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阅读学习方法范文

阅读学习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5: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阅读学习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阅读学习方法

篇1

小学数学 阅读学习 阅读习惯

一、数学阅读学习方法与教师指导

1.训练科学的阅读方法

“阅读学习方法”核心是方法。小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量的积累,阅读理解能力逐渐提高。而且,到了中、高年级,一般还能自发地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但是,由于经验的限制,他们还不能自觉地使用这些方法来提高数学阅读学习的效果,更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老师给予科学的、合理的指导。依据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可着重运用提纲挈领法、咬文嚼字法、融会贯通法几种方法进行训练。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自主学习,是阅读学习方法的本质。一般情况来说,阅读学习应该是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只有当学生真正确立起一种超越兴趣的阅读观,基于学习的不同需要而主动阅读时,阅读学习方法的优越性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的同时,还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当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阅读学习的能力才能产生质的飞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1)自觉阅读的习惯

自觉阅读,是主体从无意识投入逐渐转变为有意识投入的过程,它既能激发起学生对信息获得与理解的心态,又能跃动起深层次的理性思维。从心理学角度看,即使非自觉目的的随意阅读,也常常能通过这种自觉的心理趋势,使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从而使阅读过程从兴趣到乐趣,再升华为志趣,实现理解力的飞跃。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自觉阅读习惯应从课前预习阅读和课后温习阅读入手。

(2)阅读思考的习惯

阅读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就是按照一定的思路、顺序或步骤去感知信息。更重要的是透过表面的文字信息理解其表达的内涵,通过充分的分析与思考,去获得理性的概念或结论。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是只读不思,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其义”也很难“自见”。就数学学科而言,由于其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无一不是思维的结晶。离开积极的思维,根本无法掌握数学知识,更谈不上灵活运用。

(3)读练相结合的习惯

动手操作是促进理解、减少数学学习困难的有效手段。而解题练习又是巩固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重要途径。与其它基础学科相比,数学学习尤其需要操作、练习。在阅读学习中,最好做到读做结合、读练结合,也就是引导学生把已初步理解的知识,运用到新的知识情境中去,用新的知识体系去解释新的问题。

二、课堂教学中的阅读学习环节

阅读学习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阅读学习方法也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学习内容与场合。随着教学情境的变化,学习目标、任务、内容的不同,学习方法也应该有所变化。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依据学生学习心理状态的变化、学习内容的不同,适时提出阅读要求,力求使阅读学习方法发挥更佳的效果。总体来说,可在以下一些教学环节中进行阅读学习。

1.为引新而读

小学生学习新知识,不仅需要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且也需要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恰当地安排一个阅读环节,常常能激发起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从而产生新知学习的“自我需要”。

如求“平均数”,学习时要求学生先通过阅读,自己解决教材中的准备题:三个笔筒里装着铅笔,怎样移动才能使每个笔筒里铅笔支数同样多?学生被题中的问题所吸引,纷纷动手画图或实际操作,很快大部分同学找到了“移多补少”的方法。

这一阅读操作环节更为巧妙的作用在于,不少学生阅读准备题的同时,也悄悄地阅读了例题的解题过程。此时,认知矛盾产生了:当笔筒个数超过了3个甚至更多时,“移多补少”还方便吗?例题中的求平均数方法与“移多补少”有什么联系?这时教学例题,学生的思维就会非常活跃,因为新知的学习已成了其自身的需要。

2.为探路而读

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探索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常常因为认知水平的限制或思维方向的偏差产生思维阻滞,此时引导阅读教材,常常能使学生突破定势、激活思维,深入理解学习内容,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如“圆锥的体积”,在认识了圆锥的一些基本特征后,教师提出求圆锥体积的要求。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很快认识到应该设法把圆锥转化为熟悉的形体,从而得到求积方法,甚至也能意识到这个“熟悉的形体”应该是圆柱体。但怎样才能把圆锥体转化为圆柱体呢?学生一筹莫展。此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从阅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读了课本上介绍的实验后,顿时恍然大悟。不待老师要求,纷纷拿起课前备好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实验。解决问题后的成功愉悦溢于言表。

3.为释疑而读

主要是指在听课、讨论、解题中出现怀疑或困惑时,而进行阅读。由于这样的阅读通常是学生在学习进程中,自发进行的,需要一种不迷信、不盲从的独立思考的品质来支撑,因此教师要注意保持儿童的好奇心与怀疑精神,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在耐心倾听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去阅读教材中的有关章节,从而达到自我释疑的目的。

4.为悟法而读

篇2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方法

1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

首先,英语在高考中越来越侧重阅读理解,相比于之前大纲教学对词汇的要求,新课改对我们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阅读方面所占的分数比重日渐上升;其次,学好一门语言就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它,学好英语当然不只是为了应对高考,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能力,可能会成为以后找工作的一块敲门砖,成为自己的优势;最后,在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当下,我们更应该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沟通能力,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能,增强自己获取相关英语阅读中的有效信息,学会用英语进行表达、分析和解决问题,更好的了解时代要求,更好的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

2当前英语阅读学习中的问题

2.1传统的思维方式难以改变:

传统的英语教学观念认为,单词和短语是英语语言意义构成的基本单位,片面强调了单词的作用,而忽视了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新课程改革下,虽然很多的老师刻意对这一方面进行转变,但是传统的思维教学模式一时难以改变过来,而且学生们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阅读能力欠缺。

2.2阅读材料单一,阅读量不够:

学生用的阅读材料除了教材上的课文外,大多数是来自阅读练习题,而这些练习题中的阅读材料基本上都是带有说理意味的,很难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多买一些课外书增加阅读量。

2.3课本资源处理不合理:

阅读教学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无比重要的,当下的英语阅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你不要重视细节,而忽略了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不能一味地将知识告诉给学生而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自己思考,自己得出知识。

3阅读的学习与方法

3.1有效学习课外阅读活动:

词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也是无法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特别加以关注。要研究平衡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与“课程结构化”之间的具体关系。把握其中的联系,抓住关键。词汇是学习的基础,词汇构成句子,这就需要学生们开阔视野,增强阅读量。

3.2充分使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我们的学习英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为我们提供了庞大的信息知识系统,我们应该充分使用好这一条件。借鉴网络上的教学资源、阅读资源,让学生更大限度的接触实际生活中的英语,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技能,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他们接受外来的先进事物,增强自己的知识面,促进个人能力的提高。

3.3加强文化的跨国际交际意识:

新课程改革以后的课文大多数都是中外专家合作而写成的,教材中不仅展示了外国国家的特色,而且与我们的国家特色相结合,因此学习需要在了解外语文化的基础上来进行基础教学,不仅传播西方的文化知识,而且了解中国历史,增强历史责任感,

4结束语

篇3

阅读文在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数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一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中,经常出现两 种倾向:一种是放任自读,不给必要的提示检查,缺乏明确的训练目标;一种是与讲读文等同起来,不分轻重 缓急,削弱自读能力,影响学习效果。阅读文与讲读文是有着严格区别的。讲读文是语文训练的重要材料,需要教师启发点拨揭示规律,重点处要做必要的讲解,目的在于给学生新鲜准确的知识。而阅读文则是讲读知识 的迁移,是讲读知识的补充训练,使单元知识得到练习。由此观之,阅读文能使讲读文的学习信息得以反馈, 因此,探索改革阅读文的教学方法,是摆在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速读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

阅读文在一般情况下,安排的课时少,通常是一节课或不安排课时,要想在短时间内捕捉所学信息,必须 加强速读能力的训练。速读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只摄取主要信息,对次要信息有所忽视。只要能抓住揭 示主题的文字与段落,快速了解文章全貌,如主要事件、人物、观点等,学生就能快速而准确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速读的基础上再进行精读,精读时需要理清文章层次,弄清重点段落,紧扣重点段进行分析和揣摩。运 用讲读课得到的学习方法去体会文章重点,概括知识点,揣摩阅读规律,注意理解关键句子和词语的深层次含 义以及写作上的独到之点。这样速读与精读结合,不但能快速完成自读任务,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二)梳理归纳法。

完成阅读文教学任务,必须要有讲读的基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他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 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应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规律性。如在讲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 语文课本的基本内容是通过不同的文学样式反映客观事物这一规律,之后又让学生基本了解反映客观事物的主 要方式有:记叙、说明、论说。就记叙文而言又包括:记人、记事、写景、状物。这样就能理清课本内容形式 的体系。在此基础上,发挥单元教学的优势,使学生理清单元课文的一般规律,根据单元内容列出知识点,梳 理单元内的相似系统与类别,通过学几篇文章梳理出同类文的共性。如记叙文中无论记人、写景、状物都要抓特征。通过找一类文的规律特点来体会本篇课文与同类文的方法规律特点。如:第二册里的第六单元的五篇课 文(《猫》《斑羚飞渡》两课是讲读课文,《华南虎》与《马》是阅读课文,),在表现手法上都是运用托物抒情方法,在写作目的上,都是通过对小动物的叙述揭示一个哲理,教育学生关注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教师讲读前两课时,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梳理归纳出规律性的知识 ,学生自读其余课文时有了自学入门的钥匙,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很容易自学成功。

(三)比较阅读法

在学生梳理归纳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相似课文作详细的解剖分析、比较。如《蜘蛛》、《春 蚕到死丝方尽》、《巍巍中山陵》、《海光》都同属第三册第二单元,其相同点都是抓住事物特征来说明事物 道理的,都用了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的方法,但说明顺序不同。《蜘蛛》是从多方面说明事物特征的,《春蚕 到死丝方尽》是按蚕生长过程说明的,这两课都是对生物习性的说明,而《巍巍中山陵》是按空间顺序说明的 ,是对静态建筑物的说明。《海光》是对动态事物并以小标题形式按逻辑顺序来进行说明的。在梳理归纳基础 上进行比较阅读,就能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会鉴别,在鉴别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四)目标阅读法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B·F斯金纳提出的“小步子”的原则,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内容分解成前 后联系的一连串的小问题,并要使相邻的每两个问题之间的坡度不陡,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困难就不大,如同 迈了一个“小步”,容易掌握。教师把学期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单元,在每个单元里再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再 划分识记、理解、简单运用、综合应用和灵活应用等不同程度的具体目标,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下达各自能 达到的目标,让学生在“阅读文”中进行达标阅读,这样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五)边读边思法

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发展学生智力。他认为“智育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智 力”,“学生的主要智慧努力不应该为用在记忆上,而应当用在思考上”。很多学生读书只“读”不“思”, 不会边读边思,多读多思。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自己的思维、好学生的思维代替了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因此,在 自读文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训练学生以自学提示和学习重点为指导,以课 后练习为思读线索,在边思边读中,逐渐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4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自主阅读水平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教师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学习竞赛式、情境创设式、多媒体教学等不同的方法。例如在进行《借书》这一课的教学前,教师可以收集整理的生平资料,通过抒情短文的形式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深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教师所表达的情感中去感悟鞠躬尽瘁的精神,让他们从内心深处与文章贴近,从而主动去品味词句。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大内在驱动力,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老师。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中不容忽视。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又发现,兴趣在学生中的持久作用力较弱,因此还需要教师加大对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的调动。主要表现为:1.在学生对原有层面上的课文内容及问题进行充分思考后,教师可以将加深思考的问题适时地提出;2.在学生思考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地给予点拨指导;3.当学生不愿意思考时,教师应以争论性问题的提出,来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4.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辩证,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调动一切主客观因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发展阅读能力、提升阅读效率等方面,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既能促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主动的阅读,又能在遇到阅读困难时,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人受益一生。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小学教学阶段开始就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包括:阅读前认真预习的习惯;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阅读的习惯;讲究方法解决阅读困难的习惯;广泛阅读的习惯等。

