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35: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金融资产价值,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房地产是家庭财富的主体
美国家庭非金融财富主要表现在房地产上,购买住房在美国不会被认为是当“房奴”,而是被称之为投资。买了房娶媳妇的地方有了,家底也慢慢开始攒起来了,何乐而不为。房地产财富分为自用住宅和非自用住宅、商业房地产三种,其中自用住宅资产额占家庭非金融资产总额的47.4%, 非自用住宅资产额占家庭非金融资产总额的11.2%,商业房地产占美国家庭非金融资产的比例不算高,为6.7%。
虽然住宅是美国家庭非金融资产最主要的资产,但收入不同,住宅财富所占家庭资产的比例就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富人而言,住宅只是其财富中的小菜一碟,2010年,最富有10%家庭的住宅资产只占其家庭资产总额(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总和)的19.7%。而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住宅资产那是真正的家底。穷人家庭住宅资产占家庭总资产额的35.6%,中下收入家庭的住宅资产占家庭资产总额高达50.6%。中等收入家庭的资产也主要集中在住宅资产上,住宅资产占家庭资产总额的44.8%。中上收入家庭住宅资产占家庭资产总额的42.7%,即使是高收入家庭,住宅资产占家庭资产的比例也有37.5%。
在美国家庭非金融资产上,商业资产占据重要地位,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很多家庭属于“个体户”,多数是搞小买卖的,自给自足。但小买卖在美国被学者称之为美国的未来,自然也没人敢小瞧。美国家庭中的商业资产占家庭非金融资产财富的比重高达28.2%,这也足见“个体户”的商业魅力。其他类非金融资产包括黄金、白银和珠宝,也包括古董和艺术品。这是比较有趣的部分,美国人在这些方面的投资兴趣不算很大,所以在家庭非金融资产上也仅占有1.3%的份额。
中等收入家庭七成拥有自用住宅
如果说到家庭财富,那就要回到基本的思路,人为什么要拥有财产。其实道理很简单,一是生存,二是享受生活。非金融资产基本反映的是人们所需要的生存条件。第一要有个窝,然后窝里得有点现代生活的必需品,这是为了人生目标而奋斗和自我满足的物质需要。
在满足人类这些基本需要上,如果对比全球大大小小的国家,美国肯定不是最好的,但却有可能是在大国中较好的。按照统计数据, 2010年,美国家庭自用住宅拥有率为67.3%。在当今社会,住房无疑成了一个社会生活条件好坏的指标之一。美国穷人的住房面积据说比很多发达国家中产阶级家庭还要大,这已成了旧闻。但在私人住宅拥有率上,美国中等收入以上家庭的的确确是可以说自己实现了“美国梦”。
2010年,美国最穷家庭自用住宅拥有率是37.2%,比例不高但不足为奇,因为这是美国最穷的人群。而一旦进入美国中等收入家庭的行列,自用住宅拥有率一下子就提升到71%。至于更高收入的家庭,拥有私人住宅的比例会提高自然也就不在话下。高收入家庭的自用住宅拥有率为90.6%,最高收入家庭的住宅拥有率为92.4%。高收入家庭自然不差钱,那为何这类家庭自用住宅拥有率仍没有达到100%。看起来,对有些有钱人而言,不是买得起买不起住宅的问题,而是想不想、要不要买住宅的问题。
四成富人拥有二套以上住宅
美国人拥有住宅基本上是以自用住宅为主,如果想投资房地产,买个两套房、三套房然后出租也是一种投资选择。当然购买更多房地产并不只是有钱人的专利,收入低的家庭也可以在这种投资上碰碰运气。2010年,美国穷人家庭两套房拥有率是4.4%,比例实在是不高。但穷人家庭也能来上个两套房,说明投资赚钱的机会对穷人也是开放的。中下收入家庭拥有两套房的比例也不算高,只有7.7%。看起来普通收入家庭即使想靠房地产积累家底也不容易,收入不高那就是致命伤。中等收入家庭的境况稍微好一些,11.6%的中等收入家庭拥有两套房。中上收入家庭两套房的拥有率上升到16%。到了高收入家庭阶段,22.8%的家庭拥有两套房。而美国10%的家庭,也就是收入最高的富人家庭,拥有两套房的家庭比例达到42.1%。
如果按照年龄段划分,美国65至74岁家庭两套房拥有率是最高的,为22.8%,当然这比美国10%最富有家庭42.1%的两套房拥有率还是低了很多。55至64岁家庭两套房拥有率为22.1%,仅次于65至74岁家庭两套房拥有率。虽然45至54岁家庭自用住宅拥有率低于75岁以上家庭自用住宅拥有率,但17%45至54岁家庭拥有两套房,而75岁以上家庭两套房拥有率则为14.6%。这表明45至74岁家庭在住房上除了满足住的需求外,还有一部分家庭将房地产视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手段。因两套房大多为出租所用,这就是以房养房、以房养老。至于44岁以下的年轻家庭,在住宅上还是以满足自住为主,两套房拥有率低于10%,可谓以房养老尚未成功,同志哥仍需努力。
穷人靠汽车来为己铺路
美国有个别称,叫作“轮子下的国家”。所谓轮子就是汽车轮子,在当今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将汽车视为奢侈品时,美国的汽车已成了代步的工具。美国汽车普及率有多高?按照统计数据,美国86.7%的家庭拥有汽车。美国家庭如果按收入分成5个等级,20%的家庭属于低收入家庭,也就是穷人家庭,在这类家庭汽车的拥有率为64.9%。如果再稍微往上看一下,中等收入家庭的汽车拥有率为91.8%。而对于高收入家庭,汽车就成了“玩具”,96.4%的高收入家庭拥有汽车,95.7%的最高收入家庭拥有汽车。
美国大概是世界上汽车普及率最高的国家,民众不论收入高低、念书多少、年龄多大,拥有一辆汽车那不算是梦。美国35岁以下家庭汽车拥有率为79.4%,35至44岁家庭为88.9%,45至54岁家庭为91%,55至64岁家庭为90.3%,65至74岁家庭为86.5%,到了75岁以上家庭汽车拥有率则下降到83.4%。美国高中文化程度的家庭,85.5%的家庭拥有汽车。大学以上教育程度家庭,汽车拥有率为91.5%。可见在美国,汽车是民众最容易获得的家庭资产,只要有工作,人坐在车中,路就在脚下。 新饰.6%,最高收入家庭的住宅拥有率为92.4%。高收入家庭自然不差钱,那为何这类家庭自用住宅拥有率仍没有达到100%。看起来,对有些有钱人而言,不是买得起买不起住宅的问题,而是想不想、要不要买住宅的问题。
四成富人拥有二套以上住宅
美国人拥有住宅基本上是以自用住宅为主,如果想投资房地产,买个两套房、三套房然后出租也是一种投资选择。当然购买更多房地产并不只是有钱人的专利,收入低的家庭也可以在这种投资上碰碰运气。2010年,美国穷人家庭两套房拥有率是4.4%,比例实在是不高。但穷人家庭也能来上个两套房,说明投资赚钱的机会对穷人也是开放的。中下收入家庭拥有两套房的比例也不算高,只有7.7%。看起来普通收入家庭即使想靠房地产积累家底也不容易,收入不高那就是致命伤。中等收入家庭的境况稍微好一些,11.6%的中等收入家庭拥有两套房。中上收入家庭两套房的拥有率上升到16%。到了高收入家庭阶段,22.8%的家庭拥有两套房。而美国10%的家庭,也就是收入最高的富人家庭,拥有两套房的家庭比例达到42.1%。
如果按照年龄段划分,美国65至74岁家庭两套房拥有率是最高的,为22.8%,当然这比美国10%最富有家庭42.1%的两套房拥有率还是低了很多。55至64岁家庭两套房拥有率为22.1%,仅次于65至74岁家庭两套房拥有率。虽然45至54岁家庭自用住宅拥有率低于75岁以上家庭自用住宅拥有率,但17%45至54岁家庭拥有两套房,而75岁以上家庭两套房拥有率则为14.6%。这表明45至74岁家庭在住房上除了满足住的需求外,还有一部分家庭将房地产视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手段。因两套房大多为出租所用,这就是以房养房、以房养老。至于44岁以下的年轻家庭,在住宅上还是以满足自住为主,两套房拥有率低于10%,可谓以房养老尚未成功,同志哥仍需努力。
穷人靠汽车来为己铺路
美国有个别称,叫作“轮子下的国家”。所谓轮子就是汽车轮子,在当今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将汽车视为奢侈品时,美国的汽车已成了代步的工具。美国汽车普及率有多高?按照统计数据,美国86.7%的家庭拥有汽车。美国家庭如果按收入分成5个等级,20%的家庭属于低收入家庭,也就是穷人家庭,在这类家庭汽车的拥有率为64.9%。如果再稍微往上看一下,中等收入家庭的汽车拥有率为91.8%。而对于高收入家庭,汽车就成了“玩具”,96.4%的高收入家庭拥有汽车,95.7%的最高收入家庭拥有汽车。
美国大概是世界上汽车普及率最高的国家,民众不论收入高低、念书多少、年龄多大,拥有一辆汽车那不算是梦。美国35岁以下家庭汽车拥有率为79.4%,35至44岁家庭为88.9%,45至54岁家庭为91%,55至64岁家庭为90.3%,65至74岁家庭为86.5%,到了75岁以上家庭汽车拥有率则下降到83.4%。美国高中文化程度的家庭,85.5%的家庭拥有汽车。大学以上教育程度家庭,汽车拥有率为91.5%。可见在美国,汽车是民众最容易获得的家庭资产,只要有工作,人坐在车中,路就在脚下。
存入我的阅览室
与住房拥有率不一样,年轻家庭汽车拥有率并不低,而老年人家庭汽车拥有率并不是最高。因此美国老年人会感叹,退休后房子越住越小、汽车越坐越大。老年人退休时,大多数家庭子女已成家立业,养儿育女所需要的宽大住房空间空闲着有点浪费。卖掉大房子,买个小屋子,里外一吆喝,就能赚到一笔养老钱。老年人腿脚不便,自己开车还让人操心,所以改搭公共汽车,养车的钱也省下了。
家庭自用住宅平均价值26万美元
2010年,美国86.7%的家庭拥有汽车,汽车资产额平均为22100美元。67.3%家庭拥有自用住宅,自用住宅资产额平均为261200美元。14.4%家庭拥有两套房,两套房资产额平均为288900美元。7.7%家庭拥有商业房地产,商业房地产资产额平均为321600美元。13.3%家庭拥有商业资产,商业资产额平均为788300美元。7%家庭拥有其他类资产,这类资产额平均为66500美元。
如果按照美国家庭拥有的各类非金融资产中位值观察,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最高,为170000美元,这进一步表明自用住宅在家庭非金融资产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家庭非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为120000美元,而商业房地产资产的中位值为65000美元。商业资产的中位值为78700美元,汽车资产的中位值为15300美元。至于像珠宝、黄金、古董这类的其他类非金融资产,在美国家庭中所占比例不大,而其中位值也只有15000美元。
汽车几乎是美国家庭必备的资产,但除了少数人拥有超级豪华车外,美国家庭拥有的汽车多以经济实用为原则,因此家庭汽车资产的金额并不高。美国10%最富有家庭汽车资产的中位值仅为35800美元,也就属于中档汽车水平。中等收入家庭汽车资产的中位值为13800美元,资产额更是不高。当然,美国汽车价格便宜是家庭汽车资产额不高的一个原因,因为在美国20000美元上下的汽车最为流行。穷人家庭虽然说也有汽车,但二手车居多,其汽车资产中位值不到6000美元。
多年来美国家庭年中位收入一直处于50000美元上下,全美房价的中位值不到200000美元,可以说美国是世界上收入与房价比最合理的一个国家。最低收入家庭自用住宅拥有率不高,同时资产额也不高,这类家庭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为89000美元。中等收入家庭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为135000美元,与全美房价的中位值还有一段差距。高收入家庭自用住宅中位值250000美元,体现了美国住宅市场的特性,除大都会城市外,300000美元在美国很多城市可以买到非常理想的独立住宅。美国10%最富有家庭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其实也不算高,只有475000美元,当然超级富豪的住宅资产那是以几百万、上千万美元来计算的。
在非自用住宅、商业房地产和商业资产这三大方面,中、低收入家庭拥有的比例不高,资产金额也不高。这三类资产主要集中于高收入和最高收入家庭。仅以最高收入家庭的数据来看,这类家庭拥有的非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为320000美元,商业房地产中位值为200000美元,而商业资产中位值有455000美元。可以说,富人不仅在金融资产上占据优势,即使是非金融资产,尤其是在房地产和商业资产上,也占据了家庭财富的绝大部分。
年轻人积累家底要有耐心
在非金融资产拥有上,美国大多数家庭的家底体现在房子和汽车上,有钱人会更上一层楼,拥有更多的非自用住宅、商业房地产和商业资产。中、低收入家庭的家底主要是在自用住宅上,因此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对这类家庭资产的升降影响非常大。积累家底是一个过程,除了暴发户以外,家庭资产的积累要经过岁月的历练。年轻人开始成家立业底子薄,这很正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工作年头的增多,收入会逐步提高,慢慢也就有了积累家庭财富的资本。
从表4所列数据可以看出,在所有家庭拥有的非金融资产项目中,35岁以下家庭每一项家庭非金融资产的中位值都低于其他年龄段家庭同类非金融资产中位值。上面已谈到35岁家庭拥有汽车、住宅、非自用住宅、商业房地产和商业资产的比例在各个年龄段家庭中也是最低的,这一切表明家庭财富的积累要脚踏实地,要靠自己辛勤的努力,积沙成塔。
美国35至44岁家庭拥有的非金融资产价值要比35岁以下家庭好得多,但仍处在一个“革命尚未成功”的时期。35至44岁家庭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还停留在“小康阶段”,为170000美元。45至64岁家庭开始进入积累家底的黄金时期,各类非金融资产价值稳步上升。在自用住宅资产上,45至54岁家庭的中位值最高,为200000美元。55至64岁家庭自用住宅资产中位值出现下降趋势,中位值为185000美元。不过55至64岁家庭拥有非自用住宅资产价值较高,中位值为185000美元,高于45至54岁家庭非自用住宅中位值103500美元。在拥有非金融资产上,从年龄的角度讲有点是人越老越值钱。65至74岁家庭拥有的各类非金融资产价值并不低,非金融资产属于物质资产,对于家庭资产而言,则是人老未必珠黄。
与住房拥有率不一样,年轻家庭汽车拥有率并不低,而老年人家庭汽车拥有率并不是最高。因此美国老年人会感叹,退休后房子越住越小、汽车越坐越大。老年人退休时,大多数家庭子女已成家立业,养儿育女所需要的宽大住房空间空闲着有点浪费。卖掉大房子,买个小屋子,里外一吆喝,就能赚到一笔养老钱。老年人腿脚不便,自己开车还让人操心,所以改搭公共汽车,养车的钱也省下了。
家庭自用住宅平均价值26万美元
2010年,美国86.7%的家庭拥有汽车,汽车资产额平均为22100美元。67.3%家庭拥有自用住宅,自用住宅资产额平均为261200美元。14.4%家庭拥有两套房,两套房资产额平均为288900美元。7.7%家庭拥有商业房地产,商业房地产资产额平均为321600美元。13.3%家庭拥有商业资产,商业资产额平均为788300美元。7%家庭拥有其他类资产,这类资产额平均为66500美元。
如果按照美国家庭拥有的各类非金融资产中位值观察,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最高,为170000美元,这进一步表明自用住宅在家庭非金融资产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家庭非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为120000美元,而商业房地产资产的中位值为65000美元。商业资产的中位值为78700美元,汽车资产的中位值为15300美元。至于像珠宝、黄金、古董这类的其他类非金融资产,在美国家庭中所占比例不大,而其中位值也只有15000美元。
汽车几乎是美国家庭必备的资产,但除了少数人拥有超级豪华车外,美国家庭拥有的汽车多以经济实用为原则,因此家庭汽车资产的金额并不高。美国10%最富有家庭汽车资产的中位值仅为35800美元,也就属于中档汽车水平。中等收入家庭汽车资产的中位值为13800美元,资产额更是不高。当然,美国汽车价格便宜是家庭汽车资产额不高的一个原因,因为在美国20000美元上下的汽车最为流行。穷人家庭虽然说也有汽车,但二手车居多,其汽车资产中位值不到6000美元。
