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金融资产价值范文

金融资产价值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5: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金融资产价值,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金融资产价值

篇1

房地产是家庭财富的主体

美国家庭非金融财富主要表现在房地产上,购买住房在美国不会被认为是当“房奴”,而是被称之为投资。买了房娶媳妇的地方有了,家底也慢慢开始攒起来了,何乐而不为。房地产财富分为自用住宅和非自用住宅、商业房地产三种,其中自用住宅资产额占家庭非金融资产总额的47.4%, 非自用住宅资产额占家庭非金融资产总额的11.2%,商业房地产占美国家庭非金融资产的比例不算高,为6.7%。

虽然住宅是美国家庭非金融资产最主要的资产,但收入不同,住宅财富所占家庭资产的比例就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富人而言,住宅只是其财富中的小菜一碟,2010年,最富有10%家庭的住宅资产只占其家庭资产总额(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总和)的19.7%。而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住宅资产那是真正的家底。穷人家庭住宅资产占家庭总资产额的35.6%,中下收入家庭的住宅资产占家庭资产总额高达50.6%。中等收入家庭的资产也主要集中在住宅资产上,住宅资产占家庭资产总额的44.8%。中上收入家庭住宅资产占家庭资产总额的42.7%,即使是高收入家庭,住宅资产占家庭资产的比例也有37.5%。

在美国家庭非金融资产上,商业资产占据重要地位,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很多家庭属于“个体户”,多数是搞小买卖的,自给自足。但小买卖在美国被学者称之为美国的未来,自然也没人敢小瞧。美国家庭中的商业资产占家庭非金融资产财富的比重高达28.2%,这也足见“个体户”的商业魅力。其他类非金融资产包括黄金、白银和珠宝,也包括古董和艺术品。这是比较有趣的部分,美国人在这些方面的投资兴趣不算很大,所以在家庭非金融资产上也仅占有1.3%的份额。

中等收入家庭七成拥有自用住宅

如果说到家庭财富,那就要回到基本的思路,人为什么要拥有财产。其实道理很简单,一是生存,二是享受生活。非金融资产基本反映的是人们所需要的生存条件。第一要有个窝,然后窝里得有点现代生活的必需品,这是为了人生目标而奋斗和自我满足的物质需要。

在满足人类这些基本需要上,如果对比全球大大小小的国家,美国肯定不是最好的,但却有可能是在大国中较好的。按照统计数据, 2010年,美国家庭自用住宅拥有率为67.3%。在当今社会,住房无疑成了一个社会生活条件好坏的指标之一。美国穷人的住房面积据说比很多发达国家中产阶级家庭还要大,这已成了旧闻。但在私人住宅拥有率上,美国中等收入以上家庭的的确确是可以说自己实现了“美国梦”。

2010年,美国最穷家庭自用住宅拥有率是37.2%,比例不高但不足为奇,因为这是美国最穷的人群。而一旦进入美国中等收入家庭的行列,自用住宅拥有率一下子就提升到71%。至于更高收入的家庭,拥有私人住宅的比例会提高自然也就不在话下。高收入家庭的自用住宅拥有率为90.6%,最高收入家庭的住宅拥有率为92.4%。高收入家庭自然不差钱,那为何这类家庭自用住宅拥有率仍没有达到100%。看起来,对有些有钱人而言,不是买得起买不起住宅的问题,而是想不想、要不要买住宅的问题。

四成富人拥有二套以上住宅

美国人拥有住宅基本上是以自用住宅为主,如果想投资房地产,买个两套房、三套房然后出租也是一种投资选择。当然购买更多房地产并不只是有钱人的专利,收入低的家庭也可以在这种投资上碰碰运气。2010年,美国穷人家庭两套房拥有率是4.4%,比例实在是不高。但穷人家庭也能来上个两套房,说明投资赚钱的机会对穷人也是开放的。中下收入家庭拥有两套房的比例也不算高,只有7.7%。看起来普通收入家庭即使想靠房地产积累家底也不容易,收入不高那就是致命伤。中等收入家庭的境况稍微好一些,11.6%的中等收入家庭拥有两套房。中上收入家庭两套房的拥有率上升到16%。到了高收入家庭阶段,22.8%的家庭拥有两套房。而美国10%的家庭,也就是收入最高的富人家庭,拥有两套房的家庭比例达到42.1%。

如果按照年龄段划分,美国65至74岁家庭两套房拥有率是最高的,为22.8%,当然这比美国10%最富有家庭42.1%的两套房拥有率还是低了很多。55至64岁家庭两套房拥有率为22.1%,仅次于65至74岁家庭两套房拥有率。虽然45至54岁家庭自用住宅拥有率低于75岁以上家庭自用住宅拥有率,但17%45至54岁家庭拥有两套房,而75岁以上家庭两套房拥有率则为14.6%。这表明45至74岁家庭在住房上除了满足住的需求外,还有一部分家庭将房地产视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手段。因两套房大多为出租所用,这就是以房养房、以房养老。至于44岁以下的年轻家庭,在住宅上还是以满足自住为主,两套房拥有率低于10%,可谓以房养老尚未成功,同志哥仍需努力。

穷人靠汽车来为己铺路

美国有个别称,叫作“轮子下的国家”。所谓轮子就是汽车轮子,在当今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将汽车视为奢侈品时,美国的汽车已成了代步的工具。美国汽车普及率有多高?按照统计数据,美国86.7%的家庭拥有汽车。美国家庭如果按收入分成5个等级,20%的家庭属于低收入家庭,也就是穷人家庭,在这类家庭汽车的拥有率为64.9%。如果再稍微往上看一下,中等收入家庭的汽车拥有率为91.8%。而对于高收入家庭,汽车就成了“玩具”,96.4%的高收入家庭拥有汽车,95.7%的最高收入家庭拥有汽车。

美国大概是世界上汽车普及率最高的国家,民众不论收入高低、念书多少、年龄多大,拥有一辆汽车那不算是梦。美国35岁以下家庭汽车拥有率为79.4%,35至44岁家庭为88.9%,45至54岁家庭为91%,55至64岁家庭为90.3%,65至74岁家庭为86.5%,到了75岁以上家庭汽车拥有率则下降到83.4%。美国高中文化程度的家庭,85.5%的家庭拥有汽车。大学以上教育程度家庭,汽车拥有率为91.5%。可见在美国,汽车是民众最容易获得的家庭资产,只要有工作,人坐在车中,路就在脚下。 新饰.6%,最高收入家庭的住宅拥有率为92.4%。高收入家庭自然不差钱,那为何这类家庭自用住宅拥有率仍没有达到100%。看起来,对有些有钱人而言,不是买得起买不起住宅的问题,而是想不想、要不要买住宅的问题。

四成富人拥有二套以上住宅

美国人拥有住宅基本上是以自用住宅为主,如果想投资房地产,买个两套房、三套房然后出租也是一种投资选择。当然购买更多房地产并不只是有钱人的专利,收入低的家庭也可以在这种投资上碰碰运气。2010年,美国穷人家庭两套房拥有率是4.4%,比例实在是不高。但穷人家庭也能来上个两套房,说明投资赚钱的机会对穷人也是开放的。中下收入家庭拥有两套房的比例也不算高,只有7.7%。看起来普通收入家庭即使想靠房地产积累家底也不容易,收入不高那就是致命伤。中等收入家庭的境况稍微好一些,11.6%的中等收入家庭拥有两套房。中上收入家庭两套房的拥有率上升到16%。到了高收入家庭阶段,22.8%的家庭拥有两套房。而美国10%的家庭,也就是收入最高的富人家庭,拥有两套房的家庭比例达到42.1%。

