城市布局中等级明确、层次分明的特征。古代小农经济体制下,中国人封闭、分散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制约着公众对于公众活动的参与性。

三 未来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发展的方向

1.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应用越来越广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要使大家绷紧的神经得到放松,可以从传统文化思想中去得到灵感。所以在公众空间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可以让人们的生活更惬意,使内心得到平静。从目前我国发展趋势看,以传统文化来引导空间设计不乏意境深邃的作品。学界相关的论文和书籍也在逐年增多,并从理论探索逐渐转向实践转移。我们应该继续探索传统文化,在空间设计中展现出其稀有的魅力。

2.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大放异彩

文化可以展现出一个空间的思想,如果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中展现不出文化内涵,那么这种设计就是没有生命的。当前,我国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正朝着西方现代设计的方向前进,在这种试图国际化的进程中,反而忽视和丢弃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应用。反观我们的邻国日本,其公共空间的表现形式与方法都是源于我国传统的空间设计,在此基础上,日本的空间设计理念又研究学习并结合了西方优秀的艺术设计理念与方法,两者相互补充和融合,最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日本传统文化空间设计。通过以上反思,我国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更应从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融合不同的空间设计手法,从多层面去表现出我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使得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在现代和未来继续传承发扬,并展示在世界设计之林。

3.具有强烈现代中式风格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正在逐步完善

中国传统的古典的空间设计思想与手段,在现代空间设计中是不能直接搬运和模仿的。这就需要把传统文化应用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时,要结合理论上的不断创新并加以传承,以新的表达方式来推进发展,形成具有我国特征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风格。同时,在思想上不仅需要不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深化学习,而且需要不断学习和结合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这样才能将我国的独特空间设计风格不断完善。

四 结论

目前,我国公共空间的设计已经开始逐步意识到汲取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个过程仍然十分漫长,需要设计者们不断积累学习。艺术设计就是一种领悟,既需要用知识与实践结合的方法来积累经验并提升自我,也需要不断的思考、思辨。只有积累了一定的基础,才能将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并在设计中给人们以启示。总之,从理论研究到实践的具体应用,当代设计师对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索从未间断过。不久的将来,传统文化必将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王建辉.中国文化知识精华[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2]张慧.构筑多元化的城市公共空间[J].安徽建筑.2005(1):9-13.

[3]李婧.浅谈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里的传承[J].经营管理者,2010(3):333.

[4]杨丽娜.浅析中国传统元素与公共空间设计艺术教育[J].艺术教育,2012(2):136-137.

篇9

节庆装饰艺术是指“依托装饰艺术的基本要素,主要围绕城市的天际线、街区轮廓、建筑立面、广场景象及园林片区的造型、色彩、光线、节奏、空间及片面等元素进行视觉化的艺术设计”[2]。节庆装饰设计在体现艺术美学价值的基础上,更要切合特定节庆主题进行设计,以此增进城市节日气氛,推广节庆文化。城市公共空间与节庆装饰艺术的融合,人们欢聚共庆节日,是民俗文化传承的体现,国民凝聚力的表现,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公共空间节庆装饰的设计遵循形式美法则,主要体现在形态、色彩、材质各物质要素上。另外一方面,城市公共空间节庆装饰艺术的设计应重视人作为节庆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充分考虑民族差异、情感诉求等精神要素。

二、城市公共空间节庆装饰艺术构成要素

1、城市公共空间节庆装饰艺术物质要素

城市公共空间装饰物质要素主要分为色彩、材质、形状与形态。色彩,在节庆装饰中焕发着神奇而独有的魅力,装饰者根据传统或现代节日的要求,运用大自然的颜色,调和明度、纯度、彩度,提炼、夸张、组合、变化而成节庆装饰色彩。色彩学理论研究每一种色彩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体现着人类的不同心理,当视觉感官到某种颜色时,大脑神经便会反应出不同的讯号,如红色代表热情,人们便立即感受到激动兴奋;绿色象征自然,人们便会联想到健康、环保等。材质,是材料和质感的结合,是构成节庆装饰艺术物质要素的重要要素。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所运用的节庆装饰材料种类繁多,普通材料有纸、木材、金属、塑料等,还有性能优越的新型装饰材料,不同的材料的运用,能体现不同的艺术质感。形状与形态,由抽象化的点、线、面、体所组成,在城市公共空间形态上变形、融合、延展,彼此调和,在调和中变化创新,创造独特的节庆装饰形态。城市公共空间在节庆的主题下运用丰富的色彩以及不同的材质,创造一定形态的装饰艺术,在光照、灯光照下呈现不同的视觉感受,更好地为人类的精神生活缔造艺术享受。

