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阅读学习方法范文

阅读学习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5:49

阅读学习方法

篇1

小学数学 阅读学习 阅读习惯

一、数学阅读学习方法与教师指导

1.训练科学的阅读方法

“阅读学习方法”核心是方法。小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量的积累,阅读理解能力逐渐提高。而且,到了中、高年级,一般还能自发地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但是,由于经验的限制,他们还不能自觉地使用这些方法来提高数学阅读学习的效果,更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老师给予科学的、合理的指导。依据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可着重运用提纲挈领法、咬文嚼字法、融会贯通法几种方法进行训练。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自主学习,是阅读学习方法的本质。一般情况来说,阅读学习应该是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只有当学生真正确立起一种超越兴趣的阅读观,基于学习的不同需要而主动阅读时,阅读学习方法的优越性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的同时,还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当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阅读学习的能力才能产生质的飞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1)自觉阅读的习惯

自觉阅读,是主体从无意识投入逐渐转变为有意识投入的过程,它既能激发起学生对信息获得与理解的心态,又能跃动起深层次的理性思维。从心理学角度看,即使非自觉目的的随意阅读,也常常能通过这种自觉的心理趋势,使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从而使阅读过程从兴趣到乐趣,再升华为志趣,实现理解力的飞跃。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自觉阅读习惯应从课前预习阅读和课后温习阅读入手。

(2)阅读思考的习惯

阅读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就是按照一定的思路、顺序或步骤去感知信息。更重要的是透过表面的文字信息理解其表达的内涵,通过充分的分析与思考,去获得理性的概念或结论。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是只读不思,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其义”也很难“自见”。就数学学科而言,由于其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无一不是思维的结晶。离开积极的思维,根本无法掌握数学知识,更谈不上灵活运用。

(3)读练相结合的习惯

动手操作是促进理解、减少数学学习困难的有效手段。而解题练习又是巩固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重要途径。与其它基础学科相比,数学学习尤其需要操作、练习。在阅读学习中,最好做到读做结合、读练结合,也就是引导学生把已初步理解的知识,运用到新的知识情境中去,用新的知识体系去解释新的问题。

二、课堂教学中的阅读学习环节

阅读学习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阅读学习方法也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学习内容与场合。随着教学情境的变化,学习目标、任务、内容的不同,学习方法也应该有所变化。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依据学生学习心理状态的变化、学习内容的不同,适时提出阅读要求,力求使阅读学习方法发挥更佳的效果。总体来说,可在以下一些教学环节中进行阅读学习。

1.为引新而读

小学生学习新知识,不仅需要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且也需要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恰当地安排一个阅读环节,常常能激发起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从而产生新知学习的“自我需要”。

如求“平均数”,学习时要求学生先通过阅读,自己解决教材中的准备题:三个笔筒里装着铅笔,怎样移动才能使每个笔筒里铅笔支数同样多?学生被题中的问题所吸引,纷纷动手画图或实际操作,很快大部分同学找到了“移多补少”的方法。

这一阅读操作环节更为巧妙的作用在于,不少学生阅读准备题的同时,也悄悄地阅读了例题的解题过程。此时,认知矛盾产生了:当笔筒个数超过了3个甚至更多时,“移多补少”还方便吗?例题中的求平均数方法与“移多补少”有什么联系?这时教学例题,学生的思维就会非常活跃,因为新知的学习已成了其自身的需要。

2.为探路而读

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探索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常常因为认知水平的限制或思维方向的偏差产生思维阻滞,此时引导阅读教材,常常能使学生突破定势、激活思维,深入理解学习内容,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如“圆锥的体积”,在认识了圆锥的一些基本特征后,教师提出求圆锥体积的要求。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很快认识到应该设法把圆锥转化为熟悉的形体,从而得到求积方法,甚至也能意识到这个“熟悉的形体”应该是圆柱体。但怎样才能把圆锥体转化为圆柱体呢?学生一筹莫展。此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从阅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读了课本上介绍的实验后,顿时恍然大悟。不待老师要求,纷纷拿起课前备好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实验。解决问题后的成功愉悦溢于言表。

3.为释疑而读

主要是指在听课、讨论、解题中出现怀疑或困惑时,而进行阅读。由于这样的阅读通常是学生在学习进程中,自发进行的,需要一种不迷信、不盲从的独立思考的品质来支撑,因此教师要注意保持儿童的好奇心与怀疑精神,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在耐心倾听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去阅读教材中的有关章节,从而达到自我释疑的目的。

4.为悟法而读

篇2

现代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再混同于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 近几年,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认识学习规律的引导和掌握学习方法的指导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并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学法(即阅读方法)指导有效途径的探索,下面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 ,让其“暗中摸索”。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例如学习第五册《师生情》一课,在理解“她们多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啊”一句时,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她们为什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并划出有关语句,谈谈体会。思考此问,学生必然联系下文王老师“和蔼可亲”、“日夜操劳”来理解。(2)你从哪儿看出她们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划出有关的重点词语,谈谈体会。学生又必然联系上文中“冒雨”“急匆匆”等词语来理解,最后达到对师生之间情感的深刻认识。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二、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中总结出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

例如教学第十二册《书的故事》第二段,此段写青年工人到书店买书。学生通过自读,从青年“漫不经心”地翻书到后来“认真地看起来”这一态度变化中体会出其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书,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充分肯定,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第一段中当时的情况,谈对青年有何新的认识。学生联系当时敌人查封进步书籍,白色恐怖十分严重,鲁迅的书“书店不敢出版”,“没有地方敢代售”这一历史背景,体会出青年渴望进步的思想感情。至此,应当说学生理解到位,但作为教师不应该满足这个结论,而应该再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即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一要注意抓住人物前后态度的变化;二要将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

可见,学法指导也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

三、提供迁移机会,巩固运用学法

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并不是一教就会,一点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

如在讲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还可迁移运用到阅读课上,使阅读课着眼于讲读课所学训练重点的实施和运用,着眼于所学阅读方法的运用巩固。教师半扶半放,少扶多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像以上这样抓住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学习迁移,既揭示了规律,教会了方法,激发了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在迁移中得到巩固,在迁移中得到提高。

四、进行序列训练,促进认知策略发展

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我们注意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跳起来”够一够,在教师的点拨下迈出新步;在教师的序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

积累一定量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形成认知策略的前提。只有当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自觉灵活地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学习时,学习策略才能逐步形成。因此,语文学法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而要与学习策略的培养密切联系,并把着眼点放在后者。

