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成年人沟通技巧范文

成年人沟通技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5: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成年人沟通技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成年人沟通技巧

篇1

关键词:校外教育;未成年人;创新

中图分类号:[G40-012.9]?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142-02

一、定位准确,整合资源,打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服务建设新框架

作为山东省烟台市首家服务于广大未成年人心理德育健康校外活动场所“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从2010年7月开放以来,我们从调查问卷、科学调研入手,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成果分享等方式,对全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深刻把脉,通过努力在未成年人公共服务发展方向、服务活动项目策划、公益业务指导等方面进行全面协调,让校外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运行至今,“中心”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实际需要,培养未成年人健康心理品质,预防心理疾病,提供免费公益服务为宗旨,着眼于研究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德育教育服务这一领域,面向全市未成年人、家长等不同群体,开展公益的普及性心理健康德育教育工作,在努力构建科学、规范的校外教育服务管理新模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创新思路,打造品牌,努力发挥校外教育服务功能

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校外工作者,我们始终本着服务和发展为宗旨,坚持以育人为本、坚持以德育为本、坚持面向广大未成年人和家长服务的方向,努力打造校外教育公共服务特色品牌。

1.面向未成年人开展生命教育,指导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自助服务。如:举办的未成年人“快乐成长训练营”、“青少年心智成长团体辅导”等未成年人心理自助成长活动,邀请了市区知名心理教育专家,依托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及技术,借助体验式游戏、拓展训练等辅导形式,实现未成年人团体意识和团体价值感培养,让未成年人接纳和欣赏自己、生涯规划教育及感恩教育等目标。通过在全市范围内招募的小队员,专业心理教师寓教于乐的团体心理督导训练及小组灵活的教育参与方式,培养了未成年人其信任他人以及诚信与人的品质,帮助未成年人掌握协调、处理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养成宽宏大度、自我克制的品格,建立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及相适应的做人规范,提高了他们交往能力和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打下了良好基础。

2.面向家长开展亲职教育,同步实施心理健康受教育渠道。为帮助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技术,转变家庭教育的陈旧观念与行为,我们面向家长通过公益讲座、沙龙、研讨等形式,积极向市区未成年人及家长传授亲职教育的理念和技术。帮助家长更新教育理念,学习具体沟通技巧等。鉴于很多家长在教育未成年人成长教育迷茫、困惑等问题,我们每月每周固定邀请心理专家或教育专家做客“中心”,举办了以“成长教育大讲堂”品牌服务活动为依托的系列活动,精心策划了心理专家为近百名家长“面对面个案咨询”活动,针对不同孩子存在的不同教育问题及家长的教育困惑,进行了专业性和实效性的心理疏导,在孩子和家长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3.面向学校开展活动,为进一步研究分析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和整体德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就是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德育工作的热点和难点,根据统一安排,先后5次来到烟台市周边县市区学校,通过“成长指导”活动,先后在中小学中开展了《心理状况调查研究》、《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等调查研究工作,翔实地掌握了烟台市周边县市区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三、丰富服务活动内容,选择合适教育指导策略,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德育实践工作服务

1.多角度创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为活动载体。“中心”开放以来,大力开展以“懂得感恩、懂得回报、懂得奋斗、懂得进取、懂得奉献、懂得关爱”为德育教育主要相关内容,引导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坚忍不拔的品格、豁达平和的心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强健未成年人心理素质。比如:今年我们运用“崇尚道德、赞颂道德、践行道德”为主线,新推出了“利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道德讲堂”活动,先后邀请市区知名道德模范代表、中华传统文化讲师、道德实践文明宣讲人代表先后做客“中心”,与市区少年儿童及家长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利用身边先进典型事迹故事辐射和带动作用,弘扬传统美德,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提升未成年人道德修养水平,引领了健康向上的社会新风尚。

篇2

[关键词]学生需求思想品德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60076

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关注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完成的任务,由此导致的氛围沉闷、学生厌烦等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效率。这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落脚点,千方百计关注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那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关注学生需求,打造高效课堂呢?

一、寻求学生与课堂的联结点,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

思想品德教学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但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处于边缘状态,不能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跟不上集体活动的步伐,处于无事可做的状态,俨然是学习的旁观者。我们要对这些旁观者给予足够的关注,尽量创设更多更合适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信、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我们可以通过小组辩论会、情景表演等形式,找出旁观学生与课堂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满足他们与人交往的内在需求,让他们感受人与人之间融合与沟通的快乐。如苏人版(下同)七年级第17课《成长不烦恼》中,在关于“与人沟通技巧”内容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展开,让学生自主选择擅长沟通的内容进行相关情景表演,如善于体谅、承担责任、主动道歉、主动交流、讨论问题、认真倾听、控制情绪等方面,每一个沟通技巧都可以编排一个微型情景。这里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安排个别学生的“独角”表演,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的合作表演,即尽量让每名学生都建立起与课堂的联结点,让更多的学生有积极参与课堂的机会。这样,让小组合作更接近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更容易呈现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有利于教师在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同时进行有效的价值观引领,真正落实思想品德教学目标。

二、挖掘教材在教学中的内容盲点,让学生得到更丰富的生活体验

我们可以将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当作开展教学活动的实践基础,但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并不能概括社会生活的全部。因此,我们要将思想品德课堂打造成为对生活经验进行交流展示和认识感悟的平台,使学生已经具备的生活体验能进一步完善和升华。如七年级下册涉及未成年人安全教育的内容有第20课《法律护我成长》、第21课《护佑生命健康》、第22课《筑起防火墙》等,这几课从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家庭保护、司法保护、自我保护等不同角度强调了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各道安全关口,有效增强了学生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但教材自始至终未能呈现当下社会各种诈骗形式给未成年人带来的损害和有关防诈骗技巧的教育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在当下社会生活中的安全需求。对生活在现在社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教育盲点。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挖掘教材中的这些盲点作为教学设计的切入点,通过情景表演、视频资料、问题分析等多种方式手段引导学生自主认识各种诈骗伎俩,提升防诈骗保安全的意识和能力。这种将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回归现实生活的设计,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满足学生享受安全惬意生活的需求,同时也是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延伸与拓展,使思想品德教学真正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三、利用社会热点话题,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轻松学习

篇3

关键词:培训师;沟通;效果

员工在职培训(On-the-Job training,OJT)是员工通过实际从事某工作来逐步学会做这项工作。员工培训的目的首先是增加员工知识、提高员工技能和改善员工态度,其次是考查这种学习结果是否能转移到工作情境中使工作绩效得以改进,转化为生产力、最终达成组织效益。很多时候,培训师在教学中没有针对学员特点进行教学,没有充分与学员进行交流教学,而是采用简单的填鸭子式把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员。罗宾森(1995)的研究也表明,在职培训中学习到的东西只有不到30%转化到了工作中,可见培训的效果转化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一个完整的培训效果评估应该包括对学习过程和运用过程的评估,它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反应层次(reaction)、学习层次(learning)、行为层次(behavior)、结果层次(results);每个层次的跃迁和达成都离不开培训师这个最关键的因素。目前企业对培训的评估往往只停留在前两个层次,即传授和考核。本文试图通过提升培训师沟通技巧,引导员工主动参与、获得过程体验、团队交流分享,并经过培训师的引导、点拨,员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提升到理论高度的培训模式,提升员工培训效果、提高企业生产力。

一、员工培训特点研究

与学校教育慢工出细活不同,企业内部培训在时间资源和财务成本上均有预算约束、讲求收效,即功利性。培训的起初,企业和被培训者在乎培训(师)的特质(FEATURES)诸如学历、经历、声誉等;培训过程中,更关注培训(师)所能带来的益处(BENEFITS)或提升,不仅要最终有效果、即价值性,还要求全程有笑果、即趣味性。这对于培训师是不小的挑战,因此有必要研究成年学员的特点寻求沟通解决方案。

(一)成年学员的特点

1.具有独立的、不断强化的、自我指导的个性。从儿童到成人,个性逐步由依赖向独立、他律向自律发展。成人具有自我概念、自我认同及自我调节的能力。他们认为有能力进行自我指导、自我负责;希望具有独立人格参与一切活动,肯定他们的独立地位和活动能力。反过来,成人期望在学习中被人看重,因此又有害怕学习失败,害怕考试的内心焦虑感。

2.具有丰富、多样、个性化的经验。成人的学习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再教育。学习兴趣、动机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自己的经验为依据的。每个人独有的价值取向往往影响对知识的接纳和取舍。

3.明确的目的性,以及时、有用为取向,以解决问题为核心。成人都承担了一定的岗位职责和义务,学习是为了适应变化,提高适应能力和履行职责的能力,明确的学习目的表现为以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为核心,追求学习的直接有用性和时效性。

(二)成年学员的沟通对策

结合上述特点,培训者一定要确保成年员工在学习环境和过程中具有安全感,通俗地讲就是要顾及面子、展现培训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事实证明,在安全的学习环境中,人们不仅愿意而且乐于、渴望学习。其次,员工固有的知识和经验积累需要趋利避害、因势利导。

1.员工都是成年人,新入行的培训师往往在工作初期会不由自主地运用以往学生时代的课堂经验,而不是专业培训师的经验,这往往是沟通的第一个障碍。正确的方式,培训师必须以一种礼貌的方式来对待成年员工,并让对象感到被重视。

2.创造利于培训的氛围。不管每个学员有怎样的不同,但相同的是学员们对培训的第一印象都来自于培训的第一堂课。即便提供最好的课程、面对最好的学员,如果培训环境不符合学员的期望、培训师不具备人格魅力,接下来所做的一切都将事倍功半。培训师就像在走钢丝,必须在轻松的氛围与严肃的商业化环境中寻求平衡,营造自己独特的气场。

3.激发并保持兴趣,利用活动增加学员参与度。当你正在进行培训的时候,激发成年学员参与到培训活动中,有三个基本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斗志,在培训行业中,培训师始终要自我质疑,直到得到学员的完全认可。第二个原因是激发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成功设置不同类型的可以让学员参与的活动。第三个原因是可以延长学员积极性的持续时间。

4.善用成年学员的经验。成年人丰富的经历使得他们比青少年更容易联想到你要表达的信息。培训师必须寻找到具有普遍性的学员经验,从而使他们的学习更加有效。从沟通的效果来看,人们对亲耳听到的,容易忘记;对亲眼看到的,用心铭记;唯有身体力行后,方能心神领会。很多顶级的课程设计者和培训师都将设置活动的技巧运用得灵活自如,因为他们清楚地认识到,每个人被赋予一项任务的挑战比整体填鸭式的教学来说,更可以激发成年学员获取知识的斗志、兴趣及能力。

5.自主设定培训的目标。培训成年员工的一个简单事实是,对于很多学员来说,他们可能很久没有参加过系统培训,坦率地说,很多学员已经全然忘记学习的方法。学员有难以分辨一个问题重要与否的困扰与焦虑,没有培训目标类似于迷航,学员将无法在课程的重要部分集中精力。我们当中的很多人都不能长期保持高度注意力,特别是我们从需要保持高度注意力的学校离开很久以后。让学员们消除疑虑,知道你一定会强调需要知道的知识,与他们分享培训的整体目标和自主设定合理的期望。

二、员工沉默行为与成人学习模式

人类学习能力的高峰在20-25岁之间,其后逐年下降。对成年人来说,智力、动机与学习能力,不仅依赖于心理功能,还更多地依赖知识的积累、社会经验、环境及其人的社会化程度等因素。

同时,由于个体、情景、文化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员工沉默在企业培训中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员工沉默是指员工本可以基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提出想法、建议和观点,从而改善所在部门或组织的某些方面的工作,但却因为种种原因而选择保留观点并沉默,或者提炼和过滤自己观点的行为,其中带来负面影响最大的当属漠视性沉默和防御性沉默。

针对成年员工培训的特点,培训师有如下几种学习模式可供灵活应用以解决员工沉默。

(一)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就是在员工培训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培训师与对象之间,学员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培训策略。具体分为小组合作分工学习、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成人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要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成共同的目标。小组可以考虑选拔种子选手作为组长。

(二)自我导向学习模式

强调个体的独立自主性,强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成人自行建立学习目标,负责寻找学习资源,设计学习策略和评价学习的结果,自主性、灵活性、普遍性和终身性是其主要特征。

(三)问题本位学习模式

问题本位学习模式主要是基于对“接受式学习”的改革而提出的。传统的成人教育中,教师“一言堂”,学生大部分不作太多的思考,全盘接受。而理想的学习是让成人学习者以对问题的探究为切入点,追根溯源、逆向学习,在真实或仿真的情境中去感受、体验,去自觉地发现事物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从而掌握知识并获得深刻的理解。

(四)经验学习模式

该模式注重具体经验,学习的中心点就是学员的直接经验,不仅把个人主观的、充满活力的意义注入了抽象的概念,也为学习提供了可以共享的具体参照。把概念和公式顺化为外部世界的经验,来自于外部的经验通过同化进入现有的概念和公式。

三、培训师沟通技巧应用

(一)培训前沟通与对象分析

习惯或者惯性的力量使得个人自然而然地倾向于遵循他们旧有的行事与思考模式,培训有时候近似于观念或行事方式的变革,不可避免地威胁到习惯所营造的安全感。实际上,习惯就是常规的途径解决重复的任务,通常能节约时间与精力,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必全盘否定。相反,高明的和成熟的培训技巧包括换位思考和理解,这是培训沟通的第一步或基石。因此,培训师要善于察言观色,辨认、理解不同职务、能力、性格、性别、年龄的员工并实施科学的分级管理,以便理解冲突性动机、需求与观点。

培训师需要设定沟通的优先顺序,当(对象)其所需。有成效的经理与雇员通常较忙,行为改变也意味着他们不得不做出让步与放弃。提前释放培训的预备性信息,既能降低排斥也能得到配合。

培训师要能让对象感到轻松自在,消除紧张。在沟通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方的肢体语言,脸部表情来判断下一步将讲什么话,将用什么表情;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揣摩对方的言语,判断对方的想法。

(二)培训师沟通技巧

1.氛围营造。在实训参与环节,艺术性地划分学习小组,组与组之间不再是平行的关系,而是具有差异化的功能,在模拟演练中确立相互对抗性的角色。有了合适的氛围,很自然就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或斗志。俗话说,模仿是高效的学习,模板是有效的工具。培训师营造学习环境,使之与工作环境相似,便使技能转换变得更容易。

2.重视互动与反馈的重要性。研究表明,给员工提供反馈比不给他们提供反馈有61%的可能性使他们在以后的绩效中表现更好。反馈是一种能够有效管理行为的人际沟通形式。这是因为人们有了解他们表现得如何的的强烈需要。培训师有效提问的艺术,能让学员们参与进来;及时的肯定,也能让学员跃跃欲试。