2.城市公共空间节庆装饰艺术精神文化要素

城市重要的核心要素是人,评价城市公共空间节庆装饰艺术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并不是其设计耗费材料的多少,设计水平多么超前,而是取决于人们对它的接纳程度,是否符合城市居民对于节庆需求的满足。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处,更是要求艺术重视人本思想的体现。如中秋节节庆装饰时采用月亮、灯笼、大红绸布、月桂树等与节日主题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吉祥元素,以灯饰的形式装饰美化街道,将装饰艺术完美融入到城市居民的生活中。根据地域特点和文化的不同,不同的自然条件以及社会条件的制约促使各区域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思维和审美观念。另,根据不同类型的节日主题,城市公共空间装饰设计的形式、元素等也不尽相同,以此表现各区域千姿百态的节日装饰艺术形式。北国的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哈尔滨凭借冰雪时节优势,推出大型冰雕艺术精品工程的冰雪节,展示了北方名城哈尔滨冰雪文化和冰雪旅游魅力。

结语

篇10

由于社会的需求,现代公共艺术设计越来越成为一门新兴而富于生命力的学科。以目前我国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无论是从物质层面来讲,还是从我们的精神层面去分析,公共艺术的发展十分的迅速并且发展相对活跃,在全国乃至是世界各地都是有非常多的例子可以考证,各地方上公共建筑的修建,文化广场的大面积出现就是非常显著的表现形式,但很多公共艺术实践形式都是以一种孤立的形态出现,且便显出一种无序的毫无章法的状态,看不到我们想要得精神意境,文化特征。在我们的周边所处的生活空间、生活环境、生活建筑、公共作品,如何使他们表现的有意义,更有价值体现,是我们的艺术应该且必须要扮演好的角色和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艺术应对环境服务,公共作品所面对的是对人的服务,人即相对于公共作品的环境。并通过此,使自我能为别人服务。

在进行本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中,我们正在呼唤着公共艺术时代的到来,这首先需要大众的自身意识和行动。应该说,在当今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中,不能仅停留在某种宏大的纪念性、歌颂和宣传的模式中,而应该使公共艺术与景观的设计,更多地深入到市民百姓的社区生活空间中去,并以亲和、自然、愉悦的伴侣的姿态公众对话,引发互动的审美效应。

中国的绘画观念中有“留白”或者是“计白当黑”之说,公共艺术则正是探讨如何来设计这一“白”的空间,使之与周边的环境因素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着艺术文化气息的环境整体。

任何一件公共艺术作品绝对不能脱离公众存在,我们作品所要面对的主体对象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公众。“鱼无水不活”公共艺术作品同样是如此,脱离的大众的,脱离的公共空间的作品永远也称不上是一件公共艺术作品。

我们常说的公共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被称为是公共艺术,是因其固有的艺术属性所决定。首先作为一件公共艺术作品他必须存在于公共空间中,公共环境之中,有周围环境的烘托和陪衬,才称得上是一间公共作品,但这仅仅是作为一件公共作品在公共空间的体现方式,即是以一种公共的面貌来面对大家,这也是一种必须的存在方式。即便一件被公共艺术家用于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如果它在创作完成之前或者是成品之后只是被放置在一个私密的个人转专属的空间当中,那么它也仅仅被认作为一件私人艺术品,而不能称其为成为公共艺术。当然我们要认识的一个很关键问题就是,当这个私密的专属空间变为一个开场的公共空间的情况下,哪怕是很短暂的一段时间,在这个时间段中这件艺术作品就可以被称作为公共艺术。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公共的概念从空间上来讲,也具有可变性。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同样一件艺术作品放置在私人空间当中和公共空间当中,它们的艺术专属的属性是不一致的。放置在私人空间当中,我们便不能称之为公共艺术。