例如在划分段落的教学中,学生因运用分段方法不同而产生分歧时,教师不要简单地裁判谁对谁错,或只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展示各自的思路及理由,借助讨论学会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使学生领悟如何灵活运用学习方法的真谛。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阅读方法。如第十二册最后一单元《书的故事》一课教学,就可综合选择运用已有的学法进行学习。如运用“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这一学法学习第一段,抓住重点词语“不敢出版”、“不敢代售”体会当时的时代背景,在学习后面内容时除联系当时当地的情况,还用勾点圈画、批注和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的学习方法,抓住描写人物前后态度变化的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等。只有这样,当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自觉灵活地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学习时,学习策略才能逐步形成。

篇3

[关键词]兴趣;材料;方法;评价

英语阅读能扩大学生词汇量,开阔学生视野,强化语言输入,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生活和英语地道的语言的主要方法,同时英语阅读也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的英语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英语阅读既是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过程,同时又是他们开阔视野,开发思维能和和丰富知识的过程。然而,小学生由于英语词汇量有限,面对英语阅读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同时传统阅读教学把材料作为学生学习词汇、讲解语法的载体,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严重挫败了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英语阅读教学既是英语教学的的重点,同时又是教学的难点。如何让阅读教学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教学效应,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保持对英语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乐与阅读,主动阅读呢?

一、选择适合学生的英语阅读材料

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英语教学一定要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建立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因此,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就是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注重运用趣味性的阅读材料去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让学生深深吸引,让学生在一接触材料的时候就产生想学、愿学的学习内驱力。因此,在选择小学生的阅读教学内容时,教师首要考虑的因素是趣味性,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如Three little pigs, a very hungry caterpillar, a beautiful rooster等,这些阅读材料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在课堂教学之前就深深地吸引住学生。其次,在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要注意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生词太多容易让学生对阅读产生畏难情绪而不愿意甚至放弃阅读,给阅读活动的进行造成一定的障碍。因此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学生的学习水平,将阅读材料的生词来能够控制在3%~5%之内,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二、采用适合学生的英语阅读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动画、儿歌、游戏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根据具体的阅读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使阅读教学达到最优化。

1.动画展示,趣味横生

动画是改变了文本的单一信息传递方式,融声音、文字、flash为一体,使得语言知识立体化、形象化。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能将动画引入教学,不仅能够给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丰富教学形式,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直观形象的动画还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Three little pigs时,某教师就剪辑了迪斯尼动画中Pluto盖房子的一段视频,不仅在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迅速融入英语课堂学习中来,同时动画中Pluto在盖房子时的介绍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阅读材料,减少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陌生感,降低教学难度。

2.儿歌说唱,巧妙问答

儿歌节奏优美,不仅能缓解学生英语学习的紧张和畏难等不利情绪,同时巧妙运用儿歌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语言知识,加深巩固甚至是拓展语言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自创或者是改编等形式让学生采用说唱、问答、竞赛等形式进行教学,儿歌的巧妙运用会让你收获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4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阅读教学 阅读心理 阅读习得 阅读策略

近年的高考试题中信息题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信息题的基本特点是:通过材料展示陌生的化学情景,要求学生阅读题中的知识信息,运用这些知识信息来分析和解决题中的问题。信息题的时代气息浓厚,与现代科技密切相关,成为高考试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然而,由于考生阅读能力的缺乏,加上此类题目多为最新的科研成果或某一领域的重大发现,对考生来说,既陌生,又平淡无味,因此相当一部分考生不能细心地阅读题干,抓住题干中重要的信息,其结果是大量失分。笔者认为,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进行以下几点尝试:

一、调动需要,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心理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阅读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参与的过程,阅读过程中伴随有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活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阅读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有兴趣的阅读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创新阅读教学入门的钥匙,学生面对庞杂繁复的课业压力,是积极参与,还是被动应付,抑或厌恶排斥,直接影响到阅读质量及其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颇费心思的,所谓“冥思苦想”,即阅读当中必须时时运用思维的苦涩与艰辛。在各种学习习惯中,思维习惯是核心的环节。正由于如此,学生在阅读中,一旦因畏难怕苦而懒于思索,将使得阅读的功效大打折扣。要扭转这种颓势,就要靠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创新思维的训练来激发阅读兴趣、培养积极的阅读习惯。

理论知识都难免抽象和枯燥,为了使学生获取的积极阅读心理得以持久保持,就必须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有趣”,为学生构设良好的阅读情景。例如,在讲“铁的性质”时笔者根据教材知识的逻辑程序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引用了以下这篇拟人化的阅读内容:

我的名字是铁,符号是Fe。自春秋时期,人们通过火的洗礼,使我从矿石中现出原形。从此人类就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你们想一想,工业、农业、交通、航天和日常生活,哪一样离得开我?有人说我外表长得很黑,其实我非常白并具有金属光泽;有人说我长得丑,其实我很温柔。总的说,我的性格较活泼,虽然比不上镁和锌,但比铜要活泼得多。我与氧气接触时,因反应条件不同而异:在纯氧中,将我点燃,会剧烈燃烧;在干燥的空气中,我无动于衷;在潮湿的空气中,我将“遍体鳞伤”、锈迹斑斑;如果在高温下,给我“洗个蒸汽澡”,会越洗越黑。如果把我投入到稀盐酸或稀硫酸中,我会生“气”;如果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则会变“色”。

由于其内容与学生认知能力相当,贴近学生生活,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情景,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在阅读的这篇短文后,学生自然而然地对铁的形成过程、铁的性质、性质间的区别和联系产生了疑问,这就很好地营造了学生对课本的阅读氛围,产生了对课本的阅读需要。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学生就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结合课本阅读将这部分知识内容充分掌握。

三、筛选习题,培养学生科学的阅读策略

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大多要通过解题来体现,因此读题能力也尤为重要。现在习题中尤以信息题、试验题、图像题对阅读能力的要求最高,这几类题也一直是近年高考的热点题型,此类题一般阅读量大、问题多,往往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问题需要,在短时间内就必须将阅读得到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整理,最后从中剔除糟粕或干扰信息,提炼出精华,找出问题的突破口,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策略。

1.重视试题中的问题。问题是试题的归宿,不弄清问题就没有解题的方向。不同的问题包含着不同的要求,只有弄清问题是什么才能在题干中找到与之相关的信息。例如,如果问题是求质量,那么就要在题干中找与质量相关的直接或间接的信息;如果题目问的是物质的量,就要在题干中找质量、微粒的个数等与物质的量有关的信息。

2.“倒读”。“倒读”的阅读策略,也就是先读问题,再带着问题读题目内容,即再根据问题在题干中找到相应的信息,将问题逐一解决。这类方法在有机合成题和框图推断题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倒读”也可以理解为通常所说的“逆推法”,“倒读”可以增强阅读的针对性,缩短解题的时间。