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时,要掌握学生的知识层次,并注意引导方式的选用。例如,在阅读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对的人生经历不熟知,使得他们在阅读课文中就会出现一定的困难。这时候,教师应在进行阅读教学前,让学生对的生平以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收集整理,从中加深对人物和时代环境的认识,从而有利于学生进行课文阅读的理解。通过采用恰当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养成这种阅读习惯,将这种资料收集的习惯带到其他课文的学习当中,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

三、培养阅读质疑、解疑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有助于教师明确学生对文章哪些地方不够理解,便于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在学生角度上,对文章进行质疑、解疑,有利于对文章的全面掌握,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在培养学生阅读质疑、解疑的能力时,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在何处质疑。通常情况下,质疑点应设置在文章的重点、难点处以及学生自己所不懂的地方。例如,在进行《蝙蝠和雷达》一文的阅读教学时,质疑点设置在了蝙蝠与雷达间的关系,及“蝙蝠的眼睛没有用,但为什么却还长着眼睛”等问题上。

对于这些质疑点,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开拓思维,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还要在解决疑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互助解疑能力,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共同提高。

四、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由于学生所处的生活成长环境不同、学习能力与学习基础的不同等,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文章的认知、思维意识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认知,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课堂问题与练习等的分层设置。

五、营造积极向上、和谐的学习氛围

篇5

【关键词】小学阅读 自由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38-02

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方法也在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化。以前的填鸭式教学已经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新颖,更加灵活,更加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新式教学手法。其中,合作学习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小学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未达到能够独立进行自学的层次。所以合作学习是非常好的一种选择。合作学习以探索、合作、主动的学习方法为主,更加注重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合作学习能够更加显著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

一、使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一)自主思考得出自己的观点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认字,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小学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和分组表演课本剧等都是合作学习的表现形式,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释放学生的个性。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获取知识,然后进行分享和思维的碰撞,学生们都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侧重全员参与和人格教育

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合作学习能力,在班级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是不相同的,都是性格迥异的个体,学生之间要相互带动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在合作学生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学会合作,引导学生形成竞争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

(三)展现学生自己内心对文章的理解

小学生的阅历是有限的,对于文章的主旨内容和中心思想很难全面的理解,老师单方面的传达,学生没有思考的过程也不能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所以在合作学习下,学生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取长补短,老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对文章进行理解,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

二、怎样运用合作学习教学方法

(一)合理分组

开展小组学习时,首先进行合理分组,然后选拔组长进行分组时老师不能随意划分,要根据在平时对学生的观察进行合理的分组,一般分组需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特点

等为依据,一般每组最佳人数为4-8位学生。分组完成之后,可以由学生推荐小组长,在选组长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关注的是能力和责任心而不是和自己的关系。

(二)制定小组合作的纪律

在合作学习的小组中首先要有明确的分工,小组内要有组长、记录员和汇报员,小组组长负责活动的组织、人员的协调和监督作用,记录员负责将小组的讨论结果记录下来,汇报员负责将讨论的结果回报给全班学生,角色的分配不是长期不变的,要定期轮流执行,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担任小组内的每一种角色。除此之外老师还应该对小组学习中要注意的事情进行指导,建立小学生的自律意识,但除了这些还不够,在合作学生是自由的,但是不是为所欲为的,所以在小组学习中要有纪律性。

(三)把握合作交流的时机与技巧

小学教学内容并不是都适合合作学习的,所以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结合文章内容选择相应的方法。首先老师要对教材内容反复专研,合理安排合作教学的时机,将合作学习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其次合作学习是需要交流的,交流也是有方法的,不能一窝蜂的都在说自己意见,要有秩序的进行交流,要尊重他人,别人发表观点的时候要懂得倾听,对于学生的回答要使用鼓励的语言,我在对学生发言后,要提取学生的两点进行表扬,又要找出不足中肯的提出建议,让合作学习有和谐的氛围。

三、小学阅读合作学习的具体实践应用

小学阅读是为语文学习打基础的学科,必须强调质量。在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策略能够大大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合作学习具体在教学中的体现方式如下:

(一)设计目标、明确任务

老师在进行合作学习时首先要提出本堂课阅读教学的目标,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小组根据问题分配任务,让每一位组员都能开动自己的思维,找出问题的答案。

(二)独立思考、敢于质疑

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是非常有想象力的,也是非常好问的,语文老师要将学生的这个特点带到阅读教学的课堂中来,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在合作学习中营造轻松的氛围,增强学生敢于质疑的信心,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敢问、善问,并把质疑的精神拓展到课外和没门学科中去。

(三)小组讨论,形成认识

在独立思考之后,学生对要讨论的内容有了自己的理解和问题,小组学习就给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学生在组内能够发表自己的任何观点,出现问题共同解决。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问题学生思维的方法都是不同的,最后将所有成员的观念进行整合就能形成相对完整的答案。

(四)全班交流,分层评价

篇6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学生的学习劲头就足,教学就会收到好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但是,小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我校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课上得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传授阅读方法,制定阅读计划,进行阅读交流等手段,对学生进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三、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培养小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好的学生是那些充满了无穷无尽问题的学生。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那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