多年来美国家庭年中位收入一直处于50000美元上下,全美房价的中位值不到200000美元,可以说美国是世界上收入与房价比最合理的一个国家。最低收入家庭自用住宅拥有率不高,同时资产额也不高,这类家庭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为89000美元。中等收入家庭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为135000美元,与全美房价的中位值还有一段差距。高收入家庭自用住宅中位值250000美元,体现了美国住宅市场的特性,除大都会城市外,300000美元在美国很多城市可以买到非常理想的独立住宅。美国10%最富有家庭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其实也不算高,只有475000美元,当然超级富豪的住宅资产那是以几百万、上千万美元来计算的。
在非自用住宅、商业房地产和商业资产这三大方面,中、低收入家庭拥有的比例不高,资产金额也不高。这三类资产主要集中于高收入和最高收入家庭。仅以最高收入家庭的数据来看,这类家庭拥有的非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为320000美元,商业房地产中位值为200000美元,而商业资产中位值有455000美元。可以说,富人不仅在金融资产上占据优势,即使是非金融资产,尤其是在房地产和商业资产上,也占据了家庭财富的绝大部分。
年轻人积累家底要有耐心
在非金融资产拥有上,美国大多数家庭的家底体现在房子和汽车上,有钱人会更上一层楼,拥有更多的非自用住宅、商业房地产和商业资产。中、低收入家庭的家底主要是在自用住宅上,因此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对这类家庭资产的升降影响非常大。积累家底是一个过程,除了暴发户以外,家庭资产的积累要经过岁月的历练。年轻人开始成家立业底子薄,这很正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工作年头的增多,收入会逐步提高,慢慢也就有了积累家庭财富的资本。
从表4所列数据可以看出,在所有家庭拥有的非金融资产项目中,35岁以下家庭每一项家庭非金融资产的中位值都低于其他年龄段家庭同类非金融资产中位值。上面已谈到35岁家庭拥有汽车、住宅、非自用住宅、商业房地产和商业资产的比例在各个年龄段家庭中也是最低的,这一切表明家庭财富的积累要脚踏实地,要靠自己辛勤的努力,积沙成塔。
美国35至44岁家庭拥有的非金融资产价值要比35岁以下家庭好得多,但仍处在一个“革命尚未成功”的时期。35至44岁家庭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还停留在“小康阶段”,为170000美元。45至64岁家庭开始进入积累家底的黄金时期,各类非金融资产价值稳步上升。在自用住宅资产上,45至54岁家庭的中位值最高,为200000美元。55至64岁家庭自用住宅资产中位值出现下降趋势,中位值为185000美元。不过55至64岁家庭拥有非自用住宅资产价值较高,中位值为185000美元,高于45至54岁家庭非自用住宅中位值103500美元。在拥有非金融资产上,从年龄的角度讲有点是人越老越值钱。65至74岁家庭拥有的各类非金融资产价值并不低,非金融资产属于物质资产,对于家庭资产而言,则是人老未必珠黄。
存入我的阅览室
与住房拥有率不一样,年轻家庭汽车拥有率并不低,而老年人家庭汽车拥有率并不是最高。因此美国老年人会感叹,退休后房子越住越小、汽车越坐越大。老年人退休时,大多数家庭子女已成家立业,养儿育女所需要的宽大住房空间空闲着有点浪费。卖掉大房子,买个小屋子,里外一吆喝,就能赚到一笔养老钱。老年人腿脚不便,自己开车还让人操心,所以改搭公共汽车,养车的钱也省下了。
家庭自用住宅平均价值26万美元
2010年,美国86.7%的家庭拥有汽车,汽车资产额平均为22100美元。67.3%家庭拥有自用住宅,自用住宅资产额平均为261200美元。14.4%家庭拥有两套房,两套房资产额平均为288900美元。7.7%家庭拥有商业房地产,商业房地产资产额平均为321600美元。13.3%家庭拥有商业资产,商业资产额平均为788300美元。7%家庭拥有其他类资产,这类资产额平均为66500美元。
如果按照美国家庭拥有的各类非金融资产中位值观察,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最高,为170000美元,这进一步表明自用住宅在家庭非金融资产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家庭非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为120000美元,而商业房地产资产的中位值为65000美元。商业资产的中位值为78700美元,汽车资产的中位值为15300美元。至于像珠宝、黄金、古董这类的其他类非金融资产,在美国家庭中所占比例不大,而其中位值也只有15000美元。
汽车几乎是美国家庭必备的资产,但除了少数人拥有超级豪华车外,美国家庭拥有的汽车多以经济实用为原则,因此家庭汽车资产的金额并不高。美国10%最富有家庭汽车资产的中位值仅为35800美元,也就属于中档汽车水平。中等收入家庭汽车资产的中位值为13800美元,资产额更是不高。当然,美国汽车价格便宜是家庭汽车资产额不高的一个原因,因为在美国20000美元上下的汽车最为流行。穷人家庭虽然说也有汽车,但二手车居多,其汽车资产中位值不到6000美元。
多年来美国家庭年中位收入一直处于50000美元上下,全美房价的中位值不到200000美元,可以说美国是世界上收入与房价比最合理的一个国家。最低收入家庭自用住宅拥有率不高,同时资产额也不高,这类家庭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为89000美元。中等收入家庭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为135000美元,与全美房价的中位值还有一段差距。高收入家庭自用住宅中位值250000美元,体现了美国住宅市场的特性,除大都会城市外,300000美元在美国很多城市可以买到非常理想的独立住宅。美国10%最富有家庭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其实也不算高,只有475000美元,当然超级富豪的住宅资产那是以几百万、上千万美元来计算的。
在非自用住宅、商业房地产和商业资产这三大方面,中、低收入家庭拥有的比例不高,资产金额也不高。这三类资产主要集中于高收入和最高收入家庭。仅以最高收入家庭的数据来看,这类家庭拥有的非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为320000美元,商业房地产中位值为200000美元,而商业资产中位值有455000美元。可以说,富人不仅在金融资产上占据优势,即使是非金融资产,尤其是在房地产和商业资产上,也占据了家庭财富的绝大部分。
年轻人积累家底要有耐心
在非金融资产拥有上,美国大多数家庭的家底体现在房子和汽车上,有钱人会更上一层楼,拥有更多的非自用住宅、商业房地产和商业资产。中、低收入家庭的家底主要是在自用住宅上,因此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对这类家庭资产的升降影响非常大。积累家底是一个过程,除了暴发户以外,家庭资产的积累要经过岁月的历练。年轻人开始成家立业底子薄,这很正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工作年头的增多,收入会逐步提高,慢慢也就有了积累家庭财富的资本。
从表4所列数据可以看出,在所有家庭拥有的非金融资产项目中,35岁以下家庭每一项家庭非金融资产的中位值都低于其他年龄段家庭同类非金融资产中位值。上面已谈到35岁家庭拥有汽车、住宅、非自用住宅、商业房地产和商业资产的比例在各个年龄段家庭中也是最低的,这一切表明家庭财富的积累要脚踏实地,要靠自己辛勤的努力,积沙成塔。
美国35至44岁家庭拥有的非金融资产价值要比35岁以下家庭好得多,但仍处在一个“革命尚未成功”的时期。35至44岁家庭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还停留在“小康阶段”,为170000美元。45至64岁家庭开始进入积累家底的黄金时期,各类非金融资产价值稳步上升。在自用住宅资产上,45至54岁家庭的中位值最高,为200000美元。55至64岁家庭自用住宅资产中位值出现下降趋势,中位值为185000美元。不过55至64岁家庭拥有非自用住宅资产价值较高,中位值为185000美元,高于45至54岁家庭非自用住宅中位值103500美元。在拥有非金融资产上,从年龄的角度讲有点是人越老越值钱。65至74岁家庭拥有的各类非金融资产价值并不低,非金融资产属于物质资产,对于家庭资产而言,则是人老未必珠黄。
与住房拥有率不一样,年轻家庭汽车拥有率并不低,而老年人家庭汽车拥有率并不是最高。因此美国老年人会感叹,退休后房子越住越小、汽车越坐越大。老年人退休时,大多数家庭子女已成家立业,养儿育女所需要的宽大住房空间空闲着有点浪费。卖掉大房子,买个小屋子,里外一吆喝,就能赚到一笔养老钱。老年人腿脚不便,自己开车还让人操心,所以改搭公共汽车,养车的钱也省下了。
家庭自用住宅平均价值26万美元
2010年,美国86.7%的家庭拥有汽车,汽车资产额平均为22100美元。67.3%家庭拥有自用住宅,自用住宅资产额平均为261200美元。14.4%家庭拥有两套房,两套房资产额平均为288900美元。7.7%家庭拥有商业房地产,商业房地产资产额平均为321600美元。13.3%家庭拥有商业资产,商业资产额平均为788300美元。7%家庭拥有其他类资产,这类资产额平均为66500美元。
如果按照美国家庭拥有的各类非金融资产中位值观察,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最高,为170000美元,这进一步表明自用住宅在家庭非金融资产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家庭非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为120000美元,而商业房地产资产的中位值为65000美元。商业资产的中位值为78700美元,汽车资产的中位值为15300美元。至于像珠宝、黄金、古董这类的其他类非金融资产,在美国家庭中所占比例不大,而其中位值也只有15000美元。
汽车几乎是美国家庭必备的资产,但除了少数人拥有超级豪华车外,美国家庭拥有的汽车多以经济实用为原则,因此家庭汽车资产的金额并不高。美国10%最富有家庭汽车资产的中位值仅为35800美元,也就属于中档汽车水平。中等收入家庭汽车资产的中位值为13800美元,资产额更是不高。当然,美国汽车价格便宜是家庭汽车资产额不高的一个原因,因为在美国20000美元上下的汽车最为流行。穷人家庭虽然说也有汽车,但二手车居多,其汽车资产中位值不到6000美元。
多年来美国家庭年中位收入一直处于50000美元上下,全美房价的中位值不到200000美元,可以说美国是世界上收入与房价比最合理的一个国家。最低收入家庭自用住宅拥有率不高,同时资产额也不高,这类家庭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为89000美元。中等收入家庭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为135000美元,与全美房价的中位值还有一段差距。高收入家庭自用住宅中位值250000美元,体现了美国住宅市场的特性,除大都会城市外,300000美元在美国很多城市可以买到非常理想的独立住宅。美国10%最富有家庭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其实也不算高,只有475000美元,当然超级富豪的住宅资产那是以几百万、上千万美元来计算的。
在非自用住宅、商业房地产和商业资产这三大方面,中、低收入家庭拥有的比例不高,资产金额也不高。这三类资产主要集中于高收入和最高收入家庭。仅以最高收入家庭的数据来看,这类家庭拥有的非自用住宅资产的中位值为320000美元,商业房地产中位值为200000美元,而商业资产中位值有455000美元。可以说,富人不仅在金融资产上占据优势,即使是非金融资产,尤其是在房地产和商业资产上,也占据了家庭财富的绝大部分。
年轻人积累家底要有耐心
在非金融资产拥有上,美国大多数家庭的家底体现在房子和汽车上,有钱人会更上一层楼,拥有更多的非自用住宅、商业房地产和商业资产。中、低收入家庭的家底主要是在自用住宅上,因此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对这类家庭资产的升降影响非常大。积累家底是一个过程,除了暴发户以外,家庭资产的积累要经过岁月的历练。年轻人开始成家立业底子薄,这很正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工作年头的增多,收入会逐步提高,慢慢也就有了积累家庭财富的资本。
从表4所列数据可以看出,在所有家庭拥有的非金融资产项目中,35岁以下家庭每一项家庭非金融资产的中位值都低于其他年龄段家庭同类非金融资产中位值。上面已谈到35岁家庭拥有汽车、住宅、非自用住宅、商业房地产和商业资产的比例在各个年龄段家庭中也是最低的,这一切表明家庭财富的积累要脚踏实地,要靠自己辛勤的努力,积沙成塔。
自1998年广发证券和辽宁成大相互持股以来,交叉持股现象正日益出现在我国上市公司之间。交叉持股,指不同的企业之间互相参股,以达到某种特殊目的的现象。它的一个主要特征是:甲持有乙的股权,乙持有丙的股权,丙又持有甲的股权……在牛市行情中,甲乙丙公司的资产都实现了增值,意味着它们所持有别的公司的股权也在升值,进而又刺激自身股价的上涨,从而形成互动性上涨的关系,也形成了泡沫性牛市的机制。
根据中国证监会日前修订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3号》,沪深证券交易所日前对两所主板及深市中小板公司2007年半年报披露工作进行了部署,上市公司对外股权投资信息的披露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新旧会计准则过渡工作继续推进。一方面解决了财务报表附注的披露局限性,另一方面也适应了全流通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进一步增强了上市公司的透明度。
目前国内上市公司交叉持股情况非常普遍。在2006年年报资料中,据不完全统计,上市公司交叉持股为340例,上市公司参股上市及非上市银行361例,参股上市及非上市的保险公司68例,参股上市及非上市的综合类券商270例,参股经纪类券商8例,参股上市及非上市的信托公司68例,参股基金管理公司20例。这些程度不同的持有其他公司股权的上市公司家数,合计为1135例。如下表所示:
中国证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6月30日,沪深两市全部上市公司数量为1477家。也就是说,1135例交叉持有其他公司股份的上市公司占整个上市公司家数的比例为76.84%。由于有关机构未对上市公司参股期货公司等进行统计,因而还有为数不少潜在的交叉持股上市公司。由此可见,上市公司持有其他公司股权的案例将超过1135例。
购买金融资产
首选期货公司壳资源
股指期货推出前夕,券商争夺期货公司资源也进入白热化阶段。据统计,目前已至少有34家券商参股、控股了期货公司,其中25家创新类券商大部分已完成对期货公司的收购。业内人士预计,由于目前多家公司正紧张地对期货公司进行洽购,年内券商参股控股期货公司的数量将达50家左右。广发期货高级分析师陈年柏认为,股指期货对证券公司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证券公司必须争抢期货公司资源。根据《期货交易管理条理》及《证券公司为期货公司提供中间介绍业务试行办法》规定,金融期货的经纪业务由期货公司开展,券商不得直接从事金融期货的经纪业务,要从事IB(介绍经纪商)业务,应通过其全资或控股的期货公司来参与股指期货。
统计显示,由于政策层面此前给予创新类券商收购期货公司更多的支持,且创新类券商质量相对优秀,因此走在了收购期货公司的前面。在目前取得创新类券商资格的25家公司中,广发、光大和国泰君安等将近20家公司已收购了期货公司股权。
交叉持股成就牛市神话
交叉持股能给上市公司带来惊人的利润。截止到7月23日,沪深两市已有61家上市公司了2007年度半年报。根据统计,这61家公司的净利润总额已达44.0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3%,业绩增长态势明显。同时,亦有700余家上市公司了中期业绩预告,预计2007年中期净利润将达到1400亿元左右,较去年同期增长77%。
从二级市场来看,今年以来交叉持股市场表现如下表:
其中,上涨幅度超过300%的个股中,美都控股持有天鸿宝业3461.54万股,天鸿宝业上涨幅度为458.43%;中国平安持有珠江控股389.85万股,珠江控股上涨幅度为426.88%;中信证券持有中孚实业199.99万股,中孚实业上涨幅度为351.75%。
进入2007年,市场不断创出新高,上市公司所持股票股价也不断创新高,整体交叉持股的上市公司今年以来平均上涨幅度为68%,上证综指为35.15%。这意味着,整体交叉持股的上市公司跑赢大盘。
正是大量上市公司间的相互持股令股市持续走强,股市持续走强又令上市公司的大量闲置资金进一步投入股市,以期形成一个业绩与股价的良性循环。
交叉持股是“双刃剑”
上市公司的交叉持股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既能推动股市加快上涨,亦可能使股市快速下跌。牛市之后,只要某一行业上市公司的业绩下降股价下跌,交叉持股就必然会使其他上市公司业绩下降,进而使牛市走熊,牛熊之间的转换速度大大加快。
从企业角度看,企业管理层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寻找对外股权投资的目标而不是内部经营上。2007年股市奖赏了那些醉心于对外股权投资的上市公司。老实做企业与股权投资相比,其投入产出并不匹配。受此驱动,企业管理层自然会把主要目标定在寻找对外股权投资上,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也会向此倾斜,企业经营必然受影响。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规模一旦形成,对于散户来讲更是无从甄别个股,从而愈趋盲目。日本就是典型的例子。
日本的企业很流行交叉持股,银行间、企业间,大家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交叉持股,这一点在日本股市持续走牛的时候极大地推动了股市的上扬,为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账面财富,形成了大量的泡沫。但是,当股市由牛转熊的时候,交叉持股则拖累了上市公司的业绩,进一步影响股市走低,使得日本股市走熊长达10年之久。
日本的经验说明,交叉持股能使企业在本币升值过程中享受资产重估的好处,并且交叉持股对企业有正向促进作用,会使得资产泡沫越来越大,只要本币升值过程不结束,这种泡沫就不会破灭。所以,交叉持股具有涨时助涨、跌时助跌的作用,而靠交叉持股推动的牛市也具有涨时超出多数人预期、跌时跌破多数人底线的特点。
中国资本市场正在迈向牛市的路上,而交叉持股就是一把双刃剑,把握不好,势必后患无穷。
后期市场交叉持股投资机会分析
对于投资标的的选择,我们看好三类参股或交叉持股的公司。第一类是持有高速增长金融公司的股权,比如持有券商和保险股权的上市公司。如中国人寿、吉林敖东、中粮地产等。第二类是持有本币升值带来重估机会的公司的股权,比如工商银行等储蓄类金融机构以及万科等房地产企业。第三类就是持有优质公司股权的公司,如原水股份、雅戈尔等。
机会1:参股券商公司机会分析
火爆的牛市使券商们成了“赚钱机器”,业绩增长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中金公司、申银万国、长江证券、信泰证券、西部证券、光大证券、广州证券等一批券商近日公布了上半年的业绩,无论大小券商,其增长率都十分惊人,不仅传统业务大获丰收,金融衍生产品也成为券商盈利亮点。
这7家券商首批公布的财务数据显示,券商上半年的业绩增长倍数惊人,这主要得益于今年经纪业务的爆发式增长。根据统计,上半年证券市场的股票基金权证成交金额已经达到创历史记录的27.75万亿元,为去年全年的3倍,沪深两市IPO融资接近1500亿元,承销IPO给券商带来的收益进账30亿元,另外,权证创设也收益不菲。业内人士分析,券商的报表爆发式的增长无疑最吸引投资者注意,这也导致该类股票走强。不过,在行情大涨的情况下,那些增长率超出市场平均水平的证券公司更值得关注。
券商投资公司大都收益不菲:上半年股市给券商捧上了大红包,今年上半年参股券商的上市公司也在背后偷乐―不仅投资收益不菲,其股价也因市场追捧券商概念而不断高飞。
据WIND统计,两市共有28家公司参股13家券商。
其中,拥有券商股份最多的是亚泰集团,亚泰在今年2月1日投入4亿多元拥有了东北证券42.62%的股份,成为东北证券第一大股东。东北证券上半年收入不菲,高达6亿多元。亚泰集团在东北集团拥有较多的股份,相应在红利分配上也有较高的话语权。参股券商带给亚泰的收益不仅仅如此,这家中报业绩每股收益仅为0.04元的上市公司,因为参股券商,股价从2月份的8元多最高飙升至28元多。
数据显示,已公布中报券商中净利润排名第二的广发证券,其上半年净利润超过31亿元,而吉林敖东、辽宁成大作为广发证券的前两大股东也受益最多。其中持有5.43亿股广发证券的吉林敖东每股收益将净增近1.5元,第一大股东辽宁成大每股收益增加也接近1元。此外,以东北证券上半年6.3亿元盈利计算,其第一大股东亚泰集团从中受益约0.23元左右。
事实上,参股券商的上市公司的收益情况是参差不齐的,有的收入剧增,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此前爆炒的券商类上市公司收益情况差强人意。据WIND资讯统计,上述券商的大股东中,陕西金叶、保定天鹅、海欣股份、皖能电力、皖维高新、桂东电力、中恒集团、河池化工和亚泰集团今年以来平均累计涨幅高达230%,但截至今年一季报,上述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不足0.04元,其中已公布中报的保定天鹅每股收益也仅为0.09元。
有关财务研究人员分析,券商上半年业绩优秀,并不意味着券商会对投资者分红利,分红利需要券商的董事会、股东大会通过。这就是说参股券商的上市公司不会马上红包落袋。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更多地会在年底体现出来。但券商的收益高低,对参股券商的上市公司会有影响。
机会2:参股银行公司机会分析
国泰君安证券最新研究报告预计,2007年境内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将在35%左右。该报告认为,今年下半年我国银行业6大投资主题将得到进一步的发挥。这6大投资主题包括:人民币升值提高银行估值;再融资逆转成银行利好;外资并购与银行再造;大市值银行溢价;金融创新助推银行业务转型;税改预期改善银行盈利前景。这些投资主题在过去的1年中相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结合银行股最近的走势,银行股下半年还会有一波较大的行情,很可能先经过一段调整后,再掀上涨波浪。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纳税核算
1引言
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正式实施,使企业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的差距明显增大。与原有准则、制度相比,最为明显的就是新会计准则中增加了除历史成本外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进行会计处理时,针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后续计量中的应用,要求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部分资产或负债进行会计处理时将其账面价值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调整,这就导致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变得经常化。按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在进行会计处理时交易性金融负债和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应计入当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当投资性房地产在后续计量中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时方法与上相同。
2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概述
2.1新会计准则中计量属性的变动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计量属性做出了重大调整,全面引入重置成本、公允价值和现值等计量属性,不再盲目强调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地位。其中主要在金融工具、债务重组、投资性房地产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并新增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2.2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定义及使用范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指一项资产在取得以后,当该项资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时,期末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产生的差额。[1]2006年颁布实施的新会计准则要求对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衍生工具、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及金融负债等计算利得和损失,并计入当期损益。
3交易性金融资产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使用对企业纳税核算的影响
3.1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含义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资产。[2]3.2交易性金融资产相对应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的处理原则内容详见表1和表2.3.3案例分析2014年3月1日,QF企业购入一项初始成本为50000万元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该项资产在2014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为53000万元;在2015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为47000万元。2016年3月1日,QF企业出售该交易性金融资产,共取得银行存款51000万元。账务处理如下:(单位:万元)(1)2014年3月1日,QF企业买入该项资产时进行的会计处理如下: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50000贷:银行存款50000(2)2014年12月31日,QF企业拥有的该项资产其公允价值为53000万元,而其账面余额为50000万元。QF企业进行的会计处理如下: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3000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30000结转本年利润: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3000贷:本年利润3000(3)2015年12月31日,QF企业拥有的该项资产其公允价值为47000万元,而其账面余额为53000万元。QF企业进行的会计处理如下: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6O00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6000相应结转本年利润:借:本年利润6000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6000(4)2016年3月1日,QF企业出售该项资产,其进行的会计处理如下:借:银行存款51000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3000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3000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50000投资收益1000相应结转本年利润:借:投资收益1000公允价值变动损益3000贷:本年利润4000假设QF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对纳税核算的影响账务处理如下:(1)2014年12月31日,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有差额,从而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数额为3000万元,并相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数额为3000×25%=750(万元)借:所得税费用750贷:递延所得税负债750(2)2015年12月31日,资产价值降低,应转回递延所得税负债6000×25%=1500(万元)。借:递延所得税负债1500贷:所得税费用1500(3)2016年3月l日,在出售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时,需要将多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数额为25%×3000=750(万元)。借:所得税费用750贷:递延所得税负债750从以上会计分录可得出,该交易性金融资产产生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数额为3000万元,时间为2014年,并增加当期750万元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同时增加750万元的所得税费用,并最终减少750万元本年利润;2015年由于公允价值下降6000万元,应当转回1500万元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同时减少1500万元的所得税费用,最终调增1500万元本年利润;2016年处置该项金融资产时,则要增加最后剩余的750万元递延所得税负债,相应减少750万元本年利润。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交易性金融资产中其公允价值变动是未实现的损失或收益,把交易性金融资产出售前,税法上的处理方法是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但在会计上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处理方法对所得税进行会计核算时却要产生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与其相对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从而增加或减少相应的所得税费用,并最终对财务报表上的净利润产生影响。
4结束语
通过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损益账户纳税核算的案例讲解,我们对公允价值及其损益科目的运用有了充分理解。但这种方法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它使得会计处理变得很复杂。所以如何兼顾其合理运用同时降低其复杂程度将是未来进行探索的一个主题。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6.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6.
