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市化教学设计范文

城市化教学设计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5: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城市化教学设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城市化教学设计

篇1

课程标准要求“运用相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一方面要理解城市化的内涵,要从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以及城市化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三个方面去理解什么是城市化。另一方面,要学会运用相关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相关的资料多以数据,表格,文学描述,地图,地理统计图等形式出现,要求学生从中概括出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所处的阶段(初期,中期,后期),城市化特点(起步的早晚,速度的快慢,水平的高低),各个阶段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并找出相应有解决措施。

[教材分析]

本章为人文地理的第二章《城市和城市化》的最后一节,安排在《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后,城市的空间结构让学生知道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区位和合理的功能区布局,不同等级的城市的服务功能,决定了城市的大小,城市的服务范围,以及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最后安排城市化,城市化包括土地城市化和人口的城市化,从功能区的形成上去理解什么是城市化。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城市化的表现就是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前面两节内容都是为城市化这一节做铺垫。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1)理解城市化内涵,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什么,城市化的动力在于什么,城市化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教材在编写时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城市化的内涵,让学生对城市化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

(2)要求运用相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教材安排了五个资料用于解决这个问题,分别是:

1)世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折线图和活动题;

2)城市化浪潮的阅读资料;

3)城市化进程的示意图;

4)英国美国巴西日本印度几个国家城市化过程图;

5)英国城市化进程的案例资料。

从时间和空间角度,说明全球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各国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出来的水平,速度上差异.通过这些资料分析,让学生对城市化进程有初步认识,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差异有大致了解,从中概括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就南京市沿江工业园区。对城市化中出现的拆迁,征地现象比较熟悉,感性认识比较多。要通过材料分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读图能力方面,高一学生已经经过一个学期自然地理的学习,对于地图,统计图,文字说明,表格等统计资料并不陌生,加之第一章《人口的变化》部分的学习,训练,具备初步的图文转换能力,但是本章节的图表较多,城市和城市化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生看图,识图是高中地理学习的一条经线,贯穿高中地理始终,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仍然是学生弱项,也是本节以及经后学习和训练的重点内容,不要求学生要本节全部掌握,但有培养材料分析的能力。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明确城市化的定义

(2)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3)城市化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4)运用世界城市化水平提高图和城市化进程图,说明城市化全球城市化过程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案例论证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和概括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图片 南京市林立的市区景观图(感悟南京地区城市化的发展变化)

展示图片 南京市市区面积的变化,由早期的石头城,到建国初期的市区范围,再到现在的南京六城区(没有包括高淳和溧水)。

教师归纳 南京市市区面积的变化用地规模的变化,等级的提升,反映了城市化的过程。

[问题探究1] 1985年和2000年长三角地区城市发展中,有哪些变化?

展示图片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

读图活动 学生从图中找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城市等级提升,城市数量增加。

教师归纳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城市化就是等级的提升,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城市化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

[板书]一、什么城市化。

学生看书回答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问题探究2]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为什么会向城市地区集聚呢?

读图活动 展示教材中P32“图2.18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学生描述城市化驱动力。

教师归纳 城市化进程的动力是推力和拉力,拉力是城市的经济水平高,就业机会多,交通便捷,社会福利好,文化设施齐等等。推力是农村自然灾害,收入低,人口多,对土地压力大等。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进步的表现。

[过渡]

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向城市集聚,农村变成城市,使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升高,所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根据城市化水平高低和发展速度将城市化分为三个阶段。

[板书]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读图活动 展示教材中P32“图2.19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1800-2000年)”,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1)城市化水平有什么差异,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有什么不同。

(2)1950年前后,城市化快速发展有什么差异。

(3)简单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学生分组评论后,由各个小组长提供答案。学生可以通过不同国家城市化水平增长曲线斜率的变化,回答第一、二个问题。结合P33的阅读材料回答第三个问题。

教师展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的对比表格,全体学生回答。

[过渡]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读图活动 展示教材中P33“图2.20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学生读图思考,

1)不同的阶段城市化的水平和速度有什么特征,会出现什么问题。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在什么阶段,在城市化发展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读取每个阶段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斜率,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学生分组评论,由各个组长提供答案。

[案例分析]P34-P35案例4,以伦敦为例总结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问题。

教师展示图片,文字资料,学生描述伦敦城市化进程中的表现(城市用地面积的扩大,城市数目的增长,城市人口双重的上升)。

学生完成活动内容,教师讲评总结,提供参考答案。

[过渡]

从案例中可以得出英国伦敦已经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阶段。而目前绝大多数发达国家所处的城市化阶段是后期,发展中国家是中期加速甚至是初期阶段,这反映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化水映了经济发展水平,但也不是绝对的。

读图活动 展示教材中P34“图2.21 几个国家城市化过程”,分析几个国家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学生读图完成活动题:

1)城市化开始的时间有什么不同。

2)目前各处于城市化的什么阶段。

3)各国城市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教师总结归纳,从图中可以看出巴西的城市化水平目前比美国日本的城市化水平还高,不是因为巴西的经济学水平高于美国日本,是由于人口增加迅速,大量的人口由农村涌向城市,使得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导致城市的畸形发展。

[总结]向学生提问什么是城市化,各城市化阶段的名称的特征,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学生合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可。同时教师讲评。

[课堂反馈]略。

[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通过案例教学,活动教学,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以南京市的城市化过程引入,提供大量的乡土教材,切合实际,容易激发的学生学习兴趣和认同感。重视采用案例教学法,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归纳教学内容,形成相对完整的思维过程。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合理,过渡自然,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学手段多样,灵活,能很好的突破难点,让学生主动学习获得知识,很好的达成已设的三维教学目标。通过这这节课,让我更加相信在高中地理课堂上,要让课堂活跃起来,一定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要由主导变成组织者,参与者,甚至是和学生一起参与的讨论者,合作者;教师要放下身段,给学生创造平等的学习环境。

课堂气氛的调动上,本人的教学语言达不到幽默风趣的水平,学生的积极没有调起来,要这方面,我应该多向学校有经验的教师学习,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我通过自己编写的学生管理系统,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主动回答的问题的人多了起来。但是学生的积极性并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也局限于少部分的同学。主要是因为高中学生的思想不像初中生,没有主动回答问题习惯了,因此我自己编写了这个管理系统,时时给出评价。学生对这个系统逐渐熟悉,不再有新鲜感,因而要时常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同时高中地理教师要加强基本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学习,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去赢得学生的信任。

篇2

关键词: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交通工程设施设计

作者简介:陈队永(1977-),男,河北无极人,石家庄铁道大学交通运输学院,讲师;温少芳(1979-),女,河北定州人,石家庄铁道大学交通运输学院,讲师。(河北石家庄05004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061-02

“交通工程设施设计”是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交通工程设施设计方面的主要理论、主要知识和基本方法,并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理论和方法基础。随着交通技术和交通学科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已逐渐与现实需求不相适应,为此,信息化教学引入了“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在信息化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对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设计以及考核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规划,以实现“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课程的优化设计。

一、信息化教学优化设计需要考虑的方面

1.要有具体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

任课教师要在课程学体目标的框架指导下,把教学总目标细分成若干个具体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单元和模块的教学内容细化为易于学生掌握的“学习任务”,通过这些小的“学习任务”来反映总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任务”时,其教学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

2.“教学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结合学生现有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基本教学原则。对于新教学内容或有一定难度的教学任务,教师最好事先演示或给出具体明确的关键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教学设计最好把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散到具体任务中,要尽量体现以“学生是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基本教学策略。