如果按照这种解释来定义的话,那么只要是放置在一个公共环境或者是公共空间当中的一切艺术作品都可以称作为公共艺术了。显然,我们前面所探讨的所有艺术以及艺术样式都可以归入此类艺术当中。当这一定义形成的时候我们又会面对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关于空间转变的情况。我们常说的公共一词的涵义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为历史在不断变化,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公共空间多面临的对象也会不断变化。如中国的故宫为例,从专属于皇室的拥有,到今天全民拥有观看和游览权,他不再仅仅是为一个皇族或者是个人家族服务,故宫也从一件私人艺术品转变为一件公共艺术作品,且极具观赏性,由此可证,公共空间是可以改变的。

同样我们在研究和涉及公共空间的问题时,空间是一个相对辩证的专业化术语,与时间相对。我们在探讨涉及作品的时候是以这件作品产的是时间来衡量呢,还是以这件作品的所处同一时间范围内的不同空间来判定一件作品是否是公共艺术作品呢?

我曾经一直持有的一个观点就是这件作品,只要是艺术品,放在了一个公共空间中,那这件作品就是公共作品。想必有很多的人和我曾经的观点非常的相似,但是我们细致去考虑一件公共作品的创作时,是否会考虑到作品的展览时间,展览空间的问题呢?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是在做一件公共艺术作品,这些都是要考虑的具体因素。

对于现在目前的许多早前建造的公共艺术作品,经历了许多年代的沉淀,而今拿到了公众的环境中来,可以拿给所有大众去观赏。我们有时候在探讨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往往会被整个空间的圈子所围绕和困惑。比如说是一位艺术家制作了一件非常精美的雕塑作品,设计的初衷是给自己欣赏,或者是给自己的一种精神依托,不希望也不愿意拿到公众当中去。若干年以后该艺术家不在世间,但是他的作品仍然存在,我们把他的作品拿到公众的环境中来,供大家欣赏和学习。

且看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认识,在后面作品的展出环节中,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件公共艺术作品吗?针对此类问题的探讨,我们必须要了解此件作品的设计初衷,是否是作为公众性来做设计依据的。因为我们都知道一件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必须要考虑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即便是所处环境空间是变化的,那所设计的公共艺术作品也应该是考虑到多变的因素。如果在设计作品的初衷上没有设计公众性,那该作品已经缺少了公共性的精神内涵。充其量也就是把一件艺术作品拿到展厅来展览,我们不能把它当做一件公共艺术作品,它无法反应任何的公共特性,公共的精神及意义内涵。

篇11

关键词:公其空间再生 绿色技术 艺术表达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1-0159-02

一 城市公共空间的现有问题及绿色性,艺术性改造的重要意义

(一)城市空间品质的现有问题

随着当代城市的现代化的发展,各种行业建筑空间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各种废旧建筑被完全的遗弃,甚至一些具有文化属性的老建筑也难逃被毁灭的灾难。那么这些遗留的老旧的过时的城市工业废墟或是老街空间是否丧失了它们的全部意义呢?我们认为其实并非如此,恰恰相反这些城市废旧空间正式一种承载着文化属性积极的城市公共空间。我们是否可以利用这些空间的特点将这一类空间的品质加以提升,将其升华到一个具有更高价值与意义或是具有艺术属性的空间层次上呢7

上文提到近二十年来城市的现代化水平正在飞速提高,这种发展主要体现在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剧增、城市交通的拥挤、建筑行业多样化发展等层面上。而这种发展给城市环境带来了无尽的灾难。而无节制地开发对自然资源能源地冲击也十分巨大。建筑能耗,汽车尾气导致的空气污染,城市热岛效应,对环境的影响已经愈发严重。除了工业的发展外,商业的发展也对城市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高密度的城市商业区,夜晚五彩斑斓的商业光环境,对城市绿地的不合理利用等等。综上所述,当代城市公共空间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追求舒适环境的要求。

