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医把脉基础知识范文

中医把脉基础知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5: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医把脉基础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医把脉基础知识

篇1

中医推拿师岗位职责

1、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诊断,收集病史和一般患者的健康和生活方式的信息;

2、做好相关疗前准备和预防措施;

3、运用点、技、捏、滚、叩、捋、顺、散、切、揉等推拿按摩手法,配合中药等药物,整体治疗人体软件组织疾患、骨骼疾患及其他疾病;

4、进行人体保健及运动后恢复推事件按摩;

5、指导或实施人体运动系统疾患的预防、预后护理,耐心解答客人的疑惑;

6、做好针灸工具的清洁和保存;

7、做好治疗资料的整理和保存。

中医推拿师岗位要求

1、中医学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

2、具有中医推拿师职业资格证书;

3、熟悉中医按摩理论、正常人体解剖学知识、熟悉推拿按摩手法操作,能对临床病例进行辨证论治。

4、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5、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6、具有一定的相关工作经验。

中医推拿师关键技能

专业能力推拿按摩手法康复知识中医把脉

个人能力耐心细致沟通能力认真负责

中医推拿师升职空间

助理中医推拿师 中医推拿师 高级中医推拿师

中医推拿师薪情概况

应届毕业生¥3300.00

1年经验¥3400.00

2年经验¥3800.00

3年经验¥5100.00

中医推拿师工作内容

1、在中医科主任指导下,负责完成按程序、个体化的推拿按摩等技术操作;

2、运用中医理论和中医推拿按摩的各种方法,为患者解除病痛;

3、明确疾病的中西医诊断,根据患者疾病确定推拿按摩等种类及疗程;

篇2

一、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

练习内容要以课标为统领,以教材为蓝本,针对教学三维目标,明确练什么,如何练,练到什么程度,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落到实处。在吃透学情的基础上,确定练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通常分为一般解题和特殊解题两类策略。一般解题策略遵循一般步骤,最著名的当属波利亚提出的“解题四步说”:理解题意、拟订计划、实施计划、回顾检验。特殊解题策略主要有:画图策略、列表策略、枚举策略、逆推策略、替换策略等。设计练习时,要深挖生活问题中所蕴涵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多进行巧妙的策略训练。如,我国古代《算法统宗》里有一道数学题:三百七十八里关,初行健步不为难,次日脚痛减一半,六朝才得至其关,要见每朝行里数,请公仔细算相还。大意是:到378里远的某地去,第一天走得很顺利,后来由于脚痛,第二天起,后一天走的路程总是前一天所走路程的一半,这样6天才到达。求每天走多少里。通过这个练习,学生可以感受到画图和逆推策略的实用性。

二、练习安排要有层次性

层次性是指安排练习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技能到技巧,循序渐进。一般在授完新课后,要体现练习的三个层次:模仿跟踪练习(基本练习)——变式对比练习(提高练习)——综合拓展练习(拓展练习)。这种螺旋式递进,要求每次练习应有适当的难度提升。如,学习圆周长公式后,可以安排这样的练习:从正向思维出发,安排圆周长公式的内容和简单正运用练习;考察学生的逆向思维,以列表或图例形式,安排圆周长公式的逆运用练习;设计圆周长公式的综合运用练习题,考察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三、练习形式要体现多样性

小学生好奇心强,有意注意力持久性比较弱。为提高学生对练习的兴趣,我们要力求练习形式多样化。一是客观性练习和主观性练习并举。从题型上看,可设计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等客观性练习,也要设计解决问题等主观性习题。从叙述方式上看,要减少纯文字叙述的枯燥题目,换之以图形、表格、对话等丰富的形式呈现,把对数学知识的巩固练习建立在生动有趣的新颖形式上。练习的设计除了考虑答案唯一的习题,也要考虑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练习。二是增设实践作业。要引导学生做社会调查,多设计动手操作的练习形式。社会调查可以学生写数学日记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模型,在数学中寻找生活原型。如调查商场在节假日及反季商品打折活动中商品的价格变化,城乡居民的年收入增长情况等。