3.课堂上要注重营造适合的教学案例情境

在优化设计课堂信息化教学方案的过程中,要积极创设与当前课堂教学主题内容相关的、尽可能反映真实情况的学习案例背景,有意识引导学生带着具体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尽可能激发学生的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等原有认知结构,从而使学生利用新信息去整合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4.要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优化教学设计方案时,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和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尝试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敢于大胆猜想、联想和分析判断,并将其联想、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学习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方法手段。

5.要注重与其他相关课程的整合

信息化教学设计通常以各种各样的主题“教学任务”带动教学,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各门相关课程的相互整合。这些“教学任务”总是把多门课程的知识内容和专业技能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强调各种资源信息服务于具体的教学任务,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成为学生获取相关信息、探索专业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所以,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体现课程和学科整合的理念,使学生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增强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课程信息化教学的优化设计

“交通工程设施设计”内容涵盖了交通领域内的交通管理、交通安全、交通工程设施的基础理论,是全面掌握交通工程设计知识结构的综述性课程,课程信息量大,涉及面广,其中的基础理论对于初学者来说较为抽象,这就对教学设计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课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学生自主学习设计以及考核设计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1.课程教学设计

交通工程专业在不同的高校,课程设置有很大的不同,各有各的侧重点。虽然交通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是一样的,但是在课程的目标、对学生的要求还是要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进行设计。

石家庄铁道大学的交通工程专业就根据学校的优势学科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课程体系中安排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和计算机绘图等课程,在“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课程设计过程中,强调学生不仅要知道现代交通管理的一般原则和手段,同时对于管理设置的依据也要有所了解。例如关于交通设施的学习,除了了解交通设置的类型外,还应该能够独立地进行交通设施设计,这些就是基于学生在大一、大二时学习的相关的建筑材料、力学分析等课程。针对这方面的训练,学校专门设置了一周的课程设计。

“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课程中另外两部分内容是交通规划和交通流分析,这两部分在设计过程中有很大的不同。交通流主要是将交通状态用数学的形式建模,学生在理解上略显抽象,主要是学生缺少对交通流的观察,另一方面是对数学建模的过程了解较少。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在课程设计上,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交通状态的分析及进行一些数学建模的讲解,使得学生在学习交通流过程中更有兴趣。在这部分课程的设计上应充分鼓励学生观察现实中的交通管理现象,并进行理论分析。

交通规划注重的是学生对于系统分配原理的应用,目前也多是采用规划软件进行规划设计。在这部分课程设计上,针对交通规划实际操作性强的特点,设置了一周的交通规划设计课,要求学生不仅知道规划的原理步骤,还能够应用相关的软件进行实际的操作。因为目前规划软件相对较为成熟,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应用的同时,将规划原理进行现实意义的模拟演示,扩大了知识应用面。

2.课堂教学设计

“交通工程设施设计”是一门基于交通现实状态,内容丰富的综合性课程,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如何将一堂50分钟的课上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任课老师来说是不小的挑战,借助多媒体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多媒体工具的内容应该是多样化的,不是仅仅利用PPT,添加一些图片,一小段录像就可以实现的。信息化条件下应尽可能多的利用好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电子教学材料(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等)、电子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专题学习网站、题库等)和电子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网络资源链接等)等。教师在课堂上应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加以综合利用,并要根据学生的反映及时调整上课的进度和内容,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否将真实的信息反馈给教师,也是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在“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中,老师讲解“交通三要素”时,将交通在自由流状态和强迫流状态下的交通录像播放给学生,启发学生描述这样状态下的交通对他们的影响如何,总结学生的说法,给出专业的理论定义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评,使学生对交通流的特点有了专业的认识,课堂的互动也是很活跃的,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学生自主学习设计

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学生自主意识也不断增强。教师在安排学生的自主学习任务时候,应该结合课程的内容和学生的自身特点,因材施教。作为专业教师也应该尽力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帮助学生有的放矢的进行学习,也帮助学生在搜索资料方面把一下关。在“交通工程设施设计”的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课后作业、课程小论文、交通设施调查方案的设计等,利用网络平台,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观点,帮助学生在课余时间更好地完成自主学习。

4.考核设计

课程考核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价,并采取提交作业、回答问题、平时测验等信息化考评方法,力争对学生进行全方面、多方位的考核,尽可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三、专业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根据“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课程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专业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如图1所示。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企业形象画册设计;建构主义;教学做一体化;基于工作过程;双主模式

企业形象画册设计实践教学课是以静态图形图像处理课程中图层蒙版技能的运用为教学内容,根据高职学生特点,用平面设计行业典型工作任务――企业形象画册设计项目驱动,以讨论学院形象画册创意与制作技能为案例,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师生协作、学生协作,实现对本专业核心技能――图层蒙版运用的掌握。

1 教学内容设计

1.1 教学内容为本专业核心技能

本课内容来自信息工程系多媒体专业、基础部艺术设计专业核心主干课程静态图形图像处理。本次实践课程所讲授的图层蒙版技能是图形图像无损编辑的核心技术,是平面广告设计、数码图像处理、网页设计行业中一个比较难掌握,但又必须掌握的工具。

1.2 以行业典型工作任务驱动――典型性、实用性

本次课以广告设计行业中实用性极强的企业形象画册设计项目驱动,通过对企业形象画册的设计与实现,掌握这种典型工作任务的实现方法,深层次地理解图层蒙版技能在企业形象画册设计中所起的无损编辑、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不但能够学会使用图层蒙版工具,同时具备企业形象画册的设计能力。

1.3 身边题材,创新设计――挑战性

本次实践课以本学院形象画册设计为实践任务,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应具有对身边事物的洞察能力,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掌握新技能,并配合原有技能,才能完成本次实践任务。本次实践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既要求学生掌握图层蒙版技能,也强调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性设计能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1.4 基于工作过程――团队协作

本次课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行业实际工作流程进行工作。在创意分析中,需要小组讨论、统一意见。在样品制作中,需要小组协作,共同完成任务。作为项目负责人,组长负责小组交流、协调、组员考核工作。通过小组作品评比活动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

2 教学目标设计

基于课程教学目标,企业形象画册设计实践技能课教学目标设计如表1所示。

3 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

3.1 教学方法和手段总体设计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

3.2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设计教学过程――创设情景,任务驱动

理论依据:建构主义思想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f一定的情景),借助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模式。

实施过程:本次实践课,教师通过大量课前准备(学生情况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资源整理等1,精心创设适于本学院学生特点的学习情景:学习情景以企业形象画册设计任务驱动,在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通过自主探索、团队交流、师生会话,深度挖掘任务解决方案,建构知识意义。

实施目的:通过创设情景、任务驱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引导下,师生通过真实的工作任务,以师生互动的形式解决教学难点,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实施效果:有利于教学知识与行业需求的接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3 “教、学、做”一体化突破教学重点

理论依据:“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推进高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内容。

实施过程:本次课以图层蒙版工具的使用方法及企业形象画册的制作为实践教学重点。在教学设计中,该教学重点以本学院形象画册样本的实现为案例,通过案例制作展开,在技能的传授与学习过程中,使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师演示过程中,跟随练习,教师“一边教、一边做”,学生“一边做、一边学”,教、学、做同步进行。

实施目的:“教、学、做”一体化将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实践合成,适用于制作技能的讲解。

