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35: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村金融行业发展趋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信改商;农村;金融服务;服务保障;调控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4月30日
一、“信改商”背景下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一是使民营资本获得进入农村金融领域的机会。民营资本对于发展农村金融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当为民营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提供更为可靠的法律与制度保障,使民营资本在农村金融行业中发挥更大作用;二是实现利率市场化,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实现农村金融利率市场化,能够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有效地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使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与国际接轨,从而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环境,提高农村金融投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三是提升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性。对于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允许不同的机构开展相同的业务,并且不断地开发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使不同的金融机构之间相互竞争,从而不断地提升自身实力,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四是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政府对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发挥着指导与调控的作用,政府应当针对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制定相应的政策,从而为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可靠的政策支持。使村民在进行各类不同贷款时,能够得到更具有保障的服务。
二、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职能
一是合理建立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和改革,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而进行,在某些地区,政府为了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不断地建立多家金融机构,并且大力改革,但结果适得其反,金融行业的发展并未能够满足农村贷款的需求,而农村人民也未能从中获益,因此,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与改革必须适度;二是完善金融机构组成成分。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多家大型农村金融机构,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但由于这些大型金融机构的服务性质、业务种类等各方面的限制,使其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更多需求,因此,必须建立中小型农村金融机构,为农村人民提供更为丰富的金融服务;三是合理制定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范围。政府应当制定更为具体的农村金融行业发展政策,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地参与到三农事业发展中去,从而使农村金融机构能够充分发挥其职能,为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四是培养新型农村商业性金融主体。我国应当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适当地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门槛,准许更多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并且要通过金融监督部门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保障其金融行业的操作规范,提高对农村人民的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
三、实现资金向农村流动
一是引导城市金融机构投资农村信贷。城市金融机构投资农村信贷,将会为农村金融行业发展带来更大的活力,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改善农村信贷管理机制。不同地区应当因地制宜,针对农村经济发展需求,改善农村信贷管理机制,简化贷款审批环节,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扩大农村金融市场,将更多资金用于促进农村发展;三是充分发挥银行机构的职能。银行在农村金融行业发展中,发挥着提供经济保障的作用,国家以更为有力的政策,鼓励银行将更多资金投入到农村经济发展中,满足农业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四、丰富农村金融产品
一是增加农村金融服务类型。农村金融产品应当根据当地需求,丰富信贷服务方式,并且引进更为可靠的保险业务。同时,大力发展农村金融相关周边业务,为农村人民提供更多的信贷选择;二是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农村经济发展对于资金需求量较大,农村金融机构所面对的业务较多,因此必须要通过建设自动化服务系统等方式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并做好金融风险控制工作,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五、实现相关制度和创新
一是采取相应政策激励银行机构。政府可以发挥其职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为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发展方面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吸引商业银行加大对农村金融行业的投资;二是建立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建立更为可信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加快金融资金在农村经济中的流转速度,解决农村信贷中的担保问题,为三农贷款提供更为可靠的保障;三是建立健全保险制度。要使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更具有保障,就必须建立健全农村保险制度,增加对农业保险的赔偿额度,向农村大幅度推广保险业务,降低农业生产所面临的风险,从农村金融发展的角度,为农村经济进步提供更为可靠的保障。
六、加强对农村金融服务的监管力度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行业规模也在不断地壮大,不同的农村金融机构逐渐地进入市场,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之下,必须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监管力度,从而使不同的金融机构之间能够保持良性竞争,并且不断地进行发展和创新,开发更为丰富的农村金融业务,以此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同时,要加强对农村金融行业风险的控制力度,避免风险发生,保证农村金融行业的安全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确立,国民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建设问题成为当下经济建设的重点问题,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活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商品化经济发展,成为当下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是重要支柱,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但随着经济发展,靠国家“输血式”的方式进行农村经济建设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发展需要,并且国家财政投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毕竟有限,如何以多元化的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对城镇化趋势下的农村金融研究,主要从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农民收入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分析,注重探索适合农业生产特点和搞活农村经济的金融发展模式,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农村金融更好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2 当前农村金融的现状
当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主要以金融抑制、金融深化以及金融约束为主要表现方式,其具体特点即是对农村信贷进行相应补贴,注重农村金融发展以农村经济发展实践情况为依据,并且根据农业市场发展状况进行金融补贴。这种发展模式,是由我国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决定的,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因素在里面。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商品化程度较低,以“农业信贷补贴论”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模式,其金融经济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补贴。在促进农业发展过程中,国家以“输血式”的方式支持农村经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随着改革开放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巨大作用,市场经济获得了较大发展,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成为当下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滞后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和进步,显得十分不利,这样一来,农村金融发展模式迫切需要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下农村金融发展的有效方法,成为国家关注的首要问题。
3 城镇化趋势下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3.1 农村金融边缘化和资金缺口大
农村金融边缘化和资金缺口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了供需发展不平衡这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整体角度来看,农村金融资金缺口较大,国家政策以及社会金融机构并未将农业发展作为金融投资的首选,甚至对其进行了边缘化政策选择。我国农村金融边缘化和资金缺口大的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金融机构获得社会投资较少,资金短缺问题较为严重。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农村信用社为主,只能够维持正常的农业生产,想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经济,十分困难;第二,人情贷款现象较为严重,并且金融机构管理制度较为落后,从而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经济效益较差,进而影响到了金融机构整体实力,使其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第三,农村金融边缘化现象较为严重,在进行农业贷款过程中,将农业贷款挪用,用作于非农业发展。这一做法,导致了专项资金被挪用,农业发展得不到资金支持,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第四,农村金融的发展模式具有地域化特征,通常有着信用社“一家独大”的发展模式,而且金融边缘化导致大型商业银行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持不足,农民想要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的几率较低。而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额度较小,除了维持正常的农业生产之外,很难进行商品化经济发展。
3.2 信贷支持力度低
“三农”问题是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它关系到了国民经济建设是否能够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但我国金融机构对“三农”信贷支持力度角度,信贷需求受到很大抑制。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农业自身的自给自足发展模式是主要因素。在我国,农业发展并没有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商品化程度极低,与发达国家比差距极大。正因如此,农业对于金融需求较低,小农生产模式依然是当下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支持力度较低,导致金融机构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只局限于小额度的信用贷款。同时,农民自身的观念也有较大影响,农民对金融信贷的认识不足,不愿意进行信贷,因为信贷意味着要付出高昂的利息。小农生产模式下,缺乏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的发展特点,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让信贷支持力度降低,严重阻碍了农业商品化发展目标的实现。
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市场开发能力较弱,对农村市场的发现功能存在较大缺陷,从而导致关于农村经济的金融产品类型较少这一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缓慢状态,商品化经济发展目标迟迟难以实现。金融机构对于农村经济的支持,多以国家政策性农业项目为主。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金融产品类型较少,并且一些金融产品与农村经济实际情况不符,大多数沿袭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发展模式,导致金融产品无人问津,金融产品的开发,很难实现经济效益。农业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对农业生产的周期性进行有效把握,市场不确定性风险等问题意识不足,使金融产品在发售过程中,难以实现经济效益。
3.3 金融产品的信用度不高
农村金融产品信用度不高的问题,主要是受到农村金融发展实际情况影响,由于其自身金融组织体系不够完善,资金供给不足,导致金融服务层次较低,金融产品很难得到推广和发展。关于这一问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金融的信用制度存在较大缺陷,相应的风险评估意识不足,导致农村金融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容易遇到较大的风险问题,导致金融机构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第二,农村金融机构在进行信贷过程中,回款主要是依靠农民年末的卖粮收入,农业产业性投入资金较少,这样一来,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一旦农民粮食欠收,农村金融机构想要收回信贷款项,将变得十分困难;第三,农村金融在进行放贷过程中,容易遇到恶意逃贷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已经屡见不鲜,这对于农民获得贷款来说,十分不利。所以,在农村金融进行借贷过程中,农民想要获得大额贷款的几率较低,并且审核较为繁琐,导致信贷规模缩小,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实现;第四,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自身限制条件较多,加之农民商品化经济意识较弱,金融机构对于农村经济发展采取边缘化发展策略,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很多农村金融的资金流入非农行业发展当中;第五,信用评估制度和体系存在很大的缺陷,对于农民的信用评价,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多以“经验”为主,并且在实际借贷过程中,只要有担保人,就可以获得小额的信用贷款。
4 城镇化趋势下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
4.1 加快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
现有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很难满足当下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因此,加快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使之适应我国农村商品化经济发展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起来。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要对传统的发展模式中的不利因素进行改善,并结合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实现改革目标。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要从金融服务体系、资本市场体系、配套补充体系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注重金融机构的服务目的,要坚持以服务农业发展作为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主旨,注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使资金真正的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上面,促进农业商品化目标实现,使我国农业发展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注重农业基础地位;第二,完善现行的资本市场运行机制,改善不利于农业发展的方面,注重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的支持,使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同时,注重融资问题,拓展农村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获得更多的资金,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股票、债券等融资手段,向社会进行资金募集,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实现农村金融机构自身更好发展目标;第三,在配套补充体系建设方面,要注重行业间的合作,使农村金融获得更多的合作伙伴,共同致力于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加大金融发展覆盖面积,以多样化发展模式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和进步。