关键词:会计;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F233 献标识码:A 章编号:1003-9031(2009)10-0063-04
一、引言
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蔓延,全球会计准则体系受到了重大冲击。曾被称为“代表未来计量方向”的公允价值,一夜之间成为众矢之的。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157)提及的“公允价值”,在华尔街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和国会议员认为第157号会计准则要求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在市场大跌和市场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导致金融机构过分对资产按市价减计,造成亏损和资本充足率下降,进而促使金融机构加大资产抛售力度,从而使市场陷入交易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核减资本金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对加重金融危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认为,失灵的市场常常意味着没有什么价格可以让银行作为基准来“盯住”,如果银行不必按市值给其资产定价的话,金融危机就会消退。但会计公允价值计量是否确如其所说应该在这场危机中负主要责任,并终止其执行呢。本文将从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基本内涵、产生发展及其对第157号会计准则争论背后的利益冲突来论述金融危机与会计攻击价值计量之间的关系,并预测公允价值计量的走向。
二、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相关文献
会计理论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是因经济变化的需要而产生的。近30多年来,世界经济处于激烈变革时期,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使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公允价值会计的产生就是源于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经济的虚拟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1]
二战以后,为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议,建立以美元为中心,以固定汇率制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1972年12月与1973年2月的两次美元危机使美元被迫贬值,固定汇率制终被瓦解,由浮动汇率制所代替。同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自由竞争和金融自由化为基调的金融革命席卷了整个西方发达国家,其纷纷放宽或取消对利率的管制。[2]汇率和利率双放开后,客观上促成了第二代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与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性质是一种尚未履行或处于履行中的合约,不是已发生的交易,其所产生的收益和风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主要面向过去,计量过去已发生的交易,根本无法胜任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
与历史成本不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主要面向现在和未来。于是,人们认为,公允价值会计能让金融监管机构以及其他财务报告使用者更早地获知金融机构所面临的财务困境,采用公允价值会计的呼声越来越高。基于此,1990年9月,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ttee,以下简称SEC)时任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在参议院银行、住宅及都市事务委员会作证时指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并首次提出了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之后,经SEC、FASB(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以及“六大”会计师事务所共同协商,决定由FASB于1991年10月正式接手制定这方面的准则。[3]
然而,30多年来,公允价值的运用无论是在会计理论界与金融实务界之间,还是在会计准则制定者与相关监管机构之间,始终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尽管公允价值会计的推行得到了主导国际会计准则方向的主要准则制定机构,如国际准则委员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等的大力支持。但是,世界各国在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上一直保持谨慎的态度。
而在与公允价值会计相关的诸多问题中,公允价值的计量争议最大。在SFAS157颁布之前,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以下简称GAAP)中存在着关于公允价值的不同定义,同时,在GAAP中应用公允价值定义的指南相当有限并且散布于多个不同的会计公告中。指南之间的差异产生了应用上的不一致性,并且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难度。如何能尽量客观地对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就成了公允价值会计中最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SFAS157应运而生。
三、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按照SFAS157的规定,金融产品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为有活跃市场交易的金融产品,其公允价值根据活跃市场报价确定;第二层为交易不活跃市场情形下的金融产品,其公允价值参考同类产品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或者采用有可客观参考支持的价值模型确定;第三层为没有交易市场的金融产品,其公允价值需要管理层根据主观判断和市场假设建立估值模型确定。同时,它规定金融产品“公允价值”计量标准适用优先级原则,即首先看是否适用第一层的标准,不适用的情况下再逐级向第二层、第三层判断。
自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随着房贷违约率的不断上升,由房屋贷款衍生出来的资产抵押类证券如美国抵押支持债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y,以下简称MBS)、债务抵押证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以下简称CDO)的价格持续下跌,导致金融机构不得不对其计提减值准备。据惠誉(Fitch Ratings)统计,截至2007年底,欧美数家大型银行平均来说,需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达到总资产的一半。
实际上,此次危机中,一些种类的资产已没有市场价格可以作为计量参考。如花旗(Citigroup)、瑞银(UBS)等投行之前发售的标售利率型证券(Auction Rate Securities,下称ARS),ARS市场在2008年2月之前的总市值约为3300亿美元。而2008年2月至今这个市场已根本不具备流动性。在这种情况下,资产抵押类证券从157号准则适用的第一层直跌到第三层而在第三层的估值中,是没有什么价值能得到公认的。在谨慎的会计师和审计师坚持下,金融机构只能“采用不可观察输入变量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作为手中持有次贷资产的价值,计提巨额的资产减值准备而扭曲了投资者心理,使市场陷入恐慌性抛售持有次贷产品的金融机构股票的狂潮。
而资产规模巨大的金融机构破产牵连广泛,它所引发的互不信任乃至信贷紧缩立即牵连一连串美国大型金融机构陷入破产危机,其后更席卷欧洲和全球金融业。在这种情况下,众多金融产品的交易市场全面冰封,“以市值计价”甚至已经没有市场可言,故只有将资产价值降至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在危机全面爆发后,公允价值,尤其是以市值为基础的计量方式,无法客观反映资产价值,其在金融危机中严重影响公司业绩表现和投资者信心,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使得金融业人士向政府施压,要求将公允价值计量方式改回成本计价法,以稳定人心。
2008年10月4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大规模金融救援方案,并确认监管机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ttee,以下简称SEC)有权暂停使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10月8日,欧盟金融监管机构高层表示,欧盟市场监管者应允许区内银行立刻停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以减轻金融危机的冲击。同时,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金融业巨头也游说政府,希望采取类似政策,帮助其渡过难关。国际会计准则正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四、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未来走向
(一)关于SFAS157的近期动态
2008年9月30日,SEC针对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的会计处理方式了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仍然坚持第157号准则的原则,并没有暂停公允价值的使用。但是,在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定价,包括合理的主观判断来确定金融资产公允价值。
SEC强调,不能简单依赖不活跃市场情况下的交易价格,公司需要更多地通过对价格下滑时间长短、跌幅以及市场流动性的判断,并借助内部估值模型和假设条件来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这说明第157号准则的规定在某种程度上被放宽了,同时也反映出SEC和FASB并没有完全屈从金融界的压力,抵制了完全停止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的压力。
面对越来越大的对公允价值质疑的声音,美国参众两院在2008年10月4日表决通过救援法案,赋予了SEC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权利,并要求SEC在未来90天内就公允价值对金融业的影响进行一个全面的研究。
2008年10月7日,SEC再次发表声明,指将根据救市法案的要求,联同联储局和财政部就“以市值计价”会计准则进行研究,报告将于2009年1月2日前完成。SEC的意向是报告完成之前继续执行该会计准则,主观上并不倾向停止执行“以市值计价”会计准则。但在欧洲联合救市方案已经决定停止执行“以市值计价”以后,SEC承受的压力巨大。美国在政府入股金融机构方面是追随欧洲的,如果在“以市值计价”上不跟随,美国企业将处于相对不利的境地。
(二)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走向的理论分析
会计公允价值计量的经济内核具有科学性,有助于满足投资者决策需要,现代市场经济中仍有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基础。但面对金融危机中非公允的市场报价,有必要建立起适应非活跃、非理性市场的公允价值会计操作框架,并考虑如何实现金融危机中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
1.会计公允价值计量由财务报表目标决定。在资本市场发展的推动下,现代会计目标基本以决策有用为主导,兼顾反映受托责任。比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明确,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在经济决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等,还反映管理层对交托他的资源的经营管理成果受托责任”。根据决策有用观来看,相关性是与决策相关的特性,提高相关性意味着增强了决策的把握性,因此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会计既提供过去的信息,又表现为现在的信息,还表现为未来的信息,主张多种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值、可变现净值等)并存,尤其推崇按市场报价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这是因为在活跃市场中,市场报价是地位平等的市场主体自主进行资产交换和债务清偿的金额,能反映交易主体的真实意思,具有客观性、易获取等特点,也容易得到投资者认可,具有权威性。[4]
只要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仍然得到认可,公允价值会计的基础就难以削弱。所以,因金融危机而生的公允价值会计是否会因这次金融危机而被否定,仍然取决于国际金融市场的长远发展需要,取决于投资者的决策需求。从这个方面讲,无论采取对金融资产重分类以避免使用公允价值,还是通过其他方式停止公允价值会计的措施都缺乏合理性,一旦危机得到缓解,投资者要求重新采取公允价值会计呼声必然再次高涨。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仍然是未来的趋势,其中一个关键挑战,就是要改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框架,以加强市场约束和促进金融稳定。
2.会计公允价值计量操作性值得关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157号对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案进行了排序:第一层是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以活跃市场报价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二层是如果不存在活跃市场,不能获得报价,应采取具有可靠性的估值技术来确定其公允价值。这些估值技术包括:参照几乎同样的另一种金融工具当前的市场价值、现金流折现法和期权定价模型等。以活跃市场报价确定公允价值能反映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符合公允价值的经济实质,也具有可操作性。但在市场发生突变时,尤其是美国金融危机导致市场信心丧失,出现恐慌性“贱卖”资产的时候,市场报价是否仍是确定公允价值的最优选择值得思考。2008年的这次金融危机是自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机构被迫以螺旋下降的市场报价确定公允价值,不得不计提大量资产减值,并在资本充足率约束下寻求融资或贱卖资产,这些未实现的“账面损失”进一步粉碎了投资者信心。[5]
在金融危机中,陷于困境的资产卖方处于“甩卖”境况和非理性状态,其交易地位很难与交易对手保持平等,市场报价也类似于资产快速变现时的“清算价格”,不符合“持续经营”的会计假设前提。[6]而且,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出现市场流动性突然消失现象,许多证券品种交易量大幅萎缩,甚至根本没有买家,这种情况下的市场是不是活跃市场也值得探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157号指出,公允价值是有序交易(an orderly transaction)中,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卖出资产收到(或清偿债务支付)的价格。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也强调,公允价值是“在当前的非强迫或非清算交易中,自愿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金额”。
也就是说,无论根据会计准则确定公允价值的排序方案,还是依据公允价值的经济内涵,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应充分考虑市场是否活跃、正常、有秩序。[7]但由于全面实行公允价值会计的时间尚短,没有遭遇市场报价“非公允”的经历,而且缺乏权威机构对市场状态的统一判断,因“安然事件”导致审慎会计原则得到空前强调,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金融机构被普遍要求采取螺旋下降的市场报价调整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8]所以,美国证券委员会9月30日针对美国财务报告准则157号的指导意见,与其说改变了公允价值会计,倒不如说重新解释了非活跃市场下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明确了市场报价非公允时,应通过考虑价格下滑时间长短、跌幅以及市场流动性等因素,借助内部估值模型和假设条件来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这也说明,当前会计准则对金融危机所起的推波助澜作用,不是公允价值会计的经济内涵和运用基础出现了问题,而是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操作出现了问题。因此,在极端、非正常市场状况下,需要建立起准则制定机构或相关部门指导审计师正确操作公允价值会计的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葛家澎.关于会计计量的新属性―公允价值[J].上海会计,2001,(l).
[2]陈美华.价值理论与公允价值[J].经济问题,2004,(12).
[3]陈美华.论产权与公允价值计量[J].五邑大学学报,2004,(11).
[4]葛家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比较与综评[J].会计研究,2004,(6).
[5]陈美华.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6]郭道扬.论产权会计观与产权会计革命[J].会计研究,2004,(2).
【关键词】 公允价值; 非金融资产; 公允价值计量
一、运用公允价值的必要性
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和大量新业务、新产品的出现对传统会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会计准则中财务会计目标的变化(由单一的受托责任观转向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同时并存)、贯穿会计准则的核算理念的变化(由收入费用观转向资产负债表观)以及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变化(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实质性趋同)导致会计的计量模式必然也要发生变化(由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体的单一会计计量模式转向历史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并存的计量模式)。而基于市场对资产价值认定的公允价值再次大范围地在具体会计准则中加以运用,将在增强会计报告信息可比性和相关性的前提下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协同发展。
二、公允价值在非金融资产中的运用
我国会计准则对非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分散在不同的具体准则中。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中,直接涉及公允价值的非金融资产的具体准则包括:3号投资性房地产、5号生物资产、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12号债务重组、16号政府补助、21号租赁和20号企业合并中的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这些准则均谨慎地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即在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同时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限制。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时在满足特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一是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二是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科学合理的估计。
生物资产准则规定,生物资产在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但应当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生物资产有活跃的交易市场;二是能够从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作出科学合理的估计。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一是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二是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债务重组除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方式外,其它清偿方式下非金融资产的计值均采用公允价值计价: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其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但与其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在上述两种情况下仍不能确定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合理的方法确定其公允价值。
政府补助准则规定,政府补助为非货币性资产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企业合并准则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核算,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所得的资产和负债以及作为对价支付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
租赁准则规定,承租方在租赁期开始日对租入资产计量采用该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
三、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
(一)确认环节存在的问题
非金融资产的计量是否能够采用公允价值,首先应判断是否符合各项资产运用公允价值的条件。因此,公允价值的运用是基于主观判断的定性因素先于具有量化标准的定量因素,从而使公允价值的确认显得尤为重要。
从非金融资产运用公允价值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当前的会计准则中对非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确认的相关规定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确认的条件规定比较散乱,缺乏一致性,如租赁准则中只写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但在什么条件下采用没有加以规范;二是确认条件和计量基础混为一谈,如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政府补助和债务重组等4项准则中,对于确认的要求实际上更倾向于计量基础的要求。
(二)计量环节存在的问题
计量是公允价值运用的核心问题,它既体现着公允价值的实质,又决定了公允价值运用的效果。我国公允价值在非金融资产计量时仍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层级划分,将公允价值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存在活跃市场,市价即为其公允价值,此层级取得的公允价值是最客观的;第二层次,不存在活跃市场但存在类似活跃市场,比照相关类似资产的市价决定,此层次虽然存在同类交易的活跃市场,但是如何调整到计量对象的价值具有主观性;第三层次,不存在前两种情况的市场,此层次不存在交易的活跃市场,需要通过估价技术确定公允价值。
在三个层次规定中,对于“活跃市场”、“类似活跃市场”没有明确的确认条件,增加了实务中判断的模糊度。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非金融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不多,更多的是后两种情况,实务中需要对非金融资产根据类似资产进行调整或采用估值技术。由于非金融资产之间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在对这些差异进行调整时,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环境、金融环境、市场交易环境及主体动机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公允价值的可靠性;而采用估值技术在实务中操作难度最大:一是实务中对非金融资产的估值还没有代表性或通用的模型,往往更多采用现值的计算模型,模型参数确定的准确性、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公允价值应用的效果;二是在各项具体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标准的规定各不相同,计量时涉及的多项参数没有任何指导信息,缺乏统一的规范,操作性不强,从而导致公允价值计量结果的随意性和多样性。
(三)披露环节存在的问题
公允价值在确认和计量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公允价值本身的主观性导致公允价值的附加信息披露是非常必要的。但在我国具体会计准则中对于涉及公允价值披露的内容可以说少之又少。生物资产准则、政府补助准则和租赁准则的披露内容没有涉及公允价值的任何信息,而非货币资产交换准则也只要求披露公允价值,披露要求最多的是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债务重组准则和企业合并准则,但也仅限于披露公允价值确定的依据和方法,以及公允价值变动对损益的影响。
可见,虽然具体准则中规定了对公允价值披露的信息,但信息使用者仅根据这些简单的披露信息难以正确理解和利用会计信息,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广度和深入都远远不够。
四、建议与展望
当前我国非金融资产运用公允价值的条件还不是非常成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增强,监管机制的完善以及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深入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将成为财务会计未来发展的主要计量模式。
(一)积极推进培育活跃、有序的市场
公允价值有别于市场价格,公允价值的实质是基于市场的一种对资产或负债价值认定的综合计量属性,所以活跃的市场是公允价值得以合理运用的一个前提条件。活跃市场的培育,依赖于充分竞争的交易市场,包括资本市场、房地产、生产资料等各类市场,防止行业垄断地发生,让交易双方可以很容易地获得公允的市场价格及市场信息;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环境,防止利用公允价值进行舞弊,积极营造一个充分交易、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二)大力开展企业与资产评估机构的合作
非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对企业会计人员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对于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的人员来说是他们的一个强项,长期的资产评估工作为他们积累了丰富的评估经验和评估技术。公允价值的计量目标与资产评估的目标基本一致,为了有效提高公允价值估价的公允性和可靠性,企业应该借助专业资产评估机构的优势,尽量委托资产评估机构对非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长期来看,会计界和资产评估界的合作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客观、公允的资产价值是二者合作的基础和目标。
(三)制定全面、系统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2006年9月,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FASB)正式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Fair Value Measurements),FASB对该公告的原因做了如下阐述:“在本准则之前,公认会计原则中已有公允价值的不同定义以及应用这些定义的有限指南,但这些指南分散于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诸多公告中。指南之间的差异导致了不一致,这些不一致又增加了公认会计原则的复杂性。FASB决定在本准则中考虑这些问题。”该公告主要解决了三个重大问题:公允价值的定义、用于计量公允价值的方法以及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当前我国有关公允价值的规定情况与NO.157号前美国的情况基本类似,这三个问题也是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实务中面临的问题。既然美国已经研究并很好地处理了该问题,那么我国也应该积极借鉴美国制定公允价值专项准则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以便务实地规范指导公允价值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孙丽影,杜兴强.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管制安排[J].会计研究,2008(11).
[2] 于永生.美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研究[J].财经论坛,2005(9).