四、练习选材要体现丰富性

练习选材应以书本为主,还要拓展学生身边的资源,力争题材丰富,激发学生兴趣。可以考虑下面三种题材。一是关注儿童故事、卡通人物题材。借助多媒体,利用图片,以儿童故事中的主人公及卡通人物等为素材,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习题,提高练习效率。如,在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时,一位教师出示了喜羊羊和米老鼠的图片,当教师出示“喜羊羊有9本故事书,米老鼠有8本故事书”的对话框时,学生迫不及待地提出了两个问题:喜羊羊和米老鼠一共有多少本故事书?喜羊羊比米老鼠多几本故事书?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可见,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场景中挖掘出数学模型,开开心心地巩固新知,高高兴兴地解决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的兴趣被激发起来,综合素养得到了提升。二是聚焦时事、紧跟时代的题材。练习选材要与时代同步,时事新闻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信息,如,奥运会、世博会、国庆阅兵、送家电下乡等,都可以成为很好的数学练习题材。三是蕴涵地方文化的题材。在进行习题设计时,可以穿插一些家乡信息,让学生在阅读信息中了解地方文化。如,我们三门峡濒临黄河,有湿地、中流砥柱、甘山滑雪、店子漂流、张村地坑院等景观,这些都可成为习题设计的素材。这些习题联系家乡的实际,来自学生身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感到亲切。做这样的练习,在注重综合运用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篇3

【关键词】 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改革

中西医临床专业的培养多以“两个基础-一个桥梁-一个临床”的“A字型”模式,即中医学基础、西医学基础;中西医结合导论;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习。在此教育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中医内科学承担了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内科理论与实践技能等教学任务,占有主导地位,起关键性作用。诠释中医内科学在中西医临床学科的教学任务中包含了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双重教学工作即“两个桥梁”与“一个临床”。如果中医内科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与目标不明确,甚至不注重处理好“两个桥梁”与“一个临床”的相互关系,势必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在临床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强调发挥其中医内科学的两个桥梁作用,并指导临床实践教学,从而将中西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进行教学管理,对于中西医结合的教与学具有现实意义。

1 中医内科学的两个桥梁作用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计划是承接两个基础(中医、西医)课程率先进入临床教学,开始中医内科理论与临床实践教学,因此具有中医基础与临床衔接的桥梁课程,将中医基础理论融入中医临床实践诊治疾病,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教会学生掌握中医内科课程的普遍规律(病因病机、基本证型、辨证规律)、各系统疾病的辨证规律(各系统常见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等)、各病证的特点(各病证的特点及辨治的重点难点)、诊治特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在从事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教会学生以中医精髓(辨证论治、整体观)分析处理临床疾病,起到中医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桥梁作用,视为临床课之首。此教学段用一学期的教学时间完成,学生应具备一个中医师诊治疾病的能力,树立中医专业思想。中医内科学科的第二个桥梁作用是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疾病能力的桥梁作用,学生掌握中医内科临床诊治疾病的能力,在西医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完成西医诊断学,进入西医内科学的学习,中医、西医内科课程同步进行,正是引导学生进入中西医结合方法与手段认识、分析与诊治疾病的大好时机,逐渐学会中西医结合思维模式,引导学生深层次地认识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学与科学研究,理解中西医结合的真正含义在于应用现代医学的先进科学研究手段将祖国医学发扬光大。在此,中医内科学具有的第二个桥梁作用更具深远意义,此教学任务是永恒的,贯穿临床教学的全过程,是中医内科临床教学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

2 中医内科学在“一个临床”的重要任务

“一个临床”即”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教学”,包含中医内科学课间见习、临床实习,占据学生的三年临床学习时间,近年由于学生数量增加,基础教学的实践见习随着教学模具研制的不断增多,模拟教学不断完善,多数院校的基础课程见习教学多在实验室完成,大多数学生对临床实践的实质是空白的,学医两年“患者”概念是模糊的,临床见习实习中医、西医查体手法、顺序不规范、定位不准确、把脉手法错误以及汇报病史不流利等不在少数。所以,中医内科学临床实践见习课程首先是重复与强化中医诊断学的临床见习教学内容,教会学生临床诊视病情、搜集病史及其查体、病历书写规范等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再进入中医内科课程的见习教学任务,进一步教会学生如何运用中西医基础理论认识、思考、分析临床上纷繁复杂的各种案例,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完成中医内科学见习教学任务,这是中医内科学需要完成的“一个临床”的一部分。其次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带教,这部分临床技能培养中医临床内科的教学任务占据主导地位,是本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中医内科学》课程的理论与临床实践教学定位于本专业的桥梁课程,具备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学科的桥梁课程,又是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理论与临床学科的桥梁课程,具有传授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教学、科研能力培养等教学工作的责任和义务。纵观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进度,中医内科教学与临床实践课程,占据本专业教学近2年半时间,对学生完成中西医结合的临床专业课程,系统掌握中、西医两套理论的结合方法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科研创新思维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培养意义。