实施效果:有利于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符合学生对知识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符合学生喜爱兴趣学习的年龄特征。

3.4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理论依据:校企共建、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理想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使理论与实践统一,教学与就业无缝联接。

实施过程:教学以提出工作任务――讨论确定设计方案――设计样品制作――设计样品评价为主线,完全模拟平面广告设计行业工作流程。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模拟设计团队工作环境。

实施目标:教学与就业结合、理论与实践统一。

实施效果: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运用,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交流、协作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与真实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全面接触,有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熏陶和养成。

3.5 “双主”教学模式,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理论依据:北师大何克抗教授的“双主模式”教学理论指出,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和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

实施过程:在本次实践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启发、技能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推动教学过程的进行,在整个教学中,利用教学艺术调动和组织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过程最重要的设计方案确定、样品实现、设计作品评价环节中,学生完全充当主体,教师仅仅是引导者、协作者,学生主要是通过自主探索、团队合作、独立实践等学习过程完成设计作品。

实施目标: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实施效果:“双主模式”通过教学设计与教师主导,让学生完全成为教学主体,使学生充分体会学习的快乐与成就感,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4 教学过程设计

4.1 教学过程整体设计

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如表2所示。

4.2 师生双边活动设计

师生双边活动设计如表3所示。

5 结语

本次实验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学院多媒体实训设备与平面设计行业典型工作任务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和实施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积极开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基于工作过程的双主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深化改革,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董昊悦,高传喜.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10):24-25.

篇4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壮大和社会文明的进步[1]。市政工程是研究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内容,对任课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根据本校开设该课程的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与城镇规划专业的专业要求,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心理特征及该门课程的内容和重要性,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对任课教师、班主任以及辅导员在对学生的管理上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旨在提高任课教师的授课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为城市的建设和基础设施的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向[2]。现在课堂上大多都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到处看,互动较少,学习效率不高,“教”和“学”不同步,上课成了一个彼此应付的过程,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和掌握程度不高,往往毕业参加工作以后在工作单位要重新学习,没有发挥高等教育专业课应有的教育作用。

在市政工程规划中,管线综合设计非常重要,其涉及城市空间学、城市规划学、工程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它是一个多对象、多因素、多学科,且综合性很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实践过程。这个过程与科技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密切相关,同时还受到社会历史条件、时间阶段、自然条件以及地域场所的制约,另外由于个体差异,也会导致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内容有所不同。如果设计不合理,就会对城市空间利用造成浪费,给工程留下不应有的遗憾,还会给施工、生产和生活造成不便,甚至会给管网的安全运行、经济的合理性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市政工程课程内容的特点进行联想假设,引导学生进行互动,浅显易懂地把问题带出。安排专门的课程实践,多到施工现场去观摩学习。多查一些经典案例,结合知名设计师的设计思路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产生感性认识,逐步形成自己的设计思路。

三、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板书相结合

市政工程规划与设计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地上有居民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厂房的配水、配气、配电等的计算,地下有给水排水电力、电缆、电信等管线的设计计算,与实践联系紧密,对任课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要求很高,要将生活中常见的基础设施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因势利导、实时实地地开展教学工作。对于开关、阀门、管道材质和窨井内部结构等内容,需要使用现代化多媒体以动画和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比如管线综合时,如图1所示,需要明确各个管线的位置关系以及南北方的区别,只是以文字的形式口述出来,对于初次学习本门学科的本校本科生来讲势必很难理解,在有限的课时内手绘这两幅图显得不太现实。另外,对于教材里面没有列出有必要讲解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使用多媒体就显得更为必要了。

四、教师的知识储备要与时俱进

在传统城市规划体系中,基础设施规划一直处于一个从属配套的地位。按照传统的规划编制方法,几乎所有的基础设施的规划供给能力都是以国标中确定的人均指标为依据的,指标体系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般不超过指标,我们就不会去考虑资源的节约和使用的效率[3]。而水资源的储量和类型决定着使用方式,不同地方对于水资源的使用方式的规定不同,有些发达省市要求家庭冲厕、洗车必须使用中水而不能使用自来水,这已经纳入了法律范畴,如果使用自来水则属于违法行为,以此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保护水资源。因此,就要求教师用发展和与时俱进的眼光及时更新现有的知识,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工作中寻求最适合当下以及满足与以后发展的规划方法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思路,避免学生一味地服从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开拓创新,采取一种全面的、创新的方法,建立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体系。

五、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层次提高课堂的参与率和积极性

现在在校学生都是“90后”,他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和处理方式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作为教师需要转换角色,在课堂上是授业者,课下要和他们做朋友,让学生敞开心扉,真正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产生兴趣。在课堂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并给予正面积极的肯定,让其有参与感,提高其积极性。《市政工程规划与设计》这门课程也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90后”学生胆子较大,参与性较强,因此可以将掌握程度为“了解”的部分让学生准备资料讲课,让全班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逐渐降低学生对理论和公式的恐惧感。课程设计时,让学生去现场了解管线铺设时的位置关系和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再进行课程设计,为就业后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学生管理者应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导向

进入大学,很多学生像脱了缰绳的野马,懈怠了学习,加上换了新环境、新同学,教师的授课方式与高中截然不同,又有许多的社团和活动,有些学生加入了学生会,有些学生做兼职,再加上现在智能手机又很普遍,各种软件、游戏、购物网站和网上形形有利有害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引诱着他们。而新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职能是保障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教学计划,使学校的教育教学顺利进行[4]。这就要求学生管理者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从学生的专业特色出发,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疏导教师和学生间历来的紧张关系,缩小距离感,从心理角度出发使学生认识课程的重要性,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学术讲座、学术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开发,为学生的成长、成功、成才搭建平台[5]。

篇5

关键词:动画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248-01

一、动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方面

我国现阶段多数院校的动画专业老师都是在学校开设动画专业后,为了动画专业学生的课程教学,而从绘画、平面设计、室内设计等专业转行来进行动画课程的教学的,他们对动画的了解也只是通过几本教材,根本没有动画制作经验。对动画创作的整个流程缺乏系统化的认识,教学多依赖教材各自为政、照本宣科、人云亦云进行教学,无法将动画创作各环节的内容融会贯通。造成多数动画专业毕业生对动画的知识的掌握不够系统,无法真正从事动画设计工作。

(二)课堂教学

动画设计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在动画的创作中,动画工作人员除了要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意外,还需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但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动画专业在教学中偏重理论教学,反复讲述各种概念、基础知识等内容,而对动画创作中角色性格在动画中如何表现、如何在导演的协调下根据剧本内容分工合作完成不同环节的创作、视听衔接等等内容缺乏必要的讲述。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动画课程的教学是极为不科学的,很容易让学生对课程失去兴趣,从而影像动画的教学。

(三)教学环境

在开设动画专业的很多高校中,综合性大学占绝大多数。由于这些学校相关管理人员对动画专业的特殊性缺乏必要地认识,在进行教室和实验室建设的时候,多是按照平面设计、环境设计等专业的实验室模式进行建设。在实验室的管理方面也多是以上课为主,实验室只在有老师上课时开放,而课余时间学生不能进入实验室进行动画创作。这样就造成学校建设的动画实验室无法满足动画专业作品创作的需要,学生无法运用学校的设备进行动画创作。