3.培训师可以辅以视觉教具、直观教具,使用受训者已熟悉的术语和概念,入乡随俗般拉近距离感。同时,熟悉的实例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收获更大。

4.风格与语调。培训师最细致的任务是:选择语言,让对象敏感、使之清晰、带有适度的强迫性、说服力和易于记忆。培训师要恰到好处把握风格和语调,善用幽默和笑声聚拢人心。最常见的幽默策略是自嘲,员工或属下更喜欢看到有缺点的主管和培训师,更真实,更能拉近距离。

5.具备精彩演讲的艺术。培训是讲与演的艺术。培训师必须不懈探索个性化的内在特征:包括如何展现完美的自己、如何将信息组织条理化、如何反复强调关键信息来加深学员印象。

6.培训师必须懂得取舍之道,突出重点,无论什么时候全面重视意味着全面忽视,任何一次培训必须懂得有的放矢。

四、沟通手段的运用

现代培训强调通过多种方式刺激人的视、听、说等各种感觉器官和心脑活动,使培训者提高信息接受的敏感度和积极状态。

培训师应重视探索和运用培训的新技术,如:应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软件、网络等,它有助于解决由于工作与培训时间冲突带来的问题。此外,培训应从单纯的知识讲授型课程向互动型、讨论型、情境型、模拟型多种形式结合的方向发展。多样化培训方式符合在职性、成人性的特点,能调动培训对象的参与性,发挥它们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也能使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经历。

培训师在把握大的框架和进度的前提下,可以放权让受训者自己确定学习速度和进度,把商业的契约精神融入培训的每个环节。

五、培训员工,让客户满意

培训本质上是一种学习过程,员工的培育更应该尊重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学习和运用的规律。综合上述分析,要求培训师根据组织需要及员工工作绩效与能力确定培训沟通策略。总的指导原则是:当其需,当其时,当其位,当其愿。

只有跟要参加的受训人员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反复、深入地沟通,才能了解其培训需求,了解其培训愿望。只有在开始真正的运动前做好“准备”运动,才可以在培训时收到最好的培训效果。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激发热情,提高效果。

培训师技巧是需要不断锤炼的,上再多的沟通培训,听再多的类似于如何与人交流之类的讲座,看再多的关于“说话”的工具书,还不如在生活中切切实实地锻炼自己。

参考文献:

[1] (美)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第9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美)弗雷德・鲁森斯.组织行为学第9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 Michael E.Hattersley.Management Communication:Principles and Practice[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篇4

小儿头皮针静脉输液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与成年人静脉穿刺相比,小儿头皮针静脉穿刺有较高的难度和技巧要求,现将作者从事护理专业工作二十年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小儿头皮针静脉穿刺的体会总结如下:

1 护士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

护士工作时首先要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和饱满的热情,要有同情心和爱心,要细心、耐心,要善于摸透小儿的心理动态。同时,还要有做好患儿家属思想工作的心理准备。现在一般家庭都是独生子女,都很娇贵,患儿看病输液时,很多家属陪同,这无形中给护士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有的家长要求特别高,必须一针见血。此时,护士不能紧张慌乱,这样很容易影响打针的情绪,导致穿刺失败。遇到患儿家属多,甚至行为过激的家属时,护士一定要稳住情绪,不要被患儿家属情绪感染。此时,说话语调一定要平和,恰当的运用沟通技巧,耐心解释疏导,得到家属的理解和配合。护士稳定的情绪,坚定的自信心,恰当的沟通技巧是穿刺成功的基本要求。

2 小儿头皮静脉血管的选择

①一般选择小儿额头正中,两颞侧及耳后血管。②粗直、微蓝的血管为最佳选择。有些患儿额头上的血管看上去较细,微蓝色,触之弹性好,像发丝一样细的血管,如果没有更好的,这样的血管也能穿刺成功。③小儿两颞侧血管,有些血管小儿哭闹时突起,不哭时消失,触之弹性不佳的粗大血管慎穿,因为这些血管穿刺时回血不明显,且一般与动脉伴行,易误穿动脉,穿刺成功率低。④血管分叉处慎穿。可在离血管分叉处较远的地方进针,至分叉处停止。⑤用手指稍用力触摸血管,移开手指后血管看上去仍发青蓝且较直的可选用。如果用手指摸后,血管模糊看不清的不可用。⑥横向的血管也可穿刺。传统的穿刺方向是向心方向穿刺,其实小儿头皮血管较细,属全身的末梢血管,向左向右都能流通,所以在穿刺方向上,向哪穿都能顺利滴药。⑦对已穿刺过的血管,可在穿刺点上方进针,如果这条血管的后方或侧方有分叉血管且弹性好,可调转针头方向穿刺。液体不经过已穿刺针眼,不易渗漏。

3 小儿头皮血管动脉静脉的鉴别

穿刺前先判断血管是动脉还是静脉。静脉血管一般是蓝色的,触之有弹性,,可凹陷,没有硬的感觉。动脉血管颜色一般浅红,触之有搏动感,感觉血管稍硬,触之不凹陷。小儿头皮动静脉有时不好判断。穿刺后回血逆流不进,血液鲜红,用抽有生理盐水的针管推动,可见血管呈树枝样分叉发白,为动脉血管。

4 穿刺技术

一在临床实际操作中,护士的持针手法多种多样,有的用食指拇指前后捏住针柄穿刺、有的用拇指食指上下捏住针柄穿刺进皮后再前后捏住针柄穿刺血管等等。我认为持针手法是个人习惯,只要有利于穿刺成功就行。穿刺前护士左手一定要固定住血管周围的皮肤,这样更有利于右手的穿刺成功。对于粗直的血管,进针速度可稍快些,这样可减轻疼痛,这样的血管穿刺时落空感明显,穿刺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使针头全部进入血管,以免造成渗漏;对于较细的且不易把握的血管,应在进皮后缓慢进针,因为血管较细,进针速度过快,很容易穿破血管,给患儿造成痛苦;脱水患儿,血管不充容,穿刺时回血较慢且不明显,但凭感觉,针头已进入血管内,此时不要再往前进针,可以拔开输液管针头连接处,可见回血;也可连接抽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回抽,也可见回血,说明穿刺成功,可以开始输液。

篇5

那么,我们来谈谈师生关系吧。

关键词:师生冲突 情绪管理 毕业设计

看过很多师生冲突的事例,大多无外乎老师年轻气盛、学生血气方刚,于是针尖对麦芒。如果采用强制的惩罚手段,最后学生的负面情绪很有可能越积越多,仇视、抵触、放弃自己等负面行为都有可能出现。而对于班主任而言,有时在学生这样的情绪包围下,也很难从容淡定,会沮丧、失望、丧失自信,最终走向恶性循环。如何才能在调整自我情绪、交流方法中,逐步走向成熟呢?

一、找到冲突的本质

“黄老师好!我班上有个孩子多次旷课,我整理了几份材料给您,看能不能给他个处分。”一位年轻班主任进来递给我写得满满的几张纸。

我边翻看材料边问情况,原来是一个很容易冲动的男生,上学期和老师在课堂上发生冲突,冲出教室,整天没上课。这次才开学,已经高三了,居然又出现同样的情况。虽然家长打电话补了假,但班主任认为这已经是旷课行为了。算起来也到了14节课以上,按学校违纪处分条例,是够警告处分了。

班主任是个心直口快的姑娘,工作认真负责,但之前也有反映她说话做事有些不近人情,让学生、家长有些受不了。这次提交材料来,估计是忍受不了这个孩子了,希望借此压制一下他。于理来说,给个处分也是可以的。

但是,在读材料和询问情况的过程中,我似乎已经感受到了这个孩子的不满、排斥,甚至那种想任性放弃的情绪。而且,听班主任说,孩子的妈妈有些包庇他,每次发生事情后怕他受罚,总是打电话补假。甚至现在好像在怪学校,说课堂不能吸引她的孩子。可见,家长也已经在积累不满情绪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纸处分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甚至以后师生矛盾会不会更尖锐?

当我们面临学生问题打算有所行动时,我们要思考这孩子主要是品质问题,还是心理问题?处分对他而言,会让他在约束和压力中认识到错误,还是会让他更加消极或者崩溃?

不同性质的问题,解决思路会有些不同。道德问题的解决重在价值观的重塑和行为的纠偏,心理问题重在心理疏导和满足需要。如果是心理方面问题比较突出,用处分的方式去教育,出发点是好的,但不一定是最合适的,特别是这个案例中,发生冲突在前。对于这样心理问题突出的孩子,处分能否起到教育的作用?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我们一定要先做一些预估。而且不管是否处分,师生以后要继续相处,双方都得做些调整才行。

对待师生冲突引发的违纪问题,首先要对学生行为的性质进行区分和考量。很多时候,成年人被冲撞,特别是教师的权威一旦被挑战,往往会马上针对孩子的行为做出道德评判。而实际上,很多过激行为的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心理需求。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剧变期,伴随着个体意识的不断加强,如果他们的烦恼、需求、期待等,得不到倾听、疏导、理解或认同,各种负面情绪就会不断滋长、纠缠,有的表现为压抑、贬低自我,有的则一有机会就和教师针尖对麦芒,表现出过激的言行,无所顾忌地挑战权威。

二、分析行动的方向

对待师生冲突引发的违纪问题,处理需要极为谨慎。

冒冒失失地下个处分,一定会带来一些隐患的!

这件事情从反馈看,家长似乎有纵容、包庇之嫌。但如果站在家长的立场上看,孩子是因为师生冲突问题发生的旷课行为,没有缓解冲突而单纯计旷课给处分,家长会很难接受;而且作为监护人的家长确实做了说明请了假,要完全以旷课论处还真很难立足。我想,如果家长坚持说请了假不能算旷课,这个处分就缺乏立足点了。而且,如果家长没有和老师立场一致,即便处分了,效果也不会好。在处理未成年人的事情中,决不能忽视家长的态度和影响力。有的家长是包庇纵容,但有的家长是有心无力。

此时,不如和家长主动对个话,把孩子的现状、你的考虑、学校的规则都反馈一下,也了解一下家长的心态和观点。在处分问题上,要让家长理解是站在教育孩子立场上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简单的罚责。

这一步至关重要,特别是之前认为家长有包庇行为的话,班主任会很排斥和这样的家长对话。如果没有这一步,任何惩罚都会很容易被家长误解为对孩子的“报复”,会让家校师生的裂痕越来越大。一旦班主任认同了这种沟通的目的,在和家长沟通时,班主任就会不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认识。当双方心平气和达成一致了,教育才有可能产生效果。

三、借助外力,寻找缓冲

如果,我们因为冲动而做出一个错误的决定,不妨请同事做个缓冲。

此案例中,班主任希望我和这个孩子谈谈。这是个眉清目秀的男生,我翻动着手上的材料对他说:“学校注意到你最近有一些不合校规的行为表现,所以,要求班主任提交了一些你的情况,并请班主任通知你来面谈。”我有意把材料说成是学校要求班主任提交的,一是可以避免孩子对班主任的抵触心理加剧,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一点威慑作用,说明这件事学校已经关注并介入,学生不可能一点都不重视了。

他略有一点紧张。我首先没有批评他旷课,而是说:“听说是上课和老师发生了冲突,然后没来上课。到底是为什么呢?”

他说:“是我脾气不好。”

这个回答很让我惊讶和欣慰。一般发生师生冲突后,特别是自己可能面临惩罚时,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很多孩子的第一表现往往是先指责老师,倾诉自己有多么的难堪或难受。但他首先就说是自己的原因,可见还是比较理性的啊。

“哦,那平时和爸妈、同学相处怎么样呢?”他没有谈发生冲突的具体原因,我也先不去刨根究底,而是先了解一下他和其他人相处的情况再做分析。

“平时和爸妈也会顶嘴、吵架,和同学也有一点。”他老老实实地说。

原来,是一个心里不算糊涂但很难控制自己情绪的孩子。我笑着说:“原来你也知道自己脾气不太好啊!据我了解,你的班主任也是个心直口快的性格,难怪你们经常会发生碰撞呢!”我有意地说了一下我对班主任性格的了解,其实也是希望他认识到和不同的人相处,要了解对方的性格,不能只依着自己的性子来。

“但是,因为情绪问题,就冲出去干脆课都不上了,这已经是旷课行为了啊!”我翻出学校的违纪条例给他看。他低下了头。

“本来按照学校的违纪条例,旷课14节以上,应给予警告处分。”我很严肃地告诉他,顿了一下,接着说,“但是,你的班主任对你很关心,告诉我你现在进入高三了,而且还在准备特长考试,她想保护你,不希望你因此背上处分的包袱,所以,特别提请学校能给你次机会。”我想,听到这样的反馈,这孩子以后和老师间会不会多了一些温情呢。

“从刚才和你交流的情况看,我觉得你应该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孩子,但是在情绪控制上还不够成熟,相信你只要能加强这方面的认识,会有所改变。所以,学校也愿意接受班主任的建议,今天主要是对你进行诫勉谈话,暂不给予你正式行文的警告处分。但希望你能真正认识到错误,不要再犯。”我很慎重地对他说了这样一段话。孩子抬头看着我,眼神里流露出感激,认真地点了点头。

因为是第一次见面,我没有再多说,给了他一份校规:“请你今晚回去后在家长指导下认真地学习校规。另外,关于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进一步完善自我的个性发展、规范自我的行为,我希望你能再多一些思考,写下来,和家长聊聊,明天拿给我看看,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交流。”这是希望他能更认真地学习学校的各项规则,加强规则意识。同时,希望借助文字,让他能更真实地面对自己、表达自己,也能让老师、家长更了解他的内心,找到继续跟进教育的思路。

他接过了文件,临走时对我深深鞠了一躬,说:“谢谢您!老师!”得到尊重的孩子,也会慢慢懂得尊重他人,或许这只是一时的表象,但我相信内心融冰后的孩子,一样能激情成长。

四、不断强化学生立场

对学生进行诫勉谈话,加强情绪调适和行为约束,固然可以缓解矛盾。但要真正解决问题,协调好师生关系,避免师生冲突再次发生,关键在于班主任强化学生立场,并积极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

在这个案例中,班主任最初提交处分时,有着比较强烈的管理立场或者教师立场,更多是希望借处分威慑学生,让学生能够“听话”,服从管理。但随着处理问题的推进,在为什么师生间会频发冲突,针对这样个性化的学生如何沟通和引导等方面,开始更深入地思考和反思,也获得了更多的正向感悟。

站在学生发展的立场上,班主任将更懂得要克制冲动。学生是未成年人,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是发展有待完善的人,是需要引导和教育的人。认识到这一点,那么,作为成年人的班主任,和学生交往、对话时,面对可能的冲突,自然会少一些意气用事,多一些理性克制,也会懂得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或言语,尽可能避免师生冲突的发生。