关键词: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财务状况
引言
金融资产类别不同,其会计处理方法也会不同,不同的金融资产分类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怎样的影响?管理者是否有可能利用金融资产来调节企业业绩?本文主要从金融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方法上讨论不同类别的金融资产会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新会计准则中金融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指准备在近期出售或回购以赚取差价而持有的。初始确认时,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交易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资产负债表日,按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处置时,按取得价款与初始入账价值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者可以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按照公允价值和相关费用之和计量;在后续计量中,要按照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计量;处置时,按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差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三)贷款和应收款项,指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的非衍生金融资产。金融机构按照当前市场情况发放的贷款,要按照发放贷款的金额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贷款持有期间所确认的利息收入,要按照实际利率计算。企业的应收款项,主要按照从购货方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格作为初始入账价值。
(四)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企业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及未被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上述三项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都应按公允价值计量,但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相关交易费用应计入初始入账金额;资产负债表日,都应按公允价值计量,但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不是计入当期损益,而通常应计入所有者权益。此外,.企业取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或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应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或现金股利,应计入投资收益。资产负债表日,应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发生的减值损失,应计入当期损益;如是外币货币性金融资产,则汇兑差额也计入当期损益。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的利息,应计入当期损益;现金股利应在宣告发放股利时计入当期损益。
综上,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其初始价值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其后续计量以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入当期损益。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初始价值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交易费用计入初始入账金额,构成成本部分。持有至到期投资与贷款和应收款项按其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权益(公允价值下降幅度较大或非暂时性计入资产减值损失)
二、金融资产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方式
(一)金融资产的分类
企业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风险管理要求,将取得的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分类的不同决定了金融资产的计量基础: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持有至到期投资按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未实现的损益要作为股东权益的一部分。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对四类金融资产之间的转换做出了很多限制性条件,然而,企业在金融资产分类上仍然有一定的控制权,从而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影响。
(二)金融资产的估值
对金融资产估值也可以作为一种利润操纵方式。管理层通过不切实际的估计,将没有现金流入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异,作为当期利得或损失。
三、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将会产生利得或损失,这将改变以往会计实务中短期投资只确认减值不确认收益的情况。当交易性金融资产价值提高时,公司报表和相关的利润指标更加“好看”,表明管理层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可以使投资者对企业未来前景更有信心。然而,交易性金融资产价值的下降也可以抵减企业利润,降低企业的经营业绩。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影响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的资产负债表日,要以公允价值重新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额计入资本公积,但是在该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要进行转出,同时计入当期损益。所以,在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内它的公允价值变动并不影响公司业绩,只有在处置这部分资产时才会对企业业绩产生影响。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市价变动会影响企业当期业绩,因此上市公司管理层更易将股票投资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此作为公司利润的“源泉”,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下降的情况下,公司可以通过出售部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来获得利润,以维持公司公众形象。
综上所述,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在公允价值发生变动时,对企业经营的成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财务报表使用者应密切关注企业金融资产价值变动,通过分析该增减变动,提升会计信息质量,预计公司的真实现金流以及持续获利能力,从而有利于科学合理的做出投资决策。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资产端:总资产逆周期扩张
(一)银行总资产整体扩张
2015年,我国银行息差大幅缩窄。在盈利目标压力下,银行总资产增速整体呈现逆周期加速扩表、以量补价的特征。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数据,2015年我国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长15.4%。从环比看,2015年四季度较三季度呈现拐点向上加速的迹象。
分机构来看,五大行扩张相对缓慢,城商行扩张明显加速,中小银行尤其是城商行、农商行总资产逆势扩张更加迅猛。2015年,五大国有银行(工、农、中、建、交)总资产较上年同比增长2.1个百分点至9.5%,股份制银行扩张1.4个百分点至17.7%,城商行增速回升6.3个百分点至25.4%,仍维持相对高位。
(二)投资类资产快速扩张
2015年,各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大幅扩张了证券投资等金融类资产,部分中小银行证券投资等金融资产投资规模占比甚至超过贷款,呈现出增速快、占比高、收益高的特征。
从2015年年报数据来看,五大行信贷资产占生息资产的比重约为50%~60%,投资类资产占比21%,投资类资产较2014年微增,整体变化不大;股份制银行信贷资产占生息资产的比重为45%~55%,平均在50%左右,投资类资产占比在20%~30%,平均为22%,投资类资产比2014年整体上升了4个百分点;中小城商行、农商行贷款占生息资产的比重为30%~40%,平均为36%,而证券投资类资产占比在30%~55%,平均为40%,较2014年提高11个百分点以上,其中锦州银行、盛京银行、青岛银行等投资类资产占比已明显超过信贷,锦州银行甚至超过50%,投资类资产也成为这些银行第一大生息资产。
从资产扩张速度看,五大行信贷资产增速放缓至10%左右,而投资类资产增速平均为18%左右,中行、交行的增速分别达到28%、26%;股份制银行信贷增速在15%左右,而投资类资产平均增速扩张46%,民生、中信投资类资产增速分别达到75%、58%;中小银行分化则更加剧烈,其信贷增速整体徘徊在15%左右,部分小银行如重庆农商行、徽商银行等仅提高10%~11%,但证券投资和金融资产膨胀速度平均达到80%,其中锦州银行、徽商银行、盛京银行等均实现翻倍增长,体现出资管业务已替代传统的信贷业务,成为银行扩大规模和提振盈利的主要方向(见图1)。
由于实体经济走弱,银行生息资产收益率也呈现分化。信贷和同业资产收益率大幅下滑,而证券投资收益率整体提升,证券投资相对于贷款的吸引力明显增强。2015年央行连续降准降息后,银行贷款、同业资产收益率显著下降,平均回落幅度分别达45bp和100bp左右,而证券投资类资产收益降幅较小,其中五大行平均仅回落4bp,而中小银行更是逆势反弹,平均上行43bp达到6.64%,部分银行证券投资类资产收益率甚至已超过贷款收益率。
受风险偏好、投资策略和杠杆等不同,不同银行的投资类资产收益率差别迥异。五大行平均在4%左右;股份制银行在4%~5.2%,平均为4.75%;而中小银行则达6.6%以上。
以重庆银行为例, 2015年重庆银行投资类资产总收益率为6.7%。从投资类资产结构来看,贷款和应收款项类投资占比最高,为70%左右;可供出售证券和持有至到期分别为18%和13%左右。在应收款项类投资中,主要以信托投资、定向资管计划、理财为主,占到90%以上;其中,在信托投资中,财产抵押、存单质押、向商业银行购买的信托产品占比近90%;而定向资管计划主要以存单质押、银行担保、第三方担保等为主。总体来看,投资类资产的抵质押率、担保率较高,整体风险可控、相对稳健。
(三)银行资产外包方兴未艾
在相当长时间里,市场整体将缺乏高收益资产,只能寻找“价值洼地”来提高收益率。大型组合由于规模过大,大多以被动配置为主,在投资中不具备优势。反而是中小型组合,可以充分利用其灵活性、交易弹性及主动性,因而在波动加大的市场中更具竞争优势。目前银行资管规模过大,将部分组合外包以获取主动资产管理的超额收益将是大势所趋。
受银行委外资金扩张带动,2015年基金专户、子公司资管、券商甚至私募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总资产分别扩张88%、129%、50%、266%,至4万亿元、8.5万亿元、11.9万亿元和1.7万亿元。从委外资金的结构来看,以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为主,大行基本很少,五大行占比更低。从资金性质看,大行的委外投资以理财资金为主,股份制银行委外投资中资金自营、理财基本各半,城商行和农商行自营资金占比相对更高。在刚性收益目标的压力下,各资管机构只能通过加杠杆、加风险、降流动性、加久期等策略来增加收益,导致交易所杠杆率大幅提高,市场面临的利率风险、流动性潜在风险上升。
负债端:成本加速回落
(一)负债利率加速回落,资金不再稀缺
根据银行年报,笔者以“利息支出/付息负债”为指标来计算银行的综合付息负债成本率。已披露年报的11家A股上市银行2015年末平均付息负债成本率为2.22%,环比2015年三季度下行26bp,较年初回落50bp。从逐季变动看,上半年下降幅度缓慢,不到20bp,但下半年随着货币环境宽松和资金利率走低,负债成本呈加速下行态势。
具体而言,股份制银行资金来源更偏市场化,负债重定价下行调整速度最快,国有大行和中小银行负债成本下行缓慢。工、农、中、建四大行平均负债成本下行10bp左右;股份制银行平均下行超过50bp,浦发、光大银行负债成本分别下行52bp和41bp;而中小城商行、农商行分化明显,但受制于负债来源中存款占比较高(60%以上),仅下行10bp左右,重庆银行、青岛银行负债成本分别回落12bp和2bp。
(二)银行理财继续扩张,但资产与负债利率的裂口走扩
2015年各银行理财业务延续了跑马圈地、大幅扩张的态势,银行理财总规模从15万亿元飙升至23.7万亿元,10家披露数据的上市银行中有7家已超过1万亿元,其中工行最高达到2.6万亿元,同比增长34%。此外招行、建行和农行也分别达到1.82万亿元、1.62万亿元和1.58万亿元。
若以“银行理财/个人存款”来分析,股份制银行如光大、民生、浦发的这一比例分别达到360%、252%和193%,其他股份制银行也在130%以上,而工、农、中、建四大行平均仍在30%以下。可见,股份制银行负债来源的市场化程度已非常高,随着利率下行,负债重定价的下行速度最快,而四大行和城商行等综合负债成本下行空间则相对有限。
银行理财的负债成本调整缓慢,与资产收益率之差不断走扩。目前银行理财利率仍维持在4.3%左右,但AAA级、1年期信用债利率早已降到3%以下,资产收益率与负债成本之差不断扩大,本质上再度反映出金融资产过快膨胀与资产投资收益下滑之间的矛盾。笔者预测,2016年理财规模扩张将明显放缓,收益率存在大幅下降空间,预计下调幅度在50bp以上,从当前的4.2%以上降至3.7%以下将是大概率事件。
利润端:净利润顺周期下滑
截至2016年4月8日, 11家已年报的A股上市银行2015年净利润增速为1.41%,呈现逐季下滑趋势。其中,五大行净利润增速仅为0.7%;股份制银行净利润增速同比放缓至4.2%,除平安银行取得10.4%的两位数增长外,其他股份制银行净利润增速均缩窄至个位数;而中小城商行、农商行等净利润同比增速仍维持在22.9%的历史高位,激励市场份额仍在加速扩张中(见图2)。
风险评价:信贷风险总体可控
2015年以来银行不良贷款有所上升。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2015年末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1.27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上行至1.67%。关注类贷款余额2.89万亿元,比年初增长7869亿元,不良贷款与关注贷款合计占比达5.46%,比2015年初上行110bp,银行信贷风险总体可控。
随着银行贷款违约风险不断暴露,不良和关注类贷款增多,将会持续抑制银行风险偏好,拖累银行信贷和非标等风险资产的扩张意愿(见图3)。
分机构来看,大行不良贷款率整体要高于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年报显示,2015年末,五大行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上行41bp至1.68%,比三季度反弹13bp;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率平均上行40bp至1.55%,环比回升12bp;中小城商行、农商行的不良贷款率上行19bp至1.06%左右。
从领先指标看,逾期贷款相对于不良贷款的剪刀差仍继续走扩,预示后期不良贷款的形成会较快,逾期与不良贷款的总规模之差从2015年初的4322亿元扩张至6330亿元,未来银行不良贷款上升趋势可能仍未结束(见图4)。
在经济下行和企业违约增加的环境下,银行风险偏好下降,信贷资产的扩张动力会有所减弱,经风险调整后的信贷存量资产收益率将整体下行,因而债券类资产的相对价值会有显著提升,预计债券等投资类资产的吸引力将相对增强。
由于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潜在违约风险上升,银行贷款减值计提明显扩张,股份制银行平均上升32%,五大行平均增加8%(见图5)。同时,银行拨备覆盖率出现下滑,农行、招行下降幅度在70%以上,11家上市银行整体平均回落42%(见图6)。
未来市场环境及债市走势预测
无论是银行自身资产大幅扩表与净利润下滑之间的背离,还是银行理财的刚性负债成本与资产收益率缺口的不断扩大,在本质上都体现为经济和金融体系不能有效出清的环境下,有刚性收益的金融资产在加速膨胀,但资产投资回报率却快速萎缩。
具体而言,一是市场无出清,金融资产只能不断扩张。越来越多的新增信贷和债券用于滚动债务的再融资,但是并不创造新的投资回报,仍有刚性收益率要求,可能会导致金融资产扩张远超出利润创造。
二是刚性负债端利率下调缓慢。尽管2015年银行已进入资产荒环境,但仍延续原来的存款竞争模式,未来负债端重定价有较大的下行空间。
三是随着经济潜在增速下行,金融资产快速膨胀,而市场出清缓慢,宏观杠杆率进一步上行,预计银行面临的资产荒在短期内仍无法缓解,无风险利率下行趋势仍未终结,机构配置债券带来的牛市行情仍会持续。虽然近期债券市场出现短期调整,但是笔者仍然保持对债券市场中期看多的观点。
上证指数上周末收于2433.16点,本周末收于2359.22点,下跌3.04%;股市动态30指数上周末报收799.83点,本周末收于768.28点,下跌3.94%;其中股票组合下跌5.21%。
股市动态30指数自2008年1月1日设立以来,下跌23.17%,同期上证指数下跌55.16%。本周股市动态30指数、股票组合均跑输大盘。
二、股市动态30指数
本周暂不调整30成份股。
三、最新评论
资本市场的核心是定价,谁掌握了定价权,谁就可以在市场中攫取最大的利益。在以前的文章中,我们曾探讨过全流通后,市场内各方力量的对比。我们提到基金公司的成立代表金融资本逐步登上资本市场的舞台,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前,大股东为代表的产业资本因为股权无法流通,随着金融资本的快速壮大,金融资本逐步掌握了市场定价的话语权。如果说2002-2003年的“五朵金花”行情是金融资本在小试牛刀的话,2006-2007年的大牛市就是金融资本大放异彩的一年。金融资本占流通市值比重在3成附近,金融资本此间掌握了市场定价的话语权。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全流通时代开始到来,原来看似强大的金融资本,在产业资本面前竟显得如此的弱小,中国A股上市公司大多一家独大,相当多公司大股东掌握绝对的话语权,而由于大小非解禁导致流通市值迅猛增加,而今基金为代表的金融资本占流通市值比重只有百分之十几,相较产业资本,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产业资本逐步掌握了定价的话语权,金融资本在参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过程中,如今也是屡屡被套,产业资本打通了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可以充分将实业资产在二级市场高价套现,无论是在IPO,还是在资产注入的过程中,产业资本的资产均高价推给了二级市场,金融资本只能高价接收产业资本的筹码,结果就是,产业资本迅速催肥,金融资本不断输血。
只要上市资产就大幅增值,一二级市场价差拉开过大的现象存在,金融资本就要向产业资本输血,无数的散户输血更甚于金融资本,毕竟很多定向增发的股票还是相对现价有一定折扣的,而散户只能接收最高价的筹码。
一、不良资产企业股权处置定价的影响因素
(一)宏观因素
1.市场透明度:它是指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股权资产时,买方对信息的知晓程度。只有在透明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才会增强购入资产的信心。
2.经济周期:只有在经济增长迅速,投资和消费需求都十分旺盛的经济复苏和繁荣时期,不良股权资产的定价才会随着市场需求而提升。
3.法律体系结构:只有较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有效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增加投资者的购买积极性。
4.投资者的退出机制是否健全:这主要指不良股权资产转让的二级市场是否健全。只有存在健全的二级市场,不良资产的购买者才可能通过重组、打包、担保、证券化等多种手段使资产增值,从而增加其介入一级市场的积极性,并最终提升不良资产的价值。
(二)中、微观因素