4.2 规范民间借贷
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民间借贷这一行为的规范,即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对借贷用户进行有效的信用评级,使金融机构在借贷过程中,能够收回贷款和利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实现,是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关键,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在规范民间借贷工作当中,要充分发挥金融监管机制,注重相关法规、制度的落实,建立健全现有农村金融机构法律制度,使民间借贷问题能够做到有法可依,切实维护农村金融机构的利益。进行规范民间借贷工作时,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明确借贷用户的实际情况,并根据用户的经济条件,进行风险评估,从而对符合借贷资格的用户,予以发放贷款;第二,注重贷款用途,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追踪贷款的实际用途,对于违约的用户、将农业专项款挪用的用户予以法律责任追查,确保借贷环境良好,使农村金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三,以多元化监管方式规范民间借贷,以政府为主导,各个农村商业银行为主体,注重统筹兼顾的监管格局发展,能够切实推进监管工作顺利进行,发挥监管作用。监管体制的形成,可以对那些违规借贷、恶意逃贷的用户进行有效的威慑,让他们遵循相关规定,保证银行贷款能够顺利收回。这样一来,银行资金得到回收,可以更好地进行资金利用,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对于更好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4.3 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产品类型
传统的金融发展模式,与当下农村金融的实际发展情况有些背道而驰,传统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阻碍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经济结构进行有效调整,通过改革对传统模式进行变革,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经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必经之路。就当下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人们对商品经济的意识越来越强,农民更加注重蔬菜、瓜果这种高收入农产品的种植,期待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蔬菜大棚、换季种植、生产养殖等农业商品化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使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随着经济意识的增强,我国农村涌现出了很多的农民企业家,这些农民企业家成为农民纷纷学习和效仿的对象。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创业意识的增强,农村金融产品类型也待开发,这是农村金融机构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一个关键。在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产品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坚持与时俱进,推动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积极打造特色产业,促进农村商品化经济发展;第二,对现有的金融服务进行改善,使金融服务更加贴近于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大对农业发展投入,鼓励农民养殖、蔬菜种植,提升农业发展的商品化;第三,加强对农业中小企业的支持,做好风险评估后,以最大的能力帮助农业中小企业发展,以期更好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目标。
4.4 建立健全协调和监督体系
建立健全协调和监督体系,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政府与农村金融机构的有效合作,将更好地实现这一发展目标。首先,政府要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增加财政支出,更好地支出地方银行、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同时,要注重政府的监督职能,对农村金融机构起到有效的监管作用,使农村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使资金开放性地投入到农业发展当中;其次,注重区域化经济发展差距,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协调和监督。我国经济呈现着不平衡的发展趋势,同样的,我国农业地区发展不平衡,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这与我国实际国情有着较大的关系。在协调和监督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注重区别对待,以科学合理的方式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最后,要注重信用评估体系的构建,这也是规范信贷的一个重要举措。传统的信用评价模式风险性较大,而且农村信用社、地方银行对借贷用户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在进行借贷过程中,也很难进行实际分析和评估,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实现经济效益。新的信用评估体系,将更加注重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在借贷过程中,会让信贷专员充分了解用户的情况,根据用户实际情况,进行借贷分析。同时,协调和监督体系的构建,将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注重对借贷用户的信息了解,使农村金融机构具有更强的风险防范意识。
5 结语
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到了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未来发展趋势,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加强农村经济建设,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使现代化农业获得充足发展资金,是当下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同时,针对于当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切实推进相关政策落实,以期更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面对汹涌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作为金融企业,尤其是农村金融领域的一员,如何融入时代大潮,做大数据时代的弄潮儿,是每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金融家,是每一家矢志于长远发展的金融企业所必须思考的话题。从2006年开始,山东潍坊市农信社将新资本协议的先进理念与农村金融实际紧密结合,不断学习、探索、实践、提升,逐步建立起了具有农信社特色的风险管理体系,运行实践和效果证明了新资本协议先进理念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适用,也不经意间用大数据这个现代化、时代化的思维和操作,叩开了现代金融管服务之门。
潍坊农信的大数据应用实践
2006年开始,潍坊市农信社学习、借鉴新资本协议的先进管理理念、方法,从树理念、建系统、抓考核、控风险四个方面逐步在农村金融土壤上探索实践全面风险管理,在对客户数据采集、分析、运用的基础上,逐步摸索出一条符合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
潍坊农信系统32万个客户中,以农户、个体工商户为主,企业客户仅有4314个,行业以农林牧渔中的种养业为主,且客户群体个性化强,财务特征不健全,合格数据样本较少,基础数据质量较差,可借鉴的外部同质数据甚少。2007年,潍坊市联社立足自身实际,以内部评级法(IRB)为核心,自主创新研发了“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具有客户细分、行业细分、产品细分、担保方式细分和按村管理等鲜明的特色,实现了风险分类流程化管理,实现了客户、产品、行业等多维度的年度及累计违约率、违约损失率、预期损失率、风险度等风险计量,宏观和微观预警,信贷管理人员风险业绩计量等功能,为实施信贷产品组合管理、风险绩效考核等奠定了数据基础。更为重要的是,风险管理系统上线运行以来,已积累客户信用等级、客户类型、行业、债项信息等19亿个数据项目,跨越5个年度的历史违约数据53万条,为巴塞尔协议要求的内部评级模型准备了充足的基础数据。目前,基于客户基础数据构建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模型构建,已经能够实现以下三大功能,即信用风险管理功能、内部评级功能和风险预警功能。
大数据在潍坊农信系统风险管理中的有效应用,促进了全市农信系统的整体转型升级。经营理念上由重规模向重质量转变,管理机制上由外部约束向内部驱动转变,经营模式上由指标型向经营型转变,管理方式上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全市资产运营质量、抗风险能力、经营管理效益大幅提升。
大数据思维及运作模式解析
潍坊市联社对基于客户信用等级、客户类型、行业、债项信息等19亿个数据项目的组合、分析,很好地实现了上述三大类的数十项功能。从实践应用大数据的过程看,笔者认为有如下几方面的思维及运作模式值得深入关注:
(一)大数据分析对内部管理提升和客户精准营销的“倒逼”机制正在形成。从风险防范开始入手,我们的数据积累正越来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一是从内部管理看,从客户信息分析开始,我们目前能较为清晰地描述面临的信用风险,很好地实现风险预警。对债项风险的进一步剖析,“倒逼”我们进行内部风险防控和管理流程的再造,进而推动我们实施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整个流程银行构造。从实践看,包括近几年推动实施风险专管员、信贷执行利率适时调整、信贷流程再造、网点转型战略等,都是基于大数据分析后,对内部管理流程的再提升和对经营决策提供的科学参考。二是从外部经营看,基于对客户的信贷需求、风险偏好、行业发展偏好等的深入解析,通过科学模型的嵌入剖析,潍坊农信对国家产业政策、信贷需求走势、行业发展趋势有了更精准的定位和把握,这“倒逼”我们为了保证经营的稳健,必须对信贷投放的行业、客户等进行有效筛选,并严格执行。
(二)客户信息的客观分析,初步实现了对客户的素描“画像”。农村金融客户的特点使得农信社不能够完全套用大银行对客户的关系维护和管理,而农信服务客户群体的特殊性,需要建立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服务模式。基于当前的系统,潍坊农信可以在对大量农村客户近十年数据积累的基础上,实现对信贷客户进行素描“画像”,并据此对新进客户的信贷需求进行合理的量化权衡。
(三)对数据的深入挖掘利用将形成农信社在农村金融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近两年来,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其他商业银行“城市包围农村”的竞争格局下,农信社要打赢农村市场保卫战,只能依靠这些年来积累下来的数据优势。深入掌握、分析这些数据的应用,掌握小微企业的发展动态,解决小微企业贷款融资难融资贵中的成本问题,解决小微企业风险防控力度不足的问题,为农村市场赢得三到五年提前谋篇布局的先机。同时,数据深层次分析应用将使农信社对农村各行业未来的发展有更加清晰合理的预判和分析,使正在推进的农村服务转型更加贴近客观实际,使内部业务流程的优化更加迅速和顺畅。
大数据在农信系统应用前瞻
面向未来,潍坊农信正在着手构建一个基于客户数据的全方位的应用体系,在前期已开展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推进以下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工作: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人均收入不断增多,但是城乡差距不断加大。为了缓解这一现状,刺激国民经济发展,扩大内需,就要想办法增加农民收入。
要解决农民低收入问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使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改善三农问题,加大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投资力度。在这种趋势下,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迅速,贷款余额逐年增加。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方式决定了它的发展趋势。但是运营期间容易出现资金不足的问题,这会使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处于瓶颈期。
二、内蒙古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模式
(一)内蒙古小额贷款公司的受益对象及资金流向
内蒙古小额贷款公司最大的受益对象就是农户和急需资金流动的小型企业。这种小型企业在得到资金支持的条件下能有效的缓解农村就业压力,解决了低文化劳动人群的就业问题。比如农村中普遍可见的养殖业,餐饮业和建筑业。
(二)内蒙古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
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特点是只能使用自己本身所具有的资金或者从金融机构融资,并且不能超过两家。小额贷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大型民营企业,这是一种新的民间投资渠道。使资金分配合理化和利益最大化,对各个行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系列的调控作用。
(三)内蒙古小额贷款公司的担保方式
内蒙古小额贷款公司的担保方式主要以信誉保障为主,有部分小额贷款公司通过抵押住房、土地的方式来贷款。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一些公司创新了新型的担保方式,在保证公司收益的同时,为贷款人员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内蒙古小额贷款公司的还款方式
现阶段内蒙古小额贷款公司采取一次性还款和分期还款的方式来进行还款,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还款方式。一次性还款顾名思义,用户要在贷款到期之后将本金和利息一次性还给贷款公司。分期还款可以按照月、季、年的方式来进行还款,期间农户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改变还款日期。
三、内蒙古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与现状
(一)小额贷款公司
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多种扶贫方式成为世界潮流。小额信贷采取了一套完全不同于政府扶贫的方式给农户以信贷支持,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小额贷款并不是起源于中国,最早起源于孟加拉国。
(二)农村贷款的特点
我国现阶段金融投资主要存在供求上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主要存在下列几个问题:农村产业在国家的支持下迅速发展,发展中的农业和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支持,这就需要小额贷款公司加大金融总量;小额贷款公司意在开展小额贷款模式,但是现阶段农村金融存在小规模、多次数、高频率的一系列问题;农村对贷款的需求量不稳定,直接影响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贷款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三)内蒙古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与现状
近几年来,内蒙古经济发展迅速,农牧业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重要地位。内蒙古作为早期试点省份,经历了从福利性小额贷款转变为商业型小额贷款的重要过程。内蒙古人口众多,全区共有1138个乡镇,村镇人口高达1260万人,占全部人口的52.8%,而农业贷款仅占各项贷款的7.8%。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农牧业发展并未得到原有金融组织的良好支持,原有的农村金融体系受众面小。接下来我们将用数据的方式来给大家展示内蒙古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趋势。
全国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呈加快上升趋势,而内蒙古小型贷款公司的数量始终稳定在一定的数量范围内。内蒙古作为早期试点省份,经历了从福利性小额贷款转变为商业型小额贷款的重要过程,从早期注重数量的发展转变为了现阶段重视企业的质量发展。据可靠数据统计,2013年,内蒙古小额贷款从业人数逐步加大,带动了内蒙古就业率的提高,引进了大批的外来人才。内蒙古小额贷款公司的蓬勃发展为农业运作、农业设备的更替和水利设施的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内蒙古小额贷款公司的蓬勃发展也缓解了就业和生活压力,为农民的创业项目和一系列惠民政策提供了有效的资金保障。内蒙古小额贷款公司在试点过程中,收益良好,无不良贷款现象。小额贷款公司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主要是由于其利率低,资金灵活,解决了农村供求不匹配的问题。
四、内蒙古小额贷款公司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内蒙古小额贷款公司遇到的问题
内蒙古凭借其良好的地域和能源条件,在小额贷款公司的帮助下,当地的经济呈现良好发展的势头。但是在内蒙古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棘手的问题。由于其融资的特点(即不能吸引散户资金,只能使用自己本身所具有的资金或者从金融机构融资,并且不能超过两家)造成了小额贷款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资金短缺的问题。并且现阶段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模式是只贷不存,这就无法实现民间融资,贷款资金短缺这一问题就无法解决。小额贷款公司的出现虽然缓解了农牧业生产中资金短缺的问题,但是小额贷款公司的利润低,成本高,长久下去,这种模式必定会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