站在学生发展的立场上,班主任将更善于“读懂学生”。 他沉默,或许是认为无人理解;他暴怒,或许是因为自我保护;他挑战权威,或许是因为他急于表现自己的独特;他做出一些看似怪异的举动,或许是因为他希望引人注目……每一个外显行为的背后,总有一些情感的需求和内心的渴望,只有站在学生立场上,我们才能更多地读懂孩子的内心,走进学生内心。只有先解决情绪问题,行为的纠偏才有可能。

站在学生发展的立场上,班主任将更能主动完善人际沟通方式。有效的沟通讲求真诚在心、技巧在手,比如美国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的“非暴力沟通”方式,就非常值得班主任们了解和学习。非暴力沟通模式强调“四要素”的灵活运用,即“不带评价的观察―体会感受―理解需要―提出请求”。前面在和班主任以及学生交流时,我就尝试运用了这种沟通技巧。它能帮助我们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建立更和谐的生命体验。好的沟通,建立在真诚地交流之上;好的沟通技巧,将成为打开爱与理解的密码。

站在学生发展立场上,班主任将更能抛开顾虑,主动借助第三方力量解决矛盾。比如不再担忧家长或者学校行政管理人员质疑、指责自己的工作,而是立足于如何更好地了解、帮助学生,主动寻求家长支持,获得学校管理层的帮助,共同开展教育。

篇6

关键词 儿科护士 头皮静脉穿刺 方法 体会

小儿头皮针输液治疗是儿科最常见的治疗手段,与成年人静脉穿刺相比,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有较高的难度和技巧。因此,它一直是困扰儿科护士尤其是年轻护士的难题,也是影响儿科护理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为提高儿科年轻护士头皮静脉穿刺技术,我院业务部对20名毕业3年以内的儿科护士进行为期3个月的强化培训,取得了明显效果。

资料与方法

培训对象:毕业1~3年儿科护士20名,年龄18~25岁,平均21岁;学历:中专10名,占50%;专科6名,占30%;本科4名,占20%。

培训内容:根据年轻护士静脉穿刺失败原因:心理素质不稳定;操作前与病人(或家属)沟通欠缺;不了解所选血管特性及未掌握穿刺技巧等[1]。业务部据此有针对性的制定出培训计划,重点在心理学、护患沟通、解剖学、穿刺流程及技巧等方面进行培训。

培训目标:通过3个月的强化培训,使护士头皮静脉穿刺1次成功率达到90%以上,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上升至95%。

培训方法:①教师讲解:第1~2周,每周两个下午,由业务部教师负责讲解心理学、护患沟通、解剖学等知识,要求护士做好课堂笔记,授课结束后集中进行理论测试,测试合格者方可进入下阶段培训。②模拟训练:第3~4周,每周两个下午,由科室指导老师讲解头皮静脉穿刺前病人评估,穿刺流程、血管选择、头皮针选择、进针手法、固定方法等一系列穿刺技巧,讲解后利用模拟人进行穿刺训练。每完成1次操作后进行护士自评与指导老师点评,总结穿刺过程中的经验教训。③临床指导:第5~12周,由科室带教老师在日常工作中进行“一对一”的操作指导,在取得患儿家属配合的前提下,尽量让年轻护士穿刺操作,以此营造有指导老师带教的年轻护士多学、多做、多练的氛围[2]。④终末考核:3个月的强化培训结束后,业务部与科室联合,再次进行理论与操作考核,并把考核成绩记入个人技术档案。

结 果

培训结束后,科室建立参培护士头皮静脉1次穿刺成功率登记本,由护士长负责每日登统计工作,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业务部负责不定期向患儿家长发放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1个月后分别统计结果。

护士头皮静脉穿刺1次成功率提高,见表1。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上升,见表2。

讨 论

拓宽了护士的知识面,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3个月的强化培训,使年轻护士学到了许多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同时也提高了她们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能力。定期考核,又使她们所学的知识及技能很好的得以巩固。同样,科室指导老师在进行临床教学的同时,自己的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高,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一对一”强化培训是提高儿科护士头皮静脉穿刺技术的有效方法:由于护理工作的特点,临床护士经常陷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单纯依靠自己平时工作中的经验积累,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头皮静脉穿刺技巧,技术提高自然较慢。业务部利用“一对一”3个月强化培训的办法,不但提高了儿科年轻护士心理素质、沟通技巧,更重要的是头皮静脉穿刺技术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使护士及患儿均受益匪浅。

培训中应重视护士自信心的塑造:低年资护士刚踏入工作岗位时,往往心理素质不稳,尤其是儿科年轻护士,在静脉穿刺时面对具有高期望值的患儿家长,无形中情绪会更加紧张,这也是儿科护士静脉穿刺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培训中带教老师应不断塑造年轻护士的自信心,多鼓励指导,少批评指责,让护士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同时还要传授其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技巧,取得患儿及家长的充分理解与配合,为静脉穿刺1次成功做好铺垫。

表1 培训前后护士头皮静脉穿刺1次

成功率比较(例)

P<0.01表2 培训前后患儿家属对护理

工作满意率比较

P<0.05

参考文献

篇7

文/钱聪玲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或多或少遇到些皮肤方面的问题。但皮肤病可不能轻视,美国“健康日”网站报道的一项新研究提醒我们,皮肤经常“生病”的人,身体其他器官也可能受到牵连。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对9000多名年龄在25-64岁的皮肤病患者进行了分析,并选取了9万名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进行了对比。这些患者多数皮肤比较敏感,容易出现炎症、过敏等不适,严重的可能罹患银屑病(俗称“牛皮癣”)。研究结果显示:容易患皮肤病的人,出现慢性肺病、轻度肝损伤、消化道溃疡、肾脏疾病等问题的比率明显升高,且随着皮肤病病情的加重,身体其他器官出现损伤的可能性进一步加重。

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期刊——皮肤病学》上的这项研究表示,易得皮肤病的人,通常身体的免疫功能较差或容易出现紊乱,进而导致其他系统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因此,研究人员强调,医生和患者应把全身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出现皮肤问题等小毛病时,不可掉以轻心,应积极治疗。

兄弟姐妹多,不易离婚

文/付贵

据美国《福克斯新闻网站》报道,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人员发现:兄弟姐妹越多,就越不可能离婚。

这项研究成果显示:一个人每多拥有一个兄弟姐妹(7个以上无直接影响),就会让其离婚的可能性下降2%。这项研究成果是在1972年至2012年间,对美国约5.7万人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的。学者认为,拥有兄弟姐妹会让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学到经验和技巧,兄弟姐妹数量越多,练习沟通技巧的机会就越多,人际关系也就越丰富,这对于一个成年人在处理婚姻关系时具有额外的帮助作用。

性格开朗爱吃辣

文/刘昂

有的人无辣不欢,可有的人却一点辣都不能吃。近日,英国《每日邮报》刊登一项美国的研究称,爱不爱吃辣,和人的性格也有关。性格开朗喜欢冒险的人,更喜欢辛辣味的食物,而性格内向保守的人,对辣味就不那么感兴趣。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对184名18-45岁的不吸烟者做了一项研究,评估他们的性格特质。然后,他们让参试者进食加了辣椒的咖喱饭,并逐渐增加其辛辣度。结果发现,性格开朗、喜爱冒险的人,随着辣味的增加,更喜爱咖喱饭。而性格内向的人,对辣味咖喱饭则出现排斥心理。

全球首例立体肝脏诞生

文/李家俊

篇8

关键词 文化共享工程 培训工作 培训师 授课技巧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一项文化创新工程,为促进文化共享工程更快更好地发展,人才队伍的建设——培训工作就突显得日益重要。文化共享工程为更有力地推进培训工作,提高各地师资综合素质和授课技能,提升培训效果,于2013年6月举办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师资骨干培训班”,笔者有幸参加,在培训班上学到了系统化、现代化、科学化的培训方法,感受到它是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学习理论,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学习效果显著和学习方式自然两个方面。在培训课程中学到的培训方法既有讲授,又有游戏、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学员都要主动出击,带着问题参加学习,掌握了很多实用、有效的科学方法和技能技巧。本次培训不仅启发了思路,开阔了视野,更主要的是联系到实际工作引发思考,受益匪浅。并切实体悟培训的诀窍:“像培训自己一样培训他人”、“使学习者学有所成”的重要意义。

1培训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吉林省图书馆根据《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培训工作规划》文件精神,针对从事文化共享工程工作的基层人员专业结构、知识水平差异大,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对区、县、支中心领导和业务骨干建设的基层服务点人员开展了培训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成绩。我馆的培训工作主要通过集中面授、网络学习、竞赛活动等多种方式开展资源建设、基层服务、技术应用等多方面的培训。在这里笔者主要对集中面授培训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本次文化共享工程培训师的培训学习,找出一些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吉林省图书馆在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011年度培训工作中获得了一等奖,但是根据多次参加培训工作的经验总结,培训班的培训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培训讲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培训质量。以省中心以面授形式举办吉林省各地区支中心骨干技术人员培训班为例,本培训班其中培训内容之一是以区、县支中心从事宣传工作的人员为主要对象,传授有关新闻工作的基本知识,分析案例、分享经验等,培养与提高写作能力、摄影摄像水平、捕捉新闻的技能等,其中讲授摄影的教师和讲授视频编辑的讲师收到了完全不同的授课效果,从听课现场和课后反馈来看,更是不可同日而语。摄影课教师摄影理论丰富、实践经验强,之前曾是吉林省的首席摄影师之一,他在授课过程中不仅结合自己过去新奇的拍摄的特例讲课,让学员们分组讨论,出列实战摄影看效果,而且语言风趣幽默,牢牢抓住培训学员的注意力,学员在阵阵笑声中激发起学习兴趣,印象非常深刻,摄影知识接受又快又好。而摄像编辑教师是理论知识非常渊博的教授,授课严肃认真,有条不紊,逻辑严谨,然而课堂气氛非常沉闷,甚至一些学员聊天、打瞌睡,课后诉苦说太难听不懂,没兴趣,屡屡如此,我们省中心培训班主办者非常苦恼而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笔者通过本次共享工程培训师系统性、实用性都很强的科学培训,学习了新的授课思路,从而印证了两位讲师不同授课效果的根源。另外,基层工作人员不重视培训工作,认为培训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参加的积极性不高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2参加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师资骨干培训班的培训感悟

2.1破冰之旅

“破冰活动”是一种非常人性化和科学化的培训前奏。“破冰”顾名思义,是打破人际交往间怀疑,猜忌,疏远的樊篱,就像打破严冬厚厚的冰层,通过“破冰”活动帮助人们放松并变得乐于交往和相互学习,改善人际关系。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最好的老师。以往我们在共享工作实际培训过程中发现主办的培训往往由于培训教师授课方式单调、枯燥、灌输性强,而使学员缺乏兴趣,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内容上,结果培训讲师花了很大力气却收效甚微。而“破冰”游戏活动,寓教于乐是最理想的培训方式,如:超级访问、串名字游戏等都能促使师生之间、受众者之间变得轻松、友善从而使培训课程更易于接受和有吸引力,它起到了非常好的热身和先导作用。如果我们文化共享工程培训班的讲师能运用多种多样的培训方法使培训内容丰富多彩,既加深了我们学员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充分地发挥了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参与式培训方法较以往的被动式的培训方法将更为科学、更为有效,大大地提高了我们的培训质量。

2.2受欢迎的培训

受欢迎的培训能够激发学员的积极性,提高学员的沟通技巧。受欢迎的培训与培训需求、培训师的个人素质、课程结构化、教学方式方法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培训前首先要做好培训的需求性调研,使课程内容与学员有直接关系,除传统的问卷、访谈、座谈等方法外还可利用博客、论坛、微信等互动工具及时与学员取得沟通是更为有效的方法,然后根据学员意见修改培训大纲,增加学员感兴趣或想学的内容,剔除学员觉得不适用或老化的内容,再按照新的培训大纲组织培训素材,并树立需求牵引与需求引导并重的培训观念。所谓需求牵引,就是根据基层需要开展培训,满足基层人员需要,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所谓需求引导,就是通过推介各种新理念、新观点、新经验、新技术,介绍宏观政策、发展规划等,拓展基层人员视野,激发他们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另外,讲师的表现应能得到学员的认可、依赖,让学员觉得参与课程很容易和有趣,有吸引力。

3成为一名优秀的培训师

3.1对成年人的学习原则

成年人的学习原则的提法使我们眼前一亮,因为培训师的身份角色必定也是在讲师与学员之间转换,所以这更适合被培训人员的实际学习情况,更受所有成年学员们欢迎。成年人的学习诀窍是:“像培训自己一样培训他人。”观察下图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学习金字塔”。

通过上图我们就会发现主动学习的效果远远高于被动学习者,而学习支持的关键要素包括:学习能力、知识背景和学习动机。成年人的学习原则就是:自愿打开思维,关注学员的需要,实践上合理“利用”学员已有的经验,创造一个动态环境,任其自由进步和发展,促使学员多使用知识并加深印象。对于学员有两个关键问题:假设所有学员都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广博的知识背景及强烈的学习动机,我们该怎么培训呢?就完全可以把学习资料给他们让他们自学;对于在学习能力、知识背景及学习动机方面有欠缺的学员来说,我们的工作就是:补足学员缺乏的东西,营造和控制学习氛围,为其提供反馈和成功的褒奖,让学习者学有所成。

3.2课堂授课技巧:课堂控场技术和互动教学

培训讲师应有较高的素质,要有丰富的学识,不能仅凭自己人经验指导别人,还应该让学员多操作、多实践,少说多做。

培训师的工作仅凭热情是不够的,培训师还应该很好地掌握课堂授课技巧,这其中包括三大要点:PPT制作要点、精彩演讲讲授和实用培训技巧。

(1)网络时代培训的一个最大优势就是可以使学员在自己方便的时间以便捷的方式开展学习,而要保障学习的长期有效, 并吸引住学员,这就需要拥有内容丰富特色突出 质量优良的培训课件,PPT制作最重要的原则和方法是:内容为王,大道至简。使课件更好地为培训师课堂讲课服务,具体地说就是制作PPT使用简实的背景、使用清晰的字体、每张幻灯片都要强调要点、内容层级要明显、制作要风格统一,文字要简洁,并增加视觉元素,多利用图表的魅力等。

(2)培训师最重要的职业素养是要有精彩的演讲技巧,这就要注重:授课时突出主题,开门见山,一针见血,悬念及曲折,吸引学员,辞约而旨达(破题:用语义的转折、对立等手法来制造“波澜”以实现破题)。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设置桥段,方法是使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来破题,先说现象再共同探究原因引导形成共识再继续进展,设问提问让学员说出答案,创造性策划适当插入笑点,注意加强与学员现实比照,给出结果时要引申和具化。

3.2课堂控场技术和互动教学

培训课上有一个精彩开场的首因效应,学员就会从惊讶到产生兴趣到接纳。培训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神采飞扬,着装明亮,肢体语言丰富且略夸张,语言幽默风趣;在设计课程时,预先应计划好如何不断交叉调动学员的视觉、听觉等神经系统,都能保持学员在课堂上良好的精神状态。另外,培训师忠于学员,使学员积极参与活动,增加互动,活跃气氛,集思广益,启发思维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课堂上讲故事能起到出乎意料的作用,紧扣主题带有哲理性的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员在故事中得到启示。课堂控场技术是演讲必备,组织好研讨类课程、游戏类课程,调动学员参与课程,保持学员良好的精神状态,多做课堂的应答练习,就能够做一个控场、把握主题、活跃现场的培训师。

互动教学法包括头脑风暴法、运动调节法、示范教学法、情景模拟法和学员互评法等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培训师可以穿插使用各种培训方法:小组讨论法可使学员之间相互交流,沟通;游戏法可使学员在玩耍中领悟培训内容的含义;角色扮演法则使学员设身处地地从角色角度着眼,体会角色的感受。培训师让每一位学员都主动地参与其中,畅所欲言,给每一位学员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就会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培训师界极为推崇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教学做合一”,即“在做中教,乃是真教;在做中学,乃是真学”。做一个随时搜集素材的有心人,对所搜集的资源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讲中学,在做中学,在练中学,不断充实自己,多阅读,多反思,提升个人修养和工作水平,这样才能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培训讲师,并使基层培训人员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融会贯通,指导日常的工作和学习,达到培训最佳效果。

吉林省图书馆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今后将根据培训者需求,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培训讲师通过更有效的形式展开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培训水平,为基层培训出技术过硬、善于工程管理且动态稳定的专业队伍。为文化共享工程培训出更多优秀基层人才,更好地支持共享工程建设。

参考文献

[1] 于晶.如何成为优秀培训师[Z].