如果按照年龄段划分,美国65至74岁家庭两套房拥有率是最高的,为22.8%,当然这比美国10%最富有家庭42.1%的两套房拥有率还是低了很多。55至64岁家庭两套房拥有率为22.1%,仅次于65至74岁家庭两套房拥有率。虽然45至54岁家庭自用住宅拥有率低于75岁以上家庭自用住宅拥有率,但17%45至54岁家庭拥有两套房,而75岁以上家庭两套房拥有率则为14.6%。这表明45至74岁家庭在住房上除了满足住的需求外,还有一部分家庭将房地产视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手段。因两套房大多为出租所用,这就是以房养房、以房养老。至于44岁以下的年轻家庭,在住宅上还是以满足自住为主,两套房拥有率低于10%,可谓以房养老尚未成功,同志哥仍需努力。

穷人靠汽车来为己铺路

美国有个别称,叫作“轮子下的国家”。所谓轮子就是汽车轮子,在当今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将汽车视为奢侈品时,美国的汽车已成了代步的工具。美国汽车普及率有多高?按照统计数据,美国86.7%的家庭拥有汽车。美国家庭如果按收入分成5个等级,20%的家庭属于低收入家庭,也就是穷人家庭,在这类家庭汽车的拥有率为64.9%。如果再稍微往上看一下,中等收入家庭的汽车拥有率为91.8%。而对于高收入家庭,汽车就成了“玩具”,96.4%的高收入家庭拥有汽车,95.7%的最高收入家庭拥有汽车。

美国大概是世界上汽车普及率最高的国家,民众不论收入高低、念书多少、年龄多大,拥有一辆汽车那不算是梦。美国35岁以下家庭汽车拥有率为79.4%,35至44岁家庭为88.9%,45至54岁家庭为91%,55至64岁家庭为90.3%,65至74岁家庭为86.5%,到了75岁以上家庭汽车拥有率则下降到83.4%。美国高中文化程度的家庭,85.5%的家庭拥有汽车。大学以上教育程度家庭,汽车拥有率为91.5%。可见在美国,汽车是民众最容易获得的家庭资产,只要有工作,人坐在车中,路就在脚下。

存入我的阅览室

与住房拥有率不一样,年轻家庭汽车拥有率并不低,而老年人家庭汽车拥有率并不是最高。因此美国老年人会感叹,退休后房子越住越小、汽车越坐越大。老年人退休时,大多数家庭子女已成家立业,养儿育女所需要的宽大住房空间空闲着有点浪费。卖掉大房子,买个小屋子,里外一吆喝,就能赚到一笔养老钱。老年人腿脚不便,自己开车还让人操心,所以改搭公共汽车,养车的钱也省下了。

家庭自用住宅平均价值26万美元

2010年,美国86.7%的家庭拥有汽车,汽车资产额平均为22100美元。67.3%家庭拥有自用住宅,自用住宅资产额平均为261200美元。14.4%家庭拥有两套房,两套房资产额平均为288900美元。7.7%家庭拥有商业房地产,商业房地产资产额平均为321600美元。13.3%家庭拥有商业资产,商业资产额平均为788300美元。7%家庭拥有其他类资产,这类资产额平均为66500美元。

如果按照美国家庭拥有的各类非金融资产中位值观察,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最高,为170000美元,这进一步表明自用住宅在家庭非金融资产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家庭非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为120000美元,而商业房地产资产的中位值为65000美元。商业资产的中位值为78700美元,汽车资产的中位值为15300美元。至于像珠宝、黄金、古董这类的其他类非金融资产,在美国家庭中所占比例不大,而其中位值也只有15000美元。

汽车几乎是美国家庭必备的资产,但除了少数人拥有超级豪华车外,美国家庭拥有的汽车多以经济实用为原则,因此家庭汽车资产的金额并不高。美国10%最富有家庭汽车资产的中位值仅为35800美元,也就属于中档汽车水平。中等收入家庭汽车资产的中位值为13800美元,资产额更是不高。当然,美国汽车价格便宜是家庭汽车资产额不高的一个原因,因为在美国20000美元上下的汽车最为流行。穷人家庭虽然说也有汽车,但二手车居多,其汽车资产中位值不到6000美元。

多年来美国家庭年中位收入一直处于50000美元上下,全美房价的中位值不到200000美元,可以说美国是世界上收入与房价比最合理的一个国家。最低收入家庭自用住宅拥有率不高,同时资产额也不高,这类家庭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为89000美元。中等收入家庭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为135000美元,与全美房价的中位值还有一段差距。高收入家庭自用住宅中位值250000美元,体现了美国住宅市场的特性,除大都会城市外,300000美元在美国很多城市可以买到非常理想的独立住宅。美国10%最富有家庭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其实也不算高,只有475000美元,当然超级富豪的住宅资产那是以几百万、上千万美元来计算的。

在非自用住宅、商业房地产和商业资产这三大方面,中、低收入家庭拥有的比例不高,资产金额也不高。这三类资产主要集中于高收入和最高收入家庭。仅以最高收入家庭的数据来看,这类家庭拥有的非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为320000美元,商业房地产中位值为200000美元,而商业资产中位值有455000美元。可以说,富人不仅在金融资产上占据优势,即使是非金融资产,尤其是在房地产和商业资产上,也占据了家庭财富的绝大部分。

年轻人积累家底要有耐心

在非金融资产拥有上,美国大多数家庭的家底体现在房子和汽车上,有钱人会更上一层楼,拥有更多的非自用住宅、商业房地产和商业资产。中、低收入家庭的家底主要是在自用住宅上,因此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对这类家庭资产的升降影响非常大。积累家底是一个过程,除了暴发户以外,家庭资产的积累要经过岁月的历练。年轻人开始成家立业底子薄,这很正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工作年头的增多,收入会逐步提高,慢慢也就有了积累家庭财富的资本。

从表4所列数据可以看出,在所有家庭拥有的非金融资产项目中,35岁以下家庭每一项家庭非金融资产的中位值都低于其他年龄段家庭同类非金融资产中位值。上面已谈到35岁家庭拥有汽车、住宅、非自用住宅、商业房地产和商业资产的比例在各个年龄段家庭中也是最低的,这一切表明家庭财富的积累要脚踏实地,要靠自己辛勤的努力,积沙成塔。

美国35至44岁家庭拥有的非金融资产价值要比35岁以下家庭好得多,但仍处在一个“革命尚未成功”的时期。35至44岁家庭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还停留在“小康阶段”,为170000美元。45至64岁家庭开始进入积累家底的黄金时期,各类非金融资产价值稳步上升。在自用住宅资产上,45至54岁家庭的中位值最高,为200000美元。55至64岁家庭自用住宅资产中位值出现下降趋势,中位值为185000美元。不过55至64岁家庭拥有非自用住宅资产价值较高,中位值为185000美元,高于45至54岁家庭非自用住宅中位值103500美元。在拥有非金融资产上,从年龄的角度讲有点是人越老越值钱。65至74岁家庭拥有的各类非金融资产价值并不低,非金融资产属于物质资产,对于家庭资产而言,则是人老未必珠黄。