内蒙古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情况与区域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关系。经济发展相对迅速的区域,民用资金较为活跃。比如鄂尔多斯相对于内蒙古其他地区来说,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小额贷款公司的本金相对较多。地区的差异严重的影响了小额贷款的发展势头。
(二)解决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的方法
1、可以采用银行为发展势头良好的小额贷款公司提供资金支持的方式,缓解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压力。银行可以将资金定量拨给小额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将资金贷给中小型企业和个人,银行可以从中获取一定的利息并省去了前期的调查和后期的回收贷款的过程。
2、对小额贷款行业的从业者要定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要有良好的经济知识,管理能力,对小额贷款的业务流程要做到熟记于心。对于表现良好的职员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奖励措施,对于业务能力不合格的员工要及时开除。
3、国家可以针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现状提出一系列的政策规定和法律规范。这样有利于巩固小额贷款公司在社会中的地位,规范行业发展,为缩小城乡差距提供良好的保障。
从中部地区湖北省孝感市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路径看,其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基本同步。从与农村经济结构变化的适配性考察,涉农金融信贷支持还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改进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涉农信贷产品任务艰巨。从中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路径,涉农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以及涉农信贷管理制度间的关联变化,可列表如右表1。
通过对比分析,当前中部地区涉农信贷支持农村经济呈现以下特点:
涉农信贷基本顺应农业经济发展趋势,但助推效应不够明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部地区的孝感市农村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以“粮为纲”的单一种植模式向农林牧渔业多行业发展转变,从农业的单一种养向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经营专业化发展。与此同时,无论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还是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都在农村经济结构变化趋势中进行不断调整。在县城内基本形成了以农发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为主体,民间金融为补充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近十年来,孝感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由69.6亿元增加到106亿元,增加36.4亿元,年均增幅在4.8%。同期全市涉农金融信贷投入年均增幅4.9%,从涉农金融机构信贷结构看,孝感农发行政策性贷款占全部涉农信贷总额的52%~55%,商业性、合作性涉农信贷波伏较大,近年来且呈下降趋势,对孝感市农业经济发展助推作用减轻,农村民间金融作用仍在发挥。
农户分散经营模式仍为主体,小额农贷市场开始萎缩。调查表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态势是家庭承包经营为主,并开始出现少数专业大户。孝感市94.5万农户中90%的是家庭经营模式。随着农户积累不断增加,以及自2003年以来国家财政不断加大对农业的基础设施投入,出台了取消农业税,发放良种、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绝大多数农户正常生产资金能通过自己解决,小额农贷市场开始萎缩。2007年,孝感市各项涉农补贴达2.2亿元,2008年高达3.4亿元,自2006年开始小额信贷连续两年呈负增长,2008年末,孝感市农业贷款较年初下降2亿多元。
农业专业化发展加快,大额信贷配套缓慢。据调查,孝感市农村现有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665家,其中已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72家,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1.2万个,种养大户7.6万户,运输户、经营户有3.2万户,这些经济体信贷需求达16.2亿元。2008年底,孝感市涉农金融投入2.2亿元,信贷满足率维持在13.5%左右,且支持对象也较为分散,金融助推作用不够明显。其中,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投放2230万元,信贷满足率只有10%;对种养、经营大户贷款5600万元,信贷满足率为21.5%。现阶段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过程中的信贷需求,受借款人缺乏有效的抵质押资产,缺少为农户提供担保的担保公司,以及行社信贷管理权限诸多因素制约,大额农贷发放进展缓慢,农业生产发展急需的农产品种养加工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因得不到大额贷款支持难以做大做强,专业村难成规模,农业产业链难以提升,缺少一批类似大悟花生协会、汉川城隍镇炒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信贷支持比较成功的典型。
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不强,涉农企业信贷投入重点不够突出。当前,孝感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了较快发展,也有部分企业在市场上有一定的影响,如湖北神丹食品有限公司,其产品在全国同行业市场占有较高份额。但绝大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缺乏龙头引领作用,制约了银行信贷的较快投入,而缺少银行信贷的强力推动,延缓了农村经济主体结构的优化进程。据调查,孝感市是湖北省重要商品粮棉油基地,2008年分别达到217.6万吨、2.86万吨和19.84万吨,同时也是湖北省重要的水产品和禽畜生产地,农产品资源丰富,可为龙头化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初级产品。全市现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96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4家,但每类产品缺少1~2户行业领军企业,每个行业都有几十家企业参与竞争,绝大多数企业处于设备同型、技术同档、市场同向、价格同低,其结果是原材料深加工程度低,转化增值少,物流成本高,龙头作用难以有效发挥,直接制约了涉农信贷的重点倾斜。调查显示,全市有信贷关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户数为72户,贷款余额8.8亿元,户均1200多万元。若剔除贷款大户孝棉集团3.7亿元,户均仅720万元银行贷款。同时,缺少了信贷的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全市经济推动作用有限。
劳务贷款需求萎缩,创业信贷满足度低。到2008年底,孝感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达110.8万人,占全市农村从业人员的54.5%,因差旅费、子女外出上学、包工头工程启动费等而产生的信贷需求每年在10亿元以上,孝感市涉农金融机构自1998年陆续发放打工贷款,2005年仅农信社发放打工信贷达3.5亿元。因农民工外出务工地点不固定、收入不稳定、信用等级难评定,导致信贷部门跟踪管理难,劳务信贷违约率较高。如孝昌县小悟乡信用社打工信贷违约率保持在80%以上,这种信贷自2006年起逐年下降。目前,孝感市县各信用社打工贷款新放不到1亿元。
创业信贷需求快速上升,但满足度较低。经过近30年的历练,孝感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已发生新的变化,逐步实现由数量型输出向质量型回归、由资金回流型向资本回流型转变,回乡创业成为新的经济现象,创业信贷需求上升较快。2008年末,孝感市由返乡回归人士创办或投资过10万元的企业1900多家,总投资金额102亿元,其中有信贷需求的约占一半,需求额在35.2亿元以上。自2000年起,孝感市涉农金融机构对部分市场前景看好,信用记录良好的创业型200多户企业试办信贷业务,累计信贷达7.5亿元,仅占需求总量的五分之一。安陆市欣华禽业公司是一家典型创业公司,开办时人员不过7人,固定资产不过85万元。现在,该公司人员超过200人,固定资产4050万元,年创税收过百万元,安陆农村信用社2003年尝试贷款50万元,在信贷权限制约下,目前的贷款也仅为750万元。
农村体制改革进程提速,涉农金融创新相对滞后。近年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呈加快的趋势,伴随林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等系列政策的相继出台,催生新的信贷载体,问题是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创新的速率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林权制度改革来,孝感市县分别成立了林权评估中心和林权交易中心37家,为林农利用林权开展信贷融资开辟了绿色通道,催生信贷需求成几何级数递增,至2008年,林权信贷需求达到4.5亿元,是2007年的10.5倍。开办林权质押贷款业务较早的是孝昌、大悟信用社,分别发放林权质押贷款200万元,规模做的最大的是汉川农发行,对康欣木业发放林权质押贷款3000万元。统计显示,林权质押贷款不足需求额的十分之一。
伴随土地二轮延包,农民承包土地期限大幅度延长,加之十七届三中全会允许土地使用权流转,农村分田到户开始向合田到户的发展,部分农民通过流转获得大量的土地,从事种养加工专业经营,必将要求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办理贷款,产生了新的信贷需求。目前,孝感已成立中介机构31家,流转双方签订合同31500余份,涉及9.27万余农户,耕地面积37.87万亩,农村土地经营权向优势产业集中,向种养专业大户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调查显示,这类信贷需求将以每年5亿元以上的速度递增。尽管通过农户联保、专业合作社或协会担保能解决一些信贷融资困难,但整体上看,还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变化所产生的数量大、方位全、层次多的信贷需要,还有农村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的信贷需求还没有较为可行支持方式,信贷创新任务艰巨。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与信贷支持滞后原因分析
基于农业经济“三化”进程较慢,信贷投入受制因素较多。当前,孝感市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是:分散家庭承包经营开始向专业化经营过渡,但数量极其有限;农村专业化合作组织开始建立,但作用不明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发展,其根据市场需求指导种养业发展,引导市场消费的作用远没发挥出来,没有形成跨区域、广覆盖、共发展的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承载涉农信贷需求极其有限,更难实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安陆神丹公司是孝感市内最大的一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加工、销售禽蛋产品,年营业额在6亿元左右,但与孝感市内安陆、汉川、孝昌众多的禽蛋养殖大户基地、集团未能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主体分散、额度小,只能在低端服务状态上重复。
基于对农村经济是资金密集型产业的认识欠缺,涉农金融服务难以适配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现阶段,金融机构对现代农业是资金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特征认识不足,金融投入多注重当期效益和控制当前风险,其在农村城镇化、农业专业化、企业龙头化进程中作用不突出,涉农金融在制度创新上滞后,阻碍了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助推作用的发挥。伴随而来的新情况是:部分得到农村金融服务的各类农村经济组织、企业,发展日趋稳建,而众多的家庭承包经营户获得金融支持的力度和密度越来越少,呈现出新的涉农“二元”金融现象。通过调查,孝感市涉农信贷与农村经济发展适配呈如下表变化(见下表2):(1)服务农村的金融机构主体缺位。涉农金融组织体系建设迟滞、经营取向长期不明。在股份制改造市场化取向下,国有商业银行已基本完成从乡镇的战略性退出,信用社基本完成撤并分社、信用站等分支机构计划,涉农银行机构在乡镇的机构数量和人员数量大幅度减少,相伴随的是涉农银行机构对农村经济信贷支持减弱。县域支农信贷资金无论是增速还是比重均呈下降趋势,农村信用社经营边缘化问题严重。其改革为省级联社统一管理以来,集中调度资金拼大项目、投大企业、进市场赚利差的趋势明显,部分农贷资金管理办法脱离农村经济运行实际,导致农贷员怕终身责任追究,宁可少拿工资也不愿放款。邮政储蓄银行基层网点最多,但定位难料,是否真正定位县域经济的意向不明。从孝感市情况看,金融机构密度是逐年下降的。(2)涉农银行机构服务对象移位。当前县域涉农银行信贷机构,目标设计在服务农村,实际信贷投向定位主要是工业项目、房地产项目和城市商业物流企业。县域信贷资金由上级行集中,再由上级行转投到大城市、大项目、大企业。县域以下企业、涉农经济组织和农民无法找到贴心的金融机构。调查显示,孝感市信用社从2007年起,就开始收缩农户信贷,2008年的投放重点在上市公司和优质中小企业,以及少量农业专业合作社、种养、经营大户,这部分贷款占新增贷款的80%以上。涉农金融服务对象的移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户远离金融。(3)涉农金融机构经营目标与社会原则难以均衡。涉农金融机构在经营上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客观上难以处理服务农村经济与实现经营目标的关系。当前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银行机构改革把上市作为目标。既然要上市,就有一个利润最大化目标,就会减少甚至放弃对农村信贷的投入,因为农业信贷的低收益、高成本、高风险问题不可避免,而真正解决涉农银行机构配置农业信贷资源积极性不高问题,关键是解决等额信贷投入不等收的问题。国家对各级涉农银行机构要有针对性地政策倾斜,其信贷业务要统一经营、分类管理、分账核算,制定单独的支农再贷款、农业贷款利息政策、税收政策。
基于体制改革滞后,涉农金融机构体系与信贷产品创新滞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三十年来,在涉农金融组织组织体系建设方面,在相当长时间里一直是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明确的发展模式,导致涉农金融组织体系建设长期成为决策层工作重点,至今还只停留在规划中。涉农信贷产品的创新,在设计和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上,始终是一种追随型而非契合型的发展模式,难以满足不同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趋向多样化,孝感市多数农村金融机构不能适应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新要求,缺乏创新动力和能力,较少推出类似林权质押、订单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农户等信贷新品种,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满足度不高,覆盖面不广。
基于沟通管道不畅与协调机制缺位,相关政策间协作效应欠佳。调查显示,孝感市农、林、水等主管部门、经济主管部门和金融部门间总体上还没有建立协调沟通管道,大多是按照自身的分工从事份内职责,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共同扶持孝感农村经济发展的合力推进模式还没有形成。部分经济主管部门本位意识较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银行信贷投入。如孝昌县农信社为保全信贷资产而营销保险,被当地某部门认定为不正常竞争进行处罚,就极大伤害了信贷营销经济性,也不利于保障信贷资产安全,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间协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03年农村税费政策改革前,财政基本上是从农村取得多,投得少,农民人均税费负担450元,高峰时达到800元以上,相当部分农户靠借贷上交税费,村组借贷的70%以上也是用于交税费,致使金融富农政策大打折扣,近10亿元的此类涉农信贷成为呆账。
基于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涉农信贷当期和预期损失难以预料。由于农村经济承受自然、经营和市场三重风险的压力。在缺乏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条件下,银行对农业的信贷投入面临很大的经营风险:(1)保障信贷资产安全的农业保险机制尚不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起步较晚,商业性保险参与的双方积极性均不高,农业投资项目缺乏有效的风险转移机制和风险分散渠道,一旦遭受自然灾害,最初受冲击的是农户和涉农企业,随后风险将迅速转移到放贷的金融机构。2008年初的冰雪灾害中,孝感市农业因灾损失达3.62亿元,其中与银行信贷相关的损失有1.2亿元。在2008年8月30日的暴雨灾害中,孝感市农业因灾损失4.47亿元,与银行信贷相关的有1.9亿元。由于绝大部分损失主体没有参加政策性或商业性农业保险,即使有保险的也难以得到足额理赔,如孝昌某林业公司报损100多万元,而保险公司仅认定10余万元。因此,仅两次灾害就造成银行信贷3.1亿元难以按期收回,预期损失尚难预料。(2)有利于信贷营销的农业担保体系尚不健全。目前,孝感市还没有成立专门面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担保机构,更缺少直接为农户服务的农户担保公司。现有9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规模小、实力差,平均资本金不到1500万元,除对少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所担保外,对农村经济一般较少介入。(3)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尚不完备。财政性补偿较少,税费优惠期较短。政策性信贷损失弥补政策不够明确,涉农信贷总体改革与发展方向是商业化经营,农村经济对信贷吸附能力较差。涉农信贷现行管理手段与考核办法未能体现差异性,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严于一般性商业信贷,严重制约了一线信贷人员营销积极性。
优化配置与政策建议
更新观念,加大涉农资金投入强度和密度。提高对现代农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的认识,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上,各类涉农金融机构在经营理念和信贷管理上,要更新理念实现三个转变:从支持单个、分散农村经济主体向规模化、区域化、集团化的农村经济主体转变;从重点支持打工经济,向重点支持创业经济的转变;从与商业金融争市场分利益向重点支持农村发展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涉农企业龙头化转变,立足长远目标,拓展农村金融业务。整合孝感市农村金融的整体服务功能,共同打造具有长远生命力的信贷支农品牌,共同培植大型的农业产业集群,在拉长产业链条中寻求新突破,支持“公司+农户+市场”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构建大规模的产业带。