[2] 刘刚.文化共享工程基层培训工作途径及其思考[J].图书馆,2013(1).

[3] 蒋卫东.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培训工作探讨[J].图书馆建,2008(2).

篇9

一、英格兰和威尔士少年司法制度的变迁

(一)英格兰和威尔士少年司法制度的萌芽

1.少年犯的特殊处遇1640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工业革命之前,未成年人与成人适用相同法律。在中世纪,未满7岁的儿童视为“身体脆弱”,已满则视为“小成年人”。1816年英格兰和威尔士首家国立青年犯罪调查机构“都市未成年人犯罪激增原因调查团”的报告认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因是成人的不良影响,提出主张将少年犯与成人隔离。①早期著名的少年犯隔离机构包括博爱团②和“未成年人流浪抑制团”③。1823年出现第一艘单独运输未成年人的囚船,1838年第一所国立未成年人监狱在帕克赫斯特设立。④2.从惩罚到教育1847年《未成年人罪犯法》是英格兰和威尔士第一部对少年区别对待的法律。该法规定,若盗窃罪的嫌疑人是未满14周岁,则只要本人同意,案发地治安法官可以即席判决,并处以较轻的刑罚。这样,审判程序迅速、私密,也使犯罪少年免予审前长期羁押。1854年的《少年犯法》规定,法院可以判决犯罪儿童在“改造学校”学习2至5年,而不必关押在少年监狱。“改造学校”受国家监督,由民间主办,费用来自国库或者少年父母。①1857年《工读学校法》规定,未满15周岁的乞儿必须移送“工读学校”,因为他们没有生活来源、缺乏家庭管教,有犯罪倾向。改造学校关押少年犯,而工读学校收容普通儿童。1861年《少年犯法》修正案扩大适用至盗窃同伙和未满12周岁的少年犯,1866年该法的修正案进一步扩大适用至孤儿和父母入狱的儿童。1879年《即席审判法》规定,除了故意杀人罪,所有未满12周岁儿童犯罪案件都必须即席审判。1884年的《改造学校法》规定,在成人监狱关押2周之后,已满5岁未满17周岁的儿童移送改造学校接受2年教育。1885年《少年犯法》规定,在成人监狱关押2周以后,任何儿童均移送改造学校接受2年至5年的教育。儿童维护费由父母承担。1887年《初犯缓刑法》允许监外执行。但是,由于缺乏对少年的有效监督,实践中法院适用监外执行很少。②1893年《改造学校法》允许治安法官直接移送少年犯至改造学校,无须在监狱短期关押。1899年修正案则直接废除了监狱前置要求,法院可以将儿童移送至监狱或改造学校,但不得同时适用。上述立法虽然试图从少年惩罚转向教育,但实际效果有限。由于1854年《少年犯法》仍允许将少年犯移送监狱,所以从1856年到1875年,只有13%的少年囚犯被移送改造学校和工读学校。惩罚依然是主流。而且,在1900年之前,改造学校和工读学校教育措施缺乏,却有3万名儿童就读,占全国儿童总数4.3‰,因此英格兰和威尔士学者认为它们只不过是改头换面的监狱而已。

(二)英格兰和威尔士少年司法制度的形成

1.少年缓刑、感化院与未成年人法院的确立1901年《少年犯法》规定,治安法官有权将少年移送至济贫院或委托监护人。④该法还规定,法院有权要求未满16周岁的少年犯的父母对子女犯罪行为负责、并赔偿其犯罪所造成的损失。1907年《缓刑法》规定,法院对涉及未满16周岁的少年的案件可以委托缓刑官和儿童缓刑官办理,以便更好地帮助少年犯回归社会。⑤1908年《犯罪预防法》设立感化院,用于减少监狱内的少年犯数量。法院有权移送已满16周岁未满22周岁的少年犯至感化院1至3年。在感化院关押6个月后,可视情况释放,刑满释放后保留最多6个月的监督期(1914年修正案延长为1年)。少年犯若违反改造学校规定或脱逃的,法院也有权将其移送至感化院。⑥感化院尊重自主性,崇尚道德感,提供劳动、职业技能培训和受教育的机会。1908年《儿童法》规定了未成年人法院管辖已满7周岁未满18周岁的少年福利案件和少年犯罪案件,刑事法院审理刑事重案,包括谋杀、试图谋杀、普通杀人和故意伤害案,以及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犯案件。该法的特点在于确立了少年案件在实体和程序上与成人有异的原则。该法认为少年刑事责任低、不适用重刑,少年法院应独立于成人法院,媒体不得报道少年姓名住址,以监外执行刑罚为主,包括移送缓刑官监督,委托其亲友照料,委托改造学校或工读学校,甚至适用鞭刑、罚金,未满14周岁的少年犯禁止移送监狱等。2.从惩罚到福利1927年,莫洛尼委员会的《少年犯处遇报告》认为,大部分少年犯罪是由社会因素和心理问题产生,因此不能忽视少年福利,⑦应遴选关心少年法律人士⑧组成担任未成年人法院法官,照料需要关心的儿童。1933年《儿童与少年法》遂采纳福利原则,未成年人法院代行父母之责。①该法设立羁押所以实现与成年人隔离羁押;将改造学校和工读学校合并为“批准学校”,规定少年移送批准学校不得超过3年,批准学校旨在提供教育和纪律,而非惩罚。该法还明确规定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禁用死刑。二战后,英格兰和威尔士少年犯罪激增,对此,柯蒂斯委员会《儿童关爱报告》,认为正常家庭生活环境的缺乏造成了少年的心理问题,导致犯罪。②由此,1948年《儿童法》允许地方政府③设立社会工作者为少年的个性和能力发展提供保障。④同年,《刑事司法法》废除鞭刑,并禁止在监狱中关押未满17周岁的未成年人。在监外执行方面,该法设立参与中心和羁押中心。参与中心适用于已满8周岁未满18周岁的虞犯少年,主要用以丰富课余时间。羁押中心适用于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须监护、但无须在批准学校或感化院长期训练的少年,期限为3到6个月。1950年成立第一个参与中心,1952年成立第一个羁押中心。1960年英格尔比委员会的报告也认为,儿童的被忽视和犯罪是“家庭失败”的产物,因此建议强化犯罪预防,并将刑事责任年龄从8周岁至少提高至12周岁。⑤受此影响,1963年《儿童与少年法》将刑事责任年龄提高至10周岁。此外,该法赋予地方政府防范危险儿童犯罪之责,这比1948年起由社会工作者关怀虞犯儿童更进一步。1969年《儿童与少年法》不再区分“犯罪少年”与“需要关心和保护的少年”,⑥并贯彻社会福利原则。首先,刑事责任年龄提高到14周岁。其次,对未满16周岁的少年以监督令和关怀令替代监狱羁押。⑦最后,少年问题的管理者从警察、治安法官和监狱转移给了地方政府、社会工作者和卫生部门。但是,英格兰和威尔士保守党认为该法对少年犯处置过轻、干涉警察工作、法院职责不明,缺乏公正。⑧治安法官协会也认为该法将会提高少年犯罪率。⑨因此,1970年英格兰和威尔士保守党执政后,宣布不再实施该法。警察、法院和卫生部门也均采回避适用的态度。

(三)英格兰和威尔士少年司法制度的发展

1.短暂的宽刑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未成年人犯罪立法进一步确立了目前的英格兰和威尔士少年司法制度。虽然延续福利和宽缓刑罚的倾向,但90年代以后对少年犯科处的刑罚趋重。1982年《刑事司法法》以多样化处遇、去刑事化、非监禁化为原则。在少年权利保障方面,该法规定应为少年犯提供辩护人,法院应参考社会调查报告,并要求刑期确定和比例适当。在恢复性司法方面,引入了社区服务、少年监禁以及附公诉和控制条件的关怀令。该法废除感化院,设立监禁中心,授权法院对少年犯做出超过3年的移送决定。除了以下3种情况,禁止对未满21周岁的少年做出监禁判决:(1)少年犯已经表明不能或者不愿接受非监禁处遇的;(2)为了保护公众安全的;(3)罪行严重,不监禁不公平的。1988年《刑事司法法》规定偷盗机动车适用即席判决,因此少年犯适用监禁情形更少了。该法引入少年犯机构取代监禁中心,并废除了审前羁押中心。1989年《儿童法》将未成年人法院的儿童福利职责移交给了地方政府,而关怀令和监督令只能由家事法院作出,至此少年犯罪与少年福利案件管辖分离。1991年《刑事司法法》通过设立少年法院进一步完善少年司法制度。该法特点是:(1)少年案件年龄上限从17周岁提高到18周岁;(2)注重社区矫治令,其适用年龄上限也从16周岁提高到18周岁;(3)除了重罪,①少年犯机构的最长羁押期缩短为12个月。2.20世纪末的重刑化趋势1993年,由于2个年仅10岁男孩犯下杀害幼童的罪行,时任英格兰和威尔士首相梅杰倡议用重刑。②同年,《刑事司法法》要求法院量刑时充分参考少年犯的犯罪记录及保释期间的再犯情况。1994年《刑事司法和公共秩序法》将重罪适用羁押的年龄下限从14周岁降到10周岁。最长羁押期从12个月延长至24个月,且适用年龄从15周岁提高到18周岁。法院由此可作出安全训练令,该令最长执行2年,有一半在监狱系统内新设的安全训练中心执行。1996年审计委员会《年度少年报告》指摘少年司法系统低效,③政府次年以《不再推诿白皮书》作为回应,决定重刑化。④基于该报告,1998年《犯罪与违反秩序法》主要有如下规定:(1)建立全国性组织。设立少年司法委员会负责各项相关的具体规则的制定和监督。⑤(2)整合社会资源。设立少年法预防组,⑥强调所有地方政府、警方、卫生机构和地方缓刑官必须联合办案。⑦(3)重视早期预防。地方政府有权颁发儿童安全令、⑧儿童宵禁计划⑨和行为令。⑩(4)推广少年犯对受害人或社区的补偿令。(5)强化父母责任。引入监护令,要求虞犯少年的家长与其他有经验的父母探讨沟通技巧、教养方式和儿童心理等话题。(6)强化限制人身自由措施的效果。原来适用于已满12周岁未满15周岁的安全训练令和适用于已满15周岁未满18周岁的羁押令合并为适用于已满12周岁未满18周岁的羁押训练令。该令期限4个月到2年,后一半由少年犯罪工作组成员在社区监督执行。1998年《犯罪与骚乱法》与2008年《刑事司法与移民法》均以预防少年犯罪作为首要立法目标。这一趋势受到英格兰和威尔士国内学者批判,甚至英格兰和威尔士被认为是全欧洲少年司法最严格的地区。