与住房拥有率不一样,年轻家庭汽车拥有率并不低,而老年人家庭汽车拥有率并不是最高。因此美国老年人会感叹,退休后房子越住越小、汽车越坐越大。老年人退休时,大多数家庭子女已成家立业,养儿育女所需要的宽大住房空间空闲着有点浪费。卖掉大房子,买个小屋子,里外一吆喝,就能赚到一笔养老钱。老年人腿脚不便,自己开车还让人操心,所以改搭公共汽车,养车的钱也省下了。

家庭自用住宅平均价值26万美元

2010年,美国86.7%的家庭拥有汽车,汽车资产额平均为22100美元。67.3%家庭拥有自用住宅,自用住宅资产额平均为261200美元。14.4%家庭拥有两套房,两套房资产额平均为288900美元。7.7%家庭拥有商业房地产,商业房地产资产额平均为321600美元。13.3%家庭拥有商业资产,商业资产额平均为788300美元。7%家庭拥有其他类资产,这类资产额平均为66500美元。

如果按照美国家庭拥有的各类非金融资产中位值观察,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最高,为170000美元,这进一步表明自用住宅在家庭非金融资产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家庭非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为120000美元,而商业房地产资产的中位值为65000美元。商业资产的中位值为78700美元,汽车资产的中位值为15300美元。至于像珠宝、黄金、古董这类的其他类非金融资产,在美国家庭中所占比例不大,而其中位值也只有15000美元。

汽车几乎是美国家庭必备的资产,但除了少数人拥有超级豪华车外,美国家庭拥有的汽车多以经济实用为原则,因此家庭汽车资产的金额并不高。美国10%最富有家庭汽车资产的中位值仅为35800美元,也就属于中档汽车水平。中等收入家庭汽车资产的中位值为13800美元,资产额更是不高。当然,美国汽车价格便宜是家庭汽车资产额不高的一个原因,因为在美国20000美元上下的汽车最为流行。穷人家庭虽然说也有汽车,但二手车居多,其汽车资产中位值不到6000美元。

多年来美国家庭年中位收入一直处于50000美元上下,全美房价的中位值不到200000美元,可以说美国是世界上收入与房价比最合理的一个国家。最低收入家庭自用住宅拥有率不高,同时资产额也不高,这类家庭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为89000美元。中等收入家庭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为135000美元,与全美房价的中位值还有一段差距。高收入家庭自用住宅中位值250000美元,体现了美国住宅市场的特性,除大都会城市外,300000美元在美国很多城市可以买到非常理想的独立住宅。美国10%最富有家庭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其实也不算高,只有475000美元,当然超级富豪的住宅资产那是以几百万、上千万美元来计算的。

在非自用住宅、商业房地产和商业资产这三大方面,中、低收入家庭拥有的比例不高,资产金额也不高。这三类资产主要集中于高收入和最高收入家庭。仅以最高收入家庭的数据来看,这类家庭拥有的非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为320000美元,商业房地产中位值为200000美元,而商业资产中位值有455000美元。可以说,富人不仅在金融资产上占据优势,即使是非金融资产,尤其是在房地产和商业资产上,也占据了家庭财富的绝大部分。

年轻人积累家底要有耐心

在非金融资产拥有上,美国大多数家庭的家底体现在房子和汽车上,有钱人会更上一层楼,拥有更多的非自用住宅、商业房地产和商业资产。中、低收入家庭的家底主要是在自用住宅上,因此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对这类家庭资产的升降影响非常大。积累家底是一个过程,除了暴发户以外,家庭资产的积累要经过岁月的历练。年轻人开始成家立业底子薄,这很正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工作年头的增多,收入会逐步提高,慢慢也就有了积累家庭财富的资本。

从表4所列数据可以看出,在所有家庭拥有的非金融资产项目中,35岁以下家庭每一项家庭非金融资产的中位值都低于其他年龄段家庭同类非金融资产中位值。上面已谈到35岁家庭拥有汽车、住宅、非自用住宅、商业房地产和商业资产的比例在各个年龄段家庭中也是最低的,这一切表明家庭财富的积累要脚踏实地,要靠自己辛勤的努力,积沙成塔。

美国35至44岁家庭拥有的非金融资产价值要比35岁以下家庭好得多,但仍处在一个“革命尚未成功”的时期。35至44岁家庭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还停留在“小康阶段”,为170000美元。45至64岁家庭开始进入积累家底的黄金时期,各类非金融资产价值稳步上升。在自用住宅资产上,45至54岁家庭的中位值最高,为200000美元。55至64岁家庭自用住宅资产中位值出现下降趋势,中位值为185000美元。不过55至64岁家庭拥有非自用住宅资产价值较高,中位值为185000美元,高于45至54岁家庭非自用住宅中位值103500美元。在拥有非金融资产上,从年龄的角度讲有点是人越老越值钱。65至74岁家庭拥有的各类非金融资产价值并不低,非金融资产属于物质资产,对于家庭资产而言,则是人老未必珠黄。

存入我的阅览室

与住房拥有率不一样,年轻家庭汽车拥有率并不低,而老年人家庭汽车拥有率并不是最高。因此美国老年人会感叹,退休后房子越住越小、汽车越坐越大。老年人退休时,大多数家庭子女已成家立业,养儿育女所需要的宽大住房空间空闲着有点浪费。卖掉大房子,买个小屋子,里外一吆喝,就能赚到一笔养老钱。老年人腿脚不便,自己开车还让人操心,所以改搭公共汽车,养车的钱也省下了。

家庭自用住宅平均价值26万美元

2010年,美国86.7%的家庭拥有汽车,汽车资产额平均为22100美元。67.3%家庭拥有自用住宅,自用住宅资产额平均为261200美元。14.4%家庭拥有两套房,两套房资产额平均为288900美元。7.7%家庭拥有商业房地产,商业房地产资产额平均为321600美元。13.3%家庭拥有商业资产,商业资产额平均为788300美元。7%家庭拥有其他类资产,这类资产额平均为66500美元。

如果按照美国家庭拥有的各类非金融资产中位值观察,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最高,为170000美元,这进一步表明自用住宅在家庭非金融资产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家庭非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为120000美元,而商业房地产资产的中位值为65000美元。商业资产的中位值为78700美元,汽车资产的中位值为15300美元。至于像珠宝、黄金、古董这类的其他类非金融资产,在美国家庭中所占比例不大,而其中位值也只有15000美元。

汽车几乎是美国家庭必备的资产,但除了少数人拥有超级豪华车外,美国家庭拥有的汽车多以经济实用为原则,因此家庭汽车资产的金额并不高。美国10%最富有家庭汽车资产的中位值仅为35800美元,也就属于中档汽车水平。中等收入家庭汽车资产的中位值为13800美元,资产额更是不高。当然,美国汽车价格便宜是家庭汽车资产额不高的一个原因,因为在美国20000美元上下的汽车最为流行。穷人家庭虽然说也有汽车,但二手车居多,其汽车资产中位值不到6000美元。

多年来美国家庭年中位收入一直处于50000美元上下,全美房价的中位值不到200000美元,可以说美国是世界上收入与房价比最合理的一个国家。最低收入家庭自用住宅拥有率不高,同时资产额也不高,这类家庭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为89000美元。中等收入家庭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为135000美元,与全美房价的中位值还有一段差距。高收入家庭自用住宅中位值250000美元,体现了美国住宅市场的特性,除大都会城市外,300000美元在美国很多城市可以买到非常理想的独立住宅。美国10%最富有家庭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其实也不算高,只有475000美元,当然超级富豪的住宅资产那是以几百万、上千万美元来计算的。