二、动画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方案

(一)教学内容项目化

一部动画的创作需要很多人根据剧本的内容,在导演的统一协调下按要求相互协作才能完成。因此,动画设计各门课程的教学不能任由每个老师各自为政的自由进行,必须将动画设计的各门课程按照动画公司的项目制作要求进行系统化的统一安排,才能真正使学生学习到动画制作的相关知识,并满足社会对动画设计人才的需要。教学项目化就是指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不同情况对相关课程以项目制作的流程进行系统的安排。这样的教学模式就需要动画专业的任课教师在进行专业教学大纲编写时根据各个年级的特点对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并且在课程开始之初就规划好相应的项目。在教学的过程中各门课程的教师相互协调,以完成整个项目为目标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在使学生真正学习到动画制作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环境

在教学环境方面,我认为学校可以根据地方特色和学校实际情况,将教室按照动画制作工作室的模式进行改造,然后让学生将自己的动画制作设备从寝室移至教室,使每个教室都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工作室和简易的实验室。这样既可以解决学校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也可以把学生聚拢到一起进行相关实训项目的创作。可以将动画公司所作动画项目引入课堂,由老师带领学生在教室进行创作,使学生在课堂上上课的同时也能够很好的参与到市场项目的实践,并安排“高”带“低”的实践模式,以高年级的同学带领低年级的同学共同完成项目的制作。这样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教学负担。

(三)联合企业举办动画设计大赛

根据地方特色和企业的具体要求开办有针对性的动漫设计大赛,使优秀作品在获奖的同时也能被企业采用,这样既能实践学生的专业知识也能实现设计作品的成果转化。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通过每年组织“动画学院奖”来刺激学生的创作激情,学生为了能够完成一部好的动画作品通过各种形式找赞助商,并主动于相应公司合作共同完成,使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提高。这种形式得到了参赛院校和师生的一致认同和积极相应。

三、结语

篇6

本课题“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对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本课题内容虽然是计算,但这种计算对数学知识要求并不高,只要能列出比例式并求解就可以了。但是学生对化学计算常常进行得并不顺利,这往往是由于在有关化学计算中学生对化学特点认识不足造成的。因此,本课题的教学中要从学生薄弱环节进行

突破。

二、教学目标

进一步认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会进行简单的计算;掌握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思路和规范解题的格式。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格式。

2.教学难点: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规范,数学计算的基本功。

四、教学过程

教师:你们想听听有趣的爆鸣声吗?让我们用氢气奏响奇妙的音符,下面就让我们来见证这奇妙的时刻吧!

教师演示实验:大家请看,这是1号氢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点燃。

教师:请一位同学用口技来模仿刚才听到的声音。

学生模仿。

教师:同学们,他模仿得像不像啊?

教师继续演示实验:2号、3号试管,播放视频强化记忆。

教师:为什么声音越来越高,对不起,现在暂时保密,在今天后面的学习中大家就会知道原因了。

教师:说到爆炸,不得不提到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那黑火药是如何发明的呢?请大家看动画。

播放:火药发明的Flas。

板书: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师:古人发明火药,在没有理论指导下研究配比,经过一次次的冒险实验,终于找到适当的比例,在硫黄和硝石里添加了木炭,配制成了黑色粉末状的火药。2KNO3+3C+S ■ K2S+N2+3CO2,这就是黑火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今天我们学习的主题是“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理论指导实践,因此在学习计算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哪些含义,可以进行怎样的计算,以电解水的方程式为例。

2H2O■O2+2H2

1.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氧气和氢气的事实;(图片)

2.每2个水分子电解后生成1个氧分子和2个氢分子,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的分子数之比为2∶1∶2;(图片)

3.每36份质量的水完全电解后生成32份质量的氧气和4份质量的氢气,水、氧气、氢气的质量之比为9∶8∶1。

从电解水的方程式我们可以归纳出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以下含义:

1.表示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2.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微粒个数之比;

3.表示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教师:实践出真知,接下来请大家看活动案中的活动一,说说下列方程式表示的含义。

活动一:说一说

2CO+O2■2CO2 CH4+2O2■CO2+2H2O

教师:几位同学说得都不错。通过化学方程式可以知道物质之间的质量比,那么下面请大家计算表格中物质的质量。

活动二:算一算

根据已知物质的质量计算出其余物质的质量。

教师:通过上面这个表格,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活动三:列一列

教师:像刚才大家解题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法。

S+2KNO3+3C=K2S+N2+3CO2

已知参加反应的碳的质量为3.6克,求硝酸钾的质量。

追问:如何求硫的质量呢?

学生列式,教师巡视指导,选择展示的活动案。

教师点评。

活动四:议一议

教师:下面请大家帮老师个忙,老师要带学生到实验室做实验,需要制取64克氧气,那需要准备多少克高锰酸钾呢?请大家参照课本107页的例题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整理解题步骤,我们比一比、赛一赛,看看哪个小组归纳得既简捷又朗朗上口,可以一步用一个字表示,也可以押韵,讨论后请将简要解题步骤写在白板左边,解题过程写在白板右边。

学生分组讨论,最终通过小白板展示他们本组讨论的结果。

板书:二、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解题步骤

解题步骤:

1.审:读题,审清题意。

2.设:设未知量。

3.找: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算出相对分子质量,写在相应物质的化学式下面。

4.算:列出比例式,可以是左右对应,也可以上下对应,正确地计算比例式,注意单位保持一致。

5.答:简明写出答案。

活动五:练一练

火眼金睛

电解水时也会产生氧气,若生成64g氧气,则需要电解多少千克水?(H:1 O:16)

错解:设需要电解水的质量为x千克

H2O■H2+O2

18 2

x 64

18∶4=x∶64

x=576kg

答:需要电解576千克水。

教师分析常见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方程式误写。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一定要注意配平,标明反应条件、气体、沉淀符号,注意化学方程式的完整性。

2.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错误。各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必须计算准确:根据物质的组成求各化学式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式前边化学计量数的乘积之比,计算时必须准确无误。

3.质量关系不对应。审清题意,找好已知量和未知量,不能张冠李戴。

4.单位不统一。注意单位的书写要求,设未知数时不要带单位,计算过程带单位,在同一计算中注意单位的统一。

小结:

教师:本节课老师和同学们共同研究了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含义和依据化学方程式解题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篇7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实验创新

一、高中化学实验创新的意义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创新设计对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却仅存于对概念、原理等方面的验证,老师通常是在讲实验、演示实验,学生则在背实验、看实验,这样却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实验目的,然而新课标实验教学则是注重探究性实验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这样不仅为课堂增添了几分愉快的气氛,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想

新课标实验教学是探究性实验教学,通过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动手的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通过亲身操作实验,认识到化学学习并不是枯燥的,了解到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这样学生在不断的操作中锻炼出比较熟练的实验技能,有助于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激发其创新思想。

3.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忽略了化学所伴有的探究性、发展性及团队合作性等功能,而新课标实验教学不仅注重探究性和发展性,更将学生间的团队合作发挥得淋漓尽致。回顾历史,化学实验并不是一个自己能够独立完成的实验,它需要一个团队来完成,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要求老师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因为“众人拾柴火焰高”。

二、影响新课程教学中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的因素

1.外在因素――学校

学校不仅是实验教学设备的提供者,也是课程安排的操控

者。现如今实行新课标实验教学注重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就需要每个实验得做好几组数据,来验证所假设的课题,有时甚至不会出现我们想得到的结论,然而这样就会导致实验过程复杂而漫长,但是学校所安排的实验课程却少之又少,老师和学生只能放弃。既然实行新课标实验教学,那么学校就应先从这两方面进行改革。