二、对英格兰和威尔士少年司法制度的分析和展望

(一)较低的刑事责任年龄

在古代英格兰和威尔士,刑事责任年龄经历了提高又降低的过程。公元13世纪英格兰的普通法上未满12周岁的人是未成年人,属法外人,不负刑事责任。①据公元15世纪的马修•黑尔大法官对适用于英格兰的罗马法的整理,一般未满7周岁为幼年,已满7周岁未满14周岁为临近成熟期,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为成熟期,已满18周岁为完全成熟期。一般14周岁以下不负刑事责任,其中10周岁半以下视为不能犯罪,10周岁半以上虽然视为可能犯罪,但是由法官裁量,仍不被视为常人。②而根据18世纪布莱克斯通整理,罗马法上未满21周岁是未成年人。其中,未满7周岁为幼年,已满7周岁未满14周岁为童年,已满14周岁未满21周岁为成熟期。童年又分两阶段,已满7周岁未满10周岁半为临近幼年,已满10周岁半未满14周岁为临近成熟期。布莱克斯通发现,免予刑事处罚的年龄实际是10周岁半。③但在中世纪的实践中,年满4周岁的儿童就可参加农业生产,而年满7周岁就可充当手工业者的学徒,④这逐渐促使刑事责任年龄降低。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童工的推广,儿童参与社会生产实践更为广泛,因而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从临近幼年降为幼年期末。1933年《儿童和青年法》规定刑事责任年龄为8周岁,⑤1963年提高到10周岁,⑥1969年修改为14周岁,但因党争并未实施。因此,目前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法定刑事责任年龄是10周岁。在21世纪之前,虽然成文法上刑事责任年龄较低,而且20世纪之前少年与成人处刑无异,但是普通法上的不能犯罪原则为少年提供了保护。英格兰和威尔士普通法中,定罪必须同时排除一切合理怀疑地证明客观犯罪事实和主观犯罪故意,且无抗辩。不能犯罪原则要求只能对认识到犯罪行为严重性的罪犯实施制裁,因此未成年的人不具有可罚性。当代判例法中,未满7周岁的儿童一律不能犯罪,已满7周岁未满14周岁的儿童则被推定不能犯罪。因此,若检察官要后者,需要证明他们能够认识到犯罪行为的严重性。但是,如何判断其主观是否认识到行为的严重性却存争议。公元18世纪的布莱克斯通认为,应当基于儿童的理解力和判断力的能力来评判其是否能区分善恶。⑦20世纪初索尔特法官认为,只有儿童已经认识到其犯有严重错误时才能定罪。⑧对于儿童是否有这种认识能力和认识程度,实践中通常结合犯罪情节和儿童心智程度来认定,较多参考儿童在讯问时的表现、老师和心理医生的证言、儿童的家庭环境。⑨但是,不能犯罪原则在20世纪末受到广泛争议。1994年,英格兰和威尔士高等法院劳斯法官认为,随着教育普及和儿童早熟,该原则已不合时宜。⑩虽然上议院劳里大法官也认为,推定不能犯罪确有逻辑缺陷,①但仍坚持成文法废止之前,该规则依然适用。②此后,英格兰和威尔士工党通过会议进行成文法修正。1997年,内政部发表《不再推诿白皮书》,认为该规则不符合司法、被害人和少年犯自身的利益。③据此,1998年《犯罪和违反秩序法》废除了不能犯罪原则。④虽然检察官公诉时可以不再考虑不能犯罪原则,但是该原则是否仍可作为少年犯的抗辩理由?2007年,上诉法院史密斯法官通过对该法第34条的文义解释,认为被废除的仅仅是推定不能犯罪,并不包括以不能犯罪进行抗辩。⑤2008年,上诉法院莱瑟姆法官则通过历史解释,认为不能犯罪原则已经被完全废除。⑥2009年,上议院菲利普大法官认为,虽然推定不能犯罪与不能犯罪抗辩却有不同,但结合立法过程分析,议会确实旨在彻底废除这一原则。⑦至此,英格兰和威尔士普通法上少年犯的不能犯罪原则寿终正寝,刑事责任年龄严格确定为10周岁,似乎过于严苛。早在2000年联合国儿童权利理事会报告即认为随着该原则的废止,应当相应提高刑事责任年龄。⑧在刑事责任年龄的基础上,“少年”一词在诉讼不同阶段涵义不同。侦查阶段的少年是指已满10周岁,未满17周岁的人;如果当事人看似未满,且没有相反证明的,也可视为少年。⑨审判阶段的少年⑩包括已满10周岁未满14周岁的儿童与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警方为便于程序对接,规定若嫌疑人看似已满17周岁未满18周岁,没有相反证明的,仍可以将其视为少年。

(二)早期预防

作为犯罪预防措施,地方政府或警察有权向法院申请颁发儿童安全令、儿童宵禁计划和行为令。1.儿童安全令儿童安全令①的保护对象包括:(1)已满10周岁的儿童的行为可能构成犯罪的;②(2)确有防止其犯罪必要的;③(3)违反宵禁;④(4)其行为已经或者将会导致其家庭以外的一人或多人受滋扰、惊恐或者痛苦的。⑤该令由社会工作者或少年犯罪工作组成员监督执行。⑥儿童安全令与监护令的区别在于期限较短,一般3个月,特殊情况最多12个月。⑦但该令的明显缺陷是由此赋予地方政府监督未满10周岁未犯罪的少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学者认为实质为变相降低刑事责任年龄。⑧2.儿童宵禁计划儿童宵禁计划⑨的主要目的是防止不受监督的少年晚上在公共场所聚集,惊扰社区,⑩它禁止未满10周岁的少年,在缺乏成年人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在特定的时间和区域内,出现在公共场所。2001年《刑事司法和警察法》将适用年龄提高到15周岁,并将申请人从地方政府拓展到警察。由于儿童有权利在夜间正常出行,所以实践中政府和警察极少申请。作为其补充,2003年《行为法》授权警察驱散任何年龄段的显著、持续地滋扰公众、给公众带来惊恐或者痛苦的行为。3.行为令行为令适用于已满10周岁的,其行为已经或者将会导致其家庭以外的一人或多人受滋扰、惊恐或者痛苦的少年。但是受害人本人无权向法院申请,必须先取得政府或警方同意;如果两者不同意,才能要求司法审查。该令的内容是禁止少年在2年以内为某种行为,如果违反将被处以罚金或5年以下监禁。由于行为令对违法行为的范围并未严格界定,因此适用范围较广。鉴于该令内容严格,因此2002《警察改革法》设置临时行为令,有行为之虞的少年须与政府、警方或者学校签署保证协议。2003年《刑事司法法》引入个人支持令,要求行为令少年参加指定活动,接受戒毒治疗。

(三)警察

警察系统独立于地方政府,在少年司法中责任重大。1933年《儿童与少年法》、1984年《警察与犯罪证据法》及其守则、①1998年《犯罪与违反秩序法》等都是英格兰和威尔士内政部警察司法的重要法律依据,涵盖侦查、讯问、逮捕、羁押和移送检察机关等各个阶段。其中,合适成年人制度与作为恢复性司法的少年警示制度最具特色。1.盘查社区警员②有权在公共场所经当事少年同意后,盘查未满18周岁的少年是否携带酒水,③以及未满16周岁的吸烟少年是否携带烟草。④他有权在必要时羁押该少年。⑤2.辨认少年嫌疑人接收目击者辨认必须经过成年人同意。未满14周岁的须经父母或监护人同意;已满14周岁未满17周岁的须经本人和父母或监护人同意;⑥由地方政府或自愿组织关怀的,则须经相关机构同意。⑦若父母、监护人、地方政府或自愿组织都未担任合格成年人,则无需到场作出同意的表示。⑧在辨认开始前,父母或监护人有权获得与少年嫌疑人相同的了解辨认流程的权利,⑨并有权与少年和合适成年人交谈。⑩若父母或监护人不同意或失联,则警察可组织录像辨认。若无法及时获得父母或监护人同意,警方有权搜查少年,并拍摄用于辨认的照片。在录像辨认之前组织团体指认的过程中,警方可以对少年特殊安排。3.逮捕通常,被逮捕的少年分为初犯、已获监督令、已获关怀令、已由少年法院判决少年更生令4种情况。对于所有的少年,被逮捕后应及时通知其父母逮捕的理由和地点;已获监督令的,还应通知监督责任人;已获关怀令的,还应通知地方政府;①已判少年更生令的,还应通知负责官员。②一般不能在少年受教育的场所逮捕③和审讯④少年。若必须如此,则必须通知校长。⑤只有校长同意并在场,才能在学校讯问少年。⑥4.拘留在重新审查案件事实后,警方拘留官若决定拘留少年,必须及时向合适成年人通知少年被拘留的事实、原因和拘留地点。合适成年人包括父母、监护人,地方政府或自愿组织指定的人,⑦其他有责任能力的人,⑧负责已决少年犯监外执行的少年犯罪工作组成员,⑨以及少年的合适成年人。⑩拘留期限是24小时,但警司有权延长至36小时。若警司再向治安法院申请,可延长至96小时。除非警署拘留室条件优于其他拘留所,否则禁止在拘留室内拘留少年。少年被拘留在拘留室的理由必须记录在案,而且禁止少年与成年人同室拘留。少年拘留期间,应当安排医生每天经常性探视。少年释放后,警方应登门或电话回访。若少年已被公诉,可由父母任担保人取保候审、改由地方政府关怀或者继续拘留。仍须拘留的情形有:少年的姓名、住址不详或存疑的;有可能逃避出庭的;犯谋杀罪的;对于因拘禁刑逮捕的,可能继续犯罪的;对14周岁以上的少年,可能需要取样的;可能造成他人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可能干扰案件公正调查的;需对少年自身保护的。而且,对于确实无法作出安排的,或者没有安全设施而且其他设施不足以预防该少年的社会危害的,可以继续拘留。继续拘留的理由必须记录在案,并向法院出示。5.合适成年人制度合适成年人是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和精神病犯罪嫌疑人起保护作用的,在各个诉讼阶段促进和各部门的沟通、维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合法权利的成年人。(1)合适成年人的选任标准。合适成年人可以是少年父母或监护人;若少年受地方政府或自愿组织关怀,则由它们派出的代表充任;①地方政府的社会工作者;②非警方的其他有责任能力的成年人。③但是,犯罪嫌疑人、受害人、证人、调查涉及的人不得担任合适成年人。④若父母与少年关系疏远,而且少年明确反对,则也不应选为合适成年人。⑤若少年已向少年犯罪工作组成员或社会工作者认罪,则应当另选他人担任合适成年人。⑥(2)合适成年人与律师的关系。合适成年人选任后,少年还可选任律师,因为二者职责不同,前者提供沟通和保护,后者提供法律意见。上诉法院认为合适成年人最重要的任务是解释法律咨询的重要性,尽力说服少年聘请律师。⑦因此,即使少年本人明确拒绝,合适成年人仍然有权代为约见律师,但是不得强迫少年会见律师。⑧少年有单独与律师见面的权利,甚至合适成年人也不得在场。⑨(3)合适成年人的权利。其有权被警方告知法定权利。⑩在辨认和拘留时,若警方需从少年嫌疑人处获取信息的,必须有合适成年人在场;若获取时其不在场,则必须当面再行获取一次。若少年不识字,合适成年人可帮助其确认文书内容;经少年同意后,也可代为签名。指认过程也必须有合适成年人在场。若出于辨认需要要解衣记录身体特征,或在拘留时实施人身检查或脱衣搜查,由少年决定合适成年人是否在场。合适成年人在少年被拘传时作用明显,他辅助少年回答讯问、监督审讯程序并促进少年与警方沟通。一般情况下,若无合适成年人在场,则少年不得接受讯问,不得签署询问笔录等书面文件。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由警司及以上级别警官决定立即审讯: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和证据灭失的;惊动尚未逮捕的嫌疑人的;窝藏、转移赃款赃物的。讯问少年嫌疑人年龄、心理状态和能力等问题也需征询合适成年人意见。若合适成年人妨碍合理提问,由警司或警督决定是否替换合适成年人。对少年进行X射线或者超声检查,必须经过合适成年人同意。但是,合适成年人有权检查所有拘传记录。拘留官会对少年进行风险评估,①评估结果也须告知合适成年人。②若少年被警告时,没有合适成年人在场,则必须在合适成年人在场时再警告一次。③若合适成年人不会说英语,警方需要提供翻译人员。④合适成年人有权提出在每24小时的拘留时间内,少年必须保证休息8小时的权利。⑤少年被移送公诉的,合适成年人必须被通知⑥并获得移送检察机关的决定书副本。⑦6.警方处置警方对少年主要有3种处置,即释放、少年警示和移送检察机关。1998年《犯罪与违反秩序法》将原非正式警示和正式警示替代为申斥和最终警告,⑧2012年《罪犯法律救济、量刑与惩罚法》又将申斥和最终警告替换为少年警示,⑨但制度设计基本一致。申斥适用于初犯,⑩最终警告适用于再犯或者初犯较严重的少年。申斥和最终警告不必在警察局作出,可以在街头作出。若少年再次犯罪,则一般径直由少年法院审判,除非再犯案件显著轻微,或者两次犯罪之间超过2年。《犯罪与违反秩序法》对这类行为制定的原则是“公诉不符合公共利益”。内政部的指南则建议运用警察协会罪行评估系统打分决定。由于警方对此类行为缺乏统一标准,2006年内政部建议警方在决定前尽早咨询检察官。2012年《罪犯法律救济、量刑与惩罚法》明确了少年警示的条件是少年有犯罪行为,足以被检察机关公诉,但是警员也有权不移送公诉,因此允许警方对这类行为做自由裁量。作出最终警告或者少年警示时,警察官将少年移送少年犯罪工作组进行评估,以决定是否须附少年更生项目。评估使用少年司法委员会和牛津大学犯罪学研究中心共同开发的ASSET量表。最典型的更生项目是面向英格兰和威尔士经济较落后的50个地区的8至18周岁虞犯少年的“少年参与计划”:包括组织少年集体活动、选任精神导师、提高学习和就业能力、培训新技能等。申斥和最终警告记录在全国警察系统中保存5年,少年是否参加过更生项目则由少年犯罪工作组记录,这些记录会对累犯身份有影响,进而影响到定罪量刑。警方的上述恢复性司法①措施有不少争议。首先,警察参与申斥、最终警告、少年警示和委托令,缺乏公正性,容易造成行政权与司法权的混淆。②其次,警方处置仍过于严格。少年犯一般第三次犯罪时必须移送法院审判,而且都带记录。有申斥和最终警告记录,容易被法庭从重处罚。③

(四)检察机关

由于大量恢复性司法措施都由警察和法院实施,所以检察机关在少年司法上的特殊作用并不明显。2008年《刑事司法与移民法》赋予检察机关对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少年实施附条件警示,并暂缓的权力。若少年接受附加的条件,则暂缓;若嗣后违反约定,则继续。附条件警示的实施由警员、调查官或检察机关授权的人监督执行。④

(五)少年案件的审理

1.管辖与审级少年案件的初审法院可能是少年法院、⑤治安法院,⑥和刑事法院。⑦少年法院虽然独立于治安法院,但实际上人事、建筑共用,但出入口和法庭不同。如果少年犯的惯常居住地未设少年法院,则一般由治安法院受理。由于未满10周岁不负刑事责任,⑧而法定少年犯年龄上限为18周岁,⑨所以其审判对象是已满10周岁未满18周岁的儿童或者少年。审判时已满18周岁的被告人,将会从少年法院移送至同一治安法院的其他成人法庭审判。⑩刑事法院一审少年重罪、少年和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重罪是指:(1)谋杀;(2)若有成人犯罪,可能判处14年以上有期徒刑的;(3)犯;(4)儿童性犯罪;(5)或煽动;(6)持有或扩散管制武器或军火;(7)持有或扩散仿真枪支。由于这些犯罪法定最低刑为2年监禁,超过了少年法院的判决权限,因此须移交刑事法院。实际上,虽然少年谋杀案件以及已满16周岁的少年的枪支案件,必须移送刑事法院,但其他案件由少年法院自行决定是否移送。2002年,高等法院要求少年法院尽量减少移送刑事法院的案件数量。此外,涉及暴力或者性犯罪的案件,由于少年被视为具有危险性,因此可以移送刑事法院。2005年,上诉法院对少年危险性界定标准为:(1)严重损害的对象是公众成员,也涵盖特定群体,例如狱警和医护人员。(2)确认的风险必须达到显著、大量或者严重的程度。(3)风险参考依据包括少年当前罪行和前科、少年对受监督的态度和心理状态、生活环境和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职业、教育、居住条件、家庭关系以及是否酗酒吸毒。①少年法院和治安法院可向刑事法院或高等法院的御座法庭上诉,刑事法院可向高等法院的御座法庭或者上诉法院的刑事法庭上诉。高等法院可向上诉法院或者最高法院上诉。②上诉法院也可向最高法院上诉。因此,英格兰和威尔士除高级法院包括刑事法院、高等法院和上诉法院。此外,1908年《儿童法》曾创设未成年人法院,而1991年《刑事司法法》将少年犯罪与少年福利案件分离,前者纳入新设少年法院,后者则由家庭法院③专属管辖,其二审法院为高等法院家庭法庭或上诉法院民事法庭。对最高法院判决不服的少年可根据《欧洲人权公约》上诉至斯特拉斯堡的欧洲人权法院,但判决对英格兰和威尔士国内法院不具有强制拘束力。2.庭审程序少年法院和治安法院的少年案件由独任庭或合议庭审理,适用特殊诉讼程序。独任庭由地区法官担任,合议庭由3名治安法官组成,其中2人必须有2年以上成人法院审判经历。未满16周岁的犯罪嫌疑人,其父母或者监护人必须在场,也允许被害人旁听。案件一般不公开审理,媒体报告必须尊重少年隐私,但出于公共利益允许例外。④刑事法院在庭审前,法官要结合被告人的年龄、成熟度和理解力,让其明白庭审的意义。庭审时,座椅应当适当增高,并允许少年与父母或人沟通。庭审使用儿童易懂的语言,并且不得有法警在场。⑤