1.企业所处的行业特征: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风险程度。企业所处行业的供求状况、行业产品结构、行业集中度、行业竞争格局以及国内和国际环境对该行业的影响都将对不良股权资产的定价产生影响。
2.企业所处行业所居于的生命周期阶段: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每个行业一般都要经历初创、发展、成熟、衰退四个阶段。企业所处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对不良股权资产的定价也有重要影响。
二、不良股权资产处置定价的方式
目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出售的定价方式主要有市场竞价法、协商定价与聘用中介机构进行评估等定价方式:
(一)市场竞价
系指通过拍卖等市场手段来发现不良资产的真实市场价值,以此为不良资产定价。其主要是依据购买者对金融不良资产的认可价值制定价格。理论上讲,这一方法与现代市场定位观念相一致,可以得到一个较公平的价格。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发育还不够健全,信息披露不完整,并较易引发道德风险甚至法律纠纷。
(二)协商定价
系指买卖双方先各自报价,然后各自发挥谈判技能,最后达成一致的交易价格。但这种方式在达成交易价格的一致意见之前,会是一个漫长的谈判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耗费大量的交易成本(尤其是时间成本),并由于信息不对称,资产管理公司和投资者可能是一方处于优势地位,另一方处于弱势地位,最终的成交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受谈判技巧和个人能力的影响,因而也较难以反映不良资产的真实价值。
(三)聘用中介机构进行评估
系指资产管理公司委托专门的评估机构对不良资产进行评估定价。这一方式应该说可以达到公正与客观。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所采用的评估方法与出售不良资产的评估目的常常不相匹配,且评估往往是在有限的信息资料基础上和资料的真实性难以判断的情况下得出的,因此这样的评估结果市场也难以接受。
三、案例分析
为了说明金融不良资产处置中聘用中介机构评估定价时存在的问题,下面对某煤矿集团的股权处置中一项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案例进行分析。
(一)案例基本情况
某煤矿(集团)有限公司是由中国××资产管理公司牵头,于2002年5月实施债转股时组建成立的新公司。公司总股本33.20亿元元。其中,中国××资产管理公司×市办事处持股13.11亿元,原为剥离的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本息。
该煤炭企业2001年以前运营始终处于低谷。受经济需求的拉动和在非法矿井关闭的有利条件下,生产形势趋于好转。由于债转股后,资产管理公司需要进行股权退出,因此,中国××资产管理公司×市办事处决定处置所持煤矿集团的股权,并决定由某资产评估公司对煤矿集团进行整体资产评估,以此作为定价依据。该评估报告的评估基准日为2003年12月31日。评估目的为出售股权估价,评估方法为重置成本法。
资产评估公司的评估报告显示,评估后集团净资产的评估价值为12.03亿元。由于其总股本为33.20亿股,评估后每股净资产价值仅为0.362元。经过中国××资产管理公司与收购集团及其上级主管部门××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商议,最后确定以评估后每股净资产价格0.362元作为协议转让价格。按此价格,所处置的13.44亿股股权的交易金额为4.8654亿元。
(二)评估价值评析
1.评估方法不当
以出售股权为目的的评估,是对持续经营企业整体资产的评估。国际通用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有三种,即资产基础法、收益法与市场法。资产评估操作者应尽可能地采用此三种或至少其中两种评估方法对目标企业进行评估,才能使评估结果具备一定的说服力。但接受委托的资产评估公司在评估报告中仅以“收益现值法的预测中,对未来收益影响因素太多,不便于准确把握,而我国市场没有形成有效的行业走势模型”为由,排斥了收益法,依据显然是不充分的。作为持续经营企业的整体资产评估,必须对企业资产未来收益状况进行评估分析。还有一个需要强调的问题是,以往我们的资产评估机构在评估企业整体价值时,往往只采用重置成本法对会计帐面上出现的固定资产评估,对会计帐面上出现的流动资产略加调整的方式,这并不符合国际上通用的资产基础法的定义。资产基础法除了需要对目标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需要重估的资产和负债进行评估之外,还需要评估目标企业原资产负债表之外的无形资产(包括经训练和经组合的员工团队、供销渠道等等)和有形资产,以及评估企业的或有负债,尽量采用多种方法(即采用成本法、收益发和市场法)进行评估。在这方面,我们的资产评估机构做的是很不够的。
2.评估报告的应用不当
根据对该案例的调查,中国××资产管理公司是在2004年7月份才批准其下属×市办事处进行股权评估立项,并同意通过公开选聘评估机构的方式进行资产评估,但却在后来采用了此前另一资产管理公司在此煤炭集团所持股权转让时的资产评估结果。虽然此次股权处置方案的提交日期为2004年12月6日,离原评估报告的评估基准日2003年12月31日,还在一般资产评估报告使用期限(1年)的范围之内,但是按照评估报告基准日应尽量选取与交易日接近的原则,采用评估基准日为2003年12月31日的评估报告的评估结果,是不妥当的。并且,我们必须了解,在2004年年初至2004年下半年,正是我国煤炭需求迅速升温,市场瞬息万变的时期,这一相距较远的评估基准日对股权处置结果的冲击是绝不可忽视的。
资产证券化是于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美国的一种金融创新产品,它是一种新型的结构化融资创新产品,可以降低借款者的融资成本、提高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转移和分散金融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以及增强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其中转移风险和扩大流动性是资产证券化的两项基本功能。但是,以上这些关于资产证券化的功能均是针对资产证券化的发行者,也就是对微观主体产生影响和作用,同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资产证券化作用和功能的研究很少从宏观角度去进行。但从次贷危机可以看出,资产证券化虽然不是危机爆发的源头,但其确确实实造成了系统性风险的积累、金融体系的不稳定、资产的价格泡沫以及内生流动性的扩张等,同时,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功能所造成的影响也远远超出了微观主体的范畴,因此,资产证券化也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对金融体系的运行产生影响。本文以次贷危机为背景来分析资产证券化对金融体系的影响。
二、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功能对金融体系的影响
(一)资产证券化基本功能对金融体系的正面影响
我们知道,转移风险和扩大流动性是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功能。资产证券化诞生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不足。但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众多金融机构开始利用资产证券化来转移信用风险,因此扩大流动性和转移风险成为了资产证券化的两项基本功能,它们可以实现金融体系的良好运转。首先,从转移风险的角度来讲,微观主体可以利用资产证券化将其面临的风险转移出去。如果金融市场是一个有效的,则风险在转移的过程中可以在具有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之间进行分担。虽然风险在转移的过程中不可能被消除掉,但通过在投资者之间来分担资产证券化转移的风险,不仅可以大大的减少每位投资者承担的风险量,还可以使具有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来分担自己所愿意承担的风险水平,这样风险可以实现最优的分配;其次,从扩大流动性的角度来讲。资产证券化这种金融创新产品在诞生的时候就是为了解决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问题,同时当经济形势下滑的时候,扩大流动性的基本功能也可以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相配合,因此可以看出,资产证券化扩大流动性的基本功能也可以对整体金融体系的运行产生正面影响。
(二)资产证券化基本功能对金融体系的负面影响
1.资产证券化风险转移功能的负面影响
(1)风险转移功能加剧了金融体系中的道德风险。从次贷危机的爆发和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各微观主体显示出了极强的道德风险,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他们认为初始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可以通过不断的证券化给转移出去,只要基础资产的价格是看涨的,证券化就不愁没有销路,这样他们就可以通过不断的证券化来转移风险。在消除了“风险”这个后顾之忧以后,他们就可以放心的从事“谋利”行为,这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大量的道德风险。
(2)风险转移功能导致金融体系中系统性风险的积累。资产证券化的发行者将初始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转移给了共同基金、养老基金以及投资银行等投资者,然后投资银行通过各种金融创新手段将初始的证券化进行打包和重组,由此形成了证券化的平方和立方,这些产品又会被其他的投资者购买,风险实现了再次转移。随着监管的放松,这一过程会不断的衍生下去。但是,在风险的不断转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导致风险的放大和扩散,由此导致系统性风险的积累。一旦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而产生货币政策紧缩,系统性风险就会转化为损失。
2.资产证券化扩大流动的负面影响
(1)扩大流动导致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随着以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的发售,抵押贷款机构获得了大量的流动性,这样他们提供贷款的能力大大增强,大量的信贷资金就会流入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引起房地产的价格不断上涨,形成巨大的资产价格泡沫。
(2)扩大流动导致内生流动性的扩张。发行者通过发行资产证券化实现了流动性的增加,而证券化的购买者,比如投资银行业可以将其持有的证券化进行再次证券化,从而实现流动性的扩张,但这种流动性的增加方式是在金融市场的内部形成的,而没有像银行贷款那样从金融体系延伸到实体经济,因此这只是附属于金融市场的内生流动性扩张。此外,这种流动性的增加和资产价格是密不可分的,一旦基础资产的价格发生逆转,证券化产品就失去了销路,这样其提供流动性的功能就会骤停,流动性危机就会爆发。
(3)扩大流动导致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放大。在次贷危机之前,随着房价的上涨,扩大流动性的功能为房市提供大量的资金,导致房市出现价格泡沫,由此引起经
济过热。但当央行意识到经济过热导致通货膨胀抬头时就会采取紧缩政策,由此刺破价格泡沫。房价的下跌导致主要以房产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的价格和评级下降,同时市场中又出现了争先恐后的抛售现象,这又导致证券化的价格和评级下降,这样银行持有的证券化产品不断减值,其已经设计好的证券化产品也渐渐的失去了销路,证券化产品扩大流动性的功能就会骤停,这样市场中就会缺少必要的资金,流动危机就会爆发,并引起了经济的过度下滑,由此可见扩大流动性的功能导致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放大。
(4)扩大流动导致贷款机构的道德风险。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抵押贷款机构可以不断的通过证券化来增大流动性,这样流动性的资源增加了,抵押贷款机构发放贷款的动机就会提高,进而就会忽视对借款人信用等级和财务状况的调查,并放松对抵押贷款资产的监督,由此引发道德风险。
三、资产证券化对金融体系融资结构的影响
金融体系中主要有两种融资方式,一种是发行证券的直接融资方式,另一种是通过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方式。如果融资方式以第一种为主,则该金融体系被称为“市场主导的融资体系”;如果融资方式以第二种为主,则该金融体系被称为“银行主导的融资体系”。在资产证券化出现之前,大部分国家的金融体系是“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直接融资方式充其量只是间接融资的辅助体系。但随着资产证券化出现和发展,同时银行体系由于受到“Q条例”的限制,“金融脱媒”现象越来越频繁,并导致银行与市场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金融体系逐渐由“银行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同时,银行的融资方式在“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银行通过将其持有的各种资产进行证券化来转移风险或扩大流动性,从而把传统的间接融资方式演变成隐藏在证券市场中的融资方式,这种转变使传统的银行功能逐渐消失,导致银行类似于一个“影子银行”。在这种影子银行体系中,银行的主要融资渠道是通过证券市场的证券化,这种融资方式不仅降低了银行的融资成本,还使银行转移了信用风险,扩大了流动性。由此可以看出,资产证券化的出现导致金融体系的融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融资结构已经不再仅限于银行的间接融资,而是向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存的多层次融资结构转变,同时也导致了金融体系融资效率的提高,增强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效率。
四、资产证券化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一)资产证券化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正面影响在危机爆发之前,资产证券化确实对金融体系的稳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这表现在:第一,风险转移功能实现了具有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承担了相应的风险,这样风险实现了最优配置,并降低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第二,资产证券化是连接多个利益主体的产品,在运作过程中,中介机构、评级机构、贷款机构以及投资者都会参与调查最初的信贷活动,这使银行发放信贷过程中的一些隐含风险被公开化,进一步减少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二)资产证券化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负面影响资产证券化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它导致金融体系的不稳定,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次贷危机爆发以后,主要表现在:
第一,资产证券化的复杂运作机制导致金融体系的不稳定。首先,资产证券化具有非常复杂的基础资产,可以被用来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很多,但不同的基础资产具有不同的特性,导致收益和风险的评估就变得极其困难,因此对资产证券化价值评估的复杂程度就会增加;其次,资产证券化是由多个利益主体参与的交易系统,这限制了信息披露的发挥,因为在参与主体众多的情况下,披露信息需要很高的成本,对信息的分析也需要大量的成本。由于信息披露是金融市场正常运转的基础,因此这项功能的限制必然会影响金融市场的运行;再次,资产证券化交易系统的复杂性增加了市场预期的难度,因此当资产证券化的价格发生波动时,投资者很难对以后资产证券化的评级以及价值走势进行预测,这不可避免的会导致投资者产生非理,由此影响到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再次,资产证券化的复杂运作机制导致大量委托———问题的存在,比如抵押贷款借款人和贷款发起者、贷款发起者和贷款安排者、贷款人和服务商以及投资者和信用评级机构之间的委托———问题等,这些委托———问题的存在使金融脆弱性不断提高,引起金融不稳定。
第二,基本功能被滥用。资产证券化基本功能的初衷是维护金融体系的运转,优化资源的配置,但从次贷危机中,这两项基本功能被滥用了。首先,从转移风险来看。转移风险的目的是使风险转移给有承受能力和意愿的投资者,从而促进金融体系内部的风险管理能力,并提高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但是,在危机爆发之前,一方面,风险并没有转移给合适的投资者,并且大部分风险被转移到了不受监管的市场中,导致透明度降低,形成了非常严重的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在逐利的刺激下,资产证券化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发起———销售”模式,形成了非常复杂的交易链条,在激励机制缺失的情况下,“高回报”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而“高风险”却被大家所忽视。
五、结束语及政策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资产证券化也可以宏观的角度上也会对金融体系产生影响,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国在发展和创新资产证券化时必须慎重使用它所带来的各项功能,同时也要考虑资产证券化在宏观上对金融体系的影响。我们在本文中以次贷危机为背景,通过讨论资产证券化对金融体系的各种影响,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重视金融创新和金融稳定之间的协调,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金融创新在提高金融体系运作效率的同时,也有可能对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影响,资产证券化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应重视金融创新和金融稳定的协调,加强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此外,如果不能对金融创新产品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其就有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的积累,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研究和认识,防止系统性风险的过度积累和扩散。
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工作的推进,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机制与业务工作开展越发成熟,其价值评估方法也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研究。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对金融不良资产进行价值评估意义重大,并探讨了目前国内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存在的问题:秦璟[1]将资产评估方法定义为评估执业人员估算资产价值的技术手段,并认为其对资产评估结果合理性有着重要影响。李跃[2]认为国内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存在评估理论严重滞后、债权性资产债权人不清晰、制度环境与评估方法存在缺陷等问题。谭小蓓[3]认为国内评估理论滞后于评估实践,部分债权性资产权属不清,产权依据不足,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置进度与评估咨询报告质量的矛盾突出。