3 如何处理好中医内科学课程的双重桥梁作用

3.1 强化中医内科理论教学 中医内科学理论课程是中医学的主干课程,上好中医内科学课程是培养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科研人才的前提,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涵盖七大系统,有60个专业示范病种,内容多,教学任务重。如果就书讲书、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讲课,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难懂,抓不住重点、难点,更不会举一反三,真正学懂并掌握辨证论治的精髓。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注重强调内科疾病病因病机的基本规律,如情志致病、饮食所伤、感受外邪等病因在内科各论中是最多见的,掌握其病因导致疾病的演变规律,基本的临床表现,结合疾病的基本特点进行分析归纳,举一反三,灵活变通。辨证论治强调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的重要性,结合伤寒、温病、金匮等经典著作条文讲述,治法方药注重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为基本点,强调方与证合一的内在联系规律,讲述共性;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是特点,讲述其个性,譬如具备面色淡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食少纳差,舌淡,脉细弱等症属于心脾两虚(气血亏虚),归脾汤证的定义,即可用此方治疗,在中医内科疾病中,既有39个疾病选用本方(心悸、不寐、眩晕、郁证、血证、癫证、痴呆等),但在药物加减中则以各病症的特点选用相应的药物,如郁证则加用郁金、香附、柴胡等。病因病机亦是如此,情志致病的病因与病机见于36个病症,同时又有郁证专篇讲述,但发生的病症却不一样,如不寐、癫证、狂证、郁证等都与情志致病有密切关系,而且女性为多,分析病因与先天禀赋(遗传基因)、性格暴躁有关,病机落实到气机郁滞,治疗除了解郁疏肝理气,还要注重移情易性,心理治疗。

3.2 增加临床实践教学是保障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临床学科教学离不开实践教学,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课堂教学是从疾病的病名定义开始讲述,由此展开其病因病机、因临床表现、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证型分类及治疗等的讨论;实践教学则是针对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资料齐备后再进行分析诊断,再确定治疗方案。因临床表现与书本知识存在偏差,且学生临床经历太少,出现只会按图索骥,刻舟求剑的现象,这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譬如一次考试病案水肿病机分析,证属脾肾阳虚,水湿内停,但教材对水肿分型为脾阳虚、肾阳虚而无脾肾阳(气)虚,有不少学生就提出教材上没有此证型,应如何诊断,再如心脾两虚与气血亏虚二者的联系,心脾两虚是主要矛盾,在此基础上导致气血生化乏源所致,属因果关系,治疗应补益心脾,健脾益气恢复气血生化之源以达治疗目的。如果学生临床实践见习机会多了,临床思维开阔了,则可逐渐适应临床诊治疾病的规律与特点,缩短临床与理论的差距。应对增加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机会可利用课外辅导、导师制管理、班科固定的带教、科技兴趣小组等多种形式实现多临床、早临床的目的,给学生更多的实践见习、技能操作与训练的机会, 对巩固理论知识大有好处。

3.3 强化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教育 中西医结合学科以“诊断和疗效评价的规范化,医药并重和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相结合”的模式涉及临床医学各学科领域,国内外著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陈可冀、沈自尹、吴咸中等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教授的针刺镇痛原理研究、陈竺教授等对中药砒霜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研究、胡之璧教授中药生物工程研究、黎磊石教授治疗肾病研究、肖培根教授的中药研究及刘耕陶教授的中药研究等。中西医结合已引起世界医学界的重视,在美国、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纷纷成立中医学院及其各种团体,所以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已逐渐形成世界潮流。