(六)判决

1.委托令委托令是少年法院或治安法院对首次犯罪并认罪的未满18周岁的少年作出的移送少年犯专家组监外矫正的刑罚替代措施,它是少年法院或者其他治安对初犯少年未宣判无罪、保外就医或监禁时的标准判决。⑥委托令也排斥其他处分。⑦各地政府为执行委托令,须依法设立少年犯专家组。⑧专家组的任务是为少年犯、其父母及被害人提供沟通渠道。专家组定期召开各方协调会,⑨为少年犯制定预防再犯的具体“行动计划”。⑩具体负责计划执行的是少年犯罪工作组。2.主要判决少年法院判决包括判释放,包括无条件释放和附条件释放、判处罚金、补偿令、少年更生令和羁押训练令。法院必须制作量刑前报告听取缓刑官、社会工作者和少年犯罪工作组成员的建议,以便尽量适用恢复性司法。其中,2008年创设的少年更生令是少年犯社区矫正的标准判决模式,其源自2000年的社区令。社区令包括适用于全年龄段的宵禁令、驱逐令,适用于已满16周岁者的社区更生令,又称缓刑令、社区惩罚令、①社区惩罚更生令、②治疗与测试令,③适用于21周岁以下者的参与中心令,④只适用于未满18周岁少年的监督令⑤和行动计划令。⑥根据2008年《刑事司法与移民法》,少年更生令与社区令的内容基本相同,⑦而其核心内容基于社区更生令。该令是为了防止少年再犯而在确定的时间内监督其活动的命令,该令最短期限为6个月,最长期限为3年。⑧社区更生令必须标示少年可以居住的地区,⑨并有该地的缓刑官或少年犯罪工作组成员负责监督。⑩该令不但期限长,而且附有其他要求,包括限制出行、禁止参与特定活动、出席社区更生中心、接受心理或戒毒、戒酒治疗等,也可附加宵禁或驱逐要求。社区更生令结合惩罚形成社区惩罚更生令。该令重更生、轻惩罚,因此最短期限为12个月,最长期限为3年;劳动时间最少40个小时,最多只有100小时。(1)补偿令补偿令是指要求少年向被害人或整个社区进行非财产补偿的命令。由于补偿令旨在得到被害人谅解,因此过犹不及。

作出补偿令前,法院须从补偿令的监督者即缓刑官、社会工作者或者少年犯罪工作组处书面了解被害人的态度以及合适的补偿方式;作出补偿行为时,少年累计补偿不得超过24小时,而且只有得到对方同意才能向其补偿,且不得与少年的和学习安排相冲突;补偿期限为作出命令之日起3个月。(2)少年更生令A.限制人身自由的要求a.居住要求。它要求犯罪时已满16周岁的少年在指定的地点必须与指定的人共同生活,但只要负责人同意少年也可在其他地点居住。①但是,未经少年犯罪工作组成员、地方缓刑委员会官员或缓刑服务提供者或地方政府社会工作者的肯定,法院不得要求少年居住在类似旅馆之类的设施中。b.地方政府居住要求。它要求少年必须在政府提供的住所住满规定的时间,②因而比居住要求更为严格。该要求的制定须得少年父母或监护人同意,③且最长期限仅为6个月,不得持续至少年18周岁以后。④该要求可以禁止少年与指定的人共同居住。⑤c.教养要求。它要求少年必须与养父母共同生活一定时间。⑥该令最长期限仅为12个月,不得持续至少年18周岁以后,⑦但可与地方政府居住要求叠加适用。⑧B.监督少年活动的要求a.监督要求。⑨监督要求源自1989年《儿童法》,由于该法规定关怀令只能由刑事法院颁发,因此该法允许少年法院颁发居住令,使儿童与父母短期分居,以便受到政府保护。⑩居住令2000年演变为监督令,2008年又演变为监督要求和居住要求。监督令规定由地方政府、缓刑官或少年犯罪工作组成员在监外监督少年。该令最长期限为3年。监督者有义务给少年犯提建议、协助少年犯并和少年犯交朋友。b.电子跟踪要求。该要求主要用于配合宵禁要求、驱逐要求和出席中心要求,以便时时确定少年所处位置。C.需要积极作为的要求a.义工要求。义工要求源自社区惩罚令,该令是要求应判监禁刑的少年在社区义务劳动一定时间的命令。劳动时间最少40个小时,最多240个小时,且应自命令颁布之日起12个月内完全履行,但过期后未完成的小时数仍然有效。监督者由少年犯罪工作组成员扩展至少年犯罪工作组成员、地方缓刑委员会官员或缓刑服务提供者①。②社区惩罚令必须标示少年可以居住的地区,③不得与少年的和学习安排相冲突,④获令少年可以自由迁徙,但是必须通知监督者。⑤b.规划要求。⑥规划要求源自行动计划令,该令是指在缓刑官、地方政府社会工作者或少年犯罪工作组成员监督和指导下,在指定期限内要求少年采取一系列行动的命令。⑦由于该令下少年所负行动义务多与其他令重合,⑧因此该令几乎不能与其他令共同判处,⑨而且可能少年须迁移到指定之地,⑩并与他人合作完成计划。法院在判决前须充分听取缓刑官、社会工作者或少年犯罪工作组成员的建议,尤其要考虑对未满16周岁的少年的家庭产生的影响,且不得与少年的和学习安排相冲突。c.参与中心要求。参与中心要求源自参与中心令,该令是要求少年在指定的中心累计参加一定时间活动的命令。一般,未满14周岁的少年要求最多累计出席12小时,未满16周岁的少年最多累计出席24小时,已满16周岁的少年最多累计出席36小时,但最多1天1次,每次不超过3小时,且不得与少年的和学习安排相冲突。参与中心由国务大臣设立,为少年犯提供业余时间的活动场所。实践中,少年多接受社会沟通和体育锻炼的指导,涉及语文、数学、烹饪、急救、理财、自我认知、烟酒危害认知和性健康等科目。d.教育要求。①它要求少年在规定的期间接受经批准的教育计划。该教育计划是符合少年身心特点的行为指导,②可由地方教育机构或其父母实施。③D.需要不作为的要求a.禁止活动要求。④指禁止少年在某个日期或时间段从事特定活动或者持有武器⑤的要求。法院在判决前须充分听取缓刑官、社会工作者或少年犯罪工作组成员的建议。⑥b.宵禁要求。⑦宵禁要求源自宵禁令,该令是要求少年在特定的时间出现在特定地点的命令,⑧其目的是禁止少年逃学、夜不归宿。宵禁令的期限对未满16周岁的少年为3个月,⑨对其他人则为6个月;⑩而宵禁要求统一为6个月。宵禁令对人身自由的限制是有限度的,一般每年指定的时间段不得超过12小时,但也不短于2小时,更不得与少年的和学习安排相冲突。宵禁令的负责监督人由国务大臣选任。c.驱逐要求。驱逐要求源自驱逐令,该令是禁止少年在特定时间出现在特定场所的命令,其目的是禁止少年出入不良场所。驱逐令的期限对未满16周岁的少年为3个月,对其他人则为2年,驱逐要求则统一上限为3个月。驱逐要求允许与少年更生令所载时间、地点不一致,而且明确了“场所”包括“区域”。驱逐令必须标示少年可以居住的地区,且不得与少年的和学习安排相冲突。驱逐令的负责监督人由国务大臣选任。E.辅助要求a.心理健康治疗要求。它要求少年接受专业医师的心理治疗,但出于治疗效果考虑也允许少年在指定的地点以外的地方接受治疗。①b.戒毒治疗要求②和测试要求。③这两个要求源自治疗与测试令,它要求使用的少年定期进行治疗和测试。④虽然治疗与测试期限最短为6个月,最长为3年,⑤但仍以实际治疗效果为准,因而法院最多每月1次⑥召开复审听证,并及时修改原令。⑦测试令规定了每个月应提交的样本数量。⑧该令由缓刑官负责监督,⑨少年必须与缓刑官定期联系,测试结果也向其报告。⑩2008年法律要求只适用于明确表示愿意治疗和测试的少年。d.戒酒治疗要求。它要求少年逐渐解除对致醉物质的依赖,以免犯罪。法院对少年更生令的选择基于少年犯的危险性和再犯可能。实践中利用少年司法委员会的量表对少年进行评估,综合打分。对于违反少年更生令的处罚主要有:维持原命令;罚金;修改命令期限;重新判刑。若少年犯“执意累犯”,法院可以适用严格监督令。虽然以委托令和少年更生令体现了少年法院对恢复性司法的贯彻,但是仍存在瑕疵。首先,英格兰的恢复性司法仍然属于少年司法的补充,并不能像苏格兰的儿童听审制度或者新西兰的家庭会议成为独立的制度。而且,少年犯罪工作组只是兼职负责恢复性司法的实施,它招募大量志愿者同时参与儿童福利事业,难以确保司法实际效果。其次,由于少年更生令具体要求过于庞杂,可能造成同案不同判的结果,因人而异的判决缺乏透明度。(3)羁押训练令1998年《犯罪与违反秩序法》设立羁押训练令,它主要适用于已满15周岁未满18周岁的重罪少年和已满12周岁未满15周岁的常习犯。拘留期限4至14个月,其中一半时间在社区执行,由社会工作者、缓刑官和少年犯罪工作组成员监督。法院也可作出只有羁押而无训练的命令,但只适用于已满18周岁未满21周岁的青少年,且一般这类重罪都须移送刑事法院。该令适用的条件是:(1)严重犯罪必须羁押的;(2)对于暴力犯罪和性犯罪,只有羁押才能保护公众利益的。①而且,已满15周岁未满18周岁的必须证明其常习性,②对于已满12周岁未满15周岁的常习犯还须证明危险性。③判断常习的属于普通法上法院自由裁量的范围,④法院通常参考少年之前受到申斥和最终警告的记录,⑤甚至对于没有任何犯罪记录的初犯少年也可认定常习性。⑥羁押的机构主要有3种。儿童安全之家属于政府社会服务系统。接受已满12周岁未满16周岁的少年,提供一对一生理、心理和行为辅导。由于它同时收容未犯罪的少年,因此为避免不良影响,有权拒绝少年法院移送少年犯的决定。除此之外有2种属于监狱系统的机构。首先,全英格兰和威尔士有4个安全训练中心,⑦羁押总人数不超过80人,员工与犯人人数比较高,提供针对性训练,防止再犯。少年犯接受一年52周、每周25小时的教育。其次,1988年取代羁押中心的少年犯管教所仍类似于传统监狱,缺乏培训项目,羁押了大部分的少年犯。最终决定少年应送机构类型并非由法院决定,而是由少年司法委员会决定。⑧因此,羁押训练令仍存可改进之处。首先,常习犯标准应当明确,以防止偶尔违反少年更生令的少年就直接被羁押。其次,英格兰和威尔士羁押的少年太多,在欧洲各国是名列前茅的。由于大部分少年仍在较为传统的少年犯机构中羁押,管教人员配置较少,教育缺乏针对性。最后,在押少年犯在羁押期间容易遭受攻击和其他暴力威胁,⑨释放后再犯率高。⑩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沟通;爱心;诚心;耐心;宽容心

师生感情的和谐融洽,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第一要素。学生只有信任教师,才会从感情上亲近教师,从而容易接受教师的指点,是谓“亲其师,信其道……乐其道,学其道”。良好的感情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上。教师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运用一定的沟通手段,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与学生的高质量沟通,是开启学生智慧、感染学生热情、鼓舞学生士气、启迪学生心灵的阳光之路。

从沟通理论上讲,沟通的目的是为了激励或者影响他人的行为。它包括传送和接受两大方面。在实际沟通中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障碍阻碍沟通的有效进行。比如说,双方地位的不平等,个体认识的差异性,情绪的影响,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信息发送者的信誉等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大大影响着师生之间的沟通效果。作为一名教师本身就是师生沟通中占有主导地位的一方,学生首先在心理上对教师存在敬畏感,所以占有主导地位的教师就更应该和蔼、宽容、温柔、体贴,切忌简单、粗暴、武断、居高临下,要让学生在心里认可教师,愿意与老师交流,双方在和谐、快乐的氛围中达成信息的接受与反馈。

一、用爱心构建起师生沟通的桥梁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有爱才有教育,对于教师来说,学生就是他的全部,是他工作的全部动力。一个微笑,一句问候,就可以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们的心田,倾听孩子们的心声。用真诚换取信任,用爱心培养爱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总是愿意模仿他所爱的人,而不愿模仿他所嫌弃的人。教师这种爱的滋润会唤起学生的美好天性,挖掘出学生的潜在能力,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一个教师不关心你的学生,学生表现出的就是冷漠和疏远,沟通根本无从谈起。

二、用诚心撑起师生沟通的天空

真诚地对待学生,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师生之间在不断地沟通中相互理解、相互认可。教师也是凡人,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只有教师要放下架子以一颗真诚的心与学生沟通,才能收到教育之效。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充当着权威、教育者的角色,沟通中常常采用保护、呵斥、批评、指引的方式。其实学生真正需要的教师是什么样的呢?通过对海南省高效师生沟通现状的调查,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3.49%的学生认为教师即象征着“权威”,5.21%的学生认为教师就是“家长”,认为教师是“教育者”的学生比例为5.84%。而认为教师应该扮演“朋友”角色的学生比例为83.12%。理智、平等的沟通状态是师生双方共同认可的最佳方式。