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趋势,推动信贷产品创新。涉农信贷产品创新要把握好几个趋势:一是把握好农户与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间结合加快的趋势;二是把握好现代农业与现代工业不断融合的发展趋势;三是把握好农业产业龙头企业间合作形成产业化链条、与现代物流企业结合、与国际贸易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四是把握好信贷产品与产业财政资金相结合的趋势;五是把握好《物权法》等相关法律的实施机遇,积极推进金融业务和管理创新,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和水平。在信贷产品设计上,探索以股权、仓单、应收账款、商标品牌、林权、专利权等有效物权作担保抵押的信贷方式。在信贷管理制度上,将现行的信贷责任终生追究制度调整为责任追究与业务奖励并重的激励约束双向机制。
发挥合力作用,建立健全产业、财政、金融政策联动机制。相关部门要采取确实可行的措施,对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税费政策要优惠,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农业投入积极性。财政支农资金与信贷支农业务要实现整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降低信贷风险。政策性金融要用好财政补贴政策,支持和引导各类信贷资金投向“三农”领域,以支持农业现代化。运用存款准备金、支农再贷款、灵活的利率政策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并逐步改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
20年来,邮政储蓄通过在负债业务上的快速发展形成了自己在基础零售金融业务方面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
(1)网点优势。目前,邮政储蓄拥有储蓄营业网点3.6万个,汇兑营业网点4.5万个,国际汇款营业网点2万个。其中,有近60%的储蓄网点和近70%的汇兑网点分布在农村地区,成为沟通城乡居民个人结算的主渠道。
(2)品牌优势。多年来持续经营形成较高的客户认知度,特别是在偏远地区,邮政储蓄的品牌更是深人人心。
(3)规模优势。作为全国统一的法人模式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不仅能够做到系统内的资源优质分配,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也具有全国一体化的储蓄、汇兑、中间业务信息系统。
(4)成本优势。邮政储蓄银行依托于中国邮政的运营体系,作为邮政普遍服务的一部分,基层网点的设立时间长、运作经验丰富,单位成本低。在此基础上新开展更多的基础金融业务所增加的边际成本较少。
(5)文化优势。多年来,邮政储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的提供基础金融业务,锻炼了一支了解群众基本需要、服务能力强的基层工作队伍,树立了为广大城乡居民服务的企业文化。
相对于为居民提供金融服务的比较优势,邮政储蓄银行由于资产业务开办时间短,特别是参与大型企业融资和项目融资的经验有限,综合化经营也存在下列明显的劣势:
(1)对企业经营和行业发展了解有限,企业客户营销经验和能力不足。邮政储蓄多年来未开办企业业务,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需求了解有限,同时缺乏行业和企业分析技术。持续性的企业客户关系尚未建立,企业业务营销能力有限。
(2)风险承受能力和管理能力有限,业务开展范围有限。邮政储蓄银行资本金有限,风险承受能力较弱。
(3)产品创新和基础服务深加工能力有限。
2邮政储蓄银行实施差异化经营的四个领域
(1)挖拥有效播求,为“三农”服务。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和网点无法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是金融服务不足的主因。我国的二元经济特点决定了农村、农业和农民弱势性,有效金融需求挖掘难度大,农村业务成本与收益不匹配。但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村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农村地区对存款、贷款和结算三大传统业务的需求最大,在这类基本金融服务的提供上,邮政储蓄银行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因此,挖掘、培育“三农”的有效金融需求能够成为邮政储蓄银行错位竞争的一个切人点。
(2)全面开展城乡居民的零售金触服务和社区银行服务。当前各商业银行均将利润较高的高端客户理财服务作为未来业务发展的重点,很多中低端客户的金融需求都被忽视了。邮政储蓄银行应利用邮政金融传统的比较优势,开办符合我国居民财富结构现实,适合居民大众、社区的全面金融服务。提供“便捷、低廉和可靠”的基本金融服务,填补市场真空地带也是差异化竟争的重要手段。
(3)为中小企业成长提供金融服务。在开展个人零售信贷业务的基础上,利用其经验开展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贷款。发挥邮政储蓄深人基层的信息优势,有利于挖掘信贷需求,防范信贷风险。
(4)资金批发业务。邮政储蓄银行资金规模大,自主运用资金规模已经超过一万亿元。如此巨大的资金规模可以有力的支持各级城市商业银行、城信社、农村金融机构和社区、村镇银行,为他们提供稳定、长期的资金来源。
3邮政储蓄差异化经营的实施
(1)坚持邮政储蓄的服务精神。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基础金触服务。20年来,邮政储蓄银行一直为城乡居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这不仅是今后邮政储蓄银行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也是多年来塑造邮政储蓄品牌价值的核心体现。邮政储蓄银行今后新业务的发展也只有在维护、发展现有网点和客户的基础上实现,坚持邮政储蓄的服务精神,以为客户服务为核心,正是“人嫌细微,我宁繁琐,不争大利,但求稳妥”的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
(2)学习世界邮政金触先进经验。做好产品创新和精细化服务。世界各国邮政金融依托于邮政普遍服务的网络,都在继承和发扬邮政服务的公用型和普遍性原则,以为客户提供全面、满意的金融服务为己任,不断开发出灵活、新颖和实用的金融创新产品。荷兰邮政银行把自己比作没有门槛的金融商店,以“方便、可靠性”为最重要的服务理念。在竭力向客户提供便宜且通用化的标准产品的同时,时时跟踪客户需求,创造出“便士账户、贷款专线”等新产品.德国邮政银行在日常经营中提出了“产品、网络、技术和业务创新”四大战略,以支付转账业务为核心,创造“活期账户邮政划拨、家庭储蓄贷款和一站式购齐”等新产品.日本、韩国的邮政银行也都推出了各种“一台清”的全面服务。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也应向世界先进邮政金融企业学习,在现有存、贷、汇基本业务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出“方便、便宜和可靠”的高质量金融产品。
(3)发挥深入基层的信息优势,激励自下而上的业务创折。遍布城乡的邮政储蓄银行网点不仅仅是邮政服务的窗口,也是信息收集的最好渠道。20年来邮政储蓄高速发展的负债业务培养了一支了解群众基本需要、服务能力强的基层工作队伍,他们了解基层情况和居民的实际金融裕求。邮政储蓄银行应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充分利用这种信息优势,将其转化为切实的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能力,这也是体现邮政储蓄银行网点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4)正规金融向非正规金融形式学习,开拓农村信贷市场。邮政储蓄银行要想为“三农”服务必须解决农业金融市场很多固有的难题,实现“三农”经济与金融机构的和谐发展。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众多非正规金融形式,操作简单易行、灵活、便捷,有信息化的优势,监督控制能力强,搜长于小额个人和中小企业贷款。邮政储蓄银行在开展农村金融业务时向非正规金融形式学习能够更有效的开展业务、控制风险。
(5)赋予网点功能和信息化渠道同等的重要性。广泛的分支网络和复杂的IT基础设施是世界各邮政金融机构向零售金融市场进军的利器,电子信息化系统令大银行可以减少管理层次,实现扁平化管理,向客户提供最新、最便捷的服务。
综上所述,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要想在激烈的银行业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扬长避短,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走差异化竞争之路。这种差异化竞争战略的确定应该站在中国本土经济发展趋势的高度,充分利于邮政金融本身的特长,结合中国邮政储蓄的优势和劣势来确定。为广大居民群众提供“方便、低廉和可靠”的金融产品、服务,培养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是硬道理。
社区银行前景广阔,而围绕社区银行展开的激烈竞争已趋于白热化。事实亦证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做小做微的市场定位,很容易转化为进入社区开展金融服务的资源优势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在突然被叫停之后,近日,监管部门终于发放了首批社区支行牌照,这其间,经过了半年的煎熬和等待。 据悉,此次社区银行牌照的发放中,民生银行是最大的赢家,有700多家社区金融店获得了社区支行牌照,但仍离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雄心勃勃的一万家社区银行的宏伟目标相去甚远。浦发银行紧随其后,也获得300多张牌照。兴业银行、平安银行等多家银行均有多家社区支行获得牌照。业内人士称,牌照的发放意味着小区金融驶入了规范发展的快车道。 社区银行前世今生 何谓社区银行?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介绍:“社区银行”概念发源于美国,本意指的是规模较小、经营地域狭窄、业务模式相对传统(以存贷款为主)且依赖“关系融资”技术的银行。与美国的情况不同的是,目前国内所指的社区银行并不是针对机构的整体属性,而只是关注对社区客户所提供的服务本身。 西部某银监局农金处人士亦表示:我国的社区银行分类区别于国际上通行的概念,严格意义上说是从服务方式、服务范围上进行界定的。由于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差距大,社区金融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形式。 情况的确如此,社区银行概念的金融门店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便百花齐放,尽管定义争论不休,但阻挡不了各种服务方式的“社区金融服务站”“金融便利店”“驻人式自助银行”“便民服务站”“社区金融超市”和“理财超市”等“一拥而上”呈现在市民面前,有银行员工提供服务的,有外聘人员看守的,有卖理财产品的,有提供保险产品的,一时间“乱花渐欲迷人眼”。 事实上,在民生银行“爆发式”的“圈地运动”之前,农村金融机构已经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进行了数年的社区金融服务的探索。2012年,《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实施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的指导意见》(银监会〔2012〕190号)出台,各省联社先后开展了“金融便民服务到村”的相关组织工作,从东部到中部到西部,各省农村信用社努力消除金融空白点,使得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深入到了乡镇直至偏远的居民点,很多农信社还因地制宜地探索出了村级“便民金融服务点”“挎包银行”“流动银行”“村周银行”等等接地气、顺民意的社区金融服务方式。天津、山西尧都、浙江绍兴、宁波等地方的地级、县级农村金融机构的便民服务点几乎覆盖了当地所有的乡村,真正做到了“打通最后一公里”。 尽管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和部分城区的社区金融服务上默默耕耘数年,但是,最终是民生银行在社区的“跑马圈地”将社区银行的概念包装成了“眼球”新闻。 正是民生银行对社区银行的规模化推进,使得社区金融服务在概念、理念和关注度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引爆了商业银行在社区金融服务中的对决,角逐日渐白热化,各类金融机构现身其中,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异常活跃。截至今年3月末,民生银行投入运营的社区支行及自助服务网点突破3000家。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上海农商银行、北京农商银行、广州农商银行和宁波银行等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挥自己本土银行的优势,坚守一隅,当仁不让,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步步为营,不但使区域内的农村金融服务站点几乎达到了每村一个,让村民脚不出村就能办理常规的存贷款业务,同时,也把触角深到了自己的“软肋”――城市社区。上海农商银行计划在今后三年,全面实施250家社区银行网点的改造,将营业网点由业务操作中心转变为营销和服务中心,进一步提高网点产出;广州农商银行已在番禺、华南新城、花都等地开设了多家微型社区理财中心。 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国有银行也倚仗着自己的“财大气粗”,迎头赶上,放低身价,“屈尊”社区,用各自的路径积极探索社区银行发展模式。 前述银监局人士认为:“社区金融服务应该允许更多形式上的探索,农村地区的便民金融服务点和城区的社区银行都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服务方式上的创新,是社区金融服务的不同形式。”
群雄割据归于理性 曾刚表示:“不管概念上如何去判定,对社区银行关注度的上升,反映了中国银行业在过去一段时期中的一个重要趋势,即普遍加大了对零售银行业务的拓展力度。” 背后的原因很简单。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加速推进,市场竞争日渐加剧,银行议价能力和获利空间受到较大削减,亟需拓展新的客户和收入来源。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零售银行业务的市场潜力也开始迅速显现。更多的银行试图介入小银行的传统领地,拓展所谓的“社区银行”服务,则成为很自然的战略选择。 正当各类银行机构在社区金融服务的领域中“冲锋陷阵”、攻城掠地之时,去年年底,银监会下发了《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的通知》(以下简称277号文)。通知要求,在支持中小银行转型社区普惠金融的同时,本着“鼓励和规范并举”的原则,规范商业银行社区支行、小微支行建设,厘清相关规则;并要求此前部分银行设立的“自助银行+人”的咨询型网点应规范界定为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按照程序提出设立申请,履行准入程序。 简而言之,这是监管部门首次对社区银行的设立明确了态度,对相关事宜进行了规范,具体指出社区银行分为“有人”和“无人”两种模式,“无人”模式必须自助,有人值守的社区营业网点将需要申请牌照。 浙江某农村商业银行人士告诉记者,由于该行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城区业务竞争激烈,特别是在大银行回归县域、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深耕”城区的多重压力下,该行希望通过设立社区银行等便民金融服务点,增加城区客户的黏性,开拓新的客户资源。但是,在他们紧锣密鼓地租门脸、搞装修、买设备之后才发现,一个符合277号文的有人值守社区银行的牌照,经过了3个多月也未得到批复。对此他表示了理解:“合规的社区银行操作起来还是有难度的,监管部门审慎处理可以理解,因为对于监管部门来说社区银行也是新概念、新业务。” 不可否认的是,277号文之后,社区金融网点进入了实施者和监管者理性思考的“静默”期,市场从“”转向了观望状态,发展趋于平缓。 曾刚认为,理性的思考是必须的。从对美国社区银行的观察来看,社区银行由于业务模式单一,拓展非利息收入的能力有限,分项比较来看,除传统的储蓄账户服务收费外,在信托收入、金融市场收入、服务收入以及证券化收入等方面,社区银行业务的贡献力明显较弱。因此,尽管社区金融服务是符合银行业发展趋势的重要方向,但也绝非一个能在短期内轻易获得巨大回报的领域,是需要巨大投入且冒一定风险的战略选择。 直至近期才大规模发放社区银行牌照,应该说是监管者对于社区银行服务模式的深思熟虑和审慎监管。某券商银行业分析师认为:“可以说是众多的股份制银行用自己的认识和行动倒逼了国内社区银行的规范和监管的跟进。” 赚钱还是赚吆喝? 目前,各类名目、五花八门的“社区银行”物理网点遍地开花,各种装潢、不同服务的社区银行出现在乡村、城市。社区银行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术下,从农村的“便民金融服务点”到城区的“社区银行”,社区金融服务的方式呈现出“百花争鸣”的趋势。 由于城区良好的经济优势和客户素质,相对于农村而言,城区是目前社区金融服务角逐的“黄金地带”,各银行对在城区设立社区银行的热度远高于农村。某券商银行业分析师认为:“城市居民在经济实力和教育素质上均优于农村,城市中的社区银行能更好地凝聚客户,对于商业银行占领核心区域、瞄准核心人群、吸收存款、培养客户黏性是一本万利的商机。早点设立社区银行,就早日划出了势力范围。”于是,民生银行豪气冲天地提出了“三年内建立一万家社区银行”的豪言壮语,光大银行曾计划2013年内推出200家社区银行网点。 但是,社区银行的扎堆也容易带来恶性竞争。目前,社区银行瞄准的大多数是城市的高端人群和高端商圈,这意味着对社区银行的租金、装潢和人才的高要求,背后都是成本的增加,总投入并不低。而且,各社区银行的服务模式、产品种类等等并没有太大差异,如何找到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和合适的盈利模式并持久发展,仍是需要观察的。 上述券商分析师表示:随着金融脱媒的推进,物理网点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引高端客户、推广产品,现在很难断定,毕竟,成本较高的物理网点是商业银行的盈利点还是包袱,近年来一直有争议,因此,社区银行前途难卜。 以小搏大农信抢先 尽管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等都把热情投向了社区金融,但是,支持小微、扶助地方毕竟是农村金融机构的特色和强项,曾刚表示:“从目前来看,对于农村中小银行而言,因受外部条件的制约,‘社区银行’的确是其现实的战略方向,事实上也是唯一可行的选择。” 他说:“我国数量众多的地方小银行,包括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村镇银行在内,大都以社区金融服务为主,服务对象主要是本地客户,业务模式相对传统,更依赖重视客户‘软信息’的‘关系融资模式’等等。”因此,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社区金融服务有天然的优势。 事实证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做小做微的方向很容易成为进入社区开展金融服务的资源优势。上海农商银行是较早发起设立社区银行的金融机构。2010年5月18日,上海农商银行在徐汇天平街道正式启动“金融便利店”建设,到2012年末便在全市开满100家。 上海农商银行侯福宁行长透露:该行的金融便利店通过延时、错时服务和“人工+自助”服务,形成“您下班、我营业”的差异化经营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主动对接社区,共建社区金融服务中心,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截至2013年末,全行101家金融便利店储蓄存款余额合计193亿元,受理发放零售贷款合计57.6亿元,销售理财产品167.5亿元。 对于监管方面,曾刚提醒:“对监管部门而言,应把握风险管控与鼓励创新之间的平衡。一方面应有序推进,对社区银行网点扩张实施适当的准入控制,既防止局部市场的过度竞争,也有助于控制现行模式中的一些潜在风险。另一方面则应考虑社区银行网点的特殊性,适度提高监管的弹性。建立与普通网点有差异的准入标准和审批流程,为银行的创新与战略调整提供更灵活的空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也建议:“我们在监督体系的建设可以部分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再结合我国特定国情建立适合我国农村社区银行的监督管理体系。此外,政策偏向是农村社区银行存在发展的最重要的外在推动力,需要加大政府财政补贴、奖励和税收优惠力度。”