在非自用住宅、商业房地产和商业资产这三大方面,中、低收入家庭拥有的比例不高,资产金额也不高。这三类资产主要集中于高收入和最高收入家庭。仅以最高收入家庭的数据来看,这类家庭拥有的非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为320000美元,商业房地产中位值为200000美元,而商业资产中位值有455000美元。可以说,富人不仅在金融资产上占据优势,即使是非金融资产,尤其是在房地产和商业资产上,也占据了家庭财富的绝大部分。

年轻人积累家底要有耐心

在非金融资产拥有上,美国大多数家庭的家底体现在房子和汽车上,有钱人会更上一层楼,拥有更多的非自用住宅、商业房地产和商业资产。中、低收入家庭的家底主要是在自用住宅上,因此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对这类家庭资产的升降影响非常大。积累家底是一个过程,除了暴发户以外,家庭资产的积累要经过岁月的历练。年轻人开始成家立业底子薄,这很正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工作年头的增多,收入会逐步提高,慢慢也就有了积累家庭财富的资本。

从表4所列数据可以看出,在所有家庭拥有的非金融资产项目中,35岁以下家庭每一项家庭非金融资产的中位值都低于其他年龄段家庭同类非金融资产中位值。上面已谈到35岁家庭拥有汽车、住宅、非自用住宅、商业房地产和商业资产的比例在各个年龄段家庭中也是最低的,这一切表明家庭财富的积累要脚踏实地,要靠自己辛勤的努力,积沙成塔。

美国35至44岁家庭拥有的非金融资产价值要比35岁以下家庭好得多,但仍处在一个“革命尚未成功”的时期。35至44岁家庭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还停留在“小康阶段”,为170000美元。45至64岁家庭开始进入积累家底的黄金时期,各类非金融资产价值稳步上升。在自用住宅资产上,45至54岁家庭的中位值最高,为200000美元。55至64岁家庭自用住宅资产中位值出现下降趋势,中位值为185000美元。不过55至64岁家庭拥有非自用住宅资产价值较高,中位值为185000美元,高于45至54岁家庭非自用住宅中位值103500美元。在拥有非金融资产上,从年龄的角度讲有点是人越老越值钱。65至74岁家庭拥有的各类非金融资产价值并不低,非金融资产属于物质资产,对于家庭资产而言,则是人老未必珠黄。

与住房拥有率不一样,年轻家庭汽车拥有率并不低,而老年人家庭汽车拥有率并不是最高。因此美国老年人会感叹,退休后房子越住越小、汽车越坐越大。老年人退休时,大多数家庭子女已成家立业,养儿育女所需要的宽大住房空间空闲着有点浪费。卖掉大房子,买个小屋子,里外一吆喝,就能赚到一笔养老钱。老年人腿脚不便,自己开车还让人操心,所以改搭公共汽车,养车的钱也省下了。

家庭自用住宅平均价值26万美元

2010年,美国86.7%的家庭拥有汽车,汽车资产额平均为22100美元。67.3%家庭拥有自用住宅,自用住宅资产额平均为261200美元。14.4%家庭拥有两套房,两套房资产额平均为288900美元。7.7%家庭拥有商业房地产,商业房地产资产额平均为321600美元。13.3%家庭拥有商业资产,商业资产额平均为788300美元。7%家庭拥有其他类资产,这类资产额平均为66500美元。

如果按照美国家庭拥有的各类非金融资产中位值观察,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最高,为170000美元,这进一步表明自用住宅在家庭非金融资产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家庭非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为120000美元,而商业房地产资产的中位值为65000美元。商业资产的中位值为78700美元,汽车资产的中位值为15300美元。至于像珠宝、黄金、古董这类的其他类非金融资产,在美国家庭中所占比例不大,而其中位值也只有15000美元。

汽车几乎是美国家庭必备的资产,但除了少数人拥有超级豪华车外,美国家庭拥有的汽车多以经济实用为原则,因此家庭汽车资产的金额并不高。美国10%最富有家庭汽车资产的中位值仅为35800美元,也就属于中档汽车水平。中等收入家庭汽车资产的中位值为13800美元,资产额更是不高。当然,美国汽车价格便宜是家庭汽车资产额不高的一个原因,因为在美国20000美元上下的汽车最为流行。穷人家庭虽然说也有汽车,但二手车居多,其汽车资产中位值不到6000美元。

多年来美国家庭年中位收入一直处于50000美元上下,全美房价的中位值不到200000美元,可以说美国是世界上收入与房价比最合理的一个国家。最低收入家庭自用住宅拥有率不高,同时资产额也不高,这类家庭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为89000美元。中等收入家庭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为135000美元,与全美房价的中位值还有一段差距。高收入家庭自用住宅中位值250000美元,体现了美国住宅市场的特性,除大都会城市外,300000美元在美国很多城市可以买到非常理想的独立住宅。美国10%最富有家庭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其实也不算高,只有475000美元,当然超级富豪的住宅资产那是以几百万、上千万美元来计算的。

在非自用住宅、商业房地产和商业资产这三大方面,中、低收入家庭拥有的比例不高,资产金额也不高。这三类资产主要集中于高收入和最高收入家庭。仅以最高收入家庭的数据来看,这类家庭拥有的非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为320000美元,商业房地产中位值为200000美元,而商业资产中位值有455000美元。可以说,富人不仅在金融资产上占据优势,即使是非金融资产,尤其是在房地产和商业资产上,也占据了家庭财富的绝大部分。

年轻人积累家底要有耐心

在非金融资产拥有上,美国大多数家庭的家底体现在房子和汽车上,有钱人会更上一层楼,拥有更多的非自用住宅、商业房地产和商业资产。中、低收入家庭的家底主要是在自用住宅上,因此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对这类家庭资产的升降影响非常大。积累家底是一个过程,除了暴发户以外,家庭资产的积累要经过岁月的历练。年轻人开始成家立业底子薄,这很正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工作年头的增多,收入会逐步提高,慢慢也就有了积累家庭财富的资本。

从表4所列数据可以看出,在所有家庭拥有的非金融资产项目中,35岁以下家庭每一项家庭非金融资产的中位值都低于其他年龄段家庭同类非金融资产中位值。上面已谈到35岁家庭拥有汽车、住宅、非自用住宅、商业房地产和商业资产的比例在各个年龄段家庭中也是最低的,这一切表明家庭财富的积累要脚踏实地,要靠自己辛勤的努力,积沙成塔。

篇2

自1998年广发证券和辽宁成大相互持股以来,交叉持股现象正日益出现在我国上市公司之间。交叉持股,指不同的企业之间互相参股,以达到某种特殊目的的现象。它的一个主要特征是:甲持有乙的股权,乙持有丙的股权,丙又持有甲的股权……在牛市行情中,甲乙丙公司的资产都实现了增值,意味着它们所持有别的公司的股权也在升值,进而又刺激自身股价的上涨,从而形成互动性上涨的关系,也形成了泡沫性牛市的机制。

根据中国证监会日前修订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3号》,沪深证券交易所日前对两所主板及深市中小板公司2007年半年报披露工作进行了部署,上市公司对外股权投资信息的披露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新旧会计准则过渡工作继续推进。一方面解决了财务报表附注的披露局限性,另一方面也适应了全流通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进一步增强了上市公司的透明度。