3.寻找“题眼”,即找关键语句。试题给出的信息既有必要信息,又有无效信息,甚至有干扰信息,这些无效、干扰信息起着鱼目混珠的作用。阅读这些信息时我们应细心缜密。“题眼”往往将题目中的问题一脉贯穿,通过找“题眼”、找关键语句,不仅可以找到解决所有问题的钥匙,而且可以窥见到作者布局的巧妙和独具的匠心。

例如,近年高考中的一道试题:化合物A涂在伤口上数秒钟内因发生________________反应而固化,是一种固化迅速缝合材料。化合物A是___________________态,这里的固化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化合物是由三种单体合成的,(1)合成化合物A的三种单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发生固化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 。

在阅读此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应从一个“涂”字想到化合物A是液态,因为气体物质和固体物质是不能涂的,这里的“固化”是指化合物A由液态变固态(或具有止血作用,使血液凝固)。化合物A可用于涂在手术后的伤口上,是因为它具有固化迅速的性质,是一种固化迅速的缝合材料,它为什么能固化呢?这需要分析它的结构。化合物A是一个小分子,而固化应该是形成高分子化合物,能使化合物A形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原因自然就落在了“C=C”的身上,所以发生的反应应是加成反应,书写化合物A发生的固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就水到渠成了。在学生对本题的阅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由“涂”、“固化”提出问题,积极思考找到答案,充分发挥它的“题眼”的作用。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改变传统教育中学生“忠实听众”的学习方式,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需要学习的内容,而不再是仅仅去听、记教师讲授课本上的内容,从而在课堂上营造出“教是为了不教”的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高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向阳.目前学生学习方式方法存在的问题[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5.6.

篇5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理念是针对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的过程,即为接受并记忆“标准”阅读结论的过程这一弊端提出的。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文本语言的意义,即为语言的习得。

这种语言的习得,不仅在于获取语言承载的情感、主旨等信息,还在于领会文本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作用、效果等内容。我在执教四下《乡下人家》这课时,为了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我引导学生在感受第5自然段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时,让学生紧扣“和谐”一词,展开了语言的习得。

师:再来读一读第5自然段,想一想:文中是如何写这幅田园风景画的和谐?

生:乡下人家能和归巢的鸟儿一起和谐共处。

生:乡下人家还能与红霞、微风、鸟儿做朋友,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师:人与自然的和谐仅仅体现在这一方面吗?再结合上下文来说一说。

生:第4自然段中,捣衣的妇女与水中觅食的鸭子的和谐。

生:第6自然段中,秋天的夜晚,纺织娘为人们唱催眠曲,也是一种和谐。

师:乡下人家的和谐是那么美好,那生活在县城的我们,和谐之处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上学过马路时,我按照交通规则来走,这是我与城市的和谐。

生:坐校车时,我和同学都能按秩序上下车,这是我与同学之间的和谐。

师:由此看来,和谐无处不在,给人以美的享受,带着这份美好,再来赏析这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围绕“和谐”一词,我试图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一方面,我引导学生紧紧地抓住文本语言,来理解特定语境下语言文字的美;另一方面,我又紧扣学生生活实际,在语言文字运用中,领悟文本用语的精当之处。文本语言的习得从文中来,反观生活再回到文中去的过程,是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过程。

二、 指向言语模仿的运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发现并挖掘文本语言隐藏的训练点,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紧扣文本语境,进行说与写的训练。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有助于学生运用语言模式来表达生活。此类言语模仿,可以引导学生在语境中作句式训练,还可以抓住片段进行仿写。我在教三上的《秋天的雨》这课时,为了让学生感知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巧设语言的生长点:

师:仔细读读课文,秋天的雨都把哪些颜色给了谁?

生: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它把红色给了枫树。

生:金黄色是给田野的;橙红色是给果树的。

师:课文又是如何把这些颜色写具体的呢?读读相关的句子,想一想:这些句子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都把它们当作人来写。

师:除此之外,秋天的雨还会把哪些颜色给了谁呢?拿出纸,仿照文中的句式来写一写,看谁能把句子写得既生动,又具体?

……

在层层递进的指导朗读中,我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语言的写作手法,并掌握这种写作手法,结合文本语境进行句式训练,试图通过言语模仿,加深学生对“五彩缤纷”这个词的理解,进而感受秋天的色彩美。

三、 指向言语创造的运用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不应该是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地去发现、建构、甚至创造,是学生借助自身对文本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经验的认知,对文本语言加工、润色的实践过程。

对于言语创造的运用,可以是语言材料的重组与内化,也可以是语意内容的丰富与拓展。我在执教三下《和时间赛跑》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在反复诵读这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的散文基础上,我紧扣文本语言――“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巧构言语创造的突破点。

师:课文中哪些地方具体写到了“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生:爸爸说的话。

生:太阳落山。

生:鸟儿飞行。

师:不管是爸爸说的,还是“我”自己看到的自然现象,都在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复返。同学们,我们也时时刻刻处在时间的河流里,你能结合自己的生活,来说说还有哪些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

从文本到生活的无缝对接,旨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语意的丰富与拓展。面对这样的语言训练,同学们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再加上有文本的示范表达,这让学生们说得头头是道:“上个星期,我到肯德基吃了,虽然还会再去吃,可再也吃不到上个星期的肯德基快餐了”;“今天我的本子被同学撕破了,本子再也回不到没破前的样子了”;“现在,小学生太累了,再也回不到幼儿园时无忧无虑的时光了”……学生的真情流露,从某种程度上说,不仅是对文本语言的深化理解,还是内心表达情感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说写训练。

四、 指向阅读策略的运用

所谓的阅读策略,也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示范引导,教给方法;学生利用方法,反复实践。我在教学三下《她是我的朋友》这课时,为了体会阮恒这个小男孩献血时的复杂心情,我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描写人物神态、动作的语句,来揣测人物内心活动。为了教给同学们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我结合第5自然段,抓住阮恒的第一次动作描写:举――放――举,引导学生探究阮恒此时内心的想法。在学生争先恐后的角色扮演下,体会到了阮恒在是否献血的问题上,思想斗争非常激烈,但为了救朋友,强忍着自己的痛苦――误认为给别人献血,自己就要死掉,最后下定决心举起手来。本段文本语言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掌握透过人物动作,揣测人物内心的阅读方法。我第一步的示范教学,就是为了学生第二步的自主实践――运用这种阅读方法来阅读阮恒的其他八处神态、动作描写。学生不仅读出了输血过程中,阮恒“痛苦”的加剧,还想象到阮恒内心世界的复杂(恐惧而勇敢)。在读文本,话内心的阅读策略指引下,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自主感与存在感,立刻被激活了。

篇6

【关键词】兴趣;阅读教学;激励;启发式

1.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首先必须让学生对科任老师产生心理的认可。为此,我从下面几方面加大情感投入。