尊重、欣赏是朋友间建立的最基本的原则。孟子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现在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喜欢有自己的想法,教师适当地敞开心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特长,以满腔的责任为学生着想,以成年人的方式真诚地与之进行交流和沟通,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实在与人情味,增进了对教师的感情,也很愿意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老师,达到沟通的最终目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教师的赞美是学生得到的最大褒奖。真诚地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相信任何学生都是蕴藏量丰富的矿藏,存在无穷的开发潜力,鼓励、赏识每一位学生,保障他们的合理需求,让孩子在欣赏的目光中增添自信。

三、用耐心筑起师生沟通的家园

沟通需要耐心。耐心是做任何事都不可或缺的金钥匙。沟通也并不需要很难的技巧,它需要的是非常考验人的耐心。高校学生个体千差万别,他们有高中升入大学,从生理上讲完全具备了成人的特点,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从心理上讲,他们正处于由“他人管理”到“自我管理”的过渡期,很期望得到教师的指点迷津,但行动上却又表现出不愿他人过多干预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的特征。学生们正处在一种四处张望,希望能找到更好道路的一种状态。所以教师在与之沟通时就要细心观察,体察学生的情绪,不失时机地进行沟通,碰到孩子们不配合、不理解的时候不要气馁,要不厌其烦地耐心交流,这样才能开启学生的内心世界,促进彼此之间友谊的递进,为每一次沟通打下成功的基础。如果操之过急,只能使学生对老师表面应付,而无法进一步交流,将会前功尽弃,努力付诸东流。

四、用宽容心搭起师生沟通的纽带

管理学中的位差效应告诉我们,由于地位的不同使人形成“上位心理”和“下位心理”。上位心理的人往往比下位心理的人由于所处的层次高而具有优越性,而下位心理的人会存在自卑感。高校师生沟通中存在位差效应,这会使师生沟通不成功或者无法进行。教师应意识到自己的上位心理,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厚此薄彼,以宽容地心态包容每一位孩子。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育的宽容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教育就变得空虚。”每一位教师做事的风格不同,待人的态度不同,与学生的沟通实行也不一样,但是无论采取何种沟通方式,宽容是第一位的,宽容是无声的教育,比硬性惩罚更有影响力。

篇11

健康素养 健康教育 健康促进

健康素养是指个体获取、理解和处理基本保健知识及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判断,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国外有研究表明,健康素养缺乏或不足引发了更多的慢性病并发症和更高死亡率,与此同时美国因成年人健康素养缺乏,每年增加了本可避免的690亿美元医疗费用。而我国公民的健康素养整体水平仅为6.48%,其中,慢性病预防素养最低。2009年卫生部长陈竺表示:“如果没有有效的干预措施,未来30年将是中国慢性病井喷的年代。”因此,以提高公民健康素养为切入点,加强对慢性病的有效预防和控制,已是目前的紧迫任务。

一、加强医护人员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

美国医学会(AMA)最先认识到,医患之间无法有效沟通是医疗诊断和治疗的一个障碍。同时NAAL调查的结果显示的,约1/4的成年人理解口头或书面卫生保健信息有困难。加强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确保患者理解医生的建议,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一是,加强医生对健康素养问题的认识。现实的情况是,医生与患者沟通中不自觉地使用医学术语,往往阻碍了病人把问题弄清楚。病人也因为疾病知识缺乏或害羞窘迫的原因,即便不明白医生传递的信息也不愿意承认。有研究显示只有2%的医生评估患者是否明白他们的指导,大多数的医生往往忽略了这个问题。

二是,提高患者参与沟通和决策的积极性。患者很希望从医生那里直接获得与他们疾病相关的知识和诊治信息,但很多情况下患者由于潜在的焦虑和快节奏会诊,或者是能力有限而导致尴尬,很少寻求帮助。因此,要鼓励患者与医生进行交流,增加疾病相关知识,建立信心。

三是,完善医患沟通技巧,提高交流的效果。医生与患者的交流,要以患者为中心,把患者的信息需求考虑到其中,使患者参与交流,从而愿意进行沟通。要给患者适当的与医生交流的时间,医生对患者的健康素养要有一个快速的评估,尽可能找到合适的交流方式。并且医生语言要简单通俗、语速要缓慢、内容要精炼。提倡医生用“teach back”or“show me”的方式。让患者对医生所交代的内容进行复述,这种方式可以使病人及时反馈所领悟到的信息。

二、改进健康教育的方法与内容

健康信息的内容能否被理解,阅读材料的可读性和大众具有的阅读水平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多项研究表明,很多健康材料(如癫痫、癌症、哮喘、青少年精神疾病)的可阅读程度在大学或研究生水平(10或11级),对目标读者来说难度非常大。因此,医护人员在为病人书写健康教育材料时,要更多的考虑病人本身具有的知识水平、文化程度以及他们阅读材料的目的。健康材料的编写要使用简单、常用的词语,最好采用主动语态、对话形式以及人性化的方式,重要的信息要用图表、符号等特别的方式表现出来,内容上需要侧重于行动和行为。一些最容易被病人误解而对预后至关重要的信息一定要简明易懂,可以应用图片、视听资料等多种模式。增加家庭访视的机会,用非医学术语交流,这种主动的、协作的方式可以帮助患者克服障碍,给患者传达一些重要信息,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健康信息的传播可以考虑通过电视、网络平台、流动宣传车等方式,方便人们对健康信息的获取。

三、尽早培养公众健康素养的理念

健康素养的养成和提高,是一个长期培训和积累的过程。教育能改善整体素养,也能提高健康素养。有研究已证实很多健康问题都源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因此需要尽早提高公民的健康素养,把健康素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时期是最容易掌握健康素养技能的阶段,学校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教育孩子们培养健康素养意识、形成健康行为,以减少成年以后的健康问题。而医学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健康服务提供者,他们不仅要达到普通学生的健康素养要求,还要学会与健康素养有限的人群进行沟通的技能,学会评估健康材料的可读性,不断的自主学习新的医学知识。IOM建议,医学院校要将健康素养整合到课程教学中,贯穿医学教学的始终。目前,西北大学医学院已对一年级新生也开设了健康素养课程,包括12周的交流技能课程和6周的医学文化课程。哈佛大学医学院也为学生开设了到社区学习的课程,不仅使学生了解到健康素养的重要性和用简单语言与病人交流的困难程度,也使社区的群众获益。

四、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创造支持性环境

一是各级政府需要把加强公民健康素养教育列入长远规划中,为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创造支持性的环境,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同时,建立网络监测系统,随时了解居民健康素养状况。二是根据中国的经济、文化、医疗制度、医疗保险、民生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制定相应的健康素养评估工具和调查指标体系,使收集的数据更具有科学性,能够客观的反映我国公众健康素养状况,从而为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

五、小结

提高公民健康素养与我们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不仅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务,更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希望通过政府、社会和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我国公民健康素养水平能够获得较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肖砾,陶茂萱.健康素养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健康教育, 2008,24(5):361-36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北京:2010.

[3]Parker R Buck,Health literacy:a challenge for American patients and their health care providers [J] Health Promot Int.2000,15(4):277-283.

篇12

    1正确全面认识领导

    在我们与领导合作之前,我们必须全面认识领导的各个方面。首先是品德。如果是一个滥用权力、不具备基本素质的领导,这时,我们应该认清自己秉持的理念。如果领导者的行为与我们的理念不符,甚至有严重抵触时,我们就应该停止对他的支持。在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中,就有所谓“义者不为不仁者死,智者不为暗主谋”,有所谓“主不可无德,无德则臣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具备优良道德、能从大局的利益出发的领导是一个组织希望存在与发展的前提与保证。在一个组织或团队里,领导者由于责任重大、事务繁重。一位勇于任事的部属在服务领导时,会在自己的职务权限内,主动承担更多责任以减轻领导者负担。他知道如何规划让领导者得以集中精力处理最具投资报酬率的工作。他会主动考虑领导者有哪些工作项目可以由自己来分担。一些无法分担的项目应该如何给予领导者以最大的支援。使团队的既定目标能够得以稳健地实现。

    2怎样的员工才能和领导很好相处

    一个员工如果在一个有希望有发展前途的组织里工作,有一个具备优良道德、能从大局利益出发的领导,如何与领导相处,则取决于员工自身素质。员工如何做才能与领导很好相处并能发挥作用、分担领导的负担。以下几点是应具备的:

    首先,坚持最高品德标准是员工的职责。只有这样员工的工作才会符合组织的根本利益,才有与领导相处的价值。也只有这样的员工才能做出成绩,才能增加与领导接触的机会,并且与领导在思想、行为上具有一致性。这也是能和领导很好相处的前提与基础。

    再次,员工必须为团队服务,并分担团队的成败责任。员工的责任心、自觉性、工作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领导对你的重视程度。一个没有责任心,不能为团队服务的员工,领导不可能喜欢。

    第三,员工应以同为成年人的心态与领导者互相支持、彼此勉励。在心理上与领导平等是员工心智上成熟的具体表现。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在心理上不对等,就无法和领导平等接触。只有在心理上对等,行为才会进退有据、从容自然。第四,共同的目标是最好的导师。只有共同的目标才会心往一块想、力往一处使,也能增加和领导很好相处的机会与可能性;相反,存有异心或“身在曹营心在汉”则没有和领导很好相处的必要。

    第五,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总结和领导很好相处的经验。优点与缺点皆是自己造成的,员工可以通过改变自己改变命运。所谓:“个人成败操之在我”,一个成功的自我才能容易和领导很好相处。同时,必须从经验中不断学习如何与领导相处。

    第六,勇敢地、辨证地、历史地对待领导的失误或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员工能以同理心来对待团队的领导者。应辨证地、历史地分析失误或错误的根源,并勇敢地帮助改正其错误,敢于担当使领导者善用其手中握有的权力的责任。

    3重视和领导的沟通技巧

    要和领导很好相处,就必须善于和领导沟通。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处理好和领导接触的每个环节。

    3.1对于领导的指示,要认真执行

    第一要明确向领导请示汇报的程序:

    ①仔细聆听领导命令。如果领导明确指示你去完成某项工作,那你一定要用最简洁有效的方式明白领导的意图和工作的重点。弄清楚该命令的时间(when)、地点(where)、执行者(who)、目的(why)、做什么工作(what)、怎样去做(how)、需要多少工作量(how many)。在领导下达完命令之后,再简明扼要地向领导复述一遍,请领导加以确认。

    ②与领导探讨目标的可行性。领导在下达了命令之后,他希望下属能够对该问题有一个大致的思路,以便在宏观上把握工作的进展。作为下属,应该积极开动脑筋,对工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告诉领导你的初步解决方案,尤其是对于可能在工作中出现的困难要有充分的认识,对于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困难,应提请领导协调别的部门加以解决。

    ③拟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在明确工作目标并和领导就该工作的可行性进行讨论之后,你应该尽快拟定一份工作计划,再次交与领导审批。在该工作计划中,你应该详细阐述你的行动方案与步骤,尤其是对你的工作时间进度要给出明确的时间表,以便于领导进行监控。

    ④在工作进行之中随时向领导汇报。现在,你已经按照计划开展工作了,那么,你应该留意自己工作的进度是否和计划书一致,无论是提前还是延迟了工期,你都应该及时向你的领导汇报,让领导知道你现在在干什么,取得了什么成效,并及时听取领导的意见和建议。

    ⑤在工作完成后及时总结汇报。经过你和部门同事的共同努力完成了工作,作为部门主管的你仍不应该有松懈的理由。应及时将此次工作进行总结汇报,以便于在下一次的工作中改进提高。同时不要忘记在总结报告中提及领导的正确指导和下属的辛勤工作。

    第二,要注意请示与汇报的基本态度:

    ①尊重而不吹棒。作为下属,一定要充分尊重领导,在各方面维护领导权威,支持领导工作,这也是下属的本份。首先,对领导工作上要支持、尊重和配合;其次,在生活上要关心;再次,在难题面前解围,有时领导处于矛盾的焦点上,下属要主动出面,勇于接触矛盾,承担责任,排忧解难。

    ②请示而不依赖。一般说来,作为部门主管在自己职权范围内大胆负责、创造性工作,是值得倡导的,也是为领导所欢迎的。下属不能事事请示,遇事没有主见,大小事不作主。这样领导也许会觉得你办事不力,顶不了事。

    ③主动而不越权。对工作要积极主动,敢于直言,善于提出自己的意见。不能唯唯喏喏,四平八稳。在处理同领导的关系上要克服两种错误认识:一是领导说啥是啥,叫怎么着就怎么着,好坏没有自己的责任;二是自恃高明,对领导的工作思路不研究,不落实,甚至另搞一套,阳奉阴违。

    3.2善于与各种性格领导打交道的技巧

    ①控制型的领导特征和与其沟通技巧。控制型领导性格特征:强硬的态度;充满竞争心态;要求下属立即服从;实际,果决,旨在求胜;对琐事不感兴趣。与其沟通技巧:对这类人而言,与他们相处,重在简明扼要,干脆利索,不拖泥带水,不拐弯抹角。

    ②互动型的领导特征和与其沟通技巧。互动型的领导性格特征:善于交际,喜欢与他人互动交流;喜欢享受他人对他们的赞美;凡事喜欢参与。与其沟通技巧:公开赞美,赞美的话语一定要出自真心诚意,言之有物,否则虚情假意的赞美会被他们认为是阿谀奉承。

    ③实事求是型的领导和与其沟通技巧。实事求是型的领导性格特征:讲究逻辑而不喜欢感情用事;为人处事自有一套标准;喜欢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理性思考而缺乏想象力;是方法论的最佳实践者。与其沟通技巧:省掉话家常的时间,直接谈他们感兴趣而且实质性的东西。

    3.3说服领导,让领导理解自己的主张、同意自己的看法技巧

    ①选择恰当的提议时机。刚上班时,领导会因事情多而繁忙,快下班时,领导又会疲倦心烦,这都不是提议的好时机。要选择领导时间充分、心情舒畅的时候提出改进方案。

    ②资讯及数据都极具说服力。对改进工作的建议,如果只凭嘴讲,是没有太大说服力的。但如果事先收集整理好有关数据和资料,做成书面材料,借助视觉力量,就会加强说服力。

    ③设想领导质疑,事先准备答案。领导对于你的方案提出疑问,如果你事先毫无准备,吞吞吐吐,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当然不能说服领导。因此,应事先设想领导会提什么问题,自己该如何回答。

    ④说话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如果我们表达上有缺陷,过于冗长或艰涩,或易于产生误会,就很难引起领导者对我们的兴趣;还很可能引起领导者的反感。因此你在说服领导时,就要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地回答领导最关心的问题。

    ⑤面带微笑,充满自信。我们已经知道,在与人交谈的时候,一个人的语言和肢体语言所传达的信息各占50%。一个人若是对自己的计划和建议充满信心,那么他无论面对的是谁,都会表情自然;反之,如果他对自己的提议缺乏必要的信心,也会在言谈举止上有所流露。