(二)绿色技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上艺术表达的意义

绿色的思想可谓源远流长,老子《道德经》中便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如今人与自然的关系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人本身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依赖自然而存在;第二是自然与人的对立,恶劣天气和野兽等因素无时无刻不要夺去人的生命;第三是人与自然的对立,随着城市不断建设和发展,人类试图将自己从原有的自然界剥离开来,变革自然。三种关系之间是微妙的,联系密切,不能隔离来看,否定了改造自然的合理性,人类只能倒退,回到洞穴之中生存。若过分肯定这种改造,终将耗尽能源,无家可归。所以,就建筑和景观设计而言,需要设计师创造性地运用科学和艺术的手段来改造我们的生存环境,努力实现“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所以绿色技术,便运营而生。

再者,笔者认为绿色技术所主要解决的是形而下的问题,而艺术表达解决的是形而上的问题,更多是从精神上起到启示和唤醒的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广场也好、公园也好,直接提供一套绿色运营系统,不如唤醒公民的环保意识影响的更久远,如果能二者兼顾便是最好的了。今天我们所要探讨的也正是二者的结合,一种所谓“空间新物种”的产生。

(三)基于新型绿色技术的城市新公共空间物种再生

综上所述,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着过度废弃,环境品质差,艺术文化属性缺失等问题。那么采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使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得以改善呢?那么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人类对于大自然的探索,众多新型的材料、结构、科技手段不断更新发展,人们对于能源与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于新能源的开发以及对于环境优化技术的应用开始逐步重视。那么对于城市公共空间这种开放性的与环境相关联的空间类型,我们认为运用当代先进的绿色生态技术的角度是一个很好优化空间品质的方法。将技术生态与空间艺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空间与自然,与人类的交融与互动,我们将这种空间营造姑且称作为城市新公共空间物种的再生”。

二 以德国柏林国会大厦穹顶为例,探讨现有绿色技术在公共空间上的具体应用与艺术表达

(一)自然通风技术的运用

建筑物内空气流动主要有四个原因:风压、热压、风压和热压共同作用下的自然通风以及机械辅助的自然通风。通风塔、窗户、室内风道等建筑自然通风构建系统的联合作用可引起自然通风大幅增加。当然在北方的建筑,过度的自然通风技术的使用会影响冬季采暖,反而造成能源的浪费,所以在建筑设计的初期就应考虑自然通风的设计。

笔者认为德国柏林国会大厦是技术与空间、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典范。在建筑内部有很大比重是城市公共空间,全会厅上层三边环绕大量的观众席,普通公民可以在观众席自由地观看联邦议院的辩论。由于建筑进深过大影响自然通风的效果,如果使用大量的空调调节,不仅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还对人的健康造成影响。改建后的国会大厦对通风的技术要求非常高,而且同时从环保和经济的角度出发,要求尽量利用自然风、回风和小压差送风。新鲜空气从西门廊檐部的进风口进入,经由议会大厅下的通风道到达座位下的出风口,最后散布到大厅内。上升的热空气则向大厅顶部汇聚,并通过倒锥体内的中空风道导向室外。侧窗的通风既可自动调节,也可以由人工控制实现。大厦的大部分房间可以获得自然通风换气,新鲜空气的换气频率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每小时可以达到1-5次。外侧玻璃起安全防护的作用,内侧则由隔热玻璃制成,可以自动或人工控制开合与遮阳装置配合使用,能够有效屏蔽热辐射和减少热损失。

(二)采光照明技术的运用

采光照明技术包含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两种。在国会大厦的采光设计中设计师将二者相结合,通过不同的采光形式最大限度的接受自然光的射入,同时结合太阳能和电光源等人工照明进行采光设计。

在穹顶设计中,福斯特充分利用了自然光的变化特性,利用建筑结构将自然光在空间中进行直射、反射和投影,创造出不同的视觉体验,营造出极具美感的空间氛围。设计师结合采光与通风功能,在锥形体上设置了360片抛光的金属反光镜片,将光线反射到建筑内部和底层的议事大厅’使建筑得到了充足的漫反射光线。而且可控式遮阳板根据太阳的运动规律转动,产生的光影变化给空间带来了动态的美感。穹顶中带抛光镜片的倒锥形构件,在形体上具有极强的雕塑感。既满足了功能上的采光要求,又达到美观舒适的作用,而且成为公共空间的视觉焦点,足见设计师诺曼.福斯特对绿色技术、材料、空间组合的娴熟。