2.主体因素――老师

老师是学生和学校联系的纽带,老师可以将学生比较好的想法和要求反映给学校,同时老师还是知识的传授者,新课标改革后,要求老师改变以前死板的教学方式,采用一种科学创新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以前实验课程的设置是验证性实验多于探究性实验,导致实验的作用受到限制,另外还重视学生对课题的认识,忽略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体验。

三、改进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的方法与途径

1.实验中学生有时会因为没有注意实验要求而造成药品浪费

我们将这些实验转化成微型实验,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节省了成本,减少了污染,使得学生真正做到绿色化学。例如,进行原电池与电解实验时,用1号锌锰电池的碳棒替代石墨电极,用盛放石蕊试纸的小塑料盒替代U形管或小烧杯做电解槽效果就很好。装置中两个电极的距离比在U形管中小很多,省电省时。塑料盒与小型U形管容积相当,而且材质无色透明,便于观察实验现象。使用时应用双面胶固定在塑料板或木板上,防止倾倒。

2.打破常规的实验教学内容

由学生选做实验,实验内容不应受教材的限制,这样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探索性,有利于让学生更容易记忆知识,同时拓宽知识面。例如,学习了淀粉与葡萄糖的知识后,教师可以布置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自酿甜酒。这个实验看起来简单,但是仅凭课本知识却无法完成。学生通过询问酿酒师傅、查阅资料、互助合作等手段,经过反复尝试后完成实验。当在课堂中讨论该实验时,不仅加深了知识点,更品尝到了探索、创造、成功的甘露以及失败的苦涩。

3.传统的实验教学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新课标教学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设计问题和实验内容,同时老师再对他们的问题和实验内容进行辅导,使得学生明白自己的设置有什么地方不合理。例如,学习了浓硫酸以及稀硫酸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浓硫酸与稀硫酸具有哪些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如何区别这些性质,并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讨。教师将学生设计好的方式做成纸条,让每组派代表进行抽签选择,自行进行装置设计,所需要的容器与药品汇报给教师并由教师提供。操作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协助和点拨,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实验协作探究;实验结束后,学生就观察到的现象、分析的思路以及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交流、展开讨论;对出现错误和偏差的实验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

综上所述,通过对传统与新课标教学进行简单对比,可以看出,在世界发展的不同时期,教育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化学实验教学也在不断地改革,所以实行新课标改革实验创新设计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关注当今的环境问题从化学开始,从简单的实验室开始。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情境创设 探究实施 活动反馈

探究课程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五大特点。其实践性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立足于每一个人的健全发展。其实践性则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开放性面向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个性体验与创新。生成性则强调探究过程中新目标、新主题的不断生成。自主性则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和自主决定活动结果的呈现形式。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

同学们,现在老师只有一块糖,可是又想尽可能公平地分给在座的每一个同学,大家有什么好的分配方案吗?老师手中的糖块放到水中一会就不见了,它跑哪去了呢?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此了解他们在生活中是否具备溶液相关知识。向学生展示硫酸铜、高锰酸钾、氯化钠三种不同颜色的溶液。学生感受溶液颜色的美感,产生求知的欲望。老师给同学们展示的各种颜色的液体到底是什么呢?它是如何形成的呢?学生聆听并思考,通过对不同溶液的观察,使学生产生探究溶液知识的欲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自然引入探究环节。导语:固体的蔗糖和氯化钠放入水中为什么会消失呢?

[实验9-1]多媒体展示探究内容

(1)在20 毫升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

(2)在20毫升水中加入一匙氯化钠,用玻璃棒搅拌。

(3)在20毫升水中加入一匙蔗糖和一匙氯化钠,用玻璃棒搅拌。

活动反馈:

通过实践,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记录实验现象、讨论交流中认识溶液的形成。然后播放课件:蔗糖溶解过程的动画。直观感受蔗糖溶解形成溶液的过程。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26—27页相关内容,并思考:

(1)如果外界条件不变,烧杯中的蔗糖与水会不会分离?

(2)如果把烧杯中的溶液倒出一部分,那么它的浓度、密度与原溶液相比是否一样?

阅读教材、讨论、归纳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引出溶液的概念。

溶液的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都相同。

溶液的稳定性:是指在外界条件不发生变化时,溶质和溶剂可以稳定地存在,不会发生分离。

溶液属于混合物:溶质至少有一种,溶剂只有一种。(溶质与溶剂只是在分散与被分散的角度上进行划分的,与其状态无关)

认识到溶液是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混合物,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上面我们所做的实验都是水溶解了固体物质,那么,水能溶解所有物质吗?除水外其他物质能否作为溶剂?溶质是否只能是固体?聆听并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自然引入下一个环节。

二、探究的实施

进行实验,感受到有的物质能溶于水,有的物质不能溶于水;而不能溶于水的物质却能溶解在其他溶剂里,如汽油等。所以水不是唯一的溶剂。

展示课件:水是唯一的溶剂吗?

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到溶液的形成是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的,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展示课件:水和乙醇能够互溶吗?

【实验9—2】在盛有高锰酸钾溶液的试管中,再用滴管缓缓加入约2 mL乙醇,不要振荡,观察溶液是否分层。然后振荡,有什么现象发生?

讲述: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甚至是几种状态的溶质共存于同一溶液中,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展示一瓶生理盐水,结合商标介绍,让学生认识溶液的组成及其中溶质的多样性。

如何判断溶质和溶剂呢?

方法一:根据溶质和溶剂的状态进行判断。

方法二:根据溶液的名称来判断:先读的是溶质,后读的是溶剂。

方法三:当溶液中含有水时,不论水的多少,水都是溶剂。

方法四:没有特殊指明溶剂时,水就是溶剂,其他物质是溶质。

1.指导学生认识影响溶液形成的因素及溶液中溶质、溶剂的确定方法。

2.借助医用生理盐水的商标使学生认识到其中溶质的多样性,同时认识到溶液在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的。

三、活动反馈

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认识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用多媒体展示课堂练习,通过学生课堂上的自主练习,巩固提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

参考文献

篇9

1.实现实验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做学生实验的示范者、合作者、支持者。

传统教师中心论认为:教师是实验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管好了纪律,实验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在实验课前和实验课上不惜花费大量时间,设计本该让学生自己完成的实验步骤,使学生成了教师教鞭下的“陀螺”,从而束缚了学生的尝试欲望,使得学生服从意识有余,创新意识不足。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放手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认真听取学生的分析、建议,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真正把教师由实验教学的管理者、监督者变成实验的示范者、合作者、支持者,教师要不断提供信息、点拨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疑难或疏漏之处,始终起着指导、促进作用。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人,学生能自主完成的,教师绝不越俎代庖,对学生的不同见解或不同实验方案,只要能达到实验目的,就应该给予充分鼓励和肯定,即使是错误的,也要帮助其分析错误原因,以免挫伤学生的主动性。要倡导体验性,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

2.实验内容的选择与呈现应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尽可能趣味化、生活化。

传统的实验教学是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服务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化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的联系非常密切。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反思问题的良好习惯,有利于迁移能力的培养。新教材实验内容的编排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比如,利用蒸馏水的制备实验学习蒸馏,利用酸雨知识探究SO2的性质。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化学实验拉近学生与化学科学间的距离,学生体验到实用性和价值性。