目前,中西医结合研究学术动态已经形成以流行病学的调查、“证”实质的深入研究、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三方面;形成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疾病的分期分型辨证论治与微观辨证论治相结合、同病异证异治、异病同证同治等的”病证结合”治疗模式。研究成果:(1)活血化瘀理论:活血化瘀疗法的基础、临床与药物实验研究内容广泛涉及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方面。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2)清热解毒学说:清热解毒药物具有解毒、抗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调节交感神经、肾上腺功能,保护实质器官功能的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中西医结合各科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治疗;(3)补益药物的研究:注重脾虚-肾虚-脾肾两虚的研究,根据“肾主骨、藏精、生髓”、“血为精所化、精足则旺血,精亏则血亏”的理论,诊治各种虚弱性疾病研究取得显著成绩。将中医科学化、现代化,建立一种适应中国国情的、新型的民族医学。因此,中西医理论教学必须将这些成果灌输给学生,了解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和科学性、可行性,开设中西医结合内科课程,讲述中西医结合治疗经典案例、科研成果、诊治特色优势,强化中西医结合治疗技能、树立中西医结合学科的专业思想。

篇4

学情调查不仅要调查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情况,还要调查学生的学习起点、能力倾向、兴趣点、学习动机等。掌握了上述情况后,教师要认真考虑每节课教学中的哪些内容和方法是学生感兴趣的,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已经理解的,哪些知识、技能是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能够理解、掌握的,哪些知识、技能需要教师事先预设、铺垫、引导学生才能理解、掌握的,这些问题在备课时都要尽可能考虑得周全些。

那么,学情调查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又如何操作才适度呢?在教学中很值得我们一起思考和探究。

一、重视预习调查,确立教学起点

叶圣陶先生说:“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可见,学生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教师要科学安排,先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预习,还要根据学生实际训练他们逐步掌握基本、有效的预习方法,同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良好习惯。

首先,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让学生借助拼音自主认读课文的生字、新词,同时观察生字、新词的结构,自己找出音近字、形近字进行对比区别,自己利用字词典等工具弄懂生字、新词的意思,自己用生字、新词造句写话等。这样就为下面学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其次,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写作目的,根据自己搜索等解决。记下自己仍未读懂的句段,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讨论。最后,自主思考课文后面的练习题,写下自己的理解和看法,等上课讨论时验证。

预习生成了更为丰富的个体需求,传统教学中以教学内容的知识逻辑结构为依据的线性结构,已不能满足预习课堂多层次的成长需求。预习后的课堂教学整体框架必须从“线性”走向“板块”。将基本的教学环节,设计成相对独立的、可以灵动调整的板块,根据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删减或调整。如《“黑板”跑了》可设计这样五个板块:1.学情调查,交流预习困惑;2.梳理困惑,确定主题;3.读书感悟,合作探究;4.交流展示,分享成果;5.矫正反馈,查漏补缺。

这种板块式框架,突出重点,避免肢解,给预习后分化出的不同层次学生都留有充足的思维空间,便于交流与互动,逐步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二、暴露思维过程,明辨真实起点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预习时容易产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部分能力强的学生“知其所以然”,但这不能代表学生整体。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会掩盖学生的差异性,使教学变得单调而毫无生趣。因此,学情调查中我们要寻找学生的思维规律,努力让学生暴露自主学习时的思维过程,引导他们经历探究知识的历程。如“你的感受是从哪里获得的”“你是怎样发现的”,并通过合作交流等教学活动,以点带面地铺展开来,使课堂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精彩生成。

三、切中学情,顺学而导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呢?在具体操作中,我努力做到:“切中学情,顺学而导。”这里的“切”是借用中医的把脉。“切中学情”,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准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特定的学习活动中的学习情况,它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进展、学习效率等因素,以语文新课标为标准,明白他们“现在在哪里”“现在想到哪里去”。

特级教师孙双金曾经说过评价一堂好课的一个标准:“小眼发亮,小脸通红,小手直举,小口常开”。而这“四小”现在被更多的教师用来描述热情高涨的学情。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观点,这些都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注意观察学生的学情,以达到启发教学的最理想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学情的准确把握不仅要从学生表情中识别信息密码,而且要凭着教师课堂的敏感性和驾驭能力来调整。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一个随着时间不断变化流动的行程,新的学情也会在这过程中不断出现,教师若不及时捕捉,就会转瞬即逝。所以,在流动的课堂上捕捉动态学情尤为重要。通常的方法有察言观色、耐心倾听、巧妙引导、有效追问等。