(1)注重教学时的语言美。

语言美除普遍使用谦语、敬语外,还应在教育学生时注意词语的感彩和说话的语气。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很强,如果你的口气强硬,他可能产生抵触情绪,跟你对着干,那就达不到教育和提醒的效果,也可能导致学生讨厌老师,讨厌这门课。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注意用诚恳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同样,课外也应注意与学生的语言沟通,从而使他们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

(2)教学语言应具有趣味性。

要想把课教活,就要求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 因为形象的比喻,风趣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描绘都可以感染学生,使他们愉快、动情、着迷。如可运用一些幽默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3)教学语言应具有科学性。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教师讲课时语言表达要准确、中肯、规范、合乎语法,既不能废话连篇,模棱两可,也不能拐弯抹角,不着边际。语文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

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激励教育

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知识、能力,更要培养时代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初中阶段的学生,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这些需要教师的正确诱导和鼓励。把思想品德教育融进阅读教学中,是当前教改的一大趋势。素质教育任重道远,仅靠思想品德课、班会课是不够的,非常需要语文发展它的优势,使学生感受更多的愉悦情感,便于学生接受老师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励引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不但“乐学”,而且“会学”,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展的需要。激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主动的内动力。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激励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富有独创性的思维能力。

3. 自主——合作——探究式方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的内涵很丰富。如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结论通常不是教师告诉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去探求。同,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中学生要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探究式学习不是一项课外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学习方式和态度。对于学生来讲,要人人参与,而不是个别优秀学生专利,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也不是那种教师先设定一个答案,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钻入圈套的那种教学。

“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为专家所看重。作为教师,我也很努力在阅读教学和“综合性”学习中运用这种方式来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引导他们接受,运用这种学习方式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鼓励,但收效不大。或许是《新课程》刚实施,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没接触过这种学习方式。在短时间内不大适应,或许是长在农村,见识面窄,知识面也不广。一些同学还是喜欢当录音机,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但总的说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坚持,越来越多的学生乐于接受这种学习方式。我想这应该就是进步了。

4. 启发式教学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不能忽视的。我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注意考虑如何启发和诱导学生,起到引路指向的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分析的基本方法。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提高学习技能,还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和谐、主动发展。

5. 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非智力因素,提高学习效果和学生的语文素质,还需创设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我在教学中也注意这方面的努力。其一,在新课导入时,利用导语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其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散文的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艺术享受中学习,更能主动地获取知识;其三,注意师生关系的和谐,注意师生情感交流的和谐。当课堂有不和谐的因素时,教师应注意处理的方法,不要破坏了原有的学习气氛。如个别学生做小动作,讲话,可采取注目式提醒,边讲课边走近学生以引起注意,或走到学生身边等方法。这样,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和心智发展的和谐。

篇7

关键词:课外阅读;培养兴趣;开放课堂;开展活动;指导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阅读做过这样的论述:“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不要靠补课,也不需要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很好途径。然而,虽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明确提出了小学阶段的学生应完成的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因为缺乏如读物的选择,实施的方法、阅读的时间、评价考查的方法等具体的、可以操作的有效措施,很难将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为了改变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达到或超过新课标所规定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我对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实践研究。

一、转变观念,培养兴趣,开放课堂

教师首先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多种渠道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意义。让家长明白:孩子从小就应当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要求家长购买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课外读物,提出一些有效的培养课外阅读习惯的建议,如:①给孩子一个可以静静阅读的时间、空间。要注意生活习惯,如果孩子看书,家长应该压缩看电视的时间或关低音量,避免声音干扰孩子读书。②跟孩子分享读书的乐趣,让读书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让和孩子一起读书成为一种习惯。③给孩子足够的鼓励,读完后和孩子一起聊聊书中的人物、情节,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建立“阅读情况记录”,帮助家长督促孩子自觉在家读书。每周让家长记录孩子在家阅读的情形。有了这样的记录,孩子自然会完成阅读作业。该记录还作为期末评选“书香家庭”的依据之一,因此,它同时也会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有目的地选择学校已有的图书供学生进行阅读。如在学完《嫦娥奔月》等课文后帮学生借阅童话、神话故事书如《人间童话》《校园童话》《中外神话故事》等让他们进行阅读。

二、勤想方法,寻找书籍,广泛阅读

一是尽量发挥学校图书室功能。我常常去图书室挑选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借给学生,增加书籍的借阅率,发挥它们的作用。二是发动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为了避免一些不良读物对学生的影响,有些家长不知道何种课外读物适合孩子阅读,教师可列出一些刊物名称供家长参考,使每位家长所购买的书能少而精。然后,发动学生推荐自己拥有的最喜欢的一本书,存放在图书角,登记编号,设专人保管,互相借阅,达到资源共享,从而使家长花较少的钱让子女看更多的书。三是勤工俭学,老师可以带着学生进行勤工俭学的活动,赚取费用,然后订一些报纸、杂志。一些学生拣废品、饮料瓶,一学期竟能筹集130多元资金,够订一两种报纸的。学生很乐意做,默默的也接受环保教育。

三、创新激活,开展活动,指导阅读

课外阅读是自由的阅读,从严格意义上说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学习形式。但茫茫书海,学生怎么读才最有实效?教师要拓宽渠道,不断探索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精心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才能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我的做法是:

1.巧借动漫画书。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以学生耳熟能详的事物来引导,而动漫画则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外读物。所以,应该把图书室的所有动漫画书都集中起来,分层次、分类型介绍给学生,以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依靠榜样引路。我们都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青少年喜欢模仿,年纪越小,模仿能力越强,这是人类都有的特性。平时,教师可以有意地跟学生讲解、高尔基、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挖掘学校、班级学生与书的感人故事,在习作训练中,经常表扬班里喜欢阅读、习作进步比较多的同学,让他们谈谈阅读的收获,以此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自我需求的思想,进而敲开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大门。

3.开展各项活动,指导学生阅读。①朗读比赛、故事会。在广泛开展课外阅读的基础上,开展朗读比赛或故事会,是常用的辅导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机会;以班为单位,让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去参加活动。②习作、出墙报。习作命题方式有两种:一是评述自己所阅读的书籍,如《我喜欢的一本书》等;二是介绍一本书的部分内容,如《介绍〈西游记〉》等。老师选择写的比较好的作文出墙报,互相交流阅读收获。③结合教材开展活动。如组织学生观看电影,收听广播,根据读物内容编排文艺节目。很多学生为了能参加活动,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收集相关书籍。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朗读、背诵,校园里玩耍的少了,到处传来朗朗的读书声。有些学生因为比赛人数有限,没能参加而遗憾流泪。

篇8

丰县顺河中学江苏丰县221721

摘要院在教学中我发现了学生在读书时的奇怪现象:一是有些学生不想读书,他们没有从读书中得到快乐,所以对阅读就没有兴趣。在生活中这些学生也就不会读书。另外是一部分学生自己不会读书,也就是学生本身不知道怎样才是读书,甚至拿起一本书来,不知从哪儿读起,不知怎样理解,更不知化知识为己用。书是读了,但学生自己却一无所获。所以,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我觉得必须加强阅读方面的引导,培养学生自己形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 院自主阅读;读书兴趣;阅读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所读的东西的领会取决于阅读过程的情绪色彩,如果一个人渴望读书,阅读的时刻给他带来欢乐,那么所读的东西就会深印在他的意识里。”所以,在引导的学生阅读能力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那么,怎样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呢?