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一位教师在讲《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课文用蝙蝠‘撞’而不用‘碰’呢?”“既然蝙蝠的眼睛没有用,它还长眼睛干什么呢”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很好地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其强烈的探索意识和行动。

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重要的是教师不要直接给他答案,而让学生去自己解决。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孔子说过,独学而无友,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四、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由于家庭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在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教学目标要适度灵活,课堂提问要分出层次,练习设计要难易有别,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反馈评价等等。对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就要发挥其榜样的带动作用,或者让其介绍自己的好经验让学生分享,或者让他当小先生,带领学生阅读。对那些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多给他指点,教给他方法,让他在阅读上较快发展,从而推动全班学生整体阅读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五、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意见,使学生在课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有位年轻教师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她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老师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得真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

篇7

关键词:阅读学习方法 中学数学课 运用

一、运用中学数学阅读方法来指导课堂教学。

1.提纲挈领法

即把一组学习材料划分成若干个小单元,通过编码形式,进行梳理和归类,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则、原理等,使知识整体的层次和结构一目了然,既深化理解又便于记忆。指导时,教师要从整体阅读、句段分析、减缩概要等环节入手,着重引导学生有序、准确地获得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并把获得的意义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2.咬文嚼字法

数学家存在的观念、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往往具有更高的逻辑学和严密性。因此,要在认真阅读的前提下,对它的遣词造句、表达方式进行反复的推敲,以帮助学生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这样,通过细琢磨、深推敲,不仅能实实在在地解决学生心中的“为什么”,而且也能使学生领悟蕴含其中的阅读方法。

3.融会贯通法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新旧知识之间总保持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这些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数学阅读学习,要善于从一般原理的高度去认识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材料,融会贯通地深入思考,才能避免只言片语的肤浅认识,提高理解的层次,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促使学习方法从单向平面向多元立体化转变。

二、运用中学数学阅读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1.养成自觉进行数学阅读的好习惯。

自觉进行数学阅读是学生主体从无意识投入逐渐变成有意识投入的过程,它能激发学生对信息获得与理解的心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即使非自觉目的的随意阅读,也常常能通过这种自觉的心理趋势,使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从而使数学阅读过程从兴趣到乐趣,再升华为志趣,实现理解力的飞跃。具体表现为:

(1)课前预习阅读。它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课前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带着问题去听课,必定会增强听课的效果。

为提高预习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要明确预习的范围和要求,如有必要,还要设计一些与旧知识有联系的带有悬念的问题和与新知识相关的有趣的练习题,促使学生进行主动预习。

(2)课后巩固阅读。课后的及时巩固,不仅能巩固新知,强化记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而且能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反思。正确的课后巩固阅读,应该是回忆、解题与阅读思考的有机结合。那种只解题不读书的课后巩固,对正确的学习方法、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极其有害的。因此教师要有明确的阅读要求,并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

2.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思考的习惯。

在数学阅读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思路、顺序和步骤去感知信息,更重要的是透过表面的文字信息深入理解其表达的深处内涵,通过主体的分析与思考,去获得理性的观念或结论,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边读边思考的习惯,要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具体的措施为:

(1)标注引思。即要求学生在数学阅读过程中,逐步学会标符号、列标题、写评注、举实例。如可以用“?”表示有疑问的地方,用提纲式标题摘出概括化的要义,用小段文字注明学习时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用典型的实例解释教材中抽象的表述等。如此去感知信息、展开思维,“其义自见”何需“读书百遍”。

(2)问题导读。即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之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问题,在阅读中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这样不仅能纠正一些片面的理解,在积极的思考中逐步接近概念的实质,而且学生对数学阅读的兴趣也会大大提高。

(3)课后交流。即要求学生在阅读后,带着在阅读中的体会和疑问,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换看法。教师要一方面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情感沟通和学习交流的情境,调动全体学生相互探讨;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的交流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对学生闪现的精辟见解要及时捕捉,并予以肯定,对错误或片面的认识要及时纠正或补充。

3.形成数学读练结合的习惯。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 阅读教学 学习方法

课堂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然而,过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强调和重视教师的教法,主导思想都是考虑教师如何教,强调的是教师的教法,却忽略了学生的学法的指导,忽略从学生这一角度来设计课堂教学,忽略了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所以,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观就是要以“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根本,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把知识的传授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手段,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尽量开发和保护学生的想象能力、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笔者仅就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作一探讨。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必须让学生对科任老师产生心理的认可。为此,我从下面几方面加大情感投入。

1.注重教学时的语言美。语言美除普遍使用谦语,敬语外,还应在教育学生时注意词语的感彩和说话的语气。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很强,如果你的口气强硬,他可能产生抵触情绪,跟你对着干,那就达不到教育和提醒的效果,也可能导致学生讨厌老师,讨厌这门课。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注意用诚恳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同样,课外也应该注意与学生的语言沟通,从而使他们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

2.教学语言应具有趣味性。要想把课教活,就要求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因为形象的比喻,风趣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描绘都可以感染学生,使他们愉快,动情,着迷。如可运用一些幽默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3.教学语言应具有科学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教师讲课时语言表达要准确,中肯,规范,合乎语法,既不能废话连篇,模棱两可,也不能拐弯抹角,不着边际。语文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

二、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寻疑有方

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了兴趣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技巧,具体的说,就是教给学生质疑解难的学习方法,它是课堂教学兴趣培养基础上的深入。