另外,部分学者则对目前的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方法进行了重点研究:宋雨舟、于倩[4]将评估方法定义为评定估算资产价值的技术手段,并重点分析了当时国内主要运用三种基本的评估方法,即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张成文、王福和[5]具体分析了假设清算法在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中的适用范围、应用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优化政策。李晓炎[6]探讨了在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业务中使用交易案例比较法时,如何采取优化的措施来提高可操作性及评估精度,并从交易案例的选择、交易案例的修正、比较调整因素的补充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汪柏林[7]对德尔菲法在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中的应用前景、收敛性检验的必要性进行了讨论,并对所选用的检验方法进行了分析。
综上所述,国内大部分学者都认同对金融不良资产进行价值评估的意义,但目前尚未在学术界形成权威且统一的价值评估方法,因此对金融不良资产的评估方法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二、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方法的一种新思路
由于传统的评估方法存在一定缺陷,本文尝试从测算单户金融不良资产回收率的角度对金融不良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并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通过建立经验方程对具体案例进行验证。
(一)基本理论假设
对金融不良资产进行评估首先需确定影响价值实现的因素。本文假设:金融不良资产的价值与其回收率正相关,回收率越高,其相应的价值也越高。影响资产价值的因素主要有:(1)债务人财务及经营状况。债务人的财务状况主要指其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及现金比率等财务指标,债务人财务状况越好,其还款的几率越大;而债务人经营状况的好坏又会直接影响其财务指标,从而间接影响其还款。(2)债权方式。按债权担保方式划分,债权资产可分为信用债权、抵(质)押债权、保证债权等三类:信用方式债权其追偿范围为债务人的资产,因此价值相对要低;保证方式债权,债权追索扩大,因此价值相应要高;抵押方式债权,由于较其他债权人有特定的资产保障,且拥有一定的财产支配权和优先受偿的权利,其价值最高。(3)不良资产处置环境。影响不良资产处置的环境主要包括法律环境与市场环境。法律环境越完善,法律约束越严格,债务人逃废债务的可能性越小;市场环境越优越,金融不良资产变现渠道越多,资产回收比率越大。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拟以单户金融不良资产的回收率为因变量,债务人目前拖欠债权本息、所属行业、所处区域、贷款用途、还款记录、经营状况、有无抵押/担保措施、贷款五级分类、有无法律诉讼作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假设其线性回归模型为:Y=β0+β1X1+β2X2+β3X3+…βpXp+μ,其中β0,β1,β2,β3,…,βp为p+1个未知参数,即需要求取的回归系数,Y为回归方程的因变量,代表单户资产的回收率,X1,X2,X3,…,Xp是p个解释变量,代表影响该资产变现的各种因素。当确定多元回归线性方程后,我们即可求取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的回归系数,继而对单户资产的回收率进行预测,并以此为根据确定该不良资产的价值。
(二)历史数据搜集与处理
本文所搜集的不良资产信息均来自于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湖南省、湖北省、广东省分公司2013年商业银行资产包收购案例中真实数据,收购债权真实,收购过程公开透明,不存在虚拟数据。同时,根据本文确定的回归方程解释变量,在选取数据时充分考虑了数据的相关性,避免相关性不明显的数据作为回归分析变量。所选取的案例数据如表1所示(由于篇幅限制,详表略):
表1案例数据单位:万元案例序号本息合计所属行业所处区域贷款用途还款记录经营状况有无抵押有无担保是否诉讼五级分类实际回收率1.武钢维尔卡钢绳制品有限公司20021.4工业省会城市资金周转有半关停无无否次级20.7%2.武汉国际会展中心股份有限公司8811.86服务业省会城市基建有正常有无是可疑32.1%3.美家龙健身器材有限公司2464.07工业地级市其他无正常无有是损失15.3%4.湖南骏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1530工业省会城市资金周转有正常有有是次级4.3%5.株洲新通铁路装备有限公司1852工业地级市资金周转无半关停无无是损失7.9%6.长沙有有实业有限公司1816工业省会城市其他有正常有有是损失9.2%7.科雷诺机械有限公司621.2工业省会城市资金周转有正常有有是次级12.3%8.同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374.24工业省会城市基建无正常有无是损失13.1%续表19.紫东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4504.7服务业省会城市资金周转有正常无有是次级30.6%10.合力热电有限公司2420.25工业地级市其他有关停有有是损失23.7%
以上搜集的历史数据未经过加工处理,大部分信息并非数值型信息,因而难以直接使用,因此在进行数据处理前需进行转换。转换思路如下:(1)贷款本息为非线性相关因素,在处理时取其自然对数;(2)企业所属行业与所属区域等变量接近正态分布,转换方式为:转换后数据=(原始数据-原始数据平均值)/原始数据标准差;(3)本文拟使用Eviews软件进行数据的回归分析,故所处行业、所处区域、贷款用途、有无还款记录、经营状况、是否有抵押/担保、是否诉讼以及五级分类的数据必须转换为数值分类指标,具体处理方式及结果分别如表2、表3所示:
三、结论
本文从传统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方法的局限性出发,采用计量经济学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提出了估计单户不良资产的回收率及整体资产包的综合回收率,从而对资产包的价值进行评估的方法,即资产 包价值为∑niYiMi=MY,其中Yi为单户不良资产回收率,Mi为单户不良资产的金额。尽管不同类型的金融不良资产具有不同的种类和价值表现形式,但由于对不同的金融不良资产进行估值时,其资产价值回收率都是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故从资产回收率的视角来研究一般性的金融不良资产价值评估问题具有可行性。
采用该方法对金融不良资产进行价值评估,优势在于:第一,采用此方法对于金融不良债权资产包,特别是信用债权资产包进行,比传统的成本法或交易案例比较法更为科学、严谨,特别是在该资产评估对象为大宗对象且涉及大量复杂产权纠纷的情况下,与针对逐个评估对象进行传统评估的方法相比,可以极大地节约时间与成本;第二,对于非债券类金融不良资产,采用此方法进行价值评估,利用计量软件来进行定量分析,也可以避免交易案例比较法或专家打分法所固有的主观性与随意性。
同时,此方法也存在相应的弊端:首先,历史经验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与案例数量对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影响较大,对于评估机构与人员来说,运用此方法通常要求其找到足够多的、公开市场交易的且满足计量要求的样本,而这通常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其次,回归模型的构建、经验方程的建立以及计量过程中的变量与方程显著性检验,都涉及相关复杂的数理统计与运算,通常需要借助相关计算机程序与计量软件,单纯依靠手工计算难度较大;最后,采用此方法对金融不良资产进行价值评估,得到的不良资产回收率回归分析结果为区间结果而非绝对确定结果,不能将其作为不良资产处置的唯一依据,而应同时配合成本法、交易案例比较法等传统评估方法确定金融不良资产的最终价值,否则容易加大处置风险。
参考文献:
[1]秦璟. 资产评估方法的选择与资产评估结果合理性[J].东岳论丛,2013(3):181-185.
[2]李跃. 金融不良资产评估问题及对策研究[J]. 国际商务财会,2009(9):34-35.
[3]谭小蓓.关于我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若干问题的思考[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2):46-47.
[4]宋雨舟,于倩. 浅析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方法[J].才智,2009(25):170.
A公司处置该股票获得的净收益为30万元。但是,笔者认为在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可作另一种解析:企业持有股票期间由于股票公允价值上升而确认的收益并非属于企业的实际收益,并不能带来现金流的增加,这种收益其实是一种虚拟收益;相反,持有股票期间由于公允价值下降而确认的损失也并非企业的实际损失,并不能带来现金流的减少,这种损失也是一种虚拟支出。因此,企业出售股票进行账务处理时,可先还原该交易性金融资产至初始状态,把此前确认的虚拟损益全部转销,然后根据实际售价与购置时初始价格的差额核算已实现的投资收益。具体会计处理为:(1)转销虚拟收益: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0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20(2)确认实际已实现的投资收益:借:银行存款130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100投资收益30可见,两种处理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结果是相同的,但后者更加清晰明确,更能反映出售过程的实质。
二、跨年度确认与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务处理
例2:接例1,假设9月30日至2×11年年底,该股票市价基本不变,但A公司将该股票持有至2×12年1月31日才出售。跨年度购入、持有、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与同一年度相同,但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作为损益类账户,在期末应将由于股票价格上涨而增加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0万元结转至本年利润账户,即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贷“本年利润”,由此可得出售该股票获得的净收益为10万元,但该股票从购入到出售真正实现的净收益为30万元,与出售时确认的收益相差20万元,正好为2×11年9月30日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出现差异的原因在于2×11年末将交易性金融资产相关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结转到“本年利润”,而在2×12年出售该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忽略了已结转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而视其为未结转而进行账务处理,导致会计信息体现不真实。
[关键词]金融资产价格;估值模型;Samuelson解释;冲击变量影响;0―1变量A(x)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9)03―0032―04
一、引言
2006年,美国楼市掉头并发生偿付能力危机,由此引发了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且有可能蔓延至全球实体经济。目前,经济学界对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归因有两种基本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归因于金融市场。即认为金融市场过于贪婪,道德信誉败坏,对于风险缺乏足够的警惕意识。另一种观点归因于政府政策。即认为在2004年内,美国的经济政策由扩张转向紧缩,2006年内的一系列调整幅度过大,超出了金融市场的适应能力。
然而上述观点并未找到引发危机并提前进行衍生品估值调整的根本原因。本文认为,危机的根本原因,是金融经济学模型所基于的随机性假设,不能在市场的全部可能范围内,与资产价格的实际行为模式拟合。某些用回归方法计算出的参数只能在一定范围之内被视为常数,超出这个范围它们并不是常数,而是一个变化着的函数或随机变量。这就导致现有的数学模型只在一定范围之内具有令人满意的可靠性,而在该范围之外将失效。
可以认为,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现有估值模型的反应滞后于宏观经济情况的变化6至10个月,滞后于危机临界点3至4个月,甚至滞后于市场价格反映1至2个月。金融机构乃至普通投资者对这样的反应速度显然是不满意的。
二、金融资产价格随机性的Samuelson解释的实质
现代金融经济学研究一家企业当前股价或一份期权当前价格的结构性原因,并对其将来的可能价格进行预测。其方法是以当前股价为基础,首先建立股票价格的分布模型,利用历史价格,回归估计出分布模型中的参数值;然后利用几率微积分计算出将来股价的预期价格或相关衍生工具的应值价格。但是,Alfred Cowles等人以及Maurice G,Kendall分别对美英两国股票价格的实证性研究表明,价格变化和资产市场的状况之间似乎没有任何关联。
1965年,Paul A.Samuelson对Cowles和Kendall的结果给出了一个新的解释。他认为,市场价格的随机性是市场回避套利的表现。如果价格波动不随机,那么它将是可以预测的。这样一来,投资者就可以通过预测价格并执行恰当的交易而获取利益。我认为,Samuelson解释的实质,是把价格的随机性归因于高度有效的市场中的复杂的供求力量均衡所决定的出清价格的随机性。在我看来,如果把供求均衡价格比作太阳,并把股票价格比作地球,那就意味着CoMes和Kendall观测到了地球在不停地上下随机游走。他们认为既然是太阳吸引地球,因此地球存在随机运动是不可理解的。而Samuelson对此的解释是:地球的随机游走是因为在一个时间序列里,太阳在地球上方或下方的不同位置随机出现,并吸引地球向太阳移动。Samuelson的解释并没有否定地球被太阳吸引,也就是说,他并没有否定供求关系决定股票价格这一点。Samuelson之前的经济学家未能得出如Samuelson的结论,是因为他们对现代金融市场的巨大性、复杂性,尤其是有效性没有足够的估计。因此也就不可能充分认识到金融市场力量的均衡过程已经产生了足够的随机性。
三、传统模型失效的数值分析
(一)模型概要
多变量CAPM模型是资产估值的基础,而资产估值则是市场价格预测的基础。Markowitz最小化问题是关于最优资产组合的问题,也是投资者行为的依据。在数学基础上,这两个理论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这两个理论所依赖的对于资产价格相关系数的估计,会导致这两种模型对市场的变化缺乏免疫力。
相关度概念是Markowitz的最优资产组合问题的基础。对于多变量的CAPM模型,以及G―ARCH及其衍生的CCC、ADCC模型,我们也需要一个完整的资产相关系数矩阵。
实际操作中,资产价格的相关系数根据历史数据回归取得。两个企业之间的行业是否关联,业务是否关联,是否有资产或贷款相牵连,都会在相关系数中以一定的形式体现。
对历史数据进行计算,可求出Pearson样本相关系数。一般认为:样本相关系数是对相关系数的最好估计。在简单的模型中,通常假定资产之间的相关系数恒定不变;在较为复杂模型中,则引入动态时间序列,用单步向前预测法(即每向数据库中加入新一天的数据,就从数据库的开头去掉最旧一天的数据)描述相关系数的变动。
其实,相关系数会随经济环境和企业自身状况的变化发生巨大变化,因而,即使引入了时间序列,在现阶段采用的趋势外推法,对经济环境变化的反应也是过于缓慢甚至不能反映现实的。
(二)基于4个典型行业中4家代表性企业的数值分析
下面,我们用数值分析证明我们的上述判断,揭示其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本文选取零售、炼油、银行、制造4个典型行业中的4家企业,即零售业的Wal―Mart、炼油业ExxonMobil、银行业City Group和制造业General Motor进行实证分析,数据的选取从2001年6月至2009年2月的股票收盘价格(已根据股利做出调整)。
表1是本文计算的4家公司股价在2008年7月至2009年2月相关系数。
表2是这4家公司股价在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即危机被承认并开始扩散的1年内的相关系数。
表3是这4家公司股价在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即美国政策完全转向紧缩后的第1年内的相关系数。
表4、5、6是这4家公司股价在2001年7月至2004年6月,即美国执行扩张型经济政策的3年中每年的相关系数。
由上可见,在不同的时间跨度中,用历史数据拟合得到的股价相关性变化是很大的。因此,在通常的计算中,我们使用基于时间序列的单步向前预测法,更新相关系数方阵,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但是,这种更新并不能切实而迅速地反映市场的变化。
如果我们外推2008年2月14日至2009年2月
13日期间,Wal―Mart和Exxon Mobil公司股价的相关系数,则为-0.1093。若假设Wal―Mart公司今后5个交易日内股价每天下跌10%,而Exxon Mobil的股价恒定不变,则可计算出2008年2月22日至2009年2月21日,二者的相关系数为一O,0821;如果假定Wal―Mart和Exxon Mobil在今后5个交易日内股价均每天下跌10%,则可计算出上述期间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0152。两随机变量的相关系数在-1到1之间,当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大于0.75时,通常认为两变量表现出较明显的相关性(正或负);当相关系数在-0.3至0.3之间,可我们认为二者表现出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按这个标准,我们看到,在施以冲击变量之后,通过历史数据得到的相关系数并不认为两公司股票价格的相关程度有明显的变化。换言之,在市场发生崩盘性的剧烈变化时,基于时间序列的趋势外推修正参数的变化速度远远滞后于的市场变化速度。
实际上,假设一支正常波动的股票运行n天后,平均每天的涨幅为0.5%,那么在第n+1天,预期的涨幅为0.5%+ei。在不给出其它条件的情况下,e,的预期为0。但是,倘若第n+1天,实际发生了10%的跌幅,那么第n+2天的股价水平,会出现更大的不确定性。这时,仅仅补充入第n+1天的数据,并根据趋势外推法所修正的ei的分布变化是非常小的,不足以反映此时市场内出现的巨大风险。由于股票市场的波动性,金融机构通常使用2~5年的历史数据进行参数值的回归计算,这就使大量金融机构面对2006年的经济政策变化,对风险的反应迟钝。
例如,在2007年10月30日和2007年11月12日的10个交易日之间,City Group和General Motor的股价分别下跌了19.2%和19.5%。在这段时间里,二者股价的相关系数为-0.3921,可以认为二者表现出非常微弱的负相关性。但是,如果我们对2家企业过去一年的历史股价进行单步向前预测法的相关性分析,则2家公司股价该期间引入10天下跌的数据后外推的相关系数为-0.3492。按上文所述的标准判断,仍可视为二者表现出微弱的负相关性。市场变化了,我们的判断却没有变化。更有甚者,当我们引入此后2家企业2个月的股价下跌趋势之后,外推计算出的二者的相关系数也仅仅从-0.3921增加到-0.0056,从而判断二者由“微弱的负相关性”变到“几乎完全不相关”。这种判断并不能描述出新市场状况下这两支股票价格的行为。这就印证了前文的“现有估值模型的反应滞后于宏观经济情况的变化6至10个月,滞后于危机临界点3至4个月,甚至滞后于市场价格反映1至2个月”的结论。
总之,在股票交易市场上实际出现的暴跌并未以任何方式充分地反映在相关系数中,也就不可能充分地反映在COV(e)矩阵中。这对风险估计是极其不利的。
(三)数值分析结论
可见,宏观经济的表现会极大地影响给定金融产品或企业之间的关联性,而通过历史数据回归得到的相关度,在经济正常运行时,虽然可以为估值和预测提供一个可靠的参数,却并不能及时适应和反映新的经济情况变化。对股票价格的剧烈波动也反应迟缓。这两种表现,说明现有的趋势外推手段对冲击变量的灵敏度过低。
在整个经济运行变速甚至转轨时,企业之间的相关系数会在短时期内有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在历史数据的参数估计中无法被充分表现,从而也就不能反映在对资产应值价格的估计中,并进一步造成了衍生品应值价格的估计偏差和预期偏差,引发市场失衡。这一点与Samuelson的理论并不违背,Samuelson的理论强调关于资产的信息会立刻,而不是预先反映在市场价格上。换言之,价格的变动本身是没有前瞻性的。
四、解决问题的两种可能途径或方法及其比较
(一)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或方法
为了解决现有该类模型中存在的问题,有如下2条可以考虑的途径:
1 添加0―1变量A(x)与原方程组相乘,使ADCC模型原方程变为:
e1:N(O,A(x)H1)