1 “互联网+农业”的兴起
“互联网+”将大幅推动了智慧农业的进程,带给了农业智能化的浪潮,农业智能化是以电脑、手机等智能终端为接入点,对农业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集感知、传输、控制、作业为一体,促进了农业生产标准化、规范化,节省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农产品品质控制能力,增强了自然风险预测防范能力。
同时,互联网快速兴起的电子商务行业给农产品营销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互联网技术让农产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透明化,目前,我国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已超3万家[1]。以阿里巴巴平台为例,已有24个省市31个地县在阿里平台设立了“特设馆”,在淘宝网正常经营的注册地为乡镇和行政村的网店更是达到163万家[2]。农产品电商抓住机遇,整合各类资源,为网络用户提供了更多个性化、新鲜度高的农产品。“互联网+农业”提升了网民的农业感知度,也带动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信息素质。
“互联网+农业”将重塑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农业龙头企业有着全产业链中最为丰富的信息,借助互联网,可以建立起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业互联网金融平台,为全产业上下游提供金融的投融资、网上支付等服务;农业互联网金融将贯穿于农资销售和购买、农业生产全过程、农产品销售过程的每个过程。[3]
综上所述,目前的“互联网+农业”有3种发展模式:互联网技术深刻运用的智能农业模式;互联网营销综合运用的电商模式;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模式;而且这3种模式呈现梯次推进的状态。而在“互联网+农业”发展过程中,金融业的助力护航功能尤为突出,农业贷款、投资融资、在线支付等业务要深入“互联网+农业”发展的细枝末节。
2 农村的“金融排斥”对“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阻碍
“互联网+农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却出现了生产成本的投入加大,推动了生产资金的需求增加,使得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尚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农村存在的“金融排斥”不利于“互联网+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村的金融排斥主要表现在:
2.1 大多数农村地区金融成本较高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用户分散,网点设置成本较高,收益较低的问题。同时,各种地理、文化、用户数量、用户习惯等问题导致了借贷之间的风险,种种困难势必抑制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积极性,进而产生金融排斥。而互联网+的兴起,使得网络借贷风行,影响了传统银行的利差收入。
2.2 金融服务供给模式较为单一
从实践情况来看,农村金融市场在制度安排、产品设计、业务流程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服务水平、服务能力和社会满意度较低。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多样性,对金融的需求也存在差异化,部分金融机构未对客户、市场进行细分,推出的服务仅停留在统一制订产品、统一授权、统一销售的层面,未结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采取不同营销措施或贷款优惠政策。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便利度不足,不利于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2.3 “互联网+农业”面临的巨大金融风险
农村文化和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互联网+农业”下金融创新具有独特的风险特征。长期以来,农村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民间融资的成长和壮大,扩大了市场风险向正规金融机构的传递和蔓延;“互联网+农业”金融服务的灵活性也增加了金融市场的易变性,并使金融风险更为集中和隐蔽,也增强了风险的破坏力;农村金融质押面临的特质性风险。这包括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农产品的同质性、季节性、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导致的还款能力不足导致的风险。同时由于农村征信系统信息不完善,信用环境较差,无法有效约束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加之农民信用意识不强、不愿理性还款而引发的道德风险。
3 多种金融服务相结合有效解决农村的“金融排斥”
在“互联网+农业”时代,克服农村的金融排斥,可供选择的基本途径有2条: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的密度,开展“村村通”服务;发展无分支网点银行业务,利用互联网技术克服金融服务的空间障碍,如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POS机、ATM机、银行等。以下是目前较为有效的农业金融服务模式。
3.1 便捷的信息推送方式对“互联网+农业”的作用
近年来盛京银行通过手机银行、短信平台、电视银行等业务的开展,对于缓解农村地理金融排斥、扩大金融普惠程度展现了重要作用。
3.1.1 手机银行
手机银行是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及终端办理相关银行业务的简称。使用手机银行,客户可以随时自助完成账户查询、转账、公共事业缴费、信用卡还款、理财购买等交易。盛京银行的手机银行业务为农村用户提供了7×24小时全天候的服务,只要携带互联网手机,无论何时何地均可轻松管理账户、打理财务、缴纳费用。[4]。
3.1.2 短信平台
短信平台是银行利用通讯和网络通道向客户发送电子信息的信息转发平台,盛京银行的短信平台业务实现了反应快、精确性高、蔓延速度快、灵活性好等特点。短信的传播可实现任意地点即时接发消息,直达接收者手机,强制性阅读,时效性强,可一对多发送,阅读率高。接收者更可信息随身保存,随时咨询,可反复阅读,并可转发给他人。
3.1.3 电视银行
目前,农村电视普及率远远高于广播、报纸等其他信息发送方式,电视银行就是通过双向数字电视网络为电视用户提供即时的一体化金融服务。使农民在欣赏电视节目的同时,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公共事业缴费、银行资金转账等基本金融服务。
3.2 农村移动支付“互联网+农业”的作用
“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使得农民对支付、结算基本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将不断增强。银行通过推广安装客户端软件,为农村用户提供基本层次的金融服务,同时也为信用度良好的高端用户提供多元化、高附加值的金融服务(如信贷、租赁、票据、理财、保险等)。盛京银行电子商务支付平台为农村商户及支付客户提供电子渠道资金支付结算服务,支付渠道覆盖互联网、移动电话以及数字电视等各个电子渠道。商户涉及客票、第三方支付、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等多个领域。
3.3 农村特色化理财业务对“互联网+农业”的作用
盛京银行自2009年创新推出红玫瑰系列理财产品,目前已涵盖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系列、智赢系列以及稳盈系列。面向客户群已包含普通客户、高净值客户、私人银行客户、企业客户、同业客户等,运行至今以其品种丰富、渠道便捷、手续简便、及时到账、运行稳定、定制服务等特点赢得客户的口碑与市场的认可。针对农业用户,盛京银行将金融理财产品的起点就可以分别设计成1万~3万元、3万~5万元、5万~10万元、10万~20万元、20万元以上等不同的产品类型,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设计不同的收益率、资金周期等,让农村居民也享受到投资理财的乐趣。
3.4 网络贷款对“互联网+农业”的作用
P2P网贷是指个体与个体间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点对点问信息交互和资金借贷的过程。P2P网上贷款平台作为金融中介的替代模式,可以在填补金融普惠缺口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低收人人群通过采用网上借贷平台技术进行企业融资,可以增进金融普惠。
截至2014年6月,全国P2P网贷平台为1263家,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民间借贷发达的地区,全国除西藏无平台外,每个省份都有P2P平台[5]。盛京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实施了零转账手续费政策,实现了针对各个P2P平台的自由转账,积极辅助农村用户参与P2P的网贷活动。
3.5 众筹融资平台对“互联网+农业”作用
众筹可以解释为为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是指以团购+预购的形式,向互联网用户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众筹的基本规则有3个:每个项目设定筹资目标和筹资天数;在设定天数内,达到目标金额即成功,发起人即可获得资金支持;在设定天数内,未达到目标金额时,项目筹资失败,已获资金需全部退还支持者;众筹有回报,所有支持者一定要设有相应的回报,同时,众筹的管理平台会从募资成功的项目中抽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用。
通常来讲,农业众筹的做法是,农场(农村合作社)作为项目的发起方,在众筹网站止发起一个项目,大家先众筹资金,然后农场根据需求进行种梢,等农产品成熟了,再进行配送,直接送到用户的手中,即形成了农产品的预售。目前尚未有银行参与此类服务,但以传统期货市场的理念,我国的银行业可以在农业众筹服务中拓展自营交易、经纪交易等业务。
摘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涉农金融构如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是目前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本文从辖内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及金融服务状况的调查入手,分析了辖区农村金融在支持“三农”发展和服务中还存在哪些难题和障碍,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承德市农村金融支持“三农”发展情况
(一)金融支农力度不断加大
据统计,到2009年6月末,承德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60.4亿元,比年初增加129.6亿元,其中涉农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31.4亿元,比年初增加61.6亿元.占比为41_3%.比去年同期增长34.4%。县域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208.6亿元,占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37.2%.比年初增加46.6亿元,增长22.3%。县域金融机构贷款中,三家“农”字金融机构贷款占比达到78.1%,其中农业发展银行30.1亿元占14.4%,农业银行19.6亿元占9.4%,农村信用社l13.7亿元占54.5%。县域贷款中81%为涉农贷款。从贷款投向看,农户贷款106.3亿元,比年初增加27.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4.7%,农村各类经济组织贷款25.1亿元,比年初增加7.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0.2%;从贷款用途看,农林牧贷款49.2亿元,农村基础设施贷款38.1亿元。截至2009年6月末,辖区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产业化贷款余额为7.5亿元,其中,仅农业发展银行投放农业产业化贷款就达4.19亿元.农业银行2.7亿元。
(二)央行积极开展窗口指导
人民银行承德市中心支行继续鼓励和引导各金融机构拓宽信贷服务领域,创新信贷产品,完善担保机制.改进服务方式,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支持有实力的农民工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有效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出台加大对“三农”信贷投放的扶持政策,为金融机构积极拓展“三农”服务保驾护航。一是利用小额担保贷款等方式加大对农民212返乡创业就业的信贷支持,如丰宁县支行在组织农村信用联社深入企业和农户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工哺农”、“以农促工”的窗口指导意见,并指导农村信用联社在工矿企业较多的乡镇开办了“农户借款、企业担保、农户到担保企业务工、企业用农户务工收入还款”业务,截至2009年6月末发放此项贷款余额5647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二是积极发展农村消费信贷,活跃农村消费市场;三是进一步加大对符合信贷条件的乡镇企业、县域经济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发挥其辐射拉动作用,扩大农民工就业市场容量,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四是加强外汇管理和政策宣传.为出国务工农民提供优质外汇服务;五是成立反假货币工作站。截至2009年6月末,全市已有215家反假货币工作站挂牌.约有400多名反假货币义务宣传员,县域反假宣传员184名,占全市的85%。
(三)涉农金融服务产品不断增加
农村信用社加大投放,实行信贷“增量、扩面、延伸”。截至2009年末6月末,全辖累放农户贷款77.39亿元,农户贷款面达59%;全辖建立农户信用档案40万户,评定信用户29.38万户、授信企业500余家.总授信额度达50亿元。创新和推出了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劳动力转移培训贷款、财政贴息贷款、社团贷款和“个贷企还”等新型信贷产品。同时切实加强农村支付清算系统建设,近期推出了信通卡.全辖377家基层农村信用社开通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6月末,累计发放农民工银行卡4万余张。为农民存取款提供了方便:农业发展银行在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方面实现了突破,截至2009年6月末,共向以上两方面投入资金达14.3亿元,比年初增长101.5%。农业银行今年以来利用“三农”课堂.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进行培训.通过发放惠农卡.推广小额农户贷款业务,提高了办贷效率,有效地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在8个县支行分别组建了“三农”业务工作组,并选派业务骨干充实“三农”业务客户经理队伍,全行“三农”业务工作人员已达75人,占员工总数的8%。截至6月末,农行累计发行惠农卡65734张,发放小额农户贷款18000万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1l倍和6.53倍,农户小额贷款授信7500户23250万元;为1761个农户注册了个人网上银行,为1075个农户注册了个人电话银行.发展趋势迅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承德市商业银行不断延伸业务触角,截至2009年6月末,在县区设立分支机构4家,发放贷款13.22亿元,成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又一有生力量。
二、农村金融支持“三农”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农村资金需求
一是由于承德辖区县域经济依然相对落后,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弱、主导产业不强、经济结构单一,以及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交通不发达.加之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的放慢,全市钢铁冶金、建筑材料、房地产等主导产业面临着愈加增大的市场风险。另外县域信用环境建设与银行贷款投放要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农业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难以吸引金融资金向农村的流动。从调查情况看,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由于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资金比较有限,很难满足农村资金需求。2008年县域生产总值较2000年年均增速为21.6%,而县域金融机构贷款2008年较2000年年均增速为8.6%.贷款增速大大低于县域经济增速.农村信贷资金不能很好的满足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需要。二是近年来全市农村资金外流问题呈日益加剧的趋势。2008年末,全市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比为43.5%,较2006年下降11.1%,县域金融机构上存资金达175.39亿元,较2006年增长了106.4%。三是农村金融机构资金余缺不能相互调剂,一些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不足,而农行有资金但无机构,两者不能有效结合,金融机构存量资金不能发挥作用。四是邮储银行资金有余,但因成立机构较晚,贷款种类较少,信贷资金投放受到限制.其所吸收的资金不能充分用于支持“三农”。如承德市邮政储蓄银行2009年6月末存款47.5亿元,贷款1.38亿元,只占存款的2.91%。
(二)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难以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据调查,2009年6月末,全市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427家(其中县城以下机构313家),金融从业人员3156人.与2000年相比机构减少176家.与1995年相比减少35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率较低.目前有l0个偏远行政乡没有金融机构,成为金融服务的空白区。如农业银行丰宁县支行最多时有11个营业网点,目前只保留县支行1个网点,县城以下无营业网点。农村金融机构单一,全辖县及县以下农村信用社就有323家,占全部机构的75.6%,邮政储蓄银行66家(其中代办机构57家),占15.5%。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农村金融服务质量难以提高。
(三)金融产品短缺难以满足农村金融多样性的需求