质疑,就是提出问题。对此,古人有许多精到的论述:“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人也有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宋濂就强调自己除了“遍观群书”,就是向名师“援疑质理”。古人的这些理论和实践都给我们以启示,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善于质疑,进而释疑,达到领悟问题的目的。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学会“质疑”的方法。 "质疑"的方法很多,笔者尝试的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三处、三点”进行三个层次质疑。这“三处”为:①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要质疑;②似懂非懂的问题要质疑;③容易混淆、容易忽略的细节要质疑。这三点为:①对题目要质疑;②对篇章结构要质疑;③对写法要质疑。这三个层次为:设问性质疑、推敲性质疑和疑难性质疑。其中设问性质疑也就是自问自答式质疑,这类疑问实质上是学生自己选定自学的方向,通过自学解决。例如,初读课文时,对字词、课文内容的疏通性质疑。推敲性质疑就是学生对上文所提到的“三处”、“三点”的自学研究,此时学生往往会在所读文章中做出记号,并试图解疑,形成自己的观点,其中有一部分“疑问”将会因自己无法解答而成为疑难性质疑。需要指出的是,这三次质疑中的前两次提出的疑问并不一定是学生不懂的,而是要求学生自我设疑、存疑,学习在似乎无疑之处产生疑问。经过这一番寻疑之后提出的“疑”,大多是有价值的、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找到了这些解不开的疑,心理上就产生了适度的焦虑,上课时就能更好地听老师讲解,这寻疑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学生“自能读书”的实践活动,寻疑有方,无疑是语文学习能力提高的标志。

三、选择多样的阅读途径,进行自主阅读实践

记得作家叶文玲曾说过一句话:“社会与人生这部无页码的,亘古的大书,我要什么时候才能读得通啊!”这是广义的阅读,根据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以课本阅读为基础,在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后再作课外阅读的延伸,进而再去读社会、读人生这部无字大书,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1.开展课内各种语文活动。配合语文课本及课外阅读内容,我们可以在校内、班内举办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比赛、作文比赛、课本剧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等,巩固课内课外阅读知识;还可以办手抄报、办文学社刊物,办壁报、黑板报等,从征题到写稿,到版面设计,全由学生自主完成,锻炼学生的能力。

篇9

对学生来说,广泛阅读是适应未来社会成员对多元文化和丰富情感世界的需要;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使之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可以进一步补充营养,写作和阅读能力都会有明显的突破。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也体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理念。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课程资源的内涵伸展到社会、学生生活、教师、家长和每一个学生。从阅读的兴趣和目的来看,喜欢看卡通、漫画、言情、武侠小说的人数占60.70 %,其次为文学名著,占50.69%,而阅读科技类书籍及报纸杂志的学生相对较少,还有部分学生的阅读缺乏目的性、有序性,一般“有什么看什么”。

从阅读课外书的目的来看,有73.7%同学认为可以增长见识,说明学生阅读的出发点是好的;有55.08%的同学认为是提高语文水平,说明了学生读书还有较浓的功利色彩;有36.05%的同学认为是学会做人和处世,也有33.38%的同学认为是休闲娱乐,说明了部分学生还没有把读书当成一个人所必需的精神需求。从阅读时间来看,部分调查结果显示,决大部分学生平均每天看书的时间不到30分钟。

从阅读途径看,购买和借阅是农村小学学生阅读的主要途径,可见,农村小学学生阅读途径较为单一,特别是网络等新时代阅读手段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学生的阅读面较为狭窄,阅读的深度也不够。

由此可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方法,推进学生阅读,并切实达到相应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要求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需达到400万字以上,其中第三学段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并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具体建议。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及我们的阅读现状,我们应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同时又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立足课内,注目课外,依托智慧型课外阅读,点燃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充满智慧的探险。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母语课程资源,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读书教育的研究。就美国而言,并非常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读书策略的指导。

不仅如此美国小学还十分重视提供条件、创造机会,让学生尽量扩大读书的面和量,并且让学生根据自我的意向自己选择书籍阅读,读书作业有两种组合类型,以“个人为主”的类型和以“读书俱乐部为主”的类型,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读书作业室工作。

他们所遵循的读书教学的思路是:读书的策略――读书的兴趣――讨论交流――讨论策略。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阅读比喻成“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并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这也是实验的理论依据之一。

实际教学我们应注意:

(一)让学生智慧地课外阅读

1、以兴趣诱导学生读书

全校利用部分中午时间开展语文兴趣课,试从学生的实际及兴趣出发推荐读书书目,进行个人藏书乐园、班级书架的建设,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以文化名人命名每个班级,诣在培养学生兴趣,因为它始终都是最好的老师。

2、以自主形式促进学生探究

利用晚自习进行自主阅读学习。要实现让学生“学会阅读”这一目标,必须要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我们在阅读课上努力做到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提倡阅读的自主性、开放性、创造性和主体性。

此外,也开设课外阅读课、读书指导课、读物推荐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进行分层指导,逐步实施,开拓学生读书空间,让学生享受读书乐趣,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3、以科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因此,我们应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能。首先指导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跳读法、批注阅读法等。同时还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读书方法,如: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读书笔记,摘抄,平时“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积累习惯等。

4、以良好的读书习惯推进学生进步

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可以使人获取信息,汲取知识,还可以给人带来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机会,并且可以怡情养性,多一种丰富生活、享受生活的途径。所以我们在组织进行阅读时非常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主要包括带着明确目的去读书、按计划读书、读写结合、读思结合、善用工具书等。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典诗文阅读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014

古典诗文是古代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古人表达情感的特殊方式,通^古典诗文的阅读与体会,学生能够不断的润色其积累的文化知识,提高其自身的文化涵养,继而在小学阶段就能够优化其自身的情感表达能力。如何开展好小学古典诗文阅读教学,对于学生的成长、文化知识积累的优化以及整体素养的提升都有着显著的意义。而现阶段,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古典诗文的教学仍然停留在背诵与诗句填充阶段,其实际的有效教学效果并没能给完全的发挥出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继续探究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优化古典诗文的教学工作,继而以古典诗文教学效果的提升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整体优化。