有时,学生依据自己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在预习课文时对内容进行了个体的理解、领会,这就是该生的实际学情。但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不足,通过文本抓住课文实质的能力不够。在教学时,教师不能违背实际,迎合学情。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品”读、确当的点拨,提升学生的知识、情意。

四、反思学情,突围局限

由于课堂教学的特殊性,课堂上教师经常会对学情把握不准或视而不见,所以,课后需要我们积极反思,如学生学得气氛怎样?参与程度如何?他们的回答是否让人意想不到?他们会有什么新疑问?……反思学情只有与交流心得、调查反问、阅读日记和作业设计批改结合起来,这样获得的学情信息才会更加全面、准确。积极反思新学情,能有效突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篇5

关键词:新课程;地理高考;地理图表;地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9-0043-02

在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背景下,高考试题呈现基础性、综合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的特点,试题命制由知识立意为主逐步向能力和学科素养立意转变,注重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凸显学习生活中有用地理的新理念[1,2]。备考过程中学生存在地理概念、规律和特征理解不清、区域定位不准、读图析图能力较差、复习脱离教材、不注重知识结构化等问题,致使复习效率低、成绩不理想和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此,笔者提出提高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六点建议。

一、梳理知识,查漏补缺

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丰富和完善知识体系的过程,如何才能做到构建知识框架,梳理知识脉络,查漏补缺呢?首先要养成记笔记的良好习惯。知识网络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梳理各地理要素与资源开发、环境整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并不断积累、总结、提升,才能形成地理环境整体性观念,达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目的[3]。如描述气温高低特征——热、温、寒,表述降水多少特征——干、湿;对各种气候特征描述,如热带雨林气候——终年热湿,热带草原气候——夏季湿热、冬季干热,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湿热、冬季干冷,地中海气候——夏季热干、冬季温湿,这些实质上是对气候要素特征进行的重新组合。

其次,建议建立错题笔记本,内容包括错题、错因、纠错、感悟,形式多样,适合自己。学生虽会背教材上知识点,但不能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能宏观把握知识体系,不会灵活运用知识、迁移知识。记录一些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地理现象和规律,如同纬度具有相同的昼夜长短(不考虑地形),赤道上始终昼夜等分(不考虑云层反射、散射),南北半球季节相反(仅限于中纬度),暖流一般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夏季索马里寒流除外),暖流流经海区盐度上升(日本暖流由于海水混合,盐度却下降)等。易错点平时要注意整理积累,纠错本要经常翻阅,温故知新,并定期归类整理,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突出主干,培养能力

主干知识为考试永恒中心。对地理主干知识进行归类,主要有:①影响因素类。如太阳辐射、气候、海水温度和盐度、地震烈度等因素;②区位因素类。如工农业、人口分布、城市分布和人口迁移等区位因素,如农业区位考虑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和人为因素(劳动力、科技、机械、市场、政策、交通等);③措施和意义类。如荒漠化、水土流失、盐渍化和雨林等环境问题防治措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作用和意义。

能力考查是不变的主题。综合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性,分析问题要善于从地理要素角度进行逐个剖析和比较,对比分析区域特征和差异[4]。如人文地理试题创设情景新颖,开放性强,突出考查学生的图表解读技能、文字材料分析技能,考查归纳综合能力、反思与评价能力、运用学科术语进行表述能力。因此,建议学生复习时能牢记案例,如美国硅谷、意大利工业小区、德国鲁尔区等发展区位条件,做题时结合新材料、新情景和区域特征,具备知识迁移能力。

三、图文结合,活用图表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知识的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区域地图是地理综合试题和空间思维的载体,各式各样的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和有用信息,“题题有图,无图不成题”成为地理学科的特色。读图、识图、析图并从图表中准确获取有用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分析、比较、综合,运用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揭示地理事物、现象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把握事物空间变化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进行科学表述,成为考试能力的基本要求[5]。