目前国内上市公司交叉持股情况非常普遍。在2006年年报资料中,据不完全统计,上市公司交叉持股为340例,上市公司参股上市及非上市银行361例,参股上市及非上市的保险公司68例,参股上市及非上市的综合类券商270例,参股经纪类券商8例,参股上市及非上市的信托公司68例,参股基金管理公司20例。这些程度不同的持有其他公司股权的上市公司家数,合计为1135例。如下表所示:

中国证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6月30日,沪深两市全部上市公司数量为1477家。也就是说,1135例交叉持有其他公司股份的上市公司占整个上市公司家数的比例为76.84%。由于有关机构未对上市公司参股期货公司等进行统计,因而还有为数不少潜在的交叉持股上市公司。由此可见,上市公司持有其他公司股权的案例将超过1135例。

购买金融资产

首选期货公司壳资源

股指期货推出前夕,券商争夺期货公司资源也进入白热化阶段。据统计,目前已至少有34家券商参股、控股了期货公司,其中25家创新类券商大部分已完成对期货公司的收购。业内人士预计,由于目前多家公司正紧张地对期货公司进行洽购,年内券商参股控股期货公司的数量将达50家左右。广发期货高级分析师陈年柏认为,股指期货对证券公司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证券公司必须争抢期货公司资源。根据《期货交易管理条理》及《证券公司为期货公司提供中间介绍业务试行办法》规定,金融期货的经纪业务由期货公司开展,券商不得直接从事金融期货的经纪业务,要从事IB(介绍经纪商)业务,应通过其全资或控股的期货公司来参与股指期货。

统计显示,由于政策层面此前给予创新类券商收购期货公司更多的支持,且创新类券商质量相对优秀,因此走在了收购期货公司的前面。在目前取得创新类券商资格的25家公司中,广发、光大和国泰君安等将近20家公司已收购了期货公司股权。

交叉持股成就牛市神话

交叉持股能给上市公司带来惊人的利润。截止到7月23日,沪深两市已有61家上市公司了2007年度半年报。根据统计,这61家公司的净利润总额已达44.0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3%,业绩增长态势明显。同时,亦有700余家上市公司了中期业绩预告,预计2007年中期净利润将达到1400亿元左右,较去年同期增长77%。

从二级市场来看,今年以来交叉持股市场表现如下表:

其中,上涨幅度超过300%的个股中,美都控股持有天鸿宝业3461.54万股,天鸿宝业上涨幅度为458.43%;中国平安持有珠江控股389.85万股,珠江控股上涨幅度为426.88%;中信证券持有中孚实业199.99万股,中孚实业上涨幅度为351.75%。

进入2007年,市场不断创出新高,上市公司所持股票股价也不断创新高,整体交叉持股的上市公司今年以来平均上涨幅度为68%,上证综指为35.15%。这意味着,整体交叉持股的上市公司跑赢大盘。

正是大量上市公司间的相互持股令股市持续走强,股市持续走强又令上市公司的大量闲置资金进一步投入股市,以期形成一个业绩与股价的良性循环。

交叉持股是“双刃剑”

上市公司的交叉持股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既能推动股市加快上涨,亦可能使股市快速下跌。牛市之后,只要某一行业上市公司的业绩下降股价下跌,交叉持股就必然会使其他上市公司业绩下降,进而使牛市走熊,牛熊之间的转换速度大大加快。

从企业角度看,企业管理层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寻找对外股权投资的目标而不是内部经营上。2007年股市奖赏了那些醉心于对外股权投资的上市公司。老实做企业与股权投资相比,其投入产出并不匹配。受此驱动,企业管理层自然会把主要目标定在寻找对外股权投资上,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也会向此倾斜,企业经营必然受影响。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规模一旦形成,对于散户来讲更是无从甄别个股,从而愈趋盲目。日本就是典型的例子。

日本的企业很流行交叉持股,银行间、企业间,大家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交叉持股,这一点在日本股市持续走牛的时候极大地推动了股市的上扬,为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账面财富,形成了大量的泡沫。但是,当股市由牛转熊的时候,交叉持股则拖累了上市公司的业绩,进一步影响股市走低,使得日本股市走熊长达10年之久。

日本的经验说明,交叉持股能使企业在本币升值过程中享受资产重估的好处,并且交叉持股对企业有正向促进作用,会使得资产泡沫越来越大,只要本币升值过程不结束,这种泡沫就不会破灭。所以,交叉持股具有涨时助涨、跌时助跌的作用,而靠交叉持股推动的牛市也具有涨时超出多数人预期、跌时跌破多数人底线的特点。

中国资本市场正在迈向牛市的路上,而交叉持股就是一把双刃剑,把握不好,势必后患无穷。

后期市场交叉持股投资机会分析

对于投资标的的选择,我们看好三类参股或交叉持股的公司。第一类是持有高速增长金融公司的股权,比如持有券商和保险股权的上市公司。如中国人寿、吉林敖东、中粮地产等。第二类是持有本币升值带来重估机会的公司的股权,比如工商银行等储蓄类金融机构以及万科等房地产企业。第三类就是持有优质公司股权的公司,如原水股份、雅戈尔等。

机会1:参股券商公司机会分析

火爆的牛市使券商们成了“赚钱机器”,业绩增长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中金公司、申银万国、长江证券、信泰证券、西部证券、光大证券、广州证券等一批券商近日公布了上半年的业绩,无论大小券商,其增长率都十分惊人,不仅传统业务大获丰收,金融衍生产品也成为券商盈利亮点。

这7家券商首批公布的财务数据显示,券商上半年的业绩增长倍数惊人,这主要得益于今年经纪业务的爆发式增长。根据统计,上半年证券市场的股票基金权证成交金额已经达到创历史记录的27.75万亿元,为去年全年的3倍,沪深两市IPO融资接近1500亿元,承销IPO给券商带来的收益进账30亿元,另外,权证创设也收益不菲。业内人士分析,券商的报表爆发式的增长无疑最吸引投资者注意,这也导致该类股票走强。不过,在行情大涨的情况下,那些增长率超出市场平均水平的证券公司更值得关注。

券商投资公司大都收益不菲:上半年股市给券商捧上了大红包,今年上半年参股券商的上市公司也在背后偷乐―不仅投资收益不菲,其股价也因市场追捧券商概念而不断高飞。

据WIND统计,两市共有28家公司参股13家券商。

其中,拥有券商股份最多的是亚泰集团,亚泰在今年2月1日投入4亿多元拥有了东北证券42.62%的股份,成为东北证券第一大股东。东北证券上半年收入不菲,高达6亿多元。亚泰集团在东北集团拥有较多的股份,相应在红利分配上也有较高的话语权。参股券商带给亚泰的收益不仅仅如此,这家中报业绩每股收益仅为0.04元的上市公司,因为参股券商,股价从2月份的8元多最高飙升至28元多。

数据显示,已公布中报券商中净利润排名第二的广发证券,其上半年净利润超过31亿元,而吉林敖东、辽宁成大作为广发证券的前两大股东也受益最多。其中持有5.43亿股广发证券的吉林敖东每股收益将净增近1.5元,第一大股东辽宁成大每股收益增加也接近1元。此外,以东北证券上半年6.3亿元盈利计算,其第一大股东亚泰集团从中受益约0.23元左右。

事实上,参股券商的上市公司的收益情况是参差不齐的,有的收入剧增,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此前爆炒的券商类上市公司收益情况差强人意。据WIND资讯统计,上述券商的大股东中,陕西金叶、保定天鹅、海欣股份、皖能电力、皖维高新、桂东电力、中恒集团、河池化工和亚泰集团今年以来平均累计涨幅高达230%,但截至今年一季报,上述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不足0.04元,其中已公布中报的保定天鹅每股收益也仅为0.09元。