一、现阶段小学古典诗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章在本节首先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以及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现阶段,小学语文古典诗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以实际情况为参考,对其进一步优化的空间进行探究,继而为小学语文古典诗文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必要的参考。

(一)古典诗文阅读教学只重视内容记忆,忽略阅读方法教学

小学阶段课程的教学除了要保障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知识积累外,还要应对小学升初中的升学压力,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往往会出现急功近利的想法,以机械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被动记忆,进而应对基本的考试竞争。在这种前提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古诗文阅读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快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介绍,并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把握”,牢记古诗文的写作背景,主要的含义并提出可能的考试习题,让学生进行机械化训练。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虽然能够对某一古诗文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古诗文的阅读方法仍然没能有效的掌握,而且也无法深入的了解文章的真正的内涵,因此对于后期的古诗文学习没有帮助,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未能体现出来。

(二)学生准备不充分,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不强

在古诗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差异,很多单词、表现的手法以及特定环境下表达的情感都无法直接的理解,这是古诗文阅读的一个难点内容,是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重大障碍。而教师很少在教学之前提前为学生指明预习的重点,学生课程学习准备不充分,在古诗文阅读的过程中无法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的问题,课堂中师生互动不强,教师机械化的讲授,学生被动式的记忆。整个课程的教学效率大大下降,而学生在古诗文阅读的过程中也很难获得更大的收获。

(三)知识积累死板,教学效果未能最大化

古人对于情感的表达有很多独到之处,不少名言佳句,不少的词汇在现代仍然是文章润色的重要推手。小学语文教学同样讲究知识的活学活用,但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以及机械化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学生很难真正的体会古诗文的精髓,继而也无法对古诗文中出现的名词佳句进行活学活用,整个知识的积累更多的是为了应对考试,而知识的应用无法实现,教学效果没有最大化。

二、小学古典诗文阅读教学方法优化对策

结合前期的分析,现阶段,在小学古典诗文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教学内容不全面、师生互动性不强,知识应用不突出等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古典诗文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也阻碍了小学语文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文章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与先期分析,对小学古典诗文阅读教学方法优化的对策进行探究。

(一)积极采用习题引导法,优化学生的预习工作

习题引导法讲求教师通过针对性的习题来指导学生的预习工作,继而提升学生预习的针对性以及效率,为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准备。例如在《伯牙绝弦》这篇文章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提前了解相关词汇,并体会文章的意思,可以为学生布置借助古汉语词典查询“善”、“志在高山”、“谓”等词汇的含义的习题作业,并让学生通过网络查询“知音”典故得由来,继而通过这些先期的作业让学生借助工具书与网络工作,做好完善的准备工作。在文章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直接纠正学生的错误,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也在不断的提升。

(二)以课堂为载体,以小组互动为方法提升学生在古典诗文阅读过程中的主动性

通过先期的准备,学生参与课堂的能力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尝试以课堂为载体,以小组互动为方法,提升学生参与古诗文阅读过程主动性,继而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相关方法,拓展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例如《伯牙绝弦》、《两小儿辩日》的教学,教师可以在学生有效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说一说你小小感悟”,并让学生自己总结,在班级课堂上进行发言交流,必要时候还可以结合文章主题,开展小小辩论会。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对古典诗文内容有所了解,并能够对总结文章主旨的方法有所掌握。

(三)将作文课与古典诗文阅读相对接,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作文课与古典诗文阅读相对接,不仅可以为作文的写作提供名言佳句的素材与模仿对象,更可以为学生写作提供直接的情感切入。如景色赞美、爱国爱家等,在名言佳句的烘托下,在学生感悟与思维的拓展下,学生情感的表达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优化,而情感的丰富性、生动性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篇11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双向活动 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是师生共同参与、有效交流,完成信息传递的过程。它需要在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是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学生主动认知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并被语文深深吸引,那么阅读教学就是关键。阅读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关系到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成为我们重要研究的课题,下面就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的方法和策略,谈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地位和现状

小学语文学习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学会使用和阅读语言。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二十一世纪,阅读对于人们的生活学习有着重大意义。对孩子们而言,书是益友和良师,可以使他们的各种素质逐步发展,因此,阅读的作用可想而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侧重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符合这一要求,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作用。但是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处于一种故步自封、停滞不前的状态,孩子们并没有真正学会阅读,还停留在为应付考试而读上,被动接受对材料的解读。这种现状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的策略

1.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构建师生互动

课堂阅读教学应当是师生的双向互动,是我们共同参与、有效交流,完成信息传递的过程。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强化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促使学生树立勇于质疑的精神,强化积极探究的能力,尝到成功的甜头,不仅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而且参与教学。如果我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教学,或直接把标准答案告诉学生,就很难把新课改落到实处,很难使他们从心里接受。小学生的主体意识不能被有效激发,他们就会永远成为知识的“奴隶”。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积极营造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努力让小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主体性。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孩子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给孩子们布置“读书好点子”的作业,并提出具体要求。通过对孩子们阅读建议的分析,从中选取好的建议,进行集中讲解,并把它们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既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和支持,又使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阅读学习的乐趣。当孩子们发现建议被老师采纳时,会感到万分高兴,这是孩子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动力。我们通过对孩子们“点子”的调查,能够了解什么是他们最需要的,什么方法是他们最易接受的,哪些材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通过教法和学法的改进,就能够大大提高阅读质量,提高教学实效。