人工照明主要为太阳能电光源,这样减少了对能源的消耗。穹顶从内部照明,在夜空中熠熠生辉,从而为德国首都创造了一个新的城市标志。

(三)绿色技术的艺术性

相比解构主义的复杂多元、抓人眼球的形态,德国柏林国会大厦穹顶显得古朴而又含蓄。不过其形式与功能结合着实令人叹服,同时也做到了现代与传统的对话。半球形的几何化设计,简单有力,国会大厦这一古老庄严的外壳里包裹的是一座现代化的新建筑。这种现代与传统的对话,用于国会大厦这种政治性较强的建筑中显得既有历史的厚重又不失时代的轻盈感。(图1)

空间组织上,建筑底层及两侧的几层空间内安排着联邦议院主席团、元老委员会行政管理机构办公室以及议会党团厅和记者大厅,中央为两层高的椭圆形全会厅,全会厅上层三边环绕大量的观众席。这种竖向的空间布置,产生了更多的视线上行为上的交流,改变了传统公共空间水平嵌入主体空间之间的布局,使公共空间真正从纽带变成了设计中心亮点,同时恰好迎合了配套的竖向上的绿色设备,使整个设计顺理成章,极大提升了公共空间的的活力。

篇12

造型因素

公共空间中的建筑物、树木等的形态对壁画的篇幅构成设计和雕塑的摆放位置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雕塑的形态、材质设计和壁画的构图、色彩设计,必须考虑到其造型、色彩等与周边公共环境中其他构成物的内在关联。

壁画的造型语言包括了总体形态、构成、线条、形体等。如何更好的利用这些造型语言?我们就一定要考虑到其与公共空间中其他构成物的关系。使其与周围环境的形式与风格相适应,并且应当重视其在公共空间中的需要程度。从审美角度来看,变化丰富的造型语言能在整体形态的节奏韵律上,从而满足人们的视觉需要。雕塑作为处于公共空间中的一个独立个体,更应当注重其自身的造型语言,考虑其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使之融入进去并提供给观赏者最佳的观赏形态。

色彩因素

色彩,是鲜明表达雕塑和壁画艺术的形式语言所不可或缺的因素。尤其是壁画艺术(图2-1)。进行壁画艺术创作时,首先要确定壁面的造型风格,而后,壁画所处空间的环境色彩因素,就成为整个设计过程的重要环节。设计师首先应该搜集所处公共空间内的构成物的色彩,然后寻找与环境气氛相吻合的色彩,同时还要照顾到公共空间中功能、风格以及造型语言等因素的需求。而雕塑艺术主要取决于其制作材质和周边景观建筑的色彩,融入其中或是形成反差。

在公共空间中,公共艺术中的色彩倾向,主要以情态概念和视觉需要为依据。公共空间环境本身的色彩体系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色彩关系,而雕塑和壁画艺术的色彩设计通常需要围绕着公共空间环境的色彩关系做倾向性的应和或弥补。

光环境因素

在公共空间中,光源时常发生变化,对于设计师来说十分难把握,然而光源又对公共艺术品的呈现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壁画艺术。所以光环境的应用和把握对雕塑和壁画艺术的创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两种,有时二者是同时并存的,对于两种光源的分析如下:

1.自然光源

自然光源随着日光变化和季节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而我们进行雕塑和壁画艺术创作时就要遵循这个规律。有些材质,例如玻璃、不锈钢等在日照下璀璨生辉、晶莹夺目,并且会随着光线的角度和强弱的变化而呈现出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在设计雕塑时,就要根据设计想法选择相应的材质,考虑光照效果(图3-1)。

2.人工光源

人工光源对雕塑和壁画艺术产生效果的影响要比自然光源复杂的多。人工光源的可控制程度较高,在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过程中,光源的入射角度和反光程度对所用材质造成的视觉影响不可小觑。不同的公共空间环境对照明度有着不同的要求 ,光线的设计应当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以此来营造出一个和谐的艺术氛围(图3-2)。