3.实验的实施过程注重自主探究,增强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

传统的实验教学存在着学生看的实验多、亲自做的实验少的现象,原有的化学教材虽然也安排了大量实验,但大多数实验是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所占比例很小。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动手实验少不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不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新教材一改旧教材演示多、动手少的状况,充分发挥实验作用,淡化演示实验和分组的界限。把大量的实验分散在日常教学之中,把大量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动手实验,为学生亲手做实验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4.化学实验设计绿色化,重视学生节约环保素养的教育,渗透未来公民的人文素养。

新课程化学实验设计要体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绿色化就是采用“原子经济性”的化学反应,使所获得的产物绿色化。例如,制备环氧乙烷的绿色化设计方案:它改变了过去经典的设计方案——氯乙醇路线,而是用乙烯在银催化剂作用下直接与氧气反应,生成环氧乙烷。这是个典型的原子经济性反应,反应物全部转化为产物,达到了副产物的零排放的目的,因而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尽可能减少化学实验的污染,开展微型实验,寻找实验替代品等,让学生形成节俭意识和绿色环保意识。

5.教师成为实验教学资源的使用者和开发者。

篇10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研究

初中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对于初中生来说刚刚接触这门课程,难免会有一点不适应。同时化学课程中的实验又需要学生进行不断的探究。化学实验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同时也有助于化学专业概念的理解和学习。化学中的实验可以让学生不断探究,不断提出质疑,是一种比较直观的教学方法。所以化学实验教学设计对初中新课标化学课程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一、初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设计原则

1.科学性原则:对于初中化学实验来说,一般实验注重科学性,首先要有科学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其次要有严谨的实验操作过程和步骤,最后要根据实验步骤和操作获得实验结果。这个过程是非常严格的,都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的,这样是化学实验的目的所在,化学实验过程重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观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质。所以化学实验教学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注重实验本身的科学性,并且实验过程中的材料和器材必须是在能接受的范围之内的,同时实验的难度不能超过所学内容。不管是探究性实验还是验证性实验都要保证实验的科学严谨性。

2.创造性原则:初中新课标化学实验教学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上,要有一定的新颖性。并且充分体现出创造性,不要照搬全收,在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加入新鲜的事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符合学生学习范围和认知程度上实现对化学实验的创新,让化学实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通过创新性的思维让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和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独立创新思维

3.可行性原则:初中化学实验内容必须是教材上的相关实验,或者教材实验基础上的升华和改革。而且化学实验设计要和平时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但是不能超越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接受能力,实验设计必须切实可行,具备实施性,能够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完成。

4.安全性原则:化学实验一般都要接触一些实验器材和材料,有些材料和器具是存在一定危险性的。在实验设计之前,教师要正确讲解实验材料的特点,以及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尽量避免使用易燃易爆和有毒性的材料和药品,同时尽可能的设计危险小的实验,不要让学生直接接触材料和器材。一定要保证实验设计过程中的安全性。

5.趣味性原则:单纯的化学理论知识教学没有办法让学生直观清晰的理解化学知识,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要辅助的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化学实验要能够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所以化学实验需要具备一定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也只有充满趣味性的实验才能让学生找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同时能够缓冲紧张的学习带来的压力。

二、初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设计方法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一般来说可以分为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的化学实验是指将教材提供的一些化学实验进行延伸和升华,改变实验中的某些条件,使其成为未知实验结果的实验,需要学生进一步探究和分析思考的实验。探究性实验一般会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学过的化学专业理论知识来探索改变实验条件以后会得出怎样的实验结果。探究性实验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以教师为引导的辅助教学,全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学习能力。而验证性的化学实验主要是通知、验证、运用的设计模式。学生们通过具体的化学实验来验证相关的化学概念和化学结论,这种方式的化学实验比较死板,生搬硬套,没有创新可言,步骤是提出实验问题、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但是可以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和记忆能力。

1.探究性实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可以生成碳酸,那么二氧化硫与水反应会生成什么?

设计方案:

科学性原则:基于对物质科学性分析,首先验证水能否使蓝色石蕊试纸变色,其次验证二氧化硫气体能否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色,最后验证二氧化硫气体能否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实验装置如图:

可行性原则:二氧化硫易溶于水,酸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二氧化硫不与浓硫酸反应。

安全性原则:装置E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不污染空气,二氧化硫有毒,能与碱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

实验过程:

1.实验过程中装置C内石蕊试纸的颜色始终没有变化,这说明二氧化硫不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色,二氧化硫不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色。

2.实验装置D中胶头滴管中的蒸馏水在二氧化硫气体生成之前滴到蓝色石蕊试纸上,未见试纸颜色发生变化,当有二氧化硫气体通过时发现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此现象说明水不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色。

3.二氧化硫溶与水生成酸,酸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此过程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H2O=H2SO3

初中化学新课标对化学实验提出比较高的要求,说明了化学实验在化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大化学实验的学习力度,充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在适应新课标的前提下,全面提高学习学习化学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崔跃新.乐学与爱学—化学教学质量提高两步走[J].辅导员.2011,(27).

[2]韩亚.记忆能力的培养与化学教学[J].考试周刊.2011,(47).

[3]孙龙周.对观察水沸腾实验的反思与改进[J].物理通报.2011,(09).

篇11

第一阶段:简单“系统登陆程序”的设计

通过大家都熟悉的QQ软件,引入该项目要实现的基本功能,每次登录时都需要验证用户名和密码,当输入错误的用户名或密码时提示登陆失败,只有用户名和密码匹配时系统登陆成功。

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界面设计时,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控件属性的设置,着重介绍密码文本框password char属性的设置。

界面设置好后,再编写程序实现密码验证的功能。首先让学生分析程序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根据所学知识给出合理的分支,在不同分支中给出相应的信息提示。主要代码如下: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

If Text1 = "admin" And Text2 = "888888" Then

MsgBox "登录成功!"

Else

MsgBox "登录失败!"

End If

End Sub

程序运行正常,但存在一些功能缺陷。例如:用户名大小写区分,系统登录次数无限制等。下面我们对程序作了改进:

定义一个全局变量a,并给出一个初值限定登陆次数。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If Trim(LCase(Text1)) = "admin" And Text2 = "888888" Then

MsgBox "登录成功!"

Else

MsgBox "登录失败!"

a = a - 1

End If

If a = 0 Then

End

End If

End Sub

第二阶段:利用数组实现“系统登陆程序”

上一阶段程序存在用户和密码单一且不能修改的问题,结合所学数组和循环结构的知识我们将对原有程序进行进一步修改。

程序修改基本思路:利用数组存放用户名和密码,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可以给数组重新赋值。系统登录时从头至尾遍历数组,一旦找到相匹配的用户名和密码时则系统登录成功,若从头至尾遍历数组未能找到匹配的用户名和密码则系统登录失败一次,累计遍历三次数组仍然不能成功则强制退出系统。

项目实施工程进行界面设计时主要增加了“添加用户”和“修改密码”按钮,同时增加了添加用户窗体、修改密码窗体和模块。

界面设置好后,再编写程序实现密码验证的功能。

“添加用户”主要代码: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If Text2 = Text3 Then

For i = 1 To 4

If strName(i) = "" And strPass(i) = "" Then

strName(i) = Text1: strPass(i) = Text2

Unload Me

Exit For

End If

Next i

Else

MsgBox " 两个密码不匹配!"