一是农村既有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也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既有种植业、养殖业,也有个体工商业、运输业,既有内销企业,也有外贸出口企业.不同的客户对信贷产品的需求不同,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不一。目前承德辖区农村信贷产品品种有限,仅有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助学贷款、抵质押贷款等少数金融产品,很难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二是信贷资金供求结构不尽合理据调查,全市前7个月的信贷资金投入是历史上最高的,但是投入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的多,投入“三农”及实体经济的少,金融机构对“三农”提供的信贷服务中,生产性贷款多,生活性贷款少。截至2008年末.承德市农村信用社发放个人消费贷款5.41亿元,仅占其贷款总额的5.04%。三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周期长、额度大的资金需求日益增加,但目前农村信贷仍以短期化、小额周转性贷款为主.截至2008年末,承德市农村信用社短期贷款余额99.29亿元,是中长期贷款的12.6倍。有的信用社因农业贷款风险较大,信贷投放有偏离农业的倾向.如某信用社2008年1—12月累计投放贷款954万元,而铁矿采选行业贷款就达790万元,占比高达83%,农业贷款所剩无几。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小额贷款限额一般在1万元左右,只能满足简单的农业生产,对于规模经营的资金需求明显不足。同时,贷款期限设置不尽合理。
(四)结算和现金服务不到位难以满足新农村多元化经济结算的需要
截至2008年底,承德市辖区共开立各类结算账户1809505户,其中乡镇账户619007户。个人结算账户占总开户的99.2%,所有金融机构全部接人个人身份联网核查系统。但是辖区乡镇现代化支付系统覆盖率低,支付结算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目前农村的支付结算仍以现金、支票和汇兑等传统结算方式为主。
(五)金融资金高利率难以体现对农村经济的支持
农业属于弱势产业,受自然条件影响非常明显,风险较大,并且农业利润较低.在贷款利率上应给予优惠,但事实并非如此。农村信用社在对“三农”贷款利率的执行上全部实行上浮,并且浮动幅度较大,一般都在50%一l30%之间.有的一浮到顶,达到基准利率的2_3倍,没有真正体现对“三农”贷款利率上的优惠,与国家大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同时,贷款难的问题依然突出,据调查,87%的农户认为目前贷款不能满足其生产和生活需求。农业贷款的高利率既增加了农民负担,又降低了农业利润,同时农村资金偏离农业问题的存在,不利于“三农”健康发展。
(六)严格的银行内部管理制度制约了金融机构支农作用的发挥
一是贷款审批权限的限制。目前,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县级支行除存单质押贷款外。基本上没有其他贷款发放的审批权,贷款审批权集中在省市分行,农业发展银行对小企业和产业龙头企业贷款审批权也集中在省市分行,因欠发达地区符合上级行规定贷款条件的企业较少,有的即使符合条件但由于金额较小,贷款审批往往受到限制。二是严格的责任追究,影响了基层行和信贷人员贷款投放的积极性。贷款责任追究制度的不科学、不合理问题影响了基层行和信贷人员贷款发放的积极性,造成信贷人员不敢放贷、不愿放贷。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构建竞争有序的金融体系
一个分工有序、竞争充分的金融市场上.金融组织的结构应当是既有大型、中型金融组织.又有小型甚至超小型的金融组织。因此,要加快县域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步伐;引导农业银行、农发行县支行加大农田水利、农业开发、农产品加工及其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力度;发挥农村信用社多年在县域经营经验等优势,在服务“三农”中继续发挥金融主力军作用;加快邮政储蓄银行建设,督促邮政储蓄资金“取之于县,用之于县”;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让不同类型、多种资本本着市场的原则进入农村,扩大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的试点范围,提高农村银行机构网点覆盖率,形成种类多样、自由竞争、覆盖全面、互补互助、分区高效的银行服务体系。放宽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使用限制,搞好区域内金融机构之间资金余缺的调剂,按规定在农村吸收的资金70%投放到农村使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二)人民银行不断完善对农村金融的信贷支持政策
鼓励所有金融机构履行其社会责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对“三农”的资金供给能力。一是充分利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增加农业投入,并根据农业生产特点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实行弹性利率政策,适当向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与“三农”经济密切相关的二、三产业倾斜。二是适当限制支农资金利率上浮幅度,正确处理农村信用社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关系。三是规定国有商业银行投入支农资金的比例,财政按比例给予贴息,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所需要的支农资金。四是人民银行适当降低县域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对县域和城市存款实行差别准备金管理。五是限定国有商业银行资金上存比例,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将盈余资金调剂到当地农村金融机构,为当地农村金融开辟更为广阔的资金来源渠道。
(三)积极推进金融创新,提供适合于农业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金融部门在贷款投放上要积极配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贷款投放到农村最需要的地方,促进“三农”又好又快发展。可以针对农村经济的需求,积极进行信贷产品创新。一是贷款流程创新。充分考虑农业经济的实际,重构适合县域农业经济的信贷流程,打造在无需担保抵押的“少、短、快”资金需求渠道。二是信贷产品创新。在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要量体裁衣,设计符合农业经济需求的创业贷款、商铺租赁贷款、整贷零还贷款等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三是服务领域创新。在服务县域地区传统项目贷款的基础上,不断拓展金融服务农业经济的领域,开拓在家庭作坊、劳务输出、专利创业项目等领域的信贷,根据不同的贷款对象,适当扩大担保抵押品范围,解决小企业和农户贷款难问题满足欠发达地区农业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四)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完善贷款责任追究办法
各级金融部门要结合信贷规模,积极调整贷款投放结构,简化信贷审批程序,应根据不同地区农村资金需求情况和小企业、农户生产经营和诚信状况,适当下放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限,实行“综合授信”,使其能够在确定的融资额度内随时获得贷款,为农村居民提供快速、便捷的金融服务。制定科学的贷款奖惩管理办法,对支农工作突出的基层机构和信贷人员给予奖励。对贷款出现的风险,应分清主客观原因,有区别的实行贷款责任追究,切忌实行“一刀切”,达到责权利相统一,保护信贷人员贷款支农的积极性。
(五)引导农村金融合理利率定价
目前,几乎所有亚洲国家都已经放开了对小额贷款的利率限制,由金融机构自主决定利率水平。国际经验证明,农村金融能否成功与利率政策关系极大,哪里分开了小额贷款的利率,哪里的正规金融活动就能够顺利的开展起来。农民就能得益。因此,利率定价不能“一视同仁”,要分类客户,制定差别化利率,同时考虑不同经济收入农户的承受水平,在担保方式、贷款期限、还款方式方面因人而异,满足农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当前,金融宏观调控作为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决策,对县域经济、金融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从短期来看,在国家实施金融宏观调控阶段,县域金融业外部经营环境趋紧,业务发展特别是信贷投放受到一定程度抑制,银企关系中一些深层次问题得到暴露。但长远看,金融宏观调控为商业银行提高信贷经营管理带来新的机遇,既为商业银行稳健发展创造了良好稳定的经济环境,又为调整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营销优良客户提供了可能。这种情况下,如何以金融宏观调控为契机,抓住机遇,缓和矛盾,维护县域金融和社会稳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构建县域和谐金融生态环境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一、金融宏观调控背景下,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县域经济总量小,发展不平衡,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近年来县域经济虽然保持快速增长,但总量仍偏小。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基础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低,企业经营整体上仍未摆脱低迷状态,第三产业规模小,县域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等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仍存在。
2、社会诚信文化建设滞后,信用体系不健全。实体部门中的企业在与金融机构打交道时机会主义倾向严重。表现在企业负债率高,对银行的依赖性大;借款人还款意愿不强或根本就没有还款意愿,逃废、悬空金融债权;会计审计及信息披露的标准化、规范化不够,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较差;借款人对银行的贷后监督检查持抵触情绪,任意改变贷款用途,使银行难以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加大贷款风险损失。
3、地方政府的积极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有时甚至起负面作用。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确,仍未从微观经济领域完全退出,借款人仅凭领导批示或部门意见到银行申请贷款的情形仍不同程度存在,政府干预金融的潜在隐患仍未彻底根除。同时,由于司法不能真正独立,法院判决执行难,维护金融债权任务艰巨。
4、县域金融机构自身建设落后,金融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金融机构自我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明显不足,业务发展仍以传统的存、贷款为主,中间业务发展缓慢。二是资金价格定价能力不足,不能依据资金供求和风险状况形成自我定价机制。三是金融电子化建设步伐缓慢,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四是金融系统文化建设滞后,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服务理念、服务品牌。五是农村金融改革、机构建设不能完全适应“三农”经济发展需要。六是金融监管的调节不到位,国家信用担保机制极大地破坏了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竞争规则,经营不善的乃至失败到严重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无法及时退出金融市场,一定程度上恶化金融生态体系。
5、担保、评估机构缺乏,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担保制度没有真正建立,借款人担保难问题不能得到根本解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与借款主体的关系。缺乏完善的评估、中介体系和中介服务人才,金融机构无法根据客户的真实信用状况做出准确的经营决策。
二、金融宏观调控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带来的机遇
金融宏观调控可能会带来县域金融机构贷款压缩,部分企业资金供给总量缺口加大。同时,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也可能会使部分中小金融机构面临较大的政策性风险、流动性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行政干预风险等。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复杂性和工作难度。但金融宏观调控不等同于紧缩,更不是全面紧缩。事实上,金融宏观调控本身就包含了限制与发展,紧缩与扩张,后退与前进几方面的内容。金融宏观调控与发展的关系,体现在金融宏观调控既有直接刺激促进经济、金融发展的措施,也有通过限制一些领域的过度扩张,优化银行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质量,从而为整个经济、金融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措施。所以说,金融宏观调控的立足点是为了更好地发展,金融宏观调控给县域和谐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带来更多的还是发展和机遇。
1、金融宏观调控服从服务于国家整个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主要调控的是经济发展中的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通过“冷热”兼治,一些短缺部门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银行信贷结构优化、信贷质量提高奠定基础。如农业水利、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目前过“冷”的领域,正是县域经济比较薄弱的方面,这将为县域经济新一轮增长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潜力。同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从紧、严控过热行业发展、生产要素供应趋紧等促使县域经济自觉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些都将给县域经济提供一个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2、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带来农林牧渔等“弱势行业”升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有助于加快农业发展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长期来,农村金融供给存在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业产业贷款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单一,金融服务的时效性和连续性缺乏有效保障等。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势必会造成“三农”经济衰退,甚至会形成金融阻碍“三农”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金融宏观调控将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理性发挥现有金融资源功能,运用市场机制实现“三农”发展的金融理性支持和良性循环。
3、金融宏观调控暴露一些企业长期存在的弊端,如盲目、过度投资,融资渠道狭窄、过分依赖于银行贷款,内部管理不善、市场应变能力差、投入产出关系严重不协调、缺乏持续竞争力等。金融宏观调控客观上将促进企业调整自己的发展思路,增强政策应变能力,学会科学理性决策。反省融资观念,拓宽融资渠道,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加强公司治理,建立现代企业机制,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风险观,摒 弃不顾风险和自身承受能力的盲目扩张行为。
4、金融宏观调控对银行现行经营理念是一次强烈冲击,迫使银行反省自身的管理水平、管理行为和管理理念,更加注重市场原则,注重对企业风险、行业风险的分析和调研,注重贷款的分散性,增强政策的敏锐性,利于加强银行信贷管理。同时,金融宏观调控明确给出了国家鼓励和限制发展的信号,为银行信贷决策指明了方向,有助于金融机构在贯彻宏观调控政策时,采取有保有压的策略实现调整、优化信贷结构,降低经营风险。
5、金融宏观调控通过机制、工具创新和制度规范,消除信贷市场分割和流动性约束,调整不同经济领域、产业和行业、企业和社会群体获得资金支持的可能性、便利度和规模。利于农业等基础产业相对薄弱、国有企业改革存在资金瓶颈、中小企业融资难矛盾突出、社会贫富悬殊加大等金融生态环境中薄弱环节的改善,使金融生态环境的多个组成部分得到相对平衡的发展,既有利于金融生态环境和谐稳定,也有利于金融生态环境整体水平提升。
三、抓住金融宏观调控契机,促进县域和谐金融生态环境发展
(一)自觉服从金融宏观调控,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关注宏观经济中出现的各种不均衡现象。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过热现象不明显,在加强调控、防止过热的同时,注重引导支持,防止过冷,做到治“冷”与防“热”并重,区别对待,调控适度。正确认识和处理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既保证金融宏观调控的政策到位、措施得力,也要兼顾地方和行业的承受能力,准确分析判断县域经济形势和各行业景气状况,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增长。充分利用比较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解决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为经济全面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二)地方政府要把加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为金融业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
改善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和工作作风,做好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统筹规划,明确建设金融生态环境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坚持依法行政,建设“诚信政府”并发挥其良好的示范效应。通过加强公共金融教育,保护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金融机构的依法自主经营权,把支持金融机构加快改革和为金融机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工作重点。加快社会信用建设步伐,建设“诚信社会”,支持金融机构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工作,打击逃废金融债务等违法行为。从政策上鼓励和扶持与金融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一系列专业化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机构、评级机构等,提升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
(三)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做到科学、规范、严格管理,增强自我调节功能。