结语

篇13

在创意经济时代,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不再是技术与信息,而是创意和创新。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已进入快速增长期,产业领域、文化领域对其集聚区的研究很多,但针对园区公共空间景观方面的研究还很欠缺,艺术型文化创意产业园是其中活动最为艺术,场所最为个性,社会效益最为突出的一类。

艺术型文创园公共空间概述

文化创意产业园概述

1.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及特点

继农业经济以自然资源、工业经济以资金设备为重要资源之后,知识经济使智力、创意和人才作为经济资源获得了空前重要的战略地位。文化创意产业指的是文化内容通过创意手段,并取得经济效益的所有生产和销售与精神消费品相关的产业,具有高创意、高附加值、高流通、高渗透性等特点。

2.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概念及功能

中国当前的文化创意企业,几乎都是小型甚至微型的,有的只不过是工作室或创意个体,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创意企业集聚起来形成集群,可以大大减少成本,降低风险,提高效益。同时,许多资源集中到一起,可能催生出更优秀的创意。创意产业园作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外在形态,是一个界定了的、具备一定规模的特定区域,有较为完善的公共设施、社会网络和管理系统,以创造性智力劳动为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六大功能包括。研发、孵化、生产、展示、交易、生活。

3.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分类

角度不同,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划分方法。按照文化产业园所呈现的大致特征可以分为产业型、艺术型、高科技型、娱乐型四类,各举一例的话,有天津经济快乐特别区,北京798艺术区,香港数码港和北京欢乐谷。本文将研究对象限定在艺术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其属于创作型园区,以特色文化资源或人才为依托,多集中在保护再利用的旧厂房区,自发聚集和政府发起均有。其原创能力强,但艺术产业化程度还相对较弱。目前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下文简称艺术型文创园)有北京798艺术园区、北京通州宋庄艺术区、青岛达尼画家村、上海的田子坊等。

艺术型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社会功能及特点

1.艺术型文创园的社会功能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后工业时代的一种产业集聚形式,按照产业链的模式形成利益共同体以创造竞争优势是其最基本的经济功能。与此同时,艺术型文化创意产业园还具有更重的文化事业色彩,其社会功能包括:

(1)培养、保护艺术人才。

艺术人才是艺术创作中最活跃、能动性最强的因素,在艺术型文创园区内保持艺术人才层次的多元性有助于艺术人才业务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艺术门类的不同有助于彼此间相互借鉴,年龄层次的完整性有助于实现继承与创新,从整体上促进艺术家群体的孵化。园区内沙龙、展览和研讨会的定期举行能够促进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其他业态的存在也帮助艺术家成长。园区服务平台可为维护艺术家的人身权利和经济权利提供法律咨询和保障,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方面。

(2)平衡、繁荣艺术生态。

艺术型文创园的社会价值并不是体现在能够成就几位艺术巨匠,而在于这些或成功或平凡的艺术家们独特的生活方式、高价值的精神创作可为园区及周边区域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园区能够帮助艺术家摆脱单纯创作的桎梏投身于完整的艺术生态链条中,在比较和学习中直观地审视自己的作品,在“往复上升”的过程中获得教益并继续创作。

(3)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国家软实力。

艺术型文创园作为艺术家集聚的场所,是城市中艺术类人才和文化设施的高密度区域,有完整的艺术家培养及推广机制,文化艺术氛围浓厚,能够对城市居民起到艺术熏陶和审美教育的作用。园区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城市艺术发展的现有水平,塑造城市形象的同时也为城市旅游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增长点。当下,现代艺术占据着中国艺术的高地,我国传统的艺术门类和艺术特质在逐渐被消解,艺术型文创园可以通过繁荣艺术事业增强国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

2. 艺术型文创园的特点

(1)艺术、创意氛围浓厚。

艺术型文创园起源于艺术家们对群聚以及艺术乌托邦的渴望,在与产业结合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成熟。由于园区汇聚着大量艺术家和文化从业者,以艺术品的创作、展示和交易为内容,园区本身也多由工业遗产改造而来,这里的艺术、创意氛围浓厚。艺术家们利用园区内的厂房建筑挥洒着自己的创造才华,将艺术融入建筑及周边环境。以798艺术区为例,落有致的工业厂房,管道纵横,砖墙斑驳,另类的当代艺术作品与过时的生产机械等历史遗迹相映成趣,艺术小店彰显特色,艺术活动精彩纷呈。