    ⑥尊敬领导,勿伤领导自尊。最后要注意一点,领导毕竟是领导,因此,无论你的可行性分析和项目计划有多么完美无缺,你也不能强迫领导接受他们。毕竟,领导统管全局,他需要考虑和协调的事情你并不完全明白,你应该在阐述完自己的意见之后礼貌的告辞,给领导一段思考和决策的时间。即使领导不愿采纳你的意见,你也应该感谢领导倾听你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让领导感觉到你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可。

    [参考文献]

篇13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超常儿童教育不断受到关注,他们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与人沟通技巧性强,同时精力和体力相对同龄孩子更加充沛,更加渴望提高自身知识和技能,因而超常儿童的学习需求与传统学习方式的矛盾日渐突出。本文基于调查研究,分析了超常儿童移动学习现状,提出通过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促进超常儿童的学习方式,以期为超常儿童教育提供一些新思路。

【关键词】 超常儿童;移动学习;m-Learning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3―0089―04

引 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超常儿童”这一词语走进大众的视野。那么,什么是超常儿童呢?按照心理学的定义,IQ(智商)高于130的儿童被看做超常儿童。中科院心理所的施建农教授认为:“超常儿童是在智商表现、技能掌握超出同龄人2个标准差和在认识水平上有特殊才能的孩子。这些孩子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与人沟通技巧性强,同时精力和体力相对同龄孩子更加充沛。”[1]中国科大、人大附中、北京八中、北京市育才学校等超常儿童教育基地开展了很多教育实践,并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优秀的高质量人才。但是不得不承认,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普通教学大纲,常规教学的同等划一,已经不能满足超常儿童的学习需求。近年来,随着移动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实施随时随地交互特征的数字化学习方式――移动学习正在悄然兴起,并逐渐被许多大学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因此,探索移动学习在超常儿童教育中的应用问题,对于现阶段超常儿童教育发展乃至教育教学改革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自从2000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人机交互研究室开启“Mobile Education”项目以来,全世界都开始密切关注M-Learning的研究与实践,涉及英国、德国、挪威、瑞典等十多个国家。亚洲地区移动学习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较少,尤其是在青少年移动学习方面则更少。比较典型的青少年移动学习项目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和创新诺亚舟电子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该项目应用诺亚舟学习机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实施课堂教学及课外辅导,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

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以北京市育才学校超常儿童试验班的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研究超常儿童的学习情况、生活娱乐、手机消费、对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的看法和需求等,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对超常儿童的移动学习现状、需求等进行描述和概括,以期为超常儿童教育提供一些新思路。

研究设计

1. 研究样本的选取

本研究选取北京市育才学校的超常儿童教育三个实验班的学生进行调查,他们已经开展超常儿童学习六年时间,从小学一年级就一直在该实验班进行学习。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的方式。调查问卷由15个问题组成,主要询问超常儿童的手机拥有情况、手机消费情况、学习情况、课外辅导班情况、对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的看法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调查地点为北京市育才学校,调查时间为2011年12月,共发放问卷82份,回收问卷82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80份,有效率97.56%。此外,本研究还就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随机抽取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以期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

3. 研究思路

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了解移动学习的现状以及超常儿童的研究现状,之后编制调查问卷,抽取研究样本之后发放、回收问卷,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并针对数据分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度访谈,了解问题的实质和原因,进而最终得出本研究的研究结论。研究流程图如图1所示。

研究结果与数据分析

1. 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及手机使用状况

(1)基本情况

在此次调查的所有对象中,男生36人,女生44人,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55%和45%。调查对象为初一年级超常班学生,其中10岁2人,占总人数的4%;11岁52人,占总人数的66%;12岁24人,占总人数的30%。

(2)手机拥有现状

对调查对象的手机拥有情况及每月话费状况进行调查发现,95%的超常儿童都拥有手机,该数字远远超过《2010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及手机运用状况调查报告》[3]中所的未成年人手机拥有率达46.6%的水平。受访人群的手机几乎都是由家长或亲友购置,手机功能相当完善,拥有开展基于手机移动学习所必备的彩屏、上网、数据接口、电子书、视频播放和音频播放等功能的手机分别达到100%、84.21%、85.53%、88.16%、75%和86.84%,如图2所示。

考虑到调查对象只有初中一年级水平,他们对手机的功能认识不是特别的清楚,因此,他们手机的功能只会更加完善。目前,移动计算技术与移动互联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加上3G网络的应用等,手机移动学习中技术的障碍影响只会越来越小。

(3)手机消费情况

对超常儿童的手机月消费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结果如图3所示),95%的超常儿童手机月消费在20元以上,大部分超常儿童的手机月消费集中在20~80元之间。

2. 超常儿童的学习现状

超常儿童每天在家学习时间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82%的超常儿童每天晚上的学习时间集中在1~3小时,主要是完成家庭作业。而家庭作业对于这些学生而言,93%的超常儿童认为作业非常简单,他们都是自己独立完成的,6%的超常儿童认为作业比较简单,他们偶尔需要家长的帮助,只有1%的超常儿童认为自己完成作业比较困难,需要求助老师或者同学后才能够完成(见图5)。

可见,对于超常儿童来说,学校的课堂学习较为简单,教师布置的作业对于他们来说也比较简单,除了每天完成课外作业,他们是有精力进行移动学习的。

调查显示,84%的超常儿童除了学校的学习之外,都在参加一个或多个课外辅导班。通过对超常儿童参加辅导班的原因调查发现,58%的学生是因为学校的知识太简单了,他们想学习更多的知识;27%的学生想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12%是父母强迫的,只有3%的学生是因为学校老师讲得有点儿难,为了补习。可见,85%以上的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班都是为了学习更多的课内或课外知识的,学校的学习并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

从超常儿童上课外辅导班学习内容来看,数学和英语是他们的主要学习内容,有50%以上的孩子均参加了数学和英语的课外辅导班,此外,他们还主要学习语文、美术和音乐。

超常儿童参加课外辅导班的形式,仍然以课堂面授的形式为主,只不过从学校的教室变成了课外辅导机构的教室,这部分比例占到75%,而把辅导老师请到家里的占13%,通过网络学习方式的只占12%,可见,移动学习的方式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 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需求

(1)超常儿童对移动学习的态度

91.25%的超常儿童赞成手机学习,38.75%的超常儿童很期待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能够给自己的学习带来帮助和提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超常儿童的学习方式逐渐改变,使用手机进行学习将成为一种趋势。但是,也有20%的超常儿童认为想法很新颖但较难实施,选择不赞成的也有8.75%。

(2)超常儿童对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内容的需求

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61.25的超常儿童期待通过手机学习知识,58.75%的超常儿童希望提高他们的各方面能力,50%以上的超常儿童希望通过手机移动学习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和提高综合素质。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超常儿童对于自身的认识和渴望提高知识与能力的较强愿望。

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可以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不同方面的知识,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关于学习方法的讲解,也是可以通过手机移动学习获得的。通过手机移动学习,超常儿童可以随时随地、方便灵活地进行学习,与同学和老师讨论问题、分享学习成果,相信他们的合作能力、协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等各方面能力和信息素养等都会得到一定程度地提高。可见,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基本能够胜任超常儿童对于学习内容的需求。

研究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本次调查数据的分析与讨论,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绝大部分超常儿童都拥有手机,且他们的手机功能相当完善,拥有开展基于手机移动学习所必备的彩屏、上网、数据接口、电子书、视频播放和音频播放等功能,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移动学习中技术的障碍影响只会越来越小。

第二,84%以上的超常儿童除了学校的学习都参加了一个或多个课外辅导班,他们迫切希望提高对自身的认识并渴望提高知识与能力,91.25%的超常儿童赞成手机学习,期待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能够给自己的学习带来帮助和提高。

第三,超常儿童的学习仍然以课堂面授的形式为主,手机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的推广与普及仍有很多困难。

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本研究的样本只选取了一所学校的超常儿童进行调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相对较小的样本容量会影响结论的准确度。今后,我们将抽样调查更多的样本,对比研究超常儿童与普通儿童移动学习,以及适合超常儿童移动学习的方式,以进一步研究并推广移动学习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

?眼参考文献?演

[1] 刘彭芝. 人大附中超常儿童纪实[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冉敏,余胜泉. 小学移动英语学习资源设计[J]. 中国远程教育,

2010,(9).

[3] 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R].

收稿日期: 2012-02-25

作者简介:冉敏,硕士,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北京市育才学校

篇14

关键词:高校;学生;人际关系;和谐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283-01

1 当前高校学生不和谐人际关系的现状

当代绝大多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都是处于良好、稳定的状态。能够进行较好的沟通,沟通面不断扩大,沟通方式不断扩大,关系较和谐。但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也有相当部分的同学觉得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无所适从,甚至与同学和老师的关系比较紧张,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师生关系紧张,缺少必要的互动与交流,甚至在个别场合出现过言语冲突,极其个别还发生过肢体冲突,学生觉得老师不信任或者不尊重他们,有受歧视的感觉;

第二种是在各个小集体中内部关系不和谐,例如同专业班级同学之间、宿舍舍友之间、学生组织成员之间等,表现为出现拉帮结派形成独立的小集体,结成同盟挑拨离间,乃至出现群体互相辱骂对峙甚至打架等恶性事件;

第三种是异性之间关系冷漠,同个集体中异性基本不交流甚至到毕业都互相不认识,在开展各类校园活动时男女参加比例不协调,参加过程中缺少互动和交流。

2 不和谐人际关系出现的原因分析

2.1 个人主义盛行

现在高校中的大学生,全部出身于改革开放后,都是“80后”和“90”后,相当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当中一方面从小就接受着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熏陶,懂得“恭、谦、让”等中华民族的优秀淳朴性质,能接受传统道德行为规范的约束;但是另一方面他们这一代人与以往相比,又有着自身缺点。在与别人交往时,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得普遍,往往只顾自己的想法,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做事我行我素;一切都以“我”的标准来衡量周围的人和我物,甚至喜欢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他人身上。同时他们有的还表现出一种不屑与人交往,孤傲的态度。一部分喜欢独来独往,不喜欢溶于集体当中。

2.2 网络导致虚幻

当今是网络化的时代,几乎所有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都会接触到计算机及其相关的知识,大多数大学生都能使用网络软件和各种程序,包括诸如“QQ、MSN、飞信,等即时通讯方式,这些东西一方面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提供了极大的便捷,能够给那些在现实交往中由于交往不畅,得不到归属感和满足感的一部分大学生提供更为广阔、多样的交流平台,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很多大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自制力还比较差。当大学生将大部分的交往时间投入到虚拟的网络时,他们失去了更多的与周围的真实世界交往的机会,导致进入一种虚幻的状态,即虚拟的社会变得真实,真实的社会变得模糊。当他们进入到真实的世界中就变得无所适从,但是回到网络世界中就如鱼得水。

2.3 功利主义弥漫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但是也带来了一部分问题,其中以”金钱和利益”为核心的功利主义有所抬头,影响着老百姓的生活,部分大学生也难免受到这股思潮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频繁,使得部分大学生也产生了市场观念。在交往过程中往往渗透着这样或那样的目的、想法,都想使自己通过交往得到提高,这些都是好的。但如果过多过重地考虑交往中的个人愿望,利益是否能够实现和达成,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等,就很容易陷入到功利主义的错误的思想中,使个人交往带上极其浓厚的功利色彩。做出任何决定都是看这行为是不是对自己有利,自己能不能从中获取自己缺失的东西为标准的。

2.4 自卑心理存在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也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普通百姓的家庭经济状况也有差异。一些大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和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由于在家庭背景、学习背景、体型外貌、能力的差异,不知不觉中陷入了自卑的境地,一部分人的性格过于内向,他们不愿与他人过多地交流,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在心理上人为地建立屏障,把自我封闭起来,造成了与他人沟通的心理屏障,导致自我感觉无助,进而孤僻、离群,缺乏归属感。人际关系平淡,甚至冷漠黯淡。

2.5 沟通技巧缺乏

我国中学阶段的教育仍然处于应试教育,而在大学阶段课程安排中,仍然缺少通识教育和人文关怀课程,学校和家长更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就业去向关心,忽略了全方面素质的培养,特别是人际交往的实践和能力、沟通技巧的提高。学生很少有与人交流锻炼的机会,致使人际交往的能力较弱。沟通技巧缺乏,不懂得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沟通,不能有效的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3 构建高校和谐人际的对策

3.1 学校方面

3.1.1 大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的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培养学生和谐人际关系中的重要引导作用,而以校园活动为载体就是有效且重要的渠道。学校可

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有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娱乐活动等,还应有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思想教育、素质拓展,同时扶持各类校园学生社团,让同学们在课余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和内容,有益于增进了解和交流,特别是利用参加活动过程中学会与各类人进行无障碍的沟通。

3.1.2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开办人际交往类课程

大学老师的价值取向,兴趣爱好,为人处事的态度及研究方向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学校可以通过教师在课堂中不断渗透有关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的观点,以及日常生活中师生之间、教师之间、行政人员之间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展现,都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意识。同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设涉及人际关系的全校公共选修课程,为学生系统地掌握人际交往的知识提供平台,也可以邀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专家与学生直接交流,提供原则性的、丰富的、实用的交往经验和技巧。

3.1.3 完善和健全校园心理咨询体系

心理因素是和谐人际关系构建的一大障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管如何地有经验,懂技巧都有可能出现交往不畅的现象。进而困扰学生,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的开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学校有必要建立健全心理咨询系统,使学生在人际交往出现困惑,并达到影响正常生活时,能及时得到心理方面的帮助,排除困扰,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3.2 学生方面

3.2.1 客观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

大学生在法律上大部分已经算是成年人,而且作为一个社会人,一定要了解自己,全方位地把握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优缺点、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甚至于正确看待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家庭环境等。认清自己是我们人际交往的第一步,只有认识你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才能够在交往中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具有针对性。

3.2.2 增强自身品德修养

待人真诚,为人友善,不卑不亢。谦虚谨慎的人往往具有较大的人格魅力,能对周围的人产生强大的向心力。人们大都愿意与其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大学生应该不断的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做到待人诚恳、平等协作、取信于人、心胸宽广、为人和善、换位思考、互利共赢,以达到共同发展。在树立良好的道德的同时,应该注重能力的培养。俗话说得好“有实力,才有魅力”。要想有持久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则仍需要充分利用大学提供的资源,不断地锻炼自己,使自己的能力在不断参与活动中得到提高。

3.2.3 在主动交往中学会沟通技巧

大学生要充分利用校园里各种机会,譬如各类文娱活动、社团组织、学生干部工作以及各项学术探讨等等,主动出击,乐于交往,不应该畏惧交往。同时,要注重积累沟通技巧及正确使用。并将学习到的沟通技巧应用在一次一次的交往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达到逐步提高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