有关财务研究人员分析,券商上半年业绩优秀,并不意味着券商会对投资者分红利,分红利需要券商的董事会、股东大会通过。这就是说参股券商的上市公司不会马上红包落袋。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更多地会在年底体现出来。但券商的收益高低,对参股券商的上市公司会有影响。

机会2:参股银行公司机会分析

国泰君安证券最新研究报告预计,2007年境内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将在35%左右。该报告认为,今年下半年我国银行业6大投资主题将得到进一步的发挥。这6大投资主题包括:人民币升值提高银行估值;再融资逆转成银行利好;外资并购与银行再造;大市值银行溢价;金融创新助推银行业务转型;税改预期改善银行盈利前景。这些投资主题在过去的1年中相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结合银行股最近的走势,银行股下半年还会有一波较大的行情,很可能先经过一段调整后,再掀上涨波浪。

篇3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纳税核算

1引言

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正式实施,使企业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的差距明显增大。与原有准则、制度相比,最为明显的就是新会计准则中增加了除历史成本外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进行会计处理时,针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后续计量中的应用,要求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部分资产或负债进行会计处理时将其账面价值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调整,这就导致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变得经常化。按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在进行会计处理时交易性金融负债和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应计入当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当投资性房地产在后续计量中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时方法与上相同。

2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概述

2.1新会计准则中计量属性的变动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计量属性做出了重大调整,全面引入重置成本、公允价值和现值等计量属性,不再盲目强调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地位。其中主要在金融工具、债务重组、投资性房地产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并新增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2.2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定义及使用范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指一项资产在取得以后,当该项资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时,期末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产生的差额。[1]2006年颁布实施的新会计准则要求对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衍生工具、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及金融负债等计算利得和损失,并计入当期损益。

3交易性金融资产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使用对企业纳税核算的影响

3.1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含义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资产。[2]3.2交易性金融资产相对应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的处理原则内容详见表1和表2.3.3案例分析2014年3月1日,QF企业购入一项初始成本为50000万元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该项资产在2014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为53000万元;在2015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为47000万元。2016年3月1日,QF企业出售该交易性金融资产,共取得银行存款51000万元。账务处理如下:(单位:万元)(1)2014年3月1日,QF企业买入该项资产时进行的会计处理如下: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50000贷:银行存款50000(2)2014年12月31日,QF企业拥有的该项资产其公允价值为53000万元,而其账面余额为50000万元。QF企业进行的会计处理如下: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3000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30000结转本年利润: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3000贷:本年利润3000(3)2015年12月31日,QF企业拥有的该项资产其公允价值为47000万元,而其账面余额为53000万元。QF企业进行的会计处理如下: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6O00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6000相应结转本年利润:借:本年利润6000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6000(4)2016年3月1日,QF企业出售该项资产,其进行的会计处理如下:借:银行存款51000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3000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3000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50000投资收益1000相应结转本年利润:借:投资收益1000公允价值变动损益3000贷:本年利润4000假设QF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对纳税核算的影响账务处理如下:(1)2014年12月31日,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有差额,从而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数额为3000万元,并相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数额为3000×25%=750(万元)借:所得税费用750贷:递延所得税负债750(2)2015年12月31日,资产价值降低,应转回递延所得税负债6000×25%=1500(万元)。借:递延所得税负债1500贷:所得税费用1500(3)2016年3月l日,在出售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时,需要将多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数额为25%×3000=750(万元)。借:所得税费用750贷:递延所得税负债750从以上会计分录可得出,该交易性金融资产产生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数额为3000万元,时间为2014年,并增加当期750万元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同时增加750万元的所得税费用,并最终减少750万元本年利润;2015年由于公允价值下降6000万元,应当转回1500万元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同时减少1500万元的所得税费用,最终调增1500万元本年利润;2016年处置该项金融资产时,则要增加最后剩余的750万元递延所得税负债,相应减少750万元本年利润。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交易性金融资产中其公允价值变动是未实现的损失或收益,把交易性金融资产出售前,税法上的处理方法是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但在会计上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处理方法对所得税进行会计核算时却要产生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与其相对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从而增加或减少相应的所得税费用,并最终对财务报表上的净利润产生影响。

4结束语

通过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损益账户纳税核算的案例讲解,我们对公允价值及其损益科目的运用有了充分理解。但这种方法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它使得会计处理变得很复杂。所以如何兼顾其合理运用同时降低其复杂程度将是未来进行探索的一个主题。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6.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6.

篇4

关键词:会计;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F233 献标识码:A 章编号:1003-9031(2009)10-0063-04

一、引言

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蔓延,全球会计准则体系受到了重大冲击。曾被称为“代表未来计量方向”的公允价值,一夜之间成为众矢之的。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157)提及的“公允价值”,在华尔街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和国会议员认为第157号会计准则要求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在市场大跌和市场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导致金融机构过分对资产按市价减计,造成亏损和资本充足率下降,进而促使金融机构加大资产抛售力度,从而使市场陷入交易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核减资本金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对加重金融危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认为,失灵的市场常常意味着没有什么价格可以让银行作为基准来“盯住”,如果银行不必按市值给其资产定价的话,金融危机就会消退。但会计公允价值计量是否确如其所说应该在这场危机中负主要责任,并终止其执行呢。本文将从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基本内涵、产生发展及其对第157号会计准则争论背后的利益冲突来论述金融危机与会计攻击价值计量之间的关系,并预测公允价值计量的走向。

二、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相关文献

会计理论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是因经济变化的需要而产生的。近30多年来,世界经济处于激烈变革时期,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使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公允价值会计的产生就是源于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经济的虚拟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1]

二战以后,为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议,建立以美元为中心,以固定汇率制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1972年12月与1973年2月的两次美元危机使美元被迫贬值,固定汇率制终被瓦解,由浮动汇率制所代替。同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自由竞争和金融自由化为基调的金融革命席卷了整个西方发达国家,其纷纷放宽或取消对利率的管制。[2]汇率和利率双放开后,客观上促成了第二代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与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性质是一种尚未履行或处于履行中的合约,不是已发生的交易,其所产生的收益和风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主要面向过去,计量过去已发生的交易,根本无法胜任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

与历史成本不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主要面向现在和未来。于是,人们认为,公允价值会计能让金融监管机构以及其他财务报告使用者更早地获知金融机构所面临的财务困境,采用公允价值会计的呼声越来越高。基于此,1990年9月,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ttee,以下简称SEC)时任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在参议院银行、住宅及都市事务委员会作证时指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并首次提出了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之后,经SEC、FASB(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以及“六大”会计师事务所共同协商,决定由FASB于1991年10月正式接手制定这方面的准则。[3]

然而,30多年来,公允价值的运用无论是在会计理论界与金融实务界之间,还是在会计准则制定者与相关监管机构之间,始终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尽管公允价值会计的推行得到了主导国际会计准则方向的主要准则制定机构,如国际准则委员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等的大力支持。但是,世界各国在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上一直保持谨慎的态度。

而在与公允价值会计相关的诸多问题中,公允价值的计量争议最大。在SFAS157颁布之前,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以下简称GAAP)中存在着关于公允价值的不同定义,同时,在GAAP中应用公允价值定义的指南相当有限并且散布于多个不同的会计公告中。指南之间的差异产生了应用上的不一致性,并且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难度。如何能尽量客观地对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就成了公允价值会计中最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SFAS157应运而生。