(2)具有旅游吸引力。

知名的艺术型文创园因其艺术氛围浓厚,展现城市文化魅力,能够吸引各地游客,拉动所在城市乃至周边城市的旅游业发展。现在旅游观光客正趋向越来越年轻化、富裕化和受教育程度更高化,与自然观光相比这些游客更倾向于文化观光。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应运而生,它是以文化创意产业构成要素为依托,以各类园区为物理空间载体的一种全新旅游模式。据798艺术区管委会信息,园区每年举办的各类展演、时尚以及文化艺术活动可超2000场次,到访宾客超过200万人次,其中境外人士超过30%。

(3)艺术资源保护需优于产业发展。

艺术型文创园是以特色文化资源或艺术家群体为依托的,与娱乐型、消费型文创园的发展模式不同,部分艺术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比如建筑特色、工业文化、艺术家等,要持优先保护的原则防止极度的市场开发。艺术是一种自为的存在,并不肆意接受外力的干扰,应该严格控制非艺术业态的比重以保护其文化纯度,可利用与政府互动合作的机会获得一些特殊政策,鼓励艺术家群体在此生存下来。

展现艺术氛围

1.运用多元化的艺术语汇

艺术型文创园内的公共艺术作品比比皆是,这里的一切景象和印记,无不彰显艺术家们的艺术品位与独特视角。每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都为设计师们提供了可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其中以当代艺术思潮的介入最为常见,比如装置艺术、大地艺术、概念艺术、极简主义艺术和涂鸦艺术等。参观者徜徉在园区,常会惊喜地发现大面积的涂鸦墙或角落里的小雕塑,获得视觉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启迪(见图2)。经装置艺术家们对场地材料改造而成的景观小品散落在公共空间中,带着对园区历史的记忆,凝结着工业时代的文明气息。

2.讲究景观要素的细节

(1)建筑立面

建筑立面是园区公共空间的主要界面,是体现园区文化特色和艺术创意的重要视觉元素。建筑立面的艺术化处理可分为三种价值取向:以保护为核心、以时尚为核心、以个性化为核心。就具体建筑而言,价值取向可以是多元复合的。建筑立面的风格化改造通常基于某种艺术潮流,常见的设计手法有简约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这三种方式都很容易与旧工业建筑原有形态相协调。

(2)地面铺装

特色的质感、丰富的色彩、多样的构形,铺装所表现的韵律及象征意义能为公用空间赋予活力与个性。运用隐喻、象征的手法来表现某种文化传统和乡土气息,引发人们视觉的、心理上的联想和回忆,是铺装构形设计中创造个性特色的常用手法。在铺装设计中还经常运用文字、符号、图案等细部来突出空间的个性与时尚感。

(3)局部绿化

艺术型文创园公共空间中植物景观的最大特色就是对“恣意”和“规整”的充分表达。恣意是任植物的枝叶以自然状态生长,保留原有和后来栽植的均有,可以显示公共空间自由、不拘束于特定规矩的特性;规整是对植物形态进行人为的规划和控制,使其成为景观亮点和视线焦点,与公共空间呈现出的“设计感”相匹配。在具体手法方面,攀爬植物的运用可以带来一种生活气息,为硬质立面增添色彩与活力。小型的盆栽经过艺术家的个性化处理,能成为新的景观装饰。

(4)景观小品

景观小品既包括公共雕塑、设施小品还包含大量的公共标识,是最容易汇集艺术家和设计师艺术创意的环境元素,一件特色的小品就能令人记住一个空间甚至一座城市,同时,景观小品的易更新性也便于艺术家们将时尚创意不断释放到公共空间中。通过与园区精心设计的公共设施的接触,使用者能获得更多的精神享受和艺术熏陶,体验到“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魅力。

艺术型文化创意产业园作为城市文化生态主动脉和城市形象新名片,值得更多学者对其进行关注和研究,其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是体现园区创意氛围和艺术气质的重要阵地。在系统设计理论的指导下,经过景观规划师和入驻艺术家群体的联合设计,定会对园区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起到积极作用。