2.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本,阅读的目标是读明白,这里的明白是对阅读对象有一个较准确的认知和体验。它包括孩子们对语言的感知,对材料重要信息的提取,对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准确地概括和分析。文学作品有时需要鉴赏,同时会受孩子们选择不一的干扰,我们要积极引导,把孩子们的疑惑集中到一个焦点上,然后科学有序地引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并有效解决。

我们所设计的问题应该具有“大众化”的特点。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阅读内容和学习方法。阅读教学应该有一个整体设计,这个设计既要考虑到整体又要考虑到局部。在此过程中,我们要从孩子们的个体差异出发,设计不同难度的阅读内容,由初读到鉴赏再到创新,使教学设计体现出梯度,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发挥特长,畅所欲言,积极表现自我;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并最终产生浓郁整合效应。在阅读设计的难度梯度中,每个孩子都能够发挥优势,不同水平的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处于最佳状态,真正做到各有所得,各有进步。

3.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

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按照由低到高的培养顺序,循序

渐进,同时必须坚持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语文阅读能力一般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积累阶段。它是阅读能力培养和发展的基础。积累主要包括语言材料、文体特点、写作表达方式和思想感情等方面;还要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和阅读技巧等知识。我们要结合教科书作必要的介绍,并要求学生有效积累。

(2)理解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孩子的判断、分析和归纳的思维能力,积极发挥他们在理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培养孩子们的判断力。它是孩子们理解事物的前提,我们可以通过材料中的判断句或限制性词语训练。其次要加强分析和归纳能力的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是孩子们基本的思维过程,更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要重视联想能力的培养。有了联想,孩子们就能够把枯燥的文字形象化、生动化,进而使阅读更高效。

篇12

关键词:阅读教学;自主学习;探究精神

学生在学习中有很强的主动探究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他们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以,让学生勇于质疑,通过自我参与,体验学习的乐趣。

一、尊重学生的阅读自

1.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文化尺度,大胆让他们用此价值尺度来取舍阅读内容。

2.自主选择阅读方法:学生是阅读学习的主体,鼓励其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

3.自主交流阅读的感受: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鼓励学生用不同形式呈现阅读体验。

二、立足课堂、分层教学、自主探究

1.采用切实可行的组织形式,将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师生合作引进课堂。

2.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眼看一看、动手演一演、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

3.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

4.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立足课内,打好基础;立足课外,求得发展。

三、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具体实施

(一)围绕课程标准,优化阅读指导

1.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进行训练,以体现阅读方法的指导时段性。

2.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以体现阅读方法的指导经常性。

3.与教材的教学内容同步进行,以体现阅读方法的指导层

次性。

(二)整体入手,步步迁移,强化阅读方法的指导

第一:教给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1.选择性学习:目标自主确定;学习内容自行选择;学习方法自主运用。

2.交互性学习:师生互动,教师加入到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中,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

3.开放性学习:课前开放,在课前进行信息的搜集和整理;课堂开放,到教室外,边看边讲,边观察边体会;课后开放,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语文实践活动中,把课堂与社会融为一体。

第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1.激发兴趣――自主探究学习的源泉:以激趣为手段,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呈现教学内容。

2.鼓励发现――自主探究学习的动力:抓住课题中的重点词培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再发现”,点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火花。

3.交流合作――探究学习的重要途径: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补充、影响实现对学生内容的探究。

篇13

一、运用复述法,提高学生理解与口述能力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复述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可训练学生综合思维,促进学生阅读理解、研究分析与交流表达融合为一体,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因此,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巧妙运用复述法,以提高学生思维与表达能力。如对于那些句法不大复杂的、语法现象不多的阅读课文,教师可开展复述教学,即要求学生先自主阅读课文,以把握文章大致内容,而后试着运用简洁语言来复述文章大意。通过复述训练,可诱导学生发挥积极思维,提高阅读热情,并强化口语表达训练,提高学生听力能力。另外,在学生复述时,教师还可利用关键字词或者插图、图片等方式予以提示与启发,以提高学生复述信心。当学生复述完成后,教师可结合他们的复述情况,适当补充与讲解,从而让同学们更深刻而全面地了解文章内容,而后借助一定的听力、练习等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知识印象。

如教学预备课程Unit 6 In the park Reading:Going around ABC Park 时,需要让学生学习相关介词与句型,学会准确描述物体的方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找出关键词汇、句型,梳理文章结构脉络。当学生阅读之后,教师可展示公园图片,帮助学生理解in the park的含义。然后拿出图片,遮住图的一角,呈现bird的图片,引导学生运用What’s this(that)?或there be等句型进行对话。而后将所有相关图片粘贴于黑板上组合成一幅公园的图片,并配上关键词汇,然后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与图片来复述文章内容。

二、运用自读法,培养学生自读与自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自主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意识与能力[2]。在运用自读法时,为了让学生更有目标性、方向性的自主阅读,教师还需结合教学内容,布置一定任务或问题,而后要求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来找出问题答案,尽量运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问题。接着,教师可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跟读,了解课文大意。另外,为让学生更深入理解文本,更准确的运用所学知识,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词汇、句法等加以仿写,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教学目标[3]。

如教学七年级上册Unit 5 Going shopping时,教师可采取自读法,诱导学生主动学习,把握阅读技巧与方法。比如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思考问题:① What present does Millie buy for Simon and Sandy?②完成表格。

然后精读课文。譬如阅读第1部分,答问:①Where is Amy?②What is Amy doing?③Why doesn’t Amy buy the cards?当学生阅读答问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继续阅读第二部分,思考有关问题。另外,教师还可配合填空法,加深文本理解。即围绕课文内容设置一些填空题,实际上就是原文缩写或改写,然后学生运用原词或者依照原文内容补充适宜的字词。通过这一训练,既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把握文章内容,也让学生学会如何复述文章。