一是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正确理解贯彻落实金融宏观调控政策与实现银行稳健经营、防范风险的关系,找准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并予以大力支持。解决金融机构在宏观调控中暴露出来的对宏观形势判断水平不高、对行业形势与行业风险缺乏可持续性研究、对地方政府支持或主办项目的风险状况评估不全面、对关联企业与集团企业贷前调查不够深入、仔细等弊端,改进信贷管理体制,健全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二是以金融宏观调控为契机,建立支持企业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正确处理防范风险和业务拓展的关系,在加强风险防范的前提下积极拓展信贷业务。改进工作方式,加强金融服务,深入调查研究,切实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调整信贷经营策略,创新信贷运行机制。通过机构创新、机制创新等解决矛盾和问题。在坚持信贷原则的基础上,转变“唯大是从”观念,以评估借款人的未来盈利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市场发展前景来指导信贷决策行为,对产品有市场、有效益、有优势和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作为新的信贷增长点。三是加强中间业务拓展产品,理顺和落实中间业务的内部利润分配机制。通过加强对中间业务的精细化管理,创新中间业务产品和服务、优化中间业务考核和激励办法、增强中间业务的整体营销,规范服务费用,增加中间业务收入。逐步降低贷款利息收入在各项收入中的比重,减轻绩效挂钩考核对贷款投放的压力,分散或降低经营风险。四是重视对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和利用。既要研究微观,即对客户、产品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研究利用,关注金融经济法律制度,社会信用状况,企业改制和发展,以及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又要研究宏观,即对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国家制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等。只要商业银行能够积极主动地运用研究成果来使金融生态环境为自己所利用,就能够趋利避害,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保持各项业务稳健发展。
(四)继续加大“三农”信贷投入,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运行效能。
目前,县域农村资金外溢、金融法制环境缺失、征信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导致农村金融生态失衡现象严重。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投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以提升农村信用社竞争意识为突破口,营造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剔除农村信用社的官办色彩,体现民治思想,还经营权于民,促使农村信用社按照市场规律经营,进而促使其他各类农村金融机构也能主动由行政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最终建立一个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同时,建立农村贷款保险制度,提升农村资金自我创造能力。
(五)基层央行应把保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作为贯彻落实金融调控政策措施的结合点。
1、提高基层央行的宏观经济金融分析水平。通过认真学习现代经济金融理论知识,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强信贷运行监测,坚持进行宏观经济金融分析实践,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提高宏观经济金融分析 水平,加强对区域经济金融运行情况、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监测、分析和评价,落实好、传导好货币政策,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2、做好稳健货币政策的宣传。通过召开金融形势分析会等形式,引导金融部门准确理解稳健货币政策意图,着眼于实现提高金融运行的社会经济效益,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入,全面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实现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县域金融 问题 重庆
一、重庆县域金融发展现状
1.县域金融体系逐步完善
随着重庆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域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基本形成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机构相结合,村镇银行、证券、保险、小额贷款企业等为补充的共同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并且各类金融机构的存贷款规模大幅提高。
2.县域金融机构对农业和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不断增强
县域金融机构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稳定增加,贷款投向更加偏向于农村和中小微企业,且总量在不断增加。截止2016年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4677亿元,同比增长6.9%;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659.7亿元,同比增长10.5%,小微企业贷款户数22.3万户,同期增加4429户
3.县域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互联网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降低了县域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拓宽了金融产品营销渠道,增强了与金融服务需求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快速推动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方式变革的同时增强了县域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
二、重庆县域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供需不均衡,资金外流严重
一方面,农户在金融机构中的存款大于贷款,且存贷差距较大;同时县级商业银行利用网点优势吸收大量农村储户资金,但出于经营战略需求不断缩减信贷业务。另一方面,部分资金经县域金融机构拆借、购买金融产品、向城镇优质客户贷款而流出农村,造成农村现代资金供给不足。
2.金融生态环境不佳,潜在金融风险加大
一是农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业抗风险能力不足,一旦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就会导致信贷资金无法回收。二是县域信用担保机构发展速度缓慢、担保能力较弱。只有少数优质的县域企业可以从银行获得贷款。三是民间金融活跃但缺乏相关制度进行规范,成为金融风险点。四是县域房地产市场的兴起带动大量信贷资金流入,带给金融机构较高收益的同时也威胁金融机构信贷资产的安全。
3.金融业发展结构不平衡
近几年,重庆县域银行类金融机构发展迅速,但融资方式也仍以银行贷款为主,融资结构不平衡,社会融资模式单一。县域居民接受多元化投资及风险分散的投资意识不足,理财依赖银行系统,县域保险和证券行业发展迟缓。同时会计、法律、评估等于金融业务密切相关的中介服务体系薄弱,业务水平尚待提高。
4.县域金融机构盈利能力受利率市场化水平提高的冲击
县域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利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提高,农户土地和产权的明确,村镇银行的进入,信贷市场的竞争程度将不断提高。对当前执行较高利率和定价能力不高的涉农金融机构必然会造成冲击。
三、促进重庆县域金融发展的对策思考
1.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
重庆县域金融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在维护县域金融市场有序竞争的条件下,引进并扶持有实力有能力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小型金融机构进入县域,打破原有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地位,引导民间资金合法合理流动。通过银企对接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存款更多地用于县域经济发展。
2.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创建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
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户和中小微企业贷款担保体系,以缓解县域农户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压力;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保险机制,鼓励保险机构开展涉农保险,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降低经营风险和损失。二是改善融资模式,积极发展直接融资,支持企业进入三板和四板资本市场融资;支持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债券融资。三是建立和完善规范民间借贷的法律法规,加大对非法民间借贷的打击力度,搭建民间融资合法平台,维持正常进入秩序。四是培育和引进会计审计、法律服务、资产评估、投资咨询、保险经纪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形成功能完善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
3.发展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牢筑普惠金融理念
重庆县域金融机构应当主动结合重庆县域经济的实际,结合农合和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和信贷需求,在风险可控、有法可依的情况下拓宽抵押担保范围,推广票据贴现、土地使用收益唷⑴遄》坎权、林权等新型金融产品;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建立股权投资基金,为中小企业发行企业集合债、集合票据等新型债务融资工具提供中介服务;证券公司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为符合上市要求的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米媛媛.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石家庄: 河北大学,2015.
[2]王兆华.基于体系重构的陕西省县域金融发展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关键词】移动金融 趋势 发展
一、当前移动金融发展现状
移动金融是指使用移动智能终端及无线互联技术处理金融企业内部管理及对外产品服务的解决方案。
随着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的发展,得益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无线POS机等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国内外广大金融机构都将金融信息化建设作为重点发展方向,移动金融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各大金融机构均把提升内部效率、降低沟通成本、同时提供更多的渠道来服务客户作为金融信息化的根本出发点,以“掌上银行”、“移动证券”、“无线支付”为代表的移动金融服务蓬勃发展,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传统渠道的成本,在提供更方便的服务的同时为金融机构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移动金融发展趋势
(一)4G
相比于现有移动通讯技术,用户使用第四代移动通讯技术(4G)能够达到100Mbps的无线数据传输速度,伴随超高传输速度的是移动通信的高质量、高效率和低费用,这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社会形态。近年来,各国都加紧开展了对4G技术的研究,规划技术标准,建立试验网络,加大基础建设投入,欧美发达国家的4G商用网络已经开始运营,相应的产业链和生态系统正逐步成熟。
4G为移动金融带来了新的机遇,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对其技术手段和经营模式进行大胆创新,重点是基于超高数据传输速度的远程客户服务,利用视频、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点对点金融服务,满足客户需求,完善金融客户使用体验。
(二)云计算与数据挖掘
云计算是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云计算能使金融机构通过利用安全的中央网络和存储能力来增加效率,同时允许使用专有的硬件部署来运行关键业务应用程序,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效率保障。伴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云服务将成为金融服务行业的主导力量,也将深远影响移动金融的发展。通过移动金融应用能够更好地对海量数据进行整合、归纳和分析,对目标市场客户进行分类与聚类,对客户进行价值分析、行为分析,在云中构建更加真实的数据仓库,以此理解和掌握客户使用习惯及金融需求,提供客户需求演变特征和变化趋势,将大大增加潜在回报率。
(三)线上线下结合,进一步便利化
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今天,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模式功不可没。在移动智能终端的支持下,以团购、餐饮点评等新型业务为代表的O2O模式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了一起,让互联网充当线下交易的前台,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各方面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服务,成为互联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由于此类业务的交易属性,支付手段的进一步创新为移动金融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而支付方式创新的重点是与移动终端的统一,使用户的移动支付体验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以往以手机短信密码为主的移动支付验证方式将会被手机动态口令、NFC近场通讯、人脸识别及手机刷卡器等层出不穷的方式所取代,这些新型支付方式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支付渠道,使移动支付彻底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降低了使用者的门槛和学习成本,发展潜力巨大。
三、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更加注重移动网络安全防范
移动金融将传统金融的风险转移到了移动网络和移动终端上,随着移动金融的发展,各种基于移动金融的犯罪案件和风险隐患不断出现,这两个环节的安全问题越发不容忽视,若得不到有效解决或被忽视会直接影响整个移动金融产业的发展。传统的PC端基于数字证书的身份认证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在移动安全问题上仍然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还应积极与安全厂商合作,在病毒扫描、非法入侵和系统安全方面加强防范,最大限度地为移动金融业务提供安全的运行环境,在满足易用性的同时消除移动金融系统的安全隐患,保障移动金融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金融机构的主导地位
移动金融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移动金融成为了未来行业发展的一座金矿,金融机构、移动运营商、银联及第三方支付机构纷纷涉足移动金融,抢夺桥头堡。各利益方意图通过控制移动金融入口来控制资金流向和利益分配。而综合看来,以金融机构为主导的商业模式可以提供更为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可以整合利用现有的基础金融网络、清算系统、客户及商户资源,在保障资金安全、反洗钱等领域具有独特优势,移动运营商、终端厂商等应更加专注于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如客户规模优势和移动终端产品研发优势,各方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建立起完整健康的产业链和生态系统,促进移动金融产业的更好发展。
(三)促进农村和边远地区金融覆盖
移动金融低廉的成本优势和对时空的无限制性为我国发展农村金融、扩大金融服务在边远地区的覆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通过移动金融为金融服务网点稀少的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群众提供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服务;利用无线平台提供适合农村和边远地区实际的低风险理财产品、提供小额贷款的快速服务通道;建立金融机构与农户、乡镇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有力促进“三农”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成路.浅析我国移动金融的发展前景及网络安全的法律保障问题[J].电子知识产权,2011(08).
林局长:作为全省银行业监管部门,我局主要采取主动对接方式来做好为云南桥头堡建设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的工作;同时,也会紧抓我局组织领导和政策研究,为积极引领银行业支持云南桥头堡建设打好基础。
首先,加强对支持云南桥头堡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我局已把此项工作列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重中之重,并专门安排处室负责各项工作措施的研究和落实,以及对于桥头堡建设中面临困难和问题的及时跟进研究和协调解决。
其次,以中心组学习和职工大会等有效形式,迅速在我局系统内形成学习宣传云南桥头堡建设政策精神的新。通过积极开展学习宣传工作,让每一位干部职工吃透政策精神,选准落实政策的角度,善于用政策推动各项工作,用政策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真正做到云南桥头堡建设相关精神在我局系统“入脑”、“入心”。
第三,抓好部分突破性政策的研究和协调。根据《意见》内容和要求,我局将尽快研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信贷支持、外资银行设立机构和开办业务、银行业金融机构到周边国家设立分支机构以及银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具体措施,进行细化分解,深入细致开展专题调研,争取提出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措施建议。
记者:随着云南桥头堡建设的推进,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为此,云南银监局在把握云南桥头堡建设这一主线时将如何克服可能出现的问题?