三、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按照SFAS157的规定,金融产品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为有活跃市场交易的金融产品,其公允价值根据活跃市场报价确定;第二层为交易不活跃市场情形下的金融产品,其公允价值参考同类产品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或者采用有可客观参考支持的价值模型确定;第三层为没有交易市场的金融产品,其公允价值需要管理层根据主观判断和市场假设建立估值模型确定。同时,它规定金融产品“公允价值”计量标准适用优先级原则,即首先看是否适用第一层的标准,不适用的情况下再逐级向第二层、第三层判断。

自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随着房贷违约率的不断上升,由房屋贷款衍生出来的资产抵押类证券如美国抵押支持债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y,以下简称MBS)、债务抵押证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以下简称CDO)的价格持续下跌,导致金融机构不得不对其计提减值准备。据惠誉(Fitch Ratings)统计,截至2007年底,欧美数家大型银行平均来说,需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达到总资产的一半。

实际上,此次危机中,一些种类的资产已没有市场价格可以作为计量参考。如花旗(Citigroup)、瑞银(UBS)等投行之前发售的标售利率型证券(Auction Rate Securities,下称ARS),ARS市场在2008年2月之前的总市值约为3300亿美元。而2008年2月至今这个市场已根本不具备流动性。在这种情况下,资产抵押类证券从157号准则适用的第一层直跌到第三层而在第三层的估值中,是没有什么价值能得到公认的。在谨慎的会计师和审计师坚持下,金融机构只能“采用不可观察输入变量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作为手中持有次贷资产的价值,计提巨额的资产减值准备而扭曲了投资者心理,使市场陷入恐慌性抛售持有次贷产品的金融机构股票的狂潮。

而资产规模巨大的金融机构破产牵连广泛,它所引发的互不信任乃至信贷紧缩立即牵连一连串美国大型金融机构陷入破产危机,其后更席卷欧洲和全球金融业。在这种情况下,众多金融产品的交易市场全面冰封,“以市值计价”甚至已经没有市场可言,故只有将资产价值降至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在危机全面爆发后,公允价值,尤其是以市值为基础的计量方式,无法客观反映资产价值,其在金融危机中严重影响公司业绩表现和投资者信心,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使得金融业人士向政府施压,要求将公允价值计量方式改回成本计价法,以稳定人心。

2008年10月4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大规模金融救援方案,并确认监管机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ttee,以下简称SEC)有权暂停使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10月8日,欧盟金融监管机构高层表示,欧盟市场监管者应允许区内银行立刻停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以减轻金融危机的冲击。同时,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金融业巨头也游说政府,希望采取类似政策,帮助其渡过难关。国际会计准则正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四、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未来走向

(一)关于SFAS157的近期动态

2008年9月30日,SEC针对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的会计处理方式了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仍然坚持第157号准则的原则,并没有暂停公允价值的使用。但是,在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定价,包括合理的主观判断来确定金融资产公允价值。

SEC强调,不能简单依赖不活跃市场情况下的交易价格,公司需要更多地通过对价格下滑时间长短、跌幅以及市场流动性的判断,并借助内部估值模型和假设条件来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这说明第157号准则的规定在某种程度上被放宽了,同时也反映出SEC和FASB并没有完全屈从金融界的压力,抵制了完全停止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的压力。

面对越来越大的对公允价值质疑的声音,美国参众两院在2008年10月4日表决通过救援法案,赋予了SEC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权利,并要求SEC在未来90天内就公允价值对金融业的影响进行一个全面的研究。

2008年10月7日,SEC再次发表声明,指将根据救市法案的要求,联同联储局和财政部就“以市值计价”会计准则进行研究,报告将于2009年1月2日前完成。SEC的意向是报告完成之前继续执行该会计准则,主观上并不倾向停止执行“以市值计价”会计准则。但在欧洲联合救市方案已经决定停止执行“以市值计价”以后,SEC承受的压力巨大。美国在政府入股金融机构方面是追随欧洲的,如果在“以市值计价”上不跟随,美国企业将处于相对不利的境地。

(二)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走向的理论分析

会计公允价值计量的经济内核具有科学性,有助于满足投资者决策需要,现代市场经济中仍有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基础。但面对金融危机中非公允的市场报价,有必要建立起适应非活跃、非理性市场的公允价值会计操作框架,并考虑如何实现金融危机中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

1.会计公允价值计量由财务报表目标决定。在资本市场发展的推动下,现代会计目标基本以决策有用为主导,兼顾反映受托责任。比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明确,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在经济决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等,还反映管理层对交托他的资源的经营管理成果受托责任”。根据决策有用观来看,相关性是与决策相关的特性,提高相关性意味着增强了决策的把握性,因此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会计既提供过去的信息,又表现为现在的信息,还表现为未来的信息,主张多种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值、可变现净值等)并存,尤其推崇按市场报价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这是因为在活跃市场中,市场报价是地位平等的市场主体自主进行资产交换和债务清偿的金额,能反映交易主体的真实意思,具有客观性、易获取等特点,也容易得到投资者认可,具有权威性。[4]

只要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仍然得到认可,公允价值会计的基础就难以削弱。所以,因金融危机而生的公允价值会计是否会因这次金融危机而被否定,仍然取决于国际金融市场的长远发展需要,取决于投资者的决策需求。从这个方面讲,无论采取对金融资产重分类以避免使用公允价值,还是通过其他方式停止公允价值会计的措施都缺乏合理性,一旦危机得到缓解,投资者要求重新采取公允价值会计呼声必然再次高涨。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仍然是未来的趋势,其中一个关键挑战,就是要改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框架,以加强市场约束和促进金融稳定。

2.会计公允价值计量操作性值得关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157号对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案进行了排序:第一层是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以活跃市场报价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二层是如果不存在活跃市场,不能获得报价,应采取具有可靠性的估值技术来确定其公允价值。这些估值技术包括:参照几乎同样的另一种金融工具当前的市场价值、现金流折现法和期权定价模型等。以活跃市场报价确定公允价值能反映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符合公允价值的经济实质,也具有可操作性。但在市场发生突变时,尤其是美国金融危机导致市场信心丧失,出现恐慌性“贱卖”资产的时候,市场报价是否仍是确定公允价值的最优选择值得思考。2008年的这次金融危机是自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机构被迫以螺旋下降的市场报价确定公允价值,不得不计提大量资产减值,并在资本充足率约束下寻求融资或贱卖资产,这些未实现的“账面损失”进一步粉碎了投资者信心。[5]

在金融危机中,陷于困境的资产卖方处于“甩卖”境况和非理性状态,其交易地位很难与交易对手保持平等,市场报价也类似于资产快速变现时的“清算价格”,不符合“持续经营”的会计假设前提。[6]而且,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出现市场流动性突然消失现象,许多证券品种交易量大幅萎缩,甚至根本没有买家,这种情况下的市场是不是活跃市场也值得探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157号指出,公允价值是有序交易(an orderly transaction)中,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卖出资产收到(或清偿债务支付)的价格。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也强调,公允价值是“在当前的非强迫或非清算交易中,自愿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金额”。

也就是说,无论根据会计准则确定公允价值的排序方案,还是依据公允价值的经济内涵,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应充分考虑市场是否活跃、正常、有秩序。[7]但由于全面实行公允价值会计的时间尚短,没有遭遇市场报价“非公允”的经历,而且缺乏权威机构对市场状态的统一判断,因“安然事件”导致审慎会计原则得到空前强调,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金融机构被普遍要求采取螺旋下降的市场报价调整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8]所以,美国证券委员会9月30日针对美国财务报告准则157号的指导意见,与其说改变了公允价值会计,倒不如说重新解释了非活跃市场下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明确了市场报价非公允时,应通过考虑价格下滑时间长短、跌幅以及市场流动性等因素,借助内部估值模型和假设条件来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这也说明,当前会计准则对金融危机所起的推波助澜作用,不是公允价值会计的经济内涵和运用基础出现了问题,而是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操作出现了问题。因此,在极端、非正常市场状况下,需要建立起准则制定机构或相关部门指导审计师正确操作公允价值会计的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葛家澎.关于会计计量的新属性―公允价值[J].上海会计,2001,(l).