End If

"修改密码"主要代码: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If Text1 = Text2 Then

strPass(xiabiao)= Text1

End If

Unload Me

End Sub

"登录"主要代码

Private Sub Command3_Click()

For i = 1 To 4

If Trim(LCase(Text1.Text)) = LCase(strName(i))

And Text2 = strPass(i) Then

MsgBox "登陆成功!"

user = Text1

pass = Text2

xiabiao = i

Exit For

End If

Next i

If i = 5 Then

MsgBox "登陆失败!"

End If

End Sub

程序运行后可以向数组中添加用户和修改用户,可以使用不同的用户名登陆,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添加的用户不能保存,登陆系统重启后数组又恢复原来的初始值。

第三阶段:利用数据库实现“系统登陆程序”

针对第二阶段程序的问题,结合所学数据库访问技术和SQL结构化查询语言,对数据库表进行操作(增加、删除、修改)。

篇12

课程中工业化生产技术的介入

目前,首饰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往往反映无法适应市场化设计及生产,表现出对整个产品工业设计流程、终端制作的陌生。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和设置全新的课堂内容,使学生有效掌握前沿、先进的首饰批量生产技术变得尤为迫切。打破传统首饰教学体系注重单纯的工艺实施技术,而转为对终端输出市场的多元思考,将设计流程、生产流程系统化、市场化,使教学成果能够促进行业发展、推动市场进程,成为检验首饰设计教学成果的新窗口和完善首饰教学体系的新突破。教学研究在服务教学的同时,应能满足企业对于首饰设计应用人才的实践技能需求。例如目前教育领域内多所院校均会开设课程《电脑首饰建模》,但大多只拘泥于软件JewelCAD的学习,即电脑效果图的绘制,没有电脑辅助生产,即终端输出技术领域的内容。前端的软件技术固然重要,但终端的蜡模机械输出更为关键,因为在实际输出过程中,学生可以更为严谨地了解工业制模的技巧与要求,而不是含混地拼接首饰效果图。学生会思考所建模型能否被机械完整地雕刻出来,具体的技术参数控制、刀头的不同用法,以及用料控制,都是需要迫切了解与弥补的。

课程中市场化内容的介入

其实在人们的普遍认识中,首饰既可以被看作是艺术品,是艺术家表达理念的载体,亦可以被看作是产品。当首饰被认知为艺术载体时,设计师只需要天马行空的想法和实现它的技艺即可(当然,一个没有商业头脑的艺术家也不能成功兜售自己的作品,从而生存下去)。但当首饰被看作是产品时,它的身份就变得复杂化了,对设计师的要求也会更高。在这里我并不鼓励学生们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去设计市场已有的,无关痛痒的产品,而是设计能够引领未来首饰发展方向,提出具备创新理念与想法的“有新意的产品”。要做到这点,就需要在教学中树立学生的市场化意识:设计是否只是做给自己?这是个需要思索的问题。如果只关注自己而忽视外部环境的需求,那么设计就不能为社会大众服务。如果不了解目前市场的消费趋势,就无法创造引领市场的时尚设计,从而为企业创造利润。所以,在课程中,我总是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主题:A与实际项目结合,进行设计仿真训练;B充分接触并了解市场,提交国内外品牌调研报告;C锻炼学生首饰产品开发能力,D懂得设计知识如何转化为“生产价值”,E设计到底有何用处。我会请每位同学回答自己对市场的了解,回答自己能为这个市场做些什么?你是否能让自己的设计影响其他人?你是否知道并能够预测未来的流行趋势?你在做设计的时候是否具备市场意识、产品意识?相信能回答这些问题的学生,也一定能够得到企业老板的认同和重用,因为他始终能对自己身处的环境认识清晰,并寻找到努力的方向。我希望学生能够“残忍”的认识到,你不再是为了自己做设计,而是要让别人喜欢你的设计;要让别人为你的设计付钱。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可以通过课程的任务设置予以解答。解答问题的人并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本人。我更愿意让他们站在讲台上表达自己的意愿和看法,分析国内外著名的、成功或不成功的品牌案例,以及产品开发经验,关注外部的同时反思自己。此时学生们收获的是独立的见解,当然还伴随有沉痛的“打击”。

建立教学成果面向市场化的检验体系

当我们有了美好的愿望,并为之做出努力之后,随之会关注事情的结果是否能像我们期待的那样发展。观察众多的四年级毕业生,我发现最大的共性,莫过于“没有自信”。这种丧失自信的现象责任在于教师平时授课的“马虎”与“大意”。传授技艺、知识,并不是最完美的课堂,最完美的课堂是交给学生这些知识和技艺的用途。如果在课程中他们能够为某企业、某品牌设计并开发出明星产品,或者在市场的打击、鼓励下最终找到设计畅销产品的方法,这才是信心来源。找到自己的设计到底有什么用处,能够换取什么样的价值,才能够让个毕业生“挺直腰杆”站在社会面前选择职业。所以,我提倡课堂教学成果进行市场化检验,寻求与企业进行产品开发的科研合作,以科研带动教学,使学生在“市场实战”中获得宝贵经验,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们知道自己的设计到底有什么用途,能够创造什么价值?在我自己新近结束的一门课程中,就做了这样的一次快乐的尝试。课程中,学生们不仅要使用生活中的创意材料在非常规的身体部位上进行装饰,还要将其延伸的产品拿到“疯果”旗下的店铺中展示、销售,让消费者评判设计作品的好坏,看似残忍,但学生们的收获良多。因为他们的设计作品,不仅需要非凡的创意和意想不到的材料应用,还需要具备产品价值,能够获得他人的喜爱,在交流与反馈中成长。这是一个很困难,但却是一旦实现便会获得莫大幸福的一次考验。

篇13

一、模拟演示型教学模式

模拟演示型教学模式,是指把自然规律和抽象的理论知识,或不易观察的微观事物、难于操作控制的实验等(用常规教学媒体是不能很好地表现的),利用计算机通过多媒体CAI课件,以二维或三维动画形式,进行信息综合处理,形成声音、文字、图像、动态的变化轨迹等多种信息组合,在大屏幕上展现出来,让学生能自发地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从而在脑海中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更深一步掌握概念起到很大的作用,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科学》课程是综合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门学科为一体的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理、化、生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实验材料、危害程度以及学校的实验设备配置等条件的限制,实验效果常不能令人满意。如果这时候能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手段,采用模拟型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一些重要的但现有条件难以产生满意实验效果的实验,可以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提高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溶液的导电性”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演示氯化钠水溶液导电性实验的全过程。在“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可以使整个实验流畅直观;另外还可以运用网络技术的虚拟实验室,发挥学生自主探索性实验的作用,除得到的数据准确外,还有利于环保。《科学》课程中适合使用模拟演示的内容还有很多,老师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情境探究型教学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型”模式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导,通过系统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但与以往传统模式不同的地方在于利用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打破时空概念,充分展示科学的本质,通过多媒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具体形象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形成自己的作品,意义在于建构自己的知识,并在交流与展示中及时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教师成为他们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师生呈现新的学习伙伴关系,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思想。

三、WebQuest模式

WebQuest模式是美国圣地亚大学的伯尼·道格教授于1995年提出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处理不很明显的信息”。简单地说,WebQuest是利用因特网资源的授课计划或者是课程单元,它通过向学生提问一些本质性问题,提供进一步探索的机会,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应用他们的知识,从而努力让学生在较高的水平上思考。每一个WebQuest的核心是一个开放型问题,这个问题设定了WebQuest的清晰目标,鼓励学生回顾原先掌握的知识,激发学习者进一步探索的动机。WebQuest有其固有的教学模版与教学流程,通常有六个模块构成:导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和结论:

(1)导言:提供关于WebQuest核心问题的一些背景材料,用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2)任务:即要着手解决的问题,是探究目标的具体化。一个好的任务应该可行有趣,并能促进学生高思维能力的发展。

(3)过程: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习者应该经历一个描述得非常清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确定合作学习的小组和小组成员。过程为问题解决搭建了一个思维的“脚手架”,是WebQuest真正核心部分。

(4)资源: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在WebQuest学习活动中,学习者所使用的信息主要来自互联网。通常由教师创建一些链接来共享网络资源,提供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信息。教师提供的资源可以有多种形式,如网页、期刊文章、网上专家、电子公告板、邮件地址等,当然也不排斥使用离线资源,如印刷品、电子光盘、杂志、实地考察、模型等。在一个实际的WebQuest中,过程和资源往往并在一起。

(5)评估:对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创作的作品进行评估。为了使学生学会选择、分析、综合利用信息而不是简单的拷贝粘贴,评价要注重学生高水平思维能力的发展,如作品的深度,是否有自己的观点,内容与表现形式是否有创意等。并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只有自我评价才能引起学生的反思。要求学生对他人的设计或作品做评价,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开阔。

篇14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一体化课程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为解决高等教育的趋同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国家引导一部分新建普通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重点在“应用”二字,要求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要求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教师在学校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应用型大学的转型过程中教师队伍的转型化也是至关重要的。是学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本保障。南阳理工学院已在积极加快向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随着学院由普通本科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进程,原有的机械设计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结构分配不再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为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及“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在实际教学中对机械设计课程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如下改革。

1创建新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应用所学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生产中的工程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且为地方经济服务。而培养应用型人才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教学体系建设中体现“应用”二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应为其教学的核心环节。机械设计课程是机械类专业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理论和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具备一般机械设计的能力并有一定的创新设计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机械设计课程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组成,传统的教学模式先集中进行理论教学然后再进行实践教学,这样理论和实际出现严重脱节,脱开实践的理论教学是很空洞的,同时学生在理论学习时也很是茫然,缺乏学习兴趣,使得随后课程设计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证质量的完成任务。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先理论教学再实践教学的理论脱离实践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的教学目标。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现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新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新的一体化模式即打破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的界限,改变传统的先理论教学再实践教学、理论脱离实践的教学模式。而采用以实践教学项目任务为主线组织教学过程,让整个理论教学过程围绕着学生要解决的实践项目任务而进行组织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实践教学为主线,将理论教学融合在实践中,使实践教学任务贯穿在整个理论教学中。在理论课开始就将实践任务即课程设计任务布置下去,使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实践能力培养这一核心任务。教师围绕实践任务并根据学生任务总体进度进行适时讲解,学生在听讲后就开始进行设计。例如,在教师讲解完传动零件齿轮传动设计部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践任务完成其中部分的设计内容,计算出设计尺寸,并进行尺寸及强度的校核。这样可使学生有目的性地带着问题去听课,课后根据任务去设计,将理论知识及时和实际联系起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及时巩固了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实践任务的驱使下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实现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实现边做边学,边做边教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2改革教学内容

2.1重新调整组合新的一体化教学内容

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我院机械设计教研室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为导向,自编新的机械设计一体化教材,将传统的机械设计课程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课程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南阳本地企业(如:石油二机厂、水泵厂等)的一些工程实例引入教材,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工程性。调整优化教学内容,精简理论课教学环节,减少烦琐的理论公式推导过程,重点突出对实践知识的灵活应用。例如:将原来的机械设计课程理论课时及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课程糅合在一起调整为5周的时间,以实践项目为导向将理论课时穿插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先进的三维设计软件ug及模拟仿真软件ansys等融入课堂。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利用现代设计手段创新设计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对机械设计课程的浓厚兴趣。

2.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原有的实验教学实验内容比较单一,实验项目基本以认知、验证性为主,缺乏综合性及创新性实验项目,学生在做实验时也基本上都根据教师的指导按部就班地去做,做实验常常存在盲目性,思维也往往被固化成一定的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现在实验教学环节在保留原有的典型验证性的实验项目基础上增加实验设备,如机械传动综合传动效率测试实验,平面机构创意组合实验台等,同时增加一些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使实验项目呈现多样化,并将多媒体技术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购置与现有实验配套的虚拟实验软件,学生可先通过虚拟模仿实验,再实际操作,实现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课程设计实践题目要拓宽选题范围,使实践题目从传统的单纯的机械教学向现代光、机、电、控制多学科交叉渗透。且实践题目来源于工程实际,贴近日常生活,符合地方企业特色,并根据企业工程实际不断更新题目,让学生自主选题,基本实现一人一题。避免了有的学生不动脑筋盲目抄袭的现象,让每个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熟悉机械产品的设计流程与方法。成立大学生创新基地,鼓励学生课内外进行小发明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创建校企联合培养方式,让学生直接走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将实践课堂搬入企业实地。我院先后与长葛市三荣电器有限公司校企合作设立“三荣班”,与河南恒发橡塑制品有限公司牵手合作设立“恒发班”,让学生走进企业“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不断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更加有效途径,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3教学方法改革

3.1创建一体化教学基地采用现场教学法

建立一个将实践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的一体化教学场地。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在教室上完理论课后再进入实验实训室进行实践教学,这样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两个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现建立一个以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实训室合二为一的实践教学场地,将理论课堂搬入到实践教学场地中,使教学场景充分融入工程实践环境中,让教师在教中做,学生在做中学。例如,学生在设计轴的结构时,教师指导学生现场拆装典型机构,让学生观察不同的轴的结构,教师结合实物讲解,然后学生在轴创意实验台上进行设计搭建各种轴结构,使学生更直观有效加深知识理解。教师在讲解完《螺栓连接,带传动》等章节时,学生可即时在螺栓连接,带传动实验台上开始做实验,将空洞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加以验证。既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将理论联系实际,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真正做到理实一体,教学做一体,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2采用任务驱动法为主线

现场教学讨论、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交互进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选实践任务,选到实践任务后,在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下积极去现场了解情况并查阅有关资料,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并进行小组讨论,相互对比讨论,最后提出最合理的设计方案。在课题设计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多方位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课,有目的性地逐步去完成实践任务。这样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单向满堂灌为主,学生只能被接受的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建立应用型“双师”队伍

在应用型大学的转型过程中,教师的转型也是至关重要。应用型大学主要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丰富实践教学素质的“双素质型”教师,“双素质型”教师也就是“双师型”教师,机械设计课程“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的各个环节坚实的实践经验,并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对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以下改革。(1)要求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经常走进企业参加各种实践锻炼,参与企业应用性课题研究等,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聘请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为实践教师参与到教学中,全面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2)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型的科技小组竞赛。这样既锻炼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学院教师的带领下我院学生先后参加了挑战杯、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等各项竞赛,并获得了一定的成绩。(3)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技能比赛,多锻炼,使自己成为理论知识过硬,实践技能丰富“双师型”教师。

5结束语

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求为导向,通过教学改革,将机械设计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新的机械设计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融入到了机械产品从设计到成品整个的设计流程中,激发学生对机械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凤英.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淮海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社会版,2012(7):82-84.

[2]姜玉珍.教学做一体化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9):94-96.

[3]濮良贵,纪名纲.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黄霞,林昌华.《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27(7):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