1 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是学生养成自主阅读习惯的基础为什么有人喜欢读书,把读书看做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而有一些人却不愿意读书,把读书当做苦差事呢?学生有没有读书的动力和兴趣,实质上是学生自身的心灵有没有被激活。而恰好阅读活动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激活和释放。在读书中,可以发现自我,从而经过努力超越自我,获得智慧的启迪,进而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不过中学生在课外没有读书的习惯,甚至于连读书的兴趣都没有。当然中学生不喜欢读书,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只要学生自己喜欢读书,那么他自己就会想方设法的挤出时间,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去读书,从而使自己在读书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前人的经验。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1.1 回归教材,动态教学

阅读教学必须回归教材,以自身的内在联系开发课程资源。我们很多语文教师特别是农村语文教师对课堂文本阅读的作用认识不到位,有的人不用教材而是以课外阅读或文学常识的训练作代替,忽视了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不可否认,多媒体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虽然大大增加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对阅读教学冲击无疑也是巨大的。如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如果学生没有充分阅读课文,而是让学生欣赏电视剧版的《红楼梦》,然后教师就直接引导学生讨论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可以想象学生怎么能够说的出来。这就忽视了电视剧与文本本身在表现内容和手段上不同。多媒体教学只能作为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补充而全方位代替文本阅读。

题目是课文的一扇窗户,只要我们通过简单的分析,就可以知道什么才是阅读的重点,这就会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去主动阅读课文。举一个例子,鲁迅先生的《祝福》这篇课文中的“祝福”具体是指什么?它与课文自身的情节,主题有什么联系?所以教师在介绍课文背景的时候,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另外,不是每一节课都需要教师花大量时间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不但浪费学生思考的时间,而且更加不利于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1.2 课堂内外,相互衔接

世间的书籍浩如烟海,让学生从哪里开始阅读呢?对学生自身来说首先是阅读与课文相关的作品。经过很长时间的语文教学后,基本上学生都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阅读基础,这时候教师只要适当的引导和介绍,就能让学生的阅读范围进一步的巩固和扩大。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只有四十五分钟,太长的作品无法在课堂上完成全文阅读,那么可以尝试节选其部分文段在课堂学习,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剩余部分。例如:《边城》节选的是中间部分,那么对于主人公的结局没有介绍。所以学生在课外阅读《边城》的全文之后,为了更好的理解沈从文独特的小说风格,还可以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

1.3 教师激励,拓宽视野

教师可以在课外指导学生不断拓展阅读兴趣,走进经典,尝试理性阅读。不过由于阅读经典著作需要学生本身要具有很深的文学功底和素养,所以在阅读前教师的帮助和必要的过程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不断地激励学生接受挑战,才能促使其对语文知识进行必要积累同时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缺点。然后,进行针对性提出一些指导阅读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在自我超越中不断实现,而读书就是人生的自我塑造的一个重要的过程,是跨向成功的桥梁。

然而作为教师应该明白空洞乏味的说教,并不能够起到多少作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言传身教去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自己多读符合学生自身需要的书籍,在阅读中自然引发学生对自我的反思和对未来的设计。

2 正确的阅读指引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保障阅读教学应当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教学。注重人格的培养,培养出学生应该有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进入真正主动阅读的状态,读出自己感悟呢?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营造情境和阅读氛围,还要指导学生的阅读方向和阅读方法,从而启发学生的阅读思维,进而纠正学生在阅读中的错误,最重要的是要指引克服阅读中困难的方法。所以,阅读教学的最终任务应该是促进学生主动有效地阅读,提高自主阅读的质量。

教师是学生在阅读书籍的选择上直接引导者,所以为了防止学生迷恋于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也为了学生有好书读,因此教师要担负起指引学生阅读的方向的责任,让学生走进经典。不妨推荐有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书籍,如经典的励志图书,红色经典图书等等。另外,还有一系列有助于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中外名著。教师要尝试着让学生在阅读中磨砺意志,体验成功。当然,教师也要充分照顾到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类型,并加以引导和评价。教师也可以经常介绍一些题材风格类似的作品,用来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也为学生提供明确的阅读方向。

我们知道习惯的养成是非常困难的。但只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是能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的。只有让学生拥有了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他们才会更乐于进入更高层次的境界---人类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课外阅读;引导;培养

课外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课外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必经之路。但在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实践活动中,往往存在课外阅读量匮乏、认识不足、缺乏兴趣、效果不显著等问题,笔者认为,这与教师没能有效引领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围绕新课程标准,教师应该怎样引领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课外阅读有效性呢?

一、培养阅读兴趣

1.榜样的效果

我班一位女同学特别喜欢,我根据她的喜好讲解了很多关于的事迹,还向她推荐了很多关于的书籍,最后使她爱上了文学,爱上了写作,课外阅读这个大难题迎刃而解。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仰慕英雄、名人的特点,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告诉学生,古往今来凡对人类作出过贡献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典范。以榜样的力量增加课外阅读的情趣。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营养和精神食粮。

2.好书引读

尽量先做一次摸底调查,了解学生喜欢哪些书籍,然后筛选出一些优秀读本,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这些读本中的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段。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还可以利用一些班会课、阅读课,读一些文质优美、短小精悍的卷首语或点滴人生感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购置了很多微型小说。很适合学生观看,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质量

3.收获激情

为了提高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兴趣,我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利用班会课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好句:开展“讲故事比赛”、“课本剧表演”、“读后感演讲比赛”等活动:举行班级赛诗会;评选“故事大王、读书之星”等。这些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二、在营造阅读氛围上下工夫

阅读的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初中生贪玩、好动、自制力较弱,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完全养成。因此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很重要,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阅读气氛。可采取个人自读、小组合作阅读、班级专题阅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觉得阅读不是一件苦差事。而且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做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引者,善于和学生交流,摸准他们的脉搏,走在他们阅读的前面,身体力行,从而形成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营造出和谐的阅读气氛。

教师要做好家长的工作,转变家长的观念。可通过家长会、家访的形式,让家长了解语言学习的社会性,认识到孩子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广阔的知识背景的建立和丰富的课外阅读的积累,并且学生的知识储存量的大小决定了学生的思维是否敏捷。从而赢得家长的支持,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三、改变阅读嗜好,传承文学经典