[2]陈美华.价值理论与公允价值[J].经济问题,2004,(12).

[3]陈美华.论产权与公允价值计量[J].五邑大学学报,2004,(11).

[4]葛家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比较与综评[J].会计研究,2004,(6).

[5]陈美华.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6]郭道扬.论产权会计观与产权会计革命[J].会计研究,2004,(2).

篇5

【关键词】 公允价值; 非金融资产; 公允价值计量

一、运用公允价值的必要性

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和大量新业务、新产品的出现对传统会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会计准则中财务会计目标的变化(由单一的受托责任观转向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同时并存)、贯穿会计准则的核算理念的变化(由收入费用观转向资产负债表观)以及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变化(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实质性趋同)导致会计的计量模式必然也要发生变化(由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体的单一会计计量模式转向历史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并存的计量模式)。而基于市场对资产价值认定的公允价值再次大范围地在具体会计准则中加以运用,将在增强会计报告信息可比性和相关性的前提下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协同发展。

二、公允价值在非金融资产中的运用

我国会计准则对非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分散在不同的具体准则中。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中,直接涉及公允价值的非金融资产的具体准则包括:3号投资性房地产、5号生物资产、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12号债务重组、16号政府补助、21号租赁和20号企业合并中的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这些准则均谨慎地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即在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同时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限制。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时在满足特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一是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二是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科学合理的估计。

生物资产准则规定,生物资产在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但应当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生物资产有活跃的交易市场;二是能够从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作出科学合理的估计。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一是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二是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债务重组除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方式外,其它清偿方式下非金融资产的计值均采用公允价值计价: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其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但与其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在上述两种情况下仍不能确定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合理的方法确定其公允价值。

政府补助准则规定,政府补助为非货币性资产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企业合并准则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核算,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所得的资产和负债以及作为对价支付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

租赁准则规定,承租方在租赁期开始日对租入资产计量采用该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

三、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

(一)确认环节存在的问题

非金融资产的计量是否能够采用公允价值,首先应判断是否符合各项资产运用公允价值的条件。因此,公允价值的运用是基于主观判断的定性因素先于具有量化标准的定量因素,从而使公允价值的确认显得尤为重要。

从非金融资产运用公允价值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当前的会计准则中对非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确认的相关规定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确认的条件规定比较散乱,缺乏一致性,如租赁准则中只写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但在什么条件下采用没有加以规范;二是确认条件和计量基础混为一谈,如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政府补助和债务重组等4项准则中,对于确认的要求实际上更倾向于计量基础的要求。

(二)计量环节存在的问题

计量是公允价值运用的核心问题,它既体现着公允价值的实质,又决定了公允价值运用的效果。我国公允价值在非金融资产计量时仍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层级划分,将公允价值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存在活跃市场,市价即为其公允价值,此层级取得的公允价值是最客观的;第二层次,不存在活跃市场但存在类似活跃市场,比照相关类似资产的市价决定,此层次虽然存在同类交易的活跃市场,但是如何调整到计量对象的价值具有主观性;第三层次,不存在前两种情况的市场,此层次不存在交易的活跃市场,需要通过估价技术确定公允价值。

在三个层次规定中,对于“活跃市场”、“类似活跃市场”没有明确的确认条件,增加了实务中判断的模糊度。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非金融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不多,更多的是后两种情况,实务中需要对非金融资产根据类似资产进行调整或采用估值技术。由于非金融资产之间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在对这些差异进行调整时,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环境、金融环境、市场交易环境及主体动机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公允价值的可靠性;而采用估值技术在实务中操作难度最大:一是实务中对非金融资产的估值还没有代表性或通用的模型,往往更多采用现值的计算模型,模型参数确定的准确性、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公允价值应用的效果;二是在各项具体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标准的规定各不相同,计量时涉及的多项参数没有任何指导信息,缺乏统一的规范,操作性不强,从而导致公允价值计量结果的随意性和多样性。

(三)披露环节存在的问题

公允价值在确认和计量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公允价值本身的主观性导致公允价值的附加信息披露是非常必要的。但在我国具体会计准则中对于涉及公允价值披露的内容可以说少之又少。生物资产准则、政府补助准则和租赁准则的披露内容没有涉及公允价值的任何信息,而非货币资产交换准则也只要求披露公允价值,披露要求最多的是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债务重组准则和企业合并准则,但也仅限于披露公允价值确定的依据和方法,以及公允价值变动对损益的影响。

可见,虽然具体准则中规定了对公允价值披露的信息,但信息使用者仅根据这些简单的披露信息难以正确理解和利用会计信息,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广度和深入都远远不够。

四、建议与展望

当前我国非金融资产运用公允价值的条件还不是非常成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增强,监管机制的完善以及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深入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将成为财务会计未来发展的主要计量模式。

(一)积极推进培育活跃、有序的市场

公允价值有别于市场价格,公允价值的实质是基于市场的一种对资产或负债价值认定的综合计量属性,所以活跃的市场是公允价值得以合理运用的一个前提条件。活跃市场的培育,依赖于充分竞争的交易市场,包括资本市场、房地产、生产资料等各类市场,防止行业垄断地发生,让交易双方可以很容易地获得公允的市场价格及市场信息;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环境,防止利用公允价值进行舞弊,积极营造一个充分交易、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二)大力开展企业与资产评估机构的合作

非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对企业会计人员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对于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的人员来说是他们的一个强项,长期的资产评估工作为他们积累了丰富的评估经验和评估技术。公允价值的计量目标与资产评估的目标基本一致,为了有效提高公允价值估价的公允性和可靠性,企业应该借助专业资产评估机构的优势,尽量委托资产评估机构对非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长期来看,会计界和资产评估界的合作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客观、公允的资产价值是二者合作的基础和目标。

(三)制定全面、系统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2006年9月,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FASB)正式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Fair Value Measurements),FASB对该公告的原因做了如下阐述:“在本准则之前,公认会计原则中已有公允价值的不同定义以及应用这些定义的有限指南,但这些指南分散于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诸多公告中。指南之间的差异导致了不一致,这些不一致又增加了公认会计原则的复杂性。FASB决定在本准则中考虑这些问题。”该公告主要解决了三个重大问题:公允价值的定义、用于计量公允价值的方法以及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当前我国有关公允价值的规定情况与NO.157号前美国的情况基本类似,这三个问题也是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实务中面临的问题。既然美国已经研究并很好地处理了该问题,那么我国也应该积极借鉴美国制定公允价值专项准则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以便务实地规范指导公允价值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孙丽影,杜兴强.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管制安排[J].会计研究,2008(11).

[2] 于永生.美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研究[J].财经论坛,2005(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