建议:①掌握读图的基本步骤。如等值线图要“五读一分析”,即读数值范围、读极值、读疏密程度、读弯曲方向、读局部小范围闭合等值线,分析成因;②识记常见的图表,强化图图、图文转换训练,加强以图示文,以文释图能力培养。如通过变换横纵坐标,局部图转化为全局图,达到化陌生知识为熟悉、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③重视区域空间定位,建构心理地图。学生要求经常翻阅地图册,把相关的地理规律、原理、知识落实到图上,利用绘制简图的方式进行巩固,逐步培养空间概念、空间定位和空间思维能力,做到心中有“中国”、有“世界”。

四、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空间性特征显著,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又有文科的形象性与灵活性,文理交融[6]。自然地理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学习时首先要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其次,学会简单运算,如区时、地方时、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等值线等;再次,理解地理过程,进行推理判断,如晨昏圈摆动、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太阳视运动、水循环过程、大气受热过程、流水侵蚀和堆积地貌发育过程、滑坡和泥石流形成过程等。如流水地貌发育过程经历了幼年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在不同阶段发育典型V型谷、U型谷、宽浅槽型谷。

地理学科中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6]。人文地理学习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如地租理论、中心地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点轴发展理论、产品周期理论、梯度转移理论等)和观点、方法(辩证分析、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统一等)的运用,并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如青藏铁路、宜万铁路等工程建设的意义,从自然、经济、社会、政治等角度正反两方面考虑。区域地理侧重分析区域及其发展问题,这就要求从自然环境特征入手,分析区域发展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从区域人类活动(人口、产业活动等)入手,分析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可持续发展对策。

五、关注热点,轻松备考

地理高考试题选题新颖,贴近生活,突出地理学科特色,具有基础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特点。试题以当前社会焦点问题和热点区域为载体,如重要资源分布区、重大环境问题发生地区、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地区、重大国际、中外关系焦点地区、地理科考区域等,侧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知识迁移、分析综合能力,注重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凸显学习生活中有用地理的基本理念。

高考试题在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重大问题的同时,更注重考查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阐释、评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意引导、启发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7]。热点区域主要有:地缘政治敏感区(中东北非、印度半岛、朝鲜半岛)、自然灾害多发区(中国鄱阳湖干旱、日本地震和海啸)、生态环境破坏区(非洲和中亚草场退化、墨西哥湾石油泄漏)、可持续发展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喀什经济特区等)。因此备考时要注重联系实际,尽可能把地理原理、规律与当前的热点问题或热点区域联系起来,注重知识迁移,提高空间思维、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能力,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提出创新的见解。

六、掌握技巧,沉着应试

解题的技巧、方法和思路多变。如选择题解题思路,首先,要快速读题。地理的题目都是一个情境有三四个小问题,这就要求在审题时,把主题干和分题干都要读清楚;其次,寻找关键词。如季节、时间、变化等;最后,结合图表和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寻求答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采用如直选法、排除法、图解法、巧算法、逆向思维等方法。文综(II卷)简单题还要重视审清题干、规范作答、条理清晰、科学表达、卷面整洁等,争取高分[8]。

有人说良好的心态是考试成功的一半。因此,考试时要调整心态,发扬沉着、冷静的心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考试中去。如何调整好心态,概括为十六个字:强化信心,优化情绪,进入状态,充分发挥。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考生要能给自己把把脉,认真细致的复习,做到有的放矢,夯实双基,突出主干,查漏补缺,提高能力,轻松备考!

参考文献:

[1]孙 力.新课标高考地理试题的价值追求及教学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10:5~30.

[2]蒋江来. 2007年高考备考策略[J].地理教育,2007,(2):36~37.

[3]裴 亮,郭迎霞.水滴石穿 绳锯木断——浅谈高中地理学习方法[J].地理教育,2005(5):72~73.

[4]薛建宇.成人高考地理学科考生思维障碍剖析[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3,(4):24~26.

[5]张家辉,徐宝芳.2010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12):96~98.

[6]孙为民.高中地理学习方略[J].地理教育,2004,(5):65~66.