有老师经常抱怨,现在的孩子阅读趣味很低。与其抱怨,不如尝试去改变他们的嗜好。我曾经用过的方法就是,主动拿出几节课与同学们探讨他们喜欢的动漫、言情、玄幻小说。让他们说说喜欢的原因,然后我带着他们运用我们学过的小说阅读方法去分析这些小说。最后我们得出一致结论,这些小说的吸引力在于,情节往往很离奇、人物往往好坏分明、语言很夸张。不足是,人物形象特型化,不丰满,推动情节发展的偶然因素太多,缺乏现实的依据;环境背景单薄,虚无。因此这类小说可以满足我们小时候阅读的需要,却不能提供给我们长久认识社会和人生的营养,所以我们应减少对他们的摄取。自此之后,学生自然会慢慢地把眼光伸向那些文学经典。

四、培养阅读习惯,落实读书方法

课外阅读的方法其实就是把课堂上教的各类体裁的阅读方法学以致用。具体的操作我下一段将详细介绍。此外,教师还要补充一些阅读指导。比如,版本的选择,序目的阅读、参考书籍指导等等。经典名著往往有很多版本,学生经验有限,不知哪种版本较好,教师应该告诉他们如何辨别优劣,选择最贴近原稿、错误最少的版本让学生去读。正如叶圣陶所说“学生收了这样的熏陶,将来读书不但知道读好书,并且能够抉择好本子,那是受益无穷的。”序目的阅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本文的内容和特点,因此怎样辨别序目的价值,怎样阅读序目也需要老师的指导。至于参考书籍是为了帮助学生自己读懂书本请的“老师”,比如字典、词典、历史背景书等等。有了他们,学生就是没有老师也可以自学了,这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总之,课外阅读做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重视课外阅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这将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3]做个视野开阔的中国人.中学语文教与学,2001(4).

[4]王立朝.浅谈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学周刊,2013.2.

[5]高美霞.课外阅读对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教育现代化

篇10

通过多年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指出阅读传统经典的必要性,提出初中历史写作的方法,其一,历史写作可以提高人们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其二,历史写作有利于让学生感悟古人崇高的思想境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其三,历史写作更能培养学生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最后指出,教师个人历史文化素养的提高更为重要,教师还要不断历练自己,提升引导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

传统文化传统经典初中历史学习方法

1阅读历史经典的必要性

为什么要阅读历史经典?首先,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阅读历史经典。大力提倡弘扬传统文化,提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充分表明:优秀传统文化为治国提供了思想滋养,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必须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传统文化已提升到治国的高度,思想道德的高度,因此,必须重视传统文化,而古人留下的宝贵典籍便是承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次,历史素养的提升也需要阅读历史经典。历史经典是圣贤智慧的结晶,可以用来领悟宇宙的奥妙,窥探天地之阴阳,端正世间纲要,弘扬道德,进可以救济世人,退可以独善其身。“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经典阅读能使人通古知今,知今通古。诚然,作为初中学生尚不明治国理念,但是领悟人生道理,学会思考问题是可以达到的。阅读经典有利于了解原真的、全面的历史,不掺杂当代学者片面、主观的历史理解。如司马迁的《史记》,其对项羽的描述并不偏颇历史,在《汉高祖本纪》中,写道:“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不敢不服。”“楚因焚烧其城郭,系掳其子女。齐人叛之。”表现了项羽的暴烈。而在《项羽本纪》中写道:“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尔,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又表现出项羽怜悯天下苍生的情怀。阅读经典能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精神。最后,阅读经典有利于提高文言文修养。中华智慧藏于经典,经典都以文言文示众人,若读不懂文言文便难以弘扬传统文化,而这也正是广大中学生的弱项。在高中阶段的文史学习中,文言文大量被应用于历史考试题目,有相当一部分是对文言文或半文言文材料的理解,语文学科考试也出现对《二十四史》某章节的断句,如果不在初中阶段打好基础,则进行高中阶段的文史学习难度会加大。历史经典阅读有利于学生后续阶段学习,这个“后续”涵盖了高中阶段、大学阶段,甚至终其一生。

2历史写作的重要性

其一,历史写作可以提高人们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例如对事件的评价,要了解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经过、结果及事件的影响作用。通过一系列步骤,训练了逻辑思维能力,审慎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多维度思辨能力。通过历史写作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对人物、事件的评价应基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应多角度考虑,应尊重客观事实。如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不能只唱赞歌,同时也不能全盘否定,新文化运动是在中国近代科技落后、面临内外忧患的背景下进行的,给中国带来了民主与科学,反映出近代知识分子救国救民的大爱思想,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西学,反对国学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沉重打击,这一点痛人心扉。如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可见,商鞅变法是秦国强大的其中一个因素,但刑法苛刻,人民积怨,司马迁也评价其“天资刻薄”。其二,历史写作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谓“智者达三观,念念知非;愚人重目前,憧憧造恶”,也正如记录“崔杼弑君”的太史官,不惜以生命捍卫历史真相,其思想境界在今天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是何等可贵。其三,历史写作更能培养学生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不盲从,不跟风,行为处事有自己的见地,正如梁漱溟先生对自身的评价,“”期间有人逼迫梁漱溟先生写反对孔子的文章,而被他断然拒绝,作为中国儒家思想的代表,他可以被抄家,被批判,但信念不会变,“士可杀,不可辱”。其四,历史写作还可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文明,各个领域、各个阶段的文化滋润了我们的生活。

3历史写作方法探讨

一是注意收集素材。在阅读经典过程中往往会发现,经典内容丰富,人物数量过多,时间跨度太大,初次阅读,不容易领会经典的要旨。这时需要做好学习笔记,摘抄重要语句,理清人物事件的线索。而这些语句也将成为写作的重要素材。如《史记•外戚世家》记载了十四位太后、夫人,因人物太多常常分不清人物之间的关系这时特别需要进行记录和整理。可整理如下:汉高祖刘邦之妻:吕后,戚夫人,薄太后文帝之母:薄太后文帝之妻:窦太后景帝之母:窦太后景帝之妻:薄皇后,王皇后,栗姬武帝之妻:陈皇后,卫子夫,王夫人,李夫人,尹夫人,邢夫人,钩弋夫人昭帝之母:钩弋夫人再如汉高祖的开国元勋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韩信因后来自立为王而被放在后卷论述,这样脉络清晰,通过阅读了历史经典,进行历史写作就更加容易了。二是注意写作内容。写作可以有多方面的内容,例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对历史事件的考证,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感悟,把历史和当今社会现状联系起来,“以史为鉴知兴替”。三是把握写作原则。特别是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众所周知,评价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因而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其评价标准十分关键,既要看时代背景,又要看当时的历史作用,还要联系现实分析。如对曾国藩的评价,咸丰四年二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檄文》。在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当时动员了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对太平军的斗争之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曾国藩乃是地主阶级武装首领,然而曾国藩创办洋务运动,组建海军这些史实对于当时清王朝反抗外来侵略有积极的作用。此外,他对后世子孙的教育也让人刮目相看,“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业之精,别无他,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鹜,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千万千万!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因此,曾国藩的后代人才济济。