其中H是原多维G―ARCH模型的方差。x是一组与宏观经济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有关的自变量,它衡量企业所处经济环境的稳定性。当x在稳定范围内时,表明市场环境稳定,A(x)=1,原函数照常运行;反之,当x突破稳定范围时,表明市场面临变化,原有模型可能失效,此时A(x)=0,系统输出常数,运行被终止。应重新进行人工市场风险评估和估值计算。这样,新系统可以在市场产生变化,可能的危机来临之初,就向使用者发出预警,并要求其做出相应调整。
2 按常规方法回归取得相关系数后σij,把取得的相关系数解释为一个新函数的运算结果而不是常数。新函数中应包括描述系统本身不确定性的随机变量,以及一组新的自变量,这些自变量可以描述不同的经济情况,它们的变化可以影响相关系数的大小。可以考虑的自变量包括:宏观经济的利率、通货膨胀率、CPi、两公司各自的股利率、PE比率等等。在自变量选取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回归的方法,检验拟合度,选取一组较好的自变量,并用历史数据回归得出自变量的系数。这样,相关系数就可以表示为一组函数。
当相关系数被表示为其它经济指标的函数时,它的数值就会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自身经济状况而变化,从而能够更好的适应变化的资本市场环境。
(二)两条途径或方法的比较
由于第二条途径或方法需要把每一个系数作为一个要素模型来考察,故这样处理的成本将是极其庞大的。对于一个包含n支股票,基于正态假设的模型就会有n(n一1)/2个相关系数,n个方差,n个均值。其中每个相关系数和方差都需要以新的要素模型的方式表示。当n较大时,系统需要的回归量将近乎无限地膨胀,这显然是金融机构所不希望看到的。
五、简要结论
关键词:公允价值;金融资产;计量;对策建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金融资产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金融市场的规模正在不断壮大。新会计准则规范了很多企业的各类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办法,并且突出金融资产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计量。最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公允价值在金融资产计量中存在这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果不对此进行解决则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因此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公允价值概述
公允价值,指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基本债务所使用的金额。公允价值也可称为公允价格、公允市价。确定公允价值的方式有三种:(1)对于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者金融负债公允价值的确定分为三种情况,在估值日有市场报价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市场报价来进行公允价值的确定。在估值日没有市场报价同时最近交易日后经济环境没有显巨变化的情况下,可以采纳最近交易的市报价来确定公允价值。如果估值日没有市场报价,并且最近交易日后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可以依据重大经济环境变化因素,适当调整市场报价以确定公允价值。(2)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者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的确定,可以参考相类似的其他金融工具的市场报价,或者参考买卖双方在熟悉情况的前提下进行的最近交易中所使用的价格。(3)不符合以上两种形式,并且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公允价值确定,可以采用具有可靠性的被以往交易的市场价格验证过且得到市场参与者认同的估值技术。公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价值,在企业清偿债务时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给企业带来需要转移的价值。确立公允价值的前提是公平交易,换言之,是自由的买卖双方在不受各方任何关系的影响,且熟悉情况的基础上商定形成的价格。
二、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一)对企业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影响。财务报表的编制是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反映方式,而具体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会计信息的报表为资产负债表。上述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前提条件是这些金融资产均具有可靠的市场价格(在活跃市场有公开报价)、或有确凿证据证明其公允价值的确定是安全可靠的。但是在我国业会计准则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其市场价格的确定是以当期最后一个工作日的收盘价为准,还是以当日最高价与最低价的均价作为参考标准。因此,会导致同一项金融资产在不同企业资产负债表中揭示的价值不同,同一企业对同样的金融资产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市场价格为依据时也会出现不同的价值,进而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二)对企业一定时期经营成果的影响。首先,交易性金融资产无论是在取得时还是在期末时均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准,它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借助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计入当期损益,对企业的当期利润产生影响,但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本身所反映的是没有实现的收益,从而导致企业利润表中所陈述的利润并不是企业的实际盈利水平。其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时,其变动的差额直接计入资本公积,这种计量对持有该类金融资产期间的利润总额没有影响,但当企业出售该项金融资产时,要将原计入资本公积的公允价值变动额转入到投资收益,则会影响到出售当期的利润及成果。同时,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形成完全取决于管理者的意图,在实质上随时可以出售,因而就其本身来说会对某一期间的会计利润产生影响,因此,不难得知企业为了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普遍愿意持有大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不愿意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企业将尚未到期的某项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本会计年度内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其与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到资本公积账户,导致所有者权益总额发生变动,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当其出售时再从资本公积转到投资收益。尽管《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对金融资产分类变更进行了明文规定,但是这些规定仅仅是在限制企业在重分类时所遇到的特殊情况,其并不影响企业管理者在正常情况下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事项与结果。因此,可以看出当把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也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一种手段。
三、公允价值在金融资产中的应用
(一)金融资产及其分类。按照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CAS22,金融资产是指:(1)现金;(2)持有的其他单位的权益工具;(3)从其他单位收取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合同权利;(4)在潜在有利条件下,与其他单位交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合同权利;(5)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非衍生工具的合同权利,企业根据该合同将收到非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6)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衍生工具的合同权利,但企业以固定金额的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换取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的衍生工具合同权利除外。其中,企业自身权益工具不包括本身就是在将来收取或支付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合同。金融资产应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下列四类:(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投资;(3)贷款和应收款项;(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二)金融资产的确认。(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在新会计准则中,这类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其持有目的是为了近期出售,使持有者在短期内获利。该类金融资产具有以下特征:(a)持有的该金融资产是短期性的,即在初次确认时就确定可能在近期出售,从而赚取差价;(b)该金融资产具有活跃的交易市场,其公允价值能够通过活跃市场获取;(c)该类金融工具期末应按公允价值予以计量,且报告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应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使得该类金融工具在会计期间的价值变动影响当期利润;(d)除新准则规定的特殊情况外的一部分衍生金融工具归为该类。由上可知, 如果企业持有的投资准备在短期内出售,并且其公允价值易于取得,即可以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应当特别注意的是,如果一项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已经被指定其他类型的金融资产,就不能再确认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此外,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持有意图和能力进行评价。发生变化的,除非是因为企业不可控制的原因导致此变化,应当将其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根据以上规定可以看出,持有至到期投资具有以下特征:(a)企业持有该项投资的目的不是为了短期出售或获利,而且企业有明确的意图和能力将该资产持有至到期日;(b)该投资到期的时间是固定的,因此持有至到期投资是非权益性投资;(c)该投资到期时收回的金额固定或可确定;(d)该投资属于非衍生金融资产的投资;(e)该类金融资产在期末需要按实际利率法计算的摊余成本进行计量和减值测试。(3)贷款和应收款项。贷款和应收账款,是指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的非衍生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账款泛指一类金融资产,主要是指金融企业发放的贷款和其他债权,但不限于金融企业发放的贷款和其他债权。非金融企业持有的现金和银行存款、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形成的应收款项、持有的其他企业的债权(不包括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债务工具)等,只要符合贷款和应收款项的定义,都可以划分为这一类。划分为贷款和应收款项类的金融资产与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融资产,其主要差别在于前者不是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金融资产,并且不像持有至到期投资那样在出售或重分类方面受到较多的限制。如果某债务工具投资在活跃市场上没有报价,则企业不能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除下列各类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a)贷款和应收款项;(b)持有至到期投资;(c)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通常是指企业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金融资产。但是不能简单的认为,除了以上三类之外的金融资产,就一定是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该类金融资产具有以下特征:(a)该类金融资产属于非衍生金融工具;(b)该资产有活跃市场,公允价值易于取得;(c)企业持有的目的明确就是为了出售,但该资产持有限期不定,即企业在初次确认时并不能确定是否在短期内出售以获利,还是长期持有以获利,也就是其持有意图界于交易性金融资产与持有至到期投资之间;(d)该类金融资产期末应按公允价值予以计量,且报告期间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即该类金融资产在会计期间的价值变动不直接影响当期利润,只有在其出售时才将资本公积转到投资收益。
(三)金融资产的计量。所谓计量,是指以选定的能够反映计量对象内在特征的尺度并将其内在特征予以数量化的过程,即入账价值。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计量。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初始计量按公允价值,且其交易费用记入当期损益;后续计量仍然采用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变动金额计入当期损益。企业持有该金融资产期间取得的债券利息或现金股利,应当在计息日或现金股利宣告发放日确认为投资收益。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融资产的计量。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融资产初始计量按公允价值,交易费用计入初始入账金额,构成成本组成部分;后续计量按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计量。
贷款和应收款项的计量。贷款和应收款项的初始计量采用公允价值,交易费用计入初始入账金额,后续计量按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计量。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计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计量按公允价值,且交易费用计入初始入账金额,构成成本组成部分,后续计量按公允价值,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
四、公允价值在我国金融资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与可操作性不足。公允价值是参与交易的当事人对市场价值做出的一种判断,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提高了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但是市场形式是复杂的、多变的,有的会计事项可以确认或寻找类似的交易价格,而有的只能估算。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把公允价值的估值分为三个层级,其中,第一、二层级要求具备公开的活跃的市场。从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金融市场仍处于发展中阶段,只存在有限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市场,此外,我国的产权交易市场、证券交易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都处于未成熟阶段,同时以上市场的监管力度有待加强,再加上信息不准确以及道德风险的影响,金融资产交易纵的情况会时常发生,从而导致市场上的公开标价不一定能代表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有些企业同时在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上双向交易,如果缺乏高新的科技和先进的通讯设备作为技术支持,想获得其实时报价是存在一定难度的。
(二)公允价值应用于金融资产对资本市场存在助涨助跌的重大不利影响。公允价值在金融资产的确认与计量上的运用十分突出。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规定,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以当时的公允价值入账,资产负债表日也按照当时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发生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上市公司当期的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持有的金融资产的市场价值的影响。当金融市场高涨时,金融资产的市价上涨会带动上市公司当期投资收益或资本公积的上涨,而当市场低迷的时候会降低上市公司的当期投资收益或资本公积,即金融资产对股市起到助涨和助跌的负面作用。
五、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资产中应用的改进建议
建议有关会计、审计准则制定部门应在推动主要市场数据库的建设方面发挥领导带头作用,积极推动建立国家级市场数据库,为企业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时提供更客观的参数创造条件。企业也应当积极地建立公允价值计量模型,对各项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获取途径、取得方式等相关内容进行规范;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注重对公允价值的获取及资料的积累;随时根据市场条件的变化,适当调整自身的价值计量模型,以满足金融资产的计量需求。
将企业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不同时期的公允价值差额比照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包括在利润表中,取消其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利得与损失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杜绝企业人为操纵利润现象,避免由于企业资本结构的变化导致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判断,同时取消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做法。
针对企业将持有至到期投资转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其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价值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之间形成的差额,由于金融资产尚未出售,应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防止企业资本结构变化而对信息使用者产生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