篇14

关键词:轻轨车站;空间环境;公共艺术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2-0122-01

在今天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社会,人类的需求已经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城市公共空间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不再是单一的,轻轨车站在满足乘客乘车候车需要的同时,还要建立宜人的,富有感召力的艺术空间。轻轨车站内的公共艺术设计能够满足这样的要求。公共艺术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开始形成规模,80年代引入我国,具有一些社会功能的性质。在轻轨车站中公共艺术可以使用以下的形式:

一、壁画

壁画是一种直接画在墙壁上的艺术作品,是应用范围较广,也是很早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公共艺术上应用较多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轻轨车站中,壁画能够为来来往往的人们提供视觉上的享受,使人产生联想,能够使人直观的感受城市文化。壁画艺术也是最接近大众的的艺术形式,人最易接受的传统艺术表达。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其表现手法和材料应用多样,技术纯熟。壁画形式可以复杂可以简单,可以为抽象的也可以为具象的;内容表达上可以是无主题的纯粹艺术表达,可以是有教育意义的;材质可以是玻璃、石材、纤维等。

二、雕塑小品

雕塑具有很长的历史,他是最早的一种艺术表达,雕塑从为统治者服务,到为公众服务,说明它自身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这种具有三维空间的艺术,常作为建筑或环境的表意物而相伴发展。无论任何建筑或环境一旦与雕塑小品结合则倍增他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在轻轨车站中设置雕塑小品首先要考虑雕塑小品的题材应与环境相符,反映车站的交通性质。两者之间互相衬托,相辅相成,避免将雕塑小品变成形单影孤的与环境毫不相关的摆设。

其次,要考虑三维空间的观察位置和距离。车站中,人们欣赏雕塑小品一般处在轻微的运动(如步行、小跑、游戏等)或者快速运行状态下(如运动的车厢内),和短暂的停顿状态下(等候),根据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作为运动状态人们往往会把视线落在较远的范围,这样才能看见相对静止的画面。而且观看时更多的注意整体,加之观看时间匆促,适宜采用简洁抽象的形式,切避免过分张扬,应自然地配置适当规模的雕塑小品。

三、广告牌与广告灯箱

无论在任何一个城市公共空间,我们都能看到形形的广告牌或者广告灯箱,这是广告自身的经济利益所致。广告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轻轨车站空间也不例外。作为使用频率极高的交通空间,各开发商都想展示自己的产品,向社会传达商业信息。然而,五颜六色的广告牌很容易冲击人们的视线,如果不进行协调设计,就会使人感到景观环境的混乱、装饰风格的无序。要将这种商业物质转化为具有装饰作用的公共艺术,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组织设计。

其一,整体覆盖式。

这种方式是指用广告将车站墙面或柱面整体覆盖,这种方式对视觉冲击极大,结合灯光的设计,可以形成整体界面的装饰。例如南京地铁夫子庙站的墙体广告。是一个公益广告,为宣传夫子庙的历史文化而做,这个墙体用中国年画的形式展现了古代庙会的场景,让人还没有到夫子庙就感受到热闹的气氛。

其二,并列式。

并列式是指同一广告或不同广告全部采用相同规格和形式并列布置在车站空间界面上,达到统一有序的视觉效果。这是一种很常见的设计方式,能够使空间具有整体性,同时也能避免过多的广告内容给群众带来的视觉上的杂乱。这种布置方式可以是一则广告的重复排列,也可以是多则广告的组合排列。

四、其他艺术形式

公共设施的艺术性处理,可以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作为艺术品展示,例如蒙特利尔地铁站由红、橙、黄为主色调组合而成的壁面装饰及休息座椅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地铁站审美的需求,也有效地节约了空间,方便了人们休息使用。并且整体协调统一,秩序井然。

具有时间性的海报形式,这是及广告宣传为一体的公共艺术形式,他的时间性极强,更替快,这样使空间环境经常变化,总是给人全新的感觉。但这种形式的弊端是多个海报的并置是空间混乱,让行人感觉视觉疲劳和空间的烦躁感。对于这样的设计要注意整体的协调性,避免混乱,可以使用重复和韵律的方法加以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