4经典阅读的策略

我国历史经典浩瀚如海,如全数通读几乎不可能,多读而不精,适得其反,初中学生如何阅读值得思考,笔者以为应选择经典中的经典进行阅读,结合教材阅读,选取经典章节阅读。如《史记》部分,《远古传说》结合《五帝本纪》,《秦的统一》结合《秦始皇本纪》,《秦的暴政》结合《陈涉世家》《项羽本纪》,《文治武功》结合《孝武本纪》,《合纵与连横》结合《苏秦列传》《张仪列传》,商鞅变法结合《商君列传》,《百家争鸣》结合《老子韩非列传》《仲尼弟子列传》。《资治通鉴》部分,三国两晋南北朝结合《魏纪》《高祖武皇帝》《太祖文皇帝》。《开皇之治贞观之治》结合《开皇九年》《贞观元年》还可以按经典的寓意分类让学生进行阅读。例如《二十四史》。一是德超修身类。舜帝以德报怨;汉武帝认姊;代王难推众请;张良取履;江充自取败亡;士无不可容;扬雄的品德;万石严妪;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丙吉大德不言;落叶不归根;王陵母认身教;卓茂让马;为学不仕;贾逵与《左传》;汉明帝尊师;郑玄专心向学;严光隐居富春山;冯鲂不弃亡者;两虎不私斗;郭细侯言出必行。二是用间惑敌类。王允观火灭董卓;孙策执缸袭王朗;李孚换装闯敌围;刘琦抽梯谋自安;蒋济示能退孙权;刘备崇礼得张松;孔明空城败仲达;刘琨一曲敌撤围;班超杀巫镇广德;文育连间灭萧勃;朱棣泄密败炳文;唐寅佯疯离宁王;杨锐除间安众心;世宗死间败金兵。三是为政方略类。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秦孝公下强秦合;吕不韦抛砖引玉;秦方士瞒天过海;汉高祖约法三章;顺水推舟封韩信;萧何自污免猜忌;刘敬进言和亲计;诸葛亮隆中划策;曹孟德用人有数;拓跋宏设谋迁都;李世民招贤才;魏征察微知著;房玄龄秉公尽节;狄仁杰智保皇嗣;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朱元璋废除丞相。四是法制明理类。严延年审案有道,广汉英名远扬;执法不避权贵;光武不究通敌者;钟离道治狱有招;石敬瑭巧断案;包拯严峻正直;于仲文断案;张全义执法;张士诚称王;胡长孺断案。五是御人用人类。毛遂自荐平原君;冯唐举贤才;月下追韩信;班超只愿生入玉门关;羊皮换相;隋文帝不念旧怨;太宗不纳高丽女;史在唯德才是用;不以一马杀三人;宗泽识岳飞。六是外交伐谋类。曹沫威杀齐桓公;子贡出使救鲁国;少年甘罗说赵王;苏武牧羊节不辱;周公瑾先发制人;唐王朝联姻吐蕃。在阅读期间尽量多记录摘抄对自己人生有启发的语句,并尽可能背诵铭记,以改善三观努力向善,提高道德修养及文言文素养。例如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诸如此类。

5结语

篇11

关键词:阅读学习方法 中学数学课 运用

一、运用中学数学阅读方法来指导课堂教学。

1.提纲挈领法

即把一组学习材料划分成若干个小单元,通过编码形式,进行梳理和归类,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则、原理等,使知识整体的层次和结构一目了然,既深化理解又便于记忆。指导时,教师要从整体阅读、句段分析、减缩概要等环节入手,着重引导学生有序、准确地获得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并把获得的意义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2.咬文嚼字法

数学家存在的观念、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往往具有更高的逻辑学和严密性。因此,要在认真阅读的前提下,对它的遣词造句、表达方式进行反复的推敲,以帮助学生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这样,通过细琢磨、深推敲,不仅能实实在在地解决学生心中的“为什么”,而且也能使学生领悟蕴含其中的阅读方法。

3.融会贯通法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新旧知识之间总保持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这些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数学阅读学习,要善于从一般原理的高度去认识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材料,融会贯通地深入思考,才能避免只言片语的肤浅认识,提高理解的层次,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促使学习方法从单向平面向多元立体化转变。

二、运用中学数学阅读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1.养成自觉进行数学阅读的好习惯。

自觉进行数学阅读是学生主体从无意识投入逐渐变成有意识投入的过程,它能激发学生对信息获得与理解的心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即使非自觉目的的随意阅读,也常常能通过这种自觉的心理趋势,使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从而使数学阅读过程从兴趣到乐趣,再升华为志趣,实现理解力的飞跃。具体表现为:

(1)课前预习阅读。它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课前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带着问题去听课,必定会增强听课的效果。

为提高预习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要明确预习的范围和要求,如有必要,还要设计一些与旧知识有联系的带有悬念的问题和与新知识相关的有趣的练习题,促使学生进行主动预习。

(2)课后巩固阅读。课后的及时巩固,不仅能巩固新知,强化记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而且能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反思。正确的课后巩固阅读,应该是回忆、解题与阅读思考的有机结合。那种只解题不读书的课后巩固,对正确的学习方法、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极其有害的。因此教师要有明确的阅读要求,并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

2.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思考的习惯。

在数学阅读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思路、顺序和步骤去感知信息,更重要的是透过表面的文字信息深入理解其表达的深处内涵,通过主体的分析与思考,去获得理性的观念或结论,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边读边思考的习惯,要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具体的措施为:

(1)标注引思。即要求学生在数学阅读过程中,逐步学会标符号、列标题、写评注、举实例。如可以用“?”表示有疑问的地方,用提纲式标题摘出概括化的要义,用小段文字注明学习时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用典型的实例解释教材中抽象的表述等。如此去感知信息、展开思维,“其义自见”何需“读书百遍”。

(2)问题导读。即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之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问题,在阅读中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这样不仅能纠正一些片面的理解,在积极的思考中逐步接近概念的实质,而且学生对数学阅读的兴趣也会大大提高。

(3)课后交流。即要求学生在阅读后,带着在阅读中的体会和疑问,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换看法。教师要一方面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情感沟通和学习交流的情境,调动全体学生相互探讨;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的交流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对学生闪现的精辟见解要及时捕捉,并予以肯定,对错误或片面的认识要及时纠正或补充。