篇6

高职课程教学中,语文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对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增进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一些任课教师的思想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创新性不足,制约课堂教学效果提升,难以有效提升高职语文教学质量。鉴于此,本文首先说明高职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和完善对策,希望能为教学活动开展提供启示。

一、高职语文教学的问题

虽然高职语文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让学生有效交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目前高职语文课程设置和教学处在探索和完善阶段,仍存在一些缺陷,需要继续改进和提高,从而实现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具体来说,高职语文课程设置和教学存在以下不足,对教学产生不利影响,需要采取完善对策。

(一)教学内容有待改进

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实用性,需要改进和完善。问卷调查反馈的问题包括以下几项:高职语文教学内容可采用更为丰富多样的形式;武术、绘画、京剧、书法等体现文化精髓的艺术形式是相通的,但教学内容未能有效结合在一起,相互割裂,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内容有待完善,新的教学模式有待开发,以便提升教学质量。

(二)教材有待完善

多数任课教师认为高职语文教材缺乏系统性,教材不固定,应该提高教材内容的实用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目标,选择固定的教材。也有少部分教师也认为没有必要固定教材,他们认为教学内容选择应综合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高职语文教学需要。由于存在这种分歧,目前一些学校在高职语文课程教学中,有时采用的是参考教材,有时是自己编写的教材,有时根据现有教学资源选择教学内容。虽然这种方式有利于高职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但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没有固定和明确的教材及教学内容,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存在随意性特点。对提高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高职语文知识带来不利影响。

(三)学生学习的兴趣不稳定

通过对高职语文任课教师的调查和访谈,他们反馈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课堂积极性有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稳定、难以将自己快速有效融入高职语文学习环境中、学生对高职语文知识的兴趣难以维持、少部分学生对高职语文不感兴趣。这些问题,给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挑战。

二、高职语文教学的对策

为弥补课程教学的不足,提升高职语文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笔者认为今后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增强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趣味性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增加高职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开展高职语文教学活动。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增强趣味性,避免整节课向学生灌输语文知识,应考虑学生的感悟和知识接受能力,将学生有效引入真实的氛围中,在具体情境和氛围中增进学生对高职语文的了解。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包括分组学习法、现场表演法等,提高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高职语文课程内容选择时,应考虑语言性、交际性等原则,体现高职语文的特点,与学生语文学习和使用密切相关,以更好服务于学生的日常交流和语言应用。观察学生比较关注的高职语文知识热点,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例如,安排学生演唱歌曲,比较有代表的包括《茉莉花》《山歌好比春江水》,现代歌曲如《童话》等。教学实践表明,除了学习这些歌曲外,大多数学生更喜欢流行歌曲。因此,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当引入流行歌曲,以增进学生对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并密切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二)规划高职语文教材建设并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调查得知,任课教师对是否需要规划统一的教材有不同看法,结合高职语文课程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必要统一规划教材。为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教材编写小组,负责高职语文的教材编写工作。为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应综合考虑学校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爱好,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合理编写实用性强的教材,为学生学习和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提供参考。为更好指导教学,可以编写高职语文课程系列教材,如基础知识、高职语文应用、茶文化、武术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通过完善课程内容设置,更好发挥教材对学生的引导和参考作用。另外,要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内容简洁明,表意清楚,合理设置图片,并附上相应的文字介绍和光盘。例如,民族民俗教材设置上,可附上光盘,方便学生欣赏和学习。太极拳、武术容编写时,文字介绍应包括内涵、流派、历史沿革及发展、养生功能等。同时采用图示对动作进行分解,并附上光盘,让学生观察和模仿,把握动作要领,学习文化知识,完善教材内容设置,推动高职语文教学活动更为有效地开展。

(三)端正学生的态度并积极主动学习知识

高职学生要提高思想认识,重视高职语文知识的学习,意识到这些内容学习对他们专业知识学习、跨文化交流、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了认真学习课堂的高职语文知识外,还要主动拓展知识面,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与教师和同学交流等方式,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任课教师组织实践活动时,应注意增进高职语文与学生专业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取得进步和提高。例如,在中医药膳作用这节课程学习时,先让学生认真收集资料,记录药膳的做法、药性、功能、适用人群、饮食禁忌等。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并分角色扮演医生和病人,进行问诊、把脉、开处方药等教学流程,并提醒怎么熬药、服药禁忌等内容。通过这种现场表演的实践课程教学方式,既能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还能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高职语文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对中医文化有更为深切、真实的感受,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