三、运用问答法,提高学生推测与猜想能力

在初中英语教材中,一般都设置了“课前问题”的阅读环节,以激活学生已有经验与知识,诱导学生预测文章内容,让学生紧扣单元话题自由讨论,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提高课堂参与积极性,唤起学生阅读热情,而后借助自主阅读对猜测进行验证,以提高学生思考能力、推测能力、表达能力。所以,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采用问答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课前问题”,让学生保持更积极的阅读状态,为新课阅读打下基础。同时,在运用问答法时,教师可整合自读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既验证猜想,也更全面的了解文本内容。其次,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需要依照上下文来推测一些英语词汇的含义,以提高学生猜词能力。此外,还可设计一些问答题目,引导学生交流表达,实现阅读与口语表达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深化知识,升华情感。

总之,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结合具体实际灵活运用上述方法,并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出其他有效方法,比如任务型教学法、对话法等,这些都是阅读教学有效方法。

[1] 许丽华.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复述》[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2(19).

[2] 王娟娥. 《初中英语自主阅读教学探究》[J].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

篇14

文章结构简单,段式结构相似,多以贴近生活实际的一句话、一种现象或是一个事例引出一种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和作用,承载着使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并热爱科学的教学要求。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玻璃都非常熟悉,同时,他们对于学习科普类文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易于感知5种新型玻璃的作用,但难于了解这几种玻璃“新”的特点,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结合关键文字及生活实际,拓展相关资料,了解每一种玻璃的特点,同时学习并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极”、“即使……仍然”等关键词语,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大胆想象及联系生活实际、借助画面等方法,体会新型玻璃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朗读课文,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受到科普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了解新型玻璃的作用。

难点:结合重点词语及相关画面,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

教学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灵活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本课是科普类文章,我坚持以兴趣为导向,通过多种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不仅关注科学知识本身,更展开与文本自主对话的过程。

(一)再现回顾,导入新课

1. 揭示课题,再现词语

窗帘

噪音

烟尘

安然无恙

藕断丝连

急促 创造

调节

阻挡 ( )玻璃

设计意图:通过强调“窗帘”的读音、“噪”的形近字对比、“尘”和“恙”的书写、“急促”、“创造”、“调节”和“阻挡”的词语搭配等方式,从多方面再现词语,并由“玻璃”一词,引入本文的学习。

2. 导入新课,了解兴趣

(1)回顾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再用一句话完整地描述课文内容 (随机板书5种玻璃名称) 。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选择喜欢的玻璃。

(二)导学学法

根据课前调查学生对新型玻璃的喜好,引导以“夹丝网防盗玻璃”为例导学学法。

1. 自由朗读1、2自然段,说说对这种玻璃的了解

多媒体出示:

这是一种特殊的玻璃,里面有一层极细的金属丝网。金属丝网接通电源,与自动报警器相连。罪犯划破玻璃,碰到金属丝网,警报就响起来了。这种玻璃叫“夹丝网防盗玻璃”,博物馆、银行、珠宝店以及存放重要图纸或文件的建筑物都可以采用。

预计学生能感知其报警的特点,易忽视从“极细的金属丝网”中品味其报警的原理,难于从用途广的方面体会其作用。

(1)抓住重点词语“极细”感受特殊。

? 换词体会“极”,读中了解“极细”。

? 选择意思理解“极”, 读中感受“细到了极点” 。

①顶端,最高点;②地球的南北两端;③最,达到顶点;④竭尽。

(2)结合动词,说说这种玻璃是怎样报警的(特点)。

接通、相连、划破、碰到、响起来

(3)通过“可以……可以……”感受其用途广泛,了解其作用是“防盗”(板书)。

(4)读中体会“夹丝网防盗玻璃”的有趣。

2. 选定角色,练习介绍

多媒体出示:

我是一位推销员;我是“夹丝网防盗玻璃”;我是“夹丝网防盗玻璃”的设计师……

3. 小结,回顾学法

抓住重点词语,了解特点,并结合相关的语句体会“作用”。

(三)自读感悟,合作探究

依自学提示探究。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情,为学生提供帮助与指导。

1.默读3~5自然段,画出能说明每种玻璃特点和作用的词句,读一读。

2.以组为单位,选择其中最喜欢或认为最有趣的一种玻璃,试着填写自学表格,并练习介绍。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注意点拨圈画重点词语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四)品读课文,思辨交流

1. 以组为单位,推荐汇报,组间交流

根据学生的介绍顺序,引导学生了解其余4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关注学生运用学法的情况,落实朗读及口语表达的训练。

夹丝玻璃

预计学生能圈画出“坚硬”、“安然无恙”和“藕断丝连”等重点词语,了解其特点是坚硬、不易破裂,也能结合最后一句话体会其作用。但易忽视“猛击”、“仍”、“即使……仍然”等词语的作用。

多媒体出示:

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会安然无恙;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不会伤人。

(1)自由阅读,说说它的特点。

(2)想象“猛击”的动作,读出力量强。

(3)联系实际对比“藕断丝连”,读出不易碎裂的特点。

(4)对比语句,读出新奇有趣。

(5)结合书上图片和最后一句话体会其作用。

试着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多媒体出示:

夹丝玻璃( )可以采用,( )可以采用, ( )可以采用,( )也可以采用。

变色玻璃

预计学生易于结合文本语句了解,但难于归纳出特点和作用。

(1)角色转换,介绍变色玻璃。(板书:变色 调节光线 )。

(2)结合内容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