3.形成数学读练结合的习惯。

篇12

中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一般从这样几个角度设题:文章的内容、文章的写作手法、字词句的探究、中心主旨的理解。这是从大的框架上来说,从细节上说,可以抓住两条线:一条不同文体对这几个方面

常设的题型,一条这几方面考试中常见的具体题目。

要有效简捷的解题思路:思路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阅读考题是寻找思路的有效途径,但在读考题前必须对考什么了如指掌。

现代文阅读一般从这样几个角度设题:文章的内容、文章的写作手法、字词句的探究、中心主旨的理解。这是从大的框架上把握,从细节上说,可以抓住两条线:一条不同文体对这几个方面常设的

题型,一条这几方面考试中常见的具体题目。

以小说记叙文叙事文体为例。

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故事;在故事发展中人物思想的变化;某一个问题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概括一段的内容等。

字词句的探究:加点词语表达的好处;结合文章谈一个具体词语或句子的含义;文章语言优美,请从文中任选一处,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给出一个句子赏析等。

中心主旨:某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文题的含义、作用;结尾段的作用;结合本文对某物的描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人生的理解等。

篇13

1 抓住重点语句,在比较中学习

《草原》这篇课文的第一段写草原的景色美丽,是按由上到下的顺序记叙的。上面写天空时有这样的句子:“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其中“清鲜、明朗”两词道出了草原天空的特点。这两个词的意思理解了,也就了解了草原天空与别处的有什么不同。教学时,可采用换词比较的方法学习。教师可提示学生把“清鲜、明朗”两个词分别换成其他近义词?然后让学生比较原词的好处并陈述原因。通过比较,从而明白这里不用“新鲜、清新”而用“清鲜”,表明草原的空气怎样,用“明朗”而不用“晴朗”又表明草原的天空怎样。这样一来,学生从比较中理解了因草原上的空气比别处的更纯净、更新鲜;草原上的天空比别处的更蓝、更亮。所以作者才觉得草原的天空比别处的更可爱,引发了想高歌一曲,表示愉快的情感。从而领略了草原天空独特的美。

2 抓住重点语句,在联系中学习

写景这一段还写了天底下的草原。作者写时用了一句总写的句子,即“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抓住这句话可知草原的特点。

“碧、千里”可以轻易看出草原的特点有绿、广。还有间接的特点描述,如“并不茫茫”,目之所及都是清晰的景物,你有过这样的感觉吗?什么时候?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与前面的描写联系起来想,从而得出结论:因为草原有纯净的空气,不遮挡视线。

作者极目远眺看到了许多景物,有绿的丘、白的羊、马、牛等点缀在草原上。这些景物里作者着重写了小丘。其中有这样一句话:“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写出了小丘绿的特点。这种绿使作者产生“翠流”、“流入云际”的两种不同的感觉。面对同一景物作者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感觉呢?学生联系“一碧千里”一词,就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视线由近及远,所以产生了两种不同感觉。这样一来,学生对小丘的线条,小丘的色彩理解得更深刻了。

抓住了以上的三个句子及句中的词语,学生更深地领悟到草原的美丽景色。从而就自然地理解了作者为什么高歌一曲,唱的是什么弦律;低吟小诗,颂的是什么内容。学生的情感也会同作者一样激动。

3 抓住重点语句,在想象中学习

《草原》这篇课文除了写景意外,还写了人。为了让读者体会到蒙古族人民美好的心灵,作者是从四方面来写的。在第一、四两层都有紧扣中心思想的句子或词语。抓住这些词句品悟课文就能更好地领悟中心。

例如:在“迎客”一层中有主人迎客的场面描写和客人随主人奔向蒙古包的句子,即:“……,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和“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几座蒙古包。”

篇14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课程资源的内涵伸展到社会、学生生活、教师、家长和每一个学生。从阅读的兴趣和目的来看,喜欢看卡通、漫画、言情、武侠小说的人数占60.70 %,其次为文学名著,占50.69%,而阅读科技类书籍及报纸杂志的学生相对较少,还有部分学生的阅读缺乏目的性、有序性,一般“有什么看什么”。从阅读课外书的目的来看,有73.7%同学认为可以增长见识,说明学生阅读的出发点是好的;有55.08%的同学认为是提高语文水平,说明了学生读书还有较浓的功利色彩;有36.05%的同学认为是学会做人和处世,也有33.38%的同学认为是休闲娱乐,说明了部分学生还没有把读书当成一个人所必需的精神需求。从阅读时间来看,部分调查结果显示,决大部分学生平均每天看书的时间不到30分钟。从阅读途径看,购买和借阅是农村小学学生阅读的主要途径,可见,农村小学学生阅读途径较为单一,特别是网络等新时代阅读手段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学生的阅读面较为狭窄,阅读的深度也不够。由此可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方法,推进学生阅读,并切实达到相应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要求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需达到400万字以上,其中第三学段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并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具体建议。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及我们的阅读现状,我们应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同时又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立足课内,注目课外,依托智慧型课外阅读,点燃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充满智慧的探险。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母语课程资源,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读书教育的研究。就美国而言,并非常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读书策略的指导。不仅如此美国小学还十分重视提供条件、创造机会,让学生尽量扩大读书的面和量,并且让学生根据自我的意向自己选择书籍阅读,读书作业有两种组合类

型,以“个人为主”的类型和以“读书俱乐部为主”的类型,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读书作业室工作。他们所遵循的读书教学的思路是:读书的策略——读书的兴趣——讨论交流——讨论策略。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阅读比喻成“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并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这也是实验的理论依据之一。

实际教学我们应注意:

1、以兴趣诱导学生读书

全校利用部分中午时间开展语文兴趣课,试从学生的实际及兴趣出发推荐读书书目,进行个人藏书乐园、班级书架的建设,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以文化名人命名每个班级,诣在培养学生兴趣,因为它始终都是最好的老师。

2、以自主形式促进学生探究

利用晚自习进行自主阅读学习。要实现让学生“学会阅读”这一目标,必须要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我们在阅读课上努力做到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提倡阅读的自主性、开放性、创造性和主体性。

此外,也开设课外阅读课、读书指导课、读物推荐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进行分层指导,逐步实施,开拓学生读书空间,让学生享受读书乐趣,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3、以科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因此,我们应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能。首先指导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跳读法、批注阅读法等。同时还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读书方法,如: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读书笔记,摘抄,平时“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积累习惯等。

4、以良好的读书习惯推进学生进步

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可以使人获取信息,汲取知识,还可以给人带来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机会,并且可以怡情养性,多一种丰富生活、享受生活的途径。所以我们在组织进行阅读时非常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主要包括带着明确目的去读书、按计划读书、读写结合、读思结合、善用工具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