林局长:在认真贯彻落实《意见》工作中,我局考虑到了许多问题可能会出现,已经确定了相应的工作思路来应对:
第一,做好向中国银监会的汇报和沟通工作,争取获得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支持。在云南桥头堡建设推进过程中,涉及银行业政策支持和配合,我局将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深入挖掘政策潜力,主动向中国银监会汇报和沟通,做好对接相关事宜工作,并积极寻求政策指导和支持。
第二,做好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支持的工作。我局将督促在滇银行业分支机构积极向其总行汇报沟通,促请总行将云南列为业务发展重点地区和信贷重点区域,提升银政合作层次;争取信贷优惠政策,努力使贷款额度分配更多向云南倾斜;对一些重大建设项目争取总行直贷或给予单独额度补充支持,全面提高在滇分支机构各类授信权限。同时,还将积极支持相关银行机构与政府签署建设合作协议,对桥头堡建设重大项目积极参与、充分论证、大力支持。
第三,督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当好地方政府的金融顾问。面对云南桥头堡建设中出现的大量新情况和新问题,我局将密切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工作关系,会同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其上级行、兄弟行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工作力度,积极督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地方政府的金融顾问,成为参与云南桥头堡建设的“融智”者,从金融支持的角度为地方政府出谋划策。
记者:请问林局长,下一步云南银监局将主要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推进云南桥头堡建设的顺利进行?
林局长:作为全省银行业监管部门,云南银监局深知在加快云南桥头堡建设中所担当的重要职责,为此,下一步云南银监局将主要采取三方面的措施来推进云南桥头堡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是抓统筹兼顾和方式转变,科学规划,全力支持云南又好又快发展。尽管云南银行业正保持稳健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在云南桥头堡建设的新目标面前,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为此,我局将科学地把握云南金融运行形势,立足云南经济发展实际,结合云南桥头堡建设工作任务,制定好促进云南桥头堡建设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通过提高监管有效性,推动银行业转变发展和服务方式,保持贷款持续有效增长,确保重大建设项目的资金支持,促进地方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在调整结构中,引导银行业的发展服务于云南桥头堡建设。为满足桥头堡建设需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从目前的传统融资中介向全能型金融服务中介转变,在支持桥头堡建设中真正创造市场价值、品牌价值,提升核心竞争力;鼓励创新发展方式,推动改变单纯追求规模、速度和市场份额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探索与自身比较优势和市场特点相适应的差异化发展路径;鼓励积极创造条件,探索扩大国际化、综合化步伐,形成跨境、跨市场的经营格局;立足长远,以“绿色信贷”理念统领发展格局。围绕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将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信贷资金对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加强对云南桥头堡建设所涉及的低碳经济战略性发展项目的研究,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使银行成为云南桥头堡建设中的低碳理念“践行者”和低碳金融服务的“创新者”。通过改善民生,真正发挥好银行业在推动社会和谐、边疆稳定中的重要作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建设稳定繁荣边疆等是《意见》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切实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扎实履行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回馈社会、关爱民生的重点,更加注重社会建设,通过合理的信贷投放,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公平正义,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
二是提升服务。我局将在积极引入骨干金融企业落户云南的前提下,做好政策指导和监管服务:积极支持汇丰银行昆明分行筹建,争取引进更多有实力的外资银行来滇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增强全省银行业竞争活力;继续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切实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缺失问题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边远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的建设。在已实现乡镇金融服务全覆盖的基础上,积极协调落实各项配套扶持政策,提升新设网点的服务质量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推进农村信用社逐步向农村商业银行过渡,探索在条件具备的州市组建地市级农村商业银行;积极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主发起人规模化推进村镇银行组建,并推动有关方面探索设立资金互助社等其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同时,积极支持地方性商业银行“走出去”。继续争取中国银监会支持,寻求适当放宽条件,鼓励地方法人机构到外省(区)、周边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并试点综合经营,逐步打造一批立足云南、面向全国及周边国家的一流金融控股公司。
三是健全和完善银行服务体系。我局将继续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围绕支持云南桥头堡建设这一主线,通过银团贷款、联合贷款等方式扩展合作空间,有效加大对符合国家政策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支持低碳经济、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行业,加大对污染治理、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为建设外向型特色产业基地提供金融支撑;鼓励开展出口信贷业务,灵活运用票据贴现、押汇贷款、对外担保等方式,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的出口拳头产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全力引导做好农村金融服务,认真贯彻落实县域内银行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政策,切实加大涉农信贷投放;继续稳妥推进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推动建立完善林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不断提升农林业金融服务水平;结合农村信贷规模小、需求急、季节性强和缺乏抵押担保等特点,支持开发批量化与特色化的涉农、惠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大力推进小企业金融服务,深入贯彻落实支持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加快推进小企业信贷管理模式改造;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偿还意愿和偿还能力、具有商业可持续性的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联合有关部门拟定《关于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继续推动改善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风险补偿等在内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激发银行支持小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上述三方面的措施,我局将把云南桥头堡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平台,同时也推动云南银行业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记者:云南桥头堡建设给全省银行业的发展也带来巨大的机遇,请问林局长,云南银监局在推动全省银行业抓住机遇方面将有怎样的打算?
林局长:的确,云南桥头堡建设给全省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抓住机遇,某发展”自然是我局推动全省银行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结合云南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和支持云南桥头堡建设的需要,我局将从四个方面推动全省银行业抓住机遇谋发展。
首先,为了顺应金融业务综合化、金融活动国际化、金融交易电子化和金融服务个性化的发展趋势,我局将引导银行机构建立有利于金融产品创新的管理架构、业务流程、授权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逐步拓宽业务领域。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督促银行机构探索市场主导的金融产品创新机制,打造区域品牌。创新信贷产品和贷款模式,突出支持重点,大力发展投资理财、电子银行、手机银行和网络银行等业务,加强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为广大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以更多的金融产品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
其次,从银行业角度上看,我局将强化银行业风险管控,做到切实保障银行业的稳健运行。通过密切跟踪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可能带来的影响,正确处理好银行业风险防范和支持地方发展的关系。秉承效率性与安全性并重的原则,坚持以风险为本的审慎监管理念,防范和化解平台贷款风险,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努力提高信贷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运作效率,确保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建立健全覆盖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力求风险管控覆盖所有业务、所有产品和所有环节,进一步增强银行业稳健经营的可持续性,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保障。在围绕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建设中,加强对风险的识别、分析、判断,提高监管部门的风险反应和处置能力,形成系统、有效、各有侧重的监管布局,降低金融总体风险水平,夯实金融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促进云南桥头堡建设提供有力的监管保障。
一、对香港金融业的粗浅认识
香港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名副其实的国际金融中心,在那里设立的银行机构数目排在全球前列。其中有68家银行为全球100家大型银行设立的分支机构。香港银行业实行存款机构三级制,分别为持牌银行、有限制牌照银行和接受存款公司,全部统称为认可机构。截至12月,香港有145家持牌银行、27家有限制牌照银行和28家接受存款公司。这200家认可机构合共经营1387家本地分行,组成了庞大的服务网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各家银行及接受存款公司所持有的海外资产总值高达22990亿美元。
混业经营是香港银行业经营的一大特点。香港是名副其实的自由港,金融市场成熟发达,混业经营理念日渐普遍。同时,银行存贷款利率完全自由化,银行便可利用利率的杠杆作用组织更多的资金投放到其他投资领域。加之,中间业务又具有风险小回报率高的特点。因此,香港银行均十分重视中间业务的开展,除通过传统的贷款业务获取收益外,还通过购买股票、债券、基金或保险等中间业务方式获取十分可观的收益。以中银(香港)银行业务收入结构为例,据相关资料统计:截止12月末中银(香港)银行实现总营业收入82.11亿港元。其中净利息收入59.49亿港元,净服务费收入20.32亿港元,净交易性收入1.86亿港元,其他营业收入0.44亿港元。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27.5%。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例之大,充分彰显了香港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特点。
香港银行业具有丰富的金融产品和较强的产品创新能力。香港实行的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经济,金融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加之,香港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紧密,银行业间新产品的传导速度十分迅速。因此,银行业必须具备较强的产品创新能力,才能满足不同客户群对不同金融产品的需要。只有通过产品多元化,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香港银行业目前的金融产品大致有:
(一)工商信贷服务方面的金融产品有:项目及银团贷款、机器及设备贷款、工商物业按揭贷款、中小企业贷款保证计划、特色信贷保证计划、分期贷款、循环贷款等产品。
(二)贸易融资及服务方面的金融产品有:开立信用证、开立背对背信用证、进口托收单据处理、进口融资、信用证通知、信用证转让、出口融资等产品。
(三)户口及现金管理服务方面的金融产品有:一般账户服务、现金及支票收款服务、发工资及自动转账服务、缴付账单服务、汇款服务、卡业务产品(商务卡、采购卡、八达通、信用卡等)、网上理财、环球电子财资服务等产品。
(四)商业保险服务方面的金融产品有:业务保障、商业财产保险、贸易保障、员工保障、寿险保障、个案分享等金融产品。
(五)雇员服务方面的金融产品有:强积金计划、团体人寿保险计划、团体门诊医疗计划、自动转账支薪服务等金融产品。
(六)投资服务方面的金融产品有:债券投资、外汇投资、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贵金属/商品投资、结构性产品投资等金融产品。
(七)为大企业而设的专项服务方面的金融产品有:财务顾问及咨询服务、债务、证券、衍生工具业务等金融产品。
香港银行业的金融产品真可谓品种繁多,琳琅满目。这充分反映了香港银行业为满足客户需求,善于开发创新金融产品的能力。
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文化,是香港银行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一大法宝。香港银行业非常重视客户的满意度,真正把“顾客是上帝”的服务理念融入到了全体银行员工的血液中。实现了以服务老板为中心的旧式服务文化向以顾客为中心的新式服务文化的根本转变。在实际工作中,将员工的大部分特长和精力集中投向为顾客服务,创新产品,端正服务态度,提高工作效率上。教育员工树立“服务老板最有益的方法就是拿出最好的态度服务顾客”的观念。倡导“万事以客为先;顾客满意就有生意;你解决顾客的困难,顾客就会解决你的困难”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长期坚持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文化。以香港恒生银行为例:恒生银行的经营方针是长期坚定不移地以推行优良服务态度为重点的服务文化。它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提出建立服务文化阶段。步骤有:唤起中层以上人员的重视;唤起第一线员工的重视;编写品德修养的书籍,供员工阅读,增强员工的归属感。第二阶段为推行阶段。步骤有:不定期巡查;重视客户的投诉;每天早上利用广播教育员工;拍制培训电影;老板经常亲自巡查各支行;老板亲自批阅有关改善服务的建议和对表现欠佳的行为做出处理批示。第三阶段为延伸及巩固阶段。恒生银行以此三个阶段打造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文化,并持之以恒的一直坚持至今。由于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特色服务文化,恒生银行在顾客的心目中保持了友善亲切的形象 ,进而赢得了顾客的青睐,业务发展如日中天,在与同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二、得到的启示
通过这次赴香港学习培训,开阔了视野,激活了思维。虽然我们面临的环境与香港不同,但是,香港银行业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运行机制却实在值得我们借鉴。经过这次学习培训,使我对农发行今后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理念有了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一)农发行应坚持“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不动摇。按照国务院第57次常委会议精神,农发行总行制定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基本实现了“固体强翼”的目标。即传统业务得到巩固(固体),较好地解决了粮食收购不给农民打白条的问题,有效的遏制了收购资金被大面积挤占挪用的局面,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商业性业务和中间业务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强翼),尤其是商业性贷款业务突飞猛进,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然而,两翼中的中间业务发展却不尽人意。以石柱支行为例:石柱支行实现中间业务收入130955元,仅占总收入1878万元的0.69%,出现了一强一弱的局面。究其原因:一是员工对发展中间业务认识模糊;二是上级行制定考核办法时对中间业务的考核权数太小,客观上造成了基层行不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三是中间业务的产品品种不多,致使发展的空间不大。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农发行要实现“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必须在抓好传统业务和商业性业务的同时狠抓中间业务的发展,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比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固体强翼”的目标。要教育全体员工强化对发展中间业务的认识,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推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尽可能多的开发中间业务产品品种,拓宽发展空间。“一体两翼”与“混业经营”有异曲同工之妙,“混业经营”是当今国际银行业发展的趋势,农发行总行制定的“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完全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
(二)农发行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三农”提供丰富的金融
产品。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创新,将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农发行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其业务范围受到国务院的严格界定,其创新能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客观上造成了创新能力不强,金融产品品种单一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发行的发展。但是,政策性银行也是银行,必须按照银行的一般规律办事。如果没有自主创新能力,没有丰富的金融产品供顾客选择,必将成为激烈竞争的牺牲品。怎样才能把农业发展银行建成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充分发挥其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丰富金融产品,将是实现农发行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我们要悉心研究如何做好“三农”这篇大文章,在广阔的天地里去开发创新更多适合“三农”需要的金融产品,真正使农发行成为名副其实的建设新农村的银行。
(三)农发行应打造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文化。农发行成立的时间不长,加之受行政色彩的影响,其经营理念,服务手段,员工的竞争意识较其他商业银行相比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拿什么优势去与同行业竞争?唯有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文化是致胜的法宝。打造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文化,核心是顾客,贵在持之以恒,本人以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文化:
1、强化全体员工对农发行至诚服务,有效发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核心理念的认识,使每个员工对核心理念熟记于心,用这一核心理念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2、教育员工牢固树立“顾客是上帝”、“顾客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的服务理念,将这种服务理念融化到每个员工的血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